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31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1-03-31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全身痠痛可以推拿、整骨嗎?骨科醫師:4種情況不建議!嚴重恐脊椎骨斷裂
以為小挫傷沒回診 推拿完才發現橈骨骨折 很多人喜歡在疲勞或全身痠痛時,去推拿館「鬆」一下,讓師傅把緊繃的肌肉鬆開;或是在受傷後到國術館「喬」一下,希望能舒緩不適,但你知道嗎?推拿及整骨藏有風險,並非每個人都適合。 來看實際案例,一名40歲的陳小姐在車禍中手腕挫傷,急診醫師X光初步判斷沒有明顯的骨折,因此以石膏固定後讓病患出院,並建議陳小姐至骨科門診繼續追蹤治療。然而,陳小姐認為自己沒有骨折,不需要再回診,透過朋友介紹到附近的國術館整骨及推拿,沒想到幾次療程後症狀加劇,手腕脹痛,甚至難以入眠,於是趕緊前往骨科門診檢查,X光檢查後才發現是「遠端橈骨骨折」,因而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治療。廖醫師提醒大家,在接受推拿或整骨時,要注意以下情況,以免讓病情更惡化。 一、急性的扭挫傷 受傷初期周圍的軟組織腫脹,是因為血液循環增加,提供受傷組織一個修復的環境,如果在此時推拿或整骨,會讓受傷的組織產生二次傷害,造成腫痛的感覺加劇,如果有不明顯的骨折,在推拿後,也可能造成骨折變得更嚴重得不償失。因此,此階段的治療建議是固定患處、冰敷及彈性繃帶包紮加壓,避免再次受傷並加速消腫 二、皮膚外傷或發炎 如果皮膚上有傷口,推拿可能會讓細菌進到傷口內,造成感染,嚴重的話會導致蜂窩性組織炎。 三、疑似骨腫瘤症狀 如果身上出現異常的腫塊,且骨頭疼痛常在夜間發生,要當心是骨腫瘤,若在此時接受推拿,可能會讓腫瘤細胞到處轉移,延遲治療的黃金時機,造成令人遺憾的結局。 四、罹患發炎性的關節炎 例如僵直性脊椎炎的病人,脊椎雖然僵硬,但卻十分脆弱,在經過力道較強的整骨推拿後,可能造成脊椎骨像粉筆一樣,斷裂腰斬,導致半身不遂。 廖醫師建議,民眾若有任何身體不適,應尋求專業醫師的評估,再與醫師討論治療方針,不論是正規的西醫治療,或是民俗療法、自然療法,每個人都有自主選擇的權利,醫師是提供專業且有證據力的治療建議,決定權在每位病人的手中。若是自覺有疼痛、腫脹等相關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延伸閱讀》 按摩解除頭脹、緊繃,腦醫師教3種按摩消除壓力 一招改善足底筋膜炎!按摩喚醒腳底肌肉 以上新聞為《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30 新聞.元氣新聞
本流感季首例死亡 80歲老翁未接種疫苗住院七天亡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國際往來減少加上人人戴口罩,本次流感季疫情平緩。但衛福部疾管署今天公布,自去年10月以來,本流感季首例流感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南部80多歲男性,有慢性病史但未接種流感疫苗,住院七天後死亡。疾病管制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該死亡病例今年3月21日因嘔吐、呼吸急促就醫並收治住院,經診斷有吸入性肺炎等情形,轉至加護病房治療,3月25日通報,因檢出A型流感,3月27日研判為流感併發重症,同日個案病情惡化,不幸病逝。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病史,平常吃飯便容易嗆到、咳嗽。3月20日時,家屬就觀察到其呼吸比較費力,痰音重,3月22日血氧值偏低,X光測到雙側肺衰竭送至急診。因嗆咳初步診斷為吸入性肺炎,以及A型流感,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藥治療,但因合併腎衰竭、敗血症,治療效果仍不佳進而過世。林詠青說,這是流感第二例重正,首例死亡。本次流感季重症及死亡人數雖比往年少,但仍要注意有慢性病者死亡風險仍高。至於這名流感死亡個案是否會再加驗新冠肺炎病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不會驗,「通常是流感陰性才會驗」。自今年1月30日開始,公費流感疫苗擴大提供全民接種,六個月以上民眾即可接種。疾管署統計公費流感疫苗總接種數約619.3萬劑,65歲以上長者接種率52.5%,學齡前幼兒接種率51.1%。林詠青表示,目前仍有24萬劑流感疫苗,呼籲民眾儘速完成接種。
-
2021-03-29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67歲中風男長期未回診 疏於照顧瀕死邊緣送醫救回
67歲的陳姓男子曾二次中風,沒定期回診,今年初送至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時,已陷入昏迷,經檢查發現血糖高達1063 mg/dL(標準值應低於100 mg/dL),呈現高滲透壓昏迷,且有血液嚴重代謝性酸中毒、銅酸中毒,也出現嚴重感染指標PCT4.69/(標準值
-
2021-03-29 名人.精華區
林芳郁/推動救護車EMT 醫療捐款恩澤無數
我是心臟外科醫師,做過許多開心手術,沒有收過病人金錢上的饋贈。平日生活單純,除了未成年時向父母拿錢,沒有貸款也沒有向任何人低頭要錢的經驗。上救護車就開始急救話說民國80年左右的台大醫院急診部,位於舊院區,地方狹小,病人眾多,大家常用菜市場來形容它的忙亂。民國86年,院方派我接主任,急診部很多優秀醫師,包括後來擔任台大院長的陳石池醫師、現任台大內科部主任陳文鍾、衛福部政務次長石崇良、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馬惠明等,但環境不好,工作負擔過重,整天承受病人抱怨,士氣低落,每個人都想調職。當年的救護車是陽春車,頂多只有氧氣,急診內部會議討論希望推行EMT(緊急醫療技術員)制度,訓練救護員,並在急救車裝置監視器、抽痰、電擊器等設備。病人上了救護車就開始急救加護,提高生存率。募款700萬煞費周章這個計畫初估需700萬元。開會時,同仁討論熱烈,每個人都舉手願意參與,也有能力奉獻,原本死氣沉沉的部門忽然活了起來,我這個菜鳥主任拍胸脯保證籌足款項。我先向太太募款40萬買書,讓大家準備,再諮詢我做過開心手術的病人如何募款。很多人推薦扶輪社,我與幾個扶輪社聯絡,下班之後去演講及募款。寫計畫書向衛生署請款我平時在醫院看診,教學及研究,無求於人,自在成習慣。為了募款,每周去扶輪社低頭,剛開始無法適應,日子久了告訴自己,這是為大眾做事,應該勇往直前。但我畢竟沒有財務經驗,扶輪社社員熱心公益,從事許多社會服務,但每當某個扶輪社問我預計募款多少,我回答700萬元,對方通常表示,願意幫忙但無力捐助全部款項,結果是每周各處扶輪社跑,花了半年,募到150萬元,達成目標還有很大距離。有一回到頭份,回程高速公路車禍大塞車,那時沒有高鐵,到家已凌晨一點,隔天早上還有開心手術,自己覺得這樣不是辦法,回科內與同仁商量,剛從美國回來的馬惠明醫師建議撰寫計畫書向衛生署請款。當時衛生署長詹啟賢在美國住過,了解EMT是該走的趨勢,雖然他能用的款項有限,很快撥了400萬元給台大急診部作EMT計畫。造就許多急救加護專家有了之前的募款經驗,我又向幾位企業家募得不足的數字,我們的計畫才能付諸實行。這個計畫培育了EMT人材,造就了台大急診部許多急救加護專家,提振了士氣。成果在國際醫學會報告後,包括新加坡等許多國家前來學習,這個制度後來被台北市衛生局採用,推廣到全台。民眾發生意外包括中風、心跳停止、嗆到、受傷等,如果沒能立即急救,可能死亡也有可能留下後遺症。現行救護車帶來急救人員及設備,把握黃金時間,生存率及生命品質都提高。向資助的無名英雄致敬我最近碰到一位教授,談到他22歲在音樂會時心室顫動心跳停止,立即被救護車送到醫院,因為在車上就急救,出院時完全恢復。類似故事提醒我,當年能參與這個行動的光榮,也藉此感謝所有經資助我們的無名英雄,醫療的捐款果然恩澤無數。
-
2021-03-28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改革/健保「論人計酬」 醫界:難度高
衛福部長陳時中擬將大幅度改革健保給付制度,從現行「論項計酬」改為「論人計酬」,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浪費,對此,醫界、長照界鼓掌叫好,但也感到憂心,因為難度極高,但均認為,現在正是談改革最佳時機。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在長照體系中最看許多醫療浪費,例如,長輩住民常因小病而反覆至醫院就醫,有時家屬過於緊張,即使輕微症狀,也送至急診,造成醫療浪費。若能以「人」為給付的單位,將會大幅改善這類的問題。台大醫院北護分院院長黃國晉表示,台大金山分院曾執行「論人計酬」試辦計畫,有效提升醫療品質,但醫院的門診量卻大減,醫院營運成本增加,最終結果不如預期,讓後續「論人計酬」計畫擱置。「論人計酬立意良善,但較適合偏鄉。」黃國晉說,論人計酬等於宣布讓台灣的醫療照顧走向「連續性」,這一條連通大道必須單純化,才好執行;都市型病人因醫院眾多,多會到處就醫,要以人計酬就很難算清楚,且可能出現重複就醫問題。台北市社區銀髮族長期照顧發展協會理事長吳第明說,「早該執行論人計酬」,不只在醫界,長照也應如此,長照支付場所以居家、日照為主,但只要進到機構,很多項目就成拒絕往來戶,以輔具為例,長輩還沒進到機構前可申請補助,一但住進機構,補助就沒了,明明輔具都是長輩在用,為什麼會因場域不同而增加負擔。陳景寧強調,過去長照資源還沒長出來時,全仰賴健保,但現在長照資源已經長出來了,健保大餅又已經出現極限,政府應均勻分配資源給醫院、長照、養護機構,這才是國人之福。
