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心肺功能
共找到
408
筆 文章
-
-
2020-08-22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快壽命較短?醫師:心跳加快是疾病警訊,3種人高危險群
心跳快慢,也會影響壽命長短嗎?國內研究發現,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醫師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可能與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癌症有關,是身體健康的警訊。心跳快慢與健康息息相關,早年就曾有醫學期刊指出,哺乳類的壽命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哺乳類動物一生心跳總數大約10億下,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 而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一般哺乳類動物這麼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每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的研究還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 研究:心跳十年內持續上升,死亡率高出2倍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魏承駿日前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心跳越快,死亡率是呈線性增加。 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群眾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群眾,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相同。 心跳加快是健康警訊,注意心臟病、糖尿病風險 魏丞駿表示,根據最近台灣本土的心衰竭調查,絕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快,即使有規律在門診追蹤的病患也是如此,反映出心跳是多數人忽視的生命徵象,而理想的心跳速率,是控制在每分鐘55-60下。 魏丞駿提醒,突然的心跳增加,應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是身體健康的警訊,不可輕忽。 心跳太快不利健康,3大高危險群應嚴格控制 若是慢性病患,心跳的變化與軌跡更重要。根據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快慢對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的病人影響最大,尤其是心臟衰竭病人,典型的症狀表現就是血壓低、心跳快。 醫師解釋,心臟的功能好比一個馬達,心臟衰竭就像馬達故障無力,每收縮一次只能送出少量血液,因此必須加快心跳次數以勉強補足心臟功能,造成心跳快的現象。 魏丞駿提醒,民眾應培養健康的生活與運動習慣、改善心肺功能,除了每天監測自己的血壓外,更要注意心跳,尤其是高血壓、心臟衰竭、缺血性心臟病患者,都屬於高危險群,心跳大於每分鐘70下,死亡風險即開始增加,對心跳的控制必須更嚴格。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腎結石不再是長者專利 醫師建議3種方式徹底清除
根據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中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甚至有人戲稱「讓男人嚐到生產疼痛經驗」的腎結石。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在40歲以上中年者,但近年來越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了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外,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近年來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指出,上班族生活節奏快,長期不吃或不正常吃早餐會導致膽汁長期淤積在膽囊,影響胃酸分泌、膽汁排出,誘發胃炎、膽、腎結石;大量進食醣類及含草酸類食物也會增加腎結石問題。很多上班族,尤其女性,因承受龐大競爭壓力,坐在辦公室的時間都很長,嚴重缺乏運動、造成脂肪過量儲存、工作緊張少喝水,甚至不喝;另外,大量喝酒或是飲用咖啡也會引發腎結石。陳嘉宏表示,腎臟有結石生成時,若石頭靜靜待在原地不動,通常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許多人都是在健檢時做超音波檢查意外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通常病患被告知有腎結石後,一定會問,「需要去做震波碎石嗎?」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的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肥胖者震波穿透距離較遠,碎石效果不理想;正服用抗凝血劑的病人不適合做體外震波,可能引發出血;孕婦也不能做,可能傷害到胎兒。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從後腰部打洞放入導管,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用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是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為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又因腎臟血液豐富,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疼痛感強烈、恢復期長,需住院約5至7天。若結石不只1顆且分散,就須多打幾個洞。而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則為近10年發展出的方法,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若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軟式輸尿管鏡是一種可彎曲270度的內視鏡,從膀胱經輸尿管到腎臟,搭配雷射及取石網,將腎結石打碎撈出。優點是沒有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為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陳嘉宏舉例,一名病患阿海長期受腎結石所苦,雖做過體外震波,但結石太硬又卡在腎臟深處,改做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後才取出結石,完全不留傷口,術後沒幾天就可正常上班,一舉解決多年困擾。儘管這3種方式為目前常用清除腎結石的手術,但陳嘉宏提醒,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才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結石最怕細菌感染,最壞情況可能產生敗血症。精選延伸閱讀↘↘↘。排出咖啡色尿液!8點檔男星忍痛一流!結石忍8年...。喝豆漿會養大子宮肌瘤?手術摘除後是否會復發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20 科別.泌尿腎臟
腎結石年輕化 喝足夠水可預防
國內平均每10人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嘉宏指出,過去較常出現年逾40的中年者,但近年來愈多年輕人也有腎結石困擾,除透過4指標自我檢查,也能利用3種方式清除腎結石。結石較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至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近年來愈來愈多年輕人因4種壞習慣,包含不吃早餐、缺乏飲水及運動、飲食不當、夜生活過度成為腎結石高危險群。陳嘉宏指出,上班族生活節奏快,長期不吃或不正常吃早餐會導致膽汁長期淤積在膽囊,影響胃酸分泌、膽汁排出,誘發胃炎、膽、腎結石;大量進食醣類及含草酸類食物,也會增加腎結石問題。很多上班族,尤其是女性,久坐辦公室且嚴重缺乏運動,造成脂肪過量儲存、工作緊張少喝水,甚至不喝;另外,大量喝酒或咖啡也會引發腎結石。陳嘉宏表示,腎結石靜靜待在原地不動,往往不會有不適症狀,許多人都是健檢時發現,若病患有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或影響腎功能等4種情況,就要積極處理。發現腎結石,患者最常問「需要做震波碎石嗎?」陳嘉宏表示,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用的有體外震波碎石術、經皮腎造廔取石術、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等3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陳嘉宏分析,體外震波碎石術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缺點是無法處理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此外,肥胖者碎石效果不理想,正服用抗凝血劑的人、孕婦都不能做。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又稱「鑽洞取石」,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結石,清除也較徹底,缺點是會留傷口,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恢復期長,需住院5至7天。若結石不只1顆且分散,須多打幾個洞。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若有好幾顆結石或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優點是沒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不適合。陳嘉宏提醒,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才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
-
2020-08-19 橘世代.健康橘
體力變差是因為年紀大?還是心臟衰竭?教你初步分辨
