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搜尋
志工
共找到
598
筆 文章
-
-
2021-12-2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不捨浪浪走了 我當動保志工
11年前,從動物愛心之友會認養一隻流浪狗,牠的體型孱弱、結紮截尾,身上有疤痕,在四目相投瞬間,看到牠的眼神而決定收養。牠的個性內向膽小,與其他狗相遇,只會聞一聞、搖一搖尾巴打招呼後就走,亦步亦趨跟隨主人,但老狗步履蹣跚,有時走遠牠沒跟上,回頭找時,總是乖乖坐在原地等;有一次過馬路時,被對向疾行摩托車迎面撞上,緊急送醫後,牠以堅強求生意志存活下來。牠是家人心中的開心果,不吠叫、不挑食,喜歡依偎抱抱,愛撒嬌、抓紙板磨指甲,躺在地板上四腳朝天翻身打滾,接受撫摸。離世前一個月,牠無精打采,無食欲,走沒幾步停住,趴在地上不動,帶到獸醫院診斷罹患淋巴腺癌已擴散,心肺衰竭不適合開刀,不忍心讓牠接受化療帶來疼痛,選擇居家灌食陪伴牠照顧到終。照顧期間,牠的健康每況愈下,已有心理準備牠遲早會離開,病逝當天清晨5點,病情急轉直下,將牠緊抱在懷裡,似乎迴光返照,想跟我道謝養育之恩,在噙淚磕頭後闔眼斷氣,家人雙手合十,在旁唸阿彌陀佛迴向,祈福牠到天堂做個快樂小天使,投胎轉世。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回憶過去相處時光,心碎感覺依然清晰,嘗試走出哀傷,我加入動物保護之家志工,保護流浪動物,把愛心傳遞下去。
-
2021-12-20 退休力.健康準備
退休力資源地圖/線上揪朋友 出門買菜有人陪
疫情期間,WaCare遠距健康平台執行長潘人豪進行了一場大膽的實驗。一直努力弭平數位落差的他發現,少了實體互動,但許多長輩仍渴望社交活動,會試著跟夥伴、朋友或社區照服員聯絡,因而學習通訊軟體、使用線上課程,也就是說,為了維持社會連結,被迫數位化。民國一○八年國發會調查,全台六十五歲以上約三八○萬人,會用網路的約一百多萬人。但潘人豪認為,先前不用,多半只是跨不出第一步,WaCare於是開放所有線上課程給各地長輩,五月以來逾四萬五千人次使用,平均每個月上萬人,有長輩出席逾百堂課,出門買菜時還把手機掛在摩托車上聽課。潘人豪指出,長輩接受數位科技不只為了學習,單純享受「一群人同時間做同一件事」,例如帥氣小鮮肉教練帶做運動,長輩一起開玩笑:「看到老師,我痛好一半」。潘人豪說,大家一起上課就是一種陪伴。六十五歲的許英惠即透過朋友推薦使用Wacare平台,自六月底至今總共上了二三九堂。潘人豪說,長輩的數位推手有三種:一是長輩本身會上網接觸新資源;二是居家照顧者,怕長輩在家無聊;三是專業照顧者,包括看護、社區志工。潘人豪認為,數位不斷進化,現在談數位轉型不只有注意普及性,而是應提供更多元內容,滿足更多需求。數位落差的確存在,但有網路就有機會找到資源,WaCare遠距健康平台的推出,即是用數位接近彼此距離,讓大家更健康。▍延伸閱讀:APP WaCare!
-
2021-12-17 寵物.寵物故事
大街上驚見狗狗走路「全身著火」 志工斥:魔鬼般的可怕劣行
美國喬治亞州發生一件駭人聽聞的寵物虐待案件,本月5日早上有路人看到一隻拉布拉多貴賓犬走在街上,最可怕的是牠全身上下被火團包覆,民眾趕緊幫忙將火撲滅,並將狗狗送醫。這隻拉布拉多貴賓名叫「威爾」(Will),幸好送醫搶救後沒有生命危險,獸醫說威爾最終能完全康復,不過中間會歷經艱辛的醫療過程,必須經過多次清創手術移除壞死的皮膚組織。負責救援威爾的非營利組織Dog Days Rescue持續在臉書粉專分享威爾的治療進度,他們不解是怎樣的人會做出這種殘忍的事,並形容這是可怕、魔鬼般的行為。他們還發現威爾身上有其他舊傷疤,顯然在被火燒之前,已經經歷一段被虐待的生活。所幸在事件過後三天,即使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威爾首次搖了搖尾巴,也會親近工作人員,顯然牠擁有堅強的心靈,對人類仍存有信任。威爾預計還要住院至少4星期,動保組織為威爾的醫療費募款,截至周三已募得1.1萬美元(約新台幣33萬元)。警方已鎖定威爾的飼主,不過無法斷言兇手是他,全案仍在調查中。
-
2021-12-01 寵物.寵物故事
毛小孩,我很想你/相伴19年 牠是我的貓女兒
19歲高齡的kiki,在105年5月13日上午9時50分逝世。那天老妻去當志工,家裡只有我一人,抱牠在懷裡,看牠痛苦地喘氣,真是不捨和悲傷。一向健康的kiki,病逝前半年就有白內障,走路常撞到牆壁,明顯消瘦,後腿無力,常跌倒,偶會仰天長叫,因此有不祥預兆,牠可能快離開我們了。我們只能盡量以好罐頭提升牠的食欲,也時時抱著牠和牠說話。病逝前兩天,牠一直躲在家裡偏僻角落,好似不願我們見牠最後一面似的。病逝那天上午,牠數次倒下已無力吃飯。老妻去當志工前,輕撫著牠,跟牠說謝謝,祝福牠安心好走,牠輕搖尾巴,好像說,牠知道了。最終,牠在我懷中吐出一口氣,闔上眼睛。kiki三個月大來到我家,雖是當時念國中小女兒吵著要養的,但照顧牠的責任和工作,都落在咱兩老身上。在兩個女兒離家後,kiki等於是我們第三個女兒,牠脾氣溫婉,和我們相處貼心,是我們老後的寶貝。中壯年人養貓,最不捨的是貓兒總早我們離去,kiki活到19歲很長壽,但終究比我們還早走。我看著kiki在我懷中逝世,對我心靈衝撞頗大,想這19年的「類家人」竟然走了,不禁懷念起牠在時的可愛模樣。我想念kiki,但兩老不敢再養貓了,七旬老翁,餘歲幾何?我不能讓寵物在我們走後,沒人照顧了。
-
2021-11-25 新聞.元氣新聞
台鹽五度蟬聯企業永續金獎! 推動生技防疫和能源升級獲肯定
臺鹽公司迎接70週年啟動能源轉型與創新生技,五度蟬聯台灣企業永續學院主辦的「2021 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永續報告類-傳統製造業」金獎殊榮,樹立永續經營及幸福品牌標竿。臺鹽董事長吳容輝表示,2021對臺鹽來說是生技防疫和能源升級的關鍵年。新冠肺炎疫情凸顯永續經營的重要性,臺鹽不斷發揮生技研發優勢與全民齊心抗疫,並透過核心產品-加碘、減鈉加鉀、加氟等功能性鹽品提倡公衛教育,守護國民健康、提升防禦力!吳董事長更強調,臺鹽從長期經營策略上落實汽電共生升級工程,透過乾淨能源轉型,要從根本改善環境,創造互惠互利的永續生活!臺鹽著眼公司治理、環境永續、客戶與員工關懷三大面向,在「2020年企業永續報告書」中加強揭露永續治理、再生能源推動、水資源循環管理、鹽品公衛教育、新冠防疫陣線、地方創生等績效成果,並與國際接軌先行納入永續會計準則SASB與GRI準則,呈現完整、透明具公信力的經營管理資訊,實現對利害關係人的承諾,獲得TCSA評審團肯定,五度蟬聯金獎榮耀。台灣企業永續學院指出,「2021年TCSA台灣企業永續獎」參賽單位高達329家,較去年成長31%,創歷年新高。歷屆累計參賽單位名單達463家,其年度營業額總和與我國2020年GDP比值約143%,顯見永續發展已成為各界關注重點。該學院今年邀請556位志工評審與246位知名專家學者,合計802位的龐大評審團共同評選,獲獎之企業勢必成為投資機構選擇標的以及人才求職的首選。展望未來,臺鹽將持續深耕永續治理、強化健康的企業體質,運用轉型實力和創新思維,為台灣邁向全新發展盡一份力量!
-
2021-11-23 該看哪科.罕見疾病
紫質症罕藥試驗 復發率降7成
罕見疾病紫質症患者因異常疼痛反覆住院,有人一年住院達一百多天,也有患者因神經毒性代謝物質累積過多,導致神經或呼吸系統受損而死亡,所幸近來已有新藥問世,患者接受臨床試驗後,病況改善許多。紫質症至少有七種類型,國內發生率為卅萬分之一,其中以急性間歇性紫質症(AHP)症狀最嚴重。台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理事長、台中榮總罕見疾病暨血友病中心主任王建得指出,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通報紫質症病患約一二○人,「不過這應是冰山一角」。紫質症病患因基因缺陷,導致肝臟血基質合成途徑中的酵素缺乏,使有神經毒性的血紅素中間產物ALA和PBG異常累積,影響神經系統。王建得表示,目前有治療紫質症的預防性用藥,屬於核糖核酸干擾療法,能減低血基質合成的中間產物ALA和PBG不正常累積。台中榮總、台大及台北長庚等醫院共收治七名病患,並完成人體試驗,結果去年發表於新英格蘭期刊。而根據國外臨床試驗,接受此藥治療的患者,復發率平均降低百分之七十四。五十七歲的王小姐患紫質症十年,反覆疼痛卻查不出病因,有一天工作時突然肢體無力癱瘓,腦部混亂、不會說話,即使復健兩年多,走路還是要靠助行器,講話也像小孩。三年前王小姐接受新藥人體試驗,雖有肝腎風險,但仍願意嘗試,一來是不想再承受身體疼痛,二來是她認為總要有人願意試新藥才能救更多人。新藥需廿八天在肚皮打一針,「新藥用不到一年,我就拿掉人工血管,也不用動不動叫救護車住院,除了走路慢,還可以跟志工去騎協力車」,用藥讓王小姐感覺回到從前。王建得指出,此病約九成患者是女性,患者發作時,講話沙啞、呼吸衰弱,皮膚被陽光照到會起水泡,尿液呈葡萄汁或烏龍茶色澤,因此被稱為「紫質症」,尿液經陽光照射還會結晶,可做「高效液相層析」(HPLC)檢查,以尿液有否神經毒性來確診。王建得治療過一家三口都是紫質症的案例,特別的是,病患須禁用某些藥物如止痛劑,也不宜飲酒、吸菸或減重,否則會誘發發病。患者多使用血基質藥物濃縮劑或施打嗎啡以緩解症狀,但多數人須使用中央靜脈導管給藥,易產生感染病菌跑到血液而出現菌血症。
-
2021-11-21 失智.失智資源
臺中市超前部署 創設全臺首家年輕失智者據點
人口老化已是全球共同現象,也會伴隨失能及失智人口急遽上升,而失智者往往比失能者更難照顧。臺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臺中市率先邁出照護失智者腳步,創設全臺首家年輕失智者據點,就是盼能讓失智者有機會回到社會及家庭繼續奉獻人生價值。臺中市新建設不斷,活力十足。然而至今年9月,臺中市65歲以上長者達40萬人,占總人口14.12%,以老年人失智症盛行率8%推算,臺中市罹患失智症人口大約3萬2千人。再依挪威研究,45歲到64歲失智症盛行率是千分之1.6,估算臺中市年輕型失智者約1,300人。年輕型失智 照顧者更艱辛年輕型失智者大多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面臨的情緒及照護需求與老年人不同,且退化過程又較老年人快速,家屬照顧起來更為辛勞。曾梓展表示,臺中市政府超前部署,為這些年輕型失智者設想,希望幫家屬免於不斷尋找資源的困擾,由衛生局協助打造全臺第一家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去年6月30日起開站。向上清活小屋每週提供三天服務,提供年輕型失智個案「認知促進、生活維持」課程,涵蓋延緩認知功能衰退的運動、認知訓練、學習新事物、靜坐(心靈沉澱)、生活功能促進、情感表達等六大課程;也提供家屬讀書會、支持團體、議題討論,每月由工作人員與個案及家屬討論下個月活動設計,量身訂做專屬年輕型失智者及其家屬課程。搶先訂定 失智行動計畫曾梓展指出,隨著失智人口逐年上升,臺中市政府重視失智症照護責任,在其長期照顧委員會下設立「失智照護網絡工作小組」,依「2017-2025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制訂7大策略及14項行動方案,是全國第二個優先訂定失智症行動計畫的縣市。在臺中市各局處攜手合作,至今年已設置10處失智共同照護中心、36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350家C據點長照站、2家失智團體家屋、49家日照中心、9家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據點,方便有需要的市民使用。