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1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1-01-0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發燒感冒腹瀉,到底何時會好?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介紹「急診處」的功能與實況。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介紹急診處如何分辨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幫忙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情況到急診處尋求醫療是合宜的」;一位對急診處頗有經驗的社會人士由病人的立場,分享他對急診處運作的了解,說明怎樣決定自己或家人是否需要緊急送到「急診處」才能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最後由另一位急診專科醫師說明一些讓病人自以為「急症」的可能原因以及處理辦法,以避免到了急診處,非但得不到自己以為應該得到的緊急治療,反而在急診處空等、焦慮、受氣。我們期待不久可以收到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急診處的經驗,促成醫病之間更理想的互相了解。「醫生,我發燒合併全身痠痛…… 」 「我覺得頭重腳輕,全身沒有力氣。」 「我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很不舒服。」這些症狀主訴,是一般診所或急診室常見的情景之一,在醫生診視過後,通常會診斷為感冒、流感、若是合併腸胃道症狀,如輕微腹瀉,腸胃型感冒也是常用的俗稱之一。要知道,傷風感冒其實是各種病毒所導致的症狀組合之一,而不同種類的病毒會導致不同的症狀組合。舉例來說,感冒最常見的鼻病毒,會導致喉嚨痛、咳嗽、鼻塞、流鼻水等,而每年均有疫苗的流感病毒,則是以高燒,乾咳及全身肌肉痠痛為表現。除此之外,上吐下瀉、合併輕微發燒可能是諾羅病毒或輪狀病毒導致的病毒性腸胃炎,若是就診時只有發燒,沒有任何附屬症狀,即便在詳細的診治之下,也很難斷定造成發燒的病毒是哪一隻。不過,這些常見的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病症,在醫學上多屬於自癒性,也就是隨著自然病程發展,大多數人都能順利痊癒。因此常常會有民眾感冒發燒換了三四家診所,最後到大醫院的急診室掛號才痊癒,其實,並不是因為大醫院的醫術比較高明,而是因為在往返奔波的期間,感冒病毒已經走完自然的病程,正好在第五天的時候痊癒。換句話說,對抗病毒真正的武器,是靠前端的預防,以及自身的免疫力。若不幸中標,醫療上的藥物多是以症狀控制,減少不適感為主。當然,有通則就會有例外,病毒感染也有較嚴重的時候,例如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在初期的發燒症狀以後,可能會進入肺部廣泛發炎及呼吸衰竭,而即便是流感病毒,少數的病人也會合併重症,產生心肌炎或肺炎,甚至有插管入住加護病房的需要。除此之外,病毒感染後也有一定的機會導致續發性的細菌感染,因此症狀持續加重時,還是需要特別留意並主動就醫。那究竟對一般民眾而言,感冒需不需要看醫生?在日常生活可以維持,食衣住行不受影響的前提下,感冒症狀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就醫,不需立刻到急診室。反之,如果吃不下飯、下不了床、沒力氣上廁所,代表疾病已達一定的嚴重程度,就算是小感冒也可能產生大問題,還是需要到醫療院所就診評估才行。總而言之,傷風感冒泛稱各種病毒造成的發燒及上呼吸道症狀,最好的對策是透過戴口罩勤洗手來預防。行有餘力之餘,則可以閱讀各種保健知識及常見疾病的衛教須知,妥善做好健康管理及自我保養,也能有效地減少罹患感冒或輕症感染的機會。而若不幸染病,也記得要做好個人衛生,避免散播病毒,並且依自身症狀決定是否在家觀察或及早就醫,以保健康平安。
-
2021-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低溫猝死?彰化縣4長者送醫到院前無呼吸心跳
寒冷來襲,全台急凍,彰化縣消防局統計,今天凌晨到中午為止,彰化縣共有4名老人因天冷送醫OHCA(到院無呼吸心跳),但消防局表示,雖然無法無非判定是否與天冷有關,但因會持續低溫,呼籲民眾尤其是老人家應做好保暖,以免引發心血管疾病。這4名OHCA長者年齡從73歲到89歲,有3人住彰化市、1人永靖鄉。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提醒,老人家、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在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冷風來了,氣管、血管容易收縮會引起不適,目前有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會有比較保暖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用對暖暖包、電暖器嗎? 保暖NG行為原來這麼多
寒流來襲,氣溫急凍,民眾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常以電暖爐、電熱毯等電器,甚至貼身使用暖暖包等各種方式保暖、取暖,但是彰化縣消防、醫師警告,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連日低溫,各地屢傳猝死、中風、車禍,民眾為了抗寒取暖,還有橡膠熱水袋、不鏽鋼水龜、煤油懷爐、電暖爐、電暖扇、電熱毯、電熱水袋、暖暖包、暖暖蛋等,甚至有些民眾使用吹風機等,但一些NG行為,則容易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喝酒暖身也似是而非,謝貝尤說,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在電器方面,謝貝尤指出,像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因長時間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至於常見民眾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民眾,拆開後先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使用時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睡覺時候就記得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謝貝尤說,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謝貝尤提醒,老人家、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在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冷風來了,氣管、血管容易收縮會引起不適,目前有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會有比較保暖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避免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應養成5不1沒有原則─「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溼汙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沒有安全標章不買不用」的正確用電習慣。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三高患者寒冬保命三招 「不泡湯、不過飽、不喝酒」
寒流來襲,氣象局持續發布低溫特報,每年連續低溫都會增加發生心肌梗塞、急性腦中風的機率,醫師指出,三高患者特別容易在寒流來襲時,發生心肌梗塞、腦中風,三高患者除了要注意保暖以外,有三件事千萬不能碰,不泡湯、不過飽、不喝酒。輔仁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暨輔大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王宗倫表示,氣溫驟降,血管內的平滑肌會隨之收縮,對於三高患者、年紀大的民眾而言,血管收縮很容易提高血壓,若遇到血管中有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就會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王宗倫表示,每年寒流來襲,許多民眾會選擇去泡湯,對於三高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溫差容易變化太大,血管因泡湯而放鬆,流到周邊血管,當泡湯起身時,會散熱更快,反而器官失溫,原本血管狹窄的民眾,就會出現缺血現象,臨床也常會有泡湯後昏倒,或是泡湯後遇冷中風的案例。再來就是,寒流時,民眾也很喜歡吃火鍋,飽餐一頓後,全身熱呼呼的,其實也是血管放鬆的時刻,一旦離開火鍋店,又遇上冷空氣,血管一樣快速收縮,容易引起心肌梗塞與中風。最後則是飲酒,天冷時常會有「喝酒暖身」的想法,王宗倫說,喝酒一樣會使血管放鬆,與上述二者引發中風的原因一致。王宗倫表示,天冷一定要適當的穿衣保暖,家中若沒有暖氣等,也建議採取洋蔥式穿法,避免出入溫差過大,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他提醒,若因為天冷引發心肌梗塞,最典型症狀為「心臟出現壓迫感」,就像是平躺時胸口有五公斤重的重物壓在胸前,有人患者會形容「心臟好似被捏著的」,又或者有些會以嚴重心悸、冒冷汗作為表現。但也有部分的患者是以不典型症狀作為表現,如肩膀痛、上腹部痛、牙齦疼痛導致,王宗倫提醒,若本身是三高患者,當天冷出現類似症狀時,要提高標準檢視,盡可能就醫求助。若引發的是腦血管阻塞,即腦中風,初期症狀為口歪眼斜,講話不清大舌頭,四肢中有一肢體沒力氣,若是阻塞處在小腦,則會出現「喝醉酒」的暈眩感,呼籲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