陳經理(化名)一直有運動習慣,每個周末都爬山,偶爾還會報名路跑賽,大家都稱讚她多年身材不發福,看起來不像快要屆齡退休。最近幾個月,她明顯感覺體力變差,比以前容易喘,也更容易累,原本能一鼓作氣走完的健行步道,現在都得中途停下來休息個兩、三次。朋友安慰她這是正常老化,不過她還是暗自不安,真的只是年紀大嗎?還是有什麼問題該就醫檢查一下?台大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提醒,「心臟衰竭」的症狀有很多時候可自己察覺,但臨床觀察多中年以上病人以為是「正常老化」。人在30歲以後,身體各項機能開始走向老化,如果和同年齡人相比,功能衰退得快,或自己原本能做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很可能就無法單純用老化來解釋。王植賢舉例,如果以前可以跑步,現在走50公尺就會喘,原本一口氣爬很多樓梯,現在三層樓要休息兩次,這就不對勁。另外,70歲以上的人走路爬樓梯速度慢很正常,但如果一個人才50歲,走路爬樓梯速度竟然跟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六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都不能輕忽,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馬達,讓全身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臨床上所說的心臟衰竭,講白了就是「心臟無力」的意思。當身體處在休息狀態時,血液或氧氣需求量小,即便心臟無力,仍可能完成任務,人也不會太不舒服。在比較激烈的活動或是情緒激動時,全身對於血流和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人就會明顯感到吃力。另外,身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狀態,也會導致代謝廢物累積,人會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活動的耐受度也會變差。王植賢表示,導致心臟衰竭因素很多,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肌病變、冠狀動脈疾病、心臟節律問題、心肌炎等等,也有自發性的心臟衰竭,連醫師都找不到原因。老化也會導致心臟功能變差,但通常要年紀到了七、八十歲以上才比較能說是老化造成,心臟衰竭的比率可能達兩成以上。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說,心臟衰竭嚴重時將引發各種併發症,例如厭食、下肢水腫、怕熱、呼吸喘、無法步行,需要大量血流和氧氣的器官會受損,例如可能導致認知功能下降,肝腎腸胃等其他重要器官也會逐漸衰竭。早點警覺就醫,對於存活率影響很大。陳益祥建議,在其他器官受影響之前尋求醫療介入,讓心臟內外科醫師,透過藥物、心導管、心律調節器等各種內外科手段,挽救心臟功能不再惡化、避免急症發生,以免心臟功能隨著一次一次住院越變越差,最後就得靠心臟移植才能活命。精選延伸閱讀↘↘↘。毛巾擰不乾是身體警訊!回家陪爸爸多吃肉多運動。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8-16 科別.心臟血管
心跳愈快,死亡風險越高!心臟科醫師建議1招救命
多數人擔心三高引發心血管疾病,造成中風或心臟病,然而,卻極少有人知道心跳快慢對於健康也有所影響。曾有醫學期刊報導,哺乳類壽命長短和心跳快慢成反比,因動物一生心跳總數約10億下,如果心跳越快,壽命就越短。心跳對人類的影響雖不像對哺乳類動物明顯,但根據推估,一個平均心跳一分鐘70下的人,比起心跳一分鐘只有60下的,平均壽命會少10年左右;甚至有研究發現心跳和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密切相關。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魏承駿發表最新的心跳軌跡研究,分析金山地區3400名居民20年間的心跳軌跡,就發現心跳變化的軌跡和死亡率有密切關係。他說明,心跳越快,死亡率呈線性增加,平均心跳數10年內不斷上升的群眾,死亡率是心跳穩定者的2倍以上;而原本心跳很快的人,如果能夠把心跳控制下來,發生死亡的風險其實可以下降到和穩定群眾一樣的。根據台灣本土心衰竭調查發現,大多數的病患心跳都偏高,即使規則於門診追蹤的病人也是如此,由此可知,心跳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綜合健康指標。魏承駿提醒,理想心跳是控制在55~60下,如果超過70下,死亡風險就會增加。此外,無預警的心跳加速,可能要合理懷疑身體出了問題!魏丞駿說,貧血、甲狀腺異常、心臟病、糖尿病,甚至癌症都有可能,心跳變快絕對是身體亮紅燈的的警訊,不可輕忽。如果已患有慢性疾病,心跳的變化與軌跡就更重要了,就目前的醫學研究,心跳的快慢對以下三種病人影響最大,分別是高血壓、心臟衰竭,以及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症)。該怎麼控制心跳?魏丞駿建議,適度運動是調節心肺功能不錯的選擇,建議進行維持中度耐力性運動,效果較佳。但提醒,因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運動要量力而為、適可而止,若患有三高、心血管等疾病,別做太激烈的運動。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魏承駿
-
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健保大數據解析/頸疾就醫前十大 診所囊括四名
頸椎常出現問題的部位為第五至第六節,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主治醫師吳孟晃表示,引起頸椎椎間盤病變因素包含退化性疾病、外傷、骨折腫大等都有可能,最常見的仍是因年長所引起的退化性疾病為主,臨床上約占九成。台大骨科主治醫師楊榮森則說,台大骨科的頸椎患者多為退化性關節炎。吳孟晃說,若頸椎病變的症狀尚屬輕微,治療上可透過復健、補充營養補充劑、施打類固醇等來改善,若已影響到生活、睡眠、工作,甚至造成手掌、手部肌肉的顫抖或萎縮等,則建議手術治療。從健保大數據分析發現,頸椎椎間盤病變治療多採取物理治療及手術治療,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比率相對較低;民眾選擇就醫院所,大部分在門診就醫,又以基層診所就醫人數最多,但若需要手術,則以醫學中心為主。三大類復健治療 簡單到複雜非手術的復健治療如肌筋膜放鬆、脊椎姿勢矯正、頸椎牽引等,即透過物理治療達到不讓椎間盤壓迫神經、讓脊椎減壓而改善症狀。健保署醫務管理組視察陳依婕表示,頸椎椎間盤病變的物理治療,分為簡單、中度、複雜治療三大類,主要看項目跟時間長短來做區分。她說明,簡單與中度治療包括牽引、紅外線、冷熱敷、超音波、水療、牽拉、運動、肌力訓練等,複雜治療限復健專科醫師開具處方後,交由相關治療人員實施,包含平衡、等速肌力、心肺功能訓練等。診所提供復健多以簡單、中度為主,複雜治療在醫院較為常見。因頸椎椎間盤病變接受治療的人數和費用也逐年增加,從民國106年的11萬3千多人到108年的12萬2千多人,費用從3.8億成長為4.4億元。 肩頸疼痛時 民眾多往診所就醫而在門診就醫人數上,依各層級醫療院所分析,大部分民眾都在門診就醫。以綜合排序來看,以三軍總醫院排名第一,108年有3257人看診,但前十名中,基層診所就囊括了四個,其中佑達、佳德診所攻占第二、三名,第四名為中國附醫,第五名為蔡嘉哲骨科,同樣也是基層診所。健保署長李伯璋認為,從上述數據可知,患者就醫時就近選擇本地知名的地區醫院或基層診所;或是覺得當下症狀比較輕微,先去診所檢視狀況,或透過復健治療方式處理,所以診所在頸部椎間盤病變的治療能量相當大。手術選醫院 以醫學中心為主不過,如果需要手術,頸部椎間盤病變手術分為脊椎融合術與椎間盤切除術,近三年都在1萬3000件左右,2019年共1萬3554件,脊椎融合術有6419件、椎間盤切除術為6584件,兩者比例相當,手術費用點值約4.12億,都在醫院執行。在治療選擇上,以醫學中心為主,林口長庚、中國附醫、台北榮總為前三名,第四名則是區域醫院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第五名為台北馬偕醫院,七賢脊椎外科醫院排名第九,是唯一上榜的地區醫院,但本身也是骨科專科醫院。非治本之道 藥物治療者不多從健保大數據分析來看,頸椎椎間盤病變患者接受口服及注射藥物治療人數並不多,申報健保費用每年分別是兩千多萬與廿多萬元。李伯璋認為,可能與醫師治療習慣有關,加上服藥及針劑治療雖然可緩解神經受到壓迫的症狀,讓中樞神經系統感覺沒那麼強烈,仍非治本,長久而言還是得透過開刀治療。
-
2020-08-15 橘世代.好學橘
老人被騙都是失智惹的禍?專家:「走不出去」才是真正禍首!
榮民圈有一個都市傳說:「一位新移民在同一個眷村婚嫁多次,每一任先生都是她陪伴到終老後再嫁,她也因此為自己存了退休養老金。」事實已不可考,情節也還稱不上詐騙,但類似情節的真詐騙確實常以老人家為對象,讓人禁不住想問:「老人為何比較好騙,身心究竟怎麼了?」外界刻板的印象 歸咎腦部退化「老人就是因為腦部退化或是失智症,才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的下手對象啊!」「被詐欺的老人就是因為和子女感情不好,才讓人有機可乘啦!」「啊,老人很固執,腦波很弱!」但事實呢?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立鴻說「以上都不太對,這是社會多數人對長輩遭詐欺的刻板印象。」老人究竟是不是比較好騙?讓我們來看一下美國的研究。美國退休人士協會AARP是全球最大的銀髮族組織,關注熟齡族的老後生活品質。美國紐約時報2017年曾經引用AARP一項調查「老年人遭詐騙現況以及比率」,結果發現65歲以上長輩有17%至少有一次受騙經驗,張立鴻指老人詐騙現象並非台灣獨有。美國老人易上當 財露白被盯上張立鴻引用紐時報導中所歸納,當中老人易上當有三點原因:美國人儲蓄率低,容易在晚年選擇激進、報酬率高的金融商品。伴隨老化,老人的大腦認知功能改變,反應較慢,表現不如年輕時好。若已經有疾病或失智徵兆,還會影響判斷力降低,例如搞不清楚身上有多少存款。老人奮鬥半生,樂於分享自己的財富與成果,也因此財富露白,吸引詐騙集團。台灣文化與國情雖與美國不相同,但電話詐騙、借貸、標會手法仍常見,或可互為印證。體力變差怕迷路 會更不想出門老人被騙真是大腦退化了嗎?讓我們來看看,老了會發生哪些生理變化。張立鴻說,變老的過程中,不見得每一樣功能都會衰退,例如語言、記憶力都會累積,這也是為什麼許多藝術家到晚年都還能有傳世之作,也是大家所熟知的「老人的智慧」。老人的哪些功能會下降?工作記憶衰退、身體不適,變得更走不出去。例如工作記憶衰退,老人家愈來愈難在短時間內處理複雜事情,張立鴻舉65歲母親的抱怨當案例,長輩年輕時是活的電話簿,能輕易背出一串電話號碼,現在卻常抱怨做不到。很多老人家也有相同困擾,張立鴻笑笑安慰像母親這樣的老人家說,「別過度緊張,會記得自己忘記的事情,代表狀況都還好。」張立鴻解釋說,在腦科學領域當中,雖然老人在表面上看不出認知功能有多大的變化,但大腦已經出現「補償」現象。年輕時唱歌、算數,只要有半邊大腦就能做到,到了老年,同樣的工作需要更多大腦的腦區工作,簡單的說,以前一隻手能做到的事,現在得兩隻手同時做,到了更晚年,兩隻手都用上也不見得能做好,效率變差,這是很自然的結果。有些老人因為膝關節痛、肌力變差,心肺功能下降,體力大不如前,出門又擔心迷路,身心的變化會讓老人更加依賴原本的生活圈,不知不覺社交範圍縮小,朋友減少,這些是身體與心理老化的交互作用。【延伸閱讀↘↘↘】。如何不被騙 先做4個自我練習。相信理專 5年被騙走2億元 誤信話術「連棺材本都賠下去」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4 科別.泌尿腎臟
上班族女子腎病變須洗腎 在家睡覺就能洗
28歲上班族陳姓女子4年前因腎病變開始洗腎,她怕痛、怕打針,平日又要上班,為解決困擾,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醫師建議她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晚上睡覺前將腹部導管接上機器,睡醒後就洗完腎,讓她可繼續維持正常生活。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台灣洗腎的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是全球第一,隨著洗腎方式日新月異,現行發展出全自動腹膜透析,讓病人在家睡覺時就能完成洗腎,不須奔波醫院,也能維持正常生活,省去許多麻煩。他指出,一般洗腎方式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醫師會依病人需求和方便性給予治療建議,讓病人考量自身狀況做選擇;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在家睡覺就能洗腎,且使用方便不需頻繁更換腹膜透析液,同時減少奔波醫院的時間,讓病人的生活品質更加完善。李明彰分享案例指出,除了上班的上班族女子,80歲的王姓老婦10年前因腎臟癌切除左腎,但因高血壓併發尿毒症需要洗腎,但她是獨居老人,生活雖可以自理,但常跑醫院很麻煩,因此也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每月只要回診一次,目前狀況很穩定。李明彰表示,腹膜透析是利用自己的腹膜來交換毒素,所以會洗出比較多中大分子的毒素和電解質如磷、鉀等,同時腎功能可維持較久,因此在食物和水分的攝取限制較少。由於腹膜透析是每天穩定慢慢治療,對血壓和水分的變動較小,長期下來對心肺功能的影響也較小,全自動腹膜透析可健保給付,因此除非病人曾接受過腹腔重大手術,腹膜透析幾乎適用每位腎友,也更方便。
