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6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抽菸
共找到
1449
筆 文章
-
-
2020-11-26 癌症.肺癌
揪早期肺癌 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最有效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已被證實為最佳的肺癌篩檢工具,將納入國家篩檢。但每篩一次約花五千元,礙於經費不多,衛福部國健署預計明年六月先補助弱勢的高危險族群。專家建議,政府應多方籌款,例如空汙費、餐飲業雇主負擔等,以利擴大篩檢人數,達到早期治療肺癌目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今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邀集多名產官學者參與。上午第一場次以討論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為主,下午第二場次則是探討肺癌預防和建立肺癌高危險族群篩檢策略。中研院院士楊泮池表示,肺癌之所以多年蟬聯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原因是早期癌症難發現。但早期診斷治療才是改善肺癌存活率的最好方法。LDCT是目前最好的篩檢工具,國健署主導的LDCT篩檢計畫即揪出94.8%的早期肺癌。只是,LDCT篩檢很可能出現偽陽性。台大醫學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陳晉興舉例,曾有一名60歲老菸槍篩出左邊肺部有0.9公分的結節,戒菸後3個月肺結節就消失,只是發炎而已,根本不必開刀。為此,國健署和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已討論出台灣本土治療指引,0.8公分以上的肺結節最需要特別注意與追蹤,0.4至0.6公分可不必大驚小怪。為對付國病肺癌,國健署日前宣布最快明年六月把LDCT篩檢納入國家篩檢,但因經費有限,篩檢對象、補助額度還搞不定。電腦斷層這套篩檢工具的可近性也被質疑,除了醫院以外,診所和健檢中心無法做LDCT,不利偏鄉居民。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與他討論過,研議先小規模從經濟弱勢的肺癌高危險族群開始補助,例如具有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中低收入戶。在籌到更多經費前,呼籲高危險族群的民眾自費篩檢也是一個方法。前副總統、中研院院士陳建仁說,肺癌的致病因子包含空氣汙染,目前環保署向工廠業者徵收的「空汙費」應考量挹注於肺癌篩檢。此外,特定職業例如廚師也是肺癌高危險群,政府也可考量讓餐飲業雇主負擔員工的肺癌篩檢費用。至於肺癌篩檢後,會有一定的病人進入追蹤與治療,陳建仁也建議健保署應提供相對應的給付,例如給付第二次或第三次的肺結節追蹤檢查費。「衛福部、環保署、雇主一起分工合作,會很有幫助。」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與台大公衛學院教授詹長權均認為,肺癌國篩的對象只針對重度吸菸者或一等親肺癌家族史的高危險族群並不合理,因研究證實國內有半數肺癌患者沒有抽菸,且空汙也是重要致癌因素,仍會使許多民眾潛藏肺癌不自知,建議擴大篩檢對象。國家衛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熊昭表示,精算各程度風險族群的成本效益至關重要。她以2018年韓國醫院發表的研究為例,未提供特別風險設計的LDCT篩檢,肺癌檢出率為0.85%;中研院以同樣工具替吸菸者做篩檢,檢出率為2.6%,另以家族史做篩檢,檢出率為3.2%。目前肺癌風險族群推測模型已在建置中,未來可作為公費支持篩檢政策的參考。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家電塑膠製品釋放空汙 久待室內恐增罹癌風險
肺癌成台灣「新國病」,降低空氣汙染刻不容緩,民眾常忽略的室內空汙,包含燒香、清潔劑,甚至是塑膠製品、家電用品和木製裝潢等皆是汙染來源。專家建議,對抗室內空汙栽種盆栽、住家周圍種樹、經常開窗通風換氣、打掃能降低居家空汙,遠離致病因子。台灣癌症基金會今日邀集各界專家、部會舉辦「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專家論壇」,第一場次探討肺癌致病因子與建立健康生活型態,並呼籲「國病國治」,推動實質性降低國內空汙、揪出肺癌致病因子、建立肺癌高風險族群篩檢策略、精準治療,攜手專家倡議2025年肺癌存活率倍增,擬成立跨部會肺癌辦公室。從室內空汙下手,與會專家台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蘇大成說,人的生活有八到九成會待在室內,除常見的廚房油煙,家中使用的塑膠製品和塑膠袋、地板、天花板等裝潢、家具也常有塑膠及塑化劑成分,這些塑膠製品的塑化劑會隨時間脫落,揮發在空氣中成為灰塵;家電用品的耐熱板則會釋放溴化二苯醚有毒粉塵,恐危害人體健康,不可不慎,建議室內植栽能減少PM2.5濃度,改善肺功能。綜觀台灣肺癌資料,前副總統、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也說,菸害防制法施行後國內男性肺癌發病率下降,但更多不抽菸的女性卻罹患肺癌,人數直線上升,又以罹患肺腺癌最多,研究已證實與吸菸呈現弱相關,戶外、室內空汙問題浮出檯面。「我們每天吸的空汙,就像在吸低劑量的香煙。」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詹長權說,雲嘉南高屏空汙嚴重、能見度低於北部,數據顯示肺腺癌罹病人數增加;另項紀錄於2014年研究資料,死於四大空汙的3萬3千餘人中,歸因於PM2.5死亡計6千2百餘人,肺癌就占據2千2百多人,呼籲政府應嚴格訂定戶外空汙達年平均值10微克/立方公尺,作為濃度準則。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建議,肺癌防治應凝聚各界力量,成立跨部會的肺癌辦公室統籌業務、羅列經費成立國家隊,正視肺癌問題;中央研究院院士、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也建議,預防肺癌從生活做起,邀請全民練五功:彩虹蔬果579、規律運動、體重控制、遠離菸害、定期篩檢。
-
2020-11-25 癌症.飲食與癌症
胰臟癌元凶是「糖」!少吃甜就沒事? 1情況風險是別人的6倍
你也喜歡吃甜食嗎?57歲的曹先生平日工作忙碌,每到午餐時間常以糕餅、零食快速解決一餐,周末假日時也喜歡與家人一起到咖啡館坐著聊天,並點個下午茶甜食套餐來享受周末悠閒時光。從半年前開始,不時有胃部悶痛感,但曹先生自認只是普通的胃痛,自行到藥局購買腸胃藥吃,但持續吃了半年仍無見效,近期體重還莫名減輕,至醫院檢查後,不但確診罹患糖尿病,且同時被診斷出胰臟癌。 7種人都是胰臟癌的危險族群 糖尿病發病風險是一般人3.6~6.8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6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肥胖、慢性胰臟炎、糖尿病、胰臟相關家族病史、或是喜歡高糖份及高熱量食物,都是罹患胰臟癌的危險族群;此外,家族中有一等親罹患過胰臟癌的人,得到胰臟癌機率大於常人3~4倍。今年8月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Oncology》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6.8倍。 糖尿病、胰臟癌初期 皆無明顯症狀錢政平表示,糖尿病在初期是沒有特別明顯症狀的,一般人其實很難發現自己已經罹患糖尿病,有不少人都是因為安排健檢才意外發現,不少人等到有明顯症狀常是併發症,如眼睛病變、腎臟疾病、心血管病變等;此外,早期的胰臟癌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若有發生病狀也容易被誤導至其它疾病。 預防癌王上身 良好生活型態+健檢是不二法門胰臟癌是一種早期難發現、無特異症狀及預後最差的癌症之一,且大部分的胰臟癌患者確診時,腫瘤已是晚期或是遠處轉移,如何預防面對有癌王稱號的「胰臟癌」?錢政平建議,應儘快戒除不良飲食習慣,維持良好生活型態與安排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可疑病灶及控制危險因素,才能安心遠離胰臟癌的威脅。 延伸閱讀: 「癌王」易與腸胃不適混淆! 8大症狀藏胰臟警訊 「癌王」胰臟癌有前兆? 便便浮油、皮膚變黃、腹痛不可大意
-
2020-11-24 養生.抗老養生
賈伯斯對食物相當挑剔!為什麼健康狂熱者還是死了?
