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抽血
共找到
1170
筆 文章
-
-
2021-08-1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皮膚癢抓到破皮潰爛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祟
●皮膚劇癢破皮,恐與血液疾病有關●九成患者脾臟腫大●好發於65歲長者身上「皮膚癢到痛不欲生!」一位資深內科醫師的外公,四肢常抓到破皮潰爛,長期於皮膚科就診卻毫無效果,某次抽血檢查發現血小板數量異常,轉至血液科,就診發現竟是「骨髓纖維化」。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林建嶔指出,骨髓纖維化共有10大症狀,若症狀逐年惡化,應提高警覺。造血功能轉嫁脾臟或肝臟骨髓纖維化是「骨髓增生性腫瘤」的一種,骨髓增生性腫瘤是指骨髓造血幹細胞中造血母細胞發生不正常增生,如真性紅血球增生、原發性血小板增多,屬於最常見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如果未妥善控制,將惡化為「骨髓纖維化」或是「急性血癌」。骨髓纖維化會使骨髓原本造血功能轉嫁至脾臟或肝臟,約九成骨髓纖維化患者脾臟腫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研究顯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經過10到15年,最高會有11%到14%的機率轉變成骨髓纖維化。不過,多數的骨髓增生性腫瘤初期不是無症狀,就是症狀不明顯被忽略,就醫時往往已形成骨髓纖維化。研究發現,骨髓增生性腫瘤10大常見的症狀為疲勞、易有飽足感、腹部不適、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搔癢、發燒、夜間盜汗、骨頭疼痛、體重減輕。林建嶔表示,這些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有,但是這些症狀如果持續發生且逐年愈來愈嚴重,就要懷疑是血液疾病。需定期輸血或服藥物改善台大癌醫中心醫院血液腫瘤部主治醫師陳睿哲指出,骨髓增生性腫瘤是少見可以找得到驅動基因突變的疾病,出現症狀後抽血確認血球數量,基因檢測也是很重要的工具,常見的突變基因包含JAK2、CALR、MPL、BCR-ABL1融合基因。無論是血小板或紅血球增生,最擔心血栓發生,骨髓纖維化必須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癒,而骨髓纖維化因造血功能異常,需定期輸血或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林建嶔表示,骨髓纖維化好發於長者身上,多數是在65歲左右發病,但也有二成左右在55歲以前甚至更早發病,治療上會依照年齡作調整,年長的患者移植前恐需要化療,因此治療計畫多採取避免疾病惡化,加上可使用口服抗骨髓纖維化藥物改善,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調整處方維持患者生活品質。【線上講座】戰勝骨髓纖維化
-
2021-08-19 新聞.杏林.診間
在醫學界專研幹細胞,在文壇書寫台灣原住民故事!《傀儡花》斜槓暢銷作家陳耀昌,本業是血腫科醫師
醫師投入研究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很容易想像,但寫小說寫到被翻拍成電視劇則是罕見。台灣醫界就有一位橫跨杏林和藝文的醫師,在醫學界專研幹細胞,在文壇書寫台灣原住民故事。攤開陳耀昌的人生,可以看到許多大轉彎。早期全心投入血液學,將骨髓移植技術引入台灣;創立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催生出法醫師法。在國民大會走入歷史前,陳耀昌還曾任不分區國大代表。近年推出《傀儡花》、《島之曦》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幾乎讓人忘了他的本業其實是醫師。從顯微鏡到筆桿陳耀昌出生於台南,父母分別是醫生和藥師。從小看著父親提著診療包為鄉親奔走的他,當了醫師後也一樣總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四十年前將骨髓移植技術引進台灣、發起骨髓捐贈活動,之後更是投入幹細胞研究,成為台灣幹細胞的先驅者。「我本來要當醫務部主任,但是我想跳去法醫學。」就這樣,陳耀昌成為了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當時他覺得法醫學很重要,政壇的朋友也希望他能為台灣建立起法醫的制度,一當就是十年的所長,終於催生出了台灣重要的法醫師法。從骨髓移植、血液腫瘤轉入法醫,這段常被同事們笑說「不務正業」的歷史,沒想到竟然只是個開頭,也成為他後來文學創作的養分。1998年,他因法醫專業去國外出差,回來提出的報告被一家雜誌看到,便邀他執筆生技專欄,從此走上了搖筆桿的路。「其實我50歲前只寫過兩次文章而已。」陳耀昌笑著說,但他從小就喜歡看各類型的書籍與電影,連當時最熱門的瓊瑤小說都看得津津有味,也因此打下了文學創作的基礎。陳耀昌早期的作品都離不開醫學本行。《生技魅影》從不同角度去探討細胞生物技術與生命的價值觀;《冷血刺客集》中,以冷血形容醫師的冷靜,用刺客比喻抽血針筒,分析探究醫療與社會的關係。但2012年後陸續出版的《福爾摩沙三族記》與「花系列三部曲」——《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則都是以台灣原住民為主角的歷史文學小說,一出手就入圍文學獎,也讓他斜槓出了一個暢銷作家的頭銜。血液細胞到人類社會,陳耀昌的文學作品也跟他的醫學歷程亦步亦趨,最終匯流成了台灣原住民視角的歷史故事《魁儡花》,並被公共電視選中,策劃拍攝台灣的大河劇——《斯卡羅》。寫原住民的故事為什麽會以原住民的故事為題材?陳耀昌說,他一直想要寫一些沒人寫過的、顛覆固有印象的主題。有一年返鄉掃墓,聽叔叔説起陳家母系先人可能是荷蘭人,身為血液學專家,又有法醫考證個性的他頓時興起了用血液尋根的念頭。爬梳歷史的過程中,讓他結交了不少原住民部落的朋友,甚至有了原住民的名字——馬耀・陳。感受到原住民在歷史上的弱勢,加上過去少有作家會從原住民的視角作為寫作題材,最終陳耀昌尋根不成,卻創作出台灣第一部以原住民視角書寫的歷史小説《福爾摩沙三族記》,更讓他興起了「要為原住民發聲」的念頭。但這也為陳耀昌帶來不少的挑戰。他解釋,以漢人背景成長的自己,要揣摩小説中的漢人人物不難,但要揣摩原住民角色就不是那麽容易了,需要很多的踏查、文獻參考以及採訪部落耆老等田野調查。因為原住民的歷史都靠口語傳承,沒有文字,存在不少誤差。而文獻紀錄也是從漢人甚至外國人的角度出發,查證的時候如何能夠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矛盾,困難度相當高。台灣的原住民不論是在清代、日治時代或是台灣民主化前,都可以説是被利用的工具。陳耀昌特別找出了二戰時期日本在台總督府出資、松竹映畫與滿洲映畫拍攝,宣揚「理蕃政策成功」的皇民化宣傳電影《莎韻之鐘》作為例子。 電影描述泰雅族少女莎韻的日籍教師受徵召上戰場,在協助他搬運行李下山時,因颱風溪水暴漲而不幸落水失蹤。台灣總督府感念她的行為,頒贈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韻」的銅鐘來紀念她。陳耀昌說,雖然原住民頻頻被拿來作為宣傳重點,好像頗受重視,但實際上整部電影的演員都是日本人,根本就是從當政者的角度述説不實甚至虛構的故事。也間接證明了原住民們在為自己發聲這個方面,非常地弱勢。即使是現在,也是有很多的文獻或者紀錄都是由漢人執筆寫下來的。就像台灣早年拍攝的原住民主題電影《吳鳳》,也是以犧牲自我、教化撫蕃為名,用漢人的思維角度將不合真相的内容拍攝成電影。陳耀昌說,所以他寫這些故事除了為原住民講話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還原真相」。(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19 該看哪科.皮膚
抗異大作戰/異位性皮膚炎治療該怎麼選? 破解食物迷思 內外調養控疾病
抗異大作戰講座第二場「打針?吃藥?我的異位性皮膚炎好解方!」精彩回顧 https://lihi1.cc/RL7yG 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藥物多元,包括傳統的口服類固醇等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都各有不同的注意事項,藥費負擔也有差異,病友可和專業醫師討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並遵從醫囑,不要隨便中斷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與元氣網主辦「異起改變 抗異大作戰」系列直播講座,第二場「打針?吃藥?我的異位性皮膚炎好解方!」由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昭瑜、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簡鈺樺為病友解惑。長期口服傳統藥物 應定期抽血監測 黃昭瑜表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當外用藥膏和照光都不易控制時,須採用口服藥物和打針治療,最常使用的口服藥是類固醇,有健保給付,另一種傳統用藥是口服免疫抑制劑。黃昭瑜說,不論是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部分患者長期使用後可能出現白血球下降或造成肝腎負擔,因此一定要定期抽血監測肝腎指數及白血球。在新冠疫情籠罩的此時,民眾陸續施打疫苗,黃昭瑜提醒,異膚患者若口服類固醇劑量超過每日20毫克,或口服MTX等免疫抑制劑,施打疫苗後應停藥一至兩周,以免影響疫苗效力。生物製劑副作用小 健保有條件給付 隨著醫學的進步,黃昭瑜表示,目前已有治療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專一或精準型藥物,主要是生物製劑和口服小分子藥物,可針對發炎細胞或發炎激素進行控制。黃昭瑜指出,根據國外醫學文獻顯示,使用生物製劑16周後,三分之二的中重度異膚患者有75%的症狀可獲控制,以她自己收治的患者來說,效果確實比使用傳統藥物好。生物製劑的另一優點是安全性,黃昭瑜說,生物製劑因為不必經肝腎代謝,感染風險也低,不像需定期監測白血球等指數,且不會影響新冠疫苗效力。目前台灣僅核准12歲以上患者可施打生物製劑,健保給付18歲以上患者,且申請條件是必須使用口服免疫抑制劑中的兩種藥物至少12周,且搭配照光治療,症狀依然嚴重者,才適合提出健保申請。至於口服小分子藥物,目前核准成人使用,但健保不給付,患者須自費。黃昭瑜說,口服小分子藥物因為要靠依肝腎代謝,患者仍應定期做白血球、肝及腎指數檢測,接種新冠疫苗後也要配合停藥一至二周,以免降低疫苗藥效力 。治療銜接應謹慎 勿驟然停藥 她也提醒,異膚患者要留意更換藥物的銜接,例如使用生物制劑,通常要一個月左右才會出現效果,因此患者應和醫師多溝通,原本使用的傳統口服藥物可逐步減少,不能驟然停用,照光和外用藥膏也可搭配採用。對中重度患者來說,專一的精準性治療藥物較能有效控制病情,但台灣目前僅生物製劑可獲健保有條件給付,黃昭瑜說,患者如果無法自費使用精準型藥物,也不用太擔心,畢竟現在健保給付的治療方式很多,患者可和醫師討論,根據自己的期許和經濟能力做通盤考量,訂出最適合的治療計畫。食物過敏因人而異 多吃天然原形食物 除了對治療藥物有疑問,異膚患者常有飲食疑慮,例如不敢吃海鮮或堅果類。簡鈺樺分析說,對異位性皮膚炎來說,食物只是誘導發炎,海鮮、堅果雖較易引發過敏,但不代表不能吃,主要還是根據個人體質和攝取量的多寡,也有些中重度患者吃海鮮卻沒問題。她表示,患者不妨用「少量淺嚐」的方式去面對有疑慮的食物,先少量試著吃一點,不要直接抗拒,如果沒有過度不適,就不須太排斥。簡鈺樺並提醒,凡是加工和高油、 高糖、高鹽的食物,都容易誘導人體內的發炎反應,最好多吃食物的原型,少吃精緻、加工食品,才能降低過敏反應。天然的原形食物有各種不同顏色,簡鈺樺說,這些顏色正代表著植化素,都有著抗氧化和抗發炎的意義,對異膚患者來說,番茄、紅椒中的紅色植化素即有助於皮膚形成保護膜。●加入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社團,掌握最新節目動態 https://lihi1.cc/JQYdw●ADCT小測驗:簡單回答6個問題,幫助異友掌控病情 https://lihi1.cc/fkTEM●抗異大作戰直播講座活動訊息:https://lihi1.cc/8ZPxk
