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8 癌症.卵巢.子宮
搜尋
性教育
共找到
33
筆 文章
-
-
2024-08-14 焦點.元氣新聞
中元超渡不只為親人祈福!超渡毛小孩大增、農藥行也超渡昆蟲
彰化縣社頭鄉清水岩寺8月12日至16日共5天舉行「中元梁皇寶懺超渡消災法會」,今年破萬人報名參加,總幹事陳慶福表示,民眾不只為親人祈福超渡,許多人也擺上毛小孩喜歡吃的罐頭和蔬果祭拜,近年超渡嬰靈大為減少,也顯示兩性教育已有成果,民眾懂得做好防護措施。彰化縣百年古寺清水岩寺供奉三寶佛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每年也在農曆7月9日至13日舉辦「中元梁皇寶懺超渡消災法會」,今年登記參加民眾高達上萬人,不只有來自宜蘭、高雄等外縣市,更有來自美國等旅居國外的民眾要為祖先及親人超渡祈福。社頭鄉代會主席陳慶福也是清水岩寺總幹事,他說,民眾不只超渡祖先和親人,近年來許多人不婚不生,而養寵物陪伴,為寵物超渡的民眾也大增,今年還有一名外縣市女飼主來超渡自己的愛貓時,仍難過的猛掉淚,許多飼主帶著高級貓狗罐頭、寵物零嘴來祭拜他們心愛的毛小孩,還有人擺上紅蘿蔔及鮮菜要「供養」免子。也有漁民、燒烤店、農藥行的業者登記超渡豬、雞、牛、昆蟲,業者為了生計,認為可能也和這些生靈結怨,農藥行的業者覺得自己賣出的農藥可能因此殺了不少昆蟲,因此都抱著「懺悔」、求心安的心情希望能超渡眾生、離苦得樂。清水岩寺今年也被內政部頒贈公益宗教獎,陳慶福說,清水岩寺經常辦理急難救助,至今也補助576名弱勢往生者喪葬費,考量到這些往生者的子孫可能也生活困苦,6年來義務在每年7月的法會為這些往生者超渡,希望能讓他們的子孫後代愈來愈順遂。陳慶福也發現今年超渡嬰靈的民眾大為減少,可能是少子化,和兩性教育有成效,年輕人懂得「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心中留下要超渡嬰靈的遺憾。(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7-30 醫療.精神.身心
遠離性創傷 關鍵在教孩子正確觀念
台北市信義區幼兒園發生性侵案,加上從去年起的兒童性侵、性剝削案件層出不窮,讓許多家長人心惶惶。兒童性創傷事件,對孩子的未來性格及人際關係會產生巨大影響,也可能造成孩子出現憂鬱、焦慮等情緒反應。該如何預防此類事件?建立正確觀念是關鍵。1.防患未然,性教育不嫌早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給予不同階段的性教育知識。●2-6歲學齡前讓孩子了解自我的身體構造。哪些地方屬於隱私部位,哪些部位不可以隨意裸露或被陌生人觀看與觸碰。家長在家中也要正確示範,例如洗澡完在浴室穿好衣服,上廁所或洗澡時其他人不可隨意進出廁所。●國小低年級讓孩子學習尊重他人身體界線。在玩鬧過程中,對方已說不喜歡、不要再玩,孩子就要停止遊戲,這是建立自我與他人人際界線的初始階段。如果能建立正確觀念,未來可減少發生肢體、人際霸凌的機會。●國小中高年級讓孩子逐步了解性徵、性行為、性向等議題。避免談論性、視性為禁忌等都是不正確的,只會造成孩子自行探索,甚至被有心人士灌輸不正確的性觀念。2.建立暢通溝通管道有些孩子在發生創傷事件時,會被加害人威脅不得告訴其他人,甚至用保守祕密方式讓孩子不得說出去。家長平時可與孩子多談論在學校發生的事件,或孩子對事件的看法及引起的情緒,進而觀察是否有遇到特殊事件或其他異狀。當孩子願意表達,家長也要給予支持性的傾聽。先接住孩子的情緒,再評論事件。也可以每天創造與孩子獨處的時刻,可以是睡覺前、洗澡時,或接送上下學的時間,讓孩子有機會與你談心分享。3.建立安全網,對周遭保持警覺許多兒童性創傷事件的加害人是熟人,包含親友、師長皆有可能。密閉空間、單獨不被打擾的時間都是加害人可能下手的時機。孩子若有托育或上課需求,最好有同伴陪同,並與同伴的家長建立良好聯繫。家長們也要對孩子回家分享的不尋常訊息保持警覺,互相告知提醒。如果孩子出現食欲、睡眠、生活作息改變、情緒困擾及行為問題,例如說謊、暴力對待同儕或手足、自傷、拒絕上學等行為,家長們應特別留意,並可以帶孩子至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做評估與諮詢。
-
2024-06-06 養生.家庭婚姻
少子化是年輕人養不起?月薪多少才能生小孩?網友公認「超過x萬」才敢生
隨著物價、房價上漲,年輕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許多上班族的薪水連養活自己都很勉強,更別說再養家庭跟小孩,這樣的現況導致結婚生子的意願普遍偏低!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詢問大家意見「少子化是因為年輕人養不起?你認為月薪要多少才能生小孩」,引發了許多網友表示自己對於生小孩與財力的看法。少子化是因為年輕人養不起?月薪要多少才能生小孩?此問題引發廣大迴響,許多網友紛紛留言年輕人不生小孩的看法。「什麼都漲..哪敢生,薪水沒漲卻物價一直漲,真的非常扯」、「如果下一代是來複製你的貧窮,不生也是一種慈悲」、「現在少子、長照、租屋房貸、低薪,處處都有問題」、「沒有錢,不婚不生就是一種善良」、「都要工作沒人幫忙帶小孩」、「不是薪水的問題,是房價高物價高,社團動蕩不安,神經病滿街跑」、「不是豬有得吃就好,需要花時間陪伴教育,不要生產出一堆詐騙集團工具人」、「很多人養得起也不生,每個人都有權利過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是窮苦人太多,生了也只能繼承貧窮」、「不是薪水養不起而是單身快樂更有性價比」、「生小孩來幫忙繳稅金跟勞健保?現在大環境房價物價高、學校霸凌課綱亂;再來小孩制度不齊全,就拿為什麼都是小孩,原住民或單親的福利比較好?可上公托什麼都有補助」、「人類進化了不婚不生一人幸福100分」。部分網友針對月薪要多少才能生小孩,發表自己的看法。「雙人至少要月薪12萬以上」、「不只薪水趕不上物價,一個月不到15萬根本無法養小孩和房貸,還有很多其他因素導致不敢生孩子」、「10萬生一個小孩一個老婆才能擁有比較好的生活品質,扣掉要自己買房買車那些,品質品質懂嗎!不是為了單純的活著而已~亞洲人都習慣把過勞當正常」、「現在的物價至少要20萬才夠」、「有房的人薪俸要5萬,無房的人要8萬的薪俸才敢養小孩子,必竟父母的年齡增長又會生病,薪資低根本無法負擔的起日常生活的」、「應該不是月薪問題!而是要考量雙方家庭狀況!薪水多少都可以生」。也有網友表示其他看法。「想要生的怎樣都養的起,很多人只想自己爽,當然養不起」、「執政黨只會顧財團及養外國小孩,自己的產業不提升只會空頭話」、「生來給政客、富人作工的」、「事實上是,大多數人不願犧牲自己生活跟花時間在小孩上,而不是收入又多少」、「不生!當人類變保育類動物再來煩惱就好了」、「世紀末過好自己就好」、「高消費的社會當然養不起,如果國家栽培到高中都不需要學費,人人都養得起,希望國家能體會人民的辛苦」、「小時候家裡更窮,爸媽也生養5個小孩啊!現在個個都是退休軍公教」、「養不起是藉口,當父母的人潛能無限,撐著撐著孩子就長大了」、「小孩生了就養得起」。整理上述網友們的看法,年輕人不生小孩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經濟壓力和生活品質的考量。隨著物價和房價不斷上漲,許多年輕人的薪水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難以負擔養育孩子的高成本。許多人認為要有穩定且較高的收入才能考慮生育,否則可能會繼續面臨經濟困境。此外,社會環境的不穩定、教育和育兒支援系統的不足,也讓年輕人對生養子女感到望而卻步。這些因素共同導致了少子化現象的普遍存在。5個改善年輕人不生的方法針對台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5個方法助改善,增加年輕夫妻生小孩意願:1.提供經濟支援:政府可以推出財政政策,例如提供育兒津貼、減免學費或稅收優惠等,以減輕年輕夫妻生育的經濟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2.降低住房壓力:政府可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提供多元化的住宅選擇,包括建設公共租屋、推動長期租賃市場發展等,以降低年輕人購房的壓力。3.優化工作環境:企業應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制度,鼓勵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同時,建立友善的職場文化,禁止對待孕婦或育有小孩的員工的歧視,以促進年輕人生育的決策。4.加強育兒支援:政府和社會應建立完善的公共育兒設施和服務,提供高質量、可負擔的托兒所、幼兒園,減輕年輕父母在育兒方面的負擔,增加生育意願。5.增進教育品質:提高教育品質,包括提供優質的學校和教育資源,減少家長為子女教育負擔的壓力。此外,也應加強性教育和生育知識的普及,讓年輕人對生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準備。這些改善方法的目的在於從經濟、住房、工作、育兒支援和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解決年輕人不生育的問題,並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年輕夫妻計劃生育的環境。同時,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解決少子化問題的關鍵。大部分年輕人不生小孩的原因主要來自於經濟壓力和生活品質的考量。你認為,造成年輕人不想生小孩的原因是什麼?月薪要多少才能生小孩?歡迎跟元氣網分享。延伸閱讀:.養兒防老反被啃老?他直指:窮人沒資格生小孩,6點評估你是不是合格父母.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
-
2024-06-01 退休力.自在獨立
熟齡也需要激情!知名性學家:多數老人只有親情沒有激情,但是親情無法取代激情
知名性學家,耕耘各年齡層性教育超過卅年的林燕卿詢問住在機構的年長女性,大家都笑了,連忙表態,有人透過笑聲表示不以為然、有人搖頭、有人馬上說「不要」。但在演講前,她在同一群人的不記名問卷中,看見的答案,多數勾「同意」。如果有男生邀妳當女友,妳會接受嗎?這一代年長女性,多因媒妁之言走進婚姻,將配偶願拿錢養家視為愛,將性看作是延續下一代的責任,鮮少是享受其中。「但她們對性和愛是有渴求的。所以她們追劇,從中找情感的代償,平撫日常的無趣和枯燥。」林燕卿說,這群女性的情感支持來自孩子、姊妹淘,極少來自配偶,隨年齡增長,她們在家庭中的幸福感下降,渴望卻羞於追愛討愛,因此當身體病痛多的時候,會有人苦笑跟林燕卿說:「因為沒有人疼,所以到處都痛。」她分享機構內長者談戀愛的事件,兩人因有好感在一起,他們親吻、撫摸,有時會有性行為,但在封閉的機構只能偷偷進行,被發現就通告家長(也就是子女),子女接到通知大驚失色,覺得父母都七老八十了怎麼搞那麼丟臉的事!女性長者的子女覺得媽媽「失節」,趕緊將媽媽帶回家,媽媽像做錯事的小孩獨自在家。留在機構的男性長者也因失去愛人情緒不穩或頹靡不振。多數老人只有親情沒有激情,但是親情無法取代激情林燕卿意識到,社會忽視年長者也有愛與性的需求,以至於當事人也視之為羞恥,因此她到機構做性教育,讓大家知道老了談戀愛並不可恥,對於性有欲望也很正常,這兩年架設了熟齡交友平台「双双卿心」,希望媒合想找伴侶或異性朋友的熟齡者。林燕卿在五十歲喪偶後一直忙於工作,直到三年前退休,心思終於有餘裕放在感情生活。她說,如果遇到喜歡、適合的人,她會主動追求,就算被拒絕也沒關係,至少要試過。不久前,四十幾歲未婚的女兒笑著跟她說:「媽,我們來比賽看誰先找到陪伴者。」或許母女還可一起辦婚禮。在長壽的世界裡,許多事情得重新想像,包括女性對於情愛、性與婚姻的態度。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5-01 性愛.性福教戰
8成女性愛愛好被動?研究曝最無效也最NG的避孕行為「就是它」
長期關注性平議題的愛康衛生棉近期發布「臺灣男女身體自主權」調查報告 ,藉此了解大眾性觀念與避孕常識。從性需求表達頻率發現,超過4成男性「大部分主動」表達性需求,女性則超過8成為「他人主動」,可看出女性仍較被動表達自身性需求。避孕習慣中,超過4成男女不是每次愛愛都採取避孕措施。男性渴望被伴侶求愛這項報告針對已有性行為的受訪者深入調查,結果顯示曾經主動表達性需求高達95%;而男女性主動表達頻率大不相同,「總是自己主動」男性占 19%、女性則為 0%。「大部分自己主動」男性占 44%、女性為 9%。可看出目前男性多為性需求表達主動方,女性較為被動方。根據曾主動表達性需求的填答者表示,高達七成最常採取「暗示或暗號表達」,採取「主動開口詢問」占 27%。調查中還意外發現,有高達八成的人認為「表達性需求是正常的行為」,而有兩成的人覺得「表達性需求很害羞、尷尬,或不知所措」。半數男性追求樂趣,而不避孕至於避孕方式,過去在性教育中總會教導大家要選擇有效、成功率較高的避孕方法。愛康調查發現,在未備孕狀態的性行為,有超過四成的人不會每次都採取完善避孕措施,在未採取避孕措施的原因,高達 51% 男性認為避孕會「減少樂趣」。最常使用的避孕方式就是使用保險套,其次為約占10%體外射精,而女性事前避孕藥約佔4%。以保險套來說,是隨手可得且無侵入性的暫時性避孕工具,較不會影響身體健康,全程配戴能達到有效的避孕效果,但仍具有3至5%的失敗率;體外射精則是最無效的避孕方式,失敗率高達15%至25%,卻仍有不少人貪圖方便而選用錯誤的避孕措施。延伸閱讀:.性學專家傳授「2招性愛秘技」,餵飽伴侶不再讓她欲求不滿.如何挑逗伴侶?專家傳授「陰道敏感帶愛撫密技」, 圖解實用手指技巧.愛愛如何更持久?專家授「1分鐘速解法」延長時間,1類人不建議嘗試※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4-04-09 焦點.元氣新聞
黃子佼持未成年人性影像被罵「戀童癖」!看A片就不正常嗎?怎樣算戀童癖?
