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養生.生活智慧王
搜尋
手錶
共找到
85
筆 文章
-
-
2023-03-04 養生.人生智慧
爸中風全癱都女兒照顧!立遺囑「只給留她一只錶」 理由曝光律師也嘆氣
【本文重點】一位女網友為了照顧爸爸,放棄了自己的生活,丈夫和孩子,甚至承擔起了照顧的責任。但爸爸的財產,包括土地、房子和股票,被分給了兩個哥哥和嫂嫂,只留下了一只手錶給女兒。女兒感到非常的心寒,她無法理解為什麼當她在需要時,自己變成了外人。許多網友為女兒打氣,鼓勵她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讓哥哥嫂嫂來負責照顧爸爸。--by Notion AI台灣人口快速老化,已於107年邁入高齡社會,長期照顧問題愈趨重要。一位已出嫁的女網表示,爸爸中風癱瘓後,她搬回娘家獨力全程照顧,一年多來爸爸由全癱已進步到能自理。近期爸爸做遺囑公證時,卻將所有財產分給兩位哥哥,自己只拿到一只手錶,理由曝光,連在場見證的律師都忍不住嘆氣。爸爸中風癱瘓 女兒搬回家照顧一位女網友在《匿名公社》以「反正我做再多還是不孝」為題發文寫道,爸爸中風癱瘓後,因大嫂說「自己的爸爸自己顧」,所以她就搬回娘家照顧爸爸,一年多來和丈夫、小孩分隔兩地,兩位哥哥和嫂嫂們平日不會回來分攤照顧責任,也不想出錢請看護,原PO只好所有工作一肩扛,幸好丈夫能體諒,假日會帶著孩子來陪她。原PO表示,爸爸是公務人員退休可領月退金,但存摺由大嫂掌控,因為大嫂認為「媽媽已過世,長嫂如母她最大」,所以每月帳戶扣除水電瓦斯及第四台費用後,大嫂才會視情況轉帳給她,一般大約是給7000元左右,但是全癱的爸爸照護花費並不低,光是用在尿布及吃用常只能勉強打平,超過7000元是常有的事,竟還被大嫂說自己佔盡好處,讓她很無言。遺囑公證 女兒只被分配「一只手錶」爸爸在原PO一年多來的照顧下,逐漸好轉,已可以自理,家人就打算趁著爸爸身體不錯時做遺囑公證。原PO表示,3月1日當天在律師複誦遺囑時,爸爸只分給了她一只手錶,那是媽媽以前送給他的,其他的土地、房子和股票全歸兩名哥哥兩家去分原PO坦言,爸爸會在此時做遺囑公證,原因是大哥大嫂想要有保障,遺囑也是他們擬好給爸爸看的,財產不分給她的理由不外乎就是女兒已外嫁,這理由連在場見證的律師都看不下去,對她說法律上女兒也是可以分遺產的,日後需要協助時可以找他幫忙。但原PO表示,這件事讓她徹底心寒,決定打包回家不再理會了,但真正讓她難過的是「要照顧爸爸時我是女兒,碰到利益我變成外人」,問爸爸「我到底做錯什麼了?」網友抱不平勸「別被道德綁架了,該爭就爭」故事曝光,網友紛紛留言打氣,「你很棒,至少你為父親做到了這些,以後就交給哥哥嫂嫂他們去打理了,你只要當個天邊孝女,偶爾電話偶爾回去這樣就好」、「可以體會妳的心情,回去把自己家顧好才是真的,以後生老病死都要靠妳老公跟兒子」、「可能爸爸不懂得法律,還存在著傳統的想法,所以才會如此分配吧!」、「該盡的義務已經做到,日後是哥哥們的責任了,不必心軟」、「加油。別被道德綁架了,該爭就爭」。延伸閱讀:.母親離世她秒領光存款,被怒告獨吞遺產!律師:處理長輩身後事一定要懂的事.家人有分產共識,少了這步驟卻翻盤!律師:應生前寫好「有法律效力的遺囑」.避免子女爭產想寫遺囑,卻被罵觸霉頭!律師:立遺囑≠觸霉頭,注意特留分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2-12-20 癌症.抗癌新知
得知罹癌後的5個心態轉變!專家教你如何面對與調適
癌症,真是當頭棒喝!無論我們怎麼想破腦袋去探究它是怎麼發生、問了十萬個為什麼,它就是發生了。對很多人而言,當醫師宣布罹患癌症的當下,肯定是非常震驚的,一直以來注意飲食、生活作息正常,卻被告知長出了腫瘤!怎麼會生病呢?癌症的不請自來,帶給我們極大的衝擊。從得知罹患癌症開始,無數的挑戰便伴隨而來,光是要理解「癌症」這兩個字,可能就有困難,聯想到媒體對各類癌症不同樣貌的報導、電影情節中癌症病人的痛苦與磨難、無法獲知準確的存活機率、各式各樣令人抓狂的不確定性、日常的工作、學校、家庭、經濟都可能被打亂了步調……,揮之不去的想像和負面感受持續產生,因為我們的人生計劃可能需「暫停」或甚至「改變」,這種衝擊一時之間會令我們感到恐懼和困惑,也會懷疑是否再也無法「回歸正常」了?做好心理準備,接受迎面而來的每個階段根據庫伯樂.羅斯(Kubler-Ross)的悲傷五階段理論,人們在面對悲傷或災難性的衝擊事件時,常有一段複雜且類似的心理變化進程:◎第一階段──否認/隔離(Denial & Isolation)因為無法面對殘酷的事實,所以選擇性地先逃避,「這不可能是真的!」、「一定是搞錯了,不可能會是我!」、「我不相信!老天爺在開玩笑吧!」於是,很多人心中不斷地冒出各種「不會是自己」的聲音,藉由就診更多的醫師,來證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第二階段──憤怒(Anger)當事實擺在眼前難以否認之後,則會開始接收痛苦的情緒,挫折、煩躁、生氣、憤怒等,可能因著負面的情緒而怨天尤人,也可能會對自己生氣。憤怒的情緒襲捲而來,也可能會自責、引發家人關係的衝突,這些並不容易在我們的文化底下被接納,若彼此能多理解這個心理變化的進程,則會知道正因為心裡承受著太大的痛苦,感覺到憤怒和生氣是很正常的悲傷反應階段。◎第三階段──討價還價(Bargaining)當憤怒過後,有些人展現出討價還價的樣貌,向上天祈求,例如求神問卜;這段期間會特別輕易受到對病情可能有所好轉的偏方跟傳聞影響;或改變一些生活行為,例如吃素、有機飲食等,試圖透過一些努力來祈求結果可以不一樣。◎第四階段──沮喪(Depression)但是當我們討價還價一段時間也無用,痛苦的感受會再次襲來,這次「失去健康」的體會更為深刻明顯,因而意志消沉,變得沮喪、憂鬱,甚至失去希望感。有些人不太想出門、抗拒家人親友的關心,甚至不接受治療,這對自己或對家人都是一段難熬的歷程。◎第五階段──接受(Acceptance)然而,我們的情緒不會總是在低谷,情緒總是起起落落,即使在低落的情緒中,仍然能同時感受到好笑、好玩的正面心情,即便感覺沮喪,生活中的一點小事,一樣能令人感覺到幸福,千萬不要以為生病了就只會剩下負面的情緒,而把自己困在悲傷失落之中。學習在沮喪和失落之中,覺察感受喜悅、小確幸;接納自己的各種狀態,心情自然變得較為冷靜和穩定,而後就會進展到第五個接受的階段。雖然這五個階段感受的順序、時間長短因人而異,並非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模一樣的歷程,但透過瞭解這五個階段,可以幫助自己或家人檢視目前的狀態,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更多一份接納,那麼要進展到接受階段,便不是難事。接納負面情緒,它會自然流動而離開負面情緒很弔詭,大家都不喜歡負面的感覺,但負面情緒並沒有錯,其來有自。在面對癌症的過程中,恐懼和擔憂更是如影隨形,是極為自然和正常的情緒,當我們來來回回陷入負面情緒的狀態中,我們需要時不時告訴自己並不奇怪,無須內疚或批評自己的情緒狀態。如果你深信且認清負面情緒只是自然的流動狀態,那當恐懼、悲傷襲來,你會知道,幾次深呼吸、體驗和感覺,並宣洩它,它又會流動而離開。當我們接納自己反覆陷入負面情緒的狀態之中,任其流動(這並不代表不難受,而是我們依舊會感覺難受和不舒服,只是相信它會自然流動再次離開),也可以學習去與負面情緒對話,分析背後真正的焦慮原因。舉例來說,當我們感覺害怕時,可能是害怕惡化或復發帶來需要承受的後果,例如疼痛、再治療、依賴他人幫助、擔心子女……;也可能有像是「我不會變好了」、「我好沒用造成別人負擔」、「那個方法一定沒效」的非理性信念。當我們願意正視負面情緒,並能進一步思考更細緻的情緒故事,或許當它再次來襲可以不那麼令人困擾,甚至除了靜觀流動面對情緒的方式之外,可以去調整非理性信念,也因為釐清了一些思緒和細節,則有方向性的和家人或醫生進行疾病,甚至療程的討論。最後,在生活中持續實踐任何我們喜好的事物和活動,能帶給我們放鬆的方法,也有助於我們穩定情緒。以下四點為正視負面情緒找到出口的策略:1、正念靜觀流動2、檢視非理性信念3、分析焦慮源並溝通討論4、進行喜好和放鬆的活動外觀、角色的轉變,該如何面對與調適?面對癌症治療,不單純只是處理疾病本身而已,治療的副作用或身體外觀的改變皆是考驗,並且是在生活日常中不斷地提醒著我們,像是體力不如過往、疲倦感、睡眠困擾、掉髮等,彷彿提醒著「哪裡又不一樣了」、「我真的是一個病人了」,同時也擔憂「會不會惡化」。癌症治療後,身體外觀的改變,有時令人難以隱瞞病情,除了擔心他人眼光,還得逐一解釋時更讓人感到困擾。身體外觀也是自我認同的重要部分,自己在短時間內正發生改變,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卻有著陌生感受,擔心與孩子或伴侶一起出現在公眾場合、走在路上巧遇熟人會想遮掩自己,裝作不認識,這其實是非常失落的歷程。但同時終於有機會反思看看「關於自己」,長久以來背負著很多「角色」的自己:「一直以來我是一位母親、父親、兒女、兄弟姐妹、朋友、律師、我的職業……。身體外觀的改變對我這些角色會有什麼影響嗎?我除了是這些角色之外,我又是誰?我可以只是我自己嗎?在我的會談經驗中,發現許多癌友有「無法做自己」的共通點,長期習慣壓抑、忽視自己的需求,忘了愛自己,將照顧他人、滿足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順位,「因為我是媽媽啊……」、「我身為兒子……」、「在工作中不就得像這個樣子,不然同事會……」,被諸多角色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壓力正是傷害我們身體免疫力的危險因素。養成愛自己的習慣,不要讓癌症佔據生活的全部我們有許多美好的特質是與身體外觀無關的;我們做過許多有意義的事,也並非因為我是什麼角色而做,那單純就是「我」而做的;一本書,時間久了封面會損舊,但是內容故事仍然相同。不要因為外觀而失去自信,也不要因為外觀而失去愛美的渴望,無論外表看起來如何,都要踏出愛自己的行動。你不只是癌症病人,生活裡還有很多其它的面向,等著你去發現這些美好,不要讓癌症佔據生活的全部。如果你願意,一起嘗試以下幾件事吧!◎大方對家人或朋友說出自己的一個需求。◎ 選一件讓你感覺更有力量的物品,也許是一件衣服、一頂帽子,或一支手錶、香水、飾品等,穿戴上它。◎ 獨自或找合適的旅伴一起去做、去享受一項你喜歡的活動,不論是一場散步、一個聚會、按摩、看劇、烹飪都可以。每一天都當作重新開始,把握當下不留遺憾還記得,當我重新翻閱從小到大的所有筆記和日記,一邊哭一邊笑著看完,雖然非常不捨,最後還是丟掉了,整理後卻有一種平靜和輕鬆的快感,彷彿重生之感。「因為捨棄,才會知道為何留下。」斷捨離後,更清楚知道什麼對我更為重要,甚至和家人朋友分享我的感動。這樣的感受,意外地也與一位經歷安寧療護兩千八百名病患的日本安寧醫師,所提出不留遺憾的四項要點「不自我否定、無論何時都勇於新嘗試、坦然和重要他人表達內心感受、把握當下好好度過每一天」不謀而合,現在我也將這四要點分享給你,找出對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東西,把每一天都當作重新開始,把握當下,不留遺憾。延伸閱讀:‧半年內得3癌!但我還活著,讓我更理解生命可貴,分享經歷鼓勵癌友面對‧罹癌如何告知家人?專家建議從4面向下手,一起面對接下來的挑戰‧為什麼是我?宣告罹癌人生跌落谷底!劉美玲寫下抗癌歷程,助癌友重拾勇氣本文節錄:博思智庫《不只存活,還要樂活:翻轉癌症,抗癌力大躍進》一書
-
2022-12-16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睡醒昏昏沉沉是正常?柏克萊研究提出3絕招改善
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類似經驗,那就是早上起床後,依然感覺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很想再去睡一會兒,但是因為要送小孩上學,或是上班快要遲到,只好打起精神硬撐到底,但是昏昏沉沉的開車,有一定的危險性,另外昏昏沉沉的工作,效率也會大打折扣。因此,睡眠科學家認為,早晨起床後感覺昏昏沉沉的,其實是身體一種善意且惱人的提醒,提醒你要積極的去解決你認為的小問題,但它卻是一個大問題,而且是社會問題,因為昏昏沉沉所造成的道路交通和職業事故,每年可以有數千人死亡。另外,在昏昏沉沉且喪失清醒和警覺性的情況下,會降低生產力、增加醫療保險的使用和工作缺勤,每年在已開發國家中,估計造成生產總額損失約達2%(即僅在美國就有4,110億美元)。況且,有些人的工作還會影響到其他人的安全性,像是軍警人員、醫護人員、消防員和飛行員等等,因此絕對不容小觑。2022年11月19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心理系人類睡眠研究中心的沃克教授(Matthew Walker)和研究員瓦萊特博士(Raphael Vallat )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刊登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雜誌上,研究結論證明每個人在早上起床醒來,到底是精神飽滿,還是昏昏沉沉,基本上與個體的遺傳基因僅些微相關(約25%),而大部分則是由四個關鍵因素所決定: 前一晚睡眠的長度和質量,前一天有無運動,早餐的內容和早餐後血糖的反應。因此,沃克教授提出了三絕招讓你醒來都能精神飽滿、清醒和警覺,且並沒有將咖啡或濃茶拿來作為靈丹妙藥。這三個絕招是:每天要做運動、每晚要睡足7~9小時和吃高碳水化合物但含低精製糖的早餐。英國每日郵報健康版記者漢娜小姐(Hannah Mcdonald)還特別撰寫專文並繪製出三絕招圖表(圖1),提供所有人參考。實驗總共網羅了833位的受試者(英國749人:美國84人),平均年齡46歲,男女比為233:600,其中包含同卵雙胞胎340位,異卵雙胞胎134位。在研究的兩週內,每位參與者會給予多種標準化早餐(內含不同營養成分),並且佩戴加速度計手錶(accelerometer wristwatch),記錄他們白天的運動量,以及晚上的睡眠質量和時間長短,另外還量測並記錄了他們從醒來那一刻,以及,早餐後3小時內(t = 0、0.5、1.5和2.5小時)的清醒度與警覺性水平。吃早餐時間平均落在8點12分,距離起床後平均約1小時8分鐘,餐點由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系的廚房統一供應,參與者在吃早餐前需禁食八小時(亦即不能吃宵夜),之後禁食三到四個小時,同時還佩戴了連續血糖監測儀(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監測血糖值的變化。結果發現,前一天有進行運動鍛煉的參與者,一覺醒來時的清醒度較佳,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體育鍛煉有助於第二天清醒度的科學理由,但適當的運動可以讓你肌肉疲累,進而帶來更好的睡眠,而因為提高了當晚的睡眠品質,因此造就了第二天醒來後的更加清醒與警覺,頗為合理。另外,眾所皆知運動可以提高情緒,實驗中也確實發現參與者的情緒與清醒度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更快樂的參與者就會感覺更清醒。因為這項研究中,也同時包括同卵和異卵雙胞胎的參與者,所以也分析了遺傳基因在醒後昏昏沉沉中所扮演的角色,結果發現,第二天警覺性的差異只有25%可歸責於基因,其餘都是我們後天可以改變的。前一晚獲得更多、尤其是高質量的睡眠,早被證明有助於提高次日的清醒和警覺性,英國和美國衛生單位都推薦每晚要睡足7~9小時,雖然因人、因年齡而有些微差異,但任何人也絕對不應低於6小時,否則,睡眠不足醒來後,肯定會有認知和感覺運動能力受損的問題發生。柏克萊大學研究發現,比平時睡得早(早睡)或晚起(睡懶覺),或者兩者兼而有之,都可以提高早晨的清醒度。科學研究證實,睡眠可以帶來許多的健康益處,所以每天都應該要有規律和充足的睡眠。睡眠除了能讓大腦學習、記憶和做出合乎邏輯決定的多種功能,運作正常外,還能激發創造力。睡眠會重新校正大腦中情緒的迴路,由負轉正,包括撫慰痛苦,提高情緒。睡眠可以補充我們免疫系統的軍火庫,有助於對抗惡性腫瘤、預防感染和抵禦各種疾病。睡眠還可以通過微調胰島素和葡萄糖平衡來改善身體的新陳代謝狀態。充足的睡眠也與我們心血管系統的健康密切相關,它可以降低血壓,同時讓我們的心臟保持良好狀態。因此,當你生病時,免疫系統就會積極刺激睡眠系統,要求更多的臥床休息藉以幫助免疫系統加強戰力,哪怕就只是一個晚上睡不好,都會造成免疫細胞丟盔棄甲,戰力大損,口破嘴臭,狼狽不堪。研究也發現,睡眠有助於清除一種叫做腺苷(adenosine)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會在白天當中在您的體內累積,並導致我們感到疲倦,睡覺可以幫助我們清除背負的腺苷嗜睡債,現代大多數人都睡眠不足,所以睡得晚一點(懶覺)確實有助於提高警覺性。在這次研究中證明,早餐應富含碳水化合物,例如燕麥片和雜糧饅頭,但絕對不是含精製糖的糕點或飲料。柏克萊大學認為一般的健康成年人,高碳水化合物低糖早餐(適量蛋白質)是消除早晨昏昏欲睡的最佳選擇,而含糖早餐的效果最差,因為過多的精製糖會使得血糖飆升,進而削弱大腦的清醒度,更加的讓你昏昏沉沉。最後,筆者要說的是,如果你現在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起床,千萬不要習以為常,放任不管。更別就此認命,以為是遺傳基因在作祟,無法改變。千萬不要再用濃茶或咖啡等的提神飲料來解決問題,因為它們可能會損害你的睡眠品質,如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今天柏克萊大學教授,也是世界頂尖的睡眠科學家提供我們一個不同的、更樂觀的解決之道,就從今天起,你可以開始執行上述三絕招,從此改變你每天早上醒來的狀態,讓你保持清醒和警覺,擺脫那種昏昏沉沉的感覺,精神飽滿,你何樂而不為呢?【參考文獻】1.R Vallat et al., How people wake up is associated with previous night's sleep together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food intak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2) 13:7116.
