2020-07-1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新型冠狀病毒
共找到
927
筆 文章
-
-
2020-07-1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莫德納疫苗受試者全產生抗體 月底展開最後試驗
美國生技大廠莫德納公司(Moderna Inc.)研發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實驗性疫苗,在受試45人身上全都出現抗體反應,即將於本月27日展開臨床試驗的最後階段。莫德納5月在官網透過新聞稿發布第一階段試驗的「初步結果」,顯示疫苗在8名患者身上產生免疫反應。而最新結果發表在今天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疫苗劑量多寡才有效 兵分三路測試法新社報導,莫德納將45名受試者分成3組,每組15人,每組疫苗注射劑量依序為25微克、100微克與250微克,並於28天後注射第2劑。施打第1輪疫苗後,接受較高劑量的患者體內抗體也較多;注射第2輪之後,受試者體內抗體數量不但高於多數染疫患者,還會自行產生抗體。超過半數的受試者出現輕、中度副作用,包括疲勞、發冷、頭痛、全身痠痛與注射部位疼痛,不過,沒有嚴重到必須取消試驗。有3名受試者沒有注射第2劑,其中一人隸屬最低劑量的25微克組,雙腿都有皮疹;另外兩人分別為25微克組與250微克組,都因出現新型冠狀病毒症狀而錯過注射機會,但之後的篩檢結果都呈陰性。研究結果 專家看法解析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NIAID)主任佛奇(Anthony Fauci)稱試驗結果為「好消息」,還說研究未發現嚴重有害結果,且疫苗產生用來殺死/中和病毒的抗體數量「相當高」。沒有參與研究的英國卡地夫大學(CardiffUniversity)傳染病專家傅利曼(Andrew Freedman)說,研究結果顯示,這款疫苗「可讓身體產生抗體,並隨著劑量增加而增加」。他又說,重要的是,在實驗室條件下,「身體產生的抗體可以中和病毒」。他說:「在有了其他疫苗後,逾半受試者所出現的副作用相當常見;不過,接受最高劑量的3名受試者出現的不良反應也較重,可能代表劑量太高了。」新類別疫苗 用的是遺傳物質莫德納這款疫苗是使用遺傳物質的新類別疫苗,是以核糖核酸(RNA)的形式,將病毒棘蛋白資訊編碼到人體內部,誘發身體免疫反應。棘蛋白是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一部分,不過,棘蛋白本身相對無害。這項技術的好處在於,它省去實驗室一道製造病毒蛋白的手續,進而加快量產速度。然而,這種技術平台的疫苗過去從未取得監管批准過。最後階段試驗費時2年 地點達87處路透社報導,據莫德納今天列入美國醫療數據庫ClinicalTrials.gov的資訊,公司打算在本月27日展開臨床試驗最後階段,研究地點達87處,全都位在美國。這款實驗性疫苗將在30個州與華府進行試驗,研究地點約半數位在美國疫情最嚴峻的幾個州,如德州、加州、佛羅里達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北卡羅來納州與南卡羅來納州等。法新社報導,接下來的第3階段試驗會招募3萬名志願者,分為兩組,實驗組取得100微克的疫苗,對照組則取得相同劑量的安慰劑。研究人員將追蹤兩年,除了觀察受試者是否取得保障、免於染疫,也觀察受試者如果染疫,疫苗是否可避免他們出現症狀。研究應會持續進行至2022年10月27日,但初步結果應該早就會出爐。由於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造成1320多萬人染疫、57萬人身亡,發展有效疫苗為當務之急。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全球疫情燒 翁啟惠:要有跟病毒長期共存心理準備
全球武漢肺炎確診病例持續飆高,生策會會長翁啟惠表示,所有傳染病的控制,最有效方法是靠疫苗,但開發廣效性疫苗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說不定這個病毒會跟我們非常久時間,要有長期共存的心理準備。」中央社記者前往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生策會)採訪翁啟惠當天,翁啟惠正結束國家地理雜誌團隊的採訪,包括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史、未來方向及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檢測、疫苗發展,都是國際媒體聚焦所在。台灣這次防疫表現亮眼,備受國際肯定,也讓台灣生醫能量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大開,翁啟惠說,這要感謝政府的超前部署,COVID-19大流行改變了生活和經商方式,台灣已經成功遏制了這一流行病,並增強了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影響力。他表示,有不少企業主感受到近期國際大廠更樂於提供合作機會,台灣生技蓄積10多年的能量,已逐步進入開花結果期,相信台灣生技在國際上的亮點會越來越多。談到疫苗,已著手進行疫苗開發探討的翁啟惠指出,在任何情況下,開發一種安全有效的疫苗都是一項挑戰,因為病毒會繼續突變並且刺突蛋白高度醣基化。根據GISAID全球分享資訊平台中的數據庫,已經累積了超過5.6萬個病毒刺突蛋白序列。這種刺突蛋白具有大約1300個胺基酸,其中800多個具有突變,72個地方有醣化,因此,如果疫苗做出來,病毒又突變,這就是挑戰,開發廣泛保護性抗體或疫苗(也稱為通用疫苗)將是重要的目標。翁啟惠坦言,廣效性疫苗的確不容易,連流感都還沒有廣效疫苗。不過,病毒不斷突變,但傷害力不見得也跟著提升。翁啟惠分析,新型冠狀病毒為了生存,不把宿主全殺死,且已經找到最佳模式,全世界不同人種都可以寄宿,說不定這病毒會跟我們人類非常久時間,因為已經找到與人類共處的方式;目前大約有超過80%是輕症,40%沒症狀。不過怕的是沒有症狀不表示就不會傳染,自我保護一定要做好。翁啟惠提醒,人類對這次的病毒還有很多未知,真正的中間宿主及如何造成人傳人的機制和死亡仍未知,甚至病毒來自那裡都還不清楚,蝙蝠和人中間有可能還有一個宿主,也有可能是人為因素造成人傳人,但還不知道,或許更多序列公開、加上傳染及致病機制進一步釐清後會有答案。至於先前引發熱烈討論的普篩議題,翁啟惠認同目前沒有普篩的必要,因為台灣內部幾乎沒有病例,如果有的話就會傳出來,且普篩有準確率、偽陽性的疑慮。雖然看到大家現在都一起吃飯,各大旅遊景點爆滿的人潮是有點擔心,但沒有傳出病例,大多是外來的,所以只要邊境管制做好,台灣內部是安全的。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對付COVID-19 可借鏡抗愛滋史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各地醫療系統都需升級,以控制住傳染並能因應病患湧現,以及防範日後爆發。路透社報導,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在國際愛滋學會(International AIDSSociety)策畫的視訊會議上表示,在疫情處理上已捉襟見肘的各國領袖「需要借鏡愛滋病毒/愛滋病(HIV/AIDS)抗疫」,並確保人民能擁有公平且具有醫學實證的醫療系統。萊恩說,儘管全球許多地區尚未達到疫情高峰,但已暴露出醫療體系的弱點,讓數以十億計的人缺乏可依賴與可負擔的必要醫療服務。愛滋病是感染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IV)所引發的疾病,在1980年代曾被視為絕症。由於愛滋病毒具高度變異性,也無法靠自體免疫消滅,至今沒有沒有預防HIV的疫苗,然時至今日,愛滋病已可藉由抗反轉錄病毒藥物來控制。至於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人員仍預期終會出現有效疫苗,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輕症患者可自行康復。萊恩說,儘管這兩種病毒「在範圍和本質上都不盡相同,但在許多方面仍可相提並論」,像是暴露出相同的不平等問題,以及類似的不義與背棄。他說:「但我們不能因反舊帳和推諉究責而分神,仍需積極向前。」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哈薩克肺炎病例 世衛推測可能為新冠肺炎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正在釐清哈薩克近期肺炎案例與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關聯,雖然預計許多肺炎病例將被診斷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但目前保持開放態度。中國駐哈薩克大使館近日提醒中國公民防範哈薩克「不明肺炎」疫情,稱這波疫情比新型冠狀病毒還要致命,引發國際關注,但哈薩克今天稱中國媒體根據大使館發出的報導為「假新聞」。