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搜尋
慢性病
共找到
2810
筆 文章
-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增5.7萬例「成長12%」 死亡個案8例
國內新增5萬721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萬7188例本土個案及28例境外移入,有24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8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日新增個案較昨日增加12%,今日可售41.1萬劑快篩,已售出20.5萬人份較慢。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7,188例本土病例,為27,776例男性、29,373例女性、39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9,620例)、桃園市(9,751例)、台北市(8,265例)、台中市(3,356例)、高雄市(3,153例)、台南市(2,073例)、基隆市(1,825例)、新竹縣(1,444例)、屏東縣(1,222例)、花蓮縣(1,018例)、新竹市(996例)、宜蘭縣(979例)、彰化縣(934例)、苗栗縣(650例)、雲林縣(476例)、南投縣(358例)、台東縣(357例)、嘉義縣(313例)、嘉義市(205例)、澎湖縣(117例)、金門縣(59例)、連江縣(1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8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6例具慢性病史、5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30日至5月9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日至5月8日。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5例男性、13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50多歲,移入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5月3日至5月10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9,191,84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684,461例排除),其中505,455例確診,分別為11,991例境外移入、493,410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5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3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50例、台北市343例、基隆市41例、桃園市36例、彰化縣16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7例、宜蘭縣6例、花蓮縣5例、屏東縣4例、苗栗縣3例,高雄市、雲林縣、南投縣及台南市各2例,新竹市、台東縣及嘉義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基隆連5天增死亡個案 致死率近萬分之七 遠高於北北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冠肺炎確診者死亡個案資訊,基隆市連續5天有新增個案,今年累計12人死亡。基隆今年本土確診人數為1萬7259例,據以計算確診死亡率逼近萬分之七,全台各縣市最高。雙北確診死亡率低於萬分之三,桃園不到萬分之一。基隆市去年染疫死亡個案為29例,今年爆發疫情後,指揮中心公布基隆今年4月9日、28日各新增1名死亡個案,4月30日增加2例。5月1日增加1例,6日、7日增加1例,8和9各添2例,昨天再增1例,已連續5天公布死亡個案,累計12例,加上去年29例共41例。衛生局長吳澤誠今天上午表示,基隆人口老化,部分長者染疫後成為重症病患,送醫不治。確診死亡個案年齡多比較大,尤其是疫苗還沒打全或洗腎、有慢性病的人,各縣市分析死亡個案狀況都差不多。中央公布的疫情資訊內容顯示,2020年出現新冠肺炎疫情,全台到去年底全共838例本土個案死亡,依居住縣市區分,新北市413例、台北市322例、基隆市29例、桃園市27例。今年本土疫情大爆發,雖絕大多數感染者無症狀或輕症,但仍陸續傳出死亡個案。中央昨天公布各縣市確診者死亡個案數,依序是新北市35例、台北市21例、基隆市12例、桃園市5例。若計算確診者死亡占比,以基隆市最高,接著是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基隆市共1萬7259例確診,12人死亡,占約萬分之六點九五。新北市14萬9331人確診,35人死亡,占約萬分之二點三四。台北市8萬293例確診,21人死亡,占約萬分之二點六二。桃園市6萬3906例確診,5人死亡,占約萬分之零點七八。
-
2022-05-11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 可望延後
衛福部原訂五月十五日實施健保部分負擔修正草案,但近期本土疫情爆發,反對聲浪四起,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天上午於立院受訪時表示,「相關事情在討論中」;下午在疫情記者會則說,「基本上朝向延後實施方向來做」。陳時中說,今明兩天將持續與相關團體討論,決定實施時程。衛福部四月八日公告,健保部分負擔調整新制於五月十五日正式上路,未來輕症患者未經轉診至醫學中心急診就醫,部分負擔將調高至八百元,慢性病等患者到基層院所檢驗檢查,起徵點為一千元。
-
2022-05-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衛福部號召社區醫院增開專責病房 確診採「原地收治」
國內本土確昨突破5萬例,尤其北北基桃醫療量能緊繃,空床僅剩3至4成,衛福部昨與各級醫院開會,希望社區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行列,未來若有住院患者後續確診,地區醫院採「就地收治」方式直接收治。南部某醫院護理師反應,受限法規無法拒絕病人接受醫療的權利,即便收治患者數已超標,仍然無法拒絕收病人,確診數暴增院內必須把量「硬扛下來」,導致專責病房爆滿,還得借用其他非專責單位病床,院內感控早已亮紅燈,且中央還要各醫院再開專責病房,速度早跟不上現行狀況。據了解,衛福部希望各層級醫院能拿出一定比例做專責病房,像是500床以上醫院,開出2成專責為原則、3成為目標;200至500床醫院,需開出1成做專責;至於200床以下醫院,則採量力而為,視各醫院需求來開設專責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會議中與各醫院開會交換意見,包括病房開設、人力調度、津貼補償等,希望社區中小型醫院加入開設專責病房,收治自己本來已在照顧、後續確診的病人。也會考慮醫護人力、感控措施,因應疫情升溫做出必要調整,以免無法進行醫療照護工作。目前國內醫療量能,全國專責及負壓病床總共10784床,空床數5816床,空床率53.9%。指揮官陳時中坦言,北北基桃較為吃緊,剩下3至4成,比中南部其他地區相對低。台灣社區醫院協會理事長朱益宏表示,過去專責病房屬於集中管理,例如醫院某樓層、某病房全皆為專責病房,若有內外婦兒等其他科別的患者確診,都會往專責醫院送。因應確診數增加,若住院期間驗出確診,未來盡量以就地收治,像是產婦若再社區醫院待產,確診就原地收治。朱益宏說,社區醫院原地收治住院且確診患者,前提是在輕症、無症狀情況,如慢性病診治、闌尾炎手術或超音波檢查等,若病情有變化,可能轉為中重症情況,超過地區醫院能處理範圍,需要用到加護病房情況時,會請縣市衛生局、中央協調轉診到區域醫院或醫學中心。「原地收治」確診患者,是否代表病房需符合感控條件?朱益宏說,過去在清零觀念下,專責病房要求嚴格,有許多感控設置,包括中間過度區、洗手設備、通風設備、獨立空調、負壓等,對地區醫院來說的確是較嚴格要求,雖然會議並未有結論,但尊重中央最後決議。朱益宏指出,社區醫院除了調查開設專責病房意願,也將調查各醫院開設防疫門診意願,中央屆時也會配送抗病毒口服藥物到門診定點,提供輕症、符合資格的確診患者可以投藥;此外社區醫院也有共識投入社區採檢站、視訊門診等,也呼籲民眾可就近到診所、社區醫院就醫,都可以得到好的治療。
-
2022-05-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染疫居家照護口服藥很難領到? 醫揪4大癥結點