-
2020-08-13 科別.呼吸胸腔
運動會喘很正常? 不見得!4種人都需要心肺復健
心肺復健不只適用心肺疾病的患者!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表示,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是正常人或是疾病的人都適用,只需前往復健科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就能得到一張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周正亮鼓勵所有民眾都要積極活動,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還能降低疾病的惡化與復發。 心肺復健是什麽?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狀況以及運動危險因子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根據個別化評估的結果,提出一個適當的運動處方及活動的建議量。個人在安全活動範圍下,提升健康體適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同時改善心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心肺復健不見得能改善所有的心肺疾病,卻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心肺復健適用於誰?適用族群不分年齡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正常人或疾病的人皆適用。周正亮指出,一般人多以為心肺復健只限於心肺疾病的患者,這是錯誤的觀念,廣義來說,心肺復健可以適用於正常人,只要通過心肺復健的介入和評估,一般民眾也能得知自己的健康體適能和適宜的運動活動量;若是心肺復健的病人,則可以在疾病的限制下找出合理的運動處方,得到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訓練。針對常見心肺復健的族群,周正亮歸類以下幾類:1、健康正常人:依照個人活動量,提出合理的評估和健康體適能。周正亮說明,不少人認為喘一定是心臟問題,如果活動中出現喘的感覺,不一定皆由心臟引起,有些則是肺臟或周邊血液循環不足,比如貧血、血氧功能不足,跑步就會喘,甚至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假喘,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臨床測試,釐清造成喘的原因。2、兒童心臟病:兒童心臟疾病不開刀的情況下,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建議藉由心肺復健的評估和訓練,依據個別狀況予以適當的運動量及合理安全的生活指導。周主任提到,不少兒童因為心臟病的緣故,從小只能待在一旁不能與同學一起參與運動體能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3、心肺疾病者:心肌梗塞、心衰竭、心臟手術、心臟節律器、人工心臟、慢性肺阻塞疾病、氣喘、器官移植後等,心肺開完刀患者,可以藉由心肺復健提升活動耐受力。4、呼吸無力者:從精神上的呼吸無力到需要呼吸器力量的介入,都需要心肺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比如漸凍人,高位頸脊髓損傷到後來需要呼吸器協助,復健團隊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咳痰以減輕疼痛。 心肺復健好處多 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好處多,不僅能增加健康體適能、增加肌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改善血脂肪過高、血醣過高、血壓變化太大等問題。周正亮強調,運動就是良藥,而且不分年齡,鼓勵民眾不論生病與否都要積極活動,才能終身得到運動的好處。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肺阻塞症喘不過氣? 這項運動要常做
-
2020-08-09 新聞.杏林.診間
退而不休3/百歲仁醫陳奎村不離白袍 微笑傳授長壽秘訣
行醫76年的102歲人瑞醫師陳奎村仍在診所看診,守護民眾健康,問起長壽秘訣及給高齡長輩的建議,他搔首後說,「還有誰是我長輩嗎?」自己不禁大笑,這也是長壽終極秘訣。走進2樓長春門診診間,盯著筆記型電腦螢幕的白袍醫師田中旨夫(漢名是陳奎村)摘下眼鏡,眼睛炯炯有神,笑瞇瞇請造訪的中央社記者坐,還要奉茶。陳奎村是台裔日籍,診所護理師與病患多數稱他為Tanaka(田中)醫師,陳奎村以流利閩南語接受記者專訪表示,這是為紀念故鄉彰化縣田中鎮。父親也是醫師的陳奎村公元1918年生於彰化,日治時代在台灣接受小學教育畢業後,與幾名同窗坐船航行到東京,改名田中旨夫。他說,當時在台灣的大學入學優先順序是日本、沖繩,如果有餘額才是台灣人,當時不少人都跑到日本念書,希望優先錄取。陳奎村26歲時畢業於昭和醫學專門學校(昭和大學前身),專攻婦產科,後來被委任到台北帝國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台灣大學前身),跟著教授橫川定研究瘧疾病理。陳奎村回憶,當時他被分配為軍醫,本來要隨日本軍隊前往南洋,回日本前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就留在台中沙鹿的醫院繼續研究,「幸虧當時沒有發配南洋,不然早就死掉了」。1975年陳奎村舉家移居沖繩擔任醫院院長,在日本服務過上萬病人,直到2018年感覺體力已大不如前,加上小兒子住台灣,才決定與高齡妻子回台灣定居。目前仍一週看診5天,視病猶親、對病患問診充滿關懷的陳奎村說,求學時教授曾說,「要做醫生之前先要學做人」,他牢記至今,徹底實踐。「活到老、學到老」印證在陳奎村身上一點不為過,70歲時在琉球開始學電腦,學6年後感覺駕輕就熟,現在敲鍵盤不輸年輕人。陳奎村還會使用智慧手機、以社交軟體交換LINE,也用電腦記錄人生歷練與製作演講資料。不過,談吐輕鬆豁達的陳奎村曾多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年輕時醉心研究過勞,曾罹患肺結核,左肺剩一半功能,現在講話太多或走路太快會喘,但走路或爬樓梯體力還不錯。陳奎村也曾在沖繩家中,差點因中風喪命,幸虧一通電話把握救援黃金時間,挽回一命;近90歲那年,又被診斷出肝癌第4期,一度認為生命將畫休止符,後來在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治療後痊癒。陳奎村說,出院後他回沖繩繼續執業,當時大病初癒,體重從73公斤掉到50公斤,仍堅持扶著輪椅走動巡視病房,不要旁人推他坐輪椅。「上天給我們的寶貴性命,不能把它馬馬虎虎放掉。每天爬起來就許願,要再活10年,為人奉獻與服務」,一輩子奉獻醫療的陳奎村現在更珍惜生命,2019年獲頒醫療典範獎,接受總統蔡英文表揚「奉獻醫療40~70年以上的行醫資深醫師」。他開玩笑說,還有50歲寄放在「壽量銀行」,還年輕、有能力繼續看診,並參與義診,將醫療能量放大到山巔海涯。無論新北市石碇區、烏來區或貢寮區偏鄉義診,陳奎村表示,印象最深刻是家戶看診時,臥床病患聽說他超過百歲,立即掙扎著要坐起來、站立,顯見長壽見證對病患鼓勵相當大。養生建議方面,不太吃甜食的陳奎村表示,飲食與一般沒兩樣,但餐前吃水果,有時候即使再喘,也要動一動,鍛鍊心肺功能;此外,每天清晨在住家附近散步40分鐘,永保微笑、保持健康身心,「天下沒有什麼事情可以煩惱」。發願推動防老、抗癌,希望患者都能得長壽的陳奎村說,長春門診是預防醫學概念,主要傳遞常保身心健康觀念,年長者依舊要常活動。他常受邀分享長壽秘訣,讓自己的銀髮人生樂觀並活出精彩,而微笑為患者解決病痛,就是他的生活動力。
-
2020-08-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吃芝麻、蜂蜜調養秋燥 注意「多事之秋」易傷風感冒
立秋氣候將由熱轉涼、「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養護收藏」保養原則, 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今年立秋在8月7日,表示秋天將近,但近日烈陽、酷暑不減,多數人沒想到涼爽舒適的秋天已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表示,立秋是邁入秋涼的先聲,但在初秋時,盛夏餘炎未消、秋陽肆虐,還會有好一陣子濕熱天氣,也就是所謂「秋老虎」。養生:「多事之秋」,易傷風感冒夏轉秋後,自然界的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也由熱轉寒,即「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師申一中提醒,雖然初秋濕熱,但中秋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通常是白天熱、入夜涼,身體有不適症狀,很容易傷風感冒、舊病也容易復發,即所謂的「多事之秋」。因此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以「養護收藏」為原則調養身心,申一中解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為轉換時期、進入冬寒,應養精蓄銳、以應付來年春夏生長發育時期。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傷津耗液,而產生眼乾、眼澀、口渴、口乾、鼻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秋燥證,秋季飲食應以「潤其燥」為原則。飲食:芝麻、蜂蜜滋陰潤燥 瓜果少吃免傷脾胃陽氣許多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功能,例如芝麻、蓮藕、蜂蜜、梨、柑桔、柿子、枇杷、杏仁等,也可以選擇「適辛多酸」,「酸」味能收能澀,有健脾生津、收斂固澀的作用,如山楂、烏梅。有「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宣開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如一般所謂的五辛─蔥、薑、蒜、韭、辣椒,以及胡椒、酒類等。直到秋天、夏天瓜果還是多產,雖然有生津潤燥功效,但申一中提醒,瓜果性味偏寒涼,還是要少吃為妙,以免損傷脾胃陽氣。秋風葉落,也容易引起心中淒滄之感,特別是有憂鬱傾向者,隨著氣候轉涼而傷感、情緒不穩,申一中建議可透過靜坐、冥想、散步放鬆心情、安神定志;而秋高氣爽時節,也非常適合運動鍛鍊,隨著天氣漸涼,也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全身出汗後,不要急於脫掉衣物,以避免感冒,也可登山遊覽,一來訓練心肺功能,也可藉由登高遠眺,拋開憂愁! 潤燥養生料理:百合銀耳蓮子粥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作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發脹後,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後,加入冰糖即成。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乾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記者劉惠敏報導;資料提供/中醫師申一中,出處/2009年聯合報】(編註:文中受訪者職稱或有變更,敬請包涵)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天熱不僅老人、小孩要注意! 服用4種慢性病藥物也容易中暑
