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1-06-20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喘過才知苦!當血氧開始掉 他喘到連擦屁股都無力
「今天血氧多少?」這是朋友同事確診時,每天問安的第一句話。「趕快買測血氧儀!」這是台灣疫情升溫時,給台北朋友的第一句話。「這瓶氧氣帶回去!」這是李總新冠康復出院時,醫護交代的第一句話。三月間某天,接到李總來電,「我家三人都中招了,我們兩人前天在會議室開會,你快去檢測。」我已經歷六次檢測,同事形容我「闖過一關又一關」,雖每次安然過關,但仍不敢大意,馬上找到「行動快篩車」,去做快篩和PCR。心想李總電話中語氣平穩,應沒事;何況前一月確診的同事,無症狀也未感染家人。未料,抗疫生活中的一絲絲樂觀,又被剝奪。「東防西防,家賊難防啦。」當天和李太太Sophie聯絡,問看看「家裡有無藥品?能幫什麼忙?」她說出家裡備妥的一大串藥品,自嘲地數落寶貝兒子。當時她萬萬沒想到,寶貝父子竟嚴重到先後住院。居家一年多,公園慶生吃外賣,竟帶回意外「禮物」。李家28歲的兒子Peter「在家上班」一年多,去年沒過生日,今年兩個朋友執意要為他慶生。三人在泰國餐廳點了外賣,在公園開趴,保持距離,各自有餐盒。小聚後七天,Peter喉嚨有點怪怪,「吃個Tylenol吧」,和往日一樣吞個美國家庭的必備良藥,但症狀未解且低燒,「沒那麼倒楣吧……」Peter提心吊膽去檢測,忐忑不安等結果,等到最不想要的答案「positive(陽性)」。四位接觸者,聚餐的朋友「negative(陰性)」,家裡爸媽「positive」。兒子血氧一路降,低於90醫院才收。「96→95→93→92→……」Peter持續發燒、小咳有痰、嗜睡、吃不下,且血氧一路降低,但血氧未低於90,醫院不收。一測到88,當時無症狀的李總二話不說,立即送兒到紐約長老會皇后醫院。這對父母,把兒子送進醫院後,兩人開始出現不同的新冠症狀:李總是關節痛、骨頭痠痛、發燒拉肚子;Sophie是低燒、小咳有痰、流鼻水。這些嚇不倒兩人,最掛念Peter接受什麼治療?治療有效嗎?Peter和紐約第一位染疫的華人醫師助理一樣,醫院先給予「瑞德西韋」(Remdesivir),再加上「血清療法」(注射新冠康復者的血漿)。感謝醫師正確的判斷,Peter血氧回來了,肺部也未受損,年輕就是本錢。回想去年四月天,紐約州長天天向聯邦要呼吸器,醫師面對病毒束手無策。兒子出院換爸爸入院,明明前一天還中氣十足……「兒子出院隔天,換我血氧開始掉。」李總知道血氧90醫院不收,當血氧從93掉到89.88,他馬上拿到家醫證明,在Sophie和Peter憂心下,帶著平日服用的藥物,直奔皇后醫院。前一天家庭醫師才判斷,「聽你講話中氣十足,沒問題。」急診室滿載,病床已躺滿病患,暫安置走廊的病床也無空位,李總分到一張輪椅,先坐著灌氧。辛苦坐了四小時,血氧回到90,按照醫師指示,在走廊來回走一趟,血氧降到88,這才夠格被送上病床送進病房。李總提醒:「急診室裡一對老夫妻,已接種第一劑輝瑞,未料仍雙雙中招。台灣疫苗不夠,少數人幸運打到第一劑,但不要誤以為已有保護力。」喘喘喘……擦屁股、刷牙這等小事,竟變成艱鉅任務。「上廁所擦屁股,坐在馬桶上,喘個五分鐘,才有力氣擦第二次。」李總此時才體會什麼叫做沮喪,舉手之勞的日常小事,得費九牛二虎之力。醫護交代,即使只是去上廁所,也不能拿下氧氣,不然可能走不回病床。他偷偷試拔了一下,嚇呆了,才拔掉三秒鐘,就喘到不行;即使灌著氧氣,「從廁所走回病床,也得喘個十分鐘,才有力氣躺下來。」住院後首次檢查,血氧84,開始五天療程。他和兒子一樣接受「瑞德西韋」、另接受「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等;五天後,血氧回到93,刷牙和漱口也不再令他恐懼。這五天他是「含著水也喘、吐個水也喘,刷個牙,上氣不接下氣。」這天窗外有陽光,他被規定在走廊走一圈後,醫師看著儀器上的數字,點了點頭;另一名醫師拿著出院報告,對他笑了笑;李總看著出院說明書上的日期,共住院七天。他帶著一瓶氧氣和藥物,步出醫院,能在藍天下自行呼吸,太可貴了!男兒有淚先忍著,老婆來了才爆淚。住院期間天天一針防血栓,慎防可怕後遺症。出院一周,全家再測,「耶,全是negative。」但開心中有些許沉重,因為表親全家六人中招復原後,其中一長輩的腎受損,現在必須洗腎。李總提醒,他住院期間天天都打一針防血栓「抗凝血」,感嘆一位朋友確診治療後,呼吸正常、肺也正常,卻不幸病逝,非死於新冠,是腦血管栓塞奪命。兩周後,李總全家真正的甩掉「累、虛、弱」三字,重新回到滑步機。90天後,要做抗體檢查,也已預約7月要打莫德納!
-
2021-06-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防打疫苗猝死有撇步 長輩3大疑問一次解答
老人家打疫苗後猝死事件頻傳,民眾擔憂,究竟哪些人不適合打疫苗、要做哪些準備,才能避免不良事件,中央社彙整老人家最常問的3大疫苗問題,讓長輩們安心打疫苗。國內新冠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全台各縣市15日起正式開放75歲以上長輩、洗腎患者、長照機構住民接種疫苗,但老人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頻傳,引發各界關注。在第一線替長者接種疫苗的北榮家庭醫學科研究總醫師李蕙君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這幾天很多老人家來打疫苗時,頻頻向醫護表達內心擔憂與疑問,其中以3個問題最常見。● 問題一:我有慢性病正在定期用藥,可不可以打疫苗?李蕙君說,這是老人家詢問度最高的問題,實際上,慢性病分為很多種,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疾病,只要控制良好,都可以安心打疫苗;但如果疾病控制不穩定,或是正在使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的民眾,建議身體狀況穩定後再打疫苗。另外,民眾如果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或是罹患癌症正在進行治療,就要特別當心,李蕙君提醒,這些治療藥物可能影響疫苗作用或效果,建議先回診諮詢主治醫師,掌握疾病狀況及藥物有無調整需求,再決定是否打疫苗。● 問題二:我在打疫苗前,可以先做哪些準備?李蕙君指出,根據規定,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僅需進行健康評估,但北榮比照往年接種流感疫苗經驗,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前,逐一替長輩量血壓、測脈搏,確認身體狀況。李蕙君說,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每個人對於不舒服的症狀感受各有不同,也擔心老人家有「錯過這次可能會打不到」的心態,刻意隱瞞不舒服的情況,這時就能透過血壓、脈搏等生命徵象看出端倪。她分享,最近就曾遇到一名前來接種的阿嬤,雖然身體有點不舒服,但還能自己走路來打疫苗,不料一量脈搏發現每分鐘只有30到40下,明顯有異,經過醫師診斷後為心臟疾病,因此建議她先用藥治療,等到身體狀況穩定一點再打疫苗。李蕙君指出,這幾天量測下來,有近1成的老人家血壓、脈搏出現異常,有些老人家因為舟車勞頓或太緊張導致血壓過高,會請他們在旁邊休息一下,等血壓穩定下來再打;另外,針對發燒或急性疾病的長輩,建議先等疾病控制好,身體狀況穩定再打,都能避免接種後的不良事件發生。由於不是每個接種點都有足夠空間或條件替民眾量測血壓、脈搏,李蕙君建議,民眾出門打疫苗前,可以先自己量過血壓、血糖,確認身體狀況穩定,再外出接種疫苗。● 問題三:打完疫苗後,我該注意哪些事、不舒服症狀會持續多久?什麼情況需要看醫生?接種疫苗後的2天內,出現肌肉痠痛、頭痛、全身倦怠、發燒都是正常的症狀,李蕙君說,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吃普拿疼類藥物,讓症狀稍微緩解一些。不過,李蕙君提醒,一旦出現視力模糊、胸悶、胸痛、會喘、肢體腫脹、疼痛或是意識改變,這些都不是正常現象,務必儘速到急診就醫並告知剛打完疫苗。她強調,有時候老人家身體不舒服可能無法及時警覺,也可能因昏迷、無法求援,同住家人一定要特別警覺,建議在接種疫苗後的2天內,每4到6小時確認長輩意識是否清楚,並量測血壓、脈搏有沒有異常。在心理層面上,放鬆、平常心就是維持最佳狀態的方法,李蕙君說,如果長輩平時有散步、澆花、運動習慣,都可以照常進行,但建議避免攝取咖啡因、酒精、辛辣食物,降低焦慮緊張情緒和心跳變快,其他生活習慣不用特別因打疫苗而有所改變。
-
2021-06-20 該看哪科.一般外科
工人釘槍誤射2釘進大腿 醫師用C手臂「大腿撈針」
一名工人在工作時,手中釘槍不慎敲到樓梯擊發,二根長釘射進自己大腿內側,送到光田綜合醫院急救,骨科部主治醫師嚴可倫利用移動式X光機, 邊照X光,邊找異物,順利取出二根釘子,嚴可倫形容這次急救過程:「人家大海撈針,我們大腿找針。」嚴可倫說,一名裝潢工人連假沒休息、趕工,在要從A字梯下來時,手上的釘槍不慎敲到樓梯擊發,二根釘子就這樣留在他的大腿內側深處。嚴可倫表示,這名工人大腿上留有兩個「彈孔」,治療時只知道釘子穿刺進行的起點,最終停止的位置通常跟入口有一點距離,因為既然能打入體內,釘子勢必有一定的速度,會在肉裡前進,此外當時打入的角度不同,位置必定不同,當時只能靠X光,預估可能的位置;還好開刀房內有「移動式的X光機」又名「C-arm」(C手臂),可以讓醫師邊照X光、邊找異物。但C-arm也非萬能,例如異物在X光底下不顯影,這時候只好把傷口畫大、地毯式的找;也曾遇過明明透過X光定好位置,要夾的時候卻因為「拉勾(用器械把表層的皮肉勾開)」的動作而導致異物再移動。這名工人身材壯碩、釘子又卡在大腿深處,嚴可倫決定使用半身麻醉,以免萬一要把傷口劃大時患者需要打很多麻藥針,也避免在肌肉深層裡面翻找時造成的不適。半身麻醉的病人,下肢會有幾小時暫時沒有力氣,以往都會安排住院觀察;但是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緊張,工人堅持不住院,於是麻醉科醫師幫忙調整了麻藥的配方跟劑量,讓患者可以早點恢復腿力、出院。邊找尋釘子的過程中,嚴可倫曾問工人,被打到一槍就很痛了,怎麼沒有趕快閃,被打中兩發?工人說釘槍那內建連發功能,只要沒有放開就會繼續擊發。