-
2021-08-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混打試驗何時出爐? 張上淳:還要一段時間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開放第一類醫療機構人員混打疫苗,即第一劑打AZ疫苗超過10周者,第二劑可選莫德納疫苗,同時也已委託台大醫院進行混打試驗。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表示,混打臨床研究不只一組在做,有跨醫院也有與部桃合作,試驗完整結束需要一些時間。張上淳表示,打完二劑後,兩周、四周、三個月都會進行抽血,觀察一般抗體及中和抗體的變化。三個月完整結束還需一段時間,若看14天結果,目前都已抽血完畢,實驗室一部分已完成檢驗。而針對加拿大研究發現幼童容易感染新冠肺炎,張上淳說,研究發現0至3歲幼童比三歲以上族群在家戶裡更容易造成傳播。他說,過去認為小朋友在社區於其他人接觸少,較不容易被感染,但現在發現小朋友還是可能感染Delta病毒株,且感染後家人照顧會密切接觸,因此不可忽略小朋友造成的家戶傳播。不過,國內很少有幼童感染,加上台灣以Alpha病毒株為主,並未看到類似情況。
-
2021-08-18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5:一到二成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患者會復發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原本只是罹患小感冒,卻久治不癒,不久後竟出現黃疸、意識昏沈,甚至無法排尿,急診送醫確診竟是血栓型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隨後經血漿置換、使用免疫制劑、標靶藥物與化療,幾年內仍多次復發,身體裡的抗體不斷被消磨,最後因中樞神經黴菌感染而過世。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威翰指出,不斷復發正是部分TTP患者的困境,而且由於目前國內能用的藥物有效,部分藥物健保又不給付,患者真的非常辛苦。一到二成患者會復發 原因難確認黃威翰說,TTP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的血液疾病,臨床治療大多是為患者進行血漿置換,往往會洗到一到兩倍的血漿體積,情況好一點的患者在療程結束後復發風險不大,但有些患者的治療較困難,一開始一倍的血漿洗不下來,還要使用類固醇和莫須瘤等標靶藥物,雖然可以壓一陣子,但之後依然可能復發。會復發的TTP患者約占一到兩成,黃威翰表示,由於觸發TTP的原因至今仍難確認,如何避免復發,對患者來說並不容易,很難從日常生活中去注意或避免致病因子,大多數患者復發時往前追溯都找不出觸發原因,即使有的患者可能是因小感冒而復發,但其他患者並不一定如此。因此,TTP患者的預後要格外小心警覺,黃威翰建議,患者平時應盡量避免感染,例如少吃生魚片、生菜沙拉等生食,共同生活的家人更要留意患者的健康與精神狀況,一旦身體出現紫斑、黃疸,或意識和認知不清,應盡快就醫。此外,一如其他疾病應定期追蹤,黃威翰提醒TTP患者發病之後的前三個月,要密集回診,抽血檢查各項指數,如果持續追蹤三個月都很穩定,未來仍應每三個月定期追蹤一次。國外已開發新藥 未引進台灣關於TTP的治療,黃威翰說,國外已有新的藥物,但可惜目前仍未進入台灣,而且引進來台後,若沒有健保,對患者來說也將是沈重的經濟負擔。他也說,不論在醫學會討論或臨床照護上,TTP都屬於很少見的疾病,應納入罕見疾病認列。但實際情況,由於國健署對罕病的定義規範很嚴格,其中一項是要求基因檢測,認為要有遺傳性基因的缺陷才可認定是罕病,而TTP卻有部分是免疫性罕見疾病,導致讓病患加入罕病保護傘非常困難。【延伸閱讀:TTP是什麼?為什麼辨別難、治療也難】
-
2021-08-18 養生.運動天地
運動如何補充營養 成醫:非每人都相同
許多人勤於運動,卻不知該怎麼吃才能補充「運動營養」,成大醫院今天表示,無論是增肌或減脂,並非每個人都實行同一種飲食法就能達成,應依個人生活型態與運動種類搭配飲食。成大醫院營養部營養師王玟心今天指出,「運動營養」是由「運動」需求出發,並以「營養」輔助,進而達到增進運動表現、改善身體組成等目標,但每人目標需求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重點。以規律訓練的運動選手來說,日常訓練時的飲食可能會影響疲勞的恢復、運動表現、肌肉生長等。若長期高強度訓練未補充適當營養,選手較容易出現受傷、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問題,有些訓練量大或熱量攝取不足的女性運動選手,就經常發生經期紊亂的狀況。必要時,營養師要依照選手訓練需求提供適合飲食建議,像是專項運動的飲食,力量型或耐力型選手因運動時使用不同能量系統,就要對應不一樣的營養需求;或在週期性訓練下,在不同強度與種類訓練,如何搭配適合飲食。王玫心表示,有的人雖未到運動選手的程度,卻熱愛健身運動,希望追求更好體態;但若想達到人人稱羨的肌肉線條,單靠運動可能不太夠,有些人健身一段時間,肌力進步了,體重和體脂率下降始終不如預期,此時可開始思考是否在飲食上做調整。王玟心說,無論是增肌或減脂,都必須瞭解基本食物份量與自己需要量,並非每個人都實行同一種飲食法就能達成,應依個人生活型態與運動種類搭配飲食。她表示,許多慢性疾病和生活型態有關,研究顯示,運動與飲食對這些疾病都有好處;但對喜歡運動的慢性病友而言,營養師可能需要平時血糖監測數值、醫院抽血報告與藥物使用等資訊,才能提供安全飲食建議。
-
2021-08-17 癌症.胃癌
幽門桿菌感染會造成胃癌嗎?6生活習慣降罹患風險
陳先生,50歲,體型肥胖,喜歡吃燒烤肉類及醃漬食物,每天吸菸一包約30年,來到家醫科門診,非常擔憂地表示:「公司體檢的抽血檢驗發現幽門桿菌抗體陽性,因為父親有胃癌,體檢報告指出幽門桿菌感染有可能會造成胃癌......。」10 人中有 3 人感染幽門桿菌 長期感染者可能提高胃癌風險世界上有50%的人口受到幽門桿菌感染,開發中國家的感染盛行率稍高、感染年齡更早。台灣地區的感染盛行率約為30%。在大多數情況下,幽門桿菌感染不會引起任何症狀。但是在某些人感染幽門桿菌可能引起胃或十二指腸的潰瘍,可能會有上腹疼痛、不適感或噁心感。長期感染者,少數人可能會產生胃癌或胃淋巴瘤。幽門桿菌的檢測方法:1.胃鏡檢查同時進行切片,以胃組織進行病理化驗,並檢測是否有幽門桿菌。2.胃鏡檢查同時進行切片,以胃組織進行快速尿素酶檢測。3.尿素呼氣試驗(UBT)。4.糞便抗原試驗(SAT)。檢驗血中幽門桿菌抗體呈現陽性反應時,並不能完全表示目前胃內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只代表「曾經感染過幽門桿菌」,即使幽門桿菌已根除,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可能依然呈現陽性。幽門桿菌的治療用潰瘍特效藥搭配2~3種抗生素,給予7~14天的治療,約有70-90%的殺菌成功率。完成幽門桿菌療程且停止抗生素與氫離子幫浦抑制劑滿一個月後,須再回診透過糞便幽門桿菌抗原檢測證實是否根除幽門桿菌。健康飲食、落實公筷母匙,遠離罹患胃癌風險為降低胃癌風險,應落實以下6件事:1.遠離菸酒2.維持理想體重3.減少食用燒烤肉類及醃製食品4.多吃新鮮蔬菜水果5.落實公筷母匙6.避免生食,減少幽門桿菌感染的機會。若民眾擔心幽門桿菌感染也擔心是否有胃癌,建議可安排胃鏡檢查,檢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若發現病灶會執行切片,送病理化驗同時也可了解胃內是否存在幽門桿菌。
-
2021-08-1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 緊急腹膜透析救他一命
一名76歲男性因脊椎感染造成膿瘍,整天食慾不振,後因敗血性休克被送往急診,當時血中氧氣不足、血壓下降,且尿不出來,抽血檢查發現血液中尿素氮、肌酐酸飆高,研判為急性腎衰竭,經醫師為他緊急腹膜透析治療4天後,身體各項數值才大幅改善,並在一周後拔除腹膜透析導管,救回一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指出,患者因脊椎旁膿瘍感染造成敗血性休克,到院時收縮壓僅90毫米汞柱、尿素氮70、肌酐酸9.97,且血中動脈氣體分析7.07,研判為敗血症引起急性腎衰竭,出現危害生命的代謝性酸中毒,因此立即透過緊急腹膜透析矯正治療,搶救治療黃金時間。他說,引發急性腎衰竭的原因,按照結構可以分為腎前性、腎性,及腎後性。腎前性包括敗血症造成的低血壓、腹瀉,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脫水、心臟衰竭等;腎性包含腎毒性藥物、腎絲球腎炎等;腎後性大多由於泌尿道阻塞引起,例如急性尿滯留、結石、腫瘤造成阻塞,或攝護腺肥大等原因。家屬乍聽「腎衰竭」相當害怕,擔心父親是否因此喪失腎臟功能,需要終身透析。他說,急性腎衰竭與慢性腎衰竭有些不同,急性腎衰竭只要於早期診斷出病因,並快速解決,腎臟功能有機會回復或脫離透析。例如患者是由於敗血症引起,敗血症控制後,腎臟功能就會好轉。再者,並非所有急性腎衰竭都需要緊急透析,若急性腎衰竭沒有危害生命或造成其他器官衰竭,可以先治療原始病因;但若急性腎衰竭影響生命,甚至引發呼吸衰竭、肺水腫,或嚴重代謝性酸中毒,就要考慮短期透析,避免其他器官進一步惡化。緊急透析治療以往都以血液透析為主,這是由於短期血液透析的導管為雙腔靜脈導管,置放快速且能立即使用,但若患者進入長期透析,需要放希克氏管及動靜脈廔管,必須再進行透析導管置放手術。透過床邊腹膜透析植管方式,能夠局部麻醉且快速置放腹膜透析導管,日後若患者需要長期透析,也毋需另外置放導管,原有導管即可終身使用,如患者腎臟功能回復而脫離洗腎,也可直接拔除。此外,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保存較多殘餘腎功能,也較不會影響急重症患者的血壓,急性腎衰竭的患者往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緊急腹膜透析治療能在不影響患者血壓之下,幫助患者清除毒素。林軒任提醒,當發生急性腎衰竭時,務必把握治療黃金時間,千萬病急亂投醫,只要配合醫師接受治療,都能免於留下終身遺憾。
-
2021-08-16 該看哪科.兒科
女嬰肚子拉不停 原來是牛奶過敏引起
一名3個月女嬰,滿2個月開始改換配方奶粉哺育後,原本一天排便3次,卻突然暴增至8至10次,甚至曾一天腹瀉15次,解出水便、血絲便,就醫才查出是因為牛奶蛋白過敏引起。烏日林新醫院小兒及過敏氣喘科賴永清醫師表示,女嬰的父母親分別有嬰幼期腹瀉病史和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因此她有8、9成機率會遺傳過敏體質。女嬰長達一個月慢性腹瀉,體重無明顯下降或增加,理學檢查只有腹脹,以及大便細菌培養無明顯致病菌或病毒感染,再經由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IgE特異抗體,發現數值高達4.18以上,高於正常平均值為0.6至1,因此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賴永清說,起初先給女嬰喝部分水解牛奶蛋白嬰兒奶粉,雖然有改善腹瀉情形,但一周後又再度腹瀉,期間有出現血絲黏便;接著改喝無乳糖止瀉奶粉,有改善腹瀉也無血絲黏便,但兩周後又再度一天排10次便。最後,當換為「無乳糖高度水解蛋白止瀉奶粉」才成功改善因牛奶蛋白過敏而引起的腹瀉情形,觀察一個月都恢復正常了,建議之後至少6至9個月後再換回一般配方奶粉。他指出,牛奶蛋白過敏的發生率為2%至5.9%,對嬰兒來講牛奶蛋白是外來的蛋白質,而牛奶有近20種會引起過敏的蛋白質,其中常見的有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新生兒因為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發生過敏性腸炎機會比成人更為普遍。由於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為非特異性且多元,如腹脹腹痛、腹瀉、嘔吐、血便等,也可能會產生其他過敏反應,如異位性皮膚炎,打噴嚏、流鼻水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過敏性休克,因此在診斷上需要高度的警覺,否則容易漏診或誤診。 賴永清說,針對牛奶過敏的寶寶,有50%會在1歲後消失,有70%會在2歲時消失,有85%會在3歲時消失。如果家中有對牛奶蛋白過敏的新生兒,至少4至6個月都要盡量哺餵母奶或高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奶粉,母乳媽媽應該避免攝取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至於副食品,則建議滿6個月後再添加,蛋白及全蛋製品則延遲至18至24個月大時,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至少滿3歲後才可提供。