本土確診個案暴增,口服抗病毒藥僅開處方3000多份,引來看得到吃不到的質疑。醫界人士認為,藥品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據點、醫師擔心賠償風險、採檢爆量延遲,是影響居家照護取得口服藥的4大癥結點。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嚴峻,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染疫者重症風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共採購2款口服抗病毒藥物,包括輝瑞藥廠的Paxlovid共70萬人份、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共5000人份。今年元旦以來,國內累計超過37萬名本土病例,單日確診數屢創新高,今天確診數正式突破5萬人大關。指揮中心日前已開放確診輕症或無症狀的居家照護者,可透過視訊看診,經醫師處方使用抗病毒口服藥物。這2款藥申請使用條件為:輝瑞口服藥須12歲(含)以上,且體重需要超過40公斤以上,發病5天內沒使用氧氣,具有風險因子,但未懷孕;默沙東「莫納皮拉韋」須滿18歲(含)以上,未使用氧氣且於發病5天內,無法使用其他建議藥物,且有風險因子,但未懷孕。截至5月9日,2款口服藥累計使用3122人份,包括輝瑞藥廠的口服藥使用2130人份、默沙東藥廠的莫納皮拉韋992人份。口服藥用量為何這麼少,多名醫師接受中央社記者電訪時,點出交互作用、開藥流程及據點、醫師恐有賠償風險、採檢爆量延遲等4大問題。「首先要考慮複雜的藥物交互作用」,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2款口服藥都有其用藥限制,效果較好的輝瑞口服藥與1000多種藥物有交互作用,包括許多種慢性肝腎疾病、三高、免疫製劑用藥等不得合併使用,而且病患往往會有共病及多重用藥的情況。指揮中心先前列出染疫重症的13種風險因子,包含65歲以上、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病、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及失智症、吸菸、BMI大於等於30、影響免疫功能的疾病等。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指揮官黃高彬指出,儘管收治的個案為重症高風險對象,還是會擔心交互作用對患者造成影響,必須先由醫師評估能否停用原本服用的慢性病藥物,才能使用口服藥。「口服藥開立流程及據點不足」是第2個問題,洪子仁說,先前僅開放醫院開立口服藥,直到近期才擴增至57家核心藥局,讓居家照護民眾也能用藥,且2款口服抗病毒藥對醫師而言都是全新的藥物,認識可能不夠,有待加強對藥物的認識,才能加速醫師開藥。黃高彬也認為,許多居家照護的送藥系統尚未建置完善,是開藥較少的主要原因之一,未來視訊、開藥系統等軟硬體設備架構完成,相信口服藥處方量也會隨之增加。「第一線醫師最擔心賠償問題」,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受訪點出第3個問題。他說,視訊看診、開藥對診所醫師而言是全新的流程與規定;然而,口服藥每人份要價新台幣2萬元,不少醫師都擔心若開藥後才被認定不符適應症,恐得自掏腰包賠償。林應然並指出,診所加入開藥據點條件嚴苛,必須要加入病毒核酸PCR採檢,或是發放快篩合約院所才能替居家照護者開立口服藥處方。「採檢爆量也會耽誤給藥用藥」,他說,根據規定,2款口服藥都須在發病5天內用藥,但如今PCR採檢爆量,許多人從採檢到報告出爐得等上好幾天,等藥師送藥到府或由病患家人代領藥,恐怕早已錯過黃金投藥時期。洪子仁建議,指揮中心應保留部分採檢量能,優先提供給65歲以上高風險族群,只要有症狀就直接PCR,一旦確診就立即給藥,加速採檢及確診流程,確保救命藥用到正確的對象身上。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增12例死亡 新北確診產婦「已列為重症死亡個案」
國內今日新增14例重症個案,其中有9例死亡個案,還有3例為公布過的重症死亡個案,共新增12例死亡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先前有位新北20多歲產婦過世,目前也列為重症死亡個案。羅一鈞說,先前一例死亡個案年紀最輕僅20多歲女性,為媒體已經關注過的新北孕婦,患有氣喘、貧血、慢性病史。在懷孕約30周時,不幸染疫後呼吸困難窘迫,緊急剖腹後胎兒沒保住,隔天孕婦過世,並診斷急性「肺動脈栓塞」合併「新冠感染」。還有5例重症個案,年齡介於20-40歲,因其他原因住院,例如車禍外傷、腦內出血等,入院後採檢出新冠感染,都入住ICU使用呼吸器,也算重症病例。個案增加感染普遍,很多共病出現這樣同時感染情況,針對醫療量能衝擊到專責需要增開,有合適隔離病房可入住。對於國內目前醫療量能狀況,病床10784床,空床率53.9%,相對北北基桃剩下30-40%,比中南部其他地區相對低。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確診增5萬780例「上升二成五」 新增死亡12例
國內新增5萬082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萬0780例本土個案及48例境外移入,有43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2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數字比過去增加25%,多為輕症增加,中重症比例沒有增加那麼快。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50,780例本土病例,為24,799例男性、25,964例女性、17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 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6,906例),台北市(10,283例),桃園市(7,006例),台中市(3,346例),高雄市(2,552例),台南市(1,774例),基隆市(1,734例),宜蘭縣(1,279例),新竹縣(933例),花蓮縣(759例),彰化縣(736例),屏東縣(680例),新竹市(658例),雲林縣(620例),苗栗縣(523例),南投縣(307例),台東縣(222例),嘉義縣(216例),嘉義市(138例),澎湖縣(64例),金門縣(43例),連江縣(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8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0例具慢性病史、3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8日至5月8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6日至5月8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18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60多歲,感染國家為美國1例、調查中47例,入境日介於今年4月20日至5月9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9,074,309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636,383例排除),其中448,323例確診,分別為11,963例境外移入,436,306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43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28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48例、台北市343例、基隆市41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6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7例、宜蘭縣6例、花蓮縣5例、屏東縣4例、苗栗縣3例,高雄市及雲林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台東縣及嘉義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最小重症 8個月大女嬰進加護
昨日增加四萬多例本土個案,另有廿一例重症個案,其中十二人死亡,另有一例八個月大女嬰在加護病房治療。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該名八個月大的女嬰為目前年紀最小重症個案,目前共有兩例一歲以下的幼兒確診重症案例,另一例為十個多月的小孩,同在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表示,該名八個多月大的女嬰,身體健康,沒有慢性病史,五月四日高燒到三十九度,家長帶至某大型醫院急診就醫,PCR篩檢為陽性。當時急診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先返家觀察。不過,返家兩天內,出現餵奶量下降、活力減退且發燒持續、局部抽搐,均為重症警示徵兆,家長再度抱至急診,院方評估後,情況危急,收治住院。羅一鈞指出,該女嬰於住院後,持續抽搐、低血壓,院方將她轉至加護病房,為求穩定生理跡象,施以插管,連接呼吸器,並配合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癲癇等藥物治療,呼吸心跳穩定,獲得改善。北市開設兒童專責門診,是否推廣全國,廣設兒童綠色通道?羅一鈞表示,之前就有縣市陸續開設兒童專責門診,例如,新北、台中、高雄等,只要符合防疫門診條件分流,均容許也鼓勵。昨新增七十一中重症個案,二十一人重症,其中六人未曾接種疫苗。另增十二例死亡個案,年齡在五十歲到九十歲,其中有三例未接種疫苗,十一人有慢性病史,死因多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多例屬於共病死亡,包含,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蜂窩性組織炎等。截至昨天,共有三三萬七四二例輕症、無症狀患者,占百分之九十九點七六,中症及重症患者合計七七七人。
