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2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急救
共找到
1053
筆 文章
-
-
2024-03-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感謝護理職涯中的你/妳,成為我持續在護理工作努力的養分
【編者按】:本週是由三位護理系畢業有一段時間,經歷過不同的臨床職場訓練,走入不同的生涯規劃,分享他們對護理工作的心得。一位護理師以本身在產房待產的親身經歷,與先生深深感受到,護理師以一件毯子緩解生產的緊張與不舒適,見證了身受痛苦的病人可以透過護理師溫柔的陪伴與照護,緩解疼痛與焦慮,而護理師也能從病人和家屬的感謝和笑容中獲得成就感。→想看本文一位目前已離開每天面對為病痛所苦的癌末病人的護理師,回想過去由不同的病人與家屬帶給她的心得:「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一位經歷國內臨床護理工作、公共衛生研究團隊,而今在國外又回到臨床護理工作的護理師,一方面感謝國內臨床過往的同儕上司形塑了注重專業判斷、批判思考、視病如親的單位風氣,但更珍惜國外同儕彼此教育、提供有建設性的建議,才能相互琢磨、一起成長。希望透過「醫病平台」,台灣社會可以更了解護理師在醫療團隊的重要。唸書的時候,學校裡一位我很欣賞的老師,她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她曾是某間醫院的護理師,她告訴我們那是一個癌症護理專科訓練很棒的地方,於是學校畢業後,我選擇到該醫院擔任護理人員。現在回想起來,在那裡擔任護理人員五年多,成為我的生命中很重要的養分,我很珍惜每一段寶貴經歷。當時我所屬的單位是血液腫瘤科與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房,也是人人稱為腫瘤界的魔王病房,初入病房時花了蠻多時間及心力去適應,尤其台語說的不流利的自己,在幫病人進行護理評估及照護措施時,曾讓病人糾正我台語發音或措辭不佳的狀況。幫病人放置周邊靜脈留置針時,因為無法一次就放置成功,而被病人拒絕再讓我放針的經驗,當下的我確實很挫折,後來向號稱「一針就上」的學姐和護理長討教放置靜脈留置針的技巧,經過不斷練習後,我逐漸克服這類問題。感謝且珍惜身邊願意幫忙及教導自己的同事和長官,以及臨床上各種的內在及外在支援,讓我克服初入臨床時的種種不適應。透過累積更多照顧病人的經驗,我逐漸可以與護理長、同事、主治醫師等醫療團隊互相討論學習,一起為病人的病並肩作戰,一起參加病人的告別式,一起為病人的離開大哭,一起為好起來的病人開心,許多病人的生命故事成就如今在護理職場上持續努力的自己。生命的選擇沒有對錯,極限之外,不一定會有奇蹟,但一定會有愛 工作第二年我認識了莊阿姨,她因乳癌治療後引發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我們病房順利完成治療後,後續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莊阿姨是一位西點烘焙師,先生在她移植期間與她離婚,後續她靠自己的能力養育兩個兒子,後來兩個兒子也順利陸續到美國念書。長久的疾病治療與移植過程,讓阿姨與醫療團隊建立起彼此互相信任、尊重及同理的醫病關係。後來阿姨的白血病復發了,主治醫師告知阿姨及家人疾病惡化的壞消息,當時阿姨及她的父親及哥哥雖能理解疾病的治療極限,但仍希望醫師和團隊幫忙創造奇蹟。化學治療卻未能控制疾病,後續阿姨反而因免疫功能低下導致肺部黴菌感染,雖然醫療團隊已給相應的抗生素治療,但病人病情仍不見起色,氧氣需求不斷提升,阿姨過世前的週末,我為她換上Non-Rebreathing Mask,她費力地以微弱的聲音問我:「薪雯,如果這個氧氣面罩也無效,接下來會發生的狀況是什麼?可以告訴我嗎?」我一邊協助她維持呼吸道暢通的姿勢,一邊告訴阿姨必要時會插管以呼吸器協助肺部通氣。莊阿姨接著問我:「那我還會在你們病房嗎?」我回應病人因為呼吸器在病房沒有設置,所以插管後會由加護病房團隊接手照顧她,莊阿姨說:「如果我不想去加護病房,不想要插管和電擊,但最後我自己也無法決定時,誰能幫我決定?」我告知她:「阿姨你可以在意識清醒時自己親自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若您的病程進展到失去意識無法自己決定時,醫療團隊會和您的家人討論,可能是由已年滿20歲的大兒子為您簽屬不施行心肺復甦術同意書或其它的醫療決策。」當我說完這段話時,我看見阿姨的眼淚慢慢從臉頰上滑落,其實當時的我也好想哭,因為阿姨和我的媽媽年紀差不多,我一邊幫阿姨擦眼淚,盡我全力陪著她及維持她的舒適度。莊阿姨緩緩抬起頭開口說:「阿姨想請妳幫一個忙,可以請妳拿不急救同意書給我簽嗎?雖然我一直期待奇蹟讓看我的孩子大學畢業結婚生子,但我不希望他有幫媽媽簽不急救同意書的記憶,我不想要他有這樣的負擔及壓力,我想要自己做決定。」當年22歲的我,在我和阿姨的眼淚中,陪著莊阿姨簽完不急救同意書。等我休假回到單位上班時,學姊和護理長告訴我,莊阿姨走的很平靜,家屬很謝謝醫療團隊對莊阿姨的照顧。阿姨雖然離開了,卻一直住在我的心中,她讓我學習到醫療是有極限的,但愛沒有極限,在莊阿姨的身上我看見並感受到愛超越了極限,阿姨不在了,但對兒子的祝福永遠都在。2017年3月有機會參與另一間醫院的乳癌多專科團隊,透過擔任癌症病人扶持計畫專案諮詢師,提供乳癌個案癌症治療相關資訊以及評估社會資源,並進一步協助病人進行資源諮詢整合及轉介,並持續追蹤關懷個案。這三年多的工作遇到許多個案跟我傾訴他們私密的心事或想法,每一次聽完病人的故事都讓我好心疼,故事裡有擔心無法看著孩子長大的母親;害怕自己回不到過去的女生;對自己過去種種感到後悔卻不知道怎麼跟病人道歉的丈夫;當然也有知道治療效果預後不佳,想要放棄治療的個案。接下來我想要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故事。人生有很多種態度,有一種態度叫承認,「承認」這種態度需要的是勇氣四年前芊芊就已經診斷為乳癌,當時的她覺得自己沒有生病,選擇俗稱自然療法的方式與疾病共存。2018年初她因為乳房的腫塊明顯變大,開始有組織液滲出後,才到大型醫學中心就診。透過芊芊轉述其他醫院的醫師也都是明確的告訴她需要盡快接受治療,但是她心裡仍不願意承認她自己生病了。2018的12月,芊芊來到了血腫科的門診,主治醫師希望我在芊芊看診前先她聊聊。在病人等候區,芊芊獨自一人前來就醫,我先微笑的跟她做簡單的自我介紹並將她帶到診間旁較為私密的空間,我觀察她一直想用雙手遮住自己的臉,顯得有點坐立難安,我先請芊芊深呼吸幾次後,才開始與她的對談。芊芊告訴我四年前因為當時腫瘤的很小,也完全沒有疼痛或其他身體不適感,且一直以來她都非常養生且照顧自己的健康,所以醫生告訴她確診為乳癌時,她仍然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現在腫瘤長大了甚至有組織液滲出,她看遍台北各個專科醫生,才不得不承認自己真的生病了。她問我:「我是不是很糟糕很丟臉?」我告訴芊芊:「妳一點也不糟糕也不需要感到丟臉,妳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叫『承認』,『承認』是面對人生的其中一種態度,需要勇氣來支撐。」芊芊眼眶紅了,她開始告訴我 10 年前丈夫中風時,她辛苦陪伴照顧丈夫直到狀況好轉,但丈夫一直沒有再重回職場,於是她獨自撐起家中生計,將女兒撫養長大的種種,她問我現在這個狀況還有方法治療嗎?她不想死,也不要沒有尊嚴的活著,在她開始自我表露的過程中,我大多是傾聽她的生命故事,同理她的不安,最後我告訴芊芊,如果可以請她下次來醫院時,讓丈夫能一同前來,讓丈夫也有機會學習照顧她。在進入醫師的診間之前,芊芊告訴我往後來醫院做治療時會帶著丈夫一起來,還要介紹她的女兒給我認識。我知道她這次不會逃避了,而且還會讓最重要的家人一起參與她的治療。目前的芊芊尊重醫療團隊的建議,在丈夫的陪同下持續進行治療,且疾病穩定控制中。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把握當下王賢在罹癌前半年因為中風持續做復健治療,但復健治療過程中診斷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未發病前王賢原本為公車司機也是家裡重要的經濟支柱,他與妻子小梅育有一女,物質生活雖不是特別富足,但一家人的關係很緊密。當時醫師建議王賢在白血病控制後,需要進行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才能痊癒,但王賢還來不及等到移植疾病就復發,中風後的身體再加上癌細胞快速生長,使他的治療面臨很大的挑戰。 於是主治醫師舉行了家庭會議,與王賢的妻子小梅、19 歲的女兒以及其他家人,說明此時移植成功的機率為20-30%,但也過程可能產生合併症;但如果不移植會持續進行化學藥物治療,盡可能治療控制癌細胞,同時也會給予症狀控制,減少王賢的病痛,但所有的治療計劃需要視王賢的臨床狀況即時調整。家屬首先提出第一個問題:「如果移植不順利最糟糕的狀況會是什麼?王賢是否會在移植的過程中就離開我們?」主治醫師回答:「移植不順利確實會在移植的過程中就有生命危險,需要電擊或插管進加護病房的情形。」第二個問題是:「如果王賢放棄移植,那他的生命還剩下多少的時間?我們不希望王賢這麼的痛苦。」主治醫師回答:「我沒有辦法回答如果不移植王賢的生命還剩下多少的時間?確實移植成功機率是百分之20-30%,但是這也是他痊癒的機率,如果沒有移植,在臨床上我們仍然會依據王賢的狀況給予他治療,將他的痛苦減少到最低的程度,讓他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王賢的姊姊聽了主治醫師的回答後,她回覆道:「王賢之前說過,最後的過程他不希望是痛苦的,我們決定放棄移植。」此時會談室的氣氛是凝重的,王賢的妻女紅著眼眶沒有說話,於是主治醫師開口問了王賢的妻女有沒有問題想要了解的,王賢的妻子小梅說:「醫師說的很清楚,我們會再跟王賢討論看看。」主治醫師最後說了一段話:「如果家人們和王賢討論後決定不移植,我們不是選擇了放棄,而是選擇了把握當下,把握當下的給予王賢我們能給的,尊重他的決定。」家庭會議後的隔天,我們一如往常的跟著主治醫師查房,進到王賢的房間,王賢坐在床邊用餐,妻子小梅手裡拿著寫了很多字的紙,她告訴主治醫師昨天與王賢討論後,家人們決定尊重王賢不進行移植的選擇,他聽著妻子告訴主任他的決定,面帶笑容的伸出他的雙手和主治醫師握手,嘴裡緩慢的說出:「謝謝主任,我會加油。」小梅手裡握著那張寫滿了很多字的紙,我看到了那句話:「我們不是選擇放棄,是選擇了把握當下」。面對這樣生與死時刻,身為醫療人員的我們,必需理性的給予醫療專業建議及照護,然而主治醫師感性的一段話:「我們不是選擇了放棄,而是選擇了把握當下」,卻在他人的生命裡留下了註記,深深的感動我們自己還有他人,這一次我學到面對生與死的選擇沒有對與錯,唯有尊重生命的態度不能被跨越。在護理工作中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我的生命有好多養分滋養著我,讓我在護理這條路上堅持著。我學會在專業的醫療建議之外,在面臨著生與死的很多時刻,一句發自內心真誠及同理的話語,或許就是緩解病人及家屬痛苦的「良藥」或「照護措施」。我們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存在」這個世界上,或是追求「變成更好的自己」,在那幾年與個案的互動中,我發現自己總能保持想要學習新的專業技能的好奇心及企圖心,期待自己能由護理助人者繼續發展到心理助人者,透過與他人生命經驗連結,也得到自我成長及學習。我不再是過去南丁格爾強調「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苦行僧,但也不受限於疫情下社會、環境、文化與生物的現實,透過過去的護理先進們與自己的經驗,我始終相信即使在逆境中,也能透過不斷學習成長及病人與醫療團隊的生命故事,找到自己專業的角色定位,每日為「變成更好的自己」而努力。所以,我想請每一位即將或是已是護理師的大家,給自己和護理一個的機會,共同為創造屬於台灣更好的護理未來而努力。註:為維護病人隱私權,文章提及個案名字皆化名呈現。期望透過這次的分享,向過去到現在我參與的每個專業團隊致敬。我的生命因你們而有機會變得更好。延伸閱讀:3/18 有護理師在,真的讓我們很安心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6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醫師一句話,為何病人嚇得半死?