-
2022-10-24 焦點.元氣新聞
12歲女童戴Apple Watch狂發嗶嗶聲 檢查發現癌症侵襲全身及時救命
Apple Watch除了有血氧、心率偵測外,現在也新增車禍偵測和體溫感測功能,讓智慧型手錶不僅只是一個配件,還能救命!一名12歲女童因Apple Watch發出心率異常通知,意外發現身體其他疾病,及時挽回一命。外媒報導,12歲的女童Imani Miles平時有佩戴蘋果Apple Watch的習慣,某天她的母親Jessica Kitchen突然發現女兒的手錶不斷發出嗶嗶聲,警告心率異常過高,讓她警覺相當奇怪,「因為它以前從未發生過(通知)」,帶了女兒去醫院後發現是闌尾炎,醫生也火速進行手術,將女童的闌尾切除。不過事情並未結束,醫生在切除完女童Imani Miles的闌尾後,此時發現該處有罕見的「闌尾腫瘤」,也是一種神經內分泌腫瘤,對於兒童來說相當少見,且當時癌細胞已擴散女童身體其他部位,需再次接受手術去除,所幸女童至今一切安好,待在家裡休養中,讓母親也鬆一口氣。Jessica Kitchen表示,所幸有Apple Watch的即時通知,讓她得知女兒的身體狀況,「如果她沒有那支手錶,情況可能會更糟。」如今女童仍持續戴著Apple Watch,她的母親也不斷在網路上以自身經驗,宣傳穿戴技術的好處。據台中慈濟醫院的資料顯示,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僅有1至5%的發生機率,加上「闌尾腫瘤」初期幾乎沒症狀,就算出現右下腹部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一般問題處理。該腫瘤需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消化不良或食慾不振,引發急性闌尾炎(如似腹脹、腹痛等)症狀,一旦腫瘤變得更大,可能因阻塞闌尾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等症狀,而有致死可能。
-
2022-10-1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資源亮點城市/新北不老長智村讓平溪長輩在地安老
「隔壁一位阿嬤罹患失智,一天過來買三次蔥,她的媳婦都覺得困擾,我就說沒關係就讓她買,再拿過來退就好了。」新北市平溪老街上的「温泉商店」李老闆分享的故事,也是當地日常。平溪是全國人口老化嚴重程度最高的社區,新北市衛生局準備三年在此打造首站「不老長智村」,透過專業訓練,讓7%以上的居民具備失智識能、二分之一的商家成為失智友善商家,未來也希望將這套模式沿用於都會區的板橋,讓長輩在熟悉的社區安老。新北市衛生局介紹,「不老長智村」會落腳於平溪區,除了當地老年化嚴重、平均每三位就有一位是長者,背後推手是新北市平溪區衛生所前主任林太仁,秉著神經科的專業,結合各大資源透過衛生所居家訪視、鄰里長的通報及老人健檢等,對長者進行全面性的失智篩檢,同時醫院合作建立綠色通道,有效掌握區內失智長輩的人數,截至今年八月底,總計確診失智個案99人,失智者獲得確診的比率為72%。新北市衛生局說,考量到平溪偏鄉就醫不便問題,以衛生所為主體連結資源服務,並媒合私人企業導入公益協尋科技化行動,推出的智能手錶讓長輩戴上後,就能隨時分享定位給五到六位家屬,還能追朔三十天內的軌跡,預防走失。為了補足偏鄉專業人力資源不足問題,新北市衛生局也派「樂活健腦巴士」到社區,搭配職能治療師,主動至偏鄉巡迴提供認知保健活動等服務。在地居民的失智識能也不可或缺,新北市衛生局投入失智友善訓練、宣導等失智友善的計畫,目前平溪區有7%以上的居民具備失智識能,且在地罹患失智人口有7成以上獲得診斷及服務,也因為社區居民整體失智友善識能的提升,平溪區有2分之1商家成為失智友善商家,交織成屬於在地的溫馨互助網絡。新北市衛生局分享,菁桐老街上的「巧門西點蛋糕店」林老闆娘,就是某次聞到隔壁鄰居家中飄散瓦斯味,才發現是長輩忘記關火就直接睡覺,所幸及時救援避免發生意外,這也成為她積極參加失智友善訓練、了解失智相關症狀的契機。長年將高齡照護作為施政重點的新北市府,深知轄區幅員遼闊、醫療資源分布不均的窘境,因此首要任務就是將現有資源最大化利用。新北市衛生局說,目前新北共有16家失智確診醫院,當中有13家成為共照中心,可提供民眾專業諮詢及個案服務,只要依照就醫習慣前往共照中心接受檢查及診斷,確診後就由個管師後續追蹤。同時,新北市加碼補助共照中心辦理非藥物介入及其家庭照顧者健康管理計畫,藉由辦理工作坊,使個案及其照顧者得以盡早獲得照顧資源及緩解身心壓力。另外,新北市也徵求民間單位辦理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都會區的板橋、三重等,目標就是設立5到6家,偏鄉地區則至少1家,並且出動「樂活健腦巴士」服務偏鄉,新北市衛生局補充,為找出更多潛在的失智者及服務資源不足地區,「樂活健腦巴士」提供偏鄉篩檢服務及大腦保健和認知刺激課程,使得各區獲得失智相關服務。多項的失智照護計畫當中,新北市衛生局希望能以平溪的「不老長智村」作為示範起點,盼能加以調整,運用在板橋等都會地區,目前初步規劃是在板橋區亞東醫院的周邊鄰里開始,逐步拓展到附近社區。隨著台灣在2025年要邁向「失智友善777」目標,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失智症的社區篩檢經過實證,造成的偽陽性過高,反而民眾會有焦慮、就醫資源壅塞等問題,因此,新北市邀集中醫、西醫、牙醫等基層醫療院所及社區藥局合作,成立失智友善守護站,「以轉診替代社區篩檢模式」進而發掘社區中高風險個案,截至目前已有1039家投入。新北衛生局表示,這項計畫從2018年開始,便加碼提供額外獎勵,邀請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加入,未來也會持續與各醫師公會、藥師公會合作,並提供獎勵誘因,鼓勵拓展設立。(新北市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2-10-02 醫聲.罕見疾病
誤當痛風20年 他確診罕見疾病HAE:驚覺母親或因此病離世
手機、鑰匙、錢包⋯⋯,許多人出門前都會盤點該帶的物品,但對俊廷來說,最不能忘的是一盒救命針劑。今年37歲的他罹患罕見的「遺傳性血管性水腫(HAE)」,若是發病,他必須緊急施打針劑,身體、臉部隨處的腫脹,怪異的外觀之外,一但腫脹發生在氣管,他就可能跟媽媽一樣,因喉頭腫脹而喪命,而媽媽至死之前,甚至都不知原因何在。呼吸道腫脹僅剩10% 因禍得福確診HAE從小開始,俊廷身體的不同部位會不定期腫脹,皮膚如吹了顆氣球,脹痛和發熱感之外,肥厚腫脹的眼睛、嘴唇,嚴重影響外觀,每次發作都是單側,這次左手腫,下次右腳腫,每回腫脹大約2到3天便會消去,期間日常生活不便,譬如難以穿戴手錶、手套、鞋子。因爲怎麼樣都檢查不出原因,俊廷索性將其視作小病,手指腫就當作過敏,腳腫就當作痛風。直到俊廷29歲那年,用畢晚餐,一直覺得喉嚨卡著異物,雖然講話不順暢,不過呼吸尚可,因此他不以為意直接就寢。隔天起床,俊廷發覺越來越喘不過氣,只好掛急診,醫師用內視鏡一看,發現他的呼吸道只剩10%可通過空氣,緊急進手術室氣切,情況危急到還來不及打麻醉,俊廷即因呼吸不到而暈厥。術後,俊廷喉嚨的腫脹消退,醫師仔細詢問病史,得知媽媽和妹妹都有類似的症狀,媽媽甚至更嚴重,腫的部位遍及臉和全身。醫師由此推測是遺傳疾病,於是全家人抽血檢測基因,最終確診為HAE,但對大家而言,反而鬆了口氣,纏身多年的詭異毛病終於找到頭緒。2家人得HAE 媽媽至死不知病因HAE是種罕見的補體缺陷的免疫不全疾病,發生率為五萬分之一,大多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而台灣又以第一型與第二型病患居多,但其中約有20%到25%患者為新突變,無法從家族史得知,意即每個都人可能無預警的發生。知識補帖/遺傳性血管性水腫 (HAE)簡介遺傳性血管性水腫是因血液中的一種蛋白質- C1抑制蛋白(C1 esterase inhibitor, C1-INH)缺乏或功能異常的免疫疾病,特徵是會重複發生血管性水腫,但沒有伴隨蕁麻疹或搔癢症,最常受到影響的部位是上呼吸道和腸胃道的皮膚或黏膜組織。雖然腫脹在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大約2到5天內會自動消退,但若發生在喉部可能會導致窒息。此症的遺傳模式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看更多其致病原理是當補體調節因子之一的C1抑制蛋白(C1-INH)發生功能缺陷,將影響人體免疫調節,增加血管滲透性,過量血管外積液阻塞血液或淋巴液的流動,引發四肢、面部、生殖器、腸胃道或呼吸道腫脹,時間持續2到5天,有別於過敏性水腫尋麻疹2天內完全消退。不同的發作位置帶來不同的後果。若為腹部,患者將出現噁心嘔吐、劇烈腹痛、積腹水的症狀,常被誤診為腹部急症,反覆接受不必要的腹腔手術;若為呼吸道,則有吞嚥困難、發音障礙,需要緊急插管或氣切,甚或窒息危及生命。俊廷的妹妹、媽媽剛好分別發生在腹部與喉頭,只是媽媽不似俊廷幸運,在一次喉頭腫脹中過世,死前都不知原因。預防勝於治療 降低發病不適和風險俊廷的一次發病,解答家族存在已久的困惑,而他的幸運之處不僅如此。目前台灣患者發病48分鐘內,可使用緩激肽通路調節劑皮下注射或血漿純化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緩解急性發作症狀,俊廷隨身攜帶的救命針劑即屬於前者,但注射時會產生嚴重疼痛感覺,「有病友急救時自己打那個針,痛到只打了一半,就趕快跑醫院看診」。然而,HAE發作僅60%為自發性,其餘與壓力、創傷、感染、雌激素、過度疲勞有關。俊廷侃侃而談地說,他大學時期課業繁重,作息不正常,時常熬夜、壓力大,水腫比過去來得頻繁,每2到3個月發作一次。「咬到舌頭也會腫耶」,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徐世達補充,一般人吃飯不小心咬到舌頭,過段時間傷口自然會好,可是對HAE病患而言,卻可能使喉頭跟著腫脹,性命被奪走。既有預防藥副作用多 曾有女病患拒吃過世病患每次腫脹都必須提心吊膽,即使逃過死劫,有些人也會因水腫破裂留疤,或是進行腹腔手術。為減少病人不適,降低發作風險,台灣多以雄激素作為短、長期預防藥物,病人可於牙科或外科手術前服用。「其實雄激素副作用多,會使女性第二性徵消失,也可能造成肝癌。」徐世達指出,雄激素會使毛髮與體重增加、月經不規則、乳房體積減小、高血壓及肝腫瘤,他分享,曾有女性病患無法接受賀爾蒙改變,不願服用藥物,又因病發來不及使用急救針,最後不幸離世。另一種預防藥,是同為急救藥的濃縮C1酯酶抑制劑靜脈注射,但因藥效較短,病患一週須注射2到3次。「靜脈注射風險大,連國外也不會長期使用。」徐世達解釋,除了注射不舒適感外,反覆穿刺血管,會使血管嚴重損傷,引起血管纖維化,或細菌侵入打針造成的傷口及靜脈本身,導致感染,因此一般都不太建議長期使用靜脈注射。長效預防新藥卡關 HAE病友籲儘速納保提升生活品質2018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一種單株抗體皮下注射新藥,對於預防疾病發作有明顯效果,徐世達說明,治療剛開始的前半年,病患須每2週施打一次新藥,穩定之後,每個月施打一次即可,大幅降低病患不適感,提升生活品質。不過,新藥一人一年藥價約900萬元,讓新藥自去年八月通過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擬訂會議後,至今仍處於藥價協商階段,尚未生效。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指出,近年健保因財務困難,更講求經濟成本效益,使罕藥給付日益艱困。不忍罕病友苦苦等待治療的機會,她強調,「評估罕藥納保,不能單看成本和存活年數,更要考量病患的生活品質。」陳莉茵也認為,台灣計算成本效益時,常參考國外數據,但台灣的罕見疾病不一定同為國外的罕見疾病,因此應要因地制宜,發展出自己的成本效益計算公式,對台灣病患才公平。「遺傳罕見疾病雖只降臨在少數人身上,卻是每個人都必須承擔的風險。」她表示,罕病絕非他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陳莉茵說,罕病的治療選擇實在稀缺,不給予治療往往就是致命。目前俊廷每天睡前都要吃一顆雄激素,且隨身攜帶救命針以備不時之需,病情尚屬穩定,去年更順利結婚生子,奔走成立病友聯誼會,對外提倡疾病診斷,對內分享照護方式。對於終身與HAE共存,俊廷雖抱持樂觀正向的心情,但不免偶爾擔心萬一發病,妻小將無所依,又或其他病患因不適而不願用藥,因此期待長效新藥儘速納保,讓全台已通報的32位病患,以及尚未確診的病患更安心。(看相關新聞:「30歲男腳腫誤診痛風20年 險死才發現得遺傳病」)
-
2022-06-28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當醫師確診時/確診當天竟不是臥床休息 婦癌權威賴鴻政染疫仍做一事避免肺部積痰
即使謹慎以對,小心防範,但雙和醫院副院長、國內婦癌權威賴鴻政仍染疫,也不知從哪裡感染病毒,談起如何抵禦病毒,除了家中備用感冒成藥,還有患者提供「清冠一號」,讓他感動萬分,「現在是反過來病人在照顧醫師了。」平日會慢跑、騎單車、做重訓的他,染疫後更有一套特別的心肺復健方法,雖身體不適,仍堅持在跑步機上緩走著,適度擴張肺部組織,咳出痰液,避免病情惡化。6月1日(周三),賴鴻政帶著口罩、防護罩,看完門診患者,開車返回內湖住處,身體略感不適、喉嚨怪怪的,隔天一覺起床,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染疫症狀全數湧現,心中想著,「大概是中獎了」;做了快篩,檢測卡匣清楚顯示著兩條很強、很紅的線,他趕緊連絡醫院,延後門診及預定手術,啟動居家隔離措施。經過視訊看診,賴鴻政確定染疫,擔憂父母年事已高,若也感染,更加棘手,趕緊安排雙親至另一住處,自己開始為期7天的居家照護。因不符合抗病毒口服藥的用藥資格,而以家中常備藥物症狀治療;停診多日,有婦癌老病人猜到確診,特地送來「清冠一號」,要他好好養病,保重身體,因為抗癌之路,還需醫師陪伴。賴鴻政表示,染疫第2天症狀劇烈,咳嗽、喉嚨痛,咳出相當濃稠的痰液,幾個小時內血氧濃度不斷下降,一度掉到90%以下,智慧手錶不斷發出警示聲響,他也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仔細觀察身體的變化。單看有無症狀,容易讓自己陷入焦慮情緒,賴鴻政建議,每隔幾小時應自我判斷症狀是否加劇,例如,思緒是否是否愈來愈迷糊,呼吸愈來愈急促、急喘?此外,肌肉痠痛、喉嚨痛、疲倦感等症狀,逐漸變嚴重嗎?只要主觀感覺到症狀加劇,就應撥打1922,尋求協助。除了透過藥物症狀治療,賴鴻政另有「規律運動」的抗疫密招,確診當天就在跑步機、飛輪機器上做復健,先從「緩走」開始,每天半小時,一開始速度為每小時五公里,就會發喘,但仍強迫自己要走下去,幾天後能夠「緩跑」,調高強度,藉此維持心肺機能。「臥床休息不一定對身體好。」賴鴻政說,染疫後,如果一直臥床,身體可能愈睡愈差,因為肺部持續擴張不全,痰液等分泌物蓄積在肺泡末端,透過輕度運動讓自己喘一下,可適度擴張肺部,容易咳出分泌物;許多染疫死亡個案在解剖時發現「肺部全積滿了痰」,彷彿溺死。賴鴻政強調,訓練心肺功能,可以避免病情惡化,若持續臥床,一旦感到不對勁,可能就已經太晚;有人一確診就躺兩周,心肺功能退化,肌肉也會流失,下床走路時都站不穩。熱愛運動的賴鴻政,在今年三月完成生平首次標準鐵人競賽,雖然染疫,前後約兩個星期無法練跑,但仍要參加台北全馬,明年則將挑戰超級鐵人三項113K競賽,邁向人生另一個里程碑。醫師小檔案姓名:賴鴻政 頭銜:雙和醫院副院長確診時間:6月2日如何感染:未知感染源症狀:低溫發燒、血氧下降、咳嗽、濃痰、頭痛、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治療:普拿疼、清冠一號、低強度運動給確診者一句話:確診毋須驚慌,染疫前打滿疫苗,染疫後多多運動,總有一天會與病毒共存、回歸正常生活。
-
2022-05-19 失智.新手照顧
失智症是什麼?日常警訊、如何預防都看這一篇
「最近總是忘東忘西,還非常容易恍神」、「記得臉卻叫不出名字,只能說出那個誰」、「情緒好像陰晴不定甚至出現憂鬱的情形」、「變得不愛出門,且活動力降低」當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行為或症狀時,一定會懷疑是否罹患了某項疾病,上網搜尋相關知識,卻出現失智症、腦霧等關鍵字,究竟什麼是失智症?與腦霧又有何差別呢?失智症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減退,還與許多疾病有著相同、類似的症狀,並且容易令人混淆。然而除疾病本身,照顧者還會在平均8-10年的病程當中,面臨照護、身心壓力、經濟等問題,那麼遇到這些問題時該怎麼辦呢?從認識失智症、日常照顧技巧、資源使用,到與新冠肺炎、腦霧的關聯,以下分成15個重點帶你循序漸進找到解答。👇點擊下方可以直接前往想看的內容👇➡️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可以預防嗎?➡️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失智症該看哪一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什麼是失智症?失智症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大腦功能漸進退化並好發於老年人,但退化的速度不一定,且非一些民眾誤解的正常老化現象。初期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特別是記不住日常、最近且立即的事物,其他像是語言、算術、空間感、時間概念、抽象思考、社交能力、判斷力等也會出現障礙,產生異常行為,過去熟悉的工作無法勝任,嚴重影響日常起居,伴隨這些行為的心態很可能變得疑心病重、被害妄想、憂鬱、焦慮、容易與他人起衝突。 失智症可以預防嗎?失智症是可以預防的。隨著研究的進展,我們逐漸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因此更應積極地在生活中增加大腦保護因子(趨吉)如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同時減少危險因子(避凶),如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新公布降低認知缺損與失智風險的12個面向中, 還包括多運動、不吸菸、營養均衡、少喝酒、認知促進、社交互動、體重管理、高血壓管理、高血糖管理、高血脂管理、不憂鬱、聽力喪失管理等方法,也是從「從生活型態介入」預防失智的最有效的方式,研究還發現,可以透過「調整生活型態」降低四成的失智風險。想要調整生活型態,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著手:●運動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對預防失智有幫助,因為運動可以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其中又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幫助最大,而以養成肌肉為目的的重訓,幫助就比較有限。就算沒有刻意運動,平時如果養成正確的「走路習慣」,也能減低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日本一份研究顯示,步伐小的人,在未來很容易出現認知功能衰退,而步伐大的人,認知功能則不易衰退,而且風險差異很明顯,居然高達3.39倍!接著來了解一下,大步走路的好處:(1)刺激神經迴路:大步走路能夠刺激腦與腳之間的神經傳導。除了腦通往腳的運動指令之外,腳回報腦的資訊交換也會變得活絡,有助於活化腦。(2)找回肌肉的活力:能夠更加頻繁地使用平常沒在用的肌肉。尤其是大腿與小腿的肌肉、背脊與腳相連的肌肉等,這些大肌群都可以活動到。(3)提升心肺功能:大步走路拉高了運動強度,使血液循環更好,也增加了進入肺臟的空氣量。營養和氧氣也能夠送到身體每個角落的細胞上。(4)使血管有彈性:利用肌肉的收縮與伸展,刺激肌肉包夾的血管,藉此增加血管的彈性。(5)使心情正面積極:大步走路,背部自然就會挺直,視線也會自然抬高。這樣的姿勢改變,能夠給人年輕有活力的印象,使人心情轉好,變得積極正向。●飲食飲食也能有效預防失智,很多人應該都聽過「地中海飲食」,這類飲食強調多攝取堅果、深綠蔬菜和魚類,其中堅果的油脂相較於動物性油脂來說,對心血管的健康是比較好的。還有一種是「麥德飲食」,它是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結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的特色。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另外也有研究指出咖哩、薑黃素、蘑菇、多喝茶與吃魚等,都對預防失智有幫助。還有一項比較意外的防失智食物是「口香糖」,因為嚼口香糖的動作可讓海馬迴的刺激增加,活化腦部功能、防止腦部衰弱。👉延伸閱讀:防失智「10大超級護腦食物」出爐! 營養師:還有5種傷腦飲食要少碰●生活除了運動、飲食,平時生活的方式也很重要,多做一些能動腦的活動,改掉會影響身體的壞習慣,就能有效預防失智。(1)學習新事物: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像養成閱讀、玩填字遊戲之類的習慣就很不錯,看到不認識的字也記得去查一查,讓你在吸收新知識之餘,也能訓練大腦。也可以依個人興趣,玩玩麻將、桌遊等需要動腦的遊戲,都有助腦力健康。(2)保持社交活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在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加大腦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發病風險。