世衛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今天在日內瓦舉行的線上記者會表示,關於哈薩克出現的肺炎病例,世衛正在關注檢測作法和品質,以確保檢測結果正確。萊恩說明,世衛正與哈薩克政府合作,包括檢視病例影像,將以確定這些肺炎病例是否與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存在關聯。他進一步表示,儘管世衛預計哈薩克其中許多肺炎病例將被診斷為COVID-19病例,但目前保持開放態度。此外,世衛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Ghebreyesus)也在記者會上指出,迄今累計全球確診病例達到1200萬人,近期病例數快速增加,全球必須積極行動與團結才能扭轉這一流行病的趨勢。他另提到,有2名世衛專家目前已前往中國,進行增進對2019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了解,及確定疾病如何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的任務。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改口: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透過空氣傳播
世界衛生組織7日證實,有新冠病毒透過空氣傳播的證據出現。此前,遍及32個國家的239名科學家致世衛的公開信指出,新冠病毒能夠透過空氣傳播,並要求世衛更新其防疫指南。這份寫給世衛的公開信指出,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能在空氣中徘徊,吸入者可能因此感染,呼籲世衛更新其防疫指南。世衛新興疾病部門官員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表示,「我們一直有在討論新冠病毒透過空氣傳播和氣膠傳播的可能性」。世衛日前表示,新冠病毒主要透過患者口鼻吐出的小飛沫傳播,飛沫很快就會掉落在地上。署名者之一的科羅拉多大學化學家希門內茲(Jose Jimenez)表示,「我們希望世衛承認這項證據。這絕對不是在攻擊世衛,這是科學證據,但我們認為必須公開,因為他們多次拒絕聽取這些證據」。世衛感染防控技術負責人阿萊格蘭茲(Benedetta Allegranzi)7日坦言,確實有出現空氣傳播的證據,但一切都還有討論空間。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疫情未達高峰 週末赴中國調查病毒起源
世界衛生組織今天表示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仍加速蔓延,尚未達到高峰,並宣布世衛專家本週末將前往中國,研究疾病起源及傳播途徑,還提到武漢是研究起源的最佳起點。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今天在日內瓦總部線上記者會表示,先前全球花費12週時間才達到40萬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確診病例,但上周末全球就通報新增40萬例,疫情還在加速蔓延,尚未達到全球大流行的高峰。根據世衛疫情通報,4日及5日全球單日新增病例皆超過20萬。譚德塞提到,過去數月,各界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起源有很多討論,現在世衛已完成準備工作,專家將在本週末前往中國,與中國合作,任務目標是增進對2019冠狀病毒的動物宿主了解,及確定疾病如何在動物和人類之間傳播。他未進一步說明專家人數、成員組成等細節,但強調世衛團隊前往中國,並不是中國未進行研究,世衛團隊此行也不是從零開始,會從中國既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媒體進一步詢問世衛前往中國的具體計畫和會不會去武漢。世衛突發衛生事件執行主任萊恩(Mike Ryan)表示,武漢是研究2019冠狀病毒動物起源的最佳起點,但他認為科學必須對所有可能性保持開放態度 。COVID-19從中國爆發造成全球大流行,國際強力呼籲調查病毒起源,美國懷疑病毒可能起源於中國一座實驗室,但中國當局對此強烈否認。此外,近期有逾200位科學家表示,有證據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會在室內經由較小的微粒懸浮空中傳染,呼籲世衛修改防疫建議。對此,世衛感染防控技術負責人阿萊格蘭茲(Benedetta Allegranzi)在記者會上表示,這項領域有一些新的證據,世衛持開放態度,但需要進一步了解。巴西總統波索納洛2019冠狀病毒檢測呈陽性反應,波索納洛過去一直不戴口罩,媒體詢問世衛對公眾人物應做榜樣的看法?對此,譚德塞說,祝波索納洛早日康復。譚德塞另強調世衛很早就表示病毒非常危險,是公衛頭號敵人,不僅傳播快且會致命,強調所有人都是脆弱的,因此全世界應團結戰勝這個敵人。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京新冠重症者吃了安宮牛黃丸後脫險 中醫有話說…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記者會近日表示,一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服用安宮牛黃丸後,病情好轉,撤除葉克膜(ECMO);另有患者僅服用一兩丸,就退高燒。不過,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這方子不能普遍使用。劉清泉院長表示,安宮牛黃丸不可以普遍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上,他說,「中藥講究辨證施治,每個方子都有其具體的適用症、適用者,並不能普遍使用」。北京中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祝勇則強調,「安宮牛黃丸是急救用藥,不是保健品,無症狀時不要服用」,安宮牛黃丸的硃砂和雄黃有一定毒性。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神經科主任李濤也表示,若長期服用,對腎臟、血液系統會產生一定慢性毒副作用。據人民日報報導,該重症患者為27歲女性,上月12日住院,隔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高熱等現象並進行插管,15日進行葉克膜治療,中醫診斷邪熱內閉,陽氣暴脫之危重,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後,病情逐步穩定。26日患者移除葉克膜,本月3日移除插管,目前神智清楚。劉清泉院長表示,該患者在治療期間加服安宮牛黃丸四天,一天三丸,這個服用療程和用量是根據患者情況而定的。他說,治療上中西醫緊密配合,患者目前處於康復治療階段。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溫病學大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應用歷史,它與至寶丹、紫雪丹並稱為中醫「溫病三寶」,已被寫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中新網報導指出,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截至到7月4日24時,北京地壇醫院共收確診病例33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的第一時間都進行中醫診療,截至7月4日已經出院10人,其中7人以中藥治療為主。根據北京衛健委7日通報,7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這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發新一波疫情26天以來,首次出現單日零確診。
-
2020-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醫治療新冠有成效 三總與中醫藥研究所簽MOU
