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8 科別.婦科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5
筆 文章
-
-
2021-03-08 科別.心臟血管
主動脈瘤如體內未爆彈!心外醫:5症狀中1恐要命
高齡96歲呂阿嬤個性活潑開朗且身體硬朗,每次參加教會活動,宏亮笑聲總是全場焦點,但日前做禮拜時突然暈倒,嚇得教友趕緊將她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主動脈長有一顆主動脈瘤,所幸及時置放血管內支架治療,術後2天便恢復爽朗笑聲。主動脈瘤堪稱「無聲殺手」 出現症狀恐要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外科主任醫師劉殷佐指出,主動脈瘤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堪稱「無聲殺手」,主動脈是帶著血液離開心臟的大血管,將血液分配到全身,一旦主動脈瘤快速膨大而破裂時,可能有猝死風險。劉殷佐補充,主動脈瘤初期往往沒有症狀,當出現胸痛、背痛、聲音沙啞、呼吸喘、腰腹痛等症狀時,代表主動脈體積膨大,已壓迫到周圍器官組織,必須立即治療,以降低破裂的風險。主動脈支架手術 及早治療預後效果佳然而,透過主動脈支架手術,先以小切口將主動脈支架以導管的方式送往病灶處,打開釋放後即可有效阻斷主動脈瘤內的血流,使動脈瘤內的血液凝結,防止動脈瘤因為血壓不斷衝擊而膨大破裂,凡符合條件的患者,都有健保給付,術後通常能很快正常進食及行動,並能於短時間內出院。對於高齡長者而言,當發現主動脈瘤時,劉殷佐強調,凡經評估,若身體狀況不錯,還是會建議積極處理,如同呂阿嬤接受治療後,術後又能自理生活,繼續從事喜愛的活動,並用樂觀開朗的態度帶給大家正能量,這些都是醫療團隊所樂見的。延伸閱讀: ·主動脈剝離「1原因」發病風險增6倍! 你符合嗎? ·3生活習慣藏主動脈剝離地雷! 心臟血管外科告訴你為什麼短短時間內就會死亡
-
2021-03-07 養生.運動天地
路跑疑噎到傳意外 醫:運動中吃東西有風險
台中市上午傳出1名男子疑因在路跑噎到送醫不治,雖確定死因還待驗屍,但急診科醫師認為,運動中吃東西確有噎到風險,而且運動時血液在四肢並非內臟,吃進食物易消化不良,即使是長時間的馬拉松吃東西時也應停下腳步,緩步前進,並挑選軟性食物。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吳肇鑫指出,跑步時沒有辦法好好好吞嚥,的確增加噎到的風險,路跑和運動時血液都到四肢和周邊,而非腸胃道,因此運動時並不適合進食,只宜喝些水和運動飲料。他說,時下舉辦路跑活動時,鄉民因為好客,經常會提供些食物,甚至炸雞都會擺出來;如果有時間壓力,吃這些固體食物,在醫師立場並不建議,因為會有風險。吳肇鑫說,如果是長時間的馬拉松,需要在途中進食補充體力,至少在進食的那幾分鐘應該改用散步型態,專心補充能量,同時也應挑選軟一些的食物。
-
2021-03-05 養生.家庭婚姻
先生心肌梗塞前仍不忘保護妻子,妻子在急診室內不願放棄急救,鶼鰈情深讓醫護感動!
夫妻間真摯的情感,在身死關頭時,更顯動人。這天,振興醫院急診室內接到了一位病人,一路被急救人員施以CPR、電擊,一直到醫院都沒有恢復心跳。急診重症醫學部部主任田知學醫師,嘗試向病人的太太解釋:「現在有一件事,要跟妳直說,雖然現在看到有這麼多人在努力救他,那是因為他現在是處於死亡的狀態。他從119弟兄開始對他CPR的那一刻起,他就是已經沒有呼吸心跳了,所以,我們才要對他做這些急救,一路上都是,到急診還是⋯⋯。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妳還要繼續救嗎?」面對這樣的問題,你的答案會是什麼? 「要救!麻煩您們了!」等田醫師語畢,眼前的太太差點站不住,但仍打起精神,深呼吸一口氣,堅定的向醫護人員說到:「要!麻煩您們了!」聽到這樣的回答,田醫師立可轉身加入急救行列,後來她才得知,這位病人在倒下的前幾個小時,就覺得胸口不舒服,但一直隱忍下來、想辦法緩解,只是當狀況越來越不好的時候,他才決定騎著機車,請妻子一起陪同前往醫院。只是在半路上,他突然停下車,轉頭請妻子幫忙求救,接著就倒在路邊不省人事。田醫師說,當時她一邊急救、一邊想著病患突然停下車可能的理由,突然間,男子心跳恢復了,她也突然間想通,原來他是為了保護妻子,所以沒有繼續騎車。經過一番努力,病患也被醫護人員從鬼門關前拉了回來。 每天都要當作是所剩日子的第一天!也可能是最後一天! 之後回想起這個故事,田醫師感性地說:「在生命最後一刻,他用盡全力保護心愛的妻子;妻子,也在那一刻用無比的勇敢和堅強陪他一起面對⋯⋯。」她強調,人生的每一天都彌足珍貴,這點在急診室更是感受真切,「今天是所剩日子的第一天!也可能是最後一天!不該好好珍惜嗎?」 心肌梗塞急救法:立即叫救護車、進行CPR我們都知道「急性心肌梗塞」是非常危急的突發狀況,跟時間拔河的緊張,多少人能臨危不亂?因此,家人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者、吸菸者、老人及有心臟病家族史等,都需要特別留意心臟方面的問題,尤其在氣溫驟降時,或是溫差變化極大的時候。 ◎CPR口訣:叫叫壓電你也許聽過「叫叫 ABC」、「叫叫 CABD」或是「叫叫 ABCE」,但它們較適合專業人員使用,對一般人來說,更簡易的口訣是:「叫叫壓電」,這個方法不必對患者施以人工呼吸,而最後的「電」字即是配合 AED 的電擊所做的急救。叫:呼叫以及拍肩確認患者意識叫:大聲呼救、撥打119、設法取得AED壓:壓胸按摩電:使用AED※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
2021-03-04 科別.消化系統
男子挺台灣鳳梨大口吃 鳳梨卡食道差點窒息緊急就醫
大陸禁止台灣鳳梨輸入,國人紛紛力挺台灣鳳梨。南投縣47歲李姓男子也以行動支持,上周末騎單車休息時,買了鳳梨當場食用,大口吃下後鳳梨卻卡在食道入口,喝水也無法吞下如鯁在喉,趕緊到醫院急診,醫師以內視鏡將鳳梨夾出,才讓他如釋重負。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是肝膽腸胃科專家,當天得知患者狀況後,立即趕回醫院診療。洪弘昌說,李先生吃鳳梨時沒有細嚼就吞下,內視鏡檢查時發現5乘6公分的鳳梨塊卡在食道入口處,離口腔22公分,因為就在食道與氣管交接處稍有不慎,很可能窒息。洪弘昌說,食物噎到時應停止進食,實施哈姆立克急救法,並安排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請勿聽信坊間喝醋、吞飯等方法,若自行處理不當可能會讓食物卡得更深,不易取出,若不慎嗆進氣管,恐引起吸入性肺炎,甚至引發併發症等。長者、幼童或吞嚥困難患者,應細嚼慢咽,家屬也盡量在旁陪同,安排相對細碎食物避免噎住。南投醫院營養室主任蔡秀雯說,鳳梨有豐富營養成分,例如幫助蛋白質分解之酵素、含有纖維及維生素C,每100公克鳳梨含熱量46卡、醣類11克、粗纖維1.4公克、含維他命A、C、B1、B6、E,並且有生物鹼、蛋白脢和類生物素等。洪弘昌說,鳳梨能夠幫助消化、增加腸內有益菌活動及排便順暢,減少致癌物質和腸壁接觸時間,是很好的腸道保健水果,民眾多吃新鮮鳳梨、蔬果對健康絕對加分。
-
2021-03-04 科別.心臟血管
40歲以後如何防止血管硬化?醫師分享6撇步讓血管變年輕
今年冬天特別冷,猝死的案例時有耳聞,林毅敦醫師分享關於日常心血管的保健、如何預防心肌梗塞、中風以及應該注意的跡象、以及發生當下的自救之法。林毅敦醫師表示,由於血管也會受到溫度的影響,發生熱漲冷縮,在天氣很冷的情況下,並且溫差很大的環境進行轉換,血管會發生急遽收縮,就容易出現血管痙攣,使得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因收縮變得更加狹窄,就容易發生心肌梗塞,因此一定要做好保暖的工作,即使喝了酒,覺得身體很熱,一樣要把衣服穿足,切勿『假勇』。林毅敦醫師提醒,在寒冷的天氣下切勿一喝完酒,且未做任何保暖防護措施就出門,這將導致心肌梗塞的機率提升,原因是因為喝完酒,會造成神經感覺降低、血管收縮舒張能力變差,而且喝完酒血管通透性變大,忽然轉換到寒冷的溫度環境,自律神經調節反應不及,易出現血管急遽收縮的現象。大家都知道如果具有三高的人,當出現下列心肌梗塞的症狀:左側部分出現胸悶、胸痛、上臂疼痛、下巴頸部疼痛、冒冷汗,應該盡速急診。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若家族史中的長輩都有三高疾患,即使本身年輕且不具備三高問題,一旦出現上述症狀,仍要懷疑可能出現心肌梗塞,應盡速就醫。不過並非所有的胸悶、胸痛都是因為心臟出現問題,林毅敦醫師表示,有些老人家因為罹患皮蛇,一樣會出現胸痛的情況;另外,也有可能是肌肉、筋、骨骼疼痛、焦慮…..原因導致,因此要由醫師診斷為準。血管就像是水管,使用久了,一定會發生硬化,只是每個人的硬化程度會不同,尤其是患有三高的患者,血管的健康程度通常會較一般人差。例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反覆出現高血糖的情況,易導致血管慢性發炎,而使血管發生纖維化的情況,血管彈性就會變差。高血脂就是血液中的血脂濃度過高,導致血脂沉積在血管壁而形成斑塊。因此時刻注意血管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皮膚可以經由儀器測得肌膚年齡、保濕度….等各項資訊,血管的健康程度,亦可以用儀器測得血管彈性度、硬化程度、末梢血管微循環、血管年齡是否與實際年齡相符。林毅敦醫師提醒,偶爾吃大餐或是吃到飽並不會影響血管的健康,但要注意在這些大吃大喝之後,要多增加水分的攝取,以保養血管的健康。林毅敦醫師建議,即使無心臟病家族史的男性40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仍應進行血管硬度健程度檢查,而有心臟病家族史的群眾,建議提早在35歲就進行血管硬度健康程度檢查。◎林毅敦醫師針對血管保養重點提醒:1. 血管保養要趁早2. 生活作息要規律3. 攝取新鮮原型食物4. 運動可多不可少5. 保暖要確實6. 適量飲酒不貪杯(喝酒不助眠,晚餐喝紅酒)。◎冬季泡湯注意事項:1. 到泡湯池前,再將包裹身體禦寒衣物脫掉2. 緩慢進入溫泉池,讓身體血管漸漸適應3. 離開溫泉池,一定要立刻用衣物包裹保暖4. 天冷泡湯切勿冷熱湯交替5. 溫泉水沾毛巾溫暖蓋頭頂。
