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9 性愛.性福教戰
搜尋
慢性疾病
共找到
1178
筆 文章
-
-
2024-03-05 活動.精彩回顧
關懷糖友,健康控糖!「戴東原教授科普獎」獎金10萬,徵件倒數中
國內知名糖尿病權威、臺大醫院前院長戴東原教授,一生關注糖尿病、家庭醫學和老年醫學三大領域,不僅領導臺大醫院成為國內龍頭醫院,更創立「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將正確衛教知識帶入大眾的生活中,也鼓舞了廣大糖友的鬥志。為紀念戴教授推動健康教育、力行關懷病友及培育醫學人才的典範,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特別設立「戴東原教授科普獎」,旨在傳承戴教授行醫濟世的精神,延續戴教授奉獻社會超過半世紀的影響力,並藉此鼓勵優秀創作者透過影像或文字等科普作品,將專業知識轉化為正確平易的健康資訊。「戴東原教授科普獎」以戴教授著力最深的糖尿病、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領域為範疇,徵求紙本書刊或影音媒體兩大類型的科普作品,個人、團隊或機構皆可參賽 (須由一位作者或創作者當代表)。每年遴選至多3件作品,每件可獲得獎金新台幣10萬元,報名截止日期至2024年3月15日。(詳細活動資訊及報名表單內容請見)早在糖尿病、家庭醫學和老年醫學尚未受到各界重視的年代,戴教授領先加入相關研究的行列、開創各個學門。慢性疾病的防治須從養成健全的生活習慣開始,然而一般大眾對健康議題認知並不充分,戴教授在擔任院長、診治病人之餘,即深耕衛教與科普傳播,並於1981年開風氣之先,出版了國內第一本關於糖尿病的專書—「糖尿病講座」,長銷近二十年,而後更於1997年成立「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提升國人對於糖尿病防治的認知,鼓勵糖友體現「與病為友、正向控糖」的健康心態。戴東原教授擔任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24年後交棒,由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及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醫師接任,繼續引領全民健康樂活風氣,將專業衛教知識轉換為實用的科普常識,希望幫助高危險族群及早預防、增進病友自我管理能力,以達成「提升糖友生活品質,降低糖尿病所帶來之社會成本」的目標。本會除了舉辦「戴東原教授科普獎」,也透過辦理公益講座、發行季刊雜誌、分享社群文章,提供最時新及中肯的的知識,成為糖友強壯且溫暖的知能後盾,另外也藉由youtube頻道播放各種衛教影片,破除病友迷思、優化醫病互動、建立糖友健康生活型態,期能踵繼戴東原教授提升大眾健康識能的夙願,進而為促進全民福祉盡一份心力。►►► Follow 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Youtube: @video-mg1pw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fdcf1997 Line: [ID] @fdcf Website:http://www.dmcare.org.tw/「戴東原教授科普獎」徵件比賽熱烈報名中>> https://neti.cc/MeLb6nz
-
2024-02-28 焦點.用藥停看聽
什麼是糖果藥?陳文茜為活命,竟要託人國外代購,了解健保藥價為什麼會導致缺藥?
4551種藥被砍價 「年底恐爆缺藥潮」 健保署:受影響非常少衛福部健保署日前公布最新藥價調整,共有4551種藥物遭砍價,為健保省下55.3億元藥費,但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擔心,遭砍價的藥物幾乎都是過了專利期的「老藥」,幾乎無利可圖,已有本土藥廠表態,自家13款藥中,將停產九項,預估年底恐湧現一波缺藥潮,屆時全國600多萬名慢性病患者用藥權益受損。對此,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目前尚未接獲藥廠停產訊息,缺藥因素多為原物料短缺、供應不穩所致,受藥價影響的「非常的少」。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今年調整藥價品項已是近年來最少數量,調整金額僅50多億元,影響層面應比往年還小。在調整價格時,已先評估藥價過低是否影響廠商生產的意願,至於攸關民眾用藥權益的藥品,則不會調降藥價。另對於藥品被調降藥價的廠商,也提供申覆機會。沒有利潤,可以申覆,但台灣廠商卻很少這麼做,除了必須揭露成本分析,再者,翻案機率不高,以去年為例,健保去年調整藥價後,僅33家廠商提出申覆,共288種品項,最後120種維持原本議定價格,也就是仍被砍價,149種藥品維持原來價格,另有19種藥物調高藥價。黃金舜說,逾9成被砍價的藥品為超過15年專利期的老藥,假設5家廠商生產某一款藥品,健保核價10元,但廠商需與醫院再次議價,一顆價格從10元變成6元,這就是所謂的藥價差,醫院端已經拿走了一大半利潤,隔年藥價調整時,健保署參考廠商開給醫院發票,認為仍有4元空間,當然繼續再砍。以軟便劑(氧化鎂)為例,健保署核定每顆2元,這已是健保藥物「地板價」,但醫院跟廠商議價後,藥廠可能只拿到8毛錢,黃金舜說,「健保藥價砍一次、醫院議價再砍一次。」這就是為何「氧化鎂」藥證共有5張,卻只有一家廠商願意生產。老年人口變多,慢性疾病用藥數量變多,黃金舜呼籲,健保署未雨綢繆,否則半年後就將面臨缺藥衝擊。建議健保署統一採購「弱勢老藥」,保障廠商最基本的喘息空間,不致停止生產。石崇良指出,由健保署統一採購低於地板價的藥品,這並無先例,仍需進一步討論、研究。開業藥師沈采穎表示,健保署統一採購已達地板價的藥品,這是很理想化的作法,但牽涉到人力、平台架設、資源整合與藥品採購等,政府尚未解決缺藥問題,能否妥善做好集中採購,恐是一大挑戰。健保「糖果藥」近3成,沒利潤產量少傳缺藥通貨膨脹,萬物齊漲,唯獨一顆兩元多的「糖果藥」愈來愈多,健保最新統計,在給付1萬4000多種藥物中,一顆健保價不到3元的藥物多達3879品項,占比接近28%。進一步分析,98%糖果藥為健保收載超過15年的老藥,成本低、售價低,看似幫健保省錢,但專家憂心,老藥一跌再跌,廠商無利可圖,最後還是病患受苦。在3879種健保「糖果藥」中,申報量前三名的品項分別糖尿病用藥Metformin、Aspirin(退燒、止痛、預防血栓)、抗焦慮藥物Alprazolam,均屬歷史悠久,早已過了專利期的老藥。延伸閱讀:藥物百科資料Metformin相關藥物Aspirin相關藥物Alprazolam相關藥物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日前臉書貼文,感謝郭台銘帶著哈佛醫療團隊和台北榮總副院長王署君,幫助她從垂危病情,走向好轉穩定。但她也點出台灣身陷缺藥困境,健保揚名全球,卻買不到一粒不到一元的口服劑型類固醇Hydrocortisone,為了活命,需託人從美國代購。Hydrocortisone口服劑型類固醇即為典型的「糖果藥」,因為健保給付過低,早已退出台灣市場。資深藥師沈采穎表示,物價齊飛,但部分救命的藥品價格卻一再往下跌,四月起漲電價,又砍藥價,缺藥問題只會愈來愈嚴重,勢必損及患者用藥權益。延伸閱讀:藥物百科資料Hydrocortisone相關藥物沈采穎說,許多老藥過了專利期,變成糖果價,一顆1、2元,對於醫院來說,藥價差太少,無利潤可言,不太願意進藥。至於藥廠更是無利可圖,等藥證到期,就不願再製造,而進口代理商也可能不再展延藥證,停止進口,這當然影響病人用藥。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董事長、台大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指出,健保署每年4月1日調整藥價,往往從3月開始就出現缺藥聲,建議健保署重新檢討「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DET),不宜再繼續試辦,唯有真正釐清藥價差的金額,才能做好藥價調整。台灣藥學會理事長康照洲持相同看法,他認為,健保署找不到調整藥價的良好工具,而採用藥價調查方式,但藥廠將藥品賣到醫院的價格包含藥價差,健保參考藥品販售的發票,並無法了解真正藥價,試辦十多年的DET確實應該檢討改善,研議出一套真正適用藥價調整的方案。台灣醫藥品法規學會(TSRAP)理事、前衛生署副署長蕭美玲指出,藥價調整涉及市場經濟學,日本已經實行多年,但卻沒有缺藥、藥廠停止生產等困擾。反觀國內為何有藥廠不再生產,健保署有必要召開專家會議,研擬調整DET相關機制。對於糖果藥數量逐年增加多,健保署長石崇良表示,過專利期藥品因製造技術純熟、品項多、銷量大,大幅降低製造成本,各國均會調降藥物價格,這也讓健保能給付更多新藥。至於「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藥界希望繼續執行,但執行內容、細節確實有必要調整,預計今年上半年著手修正,對外說明、預告後執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4 養生.聰明飲食
10大超好吃傷腎美食正慢慢傷害你的腎,第1名揚名海內外!
洪永祥醫師去年曾公布5大高熱量包餡食物傷腎排行榜,今年他又列舉十種在在不知不覺中緩慢傷害腎臟的美食,包括燒餅油條、炸雞排…就連早餐穀物也是!而第一名更是揚名海內外的國民美食珍珠奶茶。【延伸閱讀】熱量超驚人!醫師公布5大包餡食物是傷腎大魔王 第一名大家午餐經常吃台灣人是出了名的愛吃美食,但許多小吃其實都是高油鹽糖,吃多了其實對健康不好。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就在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指出,台灣人每九個就有一個慢性腎衰竭,很多人跟他說「我每天都再吃這些食物也都沒事阿?」其實不是沒事,而是緩慢破壞而不自知。傷腎食物百百種,洪永祥以下列出我們每天非常常見,容易被忽略掉的十個美食,經常吃會讓你容易口渴、水腫、變胖、小便出現泡泡,在不知不覺當中腎功能就會退化的比同年齡的快。十種超級傷腎的好吃食物第十名:早餐穀物早餐穀物,包含玉米片、小麥片等的主要成分是裹了糖的碳水化合物,主打健康的穀片,宣稱低脂肪、低膽固醇、高纖;很容易讓人誤以為跟天然的糙米、燕麥、五穀米等富含高纖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是一樣健康的穀物,但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曾發現,半數市售早餐榖片,每100公克含鈉量達500毫克以上。2006年,英國的消費者雜誌檢視275款早餐麥片,發現「以兒童為銷售目標的早餐麥片中,將近90%含高糖、13%含高鹽、10%含高飽和脂肪。」這些事實上都是高油鹽糖的加工食品,因為這是每天固定的早餐,經年累月的吃務必要給小孩吃天然全穀根莖類食物,而不是這些方便的加工傷腎穀物。第九名:蔥花肉鬆捲與奶酥麵包台式蔥花肉鬆捲麵包鬆軟的口感,是因為含有豐富油脂,並且抹上了美乃滋讓質地更加柔軟,加入了美味肉鬆,整體扎實的重量讓它直接奪得麵包界熱量冠軍。蔥花肉鬆捲麵包熱量高達565大卡,約莫2碗飯的熱量,另外日式麵包無論奶酥、紅豆、芋頭、克林姆都是超高油鹽糖的食物,這些超甜傷腎日式麵包的第一名就是奶酥麵包,一個奶酥麵包高達540卡,這是因為奶酥內餡主要是由奶油、奶粉、糖混合製作而成,再加上麵包原有的熱量,一個麵包下肚,不但吃進去了高熱量其內餡更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飽和脂肪酸,吃多也是會讓身體造成腎臟極大負擔。第八名:燒餅油條燒餅油條的製作過程也要加入油脂,它是將麵粉先揉成麵糰,再丟入油鍋中炸。油溫越高,風險也就越高,除了一份燒餅油條的卡路里為500到600大卡,吃掉一份熱量大約是2/3杯珍珠奶茶的熱量。高溫油炸更產生了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的傷腎致癌風險。另外很多油條等食品業者為了增加酥脆口感,多會使用含有重金屬「鋁」的膨脹劑,殊不知人體若攝取過多的鋁,可能會影響腦部腎臟,誘發失智與腎衰竭。第七名:鍋貼包餡食物像是鍋貼、水餃、小籠包,都是澱粉包著五花肉,澱粉高熱量,五花肉含飽和脂肪酸與高熱量,當澱粉緊緊包著五花肉,一點油脂都不漏掉,完全吃進肚就超級傷腎了,高熱量包餡食物傷腎排行榜第1名為鍋貼,因為一份高達750大卡與超過一餐需要的熱量,包餡食物是國人三餐經常的方便選擇,經常攝取是國人造成代謝症候群的非常常見原因,卻往往無法理解他對腎臟的慢性破壞,吃著吃著就吃出肥胖、高血壓、高血脂與糖尿病,腎功能就一日一日流失。第六名:肉鬆肉乾與香腸肉鬆是很好吃的下飯食品常見於早餐飯糰,還有小孩若是生病沒胃口時,或是老人家牙齒不好咬不動肉的時候,擔心加人營養不夠,要補充蛋白質往往都會選擇稀飯加肉鬆;肉鬆事實上很多營養加工食品,會用大量的油、醬油、糖與鹽調味,加工過程中幾乎胺基酸、維生素營養耗盡,只剩下高油鹽糖調味加工食品,尤其是糖尿病人及腎臟病人,就不宜吃肉鬆。