【文、圖/選自左岸文化《老到可以死》,作者芭芭拉‧艾倫瑞克】很多染上二十世紀晚期健康「狂熱」的人,即便他們運動、注意飲食、不抽菸而且飲酒有節制,還是死了。引領我接受健身文化的女性連鎖健身房老闆露西兒.羅伯茲(Lucille Roberts),五十九歲時,很沒道理地死於肺癌,儘管她「自稱是個運動狂」,而且《紐約時報雜誌》報導說她「連一根炸薯條都不碰,更別說抽一根菸了」。魯賓晚年致力於嘗試所有據稱有益健康的飲食風尚、治療和冥想系統,五十六歲違規穿越洛杉磯的威爾希爾大道(Wilshire Boulevard),兩個禮拜後傷重不治。要是這趨勢繼續下去,每個參與健身文化的人──還有每個不那麼做的人──總有一天都會死。這些死亡案例有的著實令人震驚。《預防》(Prevention)雜誌創辦人,也是有機食品的早期提倡者傑羅姆.羅德爾(Jerome Rodale),在錄《迪克.卡維特脫口秀》(The Dick Cavett Show)時,因心臟病發作享年七十二──羅德爾的死令人更加難忘,因為他曾在鏡頭之外宣稱「決定要活到一百歲」。暢銷書《路跑全集》作者費克斯相信他可以靠著每天跑步十英里,以及克制自己基本上只吃義大利麵、沙拉和水果構成的飲食,智勝當初讓他父親英年早逝的心臟問題。但他在一九八四年被發現死在佛蒙特州的路旁,死時年僅五十二。暢銷書《抗衰老,更年輕》(Younger Next Year: Live Strong, Fit, and Sexy──Until You’re 80 and Beyond)作者之一亨利.S.洛奇(Henry S. Lodge)二○一七年以仍算年輕的五十八歲死於胰臟癌。他的共同作者克里斯.克羅利(Chris Crowley)在一篇訃聞中寫道:我想人們會質疑:他的早逝難道不會削弱書中的假設?不會,一點也不會。我們總是說,我們提倡的生活方式──也是亨利嚴格遵守的生活方式──在種種好處之外,還會降低死於癌症和心臟疾病的五成風險,但並非徹底消滅。你可能運氣不佳,「滑雪撞上樹」或「腦袋瓜裡長了顆橘子」,誠如(我們的)書所說的。讓知情者更惶恐的是洛克斐勒基金會主席諾爾斯的英年早逝,他就是後來被稱為健康「個人責任說」宣言的頒布者。多數疾病都是自找的,他主張疾病是「貪吃、酗酒、疏忽駕駛、濫交和吸菸」,以及其他不良選擇的後果。「健康是一種『權利』的觀念,」他寫道,「應該被個人有道德義務維持自身健康的觀念取代。」但他在五十二歲死於胰臟癌,導致一名醫師評論家說「顯然健康出問題,不總是我們的錯」。即便如此,我們認定任何早逝者都該接受某種生物道德解剖:她抽菸嗎?酗酒嗎?吃太多脂肪、太少纖維嗎?換句話說,她的死是不是自己造成的?當兩位英國藝人大衛.鮑伊(David Bowie)和艾倫.瑞克曼(Alan Rickman)雙雙在二○一六年年初因美國主要報紙報導的「癌症」而過世,部分讀者抱怨訃聞有責任透露他們死於何種癌症。表面上,這些資訊有助於促進對相關癌症的「疾病意識」,就像福特夫人坦承確診罹患乳癌,幫助乳癌去汙名化。這麼做毫無疑問也會引發對死者「生活方式」的指指點點。大衛.鮑伊在世時若沒抽菸,還會死嗎?──但我們也該指出,六十九歲已經算是還不錯的壽命了。蘋果共同創辦人賈伯斯二○一一年死於胰臟癌一事持續引發熱議。他對食物相當挑剔,只吃裸食純素的食物,特別是水果,即便醫生建議他吃高蛋白和脂肪的飲食幫助補償胰臟功能衰竭,他也拒絕偏離裸食純素的路線。他的辦公室冰箱擺滿了Odwalla即飲果昔;他試圖對非純素的同事傳教還因此惹惱他們,傳記作家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指出:有一次和蓮花軟體(Lotus Software)的董事長米奇.卡普爾(Mitch Kapor)用餐時,賈伯斯震驚地看著卡普爾在他的麵包上塗奶油,然後問說,「你難道沒聽過血清膽固醇嗎?」卡普爾回覆,「我和你做個交易。你不要來評論我的飲食習慣,我也不談論你的個性。」純素主義的捍衛者辯稱,他的癌症可能源自偶爾會吃蛋白質(有人說他吃過一次鰻魚壽司),或年輕時修電腦接觸到了有毒金屬。然而,我們可以說,殺死他的是果食主義的飲食:從新陳代謝的角度來說,水果組成的飲食等同糖果組成的飲食,只不過他吃下肚的是果糖而不是葡萄糖,導致胰腺被迫持續產生更多胰島素。至於個性問題──近乎躁狂抑鬱的情緒波動──若說是頻繁的低血糖導致也不過分。附帶一提,六十七歲的卡普爾在我寫作此書時仍舊健在。同樣地,只要發揮點創意(或不良意圖),幾乎任何死亡都可以怪罪於逝者的某些失敗或過錯。費克斯跑步首次感到胸痛和緊繃的時候,肯定沒有「聽他身體的話」;要是魯賓不那麼自顧自的,他也許會在過馬路前看看左右來車。人類的腦袋大概就是會這樣運作,總之每當有壞事發生或有人去世,我們就想尋求解釋,而且偏好一個包含有意識行動者的解釋,譬如神明或精靈、惡人或忌妒的泛泛之交,甚至是死者本人。我們看偵探小說不是想看清宇宙毫無意義,而是想知道,只要有充分資訊,一切都有它的道理。
-
2020-11-2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最大元凶不只是膽固醇!8種人有胸悶、胸痛快就醫
63歲的李太太,本身有體重過重及糖尿病問題,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自己的兒子、媳婦討論,以為是自己無意中招惹鬼神,所以被鬼壓床了!兒媳帶她進行檢康檢查,才發現婆婆竟差點就到鬼門關前報到了!原來,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李太太的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三高問題控制不佳 易造成冠心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說,有三高問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且未能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因為冠狀動脈會因為長期膽固醇及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糖尿病罹患冠心症 機率較一般人增2倍風險研究指出,糖尿病病友罹患冠心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風險,男性則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不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而錯失及早確診先機,積極預防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膽固醇過高會造成動脈硬化 8情況都屬高危險蔡聰聰進一步說明,千萬別以為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她特別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黃慧玫、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 蔡聰聰)延伸閱讀: 心肌梗塞其實心臟不會痛! 胸痛、冒冷汗超過15分鐘要提高警覺 血管阻塞全身都遭殃! 出現5表現心肌梗塞隨時會發生...耳鳴、打嗝、嗜睡不尋常
-
2020-11-23 科別.呼吸胸腔
68歲老菸槍日抽1包走10分鐘都累 醫師:肺阻塞要戒菸
68歲王姓老翁抽菸40年,平均每天抽掉1包菸,60歲開始出現典型「吸菸咳嗽」症狀,咳嗽時還伴有白色濃痰,甚至散步、走10分鐘就出現呼吸不順、疲憊感,經家人建議就醫檢查,呼吸道氣流受阻情形嚴重,醫師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病、俗稱「肺阻塞」,經過數月用藥治療、情況已明顯改善。台中榮中嘉義分院胸腔內科醫師戴士昕表示,肺阻塞是國人死亡十大死因第7位,而臺灣40歲以上人口,每100人就有近5人罹患肺阻塞,抽菸不僅容易造成慢性肺病,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中風的風險,吸菸與肺癌、口腔癌等癌症發生,息息相關,民眾及早遠離菸害,才是維護自己及家人健康不二法門。戴士昕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因吸菸、空氣汙染等有害物質,長期刺激呼吸道,引起氣道慢性發炎疾病,且老菸槍易患此疾病,而吸菸量越大、菸齡越長,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越高。戴士昕說明,肺阻塞典型症狀包括慢性咳嗽、痰多、呼吸急促等,嚴重時甚至可聽到「咻咻咻」的呼吸音,民眾常會與氣喘混淆,另一般人感冒後,常有咳嗽痰多症狀,若症狀持續無法改善,慢性咳嗽症狀持續超過3個月,就必須提高警覺,建議至醫院胸腔內科就診,及早診斷治療。胸腔科主任陳俊升提醒,有肺阻塞之患者,除規則接受吸入藥物治療外,首要是戒菸,部分人改抽電子菸,但電子菸是電能驅動霧化器,加熱菸液除尼古丁,可能混有丙二醇、二甘醇、可丁寧或其他香料等有害物質,將造成肺臟及其他器官傷害,也有肺纖維化風險,建議尋求醫院戒菸個管師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1-21 癌症.胃癌
癌症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 醫:做好這件事就能遠離「胃癌」
依據最新的國健署統計,胃癌的發生率佔全國民眾惡性腫瘤,排名為第九名,而死亡率為第八名。為什麼說胃癌是自找的癌症呢? ⠀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表示:胃癌與個人生活習慣有很大的關係,例如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熬夜、飲食不規律或是喜歡吃醃製食品,這些都容易造成胃癌。以熬夜與飲食不規律來說,熬夜又吃宵夜,不僅會使得胃無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又會刺激胃酸產生,造成胃壁長出不正常的粘膜細胞。作息以外另外一個要注意的就是用藥習慣,若是長期服用止痛藥者,會使得細胞長期處於發炎的狀態,最終就會變成癌細胞。止痛藥劑量是否會越吃越重呢?可以看我們之前拍的影片,按此觀看影片。這邊要提到一個觀點:癌症都是由自己的細胞變異而來。胃癌在消化系外科來說,算是一個較不好的癌症,因為胃的血流非常豐富,對於化學治療、電療效果有限,最好還是以胃手術的切除。胃癌五年的存活率僅 20%如何遠離胃癌?最標準的診斷方式是「照胃鏡檢查」,當發生下列症狀時,建議安排檢查。什麼情況下需要做胃鏡檢查?◎維持一段時間的上腹部不適,如連續一個月反覆胃痛,常有莫名的胃酸感 。◎解便時發現有黑便、血便。◎有莫名其妙的胃酸感覺最後堅哥特別提醒,現在醫療已經進步很多,做胃鏡檢查真的沒有那麼恐怖,不要因為害怕檢查而耽誤了就醫時間。若是在胃鏡檢查時早期發現,有些是可以馬上切除,甚至連開刀、腹腔鏡等等都不用。所以如果有發現不適,即早檢查即早治療。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1-18 科別.腦部.神經
手腳常電麻、刺痛? 小心是神經病變!6情況有截肢風險
糖尿病神經病變(Diabetic Neuropathy)為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根據臺灣過去調查第2型糖尿病的研究,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盛行率約30%,在糖尿病前期亦有周邊神經病變的風險,可造成肢體末梢電麻刺痛,增加下肢截肢的機率。糖尿病病程愈久 周邊神經病變機會愈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陳柏安主治醫師說,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愈久,周邊神經病變機會愈高;此外,抽菸與酗酒亦會加重周邊神經病變的程度。神經病變多從四肢末梢開始,如腳趾與手指,症狀隨著疾病進展會慢慢往上延伸。早期症狀可能只有極輕微的感覺功能減退,有些甚至沒有症狀,而後手指及腳趾會出現感覺喪失或疼痛,病友可能會抱怨肢體末梢有灼熱感、針刺感、麻、冷、緊、或者像螞蟻在咬的感覺;這種神經痛會在夜闌人靜、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會更加明顯。這些疼痛會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失眠以及影響情緒,若無即時地介入治療,周邊神經病變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導致平衡感變差、走路不穩,甚至出現末梢肌肉無力、萎縮等症狀。 診斷周邊神經是否病變 篩檢方式有這些陳柏安表示,現行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第1型糖尿病人罹病後5年或第2型糖尿病人於新診斷時,建議開始篩檢周邊神經病變。若正常,建議每年接受1次周邊神經病變的篩檢。臨床醫師對於周邊神經病變的評估包含詢問神經病變症狀與理學診斷,如跟腱反射、單股纖維壓力之壓覺,及頻率128-Hz音叉測定足趾背部之震動感;亦可利用神經電生理檢查如神經傳導速度檢查(NCV)、感覺閾值測試(QST)等來評估神經病變的嚴重程度及作為追踪的參考。 預防周邊神經病變 控制血糖、避免足部受傷及早做好保護,預防勝於治療是面對所有疾病千古不變的鐵律。陳柏安提醒,糖尿病病友應固定地測量血糖並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做好手足保護避免傷害與刺激,保持足部乾爽且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此外,戒菸、戒酒與規律的運動,病定期接受醫師評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避免合併症發生。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體重莫名減輕是糖尿病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 從1動作可判斷!