入夏以來氣溫不斷飆升,適逢暑假期間,民眾也都攜家帶眷到各地旅遊與戶外活動,但若暴露在陽光底下過久,當心出現熱傷害狀況。熱傷害症狀包括中暑、熱衰竭、熱痙攣,其中以中暑最嚴重,而熱衰竭、熱痙攣則是因高溫環境造成水分和鹽份流失太多,所以補充輸液和電解質後很快就能改善。散熱調節失衡 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噁心、疲倦無力童綜合醫院急診部主任魏智偉表示,在高溫環境中若出現散熱調節失衡,造成體溫超過 41.1℃(106℉)以上,合併有神經功能異常如(昏迷、抽搐),即稱為中暑。初期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疲倦無力、噁心、視力模糊、呼吸急促、皮膚乾燥無汗等,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可能會引起煩躁不安、幻覺、動作不協調、昏迷等意識障礙情形。嚴重時可能併發癲癇、心肺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肝損傷、腎損傷、電解質失衡(高血鉀、高血磷、低血鈣)等,恐有生命危險。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易中暑 服用4類藥物也要注意 魏智偉主任指出,中暑高危險群除了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與酗酒者之外,若服用的藥物會影響體溫調節,中暑的機率也會增加,可能影響體溫調節的藥物大致區分如下:1.具抗膽鹼作用的藥物:如治療鼻塞用的抗組織胺、治療巴金森氏症的藥物、部份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等,可能會抑制汗腺分泌,減少散熱。2.交感神經作用劑:如咖啡因、麻黃素等,會造成血管收縮,減少皮膚血液流量,導致散熱功能降低、同時增加代謝性熱能,使體溫上升。3.部分降血壓藥物:例如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等,可能使心血管系統反應高溫調節的能力降低,利尿劑則可能影響人體水分與鹽分平衡。4.抗憂鬱及抗精神分裂症藥物:抗憂鬱劑會抑制排汗,而治療精神分裂症藥物會抑制擴張皮膚血管的訊息,使身體較難排汗散熱。魏智偉呼籲,有服用上述影響人體體溫調節藥物的民眾,務必補充足夠水分與鹽分、烈日下戴帽子或撐傘遮陽,並且避免長時間曝曬在陽光底下(一般民眾約15分鐘以內),適當休息並保持場所通風;切勿自行停藥,若有任何用藥疑慮應諮詢主治醫師,避免病情惡化,或其他併發症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天熱背部狂冒痘? 這些NG行為你我可能天天都在做 熱到頭昏想吐! 刮痧解暑5件事沒注意超NG
-
2020-07-31 科別.呼吸胸腔
李前總統逝世 胸腔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前總統李登輝今天晚間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19時24分逝世於台北榮總。今年二月家中喝牛奶時不慎嗆咳而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情形,胸腔科醫師表示,年長者若有吸入性肺炎時,因多可能伴隨細菌感染,故死亡風險高,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一般民眾吞嚥功能佳,其實不太會出現吸入性肺炎,其高危險族群多半為年長者,以及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中風、吞嚥功能退化的病人,因為無法將食物順利且快速的吞嚥,造成嗆到所導致。而吸入性肺炎可分兩種,一種是吃東西不順、吞嚥功能退化而嗆到,導致食物進入肺部,但多半不會有產生細菌感染;另一種是因為痰、鼻涕倒流等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到,再進入肺部,因過程多伴隨細菌,故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可能導致肺炎。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好者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周百謙建議,餵食時應讓長者坐高些,減少流質食物改成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後勿馬上躺下以免食物倒流,加上保持口腔清潔,來減少細菌進入呼吸道。而對外界有一說,建議可對長者放置鼻胃管餵食,周百謙並不建議,雖此方式進食由鼻胃管去餵食,來避免食物餵到氣管,但只建議放置1至3個月短期,若長期放鼻胃管,也會使患者鼻涕倒流、胃酸逆流並用嘴把呼吸,會使口腔唾液變少,反使細菌滋生更多。他呼籲,若家裡長輩吃東西常嗆到,一定要盡快就醫,勿輕忽吸入性肺炎的傷害。
-
2020-07-24 科別.心臟血管
別再認為貧血「補補」就行了!背後恐有隱匿疾病
黃老伯身體素來健康,最近體檢時提示有輕度貧血,醫生建議他去血液科就診。老伴和鄰居都覺得瘦的人才會貧血,而黃老伯挺胖的,都認為他應該不會貧血,就算有貧血,吃點紅棗、枸杞就行了。但老伯不放心,立即去醫院血液科就診了,結果發現了另一種血液疾病——骨髓瘤。醫生說,還好老伯及時就診,情況還不是很嚴重,經積極治療,病情得到了控制。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骨髓瘤跟貧血的關係是偶然,還是有牽連關係?誰說貧血不是病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頭暈、乏力或胸悶、心慌等症狀,以為自己有心腦血管疾病,往往忽略了貧血也會有這些症狀。還有人即使知道自己有貧血,也不在乎,認為貧血不是病。事實恰恰相反,貧血是一種需要引起重視的疾病。貧血並不僅僅有頭暈、臉色差等表現而已,由於貧血是提示攜帶氧的血紅蛋白含量減少,因此會造成全身組織和器官出現缺氧。通常,血紅蛋白60-90g/l為中度貧血,30-60g/l為重度貧血,小於30g/l為極重度貧血。貧血嚴重時,可造成飲食不振、噁心、腹脹、黃疸、感覺障礙、神志改變,同時可有心悸、短氣、胸悶、心率加快等表現。尤其是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偏差,貧血發生後會加重心功能負擔,造成貧血性心衰,危及生命。背後或牽出隱匿疾病貧血的病因有許多種,並不是只有營養不良,所以不是 「吃點好的」就能改善貧血的。尤其是老年人,貧血的症狀表現多變,特異性不明顯,常常和其它內科疾病雜合在一起,有時甚至被其它內科疾病所掩蓋。因此,對老年人的貧血原因要有多方面的考慮。根據紅細胞的體積,貧血可分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和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小球性貧血常見於缺鐵性貧血和慢性病性貧血,在老年人往往可能有腫瘤性疾病、特別是消化道腫瘤導致,如不及時發現,可能出現消化道大出血、腫瘤迅速惡化的情況。●巨球性貧血有些老年人臟器老化,胃壁細胞萎縮,胃酸和內因子分泌不足,加之老年人食慾下降、牙齒咀嚼功能下降,許多食物因為咬不動就長期不攝入,導致造血原料葉酸、維生素B12的缺乏,出現了巨幼細胞性貧血。這是一種大細胞性貧血,嚴重時常常並發血小板、白細胞減少、溶血、小便發紅、黃疸、甚至神志障礙,給老年人的生活會造成極大傷害。●正球性貧血老年人特別不能忽視的是血液科的專科疾病,特別是多發性骨髓瘤。這個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已經趕超了白血病。它起病隱匿,有時甚至發病初期只表現為貧血,不易被發現,等到全身其他症狀明顯時,病情大多已發展到非常危重的地步。黃老伯就是一例由於骨髓瘤造成的貧血,所幸發現早而得到了及時治療。由此可見,造成老年人貧血的原因很複雜,只有找到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要對貧血提高警惕,不能只考慮營養不良,自行一味補充蛋白質、吃紅棗赤豆等紅色食物,這反而可能延誤病情。因此,建議老年人在發現貧血後應及時至醫院血液專科就診,通過詢問病史、配合血液學檢查,最終得到正確的診斷及相對應的治療。(來源/轉載自《文匯報》)
-
2020-07-13 新聞.生活用品毒害
日常這些用品都有毒!釋出雙酚A恐致荷爾蒙亂、心肺功能異常
生活眾多塑膠用品,不僅僅對海龜有傷害,塑膠餐盤、微波器具、飲水機、熱感應紙等多種物品,很有可能釋出雙酚A,一旦接觸進入體內很容易讓荷爾蒙混亂,而對腹中胎兒與幼童而言,恐怕還導致幹細胞異常功能,也會有肺部發炎或心臟功能異常等不當反應。因此,一旦決定或發現懷孕,就必須嚴格控制減少塑膠用品。 高雄師範大學生科系副教授許惇偉表示,人體會藉由雌激素(女性荷爾蒙),調控胎兒與幼童發展,然而雙酚A化學式結構與雌激素非常像,如果不小心讓雙A進入體內,身體很有機會發生誤判,以為血液雌激素濃度上升,讓胎兒或幼兒有多種不良影響,目前已經證實雙酚A有生殖系統毒性。 許惇偉強調,生活中有許多方式,都會讓環境雙酚A進入體內,飲食方面就有很大的占比,部分食物或食品,在種植或製作時,就吸取土壤裡的雙酚或器具上的雙酚A,讓媽媽們不知不覺把雙酚A吃下肚,胎盤會直接吸收再轉送給胎兒,讓讓胎兒發展有可能脫離原本的人體生長,誘發出許多不當反應。 另一方面,在養育幼兒時,雙酚A也很可能藉著母親奶水,讓孩子吃到肚子裡,導致幼童發展異常。因此許惇偉強烈呼籲,不論孕婦或養育孩子的父母親,一定都要小心雙酚A影響,減少塑膠用品使用外,食材最好也選擇比較健康的來源。 許惇偉提醒,由於雙酚A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除減少塑膠餐具使用次數外,選擇低風險食物也非常重要, 2016年1約3.5萬名許女性調查研究,發現日常生活偏好有機食品的女性,孩子出生時發生尿道下裂與隱睪症的比率較低。衛福部食藥署也提醒,雙酚A在干擾荷爾蒙的狀態下,未來發生糖尿病與心臟疾病風險會上升。 食藥署提醒,如果必須使用塑膠用品,首先應該避免使用塑膠材質容器具進行加熱或長時間之陽光直接曝曬,瓷器使用發現有刮傷、霧面或變形時,應立即更換,就能減少許多雙酚A進入體內。目前台灣規定,任何奶瓶奶嘴的嬰兒用品,必須完全不得檢出雙酚A,讓胎兒孩子能有良好的發展。(文章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瓶裝水放高溫車內會溶出塑化劑? 實測解答是...... 食物吃不完放保鮮盒 非PVC塑膠就沒有塑化劑危險? 抗生素vs.消炎藥別傻傻分不清 吃錯問題恐怕更嚴重 吃素還是會得大腸癌! 最好的預防方式掌握3原則
-
2020-07-04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三伏貼7、8月有5時機點 中醫師提醒調理體質注意幾件事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中醫科主任張淑媚說,三伏天為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期間人體氣血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藥物容易滲透皮膚,今年適合的敷貼時間7、8月有5個時機點,她並提醒三伏貼療法要注意的地方。張淑媚說,三伏貼源自於清朝,主要用於調理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過敏體質,對預防經常、反覆性之感冒也有幫助。在三伏天將具有減敏定喘、化痰止咳功效等中藥材製成藥丸,敷貼在特定穴位,經皮下吸收後刺激穴位。她指出,中醫理念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相互呼應的,自然界的變化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人體並產生反饋,也就是所謂「天人合一」的概念。三伏天為一年當中最熱的時節,期間人體氣血趨於體表,皮膚鬆弛、毛孔張開,藥物容易滲透皮膚。張淑媚表示,三伏貼療法可避免孩童抗拒服藥或減少老人服藥後之腸胃刺激。今年適合的敷貼時間有7月9日(熱身)、16日(初伏)、25日(中伏)、8月15日(末伏)、22日(加強),民眾可把握時機調理自身體質。張淑媚說,因三伏貼藥丸某些藥材成份對皮膚有刺激作用,穴位經敷貼後,若產生局部紅、癢或燒灼感,或有輕微脫皮、起小水泡等,都屬於正常現象,民眾不必太過擔心。但若為孕婦、1歲以下幼兒、年老體弱、嚴重心肺功能不足、皮膚較敏感及短時間敷貼即會大量起水泡者,或正在感冒發燒和咽喉發炎等人,使用前應經專業醫師的評估。她提醒民眾敷貼三伏貼藥丸後,飲食應以清淡為宜,避免生食、冰品、涼性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2020-06-29 科別.骨科.復健
