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21 新聞.元氣新聞
搜尋
急救
共找到
1053
筆 文章
-
-
2021-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林俊龍:災難現場不缺席 推遠距智慧醫療
今年4月2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故發生未久,一位高大的白髮白袍醫師隨即抵達清水隧道口現場,忙於搶救的年輕醫護如同吃了定心丸。他是佛教慈濟醫療法人的執行長林俊龍,以多次大型災難的醫療經驗,配合現場指揮官,協調大量傷患的檢傷與急救。不顧自己78歲之齡,從上午十點多至下午三、四點,確定已無生還者後,林俊龍方才離去。自費自假海外救人自美返回台灣26年,帶領台灣7家慈濟醫院的林俊龍,參與過無數場災難救助及貧病義診。台灣的921大地震、納莉風災、尼伯特風災、八八風災、阿里山森林火車翻覆、普悠瑪號列車脫軌,無役不與;海外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強震、南亞海嘯、緬甸風災、約旦敘利亞難民義診,他自費自假前往。本著「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的精神,成為困頓者的救難菩薩。林俊龍專攻心臟內科,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留美,一待25年。期間有次回台探親,偶然目睹慈濟證嚴法師的言行,解開「怎麼沒有佛教醫院」的疑問,決心追隨。1995年因緣俱足,在52歲的盛年返台,至遙遠的花蓮定居,進入慈濟醫療體系,開啟林俊龍的人生下半場。改善慈濟醫療流程花蓮地形狹長,從鄉下到市區不但搭車要兩、三個小時,大眾運輸又不便,很多病患得搭計程車到醫院看病,來回車費就要三千元左右。有些病患因為「路途遙遠、車資太貴負擔不起」,想要放棄治療,林俊龍於是設計「半日診」,改善醫療流程。「醫師必須把病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這是林俊龍奉行的座右銘。他以半日診為例:「醫院只需要稍微改變作法,病人就有莫大好處。」固然治療疾病很重要,但醫師主要是醫人,他會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達成全人醫療。訓練「健康守門人」偏鄉長者較缺乏健康觀念,林俊龍開創「健康柑仔店」概念。帶著醫師深入社區、村落,以歌仔戲、手語等趣味方式,提醒低鹽、低糖、低油飲食等知識,培養鄉親照顧自己健康的識能。林俊龍曾承擔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並任創院院長。嘉義和花蓮幅員廣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林俊龍因地制宜,推動「遠距智慧醫療」,譬如以視訊會診、以資通訊科技強化日照中心的品質。還有一個「健康福祉整合照護示範場域推動計畫」,涵蓋花蓮和台東十多個鄉鎮,在各村里訓練「健康守門人」,到家戶為長輩量血壓、血糖;再與醫院、衛生所、長照據點串連,建構起家庭健康防護網。致力推廣科學素食林俊龍茹素超過30年,致力推廣「科學素食」觀念。他說,人的疾病受到遺傳基因、環境後天影響,後天因素中又以「吃」占最大宗。他請慈濟吃素和不吃素的志工幫忙,在年齡差不多的前提下,發現吃素者很少得糖尿病,白內障、尿道發炎和膽結石等疾病也幾乎沒有。這是從醫學研究與科學數據,佐證吃素好處。在林俊龍的執業經驗中,心血管疾病最可怕。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得從飲食、運動、戒菸酒著手,其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因子。像他茹素後,感覺生理機能改善不少,以前常有的胃腸不適也沒有了。檢傷分類協助搶救林俊龍強調,在大型災難現場,分秒必爭,檢傷分類非常重要,準確分配送往哪間醫院,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及時挽救更多生命。今年4月的太魯閣火車事故的檢傷分類處理,是一有傷患被消防隊抬出來,林俊龍迅速協助檢視傷勢及脈搏,分辨為輕傷、中傷還是重傷;重傷需開刀送加護病房者,請救護車送到慈濟醫院,中傷者送門諾醫院,輕傷則送國軍花蓮總醫院。林俊龍認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醫學是應用科學,自當以身作則改革醫院制度。只要能夠幫助病患,那份成就感的喜悅,即是支持他奉獻所學的動力來源。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林俊龍小檔案年齡:78歲出生地: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國際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台灣健康醫院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經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國際委員會主席、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區域諮詢委員主要事蹟:●推動偏鄉遠距智慧醫療●參與國內外大小義診●推廣健康促進醫院提升民眾衛教知識
-
2021-10-16 該看哪科.感染科
流感疫苗半個月逾144萬人接種 累計2死亡通報
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公費流感疫苗10月1日開打至今,累計逾144萬人接種,共接獲2起接種後死亡通報,但尚未觀察到流感疫苗有安全疑慮。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持續接種,公費流感疫苗也於10月起開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表示,流感疫苗開打至今已接種144萬5000多劑,預計每天約有12萬至13萬人接種流感疫苗,目前接種狀況都算穩定。有媒體報導指出,台中市一名有慢性病史的62歲男子,5日接種流感疫苗後,並沒有出現不適情況,但隔日卻被家人發現倒臥家中無呼吸心跳,經緊急送醫搶救仍不幸宣告不治,據了解,死因為心血管疾病猝發。莊人祥說,截至目前共接獲2起接種流感疫苗後死亡通報,除了上述62歲男子,另有一名79歲男子,接種疫苗後出現胸痛、冒汗等症狀,到醫院後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但是否與疫苗接種或疾病,還有待後續評估,至今尚未觀察到流感疫苗有安全疑慮。
-
2021-10-1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下周戶外運動口罩「有望」鬆綁!流感疫苗有2例死亡個案
國內疫苗覆蓋率突破六成,未來在10月18日二級警戒等相關規定是否會在放寬,甚至鬆綁口罩政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按現有規定農林漁牧地帶工作、海濱、河濱及溪濱等地,可以不用戴口罩,明天預計就下周二警戒期間後是否有放寬,還會針對戶外運動免戴口罩等例外等情形進行討論。另外自今年10月1日後,公費流感疫苗開打,因為與流感疫苗撞期,加上去年新冠疫苗肆虐,流感症狀下降民眾警戒心也降低,疫苗打氣也跟著下降近五成。發言人莊人祥指出,其中一例死亡個案為台中79歲男性,接種流感疫苗後,有胸痛冒汗的狀況,到醫院就診後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目前該案跟疫苗有關,還是自身疾病導致死亡,後續還要評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流感疫苗開打兩周,已打114萬5000劑,目前正常日約有12至13萬流感疫苗施打,打氣穩定,目前有兩例死亡個案通報,目前尚未有要採取安全訊號疑慮。截至目前為止,新冠疫苗累計接種1943萬5,019 劑,AstraZeneca 接種 1053萬1280 劑,Moderna 接種 510萬7669 劑,高端接種 134萬9750 劑,BioNTech 接種 244萬6320劑。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 61.44 %,劑次人口比 82.95 (劑/每百人)。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影響器捐比例銳減 77歲榮總志工贈眼角膜完成遺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五月至七月醫院降載並禁止跨院摘取器官,使器捐手術減少六至七成。近一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42例器捐個案,77歲陳伯伯於醫院做志工22年,在臨終前17天確認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還有41歲的徐浩誠,等了五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喜獲新生的他,感謝不已。41歲的徐浩誠表示,過去長期在大陸工作,沒有妥善照顧健康,直到36歲時,新婚不久卻因腎衰竭送到急診,發現腎臟萎縮急需洗腎、換腎,等了五年後,去年終於接到器官配對成功的通知,讓他恢復對生命的熱誠與希望。「感謝這一位無名的天使,奉獻他的愛給我,我接受移植後,身體慢慢復原且氣色比過去更豐潤。」他說,以前因為腎衰竭導致的貧血和囤積在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逐漸消失,這些感受在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但他在住院期間也與太太一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將這份愛無限的傳遞下去。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說,他的父親是在疫情期間突破萬難,無私奉獻捐贈大愛的捐贈者。他說,陳伯伯是個平凡但樂觀助人的榮民,退休後在台北榮總當志工22年,感謝北榮團隊在父親生前最後17天,為他插管.更衣、餵食,最後實現器捐的願望。陳盛章說,父親在去年12月1日下午6時離開人世,母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總說「夫妻倆生活20多年,怎麼可能不想他。」