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2 醫療.皮膚
搜尋
感染者
共找到
1070
筆 文章
-
-
2024-01-08 焦點.元氣新聞
早期肺癌不是手術就沒事!醫籲:『這個』檢查點有沒有表現要知道
不論有無症狀發生,肺癌高風險族群都應養成定期規律進行肺部健檢的習慣,才能及早發現癌病變,及早治療。1名55歲男性,連續25年間1天1包菸,因察覺咳嗽頻率增加,到醫院接受檢查,確診肺癌第三期,幸好在接受手術、術後輔助性化療與免疫治療後,追蹤至今3年身體狀況都保持良好,未見復發。高危險族群小心肺癌上門 LDCT篩檢有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北榮總胸腔部部主任陳育民醫師表示,有長期抽菸習慣、肺癌家族史、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纖維化或曾經肺部感染者,都屬於肺癌高風險族群,一旦發現咳嗽頻率明顯增加,甚至咳出血,就應馬上就醫檢查,確認病因。如上述陳醫師門診個案,若檢查出肺癌腫瘤,也應聽從醫囑,與醫師討論各項合適治療,已盡快阻止癌細胞繼續擴散,不讓病情繼續惡化。陳育民醫師強調,肺癌若能早期、未有明顯症狀時就發現,治療效果就越顯著,在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LDCT)協助下,目前可以找出小於1公分的腫瘤,且相較胸部X光亦較無死角困擾,因此能找出早期肺癌。陳育民醫師分析,若能在第一期發現並接受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0%,但若在第四期才確診,5年存活率則會下降至10%左右¹。手術切除腫瘤難確保萬無一失 記得與醫師討論術後輔助治療陳育民醫師指出,治療早期肺癌最主要手段,仍為手術切除腫瘤,但術後很難完全保證癌細胞已完全除去,或是沒有游離到身體其他部位,因此術後考量輔助性全身治療是很重要的預後關鍵。目前,除了傳統常使用的化療外,術後輔助治療還可考量標靶與免疫藥物,順序為先考量基因是否變異,若未變異再加上免疫檢查點PD-1/PD-L1檢測有表現時,就可考慮啟動免疫檢查點治療。究竟何謂免疫檢查點PD-1/PD-L1治療呢?陳育民醫師說明,人體為防止免疫細胞攻擊正常細胞,存在所謂PD-1和PD-L1的『溝通』機制,以避免免疫細胞誤傷正常組織細胞。而癌細胞為了逃避攻擊,也模仿正常細胞產生出PD-L1,因而先制約免疫細胞,導致癌細胞免疫逃脫。免疫檢查點PD-1/PD-L1治療的機轉就是阻斷癌細胞濫用PD-1和PD-L1機制,重新讓免疫細胞免於被制約,對癌細胞重新展開攻擊。免疫檢查點PD-1/PD-L1要CHECK! 表現量的數值越大越有機會降低復發風險陳育民醫師補充,免疫檢查點PD-1/PD-L1治療首先發展於黑色素瘤,在2013年之後,經多項國際大型臨床試驗證實,肺癌細胞同樣具有免疫逃脫能力,故開始應用於肺癌治療上,後經臨床試驗發現,早期肺癌病患若於術後輔助治療時使用,有機會能降低復發風險,增加存活機會。針對手術後病理檢查為第二、三期的肺癌病人,因復發風險高,基本上都會建議要進行術後全身性輔助治療。陳育民醫師提醒,病人應與醫師充分配合與討論,選擇適合自身病情的輔助性治療策略,包括透過病理檢測,確認EGFR基因變異以及免疫檢查點PD-1/PD-L1表現,兩者都是重要的評估指標,建議病人都要了解與掌握,如免疫檢查點PD-1/PD-L1表現量的數值若越大,就能預測免疫治療效果可能越佳²。善用國健署早期肺癌篩檢資源 術前術後全身性治療爭取最佳預後早期確診早期治療,仍是肺癌預後提升的重要基礎。陳育民醫師呼籲,想要在無明顯症狀時期,早期發現肺癌,就要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目前國健署已提供具有家族史與重度吸菸史族群,只要符合條件,就能2年免費接受一次LDCT篩檢;倘若真的確診肺癌,也切莫灰心,現今治療方式已十分進步與多元,手術前後都有相應的全身性治療,有機會可改善預後,應多與醫師討論,爭取最佳治療成果。參考資料1.Customised, Individualised Treatment of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rcinoma (NSCLC), May 2013Sultan Qaboos University Medical Journal 13(2):202-17,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49967782_Customised_Individualised_Treatment_of_Metastatic_Non-Small-Cell_Lung_Carcinoma_NSCLC2.WCLC-2022 IMpower010 overall survival interim analysis of a phase III study#羅氏公益夥伴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注意!糖胖族群 罹患新冠死亡率增加一倍/新冠高峰來襲3
新冠病毒對高風險族群威脅不容小覷,不只慢性病,包括肥胖及吸菸者都是高風險者,據調查,肥胖及糖尿病感染者死亡風險較無慢性病者多1.3倍,抽菸者染疫後的重症比率比未吸菸者多五成。而令人擔心的是,台灣有高達八成三受訪者不知自己是否為高風險族群。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提醒,年齡是重要危險指標,年齡愈高風險相對越大,國內將65歲以上高齡者,懷孕婦女與糖尿病、高血脂、BMI≥30族群,以及與心血管相關疾病,如心臟病、心血管、中風病患,或像失智患者、精神疾病患者等列為重症高風險族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根據美國疾管署(CDC)統計,以18至39歲感染者死亡風險為基準,新冠死亡風險隨年紀增長而增加,從40至49歲為2.2倍,增加到85歲以上10.6倍;患有慢性病的感染者死亡風險也較無慢性病者高,其中又以肥胖及糖尿病患風險最高,為1.3倍。疾管署更新口服抗毒藥使用條件,也將吸菸者合併其他風險納入,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吸菸者染疫後的重症及死亡風險比未吸菸者增加五成。乳癌防治基金會指出,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曾有研究顯示,比起正常值,BMI每多一單位,感染者就多5%的住院機率,甚至多一成的機會進入加護病房,死亡風險也增加4%。日前一份國際調查指出,受訪的台灣人有八成三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為高風險群。「很多人覺得,這就是一個『小感冒』,但是像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病情往往變很快,沒趕快處理、用藥,就會有點來不及。」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非常擔心高風險族群輕忽篩檢、早用藥的重要性。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指出,確診後會建議高風險族群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以縮短病程、減輕疾病嚴重度、降低死亡率。新冠肺炎確診者在疾病剛開始頭五天是用藥黃金期,王復德強調,過了五天,身體就會產生免疫反應,若持續惡化就得住院,並接受類固醇等免疫調節藥物的治療,此時,多半已進入肺炎階段,從中症至重症,轉捩點在於血氧濃度開始下降,若出現呼吸喘、頭暈等缺氧症狀,務必就醫,避免釀成悲劇。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專家:新冠病毒比流感具威脅性/新冠高峰來襲2
不少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所造成的全身性影響比想像中嚴重,再度引發關注。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感染性疾病〉(The Lancet-Infectious Diseases)有篇評論、研究指出,新冠肺炎死亡率、再住院風險皆高於流感,日後出現不良健康結果的風險也增加,多位專家也指出,新冠病毒仍比流感病毒具威脅性,不僅容易演變成重症、致死,也可能留下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疾病症狀,甚至誘發其他疾病,不可不慎。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表示,不同於一般細菌感染會出現發燒、有痰,病毒感染常見的症狀為乾咳,其他呼吸道病毒多數只感染上呼吸道,新冠病毒卻能侵犯到氣管、支氣管等下呼吸道,甚至侵害肺部,出現重症的比率較高。一旦年長者、有氣喘或肺阻塞等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免疫低下者等重症高風險族群確診,除了胸悶、胸痛、喘,也有可能出現凝血異常、心血管疾病、肺栓塞、病毒性肺炎,甚至是次發性細菌感染;即使痊癒,也會因住院時間長、器官受損,留下氣管容易過度反應等長新冠後遺症,加重既有氣喘、過敏症狀,恢復時間也更久。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呼籲,民眾勿陷於「新冠疲勞」,對於接種疫苗與及早用藥鬆懈心防,尤其高風險族群切莫掉以輕心。上述研究也顯示,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出院後,容易出現疲倦、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和神經系統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半數的死亡和致殘個案都出現在康復幾個月後,而非剛康復的頭一個月,顯示新冠肺炎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廣泛、複雜。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指出,多篇研究認為,新冠肺炎對全身傷害比想像中嚴重,像是會對中風、心臟病等有影響;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感染可能誘發原有疾病發作,有糖尿病史的新冠肺炎感染者,死亡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二到三倍,且新冠病毒也導致新發糖尿病比例增加。新冠病毒傳播與突變速度很快,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當病毒傳播到醫院照顧人員身上,隨著照顧人員在醫院走動、活動、照顧病人,可能就增加院內群聚感染風險;一旦新冠重症病患大量增加,將排擠到一般病人的治療,導致社會、國家承受重大經濟、醫療負擔。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21 醫聲.疫苗世代
民眾「新冠疲累」、疫苗施打率低 社區感染拉警報/新冠高峰來襲1
根據美國疾管署(CDC)所發布最新訊息,新冠變異病毒株JN.1正迅速蔓延,台灣10月也首見該變異株,由於感染力強大,更易造成免疫逃脫,讓民眾再度感染。但醫界擔心,現在民眾已呈現「新冠疲累」現象,較難維持自我健康管理,新冠XBB疫苗施打率也極低,這兩大原因恐致病毒再度蔓延,新冠肺炎社區化更對高危險族群造成威脅。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日前收治一名70多歲糖尿病患者,之前接種過新冠疫苗,感染新冠肺炎後沒有立刻用藥,出現呼吸喘才就醫,血氧濃度已掉到90%以下,X光肺部「白一片」有嚴重的肺炎,最後送加護病房治療才化險為夷。王鶴健指出,「這名患者太沒有戒心,出現新冠肺炎初期症狀後,就應盡早快篩確認,確診後盡快用藥才行。」上周,疾管署也公布一名20多歲北部男性,有潛在神經系統跟腎臟疾病,2020年曾經接種兩劑傳統新冠疫苗,12月上旬出現咳嗽、有痰、發燒等症狀,確認感染新冠肺炎,五天後即不幸過世。疾管署針對新冠確診者,若是65歲以上、肥胖、心腎糖慢病、免疫疾病等就屬於重症、死亡高風險族群,經醫師評估後即可開立口服抗病毒藥物進行治療。但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一份國際性的調查,國內受訪者當中,竟有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自己是否屬於高風險族群。由此可知,許多民眾、高風險族群非常輕忽新冠嚴重性,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發現,有些民眾即使出現症狀,也不去接受篩檢,自然不會及早服用抗病毒藥物。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提醒,目前新冠可能呈現不典型症狀,像只是輕微咳嗽、類似小感冒,而剛開始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第一次抗原快篩可能陰性,而更容易被輕忽。陽光耀說,為了避免重症,民眾應為自己設立兩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人人都應該接種新型新冠疫苗,雖不能免於感染,卻能減少重症,第二道防線則是及早用藥,避免病況變嚴重。三軍總醫院感染科特聘教授張峰義也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就先自我快篩,五天需要篩兩次,若持續發燒達39度,且高燒不退,或者有腸胃不適、無法進食、持續頭痛、呼吸急促、持續胸痛、冒冷汗、血壓偏低等症狀,恐是中重度前兆要盡快就醫。多位醫師提醒,目前社區正百毒齊放,民眾前往人群密集且密切接觸的密閉場所仍建議戴口罩;當擤完鼻涕後或用手碰觸口鼻臉前,必須清潔雙手,以防病菌散播、感染。想知道自己是否為新冠重症高風險族群嗎?感染之後該怎麼辦?又該去哪裡才能拿到藥物治療呢?歡迎點擊「COVID‑19 了解 計畫 行動」連結!(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避免中重症 把握及時用藥/新冠疫情升溫4