診間,醫師:「你差一點就來不及!」病人臉色大變:「是不是沒救了?」醫師:「不是,是我快下診了!」當然,這種情形不容易發生,通常醫師有急事或要出國或要開會,但聽在病人及家屬心裡就會忐忑不安了。話說回來,什麼情況下,病人會差一點來不及,要趕快求醫呢?第一個應該是快要心肌梗塞了,心臟的血管快要堵死,血流不通,心肌壞死可能就會昏厥倒地,或引發心律不整而猝死。第二個原因是腦血管堵住了,或腦出血、急性腦中風了,例如有心律不整,心臟血塊跑到腦部,腦血管堵住了,引發半身不遂或突然失去意識,或血壓太高,引起腦內出血,或之前腦部外傷,硬腦膜下出血,壓迫腦部,腦壓太高不緊急處理,都會危及生命。此外,胸部突然發生氣胸,可能因外傷所致,或運動激烈導致肺部氣泡破裂,都會引發突然呼吸困難而去醫院急救,但這種情形雖然喘得很厲害,但因症狀明顯,病人通常會緊急就醫,不太會有突然致命危險。此外,例如以前歌手鄧麗君因氣喘發作,呼吸困難,來不及送醫急救而往生,也是令人扼腕。以上這些急性或多或少有症狀,病人或家屬多少會求醫治療,但有些器官,例如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肝臟長了肝癌通常也不知不覺,照常運動,照常上班,等到體檢意外發現或肚子痛求醫,此時醫師真的就會說:「差一點就來不及了」,因為一旦太大或跑入血管或轉移出去,要根治的機會就很小了!因此,為了要避免聽到「快要來不及了」而驚慌失措,就要把您的肉身當車子一樣定期做保養檢查,把薪水交給老婆,把心靈交給上帝或佛陀,把肉身交給醫師,就好比把車子交給保養廠一樣,才不會臨時出了意外而令家人及朋友遺憾。●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6 醫療.精神.身心
睡眠不足會降低積極感、增加焦慮!從事「這些行業」風險高
缺乏適當的睡眠不僅會讓人感到疲憊和昏昏欲睡,還可能對心理健康產生重大的影響。1項最新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降低積極感,還會增加焦慮的風險。睡眠不足恐引負面情緒增加 晚睡1小時也會影響這項由美國心理學會發表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50年間的154項研究數據,其中共有5715名參與者,這些參與者因為一夜或多夜睡眠被打擾,在睡眠中斷後,研究人員便開始評估參與者至少1項與情緒有關的變數,包括他們自述的情緒狀況、對情緒刺激的反應,以及憂鬱和焦慮的狀況。該團隊研究了3種形式的睡眠剝奪:第1種是讓參與者保持清醒一段時間,第2種則是讓參與者的睡眠時間短於平常,至於第3種是在夜間定期喚醒參與者。分析結果後顯示,3種類型的睡眠不足都與正面情緒減少有關,如喜悅、幸福和滿足感,並使所有參與者的焦慮感增加,如出現心跳加快和擔憂情緒。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來自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的卡拉·帕爾默(Cara Palmer)表示,即使是短時間的睡眠不足,比如晚睡1、2個小時,或者只是失眠幾個小時,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另外,研究人員還發現,睡眠不足會增加焦慮症狀,並減弱對情緒刺激的反應;不過,研究中觀察到的憂鬱和負面情緒的症狀,如悲傷、擔憂和壓力,則較小且不太一致。然而,此項研究有1個限制是,參與者症狀缺乏年齡的多樣性,大多數參與者都是年輕人。睡眠不足已成多數人的日常 應制定政策保障這些職業的睡眠卡拉·帕爾默表示,在這個大多數人睡眠不足的社會中,量化睡眠不足對情緒的影響至關重要,因為睡眠充足有助於促進心理健康。這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探討睡眠和情緒的關聯性最全面的1項研究,並提供了充分的證據證明,長時間清醒、睡眠時間縮短,以及夜間醒來等睡眠障礙,對人類的情緒是有不利的影響。此外,卡拉·帕爾默補充說明,研究發現,有超過30%的成年人和高達90%的青少年睡眠不足,在這個多數人睡眠嚴重不足的社會中,個人和公共衛生方面的影響是相當可觀的,其中容易睡眠不足的行業,如急救人員、飛行員和卡車司機等,應制定和採納優先考慮睡眠的政策,以減輕對日間功能和健康的風險。★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資料來源:Sleep Loss May Reduce Positivity, Increase Your Risk Of Anxiety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11 焦點.生死議題
替照顧壓力解套?「斷食善終」掀越界爭議 倡議者畢柳鶯有話要說
醫界認為斷食善終被過度美化高齡化社會之下長照悲歌不斷,倡議安樂死聲浪再起,五年前,台灣雖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可透過預立醫療幫助民眾善終,但使用門檻高適用對象有限,使規範外的患者無法好好走最後一段路。近年衛福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畢柳鶯推動「斷食善終」,被視為解決照顧壓力的另一種解套方式,卻引發疑似「被善終」的亂象,醫界也對斷食善終表達不滿,認為被過度美化且已經越界。病主法門檻過高 適用對象有限前體育主播傅達仁長年飽受病痛折磨,罹患胰臟癌末期,不願成為家人負擔,也不願全身插管,二○一八年赴瑞士執行安樂死。隔年,台灣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盼取代安樂死法,採預立醫療幫助患者好好善終。目前台灣擁有病主法與安寧緩和條例的規範。只是法規仍舊保守,對於適用患者的定義嚴苛,患者想撤除維生醫療,醫療團隊也難以協助。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看到善終法規痛點,倡議「斷食善終」,透過逐步停止餵食,幫助患者「加速死亡」,達到善終目的。畢柳鶯表示,從斷食善終推動至今,已協助一五六患者執行斷食善終,其中老衰、末期病人及退化性疾病患者占比約四成,其餘近六成、共八十八人是無意識插管臥床病人,即植物人。畢柳鶯強調,協助斷食善終仍須取得患者本身的意願,若已經是植物人,則由家屬依患者過去的意願,或價值觀推測是否有善終的想法,她才會協助斷食善終。未全包含自主意願 踩法律紅線不過,國人對於斷食善終的理解,並未全然包含「自主意願」。有醫師透露,不少照顧者握有失智或失能長者全然的照顧權,逕自採取斷食善終,已踩法律紅線,且家屬協助斷食,難以透過解剖等方式證實是被善終,恐會醞釀成新亂象。「病人有斷食善終需求,表示現行善終法規有其限制,患者必須自力救濟。」台大醫院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表示,國外把斷食善終稱為VSED,其中V意指「自願」,是斷食善終最重要的精神。台灣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率低,在沒有法律架構規範下,逕自進行斷食善終,被照顧者或是患者,具高度可能「被斷糧斷水」結束生命,在法律完備前,斷食善終執行者不宜逾越病人意願這條界線。衛福部將提升預立醫療簽署率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醫事司曾就斷食善終進行討論,將持續提升預立醫療決定簽署率,是否要協助病人斷食善終,屬於醫療倫理議題,醫師應在謹慎評估醫療常規及倫理後,做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決定。畢柳鶯:斷食善終第一個對象 是自己的媽媽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教學主治醫師畢柳鶯,為解決台灣善終法規的限制,踏上倡議斷食善終的道路,而她首位執行的對象,是八十四歲的母親,不忍媽媽飽受疾病之苦,幫助她逐漸斷食,廿一天後,媽媽一句「我要去遠行了」安詳離世,因幫助媽媽的經驗,也開始幫助其他患者斷食善終。一位四十三歲女性因為肌溶解症四肢癱瘓,已在安養中心臥床十三年,她向畢柳鶯表達自己已經受夠,四千七百多個日子彷彿人間煉獄,連一隻蚊子都打不死,半夜受苦時呼喚半天,也沒有人會來拯救自己,臥床的歷程僅有「痛苦」可以形容。該名女性得知畢醫師斷食善終的方式後,自行錄製影片,表達斷食善終的意念,後續在安養中心拒絕所有飲食,二周後奄奄一息,送至醫院後未經急救,在一般醫療處置後,於二天後往生。生前留話給十八歲的兒子說,「沒有把你好好帶大,是我唯一的遺憾」。也向父母表達抱歉,「不孝女兒終於要離開了,不會再拖累你們」。畢柳鶯說,自己行醫數十年,看到許多患者動了手術、經歷各項治療,面對復健卻已沒有復健潛能,生活品質因為身體狀況變得低落,對於這樣的患者相當同情,他們臥病在床,受疾病所苦,家人也需耗費心力協助,「這些重症病人,醫療只能救回他們的生命,卻無法讓他們再像常人一樣生活。」她幫助自己的媽媽採斷食善終離世,斷食善終有助於解決台灣善終法規限制,幫助重症病人減少無效醫療,以人道為宗旨,可以減少人生最後一哩路因為疾病引起的痛苦,面對所有患者,她都像是面對自己的母親一樣,希望所有人能夠安詳離世。倡議變調 畢柳鶯:非我本意部立台中醫院復健科醫師畢柳鶯協助媽媽「斷食善終」,近年有民眾曲解斷食善終的意義,面對無「自主意識」的失智或失能患者,也採取「斷食善終」,遊走法律間。畢柳鶯說,進行斷食善終一定要取得當事人的意願,讓無意識的家人斷食善終「並非她的本意」。二○二五年台灣即踏進超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預估逾卅萬人,失能人口將破百萬人。一位不願具名醫師透露,不少家庭不堪照顧壓力,在畢柳鶯醫師推動斷食善終後,自行在家中協助無意識且已經臥床的失智長者「斷食」,該醫師認為,善終應該是要在患者自主意識下進行,但讓無意識的家人漸進式斷食,等同加工殺人。畢柳鶯表示,目前協助的患者,都是在自主意識下,同意斷食善終,如果患者本身沒有意願,並不是她協助斷食善終的範疇,而協助無意識插管臥床病人,則是家屬告知過去曾有善終的意願,又或是家屬透過患者的個性推測其意願,才會協助進行善終;如果有照顧者曲解她的用意,讓沒有自主意識的家人斷食,並非她的本意,也不是她所倡議的方向。畢柳鶯說,她曾協助過失智症的患者斷食善終,但是是在患者還有意識前,先確認意願,且如果患者在生病的過程中,身體狀況逐漸好轉,斷食善終都是可以即刻停止執行,並非沒有彈性。延伸閱讀:🎧|老母親被迫餓了5天後忍不住偷吃⋯專家:斷食善終有倫理問題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10 名人.李偉文
李偉文/一個人住也快樂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依統計,台灣早在多年前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行政院國發會預估2030年全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有八成是獨居老人。當然,獨居不是老人的專利,各個年齡層一個人住的比率,全世界都在迅速增加。正如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所觀察到的:「年輕人想要一個人生活,中年人愛上一個人生活,老年人無奈必須一個人生活。」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或適合一個人過生活,但是要自在快樂地過獨居生活絕對有方法,前提是要預作準備與練習。依國民健康局最近的調查,台灣有六成的65歲以上長者幾乎足不出戶,當少了運動、也欠缺人際互動之後,失智失能的比例會大幅增加,也可能形成日本人所說的一個人住的「無緣社會」,日本每年有高達四萬多人是孤獨死,也就是死後四天以上才被人發現。在過往,一個人居住多是處於人生過度期的暫時狀態,比如讀書時住在宿舍,或者剛開始工作,在成家立業前暫時租個套房;但現在的單身戶多半已是永久的住宅,因此要思考往後生活的需求,好好地規畫使用。首先必須「斷捨離」,保持清爽的居住空間,這幾年市面上談透過整理房子來整理人生的書非常多,應該試著做做看,透過整理,不斷地檢視自己過去與現在的生活及人際關係;而且舒服的居家空間,會讓我們精神振奮,有動力回應內心的渴望及參與社會,整潔的居家也讓我們敢邀請朋友到家裡,這種親密感是人的幸福來源。相反的,紊亂的生活空間,只會讓我們逃避到銀幕裡的虛擬世界,沉迷後懶得做其他任何事情。接下來要想清楚這個空間要住多久?因為人生不同階段需求不同,如果打算住到很老很老,那麼就要先預防萬一行動不便時,這個房子還合不合住?是否該及早改造成無障礙空間?或者需要人照顧時,是不是有預留空間讓看護休息?同時也得考慮,居住空間不只是讓我們睡覺而已,如果能將興趣或喜好也在這空間完成,那是最棒的,而且假如能將空間規畫成能邀好友一起共享,更能增添生活的樂趣。一個人住無拘無束,很自在,也很開心,這是身體健康而且事務繁多,在外工作或人際往來很忙碌時,回到只有一個人的住家可以享受寧靜。但是如果年紀漸長,沒有外在事物忙碌,那麼一個人的寂寞如何排遣?或者遇到生病或意外,呼天天不應時,如何確保安全?當我們在打造一個人的家時,內心難免有這些隱憂。除了事先練習或安排一個人的生活,我們也要主動觀察是否自己的親戚或朋友已經在獨居中,適時提供建議和協助。比如,各縣市社會局都已開辦緊急救援服務,免費為獨居老人的家中安裝通報的機器與可隨身攜帶的按鈕,可以24小時跟服務中心聯絡,當意外發生時,可以提供緊急支援或救護車,並且通知緊急聯絡人。總之,一個人生活絕對不等於寂寞與孤獨,但我們一定要主動練習,為自己安排生活節奏,一方面保持社會連結,另一方面又不會失去獨處的好處,那麼一個人生活就是生命最棒的時光了。
-
2024-03-03 名人.黃斌洋
黃斌洋/我們的公益 他們的救命
空曠房間牆垣,倚靠一具吊著菜籃的大秤台。「哇…哇…」隔壁產房出現喜悅哭聲,接著新生兒被抱進這個房裡的籃內。原來這毫不起眼的組合,是當地給新生兒秤重的醫療設備。過去看科幻小說「平行宇宙」故事時常一頭霧水,但透過親身參與義診,有了全新體驗。2023年底由國際扶輪所主辦的柬埔寨國際義診,筆者很榮幸擔任籌備主委與義診團長。義診科別包含牙、眼、腸胃、耳鼻喉、心臟、泌尿、復健、婦、兒等各科醫師與藥師等共51位成員參與,猶如將一所教學醫院等級資源搬到義診現場。而參與團員共計168名陣容之龐大,應該也算台灣國際義診史之最。若義診規劃僅著眼當下活動,對於當地民眾或許只會感受如同高空煙火般炫麗卻助益不大。因此籌備團隊在一年前規劃初始,就思考如何藉由槓桿效應,讓短暫義診昇華為系列影響長遠的健康深耕計畫。生根:醫事能力播種生根透過雙方醫師交流轉為經驗傳承,成為義診規劃重頭戲之一。透過出發前的會議讓雙方對於醫療模式有初步概念。接著義診現場邀請當地醫師參與包含:AI跨國遠端連線診斷操作、眼底攝影技術與眼科裂隙燈等醫事經驗交流等,期待透過雙方醫師交流,讓當地醫師的義診後續照護能力得以生根。伸根:醫療設備根基延伸除了當地醫師能力,醫療設備若能相對提升才得相輔相成。透過跨國影響力感召星韓港等跨國扶輪地區響應,成功募資包含:救護車、超音波診斷設備、體外心臟電擊器等先進醫療設備。此外,為了鼓勵當地學子透過知識翻轉人生,募資也同步進行包含教室翻新、資訊教室與書包捐贈等計畫,總金額高達兩千萬元。升跟:護理團隊跟診提升先透過台灣醫療團隊訂定「檢傷分類指引」,再由雙方護理師協同執行,讓台灣醫療分科邏輯與義診引導動線經驗,藉由當地護理人員親身參而獲得啟發,從而提升未來跟診與動線規劃能力。深耕:保健衛教深耕在醫療資源不足地區,若能透過保健觀念建立來降低醫療依賴,也算功德一件。此義診同步規劃:口腔、眼科、痠痛、慢性病以及急救等五大衛教領域。且衛教重點不僅止於「告知觀念」,更強調「現場實習」以及「讓民眾有能力擔任示範講師」等目標,期待讓保健衛教觀念,能深耕傳播與複製。生更:生命關卡重獲新生規劃急救教育團隊,針對當地包含校長教師、青年志工、保全人員與醫事人員等分批進行CPR(心肺急救術)與AED(體外心臟電擊急救術)示範與實習課程,提升當地第一線人員緊急急救能力。義診經常有個被挑戰盲點,就是雖透過先進技術診斷出重症,但由於來去匆匆,無緣提供後續解方,徒增被診斷重症民眾內心惶恐。這次義診成功跟當地醫學中心結緣,突破義診盲點,讓被檢出重症的12位病患後送有門,生命喜獲更新。馬克吐溫說:「人最重要的日子有兩天。一個是自己的生日,另一個是了解自己為何而生那一天。」感謝義診,讓自己重新回味行醫責任與初衷,也體會出曾經習以為常的例行,卻是異國鄉親求之不得的珍寶。義診出發前,心想要去幫助別人。義診回程後,發現最被轉念與幫助到的,是充滿幸福感的自己。