因此,父親房間擺設維持原來模樣,從未動過,猶如他生前還在的樣子,曾經家中收到多次樂捐收據,才知道爸爸總是偷偷捐錢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屬。他記得,父親住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告知父親三年前簽下器官捐贈,但家人不知道,「其實當下很猶豫,是不是讓爸爸器捐。」直到有一天,他下班後探望,看到爸爸血氧濃度不斷下降,覺得時間不多了,他靠近耳邊問「爸,你要器捐嗎?」只見父親點了點頭,心想「爸爸最後一刻還是想著要幫助他人。」於是答應完成器捐。陳盛章說,爸爸捐出眼角膜,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之窗,他認為「父親的離開可以讓一個人重見光明,甚至照顧他的家人、貢獻他的所學給親友與國家,這也是器捐大愛的意義。」台北榮總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指出,台灣近五年器捐人數趨緩,即使家屬生前有表達意願,但是有想保留全屍的概念,又擔心家人進手術室器捐會留下傷口,且多數家屬都希望可以急救到最後一分鐘,最後器官都會漸漸衰竭無法使用。他估算,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個器捐者,平均每百萬人中有4至5個人捐贈,加上疫情使捐贈數下降,與家屬溝通器捐不容易,也特別感謝這些家屬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勇氣捐贈器官跟組織,也希望可以促進台灣的器捐風氣。台北榮總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廖麗鳳指出,三級警戒時,衛福部禁止跨院摘取器官,器捐人數降到個位數,一直到今年八月恢復跨院器官摘取、醫護人員完整接種二劑疫苗、入院做PCR篩檢等,才能延續大愛。捐贈對象好比癌友可進行角膜捐贈,很多患者發現人生最後一哩路,還能夠留下東西給他人,覺得很有價值。劉君恕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等待者約六、七千位、肝臟約有一千位需做移植手術,其中10至15%是大愛捐贈、85%活體捐贈。等待心臟約一百位,還有患者等待小腸、胰臟、肺臟等。台北榮民總醫院今上午舉辦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許惠恒表示,北榮累計完成866位器官和組織捐贈,感謝家屬愛心才能讓器官延續,在最困難的時刻做下這個重大決定,希望受贈者也能保健自己的健康。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才送第二天 女童到保母家托育不慎跌倒亡
網紅「鳳梨」吳泓逸今天下午在臉書發文表示,昨天接到蔡姓好友電話,上午將不到一歲的女童帶到位於高雄市仁武區蔡姓保母家托育,期間女童阿嬤接到保母通知,女童不慎跌倒撞到頭,沒想到送醫後女童今晨由醫生宣告不治,目前警方已受理女童家屬報案,女童死因有待相驗釐清。吳泓逸貼文指出,女童昨天早上7點半開開心心出門,才剛送去保母那裡第二天阿嬤想到女童祖母10點多接獲保母電話,說女童站起來不慎跌倒,頭部撞到地墊,但女童還不會站,結果頭部受到嚴重撞擊、兩眼出血昏迷不醒,緊急送醫,腦部出血開刀開了4個多小時,最後腦壓過高,頭蓋骨蓋不上,只能放棄急救。吳泓逸難過表示,好友哭著對他說,女兒求生意志很強,堅持了好幾個小時才願意斷氣,不知所措下打給他求助,但他也不知能如何幫忙,眼眶也濕了。根據吳泓逸貼出的醫師診斷證明,女童腦部左側大面積硬腦膜下出血、極度高腦壓併腦水腫、兩眼底出血腦幹失能等,緊急接受腦部減壓手術,還是因病情嚴重搶救無效。據了解,女童還不到一歲,送到有保母執照的蔡姓保母(53歲)家中托育,才剛送第二天,保母昨天上午通知女童家屬女童不慎跌倒,並通報119送醫,醫院今天上午10點15分宣告女童不治,女童外觀並沒有任何瘀青痕跡。高雄市仁武警分局昨晚獲報,依規定受理,通報高雄市社會局家防中心啟動兒少保護機制,並通知相關人員製作筆錄,橋頭地檢署檢察官今天上午完成相驗,女童死因有待釐清。高雄市社會局家防中心主任李慧玲表示,目前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家防中心將針對行政部分進行調查,初步了解,蔡姓保母有執照,並托育不只蔡姓女童一人,家防中心目前已將蔡姓保母停托,如確定有不當對待孩子事實,將依兒少福利權益保障法開罰、公布保母姓名,並依法撤銷執照。
-
2021-10-15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令我難忘的癌末病人!在安寧病房最後一刻道別對我說:「你以後一定是很好的醫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醫學生分享持續關懷病人與家屬的心得」。這幾年來,不少醫學教育文獻指出鼓勵醫學生在分科實習後,持續與照顧過的病人與家屬保持聯繫,可以更深入地學習疾病的醫學知識,以及同理病人與家屬因病而苦的感受。我們很高興這三位醫學生同意將他們的報告發表於「醫病平台」,希望透過文字的真情流露,社會大眾可以了解,醫學生在教學醫院的醫師指導下,參與病人的照護,使醫學生獲得實作經驗、病人得到貼心照護,達到雙贏的醫學教育願景。也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繼續培育有愛心有能力的好醫師以照顧我們的全民。「 Face reality as it is, not as it was or as you wish it to be. 」Jack Welch「超現實!」當我第一次聽到她的病史那時候,我的感受可以簡化成這一句話。太多現實的殘忍,讓她的這段人生擁有這麼的違和感。相對的,在我面前閉上眼睛,只求著吸到最後幾口空氣的她,外觀上非常的和平。手掌放在她微微顫抖的肩膀上,我在回憶在一般病房看到她的第一天。臉帶著微笑,很平靜的說著她家裡的各種小事。這時候的張女士一個人躺在病床。她是一位新診斷出胰臟癌的病人,伴隨多重器官轉移以及腹膜的散播。她這次住院是因左側水腎症合併急性腎盂腎炎,透過經皮腎造口引流術及數天的廣效性抗生素治療,已經有所改善。不過,她的癌症已經緩慢但確實地侵犯著她整個身體。她是一位末期病人。張女士原本是一位身心健康的中年女性。她跟先生營業一個小小的早餐店,據說兒子還在大學讀書。幾個月前因為胰臟癌失去了她最愛的母親之後,深深感受癌症這個疾病導致多麼快速又殘酷的致死。於是原本不怎麼去醫院看病的她決定接受在她53年的人生中第一次的健康檢查。結果數據乍看之下是正常,但在腹部超音波卻看到了胰臟尾部有一塊低回音的影像。當下懷疑有腫瘤存在。於是張女士到了我們醫院,這也是她母親接受治療而最後去世的地方。影像檢查證實了超音波影像所發現的腫瘤後,病人接受了病理檢驗加局部控制為目的的腹腔鏡腫瘤切除手術。但是當下無法完全切除腫瘤,腹腔鏡下還發現腫瘤細胞已在腹膜擴散。從健康檢查到她在門診聽到這個壞訊息,僅僅只有數週。「那一次門診完要回家時,我老公說他去先把車子從停車場開到醫院門口接我。」張女士用平靜的聲音分享。「可是等了好一陣子還看不到他的車,所以我決定去醫院外面的停車場找他。在路上發現老公躺在地上,旁邊一台急救車跟很多人。他後來沒有救回來。」 「從那個時候到現在時間過的很快。」她又說。現在只剩下她跟她的兒子。經濟上的壓力使張女士不得不把她跟先生的早餐店賣掉。張女士當心她兒子的課業,她決定這次自己一個人住院接受急性症狀的治療。「但我失去老公之後,我覺得沒有什麼人在身邊可以依賴。你覺得合理吧?」 「我兒子嗎?可是他還在讀大學耶!他在這六月就要畢業了。到畢業典禮嗎?你覺得我可以活夠久嗎?」在團隊照顧她的那兩個禮拜,我每天都為她的遭遇感到無能為力。這麼多的困境在短時間內發生,當下覺得似乎沒有任何人能夠幫助她減輕內心的陰鬱。實際上,張女士承認失去最愛的母親時,留在心裡的傷痛讓她的精神狀況沒那麼穩定,這樣接二連三遇到喪親跟困難實在很難讓人接受。她需要人陪伴照顧,但她又怕自己的精神狀況會影響身邊的人。「我可以照顧自己。我不需要其他人同情。」每當我們團隊建議張女士請一位家人或看護來照顧她身邊的事情,她就是這麼回答。「可是我覺得我再也不是以前的我了。我失去了太多。」於是我決定利用每天離開醫院前的三十分鐘來跟她聊天。每天當我忙完一天的行程之後,我就到她的病房,從她那一天的心情開始問起,聊到她最喜歡的餐廳、興趣,她以前的早餐店的故事,她先生的故事,還有她兒子的事情。「我以前很常跟你這個年紀的年輕人聊天,我們早餐店有很多學生會來吃。」拿著手機看著她跟她先生以前在早餐店上班的樣子,看似她有帶著微笑。我並不預期我們每天聊天的時間帶給她什麼。只是在那三十分鐘,我希望她在她心裡不是一位末期癌症病人,而是早餐店的老闆娘、一個兒子的母親、一個最愛先生的太太。一週之後,張女士順利的出院了。出院的前一個晚上,她提到對回家面對疾病的擔憂,可是在她臉上至少看到了在住院初期沒有辦法看到的燦爛的笑容。我祝福她回家平安,她就離開我們的教學病房了。幾個月後,在系統上面看到了張女士的名字。這次,按照她上次住院時的決定,張女士要在安寧病房度過她人生最後的時間。我到了安寧病房她的病床邊,張女士的兒子坐在床邊的椅子。當我開門的時候,我們互相打了安靜的招呼,之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我們兩個人默默地站在張女士的床邊。「她有提到有一個醫學生對她很好。」兒子打破了我們之間的寧靜。我在口罩下對他淺淺一笑。在下午陰暗又安靜的病房裡,我們看著她微弱的生命仍釋放著的光輝,我跟張女士做了最後一刻的道別。「你以後一定是很好的醫生!」雖然有點老套,但她就是這麼對每天傍晚莫名其妙來看她的醫學生講了這句話。在她微細的呼吸聲裡,她曾經講過的這句話慢慢地融入我的心底。
-
2021-10-1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24歲男打AZ疫苗發燒、18天後身亡 法醫初判報告出爐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昨天新增117件疫苗接種後不良通報,其中最年輕的死者是24歲男子。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23人,其中24歲男子除了尿酸些微偏高,沒有其他慢性病史,他在9月11日接種AZ疫苗第一劑,有發燒情形,經服用退燒藥,至9月13日退燒後,無其他身體不適症狀,9月29日家屬發現個案躺臥床上無回應,立即通知救護車送醫,到院前無呼吸心跳,經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本案已於10月5日解剖,法醫研究所初步判斷報告為心臟雙心室擴大、心肌病變。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653案,其中含住院中34案及死亡案98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52案,其中含住院中19案及死亡案22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40案,其中含住院2案、死亡案2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95案,住院5案,死亡1案。台中市衛生局指出,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並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