「輕、中症高風險病患沒及時用藥,常前一天還好好的,一下子就變成重症。」在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所接治的新冠重症病患中,大部分高風險病患都沒有及時用口服抗病毒藥物便演變成重症,需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治療。陽光耀認為,這類病患出現呼吸道症狀時,常自認病情輕微,沒有快篩,也沒在黃金治療期五天內接受藥物治療,在第五到七天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情況往往變得非常嚴重。陽光耀指出,多數民眾接種疫苗已超過一年保護期,而曾感染的民眾康復後也僅有三個月保護力。陽光耀強調,新的感染症狀仍會嚴重,不會因為二次感染就症狀輕微,仍然可能演變為重症,尤其是具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更要留意。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以台大醫院為例,住院病人仍得快篩,可是初期感染者的病毒量不高,或常呈現非典型症狀,起初可能只是輕微咳嗽,或類似小感冒,不會在第一時間被篩檢出來,因而常被輕忽,因此需要反覆篩檢,以確保病人安全。台大醫院老年醫學部主任詹鼎正觀察到,以新冠輕症病患來說,因為症狀與流感或其他上呼吸道症狀相似,往往等到病程進展變嚴重時才會就醫,而錯失治療時機。因此對於新冠輕症病患,用藥可能就無法像治療流感那樣迅速、及時。此外,對於防疫資源儲備,陳宜君也甚感憂心,她說,現今指揮中心已解編,已經沒有防疫預算,雖然仍有留用的公費抗病毒藥物及篩檢試劑可用,面對「剩餘」的防疫資源,公費抗病毒藥目前仍夠使用,「但用完了怎麼辦?」而醫用快篩也在十月一日回歸健保支付,當快篩與藥物回歸健保,又將形成健保財務負擔,期待未來在防疫資源的供應上可趨於穩定,病患才能及時確診、有藥可用。(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5 醫聲.醫聲要聞
攔截新冠 醫籲防疫預算常態化 增加篩檢誘因 精準診斷用藥/秋冬疫情升溫1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來到高點!台灣死亡病例上周新增34例,也是近期新高,疾管署預估,明年(2024)一月中旬達到感染高峰,依據最新統計,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在上周(12月5日至12月11日)新增232例,為流感重症的15至16倍之多。由於秋冬有多種病原體作亂,醫界擔憂,照這樣的情勢演變,基層診所攔不住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將造成病房占床率「壓力山大」,恐排擠其他病人的治療權利。醫界建議,在指揮中心解編、沒有預算情形下,應該仍要設立防疫基金,或讓預算常態化,針對診所端要提出更合理篩檢誘因,加強輕症患者攔截,以防變種病毒入侵、疫情捲土重來。新冠威脅遠勝流感 長輩更要注意「新冠重症病患人數從來沒有少過!」台北榮總胸腔重症加護室主任陽光耀指出,根據近期數據顯示,與流感重症人數相比,國內新冠重症病例數是流感重症病例數的8至15倍,代表新冠威脅遠遠高於流感。此外,陽光耀強調,新冠及流感重症以侵襲65歲以上長者為主,且容易導致死亡。從今年3月20日統計起,新冠感染者產生併發症者,65歲以上者占近八成、死亡者約占九成;流感重症的年齡比率,65歲以上者占約六成、死亡者占六成四。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家,不僅要提防流感,更要小心新冠威脅,其中,新冠重症造成的高齡死亡比率更是遠超過流感,令人憂心。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也觀察到,目前台灣流行的病毒、致病菌除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還包括黴漿菌、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鼻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以基層診所來說,除了流感,多數診所都沒有針對其他呼吸道傳染性疾病篩檢,因此無論診斷、用藥都是靠臨床醫師判斷,特別是新冠肺炎,現在也較少診所會進行快篩,確診的人自然就變得較少,想要達到「攔住新冠輕症」,並且能「精準診斷、用藥」就變得困難。新冠仍在社區流行 未來佔床率恐影響其他患者治療上述現象讓後線的醫療端壓力很大,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秋冬往往是醫院病房占床率最緊繃時期,醫療端壓力已非常沉重,目前新冠肺炎仍在社區流行,未來病房占床率將更高,恐影響到癌症、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治療時程,除了醫院病房成重災區之一,其他高風險病患就醫也會受排擠,環環相扣下,恐怕是惡性循環的開端。對此,林應然認為,若能調高基層診所端的篩檢、診斷等相關健保給付點值、提升用藥可近性,並多增加誘因,基層診所便能發揮功能,協助輕、中症病患盡快接受治療。高風險者易變重症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黃啟嘉說,若是氣喘等呼吸道疾病患者感染新冠、流感,不僅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重症,還會加重既有症狀,且「新冠肺炎誘發氣喘的比率較高,約千分之一至五百分之一」,若未及早確診、用藥,後續往往更棘手、更複雜。談到防疫相關費用來源,黃啟嘉建議,運用防疫基金模式或可幫助防疫預算常態化,防疫工作也能永續運作;陳宜君也建議,疫後感染科醫師的培訓也需更重視。醫界期待未來防疫用藥、篩檢試劑等物資可穩定供應,輕、中症病患也可及早確診、用藥,保障國人健康。(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12-13 焦點.元氣新聞
讓社群引領終結愛滋之路! 2023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資助結果公布
2023年世界愛滋病日主題為Let communities lead,呼籲由社群組織引領終結愛滋之路,吉立亞醫藥也於此時宣布其亞太彩虹基金資助名單。吉立亞醫藥將資助亞太地區共40項計劃,而其中有10項計劃來自台灣;這些計劃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以解決與HIV病毒有關的挑戰、消弭各種不平等與阻礙,最終希望達到終結愛滋的公衛目標。自2018年創立亞太彩虹基金以來,吉立亞醫藥已投入了超過600萬美金,資助共144項社群主導之專案計劃,解決23個地區當前所面臨的HIV防治挑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首次成為獲資助的單位之一,他們有感於現有性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偏頗,將推動從小學階段落實全面性教育。秘書長韓宜臻表示,「在台灣,HIV感染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一般大眾對於HIV的知識仍有偏誤。我們將透過培力講師、發展教材,讓小學生了解接受完整的性教育,也相信及早的教育紮根能夠為台灣的HIV防治帶來貢獻。」台灣HIV防治領頭羊 去除疾病污名與歧視是下個挑戰適逢亞太彩虹基金成立五週年,吉立亞醫藥也在發布了一份影響力報告,展現受資助計劃在響應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95-95-95目標」上的貢獻。結果發現不同地區、收入水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的社群組織在HIV防治上的投入重點有所不同● 新興國家地區的社群夥伴以補足資源落差為優先,以確保即使在較艱難的外展環境中,HIV照護仍不缺席。● 中高收入地區的社群夥伴(包含台灣)則聚焦在提升感染者和主要族群的生活品質,將絕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在HIV衛教上,以解決HIV污名和歧視問題。● 高收入地區的社群夥伴則著重改變外在環境的行動以擴大HIV照護,消除難以觸及的族群所面臨的系統性障礙。台灣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PRAATW)行銷企劃主任邱奕頎表示,「感染HIV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污名和歧視仍讓感染者難以獲得真正的健康平權,或是享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透過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的支持,我們得以在2019年進行系統化回顧,了解台灣對HIV入罪化、感染者身分強制揭露等相關規定,和終結愛滋的目標是相互牴觸的。這對於我們在推翻第21條的努力至關重要,也有助於我們在2023年訂定了台灣U=U日(7月2日),讓我們進一步為感染者的人權倡議。」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表示,「社群夥伴在普及HIV衛教和打擊污名和歧視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五年來,我們透過亞太彩虹基金投入將近三千萬台幣支持台灣14個社群組織、37個計劃,一起為終結愛滋而努力。台灣是愛滋防治的領頭羊,今年達到90-95-95的好成績,社群組織也是功不可沒。我們會持續支持社群夥伴、協助他們發揮影響力,帶領台灣往健康平等的社會邁進。」點擊看更多👉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相關資訊
-
2023-12-10 養生.聰明飲食
羊奶還能喝嗎?乳羊場爆人畜共通布氏桿菌病,7大QA解惑
農業部防檢署今公布在例行性乳羊場監測中發現,屏東縣乳羊場檢出「布氏桿菌病」,有3頭羊隻確診陽性。疾管署已經轉知屏東縣衛生局針對該陽性場進行相關工作人員造冊、健康關懷及布氏桿菌感染相關衛教。該疾病是否會傳染給人類?羊奶是否可以安心喝?聯合報根據疾管署資料以及醫師說法,整理相關七大QA,幫助民眾一次解惑。Q1:布氏桿菌病會感染人類嗎? A1:布氏桿菌病為我國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會因為接觸到感染動物的組織或食入乳製品而感染,部分防檢較差的地區的私人製造乳酪,是旅遊者得病的常見病源。人對人的感染極少見,但可經母乳傳給嬰兒,性交、器官移植也都有可能傳染。中國附醫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說,一般民眾前往畜牧場不用特別擔心,畜牧場工作者會接觸動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因此風險比較高。Q2:感染會出現什麼症狀?A2:主要為持續性、間歇性或不規則發熱,也會造成類似流感的症狀,如發燒、冒汗、頭疼、背痛及四肢無力,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若是動物感染布氏桿菌病,主要的特徵是流產和睪丸炎,較少引起發熱或全身性疾病。Q3:感染者如何治療? A3:黃高彬說,感染後致死率不高,臨床上因為症狀診斷困難,雖然沒有呼吸道症狀,但全身痠痛、頭痛等症狀難跟其他感染區別,通常會靠細菌培養確認;一般而言會跟具敏感性試驗的結果,挑選適當抗生素治療。 Q4:民眾可以如何預防?A4:前往高風險地區旅遊時應避免生食(生飲)牛、羊肉、動物奶以及起司、冰淇淋等乳製品,或與動物過度親密接觸。若為動物工作者,應該戴手套及其他防護具工作。此外,有接受化學療法的癌症病患、HIV 感染者、接受器官移植者,或接受免疫抑制劑者,都不宜接觸有感染的寵物。 Q5:布氏桿菌病在哪些地方風險較高? A5:在動物防疫檢疫較差的國家比較常見,尤其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法國南部、義大利、希臘、土耳其、非洲、中東、東歐、亞洲、南美、中美、加勒比海國家等地。Q6:我國近期是否有出現過人類感染布氏桿菌病?A6:台灣並非布氏桿菌病疫區,但是曾於近年發現數名在非洲與東南亞感染的境外移入病例,自2015年有1例境外移入病例後,並沒有任何本土或境外確診病例。Q7:羊奶是否能安心喝?A7:防檢署表示,國內市售羊奶皆經巴氏德滅菌法處理,可有效殺滅布氏桿菌,因此市售羊乳安全無虞,民眾皆可安心購買。黃高彬也說,羊奶還是可以正常飲用,但是臨床上較不建議喝羊奶,因為羊奶脂肪成份較牛奶高,並且缺乏B12、菸鹼酸,可能會造成貧血。
-
2023-12-05 醫療.感染科
不止黴漿菌,中國爆7種病毒感染潮!一表看各種呼吸道感染對哪個年齡層最危險?
