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9 焦點.健康知識+
搜尋
戒斷症狀
共找到
51
筆 文章
-
-
2024-05-3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平衡於濫用與癌症疼痛之間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那些不舒坦的事情→傾聽疼痛作為一位在癌症醫院工作的精神科醫師,經常碰到病人提出來的問題,就是我們開的藥物會不會成癮,吃久了就戒不掉,這其中包括安眠藥與類鴉片止痛劑(opioid analgesics),尤其後者近幾年來不但是病人關切的要點,成為主管機關稽核的對象,也屢屢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以美國為首的國家,近幾年來對於類鴉片止痛劑的管制,甚至被稱為近代的鴉片戰爭。為什麼類鴉片止痛劑的使用會成為國際焦點呢?這必須要從美國的長期觀察談起,他們發現如果以類鴉片止痛劑過量致死的數據看起來,過去幾十年不斷成長,第一波增長與類鴉片止痛劑開立增加有關,第二波增長與海洛因走私氾濫有關,第三波也是最大的增幅,則與過去十年來合成類鴉片止痛劑(例如吩坦尼(fentanyl)的推出與普及有關。合成類鴉片止痛劑使用的快速增長,美國政府全面檢討後鎖定多方元凶,例如普渡藥廠的不當宣傳,各疼痛醫學會的推波助瀾,甚至也認為過去治療指引中,將疼痛列為第五個生命徵象(前四項為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是一個有所意圖的錯誤決定。此外,怪罪中國政府在防止吩坦尼原料非法進入美國沒有盡力,也是近期美中交鋒的重點項目。類鴉片止痛劑,或稱成癮性麻醉藥品,包括嗎啡(morphine)、可待因(codeine)、鴉片(opium)、配西汀(pethidine)、阿華吩坦尼(alfentanil)、吩坦尼(fentanyl)、羥二氫可待因酮(oxycodone)、二氫嗎啡酮(hydromorphone)及丁基原啡因(buprenorphine)等成分之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在癌症的治療當中,特別是晚期癌症病人,經常有不受控的癌症多處蔓延,例如癌細胞轉移到骨頭,可以說是難以忍受。因此臨床醫師陷入一個兩難的情境,一個是開立最後一線的止痛劑,也就是類鴉片止痛劑,協助病人度過難關;另一個是避免其濫用,儘量不開立或是減少使用這一類的藥物。這樣的困境,不能只看作病人與醫師之間的拔河,不見得病人是喊痛要求多開類鴉片止痛劑,而醫師是把關的那一方;有時候剛好反過來,病人害怕成癮,即便醫師開立了藥物並且苦口婆心勸他使用,病人還是自己打折扣不按時使用。在管理層次而言,為了類鴉片止痛劑的管制與癌症疼痛控制,每個癌症中心也都成立了管制藥品委員會,以及癌症疼痛多科整合診治團隊,我碰巧同時是這兩個小組的成員,同時要面臨管理與倡導兩個不同的立場。以精神科醫師的觀點來看,到底什麼樣的使用才能算是藥物濫用、依賴、或成癮呢?過去幾十年來國際精神醫學專家的共識,認為所有物質濫用的核心症狀是類似的,因此並非依照各種成癮性物質(包括香菸、酒精、鎮定劑、類鴉片止痛劑)個別使用的量來定義濫用或依賴,而是探討其使用上,是否出現控制使用的困難,用量逐步增加(所謂的耐受性),少用時會不舒服(所謂的戒斷症狀),同時影響到其各方面的功能。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自己無法控制某種物質的使用,因此有一套臨床上常用的問句,英文的字首剛好拼成CAGE(牢籠)這個單字,分別是:C代表cut down減量(您是否曾經覺得需要減少飲酒或物質使用?)、A代表annoyed惱怒(人們是否因為批評你酗酒或物質使用而惹惱你?)、G代表guilty feeling罪惡感(您是否曾因飲酒或物質使用而有罪惡感?)、以及E代表eye opener眼睛一張開就使用的人(您是否曾經覺得早上第一件事就是需要喝酒或物質使用來穩定神經或擺脫宿醉?)值得大家參考。以台灣主管機關的管控來說,目前主要的監控,在於非癌症病人長期使用的個案通報,衛生福利部訂立有「醫師為非癌症慢性頑固疼痛病人長期處方成癮性麻醉藥品使用指引暨管理注意事項」,也就是說癌症已經全面控制,或是一開始就不是因癌症而使用的族群,仍然需要超過兩周以上的時間使用類鴉片止痛劑,各醫療院所需要儘量減少此類的使用、轉介適當的疼痛團隊成員評估,疼痛團隊通常由麻醉科、神經科、精神科、神經外科、以及其他相關科別的疼痛專家組成,同時需要向衛生福利部定期通報作說明。另一方面來說,我們也需要減少臨床上因為過於擔心類鴉片止痛劑濫用,而對於癌症病人的疼痛使用不足、過早減量、或減量過快,反而造成病人出現醫源性的藥物戒斷症狀,原本可以在適當的劑量調整下,脫離類鴉片止痛劑的使用,卻因劑量調整太快而出現不適,反而讓病人使用時間拖長。整體來說,在癌症病人使用類鴉片止痛劑作癌症止痛,與控制避免類鴉片止痛劑成癮,將會一直成為倫理、法律、臨床、社會、以及醫病關係的重要議題,值得大家持續關注。5/27 那些不舒坦的事情5/29 傾聽疼痛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2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那些不舒坦的事情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疼痛控制藥物的濫用」,由三位國內在這方面的權威分享他們的看法。非常難得的是這三位學者是在同一所大學醫學院七年的「同窗」,又是進入同一所大學附設醫院接受精神科住院醫師訓練的「同門」,而後各自走入不同的學術領域、不同性質的單位服務,但他們相約對他們所共同關切的,也是目前醫學、社會、各國政府所重視的主題,在「醫病平台」由不同角度分享他們的看法,希望他們的用心可以使醫界與社會大眾對這主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我母親十五年前死於癌症,在病程的最後一段,癌症疼痛加上原有的消瘦與抵抗力不佳因而併發感染的問題,讓生活品質受到嚴重的影響。當時我曾經建議她可以更積極地接受疼痛治療,就算用上了嗎啡止痛也無妨。然而我母親當時聽到嗎啡仍非常抗拒,「那樣我不會上癮嗎?」她問。我過去的專業是精神醫學,雖然沒有實際使用嗎啡治療癌症疼痛的經驗,但是過去我曾經從事過好幾年鴉片類藥物的成癮治療,而且母親患病當時,我正在進行一個成癮藥物相關的社會學博士研究,可以說對於此類藥物相關的科學證據、社會爭議、歷史包袱都有點了解。我跟母親說:「使用這種藥物是有明確目標,會仔細監控劑量與反應的,是一種治療性的使用,與容易導致成癮的娛樂性使用有很大的差異。」「那萬一控制效果不好,需要加大劑量而且拿不掉怎麼辦?」母親還是擔心。「如果需要加大劑量或者使用時間延長,表示你的癌症疼痛比較棘手,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嗎啡的成癮性可能會比短效型的同類藥物來的少。而且過去對於成癮的負面印象,多半是來自使用者為了避免戒斷症狀的不適,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取得藥物所產生的行為問題,例如偷拐搶騙之類的違法行為。你既然是醫療目的使用,就有合法管道取得藥物,沒這層問題。」我解釋。母親似乎放心一點,但是接下來幾天她還是寧可忍受疼痛,也不願要求增加止痛處方。前陣子因為教課緣故,看了密西根大學人類系副教授,同時也是內科醫師的Scott Stonington的TED talk。Scott跟我在研究所時一起修人類學的理論課,當時滿聊得來。他的博士研究是關於泰國的臨終照護和疼痛控制。他後來完成了住院醫師訓練,成為了一個疼痛控制的專家。他在TED裡面討論的主題是醫師應當且如何「和病人一起坐著,度過那些並不舒坦的事」,他舉的例子是那些難以控制的疼痛與超高劑量的鴉片類止痛藥。他演講中講了一個臨床疼痛控制的兩難,幾乎喚起了我當年陪伴母親抗癌的點滴回憶:「如果眼前坐著一個人,他的可怕疼痛其他方式都治不好,我就得做個決定。我可以不理他,這讓我感覺很糟糕;我也可以開立處方給他鴉片類止痛藥,這也一樣覺得很糟糕。」在目前美國嚴重的鴉片類止痛藥濫用風暴當中,疼痛控制變成左右為難的困境。Scott表示,許多同儕因此逃避疼痛控制問題,假裝這個問題不存在。然而,止痛或是上癮,真的只能選一個嗎?當然不是。Scott提示,醫者必需要能夠耐下心來和病人一起坐著,討論著各種選項與因應態度,和病人一起感受疼痛,並耐心度過(如果不能真正消弭)這些不舒坦的事情。在他提到的案例裡,那病人因為他的願意分擔與聆聽,因而逐漸減少了止痛劑的劑量,也感覺更能掌控自己的疼痛了。台灣因為對於具有成癮性的鴉片類藥物管制相對嚴格,因此濫用的情況並不嚴重。根據研究指出,用2015至2017年間的資料來看,在幾項主要的鴉片類止痛藥物的使用上,台灣的使用量(通常使用的單位是每百萬人口每日定義劑量,英文簡寫為S-DDD/m/d)在亞洲低於南韓與日本,高於新加坡、香港與中國。但如果和北美或歐洲的數據比起來,則僅有這兩地的十分之一左右。而針對台灣本地的趨勢研究則指出,2015年到2019年之間,健保資料中的平均申報用量只有微幅的增加,但使用藥物的類型則有所轉變,傳統上使用的配西汀(pethidine)快速減少,可待因(codeine)也逐年緩慢減少,用量增加最快的則是主要以經皮使用的吩坦尼(fentanyl)。而吩坦尼以及其他的合成類止痛藥物正是美國目前面臨的止痛藥濫用流行當中,造成大量使用者過量死亡的主要角色。當然,美國的藥物濫用流行的成因眾多,許多條件並不見得會出現於台灣情境。台灣如果能夠嚴格執行此類藥物從上游到下游的管制,提防經由非法管道的製造、散布與分流,也許短時間內也無須過分擔心。但目前沒有發生並不表示未來不會發生。這些合法疼痛控制藥物使用型態的轉變,未來會如何反應在疼痛控制改善與生活優化程度,以及是否真的會造成醫源性成癮藥物依賴的可能,是臨床醫療與藥物管制兩方面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對於蒙受疼痛所苦的臨床病人,以及治療疼痛的臨床醫師,乃至於擘劃與執行成癮藥物管理制度的行政人員,甚至是身在其外但可能蒙受藥物濫用之害的一般民眾,這些都是那些「不舒坦的事情」,需要耐心以對。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5-08 養生.聰明飲食
小酌變豪飲!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
明天是「台灣無酒日」,不喝酒最健康。醫師警告,小心酗酒、飲酒過量,會爆發急性胰臟炎,進而罹患糖尿病、胃潰瘍、肝炎或失眠等疾病。 小酌變豪飲 腹部經常隱隱作痛41歲的許先生,原本個性內向、容易緊張、不擅言詞,大學時發現喝酒有助於社交,小酌能放鬆情緒,與人互動不會產生距離感,從此他開始接觸各式各樣的酒類。畢業後從事業務工作,他不但酒量好還懂品酒,應酬交際很多,但近一年來腹部經常隱隱作痛,容易疲累、吃不飽。日前許先生急性腹痛到急診就醫,發現急性胰臟炎住院治療,同時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礙於工作所需,他出院後還是回歸應酬生活,直到胰臟反覆發炎數次,他才決心戒酒,目前在戒酒門診持續治療中。小心爆急性胰臟炎、糖尿病、肝炎上身酒精對人體會造成全身性傷害。國外研究統計,酒癮病人產生肝炎機率高達30至50%,而慢性的酒精使用與近四分之一急性胰臟炎有關。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指出,許多酒癮個案因為反覆的胰臟發炎,衍生糖尿病、慢性腹瀉、營養消化不良問題,若長期使用酒精還會導致胃潰瘍、出血、肝炎、情緒不穩或失眠等問題。台灣十大癌症中有六種與酒精有關,特別是上消化道的癌症。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提到,酒癮的傷害是立即性的,除了身體病變,還會產生行為暴力問題,進而衍生家暴、酒駕等社會風險,據統計,有60%家暴都與飲酒有關,因此不可輕忽飲酒造成的危害。許多人因為失眠而小酌助眠,但常會不自覺愈喝愈多。陳文建表示,酒精具有成癮性,只要透過酒精,無論是想放鬆、想助眠、想紓壓,都容易因此產生耐受性,要愈喝愈多或透過更高濃度的酒類才能達到相同效果。多數酒癮者在酒量練成的過程中,無形被酒精綁架了身心,一旦沒喝酒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手抖、心悸、反胃、焦慮難入睡等,因此只要影響生活或功能,應該就醫治療予以戒除。世界衛生組織認為,酒精造成的毒害遠遠超過其他毒品,酒癮者的平均壽命更比一般人少25至30歲,可說是非常嚴重。陳益乾強調,飲酒沒有任何安全量,即便要喝,有飲酒習慣的人一周也不宜超過兩個單位的飲酒量(約500ML啤酒),唯有遠離酒精,才能迎向健康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23 焦點.用藥停看聽
汪小菲指控大小S濫用的「使蒂諾斯」是什麼?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