-
2021-10-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男打BNT後死亡 莊人祥:司法相驗釐清死因
新北市42歲男子接種BNT疫苗後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天表示,該個案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日前上班時胸悶、冒冷汗,送醫不治,將司法相驗釐清死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天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中公布最新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接種數據,昨天全台接種23萬6619劑,累計接種超過1849萬劑疫苗,人口涵蓋率58.88%,劑次人口比78.94%。在不良事件方面,昨天共新增71件非嚴重不良事件、53件其他疑似不良事件以及4件死亡個案,死亡個案包括2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年齡介於65歲至69歲,接種當天到8天間;另有1例71歲民眾接種莫德納疫苗9天後死亡,1例42歲接種BNT疫苗後8天死亡。媒體報導,該名BNT疫苗死亡個案為新北首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這名42歲男性本身是第9類對象,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於10月1日接種BNT疫苗,10月9日上班時突然胸悶、冷汗,送醫急救不幸死亡,將司法相驗釐清死因。近期BNT疫苗預約狀況降溫,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認為有2種可能,首先,前陣子疫情期間,有警覺且有接種意願的民眾很早就預約接種;另一種則是對疫苗有猶疑的民眾,疫苗預約、注射率相對就降低。陳時中呼籲,打疫苗利大於弊,不能等到有危機才打,打完疫苗也需要時間才能產生效果;針對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接種BNT疫苗前先照心電圖的建議,陳時中則說,若以研究形式可以考慮這樣做,但還要提到專家會議討論。台大感染科醫師李秉穎今天指出,有民眾接種完AZ疫苗後下肢腫脹,明顯是血栓導致,但卻因血小板數值無異常不被認定為血栓。莊人祥說,民眾接種疫苗後,無論個人或醫院認為有懷疑,都可通報不良事件,並向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VICP)提出申請,指揮中心沒有預設立場。
-
2021-10-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北工程師接種BNT八日死亡!境外再增3例突破性感染
國內同時開打AZ、莫德納、BNT及高端疫苗,昨日共施打23.6萬劑疫苗,日前新北傳出一名男性工程師施打完BNT疫苗後八日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新增一名42歲男性,屬於第九類公費施打對象,本身有糖尿病、高血脂病史,接種BNT疫苗八日後死亡,會進一步經司法相驗。他指出,該名男性是在10月1日接種BNT疫苗,10月9日上班後突然胸悶、冒冷汗、昏倒,送到醫院急救不幸死亡,這部分目前知道會進行司法相驗,會持續關注。目前國內也新增128件不良事件,其中71件屬非嚴重事件,4例死亡事件,分別為2例AZ疫苗,年齡介於65歲至69歲,接種後0至8日死亡;1例為莫德納疫苗,年齡為71歲,接種後9日死亡;1例為接BNT疫苗,年齡為42歲,接種八日後死亡。另外今日四例境外移入個案中,也有突破感染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四例都曾經接種過一到兩劑疫苗,序號前三位是屬於突破性感染,分別接種一劑嬌生、二劑BNT疫苗、一劑嬌生,第四位雖然打過二劑AZ疫苗,但中間七月份就曾在印尼確診,所以排除突破感染病例。
-
2021-10-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新高峰 22日起10天打400萬劑
第十二輪疫苗將提供莫德納、AZ及BNT等疫苗,總數近四百萬劑,將於十月廿二日起開打,預定十天內完成接種,為疫情以來接種的新高峰。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所有勾選BNT、尚未打到的人在這一輪都能順利接種;七月十六日前打過第一劑莫德納者,也能在本輪打到第二劑。衛福部長陳時中昨在立法院答詢時說,月底要達成第一劑覆蓋率七成、第二劑覆蓋率三成,下月還要展開更大疫苗接種計畫,以第二劑達六成為目標,盼盡量在年底前完成。莊人祥說,第十二輪意願登記今午十二時截止,初步擬定十月十八日到廿日預約,因接種人數眾多,須詳細規畫分流預約,今天若確定細節,就會對外公布。第十二輪BNT第一劑接種約一七四萬人,對象為迄今尚未開放施打的年齡層廿三至四十四歲。至於莫德納第二劑,以七月十六日前打過第一劑者優先,人數估計一一三萬人。AZ疫苗也是第二劑為主,預估超過一百萬人,對象為七月三十日前打過第一劑的十八歲以上民眾。至於第十一輪疫苗預約接種,指揮中心昨晚臨時再增BNT第一劑接種對象,從原本四十五歲以上,再往下開放至四十四歲以上(一九七七年一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出生者),約增七點三萬人,今天上午十時開放上網,而整體第十一輪預約延長至今天下午六時截止,接種期間仍為十月十五日至廿一日。截至昨晚五時,符合AZ預約資格者共九十七萬二百四十四人,已有七十二萬六九八五人完成預約,占七成四;符合BNT疫苗預約資格者一一七萬一一五四人,已有九十三萬八千九百九十人完成預約,莊人祥表示,仍有二十四萬餘劑名額,因此昨晚決議小幅向下開放。此外,台中一名六十二歲男性接種BNT疫苗後九天後突在家猝逝,莊人祥表示,該個案於九月卅日施打疫苗,當時僅略感疲倦,接種部位痠痛,十月九日上午在家突然倒地,送往醫院急救,到院時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後宣告死亡,經診斷為心臟衰竭,因家屬認為與疫苗不相關,並未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台中市衛生局說,已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2輪疫苗各開百萬劑 意願登記到明天為止
第12輪疫苗「百花齊放」,將有莫德納、AZ跟BNT可供接種。指揮中心原預計今天說明詳細接種細節,但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由於還在等AZ疫苗到貨,因此還在規畫,已進到最後階段,若確定,明天將對外說明,目前仍傾向採分流預約。截至目前為止,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58.72 %,劑次人口比每百人77.85劑。莊人祥表示,第12期的疫苗接種意願登記到明天截止,預計接種AZ疫苗超過100萬劑、BNT疫苗174萬劑、莫德納疫苗約113萬劑。另傳出台中62歲男接種9天後突在家猝逝,莊人祥表示,個案於9月30日接種完只有接種部位痠痛疲倦,10月9日上午在家突然倒地送往醫院急救,到院時沒有自發呼吸心跳,急救30分鐘無效中午宣告死亡,診斷為心臟衰竭。由於家屬認為與疫苗不相關,因此也沒有申請預防接種受害救濟。莊人祥表示,目前全國統計接種後BNT疫苗死亡的個案僅有三例,但這名老翁是否為台中第一例則需問地方政府。至於10月8日至11日共新增13例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5 例接種AZ疫苗,為2女3男,年齡為56歲至95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87日間發生;2名男性為接種莫德納疫苗,年齡為71歲至75歲間,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4日間發生;4例接種高端疫苗為,1女3男,年齡為45歲至63歲間,接種疫苗後5日至43日間發生。另外兩例接種BNT疫苗,分別是年齡為62歲及69歲男性,分別為為接種疫苗後3日及9日發生。
-
2021-10-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台中驚傳首例BNT打後猝死!62歲男打後9天不治
台中驚傳首例打完BNT疫苗後疑似不良反應死亡個案。台中市衛生局說明,截至今天上午8時,台中疫苗不良反應通報,疑注射疫苗後死亡122人,其中首例接種BNT疫苗死亡案為62歲男性,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慢性病史,9月30日接種第1劑BNT疫苗,返家後僅表示接種部位痠痛,顯疲倦狀,10月9日上午於家中突然倒地,由救護車送至醫院,經急救後無效,宣告死亡。台中市衛生局統計,截至今天上午8時,接種AZ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641案,其中含住院中34案及死亡案97案(含第2劑2案);莫德納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130案,其中含住院中19案及死亡案22案(含第2劑1案);高端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38案,其中含死亡案2案;BNT疫苗不良反應通報數計82案,住院6案,死亡1案。台中市衛生局指出,市府對於疑似疫苗接種後死亡個案,都會主動關懷並發放慰問金,並尊重家屬預防接種受害救濟意願,協助蒐集相關病歷資料送中央審查,以釐清死因與疫苗相關性。