-
2021-03-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後過敏送加護病房 院方:首例所以採高標準
我開打AZ新冠疫苗,昨出現我首起「其他嚴重不良事件」,為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40多歲護理師,本身有雞蛋、花生過敏史,接種後急性過敏反應,送加護病房,所幸給予適當處置已出院,亞東醫院今派醫師出席指揮中心臨時記者會,證實該名過敏護理師來自亞東醫院。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廖俊星表示,由於當初醫院規畫接種AZ新冠疫苗的休息區,就安排在加護病房旁,所以該護理師出現不適後,就送往加護病房觀察,該護理師在急性過敏發生過程中,人都很清醒,心跳約為120至130、血壓數值則是150至160。廖俊星說,當時有立即給予護理師施打類固醇、抗組織胺,並沒有打強心針,在接受適當處置後,觀察一個晚上就出院返家。該名護理師過去也有接種過流感疫苗,都沒有出現過敏狀況,坦言其實以該護理師的症狀可以直接急診就好,但因為首次出現類似狀況,仍選擇高規格處理。廖俊星表示,雖院內出現急性過敏事件,但亞東醫院醫護人員打氣不受此影響,每天仍有60-70名醫護人員接受施打,返家後並沒有再出現其他症狀。未來若出現過敏性休克就一律送加護病房,若輕微過敏就送急診,簡單說,若有到過敏性休克就送加護,因為這是第一例採高標準。
-
2021-03-24 該看哪科.感染科
避免恙蟲叮咬 野外著長袖衣褲
清明、兒童連假將至,天氣漸熱,民眾掃墓祭祖、踏青、露營容易接觸蚊蟲,增加感染恙蟲病風險。台東縣今年迄今已有4例,5年前曾有死亡案例,衛生局提醒民眾到野外要著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保護,避免被恙蟲附著叮咬染病。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台灣全年都可能感染恙蟲病,根據歷年通報顯示,4、5月案例上升,6、7月達高峰,以花東、離島地區感染病例數較多。恙蟲幼蟲會寄生在動物身上,台東山區、農田也適合繁殖。衛生局疾病管制科表示,恙蟲叮咬未及時就醫死亡率可達60%,感染後6至21天會出現頭痛、淋巴結腫大、發燒等症狀。去年台東病例數約占全國四分之一,平均台東每年都有上百例。5年前一名外籍女子在蘭嶼被恙蟲叮咬後死亡,當事人發病送急診,2天後便死亡。
-
2021-03-2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境外生採檢遭收千元掛號費 教部:衍生費用自付
境外生權益小組接獲陳情,境外生居家檢疫期滿採檢時,被收取新台幣1000元掛號費。教育部今天表示,指揮中心僅支應採檢費,其他衍生的醫療及交通費用由學生負擔。境外生權益小組今天表示,先前教育部和指揮中心承諾境外生不用支付採檢、掛號相關費用,近日卻收到就讀台北某國立大學的境外生求助,居家檢疫期滿的採檢時被要求支付1000元掛號費,台北市衛生局告知,採檢是在發燒篩檢站完成,各醫院收取急診掛號費,並非按門診標準收取。境外生權益小組指出,根據指揮中心1月25日新聞稿「公費採檢民眾免收掛號費及診察費」,而教育部已規定居家檢疫期滿境外生的採檢與檢驗費用由指揮中心支應,所以境外生也屬於公費採檢,應免收掛號費與診察費。教育部回應,指揮中心1月25日新聞稿是因應部立桃園醫院擴大回溯相關接觸者的居家隔離措施,對象是相關接觸者的擴大回溯採檢民眾,並非指所有公費採檢的民眾。教育部指出,由於新聞稿所指對象未包含境外生,因此境外生核酸檢測應依循教育部3月2日函文辦理,「採檢費用由指揮中心支應(學生無須先行墊付),其他衍生的醫療及交通費用由學生負擔」。
-
2021-03-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開打 急診醫護意願最高
我國昨天開打AZ疫苗,一整天共有五十八家醫院醫護人員施打疫苗,台大、新光、亞東、雙和、和信等醫院均由院長率先捲袖,成為院內首打者,鼓勵同仁施打。由於疫苗開封後須於六小時內施打完畢,一瓶可供十人接種,不少護理師在開瓶後,立刻按下計時器,成為施打首日的奇特場景。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該院共有一千七百多名醫護人員願意施打AZ疫苗,現已配送一千五百劑疫苗,在擴充接種點後,預計在兩周內完成第一批院內醫事人員接種,五月十七日開始施打第二劑。新光醫院長期深耕帛琉醫療發展,院長侯勝茂表示,每年都會派駐人力至當地提供醫療協助,四月一日起「旅遊泡泡」啟動,前往帛琉診療的醫護人員也在優先施打AZ疫苗名單中。「有打是比沒有打更好。」高雄長庚副院長龔嘉德說,國外臨床統計並未發現AZ疫苗有顯著問題,醫院鼓勵醫護人員施打;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強調,國外血栓案例數據分析比率極低,均小於背景值,無須恐懼,希望醫護人員踴躍接種,「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保護病人。」前總統陳水扁的醫療團隊召集人、高雄長庚醫院名譽副院長陳順勝昨天也完成接種。他說,「去打一打啦,沒去打有夠笨」,北歐國家停打AZ疫苗是要調查批號製程是否出問題,不是疫苗本身有問題,醫護施打率偏低,中央應多釋疑。觀察各醫院接種狀況,以急診醫師及護理人員接種意願最高。卅歲的台大醫院急診部張姓護理師表示,執行檢傷分類時,經常接觸疑似病人,即使做好防護措施,但還是怕怕的,因此,急診同事接種意願相當高,不會特別選廠牌,只要有疫苗,就願意打。北榮照護確診者專責病房蘇姓護理長表示,照顧病患時的擔心,遠遠大於接種疫苗的疑慮,故她願意第一波施打疫苗,施打後並未出現任何不適。由於國外傳出多起AZ疫苗接種後疑似引發血栓的嚴重個案,各醫院在接種首日格外謹慎,均設置休息區,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昨早七時五十分帶頭施打,接種後,依照指揮中心建議,坐在椅子上,休息卅分鐘,無任何不適,才離開急診區。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第一批打疫苗醫護豪氣 「有狀況 相信同事會幫我」
首批新冠肺炎疫苗今天開打,市立安南醫院由急診、隔離病房的醫護搶先注射,醫護人員都表示「心裡難免有點怕怕的」,但是配合國家政策一定會打,急診護理督導陸乃甄並豪氣表示「如果有副作用,同事一定會幫我處理,安啦!」安南醫院院長林聖哲表示,第一批疫苗安南醫院分配到1800劑,首批先來900劑,醫院安排最可能接觸到疫情的急診室及隔離病房等單位的醫護最先打,他自己也排在後面,而安南醫院有1800名醫護,目前已經有1100人登記要打。安南醫院第一個接受注射的是醫院急診部主任符凌斌,他表示當然會有點緊張,但是自己在當年SARS的時候,也是在急診第一線工作,當年那種恐怖緊張的感覺,至今仍然難忘,還是會希望急診同仁都能夠先注射疫苗,先打先贏,馬上就有保護效力。他表示,雖然還有其他款的疫苗,但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進來台灣,安南醫院的急診部醫護人員大約有九成都登記要注射,多一層保護。陸乃甄是第二個注射的人,她表示當然會有一點擔心副作用的問題,但是仍會配合國家政策,而且自己就在急診工作,萬一有副作用出現,相信同仁都會為她做最好的處理。醫院安排醫護人員在健診中心注射疫苗,現場的場地比較大,一批10人,注射後必須在休息區等待30分鐘才能離去,現場還擺放急救推車等,萬一有狀況可以隨時因應。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大率先開打估兩周接種1500人 吳明賢最後悔這件事