藝人黃子佼被爆出是性騷擾慣犯,於去年被控涉犯強制猥褻等罪,日前台北地檢署指出,黃無正當理由持有7張未成年人性影像,涉犯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處分緩起訴,期間2年支付國庫120萬,書立悔過書1份。聽到這樣的判決,網路炸鍋,對黃子佼罵聲一片並推測他是「戀童癖」。事實上,社會角落,不止名人、一般人收藏A片、看A片的也很多,長久以來可能已被視為一種檯面下被默許的「不雅興趣」。許多人看片的種類更是千奇百怪,似乎愈不正常的愈能引發「性趣」。所以,看A片到底正不正常,什麼樣的行為才叫「戀童癖」?看A片到底正不正常?多年前就曾有一項調查指出,近7成男生常觀看色情影片,而且多半從國中開始。要說看A片正不正常,其實仍在於心態與頻率。有些男生A片看太多,在與另一半性愛時會要求對方按照A片動作,或要求另一半也一起看。也有不少人看色情影片看的太頻繁,每天看、甚至一天看好幾次,看到要收藏各種片。這些情況都已經有點失控。專家認為,雖然看A片可能已稀鬆平常,但也許只能當做調劑身心之用,千萬別當真。【延伸閱讀】黃子佼被爆也是性騷慣犯,原因之一是受日本A片影響!關於A片性愛的5個迷思與2個真實戀童癖與「後天養成」有高度關係,2關鍵影響戀童癖則屬於一種性偏離,主要表現是對未成熟的兒童追求生理、心理的性需求或性快感,來獲得性滿足,而非對成熟異性感到興趣。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指出,近年有研究顯示戀童癖恐與大腦神經異常有關,但他認為戀童癖仍與「後天養成」有高度關係,他從過去接觸過的個案解析「戀童癖」:戀童癖可分為二種類型:.一種是在國中小階段,人格養成階段過程,接受到負面的性影響,如性虐待、性侵等,後續複製該模式,形成戀童癖;.另一種是對性好奇,加上因緣際會偷窺他人,進而感到興奮,喜歡上這種感覺,也可能形成戀童癖。【延伸資訊】.戀童癖定義與診斷準則.你周圍究竟有多少戀童癖?戀童癖極為隱性 難以透過普通社交行為看出端倪方俊凱表示,不少教科書推估戀童癖約占人口的1%,但該數據極度不準確,臨床上接觸的個案,通常是法院要求矯正治療才會出現,一般有戀童癖傾向者,在出事之前不太可能就醫,也讓該推估數字失準,他認為有戀童癖好者,難以計算,但絕對不在少數。他說,從過去接觸多名戀童癖患者以及國際的案例分析,戀童癖偏好是極為隱性,難以透過普通社交行為看出端倪,不過,戀童癖患者在社會上通常具有「權威角色」,也很會運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國際上曾發生過主教或是育幼院中的教職,透過權勢性侵或性騷孩童,他們透過角色,說服孩子合理化性侵或性騷的事實。這些孩童面對權威者,一方面是施虐者,另一方面又會安慰孩童,導致遭到傷害的孩子心理狀態極為混亂,也容易讓這些孩子後續也成為戀童癖者,行為被不斷複製。戀童癖有機會被矯正 但過程動輒數年以上方俊凱表示,戀童癖是有機會被矯正,過程動輒數年以上,國內曾有一名戀童癖者,他協助矯正過往的經驗約十年,已無戀童傾向與成年人結婚。黃子佼持有未成年少女不雅片,無法直接斷定是戀童癖者,有些人自知不雅片是戲劇,而不會認定是真的,只是如果是刻意偷拍或是看到孩童遭性侵會感到興奮,也沒辦法說完全不是,仍需要經過判定。他說,人們難以從外觀去判定,這個人是否為戀童癖患者,若要趨吉避凶,第一個要先防堵在人格養成重要階段,也就是國中小時期,國內的教育需要好好教導,什麼是「性」,透過認識性,妥適面對性慾,並引導孩子人有性慾是很正常的,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必須建立在尊重之上,侵犯他人的身體,會帶來極大的傷害。而家長在該階段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及早給予適當的性教育是需要與教育體系協力,但過度強化性,也可能造成反效果,另建議家長,別一直告訴孩子「要相信大人的話」,盲目相信大人,恐失去保護自己的機會,近期的MeToo事件,是國內重新好好省思性教育以及辨別與他人之間關係的時機。黃子佼觀看未成年偷拍影片 孟耿如代為道歉疑陷聖母情節孟耿如發文直指自己很多事情是跟大眾同時得知,並且說黃子佼真的錯了,「身為他的妻子和小孩的媽媽,這段婚姻是我的選擇,也是我要負起的責任,我會承擔自己所有的選擇,盡全力陪伴和付出。」網路上正反聲音兩極,有人力挺孟耿如,也有人質疑怎麼可能會不知情。羅惠群表示,以專業角度來看,孟耿如確實有可能不知情。他分析,觀看未成年偷拍影片,可能是戀童癖或是有特殊性癖好,並非主流性文化,或是有不倫概念,因此不少人會刻意隱藏。再加上,黃子佼去年捲入MeToo風波到這次未成年偷拍影片事件,對於孟耿如與黃子佼之間關係是很大的打擊。認識一個人、決定走一輩子、生小孩等,羅惠群說,這些都是經過時間累積的認識與決定,孟耿如內心不免會產生矛盾。至於孟不離不棄,代替道歉等作為,是否出現無條件包容對方的「聖母情節」?他個人不這麼認為,不論是黃或是孟,都屬於公眾人物、藝人的對外聲明,其實不止代表個人,可能也包含有經紀公司,甚至受到文化中社會大眾對於角色的期待。黃子佼、孟耿如夫妻需回到非常隱私的狀態下接受治療羅惠群指出,黃子佼、孟耿如還育有子女,他們可能需要回到非常隱私的狀態下,由專業人員協助包含婚姻治療、家族治療、特別性治療。戀童癖可能需要特殊刺激,是否會影響夫妻間的親密行為,甚至日常生活;或是資訊連環爆可能也會影響夫妻間的信任。
-
2023-12-13 焦點.元氣新聞
讓社群引領終結愛滋之路! 2023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資助結果公布
2023年世界愛滋病日主題為Let communities lead,呼籲由社群組織引領終結愛滋之路,吉立亞醫藥也於此時宣布其亞太彩虹基金資助名單。吉立亞醫藥將資助亞太地區共40項計劃,而其中有10項計劃來自台灣;這些計劃秉持以人為本的精神,以解決與HIV病毒有關的挑戰、消弭各種不平等與阻礙,最終希望達到終結愛滋的公衛目標。自2018年創立亞太彩虹基金以來,吉立亞醫藥已投入了超過600萬美金,資助共144項社群主導之專案計劃,解決23個地區當前所面臨的HIV防治挑戰。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首次成為獲資助的單位之一,他們有感於現有性教育資源的缺乏與偏頗,將推動從小學階段落實全面性教育。秘書長韓宜臻表示,「在台灣,HIV感染者有年輕化的趨勢,而一般大眾對於HIV的知識仍有偏誤。我們將透過培力講師、發展教材,讓小學生了解接受完整的性教育,也相信及早的教育紮根能夠為台灣的HIV防治帶來貢獻。」台灣HIV防治領頭羊 去除疾病污名與歧視是下個挑戰適逢亞太彩虹基金成立五週年,吉立亞醫藥也在發布了一份影響力報告,展現受資助計劃在響應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95-95-95目標」上的貢獻。結果發現不同地區、收入水平(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的社群組織在HIV防治上的投入重點有所不同● 新興國家地區的社群夥伴以補足資源落差為優先,以確保即使在較艱難的外展環境中,HIV照護仍不缺席。● 中高收入地區的社群夥伴(包含台灣)則聚焦在提升感染者和主要族群的生活品質,將絕大部分的資源投入在HIV衛教上,以解決HIV污名和歧視問題。● 高收入地區的社群夥伴則著重改變外在環境的行動以擴大HIV照護,消除難以觸及的族群所面臨的系統性障礙。台灣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PRAATW)行銷企劃主任邱奕頎表示,「感染HIV已不再是不治之症,但污名和歧視仍讓感染者難以獲得真正的健康平權,或是享受有品質的健康生活。透過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的支持,我們得以在2019年進行系統化回顧,了解台灣對HIV入罪化、感染者身分強制揭露等相關規定,和終結愛滋的目標是相互牴觸的。這對於我們在推翻第21條的努力至關重要,也有助於我們在2023年訂定了台灣U=U日(7月2日),讓我們進一步為感染者的人權倡議。」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表示,「社群夥伴在普及HIV衛教和打擊污名和歧視上扮演著關鍵角色。五年來,我們透過亞太彩虹基金投入將近三千萬台幣支持台灣14個社群組織、37個計劃,一起為終結愛滋而努力。台灣是愛滋防治的領頭羊,今年達到90-95-95的好成績,社群組織也是功不可沒。我們會持續支持社群夥伴、協助他們發揮影響力,帶領台灣往健康平等的社會邁進。」點擊看更多👉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相關資訊
-
2023-12-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校園過動症學生的正向行為支持
【編者按】:兩個多月前我們有一週討論到「過動兒」引起兒童精神科學會的關心,而由三位專家說出他們的看法。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秘書長蔡醫師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 有詳細的包括診斷與藥物治療的介紹,並說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的責任就是給予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陪伴這些孩子與家長,並在多方面協助下,營造對ADHD個案的友善環境,發揮其潛能,做個有自信、有責任感、且喜歡自己的孩子,快樂地學習和成長。→想看本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教系蔡教授介紹「正向行為支持」理念,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社團法人台灣赤子心過動症協會代表以家長觀點寫出他們期待藉由正確的引導與教養,讓ADHD症狀得到改善。給予病人正面的關注與鼓勵讚美,增加ADHD病人的自信,達到正面教育及有效的溝通,減少對家庭帶來得衝突或是被學校誤解後的對立。在校園裡,每位學生均有不一樣特質,有的學生比較沈默文靜,有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動,身為教育工作者,樂於採取各種方法協助學生學習、成長。班級任教的學生中,如果學生被醫療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俗稱過動兒),在課堂中容易出現分心、難以專注,或是活動量過多、愛插嘴等行為表現,除了在醫療端的藥物及相關治療支持,亦須教育端及家庭、社會各層面的多方面合作及協助。在如今注重適性教育、融合教育的教學現場,教師需要不斷調整其教學策略與方法,以確保他們的教學能夠有效地應對學生的多樣性需求,並為每位學生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因此,除了設定並逐步執行原有的教學進度外,去瞭解每位學生的學習風格、興趣和學習需求,使用多元化教材進行個別化教學,有助開啟正向的學習歷程。而正向行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為目前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有效的系統性方法,強調的是提供正向的激勵和支持,來幫助學生建立及維持積極正向的行為模式,而不是僅僅關注行為問題,其所使用的策略都以尊重個人尊嚴、整體幸福為目標,這些策略也都源自於行為、教育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以下將以「正向行為支持」理念為主,分享身為學校教師如何支持過動症學生的學習與成長,可採用以下方式進行。一、建立師生關係教師需要與過動症學生建立良好師生關係,例如:教師適切關心學生的需求,給予提供協助。學生會喜歡對他友善的教師,在良好關係下,學生更願意接受教師的提醒與說明。二、建立班級公約教師要訂定明確班級規則,例如:上課準時進教室、上課發言要舉手等,以利學生遵循常規。如果事先約法三章,將有助學生養成正向行為,避免不當行為發生時,再來處理學生問題。三、善用讚美技巧教師宜善用讚美技巧,稱讚學生表現不錯之處,例如:「小偉今天協助同學搬東西,表現很棒。」在讚美之中,讓學生獲得肯定、增加自信心。四、視覺化提醒在進行教學時,各領域科目教材學習,宜多採取視覺化提醒,例如:學生較缺乏時間管理觀念,可以在課表或行事曆提供「時鐘」的圖示,以利提醒學生學習。五、教師親身示範過動症學生在班上或戶外情境出現行為問題時,善用教師親自示範行為,例如:學生不知道如何在上課坐好,教師可以在全班面前示範如何坐好,除椅子四隻腳著地外,自己兩隻腳也要著地,有助學生觀察模仿學習。六、善用學生優勢有些過動症學生在某些領域表現優秀,例如:在數學領域成績優異,老師可以邀請其擔任數學小老師協助指導同儕。另有過動症學生活潑好動,教師可以善用其優勢,協助傳遞資料給其它班級教師。七、焦慮減壓技巧有些過動症學生出現行為問題,以焦慮壓力為主,當學生出現此內向性問題,教師除傾聽學生心理需求外,可以轉介學校輔導資源,經由心理輔導方式,協助學生察覺自己焦慮,並引導如何進行降壓之法。八、學習策略訓練過動症學生也有可能同時伴隨學習障礙,如何將學習策略(如:閱讀策略、記憶策略、理解訓練等)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學習,甚為重要。九、社會技巧訓練過動症學生會出現上課無法專心、無法等待輪流、人際關係欠佳等,以致與人互動易出現困境;教導學生社會技巧,經由正確行為示範、行為演練與修正,將有助支持其建立正向社會技巧。十、行為功能評量當過動症學生出現行為問題較複雜、難解決,此時,採取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經由確認行為問題,蒐集個案行為功能為何(包括獲得或逃避的功能),並據此擬訂行為功能介入方案。值得留意的是在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時,也需要學校各處室的行政支援,以共同建立友善及正向支持的校園環境。綜上所述,過動症學生並非無法在課堂中好好學習,當教師運用上述注重積極性、個別化、預防性和教導替代行為等原則的正向行為支持策略,不僅可以減少學生負向行為的發生,亦能強化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創造具積極、支持性的學習環境,有助學生優勢能力及適應性技能的培養。延伸閱讀:12/11 從醫療觀點共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注意力不足症(ADD)醫學新知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用寬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想看本文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想看本文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我四十五年前到加拿大卑詩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當住院醫師,學習兒童和家庭精神醫學。報到之後立即開始全部的住院醫師工作,自己的英語聽和講都不好,尤其英式英語、蘇格蘭腔、紐西蘭腔、南非腔,更增加我的困難。