-
2021-06-20 新聞.元氣新聞
大醫院的智慧魔法 看病更省時
黃阿姨從年輕就開始養生,吃喝都非常講究健康,除了例行性的洗牙外,生了小病就多喝水休息,很少拿健保卡出來用。但這次的眼疾來得突然,剛迎接農曆鼠年的黃阿姨,覺得眼睛痠澀、有異物感、分泌物,甚至視力模糊。原本以為只是眼睛太累,但忍了一段時間仍未改善,女兒強行帶她至台中榮總眼科看診。看病流程超順暢,拜智慧醫療所賜。到了看診的那一天,久未踏進醫院的黃阿姨其實並沒有花太久的時間候診,反而是流程順暢到讓她嘖嘖稱奇。原來,中榮貼心的App解決了過去醫院門診的壅塞,從預約掛號、查詢停車位、查詢門診進度、線上繳費,到預約掛號、用藥衛教、檢驗結果等資訊,門診的抽血及驗尿作業也一併改用納入智慧化的「全自動採血試管備管系統」。讓從黃阿姨踏進中榮之前、在中榮看病期間,甚至返家後,都不曾離開智慧醫療的「魔掌」。人工智慧被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核心,台灣產學界近五年來吹起一股人工智慧風潮。這股風也吹進醫療產業,各大醫院百家爭鳴,爭取醫院智慧轉型的入門票。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認為,「醫院導入AI的最終目的是想改變醫療行為,為醫院和病人帶來好處。」醫院人人懂AI,並落實研究應用。於是,在2015年1月上任後,許院長旋即率領院內的策略發展管理會訂定全新的短、中、長期發展目標。其中,短期發展計畫即「強化AI與大數據之醫療發展與應用」,推動AI核心技術的深度學習,並喊出「一部一科一室一AI」口號,期許院內每一部門和科室的醫療人員或行政人員皆懂AI,且能落地研究應用,精進全院的醫療照護與行政作業,成為中榮的工作文化。2019年中榮獲得財團法人醫療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國家醫療品質獎」智慧全機構獎,從急診照護、門診、住診(含加護病房)、手術照護、藥事到行政管理(含醫材管理)等服務,統統奪得流程認證的優良標章,堪稱全台第一家「全優良」的標竿智慧醫院。許院長有雄心,「中榮要達到的目標不是只有醫療智慧化,而是以病人為核心的全人智慧,成為醫療典範。」
-
2021-06-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打完疫苗死亡今增3死累積10死!42歲男打完3天猝死
全台自6月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輩接種AZ疫苗,各地陸續出現長輩接種後不適情形。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今天台中再增4人在接種AZ疫苗後過世,其中烏日區42歲男子打完三天猝死,累計共11人。除一例醫師判定死因與接種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死亡案已通報中央,盼中央儘速釐清接種AZ疫苗與死亡間的關聯性,讓民眾早日安心。曾梓展說明,台中市昨天通報六例,今天通報四例,第七例為新社區80歲女性,有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精神疾病、智能障礙等病史,長期臥床,6月16日接種疫苗,18日17時餐後於大廳休息,約半小時後由護理師發現頭忽然低下、臉色蒼白、血氧降至78至87,進行CPR後於18時緊急送到東勢農民醫院,18時06分宣告死亡。第八例為西區71歲女性,有三高、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洗腎)等病史,6月17日接種疫苗,返家後表示有頭痛、腹瀉、接種部位疼痛及全身異樣感,無發燒;19日上午家屬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由於今年3月因病急救時曾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因此未送院急救。第九例為烏日區42歲男性,有小兒麻痹、脊髓損傷、良性前列腺肥大等病史,長期臥床,社會局安置於護理之家,6月16日接種疫苗後食慾不振,19日送往賢德醫院,6時50分到院,但到院前心肺功能已停止(OHCA),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第十例為大里區84歲男性,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失智症等病史,6月15日接種疫苗,16日約19時開始出現呼吸喘、血氧下降情形,急診處置後入院治療,17日凌晨失去生命徵象、量測不到血壓,並於1時9分死亡,經診斷為肺炎合併呼吸衰竭。曾梓展說明,另有一名60歲西屯區護理之家男住民,有腎臟癌(已轉移)、糖尿病等病史、左眼失明,15日接種疫苗後於凌晨出現不適,送醫急救無效,現場醫師判定死因與疫苗無關,故此案未提報中央。曾梓展指出,除了60歲西屯區護理之家男住民經醫師判定與疫苗無關外,其餘10例死亡案為釐清死亡與疫苗的相關性,都已通報中央,將由衛生局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協助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如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給付600萬元救濟金。
-
2021-06-1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高流量鼻管、俯臥通氣給付金額曝 醫護獎勵金再加發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日公布,「經鼻高流量濕化氧氣治療」及「俯臥通氣治療」,納入COVID-19確診個案公費給付項目,並回溯自5月1日起適用。衛生福利部次長石崇良今日指出,前者每日給付1750元,後者每日給付5000多元,另外針對專責ICU病房及專責病房,也會依照收治患者多寡,進行獎勵申報及發放。石崇良今日出席COVID-19重症臨床處置訓練課程表示,因近期確診人數下降,疫情有趨緩,但是重症照顧情況仍十分嚴峻,除了感謝醫護付出,如今也已通過高流量鼻管的公預算補助,近兩已發放200台機器,陸續還有300台機器持續盡貨中。石崇良指出,針對新冠肺炎患者治療,每日可給付1750元,且不限於ICU病房,連負壓隔離病房及專責病房使用也能給付。對於治療重症的俯臥通氣治療,俗稱的「超人姿勢」,若有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呼吸器,採這姿勢進行治療,每天將給付5000多元。昨天立法院也通過新冠特別預算,修正醫護獎勵要點。石崇良說,在專責ICU或專責病房的醫護,會按班計算,每人每班1萬元,有上班有班表,就會給予獎勵。另針對收治病人嚴重度程度,有加發獎勵金;針對肺癌病人按住院天數,每人每日3000元,有用呼吸器的患者,每人每日加1萬元;高流量鼻管也會比照呼吸器病人來計算。他試算,有些醫院加護病房收治到100名患者,若每日使用呼吸器十天,就有1000萬獎勵金,包含分配給第一線人員的部分。另外急診也比照,如果是COVID肺炎病人,應該不會在急診停留太久,按照人日計算,每人每日有3000元,有插管使用呼吸器每人每日1萬元。若是呼吸治療師,則按照額外使用呼吸器高流量鼻管者,按天數每人每日1萬元。石崇良說,該預算通過是在7月1日開始,會回溯至5月1日,現已發公文至醫院可先進行申報,4、5月份以後採按月申請,這個月申請上個月,讓發放速度提升。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今再增5例打疫苗後猝死 全台累計40例接種後死亡
新北再傳出5例接種疫苗後猝死案例,截至目前為止新北共有10例案件。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說,新增的2例在養護中心、1例在洗腎中心、2例在疫苗接種站,5例都有高齡、慢性病狀況,死亡原因都還需要釐清,會提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審議。全國昨天新增16例施打AZ疫苗後死亡案,累計27例,初步調查長者們多有慢性病;前天共計11例,台中、新北各3例,台北、彰化、嘉市、新竹縣、新竹市各1例,昨天16例,桃園及台中各加三例,雲林、屏東、新北各加兩例,台南、高雄、竹市、台北各有一例。今天台北、苗栗縣均再傳2起接種疫苗後死亡案件,嘉義縣則有1例老婦、雲林兩起(老翁、老婦)、南投1例老翁,累計已達35例,新北再加上5起,累計達40例。今天新北新增的5起案例,63歲男子14日在洗腎診所接種疫苗,身患有慢性病,15日白天正常作息,晚間因跌到送往醫院救治,16日早上4時死亡。86歲男性15日上午在接種站接種,身患有慢性病,16日21時出現發燒,17日0時死亡。81歲女性17日上午在護理之家接種,身患有慢性病,17日下午5時20分血氧低,19時53分送往急診,23時53分死亡。99歲女性16日下午在養護之家接種,長期臥床,17日23時30分呼吸急促、血氧低送往醫院急救,18日2時30分死亡。86歲女性15日上午在三重區接種站接種,身患有高血壓,15日下午出現疲倦感,16日、17日作息,18日4時50分發現個案沒反應便立即叫救護車,人員抵達現場時個案已死亡陳潤秋表示,死者若疾病非常清楚就會行政相驗,至於是否與接種疫苗有關,要提到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由專家審議。且不論疫苗來源,只要死因跟疫苗有關,都符合救濟。至於中央第2批AZ疫苗何時到貨,新北市長侯友宜說,中央沒通知下批疫苗何時到,等中央確定提供數量後,新北才能把級距找出來,他仍呼籲長者接受施打疫苗,接種前都有醫生評估,當天身體狀況不適合,其他時間來打也可以。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至今接獲25例接種後死亡報告 指揮中心:願參與解剖找原因補助30萬
