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抗癌藥物
共找到
75
筆 文章
-
-
2024-10-01 癌症.肺癌
有藥延命無力負擔 肺癌中的罕病奪命
50多歲李先生於確診肺癌後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得知自己屬於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人數極少,雖有相對應特異性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且需自費,他無力支付醫療費用,只能接受傳統化療,僅一年多,就撒手人寰。台灣每年新增近1萬7000名肺癌患者,肺癌種類眾多,以EGFR突變基因中的exon 20變異為例,在接受NGS基因檢測後,約近1成屬於此變異型別,人數僅約數百人,常被喻為「肺癌中的罕病」。李先生為exon 20變異的肺癌患者,確診罹癌時,為了找出是否有相對應的抗癌藥物,接受NGS基因檢測,從精準治療角度來看,他算是幸運癌友,目前已有可有效延長存活期的抗體標靶藥物。但因藥費昂貴,他無力籌措龐大金額,只能依照現有健保給付用藥,未能於第一時間使用到「更適合」的藥物,幾個月後不幸病故。林口長庚肺腫瘤科主任暨肺癌團隊召集人柯皓文表示,政府給付肺癌用藥金額之多,已是所有癌症之冠,例如,今年10月起擴大給付肺癌晚期第3代標靶藥物,1年約4000人受惠,每人每年可省115萬元藥費,健保藥費支出80億。但醫界仍希望健保持續適度地給付新藥,減少這類悲劇一再發生。柯皓文表示,健保財務有限,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確實很難一步到位,與先進國家同步給付,但盼望未來能夠適度給付新藥,讓少數特定基因變異的癌友也能有活下去的機會。
-
2024-08-30 醫療.中醫
婦癌多與2因素有關 飲食首要考慮中性溫和食材好吸收
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癌,在中醫體質表現常見血瘀、肝氣鬱、月經異常和出血點滴不止等現象,中醫如何調理體質,輔助減輕治療副作用?醫師建議,飲食以植物性為主、避免食用含荷爾蒙製劑食品、限制高脂肪食物攝取、少吃煙燻或燒烤食物、控制精緻糖攝取,更應保持規律的運動習慣。婦癌多與女性荷爾蒙、環境荷爾蒙有關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表示,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與雌激素、黃體素等女性荷爾蒙有關,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雙酚A等透過食物進入人體,會干擾內分泌系統,增加婦癌風險,市售漢方草本中藥飲內中藥劑量未知,建議應由中醫師診療開立藥方,以符合病患個別的體質。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血腫科主任簡采汝說,沒有生產經驗的人罹患乳癌、子宮內膜癌機率較高,子宮內膜癌好發於40至60歲,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須警覺初始症狀,針對高危險群病人如服用抗癌藥物Tamoxifen者,定期接受經陰道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厚度,當內膜增厚併有不正常陰道出血時,建議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或刮搔手術,以排除子宮內膜癌可能性。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柯皓庭表示,中醫在乳癌治療有5階段,包含「手術前後」促進傷口癒合、體力恢復;「化療期間」緩解副作用;「放療期間」緩解咽喉、咳嗽與皮膚等不適;「抗荷爾蒙治療」緩解潮紅、盜汗、失眠等類更年期症狀,以及降低腫瘤復發或轉移機率。婦癌飲食選擇 首要考慮中性溫和好吸收黃澤宏指出,婦癌患者飲食要選擇中性溫和好吸收的食材,例如番石榴、蘋果、葡萄、櫻桃、桑椹、空心菜、菠菜、胡蘿蔔、茼蒿、花椰菜、雞肉、魚肉、豬肉、排骨、雞蛋、豆漿和白米飯等,柳橙和木瓜則視個人狀況酌量攝取。中醫輔助治療要定期追蹤肝功能,謹慎使用人參、當歸等類雌激素中藥。黃澤宏說,常見補品藥膳可能非常燥熱,如麻油雞、薑母鴨、燒酒雞、羊肉爐、當歸、黃耆、人參、十全大補湯、四物湯等,要特別留意。(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6-10 名人.精華區
閻雲/癌細胞躲免疫細胞竟做出「這牆」防禦,科學家表示破解此牆可望闢抗癌新道路!
美國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研究發現,癌細胞釋放的酸濃度,要比以前知道的還高得多,甚至會形成一道「酸牆」(Acid Wall)阻止人體免疫細胞攻擊。這篇研究今年三月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期刊,這個全新發現,可望為未來開發抗癌藥物開啟新的途徑。近一個世紀來,我們已經知道腫瘤組織呈酸性狀態,但腫瘤組織雖呈酸性,也只比體內大多數健康組織酸一點。比如說,靜止時人體肌肉平均pH值7.4,呈弱鹼性,惡性腫瘤平均pH值為6.8,呈弱酸性。根據顯像研究,測出腫瘤酸度不均幾年前,這篇論文作者、德州大學西南醫學中心Harold C. Simmons 綜合癌症中心和生物醫學工程、細胞生物學系教授高金明(Jinming Gau),就和同事設計了可在特定酸度下發光的奈米粒子,其中pegsitacinine這種螢光顯像分子的奈米成分,可在pH5.3的腫瘤中發出明亮螢光,已通過第二期臨床試驗,成為癌症手術的影像引導工具。2023年,pegsitacinine獲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突破性療法認定,加快了具有潛力藥物的開發及審查速度。但高金明和研究團隊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pegsitacinine會在腫瘤組織中發出螢光,因為腫瘤的酸度被認為太溫和,無法觸發其活化。研究團隊利用pegsitacinine探針,針對從人類和小鼠取得的肺癌、乳癌、黑色素瘤和膠質母細胞瘤等多種單一癌細胞,進行顯像研究,結果發現pegsitacinine探針會在這些癌細胞的一側發光,在另一側則不會發光,顯示這些癌細胞的酸度並不均勻,由乳酸分泌引起,這些乳酸是癌細胞在消化葡萄糖或血糖後產生的廢棄物。癌細胞用酸牆 阻免疫細胞當研究團隊在腫瘤組織中進行類似實驗時,螢光影像顯示,癌細胞會優先將酸從鄰近的癌細胞泵打出來,並進入癌細胞外的環境,在腫瘤邊緣形成酸度較高的區域,進而出現一道隱形的酸牆。進一步從人類腫瘤樣本中發現,這道酸牆使得腫瘤組織內幾乎找不到CD8+ T細胞,而CD8+ T細胞是已知可以對抗癌細胞的免疫細胞。研究團隊在酸度增加到pH5.3的培養皿中,一起培養癌細胞和CD8+ T細胞,發現CD8+ T細胞在3小時內死亡,而癌細胞卻都活得好好的,顯示在較高的酸度下,免疫細胞的攻擊可能會受到阻礙,當然傷害不了癌細胞。也就是說,癌細胞可以透過酸牆來保護自己。癌細胞的這項特質,雖可保護自己,卻也讓科學家找到破解它的潛在治療方法,未來可透過藥物把腫瘤組織周圍的乳酸轉化為乳酸鹽,降低酸度;或在腫瘤內釋放化療藥物的pH敏感藥物載體,調整周圍環境酸度,打破那道酸牆,好讓免疫細胞進去攻擊並殺死癌細胞。這個透過改變腫瘤周圍酸性環境的全新方法,可能讓我們多一種對付癌細胞的新武器,在抗癌戰役中多一分勝算。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5 醫療.消化系統
暴瘦10公斤!60歲男3度腸阻塞掛急診,醫揪出是「它」惹禍
台中一名60歲男子半年來反覆腹痛、食慾不振,甚至暴瘦10公斤,近3個月更3度腸阻塞送急診,其中一次切除阻塞腸子,切片檢出結核菌,才知道是腸結核作祟;這名男子經衛福部台中醫院醫療團隊緊急以抗結核藥物治療,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終結擾人的腸阻塞人生。60歲男3度腸阻塞掛急診台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說,這名患者到院檢查一度懷疑腸腫瘤,檢查顯示部分腸阻塞,大、小腸交接處「末端迴腸」嚴重狹窄,切片未發現明顯異常。經治療未緩解且術後3周出現腹水,進一步化驗才發現感染結核菌,反覆腸阻塞是「末端迴腸結核」造成;幸好患者痰液並未發現結核菌,讓醫護人員跟家人鬆了一口氣。吳明駿說明,結核菌存在於大自然中,很多人幼時感染後潛伏在體內,待年長或免疫力下降時就可能發病。近來「肺外結核」的案例有增加趨勢,可能與糖尿病、肝腎疾病、或免疫抑制劑與抗癌藥物的使用有關,除了腸道,腦、心、肝、消化道、腎、腹膜、淋巴、及骨髓等重要器官也可能感染結核菌。出現6症狀要當心腸阻塞吳明駿表示,腸道結核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振、貧血、發燒、盜汗或體重減輕等,診斷不易,正確診斷並不容易,提醒體重減輕、貧血、腹痛超過三個月以上,經治療症狀未緩解,應盡速找專科醫師進一步診斷,才能及時獲得正確治療。吳明駿說,腸結核只要未感染到肺部,就沒有空氣與飛沫傳染的風險,治療方式與肺結核相同,台中醫院抗結核醫療團隊會給予抗結核藥物,患者應完整接受治療,並接受追蹤性的腸鏡和影像檢查,避免復發。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4-19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胰臟癌新療法續命 國衛院:TCOG跨院臨床試驗
治療複方「化療藥物組合療法-SLOG」有效延長胰臟癌病人存活期達11.4個月。國衛院長期關注消化道癌症,透過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開發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新治療法,更針對「癌王」胰臟癌,研發更具療效的治療複方,並持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去年有24件臨床試驗進行中。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表示,TCOG主要工作在於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及各種合併新療法,並建立台灣常見癌症之診斷、篩檢預防及治療臨床指引、提升癌症治療照護品質。一名50歲罹患甲狀腺乳突癌男性,切除甲狀腺後合併肺部轉移,進行碘131治療,未見成效;使用標靶藥物後產生嚴重副作用。在參與精準醫療計畫,發現患者有CCDC6-RET的融合基因,改用RET抑制劑接受治療,才漸有起色,顯見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對「基因」下藥,能成功提升療效。另外,晚期胰臟癌以化療藥物gemcitabine加oxaliplatin、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0.7%,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目前晚期膽道癌最新療法也有近46%反應率,都比傳統療法好很多。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4-18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
根據統計,抗腫瘤藥物在進入人體臨床實驗前,就有三到四成失敗,主要原因為缺乏體外模擬的結果運用在人體上的療效評估。但部分癌症病程很快,如胰臟癌,可能在短時間內便惡化擴散,醫師篩選治療藥物並拿捏劑量,讓病人獲得合適治療成為挑戰,因此縮短藥效驗證時間便是一大重點。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實驗室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攜手打造的「MedSelect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臨床用藥指引平台」,即是透過生物晶片的概念,將生物體內的環境縮小到奈米的尺度放置於晶片上,將每個晶片當作一個生物體,能在藥物進行動物實驗或人體測試之前,先測試藥物治療的效果。計畫主持人黃振煌分享,平台建立的契機因是他具有化工輔修的背景,在一次就醫過程中他了解到每位病人會因個體差異,使用同樣的藥物的效果都不一樣,為協助讓病人更快獲得適切的治療,故投入此創新計畫。也因符合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精神,獲得本年度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的支持。模擬腫瘤環境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黃振煌說,團隊與台大、中國附醫、台中榮總等醫院合作,在病人同意後,取得腫瘤檢體後,將其放在生物晶片上,模擬和體內腫瘤高度相似的環境,搭配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得以執行準確及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輔助醫師用藥的判斷,拿捏所需劑量。應用在新藥開發上,倘若治療前皆能先篩選或評估有效的藥物組合與劑量,著實對現有的治療是一大躍進,此計畫也獲得百靈佳殷格翰德國總部及跨國團隊的青睞,並從89件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中脫穎而出,期待能透過數位健康技術為全球人民創造健康福祉。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新藥研發的領域,這就像是把「2D」的平面設計圖「3D化」,先把縮小的人體組織建構出來,黃振煌解釋,藥物開發傳統從平面2D的細胞培養開始,然而人體組織是立體3D,運用將流體微小化以精確控制的微流體技術模擬人體的血液循環,搭配晶片讓藥物由外逐漸擴散至腫瘤細胞內,得以模擬藥物運用在實體腫瘤的情況,達到最真實的測試效果。化工結合生醫 推進可能MedSelect平台整合了生物環境、環境模擬以及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具有使用者友善的控制介面,可以控制或維持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濃度,於培養的同時進行影像記錄,即時觀察腫瘤細胞對藥物的局部反應,黃振煌比喻,有如「將每個晶片當作一隻實驗動物」,運用於新藥開發時,實驗動物能減量到傳統方式的8%用量。然而,將體外模擬的結果,應用於臨床治療上,還有許多挑戰要克服。例如,腫瘤內部為缺氧的環境,有些藥物在有氧的環境較有效、有些則在缺氧環境較有效。結合臨床資源 期待正向改變黃振煌也說,和醫療單位的合作也是很大的挑戰,由於每位病患的檢體情況各異,各醫師手術過程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接到病人要開刀的通知後,為了確保檢體的「新鮮」程度,團隊成員必須馬上迅速帶回處理,因此需要和臨床持續溝通,並建立標準化程序。「我們的學生很優秀,他們其實去台積電工作,第一年、第二年的薪水都比我高!」黃振煌笑道,語中帶有後生可畏的驕傲,「不過,我們團隊成員對技術研發抱持著熱情,並有興趣創業,我們團隊開發的起因,是為病人與醫師的迫切需求,希望能夠帶來改變,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影片來源/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團隊介紹由國立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黃振煌副教授所率領,研發團隊成員有穆宣佑、林雅慧等人,臨床顧問包括台中榮民總醫院腫瘤科周政緯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新竹分院麻醉部文寄銘主任等。曾獲選國科會萌芽計畫、2023年未來科技獎。 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計畫為百靈佳殷格翰主辦,為了能帶領著民眾的生活走向更美好、更健康的方向邁進,秉持企業主張「Life Forward」持續鼓勵台灣生醫新創發展,今年辦理「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由德國總部遴選出6組團隊。投稿計畫中,約六成聚焦癌症、數位科技領域,並以發展創新突破性藥物、新興發展技術為台灣,甚至全球患者爭取最大的健康福祉,更期待藉此也能讓國際看見台灣生醫實力。【獨角獸系列報導】其他獲獎團隊看這裡:📍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 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2024癌症論壇/治療權、工作權、心靈支持 癌後三支好箭