互動時也能感受到愉悅、舒適、支持等正向情緒,提升安全感、歸屬感與自信心,所以非常鼓勵長輩們平時多參與同學會、社團、宗教活動等等。如果已罹患失智症,保持社交互動也對穩定病情有幫助,而獨居的失智者,病程則惡化的比較快。(3)充分的睡眠: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著密切關聯,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所以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比較足夠。●五感訓練記憶是由感覺器官刺激大腦而成,活絡身體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刺激五種感官活性,享受健腦的小遊戲,健忘、失智才不會找上門。這裡推薦幾個結合了生活例行公事的小遊戲給大家:(1)五感訓練:日常生活中,我們透過眼、耳、舌、鼻、皮膚來感知外界的刺激。活動身體可以促進我們五感的活性。同時,適當的運動對預防失智和恢復認知功能也有很大的幫助。👉競速折衣服這個訓練同時要求計畫能力、手指活動能力,以及迅速執行能力等各項高度的能力。能夠順利完成較高難度的課題,除了訓練效果之外,還能獲得成就感。步驟一:檢視收進來的衣服,先思考何種順序折疊起來比較迅速,並設下完成目標時間。步驟二:照著預想的順序儘速進行,並測量是否能在時間內完成。聽覺訓練:五感之中,聽覺的衰退最容易被忽略。大多數的人會認為「輕微的重聽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其實,聽力衰退是失智症的重大危險因子,因為聽力一旦衰退,與人溝通的機會會連帶大幅減少。當家人將失智的初期症狀誤解成單純的重聽時,可能延誤發現長者病情的時機。而老人家又可能因為誤會家人而迴避溝通,更會加速聽力的惡化。所以聽力衰退的嚴重性絕對不容輕忽。👉聆聽不同硬幣的聲音這個訓練要求的是辨別聲音細微差別的能力。像10元和5元之間,就只有非常細微的不同,需要相當敏銳的聽覺才能辨別。老化造成的聽力衰退會先從高音頻開始,硬幣掉落的聲音就屬於高音頻的聲音,如果聽不清楚,可以早期發現自己聽覺的衰退。步驟一:準備1元、5元、10元、50元硬幣各一個。請同伴逐一丟到桌上,試著聆聽並記住聲音的差別。步驟二:請同伴任選其中一枚丟到桌上,然後猜猜是哪一種硬幣。一人時也可以自己嘗試。(3)觸覺訓練:維持觸覺與預防失智症有什麼關係?一般來說,活動手指本身就有預防失智症的功效,而且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活化人類最基本的功能。靈活運用手指是人類這種雙腳站立的動物特有的「高層次功能」,一旦罹患失智症,這些高層次功能會受到嚴重的傷害,所以在健康的時候鼓勵長者多多活動手指、步行走動,有助於維持這些高層次功能。👉計算發票金額大腦先理解數字的意義,再活動手指敲打計算機鍵盤,兩件事同時進行會給予大腦絕佳的刺激。若能嘗試運用非慣用手,效果更佳。※使用算盤計算訓練效果倍增,對以前習慣使用算盤的長者來說,還能發揮懷舊療法的效果。●穴位按摩中醫師也建議,平時用梳子、刮痧板或雙手手指按摩全頭頭皮、後頸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保養腦力。每次按摩約10至15分鐘,每天進行4次,以促進血液循環,因頭部布滿穴道,不需特別針對何種穴道進行按摩,就有提神醒腦功效。預警可能是失智症的10大症狀?若自己、家人或身邊的親友,於日常生活中出現以下10種症狀、情境,就要提高警覺、意識可能為失智症的警訊,並立即就醫確診。👉延伸閱讀:重複問題、情緒轉變、頻問你是誰...家屬從這些行為發現失智前兆失智10大警訊症狀Infogram為什麼會罹患失智症?失智症主要是因為腦細胞退化、死亡,引起腦部萎縮、大腦皮質功能喪失。造成失智症的原因很多,大致也可區分為兩類,分別為可逆性失智症、不可逆性失智症,類型如下:🧠可逆性的失智症:由特定因素所引起,因此若能加以改善這些原因,失智症狀將可望恢復,這類型的失智症可能源自:●腦部創傷:像是常壓性水腦症、因外傷造成腦震盪、腦挫傷、顱內血腫或硬腦膜、及腦部長腫瘤等。●中樞神經遭受感染:如愛滋病毒、梅毒螺旋體等,都可能侵犯大腦中樞神經,造成腦機能受損引發失智。●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合併腦炎。●營養不均:缺乏葉酸、維生素B1、B2、B6、B12等營養素。●代謝失調:與甲狀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功能、腎功能異常有關、或體內電解質的失衡。●有毒物質的侵害:藥物中毒、酒精中毒、重金屬汙染如鋁製食器的使用等。●憂鬱症、長期壓力大引發的假性失智。🧠不可逆性的失智症:腦部因先天的老化或後天的疾病,導致持續性的大腦退化、病變,以目前的醫療僅能延緩,無法治癒,部分血管性失智症甚至有可能惡化,包括:(1)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1906年由德國Alois Alzheimer醫師發現並命名,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特性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主要以記憶力不好,經過暗示也想不起來,但並無意識障礙,屬進行性退化;患者的腦部的海馬區會退化及萎縮,逐漸蔓延到高級皮質區,神經細胞受到破壞,腦解剖可發現腦內有異常老年斑塊及神經纖維糾結。美國前故總統雷根即罹患此症。我國失智症的種類與西方國家類似,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約60%),其次為血管性失智症(約30%)。●額顳葉型失智症: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無法調整行為以致有不適切之行為反應及活動。或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都有進行性退化現象。●路易氏體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時好時壞起伏變化大、對抗精神藥物十分敏感、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每次發作持續數周至數月。另外還有巴金森氏病、進行性上核神經麻痺症與合併其他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之病變。(2)血管性失智症:腦中風、多發性血梗塞失智症、心衰竭引起缺氧症等。(3)嚴重創傷:拳擊性失智症、頭顱大腦傷害等。(4)特殊感染: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進行性多發性血腦病變等。哪些人是失智症高風險群?●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士。●具有失智症家族病史的人,父母親或兄弟姊妹曾患有阿茲海默症等退化性失智症或血管性失智症,相對一般人病發的風險較高。●巴金森氏症患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較一般同齡者高。●罹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者,或曾有中風病史與家族史的人,引發血管性失智症的可能性也高。尤其中風患者是高危險群。●腦部曾受創傷或感染的人。●長期處於憂鬱,極少參與社交活動的人。●長期抽菸的人,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快。※除了上述的這些,女性族群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也偏高,可能是因為整體族群平均壽命較長,年齡越大、風險也隨之增加,另外也可能與更年期後缺少雌激素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教育程度也有影響,不識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罹患失智症風險比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高。👉延伸閱讀:遠離6大危險因子 1/3的失智症可預防年輕人也會罹患失智症嗎?雖然失智症患者大多年齡偏長,但青壯年人口也可能失智,如果在65歲以前發病,就是所謂的「年輕型失智症」。相較於老年型失智症,年輕型的病程發展更快,由於初期症狀經常是憂鬱、焦慮、壓力大、睡眠障礙等,所以容易被忽略,而導致延誤就醫,平均要耗費1.5年才有辦法確診。「年輕型失智症」發病時大多還在職場服務,所以「職場功能」會先被影響,像是業務頻頻出包、懷疑同事偷東西、焦慮挫折、易怒而失眠等,而他們通常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是家中主要經濟來源,因為確診失智症被迫退休,除了心理壓力,也會有嚴重經濟壓力。👉延伸閱讀:在65歲以前發病!年輕型失智症早期症狀10大警訊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對「年輕型失智症」有基礎認識後,來看看它與老年型失智症在病程發展、患者家庭情況、照顧方面有什麼不同。年輕型失智VS.老年型失智Infogram失智症該看哪一科?治療失智症的醫療機關有診所和大型醫院,當剛出現症狀時,可以先前往診所求助,診所醫師就像家庭醫師,能進行比較仔細的診療,而且一有不對勁,就能接受診察。但要更確實的診斷,還是得去大型醫院,至於能治療失智症的科別,主要分成以下幾類:●腦神經外科(腦部手術的專家):可以根據失智症的原因提供療效絕佳的治療方式。●精神科、身心醫學科(腦部與心理的專家):在這裡能進行與憂鬱症的鑑別診斷、行為或心理療法等。●神經內科(腦、脊髓、神經、肌肉等方面的專家):可進行與其他神經疾病的鑑別診斷。●老年醫學科:有的醫院設有「健忘門診」,當不知道要看哪一科時,可以先去「健忘門診」接受診察,讓醫師確認是不是失智症,確認後再請醫師轉介專門醫院或其他科。確診失智症後,可能出現哪些症狀?當確診為失智症後,早期出現的病症會以認知功能障礙為主,而認知功能症狀包含5大面向。●記憶:早期失智症病人會有記憶喪失的現象,像是忘記近期重大的事件,而且連提示都無法回想起來,這種情形還會持續惡化。●語言:某些病人的症狀表現以語言功能障礙為主,他們常無法說出物品的正確名稱,而以替代詞代替,逐漸減少語言表達,整體溝通能力變弱。有些病人則是理解力下降,也因此被誤以為重聽。●推理和判斷:病人的判斷力大不如前,做決定變得猶豫不決,會無法了解生活中潛在的危險、處理複雜的事,或解決突發的小狀況。●視空間:在視覺上,病人可能無法辨識熟人的面孔或認不得物品。在空間上,病人可能認不得周圍環境,而常有迷路的狀況。●個性和行為:病人的個性會有巨大轉變,像是變得退縮、被動,或出現重複行為、不恰當的社會行為等等。※失智症是一種會不斷退化的疾病,但因為罹病原因、每個人的狀況不同,退化的速度也不一定。最早期出現的是輕度認知障礙或及早期失智症,接下來會歷經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這些病程,因此也能從病程看失智症症狀的嚴重程度。●輕度(初期):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力等已經出現問題,對工作和社交能力造成影響,無法處理太複雜的事物,情緒、行為也有所轉變,但大部份日常生活仍可自理,時常因症狀輕微而延誤就醫。●中度(中期):記憶、認知功能、生活能力等更退化,能明顯發現異狀,需要仰賴他人協助,才能處理日常生活瑣事。由於尚有行動力,走失的機會增加,生活中也有吃壞掉的食物、藏東西、日夜顛倒等狀況出現,反而增加照顧的困難度。●重度(晚期):幾乎認不得自己和家人,認知與日常生活功能更是嚴重退化,只會講簡單的字句,行動能力、吞嚥能力也退化,基本上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延伸閱讀:記憶力變差、詞不達意就是失智?10項真實「失智症症狀」大公開這些疾病像極了失智?●其實沒有失智當你出現忘東忘西、講不出想要的話⋯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時,並不一定就是得了失智症,有可能只是健忘、過度擔心、正常老化,或是舌尖現象和失語症,還有一個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這是介於正常認知與失智症之間的時期,雖然不一定會持續惡化,但每年有10%至15%的人轉變為失智症,需要定期追蹤。●假性失智另一種可能是由憂鬱症引起的假性失智,症狀有認知功能障礙、妄想、譫妄,在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之後,就可能痊癒。但得到假性失智復原後,發生失智症的比率也比較高。假性失智5大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缺乏維生素B(5)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巴金森氏病、失智症傻傻分不清?很多民眾常分不清楚巴金森氏病與失智症,兩者都是腦部疾病,雖然某些症狀相似,但發病初期的病症還是不太一樣。巴金森氏病是退化性的動作疾病,主要的臨床表現是肢體僵硬、動作困難、手腳不自主的震顫抖動、步態不穩等運動方面的障礙,動作障礙也包括反應慢、表情淡默等表現,也很容易合併輕度憂鬱。約有三到四成的巴金森氏病病患到了後期,會出現失智症的狀況,所以兩項疾病常讓人分不清。巴金森氏病目前同樣無法根治,但早期確診,及早用藥,可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緩神經退化。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是什麼?●藥物治療:目前還沒有能根治失智症的藥物,只能用來延緩病情惡化而已。輕、中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常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治療,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包括Donepezil(愛憶欣)、Rivastigmine(憶思能)、Galantamine(利憶靈)三種,它們的療效與副作用其實沒有明顯差異,建議依患者的反應情況來選擇。中、重度的阿茲海默症患者建議使用NMDA受體拮抗劑治療。當患者對藥物的順從性不佳、產生無法忍受的副作用,或是在用藥後退化速度反而比治療前快,以及病程進入末期的時候,就能考慮停止藥物治療。阿茲海默症之外的巴金森氏症合併失智症、退化性失智症,則藥物效用比較不大。至於血管型失智症,可以使用預防腦中風的抗凝血、抗血小板藥物,來避免情況惡化。●非藥物療法:由於目前並沒有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所以常會搭配非藥物治療一起進行。常見的非藥物治療有以下幾種:(1)認知活動:失智症患者會出現認知障礙問題,所以希望藉由設計過的團體活動,來訓練專注力、邏輯力、計算能力等,以維持現有狀態、延緩退化。(2)藝術創作:藝術創作被運用在治療方面已經不陌生,而在失智症患者身上也能施行。以團體方式進行藝術創作治療,可以釋放情緒、鍛鍊專注力、刺激感官,也可與團體成員互動並獲得成就感。(3)音樂團體:音樂包含旋律、節奏、創作等能,讓患者沉浸其中,感受歡愉又正向的力量,也能與其他參與者建立互動。(4)懷舊治療:失智症患者會從近期的記憶開始喪失,反而古早的記憶還是能記的很清楚,所以可以透過過去的照片、音樂、物品…來勾起他們的回憶,並鼓勵分享個人經驗,以活絡腦部活動、表達能力等。(5)運動團體:失智症患者隨者病程發展,身體動作也會跟著衰退,但還是可以透過運動來維持體能,改善平衡感、肌力等等,並透過團體活動增加人際互動。(6)現時定向感治療:失智症患者因疾病會喪失對現實的感知,像是分不清時間、地點、天氣、季節等等。現時定向感治療便透過情境式安排,讓患者感受周遭真實情況。(7)其它:其他還有遊戲、娃娃、舞蹈、園藝等多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家人也可以陪伴患者一同進行團體活動,多增進與患者的互動,來延緩病情惡化。失智症可以延緩嗎?如果自己或親友就診後,發現得了失智症,除了請專業人員進行失智症治療和照護,平時要做些什麼,才能對延緩失智症產生幫助呢?建議可以從三個面向進行,理解患者行為、陪患者動腦和運動、幫他補充營養,讓失智症患者也能開心生活、有尊嚴地過每一天。●理解患者行為:「我又沒生病,為什麼要看病?」許多失智症患者缺乏病識感,無自我察覺的意識,常否認自己逐漸喪失記憶、認知能力,拒絕旁人給予協助,導致延誤失智症的治療時機,藉由釐清、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為思路,了解他們在病程中可能發生的症狀,進而引導、安撫失智症患者,有效幫助患者和家屬因應病症帶來的生活變化。●腦部、身體的訓練:失智症是腦部的疾病,以記憶力減退為主要表徵,後續伴隨著大腦其他的認知功能(如判斷能力、定向感、注意力、語言能力、執行力等)異常,建議可結合運動和動腦的認知訓練,許多研究都證實,運動能刺激腦部神經再生,促進大腦血液循環,延緩腦部退化,加上聊天或者類似懷舊治療等,讓患者可以回想過去的情境、記憶,活化腦部認知功能。●靠飲食補充所需營養:失智症患者腦部受損、神經記憶障礙,讓他們對於食物失去了興趣,吃飯時忘記正在做什麼而突然停下,怎麼餵都不願意進食,建議找出患者進食上有困難的原因,以對症下藥,解決營養素攝取不夠而產生營養不足現象,維持身體機能,更能好好享受餐點。👉延伸閱讀:有效避免失智及維持腦力健康 專家教怎麼吃怎麼動讓腦袋更犀利常見的照護問題有哪些?失智症發病之後,病情會隨著時間逐漸惡化,從一開始的記憶力喪失、輕微認知障礙⋯⋯,到後來漸漸失去自理能力,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也就成了一大難題。到底該如何照顧失智症患者?●照護選擇方案(1)家庭照顧:家中有失智症患者時,要選擇留在家裡自行照顧或送安養機構是一大難題。留在家裡照顧的話,盡量不要把重擔都丟一個人身上,可以用寫照顧日記等方式留下記錄,建立起「交班機制」,方便其他人接手,輪流照顧失智者。(2)聘請看護:許多家庭也會聘請本國、外籍看護協助照顧失智者,但不管是看護或家人,都需要對基本的失智症照護有了解,像是失智症的基本病症、照顧技巧、精神行為症狀的處理、日常活動安排等等。(3)送安養機構:當長輩失智狀況越來越嚴重,家人也逐漸超過照顧負擔時,其實可以考慮送安養機構。因為有時候長輩已出現較複雜的照護需求與失能,待在家不一定好,送失智安養照護讓專業的來,反而能獲得更好的照護,重拾生活品質。※挑選安養機構前,首先要認識機構類型,失智、失能者可選擇護理之家、長照機構、安養中心。經由醫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後,家人一起討論,挑選最合適的照顧方式。透過多方管道蒐集機構資訊,包括有經驗的親友、相關團體機構、政府單位評鑑的合法立案機構等。●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常見的「精神症狀」如妄想、幻覺、錯認;行為症狀如重複行為、迷路、攻擊、日夜顛倒、漫遊、貪食,或是出現譫妄、日落症候群;而情緒上則可能出現,如焦慮、憂鬱、淡漠等症狀。照顧者可就幾個常見的精神行為症狀,有基礎認識,未來若遇到相關問題時,就能理解病患行為,並透過合適的方式解決、應對。(1)重複行為:失智症患者常出現言語、行為的重複,像是重複提問同樣的問題,或是一直重複說一樣的話,非常考驗照顧者的耐心。當遇到失智者重複發問時,照顧者可以用以下三步驟應對,👉步驟1:確認當下照顧的目標為何。👉步驟2:第一次詳盡回答,第二次簡潔回答,不超過五個字。👉步驟3:提供新的刺激,轉換情境。除了言語也能出現重複進食的情形,因為失智者的記憶、判斷力喪失,使得他們忘了自己吃過東西,而反覆吵鬧、生氣。若家中失智者忘記吃過飯,還要求吃正餐,可以先嘗試用委婉的口氣提醒,再搭配時鐘、自己製作失智者的生活作息表,讓他知道目前的時程已過正餐時間。也可透過別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讓失智者不要一直在「吃東西」上鑽牛角尖。若轉移注意力方式無效,則透過少量多餐方式將正餐分次提供,在控制一日熱量前提下,滿足失智者「吃」的需求。(2)日落症候群:黃昏症候群又稱日落症候群,它並不是一種疾病或診斷,而是一群行為的總稱。多好發在包含阿茲海默失智症等各種失智症患者或意識混亂長者身上,在傍晚或夜晚來臨前,患者出現行為或意識上的混亂,或是原有的精神行為症狀變得更嚴重,包括躁動、踱步、攻擊、不安、焦慮、沮喪、遊走、注意力不集中、尖叫、幻覺等症狀。若長輩出現相關症狀,家屬可紀錄時間及表現行為,透過調整作息,觀察症狀是否改善,或尋求醫療協助。以下介紹6種可以改善日落症候群的方法,✅解除失智者的生理需求,包括飢餓、口渴、疼痛、想排泄等。✅避免攝取咖啡、巧克力、茶、可樂等含有咖啡因食物,減少刺激。✅穩定失智者作息,白天可外出活動,適度消耗體力有助晚上好眠,午休時間不超過1小時。✅注意室內燈光,下午4點後打開室內燈光,讓環境維持明亮,並陪伴失智者做活動、到戶外走動,讓長輩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與長輩談話有眼神接觸。