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764
筆 文章
-
-
2021-06-0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死亡率增加是正常現象」醫舉國際例子曝:之後會降低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近日染疫後死亡率逐漸升高,每天都有數十名確診案例死亡。振興醫院急診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蔡賢龍指出,「死亡率增加是正常狀況」,他表示,去年國際上多數國家第一次疫情爆發時的死亡率都不低,義大利甚至高於8%,不過即使後續還有第二、三次疫情爆發,死亡率都能降低。我國新冠肺炎確診死亡率一路升高,自上月17日起陸續為0.3%、1.3%、2.8%。蔡賢龍在臉書表示,炒作死亡率議題是不必要的,他強調,「死亡率增加是正常狀況」。蔡賢龍指出,去年國際上多數國家第一次疫情爆發時的死亡率都不低,義大利甚至高於8%,不過即使後續還有第二、三次疫情爆發,死亡率都能降低。目前台灣正在經歷第一次的疫情爆發,因此死亡率增加是正常現象。蔡賢龍表示,近期「校正回歸」人數也下降,可見真的是檢驗塞車、檢驗量能不足,並沒有蓋牌狀況,根據疾管署公告,可知檢驗量能已有增加,根據校正後的數量,更能準確還原當時狀況。而近日爆出的大量苗栗移工染疫事件,他坦言「令人擔心」,但「隱藏的高手一直都在」,如部桃事件、富諾特事件,他也讚賞,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疫情爆發以來一直身在前線處理問題。蔡賢龍表示,「團結合作讓我們度過難關,這場比賽,應該快到一半了」。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第二波疫情現形!全台都危險 專家籲快做3件事
根據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發病日資料,全國疫情高峰已不再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所公布的5月15日到17日,第二波高峰出現在5月24日且單日確診人數達549例,超越首波高峰。對照區域發病日資料,首波高峰主要由北市貢獻,次波高峰主要由新北市貢獻。面對疫情擴散不休,專家提出三件事要快做。首先,政府部門應盡快根據區域陽性率進行人流管制,再者全台各地都要預先做好廣設社區篩檢站、大型收治場所的規畫,不能再「追著疫情跑」了。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表示,發病日距離確診通報日會有時間差,所以發病日的監測比較不即時,緊密監測小區的陽性率,有助更早掌握先機。一偵測到陽性率變高,就要趕快加強小區的三級管制措施,暫時封小區也可納入考量。李建璋表示,台灣是全世界最早封鎖與中國武漢疫區邊境往來的少數國家,這是台灣防疫成功最關鍵第一步。現在將同樣的概念放在境內的疫情,也是一樣的,必須盡可能讓疫情嚴重區域的人留在當地,不要往其他區域移動。李建璋表示,像是美國等疫情嚴重國家,過去都曾經發生過群眾避難心理帶來疫情散播的先例,阻止不了人口及感染密集度高的人流往郊區,結果疫情擴散全境。希望台灣可以記取其他國家和自己的正反面經驗,好好進行人流管制。李建璋指出,很多實證資料已經揭示,無症狀感染比例高且變異株傳播力強。強烈呼籲北漂的遊子,如果希望保護自己的爸媽家人,請留在北部,不要返鄉。中南部及東部人口平均年齡教長,醫療資源相對較不豐富,一但發生疫情,死亡率恐不容小覷。關於疫情第二波再創新高、出現加劇和擴散之勢,振興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顏慕庸嘆了一口氣,他說,這個問題要去問指揮中心,「掌握監測資料並且超前部署,是疫情指揮中心的責任,」但是現在每天記者會只聽到報數字,都沒有關於未來的推估和因應,只是追著疫情跑,但怎樣都追不上。顏慕庸表示,傳染病的本質就是會擴散、經過一個潛伏期,先浮出冰山一角,然後就是一波接一波,難以收拾。當初在宜蘭、基隆、新北市,看到三個點都有疫情同時發生,就是冰山一角,代表整個社區都出了問題。現在雙北之外,包括苗栗等其他縣市也開始浮現越來越多疫情,也是警訊。顏慕庸表示,要在潛伏期就偵測、阻斷,需要廣設社區篩檢站、大型收治場所,這些在現在還沒有疫情的縣市,都應該要提前規劃,等到疫情發生才去追,就來不及了,「不是哪裡出問題,就派王必勝去設前進指揮所。」顏慕庸提醒,種種正確的因應之道,SARS發生後將近二十年來,台灣不論民間官方,許許多多的專家學者都已經討論過,「現在就是實戰的時候。」
-
2021-06-06 養生.人生智慧
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編按:灌食用的鼻胃管,是醫療現場最常見,卻也經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知名作家瓊瑤就曾因為先生是否要插鼻胃管,和繼子女發生衝突。插鼻胃管,究竟是什麼樣的感覺?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曾嘗試自行插鼻胃管,親身體驗患者的感受。不懼談生死,才有機會在生命的最後做出理想的抉擇。試想插著一條塑膠管,從鼻腔通往胃,過一天的生活。吃飯、洗澡、睡覺,都不能拿下,那會是什麼樣的感覺?根據衛福部的最新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住院人口當中,插鼻胃管的人數多達12萬人,比例為17.94%。換言之,65歲以上住院的患者,幾乎每5人就有1人選擇以經鼻腔灌食的方式,維持身體所需的營養。儘管在醫療現場極為常見,鼻胃管卻也是生命末期最常引起爭議的醫療處置之一。例如,知名作家瓊瑤就曾為了先生平鑫濤在失智、中風後是否該插鼻胃管灌食,和繼子女發生衝突。倘若有天,我們因故失去了自行進食的能力,究竟該不該插鼻胃管?比起紙上談兵,深耕居家醫療領域的醫師陳乾原決定自己試插鼻胃管,了解這項醫療處置對患者的身心影響。親自當過一回病人,才能以新的角度思索生命的困難抉擇。一位醫師親自的鼻胃管「被插」體驗 最大心得「能經口進食真好」「我跟護理師朋友聊到瓊瑤的新聞,想說插個鼻胃管,有那麼嚴重嗎?」陳乾原說起這場「鼻胃管實驗」的起心動念。對醫護人員來說,插鼻胃管可說是非常入門的照顧技巧。只要用點潤滑液,就能將塑膠管插入患者鼻腔進入胃部,即便是醫護學生也能輕易完成。不過,教科書多著墨於鼻胃管的適應症,很少描述患者的實際感受。某次應邀演講插管議題,他決定先親身體驗一回。在醫學院的課程中,學生大多是用假人試插鼻胃管。醫師親自「被插管」,可說是罕見的經驗。陳乾原笑說,第一次插管雖然不到3分鐘就放置完成,但插入不久後就有明顯不適感,他馬上拔出。吃完晚餐後,他再試插2次,結果竟然因為管路刺激腸胃蠕動,胃裡的食物全吐了出來!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幾次,插管第4次,才成功完成灌食、睡過夜。他形容,從鼻胃管灌食雖然沒有特別不舒服,但鼻腔始終有異物感,有時會需要張嘴呼吸。除了流眼淚、鼻涕外,夜間睡眠也受到影響,很難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隔天一早灌完牛奶,他拿掉鼻胃管,最大的感想是:「以口進食真好!」既然鼻胃管會造成患者的極大不適,為什麼在臨床上仍如此常見?陳乾原解釋,插鼻胃管的患者,通常是因為疾病、老化導致吞嚥困難、容易嗆咳,或者經醫師評估以口進食所獲得的營養不足、大型手術或治療前需要灌食以獲得充分營養等。儘管鼻胃管具有灌食、給藥方便、可快速補充營養等優點,陳乾原也提到,不少意識清醒且還有力氣的患者,會因不舒服而自行拉扯鼻胃管。到頭來,家屬必須約束患者,限制其行動。此外,愈來愈多研究也顯示,插上鼻胃管不會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甚至若缺乏復健,口舌等咀嚼相關的肌肉會持續退化,將來誤嚥機率更高、更難恢復以口進食。生命的抉擇沒有標準答案 關鍵在於你想怎麼活?當生命走到最後一段,做或不做某種醫療處置,往往都是兩難的抉擇。例如,你是否願意放棄享受美食的滋味,換取多活幾年的營養?是否能承受可能全身水腫的風險,施打點滴以避免脫水?若獲得氧氣的代價是無法言語,你能夠接受嗎?無論意志多強、醫療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美國神經外科醫師保羅・卡拉尼,在其描寫自身罹癌經歷、探討生死議題的知名著作《當呼吸化為空氣》中就曾形容,這些抉擇的核心並非「要生或要死」。而是,「怎麼活才是真正的活?」。任何選擇都沒有一定的對錯,只是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陳乾原指出,從醫師的角度,若插鼻胃管無助於改變病程、增加復原機率,也不能讓患者過「自認有品質」的生活,就要審慎考慮插管的必要性。像是他有位患者是重度失智的奶奶,原本營養師評估,灌食可讓她多少恢復力氣。但插上鼻胃管後,奶奶原有的褥瘡等問題都未改善,後來又發生吸入性肺炎。女兒同時照顧重病雙親,心力交瘁。