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搜尋
感染者
共找到
766
筆 文章
-
-
2020-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史丹佛學者讚台防疫這三點 詹長權籲:政府快幫境外生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今舉行第24次新冠肺炎疫情說明會,特別邀請到美國史丹佛大學醫學院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弘,分享對台美防疫措施的觀察。王志弘指出,台灣解封後的防護、政府與民眾的溝通、物資統籌,是相當值得美國借鏡的三點,另外適逢開學季節,美國也可以學習台灣如何重新開放學校。台大公衛學學院長詹長權呼籲,政府應積極維護被擋在境外的學生之受教權,光是台大公衛今年外籍新生就有54%目前仍無法入境。「給學生入學許可就有義務要協助他們就學,」詹長權表示,現在還有很多學生被擋在境外,不是他們選擇不要來,台灣應該要積極協助解決。台大公衛系109學年度有22個外籍新生,分別來自美國、英國、荷蘭、日本、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當中有12人至今仍無法入境,這顯示疫情除了導致全球經濟已付上代價,長遠來看,教育和人才的培育都受到重大的衝擊。出身高雄、專精政策研究的王智弘(Jason Wang)曾經在美國醫學會雜誌(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投書,分析台灣成功防疫原因,這次應台大公衛邀請親自來台,洽談雙方合作精準防疫、智慧防疫、政策分析的相關研究,希望提供台美兩國具科學實證基礎的未來防疫策略。王智弘表示,這次回來台灣,對於台灣防疫的成功感受更深,人民生活正常不受影響,而且居家檢疫的包圍網絡非常嚴密。王智弘表示,自己在居家隔離十四天期間,因為手機訊號不好,警察、衛生局、里長都來關切。王智弘,這個「包圍戰術」就是台灣的第一層保護網,當人從外面進來,就持續包圍他,透過檢疫、追蹤、檢測,來避免社區感染。台灣的第二層保護網就是全民健保,因為就醫便利、資訊系統成熟,如果看到疑似症狀,可以積極檢測,找出確診者。王智弘說,在6月中和6月底發表的最新研究中,發現疫情嚴峻地區幾乎有40%到45%人口是沒有症狀的感染,發表在兩份頂尖權威期刊。很多人自行康復,但無症狀的人可以傳染給其他人的時間有多長?在某些報告中顯示,這段傳染期有可能超過14天。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陳秀熙說,台灣現有策略是用居家檢疫,但必須提高警覺的是,當境外移入個案增加,居家檢疫處於「症狀前期」的確診個案也會增加,這些人如果去就醫卻沒被找到,數量慢慢多起來,就可能造成群聚感染或人口密集機構的感染,過去台灣用居家檢疫要求這些症狀前期個案待在家裡,目前境外移入個案有增加,但是居家檢疫個案都沒有確診的部分,是否已經進入社區,這一點令人擔心。王智弘表示,美國一開始沒有注意到這個疾病有多容易感染,疫情之初就演變為找不到源頭的社區感染,此外,美國檢疫很困難,這與美國人的民權意識和民情有關,配合度不佳。因此美國只能有「緩和政策」,就是要求人民待在家裡並減少必要購物的次數、推廣戴口罩、常洗手等措施。另外,在美國部分州有部分解封後,海灘、酒吧人群聚集,又適逢幾個美國重點假日,幾個禮拜之後疫情又回來,只好重啟居家隔離政策。王智弘觀察,疫情期間民眾很需要指引,但由於美國是聯邦政府,各州與人民之間的溝通比較分散,可借鏡台灣政府與人民的溝通策略。再者,台灣政府對於物資統籌、重新開放學校等措施,都做得很好,值得美國各州政府學習。詹長權表示,台大公衛與史丹佛兩方正著手合作研究如何修正14天檢疫的作法,希望找出一個方案,可以用較少天數的檢疫,也不會漏掉確診者。至於彰化萬人血清抗體件檢測的計畫,目前正在進行中,預計8月初會對外發表期中報告,可望釐清台灣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
2020-07-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相較戶外接觸感染 家庭密切接觸染疫可能性更高
韓國流行病學家發現,相較於戶外接觸感染,民眾更有可能被家人傳染而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這項7月16日在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發表的研究報告,審慎研究5706名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源頭病患」(index patients),以及5萬9000名因接觸源頭病患而感染的患者。研究結果顯示,100個患者中,只有2人來自非家庭傳染,卻有1/10被自家人傳染而染疫。就年齡層而論,當首個確診病例是10來歲青少年或60多歲及70多歲的長輩時,家庭內感染率更高。研究報告作者之一、韓國中央防疫對策本部長鄭銀敬表示:「這或許是因為這些年齡族群更有可能與家人密切接觸,因為這些年齡族群更需要保護或支援。」相較於成人,兒童感染武漢肺炎更可能成為無症狀感染者,比較不容易在這個年齡族群中找出源頭患者。(譯者:曹宇帆/核稿:劉學源)1090721