-
2021-10-1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病發作4大非典型症狀常被忽視 專家曝何時該打119
有人形容心臟病發作的感覺就像一隻大象坐在胸口一樣,是突然、劇烈、擠壓性的胸痛。根據克理夫蘭醫學中心,心臟病專家維努·梅農(Venu Menon)醫學博士說,這樣的形容無疑是經典的介紹。但這並非所有心臟病患者都會經歷的情況。只有少數患者有這些典型症狀,很多其他患者是其他非典型的症狀,甚至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心臟病發作 這些未懷疑過的症狀梅農博士說,心臟病發作時最常見的症狀有:1. 胸口灼燒感:心臟病發作的感覺類似胃酸逆流。2. 呼吸急促:有些心臟病發作是不會引起疼痛的,無聲的心臟病發作常見於糖尿病、老年人和接受搭橋手術的患者中。3. 極度疲勞:疲勞症狀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常見,因此很可能被誤診為流感疾病。4. 噁心和出汗:噁心或出汗時很可能伴隨劇烈的胸痛,通常伴隨心臟下壁的心臟病發作。何時撥打119? 出現以下情況快送醫梅農博士提到,雖然上述的胃灼熱感、呼吸困難和其他微妙的症狀並不完全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因此要與其他疾病區分是有困難的,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請撥打119:1. 症狀時突然出現並持續超過5到10分鐘。2. 休息時會出現呼吸急促和胸部不適。3. 出現症狀且是中老年人,並且有吸菸史、糖尿病史或心臟病家族史。雖然停經前婦女通常不會引起心臟病發作,但有吸煙、糖尿病或卵巢功能障礙的年輕女性容易受到傷害。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所有胸痛都是心臟病發作的症狀。其疼痛很可能與心臟沒有關聯,比如其疼痛可能只是短暫、持續幾秒鐘;很可能像刺痛的感覺;疼痛出現在胸部一個小的區域;當你按壓胸部或移動手臂時會感到疼痛;疼痛會放射到腹部和腿部位置。心臟病發作時 不要開車去急診室梅農博士強調,假如有上述心臟病發作的症狀,請撥打119送醫,千萬不要自行開車,或者是請朋友開車送你前往急診室,以免前往醫院的途中出現危及性命的狀況。也提醒民眾,預防心臟病發作的最佳方法就是健康飲食、保持運動、避免吸煙、控制三高疾病、定期健康檢查等不二法門。(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心臟病發含「耐絞寧」舌下錠能救命? 用錯恐害命!食藥署揭正確服用觀念 ·開車時發生心肌梗塞怎麼辦? 保命「2動作」死亡機率降
-
2021-10-10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頭暈、手腳無力是低血糖還是中風?2招辨識急性中風症狀
Q:一名七旬老翁,某天早上起床突然單側手腳無力,說話正常但口水會不自主流下來,女兒心想可能是沒吃早餐有點低血糖,囑咐老翁趕快吃點早餐回房間躺一下,孫子卻說阿公和平常不一樣,應該要去看醫生,他們該怎麼做?醫師開講崔源生/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呼應即將到來10月29日「世界中風日」,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台灣腦中風學會共同推動腦中風教育課程,與苗栗縣政府消防局合作,安排急性腦中風到院前救護處置課程,邀請臺中榮總神經外科血管科主任崔源生、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廖年晨及苗栗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奕夫授課,分享快速辨識祕訣。中風位置不同、症狀複雜,容易與低血糖混淆。「脖子好緊、頭有點暈眩、手腳有點無力,我是不是中風了?」你知道以上哪些可能是中風的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呢?崔源生表示,中風症狀會因為大腦裡中風的發生位置不同,對應出的症狀就會不同,右側大腦中風會影響肢體行動;左側大腦中風會造成語言和認知的症狀,造成無法看字或寫字;而腦幹或小腦受損,會有頭暈、複視、眼球顫動等情況,以上有許多症狀是非典型的中風症狀,容易被忽略或誤認是低血糖、高血壓等相關疾病。崔源生說,如何辨識是不是中風症狀,或只是相似疾病,可以記住以下兩點,第一,急性腦中風症狀普遍是急性發生,症狀通常是瞬間出現,從短短幾分鐘到幾小時內,從無到有,不會是漸進式的發生。第二點是,因為中風是腦血管病變引起,症狀和腦部神經功能損傷有關。他呼籲,當察覺自己或是家人有突發的身體不對勁或行為與平日異常,任何相似急性腦中風的症狀,就應當有警覺性,不要猶豫,第一時間立即送醫,由醫療團隊給予適當處置。廖年晨於課堂中說明,腦血管疾病為國人十大死因第四位,若能快速辨識急性腦中風症狀並就醫,掌握黃金治療時間,能大大降低死亡與失能風險。急性腦中風的患者,約八成為缺血性、兩成為出血性;若能在發生3小時內施打靜脈血栓溶解劑治療,預後有大幅的進步。要特別注意,血栓溶解劑於中風症狀發生後3小時內使用效果最佳,因此愈快到醫院接受治療,愈有機會搶救。中風失能全家重擔,保持警覺搶救腦細胞。林奕夫表示,大腦結構非常複雜,需要血液輸送氧氣與能量,一旦發生急性腦中風,無論是腦血管阻塞或破裂,都會在短時間之內造成腦細胞受損或死亡,進而失能影響日常生活,不僅病人痛苦絕望,家屬也承受沉重的照顧重擔。預防腦中風固然重要,但若不幸發生,後續治療處置關係著患者的恢復程度,把握「黃金時間」搶救腦細胞,能將傷害降到最低,透過本次課程交流,救護端的快速辨識可以更減少時間損耗,救回一位中風患者,無形中就是救了一個家庭。教官小叮嚀劉旻昌/苗栗縣政府消防局高級救護技術員劉旻昌說,有些中風症狀容易與低血糖、貧血、高血壓等其他疾病混淆,其中血糖過低會有四肢無力甚至昏迷的情況,少數也會有半邊肢體無力現象,最容易和急性中風的症狀混淆,也不容易發現。因此通常救護員接到緊急救護通報,抵達現場時都會先量測血糖,再進行急性中風評估(FAST)。今年疫情期間,民眾常會為了避免出入醫院,忍耐或拖延症狀不適,若因疏忽了輕微症狀,而造成腦中風危機,甚至錯過第一時間搶救,可能造成嚴重後果。他呼籲大眾,有任何與平常不同症狀發生的情形,都該更有警覺性,若有任何疑似症狀千萬別輕忽,透過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判斷,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10-1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嘉義33歲男上月接種AZ後不適 今不治
嘉義市33歲李姓男子上月10日施打AZ疫苗,19日出現頭痛、胸悶等症狀,隔日送醫治療住院後,陸續做心導管、開顱、血栓移除等手術,住院急救至今天上午拔管、宣告死亡,檢警會同法醫下午相驗,死因不明將擇日解剖。嘉義市衛生局表示,院方日前已經申報疫苗不良事件,衛生局會協助家屬做疫苗受害救濟。據了解,33歲李姓男子平日身體正常,沒有特殊疾病、不舒服,上月10日注射AZ疫苗後,出現不舒服的狀況,19日向家人反應頭痛、胸悶,到隔日清晨狀況仍沒有改善, 身為護理師的妻子立即將他送醫急救。李姓男子就醫後即進入加護病房急救,院方並做心導管手術,之後又陸續急救多次,還二度開顱減壓、移除血塊,移除血管栓塞,醫院依李的狀況通報疫苗不良事件。李男上月28日又再次做心導管手術,昨天再度手術,術後狀況仍不理想,今天上午10時許在醫院拔管宣告死亡。
-
2021-10-08 寵物.照顧指南
寵物知識+/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改善 我是被騙了嗎?
醫生總說:「疾病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吃一次藥就可以改善呢?」同樣的,毛小孩行為偏差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為什麼期待一次溝通就能明顯改善呢?找出問題原因,三方共同努力解決,透過行為引導、心理調適,才是改善行為最周全妥當的方法。我們往往輕易的賦予更多的權力給他人,到底是信賴專業還是為了推卸責任?大家好,我是腦男,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寵物溝通諮詢後很多人可能會有的情況或疑問,在這裡幫大家說明。毛小孩行為有問題怎麼辦?先給獸醫看因為寵物不像人類可以清楚的知道自己哪裡「有問題」,食慾不振可能是牙齦發炎,也可能是因為生病感冒造成,也可能是心情不好壓力大。不清楚狀況第一時間最好是給獸醫做物理檢查,再依照情況找寵物溝通師,這樣的順序才不會錯失關鍵急救時刻。溝通後毛小孩行為沒有改善?小心迷思陷阱!這裡要幫大家釐清幾個迷思。首先,動物溝通師的工作是「翻譯」毛小孩的想法,並不是協助家長「管教」毛小孩。毛小孩行為會偏差,就是想法長期不被重視,因而變本加厲的吸引主人注意力,或者抗議,尤其毛孩們並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吸引注意力方法。如果溝通師不理會毛小孩的意見,只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調整毛小孩,那麼這就是助紂為虐了。心理問題造成的行為偏差,原因不外乎幾個方向:1.長期被冷落或打壓:主人過度忙碌讓毛小孩感受到寂寞;或者相處的態度強硬、處罰嚴格等,讓毛小孩沒有做自己的空間,都可能讓毛小孩壓力過大而行為失常。被冷落的毛小孩則可能會摔東西、亂尿尿、狂叫來吸引主人注意(也可能會瘋狂撒嬌)。而被長期欺壓的毛小孩,不親人、膽小、疑心病強、脾氣差不給抱、有侵略性等等,也可能是生活太壓抑造成的。2.主人情緒變化大:主人家庭不和諧常吵架,或工作繁忙造成焦慮緊張,敏感的毛小孩都能直接感受到,並且他們會吸收這些負面能量,或者更極端的釋放這些能量。這是很常見的卻難以覺察的問題,有時候毛小孩的行為偏差,問題可能就出在主人自己身上。先改善自己,毛孩自然就會改善。3.不適應新環境:環境的問題是最複雜的。比如自己的窩被動了、家裡來了別的寵物、熟悉的東西被拿走了、主人長期出門沒事先告知、被剃毛或結紮沒事先告知、男女主人分手、熟悉的貓砂被換了等等等…毛小孩就跟小孩子一樣難搞!有自己的喜好跟執著,所以如果要好好相處,就不要亂幫毛小孩做決定反而會自造成對立,找尋溝通師協助,彼此尊重了解,並重新調整相處模式就可以改善。4.未結紮的本能反應:相信很多人有這類的困擾,沒結紮的毛小孩會有很明顯的本能反應或情緒,當他們需要抒發時,就可能會帶給人類困擾。比如公貓的侵略性,他們在野外時會需要保持戰鬥力與體力,就會時常模擬打架的情境跟主人或東西玩,而可能太過暴力造成傷害。有強烈地盤性的毛孩,還可能會亂尿尿站地盤。母貓發情時的過度撒嬌或叫聲也可能造成很多困擾。如果未結紮又加上上述三點的狀況,那問題可能就更複雜。你遇到的問題是屬於哪一種呢?釐清問題後,請跟溝通師討論適合的調整狀況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如果因為找到問題就鬆懈而不解決,問題依然會存在。我遇過很多家長,溝通之後就想說反正溝通過了,生活模式照舊,結果不久後毛孩又有行為偏差,這不是可想而知嗎?治標不治本呢。我長期諮詢經驗可以說:「其實問題的原因是毛小孩造成的比例比較少,大多問題都出在主人身上。而我們服務到後來也都是在解決人的心理問題。」唯一且最快解決問題的秘密跟大家分享一招打天下的方法,就是「自己跟毛小孩溝通!」因為唯有你自己親身體驗牠的一切,你才能站在牠的角度感同身受,才能放下自己去理解另一個生命。其實「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那就是同理心。請真心的感受牠,不期待回報的愛牠,接納毛孩子為自己生活帶來的刺激跟改變。更感恩牠在我們生命中陪伴我們,好好的欣賞、撫摸…這時候你們心意相通,就是最有品質的「溝通」了。「動物溝通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就是同理心而已。本文摘自腦男|動物溝通後,寵物行為沒有明顯改善,我是被騙了嗎?,經作者授權轉載。