-
2020-11-17 養生.家庭婚姻
自己都經濟困難了,孝親費要不要給?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該如何應對
【媽媽經編按:近日一名黃姓女子,在爆料公社上發文:自己從小不得媽媽疼,現在自己經濟也有困難了,要心甘樂意給予孝親費嗎?黃女表示,自己因為肥胖症的緣故,一直一來都一個人居住,水電、房租、生活費通通自理,微薄的薪水也只能維持生活開銷,只要失業便難以生存,如今母親51歲,自己也已經35歲了,面對母親的情緒勒索孝親費,黃女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從小,媽媽便有明顯的重男輕女傾向,一向不得疼,長大後因母親鹽酥雞創業失敗,便邀請媽媽一起居住,共同為生活打拼,但遭到拒絕,媽媽寧願和不成材的弟弟一同住在祖屋,但弟弟的抽菸、喝酒、打架、鬧事的個性,總是向母親拿錢,後來,弟弟甚至將祖屋的房屋契約抵押給地下錢莊,母親為了拿回房子,又欠債了15萬。如今弟弟正在入獄服刑,黃女更加獨自面對來自母親的壓力,彷彿不給孝親費,就是不孝,給了,自己的生活怎麼辦?面對許許多多來自家人的情緒勒索,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底下網友也回應:「我覺得以目前媽媽才50歲,還有工作能力,給少少的家用即可。」、「可以固定每月多少匯1-2000就好,至少就不會告你遺棄罪,一直情緒勒索的家就不要回去了,自己的人生請為自己而活,先改變自己就會有自信的,相信自己,加油!」給黃姓女子許多的建議與鼓勵。但也有網友表示:「有照顧過你的成長,要回饋。賺多,自己存。給的夠用就好。」認為母親對她有養育之恩,還是要回饋的。】在疫情之後,人們會掀起一波報復性消費;在女人節食一陣子後,某一天會突然大吃大喝,吃到吐滿地;報復性行為,源自於某些事情沒有達到基本範圍,認為自己有所匱乏,所以要一次性補足。但這個「補足」是由個人定義的。為什麼一個不快樂的母親,日後會禍延子孫三代?因為她會用孩子與孫子的餘生來補足。媽媽開心全家開心,這句話所言不假,朋友A的人生就是這樣搞砸的。A是女的,她的媽媽小時候在家裡排行老二,是曾祖母最寵溺的那個孫子,這也直接導致A的媽媽自私、驕縱、強勢的性格。童年感到匱乏曾祖母去世的時候,家裡剛好又被倒會,一夕之間小康家庭變成家道中落,A的媽媽心中匱乏感瞬間一發不可收拾,她怕窮,更怕自己無法成為家裡掌控全局的焦點。A的媽媽結婚後,生下A和一個妹妹、一個弟弟,她常常跟A抱怨爸爸的上進心不夠,說別人家老公賺來的每一分錢都上繳老婆、房子車子也都登記在老婆名下,以後找老公一定要找一個有錢人。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長大後,A跟幾個男人交往,媽媽總是把他們嫌得一無是處,嫌沒家境、嫌沒學歷、嫌對方家裡單親,好不容易A跟一個家裡從事房地產的商人交往,媽媽很滿意,還主動請對方吃飯。房地產商人後來劈腿,分手的時候A哭到死去活來,媽媽居然說「我早就跟妳說他有鬼,妳不聽我的,活該。」當女兒失戀的時候,媽媽首先不是安慰女兒,而是趕緊改口撇清,證明自己永遠是對的。說不偏心的往往最偏心2020年,就算是活5G世代下的現代人,想要脫離重男輕女的傳統思維還有很長一段路,A的媽媽一直以來最寵弟弟,而且是「寶寶心理寵,但是寶寶不說」那種長輩,她總是大聲疾呼的說,自己很開明,絕對不會跟古早人一樣,家產只留兒子不留女兒。結果呢?A的媽媽現在才60歲,身體狀況都還很健康,但是她卻因為兒子的一句話,日前偷偷先把房子過戶給兒子。兩個姐姐養的小孩比弟弟多,兩個姐姐給的孝親費也比較多,但是在家產分配的大事上,卻完全沒有告知她們,這種完全不被尊重的感覺太受傷了。以孝為名情緒勒索A的媽媽很早就退休了,總是不停提醒兒女:她年輕的時候,因為要一邊養小孩一邊工作壓力很大,胃都被搞壞了,所以A小時候家裡總是烏煙瘴氣,因為媽媽工作不順,回家看什麼都不順眼,過了為錢而吵架的童年,長大之後終究免不了被情緒勒索的命運。只有在數落媳婦這一點上,A和媽媽會短暫結成同盟。A的媽媽會慣性抱怨弟媳的種種:弟媳不會煮飯、弟媳給孩子穿的衣服不夠保暖、不懂得傳統禮數,「(弟媳)女生念書念到碩士又怎樣?菜不會煮也沒用!」過年弟媳來家裡的時候,婆婆和妯娌心照不宣,從不給她好臉色看,弟媳自討沒趣也不太說話,於是又被冠上「不會做人」的罵名。下一代的反撲A自己當媽媽之後,身上開始浮現母親的影子。每當孩子的決定不如自己的意思,她就會用恐嚇的語氣,「沒關係,你們以後不要後悔回來找我」、「我都是為你們好,要聽不聽隨便你。」A的媽媽以前常常對她說:「我在你這個年紀就開始工作,錢都拿回家給媽媽。」所以,A也不准孩子們離開自己太遠,孩子想去環島,不准;孩子想出國念書,不行;孩子想去外地工作,不好;孩子出社會了想搬出去住,A居然還氣急敗壞,破口大罵!孩子最好牢牢地留在她身邊,撫平她過去的傷痕,這才是她對孝順以及人生圓滿的定義。控制慾只會造成更深的匱乏感A凡事緊抓不放手的特質是一種恐懼,源於上一代母女關係的矛盾衝突,矛盾久了就變成一種習慣,如果孩子不聽她的,她就會覺得人生的某部分「少了」,這種匱乏感會像病毒一樣延續給下一代。上一代父母最常犯的錯,就是完全沒有意識到「孩子有自己的人格」這一點,現代父母應該充分領悟「孩子不是你的所有物」。孩子小的時候需要父母建立原則、有效管束,但在孩子日漸長大之後,請試著把他當成一個平等的對象看待,避免帶入父母「掌權者」的身份,因為這種身分是會世襲的!如果一個小孩在童年時期被寵上天、或是被過度控制、只能壓抑,孩子長大後建立新的家庭,就會不自覺顯露出「報復性行為」,然而這種報復性的反彈,恐怕要透過摧毀下一代去求得補償,或是用一輩子的時間去修復。
-
2020-11-16 癌症.抗癌新知
連資深護理長都差點錯過肺癌黃金治療期!醫師:關於健檢,大多數人都輕忽一件事
「我是一名護理長,看著醫院的病患來來去去,當然深知健康的重要性!但長久以來只專心在照顧患者,卻忘了要關心自己的健康!要不是女兒幫我安排此次健檢,發現肺部異常,沒有癌症家族史、不抽菸也沒有任何症狀的我,怎麼想都想不到自己就是位癌症患者。」57歲的湯姓護理長,從事醫療工作數十年,坦言自己對於健康的態度,嘴巴上雖說相當重視,卻忽略了現代人面對疾病該有的「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與大多民眾的想法相同,覺得身體沒有不適狀況就不需特別去看醫生或進行身體檢查。「去年底孝順的女兒為我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進行健檢,利用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掃描,影像清晰看見右上肺葉及左上肺葉有數處邊緣不規則的結節陰影,並在左上肺葉及右上肺葉各有1顆明顯且結構紮實的毛玻璃病灶,大小皆約1公分左右。」後續確診為肺腺癌第零期(原位癌),所幸發現得很早且無任何轉移現象,只要透過手術治療,存活率將近100%。「說老實話,這次的健檢真的是拗不過女兒才來,卻讓我了解健檢只做基礎檢查根本不夠,有些疾病是必需要靠高端影像檢查才能夠抓出早期的病灶。『肺癌』在過去的認知,想到肺部檢查就是直接聯想到胸腔X光檢查,但X光檢查的偵測敏感度較低劑量電腦斷層差,肺腺癌在早期沒有明顯症狀,自己就是屬於無症狀的典型案例。還好發現得早,讓我不用經歷化療的痛苦過程。」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的2016年國人癌症登記年報及2018年國人10大死因報告,在這2份資料中可以看出一項端倪,肺癌的發生率雖非第1,卻是國人癌症死亡排行第1位。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蔡聰聰主任醫師解釋為何肺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在統計排名上為何會有落差?主要的原因在於肺癌的早期沒有明顯症狀及特異性。肺癌的症狀可能會有慢性咳嗽、胸悶、胸痛等與常見肺部疾病相似,以致容易被忽略。部分肺癌患者在早期甚至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感。等到已出現明顯症狀,如咳血或是咳痰帶血,這時候肺癌可能已發展至晚期,錯失早期黃金治療時間。以國人最常見罹患肺癌的種類-「肺腺癌」舉例,從肺癌發展期別預估5年存活率就可看出「及早發現肺癌是存活的重要關鍵」,肺腺癌第一期的5年存活率約60~80%、第二期的5年存活率約30~50%、第三期的存活率已不到一半約20~30%、到了第四期的5年存活率僅餘5~10%。在台灣有70%~80%肺癌患者在發現罹患肺癌時已發展成第三期或第四期,這也是為何「肺癌」在癌症死亡排行如此之高的原因,安排定期肺部篩檢以及篩檢工具上的選擇也是早期發現肺癌重要的因素。蔡聰聰醫師特別提醒,根據過往統計肺腺癌患者的女性約有9成都無吸菸習慣,男性患者約3至4成也無抽菸史。有家族史、抽菸習慣、常處二手菸、工業化學環境、環境空污或家庭煮婦長期處於油煙排放不佳的烹飪環境都是誘發肺腺癌的危險因素。肺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且女性較多,建議民眾在40歲開始除了每2~3年安排全身健康檢查,也別忘安排肺部檢查。也建議肺腺癌的危險族群應自主定期接受肺癌篩檢,一般常規的胸部X光檢查對於1公分以下的肺部腫瘤檢出率不高且易有盲點,可多加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幫助自己及早掌握可能發生的病灶。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是做為一種肺癌篩檢工具並確實有機會幫助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度。作者簡介_蔡聰聰醫師專長:內科、胸腔暨重症專科現職: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內科部主任學歷:菲律賓遠東醫學院 醫學系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特約主治醫師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部特約主治醫師中心綜合醫院中心診所醫院胸腔內科主任聯安預防醫學診所內科醫師台灣胸腔暨重症醫學會會刊英文顧問中華民國內科,胸腔暨重症醫學專科醫師健檢報告沒寫的人生故事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係國內唯一命名「健康管理」之健檢醫院,為建立特色及市場區隔,強化健康管理之品牌形象,提供您及家人量身訂作、獨一無二之專屬健康管理服務。http://www.tpehealth.com/延伸閱讀: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已經是世界第一!胃腸肝膽科醫師:早餐我絕不吃的4種食物
-
2020-11-16 科別.泌尿腎臟
醫病天地/防治腎臟病 記得「五控三避」
