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不安全性行為後,有民眾會選擇吃「事後避孕藥」作為緊急補救措施。事後避孕藥屬於處方藥,必須要有醫師處方箋才能購買,但考量其服用具時效性又有副作用,因此其是否應該改為「非處方藥」一直是外界關心重點。醫師表示,最常見求診詢問事後避孕藥的原因是保險套破掉,其他常見原因也有安全期算錯、不幸遭性侵、誤會事後避孕藥是常規避孕方法等。
一位不願具名的黃姓女子說,事後避孕藥沒這麼難買,到藥局直接告知要買事後避孕藥,一張百元鈔就能搞定,男友也仗著事後避孕藥非常好取得,時常在排卵期嘗試闖關,讓她只能吃藥避孕。
藥師公會副發言人王明媛表示,事後避孕藥的原理是在性行為過後短時間大量補充體內黃體素,讓大腦以為身體已經懷孕而達到避孕效果。使用時機最好在發生性行為的72小時內,可以透過服藥減少墮胎發生。
國外轉類性行為未氾濫 且墮胎藥比避孕藥更傷
藥師公會理事長黃金舜說,食藥署曾經公告事後避孕藥變成「指示用藥」,不需要醫師處方就可以購買,但最後因為有團體反對而喊卡,當時顧慮是怕性行為氾濫,但其他先進國家如美國、英國都已經把事後避孕藥列在非處方藥,並未發生性行為氾濫狀況。再者,墮胎藥的風險更高,政府應該思考「事後避孕藥」是否仍應該歸類在處方藥,讓民眾取得更便利,對女性的保障也更多。
王明媛說,服用事後避孕藥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或是不正常出血等狀況,而這些副作用難以事先預防,但通常一段時間後會消失。她也說,約一成民眾在服用後會出現第二次月經週期時間亂掉,但是臨床上事後避孕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機率其實相當罕見,安全性還算高。
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說,我國當時把事後避孕藥歸在處方藥是考慮會有藥物濫用、民眾不避孕的狀況發生。但現在時空背景已經不同,多數民眾都會使用保險套,避孕觀念已經提升,墮胎率也大幅下降,原先的憂慮已經不存在,且部分診所周日不開業,容易讓使用黃金時間錯過,因此可以重新思考是否讓事後避孕藥變成非處方用藥。
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照表示,台灣就醫方便性高,服用事後避孕藥可能會出現出血、頭痛、不正常出血等狀況,就算藥局可以買到事後避孕藥,也應該要先跟醫師討論使用時間點及成效。
食藥署副署長陳惠芳表示,有關事後避孕藥可否轉為指示藥,有諸多因素須考量,例如現行社會對於兩性關係的資源是否已具該類產品轉類之準備,民眾是否已有健全性教育方面的知識等,目前尚無法單就藥品的安全性評估轉類的可行性。
(責任編輯:周佩怡)
延伸閱讀:美核准首款非處方避孕藥 台引進難又不可找代買/她們要避孕藥2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