汪小菲和大S離婚後風波不斷,昨天晚間再衝警局控大小S濫用藥物。兩年前,汪小菲的母親張蘭也曾指控小S每天吃20顆「思諾思」。思諾思即是「Stilnox」,台灣稱作「使蒂諾斯」,是治療失眠的短效藥物,上市時是號稱不容易產生依賴,因此被很高的期待,但上市後使用發現,仍可能成癮且有戒斷症狀,有人使用後還會失憶。「使蒂諾斯」是什麼?「使蒂諾斯(Stilnox)」主要成分為ZOLPIDEM TARTRATE,是一種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雖然在臨床經常使用,但必須有醫師處方,在國內屬於第四級管制藥品,並不容易取得。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過去認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比較不會成癮,但上市後的臨床經驗發現,並非如此。張家銘說明,早年使用的安眠藥是巴比妥類,因為副作用強,現在已經不再用於治療失眠。近年較最常被使用的鎮靜安眠藥物是苯二氮平類(BZD),安全有效,也可以用來治療焦慮、恐慌等,但長期使用可能會有依賴性、耐受性,不用則會出現戒斷症狀。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是短效安眠藥,同時也快速發揮藥效,張家銘說,過去的安眠藥必須服用後廿到卅分才發揮藥效,吃了之後,「要等一陣子」才會睡著。但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不同,服用後很快就入眠,加上又是短效,可以不用每天吃,也不容易產生依賴和戒斷症狀,一開始被認為是理想的安眠藥。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 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不過,根據藥品上市後資料,發現有人服用後還是產生了依賴性,張家銘說明,因為速效,所以大腦很快就關機,有人對這種馬上就能夠入睡的感覺產生了依賴;再加上藥效短,大約一至三小時,有人睡醒之後又吃第二顆、第三顆,甚至愈吃多愈多顆。還有人睡到一半起來吃東西,打電話找朋友、回信電郵,甚至夢遊,但自己完全不記得,出現失憶症狀。有人醒來發現床邊怎麼有吃了一半的食物,有人被朋友告知半夜曾經通過電話。張家銘說,後來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長期使用未必比較安全。曾經號稱助眠神藥,為何如今取得不易張家銘表示,考量患者使用安全,經過精神科醫學會與健保署多次研商,目前臨床醫師開立使蒂諾斯有所限制,每位患者每天用量最多不能超過兩顆,醫師如果想開更多的量,醫院電腦隨即跳出警示,醫師就算想多開都不行;也無法重覆拿藥,如果在A醫院已經拿到藥物,到B醫院就無法再取得藥物。張家銘指出,國內醫療院所對管制藥品管理嚴格,使蒂諾斯屬第四級管制藥品,取得不易。網路上有人以Stilnox為名販賣「藥品」,但根據我國法令,藥品不得在網路販售,更別說是制藥品,民眾切勿購買,以免購買成分不明的藥物,不但沒有藥效,還可能傷身。根據食藥署「食藥好文網」,說明鎮靜安眠藥物依藥效時間可以分為短效、中效、長效型三大類,每個人需要的安眠藥類型都不同。很難入睡,但睡著後可以一覺到天亮的人,適合服用短效安眠藥;若是夜裡多次醒來或者太早醒來,無法維持正常的睡眠長度,比較適合使用中效或長效型安眠藥。安眠藥種類短效安眠藥・功能:發揮作用時間快、藥效短,適合用來幫助入睡困難的人提前入睡。・商品名舉例:使蒂諾斯(Stilnox)・作用時間:服用後約0.5小時發揮作用,半衰期約2.4小時。・副作用:夢遊、健忘。・注意事項:(1)部分使用者會在服藥後無意識地做一些事情,例如吃東西、打電話,甚至出門遊蕩,但是隔天清醒後卻完全記不得。基於安全考量,應於臨睡前坐在床上服藥,並確保之後7至8小時的睡眠期間不受干擾。(2)不宜長期使用。(3)禁用對象:睡眠呼吸暫止症候群者、嚴重肝功能不全者等。參考資料:藥物百科/使蒂諾斯、食藥好文網「安眠藥這樣吃,有效又不傷身!」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安眠藥一吃就回不去了嗎?貿然停藥才危險 遵從醫囑不怕藥物成癮
Q:根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安眠藥用量有上升趨勢,2022年高達453萬5千多人使用健保安眠鎮定類藥物,這還不包括民眾自行到藥局購買助眠藥物。究竟安眠藥該怎麼吃?有哪些禁忌?過量會上癮嗎?A:安眠藥主要分為苯二氮平、非苯二氮平兩大類,需要醫師處方箋的管制藥品;一般藥局販售的助眠藥則屬於抗組織胺、肌肉鬆弛劑,作用範圍小。過去電視常上演主角服用大量安眠藥輕生的劇情,其實是錯誤觀念,現行安眠藥安全性極高,但仍要注意服用時間,避免與酒精、其他慢性病藥物並用產生交互作用。安眠藥的種類有短效型、中效型和長效型,須經由醫師評估開藥,並遵循處方劑量,勿擅自增減數量,貿然停藥可能出現焦慮、失眠、頭痛等戒斷症狀。有睡眠障礙的人,應於睡前15至30分鐘服用安眠藥,服藥後馬上躺床睡覺,不要再走來走去,以免藥效發揮時發生跌倒意外。許多人擔心吃了藥就回不去了,害怕藥物成癮,建議可與醫師討論適當的減藥或停藥,並找出失眠原因解決根本問題,經由專業睡眠諮詢,建立健康睡眠習慣。(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3-08 醫聲.Podcast
🎧|失眠吃安眠藥,種類分哪些?要怎麼吃?掛哪一科?睡眠專家一次告訴你!
國人失眠問題日益嚴重,根據健保署最新統計,2022年有453.5萬人使用安眠藥,等同每五人就有一人使用,一年總用量更突破11億顆,專家表示,若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恐有成癮、夢遊、反彈性失眠等副作用;另研究指出,有需要時再使用安眠藥,可減藥一半以上,用藥更安全。🎧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李信謙指出,數據如此呈現,可從供需角度開始思考,台灣安眠藥管制較國外寬鬆,雖有利於睡眠障礙患者就醫,但無形中可能造成濫用;根據社區流行病學,安眠藥使用人數的增加速度大於失眠人數,且即使是短期睡眠障礙,民眾依舊偏好使用安眠藥。失眠要找根本原因 嚴重者找睡眠專科、身心科、神經內科醫師「只有一成五左右的失眠患者找不到原因,其餘一半是跟精神情緒有關,另一半則是身體疾病所致。」李信謙說,失眠患者最需要自助,可透過睡眠日記紀錄一天做的事、睡眠狀況等,確認真正問題所在,像是曾有位長輩聽聞沒有睡飽八小時會導致失智,因此即便原先自然睡就已七小時,仍使用安眠藥長達六年,結果久了反而對安眠藥上癮。若民眾真有失眠等睡眠障礙,可至各醫療院所就醫,狀況嚴重者更能直接向睡眠專科醫師求助,但若安眠藥所需劑量大,就得由身心科或神經內科醫師開立。李信謙表示,第一代安眠藥屬於巴比妥鹽類,極易成癮,且有效劑量與毒性劑量相近,也就是吃一顆有效果,兩顆就會致死。而目前常見的安眠藥則分為苯二氮平類(BZDs)與非苯二氮平類(non-BZDs),前者雖不易致死,但也容易成癮,不僅可能越吃越多,長期吃也會傷腦、傷智力,影響白天的運動能力與精神;後者安全性較高,屬於短效藥,半衰期短、效果迅速,服藥後短時間就能睡著,但同樣有成癮問題,且曾有夢遊者不可再使用。另一種新安眠藥「食慾素受體(Orexin)拮抗劑」,可阻斷食慾素系統活化產生的清醒反應,達到安眠的效果,成癮性低,但相關副作用待觀察;常見於感冒藥的抗組織胺僅能解決短暫、輕微的失眠;民眾補充標榜入眠的保健食品則需多注意,「真的有完成嚴謹臨床試驗的不多。」對嚴重失眠患者較無幫助。安眠藥使用要遵從醫囑 需要時使用可減少用量「民眾如果沒有遵從醫囑使用安眠藥,可能出現藥物習慣性,安眠藥越吃越多,戒斷時更可能有生理或心理的症狀。」李信謙說,戒斷症狀裡較擔心反彈性失眠,意即患者已經到了沒有安眠藥就睡不著的程度,必須要靠醫療介入。李信謙指出,使用安眠藥除了遵從醫囑,也以使用時間短為目標,如要長期使用,劑量越低越好,甚至國外研究顯示,在隔天有重要會議等必要時刻才使用,將可減藥一半以上,有助於睡眠品質及避免成癮;此外,使用安眠藥時,不可與酒精、其他藥物一同服用,睡眠呼吸中止症或重症肌無力患者更不可再使用安眠藥,否則反而讓呼吸受阻。3/15世界睡眠日 每天多睡15分鐘改善睡眠品質也減碳為提倡睡眠的重要性,每年會將日夜等長的春分前後訂定為世界睡眠日,今年落在3月15日,「我們發現失眠患者不是不能睡,而是生活緊湊,不甘心睡覺。」李信謙鼓勵民眾每天多睡15分鐘,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也能幫助減碳,讓睡眠不再是難事,還能一舉兩得。李信謙小檔案現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暨專任主治醫師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副教授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碩士臺北醫學院醫學系學士經歷:雙和醫院精神科主任臺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臺北醫學大學萬芳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
2023-12-22 焦點.元氣新聞
失眠讓血糖也失控?除了安眠藥,哪些方法能助一夜好眠?
有糖尿病的70歲顏奶奶睡眠變差,導致血糖跟著失控。精神科醫師細心問診發現,她因懷疑先生不忠,焦慮地睡不好覺,連帶影響控糖。幸經藥物治療,同時與先生解開心結,她睡得好了,血糖也回穩了,生活品質終於改善許多。從顏奶奶的案例可知,「睡眠」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彰濱秀傳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陳維均指出,睡眠可減緩細胞活動、保存能量,進而使大腦和身體恢復活力之外,並有助內分泌系統調節,清除大腦內沒有用的資訊、強化記憶力。多數人認為睡覺至少要6到8小時才足夠,但其實每人的睡眠差異很大。「有人睡4小時就能夠精神奕奕,不過也有人得睡10小時才能睡飽,」陳維均說。然而,當出現三種情形,很可能代表睡眠出了狀況。第一是入睡困難,躺上床半小時到1小時還無法入睡。第二是睡眠頻繁中斷,而且難以在半小時內繼續入睡。第三則是比過去提早1~2小時睡醒,且無法再度入眠。假如睡眠問題持續,而且影響了工作、社交及日常生活等,在臨床定義上就屬於「失眠」了。失眠常見4大原因 安眠藥是最後手段什麼原因會造成失眠?常見原因大致可歸四大類。第一類和生理疾病有關,例如頭痛、胃痛、呼吸喘、睡眠呼吸中止症等,都可能讓人睡不好。第二類則是身心疾病,失眠約五成是生活壓力、焦慮、憂鬱等問題所致。第三類為藥物或食物,例如某些類固醇藥物、咖啡因及酒精等。第四類則是睡眠衛生習慣不佳,例如房間太亮、睡眠環境太熱或太冷、睡前使用3C產品、或作息不固定等。當失眠造成工作或生活上的困擾,就應到醫院檢查,約八成以上能找到失眠原因。「有人會尋求偏方,嘗試讓自己睡更好,但沒找出真正原因,可能花錢卻解決不了問題,」陳維均說。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人以為就醫治療失眠,就是吃安眠藥,事實上並非如此。醫師會依診斷出的原因再給予適當治療。他舉例,約一半的失眠原因和身心疾病有關,例如患者有憂鬱症,就會開抗憂鬱劑。另因呼吸中止症而失眠的人也不少,通常則會建議患者使用正壓呼吸器或接受手術等。此外,非藥物的「失眠認知治療」也會優先於安眠藥,也就是教病人如何打造好的睡眠環境,例如房間溫度和濕度適當、盡量減少光線、作息定時、減少3C產品干擾睡眠等。「通常失眠認知治療沒有效果時,醫師才會考慮開安眠藥。」安眠藥不宜長期使用 醫提預防失眠方式假如必須得靠安眠藥治療,目前常見的藥物成分有苯二氮平類和非苯二氮平類。然而,這些安眠藥物的副作用包括:隔天會嗜睡、肌肉無力、呼吸抑制、或有依賴性和耐受性問題,還可能影響注意力及記憶力,甚至有夢遊等現象。陳維均提醒,病人吃完安眠藥後,應盡快於半小時內躺床,盡量別做其他事。假如藥物的副作用影響到自身安全或造成困擾,則可考慮和醫師討論換藥。此外,安眠藥也不宜長期使用,但也不宜直接斷藥,否則容易有戒斷症狀。通常建議病人用藥6到8周後,回診和醫師討論減藥的藥量和時程,慢慢減藥,才有機會順利停藥。以個案顏奶奶為例,她除了使用抗憂鬱劑調整情緒以外,也有使用苯二氮平類的安眠藥。陳維均說,由於他幫顏奶奶開的安眠藥劑量輕、才0.5毫克,加上血糖很快就控制住,用藥2到3個月就能慢慢減藥、進而停藥。其實排除疾病造成的睡眠障礙,失眠是能預防的,例如培養規律生活作息、打造合適的睡眠環境、晚餐避免吃太飽、每天適度運動、有機會應多曬太陽等,都有助一夜好眠。「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不一定做得到罷了,」陳維均說道。陳維均醫師小檔案● 現任: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部主任● 學歷:中國醫藥學大學醫學系學士● 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草屯分院兼任醫師中國醫藥大學兼任輔導老師、陽光精神專科醫院主治醫師、矯正署培德醫院兼任醫師秀傳醫療財團法人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專長:一般成人及老人精神醫學(憂鬱、焦慮、躁鬱、恐慌、思覺失調、失智、身心症狀等)、各種睡眠疾患、社區復健治療、美沙冬及酒藥癮治療、司法鑑定。
-
2023-10-23 醫聲.醫聲要聞
長者吸菸死亡率增八成!戒菸可延長30%預期壽命
吸菸有害身體健康,而老年人吸菸危害更大,死於心臟病的風險較不吸菸者高約60%、死亡率則增加83%。78歲的許老師,當兵時染上菸癮至今超過50年,去年7月某日早餐過後身體強烈不適,送醫後確認是急性冠心症,檢查又看到「肺部滿滿比醬油還黑的焦油」後決心戒菸,所幸經過心導管治療病況好轉,因為菸味導致疏離的爺孫關係也有所改善。國健署菸害防制組組長羅素英表示,全球每年導致800多萬人死亡,老年人又常因多重慢性病且服用多種藥物,讓菸草中有害物質與藥物交互作用,導致健康狀況更容易惡化、疾病更難以康復。羅素英說,根據研究證實,老年吸菸者與老年不吸菸者相比,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比高出約60%、死亡率增加83%;老年吸菸者罹患癌症和死於癌症的風險分別增加1.4倍和2.2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1.6倍。今年78歲的許老師,自述在當兵時染上菸癮,至今菸齡已超過50年,退休後在家養花蒔草,偶爾接送孫子上下學,生活過得很愜意。但去年7月早餐過後突然感到身體強烈不適,送醫後確認是急性冠心症,醫師的說明及看著自己的肺部影像,「一片比醬油還黑的焦油充滿肺部」,因此痛定思痛戒菸。所幸許老師在心導管治療後恢復健康,6個月後也成功戒菸。許老師表示,最多每天要抽兩包菸,雖曾嘗試戒菸,但都沒有成功,且退休後生活較無重心、朋友相互請菸導致更難戒除,有專人陪伴才讓他成功戒菸,更表示孫子過去因為菸味不願意接近他,現在願意放學後跟他聊天,感覺很好。羅素英表示,戒菸永遠不嫌晚,即使是60歲的吸菸者,透過戒菸也可以將預期壽命延長30%。過去研究發現戒菸若「只靠意志力」成功率僅5%,但藉由專人陪伴,成功率可以高達3成至4成,更能有效緩解戒斷症狀。國健署也提醒,去年5月15日起已「免收戒菸服務藥品部分負擔費用」,戒菸的途徑除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提供的戒菸藥物治療服務與衛教諮詢、支持與關懷外,民眾也可至地方政府衛生局(所)尋求戒菸服務,如果對戒菸有任何的疑問,可撥打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與專業人員一對一諮詢,量身打造個人戒菸計畫,亦可透過Line通訊軟體獲得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3-09-29 醫聲.Podcast
🎧|酒後脫序是因酒精中毒?宿醉要怎麼解酒?關於喝酒的8大迷思,專業醫師解惑!