有些失智者家庭,總是歷經一番波折,如出現懷疑家人偷東西或外出後找不到回家的路等行為,才知道親愛的長輩或伴侶失智了。因此,臺中市也強化長照失能等級評估的效能,請照顧管理專員至案家評估時,主動轉介疑似失智症個案給失智共同照護中心協助確診;並與警政單位合作,請警察局派員到失智據點及C據點長照站,主動提供長輩按捺指紋,減少失智長輩走失風險。若民眾發現家中長輩或親友有疑似失智症狀,可撥打1966長照服務專線,將有專人提供諮詢。年輕型失智者的伊甸園十月接近寒露的秋天,臺中市天空仍綻放著暖陽,位於北區華美街二段的臺中市年輕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向上清活小屋,米色及鐵灰相間的外觀造型,宛如年輕失智者的一座伊甸園。多數人以為,失智症是老人專有疾病,其實年齡低於65歲罹患年輕型失智症不算罕見,光是向上清活小屋,就有14名年輕失智症學員來學習,更顯得此一需求值得重視。學員裡的「阿雄」,年方42歲,小孩仍就讀幼稚園,因車禍傷及腦部引發血管型失智症,出現認知功能的部分障礙;然而他仍保有部分過去擔任倉管工作的能力,據點工作人員買來組合家具要放在小屋使用,就由阿雄負責組裝,讓他充滿了成就感。「來!淑雲姐,來做空中小姐服務!」只見老師指導其中一位學員,用輪式推車將茶水分給每個人,她笑嘻嘻地端給大家,小屋裡的插花也是淑雲完成的。在這裡,更有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的實習生擔任失智者指導員,實踐所學專業。向上清活小屋也提供虛擬實境(VR)設備,帶著學員模擬旅遊或參加節慶活動,延緩病情惡化,期盼學員回家後還能做洗碗及打掃等家事。向上社福基金會專業資源中心主任陳秀美說,為融入在地情及資源,向上清活小屋在課程設計上,安排臺中植物園、科學博物館等參訪。「畢業照顧者」文英過去是一名護理師,照顧失智症的公公5年,後來公公過世,文英來到這裡以過來人家屬擔任志工,與其他家屬分享她的經驗,給予不少照顧者支持與安慰,深獲好評。有別於年長失智者的需求,年輕失智者要考量他們的生命史,避免活動孩童化及嬉鬧化,因此向上清活課程參考加拿大蒙特梭利模式,以「發揮潛能、共同生活、互助生活」為課程設計主軸,為年輕型失智症照護工作注入新的力量。臺中市政府衛生局 關心您廣告長照服務發展基金及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
-
2021-11-21 新聞.長期照護
北市超前部署高齡營養政策 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
臺北市近年在國內外健康宜居城市評比屢獲肯定,為台灣首善之都。隨臺北市人口快速老化,面對老化所帶來的問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率領公衛團隊四年來積極推動高齡營養工作,由社區營養師深入社區角落服務長者,一步一印記,讓老人家揪甘心。讓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年10月,臺北市總人口數253萬8千多人,65歲以上人口為50萬3千多人,占總人口數19.84%,且長者兩性平均壽命達84.12歲,女性為86歲,男性為81歲,老化速度為六都最快,也是全國平均壽命最高的縣市。身為醫師的臺北市長柯文哲,對於長者的健康特別關注,而曾是醫學中心骨科教授,且身分亦為長者代表的黃世傑局長更瞭解與關注長者身體狀況,他表示,長者除了顧骨本,更應防止跌倒意外。尤其長者隨著年齡增長、體能衰退,容易因味覺及嗅覺降低、胃排空能力降低、吞嚥困難、疾病;若退休後社交生活減少,可能導致如憂慮、焦慮等造成營養不均衡,而衰老得更加快速。因此讓長者「病得少、老得慢、活得健康」便成了衛生局的重要任務之一。特別是在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上,臺北市帶領市民一起重視高齡營養健康促進議題,共同邁向高齡營養新食代。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養風險篩檢。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從107年起,便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共同合作成立「社區營養推廣中心」,隔年於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成立分中心,由社區營養師深入大街小巷提供長者營養風險篩檢、團體營養衛教與共餐輔導,至今年10月已有1萬9千多人接受營養教育,滿意度更超過96.3%,整體營養知識改善率提升24.4%;個別營養諮詢服務了494人及輔導241家共餐據點提供高齡友善健康均衡飲食。運用數位科技進行營養風險篩檢,是臺北市在高齡營養促進的一個亮點。黃世傑指出,臺北市平時除面對面的營養風險篩檢外,也架設營養衛教互動平台,運用電子化表單讓長者自我評估,迄今完成7,179人,其中營養不良高危個案有597人,約占8.3%。再進一步分析這些營養不良長者的問題,主要是體重過輕、體重下降、食量中度減少等,藉此適時給予他們營養諮詢服務。全員動起來,高齡營養納入里鄰長研習。為解決社區中部分長者在營養上的不足,臺北市各局處也全員動起來推動營養健康促進。例如,民政局將高齡營養納入里鄰長研習;社會局邀請第一線共餐據點負責人與長者一起受訓;教育局與大專院校合作,培養學子擔任志工陪伴社區長者;體育局也趁著長者去運動中心活動筋骨,提醒長者要重視自身的營養,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長壽。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張惠萍主任說,在今年五月發生大規模COVID-19疫情前,即已超前部署建置不同類型「供餐輔導模式」,包含「據點自行烹煮」、「餐廳或自助餐廳供餐」、「HACCP盒餐業者供餐」及「慈濟環保教育站」等4類型,藉以評估據點供餐的營養均衡度、品質、食材多元性、質地合適性,並給予營養回饋建議及相關教材,讓據點得以改善品質。接受輔導的臺北市南港區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蔡弘睿社工說,即使據點因疫情暫停供餐,營養推廣中心視訊輔導不斷線,藉由LINE與據點人員、長者進行視訊共餐輔導。對於高齡營養的議題,黃世傑局長強調,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成立以來,始終以「長者最需要什麼」為依歸,中心的優質服務也獲今年衛福部「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獎」肯定,未來將著重於輔導長者共餐據點,並請餐飲業者調整飲食質地,發展更多適合長者的健康餐點,讓長者外食有更多選擇;並拓展跨領域合作夥伴,共創永續合作模式,持續倡議營養健康促進,建構綿密的社區營養照護網絡。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
-
2021-11-20 養生.人生智慧
「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 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如果65歲退休,按現在平均壽命81歲計算,大約還有近20年的時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好好過!熱愛生活的李偉文,早已啟動退休進行式,秉持著「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第三人生擘畫了玩樂藍圖,其中也包括學習、放下,依著自己步調,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採訪這天,李偉文笑著說:「今天是我的60歲生日!」在很巧合的時間談人生下半場,感觸特別多。這位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牙醫,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聯手催生荒野保護協會,同時身兼親子教育作家,很早就開始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的理念。「退休」指的是一種進行式,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抱持退休的心情來過生活,做好財務規畫、安老居住,唯有提前準備,才能開創美好第三人生。追劇放空也很好 保持作息規律李偉文觀察,因為社群媒體發達,民眾看到親朋好友退休後過得光鮮亮麗,擔心自己沒有繼續活出精采,反而變得不快樂。「千萬不要有比較的心態!」他認為第三人生的重點是重新探索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標準,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迎向另一美好階段的開始。「退休後要做什麼?」是許多上班族的煩惱,李偉文建議培養多元興趣,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避免生活頓失重心、無所適從。日本電影《退而不休》描述一名白領菁英退休後,面對身心理的各種轉變,調適過程有諸多不順,反映熟齡族邁入第三人生的現狀。電影非常寫實,雖然退休後完全自由,可以隨興起床、吃飯和睡覺,但懶散度日久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樣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李偉文笑說追劇放空的日子也很好,但要保持作息規律,感覺每天活得有意義,千萬不要毫無計畫地虛度光陰。莫在意別人眼光 重新探索內心「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李偉文點出退休族的迷惘,退休的生命轉折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失去工作上的角色後,也少了原來的社會認同。他以阿德勒心理學說明:「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課題,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做好自己、做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重塑態度觀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入到熟齡期,應該回到探索內心,而第三人生有了許多時間自我覺察,再次啟動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階段,退休後還能做好多事,朝著喜歡的方向挖掘自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人可老心不能老 提早5年準備退休是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李偉文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早在大學時期就已經思考熟年社會、退休規畫、朋友共老等議題。他建議大家在退休前5-10年開始著手準備,免得退休這天真的到來,反而不知道該做什麼事。「我看過很多人剛退休時,變成『沙發馬鈴薯』,短暫放縱一下還可以,懶散久了容易對周圍事物失去興趣。」李偉文以朋友為例,把「喜歡旅遊」當成興趣,玩了一年半載,心靈漸漸空虛,不知不覺陷入衰老的歷程。歲數可以變老,但心態不能老,人生積存的美好歲月不應白白浪費。「好好經營朋友」 好友揪團自建老人公寓活了大半輩子,曾經庸庸碌碌忙著工作,來不及欣賞身邊的美好;退休後,正好有大把時間享受生活。李偉文鼓勵大家,除了心情放鬆、視野放寬,不妨也追求自我實現,退休後是再學習的黃金時期,參與活動有機會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不論參加什麼活動,沒有好壞的定義,只有回饋的價值。李偉文不斷提醒自己珍惜生命時光,致力追求「慈悲與智慧」,透過大量閱讀啟發自己,號召朋友一起當志工、從事社會服務,雖然常被朋友笑不務正業,但這些都是創造自我價值的關鍵心法。退休只是職涯的結束,並非生命的終點,長達20年的退休時光,除了財富與健康計畫,也要好好經營朋友。李偉文提倡好友揪團預備退休,人際關係是豐富老年生活的泉源,人世間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與家人、好友一起慢慢變老。50歲後,他和朋友組成「蝸行」團隊,共同集資,自建一棟老人公寓,為老年的理想生活做準備。蝸行團隊偶爾相約出遊,聯繫在地公益團體邊玩邊回饋捐款,「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有價值與意義,人生隨時充滿正能量!」第三人生對李偉文來說,是禮物,也是追求夢想的另一個起點。