同樣的肉乾與香腸也是高油鹽糖加上高溫加工的紅肉,吃完口乾舌燥,有研究發現除了致癌風險外,會引發身體慢性發炎,例如慢性腎絲球腎炎、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性疾病、癌症等。肉鬆肉乾香腸一直以來頗有爭議性,製作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異環胺」,其實蛋白質高溫加工油炸、燒烤類過程也容易產生異環胺。第五名:鐵板麵鐵板麵是早餐店非常暢銷的明星早餐,也是我心目中所有早餐中最傷腎的食物,高油鹽糖鐵板麵全包了,鐵板麵除了高熱量每一百公克的油麵熱量就有361卡,鈉含量更是高達712毫克,鐵板面的調味包通常是預先做好的,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調味成分跟勾芡,不僅很油也很鹹,熱量驚人,且經過鐵板上高溫烹煮的鐵板麵,容易卡上陳年焦炭,異環胺、丙烯醯胺與多環芳香烴增加罹癌風險。第四名:三寶飯一份三寶飯960大卡,這還是只有肉跟飯的熱量,加上配菜後熱量大約在1330大卡,比炸雞腿便當熱量還高,一餐就吃掉了一天兩餐的熱量,烤鴨、烤雞的脆皮是因為醃料中含糖,經過烘烤後雖然香氣十足,但熱量也是驚人。叉燒是由五花肉製成,本身為高脂肉類,,且燒臘便當的飯量很多,熱量就爆高,傷腎不只熱量最後會淋上美味高鹽高糖的醬汁,美味的三寶飯真的超傷腎。建議盡量少吃,吃的時候避開肥肉、雞皮、鴨皮。第三名:炸雞排香酥多汁的炸雞排堪稱「邪惡國民美食之最」,更是許多人的宵夜追劇聚會唱歌首選!2012年一則新聞震撼了台灣,台中市一位12歲女童,每天下課在學校附近,買雞排或鹽酥雞吃,一星期4到5次,估計1年吃超過2百份雞排,結果前陣子感冒,引發尿毒症,檢查發現腎臟已經壞死,以後都要洗腎,這位女童原本就有慢性腎臟病,加上每天吃高熱量的油炸物,導致腎臟無法負荷而整個腎功能就耗盡,裹著澱粉經過油炸的雞排,一片熱量平均可達630大卡,比吃2碗白飯還要多。「可怕的不單是熱量」,雞排的獨家調味都是有甜又鹹的高鹽糖,油品若不按時更換,回鍋油更是很多的致癌物與重金屬,經常吃炸雞排不單單是發胖更是傷肝傷腎身心傷血管提升致癌率。第二名:日式拉麵很多第一次吃道地日本拉麵只要喝上第一口湯就會喊好鹹,如果是出國日本才吃一次就算了,台灣人真的是太愛吃拉麵了,對拉麵痴狂的人超級多,甚至網路上還出現「台北捷運拉麵地圖」而且許多人氣店面不分白晝,總是大排長龍,大家一定有印象吃完拉麵超口渴,讓人擔心的是,愛拉麵的就愛拉麵的功夫熬煮湯頭,一定要把湯喝到見底才禮貌,一碗拉麵含鈉量高達2000~4000毫克,有些專業吃貨一周7天,很多人吃著吃著就習慣了拉麵的鹹度,接著血液中的鈉離子就飆高,高血鈉除了造成腎臟負荷、超級傷血管,更造成水腫、高血壓與痛風的發作,絕對是傷腎的高危險。第一名:珍珠奶茶傷腎第一名的后冠是珍珠奶茶,不僅僅是他本身傷腎的邪惡成分,比起前面九種食物她應該是台灣人攝取頻率最高的傷腎食物。一杯珍珠奶茶熱量高達 783.2 大卡;奶茶當中的「奶」是以奶精製作,不論是粉狀還是液狀都屬於油脂類、而不是奶類,雖然現在已較少見反式脂肪製成的奶精,但那一顆顆的褐色珍珠就是高熱量來源。高果糖是傷腎的另一大原因,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額外添加精緻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每日熱量的5%,若以成人一天所需熱量1800大卡計算,相當於精緻糖不超過90大卡(相當於22.5公克的糖),而一杯700c.c.珍珠奶茶的含糖量約50至60公克,只喝半杯就超標珍奶當中的高果糖糖漿,其果糖分子代謝會產生過多的磷酸三碳糖,促進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也會增加三酸甘油酯堆積胰島素阻抗的增加,提高糖尿病、高血壓、脂肪肝、痛風等慢性疾病的風險。這些慢性病症是傷腎的最大元兇。偶爾吃別緊張 多喝水、多運動增代謝 洪永祥說,以上十種超級傷腎好吃的食物,大家務必放在心中就好,不要輕易放進口中,若真的偶爾嘴饞吃了,要多喝水、多運動增加代謝,任何一種千萬不要變成每天吃的常規飲食,那是非常恐怖的。人類出生約有兩百萬顆腎絲球,要使用一輩子,腎絲球不會再生,死掉一顆就少一顆,人類壽命不斷的延長,腎臟的存款一定要省著點用,將來老了才能避開洗腎的危險。為了腎臟的健康,一定要減少攝取這些食物的頻率。【資料來源】.臉書粉專「洪永祥醫師的慢性腎衰竭攻城療法」.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19 名人.精華區
洪子仁/增加醫療投資 可從調漲菸捐著手
全民健保將在2025年邁入30周年。與過去傳統醫療服務相比,現在醫療環境全然不同,多元新興醫療科技如雨後春筍,標靶治療、伴隨式診斷、核酸藥物、細胞及基因治療等新療法、新科技,讓過去被視為絕症的疾病,有機會被治癒;也讓原本就能被治癒的疾病,縮短療程並加快康復,如治療白內障過去要住院,現在術後可以直接返家。台灣醫療體系持續惡化醫療進步帶來讓人欣慰的成就,歷經30年,我們也無法忽視台灣曾經享譽全球的醫療體系正持續惡化的事實,低薪、過勞、五大皆空,導致台灣雖然有全世界覆蓋率最高的健保,但無法為民眾帶來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目前台灣國民平均餘命、新生兒死亡率等國民健康指標皆輸給日本、韓國、新加坡。政策制定的目標最終為了人民福祉,健康福利政策應從目標往回推估,評估需要多少資源,再制定預算與計畫。我們希望改善醫護人員勞動條件、穩定供應民眾藥品、加速引進癌症與罕病新藥、醫院病床全開不降載、協助民眾解決肥胖與慢性疾病等問題,待確立各階段的目標後,再編列相應的資源。菸害拖垮脆弱醫療財政以人民為本,政府醫療支出應從成本思維邁向投資思維。健保總額成長遲滯,醫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增加健保財源,成為當務之急。菸捐已14年未調漲,一包菸甚至比一個便當還便宜,國內菸價也低於日、韓等其他先進國家。而菸品百害無益,不僅造成慢性疾病、增加醫療成本,菸害所帶來的外部成本更是巨大,每年因菸害所造成經濟損失達1858億元。菸害拖垮本就脆弱的醫療財政,加重醫療人員工作量。是時候正確反映菸害所造成的外部成本,勿讓醫療費用再為菸品造成的疾病買單,也避免年輕人輕易取得便宜的菸品,健康政策上可從調漲菸捐著手。調漲菸捐強化控菸效果根據中經院112年度菸品健康福利捐調漲研究案推估,每包香菸調漲5元菸捐,每年就可以為政府增加90億元以上的收入。不但能夠為醫療投資增加財源,也能強化控菸效果,降低菸害所帶來的外部成本,讓醫療的有限資源獲得最大化的有效使用。先節流後開源,終究無法引導人民邁向幸福生活,目前醫療機構難以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環境,無助人才保留與吸引新血,同時也造成引進新藥與新科技的速度緩慢,讓無數病友只能苦等渺茫的生存希望,可說是滿盤皆輸。為了讓健保有相對應的資源,政府除增加政府公務預算、調漲健保費率外,也應考慮調漲菸捐。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4-02-13 焦點.健康知識+
抗老戒掉吃零食,隨時喝白開水排毒!拒當沙發馬鈴薯,重拾蒔花弄草趣
去年,就算我再小心翼翼,還是染上了新冠肺炎。發燒、咳嗽、胸悶、易喘,身體狀況像打了對折。今年,可不能再大意了,更要提升免疫力,把流感、肺炎鏈球菌、XBB疫苗補齊。除了遵醫囑管控慢性疾病、注意運動健身外,我下定決心要戒掉吃零食的壞毛病。平日晚餐後,我總是樂當沙發馬鈴薯,邊追劇邊吃零食糕點,一口接一口,不知節制,也忘了驗血數值的恐怖。今年,我要改掉這個毛病,先從源頭做起,減少購買,存貨餽贈親友,隨時喝杯白開水,加強排毒。嘴巴管好,體態就會變好,美美的衣服又能穿回來了。工作也要換位思考。銀髮族在職場難免受到歧視,年輕人無心的一句話,讓我的玻璃心碎滿地,只能幽幽地回一句:「有一天你也會變老喔!」內心雖挫折,但於事無補。我要採取多元性思考,先放下身段,站在對方立場看事情,冷靜溝通,多誇讚,不倚老賣老。每當他們指導我使用電腦時,我會心懷感激地說:「好棒,謝謝你教會我。」公餘閒暇,我要離開沙發,重新感受蒔花弄草的樂趣。播種、扦插、施肥、換盆,把陽台打造成花花世界。滿眼美好,又能活動筋骨,療癒心情,一舉多得。新年伊始,我會逐步做小改變,培養好習慣。身體輕鬆,了如罣礙,優雅度日,怎能不開心呢?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9 養生.聰明飲食
用水果取代零食?年後糖化血色素上升可能是因為水果吃太多
迎接春節,家中除了擺上應景的花卉,還會選購代表吉祥寓意的水果拜拜,水果禮盒也是最受民眾喜愛的送禮首選。過年團圓時刻,不忌口小心腸胃負擔大,水果有助於平衡大魚大肉的油脂、鹽分,但是台灣水果以「甜度」聞名,吃多了會變胖嗎?用水果取代零食沒有問題嗎?控制攝取量 避免血糖飆升冬季盛產草莓、水梨、棗子、柑橘、葡萄、蓮霧、芭樂、番茄、木瓜等,甜度較高,不知不覺會多吃一些。門諾醫院營養科主任鍾慧珍說,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纖維素、植化素等,能幫助身體抗發炎、調節免疫力,成人每天可吃2至4份水果(一份等於一個拳頭大小),但慢性病患者要控制食用的量,避免血糖飆升,腎臟病患者不可吃香蕉、釋迦、奇異果等高鉀水果。年長者大多有慢性疾病,常見年後高齡長輩糖化血色素上升的情況,都是因為水果吃太多,無法正常代謝糖分。鍾慧珍指出,像玉女番茄的甜度最高達到12度,吃15顆就糖度破表;水分多且甜度高的雪梨,一顆約12至16兩,等於4份水果,特級雪梨甚至可到9份,糖尿病患者若太順口吃不停,就會造成血糖升高。不要打成汁 飯後吃才健康想要控制水果的糖分攝取,一定要減量,以及選擇低GI的水果,例如聖女番茄、芭樂、柳丁、橘子、蘋果、奇異果、紅龍果、莓果等。鍾慧珍表示,冬季盛產柑橘類,有些人會打成汁飲用,果糖變得很容易被吸收,促使胰島素大量分泌,血糖起伏波動不穩。水果食用時間也很重要。鍾慧珍強調,水果功用在於刺激胃酸分泌,幫助身體消化順暢,比較適合在飯後吃,或是當成餐間點心。但要注意如果肚子已是飽脹狀態,不可馬上吃水果,否則易與食物一起堆積在胃部。有些人會在飯前吃水果,增加飽足感並減少正餐攝取量,對於腸胃不好、有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族群,則要避免空腹吃太酸的水果。慢性病患水果食用禁忌●糖尿病:注意水果攝取量,每次吃半碗,一天2次即可。●腎臟病:避免吃高鉀水果乾,例如柿餅、芒果乾、棗子、龍眼乾、葡萄乾及水果水;可食用適量鳳梨、蓮霧、蘋果、水梨。●腸胃不適:不宜空腹食用香蕉、橘子、棗子。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08 焦點.健康知識+
女性停經後維持體重可望長壽,有機會多活30年!但沒減肥體重下降恐是短命警訊
多項研究表明,保持健康的體重與壽命長短有關。最近1項發表於《老年學》(Gerontology)期刊的研究指出,在60歲後保持穩定的體重,可能會讓女性特別長壽,其中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發現,在60歲後保持穩定體重的女性,壽命可能可以超過90歲。停經女性維持穩定體重 有機會活超過90歲主導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調查了54,437名參與婦女健康倡議的女性,該倡議以縱向研究的方式,調查了停經後女性罹患慢性疾病的原因。在研究期間,記錄了參與者在基線(指臨床研究中,患者已經過篩選加入研究,但還未開始用藥治療的這段時間)、第3年和第10年的體重,根據這些數值,參與者被分為3組:體重減輕(基線減少5%以上的人)、體重增加(基線增加5%或更多的參與者)或體重穩定(基線變化不到5%)。在所有參與者中,30,647名(占56%的女性)特別長壽,也就是超過90歲的預期壽命。研究結果指出,與體重穩定的參與者相比,那些體重在基線上、下減少或增加5%以上的參與者,活得更久的機率更低,而這項研究是首次評估體重變化對女性長壽影響的研究。沒減肥體重卻下降?研究:可能是壽命縮短的警訊研究的第1作者Aladdin H. Shadyab表示,在美國,老年女性超重或肥胖的情況非常普遍,身體質量指數範圍為25到35之間,這項研究支持老年女性中將體重穩定視為長壽的目標。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沒有減重但體重卻下降時,與壽命縮短有較強的關聯性。因此, Shadyab指出,如果老年婦女發現自己在沒有試圖減肥的情況下體重下降,這可能是不健康和壽命縮短的訊號,應特別留意。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運動可防癌降低死亡風險!專家曝每周運動這時間助抗癌,散步慢跑都算.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資料來源:Key To Longevity? Women Who Maintain Body Weight After 60 Likely To Live Longer, Says Study★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8 性愛.性福教戰
過年期間忌恩愛?專家告訴你停止性行為後,身體健康會如何?