-
2021-08-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以為氣喘或感冒 阿公突然爬不上樓診斷出瓣膜性心臟衰竭
一名94歲長者每天都要走樓梯到5樓神明廳上香,但最近幾個月來每次走上二樓就會氣喘呼呼上不去,住院診斷查出是瓣膜性心臟衰竭,經醫師用藥後才獲得改善,回診時感到體力改善許多,且又可以務農,並高興的說要請醫師吃飯。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內科醫師孫德光說,這位長者因為呼吸喘不過來且嚴重頭暈,被家人送到澄清醫院急診室後收治住院,當時已有肺積水現象,再經抽血檢驗、心電圖、X光、心臟超音波等檢查,診斷為瓣膜性心臟病導致心臟衰竭,從心臟超音波檢查的左心室射出分率為44.5%及36.6%,低於正常應55%以上,原因是退化性主動脈瓣及二尖瓣閉鎖不全,屬中度病情,所幸還不到需要開刀治療的程度。孫德光說,因患者年紀大,主動脈瓣及二尖瓣退化導致閉鎖不全,因此使得瓣膜閉合時,仍有部分空隙導致血液逆流,造成心臟負荷加重,這樣的情況較容易發生在老年人的身上,尤其75歲以上的民眾,只是很多患者並不自知,以為是類似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部等方面的肺部問題或感冒,因此未對症下藥使症狀難以改善。他說,藥物治療是減緩老阿公心臟的負荷,使肺積水逐漸消退且避免再產生,這樣的患者需要長期規律性服藥及定期追蹤檢查。孫德光強調,老年人退化性心臟瓣膜疾病是漸次性的發展,起初不會有太明顯的症狀,未妥當治療而病情進展至中度的病人就可能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心悸不適甚至頭暈,當血液鬱積於肺臟,會造成肺積水、運動耐受力差。如果不尋求治療,最終可能導致心臟衰竭,而危及生命,據醫學研究心臟衰竭的5年死亡率高達50%,甚至比部分的癌症死亡率更高。
-
2021-08-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染疫後才體會到的愛!同島一肺、同島一肝都是生活必備
二男士得了新冠肺炎。出院後二對夫妻聚會。王先生:「住院期間,老婆無怨無悔貼心照顧,感激在心。」王太太:「就這樣一句感激在心而已?」王先生:「之後與老婆的連結只會更緊密!」老婆聽了,開心的笑了。張先生:「住院期間,我才真正的體會到真正愛我的是我的老婆,感激不盡!」張太太:「就這樣,感激不盡而已?」張先生:「我與老婆永遠同床一命!」說得更具體,張太太笑得好燦爛開心!人在生命垂危之際,才會深深體會到有人在你身邊用心呵護關心的重要,也才體會到生命共同體的重要。新冠肺炎防不勝防,盡心盡力了,有時還是會意外的感染,但有預防,做好防護,例如戴口罩及施打疫苗,就可以大大地避免感染,以免造成不幸。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它是一些生化物質所構成的有機體,需要睡覺充電,需要進食攝取能量。人體不是鋼筋水泥,怕外傷,人的發電機馬達 ──心臟也要一直跳動,否則不到幾分鐘,大腦沒有氧氣,人就會昏迷死亡。人要呼吸,吸入氧氣,在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將廢氣排出,將氧氣送到全身。感染新冠肺炎或其他肺炎,肺部失去功能,人也會死亡。肝臟這個化學工廠,每日處理人體消化完的養分,又合成人體的蛋白質送到血液,也合成凝血因子,讓傷口可以止血。同時它也可以發揮解毒功能,將廢物排除到膽汁內,它也可以殺死細菌,避免感染。總之,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後勤系統,沒有肝臟就沒有生命。對抗新冠肺炎,要防護要打疫苗,保護肝臟,也要防護,就是不要傷肝,不要酗酒,不亂服來路不明的藥物、偏方。此外,要施打A肝及B肝疫苗,如果還沒抗體的話。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要常挖鼻子做PCR;肝好不好,要定期抽血驗B、C肝,驗肝功能,並定期做腹部超音波檢查。不同器官的保養之道不同,但知道如何保護我們的肉身,保護我們的的肺臟及肝臟,「同島一肺」「同島一肝」都是亂世之中與親人可以快樂生活的必備之道。●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8-13 新聞.健康知識+
男人比女人健康自我感覺更良好 醫揭「5大保健指標」
男性在家庭、事業裡,擔負著多種角色和責任。爸爸在許多人的心中總是有一種強壯可保護家人的形象,時常忙錄於工作,卻忘了關心自己。還有一種特別的現象,不論是老、中、青任何一輩的男性,在健康方面的自我感覺良好的比率都比女性高。常常是對小病狀不在意或是覺得還能再撐一下,也不愛就醫檢視;更令人擔心的是,對健康問題有點麻木,結果小病養成大病!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副院長錢政平整理出男性健康5大重點:腰圍、心血管疾病、肺癌、肝臟、攝護腺。男性健康重點1:腰圍從腰圍看健康,男性女性都不例外。男性腰圍≧90公分、女性腰圍≥80公分,即為腰圍過粗。反映腹部脂肪堆積造成的腹部肥胖,也間接反映內臟脂肪的堆積,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血糖升高,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上升。錢政平提醒30歲以上的族群,該隨時注意自己的腰圍尺寸,更可藉由iOi身體組成分析儀,測量出精準身體組成分析(體內脂肪/肌肉重量/體重管理評估/腹部肥胖分析/內臟脂肪程度等)。男性健康重點2:心血管疾病根據衛福部「96年台灣地區20歲以上民眾三高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調查發現,男性高血壓盛行率比女性高5.8%(27.2% vs 21.4%),高血糖盛行率比女性高1.2%(8.7% vs 7.5%),高膽固醇盛行率比女性高1.1% (10.7% vs 9.6%),代謝症候群盛行率比女性高0.7%(20.2% vs 19.5%)。錢政平解釋,三高發生率男高於女,是由於女性擁有的女性荷爾蒙,具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後會漸漸消失。且男性大多對於外表較不在意,飲食較不忌口,導致三高容易超標,三高的檢測方式簡單又快速,只需透過血壓機測量、抽血及尿液檢查便可知道。三高的初期症狀,大多毫無感覺,必須透過檢查才會被發現。男性健康重點3:肺癌肺癌是男性癌症第1大死因,當有症狀時,如咳嗽、咳痰帶血、胸痛、呼吸困難才去找醫生,近8成已經是晚期。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使用菸草是造成癌症最重要因素。」,吸菸和肺癌有直接關係,1天抽1包菸的人,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0倍。根據國民健康署107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我國年輕男性的吸菸率,約由18歲以後逐年攀升,約至36到40歲年齡層達最高峰,每3個男性就有1個吸菸。錢政平也提醒民眾,不抽菸不等於不會發生肺癌。肺癌是國人頭號死亡癌症,如果有抽菸習慣、包括二手菸、空氣汙染、長期處在油煙、接觸化學物質的環境、曾經罹患肺結核、有肺癌家族史都該定期做肺部篩檢,也建議安排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及早發現肺癌早期病灶。男性健康重點4:肝臟肝癌沒有症狀,很難自我察覺,只能靠篩檢,但大多B肝、C肝帶原者不知道自己帶原,如果確認自己是肝炎帶原者,務必要定期檢查肝功能指數、腹部超音波,因為肝病帶原就是肝癌的高危險群。錢政平也要提醒所有的「腹爸爸」千萬要當心,脂肪肝會進展為肝硬化。有脂肪肝的患者中,約有10至20%的人會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約25至5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病情會持續惡化成肝纖維化,甚至可能發展成嚴重影響肝功能的肝硬化及肝癌,就是肝病3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男性健康重點5:攝護腺癌由於早期攝護腺癌,大多數沒有顯著的症狀,如果有症狀也容易被誤認和攝護腺肥大相關,往往就醫確診時已是中後期癌症。國人男性於50歲後大約有5成機率會出現攝護腺肥大問題,且機率隨著年齡增加。也因攝護腺肥大屬良性增生,當攝護腺癌的症狀被誤認只是攝護腺肥大,就易使人掉以輕心,反而延誤及早診斷治療的時機。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男性,男性50歲後攝護腺癌風險快速上升,50歲後可開始每年安排血液PSA檢測或肛門指診。若PSA異常升高或肛門指診發現可疑硬塊,再進一步安排攝護腺切片或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最後,錢政平提醒所有男性朋友,「健康」是家庭與事業的基石,千萬別忽略定期檢視自身健康狀況!★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8-0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血脂超標不會有任何感覺 醫提醒全身血管都受波及
正值壯年的黃先生雖然才四十多歲,不過在幾年前便已體驗過心肌梗塞的慘痛經驗。出院之後,黃先生開始注重自己的健康,很積極與醫師配合控制高血脂的狀況。「檢查發現他屬於遺傳性高膽固醇血症的病人,膽固醇非常高,很難降下來。」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林肇鋒醫師表示,「我們希望他可以把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 mg/dL以下〔1〕,所以除了口服藥物以外,也合併使用降血脂針劑,病情控制得很穩定。」但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長時間在家上班,缺少運動,又經常叫外送,食物偏鹹、偏油,追劇的時候還會吃零食,黃先生的體重便逐漸上升。此外,生活作息改變之後,較容易忘記吃藥、忘記打針,而讓低密度膽固醇開始飆升。「回診抽血時發現狀況變差,我們就會進一步了解原因。」林肇鋒醫師說,「這類病人只要飲食、運動、藥物稍有鬆懈,膽固醇就容易波動,所以一定要按時回診,持續追蹤。」膽固醇過高,種類要搞懂抽血檢查膽固醇時,務必先了解膽固醇的種類。膽固醇可分成高密度膽固醇(HDL-C,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與低密度膽固醇(LDL-C,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2〕。低密度膽固醇容易黏附在血管壁上,逐漸堆積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斑塊,將導致血管狹窄、甚至阻塞,所以低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2〕〔3〕。林肇鋒醫師解釋,高密度膽固醇對我們身體非常重要,它可以把血液裡面過多的膽固醇運送到細胞裡,讓膽固醇不會長時間停留在血液裡,便不會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斑塊,因此高密度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2〕。