-
2021-11-16 新聞.杏林.診間
林俊龍/讓醫療本質回歸以病人為中心!新冠疫情帶給我們的省思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已經二年了,身為醫師,內心有很多感觸,若非心中有使命、有願力,怎麼會有不顧自身生命健康,勇敢披上層層防護裝備,日與繼夜、前仆後繼地,衝上前線與病毒作戰的醫護與醫事人員呢?他們為了救治病人不敢回家(怕傳染心愛的家人),住在醫院宿舍,在專責病房輪值多久,就有多久沒回過家。每次想到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搶救生命的堅毅身影,就讓我敬佩不已。醫師是一個神聖的專業,我們醫師是為了病人而存在的。「專業」(Profession)在韋氏英語字典裡的定義包含:一種公開的宗教信仰;一種實踐宗教信仰的行動;需要專業知識及長時間強力養成的使命;需要長時期密集訓練。意指,專業要跟宗教有一樣的情操,要能利益社會。專業要有一定的尊嚴,一定的高度,要知道什麼該做,哪些不該做,要有分寸。「醫療」本質 以病人為中心醫病關係是真誠關懷。醫者的生命價值是無限的,絕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而這些珍貴的生命價值,在全球每一位面對新冠疫情挑戰的醫事人員身上,都可以獲得真實驗證。「醫療」行業的本質,從幾千年前就是如此,一切都「以病人為中心」,只為幫病人作到二件事,一是減輕痛苦,二是延長壽命。古今中外,醫療先賢都強調ABCDE五大醫學倫理原則:自主(Autonomy),病人可以自己決定而不是附屬於醫生,一切要聽從醫師的指示;第二是利益病人(Beneficence),對病人有利的事才可以去做;第三是隱私(Confidentiality),病人掏心掏肺、把生命都交給醫生,所有的祕密都在醫師的掌控之下,所以醫護必須替他保密;第四、無害(Do No Harm):對病人無傷害,雖然想要幫病人,反過來傷害病人,就不應該;第五、公平(Equality-Justice):一切平等,治病,不管病人年齡、膚色、種族、貧富,都需一視同仁,醫療不該變成有錢人的特權,貧窮的人同樣需要醫療,人人有醫療的權利。由此可知,醫療是神聖的專業。它的價值就在于人與人之間最真誠的關懷。科技再進步也無法取代最基本醫病關係然而現今的醫療卻迷失在日益進步的科技之中,電腦斷層、核磁共振、達文西機械手臂、AI智慧醫療等,雖然能協助精準對焦解決病人的問題,但是科技越來越貴而且無法取代最基本的醫病關係。醫師與病人都是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分為三種層次,第一是不造成傷害,第二是尊重,第三則是去幫忙。身為醫者,最低層次是做到法律上應該做的最低限度,第二個層次要維持倫理道德,要去尊重、不傷害病人,但最重要的還是第三個層次,要伸出援手幫忙病人。世上所有的法律條文,都沒有規範醫者要去幫忙別人,但醫療工作的本質,就是助人。最古早的醫療,沒有先進的檢查儀器,從事醫療就是簡單的一對一,美國諺語「One ill, one pill, one bill.」就是描述,醫師對病人看一種病,給一種藥,一張帳單,這是醫療黃金時期(golden days of medicine)最單純的醫病關係。開始設立醫院收治病人之後,因為一開張就產生費用,經營一家醫院要顧慮到效益,才能永續經營。以影像醫學科為例,一台X光機,技術員或行政可以每十五分鐘排一個人檢查,對儀器來說這是最符合效益的安排,最好的利用率,機器很貴,會折舊、要維修,得要讓它符合成本。例如有個從瑞穗來花蓮看病,一趟搭計程車往返費用就要三千元的弱勢病人,醫院卻為了當日已經排滿受檢病人,請他明天再來,這就背離了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所以醫院應該在發揮最佳利用率的原則下,還要保有為病人做彈性調整的餘裕。現今醫療分科太細,常讓醫師專注在疾病,而忘了疾病的核心是人。「白色巨塔」一詞,就是因為醫療自我封閉,忘記了醫療的核心價值。所以證嚴上人常常叮嚀醫師們「不要只看病,要看病人」。說真的,看病很簡單,看病人比較難,更何況身心靈都要照顧到,更難!《無量義經》說的:「譬如船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甚至要做到「苦既拔已,復為說法」,完整身心靈的照護。這就是全人醫療。慈濟志工就是我們的榜樣,能夠讓一些手心向上、需要幫助的人,轉變為手心向下、能去幫忙別人的人,這就是我們努力的目標。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和佛教一樣,都是同樣的教導--「施比受更有福」,這是宗教的精神。我也希望所有慈濟醫療志業的同仁,能體會到我們是在幫忙病人,得到那一分喜悅;而不是產業鏈的一環。如果只是為了謀生賺錢糊口,就失去了從事醫療工作的意義,無法永續(Sustainable)。台灣防疫有成 歸功政府、健保及醫療人員常說「病人的笑容是天底下最美的」,醫療工作者,應把幸福、美滿、快樂留給病人,所有的問題、困難及責任,由我們來承擔,這就是醫者的理念,而在這過程當中,還要獲取心靈的平靜,得到輕安自在,我認為這就是醫療的本質。臺灣的健保制度,從稅收撥出來利益人民是台灣人民莫大的的福利,只要出國看看沒有健康保險的國家,我個人去過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越南、柬埔寨,就會體會到台灣的健保是多大的福政。這次台灣防疫之所以做的這麼好,要歸功於政府的政策,全民健保,以及這一群心中有使命、有願力的醫療專業人員。
-
2021-10-30 養生.人生智慧
不要靈堂和告別式!詹雅雯淚訴唯一掙扎放不下這件事
台語金曲歌后詹雅雯正努力對抗帕金森氏症,她上公視「36題愛上你」聊到自己確診後的心情,也鼓勵病友們「你們一定要接受,而你會活得更好」。詹雅雯前後入圍金曲獎10次,2008年以「人生公路」專輯獲得金曲最佳台語女歌手獎,整張專輯的製作都是在澎湖完成。她表示當年因離婚到澎湖療傷散心,卻在當地遇見她曾輔導過的女受刑人,她形容「她在廟宇學畫,村裡的阿桑知道也接受她的過往,還介紹兒子給她,就建立起家庭」,這段因緣際會令詹雅雯深有所感,因而創作出整張專輯。詹雅雯因兒時的困頓,讓她在演藝圈積累出成就後,開始帶著信念行善,甚至還自己組志工團回饋社會,吳姍儒稱讚她是「慈善天后」,詹雅雯認為自己不敢接受這稱號,解釋行善的心情是「錢要跟大家分享才叫做錢,因為錢只是放在你口袋裡的紙;你分享了,它才是利益」。今年初確診帕金森氏症,詹雅雯反倒在網路上更加活躍,並樂於與眾人溝通、對話,唐綺陽感嘆:「真的好像要奪走妳什麼的時候,妳的生命力就來了。」詹雅雯坦言:「病生這麼多了,我再不講的話,一猝死那怎麼辦?」炎亞綸也好奇,對網路上酸她「生病炒新聞」的質疑,詹雅雯反問:「出道30年,我為什麼要在這一年才炒新聞?」同時也認為「如果你認為我(病情)是假的,我多麼希望是假的啊!謝謝你的祝福,你真是菩薩!」聽了她正向的回應,炎亞綸忍不住表示:「老實說,真正生病的是丟出這個問題的人。」詹雅雯沒有自怨自艾,「生病了,我還在家裡待著,那不是浪費生命嗎?」她透露,先前因病在台大醫院住院期間,被醫護人員「我們不希望病人把自己當病人」的道理所點醒,所以自己用實際作為鼓勵所有病友「你們一定要接受,而你會活得更好」。如今對生命的體悟更深,詹雅雯也對人生最後一刻如何走過已有想法,她說「我喜歡梔子花,其他什麼都不要」,認為不用辦告別式、不要有靈堂,只希望朋友們「去買一束梔子花,放在哪裡都好,我就覺得這芬芳的人生可以有一個很圓滿的結局」。看似堅強的詹雅雯,聽到唐綺陽一句鼓勵的話「盡量活得比爸媽久」,忍不住當場落淚。她紅著眼眶說:「這原本是我最大的問題,但這個癥結我也放下了,我一直在掙扎要活得比父母久,但後來發現人的因緣……我連這個都要放下。」
-
2021-10-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 癌末病人臨走前真誠地與家人說完「人生四道」
【編者按】生離死別是人生無法避免的殘酷事實,本週的主題是探討不同層面的死別。一位麻醉科醫師以充滿感性的文筆分別寫出兩種不同人生階段的死別,一篇是描寫孕婦與剛從母體分離的死胎,一篇是勸三十幾歲的友人不要再讓癌末的姊姊繼續治療而受苦,以及一篇來自安寧照護的工作人員與面臨人生最後階段的癌末病人解說「道謝」、「道愛」、「道歉」、「道別」的「四道人生」。第一次看到來自中國南京的陳姓男子是一個月前的事。那時,他剛入住安寧病房,正由太太陪他四處熟悉環境。陳先生身材高瘦,看來虛弱,卻談吐文雅、舉止大方,給人不錯的印象。根據資料,他現年才四十出頭,卻已是胃癌末期的病人。陳太太可以使用簡單的英語,加上手勢與肢體動作,勉強能夠與團隊溝通;陳先生本人則僅有英語單詞的程度,表達困難,聽力也相當有限。見到我,他們很高興團隊裡面有了「溝通無礙」的人;也因為這個緣故,我每次值班時,都想辦法多花些時間在他病房,或者與他們夫婦聊天,或者幫醫師或者護理師當翻譯。陳先生在中國是工程師,來到加拿大之後,因為語言方面的障礙,只能在研究室擔任技工之類的工作,無法展其長才,有些鬱鬱不得志。他長久以來就被胃疾所苦,後來不幸被診出是胃癌,在中國曾開過刀,也做過相關的治療。安然過了一些日子;本來以為已經逃過一劫,哪知去年再度復發時,已是病入膏肓的末期。陳先生對自己的病情相當了解。雖然不幸正值壯年就得了不治之症,身為虔誠基督徒的他,倒也沒有什麼怨言;他認為這是神的旨意,他唯有接受一途。對於「死亡」之後的去處,他也堅信不移地認為他會回到天父那兒,享受永遠的福樂。「不過,我擔心的是瀕死時,可能會疼痛難當,也因此在無法控制之下而走錯路,到不了天父那兒。」有一天,陳先生有些憂心忡忡地對我說道。我告訴他減輕疼痛是安寧療護的目的之一;並安慰他照顧團隊會竭盡所能,讓他的疼痛減到最低。同時,我也教他簡易版的藏傳佛教「頗瓦法」——觀想著形殘體弱的自己正浸淫在一片光明、溫馨的天父大愛之中,讓自己變得清淨自在、無掛無慮,也得到安慰與療癒;同時,觀想當年降生世間,以救贖人類罪惡的耶穌基督,正站在遠處的那端,用博愛、慈悲治癒自己;同時,微笑著向他招手。這時,他就可以一面向祂表達堅定的信仰,並懺悔自己的過失,一面淡定自如、安詳無懼地藉著他們之間息息相連的心,向祂飛去,投向他的懷抱,奔向永生。