-
2021-03-03 科別.消化系統
高血壓男劇烈腹痛急送醫 患「腸中風」放支架救命
腸子也會中風,一名患有高血壓50歲男子,突發劇烈腹痛、腹脹,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是罕見「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引發腸動脈供血受阻,即「腸中風」,經過「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後,幸運撿回一命。「上腸繫膜動脈剝離性動脈瘤」是相當罕見腸動脈病變,光田綜合醫院急診部醫師黃獻正強調,如沒有即時救治、錯過治療黃金期,導致腸子已經缺血壞死、破洞,恐引發致死率極高的腹膜炎,以及敗血症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等,也因此被喻為難治癒的疾病。傳統的腸道接管手術方式是開膛剖肚,必須在黃金6到8小時內及時接上血管,以免上腸繫膜動脈無法供應整個腸子的血液,出現腸壞死。光田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神經放射診療科醫師嚴寶勝表示,這名50歲男患者因患有高血壓病史,屬於血管動脈硬化的高危險族群,更提高手術的風險。光田綜合醫院為患者進行「新型覆膜支架」重建血管手術,運用於剝離性動脈瘤的治療,不需開刀,只需將導管放入真管腔血管內,使剝離處貼合,重建阻塞的血管,可立即恢復血流,讓腸子血液正常循環供應,也免除動脈瘤破裂出血的危機。另一名68歲的婦人也有高血壓病史,因腹痛緊急送急診治療,電腦斷層發現腸子血管阻塞,立即安排「新型覆膜支架」手術,定期回診恢復情況穩定;嚴寶勝指出,「只要能迅速診斷病因,支架手術並不困難。」光田綜合醫院擁有血管支架置放技術,目前兩名成功的案例術後狀況均十分良好。上腸繫膜動脈是消化器官的主要血液供應者,血管主要由內膜、中層、外膜所構成,所謂「剝離」是指在血管內膜破了一個洞,使血液灌到中層假管腔,造成真腔受到壓迫,真腔動脈內的正常血液愈來愈少,管徑愈來愈窄或完全阻塞,因而引發腸中風。嚴寶勝提醒,相較於腦中風和耳中風,腸中風發生機率較低,動脈剝離更是罕見,容易被誤診為腸胃炎、胃潰瘍、胃出血等問題,高血壓、血管硬化都是病因,他建議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也要多注意正常規律生活起居、適當運動,降低病發率。
-
2021-03-03 醫療.消化系統
腹瀉單周急診破13萬人次!勤肥皂洗手,別只用酒精
春節連假剛過,國內腹瀉疫情攀升,衛福部疾管署公布,單周門急診就診累計達十三萬人次以上,其中以諾羅病毒群聚事件最多。最近學校開學,避免校園群聚增加,疾管署呼籲,病毒性腸胃炎是由多種病毒引起,這些病毒無法單用酒精、乾洗手消毒,民眾應勤用肥皂洗手,疑似症狀應就醫並在家休息。近兩周腹瀉人次持續上升,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全國近四周獲八十七起腹瀉群聚通報,多為十人左右,以感染諾羅病毒為主、多發生在餐飲旅宿業。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往年春節連假後腹瀉就診人次就會上升,今年已低於往年,顯示民眾勤洗手仍有效果,但近期腹瀉人數增加,可能部分民眾僅用酒精消毒,忽略洗手重要性。郭宏偉表示,清潔與消毒可有效減少感染源,消毒與病毒外套膜有關,諾羅病毒為無套膜病毒,對於酒精類消毒劑有抵抗能力,因此,對抗諾羅病毒,口罩、酒精都沒用,唯有勤用肥皂洗手才有用。林詠青再次提醒,平時應落實勤洗手,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有疑似症狀者應避免處理食材,感染病毒性腸胃炎症狀可持續一至十天,且在發病四十八小時後,傳染力才會停止。
-
2021-03-03 新聞.元氣新聞
藥品部分負擔至少40元?診所醫:三天藥才66元不符比例
健保署擬定調漲部分負擔,傳出藥費100元以下免部分負擔將取消,未來藥費300元以下都收40元部分負擔。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林應然表示,診所藥費以簡表申報,三天固定66元,依健保法規定收取20%部分負擔,應該是13元,若收取40元,勢必降低民眾在基層診所就醫意願,恐導致健康管理隱憂。林應然表示,現在民眾到診所就醫,除了掛號費,已經有50元部分負擔,這是為了落實分級醫療,在不同層級院所收取不同金額的基本部分負擔。站在減少浪費的立場,林應然贊同健保署針對較高價的藥品和高階檢查,收取部分負擔,但診所藥費以簡表申報,三天固定申報66元,這部分如果未來跟民眾收40元,比率相當高,接近六成。「這豈不是叫民眾不要看病,直接去藥房買藥?」林應然表示,有些民眾自己去藥局買藥,拿到一個夾鏈袋裝的散裝藥品,吃了以後不舒服或沒效,拿到診所來,民眾連藥名是什麼都不知道,醫師也很頭痛。林應然建議,未來的藥品部分負擔不應以40元為最低金額,應按照健保法第43條規定 「保險對象應自行負擔門診或急診費用之20%」,去推算民眾當次就醫最低的部分負擔金額,或是建議維持現行規定,即百元以下藥費以下免部分負擔。另外,林應然也指出,西醫基層診所積極投入家庭醫師診和照護計畫多年,收案超過574萬人,健保編列的預算卻沒有符合比例的提升,導致點值多年低於0.8元。過去一年西醫基層診所為防疫貢獻很深,積極通報找出許多病例,沒有從健保得到足夠的支持,總額協商中提案增加基層醫師的上呼吸道感染照護費,每件只希望提高六點診察費,最終核定的版本卻沒有通過,另基層醫師感到灰心和失望。對此,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強調,部分負擔方案目前健保署研議中,還在討論階段,歡迎各界踴躍表達意見,衛福部一定會通盤吸收各界意見、納入考量,才會定案,務求確保部分負擔新制不會破壞分級醫療的精神。至於家醫計畫及總額協商,商東福強調,基層醫療非常重要,對於防疫、守護民眾健康的貢獻很大,不容抹滅,即需求也是衛福部致力於照顧的,因此部長核定的健保總額協商結果,已經高於付費者版本,健保不足之處,也裁定由公務預算去補充,今年總額雖已底定,未來每年度的協商仍會繼續努力。
-
2021-03-02 該看哪科.兒科
腹瀉變多…疾管署憂學童群聚危機 原來酒精、乾洗手沒效
國內近期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群聚事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主,其中多是10人小規模群聚 ,發生在餐飲旅宿業。疾病管制署提醒,學校開學,校園群聚可能增加,呼籲腸胃型病毒單用酒精、乾洗手效果不好,民眾應勤洗手,如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據疾管署監測資料,全國近四周共接獲87起腹瀉群聚通報,其中86%案件有症狀人數為10人(含)以下;檢出病原體陽性案件計58起,以諾羅病毒為主(97%),以餐飲旅宿業為多(71%)。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說,國內上周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8462人次,近二周呈上升;疾管署預防醫學辦公室防疫醫師林詠青指出,往年春節連假後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今年腹瀉門急診數量仍比往年更低,民眾勤洗手仍是有效果。但林詠青也提醒,腸胃型病毒單用酒精、乾洗手效果不好,近期腹瀉人數增加,有可能與民眾使用酒精消毒,就忽略洗手重要性。任何年齡層都可能吃到被污染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物品再碰觸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感染。林詠青說,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48小時傳染力才會停止。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餐飲旅宿業者應加強環境衛生,如有不適者應暫停工作,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如有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有疑似症狀者應避免處理食材,並儘速就醫及在家休息。旅宿及餐飲業者應落實廚房及廁所等環境的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有不適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