隨著精準醫療的治療趨勢,癌症已成為慢病化,但新藥、新科技費用昂貴,健保財源有限情形,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提出第二層健保的可能性,期待公私保共營解決醫療負擔;另外,針對困難癌症治療,國衛院癌研所帶來「癌王」胰臟癌最新治療方式;癌友如何保留工作權、運動防癌及社區癌友關懷啟動,都希望讓癌友的第二人生可以活好活久。聯合連續六年與國衛院攜手舉行癌症論壇活動,今年論壇主題是「Love & Care友善抗癌行動」,於4月13、14日於政大公企中心A2國際會議廳隆重登場,兩天活動中,超過20位重磅級專家、學者登台分享最新癌症相關政策、治療趨勢等最新資訊,現場三百多位民眾也熱情參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副所長蔡慧珍以「國衛院推動癌症治療的核心-台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為題進行演講,她指出,TCOG推動跨院際癌症治療方法的臨床試驗、開發新抗癌藥物、合併藥物新組合及免疫療法等新療法,目前持續進行多種癌別的精準醫療計畫。蔡慧珍帶來最新晚期胰臟癌與膽道癌治療計畫,以膽道癌為例,以免疫藥物nivolumab加 gemcitabine、口服S-1的藥物組合,總體反應率可達45.9%,整體療效明顯提升,副作用降低、也不需住院治療,可以讓癌症病患治療品質提升。癌症新藥愈來愈貴,健保總額年成長率年跟不上藥費成長,商業保險成為癌症治療重要資源。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彭金隆勾勒出「第二層健保」想像,未來民眾在繳交健保費時,可能同時收到衛福部通知,可選擇第二層健康保險,並有不同計畫,行政程序由健保署來負責,但由商業保險協助民眾支付健保無法納入的醫療項目。彭金隆說,第二層健保必須「公私協力」,目前商業保險36%的費用花在核保、行政及管理,實際用於理賠比率僅五成,若能讓使行政機關負責醫療保險行政成本,以公辦民營方式邀集保險公司成立共保組織,提供民眾加保選項,加上健保署管控醫療費用與藥價議價能力等,能讓民眾保費費率下降,在不排除病弱體的情況下,形成大數法則,讓商保普及成第二層健保。第二層健保未來或許可解決政府財務難題,但癌友更擔心工作權受影響,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服務組主任游懿群表示,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進步,罹癌後存活率逐年上升,青壯年癌友與癌症共存也成為趨勢,但對比身心障礙勞工,癌友在職場上受到的保障相對薄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癌症病友職能評估」、「第二職業技能培力訓練」與「癌家職力學堂」服務,希望進一步提升癌友就業機會,創造癌友就業友善環境。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近年癌症病人自殺率並沒未隨著癌症治療進步減緩,每十萬人仍有一百一十人,分析院內資料發現,一年內有六名患者輕生,其中只有一人看過身心科,半數是早期患者,多數輕生時間是離開醫院,回歸社區或家庭之後,如何在社區進行關懷,至關重要。衛福部國健署今年四月推動「發展慈悲關懷社區暨以癌友家庭為中心之照護模式」試辦計畫,主動找尋癌友的蹤跡,目前全台有6家醫院參與,希望主動解決癌友心理層面的問題。運動更是在國家癌症防治政策健康促進的一環,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癌症希望基金會運動處方計畫負責人謝政毅表示,缺乏運動易導致慢性病、肌少症、骨鬆,增加失能、死亡機率,因此鼓勵民眾、尤其癌友,應盡早養成運動習慣。謝政毅表示,癌友仍應以抗老化為目標進行肌力訓練,定期並逐漸增加活動量,每次10分鐘從事中度以上會喘的運動,每周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活動,或75到150分鐘高強度活動;基金會也與健身房合作,制定訓練不同身體部位的運動處方,協助癌友遠離靜態生活,讓常訓代替長照,恢復癌後健康體能。作家H分享罹癌經驗,他不改幽默大砲風格,被診斷為攝護腺癌的他,提到罹癌前進行性行為已有「遲射」狀態,當時不以為意,甚至認為「持久」是幸福象徵,回想才發現早有徵兆。談到論壇前幾日才回診,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又從0ng/mL升回0.07ng/mL,犀利的他自己沒在怕,還說「醫師說我很厲害,不服藥也可以撐到0.07,看來我要繼續吃藥了!」但也因藥物副用導致男性女乳症,作家H特地以一襲俐落西裝,內搭女性束胸衣,開胸坦乳明示自己的副作用,他鼓勵癌症病患,「我們無法控制疾病的到來,也無法改變治療副作用;卻可以改變自己心態與生活作息。」
-
2024-04-13 醫聲.癌症防治
凱特王妃罹癌震驚各界,世界研究指出罹癌青壯年近30年增79%!了解什麼是預防性化療
英國凱特王妃2024年3月發布影片宣布罹癌,表示在先前腹部手術後的檢測發現癌症,醫療團隊建議進行「預防性化療」,她也正在該治療的早期階段,但並未進一步透露治療細節。尤其她年僅四十二歲,癌症患者雖大多為年長者,但近期研究發現,全球未滿50歲罹癌的病例,近30年來激增約八成。學者對此趨勢原因未有定論,從菸酒、肥胖到加工食品都有嫌疑。多留意身體警訊、及早篩檢為對抗青壯年罹癌的可行方式。凱特王妃治療團隊所指的預防性化療是指什麼?在癌症治療中扮演何種功能?未滿50歲癌症死亡數 增近28%法新社報導,英國醫學期刊「腫瘤學」去年刊登的一項大型研究發現,1990年~2019年間,全球每年未滿50歲確診29種常見癌症任一種的患者總數,大增將近八成,原因無人能確定。這項全球性研究發現,1990年,全球不滿五十歲的癌症確診病例為182萬例,到了2019年增加到326萬例,增幅達79%。研究人員還預測在這個十年結束前,未滿五十歲的癌症新病例數還會再增加三成,經濟富裕國家將尤為顯著。青壯年罹癌人數增加,和全球人口增長有關。不過,過去半世紀各年齡罹癌者存活率已幾乎翻倍,但未滿五十歲癌症死者數在過去30年來卻仍增加近28%。英國伯明罕大學癌症學者西瓦庫瑪說,罹癌青壯年增加的趨勢可謂一種「流行病」。自從凱特王妃2024年一月歷經腹部手術、3月22日宣布罹癌後,西瓦庫瑪等醫師均發聲,指出在診間看到的青壯年癌症病患越來越多。乳癌最常見 消化道癌症受關注青壯年癌症患者中,乳癌最為常見,但研究人員特別憂心結腸癌、胰臟癌、肝癌、食道癌等消化道相關癌症。美國癌症學會指出,以未滿五十歲的美國男性癌逝者來說,結腸癌如今是頭號殺手,在女性癌逝者中也僅次於乳癌。參演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黑豹」的影星查維克博斯曼二○二○年就是因結腸癌病逝,年僅四十三歲。台灣常將發生在結腸、直腸的惡性腫瘤通稱大腸癌。針對青壯年癌症病例增加,西瓦庫瑪坦言尚未有證據能確定其原因,可能是多項因素綜合導致。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柯爾曼說,潛在解釋有二:★其一,當前四十幾歲青壯年比上一輩更早暴露於菸、酒、肥胖等致癌因子。她指出,流行病式的肥胖問題直到1980年代才開始。西瓦庫瑪也認為,肥胖起碼是部分原因,但有些青壯年患者既非肥胖,也沒有遺傳具罹癌風險的基因。★其二,青壯年面臨與以往不同的問題,疑似禍首包括若干化學物、新藥物甚至塑膠微粒,但未獲證實。★也有人歸咎於高度加工食品,但亦無足夠資料佐證。★另有理論指向食物會改變腸道微生物群,但柯爾曼的研究雖顯示癌症會改變微生物群,卻難定論微生物群的改變會致癌。開設年輕癌症病患特別門診的伯明罕大學教授貝格斯說,青壯年罹癌數增加的原因不少,包括醫界越來越善於在早期發現癌症;年輕人對自身健康的覺察度也比上一輩敏銳,更願意在相關症狀剛出現時就尋求幫助。英國觀察家報引述貝格斯指出,其他因素還有部分癌症風險因子可能透過家族基因遺傳;隨著帶有癌症風險基因的人比以往壽命更長且能生育更多小孩,這類基因於是在人口中累加。年輕人罹癌 化療劑量耐受度高為了應對青壯年結腸直腸癌病患數增加,美國2021年將建議篩檢年齡下修到45歲。好消息是,年輕罹癌者對化療劑量的耐受度比年長患者高,可用更強效治療方式。英國華威大學醫學教授楊恩說,較年輕罹癌者存活率一般較高;像凱特這樣手術中意外發現癌症,多半是還沒有明顯症狀的早期癌症,化療更有效。學者希望凱特的經驗能提醒民眾,一旦察覺任何身體異狀就應諮詢醫師。西瓦庫瑪說,人們對自己身體狀況多半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真的覺得哪裡不對勁,不要拖延,就去做檢查」。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澳洲非營利媒體網站「對話」解釋,預防性化療不等於預防癌症。在癌症治療上,「預防」指涉在癌症移除後,透過化療來防止癌症復發。要真正預防癌症,專家建議可就飲食、運動、防曬等方面的生活型態進行調整。另外,一種荷爾蒙療法藥物「泰莫西芬」可用來降低部分乳癌高風險患者罹癌風險,阿斯匹靈則可以用於腸癌等癌症的高風險患者。放射線治療 局部移除癌細胞癌症發生後,如果癌細胞限於身體局部,而未發現轉移到遠處部位的證據,手術、放射治療等局部治療能移除所有癌細胞。但如果癌症已擴散到身體各處才診斷出來,醫師會使用化療(抗癌藥物)、荷爾蒙或免疫治療等療法,循環至身體各處發揮作用。化療也可在手術或放射治療前後使用,來防止原發癌復發。雖然手術可能已治好癌症,但部分案例中,難以偵測的微小細胞可能已擴散至血管,被帶到體內遠處的部位,這將導致癌症在數個月或數年後復發。在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比較只接受手術的癌症患者以及手術後再接受追加化療的患者,發現後續化療能防止癌症復發,延長患者壽命。化療副作用 造血功能暫受損許多化療藥物是透過擾亂癌細胞中心的遺傳物質DNA來阻止其分裂;為了增加效果,在身體不同部位生效的多種藥物會混合使用。不過化療不只針對癌細胞作用,也會殺死分裂中的正常細胞,但由於癌症病灶裡分裂中細胞的占比較高,每次化療殺死的癌細胞比率會高於正常細胞。化療通常每隔3-4周進行一次,正常細胞可在間隔時間恢復。化療副作用通常可逆轉,且常發生在細胞汰換率較高的部位。例如血細胞的製造會暫時被打亂;如果白血球數量低,感染風險會增加。化療用的特定藥物也可能導致手腳麻木等。預防性化療是在局部手術後,沒有癌症殘留的證據後開始實施,因此患者通常可在化療結束後數周內恢復正常活動。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22 名人.張金堅
「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張金堅受父影響決定執醫,奉為終身志業!
外科醫學會今年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及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表彰兩位醫界典範四十年來在乳癌治療、肝臟移植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也紀錄台灣醫療發展進步的軌跡。全方位守護乳癌病友 奉為終身志業 曾獲「癌聯會癌症醫療終身成就獎」、「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聯會台灣醫療典範獎」,張金堅教授在近30年前創立「乳癌防治基金會」,將照護乳癌病友視為終身志業,並成立全台第一跨科別整合醫學會──「台灣乳房醫學會」,緊密結合關懷病友、臨床醫學,成為全方位的乳癌姊妹照護者,堪稱外科醫界典範,獲頒今年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張金堅在求學期間靠著清寒獎學金、家教收入完成學業,畢業進入職場後,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熱心教學,以「教書不要繁複,而要精簡」等原則,規畫「外科核心一百」臨床敎學方案。另編輯外科住院醫師手冊、外科急救手冊、外科臨床案例及手術圖譜,成為實習和住院外科醫師的學習教科書範本。在醫學研究方面,著重於跨領域的團隊研究,整合台大醫院、醫學院、工學院、電資學院研究人員,完成學界科專大型計畫的研究,6年產學合作,研發專利10項以上,技轉生醫業者,其中包括,台灣首創電腦輔助診斷軟體,促使台灣的醫療生技產業加速升級。此外,張金堅帶領台灣頂尖的醫學人才及物理、力學、材料學、數位資訊等專家,探討血管新生的奧秘,完成「血管新生相關疾病診斷與治療新技術研發」,證實腫瘤及缺血性、發炎性、感染性和免疫性疾病,均與血管新生缺陷有關,研究成果相當具有前瞻性。家貧苦讀 力爭上游的模範生張金堅為早年台灣社會家貧苦讀、力爭上游的模範個案,他在家裡排行老五,出生於1946年,張父因只有小學畢業,謀職不易,格外重視孩子教育,鼓勵六個孩子唸書,堅信只要考上大學,才有機會翻身,脫離貧困。張父在台灣鐵路局擔任「司爐」,主要工作是將煤塊鏟進鍋爐,透過高溫燒煤,讓蒸氣火車往前行駛,因工作環境惡劣,身處封閉空間,空氣裡盡是煤灰,埋下罹患肺結核的因子。張金堅醫師就讀台中一中時,張父確診開放性肺結核,經常大量咳血,被強制隔離在八卦山療養所,家人只能在假日至彰化探望,交談時必須隔著玻璃。當時父親一句「如果你當醫師,或許就能治好我的病。」讓張金堅萌生了執醫意念,第一年考取台大電機系,隔年重考,如願考上台大醫學系。就讀期間,父親因病離世,所以考慮畢業後專攻胸腔內科,拯救更多肺結核患者,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矢志刀到病除 專攻乳房外科但在選科前夕,他體悟到「刀到病除」是外科醫師職人精神,對於患者的幫助更為直接,例如,切除惡性腫瘤,就能救人無數,因而換至一般外科,師承當時全台外科權威、被尊稱「雷公」的台大外科主任陳楷模,在恩師引領下,鑽研當時仍屬冷門的乳房外科。