酒後脫序行為、酒駕肇事的故事層出不窮,台北馬偕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表示,從醫學上來說,這些喝醉的行為就是酒精中毒的症狀;而酒精不僅傷肝又傷腦,尤其酒量越好的人越容易罹患酒精使用障礙症、成為酒鬼,情況嚴重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其列為影響全球十大疾病之一。🎧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以下我們整理8大喝酒相關的QA,大家喝酒前不妨多注意:Q1:酒後會吐真心話、亂性、斷片嗎?方俊凱澄清,酒精其實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少量喝會活躍血清素、多巴胺迴路,吐真心話、亂性,釋放平時被理性抑制的情感與本能的衝動,但隨著攝取更多酒精,接著運動、記憶功能被鎮定下來,喝酒者無法走直線,引發酒精性失憶症,也就是斷片,喪失酒醉至清醒期間的記憶,「從醫學上來說,這就是酒精中毒。」Q2:應酬喝酒會變胖嗎?酒精有「液體麵包」之稱,每1公克就有7大卡,與脂肪的熱量相相近,且會引發一連串身體反應,使得食慾增加、降低飽足感、脂肪堆積,尤其是讓腹部、肝臟變胖,形成「啤酒肚」和脂肪肝,所以建議民眾應盡量選擇低醣的酒,先吃蛋白質食物減緩酒精吸收,增加飽足感,最重要的是減少喝酒,「熱量不會騙人,有進去就會變胖。」Q3:社交場合中如何避免喝醉?在社交場合中,喝酒成為不可避免的事,那要如何避免喝醉?方俊凱表示,酒主要是經由胃吸收,所以應從阻斷胃吸收的方法著手,像是喝酒前,民眾可先吃油類食物墊墊胃,或吃胃乳,使其附著在胃壁黏膜上,形成保護薄膜;但喝水、牛奶的效果就有限。Q4:隔天的宿醉頭痛,有哪些解酒方法?當飲酒過量,身體無法完全代謝分解酒精,隔天就可能出現頭痛、腸胃不適、想吐等宿醉症狀,方俊凱說,為了降低酒精傷害、加速肝臟分解酒精,民眾可在喝酒前、後攝取蜆精或含有薑黃成分的物質,「日本藥妝店都有販售這些解酒品,但台灣卻不普遍,因為國人都沒有保護習慣,常常讓肝、腦壞掉。」方俊凱指出,酒精代謝會大量消耗、阻斷腸胃道吸收維生素B群,加上酒有利尿作用,讓水溶性維生素易被排出體外,其中又以維生素B1消耗最多,進而缺少合成血紅素的成分,造成貧血,讓人喝酒隔天感到疲倦,因此建議喝酒前、後應適當補充維生素B1,常常飲酒的人更應每天攝取100毫克。Q5:混酒容易醉嗎?調酒又稱雞尾酒,指的是含有酒精的混合飲料,常見的有瑪格麗特(Margarita)、莫西多(Mojito)、馬丁尼(Martini)、長島冰茶(Long Island Iced Tea)等等,因為加入果汁、糖漿、氣泡水、果醬等,減少酒本身的味道,所以受許多女生歡迎。也會擔心混酒是否容易讓人醉?方俊凱表示,原因並非是混酒本身,而是混酒讓人無法判斷實際的酒精攝取量,且添加物讓人覺得在喝飲料,忘了調酒的基底其實是高濃度的蒸餾酒,導致無形中攝取過多酒精,「威士忌一直喝、一直喝也會醉。」Q6:喝酒睡一覺醒來就可以騎車、開車上路嗎?方俊凱說,大部分酒駕班裡的人都是喝酒睡一覺醒來就上路,但忽略了喝酒會造成肝臟發炎,難以代謝酒精,理所當然過不了酒測,「即使不容易醉,體內累積的酒精濃度仍高。」而有酗酒傾向的人代謝完酒精,會出現抖、焦慮等戒斷症狀,此時也不適合開車,若無這些戒斷症狀,代表腦內還是有酒精,因此建議,民眾喝酒完後絕對不要駕駛交通工具,2、3天後再自行上路,對自己及他人安全較有保障。Q7:為什麼有些人不容易醉?酒量越練越傷身?每個人的酒量、喝酒後果依基因而異,方俊凱解釋,肝臟分解酒精的酵素可分為乙醇脫氫酶(ADH)、乙醛脫氫酶(ALDH),前者決定酒量好壞,功能差者易感覺飄飄然,但也會出現斷片、語言失控、運動失調;後者決定器官是否受損、宿醉,功能差者易臉紅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加速,「因此喝酒臉紅不是循環好,而是缺乏解酒酵素。」有些人會透過增加飲酒頻率、攝取量練酒量,減少酒後不適感,但方俊凱說,這只是增加身體對酒精的耐受力,酒精分解能力仍不好,「酒量好或練酒的人因為不容易醉,反而喝更多酒傷身。」根據2021年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和酒精中毒研究所資料,酒精會傷害大腦、心臟、肝臟、胰腺、癌症、免疫系統等,並會提高罹癌風險,現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Q8:飲酒上限多少?有不適合喝酒的族群? 「世界衛生組織也建議,最好都不要喝酒。」方俊凱表示,民眾社交應酬、日常放鬆無法避免飲酒,因此衛福部今年7月公布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以10公克純乙醇為一單位酒精,男性一日最多只能攝取2單位,女性則為1單位;因女性消化酒精酵素的能力較差,故為「男:女=2:1」。以酒精濃度5%的啤酒來例,男性一天不可超過4杯、約508毫升,女性別超過2杯、約254毫升,否則容易傷身且成為酒癮者。方俊凱也提醒,罹患特異性酒精中毒症的民眾喝一點點酒,就會精神錯亂或直接醉倒,完全不適合喝酒。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延伸閱讀:喝酒斷片要小心酒精成癮!馬偕醫院11月將成立台灣戒酒及酒癮防治中心方俊凱小檔案現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學歷: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影像暨放射科學系博士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學院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碩士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醫學士經歷: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滾宬瑋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9-06 醫療.中醫
戒菸有戒斷症狀怎麼辦?中醫師:穴位按摩緩解戒斷,茶飲、中藥、針灸都助戒菸
很多癮君子都想要戒菸,卻因為種種因素宣告放棄。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中醫師表示,戒菸最困難的是各種不適症,民眾可透過中藥療法、針灸療法、穴位按摩、戒菸茶飲等緩解,幫助戒菸。 抽菸對人體健康影響大,是不少疾病、癌症共同風險! 劉筱薇院長表示,香菸成癮的物質主要是尼古丁,具有提神、興奮中樞神經作用,還會增加心跳速率,提高血壓及引起末梢血管收縮,長期下來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除了尼古丁,香菸所含焦油、其他刺激物質,常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各種癌症的元凶。 除此之外,對於男性而言,吸菸可能造成陽痿、精子異常;對於女性來說,吸菸容易未老先衰,甚至產生皺紋、灰髮、脫髮、提早閉經等;孕婦則會提高流產、早產、嬰兒猝死症等風險。及早戒菸才是明智之舉。如果民眾要戒菸,中藥能夠緩解戒菸時所產生不適症。 戒菸最難在各種不適症,長期下來身體陰虛火旺。 劉筱薇院長指出,癮君子戒菸的困難之處,莫過於經歷一段「戒斷時期」,因為停止抽菸之後,由於血壓、心跳下降,身體吸氧量也相對減低,常會出現情緒低落、精神倦怠、身體疲累、心情煩躁,可能也有失眠、暈眩、咳嗽、口乾舌燥、便祕、胃部飢餓感等症狀。 從中醫觀點來看,菸草屬性「溫燥」,長期抽下來易傷津耗液,最後形成陰虛火旺體質。此外,戒菸時期陰虛陽亢症狀也會浮現。 戒菸可透過中醫降戒斷症狀,按摩、茶飲、中藥、針灸都有幫助! 中藥療法:劉筱薇院長表示,戒菸時期陰虛陽亢,可利用中藥緩解身體不適症,治療應以滋陰清熱、寧心安神、化痰除煩、宣降肺氣為主,有助加強戒菸民眾的信心與決心。 針灸療法:針灸療法也能緩解戒斷期不適症狀,以及生津止渴,改善拿菸口慾、對於菸草味道產生排斥感。日常按摩相關穴位也有所幫助。 穴位按摩:穴位可按手部及耳部,手部可按列缺、陽谿、合谷等穴道。耳部由上而下則可取神門、胃點、心點、肺點、內分泌等穴點。 戒菸茶飲:可喝「魚腥草甘草茶」,可望清熱潤肺、生津安神,可說是很好的戒菸茶飲。材料可準備魚腥草1兩、遠志3錢、甘草3錢、薄荷3錢、麥門冬3錢、桑白皮3錢、百合3錢、黨參3錢、茯苓3錢。做法很簡單,將所有藥材泡水洗淨後放入鍋中,倒入2000毫升的水,小火煎煮即可當茶飲用。 戒菸除了決心,也可以其他有效的方法介入,透過各種方式降低戒斷症狀不適,更有助達到戒菸目標! 《延伸閱讀》 .電子菸、淡菸比較健康?一張圖看懂各菸品差異! .戒菸五年還是又咳又喘?小心肺部纖維化!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19 焦點.健康知識+
「卡痛」是藥還是毒?會成癮嗎?對身體有哪些影響?關於卡痛葉你該知道這些事
近日高雄檢調與美國緝毒局聯手偵破三級毒品「卡痛」轉口貿易案,檢調、海關合計查獲七只貨櫃、總共逾179公噸,台灣市價高達363億元,為台灣歷年破獲最大宗的毒品轉口案。到底什麼是卡痛?「卡痛」(Kratom)是東南亞的帽柱木屬喬木,內含7-羥基帽柱木鹼(7-hydroxymitragynine)和帽柱木鹼(mitragynine)。帽柱木鹼屬於一種嗎啡衍生物,具有提神、助性等效果,但也會讓人發生心跳過快、意識混亂、嘔吐、血壓升高等不良反應,濫用會有成癮的危險,過量也會導致死亡。所以有人將帽柱木葉磨成粉末後,當成毒品使用來助興、助性,近年已被多國列為三級毒品,因「卡痛」樹葉磨成粉末後,外觀、味道形似「抹茶」,使得查緝困難。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藥物濫用研究所(NIDA,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文獻指出,關於卡痛葉相關的化學成分、卡痛葉使用對健康安全的長短期影響,以及卡痛葉的潛在治療用途,仍有很多未知之處。但根據人類學家的相關報告,卡痛葉在東南亞被用來當做傳統醫學的治療草藥,同時也可以在工作上提高專注度,也會在社交場合中運用。一般來說,人們會透過膠囊或粉末等方式將卡痛粉混合到食物或飲料中,或者是將葉子沖泡成茶來飲用。卡痛對身體有哪些影響?根據藥物濫用研究所資料顯示,曾經使用卡痛葉的人會出現類似興奮劑的作用(增加能量、警覺性和心率加快)以及類似於鴉片類藥物的鎮靜劑效果(放鬆、緩解疼痛和混亂)。有一些使用過的人認為,小劑量的卡痛葉會產生類似興奮劑的作用,大劑量則會產生類似鴉片類藥物的鎮靜效果。但這些說法並沒有科學證明。根據相關研究發現,一些使用卡痛葉的人會出現輕微副作用,如:噁心、便秘、頭暈和嗜睡。在某些病例報告中,患者出現罕見的不良反應,包括精神和神經系統症狀(意識模糊、癲癇發作等)、心臟和肺部問題(高血壓和呼吸緩慢)、胃腸道問題(噁心和嘔吐)和肝臟問題。我們有需要研究卡痛葉嗎?NIDA認為,卡痛葉在原產地東南亞已使用了幾個世紀,透過鴉片類藥物和興奮劑等作用,達成一些療效,所以NIDA已經進行相關研究,包括如何應用在醫療上。近年來,有些研究人員發現,卡痛葉可以用來緩解疼痛,解決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健康問題的症狀,甚至協助停止或減少鴉片類藥物或其他藥物使用,可以用來控制鴉片類藥物的戒斷症狀和渴望。但是該機構仍提醒:雖然相關正在進行,但卡痛葉產品還沒有被證實對醫療狀況是安全有效的,也沒有相關藥物研發,因此不要輕信任何卡痛葉對身體有益的說法。卡痛葉會成癮嗎?初步研究發現,當人們停止使用卡痛葉時,可能會出現輕度至中度戒斷症狀,41, 42 但需要更多的研究來證實,也需要了解成癮的嚴重程度。但仍有一些專家擔心卡痛葉的成癮潛力,因為卡痛葉的主要化合物帽柱木鹼和7-羥基帽柱木鹼會部分會活化大腦中與已知成癮性藥物作用的相同受體(神經細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結構)。然而,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跟鴉片類藥物相比,卡痛葉化合物活化這些受體的方式反而會降低成癮的可能性,但對於這些相關研究都僅只於初步研究,需要更進一步了解卡痛葉中各種化合物的作用,才會知道是否會影響戒斷,以及相關成癮風險。資料來源:.桃園市政府毒品防治中心.苗栗縣政府:~卡痛(Kratom)知多少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藥物濫用研究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01 醫療.精神.身心
酒後看人性!專家解析酗酒者的5種酒後真實性格,快看看你或朋友是否符合
