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吃藥2年好轉了很多,是不是可以減低用藥量,或甚至之後不用再吃藥了?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需要長期透過藥物控制。如果病況穩定時,自行將藥物拿掉,這樣會回到原本的病況,不建議自行減藥或是停止多巴胺藥物的補充。 目前所使用的巴金森病藥物都是經過嚴謹臨床試驗與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上市,請巴友不用擔心,也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後再調整藥物。
內容提供合作、相關採訪活動,或是投稿邀約,歡迎來信: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糖尿病,需要長期透過藥物控制。如果病況穩定時,自行將藥物拿掉,這樣會回到原本的病況,不建議自行減藥或是停止多巴胺藥物的補充。 目前所使用的巴金森病藥物都是經過嚴謹臨床試驗與衛福部食藥署核准上市,請巴友不用擔心,也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後再調整藥物。
疾病診斷
[專家解答]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林祖功 巴金森病通常發生在50至60歲以上的族群,典型症狀是以動作遲緩為特色,但這個族群也容易有退化性疾病,如關節退化、五十肩等,或是有在服用慢性疾病藥物,部分慢性疾病藥物也可能會讓身體表現出現動作遲緩、顫抖、關節僵硬等類似巴金森病的症狀。 因此,手指檢測是幫助醫師篩檢巴金森病的1種工具, 主要為拇指與食指重複張開閉合,重點在開合動作要大,速度要快,可2手輪流測試。 如果手指開合速度變慢以及開合角度變小,醫師可以從此判斷是否是巴金森病引起的動作遲緩,還是年紀增長而導致的關節退化、肌肉量不足。除了手指檢測以外,醫師會請疑似罹患巴金森病的巴友做其它的動作,幫助醫師鑑別診斷。例如,從椅子上起身、觀察步行姿勢。如果動作不流暢,呈現緩慢且僵硬的動作,也會列入判別是否罹患巴金森病的依據。 手指檢測也常被稱為「手指操」,許多巴友會誤以為手指操是幫忙延緩巴金森病的運動之一。其實手指檢測只是協助診斷的方法之一,巴友不會因為長時間做手指檢測,就改善動作卡卡的症狀。
照護資源
[專家解答] 財團法人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社工主任 陳俊佑 巴金森病是否能申請身障手冊仍須由醫師評估,巴金森病屬於1種慢性疾病,如果妥適服藥,生活狀態有機會與一般人無異。 如果使用藥物且追蹤超過6個月,巴金森病的症狀仍足以影響生活機能之障礙者,經醫師評估符合相對應之巴金森病等級、量表,才可申請身心障礙手冊。 持有身障手冊者,政府有提供多項福利措施,以幫助身障者可以在國內順利生活,至於長照的服務項目申請,則是依照顧管理評估量表量表(CMS)的評估結果以及經濟條件做申請標準。如有需要,可撥打長照專線1966申請。
飲食和營養
各類型失智症的成因不同,阿茲海默症是因類澱粉蛋白沉澱,而缺乏B12則易造成其它類型失智症,地中海飲食能預防的是血管性失智症等慢性疾病,如果失智者無法接受地中海飲食,適度放寬飲食限制,也可增加失智者情緒穩定。 地中海飲食會攝取大量顏色豐富的蔬果,約占每日總攝食量的一半;澱粉類為全穀、全麥、雜糧;蛋白質以近海捕撈的海鮮為主,如秋刀魚、沙丁魚、蚵仔、牡蠣、文蛤,此外還有堅果、豆類、牛奶、雞蛋;肉類以白肉為主;油脂類則為橄欖油,平時也會喝少量紅酒。 魚類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腦細胞功能,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率;蔬果與全榖雜糧富含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如番茄有茄紅素、黃豆有異黃酮、葡萄有白藜蘆醇等,整體飲食能抗發炎、抗氧化,幫助清除自由基,上述營養素皆能延緩老化,並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
用藥和照護
失智症患者不願就醫常見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病識感」,不覺得自己的健康有問題,或者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好好的又沒怎樣,為什麼要去醫院?」家屬一再勸說,只會讓他們覺得很煩,這時候可以藉助一些方法,準備一些劇本。 1.找出關鍵人物:誰講話長輩聽得進去,誰就是關鍵人物,例如奶奶不起床,但奶奶很聽女兒話,可以請女兒打電話進來,讓長輩有起來的動力,比其他人講都有效。 2.請失智症患者陪另一位家人去看病:可以試著跟長輩說,「奶奶我今天不舒服,我想去看醫生,你可不可以陪我去?」事實上是掛奶奶的門診,但說自己要看病,可以讓長輩有生活尊嚴。 3.請信賴的醫生轉診:很多失智症患者會伴隨其他慢性疾病,可以先從平日常看的醫師著手,例如家醫科醫師,家屬可以先跟醫師套好招,請醫師跟長輩說需要轉診。