-
2020-07-21 科別.感染科
近三年最晚的疫情 國內首例本土登革熱 四度就醫才確診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今公布,國內出現今年首例本土登革熱病例,是近三年最晚疫情,為居住桃園市桃園區玉山里30多歲男性,因陸續出現發燒、皮膚紅疹症狀,分別於7月15日及19日就醫,20日進行登革熱NS1快篩結果呈現陽性,由醫院通報,於今日檢驗確診感染登革熱第一型。疾管署發言人莊人祥說,該男近期無國外旅遊史,一開始因為發燒,到社區診所就醫,起初被認為是流感,開立服用流感抗病毒藥物,但服用三天後無效,此後三次醫才被通報,目前個案住院治療中,同住接觸者無疑似症狀。莊人祥說,主要活動地於桃園市及桃園區住家外,曾至台北市中山區等地洽公,由於桃園處於國境大門,初步研判社區中可能有不顯性感染者,待進一步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莊人祥表示,個案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前往個案居住地周邊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清除及化學防治,並加強當地民眾及醫療院所的衛教。以國內過去本土登革熱疫情趨勢分析,約在五月或六月就出現首例,過去甚至有二月確診的本土個案,「今年確實比較晚出現病例。」疾管署副主任郭宏偉表示,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我國限制外籍人士入境及邊境嚴管,今年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6例境外移入登革熱病例病例,較近5年同期為低,且多為今年1至3月時發現的個案;感染國家以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為多。同時,提醒地方政府特別注意從東南亞返台居家檢疫對象,應留意其健康情形,如發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者,應儘速安排就醫,加強登革熱檢驗。近期國內各地易發生午後雷陣雨,請民眾雨後應加強環境整頓與孳生源清除,落實「巡、倒、清、刷」,以降低病媒蚊密度;此外,醫療院所應提高警覺,務必加強詢問就診者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若為疑似個案,可用登革熱NS1快篩試劑輔助診斷及早通報。
-
2020-07-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香港長照機構群聚 台灣防疫更謹慎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燒,香港本月再起第三波疫情,慈雲山港泰護老中心老人安養中心群聚感染,八名感染者中包括老人住民與職員,長照防疫現況令人憂心。新竹市衛生局長王宗曦自疫情初期即重點關切「長照防疫」,超前部署規畫第一本涵括長照機構、工作人員以及住民等的「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獲得極大回響,顯見台灣長照機構對於疫情抱持重視、謹慎態度。長照住宿機構除了長者住民,還有醫師、職能治療師、護理師、照顧服務員、外籍看護以及行政職員等,再加上不定期前來探視的家屬,容易成為防疫破口隱憂。「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收錄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等專家建議。謝思民指出,根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防疫建議,長照機構的人員要每日監測體溫和健康情況,訂定請假、人力備援等規則。還應該要有教育訓練,讓團隊了解疫情現況、現階段規定、最新指引、清潔衛生及環境消毒等方法,以及疑似案例的送醫流程,讓民眾能安心接受服務。外籍照顧服務員是長照人力的最大群組,國內有超過26萬人,部分則服務於長照住宿機構內,因語音障礙,也可能造成自身與被照顧長輩的感染風險。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指出,外籍照顧員接受的資訊不比國人少,只要即時提供衛教,他們都能理解並且配合防疫措施,切勿帶有歧視眼光。黃國晉建議,外籍照顧員與長輩出入醫院就診,返家後應立刻更換衣服,碰觸醫院電梯按鈕、找零錢後,應立即消毒或噴灑酒精,防疫措施與一般人無異。他也提醒,面對疫情未知的恐懼,機構應該給予心理舒壓或是輔導課程,以安定工作與生活。外出聚會時,則要勸說其戴上口罩,若與長輩同行,長輩也一併要戴口罩,家屬應從旁提醒,加強溝通。國內疫情雖然穩定,機構探視禁令鬆綁,王宗曦提醒,因各種工作人員、家屬出入長照機構頻繁,除了要落實紀錄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群聚史)之外,機構仍應在日常做好衛生感控以及分區、分流等因應作法,做好長輩的靠山。詳細的防疫措施均收錄於「長照防疫最想問」手冊,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可向新竹市衛生局及三個行政區衛生所索取,可電洽(03)5355191。另也提供電子書版本,可上新竹市衛生局官網及「udn讀書吧」免費閱讀。