台大醫院今率先開打新冠肺炎疫苗,包括行政院院長蘇貞昌、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副院長婁培人,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急診部護理師等共10人,今早打完全台第一瓶AZ疫苗。吳明賢表示,台大醫院調查8000多位醫護人員的施打意願調查(不含3000名外包人員),逾七成願打疫苗,當中有1700多位願意施打AZ疫苗,會先將指揮中心給的1500劑提供給1500名醫護打第一劑,預計5月17日接種第二劑。吳明賢表示,這次疫苗比較特別是要打第二劑,調查除了意願,還要顧及不同疫苗廠牌、間隔時間,所以總共調查五種選項,包括輝瑞、AZ、莫德納、高端、聯亞等五種,但後面四種疫苗現在還沒有貨。調查超過七成願接種,願意施打AZ疫苗的有1700多位,這次會先打第一劑,目前首批給了1500劑。吳明賢打完疫苗心情輕鬆表示,沒有特別的感覺,跟打流感疫苗心情差不多,只是第一次打疫苗有那麼多人在旁邊拍照,打趣說「真後悔沒練好三頭肌」。面對有媒體報導副作用機率高,吳明賢說,其實應該正名為不良事件,任何新藥新疫苗的臨床試驗,所有病人那段時間發生的不舒服都算是不良事件。而且台灣沒有所謂的打假疫苗,台灣一個民主國家,很多事都是公開透明,不會有假疫苗的情況發生。「這是今天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台灣防疫史上的重要日子。」吳明賢表示,民眾都很關心疫苗,防疫第一階段很成功,希望第二階段也能順利成功,這也是為什麼蘇貞昌、陳時中親自接種的用意,他自己作為醫護人員代表的一份子,也是抱著照樣的心情來打,感謝政府把珍貴疫苗先給醫護施打。被問到身為防疫五月天,繼部長之後第二位接種者,心情如何?張上淳笑說,「我們時間到了就打」,打完沒有什麼特別感覺,跟打流感疫苗一樣。張上淳表示,新冠疫苗經過食藥署認可,指揮中心也很小心,國內很嚴謹的評估,專家小組討論、確認目前為止所有資訊沒有問題,指揮中心認為可以施打。國外施打族群出現過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和背景值差異不大,認定與疫苗施打無關,要了解科學證據就是這樣。台大醫院發言人王亭貴表示,台大醫院為了疫苗接種特別成立跨單位小組,家醫科有24小時電話專線,如果打完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隨時反應,必要時會請同仁到急診或家醫科,釐清是否與疫苗有關,也會通報給相關單位。希望這次在每個人注射流程、相關藥物使病史紀錄,要做的更加詳細清楚,例如過去使用過避孕藥,就要更詳細評估之後才接種,接種後也要密切觀察一到兩天。王亭貴表示,原本規劃一天打100人,今天下午會再討論,希望可以加快,在兩周內完成台大醫院同仁的接種,預計台大醫院會有三個接種點,包括西址家醫科六診、西址一樓休息區、東址大廳左側空間,希望可以增加兩到三倍的量能。年約三十歲的急診科張護理師表示,自己就是勾全部都願意施打,血栓事件也不影響信心,因為每種疫苗都有副作用,但平常工作要做檢傷分類、接觸疑似病人,很需要施打疫苗,同事接種意願都很高,不會特別選廠牌。打疫苗的過程沒有特別感覺,打流感疫苗還比較痛,健康評估大約花費2到5分鐘,接種過程1到2分鐘,很快就完成了。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北榮開打新冠疫苗 醫護:照顧的擔心大於接種的疑慮
首批AZ疫苗今天針對醫護人員優先開打,8時許,台北榮總第一門診大樓二樓就開始準備新冠肺炎疫苗接種區,並由副院長侯明志於8時45分帶頭打下第一針,並笑說「完全沒感覺,可能是打針的同仁技術太好了!」負責確診者照護的專責病房蘇護理長則表示,照顧病患的擔心大於接種疫苗的疑慮,而願意第一波施打疫苗,但「完全沒有不適」。大約8時半,陸續便有剛下大夜班的急診部醫護人員來到疫苗接種區。但要打疫苗要先過三關,包括資料填寫、量血壓、醫師問診,最後才到接種環節。前三日因為還在試跑流程並加以修正,因此安排每日施打60人,上、下午分別施打30人;施打後需休息觀察30分鐘。而一瓶疫苗可接種十人,開封後須於6小時內施打完畢,因此也見到接種區的護理師也在開瓶後按下計時器。侯明志表示,自己抱著「對疫苗有信心且期待」的心情而來。而對於AZ疫苗在歐洲引發血栓事件的疑慮,他說,都還沒有確定的因果關係,除了配合政府政策,也希望透過風險最高的醫護人員施打,讓民眾了解疫苗確實是安全的,「而且現在一點感覺都沒有」。打完疫苗後,除了有些人表示手臂痠痛外,大部份的醫護人員都表示「沒有感覺」,甚至有人說「比打流感還沒感覺」。北榮家醫部社區醫學科主任張曉婷表示,北榮第一批獲得中央配發疫苗500劑雖,然上周五晚間突然接獲今天就要施打疫苗的通知,但好在醫院從過年前就開始疫苗接種進行規劃,依據政府的規範排定風險順序,因此還算順利。她說,北榮全院約六千多人,第一波有意願施打的人員有1487人,約佔兩成;但第一線人員接種的意願則滿高的,包括急診、專責病房等風險等級一的醫護人員有1135人,願意接種者有497人,約佔4成。
-
2021-03-22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家庭看護工的悲傷情緒何處投遞:帶著隱形悲傷的阿蒂們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外籍看護」。一位社工學者在安寧病房看到病人過世時,照顧病人多年的外籍看護真情流露的落淚,使她忍不住寫出這篇「家庭看護工的悲傷情緒何處投遞」;接著醫病平台的共同發起人寫出他們夫婦對外籍看護的感激與懷念;也很榮幸邀請到對這議題關心多年的學者就其專業與我們分享國內(台北市)與國外(以色列)對「國際移工」的研究與政策。我們也在此呼籲國人尊重善待這些遠道來幫忙照顧我們家人的無名英雄。幾年前的十二月某日的晚上九點多,得知林媽媽回天家的時間近了,我與教會的師母和姊妹前往醫院的安寧病房探訪。當我們走進10A18病房,入耳的是平靜詳和的聖樂聲,映入眼簾的是林媽媽至親家人感傷不捨的神情。病房中沒有複雜的醫療維生設備運轉的聲音和占據空間的壓迫感,提供給家人親友和林媽媽寧靜的告別空間。等候在病房的是林爸爸、二女兒和外孫女,還有林媽媽的貼身照顧者阿蒂。阿蒂是來自印尼的外籍看護工,是林媽媽的第二任看護,照顧中風臥床五年多的方媽媽約兩年多,她身材嬌小,約150公分,濃眉大眼的五官,一副娃娃臉的長相,看不出已是三十歲的年紀,且有多年看護資歷的照顧者。在等候住在北部的兒孫回來之前,林媽媽的二女兒珍惜著最後向母親告別的時間,俯身貼近媽媽的耳邊不斷地、不斷地輕聲說著感謝與愛媽媽的話語,外孫女則坐在病房內的陪客椅上,清楚地聽著自己的媽媽向阿嬤訴說道別之語,更是忍不住的淚流滿面。林爸爸因難以面對結縭半世紀的老伴即將離世的事實,一個人就這麼安靜的坐病房外約五公尺的角落處。二女兒看到師母來到,連忙起身招呼,壓抑著傷心情緒,向師母說明著先生去接補習下課的兒子,大哥的家庭和小妹的家庭正從台北趕回來的路上,她懇求上帝給媽媽時間等著兒孫都來到…,道盡家人目前面對臨終母親的心情。阿蒂,林媽媽日常生活中的貼身照顧者,則安靜地站在床尾,默默地流淚,當護理人員定時的為林媽媽做身體的護理時,阿蒂立刻用雙手擦乾眼淚,跟上前協助護理師,一觸碰林媽媽的身體,阿蒂淚水如湧泉般,很快又佈滿了臉龐,模糊了視線,阿蒂的雙手卻只能邊忙碌地操持手邊的工作,邊又快速地拭去佈滿臉龐的淚水。這是阿蒂的心情。不一會兒,住北部的兒孫陸續趕到病房,每個人腳步匆忙,帶著憂傷焦急失措的神情走進病房,箭步地靠近病床,淚眼中哽咽地喊出:「媽」,每一個人對母親聲聲的呼喚,都讓氣氛更加傷感,眾人也跟著鼻酸哽咽。林媽媽此時對每個家人而言,各有一種對應的角色關係:「愛妻」、「媽媽」、「阿嬤」。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一個特定的稱謂,向母親、阿嬤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捨與感傷。當家屬們哭成一片時,阿蒂的眼淚更是決堤,在不需要為林媽媽做任何護理時,她總是退到病房的角落,默默地流淚。在病房中每個人站立的位置,象徵著與林媽媽的關係,家人緊鄰著病床,阿蒂則是退在病房的角落,隔著家屬,注視著病床上的林媽媽。空間雖區隔出阿蒂與其他家人和林媽媽之間差異的社會關係,然而,阿蒂止不住的淚水,無法壓抑的情緒,訴說著阿蒂與這家人的關係不單是勞雇契約上規範的勞雇關係,而是存在著類家人的情感。林媽媽的大媳婦,身高高過阿蒂一個頭,轉身看見淚流不止的阿蒂,連忙雙手抱住個子比她嬌小的阿蒂,直拍著她的背,安撫地不斷說著:「阿蒂,謝謝妳,謝謝妳……」溫暖的安慰與真心的感謝,讓阿蒂壓抑的悲傷,俯身在大媳婦的懷中傾瀉而出。這一幕,她們安慰彼此的情感跨越勞雇關係,倒像一家人。阿蒂情緒平靜下來後,眼中噙著淚默默地走出病房,安靜地坐在安寧病房的交誼廳等候著,用她自己的方式和照顧多年林媽媽告別。看著阿蒂瘦小蜷縮的身影,獨坐一隅更顯孤單。病人在臨終的時刻,陪伴在旁的主要是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阿蒂與病人的關係雖不同於在場的親人,但她流露的情緒卻是與家人如此同調,難過不捨心情是如此一致,若不是當下她所做的工作做為一種身分上的辨識,在10A18病房中真的不容易發覺她是與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外人。在朝夕相處的照顧日子裡,她曾陪著林媽媽多次經歷緊急就醫經驗,通常是從急診入院,最後都能因病情穩定而順利出院回家;然而,這一次林媽媽沒能照著過往的路徑回到地上的家,同時也是阿蒂工作的地方。這一次,林媽媽的生命轉了個彎,回到阿蒂暫時無法跟隨前往的天家。當林媽媽的後事處理完後,阿蒂也將結束與林家的勞雇關係,轉換雇主,發展另一段新的主雇關係。林媽媽家人的悲傷情緒容易受到專業人員和親友們的關注,但「阿蒂們」的悲傷呢,在與新雇主開啟新的勞雇關係之前,她們又是如何處理這份與上任雇主之間生離死別的情緒?又有誰來關注?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台開打疫苗擔心副作用?第一批護理師曝心聲:其實會
國內首批AZ新冠肺炎疫苗今天開打,雙和醫院醫護人員今8點起也陸續接種,曾接觸過2名確診者的內科加護病房護理師熊振宇今為院內第一批施打者;對於是否擔心接種後會有副作用,他也坦言,「其實會」。熊振宇指出,去年3、4月疫情高峰期,曾接觸2名確診病患,因配合醫院政策,加上自己照顧病人因素,希望透過疫苗加強身體,如果真的有什麼樣狀況,醫院會給予適當措施。對於是否擔心副作用,他說「其實會」,三種廠牌好像都有副作用存在,不過醫院施打之前有適當衛教,若有不舒服會立刻通報網站,並告訴主管、護理長,院內將安排適當人力及休息,不會影響第一線照顧病人。急診醫學科副主任蔡同堯表示,剛好今天休假便預約施打,施打前有上網做功課,「副作用發生機會應該還是很低」,不過他也坦言,「如果今天不是急診醫學科會接觸到居家檢疫者,有可能不會選擇這個時候打。」蔡同堯說,因為是第一線醫護人員,會接觸到這樣的病人,最擔心防疫漏洞,「部桃案件就告訴我們,再小心都可能被感染,如果打疫苗可以減少我被感染的機率,也減少把病毒帶到社區、傳給家人的風險,所以評估我的工作、環境後,打疫苗是比較理智的選擇。」