除了語言之外,文化和社會運作的內容和方式,和當時的台灣有極大差異,因此「文化震撼(culture shock)」是我最先體驗到的,其中對不同需要的人(尤其兒童少年)的態度,在專業工作和個人生活上影響我一輩子。在卑詩大學醫院病房工作不久,接了一個患了精神病的少女。有一天在早上巡房時,她問我能不能請假回家拿震動器,我不知道震動器是做什麼用的,只能回答她,等我和督導教授討論之後告訴她。我和督導討論,才知道震動器是自慰用的,對我的問題,教授說:「為什麼不可以?」接著我們討論溫哥華和台灣性教育的差異:在台灣課本裡性教育那一課通常老師不教、學生自己看,家裡和學校都不准談性,更別說自慰,精神科病房也沒看過自慰。這和當時的加拿大有極大的不同。這個經驗讓我學到:對自己的身體和性的態度,要尊重各文化社會的差異。這使得我回到台灣執行醫療業務時,和兒童青少年及其父母,都能開放地討論自慰、性遊戲、兩性關係、同性戀、裝扮異性等性認同、性角色的議題。隨著社會觀念變遷,世界衛生組織去年開始施行的新版診斷分類ICD-11,其精神科診斷名詞,已經沒有性別認同障礙的診斷,而且我國的法律,不只同婚法律已經通過,變性的法律也可能修改。 在溫哥華總醫院兒童病房工作學習時,有一天半夜接到護理長的電話,請我去病房處理和一個小朋友的僵局。這個5歲小女孩是東歐裔父母的獨生女,父母經營團體家園(group home),收了四、五個學齡前和學齡的兒童。這位小女孩在住家可以和父母及住在家園的兒童互動且溝通順暢,但白天在幼稚園不和任何人說話。住院的診斷是:選擇性不語症(或譯為緘默症)。發生事情那天早上,住院的孩子們玩得很開心,要去餐廳時,她和大家一起講了一句「吃飯了」。帶領活動的護理長聽到了,很高興,鼓勵她,吃完午餐要講「Excuse me」才可以下桌。結果這個女孩吃完了午餐,坐在那裡沒有講話,也沒下桌,護理長陪著她,一直坐在那裡,到半夜,才叫我去把她帶下桌,喝點牛奶吃個三明治,上床睡覺。使用行為治療幫助孩子建立適當的行為,是處理兒童行為常用有效的方法,可是碰到這個小女生,她就是不能講出那兩個字。這個經驗影響我對治療策略的態度:鼓勵比處罰更能培養適當行為,配合個人特質順勢而為,比強加在兒童少年身上,成功的機會較大。就選擇性不語症而言,回到台灣後,在三十年前,我和丘彥南醫師以三年時間在台灣深入北、中和東部,在學校訪談四百位選擇性不語症小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發現和遺傳、個性、少數族群、環境都有密切關係,發現不逼他們講話,鼓勵他們順勢表現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孩子的壓力較小,沒有壓力可能使孩子有較多的發揮,到國高中大多有改善。在卑詩大學醫院門診接了一個家庭,主要問題是八歲的智障兒子,拒絕母親接送他上下校車。他們的家是個深宅大院,從家門口到等校車的地方約一百五十公尺,從家裡看不到等校事的地方,媽媽不放心,小一開始,媽媽一定陪他上校車才回家,下課時一定先出去等,接他下車帶他回家。他三年級時,車上有同學問他:「你媽媽為什麼要送你上車、接你回家?我們都不必人帶,自己上學,自己回家。」被問了幾次之後,媽媽陪他上車時,他一出門就自己跑去等車的地方,下課時,不理在路邊等他的媽媽,自己跑回家。後來,直接要媽媽不要送他和接他,可是母親不放心,怕智障的兒子走失,怕有人欺負兒子,所以來門診求助。當時指導我的老師,是極少數可以使用手語診療聽障兒童的兒童精神科教授。督導時,聽了我的報告,隨手從書架抽出有關尊重兒童的探索和學習、特殊兒童有尊嚴地學習的三本書。我一面讀書思考「兒童有尊嚴地在輕度冒險中學習」,一面和老師仔細討論那些是兒童真正的危險,如何幫助兒童在可接受的危險範圍,有機會去探索、學習、成長。讀者看到這裡,一定知道我是協助媽媽了解,孩子需要有機會學習才能成長,幫助媽媽減少自己的不安,維持愛的親子關係,逐步開放智障兒子在生活中學習的機會,兒子也逐漸在生活中不依賴母親,學習獨立生活。回到台灣之後,我一直以這樣的心態和父母討論孩子的教養態度,鼓勵父母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學習的機會,即使是智障的孩子,也能在生活中學習和成長,只是在安排學習的內容時,要配合孩子的能力,仔細設計下一步學習目標和執行方法,用愛和鼓勵的態度,持之以恆地執行。(參見2020年10月14日 智能障礙也能學習)回到台灣後,我負責台大醫院精神科兒童心理衛生中心。第一個研究是追蹤過去在日間留院部治療過的青少年,追蹤了54個自閉症和22個智障的青少年,發現這些自閉症者有一半關在家裡,需要完全照顧才能活下去,顯示當時的教育、醫療、社會福利、科技研究系統都未能提供自閉症者及其家庭的需要,因此集合有志替自閉症者倡儀的家長及各界人士,經三年的努力,在全台灣宣導自閉症並公開募款,在1988年1月24日成立自閉症基金會,積極扮演宣導的工作。而自閉症也成為我後來四十年主要的服務、教學和研究的重點,而其基本精神,是在卑詩大學訓練時建立的,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的關心。(詳見2022年4月11日 讓我投入自閉症無法自拔的一群人)我在追蹤自閉症青少年和籌備自閉症基金會的時候,積極充實自己在自閉症方面的知識和資訊,追蹤1965年成立的美國自閉症協會的運作,發現他們在1980年代積極替自閉症者正名為「有自閉症的人」 (person with autism),不用「自閉症者」(autistic person),強調他們和大家一樣都是「人」。那時,他們也改組理事會,把好幾位自閉症研究者踢出去,以有自閉症的人的父母代之,即協會由與自閉症福利政策有直接相關的人來主導。基於這個尊重自閉症者的趨勢,我在自閉症基金會董事會章程訂定,15名董事中自閉症者和家人至少佔8名,超過一半,即由自閉症者和家人主導基金會服務和倡導的方向。在基金會和後來家長組成的協會,及一些熱心專業人士和公益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將自閉症納入特殊教育法、殘障福利法(2007年改為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及健保法的重大傷病。在醫療保健服務方面,政府也努力推展身心發展評估,及對發展遲緩兒量施行早期療育,但早期療育的品質和服務量,一直難以符合需求。因此,我在2016年,受邀參加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自閉症之聲」推廣的發展遲緩兒童照顧者的「親職技巧訓練計畫」(Caregiver Skills Training Program ,簡稱CST),來幫助包括智障、自閉症等發展遲緩兒童的照顧者。至今已經推展到全台灣17個直轄市和縣市,滿足部分照顧者的需要,提升他們照顧孩子的技能和信心,而促進他們發展遲緩的孩子的社交和溝通能力進步。近二十年來,不少高功能自閉症者在專業上有所成就,有些高功能者建立聯絡的平台,彼此互相支持,甚至召開國際會議,爭取自閉者的權益和社會對他們應有的平等的態度。他們認為自閉者只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只是在人際互動的需求和方式上有他們的方式,因此拒絕自閉症的診斷,主張「有關自閉症的任何討論都要有自閉者的參與」,他們也呼籲花大錢又對他們沒有實質助益的生物科技研究應該大幅減少,而對他們需要的社會需求和解決,應立即大幅加強研究,以達成自閉者和一般人平等共存的目標。我支持這種態度。(參見2022年3月18日 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綜合上面的報告,我從傳統「小孩子有耳無嘴」被動接受父母和師長教導的態度,轉變為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即使是有殘障診斷的特殊兒童也是主動學習者,只是每個兒童有個別差異,或成長的社會文化對兒童有不同的期待,因此,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延伸閱讀:12/4 走出同溫層12/6 追求成為仁心仁術的醫療人員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04 焦點.健康知識+
了解疾病預防的「三段五級」,從癌症和三高了解疾病預防的基本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所謂的疾病預防,就是在沒有生病前做好預防,如果一旦罹患疾病,那就不需要有預防的概念。但這樣想法對嗎? 答案是:錯的!吃藥也是預防?什麼是公共衛生的「三段五級」概念?公共衛生學者為預防疾病的進展,將預防的概念分成「三段五級」,作為推行疾病預防的準則。希望能夠在進入疾病之前,就能做好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降低日後醫療成本,除了減輕健康保險重擔,還能達到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健康。三段五級將疾病分成三段,第一段是疾病前的預防,第二段是疾病發生時的早期預防,第三段則是疾病進入臨床期,探討的就是如何在疾病中預防疾病惡化。詳細的工作項目則分成5級,包括:促進健康、特殊保護、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限制失能或殘障與復健。接下來用癌症預防,來說明三段五級的概念小明是一個健康的男性,目前並沒有罹患癌症,那他要如何進行三段五級的預防呢? 第一段第一級:建議小明在身體健康時,要進行第一段疾病前的預防,做好健康促進活動,包括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飲食均衡、補充足夠的營養來增強免疫力等。第一段第二級:如果小明發現自己家族有癌症病史,此時小明就需要進行加強預防,包括多攝取含抗癌成分的蔬果、注射HPV疫苗預防子宮頸癌或鼻癌癌、積極治療胃部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第二段第三級:這個階段預防主要是「疾病篩檢」,不讓疾病持續發展。以小明來說,他可以透過早期癌症篩檢,找出身體可能出現的腫瘤。例如:●使用低劑量斷層掃描(LDCT)進行肺部檢查,提早找出可能惡性的肺結節。 ●使用糞便潛血檢查或大腸鏡,檢查是否有大腸瘜肉的發生。 ●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早期偵測是否有攝護腺癌的可能。 透過早期篩檢,提早篩出可能的腫瘤或癌細胞,這是三段五級中的第二段、第三級。因為此時癌症屬於早期,大多可以使用外科手術移除不大的惡性腫瘤。第三段第四級:此時疾病的預防主要是「疾病照護」,其中第四級主要是限制失能與殘障:癌症早期手術後需要定期追蹤,減少日後復發可能造成引起的身體失能危機。使用輔具維持日常的活動,例如善用拐杖與輪椅維持病人的活動力。第三段第五級:主要透過復健,維持病人的生活與工作,例如肺癌切除肺葉的病人,進行肺部復健後,可養成正確的呼氣和吸氣技巧,可維持病人日常工作與處理生活事務。許多中後期癌症治療的病人,在治療初期多半都還有體力維持日常的工作,維持日常的生活。如果小明年紀已高,可能就需要轉送到適合的照護機構進行安置,設法讓小明保有基本生活的能力,減輕家庭的負擔。三段五級預防常用於慢性病,特別是三高病患!經常聽到一些三高病患,他們已經有高血壓、高血脂或高血糖,但是卻總是拒絕承認,想要用運動、飲食控制來讓三高下降。但經常發生的狀況是:三高指數沒有下降,也有可能是微幅下降,但是相關疾病的風險卻激增,最後導致中風或發生心臟病等狀況。其實,很多人沒想過:吃藥也是一種預防。在《宇平診所》網站中有一篇文章《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中提到:有許多人慢性藥吃的瀝瀝拉拉,三個月的藥,吃了五個月還沒吃完。很多患者被問起來,也是理直氣壯地回答說:「藥還沒吃完呀,就沒有回診囉」這個時候劉醫師常常會回一句話說:「您是想是讓疾病不要發生呢,還是想等生病之後再來治療呢?」其實,這位醫師提到的情形就是:沒有做好第二段預防的狀況,這也是很多醫師呼籲的事情。新光醫院心臟內科洪惠風醫師曾經撰文指出:當我們控制了LDL,就控制了動脈硬化的速度,也就減緩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這說明了,如果可以使用藥物順利控制膽固醇,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就能有效地預防更嚴重的疾病。所以,當你無法只靠運動與飲食讓三高下降時,就需要考慮服用藥物來進行預防,千萬不要等到疾病惡化到無法拯救時才來後悔。三段五級來說明三高的預防:第一段 健康促進:希望讓民眾能夠健康的生活、並且針對三高的危險族群完成特殊保護的措施第一級促進健康:目的在於讓國人身心健全,維持健康面對三高,減少三高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良好的衛生教育和注重健康的營養觀念●良好的婚前規劃與性教育,並進行遺傳優生,減少因遺傳導致三高的可能性。●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體檢了解身體健康狀態●注意個性發展,維持心理健康第二級特殊保護:針對的三高的高危險族群進行保護,預期減低疾病的發生。具體的作法:●腰圍過粗的族群,應定時體檢與透過飲食與運動設法改善腰圍過粗的問題。 ●體重過重的族群,避免吃下過多的糖分,不喝含糖飲料,養成定時運動的習慣,維持良好的作息 第二段 疾病篩檢:疾病剛開始發生的早期,甚至是「無症狀」期,就能透過篩檢而得到早期診斷,而能達到早期治療的目的。第三級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篩出早期的三高病人,避免三高併發更嚴重的併發症,減少失能的機會。具體的作法:●透過定時體檢進行篩檢,在三高數值異常時就提醒民眾早點進行各種治療。●早期服藥治療三高,病人避免日後因三高併發腎病變,最終導致洗腎一途,病人會發生失能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三高如果不控制好,容易發生心血管疾病,例如發生中風,有可能會導致病人發生失能或殘障的問題。第三段 慢性病照護:透過臨床指導來避免現在病人的殘障或失能程度,並透過復健讓病人能夠有自立自主可能。第四級限制失能或殘障:避免三高進一步惡化或併發嚴重的疾病,所需要採取的措施與相關照護設備。具體的作法:●三高病人應該定時追蹤三高數據,同時也要檢查腎功能、心電圖等檢驗數據,早期篩檢出併發症加以治療,避免病人惡化成更嚴重的疾病。●三高病人可使用特定的照顧輔具,避免未來併發更嚴重的後遺症。第五級復健:提高三高病人的生活能力與獨立性具體做法:●透過良好的復健讓三高病人維持一定的工作能力,能夠維持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腎病變的病人透過定期洗腎,維持部份工作能力和生活品質。●設置良好的照護機構或措施,來照護年齡較大、病情較為嚴重的三高病人或家庭,減輕負擔。參考資料:您想要初級預防還是次級預防呢?洪惠風/23世紀的醫療
-
2023-07-25 醫聲.醫聲要聞
吃事後避孕藥需醫生開處方箋 醫界:可思考轉類/她們要避孕藥1