據統計,花東腎臟病患者,一年洗腎要花掉健保5.5億,其中糖尿病已高居洗腎原因第一位。花蓮門諾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坤峰說,腎臟是沉默器官,民眾要牢記「泡、水、高、貧、倦」5字訣,若身體有這5大症狀,就要趕快到腎臟科詳細檢查。「泡」是尿液出現許多泡沫,李坤峰說,若靜置超過5分鐘,泡泡仍沒消失,就可能是蛋白尿;「水」是下肢異常水腫,用手指按壓,放開後白色印記消不掉;「高」是血壓高,「貧」是不明原因貧血,「倦」是總感到疲累和無力,這些都有可能是腎臟出問題的警訊。不過,腎臟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定期追蹤檢查十分重要。李坤峰建議,未滿65歲中壯年,若沒有家族病史等危險因子,可每3年1次健康檢查追蹤腎功能,若有危險因子,最好每年進行腎功能及尿蛋白檢測,以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此外,過度依賴止痛藥,也可能引發急性腎衰竭,臨床上就有這樣的案例,提醒民眾服用藥物要謹慎。李坤峰提醒,防治腎臟病「五控三避」很重要。血壓、血糖、血脂、尿蛋白與尿酸有良好控制,都可以減緩腎臟病,另外也要避免抽菸、過度疲勞,及會傷腎臟藥物與檢查。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膽固醇過高才會心肌梗塞?專家:這些人也是高危險群
63歲的李太太,本身有體重過重及糖尿病問題,近日感覺胸口悶痛,偶爾伴隨喘不過氣。有宗教信仰的她,跟自己的兒子、媳婦討論,以為是自己無意中招惹鬼神,所以被鬼壓床了!兒媳帶她進行檢康檢查,才發現婆婆竟差點就到鬼門關前報到了!原來,透過心臟冠狀動脈血管攝影(CTA)檢查發現,李太太的心臟管狀動脈左前降枝中段已出現明顯鈣化,以及有粥狀斑塊阻塞的現象,其阻塞程度將近90%,後續立即到醫院經專科醫師安排進行安裝支架手術。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蔡聰聰說,有三高問題(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人,若長期控制不佳,且未能改善生活型態,就容易造成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冠心症。因為冠狀動脈會因為長期膽固醇及血糖控制不佳,形成不規則粥狀斑塊堆積,讓動脈硬化堵塞,導致心肌缺氧壞死;嚴重時堵塞冠狀動脈,阻斷血液流動並造成冠心症,還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研究指出,糖尿病病友罹患冠心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出2倍以上風險,男性則會增加2~3倍心血管併發症風險,女性則增加3~5倍;且糖尿病患不易發現冠心病所引發的疼痛而錯失及早確診先機,積極預防和定期檢查相當重要。蔡聰聰進一步說明,千萬別以為只有膽固醇過高才會造成動脈硬化,冠心症危險族群還包含40歲以上男性、60歲以上女性、肥胖、停經後女性、三高問題、生活壓力大、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及長期抽菸者。她特別提醒,近期日夜溫差大,血管也較容易收縮,若出現胸悶、胸痛需提高警覺。建議平日應養成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生活作息、維持理想體重、戒除抽菸習慣以避免血管硬化,降低冠狀動脈疾病發生。諮詢專家/北投健康管理醫院主任醫師 蔡聰聰
-
2020-11-15 科別.心臟血管
兄弟2人相繼心肌梗塞發作 心導管手術成功保命
新竹縣一名45歲黃姓男子,日前到早餐店時突然不舒服、全身冒冷汗,隨即因劇烈胸痛而無力倒下,用餐民眾急忙協送醫,被送到急診即陷入昏迷喪失意識,緊急心電圖顯示為致命的心室顫動,電擊急救後暫時恢復意識,再由12導程的心電圖檢查,判定為急性冠心症的「急性心肌梗塞」;而數月前,黃男的哥哥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所幸2人都順利搶救成功。東元綜合醫院表示,因黃男情況危急、分秒必爭,但初步就醫的醫院因為沒有緊急心導管室救治服務,隨即啟動與東元綜合醫院轉診合作機制,東元第一時間接獲患者心電圖,同時召集急性冠心症緊急導管團隊待命,抵達東元後,團隊零時差的啟動心導管手術,在30分鐘內迅速完成心導管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轉往加護病房觀察。經醫師問診發現,黃男平時有抽菸和喝酒的習慣,飲食習慣偏鹹偏油,常喝含糖飲料少運動,因為工作在工廠上班,偶而需要搬重物等負重工作,病發前一晚甚至連續喝了6瓶啤酒,喝得比平常還醉,以為身體還硬朗,未料隔天突然發病。而黃男的哥哥幾個月前也同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在東元完成急性冠心症導管手術之後順利出院。心臟內科部長暨心導管中心主任張聖典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去年國人十大死因,排行第二為心臟疾病,且十年來未從榜上移除,其中又以急性冠心症最為嚴重,是一種高致死率的心臟疾病,必須給予適當且及時的治療,在黃金時間內打通阻塞血管以及正確用藥,才能避免死亡和復發。張聖典也指出,黃姓兄弟倆在半年內相繼發生急性心肌梗塞,像這樣有家族冠心病病史的族群要特別注意,尤其需避免抽菸的不良嗜好,並保持規律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
-
2020-11-14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B、C肝防肝癌 半年就要檢查一次
老公心聲。「以前老爸回來,我鑽進房間!」「現在兒子回來,我鑽進房間!」時代在變,以前父親是嚴父,小孩子怕得要死,現代父親是慈父,兒子是寶貝,隨時要跟老爸要資助。時代在變,醫療也在變,民國初年,國人平均壽命四十餘歲,目前國人平均壽命七十多歲,女的比男的多幾歲,壽命延長之因在於醫療的進步。古人云:「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髪蒼蒼,而齒牙動搖。念諸父與諸兄,皆康強而早逝。」以現代醫學眼光來看,古人事實上是可憐的,生了病無醫療可言。以國父而言,六十歲即往生,症狀為黃疸、消瘦,死後解剖判斷為膽管癌,如果能在現代有定期體檢,說不定可及早發現,挽回生命,也可能改寫整個中國近代史。因此,凡我全國有識之士,平日多吸收健康知識,定期做體檢,找一個醫師為你做全方位各器官的保養檢查。尤其人中年以後最怕癌症,最怕心血管、腦血管疾病。在癌症方面,肺癌與肝癌是新舊國病,前者要做低劑量電腦斷層,尤其家族有肺癌病史,有抽菸史,更應定期列管追蹤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後者要做超音波檢查,尤其有B、C肝的朋友更應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及抽血檢驗胎兒蛋白。至於腦血管心血管疾病主因為高膽固醇、高血糖所致。因此平日飲食清淡,必要時好好服藥控制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如果可避免心血管、腦血管動脈硬化,才能遠離心肌梗塞、腦中風之風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好心肝會刊92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0-11-13 癌症.肺癌
老菸槍、肺癌家族史接受LDCT 部分補助最快明年中上路
肺癌蟬聯我癌症死因第一位長達10年,更讓人不安的是,逾六成肺癌患者無抽菸習慣,衛福部國健署與四醫學會等聯手呼籲,老菸槍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定期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LDCT),國健署正研擬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篩檢部分補助,有望明年中旬上路。根據研究,吸菸的確會增加肺癌發生風險,以台灣為例,吸菸女性得到肺癌風險比不吸菸者高3-4倍,台大醫學院教授楊泮池說,全球無吸菸習慣肺癌逐年攀升,其中又以東亞族群中最為顯著。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女性更高達9成。過去總將「老菸槍」與肺癌高危險畫上等號,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也是不容忽視的高危險族群之一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推動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據台灣本土研究顯示,據一等親肺癌家族史,家族成員肺癌篩出為3.3%,建議定期篩檢。各界盼LDCT肺癌篩檢可朝「四癌篩檢」模式發展,政府買單,鼓勵民眾篩檢,國健署長王英偉說,經濟弱勢高風險群需全額補助,但礙於經費有限,一般高風險民眾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與醫療院所合作,提高執行量;據悉,有望將費用從現行的3800元降至2000元。王英偉表示,推廣部分補助前,針對年齡介於50至80歲,抽菸史超過30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民眾,及具有肺癌家族史民眾,需要先定義肺癌高風險族群,另抽菸者接受補助前,須先轉介戒菸服務,成功戒菸才可申請,「以免檢查沒事,又繼續努力抽菸。」有關LDCT篩檢擬「部分補助」金費來源,王英偉解釋,第一階段將由「四癌篩檢」20多億預算支出,預計修正過去齊頭式的癌篩,未來癌篩都將採「精準篩檢」模式,挑選高風險族群篩檢,癌篩費用有望重新劃分,挹注LDCT肺癌篩檢費用部分補助,下一步在爭取其他經費。王英偉也提及,LDCT可能衍生假警訊、過度診斷、輻射暴露及心理壓力等疑慮,預計今年底前將推出民眾版「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讓民眾更了解該篩檢優缺點;由於亞洲地區肺癌特性與歐美不同,為來將持續編撰本土資料,助提升早期肺癌辨識率、降低肺癌死亡率。
-
2020-11-12 性愛.性福教戰
精蟲少又稀? 男性5大殺精行為惹的禍