你是否曾在昏暗的PUB中,酒精微醺之際,發現自己的朋友其實是一個你從未認識的陌生人?專業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揭露了這種現象。驚訝的是,我們所認知的人,其實可能存在著不為人知的另一面。那位平日斯斯文文的朋友可能有暴力傾向,外表正經八百的同事竟會偷吃女同事的豆腐,而那個常使人哈哈大笑的人,其實內心可能充滿痛苦。透過觀察行為舉止的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找到他們「不想讓別人知道」的隱藏性格。酗酒者的心理狀態有5種情況1.有些酗酒者是屬於個性衝動、頭腦固執、脾氣暴躁,想要什麼就要得到,不太會顧慮別人的想法。2.也有些酗酒者很容易焦慮,內心時常處於混亂痛苦、自我懷疑的狀態,需要依靠酒的力量來放鬆緊繃的情緒,同時建立自信心。3.許多酗酒者內心都有強烈的被壓抑感,或是累積大量的憤怒,常常陷入空虛、寂寞、沮喪、害怕的情緒中,為了消除這些讓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便會依賴酒精來紓解內心的苦悶情緒。4.看到別人工作順利、感情幸福,會讓酗酒者覺得很不安,似乎別人的成功會提醒自己的失敗,也因此,酗酒者喜歡聽悲慘的故事,不愛聽到別人的喜訊,包括喬遷之喜、升官發財,都會令其產生不快的感覺。5.酒醒之後,酗酒者往往會擔心自己喝醉時有沒有說錯話?會不會醜態百出,做出什麼丟人現眼的事情?由於清醒後深陷懊惱的情緒中,會讓酗酒者更想藉酒澆愁。酗酒者的行為模式深具揭示性1.酗酒者常常孤獨地躲在幽暗的角落,安安靜靜地沉浸在酒杯裡,一杯接著一杯的酒下肚後,他們就會無力地跟別人和自己承諾:「再喝一杯就不喝了,這是最後一杯。」2.酗酒者往往有一群固定的,同樣迷失在酒海中的酒友,一有機會就會聚在一起,並互相敬酒:「來,喝酒。」3.眼淚汪汪的邊喝邊哭,喝醉之後,他們往往無法抑制自己打電話向別人訴說痛苦,尤其是寂靜的深夜時分,孤獨寂寞如影隨形,無論是否打擾到別人的夢鄉,都會冷靜地撥打電話給親人朋友,訴說內心的苦悶情緒。4.為了避免讓人知道自己到底喝了多少酒,酗酒者會開始巧妙地藏酒,或是隱瞞喝酒的量,甚至會編織各種疏於情理的謊言和藉口,只是為了能夠喝酒。5.酗酒者有著指責他人的習慣,常將生活中的不如意責任推給別人,因此喝酒後經常會和人口角,甚至發生激烈的肢體衝突。6.喝酒後的行為反應包括:性衝動失控、容易出現攻擊行為、情緒過分地洶湧激蕩、判斷能力劇烈下降、工作效率明顯降低、口齒變得模糊不清。喝酒一段時間後如果突然中斷喝酒,會出現下面這些戒斷症候群:焦慮、憂鬱、易怒、坐立不安、出現幻覺或錯覺,容易早醒影響睡眠品質。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本文節錄:《從說話洞察人心:摸透對方心理,把話說得恰到好處,輕鬆駕馭人際關係》一書延伸閱讀:.手指看出性格?外國研究:無名指較短者超自戀,伸出手看出你是哪種人.暢飲後為何不舒服?營養師教5招防醉解酒,一圖看常見酒類之1份酒精換算表.酒精成癮怎麼辦? 醫:一張表看懂成癮程度、3種不同階段酒精戒斷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2 焦點.元氣新聞
止咳藥、腸胃藥可能含有「巴比妥」?醫界:兒童藥水內從來沒有,市面感冒藥也不可能有
新北私幼餵藥案檢調持續偵辦中,不過目前幼童體內的「巴比妥」來源依舊不明。藥師表示,巴比妥類藥物不管是第三級或第四級管制,進出貨紀錄都要上傳到「管制藥品申報系統」。毒物醫師則說,苯巴比妥屬於巴比妥中的一種分類,大致有四種「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複方藥物中也可能有苯巴比妥,但感冒藥中幾乎不可能。巴比妥鹽類分4大類 苯巴比妥屬「長效型」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巴比妥鹽類是所有巴比妥藥物的大分類名稱,為「中樞神經抑制劑」,當中有許多不同的類別,大致上分成四種「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的藥物,而苯巴比妥屬於「長效型」,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藥物,是傳統老藥,新藥問世後就已相當少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不論是任何種類的巴比妥藥物,都屬於「管制藥物」,同時也一定是處方藥品,必須持有醫師處方箋才能領藥;藥局端在進出貨時也必定載明流向。取得巴比妥藥物需處方箋王明媛說,要拿到巴比妥,民眾需要先就醫,取得醫師處方,才能到藥局領藥;而藥局進貨時,也得取得巴比妥的進貨憑證,收到貨品也得驗收,並上傳食藥署的「管制藥品申報系統」,出貨時也得登記領用人姓名。兒童藥水內從來沒有巴比妥鹽類 市面感冒藥也不可能有「兒童藥水內從來都沒有巴比妥鹽類。」王明媛指出,感冒藥水內幾乎找不到巴比妥,兒童藥水內若含有巴比妥,一定是另外加進去的,若有人是透過醫師處方箋取得,則必定是非法管道;就醫紀錄中也會載明相關紀錄,都可以追蹤。顏宗海指出,超短效性的巴比妥由於脂溶性很高,很快的分佈到大腦及其他組織內,通常用在麻醉上,長效類如「苯巴比妥」則因為結構分佈穩定,常用於治療癲癇,只要6到10公克(血液濃度60ug/ml)就足以致死,併用酒精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致死劑量更低。顏宗海也說,複方藥物中確實部分含有苯巴比妥,例如「"阿德比"腸可朗錠」、「"華興"惠諾助寧錠」、「"黃氏"腸衛錠」等腸胃藥中,確實都有苯巴比妥成分,以及一些呼吸道用藥中也會有。「不論是否為管制藥品,都得要有醫師處方。」顏宗海表示,市面上的感冒藥已不可能有巴比妥成分,即使複方的腸胃藥品不是管制藥品,但要使用到仍需要醫師處方箋,不可能隨意讓民眾購得。認識巴比妥「中樞神經抑制劑」巴比妥鹽類是所有巴比妥藥物的大分類名稱,分4大類:「超短效」、「短效」、「中效」、「長效」。苯巴比妥屬於「長效型」,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藥物。.短期副作用:感覺頭暈、昏昏欲睡和不穩定、言語不清、低血壓.長期副作用:噁心、嘔吐或便秘,感覺勞累了,煩躁易怒,心情抑鬱,注意力不集中,肝功能的暫時性變化,身體軟組織發生變化 (症狀包括關節疼痛或手掌或底部等區域增厚的腳)。 .戒斷症狀:苯巴比妥屬於可以上癮的藥品。 隨著身體依賴,如果藥品突然停止或服用量急劇減少,會出現戒斷症狀。戒斷症狀可能包括:焦慮,心率加快,出汗,困惑,譫妄、抽搐,甚至可能導致死亡。資料來源: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旅美藥學人龔麗蘋和曾滄濱藥師、疾管署專家:「巴比妥」檢驗數值低 可能有偽陽性【記者沈能元、李成蔭/連線報導】苯巴比妥臨床上用於治療癲癇,台北榮總職業醫學及臨床毒物部主任楊振昌表示,癲癇病友血液中「巴比妥」濃度在十到四十微克間為正常治療劑量濃度,濃度過高就須立即啟動治療或洗腎;為盡快釐清事件真相讓幼童家長安心,北榮著手研發毛髮檢驗方法,預估最快三個月,最慢不超過六個月就可得到精準數據。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闕宗熙也指出,就目前驗出的微量殘留來看,不會對孩童造成傷害;血液物質太多,數值低時的判讀要很小心,不是測到就代表有藥物反應,需臨床醫師詢問,讓家長小孩都描述,較能積極判定,再來追蹤。他說,藥物停留在血液的時間比尿液久,檢測也較全面,但驗血、驗尿數據只能判讀檢測當下及後續會不會有傷害,不能判定有沒有被下藥,推測整個用藥情況還是要檢測毛髮才能判定,但毛髮檢測因長度有極限,洗髮、剪髮都可能影響,沒那麼普遍,難度也更高。(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2-10-24 醫療.泌尿腎臟
到底多快繳械是早洩?泌尿醫揭「台北男子圖鑑」早洩型男子樣貌!7招助增持久度
男生在床上最不想聽到的二個字,除了「不行」,大概就是「很快」,不行指的是勃起功能障礙,很快指的就是早洩了。馬偕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鈺昕在粉專「石‧攝‧性‧也 泌尿科 陳鈺昕醫師」分享「台北男子圖鑑」,說明到底多快「繳械」就是「早洩」。陳鈺昕指出,較被廣泛接受的早洩定義,包含先天型早洩及後天型早洩;另外還有變異型早洩及主觀型早洩。早洩對男性身心造成負面身影響,包括苦惱、憂慮、沮喪,甚至逃避性生活等。比較被廣泛接受的早洩(premature ejaculation)定義有兩種:1.國際性醫學會(ISSM):先天型早洩:生平第一次性行為就發生早洩,定義為插入陰道前或插入後約1分鐘內射精。後天型早洩:原本正常,但後來因各種原因產生早洩症狀,定義為插入陰道前或插入後約3分鐘內射精。2.心理疾病分類DSM-V:男性持續或反覆出現在進入對方陰道一分鐘內,僅受到輕微刺激,即發生無法控制的提早射精,症狀持續超過半年且大部分性生活時都會發生(75~100%)。此症狀造成個人明顯壓力,但需排除精神疾病、藥物或伴侶關係所導致。另有兩種早洩症候群:變異型早洩(natural variable PE):非規律或非連續出現早洩,這屬於性生活的正常變化現象。主觀型早洩(Subjective PE):主觀認定自己有快速射精的現象,但其陰道內射精前持續時間(Intravaginal ejaculatory latency time, IELT) 在正常範圍內或甚至更長。早洩不受年紀影響,各年齡層盛行率分布平均,以多數文獻來說,全世界盛行率約25%~30%。若以ISSM的先天/後天型早洩來定義,有研究指出台灣的盛行率約為 13至17%。至於勃起時間,荷蘭有一項研究,找到500對夫妻,結果發現平均勃起時間為5.4分鐘,如再以年齡層細分,18-30歲平均6.5分鐘;31-50歲下降到平均5.4分鐘;51歲平均4.3分鐘。早洩的成因有哪些?早洩病因不明,文獻表示可能來自下列生理或心理因素:生理因素:1. 血清素分泌不足:血清素是神經傳導的重要角色,負責把腦部接受到的性刺激傳至陰莖,一旦失衡就無法好好的控制神經的敏感度,導致早洩機率上升。2. 荷爾蒙失調:最常被提到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50%到70%會引起早洩。因為身體機能過度亢奮,因而心率增加、情緒高漲,產生過度的性興奮反應。3. 性反射弓太敏感4. 球狀海綿體肌的肌肉運動量不足:肌肉力量無法及時抑制射精,形成早洩。5. 包皮過長、龜頭及陰莖過度敏感:性刺激的承受能力較低下,一點點刺激就凍未條。6. 泌尿道疾病:包皮繫帶過短、攝護腺發炎、尿道感染或儲精囊發炎等都會縮短射精時間。7. 遺傳:有少部分人的早洩是受遺傳影響。8. 藥物影響:鴉片類及SSRI藥物的戒斷症狀會造成早洩9. 肥胖、糖尿病、缺乏運動也都被討論過心理因素:1. 壓力大、過度焦慮:常抱有越久越好的迷思,經常性的擔心床上表現。2. 與伴侶關係不和諧:彼此情緒緊張,活動容易失常。3. 行房頻率低:刺激的承受度下降,造成性器官敏感。 4. 過去不愉快的性經驗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性交時間愈長愈好。可試著透過增加前戲跟後戲的時間,加入一些新的刺激元素增加情趣。更重要的是,完美令人滿意的性行為,雙方的心理感受才是重點。如何增加持久度?在了解了早洩的類型及原因之後,男性朋友們更迫切想知道的應該是解決的方法。陳鈺昕建議以下7種增加「持久度」的方法,包括調適壓力、凱格爾運動、藥物治療等,從內外管道根本解決「早洩」問題。不過要提醒,中斷法、擠壓法、及性交前自慰等行為治療的短期成功率約 50~60%,但長期療效不佳,必要時還是建議及早就醫診治,併用藥物治療效果較佳。1. 治療疾病:如果是其他疾病像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攝護腺發炎、糖尿病等所引起的,只要治療好原有的疾病,早洩問題也許就能改善2. 凱格爾運動:加強球狀海綿體肌的控制力3. 射精控制訓練:有感覺時先中斷刺激,休息一下再繼續,以此過程反覆3~5次,或是在射精前按住繫帶或龜頭,緩和興奮感4. 調適壓力,放鬆身心:拋開持久才是好的思維,單純享受行房之樂5. 如果是因為做愛頻率太低導致刺激的承受度下降,可以考慮試著增加頻率,例如一週至少1~3次6. 性行為前先自慰,來降低敏感度以延長正常性交的時間7. 藥物治療:服用能提升血清素的藥物,如:Dapoxetine;或者在行房前15~30分鐘使用外用的局部麻醉乳膏或噴劑,降低敏感度
-
2022-10-20 焦點.菸酒毒傷身
林襄抽電子菸認為「不算菸」 專家打臉揭恐怖5傷害
