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急診
共找到
2490
筆 文章
-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醫盼升「三級警戒」防海嘯 林奏延:兒童醫療不要用大人思維
許多家長憂心孩童確診發燒,急忙衝急診,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發燒是小朋友抵抗疾病侵犯的免疫力表現,若溫度過高到41或42度,可能導致調節中樞失衡,不利生理發展,家長除了讓孩子降溫、身體較舒緩,更重要是「找出發燒原因」,無需專注在降溫到正常溫度。臺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許多家長關注孩子確診發燒的問題,呼籲家長不用恐慌,人體體溫中樞會調節,正常在37度上下,當生病時,體溫中樞會被誤判,因此身體產生很多熱量、溫度上升,若溫度超過40度,就要擔心病毒感染是否傷害腦部中樞,導致設定異常溫度,極可能是腦炎警訊。彭純芝說,孩童新冠確診不一定只有發燒,更要注意是否嚴重合併其他問題,像是否併發肺炎引起呼吸衰竭、或腦炎等,建議家長可用正確觀念面對體溫,適當使用退燒藥水或塞劑。彭純芝說,孩子確診可能引發哮吼,包括咳嗽、聲音較粗,但沒有呼吸困難的話,不用到送急診程度,家長在家裡讓孩子保持舒服即可,若孩子過於哭鬧,喉部容易緊縮導致惡化。此外孩童確診抽搐、熱性經孿等狀況出現,吳昌騰表示,熱性經孿好發於6個月到5歲孩童,發作時間少於15分鐘,會全身抽搐,可能上一秒在玩,下一秒突然抽筋,在小兒科是常見疾病,發作時會四肢抖動、眼睛上吊、嘴唇發紺等,不過24小時內只會發生一次,若發生2次以上需注意,而18歲以下孩童也可能抽搐,都要特別注意。林奏延:不只要救活 還要沒後遺症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表示,兒童醫療不能照大人思維,應及早找出治療時間點,此外兒童治療並不只要把他救活,而是要「沒有後遺症」的治療。也認為兒童確診應提前在急診給予藥物治療,避免因為急診雍塞錯過搶救時機。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表示,近期兒童重症增加很多,很多兒科醫師憂心忡忡,紛紛表示希望學會向指揮中心建議恢復三級警戒,而非二級,但國家有政策考量,他認為,1、2歲孩子不會自己跑到外面感染新冠,大多是大人帶回來的病毒,建議家中有1、2歲孩童,可自己在家升三級,像是戴口罩,不要把病毒傳給小孩。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中心(EOC)可協助各醫院取得加護病床資訊,協助轉診;目前也開放5至11歲孩童施打疫苗,若已經染疫的孩子,建議感染後間隔3個月施打疫苗。針對疑似腦炎確診兒童,目前指引中已列入藥物治療皆有公費給付,不會有健保給付問題,也提醒臨床醫師,若發現退燒藥水或塞劑缺貨,可上食藥署平台通報,可即時進行了解介入處理。
-
2022-05-2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發燒童最快1天猛爆急性腦炎 急診醫曝方法降低發病率
疫情升溫,本土累計確診已破161萬例,其中兒童病例方面,已有8例死亡個案,其中5例因腦炎死亡。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近期在臉書分享經驗,他表示,猛爆急性腦炎幾乎出現在發燒當天或隔天,若要降低急性腦炎發生機率,可接種疫苗,使抗體留在血液,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謝宗學在「Dr.E 小兒急診室日誌」分享,他指出,雖然目前未在小兒急診室遇到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的患者,但上周聽了研討會的病例分享,加上這幾周診治幾百位確診的輕中症兒童,從兒童急診角度得出10點觀察心得。第一:反覆高燒(大於 39 度)通常會發生在未滿12歲尚未接種疫苗的族群,尤其是5歲以下的幼童,因為12歲以上青少年,大部分接種過疫苗,主要症狀是喉嚨痛,不見得會發燒,即使有發燒症狀,也較不會出現反覆大於39度的高燒。第二:幼童高燒超過48至72小時幼童發燒48小時後症狀會逐漸緩解,大部分會在72小時完全退燒,不過若高燒超過72小時沒有改善,也就是3天後體溫仍然持續超過39度以上反覆高燒,就要擔憂有肺炎或敗血症等併發症的可能。第三:高燒前48小時是最不舒服的時期幼童在此期間,即使服用退燒藥物,效果仍然有限,常會停留在39至40度的體溫,且因高燒會出現活力不佳、無法進食、嘔吐、腹痛、頭痛、頭暈症狀,若能撐過48小時,症狀可大幅改善。第四:猛爆急性腦炎幾乎出現在發燒的當天或隔天幼童發燒48小時內可能是病毒量最高和發炎反應最猛烈的時期,病毒容易順著血流,進入腦部破壞腦組織,出現嚴重的免疫風暴。第五: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發生族群主要針對5歲以下幼童雖然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與腸病毒 71 型類似,但腸病毒71型病程主要是腦幹腦炎,確診併發腦炎比較像流感造成的猛爆急性腦炎,全腦都可能受影響,變成嚴重腦水腫,進而迅速致死。第六: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的轉機由於確診併發猛爆急性腦炎屬於超快病程,謝宗學推斷,因病毒毒直接入侵腦部造成破壞,才會轉成猛爆急性腦炎,事後會以免疫風暴產生為輔,因此是先有病毒血症,血液裡的病毒進入腦部,再有猛爆性急性腦炎,所以會合併敗血性休克,不過此推論還需更多研究證實。第七:幼童撐過發燒48小時,猛爆急性腦炎機率應大幅下降謝宗學依據上述推論,認為若幼童能撐過高燒和血液中病毒量最高的48小時,突然變成猛爆急性腦炎的機率應該大幅下降。第八:接種後可低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由於接種疫苗產生的抗體會存在血液中,可能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因此也能進而降低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第九:48小時內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可能降低急性腦炎發生率若有像克流感安全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幼童在48小時內服用,降低病毒血症的程度,可能降低急性腦炎發生機率。第十:恐在病程4至5天,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幼童3天發燒期結束後,有時候在病程4至5天,出現下肢痠痛無法走路的情形,可能發生橫紋肌溶解症。
-
2022-05-2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婦產醫:確診孕婦若有這11種癥兆應速就醫
新冠肺炎社區化、流感化,讓懷孕婦女風險增加,高雄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產科主任李如悅指確診孕婦如有高燒39度超過2天、意識變化等11種癥兆,應提高警覺盡速就醫。李如悅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規定懷孕超過36周的確診孕婦5月17日起調整為入住加強版集檢所或防疫旅館,以提供密集的評估、照顧,經評估適宜者則可居家照護。但她提醒,孕婦若出現意識變化;心跳每分鐘大於120下,呼吸困難、急促、發紺,胸痛咳血,下肢異常壓痛、腫脹,無食慾、脫水、尿少,身上有非創傷性瘀斑,或高燒39度超過48小時,務必盡快就醫。她也提醒醫院端,急診收治確診孕婦時,研判若有肺炎、血氧降低、敗血症、休克等徵象,或有產兆,胎兒生長遲緩、胎盤功能異常、早產、胎動減少、多胞胎等狀況,要特別注意及收住院。她另表示,確診孕婦在投藥部分,據婦產科醫學會建議,Paxlovid藥物要在確診症狀開始之後5天內用於預防感染或輕症上。孕婦如果有藥物過敏史、嚴重的肝腎功能異常,或未滿12歲、未滿40公斤,或有些控制不佳的HIV感染都不合適。服用Paxlovid可降低感染重症,但會有味覺失常、腹瀉、高血壓、肌肉疼痛等副作用,據文獻顯示,88%至90%Omicron感染者發生重症比率約0.2%至3.1%,死亡率更低0.045%至0.69%,孕婦特殊族群重症死亡率比一般族群高1.5至2倍,高齡、懷孕後期、肥胖、慢性病、未完成疫苗接種都是危險因子。李如悅指目前藥物相關安全性沒有人類直接資料,但動物實驗發現並無不良發展結果,除非劑量10倍以上會影響胎兒體重。因此有中度以上腎功能異常者,劑量要做調整,除此,Paxlovid會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一定要諮詢醫師。
-
