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2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搜尋
新冠
共找到
10257
筆 文章
-
-
2021-12-02 養生.人生智慧
為過半人生趕玩進度 中醫師夫妻高空彈跳、跳傘樣樣來
快樂是什麼?行醫35年、今年61歲的彰化中醫師莊松濤,與小8歲的妻子林幸宜,大半輩子受事業與子女牽絆,直到孩子可以自立,從54歲開始,兩人才第一次出國,為了趕進度,至今已出國13次,後來索性自己規劃行程,自駕去玩,高空跳傘、高空彈跳都來,「把以前沒玩的,都玩回來 」。莊松濤的牽手林幸宜果然是天生一對,他們卻都很會玩,愛接近大自然,生活簡單卻也不吝惜將時間與金錢,花在能讓自己快樂的身上;他們平時就很重視運動,每周都要安排二到三次游泳,常保身心健康,行有餘力去追逐快樂。為了快樂,他們玩得很瘋,像去紐西蘭自駕,除了背水肺潛水外,很多年輕人都不敢嘗試的高空彈跳、高空跳傘,他們卻不畏縮,認為不玩就是白來一趟。當凌空一躍,急速下墜的感覺,是否會覺得害怕?參加高空跳傘的林幸宜說:「當時腦子裡,只記得教練很帥」,莊松濤高空彈跳就只有一個「爽」字來形容。一般人常會擔心英文不很好,不敢自助出國旅行,甚至自駕旅遊,莊松濤說,一開始隨旅行團,二、三次以後,就覺得自助旅行可以安排行程,更自在地看、玩,像到到日本及紐西蘭等7次行程,都是自助及自駕,要不是這一、兩年遇到新冠肺炎疫情,讓他們少玩了好幾次。他說,一開始自助旅行時,真的很緊張,但後來發現其實這沒有什麼難的,因為現在網路發達,只要先做足功課,自己安排交通與食宿,加上一支手機在手,有方便的語言翻譯機,甚至比手畫腳,都可以克服語言問題。在國內,他們也一樣玩得盡興,3年多前,甚至將不太開的轎車賣掉,買了一輛180西西的重機,兩人一有空,就把診所鐵門拉下,踩上油門,上山下海,視野更大,更能享受追風馳騁的樂趣,甚至翻越中央山脈去花東,自在又逍遙。莊松濤從高中時就愛攝影,從底片時代拍到現在的數位,林幸宜則直到最近幾年,也發現攝影的樂趣,還去上課學攝影技巧,莊松濤不得不承認:「她很有天分,很用功,早已青出於藍。」兩人共乘機車,沿路用鏡頭捕捉好風景,為快樂人生做紀錄。他們愛玩敢玩,卻從來沒有退休的打算,他說,開診所就有個好處,「不用跟老闆請假」,只要公告一下,拉下鐵門去玩,休個一周、兩周,再回來認真工作,年紀大了,就縮短看診時間,只要身體尚可,就可以「一路玩到掛」。莊松濤三代中醫懸壺濟世逾百年,儘管向來都尊重三名兒女的興趣,以及對自己人生道路的選擇,不過,莊松濤及林幸宜仍存有唯一的「期待」,就是鼓勵他們學中醫,好繼承衣缽。無奈的是,孩子跟他們一樣都是不受羈絆,絲毫無法打動。其中兩個女兒都已台大畢業,兒子更是準醫生,不過學的卻是西醫。林幸宜說,過去忙於工作與孩子,現在既然孩子長大了,就該放手,不相互打擾。他們更打算把錢花玩,不用留給子女,用在能讓自己開心的地方,也要努力維持好的身體,老了甚至還打算搬到花東,離醫院越遠越好的地方。莊松濤、林幸宜的觀念裡,人生苦短,就要好好把握,準備收割,追逐快樂。林幸宜早已懷抱著夢想,列有人生的清單要實現,在高空跳傘實現後,下一個清單就是去看極光,然後,再下一個的清單,可能又會冒出來,因為快樂的追求是無止境的。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打第二劑疫苗影響學測 專家:間隔12周仍應接種
台大醫院感染科前醫師林氏璧今天接受節目訪問表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開放青少年打BNT第二劑疫苗,不代表疑慮完全解除,因心肌炎主要發生在接種第二劑後,且整體要觀察28天較為保險,因此有家長擔心明年1月學測考試會受到影響。專家表示,青少年仍有染疫風險,如今年5月國內疫情爆發,就有許多學生染疫,因此春節前間隔12周就打會比較好一點。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參與「企業新冠流感打擊聯盟」活動時受訪說,春節期間防疫旅館不足,因此入境管制上有一些鬆綁,對社區疫情會是個考驗,尤其是學生族群染疫,不只是停班、停課,還有家庭照顧問題等,雖然青少年染疫後不太會引發重症,仍必須做適當防範,因此與第一劑間隔12周以上,就可接種第二劑。李秉穎說,所以做這樣的決定,因為間隔12周也很久了,心肌炎發生率並未明顯上升,若再延長時間,好像也沒有好處,學生都要放寒假了,間隔太久沒打,也會讓人擔心防護網會不會出現破洞,因此時間到就打會比較好一點。李秉穎指出,接種第二劑疫苗後,體內免疫力上升比較快,產生抗體不需兩周時間,建議學生於春節前接種第二劑即可,以降低社區感染風險。李秉穎認為,春節期間若要管制人潮出遊措施「其實很難」,也不容易限制,如跨年活動或現在正進行的中華職棒總冠軍賽,大規模人潮聚集、流動上沒有太大差別,說不定職棒總冠軍賽的人與人社交距離,比起跨年活動還要更近,因此參與類似大規模人潮活動時,呼籲大家還是要戴好口罩。至於,春節期間,關於入境者7+7檢疫措施。李秉穎提醒,入境者應嚴格遵守7天自主健康管理,不守規定的人若自行外出或聚餐,將可能形成防疫破口,「人情之常」就是只和家人團聚。
-
2021-12-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Omicron來勢洶洶 未完整接種者重症率最高達25倍
新冠肺炎Omicron變異病毒株來勢洶洶,第一例爆發至今約一周時間,即有19國產生病例,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今午在市府防疫記者會表示,據新加坡衛生部統計,未完整接種疫苗的長者引發重症住院的比例,各年齡級距最高可增加23.5倍的風險,因此呼籲大家仍要盡速接種疫苗。鍾飲文表示,高市已100多天沒有本土個案,但最近Omicron病毒突起,大家需提高警覺,嚴正以待。他表示,新冠病毒RNA序列在病毒複製過程都可能突變,當中又以棘蛋白的基因突變最受關注,棘蛋白是人類細胞與受體接合的部分,也就是疫苗使用做抗原免疫力的部分,如果突變,就會改變病毒與受體接合的能力,會影響到病毒的傳播力,更容易在社區傳播,其次也可能影響致病率,萬一感染,就變重症且可能死亡。此外,病毒突變也可能影到以S蛋白製作的疫苗,及藥物療效或診斷方法。Omicron為何會被稱為「大魔王」?鍾飲文說,11月24 日南非爆出Omicron第一案後,才兩天就被世衛組織列為高關注病毒株,一周內受全球關注。全世界大家都在研究特性,發現它的基本再生素R0會增加到30倍到50倍,也就是一個人可傳30人到50人,南非科學家指Omicron傳播力是印度D病毒的六倍左右,估計比D增約四成的傳播力。除此,初估已得新冠肺炎者 ,也有機會再感染Omicron,不過現行輝瑞,莫德納,AZ等疫苗,對預防病毒感染重度死亡仍有效,大家可比較放心。是否影響及PCR或快篩試劑,還在測試中。他說,Omicron在11月24日爆出第一案後,至11月30日已有17國出現個案,至今天已19 ,歐亞等國均傳病例。因此春節期間如果去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的10個重點高風險國家者 ,應選擇居檢14+7天,避免傳給家人。鍾飲文也引用新加坡衛生部統計,指致死或重症率部分,80歲以上部分接種或未接種,比完整接種者死亡率會從2.5%增到34降%,相差13.6倍,70到79歲,相差24.7倍,60到69歲者相差25倍,換句話,未完整接種是完整接種二劑的13.6倍到25倍。至於重症住院比例,80歲以上完整接種,會從85%降到12%,減少7倍,70到79歲會從60%降低到4.9%,降低12.2倍,60到69歲會減23.5倍,差距很明顯,要建議大家有疫苗要盡速接種他建議,65歲以上長者未接種第一劑,要趕快接種,已接種第劑者則快打第二劑,12到17歲青少年也需趕快種第二劑BNT,至於高危險族群,包括公費第9類族群則追加第三劑。除疫苗外,民眾也能厲行防疫新生活,保護自己與家人。
-
2021-12-0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受疫情影響除籍 健保、納稅從寬認定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海外國人出境兩年被迫「除籍」,恐影響健保、勞保、租稅課徵等權益。衛福部社保司司長商東福今天在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表示,返國可持續納保且不須等待六個月;財政部賦稅署副署長樓美鐘則表示,若因戶籍遷出產生稅賦影響,向國稅局申請,將就個案事實從寬認定。商東福表示,若因戶籍遷出導致喪失納保資格,可以向健保署申請從退保之日接續納保,資格不受影響。兩年內返國恢復戶籍有健保資格不用等待期,也就是從今年1月1日到明年底回來,戶籍可以從寬認定,不受六個月等待期限制。另外,接續納保也從寬領取慢箋藥物或海外緊急就醫自墊醫療費用申請核退,權益將不受影響。國民年金也可從退保日開始重新納保繳納保險費,資格不受影響。樓美鐘則表示,在我國境內有無戶籍及居住天數為標準,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屬我國居住者,應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並適用5%至40%累進稅率:(一)在我國境內設有戶籍,且於一課稅年度內在境內居住合計滿31天,或在境內居住合計在1天以上未滿31天,其生活及經濟重心在我國境內者。(二)在我國境內無戶籍,於一課稅年度內在我國境內居留合計滿183天者。