「這樣我就不會走錯路了嗎?」他將信將疑地問著。我解釋說:這種預備方法,在西藏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讓無數人得到善終;當然,我是把原先「頗瓦法」裡使用的「佛」、「菩薩」,或者「先賢大德」,用耶穌基督取代而已,其作用應該相同。我還鼓勵他平時就要隨時準備,最好,在他每天就寢前的晚禱之後,就施用「頗瓦法」來預備身心。聽我這麼說,陳先生鄭重地答應說他會照著做的。一星期之後,我再看到他時,他雖然身體又羸弱了些,但是反而精神奕奕,臉上常有笑容。那天,我沒看到他的夫人,病房裡卻有一位遠道來自中國的訪客——陳先生的孿生兄長。這位只比陳先生早了五分鐘出生的哥哥,下飛機後,就立刻搬入病房陪弟弟;而將絕大部分原來是弟媳婦一手包辦的照顧事宜,完全攬了過來。他們兄弟幾年不見,再相見時,雖然依舊手足情深,卻也已經到了死別的前夕,令人不勝唏噓!因為病情的關係,陳先生已經無法嚥下固體食物;只能飲用流質。而他又特別喜歡有糖飲料:一會兒就要他哥哥為他到廚房拿冰淇淋,一會兒又請他到外頭買奶昔或汽水。一天下來,他哥哥跑進跑出、跑上跑下的,總會不下於十來次,他卻不厭其煩地為弟弟服務,絲毫都不曾有過怨言。看弟弟吃得開心,做哥哥的,雖然心痛,卻也感到欣慰。有一天,我在陳先生的病房裡陪他,看他哥哥跑來跑去地,突然我注意到,每次陳先生由哥哥手中接過飲料時,他都只是笑了一笑,就開始開懷暢飲。趁著哥哥不在,我笑著問他怎麼不曾聽到他給哥哥道謝。聽了我這麼一問,陳先生怔了一下,接著說:「自己人嘛!不用客套的。」我知道在華人的文化傳統上,自己人的確不講客氣話的,但是,為了訓練自己謙虛的美德,也讓他人感受到自己那一份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感激之情,「客套話」還是不能少的。我這麼說了之後,陳先生點點頭,同意我的話。把「道謝」介紹給他之後,接著,我又跟他談及「道歉」與「道愛」的必要性。陳先生想了一想,說「道謝」和「道歉」都不困難,但是「道愛」有些難以啟齒,畢竟,在華人的文化裡,除了熱戀中的情人之外,這是不太常表現的感情,「愛」字更是很少掛在嘴上。於是,我請他試著用英語說:「I love you!」簡單的句子難不倒陳先生,練習了幾次,他就說得清楚、懇切了。正說著,陳先生的哥哥由外頭進來,給他帶來一小罐橙汁。陳先生一邊伸手接過果汁,一邊看了我一眼,同時清楚地向哥哥說了聲:「謝謝你!」才說完,做哥哥的萬分驚奇之餘,隨口答道:「謝什麼?自己親兄弟!」聽了哥哥這麼說,陳先生連忙說:「不!不!不是這麼說,自己人也該道謝的。何況你大老遠跑來看我,又任勞任怨、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真的是特別感激你的;我、我……I love you!」聽弟弟這麼說,哥哥起先有些愣住了;一陣子之後,感動得一個大步跨過去,把弟弟緊緊抱住,兩個人頻頻拭淚。我見狀就一面遞給他們面紙,一面起身,悄悄離開病房,以便他們兄弟好好宣洩他們之間比血還濃的親情。「道謝」、「道愛」、「道歉」和「道別」俗稱「人生四道」,其實就是人際之間交往時最真摯、也是最需要表達的感情,這卻也是人們以為理所當然而經常忽略的事。如果我們在平時就把前三者時時發自內心,放在嘴邊、學習表達,不僅可以增進情誼,在最後那時刻來臨時,「道別」也就比較容易了。離開了陳先生的220病房,我為陳先生這麼快就能不拘泥於「與家人不用客套」的傳統習俗而慶幸。我相信在他與家人真誠交心地「道謝」、「道愛」、「道歉」之後,在最後一次修習「簡易頗瓦法」時,他也應該可以自在地與至愛的親朋「道別」,而瀟灑地投向耶穌、進入永生的。(本文所述發生於溫哥華新冠疫情爆發前)
-
2021-10-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 開辦愛滋彩虹門診 建置電子病歷系統
馬拉威飽受貧困及愛滋病襲擊,近20年來屏東基督教醫院組工作團隊,遠赴馬拉威提供醫療及生活扶助。2008年台灣與馬拉威斷交,屏基院長余廣亮自掏腰包付錢給當地員工繼續照料愛滋病患。經他努力奔走,隔年持續守護馬拉威,積極培訓在地人才,讓馬拉威人自助人助。今年獲獎,余廣亮謙遜說:「我們做的所有努力,都在豐富彼此生命。」披荊斬棘 提供醫療援助 屏基在2002年承接台灣駐馬國醫療團,在馬拉威姆祖祖中央醫院(Mzuzu Central Hospital)開辦愛滋病彩虹門診(Rainbow Clinic),取自聖經「當人們看見彩虹,就會記得上帝不會遺忘人」,讓馬拉威愛滋病患了解自己並不會被遺忘。余廣亮擔任駐馬拉威醫療團長時,帶著台灣醫學院學生組志工團,披荊斬棘為馬拉威提供各種醫療救助。每年台灣約有30、40位學生加入屏基工作團隊,前往馬拉威協助醫療,也幫忙解決生活上的困難,且在姆祖祖大學及李文斯頓大學講授醫療及公衛課程,協助馬拉威人才培訓。馬拉威人也來台到屏基受訓,學習台灣的醫療體系、醫療模式,返回馬拉威後能負責整個醫療體系的運作。吳宗樹 馬國工作10多年以外交替代役身分到馬拉威服務的吳宗樹,已在馬拉威工作10多年,也在姆祖祖大學講授課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他協助馬國衛生部的防疫工作,開展疫情中心營運、資料分析等,讓馬拉威在短時間建立數位化工具與相關應變系統,得以迅速因應疫情的挑戰。余廣亮 自掏腰包給薪水余廣亮說,與馬拉威斷交時,醫療團必須離開,他擔憂正在照顧的5千多名愛滋病患能否持續受到照顧,臨行前自掏腰包請姆祖祖中央醫院給6名員工薪水,以免他們生活無以為繼,也請他們照顧愛滋患者。返台後,余廣亮奔走近半年,獲得國際路加組織(Luke International LIN)協助,在2009年7月以非政府組織方式重回馬拉威。余廣亮表示,現在屏基以NGO身分回去,是屬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在當地深耕很重要,需培育足夠的當地人才,找出當地人發展的空間,最終達成由當地人獨立運作、當地人服務當地人的目標。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現在約70多人,目前長期停留在馬拉威的台灣人僅有吳宗樹一人。兼顧醫療與訓練 協助自立馬拉威人Rose Singini是工作團隊的總務及採購經理,她最早在醫療團當清潔工,2009年團隊重返馬拉威時擔任廚師。余廣亮說,現年40歲的Rose有心向學,團隊培養她念書,現在大學進修物流專業。Rose表示,教育增強她的自信心,更感謝吳宗樹扮演人生導師。馬拉威有259個醫院的健康資訊系統由屏基工作團隊負責維護,每季要做一次監控,包括電子病歷、愛滋病管理系統等的彙整。余廣亮說:「我們是合作夥伴,不是上對下關係。」夥伴關係有感情成分,不分你我,同舟共濟,「雙方關係是平等平權的。」為讓工作團隊能永續發展,屏基兼顧醫療與訓練。余廣亮說,等到馬拉威能「行政、專業、財務與價值四者都獨立」,即是屏基離開的日子。余廣亮細數:目前在地培訓進度已達六成;財務獨立部分,屏基提供比例已降至三成,其他經費透過申請國際計畫獲得;核心價值則尚待建立。工作團隊認為,服務馬拉威對台灣也有助益。透過在馬拉威的愛滋病預防、教育、診療與社區關懷等,台灣醫學生學習國際醫療合作,對國際環境下的議題有所認識,已培育台灣超過200名全球衛生人力。屏基馬拉威工作團隊成立:屏基2002年起擔任台灣駐馬拉威醫療團,關懷當地愛滋病患。服務事項:●2002年至今服務超過一萬五千名愛滋病患,也開發愛滋病電子資料系統、藥庫資訊系統等。●馬拉威國家電子病歷醫療系統發展推廣與支援,拓展馬拉威共237間醫療院所。●與馬國衛生部、挪威奧斯陸大學合作,進行區域健康資訊(DHIS2)教育訓練與使用者能力建構工作。2020年新冠疫情,推廣到馬國社區層級做疫調工作使用。●建立馬國示範醫院標竿,與馬國姆祖祖中央醫院合作近15年,從醫療援助到公衛計畫合作與資訊系統建構。得獎紀錄:●2004年行政院衛生署以「經營衛生醫療援助工作績效卓越獎」,嘉許屏基增進兩國衛生合作。●2014年衛生署頒發「國際醫療貢獻殊偉獎」。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韓國乾:一張機票生根澎湖 全年無休的救火隊
來自國境之南屏東縣的天主教修士韓國乾,原在恆春核電廠工作,因為神父寄給他的一張單程機票,讓他把人生最精華的歲月都奉獻在澎湖惠民醫院。36年來一路從復健人員到醫院董事,總是包辦醫院大小雜務,連洗刷浴廁也隨時幫補,是醫院內最不可缺的老士官長。跟隨神父腳步 投身醫療惠民醫院坐落在澎湖馬公市區,以復健科與兒童發展聯合評估為主要科別,因應澎湖縣人口老化,設有90床的護理之家及白沙、澎南兩處復健中心。韓國乾住在醫院樓上的員工宿舍,平日協助撫慰病患與護理之家住民的心靈,早年也在醫院及復健中心兩地跑,替行動不便的長者復健,幾乎24小時待命,任勞任怨。韓國乾老家在屏東縣恆春鎮山海里偏僻漁村,他是家中第四代天主教徒,從小對神職人員工作懷抱崇敬。民國73年參加澎湖一場關懷活動,遇見在當地服務的神父呂若瑟與修士何義士,數天短暫相處,這群傳教士的大愛身影深烙在他的心底。他暗自發願,有朝一日將跟隨神父們的腳步,投身醫療幫助他人。投入復健領域 醫院為家後來他鼓起勇氣寫信給呂若瑟神父,表達想到惠民醫院服務的心願。呂神父回信時,附上一張到澎湖的單程機票給他,韓國乾就此與澎湖結下不解之緣。37歲那年,韓國乾到了澎湖惠民醫院,開始挑戰全新的人生。澎湖老人多,老人上了年紀膝關節多有問題,醫院成立復健科服務長者。早期偏鄉離島人力缺乏,未強制替病人復健需有職能物理治療師證照,韓國乾跟著醫護人員投入復健領域,以醫院為家,協助病患復健,沒想到一待就超過36個年頭。兒子服務救人 韓母欣慰有次韓國乾的母親前來澎湖探視,正巧碰上一位後送台灣治療後返回惠民醫院復健的年輕人,他原本須由兩個人攙扶行走,經過一年多復健,恢復良好。青年看見韓母感激地說:「謝謝你的兒子救了我,讓我能夠走路。」韓國乾母親很欣慰,也終於對兒子選擇當修士的決定釋懷。韓國乾協助復健的對象很多是中風患者,四肢已萎縮須費力拉伸。韓國乾說,中風病人的復健過程非常痛苦,情緒一來有時口出惡言甚至拳腳相向,他雖偶爾感到挫折,但轉念一想,若病人用此方式能夠發洩,就算自己被打得鼻青臉腫,也不算什麼。協助困苦病患 自掏腰包長年在醫院服務,也常外訪不便出門的病患,更主動清理居家環境,還自掏腰包幫忙生活所需,捐款協助生活困苦病患,也幫忙醫院添購修繕工具。他的善舉,在民國79年獲澎湖縣政府頒發「志工獎」與「敬老楷模獎」。在惠民醫院服務期間,只要醫院缺執照,他就去學,因而考取乙級廢水處理專責人員證照,負責醫院廢汙水處理;待法令要求復健需要證照時,他又考取照服員資格;甚至陸續考取室內空氣品質維護管理專責人員、第一種壓力容器操作人員及防火安全管理人員培訓等執照,讓醫院不會因缺人而困擾。儘管工作愈攬愈多,他謙遜一如往常,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即使有患者半夜病歿,也是韓國乾第一個幫忙張羅太平間,讓逝者得以安息。他是全年無休的救火隊,包辦大小雜務,24小時隨叩隨到:清潔人員臨時請假,他馬上穿上圍裙,清診間、掃廁所、倒垃圾;支援護理之家替長者洗澡、餵飯;從修繕房屋到修剪花木,樣樣難不倒。目前最大任務是幫忙惠民醫院募款重建。他笑說自己的身分「上至董事,下至清潔員」,而支撐他的力量就是信仰,助人為樂,生活也變得多姿多采。像軍中士官長 不可或缺 在惠民醫院創辦人呂若瑟神父的眼中,韓國乾不因神職人員的身分而有架子,只要幫得上忙,總是事必躬親,大家不喜歡做的也主動扛下,對待病人更是體貼細心,退休的同事罹癌,韓就自掏腰包協助度過難關。宜蘭羅東聖母醫院院長馬漢光認為,韓修士就像軍中的士官長,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平淡而偉大。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韓國乾小檔案年齡:64歲出生地:屏東縣現職:天主教靈醫會醫療財團法人澎湖惠民醫院董事學歷:屏東縣天主教私立新基高中經歷:●天主教靈醫會財團法人董事●財團法人天主教靈醫會聖嘉民啟智中心駐校董事●天主教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董事●宜蘭縣聖母復健關懷協會理事長主要事蹟:●澎湖縣「敬老楷模」●澎湖縣「志工楷模獎」●推行身心障礙「勁勇獎」●澎湖縣第三屆「詠善獎」