2022-05-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腹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右下腹疼痛也不罕見,但若痛得太久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闌尾炎。國泰醫院一般外科李君豪醫師表示,民眾腹痛時大多習慣忍一下觀察,或擦個藥、休息一下,但若是闌尾炎,也就是俗稱的盲腸炎,這問題就拖不得,因為狀況往往會越來越嚴重,且恐有致命風險。 右下腹痛闌尾炎嚴重恐致命,醫籲:2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君豪醫師表示,右下腹疼痛的可能原因,包括了腸道、婦疾,腎臟也有可能痛到這來,除了常見的吃壞肚子以外,也有可能是闌尾炎。醫師指出,闌尾對人體而言可說是個無用的器官,但因阻塞等原因形成發炎時,卻有著致命風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右下腹疼痛。 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大致和其他腹痛沒甚麼兩樣,其他症狀則如噁心想吐、食慾不佳等,因此也常讓民眾誤以為是吃壞肚子。不過不一樣的是,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往往不像一般腹痛較為短暫,或是一陣一陣的,其大多會持續存在,且疼痛感和位置越來越明顯。因此醫師提醒,右下腹疼痛時可特別觀察,若有發現腹痛持續、越加明顯,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超過一天更是別忍,盡速就醫為佳。 他右下腹疼痛忍了一周,闌尾破裂引發感染過世。 李君豪醫師表示,雖然也有情況輕微的闌尾炎,在短暫休息後得以康復,不過通常會持續進行。日前診間就有民眾右下腹疼痛覺得事小,忍了約一周左右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闌尾已破裂、化膿、腸道中的穢物也有部分外流至腹腔,造成細菌感染。經手術切除闌尾、清理腹腔後,患者還是因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搶救後還是不幸過世。醫師再三提醒,腹痛若超過一天就盡快就醫,即便不是闌尾炎而是其他問題,往往也已經不是小事,民眾不可大意。 右下腹痛當下怎麼辦?若是闌尾炎又可以如何治療? 對於腹痛的應對方式,除了建議民眾觀察以外,許多人也會塗抹薄荷油、小護士等一般家庭藥物,也有人會使用止痛藥、止痛貼布等。對此李君豪醫師表示,這些用途主要都是用於舒緩疼痛症狀,若是闌尾炎並沒有改善或治療的效果,因為當中發炎的原因依舊存在。不過民眾還是可以嘗試,但就是得要注意疼痛時間和感受。 治療闌尾炎李君豪醫師表示可從兩方向進行,一者是藥物治療,一者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為基本處置,但還是會有復發的可能,因為闌尾還在。若腹痛經診斷確認為闌尾炎,手術治療會是較為建議的治療方式,一方面闌尾於體內沒有用途,留著也僅是將不定時炸彈留在體內,既然要治療大多會建議將其切除,一勞永逸。不過手術治療自然也考量著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意願等,因此在治療時可與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更有助妥善治療。 《延伸閱讀》 .右下腹疼痛、噁心想吐別大意!醫:闌尾炎可治癒但不可拖延。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破新高!新增333例中重症、104例死 又2童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333例中重症,死亡個案104例,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其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個案,本身有癌症病史;死亡個案中包含兩例兒童個案,為日前公布的四歲腦炎重症女童和一歲腸道閉鎖重症女童,死因分別為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目前累計16例兒童重症個案,七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33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242例中症、91例重症。其中兒童重症新增一例七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染疫後併呼吸窘迫、細菌性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不過好消息是,5月22日公布的一歲併發腦炎的重症男童,經救治後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且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情況良好。10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49例未接種疫苗、74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超過80歲以上62人,97人具慢性病史。其中一例為5月19日公布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另一名為5月22日公布的一歲多女童,個案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另外,死亡個案中出現20多歲、30多歲兩例年輕個案,均為女性,分別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死因分別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及肺炎,分別接種〇劑和一劑疫苗。目前共16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七例腦炎、五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以及一例於家中死亡;七例死亡,分別為五例腦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獨/張宇驚爆太太蕭十一郎「呼吸困難」緊急送醫!
張宇和太太蕭十一郎(蕭慧文)相愛42年,他在臉書驚爆太太昨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因藥物過敏導致呼吸困難,緊急送醫後幸好已無大礙。張宇表示,昨天太太吃了某大型醫院開的藥物,沒想到卻引發過敏,導致呼吸困難,他趕緊把太太送到慈濟醫院,「看著她呼吸越來越困難,我從山上一路超車,過程其實頗為驚險。」經急診醫護的緊急處置,才終於放下心來。張宇透露,太太原本就對某些成分的止痛藥過敏,兩人一直都很小心,「首次到『xx醫院』就診填寫病歷資料時有註明,通常在醫生開藥前我們也會特別提醒,這次因為醫生從頭到尾都沒有說過要開止痛藥,只說了開B群跟肌肉鬆弛,所以我們也就沒有再特別去提醒慧文藥物過敏的事。」沒想到,太太服藥後竟引發過敏。【延伸閱讀】>>藥物過敏6大前兆 健保卡務必註記他認為這中間一定有醫療疏失,「要不是『xx醫院』病歷登錄的不清楚,要不就是醫生的問題。當然我們自己也有責任,藥單上有清楚的寫著止痛藥,只是在吞藥之前沒有特別再去看一眼便吞下去。」他也提到,「目前我們還並不清楚對於『xx醫院』及醫師應該做些什麼反應是適當的?想要聽聽你們的一些觀點。謝謝!這畢竟是個案,我們還是感謝醫療人員的辛苦,特別是慈濟急診醫護的照顧。」張宇也透過經紀人表示,太太現在除了眼睛有點腫,目前已無大礙,「這件事也可以提醒醫院、醫生和病人本身,對於藥物過敏要格外小心、謹慎處里,但這畢竟是意外,還是感謝醫療人員的辛苦。」並說:「這件事也讓我想到,如果健保卡能註記藥物過敏,可能就更好了。」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15兒童重症已7腦炎 李秉穎曝2異常症狀應儘速就醫
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指揮中心統計,已有15名兒童重症個案,其中7人併發腦炎、4人併發肺炎、2人敗血症、1人在住家死亡,另1人為哮吼,死亡人數為5人。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引起猛爆性腦炎,幾乎難以預防,呼籲家長若孩子出現肌曜型抽搐、意識昏迷,一定要盡快送醫,且應盡快施打疫苗。李秉穎今接受《新聞放鞭炮》主持人周玉蔻訪問,他表示,過去台灣沒有新冠病毒流行經驗,難以了解兒童確診後引爆猛爆性腦炎詳細過程,只知道兒童感染病毒後,可能引起神經併發症。不過兒童引起猛爆性腦炎,有點類似1998年爆發的腸病毒71型感染,兩者臨床表現有點類似。李秉穎指出,某些兒童因為體質關係,感染腸病毒71型這類病毒,病毒會跑到腦幹,影響生命中樞,引起肺水腫、急性心臟衰竭,大多1、2天就會死亡。新冠病毒根據國外經驗,也會影響腦幹,台灣個案也有類似情況,感染後一下子非常猛爆,不見得救的回來。李秉穎說,新冠病毒與腸病毒有類似地方,可能因病毒感染呼吸道,病毒在某些人體內,經過臉部神經直接進入腦幹,導致孩童很大威脅。現在需不停向家長衛教,小朋友只要出現任何不正常症狀,包括肌曜型抽搐、意識昏迷,一定要盡快送醫處理。部分家長帶孩子到急診,但醫師評估後返家休息,後續卻又引發腦炎等,病程快速引發家長擔憂。李秉穎表示,這跟過去爆發腸病毒感染是一樣的,因為無法預測病毒何時進入腦幹,引起很大的併發症,尤其當家長帶孩子去急診時,病毒尚未影響神經,但漸漸地病毒跑到腦幹,突然猛爆發作,這疾病很難預防與治療,唯一就是疫苗。李秉穎指出,不過先前腸病毒71型施打疫苗後,還是有可能重症死亡,因為猛爆性發病,不可能把所有病人救回來,現在只能希望兒童儘速接種新冠疫苗,也提醒孩子現階段應避免暴露於病毒之中,要有接觸、隔離的觀念。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微溫、吐瀉、譫妄、跌倒 老年人染疫 注意四大非典症狀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臨床醫師發現,許多老年人染疫後的症狀表現與年輕人不一樣,常見微溫、吐瀉、譫妄、跌倒等四大非典型症狀,千萬不可輕忽。