-
2021-03-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台醫護第一針!雙和院長帶頭打平常心:從小打到大
國內首批AZ新冠肺炎疫苗今天開打,雙和醫院院長吳麥斯今早7點50分即來到急診室,帶頭打下全台醫護人員第一針。他表示,心情很平常,沒有特別感覺,「疫苗本來就是從小打到大的」。雙和醫院共配發一千劑疫苗,今天起於急診大樓分批施打;經調查,院內兩千多名醫護人員中,有七成願意施打疫苗,目前已有850人預約,將分三個接觸病患的風險等級,於兩周內接種完畢。吳麥斯今7點50分即來到急診室,準備進行疫苗接種,但疑因早起血壓較高,反覆量測幾次血壓後,8點才正式注射疫苗,並按標準程序至休息室休息。他表示,施打疫苗完全沒有感覺,對於自己成為全台醫護第一針,也沒有特別心情,「打疫苗本來就是我們從小打到大的,隨著世界的改變,本來就會有很多新興傳染病,並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以後還是會遇到很多這樣的事,這本來就是我們大家應該要做的。」雖雙和醫院醫護人員有意願接種疫苗者高達七成,但外界醫護卻僅在三到五成,吳麥斯說,每個醫院都有自己的文化,「我們就是配合疾管署的政策,當然是希望說第一線的人,有非常自由的選擇權利。」
-
2021-03-22 名人.毛琪瑛
健身完請人推壓竟致骨裂 復健醫:運動後拉筋自己來
48歲方小姐經營進口家飾與服飾出售事業,平常花不少時間保養臉部和身體,某次至健身房做重量訓練,竟突然感覺右側前胸疼痛,返家後一週內,翻身、咳嗽及呼吸時都倍感疼痛,遂至復健科診所就醫,才發現是「局部肋骨斷裂」,且是朋友協助按摩痠痛肌肉力道過大所致;固定患部、電療及相關消炎處置,3週後已明顯改善症狀。醫師建議,運動後,可用自己的身體擺位,配合呼吸調息,做拉筋延展動作,讓訓練中強力收縮的肌肉恢復應有的長度,促進循環代謝,也避免因他人不當按摩、推拉或壓擠而導致傷害,輕則拉傷扭傷、椎間軟骨突出,重則骨裂、骨折。復健科醫師毛琪瑛表示,方小姐受傷後至醫院急診拿止痛藥,停止用藥便疼痛不已, 才於一週後至復健科看診 ,幸檢查後發現胸椎沒有壓迫性骨折,但因前胸肋骨處有敲痛點,輕觸就明顯疼痛,即使醫院急診室照X光恐也無法檢查出明顯異常,研判是局部肋骨骨裂。毛琪瑛表示,當局部肋骨骨裂,應固定患部,患者咳嗽時,需用手固定疼痛肋骨處,減少再次受力拉扯;且需多加休息,暫時避免所有健身動作,尤其是上半身的肌力訓練,日常生活也要避免使力提重;除開立急性用藥,也做局部電療,貼上肌內效貼布協助穩定患部,改善淋巴循環,降低局部發炎反應。疼痛改善後,再做漸進拉筋延展,也可用彈力帶強化肌力。經3週後,方小姐狀況改善。毛琪瑛說,方小姐算是幸運,若是因他人協助舒緩肌肉,導致手腳骨折,恐要打石膏或開刀,若肋骨完全斷裂,雖不需要開刀處理,但恐需6週至2個月才有機會完全康復,如藝人林志玲2005年時墜馬,斷了6根肋骨,足足休息2個月。如今民眾在健身房做完例行重力訓練後,常希望有人協助推拿按摩,甚至會要求運動教練協助推壓,毛琪瑛提醒,運動前暖身很重要,運動後的拉筋延伸也不可馬虎,可用自己的身體擺位,配合呼吸調息,做拉筋延展的動作,不但能讓訓練中強力收縮的肌肉重新恢復到應有的長度,促進循環代謝,也可避免因他人不當的按摩、推拉、壓擠而導致傷害,有時是拉傷扭傷,但嚴重恐導致骨裂骨折,得不償失。
-
2021-03-21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急診不治「心情急」
「請問婆婆哪裡不舒服嗎?」四、五個中年男女,一起推著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太太進來急診,陣仗之大令醫護人員不敢馬虎,立即趨前問診。「上個月我媽媽撞到頭,偶爾會頭暈全身無力,所以我們想來住院做檢查。」病人的兒子提出了一連串要求,包括抽血、住院、影像檢查等等。第一線看診的住院醫師不知如何應對,轉而向主治醫師求救。「上個月受傷?為什麼隔了一個月才來掛急診?」主治醫師對於家屬的看診邏輯有些不解。「我們兄弟姊妹沒跟父母住,這幾天回家才聽外佣說先前有受傷,小診所只開止痛藥和傷口換藥,我們覺得這樣太草率,所以帶老人家來醫院徹底檢查。」「這些要求恐怕沒辦法配合。受傷已經一個多月,照理說需要立即處理與可能威脅生命的問題已經排除,急診能提供的幫忙有限,更不用說病人目前沒有任何住院需要。如果需要詳細檢查,我們可以幫忙安排門診,或者也可以帶老人家到坊間的健檢中心,有相當多的商品化選擇。」「你們這是什麼急診?住院不行、檢查不行,什麼都不安排還叫急診?」家屬大聲表達不滿。「您說的對,急診的資源是留給病情緊急的人使用,目前你們的狀況並不符合緊急狀況。」或許是類似要求處理多了,主治醫師不慍不火地向家屬說明。「可是明天連假結束,我們又要各自回去,所以才想今天來急診,一次把檢查做完,不然我們心情很著急!」病人另一位女兒口氣較和緩,但要求仍不合理。「不好意思,您的要求恕難從命。」主治醫師相當堅持,家屬抱怨了一會兒沒得到結果,忿忿不平地帶著老太太離開,臨去前表達將要投訴院方。無獨有偶,當大夥忙到半夜總算可以喘口氣時,又有一對男女來掛號。「我女朋友上星期來貴院做超音波檢查,可是門診看報告排到兩周後,我們不想等那麼久,所以現在來看報告。」年輕男女和朋友吃完消夜,大半夜睡不著又找不到地方去,一時興起來醫院急診室,因為他們知道這裡隨時有醫師,自然可以滿足其「隨時想看醫師」的要求。「看報告請回門診,我們不是幫你排檢查與做檢查的醫師,詳細的報告說明與治療計畫,還是得和你原本的醫師討論。」醫師一句話回絕,請護理人員退掛號,不收費也不提供服務。「那你呢?你哪裡不舒服?」處理完女病患,接著是男病患。「我原本是送我女朋友來醫院,但既然來了,就想說最近很容易累,是不是可以幫我抽血做個超音波,檢查一下肝功能。」兩個病人的要求都不合理,不合理的要求沒什麼好妥協的,直接拒絕就對了。無論醫院的層級規模如何,急診室的共同特性包括「二十四小時有醫護人員」、「提供快速與即時的處置」,並且「可以較門診或住院病患優先安排檢查與治療」。這些特性,醫療人員知道,病人與家屬也知道。然而就醫的可近性與便利性,往往造就出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醫師看似不近人情地拒絕,其實包涵了許多對專業醫療的堅持。急診,治療的是病情很急,而不是心情很急。
-
2021-03-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AZ疫苗明開打…搶全台第一針 醫院接種紛提前
首批AZ疫苗配送全台五十六家醫療院所,拿到疫苗的醫院紛紛安排接種流程,台北榮總、新光、高雄榮總、義大及小港等醫院已安排明天由院長帶頭接種,增加第一線醫護人員信心。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每一瓶疫苗有十劑,開封後六小時有效,「非常珍貴」,一批一定要湊到至少十人開打。亞東醫院明天上午八時將舉行「全台第一針COVID-19疫苗」記者會,新北市長侯友宜、衛生局長陳潤秋將到場關心醫護人員施打狀況,亞東安排副院長邱冠明帶領重症治療葉克膜團隊、COVID-19疫苗醫療專家小組接受疫苗施打,其他醫護人員也踴躍接種。聽聞亞東八時舉行記者會,不少醫院也把預定的接種時程提前。台北榮總將由院長許惠恒帶頭接種,但許惠恒上午要去立法院備詢,預計下午接種,院方指出,已針對有意施打的醫護人員造冊安排時間,也有他院醫護人員前來登記。洪子仁表示,明天上午十時,院長侯勝茂與他將帶頭接種,並邀請感染科、急診等醫師十人加入,湊齊一瓶,毫不浪費。台南約有三千劑提供醫事人員優先施打,目前醫護約一萬七千人,衛生局表示僅三成有意願接種。台南市長黃偉哲表示,他屬地方防疫人員,會在第二順位接種,希望大家不要受心理影響,「疫苗是科學的事情,就用科學解決」。高雄市長陳其邁說,疫苗安全以科學數據為依據,要相信專家意見。台北市長柯文哲也說,中央若有公布順序,就會照順序打,不要標新立異,就照SOP走。新光醫院成立工作小組,多次討論流程與監控事宜,有意接種的醫護均透過線上登記預約,預計每周周三、周五下午開兩個診次接種,每診最多五十位,也接受跨院醫護,接種後會在健保卡註記,也提供接種卡紀錄,接種後醫護可上傳健康狀況回報。北市府質疑指揮中心上周五下班後宣布三月廿二日開打,是「突襲式宣布」。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駁斥,籌畫已久,因AZ疫苗血栓疑慮,緊急舉行專家會議,上周五晚間已是盡可能在第一時間宣布。指揮中心提供「COVID-19防治一網通」(https://antiflu.cdc.gov.tw/Covid19#),內有新冠疫苗接種地圖,優先接種對象可查詢所處位置,選擇接種地點。
-
2021-03-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林口長庚今接收150劑AZ疫苗 可供1500位醫護人員施打