✅居家環境友善化,包括開關、插座顏色與牆壁呈對比,助快速識別。✅危險物品放置妥當、藥櫃上鎖,傍晚時間避免過多聲音,包括人聲、機器聲、電視聲等。(3)日夜顛倒:失智症患者因為大腦功能退化,逐漸失去分辨時間的能力,所以可能出現日夜顛倒的情況。加上患者對於環境刺激與外界噪音更加敏感,一點風吹草動就容易醒來,睡眠環境需要費心經營打造。※想改善睡眠障礙問題,最重要的是養成規律作息,照顧者可幫患者在白天安排活動、訓練肌力,曬太陽補充維他命D、激活人體免疫細胞。每天光照1小時,有助於改善神經、精神症狀。而在居家環境方面,營造舒適溫馨的睡眠氣氛,保持動線順暢、點一盞夜燈,避免半夜醒來踢到家具絆倒。●吞嚥嗆咳問題照顧者在準備失智者的飲食時,記得注意營養均衡和水分補充,讓他們從中攝取所需的營養素。若患者有吞嚥問題,記得避開一些不易咀嚼的食物,也不要固態、液體同時吃,才能避免嗆咳。由於失智症疾病的特性,會讓患者忘記用過餐,而再次吵著要吃飯,照顧者可以用話術轉移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方式提供,並幫他們固定用餐時間、位置,養成規律的飲食習慣。失智症患者如果有吞嚥與進食困難,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脫水、吸入性肺炎等進一步的問題發生。所以照顧者應該試著用一些技巧,來改善患者情形,但還是要依患者的情況做個別化的調整。常用的照顧技巧有:(1)根據專注力與情緒狀況作調整(2)環境的調整(3)姿勢及飲食調控(4)營養品的補充(5)輔具及肢體復健介入※若已經無法自行進食,就要靠外力供給營養,否則可能危害生命安全。有些患者會考慮使用鼻胃管,雖然費用較低,但放置過程痛苦,長期置放或重複插入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或增加食道發炎、胃食道逆流、胃壁出血等風險。因此也可以考慮胃造口手術,降低鼻胃管灌食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機率,也不再因管線黏貼在臉上的「大象鼻」而感到自卑。👉延伸閱讀:失智者不吃東西是因為「吞嚥困難」?症狀跡象、照顧技巧一次學會●陪伴溝通技巧失智症患者因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等病症,使得他們經常重複說同樣的話,或不知道怎麼回應問題,所以照顧者在與他們溝通時,會面臨許多障礙。想要順利溝通,照顧者可以學習以下6個溝通與互動技巧:(1)互動時營造正向情緒,多鼓勵、肯定失智者,減少指責、否定。(2)失智者重複同樣的話時,避免提出這點,盡量耐心傾聽就好。(3)避免問開放式問題,多用是非題溝通。問題不要有太多選項,比較可以減少困惑。(4)講話時慢慢說,使用簡單字句表達,失智者比較能理解。(5)當失智者躁動不安時,可以改變話題或換一個地方,有機會讓他心情回穩,繼續談話。(6)不要以考試的方式詢問失智者,當他記憶出錯時,不要與他爭辯或逼他承認錯誤。🔔其它照護小提醒※穿衣冷熱感知:當失智者還具備基本自理能力時,還是建議讓他們自行穿脫、更衣,並給予他們選擇衣服的自主權。但因病情影響,失智者可能有冷熱不分、季節錯亂、硬要穿同一件衣服的狀況出現,這時照顧者就要從旁協助、引導,也可以多準備幾套同款衣物,來解決患者不肯更衣的問題。※居住空間規劃:當家中有失智者時,應該將室內改成無障礙空間,才能有效預防跌倒,為了讓失智者認得廁所、臥房等,可以加上一些鮮明的標示。想防止失智者誤食物品、藥品等,危險的東西應該上鎖放在櫃子內,廚房內的瓦斯總開關也建議關掉,並讓他們避開廚房,以免誤觸會引發火災的東西。為了預防走失,在出入口可以加裝感應式門鈴、風鈴等,以提醒照顧者注意。失智症照顧有資源可以用嗎?1、政府資源失智症目前無法痊癒,情況只會越來越惡化,因此長期的失智照護是一條漫長、艱辛的路,對患者本人與照顧者來說都是煎熬。但在長照的路上,照顧者並不是孤軍奮鬥,政府也有提供配套資源和長照服務的申請,來減輕照顧者的負擔,需要的時候可以多多利用。50歲以上的失智者屬於可以利用長照服務的族群之一,照顧者可以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或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目前提供的長照服務可分為四包服務、四包錢:四包服務(1)照顧及專業服務:包含居家照顧、社區照顧、專業照顧,居家照顧可以請專業的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協助失能者;社區照顧是將失能者送到指定單位接受服務;專業照顧提供失能個案整體性的照顧指導。(2)交通接送服務:提供交通工具接送失能者就醫或復健。(3)輔具與無障礙環境改善服務:提供拐杖、輪椅、居家用照顧床等生活輔具的購買與租賃,也提供斜坡道、可動式扶手等無障礙設施改善服務。(4)喘息服務:喘息服務有分社區、居家、機構三種,社區喘息服務是讓患者到日間照顧中心等機構接受照顧;居家喘息照顧提供半天3小時、全天6小時兩種服務時段,派照顧服務員到家中幫忙;機構喘息服務可安排患者到長照住宿式機構,接受短期的全天照顧、停留。四包錢以上四項服務都有提供補助,會由專人評估個案狀況與需求,擬定出照顧計畫和核定額度,再由個案管理員溝通協調。確診失智或疑似失智,還可以去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尋求醫療、照護等多方面的諮詢協助。失智共同照護中心整合各項服務的跨領域平台,藉由個管師或跨團隊提供失智症個案不同階段所需要之生活照顧,與醫療照護之諮詢、服務、協調、轉介與追蹤,讓失智個案和家屬可以就近獲得服務資源。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為了讓失智個案和照顧者能就近找到資源、使用服務,衛福部提倡廣設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以提升社區的服務量能,建立起社區照護模式。此外也鼓勵民間團體多設立據點,提供在地的初級預防照護服務。👉各縣市失智照護資源布建及聯絡資訊:https://1966.gov.tw/LTC/cp-4022-42471-201.html2、民間資源除政府資源,民間也有團體、企業等致力於將科技與長照服務結合,提供智慧化的長照服務,讓照顧者與患者更加便利。如加裝衛星定位系統的防走失服務、銀髮送餐、線上課程等。●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為預防長者失智、減緩失智後惡化的速度,民間許多協會及單位提供相關主題課程,並透過各種專業醫療知識,讓照顧者、家人理解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如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APP或網站,能獲取關於失智、銀髮照護的線上課程,讓照顧者藉此接觸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學習照護技巧。●Care U雲端居家照護系統失智症患者獨自在家或是只剩外籍看護協助時,若不慎跌倒或不當用火等意外發生,透過「一鍵」可即時提供救援,尤其針對遊走、外出的情形可透過無感的自動報案偵測等提醒功能,協助為失智症患者營造更安全的環境。●輔具照護相較於一般疾病照護,失智症病程、症狀複雜,且涉及的面向多元,隨著輕、中、重不同的症狀程度,如遊走行為、生活自理功能下降及情緒改變等,皆為失智症家庭常見的照顧難題,需要不同的專業照顧服務與輔具照顧資源介入,如個人衛星定位、離床警報器追蹤、生活照顧通用輔具及圖卡溝通對換輔具等,皆能大幅協助降低失智症患者與家屬生活上的種種困擾。3、預防走失失智症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最常遇到的就是走失問題。走失常與失智症患者的「徘徊現象」有關,當他們發生徘徊,沒有被即時發現或得到幫助,就很容易發生走失、失蹤事件。至於「徘徊現象」為何會發生,常常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習慣:有些長輩在罹患失智症後,還會維持以前的習慣,或者突然重新拾回以前的習慣,例如:「我要去工作」、「我必須去國小接兒子女兒」。●想念:會出現想要回老家的行為,但老家可能已經拆遷;或者突然想念起老朋友或沒回家的家人,決定親自去拜訪。●找不到正確方向:可能出現單純想要去廚房找東西吃,但是一路從自家大門出去越走越遠。●無目的徘徊:沒有特別的目的,無論在室內還是戶外都會來回游走,遇到阻礙會推開繼續遊走。為防止走失,可以在他們的身上佩戴防走失小物,如愛心手鍊、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或加裝具GPS定位的手機、手表等,也可自行至各縣市分局鑑識科或刑事鑑識中心,申請指紋捺印服務,警局會幫失智者捺印指紋建檔留存。家屬也可以自己幫失智者做名片讓他隨時帶在身上、不同衣物口袋,每隔一陣子就為他們拍近照。※愛的手鍊、防走失手鍊可以至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或當地社會局申請,台灣失智症協會等團體也有提供愛心布標等防走失小物。另外,也可向輔具資源中心申請衛星地位輔具,目前市面上已有非常多選擇,也可向社會局申請補助購置。※其他指紋建檔以及手鍊、布標申請資訊:👉內政部警政署:申請自願捺印指紋建檔👉失蹤老人協尋中心-愛的手鍊申請👉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愛心布標申請新冠肺炎會引發失智症嗎?新冠肺炎和失智症之間可能有關聯,根據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在《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8名新冠病歿者的大腦,患者生前都沒有精神症狀,但腦組織中卻觀察到嚴重的發炎記號。而過去只有阿茲海默症、巴金森氏病這類「神經退化性疾病」,會產生同等嚴重的腦內發炎。牛津大學神經學教授馬蘇德‧侯賽因(Masud Husain)解釋說,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可以進入大腦並造成直接傷害,還會有其他的間接影響,例如,影響血液凝結而導致中風。同時,身體在對新冠感染產生反應時引起的普通炎症,也會影響大腦。另外,染疫後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新冠」(Long COVID)後遺症,常見的後遺症包含疲倦、胸悶、胸痛及腦霧,其中「腦霧」最常被提出討論。「腦霧」顧名思義就是:「腦袋像是被濃霧蓋住。」,會出現健忘、失神、遲鈍等現象,與失智症很類似。出現「腦霧」就是失智了嗎?腦霧的三大核心症狀,就是專注力、理解力以及記憶力的下降,比較的基準是與過去的自己相比。出現腦霧並不等於失智,雖然腦神經有受到傷害,但如果採取類似預防失智症的作為,還是有機會改善、避免情況惡化。新冠病毒引起的腦霧,是由於病毒透過血液,穿越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導致腦神經發炎,屬於永久性對腦神經的傷害。這個後遺症通常會在染疫後3個月發生,約二成五的染疫後康復者會出現腦霧後遺症。除非避免染疫,否則無法預防,染疫後,可透過良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讓傷害程度降低。腦霧也並非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專屬後遺症,會引發腦霧的疾病還包含睡眠呼吸中止症、甲狀腺內分泌異常、偏頭痛、功能性情緒障礙、纖維肌痛症、自律神經失調或是慢性疲憊症候群等等。👉延伸閱讀:腦霧和失智症息息相關!一張表讓你秒懂6大差異、學會逆轉更多失智相關資源提供您參考📍 衛福部長照專區📍 台灣失智症協會📍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 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
-
2022-04-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常常胸悶、心悸?留意心房顫動!醫:可控制,盡早檢查慎防腦中風!
好發於中老年族群的心房顫動,隨著人口老化,風險族群也日漸普遍,且不一定有明顯的症狀,加上中老年族群常認為年老毛病多,更容易忽略警訊。屏東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科主任張雲德醫師提醒,民眾日常應多留意相關症狀,如有疑慮盡早檢查,心房顫動可透過治療穩定控制,有助降低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 心房顫動盛行率高,更須注意腦中風風險!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是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 65歲以上的發生率約為5%,且隨年齡增長,發生機率也會逐步提升,到了80歲約可高達10%,其中男性的發生率又比女性來得高。而人口老化也使得盛行率逐漸提升,再加上慢性病盛行率急遽攀升,對於心房顫動患者而言相當不利,若合併有三高、糖尿病、心衰竭等慢性疾病,腦中風等風險更會大幅提高。 張醫師更進一步解釋,心臟出現異常發生顫抖、血液亂流,就有可能形成血塊,這些血塊會隨著血流再送往身體各處,若形成血栓,身體塞住的部位就容易受損,例如梗塞型腦中風、心衰竭、腸中風、腎臟衰竭等,且不單僅限於器官。梗塞型腦中風和心房顫動的關係更是密切,約占成因的1/4,不少患者是在中風後才發現,已錯失了黃金治療期。 也藉此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積極地接受治療、控制慢性病,並定期接受預防腦中風等風險評估,以利降低併發症的風險。 胸悶、疲憊、焦慮莫輕忽,留意心房顫動防腦中風! 了解心房顫動的重要性,張雲德醫師也提醒,心房顫動症狀往往會讓人輕忽、混淆,民眾日常必須留意,例如除了心跳節奏紊亂,也包括了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緊張等心理因素的心跳加速,或是許多身體問題都可能造成的心悸,又或是胸悶、覺得喘、呼吸困難、頭暈等。值得注意的是,心房顫動也可能不會有上述症狀出現,取而代之的是情緒焦慮、疲倦等身心狀態異常。由於這些症狀發生的頻率相當不規則,若持續一段時間,應盡早檢查,透過病史詢問、心電圖等方式精準評估及判斷,若發現為心房顫動,及早治療,可望回歸正常。 除了觀察症狀以外,目前也有不少智慧型手錶、手環等,內建可偵測心律不整的心電圖功能,手指按壓錶面30秒便可偵測有無異狀,不論是心跳加速或漏拍皆可偵測,若使用者有心房顫動的跡象便會收到警示,並提醒前往醫院檢查。日後使用藥物、治療期間,亦可透過此方式持續追蹤,透過自我觀察及科技協助,更可大幅降低腦中風等風險。 婦突然手麻、無力,竟是心房顫動引中風! 張雲德醫師分享,診間曾遇過一名86歲、長期追蹤的婦人,田間工作時突然發現右手發麻、無力且蒼白,緊急前往急診就醫,經診斷為手中風。 所幸該案例警覺性高及時就醫,在經過導管手術取出血栓後恢復血流,得以完全緩解症狀。後續透過24小時心電圖確診陣發性的心房顫動,在服用抗心律不整藥物及抗血栓藥物治療後,至今健康的持續於田間工作。 心房顫動可控制,盡早檢查遠離中風危機! 張雲德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治療目標主要包括「矯正心律」、「減緩症狀」、「降低風險」三大方向,當中以矯正心律最為優先。早期的心房顫動就可以透過抗心律不整藥物、心臟電擊整流術、電燒等方式,矯正心律回歸正常,如此不僅有助降低心房顫動的發生,也減少腦中風等問題的機率。除此之外也包括了抗血栓藥物,有助降低血栓發生的機率,亦可降低腦中風風險。治療方式因人而異,因此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詳細討論、溝通,以利使用最適合的方式治療,再配合良好作息、飲食控制、培養運動等,更有助穩定控制病情。 MAT-TW-2101526-1.0-04/2022 《延伸閱讀》 .愛運動也會心房顫動?!醫:留意心悸,早治療防中風、心衰竭。 .心房顫動染疫重症、死亡風險高!心臟科專家教正確護心關鍵!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2-04-14 新聞.元氣新聞
「菸害防制法」公聽會 全國9成家長籲雙禁電子煙加熱菸
教育部近日公布校園停課新制,標準再放寬引爆家長怒火,近日家長同樣不滿的還有「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經過全國家長會長聯盟調查,全台近9成的家長憂心新型菸品會讓子女成癮、成為吸菸者,家長認為應「禁止電子煙跟加熱菸」,而非中央版本禁電子煙、開放加熱菸。「菸害防制法」將近15年未修法,今年行政院版修正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立法院今召開公聽會,多數專家同意禁菸年齡提高到20歲、擴大禁菸場所、菸盒警示圖文增加等修正;另外禁止菸品部分,無論電子煙或加熱菸,皆已被證實對肺部造成嚴重危害,專家認為應予以禁止。台大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郭斐然主張,應該雙禁電子煙及加熱菸。原因在於,根據美國統計,發生電子煙肺傷害(EVALI)事件,截至2020年2月,已造成2807名個案住院,其中68人死亡,且個案大多是小於35歲的年輕人。若使用加熱菸,恐會導致急性嗜伊紅性白血球肺炎,郭斐然舉一名16歲青少年案例,使用加熱菸導致嚴重肺傷害,需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用葉克膜搶救生命。經實驗發現,加熱菸中含有汞、甲醛、乙醛、亞硝胺、鉛等重金屬及致癌物質,與電子煙類似。郭斐然指出,菸商企圖用加熱菸以非燃燒技術混淆視聽,稱其可減害,但電子煙和加熱菸毒物成分相似,同樣會引起肺傷害,一樣會造成尼古丁成癮、吸引青少年使用,讓下一代成癮成為吸菸人口,是菸商的終極目標。郭斐然說,過去有菸商主張,加熱菸太貴,青少年不會使用,但日本現況是青少年加熱菸使用率,從2015年的0.6%到2019年增加到4.8%,這是日本血淋淋的教訓,台灣不能重蹈覆轍。世界和平婦女會秘書長林淑慧表示,網路發展快速,青少年容易購買到新型菸品,尤其在網路上以「果汁」、「果凍」販售,像是2021年苗栗縣議員揭露,在教室內搜出滿滿電子煙,若修法不祭出重罰,對於菸商根本不痛不癢。台師大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張鳳琴表示,受限法令未修正,各式新型菸品不斷挑戰教學現場,有學生反映同學戴「電子煙手錶」,甚至大專院校老師反應,沒收學生電子煙,家長竟抗議「你憑什麼法規來沒收?」在教育宣導、執行端上困難重重。張鳳琴說,新型菸品都是有毒物質,都是傷害,呼籲應儘速通過修法,禁止所有新型菸品,更談及曾有孩子在悔過書上寫下「菸品跟毒品一樣」,一時吸毒終身戒毒,不要讓所有家庭來承擔。國健署稱加熱菸需通過「健康風險評估」後方可製造、輸入,但郭斐然直言,由政府公告「指定菸品」,但沒公告者則不必做,此後續將產生爭議及訴訟風險,且健康風險評估標準未明定,無法為人民把關,其他國家也只有「禁與不禁」,我國若用健康風險評估,恐成替菸商掛保證,雖立意良善但後續製造更多問題。立達法律事務所律師杜家駒認為,若新型菸品其目前許可的菸品有顯著差異,可進一步管制,若不知道有無顯著差異存在,應授權行政機關進一步研究。對於加熱菸是否可上市,他認為仍要回歸科學證據,若無顯著差異而管制,可能違反憲法原則。至於加熱菸是否可宣稱減害,目前爭議較大,縱使開放或通過上市,也不能宣稱減害。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加熱菸歸類為菸草因此納管,非菸草類視為類菸品全面禁止。未來加熱菸等菸品將採取審查制度,以及上市後監測跟管控,會嚴格審查菸草柱及組合元件,不能分開販售,若違法則予以撤銷,未來對於嚴禁電子煙及未經審查的加熱菸,違法製造輸入罰則可高達1億,且有10年以下刑事責任。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08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失智了怎麼吃飯、穿衣?「食衣住行4大重點」照顧者要知道