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指出,一位老人因跌倒髖關節骨折,必須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PCR發現陽性;另一位老人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時也意外發現PCR陽性;還有一位洗腎長者,突然呼吸喘發作,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時也是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愈來愈多。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19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三個案都是COVID-19年長感染者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出以下四大症狀。一、微溫:老年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一次,或是37.2℃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二、吐瀉:很多老年人經年久咳不止,因此咳嗽和喉嚨痛並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還算是典型症狀;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若老人持續發生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肺炎的一種表現症狀。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會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弱,往往會發生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李建璋說,如果家中老人發生上述四大症狀,應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立即就醫尋求PCR診斷。李建璋認為,如果老人出現新冠非典型症狀,才是典型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應盡速就醫診斷。
-
2022-05-26 新聞.元氣新聞
醫院專責病房照服員津貼 衛福部拍板每人每班5千元
因應確診住院人數增加,醫院收治中、重症病人照護複雜及部分護理人員確診,護理人力照護負荷增加。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邀請北中南東應變醫院及社區體系、疫情重災區北北桃主要醫院及護師工會等護理代表與會,目的在解決非常時期護理照護第一線工作困境問題。衛福部表示,與會護理代表提出,專責病房護病比維持1:5、津貼發放及時、居家照護關懷人力分流、社區支援,以及解決急診壅塞等減輕護理負荷訴求。經與會者共識,部長陳時中裁示,要求盡快完成津貼發放,否則予以懲處;因應非常時期,專責病房原則上護病比維持1:5,不得超過1:7,兒科困難照護個案津貼加成,並推動Skill-Mixed照護模式;同時持續落實急重症分流,協助照護人力媒合支援;與地方政府協力,將醫院執行輕症居家照護業務之比例降低,轉由基層院所分擔;長期應要修正護理人員法,以法律支持護理專業及人力發展。另外,如護理人員受到不公平對待,可透過「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向衛福部反映,進行查處。衛福部表示,為因應照護負荷,使專責病房照護確診人員津貼更合理,津貼將依照顧人數等比例相對增加。同時為了分流專責病房護理人員工作負荷,衛福部即將啟動專責病房Skill-Mixed照護模式,由醫院安排完成訓練的照護輔佐人員納入病房團隊,以照護工作分級,提供協助餵食、翻身、更衣等照顧工作,並發給每人每班5千元津貼,將於近日函文予設有專責病房醫院辦理。衛福部持續透過「護理職場爭議通報平台」,提供護理人員匿名申訴管道,確保護理人員的工作權益能受到保障。截至今年5月23日已接獲1766件通報,其中涉勞基法計有987件,占比56%,裁罰率達16%,結案率達95%。分析疫情期間爭議通報案件,主要是防疫物資、津貼或獎金發放、工作環境及負荷等。
-
2022-05-26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整理包/「快篩陽性=確診」上路! 哪裡可以請醫師評估?全台各縣市醫療院所名單一次看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已進入大規模流行階段,為保全公衛防疫及PCR採檢量能,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宣布「快篩陽性=確診」政策今天起上路,民眾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快篩陽性=確診」診斷確診、開藥流程圖一次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於下午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說明開藥流程,快篩陽性後仍需經過醫師診斷,若需要用藥也要由醫師開立藥物。快篩後診斷確診病開立藥物流程:快篩陽性的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恐慌,就到大醫院急診採檢。急診僅需要把量能提供給急重症患者,如果是為了知道是否真的確診,可利用以下幾種管道:‧實地診療就醫(診所、醫院防疫門診)‧視訊診療就醫‧社區篩檢站【延伸閱讀:快篩陽性如何「自己/委託親友協助」視訊看診? 5步驟教你完成,真人影音示範跟著做就上手!】全台各縣市快篩陽性診療名單一覽表快篩陽性的民眾,可以選擇到大醫院的防疫急門診、就近有合約診所、衛生所,請醫師協助判讀,為避免有些醫療院所只提供線上看診,務必在前往診所前先致電確認,才不會出門了卻無法看診白跑一趟。‧基隆市:快篩陽性視訊/現場評估門診服務院所‧台北市:可研判確診服務之居家照護診所名單‧新北市:提供快篩陽性結果服務一覽表‧桃園市:通訊診療醫療機構(診所)名冊‧新竹市: 提供通訊診療、PCR採檢、快篩陽確診通報、清冠一號醫療院所名單‧新竹縣:快篩陽性評估醫療院所‧苗栗縣:快篩陽性通報確診通訊診療院所‧台中市:快篩陽性確診評估院所、開立開病毒藥物院所及居家照護院所名單‧彰化縣:快篩陽性確診暨抗病毒藥物治療院所‧南投縣:可提供通訊診療醫療院所所名單‧雲林縣:視訊診療醫師評估快篩陽性結果診所‧嘉義市:COVID–19篩檢與快篩診療醫療院所‧嘉義縣:提供快篩陽性結果視訊現場評估門診服務院所‧台南市:各區衛生所長者快篩評估時間表、通訊診療之醫療機構名單‧高雄市:居家快篩陽性判斷醫療機構清單‧屏東縣:判定COVID-19快篩陽性即確診診所名單‧宜蘭縣:各醫院 covid-19防疫診‧花蓮縣:新冠疫苗及居家照護遠距視訊診療合約醫療院所‧台東縣:COVID-19居家照護院所醫療機構名冊‧澎湖縣:視訊診療醫療機構名單‧金門縣:視訊診療指定醫療機構名單【延伸閱讀:Omicron生命力完勝原始株,可附著「不銹鋼」表面長達10天!專家教你怎麼防疫】快篩陽性確診、接觸者隔離證明 4步驟完成申請先前許多民眾染疫後為了申請確診、接觸者證明來申請保險,幾乎把醫療院所塞爆、電子系統也大塞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緊急改用新系統並將相關文件電子化,才化解危機。指揮中心今天開放快篩陽性確診、遭隔離接觸者申請數位證明,民眾可至數位證明平台或用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只要4步驟就能完成申請。第1步「確認身分」:民眾可到數位證明平台或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的「健康存摺」認證身分。第2步「選擇項目」:選擇要申請檢驗結果數位證明,還是接觸者隔離證明。第3步「點選申請」第4步下載或列印來「取得證明」指揮中心資訊組副組長龐一鳴補充,快篩陽性診斷確診的證明是一張黃色的卡片,會紀錄快篩陽性結果、醫師資料、身分證資料等;接觸者隔離證明則是白色的卡,至今沒領到紙本、電子單的民眾可以下載使用。快篩陽性經診斷確診 「6種情況」仍需做PCR採檢因應今天上路全民快篩陽經診斷確診新制,中央調整PCR採檢6大條件:1.醫事人員執行抗原快篩時,對於結果有疑慮。2.民眾自用快篩的結果與醫師無法達成共識。3.快篩陽的確診者於隔離治療期間有住院需求。4.快篩陰但醫師懷疑有感染症狀,尤其是重症風險因子對象。5.快篩陽的第一線醫療工作人員,必要時可於24小時內以PCR複驗。6.快篩陽亦可至社區篩檢站進行PCR採檢。陳時中表示,因為擔心住院患者進入醫院後,反而被其他感染者傳染,所以維持民眾住院前應該執行PCR採檢規定,以免因為家用快篩偽陽性,造成醫院群聚事件,「這就不符合科學照顧精神」,並重申快篩陽性後必須經過醫師診斷確診,不是直接「視同」確診。
-
2022-05-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染疫後無症狀、輕症,還需擔心後遺症嗎?中醫觀點:5成患者會出現這種病