AZ疫苗擴大接種屢傳猝死,指揮中心至今接獲25例接種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20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指揮中心強調,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另解剖新增一例結果為主動脈瘤破裂,是南部90幾歲男性,有15日施打17日送急診,血紅素6.5;指揮中心訂定若有參與解剖,有30萬元補助。發言人莊人祥說,這次70、80歲以上長者,接種當天死亡,看起來像慢性疾病所致,跟本身身體狀況有關。目前25例通報而言,有關接種疫苗後死亡案件,85歲以上14例、75至84歲6人,65歲以上3人,60歲下2人。莊人祥表示,25人中,有在長照機構洗腎者4人、22人慢性病,另3人調查中;25人中已解剖5人,3人有結果,2人為日前報告的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新增加一位是主動脈瘤破裂,是南部90幾歲男性,有15日施打17日送急診,血紅素6.5,最後解剖結果類似。指揮官陳時中說,相關病例解剖釐清死因很有幫助,指揮中心訂定若有參與解剖,有30萬元補助,台灣人不喜歡剖,但有幫助釐清,打疫苗救濟也會從寬認定;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補充,為了釐清死因願意接受解剖的家人,會補助30萬,這有點慰問喪葬費用。至於血栓個案,莊人祥說,是通報血栓病血小板低下,其實不一樣,血栓血小板低下要4天以後或是更久發生,之前五例也沒有人死亡。指揮中心統計,截至6月17日為止,國內接種AZ疫苗共計1,273,121人次,其中229,566人次為75歲以上長者。又目前VAERS已收到25例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死亡之報告,其中20例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部分個案經司法相驗解剖後,初步死因與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史相關,惟迄目前為止,尚未有死亡個案被判定為與疫苗相關,指揮中心將持續監測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偵測安全疑慮並做出因應。●指揮中心針對高齡者接種COVID-19疫苗建議:1. 對於近期身體具狀況或慢性病情不穩定者,建議身體狀況較穩定後再接種。2. 近期天氣炎熱,考量長者身體狀況,建議避開高溫時段前往接種。3. 現有開放診所及衛生所可接種疫苗,建議就近前往接種。
-
2021-06-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雲林2名8旬長者打疫苗後離世 家屬悲吐心聲
全台各縣市6月15日起為75歲以上長者施打AZ疫苗,各地陸續傳出有長者打完疫苗返家後猝死。雲林縣目前有2名8旬長者在前天施打疫苗後隔日離世,但死因是否都與打疫苗有關,衛生局表示有待進一步調查釐清。雲林縣因施打疫苗後死亡的2名長者分別位在山、海線,據了解,居住在山線的86歲張姓老翁有糖尿病、高血壓,無過敏史;而住在海線的88歲吳許姓老婦有心臟病、狹心症、痛風病史;2人都是在15日打完疫苗後身體出現不良反應,昨天病況急轉直下,送醫急救仍不治。縣長張麗善、副縣長謝淑亞今天下午前往2位長者家中慰問。張麗善表示,縣府啟動專案慰助,分別發給2名長者的家屬20萬元慰助金,希望家屬節哀,早日走出親人離世的傷痛。張翁家屬說,老翁15日打疫苗時精神很好,回到家後也無異狀,直到昨日頻頻喊累,直說很想睡覺,但沒說有身體不適狀況,晚上8點多孫子發現爺爺沒了心跳、呼吸。張翁家屬不捨地說,上個月他還和家人拍大合照,沒想到打了一劑疫苗會有這樣的結果,不免懷疑是疫苗產生的不良反應。吳許姓老婦的兒子說,媽媽配合中央政策,15日下午3點多由家人帶至快打站接種疫苗,當晚7點多身體冒冷汗,幾近昏迷狀態緊急送醫,院方量測媽媽血壓、心跳偏低,急診室醫師請心臟科醫師會診,一直到隔日凌晨狀況仍未好轉,家屬最終忍痛將她帶回家中辦理後事。吳許姓老婦的兒子說,媽媽離世,家人都很難過,也希望保留逝者完整大體,他說「叫家屬要解剖,哪一個家屬同意?」希望縣長張麗善能向中央表達放寬接種疫苗產生不良後果的救濟標準,才是真正能協助家屬安心處理後續事宜。衛生局長曾春美說,以統計學來看,每天90歲以上老人會有15位死亡,疫苗施打和長者死因是否有關或屬巧合,有待病理報告釐清。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者打完AZ疫苗猝死頻傳 醫院證接種人次「大幅減少」
日本捐台124萬劑AZ疫苗,全台各縣市已於6月15日開打。不過,各地陸續傳出長者打完AZ疫苗後返家猝死的案例,且3天來已有13起,雖說無法證實死因與疫苗正相關,但人心惶惶連帶影響打氣,不少醫院反映接種人次「大幅減少」,更有醫師直指打氣「一直以來都很低」。針對疫苗施打狀況,台北長庚管理部高專賴宗政表示,長者接種疫苗的打氣確實明顯下降,第一天疫苗開打從早上9點至下午5點,總接種人數為932人。原本開給北市衛生局一天1000人的可施打名額,礙於人流控管,第二天改開放600個名額,同時調整接種空間後,第二天施打的時間只有下午2點到5點,但是預約接種人數「大幅減少」,昨天僅完成191人施打。今天恢復上、下午場的施打時間,上午已完成接種人數為194人,下午開放給戶籍不在北市但年齡為85歲以上長者,總計有108人預約。賴宗政表示,自昨天陸續發生長輩接種疫苗後死亡事件就嚴重影響打氣,今天下午雖開放給不在籍的85歲長輩施打,恐怕也不一定會打到百人。明天依照北市的規定,將再開放給75歲以上長輩,可能接種人數會些微提高。台大醫院院方表示,台大半天可掛號1050人,整天可打2100人,院方特別開了七個診進行分流,但後來發現實際接種人數不到總名額的一半。6月15日開打首日預約人數最多,上午560人,下午252人。隔天人數往下掉,上午305人,下午280人,較首日減少三成。今天是第三天,上午僅接種222人,比前一天上午少三成。院方表示,預約未到的,都會一個一個打電話去問,發現有蠻多人是家人為長輩預約,但長輩本人不願意接種。這兩天現場如果有剩餘疫苗,北市有規定一瓶若剩三人份,可以打電話請75歲以上的人來打,因此最後都沒有剩餘。明天北市也會開放把年齡往下開到80歲以上,或許接種人數會多一點。另北榮15日開放施打第一天,上午施打462 人、下午136人,共598人次。台北榮民總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陳曾基說,這波疫苗打氣一直以來都很低,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接種,台北市府沒有做好需求調查,加上AZ疫苗採線上預約制有數位落差,以北榮1400劑的量能而言,半天至少要有700人次接種,實際上民眾只來了兩成而已。陳曾基表示,現在就是打不完的完的狀態,以政府公布過去流感疫苗五成接種率來說,打氣真得很差。「數位落差」也占很大的因素,他以自身經驗而言,過去承辦20幾年的健康檢查來說,實地親身報名一小時就會額滿,今年採線上報名,長輩不好開口求助,報名三個月了還沒滿。另也有醫院反映停打狀況不明顯,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從明日上午疫苗接種預約人數來看,名額共700人,但仍有500名長者預約,未見明顯停打疫苗的狀況。洪子仁說,6月16日上午預約253人,實際施打231人,施打率達91.3%,下午現場掛號,並由里長陪同長者一同前來,共接種209人。目前明日上午、下午疫苗接種名額各有700人,上午已預約500人,下午則是200人,星期六全日額度為250人,已預約200人。國泰醫院則指出,院方在15、16日上午開放接種疫苗,兩天合計共打了1000人次。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何景良表示,15日起開放85歲以上長者接種疫苗,當日上午485人、下午145人、夜診38人,共計668人。16日上午185人,下午261人,合計446人;17日截至上午接種115人,原預計每小時可施打120位、6線同步施打,單一時段可施打360人,但施打狀況不如預期,原因有長者行動不便、洗腎病人已於診所施打外,還有媒體報導長者打疫苗猝死,讓伯伯、婆婆難免會擔心。何景良表示,截至目前僅1位長輩施打疫苗後血壓偏低,送往三總急診觀察,後來血壓恢復、意識正常即出院返家休息;符合資格長者,現場醫師會量體溫,37.5度以下即可施打,目前沒有退件狀況,有特殊需求也會盡量協助,像是今早有1位長輩剛於骨科手術,無法下車,醫師便到路邊問診,護理師在路邊打針。
-
2021-06-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高全因老年人?王任賢批陳建仁「專長是誤導」
台灣社區感染疫情爆發,造成全台破萬人確診、四百多例死亡,致死率百分之三點八,高於全球百分之二點一。前副總統陳建仁今在臉書發文,認為台灣致死率高於全球原因,是因為多是中、老年人染疫,且五十歲以上確診比例高。專家認為,直接解釋死因是年長原因不夠精準,真正原因是「確診母數不正確」,先前台灣不願普篩,「就是他說偽陰、偽陽性,讓大家不敢篩」。台灣四月二十日出現英國變種病毒株確診病例後,陳建仁說,從華航機組人員及諾富特員工聚集、獅子會員聚集、宜蘭遊樂園聚集,到萬華茶藝館聚集,確診數不斷飆升。此發病日流行曲線看,從最早美洲確診五六百人,至今每週一二百人,是全民共同防疫成果,持續作為就可將確診病例數降至百人以下。陳建仁說,四月十九日前,致死率百分之一,確診病例多是境外移入青、壯年人,在新一波流行中,多是本土感染的中、老年人,五十歲以上確診病例百分之五十五,高出全球致死率,要比較不同國家致死率,需比較年齡別或年齡標準化致死率,才能排除不同國家確診病例之年齡分佈影響。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認為,並不能以染疫都是中老年人,來解釋為何致死率高,「所有國家都是老年人染疫必較多,我相信新冠肺炎致死率各國都一樣,但台灣數字呈現這麼高,是因為篩檢量不夠,導致母數不夠大」,他舉例愛滋病剛盛行時,所有染疫者必死,現在卻能與人類共存,「原因就是篩檢試劑出來,廣泛篩檢治療,如今才變成輕症」。此外,致死率是顯示一個國家的醫療質量指標,王任賢表示,台灣致死率這麼高,一定引發國際討論,所以陳建仁趕緊寫臉書,「歸咎源頭就在他身上,之前說篩檢會偽陰、偽陽,所以大家不篩檢」,批評陳建仁「公衛專家專門算數,他這方式算出來不好看,就換個方式算,誤導就是專長」。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認為,前副總統用時間點區分看年輕、長者致死率差異,或許想用簡單直白的方式安定人心。他認為,現在講致死率太早,不能說只感染老人,是因長者症狀較嚴重,起初醫院量能緊繃,輕症、無症狀的年輕人尚未篩檢等因素。隨著擴大篩檢站,分母慢慢回歸矯正,預期未來兩週出現轉折點,穩定後才能反映台灣真實醫療水準。李建璋表示,除了年紀與漏診因素,各國分析若要改善死亡率、致死率,避免讓少數醫院過度擁擠,否則治療效果會越差,美國過去也曾出現此情況,經過調整後,加上醫療標準化,不僅改善醫療品質,死亡率也下降。他表示,新北有些醫院採輕重分流,一些負責輕症、一些負責重症,醫療量能仍可能過度負擔,他認為在重度級醫院間、都有一定治療水平下,醫院平均分配病人,是比較好的作為。