失智症一旦發病,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便會隨著時間降低,像是忘記怎麼穿衣服?忘記怎麼吃飯?忘記回家的路?這些生活起居上所面臨的照顧問題,不但會反覆發生更會隨著病情而加重,也是讓失智症照顧者壓力爆表的原因。 雖然一般會暱稱照顧失智症患者,像是照顧「老頑童」,不過根據愛長照實際收到讀者的回饋經驗中,大多異口同聲:「小孩子講了會聽會改,可是失智患者只能順著他的狀況調整。」以至於照顧者經常在瑣碎的日常照顧中疲於奔命。建議照顧者,可以先從基本的食衣住行,掌握照顧重點,調整生活節奏與習慣讓彼此都能共有安心、舒適的生活。飲食照顧重點 1、水分與營養補給適時補充水分,營養均衡並吃蔬果。2、應避免的飲食避免糯米等黏性強不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固液體同時吃,若喝水易嗆咳,可給予果凍或小冰塊。 3、給予充足的飲食時間讓失智患者可以充分地咀嚼,避免消化不良及催促造成的壓力。如果患者咀嚼反應較慢,可以輕柔按摩下頷,引發吞嚥動作。 4、固定的用餐習慣用餐時間與用餐位置應該固定,菜色以營養簡單為主。 5、適度陪伴,觀察患者用餐情形陪伴失智長者一起進食,可在旁示範或引導失智者完成進食。如果容易掉食物,可選擇適宜的用餐輔具,方便失智患者用手抓。 6、拒食或營養吸收不佳拒食時,了解可能原因(如:活動量過少、牙疼、便秘腹脹、 憂鬱等)如果患者飲食狀況不佳,可與醫師討論鼻胃管灌食或胃造口手術的必要。 失智症者經常發生忘了已經吃過,或進食完要求再吃東西的情形。此時建議不要爭執,可以回答:「好!想吃什麼我去弄,你先看一下連續劇……」(用患者有興趣之主題,轉移其注意力)或改成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每餐準備約七、八分的量,選擇易有飽足感的食物。 另外需注意口腔的清潔,以免口腔感染,造成牙齒發炎疼痛不適,影響情緒、進食及睡眠。穿衣照顧重點 1、衣著選擇以款式簡單、易穿脫為主。2、選擇衣物時,給予失智長者自主決定權。3、失智長者喜歡穿的衣服,多準備幾套。4、注意天氣改變,協助增減衣物。 基本上,對於仍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初期失智症患者,會建議可將每日衣物放置固定地方,鼓勵他自己穿脫。不但可以刺激維持生理機能,更讓患者保有自尊。如果患者忘記換衣服,或者穿了不合天氣的衣物,除了口頭提醒,也可以善用標籤輔助記憶。居住環境照顧重點 1、預防誤食藥物及過期食物服藥時需由照顧者協助,平時藥物、清潔劑應上鎖放在失智長者拿不到的地方,並定期清除過期食物。餅乾與點心盒中的乾燥劑,應預先清除。 2、預防火災關掉瓦斯總開關,平時瓦斯爐加蓋、必要時廚房應上鎖。 3、預防跌倒樓梯走道燈光明亮,顏色對比鮮明,家具要固定如有尖銳角應包起來避免受傷。設置扶手,門檻打平。此外家中走道上不應堆積雜物。 4、預防走失加裝複雜的門鎖或在門上加裝風鈴、感應式門鈴等。如果白天人手不足,可申請居家服務員到家來幫忙或陪伴就醫。 外出防走失照顧重點 1、愛心手鍊/指紋捺印/GPS定位愛心手鍊由「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推廣辦理,當民眾或警察看到疑似走失的患者,如果發現有配戴手鍊,可以撥打0800-056789免付費電話,將手鍊上的號碼告知「失蹤老人協尋中心」的服務人員,可讓對方聯繫家屬帶回。而南投縣社會處推出的愛心手鍊,則有行動條碼(QR Code)與序號,透過掃描民眾可以直接取得失智患者家屬的聯繫資訊,少了二次通報的等待時間。不過有些失智患者可能會抗拒手鍊的佩戴,出現抓、脫的舉動,此時不妨更換為其他方式。比如警政署提供的指紋捺印,或者具有GPS定位功能的手機與手錶,都是智患者走失的指路仙翁喔。 2.守護QR code布標/防水貼紙布標及防水貼紙都是愛長照提供給失智患者家屬申請的防走失小物,布標可以縫紉在衣服、毛巾等大範圍生活用品上;防水貼紙則用在拐杖、水壺、手機、背包等小範圍隨身用品,提供完整的防走失照顧。3.社區鄰里看頭看尾根據失智症協會調查,有95%的失智症患者是在社區生活,因此鄰居間的互助十分重要。建議家屬多多與鄰居互動,發自家長輩的照片並告知附近店家自己的聯繫資訊,請大家一起看頭看尾。一旦患者走失,鄰里間的照顧網就會成為第一道強而有力的防線。失智症照顧,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包含了生活的大小細節,掌握照顧要領,除了為患者打造適切的生活環境,有助延緩病情惡化外,也讓照顧者不再手忙腳亂。身為照顧者的你,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資源的使用,是否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立即填寫問卷,幫助自己與失智症家庭!還有機會抽中iNO|太空人律動機、7-ELEVEN電子咖啡券:https://pse.is/443h5w
-
2022-04-01 失智.新手照顧
生活照護/善用新科技,照顧長者更省力
在台灣這個逐漸高齡化的社會,中壯年忙於工作與照顧小孩,對於長輩的照顧則是越來越分身乏術。2020,台灣的扶養比是40.2,代表平均每100個工作人口,需要扶養40個依賴人口(包括老人和小孩)。在不遠的未來,少子化的現況將使扶養比越來越高,銀髮長者照護的問題,能靠著科技解決嗎?我們享有越來越便利的生活,出門可以不用帶現金、在家手指點一點就有熱騰騰的食物上門,但是如何透過科技,來減輕自己或是家人的負擔,讓家中長者可以得到更妥適的照顧呢?是時候讓科技來幫一點忙了。銀髮防走失服務如果擔心失智的長者走失,除了可向各縣市政府申請「愛的手鍊」之後,現在市面上有越來越多可以避免長輩走失的主動定位裝置,例如電信業者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除了可以當作手錶讓長者配戴,也有提供計步功能關心長者的活動狀況。若長者不幸走失,家人可透過APP立即得知長者的位置。另外,手錶的待機時間可以長達數日,不用擔心在尋找長者過程中,手錶會沒電而錯過搜救的機會,有效緩解家人害怕長者走失的壓力。銀髮送餐有時候常常因為分身乏術無法替長者或家人張羅三餐,除了市面上很多的外送送餐服務以外,現在也有專門為長者打造的科技銀髮送餐服務「銀色大門」。透過手機APP,也可以點餐專門為長輩外送。銀色大門的特色是可以為長者特殊的飲食需求做調整,例如如果需要少鹽、低脂、高蛋白等餐食,銀色大門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協助配合。失智照護線上課程現在為了要預防長者失智,或是失智後如何減緩惡化的速度,民間都有許多協會以及單位提供課程,透過傳遞各種專業的醫療知識,讓照護者或家人更能了解如何能預防失智或減緩失智。比如說可以透過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利用他的APP或是網站,也可以接觸到非常多關於失智、或是銀髮照護的課程,讓照護者可以了解更多專業的醫療資訊。隨著科技的發展,網路服務的應用範圍不該是只專屬於年輕人,科技也可以應用在讓銀髮展者活得更健康、更有尊嚴,或是讓照顧者能夠減輕壓力,大家都能夠因科技受惠,關心長輩的朋友,如果想要知道更多關於銀髮照護科技與服務的資訊,也可以透過myAngel APP,了解更多科技在銀髮領域的應用。
-
2022-03-04 焦點.健康知識+
洗手別只注意到手指 這三個地方最容易漏掉沒洗
「洗手」是維持個人清潔的重要習慣,尤其是這兩年碰上新冠肺炎疫情,隨時洗手消毒就成了防疫必備的動作。不過最近有日本媒體,提醒一般人洗手的時候,有些容易沒有意識到的環節,很可能會讓清洗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據日本媒體「まいどなニュース」報導,福岡縣去年找來60名學生,請他們按照一般方式洗手,調查他們的洗手狀況。事後檢查卻發現,這些同學們的手長、手背等部位,清潔都不夠徹底。媒體推測,由於一般人在洗手時,主要都會把注意力擺在手指的清潔上,特別是指縫內側的部分,結果反而容易碰觸到髒汙的手掌、手背卻沒洗到,或只有隨便沖刷一下而已,才會出現清潔不足的狀況。除了這兩者之外,「手腕」也是清潔中常常被忽略掉的部分,特別是如果戴著手錶之類的飾品,應該在清洗前先拆下來,以免妨礙清潔。媒體說明,一般洗手過程最好要20至30秒左右,而「指縫」、「手指頭(指甲)」、「手腕」等地方是需要多加注意的重點清潔部位。洗完後最好儘早弄乾,並且避免接觸毛髮,以免讓手指再度沾上髒汙。
-
2022-02-28 新聞.杏林.診間
卸下「健保醫師」臉孔,蘇軒半天看診3小時只收6病人!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
在大醫院看病,你一定有過這種經驗——在候診區久等多時,好不容易進了診間,滿肚子的問題和擔心,醫師的解釋讓你好像懂又好像不懂,還想再多問幾句,但後面好多病人在等,護理師禮貌地請你「出去等」,你只好起身離開,但心裡對自己的病,依然一肚子問號…這樣的場景雖是常態,但在台北市中心,卻有另一種選擇。婦產科醫師蘇軒走出框架,以自費模式開設一家不一樣的婦科診所,半天限收六位病人,在沈靜幽雅的環境中,讓每個求診的女性「慢慢來」。他還開設臉書粉專「魔人蘇阿軒醫師」,親自執筆,用通俗的文字搭配親手繪製的漫畫,詳細說明各種婦科問題,致力弭平醫病間對醫學專業的鴻溝,目前已有五萬多粉絲追蹤。高中三年 打造不受約束的自由靈魂從小生長在一個典型的軍公教家庭,父親是軍人,媽媽是老師,高中以前蘇軒一直是個聽話乖巧的小孩,但就讀新竹高中的三年,自由開明的校風給他莫大的啟發,「學校很鼓勵我們自由發展,也尊重學生的想法,不會用傳統的框架限制我們。」竹中特殊的校風,在蘇軒心中種下了勇於創新和突破的種子,也培育他敢闖敢說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唸不唸書、用不用功,學校也沒在管,老師不會逼,我們要對自己負責。」青春正狂的歲月中,他沒有放鬆自己,一點一滴建立了責任感。後來考進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後進入林口長庚醫院實習和擔任住院醫師,蘇軒選了婦產科做為自己的專科,更選擇內視鏡做為次專科,因為他相信內視鏡是醫學的新領域,可以有更多發展,也有更多挑戰等著他。放手去試 病人是最好的老師五年的住院醫師生涯,讓蘇軒彷彿回到竹中,因為資深醫師都很忙,不會太「盯」著年輕醫師手把手地教,醫院總是放手讓年輕醫師去試、去找答案,「不給你怕的機會,病人在你面前,你就是要勇敢地迎上去。」他說。當年還是菜鳥的蘇軒也從沒在怕,他很喜歡「沒人管」,這讓他可以自行摸索和學習。「醫院不會給住院醫師過度保護,第一年就讓我們站上第一線去面對病人,而非培訓兩三年才敢放手,鼓勵我們去試,不要只憑藉書本,而是在實務中學習,病人就是我們最大的老師,而資深的醫師(也是老師)們會在後面挺著我們。」說起當年,蘇軒揚起自豪的笑容。這樣的自由的氛圍,讓蘇軒養成了「做中學」的學習模式,他在臨床實務上快速學習,也開始思考怎樣的方式對病人最好。例如當時為患者做手術,他發現傷口越小,手術越安全,對病人的預後越好。蘇軒說,相較於傳統的開刀手術,腹腔鏡是在患者身體開很小的洞,伸入內視鏡做手術,傷口很小,但他總會想:「難道沒有更好的方式嗎?」能不能不要從體表強行切開傷口,而是依循自然的解剖構造,從人體本來存在的開口來做手術呢?創新研究 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2010年起,蘇軒著手研究新的手術方式,經過兩年摸索,2012年發明「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並把這種經陰道自然口做手術的初步經驗,在「台灣婦產科醫學雜誌」與「美國婦科內視鏡微創醫學雜誌」發表論文。那年蘇軒才32歲,卻大膽提出創新的手術方式。他說,其實動機很簡單,只是為了讓病人更快好,因為自然孔內視鏡手術的病人,術後隔天即可出院,而且體表無傷口、疼痛感低、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相對比腹腔鏡短。然而,走在前面的人難免寂寞,2012年蘇軒參加美國內視鏡醫學會發表「自然孔內視鏡手術」,台下的外國資深醫師卻嗤之以鼻,甚至表示「兩百年前埃及的婦產科手術就是從陰道做的,你這套毫無新意!」蘇軒只是笑笑,沒有多辯解,「我又不是第一次被嫌,多這一次沒差…」面對傳統醫界的冷眼,蘇軒堅持「別人說別人的,我做我的」,繼續埋首於研究和臨床治療,他不放棄「自然孔」,經常出國到海外教學和發表,他相信世界會進步,觀念會改變。之後幾年,蘇軒接到的海外教學邀約越來越多,他說,那時平均一年有一百天在國外發表自然孔手術,台下的反應不再是嘲笑冷漠,反而常常有人跟他說:「Dr. Su,加油!」。漸漸地,大約在2016年左右,美國、歐洲、中國、泰國都開始跟進,運用「自然孔」概念與方法從事經陰道婦科手術。蘇軒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國際上一直有相關論文發表,台灣也有越來越多醫師投入自然孔內視鏡手術。下一個心願 拉進醫病之間的GAP自然孔為蘇軒打開了一扇「創新」的大門,但不受框架拘束的他並不因此而滿足。在擔任主治醫師的那幾年,每天看著大量患者在診間快速的進進出出,他心裡一直有個聲音:「為什麼不能讓他們停留久一點?安心一點?」蘇軒說,在台灣的大型醫院和健保制度之下,每一次的門診,患者和醫師都難免緊張;因為一位主治醫師每次半天的診,要看50個病人,平均一個病人只有三到五分鐘。「我總是看著病人進了診間,很想跟我多說幾句她的病痛,或多問幾句釐清她的問題,可是我沒有時間好好跟她講,因為後面還有好幾十個病患在等…」蘇軒很無奈,因為他只有三四個小時,如果時間到了看不完就要延診,醫院要付加班費,別的醫師也等著要用這個診間。他更有一個心願,希望拉近醫病之間的GAP(溝),因為醫學是非常專業艱深的知識,蘇軒很希望可以有寬裕的時間、用淺顯的方式,好好地向病患說明每一項細節,讓病人放下心頭的焦慮。這樣的念頭,日復一日圍繞心上,2018年他鐵了心,「既然在大醫院做不到,那不如我自己來!」他選擇了自行創業,在台北最貴的地段─信義計畫區開設美迪婦產科診所。帶著夢想開業 重視醫療價值勝於價格一心想要「做自己」,蘇軒堅持和健保脫鉤,美迪不申請健保給付,因此不受限於健保醫療指引,不必在乎看診人數。為了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每半天看診三小時只收六個病人,要用充裕的時間和心力為患者治療和解說。但相對的,因為他提供不一樣的醫療服務,醫療費用必須恢復到沒有健保給付的合理價格。「一開始,實在有點太天真了!」蘇軒苦笑說,「台灣因為健保,病人負擔費用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大家習慣了便宜的醫療,現在我要收自費的價格,病人很難適應…」診所開業初期,經營得非常辛苦,他抵押房子貸款,上門的患者卻很少,虧損了好幾個月,連媽媽都不禁問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兒子:「還要這樣下去嗎?」蘇軒依然堅持,雖然收取較高的價格,「但我們創造的價值絕對超出更多倍」。面對每一個上門的病人,從問診、檢查到諮商,他付出極大的耐心和專業,先透過內視鏡與螢幕,讓病人親眼看見自己的體內狀況,再經由他的詳細解說,逐步清楚完整地認清問題。這樣的過程與其說是「醫病」,不如說是「醫心」。絕大多數病人不一定有什麼大病,真正的問題反而是「焦慮」。他們害怕自己的小問題會攸關生死,但去了醫院看診,「醫生只能給你三分鐘,說上三言兩語,再來就是開藥叫你回家吃,但你還是滿肚子問號,焦慮依舊,不解依舊。」醫病也醫心,讓患者不再焦慮他記得以前在醫學中心,「我常要換上健保醫師的臉,一直看手錶,病人說經痛、說有異常出血,我最多就是安排檢查,簡單說明,再給她開藥,但病人明明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會痛?會不會好?我卻無能為力再多說,因為外面還有好幾十個人在等…」但現在在美迪,每位患者採預約制,享有不被打擾的30分鐘。蘇軒換上不一樣的臉譜和心情,把女性生理問題的成因、過程甚至解方,詳細講解給患者聽,讓病人安心。他盡力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讓患者了解自己的身體和問題,並提供專業的諮商和建議。我不一定會提供什麼新的治療方式,但在這半小時裡,妳會更了解自己的身體,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問題,怎麼治療,或是學會如何跟它和平共處。例如經痛,有些是非病理性的原因,可能來自壓力、情緒和內分泌等,蘇軒有如心理諮商師,耐心聆聽,仔細說明,讓她們了解經痛是怎麼一回事,學著用平常心去面對每月的好朋友。他也說,多數病人看診時需要的不只是「答案」,更需要的是「了解」,了解自己的身體是怎麼一回事,一旦了解了,心就安了,痛,也就輕了。一兩年下來,這樣的看診模式慢慢建立起口碑,病人逐漸多了起來,不時更有患者會在蘇軒的臉書粉專言訴說獨特的看診經驗:「美迪真的不像婦產科,我一度懷疑到了喝下午茶的地方,醫生坐在舒服的矮沙發上,而我也在一旁的長沙發上坐下,彷彿醫生和病患要促膝長談,聊聊夢想,聊聊未來…然後醫師開始問診,小茶几上就擺著幾個子宮的模型,醫師很細心地跟我解釋了必須要做的檢查…」「舒適的環境,溫柔友善的關懷,謝謝您們安撫我的緊張與忐忑,不會因爲我動作慢而不耐煩,也謝謝您們耐心的解答我所有的問題,我很開心能找到這間診所…」(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2-20 養生.運動健身
重訓新手該注意哪些?專家揭基礎重訓的重要觀念
重訓基礎菜單多數的初學者總是迫不急待想跳到進階版的訓練,其實,新手若是想獲得最佳的重訓效果,能夠有一套規劃良好的訓練菜單非常重要。一份設計良好的訓練菜單需包含下面列舉的基本元素:重視暖身:我在初接觸重訓時老是想跳過暖身。暖身很重要,做好暖身可以讓身體有所準備,安全地完成當天的訓練。堅持六十分鐘的訓練:每回合的訓練,從暖身、訓練到伸展操,林林總總加起來約一個鐘頭的時間。練太多或練太少都不恰當。複合項目做開頭:以時間和效果的觀點來看,複合項目可以為我們帶來最大的效益。像是深蹲、硬舉、划船和臥推等,這些複合項目都需要用到多項肌群,強度最高,我們需要趁著一剛開始體力最佳時完成。不連續兩天訓練同一部位的肌群:對於初學者而言,一週三天全身訓練是最理想的選擇,身體可以獲得充分的休息時間,你也不會有連續幾天訓練到同一塊肌群的問題。讓我們不厭其煩的再次重申,肌肉和肌力都不是在健身房練的,是練完之後給予身體足夠的修復,肌肉和肌力才會生成。漸進式訓練:這是進步的關鍵因素!肌肉需要不斷地受到挑戰,如果老是重複相同的重量、相同的次數,肌肉要從哪獲得變強壯的動力呢?伸展放鬆是必備:在訓練之後,要好好利用身體還在很溫暖的狀態做伸展,靜態拉伸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韌度。主要肌群以下是我們要訓練的重點肌群,我們先初步認識,之後會做更詳細的介紹。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重訓與營養均衡的飲食,攝取大量的蔬果與補充足夠的水分絕對是最好的保健方法。在開始練重訓時,你要加強均衡營養的攝取,而不要只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蛋白質可以說是建構與維持肌肉最重要的營養素,我建議每餐至少要攝取一份蛋白質。可以的話,要盡量選擇瘦肉和低脂乳製品。另外,脂質的攝取也不容忽視,我們要選擇身體所需的優質脂肪,像是鮭魚、綠葉蔬菜和堅果中的omega-3才能發揮良好的作用。儘可能邀免高脂加工食品和油炸食品。有一段時間,人們視碳水化合物為洪水猛獸,然而我們不能否定優質碳水對健康至關重要。另外,蔬果也是飲食中的必備要素,它能提供身體所需的營養成份和維生素。要讓重訓獲得最大效果,訓練前後的餐點影響很大,需要在訓練前後的三十∼九十分鐘之間進食。我建議餐點要含有蛋白質、碳水和脂質。可以利用右表項目來製作健康的餐點,像是二湯匙的花生醬加香蕉,再來一杯低脂牛奶,就是一份完整的餐點。或一杯低脂希臘優格加莓果和三十公克的堅果;也可將蛋、綠葉蔬菜和九十公克的雞肉一起煮,便營養滿分。再發揮一點創意,做一道鮪魚酪梨蓋飯,這些都是涵蓋三大營養素的美味佳肴,能給你滿滿的能量。趕著上健身房的話,也可以先吃水果和一把堅果,快速提高身體的能量。另外,最重要的是隨時補充水分。※ 本文摘自《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作者:凱爾.亨特 譯者:賴孟怡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
-
2021-12-29 該看哪科.中醫
趴睡睡醒手麻藏疾病警訊! 醫眼中「殺手級動作」:恐害無力開門、開瓶蓋
34歲A先生常在桌上趴睡,下班後也常將手放在桌上長時間使用電腦,某日因午休睡醒後發現右手肘麻痛感一路連到無名指和小指,還伴隨著手無力的感覺,由於之前關節痠痛也是中醫針灸治療好的,所以前至中醫門診求診,確診「肘隧道症候群」。肘隧道症候群 40-60歲易好發安南醫院中醫部沈佩諠中醫師指出,「肘隧道症候群」亦稱「尺神經壓迫症候群」,是上肢僅次於腕隧道症常見的神經壓迫症之一。其是指通過手肘外側的尺神經(ulnar nerve)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一些症狀的通稱,包括手會感覺痛、腫脹、虛弱,或是無名指及小指有麻麻的感覺;而肘隧道症候群在40歲到60歲的族群中最常見,女性比男性多。(推薦閱讀:騎車騎到手麻? 復健科醫解答「可能原因」:別太用力握把手) 初期症狀 無名指與小指麻痺、刺痛最常見沈佩諠補充,早期的症狀是無名指與小指的麻痺、刺痛,及肘關節內側的痠痛。若未接受治療,神經持續壓迫下,手掌的肌肉會開始出現無力甚至萎縮,而影響到日常的生活,例如轉動鑰匙或打開寶特瓶之類的罐子會有困難。(推薦閱讀:手腕痛到無法開門轉不開? 小心「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傷」:3情況易罹患) 4動作易造成尺神經壓迫 危險族群應注意沈佩諠提醒,尺神經壓迫危險族群包括︰1、需大力敲擊工作的人(如水泥匠、鐵匠)。2、需彎著手肘做事的人(如︰修理手錶、金飾匠)。3、肘關節脫臼或幼年時有手肘骨折之病患。4、不正確的姿態︰午睡以手當枕頭或長時間打麻將(前臂手肘以下,靠在桌面易壓迫尺神經)。 (推薦閱讀:腰痠背痛都是睡姿不良害的! 仰睡、臥睡、趴睡哪一種好?) 治療肘隧道症候群 反手戴眼鏡動作可舒緩在治療部分,沈佩諠說明,最重要的步驟是避免會壓到尺神經的動作或姿勢,平常可做反手戴眼鏡的動作來減少尺神經的壓迫,配合每人手部緊繃程度,已感覺到上肢小指側肌肉緊繃為主;一次可數10-15秒,重複2-3次,並身體可向左向右側彎來加強伸展,可舒緩症狀。另外,可以在手肘及手指局部施以針灸治療來減少神經的壓迫,由於尺神經的走向位於手太陽小腸經,故治療上以小腸經穴位為主,選取小海、支正、腕骨、後溪、中渚等治療。 延伸閱讀: ·這些動作超虐手腕! 醫示警「多休息也不會好」:小心連轉門把都使不上力 ·手離不開鍵盤、滑鼠小心得網球肘! 「正確活動姿勢」曝光:你做對嗎? 