-
2021-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今晚K.O「霸王級」寒流!醫師、料理網紅教這樣做
冷空氣襲台,好發心血管疾病,今晚又有新一波「霸王級」寒流到來,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鍾伯欣建議,需特別注意「上半身」保暖措施;除注意保暖,料理網紅Amy推薦時令料理「羊肉蘿蔔湯」,適合全家老小溫補身體。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今天至週六(1月7至9日)冷空氣增強,強度接近寒流等級,台南以北及東北部地區低溫僅8至10度,加上水氣偏多,北台灣降雨情況明顯,體感溫度會較實際溫度更低。Amy表示,三高患者不適合吃薑母鴨、藥膳等料理,推薦「羊肉蘿蔔湯」,很適合全家一起溫補身體;羊肉燥熱,蘿蔔偏寒,兩者中和彼此性質,配上「不剔皮的薑片」溫和不上火,很適合全家大小一起享用,抵禦寒流。當氣溫度驟降或溫差過大時,易引發血管收縮,容易造成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病人血壓突然升高,進而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的機會。鍾伯欣表示,前幾日跨年時天氣寒冷,明顯發現平常高血壓控制穩定者血壓有升高趨勢;心血管疾病發作機率提升,不管是急診、門診數量均有明顯提升。鍾伯欣呼籲,民眾大多沒想到有這麼冷,所以忽略保暖重要;如今今晚又有新一波寒流到來,「保暖」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上半身,若頭髮較少,建議一定要戴帽子保暖。此外,男性跟女性最大不同在於女性荷爾蒙有保護心血管的作用,但是保護作用在進入更年期之後漸漸消失。鍾伯欣表示,女性55歲以上或是停經5年以上也需注意,因喪失往日保護身體的荷爾蒙,此時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已與男性差不多。王英偉提醒,若突然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更年期女性還可能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應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遺憾!國健署慢性疾病防治組組長吳建遠提醒,家中若有65歲以上長輩,濕冷的天氣應盡量減少外出,若需外出應結伴而行、注意保暖,避免因天雨路滑跌倒,選擇穩固之防滑鞋底、低且四方形之鞋跟、有充分固定的鞋子,穿著合身的衣物,注意褲管不要過長,減少絆倒風險。吳建遠表示,在寒流期間使用暖暖包、熱水袋做局部保暖時,要避免長時間使用於同一個部位,尤其糖尿病或有週邊血管疾病的病人,對溫度的感覺較遲鈍,使用時更應特別小心以免燙傷;另也要注意居家安全,若在室內有使用電暖器等相關設備時,需要注意通風及用電安全。
-
2021-01-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美CDC:輝瑞疫苗嚴重過敏比率是流感疫苗10倍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官員今天表示,近190萬人接種輝瑞&BNTCOVID-19疫苗後僅21人出現嚴重過敏,雖是流感疫苗的10倍,但接種仍利遠大於弊。法新社報導,CDC資料顯示,去年12月14日到23日共為189萬3360人施打輝瑞(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聯合研製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通報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僅21例。CDC官員梅森尼爾(Nancy Messonnier)告訴記者們:「這相當於每施打100萬劑平均會出現11.1例嚴重過敏。」相較於流感疫苗平均每施打100萬劑僅約1.3例嚴重過敏反應,目前輝瑞&BNT疫苗引發嚴重過敏的比率約為流感疫苗的10倍。即便如此,梅森尼爾補充說,其實輝瑞&BNT疫苗引發的嚴重過敏「仍屬極為罕見」,人們最好還是接種疫苗,特別是在疫情大流行對健康危害更大的情況下。她說:「幸運的是,我們知道如何治療嚴重過敏反應,也都有在接種現場做好相關準備,隨時能為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治療。」根據CDC資料,21例嚴重過敏反應出現的年齡層從27歲到60歲,中位數為40歲,有19例接受腎上腺素治療。19例(約占90%)發生在女性接種者,接種後會出現過敏症狀的時間從2分鐘到150分鐘都有,中位數為13分鐘。21例中僅4例需住院,當中3例進加護病房,17例是在急診室接受治療,截至這份研究發表時,20例已出院回家或已復原,沒有致死案例。嚴重過敏反應症狀包括起疹子、吞嚥困難、舌頭或嘴唇腫脹、蕁麻疹、呼吸困難、聲音嘶啞、噁心以及持續乾咳。有關單位建議有過敏史的人避免接種目前獲准的輝瑞&BNT、莫德納(Moderna)疫苗,也要求出現嚴重過敏反應者別接種第2劑。「華盛頓郵報」指出據他們彙整的資料,目前美國平均每天約2670人染疫病故,在CDC這份研究完成後,後來又發生數例嚴重過敏通報,讓總數來到28例。
-
2021-01-07 科別.新陳代謝
誰惹阿嬤「一肚子氣」?醫:還好早發現才免於致命風險
70歲蔡姓阿嬤罹糖尿病長期洗腎,日前發燒、喘送急診,抽血發現發炎指數極高、尿液很濁,確診為產氣性膀胱炎,如同「生了一肚子氣」,透過抗生素治療後症狀獲,所幸及早發現,才免於膀胱壞死,甚至敗血症等致命風險。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腹膜透析室主任林軒任說,這名患者在急診的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膀胱內出現鵝卵石般的氣體,且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研判導致尿路感染,造成產氣性膀胱炎,後續經細菌培養,證實尿液中含有大腸桿菌。林軒任說明,產氣性膀胱炎好發於女性及逾60歲患者,約八成初期症狀為下腹疼痛、血尿、解尿困難、發燒、喘等,其中逾八成為糖尿病患,這是由於尿中葡萄糖濃度上升,提供大腸桿菌或克雷氏菌有利生長環境,一旦泌尿道清潔不佳,就會使病菌分解身體內的糖份並產生大量氣體,造成膀胱內脹滿空氣。林軒任指出,其中約有兩成患者會逆行性感染致腎臟,造成腎乳頭壞死,甚至造成阻塞形成水腎,一旦感染至上泌尿道,往往需要放置腎臟引流管,若感染仍無法控制,則必須進行壞死的腎臟切除,甚至有2成5死亡率。林軒任提醒,產氣性膀胱炎是糖尿病患者容易引起的併發症,雖然並不常見,但若感染程度嚴重,恐惡化為產氣性腎盂腎炎,屆時有致命風險,不可不慎
-
2021-01-07 科別.心臟血管
免鋸開胸骨!微創手術助阿嬤擺脫急診人生開心迎春
85歲陳姓阿嬤為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房顫動患者,去年上半年因主動脈瓣膜狹窄,出現肺水腫反復掛急診住院,後經台中榮總心臟內科醫師鄭諭聰評估,接受微創手術植入主動脈瓣膜,改善心臟衰竭,徹底解決心頭大患,不再喘到不行、往返醫院急診室。目前陳姓女患者恢復良好,開心迎新春。鄭諭聰說,患者平時有規則服藥治療,4年前在外院診斷為主動脈瓣膜狹窄,進而轉診至台中榮總治療。近四年來,反覆喘、悶,偶發心房顫動合併心室搏動過速,合併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送急診,X光片顯示急性肺水腫。尤其去年上半年,情況惡化,因反復因肺水腫頻繁進出急診。鄭諭聰說明,心臟有4個瓣膜,主動脈瓣膜位於左心室與主動脈之間,為左心室通往主動脈的閘門,「主動脈瓣膜狹窄」,指的是主動脈瓣膜構造異常,導致部分血液無法正常流通,長期會造成心臟衰竭、猝死;根據統計,如果患者從發生症狀後都未治療,約只有5年存活期。他指出,國內逾半的主動脈瓣膜狹窄為年長導致瓣膜鈣化,傳統手術必須鋸開胸骨,且手術時間長,復原時間長,老人風險高,不適合,這也讓很多老人因此反覆承受著悶、喘、疲累等心臟衰竭的不適症狀,往返醫院中度餘生;經導管微創主動脈瓣植入術相對開胸手術安全,併發率及死亡相對低,術前需要醫師評估。鄭諭聰指出,陳姓病患合併心房顫動是臨床最常見的心律不整,心房顫動會使心房無力收縮,加上主動脈瓣膜狹窄,增加左心房產生血栓的機率增加,更有發生腦中風與全身性血管栓塞的風險。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帶領醫師劉尊睿、鄭諭聰等心臟內外科跨團隊,提供病人及家屬治療方案,充分溝通,落實醫病共享決策。
-
2021-01-07 科別.骨科.復健
手腕無力、扭力變差!骨科醫師提醒:可能是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所致!
47歲的張先生,日前因車禍「犁田」,當下用右手撐地,因無太大的傷勢,而直接返家。回家後發現,連擰毛巾、開門把或做伏地挺身,手腕都會出現劇痛、無力,讓熱愛健身的他感到沮喪。 經過藥物、復健治療均不見效,由骨科醫師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張先生右手三角纖維軟骨撕裂,建議採取腕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術後症狀明顯改善,外觀也無疤痕,經過復健治療後,預計半年後即可重返健身房。 收治個案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根據臨床經驗,約有兩成急診患者,是因為車禍、運動傷害、負重工作或跌倒,造成手腕外傷。 但部分患者在事發當下手腕並沒有明顯痛覺,直到手腕疼痛持續兩週以上,且出現酸脹、無力感、握力減低、手腕扭力變差等,以致日常生活受限,如無法擰毛巾、轉開瓶蓋,甚至不能打球等,才會赴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賴禹呈表示,三角纖維軟骨是穩定腕關節的重要結構,位於腕關節的尺側,是由一群韌帶及纖維軟骨所組成,猶如一張彈簧床墊支撐起腕骨,確保手腕旋轉時尺骨不會滑脫。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韌帶和軟骨的結構無法顯現於X光影像,需要進一步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確實診斷,因此,較容易發生延遲診斷,以及延誤治療的情形。 賴禹呈提到,治療三角纖維軟骨撕裂,是透過傳統開放性手術,採取由外而內的方式,打開8至10公分的傷口,將關節囊與韌帶分離後,再處理關節內患處,但此舉恐延長韌帶癒合時間,也增加感染與關節沾黏機會。 相較於膝關節與肩關節,腕關節的空間更狹小且結構複雜,可藉由腕關節鏡微創手術,透過4至5個精準定位之0.2公分傷口,將內視鏡與器械經肌腱韌帶間的縫隙進入關節腔。 賴禹呈說明,相較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大幅降低軟組織的破壞與沾黏。術後,需要用護具保護固定4至6週,並搭配復健治療,可大幅縮短癒合與復健時間。 他提醒,手腕外傷無論骨折與否,常合併三角纖維軟骨受傷,當手腕靠近小指頭處感到疼痛,就需提高警覺,以免錯過3個月的治療黃金期,可能造成手腕活動角度受限、疼痛無力或創傷後關節炎等後遺症。