除了用西醫來治療新冠肺炎,中醫在臨床上治療新冠肺炎也有成效。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熱帶醫學科與中醫部建立「新冠肺炎患者中西醫共治模式」,採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之《新型冠狀病毒病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治療所收治的11名輕重度患者,發覺成效頗佳,可縮短病毒轉陰與住院時間。三總今下午與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院長蔡建松說,未來將合作建置「建立中西醫結合精準醫學平台」,除現有新冠肺炎治療外,致力於突破癌症、腦神經退化、心腦血管、過敏免疫風濕、代謝性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瓶頸,期許台灣成為全台中西醫整合的領導者。三總中醫部主任黃怡嘉表示,團隊以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冠肺炎病毒中醫臨床分期治療指引」作為治療,由院內感染科、熱帶醫學科及中醫部合作建立「新冠肺炎中西醫共照模式」對院內所收治的11名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會診。由於患者分為危重、中、輕症,個案接受西醫治療日程與改善狀況不同,故經徵詢同意後,11名患者4、5月份陸續加入中醫指引治療。在成效上,發現患者服中藥後症狀改善,不論住院多久,服中藥至連續三採陰解隔離天數約8天,且無藥物不良反應。黃怡嘉說,在驗證臨床療效後,國家中醫藥研究所著手探討中藥複方水煎劑「台灣清冠一號」作用機轉,證實複方中成分能與新冠病毒之棘蛋白結合,阻斷病毒感染,並抑制細胞激素風暴出現,有如類疫苗的效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益彰表示,中醫藥研究所同仁研發效能,比起大學研究單位來得快,因此才會與三總合作進行試驗;希望以新冠肺炎為引信,讓台灣成為全球整合醫學的領導者,三總也能成為全球中醫藥界的前鋒。
-
2020-07-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疾呼:重災國該醒來面對現實 加緊防疫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呼籲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重的國家「醒來」面對現實,必須控制疫情而非吵嚷不休。法新社報導,世衛公共衛生緊急計畫執行主任萊恩(Michael Ryan)在日內瓦聯合國記者協會(ACANU)的簡報會告訴記者:「人民必須覺醒,數據和實際情況不會誆騙。」自新型冠狀病毒去年底在中國現蹤以來,地球上幾乎無一國家倖免,全球超過1100萬人感染、超過52萬人喪命。美洲是疫情最嚴重的地區,美國的感染與死亡人數高居全球之冠,拉丁美洲數國的確診人數也持續飆升。當被問及巴西和墨西哥等國的慘況,萊恩警告說「有太多國家一直忽略數據的示警」。這些國家感染與死亡人數激增,但仍選擇解封。萊恩說:「有很好的經濟理由需要把國家經濟帶回正軌。這可以理解,但你也不能忽略疫情問題,它不會憑空消失。」萊恩坦言這些疫情爆炸的國家面臨「相當嚴峻的選擇」,但他堅稱「在疫情中採取控制措施永不嫌晚」。萊恩建議,這些國家無須封鎖整個國家,但可以設法分區解決問題,例如在低傳播的地區鬆綁限制,並且採取社交距離、洗手、篩檢、隔離與追蹤接觸個案等做法以助控制疫情;但是在疫情失控的地區,嚴格的防疫措施就不可避免。他說:「如果國家繼續開放卻沒有足以因應可能病例數的醫療系統,最後會導致最慘的情境。如果醫療系統沒辦法因應,就會有更多人喪命。」
-
2020-07-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近3成病毒樣本顯示突變 不代表加重病情
世界衛生組織首席科學家今天表示,世衛蒐集到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毒樣本中,近30%基因體定序數據顯現突變徵兆,不過沒有證據顯示這會讓疾病更嚴重。世衛(WHO)首席科學家史瓦米那尚(SoumyaSwaminathan)在日內瓦駐聯合國記者協會(ACANU)簡報會場外告訴路透社:「我認為(突變病毒)非常普遍。」她表示,世衛迄今蒐集到6萬個新型冠狀病毒樣本。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Institute)科學家本月發現,截至4月以前,世界各地提交給大型資料庫的病例中,突變病毒病例占約65%。新型冠狀病毒產生的基因突變稱為D614G突變,大幅增加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這或許能解釋後來在北義大利和紐約爆發的疫情規模,比疫情初始時還要大。世衛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Kerkhove)今天在簡報會上說,突變病毒株早在2月就被發現,並已在歐洲和美洲傳播。然而她說:「截至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會讓疾病變得更嚴重。」
-
2020-07-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男南非採陰回國竟確診 莊人祥說可能兩原因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新冠肺炎病例(案449),為50多歲我國籍男性赴南非探親,6月24日在當地採驗新型冠狀病毒陰性,但7月1日回台卻採檢確診,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可能該名患者採檢時處潛伏期,但也不排除該男是完成採檢後才遭感染。目前新冠肺炎檢驗上最準確仍是PCR檢測,莊人祥說,新冠肺炎患者感染、發病到痊癒,並非所有時段時間都能驗出病毒,大概從發病前兩天可驗到,再來是有症狀後七到十天,才能驗得出病毒。莊人祥表示,該男除了用餐曾經拿下來口罩,自述全程戴口罩,入境時並沒有出現疑似症狀,因主動告知14天內曾有不適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才於今日確診。莊人祥說,他在飛機上是坐在商務艙、乘客較少,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27人,其中同班機前後二排乘客13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同班機機組員14人因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唯一P3實驗室挑大梁 無名英雄甘願為疫苗
為了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國衛院實驗室一群無名英雄守著病毒或檢體,每個數據的背後,都是包著防護衣數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的付出,風險及辛苦非外人能體會。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台灣第1個病例在1月21日出現,自1月31日之後,台大、疾病管制署、長庚等團隊,相繼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可做為研發藥物、疫苗的重要材料,產學界之振奮。實驗室是研發生技新藥疫苗的基礎建設,新冠病毒屬於高傳染性的病毒,相關研究可不是想做就做,只有經疾管署認證的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實驗室,也就是俗稱的「P3實驗室」,才能進行具生物危害風險的試驗,以免不慎污染、外洩,釀成人禍,過去也確曾發生過SARS實驗室人員感染的事件。目前P3實驗室在國內12間,能進行動物實驗者僅有3間。2月份宣布啟動武漢肺炎疫苗研發的國家衛生研究院便有其中之一,其他2間在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各自擔負人類與動物瘟疫、生物武器的研究使命。國衛院的P3實驗室獨立於竹北生醫園區邊陲,遠離人群,實驗室隨時處於負壓狀態,確保裡面再微小的東西都不會漏出去,實驗人員則穿著正壓裝備,確保不會接觸吸入實驗物。因此空氣過濾、管路消毒、廢棄物處理採最高規格,實驗室造價加上設備就接近億元,每個月電費也要數十萬元,寸坪寸金,門禁森嚴。正因要與窮凶惡極的病原體直接交手,只有經過訓練的人員才能操作實驗,每次作業至少以兩兩一組,互相監督,進入實驗室前要先穿上全套防護裝備,包得密不透風,所有實驗只能在生物安全櫃裡操作,並且全程錄影記錄。國衛院疫苗研發團隊中,最熟悉P3實驗室的莫過於杜鴻運,他是國內結核病領域專家,平時總和傳染力極強的結核桿菌打交道,長期待在P3實驗室已是他們研究生活的日常。但僅僅6人的研究團隊,根本無法應付武漢肺炎疫苗龐大的實驗人力需求,因此杜鴻運緊急召集感疫所12名研究人員,花了一週時間操兵,18人兵分兩路,一組負責培養病毒,另一組負責做動物實驗。動物實驗是疫苗研發過程中最關鍵的環節,自然由杜鴻運的6人團隊擔綱,有10年動物實驗經驗的許志豪,是這次動物實驗的研究人員之一。他笑說,接到這次任務時,長官只說了一句「未來有場硬戰要打」,從此開啟沒日沒夜的加班模式,當時他的孩子才剛出生不久,每天忙到三更半夜,回家還是得「值夜班」照顧孩子,所幸太太是護理師,即便知道他面對的是充滿未知的武漢肺炎,也並未恐慌。疫情爆發之初,全球一窩蜂投入研究,每天都有新的疫情訊息、新的研究報告出爐,動物實驗的進行方式也因為這些不斷更新的訊息,被迫「朝夕令改」,原本前一天決定好的實驗方式,可能被隔天的文獻全盤推翻,整個動物實驗直到4月底才總算定案。當時一篇文獻發現,倉鼠具有和人類相似的病毒受體,可望作為動物實驗模型,讓過去使用量不多的倉鼠一夕爆紅,引發各界瘋搶,也成為國衛院團隊初步動物實驗的實驗對象。實驗團隊預計仿造人類感染病毒的方式,讓倉鼠從鼻腔吸入病毒,並且每天觀察倉鼠的體重變化、活動情形,感染一定天數後解剖,觀察肺部損傷、檢驗病毒量多寡。