吞一堆葡萄糖胺膝蓋還是痛?關節痠痛要補的還有這些
陳先生爬樓梯的時候常覺得膝蓋痠,後來女兒買了維骨力,還有一些葡萄糖胺、軟骨素的營養補充品給他服用,但不止沒有改善,現在連走一般的平地,也會覺得腰膝痠軟無力。後來不過輕輕跌一跤,卻骨折了,檢查才發現他有骨質疏鬆症。 營養師劉純君提醒,60歲以上中老年人膝關節軟骨磨損,引發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自然的老化現象。這是隨年齡老化而發生的膝關節痠痛問題,最常見的就是退化性關節炎,這些光吃維骨力或打玻尿酸都不見得會有效。 除了骨質疏鬆、退化性關節炎以外,也不要忽略「肌力不足」。林阿姨58歲身材豐腴,罹患糖尿病接近十年。 平時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坐在電視機前面,一看就是一整天,就算平時出門買菜,也是騎機車,即使五分鐘的路程,林阿姨還是堅持要騎機車。劉純君說,林阿姨說因為膝蓋痠軟、腳軟無力,多走幾步路膝蓋就會痛,她怎麼吞維骨力都沒效。 「吞維骨力當然沒效!」因為林阿姨膝蓋痛、腿痠的主因是大腿股四頭肌沒力,之前在門診的時候,常聽到來看新陳代謝科的病人說:「我不能運動,因為走路膝蓋就痛!」 可是愈不動,不但血糖無法降下來,愈不動就「愈不能動」因為肌力不足無法支撐,但是走路時全身的重量都落到膝蓋,當然一走路就痛,像林阿姨因為腿痠軟不想走路,結果就讓她的肌肉愈來愈無力,惡性循環之下,愈來愈沒體力。 ▍腿痠無力怎麼解決? ✔一定要運動、飲食雙管齊下 劉純君表示,林阿姨因為血糖控制太差,醫師說可能要打胰島素了,此時她才答應努力配合,除了飲食控制,配合低糖低油高蛋白飲食,並願意到復健科做復健跟重量訓練運動,雙管齊下三個多月後,血糖穩定。阿姨自己說,膝蓋有活力可以多動,也不會有「咖咖」的怪聲。 ✔什麼運動最好? 以前的觀念認為老人家的關節退化,就不要增加關節的壓力。所以通常會建議游泳等水中運動,但是桃園長庚醫院體適能中心主任林瀛洲說,游泳可以讓關節輕鬆活動、練習心肺功能,但是負重量不足,如果只靠游泳的運動不夠,最好還要再加上一些負重的重量訓練。 負重運動可以增加骨骼的鈣質吸收,改善骨密度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肌肉量和增耐力。例如:有膝關節退化的人,練習股四頭肌增加肌力,股四頭股有力可以減少關節的壓力,以及關節軟骨磨損,也讓關節周邊組織更強化。 一開始無法拿重物的人,可以先做徒手的重量訓練。利如深蹲、改良式伏地挺身等,利用自己身體的重量進行訓練。等肌肉比較有力,可以再加上棒式撐體,平常可以兩手拿啞鈴,或用保特瓶裝水增加重量,手拿保特瓶深蹲來加強訓練,如果有機會建議可以到醫院復健科,請專業教練推薦適合的運動。 另外,參加太極拳運動或是打羽毛球等球類活動,同時增加肌肉量和肌力,也能練習反應力,連頭腦都訓練到了。 (本文獲「《愛長照》」授權轉載)
-
2020-06-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西醫的角度來探討「氣功的迷思」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拜讀陳榮基教授的 BMW 一文,深受感動,尤其是看到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深層意涵,更是發人深省。原來這「一刻」是指15分鐘,每天15分鐘的活動運動量(每星期90 分鐘),持之以恆,不但降低了14%的死亡率,還降低了10%的癌症發生率,而且壽命延長三年。所以雖然每天不是很多的活動量,就足以延年益壽,所謂「要活就要動』誠不虛也。筆者於2010年發行單行本「溫醫師MBC」養生功法,以氣功之名切入,作為養生的主軸,每天花10-15分鐘的時間,達到平衡,伸展,肌力強化,及心肺功能增強的目的。當時的一個心願就是希望能打破中醫界對「氣」之神秘性的執著,我用生理學的角度及西醫基礎醫學的知識來詮釋所謂的「氣感」,如今推展此功法已經十年了,或多或少對醫界或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影響,曾見到一些針灸師對於氣血以西醫生理學/解剖學的方式來詮釋,也能欣然接受,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對號稱「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醫的十二經絡、任督二脈等的氣血概念,卻仍是牢不可破,想要撼動,確實不易。氣是什麼?在1980年代末期,面對逐漸普遍的另類療法,美國國家健康中心採開放的態度,把氣功、瑜珈、打坐、針灸等列入為研究的對象,每年挹注數十億元的經費,試圖在研究中找出另類療法的真正價值。經過約十年的研究,於1997年發表了一份Consensus statement,文中說明「---像『氣』的概念,很難用現代生物醫學知識去理解,可是它在針灸治療方面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今又過了23個年頭,對於「氣」這件事,我們有進一步的理解,這可分兩方面來談,一則是針灸治療的真正療效與機轉,一則是氣功的功效與進展。針灸治療疼痛過去20年有幾個很有意義的研究報告出爐,帶來創新的想法,也因此我們對針灸的真正治療機轉,產生新的看法,穴道的概念開始受到挑戰。第一個是德國的研究2,把 1162 位的慢性背痛患者,分成三組來作不同的治療,半年、一年後追蹤其治療結果。三組的治療法分別為:正規的以穴道為基準下針療法,不按章法下針療法,復健加上藥物治療;結果顯示前兩者的療效比復健加藥物治療更為有效,然而用針灸治療的兩種方法,其療效差不多。這個研究結果帶給醫界相當的震撼,也因此有了新的思維:下針時,準確的取穴,真的那麼重要嗎?第二個研究3來自美國西岸,把641位慢性疼痛病患,分成四組治療:專屬個人的下針療法、正規的取穴下針療法、模擬下針療法、復健加藥物治療,研究結果與德國的結論相差不遠:有用針的,比沒用針的效果好,然而三種下針法的療效差不多。不禁要問:學習穴道的位置,真的那麼重要嗎?由這兩個相當嚴謹的研究顯示:老老實實的按圖取穴下針,竟然和隨便插針,治療結果相似,顯然穴道的取位不是那麼重要。既然疼痛的減輕與穴位無關,或許其機轉和氣血不暢(針灸使氣血順暢)沒有關連,因此,有可能要重新思考針灸減痛的機轉,而更大的挑戰是穴道真的存在嗎?如果不存在,那為了強記二十六 條經絡(兩組各十二,就是左右各一加上任督二脈)的穴位名稱與取穴方法,不是白費功夫了嗎?穴位名稱有記載的:內經一百六十個,到晉朝變成三百四十九個,宋元三百五十四個,明朝三百五十九個,清朝三百六十一個(榮總陳方佩主任1 )/以後,還有必要去記誦這些穴道?更有甚者,治療某單一疾病要下針的幾個穴位,不是變無稽之談了嗎?氣功的發展氣功,顧名思義,和「氣」相關的功夫,其方法五花八門,但基本的精髓:呼吸吐納配合動作則大同小異。一般來說,西醫對「氣功」持相當保留的態度,用氣功來治病,總覺匪夷所思;至於對運氣幫人治病的荒謬作法,更是難以接受,幸好或許因為健保的普及,這種作法已經很少耳聞,顯然社會民智在進步。因為西醫師態度的保留,即使是以西醫的角度來研究氣功,仍是不喜用「Qigong」一詞,典型的例子如台大蔡敦仁教授於1995發表的論文5,以很嚴謹的西醫研究方法,試圖解開氣功的迷思,這是筆者看過氣功研究做得最徹底的,他用:「breathing coordinated exercise」為題,若由「pubmed」去查文獻資料,找不到此文,因爲沒有「Chi kung or Qigong」等關鍵字。近幾年以氣功當作輔助治療工具的研究越來越多,舉凡老年人認知功能的增進,術後平衡功能的強化,免疫系統的促進,甚至用於癌症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時的另類療法。以太極氣功為例,對腦的認知功能及「brain plasticity」的增進,用核磁共振(MRI)來分析,發現要比有氧運動更是顯著4。又如最近發表,來自波士頓 Tuft medical center 的研究6發現太極氣功對慢性疼痛身心症(fibromyalgia)的療效遠超過有氧運動,這研究最特殊之處來自於「由三位太極師傅共同制訂一套太極氣功」的功法,內容包含了楊氏太極的十個式子外加打坐的訓練。在此特別引用Tuft Medical Center的研究是因為他們面對太極氣功的態度與筆者十年前推廣MBC養生功法時的理念(太極養生招式求精不求多),不謀而合。氣功的「氣感」只是呼吸變緩以後的生理現象,它是大腦察覺到的來自周邊組織送來的訊息,這氣感有四:酸麻、腫脹、脈動或溫熱,這些都是局部血液循環被強化後的反應。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若呼吸次數降低到一分鐘六次(一次吸呼十秒以上)以下,氣感自然出現,若是將呼吸次數降到一分鐘二到三次,氣感更強。若想把氣功做好,ㄧ定要把相關的生理學與解剖學知識學好。資料來源:1. 針灸穴道的源起探討與MPS的關係 - 中華針灸醫學會http://www.cmaa.org.tw/paper/1999acup04.htm2. Haake M, Müller HH, Schade-Brittinger C, et al. German Acupuncture Trials (GERAC)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randomized, multicenter, blinded, parallel-group trial with 3 groups. Arch Intern Med. 2007; 167(17):1892–1898.3. Cherkin DC, Sherman KJ, Avins AL,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cupuncture, simulated acupuncture, and usual care for chronic low back pain. Arch Intern Med. ;169(9):858–866.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53731-z5. Am. Soc. Nephrol. 1995; #{24133}:92-1400) 6.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861462/
-
2020-06-25 科別.骨科.復健
醫病天地/爬樓梯減重 小心膝蓋先痛
45歲楊姓男子因覺得體重增加,便以爬樓梯當運動來減重,不料一段時間後,雙膝在晨間出現僵硬情形,久坐不動膝蓋會有緊緊、卡卡的不舒服感,原本靠復健可緩解,但他不小心拐到腳後,膝蓋出現明顯疼痛和嚴重的緊繃僵硬感。醫師檢查後,確認他為髕骨股骨症候群及膝關節早期退化現象,在接受高濃度葡萄糖增生注射治療後,大幅改善膝蓋緊痛的問題。苗栗市大千醫療體系福苗診所復健科醫師李明珊說,爬樓梯雖可增加心肺功能及消耗熱量,但過程中膝蓋必須承受比平常多4倍的重量,對膝關節前端的髕骨部位和半月板等軟組織都會造成傷害,以此當運動反而得不償失。她指出,楊姓男子已超過40歲,膝關節有早期退化情形,多次爬樓梯運動後,對膝蓋磨損更嚴重,幸好經診斷後仍可以葡萄糖增生療法來緩解症狀。此療法是將高濃度葡萄糖水溶液注射至受損退化的組織中,誘發自我修復的反應來強化結構、減輕症狀、恢復功能,主要針對關節、軟骨、肌腱、韌帶、筋膜等有慢性退化性勞損的部位與疾病,例如肩頸慢性疼痛、下背痛、退化性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李明珊提醒,運動雖有助於健康,但選擇適合的運動、運動前的暖身,還有考量體力和能力都是必須注意的事項,別因過度或錯誤的運動造成身體損傷,運動的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
2020-06-24 橘世代.健康橘
連假出遊攻略/想帶長輩出去玩,這「9件事」要先準備好!