-
2021-10-05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是心跳快停了?醫曝與這個分數息息相關
聽到「心臟衰竭」這四個字,是否令人感到害怕?是不是心臟就快要停止跳動了呢?實際上並不是喔!心臟衰竭並不意味著心臟已經停止運作,它只表示心臟的收縮或舒張功能變差而引發相關症狀,可能包括呼吸困難、水腫等現象。心臟衰竭分為兩大類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表示,在臨床上,一般的心臟衰竭會以左心室射出系數而大致劃分為兩類,第一類為左心室功能衰退之心臟衰竭(HFrEF):表現為左心室空間變大,使心臟不夠力量擠壓足夠的含氧血液到身體的其他部分。另外一類則為左心室功能保留的心臟衰竭(HFpEF),雖然心臟能夠正常難收縮和泵血,但心臟腔室比正常情況更厚更硬,使得心室不能完全放鬆並填充,因為心室里的血液變少,當心臟收縮時,能夠泵血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血液就變得更少。射血分數最常用心臟超音波來評估郭志東指出,射血分數(Ejection friction,簡稱EF)是指每次心跳時,左心室或右心室泵血的程度。大多數情況下,EF指的是左心室每次收縮時被泵出的血液量,左心室是心臟的主要泵血腔室。EF是用百分比表示的,而EF低於正常水平可能是心臟衰竭的跡象。如果合併明顯的呼吸困難或水腫等症狀,心臟衰竭的診斷幾乎可以確立。EF可通過以下方法測量:包括心臟超音波、心臟的核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心臟核子醫學掃描,而最常用的檢查為心臟超音波的評估。EF數值幫醫師確定最佳治療手段郭志東進一步說明,在臨床上,為何EF十分重要,因為EF的數值可以幫助醫師確定病患的最佳治療手段,測量EF還可以幫助醫療團隊追蹤治療效果。一般來說,當首次被診斷為心臟病時,以及當病患病情發生變化時,都應該測量EF作為參考。當病患臨床症狀與心衰竭吻合,但EF大於50%時,則稱為左心室功能保留的心臟衰竭(HFpEF);當EF少於40%時,則為左心室功能衰退的心臟衰竭(HFrEF),至於介於40~49之間的則被稱為左心室功能介於中間範圍的心臟衰竭(HFmrEF)。在慢性心臟衰竭的病患,往往會根據EF多少而使用不會種類的藥物。到現時為止,研究指出,大部分的藥物都只對EF少於40%心臟衰竭病患有益。而EF大於40%的病患,藥物使用的效果則不太明顯。EF數值不同,治療方法也不一樣郭志東表示,針對EF少於40%心臟衰竭病患,治療主軸一般以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血管收縮素轉化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阻斷劑以及醛固酮拮抗劑。而近幾年,藥物研發的長足發展,至少有三種新的藥物被證實對EF少於40%心臟衰竭病患明顯有好處。這些藥物包括:血管收縮素受體中性溶酶抑制劑阻斷劑(ARNI),If電流通道阻斷劑,以及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SGLT-2)。尤其是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雖然它是一種治療糖尿病的用藥,但美國為了避免新型糖尿病藥物對心臟功能受損,上市前必須證實其新藥對心臟功能影響為正面或中性。而研究顯示糖尿病人使用SGLT-2後對心臟功能帶來好處。當EF衰退後,尤其是少於35%,常常會出現心律不整的情形。某些心律不整甚至是致命的。所以如果病患頻發地發生致命性心律不症如心室頻脈或心室顫動,其因上述心律不整而導致心跳停止,接受過急救者。加上EF少於35%,則需要植入式心臟除顫器的置放。心臟衰竭患者應該做到這些事郭志東指出,雖然EF大於40%的病患沒有那麼多的藥物和裝置治療的選擇,但以下幾點,都是每一位心臟衰竭的病患應該盡力做到的。包括維持有規律的運動,就算是每天只散散步也好;有抽菸者立即戒菸;好好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膽固醇血症);每天測量自己的體重,注意尿量是否有在短時期內減少許多;勿過度攝取鹽分和水份等。左心室射出分數(EF)與心臟衰竭病患息息相關,如果你剛好是心臟衰竭的病患,能夠了解自己的EF,讓心臟科醫師和你一同擬定心臟衰竭的治療策略,相信即使罹患心臟衰竭,延緩心臟衰竭的進展和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也並非難事。延伸閱讀: 。鞋子變緊穿不下、到晚傍晚腳變脹,小心這個器官出問題 。血壓正常,但很喘、呼吸困難,醫師曝:有可能是這個地方出問題,不治療會猝死
-
2021-10-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首例接種BNT後死亡 48歲男本身有肝炎、高血壓
BNT疫苗出現首例接種後死亡事件,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48歲男性,本身有慢性肝炎、高血壓和高血脂症,死因仍由檢察官和法醫調查中。莊人祥表示,10月1日至3日新增8例疫苗接種後死亡事件。其中三例為接種AZ疫苗,為1女2男,年齡介於82歲至88歲,接種疫苗後3日至32日間發生;四例為接種莫德納疫苗,為2 女2男,年齡為66歲至79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85 日間發生;另有一例48歲男性接種BNT疫苗後死亡。莊人祥說,接種BNT疫苗後死亡為首例,9月28日接種疫苗後返家並無任何狀況,但9月29日至30日出現頭痛、手臂痠痛等症狀,10月2日凌晨出現胸痛、全身冒冷汗,於急診急救時不治死亡;個案本身有慢性肝炎、高血壓、高血脂,死因還在由檢察官和法醫研判中。另外,同期間新增 67例接種AZ疫苗後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為40女27男,年齡為 19 歲至 92 歲,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103 日間發生;18例接種莫德納疫苗後發生,為10女8男,年齡為 31 歲至 83 歲,為接種疫苗後1日至86日間,新增6例接種高端疫苗後發生,為4女2男,年齡為 36 歲至 53 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29 日間發生;新增61例接種BNT疫苗後發生,為27女34男,年齡介於12歲至63歲,為接種疫苗後當日至 7 日間發生。
-
2021-10-04 名人.精華區
張德明/亞馬遜介入健康照護的省思
2021年9月18日在MDLinx上閱讀了一篇報導,標題是亞馬遜正如何吹皺健康照護的一池春水。毫無疑問,世界級的大科技公司在各領域中不斷狩獵著目標,以科技為本,強力染指各行各業,野心不僅跨界而且完全無界。企業擴展與專業維護間的拉扯格外發人深省。渴望先立不敗之地再ㄧ鎚定江山的攻伐,當然就都朝著人類的不可或缺前進。食衣住行育樂是簡單的思考方向,總是圍繞著人類生活轉。電動車,這個代替人類行走少汙染的快腿,就是這個概念下鮮明的例子;另一個令高科技垂涎欲滴的應該就是健康照護。沒人能否認健康的重要性,和電動車不同的在於,後者還勉強可以大眾捷運甚至走路取代;但沒有健康即失去一切,人終其一生無法斷離,也無從取代。健康是乘法的概念,健康歸零,一切也就歸零。健康照護領域提供了無限的挑戰和機會,大科技業莫不津津有味的垂涎欲滴,因為不但有利可圖,且可順勢轉型,引領風潮,幫助人類,若成功直可謂名利雙收。亞馬遜Amazon是全球科技巨人之一,當然不會錯過健康照護這塊領域,多管齊下的大舉介入也就理所當然。眾所周知,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視訊成為上班、上課、會議的主流,醫療也被迫改變風貌。以美國波士頓著名的哈佛醫學院教學醫院:布里根暨婦女醫院為例(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20、11),門診的遠距醫療(telemedicine)使用,已由疫情前的不及1%突然衝破70%,雖然是非常時期,也不禁讓人認真思考,如果再回到過去正常時期,到底可由遠距醫療解決的門診應該佔多少比例,到底多少病人是需要擠到醫院來排隊就診。這種醫療行為與醫療需求的改變,勢必影響到後續醫護人力、醫院建築、醫療設備、醫療資訊、甚至保險的給付與分配。事實上,醫、病雙方乃至醫院、政府單位都應預做思考規劃。遠距醫療的優點在及時、在隔空,缺點當然就是少了人與人的接觸。因此,2019年亞馬遜眼光精準的率先提供了其西雅圖員工面對面的健康照護(In-person health care)的服務,以一個科技公司,能跳脫僅加強遠距服務的馬步,而有人文素養的涉入另一藍海,不得不肅然起敬,當然也許基本上仍是其手握的大數據在說話在引領。藉由所謂的亞馬遜照顧(Amazon Care)計劃,提供直接的醫護遞送服務(direct-care delivery service),他們並預劃於2022年擴及至包括費城、波士頓、亞特蘭大、丹佛、芝加哥、休士頓、邁阿密、紐約、洛杉磯等16個美國主要城市,可謂風起雲湧,當然如此一來即需要更多的專業醫護投入。