許志豪說,動物實驗最難的不是實驗本身,而是要穿著全套防護裝備、隔著玻璃窗,在重重限制下操作,就像在下雨天穿著全身式雨衣,同時戴著全罩安全帽、口罩、手套、眼鏡做實驗。所有人進入實驗室前,都要換上類似急診室護理人員的服裝,並且穿上全身式防護衣,套上頭套、髮帽、腳套、雙層手套、口罩以及正壓呼吸器,確保外部空氣不會進入防護衣,被實驗人員稱為「太空衣」,光是穿上這身裝備就要花15分鐘,一踏出實驗室就必須全部丟棄,這一穿一脫就是千元起跳。正因每次進出實驗室都具有風險且成本不菲,實驗人員會事先分配好工作,保持最佳生理狀態,因為一旦踏進P3實驗室,恐怕就要有待上2到4小時的心理準備。許志豪說,每次走出實驗室,除了耳朵痛、頭髮打結,眼鏡早已滑到鼻梁,加上正壓呼吸器的風不斷從頭頂往下吹,眼睛總是乾澀不已,模樣有多狼狽就有多狼狽。最令他難忘的是第一次犧牲倉鼠那天,原本預計上午9時開始實驗,4小時內就能做完,想不到倉鼠展現堅強的求生意志,注射麻醉藥物後原已失去意識,正當他準備下刀解剖之際,倉鼠突然醒了,而且對麻醉藥耐受性愈來愈好,加上倉鼠的皮實在太厚,後續處理整整花了一倍以上的時間,做到正壓呼吸器電量亮起紅燈,才趕緊將實驗收尾。「踏出實驗室,天都黑了。」原來,實驗團隊整整做了8個小時,全程滴水未進,連廁所都沒上,幸好實驗結果相當成功,確認倉鼠真能感染新冠病毒,而且實驗團隊選定的劑量相當適合後續研究,眼看努力沒有白費,所有人都鬆一口氣。許志豪說,過去半年緊鑼密鼓地安排、做實驗,壓力真的很大,所幸老天保佑,讓他們關關難過、關關過。說起這段時間的心情,他嘆了一口氣說:「真的好累啊!」
-
2020-07-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苗研發超燒腦 國衛院挑戰不可能的任務
新冠肺炎疫情燒不停,各國對疫苗寄予厚望,國家衛生研究院擔負研發重任,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時程壓縮再壓縮,研究人員忙到翻,11支候選疫苗總算能動物試驗。今年春節前,台灣出現首例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農曆年一過,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所長廖經倫就緊急召集人員,要求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全心投入疫苗、快篩試劑以及藥物研發。目前武漢肺炎疫苗技術平台,國衛院共掌握刺突蛋白的合成胜肽、DNA疫苗、重組腺病毒、次單位疫苗等4種技術;中研院則有新型冠狀病毒奈米粒子疫苗技術,國內另有3家生技業者以次單位疫苗、合成胜肽疫苗為主,國際間還有減毒牛痘病毒疫苗、mRNA疫苗等。每一種疫苗研發難度、成功率各有利弊,例如說,DNA或mRNA疫苗能夠快速生產,但是新的技術需要周全的安全性佐證,該做哪一種?廖經倫說:「做,4種都做!」他說,疫苗研發成功率只有5到10%,既然這次任務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索性4種疫苗同步展開研究,找出候選疫苗後再慢慢汰弱留強,不放棄任何可能成功的機會;國衛院董事長林奏延更喊出要在2個月內端出初步成果,半年內要進入臨床前試驗。國衛院感疫所研究員周彥宏嘆道:「接到任務後,研究團隊簡直忙瘋了。」過去半年來,感疫所研究團隊幾乎每逢週末就加班,挑戰這場不可能的任務。正常來說,疫苗研發光是構組等前置作業就要花上2個月,也是攸關疫苗成敗最關鍵的時期。周彥宏解釋,接種疫苗就像是幫人體的免疫大軍做一次兵棋推演,讓免疫系統認識這隻病毒,提早產生抗體,隨時應戰,疫苗構組就是擬定作戰策略的過程,相當燒腦,既要找出關鍵致病物質,又要有創新概念以防誤踩他人專利,只要一丁點沒考慮周全,可能好幾年以後才會發現錯誤,屆時所有努力都前功盡棄。為了因應來勢洶洶的武漢肺炎,國衛院團隊硬生生將疫苗構組從2個月縮短成3週,團隊把過去10年、20年各種SARS相關研究文獻通通找出來,從前人經驗裡找線索,發現冠狀病毒疫苗研發有2大關鍵,一是阻斷感染,二是防止漏網之魚的病毒躲在體內,醞釀反撲時機,必須找出方法炸掉細胞複製工廠。全球疫苗競速白熱化,候選疫苗百百種,進入臨床試驗的10多支候選疫苗中,進展最快的英國牛津大學團隊,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團隊,兩者做的都是以腺病毒作為載體的「重組病毒疫苗」。實際上,「重組病毒疫苗」屬於技術含量相當高的疫苗,也是國衛院研發主力之一,究竟科學家如何利用腺病毒作為載體開發出疫苗,台灣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又具備哪些優勢,這要從1998年的腸病毒疫情說起。周彥宏是台灣腺病毒載體疫苗權威,深耕該領域已有將近20年,曾利用此技術開發出腸病毒71型疫苗,在這次武漢肺炎疫苗研究中,是國內唯一以腺病毒載體研發疫苗的研究團隊。簡單來說,腺病毒載體疫苗的原理就是將武漢肺炎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感染性較弱的腺病毒裡,化身武漢肺炎病毒的「替身」,誘發人體免疫系統認識、攻擊它,並產生抗體,改造過的腺病毒就是疫苗雛形。令人好奇的是,腺病毒即便致病性較弱,仍是隻活生生的病毒,如何確保打進人體後只會誘發免疫反應,不會感染武漢肺炎或腺病毒,「這就是這項疫苗技術的關鍵所在。」周彥宏解釋。病毒感染人體後,下一步就是大量複製病毒大軍對抗免疫系統,但病毒複製過程中,會分別複製病毒外殼和遺傳物質,最後兩者才會結合形成病毒,看準這一點「罩門」,研究團隊只要在基因片段上動動手腳,讓這隻病毒只能複製外殼,卻無法複製遺傳物質,確保人接種疫苗後只會產生免疫反應,不會遭受病毒攻擊。原理看似簡單,做起來可不容易,周彥宏說,光是打開腺病毒外殼這件事就是門學問,接著還得在一連串基因序列中找出關鍵片段,並利用20年積攢下的經驗編輯基因片段。「在這邊加一點東西就能加強免疫反應,修改那邊的片段,可以讓蛋白質折疊效果更好。」正因每個科學家腦袋想的都不同,同樣是腺病毒載體疫苗,保護力、安全性也相去甚遠,正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考驗研究團隊真功夫。研究團隊在1個月內做出6種腺病毒載體疫苗雛形,是別人半年、一年才能做出來的成果。周彥宏說,中國大陸的腺病毒載體疫苗試驗進度雖然比較快, 但只能針對特定的武漢肺炎病毒,未來一旦病毒變異恐失效。台灣做的則是廣效型的疫苗,採用一種最新發現的特殊蛋白質做成疫苗,所誘發的抗體不只對武漢肺炎有效,對於SARS、MERS等冠狀病毒都有效,後續效益不容小覷,可望成為全球疫苗界的後起之秀。國衛院4大技術平台共催生25支候選疫苗,經過細胞實驗,利用被病毒感染的細胞測試疫苗是否有效,之後再以動物實驗檢測疫苗安全性、能否誘發抗體等,目前11支候選疫苗通過考驗。疫苗研發不但燒腦,也很燒錢,國衛院昨天宣布攜手生技業者的候選疫苗,以DNA疫苗做為主軸,最快年底前進入臨床試驗。在取得技轉資金挹注之後,國衛院繼續進行實驗,盼再次篩選出4到5支候選疫苗,千錘百鍊,最後可能僅有1、2支疫苗問世。
-
2020-06-3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伊拉克疫情惡化 醫師遭欠薪沒口罩身心瀕崩潰
薪資拖欠、口罩短缺、來自家屬的人身安全威脅等,這是伊拉克全國各地醫師所面臨的困境;除此之外,他們還得面對一直以來擔心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率飆升。法新社報導,在首都巴格達醫院內COVID-19病房工作的醫師穆罕默德(Mohammed)說:「我們真的累壞了。」他在連續48小時值班快結束時說:「我沒辦法再工作下去。我甚至沒辦法專注在病人身上。」根據伊拉克官方數據,境內超過4萬7000人感染,許多醫師也無法倖免。穆罕默德說:「就我所知上個月有16名醫師遭傳染。」伊拉克感染死亡人數逼近2000人,根據官方統計,過去一週每天新增死亡人數開始超過100人,醫師不得不出面警告他們已無以為繼。在北部的庫德族自治區,感染人數飆升已有超過5000人感染與160多人病故,其中至少200名醫護人員確診。東北部城市蘇雷馬尼亞(Sulaimaniyah)的公立醫院外數十民眾排隊等著被篩檢,而院內的醫護人員身形比以往更消瘦。庫德族地區政府的公部門薪資已發不出來,主要原因在於石油價格暴跌與疫情造成的經濟衰退。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受到嚴重衝擊,他們已兩個月沒有領到薪水。由於身心俱疲,庫德地區數千名醫護人員本月稍早宣布他們要停止收治非新型冠狀病毒疾病患者。30歲的柯爾達(Shevan Kurda)2019年遭拖欠3個月薪水,今年4月和5月也沒領到薪資。伊拉克各地政府與醫護人員長年批評國內崩壞的醫療體制,由於連年烽火使得醫院殘破不堪,缺乏資金挹注與高層貪腐,購買新設備的經費苦無著落。就連總理哈德米(Mustafa al-Kadhemi)上週也告訴記者:「我們沒有醫療系統。」「這個醫療系統是崩壞的,連最基本的要求都不可得,因為部分機構主管瀆職,這已是經年累積的沉痾。」伊拉克對醫師而言也是惡名昭彰的「危邦」,要是患者病情惡化,家屬甚至會威脅醫師的生命安全。1名女醫師遭到家屬攻擊後,南部濟加爾省(DhiQar)各地醫護本週宣布罷工。而在巴格達,好幾位在滿是確診病患病房工作的醫師抱怨,自己和同事已在崩潰邊緣,長期超時工作卻沒有任何補償。27歲的醫師法拉(Ammar Falah)表示,他工作的醫院每個月只配給他5個N95口罩。但每天接觸那麼多確診病患,法拉不得不勤換口罩,他只好從750美元的月薪中自掏腰包買防護性裝備。他說:「如果工時和工作量再持續增加,我們也要罷工。」在巴格達另家醫院,26歲的醫師威爾(Wael)坦言他已瀕臨精神崩潰。他告訴法新社:「在疫情爆發前,你可以在結束工作後看到家人和朋友而恢復情緒。如今我每天工作是照顧遭隔離的病人,而下班後我又得隔離在自己房間。」威爾表示,他和其他醫師最大的恐懼是將病毒傳播給家人。隨著國內感染率飆升,他們的惡夢恐怕會成真。他說:「我出現症狀已經有一個月的時間,但我被要求繼續工作,我們所有人都染上疾病只是遲早的事。」