自2019年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已進入第四年,從一開始的武漢病毒株到最新變異病毒株Omicron成為全球主流,病毒株不斷變身,傳染力更強,但在疫苗施打與自然免疫力普遍增強、治療藥物與照護方式進步下,重症與死亡率已明顯降低;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增多。不過,隨之而來的疑問是:染疫後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嗎?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有必要接受治療或追蹤觀察嗎?染疫後,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挑戰根據世界醫學權威雜誌《刺胳針》(LANCET)曾於2021年8月28日報導指出,long COVID是現代醫學的頭號挑戰。而於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所公佈的臨床定義,long COVID通常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且通常會在染疫後三個月內出現、持續至少兩個月,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解釋。這些症狀中,又以極度疲倦、胸悶、記憶力衰退等症狀最為常見,但個人的症狀與嚴重程度會和個人疾病史有關。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長陳麒方副教授就提醒,若染疫後三個月出現有稍微喘的現象,可以找中西醫治療,但也無須過度緊張、不用急著擠到急診求診,中醫或西醫(胸腔內科、心臟科、或家醫科等)都會依照病情的輕重程度,給予最適宜的治療。中醫觀點:染疫後對健康的影響程度不一中醫將流行性傳染疾病稱為「外感時疫」,陳麒方說,隨著新冠疫情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流行與轉變,會有不同的病理特性。「若依據毒性強弱與人體正氣(免疫)反應,一旦染疫無論是從輕症到中、重症,會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表現。」通常,輕症會出現疲憊、低熱(稍微發燒);中症會有咽喉乾痛、鼻塞、流鼻涕、喘促其他下呼吸道症狀;重症則是呼吸衰竭甚至到嚴重感染的敗血症症狀。他進一步解釋,Omicron病毒株因為多數狀況發生在上呼吸道,所以醫學上稱為輕症,但這波輕症會很不舒服,有時會伴有腸胃道症狀。等到轉變成下呼吸道感染時就變成肺炎,「中症若出現喘的症狀,會需要戴氧氣罩,現行治療為施打瑞德西韋;若演變到呼吸衰竭需要插管的重症,即需由醫院專責照顧。」至於染疫後無症狀者,從目前國際上的研究顯示,染疫卻無症狀者(意指身上存有病毒者)中,約有一半的人會出現long COVID,也就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後遺症,如有明顯的肺活量變差、易喘、肺部組織輕微纖維化、心臟瓣膜損傷等等,因此,所有除了任何可能的症狀治療外,也需要密切追蹤觀察,以預防後遺症的產生。陳麒方表示,從今本《內經》生理模型上來看,女性約莫21至42歲、男性約莫24至48歲,這群人因為正氣(免疫力較好)旺,若沒有慢性病,即使是染疫若無症狀,事實上是可以不用特別治療的,「但是除了這族群之外的染疫者,若染疫當下屬於無症狀感染者,再過約兩、三個月左右,出現有疲憊、喘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了。」 清冠一號如何用才正確?目前國內對於新冠染疫後的治療,除了政府採購的兩種口服藥物(輝瑞的 Paxlovid 、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與針劑藥物(瑞德西韋)外,還有國內自行研發的清冠一號,是目前討論度最高的四種藥物。大家或許都知道前三種藥物是屬於處方藥,必須經過醫師診斷後才可使用,唯獨對中藥清冠一號的服用方式存有疑慮,甚至坊間還有不少民眾以團購清冠當作預防保養使用的族群。對此,陳麒方慎重澄清:「清冠一號並非預防保健使用。」他指出,中醫診療是「生了病的人」、西醫是處理「人所生的病」,兩者鎖定的目標不同,臨床模式也不大一樣。「在國內目前衛生福利部所公告的輕症確診,於中醫診斷發病當下是屬於熱性病體質的人,是可以使用當作參考藥品(衛部中字第1111860617號函說明清冠一號非預防藥)。」在臨床門診治療上,無論是大人、小孩,處方劑量、品項也會有所不同,實在不能輕率自行服用。其實中醫治療新冠肺炎是從《傷寒論》、《千金方》、《溫疫論》所記載的古方來化解疫毒,針對疾病證候(Syndromes)來對症下藥,可使用的藥方很多,還包括柴胡解毒湯、敗毒散、銀翹散、麻杏石甘湯、麥門冬湯、白虎湯或青龍湯系列等都有可能。對於清冠一號的使用時機,陳麒方說,一般必須等到醫師看診確認後再使用最好,不過臨床上有遇過特殊情況,像是有個病友在快篩陽性、在等待預約PCR檢測前,就先由中醫師介入視訊看診,「在中醫師及時給予適合當下證候的處方後,隔天PCR檢測結果顯示為陰性。」他解釋,中醫可以在發病前針對體質給予保健用藥,尤其在症狀還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是有機會在第一時間給予治療並紓緩不適症狀的。染疫後的保健之道在進入後疫情時代,全球染病人數超過五億,在未知染疫後可能對健康的影響到底有多大之際,仍應該小心保護自己不受感染;倘若不幸染疫,也要尋找合格的醫療院所開立適合的處方。陳麒方建議,從中醫觀點看養生,要謹守少食、多喝水、多運動、少憂慮、睡好、適度放鬆等。「病毒不可怕,過度的恐懼反而糟糕。」他提醒,網路流傳常喝清冠或某些飲品可以提升抵抗力,但從學理來說最好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若偏性太過(太寒或太熱),喝了容易腹瀉反而讓氣更虛弱、自身免疫變差,病毒更容易找上門。若民眾擔心疫情嚴重不想出門,也可以透過視訊遠距醫療的方式,請醫師幫忙判斷適合用什麼藥物,簡單又方便。此外,平日則要注重清潔,選擇合適的醫療模式,切勿亂服保健品,反而阻礙身體氣血運行,勞財又傷身,就不是你我所樂見的了!延伸閱讀: 。買不到清冠一號沒關係!亞東醫院中醫師教你對5症狀來下藥,有效縮短病程 。兒童染疫恐留後遺症! 美兒科協會列「長新冠11症狀」:注意力不集中、疲倦都在內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今新增191例中重症76例死亡個案 又有6歲童腦炎重症
國內今天新增191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其中122例為中症、69例重症;另有76例死亡個案。重症個案又新增一例兒童腦炎個案,為昨天雲林傳出的六歲男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累計15例,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七例為腦炎;五例死亡,其中四例為腦炎。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30至90多歲,31例未接種疫苗,年齡超過80歲有50人。死亡個案中,30多歲有兩位,一位為30多歲女性,曾接種一劑疫苗、具慢性心血管疾病史,染疫後因敗血性休克、肺炎過世,另一例30多歲男性,為染疫後呼吸衰竭、癌症惡化過世。至於重症中又出現一例6歲男童腦炎,為昨天雲林縣說明21日收治的確診個案。羅一鈞表示,個案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病史,5月21日其他家人確診。個案21日晚上發燒至39度,出現寒顫、食慾不振症狀,4小時後進入深夜出現嘔吐、抽搐症狀而緊急送醫,急診量體溫42.7度,血壓偏低,緊急快篩是確診陽性,轉送到另外一家醫院發現肺炎跟腦水腫,併發腦炎、肺炎,現在加護病房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羅一鈞表示,腦炎個案有五至十歲個案,兒童疫苗五歲以上即可接種,希望家長可以考慮替兒童接種疫苗增加保護力。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小孩發燒衝急診? 醫師呼籲:四步驟先觀察
台灣近來傳出幾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引發腦炎死亡案例,讓許多父母親相當緊張。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表示,若家中小孩發高燒,建議父母親可以先觀察。第一,先觀察小孩的精神活力,如果三個月以上小孩發燒沒有超過41度,但是活動力不錯,父母親不用太擔心。第二,可以吃退燒藥搭配溫水擦澡降溫,如果小孩漸漸降溫,恢復精神活力,先居家照護,不需要直接到院就診,可找就近醫療診所採視訊看診。第三,幫小孩快篩,可以透過視訊請醫師診斷是否為陽性,不須到急診做PCR。第四,透過視訊看診,讓醫師評估小孩精神狀態,和父母親討論用藥,醫師就會開症狀治療的藥物,並且討論何時該就醫。陳思融表示,依醫院目前的醫療能量,發燒只能急診戶外看診風吹日曬雨淋,不但可能會跟確診者持續接觸,加上急診人潮流量多,候診時間相對長,第一時間衝到急診,對小孩並非最好的醫療治療選擇。陳思融說,台灣今年到5月中旬大約累計10萬個確診兒童個案,約30個中重度主因哮喉、細支氣管炎或肺炎導致呼吸窘迫,約5個以內腦炎併發症死亡,致死率其實很低,案例數少,因此,家長不要太擔心。99.9%的確診小朋友是可以在燒退兩、三天後逐漸痊癒,如同流感、腸病毒或玫瑰疹這些病毒感染一樣。陳思融也提醒,三個月以下的如果發嬰兒燒超過38度,都建議就醫評估。任何年齡發燒高過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發作、步態異常、對答跟平常不太一樣等症狀,顯示腦部功能有狀況,可能是腦炎前兆,一定要盡速就醫。另外,食慾少一半以上持續一天則可能有脫水風險,高燒39度超過三天則可能合併肺炎等細菌感染,退燒時呼吸仍急促費力也建議就醫。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潛在新冠肺炎死亡黑數 專家曝老年人4大症狀不可輕忽
