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寵物.照顧指南
搜尋
抽血
共找到
1170
筆 文章
-
-
2021-07-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楊志良公開ANA抗體駁混打 黃高彬:非關疫苗效用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參與國產聯亞疫苗的臨床試驗,但日前爆出還沒等到解盲就去接種公費的AZ疫苗,引發爭議。但楊志良昨天又在臉書表示,因為一直未收到聯亞結果通知,且6月7日檢驗體內的ANA抗體僅有40,認為是陰性才去打AZ疫苗。但這說法不但被許多醫師打臉,連聯亞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都表示,ANA抗體是臨床試驗前確認試驗資格的,和疫苗效果無關。黃高彬表示,抽血測ANA抗體是為了解受試者是否有紅斑性狼瘡等免疫性疾病,是受試前篩選的程序之一,若有相關疾病則會被踢除,「不是所有人來都可以成為受試者」。他說,抽血後也要等兩三天後結果出爐,隔一周才會真的施打安慰劑或是疫苗。而且臨床測試前都會和受試者說明試驗的流程,也有強調等到10月、11月才會解盲。就算因為疫情嚴峻要提早解盲,也要等通過EUA後,才能和食藥署申請提早解盲,為安慰劑組施打疫苗,以維護其權益。雖然臨床試驗中退出試驗都是很正常的事,但黃高彬也忍不住痛批楊志良的做法「不厚道」,直說楊志良都已簽署同意書,現在又反悔,「是他違約,不是我們違約」。不過黃高彬說,在試驗設計時就會預想有受試者退出試驗,因此都會多收臨床試驗人數,目前約有3、40人退出,都在預設範圍內,對整體收案並無影響。
-
2021-07-19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留在這裡
80年代,我在台大醫院的兒科門診見習。血液科教授頗具功力,不用抽血,光憑聽診觸診,就診斷出一個「白血病」的兩歲小男孩。小孩子圓圓的眼睛,笑顏會融化人似的,有點蒼白,細嫩的皮膚上有些瘀青。一點也沒有病容,應該是在疾病的初期。當年自費時代,沒有健保。很奇怪。禍不單行。先天性或重大疾病傷殘的孩子,家境通常不好。父母親悲痛欲絕。教授建議住院檢查,但家人面面相覷,家裡那一丁點收入哪負擔得起醫藥費?他們表示要回去「考慮看看 」(多半是要聽天由命了)。這也難怪,窮苦人家孩子生得多,當年治療水準不高,禍福難判……這反應似在教授意料中,他苦口婆心對家長說:「不要抱回去,留在這裡,要給他治療。我們好好照顧,孩子有機會好啦!」***********一位小兒外科教授回憶40年前的場景:他當住院醫師時,物力維艱。開刀止血只能徒手用線綁;常捲起袖子捐自己的血,晚上值班開刀麻醉要自己上。他暗自禱告孩子是O型或A型,因為他是A型的,輸血不會排斥某天半夜,他的老師要為一位罹患壞死性腸炎的新生兒緊急開刀,他硬著頭皮上陣麻醉。開刀房的暖氣越來越暖,可是孩子的身體卻越來越冷。還沒開刀孩子已經過世了。當年自費時代,不知怎的,罹患膽道閉鎖和泌尿道畸形需要開刀的小朋友,家境通常不好。他常不知道怎麼開口跟家屬討論醫療費用。父母親付不起錢,總會面有難色向他說:「孩子就留在這裡,給醫院做實驗算了。」聽到家長這麼說,他就想著無論如何要把孩子救起來,並努力降低費用,只收個意思意思。所以當年的小兒外科醫師又忙又窮。看到孩子術後康復的笑顏,父母高高興興把孩子抱回家,就是最大的報酬。***********每半年,我都會收到簡訊,說我的車該進廠維修了。「車子使用上沒什麼問題吧 ?」維修人員問我。「最近我開得很順啊,引擎寂靜無聲,車況是從上次出廠以來感覺最棒的時候。」「用感覺的不準。這次是例行維修,向您報價一下……」維修人員說了一堆車子零件的術語,我每次聽他報價,心就開始往下沉。我懂人體的內臟,卻不了解車子的。人心不古。我無法完全信任車廠老闆,我們之間有「利益衝突」,總覺得他們會敲我竹槓。該來的總是要來,幾個小時後:「向林先生報告一下,這次您愛車的毀損狀況出乎我們的想像。」「首先水箱有點破裂,刹車皮有點毀損,都幫你換新。冷媒幫你補充,倒車導引系統作修正。 胎紋已被磨平,行車安全不能打折,您愛車的四個輪胎我都幫你換了。」「 所以一共是xxxxx元。」 我沒聽錯,五位數起跳,第一個數字還不是一。頓時,愛車變得和我一樣蒼老。我差點想跟他說:「您估個價,把它買走。車子我就留在這裡了。」
-
2021-07-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居家快篩陰性能安心?搞懂3種新冠採檢優缺點比較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未歇,國內防疫以來首次採用抗原快篩試劑,僅需15分鐘就能知道結果。不過,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名譽理事長黃立民提醒,抗原快篩偽陰性機會平均約有2成,結果陰性僅代表「目前沒有大量的病毒」,仍有可能有病毒,但是測不出來;為避免沒有篩檢出確診者,快篩陰性者仍應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抗原快篩操作簡易 易有偽陰性問題抗原快篩透過鼻咽、鼻腔試紙、口水採集檢體,檢測病毒蛋白質架構,以確認是否正在感染。其中以感染0至7日最準確,約15分鐘,便能知道檢測結果,但準確率較PCR低,其結果也不能做基因定序,但操作較簡易、快速,也能定點照護檢測,如診所。相較於PCR篩檢,快篩包僅能辨別陰性或陽性,難以得知精準之Ct值以推測體內病毒量,因此在病毒尚未大量複製階段(潛伏期)時,未發病者或病毒含量較低者,恐難以檢出,因此容易有偽陽性或偽陰性問題。為提高準確度,快篩陽性後,還須再檢測PCR,確認是否偽陽性。黃立民表示,抗原快篩「偽陰性比較常見」,偽陽性比率平均約5%,偽陰性比率平均約20%,其敏感度沒有核酸採檢的效果好。「所以快篩陰性不是保證一定沒有病毒,有可能是測不到,試劑有其限制。」台灣奈米碳素董事長蔡群賢補充,「取樣鼻子時不敢插太深、取樣喉嚨時採到的其他干擾因子,都會影響取樣精確度,都可能影響採檢結果,導致偽陰性。」黃立民指出,若第一次快篩陰性,仍對結果感到不安,也不建議同一天再做一次,因病毒量短時間內沒有太大變化,結果大致會相同,很可能測了第二次仍測不出來。建議可隔一至二周再測,間隔時間較久,病毒量若上升,再測一次才較可能測出陽性反應。針對鼻咽部、鼻腔以及唾液的居家快篩,黃立民指出,準確率以鼻咽部試紙為高,偽陰性機率為20%,鼻腔以及唾液則約為30%。面臨社區傳染、須快速地大量篩檢,抗原快篩是靈活的第一線檢測工具,操作相對簡單,國外已有許多民眾能自行操作。PCR核酸檢測費用較高 準確率也高常常聽到指揮中心說明確診者的「Ct值」,連出院、解除隔離的標準也與之相關,究竟什麼是Ct值?該數值的高低與傳染力有什麼關係?Ct值(Cycle Threshold)稱為「循環數閥值」,主要是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量測病人病毒含量。當PCR的結果Ct值越高時,代表檢體所含病毒較少,但各國判定的陽性標準也不同。因PCR需將檢體內病毒基因放大,才能偵測到病毒,代表Ct值愈高,愈需要更多時間循環,病毒需要放大很多倍才能被偵測到,所以病毒含量較少;Ct值愈低,代表起始點病毒濃度高,不用放大很多次就可以偵測到病毒,顯示出體內病毒含量較高,傳染力相對強。而新冠病毒最常聽到的採檢方式為傳統RT-PCR檢測,可量化Ct值,會在鼻咽、鼻腔採檢體,直接偵測病毒DNA或RNA等遺傳物質,準確性較高,是防疫場所與醫院確診、解隔離的標準;但因設備昂貴,且操作人員需要經過一定程度的訓練,檢體還須送至實驗室,過程至少需要90分鐘,取得報告的時間約在48小時內。抗體快篩抽血偵測血清抗體 用來檢測是否曾感染透過血液偵測血清內的抗體,檢測時間比較短,適用於感染14天以上者,可判斷是否曾經感染過,但潛伏期、感染前期測不到,無法即時做感染管制,且無法判斷是曾經感染還是正在感染,故可用於事後疫調,釐清感染範圍,或感染者是否有抵抗力。
-
2021-07-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楊志良棄聯亞試驗 已接種AZ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之前接受三總副院長好友張峰義邀請,參加聯亞二期臨床試驗,於四月十五日接種疫苗,成為六十五歲以上族群最後一位收案者。但楊志良昨天表示,疫情升溫後,他一直問不到是否打到實驗疫苗,認為聯亞未告知受試者是否為安慰劑組,罔顧受試者利益,先前已接種AZ疫苗。楊志良昨天表示:「我怎麼問就是問不到」,他說聯亞六月廿七日舉行記者會,強調自家疫苗保護力強,可以對抗Delta株。待聯亞開完記者會,他立刻向聯亞詢問自己是哪一組,畢竟已符合公費疫苗資格,但聯亞一直未回答,直到現在,他仍不知道自己是疫苗組還是安慰劑組。楊志良表示,疫情日趨嚴峻,聯亞真正解盲要到十月、十一月,他不可能等到那時候。雖然不曉得自己打的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疫苗,仍在七月依規定接種公費AZ疫苗。接種AZ後,並沒有不舒服的感覺,就算自己是疫苗組,如今混打AZ疫苗,現在看來也沒事,「我都還活得好好的」。楊志良並未正式向聯亞申請退出試驗,他說,現在打了公費疫苗等於退出臨床試驗,後續通知要抽血時,「別去就好」。他強調,既然聯亞公開說明疫苗有效,就該安排對照組接種疫苗。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民眾是否曾參加國產疫苗臨床試驗,疫苗接種系統無法得知,即使是疫苗組,只要符合資格,還是可以預約公費疫苗,但建議受試者先諮詢醫師。