低密度膽固醇過高將對身體造成全面性影響,全身上下所有的血管都會受到波及,漸漸形成動脈粥狀硬化,林肇鋒醫師指出,大腦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腦中風,心臟的冠狀動脈狹窄將導致心絞痛或心肌梗塞,腎臟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腎臟病變,下肢的動脈狹窄將導致血液循環不足,而出現下肢冰冷、疼痛、間歇性跛行等症狀。「雖然膽固醇過高所衍生的併發症非常多,但是當血脂超標時,患者並不會有任何感覺,而容易輕忽、錯失早期治療的機會。」林肇鋒醫師說,「我們必須抽血檢驗才有辦法知道血脂的狀況,臨床上會遇到患者因為胸悶、胸痛就醫,進一步檢查才驚覺是膽固醇過高導致冠狀動脈狹窄。醫師會希望患者可以在出現併發症前就發現血脂超標,並積極控制,才能避免血管病變、產生疾病。」積極控制高血脂,才能避免併發症高血脂的危險因子包括遺傳、抽菸、過重與肥胖、不當飲食、缺乏運動等〔4〕,想要控制高血脂,必須要多管齊下。發現膽固醇過高時,一開始會採用非藥物治療,包括飲食控制、適量運動、戒菸等,林肇鋒醫師說明,「是否需要搭配藥物進行治療,一方面看血脂肪有多高,二方面要看看是否存在一些相關風險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根據2017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5〕,低密度膽固醇的治療目標會依照風險不同來調整,具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之成年人應小於100 mg/dL、孩童應小於135 mg/dL,若有糖尿病、慢性腎臟病或曾經腦中風應小於100 mg/dL,若有冠狀動脈疾病應小於70 mg/dL,若有急性冠心症候群合併糖尿病應小於55 mg/dL。「高血脂藥物治療除了口服藥物,也有針劑藥物。如果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後,血脂仍然顯著異常的話,就會考慮合併使用針劑治療來控制膽固醇。」林肇鋒醫師說,「目前的針劑設計得很方便,經過醫護人員的指導後,患者可以自己在家執行皮下注射,每2-4週注射一次。」膽固醇沒能控制達標的患者,可以和醫師詳細討論,調整藥物。口服降膽固醇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肌肉痠痛、肝指數上升,林肇鋒醫師分析,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報告〔6〕,這些副作用的機率低,即使出現症狀,也不會太嚴重,通常在停藥或者是減輕劑量之後,就可以改善。針劑降膽固醇藥物是注射在皮下,常見的副作用是注射部位出現疼痛或紅腫。根據統計,副作用發生的機率也不高〔6〕,林肇鋒醫師說,「如果患者有反映這些狀況,我們都會進一步了解,看看是否有操作不當的地方,至於注射部位的選擇,會建議於不同部位輪流施打。經過適當的衛教與調整後,大多可以改善。」關心疫情也要當心膽固醇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的工作方式、生活型態都受到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飲食、運動、藥物可不能鬆懈,以免血脂飆升。如果叫外送,記得挑選較健康的食材與烹調方式,林肇鋒醫師提醒,若是訂購蔬菜箱回家自己做料理,要控制油、鹽、減少調味料。煮菜時可使用大豆油、橄欖油,避免使用豬油、人造奶油。〔7〕攝取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例如燕麥、蒟蒻,有助降低壞膽固醇。追劇嘴饞時,可以用含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杏仁、核桃來取代高脂、高糖、高鹽的零食。〔7〕請維持規律運動的習慣,美國心臟學會建議,成人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有氧運動,另外加上兩日中至高強度肌肉訓練運動。大家可以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調整,以漸進方式逐步增加運動量。〔8〕膽固醇過高時,患者並沒有感覺,但日積月累下來會衍生許多併發症,林肇鋒醫師叮嚀,請務必按時服藥或搭配針劑,積極控制讓血脂達標!參考資料:1. Eur Heart J. 2020 Jan 1;41(1):111-188. doi: 10.1093/eurheartj/ehz455https://academic.oup.com/eurheartj/article/41/1/111/5556353 (Figure4)2. HDL (Good), LDL (Bad) Cholesterol and Triglycerides.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hdl-good-ldl-bad-cholesterol-and-triglycerides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therosclerosis. 6 Nov 20204. Causes of high cholestero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6 Nov 2020.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cholesterol/causes-of-high-cholesterol5. 2017 台灣高風險病人血脂異常臨床治療指引http://www.tas.org.tw/index.php?action=news-detail&id=36.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111_1887.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Diet and Lifestyle Recommendations. AHA. 15 Aug 2017.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healthy-eating/eat-smart/nutrition-basics/aha-diet-and-lifestyle-recommendations8.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Recommendations for Physical Activity for Adults and Kids. 18 Apr 2018.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y-living/fitness/fitness-basics/aha-recs-for-physical-activity-in-adults原文:
-
2021-08-09 養生.抗老養生
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編譯:長壽與否,看臉就知道!一項由丹麥老年研究中心發起的研究顯示,雙胞胎中看起來年紀較長的那人,7年後死亡率較高。視覺年齡的確是預測剩餘壽命的指標之一。原因在於,人體染色體末端的端粒長短,影響了人老化的速度、罹患特定疾病的機率,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外貌看起來年輕與否。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醫師之間流傳著一種說法:經驗豐富的醫師,一看患者的臉,就知道他大概還能活多久!人的外貌,是否真的和壽命長短相關?為了驗證這項經驗法則的可信度,一項由丹麥老年研究中心和美國、荷蘭等跨國學術團隊所進行的研究〈視覺年齡作為臨床有效之老化生物標記:世代研究〉(Perceived age as clinically useful biomarker of ageing: cohort study),請41位受試者看913對70歲以上的丹麥雙胞胎照片,判斷他們的年紀。研究的追蹤時間長達7年,結果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經過長時間的追蹤,研究團隊的結論是:人的視覺年齡,確實可以預測其剩餘壽命。健康好壞寫在臉上!視覺年齡較高,認知、體能狀況較差在這項研究中,除了請受試者根據照片判斷影中人的年齡以外,研究團隊也為這1826位雙胞胎做了體能測試、握力測試、認知測試,並且透過抽血做了端粒(telomere)檢測。什麼是端粒?由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伊莉莎白.布雷克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精神科學系教授伊麗莎.艾波的共同著作《端粒效應》中提到,位於染色體末端的端粒,就像是染色體的保護套。它的作用在於保持染色體完整、讓細胞複製、生長。然而,老化會使端粒愈來愈短,最終失去保護染色體的作用,細胞也就停止生長、開始凋亡。可以說,端粒的長短,決定了人類的壽命。理論上,雙胞胎有著高度相似的基因以及成長環境。但研究團隊發現,排除了性別、生理年齡、社經地位等因素後,在受試者眼中視覺年齡較老的組別,其體能測試、握力測試、認知測試的分數都較低,甚至平均端粒長度更短。在經過了7年的追蹤後,這些人的死亡率也更高。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對70歲以上的人而言,視覺年齡的確是預測剩餘壽命的有效指標。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研究人員認為,可能的原因在於端粒長短不只影響了人老化的速度、罹患特定疾病的機率,也決定了一個人的外貌看起來年輕與否。視覺年齡老不老,並非只是受試者主觀的判斷。一個人是否抽菸、曝曬在紫外線下的時間、BMI高低、憂鬱與否,甚至是生活環境的好壞,都會影響我們的長相。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加速端粒縮短、細胞凋亡。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Kaare Christensen指出,生活較為艱困的人,較有可能先一步離開人世。一個人的臉就像一面鏡子,反映了他的生活與健康狀態。端粒可以延長!怎麼吃與動,才能逆轉老化?所幸,我們無需悲觀。布雷克與艾波的研究團隊發現,端粒可以延長,老化是可以逆轉的。一篇刊登於《營養學》期刊的文章〈運動和營養:兩項保護端粒的有效措施?〉(Physical Activity and Nutrition: Two Promising Strategies for Telomere Maintenance?),回顧了多篇近年和端粒相關的研究。文中對於保護端粒的建議可分為兩大方向:1. 飲食:高纖低糖,油類選擇不飽和脂肪酸飲食中攝取高纖維食物、脂肪選擇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進而保護端粒。研究發現,豆類、堅果、海藻、水果、100%純鮮果汁、奶類、咖啡等食物的攝取量,都和端粒長度正相關。相反的,高糖分、高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型態,則可能加速端粒耗損。酒精、紅肉、精緻肉品,皆會導致端粒縮短。此外,多份研究都建議人們減少飲用含糖飲料,才能保護端粒。2. 運動:中度、規律運動能降低氧化壓力不少研究都指出,中強度的規律運動習慣,可降低人體的氧化壓力,進而達到保護端粒的效果。但要說哪種運動最有利於延長端粒,學界則尚未有定論。例如,有研究顯示跑步等有氧運動和白血球端粒長度呈正相關,也有研究指出肌耐力訓練對延長骨骼肌細胞端粒有正面影響。《端粒效應》一書則提到身心技巧如冥想、氣功、太極和瑜珈等身心技巧的練習,可增加免疫細胞的端粒酶或使端粒增長。大方向來看,攝取均衡營養以及規律運動等老生常談,仍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認真照顧自己,外表與身體都會凍齡!資料來源/Nutrients、The bmj、BBC原文:丹麥老年研究中心:臉看起來年輕,真的較長壽!怎麼做才能逆轉老化?