-
2021-01-0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病人角度來看急診檢傷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介紹「急診處」的功能與實況。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介紹急診處如何分辨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幫忙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情況到急診處尋求醫療是合宜的」;一位對急診處頗有經驗的社會人士由病人的立場,分享他對急診處運作的了解,說明怎樣決定自己或家人是否需要緊急送到「急診處」才能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最後由另一位急診專科醫師說明一些讓病人自以為「急症」的可能原因以及處理辦法,以避免到了急診處,非但得不到自己以為應該得到的緊急治療,反而在急診處空等、焦慮、受氣。我們期待不久可以收到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急診處的經驗,促成醫病之間更理想的互相了解。急診就診順序與門診或診所相去甚遠,前者是以病患嚴重程度為大原則,後者則是以先來後到的規矩進行,再加上到急診就醫的病患及其家屬,多半是生理有相當程度不舒服或特殊需求無法在門診被解決,情緒上難免會希望檢傷後能盡快看診,在醫療前線,仍會看到許多與檢傷起爭執或是產生醫療暴力的情況發生。急診的檢傷分類主要是根據病患主訴與生命徵象分級,不過,坊間早已流傳一份病人版的檢傷分類,從病人自覺很急,拳頭很硬到讓你覺得我很急等,甚至攀關係的背景等等,雖然是一則網路笑話,但卻也凸顯出台灣檢傷遇到的亂象及黑色幽默。急診病人近幾年來對檢傷系統的熟悉度已經大幅提升,也多半能尊重檢傷人員的尊業度,根據級數來進行等待,畢竟今天掛三級,需要等待半小時不等,未來某一天也可能會成為重症,希望醫師能儘速診斷治療,而不是延遲診斷或先把危及生命的自己晾在一旁。身為有文化的急診病人,我想會來急診的大家都有身體或心靈的需求未被滿足,但仍應該將檢傷分級奉為圭臬,而不是排隊領號碼牌的思維來候診。過年期間,最容易在檢傷區產生爭執,急診人滿為患且大家都希望能有效率的看病,此時此刻,如果後面的伯伯看起來明明走著進來,卻有病床可以躺還直入診間,而我卻要再候診區等上數十分鐘,難免心中會不平衡,尊重專業的想法就很容易被負面情緒給遮蔽,進而產生更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但身為病人真的難以理解背後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他的主訴讓急診檢傷覺得有可能是急症,也或許是伯伯強作鎮靜,但生命徵象可能早有嚴重的異常,基於病人隱私,醫護人員也不可能拿著廣播器告知後方等候的病患為什麼他們會被插隊,這其中有諸多資訊上的不對等,也才容易在檢傷時產生不開心的情緒。我想身為一位急診病人,應該是要等待,醫生一定會來看診,他也不會故意讓我們等候,等待時間越長表示身邊需要緊急救治的病患是更多,此時此刻更要告訴自己,還好我不是那些人中的其中一個,每個人都有來掛急診的權利,但或許我目前還不是那個最需要馬上被救治的病人,但權力不會消失,還是會輪到我,等待著醫生忙碌完叫我姓名的那一刻。急診在某些病人心中或許是快速門診,當重症病人不多時,的確有這種可能,但是身為急診病人更應該珍惜急診資源,不濫用不自私,這樣資源才能永續。身為急診病人了解掛號的規則也是必要的,或許醫院能在急診大門或等候大廳貼上檢傷分類海報及可能等候時間,或是一些疾病衛教海報,讓病人等候時間有個底,衛教知識也能提升。當然,如果能在門診或是診所解決的病痛,就不要去急診,或許小病在診所還能得到更好的服務與更細緻的醫療照護,這是身為病人應該要有的認知。總而言之,提供一個安全的執業工作環境給醫護人員,他們也才能提供更專業的治療與處置,相對的,病人的健康才有更多的安全與保障。
-
2021-01-06 科別.呼吸胸腔
男子非高風險族群 卻發生2次膿胸威脅
苗栗縣45歲劉姓男子感冒幾天沒有好,因胸痛到急診就醫,X光與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他的左胸有許多發炎積膿液,確診為膿胸,特別的是他本身沒有慢性疾病,從事勞動工作,因此體力不差,並非是膿胸的高風險族群,但他在3年前就曾發生過一次右胸膿胸,沒想到這次竟換左胸,幸好在接受微創手術合併抗生素治療後,已順利康復出院。苗栗市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當胸腔內發生感染如肺炎、感冒、吃飯嗆到、久病臥床造成咳痰能力差等,且有肋膜腔發炎反應時,即可能產生肋膜積液甚至積膿,也就是「膿胸」,症狀有胸痛、咳嗽、發燒、呼吸急促等。膿胸的高風險族群多為免疫力低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高齡、長期臥床病人,像劉姓病患這類病人是少見案例。過去膿胸的治療方式為傳統手術或置放胸管,但傳統手術傷口大、復原慢,且膿胸病人大多身體虛弱或合併多種內科疾病,不適合接受傳統手術,因此以置放胸管治療為主。但研究發現,置放胸管治療的病人,重複再入院的機率比較高,易造成病人負擔。現行微創手術發達,胸腔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恢復快,且可縮短住院時間等優點,可成為膿胸病人的治療選擇之一。楊絡勝提醒,膿胸雖是較嚴重的感染疾病,但如果能及早診斷並治療,大部分病人都可治癒並恢復健康。因此,若有發燒、咳嗽、胸痛等症狀,尤其高危險族群,務必盡早就醫,讓醫師評估及治療。
-
2021-01-05 新聞.用藥停看聽
只有高藥價才能支應新藥研發成本?合理的藥價在哪裡
合理的藥價在哪裡論及現代專利體系最黑暗的一面,肯定要從藥物訂價說起,因為藥價正是價值概念遭到濫用最嚴重的一隅。在藥品這種專利密集的產業裡,較嚴密的專利保護並未導致創新的增加。事實上,正好相反。醫療價值甚低或趨近於零的藥物愈來愈氾濫,同時,不少藥廠為了延長專利,就把藥品中的同一批化合物重新組合,然後興訟。這些訴訟坐實了一種說法:專利法的體系已經成為價值萃取的主要源頭,不再能予人藉新藥發明來創造價值的動機。更糟糕的是,由於公家機構資助了大多數處於醫療創新背後的重要科學發現,所以現在的納稅人等於一頭牛被扒了兩層皮:第一次是出了科研的經費,第二次是付了藥廠的利潤。再者,由專利所帶來的報酬日豐,也使得先卡位的業者地位愈來愈穩,競爭者只能在門外乾瞪眼,不得其門而入。近期有個例子可以說明專利如何導致獨占性的訂價能力。二○一四年初,藥業巨擘吉利德(Gilead)在市場上推出一款C型肝炎的新藥,名叫「索華迪」(Sovaldi)。對於C肝這種會危及性命的疾病,索華迪相較舊有的療法是突破性的新藥,有機會造福全美約三百萬名暨歐洲一千五百萬名C肝患者。同年稍晚,吉利德推出了改良版本的索華迪,並重新命名之為「夏奉寧」(Harvoni)。這兩款新藥的推出,獲得的媒體的廣大報導,其受矚目理由並不是卓越療效,而是因為售價之高。三個月份的索華迪要價八萬四千美元(正好一錠一千美元),夏奉寧則是吃三個月要九萬四千五百美元。索華迪與夏奉寧並非個案。「特殊藥品」(specialty drug)──專門用來治療癌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HIV)各種發炎性疾病等複雜慢性病的藥品──價格已於近年來突破天際,這也激發了關於這些藥貴在哪裡與合不合理的熱烈討論。抗癌藥品中即便是可能讓病人多活短短幾個月者,也是吃一天就要好幾百塊美元。索華迪的案例引發了美國國會的關注:參議院財政委員會的兩名成員,包括當時的主席朗.懷登(Ron Wyden)致函吉利德表達關切,並要求具體說明索華迪的藥價作成機制。這問題問得好,因為特殊藥品的價格與其製造成本可謂完全無涉。比方說,學者評估十二週的索華迪療程,製造成本應該落在六十八到一百三十六點四六美元,所以對數百倍於製造成本的藥價,藥廠該如何自圓其說?病人的健康可以等,獲利不能等過去最常被藥廠搬出來擋子彈的說法,就是只有高價,才能支應新藥的研發成本,並讓研究與臨床試驗階段的風險獲得補償。但輿論愈來愈懷疑這樣的說法,這種質疑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相關研究並不支持藥業的說詞。首先,藥廠在基本研究費用上的支出較其賺得的獲利,真的是小巫見大巫,真要說它們錢花較多之處,輪不到研究,而是行銷,更別說它們常常砸錢買回庫藏股支撐短線股價,畢竟公司股價關係到股票選擇權與經理級人員的薪水。第二,真正促成合稱為「新分子實體」這種藥品創新的研究,大比例地源自於拿公費運作的實驗室。藥業的研發重心,早就開始朝風險不高的後期階段遷移,不然就是去研發那些跟競品大同小異的「跟風」藥品。比方說,促成索華迪與夏奉寧中的主要化合物問世者,其實是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美國退伍軍人署(Veterans Administration)所資助的研究──而且這筆錢是從初期的科學研究一直給到後期的臨床試驗。私人資金投入索華迪與夏奉寧研發的經費,十年間不超過(而且可能遠低於)三億美元。相對之下,光是在二○一五年的前六個月,這兩種藥合計就創造出大約九十四億美元的營收(從二○一四推出到二○一六的三年之間,兩藥合計營收更達到四百五十億美元)。這麼一比,用研發成本合理化藥價就變得非常沒有說服力。由此,毫無意外地,藥廠開始轉向另一種說法來捍衛自身的立場。它們開始主張藥價正比於藥物內在的「本質」價值。「藥價的討論是個假議題。」吉利德的執行副總葛雷格.艾爾頓(Gregg Alton)聲稱。