-
2021-11-10 新聞.長期照護
可愛小卡防走失!協會推「緊急聯絡卡」 提升配戴意願
台灣每年約2萬以上失蹤人口,其中失智長者數逐年增加,根據警政署統計,65歲以上失蹤人口中,失智症患者走失佔4成。由於失智症的定向感、對周遭環境判斷力逐漸退化,導致走失頻傳,台灣失智症協會與中國人壽今年一同研發新型預防走失輔具「緊急聯絡卡」,兼顧外觀及關鍵資訊,增加失智者配戴意願,縮短協尋時間。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蹤長者中,每2位就有1位可能是失智者,因此預防走失措施格外重要,呼籲「走失協尋三不七要」,「三不」包括不用等、不用跑、不用錢;「七要」為配戴緊急聯絡卡、更新身分證照片、愛的手鍊、指紋捺印、愛心布標、GPS定位、鄰里守望相助等,協助失智者找到回家的路。內政部警政署防治組科長林大為表示,去年警方受理失蹤人口案件,長者失蹤約4500件,其中2145件有失智傾向。而鄰近國家日本為超高齡社會,去年統計,認知症走失患者約17000件,站失智人口22%,台灣失智者走失比例約8.6%,比例逐年攀升。一份針對警方同仁調查,何種輔具有助尋回失智者,其中40%認為愛心手鍊、27%則認為GPS定位有幫助,相信未來「緊急聯絡卡」也能奏效。湯麗玉指出,最常見防止民眾走失輔具,愛心手鍊推行20年,是台灣現行最多人使用。然而GPS定位則是公認最有效,但可能因電池續航力不夠而沒電,因此預防走失輔具一項不夠,需要多元策略。若長輩在「極端氣候」走失,包括炎熱、寒冷天氣等,可能導致存活時間較短。失智症家屬葉先生分享,父親確診失智症後,曾有2次走失經驗,第一次父親搭車要到老三家找母親,雖然在對的公車站下車,卻因走錯方向而跑道別社區。第二次則是父親獨自外出搭公車,家人因找不到父親相當緊張,電話聯繫上父親,但他卻不知自己搭往何處,後來父親改搭計程車才順利回到家。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者顧問曾清芳,本身是極輕度失智患者,太太則是阿茲海默輕度失智症。他透露,手機裝有GPS定位,與女兒手機串連,而太太沒習慣用手機,因此改戴GPS定位手錶,但電池續航力差,若失蹤一兩天恐出大事。現在與太太一起去失智據點上課,也盡量不讓太太獨自一人。曾清芳透露,起初覺得太太有失智傾向,一句話重複問,因此帶太太就醫後,才發現自己也有輕度失智,但當時自己尚未退休,且完全無徵兆,讓他著實驚訝。過去他不願配戴愛心手鍊,因外觀加上不想被貼標籤,失智症協會新推出的「緊急聯絡卡」外型好看,願意別在包包上攜帶外出。湯麗玉表示,緊急聯絡卡上,除了可記載姓名、緊急聯絡人、電話等資訊,亦可紀錄長輩健康狀況,例如有糖尿病或心臟疾病者,若在外身體不適時,可透過緊急聯絡卡得知,長輩身上若有攜帶藥物可協助服用。緊急聯絡卡由中國人壽贊助捐贈,目前第一批製作1000個,配送至全台失智據點,目前剩餘200、300個,第二批改良版正在製作中,有需要民眾可致電失智症協會索取。
-
2021-10-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羽化成醫師的醫學生:因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慶幸初入臨床即遇見這個家庭,好好挫一挫這名五年級醫學生(clerk)的銳氣,如今即將從醫學院畢業,接受「畢業後」(PGY)訓練,終於下定決心好好把故事寫下來。「那天,我覺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差勁,在休息室裡頭坐著哭,晚上十點猶豫許久還是拿起公務機播給NP(專科護理師)學姊,那種不知所措的窘境,幸好早早就經歷。」回首來時路,當初的光景依舊歷歷在目。「41歲女性,原居英國,久咳不癒,懷疑肺癌,父母與腫瘤科醫師認識,剛從英國回來,要做非常多檢查進行確診以及分期,有人想負責嗎?」憑著已在大學醫院一般內科接過兩、三名病人的經驗,我自告奮勇晚上留下來負責這名病人。晚上我走入病房打聲招呼,與病人和其母相談甚歡,過程中還於電話中和弟媳說明未來幾天安排的檢查,讓遠在英國的先生及其他家人了解目前的醫治情形,我深知clerk的身份不能對病家進行病解,所以關於病情告知我直接建議家屬趁主治醫師查房時撥越洋電話一併聽病解。電話掛掉後,整個氣氛有些不大對勁,病人的父親進來了,然我不以為意地繼續跟病人問著病史,結果問沒有幾句,病人父親直指我們缺乏記錄造成過多人詢問,於是我退而求其次轉而向父母問病史,問到家族史時,當我問到案弟有沒有結婚,然後多問了一句有沒有孩子,這一句話挑動了爸爸的神經,他劈頭嚴厲質問我:「這個很重要嗎?」為了化解尷尬,我仍從喉頭迸出文字慢慢向父親解釋,那眼神裡的殺氣才消了一些些。雖然主要問的是父母,病人偶爾還是會補充幾句,結果就在我接著問上一兩句後,病人突然間咳了起來,一聲聲咳嗽響徹了父親心頭的鐘,晃的撕心裂肺,我與同學被憤怒地驅逐:「好了好了不能再問了!她都咳嗽咳成這樣,你們趕快走吧,不准再來了!」匆忙之際,迸出什麼樣的道歉詞都不奇怪,留下了殘缺的病史詢問以及零進度的身體診察。回到護理站,同行以及埋首打病歷的同學給了我不少意見,這時我才發現自己焦急完成任務的心似乎造成病人及家屬一些傷害,違背Do No Harm的天條。回到休息室後,我有些擔心隔天查房的狀況,混亂的思緒使病歷變得支離破碎,怎麼也打不完整。看了看手錶,我深怕自己的不禮貌明日殃及NP學姊,於是晚間十點左右鼓起勇氣播出電話,我一邊闡述被方才場面震懾的經過,一邊流淚,更覺得自己做得很爛,話筒另一頭的學姊默默地聽我説完,接著關心我是不是很挫折或不太敢負責這名病人……確實,當下我的信心的確受大了大大打擊。先前六週的訓練,與病人的相處都十分圓融且溫暖舒服,這是我第一次被病家掃地出門,然而這也令我反思:「或許我應該更早離開?或許我應該再精簡一點?」 「或許我以為輕鬆的聊天,在病人父親眼中卻是廢話,更妨礙了休息時間……」仔細一想,當天病人晚飯其實還剩下一些沒吃完,且病人已經做了兩個大檢查,身心俱疲,此外嚴重的肋膜積水造成講話會喘,並且時不時會咳嗽,這樣的狀況實在不適合久久問診。父親方面的情緒應當也十分複雜,全力栽培孩子到國外公司擔任商業經理,此時卻被宣判得了癌症,心中必定滿是焦急,但是病人母親已為此悲痛哭泣,一家之主的矜持使其必須嚴肅地表現堅強。雖然僅是猜測,但慌張跟經驗不足的我,冷靜下來後才能好好替病人多想一些……後來我與學姊討論出一個折衷方案,訪視病人我都與學姊一同前往減少打擾病家次數,而在學姊陪同之下,我也能完整而無壓力做完每日身體診察及問診,病人父親也不會嚴肅對待。經過了一連串檢查,病人為右下肺肺腺癌肺內轉移,並有多處肺外轉移(肝臟、骨、腎上腺、腎臟),後來申請新藥crizotinib進行標靶治療,住院過程也接受肋膜穿刺引流胸水緩解喘的症狀,慢慢地她能走出病房繞著護理站散步,慢慢地父親對我的態度逐漸軟化,開始跟我有一些日常對話。病人住院已近兩週,各式檢查及治療方向也告一段落,那天我發現病人去散步了,我有禮貌地詢問父母是否能陪病人一起散步聊聊,而他們也同意了。我們在長廊上談了許多跟病情無關的事情,她說她好想回去陪孩子,最近女兒在英國參加科展,之前只要有比賽總是由她陪同,現在連要看先生與孩子都只能透過視訊。她也反問我是哪裡人?醫學系辛苦嗎?為什麼選醫學系?這些日常對談在初入病房那天看來是多麼遙不可及,如今我們在午後暖陽的沐浴下談笑著,我慶幸自己當初沒有放棄負責這名病人,才讓枝芽蔓過牆,開了花。離開這醫院前,我又翻了她近期回診的病歷,多出來的腦部影像檢查即使報告還沒出爐,我也能從中嗅出一些不尋常之處。謝謝您帶給我的考驗以及成長,也希望您能好好的陪伴身旁的親人,面對病人時我不僅在知識方面需要努力,許多臨床上的應對及體諒都得繼續磨鍊,期許自己畢業接受PGY訓練後,能在忙碌之餘好好面對交到自己手上的病人。「生命的脆弱,值得我們好好呵護;生命的堅強,等待久了也會看見的吧!」
-
2021-10-13 養生.運動天地
重訓不只增肌減脂,還能降低7成心臟病風險!健身教練給初學者的「重訓指南」
每週重訓時間少於一個鐘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舊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七十。一定要練重訓的原因雖然,普羅大眾對重訓的看法就是猛男無腦,但是重訓不僅是用來練大肌肉,它還有許多其他的好處,別擔心,我不會通篇在此深入探討。只是要跟各位說明,重訓除了可以提高外表魅力,還對健康有整體性的幫助。 更健康的心臟根據一篇《體育科學與醫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 的研究指出,重訓可以降低壞膽固醇和血壓。肌力訓練可以減少心臟病、中風或是心臟相關疾病發作的風險。即使每週重訓時間少於一個鐘頭,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仍舊可以下降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七十。 更強壯的骨骼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力、活動力、身體的協調能力和骨質密度都會逐年流失。重訓有助於防止這些問題的發生。科學已經證實運動,特別是重訓對身體所需的機械性刺激(mechanical stimuli)或機械負荷(mechanical loading),除了維持,更能促進骨骼健康。對於女性來說,還能夠有效的降低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提高心理幸福感肌力訓練除了可以提高自信,對心理健康也有相當好的正面作用,像是改善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症狀,還能提高睡眠品質,畢竟睡得飽,隔天精神一定好。 提高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指人每日消耗的卡路里。新陳代謝率太低,人容易發胖也很難減重。肌力訓練不僅可以燃燒卡路里,還能提高肌肉量,因而提高新陳代謝率。因為肌肉可消耗更多熱量,並且能夠提高運動的強度。 提高靈活度和平衡感身體靈活度和平衡感才能應付日常生活,人在年輕時,很容易把這些視為理所當然,然而隨著年記增長,我們不得不花些力氣來維持這兩件關鍵要素,以避免跌倒和受傷的機率。肌肉流失會降低身體的靈活度和平衡感,但我們可以藉由重訓來提高關節的活動範圍,維持身體的靈活性。訓練的重要肌群.腹肌與核心:人們一提到練腹肌,通常都會先想到仰臥起坐。這個項目的效果雖然不錯,但卻還有更能有效鍛鍊中段核心的運動項目,比方棒式。.手臂與肩膀:說到訓練這個部位,健身者總是著重在二頭肌,然而上臂也包括三頭肌,這是讓手臂更加壯碩的關鍵。人們有時會用「三角肌」來統稱肩膀的肌肉,三角肌其實是由三個肌束所組成,分別是前三角肌、中三角肌和後三角肌。.背部:我們可以利用下拉和划船來訓練背部肌群。.胸肌:臥推可以說是胸肌訓練的榜首項目,而我們可以看到其效果的確是不辱榜首之名。.腿與臀肌:人想要走動就需要用到大腿,不管是起身抱小孩、出門慢跑或開車,即使是站著不動,都得要大腿來平衡身體。因此,若能加強腿部與臀肌的力量,對日常生活會有很大的效益。 重訓與有氧運動這兩項運動的比重取決於個人的需求,如果你當下的目標是減脂,那重訓搭配有氧可以效果加乘。把正式的有氧運動加到日常的訓練菜單中,像是使用跑步機、橢圓機、飛輪等健身器材,一次跑足二十∼三十分鐘,或是步行健走等。拜現代科技所賜,運動記錄變得容易好上手,建議大家可以使用手機或是運動手錶上的應用程式來做追蹤。若是你的目標是「增肌」,那麼有氧運動就不是必要項目。練重訓就能得到有氧運動對心血管健康的效益了。主要鍛鍊肌群:胸肌專業的健美運動員很著重胸肌的鍛鍊,雖然外觀是一大原因,然而胸肌有力對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處。胸肌是上半身的大肌群,每天的活動都需要用到胸肌,不管是困難的搬抬重物,還是簡單的雙手抱胸;推門、洗頭,從地板上起身或是坐回地板等等,都需要胸肌的動作才能完成。 有時,女性朋友會誤以為胸肌鍛鍊是男性專屬的項目,其實姿態要優美,呼吸要順暢,還有肩膀和肩胛關節都需要強壯的胸肌作支持。胸肌有力還能減少身體受傷的機率,好處很多。 胸部的肌群有多個附著點,我們需要各種角度和不同的項目,才能得到完整有效率的訓練。光是調整板凳的角度,就能影響到肌肉受力的面積和鍛鍊的強度。像是將平躺臥推改成上斜臥推,能更加有效鍛鍊到上胸。 暖身項目:阻力帶擴胸伸展Band Dislocation主要訓練肌肉為:肩膀。 可以每天做這項伸展來放鬆肩膀。要開始胸部鍛鍊時,更需要做這項伸展來暖身以避免受傷。肩膀有得到充分的暖身,可以更放鬆、靈活。不做暖身就練胸,受傷是可以預見的事。 分解動作1. 選一條阻力小的阻力帶,雙手置於身側各握住一邊,阻力帶位於身體前方。2. 手往兩邊用力拉,讓雙手的距離比肩膀寬。3. 手臂向上抬,超過頭部,往後伸展,帶到肩膀的後方。4. 拉到身體可以的最大範圍,就回到起始位置。 動作要領☑儘可能的啟動你的肩膀,在安全的狀況下,做最大範圍的動作。☒整個過程阻力帶都要保持緊繃、有張力的狀態,不要讓阻力帶變鬆弛。 小訣竅:專注在伸展,動作放慢,就能獲得最好效果。 試試下面兩組變化式!手臂轉圈 若是剛開始覺得用阻力帶很難換位置,可以改成不用阻力帶,只要手臂放在同樣位置做轉圈的動作,也是能達到伸展的效果。窄握阻力帶換位伸展 隨著肌力的提升,你可以調整自己握阻力帶的位置,讓中間短一些就可以增加張力,提高訓練難度。 * 居家訓練技巧:在家練習的話,改成掃帚柄或是一根塑膠管,就能做這項伸展動作。 啞鈴仰臥拉舉Dumbbell Pullover主要訓練肌肉為:胸肌、背闊肌。 這是健身者會用來提高胸部肌肉量的項目,也就是練出阿諾體格的好方法。可惜近年來都不被看重,反倒是被一些偏向休閒重訓的項目給取代,使用啞鈴來練拉舉,除了可以打造厚實的胸肌,還能加強背闊肌和前鋸肌,也不會對手肘施加過多的壓力。 分解動作1. 將啞鈴直立,放在容易拿取的凳子上。2. 肩膀和上背部躺在長凳上,頭和臀部懸空,在凳子另一側的膝蓋彎曲,雙腳牢牢地踩在地板上。3. 雙手合握啞鈴,掌心面向槓片。稍微彎曲手臂,將啞鈴提到胸前,手肘打直,這是起始位置。4. 手臂以弧線的角度向後移動,直到你覺得很充分地伸展到胸部。5. 到了這個點之後,以同樣的弧度將啞鈴帶回起始位置。 動作要領☑利用啞鈴移到頭部後方的重量,在這裡好好地伸展胸口,感覺像是打開了肋骨。☒手臂若是過於彎曲,練到的是三頭肌,而不是胸肌和背闊肌,來回都要保持相同的手臂角度。 小訣竅:在啞鈴上舉時,上胸肌用力收緊。 試試下面兩組變化式!拉舉機 若是啞鈴拉舉難度較高,剛好健身房有拉舉機的話,可以先從機器練起。只是用機器戀的話,對前鉅肌的鍛鍊效用會比對胸肌大。 先調整座椅,讓手臂平放在墊子上。雙手向上握住桿身。手臂和手肘往墊子用力下壓,以穩定的速度抬起重量,拉到最高點之後,再慢慢放回起始位置。W槓拉舉 可將啞鈴改成W槓,以提高訓練重量增加挑戰性。書籍介紹書名:初學者基礎重訓指南:背部.手臂.腿部.核心.臀部,5大重點部位×105組動作圖解,4週有效增肌作者:凱爾.亨特出版社:采實文化出版日期:2021/09/30作者簡介/凱爾.亨特(Kyle Hunt)是一位重訓員、教練、作者,他同時也是Hunt Fitness健身房的創辦人,擅長為客戶量身打造訓練課表和營養計劃,曾指導過幾百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客戶,這其中包括業界中箇中翹楚的健美運動員、重訓運動員和健力者,透過作者的協助,讓客戶更攀高峰。Hunt Fitness是一家提供健身和營養指導的公司,廣受歡迎。作者擁有紐約州立弗雷多尼爾學院運動科學學士學位,也是取得認證的健身教練和健身營養專家。Hunt Fitness健身房:www.kylehuntfitness.comRogue重訓器材:www.roguefitness.com作者Podcast:www.kylehuntfitness.com/category/podcast 延伸閱讀: 真實故事》半夜12點,一個5歲的孩子打電話到110,用發抖的聲音問「媽媽真的去天堂了嗎?」
-
2021-09-16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多重策略預防走失,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社會新聞時常有高齡長輩走失報導,上個月又傳出台中市八旬阿嬤有失智情形,深夜偷溜出門,被熱心民眾發現報警求助,這已是失智阿嬤第三次迷路,若無熱心員警及民眾則後果堪慮。為確保失智症家人安全,如何預防走失是照護者必經的課題,事前做好預防準備,遇到突發狀況時能較從容應對,預防走失須採取多重策略,「看、戴、按、案、陪」之基本準備工作,及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如myAngel御守錶智慧定位手錶,亦是相當重要且有效的方式。一、「看」- 觀察每日日常時時留意長輩的個人特徵(如身型髮型),與每日穿著(如類型、顏色),也可在衣服與隨身物品縫/寫聯絡資訊,若走失時可提供警方或民眾其辨識依據;於myAngel御守錶亦可記錄配戴者特徵,發送協尋需求時可供志工辨識。二、「戴」- 為他戴上「定位手錶」當失智長輩自行外出時,配戴「個人定位手錶」可主動式的追蹤、透過手機隨時查看所在的位置,尋人不再毫無頭緒。整理目前台灣推出的定位手錶:家人可為失智者申請「愛的手鍊」,但「愛的手鍊」屬於非主動協尋,因此,只能被動等熱心民眾幫助失智者,往往家屬要等上1~2天才會收到警察局的通知。所以我們特別推薦台灣大哥大推出的myAngel御守錶,這個手錶屬於主動式協尋,走失時除了定位功能尋找,也可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推播於所在區域的民眾,透過熱心群眾共同協尋,讓失智者家屬能有機會更早找到家人,而且目前已在新北市平溪運行。myAngel御守錶還有其他為失智者的貼心設計:(1) 手錶待機時間很長,一星期僅需充電一次,若失蹤時間過長不怕突然沒電(2) 可獨立連線網路不須額外插SIM卡(3) 可設定電子圍籬,只要配戴myAngel御守錶的失智家人離家太遠,家人就會收到通知告警(4) myAngel App不限1個家人使用,可透過清友模式,讓五名親友同時使用myAngel App隨時查看位置,共同守護更多安心。三、「按」- 到警察局「指紋捺印」攜帶失智症長輩前往警察局辦理指紋建檔,一旦走失警務人員可透過指紋確認身分並聯繫家人。四、「案」- 立即報案當發現失智症長輩走失時,可立即報警,不需等候24小時,攜帶長輩的特徵紀錄、照片等提供予警方,同時可於myAngel御守錶發送協尋訊息,精準投放於所在區域的志工或民眾協尋,並開啟尋人鎖定等功能,加快協尋速度。五、「陪」- 照顧資源尋求外界協助,學習與熟練照顧技巧:如上網查詢、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各縣市有照顧者服務據點,尋求專業評估連結資源,提供指導照顧技巧。失智症者是走失的高危險群,一旦獨自遊蕩街頭很可能會發生意外,家屬平時應做好防走失措施,並強烈建議配戴myAngel御守錶這類型的個人定位手錶追蹤器,家人時刻追蹤,更能有效降低走失風險,讓回家的路不再遙遠。
-
2021-09-04 養生.運動天地
你適合跑步嗎?醫警告3族群不適合跑步,這幾個動作代替也能運動瘦身
人人有腳,但不是人人都能跑。專長治療運動傷害的骨科醫師廖志祥指出,大概有三類人很不適合跑步。如果想要回去運動場,這三類病患還是要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再考慮。 肥胖心血管疾病 照過來第一個是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比如說,本身走路就會喘。第二是膝關節、踝關節有嚴重受傷,或者是嚴重關節炎的病人也不適合。第三是過度肥胖的病人,因為負擔過重,會造成膝關節、踝關節退化。 針對這些病人,廖醫師暖心提醒,肥胖者可以先在水中運動,比如游泳。「在水中的好處是,有一定浮力可以減輕膝蓋、腳踝的負擔,在水中行走有水阻力,可以促進肌肉發達,等體重減輕下來就能跑步。」陳年舊傷戴護膝跑步 跑步的時候,尤其是膝蓋有傷的病患,也建議膝蓋戴護具,漸進增強跑步的強度。廖志祥以距離比喻,如果之前跑一公里,那一周後增加10%距離,這樣慢慢每周增加,但是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有人覺得10%身體負擔太大,可以各自斟酌。如果不以距離為原則,也能夠用時間來增強,比如,「每周增加五分鐘,或者兩周後再增加,現在都有運動型的手錶可以計時、計算距離。」 坊間護膝有兩種,一種是沾黏式,一種是脫套式。「大部分病人我還是會建議脫套式比較好,因為它的鬆緊度比較一致,使用魔鬼氈的話,假設過緊,血液循環不好,過鬆的話,功能又比較不佳。」廖醫師補充。也有病患詢問,支撐條這些,需不需要?假如之前受過傷,情況不穩定,十字韌帶斷裂,那就需要。護膝如果使用了一年或半年,使用頻率比較高、變鬆,那就要更換新的護膝。
-
2021-08-25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預防走失 用科技更安心
在這個世代大多都是雙薪家庭的三治治族群,必需照顧爸媽,也需要照顧小孩, 蠟燭二頭燒,壓力山大。就像徐先生45歲,因工作關係定居台北,媽媽過世後想將爸爸接來台北,但父親不願北上,習慣住在南部老家,爸爸近幾年常常忘東忘西,而且次數開始變多,甚至有時外出去常去的朋友家還會走錯路,讓徐先生非常擔憂但也無可奈何。平常沒事就是去田裡種田或跟街坊鄰居聊天,直至有一天爸爸晚上還未回到家中,徐先生打家中電話也沒人接、手機也沒帶,因為工作關係徐先生長年加班沒辦法南下找尋爸爸,只能打電話請鄰居幫忙找人。最後才在離自家田中約1-2公里的地方發現爸爸,原來是爸爸耕作完後走了平常較少走過的路,讓自己越走越遠,也認不得回去的路,讓在異地工作的徐先生焦急萬分。也許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徐先生可以辭職回鄉照顧爸爸,但多半這世代經濟上都不寬裕,甚至也沒辦法說服爸爸北上。在發生這次走失的經驗後,徐先生能做的就是平常做好一些防走失措施,讓自己在工作上也能更放心,就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措施能幫到徐先生:1.攜帶手機透過提醒帶手機,讓徐先生隨時可以聯繫到爸爸。但手機並非徐爸爸會隨時攜帶的物品,每天又需要充電,很容易放在家中。2.防走失手鍊透過將聯絡資訊刻在手練上,家人走失心時,善心人士看到後可主動通知家人。3.家中攝影機可以透過遠端監控,爸爸家中的情境,得知是否發生意外。但若爸爸離開家中即無法發揮作用。4.指紋捺印可與爸爸至鄰近的警察局,填寫資料後進行按捺指紋建檔資料,一旦爸爸走失被送至任何一處警察局,警務人員就可透過指紋確認長輩身分並連繫家人。5.配戴定位裝置爸爸配戴定位裝置,徐先生可以從自己的手機查看裝置現在的位置,然而很多定位裝置是採藍芽配對,需要透過手機連線才有辦法上傳資料至雲端。像myAngel御守錶本身免插SIM卡,不用帶手機就能直接連上基地台,徐先生就能透過App查看爸爸的位置,讓他能夠放心。在確定定位裝置種類後,還有什麼是徐先生該注意的呢?(1)裝置的電力定位裝置著重電力,當發生走失問題時裝置沒電,是完全派不上用場的,以myAngel御守錶來說一週只要充電1-2次,同時也能降低手錶被取下的次數,增加保障。(2)室內外定位裝置即使到了室內,也不會因為被建築物遮敝就無法定位。像是myAngel御守錶進到室內也可轉換為室內訊號源進行定位,不怕定位消失。(3)防水等級裝置防水非常重要,在外若因淋到雨就壞了,危急時刻就派不上用場。因此像myAngel御守錶就有IP67防水,即時碰水也能有效維持裝置運作。徐先生除了完成了上述的預防外,也使用定位裝置,更有好幾次爸爸晚回家,就算爸爸沒有帶手機,他透過App看到爸爸最新位置,心中的擔憂也降低了不少。也希望大家能透過myAngel御守錶的定位服務,降低照護家人的壓力感,讓生活獲得平衡。
-
2021-08-04 失智.失智100問
走失問題/如何鼓勵長輩外出活動又不怕走失?