-
2021-08-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端受試者:抗體未明為何能開打?指揮中心這麼說
國內第六輪將開打高端疫苗,日前有受試者表示,九月才要到醫院進行最後一次抽血檢驗,抗體未明,不解高端為何在八月就能施打。專家指出,無論通過EUA(緊急使用授權)審查或已上市疫苗,都必須持續長期追蹤,了解疫苗長期副作用及抗體剩餘量,用以評估未來能否透過第三劑疫苗強化抗體等。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羅一鈞昨天表示,高端試驗二期臨床計畫中,民眾滿六個月還需追蹤抗體濃度,但高端疫苗經EUA討論通過才納入接種名單中,民眾有意願就可接種,追蹤抗體濃度與高端通過EUA審查並不衝突。高端試驗主持人之一、北醫附醫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劉明哲指出,高端二期臨床試驗中需要請受試者回診六次,分別為體檢、施打第一劑疫苗、施打第二劑疫苗、施打二劑滿十四天、滿一個月及滿六個月,需定期抽血追蹤其抗體及安全性。高端疫苗尚未走完六個月追蹤期解盲,即通過EUA,他表示,因國內現行EUA審查規定,只需要三千位受試者接種最後一劑疫苗後,至少追蹤一至二個月其安全性資料,無須等到六個月追蹤完成,就可進入審核。劉明哲也表示,從追蹤一、二個月資料,可看出施打後抗體濃度及短期副作用,無論通過EUA審查或已上市疫苗,都無法保證一年後效期可以維持多久,仍要持續長期追蹤。對於參加高端的受試者,多數自三月展開二期實驗後,待九至十月才進行統一解盲,部分受試者已取得公費疫苗接種資格,個別解盲得知打的是安慰劑或試驗疫苗,再自行決定是否要參與延伸性試驗。劉明哲指出,高端進行EUA審查時,已針對疫苗安全性及保護力進行解釋,高端採取次蛋白技術,其副作用比現行疫苗少,有慢性病及擔心副作用的人可考慮高端疫苗。國人最想知道的抗體保護力,因台灣國內並非疫區,臨床數據不顯著,加上受試者施打安慰劑等人道考量,採取採免疫橋接方式取代,已知較AZ疫苗佳。對於高端將於八月底提供第六輪民眾施打,未來是否也進行抗體及副作用追蹤。劉明哲表示,未來應由政府出面,比照AZ及莫德納等疫苗,進行不良反應數據監測及通報,或比照四期臨床進行追蹤。
-
2021-08-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趙少康籲民眾勿選高端 陳時中:不用叫別人不打
全球各國紛紛搶疫苗,日本取得BNT甚至提早交貨,反觀台灣AZ、莫德納疫苗量快不足,進貨速度也慢。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日本提前供貨原因,應該是本來有排程,並持續追疫苗,「我們有時也會追到一點點,但沒有600萬這麼大數目」,會盡力跟原廠談判,爭取盡快到貨。陳時中表示,不清楚日本疫苗排程是何時,各國都盡力追排程,要提前交貨不太有機會,他相信日本是原來有排程,並爭取往前排程,這樣的可能性相對高。「我們每天都會跟各種原廠談判,也會爭取儘速到貨」。有高端的受試者於網路發文,稱9月才要抽血確定體內抗體,但高端8月就要開放全民施打,憂心其安全性?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高端第二期的試驗,還有後續部分,有6個月時間檢查抗體,先前因為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結果出爐,因此將高端納入接種名單中,民眾若有意願就接種。陳時中表示,施打兩劑高端、正在測抗體的民眾,沒必要來打公費疫苗,因為他們在人體試驗,且已經打過兩劑。資深媒體人趙少康呼籲大家不要打高端,先等BNT來台,是否會影響民眾對於高端接種意願?陳時中說,每一種疫苗有想打跟不想打的人,別人想打的話,不用叫別人不打,但這是個人發言自由,自己選擇好,早點打最好。
-
2021-08-0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防疫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常感染沙門氏菌 醫師呼籲注意
防疫宅在家,食物沒保存好,很容易感染沙門氏桿菌菌;奇美醫學中心近來病患增多,鄭姓女子因嚴重上吐下瀉、高燒不退送急診,抽血發現其白血球、發炎指數都偏高,糞便和血液培養都驗出沙門氏菌;醫師一問才知她吃了放2天沒冰的肉粽,經抗生素治療點滴補充,一星期才出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宿鴻表示,民眾常因吃到受汙染食物感染沙門氏菌,尤其天氣較炎熱時,會有噁心、嘔吐、腹痛、嚴重腹瀉、38~40℃高燒不退等急性腸胃炎症狀,尤其糞便中常夾雜黏液和血絲,造成恐慌。還好沙門氏菌不耐熱,低溫60度經過20分鐘或100度5分鐘就可以殺死。王宿鴻說,生雞蛋、奶製品、肉製品等易遭汙染,務必完全煮熟,牛奶和奶製品需滅菌;調理時生食和熟食分開,吃不完的食物一定要用保鮮膜包裹放冰箱,再吃前也要加熱煮熟。他說,症狀較輕微者,以支持性療法補充電解質水分即可,但需注意腸胃發炎時要少吃甜食,建議吃白稀飯、白飯、白麵條、白土司等易消化食物,若症狀持續、高燒不退、連喝水都很不舒服的時候,就應就醫避免嚴重併發症。沙門氏菌感染一般症狀持續 2到3天後會痊癒,但有5%的人會成為帶菌者。可經人、貓、狗、蟑螂、老鼠等途徑汙染食物。生存溫度在4到48℃間,在35到37℃間繁殖最快。王宿鴻表示,台灣炎熱最近又一直下雨潮濕,沙門氏菌又最喜歡生活在這種環境,食物放在室溫太久,風險會大大增加,民眾一定要多注意保存。
-
2021-08-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抽血肝指數正常 未必肝沒事
老員外及夫人選女婿,出了對聯。上聯:「一山難容二虎!」三位男士分別對了下聯。第一位:「除非男生是紙老虎!」員外看了搖搖頭:「這個男孩子沒骨氣!」第二位:「除非女生是母老虎!」員外夫人看了搖搖頭:「我女兒不是這種人,不及格!」第三位:「除非是一公一母!」老員外及夫人看了頭頭稱是:「這個男的有智慧!」選女婿需要智慧,處理家事、國事需要智慧,而攸關病人生命安全的醫事,更需要智慧。醫療的智慧,除了不斷吸收醫學新知,面對疑難雜症或某些疾病初期,要能正確診斷,需要慎思熟慮,思前想後,才不會延誤病情。例如抽血檢驗,一個不顯眼的數字異常,可能隱藏許多玄機。國人常見抽血檢驗肝功能,肝指數GOT及GPT(現改稱為AST及ALT),正常指數大概在35以下,如果其中一或兩項異常,就要仔細查原因。如果體重過胖,超音波看起來有明顯脂肪肝,那麼肝指數升高,可能是脂肪堆積在肝臟導致肝細胞發炎壞死引起,此時,藉由運動、飲食控制,肝指數也會因此回復正常。如果體形不胖,超音波檢查有脂肪肝,又有喝酒,可能是酒精傷害引起,要及早戒酒,脂肪肝可能消失,肝指數也會回復正常。如果有B肝或C肝,肝指數不正常,如沒有上述因素,那肝指數升高可能是B、C肝病毒引起,此時醫師會進一步檢查,必要時服用抗B、C肝藥物治療,肝指數就會回復正常。但如果沒喝酒也不胖,也沒有B、C肝,但肝指數不正常就要特別查原因了,可能是自體免疫引起,就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肝細胞,使肝細胞發炎壞死,久之甚至形成肝硬化。診斷上,通常會做各種自體免疫血清檢驗,最後確切診斷當然要靠病理切片。有不少朋友,他們平常體檢只有簡單抽血,沒有做腹部超音波,這很危險,因為肝指數正常,可能肝臟已經硬化或長了肝癌而不自知,等到肝指數升高,再想做超音波找原因,此時肝硬化可能很厲害或肝癌很大了。了解健檢報告數字的意義,多跟醫師請教,養成定期檢查身體習慣,才能保持健康,保有彩色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5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8-06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攝護腺肥大手術 96歲翁好排尿
攝護腺肥大症甚至攝護腺癌在中老年男性中是很常見的健康問題。北市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主任許富順指出,輕狀者有小便困難、頻尿、急尿或夜尿情況,嚴重者會因膀胱排尿受阻,導致尿滯留、膀胱變形、腎臟水腫、腎衰竭需洗腎,可以藉由攝護腺雷射手術,幫助患者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舉例,一名96歲的空軍飛官退伍的洪爺爺,身體硬朗但因攝護腺肥大有急尿、滴尿、夜尿問題,身上總有異味,讓他十分困擾,又因年紀大加上慢性病史,想要手術治療卻總被告知風險極大,後來選擇第三代綠光雷射氣化剜除術,才解決多年痼疾,術後排尿順暢、夜尿改善很多,彷彿年輕30歲。許富順表示,攝護腺肥大症目前有相當多種藥物可以治療改善,但如果服藥出現副作用,像是頭暈、血壓降低、心悸或性功能障礙等,以及中重度以上攝護腺肥大症者,都應該考慮以經尿道手術來根治。過去10多年是採取電刀刮除術來治療者,即經尿道用內視鏡電刀一片片將攝護腺刮除,可快速處理其堵塞,但缺點是出血多、不適合高齡患者,術後也有尿失禁、陽痿的副作用。如今攝護腺雷射手術已成為取代傳統電刀刮除術新方式,因雷射氣化過程,出血極少、安全性高,就算是服用抗凝血劑者也可安全進行手術,術後快速拔除尿管,減少疼痛感,血尿恢復快,可快速恢復日常生活。許富順呼籲,中老年男性應定期抽血檢查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利用國際攝護腺症狀表分數評估攝護腺肥大症狀,以及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量測攝護腺體積,並與泌尿科醫師詳細討論。減緩排尿症狀,遠離攝護腺癌的威脅。
-
2021-08-05 癌症.肝癌
免疫治療+抗血管新生標靶 醫揭晚期肝癌組合療法
在台灣,肝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皆名列前茅,每年約有一萬名新診斷的肝癌患者。很多人都誤以為肝癌是B型肝炎、C型肝炎的專利,其實,所有慢性肝炎都可能導致肝硬化,並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例如很常見的脂肪肝、飲酒過量、糖尿病、抽菸、體重過重,或較少見的代謝性疾病(鐵沈著症、威爾遜氏症)等,都要提高警覺,小心防範「肝炎、肝硬化、肝癌」這樣的肝病三部曲。由於肝癌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所以有許多肝癌患者在發現時便已是肝癌晚期,腫瘤可能已侵犯肝門靜脈、轉移到淋巴結、或轉移到遠端器官。晚期肝癌可能出現腹脹、腹痛、水腫、體重減輕等症狀。針對肝癌,目前已有多項治療工具,但是在治療肝癌時,還必須將肝臟殘存功能納入考量。肝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需要負責處理多項不可或缺的生理功能,由於肝癌患者經常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在肝功能較差的狀況下,一方面要處理肝臟腫瘤,一方面還要盡量保留肝臟功能,讓肝癌治療充滿挑戰。晚期肝癌的組合療法,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臨床上常會使用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 Classification,簡稱BCLC stage)」來替肝癌分期,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會將患者全身健康狀態、肝癌腫瘤數量及性質、肝臟殘存功能分級納入考量。巴塞隆納肝癌分期系統中的BCLC stage 0為極早期肝癌,BCLC stage A為早期肝癌,BCLC stage B為中期肝癌,BCLC stage C為晚期肝癌,BCLC stage D為末期肝癌。較早期的肝癌可以考慮手術切除、酒精注射、動脈栓塞、射頻消融術等治療。中期肝癌、晚期肝癌的患者,因為已有多顆腫瘤,且可能已侵犯肝門靜脈、轉移到淋巴結、或轉移到遠端器官,所以會需要全身性治療。傳統藥物治療的反應率較低、副作用較嚴重,且對僅存肝臟功能的影響較大,很多患者恐怕無法承受。目前,「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已成為對抗晚期肝癌的一線治療選擇。免疫治療是運用人體的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於1990年代發現免疫檢查點PD-1,如今免疫治療已被應用於癌症治療。免疫系統的T細胞上具有免疫檢查點PD-1,如果癌細胞上具有PD-L1,便能與T細胞上的PD-1對接,如此一來便能抑制免疫反應,讓癌細胞躲過免疫細胞的攻擊。免疫治療藥物能夠與T細胞上的PD-1或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阻止PD-1與PD-L1對接,免疫系統就會對癌細胞發動攻擊。另一方面,當腫瘤持續長大時,勢必需要消耗越來越多的氧氣及養份,因此腫瘤會分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簡稱VEGF),促使周遭組織長出新生血管,以獲得更豐富的血液循環。而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治療機轉就是與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結合,抑制腫瘤周遭長出新生血管。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的組合療法,結合了不同的機轉對抗肝癌。納入17個國家的大規模臨床研究發現,組合療法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Overall Survival,OS)、疾病無惡化存活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維持生活品質。巴塞隆納肝癌分期C或D的患者若需要接受全身性治療時,可與醫師討論,考慮使用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的組合療法。貼心小叮嚀早期肝癌通常沒有症狀,需要藉助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等影像檢查才有辦法偵測到較小顆的腫瘤。除了B型肝炎、C型肝炎,如果有抽菸、脂肪肝、飲酒過量、體重過重、糖尿病等危險因子的民眾,都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夠及早發現。提醒您,並非所有的肝癌都會讓胎兒蛋白(alpha-fetoprotein,簡稱AFP)指數上升,所以不能只靠抽血檢驗喔!面對棘手的晚期肝癌,目前已可使用結合免疫治療與標靶治療的組合療法進行全身性治療,利用不同的治療機轉對抗癌細胞,有助延長整體存活期,並維持較佳之生活品質。原文:
-
2021-08-02 養生.聰明飲食
吃素怕不健康?營養師教這樣補足5大營養素
● 純素者的飲食,容易營養不良● 吃蛋奶素可攝取蛋白質及維生素B12;日曬補充維生素D● 多吃豆類可補鈣,吃紅色的菜補鐵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素食雖有多種好處,但也正因為完全沒攝取動物性食品,以致動物專有或含量較高的營養素很容易缺乏,特別是嚴格的純素者,很容易就落入營養不良的地雷區。在生活中,吃素的人只要留意攝取蛋白質、維生素D、維生素B12、鈣質及鐵質等5大營養素,也可以吃出健康。1、足夠優質蛋白質素食和葷食最大的差別,就是蛋白質食物的受限。擁有優質的蛋白質的素食,僅有黃豆、黑豆及其製品,其餘的米飯、玉米、堅果種子等所含的蛋白質,屬於不完全蛋白質,無法扮演修補組織的作用。●可以這樣做:1) 奶類及蛋類為完全蛋白質,只要每天吃一顆蛋、一杯牛奶,加上3份的豆類,就不易有蛋白質缺乏問題。2) 嚴格的純素食者,建議每餐至少要吃到1至2份的豆類,每份豆類大約是190㏄的豆漿、20克黃豆或黑豆、50克毛豆、嫩豆腐半格、傳統豆腐2至3方格。2、維生素D維生素D能幫助骨骼發展,與身體高達8000多種的基因表現有關,可是食物來源的維生素D少之又少。●可以這樣做:1) 充足日曬:在早上10點到下午2點間,讓手臂或腿曬太陽約15分鐘,足以讓身體製造所需的維生素D。2) 額外補充維生素D:直接補充活性的維生素D3保健品,劑量因人而異,建議至醫院抽血後,讓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應該攝取的劑量。3、維生素B12維生素B12與惡性貧血,蛋白質生合成息息相關,大部分的植物性食物幾乎不含維生素B12,因此純素者易缺乏維生素B12。●可以這樣做:1) 採取蛋奶素:蛋類與奶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只要每天一顆蛋、一杯牛奶,就不容易缺乏。2) 額外補充酵母或綠藻:酵母或綠藻富含維生素B12,嚴格純素食者可以在日常飲食中添加。4、鈣質鈣質與骨質形成、肌肉收縮、心臟跳動息息相關,倘若一般素食者沒有喝牛奶的習慣,很容易缺乏鈣質。●可以這樣做:1) 多吃深綠色蔬菜:只要是深綠色蔬菜,鈣質含量都很高,如甘藍菜、芥藍菜、菠菜、莧菜等,建議每餐至少吃到1份(煮熟半碗的量)。特別是芥藍菜為植物界的鈣質之王,每份可提供238毫克。2) 多吃傳統豆腐及豆干:傳統豆腐、豆干在製作過程,會添加食用級石膏(硫酸鈣),因此鈣質含量豐富,100克的傳統豆腐含有140毫克鈣,而五香豆干則含273毫克的鈣質。豆腐本身含有大豆異黃酮,可以增加鈣質的吸收。5、鐵質鐵質多存在動物性食品,肉類顏色愈紅,含鐵量愈高;因此素食者缺鐵的狀況較頻繁。●可以這樣做:1) 選擇顏色偏紅的菜:如紅莧菜、紫菜、紅鳳菜、紅豆、芝麻、南瓜子等,鐵含量較高。2) 與維生素C共食: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所以吃鐵含量高的食物,不妨可以喝杯柳橙汁、吃份水果,幫助鐵質吸收。
-
2021-08-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靠藥物效果不佳 醫師:飲食控制最能有效挽救脂肪肝
因疫情而被迫停止的應酬文化,對男性來說是關於健康的最好消息。近幾年因飲食西化、多吃少運動,讓脂肪肝逐漸成為台灣人盛行的文明病。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英楠表示,目前臨床針對脂肪肝治療尚無較有效的藥物,唯有多運動、飲食控制才是最好的治療良方。超音波可檢出脂肪肝,勿錯過三年一次免費健檢。蔡英楠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細胞內,多數堆積的脂肪以三酸甘油脂與脂肪酸為主,根據不同程度堆積情況,嚴重程度也不同。「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至64歲每3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蔡英楠舉臨床案例,一名49歲李姓男子做成人健康檢查,發現體重過重,抽血發現肝指數輕微上升,經排除B型、C型肝炎等慢性肝炎問題,再以超音波體檢,發現有脂肪肝問題。有脂肪肝的患者通常與代謝症候群脫不了關係,蔡英楠表示,代謝症候群指的是:高血糖、三酸甘油脂、肥胖、高血壓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這五項中有三項的患者,通常也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較為正確的檢查方式須做肝臟切片,但因是侵入性檢查,一般醫師會建議先以超音波觀察。酒精性脂肪肝,病程進展快,務必定期檢查。蔡英楠說,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有人終其一生不會有問題,但其中約一、兩成會演變為發炎。當抽血發現肝指數過高,就代表肝臟有脂肪堆積,且可能有發炎現象,可藉由少吃、多運動恢復,如置之不理,約一至三成患者會轉變為纖維化、肝硬化,最後罹患肝癌,一旦肝臟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另外,脂肪肝也可能是因酒精造成,發炎、肝硬化、肝癌比例相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來得高,且病程進展速度更快,需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再向醫師或醫院減重門診尋求幫助。靠藥物效果不佳,飲食控制效果最好。蔡英楠表示,目前脂肪肝臨床治療藥物只有其中一類糖尿病藥物跟維他命E,但成效都不如靠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來得好。部分保肝食品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民眾不可不慎。飲食方面須注意少油、少糖,多吃蔬果類增加飽足感,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少吃精緻澱粉類食物等。但因這類食物很難突然戒斷,醫師進行衛教時,會先請患者將量減半,下次再減半,慢慢減少到完全不吃,這個方式比較能避免戒斷症狀出現。減重勿求快,以一個月減2到3公斤為目標。市售便當多高油高鹽,蔡英楠建議外食者,吃雞腿將雞皮去掉,選擇蔬菜較不油的店家,或飯吃少一點等,多攝取蛋白質、蔬菜,減少醣類及油類攝取,晚餐回家自己煮,三餐飲食均衡。運動方面則可遵守「333原則」一周運動3至5次以上,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藉由體重減輕達到有效改善脂肪肝。運動類型建議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等。疫情期間建議到人少的時間地點進行,要做到有流汗、感覺到喘的程度,一般散步及家事勞動的成效有限。蔡英楠提醒,雖然減重能改善脂肪肝,但不建議快速減重,民眾可先以每周減少0.5公斤、一個月減重2到3公斤為目標,如幾周內快速減重10多公斤,反而對身體不好。脂肪肝年輕化,恐成下個世代的主要肝病。蔡英楠表示,近幾年各國研究發現,隨著醫療發達,B型及C型肝炎有良好藥物控制、治療,但肝癌人數卻沒有減少,且有年輕化現象,因此脂肪肝被認為可能是下個世代最被重視的肝臟疾病。蔡英楠建議,40歲以後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注意是否出現代謝症候群症狀,血糖、三酸甘油脂、血壓、血脂、腹部肥胖等都需一起控制,藉由自主性少吃、多運動,將內臟脂肪減少,才能獲得健康生活。
-
2021-08-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別擔心降血壓藥「要吃一輩子」 血壓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
疫情下,爸爸疏於照顧自己身體,心血管相關疾病隨時可能成為健康的未爆彈。建議體貼的家人陪伴父親到醫院作抽血檢查,確認相關數值有無異常。每個月量1次體重,並提醒父親「規則服藥」的重要,就算不敢至醫院回診,也可利用線上診療資源,減少染疫風險,兼顧健康。近一年心梗患者併發症增加,顯示延誤治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考驗下,診間不乏心血管病人發作的案例。一名60多歲的高血壓男性患者,自本土疫情爆發後,心想症狀緩和,並未規則服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發生腦中風,右手不靈活,嚴重影響日常生活。還有一名40幾歲男性,未依時間回診追蹤,竟突然胸悶送急診,經檢查發現有2條血管堵塞,緊急做心導管支架。台大醫院心臟內科教授、心臟檢查室主任王宗道指出,近一年心肌梗塞患者有心臟破裂等併發症的發生率提高2到3倍,顯示治療時間延誤,且最近一年需要緊急開刀的狀況也變多。擔心染疫而不回診,恐致嚴重後果。王宗道表示,再怎麼希望避免染疫,也不可延誤就醫時間,只要完成疫苗接種或是就診時配戴口罩,就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該來回診就要來」,或是選擇視訊診療,降低染疫風險。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三高(血壓、血脂、血糖)、肥胖及抽菸等,危險因子愈多,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因此,平時應養成監測上述數值的習慣。做好血壓管理,是控制心血管疾病關鍵。血壓是血液流動時衝擊血管壁所引起的壓力,要想預防心血管疾病發作,首要穩定血管的狀態,做好血壓管理是關鍵,應規則服藥、定期量測血壓,以穩定病況。居家血壓量測「722原則」可協助監測自身血壓,7代表連續7天量測血壓,每天量測2回 (早晚),每回2次,每次間隔1分鐘,再各取早上、晚上數值的中間值。按時服藥非常重要,別擔心「要吃一輩子」。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理事長、馬偕醫院總院副院長葉宏一表示,近期因為疫情關係,規則服藥的患者比率降低,通常每3個月要回醫院拿藥,但防疫警戒2個月,約三分之一的患者沒有至醫院領藥。除非患者自行至診所拿藥,否則沒有按時服藥,一旦血壓控制不好,容易冠心病復發,甚至發生中風、心肌梗塞。為何許多患者服藥配合度不佳?王宗道表示,「因為沒有釐清吃藥的目的。」服用降血壓藥物,是要觀察有無控制好血壓,吃藥並非要吃一輩子,當體重下降,有機會減少劑量。他並提醒,除了謹遵醫囑,自己也要掌握身體的狀況,隨時提醒自己要認真服藥。兩個月活動量減少、體重增加,出門防跌跤。為避免延誤治療時間,需留意心血管疾病徵兆。王宗道表示,心臟疾病的症狀不只會胸痛,還會容易喘、胸悶、胸口有壓迫感、身體變重、會累、後頸部難受,甚至會冒冷汗,出現上述症狀應趕緊就醫。隨著天氣愈趨炎熱,葉宏一提醒,有心血管疾病者要多喝水,避免血液濃稠。王宗道則指出,飲食部分應少吃加工食品,多吃自然食物,以均衡健康為原則。
-
2021-07-29 新聞.元氣新聞
【寵物保健徵文示範作】小賴/我家跩貓過度舔毛竟是因為一個鈴鐺?
寵物名:妮妮品種:米克斯年齡:9歲文/小賴我家養了一隻跩貓,從小就領養過來,剛帶回家的時候常常踩到他或被他絆倒,而且家裡還有行動不便的身障人士,想說有鈴鐺比較不會被暗算。第一次養貓不懂嘛,買來的項圈上面都有鈴鐺,獸醫也沒提醒,所以就沒特別在意。不知道為什麼,在三歲左右的時候突然有過度舔毛的狀況。由於禿毛的位置在兩側大腿,對稱而且沒有紅腫,所以我推測應該是心理壓力因素。但家裡環境並沒什麼特別改變,所以也找不到病因是什麼。中間試過各種方法,包含看醫生打針吃止癢藥、多陪他玩、換無穀飼料、買插電式的費洛蒙噴霧、用貓草噴霧、抽血檢查有無過敏原等等,但都無效。就這樣持續一兩年,所幸跩貓除了喜歡舔毛外身體都很健康。後來有一天靈光一現,想說會不會是項圈上的鈴鐺聲音讓他有壓力,就把鈴鐺拆了,然後大腿上的毛很神奇的就都長回來了,直到現在過了好幾年都沒有再發生禿毛狀況。直到現在都還覺得很神奇,因為其實他從小到大都戴有鈴鐺的項圈,沒想到這個居然會是原因,只能說貓咪真的很難懂。⭐️「寵物健康我守護」徵文邀稿中 賺獎金6000幫毛孩加菜!陪你在家度過苦悶疫情的毛小孩,歡迎來分享牠的健康小故事!來信需附上寵物簡歷與照片,不僅有高額獎金,還有udn文創精美授權贈品等著你喔!(點擊上圖瞭解更多活動詳情)活動截止日為8/24(二),歡迎踴躍投稿!