-
2022-05-1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疫情延燒快篩試劑短缺 地方槓中央
本土確診連續三日突破四萬例,廿一例重症個案中有名八個多月大的女嬰,為目前重症年齡最小者,另新增十二例死亡案例。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確診數連續兩天下降,應是母親節周末效應所致,數字被低估,國內疫情仍持續上升,尚未達到高峰,預估高峰期落在五月廿日至六月十日,並於七月後往下降。七月戶外擬脫口罩、傳染病降級陳時中表示,到了七月,如果醫療量能充足,可望放寬邊境,並逐一鬆綁戶外或空曠場所等口罩禁令,並考慮將新冠肺炎從屬於強制管制的「第五類法定傳染病」降為一般管制的「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屆時不會蒐集及公布確診者數字。隨著疫情嚴峻,全台掀起快篩之亂,藥局外面湧現排隊人龍購買實名制平價快篩,前副總統陳建仁日前接受英國「衛報」訪問時表示,相關單位正在設法解決醫院量能問題,不過,政府沒有準備好足夠的快篩試劑,「現在愈來愈依賴快篩,卻沒有足夠存量」。陳時中昨公布快篩實名制最新剩餘數量,全國平均剩餘量低於百分之一,僅剩百分之零點九,相當吃緊,其中嘉義縣只剩百分之零點三,大部分在百分之零點五左右;疫情較嚴重的北北基桃存量略高於百分之一。四大超商、藥妝店及超市等八大通路昨也開始販售亞培快篩試劑,單支售價為一八○元,高於實名制的一百元;雖有民眾無奈說「藥局排不到,再貴也要買」,但仍因價格差距,並沒有預期的購買潮。鄭文燦:篩劑發快一點、多一點對於快篩實名制引發民怨,陳時中表示,民眾買不到與進貨條件及藥局販售時間有關,預計二、三周後壓力會逐漸減輕。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希望五月二十日前,全國每一戶家庭都有一份快篩試劑。另外,陳時中聲稱各縣市公費快篩都足夠供應,指北北基桃剩餘較多,引起地方反彈。北市府發言人陳智菡表示,地方快篩短缺是事實,中央應正視而非迴避,「不是去營造快篩劑很足夠的假象,這樣只會讓人覺得非常官僚」;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說,現在都是短缺狀態,希望中央配賦能快一點、多一點。昨增四萬○二六三例本土個案,十二例死亡個案多有慢性病史;八個多月大女嬰被列為重症,為目前年齡最小的重症個案,五月四日高燒卅九度就醫,PCR採檢陽性,醫師評估無礙而返家照顧,但狀況不佳,家長緊急抱至急診就醫,插管使用呼吸管,並接受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癲癇等藥物治療,狀況穩定。昨有一八五點七萬劑輝瑞BNT成人劑型疫苗抵台,為今年採購的首批疫苗,將優先提供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追加劑使用;七十七點七萬劑兒童劑疫苗預計五月十二日到貨,最快五月廿日前開打。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領口服藥物狂卡關 羅一鈞:簡化請藥SOP「打通關節」
指揮中心頻要求醫院開設專責病房,但現在醫護比已嚴重失衡出現離職潮。還有居家照護病人聯繫五家醫院都拿不到口服藥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過去核心藥局儲存點比較少,但後來有媒合更多領藥地點,目前流程上還有幾個關節要打通。台大藥學院院長表示,有確診的居家照顧病人為了拿口服藥,去五家醫院請領藥物都失敗,不是沒備藥就是對方只願提供慢性病藥,改使用健康益友APP掛號也要等十天才能看門診,甚至遇到不同行政區給藥開藥問題,錯失黃金期求助無門。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上周口服藥儲備點比較少,只有50個點,後來藥局也在媒合更多核心藥局配置。「目前該案問了很多家醫院沒有藥,應該是發生初期狀況,現在要打通關節。」例如有收到醫界反映,該藥是專案進口、沒有藥害救濟,需要填寫大量表格且做好告知解釋。他表示,未來會簡化持無須填寫同意書、領用表、切結書、紀錄表,以其他方式取得同意紀錄,希望讓醫師花多時間做重症因子評估和檢視慢性病藥物的交互作用。此外健保署也規劃,除了抗病毒藥申報碼外,也有網站可以讓醫師免卡查詢病人用藥紀錄,並且帶出交互作用資料,節省醫師時間,部分情境也可研議改成電話問診降低資訊使用門檻,讓不熟悉手機操作的長者也可以利用。羅一鈞說,會持續針對開藥途徑,例如診所醫院視訊端門診持續加開,讓民眾更方便預約到抗病毒藥物門診。但他也要特別要提醒藥物藥足夠,沒有限縮對象不能拿藥,而是要讓過去習慣直接到診間看診拿藥,改成居家隔離拿藥,未來會持續移除障礙,讓居家民眾更方便領藥。面對醫護人力吃緊,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表示,一般確診者採檢後回家靜待結果,若PCR陽性,會透過健康存摺或自主回報系統回報,要搜尋有關遠距視訊門診。「目前醫院都在努力希望滿足需求看診需求,如果放寬電話問診,效率應該會改善,現階段都是不斷滾動改善。」對於國內口服藥物領藥困難重重,憂心藥物缺乏。陳時中表示,從來沒有遇過一個病人同時遇過這些情況的,每一關卡都碰壁,並表示目前有下放20幾萬份口服藥物,還有20萬馬上近來驗貨,已超過超過3%人口,數量不算少。
-
2022-05-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輕症去哪?亞東院長邱冠明:待在家是最安心選項
國內本土疫情持續升溫且還看不到高峰期,國內篩檢及專責病房亮量一再追加,外界憂量能相當吃緊。亞東醫院院長邱冠明出席疫情記者會指出,國內走上共存的可能結果,會有大量確診數增加,但希望不要影響到其他病人的需求,希望確診者能及早用藥,並提前準備好遠距設備及APP避免壓縮醫療量能。邱冠明表示,病毒演化過程充滿競爭,科學無法殲滅病毒,因此共存是可能的結果,但過去只有少數資源處理能夠處理確診者,若7日累計超過50萬確診時,當然會影響到其他病人的醫療需求,導致傷亡會大於確診本身的傷亡。因此他認為,居家照護是需要盡速落實,目前亞東醫院的專責比例不斷拉高,已經高過26%,但受到相繼居隔和確診的影響,急性病床只剩下不到62%,「專責滿了再開,開了又滿,滿了又開,不是可持續的好方法。」邱冠明指出,提醒民眾來醫院PCR採檢一定要更新手機,目前有超過2成失聯或電話不通。另外輕重症分流的人數,已經即將在昨天突破兩萬,可讓92%民眾在家等待身體病毒清零,8%需要醫院集中檢疫所資源。他表示,當國內選擇共存時,社區也可以進行居家照護,各級醫院基層診所當然沒有置身事外的正當性,大家都要一起面對。邱冠明說,疫情讓新北急診來診人次,來到十年平均最低點,但過去一個月迅速上升,採檢等需求急症需求人數超過8倍以上,希望攤平橘色急診實際掛號人次,也需要大量挹注社區篩檢和急診、門診的資源,但坦白說人數還維持上升趨勢中。同時他也表示,確診有症狀、有接觸,或快篩陽、PCR陽性等健保資料庫,透過健康存摺能讓確診者有機會知道資訊,再搭配自主回報系統,也可能透過簡訊收到的確診資訊,轉到縣市政府、照顧團隊,「目前一層一層考驗量能和時效,若覺得訊息有點晚,醫院等派發名單也很辛苦。」邱冠明說,目前有調整讓醫院上傳資料時,同步發簡訊,希望第一時間讓確診者得知訊息,希望幫助高風險族群早點取得抗病毒用藥,減少重症發展,避免排擠非確診者的醫療資源,都能獲得控制。至於用藥部分居家和集中檢疫所都啟動「遠距通訊診療」,希望讓他們早點取得用藥,但現在實務上因用藥複雜,包含有症狀、慢性病用藥等不同需求,除了遠距醫療APP外,「希望早點放行電話門診以提升效率。」「很多朋友問我怎麼處理確診狀態,我說家是最好的選擇,沒有明顯症狀,待在家裡等待病毒清零是最安心選項,畢竟集中檢疫所和病房都不是那麼舒服或合乎期待。」邱冠明呼籲,準備好數位接軌的軟硬體,可以執行遠距醫療關懷對話,必要時也有綠色通道,希望及早用藥避免重症,讓台灣醫療可持續進行。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增21例重症「12例死亡」八個月大女童高燒重症住ICU
國內今日新增4萬多例本土個案,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新增21例重症個案,有一名八個月大女童是最小年齡個案,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羅一鈞表示,今天公布21例重症個案中,裡面有12例死亡,為10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歲,其中3個案沒打過疫苗。死亡個案的12人當中,除了一人之外,其餘都有慢性病史,羅一鈞表示,多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且有共病死亡情形不少,包含心臟衰竭、急性心肌梗塞、蜂窩性組織炎、癌症等,因此醫院要加開專責病房,若有共病個案有其他住院需求,也要有隔離病室可以收治。至於21例重症病例中,新增一名八個多月大女童,沒有慢性病史,但從5月4日開始高燒到39度,有被家長帶到大醫院急診檢查,經PCR篩檢為陽性。後來透過醫師評估認為算穩定先返家觀察,但兩天內有餵奶量下降、活力減退情形且發燒持續,出現局部抽蓄,又再度帶到急診就醫,院方評估需要住院,且有警示徵兆發生。羅一鈞表示,住院中發現持續抽蓄低血壓,個案轉入加護病房,為穩定生命也插管街呼吸器,穩定呼吸心跳,目前使用瑞德西韋、類固醇、抗癲癇藥物治療,穩定狀況有改善,繼續處理中。「這一案是八個月大女童,是目前年紀最小重症個案,過去也有一例十個多月大小孩確診,也同樣還在ICU治療,但狀況也有改善,目前累計二例一歲以下兒童確診重症。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增4萬0263例「遇假日被低估」陳時中:高峰仍未到