照護資源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護理師 呂幸樺 巴金森病分為5期,若巴友屬於前3期,照顧者可以陪伴巴友規律服藥,協助他們找尋喜歡的運動,同時協助他們將生活模式固定。特別是巴友服藥後對於藥物的反應,除了要請巴友自己記錄以外,也建議照顧者用第三人的視角記錄變化,提供醫師較為客觀的參考。 當巴友進入到後面2期時,才建議改建家中的設施。目前政府推動的長照2.0服務中,如果個案經過評估,長照需要等級(CMS)達到2級(含)以上,每3年可以有4萬元改善居家無障礙環境的補助。同時該項服務,也會有專業人士協助評估,巴友需要哪些無障礙環境及長照資源。 巴金森病是1種慢性疾病,因此從心態到居家環境,需要隨著病程滾動式調整,不管是巴友或是家屬都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疾病治療
[專家解答]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 林靜嫻 巴金森病是一種慢性疾病,需要定期回診,病況穩定者約3個月回診1次,如果病情出現變化,需要隨時回診調整藥物劑量,建議在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就近就醫。 如果是剛被診斷巴金森病的巴友,期別屬於輕度,建議可以找尋住家附近的神經內科醫師。巴友初期需頻繁調整藥物,當藥物調整好之後,只需每3個月回診一次,且初期藥物效果反應佳,巴友的生活幾乎不會受到疾病太大的影響,無需舟車勞頓至大醫院看診。 當發病超過3至5年以上,巴友可能會陸續出現藥物副作用,有些巴友服藥後約3至4小時就會出現藥效漸退情形,用藥劑量較高的巴友,甚至可能有異動症表現,進而影響日常生活,此時需要比過往更頻繁的藥物調整、並觀察用藥後反應。因此建議這時期的巴友可以從原本的診所轉到大醫院,如醫學中心看診,主要是這個階段的巴友,需要更多的資源介入。 除了調整藥物需求,此時期的巴友也需要整合性的治療,像是可能要做深腦刺激術(DBS)等,而大醫院神經內科分的科別更為細緻,可以提供更多的醫療服務。不過,不需要特別找尋權威醫師,應該是找溝通順暢,了解自身病情的醫師,而疾病中後期選擇大醫院,為的是爭取更多醫療資源,讓疾病可以更妥善被照顧。
心理調適
[專家解答] 陸教授神經科診所院長 陸清松 巴金森病是1種慢性疾病,臨床分為5期,通常早期診斷,用藥效果會非常好,是所謂的「7年蜜月期」。往後還有「7年工作期」以及「7年退休期」,目標設定可到21年以上。重要的是配合專業醫師調整藥物,降低或避免「藥效無法持續」等非動作障礙的發生。也可能需要運用手術治療的介入,如深腦刺激術,這些治療方法都是為了幫助巴友繼續工作及維持美好有品質的生活。 許多巴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規律運動,如太極拳、腳踏車、瑜伽、韻律操、小跑步、走路等。可讓藥物治療的效果發揮得更好,理解u 疾病,並且積極面對,可以大幅降低情緒低落的情況。 多與病友團體接觸 相互鼓舞 如果巴友出現嚴重情緒低落,照顧者也無法從旁協助改善,則建議立即就醫。也建議多與病友團體接觸,相互鼓舞,分享資訊。 照顧者協助觀察巴友的治療效果,當服藥改善症狀後,即時給予巴友鼓勵,讓巴友看見進步以及改變。 若面對疾病的態度消極或不相信正規治療,很容易被號稱「可治癒」、「1次就能改善」的偏方吸引,可能花費大筆金錢,症狀卻未改善,換得更深的挫折感。目前健保署對巴金森病的藥物都有納入健保給付,政府相當積極支持巴金森病友面對疾病,也鼓勵巴友要有信心,與巴金森病共存。 對照顧者而言,建議可以先陪伴巴友,維持固定的生活作息,找尋喜歡的運動方式,定時服藥,當這些生活習慣建立起來後,情緒也會慢慢恢復。
常見合併症
[專家解答]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神經內科部主治醫師 陳柔賢 如果是巴金森病引起的幻覺、情緒低落,巴友本人幾乎是無法察覺,也不會有病識感,必須靠照顧者才能得知。即使巴金森病友有自覺情緒障礙或是幻覺困擾,也不建議巴金森病友自行判斷,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以排除其它伴隨的情緒疾病,或合併的內科、精神科疾病。 巴金森病是1種慢性疾病,除了有動作障礙之外還有非動作障礙,動作障礙如動作緩慢、肢體僵硬、步態不穩、顫抖等;非動作障礙如便祕、睡眠障礙、嗅覺異常、全身疲憊、情緒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 通常巴金森病友出現動作障礙之前,就會先出現非動作障礙。便祕是最早出現的非動作障礙,最早可在動作障礙出現20年前,而在動作障礙出現的5至10年前,會出現憂鬱、快速動眼期睡眠障礙、嗅覺異常、異常疲倦等症狀。 但精神症狀,如幻聽和幻視,不是巴金森病的前期症狀,所以當巴金森病友出現幻聽、幻視時,通常病程已經較久,需進一步評估巴金森病藥物的種類和使用劑量,也非常需要再次評估診斷是否已經合併失智症。 如果巴金森病友期待降低非動作障礙的發生機率,除了嘗試能治療巴金森病合併憂鬱的藥物外,最基本就是透過運動來幫助改善,巴金森病最適合有重心轉換的運動,如太極拳、大跨步走路、跳土風舞、跳探戈等。其餘可參與學習語言、多與人互動等,持續做、堅持做,對於疾病的病程發展,就可以看到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