-
2024-03-01 醫聲.Podcast
🎧|打呼、嗜睡是猝死前兆?8成國人打呼不自知,嚴重恐演變成睡眠呼吸中止症
有位身高163公分、體重破百公斤的31歲男性在夜市賣雞排時突然中風倒地,經過急救後幸運脫險,後續除了需用藥、減重外,更因睡眠期間有70餘次長時間的呼吸中止,而需配戴呼吸器入睡,避免器官反覆缺氧受損。專家表示,台灣約200多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它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疾病前期會出現打呼現象,但高達八成國人不知道自己睡覺會打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周昆達表示,做惡夢、夢遊、磨牙、夜間不寧腿症等皆屬睡眠障礙,其中最常見的是失眠症及睡眠呼吸中止症。一旦民眾睡不好,不僅影響隔天表現,長期下來也會出現憂鬱、暴躁等情緒障礙,或增加高血壓、腦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風險,睡眠呼吸中止症更可能導致猝死。全台約200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 民眾可至睡眠門診檢查「打呼越來越嚴重,就會變成睡眠呼吸中止症。」周昆達說,嗜睡、夜尿、睡眠中嗆醒、記憶力及性功能減低等也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好發於中年以後的男性,因其神經控制能力、肌肉鬆弛度隨年紀退化,若再加上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衰竭等高風險因子,將容易造成睡眠時舌頭塌陷,氣流阻滯而呼吸中止,通常是患者枕邊人最先發現異常,當患者自行察覺時,病況多已中重度。周昆達推估,全台約200多萬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卻不到1%獲得診斷,如果民眾擔心,除了請枕邊人留意自己的睡眠狀況,也可填寫愛普沃斯嗜睡量表,透過檢測八大情境下嗜睡程度,判定睡眠品質以及是否需要醫療介入,「民眾可至睡眠門診接受健保給付的睡眠檢查,疾病越早診斷、治療越好。」睡眠呼吸中止症如何治療?老化不可逆,需持續治療依照熟睡期間呼吸暫停的次數得來的呼吸中止指數,可將睡眠呼吸中止症分為輕、中、重度,輕度患者可藉由側睡、手術切除扁桃腺或整形懸雍垂、戴止鼾牙套或口內負壓儀器等方式改善症狀;中重度患者則需配戴單相正壓呼吸器(CPAP),「雖然國際指引建議一確診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就需配戴呼吸器,但目前台灣健保尚未給付,需先由醫師開立處方箋,民眾再自費購買儀器。」周昆達也提醒,即使呼吸中止指數偏低,若出現心血管疾病、情緒障礙等,得更積極接受治療;而身體功能老化不可逆,「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可能治癒,只能延緩惡化。」失眠需找病因 這幾種方法幫助入眠另一個常見的睡眠障礙是失眠,好發於年輕女性、個性神經質、壓力大者,短期可靠安眠藥幫助入睡,但長期失眠患者需找到病因解決,如因攝護腺肥大而夜尿多、關節疼痛或憂鬱症而難以睡著等。睡前環境營造也很重要,周昆達建議,白天需適當活動,減少午睡時間,下午五點後就不運動、不喝提神飲品,睡前燈光昏暗、不使用3C用品,都有助於入眠;20分鐘內沒睡著不須強迫自己,可直接起來做事,等睡意來襲再睡也行。周昆達小檔案現職: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台北榮民總醫院睡眠醫學中心執行長台北榮民總醫院 胸腔部臨床呼吸生理科主任學歷:國立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陽明大學醫學士經歷: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一般胸腔科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重症加護專責醫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周佩怡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北榮民總醫院、台灣睡眠醫學學會
-
2024-02-29 醫療.骨科.復健
游泳愛跳水?復健科醫師告訴你跳水意外可能造成的脊髓損傷
「嗶 嗶」泳池裡總是常常聽到救生員的吹哨音。玩水跳水正開心的大人小孩常常都覺得很掃興,或是假裝沒聽見。殊不知,這是救生員盡責地在幫大家維護玩水的安全。可能很多人在心裡嘀咕著,有這麼嚴重嗎?不過是從泳池邊跳下來而已,而且水又不深,挺安全的。然而,水不深就安全嗎? 近期新聞報導一高中游泳校隊選手在校內泳池進行跳水訓練時,頭部不慎撞擊泳池地板,導致外傷性頸椎骨折及高位脊髓損傷,目前仍因四肢癱瘓長期臥床,復健之路辛苦且漫長。在台灣大部分的游泳池其實是禁止跳水的,因為不當的跳水可能導致自身或其他泳客受傷。其中特別以頭部朝下的跳水姿勢最為危險,可能造成如頸椎骨折、高位脊髓損傷等嚴重後果。而高位脊髓損傷的後續臨床症狀包含肢體感覺喪失、痙攣,重則四肢癱瘓、呼吸衰竭、大小便失禁等,甚至可能立即有生命危險。因此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跳水的潛在風險以及跳水安全的重要性,以免造成脊髓損傷的後果,後悔莫及。什麼是高位脊髓損傷?高位脊髓損傷是指脊髓在頸椎或上胸椎受到損傷的情況。脊髓是負責傳遞神經信號的通道,其受傷可能導致以下問題:.肢體癱瘓:高位脊髓損傷可能造成部分或全身的肢體癱瘓,因而導致病患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嚴重者甚至需要終身臥床。.呼吸困難:如支配呼吸肌群的脊髓神經受損傷,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嚴重者可能需要呼吸機輔助。.感覺喪失:患者受傷脊髓以下的部位,可能會失去部分或全部的感覺,其包括觸覺、溫覺和疼痛覺。.其他合併症:高位脊髓損傷可能伴隨著一系列合併症,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礙、臥床導致的壓瘡等。跳水安全的重要性在造成青少年脊髓損傷的原因之中,最常見是交通事故,第二常見則是運動意外傷害。其中運動傷害以跳水佔絕大多數,因此可知跳水的安全宣導不容忽視。在跳水過程中,遵守安全規則和採取意外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檢查場地:在跳水之前,需確保該池的水深符合安全標準,千萬不要跳入不清楚水深的地方。在國際游泳總會(FINA)設備規章中規範到,跳水側的游泳池水深最低限度為135公分,且其他區域的水深必須達到100公分以上。但此規範為游泳比賽規格,並非一般教學泳池的強制規範,因此於游泳池應遵守泳池中公告的規範,並避免跳水為宜。以台北市松山運動中心舉例,其25米泳池雖深度達135到160公分深,其使用規範仍有規定禁止跳水。而其50米泳池深度超過260公分,池邊有跳台提供給進階泳客練習跳水。.訓練和技巧:跳水實為高危險性之運動,若切入水面的姿勢不正確,其水面瞬間產生的衝擊力過強可能導致胸悶、器官破裂出血等等。因此建議學習正確的技巧和姿勢,以降低受傷的風險。以初階跳水而言,站在池邊準備時雙腳與肩同寬站穩,將雙手臂伸直並高舉到頭頂上,手掌交疊使手臂貼近耳側,膝蓋略彎曲保持彈性,身體慢慢向前傾,當重心往前移時伸直腿輕蹬,讓身體如彎月、指尖為入水點切入水中。.謹慎選擇跳水地點:避免在不熟悉或危險的地方跳水,例如不確定池底深度、水底有障礙物的地區。.應對跳水事故:如發生跳水事故,例如撞擊頭部或脊髓損傷的情況,應立即呼叫緊急救援並避免移動受傷者,以免加重損傷。跳水是一項兼具刺激與娛樂性的活動,近期在網路上短影音盛行的「跳水挑戰」,這股潮流讓許多年輕人在危險地點進行跳水,導致嚴重的頸髓受傷甚至死亡事件。合併前文提及的游泳選手跳水意外,我們需要了解跳水潛在的風險,尤其是高位脊髓損傷的可能性。為了保障自身安全,我們應遵守上述的注意事項:1.謹慎選擇跳水場地2.確認泳池水位高度3.學習正確的跳水姿勢。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和其他人分享跳水的安全知識及注意事項。特別是針對青少年,以免因意外受傷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跳水意外造成的脊髓損傷)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2-29 養生.生活智慧王
手機濕掉怎麼辦?專家警示千萬別放進乾米堆!急救5步驟一次看
現代人已難想像沒有智慧手機的生活,但許多人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不小心把心愛的手機掉進游泳池、水槽或馬桶裡。手機濕掉怎麼辦?千萬別放進乾米堆一直以來,多數人認為把弄濕的手機放進一袋或一碗乾米堆中,將有助吸乾水氣。技術專家已經闢謠,認為純屬道聽塗說;蘋果公司的一份聲明,再度「打臉」這類方法的可信度。該公司在維護指南Support的網頁中表示,消費者不應把弄濕的iPhone手機放進米堆裡。說明指出,這樣做可能會讓米中的微粒損壞了iPhone手機。若手機出現液體檢測 立馬做5件事手機網站Metro表示,該項說明是因應一項新的液體檢測(liquid detection)功能而發布的,一旦iPhone被弄濕,這項新的功能會發出警示,提醒手機進水,應停止充電。如果iPhone手機出現液體檢測的警示,蘋果建議這樣做:1.拔下手機充電線。2.在手機與連接線完全乾燥前,不要再充電。3.為儘速清除手機多餘的水分,可將接口朝下、用手輕拍手機,並將之放置通風乾燥處。4.至少30分鐘後,再試著將手機充電。5.如果再次出現警示,繼續將手機放在通風乾燥處,因為可能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完全乾透;在此期間,可以試著再為手機充電。本文經《世界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延伸閱讀:.常想不起人名和物品名?手機失智症惹禍,過度依賴手機恐腦功能退化.你我隨時都在碰! 「這樣東西」每天使用30分鐘就可能致癌.常滑手機會讓記憶力衰退? 專家曝「驚人真相」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8 焦點.元氣新聞
醫病平台/好人
【編者按】:本週是繼續各醫學院各校分享「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討論,這次由台大醫學院師生團隊發表。小兒科陳教授以兩則故事說出將「拒絕檢查或治療」作為對病人或家屬的標籤之前,醫者需要先學習「傾聽」與「同理」,要了解拒絕只是一時的,病家需要時間去消化與理解,考量病人與家人的心情與接受度,以及家庭的安排。同時呼籲耐心與詳盡的專業病情說明,也需要在醫療系統及健保的支持,以及病家的理性溝通中,才能長遠的繼續下去。→想看本文一位在臨床實習的醫學生寫出她在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所感受到的各種衝擊。一位醫學二年級學生寫出在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的醫學生由課堂裡的體驗,敘述自己對「醫學人文」的學習脈絡,忠實的分享這階段的學生的領會、感受和目標。希望各醫學院校對醫學人文的教與學的經驗分享,可以使台灣醫學人文教育更上一層樓。引言:本文是吳婷茹同學於兒科加護病房,參與病人照顧和解釋病情的感想與省思,藉由臨床實習的過程,看到照護生死一線間的柔弱生命,對於醫學生所產生的衝擊。「醫師たるの前提は人となるにあり。」 欲為醫者,當先為人。 高木友枝人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陽光、空氣、水?碳、氫、氧、氮?對我而言,人是由情緒與記憶構成的靈魂,附著在脆弱不堪的肉體上所構成,如何成為人,又是如何才能被稱為「好」,我想我將一輩子在此叩問中尋求解答。先由情緒說起,此為統合自己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的綜合表現,以文學描述情緒,常見心中五味雜陳、肚子裡面有蝴蝶等等;以科學的角度,我們透過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支援多種感知處理功能,Papez circuit描述情感與生理在迴路中互相影響協調的關係,透過大腦皮質與邊緣系統的溝通,我們得以產生情緒面對外在環境。至於記憶,人類不似電腦,能透過數據和一行行的指令,儲存往事於晶片上面,我們仍依賴複雜神秘的傳導,將篩選過的知覺轉變為短期記憶,再經由圖書館管理員一般的海馬迴(hippocampus)將短期記憶分類編碼,放置於適合的地方,於是我們可以提取、可以反思、可以經由回顧進而創造更多記憶。情緒與記憶脫離不了大腦的掌控 當大腦失去功能時,「人」該何去何從?我曾在兒童醫院加護病房遇到一位病人,他是十二歲男性,這是多麼美麗的年紀,是詩的第一章,該是永不終結的故事!然而,一次突如其來的感染誘發了腦炎,引爆一場無聲無息的衰亡,病況又快又急,從發燒躁動到昏迷無波不過數日,神經學理學檢查、腦波、核磁共振報告再再顯示器質性與功能性不可逆的損傷,就醫學的角度來說,這位弟弟已然腦死,現在躺在床上的,不過是維生機器的一部份以及親人滿滿的思念,我思考,這還是一個人嗎?但對家屬來說,哪怕是腦波圖的一個擾動,那怕只要弟弟的肺能隨著正壓呼吸器收縮擴張,他們的希望永不減退。於是弟弟從某院轉至本院,祈求著在這家醫學中心的加護病房能看見一片曙光。而現實是,經由最先進的檢驗及影像及各種比照最先進國家標準的治療下,仍無法帶來家屬想要的奇蹟答案。雖動員了大量的人力及資源搶救,生命彷彿有自己的方向,我們再也追趕不上。看著熙熙攘攘的車輛快速奔馳,而弟弟的年華永遠停止於這一刻。「沒有什麼創新療法了嗎?幹細胞移植呢?」醫師與科學家們,在醫療不可及的最前線,一直致力於治療的突破,例如幹細胞移植,目前已經於研究證實有效且於臺灣核可臨床使用的適應症包含白血病、淋巴瘤、固態瘤、血色素疾病與血液異常、先天性代謝性缺陷、免疫缺乏病變等等,幹細胞移植對於腦瘤主要應用於轉移性腦瘤,治療機制為利用培養出的內皮前驅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重建血腦屏障(Blood-brain barrier),減低腦內發炎反應,而非長出新的神經細胞填補受傷的空白。另一方面,仍在積極發展中的領域的確很多,科學家必須了解腦部再生的自然限制包含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 的不確定性,神經細胞的分化、發育與傳導需要結構上的支持和化學物質誘導,而在尚未進入臨床階段的實驗室研究中,科學家們試圖克服限制,利用幹細胞、生長因子、胞外體(exosomes) 和 si/miRNA等等創作出許多修復腦部的實驗,可查閱的論文固然洋洋灑灑,能應用且通過安全及有效性審查的仍非常有限,實驗或成功或失敗,無論前途茫茫,人類終歸努力航向器官再生的海洋,倘若有一天真的能透過幹細胞長出有功能的腦實質,弟弟是否就能重拾停擺的人生?最近有一部電影【可憐的東西(Poor Things)】,華麗頹靡的場景搭配荒誕不經的實驗與冒險,演繹出學醫者皆欲一展長才的外科夢幻世界,故事起源於一位外科醫生,他做了腦袋移植手術,讓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相連,創造出新的「人」,當生命可以掠奪可以改造,「人」的本質又該如何定義。