建議參加疫苗臨床試驗者,若疫苗未核准上市,再接種新冠疫苗必須間隔廿八天;若該疫苗已核准上市,不用再接種新冠疫苗。楊志良為聯亞生技二期臨床試驗六十五歲以上高齡族群「最後一位」收案者,四月十五日完成第一劑接種。聯亞當時也高調對外宣布此消息。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不講試驗組別 楊志良爆氣:直接放棄試驗打公費AZ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上個月接受廣播節目訪問,自爆參加聯亞臨床試驗後,詢問結果體內並未產生抗體,推測自己打到的是安慰劑,擔心疫情嚴峻,就接受公費疫苗順位接種AZ疫苗,沒想到後來被通知是自己是「疫苗組」;楊志良今接受訪問表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組,是因為問不到自己是疫苗組還是安慰劑組,才一氣之下去接種AZ疫苗,到現在自己還是不知道是哪一組,他沒有向聯亞申請退出,而是直接放棄臨床試驗,之後通知要抽血「我也都不會去了」。「我怎麼問就是問不到」,楊志良說,聯亞6月27日召開記者會說自己的疫苗有多好、有多保護力,既然如此,在疫情這麼嚴峻之下,公開期中報告之後就該馬上通知安慰劑組來補打疫苗,不然不符合倫理,但是他怎麼問就是問不到自己是哪一組,先是問一位小姐,這位小姐推給醫師,醫師又推給公司,到今天為止「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哪一組」。楊志良表示,無論是高端或是聯亞,當高調宣布疫苗好棒棒的時候,就應該要提供安慰劑組打疫苗,否則一點都沒有符合基本的倫理道德。聯亞不願意告知自己是哪一組,加上疫情這麼嚴重,他也符合公費接種疫苗資格,就在聯亞第二期期中報告記者會後,大約7月就去打了AZ疫苗,不然等到聯亞真正解盲要到10、11月,怎麼可能等到那時候。楊志良說,他打完AZ之後,自己沒有不舒服,他不知道自己先前接受聯亞臨床試驗,打的到底是不是疫苗,即使是混打,現在看來都沒事「我都還活得好好的」。楊志良說,他接種AZ疫苗的事情沒有跟聯亞說,因為聯亞不告訴他是哪一組,他打了公費疫苗等於退出臨床試驗,沒有特別申請,只要後續通知要去抽血時「我不要去就好了」。楊志良說,自己不確定體內是否有抗體,但就算有抗體也不代表自己是實驗組,也可能先前已是無症狀感染者,體內已出現抗體,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是疫苗的效力太差,差到他體內沒有抗體;他仍強調,既然聯亞公開說明疫苗有效後,就該安排對照組去接種疫苗,不能這麼沒有倫理。楊志良為聯亞生技二期臨床試驗65歲以上高齡族群「最後一位」收案者,4月15日完成第一劑接種。聯亞當時也高調對外宣布此消息。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昨表示,疫苗接種系統中沒辦法知道符合公費資格接種的民眾,是否曾參加過國產疫苗臨床試驗,個別解盲後,即使是疫苗組,只要符合公費資格也是可以打公費提供的疫苗,只是建議受試者應該要先諮詢醫師。依照指引,參加疫苗臨床試驗,但疫苗並未核准上市,要再接種新冠疫苗必須要間隔28天;若參加的疫苗臨床試驗,該疫苗已經核准上市,建議不用再接種新冠疫苗。
-
2021-07-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界籲混打疫苗被已讀不回?陳時中:研究都在做
醫界呼籲開放AZ混打莫德納疫苗,質疑中央「已讀不回」。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我們不是天天都在回嗎?」他強調相關研究都在進行中,有科學證據才會開放。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混打亂象頻傳,醫界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對於醫界呼籲開放混打疫苗的意見「已讀不回」。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反問:「我們不是天天都在回嗎?」他強調相關研究都在進行中,指揮中心也希望給民眾更好的保護力,但必須要有科學證據。陳時中說,藥物都有一定副作用,多接種一種不同性質疫苗,就多一種出現副作用的可能性,多觀察國外施打情況再決定是否開放混打,對民眾疫苗安全性也有幫助。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表示,先前國外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混打輝瑞BNT疫苗試驗資料出爐後,疫苗諮詢小組裡就曾討論此事,並採共識決。張上淳說,根據現有資料看來,AZ加BNT確實比2劑都打AZ的免疫效果來得好,但是否可直接以同為mRNA疫苗的莫德納取代BNT,還缺乏實證資料,因此國內已著手進行小規模試驗,希望作為政策參考依據。張上淳表示,混打試驗不只一個團隊在執行,由於團隊內分有不同組別,接種第2劑後隔兩週要抽血驗抗體和細胞免疫反應,隔1個月、3個月再抽一次,因此要完整完成試驗,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但未來若有初步結果,可先提供給疫苗諮詢小組,可望加速決策。張上淳指出,這幾天國外有一項80多人的小規模試驗,研究AZ加莫德納混打效果,確實發現AZ加莫德納免疫反應更好,近期也會在疫苗諮詢小組檢視這結果。
-
2021-07-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參加高端疫苗試驗 前副總統陳建仁公布自己打到安慰劑
前副總統陳建仁晚間在臉書公布,他接獲通知,他參加高端疫苗第二期臨床試驗,他打到的是安慰劑。他表示,七月十四日接獲通知,該臨床試驗是在接種第二劑(疫苗或安慰劑)後九十天才會告知個別受試者所打的是疫苗或安慰劑,而他打的是安慰劑。醫院也通知陳建仁,針對安慰劑組有補施打疫苗的延伸性計畫,目前計畫內容是包括5次回診和3次電訪:第一次回診包括計畫説明、簽署同意書、抽血檢驗、心電圖檢查、和理學檢查。第二次回診包括施打第一劑疫苗和抽血。第三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疫苗。第四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一個月的回診抽血。第五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六個月的安全性評估。他表示將定繼續参加補施打疫苗的延伸計畫,支持國產疫苗研發。陳建仁臉書全文如下:打了國產疫苗臨床二期試驗的安慰劑中研院的院士好友剛傳給我一則聯合報的即時新聞,問我是否看過?我看了該則報導,對於王議員憑空捏造事實,深感震驚痛心,她唐而皇之的謊話,更令人遺憾。昨天(7月14日)我和內人才接到臺大醫院的通知,告訴我們参加國產疫苗二期臨床試驗的解盲結果,我打的是安慰劑。該臨床試驗是在接種第二劑(疫苗或安慰劑)後的90天才會告知個別受試者所打的是疫苗或安慰劑。醫院也通知我安慰劑組補施打疫苗的延伸性計畫,目前計畫內容是包括5次回診和3次電訪:第一次回診包括計畫説明、簽署同意書、抽血檢驗、心電圖檢查、和理學檢查。第二次回診包括施打第一劑疫苗和抽血。第三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疫苗。第四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一個月的回診抽血。第五次回診是施打第二劑後六個月的安全性評估。我決定繼續参加補施打疫苗的延伸計畫,支持國產疫苗的研發!参加這次臨床試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該臨床試驗的設計完善與執行嚴謹,可以媲美國際知名藥廠的多中心臨床試驗。該試驗的雙盲程序、隨機分配、多中心合作、跨地區收案、第三方資料監測與分析、檢體採集與標準檢驗等,都是可圈可點。很可惜,近日有些媒體報導及網路訊息傳播了許多不實消息來誤導讀者,實在令人失望與難過。但是我相信大多數臺灣民眾,都有很好的科學素養和思辨智慧,不會受到假消息的誤導,這是臺灣自由民主培育出來的理性與公義!
-
2021-07-15 醫聲.癌症防治
頭頸癌/流程優化 減少停留醫院時間
頭頸癌病灶不易藏在衣服裡,醫師建議頭頸癌患在新冠疫情期間就診,傷口處應覆蓋紗布並戴上口罩、面罩以降低感染機會。而為協助癌患在疫情中持續就醫,醫院端也改變就醫流程,盡量減少病患在醫院停留時間,例如住院全面PCR檢測並盡量改為門診治療,領藥後分批分流施打時間。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說,醫院雖是高風險區,但醫院防疫很嚴謹,患者只要做好自我防護就不必害怕回診,像是就診時戴上口罩、面罩,頭頸癌患者臉部傷口覆蓋紗布等,都可避免感染;醫師也會做好各種防護。為了讓染疫風險降到最低,以台北榮總為例,原本須住院的患者,病情許可者改成門診治療;門診化療採分艙、分流、分時段。此外,住院患者和陪病者一人,住院前要先做PCR,確定陰性才能住院。楊慕華解釋,以前門診化療是當天抽血,看完門診後,領完藥去注射室排隊打針;現在則是當天看診、抽血後,將領好的藥交給注射室,預約安排另外的日期、時段打針,雖然患者得跑兩趟,但在醫院暴露的時間卻少了很多。
-
2021-07-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疫苗會猝死嗎?我能打嗎? 台大醫告訴你接種攻略!