1965年考取台大醫科,至1996年晉升台大外科部主任,張金堅醫師是當時台大醫院最年輕的主任。1997年3月8日婦女節當天,張金堅與現任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師徒兩人,攜手創立「財團法人乳癌防治基金會」,期許癌友在基金會的陪伴和扶持下,面對衝擊(Impact)、接受全人照顧(Care),迎向飛躍重生(Revival)。同年12月,張金堅教授創立跨科別整合的「台灣乳房醫學會」。他表示,乳癌治療層面甚廣,舉凡外科手術、化療、放療、荷爾蒙治療、標靶治療,相關科別眾多,包括,乳房外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唯有加強相關科別之間互動、學術交流,才能提升台灣乳房疾病治療水準,減輕癌友治療過程的奔波辛勞。台灣乳房醫學會跨科整合 洞燭機先張金堅表示,乳房醫學會是台灣第一個針對單項疾病而成立的跨科別學會,隨著治療藥物及技術的精進,所招募的會員對象也愈來愈廣,一般外科、腫瘤內科、放射腫瘤科、影像醫學科、病理科、整形外科等等,而照護團隊也擴及護理師、營養師、個案管理師、心理諮商師等。從1997年迄今,歷時27年,難以想像,當時張金堅教授在癌症治療領域上,就有著如此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抗癌藥物研發精進,勢必朝向個人化精準醫療,因此,在規畫乳房醫學會時,籌組多專科團隊,高瞻遠矚、真知灼見的精闢預判及見解,著實令人敬佩。行醫逾半個世紀,始終重視乳癌病友身、心、靈,致力於全人醫療,舉辦上千場乳癌預防及篩檢活動,以及病友會、專題講座,被喻為台灣國寶級乳癌權威。醫療科技日新月異,張金堅教授認為,醫師也需與時俱進,持續進修,即使行醫已50年,目前繼續看診,從事公益活動,工作忙碌,但他仍不斷吸收基因檢測、免疫療法、AI大數據應用等醫學新知。善用科技的進步 更重視人性的溫度在醫學年會上,張金堅教授以「刀起刀落的外科醫學人生──刀上救病人、刀下救地球」為題發表專題演說。他表示,數位、虛擬、AI大數據等科技確實能讓醫學跨出驚人的成長步伐,例如,精準判讀影像圖片、元宇宙醫學大幅縮短了臨床試驗時間,手術傷口從大變小,甚至術後不見疤痕,但只能將醫療科技視為輔助角色,如果全盤依賴,則有可能走火入魔,而漠視了患者的真正需求。另譬如,再過一、二十年,真正的醫療機器人應已問世,屆時醫療水準突飛猛進,大幅提升手術成功率,且可節省許多人力及醫療成本,但可想而知的是,醫病關係恐趨於冰冷,因為缺乏人性互動與關懷。此外,手術後的導管、耗材等醫療廢棄物愈來愈多,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等於「救了病人,卻汙染了地球」,張金堅教授強調,「醫療必須回歸人文人性」,醫界應該思考「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能否想出兩全其美的方案,既可救人,又能不增加地球負擔,必須對未來後代子孫負責。數位科技跨足至醫療,這讓張金堅教授經常反思,擔心一味地求快比好,講究快速知識,恐讓傳統的緩效知識逐漸萎縮,許多醫事人員如果學習腳步慢一點,跟不上時代腳步,很快就被淹沒。更值得討論的是,科技是離不開人性,在醫療上,仍須重視人與人(醫病)之間互動溝通。張金堅教授強調,醫師在運用數位醫療、AI大數據時,仍須保持執醫初衷,具有同理心,保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關心飽受疾病折磨的病患,不能捨棄醫學倫理、傳統文化及生活美感。即將80歲的張金堅教授對於科技新知又愛又畏,如果拒絕接觸,堅決抵抗,勢必成為「數位科技文盲」,但面對及學習時,卻又深感惶恐,因為充滿挫折與挑戰,但他深知處於不可逆的數位時代,必須「活到老、學到老」,才能與時俱進。掌握抗癌新趨勢 更要顧及病患權益對於免疫治療、細胞療法,張金堅教授表示,這是抗癌的新趨勢,從最開始的化學治療,乃至於標靶治療,最近十年則進展至免疫治療、細胞治療,在幹細胞、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等技術日趨純熟後,已被視為治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突破,寄以厚望。不過,部分生技業者打著「再生醫學」旗幟,誇大幹細胞治療效果,容易招貼負面形象,不利於細胞療法的發展,張金堅教授呼籲,政府及立法院務必嚴格審議「再生醫療雙法」條文,在醫療創新與病患權益之間找出平衡點,不要讓昂貴的細胞療法成為「富人醫療」。隨著時代演進,外科早已不是醫學系學生首選科別,因為專業訓練過程艱辛,工時長且不規律,常擠壓私人領域,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再者,醫病關係緊繃,可能面對漫長的醫療糾紛或訴訟,身心備受煎熬折騰。因此,張金堅教授讚許新一代年輕外科醫師,願意勞心勞力地投入外科領域,但提醒,應時時謹記著醫師誓詞,保有救人的使命感、責任感。電影中的受人景仰、天下第一的武俠英雄,必須學習各種武藝,勤加練習,歷經時間的淬練,終底於成。如果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外科醫師,難度更高,除了擁有高超的手術技巧,雙手靈敏,還需具有高人一等的抗壓力,能在關鍵時刻做出精準正確的判斷,最重要的是,要保有熱情與善良,懂得如何與病人、家屬懇切溝通。外科醫師的訓練 學無止境一次手術成功,執刀的外科醫師當然功不可沒,但這不是單打獨鬥,背後仰賴著堅強醫療團隊的緊密合作,過程中需與麻醉科及其他專科醫師、護理師等人齊心協力。因此,如何培養出團隊合作的默契,也是外科醫師不可或缺的訓練項目。張金堅教授表示,數位科技無所不在,對於醫療及病患來說,可以是福氣,但對外科醫師而言,卻是一大挑戰,因為必須學習的事物與技巧愈來愈多且複雜,新世代外科醫師除了持續吸收新知、累積手術經驗,還應具有前瞻性思維,保持機動性、靈活度,與時間賽跑,才能在數位洪流中屹立不搖。在乳癌治療領域,張金堅教授獨具慧眼,在近30年前即預測個人化精準治療世代的到來,成立國內第一個乳癌病友協會「乳癌防治基金會」,以及跨科別整合「台灣乳房醫學會」,陪伴數萬名乳癌姊妹走過人生低潮。早期撰寫外科臨床敎學教科書,為台灣外科醫學奠定深厚根基。近年來,致力於產學合作,從臨床醫學走入實際產業運用,畢生奉獻杏林,張金堅教授獲得本屆台灣外科醫學會年會終身成就獎,實至名歸。外科醫學會頒發「終身成就獎」的同時,也頒發獎金廿萬元給張金堅,他把獎金全數捐出,其中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氣候變遷的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另十萬元捐給長期關注動保及友善動物的「貓咪也瘋狂公益協會」。保有熱情與善良、有同理心,還與悲天憫人的情懷,是張金堅始終不忘的執醫初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6 焦點.用藥停看聽
注意!服用「9類藥物」恐影響健康檢查結果!胸腔暨重症科醫師提醒:健檢前務必告知
你有每天固定服用的藥物嗎?若有,去做健康檢查前要特別留意。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警示,你的日常藥物「對於身體檢查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可能導致臨床診斷的誤判,延誤治療的黃金時間,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8類藥物」健康檢查前要當心究竟在做健檢報告前,有哪些常見的藥物可能會對身體檢查結果產生報告有誤差?黃軒提醒需特別留意8類藥物:1.維他命食品大劑量的維他命C靜脈注射,可能會讓你出現假性糖尿情況,也會使尿酸測定值偏高,這導致檢驗結果呈現「痛風陽性」,同時也可能使尿液和糞便隱血試驗呈現假陰性或陽性反應減弱。此外,維生素A和D也有可能使膽固醇(cholesterol)測定值升高。2.抗生素藥物一些磺胺類(sulfonamide)藥物和青黴素(penicillin) 等抗生素,會增加血液中尿酸的濃度,可能導致「痛風陽性」的虛報。同時,使用磺胺類(sulfonamide)藥物後,一般尿膽素原(Urobilinogen)檢測結果可能會出現混濁,影響判斷結果。3.鎮痛消炎藥物咖啡因(caffeine )、可待因(codeine)、配西汀(pethidine)、痛(Nefopam Hydrochloride)和炎達益(indomethacin)等鎮痛消炎藥物,可能導致總膽管開口處的括約肌痙攣,從而使血液和尿液中的澱粉酶(amylase)含量明顯升高。這種影響在用藥後3至4小時達到最大,並在24小時內消失。阿斯匹靈(aspirins)、安替比林( Aminopyrine)等藥物:由於這些藥物抑制了膽紅素的氧化過程,導致尿液中膽紅素(bilirubin)值升高。4.糖尿病藥物用於治療糖尿病的藥物,如二甲雙胍類(metformin)藥物和胰島素,可能損害肝功能並影響肝功能檢測結果。5.利尿劑泌排特錠(Hydrochlorothiazide)、適泄錠(Furosemide)和安體舒通(Aldactone)等利尿劑會導致低鉀、低血容量和低血氯濃度,可能影響電解質平衡和血液檢測結果。6.荷爾蒙藥物雌性荷爾蒙類藥物,可能影響人體血脂正常含量,使得葡萄糖耐受試驗降低,同時還可能引起血小板(platelet)和紅血球(WBC)數量減少,以及肝臟轉氨酶(GOT/GPT)含量升高。也可能使得血糖(sugar)測定結果升高,容易被誤認為是糖尿病患者!7.抗癌藥物化療藥物可以抑制人體造血系統,導致紅血球(RBC)、白血球(WBC)、血小板和血紅素(Hb)下降,這些變化可以反映在血液檢測結果中。8.碘含量的顯影劑如果您最近接受了涉及碘的顯影劑影像檢查,比如CT掃描或血管攝影,請注意這些顯影劑可能會在數天、數月甚至數年內干擾某些臨床檢測。在進行任何測試之前,請告知您的醫生使用碘的顯影劑的情況。看完以上介紹健康檢查前要當心的8類藥物:維他命食品、抗生素藥物、鎮痛消炎藥物、糖尿病藥物、荷爾蒙藥物、抗癌藥物、碘含量的顯影劑。提醒您在進行身體健康檢查前,務必一定要告知您的醫生您服用的任何藥物,包括長期藥物和最近使用的藥物。這有助於確保健康報告的準確評估,也能避免花了那麼多錢去做健康檢查,卻被誤診,並可能會做一堆的所謂的「進一步檢測」,花了更多時間和費用在身體檢查上。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9 慢病好日子.最新活動
生醫獨角獸/百靈佳殷格翰「獨角獸計畫2.0」 6台灣新創團隊獲獎 接軌國際生醫發展
生醫產業被稱為台灣的下一座護國神山,為鼓勵本土新創團隊投入研發,百靈佳殷格翰藥廠主辦「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總共收到89件新創計畫,並有6組團隊脫穎而出,盼以多元方式支持全球生醫新創,也讓台灣生醫實力獲得世界肯定。為台灣第六大藥廠的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在台將邁入第50個年頭,總經理邱建誌致詞時提到:「台灣的生技產業蓬勃發展,如果這些優秀團隊沒有機會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會有愧於作為一家在台灣生根的公司。」他也說,希望能作為入選團隊和百靈佳殷格翰藥廠與德國總部之間的橋樑。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大中華區總裁暨CEO高皓廷Mr. Mohammed Tawil表示,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每年投入20%年度淨銷售額、約50億歐元作為研發投資基金,2022年全球約有3000萬名患者受益於創新藥物。在與日俱增的挑戰下,期待與眾多台灣新創團隊合作,開創更多創新突破性藥物讓患者可以擁有更好的治療、所有人都能邁向更好的未來。獲獎計畫領域多元 全方位資源擴大守護國人健康邱建誌指出,這6組獲獎團隊的計畫內容,都是公司希望重點發展的區塊,希望有機會進一步合作,持續鼓勵台灣新創研究團隊,如這次獲獎的眼科與AI計畫,便是與往年不同的新創領域。醫療雖進步,但治療未被滿足的疾病還很多,許多被疾病所苦的病人還沒有適當藥物治療,目前各大國際藥廠的策略方向都很接近,不只靠自己研發,也會尋求外部團隊合作。百靈佳殷格翰國際商務授權團隊(Global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Licensing Team)的Dr. Detlev Mennerich,是今年獨角獸生醫新創加乘計畫團隊的負責人,他表示:「過去我們近半數產品皆有與外部夥伴合作的經驗,藉由產業知識分享,加上外部夥伴的專業,對創新藥物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於獨角獸2.0-生醫新創加乘行動計畫獲選的團隊,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皆會提供新興創業公司、學術研究單位、個人量身訂製的輔導資源、解決企業或技術過程中所面臨的挑戰。支持6組新創生醫團隊 共同實現「Life Forward」理念在面對尚無治療的疾病領域,為了患者及其家庭,百靈佳殷格翰藥廠透過創新研發的思維發展治療的解方,也期待未來能與產官學界的專家緊密合作,落實「Life Forward」的企業精神,和大家一起將生命推向更好的地方;也期待能讓台灣優秀且專業的新創團隊,能在國際舞台持續發光發熱。台灣生醫實力堅強 跨界支持共創國際聲量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代理執行長陳綉暉指出,在新冠疫情期間,台灣的醫療照護快速投入,讓各國看到台灣生醫產業的實力。期待在百靈佳殷格翰藥廠的支持下,能加速提升產業產值,持續為台灣挹注創新研發動力。台灣生物產業研發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則也表示,榮幸見證生醫新創加乘計畫讓產官學研緊密交流,並推動國際互動的機會,進而提升台灣生技產業界在國際的能見度。今年由百靈佳殷格翰藥廠德國總部創投、跨界研究團隊與商業發展團隊遴選出的6件計畫,獲獎單位與主題分別為: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科技學院潘秀玲院長團隊AI 深度學習臨床前藥物開發平台打造AI驅動的臨床前藥物研發創新平台,能在4個月內完成藥物開發服務,大幅改變既往平均超過5年的過程,透過深度學習的AI智慧模型,能省下9成合成費用,設計出的化學結構8成可被合成、6成在細胞體外表現出有效性。📍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北醫團隊開發AI平台 助攻國際新藥研發快速通關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教授陳令儀團隊開發促進腦部外傷後神經元再生小分子藥物創傷性腦損傷因神經難以再生,臨床上多僅能採取支持療法,清華大學團隊由植物萃取關鍵化合物「NTHU-3」,開發促進神經細胞再生的小分子藥物,可順利通過血腦屏障,經動物實驗顯示得以促進神經突再生、改善運動協調能力,已取得國內專利,往臨床試驗階段邁進,未來預計可進一步運用於中風、脊椎損傷、視神經再生等適應症。📍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腦損傷患者迎來新契機 清大團隊開發促進腦神經再生藥物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學系副教授黃振煌團隊與蔚流生物晶片團隊抗癌藥物臨床前藥效檢測與臨床用藥指引平台結合能夠模擬腫瘤環境的生物晶片與自動化培養暨觀察系統,打造準確性高的平價藥物療效測試平台,除降低成本之外,減少了實驗動物的使用,同時能夠進行準確且全面的藥物療效分析,包含治療有效性、安全性、細胞免疫功能的評估。未來預計能應用於臨床前期藥物測試,或治療中伴隨測試調整藥物使用,讓患者能即時獲得最好的治療建議。📍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清大團隊整合生物晶片平台 輔助醫師用藥判斷 縮短6倍藥物篩選時間友元國際醫材與Skyvor Medical次世代臨床實驗之AI數位醫療平台發展數據遠距醫療平台,可電子截取資料、臨床結果評估、結果通報、虛擬回診,達到患者治療監測。未來的臨床試驗亦能集中於患者及居家,也將可減少第2-3期臨床試驗持續的時間,患者招募更快速、持續參與的機率更高,因而幫助縮短新藥開發時程。📍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分散式臨床試驗革新 友元醫材創一條龍系統助推進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陳韻如實驗室團隊新型單株抗體,用於治療 ALS 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研發透過標靶抑制的機轉,能夠抑制因蛋白質錯誤摺疊TDP-O新型抗體,而堆積於腦部或脊髓中的毒性,針對95%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漸凍人),拯救其運動行為及運動神經元,減少發炎,有助於神經肌肉接點,恢復神經支配功能,讓漸凍人不再是不治之症。 📍入選團隊看更多: 生醫獨角獸/解開「漸凍症」面紗 中研院團隊研發抗體 攻克治療瓶頸新源生物科技眼科疾病次世代治療方法次世代治療為針對糖尿病黃斑部病變與乾眼症的新興解方,除了阻斷血管新生,也兼顧發炎控制與纖維化問題,替代類固醇與免疫抑制劑,減少治療次數,讓療效維持更持久,避免惡化恐出現角膜表皮糜爛、感染,甚至失明。📍入選團隊看更多:生醫獨角獸/新源生技開發次世代眼藥 降低上百萬黃斑部病變、乾眼症失明風險