回到腦死弟弟的處境,假想他處在電影裡頭的科幻世界,科學家能利用他自己的幹細胞重新培育出一個全新有良好功能的腦袋,然後置換掉原本因腦炎而水腫、萎縮、空洞化的腦袋,那麼弟弟能夠繼續處理情緒、能夠產生動作並且聯繫到相對應的運動單位,然而卻缺少了記憶,曾經與家人的點點滴滴隨著開顱而逸散,於是在那個假想情境裡面,身體依舊是他、外表依舊是他、腦袋依舊是他的,弟弟回來了,但他卻不再是他,生命形成最大的弔詭,這也是醫學倫理未來可能要面對的議題。現實中,於加護病房的會談室,父母持續冷靜地和重症醫師、神經科醫師討論,從病因、病況、現行治療與未來計畫,一項項抽絲剝繭,彷若這不是一場家庭會議,而是一群專家在年會上的集思廣義,我在旁觀摩記錄著這過程,在當下,我總有一股違和感,很想要理解原來家屬在聽到醫師宣判自己的孩子腦死時,竟然仍能如此自持。這份異樣的迷惑梗在心頭,終於在老師的經驗分享下找到原因。老師說:「在醫師解釋嚴重病患的病情時,每一位病患家屬的反應差異很大,有的淚流滿面,有的表情毫無反應,有的人卻是如同外人一般的冷靜討論,甚至針對某些數據或治療方式執著。但對於醫師而言,反而是看到家屬如果哭了,表現出情緒反應,表示他聽懂醫師所說的;表情意外的冷靜者,常常是家屬還是聽不進去,或仍在晴天霹靂的空白狀態。」對於家屬而言,隱藏其中的訊息有可能是: 一旦哭了,就代表病情真如醫師所言,以目前的醫療能力已無挽救之地。但他還只是個孩子呀,這對父母不懂、一時也不能接受為什麼會發生在孩子身上,因此表面上他們只能武裝起來,只要自己足夠堅強,那麼那些客觀數據、那些主觀分析都無法迫使他們接受,對於醫療專業所判斷的「無效醫療,無實證支持的療法」,仍一再再的追尋,抱持希望,醫師本著以病人為中心,希望在生命末期可以接受到緩和的醫療,不用再經歷過度醫療的辛苦,也為病家著想,不用花費無謂的金錢,然而幾經會談,最後,這位弟弟再次轉院至另一家醫院,嘗試著更多積極治療。於理,面對醫療資源的有限性,許多病患正等待著床位,已經判定腦死病人,多次轉院使用加護病房資源,似乎並不符合資源分配及倫理原則;但於情,家屬的積極度與堅強使人敬佩,並能共感他們對孩子的愛,我們醫療人員本著職責給予專業的說明及最佳處置建議,但有什麼權力讓他們放棄希望呢?在生死瞬間,醫師必須要說實話,也必須將最好及最壞的預期告知家屬,這對於家屬而言絕對是「壞消息」,但我們有什麼能力使家屬背負後悔呢?我常想著要做個好人,要慈善、要勇敢、要睿智,不過這一切都相當困難,在這些情境中,一定要說出「壞消息」的角色中,我還能當個「好人」嗎? 有太多糾纏的難題等待被釐清,而大多本身不帶解答。我認為人是由情緒、記憶與肉體所構成,或許再加上一副矛盾和一縷不確定性,我們永遠無法看見另一個選擇下的平行時空,仍能盡力選擇做個「好人」,去溝通、去理解、一起淒風苦雨披星戴月、去嘗試在個人的悲喜與社會的框架下找到可行的路,路上未必能百花齊放,但願月色溫柔,撫平行人的痛。指導老師的話:在加護病房中,日日見著一個個在平常情境看到的生死離別,盡宇宙洪荒之力拉回一個個孩子,有喜有悲,每一個故事都是生命的精粹,但也常令人心碎。我們很少有時間寫出加護病房中的每一個感動的故事,也常常因為各種事情而煩惱沮喪,但每次看到困境中堅強的家長和小孩們,就覺得自己已經很幸運,能在這裡陪著一個個小戰士奮鬥,且常常救回一個個的嶄新生命,自己受到的挫敗實在是微不足道了。此次吳同學能在加護病房的實習中,深度參與醫療層面,以及醫病溝通的全方位面貌,理解救治病患不僅是急救及重症醫療的SOP而已,面對家屬的傷痛與心情轉折,以及困難的醫療決定過程,面對「無解」的醫療現場,能以一個新鮮人的視角,反思生命的內涵,實在難能可貴。也希望家屬能理解,醫療人員有職責提供專業具實證的醫療及說明,但對於我們而言,每一次都很難,面對命懸一線的生命,我們同樣有著深刻的觸動及痛,但也因為這份有意義的工作,我們願意繼續走下去。參考資料Neurorepair and Regeneration of the Brain: A Decade of Bioscaffolds and Engineered Microtissue 延伸閱讀2/26 「甘苦人也有春天」——病人拒絕治療的背後。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2-28 醫療.心臟血管
40歲男血脂過高不理,打球發病揪出血栓!癌症如今已逐步慢性病化,死因多是這疾病導致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18至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顯示,20歲以上國人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成,卻僅有2成尋求醫療協助。醫師表示,高血脂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無法自行測量,民眾難以自我發現與控制,可能從20歲就開始累積、中年發病。40歲男血脂過高不理 打球發病揪出血栓40歲的陳先生在四年前公司健檢時發現血脂過高,當時不以為意,又因為沒有不適症狀,因此未尋求醫療協助。陳先生說,因為本身有打棒球的習慣,覺得有長期運動,相對健康,但去年在打球跑壘時,喉嚨突發疼痛,一度感到胸悶,認為苗頭不對才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才發現體內已有血栓,緊急裝了2個心臟支架才改善。三高對健康危害甚廣!國健署慢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表示,三高中的「高血脂」難以自我監測, 20歲以上國人的高血脂盛行率高達40%,但僅25%有自覺,即使在健檢報告中出現紅字,大多不會進一步了解及處置。台灣心肌梗塞學會理事長、北醫附醫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群耀表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對健康危害甚廣,高血壓會損害動脈,導致動脈阻塞,並阻止血液流向心肌而引發心臟病;糖尿病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癌症如今已逐步慢性病化。」黃群耀說,很多癌友的並非因為癌症本身死亡,而是因為心肌梗塞或其他心血管疾病導致;若血管內血脂濃度過高,會導致血管病粥狀硬化,血管一旦狹窄就有可能造成胸悶;另外若是出現剝落,就有可能產生血栓;在5至10分鐘內就會出現胸悶、不舒服,如果發生心肌梗塞5分鐘內急救可能都來不及。生活、飲食習慣差 導致高血脂黃群耀表示,不少高血脂患者都是生活、飲食習慣導致,從20至30歲開始累積,在中年可能就開始發病。而國內心肌梗塞好發年齡,大致有兩波,第一波為40至50歲,以男性為主;第二波為70歲以上男性與停經女性。黃群耀分享臨床案例,有位70歲的大老闆,本身有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某天正要去打高爾夫球路上,突然感到右肩很酸;還好他相當警覺,趕緊到醫院檢查,照心電圖才發現是「右冠狀動脈血管血栓」,且全部塞住,險些危及性命,緊急使用溶栓藥物後才穩定病情,救回一命。國健署提醒,平時可透過健檢了解血脂數值,若突然出現左邊胸前感覺疼痛或緊縮,喘不過氣、冒冷汗、呼吸困難,有頭重腳輕的感覺等疑似心肌梗塞癥狀,尤其是有三高或心血管病史民眾,更要注意,務必要撥打119及時就醫。血脂正常值.總膽固醇<200 mg/dl.三酸甘油脂50 mg/dl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21 焦點.健康知識+
深坑大火恐釀「化骨水」!毒物醫警告:吸入嚴重恐肺衰竭,建議做6件事自保
深坑北深路三段一處鋰電池工廠,昨晚發生大火,惡臭擴散雙北,截至上午臭味仍未完全消散,造成民眾出入困擾。毒物科醫師警示,鋰電池燃燒後會產生「氟化氫」大量吸入最嚴重造成肺衰竭,而氟化氫一旦「碰到水」就會成為氫氟酸,具有腐蝕性也是俗稱的「化骨水」,建議民眾避免外出,外出最好配戴N95口罩。深坑大火塑膠惡臭飄雙北北深路三段東南科大旁連棟式倉庫在昨天下午2時許發生火警,火舌及濃煙不斷竄出,由於現場堆放許多紙箱及雜物,火勢猛烈還延燒至隔壁2間工廠;消防人員奮力灌救下火勢於晚間6時許撲滅,但除深坑滿滿惡臭,新北新店及永和、台北文山及大安都聞得到惡臭,引發民眾憂心。毒物專家顏宗海示警:吸入嚴重恐肺衰竭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工廠火災會產生嚴重空汙,很多懸浮微粒、細懸浮微粒以及一氧化碳等等複雜的成分,若工廠內有塑膠,PVC燃燒不完全更會產生「戴奧辛」。「戴奧辛是世界衛生組織公認的第一級致癌物。」顏宗海表示,戴奧辛過往討論都是透過食物攝入人體後的危害,但透過空氣吸入的戴奧辛汙染,一樣會致癌,民眾短時間、高劑量暴露戴奧辛會產生皮膚病變、肝功能異常;長時間、低劑量暴露則增加罹癌風險。至於鋰電池工廠燃燒,這類化學物質對人體的危害更加危險。顏宗海表示,鋰電池最擔心燃燒,一旦燃燒就會產生有毒氣體「氟化氫」,人體在密閉空間吸入後,會導致肺部傷害,輕則發炎,重則肺衰竭;氟化氫一旦碰到水更會成為「氫氟酸」,是具有腐蝕性的「化骨水」。附近居民建議做6件事自保顏宗海建議,大火附近居民,特別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更得注意,近期儘量避免外出,日常生活則要注意幾項。1.減少外出2.早去早回3.在家緊閉門窗4.打開空氣清淨機5.外出配戴N95口罩,若無則配戴外科口罩6.不去公園運動顏宗海提醒,燒焦味道不見得就是戴奧辛,不過,雙北地區居民若在外有吸入惡臭氣體,近期一旦有出現胸悶、喘、呼吸不順等症狀時,千萬不要等,立即就醫檢查,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蔣萬安提出五點指示新北深坑火災使台北市部分地區空氣有異味,文山區首當其衝,台北市長蔣萬安今天一早急加開行程至木柵國小關心學童上課情形,現場有不少里長在,有里長當面質問蔣萬安空氣中「到底有沒有毒?」呼籲市府應訂SOP讓大家能掌握狀況,蔣萬安坦言,第一時間對外說明確實可以做得更快,會檢討相關機制。蔣萬安也在臉書提出說明並提出五點指示:一、環保局要盡速釐清狀況,發佈新聞稿並在社群即時更新情形,讓市民了解狀況,並提出應變作為,不可怠慢拖延。二、雙北是共同生活圈,市民呼吸的空氣不會因為行政區而有所分別,台北市與新北市一定全力協作,釐清事實,並且進行應變處置。三、受影響的市民,你們辛苦了,若仍有異味影響,請暫時關閉門窗,在室內打開空調,外出也請戴口罩,以避免不適。四、感謝即時反映問題的市民、民意代表以及媒體朋友。也謝謝辛苦的基層同仁。五、環保局應檢視空氣品質的檢測項目、標準及方法,是否符合實際需要;也應該審視通報及應變機制,如果有需要檢討之處,直接向我回報。延伸閱讀:.住家大火!消防員列「防災必知守則」:3習慣、4對策、5不要.發票熱感紙也有毒! 專家: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避毒.為什麼90%火場命案死於5樓以下?消防員親授關鍵防災策略.發生呼吸衰竭為何需要立即進行急救?要不要插管使用呼吸器?如何根據患者病情做出合適的緊急治療選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16 焦點.元氣新聞
在「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陳俊翰病逝!律師高考榜首、密西根法學博士…罕病人生超勵志
曾被列入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中研院法律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學者陳俊翰傳出離世。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余忠仁表示,陳俊翰被送至新竹台大分院急救後身亡,病情與肺部感染有關。罕見疾病基金會執行長陳冠如聞訊感到訝異,她表示,陳俊翰初一都傳訊息跟自己聯繫拜年。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陳俊翰出生時即被診斷罹患SMA,醫師曾告訴他與家人,患者在不用藥前提下存活時間僅三至四年。全身癱瘓還經歷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克服疾病,考取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任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並取得密西根大學法律博士學位歸國。他是台大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曾說,除了擔任律師,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從事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以取得美國紐約州律師執照的他,為此放棄美國高薪,執意回到台灣,不但薪資較為有限,也受限健保無法取得治療藥物,但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他,仍希望為國內身障人士發聲,幫助他們獲得應有權利。民進黨發聲明證實噩耗民進黨也在臉書發聲明證實陳俊翰逝世的噩耗:陳俊翰律師因疑似感冒引起併發症,2/10前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急診,雖經醫護人員極力搶救,仍於2/11凌晨不幸逝世。我們聞訊感到無比震驚與悲傷,俊翰的家人低調辦理後事,年節期間未對外公布,今日委由民進黨黨中央代為發布消息。感謝各界關心,也請給家屬空間處理相關事宜。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 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16 醫聲.罕見疾病
陳俊翰病逝/台版「非常律師」 首位罕病SMA律師陳俊翰獲美法學博士