這些人力是專職或兼職?誰是老闆?發生醫療糾紛誰負責?如何像商品一樣有品管?如何保護隱私?當然就衍生許多目前還看不清楚或尚未面對的問題。亞馬遜過去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線上零售商,但如今不但延續霸業,更已成為強大的後勤物流、雲端技術、和資料分析的公司。它的介入作為一定是看到了什麼樣的機會和需求。亞馬遜早已跳過起初仍需借重且無法掌控的中間轉運商,藉由其龐大的後台大數據,不但可依喜好,提供個人化的商品推薦和優惠,也可規劃最快速的路徑,讓貨物盡快送到消費者手中。這個成功的經驗讓他們可輕而易舉的轉手運用到健康照顧提供迅捷服務。過去傳統的遠距醫療,似乎仍停留在方便性高的一種點綴性時尚,美國某些地區的特定會員已可於全日任何時間,在一分鐘內得到醫療協助,唯多僅能提供來自遠方不熟識醫師的一次性診視(one-off visit) ;在台灣,則可能仍必須在特定時段內為之,並僅提供簡單診療。坦白說,救急救遠尚可,但若長此以往,總似隔靴搔癢的就是那樣遙不可及難以信賴的感覺。亞馬遜一定有鑑於此,必須將「人與快速」結合,乃組織各個在地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為會員提供成熟的居家照顧,一旦會員提出要求,即可得到熟悉臉孔快遞式的(UPS)醫療協助。雖然遠距醫療和家庭訪視都已行之多年,但亞馬遜的優勢更在於其後台大數據、快速通路、龐大資源、和無遠弗屆的延展性。尤有甚者,遠距監控系統也是亞馬遜的技術專長,而Alexa voice智慧聲控語音助理(美國市占率最高)、健康穿戴裝置,都是整個群組的重要夥伴,編織成健康照護的綿密天網。單就處方藥物而言,2018年起,亞馬遜已有送藥到府服務,並隨附清楚的用藥說明。亞馬遜最自豪的當然是其後台的大數據資料管理和分析,因此可規劃會員更全面的健康諮詢和建議,包括飲食內容、維他命攝取、甚至非處方藥物等買ㄧ送多的加值服務。但即使面對充滿能量與野心的巨人,健康照顧仍然因其複雜性與多變性而難以輕易被一種方式顛覆。因為醫療最重要的是安全、有效、與實證,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即以科技公司最引以為傲的數據資料,包括藥物推薦的內容,因常來自教科書或藥廠仿單,可能會有過時或過頭的問題,亞馬遜等科技公司也因此需要不斷修正、更新、警示和緊張,畢竟人命關天。或許未來科技的進步會超出目前的想像,當下人工智慧在醫療的發展即已令我們驚嘆不已,但這些變化都值得這一代或下一代的醫者省思,並像科技公司一樣做出改變或轉型,嘗試如何運用科技進一步強化專業與醫病關係,才能在未來醫療中扮演主機的角色,而不只是顆螺絲釘,因為若仍像部冰冷老機器一樣的看診,自然終被機器取代,更千萬別像Uber Eats一樣的成為Uber Doctors在大街小巷中穿梭趕場。
-
2021-10-03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開這一個 是為了救下一個
今年某個颱風夜,我在醫院值班。照理說該是「風平浪靜」的一晚,外頭風雨交加,大家都躲在家裡不出門,平常忙碌的急診,應該會清閒一些。可惜外傷無處不在,年輕機車騎士與汽車擦撞,第一時間送到其他醫院,經初步處置後轉診至我服務的醫學中心。到院時重度休克,大量輸血後血壓勉強回升,電腦斷層看起來是大範圍肝臟撕裂傷,而且持續出血中。病患狀況危急、假日又是半夜兩點,人力少之又少、又遇上颱風……所有不利因全加在一起。「血管攝影!快!」我衝到放射科醫師休息室,告知有個病人需要他們幫忙,同時打給手術室:「先讓病人做血管攝影止血,如果止不住就要馬上開刀,請先準備!」放射科醫師看過電腦斷層影像,立刻同意我的處置:「我去聯絡技術師還有血管攝影室。」手術室護理師:「我趕快協調人力,你那邊有需要立刻打電話過來。」儘管人力有限,當病患需要協助,第一線的外科醫師需要支援,所有人義無反顧堅守崗位。沒多久,放射科主治醫師抵達現場,雖已貴為主任,颱風夜還是在第一線值班,在我們最需要他的時候,如天神般降臨。如果血管攝影止血能成功,病人將有機會避開風險與死亡率極高的手術;相反地,若是沒辦法執行,那就真的得「拿命來拚」了!當所有人都在忙著血管攝影止血時,身為外科醫師似乎是現場最沒有角色的人物。然而我看著這一切,看著這迷人的一切,思緒突然有點脫離現實:我何其有幸,能和這麼了不起的一群人共事。在颱風夜裡、幾乎所有人都躲在家裡休息的時候,這麼多人聚在這裡,為了挽救一條命。「出血量太大了,血管攝影可能沒辦法完全止血,我盡量把能控制的出血都處理了。」放射科醫師告訴我。「太感謝了。」另一頭我拿起電話:「準備開刀,我現在要把病人推進手術室!」思緒回到現實,接下來是我的戰場。年輕人是第五級肝臟撕裂傷,藏在肝臟後方的肝靜脈出血,也是外傷醫師最頑強的敵人。其治療困難點在於出血位置在肝臟深處,手術極難直接找到出血點;而肝靜脈和下腔大靜脈直接相連,出血又快又急。醫學文獻上的死亡率報告是80%到100%。「病人隨時會死亡,請做好心理準備,也請聯絡其他家屬,這可能是最後一面。」我將手術同意書遞給家屬,知道接下來將是九死一生的搏鬥。多年前,我和一位資深外傷醫師一起處理過這樣的案例,病患沒有救活,大量鮮血從我們看不見止不住的地方一直湧出。那時候我沮喪地替這台手術收尾,資深醫師告訴我:「雖然死亡率非常高,但這是唯一機會,非開不可。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總是會有救活的機會。」果然一如預期,鮮血從肝臟的大裂縫裡不斷湧出。我只能用大量的止血紗布,緊緊地將裂縫塞住,施行損害控制手術。這是對技術、耐心、膽量的多重考驗。病人的運氣好,我的運氣也好,血止住了,後續的恢復也還不錯。「開一個死一個」不足為懼,「開這一個是為了救下一個」才是外傷醫療的使命。
-
2021-10-03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會腰痛?一張圖看懂3類腰痛 2種腰痛即刻就醫
腰痛是日常常見的問題之一,在活動時就經常出現,但也多的是沒有動就在痛,讓人不禁懷疑該不會是腎臟或某個器官出問題,而置之不理的人也大有人在。 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成因其實相當廣泛,大多預後良好,可惜的是許多人並未及時就醫,反而使得問題愈加嚴重,提醒民眾如有腰痛情況建議先檢查為佳,以利找出原因對症治療。 為什麼會腰痛?以感受區分3類型! 王威傑醫師指出,腰痛、背痛兩者位置非常接近,以民眾的感受兩者一起討論,大致可分成結構性、發炎性、以及非前述兩者的臟器性三種,三者的感受皆都會有所不同,可初步推測可能與何種原因有關。 結構性:先有個動作的腰痛。在一個姿勢或動作後開始疼痛,是民眾常見的腰痛情況之一,這是結構性疼痛常見的特徵,與身體結構有關,如骨骼、肌肉、神經異常等,醫學上稱機械性疼痛。此類型腰痛相當常見,在腰痛比例當中約佔7成,例如搬運重物肌肉拉傷閃到腰,或者是椎間盤突出壓到神經、脊椎狹窄等。 發炎性:不動比較痛的腰痛。也有一種腰痛,是在身體一段時間沒動後比較痛,例如早上剛起床時,但活動後便逐漸減緩,這種情況是發炎性疼痛的特徵,相較前者少見,約佔1~2成,多與身體發炎有關,例如發炎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或腸道的發炎性疾病等。亦有可能是因腫瘤所致,例如乳癌的骨轉移,因此若有乳癌病史後出現腰痛需多留意,特別是出現了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的症狀。 此情況通常會持續較久,往往會達3個月以上,好發於30歲上下的年輕族群,患者除了腰痛外也可能合併多處關節疼痛的情況。 臟器性:有不同症狀的腰痛。若腰痛伴隨著其他噁心、想吐、發燒等症狀,這往往是民眾最擔心與臟器有關的腰痛,與發炎性一樣較為少見,約在1~2成左右。 以腎臟來說,如腎盂腎炎,會是痛在腰的某一外側,離脊椎較遠,且幾乎都會有發燒的情況,有很高的機率出現噁心、嘔吐,通常在之前會有泌尿道等感染,進而演變成腰痛。 另外,也有可能是因為臟器內的結石所引起,例如腎結石,當結石卡住了輸尿管跟腎臟交接處或整個阻塞,便會引起疼痛,有結石病史或出現血尿者需留意。 除此之外也有幾個特殊情況,例如主動脈剝離,主動脈不僅在於心臟,也會通過腹腔,若腹腔的主動脈剝離,常見會有非常劇烈的疼痛,感受如撕裂一般這種情況就相當危險,需即刻就醫。而坊間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若出現在腰部,其因病毒是順著神經蔓延,因此會以刺痛、麻痛的方式呈現。 止痛藥沒效?醫指6種腰痛盡早就醫! 許多民眾出現腰痛時多會先觀察,或先吃止痛藥、貼藥膏等方式救急,不過王威傑醫師表示,這種方式未必每種腰痛都有效,腰痛的原因相當多,止痛藥等改善症狀的藥物,一般在結構性的腰痛才會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例如日前就有民眾就診,表示酸痛貼布怎麼貼就是沒法改善腰痛,檢查發現是帶狀皰疹,酸痛貼布自然沒有用。 為了避免誤判錯過黃金治療期,王威傑醫師特別提醒部份情況應盡早就醫。除了痛得太久達到4週以外,也包括了上述「沒動比較痛」的發炎性疼痛,以及發作年齡小於20歲;以前沒有發作過,但在50歲以後出現;睡覺、平躺時背痛會加重;曾有乳癌等癌症病史等,這些族群都應及早就醫為佳。 劇烈疼痛或尿失禁,2種腰痛即刻就醫! 王威傑醫師表示,少數幾個特殊情況的腰痛需要即刻就醫。例如前述所提到因主動脈剝離所引起的非常劇烈的疼痛,以及若患者腰痛合併出現尿失禁、排尿不乾淨,或是雙腿內側至胯下有繞一圈的感覺異常或疼痛、進展很快的下肢無力,需即刻就醫,這很有可能是「馬尾症候群」,有急性壓迫的情況,可能因嚴重的創傷或供應脊椎的血流阻塞等引起,情況非同小可,需急救,否則可能無法恢復。腰痛復發率約7成,盡早檢查以利預防! 王威傑醫師表示,腰痛的預後通常狀況都很不錯,但多的是沒檢查、讓問題愈加嚴重。曾出現過腰痛,接下來一年之內再度出現的機率非常高,約有7成左右,原因在於問題往往還在、未獲得改善,因此容易復發、甚至更加嚴重,包括結構或疾病問題,或者是生活習慣,這些風險因素若沒有去除,復發機率自然高,提醒民眾出現腰痛時,盡早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常常腰痛是腎臟出問題?醫:不常喝水.常吃肉要小心!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30 新聞.健康知識+
在山上遇到虎頭蜂怎麼辦? 野外專家:登山掌握四訣竅,避免引起蜂群注意