-
2024-02-07 焦點.用藥停看聽
年前掃除 廢棄藥物處理5大不可不知
年關將近,許多民眾打掃家中,可能會清出一大堆不再使用的藥物,部分民眾因為不清楚藥物該如何處理,可能會趁回診時順便帶回醫院給醫療人員,希望能回收再利用,或是自行分送給親友「呷好逗相報」,也有民眾可能直接將廢棄藥物棄置於馬桶、水槽,其實這些處理方式皆有疑慮。廢棄藥物該怎麼處理才正確呢?Q1:廢棄藥物可自行丟棄嗎?還是需要帶回醫療院所處理?A:對於抗生素、荷爾蒙製劑、抗癌藥物、免疫抑制劑、管制藥物、針劑針頭等危害性較高的特殊藥物,應送回醫療院所處理,若隨意棄置,可能會造成水源、土壤汙染或清潔人員不小心被尖銳物品扎到風險。若是像感冒化痰藥、退燒止痛藥、腸胃用藥等一般類型的藥物,則可自行在家處理,可將藥錠或藥水去除包裝後,與使用過的茶葉、咖啡渣或擦手紙一同混合置入夾鏈袋內,密封後即可隨著家庭垃圾一起清除。Q2:如何分辨廢棄藥物是一般藥物或是特殊藥物?A:部分民眾領藥後會自行分裝而丟棄藥袋、藥物原包裝,但此舉會增加藥物辨識的難度,建議領藥後保留藥袋、藥物說明書、原包裝等資料,以方便辨識藥物種類與藥物有效期限。若不清楚廢棄藥物的種類與處理方式,可向醫療人員提供藥袋、藥物說明書、原包裝上的藥物資訊,並依醫療人員指示正確處理廢棄藥物。Q3:沒有拆封使用過的藥物,可交回醫院回收再利用嗎?A:民眾餘藥回收後,皆會進行廢棄藥物銷毀,不會再提供給民眾使用,以保障民眾的用藥安全。Q4:藥物是否可放在冰箱來延長使用期限?A:各種藥物適合的儲存方式並不相同,並非所有藥物皆適合冷藏保存,倘若藥物置於不適宜的溫度、溼度、避光條件,則容易導致藥物安定性受到影響而變質。建議領取藥物後,按照醫療人員指示、藥袋、藥物說明書所提供的儲存方式存放藥物。用藥前應再次確認藥物的外觀、氣味、有效期限是否異常,以免使用到變質藥物而產生安全疑慮。Q5:沒吃完的藥可否分送他人使用?A:每個人的病因與身體狀況不同,不宜將多餘藥物分送他人使用,以免造成反效果,耽誤治療。建議看診後領取的藥物,應遵照醫師、藥師指示按時服用,若有餘藥回診時亦可請醫師減少處方的數量,避免不必要的藥物資源浪費。
-
2023-12-12 癌症.抗癌新知
化療一定會掉髮嗎?什麼癌會掉頭髮?癌症治療頭髮頭皮護理5策略
癌症病友在接受放療或化療的過程中常出現許多副作用,其中掉髮影響外貌、自尊,著實令人困擾,甚至有些患者還可以因此產生憂鬱症狀。但每一種癌症治療都會掉髮嗎?血液腫瘤科醫師指出,其實並不是每種癌症治療都會有掉髮後遺症!而且毛髮脫落也是短暫的過程,完成治療後大約2~3個月就會重新長出來。癌症掉髮原因掉髮主要是化學治療的後遺症,主要是受某些抗癌藥物的影響,對毛囊快速分裂細胞直接毒性損傷的結果。放射治療也可能讓被治療的身體部位掉毛髮。毛髮脫落指的也不止是頭髮,身上有毛髮的地方,如眉毛、腋毛、腿毛等,都可能脫落。不過通常治療引起的落髮是短暫的副作用,最重要還是先配合醫師進行治療,同時對頭髮和頭皮進行適當的護理和保養,或暫時戴上假髮,都是適當的治療應對。什麼癌會掉頭髮?多數人的刻版印象就是所有癌症治療都會掉髮?其實是與所選擇的化學藥劑和治療方案有關。癌患接受化療時若有用到紫杉醇類藥物就可能會有大量掉髮的副作用,所以像是乳癌、卵巢癌、子宮頸癌需要用到全身性藥物的患者,在接受治療的過程中常見掉髮問題。肺癌患者也是歐洲紫杉醇或太平洋紫杉類藥物比較容易掉髮。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以乳癌為例,俗稱小紅莓的化療藥品(doxorubicin)打1至2個療程後,掉髮的發生率幾乎100%,但使用另一個化療藥品vinorelbine(如:溫諾平、威若賓),其不良反應主要為白血球低下及腸胃症狀,但幾乎不會嚴重掉髮。化療多久後開始掉髮通常掉髮會在治療後的2至3週開始,此期間頭皮也可能會較容易發癢或敏感,因此要注意在梳理和洗頭時要輕柔些。可在治療前先詢問醫師所使用的藥物會不會有掉髮副作用,如有可以事前做準備,如頭巾及帽子等。或者也有人事先就把頭髮剃掉,會先掉頭髮剪下來製作假髮。完成治療後大約2至3個月,最遲3至6個月後就會再重新長出。不過新長出的新頭髮,髮質及髮色可能跟原本的不太一樣,可能較捲或較直一點,也可能與原本不同顏色,不過時間愈久,頭髮會慢慢回到原本治療前的樣態。化療掉髮飲食既然癌症治療掉髮是短暫的副作用,因此頭髮的問題真的無需太擔心,只要在治療期間對頭髮和頭皮進行適當的護理和保養,也不需太頻髮的洗頭髮,注意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或洗髮乳進行頭皮的清潔,加強頭髮的滋潤與保濕即可。在飲食方面不太需要特別針對掉髮調整,但在重新長出頭髮的期間,可多補充一些幫助頭髮生長、維持頭皮毛囊健康的營養素。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衛教資料指出,例如吃富含蛋白質、銅、維生素E及卵磷脂的食物,如豆製品、魚類、雞蛋、芝麻、腰果等。但不要只吃特定某類食物,而是要多樣化食物來源,營養均衡,就能讓頭髮及毛囊健康。治療期間頭髮頭皮護理5策略1.避免物理性處置或化學性藥物所導致的頭髮損傷(例如漂白、染色、燙髮、使用捲髮器或燙髮捲)。2.化療期間應持續實施溫和護髮的策略,加強頭髮的滋潤與保濕。3.使用不太會吸附或抓住脆弱頭髮的緞面枕頭套,使用柔軟的刷子,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洗頭髮而不需經常性的洗頭髮,並且使用溫和的洗髮精或洗髮乳進行頭皮的清潔。4.把頭髮剪短或打薄,短髮比長髮更能減緩因重力或拉扯及梳髮所導致的落髮。當頭髮開始脫落時,短髮的時候比較不會那麼明顯。5.嘗試戴假髮,假髮製作技術愈來愈進步,外觀看上去和真髮沒兩樣。將頭髮剃掉也更容易固定假髮或髮型。【資料來源】.台中榮總--心理調適~女性癌患面對掉髮的心理調適.台灣癌症防治網--化療引起落髮之治療與預防.台灣癌症基金會.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2-08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痛苦又虛弱,為什麼還要運動?詳解運動對癌友有什麼好處
「我都已經得癌症,痛苦又虛弱,還要運什麼動啊?」許多癌友聽到「運動處方」,第一個念頭就是:我需要嗎?癌症希望基金會(HOPE)提供「運動處方」,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副教授朱奕華表示,目前主要針對「度過治療,處於穩定狀態」的癌友;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政毅指出,希望建立指引,幫忙癌友生活復原。罹癌後且身體明顯虛弱時該運動嗎?癌症病患在經過治療後,身體明顯虛弱,連帶影響心理狀況,限制了病友活動的體能與意願。許多研究顯示,在經歷過細胞破壞的療程後,適當的運動可以增進癌友體能,也有助於紓壓。運動對癌友有什麼好處?可以增強肌力、訓練平衡感、減低疲憊感,還可以有更好的心理狀態及生活品質。癌友若缺乏運動,身體可能愈來愈虛弱,間接影響食欲、免疫力與情緒,甚至導致療程中斷,造成更負面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定期運動與癌症診斷後預期壽命的延長有關,在許多情況下是透過降低癌症復發的風險來實現的。研究表明運動有助改善「癌疲憊」化療、放療和骨髓移植等癌症治療會造成身體虛弱的原因,在於抗癌藥物在攻擊癌細胞的同時,也會攻擊健康細胞,包括紅血球。患者可能會出現貧血問題,導致他們感到疲勞。雖然癌疲憊通常在治療結束後減輕或停止,但這對於癌症患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研究表明,經常運動的癌症患者的疲勞程度減少了40%至50%。因此,雖然一開始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站起來並四處走動,但運動將提供減少癌疲憊的長期好處。治療結束後的癌友該如何運動?謝政毅指出,大家都知道運動很好,癌友應如何開始?選擇什麼運動?HOPE展開癌友運動處方計畫,先以治療結束後的癌友為對象,在過往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十二周運動處方,希望建立指引,建議多樣化的運動選擇;未來也希望連結社區、社會等運動資源,進行推廣,幫助癌友持續運動。「HOPE癌友運動處方」先由職能治療師與營養師為癌友進行身體生理評估;接著是個人化的運動及營養介入,會設計成不同模組,分初、中、高階;然後由運動教練帶領,課程設計包括:核心伸展、肌力訓練等;並透過評估生理監測指標、營養指標等,評估效益。癌友運動處方應注意「初學者效應」謝政毅說,最初也想過,應該是運動處方?還是運動菜單?最後決定用「處方」,這表示依個人不同的狀況,有不同的建議。運動作為一個處方,需要嚴肅以待,針對癌友提供個人化建議,設定強度與次數,也就是要有「劑量」的概念。讓癌友持續、主動且愉快的參與,建立自覺,再養成習慣持之以恆。 上了課程的癌友大多給予正向回饋,包括睡眠狀況改善、比較有活力、有精神等,但謝政毅也提醒注意「初學者效應」,初學者效應是指不管從事什麼事情,都會在最初行動的三個月內得到好處和成就,但這是「短暫的歡樂」,必須持續,設定目標,有毅力維持下去。不同癌別、期數有不同運動方式在身體方面,癌友接受治療一定會留下痕跡,例如乳癌病友可能動過乳房切除手術、大腸癌患者腹部有傷口、有人體內還裝設人工血管、接受電療後心肺功能較差,但這些並非運動的限制,而是應該依個人狀況考量運動方式和強度。在心理方面,治療後如同重生,癌友通常對人生更珍惜。謝政毅指出,病友其實都很脆弱,自信心也不足,例如有些乳癌病友術後因為接受輔助性療法、荷爾蒙治療,體型改變,連原來的衣服都穿不回去,看見鏡子裡的自己都傷心,需要鼓勵與建立自信。第四期的癌友可否運動?謝政毅說,「當然可以」,但此時癌症治療目標是控制病情,注意維持運動量,避免強度過高,避免體力不足,也因為可能出現骨頭轉移等,出現疼痛等狀況,必須視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種類。癌症治療期間要做什麼運動?一般運動指南建議,每週五天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其中三天包括至少25分鐘的高強度有氧訓練,以及每週2到3次阻力訓練。然而,對正在接受治療且可能已有數年沒有運動的癌症患者來說,並不建議這樣做。朱奕華表示,癌友要開始運動,可以先由一天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到30分鐘以上;原則上一周至少3次,運動的效果是累積的,一次完成一周所需的運動量,反而易肌肉痠痛或造成運動傷害,使運動計畫無法持之以恆。如果覺得以上還是很難做到,沒關係,到附近走走路,也是一個開始。病友的錯誤觀念是自我設限,覺得身體不行、做不到,乾脆不要開始了。這樣的觀念要改變,運動不是要做到多累才有效,只要放心踏出一小步,即使只是走個10到20分鐘,持之以恆,仍會看到改善。朱奕華表示,在癌友的運動課程中,最受歡迎的是核心肌力、瑜伽等課程,遇到的多是較年輕的病友。她想了解是什麼原因阻礙了癌友走出來接受運動處方的意願?初步看有些病友是因身體健康影響了自信心,也擔心運動導致更疲累。不同癌別的病友可以選擇不同的運動處方,像乳癌患者切除患側不一樣,有些上肢訓練不能做,會由教練評估後再給予安全指引。癌友理想的運動方案是什麼?對於那些正在考慮開始進一步運動的癌友,無論是步行、騎自行車還是瑜伽都是可行的。重點是循序漸進慢慢開始,並且以每週三天,每天10到15分鐘的頻率進行,這將非常有益。在運動持續兩週以後,可以考慮每週增加一天或每天增加運動的持續時間,然後考慮用騎自行車代替步行,或用阻力訓練代替步行來代替某一天或活動,並繼續混合運動的持續時間、形式和強度。如果你的目標是改善生活品質或緩解疲勞,伸展運動像是瑜珈和其他任何類型的運動對癌症患者都有益,因為治療對身體的影響通常包括肌肉和神經損傷,透過瑜珈來保持肌肉力量和靈活性是非常有益的。總的來說,盡可能嘗試進行身體活動。若你一天的體力活動達到日行萬步,並不代表你當天不需要運動。兩者帶來的生理益處非常不同,因此請嘗試兩者都做。【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Should You Exercise When You Have Cancer?.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 How Exercise Can Help Treat and Prevent Cancer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2 養生.保健食品瘋
靜脈注射維他命C有沒有必要?教授揭其真正及最大的危害為何