【2024/02/15編註】日前在脫口秀節目「賀瓏夜夜秀」被嘲諷模仿的民進黨不分區立委被提名人陳俊翰律師,驚傳在春節期間離世。根據聯合報報導,據悉陳俊翰在春節期間送醫急救,隨後不治,享年40歲。陳俊翰患有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在家人支持下,考取律師高考榜首與會計師執照,在第11屆立委選舉獲民進黨提名不分區立委第16名。日前熱播韓劇《非常律師禹英禑》引發討論。劇中女主角是韓國首位自閉症律師,靠著超越常人的毅力與疾病共存,在法律世界中闖蕩,十分激勵人心。在台灣,也有一位不畏病魔,勇敢追逐理想、為病友發聲的「非常律師」——罹患罕見疾病「先天性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的陳俊翰。【疾病百科】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主要病症為肌肉無力、萎縮,依照發病年齡、症狀輕重,分為五類型。第0型及第1型通常在嬰兒期即死亡,第二型為中度,第三型較輕微,第四型患者在成年後才會發病。>>看詳細曾是律師高考榜首、哈佛碩士 今獲密西根法學博士出生時就被診斷出罹患SMA,醫師告訴陳俊翰與家人,一般來說,SMA患者在不用藥的前提下,存活時間僅有三到四年。全身癱瘓,還歷經火警導致雙腿截肢的陳俊翰,卻以驚人的精神,克服疾病的桎梏,在法學專業上取得超人成就:他不但取得台灣大學法律、會計雙學士,是2006年律師高考榜首,是台灣第一位SMA律師;陳俊翰同時也取得會計師執照。陳俊翰並於2014年取得哈佛大學法學研究所碩士學位,曾赴加州柏克萊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今年,他剛取得在密西根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8月底學成歸國;他長期鑽研國際人權、身心障礙政策與法律。無藥可用仍執意回台 陳俊翰盼改變制度、為身障者發聲回到台灣,陳俊翰說,除了擔任律師,未來更想當一位「倡議者」,做可以改變政策、制度的工作,為身心障礙者發聲,「讓身心障礙者發揮自我價值。」他目前擔任中華民國肌萎縮症病友協會法律顧問。事實上,陳俊翰早已取得美國紐約州的律師執照。陳母說,若留在美國,不僅SMA藥物有保險給付,執業的薪水也比台灣高。執意回到台灣,是希望「看看有什麼是我可以做的。」在美國,由於外籍學生的身份,陳俊翰必須負擔保險金額,而他也因此受惠,取得SMA治療藥物,「美國追求的是平等,大家交的保費一樣,受到的保護也是一樣的。」陳俊翰說,有別於台灣商業保險不接受「帶病投保」,美國的保險機制強調「無差別、無歧視」,讓自幼就確診罕見遺傳疾病的他,得以安然接受治療。回到台灣,因為健保針對SMA患者用藥採限縮給付,須於一歲內確診,且年齡未滿七歲才能獲得給付。年近40、早已超過限制年齡的陳俊翰,因此無藥可用,只能任憑身體機能逐漸退化,陳母苦笑說,「其實根本就是等死。」全身癱瘓仍有高成就 罕病創辦人陳莉茵:堪比霍金癱軟的身軀,坐在從美國攜回,不需動手就可以操縱的電動輪椅上,四肢癱瘓、萎縮的陳俊翰,偶爾還需要請一旁的母親協助「喬」一下身體的位置,讓人不禁聯想到罹患罕見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的天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就曾在健保會會議中,拿陳俊翰與霍金相比,希望說服認為部分罕病孤兒藥治療後患者仍無法自理,就是「無效醫療」的會議委員,在療效至上的新藥給付原則外,也應該考量「病人本身的價值」。陳莉茵說,霍金雖然只剩下一根小指頭可以活動,但是仍對物理學界有重大貢獻,「健保永續的價值,是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終極關懷。」她認為,疾病是人的本質,不應該因為一個人罹患重大傷病就輕看他,陳俊翰就是最好的例子。冰冷指標之外 罕藥納保應考量人的價值「我覺得很沮喪的是,明明有藥卻無法獲得給付。」 陳俊翰說,回台後他更深入了解罕病新藥健保給付的審查機制,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成本效益比值(ICER)、生活品質調整後存活年數(QALY)等,「這些都只是冰冷的指標,而且有很多人為操作的空間。」他希望罕病用藥能更快納保,讓更多患者有藥可用。國內現行藥物納保審查機制及指標,多須考量藥物療效與成本效益。陳俊翰說,「難道所謂的成本就只有藥價嗎?」他認為,罕病患者因為疾病而住院、無法就業,也會增加社會成本。至於療效方面,陳俊翰說「難道你期待罕病患者,用藥之後,就能像正常人一樣過生活?」他認為,罕病用藥不能和一般疾病藥物使用相同的療效標準。罕藥專款執行率低 陳俊翰籲提集體訴訟陳俊翰認為,財務衝擊不可作為正當化「不讓罕病孤兒藥納保」的理由,「這是一個很廉價的藉口。」如此悲憤,是因為這些藥物,對於陳俊翰與罕病病友而言,是活下去的救命藥。他指出,面對健保罕藥專款執行率未達百分之百,有錢卻付不出來的現況,「我覺得這是健保署的行政怠惰。」事實上,雖然未執行的數億金額,相對逾8000億的健保總額來說,只是「麵包屑」,卻是等待救命藥治療的罕病病友、家屬的巨大希望,陳莉茵說,這些預算「涓滴都珍貴」。陳俊翰則以自身法律專業說明,為了病友權益,應該提起集體訴訟,或是赴監察院陳情、舉發,藉由法律途徑,讓更多病友得到藥物救治。病友聲音聽不見 應團結病友取得認同在台灣,審核新藥納入健保的健保大會、藥物給付共同擬定會議(即共擬會,PBRS)中,病友代表至多只有2位,且僅為列席,雖可以發表意見,但無法做成決議。陳俊翰說,共擬會中都是醫療提供者、付費者代表的聲音,健保應保障的對象民眾、患者反而幾乎沒有置喙餘地,遑論病患中因人數少,而相對弱勢的罕病病友。「必須先讓罕病病友的訴求得到社會的認同,這樣才能讓行政單位感到壓力。」陳俊翰期待透過集體的努力,讓罕病患者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其實除了罕病,陳俊翰想得更遠,希望幫助不分疾病別的身障人士,都能夠獲得應得的權益,以無愧於他受法庭劇啟發,踏上法律之路的初衷——消弭社會不公義。(更多罕病議題,請看「經濟學人評7國罕見疾病用藥可近性:台灣核准藥物漸少又耗時,落後國際」)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08 焦點.元氣新聞
腸胃炎、噎到、魚刺卡喉怎麼辦?過年常見10類疾病緊急處理方式
農曆春節即將到來,每年過年醫院常見的急診傷病類別大同小異,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腸炎、泌尿道感染等都是常見問題。此外,如吃東西噎到、嗆咳,大魚大肉導致痛風、胃食道逆流等,也很常發生。《元氣網》以下整理過年可能遇到的常見疾病,有些問題可透過事先備藥服用緩解,不過也有一些較嚴重情況,仍需盡速送至急診處理。急性腸胃炎過年聚餐通常吃得較多、較油膩,最常出現的急性健康問題就是急性腸胃炎。大吃大喝,人流往來頻繁注意衛生亞東醫院肝膽腸胃科呂貞燕醫師:腸胃炎患者最常見症狀為上吐下瀉,所以水分電解質的攝取補充非常重要。對於病情較輕的病毒型腸胃炎,建議前一到兩天需禁食僅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可以喝一比一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是電解水,讓腸胃道先得到充分休息,如果嘔吐及腹瀉有比較改善,也可以開始試喝米湯,然後循序漸進再慢慢吃白粥等清淡飲食,少量多餐,避免刺激食物,如果支持性療法兩天都完全沒有改善再就醫。噎到、嗆咳春節零食常見果凍、堅果、瓜子等核果類食物,要注意別給5歲以下孩童及吞嚥能力差的年長者吃,這類食物很容易讓他們噎到、嗆咳。若被大體積異物噎到,可能會馬上臉發黑,還比較容易發現;如是小體積異物則可能掉進支氣管,導致久咳不癒,甚至慢性肺部感染。台中慈濟醫院急診醫學科醫師莊浩凌曾受訪提醒,異物梗塞時千萬別拍背,因為可能使異物完全堵塞氣管,導致難以挽救的後果。「異物梗塞的國際求救姿勢是,兩手抓住喉嚨並做嘔吐狀。」莊說,身邊有人做這個動作時,先鼓勵他咳嗽排出異物,若無法咳嗽表示氣管完全堵塞,就要馬上做哈姆立克急救。》哈姆立克急救操作方式魚刺卡喉年節菜幾乎都會有魚,吃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魚刺魚骨,應細嚼慢嚥以避免不慎吞下魚刺。若是不幸被異物哽塞到食道,不建議使用喝醋或是吃米飯再吞入的坊間作法,建議先暫停飲食,稍微嘗試能否咳出,若咳出困難,可能還是要就醫尋找專業協助。骨折過年走春時,小朋友會跑跳地嬉鬧,稍一不慎會發生扭傷或骨折狀況,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骨折要先想辦法固定,可以就地取材,使用雜誌或簡單的木板,把患部固定後再送醫;扭傷可初步用「R.I.C.E原則」處置,也就是休息、冰敷、加壓、患部抬高,讓受傷部位止痛且不進一步惡化。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類流感、新冠肺炎…)根據疾管署預警,流感、類流感疫情及新冠肺炎將在過年前達到高峰。而過年南北往來人際互動多,大家出去拜年、走春,又會互相傳染,不得不慎。如果過年期間感染流感或新冠,可前往衛福部所屬醫院,於農曆春節期間(113年2月8日-2月14日)有提供便捷門診及急診服務,可開立公費口服流感及新冠抗病毒藥劑。》看113年衛福部立醫院春節期間門診時刻表或可在年前先去診所備好一般感冒藥、發燒藥水等,如果感冒但病況輕微,直接吃藥減輕症狀,就不用跑醫院。氣喘過年走春拜拜,廟宇煙霧繚繞,氣喘患者要小心氣喘急性發作。氣喘患者需注意遠離誘發氣喘發作的危險因子,建議外出時戴口罩降低發作風險,並隨身攜帶吸入性類固醇藥物或支氣管擴張劑,以備不時之需。胃食道逆流過年就是不斷的吃吃喝喝。但有胃食道逆流症狀或有胃潰瘍病史者,還是要節制適量飲酒、咖啡和茶類,避免辛辣、酸性、甜食及巧克力的大量食用,而且睡前兩小時內避免吃宵夜以及水果甜點,以免在過年期間飽受胃食道逆流症狀的困擾。胃食道逆流典型的症狀為胸口灼熱、胃酸逆流,胸痛、吞嚥困難、咽喉有異物感、咳嗽、清喉嚨等症狀也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症狀。除了吃胃乳片、制酸劑等胃藥外,因每位患者引發的「地雷食物」不同,想防範的話還是注意避免吃到自己的「地雷食物」。痛風高油、高蛋白、高普林、酒精都是引起急性痛風的危險因子,但要人在過年期間這也別吃那也別吃,也太不人性!不過至少做到不要吃過量,多喝水,最重要是不要喝酒,過量的啤酒易使尿酸升高,導致急性痛風。有痛風的人應減少海鮮、內臟等食物,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與脂肪;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切記不可喝啤酒來取代開水,因為過量的啤酒反而會使尿酸升高。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飢餓都是預防痛風發作與控制尿酸的良方。最好事先準備一些消炎止痛藥,在急性發作時服用緩解症狀,同時避免過度活動、壓迫患部,通常在3、4天就會改善。若沒改善應立刻就醫。心肌梗塞、中風台北醫學大學急診學科教授高偉峰說,天氣冷要特別注意腦中風、心臟衰竭和肺部症狀,也要留意腸胃道出血的情形,一般急診常見胃潰瘍、胃出血,以及部分的肝硬化,喝酒和飲食辛辣可能是引發的原因。高偉峰提醒,過年期間不要吃得太鹹,心臟功能不好的人,水不要喝太多。過年前後忽冷忽熱,也是心血管疾病好發期。一旦發現身邊家人或朋友發生胸痛、胸悶冒冷汗、呼吸困難等疑似心肌梗塞症狀,最重要的是先打119求救。然後依據119指示檢查病患的意識和呼吸,如果沒有呼吸,再依指示操作 CPR(心肺復甦術),以降低腦部缺氧時間,等待救護車來臨盡快送醫。》心肺復甦術(CPR+AED)操作方式燒燙傷洗熱水澡也要留意可能的危機,亞東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蔡光超說,有時會出現一氧化碳中毒的個案,如果出現頭痛、頭暈、想睡覺等警訊,尤其有叫不醒的情形,都應該緊急就醫,這類個案往往都是整個家族一起來。爆竹一聲除舊歲,有些民眾會玩煙火、放鞭炮等,如果被炸傷多為燒燙傷,最怕是炸到眼睛,有些傷口會出血,燒燙傷部分要把握沖脫泡蓋送的準則,出血處要加壓止血,但不論何種狀況都要就醫。過年期間生病會讓人焦慮,不過在「人手一機」時代,突發疾病可透過「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找到解方,透過「就醫院所查詢」,可知道附近有哪些醫療院所,可依縣市、鄉鎮、地址、診療科別、診療時段、服務項目等不同需求進行查詢。附表-108年農曆春節十大「急診」傷病1.腸胃炎2.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感冒)3.表面傷或挫創傷4.不明熱5.流行性感冒6.眩暈7.傷害8.過敏9.皮膚或皮下組織感染10.泌尿道感染(資料來源/健保署【資料來源】.衛福部健保署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4-02-08 退休力.自在獨立
樂齡族年節出國玩,除了旅平險、2保險也是重點!維護自身權益避免理賠爭
快進入農曆春節假期,許多民眾可能計畫出國遊玩,談到出國旅遊保險議題,多數人想到的是「旅遊平安險」(簡稱旅平險)。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景肇梅提醒,旅平險多為意外險及意外傷害醫療險,理賠重點為「因意外失能、往生,以及因意外傷害所衍生的醫療費用」,不過有時狀況瞬息萬變,因此像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旅遊不便險等,也都要納入考量,特別是樂齡族群,「海外醫療險的保障更要充足」,一旦身體健康臨時出問題,才不會因海外醫療費用過高而措手不及。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也提醒,民眾春節出國旅遊,除可投保基本旅平險,也可選擇增加「傷害醫療費用附加條款」、「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保險附約」與「旅行不便險」等,而這些保險商品當中,除了旅遊不便險為產險公司所銷售,其餘的保險商品,則在產險、壽險公司都有銷售,建議民眾要多瞭解「相關保險商品的保障內容、給付條件與除外責任」,這樣才能維護自身權益,並避免理賠爭議。海外醫療費用昂貴,醫療險保障一定要足夠去(2023)年6月,台北秀傳醫院院長鄭丞傑在美國意外受傷引發關注,他因摔斷2根肋骨在當地掛急診,結果醫療、檢查費用達新台幣五十萬元,回國後,鄭丞傑向健保署申請國人海外就醫醫療給付,而健保給付價格僅3704元,幸好他有保旅遊平安險,並附有意外傷害醫療險服務,因此海外意外傷害的醫療費用若在新台幣150萬元內,便可全額理賠。景肇梅分析,從過去經驗可知,海外的醫療費用十分高昂,而健保署所給付的價格,因為是比照台灣本地給付標準,所以給付金額較低,只是杯水車薪,由此也可了解,海外旅遊產險產品除了旅行平安險,也要含括傷害醫療費用險、海外突發疾病醫療健康險等,保障才會足夠。景肇梅也建議,樂齡族出國旅遊時,可規劃以「保意外險附加高額海外醫療險」方式增加保障。以產險公司所推出的旅平險產品為例,如果意外險的理賠金額上限為一百萬元,海外醫療險的理賠上限就會達一百五十萬元,相較於壽險產品,意外險理賠金額上限若是一百萬元,海外醫療險的理賠上限就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十萬元,對於樂齡族來說,「擁有較多醫療險保障」是很重要的考量重點。不同管道買保險,商品種類、保障不太一樣目前,購買旅平險、旅遊相關保險的管道包括「含括於旅行團費」、「刷信用卡附贈」與「自費向保險公司投保」等。景肇梅指出,多數旅行社所提供的保險項目為意外險與意外醫療險,其他保險產品較少納入。而刷信用卡附贈的保險產品,理賠重點以飛安意外、大眾運輪工具所發生的事故為主,如果過馬路不小心遇到特殊狀況,便不會有保障。景肇梅指出,民眾也可考慮向保險公司申請為旅平險會員,便可直接電話投保,在海外遇突發狀況,便能以電話延長保險期限,一旦出現醫療理賠等需求,或需要任何急難救助服務,也可用電話迅速找到客服人員詢問、尋求建議,如此就能縮減找印表機列印、傳真紙本申請書等程序,相對也方便不少。旅遊保險規劃,很多細節要留意在去年,也傳出國人在日本北海道滑雪而意外失去生命新聞。事實上,如果是高山滑雪、攀登高山、攀岩、跳傘、極限運動等,因活動風險較高,所以一般旅平險多將這些高危險活動排除於保障範圍,這時,就要考慮加特定活動保險,這類保險的保費通常比較高。景肇梅也叮嚀,樂齡族民眾如果需要服用慢性病處方箋藥物,一定要多帶一點備藥,因為如果遇到因暴風雪、暴雨等導致機場關閉、道路封閉而行程延宕,此時就會非常麻煩。還有一點要留意,在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部分,若發病前六個月內有相關病史就診紀錄,便不予理賠。以心血管疾病患者為例,若病患在出國前六個月內曾看診、拿藥,並正服用抗凝血藥物,到了國外,卻因沒有持續用藥導致中風發作,這種情況通常不符合「海外突發疾病」定義,因此就算有買海外突發疾病醫療險,也不會獲得理賠,這點,民眾必須要多多留意。此外,國外各地醫院所提供的收費證明、診斷證明或病歷等文件形式、名稱可能也不一樣,建議可在當地迅速以電話詢問保險公司客服人員,所獲得的資訊才會完整,申請理賠時也才會順利獲得給付。旅遊平安險的主要內容與特色產險公司附加的保障.特別處理費用 (補償意外事故或突發重大疾病,家屬前往照顧或處理之必要費用).海外緊急救援服務 (緊急醫療諮詢、法律支援諮詢服務、轉介醫師醫院、旅遊簽證資料諮詢).意外醫療 (旅遊途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須住院治療時).海外突發疾病醫療 (海外旅遊途中罹患疾病須住院治療時).第三人責任 (旅途中發生意外,造成第三人體傷、死亡或財物損失,應負責任而被求償).旅遊不便 (當班機延誤、行李延誤、旅程延誤、旅程更改及行李損失時之保險保障)壽險公司附加的保障.特別處理費用 (補償意外事故或突發重大疾病,家屬前往照顧或處理之必要費用).海外緊急救援服務 (緊急醫療諮詢、法律支援諮詢服務、轉介醫師醫院、旅遊簽證資料諮詢).意外醫療 (旅途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須住院治療).海外突發疾病醫療 (海外旅遊途中患疾病須住院治療)各保險公司商品或有不同,仍應以實際投保內容為準。產、壽險公司提供的附加保障說明圖說明:.特別處理費用:產險公司補償意外事故或突發重大疾病,家屬前往照顧或處理之必要費用;壽險公司同之。.海外緊急救援服務:產險公司緊急醫療諮詢、法律支援諮詢服務、轉介醫師醫院、旅遊簽證資料諮詢,家屬前往照顧或處理之必要費用;壽險公司同之。.意外醫療:產險公司旅遊途中發生意外傷害事故需住院治療時;壽險公司同之。.海外突發疾病醫療:產險公司旅遊途中罹患疾病須住院治療時;壽險公司同之。.第三人責任:產險公司旅途中發生意外,造成第三人體傷、死亡或財物損失,應負責任而被求償;壽險公司則無。.旅遊不便:產險公司當班機延誤、行李延誤、旅程延誤、旅程更改、行李損失時提供保險保障;壽險公司則無。資料來源/風險管理與保險教育推廣入口網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2-07 焦點.健康知識+