-
2021-12-01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20歲男研究生「喉嚨爆痛」走路不穩 是這病毒惹的禍
新冠病毒讓全球一夕變天,其他病毒威力一樣不容小覷。國內一名20多歲男性研究生,起初喉痛疼痛到耳鼻喉科就診,後來出現嚴重頭暈、說話不清,走路搖晃需要他人攙扶,才轉往神經內科治療,經診斷感染皰疹病毒引發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藥物治療後症狀已改善。收治該名個案的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詡懷表示,出現急性小腦共濟失調原因眾多,依照不同年齡層都有不同病因,包括腦中風、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小腦炎、藥物中毒、酒精中毒、基因遺傳性疾病等等都有可能。邱詡懷指出,發生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病人除了嚴重頭暈之外,常出現明顯的運動協調功能失常、走路不穩跌倒、說話含糊且缺乏語調、眼睛顫動等症狀。該名20多歲男研究生案例,原先出現喉嚨痛、咽喉發炎等呼吸道症狀,以為只是感冒,後續出現走路搖晃、話說不清楚等,才到神經內科就診,經邱詡懷診療後發現,個案出現眼睛運動及四肢活動有明顯協調異常,步寬擴大,說話也出現構音困難的情況,因此立即住院接受治療。邱詡懷表示,個案住院後經過抽血、腦部核磁共振、腰椎穿刺檢查等檢查,驗到帶有皰疹病毒抗體,可能與先前引起喉嚨發炎症狀有關,診斷為急性小腦共濟失調。經過抗病毒藥物及類固醇治療後,個案症狀逐漸改善,於門診追蹤時已僅剩些微症狀,已能自行行走。「他算是運氣很好」邱詡懷指出,病毒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尤其影響小腦、腦部等,能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如果發病快2周才就診,多半會留下永久後遺症,包括頭暈、肢體協調差、說話不清楚等。該名個案發病近2周才到神經內科,恢復狀況不錯,真的是運氣好,建議民眾如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早就醫避免拖延,平時也要勤洗手、戴口罩等,建立良好衛生習慣。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南非12天翻盤!學者:若有Omicron移入應取消春節專案
Omicron變異株在六大洲侵門踏戶,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直播分析,Omicron集合現有變異之大成,等於大幅展開「RBD結合部位三把刀」,讓傳播力再上層樓,12天即讓南非疫情翻盤。各國嚇得急速因應,以色列鎖國、英國強制高風險區旅客檢測並隔離14天,紐約州也宣布即將進入緊急狀態。學者也擔心,各大洲疫情近期再起,很可能是Omicron已進入社區所致,Omicron的真正源頭也不見得是非洲。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提醒,南非二劑覆蓋率僅24%,其經驗無法直接套用於覆蓋率較高的國家和台灣,建議持續嚴守邊境,一旦定序發現Omicron病例,就要取消春節10+4或7+7方案,無論是否接種疫苗一率強制隔離14天,以免在Omicron趁隙進入社區。台大公衛學者任小萱指出,Omicron突變部位多,集合之前四大變異株的主要變異於一身,僅L452R沒有。例如導致結合、傳播力更強的D614G、P681H、還有與免疫逃脫和疫苗中和抗體濃度下降有關的K471N、S477N、T478K、E484K。好消息是,Omicron和Alpha株一樣在第69到70位置有缺失,但Delta卻沒有,因此可透過PCR核酸檢測初步判斷,如果PCR看到S蛋白這段基因陰性,很可能就是Omicorn。台大公衛學者古玫生表示,新冠病毒的RBD蛋白質立體結構就像一把瑞士小刀,刀鋒結構越是展開向上,結合人類ACE2受體的能力越強。相較於過去水貂身上發現的變異株RBD結構向上程度僅55%、Alpha變異株向上程度65%,Omicron卻高達85% 。任小萱表示,南非資料另發現Omicron有H655, N679, P681這三個部分也有變異,可能強化傳播力。科學家比較Omicorn、Bete、Delta三種變異株造成疫情翻盤,佔率超過五成所需的時間,結果顯示,Beta需要100天,Delta需要50天,Omicorn卻只要12天。台大公衛學者范僑芯指出,因為南非兩劑疫苗覆蓋率僅24%,Omicorn在一個月內就佔確診病例九成,把原本佔率九成的Delta擠到少於兩成,每天確診人數急速飆升四倍以上,確診個案九成都未曾接種疫苗。不過,台大公衛多位學者一致認為,面對Omicorn無需悲觀。陳秀熙表示,上述推論都要經過更多觀察才能證實,但可以確定的是,各國已從對抗Delta變異株經驗中學習,加上二、三劑覆蓋率持續拉升,做好防疫和檢測,Omicron應不致造成大流行,毋需悲觀。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原本明年三月可解封?蘇益仁:Omicron增加變數 大家不要太樂觀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2年,服務業等經濟活動出現重大改變,而網路、遠距、外送等產業則有新的契機。疫情爆發後,國人關注疫苗、藥物研發。專家表示,這次「百年大疫」在疫苗、藥物研發已突破傳統概念,但依過往傳染病流行經驗,新疫情須持續3年以上,預估台灣明年3月解封最合適。可是最近Omicron變異株出現,疫情仍不知如何發展,大家不要太樂觀,應戴好口罩、嚴守邊境。中研院經濟研究所今天舉辦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國衛院名譽研究員蘇益仁針對「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政策—由疫情的演變及國家治理談生醫產業發展」進行演講。蘇益仁說,依1918年流感大流行觀察,新疫情須持續3年以上,當自然感染或疫苗施打涵蓋率達到兩劑8成,或接種第3劑疫苗後,且輕症患者有治療藥物,疫情才能獲得控制。Omicron變異株出現後,傳染力雖快,可是重症患者沒有增加,疫苗效果會減弱一些,但即使疫苗保護力從9成降至5至6成 ,還是有保護力,如流感疫苗保護力須降低至5成以下才要更換病毒株。 蘇益仁說,疫情變化須持續觀察明年1至2月,如新冠疫情是否與流感重疊而不容易防範,以及春節邊境管制及人流、檢疫隔離及醫療能量,為避免防疫功虧一匱,如經濟及民眾可以忍受的話,明年3月解封最合適,但解封前民眾應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並嚴守邊境,對於疫情發展不要太樂觀。就藥物及疫苗研發分析,蘇益仁表示,他過去40年從事公衛領域,從來沒有想到會遇到「百年大疫」。疫情初期,歐美國家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如2003年SARS,應僅侷限在亞洲地區,因此當病毒入侵歐洲時,各國防疫反應太慢,造成醫療崩潰、死傷慘重,並進行鎖國讓經濟重創。蘇益仁說,美國總統川普因應疫情,去年2月投入180億美金研發疫苗及藥物,莫德納、輝瑞等藥廠去年4、5月間,完成疫苗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許多國家開始搶購,但去年國內疫情平緩,政府採購疫苗較不積極,直到去年8月才開始採購,與其他國家差了4個月,幾乎等於在各國開打初期,台灣是買不到疫苗的。蘇益仁說,台灣採購疫苗是先向世界衛生組織(WHO)COVAX平台採購,但這平台主要是提供弱勢國家,因此台灣遲遲拿不到疫苗,直到今年2月政府才發現,疫苗採購不是有錢就好,才於3至7月靠國際捐贈疫苗,但8至11月採購的疫苗又全部進來,因有期限壓力須大規模施打。蘇益仁指出,當許多國家的群體疫苗施打率達6至8成,經濟就已經解封,台灣卻因疫苗施打率不高,仍無法開放邊境。不過,政府學到慘痛經驗,今年11月已著手購買明年的疫苗及藥物,但他認為,從明年開始往後兩年,藥物研發更為重要,讓輕症患者不要演變為重症,政府還可以再大量購買疫苗或藥物。蘇益仁說,美國採神速行動研發疫苗及藥物,由學術、法規、產業鏈、資金及人才一條龍的主導及獎勵機制,台灣在疫苗、小分子藥物等研發上,一定針對不足的地方加以補強,因產業鏈不完整難一條龍開發,未來應涵蓋疫苗新技術及製劑的開發;雖然台灣無疫情,無法執行疫苗三期臨床試驗,因此政府、WHO或民間應共同參與,而台灣人口只夠扶植1至2家廠國安疫苗,這些都是往後於研發疫苗或藥物,政府應要思考的方向。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步步逼近 李秉穎:7天自主管理最容易成為破口