隨著台灣疫情爆發,專家學者開始向一般民眾說明社區清0機會渺茫,在這後疫情時代,我們勢必要學習怎麼跟新冠病毒一同生活下去。現在有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新冠病毒會一變再變,打完疫苗也不一定能避免感染病毒,因此,未來幾年實聯制或記錄足跡可能仍將伴隨你我的生活。醫師指出失智老人持續無法與外界互動恐加重老人失智、失能風險,所以後疫情時代怎麼鼓勵長輩外出活動,又能讓長輩有效記錄自己的足跡呢?讓長輩配戴定位手錶一定是最智慧的一個選擇,但市面上有那麼多定位手錶,到底哪一款手錶最適合陪伴長輩度過後疫情時代呢?分享給大家於數位防疫時代,如何挑選適合長輩與失智老人的智慧定位手錶,有四大關鍵功能:1.室內外精準定位室外定位是定位手錶必備功能,如果長輩今天去了日照中心、超級市場或地方廟宇,沒有室內定位功能,您從歷史軌跡記錄來看,會以為長輩只是走路經過,但長輩可能進入建築物跟朋友聊天泡茶或試吃產品,因此,我們需像myAngel御守錶有室內外精準定位功能,才能保護家人的健康。2.雲端軌跡自動上傳有用過GPS運動手錶的朋友一定有經驗,很多GPS手錶必須透過藍芽將運動紀錄或定位資訊傳到手機;如果手機沒有隨身攜帶,手錶資料就沒辦法即時上傳雲端,遠端的家人就無法隨時同步觀看定位等資訊。但長輩出門怎麼可能隨時隨地攜帶手機呢?所以myAngel御守錶具備免插SIM卡內建網路的功能,讓長輩無論有沒有攜帶手機,手錶本身都能精確地將軌跡紀錄自行上傳。3.長效待機老一輩的人常常忘東忘西,所以有可能會發生智慧手錶快沒電、或已經沒電卻一直戴著,等到緊急事件發生才發現手錶已沒電,絕對會懊惱不已,手錶已無法派上用途。所以待機時間一定要跟myAngel御守錶一樣可長達5~7天,對照護者來說會更安心、更方便許多,不怕突發狀況而措手不及。4.走路步數紀錄最後想提醒所有的朋友,健康的身體才能延緩老化,適度的運動才能對抗長輩失智風險,因此,一定要注意長輩的運動情形。推薦定位手錶可挑選有走路計步功能,此外同時要有內建網路,這樣我們可透過手機App遠端掌握長輩每天走路步數,方便關心與提醒他們多多活動,幫助長輩在疫情的干擾下,健健康康做到數位防疫。在疫情嚴峻的現在,大家一起用數位防疫守護失智老人,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情,全民一起將防疫缺口防堵起來,才能確保病毒不會入侵你我的生活,推薦大家購買一隻適合失智長輩的myAngel御守錶守護家人。
-
2021-07-25 名人.洪惠風
洪惠風/WFH to MFH 自我監測的潮流
大學同學送我一支電動牙刷,看起來高貴實用,我沒看說明書就用起了這支電動牙刷,但用著用著,卻發現這支牙刷跟以前的電動牙刷不太一樣,它沒多久就會震動一下,嘴巴裡還滿是牙膏時,我研究了起來,發現它每30秒就會激動一次,到兩分鐘時會用力震動,還傳個笑臉……突然間我明白了,這是支智慧牙刷,它要我刷牙時上下左右四個象限各刷30秒,到兩分鐘時就會給我拍拍手,給個笑臉鼓勵。用了沒幾次,我就發現自己刷牙總是虎頭蛇尾,最先的30秒還沒刷完時間就到了,可是到最後30秒總覺怎麼刷了那麼久牙刷還沒給我鼓掌。要是沒這個牙刷,我還真不知道自己刷牙的壞習慣是前認真、後敷衍,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非常聽從牙醫的指示。人實在很奇怪,總是渴望別人的掌聲,在改正之後,就連被牙刷的罐頭式笑臉稱讚,也覺得很高興。在Netflix「教宗的承繼」電影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本篤十六世,為了滿足計步器步數的要求,常常邊走邊談正事;許多類型智慧型手機手錶或手環,也總是提醒我們每天走路步數是否達到要求,活動、站立、運動的時間是否足夠,深層睡眠是否充足;讀書軟體也會提醒今天讀書時間是否達到……當達到要求時,機器就會給個鼓勵的話語,要我們再接再厲;沒達到要求時就好言相勸,從不會疾言厲色酸言酸語,給我們難堪;當連續目標達成,還會發個也不知道有什麼作用的徽章勳章,說些好話,讓我們得意一下。也許這些指標就像是管理學上的KPI(關鍵績效指標)吧,當儀器幫助我們控制好指標,就能讓我們管理好生活,讓自己更健康。疫情嚴重時怕交互感染,醫院大廳的血壓計收了起來,其實在醫療器材普及的今日台灣,家中血壓遠比醫院門診的血壓重要。因為有人清晨血壓高,有人下午高;有人睡前高,有人平日高、假日低;有人冬天高、夏天低;也有人一頭痛就血壓高,有人血壓一高就頭痛;有人頭暈不舒服引起血壓高,有人血壓高引起頭暈不舒服;有人吃了豆腐乳、羊肉爐、喝了湯就血壓高,有人吃了止痛藥就血壓高……這些都靠自我量測才能理出頭緒。也有原本控制良好的血壓突然降低,立即就醫才發現是胃出血引起的,或是敗血症讓血壓下降,甚至是無痛性心肌梗塞引起的血壓降低。血壓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要是光依據醫院三個月測量一次的血壓就調整藥物,未免決定得太過草率武斷,台灣高血壓學會跟心臟學會在2020年提出了一個家中測量血壓的共識,建議722法則,一周連續7天,早晚各兩次平均,一般人家中血壓應小於135/85,還有許多疾病的病人建議要小於130/80。血糖的監測也是一樣,除了家中血糖監測外,還有皮下植入的持續監測。家中血氧監測,更能告訴我們許多隱藏的狀態,避免無症狀缺氧發生的憾事。還有些家用的心律監測,告訴我們是否有心律不整的發生。疫情來襲後,在家工作WFH成了世界的趨勢;但從身體照顧的角度,許多家中的醫療器材可以幫助我們,甚至於督促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做更好的監控。我認為只需要把WFH的W翻轉過來變成M,monitor from home,MFH,就能代表這個未來健康方面的自我監測潮流。
-
2021-05-08 養生.人生智慧
曾徒手把腸子放回女生體內!921大地震、八八風災...一位計程車司機在救災現場24年:救人就像吃嗎啡,會上癮!
一日救難隊,終生救難隊車行轉進板橋浮洲橋下,沿著狹窄的迴轉道轉彎後,「樹林水上救生協會」就在橋下這一處別有洞天的地方,眼下所見的魚雷浮標、救生艇和可溯溪的救援吉普車……等,都是見證著無數「黃金七十二小時」關鍵時刻的重要設備。綽號「上尉」的協會隊長沈武周大哥說:「我們出動,通常都是去打撈的多,因為人大多在五分鐘內就死了,第一時間沒去就沒有了。」我愣住了,「生命脆弱」這四個字在這時猶顯不足。他聊起自己第一次接觸大體,是在樹林每年大拜拜的農曆3月15日保生大帝壽誕那天,三峽柑園橋下的大漢溪攔沙壩那一帶的水域,有三位國小學童因玩水而溺斃,他們找到大體後,要從攔沙壩走約二十分鐘的路程扛上堤防。當時台灣的救援設備嚴重不足,沒有擔架、沒有屍袋,他們徒手扛著大體往上爬,還是菜鳥的他勢必要上場幫忙,「你沒扛過,不要扛頭。」擔心菜鳥的他不懂民俗禮節,葬儀社老闆這麼跟他說。於是他扛中間,當時的隊長扛腳,葬儀社老闆扛頭,他們一路踩著高低不平的肉粽(消波塊)往前走著這段不短的路,他心想:「怎麼這麼重,有種扛不動的感覺,而且越扛越重。」好不容易終於扛上堤防,安置妥當交給葬儀社後,葬儀社老闆看著他們問:「你們兩個剛剛是誰一直想著很重的?」他立刻舉手說:「我!」老闆急忙對著他說:「那個不能想!越想會越重,會扛不起來。」原來這是業界禁忌,扛大體時要安靜不能說話,也不能亂想,一個人想,三個人重。這也是對死者的尊重,讓死者能安靜、好好地走完最後一段路。實在很難想像時常穿梭這些「現場」之中的救難人員,一方面是跟時間賽跑的救援壓力,一方面是面對並徒手搬運大體的勇氣,而且還要完全心無雜念,這是一種常人很難體會的修行吧!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上尉」年輕時反骨不想接家業,自己跑去學縫紉,開了間西裝裁縫店,1960、70年代起西裝裁縫盛行,有著這樣的一家店,生活也是悠哉。退伍後,他在士林經營精品店,專賣勞力士手錶、都彭打火機、男士服飾跟皮件等精品,當時正值全民炒股,股市攀上一萬二千點的瘋狂年代,他的生意也跟著受惠而興盛。但1990年政府打擊非法金融及受到波灣戰爭的影響,股市大崩盤狂洩至二千四百點而泡沫化,也讓高消費客群消失,「誰會來買一萬塊的打火機,都去買十幾塊的了。」他回憶著說,最終因榮景不再,只能黯然關閉。當時36歲的他,大女兒10歲、小女兒才1歲,為了養家餬口,他轉行開計程車。剛開始時,如果客人要到士林,他都會小心翼翼送乘客抵達,然後趕緊開走不敢多待一分鐘,深怕遇到熟人跟他說:「你卡早是董仔,現在怎麼來開車?」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敢跟過去士林的朋友們聯繫。從精品店老闆變成計程車司機,心中的關卡一直過不去,某天在西門町跑車,心情鬱悶的他把心一橫,「不爽啦!今天不開了!」把車子停在立體停車場,跑去看電影、喝咖啡、大啖美食,回到以往爽快花錢的悠哉生活。享受了一天後,回到停車場牽車,「慘了!我還是要面對那台小黃啊!」他驚覺玩樂一天後,把前一天辛苦賺來的錢都花光了,當天也沒有收入,想一想還是好好開車比較實際。雖然決定好好開車,仍是在經濟壓迫下的認命,直到某天他在簽大女兒的家庭聯絡簿時,看到女兒寫著「我爸爸是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他心中的結彷彿一瞬間打開了,「欸!不錯喔!女兒肯定我,好!就當個快樂的計程車司機吧!」他轉變了自己的心態,正視司機這個職業。俠義精神見證大小危難時刻「上尉」從小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每每看到他人有難,便會出手相救,「我16歲時在台南新營看到有人出車禍,一個女生被撞得全身支離破碎,腸子等內臟都散落在路上,我心想這個女生也太可憐,怎麼沒人去幫她。」他沒想太多走過去,徒手將腸子等內臟器官捧起放回女生的身體裡,他說著我難以想像的故事,也讓我看到他自小潛藏的俠義精神。因為每天在路上跑車,遇到危急時刻的頻率增加,他提起某次路上發生車禍,他趕緊將傷者送往醫院,後到的傷者家屬一直質疑他就是肇事者,嚷嚷著說:「一定是你撞的!不然哪有人這麼好心,會主動載人去醫院!」他當下覺得傻眼,無言以對,直到傷者清醒後趕緊澄清,才還給他清白。也因此,朋友勸他:「你那麼喜歡救人,不如加入正式的,才不會惹麻煩。」隨著家中經濟逐漸穩定,加上開計程車時間較為自由,他於1996年正式加入「迅雷搜救總會」,開啟了日後一連串的「救援行動」,包括林肯大郡災變、大園空難、九二一大地震、新航空難、八八風災,到近期的復興航空空難,每一場令人心痛的大型災難,他都在現場參與搜救。他回憶起震撼全台的九二一大地震,當天凌晨他聽到無線電通報後,立刻帶隊前往新莊「博士的家」,進入倒塌大樓內搜救約二十分鐘,因當時救災裝備普遍不足,燈光昏暗下,他以為伸腳踏在冷氣鐵板上,其實不然,一個踩空,整個人往下墜落,幸好他及時伸手,抓住一瞬間映入眼簾的不銹鋼窗框,「我如果沒有抓到,可能就要換別人來救我了。」上尉雲淡風輕談到這驚險的一刻。保住生命的他,自己往上爬出來,這才發現剛剛的窗框其實是斷裂的,他的中指被劃出深深的一道傷口,鮮血不斷湧出。現場消防隊員一邊進行簡易包紮,一邊有二十幾台攝影機拍著他那包紮後更加腫大,只能一直比著中指的手,「我一直跟他們說不要拍啦!我手這樣很難看欸!」他摸著至今仍看得到十三針縫線疤痕的中指,笑著說。被送往醫院治療時,在急診室等了一個多小時都沒人理,他跑去請護理師幫他趕緊縫合,護理師跟他說:「大哥,你嘛看一下旁邊,你那個一點點傷,等一下啦!」他趕緊回:「不是啦!我帶著一群弟兄正在救災,麻煩你趕緊幫我縫一縫,我要趕回去救災!」護理師一聽,立刻請醫生過來處理,情急之下完全沒打麻醉就開始進行縫合,那痛感他至今難忘!而這道永留中指上的疤,成了九二一凌晨驚天動地的見證。「上尉」當時也是義警隊員,他熟識的刑警阿裕,老家就在南投九份二山,當地因為鳳凰山的聯外道路坍方,空投物資僅能送到山下的溪床邊,山上即將有斷糧危機。得知消息,他二話不說在9月23日帶著八名弟兄前往,他們的任務是上山將居民帶下溪床邊。為爭取時間,他們捨棄了需要走七、八小時的一般公路,在原始山林中,拿著開山刀一路從山下劈砍樹叢往山上前進,四小時後抵達居民住所。居民們看到他們來救援都相當振奮,準備跟他們一起下山。當時一位80多歲的阿嬤堅持留守家園,不肯下山,他們只好砍下竹子插上藤椅,連哄帶騙像是扛轎般地扛著阿嬤下山。半路上,阿嬤問他們:「你們從哪裡來的?」他們回:「我們台北來的。」阿嬤用著習慣的口頭禪說:「幹你娘!還有人這麼好心,從台北要來救我!」隊員後來笑著跟當時是副隊長的「上尉」說:「我參加救難隊這麼久,還沒有遇過被人罵這麼爽的!」這句話,讓我們都大笑了。「做這事就像吃嗎啡,會上癮!」他聊起救援行動,雙眼炯炯有神,閃閃發亮,那神情就像協會桌上的那張新聞照片。他在八八風災時,徒步深入善化東勢寮淹水民宅中,拖著橡皮艇來回救出一百八十多人,最後在雨中,單手抱著一個孩子步出災區,被攝影師的相機捕捉到他的認真帥氣。花錢做義工,一做24年「上尉」一開始加入救難隊時,想說入隊費只要兩千元,就繳費入隊,後來幹事才跟他說要自行買全部裝備,前後花了一萬元左右,「我那時很後悔啊!一萬元就這樣拿出去,真的是頭殼壞掉,花錢做義工!」他回憶起當時爸爸也對他說:「吃飽太閒,去做這些幹嘛!」「我從小就是人家說愛管閒事的人,只要聽到哪裡有災難,心裡就開始難過,沒去現場就渾身不舒服。」八八風災時,電視報導屏東縣副縣長鍾佳濱掉著淚說:「我們很缺橡皮艇,請大家救救我們!」鐵漢如「上尉」,看著電視,眼淚直掉,等不及政府發出的協助搜救通知,找了幾個弟兄就衝往南部。「我負責帶弟兄去,就要負責帶他們回來。」這一直是他的信條。莫拉克風災後在六龜救災時,幾名弟兄深入災區救援,因為全面斷訊,等在封鎖線外的他焦急萬分,整夜無法入眠,直到隔天一早,聽到無線電傳來「上尉!」的呼喊時,心中的大石頭才終於放下。救災時的他俐落謹慎,帶隊時的他嚴格重紀律,「我跟弟兄說,我不會帶你去死,但你出去穿著制服就要聽我的!」就是這樣的大哥氣魄,讓弟兄們對他都相當信服。救援多年,「上尉」在2003年籌組成立了「樹林水上救生協會」,當時他也邀請爸媽一起參加成立大會。爸爸看著這一方天地,看著一群弟兄如此信服他,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說:「要做就做好!」「上尉」很欣慰地表示,父母的肯定讓他更堅定持續投入救援這件事。九二一地震後,政府開始補助民間救難單位,也開始規範民間單位需具備相關證照才能執行救援行動,不論是CPR(心肺復甦術)、EMT(緊急醫療技術員)、IRA(初級繩索技術)、急流救生或救難潛水,每一張證照都要請假受訓,再自掏腰包花上千元考照,「九二一後去救災我們才有便當吃,以前都累得要死,還要自己去買便當。你有看過這麼傻的人嗎?」他一說完,自己都大笑了起來。我問他,這麼傻怎麼還要去做?他有些難為情,「我年輕時是歹子,沒有殺人放火,但還是做了些年少輕狂的事,現在自己有點能力了,想說可以為社會做些好事,就沒想太多,一股腦兒去做了。」成為救難隊員已二十四個年頭,熱情卻不因年齡增長而消退,他一一介紹牆上掛著的隊員名字、照片及證照,以及滿牆的政府及民間感謝狀。在他心中,救援這件事已是他的生活,早已像血液般融入他的體內流動著,至死方休。武周大哥給讀者的話:心存善念,絕對有好報。書籍介紹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作者:李瓊淑、詹云茜原文作者:(小辣椒)、 Cici出版社:商周出版出版日期:2020/10/15作者簡介李瓊淑(小辣椒):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詹云茜Cici: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延伸閱讀: 台灣離婚率亞洲第一》家事是無法「平分」的...女人做這6件事等於自毀婚姻
-
2021-04-25 養生.人生智慧
40年當鋪老闆的體悟!秦嗣林:真正貧窮的人生,是賺到錢卻失去家人的愛