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居高不下,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疫情走向與病毒共存,疾病樣態正在改變,以往醫院多收治新冠重症患者,但現在已轉為原有重症患者被驗出確診,且症狀多為無症狀或輕症,顯示染疫病人已普遍化。臨床醫師觀察,許多患者可能因骨折、中風或洗腎時被確診,提醒應多關注老年人染疫後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微溫、吐瀉、譫妄、跌倒四大症狀。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台大醫院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於臉書發文,指出潛在的COVID死亡黑數。他說,一位老人因為跌倒髖關節骨折,需要緊急開刀處理,開刀前檢驗的PCR結果意外發現COVID陽性,另一位老人意識昏迷懷疑中風,安排住院的時候,也意外發現COVID陽性,還有一位老人,長年洗腎,突然發作呼吸喘,胸部X光片顯示肺水腫,安排洗腎的時候,也發現PCR陽性,這樣的案例在急診室越來越頻繁,這些都是意外和巧合嗎?主診斷是髖關節骨折、中風、水份過多? 還是COVID ?李建璋說,如果這些患者不幸過世,死亡的主因,會被歸類成COVID嗎?大家在談論確診的統計黑數,死亡人數也存在著類似困難判斷的情況,現在死亡人數的判定主診斷是COVID才歸為COVID,但是其他診斷是COVID的死亡案例死因就由判定解決,除了呼吸衰竭為主的案例,上述案例有可能被排除在COVID死亡人數之外,但是他們的過世都和COVID無關嗎?李建璋表示,脆弱老年人得到COVID的時候,往往不是以發燒、喉嚨痛、咳嗽為主要症狀表現,上面的3個案例都是COVID 在老人的主要表現,這些非典型表現歸納起來有四大症狀。第一、微溫:老人的發燒並不是青壯年的38.3度C,美國感染科學會認定,老人口溫37.8度C一次,或是37.2度C二次,就是發燒,是一個強力的感染證據。第二、吐瀉:很多老人經年久咳不止,用咳嗽和喉嚨痛很不容易辨識新產生的新冠,很多的時候是以呼吸喘甚至直接呼吸衰竭表現,這些表現還算典型,相對的非典型的腸胃道症狀具有特異性,在流行期間,老人持續的嘔吐或是腹瀉,也是新冠的一種表現。第三、譫妄:超高齡長者、巴金森或是失智症患者、或者是曾經中風的病患,感染新冠時可能產生急性腦功能障礙,以譫妄的形式表現,譫妄是一種突發性認知障礙,以胡言亂語或是妄想症狀表現。第四、跌倒:對於孱弱的老人,長期肌少肌弱,全身性的感染造成的倦怠衰落往往用跌倒,甚至是外傷性腦出血表現。他說,如果家中的老人有新發生的上述四大症狀,先使用快篩檢驗,陽性就可以盡早投藥,如果快篩陰性,症狀依然沒有好轉,切記莫延,應就醫尋求PCR診斷,因為快篩診斷通常是在病毒量高的時候才會呈現陽性,初期會有30%到40的偽陰性。他說,在老人,非典才是典型,統計死亡人數的時候要把上述的因素考慮進去,才能夠完整的反應COVID的死亡人數。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合併腦炎多 急增病床
昨增二五一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一九八例、重症五十三例,另有四十二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十歲、合併腦炎男童;染疫兒童合併腦炎個案增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直都很重視兒童重症,「但沒想到案例相對較多」,將嚴密觀察,並提供更多兒童就醫通道及加護病房。指揮中心迄今接到五例兒童死亡個案,其中四人合併腦炎,為此,指揮中心緊急擴增兒童家戶病床數量,從廿一床增至一百床,仍遭批「看到狀況,才擴增病床太慢了。」對此,陳時中表示,重視確診兒童的治療狀況,除舉辦相關研討會,也請專家討論如何預防兒童腦炎,不論是專責病房或是加護病房,使用量都不到一半,目前持續擴充中,「不能說準備得太晚」。昨四十二人死亡,介於十歲至九十多歲,廿二人八十歲以上,卅九人有慢性病史,十六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十歲腦炎男童。本波疫情已有六二五例死亡,五例為兒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男童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疾病,五月十三日因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家長陪同至住家附近診所就醫;隔天出現意識變化、抽搐,快篩檢驗為陽性,送至急診時發燒至四十點一度,有輕微肺炎、腦水腫、心律不整、氧氣濃度下降等症狀,雖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調節、降腦壓藥物,仍因腦炎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不幸在十八日不治。雲林縣昨也傳出一名六歲男童因家人感染確診,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視訊評估恐有猛爆性腦炎風險,緊急轉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隔離加護病房,前晚腎衰竭緊急插管,目前狀況逐漸穩定。兒科醫師建議,小朋友確診後,應接受抽血,觀察血液數值,藉此評估合併腦炎風險的高低。羅一鈞表示,上周專家會議訂出臨床處置指引,包括抽血項目、須注意哪些檢查,最近就會行文至醫界,供臨床醫師診治幼童的重要參考。
-
2022-05-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者康復留下新冠後遺症 疲倦健忘、房事不順超困擾
去年5月國內流行Alpha變異株,較多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甚至插管,康復後仍持續喘、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還有「房事不順」。近期國內流行Omicron,以輕症居多,但出現「長新冠後遺症」(long COVID)狀況仍不少,包括慢性疲勞、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健保署去年調查,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確診新冠肺炎後60天的亞急性期期間,仍有30至60%的人症狀持續出現,其中以疲倦(53.1%)、喘(22.9至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嗅覺味覺異常(13.1%)等為主要後遺症。染Alpha肺纖維化 康復後仍喘胸悶60多歲女性去年5月確診,屬重症患者,當時插管使用呼吸器,後續產生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返家休養不到2天,因嚴重呼吸喘,再度送急診,血氧濃度掉到80%,屬於嚴重肺纖維化,後續透過肺復原、高流量鼻導管復健,慢慢從臥床進步到脫離氧氣,目前恢復正常生活,但仍時常胸悶,走一點路就會喘。40多歲的男性工程師,長期派駐越南工作,先前在越南確診新冠肺炎中症,於當地住院就醫,並使用氧氣,出院後出現擔憂、緊張、焦慮、脾氣暴躁、注意力難集中,甚至和太太的「房事」也辦不成,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目前返台於新冠門診追蹤治療。69歲復康巴士司機,去年確診重症、插管甚至氣切,住院近3個月,一度肢體無力必須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經過2輪、共20次的自費高壓氧治療,從原先癱在床上,現在能自己騎摩托車回診,治療上看見很好的效果。Delta、Omicron輕症留後遺症 健忘體力差36歲女性工程師,近期確診雖為輕症,但後續出現注意力無法集中、記憶力明顯退步,同事上一秒講的事,她下一秒就忘了,經過高壓氧治療,改善注意力及記憶力。39歲的現役男性軍人,每年度須通過體能測驗,包括3000公尺、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等,卻因確診新冠肺炎中症,即便康復,但體力大不如前,無法通過體能測驗,只能用游泳、競走替代項目測驗,造成工作、生活上極大困擾。30多歲護理師和先生先後確診,先生屬於中重症個案,有接受高壓氧治療,但護理師本身自覺輕症、狀況良好,沒想到經過整合門診心肺功能檢查,發現她走路時血氧時常低於90%,屬於低血氧症,代表肺部已損傷,如果沒有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低血氧危機。三軍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佳鑫表示,三總整合門診自開辦以來已收382位個案,初步分析,康復者約有2成有呼吸道症狀。目前門診正在追蹤129位新冠康復者,協助治療及復健,但「長新冠」目前無專門治療方法,接受高壓氧治療是現階段是一種選擇,但必須自費。劉佳鑫表示,除了康復者自述症狀,整合門診會安排全面評估,像胸腔內科會做6分鐘走路測試、肺功能檢查、呼吸困難指標評估;家醫科做骨密度檢查、微量元素檢查;復健科提供心肺運動功能測試;身心科醫師會檢測是否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狀況評估;營養師也會投入營養評估等。