他認為,在這樣的情況下,插鼻胃管的意義就不大。如果不插鼻胃管,該怎麼陪患者走完人生剩下的路?陳乾原指出,如果醫護團隊評估當事人還有部分吞嚥功能,家屬可以試著將食材煮軟、切小塊,讓患者慢慢吞下。他有位90多歲的失智患者,除了兒子以外,已不認得其他親人。家屬考慮後決定不裝鼻胃管,而是少量餵食爺爺喜歡的食物。最後,爺爺在家安詳過世,沒有受到太多折磨。「透過餵食,家屬可以好好陪伴患者,反而是一個療癒的過程。」陳乾原說。他也指出,若吞嚥功能不佳又不想插鼻胃管,可考慮胃造口手術,藉由腹部上的管路直接灌食。或者,當患者年事已高、處於疾病末期,本人又沒有進食意願時,也可以只提供水分不餵食,不失為一種善終的選擇。有些家屬擔心,不用鼻胃管或其他方式積極地給予營養,是不是就等同於讓患者「活活餓死」?陳乾原提到,居家醫療的現場,常有許多年邁、接近生命終點的患者。他最大的體悟是,無論人的意志有多強、醫療有多進步,生命往往有自己的出路。像是他最近有個患者,一位103歲的失智奶奶,因為吃不下、吞不下,孫子強烈要求送醫插鼻胃管。然而,在鼻胃管灌食1、2天後,奶奶就自行拔掉鼻胃管,不肯繼續灌食。護理師指導家屬改用空針少量餵食,至今已8、9個月,奶奶也還平安無事。「時間還沒到不會走,時間到了留也留不住。」陳乾原說。如何擁有理想的告別? 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從事居家醫療這幾年來,陳乾原觀察,愈來愈多民眾能認同善終的理念,開始思索臨終階段醫療積極介入的必要性。而隨著《病人自主權利法》在2019年上路,醫療體系也從過往「醫師說了算」,逐漸賦予患者更多自行選擇的空間。他以自家親戚為例,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的四叔,因為嗆咳、呼吸不順被送至急診。若在過往,醫師無論如何都會插管,才能進行下一步的醫療處置。但四嬸表明,不要插管、不要急救,急診醫師便僅安排X光檢查。後來,他在前往檢查的途中過世,走得乾脆俐落。根據統計,《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2年以來,實際上預立醫療決定的人不到2萬。這樣的數據顯示,大眾或許能認同善終理念,但仍欠缺實際行動。陳乾原認為,鼻胃管可以是開啟討論很好的媒介。先問問家人,有朝一日若無法自行進食,是否願意插鼻胃管?以此做為起點,逐步深入生死議題,理解彼此真正的想法。當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能做出符合家人心意的決定。當然,老後最理想的境界是無病無痛,自己和家人都不必為難。在陳乾原的診所中,貼有一張提醒自己和患者的「身心健康五戒」:吃對、運動、睡好、微笑、刷牙。吃對,是以低脂、少糖、少鹽為原則,吃多色蔬果並喝足夠的水。運動每週應有3次、每次至少半小時,胸、臂、腹、腿都要動到。睡好和微笑,則是早睡早起,心情愉悅,保持身心穩定。其中,一般人最容易忽略的刷牙,其實和老後的生活品質關係極大。陳乾原指出,牙齒刷乾淨,才能維持咀嚼能力。再加上近年研究已顯示,牙周附近的細菌會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引發身體的炎性反應,導致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影響認知功能。可以說,口腔清潔做得好,需要插鼻胃管的機率也會減少。「我覺得人怎麼生活,大概就會怎麼死去。」陳乾原說。修行在日常,好好照顧自己,生命才會有圓滿的結束!原文:居家醫療醫師陳乾原,自插鼻胃管實驗後的省思:老後不想插管,現在該做哪些準備?
-
2021-06-0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醫護喊話連假別回老家 呂秋遠:勿讓端午變清明中元
端午連假將至,台鐵、台灣高鐵的連假車票熱賣,各界擔心致使疫情南北移動擴散。律師呂秋遠在臉書表示,不想讓端午節變成清明節、中元節的話,「趕快給我退票!」肉粽也可以在中秋節包,不差這一天,「而大家都很久沒有看到爸媽了,不是只有你,好嗎?」網友陳伶伶在臉書社團「爆怨2公社」表示,她是新北市護理之家重症區上班的護理師,疾呼「拜託、拜託,連假不要回家」,看到新聞報雙鐵端午節連假票賣出28.1萬張 ,「我真的很害怕,我拜託大家不要回鄉」。她娘家在彰化,疫情前她約一個月多回家一次,「我很想回家,因為疫情我也決定不回家了」。陳伶伶透露,她昨天上班,有阿嬤發燒、意識不清送急診。她下班回家也沒休息,還在討論住民病況,因為當時她還沒洗澡,不敢抱兒子,「看他差點撞到床架,差點撞到頭,我也不敢抱他。因為我不知道我身上有多少細菌病毒」,她洗澡後也不敢抱小孩,因為她還沒戴好口罩。她說,每每看著新聞裡的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增加,都會覺得很痛心,代表有多少家庭被疫情拆散,跟家人天人永隔了。因為疫情,想回家卻不敢回家,心繫彰化的父母,明明很近,但因為疫情又好遠好遠。疫情過後最想要做什麼事情,「我會說,我想帶小孩回去娘家吃飯。就這麼簡單平凡的一件事情,現在卻是我最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拜託大家不要回家,忍耐一下,不要在讓疫情人數在攀上更高峰,不要在讓醫護人員負擔加重」,陳伶伶表示,我們真的無法想像持續高峰,醫療資源及人力耗盡後的台灣會如何?如果你是無症狀感染者,對你而言沒事,對家中長輩而已可能致命,拜託不要心存僥倖,新聞上的都不是數字,是一個又一個的人命,現在不相聚,以後有更長的時間可以相聚,拜託大家不要在連假回鄉下。「你們的歲月靜好,是因為台灣很多醫護人員在為你們負重前行」。網友鄭凱文留言表示,他是急診醫師,「拜託不要回老家或出門遊玩好嗎?」他透露,雖然和妻小同住,但他下班回家獨自睡客房,避免和家人接觸,在家也會把他活動範圍「全部清消一遍」,戴口罩回房獨自隔離,和兩個小孩和妻用Line視訊。他建議,如果思念老家的家人,盡量視訊就好,否則也可以打打電話,不要再加重台灣醫療的負擔了,「我們醫護真的很累很累」。網友張芸瑄留言表示,她是專責病房護理師,這一波傳染力很快,「你們知道每個病人擔心走不出醫院嗎?」不過,有網友質疑是政府開放雙鐵繼續賣車票,但多數網友表態挺醫護,決定端午連假不返鄉,「真的不要佛系防疫,因為佛系抵不過人性」、「忍住不回家+1」、「好想念媽媽包的肉粽,只能宅配了」。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0多歲女接種AZ疑血栓 莊人祥:血小板低下
截至今天上午10點,我國疫苗接種逾62萬劑。指揮中心今天公布,新增3例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且其中又有1例疑似AZ特殊血栓。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明,該案為1名20多歲女性,接種後2天出現右肘瘀青、頭痛、噁心、腹痛、胸悶等症狀,就醫檢查有血小板偏低、D-dimer異常而住院診治,還在懷疑是否為血栓。至於另兩件不良事件,莊人祥說,為1例20多歲女性,接種後2天出現左手臂紅腫而至急診就醫,隔日再至門診就醫後收治住院診治,疑似蜂窩性組織炎,給予抗生素治療,預計今日出院。另一例為30多歲男性,接種後5天左眼出現黑斑紋,兩眼視線模糊,視力減弱等,而至眼科診所就醫,初步檢查無異常,目前眼力模糊狀況已改善,持續門診追蹤。指揮中心公布,6月3日疫苗共接種新增5萬4736人次,而今天累計接種56萬6586人次,回補先前接種資料4557人次;累計共接種62萬1322人次,其中公費58萬132人次,自費4萬1190人次。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AZ疫苗引血栓苦籌70萬保命 陳時中允諾:全力協助
林口長庚醫院證實,一名30多歲男性打了AZ疫苗後不適引起血栓,之後更籌措70多萬元打免疫蛋白才保住性命。對此,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相關疫苗傷害提出申請會來受理,但會有一段時間,已告知健保署,還是考慮能夠先付這一筆費用,之後付費單位再跟藥害代位求償,希望這段時間安心養病,不要因此出現就醫障礙,「我們全力協助。」指揮中心2日公布,我國首例因接種AZ疫苗後,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案例;案為30多歲男性,於5月12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曾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於三日後逐漸緩解;後遭爆料該案到林口長庚醫院花了70多萬元,打免疫蛋白才保住性命,而家人為了湊那70萬元,把家當都賣光光。林口長庚指出,該名病患是在其他地方接種AZ疫苗,5月22日中午自覺身體不適,自行到醫院急診就診,急診人員第一時間發現病患是施打疫苗後有血栓症狀,就隨即通報並組醫療團隊搶救。因為急診人員即早發現,加上醫療團努力,病患治療後恢復良好,27日即從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本月1日出院,後續仍有持續追蹤。