不少人深受不孕困擾,舉凡壓力、作息不良、飲食失調都可能影響精蟲的數量與品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指出,其實日常生活中就有不少看似無害的習慣,卻可能影響精蟲的數量與活動力,像是穿緊身褲、在腿上用筆電等都可能讓精子變少!黃醫師提醒,民眾若有疑似不孕問題時,可儘早諮詢醫師的診斷建議,也許可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以幫助提高受孕機率。 你知道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習為常的行為,竟一直默默地扼殺男性的生殖力!黃建榮醫師提醒,以下這幾點都是常見的殺精行為,提醒有生育計畫者應留心避免唷! 1. 穿緊身褲:穿緊身褲(包括緊貼的內褲)會使陰囊溫度增加而不利精子生成,同理,愛泡溫泉、泡熱水澡,甚至經常將筆記型電腦放在大腿上使用者,都可能造成鼠蹊部位溫度升高,進而影響精子數量。 2. 抽菸飲酒:菸品中含有尼古丁及多種化學致癌物質,不僅會使精子數量降低、品質下降,也可能會提高精蟲異的比例;而過量攝取酒精也可能會影響精蟲數量、增加精子畸形的可能,恐提高不孕機率。 3. 塑化劑:生活環境中充斥各類塑膠製品,若使用不當、品質不良都有塑化劑溶出的疑慮。研究指出,長期接觸塑化劑將會對精子健康造成傷害、影響精蟲生成數量;此外,黃建榮醫師補充,就連男寶寶玩的塑膠玩具若品質不佳,塑化劑也可能影響寶寶的睪固酮生成,進而影響日後的生殖能力。 4. 缺乏運動:研究指出,規律運動有助於增加精子的濃度,有助提高受孕機率;然而,另有研究發現,若經常騎單車者精蟲濃度卻比不騎車者少,推估可能因騎單車會增加陰囊溫度與壓力,故可能對精子生成造成負面影響。 5. 藥物作用:部分藥物可能對生殖能力造成影響,常見如化療藥物、抗憂鬱藥物、痛風治療用藥、鎮定劑、降血壓藥等,因此若有生育計畫時建議可與醫師討論是否有換藥或停藥的需求。 不孕相關問題,建議諮詢「泌尿科、生殖中心」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 黃建榮醫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0-11-12 科別.呼吸胸腔
七旬翁30多年每天一包菸 呼吸「卡卡」肺阻塞
70歲陳姓老翁每天一包菸長達30多年,去年走路、上樓梯常喘不過氣,呼吸有咻咻的哮鳴聲,在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檢查,診斷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肺阻塞」,醫師告誡陳姓老翁該戒菸。陳姓老翁戒菸成功,每周2次肺復原治療維持1年多,肺功能明顯進步,呼吸困難等症狀也大幅改善。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邱國樑指出,超過40歲有長期抽菸或過度暴露空氣汙染環境,皆屬於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其中吸菸者超過8成,時間久造成氣管攣縮,引起呼吸困難、慢性咳嗽,多痰症狀,肺功能衰退比正常人快2至3倍,也容易併發心血管、骨質疏鬆、糖尿病等疾病,必須小心。邱國樑表示,病人必須先戒菸,透過吸入式支氣管擴張藥物,並作肺復原治療,搭配上、下肢耐力運動,1至2個月會明顯改善,持續半年能延緩肺功能退化速度。11月18日是世界慢性阻塞性肺病日,台中慈濟醫院胸腔內科響應世界肺阻塞日,提前舉辦肺阻塞病友會活動,指導病友正確呼吸和日常的肺復健運動。呼吸治療師沈慧怡說,除定期到醫院做肺功能治療,在家也可自行訓練噘嘴式呼吸、腹式呼吸,能減緩喘讓呼吸平穩;運動部分可以手舉水瓶負重鍛鍊,使胸廓打開達到肺擴張,進而訓練呼吸的力量。邱國樑說,肺復原治療團隊包含營養師、藥師、個管師、還有中醫師都能協助肺阻塞病人戒菸與治療,讓病人接受更完整的醫療服務。邱醫師強調,入冬後受氣候影響,肺阻塞病人要注意個人保健避免惡化,記得接種流感疫苗、持續肢體活動訓練,保持健康狀態。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1-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高醫演講 楊泮池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
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前校長楊泮池受邀到高醫演講,他預言「新冠病毒每年都會來,防疫和社交距離將成為常態!」他也感慨台灣醫學教育大都承襲西方,應該發展出一套適合台灣社會的醫學教育制度,培養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和社會責任。楊泮池表示,新冠病毒造成全球5千多萬人感染、至少126萬人死亡,受創程度遠遠超過SARS,新冠肺炎不易消失,可能走向流感化,改變整個社會樣態,人類生活與經濟將發生巨大改變。但危機也是轉機,疫情加速台灣發展精準健康生醫產業的契機,減少接觸是降低感染的不二法則,疫情期間帶動可監控使用者生理參數的穿戴裝置發展,未來更可以透過非穿戴式裝置,像是8K影像監測等設備來協助隔離病人的生理監測與治療,改變觀念與新冠病毒共存。楊也以「我的學思歷程」為題,與高醫大師生分享成長及醫學教育經驗。楊曾獲選第31屆十大傑出青年,專長是胸腔重症醫學、肺癌基因體學、分子生物學及轉譯醫學,是國際肺癌權威。他表示,肺癌是國人癌症十大死因之首,早期教科書告訴大家抽菸是肺癌主因,但國內半數以上肺癌患者不吸菸,他研究團隊發現,不吸菸肺癌患者在腫瘤發生和癌症進程上,有人種、地域上獨特性,西方人幾乎都是抽菸的人罹患肺癌,華人患者不抽菸比率高於抽菸者。研究結果發現華人罹患肺癌原因可能與基因及致癌物的暴露有關,這對肺癌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影響及幫助。楊泮池也勉勵大家「上醫應醫未病之病」,強調早期診斷、預防的重要性,經風險評估屬高風險的患者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避免疾病的發生,減少醫療資源負擔。楊指出,現代醫學以西方族群疾病研究為主流,以解決西方人癌症問題為優先,他希望國內能針對華人好發的癌症,找出發病原因並發展有效預防、治療方法,推動以華人為主的生醫、健康相關產業,讓台灣醫療找出自己特色及社會影響力。「為良醫,不為名醫」楊泮池以前台大醫院院長、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第二任院長魏火曜教授的名言勉勵學生,期許大家凡事以利他、助人為出發點。他也期勉學生要做自己,凡事盡其在我,努力扮演好自己角色,展現熱忱、使命感,也要勇於挑戰權威。
-
2020-11-11 科別.心臟血管
罕見急性手中風 及時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
隨著天氣變冷,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多加注意,花蓮一名79歲阿嬤日前因罕見的急性上肢動脈阻塞,導致左手劇烈疼痛、冰冷發紫無力,所幸及時就醫接受導管手術,免除截肢風險。花蓮門諾醫院今天分享一則罕見「急性手中風」案例,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陳翰興說,一般來說中風絕大部分是由於血栓栓塞導致,而這些血塊大多是在心臟內形成後流出,較常見是阻塞腦部,這一例是阻塞在病人左鎖骨下動脈-腋動脈。79歲李姓阿嬤有高血壓、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瓣膜性心臟病病史,她說,當時左上臂痛到掉下眼淚,經過治療,現在舉手、握拳、做家事等都沒問題。李阿嬤9月6日突然感到左上臂劇烈疼痛,左手冰冷發紫發麻、無力、冒冷汗,家屬送至醫院急診,當時阿嬤意識清楚,無胸痛及其他神經性症狀。陳翰興說,經電腦斷層發現病人左手腋動脈完全阻塞,緊急施以導管手術,轉加護病房觀察,繼續抗凝血治療,3天後病情穩定,病人出院。陳翰興指出,血栓栓塞如果在6小時內血流恢復,通常缺血肢體可完全恢復正常;當肢體缺血6至12小時內肌肉開始死亡,12至20小時後神經破壞,而24至48小時皮膚壞死。年紀大、有心律不整,特別是心房顫動、三高、抽菸的病人為高危險群,若發生急性動脈缺血症狀,應儘早就醫接受導管治療,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也就是6小時內,否則將會增加壞死、截肢的風險。
-
2020-11-11 養生.聰明飲食
維生素C助增強抵抗力 含量前10名的水果是這些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諺語「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不過雖然蘋果營養豐富,但和人體免疫息息相關的營養素「維生素C」其實在眾多水果當中蘋果不是最多的。李婉萍營養師也笑說,若要以水果攝取維生素C,芭樂吃一顆的話,蘋果恐怕得吃上16顆之多。 究竟維生素C對於人體免疫力有多重要?感冒的時候補充維生素C真的有辦法改善感冒嗎?哪些水果的維生素C含量比較多?來看營養師怎麼說! 維生素C助強化抵抗力,平時應均衡攝取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維生素C對人體而言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營養素之一,其中一項最知名的作用就是有助於人體免疫力維持在正常值。維生素C可正常的增加白血球數量以及抗體濃度和活性,幫助白血球抵抗細菌、病毒,強化免疫系統、增強抵抗力,因此平常飲食就維持均衡並適量攝取維生素C的民眾通常抵抗力也較強。 除此之外,維生素C對於人體各種營養合成也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腳色,像是民眾最常聽到的膠原蛋白,也需要仰賴維生素C合成才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光補充膠原蛋白是不夠的。營養師呼籲平時應保持營養均衡的飲食習慣,並適量補充維生素C,如此更有助於身體健康發展。 適量攝取維生素C 這些族群更要注意 李婉萍營養師表示,除了一般民眾平時應留意維生素C攝取,部分族群更應特別注意,如偏食者、常吃速食或加工食品者、壓力較大者、減肥者、容易牙齦出血者、容易感冒者等。 偏食者或減肥者往往容易營養不均,當中自然也包括了維生素C。而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食物上,常吃速食、加工食品者自然容易忽略。另一方面,人體在面對壓力時會用到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消耗的正是維生素C,且壓力越大消耗越大,因此壓力大的也要留意維生素C攝取。而維生素C也會影響到牙齦及皮膚的凝血狀況,因此常常牙齦容易出血者也要注意是否有維生素C缺乏的情況。至於容易感冒者平常就更應留意攝取,讓維生素C參與體內的免疫反應,以增強抵抗力。 除此之外,從事勞力工作、常激烈運動者,或是有抽菸、喝酒習慣的民眾是更要注意維生素C攝取的族群。因為維生素C是水溶性,流汗會加速其流失速度。抽菸每根會消耗體內約25毫克的維生素C,酒精則會妨礙維生素C的吸收,應多加留意。 