編按:人生在世,怎麼樣才能幸福?大千典精品執行長秦嗣林,經營當鋪超過40年,看遍各種有錢的人、缺錢的人,以及為錢所苦的人。當鋪客人的故事,教會他人生的道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財富,是錢所買不到的。大千典精品執行長秦嗣林的當鋪裡,有許多閃閃發亮的寶物。小巧的花型鑽戒,曾是愛情的見證;老派的鐵力士手錶,蘊含了父親對孩子的心意;晶瑩剔透的琉璃刀,則來自某個大老闆跑路前的珍藏……。寶石切面如鏡子,映照出人性的愛恨嗔癡。62歲的秦嗣林,可能是台灣最有名的當鋪老闆。17歲那年,父親的營建生意失敗,他輟學到當鋪當學徒。從零開始,一手打造出屬於自己的當鋪天下。近年來更常上電視節目,為民眾鑑定寶物真偽。40多年的時間,他見證了台灣經濟起飛,也從為錢奔走的人們身上看盡人生百態。典當,是一門歷史悠久的生意。隨著時代演進,台灣人的生活愈來愈富裕,當鋪卻始終屹立不搖。在秦嗣林的客戶中,更有不少人一生為錢所苦,從年輕跑當鋪到老。為什麼客人借了錢,生活問題卻沒解決?秦嗣林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缺錢是一輩子的事呀。」當鋪裡的人生觀察 再多錢也補不了人心的缺口位於台北行天宮附近的大千典精品吉林店,是秦嗣林的「起家鋪」,客人大部分是來往多年的市井小民。老客人家中有事,總習慣往他的店裡跑。「有人一條項鍊當了40年,少女都變阿桑了。」他感歎地說。出於關懷,秦嗣林也會詢問這些常客缺錢的理由,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被親戚騙」、「另一半、小孩生意失敗」。年紀再長一點,理由則變成:「孫子出事、需要用錢」。即使旁人再怎麼苦勸,當事人仍難以看破。「他們很像善男信女,每個月固定來送錢給我。」秦嗣林半開玩笑地說。秦嗣林觀察,一生缺錢的人,心中多半有缺口──對某種欲望的執著。有人是貪,為了賺更多錢而上了有心人的當;有人是不甘,眼見事業快要倒閉,卻仍想借錢再賭一把。也有人一頭栽進感情,被愛蒙蔽了雙眼。他曾見過一位工程師,明明收入不錯,卻要典當名錶。只因熱戀中的女友以家人發生意外為由,前後向他借了700、800萬。在所有上當鋪的人當中,最執迷不悔的,當屬為人父母者。秦嗣林看過許多富二代,揮霍雙親的大筆財富,卻絲毫不懂珍惜,甚至因為有錢而走上歪路。他曾遇過一位年輕人,拿著要價不菲的女用首飾到店裡典當。事後才知道,這位年輕人的父親是貿易業的大老闆,平常喜歡買跑車炫富,還常開派對、花大錢買禮物追求女生。等到付不出錢,才向心軟的媽媽求助。這樣的傻爸爸、傻媽媽,在當鋪裡一點也不罕見。不少老客人常向秦嗣林叨念「我命不好」。但勸他們放手別管小孩,客人又頑固地堅持「不行啦!」當事人不願清醒,外人當然無計可施。該怎麼擺脫為錢所苦的輪迴?秦嗣林比喻,錢就像商品庫存,需要分門別類管理。在他心中的「錢倉」,有許多櫃子,上頭寫了親朋好友的名字。例如,點頭之交的抽屜有2萬,女兒的抽屜則是200萬。在額度內的錢,他會盡量借,沒還也無妨,但借完就沒了。即使親如父女,也不應再有金錢糾葛。喜歡不一定要擁有 欲望低才會快樂多開設當鋪40年,秦嗣林經手過形形色色的物品。早期民生物資缺乏的年代,棉被、衣服,都能換錢。相機、電視等家電也曾是常見的抵押品。事過境遷,這些物品儘管用途不變,市價卻早就不復以往。許多人喜歡拿收藏品問秦嗣林,「這值多少錢?我有沒有花冤枉錢?」看過太多人為了投資被騙錢,他建議,一件東西值不值得買,自己認定的價值遠比市場決定的價格重要。他舉例,近年來茶餅的價格被炒作,陳年茶餅可以喊價上千萬元。然而,古人製作茶餅,主因是往日交通不便,茶葉曬乾、壓製過,香氣才不容易變質。今日製茶技術進步,隨時隨地都能喝到新鮮的好茶,何必花大錢瘋搶茶餅?他強調,擁有一件物品,開心最重要。買得到很好,買不到欣賞就好。熱愛水上活動的他,也曾和船隊的朋友合買過一艘名貴的戰鬥型帆船戰艦。沒想到看來氣派的戰艦,其實相當不易保養。冬天時船底會長貝類,夏天船身被太陽曝曬會損壞,苦撐幾年後,他提議把船賣掉,大家都鬆了一口氣。「全世界大概只有萬分之一的物質你能擁有,大部分東西都是你沒能力擁有的。」秦嗣林說。當鋪裡有頂級的名錶、鑽石、珠寶,他卻穿著普通的襯衫,身上沒有任何首飾。全身上下最值錢的行頭,是女兒送的萬寶龍鋼筆。一輩子與金錢為伍,他深知人必須和自己的欲望和平共處。「欲望低,快樂多。欲望多,你就永遠活在壓力下。」秦嗣林說。欲望升級,往往只會讓煩惱跟著紛沓而來:有了一輛超跑還想要第二部,有了限量款的皮包還要特製款……。「人只要有飯吃、有衣服穿,還需要什麼呢?」他反問。中年危機後自省 :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看淡金錢,是秦嗣林經商多年後的自省。年輕時一窮二白,他一心想賺錢翻身。曾有10年的時間,當鋪24小時營業,鐵門終年沒有拉下的一天。他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連睡覺都在當鋪內解決。財富累積的速度愈來愈快,中年過後,他不只財富不虞匱乏,還擁有名車、豪宅等奢侈品。然而,有錢和幸福無法畫上等號。55歲那年,他突然感到一陣空虛。打拚了大半輩子,現在的他可以輕易吃美食、搭遊輪、住在寬敞的大房子,心中卻沒有任何的興奮感。他自問,「難道我有錢就比較開心嗎?沒有。」「我失去的東西,錢永遠買不回來。」秦嗣林說。在商場打滾久了,心態難免變得功利,習慣以錢衡量事物的價值。例如,女兒生日和重要的應酬撞期,以前的他會毫不猶豫地選後者。反正,「生日明天也可以過,幹嘛計較?」就這樣一日拖過一日,等到他終於有空,家人早就失去了興致。然而,親情不同於金錢,必須在漫長的歲月中一點一滴的累積,沒有一夕致富的捷徑。秦嗣林感歎地說,他近年終於有了時間,想和孩子聊天,卻常常不知該怎麼開口。他曾問孩子:「你們怎麼不理我?怎麼不跟我講話?」孩子們只回覆:「以前你有跟我們講過話嗎?」他直言,「沒有家人的愛,就是最貧窮的人。」年過半百,他體悟到榮譽、名利都是過眼雲煙,唯有親情才是此生留得下的財富。他開始努力修復和3個孩子的感情,即使過去的遺憾已無法彌補,仍希望盡可能在孩子心中多留下一點溫暖。此生最大的財富是太太 感謝上天給予的美好我們問起秦嗣林,如今他最珍視的財富是什麼?「我太太。」他毫不猶豫地回答。秦嗣林和太太結婚37年,婚後和爸媽同住的日子也長達30年。秦爸爸個性相當大男人,對媳婦有不少意見。太太不只要打點公婆的生活起居,還不能和男主人一起上桌吃飯。秦嗣林也自承,他年輕時脾氣不好,又常在外風花雪月,著實讓太太受了不少委屈。然而,多年以來,太太從未對公婆有任何一句抱怨。秦嗣林回憶,太太不管再怎麼辛苦,總是任勞任怨地照顧父母,直到老人家過世為止。秦爸爸、秦媽媽晚年都非常感謝媳婦的孝順。「爸媽走了,我才發現太太是一個非常棒的人,我很感激。」這幾年,他開始會送太太禮物。以往舉凡太太生日、結婚紀念日,他一概不記得。常常是岳父提醒,「今天我女兒生日。」他才驚覺自己沒做任何準備。現在,他會提前在行事曆上標註,請秘書事前買好太太喜歡的花。儘管太太從不開口,他也會主動留心漂亮的鑽石、寶石,送給另一半當禮物。「現在開始,我要做太太的『寵物』。不只是聽她的話,還要做讓她開心的事、帶她到處走、到處玩。」秦嗣林感性地說,太太對他的付出與愛,是自己此生最大的虧欠。但有餘生,只希望能盡力償還,和太太相守到白頭。夫妻一場,不留遺憾。身為佛教徒的他,時常雙手合十。這個姿勢並非祈求,而是感謝。這些年來他看遍各種客戶,有錢或缺錢,大家都在人生路上徬徨掙扎。其實,生命中真正閃亮的寶物,花再多錢也買不到。有幸擁有的美好,不是個人造化,是上天的祝福。因此,「人生只能感恩,一再地感恩。」他說。原文:40年當鋪老闆的體悟!秦嗣林:真正貧窮的人生,是賺到錢卻失去家人的愛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北榮「陳爸爸」化身說故事伯伯 親子共讀歡慶兒童節
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是病友口中暱稱的「陳爸爸」,隨著一年一度的兒童節到來,這次化身為說故事的威明伯伯,在兒科門診親子共讀區講故事給小朋友聽,現場並舉辦有獎徵答活動,除了贈送童書,孩準備會發光的彈力球、手錶、米妮耳朵與玫瑰髮箍及巧克力等小禮物,與現場小朋友熱情互動,度過温馨難忘的兒童節。北榮親子門診位於湖畔門診的三樓,自109年12月21日設立親子共讀區以來,深受家長及孩子們喜愛,陳威明表示,親子共讀可以減少孩子等待看診的焦慮,增進親子間互動,更可促進幼兒腦力開發,一舉數得。北榮新生兒科主任鄭玫枝表示,親子共讀對於幼兒的大腦發育有正面刺激,能啟發想像力及培養創造力,且越早開始越好,藉著親子共讀,讓孩子們發現閱讀的興趣,爸爸媽媽們也可以一起學習如何陪伴孩子閱讀,幫助孩子在語言和認知上的發展更好。北榮親子門診共讀區除了醫護同仁及醫學圖書館共同合作規劃之外,還有企業家許明善先生捐贈相關設備,揚鼎國際開發以及許多善心人士捐贈童書,院方將持續推廣親子共讀,營造温馨舒適的就醫環境,守護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健康快樂成長。
-
2021-03-07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東西找不到?別怕!可能只是心不在焉
日前和好友參加尖石鄉司馬庫斯的三天旅遊,每個民宿房間只提供一把鑰匙,我和室友因作息時間不同,鑰匙得遞來遞去。第二天早上20位團友集合要去觀賞巨木群,鑰匙應該在我身上,但臨時卻遍尋不著,只好不鎖門。等我們來回走了10公里,回到餐廳吃披薩時,我手往背包裡一探,卻摸到了鑰匙,趕緊向室友道歉。為什麼當初找不到?因為一心都在看日出、吃早餐和賞粉櫻,鑰匙隨手一放,不放在心上,當急著要鎖門時,越急越找不到。第三天我們因有事要先回臺北,在新竹高鐵售票處急忙買了自由座,離發車時間只剩8分鐘,售票員先處理好友的票,好友雙手拉著我們兩人的行李立刻前行,我接著拿了票快速往驗票閘門,過了關回頭一看,她卻站在那裡不停地掏每個口袋說:「我找不到票。」只好無奈地高舉我的行李,越過閘門給我,這時高鐵站的一位年輕工作人員奔向驗票閘門,手上揮著好友的車票高喊:「票在這裡!」原來匆促間,好友顧著幫我拿行李,卻把車票留在櫃臺了。我們兩人這下成了半斤八兩,誰也不要怪誰健忘或心不在焉。除了讚揚和感謝這位工作人員的機靈與熱心服務,不免猜想這種事是不是常發生,以致於他很有經驗?此次旅遊提醒銀髮族如我需注意兩件事:一是不要像年輕時同時做很多事情(multitasking),只要專心,一次做一件事情,效果一樣好,而且資訊才能登錄並貯存於腦中。二是不要趕,凡事預留10分鐘,才能從容以對並享受過程,且可避免失誤,或因匆促導致跌倒、扭傷、骨折等。記憶很重要,學業、事業、人脈和日常生活等都需要它。然而,人的記憶並不完美,有時還不太可靠,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於1999年的論文指出人類的記憶有7項缺失(記憶七罪):短暫(transience)、心不在焉(absent-mindedness)、空白(blocking)、錯誤歸屬(misattribution)、暗示(suggestibility)、偏頗(bias)和持久糾纏(persistence)。其中以心不在焉如好友與我的例子最為常見,主要是因為當下沒有專注,或受到其他有趣或重要事件的分心之故,例如忘了戴口罩,找不到車鑰匙,上了車才想到是否有鎖門、瓦斯是否有關、電插頭是否有拔掉等。好友不免有些擔心,我們兩人是否出現了失智症的前兆?偶而發生,且有原因的忘記可能發生在每個人身上,並非失智症徵兆,大可放心。例如馬友友在匆忙中就曾把名貴的大提琴留在紐約計程車的後車廂,幸好幾小時內就找回來。專心做實驗的牛頓也曾把他的手錶當成蛋來煮。但如果丟三落四事件經常發生,愈來愈嚴重,而且別人都說你記憶差而你卻覺得還好,加上其他認知功能也開始出現問題時,就應該就醫檢查是否有失智症了。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劉秀枝新書《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新書將於3/8出版。
-
2021-02-25 科別.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新冠肺炎防疫作為的超前部署,讓疫情對台灣的危害降到最低,大家也體會出當疾病終究來臨時,第一時間的正確處置能有效減少傷害。但腦中風總是來得又快又急,也許是昨天一起上班的同事、也許是今天早上打過招呼的大樓管理員,也許是剛才一起吃過早餐的家人…,中風剛發生時,種種慌張的錯誤作為,如自行就醫送錯醫院、誤聽謠言扎針放血,往往只會延誤分秒必爭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但只能掌握以下三大原則,就能在中風真正來臨時,將中風對個人及家人的危害降到最低:原則一:急性腦中風務必撥打119 尋求協助,有許多想不到的好處台灣醫療院所密度高,就醫便利,特別是在都會區,許多中風病人都是家屬自行送醫,但就算決定自行就醫前,也建議撥打119尋求意見,原因如下說明。◎不是每家醫院都能提供急性中風治療,撥打119能協助送到對的醫院急性腦中風最重要的治療,是在腦血管剛發生阻塞的前幾個小時,儘早打通腦血管重新恢復血流,方式包括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通血管藥物治療)及動脈取栓治療(腦導管治療)。但24小時隨時待命的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不是每家醫院都有,只有中度至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能夠提供治療,最新的腦導管治療,也只有部份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能全天候提供。一般民眾無法得知醫院當天能否進行急性腦中風治療,不過119到院前救護系統,能隨時掌握最新狀況,依照診療能力及病患當時病情,將病患送往最合適的腦中風急救醫院。◎119能提前啟動醫院急診腦中風團隊,有效縮短到院後等待治療時間第一線救護人員依專業辨識出急性中風病人後,會儘快將病人送往合適醫院,也同時會回報119勤務中心,協助在救護車抵達醫院前就先通報急診室,讓醫院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能超前部署,並且空出腦斷層檢查室,開啟腦中風快速通道,讓病患到達醫院後,就能第一優先進入急救室,接受快速檢查並銜接後續治療。本院與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合作建立的急性腦中風到院前緊急處置銜接院內快速通道流程,證實經由119救護車送達醫院的中風患者,會比自行到院中風患者,能在更短時間內接受急性腦中風治療,獲得2019年醫療品質金獎肯定,目前正持續推廣到各大醫院急診室。原則二:自己或家人發生急性腦中風,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確認時間、攜帶物品、家屬陪同」在中風剛發生的黃金治療期打通血管,有可能讓急性中風病人恢復原本正常生活,但治療本身也有出血風險,所以在打通血管前要做快速但完整的,項目包括確切的中風發病時間、最近使用藥物、過去疾病史、最近是否有不適症狀(如腸胃出血、發燒)。由於病人中風後可能無法表達或自主決定,需要家屬或照護者才能得知相關資訊並簽署同意書,因此在緊急就醫或上救護車前,要記住三件事,首先要「確認時間」,要確認發病時間及相關症狀,醫護人員才能得知是否仍在黃金治療期、接著要「攜帶物品」,攜帶健保卡及平時用藥,醫護人員才能在治療前即時得知必要醫療資訊、最後要「家屬陪同」,主要家屬及照護者要陪同或是儘快通知到院,確認病史以及簽署同意書。所以,平時就要讓家屬知道健保卡及慢性病藥物擺放位置,並建立緊急聯絡人清單,超前部署以應對包括中風在內的突發健康狀況。原則三:中風後可能無法表達或行動,平時做好小準備,避免陷入求救無門困境中風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當急性中風造成無法表達或無法行動,又身處無人認識的環境中或獨處時,求救上會很困難,就算有旁觀者或路人通知119送到醫院,如果無法辨識身份或找不到家屬也無法即時進行治療。◎建議隨身備用以下相關物品◎隨身物品(手機、手錶、錢包),務必要有緊急聯絡人電話,不能只有個人證件若是使用行動手機或智慧手錶,務必要在醫療卡上設置緊急聯絡人及電話,醫護人員可經由手機或手錶緊急服務按鈕,快速查到醫療卡事先寫入的訊息。◎熟悉穿載裝置的緊急求救按鈕穿載裝置的普遍化,讓智慧手機、手錶、手環能夠化身成為現代人對外求救的利器,但不能等到中風發生後才來熟悉操作方式,並且要設想中風後肢體無力仍能操作的可能性。最後小叮嚀醫療與科技的進步,讓腦中風有了全新的治療方式,但唯有學會超前部署,才能妥善利用這些資源,減輕中風對個人及家人朋友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