-
2021-10-25 新冠肺炎.周邊故事
後疫情現象:里民活動被拒參加 未打疫苗者怨遭排擠
新冠肺炎施打疫苗覆蓋率逐漸增加,開始出現活動或場所以民眾是否施打過疫苗為准許參加或進入的依據,有里民活動要求里民必須打過疫苗才能參加,讓打不到疫苗的人抱怨彷彿「被排擠」;也有立委接到民眾陳情,社區活動據點要求打過疫苗的長者才能進入,讓長者抱怨十分不方便;也有國小要求師生以外的人,打過疫苗才能進入校園。住在新北市板橋區的劉先生說,里長最近舉辦里民活動,但通知單上的「參加對象」中明確指出,設籍該里且打過新冠肺炎疫苗者才能參加,他認為這樣的規定雖然是為大家好,但也有點不公平,因為前陣子疫苗數量不足,他的年紀是壯年,苦等不到疫苗,又因為未來有出國考量不考慮打高端疫苗,結果因為這樣沒有參加里民活動的資格,讓人感到無奈。國民黨立委林奕華說,有長者選民陳情,疫情前時常去住家附近的長輩關懷據點,好不容易在疫情趨緩後開放,卻規定要打過疫苗者才能進入,若沒有打過疫苗,第一和第二次必須附核酸檢測(PCR)陰性證明,第三次後要附快篩陰性證明,都是自費檢測。林奕華說,這名長輩認為,政府鼓勵長者走出家門多活動,現在疫情趨緩大家比較能放心出門,但他因為考量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三高」,對打疫苗有顧慮,怕「沒打沒事、打了有事」所以沒打,沒想到因此要篩檢才能進入關懷據點,他認為應該可以比照其他公共場所量體溫就能進入。國民黨立委洪孟楷說,上周有國小的導護志工向他反映,學校為了保護無法打疫苗的國小學童,要求師生以外的人要快篩或接種證明才能進入校園,志工因為有物品放校內,出勤前會先入校,但現在就改為在校外會合,不然就是隨身攜帶接種黃卡,但不少學童的父母都是還沒輪到打疫苗的三、四十歲年紀,所以造成部分家長困擾。洪孟楷說,這個政策雖然對某些家長不方便,但也是出於保護學童的立場,問題根本還是疫苗覆蓋率不足,政府應盡速提升接種率。
-
2021-10-23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鄭聿淩:守在衛教最前線 翻轉衛生所極限
2019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頒發給彰化縣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鄭聿淩,她是全國第一位獲績優奉獻獎的公衛護理師。鄭聿淩當場將獎金20萬元全數捐獻線西鄉三所國中小學。受她感動的薛伯輝基金會加碼20萬元,鄭聿淩轉手同樣捐出。同年,鄭聿淩獲考試院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獎金20萬元再次捐出。醫療及教育 不能不平等「人很難生而平等,但醫療及教育不能不平等。」鄭聿淩說。這位在偏遠鄉鎮服務的小小基層公務員,胸懷一點都不小,她希望盡己之力,在偏鄉衛生所的位置上改善偏鄉醫療不平等和教育不平等。44歲的鄭聿淩護理生涯已24年,前12年是台中榮民總醫院的護士。為了有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她轉職回到出生地彰化縣,去了偏遠的線西鄉,進入最基層的衛生所,到現在也12年。線西鄉醫療資源有限,全鄉只有兩家診所與兩間藥局,居民相當依賴衛生所。鄭聿淩說,線西鄉人口老化,65歲以上占15.31%,老人家和其他行動不便者無法自行前來,由醫師與護理師到居民家裡看診。健檢到疫調 什麼事都管衛生所的核心任務在預防,要主動關心居民,男女老少都是衛生所照顧對象。從嬰幼兒健康檢查、預防注射,到成年人癌症篩檢、C肝根除、肺結核防治,甚至國民營養、食品檢測等,衛生所都有份。新冠疫情期間,也協助疫調、居隔、快篩、打疫苗。衛生所曾被形容為「從禮堂管到天堂」,工作繁雜。鄭聿淩是線西鄉衛生所護理長,帶領四位護理人員。「幸虧有熱情的志工,幫了大忙。」鄭聿淩說。線西鄉志工隊將近50人,多數來自社區裡熱心的阿嬤。有一年,衛生所只剩下鄭聿淩和一位新進同事,還好有志工隊拔刀相助,成功辦了一場盛大的癌症篩檢。今年衛生所設立新冠疫苗快打站,也是志工阿嬤們冒著染疫風險幫忙。預防做得好 就不用治療為了照顧鄉親,鄭聿淩常扮演雞婆角色,譬如加班打電話給鄉民,提醒他們到衛生所健康檢查,並利用機會向民眾衛教。某次一位做大腸癌篩檢的鄉親,竟抓出原位癌,趕緊處理,他從此廣傳癌篩的好處,特別有說服力。「這就是公衛的價值。」鄭聿淩說,公衛在最前線,預防做得好,就不用走到後端的治療;只要能及早「找到」陽性個案,就是在救命,投資報酬率最高。鄭聿淩認為,衛生所工作最需要的人格特質是「雞婆」。她的雞婆表現在各方面,有時甚至產生完全意想不到的結果。推動衛教,她會動腦筋想方法,譬如說服鄉內的診所、藥局一起推廣菸害防制,到校園辦戒菸班從根救起。個別化照護 醫病共決策她也以創新手法,推動糖尿病照護。線西鄉的糖友可能不知道要測血糖或買不起血糖機,鄭聿淩接洽廠商,提供免費的血糖機給糖友;再接洽App廠商下鄉,教會糖友們使用App記錄血糖,上傳網路雲端,衛生所在線上直接溝通,糖尿病患得到連續性照護,有益血糖控制。治療糖尿病是要打胰島素還是口服用藥?鄭聿淩嘗試從病人需求出發,由醫師和病人溝通,共同決定採用哪個方法醫治,利用「醫病共享決策」,讓病人享有個別化照護,也促進醫病關係。這套糖尿病照護計畫執行成果,獲得多個競賽優勝。提升了偏鄉父老的健康識能,實質且專業的照護也克服了偏鄉資源缺乏的傷害。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善用App遠距照護,降低接觸風險。線西鄉衛生所和鄭聿淩可謂「超前部署」了。從鄉親回饋 看見工作意義榮獲醫奉獎,鄭聿淩說,「自己並不突出,只是努力想把事情做得更好。」衛生所的發揮空間很大,她喜歡其中的樂趣,也從鄉親的回饋裡看見自己工作的意義,「不枉此生」。線西鄉衛生所主任李佳勳讚美鄭聿淩有無比的愛心與耐心。他們都有翻轉偏鄉的心願,近兩年衛生所還做「份外」之事,推行「親子共讀」。正在重建的衛生所,還有更多規畫等待實現。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鄭聿淩小檔案年齡:44歲出生地:彰化現職:彰化縣線西衛生所護理長學歷:私立弘光科技大學醫務管理系經歷:台中榮總護士主要事蹟:●109年台灣傑出護理人員-服務奉獻獎●108年公務人員傑出貢獻獎●108年慈月基金會南丁格爾獎-績優奉獻銀獎●107年彰化縣政府暨所屬機關第一線績優服務人員
-
2021-10-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第12輪開打 最大站「中正紀念堂」北榮5天打2.6萬BNT
國內今起展開史上最大新冠疫苗疫苗接種方案,指揮中心日前於台北市增設5處接種地點,包括衛福部一樓、交通部一樓、華山文創園區C2館、中正紀念堂一展廳和台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可供逾4.5萬劑BNT施打。其中中正紀念堂接種處由台北榮總負責,疫苗接種量為五處中最大,開放5日可提供約2.6萬劑接種,也是台北榮總首次大規模院外疫苗接種作業。中央協助增開5施打站,包括中正紀念堂每日可打5120劑,開放5日將有2萬5600劑;其次則為華山1914,每日可施打1920人,開放4日將有7680劑;衛福部一樓每日可打960人,開放5日將有4800劑;交通部每日可打800劑,開放4日將有3200劑;當代文化實驗場,每日可打800劑,開放5日,將有4000劑。台北榮總繼先前赴京元電、北農市場大規模PCR採檢作業後,首度大規模支援院外疫苗接種作業,於10月23至27日5天時間,每日9時至17時,支援中正紀念堂BNT疫苗大規模接種作業。北榮副院長侯明志表示,接獲疫苗接種任務後,立即召開全院跨部門會議,就場地配置、動線規畫、人力需求、物資整備等各面進行規劃,並進行多次場地勘查,汲取之前大規模PCR採檢的寶貴經驗,資訊化優化流程,兼顧醫院服務量能妥善調配,務必提供最正確、最快速、最高品質的接種服務。負責疫苗接種作業的北榮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陳育群指出,5天的接種作業,預計每日動員15名醫師、35名護理師、80名行政人員、10名社工及志工等約140人,5日共700人,全力完成國家級接種任務。他透露,先前院內疫苗注射量能,每天約1500至2000劑,現在一天要施打5120劑,確實是滿大挑戰。台北市花博接種站先前施打疫苗,因規畫動線混亂,引來民眾不滿,如何避免大型接種站動線混亂?陳育群表示,讓民眾安全並迅速地接種疫苗,是北榮首要任務,已與中正紀念堂管理處做最好的規畫,包括報到處、血壓量測、注射區、觀察區等,動線順暢可讓民眾30分鐘內接種完畢。陳育群表示,北榮出動「智慧一卡通」,現場設置22台電腦,插入健保卡即可查詢旅遊史、流感或新冠疫苗接種史、是否為居家隔離者等,並列印同意書,民眾只要簽名就完成,且現場可連線健保系統,每人都有專屬條碼,接種資料一併帶入,後續醫護不必再一筆筆輸入資料,也可避免人為錯誤。陳育群說,民眾接種BNT疫苗後,難免會出現暈針等緊急情況,現場設置緊急醫療設施外,也與附近的台大醫院聯繫可就近後送,確保民眾安全。
-
2021-10-21 新聞.杏林.診間
醫奉31/林俊龍:災難現場不缺席 推遠距智慧醫療
今年4月2日花蓮太魯閣號火車出軌,事故發生未久,一位高大的白髮白袍醫師隨即抵達清水隧道口現場,忙於搶救的年輕醫護如同吃了定心丸。他是佛教慈濟醫療法人的執行長林俊龍,以多次大型災難的醫療經驗,配合現場指揮官,協調大量傷患的檢傷與急救。不顧自己78歲之齡,從上午十點多至下午三、四點,確定已無生還者後,林俊龍方才離去。自費自假海外救人自美返回台灣26年,帶領台灣7家慈濟醫院的林俊龍,參與過無數場災難救助及貧病義診。台灣的921大地震、納莉風災、尼伯特風災、八八風災、阿里山森林火車翻覆、普悠瑪號列車脫軌,無役不與;海外的巴布亞紐幾內亞強震、南亞海嘯、緬甸風災、約旦敘利亞難民義診,他自費自假前往。本著「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走進去」的精神,成為困頓者的救難菩薩。林俊龍專攻心臟內科,台大醫學系畢業後留美,一待25年。期間有次回台探親,偶然目睹慈濟證嚴法師的言行,解開「怎麼沒有佛教醫院」的疑問,決心追隨。1995年因緣俱足,在52歲的盛年返台,至遙遠的花蓮定居,進入慈濟醫療體系,開啟林俊龍的人生下半場。改善慈濟醫療流程花蓮地形狹長,從鄉下到市區不但搭車要兩、三個小時,大眾運輸又不便,很多病患得搭計程車到醫院看病,來回車費就要三千元左右。有些病患因為「路途遙遠、車資太貴負擔不起」,想要放棄治療,林俊龍於是設計「半日診」,改善醫療流程。「醫師必須把病人的福祉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這是林俊龍奉行的座右銘。他以半日診為例:「醫院只需要稍微改變作法,病人就有莫大好處。」固然治療疾病很重要,但醫師主要是醫人,他會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來思考,達成全人醫療。訓練「健康守門人」偏鄉長者較缺乏健康觀念,林俊龍開創「健康柑仔店」概念。帶著醫師深入社區、村落,以歌仔戲、手語等趣味方式,提醒低鹽、低糖、低油飲食等知識,培養鄉親照顧自己健康的識能。