Omicron變異株強勢崛起,各國嚴陣以待。指揮中心疫苗諮詢小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接受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專訪,他提到,Omicron是否能像Delta具生物強勢性還得再觀察。春節期間,台灣採取七加七的檢疫措施,他認為幾加幾不是問題,問題是後續的自主管理期間。Omicron多導致患者輕症,若到處趴趴走,可能不自知傳播出去,籲自主健康管理期間除了接觸家人「哪兒都別去」。台灣第一劑疫苗覆蓋率突破七成,第二劑覆蓋率也慢慢提升。李秉穎表示,如果已經接種過疫苗,即使感染Omicron變異株,大多是輕症。台灣目前有一群75歲以上的長者「完全不打疫苗」,他說,新冠病毒已經充斥在全世界,不可能完全避免,沒打疫苗等於是只要遇到任何新冠病毒,就可能有20%機率成為重症,有3%的機率死亡,呼籲能打疫苗就一定要打。李秉穎表示,新冠病毒在變異的過程中,可以看到患者的症狀不斷在改變,從原本的喉嚨痛、流鼻水,到了Delta時,患者症狀已經從上呼吸道症狀轉為下呼吸道症狀,這現象明顯表達新冠病毒正朝「輕症化」發展。因此即使現在受到Omicron威脅,只要戴好口罩,勤洗手,不要摸眼鼻口,就能降低感染機率。國內的檢疫措施,因應春節,額外開放7加7的選項。李秉穎表示,無論是哪一種方案,整體而言還是隔離14天,即使是7加7還是7天在防疫旅館,7天在家裡,唯一要擔心的是完成14天之後的7天的自主健康管理。李秉穎表示,只要台灣有開放境外旅客入境,社區中就可能會有Omicron的蹤跡,即使打完疫苗,Omicron也可能出現突破性感染。從許多案例都是陰陽不定,春節返台的旅客,完成14天檢疫後的7天自主健康管理,即使採檢陰性,最好不要到處亂跑,與人接觸的次數最好大幅降低,建議除了與家人團聚以外,都不要亂跑。
-
2021-12-01 癌症.頭頸癌
口腔癌要命 吸菸嚼檳榔須定期篩檢
近日氣溫驟降,有民眾嚼檳榔取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不管有無添加物,嚼檳榔都會致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癌症登記及衛福部死因資料統計,每年超過8千人罹患口腔癌、3千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國健署呼籲,民眾應拒絕菸酒、檳榔,並定期篩檢、及早治療,遠離口腔癌。檳榔含有檳榔素和檳榔鹼,會透過嚼食摩擦接觸及汁液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了傷害牙齒、牙周病變,增加口腔、咽等部位罹癌風險,也會干擾脂肪及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二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盡早找出癌前病變,加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機會。根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的口腔病變者,有75%(0至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嚼檳榔、吸菸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有5成為晚期癌(3至4期)。近年國人口腔癌標準化發生與死亡率趨勢漸趨平緩,根據癌症發生與死亡資料顯示,30至49歲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自2009年每10萬人口之59.1人,降至2018年每10萬人口44.7人,降幅達24.4%。雖因新冠疫情趨緩,目前已有32萬名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接受篩檢。國健署呼籲,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而尚未篩檢的民眾,應定期至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周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破、斑、硬、凸、腫情形,應盡速就醫。
-
2021-12-0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莫德納CEO指舊疫苗對變種效果差 李秉毅:他應該是商人
新冠肺炎病毒不斷突變,新的變異株Omicron更是讓全球聞之色變,台灣也決定要加速追加第三劑疫苗的腳步,但莫德納藥廠的CEO出面表示,原有的疫苗對變異株的保護力不佳,到底第三劑該打什麼樣的疫苗?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CEO可能不是學者是商人」,應該打原來的疫苗就行。至於變異株一直出現,什麼時候才有脫下口罩的那一天?他答覆「很難說,一到三年都可能」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上「年代向錢看」節目時,做了上述表示,針對兩個主要的變異株都來自南非,有一說法可能與南非愛滋病患者比率較高有關連,他表示,愛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不全,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無法有效殺死,會在體內存在一段較長的時間,病毒會不斷突變以適應人體的免疫系統,因此會有比較多的機會產生突變株,也是南非比較可能產生變異株的原因。他表示,之前Delta變異病毒出來時,大家都很恐慌,也確實造成大流行,但主要是人為因素影響,包括英、美及以色列等國家,因認為疫苗覆蓋率已達到七、八成,因此放鬆管制、大家不必戴口罩,才會造成病例大增,但這次Omicron出來之後,英國終於決定恢復戴口罩,絕對有助於疫情的控制。節目主持人詢問李秉穎,口罩到底要戴多久?病毒不斷的變化,「難道未來3、50年都要戴口罩嗎?」,李秉穎則答覆「不必這麼久,你的後半生還是有希望的」,雖然很難預測何時會完全輕症化,但全球很多專家都持這種論點,人類遭遇一種新的病毒,一開始是很猛烈的,但免疫系統經過不斷地攻擊,會產生一些交叉保護的效果,因為人類的免疫系統是經過長時間的進化,未來病毒感染後的症狀會像是感冒,但到底需要多久的時間,「也許是1年、2年、3年」。針對莫德納CEO表示,現有疫苗對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並不好,李秉毅則表示,「莫德納CEO應該不是學者是商人」,從Delta病毒的經驗可以了解,疫苗遇到變種病毒,中和抗體可能下降5、6倍,但是保護效果卻只下降10%到30%,Omicron可能也差不多。李秉穎表示,變種病毒不斷出現,在疫苗界就有兩派不同的做法,莫德納就是利用變種的南非病毒來做出新的次世代疫苗,輝瑞用的仍是原始病毒做出的疫苗,結果證明,兩者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打第三劑之後都能增強對變異株的保護效果。
-
2021-1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防疫加嚴? 陳時中:觀察2至3周會有初步結果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來勢洶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有無進一步防疫措施。指揮官陳時中說,現在還是不明的情況,依它的結構變異位置多,外界認為,它的傳播力、重複感染性及疫苗逃脫率可能比較高,會不會使重症或死亡率比較高,現在都還不知道。南非宣稱,目前確診患者輕症比較多,但感染者多為40歲以下,對重症影響還不清楚,應觀察2至3周就會有初步結果。陳時中今天參與「藥物科技研究發展獎」頒獎典禮,典禮後受訪表示,國內相關防疫措施要不要加嚴,必須看2至3周後的結果為何。至於,香港、日本已出現感染Omicron確診個案,指揮中心會不會停飛香港、日本航班?陳時中說,從邊境入境的確診個案,對於社區有何影響還需觀察,且台灣目前沒有直飛南非的航班,「也不會」停飛香港、日本航班。指揮中心會不會再增加「高風險地區或國家」。陳時中說,還需觀察疫情變化,目前看來歐洲國家,如葡萄牙、荷蘭、英國,分別增加13例、12例、11例,但這些均為境外移入個案,往後對社區是否造成影響,才是我們關心的。專家建議,若要追加第三劑疫苗,應施打次單位蛋白疫苗,以追求低的不良反應,高端疫苗表示,已著手進行相關研究,這與一般認為追加第三劑疫苗應採mRNA疫苗有所不同。陳時中說,現有疫苗均為緊急使用授權(EUA),每款疫苗也都會宣稱它的好處及相關不良反應,我們的作法就是讓大家自由選擇,並提供專業的意見,讓大家參考。另有專家認為,不可以施打兩劑不同品牌的mRNA疫苗,但如此施打會不會有問題。陳時中表示,依目前科學證據來看「不會怎麼樣」,這是相同技術平台,但既然已打了mRNA疫苗,應還是選擇同一品牌的疫苗,因為疫苗混打越多,可能的不良反應也會稍多一點。如台大進行的研究就是一樣的,混打的結果是對病毒的保護力比較好,抗體比較多,但不良反應也會多一點,好處、壞處都有,民眾就依身體或觀念上的需要,去選擇合適的廠牌,我們都會把各類的疫苗都準備好。至於,12至17歲青少年是否要追加第三劑BNT疫苗。陳時中說,這必須等待青少年都打完第二劑後,再經由專家小組討論,目前是針對18歲以上族群「建議要打」,而特別族群則是「應該要打」。目前國人接種新冠疫苗預約意願不高,指揮中心會不會祭出催打措施?陳時中說,打疫苗可以保護自己,大家應不斷彼此互相提醒,民眾都應該打疫苗。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第三劑要跟二劑「同品牌」?李秉穎:混打無太大風險