國內新增4萬030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0263例本土個案及41例境外移入,有21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2例死亡。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內疫情持續再往上,還沒看到高峰,國外看來漸次往下降。陳時中表示,今日本土確診數字連續兩天下降,比前一天少了9%,可能是母親節周末效應,要看兩天才知道情況,相信這是稍微低估的量。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0,263例本土病例,為19,317例男性、20,936例女性、10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4,179例)、台北市(7,057例)、桃園市(6,358例)、台中市(2,099例)、高雄市(1,910例)、基隆市(1,480例)、台南市(1,448例)、宜蘭縣(992例)、屏東縣(773例)、花蓮縣(767例)、新竹縣(758例)、彰化縣(497例)、雲林縣(370例)、苗栗縣(340例)、新竹市(336例)、台東縣(276例)、南投縣(197例)、嘉義縣(180例)、嘉義市(131例)、澎湖縣(89例)、金門縣(17例)、連江縣(9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0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11例具慢性病史、3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3日至5月7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5日至5月7日,詳如新聞稿附件。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41例境外移入個案中,22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70多歲,移入國家均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23日至5月8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9,018,466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619,519例排除),其中397,504例確診,分別為11,914例境外移入、385,536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31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1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43例、台北市339例、基隆市40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及宜蘭縣各6例、花蓮縣5例、屏東縣4例、苗栗縣3例、高雄市及雲林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台東縣及嘉義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台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09 養生.聰明飲食
如何改善三高問題?營養師傳授心法教三餐這樣吃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易引起各種慢性病●三高不是中老年人專利,年輕人也要留意●健康飲食型態和體重管理,有助改善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問題,對身體的傷害極大,且互有加乘作用。根據衛福部統計,三高是國人十大死因的主要危險因子,例如高血壓會引起心血管疾病、高血脂易造成動脈硬化、高血糖則是糖尿病最困擾的問題之一。掌握好每種食物的分量三高數值出現赤字,是健康一大隱憂。WaCare專家、營養師張雁雲表示,要預防與改善三高,必須從飲食習慣著手。一般人的飲食模式,可遵循衛生署國健署的「每日飲食指南」,均衡攝取全榖雜糧類、魚豆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與堅果種子類。有三高民眾,應以「每日飲食指南」為標準調整分量,並注意少用煎、炸、勾芡的烹調方式。高血壓飲食原則,首要避免吃入過多調味料,可利用醋或水果增加風味,控制使用鹽、味精、醬油,更要減少食用加工產品及烘焙食品。張雁雲建議,可進行「得舒飲食」控制血壓,多攝取富含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重點放在全穀雜糧類和豐富蔬果量。腎功能不佳、腸胃道功能障礙者,不宜攝取過多礦物質及纖維量高的飲食,請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食物原形入菜更健康控制高血脂,要避免肥肉及所有油炸食品,攝取過多熱量就會造成肥胖、轉換成不好的膽固醇,進而影響血管健康。飲食要掌握多蔬果、多喝水,清除體內廢物並促進腸胃蠕動、降低血膽固醇。張雁雲強調,選擇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好油,像是橄欖油、芥花油或苦茶油等,或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較高的葵花籽油、大豆油,都有益控制血脂肪。高血糖該怎麼辦?張雁雲說,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導致血糖過高,所以要減少糖分及精緻澱粉,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穀物,可以延緩醣類吸收。要穩定血糖,三餐要正常、定時定量,少吃加工食品,多以食物原形入菜。飲食是預防及改善三高的不二法門,若發現健檢紅字,可嘗試少鹽、少油、少糖飲食要點,加上運動,就能遠離疾病的威脅。得舒飲食多食用豐富蔬果以及穀類、堅果和好油,以不飽和脂肪為主,肉類以魚肉、雞肉為主,減少紅肉攝取。強調天天蔬菜5份、水果5份,平均分配在三餐;烹煮以清淡口味為主,藉此降低血壓。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診所籲輕症從寬投藥 避免惡化
台北市長柯文哲主張抗病毒藥物從寬使用並把握用藥時機,從快篩陽到確診費時四、五天,會因此拖過用藥時間,建議快篩陽就要給藥。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高風險輕症病人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可避免重症及死亡,現在中、重症患者急速增加,應物盡其用把抗病毒藥物用在輕症患者上。王宏育說,大家還記得當年「克流感之亂」?那時規定公費克流感只有醫院可以開立,診所必須病人自費或以健保申報,所以發燒病人都擠到各大醫院急診。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免疫機能不佳的患者在惡化成中、重症前,就是剛發病輕症時,若能即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或許可以大幅減少惡化,基層診所武裝要足才能夠抗疫。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表示,日前一名大腸癌患者併肺轉移,還沒打第三劑疫苗時,因家人確診,他也被家人感染。前一天還好好的,隔天血氧濃度百分之九十八,感覺有些喘,診所警覺安排轉診到醫院,下午血氧就掉到百分之九十四,可看出新冠肺炎病程快速,如果能把握時間差先投藥,可以減少危險性。柯文哲說,快篩陽要給藥,法令、健保、保險等很多問題要解決,複雜問題不要幻想以單一方式解決,要很多方法同時上,看能不能將困難撐過去。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且目前口服抗病毒藥物在國內尚未取得藥物上市許可,是以專案方式提供病人使用,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一定要向病人或家屬詳細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取得同意後才可使用。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居家照護配套不足 確診28萬送藥不到2千份