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2023-10-25發表兩篇跟維他命C相關的論文:臨床研究:Intravenous Vitamin C for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COVID-19(給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靜脈注射維他命 C)。它的結論是:在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維他命 C 改善無器官支持天數和住院存活率等主要綜合結局的可能性很小。編輯評論:Vitamin C for Patients With COVID-19:More Evidence of Lack of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epsis(維他命 C治療新冠肺炎患者:更多證據顯示對敗血症患者缺乏療效)。它的重點是(紅色字):維他命 C 是一種必需營養素,可作為抗氧化劑、免疫調節劑和多種酵素的輔助因子。維他命 C 是治療壞血病的有效方法,因為壞血病是由維他命 C 缺乏引起的。然而,除了這項明確的益處之外,維他命 C 作為治療藥物的歷史是毫無疑問地不三不四。不同劑量的維他命 C 已被提議用於治療多種病症和疾病,從癌症、心血管疾病、失智症到普通感冒;然而,儘管進行了大量的臨床試驗,但幾乎沒有證據支持其常規用於這些病症。近來在一項研究發表後,人們對維他命C 的興趣激增。該研究表明,將維他命C 與氫化可的松和硫胺素聯合使用,可大幅降低敗血症的死亡率。不幸的是,更大規模的試驗顯示維他命 C 對敗血症患者沒有益處,因此建議不要在這群人中使用維他命 C。在這些更大規模的敗血症試驗結果公佈之前,維他命 C 被提議作為新冠肺炎(一種病毒性敗血症)的治療方法。在本期《美國醫學會期刊》中,來自「用維他命C 治療新冠肺炎減輕器官功能障礙」(LOVIT-COVID) 試驗和「針對社區型肺炎的隨機、嵌入式、多因子適應性平台試驗」(REMAP-CAP) 試驗的研究人員報告了以下結果: 2 項協調隨機臨床試驗,調查維他命 C 對住院成人中的新冠肺炎的影響。這項研究是越來越多的隨機臨床試驗中,未能證明維他命C 對治療感染或敗血症有益的另一項。更令人擔憂的是,維他命 C 對新冠肺炎患者可能有害,因為無論是重症患者還是非危重患者,在無器官支持的日子裡,受到傷害的可能性都超過 90%。從臨床醫生的角度來看,協調試驗的結果很明確:維他命 C 不應該用作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方法。儘管先前規模明顯較小的試驗表明維他命 C 對新冠肺炎患者俱有潛在益處,但小型研究存在眾所周知的偏倚風險,而總體上統一的試驗強烈支持維他命 C 無效。事實上,靜脈注射維他命C的真正以及最大危害,並非在治療敗血症方面,而是是在治療癌症方面,請看:2019年:維他命C抗癌?:總之,「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就只是一個唬人的名字,而它所提倡的另類療法,包括靜脈注射大劑量維他命C,非但不具任何療效,而且可能有反效果。2020年:維他命C能抗武漢肺炎/流感,治療癌症?: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維他命C狀況與患特定類型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目前有關靜脈注射維他命C治療癌症的證據只限於觀察性研究。2021年: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英國的癌症研究所甚至還說:「一些研究甚至認為維他命C會干擾一些抗癌藥物,一項研究表明它甚至會保護乳癌細胞免受藥物三苯氧胺的影響。」2023年: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原文:靜脈注射維他命C:不三不四的歷史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01 養生.保健食品瘋
抗氧化劑的黑暗面:維生素C和E補充劑恐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
讀者Rick張在2023-9-25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林教授您好:我在【健康2.0】看到2023.09.23 發佈的文章【維生素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最新研究揭示:可能惡化肺癌】。我在您的網站中只查到,維生素C對腫瘤治療似乎是沒甚麼作用,而且;美國FDA根本沒有核准此一療法。但是,網路上還是流傳著高單位維生素C治療癌症的說法。如果只是沒有作用就算了,但是,如果還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這豈不是害人匪淺?可否請您撥冗釋疑,感謝!」有關「維他命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的新聞,美國和台灣的主流媒體都有報導,而原因是一篇在2023-8-31發表的研究論文Antioxidants stimulate BACH1-dependent tumor angiogenesis.(抗氧化劑刺激 BACH1 依賴性腫瘤血管生成)。這篇論文共有20位作者,而通訊作者(也就是研究團隊的領導)是現任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副院長Martin Bergo博士。20多年前他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我是UCSF 的副教授。早在2014年,他領導的一個六人團隊就已經發表了Antioxidants accelerate lung cancer progression in mice(抗氧化劑在小鼠加速肺癌進展)。這篇論文在一開始就說:「在食品補充劑產業的推動下,抗氧化劑有助於抗癌的概念已在一般人群中根深蒂固。」值得注意的是,這篇論文有一個伴隨的評論,而標題是The Dark Side of Antioxidants(抗氧化劑的黑暗面)。它的第一段是:「抗氧化劑或防止其他分子氧化的化合物,被廣泛銷售為具有各種健康聲稱的膳食補充劑。這通常歸因於抗氧化劑的一個特徵,那就是能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然而,近年來,許多研究對這一說法提出了質疑,因為新的證據表明抗氧化劑實際上可能會增加某些癌症的風險。」其實,我在2016年成立這個網站後不久就發表了兩篇關於「抗氧化劑黑暗面」(也可叫做「抗氧化劑悖論」)的文章。請看:抗氧化劑不可大量攝取抗氧化劑能抗老抗病?但是,沒辦法,直至今日,「抗氧化劑」仍然是「被廣泛銷售為具有各種健康聲稱的膳食補充劑」。不管如何,Martin Bergo博士今年這篇論文裡所說的「抗氧化劑」其實不只是維他命C和E而已,而是還包括了N-acetylcysteine(簡稱NAC,中文是N-乙酰半胱氨酸)。但是,媒體卻都沒有報導NAC也可能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而這顯然是因為它沒有像維他命C和E那樣出名。更好笑的是,媒體曾報導過NAC可以治癌,例如元氣網在2018-1-26發表的胰臟癌轉移腹膜差點「餓死」 感冒藥救他一命。(詳情請看我發表的化痰藥治癌:平價化療?)至於讀者Rick張提問裡所說的「網路上還是流傳著高單位維生素C治療癌症的說法」,的確是個事實。台灣就有好幾個「名醫」公開廣告招攬生意,而我也曾經發表文章予以譴責,例如:2019年:維他命C抗癌?:總之,「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就只是一個唬人的名字,而它所提倡的另類療法,包括靜脈注射大劑量維他命C,非但不具任何療效,而且可能有反效果。2020年:維他命C能抗武漢肺炎/流感,治療癌症?:沒有足夠的數據表明維他命C狀況與患特定類型癌症的風險之間存在關聯性。目前有關靜脈注射維他命C治療癌症的證據只限於觀察性研究。2021年:維他命C治癌?脂質性?高劑量靜脈注射?:英國的癌症研究所甚至還說:「一些研究甚至認為維他命C會干擾一些抗癌藥物,一項研究表明它甚至會保護乳癌細胞免受藥物三苯氧胺的影響。」2023年: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雖然維他命D是當紅炸子雞,但其實維他命C也曾獨領風騷近40年,更何況它現在仍是所有水溶性維他命補充劑裡的一哥。尤其是在癌症的另類療法中,靜脈注射維他命C可真是黑心醫生的搖錢樹。請注意,Martin Bergo博士的那兩篇論文都是用老鼠和細胞模型做出來的研究,所以其結果還不可以直接套用到人的癌症。更重要的是,論文裡所說的抗氧化劑(包括維他命C和E),指的是大劑量(來自補充劑),而不是微劑量(來自食物)。我在2019年發表的維他命:定義,發現,種類有說,維他命的定義是「來自食物的微量營養素」,但很不幸的是,市面上販售的維他命已經背離了這個定義。原文:維他命C和E加速腫瘤生長和轉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0-21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健保只負責你的生老病死,不負責你快樂?
泌尿科門診,病人不舉。病人:「可開藥讓我老婆滿意,我也快樂嗎?」醫師:「可以,但要自費喔!」病人:「健保包山包海,管那麼多人生老病死,花那麼多錢,難道一點讓人快樂的小錢卻不給付嗎?」台灣健保舉世聞名,窮人不會因為沒錢生了重病沒法醫治,但有錢人傷風感冒也不用自費,尤其現在醫療科技進步,有些抗癌藥物或基因療法藥物動輒上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健保都有給付,但也因如此,醫療支出愈來愈多,但保費無法增加,壓縮的是醫療院所給付及醫護人員的薪水。事實上,目前健保制度之下,醫院最多的利潤來自業外收入,例如停車場或地下美食街,幾家正派經營的醫學中心皆是如此。又如有人說:心臟按摩健保給付不如腳底按摩的錢,一瓶點滴的給付不如手搖飲的錢!這是不爭的事實。長此以往,目前有使命感的良醫可能會愈來愈少,要不然就發展自費項目,真正救人一命、辛苦的科別就愈來愈少人去了,長久以往絕非病人之福。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當局者也知道,只是選舉考量、政治考量,長期以來就你知我知,但沒有人願意正視這個問題的嚴重性,除非有像李明亮前署長那麼有擔當的人再出現—調了健保費後就辭職的人再出世!當然在醫療制度之下,「孤臣無力可回天!」凡我國人又如何能保持健康又快樂?要健康,除了生病時靠健保體制醫治你的疾病之外,平常吸收正確的醫療知識,做好防衛系統,以免重病來時,雖然健保有給付,但可能為時已晚。這當中如何早期發現癌症的觀念是很重要的,例如早期發現就幾乎可痊癒的大腸癌,因為疏於檢查而往生的知名人物如豬哥亮及朱高正,都是極可惜的,令人扼腕的。名武俠小說作者金庸是肝癌去世的,肝癌只要透過定期做腹超及抽血檢查是可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的。至於讓老婆滿意、自己也快樂的壯陽藥,一顆也不過區區上百元而已,自己花錢買,讓自己及家人快樂,就不用要求健保給付了。●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 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9-21 醫療.新陳代謝
紅色尿、綠色尿、黑色尿...尿液顏色反映健康狀況!除了水,這些因素也導致尿液顏色改變
尿液顏色的變化是人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很多人可能未曾注意,尿液的顏色除了受到水分攝取量的影響外,還可能受到飲食、藥物、代謝物等因素的影響。本文將探討導致尿液顏色改變的多種原因。尿液顏色和其變化原因正常情況下,尿液呈現淡黃色,這是由於尿色素的存在。尿色素濃度越高,尿液顏色越深,而尿色素濃度越低,尿液顏色則越淺。然而,尿液的顏色不僅受到尿色素濃度的影響,還可能受到飲食和藥物的影響。飲食對尿液顏色的影響飲食中的成分也可能導致尿液顏色的變化。.紅色尿液:有些人在食用紅色的食物,尤其是甜菜根後,尿液可能會呈現紅色,它是由於食物中的天然紅色素被代謝後存在尿液中所引起的。.橘黃色尿液:高含量的胡蘿蔔素攝取可能導致尿液呈現橘黃色。這種情況在過量攝取胡蘿蔔、南瓜、甜椒等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後較為常見。.深啡色尿液:食用大量的黑莓可能導致尿液呈現深啡色,這種情況被稱為"blackberry urine"。藥物引起的尿液顏色改變一些藥物可能會使尿液呈現不同的顏色,這主要是由於這些藥物的代謝物透過尿液排除而導致。以下是一些可能會導致尿液顏色改變的例子:.鐵劑、metronidazole、nitrofurantoin和levodopa等: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尿液變成黑色、棕色或深色。.Phenazopyridine、sulfasalazine、rifampin和rifabutin:這些藥物可能會導致尿液呈現橘黃色。.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2的攝取可能會使尿液呈現更顯著的黃色。.Doxorubicin、daunorubicin等抗癌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會使尿液呈現紅色。.Amitriptyline:這是一種思覺失調症用藥,可能導致尿液呈現藍綠色。.Methylene blue、hydroxycobalamin等藥物:可能出現紫色尿液。其他尿液顏色的可能性此外,尿液的顏色還可能因其他原因而改變,例如:.白色尿液:白色尿液可能是由於磷酸鹽結晶、乳糜尿或是使用propofol藥物所引起。.粉紅色尿液:尿酸結晶可能導致尿液呈現粉紅色。.綠色尿液:尿液的綠色可能來自於使用propofol、amitriptyline,或極少數情況下可能是由綠膿桿菌引起的尿路感染所致。.黑色尿液:黑色尿液可能與溶血產物、肌紅蛋白導致的尿液變化、黑色素瘤等相關。尿液顏色的改變可能涉及多種因素,包括飲食、藥物和其他生理機制。藥物可能導致尿液呈現不同的顏色,這通常是由於其代謝物的影響。若服用藥物後出現尿液顏色改變切勿驚慌,可以諮詢醫師或是藥師是否可能是藥物所導致,並告知有無出現其他新的症狀,以利醫療人員判斷。 參考資料:.Rawal G, Yadav S. Green Urine Due to Propofol: A Case Report with Review of Literature. J Clin Diagn Res. 2015 Nov;9(11):OD03-4. PMID: 26673613 [Full text]..Davis R, Jones JS, Barocas DA, et al. Diagnosis, evaluation and follow-up of asymptomatic microhematuria (AMH) in adults: AUA guideline. J Urol. 2012 Dec;188(6 Suppl):2473-81. PMID: 23098784.Colgan R, Williams 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uncomplicated cystitis. Am Fam Physician. 2011 Oct 1;84(7):771-6. PMID: 22010614 延伸閱讀:.每天觀察自己大便!出現4大便是警訊!醫曝「7便便形態」這最危險.他每天大吃1食物「尿尿超多泡泡 」罹糖尿病!醫師一查:失控了.單「尿液檢查報告」有看沒有懂?教你如何看懂尿液檢查報告的結果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9-19 養生.保健食品瘋
吃B群為何會讓尿液特別黃?跟維生素B2有關!維生素B2有哪些功效?