傳統有一說是在過年期間停機,尤其是初一到初三這三天避免有親密活動,否則可能新的一年運勢會大受衝擊。暫且不論這樣的習俗是否有科學的依據,但假如你停止性行為後,你的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這會損害你的健康嗎?不進行性生活會有什麼影響?美國婦產科醫師Ali Novitsky告訴《每日電訊報》,定期的性活動可以提高某些荷爾蒙的濃度,例如催產素和內啡肽(或稱腦內啡),這些荷爾蒙與幸福感和減輕壓力有關。因此,禁慾可能會導致這些激素濃度下降。有研究表明,規律的性生活可以降低焦慮程度,有助於緩解憂鬱症,而且還可以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對男性來說,頻繁射精還可能有益攝護腺健康。201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每月射精4至7次的男性相比,每月射精至少21次的男性患攝護腺癌的風險較低。對於女性來說,一項研究表明性高潮可以增強骨盆底肌肉,有助於避免晚年失禁。 但如果你沒有發生性行為,也不必擔心。Novitsky指出,雖然定期的性活動可以為身體帶來一定的好處,但不發生性行為並不一定會導致身體健康問題。為什麼伴侶會停止做愛?除了過年習俗之外,伴侶間停止性行為的原因有很多。一項針對2000名成年人的調查發現,45%的人將疲憊列為缺乏親密關係的最常見原因,其次是「生活壓力太大」(29%)、性慾隨時間下降(28%)、性慾不符(20%)以及親密程度低或沒有親密感(19%)。Novitsky指出,對許多人來說,日常生活、工作、孩子和其他責任的需求可能優先於親密關係,幾乎沒有時間進行性行為。壓力和疲勞也可能是重要因素,因為它們會降低個人的性慾和伴侶之間的吸引力。 Novitsky補充,在某些情況下,健康問題包括荷爾蒙失衡、更年期或慢性疾病,可能會直接影響性功能或性慾,例如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都是男性陽痿的原因。對於女性來說,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荷爾蒙問題可能會擾亂性慾。另外,糖尿病、心臟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某些藥物已被證明會降低老年人的性能力和性生活品質。 2018年一項研究也表明,年齡的增長會影響你對性行為的心理感受。研究人員指出,性生活品質下降最嚴重的人是那些「感覺自己變老了」並且已經對變老的含義持有不利看法的人。相反地,人們感覺越年輕,他們的性生活就越令人滿意。 性慾低下該如何提高?Novitsky表示,性慾波動是正常的,性慾低落的定義也因人而異,最重要的是你對性生活感到舒適和滿意。但若你覺得有必要提升性慾,建議從多方面著手,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等。她補充,優先考慮自我保健,例如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獲得充足睡眠。再者,控制壓力很重要。Novitsky指出,壓力大會對性慾產生負面影響。試著將瑜伽、正念或冥想等壓力管理技巧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助於減輕壓力和焦慮程度,有可能提高性慾。 【資料來源】.What happens to your health if you stop having sex?
-
2024-02-04 養生.抗老養生
「立春」養生宜養肝!多吃這一類食物清熱解毒,做好5件事不生病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个節氣,也是一年中陽氣逐漸升騰的開始。在農曆的節令中,立春代表著春天的到來,萬物復甦,陽光明媚,人們紛紛開始注重養生保健,以迎接新一年的生機勃勃。本文將探討立春節氣的養生方法與注意事項,讓您在這個美好的季節中保持健康與活力。今天是傳統節氣「立春」,立是開始,春則有春天、蠢動之意,代表春天到了,萬物萌生,開始有了生氣。依傳統醫學觀點,「春應在肝」,春天是肝臟活動旺盛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也隨著春季到來而日趨旺盛。立春養生必做5件事1.養生宜養肝春天是肝臟活動旺盛的季節,人體新陳代謝也隨著春季到來而日趨旺盛。中醫認為,春天在五行中屬木,而肝屬木,由於肝臟有貯藏血液和調節全身血量的作用,在入春之後肝臟機能就會更加旺盛。此外,中醫所指的肝,還包含部分神經、精神系統,「肝主情緒」,需要疏泄,代表肝氣調節人的精神情志,因此情緒要樂觀、心情愉悅,不可急躁氣怒,以免傷肝。2.適時調整飲食立春之後,氣溫逐漸回暖,人們的飲食也需要進行調整。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自然界的陽氣漸盛,人體的陽氣也逐漸增強。因此,在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避免過度油膩的食物。可以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青椒、草莓等,這些食物不僅富含維生素和纖維,有助於清熱解毒,還能幫助腸胃排毒,保持腸道健康。此外,適當增加一些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腐、豆漿、雞蛋等,可以幫助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提升免疫力,防止春季容易出現的乏力、食欲不振等問題。3.適度運動鍛煉立春之後,陽氣漸長,天氣逐漸變暖,這是進行戶外運動的絕佳時機。適度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提升心肺功能,有助於身體的健康和免疫力的提升。可以選擇散步、慢跑、太極、氣功等適合春季的運動方式。此外,春季氣溫變化較大,運動前應進行充分的熱身活動,避免受傷。如果您有慢性疾病或其他健康問題,建議事先咨詢醫生的建議,確保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4.保持情緒平衡春季是萬物復甦的季節,陽氣的升騰也容易使人情緒波動。一方面,春季的陽光明媚,可以促使人們情緒愉悅,但另一方面,氣溫變化較大,容易使人感到煩躁不安。因此,保持情緒平衡尤為重要。可以通過適當的休息和放鬆,進行一些舒緩壓力的活動,如閱讀、聽音樂、打坐冥想等,來調節情緒。此外,與親朋好友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互動,也是維護情緒健康的重要途徑。5.保持充足睡眠春季陽氣逐漸升騰,白天時間變長,人們的精力也容易增加。但要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確保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春季天氣變化多端,如果睡眠不足,容易影響身體的免疫功能,使人容易感冒或出現其他健康問題。建議晚上保持固定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並保持良好的睡眠環境,選擇適合的枕頭和床墊,保持房間的通風和適度的黑暗度,有助於提升睡眠質量。立春需特別注意3細節立春後,天氣逐漸回暖,但春季氣溫變化較大,早晚溫差大,很多人在此時節會生病!因此,以下3點須特別注意。1.注意適時增减衣物立春後早晚溫差較大,容易使人感冒或感到寒冷。因此,在春季穿衣方面需要注意適時增減衣物。白天可以選擇輕薄透氣的衣物,便於活動,但也要隨時準備一件外套,以應對突然的氣溫變化。晚上則應穿上保暖的衣物,避免受涼。此外,春季干燥,注意保持皮膚的水分,使用保濕霜等護膚品,避免皮膚乾燥。2.注意春季容易發生的健康問題春季是一個陽氣逐漸升騰的季節,但也是一個容易發生一些健康問題的季節。例如,春季容易出現感冒、過敏、消化不良等問題。因此,需要特別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室內通風,避免與有傳染病的人密切接觸,並適當增加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以增強免疫力。2.花粉過敏者 須避免到戶外接觸花粉源對於花粉過敏等特定人群,春季需要特別注意,避免接觸過多的花粉源,適時服用過敏藥物以減輕症狀。此外,春季氣溫回暖,容易引發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情況,建議飲食有規律,避免暴飲暴食,並可以適量食用一些促進消化的食物,如山楂、生薑等。4.注意環境衛生 避免病原體的傳播春季是各種生物活動的季節,也是一些疾病傳播的高峰期。為了保障健康,要特別注意環境衛生。室內室外都要保持整潔,避免積水滋生蚊蟲,定期進行清潔和通風,避免病原體的傳播。同時,春季也是昆蟲繁殖的季節,要注意防蟲。在戶外活動時,可以選擇穿著長袖長褲,使用防蚊液,減少蚊蟲叮咬的機會。同時,也要注意食品的儲存和食品衛生,避免食品中毒等問題。隨著立春的到來,春天的氣息逐漸濃郁。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裡,我們應該注重身體的養生,適時調整飲食、適度運動、保持情緒平衡、注意衣物和環境衛生,保護好自己的健康。春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也是我們迎接新一年的機會,讓我們保持健康活力,充滿希望地迎接春天的到來!延伸閱讀:.長壽的祕訣其實很簡單 新研究曝只要多做一件事.長壽秘訣!40歲起養成「8長壽習慣」多活24年,愈早開始培養效果愈好.生老死不可避免,但「病」卻不一定!洛桑醫師揭開健康長壽的關鍵
-
2024-01-31 養生.聰明飲食
食物熱量怎麼算?營養師教你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跟一日熱量需求
就如同汽車需要燃料或供電才能行駛一樣,我們人體也需要熱量來維持身體的各項運作,而這些熱量從哪來呢?就從每天吃下去的食物來啦~食物被人體消化吸收後可用來產生熱量,作用在各種地方,如:保持正常體溫、心跳等維持生命現象的基本功能,或是進行思考、各式活動及生長發育等,所以不論是清醒時還是睡覺時,我們活著的每分每秒都需要消耗熱量,只是消耗多或少的差別而已。小客車、休旅車、大卡車…等,不同大小、型號的車在不同的環境下,油耗量皆不一樣;人體也是如此,依照個體差異,大家每天消耗的熱量不同,需求當然也不一樣,到底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的需求呢?現在就來看看吧!熱量單位一般汽車透過加油來補充能源,接著可以從剩餘油量來推算大概能開多遠;而我們則透過食物來補充熱量,那麼吃進食物後,又該如何知道它能提供多少熱量呢?在營養學上,熱量通常以大卡Kilocalorie(kcal)為單位,一般來說碳水化合物(醣類)及蛋白質1公克的熱量為4大卡,脂肪1公克9大卡,酒精1公克7大卡(1毫升5.6大卡) ,所以只要知道食物的成分,就能算出熱量是多少了!如果想知道各食物的實際熱量,可以參考衛福部食藥署的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喔!影響熱量需求的因素影響熱量需求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常提到的如: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組成及活動量等。因肌肉組織消耗掉的熱量比脂肪組織還高,因此若體重相當的話,肌肉較發達、體脂肪較少的人,熱量需求會比較高;活動量較大,從事體力消耗大的職業也會需要較多的熱量。另外,如果身體處在生長發育期、懷孕哺乳期、受傷或是疾病等特殊狀況時,因細胞生長、孕育新生命或是組織修復這些過程都很耗能,因此,除了原本的需求外,可能還得額外加點熱量才夠用。 特別的是,相較於成人體內多為儲存熱量的白色脂肪(white adipose tissue, WAT),嬰兒因為肌肉較不發達,難透過顫抖維持基本體溫,體內會有較多能產熱的棕色脂肪(brown adipose tissue, BAT)消耗熱量並幫助他們維持體溫,但棕色脂肪組織長大後就會逐漸減少,而白色脂肪的比例會增加,所以由脂肪組織消耗掉的熱量也會逐漸降低。熱量平衡當自己熱量不足時,要怎麼察覺呢?身體是很聰明的!如果能量不夠,會產生飢餓感,催促我們去吃東西,但要吃多少?會不會不小心吃太多?這就比較難精準測量了。因此,當吃進去的熱量大於需求時,多餘的部分不會被浪費,而是以肝醣或脂肪的形式存在體內,等到哪天有需求時,再派上用場!相反的,當食物不夠時,就會開始消耗那些預先存好的能量啦~體重變化是觀察熱量平衡的方式之一,如果攝取的熱量持續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逐漸減輕;而吃下比身體需求還多的熱量時,我們會漸漸變胖。因此,不論是想進行增重或減重等體態管理,只要擁有熱量平衡的觀念,加上控制好熱量來源(均衡飲食)及有效運用熱量(適當運動),就能達成體態管理的目標,讓自己更健康、自信、有活力。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能量消耗的順序是先使用肝醣,後使用脂肪,所以想藉著運動來降低體脂肪,不但要注意運動強度,挑選適合自己的運動,還得注意運動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確實減少體脂肪!此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和擁有健康體重的人相比,肥胖者發生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等問題的風險較高;而體重過輕則容易和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月經失調等症狀掛勾,因此,將體重維持在正常範圍不但能更健康,保持理想體態也能讓自己更有信心,對現代人來說是值得重視的議題。簡易熱量計算看到這裡的你,是否會好奇,既然食物的熱量可以測出來,那我們可以測出自己的熱量消耗嗎?是有方法可以測量的!熱量測量的方式主要有「直接熱量測量法」及「間接熱量測量法」2種。第1種:直接熱量測量法請受試者進入一個絕緣的密閉空間,由於身體產生的熱會被儀器周圍的水吸收,使水溫上升,再以此換算出身體消耗的熱量。此方法較準確,但儀器造價昂貴且操作方式較複雜,故很少使用。第2種:間接熱量測量法分析受試者呼吸時的氣體,藉由計算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使用的氧氣量來間接計算熱量消耗。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一日熱量需求除了上述實際測熱量消耗的方法外,現在也有衍生出一些簡單的熱量計算公式,只要經由輸入個人資料之變數,就能估出熱量需要~一般常用Harris–Benedict equation公式先得出基礎代謝率Basel Metabolic Rate(BMR)後,再乘上活動量係數來算出熱量。各種公式基本上都是以性別、身高、體重、年齡及活動量當變數做計算的。我們也在這裡提供另一個算法,並納入健康體重當變數,給大家參考。步驟1:算出自己的健康體重(BMI=22時的體重)健康體重=22×身高(m)平方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kg) / 身高(m)平方 (Kg/m2)BMI可以用來衡量成年人的肥胖程度(不包含未滿18歲、正在做重訓、運動員、懷孕或哺乳中女性、身體虛弱或久坐不動的老人)除了BMI≥27外,如果男性腰圍>90cm,或女性腰圍>80cm也算肥胖喔!步驟2:算出靜態代謝率(RMR)靜態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是指一整天都不做任何事的情況下所消耗的熱量。計算方式如下:男性: RMR(kcal/kg/d)=25.44-[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女性: RMR(kcal/kg/d)=23.1811-[0.01807×年齡]-[0.1448×體重(kg)]+[0.03797×身高(cm)]步驟3: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對照活動強度指數步驟4:計算出一日熱量需求就如同汽車要定期回廠保養,才能保障行車安全;我們也要時時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疾病才不會悄悄找上門。現代人生活繁忙,也許很難去控制每天吃下的熱量,但依然要時不時提醒自己,注意吃下的食物是否適當,活動量是否充足,並透過定期量體重、做健檢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健康狀態。多一份知識就多一份力量,希望大家看完這篇文章後,能對熱量有多一點認識!延伸閱讀:.咖啡會加速鈣質流失?紅茶、牛奶能預防骨鬆?做好6件事趁早存骨本.「彩虹飲食法」怎麼吃?遠離癌症、心血管疾病 5色蔬果神奇功效.糖尿病怎麼有效控糖?專家曝扭轉關鍵時刻,「3撇步+9種食物」幫你控制血糖本文為《PrimePlus健康設計家》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9 失智.大腦健康