-
2021-06-1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90歲阿嬤打AZ後死亡 檢察官明天解剖查死因
台中市南屯區90歲的蔡姓阿嬤,罹有阿茲海默症病史,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昨晚送急診後不治,醫護人員對她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家屬懷疑阿嬤的死與注射有關,由警方報請台中地檢署相驗,檢察官今天下午相驗後,決定明天解剖以釐清死因。台中市衛生局說,南屯區90歲阿嬤有阿茲海默症病史,近年都在醫學中心就診追蹤,近三個月先後因泌尿道感染及胸椎骨折就醫住院,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晚間送急診,抽血檢驗初步顯示心肌有極度缺氧的狀況,搶救無效。個案有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蔡姓阿嬤的家人以阿嬤注射AZ疫苗後,就發燒失去意識,送急診後死亡,懷疑阿嬤是注射疫苗死亡,由市警四分局報請台中地檢署相驗,檢察官今天下午率法醫相驗後,詢問家屬的意見,決定明天上午解剖遺體,以釐清死因。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台中2長者打完AZ疫苗猝死 衛生局:協助受害救濟
台中市昨起85歲以上老人優先接種日本AZ疫苗,驚傳2名老人在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死亡案件。台中市衛生局說明,為釐清死亡原因與疫苗相關性,衛生局將協助家屬提出預防接種受害救濟申請,協助收集相關病歷資料,提送中央審議,如確定因預防接種致死,最高將給付600萬元救濟金。台中市消防局說,昨晚受理南屯區一名90歲老婦人緊急救護案,民眾報案表示老婦人昨天至崇倫國中施打AZ疫苗後,出現意識模糊、發燒,經消防局派遣中港消防分隊救護車前往救護,到場後回報患者沒有呼吸心跳,經AED電擊一次後送往大慶中山醫院急救,老婦人在昨晚10時7分在大慶中山醫院宣告不治。台中市消防局在今天清晨7時8分獲報,西區一名年94歲老翁昨天到忠信國小施打AZ疫苗第一劑後,今天早上發現已無生命跡象,消防隊獲報到場後,發現老翁已明顯死亡,家屬拒絕送醫後,救護人員依規定通知警方報請檢察官相驗,釐清死因。台中市衛生局說,南屯區90歲阿嬤有阿茲海默症病史,近年都在醫學中心就診追蹤,近三個月先後因泌尿道感染及胸椎骨折就醫住院,昨天上午接種AZ疫苗後,出現發燒、口渴,補充水分後失去意識,晚間送急診,抽血檢驗初步顯示心肌有極度缺氧的狀況,搶救無效。個案有進行新冠肺炎快篩,結果為陰性,急診醫師已向陪同就醫的家人說明;西區94歲阿公有阿茲海默症、糖尿病、高血壓等病史,昨天上午接種返家,今早家人發現已無生命跡象。
-
2021-06-1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容易頭暈、眼睛黑矇?醫提醒腦血管狹窄恐中風
七十多歲的張先生每天都會出門運動,有天下午他突然感到左邊手腳不聽使喚,不太能動,於是趕緊到急診報到。檢查發現他的腦血管可能有狹窄的狀況,於是便安排住院接受藥物治療,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蘇亦昌醫師表示,患者的症狀在住院後持續惡化,所以便建議接受腦血管介入治療,利用微創導管氣球擴張將狹窄的部位撐開,恢復腦部血液循環。幾個小時後,患者的症狀便陸續改善,蘇亦昌醫師說,「在服用抗血小板藥物一個多禮拜後,我們再度進行腦血管介入治療,置放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因為是在黃金時間裡打通血管,患者得以順利恢復,沒有留下神經學後遺症。」腦血管狹窄,中風前兆莫輕忽!人體的血管遍佈全身,負責將養分與氧氣送往各個器官,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器官才能正常運作。蘇亦昌醫師指出,腦部和身體各處的血管都跟水管一樣,可能因為某些原因,導致血管管徑慢慢變小,使血流量漸漸變少。動脈粥狀硬化是導致血管狹窄的重要原因之一,常發生在年紀較大、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的族群,蘇亦昌醫師解釋,不過導致腦血管狹窄的原因還有很多種,臨床上也曾遇過十幾、二十幾歲很年輕的腦血管狹窄患者。腦血管狹窄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隨著狹窄的程度惡化,血流量無法滿足正常生理需求、維持腦部運作時,便可能出現症狀。腦部的不同部位負責處理不同的功能,所以會因為腦血管狹窄的部位不同,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症狀。「有些患者會突然眼睛黑矇看不到、突然某一邊的手腳無力、手腳麻木、突然口齒不清說不出話來、臉部表情不對稱、或非常容易頭暈。」蘇亦昌醫師說,「這些都可能是腦血管狹窄導致腦部缺氧的症狀,即使患者在短時間內恢復,也不容輕忽。若出現中風前兆、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簡稱TIA),卻未積極治療,後續出現中風的機會就很高。」我們的腦部構造非常精細,需要維持充足的血液循環才能夠發揮正常功能,蘇亦昌醫師強調,短暫的缺氧,腦細胞還有機會復原,若錯失黃金治療期,缺氧時間過久導致腦細胞死亡,便會留下永久後遺症,例如癱瘓、失能、臥床,嚴重可能死亡。出現手腳無力、口齒不清、突然失明、臉部表情不對稱時,請立刻就醫,分秒必爭!積極治療腦血管狹窄,預防中風找上門曾經出現中風前兆、或懷疑腦血管狹窄時,需要盡快接受進一步檢查,蘇亦昌醫師解釋,臨床上可以使用腦血管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腦部磁振造影等。超音波是非常實用的工具,相對容易取得、便利性高,而且非侵入性、沒有放射線。蘇亦昌醫師說,「我們可以透過超音波檢查腦血管、頸動脈,利用血液流速的變化,來判斷狹窄的部位。」腦血管狹窄的藥物治療會由兩個方向著手,首先要積極控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避免血管狹窄惡化;再來會視狀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降低形成血栓、導致中風的風險。倘若腦血管狹窄、頸動脈狹窄的狀況較嚴重,便需要考慮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蘇亦昌醫師說,過去要解決腦血管狹窄的問題需要由神經外科醫師開刀,現在隨著微創導管介入治療技術的進步,已可解決大多數腦血管狹窄的問題。「一般來說,醫師會由鼠蹊處穿刺股動脈、放入導管,然後在X光導引下將導管延伸到腦部。」蘇亦昌醫師解釋,「導管通過狹窄的位置後,便能撐開氣球導管擴張腦血管管徑,恢復血流暢通。必要時還可以放置血管支架,降低腦血管再度狹窄的風險。」在非緊急的狀況,擴張血管與支架置放可以同時完成,蘇亦昌醫師說,至於較緊急的狀況,會先使用氣球擴張打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然後讓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後續再安排放置血管支架,以降低血栓形成的危險。接受腦血管微創導管介入治療後,請記得按時服藥,減少腦血管再度狹窄的機會。提高警覺、適時檢查,才能預防腦中風!腦血管狹窄初期,並沒有明顯症狀,患者往往毫不自覺,而在突然發生中風時,措手不及。蘇亦昌醫師提醒,年紀較大、或具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的民眾可以考慮接受腦血管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至於已經出現手腳無力、眼睛黑矇、口齒不清、經常頭暈、表情不對稱等中風前兆的患者,更要把握時間、及早介入治療,才能降低腦中風的危險!原文:
-
2021-06-15 新聞.元氣新聞
學會2種急救技能 守護生命多份保障
近年來意外事件頻傳,急救技能也愈來愈被重視,但到底有哪些是適合大眾學習?推薦兩種簡單實用的基礎急救技能課程,一是基本救命術(BLS)和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再者是初級救護技術員,最近火紅的職人劇「火神的眼淚」,裡面在救護車上工作的消防員,也具備緊急救護技術員資格。1.基本救命術(BLS)和基本創傷救命術(BTLS):基本創傷救命術課程4小時,內容包含傷口止血包紮、骨折固定及搬運病人技巧等,基本救命術課程時間則為8小時,包含當心肺功能停止所需的CPR+AED,異物哽塞時會用到的哈姆立克法及基本創傷救命術內容。其中哈姆立克法及CPR+AED最為實用,前者可及時處理異物哽塞,避免氣管阻塞進而引發腦損傷甚至死亡,若家中有小朋友或年長者,這是非常實用的技能,後者為若能盡早實施有效的心肺復甦術及正確使用AED,可以提高病患存活率。2.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初級救護技術員課程時間至少40小時,受訓完成並通過考試,即可成為法定專業的救護技術員(EMT),課程內容包含病人基本評估、生命徵象測量、創傷及非創傷的評估及處置、七大頸椎固定術、基本救命術等,內容較為豐富且深入,能應付大部分日常基本的緊急情況,也能增加醫學知識,適合對急救有興趣的一般民眾(需有同等或以上之國中學歷)。學習相關急救知識,不僅能讓自我及家人生命多一份保障,有時甚至能幫助周遭朋友,一同創造出更安全的生活環境。