令世界停滯的新冠病毒讓大家開啟的防疫新生活,現在又要捲土重來了嗎?中國傳出呼吸道感染疫情上升,根據中國衛生單位提供世衛資料,該國自今年五月起,兒童黴漿菌肺炎門診與住院數就已發現上升趨勢。疾病管制署於11 月26 日發布新聞稿示警,建議民眾應接種新冠XBB與流感疫苗。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 成人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疾管署11 月25 日表示,即日起全國機場港埠檢疫站全面提高警覺,於電子看板及跑馬燈提醒陸港澳入境旅客,如有症狀應就醫並告知旅遊史。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肺炎黴漿菌以兒童為主,成人則需注意流感及新冠肺炎,且相關疫情高峰期可能會落在春節前後,建議「兒童、老人、慢性病人」三類族群短時間暫時先別去中國。疾管署也公布各年齡病原體:1~4 歲為流感、鼻病毒,5~14 歲為流感、黴漿菌、腺病毒,15~59 歲為流感、鼻病毒、新冠病毒,60 歲以上則為流感、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普通冠狀病毒。呼吸道感染多數可自行痊癒 發展為肺炎需用抗生素治療根據疾管署公布Q&A,上述疾病多數感染者可自行痊癒,然而,若發展為肺炎,醫師通常會開立抗生素治療。一般建議的首選治療藥物為巨環類抗生素(macrolides),替代性藥物為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抗生素或四環黴素類(tetracyclines)抗生素。潛伏期為1~4週、經由人傳人傳播,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感染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少數病人會有嚴重肺炎、氣喘發作、腦炎、溶血性貧血、腎功能異常及皮膚疾病(史蒂芬強生症候群、多形性紅斑、毒性表皮溶解症)等嚴重併發症。藥師公會全聯會發言人黃彥儒表示,目前黴漿菌無家用快篩可以使用,預防方式與防範新冠病毒沒有不同,維持良好防疫習慣,配戴醫用口罩、以肥皂 勤洗手。【延伸閱讀】.感染黴漿菌可自行買藥吃嗎?藥師公會理事長爆:陸配紛赴藥局買「這款藥」想寄回鄉.肺炎黴漿菌10大QA 醫授預防3絕招【本文轉載自《藥師週刊電子報》第2340期,原文連結 】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5 醫聲.醫聲要聞
醫療團隊織成一張網 抓住走過生命幽谷的患者
醫療是需要團體合作,國內腎臟移植權威團隊林口長庚醫院及獲得醫療奉獻獎團體獎的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藉由團隊的力量創造了最佳的醫病平台⋯⋯●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 為感染者張開大網抓住病人愛滋病患者小賴娓娓道來,「個管師是陪著自己成長的人,陪我走過被告知得到愛滋病的無助及恐慌,是比家人還要親密的關係⋯⋯」在談話過程,小賴偶爾望向坐在旁邊的台大醫院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個管師陳伶雅,看得出來雙方充滿互信的基礎。小賴是在小年夜被告知罹患了愛滋病,在大家團聚歡欣的年節,這個消息如同一道閃電,帶來驚恐與不安,在徬徨無助的時候,若有人能即時接住自己,那結局往往會不同,而台大醫院愛滋病房醫療團隊就是這張大網,網住了搖搖欲墜的感染者。小賴及醫療團隊成員10月28日在第一屆「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控制論壇」中,分享醫療團隊如何與病人合作,帶給愛滋感染者最大的幫助。小賴認真地說,愛滋病是許多感染者第一個慢性病,我們離不開醫院及醫師,醫療團隊的全人照顧讓我開始接受自己生病的事實,接受它是邁開新生活的第一步,而這個關鍵就是個管師,小年夜時是個管師撐住我,當我非常痛苦不知要如何告知性伴侶時,個管師告訴我『不用糾結傳染別人或是被傳染,怎麼樣都是要面對,我們都是走在路上的人了⋯⋯』。感染者治療一週測不到病毒 心安神定有信心走未來路 這些話就像定海神針,再加上治療一週後,愛滋病毒就檢測不到,讓小賴只花一個星期的時間就接受愛滋病的存在,台大醫療感染科主治醫師劉旺達解釋,愛滋病的治療已大幅進步到U=U,就是血液中的愛滋病毒已低到測不到,即使進行無套性行為仍不具傳播力,這樣的科學數據對患者而言,就是最強的定心丸。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洪健清認為, U=U代表的意義,還包括愛滋病患者常被提醒你是「傳染者」,但當病毒低到測不到,那就不用擔心自己成了感染源,已經正常的跟一般人一樣,可以減少患者被烙印標籤或歧視。「我非常幸運遇到這麼好的醫療團隊」小賴感恩的說。陳伶雅說,愛滋病患者在確診後就像是開啟人生的第二段奇幻旅程,多數患者第一時間仍是害怕恐慌,光勸他們來醫院可能就花費很多時間,不少感染者會覺得去醫院治療,隱私會曝光,有更多人知道自己是愛滋患者,即使願意就醫,看到醫師可能連問題都沒辧法問,因此個管師就成了愛滋病患的代言人。醫療團隊營造友善環境 跨領域全人照護個管師就像是一根浮木,讓患者緊抓不放,陳伶雅說,個管師就是針對患者每個治療階段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提供最實際的解決方案,目標就是讓患者留在醫療團隊這個大家庭裡,只要患者定期追蹤服藥,病情控制穩定就能維持長久的健康人生,因此,團隊需要有更大的包容性。劉旺達醫師認為,台大團隊營造了可以讓感染者信賴的醫病關係,讓疾病回歸疾病本身,並非是誰做錯了事所以才得病,感染者除了擔心被指責、隱私曝光,還得承擔「我還可以活多久,我會不會死掉?」身心相當煎熬,台大團隊理解也支持感染者,這也是感染者被「接住」的價值體現。洪健清也提醒,看待醫療不需要批判,要減少一些行為上的傷害,讓病人接受治療才是最好的結果。劉旺達心有所感地說,感染科醫師成為病患的家庭醫師,他們會和我們合作一輩子,病毒可以很快的控制下來,但未來要面對的是老化及共病、癌症等議題,伴侶、照顧者要怎麼認識愛滋,都需要共同陪伴,「我們會是他們第一個想到的醫療夥伴。」目前台大愛滋病房醫療團隊提供跨領域、跨科別全方位的照護,除了醫療端有不同科別的醫療提供外,合作夥伴也很多元,從民間到政府單位,包括感染者團體、同志團體及官方機構,團隊成員也會參與各類組織的運作,爭取患者最大的權益。●林口長庚腎移植團隊 與病人合作創造雙贏「腎移植後,若好好保養按時吃藥,生活作息正常,移植後10年的器官存活率大約6成,我們有患者可以達到40年之久。」林口長庚一般泌尿及腎移植科主治醫師王敘涵指出,台灣腎移植成功率很高,但要持續維持器官功能就必須靠醫病間的配合了。移植後面對得來不易的新生活,腎移植患者林先生非常珍惜,「剛移植後一天要吃十多次的藥,為了怕自己忘記,還會設鬧鐘提醒自己,我也改掉自己無辣不歡的習慣,飲食上清淡許多。」病友團生命之光 LINE群解答150人的疑難雜症林先生是移植腎友病友團生命之光的會長,101年林先生腎衰竭開始洗腎,直到108年獲得大愛捐贈,從排隊登記接受器官捐贈開始,他就和林口長庚腎臟移植團隊有緊密的接觸,移植後加入生命之光團體,開始服務移植腎友。生命之光會與醫療團隊定期舉辦講座,每年有兩次的聯誼活動,還會揪大家走出家門參加器捐路跑。在150人的LINE群組裡,群組裡的成員會互相分享自己移植後遇到的問題,從如何吃到疫苗怎麼打,這些訊息看似簡單,對患者而言是解決生活困擾的好方法,讓移植者可以恢復正常的第一步。醫療團隊螺絲釘 協調師貫穿移植第一線 林口長庚除了支持病友團的成立外,本身的移植團隊成員也是國內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其中較被人忽略的就是器官移植協調師,他們就像是小小螺絲釘,卻發揮關鍵的力量,長庚團隊的協調師分為勸募端及移植端。勸募端從推廣善終的概念開始,站在捐贈者家屬的立場,與各個醫療團隊溝通協調,並同時讓捐贈者家屬了解手術,並減少家屬的焦慮,這是勸募協調師最神聖的工作。移植端則著重在整個親屬移植及大愛移植過程中,扮演貫穿整個移植的第一線人員,尤其移植手術與一般手術不同,協調師必須從術前評估開始,到登錄移植後的回診追蹤,直到順利接受移植手術後的關懷。建立醫病有效溝通平台 解決病患及家屬的需求林口長庚腎移植團隊協調師陳儷娟指出,協調師的角色是很多元的,「整體而言,我們就是照顧捐贈者及受贈者手術的前中後,及解決家屬的問題,為了讓醫病可以更有效溝通,移植後我們會給24小時的聯絡電話,讓病患及家屬可以找到詢問的窗口,像疫情期間就解決很多病患關於疫苗及抗病毒藥的問題。」而陳儷娟也提到目前腎移植的趨勢,九成為活體捐贈,也就是親屬是捐贈者,但捐贈前的評估就有三成會因為法規的問題被刪掉。王敘涵補充說明,對於親屬間的捐贈,「我們會有公正的第三方進行倫理委員會的評估,同意後才會開啟捐贈的流程。」
-
2023-12-04 醫聲.慢病防治
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 免疫力低下的人該怎麼辦?三大醫學會給意見
自從3月20日新冠疫情解封後,本土併發症每週仍有近300名個案,近來各類病毒大爆發,對免疫力低下者威脅最大,三大醫學會的專家們提醒,對於即將到來的嚴峻疫情,抵抗力弱的人必須接種流感疫苗,也應補打次世代新冠疫苗。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腎移植病人得小心CMV病毒的感染,而2030年要消除愛滋病,擴大篩檢將是最後一哩路。面對後疫情時代 三大醫學會針對免疫力低族群提解方疫情解封後各式病毒大爆發,對醫病而言今年要過好冬,需要周全準備才有辦法面對。10月28日台灣三大醫學會,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移植醫學學會及台灣愛滋病學會共同舉辦第一屆「免疫力低下患者感染控制論壇」,這是國內首見的跨領域、跨科別論壇,不只有三大科別醫師進行專題演講,還有兩大醫療團隊與病人座談討論。會議中聚焦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包括65歲以上長輩多重慢病者、腎移植者及愛滋病患者,面對未來感染症的威脅,要如何護體不讓自己受攻擊,各領域的專家紛紛提出解方。感染症醫學:疫情大解封 次世代疫苗接種要跟上依疾管署從2022年至2023年3月的統計台灣至少有1,000萬人確診,確診率達4成以上,其中16%為65以上的長者,解封後每週的本土併發症人數至今仍維持在2、300人左右,其中併發症中65歲以上約佔78%,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或未接種滿3劑疫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指出,很多人認為現在是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時代,但若依統計數字來看,解封後重症及死亡個案仍然存在,而免疫低下族群仍是被攻擊的族群,流感的重症患者也8至9成都沒有打流感疫苗,因此,民眾必需認知我們有條件跟能力可以與新冠共存嗎?專家會這麼認為不是沒道理,由於新冠病毒是RNA病毒變異非常快,免疫逃脫的能力很強,疫苗研發的速度有點趕不及病毒變異,王復德認為,「醫界對新冠病毒仍不太了解,目前變異株雖然容易造成輕症,但感染的機會仍大,未來疫情是否重來很難預測。」人與微生物是永無止盡的戰爭,面對狡猾多變的微生物,感染科醫師得站上第一線,王復德指出,在疫情期間疾管署光治療指引就更新了20多個版本,並與臨床醫師及官方溝通,至今都開了百餘場的會議,面對後疫情時代來臨也與開業醫進行密切合作。面對未來的病毒世界,王復德認為,最好的方式除了做好個人衛生及戴口罩,另外就接種疫苗,而打疫苗也需要更新,目前提供的XBB.1.5新冠疫苗,對付目前的流行病毒株具保護力,高危險群的患者更需要再補打。移植醫學學會:腎移植者CMV感染威脅 可預防性投藥3至6個月免疫低下的族群還包括接受器官移植者,移植患者可能會面臨術後感染的情形。台灣移植醫學學會理事長吳麥斯指出,移植患者在術後一到六個月內,為了避免產生排斥反應,使用免疫抑制的劑量會比較高,有些特殊的感染就趁虛而入,尤其是一般人不會感染的病菌,這時候對移植者就是威脅。需要特別留意就是巨細胞病毒(CMV),它是皰疹病毒的一種,依健保署的十年數據資料分析,發現移植感染的比為一般人高9倍。吳麥斯解釋,台灣有95%的一般民眾感染過CMV病毒,感染痊癒後就會潛伏在人體細胞內,當免疫力下降時就增加感染的機會。台中榮總遇過一名18歲未受CMV感染的腎移植患者,接受CMV陽性父親的腎臟,原本術後病情控制穩定,沒想到1個月後患者肝功能異常,經檢查發現受贈者確定感染CMV,還好經過治療後已痊癒。實際上經過台中榮總統計,捐腎者若是陽性器官捐贈給陰性受贈者,術後有一成的感染機會;若陽性捐贈者給陽性受贈者,那麼CMV感染的比例達二成五到三成五。而感染的時機有可能會延到移植後2到5年,原因在於受贈者開始不規則服藥,造成體內潛藏的CMV病毒蠢蠢欲動。由於CMV會活化免疫系統,可能危害到移植的器官,而現在治療的藥物愈來愈好,台灣移植醫學學會也即將針對腎移植患者,建立CMV的照護共識準則,從診斷、預防到治療的最新資訊,吳麥斯指出,目前專家的共識建議,腎移植患者可以採取預防性3到6個月的治療,可以降低CMV對病人危害。愛滋病學會:愛滋治療後已不具傳染力 應列常規健檢項目減歧視聯合國愛滋規劃署宣示於「2030 年消除愛滋」,即零感染、零死亡、零歧視三零計畫,希望可以達到95-95-95目標。即是提高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狀態之比率達 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及服藥之感染者病毒量檢測不到之比率 95%。而台灣2021年防治成效已達90-94-95,在第一個目標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例上仍需努力。台灣如何達成最後一哩路,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洪健清指出,擴大篩檢就是一種方式,很多人認為自己並非是高風險族群,但實際上,有一些愛滋病患只有一位性伴侶,但他還是被感染了,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愛滋病毒的篩檢列入健康檢查的選項,這不只可以減少歧視問題,也能找出潛在病人達到第一個95。洪健清解釋,這就像當年在推動BC肝篩檢時,最後納入成人健檢中,大家覺得這是正常的事,那麼為何檢測愛滋病毒需要被「懷疑」呢?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健檢將愛滋病毒選項納入,希望未來可以更普及,我們只要將它當成健康維護的一部份,就是減少歧視的開始。而愛滋病患在維護健康上,除了固定回診治療外,因為屬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接種必要的疫苗非常重要,可以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因此,洪健清會建議,患者可依疾管署建議施打的疫苗都去接種,因此包括covid-19、季節性流感、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而B肝疫苗則需要補打雙倍劑量,才能讓抗體至少可維持2-3年,但若是活的減毒疫苗就不建議施打,例如卡介苗、口服小兒麻痺、黄熱病等。愛滋病已成慢性病,台灣的治療指引都跟上國際,台灣愛滋病學會除了提供專業的衛教講座,與疾管署及民間的病友團體相互合作,已形成默契。洪健清指出,像最近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就針對愛滋病患牙科治療的就醫權利,與學會及相關團體進行討論,希望幫愛滋病人爭取權益。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撕去汙名標籤 消除愛滋最後一哩路/消除愛滋3