他在回應索華迪價格遭受的抨擊時說:「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藥品的價值上。」曾任輝瑞大藥廠副總的藥業領軍人物約翰.拉.瑪提納(John La Mattina)把話說得更白。二○一四年在《富比世》雜誌上一篇〈政壇不該質疑藥物成本,而應關心其價值〉(Politicians shouldn’t question drug costs but rather their value)的文章中,瑪提納是這麼說的:在病患、醫師與付費者的心目中,藥價的訂定與生醫研發的費用幾乎沒有關聯,也不應與回收研發成本扯上關係。藥價的訂定只應該根據一件事──藥品帶給醫療過程的價值,並具體分為三方面:(1) 拯救生命;(2) 緩解疼痛/痛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3) 降低整體醫療成本。有趣的是,瑪提納也坦承不諱價值導向的定價,用意就是要方便業者在定價時完全不考慮生產成本與研發費用。亞力兄製藥(Alexion)的舒立瑞(Soliris)是一種以罕見的貧血或腎病變作為適應症,號稱全世界最貴的藥品(單人每年的療程開價為四十四萬美元),在評論這款藥時,瑪提納表示該價格「真的無關乎此藥品能順利上市的研發成本」。但他的話還沒說完:在歐洲,民間保險業者與政府衛生機構都樂於付錢用這款藥。為什麼?因為照料這類病人的費用每年可能高達數百萬元。即便舒立瑞這麼貴,實際上卻在替醫療體系省錢,因為使用舒立瑞,可以讓醫療體系大幅減少這些病人在其他方面的費用。這種論點認為,特殊藥品的高價是合理的,因為它可以使病患個人與社會整體受益。在實務上,這意味著把藥價扯到兩件事情上,一是放著病人不管會造成的社會成本,另一則是用便宜但次等的藥去治療病人會造成的社會成本。所以在藥業公會,也就是美國藥品研究與製造商協會(PhRMA)編纂的「事實說帖」上,我們會不意外地讀到以下資訊:「在聽從醫囑好好吃藥的心肌梗塞/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病人上多花一塊錢,就能在急診送醫與住院等花費上省下三到十塊錢」或「癌症死亡率每降低百分之十,就等於為這一代與下一代人創造四點四兆美元的經濟價值」,抑或「由生物醫藥產業所推動的研究與藥品生產是病人與家屬唯一的希望」。這些話說得或許也沒有錯,但我很難想像有人會把這拿來當成(合理化)藥價高昂的藉口。對此,批評者的回覆是特殊藥品價格與其提供的醫療裨益之間,並無可辨識的關聯。他們這麼說,也是根據證據說話,包括有個案研究顯示癌症藥價與其用藥效益之間並無連動性。二○一五年,一份研究抽樣了五十八款(美國在一九九五到二○一三年間核准的)癌症用藥,結果顯示其對病患存活的助益並不足以解釋它們的索價居高不下。知名腫瘤學者彼得.巴赫博士(Dr. Peter Bach)上傳了一個互動計算機到網路上,供人根據癌症藥品的價值因子(平均餘命的延長,乃至於各種好的壞的副作用)推導出其「正確」的藥價。按一按這臺虛擬計算機,會發現多數藥品的價值基礎訂價會低於其市價。遺憾的是,多數藥業的批判者都跑到大藥廠選擇的戰場上去與之拚搏。換句話說,批評者默默地接受了藥價與藥品某種內在價值有關的觀念,所以我們可以把藥效為病人與社會帶來的助益(或省下的成本)轉成貨幣價值。這種聽來匪夷所思,實則不然。藥品的價值基礎訂價概念,最初是學者與政策制定者發展出來對抗高藥價,並希望公衛預算的配置可以趨於合理的工具。像在英國,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NICE)就是以每一類病人獲得的「生活品質調整人年」(quality-adjusted life years,QALY)年數來計算藥品的價值。生活品質調整人年,指的是健康完全沒有問題的一年;如果病人的健康沒有達到完美,那生活品質調整人年的計算就會按比例計算而不到一年。藥品或療程的成本效益,是根據獲得一個生活品質調整人年所對應的成本。一般來說,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會認定一種藥品具有成本效益,門檻是每生活品質調整人年的成本落在兩萬到三萬英鎊之間。這種價格導向的評估法影響力不低:英國的國民保健署(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想知道該選哪些藥來給付,問的就是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像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進行的這種成本效益分析,對國家醫療體系的有限預算配置有其意義。在美國,這樣的成本效益分析就不存在,其國家級的保險體系也依法不得與藥廠討價還價,由此美國的藥價遠高於英國,漲價速度也比英國快得多。導致的結果就是用像生活品質調整人年這樣的量尺去計算,特殊藥品的藥價在美國已經無關乎它們能提供的好處。需求彈性(可理解為消費者根據商品特性,對其價格表現出的敏感程度)的基本主流分析,就足以說明特殊藥品能摸到天價的原因。相較之下,藥廠含糊其辭的推託話術就顯得更虛弱、更無法服眾了。含索華迪與夏奉寧在內的特殊藥品有專利的保護傘,所以廠商有獨占者的身分。既然是獨占者,競爭就無法對訂價產生任何影響。正常來說,你會期待需求彈性多少有點作用:價格愈高,獨占者的產品需求就愈低。當然在實務上,特殊藥品的需求彈性非常低:畢竟不吃藥就沒命。這些藥是重症病人的浮木,而醫療保險業者不分公私立都有給付的義務。獨占與剛性需求合體後的邏輯,就是產品價格突破天際,而特殊藥品就是經典案例。這說明了何以藥廠能享有暴利:除了正常的利潤以外,它們還能賺取高額的獨占租金。由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院所進行之基於價值基礎的評估,具有其正面意義,因為這有助於降低市場對獨占廠商藥品的需求,防止漫天喊價。其缺點在於在需求彈性放大的同時,部分病人會得不到需要的藥,原因是藥廠願意犧牲利潤而降價的幅度,可能不足以讓所有人得到治療。這種狀況已是英國的現狀,國家健康與照顧卓越研究所已經出於價格考量而不推薦部分癌症用藥。同樣的狀況在美國也有,一些在公私部門都有保險提供者拒絕給付夏奉寧,除非保險者已病入膏肓。但是,我要在此補充:特殊藥品的價格應該等同其協助省下的社會成本,是一個從根本上就有缺陷的命題。我們若把這種說法當真,那許多基本療程或疫苗價格都應該大漲一波才對。而且,要這麼說的話,那人賴以維生的水又該值多少錢呢?圍繞著藥價的爭議,讓(不是每個國家都有的)公設醫療體系、公私立保險提供者(國家健保與保險業者)、大型藥廠形成了鼎足的態勢,進行一場打不完的戰爭。只有打破由社會價值為藥價撐腰的迷思,才能找到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讓人買得起藥品。※ 本文摘自《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作者:瑪里亞娜‧馬祖卡托 譯者: 鄭煥昇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0/12/29《萬物的價值:經濟體系的革命時代》書封。圖/時報出版提供
-
2021-01-05 科別.腦部.神經
臉部疼痛原因多 頭痛、眼痛都可能
臉部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有時不易分辨,如何做出鑑別診斷很重要。額頭附近的疼痛,其實是一種頭痛,不管是常見的緊縮性頭痛或偏頭痛,甚至是少見的叢集性頭痛,都會侵襲額頭至顳部的太陽穴位置,在眼眶周圍及深處形成疼痛。不過一般大眾額頭最常痛的原因,多是感染引起的。大部分鼻炎感染到鼻腔,其黏膜因刺激而腫脹,到某種程度就會疼痛,若感染的膿液流入上下的鼻竇時,疼痛會有繞著眼眶一圈的感覺,甚至引起上排牙痛。另外,三叉神經痛、紅眼症、急性青光眼也要列入考慮,可從發作部位、時間、詳細的病史來做鑑別診斷。還有眼痛合併眼球不能轉動,則要考慮痛性眼肌麻痺症(Tolosa-Hunt syndrome),必須做腦血管影像來診斷。要小心的是,若合併明顯的神經學症狀,例如意識不清,或半身麻痺等,就要強烈懷疑腦部損害,如腦膜炎感染或是腦血管疾病,要送急診馬上做檢查及治療。臉頰附近的疼痛,有幾個狀況要考慮的。一是三叉神經痛,即在耳道前方深處三叉神經核的位置,多半呈現電擊或燒灼感覺般的疼痛,外觀幾乎無異狀。二是顳顎關節炎,在上下顎關節附近會有明顯觸痛,可能略呈現腫脹,病人多半很難張開嘴巴。三是顏面神經麻痺。基本上顏面神經麻痺是不太會痛的,它的成因多半是疱疹病毒感染 ,但感染到一定程度會腫脹而引起疼痛。若只是感染簡單性疱疹病毒(HSV),治療後大都會痊癒,但是少數感染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的人,多半會同時影響第5及第7對腦神經,會引起嚴重的發炎,外觀腫脹,甚至有紅疹及水泡產生,稱為雷式症候群(Ramsy-Hunt syndrome),這是急症,不快速治療會有顯著後遺症。四是其他病症,如咽喉或扁桃腺炎、淋巴結腫脹、中外耳炎、上排牙齦炎等,而老人則要考慮巨細胞動脈炎(Giant cell arteritis),它侵襲頭部兩側表面血管,除了疼痛外,嚴重會導致失明。臉部大小疼痛病症,病因有輕有重,建議到醫療院所診斷及治療,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
2021-01-05 科別.泌尿腎臟
臥床嬤尿道感染 膀胱結石逾9公分
高雄一名86歲老婆婆長期臥床、反覆泌尿道感染,照X光發現一顆超過9公分的膀胱結石,經剖腹取出這個感染性結石;另一名73歲爺爺長期尿酸過高,經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經由內視鏡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相當驚人。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科教授周以和表示,預防泌尿道結石,還是要多喝水,讓解尿量一天可達1500至2000㏄,並觀察尿液透明度。高醫泌尿部主治醫師陳妤甄表示,86歲婆婆罹患失智症,長期臥床,並放置尿管和鼻胃管,三年來反覆泌尿道感染,後來因為發燒到急診,診斷為嚴重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住院治療。一照X光發現一顆很大的膀胱結石,但連病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結石,家屬決定開刀,取出了一顆「9╳7╳6」公分大的結石,分析成分為感染性結石。這顆跟棒球差不多大小的結石,在老婆婆膀胱中形成的時間無法確定,但應該有許多年。醫師提醒,長期臥床者的尿道、陰部、肛門衛生一定要更加注意清潔,避免感染。周以和說,4年前曾經治療過一名73歲男性,長期尿酸過高,因為頻尿和血尿來求診。經檢查後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來以尿道內視鏡取石術,共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分析成分為尿酸結石。周以和表示,膀胱結石成因,分為特異性因素與非特異性因素。「非特異性因素」是水分攝取不夠,尿液過度濃稠;「特異性因素」有膀胱出口阻塞、膀胱機能不好、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還有新陳代謝疾病,像是尿酸過高的痛風、副甲狀腺機能過度旺盛等。周以和提醒,膀胱結石的症狀,包括小便不順暢、頻尿、偶爾血尿。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尿尿行為改變,有解尿不順、解尿中斷、解解停停的現象,就要就醫。排尿後,可觀察尿的顏色,顏色改變也要小心。建議平常要多喝水,保持尿液清澈透明,如果尿液混濁不透明,應就醫診斷。