近日台灣的確診人數都在百名以下,疫苗也逐步擴大施打!在「疫苗施打意願登記」第三輪意願登記中,全國意願登記完成總人數6,433,528人,登記AZ疫苗人數116,258人。請民眾在輪到你的施打順位時,且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沒有異常後,即可進行施打疫苗,才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延伸閱讀】疫苗懶人包/莫德納、AZ 我該怎麼選?副作用有哪些?) 隨著越來越多人施打AZ疫苗,許多民眾對此種疫苗也有諸多疑問。究竟哪些情況不能打AZ疫苗?常見副作用是哪些?血栓症狀有哪些?對此,台大家醫科醫師林嘉俊整理相關資訊來替大家解惑!我可能因為打疫苗死亡嗎?先說結論,有可能會,但是機率極低。打AZ疫苗後的5-20天可能會發生血栓,但年輕女性比例較高,且機率比被雷打到還低,而感染新冠的血栓機率是20%,台灣的案例經解剖後證明無關!AZ疫苗引發血栓的原因和一般血栓不同,所以過去發生過靜脈栓塞、心肌梗塞、腦中風者,也可以打AZ疫苗。這些情況不能打AZ疫苗1.正在發燒2.血栓或肝素引發的血小板低下(台灣極度稀少!)40歲以上可以到家醫科做公費的成人健檢,但建議疫情緩和後才檢查!沒有發生過血栓或肝素引發的血小板低下就真的不用太擔心,不用一窩蜂抽血。3.對AZ疫苗過敏血栓有什麼症狀施打AZ疫苗後 4-28 天內,開始發生以下症狀之一1.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持續腹痛超過24小時3.下肢腫脹會疼痛4.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藥物過敏、吃這些藥能不能打?◎對這些藥物過敏也沒關係,可以打AZ疫苗1. Keflex,Ceflour...等抗生素2. Voren,Ibuprofen...等消炎止痛藥3. Pyrine(全多x止痛錠、散o痛...)4. 流感疫苗林醫師提醒,如果還是擔心可以再接種AZ疫苗前向醫師確認。◎在用者些藥也可以打AZ疫苗1. 荷爾蒙、避孕藥2. 血糖藥、胰島素3. 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物4. 血壓藥、血脂藥我有XX病,能不能打AZ疫苗?◎糖尿病強烈建議打,因為免疫力比一般人更差,感染後重症的風險更高。糖尿病控制不佳也可以打,接種當天不需要停藥。◎洗腎強烈建議打,洗腎病人也是重症高風險群,且洗腎時有群聚感染的風險。◎愛滋病強烈建議打,愛滋病病人接種後產生的抗體可能比一般人更少,所以打完還是要做好自我保護。◎癌症強烈建議打。化療病人建議和醫師討論接種時間。標靶、免疫、放射治療則不影響。過去發生過血栓或是使用抗血管新生藥物仍可以接種,因為造成血栓的原因不同。◎風濕疾病可以打。新冠疫苗有惡化風濕疾病之風險,然而權衡利弊,仍建議接受接種。某些藥物可能需要調整劑量,建議接種前先和醫師討論。◎慢性肺病/氣喘/肝病/甲狀腺疾病/貧血/中風...可以打。國際三期實驗皆未發現以上疾病會增加疫苗副作用的風險。台大家醫科醫師林嘉俊:facebook、Instagram
-
2021-07-14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腹痛別輕忽,嬤發燒3天膽囊破裂!一表分辨腹痛位置可能疾病
每個人都有肚子痛的經驗,如果突然發生腹痛,身體是出了什麼問題?腹部涵蓋範圍很廣,不同部位疼痛、疼痛的時間長短不一,可能罹患不同的疾病。一名80多歲阿嬤因腹痛難耐,急診就醫檢查發現罹患「肝膿瘍」、膽囊破裂,連膽汁都流到肚子裡,醫師問診才得知,阿嬤已在家發燒3天,因為疫情而不敢至醫院就診,選擇吃止痛藥舒緩腹痛的不適感,經治療後才痊癒。所謂腹痛,是指胸部以下、骨盆以上的腹部位置發生疼痛,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吳秉修指出,腹痛成因多元,嚴重度差異甚大,每人對疼痛的感受也有所差距。若是輕微肚子痛,可能只是腹部肌肉受損;但如果腹痛嚴重,則可能腹部內臟出現感染性問題。不同部位的疼痛,對應可能罹患的疾病不同,吳秉修說,可以右上腹、上腹、左上腹、肚臍周圍、右下腹、恥骨上方、左下腹及任一部位作區隔。其中,胰臟發炎、盲腸炎、消化性潰瘍、憩室炎等引起的腹痛,若未及時處置治療,易惡化為腹膜炎,或導致腸穿孔、膽囊破裂等,建議若發燒38℃以上、持續劇烈腹痛半小時,應盡速就醫治療。吳秉修指出,對於就醫的腹痛患者,會先詢問病史,並進行抽血及相關理學檢查,了解何時開始疼痛、發作型式、斷續性、強度、位置、與腸道功能的關係、情緒、時間或是姿勢等問題,以便進一步安排後續檢查。吳秉修說,抽血可看白血球與紅血球之數值,釐清是否有感染與出血問題,並觀察肝臟、膽囊酵素數值是否異常,藉此判斷病情;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腹部,則可確認是否有結石、囊泡、腫瘤等,診斷有無大腸、小腸及婦科問題。如果有「解黑便」,要慎防罹患胃癌,吳秉修指出,若有此病癥時,應進行胃鏡檢查,直接觀察胃部狀況,若發現有病變組織即切片採檢。造成腹痛的成因多元,治療需對症下藥,才有機會痊癒。吳秉修指出,平時若覺腹部不適,宜飲食清淡、避免油膩、太硬的食物及奶製品,可吃低纖維與熟食,以免促進腸道收縮,導致病況惡化。
-
2021-07-12 該看哪科.婦科
女性停經缺乏雌激素最易罹患2種病!每年例行檢查必做5項目
停經(Menopause):希臘語,men = month,pausis = cessation。卵巢功能的喪失進而造成月經永久停止。更年期(Climateric):指的是從生殖後期進入到停經、停經後期。圍停經期(Perimenopause):是為月經週期開始不規則一直到停經後一年。根據統計,在西元前一千年,人類的壽命只有18年;在西元前一百年,也就是羅馬帝國凱撒大帝統治時期,人類的壽命只有25年。在1900年,根據美國統計,人類壽命也只達49年。但到了2005年,人類平均壽命,男性可達83年,女性則已達85年。目前高齡的普遍定義為65歲以上,根據目前統計,9成的人皆會進入高齡。早在1990年已有學者提出疾病的三個不同階段。在20世紀早期,如何治療急性傳染疾病是醫師和科學家主要努力的目標,也因為成功的控制傳染病,人類的壽命得以延長。第二個階段的疾病主要則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目前治療方式也已日新月異。現如今則是慢慢的進入第三個階段,老化而衍生出來的疾病。第三個階段也是最複雜的階段,不再像是第一階段找出病因並治療它,而是需要結合醫療、心理和社會的資源來處理。更年期的處理正是如此。如何讓更年期婦女在未來的高齡日子裡,健康、無病痛的活著,是在處理更年期症狀時最大的目標。停經的定義為連續12個月無月經和抽血顯示高促性腺素功能升高性機能減退。不規則的月經週期是停經過度期唯一一個客觀指標。月經週期在每個女性都不一樣,是根據濾泡成長的速率和品質來決定。平均來說,生殖能力在37-38歲開始下降,更年期則發生在13年後(平均51歲)。不排卵的週期大部分發生在20歲以前和40歲以後。根據澳洲研究的統計,當月經間隔超過42天,可預期在1到2年後停經。約有1成的女性在45歲停經,原因不明,推測或許跟卵巢大小和卵子數量相關。當卵子數量少於一定閥值,大約1000顆,即會進入停經,跟年紀無關。跟以往研究相反,雌激素並不會在快停經時下降,反而是維持在正常範圍甚至稍微上升的狀態。這其實很容易理解,當卵巢內濾泡減少時,抑制素因此減少,失去負回饋抑制到腦下垂體,濾泡刺激素因此而上升,進而刺激剩下的濾泡分泌雌激素。但由於剩下可接受刺激的濾泡顆數每個週期不一,因此分泌出來的雌激素量也不穩定,因此在圍停經期階段雌激素濃度並不穩定。早期的研究顯示,抑制素的濃度在濾泡內是固定的,與年紀並不相關,因此濾泡的顆數是決定抑制素濃度的原因。月經不規則通常是最先注意到的更年期症狀,根據統計,平均發生年紀是46歲。以目前的研究顯示,停經年紀的中位數是在51—52歲。目前只有一個確定會導致提早停經的因素──抽菸。抽菸會導致婦女提早停經約1.5年。更年期並不應該視為一個特定疾病,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出現更年期的症狀。更年期症狀若是輕微、經由生活作息調整後可改善、不影響生活品質,則無須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然而若症狀影響生活品質和交際,則建議尋求專業的醫療協助。停經後因卵巢分泌不足所導致的變化包含:‧月經期的改變:不排卵、不孕、月經量減少或增加、月經不規則、停經。‧血管舒縮不穩定:熱潮紅、盜汗。‧萎縮性症狀:生殖泌尿道上皮細胞萎縮造成的性交疼痛。‧長期缺乏雌激素所導致的疾病:骨質疏鬆和心血管疾病。建議停經後女性更愛惜自己,每年做例行性健康檢查,檢查應包含:‧病史詢問。‧血壓、脈搏、體重、BMI、乳房和骨盆腔的檢查。‧甲狀腺功能檢查。‧大腸鏡檢查,在沒有家族史的人當中,大於50歲建議做檢查,之後10年1次,直到75歲。‧慢性疾病的篩檢: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等。
-
2021-07-12 醫療.自體免疫
異位性皮膚炎伴一生 生物製劑改善生活品質