-
2021-03-02 醫療.整形美容
女子左耳被鄰居咬掉少1/3 手術造耳廓心理仍留陰影
彰化縣一名30歲林姓女子去年被鄰居咬掉三分之一的左耳,驚嚇和慌亂之間找不到耳廓,急忙到衛福部彰化醫院就治,醫師取下林女右耳小塊軟骨種在左耳斷離處的頭皮,3個多月前後以重建和美化外形的3次手術讓林女再次擁有完整左耳。林女和家人不願對被攻擊的原因和過程多作說明,僅表示那名女性鄰居疑似精神不穩定,去年10月間林女在自家附近被攻擊,拉扯時被對方咬掉左耳,當下鮮血淋漓,林女飽受驚嚇,其他鄰居也嚇壞了,眾人一陣慌亂,找不到被咬下的耳朵,連忙送林女就醫,第一家醫院告訴她左耳少一塊「就維持這樣,不會怎麼樣。」衛福部彰化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今天表示,左耳被咬掉三分之一的耳廓,不影響聽力,但外觀缺損,絕大多數人不能接受這樣的外觀,林女無法接受左耳缺損,到彰化醫院急診部先止血和消毒,因被咬掉耳朵不知去向,無法進行顯微鏡手術接合。他取下林女的右耳一小根軟骨,接在左耳斷離處,然後「種」到頭皮,也就是把軟骨埋進頭皮,讓皮膚生長,一個月後進行第二次手術,以分離手術分開新耳和頭皮。呂明川指出,與頭皮分離的新耳必須進行第三次手術,以美化外形手術造出耳輪等形狀,手術最困難的部分就在這裡,他盡量將左耳塑成和右耳對稱及一樣外形,林女3個多月內接受3次手術才完成重建,新耳和右耳幾乎一模一樣,她心上如落大石。林女測試聽力,新耳聽力正常但知覺較差,呂明川說,大概傷口癒合1年後,舊耳處的神經往新耳長過去,知覺就會越來越好,對林女最大的傷害還是在心理層面,耳朵不見的這一段期間請假在家休養,心情很差。林小姐的媽媽也說,女兒現在只要有人靠近她女兒的身邊,女兒就會恐懼不安,更害怕遇到加害者,她實在很擔心女兒的心理狀況。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類似林女的恐怖經驗,有些人會隨著時間淡忘,害怕的感覺漸漸消失,如果超過兩個月還存在著恐懼或焦慮夾雜等強烈感受,可能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好是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
2021-03-02 新聞.元氣新聞
醫師分享急診與鳳梨故事 玩笑稱「吃鳳梨一舉兩得」
鳳梨最近是台灣熱門話題,有醫師也在臉書上分享「急診與鳳梨」的故事,只要有醫護在急診吃鳳梨,病人就會爆量,不能不信邪。醫師並開玩笑表示,台灣因為防疫成功,急診就診人數減少,醫師乾脆來吃鳳梨,既可以幫助農民,又可以拉抬急診業績。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在臉書上發文表示,雖然已經有人發表論文證明鳳梨跟醫院工作忙碌程度無關,但自己的親身經歷卻和論文結果不同。他分享兩個故事,表示幾年前在兒科病房實習的時候,某天值夜班的晚餐時刻,當時病房十分平靜,住院病人沒有抱怨、門急診沒有新病人,他和一群護理師在護理站用餐間悠閒地享受晚餐和聊天打屁。飯後,其中一位護理師突然發現桌上有一盒病人家長贈送的鳳梨酥,她說想當飯後甜點,其他的醫護人員紛紛阻止,拜託她忍耐一下,下班後再帶回家吃,但她堅持想吃,隨即伸手撕開鳳梨酥的外包裝。「當鳳梨酥接觸到空氣的那一剎那,護理站的電話突然響起」,急診室有新病人要住院,掛上電話後,電話如連珠炮彈般再度響起,門診、急診接二連三出現大量需要住院的病童,他和病房護理師開始瘋狂地接新病人。當他拖著疲憊的身軀再次踏入護理站用餐間時,已經是隔天凌晨2點,外包裝被撕開的鳳梨酥仍孤獨、靜靜地躺在餐桌上,再也無人理會。另一個故事發生在他剛升主治醫師的時候。當時兒童急診人力缺乏,需要病房資深主治醫師幫忙值白班,其中一位大老級主治醫師每次值班時病人都超少,看到專任兒童急診醫師時不時訓斥,念大家為什麼總是抱怨急診室工作多忙多累?「明明病人很少、很悠閒,到底再抱怨什麼?」有一天這位大老級主治醫師值急診班時病人突然爆多,不但一般急症病童多,重症需要急救的病童亦不斷出現在急救室,原本病人數較少的白班兒急整個被擠爆。他夜班接班時,大老級主治醫師疲憊地說「原來你們常常過這樣的生活」,眼中充滿尊敬之意。幾天後上班時,急診室學長神秘地把他拉到角落,小聲問「你知道那天大老級主治醫師上班時為什麼來診量突然暴增?」他回答不知道。學長才跟我說,那天他特意把三包鳳梨酥事先藏在診間,想說賭賭看能不能讓大老級主治醫師經歷我們平常過的生活,體會他們的辛勞,沒想到效果出乎意外驚人,「鳳梨果然可怕!」
-
2021-03-01 科別.消化系統
拉肚子變瘦是因排掉宿便?醫:當心「代誌大條」
● 急性腸胃炎後體重減輕,恐是發炎性大腸炎上身● 細菌性急性腹瀉造成水瀉,體脂肪、蛋白質不受影響● 避免腸胃炎影響生活,勤洗手避免細菌、病毒連上牌桌三天,20多歲的小華(化名)熬夜熬到雙眼掛上熊貓眼,準備迎戰第四天時,凶猛的急性腸胃炎上門,只要一起身就得立刻跑廁所,原本的聚會統統取消,年假後半段都在床上躺著,不得動彈。她心想,既然嚴重腹瀉,年後應稍微減重,可亮麗重回職場,沒想到站上體重計,竟完全沒有變化。醫師:腹瀉變瘦 錯誤觀念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健康管理部主任朱光恩表示,許多人以為腹瀉會使體重減輕,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若是急性腹瀉卻造成體重減輕,反而「代誌大條」,不僅要擔心可能非單純的急性腸胃炎,而是較為嚴重的發炎性腸胃炎,還可能是自體免疫疾病所致。急性腸胃炎 排掉的是水分朱光恩解釋,急性腸胃炎大多一到二天症狀就會趨緩,患者僅需要讓腸胃道休息一天,不要再進食,大多可以不藥而癒,急性腸胃炎的腹瀉表現,常會讓人誤以為排掉長期堆積在體內的宿便等,以達到體重減輕的效果。實際上,體重要出現變化仍與體脂肪有關,急性腸胃炎排掉的頂多是水分,不足以撼動體重。腹瀉1周掉2公斤 提高警覺朱光恩指出,若導致腹瀉的原因不是細菌或是病毒,而發炎性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就可能會讓體脂肪流失,這類腹瀉會長達二周以上,屬於反覆性腹瀉,腸道發炎使蛋白質流失。提醒要特別留意,若是不斷腹瀉後,體重一周內減少超過2公斤,就必須提高警覺,恐怕不是單純的急性腸胃炎。想要防範急性腸胃炎,最好「勤洗手」,即可避免罹患細菌性或是病毒性腸胃炎。病毒性腸胃炎好發的季節,是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的3月之間,以輪狀病毒、諾羅病毒、腺病毒為主。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今年第五周(1月31日至2月6日)急診急性腹瀉就診達4819人次,較2018至2020年同期為低。朱光恩表示,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因急性腹瀉送急診的人數也大幅變少。腸胃炎飲食守則●吃乾飯勝於吃粥米飯熬久會出現酵素反而容易刺激腸胃蠕動●吃蘋果別削皮蘋果皮是天然止瀉劑,腸胃炎期間可吃適量●溫開水配鹽巴添加鹽巴的水可協助補充電解質●溫水+運動飲料溫水與運動飲料各半,可補充腹瀉後流失電解質●避免喝奶製品奶製品易刺激腸胃道,且容易脹氣不利於恢復資料來源/新光醫院胃腸肝膽主治醫師朱光恩製表/陳雨鑫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治療特色醫療院所