補充綜合維他命或提神能量飲料後,尿液的顏色會變得很黃,這就是因為維生素B2溶解在尿液裡的關係。維生素B2如同其他維生素B群也有很好的水溶性,所以在攝取後,多餘的量會被排泄到尿液中,但是這是正常的,根據研究,健康人在攝取均衡的飲食情況下,約有 60–70 % 的核黃素會由尿液排出。因此,相較於一次攝取大量,維生素B2要分次攝取更加有效。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Riboflavin),顧名思義,這就是它呈現黃色的原因。維生素B2有助於促進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質的代謝,幫助產生能量代謝,同時維持皮膚和黏膜的功能,也是紅血球形成和生長發育所需的營養素。因為能夠促進皮膚、指甲、口腔及唇舌的健康,因此被稱為「美容的維生素」。因為維生素B2又可以幫助鐵和維生素B6的吸收,所以又被稱為「生長的維生素」,此外,它在維護眼睛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眼睛疲勞、預防畏光,並有助於預防白內障的早期發生。維生素B2是台灣人最容易攝取不足的維生素,缺乏時會有油脂性皮膚問題,並形成脂漏性皮膚炎,口角炎也是維生素B2缺乏常見的症狀。維生素B2有哪些功效?維生素B2在促進新陳代謝以及在預防和改善慢性疾病等方面都很重要,綜合來說具有以下功效:保護黏膜和皮膚健康維生素B2作為輔酶參與蛋白質的合成,促進細胞的再生,有助於維持全身的生長和健康,並且參與皮膚、頭髮和指甲的生成。此外,它具有保護黏膜的作用,對眼睛、舌頭、嘴唇等黏膜部位的健康也有益處。特別對於成長期的兒童來說,維生素B2是非常重要的。維生素B2的缺乏可能導致口角炎等皮膚和黏膜問題。保護眼部健康維生素B2對眼睛,尤其是角膜的健康也有助益,因此在保持眼睛健康方面具有重要功能。能量代謝、幫助血糖控制、預防糖尿病預防肥胖最重要的一點是防止脂肪積聚在身體中,飲食攝取的脂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產生能量,需要必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的支持,而在節食時,這些營養素往往容易不足。維生素B2有助於促進脂質和糖質的代謝,因此在節食期間特別需要注意攝取。維生素B2對預防糖尿病也有一定效果。糖尿病是一種由於胰島素分泌減少而導致醣類代謝異常、血糖升高的疾病,維生素B2有助於促進碳水化合物的代謝,因此可以改善和預防糖尿病。抗氧化作用、預防慢性病與老化維生素B2與「穀胱甘肽過氧化酶」產生協同作用,促進過氧化脂質的分解。過氧化脂質在體內積累可能導致動脈硬化、老化,甚至有致癌風險。強化脂肪代謝的作用,可避免脂肪囤積於血液及肝臟中,預防動脈硬化與心臟疾病的發生。因此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2可以有助於預防這些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等慢性病。同時一起攝取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有助於抑制過氧化脂質生成,具有更佳的加成效果。維生素B2可以從那些食物攝取?建議量是多少?有什麼副作用?衛福部對維生素B2的每日建議攝取量是:成年男性 1.4~1.6 mg,成年女性 1.1~1.3 mg。 女性在懷孕、哺乳期可再增加攝取量。 目前尚無有關由食物或由補充劑攝取過量維生素 B2 與毒性之相關報告,所以維生素B2相當安全。維生素B2主要存在於動物性食品中,尤其是豬肉等,因此素食者或飲食不均衡的人容易缺乏維生素B2。對於這些人來說,大豆或納豆是有效補充維生素B2的食材。大豆被稱為「田裡的肉」,是優質的蛋白質來源,雖然大豆本身含有的維生素B2不多,但製作納豆的過程中,納豆菌能夠生成豐富的維生素B2。此外,人體腸道裡的益生菌也可以產生部分的維生素B2,但由於它是水溶性的成分,無法在體內儲存。特別是在懷孕期間或進行劇烈運動的人,因為需要大量能量,因此體內對維生素B2的消耗增加,容易出現不足,因此需要每天攝取。補充維生素B2可以多攝取以下食物:.肉類:牛肝、豬肝、雞肝.乳製品:牛奶、優格.魚類:鰻魚、秋刀魚、鱸魚等.其他:納豆、杏仁、雞蛋、蘑菇等此外,大量使用抗生素可能會對腸道菌產生影響,使其無法有效合成維生素B2,容易導致缺乏狀況的發生。服用某些抗癌藥物者,需詢問醫師服用劑量,以免與藥品產生交互作用,避免減輕藥效。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31 養生.保健食品瘋
薑黃保健食品可能造成肝損傷 來自法國與澳洲政府的警告
我在2023-5-23發表保健品會殺死你嗎,指出多種保健品是有害健康。讀者Elliot 2023-8-16在回應欄留言,提供兩條有關薑黃補充劑造成肝損傷的資訊,其中一條是研究論文,而另一條則是澳洲政府衛生部門發布的警告。研究論文是今年2月發表在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美國醫學期刊)的Liver Injury Associated with Turmeric—A Growing Problem: Ten cases from th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Network [DILIN](與薑黃相關的肝損傷——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來自藥物性肝損傷網絡的十例 [DILIN])。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薑黃被宣傳為治療多種疾病的膳食補充劑,包括關節炎、呼吸道感染、肝病、衰老,最近還用於預防新冠肺炎。2.薑黃素不易吸收,所以對健康幾乎沒有益處或害處。然而,最近上市的薑黃補充劑通常含有胡椒鹼(黑胡椒),它可以大大提高薑黃素的全身生物利用度。例如,據報導,僅 20 毫克胡椒鹼與薑黃一起服用即可將其血清中的生物利用度提高 20 倍。可以想像,生物利用度的提高可能會加劇肝損傷。3.本研究發現10 例與薑黃相關的肝損傷病例,均自2011 年入組,6 例自2017 年以來入組。這10 例中,8 例為女性,9 例為白人,中位年齡為56 歲(範圍35- 71)。5 名患者需要住院,1 名患者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澳洲的TGA(相當於美國的FDA)在2023-8-15發布的警告是Medicines containing turmeric or curcumin – risk of liver injury(含有薑黃或薑黃素的藥物 – 肝損傷的風險)。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含有薑黃屬物種和/或薑黃素的藥物和草藥補充劑可以在超市、保健食品商店和藥房購買,無需處方,也無需醫療專業人士的建議。澳洲治療用品登記冊 (ARTG) 中列出的 600 多種藥物均含有這些薑黃物種和/或薑黃素。2.截至2023 年6 月29 日,TGA 已收到18 份關於消費者在服用含有薑黃和/或薑黃素的產品時出現肝臟問題的報告。其中兩例病情嚴重,一例致命。另外 5 起案件涉及的產品含有可能導致肝損傷的其他成分。3.除了這些案例外,科學文獻中還有幾起澳洲和海外的案例報告,以及向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報告的多起案例。4.對於吸收或生物利用度增強和/或劑量較高的產品,風險可能更高。5.如果您出現以下任何症狀,應立即停止服用並尋求醫療建議:皮膚或眼睛發黃、深色尿液、噁心、嘔吐、異常疲倦、虛弱、胃或腹痛、食慾不振。6.當以典型膳食量作為食物食用時,薑黃似乎與肝損傷的風險無關。讀者Elliot今天又寄來法國的ANSES(相當於美國的FDA)在2022-6-29發布的警告:Advers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sumption of food supplements containing turmeric(與食用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相關的不良反應)。我把它的重點整理如下:1.最近,意大利記錄了約20例與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有關的肝炎病例。在法國,ANSES 已收到 100 多份不良影響報告,其中包括 15 份肝炎報告,可能與食用含有薑黃或薑黃素的食品補充劑有關。2.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非常低,即它很難被吸收到血液中,並且很快就會被身體消除。製造商開發了各種配方來提高這種生物利用度,從而增強薑黃素的效果。儘管它們似乎沒有超過可接受的每日攝入量,但這些新配方可能會增加薑黃素在體內的生物利用度,從而帶來不良影響的風險。迄今為止,食品補充劑的標籤很少註明它們是經典配方還是新穎配方。因此,消費者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攝入潛在有毒的產品。3.此外,薑黃素還存在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的風險,例如抗凝血劑、抗癌藥物和免疫抑製劑。這可能會降低它們的安全性或有效性。因此,ANSES建議服用這些藥物的個人在未尋求醫療建議的情況下不要食用含有薑黃的食品補充劑。註1:讀者Robert在前天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這個影片中江守山醫師提到魚油,D3,薑黃,可以縮小攝護腺,不過因為也沒有提到細節,劑量等等,不知道林教授認為如何?」。有關這位醫師的種種謬誤言論,我已經發表數十篇文章予以駁斥,請讀者自行搜索點閱。註2:有關一些所謂的專家對薑黃的吹捧,我已經發表過十幾篇文章予以駁斥,例如薑黃,自編自導的鬧劇蘋果+葡萄+薑黃,預防攝護腺癌?抗癌食品及戒口的胡扯無芹菜素的芹菜素,抗癌四小寶?一切係你自己一相情願原文:薑黃保健品造成肝損傷 – 法國與澳洲政府警告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7-11 醫聲.領袖開講
雨後彩虹 白袍良醫/肺癌切除又復發 蔡松彥曝術後做2事讓他已無使用抗癌藥物
九年前,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蔡松彥被診斷罹患肺癌,經歷手術、化療以及自療後,已完全治癒。當時是因定期健康檢查,才發現肺部長了10公分腫瘤,且已淋巴轉移,屬於肺癌第二期,但身體並未出現異狀。因為在醫院工作,蔡松彥發現罹癌後,立即安排內視鏡手術切除肺部腫瘤及淋巴,緊接著進行化療,但當時的標靶治療並沒有與他狀況匹配的選項,只得選擇傳統性化療「鉑金類藥物」,可以殺死癌細胞,卻也會傷害腸胃道,原本應該三周一次的化療,因為腸蠕動不良一度暫停,化療延長到5個月才結束。自我療癒 生病後減少工作量不料,五個月後腫瘤卻在肺部同一側復發,蔡松彥說,他已54歲了,就沒再做病理切片,臨床上來看是高度復發,疑似肺癌第三期,外科醫師建議再做切除手術。但他認為,肺葉有五葉,在經歷第一次手術已經少一個,若再度進行手術,肺功能恐怕不完全也活不了多久,且考量才剛做完化療,因此他選擇走上「自我康復療癒」的道路,一年多後即痊癒,迄今都沒有復發。肺癌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五年存活率只有一半,蔡松彥被診斷罹癌時,坦言當時能否活下來都不確定。對於這段抗癌過程,他視之為人生歷練,認為是上天希望他在54歲時應該對人生作出調整。他娓娓道出,他38歲就當醫院院長,後續還有接行政職,因為過度傷害身體而罹癌,生病之後,他開始減少工作量,休息一段時間後,重新調整腳步。首重營養 補充維生素益生菌除了正統醫學,工作避免過勞、飲食清潔衛生等要留意外,蔡松彥也嘗試過不少輔助治療方式,最重要持續維持至今的是「營養學」以及「運動」。蔡松彥說,醫學治病上鮮少把營養學擺在首要,但營養學是固本培元的概念,應先把基礎的身體體質加強。現代人多外食而營養失衡,多數人是處在亞健康、亞疾病的狀況,身體健康普遍有偏失,因此更需要注重維生素D、腸道益生菌等攝取。在生病期間,蔡松彥的家人也配合他減少外食,食物都是家裡準備的,就算現在癌症已經康復,仍然吃得養生。他說,在食物選擇上不管是否罹癌,都應該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可過高,也要避免抽菸、喝酒;維生素、礦物質、Omega-3油脂等攝取不可偏廢,可以從優酪乳、奶酪、泡菜等發酵食品補充益生箘。登山紓壓 每周至少運動3次蔡松彥也強調運動的重要性,登山是他最愛的運動,也是紓壓管道,一次登山可能就會花五天以上的時間,因此耐力跟體能就更顯重要。沒有登山的日子,他會在室外跑步或在室內使用跑步機,重點在於要維持心肺功能、肌耐力,以運動「333」為低標,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現在的蔡松彥已經沒有使用任何抗癌藥物,維持一至兩年做一次肺部低劑量斷層追蹤。原先專長於神經科、環境職業醫學科以及急重症的他,把看診重心轉往「整合醫學」,針對癌症病患提供更多元的治療諮詢建議。蔡松彥強調,他沒有放棄「主流醫學」,而是在主流醫學外加入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等選項。不會貿然地勸病人不要動手術,而是審慎評估其自律能力及身體狀況。蔡松彥小檔案現職:南投基督教醫院神經科暨環境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年齡:63歲罹患疾病:肺癌發病時間:2014年7月症狀:無症狀治療方式:手術及化療,但五個月後腫瘤復發,補採行營養學、運動醫學、紓壓方式,十個月後腫瘤自行消失。想告訴病友的一句話:癌症不是絕症,心轉癌自癒,只要願意改變,往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任何種類及期數的癌症有機會完全治癒。
-
2023-03-31 醫聲.慢病防治
腎病防治/減少透析新病患 靠三箭逆轉腎
雖然一一一年健保支出疾病排名,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臟疾病以五百八十七億元居冠,但從一○九年開始透析人數成長率已開始逐年趨緩,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指出,儘管透析服務人數及費用仍持續增加,但成長率已逐年下降。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這是慢性腎臟病(CKD)防治委員會成立廿年來首見,終於看到逆轉「腎」的可能,多年努力開始有成果。日前台灣腎臟醫學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共同舉辦「腎力人生 醫療永續」專家會議,會中李丞華報告近五年門診透析的申報資料,一一一年透析人數為九萬七千多人,透析人數成長率一○七年及一○八年皆為百分之二點九,一○九年開始降到百分之二,一一○年為百分之一點九,最新的一一一年則為百分之一點六,比前一年又減少了百分之○點三,成長曲線已連三年往下走。和時間賽跑 透析年齡延後這是台灣首度出現透析新病患人數減少的逆轉點,這也鼓舞了腎臟科醫師。吳麥斯表示,腎臟醫學會於九十二年成立CKD防治委員會,當時的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現國健署)與腎臟醫學會也開始合作腎臟保健推廣機構計畫,代表這廿年來的努力,開始發酵。廿年來,國人平均壽命從七十六歲增加到八十歲,但透析起始年齡逐漸從平均五十九歲延後到六十七歲,吳麥斯認為,這代表「我們在和時間賽跑,透析年齡正往後走」,整個趨勢往正面的方向前進,希望腎臟病能從第一名退位。救病人腎臟 推動整合照護有台灣「CKD之父」稱號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黄尚志,當年協助成立CKD防治委員會。他說,廿年來台灣腎臟病防治計畫的布陣,從最初的末期腎臟疾病整體照護計畫開始推動,到民國一○○年的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計畫,直到去年三月開始執行的糖尿病與初期腎病變照護整合計畫,這一路走來,都是在「救」病人的腎臟,而不是「洗」病人的腎臟。這五年血液透析的成長率都在百分之三至三點三之間,李丞華說,國健署、醫事司、國衛院都在彼此合作探討,針對體質、環境等因素進行預防,尤其早年台灣賣藥廣告猖獗,民眾吃下過多來源不明藥物,「即使有十顆腎臟都不夠洗」。助高危族群 及早篩出治療要減少透析新病人數,吳麥斯認為,需要三箭齊發,首先就是提高大家對腎病的識能,再來就是利用大數據平台,找出需要共同照顧的患者,進行精準治療,最後就是讓民眾知道現今環境對於腎臟的傷害,綠色腎臟醫學的重要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一般醫學內科主任蔡宜純指出,民眾缺乏對腎病的認知,高風險族群也沒有自我管理,這讓早期腎臟病難以管理。李丞華指出,健保署已進行糖尿病及初期腎病變整合共照,也推動示範計畫,警示會造成腎衰竭加速的「腎毒性藥物」,希望大家把早期腎臟病人找出來,減少病人未來透析的可能。吳麥斯指出,未來一定是共同照護的概念,但目前的資訊系統並未整合,唯有資訊基礎建設好後,訂定標準化規格,才有辦法從大數據中找出特殊族群進行不同的治療指引規畫。氣候與空汙 腎病惡化幫凶另外,氣候變遷對於民眾腎臟健康也不容忽視。台北慈濟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洪思群進一步解釋,一旦熱浪來襲,常造成急性腎損傷與其他腎臟疾病,氣候變遷、空氣汙染等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腎臟疾病惡化的幫凶。最後,黃尚志也提醒,新藥物的出現也帶來不可預期的情形,例如抗癌藥物、抗病毒藥物的出現,是否影響腎功能都需要密切觀察。
-
2023-03-18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台灣首批腫瘤科醫師張俊彥 不捨病患化療神經痛動念鑽研,10年開花結果
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投入癌症領域完全陰錯陽差,卻在臨床工作中找到從醫的目標:「找出化療引起神經痛的解方」,一頭栽下去就是十多年,研究也在今年開花結果,找到具潛力的藥物。張俊彥去年十月底接任院長後,盼能助北醫體系完成更多癌症研究,拓展實力。張俊彥曾任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成大醫學院院長及成大副校長等,其經歷都與「癌症」相關。台灣腫瘤科醫師 他是首批當初張俊彥投入腫瘤科完全是誤打誤撞。在醫療專科化剛起步的年代,腫瘤科的前身是血液科,是當年的冷門科系,他不想投入競爭極強的外科領域,選擇了血液科,後來又分出腫瘤科,成為現代的顯學。他是三總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也是台灣第一批的腫瘤科醫師。三總看診期間,癌症患者一年比一年多,看到患者化療後產生的副作用令他相當苦惱,特別是化療後的神經痛,用盡各種方式都無法改善患者的不適感。病患化療神經痛 動念研究十多年前,一位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化療後出現嚴重的手部神經痛,每次門診都說:「醫師,我的手好麻、好痛!」他只能開藥給她使用,但藥物完全沒效,卻還是要給藥,後來這位患者手的麻痛感更嚴重,幾乎已經影響生活。那時他開始思考,有沒有辦法為這些患者做一些事。在醫院內做研究不容易,第一次嘗試宣告失敗,在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時,第二次嘗試還是失敗,到成大擔任醫學院院長,終於蒐集到各種資源,加上原本國衛院資源,持續進行研究。經過十年,終於有結果。張俊彥說,某些患者化療後,因為體內特殊基因,才會出現化療後的神經痛。再經過六、七年找尋可以改善神經痛的藥物,在今年找到具有潛力的合成藥物,並申請專利,將論文發表在頂尖期刊「藥物化學」 (Journal of Medical Chemistry) 中。後續開始臨床試驗,希望能看到最終的結果。張俊彥接任台北癌症中心最重要任務,結合北醫大體系三家附設醫院的臨床研究,目標走向醫學中心,臨床研究是基礎,同時得加強教育。因疫情而備受討論的mRNA疫苗,原本研究目標是作為癌症疫苗,但因疫情嘗試做新冠疫苗,未來癌症疫苗的研發將是癌症研究領域的重頭戲。養生祕訣/不把工作帶回家 減量飲食早睡早起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張俊彥說,工作如果做到沒辦法再突破,就會想換一份工作。接受新挑戰,總會有各式各樣的壓力,他調整壓力的方法,就是「提前把工作做完」,不把工作帶回家;休假時,摸個兩圈麻將,和朋友聊聊天,就是他的紓壓養生法。無論是工作、生活,都要符合「人性」,才能在壓力中找到快樂的方式。工作減壓是很重要的事,能幫助工作效率提高。張俊彥的工作減壓原則是「絕對會把事情提前做完」,拖延只會讓自己很焦躁,按部就班完成,不僅能讓同事好做事,自己內心也舒服,回家也不必再想著還有工作沒做完而焦慮。不過這不一定適合每個人,他說,找到快樂的養生法之前,得先認識自己。過去他曾著迷打高爾夫球,但每一次開球都是凌晨五點,不喜歡遲到的他,隔天如果要五點開球,他會擔心睡過頭,焦慮到整晚睡不著,加上左手因為打球姿勢不對,出現五十肩,最後索性不打了。現在則是下班散散步,偶爾跟太太外出走步道,加減運動。為了維持體態,現在會吃得比較少,以前吃一碗飯,現在改吃半碗,餐盒也從一盒改吃一半。張俊彥說,現在少吃一些,目的不是減肥,「我是要維持體重」,他很滿意現在微胖的身材,他笑稱,「微胖」才有本錢消耗,如果沒有熱量就沒有長肌肉的空間。飲食上沒有特別忌口,好吃的東西照吃,肥肉這麼好吃一定要吃,只是以前吃一盤,現在吃一、兩塊,採取「減量飲食」。其餘甜食、飲料,他本來就不愛,並沒有特別調整。而他最堅持的則是「早睡早起」,規律的生活作息,是他有意識地刻意練習來的,讓自己有辦法可以順利工作,好好生活。張俊彥小檔案年齡:66歲專長:癌症療法及抗癌藥物研發、各式惡性腫瘤、腫瘤急症、癌症計畫書設計和血液疾病現職:台北醫學大學台北癌症中心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台北醫學大學癌症轉譯研究中心主任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經歷:三軍總醫院腫瘤科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成功大學醫學院院長、國立成功大學名譽教授、國立成功大學副校長、國衛院生技與製藥研究所所長給病人的一句話雨過天晴,人生仍是充滿希望的。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6 養生.聰明飲食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營養師授防癌3大重點觀念,多色多樣最健康養生!