國內開放青少年可施打第二劑BNT疫苗,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呼籲要延長至12周以上施打,其心肌炎比例可降為與施打第一劑時差不多,但仍有相當風險。至於一般國人施打第三劑追加劑,與第二劑疫苗是否相同,其安全性並無太大問題。目前有許多民眾已經接種完二劑新冠疫苗,包含施打二劑同品牌疫苗或混打者,在面臨第三劑疫苗時,該如何選擇。ACIP召集人、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表示,其中混打者可能局部不良反應較高,但混打或施打同品牌疫苗者,在抗體效果也差不多。但他提醒,不同疫苗仍有不同風險,如腺病毒疫苗,如AZ有血栓問題,而BNT疫苗疫苗在30歲以下族群有心肌炎問題,但經ACIP專家討論後,開放第三劑讓民眾自由選擇,可選擇施打高端、AZ或mRNA疫苗。防疫醫師陳婉青表示,根據美國研究,青少年於三至四周,施打BNT施打第二劑的心肌炎機率,是第一劑的10倍上下,國內目前有110萬名青少年接種第一劑BNT疫苗疫苗,仍有2例青少年尚未出院,其中1例剛住院不久。李秉穎指出,國外仍有國家暫緩青少年接種二劑,但即使青少年染疫重症風險低,接種第二劑BNT疫苗仍利大於弊,「自然感染引起心肌炎機率,遠大於疫苗引起的心肌炎,還可能引起其他病發症,甚至重症及死亡。」他也認為,青少年也是防疫不可或缺的一環,包含五月本土疫情爆發,學校班級群聚導致停班停課,造成很多社會負擔和家戶感染,也會傳到其他學校,變成社區傳播鏈重要一環,「不能只看重症風險,也要考慮群體,仍建議打第二劑,但沒有強迫性施打。」
-
2021-11-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Omicron讓檢測測不準? 羅一鈞:國內不受影響
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因為比Delta變異株有更多棘狀蛋白突變,讓外界憂心現有篩檢工具受影響,不論PCR或快篩辨識可能篩檢不出來。對此,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國際上少數以S蛋白為標的的篩檢工具可能會受到影響,但國內並非使用這些工具,所以毋須擔心檢測不準的問題。羅一鈞表示,Omicron變異株不論是30至50個突變都發生在S蛋白,至於N蛋白突變點,根據歐盟和南非的分析都未看到可能影響檢測的跡象。PCR則是RdRp、N、E等三個基因作為檢測標的,並非使用S或N蛋白,所以不會受到影響,不過後續還要看更細的分析結果才能比較。而國際上有少數廠牌以S蛋白作為標的可能受到影響,但國內沒有使用這些快篩,所以不用擔心檢測不準。而針對外界不斷質疑我國為何「不鎖國」,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大家覺得其他國家都在加緊鎖國,但我們為何沒動作,因為我們一直都嚴守邊境」。他說,居家檢疫一直都必須14天,只是隨春節有不同形式的變化,就算「7+7」也是在集中檢疫所待七天再回家待七天,且過程中都會進行嚴密的加強篩檢。ACIP召集人李秉穎則表示,台灣疫情控制好跟邊境管制一直成功有關,「7+7」的風險不是因為變異株出現,面對變異株應該平常心。「很多人以為大魔王擋不住,但我不認為是嚴重問題」,李秉穎說,因為台灣實施戴口罩、社交距離,要求勤洗手、不摸眼鼻口,確實做到防疫措施,所以「7+7」就是要落實才不容易有漏洞,前陣子的漏洞很多都是跟沒有確實自主管理,還去群聚有關,這樣就會有漏網之魚,因此「如果親友正在自主健康管理就不要去找他了」。
-
2021-11-30 癌症.頭頸癌
每年3000人死於口腔癌 亂吃這東西傷嘴又致癌
近日氣溫驟降,有民眾用嚼檳榔方式取暖,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不管有無添加物,檳榔都會致癌,檳榔含有檳榔素(arecoline)和檳榔鹼(arecaidine),會透過嚼食摩擦(機械性)接觸及汁液(化學性)刺激口腔黏膜而產生癌變,除傷害牙齒、牙周病變,增加口腔、咽等部位罹癌風險,也會干擾脂肪及葡萄糖代謝,導致或加重高脂血症、第II型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等。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及衛福部死因資料顯示,每年超過8000人罹患口腔癌、3000多人死於口腔癌,其中9成是男性,發病時多為中壯年,一旦罹癌,對家庭生計影響甚大。國健署補助30歲以上有吸菸或嚼檳榔習慣的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儘早找出癌前病變,加速治療阻斷癌症發生機會。根據全國口腔黏膜檢查資料發現,透過篩檢發現之口腔病變者,有75%(0-1期)屬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症,只要戒除嚼檳榔、吸菸習慣、搭配治療,可降低癌前病變轉化為惡性之風險,加上定期檢查更可降低26%死亡風險,而未接受篩檢的口腔癌患者,則有5成為晚期癌(3-4期),由此可見定期篩檢之重要。根據癌症發生與死亡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人口腔癌標準化發生與死亡率趨勢漸趨平緩,其中30至49歲男性口腔癌標準化發生率,自2009年每10萬人口之59.1人,降至2018年每10萬人口44.7人,降幅達24.4%。民眾應持續保持「拒絕檳榔、菸、酒」、「定期篩檢」、「即早治療」等習慣,遠離口腔癌的威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已有32萬名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接受篩檢,國健署呼籲,30歲以上有嚼檳榔或吸菸習慣而尚未篩檢的民眾,請攜帶健保卡至健保特約牙科、耳鼻喉科醫療院所接受口腔黏膜檢查。若自己發現口腔黏膜出現持續2週無法癒合的潰瘍、不明白色或紅色的斑塊或是嘴巴、舌頭活動受限制、甚至腫塊等破、斑、硬、凸、腫情形,應儘速就醫,千萬別錯失早期治療良機。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救濟38件僅3件相關 陳時中:持續加速審議
衛福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最新審議結果,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11月18日共審議38件,其中2件與疫苗相關,1件無法確定,補償金額共6萬5千元,另外喪葬補助共150萬元。他表示,這個月案件比上次多一點,但速度仍慢,希望這段時間磨合後,能審議更多案件。疾管署昨公布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最新審議結果,11月18日開會共審議38案,其中27例接種後死亡個案(包括26例AZ、1例莫德納),全數判定與疫苗無關,不予救濟。另外11案包括8例AZ、2例莫德納、1例高端,其中3人獲得救濟,皆是施AZ,原因包括肢體腫脹、急性過敏、多發性神經炎,以多發性神經炎核予救濟金5萬元為最高。有專家認為疫苗救濟條件過於嚴苛,應該予以放寬?陳時中表示,審議辦法中有規定,從實驗室或臨床、科學實證相關等,來做綜合判斷。臨床與實驗室檢查,不支持的相關性、或科學實證不支持的相關性,規定相當清楚。陳時中表示,有關科學實證不支持的相關性,是有一定的科學實證方法學去判定不相關,不是說隨便一篇論文說不相關就不相關,因此中間經過綜合研判,相當耗費心力,專家需要搜集完整病例,看多篇論文,以及就實務經驗來做綜合判斷。陳時中表示,由於新冠病毒是新病毒,施打疫苗也是新研發、為緊急使用授權(EUA),綜合研判下,希望專家盡量站在疫苗有傷害人的角度來思考研判。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懶人包/我該不該打第三劑、副作用大?5大QA必看