每年幾乎都會有幾個三、四天的連續假期,如果長輩不常出門活動,不妨趁此機會帶他們來個國內小旅行,當天來回或是三天兩夜都好,若要讓長輩們開開心心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以下這些事項能妥善地準備好,是很重要的。一、地點選擇:1. 避免階梯多的地點。2. 慢性病患出遊有禁忌,例如:有風濕性關節炎、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的長輩,不宜到寒冷潮濕的地方。心肺功能較差者,不宜到高山供氣稀薄地區。脊椎、腰椎相關疾病者不宜走山路。3. 年長者常有頻尿狀況,宜選有廁所的景點,且進出方便者,最好有無障礙空間設計,尤其有些地方的女廁較少,長輩要大排長龍等待,是很大的折磨。另外,長輩上廁所時宜陪同在旁,以防地面濕滑導致摔倒,或是其他意外發生。二、行程安排:1. 停留時間宜鬆不宜緊,一定要考慮行動慢的長輩,並且讓他們充分休息。2. 若有住宿過夜,要考慮長輩的生活習慣,例如,出門及就寢時間不應與平時相差太多。3. 如果有參觀或需要排隊的行程,也要考慮長輩是否能久站。三、健康評估:行前最好請醫師評估長輩身體狀況是否適合出遊,最好能把旅遊地點、方式、食宿安排等狀況告知醫師,尤其是慢性病患或較虛弱的長輩,相關的安排較多,應有足夠的時間來準備。四、飲食安排:雖然各地常有特色餐飲,也要考慮長輩的口味以及健康問題,宜清淡多蔬果,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刺激。此外,旅途中必須注意水分的補充,保溫水壺是必備物。五、柺杖或健行杖:不只是行動不便者需要,也能減輕一般長輩行走的負擔。六、防滑鞋:平常穿習慣的最好,除了防滑之外,可選寬楦頭、免綁鞋帶、鞋後跟硬度較佳的鞋型。七、其他攜帶物備忘:保暖衣物、慢性病藥、暈車藥、防蚊液、遮陽帽、雨傘、可折疊小椅子。八、陪同心情:跟長輩一起出遊,除了面對步調較慢的旅程要有耐心,也要順應長輩的各種需求與情緒,以免發生衝突壞了旅遊的興致。九、臨時照顧人員:有的長輩行動不便,或較需要旁人協助,若要減輕家人照顧負擔,讓每個人都玩得開心,也可考慮找臨時的照顧人員,像在「優照護」平台上,就可以方便快速地找到以時計費的照服員,且具經驗豐富及愛心耐心。本文摘自《優照護》【熟齡精選延伸閱讀↘↘↘】。上有老,下有小!最好的「大家族旅遊」有2技巧!。解封別急著「報復性出遊」!樂齡出遊:慢慢來比較快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6-07 該看哪科.泌尿腎臟
腹膜透析洗腎 不必常跑醫院 心肺功能影響較小
慢性腎臟病連年蟬聯健保支出的十大疾病第一位,而且透析治療人口持續增加,雖然最好治療方式為腎臟移植,但器官可遇不可求,透析仍是患者必須接受的治療方法。透析治療分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腎友應該怎麼選擇呢?隨醫療發展,出現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不只可以一邊在家睡覺一邊洗腎,醫院還能從雲端掌握腎友的狀況。台灣接受透析治療(俗稱洗腎)的人口密度占全球第一,且每年持續增長。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患者近五年成長上萬人,2019年已達9萬2566人,其中血液透析者占91.5%、腹膜透析者占8.5%。洗腎年齡層延後 換腎者增加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台灣洗腎年齡層有延後的現象,近五年,55歲以下洗腎比率逐年減少到17.2%,55歲以上則成長到82.8%。而隨著政府持續推動腎臟移植相關政策,2019年換腎人數也來到歷年新高、共426人。此外,健保署統計108年每名腎友的透析和腎移植之費用,血液透析病患每人一年總花費約74萬點(1點換算約1元),腹膜透析則約68萬點,腎臟移植手術含住院費用為53萬點,抗排斥藥與術後追蹤的花費則約36萬點。台灣腎臟醫學會榮譽理事、馬偕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陳漢湘認為,醫療費用差異與就醫次數有關,原因是血液透析一周得到醫院或診所三次,腹膜透析只要每月到院追蹤一次。面對洗腎病患,醫師會依其需求和方便性給予相關治療建議。【延伸閱讀】>>洗腎方式 血液透析VS.腹膜透析,該選哪一種?腹透飲食限制少 心肺功能影響小國內外研究顯示,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齡少血液透析10歲,台灣腹膜透析患者平均53歲,血液透析患者63歲。腹膜透析病人平均年紀較輕,存活率也較高,主因是腹膜透析為一種緩慢穩定的治療,飲食限制較少且血壓較穩定,對心肺功能影響也較小。但陳漢湘提醒,通常血管條件不好者,例如有的女性或小孩手臂血管很細,不易做動靜脈廔管,改用人工血管也僅能取代一段時間,因容易阻塞就不適合作血液透析。而腹部曾做過手術且影響腹膜功能,則不適合做腹膜透析。腹膜炎發生率 台灣相對低只是,台灣社會過去對腹膜透析的印象不好,原因是腎友擔心容易患有腹膜炎。但根據2019年的健保署公開資料,台灣腹膜炎發生率與其他國家比較是非常低的,平均6.7年發生一次腹膜炎。陳漢湘說,近年因醫療突破與進展,更能掌握洗腎透析條件,降低感染率、提高治療品質。例如新型腹膜透析液(Icodextrin)是一種多醣聚合物,中分子清除率較高,更能維持腹膜功能,有助血糖控制,只是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並未完全普及。全自動透析 透過雲端監控此外,全自動腹膜透析(APD)的發展讓腎友睡一覺起來就完成洗腎,相當方便。新型APD還能透過雲端醫療技術,讓醫院透過雲端就能了解病患透析狀況,確認是否確實完成治療與了解脫水量狀況,讓患者在家中治療能更安全有保障。陳漢湘表示,去年國外有研究證實,新型APD加上雲端技術,讓病患的住院率和住院天數皆明顯改善。疫情來襲時 待在家最安全今年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各醫療院所防疫繃緊神經。台灣腎臟醫學會發布「透析醫療院所防護新冠肺炎感染處置規範」,院所需落實人員管制,避免交叉感染,當有疑似症狀個案應立即分流,醫療人員勿先接觸個案,也應暫時勿進入洗腎室。儘管疫情趨緩,但陳漢湘提醒,這波疫情並非過了就不會再來,若出現社區感染,醫院內交叉感染機會也會增加,透析治療待在家比跑醫院安全。展望未來,疫情很可能持續存在。陳漢湘建議應善用科技,鼓勵符合腹膜透析條件的病人優先採腹膜透析,減少群聚,不只能保護病人安全,也能讓醫療院所人力和醫療負荷更加合理化。【透析深度專題】做適合自己的選擇,去想去的地方
-
2020-06-05 科別.骨科.復健
肩關節習慣性脫臼 讓她成為中醫、復健科雙執照醫師
肩關節不斷脫臼是什麼滋味?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凃俐雯大學時熱愛球類運動,但受到運動傷害後,只要高舉右手,肩關節就可能脫臼。為了繼續打球,她鑽研運動訓練,訓練全身不同肌群訓練,不但有人中醫師及復健專科雙執照,最高興的是協助受傷患者繼續自己喜愛的運動,以下是她的分享: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我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我和隊友、老師們風塵僕僕赴外縣市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這是我的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而且非常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幫忙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我不願提早離開,用看的也想要把比賽看完,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骨科醫師為我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醫師說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當時我想,畢竟自己不是職業運動員,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粘,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的,肩膀不痛了,我就繼續回去打網球和排球。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在排球殺球時,和網球發球一樣,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動作沒安全感和不穩定、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我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我開始自己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去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和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一開始每周抓兩天來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大約過了半年,我可以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也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我知道有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站在醫師立場,建議病人最好不要動是最安全的。因為這段經驗,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抓個半年或更久一些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一種追求大重量、大肌肉的風氣,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診間有很多不分年輕或年長者,都是健身後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當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超越復健診所 副院長年齡:42歲學歷:長庚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5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打球習慣性脫臼 復健才知肌力訓練