「5種食物」少碰,起司每周別超過1次!營養師大推「護腦菜單」降失智風險
台灣在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同時,失智症也愈來愈盛行!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調查,在台灣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輕微認知障礙者佔18.36%,罹患失智症者佔了7.94%。 麥得飲食 延緩認知功能退化 耕莘醫院郭素秋營養師指出,一種名為「麥得飲食」(MIND Diet),或譯為「心智飲食」的健康飲食法在2015年於美國被提出,針對使用麥得飲食型態的923位老人(平均81歲),經過5年追蹤後發現,他們的認知功能退化速度比較慢,罹患老人失智症的機會減少了53%,且愈認真執行麥得飲食者的大腦會愈年輕 (年輕7.5歲),就算非阿茲海默症的高危險群,也能得到好處,還可以降低 35%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10種有益腦力食物 5種不健康食物少碰 「麥得飲食」結合了「得舒飲食」及「地中海飲食」的特色,建議多吃10種有益腦力的食物,及避免5種不健康的食物。多吃10種護腦食物 1、深綠色蔬菜:如 菠菜、羽衣甘藍、綠花椰。每周食用6次或以上,健腦成效最佳。2、其他各類蔬菜:每天至少吃1次沙拉和1種其它類蔬菜。3、堅果:堅果類含有對健康有益的脂質、纖維以及抗氧化物。並有助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臟病。建議攝取量為每周至少5次。4、莓果類:莓果類又以藍莓的健腦力最佳,建議每周至少吃2次莓果類。5、豆類:豆類富含纖維和蛋白質又低卡路里、低脂。建議每周吃3次豆類。6、全穀類:全穀類是麥得飲食的主力分子。建議每日至少攝取3份全穀類。7、魚類:每周吃魚1次,有助腦力。8、雞肉:建議每周至少食用2份。9、橄欖油:研究指出以橄欖油為主要食用油能防止認知能力衰退。10、紅酒:建議每日不超過1杯。 注意5種應避免的食物 1、紅肉:每周不超過1份。2、奶油、乳瑪琳:每日不超過1大匙。3、起司:每周不超過1次。4、甜點:每周不超過5次。5、油炸食物和速食:每周不超過1次。 堅持良好日常習慣 預約健康老後人生 為何「麥得飲食」可以改善大腦狀況呢?郭素秋說明,因為鼓勵要攝取大量的綠色蔬菜、莓果,而這些蔬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和葉酸等具有強大抗氧化力的營養素,有助於對抗自由基對身體的攻擊,並且抑制發炎反應;建議要吃魚及選擇好油,其中的omega-3脂肪酸、維生素E,都有助於保護大腦,漸少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而降低失智症的風險。除了健康飲食外,規律運動、充足睡眠、多動腦(包含心理健康)、控制代謝症候群和心血管危險因子、維持人際往來等,也是讓頭腦變年輕、改善老化,擺脫失智症威脅的重要關鍵。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不只記憶差!醫提「幾乎失智症患者都有的10個跡象」 走路跌倒別以為只是老化 ·「這6種情況」造成的失智都是可逆的! 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顫抖都是症狀 
-
2024-01-28 焦點.健康你我他
因流感發現高血糖與高尿酸,新年許願透過「這2招」打贏長期抗戰!
「你符合免費健檢資格,要不要順便做個檢查?」月前罹患流感,咳嗽不止,趕緊到診所看診,在醫師建議下做了簡易健康檢查。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6.3%,瀕臨糖尿病的灰色地帶;尿酸竟高達9.5mg/dl,超過正常值甚多。如何透過飲食、運動和規律生活,擊退高血糖和高尿酸?成了我新一年的健康心願。擊退高血糖和高尿酸的作法,就是要忌口、不亂吃東西,舉凡甜食、澱粉類及高普林的食物,例如高湯、帶殼海產等,都是觸發血糖和尿酸飆高的食物,平日飲食務必忌口少吃,此乃當務之急。小心飲食外,規律運動習慣和生活型態,是降低血糖和尿酸的必要措施,每天戶外健走萬步,偶爾呼朋引伴爬山呼吸新鮮空氣,維持好心情和好笑容,也是保健不可或缺的作法。從健檢結果看來,血糖尚未超過警戒值,可以暫時不用服藥治療,但尿酸部分超標甚多,必須立即服用降尿酸藥物控制,以免出現高尿酸血症、痛風、腎功能障礙、膽結石等病症,更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了解改善措施是否發揮效用。高血糖和高尿酸屬慢性疾病,想要改善,必須拿出耐心持之以恆,新年伊始,我已經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對我而言,今年的健康心願是擊退「二高」,希望能順利跟高血糖和高尿酸說BYE-BYE。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8 養生.聰明飲食
牛奶全脂、低脂、脫脂,哪個比較健康且營養?教授告訴你真相
我在2023-12-26發表每天喝這種牛奶,帕金森氏症機率高3成?,隔天讀者Arthur留言:「教授又一篇讓人安心喝牛奶的文章,受益匪淺。想請教教授:1.您自己是不喝牛奶的,請問缺少牛奶所提供的養分下,應該如何注意食物攝取?我想有很多乳糖不耐或者很少喝牛奶的人想要知道。2.教授好像也曾經提過重點不是應該喝全脂、低脂或脫脂牛奶(這點連醫生也都各說各話),而是均衡營養,有恆運動。那如果平常吃得很清淡,但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每天喝全脂牛奶是OK的嗎?(因為我有親友不喜歡喝低脂脫脂牛奶)。謝謝教授賜教~~~題外話:台灣鮮乳還蠻貴的,想天天喝也未必是每個家庭能負荷的,但是奶粉沖泡麻煩味道又不天然。」我先解釋一下。我不喝牛奶,指的是我不把牛奶當飲料來喝,但是我還是會吃添加了牛奶的食物,如麥片,也會吃乳製品,如優格。至於為什麽我不喝牛奶,主要是因為我寧可「吃」食物以及「喝」茶或咖啡。也就是說,我希望熱量的攝取是來自食物,而非飲料(所以我當然是不喝奶茶)。雖然我發表了很多駁斥「牛奶有害」的文章,但那純粹是站在科學的立場,而不是要鼓勵,更不是要推銷喝牛奶。事實上,僅就成人的營養攝取而言,牛奶並非必要。所有牛奶能提供的養分,都可以從其他食物獲得。至於讀者所問的「應該如何注意食物攝取」,台灣衛福部有建立一個健康九九影音資訊平台,目前有1500多個影片,而其中就有均衡飲食。至於全脂、低脂或脫脂牛奶的選擇,各說各話的不只是醫生,而是整個醫學界裡所有相關的專家與學者。請看下面的論文:2013年:High dairy fat intake related to less central obesity: a male cohort study with 12 years’ follow-up(高乳製品脂肪攝取量與較少的中心性肥胖相關:一項為期 12 年追蹤的男性隊列研究)。2018年:Normal/high-fat milk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an body and muscle mass in Japanese women aged between 40 and 60 years: a cross-sectional study(一項橫斷面研究:正常/高脂牛奶攝取量與 40 至 60 歲日本女性的瘦身和肌肉質量較高相關)。2018年:Effect of whole milk compared with skimmed milk on fasting blood lipids in healthy adults: a 3-week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全脂牛奶與脫脂牛奶對健康成人空腹血脂的影響:一項為期 3 週的隨機交叉研究)。結論:與脫脂奶相比,每天攝取 0.5 公升全脂乳不會對空腹血脂、血糖或胰島素產生不利影響。此外,與脫脂牛奶相比,攝取全脂牛奶會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這些發現表明,如果考慮到較高的能量含量,全脂牛奶可能被認為是膽固醇正常人群健康飲食的一部分。2021年:Decreased risk of all-cause and heart-specific mortality is associated with low-fat or skimmed milk consumption compared with whole milk intake: A cohort study(與全脂牛奶攝取量相比,低脂或脫脂牛奶攝取量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臟特異性死亡率風險:一項隊列研究)。2021年:Intake of dairy products and associations with maj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乳製品的攝取量及其與主要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關聯:隊列研究的系統性回顧與統合分析)。結論:高脂牛奶與冠心病風險呈正相關,起司與冠心病風險呈負相關。 研究結果應在觀察到的異質性的背景下進行解釋。2022年:High vs. low-fat dairy and milk differently affects the risk of all-cause, CVD, and cancer dea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高脂乳製品和低脂乳製品和牛奶對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風險的影響不同:前瞻性隊列研究的系統性回顧和劑量反應統合分析)。結論:高脂牛奶消費與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較高有關。 然而,乳製品總攝取量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較低有關。2022年:Saturated fats, dairy foods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No longer a curious paradox?(飽和脂肪、乳製品和心血管健康:不再是奇怪的悖論?)。總體而言,限制乳製品攝取量似乎沒有必要,儘管仍需要進一步了解不同乳製品類型與慢性疾病(尤其是第 2 型糖尿病)之間的關係。2023年:High-Fat Dairy Products May Decrease the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cidence: A Long-Term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高脂乳製品可能降低慢性腎病發病風險:一項長期前瞻性隊列研究)。從上面這些論文就可看出,全脂牛奶可以是比較健康,也可以是比較不健康,就看是誰做的實驗,有什麼立場,或是針對哪一個議題。我唯一可以肯定告訴你的是,美國的飲食指南是一再強調要選擇低脂或脫脂牛奶和乳製品。原文:全脂、低脂、脫脂,哪個較健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清晨4點半起床,天天健走與超慢跑!陳良娟: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
「別人不去我們去,別人不做我們做。」天主教花蓮教區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表示,這是台東聖母醫院創院宗旨。20年前聖母醫院面臨倒閉危機,於是從迎接新生兒專科醫院,轉型投入臨終安寧照護及長照服務,她擔任院長14年來,雖然至今仍未損益兩平,要靠社會捐款支撐,但醫院對偏遠、弱勢及貧病家庭的付出,難以金錢衡量。1961年,聖母醫療傳教會愛爾蘭修女柯淑賢及蘇蘊芳創立「聖母產院」,以產科醫療起家,後來陸續增設外科及小兒科等科別。2003年,院方面臨創立以來最艱辛挑戰,轉型台東第一間提供安寧照護的醫院。「我不擅長管理醫院,真的能做好這份工作嗎?」陳良娟出任院長時不斷自我懷疑,很擔心無法扛起轉型重責。其實陳良娟是公衛背景出身,40年前聖母醫院欠缺專業護理人力,加上後山雛妓問題嚴重,她很早就在醫院當志工,台北、台東兩地跑,年近半百才在修女說服下接掌醫院,很多親友誤以為她發生什麼事,被迫遠離舒適圈。訓練專業團隊 照顧末期病患聖母醫院訓練專業醫療團隊照顧末期病患,讓病患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程,同時協助病人家庭面對死亡的挑戰。陸續設置聖母健康農莊、健康會館,提供居家醫療及護理、居家安寧、居家服務、送餐服務及輔具租借,專注慢性疾病照護與關懷,規模不斷擴大,農莊正大興土木,興建住宿型失智照顧機構。台東醫院整合 不會互搶生意台東縣人口不多,醫院卻不少,陳良娟強調,急重症病患給台東馬偕醫院負責,台東基督教醫院發展癌症照顧,部東及東榮擅長精神科,聖母醫院只要專注慢性病、失智症及安寧照護,醫院整合後如同聯合醫學中心,毋須互搶生意。目前台東失智照顧與醫療仍欠缺,希望3年內建構「失智一條龍」服務,從預防至臨終照護,健康活力站、失智據點、夜間喘息、全日型住宿機構及安寧照護缺一不可。醫護關係緊密 員工流動率低「接生天國寶寶,一樣是接生。」從生孩子的醫院轉型為臨終照護,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衝擊最大,也是最需要做好準備的一群人。陳良娟說,過去同仁每天迎接新生兒,日子充滿喜悅及歡樂,開完刀病人會痊癒,現在卻要陪伴至生命殞落,光調整心情就很難,院內員工不斷面對心情調整與制度學習,過程經驗分享很珍貴,所以大家關係很緊密,很少人離職。「年資最久員工長達54年,現在負責在園區放羊。」陳良娟說,院內員工流動率低,50歲以上員工近4成,平均年齡為48歲。長年保持運動 維持規律生活陳良娟距離法定退休年齡不遠,由於長年保持運動習慣,讓她充滿活力,外表看不出年紀。她平日生活規律,每天清晨4點半起床,5點帶狗出門走路,晚上8至9點就要上床睡覺,天天健走與超慢跑,每周一至二次進快樂運動館健身。她說,磁卡輕輕一刷,智能器材會判讀運動紀錄,依據個人體能設定訓練強度,「健康是需要努力的,要去享受努力過程」。聖母健康農莊也是醫院相關機構之一,逾7公頃園區涵蓋高齡友善職訓中心、有機栽種區、香藥草花園、田園餐廳、烘焙坊及香療小舖。陳良蜎分享,她喜歡吃天然、新鮮及當季原型食物,選擇多樣化,偶爾煮養生煲湯,還愛喝「綠拿鐵」加酵素。陳良娟的另一半是牙醫師,工作也很忙碌,她隔周返回台北小聚,有時是家人來台東度假,所幸家人很支持她的工作,兒子還貼心安慰說:「以前我們出國留學、遊學,現在換媽媽去台東留學」,3個小孩早已成家立業,不用她操心。她平日靠靜默祈禱、聽音樂及走路思考紓壓,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工作壓力。陳良娟小檔案.現職:天主教台東聖母醫院院長.學歷: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系.經歷: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國立臺北護理學院公共衛生教師.專長:健康促進、公共衛生、創意衛教、同伴支持、社區營造.給病人的一句話:我的健康我負責。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3 養生.聰明飲食