林口長庚醫院氣喘患者平均59歲 投入豐沛治療資源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無論主診斷氣喘件數、使用氣喘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林口長庚皆位居所有層級醫院第一名。林口長庚胸腔科系主任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20年前即加入健保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加上每天有12位醫師看門診,床位也多達160床。林恕民表示,現在大家鮮少聽見氣喘死亡案例,但過去氣喘令人聞風喪膽。健保署建置的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雛形即由林口長庚內科部主任郭漢彬參與,因此林口長庚也最早加入試辦計畫,投入大量資源,送醫師出國進修,改善治療流程等。林恕民表示,林口長庚診斷氣喘的程序有別於他院,只要懷疑氣喘,第一步先確認患者肺功能,急症者在一天內完成檢查,一般患者在一周內完成檢驗,同時檢視患者對藥物反應,是否有過敏體質。一旦進入治療程序,每位患者皆先接受衛教師用藥諮詢,了解藥物控制的重要。在林口長庚治療氣喘的患者平均59歲,高於其他醫院。院內氣喘患者以成人居多,加上林口長庚屬於治療急重難症的醫院,相對嚴重患者也多,院內設置胸腔科病床160張,約10%因氣喘住院,平均住院天數為7天以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避免氣喘加身 要從「胎兒」做起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主診斷氣喘件數,為區域醫院第一名。北市聯醫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氣喘好發時期兩極化,發病原因複雜,除過敏外,也跟體質、抽菸、慢性病等有關,成年人氣喘較難治療。蘇一峰指出,第一波高峰多在6、7歲學齡前幼童,男生發病比女生多,主要以過敏為主,幼童會頻繁揉眼睛、咳嗽,台灣每5個學齡前孩童就有1人氣喘。第二波發病高峰為50歲以上,若過去曾得過氣喘,因身體免疫力、心肺功能走下坡後,就會復發。小時候沒氣喘,成年有氣喘的機率不高,但也可能因吸入過多髒空氣或抽菸等造成氣喘。蘇一峰曾遇過一名不抽菸的病患,卻因肺功能不好而有氣喘,原來他擔任交通指揮警衛一職,長期吸入大量交通廢氣,才導致氣喘。檢查時,透過抽血可看到過敏指數高低,指數高代表是因過敏而引發氣喘,指數低者也可能得到氣喘,低指數者對藥物反應不佳,較難治療。根本避免氣喘要「從胎兒做起」,母親在懷孕期間喝酒,孩子出生後家中潮濕長黴菌、家人抽菸、生活環境大量空汙、感冒拖很久等,都會走向氣喘之路。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各項檢查排程快 有利長期追蹤需求根據健保署109年統計,輔大附醫主診斷氣喘件數位居地區醫院第一名。輔大醫院檢驗醫學科暨胸腔內科主任李麗娜認為,輔大醫院檢查項目齊全、排程快,且新北市人口數較多,診斷件數可能因此相對較高。李麗娜說明,氣喘病是一種慢性氣管發炎及氣管過敏性反應的疾病,受到宿主體質和環境因素雙重影響。氣喘可經適當的治療而緩解或恢復,依嚴重程度可能有久咳不癒、呼吸困難、喘鳴音、胸悶和咳嗽等症狀。病人不見得能分辨氣喘和心臟疾病症狀的差別,氣喘發作可能很迅速也可能慢慢表現,但是急性發作時可能會很嚴重,若未能即時給予有效治療,可能引發呼吸衰竭、甚至致命。氣喘發作危險因子包括塵、化學物質、藥物、病毒感染、空氣汙染、環境的溫度或濕度改變等。北部濕度相對較高,是過敏原如黴菌、塵蟎喜歡的環境。李麗娜表示,輔大醫院在診斷氣喘的檢查項目,包括各種肺功能檢查、過敏原檢測、IgE檢測、嗜酸性白血球等,都非常完備齊全。相對於醫學中心來說,檢查排程更快,便利性佳,更能適切吻合地區性與長期追蹤治療的需求。新竹陳君毅小兒科診所幼兒期配合治療 有機會擺脫氣喘109年主診斷氣喘件數,新竹市陳君毅小兒科診所高居全台基層診所第一名。曾任長庚兒童醫院小兒科、長庚醫學中心兒童急診主治醫師,擅長兒科過敏氣喘的小兒科院長陳君毅表示,通常兒童的感冒表現都以咳嗽為主,若久咳不癒,就應將過敏氣喘列為主要鑑別診斷,但能依經驗做出正確診斷的醫師卻不多。陳君毅指出,氣喘是兒童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發生率很高,與現代環境工業化變遷、飲食西化、家裡擺放地毯有關。一般兒童感冒咳嗽療程約一至兩周,但過敏氣喘的咳嗽卻會持續一至兩個月,反覆無法痊癒。有些經驗不夠的醫師只會告訴家長咳嗽恐與過敏有關,但仍開立感冒藥,最後症狀卻沒有改善。陳君毅說,過敏症狀通常不會單獨發生,會合併其他身體部位包括氣管、鼻子、眼睛、皮膚等。有些家長無法接受孩子有過敏氣喘,因此他看診時都會旁敲側擊,並根據年齡、習慣給予不同治療方式,一個治療階段大概是三個月,若有改善就會減量或停藥。有些兒童的過敏氣喘會因長大體質改變使症狀好轉,但在幼兒年紀是需要治療的。家長要與醫護人員配合討論治療計畫,讓氣喘遠離兒童不是難事。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氣喘人口北多於南 高齡女性住院率高
依109年1至11月健保署分區別統計的氣喘人數,台北區人數最多18萬人,再者是北區10萬人及中區8.9萬人,南區、高屏人數降至約6萬人,東區甚至僅有1萬人。診斷人數「北多南少」,專家認為,雖可能與各區加保人數有關,但國內氣喘盛行率確實有「北多於南、都市多於鄉村」的趨勢。都會區空汙嚴重、東北季風直衝北部。台灣過敏氣喘暨臨床免疫醫學會常務理事、北部開業診所醫師林應然進一步說明,除台灣中部以北環境較溼冷,容易誘發氣喘外,都市化人口密集、汽機車空汙明顯,又首當其衝面對東北季風增強,夾帶大量境外空汙移入,才會出現氣喘人數南北差異現象。林應然說,誘發氣喘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病毒感染,如感冒等,幼兒抵抗力較差,是氣喘第一風險族群,再者是器官老化的高齡者。以109年1至11月不分性別氣喘就醫者而言,0至9歲130,976人,多於65歲以上長者113,408人,尤其0至9歲的小男孩78,584人多於同齡小女孩52,392人。年長女性住院率高,恐與停經、炒菜油煙相關。氣喘容易靠藥物控制,九成氣喘患者可在門診得到照顧,109年1至11月氣喘病人住院情形,不分性別、年齡別住院比率僅有1.3%。台灣氣喘諮詢協會監事、林口長庚兒童過敏氣喘中心主任葉國偉解釋,在臨床上,一旦氣喘患者急性發作後,在急診治療也無法好轉,就會安排住院。國內氣喘患者住院比率中,以65歲以上長者最多,占1.7%;0至9歲次之,為1.5%;再者為19-64歲共1%,10至18歲最少,僅有0.9%;值得注意的是,若細分性別、年齡別,住院比率最高的是65歲以上女性,多達2.1%。面對高齡女性氣喘住院率高,林應然研判,可能與停經、常吸入炒菜油煙有關。葉國偉則認為,雖目前難以釐清原因,但既然數據證實高齡女性氣喘易住院,更應作為警示。氣喘患者在年幼時,藥物控效果好,花費少,應在此時用心治療、改善病狀,減少急性發作,避免老後花大錢住院治療。基層診所件數雖多,前五名仍是大醫院。109年1至11月氣喘件數統計中,雖基層診所總件數最多,但不分院所層級別排名,陳君毅小兒診所是唯一進入前十名的基層診所。奪下前五名者仍是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大醫院、中國附醫及台北市立聯醫。林應然認為,收治規模影響排名,醫師人數多,可承接業務量自然大。109年主診斷氣喘使用所有治療方式,含控制型藥物及緩解型藥物,使用人數共263,723人,前五名院所分別為林口長庚、台北馬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台大醫院及台北榮總。葉國偉指出,健保資料證實,用藥排名與各院所氣喘件數統計確實有一致趨勢。若單分析用以「治本」的控制型氣喘藥物,使用人數為185,336人,但葉國偉提醒,由於該資料成分為Beclomethasone dipropionate、Budesonide、Fluticasone、Triamcinolone acetonide、Mometasone furoate的吸入性藥品,國內使用控制型藥物氣喘患者數據可能低估。備而不用,使用緩解型藥物者可能高估。葉國偉說明,近年有一款Montelukast成分的口服藥物,也是國內臨床常用控制型藥物,這類藥物非類固醇,「用咬的,吃起來像糖果一樣」,是目前治療兒童氣喘常見藥物。但他也坦言,被診斷氣喘輕微者,確實不需使用控制型藥物,並非所有患者都需吃藥。另外,如果一名氣喘患者每次都使用「治標、救急」的緩解型藥物,代表照顧品質不好。雖國內使用緩解型藥物者有137,383人,但可能被高估。葉國偉解釋,臨床上開立緩解型藥物處方,不代表一定會使用,緩解型藥物多是「以備不時之需」,避免半夜急性發作跑急診。
-
2021-02-28 科別.呼吸胸腔
健保大數據/口罩戴得勤 去年氣喘人數大減