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後,有民眾會選擇吃「事後避孕藥」作為緊急補救措施。事後避孕藥屬於處方藥,必須要有醫師處方箋才能購買,但考量其服用具時效性又有副作用,因此其是否應該改為「非處方藥」一直是外界關心重點。醫師表示,最常見求診詢問事後避孕藥的原因是保險套破掉,其他常見原因也有安全期算錯、不幸遭性侵、誤會事後避孕藥是常規避孕方法等。一位不願具名的黃姓女子說,事後避孕藥沒這麼難買,到藥局直接告知要買事後避孕藥,一張百元鈔就能搞定,男友也仗著事後避孕藥非常好取得,時常在排卵期嘗試闖關,讓她只能吃藥避孕。藥師公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事後避孕藥的原理是在性行為過後短時間大量補充體內黃體素,讓大腦以為身體已經懷孕而達到避孕效果。使用時機最好在發生性行為的72小時內,可以透過服藥減少墮胎發生。國外轉類性行為未氾濫 且墮胎藥比避孕藥更傷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說,食藥署曾經公告事後避孕藥變成「指示用藥」,不需要醫師處方就可以購買,但最後因為有團體反對而喊卡,當時顧慮是怕性行為氾濫,但其他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都已經把事後避孕藥列在非處方藥,並未發生性行為氾濫狀況。再者,墮胎藥的風險更高,政府應該思考「事後避孕藥」是否仍應該歸類在處方藥,讓民眾取得更便利,對女性的保障也更多。王明媛說,服用事後避孕藥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或是不正常出血等狀況,而這些副作用難以事先預防,但通常一段時間後會消失。她也說,約一成民眾在服用後會出現第二次月經週期時間亂掉,但是臨床上事後避孕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其實相當罕見,安全性還算高。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說,我國當時把事後避孕藥歸在處方藥是考慮會有藥物濫用、民眾不避孕的狀況發生。但現在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多數民眾都會使用保險套,避孕觀念已經提升,墮胎率也大幅下降,原先的憂慮已經不存在,且部分診所周日不開業,容易讓使用黃金時間錯過,因此可以重新思考是否讓事後避孕藥變成非處方用藥。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表示,台灣就醫方便性高,服用事後避孕藥可能會出現出血、頭痛、不正常出血等狀況,就算藥局可以買到事後避孕藥,也應該要先跟醫師討論使用時間點及成效。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有關事後避孕藥可否轉為指示藥,有諸多因素須考量,例如現行社會對於兩性關係的資源是否已具該類產品轉類之準備,民眾是否已有健全性教育方面的知識等,目前尚無法單就藥品的安全性評估轉類的可行性。(責任編輯:周佩怡)延伸閱讀:美核准首款非處方避孕藥 台引進難又不可找代買/她們要避孕藥2
-
2023-06-28 焦點.元氣新聞
年輕人為何不敢生小孩?眾人點破3原因:養兒防老觀念害慘年輕人
台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出生率比死亡率少,自2020年起連續三年人口數呈負成長。這樣的現象導致從學校到企業,缺人、缺工問題層出不窮,已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有民眾在網路上發文提出疑問「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網友們紛紛點破導致現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的主因。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一名網友在ptt發文表示,台灣少子化問題嚴重,出生率比死亡率低「生不如死」,造成私校有一堆要退場或被輔導評估、補習班也衝擊很大,一堆企業傳統製造業都缺工,人口不足的情況導致從學校到企業,都有許多缺人問題。對此,該名網友好奇發問「為什麼大家都不敢生小孩?爸媽那年代說自己月薪很少也生兩三個」。此問題引發廣大迴響,許多網友紛紛留言表示自己不敢生小孩的原因,無非就是責任、花費、生活品質的關係,但其中最大原因就是因為「沒錢」。「生了要對生命負責」、「自己都養不活了,要有家才能成家,現在年輕人怎麼買一個家?」、「以前生一堆是房價低,除了房貸還可以應付。高房價根本買不起直接躺平,你房價砍低肯定一堆人生」、「上一代養兒防老觀念非常重,才不管老了有沒有錢拼命生,所以現在一堆沒錢老人等著下一代養」、「養不起幹嘛生,階級複製害慘小孩子」、「薪水中位數才4萬多,養什麼小孩」、「作人要有良知,沒錢就別亂生」、「光生就幾十萬要噴掉了,後面還要養」、「買車、買房,快把一輩子的積蓄花光哪來的閒錢養小孩」、「就是錢啊!生活品質差很多」、「房貸負擔太重,小孩的開銷很大,而且生活品質又會降低,這樣生下來會讓人覺得是虐待自己」、「現在什麼都比以前貴,而且貴很多,重點就是沒錢」。也有網友表示「應該先問自己為什麼要生小孩吧?」、「養小孩不如養隻貓狗」、「我同學結婚十年也是決定不生,倒是養一堆貓咪夫妻也高興」。年輕人不生孩子的5大主因以上網友提出年輕人不生孩子的主因,可以總結如下:1.經濟壓力:生活成本上升、房價高昂和教育費用昂貴是年輕人不敢生孩子的重要原因。他們認為自己養不起孩子,生活品質會降低,無法承擔孩子的經濟負擔。2.職業壓力:現代女性更加重視事業發展,生孩子會影響工作和職業發展。女性懷孕或照顧小孩在職場上可能會受到歧視,導致她們不願意生育。3.家庭壓力:現代家庭的雙薪模式使父母們承受著巨大的工作壓力,無暇顧及孩子的撫養。此外,月子中心的費用昂貴也是一個因素,家庭經濟負擔更重。4.未來不確定性:長期的房貸負擔、孩子的開銷以及未來的經濟前景不確定,使年輕人對未來感到無望,缺乏生育的動力。5.社會觀念的改變:傳統觀念的轉變也對年輕人不生育產生影響,現代人更注重個人的自由和發展,不再將生育視為一種義務或責任。5個改善年輕人不生的方法針對台灣年輕人不敢生小孩,5個方法助改善,增加年輕夫妻生小孩意願:1.提供經濟支援:政府可以推出財政政策,例如提供育兒津貼、減免學費或稅收優惠等,以減輕年輕夫妻生育的經濟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2.降低住房壓力:政府可以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提供多元化的住宅選擇,包括建設公共租屋、推動長期租賃市場發展等,以降低年輕人購房的壓力。3.優化工作環境:企業應提供更彈性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制度,鼓勵工作與家庭生活的平衡。同時,建立友善的職場文化,禁止對待孕婦或育有小孩的員工的歧視,以促進年輕人生育的決策。4.加強育兒支援:政府和社會應建立完善的公共育兒設施和服務,提供高質量、可負擔的托兒所、幼兒園等,減輕年輕父母在育兒方面的負擔,增加他們的生育意願。5.增進教育品質:提高教育品質,包括提供優質的學校和教育資源,減少家長為子女教育負擔的壓力。此外,也應加強性教育和生育知識的普及,讓年輕人對生育有更全面的了解和準備。這些改善方法的目的在於從經濟、住房、工作、育兒支援和教育等方面提供支持,解決年輕人不生育的問題,並創造一個更有利於年輕夫妻計劃生育的環境。同時,政府、社會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解決少子化問題的關鍵。延伸閱讀:.養兒防老反被啃老?他直指:窮人沒資格生小孩,6點評估你是不是合格父母.二寶媽曝坐月子血淚經驗!第一胎在家簡直人間煉獄 坐月子3方式如何挑選?.網紅列出16個「不想生小孩的理由」引共鳴,但想生的原因只需一個就夠!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6-16 醫聲.醫聲要聞
台過半小媽媽也未婚 「這縣市」未成年生育率高
行政院日前公布15至19歲未成年少女生育率,全國平均為千分之3,但存在城鄉差距,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則高達千分之11。衛福部社家署長簡慧娟說,造成城鄉差距的原因有待釐清,但只要小媽媽請求協助,一定會介入輔導、提供服務。勵馨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淑芬說,未成年小媽媽生育率已從20年前的千分之15下降至近十年的千分之4,今年又下降至千分之3,但相較日韓約千分之1至千分之2,仍有努力空間。背後原因包括整體少子化、青少年性教育普及,以及墮胎藥等醫療措施的便利性提升。然而,王淑芬說,未成年婦女生育率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以今年公布數據來說,台北市為千分之1,花蓮縣卻高達千分之11,高於全國平均3倍以上,且連年都是全國最高,可能原因包括預防教育的完整度不足、醫療及交通的便利性不佳,但目前還未看到具體調查,需要更深入研究才能評論。根據勵馨基金會統計,造成懷孕的原因中以僥倖心態、缺乏避孕知識、沒有避孕意識為前三高,與孩子生父的狀態曾在親密關係,或現在仍在親密關係中佔96%,但服務對象中未婚佔68%、已婚27%,有超過一半的服務對象原生家庭為單親家庭,非雙親家庭的原生家庭佔68%。王淑芬表示,過去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以待產服務為主,現在則以生產後的協助居多;由於小媽媽們多是決定留養才選擇生下孩子,所需協助包括經濟輔助,以及新手媽媽常面臨的育兒、親職課題,且由於步入婚姻的小媽媽比例仍不高,不少人需要與伴侶相處上的協助。未成年小媽媽服務因地制宜 台北已有優先收托機制王淑芬也提到,未成年小媽媽常面臨就業、復學的須求,嬰兒照顧是一大難題,勵馨基金會提倡公立托嬰中心應該與未成年少女就學、就業結合一起,公立托嬰中心優先收托未成年媽媽的嬰幼兒,但這屬於地方自治權責,如台北市已有優先收托機制,但其他縣市未必跟進。勵馨基金會提供的服務中,個人輔導支持服務佔36.82%之外,較多的服務為育兒之能/親職教養佔16.6%、經濟議題協助15.9%、情感/性/性別議題討論與指導7.7%。簡慧娟說,由於未成年懷孕的服務因地制宜,應由地方政府應該依照轄內須求,結合民間團體,並考量其服務對象的數量、個案特性等提供服務。簡慧娟表示,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依照個案背景,未必每人都屬於社會安全網中計畫的「脆弱家庭」服務對象,但社家署與民間團體合作,設有「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及諮詢專線0800-25-7085(愛我,請你幫我)。若未成年懷孕的少女提出須求一定會協助,由地方政府提供單一窗口服務,安排社工進行評估、協助與後續追蹤,「有需求的小媽媽只要出來求助,只要遭遇困境,不限於經濟問題,父母未滿20歲者都會列為關懷輔導對象通報,依照個別情況提供服務。」簡慧娟也說,未成年懷孕的少女一般還在就學階段,沒有穩定工作收入及經濟來源,發生非預期懷孕事件時,易面臨經濟弱勢、育兒知能與照顧功能不足、家庭,支持系統不佳等多重問題而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社家署設有「未滿二十歲懷孕服務及後續追蹤輔導服務方案」,利用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地方政府辦理,每年服務1200餘人,提供從情緒支持、經濟補助、醫療保健等整合性服務。(責任編輯:周佩怡)
-
2023-05-19 養生.家庭婚姻
同志家庭收養小孩,害小孩有陰影成為社會隱憂?網友直指「一件事」才是問題根源
在「同婚專法」通過4周年前夕,立法院(16)日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同婚專法修正案,明定同性配偶也能共同收養子女,或由一方單獨收養他方子女,相關規範準用「民法」收養的規定,讓同志家庭終於不用再過「偽單親」生活。對此台灣伴侶權益權益推動聯盟表示,同性伴侶無血緣收養,讓台灣未來不分性傾向均能收養無血緣的孩子,讓下一代可以在愛的家庭中長大。對於已婚的同志伴侶也可以共同收養子女,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專頁的貼文詢問大家「開放同志認養小孩!網友擔心:小孩會有陰影未來造成社會問題,大家認不認同呢」的想法,引起大批網友討論,有支持也有反對的聲浪,但支持者佔多數。支持/反對同志領養小孩 網友這樣看「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網友,認為被同志領養的小孩長大後會有心理陰影,「這樣下一代的小孩難道在學校不被排擠嗎?有想到下一代的小孩嗎?」、「超不讚成,不要害了下一代」、「請問等孩子長大,知道是同志領養的,而孩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後,孩子心理的陰影影響非常大,不是造成家庭與社會問題?我不反對同志結婚,但是我堅決反對領養孩子。」、「別用錯誤的觀念給一個無辜的小孩,成立一個家庭是男和女,不是男和男。違反了上天最原始的原則,是錯誤的。」而有人擔心被同志收養的小孩恐被排擠「這樣下一代的小孩難道在學校不被排擠嗎?有想到下一次的小孩嗎?」,反被另一位網友回「真的怕被你這種人排擠而已!」,並表示,部分人只要把自己歧視別人毛病治好,這些問題就不會存在。認同「同志領養小孩」的網友,認為領養的父母跟性別無關,人品比較重要,「棄養他的生身父母」才是問題根源。「現在的小孩都是一夫一妻制度下的家庭成長的,看看他們不就知道了。陰影這個東西;究竟是性別的問題?還是家庭氛圍使然?」、「你覺得同性父母會讓小孩受歧視,所以要避免!那是說孤兒就不會被歧視嗎?」、「明明遺棄這些可憐孩子的人正是異性戀父母,他們才是造成社會問題的根源。」、「生完孩子不養,被丟到孤兒院的孩子才有陰影吧!」、「一男一女還不是生出詐騙集團、強姦殺人犯、人販子跟天天鬧事的流氓?霸凌、家暴還不是天天有?」、「都沒人想過這些需要被認養的孩子都是異性戀亂射不負責任拋棄的嗎?同性戀怎麼了?人品比較重要吧,現在一堆恐龍家長三觀不正小孩就不會覺得丟臉?」。也有網友表示,要有能力再領養小孩,並對小孩的人生負責。「誰要認養都好,重點是要有完善配套,小孩不是寵物也不是玩具,要有責任感,領養可以,但不能中途放棄」、「同性領養總比養不起又一直生的人好吧」、「讚成認養,兩人經濟能力許可能給小孩比較優質的生活。至於,性教育方面跟學校老師互相配合,給孩子灌輸正確性觀念」、「如果評估經濟狀況跟身心狀況都適任且善待孩子經孩童同意,我覺得同志收養也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是政府跟教育部,你的配套做好了嗎?」、「會需要被領養的孩子,是不適當的異性戀產出,同志領養怎麼了?有錢,有能力教養,我認為很OK」。5種心態面對「同志領養小孩」 面對支持和反對同志領養小孩的不同觀點,我們可以採取以下5種心態來面對:1.尊重和理解:尊重每個人的觀點和意見,即使他們與你的立場不同。努力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擔憂,包括那些反對同志領養的人。通過開放的對話和尊重的態度,可以促進更好的理解和相互尊重。2.接納多樣性:認識到家庭的多樣性,包括由同性伴侶組成的家庭。接受同志家庭領養孩子是一種擴大家庭定義的方式,這有助於打破傳統觀念對家庭的限制,並為更多的孩子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3.關注孩子的利益:將孩子的利益置於首位,確保他們在一個安全、關愛和穩定的家庭環境中成長。重要的是評估潛在的領養父母的能力和意願,無論他們的性取向如何,他們都應該有適當的條件來照顧和支持孩子的成長。4.科學和經驗證據:依據科學研究和經驗證據,了解同志父母領養孩子的影響和結果。研究表明,同志家庭和異性伴侶家庭一樣能夠提供健康、穩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環境。通過了解這些證據,可以更客觀地對待同志領養的問題。5.完善支持和配套:確保有適當的支持和配套機制,包括性教育、心理健康支持和社會資源等方面。這些支持和配套可以幫助所有類型的家庭,包括同志家庭,提供適宜的條件和資源來培養健康、快樂和成功的孩子。以開放、尊重和關注孩子利益的心態面對這個議題,有助於促進平等和包容的社會環境,同時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成長機會。延伸閱讀:.立院三讀開放同志家庭收養小孩!6方法保護小孩免於歧視.跨性別是跨越了什麼?從各學界觀點來看性別多元.癌末男同志臨終仍得不到父認同 父親:叫他去死吧!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4-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談生育保健法的倫理議題