吃對食物與健康老化有關 研究揭這類蛋白質降低患慢性病風險
飲食的選擇和是否能健康老化密切相關,一項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的研究顯示,攝取較多蛋白質,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質的女性,罹患慢性病的機會較少,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總體上也更健康。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將近四萬九千名平均年齡為49歲的女性自我飲食報告數據,整體而言參與者每日攝取的卡路里中,約13%來自動物性蛋白質,約4%來自乳製品蛋白質,約5%來自植物性蛋白質。其中,動物性蛋白質包括牛肉、雞肉、海鮮、牛奶和起司等來源,植物性蛋白質則包括麵包、蔬菜、水果、披薩、麥片、烘焙食品、馬鈴薯泥、堅果、豆類、花生醬和義大利麵等來源。在研究開始時,這些參與者沒有罹患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11種常見慢性疾病,也沒有身體或認知障礙。經過大約三十年的追蹤調查,研究人員發現,食用植物性蛋白質最多的女性,成為健康老年人的可能性高出46%,而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最多的女性,其成為健康老年人的可能性則低6%。該研究主要作者、美國農業部人類營養衰老研究中心的科學家Andres Ardisson Korat指出,中年攝取蛋白質與促進老年期的健康有關,但蛋白質的來源很重要。像是中年時從植物來源獲取大部分蛋白質,再加上少量動物蛋白質似乎有利於身體健康和晚年生存。較佳的植物性蛋白質來源有哪些?營養師Samantha Heller告訴《Everyday Health》,一般提到植物性蛋白質時,首先想到的可能不是麵包,但它確實可以增加人們攝取的蛋白質總量。她並未參與該項研究。Heller表示,穀物等食物中的蛋白質有助於植物性飲食方式的整體蛋白質攝取量。例如一份煮熟的義大利麵大約含有6到7克蛋白質,而一片典型的全麥麵包含有近4克的蛋白質。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和醫學教授David Jenkins告訴《Everyday Health》,選擇全麥麵包、糙米和地瓜這類能夠促進較慢釋放糖分的低血糖指數食物。他補充,許多植物性蛋白質食物通常也是低升糖指數食物,可以預防糖尿病、心血管疾病、乳癌和大腸癌等糖尿病相關癌症以及全因死亡率。他也沒有參與該項研究。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的植物性食物.扁豆。.青豆。.菠菜。.青花菜。可以減少肉類攝取但不必完全不吃肉然而,該項研究的一個缺點是,它沒有研究哪些特定類型的植物性蛋白質可能對健康老化最有益,或者哪些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可能特別有害。研究團隊表示,植物性蛋白質的好處可能來自植物性食品中的其他成分,像是與動物性食物相比,植物含有更高比例的膳食纖維、微量營養素和植物中存在的稱為多酚的有益化合物,而不僅僅是蛋白質。另外,動物性食物中像是魚類,尤其是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類,也已被證明對心臟健康有益。 美國愛因斯坦醫學院醫學系教授Michal Melamed告訴《Everyday Health》,這些結果進一步證明多吃植物性飲食是有益的。好消息是,即使是很小的變化也會有所幫助,而且你不一定需要完全放棄肉類才能看到一些好處。【資料來源】.Diets Rich in Plant Protein May Help Women Stay Healthy as They Age.Diets Rich in Plant Protein Tied to Healthier Aging in Women.Protein may help protect women against many types of chronic disease
-
2024-01-23 焦點.健康知識+
寒流懶人包/最強寒流來襲,這些地方可能降雪!低溫保暖8重點,務必「藏」好4部位!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中央氣象署今天(22日)上午發布低溫特報,各地天氣都會非常寒冷,各地愈晚愈冷,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元氣網》整理寒流來襲懶人包,高危險族群務必做好保暖。而如果想趁此波最強寒流賞雪,中部高山如太平山、合歡山等降雪機率高;北部地區則以高度1079公尺的大屯山機率高一點,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寒流什麼時候來?影響時間:1月22日(一)至24日(三)。依據中央氣象署預估此波寒流最冷時間點落於1月23日(二)晚間至1月24日(三)清晨。可能降雪區域的最佳賞雪時間在22日晚上10時至23日早上10時之間。低溫區域橙色燈號(非常寒冷)●新北市、基隆市、臺北市、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苗栗縣、金門縣有6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臺中市、彰化縣、宜蘭縣、花蓮縣有持續10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連江縣有持續6度左右或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黃色燈號(寒冷)●南投縣、雲林縣、嘉義市、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有10度以下氣溫發生的機率。【註】黃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橙色燈號:平地最低氣溫攝氏6度以下或平地最低氣溫攝氏10度以下且連續24小時平地氣溫攝氏12度以下紅色燈號:平地連續24小時氣溫攝氏6度以下降雪預估根據氣象署表示,由於中層水氣條件較好,今晚起至周二,北部、宜蘭1000至1500公尺以上山區,及周二中南部、花東2500至3000公尺以上高山有降雪機率,並有路面結冰、霧淞發生的機率,山區活動務必留意安全。至於陽明山有無可能降雪?中央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表示,由於陽明山高度600多公尺,如果水氣充足、溫度更低一點的話,陽明山可能會有冰霰機率,「雪的話可遇不可求」。大屯山的高度1079公尺左右,降雪或冰霰機率相對陽明山高一點。可能降雪地區●中部高山:太平山、拉拉山、合歡山、雪霸公園等地,降雪機率高●北部高山:七星山、大屯山(1079米)也有降雪機率;陽明山公園(607米)海拔不夠高,可期待固態降水(雨夾雪、冰霰、霧淞)。●南橫3000公尺高山;台東段埡口海拔逾2700公尺,高雄段檜谷海拔約2400公尺。【注意】下雪區域將依中央氣象署宣布下雪時同時啟動交通管制機制,限制車輛附掛雪鏈通行,台20線南橫公路路段如結冰嚴重的話,不排除實施預警性封閉。上山前應提前確認天氣與路況,備妥保暖衣物,隨車攜帶雪鏈因應。低溫對健康危害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三大關鍵指標氣溫驟降好發猝死,台安醫院心臟內科暨心導管室主任林謂文分析,天冷的時候,不是每個人都會心肌梗塞、腦中風,這些患者具有三大關鍵指標:1.患者本身心血管、腦血管已不好,可能有硬化、斑塊、阻塞而不自知,或已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但可能沒有按時服藥、控制病情。2.冬天天冷、氣溫低,此為「導火線」造成血管收縮、血壓飆升、心跳變快。3.若心腦血管已有斑塊,斑塊不慎破裂、剝落,引發血栓堵注血管,將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猝死等意外。因此,避免天冷造成心肌梗塞、腦中風,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當血管健康時,幾乎不會出現心肌梗塞,機率可以說是「非常、非常的低」。如果第一點做好,就不須害怕第二、第三點。而如果不知道自己血管好不好的人,天冷時還是要做好保暖工作,特別是頭頸部一定要多注意,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尤其是65歲以上年長者、三高患者、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更是高風險族群。【延伸閱讀】不幸發生腦中風時,謹記「微笑、舉手、說你好」,快打119搶黃金治療時間寒流猝死防範●好發時間:清晨●室內2好發地點:客廳、浴室●高危險族群:三高患者、中風、心腦疾病者、心衰竭、放置心臟支架、65歲以上或獨居長者、家中沒有保暖工具的人。●5大症狀:胸悶、胸痛、喘、呼吸急促、心悸●引發結果:中風、心肌梗塞、猝死。●三方面著手防範1.首先應維持血管的健康2.平時要注意均衡飲食、運動3.有三高問題應定期回診、按時服藥低溫保暖重點保暖「藏」好4部位身體保暖,最重要是把4個部位:頭部、背部、腰部、腳部「藏好」包緊,身體就會暖和,包括毛帽、口罩、耳罩、圍巾等都可以使用。保暖NG行為1.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容易引起火災。2.電暖器應使用專用插座,也別在密閉空間使用,應維持室內適當之通風,以免室內缺氧。3.電毯、暖爐、暖暖包、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能燙傷。4.泡澡機、泡腳機泡太久,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5.喝酒暖身,反而會讓身體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更危險。低溫保健8要點1.保暖:居家臥室、衛浴與客廳要做好防寒與安全措施。處在低溫或外出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保暖,尤其注意頭頸部及四肢末端,善用圍巾、帽子、口罩、手套、襪子、防滑鞋,及多層次保暖衣物等,方便穿脫。2.暖身:剛起床後的活動勿過於急促;先補充溫開水;身體活動以溫和漸進方式慢慢增加。3.避免大吃大喝及情緒起伏太大;勤喝溫開水,避免血液過度黏稠;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以預防便秘;節制飲酒,並避免突然用力、緊張、興奮、突然的激烈運動等。4.避免飯後或喝酒後立即泡澡:如有心臟血管疾病的病人不宜泡湯或泡澡,如經醫師囑咐為高危險群,要避免單獨去爬山或從事離開人群的運動,亦不宜單獨泡湯。泡湯溫度勿超過40度;飯後2小時後再進行為宜!5.避免加重身體壓力:上述高危險群,需要規律運動,但最好避開酷寒與早晚的高風險時段,例如避免在寒冬大清早外出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6.妥善控制病情,規律服藥: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定期量測及記錄自己的血糖、血壓、血脂肪數據;戒菸、控制體重、均衡飲食、規律運動、不酗酒。7.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如醫師有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應隨身攜帶。8.有症狀立即就醫:一旦發生疑似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急性發作時,須牢記保命兩要訣—(1)搶時間,(2)打119正確就醫。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部不對稱、雙手一邊較無力、說話不順的中風症狀,應立即就醫。並且,一旦懷疑是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急性發作,應該打119,由專業救護人員提供緊急送醫。【資料來源】.國健署.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1-19 養生.抗老養生
「大寒」節氣遇寒流 護心8法避免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
明天(20日)是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大寒」,象徵一年的結束,又適逢東北季風增強,緊接寒流來襲,可能一路冷到25日。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長吳建遠提醒,每當遇到氣溫劇烈變化的天氣,民眾要特別注意保暖,避免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急性發作,提供健康護心8招供民眾參考。寒流護心8法1.飲食均衡: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全穀及未精製雜糧、豆魚蛋肉類、乳品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與堅果種子類),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三低一高)為原則,避免因天冷而大吃大喝或攝取高熱量的炸物。2.規律運動:減少久坐,每周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運動前需充分熱身,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或天冷時改採室內的運動。3.充足睡眠:養成早睡晚起的習慣,成人每日需要睡足7至9小時;若家中有嬰幼兒,應注意保持正確的睡姿及室內通風,可使用睡袋型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幫助孩子保暖,並切記將手臂露出,避免蓋住臉部。4.拒菸節酒:吸菸會讓血壓、血脂升高,對心血管造成不良影響,另建議以茶或水代替酒,身體更輕鬆無負擔。5.適當腰圍:肥胖容易引起三高,男性腰圍應小於90公分、女性腰圍應小於80公分。6.預防高血壓:牢記「722」口訣,連續7天量測、早晚各量一回共2回、每回量「2」次取平均值,建議血壓值<140/90 mmHg。7.預防高血糖:定期監測血糖值,空腹血糖標準值為<126 mg/dl。8.預防高血脂:定期監測血脂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吳建遠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都要記得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如有心臟病史的民眾,任何時間都要隨身攜帶病歷卡與緊急用藥以備不時之需。一旦出現胸悶、胸痛、手臂疼痛、呼吸困難、惡心、極度疲倦、頭暈等症狀,很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應立即就醫。