林俊龍曾承擔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的興建,並任創院院長。嘉義和花蓮幅員廣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林俊龍因地制宜,推動「遠距智慧醫療」,譬如以視訊會診、以資通訊科技強化日照中心的品質。還有一個「健康福祉整合照護示範場域推動計畫」,涵蓋花蓮和台東十多個鄉鎮,在各村里訓練「健康守門人」,到家戶為長輩量血壓、血糖;再與醫院、衛生所、長照據點串連,建構起家庭健康防護網。致力推廣科學素食林俊龍茹素超過30年,致力推廣「科學素食」觀念。他說,人的疾病受到遺傳基因、環境後天影響,後天因素中又以「吃」占最大宗。他請慈濟吃素和不吃素的志工幫忙,在年齡差不多的前提下,發現吃素者很少得糖尿病,白內障、尿道發炎和膽結石等疾病也幾乎沒有。這是從醫學研究與科學數據,佐證吃素好處。在林俊龍的執業經驗中,心血管疾病最可怕。要預防心血管疾病,非得從飲食、運動、戒菸酒著手,其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因子。像他茹素後,感覺生理機能改善不少,以前常有的胃腸不適也沒有了。檢傷分類協助搶救林俊龍強調,在大型災難現場,分秒必爭,檢傷分類非常重要,準確分配送往哪間醫院,才能讓醫療資源發揮最大功效,及時挽救更多生命。今年4月的太魯閣火車事故的檢傷分類處理,是一有傷患被消防隊抬出來,林俊龍迅速協助檢視傷勢及脈搏,分辨為輕傷、中傷還是重傷;重傷需開刀送加護病房者,請救護車送到慈濟醫院,中傷者送門諾醫院,輕傷則送國軍花蓮總醫院。林俊龍認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醫學是應用科學,自當以身作則改革醫院制度。只要能夠幫助病患,那份成就感的喜悅,即是支持他奉獻所學的動力來源。第31屆醫療奉獻獎 特別報導 個人獎林俊龍小檔案年齡:78歲出生地:新北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佛教慈濟醫療法人執行長、慈濟基金會國際慈濟人醫會總召集人、台灣健康醫院學會常務理事、台灣素食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佛教慈濟大學醫學院副教授經歷:花蓮慈濟醫院院長、大林慈濟醫院院長、台灣健康醫院學會理事長、健康促進醫院與環境友善國際委員會主席、國際醫療無害組織亞洲區區域諮詢委員主要事蹟:●推動偏鄉遠距智慧醫療●參與國內外大小義診●推廣健康促進醫院提升民眾衛教知識
-
2021-10-18 新聞.元氣新聞
「偉大,就是你的名」!慈濟醫學年會聚焦防疫、中西醫合療、智慧醫療
第五屆慈濟醫學年會十七日上午在慈濟大學演藝廳舉辦開幕儀式。證嚴法師透過影片以「偉大,就是你的名」感恩醫療團隊在COVID-19這波疫情中的大愛付出。由靜思精舍德寋師父代表頒發醫療典範獎,向花蓮慈院名譽院長陳英和、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花蓮慈院病理科主任許永祥、臺北慈院護理長陳美慧、花蓮慈院常住志工顏惠美等六人致敬。二○一七年,慈濟醫療法人為永續發展及醫療專業人才之培養,以及提升學術研究風氣,在花蓮舉辦第一屆慈濟醫學年會,並逐年分別在臺北、臺中、大林等各院登場。今年,由花蓮慈濟醫院主辦,主題是「中西合璧.創新研發.智慧醫療.守護健康」。首先,慈濟醫學教育日在十五、十六日兩天登場。另,慈濟醫療法人研究計畫口頭發表、專題研討會、中醫藥學術論壇、百年好合護理照護品質暨創新成果發表等將近六十場次的醫學盛會集中在十六、十七兩天。十七日上午的開幕式,主題演講分別邀請考試院院長黃榮村教授主講「在醫學人文中的理性與情緒——還有中醫」、美國NVIDIA智慧醫療問題解決架構團隊的亞太總監黃宗祺主講「AI新時代平台工具——高速運算」。另外,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司長黃怡超在中醫藥論壇中談「近年中草藥臨床研究論文評介」。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致詞時強調,在今年的慈濟醫學年會中,中西醫合療及智慧醫療是主題中的兩大主軸。林欣榮院長分享過去二十年來在證嚴法師支持下,以當歸萃取物研發治療惡性腦瘤新藥,已進入臨床實驗,而近兩年在證嚴法師指示下,針對防疫,中西醫研究團隊合作運用茉草、艾草開發的淨斯本草飲,在基礎研究上也看到具有多標靶的特性。靜思精舍德勷師父、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執行長代表證嚴法師致詞,感恩慈濟醫療體系醫院在五月這波疫情中,肩負起照顧病人的任務,包括社區篩檢、施打疫苗,特別是在疫情最危急的新北、北市的臺北慈濟醫院,醫護團隊毫無退卻願意照顧每一位確診病人。證嚴法師更在開示影片中說「偉大,就是你的名」,感恩醫療團隊在這波疫情中,醫護合心協力,守護醫院守護病人;感恩醫護人員守護在第一線,這一分大愛精神,如佛法的一句話說「但為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菩薩行。「偉大」是每一個人為人群付出,這樣的生命最有價值,不為自己而是為普天下的平安,「偉大,就是你的名」。醫療法人執行長林俊龍強調,慈濟醫療有兩大特色,就是專業與人文,重視人文也沒有忽略專業,不僅引進先進的醫療科技,也重視臨床研究,開辦慈濟醫學年會,慈濟體系內七院同仁在年會相聚、切磋、分享,進而提供專業溫馨的醫療服務。主題演講涵蓋醫學人文、中醫、智慧醫療在主題演講中,考試院院長黃榮村教授指出,在臺灣的醫學教育中,了解「理性是感性的僕人」,透過制度設計、後天學習,發展出正面情緒的認同與培養,正有助於在難解的理性與感性互動難題中起警惕跟促進的效應。在任何情形下,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總是要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把人當作工具。黃榮村院長指出,中醫可以發揮的標竿工作,是能形成醫派或學派,並編寫出版的國際教科書;同時恢復儒醫傳統,不只看病還看人;在努力取得中醫科學發言權的同時,也努力鋪陳可帶動發揮影響力的外部中醫藥政策環境。黃宗祺總監,以「AI新時代平台工具-高速運算」為題分享應用人工智慧(AI)發展智慧醫療的經驗指出,人工智慧就是一個數位工具,未來對人類的助益取決如何應用,醫療機構如果善用這樣的工具,可以減低很多失誤並可有效提升效率。黃宗祺也指出,隨著時代演進的新數位工具,不管是慈善、教育、醫療、人文志業,都能有一個好的工具提升工作效率,而慈濟有很好的人類良善推廣,如果把證嚴上人的智慧、講過的良善理論當作大數據,透過AI運算,可能就會產生一個24小時都有上人在旁邊陪伴小幫手。研究成果與醫學人文相映 向醫療典範致敬在開幕大會中,由德寋師父頒發慈濟醫療典範獎,表揚花蓮慈院名譽院長陳英和、慈濟醫療法人副執行長郭漢崇、臺中慈院院長簡守信、花蓮慈院病理科主任許永祥、臺北慈院護理長陳美慧、花蓮慈院常住志工顏惠美等六人為慈濟醫療的付出。另,大林慈院蔡任弼主任獲頒傑出醫學系校友,臺北慈院林定筠醫師獲頒優秀年輕醫師。在研究成果競賽,今年由花蓮慈院贏得醫療志業年度最佳院區研究成果獎。其餘獲獎名單如下: .最佳科部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泌尿部、臺北慈院腎臟科、臺中慈院神經科、大林慈院免疫風濕科。.個人資深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泌尿部郭漢崇主任、臺北慈院婦產科陳國瑚主任、臺中慈院神經外科黃伯仁醫師、大林慈院腎臟內科蔡任弼醫師。.個人年輕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家庭醫學部黃暉凱醫師、臺北慈院腎臟科林定筠醫師、臺中慈院家庭醫學科黃家榆醫師、大林慈院中醫部陳韋任醫師。.住院醫師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醫務部陳泰里醫師、臺北慈院急診部吳孟諭醫師。.醫事職類最佳研究成果競賽花蓮慈院護理部戴佳惠督導、臺北慈院營養科侯沂錚營養師、臺中慈院復健科廖玟玲物理治療師。.醫管行政最佳研究成果獎分別是花蓮慈院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臺北慈院研究部共同實驗室蔡國旺主任、臺中慈院院長室黃培芳助理專員、大林慈院研究部蔡宗益研究員。第二屆「最美醫療人文」徵文比賽,今年有九十八件作品,經初審、複審、決審,獲獎名單如下:花蓮慈院陳顥文、朱紹盈、陳明群囊括前三名;優等獎有大林慈院楊家嘉、林彥旻;佳作為花蓮慈院傅敏嘉、林美芬。另外還有入選作品十名,分別是花蓮慈院林淑緩、林淨心、余美慧、林庭彰、臺北慈院的李怡萱、林淇溱、江琇利、臺中慈院的傅進華、以及大林慈院的申斯靜、鄒伃筑。
-
2021-10-16 新聞.元氣新聞
疫情影響器捐比例銳減 77歲榮總志工贈眼角膜完成遺願
受新冠疫情影響,今年五月至七月醫院降載並禁止跨院摘取器官,使器捐手術減少六至七成。近一年台北榮民總醫院完成42例器捐個案,77歲陳伯伯於醫院做志工22年,在臨終前17天確認捐贈眼角膜遺愛人間;還有41歲的徐浩誠,等了五年終於在今年完成腎臟移植手術,喜獲新生的他,感謝不已。41歲的徐浩誠表示,過去長期在大陸工作,沒有妥善照顧健康,直到36歲時,新婚不久卻因腎衰竭送到急診,發現腎臟萎縮急需洗腎、換腎,等了五年後,去年終於接到器官配對成功的通知,讓他恢復對生命的熱誠與希望。「感謝這一位無名的天使,奉獻他的愛給我,我接受移植後,身體慢慢復原且氣色比過去更豐潤。」他說,以前因為腎衰竭導致的貧血和囤積在體內無法代謝的廢物逐漸消失,這些感受在心中無法用言語表達,但他在住院期間也與太太一同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希望未來自己也能將這份愛無限的傳遞下去。陳伯伯的兒子陳盛章說,他的父親是在疫情期間突破萬難,無私奉獻捐贈大愛的捐贈者。他說,陳伯伯是個平凡但樂觀助人的榮民,退休後在台北榮總當志工22年,感謝北榮團隊在父親生前最後17天,為他插管.更衣、餵食,最後實現器捐的願望。陳盛章說,父親在去年12月1日下午6時離開人世,母親直到現在都無法接受,總說「夫妻倆生活20多年,怎麼可能不想他。」因此,父親房間擺設維持原來模樣,從未動過,猶如他生前還在的樣子,曾經家中收到多次樂捐收據,才知道爸爸總是偷偷捐錢給經濟困難的病患家屬。他記得,父親住進加護病房時,護理師告知父親三年前簽下器官捐贈,但家人不知道,「其實當下很猶豫,是不是讓爸爸器捐。」直到有一天,他下班後探望,看到爸爸血氧濃度不斷下降,覺得時間不多了,他靠近耳邊問「爸,你要器捐嗎?」只見父親點了點頭,心想「爸爸最後一刻還是想著要幫助他人。」於是答應完成器捐。陳盛章說,爸爸捐出眼角膜,這是最重要的靈魂之窗,他認為「父親的離開可以讓一個人重見光明,甚至照顧他的家人、貢獻他的所學給親友與國家,這也是器捐大愛的意義。」台北榮總器官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指出,台灣近五年器捐人數趨緩,即使家屬生前有表達意願,但是有想保留全屍的概念,又擔心家人進手術室器捐會留下傷口,且多數家屬都希望可以急救到最後一分鐘,最後器官都會漸漸衰竭無法使用。他估算,全台每年約有一百個器捐者,平均每百萬人中有4至5個人捐贈,加上疫情使捐贈數下降,與家屬溝通器捐不容易,也特別感謝這些家屬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勇氣捐贈器官跟組織,也希望可以促進台灣的器捐風氣。台北榮總器官捐贈小組協調師廖麗鳳指出,三級警戒時,衛福部禁止跨院摘取器官,器捐人數降到個位數,一直到今年八月恢復跨院器官摘取、醫護人員完整接種二劑疫苗、入院做PCR篩檢等,才能延續大愛。捐贈對象好比癌友可進行角膜捐贈,很多患者發現人生最後一哩路,還能夠留下東西給他人,覺得很有價值。劉君恕指出,目前台灣腎臟等待者約六、七千位、肝臟約有一千位需做移植手術,其中10至15%是大愛捐贈、85%活體捐贈。等待心臟約一百位,還有患者等待小腸、胰臟、肺臟等。台北榮民總醫院今上午舉辦器官捐贈感恩會,院長許惠恒表示,北榮累計完成866位器官和組織捐贈,感謝家屬愛心才能讓器官延續,在最困難的時刻做下這個重大決定,希望受贈者也能保健自己的健康。