26年前,歌手鄧麗君因氣喘病逝泰國,女星崔愛蓮也因氣喘急性發作猝逝。過去氣喘曾令人聞風喪膽,現在治療氣喘有完善系統,已少聽聞死亡案例。氣喘是兒童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之一,也是種文明病,但只要在幼兒時期正確治療,就有機會好轉。本期「聰明就醫×健保大數據」從全國氣喘就醫數據,分析相關治療與特色醫院,提供民眾就醫參考。新冠肺炎疫情雖擾亂全世界,但「勤洗手、戴口罩」衛生觀念建立,也意外讓部分疾病數下降,包含「氣喘」。健保資料庫顯示,107至108年全台診斷氣喘人數分別為61萬及64萬多人,但109年1至11月人數卻下降為50萬人,即使12月以當年每月平均人數計算,加總仍不到60萬人。多戴口罩,減少暴露在空汙環境中。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說,疫情確實使民眾不敢往醫院跑,但相信去年氣喘診斷人數下降,應與良好衛生習慣有關。現今工業社會,環境汙染難免,如多戴口罩,可有效減少暴露於誘發氣喘危險因子中,降低氣喘發作、就醫次數,「希望疫情過去,戴口罩的習慣可留下。」在台灣,每六名孩子中,就有一名有氣喘問題,包括李伯璋的外甥。「雖然台灣醫療可妥當照顧氣喘兒,但這些孩子和家長都很辛苦。」李伯璋分享,當初他姊姊為了改善孩子體質,常常帶著孩子往游泳池跑,適當運動提升孩子對運動的耐受性,現在外甥已經長大了,氣喘也幾乎得到控制。基層診所方便就近、快速解決氣喘問題。健保大數據顯示,109年1至11月主診斷為氣喘的門診、住診總件數達188.3萬件,不論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或診所,都是氣喘患者就醫選擇項目。李伯璋說,台灣基層診所也有很多氣喘專科醫師,對於優先選擇診所的氣喘患者而言,在基層可以就近、快速解決問題。李伯璋的論點在氣喘門診、住診件數分布可得到證實,診所門診件數最多,超過98萬件,同樣是可近性高的區域醫院僅次於診所,件數為37.8萬件,第三及第四分別為醫學中心及地區醫院,分別為28.9萬件及23萬件。選擇去門診等待時間較少的診所,符合民眾盡速處理氣喘問題的訴求。具氣喘知識並遵循醫囑,可妥善控制。目前氣喘治療已有完整系統,多透過門診定期追蹤就可妥善控制。據健保數據顯示,台灣109年1至11月氣喘急診比率為3.4%,住院比率1.3%,其中氣喘病人平均住院天數為6.8天,平均每次住院醫療費用大約為3萬元左右,但14天內因疾病再住院率卻仍有7.1%。李伯璋說,氣喘是一種慢性疾病,它會反覆發作,也可能自行緩解,不能自行緩解的患者若接受適當治療,通常可恢復;但若病況嚴重又未及時接受治療,則可能致命。患者本身是否具氣喘知識及遵從醫囑服藥,成為導致延緩治療或治療不足最重要的原因。為了提升氣喘患者照護能力及改善生活品質,健保署自2001年11月起,推動「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透過醫療團隊,給予完整且正確的衛教資訊,強化病患自我照護的能力,減少急症及併發症的發生。加強患者追蹤及衛教服務,可改善照護品質。李伯璋分享,據健保署最新資料顯示,108年參與該專案的氣喘患者,出院14天內再入院率為5.5%,明顯比整體氣喘患者的7.1%呈現初步成效。也證實加強氣喘患者追蹤管理及衛教服務,提供完整且連續性的照護模式,可改善氣喘患者照護品質。「長期而言,也能有助於整體醫療費用降低。」李伯璋提醒,氣喘患者應具備正確知識,並且在疾病惡化前,做到良好的疾病管理方式,即早掌握造成體質敏感因素,降低外在環境刺激,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好習慣。另外,許多氣喘兒家長會害怕讓孩子使用類固醇,李伯璋表示,類固醇藥物只是氣喘治療部分過程,依照醫囑使用,就不用怕副作用。他也建議,氣喘最怕急性發作造成危險,應讓患者隨身攜帶緩解型藥物,以備不時之需。
-
2021-02-27 新聞.科普好健康
天氣一變就頭痛 竟是鼻竇炎惹禍!
「醫師,每到天氣變化,我就會頭痛發作,電腦斷層做過了,沒有長腦瘤,但有鼻竇炎,就會引起頭痛嗎?要怎麼處理?」在頭痛門診中,常遇到這樣的患者,看著影像系統焦慮地問我。頭痛患者罹患上頷竇炎分析醫院內以偏頭痛為診斷,曾因劇烈頭痛發作,於急診就醫時,接受電腦斷層檢查的病患,其中竟高達九成合併嚴重程度不一的鼻竇炎,特別是上頷竇炎。一名40歲女性偏頭痛患者,自某日起,頭痛幾乎天天發作,只能不停地服用止痛藥以及一種偏頭痛治療特效藥,持續數月。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認同時罹患上頷竇炎,經過相關治療後,終於讓頭痛發作停止。鼻竇感覺由三叉神經支配為何鼻竇炎會引起頭痛?人類鼻竇群共有五大類,前額竇、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和蝶竇,都左右成對,自嬰兒剛出生時期開始發育,青少年時期結束,用於減輕頭顱骨重量,增加說話時的共鳴,內層覆蓋著纖毛黏膜,下有腺體分泌黏液,黏附空氣中的髒汙、細菌及病毒,再藉著纖毛運動,以特定的路徑,經由細窄的外流通道,排出鼻竇,進入鼻腔,向後流入鼻咽,或者向前流出鼻孔。鼻竇感覺由三叉神經所支配,黏膜內有感覺神經元受器。若因病毒感染如感冒或過敏發作,或是外傷、異物進入,會使鼻竇內黏膜發炎水腫,外流通道阻塞,分泌物無法順利排出,積滯其內,細菌孳生,發炎症狀更嚴重,若是鼻竇內腫瘤形成,也會干擾分泌物的排出路徑,引起鼻竇發炎。急性發炎使鼻竇壓力增加急性發炎會使鼻竇內壓力增加,壓迫黏膜,刺激感覺神經元受器,大量疼痛訊息傳入大腦,牽連到同為三叉神經所支配的頭皮部位,例如前額竇、篩竇和蝶竇(亦即同側前額、眼眶或頭頂發生疼痛),上頷竇疼痛則會牽連到同側顴部或顳部發生疼痛。目前公認降血鈣素基因相關胜肽(簡稱CGRP)是引發偏頭痛的重要激素,所有鼻竇內均有可以分泌CGRP的三叉神經末梢纖維,但以上頷竇內密度最高、數量也最多。一旦鼻竇發炎,它們受到刺激,就會分泌CGRP,進入血液循環,誘發偏頭痛,也因為成人鼻竇炎以上頜竇為主,因此成人較常發生偏頭痛,孩童鼻竇炎則以篩竇為主。用藥無效也可嘗試手術藥物治療方面,並非只是治療頭痛,而是要治療鼻竇炎,可以嘗試使用抗組織胺或副腎皮質素,口服或局部噴劑皆可,搭配口服或靜脈注射廣效性抗生素,或上頷竇沖洗術;若有鼻息肉,可以合併奎諾酮類 (quinolone)抗生素,再不行才會嘗試功能性內視鏡手術,直接清除病態組織,改善通氣與促進引流,透過各種治療方式,可減少牽連性頭痛或偏頭痛的發作。
-
2021-02-26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長年壞習慣,身體終反撲!肝膽名醫膽結石發作,痛到掛急診開刀
「長年的壞習慣,終於讓身體向我提出警告。」8年前的12月底,參加一場婚宴後,腹部突然一陣疼痛,原以為是吃壞肚子,想著過一會兒拉個肚子應該就會慢慢好轉,但後續毫無想上廁所的動靜,反而是悶脹感慢慢地爬升至上腹部。「不痛但好難過,隨之而來的是怕冷但沒發燒、惡心卻吐不出來。」身為胃腸肝膽科醫師內心馬上一陣毛,腦海中立刻想到是「膽囊結石」。以為調整飲食就可改善早在症狀出現那一年的6月,才剛做完健康檢查,膽囊發現有5mm的小息肉,膽囊息肉在自身的認知中是不會有症狀的,不過沒想到這顆當初以為是息肉的影像,實際上是佯裝息肉的結石,息肉與結石不同,結石會隨意移動,一旦出現物理性的阻塞,後續就會出現症狀。那時候還想著反正是小息肉,僅需要改善生活飲食,學著和平相處,就有機會可以跟膽囊息肉分手,「只是老狗學不會新把戲」,長期不吃早餐、午餐隨便吃、晚餐吃太多的習慣,不是說改就能改,導致12月底的症狀一來,馬上被確診為「急性膽囊炎」,再過幾天就被送進開刀房切除膽囊。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一直以來,我自認忍痛力極強,教科書上形容的急性膽囊炎的疼痛是「悶痛感不斷持續」,從字面上看到的悶及痛,就像是吃太飽或是腹脹感,自以為這不算是什麼挑戰,沒想到出現症狀那天,痛到馬上掛急診。急性膽囊炎的疼痛就像是被人打斷肋骨、沒打麻醉被剖腹,要不是有麻藥,肯定會痛到發瘋。研究顯示,急性膽囊炎有7成5患者,施打抗生素後,症狀會慢慢改善,很不幸地,我是那2成5患者,打了一整天的抗生素,當麻藥一退,人又像被亂拳毆打,自己是一個非常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但是那時候的疼痛,逼得鼓起勇氣按鈴,請護理人員幫忙打麻藥,也不得不承認當時的我就像是「毒癮發作一樣」,極度仰賴麻藥舒緩疼痛,「以為自己生病不會這麼丟臉,但遇到才知道那是完全沒辦法阻擋的。」走路、解小便耐力考驗開完刀後,也是一場耐力考驗,從起床、翻身、側躺都讓腹部嚴重抗議,成功起身後,連走路都像是小兒學步,即使跨出第一步,還有第二步,每一步都讓人冒冷汗,最困擾的是一開始小便始終解不出來,愛面子的我十分不願意插導尿管,硬逼自己努力解放,才避免尷尬。終於到住院第三天才喝到一口蘋果汁,當下眼淚都快流下來「太好喝了」。經歷一場大病後,仔細回想自己的飲食狀態,並非健康飲食,長期的胡亂飲食,終究會讓身體反撲,這場疾病後,深深感覺到要好好珍惜健康身體,無論工作再忙,也得盡可能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三餐正常、定時定量、不偏食、增加纖維質攝取,避免高熱量、高油脂飲食及甜食。」更要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及健康的減重,每周最多減0.5公斤。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若有膽囊結石的患者,應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低脂飲食每份脂肪含量小於3公克,烹調少用煎、炸,多採煮、燉、清蒸等方式料理食物,避免膽囊結石症狀發作。膽囊切除後,不需刻意採用低脂飲食,脂肪攝取量每天50公克,以及總熱量低於30%,並維持正常的生活飲食型態。黃信閎小檔案年齡:47歲出生地:台南市學歷: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專長:消化系、內視鏡、膽胰治療性內視鏡興趣:旅遊現職: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兼任主治醫師經歷:三軍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專任主治醫師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日本國立癌病中心及北里大學東病院研習早期癌及內視鏡超音波