-
2021-06-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致死率創新高、長者打不到疫苗 台大醫歸納保命3建議
今天是疫情自5月16日首度單日新增小於兩百例,但死亡人數仍日增26例,致死率再創高峰,達到3.7%。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 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分析,案例數受控、死亡持續發生,這是目前台灣疫情兩大趨勢。長者苦等不到疫苗應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點建議,加上最近新引進的單株抗體藥物,也有助減少重症及死亡。李建璋指出,致死率持續上升,沒有到頂轉折向下的跡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首先,致死率的分母「確診人數」因檢測量不足而低估了,若能努力找出更多無症狀或輕症年輕人,致死率可望下降。再者是確診者年齡偏高。李建璋表示,65歲以下染疫死亡率低於2%,但80歲以上染疫死亡率就高達15%到20%。全球平均5%死亡來自70歲以上老人,台灣死者有8%超過70歲,高於全球;不過,有些國家70歲長者佔比更高,致死率卻低於台灣。疫苗有限之下,全台灣有許多長者都還排不到,該如何保命?李建璋提出三建議,第一,長者及其同住家人都要遵守防疫基本功,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第二,長者為了防疫雖然應該盡量不要出門,但慢性病必要的回診和領藥仍要照常,可多利用遠距視訊或電話問診。因為根據國外經驗,疫情後期的死亡將會有一部分是來自於慢性病患,因疫情期間隱忍不就醫,導致病情惡化死亡。第三是救護車送醫時接受緊急醫療網的平均收治,不要堅持只能送到知名大醫院。李建璋表示,根據美國統計,越擁擠的醫院越不利於死亡率,相較於在佔床率僅五成的加護病房,同樣嚴重度的病人在佔床率高達七成五的加護病房,死亡率可以增加將近兩倍。希望病人能理解,平均調控收治量能,更有利於挽救性命。另外,中央近期引進的單株抗體療法,適用於長者及輕中症,也可有效減少重症和死亡。
-
2021-06-13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IBD發炎性腸道疾病 症狀易與腸躁、痔瘡混淆
隨著飲食西化等因素,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患者逐漸增加,根據健保資料庫數據顯示,民國87年至99年個案增加約11倍。IBD屬於免疫失調疾病,好發於20到35歲及60歲以上兩大族群,但兒童也可能發生,年齡愈低,治療難度愈高。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李熹昌說明,IBD分為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克隆氏症,其症狀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難立即診斷,往往會影響到後續治療。初期反覆腹瀉,克隆氏症常被誤為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雖然統稱為IBD,仍有些不同,前者腸道發炎的部位是連續性的,多在直腸與大腸,發炎症狀多在淺層的粘膜;而克隆氏症發炎的部位是跳躍式發生,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出現發炎症狀,不過多數仍是發生在大小腸交接處,侵犯部位深,初期更難以被一般檢查發現。李熹昌表示,克隆氏症最常見的反應為腹痛、腹瀉、血便,嚴重者會出現發燒、體重減輕等。多數患者初期的反應以「反覆腹瀉」為主,其餘幾乎沒有症狀,就診時常常會被誤以為是腸躁症。過去台灣患者少,臨床沒有太多經驗,面對反覆腹瀉的患者,多不會做腸鏡確認,也導致患者確診時間常拖延一年以上,即使做了腸鏡,發炎位置常位於小腸與大腸交界處,除非有檢查末端小腸,否則也難以及時發現。潰瘍性結腸炎腹瀉合併血便、黏液,常自以為痔瘡。三軍總醫院胃腸肝膽科副主任黃天祐說,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也會有反覆腹瀉的情形,但多數會合併血便、黏液便(鼻涕般的黏液與血絲),其實只要做腸鏡檢查,就能馬上確診,但部分患者對於血便或是黏液便的認知不高,初期容易自我診斷為痔瘡。黃天祐表示,單純痔瘡並不會反覆腹瀉,且血色會呈現「鮮紅色」,有時肛門口會感受到疼痛。潰瘍性結腸炎出血血色依照位置的不同顏色會有所變化,發炎範圍僅在直腸,血色也會成鮮紅色,位於左側直腸等部位顏色則呈現「暗紅色」。與克隆氏症相比,潰瘍性結腸從有症狀到確診大約一個月左右。IBD治療看指標分數,依嚴重程度決定用藥方針。IBD治療方式與癌症類似,依照不同的指標分出嚴重程度,癌症是以期別分類,IBD則是各自有指標分數,依照分數結果,臨床上再給予不同治療建議。李熹昌表示,克隆氏症從口腔到肛門都可能發炎,透過指標診斷為輕症者會先給予傳統藥物治療,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持續觀察3到6個月查看症狀是否被控制。一旦被控制,後續建議每半年到2年做一次內視鏡追蹤,用藥則要持續使用到發炎處癒合為止;若未能被控制,則會進一步調整藥物,中重度的患者多需要使用生物製劑,持續用藥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克隆氏症最怕有腸阻塞、腹部膿瘍、廔管等,當這類併發症出現就必須搭配手術治療。中重度患者傳統藥物無效,可考慮後線生物製劑。黃天祐表示,潰瘍性結腸炎會先看腸道內的發炎範圍,患者常會有急性期,大量出血送急診,急性期會先投以類固醇壓下發炎反應加上手術治療,後續則持續投藥控制症狀,若傳統藥物都沒效時,亦可能使用後線生物製劑治療。黃天祐表示,無論是克隆氏症或是潰瘍性結腸炎,即使藥物效果佳,也不能把IBD當作已治癒。患者除了調整飲食、作息,更要規律服藥,症狀控制後可以慢慢減藥,把藥物用到最簡單,並維持下去才能避免再度復發。他也提醒,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還要高,避免腸道反覆發炎而增加其他疾病,追蹤與控制是最重要的事。
-
2021-06-13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奶奶已走了...染疫女童怕再見不到進院單親爸 淒厲哭
「孩子,妳怎麼哭了?妳在哭什麼 ?」雙和醫院醫師柯世祐問著醫院內一名小女孩。原來這名6歲女童日前先因確診被送至集中檢疫所,奶奶則是在女孩隔離時身亡,父親則因陪她入住檢疫所遭傳染,她在醫院看著父親肺部的X光片,似乎是擔心這次隔離後,一輩子都無法再見到父親。柯世祐在臉書貼文表示,一名40多歲男子日前被救護車載來醫院,他旁邊還跟著一名小女孩,男子對醫護說,自己有咳嗽、喘不過氣的症狀。柯世祐災先問男子身體狀況。男子回答,當初是女兒先開始發燒,奶奶則是隔天開始出現症狀,後來女兒被送至集中檢疫所,自己陪著女兒入住,奶奶則是送到醫院救治,僅2天便離世,他們都沒見到最後一面。由於他們是單親家庭,全家僅剩下他與女兒相依為命。過沒多久,急診室後傳出一片淒厲哭聲,柯世祐打開門一看,發現女孩看著X光片嚎啕大哭。原來影像顯示出男子也患得肺炎,他對男子說,這個需要住院治療,對方看似早有準備,但又露出不捨的神情。柯世祐指著女孩問,「那她怎麼辦?」男子無奈表示,只能想辦法看還有沒有親戚能來照顧女兒。隨後,男子轉頭向小女孩解釋自己病情,女童又哭得更大聲了。柯世祐心想「孩子,妳怎麼哭了?妳在哭什麼?妳在哭病毒的無情嗎? 它奪走了妳的奶奶,如今也許也要搶走父親?妳在哭這一走,也許就是永別?還是妳只是單純覺得害怕??」柯世祐滿心希望這名父親能度過難關,盡快出院,回家與女兒團員,讓她得到最好的照顧。
-
2021-06-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等不到新冠疫苗先打肺炎鏈球菌疫苗?教授駁斥:完全無此建議
昨天(2021-6-9)LINE群組傳來一篇文章,標題是新冠疫苗等不到!醫籲先打這一支,而第一段是:新冠肺炎(COVID-19)本土疫情持續延燒,…對此,醫師徐嘉賢就建議,除了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外,還需施打「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對新冠肺炎有「交叉保護作用」,建議民眾帶家人一起施打,增加彼此保護力。今天另一個群組又傳來發表在《CTWANT》的網傳肺炎鏈球菌疫苗也能抗新冠? 醫:死亡率降3成…診所公告「7月才有貨」,而它的第一段是:台灣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嚴峻,…有國內醫師建議,可先施打肺炎鏈球菌,以減少重症的機率;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更在接受《東森新聞》訪問中表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後,雖然不是在預防新冠肺炎,但若真的感染新冠,重症率、死亡率,皆可下降約3成左右。我到徐嘉賢醫師的臉書看到這一段:前陣子也有一篇美國柏克萊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 的研究顯示, 施打肺炎鏈球菌結合型疫苗,對於降低新冠病毒住院的死亡率有相關性。首先,「美國柏克萊大學」是錯誤的。應當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才是正確。