很多人都認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小孩子的疾病,事實上,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成為終生疾病,並演變為中重度。國內約有上萬名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搔癢、紅疹幾乎佈滿全身,粗糙的肌膚成了一種抹不掉的印記。針對中重度患者,透過照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可以大幅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二十幾歲的小陳,全身紅疹、肌膚粗糙,歷經了各式各樣的治療,包括照光療法、口服免疫抑制劑,但是效果都不好,前陣子申請到健保給付生物製劑,這個新藥終於讓他可以好好睡一覺。高雄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曾涵琪疼惜的說,你很難想像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的生活,「因為皮膚癢而抓搔一整夜難以入眠,一早枕頭床單往往會有血跡,也常因皮膚破皮而感染,一塊塊的紅色皮疹時好時壞,不但影響患者生理也嚴重影響社交,久而久之讓異位性皮膚炎孩子們畏懼人群且沒有自信,這一位小陳也是如此。」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是伴隨病患一輩子的疾病,在治療的選擇傳統上有紫外線照光、口服免疫抑制劑,療效大約5成;口服免疫抑制劑,因為是抑制免疫T細胞,會產生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需要定期追蹤白血球及肝腎功能,曾涵琪說,「尤其是年紀大的患者,白血球的下降可能是緩慢逐步的,更需要小心時常抽血檢查。」而讓小陳穩定控制病情的生物製劑,是一種IgG4人類單株抗體的藥物。曾涵琪解釋,藥物具有專一性,可以與細胞激素的接受器結合,使得造成異位性皮膚炎復發的發炎因子無法作用,抑制第二型免疫反應發炎訊息傳遞,進而達到治療效果,不但治療發炎性皮膚病灶亦可治療癢感,安全性高,患者不需頻繁抽血。曾涵琪指出,生物製劑每兩周打一針,經過二到四周治療後,不論是搔癢感或是病灶嚴重度均有顯著改善,平均四個月後紅色皮疹會開始消退,大約半年到一年後粗糙的肌膚也能改善,常見副作用為結膜炎,不過多數可在治療後達到緩解。目前生物製劑被核准可以使用在十二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健保有條件給付在十八歲以上的病人身上。實際上要申請健保給付,得經過不少關卡,必需先經照光治療三個月及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的足量治療各三個月無效,而濕疹面積與嚴重程度指數(EASI評分)仍有二十分且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才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若申請通過,一年可為患者省下數十萬元。近來有新一代口服JAK抑制劑新藥,目前有一種在台灣及歐盟有取得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藥證,未來陸續會有數種藥物核准上市,曾涵琪說,JAK是一種傳遞發炎訊息的酵素,在免疫發炎反應的下游,在許多免疫疾病上都有使用,也適用異位性皮膚炎患者身上,由於抑制發炎物質的管道與生物製劑不同,藥效相當快速,約治療2-4週能改善症狀,在癢感與發炎病灶上都有很好效果。不過因副作用稍多,需留意感染風險,使用前及使用中需定期抽血。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日新月異,對眾多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建議異位性皮膚炎找適合的皮膚科醫師做專一而完整的治療,改善皮膚也改善生活品質。
-
2021-07-1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對付新冠疫情 也要注意肝檢查
男女朋友吵架。女:「我只是你的玩具!」「生理需求出口的玩具!」男:「我只是妳的工具!」「賺錢給妳花的工具!」吵架時,即使多好的男女朋友,不堪入耳的話也會說出來!越常吵架,雙方感情越來越不好,是造成分手的原因。男女交往,甚至結為連理,本來雙方在擇偶上都有講條件,尤其以前媒妁之言、相親的年代,交往之後加上日久生情,感情因素加上去,婚姻才能維持長久。就是孫子兵法所謂的「知彼知己,百戰百勝」的道理。事實上,用在養生保健上,這話也是真理。每個人健康時都忘了,事實上不論是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父母給我們的身體,我們都只有使用權,沒有永久權,因此造物者造「人」應該是精密設計者,例如小時喜歡爸爸媽媽,青春期喜歡異性,老了喜歡孫子,這些不同時期的人性表現,都是造物者在人的基因密碼老早就設計好的,到了不同時期才表現出來而已。又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時間到,肚子自然會餓,這也是生理時鐘的控制,因此,了解自己身體的規律,順天而行,是長壽的祕訣之一。對人體各個器官如何使用,如何保養也是很重要,例如飲食清淡,避免大魚大肉,呼吸新鮮空氣,不喝酒,不抽菸,年輕時容易以為是老生常談,不予重視,等到年紀大了,器官出了問題,才知道這些老生常談的重要性,才知道要花錢努力保健康。此外,對人體的天敵──外來的細菌及病毒,例如最近危害全球的新冠肺炎病毒,除了避免傳染的被動防範之外,當然是施打疫苗,而注射疫苗可以抵抗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原理,是基於造物者在人體內早已安置了一套精緻的免疫系統,只是需要驅動而已。注射小兒麻痺疫苗可以避免小兒麻痺,B肝疫苗可以預防B肝病毒的危害,注射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治新冠肺炎,這是公認的事實。可是,能研發出這些疫苗,也是需要許多科學家不眠不休的努力,背後所付出的心血及代價,就不是一般人所能體會的。不管如何,在亂世時代,除了對付目前的新冠疫情之外,也許幾個月或更久之後,回到正常的生活之際,不要忘了每人都要照顧好你的好心肝,沒有B肝帶原及抗體者,趕快注射疫苗,有了B、C肝,記得每半年定期抽血及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這樣才不會等到肝癌末期,症狀出現才想要打疫苗或尋求治療,就來不及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7-09 該看哪科.感染科
發燒未必染新冠 強制退燒恐掩病情
新冠疫情流行期,當自己、身旁的親友或不認識的人「發燒」了,許多人會直接聯想到新冠肺炎!做了新冠病毒的快篩或PCR呈「陰性」,就可以安心了嗎?當然不是。發燒是身體發出來的警訊,相關潛藏在身體裡的問題,可能是一些致命的疾病,忽略發燒或僅用退燒藥物處理,將會延誤病情,甚至危及性命。若有TOCC風險 就要篩檢當我們發燒了,要如何處置是比較正確安心的做法?首先考慮本身有沒有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即所謂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如果有這些風險,就要趕快去做新冠病毒篩檢;其次是重要的生命徵象如何?生命徵象包括血壓、呼吸及神智反應,如果血壓偏低、呼吸偏快、神智不清,二話不說,直接掛急診求助。如果發燒時,沒有新冠病毒接觸的風險,也沒有生命徵象不穩定,此時要留意身體有沒有免疫受損的狀況?例如癌症、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腎臟病等,或使用化療、類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劑,以及是否為老年人。如果有這些狀況,就算人看起來還好,生命徵象穩定,建議盡快就醫評估。不知病因 恐延誤治療如果自身原來的健康狀況良好,可以先觀察,要多喝水或吃普拿疼,緩和不適,但不要貿然服用抗生素。如果發燒一天比一天明顯,不建議要求醫師給強效退燒藥或退燒針劑,發燒可能暫時退了,但恐怕會掩蓋病情,延誤治療。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但是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甚至藥物的副作用等,都可能引起發燒。因此,持續的發燒不適,應與醫師討論,抽血檢驗全血球、發炎指數、肝腎功能,也可考慮做血液細菌培養,安排基本的影像檢查,包括胸部X光及腹部超音波,進一步找出可能發燒的原因。健康出問題 發燒是警訊在新冠肺炎流行期,發燒除了新冠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外,當發燒伴隨生命徵象不穩定時,即使新冠病毒篩檢陰性,也要趕快就醫進一步評估。老年人或免疫受損者的發燒也不能輕忽,因為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就會惡化成敗血症。找不出原因的發燒,不可以只依賴退燒藥,也不應一直服用抗生素。發燒是身體求救的訊號,提醒病人及醫師好好去察覺身體被忽略的健康問題。
-
2021-07-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徵召青少年 高端募長者試驗
高端與聯亞前後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並解盲,為了解未來是否可針對十八歲以下青少年族群及高齡長者施打,聯亞生技近期召募十二到十八歲青少年受試者五百人,昨天全數召滿,最快九月中旬完成試驗,後續不排除以六個月到十一歲為對象;高端則針對高齡長者提高疫苗劑量,展開新一波試驗召募。聯亞新冠疫苗二期試驗計畫主持人、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目前聯亞進行的是二期Plus的臨床計畫,針對十二到十八歲青少年,大約七月下旬開始施打第一劑,相隔廿八天施打第二劑,後續觀察廿八天,抽血確認體內抗體,整體計畫約九月中旬完成。黃高彬表示,進入臨床試驗者,臨床試驗也是採兩組對照的方式,有七分之一的機會接種到生理食鹽水。黃高彬說,國際上僅輝瑞針對十一到十八歲對象完成臨床試驗,並準備展開六個月大嬰兒到十一歲的臨床試驗,聯亞完成十二到十八歲臨床試驗後,也不排除往下繼續做。因輝瑞已進行三期臨床試驗,其針對青少年的臨床試驗完整性一定比台灣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劉明哲表示,高端近期也擬針對高齡者加重施打劑量,主要是發現在高齡長者族群,接種後體內抗體產生量低於中壯年族群,該現象不只發生在國產疫苗,因此高端之前已開始針對高齡長者召募受試。
-
2021-07-02 新聞.用藥停看聽
末期器官衰竭病人一線生機 「器官移植」用藥知多少!