劉佳鑫提醒,近期Omicron確診個案多屬無症狀或輕症患者,沒有明顯肺炎或重症,但確診者康復後常出現疲倦、注意力無法集中、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等,最令人擔心的,民眾誤以為是「原有症狀」而不以為意。若確診後1個月症狀持續,就要小心是長新冠後遺症,建議可到新冠整合門診追蹤治療。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新冠整合門診 全台剩基隆、澎湖、連江3縣市尚未成立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2年多,本土確診數超過130萬人,健保署去年與衛福部共同推動「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已編列約4億預算,提供確診解除隔離後6個月內之康復者,跨科別「整合門診」及「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照護期限為6個月。近期國內疫情衝擊,醫院收案也遇停滯期,目前僅收案93例,全台也剩基隆市、澎湖縣及連江縣3縣市尚未有新冠整合門診,近日健保署已發函3縣市,希望順利媒合成立門診。根據統計,全台現有104家醫院參與健保署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診整合醫療計畫,包括臺北區26間、北區18間、中區26間、南區14間、高屏區13間、東區7間。衛福部估算去年5月至9月期間,確診個案約1.2萬人,解除隔離後健保就醫費用合計約1.06億,平均每人8391點。常見確診後門診就醫科別以家醫科最多,其次為胸腔內科、急診醫學科;住院前3大就醫科別為胸腔內科、感染科、內科,顯示胸腔內科和感染科為染疫後主要需求科別。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科長呂姿曄表示,為提供確診者後續醫療照顧,衛福部提供醫院額外獎勵費,鼓勵設置新冠整合門診,包括提供醫院個別諮詢心理費、初評評估費、轉介評估費、營養評估獎勵費等,若個案有就醫需求,一樣可透過健保申報醫療費用。該計畫經費來源為新冠肺炎特別預算,是以去年確診人數,估算1人接受完整6個月醫療照顧所需經費。呂姿曄指出,去年底公告整合門診計畫,今年初疫情平緩,仍希望鼓勵醫院積極參與,因此而延長計畫到今年3月,不料後續碰上這波疫情,醫院疲於處理前端醫療,目前整合門診收案僅93人,屬於收案停滯期,但醫院若有收案需求,仍可持續進行。呂姿曄表示,健保署鼓勵各縣市起碼要有一間醫院提供新冠整合門診服務,讓新冠患者就醫更方便,近期也積極媒合基隆市、澎湖縣及連江縣3縣市踴躍加入,「尤其是基隆」,不過整合門診需以專任胸腔內科醫師為主,澎湖縣及連江縣等縣市不一定符合,因此後續需看媒合狀況。
-
2022-05-2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清冠缺貨!染疫兒童發燒如何自救?中醫師教你這樣做
疫情嚴峻,現在家長最怕就是小孩發燒了,怎麼辦?還要再餵1次退燒藥嗎?若孩子在這段時間快篩陽性出現反覆性發高燒,常因擔心「燒壞了腦子」,直覺地餵食退燒藥,發燒總是讓家屬非常的緊張,特別是在這段最煎熬的時刻。清冠一號缺貨手邊又沒有藥品 家長該如何居家照護?中醫師周宗翰表示,新冠肺炎的侵犯多屬於外感風熱,清冠一號對於小兒退燒有很明顯的幫助,但是如果清冠一號缺貨,或是手邊沒有藥品的話,家長該如何居家照護呢?周宗翰說明,通常只要不併發腦炎,感染病毒引起的發燒讓腦部受損的機會非常低。反而濫用退燒藥容易破壞孩子的自體免疫力,發燒其實是身體的自我保護機制,中醫觀點認為發燒是一種保護機制,也是一種免疫反應,每用一次退燒藥退燒,無疑是一場對自體免疫的挑戰,但為了要排除病毒攻擊造成腦炎的這個可能性,因此除了超過40度以上的發燒要立即退燒,建議可以先試試下列辦法退燒:蔥豉湯退燒效果 不見得比清冠一號遜色周宗翰提醒家長別慌張,讓小朋友發汗是最好的退燒辦法,建議可取4至5根蔥白加上30至40粒淡豆豉加入1000c.c.熱水煮湯,或甚至可加料煮成蛋花湯和香蔥粥,都能藉由食療促進皮膚血液循環,打開毛細孔驅散病毒,幫助高燒消退,不讓身體淪為戰場而反覆引起發燒。蔥白具有解表的作用,就是蔥頭白色的部分,性溫,味辛,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濕熱毒的作用。至於淡豆豉是一味藥材,需要在藥材舖買。淡豆豉性寒,味苦,有解表除煩,宣熱解毒的功效,蔥豉湯退燒的效果不見得比清冠一號遜色。曬乾的紫蘇葉泡澡 發汗退燒1天1次為限此外使用曬乾的紫蘇葉泡澡,對於退燒也有一定的幫助。紫蘇葉具有芳香化濁、辛溫解表、散表寒的作用,發汗效果強,本來就是感冒的常見用藥,也常用於治療皮膚疾病,做成藥浴形式,可加強體內和皮表的氣血循環,可打開毛細孔,透過毛孔開合,隨汗水還出毒素,幫助退燒。值得注意的是,發汗退燒法也有需注意的事項,周宗翰指出,紫蘇葉泡澡1天1次為限,以免出汗太多造成虛脫、電解質失衡等「亡陽」現象,反而加速健康的耗損。此外,出汗後不可吹風,以免風邪趁毛孔打開時2度侵入,出汗後要補充點運動飲料,避免電解質流失。孩子發燒不舒服可以先趴著 按壓這些穴位緩解周宗翰補充提到,如果孩子發燒不舒服,建議父母可以讓小孩趴著,從脖子後方的風池穴沿著脊椎兩側的膀胱經穴道一路按下來。如果是大人發燒,還可以透過刮痧來散熱。居家照護小兒發燒的處理上除了量體溫外,還得細心觀察小朋友的反應與活動力。如果孩子發燒了仍然活繃亂跳,就不用太擔心;處置方式則以孩子「覺得舒服」為主。比較嚴重的高燒要想辦法洩熱 減少衣物、通風然而比較嚴重的高燒,小朋友通常覺得很熱、冒汗、喉嚨痛、出現黃痰,這時要想辦法洩熱,可以減少衣物、保持室內通風,室溫以攝氏26度左右最好,多喝溫水增加排尿與排汗,藉著排出水分帶走體內熱度,這時清冠一號治療效果會很好,使用西醫的退燒藥也有幫助。通常發燒很少超過41度,但家長擔心何種發燒需要後送至醫院呢?周宗翰強調,如果伴隨嚴重寒顫、精神不濟、意識不清、昏睡,胸痛,喘鳴、劇烈頭痛等就要先後送急診處理。以免病情惡化成中重症。★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染疫幼童5死4人與腦炎相關 一表看個案危險症狀
兒童染疫重症頻傳,現累計14例,已有5人死亡,而5死病例中有4名幼童都併發腦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國內兒童腦炎案例多於鄰近國家,且有增加趨勢「這是警訊」;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港台兒童腦炎增加,日韓則無,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有關,有專家建議成立研究平台討論。指揮中心公布8個腦炎前驅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步態不穩」,提醒家長及臨床醫師留意,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建議,只要出現2個相關症狀就應該就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也表示,新冠肺炎併發嚴重急性腦炎的病例「病程超快」,幾乎前驅症狀出現即轉變成重症,導致醫療處置的治療效果十分有限。據《聯合新聞網》整理目前幼童死亡個案可發現,幾乎皆為未滿5歲幼童,從確診發病到不治時間最多僅6天,十分兇險。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死亡+42 10歲童列死亡統計 累計5童死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251例,包括中症198例、重症53例;確診個案中有42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前幾天公布的10歲男童。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死亡個案累計至五例,42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0多歲至90多歲,22人為80歲以上,39人有慢性病史,16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5月22日公布的10歲重症男童。該名男童無慢性病史,出現腦炎併多重器官異常。個案5月13日開始出現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當天至診所就醫時評估良好而返家療養,隔天出現意識變化,使用快篩楊姓,合併肌肉抽蓄緊急送急診,體溫高達40.1,發現肺部影像有輕微肺炎、頭部電腦斷層發現嚴重腦水腫也有心律不整、血氧下降等,緊急插管送加護病房發現多器官指數異常,曾使用瑞德西韋和神經系統用藥救治,5月18日不治。羅一鈞表示,累計兒童重症14,經過審查研判與新冠肺炎有關死亡共5例,其中4例腦炎,1例為在家死亡後經法醫研判為新冠肺炎。另有一名個案為20多歲男,無接種疫苗,本身有神經系統疾病,染疫後呼吸衰竭,不幸過世。53例重症個案中,17例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為20多歲,有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曾接種過一劑疫苗。出現肺炎、泌尿道感染併敗血症。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邁向共存 醫師曝應思考如何有秩序輪流確診積群體免疫