台灣努力消除HIV疫情,耕耘多年,終於有望成為亞洲領頭羊。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指出,台灣要完成消除愛滋最後一哩路,需帶頭修法將HIV感染、愛滋除罪化,才能擴大篩檢,並提升民眾「以平常心主動篩檢」意願,如此才有機會達到聯合國目標。去年「HIV持續關懷」指導委員會公布亞洲六國「HIVCCB白皮書」,未來面對公衛挑戰有四大項,其中最需要解決的是汙名化及歧視。林錫勳認為,對於HIV感染者、愛滋病病患來說,台灣主要疾病汙名化來源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明列:「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如今,由於疾病已可治癒,這項法條已明顯不合時宜,違反人權,且影響公衛防治。林錫勳指出,「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用科學方法解決問題,為何要病患因病入罪呢?」另外,林錫勳及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都認為,去汙名化須從教育著手,現今國小教科書仍以世紀黑死病形容愛滋病,卻沒說明此疾病已經可控制、可預防。應打破學生、教育人員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徹底翻轉。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衝高HIV快篩比率 法規要鬆綁/消除愛滋2
長年照顧HIV感染者、愛滋病患的台灣露德協會,近年特別關心HIV感染者、愛滋病中的脆弱族群,該協會祕書長徐森杰指出,「HIVCCB白皮書」中提到,要特別關心沒有資源的脆弱族群,包括跨性別、老人及合併精障者,為了因應長照,已開始「自己人照顧自己人」的培力計畫,讓感染者成為助人者。此外,徐森杰認為,對於HIV、愛滋篩檢,目前醫事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或必須上過疾管署篩檢培訓課程,才能為民眾進行HIV篩檢,這代表民眾雖可以自己運用指尖血採檢方式提供檢體,或使用唾液自我篩檢試劑,但有些高風險族群不敢自己採檢,或中高齡者有些障礙,此時社工人員或協會人員若沒有經過培訓,便會因法規限制而愛莫能助,也會阻礙HIV快篩普及率。徐森杰認為,如果HIV快篩試劑可像新冠快篩試劑一樣方便取得,民眾想驗就可輕易取得快篩試劑,相信對達成「95-95-95」目標會有很大幫助。徐森杰期待,無論是HIV感染者照護,或快篩、防治策略的運用,都需創新思維,如設置更多HIV友善門診、建立快速評估、治療綠色通道,且整體過程可更尊重、保護民眾隱私,便能鼓勵更多民眾篩檢,跨出勇敢第一步。
-
2023-12-02 醫聲.醫聲要聞
擴大HIV篩檢、提升用藥可近性及多元性 我國可望成消除愛滋亞洲領頭羊/消除愛滋1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根據一項跨國性「HIVCCB白皮書」研究,在韓國、中國、日本、台灣、新加坡與香港等六個亞太區域中,台灣提前達成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所設定的「90-90-90」目標,距離2030年要達成的「95-95-95」,也已率先達成「90-95-95」,今年感染人數更首次低於1千人,成績斐然。多位台灣專家、學者對此表示,從政府部門、NGO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只要願意一起努力,針對「擴大HIV篩檢、宣導對象」、「減少用藥門檻、增加用藥多元性、可近性」與「推動觀念翻轉、去汙名化」三關鍵發展創新、接地氣策略,相信消除愛滋指日可待。2030消除愛滋需達成「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我國目前已經達到「90-95-95」,優於全球平均的「86-89-93」。在篩檢部分,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指出,目前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篩檢多針對成年同志族群,事實上,只要有性行為、性活動者,都應定期接受HIV篩檢,像青少年、青少女若有性行為,也應列為篩檢宣導對象,才能避免HIV傷害青少年、青少女健康。「現在感染HIV已不是絕症,持續用藥3到6個月,身體就測不到病毒,已不具傳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柯乃熒與參與白皮書撰寫的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皆認為,上述「U=U」概念,也是目前國際對治療HIV感染、愛滋病所形成的共識。希望更多人瞭解這樣的觀念,才能盡早徹底去除HIV、愛滋威脅。目前在治療、預防HIV感染方面,還有「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多元化防治策略,其中,多數專家皆認同,一個國家、區域能否達到「95-95-95」目標,與PrEP推廣規模息息相關,林錫勳指出,PrEP可有效預防,不過,國內PrEP的覆蓋率不到一成,成效最好的泰國也僅一成八,仍有很大進步空間。截至今年11月,台灣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千人服用目標,不符合公費資格者也可在全國百家院所自費取得藥物。PrEP目前以口服藥物為主,專家們均認為,未來應採取更多元化PrEP策略,並增加用藥可近性,讓有需求民眾更易取得用藥,或納入其他創新藥物,提供有需求民眾彈性運用。
-
2023-12-02 焦點.元氣新聞
U=U 躍上小巨蛋 終結愛滋從認識做起
HIV病毒量測不到,就沒有傳染力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U=U衛教宣導影片也於12月1日至12月8日登上小巨蛋外牆,吸引民眾關注。「U=U」這個看似是文字表情符號的口號,是2018年由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公布國際愛滋治療共識。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行銷企劃主任邱奕頎說,U=U的第一個U是指Undetectable(測不到病毒),第二個U是指Untransmittable(無法傳播出去),是受到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科學資訊,當U=U的觀念持續傳遞,台灣將能達成「終結愛滋」的目標。在藥物進步、且穩定服藥治療之下,HIV感染已成為與糖尿病、高血壓一樣的慢性疾病,但過去國人對於HIV病毒的「未知」產生各種恐懼,也讓謬論、謠言任意傳播。如被感染者碰到或聊天就會得病、咬過感染者的蚊子會傳播HIV病毒等。而且,HIV感染並不等於愛滋病(病毒量控制不佳產生併發症後才會變為愛滋病),這樣的觀念也還是有許多人不了解。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這些謠言都是對HIV的不了解或錯誤認知。HIV是透過血液或是體液直接傳染,且HIV非常脆弱,只要離開人體就會快速死亡,並不會透過食物、飲水或是手碰到就感染。近年,全球都在提升民眾對HIV與愛滋病的認識,但深根蒂固的觀念,仍需要持續說明,才有辦法反轉。邱奕頎說,正確認識HIV與愛滋病是「所有人」的責任,對於疾病的認知錯誤將會影響HIV的防治工作,造成民眾害怕篩檢,感染者不敢就醫。而了解U=U就是重要的一步。邱奕頎說,U=U的概念是當愛滋感染者穩定治療、透過藥物壓制病毒量後,只要病毒量低到驗不到,就等於HIV根本沒辦法傳播出去。如果民眾都有這樣的觀念,就可以降低對HIV不必要的恐懼。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喊出2030年達到愛滋防治95-95-95的目標:95%的HIV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95%的HIV感染者已開始服用藥物、95%的服藥感染者體內已測不到病毒。2022年台灣已經達到90-95-95的成績,全球去年的平均成績是86-89-93,距離三個95目標台灣僅剩下最後一哩路。曾淑慧說,第一個目標台灣現在僅達到90%,換言之,有10%的感染者不知道自己罹病。台灣現在的策略是採取增加「多元篩檢」的方式,鼓勵有性行為的民眾都要篩檢以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感染HIV初期並沒有任何明顯症狀,但卻已具有傳染力。曾淑慧說,感染HIV的風險行為包含:不安全性行為(未戴保險套等)、藥癮共用針頭。若有不安全性行為,可至醫療院所、衛生所、匿名篩檢服務點,或購買愛滋自我篩檢自行篩檢。邱奕頎說,響應世界愛滋病日,愛滋權促會在12月1日至12月8日於小巨蛋外牆宣傳「U=U就是傳不出去」的短影片,將今年首創的7月2號台灣U=U日的影片再次搬上大螢幕,希望藉由有趣、易懂的方式引起民眾的好奇、進而去了解U=U。愛滋權促會也有專屬網站,民眾可以瀏覽網站進一步認識HIV、愛滋病、U=U,共同消滅謠言、破除恐懼。愛滋權促會U=U倡議計畫也受到吉立亞醫藥的支持。吉立亞醫藥亞太區公共事務資深總監曾翠華說,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自2019年起支持愛滋權促會的倡議工作,看到愛滋權促會進一步發想U=U Day及用創意素材宣導U=U,佩服其堅持與突破,也很高興成為彼此在終結愛滋道路上的夥伴。
-
2023-12-01 醫聲.慢病防治
投書/愛滋、C肝100億元的契機? 醫療平權、永續運作才是王道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聯合國愛滋署規畫在2030年消除愛滋,希望可以達到「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聽聞政府將提撥100億元以公務預算方式給付愛滋病及C型肝炎治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不過對於整體愛滋病的防治也是一個契機。喜的是健保署將有更充裕的預算挹注健保支出,憂的是以醫療平權的角度並不希望愛滋病的治療被特殊化。又為甚麼也是契機呢?我們知道治療(U=U)及PrEP(暴露前服藥預防)為愛滋防疫的二大支柱。我國自106年愛滋病毒感染者醫療費用回歸健保署支付,疾管署專責篩檢、PrEP等公衛防治。施行以來成效卓著,每年新感染者大幅下降(13-23%),相較於五年前下降超過50%,每位感染者每年平均之醫療費用亦逐步下降。成果在亞洲居冠,也實踐了醫療平權,減少愛滋病的汙名化。不過目前感染者確診前兩年之醫療費用仍由疾管署支付,PrEP的覆蓋率尚嫌不足。因此值此時機,我們建議為完全落實醫療平權、去疾病歧視、並使疾管署更專責公衛防治,建議愛滋感染者確診後前2年之醫療費用正常化由健保署公務預算支付。俾更能提升愛滋病防治成果,及將來整體醫療費用之管控。
-
2023-12-01 醫療.感染科
感染黴漿菌可自行買藥吃嗎?藥師公會理事長爆:陸配紛赴藥局買「這款藥」想寄回鄉
中國大陸北方呼吸道疫情嚴重,尤其黴漿菌案例數升溫。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今表示,2周前開始已有陸配在內等民眾,紛紛到藥局想要購買日舒 (Zithromax)藥品,準備寄回大陸,卻因沒有處方箋而被藥師拒絕,目前全聯會已接獲逾10例通報,目前「日舒」於兒童用藥的懸液用粉劑庫存15萬瓶、成人口服錠劑100萬顆,均為安全庫存量。【藥物百科】日舒近期大陸傳出黴漿菌疫情,治療小兒感染黴漿菌的日舒藥品供應問題獲得關注。黃金舜表示,日舒屬廣效性抗生素,主要成分為阿奇黴素 (Azithromycin),用於治療支氣管炎及肺炎、皮膚及軟組織感染、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等,雖作為治療黴漿菌的首選用藥,但於大陸已產生嚴重抗藥性, 在台灣抗藥性也高達6成。到藥局買「日舒」需持處方箋黃金舜表示,全聯會已有會員反應,近期有民眾前來藥局想要購買日舒藥品寄回大陸,但因沒有處方箋而被拒絕販售,2周來已出現10到20例,持續有會員反應這個情形,全聯會已要求社區藥局,沒有處方箋不能販售此類藥品。黃金舜說,這類藥品因是後線抗生素,大型醫院及診所備藥較多,藥局端備藥較少,大陸當地認為這款要非常有效,所以陸續來探詢,買不到就反應藥品缺藥,經查目前成人口服膠囊錠劑還有約100萬顆、國內每月正常使用20萬至30萬顆;兒童用藥的懸液用粉劑庫存15萬瓶,每個月使用1.5萬到3萬瓶,均屬安全庫存量。「日舒」已產生嚴重抗藥性 致死率恐升黃金舜直言,日舒雖作為治療黴漿菌的首選用藥,但此於大陸已產生嚴重抗藥性問題,在台灣抗藥性也達6成,近10年內的抗藥性細菌比例已攀升超過3倍,抗藥性細菌感染者較一般感染者致死率則上升6成,不當使用抗生素將產生更多的「超級細菌」,引爆下一波公衛危機,不可不慎。抗生素副作用多 不可自行服用黃金舜也說,抗生素存在多種副作用,輕微者如皮疹、噁心、腸胃不適;嚴重者則包含偽膜性腸炎、嚴重過敏反應等,且「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不可與乳製品、制酸劑、鈣片併用,「利奈唑胺抗生素」不能與優格、巧克力併用,日舒屬於抗生素藥品,為處方用藥,民眾應於看診後取得處方箋方可領藥,切勿自行至社區藥局購藥,且因民眾大多在醫療機構內領取抗生素,故部分藥局也未備藥。藥局傳缺藥?食藥署駁:已整備相關藥物【聯合報/ 記者賴昀岫/台北即時報導】國民黨立委林為洲今和國民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藥師沈采穎舉行記者會表示,食藥署沒有主動查核機制,目前藥品都集中在大型醫學中心,監察院都提出問題,食藥署還對外宣程藥品無缺,導致民眾在基層都拿不到藥。陳惠芳回應,因應秋冬傳染性疾病用藥需求,8月已函請相關藥品許可證持有商,預先盤點及整備相關藥品及其原物料庫存。民眾若出現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狀況,應盡速至醫療機構就醫。陳惠芳說,臨床常用的抗生素,如「安蒙西林」(Amoxicillin)單方口服藥品、「安蒙西林/克拉維酸」(Amoxicillin/Clavulanate),都已持續協調生產供應,安蒙西林目前健保月用量約500萬顆,近期藥廠每月至少供應2000萬顆,其中90%供應給基層診所及社區藥局,在社區藥局大多是由牙醫師釋出處方,請社區藥局調劑;後者則自今年初起已逐步增加生產輸入,並協調許可證持有藥商,保留一定比例的藥品供應給社區藥局。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說,目前國內生產用於藥品的空膠囊廠商共計3家,持續生產供應中,相關藥品製劑廠商,配合食藥署秋冬用藥整備政策,即提前下訂所需的空膠囊,確保後續製劑生產無虞。陳惠芳接著提到,黴漿菌感染使用的抗生素,依據「台灣肺炎診治指引」及「兒童社區肺炎處置建議」等國內臨床指引,第一、二線用藥包括「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去氧羥四環素」(Doxycycline)、「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莫西沙星」(Moxifloxacin)、「米諾環素」(Minocycline)等口服藥品,目前皆有廠商穩定供應中,該等藥品多用於傳染性疾病使用,須由醫師開立處方,再由醫療機構調劑供應。陳惠芳指出,為防止抗藥性發生,已請醫師審慎開立抗生素藥品,並提醒民眾切勿至藥局請藥事人員供應抗生素藥品。另藥局也不得無醫師處方販售口服抗生素,目前已請衛生局列入查核重點。(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HIV感染者3困境 老後無家可歸