-
2020-06-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1分鐘就能辨認 成大材料系團隊研發出新冠病毒快篩
成大材料系教授廖峻德團隊,利用奈米陷阱捕捉病毒,同時搭配「熱區聚集試片」,進一步放大病毒訊號,只要1分鐘就能檢測新冠肺炎病毒,這項新技術已獲選為科技部防疫科技發展計畫,將投入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片開發,團隊並計畫再研發檢驗車,隨時開到需要的地方提供檢疫。科技部工程司於4月公開徵選防疫科技發展計畫,全國大專校院、研究機構等,針對檢疫、預防、治療、設施等防疫面向,共提出約500件計畫申請案,僅7件獲選。廖峻德團隊預計在半年內,建立起新冠病毒各項圖譜資料庫,並完成檢疫設施、可四處支援檢疫的檢疫車等原型。團隊已規劃與成大醫學院、成大醫院攜手跨域合作,再次讓世界看見成大、看見台灣的防疫能量。校方表示,今年4月在材料系大三「生物科技概念」課堂上,廖峻德向學生談到材料、防疫等議題,當時學生都不覺得材料工程與醫學、防疫會產生關聯,不久,科技部向全國徵求防疫相關計畫,廖峻德決定提案爭取,所提的計畫案「利用增顯病毒包膜的拉曼特徵峰強度進行快篩」在全國眾多提案中脫穎而出,再次證明材料應用領域的廣泛度。病毒極為微小,約100奈米左右大小,廖峻德教授主持的生物醫學應用實驗室,早在2009年至2012年即以「奈米抓奈米」的構想,投入製作奈米陷阱捕捉病毒的相關研究。設計出有多個奈米漏斗型孔洞的試片,病毒掉入只能進不能出,即使只有1顆病毒也抓得到。抓到的病毒,只需測病毒的外包膜化學結構,即可判定是何種病毒,也能辨識是活病毒、死病毒或是變異病毒。開發的試片已在H1N1禽流等、SARS、流感等7種病毒的研究上獲得驗證,並於2012年取得專利。另外,團隊也考量到,萬一病毒未如預期掉入試片上的孔洞等問題。2019年廖峻德又率學生開發出全新的「熱區聚集試片」,透過雷射光照射試片,試片上的熱區若有目標病毒,光譜儀器的訊號就會增強、放大。奈米孔洞試片、熱區聚集試片同時檢測,1分鐘內就能確定。目前檢測病毒,多採核酸檢測方式,藉由核酸定序及分子偵測技術,讀出病毒的核醣核酸,整個程序最快約需4小時。而且,昂貴的設備也不能隨意遷移。廖峻德表示,自己帶領博後研究員李含、研究生徐泓鉦、劉芷雲、菲律賓博士生Jaya Sitjar,預定在半年內建立起新冠病毒的拉曼光譜圖譜資料庫,奈米陷阱試片搭配熱區聚集試片,抓到的病毒,同步檢測病毒外包膜並與圖譜資料庫做比對,1分鐘內就快篩出新冠病毒。為了爭取快篩的最大效益,廖峻德團隊最終目標在建立起檢疫車,需要時將檢疫車開到目的地提供服務,或是緊急建置快篩設備。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各國都擔心境外移入帶來威脅,若能在機場、港口建置檢疫設備,或將防疫車開來就近支援,把關會更有效率。團隊將在半年內設計出原型車、現場緊急設備原型,也期盼未來能獲得更多的支持,將實驗室的研究成果、防疫車等理念真正落實運作。
-
2020-06-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防疫有成 日專家讚台灣準備妥當是優等生
日本在武漢病毒的防疫上,備受民眾信賴的是「專家會議」。專家會議副召集人尾身茂24日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比較台日防疫時表示,台灣防疫的準備做得很好,是優等生。日本政府在2月14日成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對策專門家會議」(專家會議),會議召集人是國立感染症研究所所長脇田隆字、副召集人尾身茂、成員川崎岡部等3人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召開記者會,提出預防第2波疫情來襲的建言。17年前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流行時,尾身擔任世界衛生組織(WHO)西太平洋地區事務局長(秘書長),目前他是日本地區醫療機能推進機構理事長。尾身在這場記者會上表示,當年日本很幸運未受到SARS侵襲,相較於台灣,日本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防疫沒做好準備,台灣是優等生。尾身表示,鑽石公主號郵輪陸續傳出疫情時,專家們就知道日本PCR(聚合酶連鎖反應)篩檢量能有問題,2月10日的會議記錄曾記載,他告知政府篩檢量能的問題。2月下旬,他再度強力要求政府要正視這問題,到了3月28日提議官民合作,擴充病毒篩檢的量能。3月至4月初,各地保健所的量能呈現吃緊狀態,因此4月7日政府發布「緊急事態宣言」。尾身在記者會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這次台日防疫的比較。尾身答說,日本在這次疫情中死亡人數較歐美國家少,但他之前曾在專家委員會上肯定台灣防疫有成。他說,因為台灣有防治SARS經驗,台灣距離中國近,有警覺性,加上來自歐洲的境外移入台灣的確診病例少。他說:「總歸一句,台灣準備得很好。」他認為,相較於台灣,日本沒經歷SARS疫情,沒培養防疫文化,所以這次沒能做好準備。但目前日本疫情穩定,真的要歸功於人民與醫療相關人員的努力,像是在防止群聚感染方面,醫療相關人勤做疫調,一般市民也很配合,整體而言,大家清楚行動上一定要有所改變,才能做好防疫。尾身曾對日媒表示,日本沒經歷過SARS的教訓,最明顯的就是未建立PCR檢查體制。這次他也察覺到,患者感染的歷程、篩檢出陽性率等資訊的收集速度太慢,這些課題有待解決。此外,行政區分、個人資訊的處理等,有時難度高,無法順利做到疫情資訊共享。觀察日本的防疫一開始是「佛系防疫」,步調慢半拍,有些台灣人從電視畫面看到日本人缺乏防疫意識的模樣,替日本備感憂心。3月20至22日的3天連假,賞櫻景點湧進大批賞櫻客,直到3月30日傳出前一晚喜劇泰斗志村健因染疫死亡的消息傳出後,許多日本民眾才真正提高警覺。美國「外交事務」期刊(電子版)5月14日從東京發出的一篇評論指出,日本這次的防疫看起來荒腔走板,但結果卻是全世界上死亡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奇妙地控制得很好。這份期刊指出,日本來自中國的觀光客多、民眾未能充分保持社交距離,相較於國際社會病毒篩檢率低,但「死亡人數卻奇蹟式的很少」。此文還表示,日本防疫的結果值得令人佩服,但純粹是幸運,還是因為政策好,實在令人看不清。這樣的評語不知是褒是貶,如果單靠幸運,那就無法記取教訓,如果是政策好,似乎也不盡然。原本一般民眾以為政府仰賴這個專家會議,未料本月24日日本放送協會(NHK)電子版報導說,專家會議3月2日發出「無症狀者也會感染給他人」的見解,政府認為這樣的說法會引起恐慌,要求專家將書面的文字刪除。日本電視台新聞網也報導,專家指出,這場抗疫可能是長達一年以上的長期戰,政府需提出長期策略,結果也被政府要求刪除這樣的文字。24日在日本記者俱樂部的這場記者會,脇田、尾身等人代表專家會議對政府提出建議,需預防第2波疫情的到來。專家們認為,疫情擴大之際,專家們備感危機,但一般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感,所以2月24日,專家會議提出「見解」,呼籲民眾要直接改變行動,過「新生活」。有些人認為專家登高一呼,讓民眾提高了防疫意識,但也有人認為專家會議管太多。加上專家常開記者會,讓一般民眾誤以為國家政策或防疫對策是由這個專家會議做決定。也有人認為,政府與專家會議之間的責任難以釐清。脇田在記者會上釐清,專家建言組織(類似專家會議)只是分析現況、做評估,然後向政府提出建言,如果政府否決專家的建言,政策的實施由政府負責,有關風險溝通,應由政府主導,專家建言組織只是從旁協助。脇田指出,專家建言組織的角色與政府之間的關係有必要釐清。今後若要兼顧拼經濟與防疫,有必要成立一個集結各領域智慧的組織。相較於日本的防疫狀況,台灣這次防疫有成,是世界上的模範,許多日本民眾從媒體得知這點,就連記者搭計程車,表明是台灣人後,司機高度讚揚:「台灣做得太棒了」。很多日本人都知道台灣有天才IT大臣,政務委員唐鳳解決口罩荒的問題,也知道總統蔡英文民調支持率創新高,以及台灣有個疫情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是「鐵人大臣(部長)」等。日媒記者也好奇詢問中央社記者有關日本防疫做得如何?」只能答說:「和台灣大不同,台灣很清楚誰是疫情指揮官,但日本的疫情指揮官不知是誰,一開始以為是厚生勞動大臣加藤勝信,但不知從何時起,電視上出來說明疫情的人換成經濟再生大臣西村康稔。」相較於台灣有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有日本醫師建議政府成立類似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的組織,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也提出要成立「東京版CDC」,但日本政府目前沒考慮成立。脇田說:「有緊急狀況時召集專家發揮功能即可。平時做好以防萬一的準備最重要,這可能是日本式的作法。」台灣記取17年前SARS慘痛教訓,在疾管署成立國家衛生指揮中心(NHCC),這次防疫超前布署,有人認為台灣是準備了17年才獲得國際高度肯定的成果。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恐導致健康的人出現糖尿病