全台持續受疫情壟罩,確診後該如何做及居家照護,許多民眾仍霧煞煞,國軍桃園總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提醒,確診後就於家裡關7天,不必快篩即可出關,雖仍有傳染風險,卻是邁向共存的必經過程,應該思考如何讓全台民眾有秩序地輪流確診,去累積及體免疫。現在確診後居家照顧為在家隔離7天後,就可出關恢復正常生活,楊大緯表示,不管有沒有PCR,快篩後就該將自己當病人,楊大緯表示,9成以上皆為輕症或無症狀,解隔後無需採檢雖有一定程度的人具傳染力,不過政策設計要讓大家慢慢接受走向共存開放,民眾仍需一段時間接受。楊大緯說,急診室有一半為確診有住院需求但沒有專責病房病人的留觀區,醫護人員在過程中可能受感染,便由其他人遞補,雖然1周後仍可能有傳染風險,不過允許最低程度狀況發生,並維持正常醫療工作。「台灣不是世界上最先進國家,比我們先進邁向共存走上開放都付出不同程度代價」,楊大緯想跟大家分享,到底何謂共存走向開放,他認為應思考讓全台灣民眾能夠有秩序的輪流確診,去累積群體免疫,這概念不是大家一時之間能接受的,不過客觀事實就是這樣。楊大緯最後說,過去這段時間遇到因新冠失去生命的朋友,邁向共存台灣也不可能無痛過關,因此該打疫苗就去打,懷疑感染做快篩,高風險的族群用上口服抗病毒藥,一起度過難關。
-
2022-05-24 名人.陳亮恭
陳亮恭/失能失智者染疫 照護難度高
肆虐全球兩年多的新冠疫情,台灣已進入新的共存減災階段,雖說這是各國共同經歷的過程,大量增加的確診個案與衍生醫療需求成為關注焦點。在大量社區感染個案之外,全國有817家住宿機構爆發群聚感染,5770位住民以及2949位工作人員確診,指揮中心昨天也公布,這兩天死亡病例中有15%來自長照機構。醫療量能緊繃 長照自助自救許多關心長照的學者總說「長照是百分之九十的生活照顧,醫療的占比不超過一成,」力主長照不應由只占一成業務的醫療影響,部分醫界人士擔心長照影響健保經費,也附和長照與醫療的脫鉤。居住空間高度密集的長照機構,欠缺醫療與防疫專業人員,過去仰賴醫療院所提供協助,在社區疫情爆發、醫療量能緊繃時,醫院已自顧不暇,長照機構須自助自救。現階段,長照機構住民的感染甚至難以全面掌握,指揮中心也指出目前無法全然掌握機構住民中重症與死亡個案數,未通報的黑數恐也不少,預期持續的疫情與高死亡率,對於長照機構恐是極大挑戰。住民染疫不典型 美制定標準沒有疫情的平日,機構住民出現發燒狀況便可能轉送急診,因為長照機構多不具有相關醫療診治能力,而社區與長照體系同時發燒的疫情,要求長照機構就地照顧,真的有足夠的人力與專業嗎?更遑論,失能與失智的機構住民最著名的特質就是不典型的臨床表徵,美國針對長照機構住民制定專屬的發燒、肺炎、泌尿道感染等狀況的診斷標準和治療建議,而台灣在此領域並無著墨。照顧老人是門專業,長照體系內的衰弱、失能、失智個案尤為特殊,教科書所寫的疾病診治標準常不適用,而政府對這群個案的醫療需求從未曾建立優質服務體系與專業訓練。傳統長照體系慣於將罹病的個案送至醫療院所,一旦醫院接手便盡到照顧的責任,這是體系上未能融合醫療與長照的缺口。此外,我國醫事人員訓練向來以器官專業和急性醫療為主,長照是醫療照護中很關鍵的特殊族群,不能以慣用的標準診療,國家醫療與長照體系長期忽略高齡醫療的專業,也影響照顧的品質。長照機構 醫事專業人力最缺研究資料顯示,長照住民罹患新冠肺炎風險高、重症比例高、症狀不明顯、死亡率高、疫苗保護效果差、藥物治療效果差,需要照顧人員具有正確防疫策略與高度警覺,但長照就是醫事專業人力最缺乏的場域。造成長照住民的失能與失智原因,背後都有很多疾病的影響,當個別疾病加上失能與失智,治療難度數以倍計,但在長照體系僅界定為不到一成的業務。優質的高齡照護需要愛心與細心,但更需要的是專業,如果未能執行正確的作為,那些出現在媒體的承平歡樂相片都只是假象。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幼童染疫併發腦炎「病程超快」 醫師坦言難救提一點建議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染疫者除成年人也包含10歲以下幼童,指揮中心23日指出,台灣重症病童出現腦炎症狀有增加趨勢,認為是警訊,中山醫大附設醫院兒童急診科主任謝宗學也指出,由於未滿5歲的幼童體內幾乎沒有抗體,加上新冠肺炎併發腦炎病程超快,醫療處置效果十分有限,「無法輕鬆說出家長不用擔心等類似的話語」。指揮中心23日指出,目前累計14名兒童重症中,臨床症狀腦炎多於肺炎,6名重症死亡的兒童有也5名發生腦炎,認為「這是警訊」,醫師謝宗學也在臉書發文,呼籲家長接種疫苗、減少社交降低染疫風險,以保護孩子。謝宗學比較Omicron變異株與1998年腸病毒71型首次在台爆發大流行的情況,指出兩者都針對未滿5歲的幼童併發腦炎,且因是首次流行,幼童體內幾乎沒有抗體,若單就重症率、死亡率、重症死亡率而言,腸病毒71型都比Omicron變異株高,但Omicron變異株流行不到半年,兒童染疫人數就已接近30萬人,傳染力大幅超越腸病毒71型。他再指出Omicron變異株最致命的一點「病程進展迅速」,腸病毒71型腦幹腦炎發生的時間約在病程第2天至第6天,出現重症前驅症狀到真正重症還有8-12小時到24小時以上的空窗期,能讓醫療介入搶救,然而目前新冠肺炎併發嚴重急性腦炎的病例「病程超快」,幾乎在「發病當天或隔天就猛爆性出現」,似乎前驅症狀出現後就變成真正重症,造成腦部破壞、水腫,最後回天乏術。謝宗學表示「依現有病例資料分析,新冠肺炎併發嚴重腦炎時,目前所有醫療處置的治療效果十分有限」,因此他也無法說「嚴重急性腦炎發生率極低、家長不用擔心」之類的話,只能建議家長們減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動、能打疫苗盡量去打,大人小孩都做好衛生防護,即使染疫無法避免,也能拖延染疫時間,拖到孩子能接種疫苗、年齡增長免疫力完善,以降低嚴重急性腦炎發生的機率,「對於未滿五歲的幼童,只有盡量不要染疫才是避免嚴重急性腦炎的方法」。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指揮中心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護直言無法負荷
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起基層反彈。北市聯醫工會憂心病患死亡率會提高,醫護也過勞;醫師姜冠宇也說會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新北聯醫副院長王祖琪說,已有醫護忙到沒吃飯昏倒,再放寬將無法負荷。北市聯醫工會分析,現行護病比為一比六至十,國際是一比五至六,護師每多照顧一人,病人死亡風險提升百分之七。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百分之三十,醫護人力不足,又漠視護病比激增,護病比最高一比十五,平均病患被照顧時間僅廿九分鐘,死亡率將增高至百分之六十三。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說,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專責病房給藥、緊急處置等作業更慢,更別提一間二十床的專責病房,約二、三名病危病人及五、六名病況隨時可能變差的病患,「縮減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來不及處理的。」姜冠宇說,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愈來愈大,連護理長都要親自接病人,尤其愈來愈多同事確診,一晚上可能要顧三個專責病房,壓力不斷增加下,最後人力就流失;去年疫情,一票急診護理師投離職單離開。王祖琪也說,確診病患急速上升,醫護也因確診、居隔,約百分之十至十五人員陸續被隔離或請防疫假,長久恐難負荷。
-
2022-05-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科專家:染疫兒童出現8項腦炎前驅症狀就該就醫
兒童重症累計十四例,其中六例腦炎,已造成五人死亡,染疫幼童如併發腦炎,致死率相當高。專家表示,確診幼童併發腦炎的機制仍不清楚,但觀察流感、腸病毒等臨床現象,確實出現少部分病童併發腦炎,甚至致死案例,這可能是病毒傳染病的共同特徵,家長務必留意前驅症狀。兒童急診醫學會榮譽理事長、長庚醫院兒童加護科主任夏紹軒指出,回顧國內幾個腦炎重症病例,大部分都燒到四十一度,不過,確診是否腦炎,不能只看體溫,還需注意其他症狀。夏紹軒說,指揮中心公布「體溫大於四十一度、意識不佳、持續昏睡、持續頭痛、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抽搐和步態不穩」等八個腦炎前驅症狀,提醒家長和臨床醫師多加留意,建議只要出現兩個相關症狀就應該就醫;家長可以先透過視訊診療或給兒科醫師診療,並詳述孩子狀況,幫助醫師綜合研判。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雖然絕大部分兒童感染新冠後為輕症,但仍有少數兒童併發腦炎,真正致病機轉仍尚待釐清,大一點的孩子務必接種疫苗以降低重症風險。五歲以下幼童無疫苗可打,只能給予抗病毒藥物或依症狀給予降腦壓藥物,或投以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抑制發炎。
-
2022-05-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歲童午睡猝死 最小染疫死亡個案