-
2020-07-17 科別.消化系統
肝指數正常? 應搭配2檢測才可靠
肝指數正常不代表肝臟健康?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15日在記者會上指出,肝功能指數正常,不代表自己沒有感染到慢性肝炎病毒,也不代表沒肝纖維化、肝硬化,應搭配B肝病毒量檢測、肝臟超音波等輔助手段,進行更全面的檢測。台灣B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約有220萬人,其中未妥善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病患預計有30至40萬人,多為35歲以上族群,當中不乏尚未發病、未出現病徵的B肝病毒帶原者。林漢傑建議,30歲以上民眾除了以ALT/AST指數檢驗肝臟健康,也應該透過B肝病毒量檢測、肝臟超音波等輔助手段,進行更全面的檢測。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目前尚無根治B型肝炎病毒的藥物,因此現在的治療以抑制病毒複製為主,在治療慢性B型肝炎過程中,醫師會定期為病患進行病毒量檢測,以確保治療效果並追蹤是否出現抗藥性,9成以上病情可獲得良好控制。「停用慢性B型肝炎的藥物後,病毒復發率不盡相同。」蘇東弘醫師說,平均停藥1年的病患出現病毒復發的機率高達6至7成,其中約有5%的病患會出現嚴重復發的情況,如肝功能指數飆高、出現黃疸,但也會有幸運的患者穩定控制病毒,因此他建議民眾在停藥期間仍需定期回診,請專業醫師協助監測病毒量,以及早發現復發。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提醒,病患在病情穩定或完成治療後,除了定期回診,患者仍應每年進行肝癌篩檢。另外,今年「全民回肝計畫」持續進行中,凡30歲以上,未接受B肝抗病毒治療、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的B型肝炎帶原者,以及3個月內肝功能指數(ALT)大於80 U/L,即可免費參加B肝病毒檢測。【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17 醫聲.肝病清除
C肝篩檢/治癒C肝不只防肝癌 台研究:胃癌淋巴癌降7成
治療C肝不只防肝癌,高醫大研究發現,C肝治癒率提高,胃癌、淋巴癌風險跟著降7成。醫師強調,C肝患者中有1/4肝功能正常,卻已出現肝纖維化,呼籲45歲以上都應做肝炎篩檢。2020年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主題訂為「找出失蹤的百萬病患」(Findingthe missing millions),強調全球有2.9億人尚未意識到已感染病毒性肝炎。肝炎是台灣民眾的健康殺手,過去40年肝癌長期盤踞癌症死因前2名,據統計,全台每年有約1萬1225人確診肝癌,其中有8成是B、C型肝炎所造成,去年全台有1萬2121人因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病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今天共同舉辦記者會,共同呼籲護肝三招「去篩檢、要治療、肝會好」。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為了達到2025年消除C肝目標,健保署106年首度將C肝口服新藥納入給付,只要確診感染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都能用藥,且治癒率達97%;國健署今年也提供45至54歲民眾,終身可進行一次免費的B、C肝篩檢,原住民更放寬至40到60歲。治癒C肝不只能預防肝癌,胃癌、淋巴癌風險跟著降。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高醫肝膽胰內科主治醫師余明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隨每年每萬名C肝感染者從260人大幅降低至60人,胃癌發生率可降低7成、非霍奇金氏淋巴瘤降低7成3;若未受到幽門桿菌感染的C肝患者,也可減少6成7的胃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肝功能正常,並不代表沒有罹患C肝,余明隆說,C肝患者中有45%的人肝功能正常,但其中已有23%早已演變成肝纖維化第三或第四期,正邁向肝功能衰竭等嚴重病變。余明隆指出,肝功能只能做為肝臟健康的預防指標,並非唯一指標,過去臨床上甚至遇過肝功能正常的肝癌患者,呼籲45歲以上民眾都至少要接受1次肝炎篩檢,若有吸毒史、洗腎史、腎功能、糖尿病不好的民眾更是危險族群,更應儘早篩檢。林莉茹強調,即便已進展到肝癌,只要及早治療、存活率也愈高,據統計,肝癌第一期5年存活率約61%、第二期46%、第三期10.5%,到了第四期只剩下2.6%。為了找出隱藏在全台各個角落的肝炎患者,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下半年將在高雄、屏東、澎湖、台東舉辦百場免費篩檢活動,盼深入地方,幫助民眾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肝更好。