-
2021-06-04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捨!北病南送護理師完成任務 熱衰竭昏倒在台中榮總
疫情嚴峻,雙北醫療量能緊繃,北部南送,協助運送重症患者長時間穿著隔離衣的醫護人員、救護車駕駛熱壞了。台中榮總腎臟科醫師黃俊德昨天在臉書分享,新北市亞東醫院昨天轉送一名確診重症患者,救護車駕駛一到台中榮總就直接掛急診,陪同患者前來的護理師將病患送進負壓隔離病房後,疑似熱衰竭昏倒在隔離病房走廊,並PO出該名護理師坐輪椅被推去急診的照片。網友看到PO文,紛紛表達「醫護辛苦了、加油!」、「他們真的好辛苦和令人敬佩,堅持撐到最後任務達成才倒下!」、「我的天啊!看了好心痛」,看了令人不捨」,也有人認為,「火神的眼淚演真的!」分享台中市消防局第三大隊改裝防疫專屬救護車可以讓前座駕駛艙安心使用冷氣空調,盼北病南送救護車也能改善。黃俊德昨天在臉書PO文,亞東醫院護理師暈倒在隔離病房走廊,後來醒來坐輪椅推去急診,研判可能隔離衣穿2小時後有熱衰竭脫水現象穿全套隔離衣一般進入隔離病房30分鐘做治療就會全身濕透,需要補充水份,如果轉送2小時,事先又沒補充水份,很容易脫水。黃俊德提醒,要協助轉送的醫護同仁,如要長距離穿全套隔離衣轉送,務必要注意先補充水份後再轉送。他說明,亞東醫院護理師、救護車駕駛在急診體溫都超過攝氏39度,心跳140以上,全身濕透,嚴重脫水,主要原因是救護車上規定不能開冷氣。這個問題可能要請感控專家來討論看看,能否讓救護車開冷氣,否則萬一司機沒撐到中榮,跟護理師一樣暈倒,那途中出車禍更危險。
-
2021-06-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30多歲男打AZ血栓首例親友籌70萬自費保命 林口長庚證實
有網友在PTT (批踢踢實業坊)爆料,指身邊有人打AZ疫苗引起血栓,到林口長庚醫院花了70多萬元打免疫蛋白才保住性命,結果文章引發議論,甚至遭人質疑造假,最後PO出診斷證明書止住質疑聲浪;林口長庚今天證實確有病患是打疫苗引起血栓,除了健保給付項目,另有自費款項70萬餘元,但該病患不是在長庚打疫苗,病例也是前2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個案,並非有新增案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在6月2日的記者會中指出,我國首例因接種AstraZeneca COVID-19疫苗後,引發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案例;案為30多歲男性,於5月12日接種第一劑AZ疫苗後,曾出現發燒等身體不適症狀,於三日後逐漸緩解。有網友在PTT八卦板上發文表示「這是我朋友的親弟弟」,表示在治療過程中,友人弟弟一度病危,便「自費花了70萬打免疫球蛋白」,現在才保住一命。他更補充道,雖然新聞上僅有清描淡寫的提到血栓反應個案的病情逐漸好轉,但沒人知道他家人為了湊那70萬元,把家當都賣光光,就連PS4都賣了。林口長庚指出,該名病患是在其他地方接種AZ疫苗,5月22日中午自覺身體不適,自行到醫院急診就診,急診人員第一時間發現病患是施打疫苗後有血栓症狀,就隨即通報並組醫療團隊搶救。因為急診人員即早發現,加上醫療團努力,病患治療後恢復良好,27日即從加護病房轉到一般病房,本月1日出院,後續仍有持續追蹤。林口長庚表示,該病患除了健保給付項目,另有自費款項70萬餘元。由於病患有反映自身經濟狀況,院方也全力協助其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補助;桃園市衛生局表示,該病患昨天已填寫藥害救濟申請文件,後續會向醫院調病歷,連同申請書一起送衛福部審查。
-
2021-06-04 新聞.健康知識+
民間救護車 破解五大迷思
一般大眾對於民間救護車常會有負面的刻板印象,但隨著時代的演進,不論在人員素質、濫收費用等方面已在悄悄改善,以下分享關於民間救護車常見五大迷思。迷思1:送非緊急病人雖然民間救護車經常載送非緊急病人,但以院前救護來說,現在長照安養機構通常都由民間救護車來運送,而住在機構內的長者大部分情況都較為嚴重,當其送醫時病情也較為緊急,常在急診檢傷掛為1.2級,在院際間轉診方面亦有許多急重症轉院,包含器官移植載送。因此民間救護車並不都是非緊急救護,但遇到執行中救護車都應讓其先行。迷思2:會亂收費民間救護車與119救護車最大差異為收費與否,早期的確會有業者亂收費,但隨著時間發展,現在各地衛生局皆訂有標準收費方式,在搭車之前可再次向業者詢問收費方式,根據規定救護車內需貼上收費標準表,在搭乘時可參考其計費方式,若遇到超收或不合理時,可向當地衛生局投訴。迷思3:人員素質不佳早期民間救護車確實存有許多不專業的救護員甚至單人出勤,但隨著緊急救護技術員證照誕生及法規完善,現在救護員需接受專業訓練與考試後,才可在救護車上服務且需雙人出勤。目前雖然還有專業度不足救護員,但與以往相比,在素質、專業方面已有所提升。迷思4:駕駛技術不良民間救護車在行車安全上有一定可靠性。每位救護車駕駛皆須具有職業駕照,並在成為司機前會先熟悉各項勤務及公司培訓後,才會成為救護車駕駛。迷思5:可超速、闖紅燈救護車不是所有情況都可任意超速、闖紅燈。民間救護車在經過測速照相時若超速,是會收到罰單的,差別在於其可依救護紀錄表進行申訴,經主管機關認定為緊急救護勤務才可銷單。
-
2021-06-04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我打AZ疫苗 發燒肌肉痛 第三天才好轉
為了終結遠距婚姻,前往南韓,在比較過輝瑞BNT疫苗、莫德納及AZ疫苗的保護力、副作用後,開始計畫著如何打到心目中理想的那支疫苗。首先留在國內施打莫德納疫苗是第一個計畫,但可能打不到;第二計畫是冒著移動的風險飛抵南韓,等到開放結婚移民者為公費對象後,有機會免費接種BNT疫苗,但在當地這款疫苗人人搶打。不過,到底是否要冒著「零保護」的風險搭機跨國飛行,進入疫情依然嚴峻的南韓,甚至還需等待一段「空窗期」才有公費疫苗可接種呢?或許先打上兩劑AZ疫苗建立約七成的保護力再出發,還是比較實在。聽聞AZ疫苗比較適合年長者接種,年輕族群可能反應較大,果然我打完第一劑後,翌日凌晨開始發燒,且全身不停地發燙又發冷,直到早上起床後身體依然溫熱、感到疲倦,且伴隨著頭痛。此時家人建議吃下一顆退燒藥,但心想著要以自身免疫力抵抗病毒,便順其自然。沒想到發燒持續,從37.6℃上升至38.2℃,肌肉關節處不時感到疼痛,像是有一根針在刺痛著手臂、膝蓋關節,家人不停奉勸到醫院掛急診,但翻開衛教單張一看,寫明症狀持續超過兩天以上才需要就醫,心想再忍耐一下就會過去。直到晚上睡覺前高燒逐漸減退,體力也稍微好轉,隔天起床後症狀完全消失,回復正常,只剩下手臂注射處會感到些微疼痛,聽聞有些人的反應會持續數天,所幸自己的副作用來得快,去得也快。隨著60天後須再接種,擔心著國內疫苗現況難以在時限內打到第二劑,是否會影響到原有的保護力?只期待第二次的副作用能較輕微,建立起保護。
-
2021-06-03 名人.黃軒
急診醫替患者插管染疫 醫嘆「與死神最短的距離」
緊急替COVID-19病患插管,「與死神最短的距離」看到急診醫師替患者插管染疫的新聞,頓時想起了,台灣之前在抗SARS期間,有1名醫師在2003年4月28日晚上值班時,為救治林姓婦人,因不知林婦是SARS病患,只簡單戴上一般外科口罩和手套,便為林婦緊急插管,臉部還被吐出的穢物噴到,不幸感染SARS奪命,他得年僅28歲!一般民眾不知道,當醫療人員正在執行緊急插管,其實和病患一樣一起貼近到了「死神」身邊……【黃軒醫師說:COVID19 空氣傳播,緊急插管,醫護人員也危險】在電視節目中,我似乎有曾說「我們是在一堆病毒跳躍圍繞下,用醫療使命,搶救了陌生人的生命」!故在此,先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插管),CPR(急救)的護理師、呼吸治療師、住院醫師……所有醫療人員,在多少的醫療歲月中,當我們在急救一個陌生人的生命,卻是如此「接近死神的距離」的現場。早在去(2020)年4月份,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的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顯示,研究人員模擬在緊急情況下,在病人緊急插入呼吸管過程中,病人反射地咳了兩次,看看共計8名醫護人員(2名醫生,6名護理師)被病人飛沫、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沾到的情況如何?這個試驗發現,8人中有7人,經過了經急插管後,被咳嗽噴出的飛沫點沾到他們曝光的「皮膚」上,6人有飛沬噴到他們的「脖子」,有1人「耳朵」被飛沫噴到。所有8位參與緊急救援的醫護人員,「頭髮」皆有沾到飛沫,有4人「鞋子」也中標。我們知道,只要咳嗽一次,噴飛的病毒量至少達「20,000隻病毒」!在病房中,很多病人在遇到緊急插管,都會有反射動作的咳嗽,肯定不會只有1-2次……還有那些懸浮在空氣中的冠狀病毒微小顆粒(氣溶膠顆粒),更是密集包圍著所有醫療人員周圍。其實,當醫療人員緊急插管,就是和病患一樣,一起靠近了死亡最近的地方……依WHO建議,我們醫護人員在替COVID-19病人插管,需要穿上「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但「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圍」,並沒在WHO例行的配備上。國際期刊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研究(JAMA.2020;323(20):2027-2028. doi:10.1001/jama.2020.6627)提醒,醫療人員要注意他們身體其他地方,因緊急急救後會被飛沬沾到、那些懸浮在空氣中微小顆粒,緊密包圍下仍然會沾到……「脖子」、「耳朵」、「頭髮」、「鞋子」、「皮膚」。故建議除了: 1.「N95囗罩、護目鏡、手套和隔離衣」2.也都得用「頭罩,防護罩、鞋套及隔離脖」這些全套在急救的PPE配備,對COVID-19飛沫、氣溶膠顆粒防護才有效!再次謝謝曾一起陪我on endo( 插管)、CPR(急救)所有醫療人員。 我們當下執行緊急插管,真的太貼近「死神」了……但是醫者們,依然是「義無反顧」啊!※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3 慢病好日子.糖尿病