為防堵陸續出現的新冠肺炎變異株,許多國家加快第三劑接種腳步,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規畫最快一月施打。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何忠祐提醒,目前各國皆重第三劑疫苗多選擇mRNA疫苗,接種第三劑與第二劑症狀雷同,接種前仍考慮是否有疫苗過敏及高感染風險者。Q:打完二劑疫苗足以應付病毒嗎?為什麼要施打第三劑疫苗?何忠祐指出,即便已接種完整兩劑疫苗,疫苗的保護力仍會隨著時間逐漸下降,因此國據國際趨勢仍規畫施打第三劑加強針。他列舉,美國研究,在接種BNT疫苗過了六個月,保護力從86.9%下降到43.3%,莫德納疫苗則從89.2%下降到58.0%,嬌生疫苗從86.4%下降幅度最大到13.1%。另一篇英國研究也指出,AZ的疫苗保護力過了四個月也會有顯著下降。同時,疫苗對Delta變異株的保護力同樣會逐漸下降,研究指出,經過四個月,BNT疫苗對Delta的保護力從93%下降到53%,可能會產生突破性感染以及病毒傳播增加。Q:怎麼樣的人需要施打第三劑疫苗?何忠祐說,施打第三劑疫苗能夠提供較好保護力,包含以色列、英國、美國對第三劑BNT的研究中,皆顯示可有效預防重症(92%)、減少住院(95%)以及死亡率(81%),且認為年長者、高風險以及高接觸族群,建議追加第三劑疫苗,讓免疫反應更持久,達到更好的保護效果。Q:第三劑應該間隔多久?有無年齡或族群限制?打什麼品牌的疫苗好?以加拿大來說,凡18歲以上,完整接種疫苗滿六個月,即可接種第三劑選擇莫德納或BNT疫苗,且針對前兩劑施打AZ疫苗者,只要沒有禁忌症,建議第三劑施打Moderna或是BNT。除非有禁忌症,第三劑可考慮再次施打AZ。而美國現行政策中,同樣可於完整接種六個月後,接種任兩款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但對象分為「應接種對象」為50歲以上或是18歲以上居住在長照機構,而18歲以上一般族群則「可考慮施打」。最後英國政策指出,第三劑品牌及間隔時間與加拿大、美國相同,其建議接種對象:40歲以上、16歲以上重症高風險族群、16歲以上長照機構居住者、同住人是染疫高風險者等。Q:打第三劑會不會有副作用?何忠祐表示,施打三劑Moderna副作用的發生率,與第二劑雷同。但局部副作用(84.7% )較第二劑略高(83.5%),但全身性副作用(79.0%)較第二劑略低(81.3%),至於施打三劑BNT疫苗,同樣局部副作用(74.1%)較第二劑略高(71.7%),但全身性副作用(69.2%)較第二劑略低(71.7%)他指出,施打兩劑AZ後追加mRNA疫苗副作用,常見副作用有注射處疼痛持續1-2天、疲倦、全身痠痛、發熱等症狀。Q:台灣現行第三劑政策是什麼?中央疫情指揮中心自11月29日公布第三劑施打政策,要與第二劑間隔至少六個月,最快明年一月一日實施。將比照美國設立應接種對象,為65歲以上、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容易感染與疾病嚴重風險者(第九類對象)。至於一般18歲以上民眾,經醫師評估後可考慮接種,何忠佑表示,第三劑除非有mRNA疫苗禁忌症,目前多數國家都是建議打mRNA,至於施打何種mRNA差異不大,需要考慮疫苗供貨情形為主。國內已經有七成七人口完成第一劑接種,五成四完成第二劑,他也提醒,根據國際現行政策可發現施打第三劑疫苗將成為未來對抗病毒的趨勢,建議尚未接種第二劑疫苗的民眾盡早完成疫苗施打。民眾在評估自己是否適合施打第三劑時,可以考量自身染疫風險、是否屬於重症高風險族群、對副作用耐受度、是否有不適合接種疫苗的情形、是否有疫苗禁忌症等因素,必要時可以諮詢信賴的醫師。
-
2021-11-3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可1傳50人?李秉穎:台灣的防疫應該能清零
最新的變種病毒Omicron來勢洶洶,全球各國都相當擔憂,甚至傳出其R0值可能達到驚人的50,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表示,對於這個數字感到懷疑,但不論多少,台灣過去遇到Delta都能清零,相信台灣的防疫成果會持續下去,至於第三針對加強劑要打傳統還是次世代疫苗?李認為,傳統的效果應該就很好。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昨晚上「年代向錢看」節目時,談到最新的Omicron病毒,表示目前傳出R0值達到50,不知道資訊是哪裡來的,歷來的傳染病R0值10幾就算很高,其實平常心看待就好,因為對新的病毒還不是很清楚時,往往會有一些比較悚動的描述,像是之前Delta病毒出來時大家嚇得要死,後來其實也還好,R0值是指人體沒有任何免疫力的情況下,一個人可以傳染給幾個人的數字,但會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像是台灣防疫很成功,可以做到「清零」,讓R0值小於1,他表示,根據世衛組織發布的最新消息,Omicron傳染力是否比較強、逃避疫苗的保護力、症狀是否比較嚴重、R0值如何,都還不清楚,但是從其他的變種病毒的經驗來看,疫苗的效果大概就是下降10%到30%,不會沒有效果,而且最重要的是針對重症的保護力,幾乎沒有明顯變化,即使感染變種病毒也會像是感冒一樣。同時,以英、美及以色列等國家來看,都有一波新的Delta的流行,但是因為多數人都有打疫苗,即使病例數竄升、死亡率並沒有很高,「打疫苗是很重要的」針對專家認為Omicron病毒棘狀蛋白突變數量超多,李秉穎表示,RNA病毒本來就是很容易突變的,所以當初看到世衛以希臘字母來命名病毒,早就說過「一定不夠用」,世衛沒有長遠考量,因為病毒就是會不斷變化,「世衛現在不想用Xi(與習近平的姓同音),以後不夠用時還是得用」他開玩笑說。他認為,病毒雖然不斷突變,但未來應該是慢慢輕症化,仍然有打了疫苗之後的突破性感染,但輕症會居多。至於變種病毒不斷出現,疫苗是否真的要一直打下去?李秉穎表示,可能會像流感疫苗一樣,一年打一次,根據以色列的研究,打第三劑相較於打兩劑,保護力可以增加50%、60%、甚至90%,「有打有保佑啦」。至於第三劑打的是傳統的疫苗還是針對突變病毒的改良版本,李表示,目前尚未有確切的結論,但是從之前的相關研究顯示,以原始的武漢株病毒做的疫苗,效果比起用變異過的南非株病毒來做的疫苗,並沒有比較差,所以用變異病毒做出的次世代疫苗好像就不那麼重要了,目前很多國家的第三劑疫苗仍是用傳統的疫苗,而且新的疫苗可能又再要做試驗與核准,大家還是傾向先用武漢株的傳統疫苗。
-
2021-11-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因應變異株Omicron 高端:針對Beta株建立疫苗抗原
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南非等國發現的B.1.1.529新冠變異株命名為「Omicron」,並列為「高度關注變異株(Variants of Concern, VOC)」,高端疫苗表示,針對現有的高關注度變異株,已經針對高傳染力且免疫脫逃程度較高的Beta株建立疫苗抗原,並進入生產測試。高端表示,對於新種突變Omicron變異株,目前雖尚無強烈證據顯示Omicron的免疫脫逃程度,但高端疫苗已同步開始進行基因序列評估,並開始進行抗原建立之測試工作,以利在最短的時間內啟動Omicron株抗原的量產準備。Omicron相較於其他新冠病毒變異株有著更多的變異點位,但目前仍無法了解Omicron是否比其他變異株更具傳染性或有更高的致重症風險,而藉由目前全球資料庫所釋出的Omicron基因序列資訊,高端也說,已著手展開因應方案,以協助全球防疫。高端表示,除了根據先前針對Alpha、Beta及Delta變異株的中和效果數據外,同時已針對Omicron變異株的基因序列,建立Omicron偽病毒(Pseudovirus)系統,以評估現有高端新冠肺炎疫苗對Omicron的中和抗體效價。此外,目前全球已上市的新冠疫苗,皆已展開第三劑追加免疫的評估,以藉由高劑量或第三劑疫苗誘導更高的免疫反應,提升中和抗體濃度以對抗Omicron這種高突變變異株。高端表示,先前對抗變異株的動物試驗數據已在國際知名期刊《臨床感染疾病》公開,對不同的變異株皆具有良好的抗體中和效果,且疫苗高劑量組臨床試驗,及追加施打第三劑的延伸試驗皆進行中,此外,包含兩劑AZ疫苗與第三針混打高端疫苗的試驗結果也已在進行數據分析;期望能以優異的免疫生成性對抗變種病毒。高端表示,參加WHO團結試驗,受試者族群橫跨美、亞、非三大洲,目前Omicron變異株的流行地區也在收案範疇中,倘若該病毒於團結試驗位於非洲之臨床試驗點流行,將可以評估現有疫苗對抗Omicron變異株之保護力等實證資料。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引新加坡資料催打疫苗 陳時中:完整接種重症死亡大減