-
2021-07-2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何時吃止痛藥緩解疫苗接種不適?免疫科醫這麼說
打疫苗怕怕!到底該不該事先預防吃消炎藥?打之後不舒服又該怎麼處理?免疫科醫師告訴你解方,無須心慌慌。作者/醫藥記者/梁少珊記者實測打疫苗後反應,打完AZ疫苗十一個小時後,開始出現嚴重疲倦、想吐、肌肉痠痛、接種的左手疼痛等症狀,第十八個小時後,記者開始發燒,最高燒到38.5度,覺得身體快「裂解」。許多民眾擔心接種後症狀,紛紛開始「囤藥」,甚至接種前預先投藥。記者實測打AZ記錄。 常見的非處方止痛藥分為兩類,分別是「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NSAIDS)」(布洛芬)以及「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如普拿疼),兩者對於一般疼痛都有止痛效果。到底該吃哪種藥?以及怎麼吃?什麼時候吃?接種後不舒服 吃普拿疼為主快打站的熱血免疫科醫師林恆圭認為,雖然用藥尚無定論,但還是以普拿疼為主,這也是大部分醫學會的建議。早前美國民眾打完疫苗後,產生不舒服反應,所以他們預防性的吃消炎止痛藥。可是後來陸續開打之後,醫學會紛紛針對此提出建議。 參考美國風濕病醫學會的建議,因為他們是對免疫方面最了解的一群專家,風濕類疾病跟免疫相關。「打疫苗前一天不要預先投藥,打(疫苗)之後看症狀,打完之後如果很不舒服,先多休息多喝水,但如果真的忍耐不了,影響到生活作息,不管是普拿疼,或者是其他消炎止痛類的藥,有需要再服用。」林恆圭補充。打疫苗後服用 不影響抗體產生至於坊間謠傳,吃普拿疼會影響抗體生成?林恆圭表示,接種後不舒服吃,不至於影響抗體生成。他都跟病人說:「沒差,吃一顆藥而已,哪會影響抗體生成那麼多?」林恆圭透露,觀察自己身邊的醫事人員,當然這是很小規模的觀察,這些醫事人員打完疫苗也是不舒服啊,普拿疼有在吃,後來他們去抽血,抗體也是高到不行。 關於打疫苗,民眾真的不用過於驚慌,打完後不舒服,再考慮用藥,或者求助醫師幫忙。
-
2021-07-27 癌症.其他癌症
唐慧琳胰臟癌早逝 醫師:高危險群可這樣揪出早期病變
新北議員唐慧琳最近因為胰臟癌去世,年僅49歲,讓許多人不捨,也關注到胰臟癌這個「無聲的殺手」,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胰臟癌不容易早期發現,9成患者在發病1年內過世,但其實針對有家族史、糖尿病等胰臟癌的高危險族群,想要早期發現,建議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胃腸肝膽科醫師許秉毅表示,依據衛福部2019年的統計,台灣每一年約有2500人因胰癌癌過世,在2019年一舉超越了胃癌,成為國人10大癌症死因中的第7名。不少名人都是死於胰臟癌,例如知名體育主播傅達仁、世界知名男高音帕華洛帝,及有「時尚老佛爺」之稱的香奈兒創意總監卡爾拉格斐。他表示,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是因為早期症狀不明顯,而且很容易侵犯到周遭的血管,由於胰臟隱身在胃的後方,不容易用超音波做完整的檢查,發現腫瘤時大多已大於3公分,無法開刀治療了。研究顯示,高達85%之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經無法開刀,9成的患者會在1年之內會死亡。胰臟癌三大症狀 :1. 上腹痛 : 一般是產生上腹悶痛,常常飯後會比較嚴重,有時會痛到背後,常被誤以為是胃痛。2. 黃疸 : 長在胰臟頭部的胰臟癌常會壓迫到總膽管而引起「阻塞性黃疸」。3. 體重減輕:腫瘤會掠奪病患的體內的營養素,讓自己不斷的成長,造成患者的體重減輕。許秉毅表示,出現這些症狀時,腫瘤多已大於3公分,有周邊血管的侵犯或轉移到遠處的器官,無法作開刀治療。胰臟癌的高危險群包括:1. 新診斷的糖尿病:一項前瞻性研究顯示:新診斷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有3%有胰臟癌。2. 胰臟癌家族史:家族內有兩位以上的一等親有胰臟癌。3. 慢性胰臟炎4. 酗酒者5. 胰臟囊腫6. 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者:具有此基因突變的人罹患胰臟癌、卵巢癌、乳癌的機會要比一般人高出許多!他表示,篩檢胰臟癌的目標是找出2公分以下的腫瘤,因為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有8成以上是可以手術治療的。不過目前醫界並沒有良好的篩檢工具可以找出這麼小的腫瘤。雖然CA-199是健檢中心常抽血檢驗的「胰臟癌指標」,但是小於2公分的胰臟癌不到3成此一指標會高。腹部超音波也常用來篩檢胰臟癌,但常受腸胃氣體的干擾,無法完整的胰臟檢查。磁振造影檢查可能是較準確的胰臟癌檢查工具,優點是可找出2公分以下的腫瘤,無輻射線,但費用昂貴是其作篩檢工具的缺點。目前醫界並未把磁振造影檢查列入一般人的胰臟癌的篩檢工具,不過胰臟癌的高危險群患者,如果想要找出小於2公分以下的腫瘤,可以考慮每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每三年做一次磁振造影檢查。
-
2021-07-23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你的「濕氣」重不重?一張表自我檢測!口水多、舌苔厚...中醫師:有超過6項,你就是重度濕氣!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因其性重濁黏滯,故易阻遏氣機,病多纏綿難癒。你的身體濕氣重?哪一些症狀代表你濕氣很重?身體濕氣檢測表1.全身無力常有人覺得自己全身提不起勁,頭整天昏昏沉沉的,腰好像背了一個大包袱,很沉重的感覺,兩條腿也好像綁了鉛條,上下樓梯都很困難。這些症狀和濕的關連很大,因為「濕性重著」,濕的特性會讓人覺得很有沉重的感覺,如果身體濕氣重,那可能是脾被濕給困住了,脾原本可以升發人體的清陽,一旦被濕困住了,清陽不升,人體就會產生全身乏力而且有沉重的感覺。有的人覺得自己明明睡很多,但是卻總是睡不飽,甚至愈睡愈累,這也是身體濕氣太重的緣故,濕容易讓人覺得困倦,睡更久反而會更累,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一件濕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濕了。中醫講「濕重如裹」,這種被緊緊包裹著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濕氣的感受,好像下雨天被淋了個渾身濕透似的那麼難受。2.肥胖,易胖體質有的人覺得自己的體重莫名其妙就增加很多,肚子也變大了,平時飲食都有在注意,明明沒有吃很多,體重卻一直上升,甚至感覺連喝水都會胖。其實身體大約70%都是水做的,所以有時候體重的增加並不是脂肪的增加,而是水分的代謝出了問題,一旦水液的代謝出現問題,輕則造成體重增加,重則會形成水腫。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中醫認為水液的代謝與肺脾腎這三個臟腑最有關係,其中脾的運化水濕出了問題,就會造成肥胖。人體內脾主運化水濕,是津液代謝的樞紐,一旦脾虛不運化,就會產生痰濕,因此,有「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3.兩腿很重,小腿腫脹感常常有人會覺得自已的兩條腿好像灌了鉛一樣,沉重無比,但是按下去又沒有水腫的現象。大家有沒有發現一件事情,如果我們把毛巾弄濕掛起來,過了幾個小時,毛巾的上半部已經乾了,但是下半部卻還是濕的,這就是水往低處流的現象,在中醫來講就是「濕性趨下」的意思,人體也像毛巾一樣,當身體濕氣偏重時,白天站久了,水濕會往下,就會覺得兩條腿很累、很重。那如果是晚上,我們躺平睡覺,一到早上起床時,如果覺得腰背很酸重,那也有可能是濕在作怪,因為我們躺平的時候身體最下端的部位是腰,而不是兩條腿,所以濕氣重的人,才會一早睡醒就腰痠。若心臟、腎臟及其他檢查都正常,卻常常在下午過後水腫是什麼原因?一種可能是特發性(體質性)水腫,多發生在比較容易緊張的女性,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這時需限制鹽分及水分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另一種是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長時間坐辦公桌,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中醫怎麼看水腫?水腫與中醫的肺、脾、腎三個臟腑最有關係。脾不僅可以運化水穀精微,也可以運化水液,把水液運輸到身體各處,供人體使用,也可以轉輸到肺和腎,再進一步排出體外。肺主通調水道,通調是輸通、調節的意思,水道是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道路,肺的宣發和肅降的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和排泄起著輸通和調節的作用。腎氣的蒸騰和氣化作用可主導水液的代謝運輸,人體多餘的水,可藉由腎化為尿液排除體外,腎這方面的功能與西醫泌尿系統的功能相似。所以水腫在中醫看來有可能是肺脾或腎的臟腑功能失常,需進一步辨證治療。4.口水多,不口渴人有五液,五液指的是五種液體,這包括淚液、汗液、口水、鼻涕、唾液(較黏稠的口水),這五液分別由肝、心、脾、肺、腎五臟來控管。五臟中的「脾」是在管理口水的,如果脾虛,濕邪過盛,就容易出現口水過多的現象,這時只要調理好脾的功能,讓脾可以好好運化水濕,就可以改善口水過多的問題了。口水多的人有的也會有不喜歡喝水的現象,這類濕氣重的人喝的水往往比較少,比較不容易覺得口渴。5.痰多有些人長期咳嗽有痰,被西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實痰多是和本身的體質有關係的,所以有時單純使用止咳化痰藥效果不佳,如果單純使用化痰藥無法解決慢性咳痰,就必須調理身體的痰濕狀況,才能獲得根本解決,這時就必須調理脾胃功能了。為什麼痰濕和脾有關係呢?因為在中醫的認知裡,認為「肺為儲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所以急性期的咳嗽有痰,可以從肺來著手,慢性的咳嗽有痰,就必須從脾來下手了。唯有調理脾胃,健脾祛濕,才有辦法搞定棘手的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英文簡稱為COPD,COPD的人主要的表現是咳嗽,他們的咳嗽是慢性咳嗽,很難痊癒。追溯起來,大都有抽菸的病史,年輕的時候喜歡抽菸,一抽就是20年、30年、40年,抽煙時不覺得會怎樣,只是時間一久,幾年後才知道,抽菸其實對氣管及肺部的傷害很大。COPD的病人長期咳喘,嚴重者一走動就喘,有的人必須依賴氧氣來輔助呼吸。