慢病主題館【糖尿病】百年胰島素 翻轉糖尿病治療史
百年前,胰島素尚未問世,第一型糖尿病及嚴重第二型糖尿病無藥可醫,飢餓療法、草藥或偏方的效果都不好,第一型糖尿病病童往往發育不良併發酮酸血症,大部分的患者在三年內就以皮包骨外觀逝去。 人體胰島素是不可或缺的荷爾蒙,不僅可協助細胞吸收及代謝葡萄糖,也能調節蛋白質及脂肪代謝,正常胰臟β 細胞會據血糖高低自動調節胰島素分泌。 「胰島素治療讓糖尿病人有機會與正常人共同老去,是劃時代重要發現,胰島素發現者班亭醫師因此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新陳代謝醫師張道明說。 隨科學進步,胰島素藥物一路從動物胰島素、人胰島素,演變到基因工程改造胰島素類似物,模擬生理胰島素,減少低血糖風險;如今的筆型注射器,幾乎無痛感,彷彿被蚊子叮一下。 短效、超長效、預混胰島素演進 治療更彈性 不同胰島素有不同特性,包括速效型、中效型、長效基礎型、預混型及新型的二合一胰島素等,可依病患狀況及飲食、活動量選擇。接受最合適胰島素,才能治療兼顧生活品質。 張道明將速效胰島素形容成短跑賽手,餐前施打,吃下食物五至十分鐘作用,降糖效果在30至90分鐘間最高峰,約四小時藥效消退,若一日三餐就得打三針,控制進食產生的高血糖。 超長效基礎胰島素則像馬拉松賽手,通常每天打一針,注射時間彈性,餐前、餐後、早上或晚上皆可,作用時間可超過一天,藥效平均分布在每個時段控制血糖,低血糖風險較低。 預混型胰島素是在一支注射筆中以固定比例混合速效型及中效型胰島素,打一針就能達到控制餐前及餐後血糖效果。少挨針的代價是需配合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以免低血糖找上門。 二合一胰島素由預混型胰島素改良而成,保留少挨針優點,改善低血糖缺點,隨餐打一針兼具速效和長效特性,有助控制餐後血糖及全日穩糖。留意低血糖風險 尤其無症狀低血糖更要小心 延伸閱讀:百年胰島素特輯 糖友疑問大解密嚴重低血糖是醫師、糖友的惡夢,就像溺水時腦部缺氧一樣,一轉眼就可能昏迷。張道明說,因低血糖路倒送急診的糖友,即使救治也不見得每次能幸運搶救回來。 飢餓、發抖、頭暈是低血糖初期警示,提醒糖友快補充食物。但少數糖友會出現「無症狀低血糖」,低血糖悄無聲息找上門,渾然不知應進食,血糖繼續下降,易造成意外或死亡。 張道明特別提醒,曾經反覆發生低血糖、肝腎功能不佳、高齡長者或有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的糖友等都是無症狀低血糖高風險族群,平時照護應特別留意,避免低血糖發生。 打了不成癮 打破迷思 台灣超過230萬人罹患糖尿病,九成以上是第二型糖尿病,卻有超過半數糖友長期控糖不佳,導致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 「打了胰島素會洗腎、失明?」「胰島素會成癮要打一輩子?」「第一型糖尿病才打胰島素,第二型糖尿病不用打胰島素」張道明說,這些都是民眾對胰島素注射治療的迷思。 事實上,胰島素治療不會成癮也不會傷害器官,胰島素是第一型糖尿病唯一治療藥物,在第二型糖尿病治療也佔重要地位,但很多第二型糖友卻因迷思拒絕胰島素治療。 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用藥失效後,才接受胰島素注射治療,此時體內β細胞早已失去自主分泌胰島素功能,只能持續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並非打胰島素會成癮。 胰島素是降血糖最有效藥物,急症住院也會打胰島素快速控制血糖「救急」,等到急性感染改善且血糖穩定時可再評估改回口服降血糖藥,因此並不是接受胰島素注射就得打一輩子。 他強調,胰島素是每個健康的人身上都有的天然荷爾蒙,不會傷害身體器官。眾所皆知孕婦用藥須謹慎,以免傷到脆弱的胎兒,但很多人不知糖友懷孕時最安全控糖藥是胰島素。 有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友及早適時接受胰島素治療,不僅可避免高血糖傷害身體,還能讓β細胞恢復分泌胰島素功能,得以自主調節血糖能力,其中一部分的糖友甚至可以不靠打針吃藥也能維持血糖平穩。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位20多歲年輕人因高血糖急症住院接受胰島素治療,出院後胰島素逐漸減量,數月後血糖恢復穩定而停藥,後續追蹤不需要吃藥或打針也能維持正常血糖。 經過百年來的發展,現在的胰島素治療進步很多,不僅不痛也相當方便使用,胰島素治療搭配飲食控制及血糖監測,可以幫助糖友安全有效的控制血糖。【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6-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長照院內感染釀7死 北市長照人員6/4起接種疫苗
台北市信義區某老人長照養護機構5月23日爆發院內感染,已有7位平均年齡高達82歲的住民過世,北市社會局長周榆修今表示,目前台北市住宿型機構,包括身障機構等,一共有3900位工作同仁,後天6月4日起,將比照基層醫護順位,優先施打疫苗。周榆修說,市長柯文哲已下令,將機構工作人員的疫苗施打順位往前移,目前台北市包括第一線直接照顧服務者,及非第一線人員有3900人,市府已規畫,6月4日開始施打疫苗,包括第一線直接照顧工作同仁,包括主任、護理人員、照服員、外籍看護等,分批分次儘速施打疫苗。另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今發生病患確診後,情緒激動鬧事,病患持木棍破壞組合屋玻璃後自行離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副總院長璩大成譴責暴力,璩大成表示,對於少數民眾、精神病患等等,在急診、醫療院所的暴力行為,北市府給予高度譴責,也希望不要有這樣的事情,對前線醫護也有很大壓力,目前已經相對處理下來,整件事情狀況這樣。
-
2021-06-0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獨/圍堵長照機構淪陷 指揮中心:機構需遵守六大原則
雙北確診人數不斷仍不斷飆升,近二日,雙北各自發生一起長照機構群聚事件,至少已有60多人確診,7人死亡,全台約有30家機構,傳出確診案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因應長照機構群聚事件,昨已發文給全台住宿型機構等,即起需符合六大要件,收住新住民需持有三日內陰性證明,入住後需獨自住在隔離空間或單人房達14天等,防堵群聚事件再度爆發。莊人祥表示,昨已發文給全台住宿型機構,收到公文起,需立即調整機構內的措施,盼立即跟上新政策。新措施的有六大內容,第一是要求住宿長照機構,盡量減少住民外出,有就醫需求者,改採視訊或是由醫療院所人員直接進入機構診療。第二是,原則上不建議收住社區內的新住民,若有收住的必要,申請入住的新住民,必須要自費做PCR,需持有入住前三天的陰性證明,而入住後,需住在機構內的隔離空間或單人房達14天,直到沒症狀才能再進入到一般房室中。第三於醫院治療住院,出院直接轉入或返回機構者,出院前2天必須執行PCR採檢,必須採檢陰性才能出院,而直接返回或是轉入機構者毋須再隔離。第四是機構內有需要定期到醫院血液透析或曾赴急診的住民,機構需分區照顧。第五是機構必須要落實住民跟工作人員每天體溫量測與健康監測,有問題要立刻通報就醫。第六是機構若有必要收住新入住住民,原則上禁止人員陪同,原先有固定陪同者,以一人為限。莊人祥表示,昨天才發函到各住宿型機構,但公文轉下去相信還是會有幾天的落差,希望機構可以立即配合新政策,但相信還是會有一些時間差。
-
2021-06-03 名人.黃軒
重症患者的一線生機 醫揭川普也用過的雞尾酒療法