-
2021-01-04 科別.泌尿腎臟
驚!她剖腹取出9公分膀胱結石 他高尿酸取出1050顆結石
高雄一名86歲老婆婆長期臥床、反覆泌尿道感染,照X光發現一大顆超過9公分的膀胱結石,後來剖腹取出這個感染性結石;另一名73歲男性,長期尿酸過高,醫師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來經內視鏡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科教授周以和表示,預防泌尿道結石還是要多喝水,讓解尿量一天可達1500至2000西西,並觀察尿液透明度與比重。高醫泌尿部醫師陳妤甄表示,這名86歲的女性罹患失智症,長期臥床並放置尿管和鼻胃管,三年來反覆泌尿道感染,後來因為發燒到急診,診斷為嚴重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住院治療。一照X光,發現一顆很大的膀胱結石,但連病人都不知道自己有結石。家屬最後決定接受開刀,取出了一顆9X7X6公分大的結石,分析成分為感染性結石。這顆跟棒球差不多大小的結石,在婆婆膀胱中,形成的時間無法確定,但應該有許多年。醫師提醒長期臥床者的尿道、陰部、肛門衛生一定要更加注意清潔,避免感染。周以和表示,4年前曾經治療過一名73歲男性,長期尿酸過高,因為頻尿和血尿來求診。經檢查後診斷為多發性膀胱結石,後來以尿道內視鏡取石術,共取出1050顆大小不一的結石,分析成分為尿酸結石。周以和說,膀胱結石成因分為特異性因素與非特異性因素。「非特異性因素」是水份攝取不夠,尿液過度濃稠;「特異性因素」有膀胱出口阻塞、膀胱機能不好、泌尿系統感染膀胱炎,還有新陳代謝疾病,像是尿酸過高的痛風、副甲狀腺機能過度旺盛。周以和提醒,膀胱結石的症狀包括小便不順暢、頻尿、偶爾血尿。日常生活中如果發現尿尿行為改變,有解尿不順、解尿中斷、解解停停的現象,就要就醫。排尿後可觀察尿的顏色,顏色改變也要小心。平常就要多喝水,保持尿液清澈透明,如果尿液混濁不透明就要就醫。正常尿液的比重為1.005到1.020。
-
2021-01-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降低免疫反應!專家籲:接種新冠疫苗前後避免喝酒
專家呼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的民眾應該避免飲酒,因其能降低身體對疫苗的免疫反應。英國每日郵報報導,酒精能夠改變腸道中數兆個微生物的組成,這些微生物在防止細菌和病毒入侵上扮演重要角色。而如此將損害血液中俗稱白血球的免疫細胞,包括淋巴球。免疫細胞能發出抗體攻擊病毒。急診醫學專家伊卡利亞(Ronx Ikharia)進行一項實驗,取得飲用三杯氣泡酒(Prosecco)前和飲用後的血液樣本。伊卡利亞發現,三杯氣泡酒足以讓血液中淋巴球數值降低多達50%。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免疫學教授克魯克祥克(Sheena Cruickshank)表示,淋巴球的減少可能降低身體免疫系統反應的效率。因此,克魯克祥克呼籲民眾在接種新冠疫苗時避免飲酒。他說,「你需要讓免疫系統處於良好狀態,以對疫苗產生良好反應。因此,如果你在接種疫苗前晚或接種不久後喝酒,這對你沒有幫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急診病人,不得不知的檢傷大小事
【編者按】這星期醫病平台的主題是介紹「急診處」的功能與實況。一位急診專科醫師介紹急診處如何分辨病情的緩急輕重,以幫忙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情況到急診處尋求醫療是合宜的」;一位對急診處頗有經驗的社會人士由病人的立場,分享他對急診處運作的了解,說明怎樣決定自己或家人是否需要緊急送到「急診處」才能得到即時的醫療照顧;最後由另一位急診專科醫師說明一些讓病人自以為「急症」的可能原因以及處理辦法,以避免到了急診處,非但得不到自己以為應該得到的緊急治療,反而在急診處空等、焦慮、受氣。我們期待不久可以收到更多社會大眾分享急診處的經驗,促成醫病之間更理想的互相了解。在結束一天辛苦的學校課程後,跟同學吃了大餐,回到宿舍,半夜忽然間劇烈腹部絞痛,全身發冷發燒,在極度不舒服的情況下,只好請同學陪我到急診就醫,一到急診看到滿坑滿谷的病人,在被問了幾個簡單問題跟基本血壓量測後,身體感覺快垮了,但心裡更累,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換到我,但是奇怪的是,急診看診似乎都沒有順序,等了一個小時後,我請了同學問一下何時會輪到我,我還要等多久,醫師說再等一下,又過了一個小時,比我慢掛號的人都看診了,我這麼不舒服,到底還要等多久……或許你跟我都有一樣的急診就醫經驗,希望在急診時,醫師可以很快的就幫我看診跟治療。在多年之後,我成為一位急診專科醫師,才發現原來這個「再等一下」是很重要的急診病人的看診禮儀,也是幫助你更快得到協助的態度。從民國99年開始,當時的衛生署開始推動急診的檢傷五級分類,將所有的急診傷病患再檢傷後,分成五個等級,分別是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大家常常問的「多久時間可以看到我」,在這五個分級下,有其明確的定義跟可能等候時間說明:復甦急救(一級):病況危急,生命或肢體須立即處理,可能等候時間:立刻急救。危急(二級):潛在性危及生命,肢體及器官功能狀況,需快速控制與處置,可能等候時間:10分鐘。緊急(三級):病況可能持續惡化,需要急診處置,病人可能伴隨明顯不適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可能等候時間:30分鐘。次緊急(四級):病況可能是慢性疾病的急性發作,或某些疾病的合併症相關,需要在1-2小時做處置,以求恢復,避免惡化,可能等候時間:60分鐘。非緊急(五級):病況為非緊急狀況,需做一些鑑別性的診斷或轉介門診,以避免後續惡化,可能須等候120分鐘。所以依照這樣的分級對於一個急診候診的病患來說,就比較能大約知道自己的病況在急診檢傷分類後,嚴重度與要等候的時間,但是還有一個問題是「 那護理師是怎麼幫我們分級,依據什麼原則或指標?」其實在檢傷分級時,我們透過一些可量測的指標(首要調節變數)來做初步分級,包含的三大面向評估如下:◎生命徵象:呼吸,血行動力,意識,體溫◎疼痛程度:中樞型疼痛,周邊型疼痛 ◎高危險性受傷機轉負責檢傷分類的護理師,可以透過這樣系統性的評估,很有效率地讓病人的可以做處置上的分流,也能幫助急診團隊可以盡快處理危急嚴重的病患,然後得到最妥善完整的治療。在台灣,許多民眾對於看急診的想法是「不舒服,掛了就應該可以很快看到」,但是其實因為各醫院開設急診的目的,不是為了方便跟迅速,而是為了要讓嚴重或潛在會危及生命的疾病,可以得到專科醫師的診治,為何要有檢傷這樣的制度?這一切還是來自於整個緊急醫療資源是有限的,不管是醫護人力,病床或醫療器材等。所以透過檢傷系統,護理師能夠客觀地把一群急診病患中,把有問題的先篩檢出來讓醫師診療,再把醫療的資源優先使用在嚴重危及病人身上。 近年來,雖著政府單位與急診醫學會的宣導與說明,民眾也開始建立起急診的就醫觀念,也會把醫療資源優先禮讓給需要的病患,除了感謝之外,我自己作為一位急診醫師,多年的執業經驗,為了讓大家降低對於急診就醫的不安全感,有三個對於急診病人的候診建議1.不怕你掛,怕你不等:其實台灣民眾在現今的健保制度下,醫療的可近性是很高的,負擔醫療的費用也不高,因此很多病患在身體感受極度不適或是有疑慮時,就會想到來急診就診,希望能快點解決症狀跟疾病的疑惑,其實我們都可以理解這樣的動機,作為急診醫師,當然希望民眾能先利用社區的醫療跟門診來減輕急診照護人力的負荷量,但是事實上,很多嚴重疾病的確對於沒有受過專業醫療訓練的病人跟家屬而言,真的很難判斷跟自行觀察,所以急診不會拒絕病人掛號,但是只要「 病人病家」願意「耐心等待」,醫師們一定會根據你的狀況盡快給予醫療處置的。千萬不要一直詢問醫護看診的時間,因為他們同時在處置病人時,一直被打斷處置過程,也容易產生醫療上錯誤發生,所以不怕你掛號,就怕你沒耐心等待。2.注意變化,主動回饋:在急診的環境下,醫護人員都知道檢傷是初步評估,而病人們都可能有動態的變化,所以如果你是候診病人,你有出現新的症狀,或是加劇的症狀時,可以主動告訴醫護人員,提醒他們,讓他們有機會可以再評估你的狀況。作為陪病的家人或朋友,也要在候診時,不要在意等候時間,而是要更在意病人的狀況,方便可以主動回饋。3.安心信任,同理他人:在急診候診時,每一位病人都是很不舒服,才會來到急診的環境,但是病患們的病況在檢傷時,就會先區隔出嚴重度的差別,如果身旁的病人因為病情變化或是檢傷級數較危急,希望病患們可以發揮同理心讓需要的人先就診,同時請患者也要安心,在急診的環境裡,你的不適從一進急診大門就是被觀察的,所以有任何狀況都可以盡快處理,另外也要信任當班的急診醫師,他們絕對都希望可以趕快解決病人的不適,這是我們作為一位醫師的專業素養跟核心價值。最後希望這些急診病患的應該要知道的檢傷大小事,在候診時有三心(有耐心、會安心、同理心)一起可以建立好的急診候診觀念,變成我們的優質醫療文化。
-
2021-01-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內視鏡檢查就診數大減…疫情後 癌症死亡恐激增