我讀長庚大學中醫系時,打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幾乎什麼球都打,球場的挑戰和樂趣,沒有其他事情可以取代。大五那年參加大專盃比賽,當我在最愛的網球場上高舉球拍,準備來一記強勁銳利的發球時,右肩卻突如其來一陣可怕的劇痛。怕關節沾黏 選擇不動手術這是我右肩關節第一次脫臼,肩關節凹一個洞,手臂好像失去支點,且非常痛。我整個人嚇呆了,隊友和老師立刻衝上來,稍微將肩膀復位,扶我去場邊休息。等到比賽結束,我才回長庚醫院看骨科。當時做了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關節有些受損,受損程度「介於可開刀和不開刀之間」。我怕開刀後反而關節沾黏,就選擇不動手術。漸漸地,肩膀不痛了,就繼續回到球場打網球、排球等球類。沒多久發生第二次脫臼,這次是排球殺球時,又是右手臂高舉的動作。大五到大六這兩年打球期間,我的右肩關節就這麼一次又一次脫臼,次數多了,也沒那麼痛,甚至脫臼發生前,自己就可以準確預測,「又來了」。每年脫臼一兩次 不勝其擾我太愛打網球,無法停止繼續練習,但關節愈來愈「鬆」,每年都要脫臼個一兩次,實在不勝其擾。看了一陣子骨科,我改看復健科,醫師建議做物理治療和運動訓練,強化肩關節穩定度。這一治療下去,竟點燃我對運動訓練的強烈興趣,開始查資料、看書,根據知識改變發球動作來避免脫臼,加強肩膀旋轉肌和背肌的力量與穩定度,愈研究愈覺得,實在是太有趣了。最初每周兩天做肩膀和背部的肌力訓練,愈練愈有興趣,我開始安排全身不同肌群訓練,半年後,明顯感覺動作控制改善了,回去參加團體比賽也沒有問題。復健經驗 成幫助病人養分醫學系畢業選科時,我很明確地只考慮「中醫針灸傷科」或「復健科」,後來下定決心,成為兼有中醫師和復健專科雙執照的醫師,到現在我仍然打網球、健身、跑步、游泳,肩膀沒有再脫臼。這段受傷復健的經驗,成為我日後幫助病人很重要的養分。因為很多熱愛運動的人,受傷之後雖然會害怕,但因為太愛運動、放不下,所以盡力想要克服、繼續運動。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關鍵的問題,就是希望醫師告訴自己「能不能運動?什麼時候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鼓勵患者 有耐心動作訓練我知道只解釋病理診斷和預後,卻不能告知功能上的診斷和期望,會令熱愛運動的人非常難過。所以,我鼓勵患者應有半年或更久的復健期,有耐心好好地接受動作訓練、學習動作控制,復原之後,運動生命或許會更長久。我也會善用動作測試,幫助他們了解需要幫助的地方在哪裡、評估自己有無進步。坊間運動風氣興盛,有人追求大重量、大肌肉,但如果只是練健康,肌肉並不需要練到那麼大,重量也不需要堆疊到那麼高。現在很多人都是因健身受傷來看診,他們前六周的訓練靠著神經肌肉的適應而做到了一定程度的重量,但六周後,肌肉還來不及長,重量又加上去,就出現了肌肉拉傷、椎間盤磨損、髖關節唇破裂等傷害。追求大肌群 出現運動傷害我現在去學校教課,都會跟學生說,你們未來成為體適能教練後,千萬不要叫學生去跟人家比重量,畢竟平衡的體適能包括肌力、肌耐力、柔軟度、心肺功能四大面向,缺一不可。如果只追求大肌群的肌力卻忽視深層核心力量,又不重視肌耐力、柔軟度和心肺功能,一定會出現運動傷害。凃俐雯小檔案現職:北市超越復健診所副院長學歷:長庚大學中醫系中西醫雙主修專長:運動醫學興趣:網球、跑步、游泳、羽球、健身經歷:台灣運動醫學專科醫師台北市立大學講師亞洲足球協會醫療官職棒中信兄弟隊醫療顧問台北達欣工程籃球隊隊醫華國三太子盃國際男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海碩盃WTA國際女子職業網球賽總大會醫師聯邦杯網球賽台灣代表隊隊醫力康復健科診所院長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總醫師林口長庚醫院針灸科住院醫師
-
2020-06-04 科別.骨科.復健
輕忽骨鬆 小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現代人活到80、90歲已不稀奇,但常面臨骨質疏鬆症的威脅。特別是「脊椎壓迫性骨折」,在65歲族群中,每四人就會有一位,到了85歲以後,更增加到每兩人中就有一位。若輕忽脊椎壓迫性骨折而不治療,脊椎仍需負荷身體活動及重量壓迫,可能導致椎體持續塌陷變形,由正方形變梯形、三角形,最後幾乎成一直線,病人恐會變成如「鐘樓怪人」般嚴重駝背畸形,也會造成嚴重背痛而導致心肺功能變差。因骨鬆而導致的脊椎壓迫性骨折,可能只因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彎腰、抬重物或不小心跌倒就發生了,常產生突發性的嚴重背痛,由X光可見其胸或腰椎的椎體已有塌陷,再加上核磁共振的檢查,就能確診骨折的位置。脊椎壓迫性骨折的治療,可採保守與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是剛發生時臥床休息,使用止痛藥及抗骨鬆藥物,或穿背架來緩解疼痛,但所需時間較久,且長期使用止痛藥可能會造成胃潰瘍和腎臟病變,而臥床太久也會產生褥瘡、肺炎及泌尿道感染而有致命風險,且加速骨質流失,導致更嚴重的骨鬆性骨折,也無法避免駝背畸形。脊椎壓迫性骨折病患要立即改善背痛,可選擇微創「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病患需接受靜脈或局部麻醉,傷口小約2公分,手術時間短,過程只要半小時,可緩解背痛、預防駝背畸形,手術後當日即可穿背架而下床活動。若因年齡過大或患有慢性病,擔憂手術風險而拒絕手術,又有好幾節椎體發生壓迫性骨折而不加以治療,且因椎體的高度若只剩原本的三分之一以下,此時即不建議使用經皮穿刺椎體成形術或駝背整形術,必須接受傳統手術治療,包括全身麻醉、開大傷口及打鋼釘等,但要留意麻醉風險,以及可能再次接受手術。
-
2020-05-27 科別.兒科
10歲過敏兒氣喘突發作 原來是父親在家門外吞雲吐霧
很多癮君子以為在家門口、陽台或戶外抽菸就不會影響他人,但一位10歲陳姓男童最近氣喘突然嚴重發作,竟是爸爸放無薪假在家吸菸引發。台中慈濟醫院小兒過敏科醫師余孟恭呼籲,雖然疫情趨緩,但不少家長待在家的機會還是很多,請有菸癮的家長為了孩子,早點戒菸。余孟恭指出,疫情影響,門診過敏兒回診量減少3分之1以上,這位有氣喘病史的10歲陳姓男童,最近卻因嚴重氣喘就醫住院。由於男童已停用氣喘藥物1年,但男童氣喘又再度發作,此外,男童肺部X光檢查呈現輕微浸潤,疑似肺炎現象,一度讓家人擔心是不是感染新冠肺炎?排除疑慮後,家人也不解氣喘為何再度發作?余孟恭推斷,可能誘因是受疫情影響,爸爸放無薪假,在家吸菸的頻率增高,雖然都在門外、陽台吞雲吐霧,殊不知菸霧隨風飄散無孔不入,且二手菸、三手菸無所不在。余孟恭說,菸燃燒的化學物質除了會附著在吸菸者的衣物外,居家環境的物質,如窗簾、椅墊等也都會吸附殘留,就算沒有在孩子面前抽菸,其實孩子已被迫吸到二手菸、三手菸。「氣道的急慢性發炎,都會誘發咳嗽、喘鳴、呼吸急促、胸悶等氣喘症狀。」余孟恭表示,倘若放任氣道持續慢性發炎,會造成肺泡受損,氣管敏感、支氣管的黏液增加與支氣管旁的平滑肌增厚,而產生氣道阻塞。為避免兒童氣喘影響氣管發育及心肺功能,建議治療愈早進行,控制的機會愈高。最近氣候變化大,余孟恭叮嚀,家有過敏兒要特別注意日夜溫差,並避免接觸空污與灰塵等,降低誘發鼻子氣管敏感,造成氣喘發作機會;除穩定持續就醫必要用藥外,建議家長最好早點和菸癮斷捨離,以免變成過敏兒的豬隊友。
-
2020-05-21 科別.骨科.復健
妙齡女脊椎嚴重側彎!術後拉高10公分人生都變美了
28歲女子從小長期腰酸背痛,查不出病因,以為是外傷造成,直到19歲脊椎側彎角度持續惡化超過100度,不但外型身體兩側不對稱、肌肉萎縮,且無法提重物,運動時很喘,很自卑,經就醫才發現是嚴重脊椎畸形導致,經手術獲改善。女子今天現身說法表示,她因手術,脊椎拉直,整個人不但長高10公分,可以抬頭挺胸過活,如今她與正常人一樣運動、生活,每年都實現騎單車環日月潭的夢想。楊孟寅提醒家長,脊椎畸形好發於青少年族群,患者最常見就是腰酸背病,原因是因脊椎畸形,力量不平均,產生身體慢性疼痛、深度疼痛,找不出原因,無法久站、久坐,運動能力下降,有這樣的情況請盡速就醫檢查。中榮神經外科主任楊孟寅說,脊椎畸形成因以外觀來分主要有兩種,其中約80%為原發性脊椎畸形,又稱自發性脊椎畸形側彎,目前原因不明,好發在青少年族群,女比男多。楊孟寅指出,脊椎畸形透過彎腰測試評估脊椎是否有變形?有沒有維持直線?一旦發現,脊椎畸形盡速就醫追蹤或治療,若脊椎側彎角度大於40度,或畸形角度持續惡化,就必須考慮手術矯正。中榮神經外科主任楊孟寅說明,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在過去十年中陸續完成約30例脊椎畸形矯正手術,病患術後心肺功能大幅提升,活動力增加。楊孟寅說,這名粉領族在2011年11月11日接受手術治療,也是台中榮總神經外科醫療團隊第一位脊椎側彎角度大於100度的案例,患者脊椎側彎角度持續惡化到128度,經過評估,她的狀況屬於胸腰椎大角度C形側彎合併脊椎旋轉,這種手術困難度較大,風險較高,醫療團隊採用脊椎後路槓桿矯正法,一次矯正。他指出,女患者在手術後,身高一下增加10公分,肩膀與骨盆的角度恢復平衡,心肺功能進步,外觀上也大幅改善,著裝後與正常人無異。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肺炎奪命! 除了咳嗽,還有四個症狀