重症患者生機:雞尾酒療法台灣目前收治個案有1055人屬於嚴重肺炎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等重症,不分年齡層重症率上升至14.9%,60歲以上個案重症率更達到27.5%,年紀較大者重症率偏高,而這波確診也大多是年長、具有慢性病者。為了早期發現重症病例得以早期治療,我們期待「不要等到變成重症了,需要呼吸器或葉克膜時才來治療」。或許目前的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 Antibody Cocktail),目前在許多臨床試驗發現,有效降低30-70%的重症,而這真的燃起了重症病患的希望。只因為「重症太多了,死亡太持續增加⋯⋯」我們得快搶救⋯⋯我今天閱讀的資料中,簡單兩種的臨床試驗結果,分享一下,IF不足的,大家共同指教⋯⋯A.雞尾酒療法 REGN-COV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叫REGN-COV2,由兩種單株抗體組成(REGN10933 和 REGN10987)。其一來自 COVID-19痊癒患者血液中取得的B細胞基因,並經由基因工程方式複製產生抗體。另一種則從VelocImmune的基因改造小鼠取得。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REGN-COV2)改變SARS-CoV-2棘狀蛋白入侵人體的關鍵受體,使棘狀蛋白無法接合人類細胞受體(ACE2),藉此抑制變異病毒躲避治療和棘狀蛋白於人體擴散生長的能力。使用REGN-COV2治療,可減少病患鼻子與咽喉的病毒數量,從而減少病患看診次數。臨床實驗顯示,一旦重症入院治療,無法達到有效的效果。於是Regeneron也終止了重症患者的第二期、第三期的臨床試驗結果。但是,歐盟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認為未使用呼吸器和很可能有惡化成重症的確診病患,皆可使用REGN-COV2治療。在重症之前使用:1.可有效控制感染2.減少後續就醫風險B.鷄尾酒療法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這個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臨床試驗名叫BLAZE-1。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由bamlanivimab (LY-CoV555)和etesevimab (LY-CoV016)兩個單株抗體混合而成。臨床第III期試驗數據結果顯示,治療750多名高風險新冠肺炎(COVID-19)患者。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可降低87%患者住院、死亡的風險。臨床第III期研究顯示,利用2800 mg的bamlanivimab和2800 mg的etesevimab治療,可以顯著降低70%住院和死亡的風險。其實早在臨床第II期試驗已發現,如果單藥治療的bamlanivimab也可使顯著降低70%住院和急診就診的風險。但是此單一的單株抗體療法對於變種新冠病毒的效果較差,例如英國、南非、巴西和美國加州的B.1.427/B.1.429變種。所以目前雞尾酒療法,對大多數的變種病毒也有更好的中和作用。此類雞尾酒療法也改善了病毒量、症狀持續時間、新冠肺炎造成的住院治療,以及急診或死亡事件,計畫在2021年6月之前向美國FDA申請完全批准此單株抗體雞尾酒療法。C.整理一下 1.雞尾酒療法 ( REGN-COV2 , Casirivimab + Imdevimab ) 劑量:Casirivimab 1,200mg 和 Imdevimab 1,200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 2.雞尾酒療法 (Bamlanivimab +Etesevimab )劑量:Bamlanivimab 700 mg 和 Etesevimab 1,400 mg時機:直接病毒檢測陽性且症狀開始後 10 天內儘速使用方式:靜脈輸注美國FDA資料美國FDA允許1.18 歲以上的成人或 12 歲以上且體重 40 公斤以上的兒童2.直接病毒檢測確診為 SARS-CoV-23.疾病嚴重度為輕度或中度4.有演變成住院或重症的風險因子(包括BMI35 以上;糖尿病;慢性腎病;免疫不全;65 歲以上;55 歲以上且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高血壓、或慢性肺病;12-17 歲且 BMI 為 85 百分位以上、或患有鐮刀型紅血球疾病、或患有先天與後天性心臟病、或患有 神經發展疾患、或患有需每日藥物控制之慢性呼吸道疾患、或有醫療相關技術依賴之狀況,例如氣切、胃造口或正壓呼吸器等等5.排除住院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氧氣治療的病人,排除因COVID-19需要增加氧氣量的慢性氧氣治療病人雞尾酒療法代表人物為前美國總統Mr. Triumph川普除了REGN-COV2抗體療法外,其實同時使用治療晚期COVID-19患者的類固醇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Gilead 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以及鋅、維他命 D、啡莫替定(FAMOTIDINE)、Melatonin(退黑激素)和阿斯匹林。顯然COVID-19的治療需要多個的處方,同時下手才能有效改善,這真的就是大時代的「雞尾酒療法」。參考資料:Emerging antibody-based therapeutics against SARS-CoV-2 during the global pandemicAnti-SARS-CoV-2 Monoclonal AntibodiesA Study of LY3819253 (LY-CoV555) and LY3832479 (LY-CoV016) in Preventing SARS-CoV-2 Infection and COVID-19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and Staff (BLAZE-2)※本文由黃軒醫師博士 Dr Hean Ooi MD MM PhD授權提供,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原文請點此。
-
2021-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新冠確診者要脱下衣物跑出病房?醫師這麼說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第一線醫護人員忙個不停,日前才傳出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攻擊護理人員的憾事,然而患者脫序的行為不只一樁,5月22日,一名男子因呼吸喘、咳嗽且有痰之症狀,前往台北慈濟醫院急診篩檢,發現該男血氧濃度為87偏低,肺部X光片雙側已有浸潤情形,5月23日入住ICU插管治療,後續轉往專責病房,卻出現混亂行為、意識障礙及失憶等的急性精神症狀,患者甚至脫光全身衣物奔出病房,但自己竟渾然不知。在疫情恐懼壟罩之下,患者的精神狀況是否出了問題?封閉式環境及身體的併發症造成加護病房症候群台北慈濟醫院急重症管理中心主任吳燿光指出,這名患者拔管後,28日由專責病房照護,竟在30日下午1點左右,自行推著點滴走出病房,正巧被穿著防水隔離衣的護理師發現,趕緊將他安置回房後,於31日中午再度會診身心醫學科醫師。急性精神混亂是加護病房常出現的症狀,俗稱加護病房症候群(ICU syndrome),指加護病房封閉式環境及身體的併發症,所產生的心理及行為改變。新冠肺炎造成急性肺部病變及身體的損傷,對患者身心所產生的影響,引起譫妄症狀及記憶缺損等心理方面的疾病。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表示,所謂譫妄症是因為身體疾病或某些合併藥物,引起大腦功能急速失調、導致混亂狀態,患者的病程常時好時壞。除了開立藥物外,亦協助其認知重建臨床上,ICU症候群比例並不低,特別是疫情期間,病人於隔離情況下使症狀加劇。陳益乾說明,治療此類病人除了開立藥物外,也會教導患者記錄目前所在的空間與時間,協助其認知重建;其次家屬關懷也相當重要,保持電話連繫使患者安心,才能盡速恢復正常。吳燿光則表示,類似該名男子症狀之患者,在專責病房裡就有好幾位,並包含多名精神疾病患者,疫情緊繃之際,台北慈濟醫院的跨團隊照護診療,後續也將由身心科追蹤病人情況。延伸閱讀: 。新冠肺炎確診者「快樂缺氧」居家如何預防? 1方法自我監測 。COVID-19疫苗保護力、安全性差在哪? 一張圖秒懂「5大廠牌疫苗效果」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被快篩家屬指著鼻子罵「王八蛋」護理師含淚會堅持下去