上海《澎湃新聞》報導,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和新冠患者的臨床證據顯示,新冠病毒病毒會破壞人體產生胰島素的細胞,從而導致健康的人患上糖尿病。為此,科學家已經建立數據庫,收集沒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問題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報導稱,大多數1型糖尿病患者身體免疫細胞開始破壞胰腺中的細胞,也就是負責產生胰島素的細胞,這個過程通常是突然的,而糖尿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更有可能死亡。科學期刊《自然》援引澳洲蒙納許大學研究代謝性疾病學者Paul Zimmet的說法稱,「如果你感染了COVID-19,糖尿病就是致命的。」包括Zimmet在內越來越多研究人員認為,糖尿病不僅使人們更容易感染冠狀病毒,而且這種病毒還可能引發某些人的糖尿病。澎湃新聞指出,包括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在內的全球20位頂級糖尿病及內分泌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組,6月19日也在《柳葉刀》上發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合併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實用性建議」。該論文稱,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於該疾病的風險更高。同時,新冠病毒可能促使正常人成為新發糖尿病患者。報導稱,此前的科學發現也顯示:各種病毒,包括SARS-CoV,都與自體免疫性疾病有關,如1型糖尿病。許多參與控制血糖的器官都富含一種叫做ACE2(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的蛋白,這也是SARS-CoV-2用來感染細胞的受體。最新的線索來自於上周發表的一項小型實驗室培養胰腺的實驗研究,該研究表明病毒可能通過破壞控制血糖的細胞而引發糖尿病。但其他研究人員對此持謹慎態度。英國格拉斯哥大學代謝疾病研究人員Naveed Sattar表示,「我們仍需要密切關注那些有COVID-19病史的人的糖尿病發病率,並確定發病率是否超過預期水平。」報導指出,一項建立新冠患者糖尿病數據的庫倡議正在進行中。6月稍早,包括Zimmet在內的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建立了一個全球數據庫,用於收集沒有糖尿病病史或血糖控制問題的COVID-19和高血糖患者的信息。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內科醫生伯恩斯坦(Stefan Bornstein)也參與了該數據庫的建立,他說,類似關聯病例開始慢慢出現。研究人員希望通過這些病例了解SARS-CoV-2是否會誘發1型糖尿病或一種新的糖尿病。他們想調查,突然發作的糖尿病是否會在COVID-19患者身上變成永久性的,以及這種病毒是否會讓已經在向2型糖尿病發展的病人變成糖尿病人。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示警瑞典疫情恐惡化 遭駁大錯特錯
瑞典與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起了爭執,世衛組織把瑞典列入面臨新一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國家名單,瑞典則稱這是「大錯特錯」。瑞典國家流行病學者蒂格內爾(Anders Tegnell)說,世衛組織「完全誤解」瑞典的數據資料。在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肆虐全球之際,瑞典選擇不實施嚴格防疫封鎖措施,感染及病故人數遠比其他祭出封鎖措施的北歐國家多,屢屢登上新聞頭條。瑞典迄今累計約6萬5000人感染、約5280人病故,死亡率為全球第5高。蒂格內爾說,「我們的病例數增加,是因為我們過去一週在瑞典執行更多採檢」,還說「其他所有參數」都顯示重症病例減少。他表示,加護病房病人數量很少,連死亡人數也開始減少,「我們現在已經減少到一個程度,目前這幾週的死亡人數並不比過去幾年同期多」。根據瑞典公共衛生局,目前每天約10名冠狀病毒患者住進加護病房,而在疫情高峰的4月,則是每天45人到50人。世衛組織歐洲分部昨天表示,轄內的歐洲及中亞地區,共有11個國家面臨「傳染速度加快」現象,瑞典也是其一,「如果置之不理,衛生系統將再度岌岌可危」。除瑞典外,其他10國大多是較貧困的東歐及中亞國家,包括亞美尼亞、摩爾多瓦、北馬其頓、亞塞拜然、哈薩克、阿爾巴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吉爾吉斯、烏克蘭及科索沃。世衛組織歐洲分部稍後坦言,瑞典政府「擴大了採檢,這也反映在6月初以來的通報新增病例數字上」。世衛組織歐洲分部透過電郵向法新社補充說明,「瑞典有幾項很正面的趨勢」,尤其是新增病例數持續減少;但也表示,瑞典的新增病例數相對其他國家仍然偏高,且仍有社區傳染問題。電郵並未提到是否會把瑞典移出11國名單。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公廁成防疫缺口 研究:病毒隨馬桶沖水飛散停留
美國等國家的公共廁所多數沒有馬桶蓋,專家發現這有可能成為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防疫缺口,人們在按壓沖水馬桶時很可能讓病毒飛散與停留,勤掃廁所是防疫關鍵。「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報導,先前已有相關研究證實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患者的糞便中存在病毒。包括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密切監測加州的數家廢水處理廠,從城市的下水道系統追蹤病毒的傳播。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一份關於新冠肺炎的研究日前發現,沖水馬桶會將新型冠狀病毒飛散到馬桶上方3英尺(91.4公分)高度,且沾在馬桶周遭附近至少一分鐘。這份報告由揚州大學的王紀祥(Ji-Xiang Wang,音譯)與另外兩位同住中國的作者以電腦模型和「鈉維-史托克斯」(Navier-Stokes)流體力學方程式研究指出,沖水馬桶劇烈的衝擊力輔助病毒的擴散,霧化顆粒會落在馬桶的沖水壓把、捲筒衛生紙架,和同時間在洗手間呼吸的其他人。研究指出,不只是公共廁所,家用廁所也有潛在的感染風險,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和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和其他疾病都可能經由馬桶傳播。研究人員認為,最重要的衛生習慣是先蓋上馬桶蓋再沖水,不過,美國多數公共廁所的馬桶沒有馬桶蓋,美國廁所協會執行主任派爾(Tim Pyle)表示,這主要是配合殘障人士法規,因此建議為了防疫需要更密集的清潔公共廁所。派爾說,不可能不出門或者都不使用公共廁所,只希望人們更留心,並在使用完公共廁所後確實把手洗乾淨。隨著全球逐步對疫情解封,也意味著更多人要使用公共廁所,專家提出警訊,只要有一位染疫者使用過的廁所,就可能引起大量的感染人數。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陸CDC:北京本次疫情排除動物病毒外溢或武漢流行毒株