再來,上面的連結打開的是一篇2021-3-9發表的論文,標題是Prevention of COVID-19 among older adults receiving pneumococcal conjugate vaccine suggests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SARS-CoV-2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接種肺炎球菌結合疫苗的老年人預防新冠肺炎表明肺炎鏈球菌和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中存在相互作用)。這項研究檢查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7 月 22 日期間南加州 Kaiser Permanente 醫院的531,033 名 65 歲及以上病患的電子健康記錄,發現有接種過 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比沒有接種過PCV13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不論是新冠肺炎的確診、住院,還是死亡,都降低三成多。從這篇文章的標題以及討論就可以看出,它所要傳達的訊息是「肺炎鏈球菌與新冠病毒在呼吸道中似乎有相互作用」。但是,從頭到尾,它完全沒有提出建議,說民眾需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Kaiser Permanente 醫院的網站也有發表Pneumonia vaccine may affect course of COVID-19(肺炎疫苗可能會影響新冠肺炎的病程),而同樣地,從頭到尾,它都沒有建議民眾要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哈佛大學在2021-5-17發表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the coronavirus(阻止冠狀病毒的傳播),其中的一個小標題是Will a pneumococcal vaccine help protect me against coronavirus?(肺炎球菌疫苗會幫助保護我免於受冠狀病毒感染嗎?),而答案是:針對肺炎的疫苗,例如肺炎球菌疫苗和 B 型流感嗜血桿菌 (Hib) 疫苗,僅有助於保護人們免受這些特定細菌感染。 它們不能預防任何冠狀病毒肺炎,包括可能屬於 COVID-19 的肺炎。一個意大利的團隊在2021-5-9發表(正式發表日期是2021-6-11)Influenza and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s are not associated to COVID-19 outcomes among patients admitted to a university hospital(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與大學醫院住院患者的新冠肺炎結果無關)。這項研究檢查了 2020 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21日期間Fondazione Policlinico大學醫院的741名 65 歲及以上新冠肺炎急診病患的記錄,發現接種肺炎球菌疫苗或流感疫苗與住院,重症,或死亡,都沒有關聯性。它的結論是:我們的研究不支持流感和肺炎球菌疫苗接種對新冠肺炎結果的影響。從這項意大利的研究,以及那篇哈佛大學的文章就可看出,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並沒有得到醫學界的認可。縱然是那項加州大學的研究,也完全沒有提出「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預防新冠肺炎」的建議。而且,請注意,那項加州大學的研究只是看「有沒有打過肺炎球菌疫苗」,但卻沒有看「疫苗施打的時間點」。所以,「臨時抱佛腳的施打肺炎球菌疫苗」是否能預防新冠肺炎,更是未知數中的未知數。當然,我可以預期一定會有人說「是因為沒有新冠疫苗,才會建議施打肺炎球菌疫苗來充數」,但是,請看那篇CTWANT文章的最後一段:「也因此,陸續有消息傳出,想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的民眾增加,部分診所甚至排到要7月才有貨,想打疫苗的民眾還要先預訂,才能打到疫苗。」由此可見,「建議施打肺炎球菌疫苗」更是讓疫情恐慌雪上加霜。原文:肺炎鏈球菌疫苗預防新冠?
-
2021-06-12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腹痛是日常相當常見的症狀之一,不少大大小小的問題都會出現腹痛的情況,不過若是出現「難以形容」的腹痛應提高警覺,因為這很有可能是「腸中風」,若未及時妥善治療出現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 什麼是腸中風?和腦中風有何不同?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醫師王威傑表示,腸中風是一種血流無法順利達到腸道所出現的急性疾病,概念和民眾較常聽到的腦中風一樣,血流無法達到腦部容易出現腦中風,無法達到腸道即出現腸中風。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主要常見因心臟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出現血栓,或腸道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使血流無法達到腸道,腸道無法吸收氧氣所致。而像是休克、感染使血壓降低等所引起的血流不順、血液缺乏等,也可能導致腸中風,不過此情況並非阻塞完全沒有血流,而是因為到達腸道的血流量大幅減少。另外,正如腦中風一般,血管破裂也是其中一項腸中風的風險因子,不過機率較低。 腸中風風險族群有哪些?醫: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從上述可見,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多與腦中風的高風險族群相似,包括了動脈硬化、心臟衰竭、糖尿病、三高、凝血疾病、抽菸等,這些都有較高的機率引起血栓、血管阻塞的情況。而像是避孕藥、古柯鹼、安非他命等部分藥物也可能引起腸中風。另外,因疾病重症、正在加護病房治療的族群,容易因感染、休克的情況造成經過腸道的血流量降低,也在風險名單當中。 哪些族群容易腸中風?醫:慢性病族群要留意! 腸中風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腹痛,但此症狀很多問題都會引起,例如吃壞肚子、盲腸炎等。不過即便難以察覺,還是可以從細節中觀察。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的腹痛大多「難以形容」,以盲腸炎為例,一般而言多為右下腹或肚臍周圍位置局部壓痛,但腸中風的患者往往只感覺得到疼痛,但指不出特定位置、找不到疼痛點,且往往是一大片的,按壓時不會疼痛。 隨著病況逐漸加劇,腸道因血流不足、缺血等原因無法正常阻隔腸道中的細菌,細菌便可能向外擴散,細菌本身就會產氣,因此患者也容易出現脹氣的情況,且在吃東西時會更嚴重,止痛藥效果不彰,情況嚴重時,出現腸道壞死,形成腹膜發炎、破損,患者就容易出現發燒、血便等症狀。 腸中風嚴重死亡率達9成,腹痛形容不出盡早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日前在診間曾遇過一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且出現喘、腹痛的症狀,沒有發燒,初步診斷原認為是症狀相似的酮酸中毒,但後來發現患者無法形容自己的腹痛及疼痛位置,緊急轉往至醫院急診,果然發現腸中風,所幸及時發現,該案例經治療無大礙。 醫師指出,腸中風之所以麻煩的地方在於,危險性高,卻容易和其他疾病、問題混淆,檢查不易,最能準確辨別的就是電腦斷層,但會出現腸中風的高風險族群,很多不適合做電腦斷層。因此提醒民眾平時出現腹痛時,多留意腹痛的情況,並且觀察疼痛持續的時間,若3~4小時都沒有間斷,且發現腹脹情況越來越嚴重,自身又為高風險族群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腸中風以12小時內診斷並治療為佳,若為血管阻塞可透過支架、血栓溶解等方式治療,若進展到腹膜炎則需開刀治療,此時死亡率已達7成,若是到了破損、敗血性休克,死亡率高達9成,不可大意。 《延伸閱讀》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6-1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軍新竹地區醫院遭爆私打疫苗 竹市府重罰200萬
國軍新竹地區醫院被爆料平時不看急診、門診的院長崔以威於本月8日、9日忽然臨時加開門診、夜診,幫非第一線醫事人員打針。對此,院方澄清是誤會,稱當時有多餘藥劑,施打對象包括附近診所的醫事人員與崔的同住家人、親戚,過程也通報衛生局。但市府稍早指出,國防部已針對國軍新竹醫院院長做出調職懲處,市府也將依違反傳染病防治法第29條及65條,對該院開罰200萬。市府調查發現,國軍醫院在6月9日為19名北區衛生所同仁施打,其中5名同仁因非醫事人員,不符疫苗接種資格,市府因此對參與並知情的衛生所吳姓主任做出處分,今將她調整為非主管職務。市府表示,防疫期間衛生單位不眠不休辛苦工作,雖然北區衛生所5名違規施打者也投入第一線社區篩檢站等防疫工作,但防疫作戰,需服從中央統一指令,市府仍從嚴追究,並做出懲處。國軍新竹地區醫院指出,8日當天剩下4瓶AZ疫苗用來施打護理之家的照服員和長者,打後還剩下一些,經詢問所有醫院的醫事人員,都無人有意施打。由於崔以威是第一線高風險醫事人員,同住家人也被疾管署列入屬高感染風險族群,才讓崔的同住家人施打。9日加開夜診是為了要緊急替附近診所的醫事人員施打疫苗,由於莫德納打了35劑後有1瓶已開封,剩下8針需在6小時打完,否則就要丟掉,但院內醫護人員都打完了,才會聯繫衛生局與北區衛生所,媒合附近診所的醫事人員,有意願者都可來打。