新冠肺炎疫情維持高原期,昨天新增六萬六二四七例本土確診個案,一七三例中重症、四十例死亡,死亡包括一歲及三歲男童;另有兩例幼童死亡案尚未列案號,六名幼童死亡案五人合併腦炎,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是「警訊」,將盡快與專家開會,列出注意事項及醫療指引。另外,昨天死亡個案中有六人為養護機構住民。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已有八七一家住宿式長照機構出現確診個案,二九四九名工作人員、五七七○名住民確診;每天新增死亡個案中,約一成五為養護機構住民。本土病例數上周暴衝至九萬例後,一路降至昨天的六點六萬例,是否代表疫情高峰已過?陳時中表示,病例數下降可能與周末有關,無法以此下降為準,但看來沒有持續快速往上升,「我的看法是,到目前為止控制得宜。」單日確診病例數雖然下降,指揮中心昨天下午記者會公布新增四十例死亡個案中有兩例為幼兒,其中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睡午覺時陷入昏迷,家人察覺有異緊急送醫,到院時已無生命徵象,急救無效;採檢為陽性,Ct值九點多,顯示剛染疫,法醫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為目前年齡最小死亡個案。另名三歲男童同樣無慢性病史,十六日發燒超過三十八度,快篩陽性,隔天高燒至四十一度,送急診時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且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醫院雖積極搶救,但仍於二十日病逝。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截至昨天下午,累計十四例兒童重症,四例死亡,三例與腦炎有關;另有兩例併發腦炎死亡的兒童個案待審,總計已有六名幼兒染疫死亡。陳時中表示,雖然台灣兒童重症死亡相關案件數很少,但與鄰近國家相比卻是多的,「這是警訊」。「快篩陽視同確診」適用對象昨擴及原住民及離島民眾,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表示,中央已說相關措施預計廿六日上路;不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只是暫定時間,還在規畫中,尚在確認篩檢站轉型、醫療院所準備等配合事項。陳時中表示,這兩天就會宣布「篩檢站轉型成為診斷加領藥站」,但篩檢站並非確診者領藥處,而是快篩陽性者至篩檢站,經醫師診斷確診後,一併領藥及通報。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0歲男童逝? 指揮中心證實剛收到法傳資料
指揮中心今天再公布兩例兒童死亡個案,外界關心兒童收治病床是否需要加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律定三級分層有60家醫院有兒童綠色通道、20家重度急救責任醫院可收治中重症兒童。如果有較嚴重的重症,如腦炎或其他心臟重症,將由6家兒童醫院和16家醫學中心承擔。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羅一鈞表示,年齡介於八個月至10歲,其中六例腦炎,其中三例死亡,另外四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症、一例為家中死亡。針對家中死亡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幼童的病史無法從法醫相驗或急診檢查發現有併發症,連是否有肺炎都不太能確認,僅能依照檢驗結果是新冠感染而下診斷,至於有沒有前驅症狀病史無法得知。另外,5月21日舉行的「兒童新冠肺炎併發急性腦炎之臨床處置與案例討論」會議中,曾有醫師說明一名10歲男童和4歲女童,都已不幸去世。針對這兩例個案,羅一鈞表示,研討會錄影有醫師分享實際案例,4歲女童曾於5月19日公布,個案腦炎合併多重器官異常。10歲個案剛剛從法傳系統上收到死亡資料,會做流程研判後公布。之前基隆二歲男童個案也是需要幾天搜集資料研判,但可先證實說這位十歲男童已經收到死亡資料,四歲女童則還沒收到法傳資料。羅一鈞表示,兒童急症的部分都由REMOC(區域緊急醫療應變中心)協調、調度、轉送,各區中心都有人24小時值班調度。兒童重症收治量能,上周已多次與醫學中心和相關醫院醫療網盤點,在疫情高峰承擔兒童收治責任。另外,專責病房根據三級制度,不同收治病床規畫明後天會增加到800多床;專責加護病房原先只有21床,明後天會增加到至少100床。針對國內兒童腦炎多於鄰近國家,羅一鈞表示,兒童腦炎增加的地方只有香港和台灣,日、韓沒有類似報告,可能與華人遺傳、代謝或環境因子等有關,仍有待研究,專家也有考慮要成立相關研究平台跨院合作,針對腦炎探討。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增2童新冠肺炎死亡 一歲童「午睡中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確診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173例,包括中症130例、重症43例;確診個案中有40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兩例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及三歲男童,其中一例為併發腦炎死亡。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四例死亡,其中三例死因為併發腦炎。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173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80人,占0.06%。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20人超過80歲以上,37人具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者15人。其中兩名為未滿10歲死亡的兒童個案。一是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家中午睡家人要叫醒時發現昏迷,送醫發現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且無無外傷,也無心肌炎等心臟急症,病程變化未知,但因急救採檢時呈新冠陽性,Ct值9點多,因此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另一名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16日發燒至攝氏38度以上,快篩陽性;5月17日高燒至攝氏41度,且四肢發紺。送急診時發現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頭部僵硬。曾使用瑞德西韋、降腦壓等藥物,仍於5月20日病況惡化去世,死因為腦炎併神經性休克。另外,重症43例個案中,其中一位為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肺炎合併呼吸窘迫,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5-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中央要求放寬護病比 醫師警告恐出現3危險後果
國內本土疫情升溫,指揮中心要求放寬專責病房護理人力,引發基層醫護反彈,北市聯醫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指出,放寬護病比表示同間病房同時段配置更少護理師的意思,恐導致機動性更低,造成更多院內感染並加速人力流失,長遠下來對醫療體系不是好事;北市聯醫工會則呼籲要重視護理環境改善問題。姜冠宇分析,護理師配置減少恐導致機動性下降,給藥、緊急處置速度更慢,因專責病房給藥、處置等作業,護理師需做三級防護,比一般病房需多耗更多時間,更別提一間20床的專責病房,大致有2至3個病危的病人,以及5至6個病患隨時狀況可能變差。「如果真的縮減整體人力,病人病情有變化是處理來不及的」,姜冠宇直言,別以為專責病房只是讓病人度過病毒急性病程,病人在解隔翻床規定不斷更新,病患進出量越來越大,增加入住及出院程序,光這一點就需耗費更多力氣,連護理長都要親自下海接每個病人。第二,感控、病安管理會更差,帶來更多院內感染。姜說,專責病房本質就是「關」,但很多長者關不住一直要衝出去,先前就曾有人力少情況,還真讓長者跑出去不少次,只要這種心情不穩定的病患有一個,醫護就要花更多人力去壓制,而且不會有保全來幫忙,因此對病房的感染控制及病人安全都會變差。第三,醫護配置的減少也會加速人力持續流失。姜冠宇坦言,心理傷害不是用錢可以彌補回來,去年疫情,一票急診的護理師就全投離職單離開,就算給錢讓護理師撐住,短暫停留後,也會集體離職,因為挫折感太大,就不可能留住,而補貼僅只是讓護理師離職後去旅遊散心而已,長遠來看對醫療體系就不是好事。姜冠宇直言,現在不只護理師,就連他自己是醫師,也需與長官搭擋輪班,因越來越多同事確診陣亡,一個晚上也可能要顧3個專責病房;他知道病人有如狂潮、安養院都被投了深水炸彈般,一切都很困難,發出「醫療降載」命令更是丟面子,但有些原則仍要把持住,「不然台灣怎麼可以被稱為亞洲具有最高醫療的國家?」北市聯醫工會也指出,現行護病比,平均1位護理師要照顧6至10位病患,照顧期間須翻身、拍背、給藥、換藥(有壓瘡)、換尿布、餵(灌)食及其他治療,還有許多行政工作、護理紀錄及突發狀況要處理,若有插管或病危病人也要緊急處理。北市聯醫工會表示,國際護病比是1:5-6,等於每位護理師要照顧5至6位病人,每多照顧1人,病人相對死亡風險恐提升7%,如今疫情攀升,中央要求北北基桃擴增專責病床至30%,醫護人力不足下更漠視護病比激增,最高可至1:15,平均一位病患被照顧時間僅29分鐘、病患死亡率增高至63%,更讓各地專責病房護理師面臨護病比過高及過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