愛滋防治達標3個90% 3.5萬名感染者卻面臨老後求助無門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時代,如何健康、幸福老去,成為人生必修學分,對於HIV感染者來說,這更是困難的課題,確診後即喪失購買保單權力,一旦失能,缺乏生活自足能力時,恐面臨照服員拒絕提供服務、且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等困境。愛滋相關團體呼籲,政府應重視此議題,提早因應,別讓老邁感染者陷入悽慘惡夢。疾管署今年11月統計,全台現有3萬5508名HIV感染者,50歲以上中高齡者超過3,000人,而年逾65歲銀髮感染者則有511人。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預估,到了2036年,50歲以上感染者超過2萬7000多人,在面對老後準備時,恐四處碰壁,不知該何去何從。台灣愛滋防治表現優異,名列全球前段班,早在2020年就達成「愛滋防治90-93-95」目標,也就是90%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93%已知感染者接受服藥治療、95%服藥的感染者測不到體內病毒量,為亞洲第一個超越聯合國愛滋病規畫署(UNAIDS)設定「90-90-90」目標的國家。近年來,聯合國提出第四個90,那就是90%病毒獲得抑制的感染者是可擁有良好的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且延長生命,這也凸顯出HIV感染者老後安養的急迫性。洪健清強調,隨著醫藥進步,只要規律用藥,死亡風險大幅下降,絕大部分感染者都可以做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此外,國外大規模研究顯示,只要早期診斷、病情控制良好,HIV感染者平均餘命僅與一般民眾相差5歲。「隨著年齡老去,感染者也面臨慢性病照護、長照、機構安養等需求。」洪健清表示,感染者身體處於長期發炎狀態,因此,更容易罹患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疾病,骨鬆、心肌梗塞等風險也較高。研究發現,感染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平均年齡,較一般民眾提早10至15年,而50歲愛滋患者身體素質,約等同於65歲正常人。再過10年,台灣約有一半感染者為50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人數眾多,背後所潛藏的社會議題不容小覷,財團法人台灣關愛基金會(關愛之家)主任陳佳備表示,大部分感染者與家人關係不好,獨居比率遠高於其他人,家庭及社會支持系統普遍較差,一旦失能臥床,對於長照服務、機構安養等需求,明顯高於一般民眾,屆時眾多感染者勢必面臨求助無門的困境。事實上,不用10年後,愈來愈多感染者現已成為安養機構的拒絕往來戶,陳佳備指出,只要告知感染者身分,幾乎都被機構婉轉地拒絕,理由不外乎是「滿床」、「等候入住的人眾多」。洪健清點出問題癥結,長照機構中的照服人員擔心自身被感染,而拒絕照顧。機構負責人則擔心感染者入住後,現有住民決定搬離,占床率變低,收入大受影響。台灣9成5服藥感染者達到U=U,但調查發現,近4成5國人沒聽過U=U,連以感染者為主的社群調查中,不到6成真正了解U=U。因不瞭解,而有所誤解,當HIV感染者需長照服務時,相關人員仍對HIV存有迷思,導致感染者求助無門。對此,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依「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感染者就醫、安養及居住等權益,均受到保障,因此,長照機構不得拒絕收置感染者,而個案在入住之前,也不必主動告知病情。醫事人員拒照護 宣導提升疾病認知由於近年愛滋病藥物效果良好,若穩定服藥,可達到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會傳染)理想目標,盡管如此,仍有一定比率的醫事人員不願照護HIV感染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於2019年調查1100位醫護人員照護感染者的意願,結果發現,僅約4成護理師、藥師樂於照顧愛滋患者,而這些醫事人員大都服務於愛滋指定醫院。2021年基金會再次調查,對象則鎖定長照機構工作人員,結果顯示,45.7%受訪者不願照顧愛滋個案。台大醫院個管師、台灣愛加一協會理事長施鐘卿表示,長照專業人員之所以不願照顧愛滋病患,關鍵在於對於疾病認知不足。事實上,另一項醫療人員愛滋認知調查發現,只有2成受訪者聽過U=U,以致擔心照護HIV感染者時被傳染。台中榮總愛滋病個管師謝佳吟表示,愛滋病患至牙醫、耳鼻喉科等需器械治療的科別,容易遭受拒絕,理由為病毒量高,希望等患者病毒量下降、免疫力提升,再回來就診。安養機構應該也是如此建議,感染者規律用藥,達到U=U,入住之前,出示健保快易通,秀出病毒量數字,讓服務團隊安心。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照服員受訓、教育訓練時,都上過性平課程,瞭解愛滋病友的醫療權益。此外,熟知感染途徑,只要不執行侵入性醫療行為,就不會擔心被感染。盡管如此,權益促進會仍常接到感染者的抱怨電話,指稱原本預約照服員有關擦澡、洗頭等服務,但對方得知感染者身分,就拒絕前來住處。新北市私立衡安護理之家主任陳吟倩坦承,一般安養機構是不收置HIV感染者,她之前服務的機構則較例外,7年前即有中風、偏癱的感染者入住,集中在一個房間,床頭不會特別註記病名,只要做好在職訓練,做好管控,照服員戴上手套,仍可協助患者洗澡、餵食。「台灣過去近四十年來,並未發生因照護愛滋感染者,而遭傳染的事件。」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強調,感染者與一般長照住民一樣,長照機構無須特別擬定另一套感染管制措施,如無親密行為,是不會傳染給同住者,就算共用衛浴、共食,也相當安全。「愛滋病去汙名化相當重要,且長照機構應保護感染者隱私。」國內愛滋治療權威、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洪健清表示,愛滋病與B肝病毒一樣,屬於慢性病毒性感染,只要規律服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給旁人。政府應該更積極宣導及衛教,提高民眾對於愛滋的正確認知。長照機構不肯收 關愛之家推共生宅因中風、肢體偏癱,五十多歲的陳先生(化名)需長期臥床,盡管社工多方接洽,打了數十通電話,仍找不到願意收置的安養機構,只能由八十多歲、行動不便的老母親照顧其生活起居,狀況令人不捨 ,而他之所以屢吃閉門羹的原因為HIV感染者身份。與愛滋指定治療醫院簽約的安養機構家數達二三十家,但記者實際致電幾家機構,過程相似,一開始院方熱情地介紹機構環境及特色,但一聽到「愛滋」二字,態度冷淡許多,頓時宛如機械音,最後答案均為「現已滿床」、「請等候通知」。類似遭遇個案愈來愈多,關愛之家預計明年成立全國第一家專門收置感染者的養護機構,以解決感染者安養困境,主任陳佳備表示,該愛滋長照機構將以「共生宅」為概念,保存現有中途功能,另設二十幾床安養床位。陳佳備表示,對於愛滋感染者來說,老後失能失智,如需機構安養,將面臨極大的挑戰,絕大部分安養機構一聽到「愛滋」兩字,幾乎用盡理由婉拒,不願收置。以陳先生為例,因偏癱而臥床,只能由80多歲母親照顧,其胞妹擔心母親倒下,希望盡快找到安養機構。社會局志工提供兩三張A4紙張,上面印有數十家號稱友善的安養機構,但打了一輪,均遭拒絕,最後由關愛之家提供床位,迄今安置四五年。據推估,全國近千名愛滋個案有長照需求,而目前與醫院簽訂合約,願收置愛滋個案的長照機構共二、三十家,但2021年一整年真正入住的個案數卻只有50人。陳佳備表示,長照據點可分為ABC等三種等級,但不管是那種類型,都會讓感染者吃閉門羹。為此,不少感染者於入住前隱瞞感染身分,就有照服員意外發現個案服用抗病毒藥丸,進一步查證藥物適應症為愛滋病毒,竟拒絕提供照護。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吳希文表示,感染者在入住機構前,無須主動告知病情,但大部分人都會主動告知自身慢性病史,但大環境對於HIV認知不足,以致感染者擔心被機構婉拒,而隱瞞罹病。南部地區一家安養機構對外聲稱願意收置「特殊個案」,但每月收費四萬起跳,另一家大型醫院附設護理之家收費更高,每月費用近六萬元,絕大部分感染者無法負擔昂貴費用。陳佳備指出,為了籌備安養機構,最近安排自家工作人員至某受訓單位接受照服員訓練課程,不料,具有專業醫療背景的主講者在聽到「關愛之家」四字,直覺前來受訓的人可能也是感染者,頓時面有難色。「如果幸運住進機構,也可能悲慘收場。」陳佳備指出,就有感染者在腦中風後,身體偏癱,無法生活自理,好不容易找到安養機構,入住後身體退化速度極快,狀況愈來愈差,家屬認為,原因在於照服員面對感染者時,心生畏懼,難以提供相同品質的照護。確診HIV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HIV感染者成保險絕緣體 盼健保大數據幫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十年、十五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2-01 醫聲.醫聲要聞
HIV感染者老後困境/確診後買不到醫療保險 誰來幫一把
依照現行保險制度,只要被確診感染HIV,即被商業保險拒之門外,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為數萬感染者請命,保險公司早已為慢性疾病患者設計「弱體保單」,希望比照辦理,也能為感染者設計出專屬保單。不過,保險業者表示,可能性極低。林宜慧指出,U=U已成國際共識,只要HIV感染者規律用藥,測不到病毒量,就不會傳染給其他人,如同一般慢性疾病一樣。國內愛滋感染者仍以年輕族群為主,一旦確診,就無法購買醫療險,不得帶病投保。希望衛福部提供健保大數據,讓保險業者精算後設計專屬保單。對於感染者安老議題,保險金融業者表示,目前可透過安養信託等工具,協助安排退休生活,但購買商保,有一定難度,可行性不高,且一般長照險的給付在認定上嚴格,不見得可以幫得上忙。美國一家人壽公司於2015年推出專屬愛滋感染者的10年、15年定期壽險,但台灣壽險商品部門主管指出,歐美HIV感染者人數眾多,台灣相較較少,且受限於民情,感染者不見得願意出面投保,光是交付個人的隱私病歷,就得突破很大的心理障礙。該壽險主管指出,台灣感染者人數不多,從保險業者來看,並無商業規模,即使真的開發出專屬保單,「光是母體就不夠大」,無法透過最起碼的規模經濟支撐一張保單的運作。此外,感染者人數有限,缺乏足夠的樣本資料,包括,存活時間、治療費用、死亡率等,以精算出適合的費率;即使推出這類保單,因人數過少,保費勢必昂貴,不見得買得起。另一家壽險公司理賠部門主管表示,近年來推出不少專屬疾病的保單,但除了癌症之外,其他保單買氣薄弱,以糖尿病專屬保單為例,盡管全台糖友多達250萬人,但推出後買氣不如預期,未來即使真有愛滋病專屬保單,其市場性更不用說,恐乏人問津。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長年照顧HIV感染者、愛滋病患的台灣露德協會近年特別關心HIV感染者、愛滋病等脆弱族群,祕書長徐森杰指出,「HIV持續關懷白皮書」中提到,要特別關心沒有資源的脆弱族群,包括跨性別、老人及合併精障者,為了因應長照已開始「自己人照顧自己人」的培力計畫,讓感染者成為助人者。除了照護策略的創新,目前台灣民眾可透過超商、自動販賣機自我篩檢,也是一種創新策略,透過疾管署所推行「一站式匿名快速篩檢測服務」,縮短診斷治療時時間,有效遏制HIV傳播。衛福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認為,透過網路訂購快篩試劑到超商取貨,這種作法更吸引許多年輕人願意接受篩檢,是一項很聰明的做法。醫事法限制,讓許多跨領域專業人員愛莫能助此外,徐森杰認為,對於HIV、愛滋篩檢,目前醫事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或必須上過疾管署篩檢培訓課程,才能為民眾進行HIV篩檢,這代表民眾雖可以自己運用指尖血採檢方式提供檢體,或使用唾液自我篩檢試劑,但有些高風險族群不敢自己採檢,或中、高齡者有些障礙,此時社工人員或協會人員若沒有經過培訓,又想提供協助,便會因法規限制而愛莫能助,而這也是導致HIV快篩普及率出現阻礙的原因之一。徐森杰認為,如果HIV快篩試劑可像Covid-19快篩試劑一樣可方便取得,民眾想驗就可輕易取得快篩試劑、自行進行檢驗,相信這對達成「95-95-95」目標會有很大幫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則建議國內藥廠、生技廠商多投入新型HIV快篩試劑的研發、製造,她說,如果可以研發出一種快篩試劑,可一次檢測HIV與其他性病,「一定非常有商機,尤其是海外市場,更是『錢景無限』。」疾管署、民間團體,鼓勵民眾踏出勇敢第一步針對HIV防治策略上,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HIV感染與一般疾病無異,就像C肝一樣,民眾不會因為日常生活接觸就傳染,更不像新冠、流感等會透過飛沫傳播。目前,已可採取多元篩檢、匿名採檢等方式,減少民眾疑慮,也會透過預防性投藥(PrEP)讓高風險族群及早展開防護措施,以減少後續相關風險。疾管署自從2018年推出預防性投藥計畫後,逐步擴大補助對象現在放寬到35歲以下年輕族群以及感染者伴侶、性交易服務者等,並協助高風險族群回歸正常生活。目前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000人服用PrEP目標,增加服用人數,可使更多人體內有足夠藥物濃度,免於感染風險。曾淑慧表示,接下來會持續朝兩個方向推動,一個是針對已經感染HIV的病患,期待透過定期追縱、定期服藥,並讓病情穩定,以減少傳播機會;另一方面會持續透過衛教讓民眾有正確認知、減少誤解:期待未來可進一步減少外界對HIV感染的誤解。徐森杰期待,無論是HIV感染者照護,或HIV快篩、防治策略的運用,都需創新思維,若可設置更多HIV友善門診、建立快速評估、治療綠色通道,且整體過程可更尊重、保護民眾性隱私資訊,便能鼓勵更多民眾篩檢,跨出勇敢第一步。