受疫情影響,去年就醫人次大減,與前一年相較,至少降低兩千萬人次,其中以消化內科健保給付點數減少最多,第一季、第二季分別下降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二十點八,降幅位居第一名,消化系醫學會秘書長邱瀚模警告,許多該回診做內視鏡檢查的民眾並未就醫,預估少篩一千個大腸癌病人,台灣防疫成功,但未來恐與美國一樣面臨疫情後癌症死亡增加人數等慘況。統計發現,去年各科別健保點數出現明顯變化,以消化內科點數減少最多,與前年同期相較,去年前三季點數少百分之十二點五,坐穩點數減少科別的第一名,其次為急診科和兒科,降幅約在百分之十。邱瀚模指出,去年內視鏡檢查的民眾明顯變少,包括上消化道、下消化道,還有超音波檢查,很多患者應回院例行檢查和追蹤,但因擔心疫情,而晚個幾個月,或是半年再回診。但延誤檢查,絕對會影響後續的治療成效,衍生更多的醫療成本,這是即將發生、不容忽視的重大議題。舉例來說,相較於前年,去年大腸癌篩檢就少發現一千個大腸癌病人,這些癌友在半年之後,病程就往後進展一期,再半年則又加兩期。邱瀚模擔心,台灣未來可能會面臨到疫情後癌症死亡增加的慘況,明明還有得救的大腸癌友患者,因延誤檢查,確診時已到晚期。國健署去年六月時也發布過類似警訊,去年一至五月癌症篩檢人數比前年同期少兩成,篩檢為陽性的民眾回診率明顯降低,其中以大腸癌掉得最多,以往陽性個案有大約八成回診率。邱瀚模說,美國新冠肺炎死亡數雖高,仍敵不過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因為許多慢性病患疏於回診,未能規律用藥,導致病情惡化,美國學者估,受到新冠肺炎影響,導致二○三○年癌症死亡人數明顯增加,特別是大腸癌、乳癌等需常規篩檢病人,因延誤篩檢及治療,淋巴結等轉移,治療難度更高。邱瀚模提醒,大腸癌篩檢糞便潛血陽性者務必回診,若有大顆息肉,半年就有一定比率將惡化成癌症,再拖個半年可能變二、三期,不可不慎。
-
2021-01-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就診數暴降 診所虧損、借貸增
疫情改變國人就醫行為,也讓部分診所賠錢。健保資料顯示,相較前年同期,去年前三季就醫人次減少一九四一萬,預估整年將減少超過二千萬人次。其中西醫基層診所減少一四七九萬人次居冠,降幅達百分之十,且連續三季未見止血,兒科、耳鼻喉科等診所叫苦連天,就醫人數大降三、四成,部分診所賠錢,只好減診、縮編,甚至向銀行貸款。健保統計,西醫基層給付點數較去年減少三十二點二億點,跌幅驚人。分科別來看,去年前三季以小兒科、急診科、復健科就醫人次下降最多,分別較前年同期少百分之二十一點六、百分之十五點二、百分之十二點八。其中小兒科最慘,第一季就醫人次比去年少百分之十三點一,第二、三季較去年慘跌百分之三十一點二、百分之二十點三。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表示,小診所每月房租至少五萬,加上護理人員、藥師、行政人員等人事成本,以及水電、清潔、藥品等固定支出,每月營運成本三十萬起跳,如果每個月病人少於一千人,診所醫師等於沒收益,已有不少診所虧損連連,甚至必須向銀行貸款。考量去年醫療院所收入不理想,健保署修訂醫療產業紓困辦法,正報請行政院核定。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吳科屏表示,通過後,若院所去年一月到八月健保醫療費用低於前年同期的八成者,將獲得補助,確保達到前年同期八成。目前粗估一千七百多家醫療院所可獲得補助,經費約四億元,將由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支應,不會用到健保公務預算或保險經費。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過去一年狀況特殊,民眾畏懼就醫,但醫療體系提供醫療服務並未打折,也沒有出現就醫障礙。不過,民眾也學習到不需要逛醫院,未來或許有助於各級醫院就醫人數正常化,讓醫院不再那麼血汗,提升醫療點值。衛福部部長陳時中於去年初承諾醫療院所補助八成,林應然呼籲,衛福部盡速提供紓困,讓部分院所得以週轉、度過難關。
-
2021-01-02 科別.耳鼻喉
男罹下咽腫瘤不治療 腫瘤塞滿咽喉無法進食呼吸險致命
50多歲黃姓男子因下咽腫瘤遲遲不治療,腫瘤擠滿喉部到無法呼吸被送急診。台中慈濟醫院耳鼻喉部頭頸外科主任周一帆,在病況穩定後與病人討論治療方式,決定先採用「引導式化療」處理,3個月後黃男咽喉腫瘤竟全數消失,連醫師都覺得不可思議。黃男確診罹患下咽癌腫瘤後,因猶豫治療可能發生的後遺症,遲遲不願意就醫。腫瘤逐漸長大塞滿喉部,黃已無法順利進食、呼吸,幾乎瀕臨死亡,因呼吸極度不順,被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當時特大腫瘤讓急診醫師幾乎無法插管導通呼吸,還好醫療團隊沒有放棄,緊急從鬼門關前搶回一命。急診通報會診,耳鼻喉部醫師周一帆發現病人腫瘤侵犯甲狀軟骨與及脊椎周邊組織,病情已發展到第4期末,治療相當困難。周一帆與癌症治療團隊仔細研究,並與黃男說明討論,以「引導式化療」作為治療第一步,希望透過化療縮小腫瘤,讓後續治療更順利。黃配合完成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人工血管建置,進行為期3個月的引導式化療,沒想到引導式化療效果出奇,病人的咽喉腫瘤經過3個月引導式化療後幾乎消失,透過內視鏡也看不到任何腫瘤的蹤跡。完成治療後,黃男為長期治療腫瘤設置的腸造口、氣切口與化療用人工血管都已移除,身體恢復得不錯。黃男說,能吃、能喝、能動,還能騎自行車休閒,更可以持續騎10公里以上,感謝醫療團隊細心評估與照顧。周一帆呼籲,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習慣的人,如果發現喉部有異物感或不適,必須儘速就醫檢查,千萬不要輕忽自己的健康。
-
2021-01-02 醫聲.院長講堂
院長講堂/嚴禁醫師收紅包! 亞東醫院院長林芳郁:「醫者,應一視同仁」
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院長林芳郁認為:「醫者,就該一視同仁,視病如親。」他多年來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他也說,拯救病患時獲得的快樂是其他事情無法比擬,這是他一生堅信志向,也與全院醫護共勉。新北市人口403萬人,全台之冠,亞東醫院是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院長林芳郁表示,亞東醫院內擁有台大醫院、台北榮總等醫院集結而來的優秀人才,院內醫師對病患一視同仁,不收紅包,任何病患都不會因貧富受到差別待遇。帶領通過醫學中心評鑑心臟外科醫師出身的林芳郁,曾任台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2015年出任亞東醫院院長,帶領醫院在隔年通過醫學中心評鑑,成功守住新北唯一的醫學中心名額。林芳郁的父親也是醫師,從小耳濡目染,長大從醫後發現,拯救病患時所獲得的快樂是其他事情無法比擬的,讓他堅信這是一生的志向。50年來,他不斷精進其技術、知識,希望能讓病患獲得最好的治療。在意醫德禁醫師收紅包醫師的研究、技術固然很重要,但林芳郁最在意的是醫師的醫德,「醫師應該要將病人擺在第一位」,重視他們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給予病人最好的照顧。「醫者,就該一視同仁,視病如親。」他多年前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不收病患紅包,要讓所有病人了解,在醫院中任何人都不該因貧富受到差別待遇,除了嚴以律己,也要求所有醫師禁收紅包,每位病患都是平等的,都該受到最好的照護。醫師研究成果列升等考核為了讓醫師與與國際接軌,提升能力,多年前他便要求將研究列為醫師的升等考核項目之一,醫師若想升等,必須將研究成果發表至國際期刊。如此一來,醫師不只能增進知識,拯救手中的病患,還能促使醫學能力提升,拯救的不再是單一人命,而是成千上萬條的生命,這是無量的功德。導入人工智慧簡化流程林芳郁對智慧科技與醫療的結合也相當重視,亞東醫院已與企業合作「電腦視覺輔助診斷」,未來希望導入人工智慧,不只照顧病人,也優化醫護人員繁瑣的工作流程,進而提升醫療品質。針對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林芳郁認為,台灣能有優異的防疫成績,仰賴的是醫護人員的犧牲、奉獻,民眾的配合,而國內擁有自給自足的技術能力,更是一大關鍵。他說:「我們不可以此自滿,許多國家疫情又爆發,他們所犯的錯誤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若我國出現類似情形時,該怎麼解決問題,如此才能將防疫好成繼續維持下去。」林芳郁小檔案年齡:70歲專長:心臟外科、血管外科、急診醫學現職:亞東醫院院長學歷:台大醫學院醫學系學士、台大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經歷:台大醫院院長、衛生署署長、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給病人的一句話民眾要保持健康,一定要注重運動,這才是健康的根本,預防勝於治療,希望大家好好善待自己的身體、鍛鍊身體,維持身心健康。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天冷!不僅長者當心 醫院急診室車禍外傷機車族也增多
寒流來襲,全台在今天上午以前急凍,中部地區上午氣溫稍微回溫,但冷風仍讓許多外出民眾包緊緊,彰化縣消防局統計這波寒流以來,從去年12月30日到1月1日上午8點止,救護人員協助救護案件中已有17人OHCA(到院前無呼吸心跳,大都是70歲以上長者,但在醫院急診現場則發現,天冷不僅是老人求助多,車禍外傷的機車族也增多。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室發現,因為天冷,急診病人中車禍外傷增多,有可能太冷反應變遲鈍,或穿太多,手套、圍巾駔愛活動;另外中風、腸胃道出血和解尿困難的病人也略增。彰化基督教醫院統計寒流這幾天求診中,12月30日因低溫就醫的有1人、急性腦中風4人、類流感2人、OHCA1人,重大外傷則多達56人,12月31日心肌梗塞1人,急性腦中風有6人、OHCA3人、重大外傷也多達47人,等於這幾天重大外傷的案件反而最多破百件,雖不全是因車禍造成,但研判部分用路人因風大而意外受傷。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前天凌晨到昨天5點為止,全縣已13人因為身體不適而叫救護車,跨年夜12月31日到今天上午8時又增加4人,但發生時間都在下午3點到晚上9點間,包括彰化市68歲女性、83歲女性,以及社頭鄉94歲女性和溪湖鎮81歲男性,彰化消防局救護科長周雍華強調,這些都是急病救護,救護人員到場時患者已沒有呼吸心跳,無法確認這些人OHCA的原因是否和天氣有直接關係。
-
2021-01-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面對病人罹患短暫性全面失憶症 什麼才是醫護人員應該做的事?