-
2020-07-16 科別.消化系統
B肝指數正常恐是假象 持續檢測保健康
新冠肺炎在台疫情雖趨緩,仍有民眾不敢去醫院,但對肝病患者來說,若因此減少就醫或中斷用藥,恐提升病毒復發風險。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表示,台灣B肝病毒感染者約有220萬人,估計仍有30到40萬名B肝患者未妥善接受治療,未來肝癌風險大增,呼籲失聯肝病患者應積極就醫、持續回診檢查。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指出,健檢肝功能指數「正常」,並不代表就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或沒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台灣自1986年起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慢性B肝疫苗,新生兒B肝感染率從10% 降至近年小於1%,但35歲以上族群仍不乏B肝病毒帶原者,其發生率高達15%。60歲的張女士30年前罹患B型肝炎,雖有治療並定期追蹤,但是6年前肝炎嚴重發作,肝功能與黃疸指數皆比一般人超標10倍、2倍外,B肝病毒數更飆升至600萬單位,比正常值超出3000倍,所幸立即接受治療而改善;不過,半年後停藥又復發,再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而改善,讓她決心不再停藥。收治張女士的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在慢性B肝治療過程中,9成以上病情可獲得良好控制。但現行健保給付規定,肝病患者在治療三年後會面臨停藥。據台大醫院近年研究發現,治療慢性B肝的藥物停藥後導致的復發比率不盡相同,平均停藥一年的患者中有6成會病毒復發(B肝病毒數大於2000單位),其中約有5成肝功能指數(ALT/AST)大於80 U/L,恐出現黃疸、肝衰竭等嚴重威脅生命的症狀。高嘉宏說,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今年「全民回肝計畫」持續進行中,凡30歲以上,未接受B肝抗病毒治療、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的B型肝炎帶原者,以及三個月內肝功能指數(ALT)大於80U/L,即可進一步免費參加B肝病毒量檢測。以上若有任何疑問,皆可至官網「肝炎救星網」http://www.loveliver.com.tw 查詢。
-
2020-07-16 科別.消化系統
病毒量超標3000倍 B肝婦不敢再停藥
今年有許多民眾因新冠肺炎疫情而不敢去醫院,但對肝病患者來說,若因此減少就醫或中斷用藥,恐提升病毒復發風險。60歲張女士在30年前就發現自己患者B型肝炎,雖有治療並後續定期追蹤,但六年前肝炎嚴重發作,肝功能與黃疸指數皆比常人超標10倍、2倍外,B肝病毒數更飆升至600萬單位,比正常值2000超出3000倍,所幸立即接受醫師治療而改善;不過半年後停藥又復發,再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而改善,讓她決心不再停藥。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高嘉宏表示,台灣B肝病毒感染者約有220萬人,預估仍有30到40萬位B肝患者未妥善接受治療,肝臟可能逐漸受病毒侵襲而出現慢性發炎,更可能持續惡化,轉變成肝纖維化、肝硬化,未來肝癌風險大增;而為響應今年「全民回肝計畫」與7月28日世界肝炎日,他呼籲失聯肝病患者應積極就醫、持續回診檢查。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會長林漢傑指出,民眾都會做健檢,但肝功能指數「正常」不代表就沒有慢性肝炎病毒,或沒肝纖維化或肝硬化的可能。台灣自1986年起實施新生兒全面施打慢性B肝疫苗,使新生兒B肝感染率從10% 降至近年小於1%;然而35歲以上族群中,仍不乏B肝病毒帶原者,其發生率高達15%。台大內科部主治醫師蘇東弘表示,在慢性B肝治療過程中,醫師會定期為病患進行病毒量檢測,以確保治療效果並追蹤是否出現抗藥性,9成以上病情可獲得良好控制。不過現行健保給付規定,肝病患者在治療三年後會面臨停藥,再視患者是否復發、肝病毒指數等決定是否續藥。而據台大醫院近年研究發現,治療慢性B肝的藥物導致的復發比率不盡相同,平均停藥一年的患者中有6成會病毒復發(B肝病毒數大於2000),其中約有5成的人肝功能指數(ALT/AST)大於80 U/L,恐出現黃疸、肝衰竭等嚴重威脅生命的症狀。因此蘇東弘建議民眾在停藥期間需要定期回診,請專業醫師協助監測病毒量以早期發現復發。高嘉宏說,B肝不像C肝可以治癒,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今年「全民回肝計畫」持續進行中,凡30歲以上,未接受B肝抗病毒治療、表面抗原HBsAg為陽性的B型肝炎帶原者,以及三個月內肝功能指數(ALT)大於80 U/L,即可進一步免費參加B肝病毒量檢測。以上若有任何疑問,皆可至官網「肝炎救星網」查詢。