頻繁的咳嗽或者是輕微的喘息,很多時候都無法及時注意,可能會覺得這是小感冒,或是隨著年齡增長出現的變化。然而,這些看似尋常的小症狀,往往都是肺部疾病的徵兆。若不提高警覺,最後就會變成嚴重的肺部疾病,其中影響我們最大的疾病,包括肺癌、支氣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肺炎,以及肺結核。了解一些肺部疾病的早期徵兆,可以幫助我們及早預防疾病的發生。除了咳嗽,肺炎還有四個症狀◆慢性咳嗽咳嗽是身體正常的保護機制,它可以幫助呼吸道清除被吸入的煙、塵或異物,保持呼吸道暢通及維持肺臟功能。所謂的「土水師怕抓漏,醫師怕看咳嗽」,這是因為咳嗽的原因很多,從抽菸、感冒,到肺結核、肺炎、肺癌等,甚至胃食道逆流等非呼吸道、肺部相關疾病都有可能,所以不容易診斷,也就不容易醫治。一般人最感到困擾的是「慢性咳嗽」,所謂的「慢性」指的是咳嗽症狀已經超過三個禮拜,而且經過治療仍沒有見效。這是一個重要的早期症狀,預示著你的呼吸系統已經有些問題了,需要特別注意。◆多痰痰是抵抗感染或防禦刺激對肺部損傷的屏障,也是一種警告信號。當有細菌進入肺臟,人體想要與之對抗的話,就是轉化成痰再咳出來,一般來說經常運動、肺活量好的人,就比較容易把痰咳出來,反之,咳不出來時,就很容易積痰,造成肺部發炎。痰液的顏色是評斷肺部健康與否的指標之一。一般痰液呈現白色泡沫狀,就可能是慢性支氣管炎;若帶有黃色可能是細菌性感染所造成;假使痰液中含有血絲,常見於肺結核、肺癌患者。◆呼吸困難喘不過氣只是因為年紀變大、體力變差?呼吸困難是一種需要比平常更用力,才能吸到空氣的症狀,令人感到十分痛苦。長時間有呼吸困難的狀況,可能就是慢性病的徵兆,例如潛在的心臟、肺部或肥胖疾病。細菌、病毒感染是喘氣、呼吸困難的原因之一,其中不乏可能致死的肺炎、肺結核,需多加注意!◆胸痛只要一呼吸就會痛?常見胸痛原因有心臟血管、肺臟、腸胃等因素,因此胸痛不只是心臟病的徵兆,也可能與肺部疾病有關。當肺部疾病影響到肋膜就會引起胸痛,甚至會感到呼吸困難,在這之前可能不會有明顯的痛感,容易被忽略,因此應留意胸痛症狀,同時可能伴隨咳嗽、易喘、呼吸困難等症狀,如果發現自己變得易喘,或是慢性咳嗽三週以上,還開始有胸痛的情形,須趕緊就診。◆胸悶總是覺得胸口悶悶的,但不會疼痛,像是被什麼東西壓住一樣!胸悶可能是心臟造成的問題,但是當肺臟的氧氣量不夠時,也會產生胸悶的現象,如:肺積水、氣胸等情形,因為壓迫到了肺臟而吸不到氧氣,就會感覺胸悶;如果積水量不多或氣胸情況不嚴重,就可能會延遲就醫。以下為容易患病的危險因子或高危險群:˙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抽菸˙空氣汙染˙長期臥床˙營養不良˙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癌症等)˙吸入帶有病菌的異物(如:食物、液體等)防疫安心.自救抗病肺炎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三名,若能及早就醫,治癒率愈高,若沒有好好醫治,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如心肺衰竭等,不可不慎!(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細菌.病毒性肺炎 嚴重者致呼吸衰竭? 6習慣預防肺炎侵害
在所有呼吸道疾病中,影響我們最大的還是肺炎莫屬,它是我們十大死因的第三位,其中大多數為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但其他年齡層的人也不可以掉以輕心!一旦發生感冒或抵抗力下降時,肺炎就有可能趁虛而入,若沒有好好醫治,後續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併發症。細菌、病毒性肺炎,嚴重者致呼吸衰竭?肺部發炎會令肺泡囊內充滿膿和水,使氧氣不能進入血液,影響到氣體交換,當血液中的含氧量減低時,身體的細胞不能正常運作,最後引發呼吸衰竭、敗血症,最終導致死亡。肺炎是指致病原入侵下呼吸道導致的肺部發炎反應,以「細菌性」和「病毒性」為比較常見的肺炎類型,比較少數的肺炎病患是因為真菌或寄生蟲所引起。◆細菌性肺炎:受到肺炎鏈球菌等典型細菌等病菌跑到肺臟當中,引起肺臟的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冬季到春季為主要流行季節。以老年人、幼童、慢性病患者最容易受到感染,不過細菌感染的肺炎可以靠施打疫苗預防。◆病毒性肺炎:奪走多條人命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MERS(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感染症),以及二○一九年底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就是病毒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吸入被細菌污染的口咽部或胃的分泌物,所造成的肺部感染,常見的包括在嘔吐後吸入嘔吐物或胃酸,或是因吞嚥功能障礙,將分泌物反覆吸入肺裡。年長者常因器官功能退化、共病症多、服用藥物增加、長期臥床、鼻胃管餵食及營養狀況不良等,成為吸入性肺炎的危險族群。為了防止吸入性肺炎,年長者進食時,最好採取坐正,同時將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的吞嚥功能最好,有些中風患者無法坐起身體,便可以讓他斜躺約六十度,避免嗆到。同時還要注意進食後三十分鐘不要躺下,以免發生食道逆流,導致吸入性肺炎。另外,食物調理成易吞嚥的形式,保持口腔清潔、吃飯時不說話,都可以有效避免產生吸入性肺炎。除了疫苗之外,想要想要預防細菌、病毒入侵肺部,減少微生物進入呼吸道、並提升個人抵抗力,要從生活做起,你可以這麼做:少與病菌接觸、戴口罩、保持環境通風、均衡飲食、保持運動習慣,以及戒菸!肺炎常來得又急又快,讓人防不勝防,重要的是平時應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攝取足夠營養、多運動,增強自身抵抗力,才能抵擋細菌、病毒的威脅。(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 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
-
2020-05-06 科別.呼吸胸腔
流感併發重症恐致死 預防6方法告訴你
新聞報導:「本季流感重症近千人創五年新高!」一旦發生流感,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引起各種併發症,不可不慎!最常見為肺炎、中耳炎、腦膜炎、器官衰竭等,更嚴重的話,甚至須要進入加護病房進行插管治療,尤其是高危險群(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嬰幼兒、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不全者)出現嚴重重症機率高,更應該少出入公眾場所,小心謹慎面對季節流感。久病不癒,不可忽視的併發症流感併發重症的機率較高,若是症狀持續了兩週,還是沒有好轉的跡象,就要小心病毒是否擴散到其他呼吸器官,造成感染,引發併發症。一旦發生併發症,治療會更加棘手,且有一定的死亡率,需要特別注意。◆鼻竇炎:化膿性鼻涕、發高燒、鼻塞、頭痛。當鼻炎(鼻涕、流鼻涕、鼻塞)的症狀超過十天,不僅沒有好轉,還出現黃綠色的濃稠鼻涕、嗅覺改變,再加上三十九度的高燒,甚至頭痛的情形,多半是原本的感冒病毒感染後,細菌造成二度感染的「急性鼻竇炎」了。◆支氣管炎:久咳、咳出濃黃痰、發燒、呼吸喘感冒若久久不癒,反覆咳嗽,還感覺胸骨後方有刺痛感,到底怎麼回事?當咳出的痰變得厚重、濃黃,再加上發燒、呼吸有喘鳴的現象,就要提高警覺,盡快就醫照X光診斷是否為支氣管炎了。◆中耳炎:耳鳴、高燒不退、耳朵疼痛中耳炎是因為病毒從鼻腔或咽喉,經由歐氏管進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感染。耳朵內有阻塞感,甚至出現聽不見的情況,也會引起耳朵疼痛、耳膜紅腫,還可能合併發燒、全身疲倦、頭痛等症狀。◆肺炎:高燒不退、咳嗽加劇、呼吸急促、痰液帶血絲因為細菌或病毒引起的肺部發炎,主要是肺泡受到影響,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急促、呼吸困難、有痰的咳嗽、胸痛。肺炎往往是根據症狀以及醫生聽診,評估是否有異音來判斷,再加上胸部X光,查看是否有浸潤的現象。若確診為肺炎後,就必須使用抗生素進行治療,病情嚴重的話,就需要住院治療了。◆心肌炎:心搏過速、胸痛、心悸、昏厥、氣喘心臟肌肉受到病毒、細菌、毒素等侵犯,或自身免疫反應引起,導致心臟肌肉發炎甚至壞死,臨床症狀多變,從沒有症狀到猝死都有可能。較常見的症狀,包含沒有原因的心跳加快、腹痛或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其他症狀諸如:胸痛、心悸、氣喘、發燒、心雜音等。一開始症狀不明顯,初期類似感冒或腸胃炎,看似輕微的感冒或腸胃炎,卻可能演變成致命性的心肌炎。防堵疾病破口,預防小秘訣告訴你當有人罹患流感時,若沒有良好的防護配套措施,病毒便會隨著感染者的活動範圍持續往外擴散,造成另一波疫情。病毒的傳染途徑,主要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將病毒散播給周圍,甚至是三米之外的其他人,當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更容易造成傳染。由於流感病毒可以短暫存活在物體表面,所以也可能透過接觸進行傳播,最常見的是手接觸到物體表面上的黏液,再觸碰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想要預防不小心被感染的情況,平時就要注意自身衛生習慣,多洗手、出入人多密閉的公共場合時,就要戴口罩,避免被傳染;當早晚溫差變化大時,就要注意穿著、充分休息,身體太累就會導致抵抗力降低,難以抵禦病毒的侵襲;均衡飲食也是老生常談,卻很少人真正做到。流行病毒預防6方法1.戴牢口罩:在密閉空間必戴,防止人與人之間的飛沫傳染。2.掩住口鼻: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衣袖遮掩口鼻,避免飛沫傳染。3.勤加洗手:濕洗手一分鐘,乾洗手三十秒,降低接觸傳染機率。4.不亂碰觸:雙手不碰眼口鼻,避免接觸感染。5.避免擁擠:減少去人潮擁擠的室內場所。6.良好作息:睡眠充足、多運動、均衡飲食,增加免疫力。 (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強心肺免疫力:養心淨肺抗病排毒》)書籍簡介功能醫學權威醫師、營養師聯手進駐你家,提供強健心肺功能的營養飲食與生活提案!★呼吸道門戶,竟成萬病之源? ──隱形殺手躲在呼吸道源頭,防堵自淨,減少百病威脅……。☆過勞世代,心室顫動高猝死? ──補血顧氣,遠離冠心症、中風、心衰竭、心肌梗塞、自體免疫疾病……。★呼吸困難,原來是肺發火!──避免肺阻塞、肺纖維化、肺氣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