-
2024-01-12 焦點.元氣新聞
冬季爆「病毒感染潮」! 感冒、流感、新冠症狀一次看
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增加病毒感染的機率,流感、感冒等病例數倍增,除了病毒,也讓黴漿菌、肺炎鏈球菌更有機會侵犯人體。面對多種病毒齊發,高度流行的時節,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李育慶教民眾,從「症狀」、「染疫後恢復時間」等方式,辨別一般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不同之處。感冒四季皆流行 流感10月起流行至隔年2月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得過感冒,李育慶說,感冒大多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身體反應,只要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多數只能靠自身的免疫力去對抗疾病,感冒藥物大多是減緩感冒引起的症狀,因此,身體對抗不同的病毒,恢復的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感冒的病毒類型,加總起來多達200多種,如鼻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冠狀病毒、腸病毒、諾羅病毒等。李育慶說,這些病毒已存在世界許久,人類長期與這些病毒共存,但當人體免疫力變差時,潛伏在體內的病毒就會開始作祟,讓人生病。通常一般感冒病毒在春季、秋季時較為活躍,因氣候轉變溫差大,身體免疫力下降,增加病毒感染人體機會。不過,現代人多待在冷氣房辦公,室內外進出頻繁,等同一年四季都會出現溫差變化,也讓感冒在四季都處於流行期。流感不像一般感冒致病病毒有上百種,主要致病病毒分A、B、C、D型四類,最常見以A型與B型最多,即俗稱的「A型流感」(A流)及「B型流感」(B流)。A流常見的病毒株如H1N1、H3N2、H5N1、H7N9等,在台灣,感染H1N1、H3N2流感病毒,相較於其餘病毒株,更容易合併重症,特別是年幼的小孩及免疫力差的高齡長者;B流常見的病毒株Yamagata、Victoria兩種,目前皆在台灣社區內流行,C型流感較少見,且感染後症狀通常輕微。流感季多數在冬天,與流感的傳播方式為飛沫、空氣傳染有關,冬天民眾常會在室內取暖,增加病毒傳播的機率,衛福部疾管署監測,每年10月到隔年的2月都是流感的高峰期。新冠肺炎則是由新冠病毒引起,全球自2020年起,就籠罩在新冠病毒的威脅中,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會不斷變異,使病毒更適應人體,從最早期的武漢株,到現在已是Omicron系列變異株,2023年下半年主要流行變異株為EG.5、2024年起,全球流行變異株逐漸轉變為JN.1。流感典型症狀「全身肌肉痠痛」 新冠藏「長新冠」風險李育慶表示,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種疾病都算是「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症狀大多類似。一般感冒的症狀輕微,大多4到7天就會恢復,但流感與新冠肺炎,上呼吸道的症狀,通常要7天左右才會逐步恢復,而新冠肺炎的症狀,會有「長尾效應」,俗稱長新冠,如嗅味覺喪失等症狀,恐要到一個月左右才可能恢復。感冒常見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喉嚨痛,部分患者會發燒;流感的症狀,常會伴隨著「高燒」、全身肌肉痠痛、疲倦,其餘則與感冒類似,有頭痛、咳嗽、流鼻水、喉嚨痛;新冠肺炎則是綜合感冒與流感的症狀,會有發燒、喉嚨痛、頭痛、乾咳、肌肉痠痛、倦怠,以及腹瀉、嗅味覺喪失或異常等。李育慶說,新冠肺炎的腹瀉、嗅味覺喪失的症狀,並非是新冠病毒獨有的症狀,有些感冒病毒也會讓患者又吐又拉,如輪狀病毒、腺病毒、諾羅病毒;除了病毒以外,有些細菌感染也會產生類似症狀,如,沙門氏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等。有些醫師會將會引起嘔吐腹瀉的病毒或細菌感染稱為「腸胃型感冒」,李育慶說,醫學上其實沒有「腸胃型感冒」這個詞彙,是為了讓民眾好記才有的名詞,如果要分辨自己的腹瀉,是病毒引起,還是細菌引起,可以從症狀的嚴重程度分辨。細菌性感染出現的腸胃道症狀,會有明顯高燒、腹部劇痛、排泄物會有血絲、排出黏液便。主要是細菌侵襲腸道粘膜,才會導致排便出現血絲,通常患者恢復的時間會超過7天。病毒性感染的腸胃道症狀,患者通常是會水瀉,或是排稀便,同時會伴隨想吐,全身痠痛等。但嚴重程度低於細菌性感染,大多服用紓緩症狀的藥物,約3到5天可以改善症狀。高風險脆弱族群 施打疫苗預防重症死亡李育慶表示,除了一般感冒沒有疫苗可施打,流感及新冠肺炎都有疫苗,施打疫苗可幫助預防感染後重症的發生。流感與新冠肺炎對於「脆弱族群」侵襲力高,脆弱族群是指有免疫疾病、肥胖、慢性疾病、幼兒或是65歲以上高齡者,身體免疫力恐無法抑制流感或是新冠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容易引發重症。雖然對抗病毒大多是要仰賴人體的免疫力,但針對流感與新冠肺炎,已研發出「抗病毒藥物」,流感的抗病毒藥物稱之為「克流感」、新冠肺炎的藥物則為「瑞德西偉」、「莫納皮拉韋」,其藥物原理是抑制病毒在體內複製的速度,減少體內病毒量。脆弱族群若能在輕症時投藥,藥物效果佳。李育慶醫師小檔案現職:秀傳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秀傳紀念醫院社區健康部主任秀傳紀念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學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彰化基督教醫院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社區健康促進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家庭醫學專科醫師中華民國職業醫學專科醫師專長:常見急性疾病的治療與衛教各種慢性病持續性及周全性診療勞工健檢複檢暨諮詢職業病診斷及預防更多衛教影音資訊,可前往【543男方基地】
-
2024-01-04 醫療.心臟血管
「易喘易累」是否需進行心臟檢查?心臟科醫師帶你了解心臟檢查的眉角
如果聽到長輩說:「最近心臟不好!」就要懷疑可能有心臟問題,應盡快做心臟檢查。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心臟是人體的引擎,所有血液都靠它輸送,若血管不通暢就易產生全身性問題,易喘易累可能都與心臟不好有關,建議可做心電圖、X光、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心肌灌注掃描、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等檢查。心臟病與三高密切相關許多長者具有慢性疾病,尤其台灣人口已有高齡化的趨勢,高達700萬人有兩種以上慢性疾病。其中慢性心臟病與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皆密切相關,監控好自身健康狀況,成為台灣老年化社會下每個人的課題。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表示,民眾常因為胸痛、喘、心悸等因素來到醫院就診,大部分是3種因素所引起:1.心臟缺氧的問題導致心律不整,讓供應至血管內的氧氣不足。2.冠狀動脈狹窄導致,嚴重可能造成急性心肌梗塞。3.心臟瓣膜有異常,導致胸悶的狀況。心臟病要如何檢查?常見的檢查流程有哪些?如果心臟缺氧會導致心律不整,讓供應至血管內的氧氣不足;冠狀動脈狹窄嚴重,可能引發急性心肌梗塞;倘若心臟瓣膜異常,易出現胸悶狀況。李浩維說,除非急診,常見心臟方面的相關檢查如下:1.靜態心電圖:一般民眾如果出現心律不整問題,首先會檢查靜態心電圖,確認心跳速率,當心臟有心肌缺氧、心肌梗塞都可看出差異。2.X光檢查:X光檢查可以輔助診斷,部分民眾易喘是因為心臟衰竭擴大到肺部機能,導致肺水腫,X光便可以診斷心臟有無擴大、主動脈弓有無變寬等徵兆。3.運動心電圖:當靜態心電圖檢查無異常,患者仍有臨床症狀,則會安排運動心電圖檢查,加上壓力環境,看缺氧反應是否更加明顯,觀察患者在跑步時心臟耗氧量增加時,從心電圖變化判斷是否心肌缺氧。4.4小時心電圖:主要用來檢測心律不整的狀況。心律不整多半是心臟瓣膜問題,如果常覺得心臟收縮有刺痛感,或有心悸問題,就會安排這樣的檢查。5.心臟超音波檢查:主要可以看到心臟結構與收縮功能、瓣膜情況等,像二尖瓣膜脫垂或血管阻塞造成心臟運動情況異常,可藉由心臟超音波看出心臟是否健康的端倪。6.心肌灌注掃描:如果長者無法跑步做運動心電圖檢查,會安排心肌灌注掃描,透過注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而後拍攝心臟的血流影像,藉以觀察心臟血液是否有供應不足、受阻等問題7.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利用多偵測器電腦斷層掃描儀掃描心臟冠狀動脈結合心電圖同步的造影技術,能清楚呈現冠狀動脈的詳細解剖構造和狹窄病變,可惜是該檢查屬於自費項目。8.心導管檢查:如果以上檢查都沒有辦法排除患者症狀的來源,就會使用心導管檢查的方式。心導管就像是直接進入心血管去照相,通常是非侵入性的檢查做完後,仍懷疑有心臟缺氧問題,藥物控制無法改善,就會安排心導管檢查,並且常會合併氣球擴張術、心臟支架置放手術一併進行。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03 焦點.健康知識+
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6面向調整降慢病風險
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國人平均壽命增加,很多人退休後生活作息大亂,藥是愈吃愈多,病情失控。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長暨老年醫學科主任蔡岡廷認為,慢性病仍有機會逆轉,藥也不一定會愈吃愈多,關鍵在生活型態要調整,才能實踐健康人生。退休睡眠與飲食大亂 吃10多顆藥血壓仍難控一位70歲的黃先生,退休後出門機會減少,睡眠作息與飲食規律大亂,血糖、血壓即使增加藥物吃到10多顆藥還是難以控制。蔡岡廷說,患者直到調整飲食內容與睡眠作息、控制菸酒,並安排很多團體活動,結果在藥物減少下,他的血壓、血糖與各種生理指數反而改善。全球每年超過4千萬人因基因、生理、環境和行為等長期累積成慢性病死亡。蔡岡廷指出,透過生活型態調整,包括以飲食模式、身體活動、睡眠、壓力管理、避免菸酒等危害物質、正向社會連接這六大面向,可以降低風險。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 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但很多人忽略了社會連結的重要性,年紀大或退休以後就孤獨生活。美國醫界研究顯示,孤獨感對人體的危害,相當於每天抽15根菸,卻經常被忽略。蔡岡廷提醒,民眾要多留意自己或親友,感覺有需要時,可以找「生活型態醫學」相關高齡科或老人醫學科協助,確認是否需要相關治療。生活型態醫學指的是,基於醫學證據,就飲食、生活、睡眠等生活方式介入預防或治療。衛福部正擴大推動醫療院所受過訓練的臨床醫師,給予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治療建議與「藥物整合減量」協助,並將生活方式改變,視為疾病治療和逆轉的第一和最重要療法,達到預防、治療及扭轉疾病目標。蔡岡廷指出,預防與控制慢性病的關鍵因素,包括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有效壓力管理、充足睡眠、避免有害物質攝入和積極的社交互動。這些要素的融合,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慢性疾病,還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強免疫力和心肺功能、提升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
-
2024-01-02 焦點.元氣新聞
友善新住民 健康好夥伴衛教網上線
台灣醫療面貌已經改變,過往子女帶著爸媽看病的畫面,變成外籍看護陪伴或是老老照護,新住民陪看病也是畫面之一。據內政部統計,台灣新住民人數超過58 萬人,現今在台10年以上新住民都屆齡中年,是慢性疾病高風險群,甚至患有慢性疾病。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百靈佳殷格翰藥廠於2023年5月4日簽訂合作備忘錄(MOU),第二個項目「健康好夥伴衛教網」已階段性完成並上線。「健康好夥伴衛教網」同時提供中文、印尼語與越南語,目前以兩大新住民族群使用語言為先,疾病衛教內容鎖定糖尿病、腎臟病與心衰竭三大高度相關共病的症狀警覺、治療提醒、NG誤區不要做等資訊,就近銜接醫療資源,友善新住民、外籍移工。「我的中文不好,怕醫師聽不懂,所以很少去醫院看病。」「台灣看病的流程好複雜,到底要看哪一科?」這些是在台新住民常發生的就醫困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表示,新住民與外籍移工因有語言隔閡,獲取健康資訊可能有落差,因此「健康好夥伴衛教網」先選擇糖尿病、腎臟病與心衰竭來做統整性的衛教,預防共病發生,未來還會繼續增加其他疾病預防、照護訊息,促進各族群的健康福祉,讓新住民住得更安心。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說,這是對台灣醫療與健康環境的細膩觀察後的超前行動,疾病衛教需要堆疊的時間與投入相當龐大,更需要長遠的眼光。新住民以女性為大宗,占92.5%,她們多是家中的支柱,張羅一家老小起居,但醫療始終是她們害怕的環節之一,面對家庭成員生病卻無力反應,更可能因此錯過自己與家人應有的合適醫療。邱建誌說,2025年,百靈佳殷格翰將迎來在台深耕的50周年,「我們不只看見現在病人的問題,更將眼光放遠,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合力舉辦提升民眾健康識能的系列活動,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第三項第八點中的全民健康覆蓋。」你有問題?我們有答案!專屬於您的新住民健康指南「健康好夥伴衛教網」同時提供中文、印尼語與越南語👉立刻點擊看
-
2024-01-01 失智.大腦健康
你的身體正「慢性發炎」嗎? 不改善恐引發輕度認知障礙(MCI),最終演變成失智!