器官移植是目前挽救末期器官衰竭病人的有效治療方式之一,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胰臟及小腸,目前本院可執行心臟、肝臟、腎臟及小腸移植。器官移植是一項複雜且珍貴的手術,不僅能延續生命更能提高生活品質,但需長期面對排斥及感染問題及可能的慢性併發症。因此,移植後長期照顧為重要的課題。為了確保移植後器官的正常運作及預防排斥的發生,病人必須長期服用多種免疫抑制劑,同時在移植後初期也需要服用抗生素來預防伺機性感染。有研究指出免疫抑制劑服藥順從性不佳是導致移植器官排斥的主要原因,因此,移植病人的服藥順從性與正確用藥對移植器官的存活率有重要的影響,需要依靠移植團隊及病人一起分工合作來達成。目前藥物治療為同時使用多種不同類型的免疫抑制藥物,可有效降低各類藥物劑量並減少副作用發生,並依病人反應做調整。常見免疫抑制劑藥品介紹◎Calcineurin抑制劑:包括tacrolimus(FK506)及cyclosporine,此類藥物為器官移植免疫抑制療法之主軸,目前因tacrolimus發生急性排斥的機率較小故較常使用。此類藥品須定期監測藥物血中濃度來調整藥物劑量,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其中tacrolimus因食物會影響藥品的吸收,建議空腹一天服用兩次,另外也有緩釋劑型(Advagraf),常使用於病情穩定之病人,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可大幅提高患者服藥順從性。在副作用方面,若出現顫抖、頭痛、排尿量減少且情況加劇,需立刻回診。Cyclosporine也常用於乾癬及類風溼性關節炎,因移植後預防排斥所需劑量較高,與血中濃度相關的毒性也會提高,包括腎毒性、神經毒性及牙齦增生。◎類固醇:最早應用於器官移植的免疫抑制劑,依照目前臨床指引建議,通常在移植後初期會使用較大劑量的類固醇預防急性排斥,後續仍需服藥一段時間,但為減少其副作用,會依病情逐漸調降劑量,並於適當時機停用。初期服用此藥臉部可能會有粉刺及皮膚乾燥等不適,建議使用中性肥皂清潔皮膚;亦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的情形,若有出現額外的壓力或焦慮加劇時,需告知醫師。在副作用方面可能會有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等情形,故建議定期監測量血壓、血糖,搭配運動及補充鈣質。◎抗代謝藥物:代表藥品為azathioprine及mycophenolate。其中azathioprine因為毒性較大(骨髓抑制、肝毒性)且與常見之降尿酸藥品(xanthine oxidase inhibitors) 有嚴重的藥物交互作用,目前已較少使用。Mycophenolate為一強效、具選擇性的抑制淋巴球增生的抗排斥藥,常見的藥物有兩種包括Cellcept及Myfortic。食物與含鋁制酸劑會影響Cellcept吸收,因此空腹服用效果較好,如併用制酸劑應與其隔開二小時服用。在副作用方面,若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的情況加劇,需立刻回診。Myfortic因其腸溶劑型之設計,腸胃道副作用相對較小,可作為替代藥物選擇。另外因mycophenolate可能造成流產及增加先天性異常的風險,不建議用於育齡婦女及孕婦。◎mTOR抑制劑:包括sirolimus及everolimus。與其他免疫抑制劑不同的是,mTOR抑制劑對特定腫瘤細胞有抑制效果並能降低移植後病毒感染的機率。此類藥品也須定期監測藥物血中濃度來調整藥物劑量,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空腹或飯後服用均可。在副作用方面,相較於其他免疫抑制劑,傷口癒合緩慢是較特別的副作用,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需小心使用,另外仍需注意可能會出現高血脂,故建議應定期監測血脂肪。器官移植後用藥相當複雜,強效免疫抑制劑雖然可減低器官排斥反應,卻同時增加感染與罹癌的機率,臨床上為了降低移植後伺機性感染的風險,除了生活衛教外,常會給予抗感染藥品預防。常見的預防感染藥品介紹◎抗黴菌感染:常用Nystatin懸液用粉劑,用於預防或治療口腔黴菌感染,此藥物需加23cc冷開水形成懸浮液,使用前須用力振搖,超過七天應丟棄。此藥物漱口後應含於口中數分鐘後再行吞下。◎抗巨細胞病毒感染:除了需注意視力變化外,臨床上大多使用口服的valganciclovir來預防。此藥物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隨餐服用。在副作用方面,需注意可能會出現骨髓抑制、腎功能不良,故建議應定期回診監測視力、血液功能、腎功能。◎抗肺囊蟲肺炎感染:如sulfamethoxazole/trimethoprim,此藥物建議每天固定時間服藥,空腹或飯後服用均可,為了避免發生結晶尿的情形,服用此藥應多喝水。在副作用方面,需注意可能會出現血液毒性、腎功能不良,故建議應定期監測血液功能、電解質、腎功能。移植病人在移植後初期需使用多種藥物,且大多免疫抑制劑需長期服用,甚至終生服用。因此,移植病人應關心並瞭解自己的用藥,按照醫師指示準時服藥,按時回診領藥,絕對不可缺藥或任意停藥,移植團隊也會協助簡化藥物提升病人的服藥順從性,需監測藥物血中濃度(如tacrolimus、everolimus)時,抽血前請勿服藥並將藥品帶來於抽血後服用。在日常飲食起居方面,因免疫抑制藥物多經肝臟酵素代謝,需注意勿併服葡萄柚(汁),勿做日光浴並避免曬太陽。因併用藥物可能會出現藥物交互作用,故就醫時,應主動告知自己為移植病人,及目前有使用的免疫抑制劑,期望達到長期良好的用藥習慣,進而提升移植器官及病人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參考資料:UpToDate線上醫學資料庫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 2009
-
2021-07-02 養生.家庭婚姻
《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每個壞掉的大人,心裡都有一個受傷的孩子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說的不只是愛情,我們還看到更多父母影響孩子的軌跡。 近期討論度最高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故事講述由金秀賢飾演的精神病院護理師文鋼太,從小父母雙亡,獨自照顧著有自閉症的哥哥。他背負著照顧哥哥的壓力,不敢去愛,只能不快樂地活著。而他碰上了由徐睿知飾演的暗黑兒童繪本作家高文英。一個壓抑、一個狂放,這兩人透過透過童話,開始慢慢分享彼此內心最脆弱、黑暗的一面,也彼此治癒。這部韓劇雖然是暗黑愛情童話的基調,然而在每個人物發展,都能看到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背負的許多遺憾。他們雖然若無其事地長大,但卻失去擁有幸福的能力。為什麼?在他們應該被愛澆灌,從小孩變成大人的過程中,是在哪個地方出錯了嗎? 文綱太媽媽:「因為要你照顧哥哥,所以我才生下了你。」看起來很溫暖的文綱太,其實一直不快樂。他照顧著哥哥的起居,無私奉獻,但偶爾,也有拋下一切的念頭。他的媽媽很疼哥哥,下雨的時候,也只管摟住哥哥的肩膀,而讓他獨自走在後頭。有天文綱太被惡夢嚇醒來,媽媽跑過去抱著他說:「我愛你,但是你要好好照顧哥哥,我是因為這樣才生下你。」文綱太抱住媽媽的手漸漸放下。往後在一次因為病人出走,而與病人親屬爭吵的過程中,文綱太借題發揮,終於忍不住發出怒吼:「難道孩子是因為父母的需要才出生的嗎?」他說的是病人,也說的是自己:「如果是這樣,當初就不該生下他!」高文英母親:「你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完美打造的作品。」繪本作家高文英的存在,則是她患有精神病的父親永遠的痛,提醒著他死去的媽媽。因此,她的爸爸曾勒住高文英的脖子,讓她幾乎窒息死去。因為有這樣暗黑的童年,所以比起公主,高文英更愛寫魔女。只有記住那些苦痛,她才能熱情地活著。在夜深人靜,她經常被父親勒脖子的惡夢驚醒,也經常聽到母親的耳語:「你是獨一無二的,是我完美打造的作品。」她覺得自己活著就是讓爸爸痛苦的存在。以致經常行為偏激。因此文綱太教她:「情緒無法控制的話,就雙手交叉拍拍自己的肩,緩和過激情緒。這是蝴蝶擁抱法,這是推薦給心理創傷病患自我安撫的方法。」要面對沈積的心理創傷並不容易,然而,我們會在學會與苦痛重新相處後,讓靈魂長大,成為真正的大人。歐陽靖:這個社會,其實充滿了許多『有目的孕育下一代』的價值觀。而你以為這些苦痛只是韓劇裡才有的劇情嗎?今天(6/29)歐陽靖恰好也在她的粉專上,分享著類似的故事。她曾經聽過一名案例:有位高齡產婦的頭一胎孩子患有罕見疾病,所以她拼命做人工受孕產出第二胎,只為了讓健康的小孩未來能捐髓或部分器官給老大續命。(因為老大是求神拜佛而來的,據廟方人士說這個孩子能保佑全家,所以他的命特別重要。)老二長大後成為一個完全沒有自我意識、極度不快樂的『乖孩子』,她知道自己必須要乖乖忍痛被抽血才能生存下來。她說:「這些父母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嗎?這是真正的愛嗎?」她相信:孕育下一代不該是為了補償自己的某種生命空缺。「我覺得生命很像接力賽,我對孩子唯一的期待,就是他能接下正能量的棒子,成為一個對社會有正向影響力的人,其它的都讓他自由發展、大膽冒險。我不會限制他變成自己偏好的樣子,而是在背後默默地守護他。」孩子不是爸媽的所有物我們也曾聽說這樣的故事:爸爸出門上班,媽媽在家帶小孩,回來後,因為一點小事,媽媽就被責罵「叫你好好帶小孩,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好?」被爸爸貶低價值的媽媽,覺得受挫又焦慮,看到孩子就一股火,就開始責備孩子:「都是因為你,我才被罵,你拖累我的人生!」