瘀青要先冰敷還是熱敷? 醫提4要訣教你正確消腫去瘀,皮膚出現硬塊應先做這件事
每個人都有過撞傷、跌傷,以及皮膚紅腫瘀青的經驗,如何迅速消腫、去除瘀青,可是一門學問,皮膚科醫師趙昭明提出「冰、藥、熱、醫」4大瘀青處理要訣,提醒民眾,受傷時組織發炎時,切勿熱敷,這可能延長恢復期,一定要先冰敷,使用藥物,隔2天後再熱敷。皮下微血管破裂導致瘀青 皮膚出現硬塊應先做這件事趙昭明表示,皮膚之所以瘀青,原因為皮下微血管破裂,血塊堆積形成,起初呈現暗紅色,逐漸變成紫紅色,最後變成鐵鏽般的黃色,逐漸散掉、吸收,平均約要1、2個月,才會消失。如果想讓瘀青快一點消除,可使用含有「MPS黏多醣」(類肝素)的抗瘀藥物,加快血腫消退,有效代謝瘀青。如果撞傷後,皮膚冒出硬塊,即為皮下組織或肌肉組織血腫,必須先冰敷幾天,等消腫之後,再熱敷,以緩解症狀。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皮下組織血管破裂,皮膚紅腫,就不要用手揉按,建議先冰敷、鎮靜傷口,並服用抗瘀青的藥物,等2、3天後,再行熱敷,促進血液循環,增加代謝速度。如何改善皮膚瘀青血腫? 謹記4大要訣有助消腫趙昭明提出,在進行皮膚瘀青血腫處理時,應謹記4大要訣「冰、藥、熱、醫」,分述如下:▸1.冰:受傷後,應儘速冰敷,且不要揉搓。趙昭明表示,受傷部位處於急性發炎期,最好急救方式就是冰敷,建議使用冰敷袋,讓微血管收縮鎮定,並減緩發炎傷勢,1天敷3次,每次10至15分鐘,持續2至3天,直到消腫為止。▸2.藥:冰敷後,可在沒有傷口的皮膚患部塗上1層藥膏,建議選用大廠牌制式藥膏,塗抹時應避免用力揉搓,每天2至3次,適量使用,動作輕柔,讓藥效滲入皮膚即可。▸3.熱:熱敷不能躁進,約48小時後,等待患部消腫,瘀青呈現深暗紅、紅紫色時,就可熱敷,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加速血腫退散復原。1天敷3次,每次10至15分鐘。藉由熱敷幫助血塊代謝,使瘀青逐漸消退。熱敷過後,可視情況塗去瘀藥膏。▸4.醫:一般瘀青約2至3週逐漸消退,如瘀青遲遲未消或摸到皮下硬塊,應立即就醫,可能傷及深層組織或有其他問題,需接受進一步檢查。趙昭明指出,因跌倒或外力撞擊所產生的瘀青,問題單純,只要掌握「冰、藥、熱、醫」4大要訣,就能消除瘀青,不留痕跡。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9 醫療.心臟血管
國光客運司機國道昏迷不治!如何確認患者是心肌梗塞?救護車來之前可以做什麼處理
【2024/01/29編註】根據聯合報報導,國光客運司機黃福能,昨晚(28日)從台北載客回台中途中身體不適,仍忍痛苦開到路肩後昏迷;乘客還為他做CPR,可惜送醫後仍不治。國光客運台中站長鄭秀菊說,黃能福疑心肌梗塞,為了確保乘客安全「已用盡最後一分力氣」,黃福能是位優良的司機,身體健康也一向良好,看不出有何異樣,沒想到會有此意外。近日天氣冷,心腦疾病急性發作的病例大增,而如果遇到身邊的人心肌梗塞突然發作,我們該如何處理呢?【記者江慧珺/報導】Q如何確認患者是心肌梗塞發作?A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重症醫學部主任高偉峰說,美國統計,跨年與耶誕節是猝死的高峰,台灣雖無正式統計,但每到跨年至春節期間,心肌梗塞發生率都較夏天倍數成長。「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當心肌梗塞來處理。」高偉峰說,心肌梗塞的典型症狀就是胸悶與壓迫緊縮感,猶如大石壓胸,沉重壓迫感常讓患者喘不過氣來;上腹痛也被美國心臟學會列為典型症狀,因吃完東西後血流到腸胃,心臟血流相對較少,心肌梗塞容易發作。不少40歲以上民眾吃完尾牙聚餐後腸胃道不適就醫,才發現是心肌梗塞。新光醫院內科部主任徐國基指出,若是右冠狀動脈阻塞,造成下壁心肌梗塞缺氧,易刺激神經胃腸道作用,引起腹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徐國基說,心肌梗塞引起的上腹痛與胃潰瘍疼痛不同,前者輕壓肚子,痛感不會增加,也非飢餓造成腹痛,或合併惡心想吐情況;若運動時會胸悶,休息後好轉,就可能是心肌梗塞前兆。Q心肌梗塞有哪些非典型症狀?A高偉峰也說,部分心肌梗塞症狀會從胸部、左手到下巴不適悶痛。此外,年長女性或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出現胸前灼熱感等非典型症狀。徐國基表示,秋冬氣溫低,交感神經作用旺盛,導致血管收縮,容易造成阻塞。雖然心肌梗塞好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但年輕人也會心肌梗塞,臨床上曾有20多歲民眾抽菸,導致心肌梗塞案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科主治醫師王宗道建議,男性年齡45歲、女性55歲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有家族病史或抽菸,6項危險因子符合2項,就屬高危險群。建議在劇烈運動前要做心肺功能檢測與運動心電圖,運動時感覺悶喘或累的時候,別以為是自己體力不好忍一下就過去,一定要馬上休息,必要時要緊急送醫,以免憾事發生。Q心肌梗塞發生時,要叫救護車還是把握時間自行送醫?A王宗道說,心血管疾病症狀不明顯,血管堵塞程度沒有到70%以上,幾乎沒有症狀,即便堵塞程度達到90%,可能也只是在運動中容易喘、感覺體力不好而已。因此,在馬拉松或長時間運動發生心肌梗塞的案例很常見。若出現胸悶、上腹痛等症狀,懷疑突發心肌梗塞,高偉峰建議,最好先坐下或躺下休息,盡量不要走路或拿重物,以免增加心臟氧氣消耗,並且盡快就醫。高偉峰說,臨床統計逾半數心肌梗塞患者到院前已停止心跳,因此建議,有相關症狀最好第一時間直接打119坐救護車就醫。台灣救護車上通常有電擊器與熟悉CPR的救護人員,可即時搶救患者,切勿乘坐自家車甚至自行開車。Q叫救護車之後,可以做什麼處理?A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本身就是心肌梗塞高危險群,衛福部國健署提醒,這類患者平時外出要隨身帶著病歷卡與緊急用藥,註記平時就醫院所、診斷、藥物過敏史,並應隨身攜帶醫師開給緊急備用藥品。●服用硝化甘油 有禁忌先前燒肉粽歌王郭金發心肌梗塞猝逝,讓不少高齡長輩心驚驚,希望備有俗稱舌下錠的「硝化甘油」急救。但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張哲明說,硝化甘油只針對穩定型心絞痛急救,且屬於冠狀動脈血管擴張劑,會造成全身血壓下降,若是右心室梗塞或服用威而鋼,更是禁忌症。高偉峰也提醒,硝化甘油會使血壓降低,最好坐著或躺著服用以免突然昏厥,而本身血壓低的患者不建議使用。硝化甘油正確使用方式,是將含片或噴劑放在舌下,每隔3到5分鐘用1次,連續3次若症狀仍未改善就要就醫。●意識不清 可進行心臟按壓此外若是患者心肌梗塞達到意識不清、沒有呼吸脈搏的程度,可遵循「叫叫C」原則,即呼叫患者若沒有反應,馬上叫119急救,並進行胸部心臟按壓,可讓患者預後較佳。
-
2024-0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坦然接受生命裡的變故
【編者按】:本週有兩篇文章是繼最近討論過的主題,由兩位醫師抒發他們在行醫中遇到的「令醫師敬佩的病人」的故事,而第三篇文章是由編者寫出在下週開始為期兩週春節休刊之前的「歲末感言與前瞻」。僅此祝大家龍年事事如意。 七、八年前剛到這家醫院時,門診病人都是前一位離職醫師留下來的。很多病人為了讓我多了解,會從頭開始講他們的病史,以及為何需要看身心科。陳太太是少數的病人,從第一次到第三次門診,請她進診間,還沒坐穩,都是笑笑的說:「我的情況很穩定,就照前面醫師的處方開藥給我就好。」到了第四次我終於忍不住了,我請陳太太可以稍微給我多一點時間了解她的狀況,她有點不好意思地跟我說,對不起我趕時間,有機會下次再跟醫師好好說明。我問她趕什麼時間,因為從病歷上看起來,她的乳癌治療都已經完成,目前只需要口服抗荷爾蒙的藥物跟定期追蹤而已,病歷上也寫她是家庭主婦,似乎沒有趕著回去上班的問題。這時她才跟我說明必須趕著回去,因為家裡有位多次中風的先生在等她,先生對她很依賴,雖然有外勞照顧,但是一定要看到太太才會放心。所以為了不要讓她那麼趕,而且下次回診也不用配合腫瘤科醫師的時間,我把回診時間改成下午,讓她有充足的時間看診。接下來的回診她終於不再匆匆忙忙,因為下午的時段先生會睡個午覺,而且有外勞陪伴,只要在先生醒來之前到家就好。有充裕的時間看診,陳太太娓娓道來。原來幾年前她的生活就是一個平凡的家庭主婦,結婚前有工作,婚後為了好好照顧家庭及帶小孩,便辭去了工作。剛診斷乳癌的時候,心情的確大受打擊,但是先生與小孩們都很支持她,所以陳太太並沒有因為罹患癌症而心情低落。會被轉介來身心科,是因為癌症治療開始之後,在化療期間因為副作用,出現了熱潮紅、燥熱、盜汗、失眠等問題。可是就在化療療程期間,先生中風了,而且相當的嚴重,住院一個多月,儘管積極的復健,還是不太能講話,身體右邊也無力,上下床、如廁、穿衣、走路、吃飯等,都需要有人幫忙。「看到他那樣,比起自己化療的副作用,我心裡還更難過。」陳太太說。還好女兒留職停薪回家來照顧爸媽,「所以撐完的化療,我就讓女兒趕快回去上班,照顧先生的事情就由我自己來。」可是哪想到,才過幾個月先生又二次中風,而且這次更嚴重了,幾乎都必須臥床,幸好可以申請外勞一起幫忙照顧。所以這幾年,陳太太都是拖著化療剛恢復的身體,一手包辦買菜,準備先生能吃的食物、帶先生復健,然後自己還是得定期做癌症的追蹤治療及回診,所以我總是看到她匆匆忙忙的身影。我好奇地問她,你難道不會抱怨老天怎麼會這麼不公平?她笑笑的回答我說,這大概是老天爺給她的功課吧?問到她這麼樣的辛苦,還把先生照顧這麼好,可是人總會累,是不是想過讓小孩來分擔照顧呢?她說二個小孩都有自己的家庭,先生是老伴,「老伴」就是要作伴到老,自己還能做的,就不想麻煩小孩。她看診都是一個人到診間,唯一一次女兒陪來,是因為在買菜途中,騎摩托車被撞造成腳骨折了。女兒在診間也跟我抱怨,媽媽就是這麼倔強,照顧爸爸的事情都要自己一手包辦,連爸爸或是她自己的就醫回診,也說不要麻煩年輕人,其實兒女們是很心疼媽媽的。大約是前年,陳太太回診時告訴我,她現在肩膀上的擔子終於放下來了,因為先生前陣子家裡昏迷,送到醫院是出血性中風,住院一個多月後走了。這是少數我看過陳太太露出難過表情的時候。我跟她討論接下來該怎麼安排她自己的生活,她說一下子沒有想那麼遠,只是有點累了想好好休息一下。對於先生的過世,她倒是覺得,老天爺讓他先解脫了,因為幾年下來臥病在床,看著先生的狀況越來越不好,她也不忍心看著他受苦。陳太太也感謝我,先前幾次先生住院時,請教過我不急救的事情,這次先生昏迷在加護病房觀察時,醫生詢問家人的意見,她就希望順其自然就好,孩子們也支持這樣的決定。她很慶幸做了對的決定,沒有讓先生在最後一刻受苦。接下來的回診,看起來陳太太已經能夠適應一個人的生活。對,她決定還是自己住,雖然小孩不放心,希望能夠搬過去同住,但她還是覺得自己一個人比較自由。現在會跟一些姐妹伴四處去走走旅遊爬山。以前因為要照顧先生,所以對一些好友的邀約,只能很抱歉的拒絕,現在自己終於可以做一些想要做的事情。可惜這樣的時間沒有維持很久,陳太太開始覺得痠痛的問題變得嚴重,原先以為是運動量太大造成的,癌症追蹤的醫師為了慎重起見,安排了一系列的檢查包括骨掃描,很不幸的發現陳太太的癌症已經轉移了。問到她的心情,她說該來的就來,該怎麼辦就怎麼辦。我說難道不會覺得怨恨老天,剛送走先生沒多久,她終於可以輕鬆了,可是癌症又找上門。她說其實很感謝老天爺,多給了她幾年輕鬆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時間,她反而覺得很感恩。後來她的癌症治療反應並不好,她主動提出要接受緩和安寧照顧。去安寧病房看陳太太時,如果她還有精神會跟我聊上幾句,但主要都是在感謝我這幾年對她的照顧,讓她有機會可以說說照顧先生的辛苦,以及肯定她的付出。她說自己已經盡力做好該做的事情,小孩也都獨立、有自己的家了,她沒有什麼好牽掛或是遺憾的。最後一次看她是過世的二天前,陳太太已經陷入昏迷,身邊有女兒陪伴。女兒跟陳太太一樣溫和有禮貌,謝謝醫療團隊的照顧與關心。我跟女兒說,謝謝陳太太讓我有機會認識這樣令我敬佩的人,面對自己的癌症、先生中風需要長期照顧,沒有怨天怨地,反而肩負起照顧的重責,遇到自己病重也坦然接受。我向女兒表達對陳太太的敬佩,我覺得她有大智慧與承擔,教我人生很難盡如人意,但是如果發生了,就盡最大努力。身體好時就把握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浪費人生。即使生命終點來臨的時候,也選擇最好的方式讓自己與家人有一個完美的句點。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9 名人.楊志良
楊志良/搶救健保 全盤考量才是治本之道
台灣全民健保開辦近卅年,如今因為少子化、高齡化面臨巨大挑戰,惟有從健康照護的供給、需求及財源籌措全盤考量,才是治本之道。健康照護的人力供給需要重新規畫,在需求方面,可在質、量及結構上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首先是減少無效且痛苦的醫療。推動善終觀念 減少無效醫療當年本人在立院答詢,稱癌末病人從事積極治療就是浪費生命,被當天晚報及電視新聞痛批為失言,然而第二天安寧照護之母趙可式教授立即全力聲援,且有多位家屬投書,不知有安寧照護的選擇,導致疾病末期家人被氣切插管受盡折磨,結果只是多活數十分鐘,實在不忍。本人隨即規定住院須知增加此項說明及選擇。傅達仁先生疾病末期痛苦不堪,只得前往瑞士從事安樂死。不分區立委楊玉欣力推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為亞洲最先進的病人權利保護法律,並且經多次修訂更為完善。本人從2009年至2011年擔任柳營奇美醫院執行長,三年期間,即使在相對保守的南部民間,末期病患在醫師說明病情後,選擇不再急救者已在半數以上;依據本人觀察,目前在台灣已有八、九成民眾接受善終觀念,減少很多無效醫療,同時增進病人照護品質。增進民眾健康 可減醫療需求但是減少醫療需求最好的方法,其實是增進民眾健康。民眾最重要的健康照護者就是自己,對於沒有能力自我健康照護者,家人就是最重要的照護者,因此各國都將健康教育列為學校教育重要的一環,並且要求學校提供健康的環境以利學習;世界衛生組織並且倡議,各地方政府要由首長辦理健康城市,增進民眾健康,減少醫療需求。生命誠可貴,何況人生只有一次,對個人來說,只要有能力,必定期望得到最好的照顧;但對社會而言,資源永遠有限,需要考量到成本效益,以及整體而非少數人的健康。增加部分負擔 可能弊大於利財源籌措是另一個重大議題,全民健保主要以社會保險的精神,由個人、雇主及政府稅收的一部分(仍是來自就業者)負擔保費,但投保薪資如何計算,是否包括獎金及加班費等,均需思考。以往的改革均朝向擴大費基及加大投保薪資上限,增進社會保險的精神,讓收入高的協助弱勢者。當年本人將投保薪資上限5萬元提升為18萬2千元(署長或部長薪水近來提升至19萬9500元),加上費率從3.55%提到高5.17%,讓全民健保從2011年維持至今。若干醫界人士主張增加部分負擔,價量互動。但根據實證研究,此舉雖然可提升病患的費用認知,可能可以減少若干不必要的需求,但也可能阻卻必要的醫療照護,若以此為抑制費用及需求的方法,弊大於利。提高部分負擔,充其量只能拖延健保破產的時間,惟有全盤考量,才是治本之道。
-
2024-01-29 焦點.元氣新聞
北榮醫師忘年會骨科住院醫師昏倒,院長揭最新病況「振奮人心」!