目前我國75歲以上長者及第五類長照機構人員及其受照顧者二劑覆蓋率都只有六成多,為接種率最低的兩大族群,同時也是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面對新變異株恐引起疫情再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特別引用新加坡接種資料指出,年長者完整接種後,致死率和重症率都能大降九成,呼籲「還沒打疫苗的,該打第二劑的,都趕快去打疫苗」。陳時中表示,這個月以來觀察到登記意願和預約接種的人數都有相當降低,與本土無疫情有很大關係,但他特別強調「打疫苗不是治療、是預防」,所以一定要事先打,如果等疫情再起才打,都已經來不及生成保護力。陳時中分析,接種疫苗可讓自己變成重症或死亡的可能性大幅降低,但過去期待能達成社區群體免疫,目前已知不太可能,因為「這隻病毒比較奇特」,接種疫苗仍無法防止受感染的無症狀者繼續傳播病毒,如果社區中無症狀感染者眾多,對於尚未接種者就是另一種威脅。陳時中根據新加坡今年5月1日至10月31日的接種資料指出,80歲以上未接種疫苗的重症率高達46%、致死率高達22%,但若接種一劑重症率可減少至39%、致死率減少至12%,要是能完整接種更好,重症率僅12%、致死率僅2.5%。在70到79歲、60到69歲都可以看到部分接種、完整接種的致死率和重症率顯著低於未接種的現象。截至今天中午為止,符合第16期BNT疫苗接種資格的178.3萬人,已有68.9萬人完成預約。陳時中說,現在疫苗充足、可近性也很好,很多地方都可接種,不再需要搶打,再次呼籲未曾接種的民眾儘速接種,時間到該打第二劑的也要趕快打,才能夠保護自己,讓社區更加安全。
-
2021-11-29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想知道有無肌少症,自我檢測2方法!增肌必做2類運動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自五月爆發以來,許多民眾無法上健身房、出外運動得戴上口罩,運動受限,肌肉逐漸流失,肌肉量減少,免疫力隨之下滑,增加染疫風險。醫師建議,可以透過「微運動」方式,也就是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提升肌力,避免肌少症上身。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國內50歲以上的民眾,罹患肌少症風險為46%,大約每兩人就有一人有肌少症問題。肌肉主要作為支撐人體和維持行動力之用,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指出,40歲以後,肌肉每10年以8%速度流失,70歲後則是每10年以15%速度流失。一旦肌肉量不足,會逐漸演變成「肌少症」,失能和臥床機率大增,還會增加疾病感染和死亡等風險。黃信彰指出,根據2016年西班牙針對萬名成年人進行世代研究發現,肌肉量減少10%,免疫力會開始下降、疾病感染風險上升;肌肉量減少20%,傷口復原能力開始下降;肌肉量下降30%,會身體虛弱、無力坐起;肌肉量下降40%,則死亡風險上升,且多死於肺炎。是否罹患肌少症?居家自我檢測2方法如何檢測肌少症?黃信彰表示,居家可以「亞洲肌少症指標」作為肌少症風險自我評估檢測標準,或是「測量小腿圍」兩種方式進行檢測。方法1:自我評量檢測評估項目:提舉五公斤重物是否感到困難、在房內行走是否困難、從床或椅子上坐起是否感到困難、爬十階樓梯是否感到困難,以及過去一年跌倒次數等。肌少症自我評估檢測評估項目詢問內容分數肌力您拿起或搬動5公斤重(約兩個炒菜鍋)的物品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無法完成2步行輔助在房內行走是否困難?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需要使用步行工具/無法完成2從椅子上起身您從床或從椅子上起身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沒有他人幫助時無法完成2上臺階您走上10個臺階會感到困難嗎?沒有困難0有一些困難1很困難/沒有他人幫助時無法完成2跌倒過去1年中您跌倒過幾次?沒有跌倒1-3次4次或以上(判斷標準:加總分數若超過4分,可能有肌少症疑慮,必須就醫,透過X光等精密儀器測量肌肉量進行評估。)方法2:測量小腿圍透過測量小腿圍可評估肌肉量。測量小腿圍時,先找一張椅子坐著,讓大腿與地面平行,和小腿呈90度;放鬆腿部肌肉不緊繃,用尺量測小腿最粗的部位為準。若男性小腿圍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代表身體肌肉質量可能不足,須注意可能有肌少症。長者食量減少,肌肉流失風險增加許多人認為男性肌肉量較多,肌少症風險小於女性。但依據調查結果顯示,男性肌少症風險高達51%,高於女性的43%。員榮醫院醫療體系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表示,男性因為有睪固酮的優勢,容易練出肌肉且維持,不過,隨著年齡增長,睪固酮降低,肌肉反而流失得更快。尤其當年紀漸長,牙口不好導致食量下降,更容易增加肌少症的風險。黎雨青說,依據民眾自覺飲食的改變進行肌肉流失風險的分析,發現適量輕度減少食量與食量沒有改變相比,肌肉流失風險從38%增至64%;若嚴重減少食量,風險更增至83%。增加肌肉量,均衡飲食、補充蛋白質最重要避免肌少症上身,必須增加肌肉量,不僅飲食均衡,尤其適時補充好吸收的蛋白質非常重要。黎雨青表示,除非是有肝、腎疾病的特殊族群,若要維持肌肉量,每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應達每公斤體重1公克,過了40歲後,若體態沒有嚴重變化,則繼續維持原攝取量;若肌肉開始流失,則蛋白質攝取應增加為每公斤體重1.2至1.5公克。增肌必做2類運動 「微運動」也可補足只要沒有任何活動,肌肉就會開始流失,因此,除了飲食外,也必須搭配運動才能維持肌肉量,進而增肌。黎雨青說,運動最好從事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游泳等,同時應搭配舉啞鈴、彈力帶等阻抗運動。若無法上健身房運動,也可以從事「微運動」。黎雨青建議,可以爬樓梯取代電梯、捷運提早一站下車改步行,都是很好維持肌力的方式。隨著防疫解封,可從輕微的肌力和有氧訓練開始,逐步增加運動量,提升肌力。增肌必做2類運動有氧運動:慢跑、游泳阻抗運動:舉啞鈴、彈力帶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六類人將優先打第3劑 青少年12月中後打第2劑
為防堵陸續出現的新冠肺炎變異株,許多國家加快第三劑接種腳步。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昨天召開專家會議並已達成共識,建議已完成兩劑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65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與工作者、醫護人員、防疫工作人員、第一線高感染風險工作人員及第九類民眾,應於第二劑接種6個月後,追加接種第三劑。另外,針對已接種第一劑BNT疫苗的12至17歲青少年,指揮中心也建議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者接種第二劑BNT,兩劑間隔12周以上,將由指揮中心與地方政府衛生局規劃安排於校園接種。陳時中表示,仍尊重個人意願,所以也需要家長同意書,但因意願書要重新印製發送,預期施打時間應是12月中旬後。陳時中表示,考量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後免疫保護力可能隨時間下降,為積極因應變異株對於國內防疫造成的威脅,除建議已完成兩劑接種的六類高風險對象在接種第二劑疫苗6個月後,追加接種第三劑新冠肺炎疫苗;其他滿18歲以上民眾可以評估自身感染風險以及接種意願,經醫師評估後接種第三劑。但對於追加劑接種廠牌尚無明確建議,指揮中心將持續收集國內外相關臨床實驗與研究數據以及各國接種建議,並視國內疫苗接種與供應情形,再提供民眾進行接種。另外,陳時中表示,會中經專家審慎檢視各國青少年族群新冠肺炎感染、傳播與重症風險、mRNA疫苗等接種策略、疫苗接種後心肌炎發生率與相關文獻。雖然mRNA疫苗接種後發生之心肌炎、心包膜炎,可能與疫苗接種有關,但考量新冠肺炎病毒變異株持續於國際間流行,且農曆春節即將到來,為降低境外移入個案造成國內社區流行風險,應積極提升各類對象第二劑接種率,提升群體免疫力,故建議歲青少年完成兩劑BNT疫苗接種。另評估現行雖尚無研究證實兩劑接種間隔與接種疫苗後心肌炎/心包膜炎發生率之關聯性,然依據目前疫苗間隔與保護力實證研究結果,及英國、歐盟、加拿大等國之監測與建議,專家建議12至17歲青少年兩劑BNT疫苗間隔為12週以上。指揮中心說,依據各國上市後監測數據,接種BNT疫苗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病例,這些病例主要發生在接種後14天內,亦有極少數個案發生於接種後2週至4週間;接種第二劑後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之比率高於第一劑,且年輕男性發生比例較女性以及其他男性年齡層高。指揮中心特別提醒,民眾於接種BNT疫苗後28天內,如出現下列任一疑似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症狀,包括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心悸(心跳不規則、跳拍或「顫動」)、暈厥(昏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例如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應立即就醫。並於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