這就跟《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裡,不斷討好媽媽的文綱太,和不斷逃離爸爸的高文英一樣:許多壞掉的大人,其實心裡都有一個歪掉的孩子。他們的原生家庭,或許是情緒勒索、或許是過度期待,造就了他們的不快樂,甚至是偏差的行為。作家黃之盈在她的書《看不見的傷,更痛: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把自己愛回來》裡,細數原生家庭帶給下一代的傷痛。她分析,大人怕孤單,把孩子當所有物、收藏品,但卻不懂如何與孩子相處,太多孩子在校園裡發生問題,都是來自爸媽之間的婚姻狀況,爸媽的婚姻、情緒或經濟出狀況了,才虐待孩子。「孩子天生想拯救家庭,他們很難憎恨自己的父母親,」容易被情緒勒索的孩子對家庭最忠誠,因為他們不想否定父母。而那些在學校離經叛道、摔門、不上學的孩子,都是希望引起第三者注意,「救救我的家」是他們對外界的求救信號。「如果你克服不了過去,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 心裡有傷的孩子,長大後的內心經常是破碎的,進入某些關係後,會莫名發現自己無法去解決生命的難題。就像劇裡說的:「所以不要忘了,不要忘記克服過去,如果你克服不了,你就只是個靈魂長不大的孩子。」讓孩子治癒我們心裡的孩子,當你失去力量的時候也請記得,抱抱身邊的孩子吧!愛是會反饋流轉的。※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7-02 該看哪科.皮膚
新冠疫情干擾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病情加重
台灣COVID-19疫情至今三級警戒仍未解除,已影響到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情控制,由於病人肌膚敏感,常因使用酒精、乾洗手清潔雙手,讓濕疹更嚴重。也有患者不敢回診中斷照光治療;部份自費使用生物製劑的病人,更因無法住院治療改為門診治療後,無法獲得商保給付,因擔心經濟受影響,只好先停藥更改治療方式。疫情下的恐懼,需要出入醫院的慢性病患者衝擊最大,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江盈儀指出,尤其本身是第一線防疫人員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不只心理壓力極大,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衣,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讓原本就脆弱的肌膚更加敏感,為了阻止病情惡化,目前就只能加強藥物治療。即使不是第一線的防疫人員,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也得經常清潔雙手,江盈儀說,酒精或乾洗手對患者而言都太過刺激,會讓過敏的肌膚惡化,雖然可以使用較溫和的肥皂,但取得相對不易,目前市面上有刺激性低的清潔用品,只要在手上戳揉後用濕紙巾擦拭即可,可減少對肌膚的破壞。很多人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不就是「皮膚」的問題,應該很簡單,但實際上中重度患者就像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都需要長期追蹤治療。江盈儀指出,若病灶佔體表面積(BSA)在10%以下,會先使用外用藥,10%以上則先給抗組織胺藥物;患者也會接受照光治療,一週二到三次,得持續二到三個月,由於照光治療得回醫院治療,有些患者不敢來醫院而中斷治療。另外,有些醫院則怕紫外線照光機會有「人與人的連結」而暫時關閉,讓病人有些憂心。至於使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因藥物較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及肝腎功能,初期使用者得頻繁抽血驗白血球及肝腎功能,江盈儀在臨床上也觀察到患者也會猶豫要不要回醫院抽血,但這會影響治療計畫,仍建議患者如期受檢。至於最新的生物製劑針劑藥物,適用於12歲以上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但健保署有條件給付在18歲以上病人,申請條件需先照光治療三個月,及使用兩種口服免疫抑制劑各三個月無效後,且EASI分數超過20分、病灶佔體表面積30%以上才符合申請條件。若幸運通過健保給付者,在疫情這段期間都會維持治療,江盈儀指出,反而是部份自費患者,之前會利用商業保險給付自費用藥,但疫情影響無法住院治療,改為門診治療後,也影響到商保給付,有些患者就先停藥改用其他藥物控制病情,這讓醫病都很無奈。至於患者最擔心的問題,就是能不能先打COVID-19疫苗,江盈儀指出,由於患者的狀況都不同,目前的建議是利大於弊可以施打,但部份口服免疫抑制劑可能會造成免疫力下降,這類患者可能施打疫苗後先停藥一至兩週,避免影響抗體生成,會影響疫苗效果,因此疫苗施打前都需與醫師討論再決定。江盈儀提醒,疫情期間大家心情多少受影響,有人還擔心經濟出問題,但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更需要穩定的生活型態,更不能中斷治療,因為病情穩定,才能改善皮膚搔癢及紅疹狀況,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及人際關係,日常生活才不受影響。
-
2021-06-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聯亞疫苗二期期中資料出爐 專家:抗體效價略低
聯亞生技傍晚公佈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結果,在安全性與耐受性部份顯示良好,並無嚴重不良反應,且中和抗體效價符合預期,將於六月底提交報告給衛福部食藥署,申請EUA許可。但長庚大學新興病毒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表示,因聯亞的新冠肺炎疫苗抗體效價略低,但其中活化T細胞的部分難以用中和抗體效價評估,因此仍須看第三期臨床試驗才能知道確切保護力。第二期試驗期中分析數據顯示,其研發的UB-612疫苗安全性與耐受性良好,所有受試者未出現與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在免疫原性反應方面,抗體效價在施打第二劑後廿八天血清陽轉率,於19至64歲施打疫苗組達95.65%、65歲以上年長者施打疫苗組則達88.57%;中和抗體效價為102.3。對於聯亞的數據結果,施信如表示,雖然不同的實驗室抗體效價難以比較,差一個細節或是使用的病毒為野生株或甲病毒,都會影響數據;就像長庚實驗室檢驗莫德納疫苗的抗體效價就和中研院差了三倍,推估約有兩千多。但以高端和聯亞的數據都來自中研院來看,高端的抗體效價為662,應與AZ疫苗的抗體效價差不多,而聯亞的抗體效價一百多確實不算高,「確實有些遺憾」。不過施信如也表示,聯亞的疫苗強調活化T細胞的部分難以使用中和抗體評估,因此還是要看第三期臨床試驗面對「真實病毒世界」的保護力,或是考慮作為其他疫苗的追加劑。聯亞疫苗的第二期臨床計畫主持人、中國附醫副院長黃高彬則表示,通常第二期收案人數較多,數據會較第一期來得低一些,但聯亞的疫苗期中分析結果仍符合預期。對於食藥署將採用免疫橋接方式與AZ疫苗進行比較,中和抗體效價的比較不低於AZ才可通過EUA。黃高彬則表示,若把施打AZ疫苗兩百多人的血清,以及接種高端、聯亞疫苗者的血清,都放在同一個檢驗盤上做檢驗,且使用相同病毒株,是可以比較的。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則表示,目前仍等待聯亞疫苗的資料送件,等資料都齊全後才會對外說明類比方式,一定會在排定的時間進行EUA審查。而目前兩百人接種AZ疫苗者都已抽血完畢,正在進行分析;至於高端於6月15日已向食藥署提出新冠肺炎的EUA申請,但經初步審查,送審資料尚不齊全,將發文請廠商儘速補件。
-
2021-06-27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各種檢查不必等 急診好划算?醫提醒:感染風險高
台灣的健保讓所有人自豪,但太過便利的同時,急診醫療資源屢傳濫用危機,小病掛急診屢見不鮮。健保署統計,近年平均每年急診就醫人次約六百萬至七百萬,但不時有急診醫師分享,曾經遇過棉花棒棉絮掉進耳朵跑來掛急診的案例,甚至有孕婦因上班時間無法配合產檢,跑來急診找醫護幫忙,讓急診醫師十分無奈。部分民眾愛衝急診,費用只多一點,能立刻抽血、照X光、打點滴。台灣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外傷及毒物科科主任方震中說,以往講的急診壅塞,是output出問題,需要住院,但沒有病床,只好留在急診,又因急診無掛號限制,當然會有壅塞問題;近期新冠肺炎所造成的急診壅塞,則是「input」出問題,一大群人湧入,超乎急診負荷量。許多以醫院為題材的影集片段,總會有病人一被推進急診室,蜂湧而上的醫護畫面。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副主任范傑閔說,如此緊急的病患,一天不到一成,「急診可以抽血、照X光、打點滴,有民眾認為,錢負擔多一點點而已,乾脆來急診 。」臨床觀察,的確有民眾拿出去吃五星級飯店自助餐吃到飽的「精神」,覺得急診雖然掛號費與部分部負擔較高,但還是「物超所值」。急診醫師非全能,只能揪出病患潛在的「炸彈」。但范傑閔提醒,急診由急診專科醫師負責,急診專科醫師雖是全科醫師,需具備各科知識,但並非全能,尤其現在分科精細,急診醫師無法處理所有問題,急診專長是負責挑出潛在「炸彈」,揪出誰是有緊急狀況要處理的患者,再把經判斷情況較不危急的病人,下一步送往哪個門診醫治。