編者按:繼2/20-24的婦產科江盛醫師的三篇「生與不生」的論述之後,這星期我們邀請由關心這議題的女性婦產科醫師、法律專家與醫學倫理做更深入的探討。婦產科資深醫師以一青少年未婚懷孕的典型案例,提出具備青少年親善照護理念的醫療院所如何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來協助當事人一起討論「生與不生」的困境,提供意外懷孕多元選擇管道之會談過程,以及協助青少年了解目前的法律規定,取得父母或監護人的協助並參與有關他們自己的照護抉擇的作法。一位醫學大學公衛所的法律專家就「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提出正反兩面的看法,保障婦女身體自主權固然重要,但也要兼顧胎兒生命的保障,並表示與其用刑罰處罰墮胎,建議關注更具體的議題,如提昇婦女避孕等措施的資訊與可近性,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如何善待選擇懷孕生產的母親們,親職友善的上下班等職場環境。最後一位醫學院兼具醫學倫理背景的臨床醫師說明台灣擬修改行之有年的《優生保健法》,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對這即將到來的「生育保健法」,發出感性的「讓阻礙女性生育自主的高牆倒下吧」的呼籲。欣聞國民健康署為39年前立法的《優生保健法》提出修正草案,將更名為「生育保健法」,擬將人工流產需配偶同意之規定刪除、並增列未成年之人工流產同意的第三方規定。筆者感到非常贊同,畢竟未婚的成年女性,只要符合法律的要件,可以自主的決定是否施行人工流產。但根據現行《優生保健法》,已婚的成年女性,卻一定要經過配偶的同意。在和諧的、雙方相互尊重的家庭,原本夫妻就會好好去討論生育子女的議題。但是當夫妻關係不佳,甚至有各種冷熱暴力時,婦女沒辦法在家庭之中得到良好的支持,更易因懷孕及生產過程影響身心健康時,如果還需要經過配偶的簽字「允許」方能進行人工流產,這確實構成了對婚姻中女性的歧視。在聯合國的《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The Convention on the Elimination of all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Women, CEDAW)的第21號建議指出: 關於懷孕、人工流產、結紮、生養子女等決定,女性最好是與配偶或伴侶協商後作決定,但不應受到配偶/伴侶、父母親或政府的限制。目前的修法方向的確對台灣尊重人權,並重視性別平權的國際名聲,再度跨出了一大步。雖然修法符合國際潮流,但倫理上最常見的顧慮是——女性的生育自主權固然重要,但是胎兒的生命權也值得重視。以法規作嚴謹的把關,確實是符合人們素樸的道德信仰。在2022年6月30日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有篇精彩的文章,其標題是「在全球,禁令並無法減少人工流產,但會讓懷孕的照顧更糟」。這篇文章以嚴謹的數據為基礎,將不同的國家依據人工流產的法規分為五類:人工流產完全合法、有限制但大多情況下可合法執行(該文裡台灣歸屬於此類)、基於健康因素才合法、為拯救婦女性命才合法、完全禁止。不論法律規定的寬嚴與否,每年大概都有千分之40左右的育齡女性(15到49歲)作人工流產。最讓人驚訝的是,即使在完全禁止人工流產的國家,每年大概有千分之80的育齡女性在預期外懷孕,其中有一半依舊想辦法做了人工流產。這些法律外的管道包括:黑市購買藥物、網路購買、透過女性生育自主倡議機構代為取得藥物、找密醫協助、到其他合法的國家/州執行人工流產。例如波蘭的法律規定只有在性犯罪、亂倫以及拯救女性生命的情況下得以合法施行人工流產,所以在2020年波蘭全國只有23個合法的人工流產,但非政府組織估計波蘭一年大概有15萬例非法的人工流產。以愛爾蘭為例,在2018年的公投讓人工流產合法化之後,該年有6600人工流產案例。但在公投合法化之前,光是在英格蘭合法執行的人工流產裡,有3000位女性登記了愛爾蘭的地址。在美國,很多州是不允許人工流產的,所以在州邊境就出現了行動診所,讓人工流產不合法之州居民可以來合法州進行人工流產。由於許多國家的人工流產不合法,婦女只能想辦法從不合法管道取得人工流產的藥物,或尋求密醫,但就無從察覺子宮外孕等嚴重問題,而可能遇到大出血、嚴重感染等威脅生命的情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年大概有23000名女性死於不安全的人工流產。是否放寬人工流產的議題,一般描繪出的倫理兩難是「女性自主權」與「胎兒生命權」的二元對立。但筆者認為,每一個案例,涉及的是女性本身的身心健康與風險承擔。懷孕及生產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從來沒有絕對的安全。即使胎兒順利生出,但生產過程的壓力、照顧孩子的壓力,讓多少女性得到產後憂鬱症?又有多少女性因懷孕及育養子女而犧牲自己的職涯?如果配偶或伴侶沒辦法給予足夠的支持與體諒,職場沒辦法給予包容的環境,為什麼要把所謂的胎兒生命權的壓力都放在女性身上?另一個科學性的脈絡是,在比較先進的工業化國家,非預期懷孕的比例比較少,原因是有比較現代化的避孕方式。但即使如此,不論是保險套、避孕藥、子宮內避孕器,每年都有相當的失敗率,連結紮都有意外懷孕的可能性。對於青少年及未婚男女,務實的、有效的兩性教育,良好的避孕教育(認真避孕保護對方才是真愛),充足且容易取得的武器(保險套、避孕藥),確實能夠減少非預期懷孕的比率,這部分是很值得去努力的。但對於已經身心成熟的婦女,面對非預期的驚喜或驚嚇,光是決定要人工流產,就懷抱著許多糾結了。我們這些不負責懷孕的男性們,就還是多關懷、多支持女性朋友的決定吧!(本文作者為三寶爸,謹以此文致敬辛苦的太太,及全天下的偉大媽媽們)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2/20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2/22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2/24醫病平台/青少年意外懷孕,生或不生?——運用醫病共享決策會談模式協助當事人作決定-4/24醫病平台/生或不生,妻子一定要取得丈夫同意嗎?-4/26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2-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生?不生?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女性與生育」。我們邀請一位博覽群書,曾經負責一所新設醫學院人文課程設計的資深婦產科醫師,分享他對墮胎的臨床社會醫療經驗,並介紹歷史上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幾位女性英雄,以及探討生育控制和人口成長的政策,並對這複雜的問題寫出他個人的看法。我們希望之後也能有其他專家表達他們的看法。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生?不生?墮胎在法律、政治和社會上的爭議醫病平台/生?不生?打破傳統性別迷思的女性診間進來一對中年男女和一個懷孕26周的16歲少女,絕望表情的父親詢問醫師是否能終止妊娠,中年女人則是當事少年的母親,這種懷孕是不罕見的情境:一起念書,也念到床上。可惜,和不少人的生命經驗類似,愛情不被祝福。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和愉悅中心造就性高潮,具有紓壓和幸福感,卻是演化的餌,誘使人不加思考生之危險。性事奧妙,生育卻涉及社會階級、文化、貧富、教育、美感經驗等主觀卻也客觀的變動因素。台灣青少女(15到19歲)生育率由十多年前的千分之十點九下降至目前的千分之四,是世界低的國家,遠低於美國的千分之三十九、英國的千分之二十九。性壓抑如果是美德,似乎應該褒揚台灣青少年才是。但是,為什麼社會新聞會出現青少女懷孕卻導致相關人自殺,在浴廁生產,或棄嬰,甚至殺嬰?貧窮家庭的青少年性行為較早、對象較多,青少女懷孕率在貧困鄉村或大都會貧困區都偏高,這些地方的性教育和避孕訊息缺乏,不容易取得避孕方式和墮胎服務。台灣土地七成是山地,人口聚集在狹窄的西部走廊和北部盆地,密度其實世界第一。產科醫師和健保政策固然支持生育的女人,但不能忽略避孕者的美德和許多好處。健保補助產檢和生產,卻不支付墮胎、避孕藥、避孕器、事後避孕丸和輸卵管結紮的費用。歷年來臺灣生產數目減少所省下來的數十億費用,並沒有轉移到婦女的健康維護。支持生育和支持避孕並非對立,遺憾的是健保政策所透露的脈絡卻是如此。空氣汙染、環境惡化、地球暖化和戰爭都是人口和國家主義擴張的果,人類和平的關鍵取決於女人是否能容易取得避孕的知識和器材。人口的影響可以舉1960年代的東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為例,當時兩地和台灣的生育率皆為7,是貧窮又保守的國家,但是1972年解放戰爭後獨立的孟加拉,支持包括真空吸引在內的避孕方式 (台灣40年前滿街廣告版上的月經規則術)來控制人口,其生育率下降一半,而巴基斯坦生育率至今不變,貧窮如故,還成了凱達組織首腦賓拉登的溫床,他有17個小孩,11個太太,巴基斯坦生育率如果持續,不到30年人口將超越美國,而該國只比德州稍大。泰國、菲律賓也是對照,泰國有極佳的家庭計畫,生育率降到2以下,菲律賓由於天主教會阻撓,生育率一直在3以上,泰菲兩國人口在1950大致一樣,但目前泰國人口六千多萬而菲律賓超過九千萬,平均國民所得泰國是菲律賓的2倍。2010年,北非中東吹起阿拉伯之春,敘利亞動亂迄今,這些國家的特徵都是年輕男性眾多卻苦無工作機會。婦產醫師Malcolm Potts在一篇名為「為什麼男人不能更像女人:性,權力和政治」的論文(2005)指出:過去20年,美軍介入的戰爭,除波西尼亞外,其餘國家的生育率都在4以上。美國若支持聯合國人口基金會,提供免費避孕藥或避孕器,將會比建造戰斧巡弋飛彈,坦克和戰機便宜有效。避孕後,女人進大學的比例將增加,自然削弱父權國家的勢力及暴戾之氣。生育是自由,但避孕者深思熟慮,其壓抑生殖本能對環境生態和世界和平具備德性。台灣目前生育率只1,足見台灣女人在生殖旺年大多在避孕,而不是懷孕。婦產教科書都有墮胎、避孕、性病、精神疾病的章節;產科生涯30多年,很多醫師覺得按嚴重順序應該是精神疾病比重最先,懷孕最危險又值得避免的是孕婦自殺,醫師必須敏感體會那些造成自殺的社會因素。其後是性病,沒有不能治療的性病。接著是避孕和墮胎,這兩章不再像30年前那般的困難。墮胎如今以藥物為主,相當安全,過程可能比感冒還輕鬆,會變得困難是體制和人為堆砌的高牆和障礙。診間沒有出現的少年被母親責罵,咒說他一生前途毀於一旦,接下來的兩次產檢只有他的母親陪同少女前來;之後,她們再也沒有出現在醫院。
-
2023-01-17 性愛.性福教戰
身體愉悅是另種自愛方式 性學教母至80歲仍在傳授的自慰方法
若不知如何開始,從讓自己愉悅下手—自慰我們在上學以前就學會閱讀和寫字;10 歲時就會背九九乘法表,但是我們從未學過了解自己的身體,試著回答以下問題:◇你知道自己的身體與心理的運作方式嗎?◇你知道愉悅表達性愛的方法嗎?◇你曾摸過自己的身體享受身體的愉悅嗎?身體的愉悅不過是另一種自愛的表達方式。但長期以來,身體上的滿足被貼上了負面標籤。東方教育方針是施比受更有福,但若不曾擁有,無法給予。自我滿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自我愉悅之下才有辦法也給予對方愉悅的感覺。以下就來學習各種讓自己開心的方法吧!讓自己開心的方法首先,學習的第一種態度是不需要因為不懂而覺得丟人,在更遲之前,為了自己好好學習。但,要怎麼學呢?關於性的資訊通常都以非公開通道散布,所以性慾不強烈或對性的關心較少的人可能會覺得茫然或恐懼。這時,如果直接找刺激的色情片來看,有可能累積錯誤的知識或造成更大的反感。性愛入門第一階段:推薦自慰。如果自己可以讓身體感受到愉悅,自然產生興奮,下一個階段會更好。大文學家莎士比亞曾說:「想要真實對待自己,夜晚要不同於白天,忠實跟隨自己。那麼,你對任何人也不會說謊。」男性普通在14-17歲開始出現自慰行為,10幾歲時高達1週兩次以上的頻率,故滿20歲的時候至少有過一千次的自慰,當然就知道如何摸自己的身體可以產生愉悅。然而,女性開始自慰的年紀非常分布不均,10 至30 歲都有可能,次數也是有1週兩次至3個月一次。我在諮商或講座上遇到的女性大部分都不曾自慰或不知道該怎麼自慰。實際上有一位女性因為沒有感受過身體的愉悅,而擔心自己是否有身體上的缺乏。當我問:「除了性愛,透過自慰也沒辦法感受到嗎?」她卻回答不曾撫摸過自己的身體。很多人努力在臉上擦化妝水、乳液、精華液等保養品,但卻未摸過自己的陰唇,連看都沒看過。所以,我們一起了解如何一個人感受身體知覺的方法吧!方法很簡單。首先,指尖輕輕滑過外陰部,專注在皮膚的觸感。接著,利用指尖畫圓輕撫整個外陰部,一樣要專注在皮膚的觸感。畫圓大小慢慢縮,最後撫弄陰唇的周圍。假設皮膚的觸感沒有問題,手稍微進入到陰道內部,確認陰道的觸覺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一天一次,如果可以的話,用手指撫摸與感受自己陰道內部的各處。這過程最少要進行半個月至一個月以上,不要著急,每天都要重複做一遍。上述女性在實踐兩週後,很開心地說:「天阿!有感覺了。原來不是我的身體有問題。」但即使告訴大家方法,仍有許多女性在獨自實踐時,容易3分鐘熱度。因此,我召集各種內診者共同建立「20 天實踐房」群組,彼此互相鼓勵打氣。在群組裡,除了性話題之外,也會有一般話題。某天有一位女性提到:「可以看到孫子,太感謝了。」另一位20 幾歲的女性才驚訝的發現群組裡也有5、60歲的人。是的,性是一生的愉悅,也是一生的煩惱。就像不是只有20歲的人需要保養皮膚,陰唇和陰道也是要終生撫摸的。自慰是與最愛的自己做愛女性自慰中,有一位號稱教母的人物存在,即是美國的性教育家貝蒂.道森(Betty Dodson)。道森為了幫助女性的性解放,宣揚自慰的重要性,是改變社會風氣的大人物之一。她到了80 歲還是持續傳授自慰方法,成為白髮先驅者。女性自慰約可分成八個階段,如下:第一階段,看著鏡子對自己說我愛妳。雖然會尷尬害羞,但請以開朗的面容直視自己,也可以用甜美的聲音呼喊名字,舉起雙手環抱住自己:「我愛我自己」。接下來,第二階段,泡熱水解開身體的緊張。可利用香氣、泡沫與音樂享受浪漫性感的氛圍。輕輕搓揉沾滿水和肥皂泡沫的身體,若性高潮湧現,可利用手指或手掌撫摸生殖器,配合呼吸,專注感受陰唇的感覺。洗完身體擦乾後,站在鏡子面前進行第三階段。打開昏暗的燈光,看著自己的身體,喜愛自己的身體,遺忘身體上的缺點,稱讚自己,想像自己是名畫中的裸體,優雅美麗。也可以想像自己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刻像,無論胖瘦大小,妳就是一項藝術品。第四階段是自我按摩。在鏡子面前全身塗抹滋潤油。大拇指按壓頭與頸部的連接點。手掌畫圓輕撫肚子、大腿和小腿等地方,不要放過身體各處,好好感受。第五階段來到生殖器的部分。透過鏡子反射觀看平時看不見的生殖器,張開大陰唇看看陰道內部如何構造,包括:樣貌、顏色、大小與觸感,找到陰唇的位置。一邊呼吸,一邊放鬆陰道和肛門,用指尖稍微撫摸陰道口和陰道內部,也可以摩擦陰唇。如果陰道流出濕潤的愛液,可以聞或嚐看看味道。在第六階段可以試圖更大膽一點的動作。小時候曾經有過這樣的經驗嗎?關起房門,自我想像成為歌手,開演一人演唱會。今天,改以裸體的樣貌跳舞吧!擺出誘惑的姿勢進行自慰也是不錯的方法,陷入自我魅力。玩夠了之後,在第七階段要改變氛圍。電影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定義自慰是「與最愛的自己做愛」。是的,我現在正和最愛的自己做愛。想一下自己喜歡什麼樣的感覺,抓住氣氛。最後第八階段是感受性高潮。現在所有準備都結束了。身體已放鬆,心情也已消除緊張。兩手愛撫自己的身體,特別是自認為的敏感帶。性高潮可能不會一次就成功,所以反而更不能焦躁,享受當下。※ 本文摘自《性愛心理師的大人親密必修課:教你從身體到心靈都越做越愛》。作者:朴昭鈴譯者:陳彥樺出版社:高寶 出版日期:2022/12/28