-
2020-07-1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英國冬季第2波疫情 研究:將奪12萬條人命
科學家今天警告,根據「合理的最糟情況」,英國今年冬天發生第2波冠狀病毒疫情,光是醫院可能就會有12萬人不治。法新社報導,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瓦朗斯(Patrick Vallance)委託英國醫學科學院(Academy ofMedical Sciences)所做的報告敦促各方立即採取行動,以減緩第2波疫情造成的衝擊。由於醫院也在對抗季節性流感病例,第2波疫情將比這波疫情嚴重,今年9月到明年6月最多將造成12萬人死亡。這個模型是假設政府沒有採取行動防止病例再度增加,且沒有涵蓋看護中心或更大社群的病故人數。英國第一波疫情已造成近4萬5000人病故,死亡人數為歐洲最多,在全球為第3高,僅次於美國與巴西。最新預測是假設R值在9月後攀升到1.7所做出。R值指的是估計感染者將傳染給多少人的數據。科學家也為R值為較低的1.5時做出模型,預測出屆時將造成7萬4800人死亡。根據英國政府10日公布的最新數據,英國各地目前的R值介於0.7到0.9之間。率領英國醫學科學院研究的賀蓋特(StephenHolgate)說,將有12萬人死亡的這個數字「不是預測,而是可能發生的事情」。他說:「模型顯示,今年冬天出現新一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時,死亡人數將更高,不過,如果立即採取行動,出現這種情況的風險將降低。」撰寫這份報告的37名科學家說,政府必須立即做好準備,因為病例可能攀升將對衛生造成「嚴重風險」。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學者甘尼(Azra Ghani)又說,冬天疫情可能將更糟糕,因為民眾待在室內的時間更長,病毒更容易擴散開來。報告呼籲在這兩個月做好「密集準備」,以避免英國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HS)不堪負荷,包括將社區傳染風險降到最低、展開公共資訊運動,以及確保前線醫護與社會照護人員有足夠的防護設備。政府的採檢、追蹤與隔離計畫也必須升級,還要配合監控,並確保暴露於風險中的個人和醫護人員接種流感疫苗。
-
2020-07-12 性愛.性病防治
愛滋除罪連署達標 提案者:推倒歧視高牆避免獵巫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20年前成立至今爭議多,民團日前認為U=U「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已是國際共識,愛滋條例恐淪為恐嚇病患籌碼;日前有提案者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愛滋除罪化,在近兩個月連署、及聯合報記者一個月前專題報導下,此提案於五天前達標。對此,提案者對連署達標表示感動,除靜待疾管署正式回應外,並希望推倒歧視高牆、感染者人權獲得保障,避免獵巫。該提案於昨日截止時,通過5000份門檻,共獲得5220份民眾附議,相關機關得於9月7日前回應。疾管署日前初步表示,在7月已行文向法務及司法單位人員宣達說明「感染者維持病毒量測不到可預防透過性行為傳染HIV」內涵。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希望法官了解病毒測不到即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非蓄意傳染行為,應納為其審查或裁量愛滋相關案件參考。記者專訪該連署的提案者,愛滋工作網絡社群經營者、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研究員葉柏岑,他表示,不論何種疾病,汙名、獵巫是造就疾病治療與防疫不易的重要因素,而愛滋傳染條例第21條部分條文:「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5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其中未遂而罰之就是一個汙名疾病、獵巫病人的典型,沒有造成任何傷害,證據不足的狀況,就可將人定罪,更是侵害人權。葉柏岑說,只要有人出面說自己曾跟感染者交往或發生過性行為,訴訟就會成案、罪刑就會推定,法律成為脅迫病患的工具,其所造成的冰山效應,加深隱匿病情與不願就診,因爲未確診者不在「第21條」的規範範圍內,只要不去確診就能避免法律規範,如此恐導致延誤治療、錯失治療與照護機會、更造成疾病防治的困難。他說,透過這次公共連署,也向社會大眾傳答愛滋醫療現況,隨著治療技術的進步、雞尾酒療法的誕生、單顆藥物的普及,現今研究已指出:測不到等於不具傳染力,病患穩定服藥將有效防堵疾病擴散。而從最近的新冠肺炎疫情來看,也讓民眾知道疾病回歸一般、去除污名的重要性。唯有眾人齊心,推倒歧視高牆,讓病患願意積極接受治療,對於疾病治療與防治才有真正幫助、對整體社會才是最大的福祉。