25歲的「樂天女孩」林襄日前被爆出抽電子菸,有違啦啦隊女孩的清新形象,過去林襄曾在IG限時動態中承認會抽電子菸,並稱這「應該不算吧」,明顯認知錯誤。醫師指出,菸商行銷電子菸等新興菸品,讓年輕人誤以為電子菸無害,只是「可以吸的果汁汽水」、「是在吸維他命棒不是吸菸」,但事實上電子菸對大腦造成嚴重危害。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指出,9成以上的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丙二醇、植物甘油與調味劑,這些化學合成的物質,即使部分成份核准為「食用」等級,並不表示可用於「吸入」,這就像牛奶可以喝,但若吸入肺部後果不堪設想一樣;更遑論電子菸裡面還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對呼吸道、心血管等器官都會造成危害。羅東聖母醫院副院長賴志冠表示,年輕人被電子菸「鉤癮」後,至少有5大影響,包括「加速尼古丁成癮」、「腦部發育障礙」、「提高誘發哮喘、肺部發炎等疾病的機率」、「成為吸菸者」、「物質濫用」。賴志冠表示,電子菸內含有高濃度尼古丁鹽,濃度更高、吸收更快,一但停用會產生戒斷症狀,變得焦慮、易怒、坐立難安、注意力無法集中,且影響青少年腦部發育,包括注意力、學習、情緒、衝動控制,甚至大腦的永久傷害,日前美國更爆發電子菸相關肺傷害(EVALI)。若青少年抽電子菸後,未來吸菸風險為8倍。用過電子菸的青少年,未來吸大麻風險增3.5倍,且恐成為酒精、成癮藥物等多重物質濫用者。台大醫院家醫部醫師郭斐然指出,菸商為了快速培養新客群,刻意將「尼古丁鹽」加入電子菸中,一個比指頭還小的煙彈,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人腦發育到25歲才會完備,但菸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年輕族群,對大腦及健康皆有直接的危害。面對電子菸氾濫,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建議,家長可及早預防孩子抽電子煙,可注意以下狀況:• 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 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 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 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 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 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 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提醒,菸商刻意誤導新型菸品能減害,目的是為了行銷新興菸品,但缺乏完整科學實證,想戒菸的民眾應循正規方法戒菸,勿聽信業者謠言,應遠離電子煙、加熱菸等新興菸品。董氏基金會呼籲,吸菸民眾利用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同時下載「戒菸就贏app」找出離住家或辦公室附近的戒菸醫療院所,透過專業人員協助戒菸,擺脫菸(煙)的危害。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09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茶會心悸?美國FDA教你搞懂9個常見的咖啡因的問題,喝咖啡更健康!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來杯咖啡或茶,期望飲料中所含的咖啡因幫助提振精神,相信很多上班族都是如此,然而你知道咖啡因不僅存在咖啡中,其他茶飲也有,美國FDA針對9個常見的咖啡因的問題做說明!FDA表示,咖啡因可以成為大眾飲食的一部分,但攝取過多的咖啡因會對健康造成威脅。而每天攝取咖啡因的量又根據體重、服用藥物、個人敏感性等因素而有所不同。1、哪些食物和飲料含有咖啡因?咖啡因天然存在於咖啡、茶和巧克力中,也存在於一些用作調味的植物中,例如瓜拿納、南美流行的替代茶,例如馬黛茶(巴拉圭冬青)和冬青葉;此外,咖啡因也可作為食品和飲料的成分添加物。2、如何了解食物或飲料中含有多少咖啡因?飲料中咖啡因會因為所使用的咖啡豆、茶葉的種植、加工方式、飲料產品的製備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查看產品標示,包裝食品都會載名含有多少咖啡因資訊。‧一罐12盎司(約355mL)的含咖啡因飲料約含有30-40毫克的咖啡因‧一杯8盎司(約237mL)的綠茶或紅茶含有30-50毫克的咖啡因‧一杯8盎司(約237mL)的咖啡接近80-100毫克的咖啡因‧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含量,每8盎司(約237mL)40-250毫克的咖啡因3、宣稱咖啡、茶“不含咖啡因”,就真的表示不含咖啡因?無咖啡因咖啡及茶的咖啡因含量較低,但仍含有一些咖啡因。例如,無咖啡因咖啡通常在8盎司(約237mL)中含有2-15毫克。4、多少咖啡因才算過量?對於健康的成年人,FDA已將每天400毫克(即大約四五杯咖啡)列為不影響健康的量;然而,每個人對咖啡因的影響、敏感程度、代謝咖啡因的速度(分解)都存有差異。5、如何知道自己攝取過多咖啡因?過量攝入咖啡因會導致:失眠、緊張不安、焦慮、心跳變快、胃部不適、噁心、頭痛、煩躁。6、咖啡因對健康有害?FDA推估,攝取約1,200毫克咖啡因、0.15湯匙純咖啡因,就會出現中毒症狀,像是癲癇發作。7、孩子可以喝含咖啡因飲品嗎?美國兒科學會不鼓勵兒童和青少年攝取咖啡因和其他興奮劑。8、大量攝取咖啡因對於睡眠有幫助?咖啡因是一種興奮劑,會變得更加警覺和清醒。身體可能需要4-6小時才能代謝掉吃進肚子的一半食物。所以,晚餐時喝杯咖啡會保持睡前清醒,不會幫助睡眠。9、如何因為減少咖啡因的攝取,引起不適的副作用?如果習慣每天喝含咖啡因的飲料,但開始想要減少咖啡因攝取量,最好逐漸減少。突然停止會導致戒斷症狀,如頭痛、焦慮和緊張。與阿片類藥物或酒精戒斷不同,咖啡因戒斷並不危險,但可能會讓人感覺到不適。
-
2022-09-05 焦點.用藥停看聽
別因一時好奇 惹上一輩子麻煩
聯合國毒品與犯罪問題辦公室於2021年發布世界毒品報告指出,大麻是全世界使用人數最多的毒品,有愈來愈多青少年降低對大麻的戒心,甚至不認為大麻可能造成身體傷害。在台灣,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大麻及其主要的成分四氫大麻酚(Tetrahydrocannabinol,THC)屬於二級毒品,近年也屢次因為各式濫用事件躍上新聞版面。根據法務部統計,國內大麻緝獲量逐年上升,103年是10.7公斤,109年成長10倍達109.4公斤。大麻(Marijuana)是生長在溫帶或熱帶、耐寒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約4米至5米,掌狀複葉,蒴果卵形有棱,種子為深綠色,其化學組成極為複雜,可萃取出超過500種成分,其中「cannabinoids」成分對中樞神經有明顯作用,而「四氫大麻酚」最具有成癮性。依據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資料,大麻同時會對身體及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包含心跳加快、肺部刺激性、成癮、幻覺、妄想、影響胎兒及兒童大腦發育等,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及心理依賴性,使用劑量與次數也會愈來愈多,一旦產生依賴性,突然停用還會有厭食、焦慮、不安、躁動、憂鬱、睡眠障礙等戒斷症狀。近年來,不肖販毒業者也將吸食大麻的行為與時尚連接,藉以吸引年輕族群的注意力。有鑑於毒品對身體和心理的傷害是一輩子,必須提升青少年對於毒品的抵抗力,需要社會、學校及家庭的支持,堅持「守住立場,絕不越界」。有關毒品防制的各項資源,全台有22間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及24小時免費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你、幫幫我)可提供協助。
-
2022-08-12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因阻礙鈣、鐵吸收 避開常見咖啡因6大來源食物
衛福部食藥署宣布明年元旦起,現場調製的飲料只要含咖啡因,須標示咖啡因含量,標示紅、黃、綠三色。以健康成人為例,標示紅色的飲品每日上限為一杯、黃色則不超過兩杯、綠色上限為三杯。台中慈濟醫院提醒,咖啡因會減少鈣與鐵的吸收,發育中的青少年及孩童應少量甚至避免攝取。咖啡因是一種能刺激中樞神經的興奮劑,醫學臨床較常用於複方配藥治療頭痛;而過量使用會引發心悸、頭痛、焦慮、失眠、頻尿等症狀。台中慈濟醫院家醫科醫師李宜軒表示,長期大量使用會有依賴成癮風險,不宜突然停用,以避免戒斷症狀。適量攝取,對身體還是有好處,若有相關疑慮建議就醫諮詢。國健署建議,成人每天咖啡因攝取量應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台中慈濟醫院營養師顏慧菁補充,咖啡因會減少鈣與鐵的吸收,建議尚在發育中的青少年及孩童應少量甚至避免攝取,以免影響生長。不少人為了考試或工作,購買市售能量飲料提神,卻忽略能量飲能提神的關鍵成份就是「咖啡因」。李宜軒提醒,每日的咖啡因攝取量,不能只參考現調飲品的紅黃綠燈,還要注意包裝飲品上的咖啡因含量標示,如能量飲、可樂都是常被忽略的咖啡因飲品。而巧克力、咖啡相關製品及止痛藥等也含有咖啡因,卻不在食藥署標示範圍內。李宜軒表示,咖啡因與部份藥物會產生交互作用,例如:咖啡因會抑制身體吸收口服甲狀腺素,易有藥物濃度不足風險;含麻黃鹼的感冒藥與咖啡因同時服用會過度刺激中樞神經造成亢奮;鎮定安眠類藥物則與咖啡因相互抵制。她建議服藥前停看聽,先諮詢醫師或藥師,才能享受咖啡因,讓健康無礙。
-
2022-08-09 焦點.菸酒毒傷身
女兒抽菸傷透爸爸心 醫曝青少年吸菸「恐提早腦霧」
「吸菸有害健康」是大眾所知,菸商近年研發新型菸品、電子煙等,還不斷誤導年輕人可以減害,造成更多年輕人吸新型菸品。董氏基金會發現,今年父親節一反常態,接到多起國高中生家長求助「女兒吸電子煙該怎麼戒?」醫師警告,青少年大腦發育未完全,吸電子煙或各類菸品,可能造成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腦霧」症狀。最新發表於胸腔期刊「CHEST」的研究指出,美國2019年8月起爆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VALI)」個案,截至2020年2月,半年來共2807個EVALI住院確診案例;研究發現,有6成的EVALI病人必須送進加護病房,其中三分之一的病人被插管,還有6.7%的病人必須用葉克膜搶救生命,最後仍有7%的EVALI病人死亡。台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科醫師蘇一峰表示,憂心電子煙造成年輕人危害,菸商在網路與社群不斷洗腦行銷,讓許多年輕人誤以為新型菸品減害或無害,但根據2021年3月澳洲雪梨科技大學發表的研究,市售電子煙被驗出高達164種有毒化學物質,尤其幾乎都含有尼古丁,導致年輕人快速成癮,並易成為雙重或多重的尼古丁產品使用者。蘇一峰表示,且研究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在未來2年內,成為吸菸者的可能性是未使用者的6倍,而使用大麻的機率則有3.5倍。高雄榮總戒菸治療管理中心主任薛光傑提醒,人體到25歲腦部發育才會完備,但電子煙商主要鎖定的行銷對象都是13歲到24歲的年輕族群,嚴重傷害大腦,容易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缺損、難以做決定等「腦霧」症狀。且菸商刻意再電子煙中加入「尼古丁鹽」,其尼古丁含量甚至可抵30到60支傳統紙菸,讓使用者更易上癮且更難戒除。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指出,美國一名19歲的YouTube網紅麥考爾・米拉貝拉(McCall Mirabella)以影片紀錄自己戒電子煙的痛苦艱難過程,沒想到尼古丁戒斷症狀來的又急又猛,她出現易怒、焦慮、暴飲暴食、失眠與嘔吐等症狀,才驚覺電子煙的危害,麥考爾覺得「戒電子煙的過程,根本就是在戒毒」。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資料顯示,全球已有超過1.6萬種市售電子煙口味配方正在「鉤癮」著全球的年輕人。雖「菸害防制法」還未完成修正,但新型菸品仍受「藥事法」及「菸害防制法」規範,尤其是雙北及臺南市皆已有防制新型菸品的自治條例,若有違規情事應向地方衛生局檢舉,或提供資料透過董氏基金會代為舉發。電子煙靠口味香氣攻陷年輕人,還有時尚科技又千奇百樣的造型,加上又狀似隨身碟、原子筆、麥克筆、橡皮擦或立可白等文具,不容易被辨識與發現,更沒有傳統紙菸濃厚的菸臭味,家長不容易察覺孩子是否吸食電子煙,董氏基金會建議家長可多注意孩子是否有以下狀況:1.孩子身上偶而有無法解釋的甜味或水果味。2.孩子經常感覺到頭痛、頭暈、噁心,或是容易氣喘吁吁。3.孩子的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經常感到焦慮,或有無法克制的衝動行為。4.有來路不明的電池、充電器、USB隨身碟等。5.用過的煙彈或拋棄式的電子煙裝置。6.類似插入式電玩的裝置。7.學校課業或運動成績突然退步。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台大家醫科醫師郭斐然指出,目前還沒有真正戒除電子煙的醫學方法,只能依據戒菸的「3不3要」原則—「不要留菸、不要買菸、不要伸手菸;要吃口香糖、要多喝水、要多運動」來戒除,或是下載「戒菸就贏APP」,也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尋求各種專業的戒菸協助。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3 焦點.元氣新聞