說到防癌飲食,民眾會多吃蔬果,不過大多也不大清楚吃下了什麼、是不是真的有利防癌。其實有許多蔬果的營養經研究發現,是確實對於防癌相當有幫助的。嫚嫚營養師依顏色介紹蔬果及其中營養,大家可以適量的添加於生活當中,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有利防範癌症找上門! 各種顏色防癌蔬果大公開! 紅色蔬果:嫚嫚營養師表示,紅色的防癌蔬果中,火龍果、紅番茄、草莓、蘋果等都相當出色。紅色的火龍果除了膳食纖維高以外,也含有各種豐富的植化素,有助減少自由基傷害。紅番茄則有更突出的茄紅素,有助於防範癌症,在研究上又以攝護腺癌顯得卓越,對於有利防範大腸癌的研究也不少,另也有助防癌的β-胡蘿蔔素。草莓中特別有鞣花酸成分,有利誘發肝臟解毒系統、幫助致癌物質更快速排出體外。蘋果則有槲皮素,且水溶性、脂溶性膳食纖維都很豐富,特別的是,因水溶性膳食纖維多在於果皮上,因此若有便秘者可帶皮吃幫助排便,腹瀉者則可去皮吃幫助止瀉。反過來說,腹瀉者就不宜帶皮吃,以避免腹瀉情況加劇。 橙色、黃色蔬果:橙色、黃色的蔬果,像是木瓜、南瓜、地瓜、胡蘿蔔等,大多都富含β-胡蘿蔔素,是民眾常聽到有助抗發炎、抗氧化、維持免疫力的營養。另也有β-隱黃質,以及豐富膳食纖維,都對防癌很有幫助。 綠色蔬果:綠色的蔬果如花椰菜、高麗菜、芹菜、韭菜、蔥、菠菜都是很好的選擇。其中高麗菜有異硫氰酸酯、木犀草素,以及β-胡蘿蔔素、芹菜素等植化素,對防癌非常有幫助。奇異果則含豐富維生素C,有助抗氧化,可減少自由基對DNA的危害,也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也有顧腸道健康。芹菜則有豐富的芹菜素,以及木犀草素、香豆素,三者都有利防癌。韭菜、蔥味道較重的辛香料有含硫化合物,有助抗菌、抗癌,但不宜吃多,以免噁心想吐、腹部不適。菠菜β-胡蘿蔔素、槲皮素、葉酸豐富,對降低大腸癌而言相當有幫助。 藍紫色、黑紫色蔬果:藍紫色、黑紫色的蔬果,如紫葡萄、藍莓,含有豐富的花青素、鞣花酸有利防癌。而紫葡萄中則又有白藜蘆醇,這是在地中海飲食當中的紅酒為何有利防癌的營養。據傳日前也有研究試圖將白藜蘆醇研發成抗癌藥物,不過白藜蘆醇相當特別,雖有利防癌,但劑量高則有害人體。其實各種健康飲食也有相似的道理,嫚嫚營養師也提醒,即便食材、飲食再健康也得適量,否則便得營養過剩、營養不均、某向營養素超標反而不利健康。 白色蔬果:白色的蔬果可吃白蘿蔔、大蒜、苦瓜、洋蔥等。白蘿蔔的防癌營養在於異硫氰酸鹽,可降低致癌物質於人體的影響。洋蔥也含豐富的槲皮素。大蒜除了槲皮素外,也含有大蒜素,都是知名的防癌營養,不過量不宜多吃,以免造成腸胃負擔。苦瓜特別的是有苦瓜素,刺激肝臟解毒酵素系統活性,有助肝臟排出體內毒素。 蔬果多色多樣才健康養生,營養師指防癌3大重點觀念! 日常當中其實有很多蔬果有利於防癌,但也不是多吃多健康,嫚嫚營養師提醒,良好的防癌飲食應適量,建議每日至少3蔬2果。挑選上也建議以原型食物為主,避免超加工食物。並且養成多色多樣的飲食原則,避免聽說某食材不錯,就單吃某種食物,或只吃某些食物。顏色越多、種類越多,越能攝取到更多不同的防癌營養,對健康更有幫助! 《延伸閱讀》 .吃素卻還是得大腸癌?營養師指6原因,3原則這樣吃更健康! .素食者必知吃法,防缺6營養!避免肌少、掉髮、骨折,更養生!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2-21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慢病化 財務毒性副作用加劇 存活期延長是福音?重擔?
癌症治療隨著新科技跳躍式進展,不只帶給患者治癒的可能,還大幅提升生活品質,但癌症權威都預警,當癌症慢病化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已不只是腸胃不適、掉髮等藥物毒性,有愈來愈多病人面臨「財務毒性」,高額治療費用或健保給付落差,使他們用不起藥,甚至得賣車賣房來尋求生機。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台灣收案300位癌友,就有兩成自費破一百萬元以上,當給付喊卡,他們必須在籌錢買藥或放棄原先的治療做選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癌症希望基金會共同舉辦「癌症下的財務之毒」專家會議,邀請各領域專家,探討因財務毒性所延伸出的各項問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健保逐年入不敷出,癌症新藥即使納入給付,也常限縮給付對象,多數患者常得自掏腰包才能使用新藥。例如某乳癌用藥在日本和歐洲的使用經驗,患者使用後存活期延長約兩年以上,且兼顧生活品質。但台灣健保給付期限縮至一年半,期限一到,患者如想繼續用藥,只能籌錢或不得不改以其他療法。多發性骨髓瘤存活長 費用從十萬破千萬許多新型療法為血液惡性腫瘤治療帶來希望,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幹細胞移植與細胞治療部主任譚傳德表示,多發性骨髓瘤過去只有兩大類藥物,全部治療費用不到十萬元。而現在有多種治療組合,一位病人一輩子可能會花上一千五百萬元,對存活良好的病人,帶來了財務考驗。他說,每年增約四百人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標靶藥物引進後免除骨髓移植,存活期從二至五年,到「活到廿年都不稀奇」,續命條件是每月藥費七萬五千元,推估廿年健保總給付恐破一千八百多萬元。相比每年增約兩百人的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健保僅給付用藥二年,之後患者須自費每月十五萬元,罹病人數僅有一半,卻沒有健保眷顧,花費足足是兩倍,實屬「不公不義的給付」。為減少健保財務支出,應以行政命令對於專利保護到期的藥物,以20%~50%的價格給付學名藥或生物相似藥,打破現行85%的保護價格,再以此節省下來的費用,作為增加新藥的預算。肺癌慢病化 每三週藥費支出八萬元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說,一九九五年健保開辦之初,肺癌治療選項有限且末期患者存活中位數只有六個月,花費自然不高。新藥問世使患者存活率大幅延長,續命的藥費每三周要七到八萬元,荷包深淺左右活命的長短。癌症治療近二十年突飛猛進,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以末期非小細胞肺癌病人為例,目前經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許多病人存活超過三至五年,但往往仍須長期使用昂貴抗癌藥物。每年新增需治療肺癌病人已超過一萬人,如用免疫治療,每人每年要一百多萬元。現實是大部分末期癌症病人都逐漸慢性化,「肺癌真的不敢去提」。楊志新在意的是給付決策的透明度,健保究竟基於什麼原則決定給付?病人自費的藥物及技術是提升生活品質、延長疾病控制時間?還是真的可以顯著延長生存期甚至治療率?這些都必須充分讓病人清楚,否則徒然助長自費亂象,有違社會公義。「財務毒性」不只是個人層面,少了健保給付,醫界得靠自費增加營收,精密儀器設備成了攬客招牌,造就醫療院所「軍備競賽」。譚傳德直言,達文西機械手臂適用於深部微創手術,不料卻也被用在表淺的乳癌手術;重粒子治療在日本屬失敗收場,但台灣仍有醫學中心搶著引進,「機械買了再來談效果,這樣的順序完全顛倒」。GDP佔比提高 為財務毒性解方如何解決「財務毒性」,王正旭認為,國家投入醫療的GDP占比要提高。陽明交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長黃心苑也說,台灣健康照護支出在GDP占比始終維持於百分之六上下,和鄰近的韓國的百分之八相形見絀,更別提日本早超過百分之十的水準。台灣在近期多個權威學術期刊上,在醫療照護品質指標的評比也落後於日本、韓國及多個已開發國家。社會需要改變觀念,提高對健康照護支出不只是消費,也是對健康及國家人力資源的投資。延伸閱讀>>>醫療支出僅占GDP 6% 低於日韓【癌友帳單故事】醫療進步使癌症存活率朝向慢性化,像融合致癌蛋白質非小細胞肺癌,經標靶治療,病人存活率在五十個月後,就能持續延長。她從醫療經濟學文獻角度來看,科技進展、社會經濟成長、高齡化、及保險擴散,會使民眾更注重健康及醫療照護,這是醫療費用成長的主要原因。放眼國際,社會經濟成長的同時,社會愈重視健康,自然而來帶動醫療照護費用在GDP的占比,就像科技產品一直推陳出新,不應視健康照護費用成長為負面的事。財務毒性小檔案癌症化療伴隨著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近年「財務毒性」被形容成另一項副作用,指高額治療費帶給病人及醫療保險制度的傷害。根據美國二○一六年研究,有百分之一點七癌症存活者在確診五年內申請破產。(記者邱書昱)延伸閱讀:健保如何開源? 第一步:癌症治療資訊透明化
-
2022-12-11 養生.聰明飲食
怎麼吃進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蘿蔔硫素?教授:烹煮方式是關鍵
讀者Kathy在2022-12-3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想請教教授蘿蔔硫素抑制致癌物質破壞細胞中的DNA?真有學術研究支持?謝謝!」有關蘿蔔硫素,我在2018-4-11發表的抗空污,青花菜芽裡有這麼說:「青花菜芽(broccoli sprouts)指的是用青花菜種子培養出來,發芽3到5天的芽菜。別看它身材嬌小,此物在1997年可曾“夯到不行”,造成全球青花菜種子供應短缺。原因很簡單,因為紐約時報在1997-9-16發表Researchers Find a Concentrated Anticancer Substance in Broccoli Sprouts(研究人員在青花菜芽中發現一種高濃度的抗癌物質)。這個抗癌物質叫做glucoraphanin (萊菔子素,蘿蔔硫苷),而當青花菜或青花菜芽被咀嚼時,glucoraphanin會轉化成sulforaphane(蘿蔔硫素),而sulforaphane就會在我們的細胞裡引發一系列的生化反應,包括激活許多抗癌及抗炎的基因。(註:為什麼『咀嚼』是必要元素,請看我發表的木瓜籽治百病?及山葵,辣根,芥末)。」我昨天用Sulforaphane 作為標題字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共搜到1463篇論文。我把論文的種類限制在Review後,篇數降到101。下面是今年發表的兩篇:Molecular Pathways Related to Sulforaphane as Adjuvant Treatment: A Nanomedicine Perspective in Breast Cancer(與蘿蔔硫素相關的分子通路作為輔助治療:乳癌的納米醫學視角)。文摘重點:「多種天然化合物在新型癌症療法的開發中顯示出功效,包括蘿蔔硫素(1-異硫氰酸酯-4-(甲基亞磺酰基)丁烷),一種在青花菜和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中發現的化合物,可促進細胞凋亡、細胞週期停滯等關鍵生物過程、自噬和抑制關鍵信號通路,如乳癌細胞中的 PI3K/AKT/mTOR 通路。然而,蘿蔔硫素治療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其在水中的低溶解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使用這種複合在納米粒子中的成分進行了幾項研究,當與化療藥物結合使用時,結果會更好。」Sulforaphane as a potential remedy against cancer: Comprehensive mechanistic review(蘿蔔硫素作為一種潛在的抗癌藥物:綜合機理綜述)。文摘重點:「蘿蔔硫素屬於活性類異硫氰酸酯,能夠為促進健康和預防疾病提供多種生物學益處。這種化合物被認為對減少多種代謝紊亂至關重要。多項研究已證明其對預防癌症的有益作用及其在癌症治療中作為治療劑的可能用途。了解細胞和亞細胞水平的機制途徑和可能的相互作用是設計和開發人類癌症療法的關鍵。在這方面,據報導,許多機制,例如致癌物質代謝和 II 期酶活性的調節、細胞週期停滯、Nrf2 的激活、細胞毒性、促凋亡和凋亡途徑都與癌症預防有關。」雖然大家常聽說青花菜有抗癌作用,但事實上烹煮方式是會影響青花菜裡的蘿蔔硫素含量,請看下面這兩篇論文:2020年:Microwave cooking increases sulforaphane level in broccoli.(微波烹飪會增加青花菜中的蘿蔔硫素含量)。文摘:「蘿蔔硫素 (SFR) 是一種抗癌化合物,由青花菜中的蘿蔔硫苷 (GLR) 水解形成。烹飪方法已被證明會影響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但人們對輕度烹飪過程對它們的影響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微波和低溫烹調對青花菜中 GLR 和 SFR 含量的影響。 與原始樣品(未經任何處理)相比,微波和溫和加熱都增加了青花菜的 GLR 和 SFR 水平。 特別是,SFR 水平在 40°C 以下顯著降低,並且從 40°C 到 60°C 急劇增加,但在 70°C 時未檢測到任何東西。與傳統加熱相比,微波加熱在 50 和 60°C 下將 GLR 和 SFR 產率提高了約 80%。 微波功率水平也影響了 SFR 的內容。在相同溫度(50 和 60°C)下,短時間的高功率微波 (950 W) 產生的 SFR 比低功率微波處理 (475 W) 多 40% 以上。因此,微波溫和加熱可以提高青花菜中的 GLR 和 SFR 水平,而溫度控制在 60°C 的高功率微波加熱可以使青花菜中這些生物活性化合物保持更高的生物利用度。」2021年:The effect of processing and cooking on glucoraphanin and sulforaphane in brassica vegetables(加工烹調對蕓苔類蔬菜中蘿蔔硫苷和蘿蔔硫素的影響)。文摘:「蕓苔屬蔬菜主要在加工和烹調後被廣泛食用。這些加工和烹飪方法不僅會影響這些蔬菜的味道、質地、風味和營養成分,還會影響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水平,例如硫代葡萄糖苷 (glucosinolates ,GLSs)。 蘿蔔硫苷 (Glucoraphanin ,GLR) 是最豐富的 GLS,其水解成分蘿蔔硫素 (sulforaphane ,SLR) 是蕓苔屬蔬菜中最強大的抗癌化合物。在這篇綜述中,我們發現不同的處理對 GLR 的保留和 SLR 的形成有不同的影響。 具體而言,1)冷凍可以避免GLR的損失,短時間微波、短時間蒸煮和發酵促進GLR向SLR的生物轉化;2) 煮沸和汆燙造成的 GLR 和 SLR 損失最大,而冷凍顯著保護了它們的損失。3) 炒菜在不同烹調條件下的 GLR 和 SLR 水平不同。」原文:蘿蔔硫素:青花菜裡的抗癌元素