此波新冠肺炎中、重症者八成為逾六十歲以上長者,依規定,六十五歲以上或有其他高風險因子者,輕症時就應使用抗病毒口服藥,但指揮中心迄今僅開出一千九百多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相較於每天數萬人確診,顯然多數確診者在發病初期無法獲得抗病毒口服藥。醫院臨床醫師指出,開藥流程繁瑣,視訊門診根本很難開立抗病毒藥。專家則示警,重症高風險病人要力求五天內給藥,否則會死傷慘重。指揮中心統計,目前居家照護收案逾十二萬人,但藥局發配居家照護確診者僅卅七人份口服抗病毒藥物。北部某醫院急診醫師表示,該口服藥只存放在特定醫院,開藥後得向存藥的醫院申請。因藥物交互作用多,若病人符合用藥資格,還需查詢雲端藥歷、做檢查,才能確定是否可以用藥,另需衛教病人停藥後的注意事項,流程長達兩小時,不但醫師勞累,也降低病人用藥意願。台北市開業小兒科醫師詹前俊表示,這波本土疫情爆發迄今已快一個月,總確診已超過二十八萬例,但最近兩天才被允許開立抗病毒藥物,且主對象為長照機構、護理之家等長照機構住民。上禮拜北市醫師公會開會討論,之後依照區域分配居家照護病人,由臨近診所提供照顧,因此,目前尚未針對任何一名居家確診者開立抗病毒藥物。在遠距視訊軟體方面,詹前俊表示,健康益友App介面不好使用,大多診所採用自家原本LINE帳號,主要服務老病人,開立一般症狀治療藥物,再由病人親友至診所藥局領藥。指揮中心終於允許診所開立抗病毒口服藥,但診所還沒收到健保開藥代碼,部分基層診所醫師想幫居家照護患者開立此藥,還得想辦法問到代碼。「符合用藥資格的病人能否在確診三到五天內取得藥物,是現階段防疫關鍵決戰點。」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表示,現在給藥速度不盡人意,許多人該用而未用,不但居家照護者的供藥還沒完全到位,連醫院開藥情況可能都不夠理想。然而,長者重症風險是年輕人的三倍到兩百倍,用藥後風險可減少八成以上。沈麗娟建議,政府應積極改善用藥流程,例如,減少開立處方限制,開放診所及藥局投入輕症者的診療、處方和衛教,以減輕醫院負擔。針對符合用藥資格的民眾,特別是常見慢性病共病,應提供更多友善的衛教資訊,強化病人對於用藥的認知,提升民眾用藥意願。
-
2022-05-0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宜蘭、屏東確診孕婦剖腹產 母子平安
宜蘭縣一名產婦懷孕38周,夫妻都確診,臨盆之際心繫胎兒安全;羅東博愛醫院醫護前天全副武裝替她剖腹接生,母子均安,男嬰正密切觀察是否染疫。屏東縣也有名確診孕婦剖腹生產,男嬰PCR採檢為陰性。負責替宜蘭確診孕婦剖腹生產的醫師陳達說,新冠病毒主要攻擊呼吸道系統,確診婦人懷孕36周以上屬高風險產婦,趁足月盡早生產,減少感染期間產婦與胎兒健康風險;為了保護醫護人員與母胎安全,更要考慮到嬰兒出生後如何預防不被感染,醫院動員麻醉科、婦產科、開刀房與感染科醫護十餘人協力接生。參與手術的醫護人員穿著全套防護隔離衣,在悶熱不透氣環境中進行1小時的手術,男嬰前天下午4時出生,哭聲響亮有活力,感動了在場醫護。屏東基督教醫院前天也替確診產婦剖腹產。主治醫師林鈺蓉說,產婦25歲,懷孕36周過6天,5日下午定期產檢結束後採檢PCR陽性確診,隔天發高燒39度,經視訊問診,考量產婦有子癲前症,屬高危險妊娠,決定7日提前剖腹生產。屏基7日動員10多名醫護,完成屏東縣首例確診孕婦剖腹產手術,母子均安,男嬰體重3020公克PCR採檢為陰性。醫護人員說,手術室傳出嬰兒哭聲時,現場醫護都覺得是最美妙的聲音。孕婦確診 4症狀快就醫【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全國各地接連傳出孕婦確診,台南市婦兒安診所副院長莊曉婷昨天提醒,孕婦染疫風險沒比一般人高,但高齡、過重及有慢性病孕婦,確診後併發重症機率會比一般人高,要特別注意有發燒、咳嗽或早產跡象、胎動減少等症狀都要趕快就醫,也要特別注意家人傳染新冠肺炎。她說,很多孕婦會說「我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染疫。」但如果先生或其他親密接觸家人染疫又沒症狀,很可能會傳染給不出門的孕婦,建議孕婦在家中要注意防疫,特別是家人共用的門把、廁所要注意消毒,而且無論何時想摸口鼻,都要先把手洗乾淨。
-
2022-05-09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118、增12死 雙創新高
昨天國內新冠本土案例四萬四二九四例,雖較前一日減少,但指揮中心認為可能是假日效應,值得警惕的是新增一一八例中、重症個案與十二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公衛界建議政府要加速長者施打疫苗,居家照顧者獲得抗病毒藥物的流程也應更簡化,避免中、重症人數上升。陳時中:不排除繼續開放邊境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表示,本土個案數雖略降,但恐為周六效應,疫情是否真的平穩還需觀察。雖然疫情嚴峻,但陳時中表示不排除繼續開放邊境,「之前觀察國際疫情就認為約七月可開放,現在要開放也可以」,不過,現在本土病例多,若國外確診病例又入境,恐對國內醫療造成壓力,等疫情下降,醫療量能有的時候就會開邊境。英國媒體報導預測台灣因解封太快且準備不夠,今年夏天前恐有一波新冠死亡潮。陳時中表示,不管國內外媒體專家都會做預測,指揮中心會參考,盡量控制好疫情。國內新冠中、重症個案持續增加,昨新增一一八例中重症個案,其中一○六例中症、十二例重症。目前中症累計個案六○六例,占百分之○點二一;一○一例重症,占百分之○點○四。長照接觸者快篩陽 直接給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五男七女,年齡六十多歲至九十多歲,其中六例未打疫苗,多有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史。為此,疫苗施打獎勵將持續至五月三十一日,六十五歲以上施打疫苗,可獲五百元衛教品。在用藥方面,指揮中心公布住宿型長照機構的確診者密切接觸者,只要快篩陽性,不用等PCR結果就可給予輝瑞口服抗病毒藥物,以降低高齡染疫者的中重症風險。指揮中心昨天起鬆綁密切接觸者定義,僅匡列同住親友、同住宿舍者,而職場接觸者則無須匡列。陳時中表示,經學校或企業等匡列居隔者自昨天起解除居家隔離,並依相關指引採取自主應變措施,包括實施防疫假、停課等。輕症隔離縮為七天 不能回溯至於輕症確診者隔離天數昨天起從原本十天縮短為七天,但並未回溯,也就是五月五日確診者與五月八日確診者將在同一天解隔。對此羅一鈞解釋,和地方政府溝通,若採回溯施行將造成行政負擔,來不及開立解隔證明。昨新增本土病例為兩萬一○八一男、兩萬三二○○女、十三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五歲至九十歲以上。個案分布以新北市最多,新增一萬七九四八例,其他染疫人數較多縣市依序為台北市八二一三例、桃園市五四九一例、台中市二三五八例與高雄市二○一○例。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抗病毒藥可用於輕症 醫:藥物應盡其用 避免中重症
口服抗病毒藥物可用於輕症確診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3天前配發2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高雄市醫師公會理事長朱光興表示,COVID-19病程快,基層醫師快速反應有助治療。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王宏育表示,高風險輕症病人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避免進入重症及死亡,現在中重症患者急速增加,對新冠肺炎的防疫「毋係餓死、就係飽死,不要想著嘟嘟好」,應物盡其用在輕症上。高雄市診所協會理事長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高雄市衛生局表示,目前高雄醫療防疫量能截至昨天統計,第一級負壓及專責病床有1694床,空床率還有8成;第二級加強型防疫旅館有484床,還有451床空床;第三級居家照護有5472人。高雄民眾到高雄市1111家基層診所看診,就可以領取免費快篩試劑。朱光興表示,一名大腸癌患者併肺轉移,有打了兩劑疫苗,還沒打第三劑時,因家人感染,他也被家人感染。前一天還好好的,當天血氧濃度98,感覺有些喘,診所警覺安排轉診到醫院,下午血氧就掉到94。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病程快速,如果能把握時間差先投藥,可以減少危險性。王宏育說,大家還記得當年的「克流感之亂」?那時規定公費克流感只有醫院可以開立,診所必須病人自費或以健保申報,所以發燒病人都擠到各大醫院急診。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免疫機能不佳的患者在惡化成中重症前,就是剛發病輕症時,若能及時給予抗病毒藥物,或許可以大幅減少惡化,基層診所武裝要足才能夠抗疫。楊宜璋表示,中央下放居家照護基層診所可開處方箋,因抗病毒藥物與一些慢性病會有藥物衝突,醫師評估時要謹慎。楊宜璋說,目前 COVID-19口服抗病毒藥物尚未取得藥物上市許可,是以專案方式提供病人使用,不適用藥害救濟,醫師一定要向病人或家屬詳細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並取得其同意後才可使用。經醫師診斷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者,需嚴密監視其用藥後狀況,並確認病人確實完成完整療程,並加強不良反應監視及通報,以保障病人權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配發2萬人份藥物到全台57家核心藥局。高雄市目前有兩家「核心藥局」,南高雄一家、北高雄一家,基層診所反映,因為核心藥局假日也會休息,應開放一些「衛星藥局」配合。楊宜璋建議,也可配到有參加居家照護的診所或是有PCR診所。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開口服藥超麻煩 藥界專家籲3方改善促5天內給藥