雙北醫院護理師遭確診男子砍傷,令人憤怒及不捨,麻豆新樓醫院一名護理師今在臉書分享「急診鋼鐵人Dr.魏」粉絲頁的文章,提到她看到文章時,淚流滿面,因為想起有一個家屬指著她的鼻子罵混蛋王八蛋,只因為他是預定住院的病人家屬要來補做covid-19快篩,抱怨流程抱怨等待,卻把氣全都出在著裝包的密不通風的護理師身上。該名護理師說,雖然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退散,也不知道看似烏雲密佈的天空什麼時候才會出現曙光,但是一定會堅持到那一刻,請給檢傷人員多點體貼和體諒。該名護理師分享「急診鋼鐵人Dr.魏」粉絲頁的文章,指疫情開始護理師就起身抗疫,每天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通風,一著裝,就得不吃不喝不尿,第一個接觸病人是她們,第一關風險評估是她們,請病人耐心等候的是她們,承受最多病人及家屬負面情緒的也是她們,因為還是她們在照顧病人,她們是現在,我們最需要疼愛的一群人。「怎!麼!有!人!能!這!樣!傷!害!她!們!怎麼可以!!!」麻豆新樓醫院因應防疫升級,將急診檢傷區移至戶外,為將高風險個案分流,避免與其他病人交互感染,院方表示,因為醫院環境限制,前一陣子高溫炎熱,第一線的急診醫護有人曬傷、水分不足,仍然堅守防線絲毫不敢喊苦,疫情下大家日子都過得很不容易,但希望民眾多點體諒。
-
2021-06-0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獨/台大公衛估:本周Rt值可望小於1、雙北6月重症逾400人
新冠疫情肆虐,致死率已節節攀升到1.64%,現行三級警戒的非藥物公衛防疫措施(NPI)延長至6月14日,到底有沒有效?台大公衛預醫及流病所教授陳秀熙今推估,萬華地區NPI落實度達90%,疫情受控。擴大看全台灣,流行曲線顯示現NPI落實度僅66%,若在本周提高落實度達86%,本周全台有效病例再生數(Rt值)將可降到0.8、北市Rt值降到0.58,表示每個病例傳染不到一個人,疫情收斂。另外,陳秀熙也預估雙北6月病床需求,新北市再不增加個案的前提下,6月至少需339床專責病床、185床專責加護病床;北市在6月1日至9日每天增加百名個案的假設下,6月至少需要專責病床數需求506床,加護病房256床。從雙北6月的重症加護病房需求高峰預估,共需要441床加護病床。陳秀熙指出,台灣本土疫情統計5月15日到6月1日,各縣市每十萬人累積發生率以台北市最高,達每10萬人109.1人,新北市次之,達每10萬人88.9人,累計致死率持續攀升到1.64%。陳秀熙指出,台灣目前單週每10萬人死亡率是大洋洲的20倍,雖然致死率1.6%仍低於全球平均致死率2.2%,但希望未來一兩周之內,可以靠改善病房分配、分流輕重症,改善死亡率。陳秀熙表示,每際觀察萬華社區每日確診個案數發現,5月14至28日實際通報個案數有1157人。若根據NPI落實九成的條件,重建流行曲線,模擬通報個案數為1152人,與實際個案數相當。陳秀熙表示,這代表萬華地區三級警戒的NPI措施落實度有達到九成,疫情才能有效受到控制。如果把視角擴大到整個台灣社區的NPI效益,陳秀熙根據流行曲線發現,5月19日至23日NPI落實度大約只有46%,當時Rt值為3.1。到了5月23日至27日,落實度已經66%,但Rt值仍有1.9。陳秀熙呼籲,「這禮拜是關鍵!」若落實度可達到86%,Rt值就會跌破1,來到0.8,代表社區病例會越來越少。若單看疫情最嚴重的北市NPI效益,陳秀熙評估,4月24日至5月28日實際通報個案數為2354人,如果5月29日以後落實度只有75%,疫情還是會緩步上升,Rt值達1.6;如果落實度90%,Rt值可降到只有0.58,北市疫情將趨緩。陳秀熙也根據國際間藥物試驗對照組在英國株感染的情境下,造成病人得到輕症、中重症的比例,去推估雙北的醫療需求。陳秀熙指出,5月31日新北市,血氧濃度低於95%的病人,需要585床專責病房床數、127床加護病床。如果沒有再新增個案,以新北市5月14到5月31的3432名病例去看,在本周末(6月6日)將需要339個專責病床,186床加護病房。預估新北重症人數將在6月10日達到高峰182人,之後慢慢趨緩到6月24日仍有110人。至於北市,5月31日需要專責病房床數需求523床、加護病房203床。因為北市疫情最嚴重,假設6月1日至9日每天新增100個個案,陳秀熙預估,北市6月6日專責病床數需求506床,加護病房需求247床,重症人數在6月15日達到高峰256人。台大公衛校友、急診醫師許辰陽表示,從義大利經驗可知,疫情大爆發前,病床和急重症照護人力疫情爆發後,當檢驗量和病人量都倍增。如果隔離速度跟不上,疫情就會持續在社區傳播;更慘的是如果住院、病床和人力整備的速度跟不上,重症病人得不到妥善照顧,死亡率就會提高。當時義大利就因為這樣,高達20%肺炎病人惡化為呼吸衰竭,遠高於全球平均比例。許辰陽提醒,重症能量的預估,需要事前部署、早期預估,才有辦法在疫情一開始的時候,真正同時趕快進行系統性和區域性的規劃,滿足重症個案的照護需求、減少死亡。陳秀熙也提醒,台灣要記取國際教訓、提前部署,對照預估需求和整備數量,才能明確知道現在量能夠不夠。同時要幫助趕快醫院輕重症分流、即時調整恢復個案的安置方式、適度解隔離,才有空床,讓醫療做有效運用。
-
2021-06-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第一線風險區上班帶什麼? 每天問自己3個問題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大爆發,第一線的警消醫護人員,不但工作量遽增,還得面臨染疫威脅,甚至擔心波及家人而不敢回家。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製作了圖卡,整理第一線工作者的指引,列出警消醫護人員的必帶物品,和返家的清消步驟,謹記洗澡前「不開門、不碰開關、不開櫃子」三步驟,就能保護自己和家人。第一線的警消、醫護人員,每天冒著染疫風險,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與家人分開住,因此有些人寧願不回家,以免將病毒帶回給家人。因此台大醫院和部立台北醫院的多名急診醫師,翻譯了美國急診醫學會給第一線工作者的指引,並由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製作成簡單明瞭的圖卡,幫助第一線人員做好自我清消,以減輕憂慮。其中,指引中列出要帶的物品包括:照顧病人需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和防護用具;照顧自己需用的信用卡、證件、手機、鑰匙;好清洗的提袋、背包等。返家後則依照步驟進行清消,包括:規劃除汙區、洗手、清消隨身物品、脫鞋、將室外鞋放置門外、脫除通勤衣物、照規畫路線走去洗澡,最後放鬆;並且謹記在洗澡前「不開門、不碰開關、不開櫃子」。翻譯者之一的台大醫院急診醫師林皓陽表示,這套指引其實與在醫院中,從隔離病房到前室的概念相同;當從第一線「較髒」的環境,回到「乾淨」的家中,如何進行除汙的動作。而因為美國的急診也納入緊急救護系統,因此在指引中納入第一線的警消人員,也適用在高風險區域上班的民眾。林皓陽說,攜帶的東西越簡化,後續清潔越容易。因此,每天出門前都要問自己三件事,「這個東西對病人(上班)有用嗎」、「這個東西對我有用嗎」、「這東西好不好清潔」。只要有一項是否定的,就不需要攜帶;像過去上班時常會帶筆電、耳機之類的,現在就發現可以不用帶。另外,像是太多夾層、拉鍊的背包難以清潔,則可改用棉製手提袋。林皓陽說,因為美國從去年疫情爆發後,美國急診醫學會便一直在修訂指引,目前也正在進行相關翻譯,包括面對確診者心跳停止時,第一線人員該如何因應,以因應醫院過載的情形;未來台灣如果真的走到這一步,也能夠進一步針對這些進行討論。社團法人台灣災難醫療隊發展協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283939112122389/posts/1183046918878266/
-
2021-06-02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不吃不喝不尿 急診醫不捨護理師被傷:她們最需要疼愛
新北有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在病房持刀砍傷3名醫護,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在臉書說,護理師從疫情開始,每天抗疫,身心壓力大,承受最多病人和家屬的負面情緒也是她們,他說護理師現在是最需要大家疼愛的一群人,怎麼有人傷害她們?魏智偉在臉書說,疫情開始,護理師跟著抗疫,每天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通風,一著裝就得不吃不喝不尿,第一個接觸病人是她們,第一關風險評估是她們,請病人耐心等候的是她們,承受最多病人及家屬負面情緒的也是她們,還是她們在照顧病人。魏智偉說,他能做得不多,疫情開始,只能每天都到醫院,參加護理師的交班前的會議,聽聽她們的聲音,幫忙解決她們遇到的問題,盡量改善流程環境,讓她們覺得安全,他說自己無法改變已發生的疫情,但希望用勤奮,來和她們站在同一陣線。「她們是現在,我們最需要疼愛的一群人,怎麼有人能這樣傷害她們,怎麼可以」,魏智偉沈痛不捨,網友留言感謝醫護人員為抗疫的付出,也痛罵傷害醫護的人,很可惡,支持受傷的護理師提告。
-
2021-05-31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戶外收病人影片瘋傳 指揮中心急澄清:是院區內