-
2021-10-13 新聞.長期照護
看著便當肚子餓卻吃不下 國健署備餐3招讓長輩吃得巧
台灣有愈來愈多的獨居長者,飲食方面接受送餐服務,但打開便當那刻卻辛酸起來,因為牙齒不好,看著美味的食物,肚子餓卻又吃不下。國民健康署今天傳授三招,專屬長者的備餐技巧,包含切割控制在3公分、硬蔬果烹煮前冷凍破壞組織,及肉類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質,讓長輩吃得飽又巧。台灣將於2025年提前進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達到總人口數20%以上。國健署指出,研究顯示,65歲以上長輩缺牙盛行率為98.6%,缺牙顆數為13.39顆,高齡者可能因牙口問題的吃飯困擾,進而導致營養不足的情況。明天將迎來重陽節, 國民健康署今天舉行「銀養吃健康,共饗好食光」記者會。國健署長吳昭軍表示,為了讓長輩有更好的營養攝取,國健署結合社區共餐據點、國內餐飲業者,透過輔導備餐人員,運用質地調整飲食的概念,將「食材挑選」、「切割烹煮技巧」、「簡易檢測方式」等方式,發展更多適合長者容易咀嚼且軟硬度適中的餐點,避免營養不足的狀況。位於台北市後山埤的東新91健康樂活心聚據點,接受國健署輔導調整飲食,志工蘋果花表示,起初只是想將餐點煮得豐盛,卻忽略牙口、吞嚥問題;現在社區關懷據點,會運用在地食材,及透過製備過程的巧思來設計餐點,例如包種茶芙蓉豆腐,深受長輩喜愛。蘋果花也發現,自從改善質地後,長輩食慾大增,比起在家吃飯還吃得多。今年82歲的碧子阿嬤說,每次都很期待到據點,除了能品嚐到精緻又適口的愛心料理,還可以跟朋友談天說笑,快樂用餐的感覺真好。國健署記者會今天也邀請料理網紅Amy老師,現場示範料理「哈密瓜雞丁」。吳昭軍也在一旁講解專屬長輩的備餐技巧。吳昭軍指出,食材切割需要控制在3公分,約一根小指頭長,不僅好入口,也方便長輩夾取;有些蔬果較硬,像是青椒、胡蘿蔔等,在烹煮前可以冰冷凍庫破壞、軟化組織,但葉菜類就不必這樣做會凍傷;肉類的話可以運用新鮮鳳梨汁軟化肉質,甚至搭配勾芡更好入口。
-
2021-10-13 失智.照顧喘息
活動安排/屏東樂智學堂 老幼共學 開辦7年 學生增1倍
●老幼共學,可呈現友善社區●失智長輩與孩子互動,長幼間不再有隔閡●長者認知功能退化變緩慢近日北市芝山國小響應「一學區一日照」,在校園設置日照據點,卻引來家長反彈。事實上,青銀共融、老幼共學為熱門長照議題,屏東市前進國小於2015年開辦「樂智老幼學堂」,當時一年級新生僅7至8名,如今7年過去,今年新生報到人數增到19人,增加逾1倍。樂智老幼學堂由屏東市民眾醫院承辦,該院副院長蘇哲能表示,老幼共學讓小朋友學習與長輩互動,長輩亦可分享過往經驗,真實呈現「友善社區」。沒有圍牆的共融校園過往一家三代同住三合院,父母早上去田裡工作,阿嬤打理家務,孫子在旁遊玩等,隨時都是老幼互動平台,如今隨著時代變遷,現代年輕人放學回家,關在房間打電動,因談論話題有限,不知道如何與長輩互動,失去了互動平台與機會。「我們是沒有圍牆的共融校園。」蘇哲能說,樂智老幼學堂課程中,會讓小朋友與長輩一起繪畫、玩美勞,也學會為長輩奉茶、搥背、洗腳等,失智長輩與孩子互動中,會露出「含飴弄孫」的開朗笑容,小孩子也與長輩交朋友,更懂得親近長者,自然生成關懷的心,長幼之間不再有隔閡。參加日照長輩經篩選有民眾認為,失智長輩會突然行為異常、有攻擊傾向。蘇哲能表示,失智長輩情緒波動、起衝突者多半是「熟人」,像女兒一直要失智媽媽吃飯,媽媽不想吃才會「回手」,不可能與陌生人有衝突,像樂智老幼學堂舉辦7年來,沒有任何一件衝突事件。另外現場有足夠的志工照顧長者,能參加日照的長輩也經過篩選,不適合參與者也不會來上課。蘇哲能表示,失智長輩並非完全喪失功能,就像是拼圖少了兩、三塊,短期記憶喪失,但長期記憶仍記憶猶新,像年輕時參與農作的長輩,仍然清楚四季適合栽種植物,透過教導孩子獲得成就感,心情快樂自然不憂鬱,認知功能退化也較為緩慢。從小培養孩子人文教育以學生角度來看,會觀察到失智長輩動作遲緩、甚至記憶不好,蘇哲能說,這要讓孩子認識到,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功能就會凋零代謝,或許可連結到家中長輩是否有同樣狀況,提醒家長應注意照顧,像是阿公容易摔倒或拿錯物品,應提前預防功能喪失或退化而造成傷害。蘇哲能表示,許多家長認為學習國文、數學等科目,拚第一很重要,但教育的目的是服務人,不應為了追求成績而失去對人性的關懷,「那跟機器人沒差別」,建議應從小培養人文教育,出社會後回饋鄉里,才是辦學的初衷,不應讓友善社區淪為口號。
-
2021-10-08 養生.人生智慧
獨居10年卻無暇感受寂寞!88歲「故宮一寶」不願打擾孩子:擁「五老」就幸福
拍照前,孫若澂詢問是否需要補個口紅?她就著小收納盒裡的鏡子補妝,一抹淡雅唇色搭配同色系的指甲油,襯得一頭華髮更顯嬌俏、精神。陪她同來採訪的女兒笑說:「我們家的媽媽不是一般老人,她有自己的Gmail信箱、LINE帳號,非常獨立自主。」 獨居10年,88歲孫若澂將日常安排得井然有序:每周到故宮博物院擔任導覽志工,周間參加樂齡組織舉辦的律動、肌力課程。教書多年的她,近來也在松年大學開課,加上不同時期的同事、學生、親友聚會,鬧得她無暇感受寂寞。 「老實說,我從小沒有別的嗜好,就是喜歡看書,故宮有太多東西值得鑽研,所以不寂寞。」孫若澂擔任志工超過20年,是故宮最資深、亦是最年長的志工,不但曾在2016年獲得全國績優文化志工金質獎,更因豐富生趣解說,獲得「故宮一寶」的讚譽。 提及此事,她謙稱:「我的一生沒有遠大目標,但做一個工作就要負責任,而且全力以赴。」20歲入杏壇,從國小教到國中,41年職涯樂在其中,即使民國80年代掀起教師退休潮,她也不改其志。 只花5分鐘,就簽下退休申請書 但當時,已退休年餘的先生卻渴望陪伴,「他大概有一點寂寞,我覺得男人比女人更不懂排遣生活,其實我沒有退的意願。」有一天,人事室貼出退休申請公告,突然打動她的心,「我就這麼猛然覺得:好吧!」放下正在批改作文的筆,她起身就到人事室辦了手續。 「我的退休是5分鐘決定,所以完全沒有規劃。」孫若澂大笑。初時跟著退休同事一起爬山,隔年又被僑委會派到菲律賓、泰國培訓華文教師,2年間就去了3趟。鬆緊之間,她體認生活需要重心,但不必給自己過大壓力,正好1998年故宮招募志工,便一路做到現在。 「工作總歸是忙碌,休息一下順理自然:早上起來不必趕時間,看看電視、出去走走,多好啊!但我相信那種愛好是短時間,大概1、2年就可能覺得厭倦。」 退休後為人生定錨,標的不用遠大 她認為,退休後仍須為人生定錨,標的不必遠大:當志工、學習新事物都好,但一定得有規律,無論是每天或每周,都能提醒自己:「這件事我一定得去做!」 「這個目標會給你指引方向,給你生命的活力,生活有目標、有動力,就不會空虛、無助。」即使是顧孫也是好的,只要立下目標,就不至於整天無所事事,「吃得下、睡得著、動得了,身體就會健康。」 而她則自嘲:「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一個人最大的毛病,在於喜歡作別人的老師)」,這不是件好事,但慶幸自己能成為與教師性質相近的導覽志工,得以重拾教書樂趣。 「每次觀眾問我專長是什麼?我都會問:你們想看什麼?」她開放遊客任意選擇導覽方向,故宮歷朝文物都能朗朗上口,「這是逼不得以!因為你負責導覽,能不懂嗎?」孫若澂俏皮笑道。 發現新事物,仍擁孩子般興奮感 她說自己雖是國文系畢業,但是對青銅、玉器、陶瓷未曾深入瞭解,只好多下一點苦工,「有時候有了新的領悟,也會有一點成就感,原來它是這樣啊!」 她眼睛發著光,流露孩子發現新事物的興奮感:「這就是我的動力,我會很開心!」反倒是之前疫情升級、故宮休館,讓她悶得慌:「一天在家沒事做,坐得腰酸背痛,好累!」 年輕與老,從來就是心態,無關年齡。 孫若澂一個人住、生活自理,運動之外也追劇,把日子過得生猛有力。 她常與老同事聚會,本來都是各自帶菜到她家吃飯,如今懶得洗碗,大夥索性在外聚餐,再到她家打小牌消遣;另有一群老友固定相聚,每月必撥出一天聊到盡興。 老人的幸福是「擁有五老」 「有人問我:老人最需要什麼?我覺得老人最幸福是有『五老』:老伴、老友、老本、老健、老居,其中老友最重要。」 孫若澂說,「老伴最貼心,但像我來講,是已經失落了。」 另一半在10年前離世,她開始獨居生活。原本兩個孩子也打算接她同住,但她認為現在居所離故宮近,同事、老友也常到家裡聚會,不願打擾孩子起居。「老人總要有個窩,不能說沒有立身之處,每月輪流住到兒子家,這對老人的心態來講,好像有被遺棄的感覺。」 至於老本,年輕時就要累積,老健、老友則是另種無形積蓄。「人到老沒有朋友,就算風景再好,又有什麼好玩的呢?」她認為若無老友,親友也可以,重點是改變心態走出去。 住家附近有間教堂設有樂齡課程,孫若澂規律上課活絡筋骨,也能與人交遊。 如今記性差,記不得班上同學名字,但每回出門遇上熟悉面孔,彼此點個頭、打聲招呼便暖上心頭,「有了朋友就不會孤單、不會與世脫離,這也是我給老人的建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享受獨處,發現高級的自己!6位孤獨達人:如何度過孤單時間,會決定你的偉大程度.丈夫升主管常出差,竟外遇希望離婚!1故事體悟:外遇,是夫妻之間最深沉共謀.抱怨、與世界為敵有什麼用?中年後明智選擇,是用所有力氣變美好、義無反顧走下去
-
2021-10-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嘉瑜外婆打疫苗後血栓 待醫師判斷關聯性
媒體報導,民進黨立委高嘉瑜的外婆日前施打第2劑莫德納疫苗後出現血栓等症狀。高嘉瑜今天受訪時表示,外婆的血栓在腦部,打完疫苗一週後出現恍惚等症狀,但無法直接連結症狀與接種疫苗有關,還需等待醫師判斷。媒體報導,高嘉瑜外婆日前施打第2劑莫德納(Moderna)疫苗,接種後不到一週時間出現血栓,有恍惚、記憶不好情況,也認不得家人,原本生活能夠自理如今需家人照顧。高嘉瑜接受記者電訪時,表示外婆血栓是在腦部,打完疫苗後精神狀況不太好、有點恍惚,而且有些事情記不太清楚,需要家人照顧。但她說,沒有辦法直接連結外婆的情況與施打疫苗有關,只能說是在接種後約一週出現相關症狀,詳細情形還需等待醫生判斷。高嘉瑜說,外婆是民國30年出生,已經80多歲,平常很健康,會去廟裡做志工,或做資源回收,也會到市場幫忙她發文宣,兩人甚至一起上過幾次節目,外婆一直以來身體狀況都蠻好的,也都會和家人一同出遊。高嘉瑜也對外婆的情況表示擔心,她說,外婆預計明天出院,希望能早日康復、不要留有後遺症。
-
2021-10-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個人捐5億元 助慈濟購疫苗