-
2021-11-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變異毒株Omicron 中榮醫:症狀與原本變種病毒沒大差別
南非發現新冠病毒新的變異毒株,世衛組織正式命名為Omicron,歐洲多國已查出毒株感染者,全球高度緊張。台中榮總感染科主任劉伯瑜今指出,從現有資料來看,它的症狀包括發燒、肌肉酸痛、倦怠、咳嗽等與原本的變種病毒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民眾不必驚慌。劉伯瑜說,至於疫苗的效力,很多國家正在做進一步實驗,還有待有最新的結果才能確定。他說,新的變種一定會繼續發生,重要的是如何把公衛習慣維持下去,還未打疫苗者應趕緊接種,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都是仍需要注意的。
-
2021-11-29 名人.精華區
司徒惠康/國衛院趕建生物製劑2廠 研製國家疫苗
面臨全球性各式新興感染疾病威脅,疫苗研發與生產的超前部署及疫情管控的洞燭先機,是全體國人最大的期待及防護盾。但若平時沒有疫苗研製的各項整備工作與執行臨床試驗的實務經驗,想在疫情來臨時馬上產製疫苗,無異是緣木求魚。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及其所屬生物製劑廠,多年來建立各式細胞培養平台以放大病毒量並生產疫苗,已成功產製過符合國家製藥規範的腸病毒71型、新型流感H5N1和H7N9等疫苗並進行臨床試驗。但這次變種新冠病毒具高度傳染性,屬於生物安全第三等級操作的致病原,實務上較難以細胞培養病毒的方式生產疫苗,因此造就腺病毒載體疫苗與mRNA疫苗的異軍突起,也給了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疫情爆發迄今不到兩年,全球逾320種各類新冠疫苗進行開發,其中130種在臨床試驗階段,39種已進入第三期,且23種取得緊急授權使用(EUA),這是人類疫苗發展百年以來首見的「光速」紀錄。也可看出開發有效與多樣的疫苗生產技術平台、建置緊急量產能力,是因應未來各種疫情威脅超前部署的重中之重。台灣經歷2003年SARS疫情後,政府於國衛院打造了國家認證的GMP先導級生物製劑廠,肩負國安層級的防疫重任,除了開發製造國內需求量不高,且民間廠商不願投注資源的必備性生物製劑外,另外在平時進行國安疫苗產製的各項演練及技術平台開發,以面臨緊急疫情時研發國人所需疫苗,對抗疾病。生物製劑廠自2008年運作至今,因應台灣流行病需求開發數項人用疫苗技術,並積極扮演轉譯研發成果至產業界之關鍵中游角色,其中腸病毒71型疫苗已輔導技轉廠商完成第三期臨床試驗,正申請藥證中,創下我國自行研發疫苗的重要里程碑;也持續與衛福部疾管署合作,供應國人所需的卡介苗及四種抗蛇毒血清製劑。新冠疫情旋風式襲擊全球且不斷變種,造成各國經濟及社會重大損失。國衛院身為國內唯一任務導向的醫藥衛生研究機構,為了保護全民健康安全,即刻動員開發及協助國內業者防疫相關快篩試劑、疫苗及藥物,生物製劑廠及其所屬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動物(ABSL-3)實驗室,扮演重要關鍵角色,但深感基礎設施不足。為強化國內快速研製及量產疫苗的能量,國衛院於2020年重新啟動生物製劑二廠籌畫。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責成下,擬定建置國家級感染症資源庫新計畫,隨後在各部會支持及院長梁賡義積極奔走下,今年4月經國發會通過興建計畫,期間獲得一位企業家無條件捐款廿億元,公私協力共同為提升國家防疫能量努力。生物製劑二廠將建置六條產線,另建置兩單位ABSL-3實驗室及感染症資源庫。六條產線採獨立操作規畫,其中四條產線為量產規模,用以提升產量因應緊急疫情時第一線防疫人員需求。兩條產線為小量生產臨床試驗用新型產品,以建置核酸(DNA、mRNA)、病毒載體、重組蛋白及不活化全病毒疫苗相關技術平台。搭配感染症資源庫搜集的各式病原體和檢體,建立疫苗開發「模組化」標準流程。另一方面,緊急傳染病的病原體多為生物安全第三等級,基於法規規範及人員安全考量,此次生物製劑二廠興建中一併建構BSL-3及ABSL-3實驗室,這也是本計畫非常重要的一環。生物製劑二廠完工後,將以國安為目標,強化與疾管署防疫中心的互補性,串接防疫及疫苗研製任務。除配合政府疫苗開發政策及滿足國人防疫需求,將執行民間不願投資、低商業價值或較難開發的新穎平台技術,同步優化國人卡介苗與抗蛇毒血清製程,提升生產品質及供貨穩定度。在疫苗產業鏈上將扮演連結上游學術研發及下游業界產品化之關鍵橋樑角色,並藉由產程開發之能量協助產業界,與產業攜手共同提升國內生物製劑自製能力。
-
2021-11-29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
全球失智症人口增長,台灣失智症人口約28萬人,預估尚未被診斷的失智者將近13萬人。專家呼籲,避免發展成失智症,除了應及早診斷、治療,預防失智更重要,民眾應遠離三高、菸酒、頭部外傷、憂鬱、聽力障礙、空氣汙染等危險因子。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失智症危險因子共有五大項,分別為三高、頭部外傷、抽菸、憂鬱及聽力障礙。台北榮總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表示,根據2017年研究顯示,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下,有三分之一的失智症可預防。2020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更發現,控制注意中年時期頭部傷害、減少飲酒傷害及老年後避免空氣汙染等三項危險因子下,預防失智症更提升至四成。三高未控制 失智風險高三高包括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王培寧說,三高若沒有控制好,可能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容易出現記憶、認知衰退,尤其血壓超標,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一般人的五倍。空汙影響 認知功能差近年研究觀察,「空氣汙染」成為新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王培寧指出,空汙引發失智症以PM2.5影響最大,包括工廠、燃燒、油煙皆為PM2.5來源,不只影響肺部,也影響大腦健康。國外研究指出,空氣汙染嚴重區域,民眾的認知功能較差,長期追蹤也發現,民眾認知退化速度也較快。聽力受損 憂鬱機率增不只中老年人需要預防失智症,世界衛生組織(WHO)提醒,全球11億的年輕人頻繁使用耳機,未來將面臨「聽力受損」,聽力不好會造成大腦負荷,認知問題也影響大腦結構,造成社交疏離感,恐增加失智、憂鬱、跌倒機率。2021年美國阿茲海默研究中心最新發表,戴助聽器可減少三成機率進展為失智症,若本身已是失智者,戴助聽器退化速度也變慢。老年憂鬰 不處理會失智有些老年人因「憂鬰症」影響認知功能,出現類似「失智」情況,造成「假性失智」,若沒有好好治療,假性失智也可能會退化成真的失智,是失智症的早期徵兆之一。罹新冠肺炎 恐提早失智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王培寧表示,國外研究發現,年輕型失智症相較老年型失智症,確診新冠肺炎機率更高,若原先已輕度失智者,恐因長期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加速退化,提前進展到失智症。王培寧說,感染新冠病毒引起中風、癲癇、肝腎功能等急性期問題,也引發長期新冠後遺症,尤其新冠病毒會攻擊人體內ACE2受體,其受體在大腦中廣泛分布,而導致大腦、認知功能受傷害,專家也警告,感染新冠肺炎恐提早失智、快速退化。新藥問世 治療輕度失智王培寧提醒,預防失智症,早期診斷、治療很重要,但並非所有失智症都屬於阿茲海默症,臨床診斷時,除了觀察認知功能,也可透過生物標記來判定。美國FDA今年通過阿茲海默症新藥,適用於輕度認知障礙到輕度阿茲海默症早期患者,試驗中受試者在高劑量、連續14個月使用才有顯著效果,但高劑量恐有局部腦水腫、發炎、微出血反應等副作用。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Omicron突破免疫屏障?陸稱觀察兩周