本土病例暴增,輕症累計28萬7808人,重症101人當中有82人是60歲以上長者,101人當中有66人已死;中症606人當中490人是60歲以上,每天都有人惡化為重症。65歲以上或有其他13項高風險因子者,理論上輕症時就應接受抗病毒口服藥,但指揮中心統計,現僅開出1959人份口服抗病毒藥,從藥局發配到居家照護者只有37人份。台灣大學藥學專業學院院長沈麗娟表示,台灣符合用藥資格的病人能否在確診3到5天內取得藥物,是現階段防疫關鍵決戰點,有即時用藥,重症風險減少八成以上,不夠積極用藥,中重症病人會持續增加、擠壓醫療量能,其他病人就有額外死亡。急診醫師則反映「開藥有夠麻煩」,平均一人得花2小時跑流程,不少具適應症的長輩也會因怕麻煩而不同意用藥。「真的很麻煩!」北部某醫院急診醫師說,現在抗病毒口服藥領用條件很寬,但藥物只存放在特定醫院,開藥後得去跟存藥的醫院申請,才能領到。除了領藥麻煩,開藥也很麻煩,急診醫師說,如果病人符合資格也願意用藥,首先要查雲端藥歷。急診醫師表示,藥物交互作用多,要先查看病人雲端藥歷,確定他可不可以吃。有時還要抽血檢查肝腎功能,如果腎功能不佳,要減少劑量或換藥。有些慢性病的藥必須先停,要交代病人停藥後要注意什麼事情,例如血壓、血糖等,資訊非常繁瑣。急診醫師算一算,整個流程走完,開一份藥大概要2個小時,光想就覺得累了。「很多長輩發現吃藥這麼麻煩,就決定不要吃了。」急診醫師表示,就算很努力向病人說明用藥的重要,還是曾經一個早上就被三個符合適應症的長輩拒絕。後來他遇到確診老人單獨來急診的,都會很猶豫要不要直接放棄詢問,如果有年輕人陪同一起來,才會考慮說明。沈麗娟根據台灣資料分析,重症機率隨年齡升高,49歲以下低於萬分之7,50多歲就增為3倍(0.23%),60多歲是10倍(0.82%),70多歲30倍(2.13%),80多歲120倍(9.27%),90多歲高達200倍(14.8%)。沈麗娟表示,在走向共存的路途上,這群人傷亡最慘重,抗病毒口服藥是他們的救命藥,要趕快取得,根據國際實證,三天到五天內一定要給藥,黃金時間過後就來不及了。現在給藥速度不盡人意,許多人該用而未用,不但居家照護者的藥還沒完全到位,連醫院開藥情況可能都不夠理想。沈麗娟建議,可從三方面著手,讓給藥流程更積極順暢。首先是政府端,應減少開立處方限制,雖然這是緊急授權的藥品,所以需要填寫很多表單、同意書,在承平時期可以慢慢講沒關係,但現在是緊急狀況下,法規上還要這樣用嗎?看到要填這麼多表格,病人也會怕怕的、不敢吃。再者是醫師和藥師,沈麗娟建議,善用雲端藥歷自動檢核機制,可讓診所及藥局更多投入輕症病人的診療和處方,減輕醫院負擔。急診醫師也說,如果高風險輕症病人可以去門診,有藥師、個管師幫忙說明,可能會比較順利。沈麗娟表示,抗病毒口服藥的藥品交互作用多,社區藥師可提供衛教,不須佔據醫院急診室的時間。對於符合用藥資格的民眾,特別是常見的慢性病共病,要提供更多友善的衛教資訊,強化他們對於用藥的認知,當人們更主動積極的去詢問用藥的可能性,也可望由下而上促使流程改善。
-
2022-05-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孕婦染疫母子雙亡 產科醫:孕婦最怕的是這個問題
新北市20歲打過一劑疫苗、懷孕28周女子確診新冠肺炎,連續高燒送醫母子都不治,引發很多孕婦的恐慌,台南市婦兒安診所副院長莊曉婷表示,高齡、過重及有慢性病孕婦,確診後併發重症的機率確實比一般人高,要特別注意一旦有發燒、咳嗽或早產跡象、胎動減少等症狀,都要趕快就醫,也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親密的家人傳染新冠肺炎。台南市今天確診病例為1319人,市府下午舉辦疫情記者會,針對孕婦染疫相關問題,特別邀請婦產科醫師莊曉婷說明。莊曉婷表示,孕婦染疫風險並沒有比一般人高,但是針對高齡、體重過重,或是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孕婦來說,染疫後併發重症的機率比一般的孕婦高,特別是在懷孕29周之後的孕婦,一旦染疫,流產、早產、胎死腹中、剖腹產或發展成為子癲前症的機率也較懷孕前期高。她表示,很多孕婦最關心的問題是「如果染疫孩子生出來畸型的風險是否會增加?」,目前雖然相關的研究不多,但還沒有證據顯示會增加畸型風險,而很多產婦因為高齡等因素,需要做侵入性的檢查像是羊膜穿刺等,即使孕婦確診,因為病毒主要集中在呼吸道,血中的病毒量並不多,還是可以做這些檢查,至於是否可能會垂直傳染給胎兒,目前的研究顯示是有可能,但機率小於2%,而且寶寶的症狀也不會太嚴重。她指出,很多孕婦會說「我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染疫」,但其實身邊可能會有一些「豬隊友」,如果先生或其他親密接觸的家人染疫又沒有症狀,很可能會傳染給不出門的孕婦,建議孕婦在家中還是要注意防疫,特別是家人共用的門把、廁所等,都要注意消毒,而且無論何時想摸口鼻,都要先把手洗乾淨。她提醒孕婦在疫情期間,要特別注意個人症狀與產科症狀,個人症狀包括發燒、咳嗽及呼吸困難,有些人自己發燒卻沒感覺,孕婦一天應該要多量幾次體溫,不能只量一次,但是也不要對疫情太緊張,像很多孕婦到懷孕後期,因為肚子大、身體前傾時很容易壓迫覺得會喘,應該先端正坐姿、深呼吸後,通常就能恢復正常,如果一直覺得喘才要注意。而產科症狀則包括破水、落紅及肚子痛等早產症狀,還有胎兒有時候在睡覺會胎動變少,孕婦要特別注意,可以吃一點甜的、刺激孩子的活動,或是搖一搖肚子,如果胎兒都沒反應,需馬上就醫,萬一孕婦已有缺氧的情況,可能馬上就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而如果已在餵哺期,莊曉婷提醒也要特別注意當媽媽與幼兒接觸時,可能透過呼吸道或接觸傳染,都要特別注意洗手、戴口罩。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英媒示警台灣夏季前死亡率引爆...陳時中指「會參考」 不排除續開邊境
台灣疫情以來自詡為防疫資優生,但今年4月開始新冠肺炎疫情狂飆,已連兩日單日確診逾4萬人。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台灣短短數周內單日確診從數百例飆到數萬例,正面臨垂直感染軌跡的可怕前景,今年夏季前恐引爆前所未見的死亡率。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國內外媒體專家的疫情預測會參考,希望趨吉避凶,盡量把疫情控制好。另外,在疫情嚴峻的同時,陳時中表示,不排除繼續開邊境。之前就預測國際疫情大約7月可以開邊境,事實上現在要開也可以開,但現在本土病例這麼多,如果國外又來十幾例或幾百例,對國內也是壓力。他說,不是擔心進來台灣會造成傳播,是擔心對醫療造成很大壓力,現在沒有立刻開放是為了保留醫療量能。當疫情往下降,醫療量能充足時,就會往下開放。針對醫療緊繃,台北市長柯文哲說,未來一個月除了急診刀可能都得停。陳時中表示,應該是說慢性病處理可以延遲的刀就延遲,緊急的量能還是要維持。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桃園今+5494! 鄭文燦:65歲以上確診率上升要注意
桃園今天新增5494本土確診,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今天確診人數比昨天6882人下降約2成,但目前還是陸續有確診個案,不代表每天都會下降,桃園65歲以上長者確診率略有上升,目前約6%,將密切注意。鄭文燦表示,桃園目前檢驗數量還很龐大,代表民眾有症狀或者快篩陽性後,正在送醫院檢驗途中;分析桃園病例,65歲以上長者確診率略有上升,雖然桃園長者疫苗接種3劑7成多是六都最高,但還是有一部分沒有打,且慢性病也是高風險族群,要特別注意。鄭文燦指出,桃園輕症居家照護的確診者採取「7+7」為原則,新版居隔規定實施以後,目前居家隔離人數1萬7449人,目前確診者採7+7方案有3萬687人,數量非常龐大。鄭文燦說,巨蛋體育館採檢站是快篩陽性綠色通道,採檢確診率超過9成5,平均每天有5000、6000件採檢量;目前醫師公會協調24診所參加基層採檢行列,已經陸續上線中,將公布衛生局網站。鄭文燦指出,目前有醫院參加線上視訊診療,也有診所參加該機制,會由第一線的醫師做線上診療,由護理師線上關懷照顧,如果開處方簽也會由附近的藥局由藥師來送藥服務,目前這類遠距醫療的方式已慢慢上線。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天新增12染疫死創新高 6人未接種疫苗