感冒補充維生素C有助好轉?營養師:因人而異 許多人在感冒的時候會多攝取維生素C,盼感冒能盡早康復,不過這樣做法有時效果差強人意,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認為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抵抗力,但對於使感冒好轉是沒有幫助的。 對此李婉萍營養師認為,雖然維生素C確實平常就該適量攝取,感冒時才補充也確實對有些人未起明顯作用,不過這必代表感冒時補充維生素C對每個人都是沒有效果的。李婉萍營養師認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感冒時還是可以嘗試看看,或許真能縮短感冒病程,但要留意的是勿以食物或營養品當藥吃,如若真的感冒、生病身體不適,還是應盡早就醫檢查為佳。 維生素C前10名排行 營養師:飲食均衡最健康 說到含有維生素C的水果,相信不少人第一個直接想到的就是奇異果,不過奇異果在排行中卻不是第一名。李婉萍營養師表示,若以同樣以100g的水果作比較,第一名的是紅心芭樂,其維生素C含量高達約214.4mg。排名第二的是釋迦,約有99mg。而黃金奇異果排名第3,約有90.1mg。其後,泰國芭樂約有81mg,草莓約有69.2mg,木瓜約有58.3mg,柳丁約有56.8mg,白柚約有54.5mg,荔枝約有52.3mg,楊桃則為44.3mg。而未在前十名排行榜中的蘋果,則僅有2.9mg。民眾若想補充維生素C可從中作參考。 不過即便這些食物維生素C豐富,但對健康而言絕對不是僅有攝取維生素C就好,提醒民眾飲食應多元攝取,才是健康的上上之策。 《延伸閱讀》 .吃芭樂對血糖有益?維生素C高出橘子4倍,控血糖如何吃水果才安全? .吃水果不飆血糖!芭樂等水果升糖係數低,懂吃水果血糖才不會亂飆! .吃芭樂也能養肝?這些食物都有利保養肝臟,營養師指護肝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11-09 科別.精神.身心
心悸、反胃、呼吸困難…恐慌症發作怎麼辦?精神科醫師建議這樣做
心悸、呼吸困難、胸痛、手麻、頭暈、反胃,快要窒息死亡的感覺,突然強烈地籠罩著她,而且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恐怖,「趕快送我去醫院!!!」成了當下心中唯一的吶喊。之後除了隧道以外,只要出入密閉的空間,白小姐總是與恐懼相伴,甚至連黑漆漆的電影院也是她的夢魘。終於,被友人帶去精神科求醫。 「那種恐慌發作的情形,我真的沒辦法,只好吃藥。可是好像藥效過去了,又有一種恐懼衝上來的感覺,所以我只好再吃藥。我吃那麼多藥,怎麼辦?」她無助又茫然的眼神,似乎在訴說自己陷在服藥與不服藥的矛盾與無力。 「老實說,妳現在吃的藥物比較多,如果要減藥或停藥,會比較辛苦,」我慢慢地說,「但是還是有機會。」 我拿起筆在病歷上畫出一條曲線與一條直線,標出三個地方; 然後逐一解釋:「突然來的恐慌發作,就像這條曲線。幾分鐘內焦慮恐怖快要死掉的感覺就會衝到很高,最後才會慢慢地降下來。」 然後我指著1的位置說:「很多因素都會誘發恐慌發作,可以避免它,也可以面對它。譬如很多人熬夜、抽菸、喝酒、生活不正常,就可能讓自己處在容易發作的狀態。如果可以改善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就不容易發作。但若是因為某些情境引起的,而又一直避免這些情境,可能會讓生活變得很不方便。譬如妳過雪隧就會發作,難不成去宜蘭還得走山路?以後看電影都只能在家看DVD,而不能進電影院?如果可以學會些放鬆的方法,然後漸進面對,大多能克服的。」她聽我這麼一說,好像燃起了些希望。 我又指著2的位置說:「通常這種又急又猛的恐慌發作,都不是忽然間所有的不舒服都一起出現的。通常會有個順序,譬如先感到心跳快,喘,然後手麻,然後怕自己又來了,結果焦慮感更強,心跳更快,最後變成惡性循環到快瘋掉的程度。如果可以在早期出現症狀時,適時轉移注意力,可能就不會繼續往上衝了。」 最後我指著3的位置說:「當衝到這個位置的時候,大多因為過強的焦慮感,會連轉移注意力的能力都沒有。但是仍然可以試試看。有時候會需要藥物幫忙。但這時候的藥物是救急的,長期這樣吃,是會有成癮性的,好像停也停不掉。每發作一次,就吃一次,正如像妳現在的情形。有些穩定自律神經的藥物,是可以減少神經的敏感,讓身體處於較平衡的狀態,而且這些藥物沒有成癮性。當整體狀況穩定後,所有藥物是可以逐漸減少的。」 她,聽進去了。 接受了我給她關於藥物及非藥物方面的治療建議後,在調整自律神經的藥物與鎮定劑當中慢慢找到了平衡,也學會一些認知行為治療的技巧。 白小姐在回診時告訴我:「我克服了我內在的恐懼了。我還看了幾部電影呢!」 我真替她感到高興。畢竟,治療的目的,不單只是症狀消失,而是能安排生活,享受生活,不是嗎? 【延伸閱讀】 長輩暫時性精神失常,是「瘋了」嗎?精神科醫師說:NO!可能是這疾病導致 別陷入憂鬱!憂鬱症不只表現在情緒,身體出現8變化也要警覺 睡不著吃安眠藥就好?專家提醒:仍得尋求這科醫師才有效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0-11-08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電影《茱蒂》談 失眠該怎麼辦
小時候,作文經常出現「我的志願」這個題目。長大後想做什麼呢?當明星!相信這是許多人的選項。穿著華服在光彩奪目的舞台載歌載舞,接受觀眾的愛慕和崇拜,誰不想成為大明星?然而,當卸下華服濃妝,明星步下舞台將面對怎樣的人生?為保持纖細身段,從來沒吃飽?日以繼夜巡演,連睡覺也是奢求?長期身心折磨,複雜的人際,一般女孩期盼的愛情、婚姻也遙不可及?今年2020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獎電影《茱蒂》,回顧了大明星「茱蒂·嘉蘭」的一生。茱蒂是誰?或許您沒有印象,但如果上網搜尋20世紀名片《綠野仙蹤》主題曲「彩虹之上」(Over the Rainbow),當那位清麗的小女孩唱「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way up high…」,你一定會驚呼——啊!這首歌我聽過!原來原主唱就是茱蒂!才16歲,茱蒂·嘉蘭就因為優異的天賦獲選為《綠野仙蹤》女主角,成為家喻戶曉的明星。但是她快樂嗎?在電影中,這個小女孩為了控制體重,只能吃雞肉與喝黑咖啡,甚至被迫服藥日夜不停的工作……成年後經歷多次不幸的婚姻,經濟走下坡,最後孩子也離開她身邊。孓然一身的茱蒂沮喪焦慮,只能靠藥物入睡。失眠是常見睡眠障礙,對健康有負面影響,可能與代謝症候群、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慢性疼痛有關。失眠該怎麼辦呢?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安眠藥。其實透過「認知行為治療」,也有不錯的效果。美國梅約診所失眠照顧中心提出以下建議:1.認知行為治療認知:控制或移除任何可能影響睡眠狀況的負面情緒或是行為。行為治療:發展好的睡眠習慣,有幾個步驟:●刺激控制療法:例如設定好睡眠與清醒的時間,中間避免小睡。睡眠的時候才上床,如果躺在床上20分鐘還無法入睡,就起床離開臥房。只有在很想睡的時候才回到床上睡覺。●睡眠衛生:改變可能影響睡眠的習慣,如避免抽菸,夜間喝太多含咖啡因的飲料或是酒。●改善睡眠環境:保持臥房安靜、黑暗且涼爽,最好不要有電視在裡面,把時鐘藏起來。●放鬆訓練:學習心靈與身體的放鬆,包括冥想 、肌肉放鬆、呼吸放鬆。●限制睡眠:無法入睡卻躺在床上反而導致睡眠品質差。不如先減少睡眠時間,避免白天小睡。先造成睡眠不足,適度的疲累讓第二天晚上容易入眠。2.藥物治療:可以協助入睡,並維持較長的睡眠階段。短期使用可協助患者度過因急性壓力或悲傷而造成的睡眠障礙。需注意這些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例如白天嗜睡,增加跌跤的機會。電影中令人難忘的是:當茱蒂處在人生低潮,還是抱著與孩子重逢的夢想,力圖振作,在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完成令人讚嘆的表演。電影末尾,茱蒂即將告別倫敦的舞台,當「Over the Rainbow」樂音響起,她因激動落淚無法唱下去,全場的觀眾一起幫茱蒂唱下去。大家唱的,不僅是對茱蒂·嘉蘭璀璨一生的讚嘆惋惜,也因這首歌的歌詞,唱出大家的夢想:「在彩虹彼端某處,高高的雲朵上,所有你敢做的夢,最終都會實現。」
-
2020-11-08 養生.聰明飲食
能否喝咖啡其實不是你決定的 科學家解答是誰在操控你
【文、圖/選自臉譜《我,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比爾.蘇利文】為什麼你沒有喝咖啡就無法展開一天的生活?在一九八二年的電影《瞞天過海飛飛飛》(Airplane II: The Sequel)中,空服員通知乘客他們所搭乘往月球的飛船偏離了軌道,小行星撞擊了飛船船艙,導航系統受到破壞,這些都沒有讓乘客嚇著,但空服員宣布了最後一個消息,乘客便陷入恐慌中:已經沒有咖啡了。世界各地許多繁忙的人士,手中往往端著一杯咖啡。對有些人來說,咖啡不只是一種飲料,它簡直就像是身體的一部分。所以說,基因也會影響我們對於咖啡的偏好,就像能夠影響身體的一部分那般。咖啡是無所不在的能量形式,不僅能夠輕易地把咖啡因這種藥物送到身體中,大部分的人也覺得咖啡美味。咖啡因的刺激效果來自於它的分子形狀類似腺苷(adenosine),腺苷會在身體中流動,是身體能量高低的指標。清醒的時候,腺苷在身體中逐漸累積,最後當腦中和腺苷結合的腺苷受體很多時,便會發出訊號:「差不多了,該睡覺了。」而咖啡因會取代腺苷,和腺苷受體結合,截斷了這個程序。如果結合得夠多,腦就不會收到需要睡覺的訊息。當有足夠的咖啡因欺瞞了我們的神經元,腦部就受到愚弄,誤以為有緊急狀況,進而刺激釋放腎上腺素或和「戰或逃」(fight-or-flight)反應有關的激素。這個時候注意力和記憶力會提高,心跳速率加快,先前所儲存的糖會被釋放出來,好增加可以使用的能量。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咖啡癮引以為傲,有些人卻沒有辦法喝太多咖啡。這種喜好差異也可能不是由你決定,而是你的DNA發揮了影響力。科學家已經發現TAS2R38這種基因和你會喝下多少咖啡有關。超級味覺者難以接受苦味,所以可能就無法忍受比較濃的咖啡,或是需要許多糖和奶精中和苦味。但是除了TAS2R38上的突變之外,還有許多事情會讓有些人無法對咖啡因上癮。對於咖啡的偏好不只受到味蕾的影響,因為咖啡因對每個人的影響也不同。CYP1A2這個基因或許可說明為何有些人喝咖啡如飲水而不會有任何副作用,有些人只喝了一杯卻會心悸。CYP1A2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是一種位於肝臟的細胞色素(cytochrome),具有酵素的功能,能夠分解咖啡因和其他成分。CYP1A2細胞色素並非人人相同。絕大多數人在攝取到咖啡因後十五到三十分鐘內會感覺到效果,這種藥物的半衰期大約是六個小時(也就是要花六個小時,體內的咖啡因才會消除一半。