當身體出現慢性疼痛、容易疲累等症狀,小心身體正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如果輕忽這些警訊,未適時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現況,可能損傷神經元,導致記憶和認知功能下降,最後演變成失智症。身體慢性發炎影響身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活動力」上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發炎是人體的自動防禦反應,屬於身體自我修復,如果體內發炎指數過高、時間過久,會讓免疫力受損,進一步引發慢性疾病,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失調、免疫系統調控失當,器官組織會慢慢受到持續性的破壞,β類澱粉蛋白沉積,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愈嚴重,會干擾神經細胞之間的傳遞,除了影響記憶力、判斷力,也會降低活力。陳亮宇表示,慢性發炎影響身體功能,主要表現在活動力方面,當整個人提不起勁、做什麼事都沒興趣,進而減少社交活動時,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可能比別人高,因為少了人際互動的刺激,對外界的理解力與反應力都變得較遲鈍。什麼是腦霧?腦霧與失智有關嗎?如何預防慢性發炎?自新冠肺炎大流行後,其後遺症之一的「腦霧」偁受關注,是指大腦混沌昏沉、無法正常運轉,並非醫學專有名詞。腦霧所出現的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與失智很相似,腦霧是因為疾病感染而誘發身體發炎反應,大部分的人會在疾病康復後三至六個月左右慢慢復原,多為可逆性、可改善。如果腦霧症狀持續半年以上,應積極處理、調整生活狀態,否則會進展到輕度認知障礙(MCI),可說是潛在的健康危機。陳亮宇提醒,良好的生活習慣應從飲食、運動、作息下手,要避免高糖、高脂、油炸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尤勿攝取過多精緻糖,以免造成身體慢性發炎。另外,肥胖會讓發炎指數增加,加速大腦老化,因此要做好體重控管,並戒除菸酒。陳亮宇強調,肥胖、三高、熬夜、缺乏運動都跟慢性發炎有關,也是導致失智的原因。想要打造抗發炎體質,要懂得「趨吉避凶」,多吃含有Omega-3的魚肉和堅果,豐富的維他命A、B、C、D、E具抗發炎作用。運動是天然的消炎方式,可促進全身循環系統修復發炎的部位,且大腦分泌的物質能維持認知功能,對預防失智大有幫助。腦霧與輕度認知障礙(MCI)的差別*腦霧:主觀性記憶衰退、無法專心,但旁人不覺得。腦霧可逆轉,但有一小部分會進到輕度認知障礙、輕度失智病程。*輕度認知障礙:記憶力、語言能力、判斷能力比正常老化出現嚴重的衰退。在臨床上,每年約有10%-15%患者會發展為失智症。點看更多內容【免費線上課程】讓專家用一根棍子告訴你如何逆轉退化大腦「失智小測驗」快速評估你的大腦健康 幫助延緩認知退化、預防失智症 不失智的台式地中海餐桌 彩椒烘蛋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0 失智.失智資源
不斷更新!2024高齡與失智補助懶人包 助你省荷包
即將迎接2024年,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簡稱失智旅人)盤點失智症者、65歲以上長者可申請的照顧資源、健康補助,照顧者們一定要積極善用政府資源、減輕照顧壓力,快一起來看看家中的長者、失智者符合申請資格嗎?有好牙才能顧健康,長輩長期缺牙會讓進食困難,影響營養攝取,甚至增加罹患慢性疾病的風險,讓長輩擁有一口好牙,是守護健康的根本之道!宜蘭、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基隆市開辦一般老人假牙補助,讓長輩能避免缺牙、無牙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一般老人假牙補助城市疫苗施打●65歲以上長者免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65歲以上民眾是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的高危險群,從未曾接種過PCV13、PCV15或PPV23疫苗的65歲以上長者,可公費接種1劑PCV13。間隔至少1年後(高風險對象間隔至少8週)再公費接種1劑PPV23。查詢接種院所分三階段開放施打●苗栗縣65歲長者就醫補助2024年起苗栗縣衛生局規畫50歲至79歲低收入、中低收入戶,到18鄉鎮市衛生所,免費施打一劑型皮蛇疫苗,1年1200人。此外,65歲以上老人、55歲原住民明年元旦起,到18家衛生所、31家特約診所門診,每人每次縣府補助上限75元,每年累計1000元上限,特約診所名單,可以上衛生局網站查詢。社會福利津貼調增●國民年金老年基本保證年金、老年年金給付加計金額、遺囑年金給付基本保障、原住民給付:從每月3,772元調增至每月4,036元。●老年農民福利津貼:從每月7,550元調增至每月8,080元。銀髮族國旅補助交通部觀光署2024國旅補助方案,65歲以上銀髮族只要參加至少6人、2天1夜的團旅行程,每人每日最高補助500元,每團上限1.5萬元,補助措施元旦起跑,但提醒須在旅遊結束後的30天內提出申請。北市補助長輩居家修繕台北市人口高齡化日趨嚴重,老人居家修繕補助只要綜合所得稅率低於12%以下就可申請,透過居家修繕服務,最高可獲得8萬元的修繕補助。長照2.0失智補助50歲以上失智者、65歲以上民眾,可向各縣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提出申請長照服務,會由長期照顧管理專員評估,如符合長照需要等級第2級以上者,依據個案管理員擬訂照顧計畫,提供四大給付,包含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喘息服務、輔具租借購買及居家無障礙環境改善等四大長照服務。「長照需要等級」是按失能程度,由輕至重共分為1~8級,第1級沒有給付額度,第2~8級則是按等級給付不同的額度,當失能程度愈嚴重,即級數愈高,政府提供的補助金額愈多。再按照身分別:「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一般戶」,而有不同的部分負擔比例。註:1. 根據經濟狀況(一般戶 / 中低收)在給付額度內給予不同補助,低收入戶政府全額補助,中低收入戶自付5 ~ 10%,一般戶自付16 ~ 30%。 資料來源:https://1966.gov.tw/LTC/cp-6457-69925-207.html 不符合長照2.0資格怎麼辦?如果失智症者未符合長照需要等級,照管中心會協助轉介至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提供個案服務。若親友失智症狀伴隨嚴重問題行為,主要照顧者照顧壓力已不堪負荷,可考慮使用住宿式長照服務或團體家屋。檢測是否有長照需求 資料來源:https://1966.gov.tw/LTC/cp-6533-70777-207.html 聘僱外籍看護工家庭短期替代照顧服務實施計畫聘有外籍家庭看護工者的長照需求者,只要經過地方照管中心評估符合相對的長照需要等級,除了目前喘息服務外,每年也可再申請短期照顧服務,詳細補助資訊如下:資料來源:https://www.wda.gov.tw/News_Content.aspx?n=D33B55D537402BAA&sms=02E58F84AD3F3884&s=58A8E69336C8269C 失能失智接受收容照護1年最高補助6萬為了減低許多中、重度失能者接受機構式服務的經濟負荷,衛生福利部調增「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補助方案」的補助金,入住符合指定的長照機構補助額度最高由 6 萬元提高至 12 萬元,並且取消排富規定。 ▲適用族群:地方政府照管中心長照評估等級 4 級以上身心障礙證明中度以上,當年度累計住滿 180 天者資料來源:https://1966.gov.tw/LTC/cp-6457-69925-207.html
-
2023-12-2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 美國癌症研究中心最推薦的6種食物
美國癌症學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指出,美國民眾平均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人在人生當中某個時刻將出現癌症,但許多癌症病例其實是可以預防的,包括改變飲食。位於華府的美國癌症研究中心(American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研究部副總監布洛克登說,沒有任何食物具有單獨的防癌效果,但民眾如果保持健康飲食習慣,則可降低罹癌風險。專家建議,以下種類的食物非常值得納入日常飲食:花椰菜與其他十字花科蔬菜賀勤森癌症研究中心(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癌症防治研究員蘭普說,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異硫氰酸鹽(isothiocyanates),有助於細胞排毒與修復,對於預防癌症具有重要影響。舉例來說,青花菜芽含有大量異硫氰酸鹽硫代蘿蔔硫素(isothiocyanate sulforaphane),可以讓細胞面對日常損害時提高自然免疫力。研究發現,異硫氰酸鹽硫代蘿蔔硫素對攝護腺癌、乳癌、膀胱癌、大腸癌都有防護效果。研究結果顯示,每周食用四、五份以上的十字花科蔬菜有助於降低癌症與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有:綠、白花椰菜、高麗菜、大白菜、小白菜、大頭菜、青江菜、油菜、芥菜、白蘿蔔等。番茄及番茄製品過去多項研究已經證實茄紅素(lycopene)有助於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但少數研究還發現茄紅素可能有助於預防乳癌、肺癌及大腸癌。番茄烹煮之後能讓茄紅素獲得更好的吸收。豆類及豆科植物布洛克登說,豆類與豆科植物不但富含蛋白質,也是極佳的纖維來源,纖維對腸道健康及免疫系統非常重要,有助於預防大腸癌;每天食用30公克豆類,大約等於兩杯份量的黑豆,將可讓身體獲得纖維的抗癌好處。堅果,特別是核桃堅果含有豐富的健康脂肪、蛋白質、纖維,研究發現食用堅果有助於降低癌症風險,尤其是消化系統方面的癌症。核桃含有大量的鞣花丹寧(ellagitannins),能讓腸道細菌轉化為代謝物,如此一來便降低了癌症滋生、繁殖的能力。研究顯示,每天吃一把堅果有益健康。莓果草莓、藍莓、蔓越莓、石榴等都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類黃酮,能保護細胞免於受到容易增加罹癌風險的壓力及DNA損壞。花青素(anthocyanins)讓莓果擁有不同顏色,還有消炎效果。布洛克登說,減少發炎對於防癌相當重要,因為發炎是癌症的重要肇因。如果要獲得減少發炎的最大效果,專家建議每天食用半杯到一杯份量的新鮮或冷凍莓果,最好選擇有機產品。大蒜蒜素(allicin)具有抗癌功能。在一項長期研究中,住在中國發生胃癌機率較高地點的3000名民眾,一年食用蒜頭,每2.2磅得胃癌機率就降低17%。研究人員說,這個食用量相當於每周吃五顆蒜瓣,吃生蒜有助保存風味和其所含的化學物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23 醫療.百病漫談
每天都越睡越累,小心是「慢性疲勞症候群」上身!如何與一般疲勞區別,主要症狀有哪些?