首批AZ疫苗日前空運抵台,中央今天今天上午7點半送抵桃園市龜山區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林口長庚藥劑部主任陳惠玉表示,這150劑疫苗可提供院內1500位醫護施打,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開始施打後,預計4至5天可以施打完畢。陳惠玉表示,這次收到150劑疫苗,1劑可提供10人施打,目前會先針對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像是會接觸到疑似或新冠肺炎確診者的醫護,還有加護病房、急診室等,優先依其意願進行施打,目前意願調查仍在進行當中。陳指出,院內醫護施打AZ疫苗後,規定需要到一旁的休息區觀察30分鐘,看有無不適的立即性身體反應,如有不舒服的反應,旁邊都備有藥品、專業醫護協助緊急處理,若是返回工作崗位後才出現不適,院內有一個團隊負責醫護身體健康狀況,會隨即接手。負責疫苗接種部分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日前也喊話,「我們超前部署、準備好了!」,對於AZ疫苗的預約機制、施打場地等都整備妥當,只要中央下令就可以開始施打,直接步上軌道。
-
2021-03-18 新聞.元氣新聞
醫療營收未達八成補八成 紓困金擬撥4.55億救「醫災」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醫療院所門診量,衛福部健保署提出三大配套方案,一為滿足現金流,先支付醫療院所九成五申報醫療費用的暫付款;二為採全年點值結算,取代每季結算;三為醫療院所全年收入低於八成,修正特別條例,補滿八成。衛福部長陳時中今表示,目前仍待行政院的最後核定,原訂是補去年1到8月,改為補到1到11月,初步編列4.55億協助受疫情影響的醫療院所。根據健保署統計,各層級的醫療院所去年門診、住院總額與108年相比,整體減少2.7%,若依不同層級統計,醫學中心減少2.8%、區域醫院減少3.5%、地區醫院減少1.4%、西醫基層減少9.6%、牙醫總額減少2.2%、中醫總額減少3.2%。依照不同科別統計,醫院門診量與108年相比減少最多的科別,前三名依序為小兒科與減少17.3%、急診醫學科減少13.2%、復健科減少11.2%;基層診所前三名依序為耳鼻喉科減少25.6%、小兒科減少20.1%、胸腔內科減少11.3%。醫院門診量增加的科別前三名為血液腫瘤科成長5.9%、風濕免疫科增加2.9%、心臟血管內科增加2.7%;基層診所門診量增加前三名為內分泌科增加16.8%、精神科增加12.4%、心臟血管內科增加10.7%。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降低醫療院所受疫情衝擊,其中第三項方案「未達八成補八成」,必須要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目前方案已經送到行政院,正等待最後拍板,原本規畫是補償去年1到8月,後來修改為1到11月,編列的預算增至4.55億,只要行政院拍板後,一個月內即可發放。
-
2021-03-17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VR醫學教育的應用與開發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在科技的快速發展中成為新的潮流,起初VR的商業應用聚焦在遊戲設計以及電影產業,後來在醫學教育上也有很好的導入。然而,在醫學教育推廣方面聲量大於實際運用,最大的因素是大多的教師對於這新世代的科技相對陌生。我將以臺北醫學大學醫學模擬教育中心(Center for Education in Medical Simulation CEMS)的經驗跟大家分享VR之教學應用。所謂虛擬實境是藉由軟體與影像的呈現人造環境,讓使用者相信且接受他正處於一個真實的環境中。簡單來說,VR是運用眼罩及兩個屏幕來成像,運用兩眼的視角造成立體的效果以及搭配耳機營造的音效,讓使用者在使用科技眼罩時與外界隔離,彷彿置身於另外一個世界中,進而產生所謂的沉浸感。VR環境實為一種模擬工具,如同所有的模擬教具能夠提供一個安全的學習環境,而VR的優勢是能夠杜絕外部的干擾,讓學生能夠全心投入學習,並且教案的執行可以依據學員的程度調整學習進度,可視為個人化的學習工具。以虛擬實境的討論主題時,第一個常見的困惑是VR與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的差異,VR的特色是與外界完全隔離,使用者所看到的影像都由眼罩內的螢幕成像;AR則是運用虛擬出來的影像加成在實物上進行互動。所以如果我們用一個網路上的笑話來比喻兩者,VR是「觀落陰」,AR是「陰陽眼」,這能讓我們比較快速地理解其差異。目前CEMS主要聚焦在VR的教學應用開發討論VR的醫學教育應用,我們必須先認同一件事為,VR的教育理論基礎出於模擬教學概念,在模擬教學中有許多模擬工具。VR的特色是提供學習者沉浸感讓人身歷其境,其運用於技能學習時,其目標著是著重在臨床的思維訓練,例如步驟順序或動作決策,因為即便再栩栩如生的影像,影像中依然無法訓練手感。目前VR在醫學教育的運用,大多是以三種形式呈現。第一種Static Model(靜態模式):運用3D構圖為基礎呈現主體,讓學生能夠以更立體的視角甚至是穿越的視角進行檢視學習,最經典的醫學應用就是大體解剖的VR軟體,其運用3D構圖將人體的結構完整呈現,並且可以透過VR的操作執行旋轉檢視和身體結構的分層解剖,讓學生能多角度的學習人體結構。更先進軟體可將人體進行縱向橫向的剖面切割,這可以讓學生用立體相對位置的視角學習各器官結構,其中,橫向的切割剖面,因能有助於學生學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以及超音波的影像,在臨床應用具有其價值及特色。臺北醫學大學就有一門結合VR解剖軟體跟超音波操作的課程,據我們的研究發現,運用VR解剖軟體讓學生學習超音波,比傳統的教學上更有效率。第二種Procedure Trainer(任務訓練模式):這類軟體利用3D建模畫出虛擬環境,進行情境式任務教學。例如CEMS跟HTC有合作開發胸腔穿刺的VR訓練教材,建構一個虛擬病房以及病人,讓學生學習如何用超音波定位、執行消毒、完成穿刺技術及收集檢體。學生可在虛擬環境下完成自行學習,從觀看示範演示到最後的自我操作評核,都在系統上完成。第三種360度影片:運用360度攝影機,在臨床的場域進行錄影,讓學生能在情境中用第一人視角進行互動。依據情境學習理論,環境的沈浸有助於專業素養的建立,而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這也是一種臨床見習的解決方案。以我們CEMS為例,有拍攝一套急診急救情境VR影片,然後編輯到一個軟體平台上,當學生使用頭盔跟搖桿來進行急救流程互動時,教師可以從外接螢幕觀察學生眼中關注的重點,學生也能在影片中回答教師預設問題,增加其參與度。這是目前最容易入手的VR教案設計,因為坊間有許多的編輯軟體,可讓教師們快速在360度影片中剪接編輯,設定按鈕連結或是編輯提問等互動,讓學生除了觀看360度影像的學習外,還能依學習目標進行互動。VR的學習理論跟一般的模擬教學一樣都架構在經驗學習理論之上,VR提供虛擬環境讓學習者體驗情境教案以及嘗試去完成任務,在探索過程中可能會有許多的錯誤或失敗,但藉由錯誤的紀錄進行反思或是藉由教師的回饋引導建構學習的心得總結,若未來遇到一樣的情境,就可以運用這次所學的經驗。運用VR設計技能的教學教材,在CEMS是依據Peyton’s 4 steps (Demonstration, Deconstruction, Comprehension, Performance) 原則完成。首先,用VR播放完整技能的步驟,不論是360度影片或是3D構圖,都能做到很好的示範。然後,再進行一步一步的拆解演示並且可運用跳出標示視窗進行提醒,讓學生知道每一個步驟的操作細節以及注意事項,甚至可提供更專精的的相關訊息。接著讓學生運用搖桿獨立進行操作互動,除了能評估學生能否依照順序將拆解的步驟順利完成和能否正確選擇所需器材外,同時也能評估學生的決策能力。VR系統將記錄學生所有動作,依據評核機制進行評價給予學生回饋。VR必然有其缺點,使用者可能會產生類似暈車的不適感,主要是因為VR產生的視覺效果,當眼睛認為我們在移動,但我們的身體卻是靜止時,會造成類似暈車的感覺,輕則噁心重則嘔吐頭痛,尤其使用解析度或者是運算力較差的眼罩,更容易引發症狀。另外是目前VR硬體、VR頭盔與系統開發的高成本,若要普及應用或是進行常規性的大規模教學必然有挑戰性。此外,VR的輸入方式和機器的溝通介面是相對陌生的新科技,因此也造成教學應用的一大障礙。因此,在CEMS目前都是以小班式教學運用VR進行試驗性的課程。有關VR的教案開發,以我們CEMS開發胸腔穿刺技術VR軟體為例,開發團隊包含硬體工程師、3D建模工程師、系統工程師、教育方法學專家與臨床醫師,在這樣的團隊架構下,開發的教案不只能完成影像與平台系統上的串接,還能顧及互動教案中每一個步驟都有其學習目標,以及最重要的評核系統規劃。這次開發的資源投入逾300萬台幣,但因3D建模已經完成將降低下一個技能的教案開發成本,開發同時我們也預期運用手機進行VR教學將是未來趨勢,若學校想將VR導入用於教學開發教案系統,必須有財務預算的支持或是與產業界共同開發的規劃才能成功。VR是一個新興科技,在教育領域須讓教師跟學生都克服對這個載體的不熟悉,學校領導層則必須了解這將會是長期的投入,並且需給予相當的支持。我們期待VR硬體價格能夠更親民,加上若手機版本的VR軟體開發能更純熟,如此一來新興教學才能更為普及。我鼓勵老師們勇於嘗試,並且開發適合自己教學使用的教案,讓學生運用科技的優勢增加學習成果。
-
2021-03-15 科別.腦部.神經