「急診壅塞就像交通規則。」方震中比喻,民眾就像駕駛,急診醫師負責指揮交通,衛福部健保署是定調交通規則的人。如果紅綠燈失靈,民眾開車都可以往大醫院,當塞車時(急診壅塞),急診醫師雖然忙碌,受害的卻是等紅燈的民眾。民眾不信任中小型醫院,壅塞的永遠是幾家大醫院。為何台灣急診容易壅塞,方震中認為,民眾對於中小型醫院不夠信任,擔心規模小的醫院醫療資源不足,導致部分醫院病床閒置。范傑閔則指出,國人就醫便利,大多數人住家附近都有醫院,就醫「可近性」高,急診容易塞滿病人。而民眾的就醫觀念也需要加強,醫師常常詢問非危急狀況的病人,為何不去診所?民眾回答:「診所不可以打針,但打針比較快好,所以我一定要來急診。」范傑閔補充,在大眾觀念沒有被導正的清況下,常常分不清楚哪時候要看急診,什麼狀況要看門診,分不清哪一科別,在疑惑的狀況下,就選擇來看急診。掛急診,不代表能較快看到醫師。掛急診真能早一步見到醫師嗎?范傑閔以亞東醫院為例,過年時患者人數爆量,平常20分鐘可以獲得醫師診治,但過年時拉長到一小時。民眾到醫院有院內感染風險,醫護多不希望病人在急診空間裡面停留太久。國際間有解決急診壅塞的成功案例,方震中說,韓國也有健保,當年MERS在韓國發生院內感染,韓國政府採強制轉院制,若有住院必要者即收治,病患若僅需中小型醫院治療就協助轉院,拒絕者需負擔醫療費用,開始強制轉診後,急診壅塞就消失了。至於民眾就醫分級觀念的強化,范傑閔呼籲,健保署、國健署應該提升民眾自我保健知識。他分享,急診以往常被得流感的民眾塞爆,但新冠疫情之後,「流感不見、腸病毒變少」,這都是政府常在宣導,戴口罩、勤洗手,別去壅擠公共場所的成果,盼政府落實宣導,請民眾分級就醫。
-
2021-06-27 失智.大腦健康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2. 多做有氧運動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3. 刻意學習新事物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4. 保持社交活動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5. 控制血糖和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6. 充分的睡眠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原文: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國軍桃醫院14天停診病友怎麼辦?官網冷 網友醫師熱答
國軍桃園總醫院今天凌晨公告即日起門診、急診、住院和注射疫苗服務暫停14天,沒有進一步說明原本排定這14天要回診、檢查、抽血的病友要怎麼辦,醫院一早電話接不完,粉團官網上面還是只有1張冷冷的公告,底下病友家屬留話醫院也沒回,全靠其他有經驗的人幫忙解答。一位醫師把公告分享到「龍潭人鄉親交流廣場」大型粉團,結果提問和回答的留話將近150則,醫師很熱心的回答民眾的問題,不清楚的還說會問醫院,而且真的有回覆說問醫院得到的答案是什麼,獲得網友們支持和肯定,對照醫院的官網粉團,到中午還是只有一張公告,仍然沒有針對民眾的問題有條理答覆和說明。網友根據自己的經驗提醒要拿藥的病友,可以帶藥單先到其他診所或醫院,若藥單遺失就請醫師參考雲端藥歷。到衛生所也一樣,帶健保卡請衛生所的醫師看雲端病歷開藥,「我婆婆昨天就是這樣,我也是打電話去804問他們告訴我可以這樣做」。醫師也提供最新詢問的消息,說醫院會讓醫院綠區的人員負責開立慢性處方簽,「但是要衛生局核准,詳細情形屆時再分享」。網友們繼續會國軍桃園總醫院的醫護人員加油打氣,不過也有網友質疑為什麼沒有先部署視訊看診,和一些像領慢性處方簽藥可以做到的事情,先前部立桃園醫院局部關閉醫療服務時,一樣可以領處方箋藥。上面提到的熱心醫師在龍潭人粉團表示:人生常會面臨許多抉擇,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還是簡單的道路?事後諸葛很容易,但是當下的決定則考驗做事情的態度。醫師說很抱歉造成鄉親們的不便,「如果這段時間您有術後的問題或骨科相關的問題,麻煩至我的臉書粉絲團或社團專頁留言,本人一定知無不言,盡力做到這段期間能做得到的服務,謝謝大家關心、也請鄉親們體諒」。
-
2021-06-20 新聞.元氣新聞
大醫院的智慧魔法 看病更省時
黃阿姨從年輕就開始養生,吃喝都非常講究健康,除了例行性的洗牙外,生了小病就多喝水休息,很少拿健保卡出來用。但這次的眼疾來得突然,剛迎接農曆鼠年的黃阿姨,覺得眼睛痠澀、有異物感、分泌物,甚至視力模糊。原本以為只是眼睛太累,但忍了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女兒強行帶她至台中榮總眼科看診。看病流程超順暢,拜智慧醫療所賜。到了看診的那一天,久未踏進醫院的黃阿姨其實並沒有花太久的時間候診,反而是流程順暢到讓她嘖嘖稱奇。原來,中榮貼心的App解決了過去醫院門診的壅塞,從預約掛號、查詢停車位、查詢門診進度、線上繳費,到預約掛號、用藥衛教、檢驗結果等資訊,門診的抽血及驗尿作業也一併改用納入智慧化的「全自動採血試管備管系統」。讓從黃阿姨踏進中榮之前、在中榮看病期間,甚至返家後,都不曾離開智慧醫療的「魔掌」。人工智慧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核心,台灣產學界近五年來吹起一股人工智慧風潮。這股風也吹進醫療產業,各大醫院百家爭鳴,爭取醫院智慧轉型的入門票。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認為,「醫院導入AI的最終目的是想改變醫療行為,為醫院和病人帶來好處。」醫院人人懂AI,並落實研究應用。於是,在2015年1月上任後,許院長旋即率領院內的策略發展管理會訂定全新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其中,短期發展計畫即「強化AI與大數據之醫療發展與應用」,推動AI核心技術的深度學習,並喊出「一部一科一室一AI」口號,期許院內每一部門和科室的醫療人員或行政人員皆懂AI,且能落地研究應用,精進全院的醫療照護與行政作業,成為中榮的工作文化。2019年中榮獲得財團法人醫療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全機構獎,從急診照護、門診、住診(含加護病房)、手術照護、藥事到行政管理(含醫材管理)等服務,統統奪得流程認證的優良標章,堪稱全台第一家「全優良」的標竿智慧醫院。許院長有雄心,「中榮要達到的目標不是只有醫療智慧化,而是以病人為核心的全人智慧,成為醫療典範。」
-
2021-06-19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防長新腫瘤 避免感染B、C肝
老爸對小孩說:「你為什麼一直買新玩具?」小孩:「你都可以一直交新女朋友了,我為什麼不能買新玩具?」喜新厭舊是人的天性,這是人與生俱來時,也就是從出生時,造物者就在你體內基因內隱藏了這個控制密碼,就好比老虎看到小動物會「見獵心喜」,想把它吃掉一樣,也是同樣的道理。細菌病毒也會求新求變,這也是為什麼去年製造的流感疫苗對今年的流感不太能有保護作用一樣,這次的新冠病毒也有同樣的現象。對癌症而言,許多化療藥物也好,標靶藥物也好,一開始有效,但後來就沒效,這也許是腫瘤為了「求生存」,基因產生變化,產生新變種,因此產生了抗藥性。對許多肝癌的病人,「新」字還有一個最大的痛點,就是一直會長「新」的腫瘤。例如一發現了肝癌,開刀把腫瘤切除了,隔了半年、一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腫瘤又長了出來,而且通常愈長愈快,數目愈來愈多。就醫學的角度而言,如果剛開完刀,不到半年或一年就長出來的,可能是開刀前就經由肝內血管跑到肝臟其他部位了。可能開刀前太小,影像檢查看不到,等到一段時間後,腫瘤大起來,各種影像檢查例如超音波、電腦斷層才發現又長了。另外一種情況是肝臟別的部位自己長出來的,是真正的「新」生肝腫瘤。因為肝臟一旦感染B、C肝,肝臟就不是正常的肝,有可能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甚至可能超音波、抽血都正常。這些影像看得到或看不到的肝臟變化都是造成肝癌「新」長出來的原因。因此,避免感染B、C肝,是免除肝臟腫瘤最好的方法,在B肝方面,B肝疫苗的發明解救了全國甚至全世界成千上萬的人;C肝方面,雖然目前口服藥物療效很好,但藥物出來得太晚,許多人已經有了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對付新世紀病毒的危害,除了全方位超前部署施打疫苗之外,做好防護,避免病毒的感染,是在亂世之中保全身家性命最好的方法。●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4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6-17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子、眼睛、喉嚨都好癢,篩檢卻陰性!可能是這個疾病作怪