-
2021-02-26 新聞.元氣新聞
部分負擔漲又擴大免收?醫改會:完整公布精算才能服人
衛生福利部正研議提高藥品、慢箋、檢驗檢查、急診的負擔部分,部長陳時中強調會保障弱勢。健保署署長李伯璋今透露,研議修法擴大免部分負擔對象,包括中低收入戶之依賴人口、重度身心障礙者、極重度身心障礙者,粗估總人數至少約四十七萬人,最快五月有初步結果。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呼籲,健保署有責任根據精算原則,主動針對現況、規劃方案、預期目標,提出大眾可理解的說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2019年中低收入戶依賴人口有12萬9000多人,極重度身心障礙者至少14萬多人,重度身心障礙者至少20萬3000多人。李伯璋表示,健保署已與社家署討論,研議讓上述對象減免所有部分負擔,但這需要修法,最快要等五月立院這會期結束,才會有結果。部分負擔改革方案內容複雜、影響龐大,試算結果及影響評估等完整內容皆未對外公布,健保署每天釋放零散資訊,民眾未來得多繳錢,卻只能霧裡看花。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質疑,健保署一面要漲,一面要減免,這一加一減的總和是什麼?林雅惠表示,各項部分負擔調整所影響族群大不相同,健保署有責任根據精算的原則,主動提出易讀的說明,讓社會大眾了解。包括現況中的調整空間、調整空間應優先容納哪些項目?調整後可達成的目標?雲端的藥歷和檢查影像對減少重複用藥和檢查的成效為何有限?還有哪些務實改善措施應優先推動?這些都要講清楚,才能服人。林雅惠表示,民眾頂多只能決定就醫的次數,要做哪些檢查、開什麼藥,都不是民眾完全可控,所以醫療浪費絕不能只病人端下手、加收部分負擔。衛福部說接下來交由健保會討論,就算「對外溝通」,其實是誤導社會大眾,因為健保會只有諮詢權,並無決定權。除非健保署公布完整資訊,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參與切身的公共政策討論,否則就算政策不合理,行政部門就是要做,健保會反對也沒有用。
-
2021-02-25 科別.腦部.神經
急性腦中風快打119協助送到對的醫院!醫師提醒: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
新冠肺炎防疫作為的超前部署,讓疫情對台灣的危害降到最低,大家也體會出當疾病終究來臨時,第一時間的正確處置能有效減少傷害。但腦中風總是來得又快又急,也許是昨天一起上班的同事、也許是今天早上打過招呼的大樓管理員,也許是剛才一起吃過早餐的家人…,中風剛發生時,種種慌張的錯誤作為,如自行就醫送錯醫院、誤聽謠言扎針放血,往往只會延誤分秒必爭腦中風的黃金治療時間,但只能掌握以下三大原則,就能在中風真正來臨時,將中風對個人及家人的危害降到最低:原則一:急性腦中風務必撥打119 尋求協助,有許多想不到的好處台灣醫療院所密度高,就醫便利,特別是在都會區,許多中風病人都是家屬自行送醫,但就算決定自行就醫前,也建議撥打119尋求意見,原因如下說明。◎不是每家醫院都能提供急性中風治療,撥打119能協助送到對的醫院急性腦中風最重要的治療,是在腦血管剛發生阻塞的前幾個小時,儘早打通腦血管重新恢復血流,方式包括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 (通血管藥物治療)及動脈取栓治療(腦導管治療)。但24小時隨時待命的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不是每家醫院都有,只有中度至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能夠提供治療,最新的腦導管治療,也只有部份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能全天候提供。一般民眾無法得知醫院當天能否進行急性腦中風治療,不過119到院前救護系統,能隨時掌握最新狀況,依照診療能力及病患當時病情,將病患送往最合適的腦中風急救醫院。◎119能提前啟動醫院急診腦中風團隊,有效縮短到院後等待治療時間第一線救護人員依專業辨識出急性中風病人後,會儘快將病人送往合適醫院,也同時會回報119勤務中心,協助在救護車抵達醫院前就先通報急診室,讓醫院急性腦中風治療小組能超前部署,並且空出腦斷層檢查室,開啟腦中風快速通道,讓病患到達醫院後,就能第一優先進入急救室,接受快速檢查並銜接後續治療。本院與新北市政府消防局合作建立的急性腦中風到院前緊急處置銜接院內快速通道流程,證實經由119救護車送達醫院的中風患者,會比自行到院中風患者,能在更短時間內接受急性腦中風治療,獲得2019年醫療品質金獎肯定,目前正持續推廣到各大醫院急診室。原則二:自己或家人發生急性腦中風,就醫前要記住的三件事「確認時間、攜帶物品、家屬陪同」在中風剛發生的黃金治療期打通血管,有可能讓急性中風病人恢復原本正常生活,但治療本身也有出血風險,所以在打通血管前要做快速但完整的,項目包括確切的中風發病時間、最近使用藥物、過去疾病史、最近是否有不適症狀(如腸胃出血、發燒)。由於病人中風後可能無法表達或自主決定,需要家屬或照護者才能得知相關資訊並簽署同意書,因此在緊急就醫或上救護車前,要記住三件事,首先要「確認時間」,要確認發病時間及相關症狀,醫護人員才能得知是否仍在黃金治療期、接著要「攜帶物品」,攜帶健保卡及平時用藥,醫護人員才能在治療前即時得知必要醫療資訊、最後要「家屬陪同」,主要家屬及照護者要陪同或是儘快通知到院,確認病史以及簽署同意書。所以,平時就要讓家屬知道健保卡及慢性病藥物擺放位置,並建立緊急聯絡人清單,超前部署以應對包括中風在內的突發健康狀況。原則三:中風後可能無法表達或行動,平時做好小準備,避免陷入求救無門困境中風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發生,當急性中風造成無法表達或無法行動,又身處無人認識的環境中或獨處時,求救上會很困難,就算有旁觀者或路人通知119送到醫院,如果無法辨識身份或找不到家屬也無法即時進行治療。◎建議隨身備用以下相關物品◎隨身物品(手機、手錶、錢包),務必要有緊急聯絡人電話,不能只有個人證件若是使用行動手機或智慧手錶,務必要在醫療卡上設置緊急聯絡人及電話,醫護人員可經由手機或手錶緊急服務按鈕,快速查到醫療卡事先寫入的訊息。◎熟悉穿載裝置的緊急求救按鈕穿載裝置的普遍化,讓智慧手機、手錶、手環能夠化身成為現代人對外求救的利器,但不能等到中風發生後才來熟悉操作方式,並且要設想中風後肢體無力仍能操作的可能性。最後小叮嚀醫療與科技的進步,讓腦中風有了全新的治療方式,但唯有學會超前部署,才能妥善利用這些資源,減輕中風對個人及家人朋友的危害。
-
2021-02-24 新聞.元氣新聞
健保部分負擔小漲方案最快三月出爐 專家籲先公布影響評估
藥品及檢驗、檢查的部分負擔調整方案討論已久,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今證實有小幅調整,但低收及中低收入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維持免收。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重大傷病也繼續免收,希望新制有助調控醫病雙方行為,進而減少浪費、提升點值及醫療品質。至於外界關切的方案細節及健保財務影響,衛福部社會保險司司長商東福表示,預計三月下旬健保會開會前對外公布。媒體報導衛生福利部擬開始收取慢箋與檢驗檢查的部分負擔,金額從40元到200不等,急診部分負擔將依院所層級、檢傷分類提高50到250元,另研議取消出國停保,將要求除籍退保者等待六個月或補繳保費才能復保。陳時中未證實金額,僅表示還需詳盡討論,確定會小幅提升,但不影響低收及中低收民眾的慢箋。前健保會公正人士代表滕西華表示,今年健保、勞保、國保全部調漲,健保費率已調高到5.17%,加上未來可能開徵加熱菸的菸捐,健保兩年內不會有財務問題,所以連健保會的醫界代表也不支持同時調高部分負擔,加上疫情導致醫療利用率下降,看不出有調整部分負擔的必要性。她也提醒,要考慮結構性失業、收入不穩定等邊緣性貧窮者,他們健康風險高,卻無法被認定為貧窮,調漲部分負擔恐造成就醫障礙,長期反而對健保財務有害。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連賢明認為,開源和節流是兩個目的,漲保費與減少浪費並不衝突,台灣部分負擔偏低是事實,但要解決醫療浪費,必須調控醫病雙方的行為,得同時考慮消費者、醫療供給者、健保署、政府政策。若光是靠部分負擔處理消費者,減少浪費效果很有限,因為醫療不同於一般商品,不是越便宜越吸引人,期盼能看到政府提出更完整的方案及評估報告,才能確實評估其影響。敏盛醫療體系執行長楊弘仁表示,站在醫院經營者的立場,支持調漲部分負擔,因為台灣醫療太便宜,創造了許多道德風險。然而,他也呼籲相關單位應以實際數據說明清楚,費率和部分負擔雙漲的必要性及財務影響,給社會大眾表達意見、監督政策效益的空間。如果健保因此有財務餘裕,也應該要回歸到給付調整,給醫療院所和醫護人員更合理的報償。