影響親子關係 6成老菸槍抱小孩受阻
藝人王傳一菸齡超過20年,為了女兒成功戒菸,他戒菸過程「最怕戒斷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不適感,戒菸初期曾在失敗與再挑戰間輪迴,他認為要戒菸成功,最重要是堅定的決心與毅力,加上愛孩子家人的動力,就能努力朝目標邁進。根據一項網路戒菸習慣調查,因家庭而戒菸者中,88.6%的人因健康及親子互動出狀況,其中56.2%的人抽完菸後常被阻止與小孩互動或長時間接觸。許多吸菸者表示,感受到家人刻意拉開距離,心裡不太舒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顏啟華表示,親子互動受阻是吸菸危害之一,調查發現,曾為了家人而戒菸者,有6成曾被阻止抱小孩,近4成受阻長達3個月以上,也有7成5的人會主動降低與家人親密互動頻率或保持距離。顏啟華指出,臨床觀察有5成戒菸者是為了自身健康,有1成5的人是因為家中有小小孩出生,或被太太逼戒菸。其實戒菸沒有想像中簡單,失敗主因多與「戒斷症狀」有關,包括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咳嗽、頭暈等症狀,且容易與親近家人起衝突。顏啟華說,許多人想靠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3到5%,藍領及白領皆有,像高知識份子或業務,擔心沒有吸菸無法融入,營造業勞工環境有許多吸菸者,即便想戒菸也有人會遞上香菸。他們需搭配尼古丁替代療法,提高戒菸成功率,以跳脫履戒履敗的惡性循環。國健署今年擴大戒菸補助,自5月15日起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不分對象皆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提高戒菸誘因。現行醫療機構或藥局戒菸服務中,有多種尼古丁替代戒菸輔助品,以低劑量的尼古丁紓緩戒斷症狀。顏啟華說,戒斷症狀出現30分鐘期間,對戒菸者很折磨,多數劑型使用後需10到20分鐘才開始發揮,去年台灣引進歐美常用新劑型戒菸噴霧,噴入口腔後5分鐘即可緩解症狀。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8-03 焦點.菸酒毒傷身
吸菸者9成「家庭關係出狀況」 被疏離、要求不能抱小孩
藝人王傳一菸齡超過20年,為了女兒成功戒菸,他分享經歷戒菸過程「最怕戒斷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焦慮等不適感,戒菸初期他也曾在失敗與再挑戰間輪迴,他鼓勵正在戒菸者,最重要是堅定的決心與毅力,加上愛孩子家人的動力,就能努力朝目標邁進。根據一項網路戒菸習慣調查,因家庭而戒菸者中,有88.6%的人因健康及親子互動已經出狀況,其中有56.2%的人,抽完菸後常常被阻止與小孩互動或長時間接觸。許多吸菸者表示,感受到家人刻意拉開距離,心裡其實不太舒服。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顏啟華表示,親子互動受阻是吸菸危害之一,調查中曾經為了家人而戒菸者,有6成曾被阻止抱小孩,近4成受阻長達3個月以上,也有7成5的人會主動降低與家人親密互動頻率或保持距離。顏啟華表示,臨床觀察有5成的戒菸者是為了自身健康,有1成5的人是因為家中有小小孩出生,或被太太逼戒菸。以中山醫收治的戒菸者,成功率約40%,因醫院有醫師以及個管師協助追蹤,成功率相對高。顏啟華說,戒菸沒有想像中簡單,失敗主因多與「戒斷症狀」有關,調查指出,3成用意志力戒菸者,多次放棄戒菸原因,因菸癮或戒斷症狀太強,有8成認同累積失敗會增加困難度。他補充,戒斷症狀包括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咳嗽、頭暈等症狀,且容易與親近家人起衝突。顏啟華說,許多人想靠意志力戒菸,其實成功率僅3到5%,這類族群包括藍領及白領皆有,像是高知識份子或業務,擔心沒有吸菸無法融入,而營造業勞工環境有許多吸菸者,即便想戒菸也有人會遞上香菸。需要搭配尼古丁替代療法,提高戒菸成功率,跳脫履戒履敗的惡性循環。國健署今年擴大戒菸補助,自今年5月15日起接受戒菸輔助用藥服務,不分對象皆免收戒菸輔助用藥部分負擔費用,提高戒菸誘因。現行醫療機構或藥局戒菸服務中,有多種尼古丁替代戒菸輔助品,以低劑量的尼古丁紓緩戒斷症狀。顏啟華說,戒斷症狀出現30分鐘期間,對戒菸者很折磨,多數劑型使用後需10到20分鐘才開始發揮,去年台灣引進歐美常用新劑型戒菸噴霧,噴入口腔後5分鐘可緩解症狀,相較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先前等待外賓時,因嚼戒菸口香糖被外界認為不尊重,新型藥物較不會引人側目。屈臣氏在父親節前夕推出戒菸諮詢門市活動,7月28日至8月24日,於限定200家門市中,將由專業藥師提供免費戒菸衛教諮詢與尼古丁成癮檢測服務,藥師會依民眾吸菸狀況與生活型態,建議戒菸方法並推薦適合的戒菸輔助產品,讓戒菸事半功倍。
-
2022-06-02 新聞.元氣新聞
54歲癌友戒菸又復抽 靠它成功戒菸排便更順暢
54歲的癌友阿漢,有長達45年的菸齡,過去每天抽1至2包,因發現罹患胃癌,不得已切除整個胃,他曾一度戒菸,但因為同事交際菸,結果又開始抽菸,阿漢透過戒菸服務專線,尋求專業協助,二度成功戒菸,並改用小黃瓜、餅乾條滿足口慾及手慾,也帶同事減少菸量。阿漢說,4歲開始就把菸品當玩具,國小時就模仿大人點菸吸菸,養成吸菸習慣。不料,44歲時因胃部不適,就醫檢查出胃癌,不得已切除整個胃,並將食道與小腸連結,成為「無胃人生」,當時他體悟健康重要性,決定為了家人著想,下定決心戒菸。不過阿漢常遇到同事「請菸」,擋不住誘惑又開始吸菸,後續在妻子鼓勵下,他撥打戒菸專線,諮詢員提醒,雖胃癌已獲控制,但菸致癌物仍有健康隱憂,面對同事請菸時,應勇於婉拒,更建議改用新鮮小黃瓜、紅蘿蔔做成蔬菜棒,或準備條狀餅乾,可轉移誘惑。阿漢採納諮詢員的建議,請太太每天準備「愛的霹靂包(蔬菜棒跟棒狀餅乾)」,想吸菸或同事請菸時,直接表明自己已戒菸,再快速拿起小黃瓜塞入口中,不僅養成健康好習慣,同事也紛紛吃起蔬菜棒,發現排便更順暢。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菸品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糖尿病等的主要風險因子之一,以癌症為例,至少有22%的癌症是由吸菸造成。研究指出,新冠肺炎主要侵害肺部,吸菸會損害肺功能,使人體難以抵禦新冠病毒,更容易在感染新冠病毒時引起重症。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若單靠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5至10%,若願意接受專業諮詢及藥物輔助,成功率將提高到30%,提醒民眾戒菸路上不孤單,若身邊有吸菸者,呼籲民眾多利用戒菸專線。根據國健署109年國人吸菸行為調查發現,35.7%(男性36.7%,女性27.8%)的成人吸菸者在過去一年曾嘗試戒菸卻戒菸失敗,其中74.9%的受訪者表示,戒菸維持時間不到1個月。依據國內研究,成年男性嘗試戒菸的平均次數在3次以上 ,且國外研究指出,若不靠藥物或諮商,戒菸成功率僅5%至10%;若在專業人員協助下,戒菸成功率可達30%,大幅提升戒菸成功的可能性。戒菸專線服務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指出,去年戒菸專線已服務務21970位個案,當中主動進線的個案有6522位、接受轉介服務(衛生局所及醫療院所轉介)的個案有15448位,110年5月至10月追蹤1282人,結果顯示六個月點戒菸成功率達48%。國健署表示,戒菸除了自身的意志力,專業人員的協助也很重要,相關戒菸服務的網站訊息,可點選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其中可利用尼古丁成癮度量表評估自身成癮狀況,根據評估後的分數,進一步尋求適切的戒菸協助,疫情期間不方便至醫療院所時,亦可多利用戒菸專線(0800-63-63-63),服務時間為周一至周六,上午9時到下午9時;也可使用戒菸專線Line通訊軟體(ID:@tsh0800636363),提供量身打造戒菸策略與方法,協助克服尼古丁戒斷症狀。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5-31 新聞.元氣新聞
陳時中戒菸了沒?董氏基金會曝內幕「他對自己太殘忍」
68歲衛福部長陳時中身為50多年老菸槍,今年宣布參與「2022戒菸就贏比賽」,是他人生首次決定要戒菸,不僅找太太孫婉玲幫忙簽名報名表,3月底更親自出席董氏基金會戒菸比賽記者會,也和董氏基金會義工隋棠一同喊口號,不過陳時中忙於工作,壓力過大,疑未成功戒菸。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中心主任林清麗指出,經過上次記者會後,後續沒有跟部長聯絡,不過部長是50年老菸槍,身邊很多人都抽菸,他原本希望從自己做起,影響周遭人一起戒菸,其實老菸槍是不敢用戒菸這件事來下賭注,但部長受到董氏基金會感動,而願意加入戒菸比賽。林清麗指出,吸菸者開始戒菸,前面會出現戒斷症狀,包括頭暈、整個人抖不停、注意力不好、精神無法集中等,尤其老菸槍更容易出現多種斷癮症狀,使用藥物可較緩和,不會那麼痛苦。她認為部長只靠意志力戒菸「對自己太殘忍」,提醒部長要多喝水,也可以靠藥物協助。戒菸比賽需要戒菸者與見證人組隊報名,且戒菸人在報名前,需要1至2周時間思考。林清麗表示,今年比賽感謝部長的參與,開放報名前幾天,每天有200、300人報名戒菸,許多戒菸者都寫到「老婆看到陳時中參賽,逼我也要參賽」,相當有趣。董氏基金會與國民健康署及各地衛生局,每2年1次舉辦「戒菸就贏」比賽,今年吸引8559組民眾報名戒菸,今年首獎30萬元候選人台南市陳姓夫妻檔,今在記者會雙雙通過進行尿液檢測,順利獲得30萬獎金。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指出,此次比賽在疫情期間舉行不容易,但我們認為疫情是一時,菸害是一生,希望民眾除了關注新冠肺炎,更要注重菸對人生危害。今年60歲陳先生,從14歲開始吸菸,過去每天吸1包菸,多年前因車禍肺部穿刺傷,曾戒菸10年,後來又開始抽菸,因抽菸的事常與老婆吵架,小孩也時常翻自己白眼,直到今年有同事傳「戒菸就贏」比賽資料,終於下定決定戒菸,他認為「戒菸是愛老婆、愛小孩真正的行動」。陳太太說,自己父親去年肺腺癌過世,全家陪同治療過程中,心理負擔壓力很大,因此一直希望先生可以戒菸成功,但10幾年來反覆,能體會戒菸不容易,這次戒菸過程,先生好幾度想抽菸,身為家屬只能多鼓勵、支持。5月31日為世界無菸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22菸害防制重點「菸品:毒害我們的地球」。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詹欣隆指出,年長者及老菸槍是新冠肺炎最容易感染族群,英國牛津大學研究指出,吸菸者感染新冠肺炎住院風險,是不吸菸者1.8倍,如果每天抽超過20支菸,染疫後死亡風險更高達6.1倍。詹欣隆表示,戒菸最難的是尼古丁戒斷症狀,包括坐立難安、情緒焦慮、無法專注工作、失眠等,且尼古丁是一種藥物,一但發作類似毒癮發作,若沒有靠藥物緩解,大多難以克服。尼古丁成癮可用行為模式協助改變,例如飯後抽菸或開車抽菸,可改成飯後吃水果、開車嚼口香糖提神。詹欣隆指出,根據馬偕統計,過去僅靠意志力成功戒菸不到1成,若靠藥物輔助,成功率達到3成5至4成。若使用藥物戒菸,1年可進行4個月療程,若跨年可以連續8個月進行,成功率皆大幅提升。目前戒菸多以2類族群,一是年紀稍長有慢性疾病,驚覺身體狀況差,不容許再抽菸;另外還有20至30歲菸齡不長者,因結婚生小孩希望戒菸,以及部分青少年,被家長或教官帶來戒菸。尤其以中年族群更需警惕,因年紀輕、身體健康尚未出問題,且有一定菸齡、難戒掉,這族群最需要戒菸。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4-23 養生.聰明飲食
一天可以喝幾杯咖啡?咖啡因過量症狀有哪些?睡眠、情緒、口渴、頻尿!