-
2020-07-1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A型血感染新冠肺炎風險高於O型
舊金山紀事報今天報導,有幾份相關研究顯示血型與感染新冠肺炎的關聯性,A型的人風險高於O型。不過,也有科學家認為貧窮與缺乏醫療照護才是最大死因。「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Medicine)6月17日刊載一篇研究發現,A型血液的人有較高風險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新冠肺炎)和出現併發症。這項由國際科學家組成的研究還發現,O型血液的人至少一定程度不會受到2019冠狀病毒傷害。研究人員針對西班牙與義大利1980位感染新冠肺炎、出現呼吸衰竭病人的基因定序進行研究,並與沒有生病的相同人數比對,得出的結論是A型的人比其他血型者的染疫風險高出45%。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傳染病學家羅瑟福德(George Rutherford)指出,住在地中海的白人後裔有較高比例的A型血人口。不過,令研究人員困惑的是,對於非裔美國人和其他有色人種染疫與否和血型似乎無關。羅瑟福德表示,對於什麼人會感染新冠肺炎以及染疫後病情惡化的程度,貧窮、肥胖和壓力等社會經濟問題可能比血型的影響更大。目前研究發現,影響人們感染新冠肺炎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齡、潛在的健康問題和可能的種族差異;而在弱勢族群中,致死率最高的原因是貧窮與缺乏醫療照護。國際期刊「自然」(Nature)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提到,拉丁裔與非裔美國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是白人的3倍,致死率是白人的兩倍。然而,決定染疫之後誰生誰死的命運賭盤與血型大有關係是最近幾個相關研究的共同發現。血型由遺傳基因決定,基因會告訴身體要製造哪一種血液細胞蛋白質,A、B、AB或O型血液擁有不同的抗原,這些抗原決定了它們的特性以及弱點和優勢。報導提到,另一份於去年3月在中國針對2000位病例進行研究的報告顯示,A型的人有更高的染疫風險,相關訊息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但多數未經過同業評鑑。很多研究中指出,O型的人得到嚴重疾病的風險較低。基因公司23andMe有研究得出,O型的人感染新冠肺炎的機率比其他血型者低了9%到18%。研究也顯示O型的人較少發生血栓,血栓是許多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的嚴重問題。這篇於9日刊載在舊金山紀事報網站的文章說,「沒有人確切知道冠狀病毒怎麼運作的」,一些科學家認為當2019冠狀病毒感染新宿主時,會攜帶前一個感染者的基因編碼、亦即血型抗原進入身體,「O型的人對於冠狀病毒的編碼適應力較強」。
-
2020-07-08 科別.感染科
感染EB病毒恐引發淋巴癌、鼻咽癌 這些感染途徑要當心
在全世界對病毒唯恐避之不及之際,我們來認識一隻大概算是最常見的病毒之一的病毒吧!這是Epstein-Barr virus,縮寫為EBV,也稱為EB virus,或叫EB病毒,另外也稱為「第四型人類皰疹病毒」,是皰疹家家族中的一員。全世界都有這隻病毒的蹤跡,甚至很多人都感染過。話說從頭…1960年代,伯奇Burkitt為在非洲烏干達行醫的外科醫師,他有次意外發現小孩臉腫腫的,原來是臉龐長了腫瘤。兩星期後,他又再度望向窗外,竟然再度看到窗外另一位小孩同樣也出現了下巴處的腫瘤。伯奇Burkitt醫師心想,怎麼這麼奇怪,非洲這裡的小孩腫瘤常常長在臉上?伯奇醫師認為這不是偶然,經過一番研究,後來原來這疾病是淋巴瘤的一種,因而被命名為「伯奇氏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有次Burkitt醫師演講時,底下坐了個病理學家Epstein。聽完演講後,Epstein認為這個淋巴瘤很有意思,很值得研究,與助手Barr一同努力,最後證實這個淋巴瘤是由一種雙鏈DNA病毒引發的。這隻病毒因此就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被稱為「Epstein-Barr Virus」,簡稱為EBV,或叫做EB病毒。這是醫學上具有指標性意義,因為這是第一次證實「病毒可以引發癌症」。被EBV感染時會有怎樣的症狀?很多人都是在孩童時期就感染了EB病毒,在孩童時期感染的話,可能不會有什麼太明顯的症狀,或家長只覺得小孩有個小感冒這樣而已。到五歲之際,約有一半的兒童已經感染過EB病毒。如果是到了青少年時期或成人期才感染EB病毒,症狀就會比較明顯,例如表現出疲憊、發燒、喉嚨紅腫、頸部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紅疹等問題,此時可稱為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大約二到四周才改善,甚至有些患者會好幾個月都覺得很疲憊。