所以你在六點鐘吃晚餐的時候不要喝太多咖啡,因為在午夜時分你想要去睡覺的時候,還有一半的咖啡因讓你的身體停不下來。)具有CYP1A2*1F這種細胞色素的人,代謝咖啡因的速度慢,他們的這種酵素像是懶鬼,不會快速地處理掉咖啡因。實際上的狀況就是咖啡因會因此在身體中留得比較久。這會使得咖啡因的刺激效果增強,也會讓血壓上升。有些研究甚至指出,代謝咖啡因比較慢的人如果食用咖啡因,高血壓和心臟病突發的風險會增加。你注意到絕大部分的抽菸者會喝很多咖啡嗎?這是因為菸中的尼古丁會活化CYP1A2基因,使得咖啡中的咖啡因代謝得比較快,因此從咖啡得到的提神效果比較短暫,癮君子們會比不抽菸者更快想要喝第二杯咖啡。由人們代謝咖啡因的速度不同來看,毫無疑問地,人們代謝其他藥物與食物的速度也有差異,這造就了不同人之間心智與體能表現上的不同。一項發表於二○一二年的研究指出,在固定式自行車比賽中,代謝咖啡因緩慢的人喝了咖啡以後一分鐘就出現效果,但是代謝咖啡因快速的人,在喝了咖啡後要四分鐘才有效果。所以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是不是需要禁止咖啡和其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呢?有另一個原因或許能解釋個人對於咖啡因飲料的偏好差異:腸道中的細菌類型。腸道微生物能夠影響咖啡因代謝的證據來自於咖啡果小蠹(coffee berry borer)。這種惹人討厭的生物對於種植咖啡的人來說是天大的威脅,牠們會把咖啡豆當成早餐、午餐和晚餐。咖啡果小蠹是目前已知唯一只靠咖啡就能夠生存的動物,每天吃下的量如果換算成成年人類,相當於兩百三十杯小杯咖啡。牠們為什麼能夠忍受足以致死的咖啡因量,一直是個謎。二○一五年,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的微生物學家伊恩.布羅地(Eoin Brodie)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咖啡果小蠹腸道中的幾種細菌中,包括精於分解咖啡因的黃褐假單胞菌(Pseudomonas fulva)。黃褐假單胞菌帶著能夠分解咖啡因毒性的基因,住進了咖啡果小蠹的身體裡面,讓咖啡果小蠹能夠以吃咖啡為生。雖然目前我們還沒有證據指出人類具備了這類能夠消滅咖啡因的細菌,但是在煮咖啡機上已經找到了那些細菌。如果這些細菌進入人體而且成為了微生物相的一部分,就能影響身體代謝咖啡因的速度。現在研究人員發現,有其他的基因會影響人類代謝咖啡因的過程,甚至細菌也可能來摻一腳,我們也還要去研究為什麼咖啡因對某些人的作用比較快或是比較強。咖啡因影響身體的方式,當然會影響我們對於咖啡因飲料的感覺。
-
2020-11-08 科別.泌尿腎臟
血糖、血壓控制不佳,小心影響腎功能! 身體4症狀都是在告誡你注意
34歲王姓大學助理教授,三年前檢查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卻未定期追蹤,直到近日發現下肢水腫、倦怠、食慾下降等症狀,甚至下課後開車停紅燈也能「秒睡」,赴醫檢查才發現是慢性腎衰竭合併代謝症候群及睡眠呼吸中止症,雖配合醫囑積極治療,但腎功能已受損,如今只能懊悔忽視身體警訊。糖尿病、高血壓造成腎臟病變 5至8年會進入透析治療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透析室主任林崇智表示,因患者合併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有呼吸道阻塞的症狀,若經由傳統透過全身麻醉置放管路恐有風險,在手術麻醉過後無法脫離呼吸器,因此給予在腹部局部麻醉,病患於清醒狀態下置放管路,並配合其生活型態,採腹膜透析治療。根據統計,一般罹患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病程,在疾病發生造成腎臟的病變,通常約5至8年才會進入末期腎臟病而需要透析。林崇智指出,王先生雖無不良習慣亦無抽菸,但除了未規則控制血糖血壓問題外,同時因合併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加速腎功能惡化,才會年紀輕輕造成腎功能受損,並於短時間內進入透析治療,延續生命及維持生活品質。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 與心血管、代謝疾病息息相關林崇智提醒,高血糖、高血壓若長期未妥善控制,會對腎臟造成極大傷害,加速進入透析治療階段。此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許多疾病互為因果關係,如心血管疾病、肥胖等代謝性疾病,除了致使腎臟病惡化、影響患者健康,更可能威脅公共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腎臟疾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若年輕的家人有上述高血糖、高血壓、肥胖、宅在家等狀況,應時常關心他們的健康,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延伸閱讀: 多喝、多吃、多尿但沒變瘦,就不是糖尿病? 錯!醫師完整解析 全台約508萬人罹患高血壓! 十大死因3種跟它有關,這些人最好天天都要量血壓
-
2020-11-06 癌症.乳癌
女性殺手——乳癌,尤其有家族史的要特別注意!
在最新的國健署統計,女性的惡性腫瘤——乳癌,在全國女性發生率排名是第一名,致死率排名是第四位。在以前男醫師的比例相對多,許多年長女性可能會諱疾忌醫,導致許多病患都拖到病情惡化時才就醫。隨著時代的改變,現在乳房檢查越來越普及,但 一般外科陳榮堅醫師 提醒大家要有一個觀念——檢查不代表治療,有些人雖然規律地做檢查,但是仍有可能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就難以接受。罹癌的原因可能因為生活習慣,可能因為家族遺傳,無論如何,定期的檢查還是有它的必要性。且越早發現需要付出的代價就越少,醫療科技的進步,對抗癌症的方式越來越多,也提倡精準醫療,無論是副作用或是傷口,都能夠降得越來越低。檢查不代表治療癌症的分期:大部分的癌症都分為四期,第一期的乳癌:五年的存活率高達 95.6%,雖然檢查不代表治療,但是早期檢查發現治療的效果也會更好。 ⠀如何遠離乳癌?1.戒掉抽菸、喝酒的惡習,乳癌與荷爾蒙有關,而荷爾蒙的調節又與油脂有關,因此避開高油脂飲食習慣也是相當重要的。2.可以自我檢查乳房是否有硬塊。3.有研究顯示 30 歲以前生育第一胎,有機會降低罹患如癌的機率。罹患乳癌的高風險族群◎家族有乳癌病史◎初經早、停經晚,指的是 12 歲以前初經來潮,55 歲以後才停經。 ⠀◎建議女性30歲以後,每一到兩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檢查;40 歲以後加做乳房攝影。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0-11-05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國內10個抽菸小孩4個哈加味菸 女學生使用率高於男學生
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108年青少年吸菸行為調查結果,我國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個使用加味菸(國中38.9%、高中職42.3%),較107年國中37.5%、高中職40.7%調查攀升,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論國中或高中職階段,都是女生使用加味菸的比率高於男生。該調查結果,推估超過8.1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其中每10個青少年吸菸者中就有4個使用加味菸,其中國中女生50.7%,男生34.9%;高中職女生58.6%,男生36.9%,可怕的是世界衛生組織2019年最新公布的研究證實,帶水果味道的菸品比較不傷身體是錯誤想法。國內加味菸種類比想像中更多,據108年受理業者申報菸品資料統計發現,菸品香料(風味)添加物約1200餘種,最常被添加前10種味道有香草味、花果味、甜味、薄荷味、杏仁味、焦糖味、奶油味、櫻桃味、肉桂味、玫瑰香。這些味道來源絕大多數都是與花果植物無關化學物質。加味菸是披著羊皮的狼,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簡任技正呂孟穎指出,菸草公司刻意在菸品中加入香料(風味)添加物以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以減少這些菸品燃燒後的刺激性,增加消費者對於這些菸品的興趣。藉由降低菸嗆味來吸引青少年使用,進而對尼古丁產生成癮。呂孟穎的觀點在美國2017年研究機構得到證實,超過八成以上的美國年輕人,開始嘗試的第一支菸,即為氣味明顯的加味菸品。大多數吸菸者是從兒童或青少年開始的,並未意識到吸菸的風險和尼古丁的成癮性,且許多年輕人也高估了自己晚年戒菸的能力。呂孟穎表示,目前提出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增訂禁止加味菸品規定,菸品不得使用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口味或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公告禁止使用添加物,透過立法禁止販售加味菸品,降低青少年吸菸率。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1-04 醫聲.慢病防治
無菸世界/加熱菸結合電子菸無法管?衛福部:將全面禁售