咖啡是上班族手上必備的飲品,上班總需要來杯提神醒腦!但是,過多的咖啡因可能對身體有負面的影響。那麼,每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其攝取量又依族群年齡而有所不同,成人每天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12-18歲的青少年則應在100毫克以內,12歲以下孩童記得要避免,以免影響成長。咖啡因攝取過多的8種症狀當咖啡因攝取超標,可能會導致副作用。快點檢視自己日常中有沒有出現下列症狀吧!咖啡因攝取過多的症狀包括:頭痛、焦慮、睡眠障礙、易怒、心跳加快、口渴、頻尿、胸痛1.頭痛:咖啡因是一種精神興奮劑,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早上喝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來提神。咖啡因會引發所謂的“咖啡因反彈”。這意味著飲用大量咖啡因後,可能會在最初的好處消失後出現戒斷症狀。總體來說,適量攝入咖啡因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經常頭痛,最好避免每天使用。2.焦慮:影響情緒,適量的咖啡因可以帶來幸福感,但喝兩到六杯咖啡會反而會帶來焦慮。焦慮會呈現心煩意亂、焦躁不安或張不安的感覺。不過每個人可以承受的咖啡因含量不同。3.睡眠困難:當接近睡前食用時,100-200毫克以上的咖啡因可能會有輕微的睡眠障礙。睡前攝取咖啡因會降低睡眠的時間和品質,也更難以入睡!建議在睡前六個小時內不要攝取含咖啡因飲品。4.易怒:攝取咖啡因容易有煩躁感,主要會影響大量攝取咖啡因者。如果在攝入咖啡因後生氣或情緒容易激動,表示需要減少咖啡因攝取量。5.心跳加快:咖啡因對心臟有不同的影響。有些人喝兩三杯咖啡後,咖啡因代謝較慢者,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較高。而代謝快者,在攝取相同數量的咖啡因時對心臟影響較小。心跳加快也可能是對咖啡因過敏、敏感或是其他健康問題。當咖啡因影響心臟,建議減少咖啡因攝取量。6.口渴增加:有研究顯示,即便是攝取少量咖啡因也可能會增加口渴情形。7.尿頻:咖啡因是一種利尿劑。咖啡因會增加腎臟的血流量,並直接影響在過濾血液時重新吸收鹽和水的能力,導致膀胱中的尿液增加。隨著尿液的流失,營養素也會隨著流失。研究發現,喝大約四杯咖啡會導致硫胺素、維生素B12、鈣、鎂、鈉、磷酸鹽、氯化物和鉀的含量減少。可能對骨骼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8.胸痛:當流向心臟的血流受阻時會出現胸痛。隨著體內咖啡因含量增加,血液流動阻力也會增加。所以,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導致胸痛。不過引起胸痛所需的咖啡因含量很高,如果每天只喝一到三杯,發生胸痛的情形較低。咖啡中的咖啡因,具有降低食慾、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增加基礎代謝率的效果,若能把握正確喝咖啡的原則,將有助於能量的消耗...... https://bit.ly/3JiUent
-
2022-04-19 新聞.健康知識+
大麻到底是不是危險的藥物?專家解析大麻成分與作用
▍生物鹼是什麼? 生物鹼是含有氮原子、天然存在的鹼性有機化合物總稱,但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和DNA的核酸並不算在裡頭。此外,除了從植物中萃取的天然生物鹼加工產物(如迷幻藥、海洛因、古柯鹼),參考天然生物鹼分子結構、以人工合成的產物(如人工合成的安非他命)也可稱為生物鹼。根據報告,現有的生物鹼有三萬種以上,其中大多帶有強烈的生物活性(調整、影響、活化生物體內各種生理活動的性質),是重要的藥品;畢竟是藥或是毒,往往是一體兩面的事,既能做為藥,也能當做毒。 順帶一提,較為人所知的生物鹼包括尼古丁、咖啡因、古柯鹼、嗎啡等。尼古丁是香菸的主成分、咖啡和紅茶中所含的咖啡因具有提神作用、古柯樹提煉而得的古柯鹼是提神作用更強的毒品,但古柯鹼鹽酸鹽是醫療用的局部麻醉劑。至於嗎啡,雖然也是毒品,但醫療上常用來舒緩末期患者的疼痛。 此外,絕大多數迷幻植物的成分都和古柯鹼、嗎啡這些生物鹼很類似,至於大麻,那可就不一樣了:它的活性成分並不是生物鹼,而是四氫大麻酚(THC)。 ▍大麻與大麻葉 吸食用的大麻(marijuana)和用來製作麻布袋、粗麻布的工業大麻(hemp,也稱漢麻),都是大麻科大麻屬的植物;另外還有一種麻,由於纖維十分強韌,可用於製作衣服、袋子、包包等日常用品,稱為亞麻(flax,亞麻布的原料)。 大麻含有具麻醉性的化學成分四氫大麻酚,從很久以前便用來獲得快感,或做為宗教和醫療方面使用。吸食大麻常見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將大麻葉和花乾燥後切碎、捲成如紙菸般的大麻菸,點燃後吸食;另一種是用大麻樹脂凝固成塊狀的大麻脂,加熱後用鼻子吸取煙霧,或是混在香菸裡吸食。 在十九世紀的歐洲,大麻是處方用藥,可舒緩焦慮和催眠;但進入二十世紀後,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全面禁止大麻,包括醫療用途在內。 至於現在,根據媒體報導,許多國家都漸漸開放大麻合法化。事實上,美國華盛頓州、科羅拉多州、加州等許多州,都已允許大麻在限定範圍內做為個人娛樂品使用。荷蘭則根據嚴格的政府方針,將大麻等軟性藥物(soft drug,意指成癮性較低,亦無成癮後生理戒斷現象的藥物)列為非管制對象;娛樂用途的大麻在加拿大也已合法。 你或許因此認為大麻並不是多麼危險的藥物,但事實上,如英國、德國、法國等國家依然視大麻為違法藥物,大多數國家對大麻的管制也都很嚴格;換言之,在國際上,大麻不合法的國家還是占多數。 THC會對大腦的海馬迴和小腦產生作用。作用當然因人而異,也會受用量和吸食方式(抽菸或口服等等)影響,但共同點是意識都會逐漸模糊、進入恍惚的狀態。吸食者的思考會變得毫無邏輯、思路非常跳躍、幾分鐘感覺就像幾個小時、近在眼前的東西看起來很遠……大量吸食時,還會產生幻覺,感到極度安心或狂喜般的亢奮,大笑不止。吸食大麻的人獨處時會非常安靜,不過一旦身旁有人,就會變得嘮叨又活潑。根據觀察,大量服用時,甚至會產生對死亡的恐懼,人生跑馬燈不時在腦中閃現,並因為妄想、幻覺、幻聽而感到恐懼。雖然大麻的精神依賴性不算很強,也沒有生理戒斷症狀,但長期使用還是會造成大腦功能下降,以及認知、呼吸系統和生殖功能障礙等負面影響。 而且,吸食大麻會使得精神恍惚,不但容易在駕車時發生車禍,自殺的風險也更高。在印度的旅遊導覽書中,就曾提到吸食大麻的觀光客從屋頂跳樓的意外事故。我到印度旅行時,也見識過好幾次因為喝了加入大麻葉的拉西(優格飲料),而口吐白沫、倒地不起,或做出偏差行為的觀光客。※ 本文摘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作者:左卷健男 譯者:陳聖怡出版社:究竟出版社出版日期:2022/02/01
-
2022-02-23 養生.聰明飲食
咖啡喝太多、喝錯時間影響營養素吸收?教授解析咖啡利弊
讀者張先生2022-2-17在早上空腹喝咖啡,可怕後果? 的回應欄留言:「在網站刊登的文章(作者為國防醫學院教授、前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張德明)指出,咖啡會減少 維生素B、D、鈣、鐵、鎂 的吸收,請問可信嗎?謝謝。」讀者張先生提供的這篇文章是2021-2-4發表在康健雜誌。它裡面的內容大多是摘取自一篇2014年發表的論文Effects of caffeine on health and nutrition: A Review(咖啡因對健康和營養的影響:一個回顧)。這篇論文是發表在一個叫做Food Science and Quality Management(食物科學與品質管理)的期刊。由於這個期刊的水準太低,所以沒被PubMed收錄。這篇論文的作者是非洲國家衣索比亞一所大學的講師,名叫Tsedeke Wolde,他是營養學碩士。至於為什麽張德明前院長會重視這麼一篇低水準的論文,就不得而知了。不管如何,我現在逐條回應他文章裡的「影響5種營養素吸收」:有關鈣,這篇文章是這麼說:「每喝一杯咖啡約有5毫克的鈣會從糞便或小便中排出,通常在喝咖啡數小時之後發生。咖啡也可能影響鈣的吸收以及促使鈣由骨骼中的釋出。不過,根據美國奧勒岡州萊納斯鮑林研究院(Linus Pauling Institute)的報告資料,事實上只要鈣的攝取正常,並沒有充分證據顯示咖啡會影響骨骼的健康。」我的回應:事實上,萊納斯鮑林研究院的網頁上有這麼一句話:「目前的證據實在是太稀少,以至於無法表明喝咖啡會增加骨質流失和骨折的風險」。所以,「咖啡也可能影響鈣的吸收以及促使鈣由骨骼中的釋出」,實在是杞人憂天。有關維生素D,這篇文章是這麼說:「咖啡因事實上也是維生素D接受體的抑制劑,因此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進而減少骨質密度,造成骨質疏鬆。」我的回應:「維生素D受體」的功能是將血液中循環的維生素D引進細胞裡面。也就是說,「維生素D受體的作用」是發生在「維生素D吸收」之後。所以,「咖啡因是維生素D接受體的抑制劑,因此會影響維生素D吸收」,是一個邏輯錯亂的說法。還有,關於「造成骨質疏鬆」,請再看一次上面那句萊納斯鮑林研究院網頁上的話。有關鐵,這篇文章是這麼說:「根據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如果咖啡和餐點併用則鐵的吸收會由5.88%降到1.64%(滴濾式咖啡drip coffee)和0.97%(instant coffee即溶咖啡),但若咖啡能在餐點前1小時喝,則吸收不會改變;但即使餐點後一小時喝,則鐵的吸收仍與併用相同,失去分開的意義。」我的回應:這段文章所說的研究是1983年發表的Inhibition of food iron absorption by coffee(咖啡抑制食物鐵吸收)。也就是說,這是一篇將近40歲的老論文。那,為什麼這40年來沒有更新的論文呢?還有,更重要的是,這40年來有任何證據顯示喝咖啡會造成貧血嗎?如果沒有,那40年後還在談論喝咖啡會影響鐵的吸收,又有什麼意義?有關維生素B,這篇文章是這麼說:「咖啡因有利尿作用,這就表示水溶性的維生素包括維生素B,會因尿量增加而流失,咖啡因甚至會干擾硫胺(Thiamine),又稱維生素B1的代謝。不過,咖啡因會增加胃酸分泌,經由增加胃壁細胞分泌的內生因子,反而增強維生素B12吸收。」我的回應:就只不過因為咖啡因有利尿作用,就說喝咖啡會導致維生素B流失,是非常幼稚的邏輯。關鍵是在於,有任何證據顯示喝咖啡會導致維生素B缺乏嗎?有關鎂,這篇文章是這麼說:「根據發表在《生活科學(Life Sciences)》的小型研究,年齡在31~78 歲女性,如果喝咖啡,攝取到每公斤6毫克的咖啡因,則2小時後尿中即會排出鎂、鈣、鈉、氯、鉀、肌酸肝、和水。且鈣、鎂在腎小管的重吸收亦下降。」我的回應:「2小時後尿中即會排出鎂、鈣、鈉、氯、鉀、肌酸肝、和水」實在是非常可笑的說法。尿裡面有水,是值得大驚小怪嗎?尿裡面有一些礦物質,是值得大驚小怪嗎?我的總結回應:要知道,食物或飲料對健康的影響,是需要全面性的考量,而不是小心眼斤斤計較某一特定營養素的吸收或流失。只要是對整體健康沒有影響,那麼少吸收一點這個營養素,或多流失一點那個營養素,實在是無需大驚小怪。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在一周前(2022-2-15)才剛發表Caffeine and Health,指出咖啡因對健康的正面和負面影響。有關負面的影響,它是這麽說:「咖啡因會導致先前使用少量或沒有使用的個人的血壓暫時升高。咖啡因,特別是高劑量的咖啡因,會導致焦慮,如果在一天中晚些時候攝入,也會導致入睡困難。普通使用者突然停止咖啡因可能會導致戒斷症狀,通常在 1 到 2 天達到高峰,包括頭痛、疲勞和情緒低落。由於懷孕期間較高的咖啡因攝入量與較低的嬰兒出生體重有關,因此懷孕期間每天的咖啡因攝入量不應超過 200 毫克。」所以,這段話完全沒有提起康健雜誌那篇文章所說的「影響5種營養素吸收」。這篇JAMA文章的最後一段是:「一些研究表明,每天飲用 2 至 5 杯標準杯含咖啡因或不含咖啡因的咖啡可降低死亡率。在一些報告中,經常飲用含咖啡因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與降低罹患 2 型糖尿病和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有關。在其他報告中,含咖啡因和不含咖啡因的咖啡與肝癌、膽結石和膽囊癌的風險降低有關,但含咖啡因咖啡的潛在益處更強。飲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也與降低帕金森病和肝硬化的風險有關。」原文:咖啡喝太多、喝錯時間,影響5種營養素吸收?