大陸官方通報,6月26日全大陸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1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4例(廣東2例,上海1例,甘肅1例),本土病例17例,均在北京。北京本次疫情爆發以來,從6月11日至6月26日,累計報告本地確診病例已達297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6日發布「6月北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報告,針對北京這次疫情病毒來源分析指出,從2例確診病例及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環境採集的標本中獲得的3株病毒基因分析顯示,北京本次疫情流行的新冠病毒為L基因型歐洲家系分支Ⅰ,該毒株比當前歐洲流行同型毒株更「老」;可以排除由動物病毒外溢傳染人,也排除今年4月前北京本地傳播毒株或武漢流行毒株導致本次疫情。報告指出,自6月11日報告指示病例後,6月13至14日報告病例達到高峰(每日36例),最近報告新增病例已降至大約每日10例。按發病時間的流行曲線顯示,最早發病日期為6月4日,6月7日明顯上升,發病高峰在6月13日;發病日期在6月9日至15日的病例占61%。北京報告的病例中,豐台區確診病例最多,為171例,占總病例數66.8%;其次為大興48例,占18.8%;海淀16例,占 6.3%。在前256例確診病例中,以新發地為圓心,5公里範圍內有160例,占62.5%;10公里範圍內有194例,占75.8%;15公里範圍內有238例,占93%。報告並稱,疫情發生後,專業機構快速確認本次疫情的主要感染來源為新發地批發市場,北京市各級政府快速採取強力的防控措施。自6月13日關閉新發地批發市場以來,已接近新冠肺炎最長潛伏期,相關暴露人員發病風險越來越低,密切接觸者也在有效管理中,預計新發地批發市場相關傳播的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表示,雖然最近發現若干與新發地批發市場無關聯、感染來源尚待進一步調查的病例,提示後續防控可能存在一定的複雜性。但北京開展大規模人群檢測結果提示,與新發地批發市場無關的人群感染率極低。在北京已經加強監測和強力擴大社交距離的防控措施下,疫情進一步傳播風險低。北京疫情近期有望得到控制。
-
2020-06-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國專家:有了新冠肺炎疫苗 未必能一勞永逸
許多民眾對尚未問世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苗寄予厚望,不過,中國專家吳尊友說,越認識新冠病毒越不敢太樂觀,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新冠病毒的「免疫通行證」。中國青年報App今天刊出對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的訪問,其中針對新冠肺炎疫苗部分提出他的看法。吳尊友說,並非有了疫苗,就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疫苗的問題非常複雜。隨著對新冠病毒的認識加深,他越發感覺到情況不像最早那樣樂觀。他有幾個理由。第一,除了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先前還有引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的病毒都是冠狀病毒,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冠狀病毒引起的疾病,可以用疫苗預防。第二,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新冠病毒的抗體可以持續多久還有待研究,「最新的研究發現,以前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幾個月後抗體就會下降,甚至下降到檢測不到」。吳尊友說,人類用疫苗預防疾病的基本原理是,當人體感染病毒後,人體的免疫系統能自然地產生保護。研製疫苗就是模仿這個自然感染、自然免疫的過程。「如果自然感染後,人體都不能形成免疫力,我們研製的疫苗也就沒辦法來保護人。」根據現有的發現綜合來看,感染新冠病毒後,人體產生的免疫力是有時間段的,也就是說,疫苗也只能保護一段時間。吳尊友說,這就構成了很大的挑戰,要求國家生產大量疫苗,同時要求人一直接種。但吳尊友表示,目前疫苗還是當下最有希望的疫情防控措施,且應該可以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應用;只是基於目前研究得到的結論,疫苗不一定是人類面對病毒的「免疫通行證」。
-
2020-06-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美CDC增列染疫症狀: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
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網站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症狀中,在原本已經公告的咳嗽、發燒等之外,更增列了「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另方面,由於去年流感疫苗的效能未達預期,在新冠疫情可能藉今年流感季捲土重來的憂慮下,疾病防治中心也已開始未雨綢繆;專家也擔心,若新冠肺炎爆發第二波疫情,醫療資源恐面臨嚴重匱乏。CDC發布的聲明指出,症狀列表並不包括感染病毒的所有症狀,隨著對病毒的更多研究,接下來還將隨時更新表單內容。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出現症狀各不相同,CDC聲明中指出,有些患者發病狀況非常輕微,但有些患者卻病情嚴重。聲明指出,通常感染後的第2天至14天裡,症狀會開始出現。疾病防治中心網站公告的新冠病毒症狀包括:發燒或發冷、咳嗽、呼吸短促或呼吸困難、疲憊、肌肉痠痛或身體痠痛、頭疼、突然喪失味覺或嗅覺、喉嚨疼、鼻塞或流鼻水、惡心想吐、腹瀉。聲明中指出,老年人、患有重大潛伏疾病如心臟病、肺病、糖尿病的民眾,都可能是染疫高風險族群,一旦感染病毒可能有較為嚴重的併發症。CDC指出,如果出現以下染疫病情惡化的緊急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無法呼吸、胸腔持續疼痛或壓迫感、神智不清、無法保持清醒、臉部發紫或嘴唇發紫。CDC最新研究報告顯示,針對最多人感染的流感病毒,疫苗成效只有60%,而去年冬天堪稱數十年來流感疫情最嚴重的一次,疫苗的成功機率卻只有50%,排除掉最常見的流感病毒,疫苗的成效甚至只剩下30%;CDC專家擔心,新冠肺炎第二波疫情若爆發,恐將耗盡醫療資源,無法兼顧流感。CDC流行病學專家佛蘭諾里(Brendan Flannery)表示,該研究顯示疫苗對付某些流感病毒的效果不彰;研究結果出爐後,公衛人員立刻成立疫苗團隊,準備生產1億8000萬支疫苗。大多傳染性疾病的疫苗,防疫效果至少要達到90%才能算成功,但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產生變化,使疫苗的研發特別困難;根據CDC的統計,2019年因流感就診的人數高達2200萬人,其中有57萬5000人住院治療,但仍有4萬多人死亡。
-
2020-06-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內分泌專家《柳葉刀》發表論文:新冠病毒感染可能誘發糖尿病
北京大學糖尿病中心主任紀立農教授等全球20位糖尿病及內分泌專家組成的國際專家組,近日在《柳葉刀》發表論文指出,患有新冠肺炎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於該疾病的風險更高。同時,新冠病毒實還可能促使正常人成為新發糖尿病患者。中新網報導,這篇論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合併糖尿病患者管理的實用性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紀立農表示:「專家們發現,很多國家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有相當比例的人是糖尿病患者,並且這些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新冠肺炎,進入重症監護病房以及死亡的風險比例都是極高的。」據報導,在全球被診斷為新冠肺炎的患者中,研究人員發現有20%至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證明糖尿病是與新冠肺炎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的基礎疾病之一。報導說,《建議》提到,雖尚未證實新冠病毒會誘發糖尿病,但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成為誘發糖尿病的因素。據了解,近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的一封信中,一個由17名研究糖尿病的專家組成的國際團隊稱,新冠肺炎可能導致健康人群罹患糖尿病,並導致糖尿病患者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
2020-06-2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多出來的時間,你都怎麼利用?