-
2022-11-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參加臨床試驗皆是白老鼠?若吃到沒療效的藥或安慰劑該怎麼辦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物的研發及療程的規劃革新也變得更加快速,各種「傳統」療法、「新型」療法、「輔助」療法、「另類」療法也像雨後春筍般冒出。不過這些療法,是否真的對於疾病有功效呢?退一步說,是否至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相信無論是病友自行就診或陪家人回診時,或多或少都聽過「臨床試驗」四個字吧!臨床試驗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回答上述兩個問題,能通過臨床試驗的藥物,基本上至少都在「安全性」與「療效」兩點經過嚴格的審查,這篇文章則會針對這個主題,進行更深入的介紹。首先,我們來簡單介紹藥物的研發程序,以及臨床試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個藥物的最一開始,通常會由醫學院、醫學中心、藥廠等研究機構提出雛形,這時怎麼吃、吃多少、要吃多久暫時還不在考慮範圍內,研究者更在乎的是,藥物成分發揮效用的原理,成分影響體內訊息傳導的路徑,跟其他同療效成分相比的差異,這些成分的代謝方式與體內殘留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答案,也不會馬上就想從人身上得到,而是會先透過動物實驗來評估。舉例來說,某個成分進入實驗老鼠體內後,每隻都在三個小時內立即死亡,不管我們自認對這成份背後的機制如何的熟悉,恐怕都有許多調整的空間。直到安全性、副作用、毒性、藥效、穩定性等特性都確認之後,才會被申請成為試驗用新藥(investigational new drug, IND),進行下一步的臨床試驗,及臨床試驗通過後的專利申請、量化生產等程序。接著來聊聊臨床試驗的設計方式吧!設計與審查由誰負責?他們足夠代表我們病友的權益嗎?負責審查的機構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人體試驗委員會(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IRB)與各國的食藥署(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前者會由地方衛生局或是醫院負責籌組,由律師、病友等「非醫藥相關」的人士組成,主旨在探討一切與醫療倫理相關的議題,包含收集資料的方法、研究對象的挑選、預計效益及成本等等,通過審查才能正式進行收案及藥物的測試。後者則是政府機關的一部分,在台灣隸屬於衛生福利部,負責生產及進口藥品、疫苗、生物醫藥製劑等,對其進行監督管理。特別在藥物管理方面,食藥署會負責建立審查制度並進行審查,並在以安全為前提之下,盡量簡化流程,為國民把關藥物安全。進入臨床試驗之後,大致可以分成四期,以下分期詳述。第一期的目的是「確認安全性」,先不求有功效,至少不能有壞處。在抗癌藥物研發的情況中,尤其會優先從用過所有治療選項,已經無計可施的末期病患當中詢問意願。醫師及藥商會告知病友可能的利益及風險,確定對象的意願、並知情同意之後,從低劑量開始慢慢給予至高劑量,密切觀察病人的狀況。從這樣的程序來評估人體所能接受的最大及安全劑量,並觀察是否有不良反應產生。收集完第一期臨床試驗的數據、整理成報告,審核通過後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此期的目的則是「確認有效性」,確定沒有壞處之後,當然要進一步確定此藥物有好處。這期會徵求30-100位受試者,藉由比較「服用此藥物的組別」與」「未服用此藥物的對照組」是否在疾病治療的效果上有顯著差異,來決定此藥物是否真的有療效。根據2010年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期刊的統計,僅34%的藥物能夠通過這個階段,是研發過程當中失敗率最高的。到了第三期,通過的條件變得更加嚴苛,不只要顯著的比未服用藥物者有療效,還要顯著的比同款藥物或是治療相同疾病的其他藥物好,來了解這個藥物是不是具有量化生產的效益。不過,當一個藥物效果超群,而且臨床上有相當迫切的需求時,也有機會在做完第二期臨床試驗之後,跳過第三期臨床試驗,直接上市開始使用,資料後續再補齊即可,比如許多防止COVID-19傳染的疫苗,就是透過這樣的模式,在短短一兩年內,快速研發、進行臨床實驗、上市,防治了嚴重傳染病的蔓延。最後則是第四期臨床試驗,又稱之為上市後研究期,會在藥物上市之後持續追蹤使用的病患,觀察是否有嚴重不良事件(severe adverse event, SAE)的產生,以及若為需要長期使用的藥物,是否會在時間尺度拉長的狀況下,出現原本沒觀察到的副作用。介紹完臨床試驗的過程,各位讀者對臨床試驗更認識了嗎?接著我們來了解看看參與臨床試驗的利弊得失吧!益處包含可以增加治療機會,對於某些目前無法有效治療的疾病,參與臨床試驗或許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另外,臨床試驗通常會有經費補助,因此經濟能力較無法負擔的病患,也能藉此獲得低廉而優質的藥物治療。風險則包含參與雙盲試驗會遇到的狀況,雙盲試驗指的是醫生在分配藥物給病人時,醫生不知道病人吃的是藥物或安慰劑(對照組),同時病人也不會知道自己吃的是不是試驗藥物。因此若被分到對照組,病情可能不會有改善。不過現在相當多臨床試驗已經開放跨組治療,也就是試驗過程中,如果發現沒有療效,就會適時給予確定有效的藥物、換到試驗藥物組別,以免病患個人的治療時機受到延誤。除此以外,加入不同期別的實驗,比較用的對照組不同,也會影響到檢驗的項目與頻率,對於生活的影響程度如何?這些都是決定參與臨床試驗之前,病患必須考慮過,並與醫生一起討論的事項。最後澄清一些網路常見謠言,其實參與臨床試驗並不會「成為實驗的白老鼠」;相反的,每個臨床試驗都經過相當嚴謹的設計,確保沒有醫療倫理問題,病患的安全也時時受到嚴密觀察,如此才能通過審查、開始收案。如果成功的話,無論對醫師或是病人及其家屬,無疑都是件好消息,一方面可以增加治療選擇、未來也能造福不幸罹同樣疾患的病友。而失敗頂多是沒有效用,很少有增加副作用或是使病情惡化的案例發生。即使是第一期試驗,也多半是嘗試過所有治療選項依舊無效的病人,更不會有「成為白老鼠」的疑慮。在精準醫療的時代,每種基因突變或異常的蛋白質表現,幾乎都可以設計特定的藥物對應,然而這些藥物要成功上市、使用,必須經過證據力足夠的臨床試驗。因此如果您符合資格,也嘗試過許多種治療選項,依舊不盡如意,或是無力負擔昂貴的自費藥物時,可以與主治醫師討論看看加入臨床試驗,給這些藥物與自己一個機會哦!參考資料:1. DiMasi JA, Feldman L, Seckler A, Wilson A. Trends in risks associated with new drug development: success rates for investigational drugs. Clin Pharmacol Ther. 2010 Mar;87(3):272-7. doi: 10.1038/clpt.2009.295. Epub 2010 Feb 3. PMID: 20130567.【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吳教恩醫師】參加臨床試驗都是白老鼠?醫闢謠:人體試驗均經嚴格審查】
-
2022-09-05 焦點.元氣新聞
朱芯儀切乳後曝近況 膝蓋刺痛 站都嫌吃力
女星朱芯儀今年3月初宣布罹患乳癌,在多次化療後,於5月進行乳房切除手術,時隔3個多月,她在社群網站透露,如今身體意外出現新病況,表示膝蓋有刺痛感,甚至連站起來都相當吃力,令不少粉絲相當擔心。朱芯儀開刀後曾露面提到復原狀況,表示手術後不用再化療,但還剩12次的標靶藥物,不過,服用抗癌藥物則出現後遺症,她發文提到:「本來左膝蓋就一直在刺痛,醫生也跟我說之後可能找骨科醫生,打個玻尿酸之類的,(因為)每次站起來都很吃力。」發文中還附上哭臉貼圖,抗癌之路令人心疼。由於左膝蓋一直有疼痛感,朱芯儀目前暫時透過保健食品改善狀況,「那天睡前吃完,隔天膝蓋(就)沒有刺痛感」,當下也因此而體會到「好的膠原蛋白有多重要」,8月她在術後露面時也提及,在手術前做檢查時,3顆癌細胞還看得到2顆,「1顆還有1.2公分,1顆0.8公分」,手術後只剩下原位癌,「現在不用打化學治療藥物,要打標靶藥物,不過還是要回醫院,還要打12次,大概會到明年3月。」
-
2022-08-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疫情名家觀點/癌患確診隔離,中山附醫執行長周英香:若非重症,可當療程休息期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從預防、治療到後續追蹤都不能輕忽,但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許多民眾對醫院卻步,可能錯失早期發現的時機,甚至延誤治療。醫師表示,台灣的醫療環境有安全的防疫保護網,就算癌症患者染疫也不必焦慮,只要配合醫囑,必要時調整治療流程,一樣能守護健康。癌症篩檢 人數大幅下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執行長周英香表示,疫情發生兩年多來,民眾對染疫充滿焦慮,主動到醫院進行癌症預防篩檢的人數大幅下降,即使是醫院前進社區等地推動篩檢或衛教活動,參與人數也明顯減少。至於正在治療中的癌症患者,因為深知治療要盡早,比較不會因疫情而缺席,但也有少數患者中斷治療。身為一名放射腫瘤科專科醫師,周英香提到有一位50多歲的乳癌病人在完成局部切除手術出院後,原本應在一個月後做放射線治療,病人卻因擔心疫情而不肯回院放療,之後院方積極聯繫提醒這位婦人不能再拖,但她依然沒有現身。最後個案管理師只能請她在疫情結束後回院由醫師重新評估,調整治療流程,也告訴她中斷療程會造成疾病控制率下降,醫療團隊更同步設法因應,請病人配合服用抗癌藥物。周英香表示,根據每位癌症患者的病情,醫護團隊會提供不同的治療流程,其中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一旦患者任意中斷流程,癌細胞轉移的風險勢必提高。結束治療 後續追蹤消極疫情帶來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不少已結束治療的患者對後續追蹤很消極。周英香指出,部分應該每三個月或六個月回院追蹤的病人都未如期出現在診間,理由一樣是「擔心染疫而不敢到醫院」。周英香強調,疫情雖讓人緊張,但民眾對治療環境的安全性要先有正確理解,以平常心就醫。在醫院裡,新冠確診者的收治流程和一般患者絕對分開,民眾不論門診、篩檢或做其他治療,都不會與確診者接觸,而且醫療人員接受過高度訓練,預防感染的所有程序極度嚴謹,嚴格防止病患之間的交叉感染。當然,在疫情籠罩下,癌症患者依舊可能在日常生活或其他場域感染新冠病毒。周英香說,癌症患者萬一染疫確診也不要「想得太可怕」,因為目前盛行的Omicron變種病毒株已類似流感病毒,而且死亡率並不高。居家隔離 儲備能量體力周英香指出,癌症治療是一段較長的過程,包含手術、化療、放療等,在這些療程之間,病人原本就可能因為疲累或感冒而需暫時休息幾天,因此萬一癌症患者染疫確診需居家隔離和自主管理時,只要不是重症,不妨就把這幾天當成癌症療程中的休假期,好好在家休息,補充營養,為後續的癌症療程儲備能量與體力,等新冠肺炎痊癒後再恢復癌症療程。癌症患者一旦染疫,原本的癌症治療流程也不一定要大幅調整。周英香說,以放療來說,患者每天要到醫院進行10至20分鐘的治療,萬一療程期間染疫,只需先中斷放療幾天即可,不會對癌症治療有太大影響。化療之間 原就有間隔期化療療程的調整也很類似放療,周英香表示,每次化療之間原本就有間隔期,讓患者休息幾天調整體力,或當療程中造成不適時也可能暫停化療,因此患者萬一染疫,只要不是重症,都一樣可視同間隔期,中斷治療休息一下。即使癌症患者染疫後變成重症,導致療程被迫延後太久,周英香表示,醫護團隊也會重新評估癌症治療流程是否需要調整。新冠疫情變化多端,抗疫、防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患者最重要的還是多與醫療團隊合作溝通,不要因為過度焦慮就自作主張,反而不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