-
2021-12-03 該看哪科.腦部.神經
酒精成癮怎麼辦? 醫:一張表看懂成癮程度、3種不同階段酒精戒斷症狀
在2014年有一則探討18-64歲國人酒精使用型態與醫療使用行為之關係的研究指出,青壯年及中年族群每天喝酒的盛行率分別為1.82%與4.82%,可能酒癮則分別為2.4%及2.27%,然而自2020年COVID 19疫情風暴席捲全球後,受影響地區之經濟及產業衝擊、日常作息模式、受限制的活動範圍,讓更多人產生焦慮、恐慌、憂鬱、人際衝突、正向社交及運動減少等導致心理疾患之因素,更是催生或惡化酒癮問題之溫床。國外報導甚至指出防疫在家限制型的環境下,許多人想處理對疫情的不安定感、消耗多出的閒置時間、化解人際疏離之煩悶情緒等原因,甚至會在螢幕視訊舉辦「網路聯誼會」,加上現今外送服務之方便,讓在家飲酒顯得更輕鬆也更難受控制,酒商反而受惠於疫情銷售量逆勢增長。 那如何評斷自己是否已經有飲酒過量甚至有酒癮問題?其實酒類品種眾多,濃度越高的酒類所能安全飲用的量自然就要越低,目前國際標準以喝下一罐350毫升啤酒為1 單位,其他酒類按單位換算可參考如圖一。男性若每日飲酒大於4單位或每週總計飲酒量大於14單位,女性每日大於3單位或每週總計大於7單位就是飲酒過量,可參考如圖二。 另外以下初步的四個題目符合任何一項,就有可能有飲酒過量問題,若符合二項以上請儘快尋求相關專業建議及治療。 酒精戒斷症狀群,會出現三種不同階段之症狀 當酗酒的病患有心戒酒,卻往往會產生酒精戒斷症狀群,隨著間隔停酒的時間愈長,則會出現不同階段之症狀:◎第一階段:停酒12小時內出現心跳加快、全身出冷汗、手抖、坐立不安、失眠、嘔吐、腸胃不適、頭痛、食慾不振等交感神經系統亢奮等症狀。 ◎第二階段:停酒12小時後至48小時,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心血管問題如血壓劇烈變化、心律不整、開始出現包含人聲交談或鳴響的聽幻覺、栩栩如生又景象誇張的視幻覺、口吐白沫合併抽搐的酒精性癲癇,此時若以傳統抗癲癇藥物治療效果不佳,須以迅速給予苯二氮平類藥物方能見效。◎第三階段:停酒48小時候至一週後,部分酒癮者會出現嚴重的意識混亂,會有情緒暴躁不受控制、言談內容怪異、記憶錯置、定向感喪失等酒精性譫妄症狀,此時病人無論生理上可能會有死亡風險,生活上可能因激躁與怪異不受控的行為造成自身或他人傷害。有酒癮的民眾決心戒酒時請尋求相關專業醫療團隊協助 建議有酒癮的民眾若下定決心戒酒請尋求相關專業醫療團隊協助,若單憑自身意志力想戒酒實屬不易,自行停酒得忍受十分不適之戒斷症狀及增加的死亡風險。戒酒的困難點除了戒斷症狀外,還有意志力得面對酒精誘惑的渴求感,目前針對渴求感的治療方面台灣已引進納曲酮(Naltrexon)以及阿坎酸鈣(Acamprosate )兩種藥物,經國際研究期刊顯示此二種藥物對於改善酒精的渴求慾望具有明確之療效,須經專業醫師評估後處方來確保藥物治療安全性。 關於酒癮治療及協助戒酒的部分醫院有相關管道可以幫助您,透過門診或住院等治療管道,提供相關戒酒藥物及心理治療,成功減少酒精戒斷症狀或是渴求酒精使用等行為,已幫助不少酒癮者改善飲酒問題。然而須持續保持警覺一件事:酒癮問題屬於慢性病,不易一次抗戰勝利即一勞永逸不再復發,仍然需要患者自我管理、家人朋友的支持、回復正常的人際與社會角色,才能遠離酒癮的深水危險區,進而重拾健康亮麗的人生。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8-01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靠藥物效果不佳 醫師:飲食控制最能有效挽救脂肪肝
因疫情而被迫停止的應酬文化,對男性來說是關於健康的最好消息。近幾年因飲食西化、多吃少運動,讓脂肪肝逐漸成為台灣人盛行的文明病。義大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蔡英楠表示,目前臨床針對脂肪肝治療尚無較有效的藥物,唯有多運動、飲食控制才是最好的治療良方。超音波可檢出脂肪肝,勿錯過三年一次免費健檢。蔡英楠表示,脂肪肝顧名思義就是脂肪堆積在肝臟細胞內,多數堆積的脂肪以三酸甘油脂與脂肪酸為主,根據不同程度堆積情況,嚴重程度也不同。「國民健康署提供40歲以上至64歲每3年一次免費健康檢查,千萬不要放棄自己的權益。」蔡英楠舉臨床案例,一名49歲李姓男子做成人健康檢查,發現體重過重,抽血發現肝指數輕微上升,經排除B型、C型肝炎等慢性肝炎問題,再以超音波體檢,發現有脂肪肝問題。有脂肪肝的患者通常與代謝症候群脫不了關係,蔡英楠表示,代謝症候群指的是:高血糖、三酸甘油脂、肥胖、高血壓及高密度膽固醇過低,這五項中有三項的患者,通常也有脂肪肝問題。脂肪肝較為正確的檢查方式須做肝臟切片,但因是侵入性檢查,一般醫師會建議先以超音波觀察。酒精性脂肪肝,病程進展快,務必定期檢查。蔡英楠說,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有人終其一生不會有問題,但其中約一、兩成會演變為發炎。當抽血發現肝指數過高,就代表肝臟有脂肪堆積,且可能有發炎現象,可藉由少吃、多運動恢復,如置之不理,約一至三成患者會轉變為纖維化、肝硬化,最後罹患肝癌,一旦肝臟纖維化就很難恢復正常。另外,脂肪肝也可能是因酒精造成,發炎、肝硬化、肝癌比例相對於非酒精性脂肪肝來得高,且病程進展速度更快,需定期做健康檢查,注意是否為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再向醫師或醫院減重門診尋求幫助。靠藥物效果不佳,飲食控制效果最好。蔡英楠表示,目前脂肪肝臨床治療藥物只有其中一類糖尿病藥物跟維他命E,但成效都不如靠減重、飲食及運動控制來得好。部分保肝食品也可能增加肝臟負擔,民眾不可不慎。飲食方面須注意少油、少糖,多吃蔬果類增加飽足感,少喝含糖飲料、少吃甜食、少吃精緻澱粉類食物等。但因這類食物很難突然戒斷,醫師進行衛教時,會先請患者將量減半,下次再減半,慢慢減少到完全不吃,這個方式比較能避免戒斷症狀出現。減重勿求快,以一個月減2到3公斤為目標。市售便當多高油高鹽,蔡英楠建議外食者,吃雞腿將雞皮去掉,選擇蔬菜較不油的店家,或飯吃少一點等,多攝取蛋白質、蔬菜,減少醣類及油類攝取,晚餐回家自己煮,三餐飲食均衡。運動方面則可遵守「333原則」一周運動3至5次以上,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藉由體重減輕達到有效改善脂肪肝。運動類型建議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騎腳踏車等。疫情期間建議到人少的時間地點進行,要做到有流汗、感覺到喘的程度,一般散步及家事勞動的成效有限。蔡英楠提醒,雖然減重能改善脂肪肝,但不建議快速減重,民眾可先以每周減少0.5公斤、一個月減重2到3公斤為目標,如幾周內快速減重10多公斤,反而對身體不好。脂肪肝年輕化,恐成下個世代的主要肝病。蔡英楠表示,近幾年各國研究發現,隨著醫療發達,B型及C型肝炎有良好藥物控制、治療,但肝癌人數卻沒有減少,且有年輕化現象,因此脂肪肝被認為可能是下個世代最被重視的肝臟疾病。蔡英楠建議,40歲以後需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注意是否出現代謝症候群症狀,血糖、三酸甘油脂、血壓、血脂、腹部肥胖等都需一起控制,藉由自主性少吃、多運動,將內臟脂肪減少,才能獲得健康生活。
-
2021-07-20 養生.聰明飲食
喝咖啡會成癮?不喝就頭痛? 「7症狀中3」,你可能得了咖啡因戒斷症
一杯充滿香氣的咖啡,是許多人上班或唸書時的良伴,更是日常生活的享受!然而,你是不是因為持續喝咖啡,一天沒喝就出現不舒服的狀況?像是頭痛、疲勞或昏昏欲睡、心情鬱悶或易怒、難以專心、類似感冒般的症狀?若自我評估後發現上述症狀同時存在三種,可能就有「咖啡因戒斷症狀」。攝取咖啡因的多寡 影響身體健康咖啡因對身體到底好不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吳尚樺藥師表示,咖啡因對身體的影響,因個體差異、攝取量與持續時間而不同。通常攝取30-300毫克的咖啡因,在休息狀態下,可提高警覺性與縮短反應時間,但重度攝取對於較敏感的族群,則可能觸發心律不整。此外,咖啡因會刺激腸胃道平滑肌蠕動,可能有助於改善便祕情況。然而,女性攝取過多的咖啡因,可能會降低骨密度、增加骨折風險,特別是鈣質補充不足的人,且咖啡因也會增加排尿量與次數,若有頻尿困擾的人建議減少攝取。咖啡因每日攝取量 有這些狀況應避免到底一天可以攝取多少咖啡因呢?吳尚樺說明,每個人用來代謝咖啡因的肝臟酵素能力強弱不同,加上身體狀況的差異,對於咖啡因適合攝取量也大不同。歐盟建議成人每日不超過300毫克,孕婦不超過200毫克;若有心臟病史、腸胃不適、失眠等問題,則應避免或減少。吳尚樺提及,可以透過市售現煮咖啡的紅黃綠標示,區分一杯的咖啡因含量:紅色為一杯含201毫克以上;黃色為101-200毫克;綠色則為100毫克以下。除了咖啡以外,紅茶、綠茶、能量飲、熱可可、可樂、巧克力棒也含有咖啡因,若合併使用,需注意總攝取量;此外,綜合感冒藥常添加咖啡因來改善頭痛症狀,若用此類藥品則需特別注意。避免戒斷症 從記錄咖啡因攝取量開始想避免咖啡因成癮及對抗戒斷症狀,吳尚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閱讀咖啡因含量標示並加以計算。通常戒斷症狀會發生在停用或攝取量降低至每天100毫克後1天之內,且持續2-9天,過去攝取越高,不舒服的症狀會越嚴重。當戒斷症狀發生時,可使用低咖啡因咖啡、花草茶等飲品取代,或是每週降低10%咖啡因,並用日記記錄。食藥署建議,面對戒斷症狀的不適,可找出調節情緒壓力的方法,像運動、聽音樂,加上充分休息、養足精神,一定能逐漸降低戒斷症狀帶來的煩躁與疲倦感。延伸閱讀: ·喝錯咖啡小心爆肥! 營養師揭「5種咖啡熱量排行」:連續喝一個月會胖2.4kg ·喝拿鐵就不怕鈣流失? 真相恐怕恰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