新型冠狀病毒重創產業、影響生計,一般民眾不能出國、不聚會、少出門,有些上班族改為居家工作,連志工活動也大多取消,一下子多出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時間。當學生突然被告知老師生病不上課,或公司的會議因故臨時取消,這忽然多出來的一、兩個小時,不論是用來嬉戲、聊天、放鬆或趕進度,感覺都是賺到了。而這次的疫情長達四個多月,我們除了配合防疫政策、維持健康,是否無意中也成就了一些事情?廚藝精進:減少了外食。雖然叫外賣很方便,但吃多了,難免還是想吃家常菜。尤其平常難得聚在一起的家人都在家,家庭主婦想盡辦法,包括從網路搜尋,天天變出不同菜色,廚藝大為增進。最近疫情趨緩,我在一家生意很好、座位很擠的餐廳吃飯,無可避免地聽到鄰桌兩位熟年男士的對話,內容竟然是分享如何在家煮出一碗好吃的麵。體態豐潤:不能到處趴趴走,許多運動中心暫不營運,加上廚藝精進,體重不增也難。幾個月沒見的朋友怎麼臉圓了,肚子好像也多了一圈,想朋友看我也應如是吧。看見住家附近的美好:有些朋友反而體態輕盈、身子結實,原來是每天早晚都在住家附近的公園、堤岸、步道或街道健行約萬步,心跟著靜下來,才發現住家附近原來也有好風景。凝聚親情:一家子整天在一起,難免有摩擦,甚至有家暴的新聞出現,但此時也是凝聚親情的好機會。例如朋友住在國外的孩子回台,因班機取消回不去,除了與父母一起追劇、打麻將,還深度長談,化解了小小心結。修補身體: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醫療資源不匱乏,一般手術不受影響,甚至因就診病患減少而排程容易,有些人乘機就醫,處理皮膚小腫瘤或開疝氣,像我就動了腰椎手術,之後剛好在家休養。有位朋友則去美容除斑,因為大家都戴口罩,臉部紅腫看不到,只覺得疫情怎麼讓她變得更漂亮了。原來眼睛也會笑:有位朋友說本以為大家都戴口罩,只露出眼睛,不用化妝、不塗口紅,與人碰面時,臉上也不用有表情。沒想到原來笑時,眼睛會瞇起來,有時還成一條縫。所以儘管戴口罩,笑意、臉色還是藏不住,何況我們還有點頭、招手等肢體語言呢。多看書,勤寫作,體驗視訊開會與遠距上課:這是我主要的活動,早上努力閱讀家中閒置許久的新書,並寫讀後感;下午靜下心來寫作,讓專欄文章提前交稿。許多會議因疫情而改為線上會議,我學習如何加入視訊會議,不要誤開麥克風或鏡頭,以免讓自己和家中亂象顯現於畫面中。另外,直播會議不僅省了交通往返,而且在家聽演講,一邊喝茶、削水果或做做伸展運動,學習效果也很不錯。當我們慢慢走出對病毒的不安與焦慮,生活逐漸恢復到原本忙碌的常態,回想疫情期間的不便、沉潛、慢活與耐心,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經驗。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0-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研究:全球有1/5人口 恐染COVID-19重症
根據今天公布的研究分析,估計全球逾20%人口(約17億人),因罹患肥胖和心臟毛病等基礎疾病,而有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重症的風險。法新社報導,因既有疾病受苦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重症的風險特別高。第一波新冠病毒疫情已在全球奪走超過42萬人性命。英國倫敦大學衛生暨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一個專家團隊分析包括糖尿病、肺部疾病與愛滋病毒等全球數據,來估算多少人會有感染COVID-19重症的較高風險。研究人員發現,多達1/5民眾擁有至少一項基礎疾病,讓他們的處境更危險。儘管並非所有感染者都會發展成重症,但研究人員表示,全球約4%人口(約3億5000萬人),病情可能會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研究人員克拉克(Andrew Clark)說:「隨著各國逐漸解封,但病毒仍在傳播,政府得想辦法保護最脆弱族群免於感染。」他說:「這可能涉及建議有基礎疾患民眾,採取對應自身風險層級的社交距離限制。」克拉克表示,當疫苗問世後,這項研究或許有助於政府決定那些族群應優先施打疫苗。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研究:降血壓藥不會增加新冠病毒感染風險
一份新研究為全球高血壓病患提供可靠證據,部分專家擔心抗高血壓藥恐增加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風險並不會發生。路透社報導,自從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4月通報,65歲以上的新型冠狀病毒住院患者高達72%罹患高血壓後,血管收縮素轉化脢抑制劑(ACEI)與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ARB)這兩款降壓藥便受到嚴格檢視。部分專家認為,ACEI與ARB會觸發跟新型冠狀病毒攻擊肺部活動一樣的生物途徑。英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先前曾建議部分患者停止服用這兩種藥物,直到醫界更了解它們的風險;然而部分專家則持反對意見,認為患者應該繼續服用藥物。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University)藥物安全與藥效中心一位專家甚至稱「這是最重要的臨床問題之一」。這份今天公開發表的新研究發現,服用降壓藥ACEI或ARB在感染COVID-19或住院的機率上,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物相比,並沒有臨床上顯著增加的風險。研究作者建議,患者不該停用藥物來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全球逾765萬人染疫,超過42萬人病故。研究共同作者、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生物統計學家蘇恰德(Marc Suchard)說:「研究結果相當可靠。關於感染COVID-19的風險,無論是服用ACEI還是ARB,都和其他第一線降壓藥一樣安全。」這份研究分析美國與西班牙110萬名服用降壓藥患者的電子病歷,不過研究尚未經同儕審查。
-
2020-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當前COVID-19疫情美洲最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天表示,美洲地區目前是全球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重災區,全球前10大疫情重災區,北美和南美就占了4國。路透社報導,世衛緊急應變計畫首席專家萊恩(Mike Ryan)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在中美洲與南美洲「高度活躍」,他也特別強調巴西和墨西哥的疫情。萊恩在記者會指出,巴西目前局勢令人憂心,特別是人口稠密的都市;巴西已成全球疫情新熱點。萊恩表示,巴西的醫療系統「仍然吃緊」,一些加護病房的情況已瀕臨界點,超過9成的占床率對醫療體系形成莫大壓力。而另一方面,世衛表示墨西哥近13萬人感染,逾1萬5000人病故。據路透社統計,巴西是全球疫情第2嚴重國家,超過80萬人感染與4萬1000人身亡。不過巴西與墨西哥疫情仍不及美國嚴重,美國有超過200萬人確診、11萬4000人病歿。世衛祕書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說:「我們擔心的地方在於,儘管歐洲感染病例正在下降,但在其他地區仍持續增加。而歐洲還不能真正高枕無憂,原因在於疫情仍有可能復燃。」
-
2020-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德國研究:戴口罩可降達4成COVID-19感染增長
德國研究人員發現,有效佩戴口罩,可減少達40%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傳染增長率。另一刊於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指出,口罩遠比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重要。據在波昂的「勞動經濟學研究所」(Institute ofLabor Economics)所發布的報告,耶納市(Jena)早在4月6日就要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時須戴口罩,人口10萬8000人的耶納市之後新增確診便驟減。反觀耶納市所在的圖林根(Thuringia)邦,周邊大部分地區與德國其他地方都是在好幾天甚至好幾週之後才採取口罩政策,疫情仍在這些地區擴散。研究人員拿耶納市4月6日前、後的發展軌跡為對照組,另拿其他城鎮所做的加權平均樣本當控制組,兩組的人口、地方衛照體系與4月6日前的疫情狀況都設定為相類似。報告指出,分析發現耶納市強制口罩配戴措施10天後,累計確診數減少2.3%到13%;再綜合研究裡各種可信預估後,研究人員得出「口罩可減少約40%的每日新增確診通報數」。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應是首份佐證口罩能有效防疫的分析,他們的結論是,口罩顯已成為非常實惠的防疫手段。有鑑可能有人質疑口罩種類會否有影響,研究人員強調,德國各地下達口罩令時並未規範口罩種類,研究結果自然也是從各式各樣的口罩而來。此外,路透社報導,另有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全球一些COVID-19疫情熱點要求配戴口罩政策後,確有助預防數以萬計人染病。這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的研究指出,在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與感染上,戴口罩的重要性遠大於社交距離和居家隔離政策。研究人員發現,自從4月6日在北義大利與4月17日在紐約市實施口罩政策後,感染趨勢出現戲劇化改變。這兩地都是全球疫情重災區。研究人員估算,光是這項保護性措施就大幅降低感染率:從4月6日到5月9日,義大利因此有超過7萬8000人得免於感染;從4月17日到5月9日,紐約市多達逾6萬6000人得免於感染。當紐約市實施戴口罩政策後,每日新增感染率降至約3%,相較於此,美國其他地區的新增感染率仍持續上升。研究人員表示,像社交距離、居家隔離與消毒手部等直接接觸的預防性措施,都在義大利和紐約市的口罩政策前就已實施,但這些措施只能有助減少直接接觸的病毒傳播,口罩卻能有助預防空氣傳播。研究人員說,這顯示「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空氣傳播」。
-
2020-06-1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不再三採陰!發病達10天症狀緩解 二採陰解隔離
新冠肺炎確診病人康復解除隔離將有新的標準,指揮中心考量國際研究結果,將確診者解隔離條件從現行三採陰改為二採陰,且需符合發病已達10天且症狀緩解至少3天。台灣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平穩,截至目前,累計443例確診個案,除7人不幸死亡,截至9日已有431人已經解隔離,只剩5人還未符合現行連續3次呼吸道檢體檢驗新型冠狀病毒陰性。在疫情之初,台灣確診者的解隔離標準和國際一致,經二次採檢陰性就能解除;不過,很快就發現國際有很多案例是解隔離後又再復陽,指揮中心就將解隔離條件「升級」為三採陰,為國際最嚴格。不過,韓國研究顯示,確診者二採陰後,儘管後續出現時陰時陽,也不具傳染力;台灣疾病管制署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合作研究也發現,確診者發病以一週內傳染力最高,發病一週後接觸者都沒被傳染。顯見三採陰的解隔離標準有檢討空間。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成員、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專家很早就注意這個問題,但因台灣病床數、醫療資源都夠,大家謹慎,怕確診者復陽造成社會恐慌,決定採取高標準。黃玉成說,目前已知,德國有一篇論文顯示,確診者發病8天後,就無法培養出活的病毒,意即不具傳染力;有的國家解隔離標準是發病8天或10天後,就認為沒有傳染力,沒必要隔離。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日前已開會決議,修訂確診個案的解隔離條件,必須同時符合下列3項條件,第一住院隔離到症狀緩解至少3天;連續2次呼吸道檢體(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檢驗SARS-CoV-2(新型冠狀病毒)為陰性;距離發病日已達10天(無症狀者距首次採檢陽性已達10天)。新修訂的規定上網公告後即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