由於近日國內各山區虎頭蜂螫人事件頻傳,玉山國家公園強調,初秋季節雖很適合登山健行活動,卻是虎頭蜂活動最活躍的時候,民眾的不小心靠近,極有可能引發蜂群的防衛攻擊,特別是避免走荒徑及無人走過的草叢,或穿著淺色衣物,勿擦香水及使用有芳香味的化妝品,不幸遭蜂群螫咬應儘速就醫。野外專家指出,秋季也是虎頭蜂最兇惡之時,受本島颱風減少的影響,虎頭蜂巢多未受破壞,加上分封巢數愈多,蜂巢的分佈密度也愈高,秋天不但是「蜂后產下最後一批卵的繁殖,是唯一可以渡過冬天的季節。」因此也是虎頭蜂進入「生死存亡之秋」階段。玉管處表示,以過去的經驗來看,國家公園步道最多攻擊遊客的是黑腹虎頭蜂,習性凶猛,受到騷擾會攻擊任何移動的對象,是台灣最兇猛的虎頭蜂之一,呼籲民眾登山健行請穿著淺色衣物,勿擦香水外,由於蜂群曾出現在垃圾堆及地形險峻處,所以登山客走步道時請勿大聲喧嘩,以免引起蜂群注意,此外食物及果皮垃圾請包好,減少飲食氣味,並自行帶下山。玉管處並說,避免走荒徑及無人走過的草叢,若發現蜂巢切勿驚擾,保持鎮靜,避免引發蜂群攻擊,若察覺蜂類靠近身邊盤旋,即代表已被盯上,此時不可以衣物驅趕,先用衣服包住頭部,蹲低身體,緩慢安靜離開現場,或讓蜂群自然離去。竹山秀傳醫院指出,遭蜂群螫咬仍有致命的危險,依過去急救經驗,受蜂螫的到院傷者大多是肢體、頭皮被螫咬到,有疼痛、部分過敏等症狀,更有患者有心悸現象,建議傷者若不幸被螫咬時,要先去蜂針除去毒液,再以清水初步處理。
-
2021-09-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國中生打BNT 14天後起校外教學市府有補助
桃園市國中生今天開始至10月8日打BNT疫苗,市長鄭文燦一早到中壢國中了解施打狀況,除了請學生不要緊張,配合做好醫護和學校提供的衛教資訊,也表示14天之後有了抗體,學校就可以規畫校外教學包括參休閒農業區在內的參觀行程,市政府每人補助500元,讓學生在防疫期間能夠到戶外透透氣好好學習。教育局表示,國中總計73校共6萬2764 人,入校平均接種率約95%,今天安排12校打疫苗。鄭文燦上午到中壢國中兩個班了解打疫苗作業,並為學生說明打疫苗應注意的事項,也請學生不要緊張,同時和大家合照為防疫健康加油,還有肯定學校事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也感謝醫護人員支援,讓打疫苗工作能夠順利進行。鄭文燦表示,國中、高中職及五專學生接種BNT疫苗接種採校園集中接種,及醫療院所接種、補接種模式執行,桃園市有13萬3032位學生符合接種資格,預計入校接種率達95%約12萬6380人,自行預約至醫療院所施打約2%約2661人,因體質因素不適合施打者約3%約3991人。高中職及五專學生已於9月29日前接種完畢,有36校約5萬5890位學生完成接種,疫苗涵蓋率已達4成。中壢國中校長江樹嶸江說,學校有1521位學生符合接種資格,有1399位有意願入校接種疫苗約92%,28位選擇自行預約至醫療院所施打約2%,94位因體質因素不適合施打約6%。教育局長林明裕也到各校了解打疫苗動線規畫等作業。教育局表示,學校方先前都已召開校務會議,向全校老師說明避免於接種疫苗當天及接種後14天內安排學生劇烈活動,含體育課、體育班及運動代表隊訓練等活動,並指導學生接種當日勿空腹接種。另外,中壢國中已將AED、氧氣筒、急救箱及輪椅等急救設施完成檢視,整備使用;並於校內設置應變中心,除提供醫院醫護人員作業空間外,另放置軟墊提供接種後不適學生休息,方便醫護人員就近照顧學生。聯新國際醫院負責支援中壢國中打疫苗任務,院方安排專人在學校做好疫苗原液稀釋的準備工作,接著由醫護人員進入各班為學生打疫苗,學生接種後留在原位休息30分鐘。
-
2021-09-30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徵兆如感冒 孩童出現這些症狀要警覺
1名8歲的陳小妹因發燒腹痛,合併全身冒冷汗送往急診,問診時突發痙攣發作後昏厥,當下失去呼吸心跳,在急救後仍無生命跡象,最後在葉克膜緊急放置下,終於恢復穩定心跳呼吸,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後繼續治療,最後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然而造成如此可怕的病程,就是兒科急診醫師人人聞風色變的「兒童猛爆性心肌炎」。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最棘手 最怕引發其他器官損傷新竹台大分院小兒部巫韻安醫師說,每位兒科醫師,尤其兒童急診醫師,或許都會祈禱自己永遠不要遇到兒童猛爆性心肌炎。我曾經聽過一位心臟外科醫師對家長說,猛爆性心肌炎,一來就兵敗如山倒,病人非死即傷。起初陳小妹在家發燒和腹痛2天,原以為是腸胃炎,但這天清晨腹痛特別難耐,而且合併全身冒冷汗,媽媽覺得不放心,趕緊帶她到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兒科急診求診。正當醫師在問診時,坐在椅子上的陳小妹突然臉色蒼白站立起來,隨即「碰」的一聲,在醫師和媽媽面前倒地不起,疑似一陣痙攣發作後突然癱軟不動,當下失去呼吸和心跳。醫師馬上抱起陳小妹衝往急救室,立即啟動急救團隊開始急救流程。在陳小妹經過插管、壓胸和心臟電擊,心跳卻一直沒有回來,她的心臟宛如持續罷工,仍舊無法恢復心跳,眼見如此下去,陳小妹恐再也急救不回來,兒科急救團隊當機立斷,馬上照會心臟外科,在10分鐘內完成緊急葉克膜放置,讓陳小妹能維持良好的血液循環和氧氣供應。在葉克膜運轉之下,陳小妹的生命徵象終於穩定下來,跟家屬討論後,陳小妹被轉送台北台大兒童醫院接受後續葉克膜治療。所幸經過重症團隊的努力照顧,陳小妹的心臟終於慢慢好轉,最後得以撤除葉克膜,順利出院。也因為一開始的急救得宜,腦部和其他重要器官並無因為心臟罷工而導致缺氧損傷。猛爆性心肌炎常見於病毒感染 單純感冒症狀也可能是發病徵兆巫韻安醫師說明,猛爆性心肌炎是指心臟嚴重發炎,導致無法正常跳動,進而心臟停止、全身休克,最後多重器官衰竭;之所以稱為猛爆性,是因為病程可以在短短幾個小時急速惡化,原本前一個小時還在和爸媽對話的孩子,下一刻突然因為心臟停止而倒下。而且猛爆性心肌炎的致死率非常高,根據國內外數據,就算即時放置葉克膜輔助,存活率僅約50%至70%,有的孩子即使存活,也會因為一開始來不及急救,腦部缺氧而有永久性腦傷,或是心臟過度發炎無法恢復,需要心臟移植。猛爆性心肌炎最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在孩童身上,病毒感染會因為病毒種類而造成不同症狀,像是呼吸道症狀的咳嗽、流鼻水;或是腸胃症狀的腹瀉、嘔吐和腹痛;或是腸病毒引發的手足口病等。而這些一開始單純以感冒症狀表現的病毒感染,因為病毒導致心臟肌肉發炎,進而影響心臟功能,就是心肌炎。到底是哪一種病毒在哪一個病人身上會導致心臟發炎,往往在一開始無法預測,家屬也常常無助及不解:「一開始只是小感冒(病毒感染)而已,怎麼會變這麼嚴重?」也因此,猛爆性心肌炎常會造成許多家庭與醫師的遺憾。胸痛並非第1症狀 出現這些症狀應增加警覺巫韻安醫師進一步說明,許多人以為猛爆性心肌炎的第1個症狀一定是胸痛。事實上,根據統計,最常見一開始的症狀反而是腹痛和嘔吐,另外慢慢伴隨出現胸痛、胸悶、精神活力變差、四肢冰冷、冒冷汗及排尿減少等血液灌流不足的表現。若一開始只有單純腹痛、嘔吐,像是本文一開始所述的陳小妹,和腸胃炎的症狀表現相似,就會增加早期診斷的困難。若有懷疑,可施以抽血檢查、心電圖與心臟超音波評估。倘若確診為猛爆性心肌炎,目前治療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而葉克膜的角色在於幫病人爭取時間,在病人嚴重心臟發炎後,以葉克膜取代心臟功能維持全身循環,等待心臟功能慢慢恢復。巫韻安醫師提醒家長,若兒童出現精神狀況不佳、食慾不振、呼吸急促、四肢冰冷等,或是某些症狀持續存在沒有改善,像是持續腹痛、嘔吐等,就應該儘速就醫,讓醫師及早評估。★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09-2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屏東縣校園BNT施打 累積63人身體不適均無大礙
校園BNT疫苗持續接種,屏東縣今天有12所國高中接種,預計施打6396名學生,至中午前有10名學生施打後不適,4人就醫,其他休息後症狀緩解由家長帶回,累積63人出現身體不適,休息或就醫後均無大礙;據教育處統計,縣內66所學校12歲至未滿18歲同意施打人數為3萬3222人,截至昨天有7505名學生完成施打,後續約40所國高中職學生將陸續於10月1日前完成。縣長潘孟安今天上午前往屏榮高中及民生家商視察動線及疫苗接種情形並為學生加油打氣,少數學生在疫苗注射前神情顯得有些緊張,潘孟安發現後也停下腳步主動與同學聊天,希望分散學生注意力,紓解緊張情緒。教育處表示,今天疫苗施打由屏東醫院、安泰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屏東分院、國軍高雄總醫院東分院、輔英科技大學附設醫院及大新醫院,分別進駐枋寮高中、屏榮高中、東港高中、內埔高中、公正國中、美和附設國中、崇文國中、萬丹國中、東新國中、南州國中、日新工商及高樹國中部等12所校園施打。縣府表示,衛生局及教育處等單位在BNT疫苗施打作業前,都已與各校相關單位密切聯繫整備,除了動線、接種安排,也有規劃預防性的後送作業SOP,也增加緊急救護的用藥,並且協調學校鄰近的消防分隊待命,以備因應緊急情況時的後送作業,「屏東安心模式」要給孩子最妥善的照顧,讓學校及家長都能放心。
-
2021-09-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器官捐贈是一份愛的禮物! 爸爸雖然生命結束,卻用另一種方法延續在這個世界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器官移植面面觀」,由一位器官移植的外科醫師敘述自己選擇走上這專業的心路歷程,接著是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分享她本身捐贈自己的肝臟給父親的感人故事,以及另一位器官捐贈移植協調師追憶她事隔多年,有機會與捐贈器官的家屬見面的諸多感觸。編者與鍾孟軒醫師首次見面是在一群初入醫學系的同學主動成立「與病人為友」的活動,看到這些學生仍舊秉持初衷繼續播愛是最令人感到溫馨的。作為器官捐贈協調護理師,已經邁入第15年,醫病關係對我來說是特別的,因為協調師服務的對象,都是躺在病床上腦死或生命末期的安寧病人,我僅能從與每個家庭互動中,拼湊著曾經屬於這個生命的故事:他也曾是某人的父親、某人的丈夫、某人的兒子。生命的結束讓這段關係被迫走向終點,卻也可能成為另一個生命的轉捩點,迎向另一段關係的開始。每個捐贈者、每段故事都是特別的,每個生命的結束,都曾讓家人面臨生命當中最難的抉擇。上週某人壽來函希望我能去公益分享,一堂60分鐘「留一份愛的禮物」器官捐贈主題,接洽溝通的過程中我好奇詢問主辦人:「為何會想邀請這個主題呢?」電話中他靦腆的回答:「爸爸在貴院捐贈器官,是106年捐贈的!不知道您還記得他嗎?」我的腦海瞬間被拉回那個時空……華哥,從事消防設備的工作,妻子離開後,獨自扶養兩個兒子成年,此次因車禍外傷致顱骨骨折、硬腦膜外出血、小腦及腦幹挫傷,雙側肺挫傷及左側氣血胸,到院前曾失去生命徵象經急救後回復心跳血壓,手術清除硬腦膜外血腫,術前及術後皆沒有任何腦幹反射,術後電腦斷層顯示小腦及腦幹嚴重血腫。