為避免呼吸道的傷害,吸菸者及早戒菸是很重要的一件事。6.大便粘馬桶每個人一天可以排便1∼2次是最理想的狀態,如果三天以上才排一次便,那就是便秘了。但是有的人的大便就是比較軟、不成形,甚至會很粘,容易粘馬桶。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廁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濕了。體內有濕的情況下,大便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時間長了,宿便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疾病也就離你不遠了。中醫的脾與消化功能有關,脾虛造成運化水穀的功能下降,這時水濕容易形成,一旦消化道較濕,排便就會較軟,較不成形,甚至會粘馬桶。另外,由於脾的運化水穀功能下降,造成消化能力變差,就算吃很少東西肚子也容易脹。7.濕疹濕疹發生的原因還不十分明確,它與皮膚過敏和遺傳有關。有少部分的人對奶類製品會過敏,也有人對羽毛、灰塵等物質敏感而引發濕疹。濕疹初起容易侵犯頭頸部及肘關節皮膚皺摺處,以群集的小水泡、丘疹皰為主,針尖到粟米大小。濕疹搔抓破皮,形成點狀的糜爛,滲出液體,乾燥後皮膚變成黃色的結痂斑片,若不治療容易反覆發作,範圍亦會逐漸擴大。濕疹在中醫與「脾」這個臟腑最有關係,由於脾主運化,脾可運化水穀亦可運化水液,一旦脾的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在皮膚上就可能有濕疹的產生。夏季氣候炎熱、暑氣重,容易形成濕熱環境,當體內的濕氣過多,無法排出體外,濕熱蒸於皮膚之間,就形成了濕疹,所以夏季是好發的季節。8.婦女白帶多由於陰道需要一些津液的滋潤,所以有白帶的產生。一般正常的生理性白帶量不多,質清無色無味,唯獨在排卵期或月經來潮前量會稍多。而不正常的白帶,其質、量、顏色及氣味會有所變化,多數患者會感到底褲濕濕,且有分泌物以及不乾爽之感,白帶的顏色或白或黃,呈水或黏稠狀,或有腥臭味,有時也會伴隨著外陰部搔癢的症狀。民間有一句俗話:「十女九帶。」這說明了白帶常見於婦女,也頗受其困擾。根據白帶的顏色或品質可推測疾病的成因,大部分是感染所引起。如泡沫狀白帶有可能感染滴蟲性陰道炎,豆腐渣樣白帶通常是黴菌陰道炎,而成黃白色黏稠乳酪狀可能是念珠菌感染,黃色白帶有帶膿則有可能是細菌感染,白帶帶紅色在排除月經即將來潮的可能性之後,則必須懷疑是否為惡性腫瘤。因此若有白帶不正常的現象,最好還是至婦產科尋求診治。白帶與中醫的「濕」是最有關係的,中醫的理論認為濕流下焦,影響帶脈(中醫的經脈,通常與婦女疾病有關),而致帶下。中醫的「濕」有纏綿不易去除的特質,導致白帶在治療上無法快速根治,而且容易反覆發作,所以病患必須有恆心,並且設法改善體質因素,才可獲得療效。9.健康檢查有脂肪肝,或高脂血症的問題一般而言,大部分的高脂血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大多數的人是接受抽血檢驗後,才知道自己血中膽固醇或三酸甘油脂高於正常標準。研究發現,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絕對的關係,還會引起繼發性的其他全身疾病,如動脈硬化、糖尿病、肥胖症、脂肪肝等。而血脂肪主要指的是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其中膽固醇正常值為130∼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為男性50∼200mg/dl、女性35∼165mg/dl,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家醫院或檢驗所的數值會有些微的差異,這是因為每家醫院用的試劑不同,如果數值在該家醫院的標準值內,就沒問題了。其實,人體血脂的增高,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的含脂肪或含高膽固醇食物,或營養不均衡,都會讓血脂無法正常的代謝或排出。此外,高血壓、肥胖、嗜煙酒、糖尿病及有家族遺傳的人都是高脂血症的危險群。脂肪肝也是不正常的脂肪囤積在肝臟,造成肝臟無法正常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人就會容易疲勞倦怠。古代中醫並沒有「高脂血症」的名稱,中醫對高脂血症的看法屬於「痰濕」的範圍,認為是不正常的代謝產物沒有正常排出,囤積在身體,造成身體的負擔。10.舌苔厚上完廁所後我們通常就開始洗漱了,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淨,乾濕適中,中醫會藉由舌診的判讀來觀察身體的狀態,舌苔指的是覆蓋在舌面上的一層薄垢,一般來說會是一層薄薄白色的舌苔,正常的舌苔是薄白苔,如果舌苔變厚了,可能代表的是身體的濕氣很重。除濕穴道介紹:豐隆穴•穴位找法: 位於膝蓋外側與腳外踝連線正中間點處。•治療功效:健脾化濕、促進代謝,紓解腸胃脹氣、打嗝。書籍介紹飲食決定去濕力:去濕中藥茶湯,補脾不生病作者:楊淑媚、蔡昆道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21/06/30延伸閱讀: 高端疫苗是最落後的技術?AZ可能致癌?「4大疫苗傳言」專家一次解析
-
2021-07-23 癌症.癌友加油站
食譜分享/罹癌父味覺改變沒食慾!張鳳書「一口小飯糰」讓爸爸開心吃下肚
說到吃,我會那麼喜歡當美食節目主持人不是沒有原因的。我們一家人都是愛吃鬼,從小到大最開心的事就是吃,爸爸還總是那個帶頭的,領著我們從包餃子到燉牛尾,天南地北地做各式料理的人,家裡大小開心的事都是圍繞著餐桌發生的。在這樣的家庭長大的我們,從來沒想到我們的「領導」,有一天竟然會在「吃」這件事上卡關。治療期間,爸爸食慾不好的問題沒少困擾我們。兩週一次的化療,不是人到就好,每次門診都要抽血,血液中白血球數必須達標,才能順利進行治療,而血球數能否達標和每日飲食息息相關。以爸爸的年紀、體重計算,他每日需要十份蛋白質,也就是一餐至少要吃到三顆雞蛋的量,除此之外澱粉、蔬菜等營養素也不可少。但是化療造成食慾不好,食慾不好食量自然也大不。最初,他幾乎餐餐不達標,我們焦急,爸爸更可憐,身體虛弱的他,站都站不太穩了,心中還自責不已。我們想逼又不敢逼他,想催又不敢說話。還好,後來我們彼此磨合出一種默契,我們儘量不催他,但是他要自己積極掌握食慾從天而降的瞬間,努力進食,少量多餐,盡力完成。我們也幫他補充一些衛教觀念,自己計算每份蛋白質所代表的具體食物量是什麼,比如說:一份蛋白質代表一顆蛋、半盒豆腐、三隻手指頭粗細的肉類等等。至於如何吃、何時吃,則讓他依照食慾來決定,我們配合他。我挖盡心思,想出一些「開胃小菜」,例如加了橘醋醬的涼拌豆腐,添加了酸甜味的小番茄;還有做一些小份量的「點心」,像是可以自由選擇配料的「一口小飯團」,讓爸爸用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並利用餐間補充「點心」增加熱量和蛋白質攝取。終於食慾不好的部分,在我們共同努力下順利解鎖破關。味覺改變其實照護初期除了食慾不好外,更困擾我的是爸爸味覺的改變。很難想像,同樣一盤菜,一開始覺得好吃,隔一會再吃卻覺得不好吃,然而當味覺改變,真的會這樣子。味覺改變,讓我陷入無邊的沮喪,覺得我怎麼煮都不對,我越認真越覺得自己完全被否定。本來就很擔心爸爸吃不下了,爸爸無心的一句「你煮的都不好吃」,直接五雷轟頂地把我霹到地獄18層。還好我天性樂觀,自我感覺良好,修復能力又超強。一轉念,我立刻熱血大復活,重新就位打怪。活過來之後,腦子正常了,我開始積極思考,準備破關。既然嫌我煮的不好吃,那讓他自己煮不就沒得嫌了。所以我開始放手,退位思考,採買、清洗、備料、收拾料理後的殘局部分就由我來,味覺的關鍵部分「調味」就交給他來決定,菜煮得差不多時,我就把大老爺請來親自決定他想要的鹹甜濃淡,加鹽加糖都請爸爸自己來。嗯,基本上就跟買珍珠奶茶一樣!全糖半糖無糖加冰少冰去冰任君選擇,反正只要老爺子高興喜歡就好,只要他高興了,心情好,胃口就比較容易開,胃口開了,也就吃得多,至於我煮的到底好不好吃已經完全不重要了,能讓爸爸吃下肚才是重點。能達到目的,會跑的馬就是好馬,我是一匹千里馬(微笑戴上墨鏡)。我們就是這樣,一點一點地度過化療的適應期,一次架也沒吵。一口小飯糰訴求:食慾不振治療期間,如果常常沒胃口該怎麼辦?營養師建議,可以採取少量多餐的進食方式,選擇隨手可得、吃得下好吞嚥的食物,並利用餐間補充點心增加熱量和蛋白質攝取,才有力氣抗癌。材料:牛小排火鍋肉片12公克、蝦仁10公克、蒲燒鰻12公克、酪梨10公克、白飯(每種口味各40公克)、芝麻(每種口味各3公克)、橄欖油4 cc做法:1.在牛小排火鍋肉片和蝦仁上撒些鹽和黑胡椒調味。在鍋子裡倒入適量的橄欖油,然後放入牛肉片和蝦仁,兩面煎熟後起鍋備用。2.酪梨洗淨後對切,取出籽後,用湯匙沿著酪梨皮的邊緣將肉取出,再切成方便一口吃的大小。3.白飯可以加些芝麻稍微攪拌備用。4.在乾淨的桌面上先鋪上一層保鮮膜,將捲成一口大小的牛肉片先放在上面,然後在上面放上一口量的白飯,保鮮膜的四周收口,稍微轉動擠壓一下,將空氣排出,成型後再將一口牛肉小飯糰放在盤子上。5.蝦仁、蒲燒鰻和酪梨口味的做法同上述的牛肉口味,即完成。(本文摘錄自天下生活《高效率癌症照顧心法:張鳳書陪伴爸爸走過治療路,心情佳、營養優、體能好,逐步展開癌後新人生》)
-
2021-07-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為何出國前後採檢結果不一樣 陳其邁:個案很多
高雄IKEA離職女主管返回馬來西亞,入境檢驗傳出疑似陽性確診。針對這種出國前檢驗陰性,但入境又確診情況,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這個情況很多,可能是在旅行期間的汙染,或在台灣沒發病、出去才發病。此外,實驗室的診斷或採檢現場也可能有短暫性病毒停留,這些可能性都不能排除。高雄一名馬籍女主管7月14日返國前到醫院採檢,檢驗報告是陰性,16日返回馬來西亞,19日接獲陽性通知,20日通報高市府衛生局。高雄市長陳其邁在記者會表示,這種陰性出國卻又確診個案其實很多,首先,可能在旅行期間汙染,譬如飛機密閉空間,身旁若倒楣坐了確診病患,可能咽喉部會有殘留病毒,短暫型的停留在採檢時也會被採到。其次,或者離開台灣前在職場或社區接觸,可能本身還沒發病、出去才發病,變種病毒可能1、2天發病,或長達25天才發病。陳其邁說,這個個案7月15日搭高鐵、7月16日出境,在搭高鐵、飛機,和友人接觸或高雄職場接觸的可能性都不能排除,另在實驗室的診斷或採檢現場,如馬來西亞機場出現短暫性病毒停留,這些都有可能,直至今天中午,台灣沒有找到可能感染源。陳其邁補充,一般篩檢會有偽陽、偽陰情況,若第一次檢查為陰性,後來變成陽性,會根據不同時間點的檢測來判斷數值的意義,若人在高雄會把檢體再驗一次,同時抽血檢查血清抗體濃度,不同時間運用不同檢測工具判斷來綜合研判是否被感染,不是只憑一個數字來判斷,這樣太武斷,另在實驗室也要看採檢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