-
2021-06-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增5例疑似不良反應 有2案視力模糊、眼睛痛
今日新增5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有一人出現血小板數稍低,並有視力模糊、眼睛痛等症狀,另外還有一例自5月31日因單側眼睛腫脹、睜閉眼不適等症狀通報後,目前人在收治住院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研判中尚未歸類這兩例案例為血栓事故。指揮中心公布疫苗接種後疑似不良事件中5例的施打狀況,一例為接種後當天出現發燒、頭痛、噁心、肌肉痠痛及關節痛,約兩天後緩解,於接種6天後再發生相同症狀但新增視力模糊、腹痛、喘與眼睛痛而就醫,並收治住院診治,檢測到血小板數稍低,D-dimer值異常,目前狀況穩定,已出院,持續門診追蹤。一例為接種後3天出現 左下肢麻木感,後續因麻木感持續並延伸到左右臂而就醫,已安排相關檢查,持續門診追蹤;一例為接種後當天出現發燒、頭暈、冒冷汗、喘,頭痛、全身肌肉痠痛等症狀,但隔日喘的症狀未緩解且四肢出現皮疹而至急診就醫,疑似過敏反應,目前已無不適。一例為接種後隔日出現注射部位出現紅腫而就醫通報;一例為接種後3天出現 呼吸喘、全身與四肢瘀青而就醫,檢測到血小板數正常範圍,D-dimer 值異常,目前瘀 青症狀已較消退,持續門診追蹤。另有一例於5月31日通報,個案因單側眼睛腫脹與閉眼與睜眼不適等症狀而就醫,疑似視神經乳頭水腫,後續未改善而收治住院診治,故不良事件歸類由通報單位從非嚴重調整至嚴重不良事件。因此其他疑似嚴重不良事件個案今日新增5例,今日公告累計86例。
-
2021-06-09 該看哪科.耳鼻喉
鼻竇炎未注意,竟差點失明!醫師提醒5症狀快就醫
13歲的楊同學,因為鼻子過敏,長期飽受鼻塞所苦。因為習慣天天鼻塞,不以為意,日前,因右眼疼痛至眼科就診,判定為結膜炎。不料用藥後,並無改善。幾日後,甚至出現右眼腫脹,伴有發紅、頭痛、高燒等症狀,赴院急診。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吳秉昇隨即照會眼科醫師,檢查後發現,患者右眼球轉動異常,立即安排電腦斷層檢查,診斷為篩竇鼻竇炎擴散至眼窩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膿瘍壓迫到控制眼球活動的肌肉,造成眼球轉動受阻。 若持續惡化恐失明,甚至危急生命。考量到未成年患者全身麻醉的風險,收治醫師緊急替楊同學施打強度抗生素治療,並入院密切觀察;10天後順利出院,轉以口服藥物治療;一周後完全消腫,恢復健康,視力未受影響。 吳秉昇表示,兒童鼻竇炎依病程長短,分為急性及慢性,急性鼻竇炎病程約在一個月之內,而慢性鼻竇炎則可能持續三個月以上。感冒與過敏是誘發兒童鼻竇炎的兩大原因。 根據統計,6~9%的兒童上呼吸道感染可能併發鼻竇炎,而30~80%的鼻竇炎發生在過敏性鼻炎的兒童身上。 人體有額竇、蝶竇、篩竇、上顎竇四對鼻竇,鼻竇內黏膜會持續分泌腺體,滋潤及過濾吸入的空氣。正常情況下鼻腔暢通,分泌物能自行排出,若鼻黏膜腫脹,造成鼻竇開口堵塞使鼻液滯留,就可能因病毒、細菌增生引發鼻竇炎。 常見症狀包括:鼻塞、黃綠鼻涕、鼻涕倒流、口臭、頭痛等,會影響睡眠,導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等;若發炎情形惡化、擴散,恐引發眼窩蜂窩性組織炎、顏面蜂窩性組織炎、海綿竇栓塞等併發症,除了失明,更會危及生命。 吳秉昇指出,一般而言,鼻竇炎治療會以口服抗生素及鼻噴劑為主,但若為鼻息肉導致的慢性鼻竇炎,或服藥後症狀未見改善,就需要考慮內視鏡手術治療。 他提醒,鼻竇炎因症狀類似感冒或過敏,容易被輕忽。然而,一旦產生併發症,惡化就會相當快速,不可掉以輕心。若出現7天以上的鼻塞、持續性黃鼻涕,伴有不明原因的面部腫脹、頭痛、口臭,就要小心鼻竇炎找上門。需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服用藥物後也需觀察症狀是否改善,以免引發嚴重併發症。【延伸閱讀】 透視婦女病!常見10種子宮卵巢病變,專家解析預防和治療方案尿尿有泡泡是身體出問題?醫教7種尿液觀察身體狀態!【防疫宅在家】居家上班更疲累?!別再久坐不動,醫師籲:恐發生致命危機立刻加入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LINE@ 共同守護全家人健康!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罹罕見血液病TTP 她7次走過鬼門關
她,十五年前,被一場風暴捲入,至今仍未平歇。張玉此罹患極為少見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發作時,既兇又猛,急遽下降的血小板、四處堵塞的血栓,得緊急接受全身血漿置換。「我發作了七次,每次輸入五千CC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是別人的。走出鬼門關後,我卻仍是不知道,下一次的復發什麼時候會來敲門?」今年五十五歲的張玉此,溫暖樸實的笑容,就像是一個日常裡跟你擦身而過的鄰家媽媽,旁人不會知曉她的血液中滾動著的秘密。四十歲那年,因臉色奇差,同事提醒她快去急診。一檢查,她的血小板掉到五千,而正常值是十五萬,血色素也不夠,會診多科醫師,只知不是癌症、不是血友病,脾臟也沒問題。「那時候,我只求一個判刑的病名。」當時,她接受第一次的全身血漿置換,植入一根夠粗的管子,將體內的血液大量引流出來,同時,輸入一倍到二點五倍的血漿。每天進行兩小時的血漿置換術,血漿讓她過敏、紅腫。身為護理人員的張玉此哭著問,「誰可以告訴我,這是怎麼一回事?」好不容易,血小板回升到十萬以上,但出院不到幾個月,她二度復發,又是血漿置換。終於診斷有了答案,是TTP。接下來幾年,她反覆發作七次,接病危通知單、發生感染、因意識混亂在病房裡大喊大叫。TTP是複雜的疾病,她接受癌症免疫治療,病況似乎緩和下來,她終於喘了一口氣。雖頭髮掉了,生理期停了,血栓讓她的股骨頭都壞了,髖、肩、膝都是人工關節。張玉此說,TTP的人,不是走了,就是好了,好像很少人像她這樣撐過七次發作。二○一一年五月,張玉此做出大膽舉動,在網頁上貼出徵病友啟示「尋找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病友」,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找到相同疾病的患者,一起扶持,讓需要幫助的患者及家屬,不再寂寞。徵病友啟示卻是石沉大海,張玉此笑說,TTP病患太少了,少到無法成立病友聯誼會,少到無法納入罕見疾病,沒有人會為她主張權利。她繼續著自力救濟的路,在臉書上成立了「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如同孤寂的紫斑蝶飛舞在漆黑的太空中,持續搜尋著跟她一樣的人。
-
2021-06-09 該看哪科.血液.淋巴
罕見血液病TTP難診斷 估國內有400例
TTP是一種極少見卻嚴重的疾病,一旦發病就是命懸一線,加上症狀多元,病患多數前往急診、神經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血液科醫師指出,國內應有四百個TTP病患,只是沒有診斷出來,應加強臨床認知。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偉堯是張玉此的主治醫師,他回憶,接治時,忽想起學生時代,老教授的投影片上,指出TTP的五大症狀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碎片、神智不清、腎功能異常,因此臨床診斷為TTP,並進行血漿置換術。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感嘆,以彰基經驗,十年臨床加實驗室診斷共廿七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有一點八例,推估全台應有四百個患者。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3:臨床醫師也不識 國內至少400患者未診斷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一種極為少見卻嚴重的疾病,推估台灣約有400名患者,病患一但發病就是命懸一線,再加上症狀多元,病患多數前往急診、神經內科、腎臟內科、血液科等。血液科醫師指出,加強臨床對TTP的認識,緊急血漿置換可以為病患爭取生機。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高偉堯指出,TTP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從1924年即有首例病例報告,但因為非常少見,醫師們終其一生也未必碰到一個,因此在臨床判斷上,可能無法及時聯想到TTP。高偉堯是TTP病患張玉此的主治醫師,他回憶,接治時,忽想起學生時代,老教授的投影片上,指出TTP的五大症狀包括,溶血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紅血球碎片、神智不清、腎功能異常,雖然張玉此的症狀不盡相同,仍依特徵臨床診斷為TTP,並進行血漿置換術。【延伸閱讀: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的治療困境】少見疾病病患的悲哀,即是連醫師都認識不多,病患也求助無門,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常務理事沈銘鏡感嘆,臨床醫師對於TTP的認識實在太少,以彰化基督教醫院的經驗,十年臨床診斷加上實驗室診斷共27例TTP,發生率是一百萬人中有一點八例,推估,全台應該有400例TTP患者,但是卻沒有診斷出來。除了加強診斷之外,緊急處置又是一道難關。沈銘鏡坦言,在得到實驗室診斷結果前,是否可進行血液置換術的決定,對臨床醫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沈銘鏡呼籲,根據國際血栓暨止血學會的建議,TTP是緊急醫療事件,當懷疑為TTP時,只要符合臨床評分,就應立即開始血漿置換,不要等待實驗室數據的確認。●「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OneThirteenthAlliance