衛福部擬修法全面禁止電子菸等「類菸品」,但民團擔心,加熱菸結合電子菸恐無法可管。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強調,未來任何類似電子菸將通通列類菸品禁售,盼力拚本會期修法過關。全球電子菸、加熱菸等新興菸品猖獗,成為年輕人接觸菸品敲門磚,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8年最新調查,青少年不論在紙菸、電子菸或加熱菸,使用率均提升,推估超過8.1萬名青少年使用紙菸、5.7萬人使用電子菸、1.6萬人使用加熱菸。隨菸品逐漸滲透校園,愈來愈多菸商以果凍、代碼名義在網路上販售電子菸,執法單位礙於現行「菸害防制法」已長達13年未修正,同樣是稽查電子菸,卻得以菸害防制法、藥事法、消費者保護法等不同法令開罰,罰則也相當輕,街上電子菸實體店面一間間開,絲毫不見嚇阻作用,顯示現行法令早已不合時宜。國健署曾於103年擬定修法草案,106年送進立法院通過一讀後,因其他法案擱置遲遲無法完成二、三讀,最後無疾而終。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今天上午在國健署記者會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最新版的「菸害防制法」修法草案已於上週送進行政院,審查完畢後將再次闖關立法院,希望在最後2個月的會期內力拚過關,嚴管電子菸、加熱菸。石崇良說,這次送到行政院的草案共有3大重點,首先是比照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加熱菸納入菸品管理,業者只要提出健康風險評估並過關,即可合法販售,但將採逐案審查、核可模式進行。其次,草案中也將電子菸等任何類似型式的產品以「類菸品」管理,避免使用「新興」菸品,給人一種新潮、誘使人想嘗試的感覺,並且明令全面禁止類菸品輸入、製造、販售。第三是擴大禁菸場所範圍,將幼兒園、校園以及夜店所有過去並未全時段禁菸的場所通通納入,未來夜店、酒吧除非設置有獨立空調的吸菸室,其餘將通通禁止吸菸。石崇良指出,除此之外,未來菸品包裝上的警示圖比例也將擴大至9成,並全面禁止加味菸等,避免誘使女性、青少年吸菸。反菸團體曾質疑,將加熱菸以菸品管理、電子菸以類菸品管理,未來一旦有兩者結合的菸品問世,恐怕無法可管。石崇良表示,正因未來菸品可能有更多種形式,因此才會以類菸品統一管理,凡是有化學成分或屬於液體、氣化式等任何與「類菸品」條件沾上邊的產品,即便同樣具有傳統菸品特質,仍通通屬於類菸品,全面禁止製造輸入。電子菸實體店面愈開愈猖獗,國健署雖曾與經濟部、財政部討論在修法草案通過前,設法剷除電子菸實體店面,但至今仍隨處可見。國健署署長王英偉指出,過去因缺乏法源依據,地方政府在稽查電子菸實體店面確實有難度,即便今年2、3月衛福部已公告電子菸有害身體健康,可以消保法開罰,力道仍不夠。石崇良說,盼相關修正草案儘速通過,讓執法單位有明確的法源,全面杜絕電子菸危害民眾健康。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0-11-03 癌症.胃癌
亞洲比歐美有更多胃癌患者 專家:可能跟這個原因有關
【文、圖/摘自木馬文化《傳染病的世界史》,作者石 弘之】幽門螺旋桿菌的巧妙生存法幽門螺旋桿菌的長度,大概是一公厘的兩百五十分之一,當胃中酸性較弱的時候,它住在胃黏膜細胞表層,以胺基酸與縮胺酸為營養來繁殖。當胃中酸性變強,它就會製造酵素(尿素酶),將胃黏液中的尿素分解為氨與二氧化碳,氨會中和胃酸,創造出「安全」的環境。聽說以前幾乎所有人身上都有這種菌,目前全球還是有一半人口感染此菌。目前日本有五千萬到六千萬人感染此菌,大約是一半人口,五十歲以上的人有七成感染,年輕人也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這麼多人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有胃潰瘍等胃病的人卻不多,據說每二十五人到五十人才有一人發病。反之,胃癌病患有百分之九十八都驗出此菌。日本國立癌症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機率是無感染者的五倍。幽門螺旋桿菌是經口感染,也就是細菌混在糞便中,吃下被糞便汙染的食物就會感染。所以母親咀嚼食物之後餵嬰兒吃,就是一種主要的傳染途徑。最近的研究顯示,零到十歲的兒童胃酸酸性較弱,免疫力又不完整,很容易感染,但是成年之後幾乎就不會感染。傳染率與沖水廁所普及率和衛生狀態有關,發展中地區有九成以上的人感染此菌,但是先進國家只有一到兩成。日本的中高年齡層感染率很高,應該是因為小時候的衛生狀態不佳。年輕人的感染率低,代表衛生環境改善。二十世紀前葉,歐美國家幾乎所有人都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是根據最近的調查,美國、瑞典、德國等先進國家的兒童,只有百分之六感染此菌。這是可能是因為兒童經常感染中耳炎或呼吸道疾病,醫生更常使用抗生素,所以幽門螺旋桿菌就被殺死了。細菌的南北問題奇妙的是,歐美國家與非洲國家都有很多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胃癌病患卻不多。而且同樣在東亞,愈往南走,胃癌的發病機率就愈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二零零八年的統計,全球胃癌發生率是每十萬人有十四點一人,但是東亞卻高達三十人,遠高於歐洲的十點三人,北美的四點二人。觀察發病率最高的五國,第一是韓國四十一點四人,第二是蒙古三十四人,第三是日本三十一點一人,第四是中國二十九人,第五是瓜地馬拉二十八點六人,可見胃癌集中在東亞。大分大學醫學院的藤岡利生教授團隊,證明歐美與亞洲國家之間的幽門螺旋桿菌基因型態不同,而且連亞洲各國各民族之間,幽門螺旋桿菌的基因型也不盡相同。這些差異,很可能影響到胃癌等疾病的發生率。東亞人胃裡的幽門螺旋桿菌,九成以上的基因會引發胃黏膜發炎,或者讓胃萎縮引發胃癌。另一方面,歐美人的幽門螺旋桿菌,只有三到四成具有這種基因。幽門螺旋桿菌會攻擊胃壁細胞,當傷害累積夠多就容易引發胃癌。如果再加上其他危險因子,胃癌風險就大增。「帶菌又抽菸者」的胃癌風險是「不帶菌的不抽菸者」的十一倍,也是「帶菌而不抽菸者」的一點六倍。同理,「帶菌的高血糖者」的胃癌風險是「不帶菌的血糖正常者」的四倍,「帶菌的正常血糖值者」的二點二倍。
-
2020-11-02 科別.腦部.神經
眼睛黑矇、暈眩…頸動脈狹窄恐造成中風,這個族群是高風險群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臺中榮民總醫院介入性腦血管外科主任崔源生醫師表示,「有許多患者認為暈眩、眼睛黑矇是過度疲勞或眼睛不好所造成而拖延就醫;其實主因是頸動脈狹窄,而眼動脈是頸動脈的分支之一,當頸動脈變得狹窄、血流減少,最常以眼睛黑曚來表現。」頸動脈狹窄造成中風?兩者關係密切崔源生醫師解釋,頸動脈是負責供應頭頸部血液最主要的動脈,在我們頸部的兩側各有一條頸動脈。若是因為斑塊鈣化堆積在頸動脈血管內,就像水管堵塞一樣,水流量減少如同血流量減少,使得腦部無法獲得足量的含氧血供應,只要短短幾分鐘,腦細胞就會缺氧壞死,這就是所謂的「缺血性中風」。頸動脈狹窄的初期通常不會有明顯症狀。然而,頸動脈狹窄會導致長期血流量下降,而讓大腦缺血。隨著腦部缺血愈來愈嚴重,患者會感到暈眩、反應差、注意力不集中。接著會出現各種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腦中風的症狀,像是突然肢體麻木無力、說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在說什麼、單眼或雙眼看不見、失去平衡等。你是頸動脈狹窄高風險族群嗎?「頸動脈狹窄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顯著關聯,因此年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通常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年紀都在60歲以上。」崔源生主任說明:「另外,男性佔了頸動脈狹窄患者約八成的比率,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對血管內皮細胞提供一些保護作用,讓女性較不容易產生血管粥狀硬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問題的患者,比較容易罹患頸動脈狹窄,因為高血壓對血管造成過大的壓力,血管較容易受傷;高血糖則會弱化身體代謝脂肪的能力;高血脂患者往往有更多膽固醇聚集成斑塊,這些都增加血管粥狀硬化及狹窄的可能性。抽菸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危險因子,香菸裡的有害物質會傷害血管內層組織,使血管問題更加惡化。 還有一類患者因為罹患頭頸部癌症,接受大劑量的放射治療,進而導致頸部血管的狹窄。先天性遺傳疾病也可能會增加血管病變的機會。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方便且安全崔源生醫師指出,頸動脈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可以檢驗出是否有頸動脈狹窄。其中,頸部超音波是最方便、實用的篩檢工具,因為不具侵入性,也沒有放射線,可以每年固定篩檢。接受超音波檢查之後,若是發現有頸動脈狹窄的可能,建議需要進一步接受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了解血管狹窄的程度,並看看是否已有腦中風的跡象。在考慮進行治療時,還會安排血管攝影。治療頸動脈狹窄 提前預防中風發生當頸動脈狹窄程度超過60%,且有頸動脈狹窄造成的視力黑矇、暈眩等症狀;或沒有症狀但頸動脈狹窄超過70%,可以選擇傳統內膜剝離手術或微創頸動脈支架進行治療,預防中風的發生。 內膜剝離術是國際上治療頸動脈狹窄的主要方式,外科醫師利用一個頸部的切口找到頸動脈,切開頸動脈,移除堆積於頸動脈的斑塊後再縫合血管。至於微創頸動脈支架的原理就與心臟的冠狀動脈支架非常類似,醫師從患者鼠蹊部放入導線,一路延伸到頸動脈,直到導線穿過頸動脈狹窄的地方,再順著導線展開頸動脈支架,接著可以用氣球做局部擴張,將斑塊撐開,回復頸動脈的血流暢通。 「微創頸動脈支架治療時間短,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且不需麻醉,在患者清醒的狀況下施行,對年紀大的患者來說較能負荷。」崔源生主任解釋。放置頸動脈支架 配合保護裝置 在放置支架時,為了預防在操作過程中的血塊掉落,醫師會運用更精細的導管設計。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遠端濾網」,是在導管的遠端打開一個網孔很密的保護傘,讓血液流得過去,但是當斑塊剝落掉下,這個遠端濾網就能及時攔截,不讓剝落的斑塊往大腦流過去。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再回收遠端濾網即可。另外一種保護設計是「頸動脈近端防護氣球裝置」,在頸動脈近端展開氣球,能夠暫時堵住血流,當血流暫停,再將頸動脈支架展開,此時如有脫落的斑塊不會隨著血液漂流而引發中風;待頸動脈支架操作完畢後可吸出少量血液及脫落的斑塊,再將防護氣球裝置消氣放掉,讓血流恢復流動。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本身不具有危險因子,可以在60歲之後每年固定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篩檢。」崔源生主任一再提醒:「如果本身有三高、又有抽菸習慣,建議從50歲就開始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若曾出現眼睛黑曚、視力模糊、暈眩等症狀,要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治療,降低中風的機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