【編者按】這星期的內容比較特殊。一位「短暫性全面失憶症」的病人寄來發自內心的感激,文中提到她的醫師介紹給她一篇2012年記者訪問某位神經科醫師之後撰寫的有關這種病的醫學資訊,曾帶給她很大的心安。因此醫病平台主動聯絡到這位醫師,而他邀請學生就這疾病的最近文獻,整理出一篇圖文並茂的介紹。同時我們也利用這機會邀請一位醫界前輩發表他對醫病之間的看法。希望本週的討論既能夠介紹正確醫學知識,又能促進醫病雙方的暸解、溝通以及醫界本身的自省。應醫病平台要求,我以醫師的立場,回應這篇來自病人的「我曾罹患暫時性的全面失憶症」,以促成醫病平台一直希望做到的醫病對談。這一篇文章是出自一位因為突發性失去記憶而很幸運的短時間內就完全恢復的病人。她以非常順暢的文筆寫出發病的前後、家人對這突發事件的反應,以及對她先生的醫師朋友及時給她的幫忙發自內心的感謝。這真誠的「第一手報導」,讓我十分感動。這病人首先寫出她對時下社會普遍對「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的恐懼,她所引用的書、電影的確是時下大家最擔心的老人癡呆,而她娓娓道來家人都長壽而且沒有失智的現象來自我安慰,是十分動人的病人對這突發的「失憶」自我安慰的瞬間反應。接著,她以非常寫實的文筆詳述自己突然「腦袋空白,沒有記憶」的經過,以及先生在氣急敗壞下打電話給在海外的子女的反應,也反映了時下台灣許多子女滯留國外的老人驟然生病的心情寫照,而當時家人的憂心「瓦斯中毒」、「中風」等猜測也是都是十分合理的反應。但最讓我感動的是她所敘述的這一段話:「……但先生疑慮未解,立即打電話請教多年來曾悉心照顧他的神經內科醫師,醫師聽了外子的敘述後,初步認為我是短暫的失憶症,安慰說:『一般的短暫性失憶,恢復記憶後,是不會復發的。』」醫師還特別傳送2012-06-04 自由時報的自由健康網的文章「暫時性全面失憶症小檔案」。由她的轉述,這是一篇對這不常見的神經科疾病,由記者採訪一位神經科醫師之後,用一般人都看得懂的話所寫出來的大眾醫學常識的文章。這位病人在來稿中,忠實地轉載這文章的內容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很顯然地,這篇文章對當時驚慌失措的病人與家屬是有如「及時雨」,而她的「醫師朋友」居然在這種病人或家屬無法真正瞭解或相信醫師說「這病應該是會好的」的關頭,會想到這種現有的大眾醫學常識,可能是這種突發的症狀帶給全家人不安時最有效的「定心丸」。我不覺捫心自問,如果我是這位醫師,我會想到這樣做嗎? 也許,我們一般醫師在接到病人或家屬驚慌萬分求救時,我們很可能都會在電話中解釋安慰,並安排如何到醫院看病,或甚至判斷病人的情形是否需要即時到急診處,甚或打電話119 尋求送醫。但有多少醫護人員會有心去想找些「一般人都看得懂的」醫學資訊來安病人與家屬的心。坦白說,我們醫護人員在這種時刻,常會因為我們看慣了各種讓病人或家屬驚慌的情景,不知不覺會無法了解病人與家屬為什麼如此「大驚小怪」,換句話說我們的經驗帶給我們能力與信心,但相對的我們卻對當事者的感受失去「敏感度」。很顯然地,他們的這位「醫師朋友」能夠以「同理心」了解他們當時的感受,而找到這篇大眾醫學的文章,帶給他們最大的「定心丸」。其實,我最初的反應是我哪有那麼多時間還幫病人找這種大眾醫療資訊,但再一想,我相信這位醫師在掛斷電話後,順手到google 打進這醫學診斷,用不到幾分鐘就可找出這種比什麼都更有效的使病人與家屬安心的妙方。所以只要有那分「同理心」與「敏感度」,真正動手找資料只是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達到病人與家屬花了許多時間、金錢都沒有辦法找到的「安心」。這位病人的幾句話,「由於文中的病徵和我相仿,由於記憶回復,看了上文,讓我放心許多。」見證了這種對病人及時的幫忙絕對不比醫師後來在門診的身體診察、腦血管照影、超音波檢查遜色。最後,容我「野人獻曝」,這位醫師多花了幾分鐘,但帶給病人與家屬在等到醫院看門診做檢查之前,少了多少天的擔心,這難道不是我們醫護人員應該做的事嗎?如果我們醫療團隊都能有這種「同理心」,也許我們的門診、急診處不會有那麼多氣急敗壞「濫用醫療資源」的病人。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寒流低溫好發心血管疾病 醫囑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
因應近日低溫寒害事件,南投縣衛生局統計全縣6家急救責任醫院,並未接獲因疑似寒害猝死個案,但昨晚獲報有1名民眾因急性心肌梗塞而急診就醫後,已請急救責任醫院做好急診醫療照護及寒害監測,預防低溫傷害病患的照護整備。南投衛生局指出,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當氣溫降低或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三高病患,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的新聞也時有所聞。竹山秀傳醫院表示,寒流低溫來襲時,「保暖」是最基本的自我保護行為,要注意頸部及四肢保暖,出門前記得先檢查保暖物品帶齊了沒,包括圍巾、帽子、口罩、手套及暖暖包等,如果突然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等心臟病症狀,或是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打119盡速就醫。醫院並提醒三高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及長者,有抽菸、酗酒、肥胖、缺乏運動者,以及本身或家人曾有心臟病、中風者都是低溫傷害高危險族群,除規律服藥、血壓監測、定期回診、避免菸酒和飲食控制外,要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
2021-01-01 名人.黃軒
冬天最常聽「他健康得很,怎麼會猝死?」5大隱藏式猝死族群
台灣寒流來襲才24小時,全台灣,已有28人猝死。相當於每一個小時,都會有人猝死。我們在急診、加護病房裡,尤其在冬季期間,常常有猝死病人送過來。如果是之前沒有任何病史,沒有三高、無肥胖、沒有抽煙、或喝酒,如果是在壯年時期(<60歲),家人通常會問:「怎麼會這樣?」、「剛剛或昨晚才明明好好的?」、「醫生,他健康得很,你有沒有判斷錯誤,他哪有可能會心肌梗塞?」你看到家人健康,不代表他身體健康,我們知道,典型的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族群,包括了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典型5大危險族群1.長者2.三高者3.愛抽烟4.愛喝酒5.肥胖但是,那些看起來好好的,看起來很健康的,也是有「5大非典型」高危險族群的。你自己問問,你身邊一定有這些人:非典型(隱藏式)5大危險族群1.暴飲暴食者對於本來就有心血管慢性疾病的患者來說,都應該避免暴飲暴食,大魚大肉。在冬季,一般好好的人吃太多,吃太撐,又吃更多油的食物,血流會大量增加到消化系統,心臟負荷量忽劇增、忽大忽小的用力幫蒲收縮,容易使心臟感到不舒服,一旦這些心血管液循環不流暢,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塞的發作。2.缺乏運動者一般而言,成人只要每週運動累積達150分鐘、兒童每日運動累積60分鐘,就能有足夠的運動量。上班族若低於這些每週運動時間 ( < 150分鐘/週 ) ,其實你已經是「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指出身體運動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每年有6%的死亡率與缺乏運動有關,這只是僅次於高血壓(13%)、抽煙使用(9%)和高血糖(6%)之後而已!別忘了,這些「缺乏運動者」族群,佔了我們的上班族很大的部分呢!※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3.酒/飯後泡澡、酒醉者當人們剛吃完飯時,大量血液聚集在腸胃部位,身體的其他器官處於相對的缺少循環狀態。如果在這時候又去泡澡,又是冬季,洗澡水溫度相對較高,因此會導致除了腸胃部位血流量增加,更全身血管擴張,皮膚和肌肉血流增加,心血管液循環負苛量更有巨大的壓力,也容易負苛過量猝死。4.情緒起伏大者情緒起伏大者,主要會嚴重影響睡眠。當你的生活一直感到「有壓力,不睡覺」,你的交感神經一直處於高度的反應中,你的免疫系統受到抑制,然後也惡性循環,這些壓力會更大,而研究結果顯示,這些睡眠不足者,易引發心血管猝死相關疾病。5.感冒未癒者千萬不要把感冒當成一件小事,普通的感冒也會同樣在冬天引起猝死,什至病毒會侵犯心肌,引起了心肌炎,或誘發嚴重的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如果感冒當下或在1-3周後,有心悸,胸悶胸痛、手脚浮腫或暈厥的狀況,一定要馬上去看醫師。你是不是高危險族群呢?我指的不是,你們大家一般民眾,叫出來的典型高危險族群:年長者、三高者、愛抽烟、愛喝酒、肥胖者。而是,那些「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暴飲暴食者、缺乏運動者、酒/飯後泡澡、酒醉者、情緒起伏大者、感冒未癒者。日常不良習慣其實這些「隱藏式」的高危險族群,才是真正的最令人,不能接受他們會猝死⋯⋯你的朋友,你的家人,有沒有人,長期處於這些「隱藏式」的風險?或具體説:不良日常生活,決定了這好好的人,會不會容易猝死呢⋯⋯※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1 養生.聰明飲食