-
2021-06-09 醫聲.罕見疾病
罕病認定/搶救TTP之1: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 她7次全身換血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雖然是個極罕見的血液疾病,致命又帶有不確定性,我們就像「深海中無聲吶喊的海天使」;但隨著疾病衛教資訊增加,許多病友陸續現身,讓我們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一人。現在即將舉辦的病友會,我們想邀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彼此分享與交流,減少面對疾病的茫然驚慌,也歡迎提供您寶貴的生命經驗,讓彼此做最佳的後援!●時間:3/30 14:00-16:20●地點:Happ.小樹屋|大葉桉分館2樓(台北市中山區民權西路20號2樓)●報名連結:https://reurl.cc/G4nnjD她,15年前,被一場風暴捲入,至今仍未平歇。張玉此罹患了極為少見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一百萬人中才有幾個,這些病患的外貌與常人無異,急性發作時,來得既兇又猛,急遽下降的血小板、四處堵塞的血栓,病患得緊急接受全身血漿置換、類固醇治療。「我發作了七次,每次輸入5000CC的血液,我全身的血都是別人的。走出鬼門關後,而我卻仍是不知道,下一次的復發什麼時候會來敲門?」【延伸閱讀:TTP病患平時看似與你我無異,疾病反覆發作卻使他們全身出現異狀一起關心患者們的處境】40歲被診斷怪病:「那時候,我只求給我一個判刑的病名」今年55歲的張玉此,溫暖樸實的笑容,就像是一個日常裡跟你擦身而過的鄰家媽媽,旁人不會知曉她的血液中滾動著的秘密。40歲那年,因為臉色奇差,同事提醒她快去急診。一檢查,她的血小板掉到5000,而正常值是15萬,血色素也不夠,會診多科醫師,只知道不是癌症、不是血友病,脾臟也沒問題。「那時候,我只求給我一個判刑的病名。」當時,她接受第一次的全身血漿置換,必須植入一根夠粗的管子,才能將體內的血液大量引流出來,同時,將過濾過的血漿再送回她體內,需要輸入一倍到二點五倍的血漿量。每天進行血漿置換術,每次兩小時,輸入大量血漿讓她過敏、紅腫。身為護理人員的張玉此,哭著問,「誰可以告訴我,這是怎麼一回事?」撐過7次發作、接過接病危通知單!治療過程掉髮、停經好不容易,治療奏效,血小板回升到十萬以上。可是,出院不到幾個月,張玉此二度復發,又是全身性的血漿置換。這一次診斷終於有了答案,是TTP。接下來幾年,她反反覆覆發作了七次,接病危通知單、發生感染、因為意識混亂在病房裡大喊大叫。TTP屬於免疫疾病,她使用癌症免疫製劑治療,病況似乎緩和了下來,她終於喘了一口氣。雖然頭髮也掉了,生理期也停了,血栓讓她的股骨頭都壞了,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都是人工關節。張玉此說,像她這樣的人,不是走了,就是好了,好像很少人像她這樣撐過七次的發作。徵病友啟示:尋找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病友2011年5月,保守的張玉此做出大膽的舉動,她委託朋友在網頁上貼出徵病友啟示「尋找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病友」,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夠找到相同疾病的患者,彼此交換照護心得,一起扶持,一起加油打氣,讓需要幫助的患者及家屬,不再寂寞。徵病友啟示卻是石沉大海,沒有人回應她。張玉此無奈的笑,因為TTP病患太少了,少到無法成立病友聯誼會,少到無法納入罕見疾病,也沒有健保重大傷病的保障,沒有人會為她主張權利。她繼續著自力救濟的路,在臉書上成立了「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粉絲團,如同孤寂的紫斑蝶飛舞在漆黑的太空中,持續搜尋著跟她一樣的人。
-
2021-06-0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北市聯醫陽明院區傳5醫護確診 即起急診室僅收治確診者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又傳出院內感染消息!有民眾爆料,北市聯醫陽明院區急診室內有5名醫護人員確診,包含醫師、保全、清潔人員,甚至有醫師在發燒情況下,上午穿著防護衣繼續為病患看診,下午確診後還在等待送專責病房。陽明院區證實,因部分急診醫護遭到確診病患嘔吐物感染而染疫。民眾透露,陽明院區急診室發現有醫護確診後,院方針對相關活動區域的醫護進行篩檢,包含放射科、檢驗科、保全及清潔人員,發現各有一人快篩陽性。北市聯醫包含院本部、忠孝、仁愛、和平、陽明、松德、林森中醫昆明、昆明防治中心等共有9個院區,如今忠孝、仁愛、和平、松德、陽明、昆明防治中心等6院區已爆出疫情。北市聯醫說明,陽明院區6月2日經119轉送收治1名確診病患,因病人狀況危急且院內加護病房滿床,因此由急診醫護緊急插管並轉送醫學中心。但急救、插管過程中,病人吐物噴濺造成部分醫護人員遭受感染,並在今日確診,陽明院區隨即啟用高規格防護,匡列急診相關人員進行採檢,並加強急診室大規模環境清消。陽明院區醫務長何清幼表示,院區均落實疑似貨確診個案收治作業流程及感控規範,設置專用隔離動線、專用電梯運送、電梯靜置及動線清消等,因應外界嚴峻疫情及預防院內感染,「即日起至6月15日止,急診室以新冠肺炎診治及採檢為主」,其他服務均暫緩。和平醫院於5月13日爆出2確診案例,1名為住萬華的員工、1名為萬華茶藝館老闆娘;松德院區5月19日傳2名人員確診,1名為住萬華員工、1名為疑似到過萬華的看護,院方當時強調均為院外感染,並針對20名接觸者進行採檢,結果均為陰性。昆明防治中心於5月26日傳出6名確診者,此6名均在5月7日前往萬華區進行愛滋抽血篩檢,院方強調6人為院外感染,同辦公室員工已要求全數居家辦公。仁愛院區6月2日發生醫療暴力事件,一名確診病患因失眠情緒不穩,持棍怒砸組合屋玻璃,事後更在警員戒護下從組合屋後門逃脫,並搭乘捷運從大安站、台北車站轉乘板南線至龍山寺站返回萬華住所,最後被警方查獲到案,並帶回醫院。忠孝院區6月3日傳院內一名急診科醫師經PCR檢測後,結果為陽性,但醫院及長官卻都隱瞞,聯合醫院事後回應,忠孝院區針對高危工作場所的醫護人員定期篩檢,發現一名醫護確診,但無症狀,經疫調初步認為是院外感染,已匡列的密集接觸者,快篩結果均為陰性。
-
2021-06-08 該看哪科.感染科
日本腦炎進入流行高峰 台南出現今年第一個病例
目前是日本腦炎的流行高峰期,台南市出現今年首例,為全國第3例,為50多歲的男性,家住歸仁區,5月23日出現反覆高燒等症狀,今天確診,目前仍在住院治療中。台南市衛生局表示,這名病例5月23日開始出現反覆高燒、頭痛、倦怠等症狀,5月29日因意識改變至市立醫院急診就醫,隔日收治住院治療,6月1日通報,6月7日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綜合研判結果為日本腦炎。經衛生局調查,個案平日活動地點以住家為主,附近1公里範圍內即有豬舍及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研判感染地可能為居住地附近,衛生局已立即前往個案住家及附近養豬場等高風險場所進行環境清消,及懸掛捕蚊燈進行誘捕病媒蚊等相關防治措施,並加強對鄰近民眾之衛教宣導。依疾病管制署歷年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台灣日本腦炎病例主要發生於每年5月至10月,6月至7月為流行高峰。國內傳播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為三斑家蚊、環蚊家蚊和白頭家蚊,日本腦炎病媒蚊主要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而豬為病毒的主要增幅宿主。衛生局表示,感染日本腦炎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可能出現急性神經症狀,如發燒、頭痛、無菌性腦膜炎,嚴重者可能出現精神症狀(譫妄、意識不清)、腦神經功能損傷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日本腦炎目前尚無治療藥物,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目前整年提供疫苗接種,年滿15個月的幼兒,應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再接種第二劑;成人若居住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畜舍、病媒蚊孳生地點、旅遊民眾或有感染之虞的成人,其未曾接種或接種史不明者,亦建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衛生局局長許以霖表示,預防日本腦炎個人防護措施很重要,應儘量避免在黃昏及黎明時分等病媒蚊活動高峰期於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在戶外活動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子叮咬,或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蚊藥劑,家中的門窗安裝紗門紗窗,並於睡覺時使用蚊帳。疾病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費防疫專線1922或06-3366366洽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