九成的成人都曾有感染過EBV。不過感染、痊癒之後,這隻病毒並不是消失無影無蹤,而是潛伏在人體內,哪天免疫力變差的時候,EB病毒又會突然捲土重來,再度帶來一些不適症狀。因此,體內有EB病毒的帶原者人數非常多呢。我們是如何感染到EB病毒的?通常EB病毒都是靠著體液傳播,唾液則是最常見的傳播介質。例如親吻小孩、與孩子分享同一份食物或飲水,就可能經由口水把病毒傳播到孩子身上。所以,與感染者用同樣的杯子喝水、用同一支牙刷都會被感染EBV。小朋友之間傳遞沾上口水的玩具,也是一種傳播可能。當然,EB病毒也能經由血液和生殖器分泌物傳染。EB病毒會帶來哪些問題?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這隻病毒,如果感染到EBV,也沒有特殊的抗病毒藥物治療方式,就是自己要多休息、多喝水。然而,和這隻病毒相關的疾病很多,甚至與癌症相關。因為感染EB病毒之後,可能會讓細胞的基因突變,因此與EBV相關的腫瘤從非惡性腫瘤、低惡性度腫瘤、到惡性腫瘤都可能!你大概不會覺得太意外,畢竟,當初找到這個病毒的原因就是從淋巴瘤的檢體中發現的,EB病毒是第一個被證實與癌症相關的病毒。目前與EB病毒最相關的癌症包括了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之中的伯奇氏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癌、和鼻咽癌。 不過,EBV的感染率其實非常高,究竟為什麼多數人體內的EB病毒都沒有導致癌症,卻在某些人體內作怪?或是有哪些特色才會導致EBV更容易誘發細胞基因突變呢?目前並不清楚。而EB病毒會改變基因的表現型態,長期以來也被認為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像是紅斑性狼瘡、多發性硬化、類風濕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等有關。聽起來EBV還真是作惡多端,然而,也請別過度擔心,畢竟許多人都是在兒童時期就已經莫名其妙地感染了EBV了,在疫苗還沒出現前,根本無從預防起。目前,我們也不會靠抽血檢測「有沒有感染EB病毒」來預測這人是否得了淋巴癌、鼻咽癌、或自體免疫疾病。一切都還是要靠臨床症狀來評估。原文: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 醫師提醒當心醫院這地方
世衞證實新冠肺炎可空氣傳播,國內感染科醫師多認同此觀點,也強調過去半年的防疫經驗,同樣證實目前的感染管控防疫策略是有用的,但特別提醒,留意感染者赴醫院急診造成污染可能性,除醫院要持續落實院內感染管控,民眾出入醫院務必全程戴口罩、勤洗手。以同樣可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過去國內多次出現不自知染疫個案,自行到急診就醫,人都離開醫院了,結果病毒還活在空氣中,造成幾個小時後路過的陌生人確診,北醫感染科主任李垣樟說,確實較擔心感染者污染急診,但目前醫院發燒篩檢站分流、動線管理足以避免交叉污染。「防疫重點不在新冠病毒是否會空氣傳染,現在明明有可用感控措施,不能反而放棄不做。」李垣樟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主要與仍有國家民眾不願落實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方法有關。不論醫護人員或一般民眾,只要帶著外科口罩,就不致於病毒橫飛。但也有感染科醫師不認為新冠病毒具空氣傳播特性,振興感染科主任李明政就是其中一人,他說,飛沫傳播的病毒大約一個人會傳染2到4人,若以空氣傳播的麻疹為例,在沒有群體抗體的情況下,可藉由空氣傳染,一傳十、十傳百。「如果空氣傳播的事實,台灣不可能只有400多例新冠肺炎確診者,應該四萬多人。」李明政說,病毒一旦可空氣傳播,傳染力就會非常強,病毒將透過氣流瀰漫、均勻分布在整個空間,甚至只是在一家餐廳吃飯,沒有接觸的陌生人也可能感染。國內清明節連假結束,曾出現一名確診新冠肺炎的酒店女公關,她就是讓李明政確信新冠肺炎不會空氣傳播個案,當時匡列的酒店接觸者卻無人中標,李明政說,若新冠病毒真的可空氣傳播,在極密閉的酒店環境中,不可能沒有人確診。大同醫院院長、高醫大熱帶醫學暨傳染病研究中心主任陳彥旭表示,新冠肺炎病毒顆粒大小與環境條件有關,舉例來說,如果空氣較乾,就容易形成較小的飛沫核,並在空氣中飄浮較久才會落下。如果新冠病毒如此漂浮於空氣,傳播距離較遠,可能帶來的感染影響會擴大。不過,目前歐美有許多研究顯示人與人保持社交距離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類似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的感染,可能還是以飛沫或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因此,提醒民眾外出時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無法保持社交距離時即佩戴口罩。一般外科口罩就能阻擋絕大部分的病毒。同時,也要注意勤洗手,以避免手沾染到病毒再誤觸口鼻,使病毒長驅直入。
-