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居高不下,染疫中重症個案也持續增多。今天新增118例中重症個案,其中有12例死亡,皆創下這波疫情新高。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例死亡個案中,有六名個案未接種疫苗。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新增118中重症個案中有106例中症、12例重症,死亡12例個案中有四例為中症轉為重症死亡。目前28.8萬人約99.75%為輕症,中症累計個案606例,占0.21%、101例重症,占0.04%;中重症個案已有47人解隔。12例死亡個案為五男七女,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其中六例未接種疫苗,多有糖尿病心血管等慢性病史,四例重症個案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三位未接種疫苗,一位接種過一劑。其中一名為30多歲女性,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和先天疾病,未接種疫苗,於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瑞德西韋。另外,中症新增一例小於10歲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個案玩一歲多男童,本身有神經慢性疾病,染疫後發病發燒五天,合併喘、呼吸不順等症狀,就醫採檢陽性,因為肺炎關係住院觀察。羅一鈞也表示,並非中重症個案才可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無症狀、輕症個案,只要符合65歲以上或有重症高風險因子者,經醫師處方口服抗病毒藥物就可使用。中重症個案則由醫師評估最適合之各類治療藥物。羅一鈞表示,已簡化領用口服藥物流程、增設各縣市應變醫院、專責醫院及核心藥局配置點,提升藥物取得可近性。目前輝瑞藥物已用1249人份、默沙東已用710人份,共開出1959人份。隨著鋪貨增加開設點,開立處方便利性會再提升。不過羅一鈞表示,藥物目前多集中在醫院和集中檢疫所開立,藥局端的藥物剛鋪貨下去,藥局只發出37人份,正在打通處方到領藥的細節,也會開始讓民眾持處方箋,讓家人可去核心藥局以外的地方領藥,後續應該會設更多據點。他說,很多統計為了不要加重第一線負擔,通報回傳會有時效性的問題,之後透過健保署的開藥碼勾稽和統計會比目前更準確、時效性更好。
-
2022-05-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本土+4萬4294例略降 增12死其中6例未打疫苗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居高不下,今天新增本土個案4萬4294例、境外移入個案67例。另有12例死亡,創本波疫情最高。本土疫情仍以新北市最為嚴峻,新增1萬7948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今天個案數較少,相近是因為周六效應,疫情是否真的平穩,還要看這兩天的數據。今日新增4萬4294例本土病例,為2萬1081例男性、2萬3200例女性、13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萬7948例)、台北市(8213例)、桃園市(5494例)、台中市(2358例)、高雄市(2010例)、台南市(1322例)、基隆市(1310例)、宜蘭縣(884例)、屏東縣(695例)、新竹縣(688例)、花蓮縣(649例)、彰化縣(536例)、新竹市(515例)、雲林縣(398例)、苗栗縣(375例)、南投縣(260例)、台東縣(224例)、嘉義縣(205例)、嘉義市(111例)、澎湖縣(54例)、金門縣(28例)、連江縣(17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日新增12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5例男性、7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其中11例具慢性病史、6例無疫苗接種。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18日至5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28日至5月5日。今日新增67例境外移入個案中,33例男性、3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50多歲,分別自日本(3例)、加拿大(1例)移入,另63例移入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0日至5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5萬7271例確診,分別為1萬1872例境外移入、34萬534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19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0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38例、台北市337例、基隆市38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及宜蘭縣各6例、花蓮縣4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3例、高雄市及雲林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及台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增4萬6536例、死亡11例 境外+159例
國內新增4萬653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萬6377例本土個案及159例境外移入,有5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確診個案中新增11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著病症數變多,中重症比例仍會升高,也跟地方政府開會因應。昨天落地採檢共篩1132人,陽性者有56人,陽性率為4.95%,航班仍以越南入境的陽性率相對偏高,早上六個航班檢驗共67人,沒有人陽性。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46,377例本土病例,為22,270例男性、24,093例女性、14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16,670例),台北市(9,245例),桃園市(6,882例),台中市(2,517例),高雄市(2,163例),基隆市(1,910例),台南市(1,352例),宜蘭縣(840例),花蓮縣(803例),新竹縣(788例),屏東縣(584例),彰化縣(517例),新竹市(457例),雲林縣(369例),苗栗縣(338例),南投縣(266例),台東縣(261例),嘉義縣(188例),嘉義市(110例),澎湖縣(74例),連江縣(22例),金門縣(21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11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7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4月24日至5月3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30日至5月4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159例境外移入個案中,75例男性,8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菲律賓(4例),捷克、日本、泰國及美國(各1例)移入,另151例移入國家調查中。入境日介於今年3月12日至5月6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8,882,85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568,101例排除),其中314,983例確診,分別為11,811例境外移入、303,118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0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892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432例、台北市333例、基隆市36例、桃園市32例、彰化縣15例、新竹縣14例、台中市及宜蘭縣各6例、花蓮縣4例、苗栗縣及屏東縣各3例,高雄市及雲林縣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台南市及台東縣各1例;另15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
2022-05-07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狗咬人看外科,人咬狗看哪科?