靜思書軒營運長蔡青兒今(6)日於臉書上表示,感恩和碩聯合科技(4938)董事長童子賢,以個人名義捐贈慈濟疫苗五億元,「給予大家莫大的鼓勵!」這也為科技業除了鴻海(2317)、仁寶(2324)、台積電(2330)加入捐贈疫苗的行列外,另外一位加入疫苗採購的科技業者。對此童子賢低調表示,希望台灣早日集體免疫,恢復繁榮!蔡青兒指出,當證嚴上人知道需要疫苗的時候,還不知道錢在哪裡就決定要採購疫苗,因為疫苗是要搶救生命的。而 上人永遠相信,雖然不知道錢在哪裡,但知道愛在哪裡!這段期間許多慈濟志工努力用各種方式,包括舉辦各種義賣,如義賣包子、麵包等,為疫苗的經費努力籌措。希望匯聚更多愛心,而童先生的愛心捐款,是及時雨、是祝福,更是滿滿的愛。蔡青兒表示,童先生一直是我打從內心非常景仰的人。他對自己很簡單,將物質享受看得很淡,瀟灑大氣,富有滿滿的愛心。他就像是一本書,因為他懂好多好多...從跟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科技,到可以觸動、啟發人心的文學與藝術。他是創造者也是推動者,難怪大家都叫他「文青董座」。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人生旅途上有機會跟他認識,感受他的風采。更感恩在自己好幾次要推動重要的事宜時,他都會出現,帶來最大的鼓勵與祝福。蔡青兒表示,童子賢對人真誠關懷,也疼惜毛小孩,就如天空一般有著寬闊的胸襟;美在有像童先生一樣,充滿生命溫度、充滿善念,充滿愛的人,以實際行動、點滴匯聚力量,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鼓勵,如星光點亮人間,也成為許多人溫暖的記憶。
-
2021-10-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桃園莫德納疫苗有剩 將向下施打和開放跨縣市接種
桃園市70歲以上長者公費莫德納疫苗第2劑接種計畫今天執行完畢,衛生局統計約有3萬餘劑未用,市長鄭文燦下午在防疫會議拍板以造冊通知方式,16日向下接種到68歲以上長者,且容許跨縣市接種,68歲以上長者也能補打,預估有3.7萬人受惠。桃園各社區接種站將進行第10期公費疫苗接種計畫,分別有12日55歲至64歲年齡層的AZ第二劑,14日64歲以上、18歲至22歲和18歲到63歲第九類的BNT第一劑;第11期計畫也有AZ第二劑和BNT第一劑,前者針對18歲到55歲(7月22日前接種第一劑)、56歲以上(7月30日前接種第一劑)族群,後者為47歲以上、12歲到22歲和18歲以上第九類民眾,分別在19、20二天執行。鄭文燦表示,桃園第一劑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大約58.69%,完成2劑接種的涵蓋率則是12.23%,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希望月底第一劑涵蓋率超過7成、二劑涵蓋率超過3成,桃園應該可以稍稍超前一些。隨著疫情趨緩,中央疫情指揮中心陸續放寬餐飲、室內容留人數等多項管制措施,鄭文燦也宣布桃園義警民防、守望相助隊及各類志工的參訪觀摩行程即日起恢復出團,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的美食街也比照中央餐飲規範取消隔板和1.5公尺距離限制。至於老人文康中心恢復服務問題,鄭文燦只是必須符合中央室內80人、室外300人規範,如果室內超過80人,必須符合2.2平方公尺1人規定,用餐仍以提供便當為主,但可以研擬開放共餐辦法。
-
2021-10-0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中生打疫苗 有學生怕打針緊張掉淚有人說感謝
台中慈濟醫院今天為弘文中學國中部1000多位學生接種BNT疫苗,出動醫護與慈濟志工協助,以分站方式進行,有學生害怕打針緊張到哭,也有學生感謝,說將來等自己長大有能力,也要透過助人,把這份愛傳下去。今天疫苗接種前,護理師蕭珮宸與其他醫護人員稀釋疫苗,一一按照程序仔細核對,他表示,第一線護理人員處理藥物「三讀五對」很重要,除確認日期,稀釋步驟也要雙重核對,「不急、不慌,不搶速度,不因人多就慌亂」。弘文中學國中部學生今天早上開始接種,部份學生害怕打針,緊張掉淚甚至驚叫,志工媽媽溫柔握手靠懷,發揮安撫作用;高中部學長姊也幫忙維持秩序,他們剛打過疫苗,瞭解接種過程的不安。高二林姓學姊以親身經驗告訴學弟妹「多喝水、好好休息就可以,放鬆不必緊張。」弘文中學國三高姓女學生輕鬆完成接種,她面露笑容表示,之前就一直很想打疫苗,因為病毒傳播很可怕,等了好久終於等到接種,打了就比較安心,至少不必擔心感染病毒可能會出現重症。高姓學生說很感謝鴻海、台積電、慈濟三個民間機構,主動捐款購買疫苗,她表示,將來長大有能力,也要透過助人,把這份愛傳下去。弘文中學校長張輝政表示,民間機構捐款購買疫苗,同島一命的精神非常偉大,不過疫苗經費很龐大,像慈濟基金會也一直在努力勸募,希望同學長大後都能本著服務社會的心念,貢獻一己之力,讓社會更溫馨。
-
2021-10-05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健保正研議不再獨漏諮商治療
吳媽媽因為情緒不穩而去看身心科,服藥治療後雖情緒較穩,囤積症無法改善,也沒有健保給付的治療可用,吳家經濟也難以承擔價格高昂的自費療程,結果只能眼睜睜看著家裡堆滿東西,家庭氣氛惡劣。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 5882人附議「為什麼身體疾病大多可以用健保,造成更大困擾的心理疾患,卻因被定義在診斷的模糊地帶而得自費?難道窮人就只能一輩子這樣過活?」抱持這份心情,吳小姐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提案「將心理諮商及心理治療納入健保」,獲5882人附議支持。健保署今特別召開協作會議,吳小姐及三位附議人現身說法,獲得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正面回應,承諾會進行內部研議程序,審慎考慮。附議人陳小姐說,從小家裡問題就很多,父母為錢大吵、兄長會性騷擾,「我常常跑到窗邊祈禱,希望這一切趕快結束。」她從國中到大學都會想辦法會去輔導室尋求協助,但每次升學或輔導室換實習生,一切就要重來。瀕臨崩潰邊緣打電話去衛生所,想預約諮商,對方卻說要等一個月,「社會安全網的存在,我真的感覺不到。」因健保不給付!病人經濟無法負擔「難道心理疾患是貴族病嗎?」附議人劉先生說,十多年來的憂鬱症,讓他看過十幾、二十個心理師,最後終於遇到比較契合的心理師,才終於穩定改善。心理治療通常需要中長期的介入,病人需要多方嘗試、持續配合,但因健保不給付的諮商心理師,病人很可能好不容易存了錢,最後卻只換來經濟能力的磨損。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說,全國鄉鎮區有免費或優惠的心理諮商服務據點,覆蓋率高達93.8%,但附議人楊先生的經驗完全不是這樣。楊先生說,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有這項服務,即便他是因朋友在衛生局上班而得知,致電預約時卻被拒絕,理由是資源人力有限,只能服務有精神疾病或自殺的個案。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全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一覽表】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3大問題!諮商心理師對醫院來說是「賠錢貨」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醫療事務委員會召集人蔡曉雯分析,對於民眾來說,重點不在於取得諮商心理師或臨床心理師的服務,而是要有服務、資源要夠。但健保給付心理治療有「點數過低、人力不足、限定職類(排除諮商心理師)」等三大問題,導致諮商心理師對於醫院來說就是「賠錢貨」,沒缺乏聘用誘因,就算等著要做心理治療的民眾大排長龍,諮商心理師也幫不上忙。其實依照心理師法,在心理發展偏差與障礙、認知情緒或行為偏差與障礙、社會適應偏差與障礙、精神官能症,都是諮商心理師的法定業務範圍。根據衛福部醫事司2020年最新資料,臨床心理師1662人,1233人執登在醫院;諮商心理師領照2718人,僅344人執登在醫院。相對應的健保給付項目,都限定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精神治療團隊成員執行,但成員不包括諮商心理師。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 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表示,根據國衛院的預估,諮商和臨床心理師總人數五千多人,可因應全國人口所需的服務。現行健保制度排除諮商心理師,結果只有不到兩千名臨床心理師投入健保服務,多數民眾「看得到、吃不到」,常常是嚴重到需要住院時,才能獲得健保給付的心理治療服務,違背了衛生福利部部長陳時中宣示強調預防醫學的健保改革方向。諮商心理師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雅羚表示,很多民眾沒有經濟能力去做心理治療,長年累積痛苦,希望諮商心理師也能成為健保精神醫療團隊的有力成員,幫助更多人在精神疾病初期、病況還沒有固著下來之前,及早停止走向惡性循環。精神醫學會健保小組召集人郭錫卿則建議維持現狀即可。因為健保是給付以疾病治療,但在精神健康的範疇,可細分為心理問題、心理疾病、重大精神病三個層次,他提醒勿將三者混為一談。在心理問題的層次,就像高血壓前期一樣,還不算疾病,不能只靠健保,而這部分就是諮商心理師可以處理的。但在疾病層次,有些涉及到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變化,用藥就是必要的醫療。「健保不怕問題,重點是要解決問題,第一步就是聽大家的聲音。」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自己大學時期就擔任過救國團的張老師專線志工,接聽過不少求助電話,深切認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和專業價值。李伯璋表示,針對這次會議重點,健保署會展開內部研議。目前相關給付點數確實偏低,精神科使用的健保資源也以用藥為主。希望健保能努力控制不必要的浪費,進而善加分配有限資源,給專業人員應有的報償。
-
2021-10-04 癌症.肝癌
預防肝癌靠這招 88%異常都可被揪出
肝是沉默的器官,唯有定期檢查追蹤,才能遠離病變威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肝基會)一項近2000人腹部超音波篩檢調查發現,其中88%異常,進一步分析顯示,56%為脂肪肝,比率最高,444人為良性肝腫瘤,另有79人為性質不明肝腫瘤,5人高度懷疑肝癌。肝基會總執行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提醒,B、C型肝炎帶原者至少每半年要做一次腹部超音波,年滿40歲以上民眾則應每年一次腹部超音波,才能及早發現腫瘤、根除治療。楊培銘說,「預防肝癌的關鍵就在於腫瘤還沒有長大、出現症狀之前,就先找到它。」想知道肝臟是否健康,必須靠抽血檢查,並透過腹部超音波檢查肝、膽、胰、脾、腎臟等五大器官。根據台灣本土研究,最快29天肝癌體積倍增,但大多數需要經過112天,也就是說,肝腫瘤長大一倍,約需4個月。楊培銘建議,有肝硬化的人每隔3到6個月就要追蹤1次,無肝硬化者則是每6到12個月追蹤,如此就算發現肝癌,通常腫瘤不會超過3公分,來得及做根除性治療。肝基會昨(10月3日)與全台11縣市、12家醫療案所合作,在近50位優秀的肝膽腸胃專科醫師、300多位護理人員與志工群的合作下,順利完成了1912人腹部超音波檢查,其中1680人有一項以上的異常發現,異常率高達88%,僅有12%結果正常。楊培銘呼籲,肝病防治的最後一哩路,就是讓「今年超了沒?」成為全民運動,如此可望讓台灣成為根除肝病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