2020-07-0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京新冠重症者吃了安宮牛黃丸後脫險 中醫有話說…
北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記者會近日表示,一北京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服用安宮牛黃丸後,病情好轉,撤除葉克膜(ECMO);另有患者僅服用一兩丸,就退高燒。不過,北京中醫醫院院長劉清泉表示,這方子不能普遍使用。劉清泉院長表示,安宮牛黃丸不可以普遍運用於治療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上,他說,「中藥講究辨證施治,每個方子都有其具體的適用症、適用者,並不能普遍使用」。北京中醫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祝勇則強調,「安宮牛黃丸是急救用藥,不是保健品,無症狀時不要服用」,安宮牛黃丸的硃砂和雄黃有一定毒性。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神經科主任李濤也表示,若長期服用,對腎臟、血液系統會產生一定慢性毒副作用。據人民日報報導,該重症患者為27歲女性,上月12日住院,隔天即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高熱等現象並進行插管,15日進行葉克膜治療,中醫診斷邪熱內閉,陽氣暴脫之危重,以人參、生大黃、葶藶子為基本處方,配合給予安宮牛黃丸後,病情逐步穩定。26日患者移除葉克膜,本月3日移除插管,目前神智清楚。劉清泉院長表示,該患者在治療期間加服安宮牛黃丸四天,一天三丸,這個服用療程和用量是根據患者情況而定的。他說,治療上中西醫緊密配合,患者目前處於康復治療階段。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溫病學大家吳鞠通所著的《溫病條辨》,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應用歷史,它與至寶丹、紫雪丹並稱為中醫「溫病三寶」,已被寫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中新網報導指出,北京新發地聚集性疫情發生以來,截至到7月4日24時,北京地壇醫院共收確診病例334例,所有病例在入院的第一時間都進行中醫診療,截至7月4日已經出院10人,其中7人以中藥治療為主。根據北京衛健委7日通報,7月6日0時至24時,北京無新增報告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1例。這是北京新發地市場爆發新一波疫情26天以來,首次出現單日零確診。
-
2020-07-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灣防疫成功?何美鄉曾被說服 直到日本女學生案例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我國則於6月7日大規模解禁。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我也差點被我國的防疫成功說服,直到日本女學生案例出現。」她表示,這顯示應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她提醒,目前沒看到什麼病例,「但一定有很多無症狀感染者」,須慎防秋冬疫情大爆發。國衛院今天下午舉辦「新冠疫苗研發及緊急使用授權研習會」,談新冠肺炎國內外開發現況,以及全球未來三年疫苗的供應展望。會中,何美鄉就新冠病毒的疫情進行趨勢分析和說明。何美鄉說,根據國外研究,盡管盡可能防堵病毒,但在某一個小兒洗腎中心,有43%的醫護人員、23%的小朋友遭受感染,但只有兩人有症狀。因此無症狀感染者,使新冠肺炎防堵很困難,且「感染不是問題、重症才是問題」。我國透過「防堵」策略,雖成功度過疫情第一關,但何美鄉表示,她也差一點就認為台灣防疫非常成功,直到最近日本女學生的案例,才發現應有很多無症狀的感染者持續在台灣社區。她表示,依據過去針對四種人類冠狀病毒研究發現,上呼吸道對抗病毒能力較強,夏天感染病情輕微或無症狀較多、冬日感染病情較嚴重,因此受到季節影響,夏天只是看不到「有症狀」的病人,但仍在隱形傳播。何美鄉認為,第二波疫情「冬天一定會來」,台灣沒有歷經嚴重的社區感染,因此沒有大量篩檢,因此無從得知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的狀況,也不知道無症狀感染者的角色。而從磐石艦感染事件可知,二月時社區也有無症狀者未被抓出,且扮演疫情傳播的重要角色。她建議,應該提升PCR檢驗量能,在城市、人多的地方,針對高風險者、所有具上呼吸道症狀的人進行篩檢,並且一定要打肺炎和流感兩種疫苗,避免重症。另外,針對新冠肺炎疫苗開發,國內開發瓶頸之一為臨床試驗個案不足,外界擔憂將嚴重拖累國內疫苗研發期程。何美鄉則表示,只要疫苗的副作用沒有疾病來的嚴重,屆時即使有疫苗也都緊急疫苗,還有全球有防疫機制,因此不用緊張,到時候只要決定「用或不用」就好。
共
2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