延伸閱讀: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根據一項跨國性「HIVCCB白皮書研究」,在韓國、中國、日本、台灣、新加玻與香港等六個亞太區域中,只有台灣提前達成聯合國UNAIDS(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所設定的「90-90-90」目標,但目前數據為「90-95-95」,距離2030年「95-95-95」目標,還有一小段距離。多位台灣專家、學者對此表示,從政府部門、NGO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只要願意一起努力,針對「擴大HIV篩檢、宣導對象」、「減少用藥門檻、增加用藥多元性、可近性」與「推動觀念翻轉、去汙名化」三關鍵發展創新、接地氣策略,相信消除愛滋指日可待。2030消除愛滋需達成「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我國目前已經達到「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越多人知道U=U,越有助提升篩檢普及率在篩檢部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指出,目前HIV篩檢宣導政策多針對成年同志族群,事實上,只要有性行為、性活動者,都應定期接受HIV篩檢,像青少年、青少女若有性行為,也應列為篩檢宣導對象,才能避免HIV傷害青少年、青少女健康。「現在感染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得愛滋已不是絕症,只要持續用藥三到六個月,身體就測不到病毒,測不到病毒,代表完全不具傳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柯乃熒與參與白皮書撰寫的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皆認為,上述「U=U」概念,也是目前國際對治療HIV感染、愛滋病所形成的共識。希望更多人瞭解這樣的觀念,才能盡早徹底去除HIV、愛滋威脅。在白皮書裡,泰國專家提及,在某個城市的HIV篩檢統計中,一般民眾裡,有45%表示曾接受篩檢,48%表示有計畫進行篩檢,篩檢管道則包括常規體檢、產前篩檢。林錫勳指出,相較於其他區域,台灣最大污名化來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21條,部分條文為「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林錫勳直言,這條文制定背景是在HIV感染、愛滋病仍然無法治療的年代,如今,無論是HIV感染或愛滋病,都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感染者如果定期接受治療,壽命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因此這項條文已不合時宜,且不符合法律比例原則。「再則,這條文也有侵害人權之虞!」林錫勳說,目前在WHO的網站,對疾病入罪方面,台灣仍未除名。最重要的就是這項條文加重疾病汙名化,且容易阻礙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動。如同許多傳染病,歧視與汙名化都使得疾病散播更加隱晦,如冰山下一角,更深不可測。林錫勳分析,現今治療已可達到U=U,兩年前雖然修法,將法條納入此觀念,但至今仍有愛滋病患、HIV感染者被以這個條例起訴。新加坡去年也將同志除罪化,而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法,以往同志與愛滋病畫上等號,但實際上以非洲為例,感染者是男女各半,並非只有同志才會感染HIV,而同婚法通過後,台灣的新增感染者並沒有增加反而下降,這都代表「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為何還要病患因病入罪呢?」「當歧視減少,才有機會擴大篩檢!」林錫勳指出,持續讓新病人下降是對的路,再來就是要公平對待每一位愛滋病、HIV感染者,對愛滋病、HIV感染沒有歧視,民眾才願意把HIV檢測當成像B、C肝篩檢那般平常,篩檢情況才會比較普及,如此也才有可能加速達成第一個95。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也觀察到,目前不只一般民眾不清楚U=U,連醫療人員恐怕也不甚了解,白皮書中指出,醫師會主動跟病人提及U=U的比例,台灣只有51%,雖在六國中不算差,但相較於國際的67%仍低許多,仍亟需讓社會大眾理解。治療、防治策略須更積極、創新,消除愛滋指日可待目前在治療、預防HIV感染方面,還有「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多元化防治策略,其中,多數專家皆認同,一個國家、區域能否達到「95-95-95」目標,與PrEP推廣規模息息相關,但林錫勳指出,PrEP可有效預防,不過,台灣覆蓋率不到一成,泰國最好約一成八,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們的PrEP策略,還是太過保守!」柯乃熒直言,如果PrEP用藥像避孕藥一樣容易取得,民眾想買就能在藥局直接購買,在HIV防治上,民眾就會更有自主權,隨著用藥門檻降低、用藥可近性提高,HIV防治效果也可明顯提升。談到PrEP用藥趨勢,柯乃熒、鄭舒倖皆表示,現在除了口服藥物,也有其他創新藥物可供運用,這讓常忘記用藥,或擔心用藥會招來外界異樣眼光的族群有了另一種選擇。不過上述策略目前還未納入健保,也未納入PrEP公費選項,柯乃熒認為,這樣的腳步有點太慢,期待高風險族群未來有更多防治選項,執行HIV防治策略時,也可以更有彈性、自主性。截至今年11月,台灣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千人服用目標,不符合公費資格者也可在全國百家院所自費取得藥物。觀念要翻轉,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林錫勳、柯乃熒也都認為,目前在國小、國中、高中的教育上,對HIV感染、愛滋病的描述,還是停留在這是「21世紀黑死病」這樣的錯誤觀念並非事實,且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導致疾病汙名化現象,這也讓HIV高風險族群承受很大心理壓力,所以必須從教育著手,徹底打破學生、教育人員對HIV感染所產生的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翻轉,達到消除愛滋的目標,也才不會遙不可及。延伸閱讀: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
2023-11-30 活動.活動最前線
【免費入場】未竟之地─愛滋暨藥癮多元社區照顧展
「愛滋病帶給人們的,是早於生理死亡的社會性死亡。」-蘇珊。桑塔格(疾病的隱喻) Susan Sontag (Illness as Metaphor)所謂社會性死亡(Social death),指的是人被社會集體忽視、孤立或隔離。「台灣露德協會」與「朝露農場治療性社區」長期推動愛滋與藥癮照顧工作,為了讓社會大眾能更加瞭解這群在偏見之下仍勇敢活著的勇士,將於2023年12月2日至9日在台中女兒館辦理「未竟之地─愛滋暨藥癮多元社區照顧展」。🔴 展期 |2023.12.02(Sat.) to 2023.12.09(Sat.) 10:00-17:00 🔴 策劃主辦 |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 🔴 地點 |台中女兒館丨台中市北區太平路70號 (12.03~04休館) 🔴 費用 |免費入場 FREE 愛滋、藥癮、同志這三個標籤凝聚了社會偏見與歧視於一身;你曾好奇,標籤下的人過著甚麼樣的人生呢?聆聽被標籤者的心聲及標籤下的生活;體會在偏見之下,勇敢活下去的勇氣。展覽內容包含愛滋感染者音訊錄製以及成癮復元藝術創作,「未竟之地」代表著未完成的使命,期待透過展覽能拋磚引入,帶來更多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希望,也期待社會持續改革創新,實現更美好的未來。更多資訊:社團法人台灣露德協會官網主辦單位 | 台灣露德協會、 朝露農場治療性社區補助單位 |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場地協力 |台中女兒館
-
2023-11-18 醫聲.醫聲要聞
國內愛滋病疫情近6年來持續下降 三大指標優於全球平均
衛福部立桃園醫院2002年起,成立愛滋病照護中心,今年獲「政府服務獎」肯定。依疾管署資料顯示,國內整體愛滋疫情,2018年來持續下降,而在新冠疫情期間,仍持續愛滋各項防治工作,新通報人數也持續下降,今年截至10月底,新增感染數為804人,相較去年同期886人,下降9.3%。12月1日是世界愛滋日。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聯合國愛滋規劃署(UNAIDS)提出,2030年愛滋防治目標達到95–95–95指標,即提高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的比率達95%、感染者有服藥比率達95%,以及服藥感染者檢測不到病毒量,比率為95%,目前台灣3個95指標,已達成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防治成果已漸收成效。曾淑慧說,愛滋治療方面,目前有高效能抗病毒治療(HAART,俗稱雞尾酒療法),愛滋病毒感染如同大家所熟悉的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可以用藥物控制,台灣自2016年引進國際治療指引推薦、一天一次且副作用低的三合一處方,只要感染者規律就醫、穩定服藥,就可控制體內愛滋病毒量達測不到,可維持其健康情形及免疫功能正常運作,並大幅降低愛滋病毒傳播風險。台灣積極推動愛滋防治策略,透過跨部會合作,並結合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所)、醫事機構、民間團體等共同合作,辦理分眾衛教宣導、擴大推動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多元愛滋篩檢與諮詢服務、加速確診時效、感染者診斷即刻服藥等政策,同時強化個案管理及伴侶服務,提升愛滋醫療照護服務品質及可近性,促使感染者穩定就醫服藥控制體內病毒量,以提升防治成效。
-
2023-11-10 醫療.呼吸胸腔
黴漿菌從中國入侵台灣,恐爆大規模感染?肺炎黴漿菌你該知道的8件事
你可以先知道: (1)臺灣一年四季都有黴漿菌感染病例,但夏、秋較常見,傳言「入侵臺灣」的說法可能是因為中國正在大流行,傳言提醒臺灣民眾之餘、臺灣民眾毋需因而恐慌。 (2)造成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很多,包括民眾常聽到的流感、新冠等,黴漿菌只是其一,疾管署並未將黴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毋需監測通報,民眾也不需要特別恐慌。 (3)黴漿菌是很特殊、沒有細胞壁的細菌,傳言提到目前尚無疫苗可打是正確的,防疫之道包括戴口罩、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 【2023/11/8 更新】疾管署於11月7日的例行記者會表示,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急診資料分析,今年黴漿菌感染症約在十月初曾有一波小高峰,有達到單周破百例的規模,目前病例數已下降、觀察高峰期應該已經過了,提醒「0 到 6 歲」及「7 到 12 歲」這兩個年齡層是最危險的好發族群。網傳有關黴漿菌疫情的貼文,提及黴漿菌已入侵臺灣、專襲肺部,沒有疫苗、久咳不癒要小心等等。但根據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感染黴漿菌的多數輕症會自型痊癒,雖然黴漿菌對第一線抗生素有 7 成抗藥性,但仍有其他藥物及替代療法。而根據疾管署資料,只有 1 成的黴漿菌病患會變成肺炎,傳言「專襲肺部」的說法有誇大及造成恐慌的疑慮。且臺灣每年夏、秋常有黴漿菌疫情,每隔 4 到 8 年也會有一波較大疫情,傳言「入侵臺灣」的說法也不正確。 黴漿菌入侵台灣的訊息?原始謠傳版本: 昨晚大愛新聞報導~ 明天開始記得帶口罩 黴漿菌已入侵台灣 潛伏期21天 專侵襲肺部 目前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久咳不癒要小心。出入公共場所口罩戴好戴滿。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臺大醫院確診 2 例 中國正在大流行 網傳貼文指稱大愛新聞報導,根據近期相關新聞的檢索、應是指 11 月 3 日大愛電視「感冒咳嗽逾兩周 黴漿菌肺炎病例增多」,報導中台大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黃立民指出,該院最近看到 2 例確診,從呼吸道有找到肺炎黴漿菌的 DNA,過去這一、二年一直測都測不到,這 2 例可能代表已經有了社區傳播。黃立民強調,黴漿菌過去很少引起嚴重的肺炎,但是 2018 到 2019 年的時候,黴漿菌的肺炎變得很嚴重,甚至有人需要用葉克膜。MyGoPen 查詢最近一波的相關報導,最早訊息應是 ETtoday 新聞雲於10月30日的「中國正大流行!台大醫曝台灣恐爆發「黴漿菌感染」:曾害童插葉克膜」報導,文中引述黃立民的說法,指出目前中國正在大流行肺炎黴漿菌,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現在對第一線抗生素已有 6 成抗藥性,且該細菌現在沒有疫苗可以施打。 黴漿菌不嚴重 未列入法定通報黴漿菌肺炎在中國稱為「枝原體肺炎」,疾管署也在每周二例行記者會回應此事、10 月 31 日時由防疫醫師林詠青說明,黴漿菌肺炎為非典型肺炎,輕症通常會自行痊癒,但也可能長達幾個月,但黴漿菌肺炎並非臺灣的法定傳染病,監測系統沒有相關數據統計,提醒民眾不需要恐慌、雖然黴漿菌對第一線治療巨環類抗生素有高達 6 到 7 成的抗藥性,但仍有其他有效藥物及替代療法。 【2023/11/8 更新】疾管署於 11 月 7 日的例行記者會中再度提供黴漿菌的疫情資料,根據健保資料庫的急診資料分析,從九月底到十月初有一波小高峰、連續三周都在百名病例以上。黴漿菌(Mycoplasma pneumoniae)與黴菌無關,感染者從出現症狀前幾天、到治療後好幾周都有傳染力,就算變成肺炎也還能走來走去,而有「行走的肺炎」之稱。根據疾管署官網「傳染病介紹」中有關「肺炎黴漿菌感染症」的資料提到,黴漿菌是目前發現最小且可自行複製的病原體,和一般細菌不同的是,它沒有細胞壁,許多常見的抗生素對它無效。較常見於年輕人及學齡兒童,家戶內的傳播最常見,於學校、大學宿舍、軍隊、護理之家及醫院等場所生活或工作的人感染風險較高,或是原先患有其他呼吸道疾病仍在恢復期或免疫功能較差的病人,都是高風險族群。 肺炎黴漿菌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臺灣在夏天及初秋較常見;黴漿菌主要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產生的飛沫傳播,沒有症狀的人也可能在鼻腔或喉嚨帶有此菌,潛伏期約 1 至 4 周。常見的症狀為喉嚨痛、倦怠、發燒及長達數周甚至數月的咳嗽,估計約有 10% 的病患會變成肺炎,預防黴漿菌感染的方法包括:(1)如有呼吸道症狀(尤其是咳嗽)時須戴口罩。 (2)咳嗽或打噴嚏時,用紙巾蓋住口鼻並立即丟棄,若無紙巾可改以上臂或手肘代替,切勿直接用手。 (3)用肥皂勤洗手且至少搓揉20秒,沒有水時,可改以乾洗手液代替。 (4)肺炎黴漿菌目前沒有疫苗可預防。傳染力強 傳染期長!一成會變肺炎 三軍總醫院小兒科部官網的衛教資訊中,「黴漿菌肺炎」專頁提到,感染黴漿菌後沒有免疫保護能力,之後還可能發生重覆感染。在台灣約每 4 到 8 年會發生大流行。黴漿菌肺炎感染可以從毫無症狀,到上呼吸道感染、咽炎、肺炎甚至全身其他器官的感染。黴漿菌肺炎的傳染力極強,只要與病人有親密接觸,就有 60% 到 90% 的感染機率,傳染期可以由出現症狀前的 3-8 天,直到治療後的14個星期,因為傳染期非常的長,因此要預防被傳染是非常困難的事。結論 傳言指出臺灣正流行上呼吸道疾病,疑似是黴漿菌大流行,但各種上呼吸道疾病的病原體包括流感、新冠、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以及腺病毒、鼻病毒、黴漿菌等,並非所有上呼道病患都是感染黴漿菌,臺灣疾管署並未將黴漿菌列為法定傳染病、所以沒有監測的通報數據;事件起因為臺灣臨床醫師發現確診病例、且中國疫情嚴重,而發出提醒、呼籲民眾注意,民眾應多加警覺,出現上呼吸道症狀應立即就醫、由臨床醫師診斷治療,毋需因傳言而過度恐慌。 傳言還包括多種版本,有的版本提及黴漿菌會引發肺炎重症,但根據疾管署資料,只有約 10% 病患會惡化成肺炎;也有的版本提及「入侵」臺灣或是即將大流行、下個月大流行等,但根據疫情資料,臺灣每年夏、秋都會出現,且每隔 4 到 8 年會有一波大流行,都是過曾有的疫情波動及循環。(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11/Mycoplasma.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6 癌症.胃癌