隨然現在是新冠肺炎流行期間,但是有其他身體狀況也一定要就醫。一位9歲孩童在過去半年內,常在晚上睡前或早上起床後,開始鼻塞、連打多個噴嚏、流清澈鼻涕,有時還會伴隨鼻子癢、眼睛癢、喉嚨癢,且這症狀常在忽冷忽熱的天氣變化、空氣汙染或雨天時特別嚴重,仔細詢問家族病史,孩童的爸爸也長年飽受鼻子不適的症狀困擾。臺灣4到5成孩童飽受過敏性鼻炎所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施養真表示,過敏性鼻炎是孩童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小兒過敏性鼻炎於全球發生率約占10-30%,臺灣孩童更高達四到五成飽受此疾病所苦。過敏性鼻炎與一般感冒鼻炎的表現有所不同。一般感冒鼻炎通常發生的時間會是一整天,會伴隨其他症狀,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倦怠等;而過敏性鼻炎則較常發生在夜晚、清晨、或接觸到過敏原後立即發作,通常主要以鼻子症狀為主,有時還會伴隨眼睛癢或喉嚨癢等的症狀。過敏性鼻炎的典型臨床表現過敏性鼻炎的孩童有時會有一些典型的臨床表現,像是下眼瞼黑眼圈、朝天鼻、經常搓揉鼻子、鼻樑上常可見到橫摺等,此外,過敏性鼻炎的孩童可能也會同時有氣喘或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且家族史也有家人飽受過敏疾病所苦。施養真指出,過敏性鼻炎根據接觸過敏原的時間可分為季節型與常年型兩種,前者患者易受花粉誘發;後者易受塵蟎、黴菌誘發。且會依據鼻炎症狀的發生頻率,分為「間歇型」和「持續型」兩類,並根據病情其嚴重度、症狀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進一步分為輕度和中/重度。臨床醫師大多仰賴病人的臨床表現與理學檢查即可診斷過敏性鼻炎,有時也會仰賴立即型過敏反應的皮膚試驗,或抽血清過敏原特異性IgE抗體測定來輔助診斷過敏性鼻炎。改善環境對治療過敏性鼻炎很重要施養真建議,過敏性鼻炎的治療需要改善環境,例如:使用防蟎寢具包裹隔離、使用HEPA空氣清淨機等減少過敏原與惡化因素的暴露。藥物方面,主要靠第二代口服H1抗組織胺緩解鼻炎症狀,此類藥物較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 但當病患過敏性鼻炎已嚴重影響到生活品質,鼻內類固醇噴劑為最有效的治療選擇。鼻內類固醇可緩解過敏性鼻炎的鼻塞、流鼻涕、打噴嚏、眼睛癢等症狀,效果約使用後一週左右出現,長期使用對孩童的成長發育並無太大影響。若病患依據臨床病史與塵蟎過敏試驗診斷其過敏性鼻炎主要由「塵蟎」所誘發,目前衛福部已許可此類病患年滿12-65歲可使用塵蟎過敏原的舌下減敏錠。最後,施養真提醒,好好認識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表現與何時該尋求過敏科醫師進行專業評估與治療,可有效減緩臨床症狀,以期改善生活品質。延伸閱讀: 。兒童過敏性疾病在母胎內就開始! 與準媽媽懷孕期間體重增加過多有關 。長期過敏小心引起偏頭痛! 醫曝「誘發元凶」:3成國人中鏢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0歲阿嬤打AZ後死亡 檢察官明天解剖查死因
台中市南屯區90歲的蔡姓阿嬤,罹有阿茲海默症病史,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昨晚送急診後不治,醫護人員對她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家屬懷疑阿嬤的死與注射有關,由警方報請台中地檢署相驗,檢察官今天下午相驗後,決定明天解剖以釐清死因。台中市衛生局說,南屯區90歲阿嬤有阿茲海默症病史,近年都在醫學中心就診追蹤,近三個月先後因泌尿道感染及胸椎骨折就醫住院,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晚間送急診,抽血檢驗初步顯示心肌有極度缺氧的狀況,搶救無效。個案有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蔡姓阿嬤的家人以阿嬤注射AZ疫苗後,就發燒失去意識,送急診後死亡,懷疑阿嬤是注射疫苗死亡,由市警四分局報請台中地檢署相驗,檢察官今天下午率法醫相驗後,詢問家屬的意見,決定明天上午解剖遺體,以釐清死因。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台中2長者打完AZ疫苗猝死 衛生局:協助受害救濟
台中市昨起85歲以上老人優先接種日本AZ疫苗,驚傳2名老人在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死亡案件。台中市衛生局說明,為釐清死亡原因與疫苗相關性,衛生局將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協助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如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給付600萬元救濟金。台中市消防局說,昨晚受理南屯區一名90歲老婦人緊急救護案,民眾報案表示老婦人昨天至崇倫國中施打AZ疫苗後,出現意識模糊、發燒,經消防局派遣中港消防分隊救護車前往救護,到場後回報患者沒有呼吸心跳,經AED電擊一次後送往大慶中山醫院急救,老婦人在昨晚10時7分在大慶中山醫院宣告不治。台中市消防局在今天清晨7時8分獲報,西區一名年94歲老翁昨天到忠信國小施打AZ疫苗第一劑後,今天早上發現已無生命跡象,消防隊獲報到場後,發現老翁已明顯死亡,家屬拒絕送醫後,救護人員依規定通知警方報請檢察官相驗,釐清死因。台中市衛生局說,南屯區90歲阿嬤有阿茲海默症病史,近年都在醫學中心就診追蹤,近三個月先後因泌尿道感染及胸椎骨折就醫住院,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晚間送急診,抽血檢驗初步顯示心肌有極度缺氧的狀況,搶救無效。個案有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急診醫師已向陪同就醫的家人說明;西區94歲阿公有阿茲海默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昨天上午接種返家,今早家人發現已無生命跡象。
-
2021-06-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再增14例疫苗不良事件 女接種莫德納20分鐘後嚴重過敏
疫苗持續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佈,6月12日至14日新增5萬4785人次接種,其中AZ疫苗4萬8940人次、莫德納疫苗5845人次。其中AZ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6月11日至14日新增12例,其中三例住院中,一例尚在加護病房住院中。而莫德納則新增2例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最快出現接種疫苗20分鐘後,即發生嚴重過敏反應。目前全台累積85萬5125人次接種疫苗,其中AZ疫苗接種82萬3736人次,莫德納接種3萬1389人次。目前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累積1094例,其中127例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指揮中心指出,疑似AZ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6月11日至14日新增12例,包括8女4男,發病年齡介於22歲至67歲,為接種疫苗後2至28日間發生,其中3例住院中(疑似膽囊炎、疑似左眼視神經炎與左側三叉神經炎、疑似慢性 B 型肝炎急性發作),1例加護病房住院中(接種後隔日透析時出現意識程度改變與呼吸窘迫)。另外8例持續追蹤中,包括1例疑似心肌炎(曾住院,接種後5日開始不適)、1例疑似注射部位蜂窩性組織炎(曾住院,接種後5日開始不適),另6例追蹤中(1例疑似顏面神經麻痺;1例疑似右腿膕靜脈栓塞;1例皮膚有瘀青疑似血栓通報,經抽血檢測血小板數正常唯D-dimer值升高;2例有視力模糊與相關症狀;另1例劇烈頭痛與大腿曾有瘀青,診斷尚不明確。)6月11日至14日間疑似莫德納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新增2例皆為女性,發病年齡介於48歲至51歲,為接種疫苗後20分鐘至 1 日內發生疑似接種後嚴重過敏反應,目前已出院。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這幾例都沒有血栓及血小板低下診斷。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多血症患者 控制好可打新冠疫苗
疫情嚴峻,進口與國產疫苗的討論甚囂塵上。AZ疫苗在歐洲傳出多起接種後出現血栓案例,台灣也發生首例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近期門診常被問到多血症患者可不可以接種疫苗?新冠疫苗是否導致血栓,科學家仍在積極研究中,東方人體質比較不易發生血栓。多血症病患本來就有較高的血栓風險,是否可接種AZ疫苗?目前各種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都沒有特別做在血液疾病病人上,但施打AZ疫苗最多的英國血液病學會建議,血比容控制良好的多血症患者,男性小於45%、女性小於42%,可以施打新冠疫苗。多血症是「真性紅血球增多症」的俗稱,屬於少見血液疾病,台灣每年新增病例約140人。患者會有脖子緊、血壓高或臉部潮紅現象,部分患者沒有症狀,健診時意外發現,在排除抽菸、心肺功能疾病或睡眠中止症等狀況後,建議做基因檢測與骨髓檢查。過去多血症需透過骨髓切片才能確診,現基因檢測技術進步,發現99%的多血症病人有JAK2基因突變,只要抽血就能做為診斷依據,讓更多患者因此確診與治療。傳統上,採用放血或吃藥來降低患者血比容,可減少中風風險,但無法解決基因變異,且合併症狀亦無法根除,例如皮膚搔癢。目前患者可使用新型長效干擾素治療,讓血比容獲得控制,突變基因JAK2的數量降低,甚至患者困擾的搔癢也會消失。多血症若不好好處理,有中風風險,但若密切追蹤治療,可得到良好控制。提早發現、即早治療,患者可擁有健康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