有網友在爆料公社上傳2段影片,顯示在新莊的衛福部立台北醫院在戶外空間收治病患,引發議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今天澄清,影片中是在院區內臨時等待區,提供民眾等待檢驗結果,部立台北醫院的醫療量能是充足的。因相關影片瘋傳,指揮中心今天中午臨時舉行記者會說明,王必勝澄清,影片中的地點是在院區內,不是如外界所稱的路邊,民眾不是在那邊進行相關治療,而是等待檢驗結果。醫療院所希望提供病患在等待結果時可遮風避雨,有些病患無法站或坐,必須躺臥。部立台北醫院醫療量能是充足的。副指揮官陳宗彥說,希望社會大眾不要誤解,整個分艙分流是為了保全醫院醫療量能能夠妥善發揮,因此對影片做出相關說明。不過,媒體詢問,影片畫面位置確實是在急診室外的救護車車道,雖有避雨但並沒有遮風,對於隔離需要分艙分流病患,設置處置為何?王必勝表示,他有強調那仍是在院區內,雖然本來是作為車道,但因為是臨時搭建讓大家有遮蔽等待的地方,可能沒這麼美觀,若需要再加強之處,也會再加強。醫院也沒有在那邊進行相關治療,而是等待結果。王必勝說,所謂處置,是因在等待過程中,可能病人會發生問題,需要馬上處理,所以院方也會準備相關醫療器材,基本上那裡就是等待區。因每家醫院狀況、結構、所在位置不同,不一定有腹地處理這些事。
-
2021-05-31 醫療.腦部.神經
世界無菸日/李俊泰:尼古丁嚴重影響腦神經,腦中風、失智症者更應遠離菸
70多歲的塗先生,吸菸歷史長達40餘年,而且菸、酒、檳榔樣樣都來,血壓居高不下,有一天突然單側肢體無力、臉歪嘴斜,急診診斷為急性缺血性中風,緊急插管後在加護病房住了一周,才轉至普通病房病,但不料沒隔幾天突發胸痛,原來是心肌梗塞,又緊急接受心導管檢查及支架置放手術,才救回一命。長年吸菸的塗先生正是中風和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在鬼門關前連走兩遭之後,主治醫師力勸他戒菸並展開戒菸治療,最後塗先生終於戒菸成功,不但一逐步找回健康,家人間的關係也大為改善。國防醫學院教育長、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長李俊泰,正是塗先生的主治醫師,他說,多年來在三總神經內科收治過許多像塗先生一樣的腦中風患者,發現他們對各種危險因子缺乏正確認識,甚至不知道吸菸是最嚴重的殺手,因此每次看到別人吸菸,總讓他百感交集,更認為神經內科醫師對戒菸醫療責無旁貸。他解釋,人體的腦神經要依賴氧氣和葡萄糖才能正常運作,但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會影響氧氣供應、造成血管收縮,進而嚴重影響腦神經,因此神經內科的腦中風、失智和巴金森氏症患者,更應該遠離香菸。李俊泰以失智為例說,失智以高齡者居多,國際失智症協會(ADI,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提出的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65歲以上男性的吸菸率高達22.3%,而65歲以上的老人中,吸菸者罹患失智的風險更遠高於已戒菸或從未吸菸者。多項國際研究也發現,吸菸是缺血性腦中風與蜘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危險因子,缺血性腦中風的男性患者中,吸菸盛行率高達57.7%;尤其中風病患有很高的再中風機率,若能戒菸,將可降低三成的再度中風風險。因此,腦中風醫學會近年來全力推動戒菸,發動醫師在診間協助腦中風病人戒菸,醫學會並為會員辦理戒菸醫師認證,更鼓勵會員參與「獎勵提供心血管疾病病人戒菸服務」競賽。李俊泰強調,為病人控制致病的危險因子,是每一個神經內科醫師的使命,而且提早戒菸,就是提早預防中風和失智等疾病,對日漸走向高齡化社會的台灣非常重要。李俊泰也說,香菸中的尼古丁會為人帶來短期的情緒穩定、注意力集中,但長期下來,腦神經會被尼古丁控制,進而成癮,因此許多患者戒菸時常出現暴躁、憂鬱等戒斷症狀,這時格外需要醫療專業的協助,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鼓勵,「這是一場漫長的拔河比賽,戒菸者一定要為了自身的健康,堅持到底。」
-
2021-05-30 新聞.元氣新聞
救護車晚到 熱血診所醫自脫防護衣送小病童急診
受到疫情影響,民眾打電話叫救護車,救護車到場時間會比過往晚一些。台南市中西區一間診所,周五晚間一名9歲女童熱痙攣,由於時間過久,醫師擔心孩子腦部受損,叫救護車大約要半小時才能到,乾脆自己脫了防護衣,直接載孩子到醫院急診,家長事後在臉書感謝「醫師的恩情永生難忘」台南市消防局緊急救護科表示,目前受到疫情影響,救護車到場時間確實會比平日晚一些,主要是119在接到電話後,必須先詢問旅遊史等相關資料,如果懷疑與疫情相關,會通報目前全市7個疫情專載隊,而隊員必須全副武裝,也要花去一些時間。中西區紀冠廷耳鼻喉科診所28日晚間,一名爸爸帶著發燒的9歲女兒就診,在等候時,女兒就發生熱痙攣,失去意識,抽搐後僵直、嘴唇發紫,醫師急忙上前查看,建議家長在場觀察,有機會自行緩解,但等了15分鐘,情況還是沒有好轉,醫師擔心影響孩子,請家長打電話叫救護車,對方表示受到疫情影響,可能要30分鐘才能到場。醫師評估時間可能對孩子太久,脫下自己的防護衣與面罩等,開了車子就載孩子前往急診,而現場等候就醫的民眾大約有7、8人,大家也都乖乖等待醫師回來再看診。紀冠廷表示,最主要是爸爸騎機車沒辦法載孩子、疫情期間計程車也不太敢載,加上在場的其他護理人員也都是騎機車,只好自己上場,原本應該穿著防護車,但穿著根本沒辦法開車,沒考慮太多就脫下。他表示,雖然救護車說要半小時才能到場,但其實他剛開車離開診所沒多久,救護車就到了,大約也只有1、20分鐘,就有全副武裝的救護員到場,還是非常感謝他們的迅速救護。受到疫情影響,坊間診所的業績下滑相當多,耳鼻喉科更是首當其衝,而且醫師為了避免自己也被感染,通常就診時都全副武裝,穿脫相當麻煩。消防局則表示,疫情期間很多人不敢去醫院,所以救護量少了一些,但有一些民眾每天在家裡看新聞,擔心自己也染疫,稍有發燒或不適,就會叫救護車,因此會增加這部分的救護量。
-
2021-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北部醫療崩壞若中南部再爆發 急診醫:全台醫療將毀滅
雙北病床吃緊,北病南送,台中市「同島一命」,已陸續收治雙北重症病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今天在臉書粉專「Dr.E小兒急診室日誌」發文指,「不要再沈醉於防疫成功的過去」。北部疫情嚴峻的程度和醫療崩壞的真實慘況,遠比每天所公布的「數字」嚴重。北部醫師提醒他,南部民眾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持續堅守宅在家、不群聚的原則,口罩要戴好、戴滿,手部清潔要徹底。謝宗學在臉書po文表示,從許多北部醫師朋友的訊息得知,雙北市的醫療體系已經不堪負荷、崩潰在即,他們坦言說不知道還能再撐多久,過去一年發生在其他國家醫療崩壞的殘酷故事,正在雙北市真實上演。在全台醫療資源最豐富的雙北市遇到社區疫情大規模爆發尚且無法承受,若類似規模的疫情爆發在其他地區,後果不堪設想。謝宗學在臉書po文中說明,北部醫師朋友提醒他,中、南部地區雖然疫情相對平穩,但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可以有任何鬆懈,一定要持續堅守宅在家、不群聚的原則,口罩要戴好、戴滿,手部清潔要徹底。現在中南部的醫療體系還有餘力支援北部,萬一在北部疫情緩和前,中南部同時爆發大規模社區疫情,結局就是全台醫療毀滅。謝宗學表示,不要再沈醉於防疫成功的過去。根據各方面湧來的資訊,北部疫情嚴峻的程度和醫療崩壞的真實慘況,遠比每天所公布的「數字」嚴重,現在事實上已經到了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不能再有存有任何僥倖心態。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新北專責病房空床數比北市多?侯友宜:非常緊繃、吃緊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爭心昨指出,新北目前專責病房空床數比台北還多,且高達1183張空病床,台北市長柯文哲昨指出中央「阿搭馬孔固力」。新北市長侯友宜今表示,新北的醫療量能真的非常的吃緊。侯友宜說,新北市的醫療量能確實、確實非常的緊繃跟吃緊,新北的醫療量能很難在一個短時間裡面擴大很大的量量,尤其現在湧入這麼多的這個病患。柯文哲昨指出,不要坐在辦公室看數字,公布什麼空床數,「阿搭馬孔固力」 怎麼可能有空床幾百床,到第一線去問,去急診室門口站一下就知道現況了。台北市衛生局長黃世傑昨也說,中央還說北市空床數,比新北少,但這是不可能的事,不只病房,還有病床數,北市絕對比新北市多。但昨中午北市空床只剩20床,很快就會用完,消防局在轉送時,最痛苦的是到處問,沒有病床。
-
2021-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東基醫院收治輕症確診產兒 院長發文感謝醫護勇敢!