-
2022-12-31 焦點.元氣新聞
國二女遭母反對跨年和異性過夜竟威脅離家出走 網建議「這招」被推爆
國二的年紀適不適合與異性在外過夜呢?有身為媽媽的網友表示,國二的女兒跨年想到男友家過夜,遭原PO反對後,女兒竟發脾氣威脅放學後不回家,讓原PO相當無奈,網友也一面倒認為國二年紀不適合,並建議可以讓女兒帶男友回家跨年,順便觀察男孩個性。原PO在Dcard上發文表示,國二的女兒在學校有同班同學的男朋友,未強烈反對女兒交男友,提醒以課業為重。不過近日,原PO女兒表示,跨年要去男朋友家,當天女兒男友父母可能不在家,原PO立場認為女兒年紀太小,不適合與異性過夜,女兒則爆氣表示,若不讓她去就直接不回家,消失離家出走。原PO則無奈表示,擔心她遇人不淑、遭欺負,平時有給女兒性教育,但還是覺得國二太年輕,因此詢問網友「這個年紀適合讓她和男友過夜嗎?還是我多想了呢?」有網友建議原PO退而求其次,讓女兒帶男友到你們家跨年,準備一些食物邀請她男友,順便觀察這個男孩的個性。許多網友紛紛推爆,「這方法很不錯」、「如果是在女方家的話就可以分房睡」、「說真的去別人家作客往房間跑,而且還關在房間,真的滿沒禮貌的」。許多人紛紛表示要拒絕女兒的要求,並好好溝通,「絕對要拒絕到底,建議可以好好跟她談談跟男友住會發生的可能」、「建議妳心平氣和跟她坐下來好好談,跟她分析壞處,全程要保持理性要能溝通」、「是時候談談性自主權了,14歲未成年有刑責問題」、「找方法聯絡男方父母,向對方表示女兒未成年,要是過夜後發現有經人事的證據會提告」。
-
2022-09-29 焦點.杏林.診間
一人顧35床,崩潰的一夜讓她懷疑是在救人還殺人?暴走女外科劉宗瑀,溫柔堅定地推動醫護勞動人權
今年五月,公視醫療喜劇《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上映後,掀起熱烈討論。在劇中,藝人蔡淑臻飾演個性直來直往、放浪暴走的女外科醫師「小劉」,從醫學中心放逐到鄉村醫院,最終尋回濟世救人的初心。這齣戲正是改編自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主治醫師劉宗瑀的真人真事。人稱「小劉醫師」的劉宗瑀,在網路上寫著一篇篇關於醫護勞動人權、性教育、家庭育兒酸甜苦辣的文章,文筆犀利詼諧,穿插嘻笑怒罵,卻也反映出醫護人員面臨的真實處境,包括:面對生與死,該如何坦然釋懷?當工時過長、工作過勞、長期高壓,又不幸發生醫療糾紛時,該如何保持當初從醫的初心?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醫院中活生生地上演,經由小劉醫師的妙筆生花,不但讓局外人得以一窺白色巨塔內爾虞我詐,更顯露出她對捍衛醫護勞動人權的堅定決心。想走外科,卻遭親友勸退在台灣,只要孩子會念書、功課好,難免會被逼念醫學系,劉宗瑀也不例外。第一年考上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的她,在母親的殷殷期盼下選擇重考,隔年考上長庚大學醫學系。畢業後,劉宗瑀先在林口長庚、台北長庚紀念醫院之間往返見習三年,然後返回家鄉高雄,進入高雄長庚紀念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在接觸並瞭解各科內容後,她唯一感興趣的就是外科。不過,一開始她的外科之路走得不太順利,「所有人都勸退我說:『女生走外科,很辛苦又累!』」不敵週遭強烈反對聲音,劉宗瑀只好先到兒科待了一年,結果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處理小孩受傷的問題和安撫家長的情緒。兒科屬於內科,步調較緩慢,「我的個性比較急、沒耐性,外科給人的感覺很熱血,能激勵、感動人心,又可以看到病人有明顯進步,讓我更有成就感。」放不下外科夢的她還是決定轉換跑道,原本打算先做個三、四年,若真的不行再轉到其他科別,「至少我挑戰過了,不會覺得不甘心。」沒想到,這一待就是十幾年,直到今日。血汗外科,吃苦當吃補在外科世界,尤其又是某些血汗醫院中流傳著一句話:「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牲用。」不論男女,只要一進入外科全都得認命,把吃苦當吃補。實習期間,劉宗瑀是醫院外科裡的唯一位女醫師。在她之前的上一位女外科醫師早已是師字輩等級,兩人之間隔著二三十年的空窗期,可見女性外科醫師的稀有程度。她解釋,醫學臨床分科把「內外婦兒急」等性命相關的科別稱為「五大科」,工作壓力大、工時長,還需要輪流值班以應付緊急醫療狀況。其中,又以外科的男女醫師比例失衡最嚴重,還有醫護人員過勞、人力分配不均等問題,導致現今願意投身五大科的新血愈來愈少。醫學生畢業後,寧可選擇「三小科」(耳鼻喉、眼、皮膚),受訓過程不但輕鬆,將來還可以在外自行開業。然而,正所謂「外科虐我千百遍,我待外科如初戀。」雖然外科醫師工作時間超長,受訓過程慘無人道,甚至可能有過勞死等生命危險,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想不開」的醫學生選擇踏上這條不歸路。劉宗瑀說,外科醫療現場判斷的緊急感與自己的個性能產生共鳴,老師和學長的個性也都是如此。「開刀房是極高壓的環境,醫生們常常會講些五四三的黃色笑話來放鬆心情。要講黃色笑話我也沒在怕的,甚至可以講得比他們更黃、更暴力!」直來直往的她哈哈大笑,每日混在一群男人堆中,即便被稱做「男人婆」她也毫不在意,因為她清楚,選擇自己真正有興趣的科別,才能走得長久。人力短缺,一人照顧35床然而回想起住院醫師受訓的那段日子,劉宗瑀只能以「慘烈」兩個字來形容。當時住院醫師尚未納入《勞基法》的適用對象,工作採責任制。平日白班結束後,緊接著就要輪值夜班,到了早上只能撐著眼皮繼續工作,每次值班就是連續兩天不用睡覺,而這樣的日子每個月要重複十多次。「休息是什麼?」劉宗瑀說,在住院醫師裡的字典裡,找不到這兩個字。台灣醫學教育人才養成本就不易,尤其外科醫師的培養過程更是漫長,除了要面對扎實嚴酷的醫學教育訓練,開刀久站、值班熬夜、過勞、高壓、高風險等問題,女性更要面臨生理痛、懷孕、水腫等不適。醫療環境的崩壞,不少當初懷著雄心壯志投入外科的學弟們,禁不住如此長期非人道的折磨,一個個陣亡倒下,提出辭呈。當時擔任總醫師的劉宗瑀,要負責各種排班與大小雜事的協調,面臨大票學弟們離職而突然空出來的班表,令她不得不向院方請求協助。然而院方卻決定以現有人力無限擴大負責所有的值班區域,尤其三間共35床的加護病房,原本由三位醫師照顧已頗為吃緊,竟然也縮減到一個人來承擔。負責任的她面對這樣不合理的要求,咬著牙扛了下來,甚至把人力最短缺那幾日加護病房班留給自己值。當時劉宗瑀正懷著第一胎,她白天上班,晚上值大夜照顧三間加護病房的病人,還要兼顧急診室的會診,時常能在深夜裡見到她挺著日益變大的肚子,不斷在不同大樓間來回地奔跑。 一開始,劉宗瑀覺得還能拼一下,但當孕期的不適一個接一個找上門,身心俱疲的她,終於也逼近了臨界點。崩潰的一夜,是救人還是殺人臨盆前兩個月,長期熬夜的她患了重感冒,為了寶寶健康又不敢亂吃藥,病況纏綿不絕,咳嗽一直都好不了。看診時「咳咳咳咳咳」,開刀時「咳咳咳咳咳」,嚴重時甚至一咳就漏尿,不論用產褥墊或成人紙尿布都沒有用,最後居然沒有乾淨的褲子可換穿。但她又不能請產假,總醫師也是臨床訓練的最後階段,只要考過專科醫師證照就能取得主治醫師資格,一旦請假超過兩個月,隔年就得重新受訓一年,之前的辛苦等於付諸流水。除了狂咳不止外,大腹便便的她晚上根本無法躺平睡覺,只能坐在值班室沙發休息。明明是酷暑如火的七月,她全身裹著厚重的衣物卻還是感覺冷得要死。值大夜班時一遇到緊急狀況,老公蜜蜂先生還必須牽著她的手、撐著她到急診室會診,因為她已經完全沒有力氣起身和走路。住進加護病房的病人原本就猶如一顆顆的未爆彈,偏偏在某個值班的夜晚一口氣爆炸開來,先是一名病人呼吸衰竭,又有一名病人血壓下降,當她正在進行急救時,手機響起,另一區的病人癲癇發作。・「小劉醫師三十床的阿公黑掉了!」「立刻On endo(插管)!」劉宗瑀才把喉頭鏡放入病人嘴巴,卻發現左移右挪都抬不起病人的下顎,猛然才想起原來是因為自己挺著大肚子。「幫我拉!」在護理師的幫助下終於順利將氧氣送入病人肺中。・「第二加護病房敗血性休克!」「CPR(心肺復甦術)!」嘴邊喊著,劉宗瑀直接跳上病床上雙手交叉準備心臟按摩,卻被肚子擋住不好施力,只能顫抖著被護理師拉下床,由她們輪流按壓……・護理師大口地喘氣、病床吱呀吱呀地哀嚎、生命監測儀器急促地提醒……混亂間一陣尖銳的手機鈴聲再度響起:「劉醫師,病人seizure(癲癇)!」對面的護理師喊道!「這裡在CPR沒空,先打抗癲癇藥,快死了再叫我!!!」劉宗瑀只能朝著話筒大吼。・・・「我的意識只剩下把工作反射性做完,完全忘記自己其實是個快生產的孕婦。」劉宗瑀回憶說,「從凌晨兩點忙到天亮交班後,護理師把渾身發抖的我架到旁邊的角落吸氧氣,比插管的阿公還要喘。」死死握著細細的氧氣鼻管,劉宗瑀像是抓著汪洋中的稻草,人來人往、嘈雜的急診室中,她只能聽見自己急促的呼吸聲……「再這樣下去,會有病人死的,而我跟肚子裡的小孩也……」恐懼加上喘不上氣,緊緊攫住劉宗瑀的心臟,恍惚間,她突然醒悟:「我怎麼把自己逼到這個地步?這根本不是在救人,而是在殺人!」不願當制度的幫兇,只能離去醫護人力不足,對病人生命安全來說是一大威脅。在醫療崩壞疾風下,醫師與護理人員仿如走到窮途末路。當天回家,劉宗瑀握著蜜蜂先生的手崩潰大哭:「我再也受不了了!我不要再值這種會死人的班、我不想要當這種會害死人的外科醫師!」那是她這輩子第一次說出:「我不要當外科醫師。」當初滿懷雄心壯志的熱情進入外科。受訓期間,師長們醫者仁心的風範,歷歷在目,結果卻是一個個陣亡離職,新進來的戰力又不能馬上派上用場。身陷不足人力的值班陷阱中,醫師被迫去謀殺這些病人……堂堂一個醫學中心,病人居然得快死了才找得到醫師,這樣真的是對的嗎?一週後,劉宗瑀將每晚的值班慘況呈報長官,換來了一番檢討與事後諸葛。她憤而拍桌起身,抗議醫院的值班人力安排簡直與殺人無異,卻無法扭轉院方態度,只換來冷冷一句:「這樣配置符合評鑑規範」。「如此高壓的工作環境,我實在無法再多撐一年。對我來說,專科醫師證照就像一面高牆,身懷六甲的我,想要跳過這面高牆,卻怎麼樣也跳不起來。」劉宗瑀苦笑著說。就這樣,在滿懷悲憤下,她遞出辭呈,跑去屏東當醫師。一個台灣,兩個醫療世界最近,公視播出《村裡來了個暴走女外科》,改編自劉宗瑀的同名小說,正是描述她在屏東行醫寫照。她每天上下班的路線,都跟運豬車同進同出。「我以為屏東在高雄隔壁,相差不大。沒想到跨過高屏溪,城鄉醫療資源差距超乎想像,令我深受震撼,」劉宗瑀坦言。例如,曾有一名七、八十歲的病人求診,經檢查出是手部長出罕見的骨肉瘤。劉宗瑀對病人說,必須先做核磁共振檢查,再切片,然後做化療。但這一切都是按照教科書上教的流程,非常理想化。實際上,在醫療資源不足的屏東,光是做這些檢查和化療,必須分別跑兩、三家醫院,才能完成全部流程,病人很可能就此放棄追蹤與治療。如果病患有心要醫治,則得跨越高屏溪,到高雄的醫學中心或大醫院診治,搭火車轉公車或捷運,從早上排檢查,等到醫師看診,再回到屏東家中,已是晚上。她也曾遇過15、16歲的年輕人因車禍而嚴重外傷,送進急診室時心跳、血壓不穩定,還內出血,需要緊急開刀。但家屬一聽到要搭乘救護車轉到大醫院治療,就放棄了。「原來,我之前是過著多麼『醫療天龍國』的生活。原來,人的命真有貴賤之分,城鄉差距居然如此大不相同。」劉宗瑀感慨地說。那時深刻體會到離開了大城市,鄉下地方的生命力都很強。如果不是強悍的生命力,根本撐不下去!但由於往返屏東和高雄的路途遙遠,每天來回車程至少要三小時。有時半夜急診劉宗瑀被叫回去開刀,開車時精神渙散,醒來時發現自己竟然將車子開到人行道上,讓她嚇出一身冷汗。最後,她還是決定回到高雄市區的醫院工作。(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9-22 性愛.性福教戰
第一次看色情影片是幾歲?國際研究:逾半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看色情影片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匈牙利籍Beáta Bőthe(貝雅)博士發起全球45個國家問卷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性行為不活躍,相較西方國家性態度傾向壓抑。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匈牙利籍貝雅博士發起、且與全球45個國家研究者共同執行人口學及性生活特徵解構分析的線上調查研究,參與調查者逾8萬2000人,資料蒐集自公元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其中,台灣方面有2685人參與調查,時間是2021年10月至12月,由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林宗瑩、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李芷婷及小兒科醫師蔡孟哲共同主持。成功大學今天發布新聞資訊指出,此調查在台灣端參與研究者中,75%是異性戀,5%是男女同志,9%是雙性戀但以異性戀為主,2%雙性戀但以同性戀為主。新聞資訊中,林宗瑩表示,調查顯示,逾半數受訪台灣人14歲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台灣人性行為不活躍。多數有固定性關係受訪者答覆,過去12個月中發生性關係頻率是1個月2次至3次,甚至1年只有2次至6次,自慰頻率也比其他國家平均少了約10%,相較西方國家性態度傾向壓抑。調查指出,逾半受訪者觀看色情影片或刊物頻率是每個月2次至3次,甚至是每週4次至5次,但從14歲開始接觸色情影片。對性與關係仍處於懵懂探索階段的青少年而言,可能受到影片內容影響而產生偏差性觀念。林宗瑩表示,國外調查研究曾發現,部分青少年因觀看色情影片而產生錯誤觀念,1名青少年只因覺得自己性器官長得與色情影片中主角不一樣,就自行切割性器官而進了醫院。面對當今資訊隨處可得,青少年可輕易使用網路獲得未經篩選的性相關影片,這些資訊未必合宜,甚至可能涉及暴力與偏差行為,即使學校已開始重視性教育,相關影音內容及刊物製作,但可能不會受到青少年歡迎。林宗瑩說,這項調查結果仍無法推及至整個台灣人口,但此調查問卷經過國際性研究調查方法認可,且由台灣端進行轉譯後完成,可開始建立台灣性調查的專業度及資料基礎;受訪者回覆問題的開放直率態度,更增加調查可信度,未來有許多研究面向值得推進。
-
2022-09-21 性愛.性福教戰
全球「性行為」調查 台灣人超壓抑連自慰都少10%