頭部外傷常要求「照電光」安心 醫:請尊重專業評估
高雄榮總台南分院急診部發現常有民眾或家屬一上門就要求醫師「照電光」(X光)甚至電腦斷層;急診醫學科主任劉孝侃今天舉實際案例與國外醫界新做法,呼籲民眾頭部受傷的確要審慎面對,盡速就醫,但請尊重醫師專業評估意見,勿一昧要求醫師如何處置「來讓自己安心」。政府強制戴安全帽後,交通事故嚴重腦外傷比率已大幅下降,但急診還是很多撞到頭部民眾擔心會「腦震盪」,要求醫生「照一下」讓自己心安。劉孝侃表示,所謂腦震盪,是腦部因外力造成頭痛、頭暈甚至短暫記憶喪失或昏迷,其實腦部並無受到實質損傷,只要定期追蹤治療,基本上都會自行痊癒。他說,頭部外傷在急診醫師的角度,比較擔心的是實質上的腦損傷,如腦挫傷或顱內出血,有可能惡化導致無法控制的顱內壓過高,甚至腦幹衰竭而引起死亡。要替頭部外傷病患做影像檢查,是要確定病患有無出血、挫傷此類實質上的腦損傷。一般人所知的頭部X光,只能針對部分像顏面骨骨折有比較精準的判別,其實無法確診病患有無腦損傷,所以在國外的一些文獻裡,已經不建議成人頭部外傷病患常規做X光檢查。頭部外傷如果醫師評估無腦損傷風險,還是需要密切觀察,萬一有「延遲性腦損傷」能提早發現,外傷後6小時先留院觀察,無明顯異常惡化有旁人陪伴可返家休息觀察,若有下列情況則應盡速就醫:1. 出現意識混亂,胡言亂語,甚至昏睡叫不醒的情況(所以一定要有人陪伴)。2. 某側肢體出現無力、甚至嘴角歪斜或瞳孔大小不一類似中風情況。3. 肢體或嘴角不自主抽筋。4. 突然間劇烈頭痛。5. 開始嘔吐。6. 鼻孔或耳道流出澄清液體或血色液體。7. 小兒病患出現前囟門膨出、找不出原因哭鬧或無法正常吸吮喝奶。劉孝侃建議觀察持續72小時,若無出現上述症狀,原則上就不必擔心有腦損傷問題。大於65歲年老患者因腦部已開始萎縮,相對顱內空隙變大,出血往往較大量才會壓迫到腦部出現症狀,應持續觀察2周以上甚至1到2個月。
-
2021-03-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後疫情時代的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應用高科技於醫療教學的努力」。我們非常高興慈濟醫院首先寄來他們在武漢肺炎的疫情下,如何以虛擬實境的科技進行人文主題的教學努力;接著我們邀請到台北醫學院分享不需要實際接觸到病人的「虛擬實境」之各種教學應用,並詳細說明其優缺點;以及台大醫學院介紹對醫學系五年級,小組試辦利用這種科技進行遠距教學性質的評核。我們很高興能有這三篇文章讓大家了解在疫情嚴峻情況下,台灣的醫學教育團隊用心良苦地利用科技化工具加強醫學生的臨床能力,也希望社會大眾能體會醫學教育團隊如此努力加強醫學生臨床能力的用心,讓病人與家屬可以放心讓醫學生參與病人的照護,這樣我們才能有源源不絕的有經驗的好醫師加入行列。近十年來,隨著頭戴式顯示器的規格持續提升與相關應用商品化,有越來越多的人得以高解析度、高沈浸感的方式來體驗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被廣泛應用在遊戲、商務、醫療跟教育,醫學教育也受到這類科技轉化。在解剖學、影像判讀、外科手術或各類臨床技術上,都能看到虛擬實境的開發應用。虛擬實境可搭配視覺、聽覺及震動回饋等,讓學員有不同以往的學習經驗,對能以360度呈現的解剖構造及技術操作有更快速的認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到全世界,在諸多國家一線臨床人力吃緊,很多教學活動不能如常舉行,且有防疫維持社交距離的考量。虛擬實境教學能讓學員可以彷彿身歷其境、重複地體驗學習,且不增加染疫風險,在醫學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更為提升。在台灣疫情狀況未明、仍有新冠肺炎本土病例的時候,台北慈濟醫院(以下稱本院)便與外部廠商合作,在國內率先引進讓學員模擬穿脫防護衣、為疑似新冠肺炎病人採檢的虛擬實境教學,學員可以先熟悉流程、有比較高的自信心來執行相關技術,便是一個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教學很好的範例。不過,隨著虛擬實境教學在各大醫學院校逐漸普遍,無論是台灣或國際的臨床教師,都對虛擬實境這樣的科技應用在醫學教育時,過度偏重臨床技術的訓練卻缺少醫學人文的內涵,而有所反省。如果我們預期未來虛擬實境教學的比例會越來越高,甚至在疫情爆發時會取代更多臨床教學活動,在教案開發的方向上就需要有所調整,讓學員能夠從中學習到身為醫者該有的人文關懷與專業素養。早期我們就注意到虛擬實境教學有重技術、輕人文的現象,因此在教案題材的選取上便回歸到「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精神。這一年來,在本院教學部及院內合作單位的支持下,我們以全人醫療為主題,陸續製作了三個虛擬實境教案。這三個教案主題分別是:強化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認識的「預立醫療決定」、注重醫病溝通技巧養成的「溝通不要踩地雷」、展現全人關懷膚慰病家的「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以下我將逐一介紹這些教案內容有何特別之處。「預立醫療決定」是國內首個訓練醫護人員病主法核心識能的虛擬實境教案。病主法上路才剛要滿兩年,簽訂預立醫療決定的病人逐漸增加,也陸續有病人進到執行拒絕醫療的階段。然而,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對病主法普遍認識不深,在重要的臨床決策點上恐有未能依照法律及病人意願執行之虞。學員反應傳統上講解法條的課程與臨床實務有一段距離,因此我們設計了近乎真實的情境。在教案劇情的安排上,納入常見的急診跟病房場景,以及疾病末期、不可逆昏迷等特定臨床條件,讓學員能夠從中體驗緊急或重大狀況下,綜合醫學專業、法律倫理、病家期待等考量,練習做出最適切的判斷。學員若做出不適切的選擇,也會跳轉出錯誤劇情或解釋說明,加深學員對該學習要點的印象。第二部教案「溝通不要踩地雷」是以大家熟悉的臨床情境,也就是病患看完診領藥,來訓練藥師對民眾進行具同理心的溝通,並於面對衝突時能處置得宜。學員若未能辨識病人需求,善用溝通技巧,則可能引起更大的衝突。教案納入醫事人員不一定有機會遇到、逼真而有情緒張力的情境,如病人對櫃檯咆哮或投擲物品,讓學員學習到各項實用的溝通與應對原則。第三部教案「陪你走一段:遺體護理怎麼做」則是細膩呈現護理師與團隊成員在病人往生後,安撫哀傷的家屬,並為病人撤管、擦澡、更衣直到鞠躬送行。教案中提點學員一些照護上的貼心細節,包括言語關懷或肢體膚慰,讓病人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能被有溫度的對待,對未曾有過遺體護理經驗的新進人員尤其有助益。這些教案都有考量到該教學主題學習機會的稀缺性、實作發生錯誤的高風險跟營造臨場感的必要性,讓虛擬實境成為格外合適且具成本考量的教學方法。比起單純操作醫療技術,要做虛擬實境的人文主題教學相對困難,因此我們納入各種教學理論來做設計,來確保學員在逼真的體驗中產生學習成效。這些教案執行後,初步評估的結果令人滿意。這三個教案,從以病人為中心做出臨床決策,對患者展現同理心及妥善溝通,到對往生者身體力行愛與關懷,在各面向上補足學員對人文與專業素養認識的不足,構成本院虛擬實境全人醫療教學的三部曲。期待這類教案的開發成功能對台灣醫學教育有拋磚引玉之效:各大院校投入資源開發虛擬實境教案時,能同時充實技術與人文的學習主題,讓未來的醫師、醫事人員能對實踐全人醫療有更明確而深刻的認識。
-
2021-03-14 科別.骨科.復健
高齡髖關節骨折一年再住院率達64.5% 醫師教你這麼做
高齡患者發生髖關節骨折後,整體治療結果皆不盡理想,文獻指出一年死亡率高達18%至39%,再住院率達64.5%,對側髖關節再骨折機率也比一般沒發生過髖關節骨折患者高出2至5倍,其他包括併發症,肢體功能及認知功能的衰退都比年輕患者差,對家庭、整體醫療照護系統及社會照護造成嚴重負擔。對於照護困難,台中榮總骨科醫師陳志輝歸納影響因素如下:一、多重用藥病人:此類病人的合併症及用藥病史複雜,病人在不可預期的狀況下發生骨折被送至急診,很難在急診短暫時間內完全掌控病人的身體狀況。此時,高齡醫學科醫師配合健保雲端藥歷,在急診當下及早介入評估,並加入麻醉團隊,在術前將病人身體狀況迅速最佳化,術後由高齡醫學醫師與骨科醫師共同組成照護團隊,分別照護合併症及骨科手術後狀況,將可以避免併發症,並減低醫療負擔。二、未落實骨質疏鬆治療:這類脆弱性骨折的病人在手術治療後,據統計僅有8.4%的病人曾接受骨質疏鬆的評估,而接受骨質疏鬆治療女性患者只有4.6%,男性更低至2.8%,若在接受髖關節骨折手術後,積極評估骨質疏鬆的狀況,並開始介入治療,將可降低再骨折機率。三、失智及術後瞻妄皆會影響手術後照護:高齡長者罹患失智症的比率很高,且多數早期失智症病人並未被確診,造成術後發生瞻妄的機率提高。而文獻報導指出,65歲以上髖關節骨折病人,有14%至24%的病人在抵達急診之後就會發生瞻妄,15%至53%的比率在術後會發生瞻妄,一旦發生瞻妄,將造成術後指導困難、臥床時間延長及相關併發症比率提高,並延長住院天數。徜若高齡整合團隊可早期進行失智的診斷及治療,將可以降低30%至50%的發生率,也可早期有效控制瞻妄情形,連帶降低住院天數與醫療費用、提升病人復健意願及避免心智功能衰退。四、未進行有效疼痛控制:未良好控制病人的術後疼痛,將影響病人復健意願,並提升臥床相關併發症,也會延長臥床時間及住院天數,但不當的疼痛藥物,亦會造成術後瞻妄。因此,從急診開始,完整且有系統的疼痛控制計畫,包括手術時麻醉方式及麻醉藥物的選擇,將可有效的避免手術後因為疼痛引起的瞻妄,增加病人積極復健的意願。五、手術時機延遲過久:手術時機延遲過久將會造成疼痛、瞻妄及臥床等不良影響,高齡髖關節骨折病人的手術若延遲超過48小時,據文獻報導其30日死亡率將提高41%,一年死亡率將提升32%,若骨折病人在抵達急診後,及早有專業團隊介入評估,術前檢查及手術排程皆優先安排,將等待時間縮短,有助於手術後的預後。而要解決上述的問題,需要多部門及多科別的合作,分別從手術技術、內科合併症的照護,疼痛控制,麻醉選擇,骨質疏鬆治療,復健指導等面相共同介入。對於想進一步了解的人,台中榮總明天有3場精彩的醫師演講,尤其歡迎50歲以上停經女性,65歲以上男性參加,現場同時提供免費骨質篩檢。地點在台中榮總門診大樓前棟2樓大廳。