為何會得胃癌?從胃幽門桿菌感染看5大進程!胃癌早期難發現,必做一關鍵檢測
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癌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根據國健署統計,胃癌患者中8到9成曾感染幽門桿菌,且患有幽門桿菌的人罹患胃癌的風險比沒有感染者高出6倍。聯安診所肝膽腸胃科主任徐兆甸表示,感染幽門桿菌者,一定要「提早」注意、盡快治療,因胃幽門桿菌只會惡化,不會自行好轉。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關係最近一位54歲林先生看診,主訴3年前疫情開始時就常覺得胃部不舒服,且容易胃食道逆流,但因疫情拖到現在才就醫,未料,胃鏡檢查發現,他有幽門桿菌感染跡象,也有嚴重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甚至胃癌早已進展到末期。目前20歲以上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為30%,感染後有90%的人患有慢性胃炎,10%的人會發生反覆的胃和十二指腸潰瘍。徐兆甸說,慢性胃炎發炎久了,可能形成「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可能變性產生「胃黏膜小腸化生」,若這階段還沒有殺死幽門桿菌,就可能進展成「胃癌」。胃幽門桿菌感染之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正常胃黏膜→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癌檢測幽門桿菌首推胃鏡+呼氣檢測多數罹患幽門桿菌者並無明顯症狀,徐兆甸指出,想知道是否罹患幽門桿菌,一定要透過檢測才能診斷。現有幽門桿菌主要有四種檢測方法:1. 胃鏡:觀察胃部的組織型態是否有異狀。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可以由內視鏡發現5大進程,只要在未進展到胃癌之前,一發現幽門桿菌就給予殺菌治療,就可以避免往胃癌的方向走。2. 呼氣測試:最安全的檢測方式,準確性高達97%,能判斷現在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也可以用於殺菌後是否成功的依據。3. 血液檢查:主要檢查血清中是否有幽門桿菌的抗體,但無法判斷現在是否正處於感染狀態。4. 糞便篩檢:能檢測糞便中的幽門桿菌抗原,且能判斷是否處於感染狀態。五大胃癌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篩檢幽門桿菌罹患胃癌有5大高風險族群,建議應主動篩檢幽門桿菌,遠離胃癌風險:1. 有腸胃道疾病者:罹患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小腸化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者,都應及早檢測幽門桿菌。2. 常吃醃漬、高鹽飲食者:醫學研究,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易罹患胃癌,建議飲食習慣喜吃醃漬物、高鹽飲食者應盡量少吃,且注意幽門桿菌與胃癌風險。3. 吸菸者:菸草的尼古丁與焦油會刺激胃部,增加胃炎與胃潰瘍的發生率,因此吸菸者也是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族群。4. 一等親有胃癌病史:家族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者,罹患胃癌機率比一般人高2至3倍,因此若家族史中有一等親曾有胃癌病史,千萬別輕忽篩檢。5. 曾有過胃部切除手術者:胃部切除手術會導致黏膜的完整性受損,因此容易罹患胃癌。由於幽門桿菌是透過唾液與糞便傳染,徐兆甸指出,預防之道最重要是勤洗手,避免用手吃東西,且用餐時採用公筷母匙。幽門桿菌是壞菌,徐兆甸強調,唯有殺菌才能避免症狀惡化,並有效預防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目前殺幽門桿菌的藥,必須使用3種不同機轉的抗生素,才能達到90%以上的根除率。記得至少每年追蹤胃鏡,確認胃幽門桿菌感染後導致胃癌的5大進程有沒有惡化。胃癌如何預防?1.飲食多樣化,不偏食,注意營養成分的搭配。2.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3.多吃大蒜,生蒜為佳。4.多吃維生素A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紅蘿蔔、蛋黃等。5.不吃發霉食物。6.忌暴飲暴食,少食鹽漬、炸烤食物。7.不吸菸、不酗酒。8.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生活有規律,避免過度疲勞。9.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資料來源/元氣網疾病百科(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3 醫療.心臟血管
三酸甘油酯是膽固醇嗎?三酸甘油酯過高原因是什麼及有哪些症狀?
三酸甘油酯是健檢報告中經常容易出現紅字的數值,事實上,身體需要一些三酸甘油酯才能保持健康。然而,血液中三酸甘油酯含量過高會增加患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兩者一樣嗎?三酸甘油脂就是脂肪肝嗎?以下為常見問題的解答。什麼是三酸甘油酯?三酸甘油酯是一種循環於血液中的脂質,被稱為脂肪。它們是身體中最常見的脂肪類型。三酸甘油酯來自食物,尤其是你吃的奶油、油脂和其他脂肪。三酸甘油酯也來自於你的體內多餘的卡路里。體內額外的熱量、酒精和糖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你的身體將它們儲存在脂肪細胞中。當你的身體需要能量時,會釋放三酸甘油酯。適量的三酸甘油酯對於保持良好的健康是重要的。然而,血液中過高的三酸甘油酯濃度可能會增加心臟疾病和中風的風險。【延伸閱讀:吃什麼可降三酸甘油酯?高三酸甘油酯血症飲食原則:避開4禍首】三酸甘油酯與膽固醇有何不同?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都是脂質,但三酸甘油酯是脂肪,膽固醇則不然。膽固醇是肝臟產生的蠟狀物質,人體用它來構建細胞壁並幫助你的神經系統,它還在消化和荷爾蒙的產生中發揮重要作用。健康的三酸甘油酯數值是多少?簡單的血液檢測可以檢查你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毫克/分升)是否屬於健康範圍。.理想值:40-149 mg/dl.臨界值:150-199 mg/dl.危險值:200-499 mg/dl.高危險值:500 mg/dl對於成年人來說,正常的三酸甘油酯濃度應低於150 mg/dL。對於10至19歲的年輕人,三酸甘油酯的正常值應低於90 mg/dL。如果你的空腹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通常為150 mg/dl或更高,醫師可能會診斷你患有高三酸甘油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即高血脂症(Hyperlipidemia)的一種。三酸甘油酯過高會有哪些症狀?三酸甘油酯過高通常不會引起任何症狀。然而,如果你的三酸甘油酯濃度過高並且得不到治療或控制,可能會增加患冠心病和中風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臨界值高和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未經空腹測量的濃度)且長期保持高於175 mg/dL,可能會增加心臟併發症的風險。.血液三酸甘油酯非常高(超過500 mg/dL)會增加胰腺突然腫脹(稱為急性胰腺炎)的風險。非常高的濃度還會導致眼睛血管發生變化,使血管看起來與平常不同。這種情況稱為視網膜脂血症。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很高的人的背部、胸部、手臂和腿部皮膚也可能受損。.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極高(超過1500 mg/dL)可能會導致身體停止分解脂肪,這被稱為乳糜微粒血症。症狀包括短期記憶喪失、肝臟和脾臟腫脹、胃痛以及飲酒後皮膚發紅或潮紅。【延伸閱讀:膽固醇過高會陽痿嗎?吃降血脂藥可否改善勃起功能?】三酸甘油酯過高的原因和危險因素有哪些?某些健康狀況可能會增加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這些包括:.腎臟病.糖尿病.肝病.超重和肥胖.甲狀腺疾病當你出現以下情況時,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可能會升高:.運動量不夠.吃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喝太多酒一些藥物還可能提高血液三酸甘油酯濃度,包括治療以下疾病的藥物:.乳癌.愛滋病病毒.高血壓(不常見,通常是輕度)有些人三酸甘油酯過高的風險可能較高,例如:.愛滋病毒感染者.患有遺傳性脂質代謝紊亂的人【延伸閱讀:做哪種運動有助降膽固醇?提高HDL和降低LDL是改善的關鍵】如何診斷三酸甘油酯是否過高?三酸甘油酯測試通常為脂質檢查的一環。脂質檢查可測量血液中的脂肪濃度,包括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需要多久進行一次血脂檢測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患心臟病的風險。需要多久進行一次血脂檢測取決於你的年齡、性別和患心臟病的風險。大致上,健康成年人應每5年進行一次脂質檢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以及有高膽固醇家族史或其他心臟病危險因素的人可能會進行更頻繁的檢查。過高的三酸甘油酯就是脂肪肝嗎?脂肪肝是一種常見疾病,是由於肝臟中脂肪堆積過多引起的。健康的肝臟含有少量脂肪。當脂肪達到肝臟重量的5%到10%時,就會出現問題。脂肪肝有兩種主要形式,包括酒精誘發的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和血液中脂肪含量高,尤其是三酸甘油酯有關。因此,降低三酸甘油酯即可有助逆轉非酒精性脂肪肝。怎麼降低過高的三酸甘油酯?心臟病、中風或其他問題的高危人群可能需要藥物來降低三酸甘油酯。這些可能包括降膽固醇藥物,例如他汀類藥物。除了藥物之外,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可以有助降低三酸甘油酯,具體作法包括:.定期運動:在一週中的大部分日子裡或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的身體活動。有規律的運動可以降低三酸甘油脂並增加有益膽固醇。.減少攝取糖類和精緻碳水化合物:單醣(碳水化合物),例如糖類和用麵粉或果糖製成的食物,會增加三酸甘油酯。.減輕體重:如果你有輕度到中度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應注意減少熱量攝取。多餘的熱量會轉化為三酸甘油酯並儲存為脂肪,因此減少熱量會降低三酸甘油酯。.選擇更健康的脂肪:將肉類中的飽和脂肪換成更健康的植物脂肪,如橄欖油和芥花油。嘗試將紅肉換成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魚肉,比如鯖魚或鮭魚,並且避免反式脂肪或含有氫化油或氫化脂肪的食物。.限制飲酒量:酒精的熱量和糖分都很高,對三酸甘油酯的影響特別大。如果你有嚴重的高三酸甘油酯血症,應避免飲酒。【資料來源】.Cleveland Clinic: Triglycerides.NIH: High Blood Triglycerides.MedlinePlus: Triglycerides Test.Triglycerides: Why do they matter?.Cleveland Clinic: Fatty Liver Disease
-
2023-08-23 醫療.感染科
「食腦變形蟲」檢驗出爐,地下室積水惹禍!阿米巴原蟲有剋星,戲水注意5件事降風險