一項遍及全球45個國家的「性調查」問卷發現,台灣人超過半數在14歲就開始觀看色情影片,但是台灣人的性行為並不活躍。有固定性關係的大部份受訪者答覆,在過去12個月中發生性關係的頻率為1個月2至3次、甚至1年只有2至6次,自慰頻率計算也比其他國家平均少了10%左右。參與調查的成功大學醫學院健康照護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林宗瑩指出,台灣人在性態度上與此國際研究中其他國家人民(主要為西方國家人民)相較仍傾向壓抑。受訪者的年齡從18到74歲,問卷中超過一半的人表示觀看情色影片及刊物的頻率為每個月2至3次,甚至是每周4至5次。而平均第一次發生性經驗使得年齡是21歲,而平均有過的性伴侶是3人。19%回覆曾經和非正式伴侶發生性關係,即他們並非交往的對象。其中的3.5%在過去12個月中有過2到6次非正式的性關係。正在關係中的這些回覆者中,62.4%對於他們目前的關係感到特別滿足或大部分的滿足,而70.2%對於和伴侶的性生活感到滿足。林宗瑩對於首度接觸色情影片的年齡平均14歲感到憂心,認為青春期青少年對於性與關係仍處於懵懂的探索階段,在觀看未經保護的色情影片及刊物時,可能受到影片內容影響而產生偏差的性觀念,需要家長與老師們注意。若大人發現孩子們有此現象,可即時指引青少年正確的性觀念,必要時可尋求心理諮商或輔導的專業協助。林宗瑩指出,曾有國外調查研究發現部份青少年因觀看色情影片而產生錯誤觀念的案例,有個國外極端案例就是有青少年只因覺得自己的性器官長得跟色情影片中的主角不一樣就自行切割性器官而進了醫院。面對現今資訊隨處可得,青少年可輕易使用網路就獲得未經篩選的性相關影片,裡頭關於性行為的資訊未必合宜,甚至可能涉及暴力與偏差行為。即使學校已開始重視性教育,也有一些相關影音內容與刊物的製作,但卻可能反而不像色情影音與刊物受到青少年歡迎,家長們應體認青春期兒女對於性的好奇心,關注他們資訊獲得的來源,適時給予正確、健康的觀念引導。台灣在世界大學聯盟的研究發展基金資助下參與了這項跨全球45個國家之人們性習慣的大規模國際科學研究,由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University of Montreal)的匈牙利籍Beáta Bőthe(貝雅)博士發起,和其他45個國家的研究者們一同執行的線上調查研究,進行有關參與者的人口學和性生活特徵之解構分析(www.internationalsexsurvey.org)。台灣部分由林宗瑩、成大醫學院附設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李芷婷及小兒科醫師蔡孟哲共同主持。本調查已由全球超過8萬2000位參與者完成,其中有約2685人來自台灣。林宗瑩指出,台灣在2019年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並於同年通過年滿18歲的同性伴侶可成立同性婚姻關係之審議。因此台灣正努力朝向性別友善的道路邁進,呼應國際潮流。而在本研究中,台灣端的研究參與者中有75%為異性戀、5%為男女同志、9%雙性戀但異性戀為主、2%雙性戀但同性戀為主。顯示台灣在性別友善開始有多元化的情形。
-
2022-03-27 該看哪科.兒科
新生兒死亡率難降 林靜儀:健保別讓醫師「做佛心的」
台灣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行政院院長貞昌去年底公開表示「覺得很慚愧、不該如此」。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今召開共識會議,邀集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師立委邱泰源、林靜儀都到場關切。要降低新生兒死亡率,林靜儀提出六點對策。首先,高危險妊娠產婦生產時,新生兒科醫師到場待命並適時介入,健保都應給付,不該讓新生兒科醫師「做佛心的」。台大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弘傑表示,美國研究顯示,產婦早產時如果有新生兒醫師在場,新生兒死亡風險可減少32%。台灣2019年新生兒死亡率為千分之2.4,顯著高於同樣少子化的日韓(日本千分之0.9、南韓千分之1.5)。今年是虎年,出生數必定下降,還有15萬人就不錯了,如果今年新生兒死亡人數與去年相同,今年的新生兒死亡率只會更難看。若希望今年新生兒死亡率降低到千分之2.3,今年至少得多搶救39個寶寶。新生兒科醫學會「降低新生兒死亡策劃委員會」主委林瑞瑩表示,新生兒科醫師到產房待命或介入,健保都沒有給付。遇到有新生兒需要緊急轉診到醫院,搶救分秒必爭,但緊急救護技術員沒有這方面專業,這時新生兒科醫師就要帶著可以上得了救護車的改造保溫箱,出隊跟車去接寶寶,這也沒有任何給付。周弘傑表示,一大可能原因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寶寶大增,過去數字可看到以2013年為界,近10年來,小於500公克以下的巴掌天使倍增,這些寶寶在新生兒死亡的佔比也在增加。再者是,台灣產婦死亡率近年也持續攀升,1996年僅千分之7.7,2019年卻高達千分之16,2020年高達千分之13。從2004年到2017年,妊娠糖尿病產婦增加了四倍,產婦子癲前症增加了五成。「診間遇到要墮胎的,醫生都會跟她們講一堆,但是願意生的,反而沒有更深入的評估和思考。」林靜儀也感嘆,連人工生殖治療規定必須做的「諮詢評估」,就她自己臨床實務的了解,多半也都只是在談「要花多少錢、做幾次可以成功」,都沒有談多胞胎新生兒可能早產的問題、早產時應如何面對?亞太母胎醫學基金會董事長、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教授鄭博仁表示,產科醫師掌握產婦生產前最關鍵的500天,要減少新生兒死亡率,應該從產前介入做起。可惜的是,台灣目前缺乏生產相關的「品質管理機制」,他呼籲相關政府部門,要針對產前到產後各個環節訂定指標。例如高危險妊娠的「胎內轉診率」是否理想?建立品管機制、做好監測,才能真正有系統地改善新生兒死亡率、提升母嬰健康。林靜儀的第二點建議,是讓「婚、育脫鉤」,想生的早點生,可減少高風險妊娠。第三,林靜儀指出,「家庭教育法」已經通過,要求各縣市的家庭教育中心內部要也專家,協助不知道怎麼照顧新生兒、高需求嬰兒的家庭。這部分家庭照顧,也應該要早些與婦產科醫師、新生兒科醫師的專業做連結。第四,林靜儀建議,「母嬰親善」的政策任務該拿掉了,因為現在幾乎所有的媽媽都已經有母乳哺育的概念,與其花這麼多時間精神去做母嬰親善評鑑,不如把這塊資源挪過來,改投入於高風險家庭的介入。第五,林靜儀說,如果有達到真正的分級醫療,醫學中心剖腹產率高達八成也堪稱合理,不同層級的醫療院不應以同樣的剖腹產率去要求,應該要訂定不同的指標。她也再次強調,醫學中心的新生兒科醫師在高風險分娩過程的待命和介入,應該包括在高風險分娩的給付中,如此一來,兒科醫師也會更願意留在醫院做新生兒科醫師,不會持續流失去診所。第六,林靜儀說,「孕前教育」要提早到國、高中就開始。現在性教育都只會一昧叫人「不要做就沒事了」,到了30幾歲,誰會忽然知道怎麼生小孩?應該要從國高中時就引導學生思考,人生中是否要有生育計劃、生育前應該如何充實自己的心理和身體知識。
-
2022-02-01 性愛.性福教戰
93歲性治療師的12個性愛建議:性生活不應該到了某個年齡就結束
編按:高齡93歲(2022年)的「露絲博士」是美國最有名的性治療師,從80年代起,她在廣播到電視節目大方分享性知識,至今仍然持續活躍於媒體和社交網路。她提醒年齡、更年期都不是性的阻礙,甚至希望在安養院裡可以設計一間「約會室」,讓每個年齡的人都需要被愛撫和擁抱。在民風尚稱保守的1980年代,要在螢光幕前公開討論性愛話題、甚至直接講出性器官名稱,是大多數人無法想像的事。然而,這位露絲博士(Dr. Ruth)所主持的廣播與電視節目「Sexually speaking」從1980年代開始播出將近40年,每集吸引超過45萬名觀眾收看,她透過節目探討正確而健康的性觀念、鼓勵人們不再將性視為遮遮掩掩的禁忌話題,且出版了44本相關著作,可以說是美國最負盛名的性治療師與性教育專家。她笑說,自己可能是第一個公開在收音機裡說出「陰蒂」這個詞的人。身材嬌小、身高不到150公分的她,不僅大大影響了一代美國人對於性的觀念,甚至被稱為「性解放教母」,而直到年過90歲的現在,她仍然在第一線活躍。露絲以提供坦率而有趣、熱情開朗但尊重個人的建議聞名,她獨特的幽默感和談話魅力,讓她總能自然不扭捏地討論這些敏感話題。出生在猶太家庭的她說:「在我們的信仰和教育中,性從來不被認為是一種罪過或羞恥。」逃過納粹屠殺的孤兒 為別人做些事證明活下來的意義總是笑容可掬,看起來就像是鄰家奶奶的露絲,其實有著頗為坎坷的的童年經歷。1928年她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的猶太家庭,為了躲避納粹的追捕,父母在二戰時想盡辦法將這個唯一的孩子送到瑞士的兒童之家,自己卻難逃被屠殺的命運。她說:「我就是大屠殺下倖存的孤兒。」戰後她輾轉來到了巴勒斯坦、以色列和巴黎,甚至曾加入猶太地下組織擔任狙擊手學習射擊,因此差點被炸斷雙腿。她在1956年來到美國並定居曼哈頓,先後取得社會學與教育學的碩博士學位,然後接受了7年性治療師的專業培訓。1980年,她得到在紐約市一個廣播電台主持談論性教育的機會,這時她52歲。她曾在訪問時說:「那時我並不知道,自己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會是談論性高潮和勃起,但我的確明白自己必須為別人做些事情,好證明自己活下來有意義。」在她主持的廣播和電視節目中,她除了傳達正確的性知識——負責任及安全的性行為、如何防治性病傳播,破除種種錯誤觀念和迷思,也強調無須對性愛感到罪惡或羞恥:它不只帶來愉悅與快感,也是增加伴侶間信賴與親密感的絕佳方式之一。她不忌諱在大眾面前討論性愛話題,但當有人開玩笑地問她對於「人獸交」的看法,她沒有感到困窘或被冒犯,而是幽默地回答:「我不是獸醫,下一題。」輕鬆化解尷尬場面。孤獨盛行的現代 更需要面對面交流與親密感除了在公眾媒體上大方討論性愛話題,露絲也長年支持推動同志權益、尊重不同性向,「對我來說,只要2個成年人在他們的家裡保有隱私且彼此同意,任何事都沒有正常或不正常的分別。」她如此說。而在愛滋病還被視為世紀絕症的年代,她也公開鼓勵愛滋病患者勇敢接受治療,且不應受到歧視。「我們對這個疾病的了解可能還不夠,但每個人都必須受到尊重。」而隨著媒體使用習慣的改變,82歲時她也在年輕人愛用的推特上開了官方帳號(目前有超過10萬人追蹤),經常在推特上發表各種幽默語錄。比如她在黑色星期五購物週期間發的這條推文:「與其在漫長的隊伍裡等待結帳,不如多花點時間和你的伴侶待在床上!」在性知識不普及的年代,人們的疑問可能是前戲的進行方式、女性如何到達高潮,或是如何解決男性不舉等「技術層面」問題。這些疑問如今可能已經有了答案,但現代人面臨的問題卻可能在更根本的層次: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或人際聯繫。「這不僅是性方面的問題,而是在許多人的生活中,甚至沒有稱得上重要的其他人存在。」露絲認為,現在人習慣什麼事都透過3C產品進行,而忽略了面對面的交流,「我們花愈來愈少時間專注於彼此的關係,以及對方的需求、興趣是什麼,而是一直在看手機。」她也對於現代人因為過於忙碌而減少性愛頻率感到懷疑,「性愛是件美好的事,值得我們為它找出時間,在人生中保有更重要的位置。」90歲的幸福秘訣:保持健康、做喜歡的事許多人好奇,她為何能夠在90歲後的高齡,仍然保持充實而幸福的生活?露絲回答:首先她很幸運地擁有健康的身體,另外一個秘訣則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是喜歡自己正在做的事。她會和年輕人一起聽搖滾音樂會,看歌劇,也仍然持續在大學教書、演講。「雖然因為身體的老化,有些年輕時能輕鬆完成的事現在可能做不來了,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法再享受生活,當然——性愛也是。」露絲博士12個性愛實用建議以下則是露絲博士的12個關於性愛的實用建議:1. 我們不是複製人,不需要跟所有人在同時間、每週做相同次數的性愛,只要雙方都能夠適應接受就好。2. 其實在出門晚餐前做愛真的蠻不錯的。3. 不需嫉妒伴侶的性幻想對象,這是大錯特錯!當伴侶在一起多年之後,適度的幻想可以說是激發慾望的重要關鍵,但話說回來,這也不需要和對方分享就是了。4. 如果你總是在等待對方給予高潮快感,那麼你可能要經常失望或等待了。這需要透過彼此的互動和默契而達成。5. 你的性生活不應該因為到了某個年齡就結束。6. 男士們若想要擁有更好品質的精子,不妨多吃些核桃。7. 偶爾放下螢幕,去認識活生生的人。8. 美好的性愛體驗需要足夠的時間:包括結束後的親密擁抱和溫存。9. 擁有愉悅和活躍的性生活,有助於減輕更年期的症狀。10. 我希望在安養院裡可以設計一間「約會室」,可以像旅館一樣掛上「請勿打擾」的標誌,每個年齡的人都需要被愛撫和擁抱。11. 如果你喜歡自己的身體,你的伴侶也會有同樣的感受。12. 很累的時候就別做愛。對有了年紀的人來說,最佳的性愛時間可能是在一場充足的睡眠之後。資料來源/The Guardian、Banger.jp、marie claire原文:年齡、更年期都不是阻礙!93歲性治療師的12個性愛建議:孤獨時代愈需要親密感
-
2021-09-19 新聞.元氣新聞
私密處是女人第二張臉 國內首間婦科美學診所開幕
全國第一間整合女性身心的私密健康照顧診所於今天成立,婦科名醫、台北秀傳醫院執行院長鄭丞傑表示,婦科私密領域的健康照顧涵蓋了婦產科、婦女泌尿科和肛門外科,在歐美國家逐漸形成婦產科次專科領域,叫做「婦科美學」(gynecological aesthetics),解決女性朋友從青春期到產後、更年期、停經期等問題。鄭丞傑表示,該診所的核心理念為「當妳的閨蜜」,除了婦產科醫師照顧女性私密健康,還提供性諮商、性治療,成為國內第一家整合了身心照顧的「婦科美學」診所。「私密處是女人的第二張臉」鄭丞傑說,從青春期發育開始,女生私密處問題伴隨一生,從美觀氣味顏色,至先天異常、產後的局部恢復、產後尿失禁、痔瘡、產後下腹部鬆垮、妊娠紋、大齡女子生育功能檢測、卵巢老化功能檢測與預防、萎縮性陰道炎、陰道痙攣症、性交疼痛、性欲低落,以及等更年期障礙,希望透過「婦科美學」全方位照顧18到88歲的女性整合性的私密健康。目前看診婦科醫師均為女性,不過,部分患者希望由男醫師看診,鄭丞傑表示,絕對沒有歧視男性,事實上,男性也有私密問題,為了照顧婦女朋友的男朋友或丈夫,該診所將邀請泌尿科醫師,一起來照顧男性的私密健康。鄭丞傑表示,該診所與台灣性教育學會舉辦「造福雙百位女性」公益活動,一為提供一百個可以改善產後尿失禁及加強骨盆底肌肉收縮能力的「G動椅」免費體驗療程,一為在女性私密保養品牌贊助下,提供免費施打九價子宮頸疫苗,攜手做公益一起呵護女性健康。台灣性教育學會理事長鄭其嘉表示,許多女性對於私密處的健康問題,因為不好意思而羞於求助,提醒女性應該更重視私密處的健康保養和照顧,加強性健康的教育,這樣才能有助於女性的身心健康。今天特別到場祝賀和鼓勵的監察委員陳景峻表示,他是醫學的門外漢,但是特別欣賞鄭丞傑的醫德醫術和對普羅大眾做健康教育傳播的能耐,這次看到他鋪陳了這樣的一個舞台,讓年輕一輩的醫師來發揮,來照顧婦女的私密健康,同時又做了公益活動,表示非常敬佩。
-
2021-04-25 新聞.元氣新聞
童年遭性侵 一輩子不會「好」