生冷的醫學名詞定義了一個病人的疾病,不帶一絲一毫的個人感情。器官捐贈的想法是由華哥的同居人茹姐首先提出的,她表示有次陪華哥到門診看胃食道逆流時,剛好聽到器官捐贈宣導,可惜那天因為趕著去上班沒有時間辦理健保卡註記,但華哥當時卻語意深長地向她說:「如果哪一天我有機會捐器官,我覺得能這樣幫助別人活下去很有意義!」華哥的兩個兒子當時都在國外,接到消息後已經在趕回台灣的途中。兄弟倆風塵僕僕的抵達加護中心,看著華哥全身插滿管子,呼吸器、胸管以及強心升壓藥維持生命徵象。「爸!你怎麼會傷成這樣?」兄弟倆一陣痛哭後,默默地聽完主治醫師的病情解釋,又靜靜地聽茹姐說著父親曾經交代願意器官捐贈的想法後,慢慢地能稍微冷靜下來思考,怎樣才是最好的選擇與安排:「爸爸的確是很熱心幫助人的個性,我們也相信他會願意這麼做,我們兄弟會願意尊重爸爸的交代,但真的沒有奇蹟嗎?」在顱內壓破百的情況下,看著生命徵象的起伏與三種強心劑升壓藥緊繃劑量,腦幹功能完全喪失,完全仰賴維生醫療,的確是看不到出現奇蹟的曙光,時間也愈來愈珍貴,生命在呼吸器帶動的一呼一吸間快速流逝。我能理解兄弟倆能立刻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是多麼艱難的決定,下午完成了第一次腦死判定,原想著隔天讓父子們再多個一天的相處時光才執行二次腦死判定。但凌晨兩點卻接到加護中心的緊急電話,生命徵象極度不穩定,必須緊急啟動二次判定程序,檢察官在凌晨四點三十分到院同意了器官摘取手術。來自各家醫院的手術醫師們,也如期趕達準備手術,在告別與祝福聲中,我陪著家屬在凌晨五點三十分把華哥送往手術室。華哥57歲的生命結束了,遺愛人間的心願完成了,心臟、肝臟、兩枚腎臟及腹腔血管都保存下來了。這麼緊急的過程中,半夜三更請求醫師回醫院支援腦判,場景歷歷在目至今依然清晰。「怎麼會想邀請這個主題喔?我覺得我們兄弟當時做了正確的決定,幫爸爸留了一份愛的禮物。雖然他的生命結束離開了,但卻用另一種方法延續在這個世界!他也留了最好的禮物給我們,千萬不要吝嗇愛與分享。還有我很高興,您真的還記得他耶!」兒子在電話那一頭娓娓道來。15年來,在服務超過250位捐贈者及其家庭後。我漸漸釐清了協調師的價值,就是在生命遭逢黑暗時,能協助這些即將面臨喪親家庭,支持她們所做的任何決定,幫助她們在黑暗中看見光!在這些服務過的家屬當中,也有好幾個家庭甚至出現了兩位的大愛捐贈者,當人生的考驗如此艱難時,聽到他們再度選擇器官捐贈的決定,我感嘆著老天的殘酷,也心疼著這需要多大的勇氣,但我知道支持她們選擇的並非協調師這個職業,而是我們發自內心相信:「器官捐贈是一份愛的禮物!」我感謝這生命中的貴人們,引領我理解,這是一種能用生命感動生命、難得的緣份。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青壯年心室肥厚突猝死 遺傳罕病作祟「壽命短少20年」
高血壓、肥胖等都是引發心臟病的致病因子,心臟罕見疾病也是奪命殺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指出,除了類澱粉沉落症外,包含法布瑞氏症,也會影響心臟功能運作,導致器官病變及衰竭,甚至死亡,尤其該症有七成會演變心臟相關病變,表徵不清楚,無法早起發覺及治療,但已知臨床表現跟肥厚型心肌症很像,呼籲心室肥大患者應該進罕病篩檢。心臟基金會今舉行「2021年世界心臟日:從心發現、不遺罕」記者會指出,心臟病是國人第二大殺手,中年人等45歲以上族群最高,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常見兩種心臟罕病,一為類澱粉沉積症,是因為不正常的沉積蛋白質,導致心臟、肝臟及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另一為法布瑞氏症,因基因缺陷導致細胞無法製造特定酵素,用以分解特定脂質而導致堆積,很可能出現器官損傷疾病變,影響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這兩種罕病也會逐步出現心臟病變,如心肌病變、心搏過慢、左心室肥厚、心肌纖維化,心衰竭、心律不整等,其中法布瑞氏症患者有10%在發病時,會出現心臟相關病徵,因為神似心臟疾病相似,因此常被忽略或延誤治療,若無正確診斷及治療,男生會減少20年壽命,女性會減少15年壽命。台大醫學院心衰竭中心主任莊志明指出,過去有一名59歲患者,本身身體健康,無慢性病且規律運動,因工作因素需要定期檢查,曾於11年前檢查出左心室肥厚,三年前曾發生心臟跳停,經電擊急救甦醒,需裝入植入性心臟去顫器,家人也曾發生猝死,另一家人則篩檢出心室肥厚,最後他也在去年透過抽血、影響診斷及基因檢查,確診為法布瑞氏症。「過半以之死因的法布瑞氏症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莊志明指出,罹患法布瑞氏症,早期會有肢體末梢極度疼痛的燒灼感、少和、血管角質瘤等,晚期則會有胸悶、胸痛、蛋白尿及腎衰竭、甚至中風。這項疾病會從年輕時,心肌細胞逐漸受損,漸漸的心室肥厚、心律不整,最後導致心衰協、心臟死亡。莊志明表示,台灣本土研究中,40歲以上心臟型的法布瑞士症患者,男性有六成三會反應在左心室肥厚症,女性則有三成多,容易為有呼吸急促、疲勞、胸痛、心悸、頭暈等症狀,最後容易導致心臟衰竭、心臟驟停和缺血性中風,呼籲40歲以上男性,有出現左心室肥厚或心臟相關家族病史者,務必要提高警覺。趙庭興提醒,在高風險族群篩檢中,在心臟科有2-3%者的篩檢率,2020年歐洲心臟醫學會專家共識也建議,如果家族有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大患者,應考慮接受法布瑞氏症篩檢。
-
2021-09-23 該看哪科.百病漫談
救護車緊急送醫該如何挑選適當醫院?以就近適當為原則
不少人可能都曾遇過需要緊急送醫,卻又不知該如何選擇的窘境,或是對於119救護車不能送至指定醫院感到不通人情等問題。究竟救護車送醫原則是什麼?如何挑選適當醫院?送最近急救責任醫院:119救護車送醫原則為「就近適當」,簡單來說,就是將病人送至最近且具處置能力之急救責任醫院。一般而言,住家附近設有急診的中、大型醫院,通常都是急救責任醫院。然而,每間醫院所具緊急處理能力有所差異,其可分一般、中度及重度共三級,此時救護車會依病情需求,送往就近適合的醫院,以利病人接受後續治療。須特別注意的是,並非每間醫院皆為急救責任醫院。不能跨區送醫2考量:除根據緊急醫療救護法規定外,其原因大致還可分為兩種,一是每個區域所配置的救護車數量是固定的,如皆依要求送至跨區或更遠之醫院,亦會使送醫時間延長,在此期間若有其他人需使用救護車,就須從其他區域調派,可能造成救護車抵達現場時間延遲。二是當病情不穩定時,仍送往較遠醫院,可能導致狀況惡化,進而影響後續治療及復原情形。送指定醫院看生命徵象:是否要送往指定醫院,建議先考量「生命徵象」、「症狀是否危急」再做決定。一般來說,當體溫、心跳、呼吸、血壓、血氧等生命徵象不穩定,或出現胸悶、胸痛、意識改變、半側肢體無力等危急症狀時,皆應撥打119救護車,並依救護員判斷就近適當送醫,勿堅持前往指定醫院,以避免病情惡化,假設仍想去大醫院或習慣之醫療院所,可待病情穩定後再進行轉診。避免叫119以維救護量能:若是狀況穩定且無生命危險,則可考慮直接至長期就醫院所看診,像是接受化學治療或經手術後不適者,但應避免使用119救護車,改採其他交通工具,如:民間救護車、計程車等,以利維持救護量能。在非緊急情況下,可考慮自行或採其他交通工具送至長期就醫院所。然而,若當病情緊急應撥打119救護車,並聽從救護人員建議就近適當送醫。
-
2021-09-23 慢病好日子.腦中風
慢病最愛問【腦中風】突然不識字竟是腦中風 醫師:快速辨識是關鍵
兩年前一名消防隊員一如往常地進行演習工作,但他不知道,這是改變他人生的一天。「早上演習的時候,頭有點脹痛,以為只是早起太累了,中午休息時,同事說我飯粒黏在臉上也不知道,口水還會不由自主地流下,直到下午需要送公文,突然發現公文上的字,我一個都看不懂,拿筆想寫字,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這時他才驚覺,身體出狀況了,立刻騎車去醫院急診,經檢查後判斷為腦中風,需要馬上住院。為什麼是我?曾封閉自我「我怎麼可能會中風?」當時38歲的台北市消防局民權分隊消防隊員王泰翔回憶,住院44天後出院,這期間他曾憂鬱封閉自我,重複自問「為什麼是我?」復健初期因為右側無力,無法拿筷子吃飯,原本簡單的事情,對他來說好像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從風中重生 兩年後重返職場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經歷一段非常低潮的時期,他原本樂觀的個性,變得暴躁、容易遷怒旁人,甚至情緒憂鬱。在親友的幫助下學著接納自己,「我真的中風了,但一定要站起來,從風中重生。」他積極復健,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更找回樂觀的心態,在中風兩年後成功重返職場。從風中重生是許多病患與家屬的目標,如何減少中風造成的傷害,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台北市永吉分隊高級救護員EMTP賴志垚說,搶救中風的關鍵,在於中風發生後的黃金治療時間,民眾愈早發覺症狀,就可以搶下愈多治療時間,當發生任何一種疑似中風症狀時,應立刻撥打119,切勿自行就醫或替患者做處置。若能快速的在黃金時間內將病患送至醫院,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醫師告訴你中風搶救 快速辨識是關鍵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一般神經科主任周中興指出,民眾能快速辨識中風症狀十分重要,包括微笑、舉手、說你好,觀察這三點是否異常,例如微笑左右顏面不對稱、任一側手臂無力而無法正常舉高、咬字發音模糊或答非所問,並記下症狀發作的時刻。而中風症狀多樣複雜,頭痛、頭暈、認知異常皆可能是中風症狀,飯粒黏在臉上而不自知,口水不自主流出,若都是某一側臉部的症狀,真要請人觀察或照鏡子檢查微笑是否異常不對稱,若延誤黃金治療時間將使腦組織傷害增大,修復的機會低且造成永久性受損。周中興說明,中風是腦血管發生急性病變,常常是腦血管梗塞缺血或腦血管破裂出血,要搶時間救腦,辨識急性中風症狀、打119求救、儘速送醫、到院檢查等流程,每一步驟都是一刻不能拖延,才能減少腦細胞壞死。第一線消防救護員的迅速辨識是民眾強大的後盾,能快速辨識出中風並正確送醫,可有效降低中風造成的傷害。周中興呼籲,透過民眾、救護系統、醫院鐵三角緊密配合,縮短腦中風黃金治療時間,在時限內提供正確的醫療決策,及早辨識與反應,是降低突發疾病後失能風險的關鍵。【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