-
2021-02-2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病患心中好醫師 是人性的關懷
外科醫師的養成非常辛苦,實習醫師時才開始作皮膚縫合。雖然醫學生時縫過豬皮,但面對有感覺會流血的真人,還是會失常。尤其幼兒受傷,家屬亂成一團,醫師的雙手不由地也變笨拙,好不容易縫下去卻位置不對,只能拔起來重縫,一個小傷口,重縫再重縫,孩子哭得聲嘶力竭,實習醫師更是滿頭大汗。急診是住院醫師學習機會等到成為外科第一年住院醫師,可以開盲腸炎、腦部外傷頭顱探索、處理手腳挫傷,第二年住院醫師可以作切胃手術。我當住院醫師的時代,常有胃潰瘍穿孔造成腹膜炎的病人,必須緊急手術,所以急診病人正是住院醫師的學習機會。為了有機會能夠主刀,當住院醫師的人有空就練綁線及縫合。有機會開刀時,手術室會擠滿看熱鬧的同事,刀子劃下皮膚的瞬間,絕對是主刀者最驕傲的時刻。對待病患溫柔被認好醫師那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手術乾淨俐落,是學生的偶像;另一位雜亂無章,常出狀況,是學生們私下的笑柄。手術棒的老師很自負,巡房時態度冷淡,病人的問題全交給住院醫師,印象最深的是有位病人喊痛,老師回答他:「手術當然會痛」後就不理他了。但另位手術技巧差的老師在病房很溫柔,他常安慰病人:「今天比較痛,你忍耐一下,明天會好很多。」經濟困難的病人,老師還會幫忙找資源,病房的家屬一面倒,都說他才是最好的醫師!年輕時的我,無法理解家屬為什麼如此輕易受矇騙。1983年澳洲馬歇爾及華倫發現幽門桿菌是胃潰瘍的原因。潰瘍轉為以內科治療為主流,外科被迫從胃切除的戰場撤軍,但喜歡作手術的醫師,並沒放棄揮刀前進,轉而發展減肥。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被內科以支架取代,外科改攻微創開心手術。加上許多癌症早期發現都可以手術根治,這幾年神經外科、胸腔外科、一般外科、乳房外科、整形外科、骨科反而有很大的突破。醫師送暖讓病患產生信賴外科醫師的所有學習都是為了精進醫術,但醫療人員也應注重人性的關懷。曾有一位婦人在醫學中心作了粉瘤切除小手術,待在恢復室時又冷又餓,一位路過的小醫師給她熱毯,還把自己的午餐讓給她吃。三年後,婦人想拉肚皮,指定由該位小醫師手術,不過拉肚皮是整形外科研究生等級的手術,該醫師資格並不符合。醫院院長委婉詢問婦人能否改由其他醫師操刀服務,婦人回答:「這位醫師是我認為最好的醫師,我想等到他方便再作這個手術。」衛福部有專科醫師制度,醫院也有醫師升等制度,都是為了評定把關醫師的醫療品質。但對這位婦人而言,關懷她的醫師才是最值得信賴的醫師。關懷能夠激發自癒力美國克里夫蘭診所聞名世界,入口處掛著他們的信念:「每個病人在這裏都能感受人性的關懷」。他們明白,「關懷能夠激發自癒力,是疾病痊癒最重要的力量。」花蓮慈濟泌尿部郭漢崇主任最近出書,提到一位好醫師的定義是能對病人「真心陪伴,用心關懷,細心醫治,潛心研究」,應是醫療人文最正確的闡述。
-
2021-02-20 醫聲.院長講堂
養生祕訣/陳自諒為打籃球練重訓 也愛畫畫紓壓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陳自諒不僅是籃球迷,也是球評,平常休閒就是每周打籃球。陳自諒國小畢業即赴美定居,高中畢業後在祖父及父親要求下,返台學醫。「高中還是籃球校隊,年輕時差一點也跑去打籃球,所以很了解健康對球隊的重要性。」陳自諒說,籃球是他一生最愛,是他「最愛的女朋友」。在他的創意下,醫院與新竹攻城獅籃球隊簽署合作備忘錄,他整合了骨科、復健、急診、中醫、營養、心理師以及其他專科醫師組成醫療服務團隊,提供該隊20名球員完善的醫療資源及服務。為了能繼續打最愛的籃球,陳自諒也接受體能訓練,透過上健身房舉重等重訓,改善原本腰痠背痛問題,讓身體健康狀況變得更好,可以回球場上再次享受打球的滋味。陳自諒有時也會透過畫畫來紓壓,高中就參加素描比賽獲獎,當時愛打籃球,所以經常以籃球為繪畫主題,當了醫師後,則會將手術過程以素描方式呈現。他笑說,「中醫大藝廊開幕,改天可以展出他的手術風雲畫展。」
-
2021-02-19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部桃事件影像回顧40天 確診護理師曝心聲「怎麼是我」
部桃院內群聚事件走過40天畫句點,院方今恢復營運,門診約恢復8成量,住院將採1人1室運作,預計3月全面恢復正常運作,部桃今天舉行「復原啟動、防疫歸隊」啟動儀式時,還播映一部影片回顧40天抗疫過程,1名確診護理師也「獻聲」,分享確診消息是一枚震撼彈,心中否認「怎麼是我」,很感謝主管與同仁關懷,為她加油打氣。衛福部桃園醫院因部桃擴大採檢與清零專案都相繼完成,全院風險降低,所有採檢員工結果都為陰性,今天開始恢復正常營運,老病患陸續回流,不過因為門診量還未恢復到疫情之前,門診人數還是與先前有落差,不過不少病患都說,對部桃很有信心。桃園市衛生局指出,部桃門診次專科陸續開啟,急診也恢復正常營運,住院部分則採1人1室,交由院方陸續安排,部桃也正接受感染管制實地查核作業,北區醫療網指揮官黃玉成昨也與林口長庚醫院專家團隊及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前往部桃勘察,了解分艙分流、病房配置、動線規畫、醫護人力安排及院內資訊化等項目,進行實地勘查。回顧過去40天,部桃群聚事件有21人染疫,包含6名醫護人員確診,其中1名資深的護理師也在今天透過影片獻聲,談及1月18日是她29年護理工作與家人的震撼彈,一早被通知確診,坐上防疫救護車至指定醫院就醫途中,「心中還在否認怎麼是我」,不過院長、護理師、主管與護理姐妹們,對她的關懷加油打氣聲不斷。衛福部桃園醫院院長徐永年透過影片分享說,今天是部桃重新再出發的日子,謝謝各界關心協助,還有區域聯防的醫院,當時轉出76名病患到其他醫院,也很感謝國軍化學兵協助消毒,他代表部桃致謝,接下來會努力,經過採檢抗體測試,醫院裡面非常乾淨,桃園醫院除了好還要更好,會用更高標準站起來,也再次向同仁致謝「這段期間大家都辛苦了」,未來的日子,我們要一起走過。
-
2021-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疫情直播陳時中戴部桃「精神口罩」現身 網友喊想要
部桃群聚危機解除,指揮官陳時中的好心情在指揮中心下午舉行的臨時記者會中展露無遺,甚至還能和記者開開玩笑,陳時中也坦言,今天心情不錯,因為部桃危機解除,防疫復原,當然很高興,他也特別介紹,今天在記者會戴的口罩是部桃急診室做的「精神口罩」。網友喊想要。部立桃園醫院1月11日爆發群聚染疫,累計21人確診,醫院歷經月餘半停擺狀況,今天重啟陳時中今上午出席復工活動,雖部桃已復工,但暫時不收治新冠確診患者,各界關注何時重啟收治新冠個案、回歸防疫最前線,陳時中說,應該很快,交由院長徐永年決定。陳時中說,今天上午部桃準備復工,行政院長蘇貞昌、桃園市長鄭文燦及陳時中都親自到現場,陳表示,看起來準備非常齊全,士氣非常高,專家也認為可以慢慢正常化營運,未來部桃如何逐步復原,將交由部桃人員來恢復醫療量能。人員開始要回到醫療前線,覺得高興又感人。
-
2021-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醫院升級隔離病房 助收新冠肺炎重症個案
桃園醫院今天起重開大門,逐步恢復營運。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門、住診將減量營運,並著手升級負壓隔離病房硬體設備,以利收治武漢肺炎重症個案。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1月爆發武漢肺炎院內感染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首度成立前進指揮所進駐院內,與病毒展開攻防,此次疫情共造成21人確診、1人死亡,所幸疫情在短短1個月左右便獲得控制,所有人員PCR、抗體檢驗均陰性,今天正式恢復營運。桃園醫院今天舉行「復原啟動、防疫歸隊」記者會,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桃園市長鄭文燦均到場視察,並和醫護一同合影。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會後接受記者電話聯訪時表示,桃園醫院恢復營運首日,現場氣氛相當溫馨,醫護紛紛迎接老病人「回娘家」,門診各專科採減量恢復營運,急診也恢復119服務。羅一鈞指出,近期所有住院病人將採一人一室,罹患發燒、肺炎等傳染性疾病患者則先入住專責病房,原本收治武漢肺炎確診個案的負壓隔離病房將進行硬體調整,暫時不收治患者。他指出,未來部分隔離病房將增設重症生理監視設備,同時具備加護病房功能,將以收治確診的重症個案為主要任務,避免確診個案在各病房間轉換,以加強分艙分流。羅一鈞說,醫院恢復營運至3月1日後,將視情況進一步擴大看診量及病人收治量。
-
2021-02-19 癌症.大腸直腸癌
擔心疫情不就醫!男腹痛掛急診 竟是大腸癌併發腸穿孔