醫院掛號台。病人帶了一條狗:「你們科別那麼多,要掛哪一科?」掛號小姐:「是狗咬人?掛外科!」病人搖搖頭。掛號小姐:「那是人咬狗?掛精神科!」狗會咬人,是常識,因此,被狗咬,只能自認倒楣,但如不甘心,反咬狗一把,就是精神有問題了!狗咬人,人不會反咬回去,這是人的智慧,古語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要活得長壽又健康,除了知道人不能咬狗之外,也要對有關身體健康的知識多多掌握。疫情嚴峻之際,人人自危,而COVID-19病毒經由空氣泡沫傳染,傳染力強,為避免得到感染,第一步就是戴上口罩,連狗也有主人幫牠們戴上口罩。人人都知道怎麼防範,因為這是急性傳染病,大家會怕,但對於慢性病感染後,例如BC肝的感染,因為通常不會立即有症狀,一般人的警覺性就不那麼高了。有些疾病是飲食、生活環境來的,例如常見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長期不控制會引起心肌梗塞,會引起腦中風,一般人的警覺性就更低了。此外,人體的各個器官是由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隨時會惡化成癌症,而在癌症的初中期,通常也是無聲無息,等到症狀出來再來求醫就來不及了。因此,了解「狗咬人、人不咬狗」的大道理,了解透徹之後,運用在肉身打造的人體健康保健,才能永保健康,過著彩色的人生。●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酪梨」不只可減肥,還是「天然防皺霜」!預防醫學名醫教你4大「養肌飲食」吃出好氣色
避免皮膚乾皺老,要記得維生素E也是抗氧化王。若跟著維生素C一起吃,雙強聯手,護膚、淡化斑痕效果1+1大於2。若要說最健康的表情是微笑,那最不健康的表情我認為應該就是生氣時的臭臉了。懶人也能變美麗的方法,除了少用點成分複雜的化妝品、保養品,最該注意的,就是訓練自己的彈性,能從多個角度看一件事情,別動不動發怒、生氣。老愛與人為敵的A型性格,天天不定時炸彈一般,隨時都有可能暴怒飆罵,如果是這樣,那心血管方面的疾病要很注意。比起其他情緒,憤怒最容易令身體元氣大傷,尤其在你感受到壓力的狀況下。生氣讓身體產生毒素,毒素隨著血液流到頭面部,在臉上顯化為明暗不一的色斑、毛囊炎、暗瘡,讓人變成花花臉。你去看那些脾氣特別好的智者長者,或是出家人、練氣功的人,是不是不用化妝,臉色卻都自然紅潤有光。心平氣和給人好臉色,靠修心迎來的好氣色,不用修圖都出色。洛桑醫師強調,我常勸人去晒太陽,不過愛美的女性都會說:「蛤,紫外線不是很傷皮膚,怕晒老了不好看。」千萬別因噎廢食,為了減輕負擔,很多東西都可以丟掉,唯獨這陽光,人不能不要。全光譜的太陽光擁有完整的波長與能量,能幫助排毒、促進新陳代謝、合成鈣質、修復細胞、健全免疫、叫你睡得又香又甜,還讓你心情美麗。拒絕陽光,那健康肯定黯淡無光。若經常閉門不出,又不懂釋放壓力,體內破壞性自由基太多,更容易令皮膚提早老化、又皺又乾。洛桑醫師解釋,其實只要避開太陽最烈的時間、不要晒到變紅受傷,再加上營養均衡就沒問題了。做日光浴紓壓、擁有漂亮美肌,魚與熊掌可以兼得。哪些營養對皮膚特別好來看看哪些營養對皮膚特別好,想養好膚質你可以靠這些:維生素C:芭樂、櫻桃、香椿它能抑制黑色素生成、預防黑斑產生、協助身體製造膠原蛋白、中和有害自由基,並且在你受傷時幫你呼呼,加速傷口癒合。這樣的好東西,當然要省著用,人一緊張,會大量消耗維他命C,經常寬心調息學放鬆,可減少莫名其妙的營養損失。想要皮膚漂亮,或是術後恢復中的人,推薦你吃芭樂,它的維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兩倍以上。還有櫻桃也很好,很多人探病喜歡帶櫻桃,我覺得很可以。至於茹素者常吃到的香椿,一小把就有255毫克的維生素C含量,也算是非常高。情緒穩定的人不容易顯老,吃不多但營養都夠,就是因為他們省心省力特別會省。減法養生,避免不必要的情緒大波動是最省的。維生素E:芡實、葵瓜子、芝麻醬、酪梨、杏仁、橄欖、菠菜、奇異果避免皮膚乾皺老,要記得維生素E也是抗氧化王。若跟著維生素C一起吃,雙強聯手,護膚、淡化斑痕效果1+1大於2。攝取維生素E的來源很多,四神湯裡的芡實、葵瓜子、芝麻醬、酪梨、杏仁、橄欖、菠菜、奇異果都可以。皮膚黯淡無光,補了營養卻不見改善,則有可能是「心毒」害的。愛生氣的人,臉上容易長斑、膚色不均勻,而心情陰沉的人,老擺臭臉,通常肌膚也是暗沉不明亮的。告別厚重底妝,每天心情像彩虹,才是肌膚自然而然晶瑩透亮祕密。水分乾燥是皮膚的頭號敵人。提到水潤肌,除了表層的滋潤與保濕外,喝足夠的溫熱開水,相當於充實後勤補給,也能預防乾燥、長細紋。記住一多兩少當個水美人:「多喝水、少吹冷氣、少洗燙水澡。」長時間待冷氣房,橘子都能變成橘子乾,更何況是人。洗澡不是洗越熱越能促進循環,想要促進循環,勤快一點自己去運動,或打靜脈雷射也可以。靠燙水澡洗出好循環,反而沖走油脂與角質保護層,皮下組織失去屏障老得特別快,一不小心洗成過敏肌,弊大於利。水溫以放鬆、舒適為宜。越洗越嗨那就是太燙了。此外,洗澡泡澡時身體會排出大量水分,建議在沐浴前先喝一杯溫熱開水,排毒效果更佳。不管運動、洗澡,喝水都是事先補水比事後牛飲來得好,能減輕心臟負擔。別讓你的膠原蛋白一去不復返肌膚從25歲左右開始老化,也差不多就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什麼都沒做,膠原蛋白流失的速度將大於生成的速度。皮膚組織塌陷、凹凸不平、整張臉垮下來,都是因為膠原蛋白的支撐力不夠力所造成的結果。好險,你若維生素C跟蛋白質都充足,身體自己就會合成膠原蛋白。比方說高麗菜炒豬肉片,高麗菜富含維生素C、豬肉是蛋白質,這就是一道可以幫助肌膚保持彈力的家常菜。或是山藥雞湯、南瓜蝦盅、吃鳳梨配煎荷包蛋,只要吃進維生素C加蛋白質的組合,等於收下了青春永駐的祝福。學會合成,再來了解一下怎樣預防損失。「減少自由基的破壞」是重點,避免熬夜、避免心情不美麗,少吃高精緻糖、少吃高溫油炸物,都是很好的預防。學會保養,從此不怕正面迎向陽光,同時也把陰影拋在腦後。書籍介紹簡單豐足:減法養生的52個關鍵字作者:洛桑加參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1/24作者簡介洛桑加參:現任Dr. Lobsang洛桑預防醫學集團創辦人獨創「ACT自體生長因子療法」,精擅「免疫細胞療法」、「幹細胞療法」、「血液淨化」、「慢性病調養」、「睡眠調理」與「退化性疾病預防」。經常受邀於海內外各地傳授整合東西方醫療體系的養生知識。作品散見於各大媒體,著有《不生病的藏傳養生術》、《靜心・淨心》。Facebook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DR.LOBSANG (洛桑加參)延伸閱讀: 「沒想到我也會是死亡候選人」餓了就吃泡麵、喝汽水...台大教授的罹癌懺悔:我養出自己的4公分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