美國疾病管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近日發佈了一則消息: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的人將近330萬人,約佔美國人口1.3%。「罹病人口比之前預估的還要多」美國衛生官員說道。這份報告的共同撰稿者伊莉莎白‧昂格(Elizabeth Unger)對媒體強調:「這報告表示慢性疲勞症候群並不罕見。」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是一種嚴重的長期疾病,會影響身體許多功能。患有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通常無法順利進行日常活動,甚至會讓他們無法下床。當慢性疲勞症候群的人嘗試進行一些他們想做或需要做的事情之後,可能讓情況變得更糟。過去許多醫師的診斷,往往容易把慢性疲勞症候群跟許多心理疾病混淆。現年26歲、後來被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漢娜‧鮑威爾(Hannah Powell)說:「醫師一直認為我是罹患憂鬱症,但我不覺得我有憂鬱症。」慢性疲勞症候群常見症狀有哪些?主要症狀●至少六個月的嚴重疲勞,即便是睡好睡滿也無濟於事。●莫名的疼痛。●腦霧:記憶力與專注力減退。●站立時容易感覺不適。其他症狀●頸部或腋下淋巴結容易感到壓痛。●常發生喉嚨疼痛。●消化道常有問題,如:腸躁症。●發冷和盜汗。●對食物、氣味、化學物質、光或噪音過敏或敏感。●肌肉無力。●呼吸急促。●心律不整。同場加映:一直很累、永遠睡不飽卻檢查不出異常?你恐罹「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跟一般疲勞有什麼差別?一般疲勞是因為過度工作、勞動或運動的結果,所以經過休息後就可得到緩解。但慢性疲勞症候群不一樣,會比一般疲勞嚴重,而且是不動也會覺得疲勞,睡覺都無法緩解。長新冠跟慢性疲勞有什麼關連?美國CDC認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患者激增,可能跟新冠肺炎有關。猶他州鹽湖城的貝特曼霍恩中心研究員布雷登‧耶爾曼(Brayden Yellman)認為,長新冠跟慢性疲勞症候群兩者狀況類似,應該是同樣的疾病。同場加映:醫病平台/病去如抽絲:慢性疲勞的病患知識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成因可能有哪些? 目前研究人員還沒找到導致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原因,也沒有特定的檢查可以直接診斷慢性疲勞症候群。所以,醫師需要詳細地掌握一個人的症狀和病史,才能深入地評估、確認病患是否為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有哪些?■常見於 40 至 60 歲的人,但對也會影響所有年齡層,包括兒童、青少年。■在成人中,女性比男性略高一點。如何診斷並治療慢性疲勞症候群?想要診斷出慢性疲勞症候群,就需要排除相關可能疾病,包括:★排除睡眠問題:失眠也會導致疲勞,所以需要排除長期失眠造成的疲勞。★排除慢性疾病:某些慢性疾病也會導致疲勞,像是:糖尿病患、心肺功能不佳等。★排除精神疾病:憂鬱症、焦慮跟慢性疲勞症候群也很類似。在慢性疲勞症候群的治療上,並沒有什麼特效藥,目前主要的治療模式,都是透過症狀治療。也就是病患出現什麼樣的症狀,就針對這個症狀做治療,並且透過中醫、冥想、太極拳、營養補充等輔助治療。同場加映:陳潮宗/慢性疲勞無解藥 你的人生過勞了!參考資料:美國CDC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is not rare, says new CDC survey. It affects 3.3 million U.S. adults.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慢性共病系列4|衛生局、診所上心 共創典範城市
全台糖尿病患近二六○萬人,相關醫療費用驚人,國健署、健保署積極推廣共照網,在收案成效上,宜蘭縣異軍突起,以六成七勇奪第一。如果合併初期腎臟病收案率,彰化縣、南投縣表現優異,關鍵在於地方衛生局「上心」,提供人力支援,適時鼓勵。游能俊醫師則在宜蘭地區深耕近二十年,他表示,糖尿病照護為慢性疾病管理能否成功的重要關鍵,自家診所開業十八年,參與共照計畫,擁有護理、營養及衛教等堅強團隊,第一年收治一二○○多名糖友,逐年增加,目前約有六千多人固定回診,規模之大,遠勝於眾多區域醫院。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表示,我國八十五年實施慢性病共照計畫,彰化衛生局隨即成立專門小組,希望縣內醫療院所踴躍參與,當時衛教人力嚴重不足,特別聘用近三十名營養師支援轄區衛生所、基層診所,協助衛教。去年積極推展健康促進、全人照護,偕同產官學,一起打造共同照護網,成為上百萬縣民健康的守門員。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廖培湧表示,該院是全國第一家成立糖尿病衛教中心的醫學中心,連同醫師、護理師、營養師、個管師,總共有四十幾人,團隊陣容堅強,為全國少見。除了細心照顧眾多糖友、腎臟並患者,並針對縣內多家地區醫院、基層診所,給予專業上協助。心、腎、代謝三大慢性病共病 急需整合醫療 誰來整合?「整」到誰?南投地區糖尿病照護品質卓越,在當地開設診所十多年的陳宏麟醫師功不可沒,他曾任埔里衛生所主任十年,二○一一年開設診所,專注於社區居民健康促進、醫療診治與延緩失能等,多次榮獲各類糖尿病和腎臟病醫療照護品質獎項。陳宏麟自家診所獲頒醫策會二○二二年「基層醫療品質改善特優獎」,關鍵在於擁有醫師、營養師與護理衛教師等堅強團隊,人數達卅七人,齊心投入糖腎等共病預防及治療,除了設置銀髮健身房、健康食堂,還成立巷弄長照站,提供全面照護面向。延伸閱讀:慢性共病系列-1/健保署大家醫計畫 揪共病照護邊緣人慢性共病系列-2/千萬人慢病資料 最完整風險建模慢性共病系列-3/專家呼籲 糖腎警示+健康存摺 提早預防慢病【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22 慢病好日子.深度報導
慢病放大鏡【共病】慢性共病系列3|專家呼籲 糖腎警示+健康存摺 提早預防慢病
每次參加親友聚餐,總會發現少了一、兩個人,有的人猝死,有人因為洗腎,無法出席,四十多歲陳先生一開始還在自我解嘲,以為是家族被詛咒,直到接受健康檢查,才揭開謎底,血液、尿液等檢查報告滿江紅,原來自己有三高等慢性病家族史。台灣腎臟醫學會慢性腎臟病防治委員會成員、高醫腎臟內科主任邱怡文表示,腎臟疾病盛行率約在一成二,推估全台灣約有近兩百萬人患有腎臟病,但實際就醫人數卻不成正比,如陳先生一樣,大部分病友並不知腎臟功能已經異常。邱怡文表示,在腎病照護上,國健署著重於早期健康預防,健保署則重視醫療照護,各有其拼圖,「現在是到了該拼起來的時候了」,明年健保署「大家醫計畫」上路後,順利整合各大慢性病共照網,在各級醫療團隊的努力下,提供最好的醫療,並給予飲食、運動等正確衛教,對於國內數百萬名慢性疾病患者來說,將是一大福音。慢病好日子/共病糖友的一天,一天要吃最少8顆藥!糖尿病、腎臟疾病可說是難兄難弟,共病機率相當高,約有四成五的洗腎病友罹患糖尿病,如何做好共病照護,將是一大挑戰。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建議,共病警示系統與健康存摺應該串連整合,如果檢驗報告異常,主動警示,民眾可在健康存摺查閱相關資料,心生警惕,藉此規律用藥、回診接受檢查。不少照護網第一線醫師並非內科、新陳代謝科、腎臟科等專科醫師,為此,台灣腎臟醫學會、糖尿病學會將攜手協助醫師在職訓練,提高照護網第一線醫師對於糖、腎、心臟等共病的認知,不管是在用藥、飲食控制及衛教上,者給予慢性病患者最好的照護。延伸閱讀:慢性共病系列-1/健保署大家醫計畫 揪共病照護邊緣人慢性共病系列-2/千萬人慢病資料 最完整風險建模慢性共病系列-4/衛生局、診所上心 共創典範城市【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3-12-17 醫療.骨科.復健
為何容易半夜腳抽筋?盤點抽筋5大原因、緩解方式及如何預防
為什麼常常抽筋?是不少民眾的困擾與疑惑。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說,抽筋發生是因為體內細胞的細胞膜在交換電解質時,發生不平衡所致。造成電解質失衡的因素很多,每個人抽筋的原因都不相同,包括年齡、疾病、藥物、姿勢、運動等,必須依不同的原因,給予不同的緩解方式。抽筋好發原因多,上班族最常受久坐影響。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原因共有5大類:抽筋好發五大類原因1. 長期久坐、久站、姿勢不良:造成肌肉細胞興奮性上升、肌肉過度緊繃,好發族群為上班族,時常久坐,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2. 疾病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不佳,也容易引發抽筋,如患有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慢性病者,甚至是器官衰竭患者。3. 體內鎂、鈣等電解質不平衡:包括孕婦常伴隨孕吐,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或洗腎、服用利尿劑等患者,容易引起抽筋。4. 溫度變化大:如天冷、深夜時,氣溫降低,血管收縮,血液循環不佳,容易造成布滿血管的肌肉更緊繃,增加抽筋機會,應多注意保暖。5. 神經傳導受損:包括中風、糖尿病神經病變等患者也容易抽筋。年輕人多因運動過度,年長者因疾病或身體退化影響。塗雅雯說,抽筋發生的原因,也因為年齡層而不同。年輕人抽筋多因運動過度,導致肌肉損傷、疲勞,或運動時未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增加抽筋風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胸肌等處肌肉群,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不能活動,有時還會伴隨疼痛。年長者抽筋則有三大原因1. 肌肉流失、品質不佳:長者常見肌少症,也會增加抽筋機會。2. 受慢性疾病影響:包括肺阻塞(COPD)、心臟病、腎臟病、肝臟疾病等,影響周邊血液循環,電解質無法平衡,此類抽筋多發在晚上睡覺時。3. 受身體退化影響:可能因腰椎狹窄壓迫神經,導致神經傳導異常,也會增加腿部抽筋的機會,患者多抱怨,晚上睡覺睡到一半抽筋痛醒。陳亭安說,年長者抽筋的原因,常為多種原因交互影響,包括慢性病、肌少症、靜脈曲張、甚至吞嚥功能不佳,一喝水就嗆到而不敢喝水,出現長期脫水問題等,均會增加抽筋機率。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等,也可能引起抽筋。另外,抽筋問題也受到藥物影響,陳亭安說,如利尿劑、抗憂鬱劑、抗生素,或治療骨鬆等多種藥物,都可能引發抽筋。若服用某種藥物後,反覆出現抽筋問題,應回診詢問醫師,若發現真的是藥物所引起,可以更換藥物,或搭配其他方式緩解抽筋問題。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全身肌肉緊繃,常出現抽筋問題,抽筋往往來得又快又猛,十分疼痛。大家最想知道,抽筋時要如何做,才能快速紓解疼痛,恢復活動力?新光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陳亭安說,抽筋好發部位在小腿、大腿、肩膀、上背部等處肌肉,症狀多為肌肉突然緊繃、疼痛,不能活動。一旦發生抽筋,可以進行不同的伸展、緩解動作,解除肌肉緊繃、疼痛。以下是常抽筋的五個部位,及其緩解方式:1.小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彎曲,以利伸展小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2.大腿前側抽筋如右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等肌肉抽筋,可以用左腳單腳站立,並將右小腿往身體後方伸展,用右手抓住右腳腳踝,讓右腳膝蓋彎曲,盡量讓右腳跟碰到右側臀部,達到伸展大腿前側肌肉的效果。每次伸展同樣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3.大腿後側抽筋先按摩緩解疼痛,坐在地板上,雙腳伸直,將發生抽筋那隻腳的腳板,朝身體的方向進行彎曲,再配合身體往前彎,用手去扳腳板,以利伸展大腿後側肌肉。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進行3至4個循環。4.肩膀抽筋如右側肩膀抽筋,先將右手臂往前伸直,並往左側肩膀移動,這時左手上手臂,在右手手肘外側施加壓力,讓右手手臂更靠近左胸口,做出類似「大象鼻」的動作。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緩解右側肩膀抽筋。反之亦然。5.上背部抽筋可以做出類似在古代跪拜皇帝的姿勢,首先是雙膝跪地,臀部坐在雙腳的腳跟上,這時上半身往前伸展,將雙手手掌放在地板上,並盡量往前延伸,肩膀往下壓,讓背部肌肉感覺到伸展、紓解壓力。每次伸展停留20秒,再回到原先位置休息20秒,如此共3至4個循環。六大預防抽筋方法1.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塗雅雯說,每種姿勢固定20分鐘,應變換姿勢,搭配四肢活動、伸展。2.控制慢性病:若有心、肝、腎等慢性病患者,或是有中風、腰椎神經壓迫等,務必按時服藥、復健,控制病情。3.運動前充分熱身: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放鬆,熱身時間至少10分鐘4.運動時適時補充水分及電解質。5.運動後伸展、注意保暖:運動過程中,休息時也要做好保暖,運動結束應做好10分鐘的收操動作。一旦運動過程有抽筋現象,應立即暫停不要勉強,避免症狀持續惡化。6.睡前做緩和伸展運動:陳亭安說,若要避免最擾人的半夜抽筋,睡前可以進行緩和運動及伸展運動,動作可參考上述抽筋後緩解不適的運動。建議每天做,或至少每周2至3次,注意不要運動過量。也可將容易抽筋的腳墊高,促進血液循環。Q:抽筋頻率過高時,是否需要就醫?塗雅雯說,抽筋頻率因人而異,目前並沒有一個衡量的基準及明確的定義,但以臨床經驗觀察,若一周抽筋一次以上,就應特別注意,應檢查是否患有慢性疾病。陳亭安表示,如果抽筋情形已影響日常生活、睡眠,比如走路時常抽筋,或睡眠中頻繁抽筋,就應就醫治療,找出抽筋的真正原因。一般來說,有可能是末稍血液循環不好、神經壓迫或其他疾病,必須加以治療。Q:服用特定營養素,是否可以避免抽筋?塗雅雯指出,抽筋與電解質不平衡有關,因此應補充鎂、鉀、鈉、鈣等。運動時應補充電解質,平時可服用維生素B群,達到穩定神經傳導、降低抽筋的效果。陳亭安說,目前無研究證實多吃哪一類食物有助減少抽筋,但平時可多補充富含鈣、鎂、鉀等微量元素的深綠色蔬菜、堅果、豆類、小魚乾、香蕉等。他也提醒,香蕉為高鉀、高糖分水果,抽筋時食用有助幫助體內電解質平衡,但對於糖尿病、腎臟病的抽筋患者來說,就要多加留意。Q:重量訓練時,胸肌抽筋怎麼辦?國泰醫院復健科主任塗雅雯表示,除小腿、上背部等處肌肉容易抽筋外,許多人會從事胸肌重量訓練,如果運動過度、訓練過重,也容易增加胸肌抽筋的機會,而胸肌的抽筋,常與肩膀的旋轉肌有關,一旦合併有錯誤姿勢時,就容易發生。胸肌抽筋時,應立即進行按摩,並藉由反方向的伸展,拉長肌肉緩解抽筋,尤其伸展動作一定要輕柔,不可以過度用力,以防肌纖維拉扯受到二次傷害。Q:游泳時發生抽筋應如何處理?陳亭安說,游泳抽筋常見部位是小腿或腳趾,這時一定要保持鎮定,緊急呼叫救生員或一旁陪游的朋友,立即上岸,避免發生危險;若身旁沒人,一時無法上岸,應馬上在水中做水母漂的動作,以利旁人早一些發現異常狀態。陳亭安指出,保持水母漂姿勢,會做出彎曲腳趾的動作,可以緩解腳趾抽筋,同時也可順勢用手按摩抽筋的小腿,加速緩解肌肉緊繃。如果抽筋症狀緩解後,可以慢慢向岸邊移動,但切記在水中換氣,應採快呼、快吸的方式,降低抽筋所致的溺斃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