【2023/08/22編註】疾管署8/22公布親水館環境檢驗結果,55件水體檢驗皆陰性以及1件地下室積水陽性。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該處積水非親水設施用水,感染源仍無法確認 ,但評估民眾無暴露風險。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補充,池水全數都是陰性,業者有定期換水當時個案使用的水也排空了,但是再次換水的水質是陰性,目前評估對所有人工水域只要在水中自由有效餘氯持續保持在1至3 mg/L,就可不用擔心原蟲感染。》看詳細新聞時隔12年,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再現時隔十二年,我國再現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感染導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個案發病前曾兩度至某室內親水設施遊憩,疑為感染源頭,不過仍待確認。專家呼籲,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但機率遠低於1%以下,不用恐慌。重點是,若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防食腦變形蟲,戲水注意5件事1.室內戲水選擇有氯氣消毒的泳池。2.泡溫泉的溫度偏低要小心。不要去野溪溫泉。3.戶外戲水,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盡量別去。4.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5.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北部個案北部一名30多歲女性在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初步疫調顯示,該名北部女性個案於7月21日至7月24日兩度前往某室內親水設施戲水,但疾管署仍在釐清感染源。起初醫院通報為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此為國內第二起確診病例,第一例發生在2011年,個案因接觸溫泉,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而死亡。【延伸閱讀】人類染食腦蟲全球僅百例 台灣曾有個案泡湯感染室內親水設施感染?業者不解:每天都有投氯新北衛生局接獲通知後,已請業者預防性停業並進行環境清消。根據《聯合報》記者致電業者,業者表示,設施每天都有投氯,氯含量約在1.5ppm左右,且其他教練、學員每天都來「天天泡水」,身體也沒有出現問題,對個案發生此事感到不解。專家看法疾管署:阿米巴原蟲好發夏季 監測各國有零星感染案例曾淑慧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鼻腔進水,也不要將頭浸泡於水中;在自然水域戲水時,不可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引發腦膜腦炎,約有七天潛伏期,如在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監測資料顯示,一九六五年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病例,近五年來,僅在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出現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十例,美國每年約五例,集中於七、八月;去年泰國、今年印度有零星感染案例。李秉穎:感染「嗜腦寄生蟲」死亡率高達99%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李秉穎以「嗜腦寄生蟲」來形容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自鼻腔進入人體,感染腦部組織,引發腦膜腦炎,致死率遠高於腸病毒、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李秉穎指戲水水域可能會有內格里阿米巴這種單細胞阿米巴原蟲,若是從鼻子吸入引起腦膜腦炎,目前沒有適當的治療方法,死亡率相當高、高達99%。盡量不要去沒有消毒的水域玩,而海水較不會出現這種狀況。黃高彬:對付食腦變形蟲,僅特定抗黴菌藥有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表示,本次事件的食腦變形蟲是自然界中存在的野生微生物,大多在流速不高或靜止的小池塘、小湖泊,在海水或含「氯」的水中都不容易生存,因此主要為淡水中的自然界微生物。「食腦變形蟲等微生物的入侵大腦的途徑是『鼻腔』。」黃高彬指出,通常微生物侵入大腦,若從口腔、耳朵進入都不會到達中樞神經,通常從鼻腔進入,透過鼻中膈、嗅覺神經慢慢向上,最終抵達大腦中樞神經,導致疾病。最初症狀與腦膜炎非常相像,皆為發高燒、嘔吐等,因此相當困難區別診斷,但它的發病時程相當迅速,待到後續診斷出來,多已是末期,死亡率接近100%。黃高彬表示,食腦變形蟲活動力很強,會導致全部腦組織被破壞,破壞力相當強,而人體的腦組織像豆腐一樣,輕易就被破壞了。同時,一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都「無效」,僅特定抗黴菌藥物有些許效果,但臨床使用經驗尚少,難以證實藥效;若被感染者運氣好,感染量微小,才有機會存活,否則通常會因為延誤就醫導致死亡,通常急救也救不回來。溫泉溫度偏低要當心 靜止湖泊、河川也別靠近「泳池一般都是安全的,泡溫泉只要溫度夠高也不必擔心。」黃高彬說,若溫泉的溫度偏低就要小心,尤其野溪溫泉等;若為死水或水流非常小的近靜止湖泊、河川也都可能有微生物的危險。一般游泳池都會投氯殺菌,氯濃度過高雖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黃高彬說,食腦變形蟲的相關案例在全世界都相當罕見,民眾不必太過緊張。此次被懷疑是感染來源的室內游泳池,是否為業者引用到自然界的水源、水源被汙染都有可能,或是水中氯濃度過低未達標準,也可能導致微生物存活。莊定武:室內或室外游泳都可能感染 嗆水後出現3症狀速就醫台北醫學大學分子寄生蟲暨熱帶疾病學科副教授莊定武表示,近10年,全球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明顯增加,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南亞,近年陸續都有案例,學界分析與氣候暖化有關。食腦變形蟲並不是因為暖化而大量繁殖,牠們普遍生存於自然界,但暖化更適合牠們生存。新北30多歲女性個案主要是在室內親水設施遊憩感染。莊定武表示,國際上大多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案例,大多是在湖泊、野溪等,但美國也曾發生過有民眾在室內游泳池感染的案例,主因是泳池的管線老舊引起,因此不管是室內或是室外游泳,都有可能感染,但是得強調感染「食腦變形蟲」的機率非常低,機率遠低於1%以下。莊定武表示,食腦變形蟲一直都存在於自然界中,即使碰觸到鼻腔,人體本身還是有免疫系統可以阻擋,進入到腦部,還有一層系統,要感染「沒這麼簡單」。通常會感染的民眾通常是免疫系統不佳、脆弱族群等患者,如果戲水或是游泳過程中,曾發生過「嗆水」,之後不久出現神智不清、頭痛、頭暈等症狀,就得立即就醫。認識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發病後死亡率達99%。患者為何感染?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國內有多少病例?以下整理疾管署QA為您解答:Q: 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哪些地方會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A:內格里阿米巴(Naegleria))為環境中自由營生的單細胞阿米巴原蟲,有40餘種,其中只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會感染人類。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高溫下也可短暫存活。淡水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飲用溫泉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而含鹽量較高的海水尚未有檢出案例。阿米巴原蟲怕「氯」,室內泳池多會加氯消毒,在消毒良好的游泳池中比較不易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Q:人如何受到感染?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而受到感染。例如進行潛水、跳水等與水有關的活動時,將鼻子或頭部浸入受汙染的水中,男孩的風險可能增加,可能與與喜好玩水活動有關,但原因不明。喝到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水不會被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並非人傳人傳染病,不用擔心患者感染後造成傳布。Q:什麼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如何診斷與治療?A:人類經由鼻子吸入含有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的水而受到感染。蟲體由鼻腔進入人體後,經由嗅覺神經進入大腦,引發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的潛伏期、症狀、診斷方法與治療狀況如何?A: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炎潛伏期可從1至7天,平均為5天。一開始症狀包含發燒、頭痛、惡心或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意識改變、喪失平衡感、抽搐及出現幻覺,病程進展快速,發病後死亡率達99%。實驗室診斷可採集腦脊髓液,並以疾管署已建立的分子生物學技術(PCR),進行病原體檢測。藥物用於治療人類感染的效益尚不明確。Q: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是常見的疾病嗎?有多少確定案例?A:1965年於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美國每年約5例,主要發生於夏季,以7至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也有零星感染案例。國內於2011年有一例確定個案。今(8/9)發布的病例是北部30多歲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資料來源.疾管署.美國疾病管制署CDC
-
2023-08-14 醫療.感染科
持續頭痛、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不是眼睛出狀況 原來是這種菌作怪
持續頭痛、面對一個物品卻看到兩個影像!不是眼睛出狀況,原來是「隱球菌腦膜炎」、控制眼部肌肉神經功能受損所致。 動眼神經受影響。眼球水平轉動出問題。把一個東西看成兩個。 一名48歲男性室內設計師,因為兩側頭痛超過兩週、到診所就醫,經醫師給予止痛藥後、自覺症狀好轉。沒想到,再過一週後,他開始覺得左眼視力模糊、疼痛,並有「複視」現象,明明是一個東西卻看到兩個影像,甚至出現頭暈症狀,暈到無法工作、影響日常生活,趕忙再赴急診就醫。 急診會診眼科等專科醫師,發現患者眼球水平移動時有異常,緊接著透過電腦斷層、血液以及腦脊髓液等檢查,最終發現,原來他是遭隱球菌感染引發腦膜炎,經使用適當的抗生素組合(liposomal amphotericin B、flucytosine、fluconazole),治療四週後頭痛等症狀患者、順利出院。 出院後持續使用口服藥物治療,到第八週回診時,已經完全恢復正常。 不只HIV感染者,糖尿病等也屬免疫力缺陷。隱球菌的高風險族群 高雄榮民總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周稚偵醫師指出,隱球菌感染一般好發於免疫不全或低下的病人,包括愛滋病患者、器官移植病人、肝硬化、血液腫瘤患者或是糖尿病……都屬於高危險群。 不過,正常免疫力族群也非全無感染風險。周稚偵醫師指出,除了這名患者之外,近年陸續接獲正常免疫族群的隱球菌感染個案,像是先前另一名六十多歲女性、也是持續頭痛了三個月,合併有發燒症狀,最後發現是隱球菌腦膜炎! 周稚偵醫師指出,隱球菌主要傳染途徑為吸入含有病原的微粒,病原進入肺部後、一路順著血行到其他器官,包括中樞神經、造成腦膜炎。 傳統上認為隱球菌感染與吸入鴿子等鳥類排泄物灰塵有關,不過,該名患者不管是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等資訊,都找不到相關的暴露史。周稚偵醫師指出,其實臨床上大部分病例找不著這樣的暴露史。由於從吸入病原、到發病有一段時間,患者可能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吸入帶有病原的灰塵。 頭痛合併發燒、視力模糊、行為改變,可能是腦炎警訊 現代人幾乎都經歷過頭痛,多數只要稍作休息或使用消炎止痛藥就能緩解。提醒民眾,如果頭痛持續一段時間,合併有發燒,腦神經功能異常症狀例如視力模糊、複視、頭暈……,甚至腦功能受損像是記憶力缺失、認知行為改變、意識混亂、意識障礙等,應儘速就醫。若有相關職業或環境接觸史也可主動告知醫師相關資訊。 《延伸閱讀》 .頭痛遲遲好不了?醫解常見6類型,改善先找出原因! .突然劇烈頭痛趕快檢查腦!顱內動脈瘤破裂1/3會當場死亡。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7-19 醫聲.癌症防治
胃癌兇手幽門桿菌除菌新武器 分子檢測克抗生素抗藥性
幽門桿菌在我國成年人盛行率高達3成,而幽門桿菌更是與胃癌高度相關。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教授劉志銘表示,沒有感染幽門桿菌就幾乎不會罹患胃癌,但是隨著抗生素抗藥性的增加,傳統除菌法的失敗率提升,因此研究團隊開啟基因分子檢測精準治療,研究成果更在7月登上《刺胳針胃腸肝病》期刊封面。幽門螺旋桿菌是胃癌以及消化性潰瘍最重要的致病因子,九成的胃癌與幽門桿菌有關。台大醫院長吳明賢說,20年前我國抗生素抗藥性低,幽門桿菌透過經驗給藥,使用抗生素一個禮拜除菌成功率高達九成,但隨著全球都面臨的抗藥性問題,以及新的抗生素少,除菌率下降,因此需要更個人化治療。劉志銘說,傳統方法會透過細菌培養但成功率低並且需要3到4周,醫療可近性低。再加上,近年已經有研究發現臨床治療失敗與某些基因點突變有關。因此台大與嘉義基督教醫院陳柏岳主任等人共同組成多中心研究團隊,比較使用「抗藥性基因分子檢測技術」以及「傳統細菌培養與敏感性測試」在幽門桿菌第一線與第三線治療的療效差異。陳柏岳解釋,治療幽門桿菌常用抗生素包含Clarithromy、Amoxicillin、levofloxacin、Metronidazole 、Tetracycline等,通常會選擇2到3種抗生素搭配胃藥作為除菌,但是因為抗藥性恐會影響抗生素效果,分子檢測可以幫治療更精準選擇搭配抗生素。研究結果顯示,第一線為未曾接受除菌的幽門桿菌感染者,第三線為治療兩次以上沒有成功的感染者。不論是在第一線還是第三線中,分子檢測的除菌率都不亞於傳統藥物敏感檢測(第一線分子86%、傳統87%,第三線分子88%、傳統87%)。劉志銘表示,研究結果為全球首次證實分子檢測跟傳統敏感性測試一樣有效,並且具有快速、精準、容易推廣等優勢;再加上,抗生素抗藥性為全球問題,因此被選為期刊封面。吳明賢也說,不只幽門桿菌,其他感染症,如肺結核等可能也可以採用分子檢測治療。劉志銘說,分子檢測需要透過核酸,在新冠疫情之後核酸檢測普及率更高。希望研究成果可以進入臨床應運,並把檢測結果推廣到各醫院。此外,他也說,目前分子檢驗仍需要做胃鏡,希望可以發展更非侵入性的,如糞便檢體。接下來將與團隊研究新機轉、專一性高的藥物,讓幽門桿菌治療可以有更多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