「時間無法帶走傷痛」,童年經歷性侵害被害人會伴隨創傷成長,一輩子沒辦法「痊癒」;兒少權心會指出,年紀愈小受侵害,創傷影響愈深刻,有受害人案發過後卅年仍無法釋懷,也有個案聽到烏鴉叫聲會昏倒,只能輔導她們「和創傷共存」。兒少權心會直言,童年曾遭受性侵的被害者,常會將現有情境和過去創傷連結,甚至出現自殺或自殘,社會應建立「創傷知情」概念,司法體系應多些「人味」,避免讓被害人二度受傷,且必須鼓勵學校通報,增加性教育課程。心理師黃怡禎說,兒少性侵被害者對人性嚴重不信任,間接造成社會適應問題,也難以投入一段親密關係,因為最親家人都能傷害自己,如何相信陌生人,「這是根本性的破壞。」曾有輔導個案在捷運上被人從後方撞一下就昏倒,也有個案聽到烏鴉叫聲會昏倒,因為現有的刺激讓她們重現過去的創傷。黃怡禎說,很多當事人首次接受諮詢時會問「我什麼時候會好」,迫不及待想把創傷從記憶中刪除,但兒少性侵經歷會影響一輩子,難以「痊癒」。據統計,每周輔導一次、至少要七至八個月,才能接納創傷對自身生心理的影響。輔導個案距離受侵害時間長,部分受害者長達十年、廿年以上仍深受創傷影響;輔導對象中年紀最大約五十多歲,距離小時候創傷已卅、四十年,甚至對方已死亡仍無法釋懷。秘書長李姿佳說,這也是兒少性侵和成人性侵不同之處,成人了解對方行為是錯的,也有地方投射憤怒,較容易抒發情緒和傷痛,但孩子不懂性和關係,也被告知不能說,只能一再隱忍,讓創傷影響大半輩子人生。
-
2021-02-09 養生.家庭婚姻
丈夫失去功能 「婆婆殺了我」名列10大情感教育事件
台灣性教育學會與華人情感教育教育發展協會昨天舉行記者會公布2020年台灣十大性與情感教育事件,去年8月在社群媒體瘋傳的「婆婆殺了我」新聞名列第十名。協會評析,事件中的丈夫,也就是媳婦的先生、婆婆的兒子,應扮演最關鍵角色,此事件凸顯很多家庭中失去功能的丈夫角色。去年8月,一名張姓女子寫下名為「我的婆婆殺了我」的文章,三小時後被發現在家中自殺。張女婆家未通知娘家過世消息,娘家家人想查看張女手機,還被婆婆要求「簽借據」並在三天內歸還,更對娘家提出「不許接觸張姓女子遺體」等無理要求,引發公憤。華人情感教育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文昌表示,婆媳問題的本質是夫妻問題加上母子問題,當中最關鍵的角色是「丈夫」。姻親關係應由夫妻雙方共同面對,無論是媳婦對公婆、女婿對岳父母,遇到任何感覺不舒服的狀況、情緒,除非自己覺得無所謂,都應該找機會和另一半訴說,並商量如何因應,而非讓自己單獨面對。張文昌分析,依張女對婆媳關係的陳述,明顯感受到張女的壓力、焦慮與無力感。這樣的心理狀態,與張女相處互動理當最多的丈夫,卻未能了解與重視,也無法發揮支持妻子的功能。張文昌說,婚姻關係穩定的前提是兩人的獨立自主與成熟度,婆婆的意見可以參考,但絕不能成為家庭事務的主導者與決定者。當婆媳衝突發生時,丈夫應委婉告訴母親應有的原則與界線,而非任憑妻子壓抑情緒、受盡委屈。至少也要讓妻子休息、放鬆,不用再面對咄咄逼人的婆婆,或替妻子尋求心理諮商資源。談到結婚生子,「生不如死!新生兒跌破17萬」也名列去年十大情感教育事件第三名。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詹昭能表示,不婚或不生的國人漸增,反映婚育價值觀改變。過往調查發現,「婚姻與家庭的意義與價值」是國人結婚與否的最重要關鍵因素;「養兒育女的意義或價值」也名列生育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呼籲我國落實愛與被愛的情感教育,重振婚育和家庭價值觀。昨天記者會公布的十大情感教育事件包括通姦除罪化、長榮女大生命案、生不如死!新生兒跌破17萬、滿18歲可自主結婚、豬揚變色、高雄少女失聯案、丁允恭辦公室淪砲房,挨批劈腿及逼墮胎、王建煊打造理想長照機構「天使居」照顧無子長者、台版N號房事件、婆婆殺了我。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11-03 養生.心理學解密
貼身內衣物常不見要警覺!諮商心理師:「戀物偏好者」常在固定的地方偷竊
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提到,也因此,一旦男人在性愛上面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嚴重的「性焦慮」,為了降低焦慮感,男人會嘗試各種不可思議的方法,甚至養成「危險的性偏好」的習慣。危險的性偏好(Paraphilic Disorder)指的是,「性對象」和「性目的」的不恰當。有「危險的性偏好」的人會重複下面這些行為以引起性興奮:* 戀物者迷戀非人類的物品。* 會為自我或他人帶來痛苦或羞辱。* 性的對象是小孩或其他不為一般所接受的對象。* 有性偏好的人百分之九十五是男性。* 一旦形成偏好,會表現出極穩定的「性趣」。* 有性偏好者跟社會的關係多半很疏離。* 性偏好者普遍給人不成熟感。* 性偏好者很多有性功能障礙。 有戀物偏好的人必須透過某種「無生命」的物品,才能引發性興奮或性高潮他們缺乏和真實的人產生性快感的追求熱度,反而對「所戀物品」懷著高度的興奮感,而且時間持續六個月以上,反覆對「所戀物品」出現強烈的性衝動及性幻想。倘若他們所戀的是異性的衣物,戀物癖者通常會穿戴那些衣物自慰,或從事性行為。他們大多是異性戀者,對自己的生理性別不會有認同的問題。 曾有戀物偏好者靠著一根長長的竹竿,到處偷竊女性的貼身衣物,由於他幾乎每天都在固定的地點竊取女性內衣,早就被監視器拍下臉孔,警方依照線索,循線逮捕到他。而「被戀的物體」,最常見的就是女性的貼身內衣,此外,襪子和鞋子也是戀物癖者的所愛。 在台灣曾看過有戀物偏好者對女性高跟鞋有特殊愛好,常常潛入公寓偷竊女性住戶的高跟鞋,數量多達五百多雙,由於數量實在太多,他還特別挪出家裡的兩個房間來堆放偷來的鞋子,直到警方上門查詢,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媽媽對這樣的狀況卻毫不知情,可見母子關係有多疏離。林萃芬說,曾經有在外租屋的女學生的貼身內衣物常常不翼而飛,詢問我該怎麼處理比較好?而當我請她去報警的時候,女學生認為,反正這些貼身衣物找回來也不敢再穿,就不用如此麻煩警察先生了。這樣的想法有可能將自己置於險境而不自知,因為從剛剛提到的案例中就會發現,戀物偏好者常常會在固定的地方偷竊,萬一哪天不期而遇可是很危險的。更值得擔心的是,戀物偏好者常常藉由性幻想滿足性慾望,所以,很可能「你不認識他,而戀物偏好者是認得你的」,要是有一天幻想已經無法滿足他,而直接來找你的時候,還是有潛藏的危險性。 性偏差行為者的心理特徵性偏差行為者通常比較年輕,社交技巧不足,比起同年齡的人,較少有與異性交往的經驗,特別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技巧,他們普遍缺乏循序漸進培養親密關係的能力。此外,不健全的親子關係,連帶也會造成不成熟的人格發展,他們也經常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和無法勝任感。性偏差行為的人對自己的感受多半是極度嫌惡的,既討厭自己的偏好,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性偏差行為的人往往缺乏正確的性知識,他們對性充滿好奇,卻又沒有適當管道了解健康的性知識,於是便透過不健康的A片吸收到錯誤性知識,在行為上有樣學樣,漸漸形成扭曲的性價值觀。 但遺憾的是,在台灣要推廣不同年齡層的性教育,一直遭到社會大眾的誤解,事實上,性教育不止是探討性生理與性行為,或只是論談兩性行為的狹隘範疇,而是一種人格教育、全人教育,教導我們如何做一個適應社會的男人或女人;更教導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身心狀況,同時尊重別人的身體自主權,有健康的心理才有可能經營幸福的親密關係。(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
-
2020-10-29 性愛.性福教戰
心理學家:性冷淡,其實是女人潛意識中的報復行為!
性冷淡(sexual indifference)即性慾缺乏,對正常性生活不感興趣甚至是排斥,一般而言,男性與女性均可患上性冷淡,不過以女性居多,尤其是在已經結婚生子的夫婦之間,女性性冷淡的發生率是男性的兩倍以上。那麼,為什麼有的人會對性行為不感興趣,而已婚女性又為什麼更容易性冷淡呢?在醫學上,性冷淡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比較罕見的缺乏性快感,另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對性生活沒有興趣(即性慾低下)。前者可能與生理性疾病有關,而後者則主要是精神心理科的範疇。在心理學上,性冷淡的原因主要為精神壓力大、縱慾過度、夫妻關係矛盾與性知識缺乏。而對於已婚或者已經生育的女性而言,夫妻關係之間的矛盾與認知差異是導致性冷淡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學家認為,性冷淡其實是女性對於婚後生活不滿意的表現,這種對性生活的拒絕更像是一種潛意識中的報復而導致無性婚姻。無性婚姻是什麼?專家定義,夫妻的性生活,一年少於十次就是無性婚姻狀態(倘若雙方都覺得這樣是舒適的、可接受的,那就不算)。Maureen McGrath在TED talk討論無性婚姻,觀看數已超過1900萬人次,她提到一項針對已婚人士的調查,75%的受訪者對於他們的婚姻感到滿意,但超過50%的人對於性生活感到不滿。為什麼我們在婚後不做愛了?講者Maureen拋出疑問,處於一段長期關係,性生活確實可能變得無聊。人的大腦中含有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PEA)俗稱愛情物質,婚後一兩年,苯乙胺就會隨著作愛頻率直直下降,這也是為何許多專家與醫師都認同「溝通」是維持良好性生活的關鍵。你會和老公/老婆討論性嗎?為什麼避而不談?最常見的就是以下幾種心理:1. 性行為是骯髒的、性慾是可恥的,男人喜歡做愛就是色情,女人喜歡做愛被稱為蕩婦。我們在生活中不乏性的訊息,但對於性「健康」的訊息卻總是太稀少。2. 我不排斥性,但我覺得性應該是隨機發生的,不需要被拿出來討論,就算我想要,我也從來不會主動說,比起性,還有其他更重要,更值得被討論的事情。3. 根據佛洛伊德,許多男性會有不自覺的「聖母-妓女」情節,以張愛玲的紅玫瑰與白玫瑰舉例,在結婚之前,男性會強烈受到紅玫瑰類型的女人吸引,但是婚後,他們會自動減低與伴侶做愛的頻率,甚至在妻子懷孕、生小孩之後,妻子多了「母親」的聖潔形象,男人無法將「孩子的媽」與性連結在一起。4. 高壓的工作與生活讓人喘不過氣,上下班、帶小孩已經筋疲力盡,睡覺時間都不夠了!前面3點都跟不及格的性教育,以及普遍的社會價值觀有關,人們從小被教導要壓抑自己的慾望,要有教養,所以人們抗拒性,是因為害怕被性驅使而表現失控,失控之後人們多半會覺得脆弱、羞恥。(不論你是避而不談、忽略、批判、覺得噁心都算是一種抗拒的表現)試想,我們有時候是否更害怕對枕邊人透露自己內心的感受,或是展現不同以往的一面呢?此外,還有學者認為,「無性婚姻」有時候是來自於伴侶「無聲的抗議」或是主控與被控的角力。舉例來說,如果你讓我有所不滿,那今晚就分房睡,又或者透過伴侶每次主動求歡,同意或拒絕的那一方感覺掌控了這段關係。感情好的夫妻,也可能有無性婚姻的困擾為什麼關係良好,不一定為兩人帶來更多的激情?心理治療師Esther Perel提出慾望與親密兩者是互相牴觸的說法,親密代表「已知、熟悉、安全」;慾望卻朝向「未知、陌生、危險」。舉例來說,我很愛巷口的那家雞肉飯,但是不代表我想去光顧,反正它一直都會在那裏,今天明天有沒有吃都沒差,久了我跟那一家雞肉飯就漸漸少了聯繫,反而遙遠的新餐廳就莫名吸引人。2015年有關抱怨婚姻的Google搜索字統計,「無性婚姻」大幅領先「不幸婚姻」和「無愛婚姻」,國外甚至有頂思族(DINS,Double Income No Sex)這個字眼,指的是雙薪家庭,過著無性生活的夫妻。這與現代人忙碌高壓的生活型態有關。無性婚姻又怎樣?可能會有這幾種結果:1. 低自尊:長期被拒絕的那一方自尊心降低,沮喪,質疑自己不被愛,不夠有魅力。2. 肉體或精神出軌:除了自慰行為,伴侶有可能透過網路電愛或在現實中與他人發生關係。3. 離婚:在Google搜尋無性婚姻,後面緊接著就是離婚,可見無性婚姻有多傷,無性伴侶確實有更多理由認為婚姻不快樂而考慮離婚。4.沒事:如果兩方都覺得柏拉圖式的相處很自在,那麼無性婚姻也不一定會造成任何問題。無性婚姻怎麼解?你可以試試看這樣做:1. 跟你的另一半溝通而且要盡快,不要糾結於沒談過,可能對方也很想討論但跟你一樣難以啟齒呢!親密關係的溝通可以讓兩人更緊密,在建立信任感的過程中,自我揭露與交換想法是很重要的,就像你要一層一層的剝開洋蔥,雖然會流淚感到脆弱,但唯有這樣做,你才能知道洋蔥的味道。2. 一起計畫性生活婚後除了拚做人,單純的為了享受性生活而制定計畫,反而有可能會激發出新的火花,或是更了解對方,性生活是可以經過分享與練習而更進步的。3. 尋求專業建議其實現在婚姻諮商越來越普及,例如,你不解對方為什麼總是喊累就推託了、討論之後兩人對性的需求不一致,那就可以試試看專業的諮詢與協助。否則,無性婚姻一旦變成常態,夫妻就會越傾向維持現狀,拖了太久想要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參考資料:No Sex Marriage – Masturbation, Loneliness, Cheating and Shame | Maureen McGrath | TEDxStanleyPark
-
2020-09-13 新聞.健康知識+
丁允恭不戴套反怪女方不吃藥,廣告小妹看不下去傳授這招
近來前總統府發言人丁允恭劈4女、逼前女友墮胎新聞上遍各大新聞版面,引起許多人的撻伐,被網友罵爆渣男;甚至因性行為時不愛戴保險套,要求前女友做子宮避孕器手術配合其喜好,並要她吃避孕藥增加避孕率;但前女友還是懷孕,而首度發現她懷孕時丁表示「妳和妳的孩子會成為我人生阻礙,要是有妳們,我的人生就毀了,妳要看著我毀掉嗎?」以這樣的理由逼前女友墮胎3次。對此網路紅人「廣告小妹」看不下去,在臉書發文撻伐:一個懼套丁,釣出一堆事前藥的盲目信徒,試圖把墮胎責任推給女記者。呃,嗯,啊,手法之拙劣,看不下去。美國的 Planned Parenthood 機構在全美各州有設立醫療中心,也有在校園推廣性教育,我受過他們的人員培訓。培訓過程中,不斷被提醒保險套的重要性。單論避孕有效率、CP 值、方便性,最高的還是結紮(99%+ 且永久)。能與結紮媲美的,是保險套 + 事前藥組合套餐。Planned Parenthood 列出各項避孕方法的有效率,保險套是 85%,事前藥是 91%。6% 的差異固然重要,懂數字的人都知道要選擇前者。但是,保險套不可被取代的是其防治性病和愛滋病毒的功用。以懼套丁的案例來說,最大問題不是避孕,是他除了女記者,也與前妻及其他女子存在親密關係。美國國中生都知道,當有 multiple partner 時要做什麼?要戴套啊啊啊啊啊啊啊。渣渣如 Ross、資深玩家如 Joey,還知道要戴套。堂堂一總統發言人,怕套怕得要死。女記者該做的是隨身攜帶保險套,盯著懼套丁戴好戴滿。與渣渣打砲,防病防毒防懷孕缺一不可。只談避孕不談前者,是模糊焦點。戴套是三者皆可顧,事前藥辦不到,事後藥更是不智的選擇。可惜這些都是後話。在她第一次被迫墮胎後身心俱疲,連工作都受影響。她的精神狀況欠佳,最後遭到整個媒體業的封殺,慘澹離開她喜愛的產業。當一個女子受到如此折磨判斷力下降,還將避孕責任歸咎於她,好意思?女性已一肩扛起生育風險和痛楚,若被渣渣感染性病治癒率又低於男性,憑什麼連避孕都是女方責任比較大?只負責射精的生物卻能瀟灑脫責?「妳要保護好自己啊」,保護好自己就是盯緊渣渣做到他該做的,而不是什麼責任都包山包海。事前藥發展到第四代,相對安全許多,還伴隨著各種調理好處。But,藥就是藥,它不是保健品,不然為啥它需要處方簽?何況保健品吃多了,還會有問題呢。服用前還請洽詢醫師,切記切記!避孕方法小整理:1.避孕率最高的是結紮(99%+且永久)。2.事前避孕藥有91%的避孕率,若再搭配85%避孕率的保險套,避孕率能媲美結紮。3.雖然保險套的避孕並非百分百(85%避孕率),但保險套不可被取代的是其防治性病和愛滋病毒的功用。4.而目前事前避孕藥已出到第四代,對女性的身體危害相對安全許多,但畢竟是「藥」,食藥署提醒,第一次服用時還是建議請醫師先行評估後,由醫師替您開立最適合的口服避孕藥,以降低副作用發生的機率,服藥後也應定期追蹤檢查,確保長期服藥的健康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