-
2021-03-13 新聞.健康知識+
魚刺卡喉、誤吞棗核…別再喝醋、吞飯!專家建議正確處置方法
許多人在燉煮雞湯食補時,都會加入幾顆紅棗、枸杞提味,但隨之而來,被棗核卡喉的狀況也時有發生。近日,就有67歲的婦人吃紅棗時誤吞棗核,最終經手術,才取出棗核。收治個案的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倪渟淵表示,患者主訴在吃紅棗時不小心將棗核吞入,從此就一直覺得喉嚨卡卡的有異物感,雖曾前往診所求治,可是沒有改善,而改至醫院求診。 安排X光檢查,發現咽後間隙有空氣,懷疑食道破裂;隨即安排電腦斷層,看到食道卡有2.6公分棗核,造成周圍有膿瘍的情形。經會診耳鼻喉科及胸腔外科進行手術取出棗核,病人順利康復出院。誤食異物時,該如何處置呢?倪渟淵指出,若發生誤食棗核等,且異物卡在食道的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千萬不可用吞飯、吞饅頭等偏方,想強行咽下,恐造成食道損傷,不可不慎。 他進一步說明,常見的呼吸道異物梗塞原因,包括:咀嚼、吞嚥食物時講話或大笑,使食物誤入呼吸道;小孩誤食小物品,異物進入氣道;昏迷或酒醉的人,將嘔吐物誤入氣道;臉部受傷後,假牙或血塊阻塞上氣道。此外,老人家因年紀大,有失智症或退化問題,也常有誤食異物的情形發生;3歲以下幼兒,因食道較為狹窄,吃花生、果凍、麻糬、年糕等零食,也可能造成異物梗塞;吃飯時一不注意,也會造成魚刺之類等異物,被吞到消化道裡。被魚刺梗到,第一件事該這樣做!而一般人被魚刺哽到時,常會先嘗試一些偏方,例如,喝醋可以把魚骨頭軟化、溶蝕掉;多吞幾口白飯,用白飯黏附魚刺,就能將魚刺吞下。倪渟淵說,事實上,這些都是危險動作,可能讓魚刺掉入食道,引起嚴重併發症。倪渟淵表示,最正確的處理方是立刻停止進食、先輕咳幾下,看是否可藉由振動力量將哽得不深的魚刺咳出來,如果輕咳後魚刺還是掉不出來,就應該立即就醫掛急診,請耳鼻喉科醫師協助夾除最安全。他強調,不然魚刺可能會卡得更深,或卡在食道中,增加後續醫師處理的困難。至於喝醋的偏方,更不可能將魚刺溶解掉,如果醋能輕易溶解魚刺,那其他食道、消化道是否也會被溶掉?預防呼吸道梗塞 該怎麼做呢?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蔡玲貞表示,紅棗、黑棗的棗核非常的尖銳,不小心吞下的時候,它會通過食道,進入消化道;若卡住時,卡到哪傷到哪,所以食用時要特別小心。倪渟淵提醒,家有老人時,進食一定要小心,務必將食物切成小塊,讓長者慢慢進食;有孩子時,除了注意食用易哽住的食物,也要小心容易吞食的異物,擺放至高處,避免讓小朋友不小心拿取、放進嘴裡,造成異物梗塞。他說明,異物梗塞的表情,通常是張開口,然後兩手抓住喉嚨。當呼吸道部份梗塞時,患者仍有呼吸,但有的會激烈咳嗽;完全梗塞時,會漸漸出現呼吸困難、咳嗽無力、臉色發紫。別再拍背,而是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處理方法,則是鼓勵患者彎腰低頭,用力咳嗽,將異物咳出,若實在咳不出,表示異物可能已經掉入支氣管,應立即送醫。切記,勿用拍背法,避免讓異物掉入氣管更深處。萬一無法咳出異物,須立即撥打119求救,且即刻施行「哈姆立克急救法」,試著將異物推擠出來。若梗塞者因缺氧不支倒地、神智不清,除了打119求救外,並應立即給予心肺復甦術施救,每個循環後,檢查是否恢復呼吸及意識,有異物立即清出。若兒童發生異物梗塞,可採跪姿與膝同高,環抱腹部實施。若自己梗到,現場無人相助,可一手握拳抵住劍突下方,一手置於其上環抱拳,兩手用力向內向上推,重複數次;或找一個固定物,如椅背、桌面、廚房檯面等,高度約與腰際相當,保持拳頭在劍突下方位置,放置於椅背及身體之間,身體前傾用力抵靠椅背,重複數次直到異物吐出為止。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觀察室主任 倪渟淵、彰化基督教醫院血管醫學防治中心主任暨營養師 蔡玲貞
-
2021-03-12 科別.消化系統
腸胃炎腹瀉喝運動飲料反害脫水!專家揭正確做法
衛福部疾管署發出警訊,全國門急診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現在正好是諾羅病毒好發季節,腸胃炎患者經常伴隨噁心、嘔吐、腹瀉,此時民眾可能選擇短暫禁食讓症狀稍微緩解,擔心電解質失衡則用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與水分。但醫師提醒,即便腹瀉身體也需要營養修補發炎部位,運動飲料很可能加重脫水狀態。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 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台北慈濟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吳秉昇表示,當發生腸胃炎有嘔吐與腹瀉症狀時,最好不要用禁食改善症狀,因身體在生病狀態下,需要營養提供細胞分裂修補受傷部位,如果營養不足,反而減緩身體恢復速度,因此除1歲以下仍喝母乳的幼兒,1歲以上可以開始吃一般食物的孩子與成人,最好維持基本飲食。吳秉昇也說,腸胃炎患者飲食首先要減少刺激性食物,其次要減少身體負擔,稀飯、米湯、白吐司等好消化食物,可以在症狀較嚴重時吃,當症狀逐漸緩解,就可以試著慢慢恢復一般飲食,增加其他營養素攝取;但水分補充吳秉昇強調,建議不要喝運動飲料,很可能因糖分高,反而加重脫水狀況。運動飲料高糖分 易流失身體水分吳秉昇解釋,腸胃炎病患在嘔吐與腹瀉下,可能導致身體水分快速流失,當血液水量不足,首先會尿量減少,接著因血液量降低,呼吸會開始急促,心跳跟著加快,再來開始精神與意識狀態不佳;以前認為運動飲料可以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但最近醫學發現,運動飲料的高糖分,反而容易因滲透壓而更流失身體水分。吳秉昇持續說明,當身體流失水分時,部分電解質會跟著水分一起離開身體,其實身體的電解質與水仍然保持平衡。可是假使擔心水分不足,單單喝「白開水」補充水分,電解質沒有一起補充,擔心水分與電解質就可能發生失衡的話,目前已經有等滲透壓的電解質水,讓身體能同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疾管署同時提醒,諾羅病毒很容易發生腸胃炎,只要雙手接觸到污染物,再接觸到眼、鼻、口等黏膜處,病毒就有可能入侵,且因諾羅病毒沒有外套膜,酒精沒有辦法消滅,只能靠肥皂勤洗手預防,因此提醒民眾要多養成勤洗手習慣。海鮮特別是貝類,千萬不要生食,一旦染病最好在家休息,因諾羅病毒即便症狀停止,48小時內仍有傳染力。(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腹瀉除了多喝運動飲料,還能吃什麼? 醫師告訴你拉肚子4大飲食調養重點 ·諾羅病毒恢復2天內仍具傳染力! 常做「1件事」嚴防病毒
-
2021-03-11 科別.呼吸胸腔
男子僅20歲發生多次氣胸 微創手術搭配肋膜沾黏術改善
20歲李姓男子有抽菸習慣,日前突然胸痛到醫院急診,X光檢查發現是氣胸,醫師詢問病史竟發現他過去已發生過4次氣胸,由於發生機率太高,醫師建議他接受微創單孔手術搭配肋膜沾黏術,將復發率降低至5%以下,同時配合戒菸,已讓他不受氣胸所苦。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楊絡勝表示,氣胸是因為胸膜臟層破裂,氣體累積於肋膜腔,導致肺臟無法擴張,造成肺葉塌陷,因此病人會有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症狀。氣胸發生時會,依狀況可提供不同的治療方式,輕微的可給予氧氣使其自行痊癒,程度再嚴重些,就必須放引流管將氣體排出,一旦發生第一次氣胸,之後約1/3病人會再復發,第二次發生後,再復發機率就會提高至70%左右,復發間隔時間可能幾天或幾個月,任何時間點都有可能。氣胸發作時如果未及時治療而發展成張力型氣胸,就可能影響循環及呼吸系統,進而危及生命,因此建議氣胸復發或引流管排氣不佳的病人,還有居住偏遠或工作性質特殊無法及時就醫的病人都可接受手術治療,大幅降低復發機率。楊絡勝表示 一般來說氣胸的高風險族群為吸菸者、年輕、身材高瘦、男性比例較高,臨床上也曾遇過女性案例,有個16歲女學生常在經期時發生氣胸,這是因子宮內膜異位症導致的「月經性氣胸」,女性朋友也要留意。氣胸發生時務必要及早就醫,以免導致張力型氣胸,若符合手術治療條件的病人可接受手術處理,降低復發率也能確保生活品質。
-
2021-03-09 科別.眼部
青光眼如何悄悄偷走你的視力?