台北榮總骨科忘年會,一名骨科住院醫師昏倒接受急救台北榮總骨科昨舉辦忘年會,卻傳出一名骨科住院醫師當場昏倒。對此,台北榮總院長陳威明稍早證實,昨天(2024年1月27日)是骨科的忘年會,確實發生一位第一年住院醫師在台上表演後,倒在舞台上,當時所有在場的醫護同仁全部湧上搶救。就在剛剛(2024年1月28日),據了解,陳威明剛剛發給院內同仁一封信指出,台北榮總醫療團隊拚了一整夜,終於把住院醫師搶救回來,剛剛住院醫師已經甦醒,四肢正常活動,但心臟問題還需後續的治療,目前全院同仁士氣大振。陳威明稍早發給院內同仁聲明:「報告大家一個好消息,住院醫師剛剛醒來了,我們醫療團隊實在是令人感動!太厲害了!非常謝謝骨科第一線參與搶救的醫護同仁,急診部的同仁,張效煌主任率領的ECMO團隊及心臟外科團隊,執行心導管檢查的心臟科醫護同仁,還有三樓心臟外科加護病房的辛苦的護理師,思源手術室同仁,消防局E M T團隊好朋友…台北榮總以你們為榮🙏🙏🙏❤️❤️❤️❤️❤️確定神經沒有受損,四肢活動正常,過了這一個大難關,希望心臟可以日漸恢復,我們團隊繼續努力,把我們的榮總人救回來!威明叩首感恩」。陳威明稍早接受採訪時表示,因忘年會地點就在北榮對面的餐廳,30分鐘內該名醫師就被送到醫院,目前已裝上葉克膜搶救,正在全力救治中,所有的北榮同仁都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更是他心頭上的一塊肉,發生這起憾事,院方一定會積極搶救,希望大家一起為這名醫師集氣,可以渡過難關。尾牙餐會、忘年會等活動應避免灌酒、逼酒,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陳威明受訪表示,新冠疫情解封後,院內各科部舉行忘年會,院方表達支持,但從他上任後,因自己不喜歡喝酒,也要求各科部舉辦餐會、忘年會時,禁止灌酒、逼酒或強迫同仁表演;該醫師當天並沒有喝很多酒,本身有一些先天性心臟的問題,已排除是心血管的問題,其餘病情基於病人隱私,不方便對外透露,希望外界多給予院方、該名醫師家屬空間,院方一定會盡力救治。什麼是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還在母體時,心臟發育不良而引起的先天性疾病。在懷孕初期約三到八週時,胎兒的心臟會從幾個細胞生長成的血管,慢慢分化為左右心房與心室、上下腔靜脈、肺動脈、主動脈及肺脈等構造,在腔室之間還會形成瓣膜,這個過程如果受某些特殊的外在或內在因素影響,阻礙到心臟正常發育,就會導致心臟先天畸形。→想了解更多 元氣百科:先天性心臟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1-28 醫療.心臟血管
皮膚科名醫彭于賓晨跑猝逝 醫提醒3危險因子及室內運動3要點
知名皮膚科診所「于賓診所」院長彭于賓,26日傳出逝世消息,當時他正在跑步機上晨跑,被發現時已經倒臥在地,判斷是因心血管疾病去世,不過家屬尚未對外說明。心臟內科醫師指出,最近天氣冷是可能的因素之一,如果平常沒有運動習慣,應該要漸進式進行,也要留意起床後2至6小時,避免「清晨巨浪」發生。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洪惠風說,猝死常見的成因為心肌梗塞、突發心律不整、主動脈剝離等,心肌梗塞突然發生時像土石流,血管則如同一條條的公路,血管壁變得愈來愈厚,血管內徑未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有62%的男性心機梗塞或猝死,之前沒有任何症狀,女性則為46%。目前外界尚未得知彭于賓的具體狀況,不過,如單純以心肌梗塞來看的話,洪惠風說,這類個案的風險因子中,年齡是其中一個危險因子,男性45歲以上、女55歲以上或停經後;家族遺傳是第二個危險因子,男性親戚55歲以內心肌梗塞或猝死算危險因子、女性65歲以上;第三個危險因子是抽菸,其他危險因子則包含血壓、血糖、膽固醇,以及體重注意和運動等。洪惠風表示,「要預防土石流就要做好水土保持」,方法有二,第一為控制好血壓、血糖、膽固醇等「三高」因子、不要抽菸、要規律運動等;另外就是要注意「不要發生颱風」,也就是留意天氣突然變冷或變熱,也要控制情緒,不要生氣或熬夜等。運動方面,洪惠風說,如果平常沒有規律運動習慣的話,要漸進式進行、避免劇烈運動,如果一直以來跑數公里沒問題,但突然只跑幾百公尺就出現胸悶、咳嗽等蛛絲馬跡,就要趕快就醫,也建議民眾可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等於每天測試,一旦有異狀可以早點發現並就醫。除了運動頻率外,還要留意可能發生的「清晨巨浪(morning surge)」,洪惠風說,血壓控制不好的人,容易在清晨時有突然的血壓驟昇,也是最容易產生中風及心臟病的時間點,通常建議起床後2至6小時要特別小心。洪惠風形容,白天活躍的交感神經,和晚上的副交感神清,會在清晨「交班」,在這段時間等於煞車沒有鬆開就踩油門,心律可能比較難以調解,容易出事;而有些人在睡夢中猝逝,可能與呼吸中止症等部分原因相關;有些肥厚性心肌病變,則好發於運動時,提醒民眾平時就要留意自身狀況。皮膚科名醫疑跑步健身猝逝 醫曝冬天運動3大注意事項新北市土城醫院急診醫主任薛承君表示,冬天寒冷,許多民眾選擇在室內健身房運動,但仍可能發生意外,提醒民眾使用跑步機時,應注意3大要點:第一、運動前,熱身務必充足:尤其是天氣寒冷時,應充分熱身讓血液流動到肌肉,增加血液循環,減輕運動時心臟送出血液的負擔,降低突發性心肌梗塞的機會。第二、運動中、運動後,需注意身體保暖:即便是運動會讓身體流汗,冬天運動,最好還是穿著長袖、長褲的運動散熱衣褲,協助身體保暖;運動後,也應立即擦乾汗水及沖澡,避免環境氣溫低,更加刺激交感神經,增加心肌梗塞的機會。第三、運動時,不要過於勉強:如果跑到一半有胸悶、胸痛等身體不適時,一定要立即停止,但許多人認為,運動才會健康,而過於逞強,如每一次馬拉松比賽時,總會有人發生心肌梗塞,有時就是過於勉強所致,且在比賽當下,心情處在緊張、壓力下,也容易增加心臟負擔,發生意外。薛承君說,一般來說,突發性心肌梗塞或猝死,多與心室顫動有關,建議在室內健身房跑步時,第一、應選擇有工作人員服務的時段;第二、同時有其他民眾正在運動;第三、備有「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設備的場所,若發生緊急狀況時,可以立即急救。薛承君指出,醫學研究指出,當民眾發生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突然昏厥倒下時,如果可以立即急救,相較於急救人員抵達現場急救,可以大幅增加患者的存活率,而搶救回來後,神經系統恢復的情形,也會比較好,因此,第一時間搶救事關重要。薛承君指出,男性、年齡65歲以上、三高、肥胖、吸菸、壓力大及有新血管疾病家族史者,為心肌梗塞的好發族群,但這些只是醫療的評估風險,不代表沒有這些風險的人,就不會發生心肌梗塞,因此,平時要多注意心臟的健康,每年可以在醫囑下,進行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等相關心臟檢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24 養生.抗老養生
起床別起太猛 先在床邊坐一下!中醫推薦吃5項好物度寒冬
寒流來襲全台急凍,多地傳出因低溫導致送醫急救個案。中醫師建議,天氣寒冷應「早睡晚起」,起床時先在被窩裡活動筋骨,突然下床可能溫差過大,飲食上有5項冬日暖脾健胃的好物,民眾可加入到日常三餐,度過霸王級寒流。氣溫變化威脅健康。中醫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陳博淵建議,清晨較冷,民眾起床時,先在被窩裡面活動筋骨,從末梢關節開始,手指抓一抓、手肘動一動、四肢都搖一搖,接著翻翻身,讓身體活動起來,再掀被。起床別起太猛 先在床邊坐一下「起床別起太猛,先坐在床邊一下。」陳博淵表示,起床若一下子站起來,很容易導致低血壓,因此慢慢來,也讓身體適應一下被窩外的溫度再起身,並添加一件衣服,腳則避免直接踩地,穿個拖鞋,起床喝杯溫開水。天寒地凍,上班族出門好痛苦,陳博淵表示,出門前要先調整體溫到適合的狀態,不要一下子就從溫暖的室內跑到室外,可先開一些室內門窗,讓冷空氣稍微跟室內的溫度平衡,避免溫差大讓血壓飆升;上班族久坐循環不好,腳就容易冷,可以在腿上蓋件外套、小毛毯,濕冷的天氣多喝點溫開水,能夠暖暖身。天氣寒冷,飲食上可以加入禦寒的藥方,陳博淵提供5項冬日好物:5項好物度寒冬1.薑母鴨:適合非燥熱體質的人食用,但若是體質虛寒,要酌量不要過度,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的三高民眾,也要避免過強的刺激。2.桂圓紅棗茶:糖分可以增加人體的熱量,但有血糖問題的人要注意攝取。3.四神湯:補脾胃又補氣。4.羊肉湯:補形又健脾,亦可加入當歸、生薑作為藥膳食用。5.黑豆:冬天重脾胃,黑豆可補腎氣。陳博淵表示,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可先從推薦的食材中斟酌進補,提升身體的動能,枸杞、黃耆、甘草、當歸都可以加入生活飲食中,保持身體健康挺過寒冬。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23 醫療.皮膚
寒流強襲讓皮膚變紅變紫 醫師籲就算凍傷第一級也要盡速處理
入冬最強寒流來襲,醫師提醒,山區每上升1000公尺海拔,氣溫就會下降6.5度,光是洗高麗菜都會讓手部凍傷,糖尿病友更要注意環境溫度,適度做好保暖,否則容易凍傷不自知,讓狀況更加嚴重,若使用電毯保暖也要注意,避免發生燙傷。中華民國大型活動緊急救護協會創會理事長、開業高山症專科醫師高偉峰表示,每上升1000公尺的海拔,就會降低6.5度的氣溫,因此平地若為6度,陽明山上可能就會低於0度,低溫對糖尿病友來說最為危險,保暖時要特別留意溫度。凍傷分為4級:最嚴重程度恐需截肢高偉峰指出,凍傷分4級,第1級皮膚會變紅、變紫;第2級會起水泡;第3級皮膚內出血、起血泡;第4級會發黑,嚴重會截肢。高偉峰說,平地低溫狀況雖不嚴重,但末梢循環不好的族群,像糖尿病友,常有2、3級凍傷情形,甚至嚴重到第4級凍傷都有可能。因為糖友的感受較不敏感,凍傷後又再度麻痺神經,等到發現時已經是4級凍傷發黑的狀況了。高偉峰表示,先前他在合歡山駐診時,曾有同事吃火鍋取暖,卻因為「洗高麗菜」造成手部「1級凍傷」,還好當下有泡溫水,約莫10至20分鐘就恢復知覺。凍傷第1級也要盡速泡溫水處理高偉峰建議,凍傷就算只是第1級,也要盡速泡溫水處理。曾有位攝影師到合歡山拍雪景,手凍傷卻等到下山後才就醫,治療進行了一年都沒辦法恢復完全的知覺,民眾若遇到類似狀況,建議泡溫水緊急處理,避免烤火,凍傷感受度降低,稍一不慎就可能被高溫燙傷。糖尿病友保暖也要特別注意。高偉峰表示,糖友使用電暖爐時,擺放的距離要遠一些,常有病友因感受力較差,燙到也沒有感覺,造成大腿前側9%表面積一半2級燙傷,相當嚴重,因此建議電暖爐最高設定在40至50度的溫度即可。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1-19 醫聲.Podcast
🎧|霸王級寒流曾致60人猝死!血壓飆高是前兆?超低溫將來襲 名醫教你預防猝死
今年第一波冷空氣週末即將來襲,氣象署預估部分地區有可能只剩6到8度。這讓人擔心2016年霸王級寒流造成60人猝死的情形再現,輔大醫院院長黃瑞仁指出,有心血管等慢性病患者要勤量血壓,九成腦出血造成的猝死,都是血壓過高引起,長輩要注意保暖肢體勿大面積暴露接觸低溫,晚出早歸是重點,在下午4點前就回家避冬。🎧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21日將迎來今年第一波寒流,讓人想到2016年的霸王級寒流造成的傷害。近年極端氣候頻仍,常是一日夏一日冬,冷熱溫度交替出現,對心血管患者及高齡長輩影響甚大。去年底至今猝死案例不斷發生,日前台北馬拉松有跑者發生OHCA,雲林29歲男性在戶外喝咖啡突然倒下不起,去年11月中旬至今,衛福部口腔健康司長賴向華及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深圳都陸續猝死離世。全台每年至少2萬人猝死 起因於心血管、腦血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於「猝死」的定義,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都統稱為猝死;根據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至4萬人因此喪命。黃瑞仁指出,發生猝死有兩大原因,包括是心血管及腦血管;腦血管部份,最常見的仍是高血壓引起,在發生問題前可能有劇烈頭痛或噁心嘔吐等徵兆,但更令人措手不及的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異常造成的猝死,這種突然性的腦血管破裂,通常都是送到醫院後才確認問題所在。藝人阿本日前也透露自己有動脈瘤,像是腦部裝著不定時炸彈,黃瑞仁建議,民眾要想知道是否有腦血管動靜脈異常,在健康檢查可以進行磁振造影,若發現異常可以事先處理,避免意外發生。而心血管造成的猝死,以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致命性心律不整為主,這類的病人通常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造成急性心肌梗塞,在發病前的24小時內有五分之一的機會產生致命性的心律不整,這種情形是無法控制,也是心臟疾病造成猝死的主因。至於前職棒選手張誌家在中國猝死,黃瑞仁指出,這原因偏複雜,若是運動員在做劇烈運動時突然猝死,可能是肥厚性心肌病變造成;但若不從事劇烈運動,也進入中年階段,還是要了解是否有慢性病等問題。猝死當下怎麼辦?把握黃金4分鐘 維持心臟血流或做CPR倒下那一刻有沒有可能被救回來,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有關,黃瑞仁提醒,心臟停止沒有血流大約4分鐘就有能救不回來,這要命的4分鐘就是黃金急救期,只要心臟血流維持就能保護腦血流,救回來後是否有併發症,也必須視現場有沒有人幫忙急救,腦血管或心血管引發昏迷所致。若是腦出血造成的中風倒下昏迷,未來進行復健的機會很大;若是心肌梗塞,倒下當時有人在旁邊立刻CPR,減少血流中斷時間,救回來可以安好如初。黃瑞仁提及一位患者吃晚飯後突然倒下,當時唸國二的兒子立刻幫忙CPR直到救護車來,送醫治療後這名父親完全清醒的進出醫院大門,這也讓黃瑞仁覺得CPR的普及教育非常重要,也跟這名患者說,「救你的是你兒子,不是我。」黃瑞仁指出,由於急救照護的概念普及,現今到院前心臟停止的病人,可以救回來的比例高達10%-12%,若救回來後意識狀況有異,就表示心臟缺血的時間可能超過4分鐘,因此,大家需要謹記黃金急救期4分鐘是關鍵,進行CPR到救護人員抵達。血壓增加是猝死前兆 勤量血壓、早回家可保命天氣變化大對慢性病人的健康威脅最大,由於天冷會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可能就會增加,若冠狀動脈有狹窄,天冷更易造成阻塞,增加發生猝死機會。因此,慢性病人得養成量血壓的好習慣,即使平常有使用血壓藥,仍得每天量血壓,進行數字化的健康管理。目前國際高血壓的標準,若在醫院量測為140/90 mmHg;在家裡量測為130/80 mmHg,這起因於民眾會有白袍症候群,在醫院時會因緊張造成血壓偏高。至於血壓怎麼量,黃瑞仁建議,家中可以準備手臂式血壓計,休息3到5分鐘後,手臂放置略高於心臟處,早上空腹前晚上飯後各量一次,紀錄下來後觀察血壓變化,回診時與醫師討論。由於有些民眾也有使用暖氣的習慣,會造成室內外溫度落差大,因此,長輩出門時間可以改為早上10點到下午4點,太陽下山前就回家避冬,而保暖也很重要,不要有大面積的體表外露在低溫下,都會造成血壓起伏過大。黃瑞仁小檔案現職:輔大醫院院長學歷: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台大金山分院院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輔大醫院