國內新冠病毒疫情嚴峻,全國第三級警戒,台東縣政府為做好防疫,以「區域聯防,分艙分流」概念,指定台東馬偕紀念醫院為Covid-19重症個案收治醫院,輕中度為衛福部台東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將接收產兒科個案。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陳志成今天在個人臉書貼文表示,「我雖然是院長,也不敢強求婦產科同仁一定要接手。當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詢問婦產科主任郭成興醫師時,他立刻說『我們可以,我們來生』,我聽到後,眼淚差點奪眶而出。他說,「這是怎麼樣的勇氣與愛心,不計較自身危險,願意挺身而出!我非常感恩上帝,東基有這麼棒的醫師和護理同仁,活出耶穌捨己的愛。我為台東的產婦感到安慰」。今天下午,產兒科和急診醫護團隊仔細規劃動線,沙盤演練各種狀況,務必做到產婦順利生產和醫療人員安全。陳志成貼文吸引超過2千網友按讚,還有超過上百網友留言,「台東有您們守護真好!」、「謝謝院長,辛苦了!」、「感謝醫護人員,上帝保佑你們」、「防疫有你們,台灣一定會變好」、「醫護實在很偉大!真的用生命保護台東,謝謝你們」。
-
2021-05-29 醫聲.院長講堂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醫師挑戰的不是病人而是疾病! 提供遠距醫療,開設視訊門診
魏崢是國內心臟外科、心臟移植權威醫師,2019年再次出任振興醫院院長。魏崢表示,振興醫院「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求大規模的發展,但要走向提供精緻、高品質的醫療服務。5千萬防疫基金 保護員工日前急診室的護理同仁確診,醫院暫時關閉急診室,做環境的消毒與員工的篩檢,昨天才重啟急診室提供服務。魏崢指出,員工是醫院最珍貴的資產,所以務必保護好員工,因此該院董事長王世忠慨贈院方5千萬元做為防疫基金,讓醫院全體員工能夠全力投入防疫,不必憂慮財務困難。闊別23年後再接掌振興團隊,魏崢認為,最大差別是過去對於醫院管理沒有那麼重視,但現在管理工具增加,管理更精準。像人工智慧(AI),當各家醫院都在導入相關技術時,一定要順應這個潮流,AI顛覆過去傳統醫學觀念,老一輩覺得幾十年得到的經驗,但用AI方式經過運算,發現診斷判讀比經驗累積還要厲害。AI用於醫療診斷 包含管理 「現在要談AI的應用還太早。」魏崢說,AI現在在各醫院還是起步階段,大家都還在摸索,且不僅適用於醫療診斷,也包含醫院管理。振興醫院就在台北榮總旁邊,如何做市場區隔?魏崢表示,振興醫院畢竟不像北榮是公立醫學中心,不可能每一科都發展到很大的規模,因此如罕見疾病或是像癌症等需耗費大量團隊的疾病治療,就盡量不去發展。魏崢說,振興應朝向精緻發展,量不需要太大,但醫療技術、品質和服務都要最好。因此,振興的醫師多聘自醫學中心,都已有相當的醫療經驗,而不需要靠「量」來累積。自費、國際醫療平衡收支魏崢表示,振興醫院是財團法人醫院,屬必須自負盈虧的私立醫院,因此成本必須在不影響醫療品質下,人力和其他方面都必須撙節使用。由於健保的剔退、核檢沒有一定的標準,且隨時改變難以掌握,讓醫院沒辦法做好財務規劃,因此,振興醫院從自費醫療和國際醫療等健保以外的收入來平衡。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魏崢說,除了國際醫療難以推行外,因為疫情嚴重,也讓患者不敢到醫院看病,造成醫院營運受到影響,尤其五月起疫情加劇,醫院的營運及醫療量能都面臨了嚴峻的考驗。遠距醫療 開設視訊門診因應國際醫療與疫情常態化的需求,遠距醫療諮詢是現代化醫院必須提供的服務,魏崢說,振興早在2006年就開展心臟遠距醫療的服務,去年更積極規劃遠距醫療諮詢的業務,最近疫情大爆發,感染者蜂擁而至各大醫院就醫,排擠到其他疾病患者看病或領藥,因此自5月19日起,振興展開全面性「視訊門診」服務,提供民眾看診領藥不出門的遠距醫療諮詢服務。魏崢小檔案年齡:71歲專長:心臟移植、冠狀動脈繞道、心臟瓣膜、主動脈剝離及TAVI手術等現職:振興醫院院長、振興醫院董事、國防醫學院外科教授給病人的一句話當醫師的人不能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動刀與否要看病人是否有這個需要。醫師挑戰的不是病人,而是疾病。
-
2021-05-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獨/醫護實習生沒疫苗可打 家長批根本「去送死」
國內疫情嚴峻,本報接獲醫學系學生家長投訴,孩子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今年即將要去台北榮總實習,但疫情嚴重的狀況下,校方及院方決定讓實習日期照常(6月1日起),且未給予疫苗,根本是讓學生「去送死」。陽明交大表示,尊重實習醫院考量,院方也未將實習生安排在高風險科別,若實習單位有將實習生納入員工,就有疫苗施打資格,但若沒有,仍須依指揮中心規定;教育部也徵詢各醫學系意見,認為實習醫學生即將成為正式醫師,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仍應到院實習。該名家長表示,有聽聞其他醫院延後實習日期,如長庚醫院就延至7月1日,且會發疫苗給學生施用;台大醫院實習日期也多有延後,甚至藥學系學生也已暫停實習。他批評,北榮既不給疫苗防護,又不延後實習日期,各單位又互推責任,讓實習生擔任醫護人員去送死。家長說,近日主動聯繫各單位,教育部高教司卻稱疫苗施打與否為衛福部權責,罔顧各醫學院校實習生在醫院實習風險;另詢問衛福部,卻又說是醫院的問題,醫院又回推給學校。他批評,各單位是在互相踢皮球,「我們現在是無政府了嗎?」。不過,家長也強調,為了不影響畢業及考照,他並不反對實習照常,但實習生必須先接種疫苗,給足武器才能上前線。他也提到,若將實習生定位為 「學生」,學生並無執照,無法做任何醫療處置,是否考量將延期實習;如定位為「醫師」,也應比照正規醫護人員待遇,給予疫苗。陽明交大則表示,若實習醫院評估認為實習可照常進行,學校則尊重醫院考量。另外,院方也未將實習生安排在在急診室,或是高風險前線的科別。陽明交大表示,醫學院實習是課程的一部分,學生需要準時畢業,若停止實習,將影響學生畢業或國考的時間。近期也有與實習醫院討論,若醫院因疫封院,就會改以線上操作替代,不影響實習時程,學生準時畢業,才能讓國家醫療人力獲得補充。至於家長主張實習生應施打疫苗後再上前線,陽明交大表示,若實習單位有將實習生納入員工,確實就可有施打資格,但若沒有,就要依指揮中心排定的接種順序。教育部則說,徵詢各醫學系,實習醫學生即將成為正式醫師,在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仍應到院實習(於照顧病人中學習)。若有院內感染疑慮,應彈性調整實習地點或實習方式,其餘實習醫院若已進行院區安全篩檢,仍可正常進行臨床實習。教育部表示,醫院應給予足夠的個人防護物資,並給予足夠指導,不得安排到風險單位實習(例如:收治確診病人的單位、急診室、室內室外篩檢站等)若實習場所發生群聚感染,因而暫停教學,教育部表示,實習學生(含醫學生)應暫停前往發生群聚感染單位實習,改至其他實習場域或以虛擬、其他方式代替實體課程。另外,實習學生或實習指導老師應自主健康管理,或依衛福部規定進行通報與檢疫隔離。榮總有將實習生納入員工施打疫苗,但仍有分高、低風險順位。實習生並非在第一線照顧高風險病患,施打順位比較後面。
-
2021-05-28 該看哪科.婦科
婦人倒臥血泊!陰道出血憂染疫不願就醫 手術6小時救命
嘉義42歲婦人日前陰道陸續出血,因憂心醫院有染疫風險,不願就醫,僅在家自行服藥,25日傍晚上廁所突血崩出血2000c.c 休克,臥在血泊中,家人發現送醫一度命危,經嘉義醫院院長黃元德急救近6小時、輸血3000多c.c終於救回一命,婦人術後熱淚盈眶說,「謝謝醫師救命,讓我活下來!」婦人經過1天休養、生命跡象穩定,恢復情況良好,昨和丈夫見面時熱淚盈眶,直言彷若隔世「活下來的感覺真好」,也不斷感謝黃元德救命之恩。院方表示,該婦人上月到某醫院做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後,陰道陸續出血,但婦人見疫情嚴峻,到醫院看診可能染疫,一直不願就醫,每次出血都自行服藥,本月25日傍晚因出血不舒服,請丈夫買晚餐、她去上廁所,不料丈夫返家發現,妻子已倒臥血泊中,立即叫救護車送院急救。「出血太嚴重了!」黃元德表示,該婦人到急診時,陰道持續大出血,僅在院出血量已超過2000c.c,進入休克狀態,他研判病況危急、須立即開刀,但婦人大量失血造成手術中血液完全無法凝固,每縫1針就多2個洞出血,所有傷口出血都有如潺潺溪水般,止血十分困難。黃元德說,當下研判婦人已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病變(DIC),失去凝血功能,決定迅速切除子宮,在術中血流不止時,接力用了大量纱布,強力壓迫血管叢2個多小時,維持生命。他說,手術除不斷止血爭取時間,同時還幫婦人輸入超過3000c.c 血液,大量補充凝血血清、血小板,終於成功止血救回婦人性命,事後發現止血紗布聚集起來,超過1顆足球大小,他在手術室忙了近6小時。黃元德說,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疾病,若能及早發現,大部分可用藥物控制及定期追蹤,不急著開刀;如肌瘤造成經血量過多、經期拉長導致貧血,或壓迫到膀胱或直腸造成頻尿、排尿不易等症狀,建議接受手術切除,術後可能影響日常生活及造成貧血、不孕等問題,仍需返診追蹤、不能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