50多歲林先生去年就感覺肚子疼痛,因為擔心疫情強忍不就醫,自己買胃腸藥服用沒改善。上個月腹痛難耐,被朋友逼著到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掛急診,檢查發現是大腸癌腫瘤導致腸穿孔感染,手術治療後,順利在農曆年前返家與親友團聚。聯新國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子安表示,大腸癌腫瘤造成腸穿孔的情況並不常見,林先生因腫瘤增長擴大,不僅堵塞腸道而撐破,更演變成腹膜炎,平白忍受數個月的疼痛,並且延誤病情,所幸治療後已無大礙。林先生到急診時,醫師安排腹腔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癌腫瘤已經破裂嚴重感染,陳子安先為他做腹腔膿瘍引流,再切除左側半結腸與腸吻合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住院兩周後小年夜前出院,後續將評估再做輔助治療。住院期間林先生配合防疫,只有1位朋友陪病,也謝絕家屬探病。當初聽左鄰右舍談疫情感到畏懼,強忍疼痛卻不敢就醫,以致延誤病情,現在覺得疫情期間看病、住院沒想像中可怕,醫護人員悉心照顧,讓他很放心。醫師陳子安指出,癌症為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大腸直腸癌是台灣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能早期發現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大腸癌與飲食生活息息相關,也和年齡及遺傳有關,政府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建議有家族病史者應更早做篩檢,甚至做大腸鏡檢查。陳子安說,如果排便習慣改變持續超過兩周、血便或糞便有黏液、不規則腹痛或絞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經常腹脹便秘、排便不乾淨、不明原因貧血,都是大腸癌初期徵兆,應盡早到醫院檢查。
-
2021-02-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桃園醫院重啟營運前夕 化學兵群再次大消毒
桃園醫院群聚案告一段落,明天將恢復正常營運。桃園醫院今天表示,為了貫徹防疫,今天傍晚由陸軍三三化學兵群再次進行消毒,為重新啟動做好準備。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群聚案於1月12日發生,從院內感染擴散到患者家戶,前後共造成21人確診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其中1人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7日宣布院內感染風險解除,17日宣布桃園醫院採檢工作都已完成,所有人員PCR、抗體均陰性,經專家實地巡檢後,確認桃園醫院可在19日恢復正常營運。桃園醫院今天表示,在重啟營運前夕,特別邀請陸軍三三化學兵群再次進駐進行公共區域分層消毒,今天傍晚總計有35名化學兵針對門急診大樓B1至3樓公共區域,以及醫療大樓B1至3樓公共區域、病房6至7樓進行消毒。桃園醫院明天將舉行「復原啟動、防疫歸隊」記者會,預計包含行政院長蘇貞昌、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桃園市長鄭文燦都將與會參與。
-
2021-02-18 科別.心臟血管
20歲女致命心包填塞休克 手術搶救住院24天出院
一名20歲女子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重傷昏迷,被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時已出現OHCA(心肺功能停止)情形,急診室外傷總值醫師郭家孝立刻啟動外傷團隊搶救,檢查發現女子「心包填塞」,急診團隊緊急心包膜穿刺,抽取出心包膜間積滯的液體,病人的脈搏回復跳動,再轉由心臟外科醫師修補心包膜,骨科復位,住院24天出院後回家休養,從鬼門關成功搶人。20歲的林女騎機車被大貨車追撞,她當場被撞彈飛,台中市消防局救護車到現場,發現女子意識紊亂躁動、臉部及四肢都有擦挫傷、右大腿明顯變形、脈搏微弱;119緊急救護技術員立即給予氧氣支持、頸圈固定,並將傷者送到童綜合醫院急診室搶救。林女被送達急診室時人已經失去意識,血壓也量不到,急診室立刻啟動外傷急救團隊,先為她完成插管以保護呼吸道,加上大量輸液、輸血以維持血壓,同時也迅速執行超音波檢查尋找休克原因;她被送入急診室後不到5分鐘,脈搏突然停止,急救團隊除了立即執行高級心臟救命術,急診室總醫師徐翊庭同時也在床邊超音波中發現病人快速惡化的原因是非常棘手的「心包填塞」。「心包填塞」是急症中的最急症,心包膜原本是包覆在心臟外膜狀組織,心包腔平時含有約20到30c.c.的心包膜液,用來緩衝心臟跳動時的摩擦力,但當心包填塞發生時,大量的血液或體聚積在心包腔內,造成腔室壓力上升、向內壓迫心臟,造成心臟無法正常跳動,很快就引起休克或死亡;心包填塞的緊急治療方式是「心包膜穿刺」,將長針從胸口或劍突處謹慎的刺入心包腔膜間,將積滯的液體抽出以降低壓力。當時急診團隊在發現心包填塞後,判斷需要進行緊急心包膜穿刺,當場抽出近100ml 暗紅色的心包膜液,很快的傷者的脈搏也回復跳動,血壓隨著積液的抽出也上升。從傷者送抵急診到完成心包膜穿刺恢復血壓,花不到10分鐘的時間。急診急救團隊清楚外傷後的心包填塞通常代表心臟或大動脈有嚴重創傷,需要由心臟外科醫師緊急進行開胸手術探查,急診團隊搶救同時也緊急聯絡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立即安排開胸;探查手術中發現,病人心包填塞導致休克的原因是因右心房因劇烈衝擊而破裂,所以修補心臟,不到兩小時順利修補好破裂的右心房。術後恢復良好,術後不到二小時林女即恢復清醒、血壓也趨於平穩,在加護病房團隊的悉心照護下,慢慢移除身上所有的引流管和氣管內管。林女病情趨於穩定後再由意外當天外傷總值醫師,也是骨科專科的郭家孝醫師進行右股骨幹併膝蓋骨骨折開放性復位內固定手術,運用鈦合金骨板、骨釘進行斷骨固定,手術順利且復原良好,住院24天即出院返家休養並定期回診與復健。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今天表示,大多數「創傷性心臟破裂」的傷者在意外發生當下都難以存活,這次個案可以救回一命,就是展現出童綜合醫院急重症、心臟外科與骨科等醫療團隊在急救、臨床判斷、團隊合作及緊急手術整合的優異能力,成功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一條年輕寶貴的生命。
-
2021-02-18 癌症.攝護腺癌
下背痛查出罹攝護腺癌 放射線治療助他恢復行動
一名60歲男性下背痛好幾個月,起初以為姿勢不良引起肌肉痠痛,不料疼痛延伸到左下肢,甚至出現無力及麻木感,最後痛到躺床送醫院,檢查發現是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癌細胞已轉移至脊椎並嚴重壓迫薦神經叢,所幸透過直線加速器「真光刀」進行放射線治療後,症狀才大幅改善,且能自行行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指出,患者經急診收住院後,經一系列檢查並切片,確診為攝護腺癌,隨即安排為期兩周的放射線治療,所幸神經尚未受損嚴重,並恢復大部分神經功能。他說,惡性腫瘤若出現轉移,最常見的是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則是乳癌及攝護腺癌,其次為肺癌、甲狀腺癌、腎癌、肝癌、頭頸癌等,轉移位置則以脊椎、骨盆最為常見,一旦腫瘤壓迫到脊髓或薦神經叢,就會出現背痛、上下肢無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半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吳偉榤建議,有臨床上的急症,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減壓或放射線治療,以免造成神經永久受損,若採取放射線治療,除了能減輕骨轉移造成疼痛,並可預防病理性骨折,約80%骨轉移病患經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可獲明顯改善。以該患者為例,經安排真光刀進行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集中劑量分佈及精準影像對位,不僅降低副作用,也提高腫瘤治療效果。他說,癌症骨轉移雖是晚期,但並不代表從此放棄治療,若是轉移病灶少,醫學上稱為「寡轉移」,隨著醫療技術發展,此類病患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病情長期穩定;萬一轉移數目較多,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藥物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疼痛,兼顧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