-
2024-01-16 醫療.新陳代謝
低血糖冒冷汗、心慌怎麼辦?醫:喝2種「快樂水」緩解
氣溫下滑,不少人會吃火鍋等高熱量食物暖身,也常窩在室內追劇、滑手機,醫師指出,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生活型態,會影響熱量消耗及血糖控制,如果血糖太低時,要注意冒冷汗、心慌等警示徵兆,可食用含糖巧克力、汽水、運動飲料等急救。有些民眾因為飲食不正常等原因,出現低血糖狀況,台大醫院副院長、家庭醫學科教授黃國晉提醒,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因為他們的低血糖,可能是服用藥物或施打胰島素造成,平常要注意冒冷汗、心慌等警示症狀,如果家裡有血糖機可以測一下,也可準備好吸收的單醣類,或升糖激素等胰島素拮抗劑因應。喝可樂、汽水「快樂水」快速改善低血糖雖然俗稱「快樂水」的可樂、汽水等含糖飲料要少喝,不過黃國晉表示,滿多患者在緊急狀況下,喝了能快速改善低血糖狀況,也可以準備容易吸收的方糖、運動飲料、巧克力等,如果患者低血糖而快暈厥,家人可以趕快協助施打升糖激素。黃國晉提醒,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有使用胰島素,一定要注意血糖控制。常發生低血糖的族群,包括使用控制胰島素的針劑或藥物患者、胰島素排除與代謝受影響的腎臟病病人、老年人、打了胰島素針劑或藥物後忘記吃東西患者等,也有些屬於生病或者胃口不好的人,同樣比較容易發生低血糖的情形。糖尿病患不要進行「168」間歇性斷食有些民眾會使用「168」等間歇性斷食,黃國晉說,執行一定要確保沒有糖尿病。還有些民眾會在使用胰島素控制藥品或針劑後出門運動,部分民眾則擔心運動前進食對腸胃不好,基本上還是建議吃完東西再出門,也可以帶著甜食等升糖物質,國外有些糖尿病患者,隨身會攜帶急救小卡,告訴旁人如何協助處置。黃國晉提到,很多民眾會覺得天氣冷想吃多一點,例如吃火鍋等高熱量食物,也可能窩在室內吃零食、上網,且天氣冷也不想動、熱量消耗減少,一定會影響熱量消耗;如要活動的民眾,要留意做好臉部、手部保暖,穿裙子也要把腿部包住,可以帶暖暖包等物品保暖。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1-1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張達人用靈性安寧照顧!助病患坦然面對死亡,了無遺憾地離開
新竹縣湖口鄉人口8萬2千人,是全國第二大鄉,天主教仁慈醫院是當地唯一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長者。仁慈醫院院長張達人認為,行醫的核心價值在於「如何超越個人徇私心」,因此擔任院長20多年,不僅盡力引進先進醫療設備,在臨終病人照顧上,更注重靈性照顧,用安寧的方式讓患者了解生命的真諦和死亡的必然性。養生秘訣/保持身體活力 養生追求內在的平靜在養生上,張達人追求內在的平靜,平日閒暇喜歡接近大自然,參與慢跑、打球、登山和健走等運動,保持身體活力。面對巨大的工作壓力時,會靜坐或參與教會彌撒及靈修反省等活動,盡可能記錄內心動態變化過程。「人生有很多挑戰、有很多抉擇。」張達人說,人習慣從外面找安慰,很少從內在找答案,像現在年輕人的憂鬱和焦慮,就是不知如何調節活力,以及過於重視外在評價,無形中讓自己陷於框架中。他認為,人生難免經歷挫折、創傷,要學習傾聽內在聲音,跌倒時別忘記內在有個光,會去撫摸你、安慰你,鼓勵你不要放棄,「光會帶你走出痛苦、黑暗」。教會活動經驗 成當身心科醫師主因張達人13歲時,父親因為心臟病、中風早逝,當時的台灣醫療便利性和就醫流程並不完善,讓他感到許多無奈。他的大姨媽是小兒科醫師,母親受到姊姊的啟發,鼓勵他和弟妹習醫,也激發了他對醫療事業的興趣,後來他與弟妹3人都各自在醫界闖出一片天。身為天主教徒的張達人,除了關注身體健康,也尋求身心靈的平衡,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參加了教會基督生活團(CLC)活動,豐富了靈性成長機會,這成了他選擇當身心科醫師的主要原因。2006年,張達人擔任嘉南療養院院長期間,與台南地檢署及台南縣政府合作,首創使用地檢署緩起訴金提供海洛因成癮者美沙冬替代療法。因為這項計畫,大幅降低全國的愛滋病感染人數。張達人在精神科療養院工作時,致力確保病人照護的連續性及完整性,由於他曾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因此能夠結合理論與實踐,推動精神病患在門診、住院以及延伸到社區復健領域的完整性醫療服務。高齡患者居多 臨終照顧注重3面向仁慈醫院主要服務亞急性患者和臨終的長者照顧,其中7至8成都是高齡患者,張達人表示,在臨終病人照顧上,醫院更注重靈性照顧、生命回顧以及死亡識能三面向,從簽署DNR(Do Not Resuscitation)拒絕臨終急救開始切入,讓患者與家屬從避談身後事進而溝通、互相理解需求,從畏懼死亡到坦然面對。張達人說,老年人60%會有輕度精神上困擾,如睡不著、焦慮、不快樂等,造成身體衰弱,其中最重要是親子關係,家庭溫馨與否,對老年人快不快樂、願不願意活下去有很大的關係,透過團體小組治療,讓長者一起聊天,共同寫下生命歷程,最後再由醫師給予啟發,用安寧的方式回顧生命,進而了解生命的意義和死亡的必然性,讓患者了無遺憾地離開。對未來的展望,張達人說,仁慈醫院定位為照顧亞急性、臨終患者,年長的亞急性患者最需要的是發燒、肚子痛、跌倒時,能有醫院可以緊急處理、就近治療,老年人在意的是「照顧大於治癒」,為此院方也和長照機構配合,並且和亞東醫院合作,聘請眼科、心臟血管外科、骨科等醫師團隊到院服務,減去民眾舟車勞頓之苦。張達人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焦慮症、憂鬱症、重大精神病診療、個別及團體心理治療、社區精神醫療、精神醫療政策與醫院管理.現職:天主教仁慈醫院院長、天主教主教團牧靈中心主任.學歷: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碩士、紐約市西奈山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心理治療研究員、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經歷:衛福部草屯、嘉南療養院及玉里醫院院長、桃園療養院副院長、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精神醫學會常務理事給病人的一句話:除了注重飲食均衡、定期健康檢查和運動外,並學習聆聽內心及身體的聲音,照顧好自己,才能夠照顧好別人。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10 癌症.頭頸癌
聲音沙啞、喘不過氣要當心!63歲男經醫檢查竟是「這癌症」第四期
一名63歲男性,一直覺得聲音沙啞、喉嚨卡卡,甚至快喘不過氣,台中市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發現他講話聲音沙啞,發出急促喘息聲,察覺不太對勁,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嚨有一顆近3公分大的腫瘤,幾乎要掩蓋呼吸道,情況危急,進一步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聲音沙啞恐是癌症警訊他說,聲音沙啞若是持續沒有改善就要注意,可能是癌症的警訊。一般感冒的沙啞一周左右就會好,如果沙啞持續兩周以上,應盡速就醫進一步檢查。林奐宇說,患者到診間主訴聲音沙啞、吃東西吞嚥困難,且講話時已經出現「咻咻」的喘息聲,趕緊安排內視鏡檢查,在喉嚨處發現一顆將近3公分大的腫瘤,喉道僅剩些微的縫隙能維持呼吸,建議做保護性的氣切手術,以維持呼吸暢通,並做腫瘤切片檢查。不過,患者一時難以接受,拒絕手術治療便自行返家。卻在3天後,因感覺快要無法呼吸,被送至澄清醫院急診室氣切急救才保住一命,切片診斷為下咽癌第四期,目前正在血液腫瘤科做放射線治療清除腫瘤,情況穩定。林奐宇說,門診中因沙啞症狀發現罹患癌症的患者不在少數,也曾遇過一位72歲男性聲音沙啞、氣音持續2周以上未好轉,發現疑似左側脖子有凸起腫塊,內視鏡檢查為左聲帶麻痺,進一步診斷為肺部腫瘤轉移到頸部淋巴,至少已經是肺癌第三期。因此,聲音沙啞是罹患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的其中一種表現警示,甚至會伴隨吞嚥困難、呼吸不順,需要特別注意。這些壞習慣恐致癌 好發於40至60歲男性 澄清醫院癌症防治中心主任暨血液腫瘤科醫師陳仁亮也說,造成肺癌、喉癌、下咽癌、食道癌等癌症,常見都與習慣性抽菸、喝酒、吃檳榔等不良嗜好有關係,尤其是口、咽、喉部癌症好發於40至60歲的男性,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時有症狀已經是晚期,提醒除了不要輕忽沙啞等警訊外,定期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是最重要的。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09 醫療.骨科.復健
落枕怎麼辦,幾天會恢復?如何快速舒緩脖子痛?醫師傳授4招自救法、3落枕穴道
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睡醒來時若感覺頸部不適,可能是「落枕」所致。注意囉~這可能是「過勞」的警訊!落枕舒緩穴道有哪些?要看什麼科?多久會好?以下為您介紹幾個簡單的落枕舒緩方法,幫助擺脫頸部不適。落枕是什麼?熱河診所說明,落枕的醫學名詞稱作「頸椎急性關節周圍炎」,指頸部周圍軟組織肌肉拉傷,常發生於起床時、運動後,做家事或工作中,固定姿勢一段時間後,突然改變姿勢時,造成頸椎的小面關節錯位,頸部稍微彎曲或扭動便產生酸痛,並且頸部像卡住一樣,以致單邊轉動困難且疼痛,這種狀況俗稱落枕。落枕原因綜合整理衛福部南投醫院與西園醫院衛教資訊,落枕原因有很多,如下:.主要與「精神壓力過大」有關係.包括太忙太累、緊張、壓力大等。.其他原因如生活習慣不良,包括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缺乏運動、睡眠姿勢不良等,這些原因都會使得頸部肌肉長時間收縮,而造成肌肉攣縮。.只要季節轉換,例如秋冬肌肉保暖較差時,也較容易造成落枕。.頸椎小面關節錯位造成韌帶夾擠而發炎或是感冒引起的頸部周圍肌肉發炎,這些都通稱作落枕。落枕怎麼處理?如何快速舒緩?4招自救骨科陳鈺泓醫師曾於個人粉專說明落枕的快速復原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先冰敷再熱敷:最初48小時的急性期,由於肌肉還處於發炎狀態,可以先用冰敷舒緩疼痛,避免發炎反應擴散。之後轉用熱敷,加速局部新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讓肌肉修復。2.痠痛貼布/藥膏:這些跌打損傷藥膏多含有消炎成分,可以外敷使用減緩發炎。3.適度按摩:在擦消炎藥膏的同時,可以輕輕按摩疼痛處,舒緩周遭肌肉,能漸漸幫助痛感減輕,恢復脖子運動幅度。4.換枕頭:如果常常落枕,就該換一顆硬度、高低適合自己的枕頭。躺下時要能感受脖子自然放鬆,而且沒有懸空,脖子要能緊靠在枕頭上,達到完全支撐。不過須特別注意的是,有些人一落枕就請人按摩或自己甩動頸部看看會不會好,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表示,其實這是一種危險的行為,因為很有可能會造成發炎更加嚴重或者傷及頸椎。若症狀輕微,不妨可以稍微活動,嘗試做一些頸部伸展動作。衛福部南投醫院郭俊毅物理治療師提出兩種伸展運動,來舒緩落枕患者的疼痛:將頭慢慢轉向不敢動的那邊,直到感到疼痛就停三到五秒,再嘗試轉更大的角度後,再停三到五秒,再慢慢地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將頭轉向疼痛另一側大約四十五度處,用手將頭輕輕地往斜下壓,拉到有點疼痛就停大約十秒,再慢慢回到正中原位,重複做三到五次。落枕舒緩穴道落枕可搭配中醫穴道按摩來舒緩,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賴靜茹醫師以下介紹幾個落枕舒緩穴道:風池穴.位置:位於後頸部,顧名思義,凹陷如池,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同時又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附著處,深層為頭夾肌。.功效:急性期落枕,按壓此穴可以有效且迅速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的疼痛不適。.圖解:外勞宮.位置:又稱為落枕穴、項強穴,位於食指與中指骨間,指關節後約1指寬處,是一個相當方便的穴位。.功效:平常可以自我按壓此穴,也是頸部肌肉強直的常用穴。.圖解:外關.位置:位於手背腕橫紋中央、往手臂方向3指幅寬的地方。.功效:對於頸部發炎急性期可以起到疏風清熱的效果,搭配上述兩個穴位按壓治療,使療性更佳。.圖解: 落枕看什麼科?西園醫院指出,若落枕症狀持續超過3天,急救方法無效或已嚴重影響生活時,建議積極就診,請醫師評估治療,則建議至復健科門診接受檢查。 落枕的時候很痛,病患因為會擔心長骨刺或腫瘤,常會要求照X光來確定病因。事實上,復健科醫師可以輕鬆區分肌肉或是骨頭的問題,落枕通常透過藥物治療方式(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加上物理治療的各項儀器以及運動指導,就可以有效舒緩問題。落枕多久會好?落枕要多久才會好?西園醫院說明,一般來說,落枕的情況持續約1~2週,疼痛會漸漸獲得改善;若只是症狀較輕微的抽筋,3~5天也會自己好,平常不需要太過擔心。 要注意的是,若是落枕超過3天仍沒好轉、疼痛加劇或越來越嚴重,小心就有可能是「慢性落枕」的徵兆,甚至可能是頸椎退化或其他疾病的警訊。此外,落枕亂按摩、推拿恐會使症狀更惡化,此時建議就醫檢查。參考資料:熱河診所、衛福部南投醫院、西園醫院、骨科陳鈺泓醫師、新北市藥師公會陳京慶中醫師、衛福部南投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責任編輯:陳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