你知道嗎?我們每隻眼睛裡的視網膜上,約有一百多萬條的視神經纖維,會匯集在眼底的視神經盤裡,並把眼睛看到的影像傳到大腦視覺區。視神經纖維越健康越多,可以看清楚的視野範圍越廣。但當視神經纖維越來越少,不只是視神經盤的凹陷會變大,也會逐漸影響到視野,這就是青光眼。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劉瑞玲醫師說,「青光眼是一群會影響到視神經的病變。越早發現,越能保留最多健康的視神經纖維,避免失明。我們常常說青光眼是悄悄偷走視力的小偷是因為大部份青光眼是屬於慢性青光眼,它是一點一滴的破壞視神經纖維,而且是從週邊視野缺損開始,我們日常生活讀書、寫字、看電視、滑手機,所運用到的是中心視野。所以,輕微的週邊視野缺損,並不會感受到視力變差了。等到週邊視野變得很差,只剩下中心視野看得清楚時,往往已經為時已晚。」青光眼科鄺冬梅醫師說,「得到慢性青光眼,大部份的人沒有感覺,有些比較敏感的人會主訴眼球會覺得悶悶、漲漲的,有時眼睛會像剛游完泳,看燈光會有彩虹光暈。若是急性青光眼,則有可能會噁心、嘔吐、頭痛,常被誤以為是急性腸胃炎、偏頭痛,頭會痛到後腦杓而掛急診,有些比較有經驗的急診室醫師會用手電筒照眼睛,會發現瞳孔不會縮小,同時會有角膜比較不透明、視力變得模糊的情況。」但為什麼會得到青光眼呢?就要談到眼睛的房水跟眼壓。我們都知道眼球表面有淚水,可以滋潤眼球。在眼球的裡面,則有房水。房水跟淚水一樣是無色透明的液體,房水是由水晶體旁的睫狀體分泌,流經水晶體、虹膜、角膜時,把營養、氧氣一起運送到水晶體、虹膜、角膜,並把代謝的廢物一起清走,再從虹膜跟角膜夾角( 即隅角)的小樑網排出去。而房水的分泌跟排出,也會同時影響到眼內的壓力,就是眼壓。一般人的眼壓大約是12到20毫米汞柱左右。清晨,則是大部份的人,一天中眼壓最高的時段。一旦房水的排出路徑,像是小樑網有阻塞、不暢通時,就會造成眼內的房水量過多,讓眼壓上升,如果因此壓迫到眼底的視神經纖維,讓視神經受損,就會引發青光眼。青光眼科主任陳美如醫師提醒,「眼壓跟青光眼有相關性。但眼壓並沒有絕對的安全值。有人眼壓只有19毫米汞柱,還是會視神經受損,得到青光眼,也有人在健檢時,意外發現眼壓有22毫米汞柱,進一步檢查視神經還是很健康,屬於高眼壓症候群。但不可諱言的是高眼壓跟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視、糖尿病、年長者一樣,都是屬於青光眼的高危險群,就算目前視力良好,也建議要定期做眼睛的相關視力檢查。」而除了原發性的青光眼外,眼睛的外傷、出血、發炎(如:虹彩炎)、使用某些藥物(如:含類固醇),也有可能影響房水的排出而導致續發性的青光眼。陳美如科主任表示,「點類固醇眼藥水、口服類固醇、塗抹類固醇藥物,都有可能讓眼壓慢慢增加。臨床上有發現學童因為做角膜塑型術控制近視,眼睛不舒服,斷斷續續點類固醇眼藥水,導致青光眼。我也有一個從小看到他念大學的病患,他是因患有紅斑性狼瘡,必須服用口服類固醇控制病情,一來就醫時,眼壓已經非常高,有嚴重視野缺損,馬上動手術才勉強保住殘存的視力。」
-
2021-03-08 醫療.消化系統
血便不一定是痔瘡!便祕突緩解也可能是腸炎警訊
30多歲李先生是位上班族,平時工作繁忙,經常腹痛腹瀉伴隨血便,但自認是壓力大,才出現類似腸躁症或痔瘡症狀,於是自行買成藥服用,不料日前突然腹痛劇烈送院急診,這才發現竟然是腸穿孔導致腹膜炎,緊急進行手術切除部分腸道,所幸術後恢復良好,但李先生卻未規律回診追蹤,導致半年後再度腸道穿孔,只好二度手術,再切除一段腸道。臺中榮民總醫院外科陳明正醫師表示,年輕患者出現腸穿孔並不尋常,而且短短幾個月內還出現兩次,腸道遭切除一大半,後續經精密檢查,李姓患者確診為克隆氏症,因腸道發炎嚴重,才導致腸道數度穿孔,所幸接受生物製劑及抗發炎藥物治療,病情控制穩定、體重回升,目前已經恢復正常工作。便血警訊不一定是痔瘡 便祕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表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皆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這類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過度反應導致腸道發炎,典型症狀包括反覆腹痛腹瀉、血便、體重變輕及發燒。其中,血便警訊容易讓人聯想到痔瘡,事實上,兩者差異仍有跡可循,陳明正醫師分析,因痔瘡出血時,顏色鮮紅,出血量較多;至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則血便顏色呈現暗紅、出血量少,排便有黏液並常伴隨腹痛、腹瀉,患者易感到「裡急後重」,也就是頻繁地想上大號,但每次只解出一點點。另外,由於腸躁症也有腹痛、腹瀉現象,也容易和發炎性腸道疾病混淆,但兩者差別在於腸躁症不會出現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此外,長期便秘突然緩解也不能大意,陳明正醫師分享,過去曾治療一名長期有便秘困擾的年輕女性,平均每2至3天才解便一次,卻突然排便變得正常,只是排便伴隨黏液、偶有痔瘡出血,後來因排便黏液增加,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查,這才發現是潰瘍性結腸炎作祟。陳明正醫師提醒,長期便祕突然改善,乍看是好現象,但對患者卻是警訊,因此,凡是原來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不管是過度頻繁腹瀉或過少導致便秘,皆務必要提高警覺。治療也要達標 腸道黏膜癒合為新目標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至35歲以及40至60歲,多是學生或上班族等中壯年族群,鑒於飲食西化、工作學業壓力,這個年齡層的人常見腸躁症或痔瘡作怪,但觀察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逐年增加,因此當血便出現時不可不謹慎,如腹瀉持續三周、伴隨血便且體重變輕,建議儘速就醫,必要時搭配大腸鏡檢查,以判斷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陳明正醫師分享,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已不單是緩解症狀,而是提升至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新目標,也就是藉由內視鏡監測,患者腸道黏膜沒有發炎而且完全癒合。現有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包括5-ASA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抑制劑、與生物製劑。相較於傳統療法的廣域性治療,生物製劑屬精準型治療,陳明正醫師說明,據現有資料顯示,及早使用生物製劑,不僅可幫助病人緩解症狀、達到疾病控制,避免再手術風險。腸道慢性隱形殺手 規律治療無所遁形發炎性腸道疾病目前成因不明、症狀呈現多元,甚至可能併發腸道外症狀,但這個病雖然棘手,最危險的是患者未規律回診、沒能持續治療,陳明正醫師提醒,如腸道持續嚴重發炎,恐導致腸道狹窄、腸穿孔、廔管或膿瘍等,嚴重者恐需切除腸道,可能導致「短腸症候群」,需長期仰賴靜脈輸液來補充營養,甚至進行小腸移植。陳明正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雖猶如慢性腸道隱形殺手,從確診到治療皆需長期抗戰,唯有遵循醫囑、規律回診、持續治療、定期檢查,同持維持正常作息、規律運動及良好飲食習慣,才是「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參考資料: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原文:腹瀉血便、便祕突然緩解 皆可能是腸炎警訊搜尋附近的診所:內科免費註冊,掛號、領藥超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