因為一顆花生,3歲孩童成了植物人!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編按:只是吃了幾顆花生,一名三歲幼童竟然變成植物人!高雄長庚兒科加護病房收治三名「花生卡在呼吸道」嬰幼兒案例,其中三歲小朋友因為花生卡在氣管,無法呼吸,臉色發黑,到院前心肺停止,雖經緊急救治仍成植物人。醫師警告,小朋友最好不要吃花生、瓜子或堅果類食等食物。高雄長庚兒科加護病房主任郭玄章說,這名三歲幼童在吃東西時,花生不慎掉入氣管內,當場呼吸困難,嘴唇發紫,臉色變黑,緊急送醫救治,但到院前心肺功能已停止,經插管搶救,目前仍呈植物人狀態,持續昏迷。他進一步指出,該幼童到院時,已沒有呼吸、心跳,急診醫師緊急插管,就醫之前,卡在氣管的花生被擠碎成兩片,掉到右支氣管造成右肺塌陷。急救時,另一片花生又跳到左支氣管,造成左肺塌陷。經過異物夾除手術取出兩片的花生,仍因長時間腦缺氧,造成難以挽回的遺憾。高雄長庚兒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徐美欣說,臨床發現,造成幼兒呼吸道阻塞的異物,以瓜子、瓜子殼或堅果類食物居多,其中花生位居第一名,提醒家長不要讓幼兒吃花生。事實上,國內外均有幼兒吃花生致命的慘痛報告,徐美欣醫師解釋,因為花生大小與幼兒氣管直徑粗細差不多,容易卡在氣管內,加上花生容易變成兩半,一旦掉入肺部,就會造成呼吸困難。高雄長庚另兩名「花生卡在呼吸道」嬰幼兒案例,一例為家長餵一歲大的小朋友吃花生,花生卡在支氣管,立即出現類似氣喘症狀,緊急就醫,醫師以支氣管夾出碎掉的花生,但部分花生碎屑已經掉入肺部,引發支氣管發炎,住進加護病房觀察,所幸順利出院。另一案例則是五歲幼童偷吃花生,出現呼吸急促、困難,家長以為氣喘發作,送至急診,使用氣喘急救藥物治療,但沒有效果。病童臉部發黑,經過插管,檢查發現,花生卡在支氣管。郭玄章醫師提醒,嬰幼兒因為咀嚼、吞嚥組織功能尚未發育完全,在吃小顆硬物時,很容易嗆到,卡在呼吸道,建議家長不要讓孩子吃花生、堅果等食物,也應該避免讓幼兒拿到這類食物。※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原文:因為一顆花生,3歲孩童成了植物人!這些食物最好不要給孩子吃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寒流來襲醫師提醒保暖 出現心肌梗塞症狀要立即就醫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這兩天寒流來襲,氣溫驟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心臟科醫師鄧欣一提醒高齡長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務必作好保暖措施。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助,以免耽誤治療黃金時機。衛福部基隆醫院表示,國人死因統計去年共有近2萬人死於心臟相關疾病,占所有死亡人數11.3%,高居第2名。基隆60歲王先生在家中出現胸痛、畏寒症狀,還好及時送醫,在黃金時間施作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心導管手術,順利康復。鄧欣一說,心臟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病情持續進展就會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分為左前降枝、左迴旋枝及右冠狀動脈3條血管,當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會減少或無法供應心臟血液,造成心肌缺氧,引起心臟不適,出現心絞痛等症狀。王先生的3條血管就分別有80%至99%的堵塞,未及時治療才會導致心肌梗塞急性發作。心血管疾病5大危險因子分別為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菸及家人有心臟病家族史。當天氣變冷、溫度降低,容易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鄧欣一提醒患有心血管疾病者,除了按時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外,也要做好血壓監測。鄧欣一建議長者注意頭、手、腳保暖,如須外出可配戴帽子、圍巾和手套。如有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畏寒等心臟病症狀發生,請立即就醫或撥打119求助,以免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機。基隆醫院表示,醫院心臟科團隊操作急診─心導管室─加護病房標準作業流程,能在不到90分鐘內打通病人心臟血管,降低病人死亡率,改善病人預後。有些病人發作前症狀並不典型,不易早期發現,提醒平時避免對身體健康產生危害的因子,生活起居正常,才是健康管理良方。
-
2020-12-31 科別.新陳代謝
寒流來襲嗑鍋 小心痛風發作
寒流來襲,聚餐來頓熱滾滾的火鍋是種享受,但小心痛風找上你。南投45歲陳姓男子近日常和朋友聚餐吃海鮮鍋、麻辣鍋,喝熱湯搭配啤酒,大飽口福,未料,半夜右腳大拇趾突然腫脹、抽痛,急性痛風發作,連忙掛急診。南投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詹德欽說,痛風是因普林代謝異常,導致血液尿酸濃度上升,該名患者檢驗發現尿酸指數高達8.9mg/dl(正常值在3.7-7.3mg/dl),而「尿酸鈉鹽」會沉積在關節滑囊液中,造成關節腫脹發炎和變形。腳趾、腳踝、膝關節及手關節都有可能發生,急性痛風發作時,可透過藥物控制及飲食調整,來改善症狀。海鮮鍋常被稱為「痛風鍋」,麻辣鍋也會放不少海鮮及肉類火鍋料,詹德欽說,火鍋加入許多海鮮、肉類滾煮,湯頭越煮越濃,普林含量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增加,如果喝太多火鍋湯頭,誘發急性痛風機率會提高。若有家族史、肥胖、長期飲酒、劇烈運動、減重、高普林飲食、腎臟疾病、代謝疾病、糖尿病、高血壓的人,也是痛風的高風險群。建議吃鍋應選新鮮蔬菜、優質雞蛋等低普林食材,搭配昆布鍋、蔬菜鍋等湯底,避免痛風。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就是心臟病發作?醫師解析,這些非典型症狀更致命!
許多人對於心臟病都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心臟病發作一定是摀著胸口喊痛。事實上,心臟病的範圍極廣,一般人所說的「心臟病」,通常是指心血管疾病,才都會有典型胸痛、胸悶的症狀發生,有時疼痛也會輻射至腹部、背部或是上臂。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造成胸痛原因很多,根據統計,因胸痛至心臟科門診者,僅有2~4%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一部分是慢性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是因為骨骼和肌肉疼痛,而腸胃或呼吸道問題次之。 簡思齊指出,典型的心絞痛會出現胸口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悶悶的感覺,甚至會有透不過氣之感,且持續幾秒鐘到數分鐘,但只要休息即可好轉;上下樓梯、搬運重物、快步健走等過程中,會使胸悶、胸痛狀況更為加劇,嚴重者還會伴隨冒冷汗的現象。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這樣的症狀非持續性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而未就醫。其實,這很可能就是又被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慢性心血管疾病)-狹心症的症狀,建議趕緊至心臟科看診,以釐清是否罹患狹心症。 若有持續嚴重的胸痛,覺得前胸有劇烈壓迫感,感覺緊緊、綁綁的,很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沉重,甚至轉移到下巴、肩膀、手臂、背部等廣泛性疼痛,無法明確指出哪裡痛,並伴隨著喘、噁心感或冒冷汗,則是心臟梗塞發作典型症狀。 簡思齊提醒,如果是胸部突然出現撕裂般的劇烈疼痛,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甚至出現血壓升高變化劇烈、休克、腹痛,喘,即便還可以忍耐,也不應該延誤,要儘快就醫急診,有可能是更危急的情況:主動脈剝離。 不像皮膚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疼痛是可以轉移的,也就是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不在同一處,所以,心臟病不是只有用「胸痛」來表現! 正因為會轉移痛,常出現只有其他部位痛的狀況發生。臨床上,常看到有人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喉嚨痛,以為是感冒;後頸痠痛,以為五十肩等,就診卻無法改善,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心臟血管疾病作怪! 此外,有些人心血管疾病嚴重到產生心臟衰竭,而表現出心律不整的症狀臨床上常以心悸來表現,你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碰碰跳」;有些人則因為心臟衰竭,在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使流到腦部的血液量不夠,出現頭暈、暈眩症狀,甚至昏厥。 簡思齊指出,疲倦也是常見心臟病衰竭的症狀,其發生原因為心臟血液輸出量過低,導致人較為虛弱無力;而心臟衰竭患者病,因心臟射血功能變差,造成水分於身體堆積,可能造成肺積水、腹水甚至造成四肢水腫。 更不能忽略的,是「喘」這個症狀!尤其是發現躺下來休息反而更喘不過氣來,但坐起來就覺得好多了(端坐呼吸症狀),如果再合併出現下肢水腫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心臟衰竭問題。 簡思齊呼籲,其實,心臟病就是因為表現太多樣化難以判斷了,建議出現難以解釋的症狀,還是早點就醫檢查診斷,應儘速就醫釐清是否為心臟病發作,千萬別因為一時的輕忽造成終身的遺憾。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