Omicron新冠變種病毒引起全球衛生部門關注,上海市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昨天指出,南非疫苗接種率只有百分之廿四,不足以構建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屏障,因此談不上Omicron突破免疫屏障,「如果這種情況出現在以色列,全球抗疫要面臨從頭再來的風險」。張文宏指出,一旦確認Omicron可突破原有免疫屏障,意味病毒變異速度快,各國需每年根據病毒變異情況迅速研發新疫苗;他認為,Omicron目前對中國大陸影響不大,仍需觀察未來兩周數據。另據觀察者網,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出席一場會議時表示,這個變異株很新,它有多大危害性?傳播會有多快?會不會使疾病更加嚴重?現在下結論為時太早。但這種病毒攜帶大量突變,對防疫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戰。大陸「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獲防疫專家力挺,除張文宏等人,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也稱「圍堵清零/入境隔離」是「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新冠防控策略的核心內容,必須堅持。
-
2021-11-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魔王株Omicron來勢洶洶...台灣第3劑疫苗怎麼打 指揮中心明公布細節
國內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第一劑涵蓋率達77.59%、第二劑53.30%。但各國已陸續開打第三劑追加疫苗,外界也關心我國何時開始接種第三劑,以及何時針對青少年接種第二劑BNT疫苗。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ACIP(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今天已達共識並給予政策建議,正等待指揮官陳時中批核決定,明天公布。各界持續關注何時開放追打第三劑,以及青少年何時接種第二劑BNT疫苗,莊人祥日前表示,11月底將召開ACIP專家會議討論。莊人祥下午證實,相關會議已於今天舉行,但相關決議明天才會公布。ACIP委員、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則表示,專家雖已給予建議,但最後仍須由指揮中心拍板。邱政洵表示,新變異株「Omicron」來勢洶洶,雖然傳染力、致病性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但看起來不容小覷;尤其從在南非出現後,已經整個歐洲都傳出疫情。他表示,從南非傳出的疫情看來,許多年輕族群,是該國施打比例最低的族群,病毒在這當中流竄,反而增加變異株崛起的機會。因此今天會議中,專家也將此情況納入討論當中。邱政洵表示,除國際上的疫情,也針對BNT疫苗對小孩子發生不良反應的狀況進行討論。而BNT雖造成一些不良反應,但發生率極低,且多為輕度、可恢復的情況,因此他建議,「不要猶豫,青少年應盡快將第二劑疫苗補上」。至於第三劑的接種,國際上多為第二劑接種後六個月施打,依據我國第二劑接種時程,第三劑接種時間應落在明年二、三月。邱政洵說,國際研究看來,接種第三劑對減少突破性感染有不錯的成效,且副作用沒有第一、二劑接種時來得高。而國際上大部分以mRNA疫苗作為第三劑接種選擇,但國內疫苗接種情況複雜,有連兩劑AZ、混打,甚至還有國產高端的次蛋白疫苗,因此仍等待指揮中心最後的決定。
-
2021-1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嚴防Omicron 蘇益仁:毒性是觀察重點 長者要第2劑
新冠肺炎病毒又出現新變異株「Omicron」,且具高傳播力,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高關注病毒株。我國才剛鬆綁的邊境和國內防疫措施是否需要再收緊?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表示,最重要的是看這隻變異株的毒性,依據致重症、住院和死亡率,調整相關防疫措施;也應該將老年人的第二劑疫苗接種盡快補齊,並朝第三劑方向接種。面對「Omicron」變異株,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表示,「只要病毒沒有進入社區就是正常生活」。之前宣布的跨年鬆綁、春節邊境防疫「7+7+7」等都未改變。針對防疫措施應該如何「備戰」,蘇益仁表示,以病毒變異的一般通則來看,變異株會往傳染力增強、毒性下降的趨勢演變,目前並不知道「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力和毒性相較「Delta」來說高多少。以傳染力來說,若比「Delta」高,放寬的「7+7+7」邊境檢疫措施勢必會造成「零確診」的破口,但可以用加強篩檢的方式彌補,並讓輕症者居家或在防疫旅館隔離,等待復原即可;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毒性增加多少,避免因致重症、住院和死亡率升高造成醫療崩潰。蘇益仁提醒,若屆時出現本土個案,指揮中心應確保若和台商回國時間重疊,防疫旅館和集中檢疫所是否足夠。另外,75歲以上的老年人等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完第二劑,也要趕快接種第三劑,就算「Omicron」具有免疫逃脫能力,但仍有足夠保護力,避免確診者變成重症。疫情指揮中心也曾於11月初透露,已和默沙東簽訂口服抗病毒藥物採購合約,衛福部食藥署也將拚在12月中旬完成緊急使用授權(EUA)。針對抗病毒藥物的分配、使用,蘇益仁也提出「分級分流」的看法。他表示,由於抗病毒藥物主要是用於防止輕症變成重症,因此使用上有三大方向,包括越早使用越好、突破性感染者多輕症毋需用藥、已重症者不須投藥。再依據重症者收治於醫學中心、輕症者收治於專責醫院的醫療分流概念,應將抗病毒藥物主要儲備於專責醫院而非醫學中心,以防5、6月時國內疫情流行時,許多確診者因血氧突然下降、病逝於防疫旅館等狀況重演。
-
2021-11-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Omicron變異株症狀曝光 住院多為40歲以下年輕人
新冠病毒Omicron變異株取代Delta成為非洲南部主流變異株,引起國際關注,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今在臉書指出,根據南非醫療協會研判,Omicron主要症狀為「肌肉痠痛、疲憊、輕微咳嗽」,重症入院很少,但「入院的族群,大部分是小於40歲的年輕人」。黃軒表示,根據南非這2星期收到的消息,目前有88位omicron 確診病例,還有990位疑似病例,南非醫療協會(South Africa MedicalAssociation, SAMA)也針對Omicron做出6點初步研判。第一,Omicron變異株為輕微症狀表現為主;第二,主要症狀包含「肌肉酸痛,疲憊,輕微咳嗽」,且所有確診病例,並沒有味嗅覺失去。第三,由於輕症,目前重症入院很少;第四,入院的族群,大部分是小於40歲的年輕人;第五,Omicron變異株為高傳染性的病毒;第六,南非二劑疫苗完成率僅24.1%,因此確診民眾「大多沒有打疫苗接種」。
-
2021-11-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變異株威脅再臨 陳時中籲長者:勿等有疫情才打疫苗
因應新型變異株Omicron(B.1.1.529),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重新將六個國列為重點高風險國家,重啟強制集中檢疫,不得選擇其他春節方案。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表示,台灣已經23天沒有本土個案,春節檢疫計畫其餘部分目前不會特別緊縮,但疫情撲朔迷離,要特別提醒疫苗覆蓋率在七成卡關已久的國內年長者,「打疫苗很方便,勿等有疫情才打。」陳時中今出席消基會中醫醫療與養生保健論壇前表示,之前全球六大區域疫情往下,但近來四大區域疫情往上升,尤以歐洲上升幅度最高,其次為美國。美國每日平均9萬,德國平均每日5萬多,俄羅斯每日3萬、法國也上榜,每日有2萬5000。陳時中表示,迄情撲朔迷離,雖未達到警戒情況、不用特別緊張,但仍要密切關注變異株可能帶來出現免疫逃脫等新情況。陳時中指出,今天上午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正在開會,討論青少年是否續辦校園接種二劑。他也提醒,雖然年輕人因工作就學需要,跨國活動性高、接觸者也較多,但還是要積極提升年長者施打意願,特別強調「打疫苗很方便,勿等有疫情才打。」面對外界關注家用快篩面對變異株可能失準,陳時中表示,邊境還是以PCR為主要檢驗方式,而且上述六國也需要集中檢疫,所以檢驗上應無特別問題,口服抗病毒新藥採購也已經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