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搜尋
心肌炎
共找到
405
筆 文章
-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43 現首例青少年死亡 再增8個月大童死亡
國內新冠肺炎今天新增243例中重症個案,151例死亡個案,其中包括首例青少年死亡,為15歲男性,因心肌炎死亡;另有再增一例兒童死亡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中重症新增243例,包括中症124例、重症119例。死亡151例中,個案年齡介於0歲至90多歲,110例未打滿三劑疫苗、87人80歲以上、146人具有慢性病史。死亡個案再增一例兒童個案,為八個月大女嬰,有先天泌尿系統疾病。5月31日發燒,疑似因手術造口滲透造成感染 ,當天入院採檢陽性,但仍於6月1日手術,入住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出現心跳、血壓、氧氣濃度下降情形,後因細菌及新冠病毒感染併敗血症,6月2日死亡。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積36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3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6人死亡。死亡個案另有一例15歲男性,無慢性病,曾接種一劑疫苗。5月20日發燒、5月22日採檢陽性,到29日都採居家照護。個案解隔後5月30日在學校突然昏倒,送醫已無呼吸心跳,急救無效過世。經司法相驗,死因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肺水腫及心因性休克併新冠病毒感染。羅一鈞表示,目前13至18歲青少年重症共兩例,此為首例死亡個案。另一例重症個案為4月27日公布的15歲女性,出現肺炎症狀,已於5月5日拔管,5月中旬解隔。
-
2022-06-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疫苗間隔 有機會從十二周縮短為八周
國內五至十一歲兒童疫苗於五月初開打,指揮中心規定第二劑疫苗需間隔十二周,但多位專家建議,疫情處於高原期,第二劑間隔應改為四周以提升保護力,避免兒童染疫引發重症及腦炎。指揮中心表示,兩劑間隔有機會從十二周縮短為八周,但將交由專家會議決定,最晚於六月底會有結果。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兒童疫苗第二劑間隔時間,就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建議為三至八周,澳洲為八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認為,指揮中心建議間隔八周,還是太久,應改為間隔四周,BNT兒童疫苗甚至間隔三周就可施打。邱政洵說,兒童接種疫苗最讓人擔心安全性,但許多醫學期刊發表,兒童接種疫苗後心肌炎與心包膜炎風險並未增加。另外,美國正準備為五至十一歲一般兒童施打第三劑疫苗,台灣是否跟進?邱政洵和黃高彬皆認為,看疫情發展決定,若疫情緩和,未必需要。至於六個月到五歲幼童疫苗接種,邱政洵指出,美國已審查相關疫苗,台灣也須超前部署。黃高彬則說,現在討論六個月至五歲兒童接種疫苗,還是太慢了,反問「中央開始買疫苗了嗎?」建議及早去買,因為即使廠商有現貨,還是需要訂契約、運送來台。
-
2022-06-04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感染新冠肺炎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一表幫你評估「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
隨著台灣感染新冠肺炎的人數越來越多,大規模社區感染已成為無可避免的現象,如何在感染之後能夠安全的回到運動場域,成為極為重要的議題。感染新冠肺炎後,回到運動有什麼風險?多數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只有輕微症狀或無症狀,數週後就可以回到運動場上。然而據統計,10 ~ 15%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痊癒後持續受新冠症狀影響數週到數個月,影響生活功能也影響運動表現。許多新冠肺炎患者因病毒性心肌炎而造成心臟功能受損,而心臟功能對運動至關重要,研究顯示在心肌炎的狀況下運動,有較高的致病率及致死率,因此運動前必須評估心臟功能。此外,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常有肺功能受損的狀況,可能肇因於肺栓塞等因素,需確定肺功能可承受預期的運動強度後,再回到運動場域較為安全。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會影響心理狀態,造成焦慮、憂鬱及創傷後症候群等疾患,也會影響運動狀態。什麼狀況下可以安全回到運動狀態?醫學界的共識是,新冠肺炎痊癒後至少要經過7天無症狀的觀察期,再回到運動狀態較為安全。未住院治療的新冠肺炎康復者,若有疑似心肌損傷的症狀,例如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或喘,在運動前建議先經過醫師評估。新冠肺炎康復後,咳嗽及呼吸困難的狀況在數週後應該要解除,然而若上述症狀持續甚至加劇,可能表示有肺部傷害的後遺症,也是建議完整評估後再回場。運動員感染新冠肺炎後重返訓練的評估運動醫學界的權威《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建議,第一階段是從疾病發生至少需要十天休息時間,接著需要至少七天無症狀,並且接受完整治療。運動員必須能夠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且在平地上行走500米,不會過度疲勞或呼吸困難,才能進入下列評估流程,循序漸進過渡到正常訓練。要特別一提的是,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腎病等疾病的運動員應在開始下表的流程之前給醫師評估評估,檢查的項目可能包括心肺功能、抽血檢測生化數值等。恢復運動量表的心理準備(I-PRRS)請以 0 到 100 的等級為您重返運動的信心評分:0 = 完全沒有信心50 = 中等信心100 = 完全有信心我對比賽的整體信心是______分我有信心在無痛下比賽是______分我有信心用盡全力比賽是______分我不把注意力放在受傷處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受傷處能應付這樣運動狀態的信心是______分我對自己的技術/能力的信心是______分全部 ______加總除以 10 = _____ ,分數在 50 到 60 之間表明運動員在心理上已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低於 50 分表示運動員可能在心理上尚未做好重返運動的準備,需要更多時間來恢復。新冠肺炎離你我都不遠,儘管罹患新冠肺炎,只要經過評估、循序漸進訓練,運動愛好者及運動員都可以安全的回到喜愛的運動場域揮灑汗水。參考資料Salman D, Vishnubala D, Le Feuvre P, Beaney T, Korgaonkar J, Majeed A, McGregor AH. Returning to physical activity after covid-19. BMJ. 2021 Jan 8;372:m4721Elliott N, Martin R, Heron N, Elliott J, Grimstead D, Biswas A. Infographic. Graduated return to play guidance following COVID-19 infection. Br J Sports Med. 2020 Oct;54(19):1174-1175Giusto E, Asplund CA. Persistent COVID and a Return to Sport. Curr Sports Med Rep. 2022 Mar 1;21(3):100-104※本文由【台灣復健醫學會】授權:感染新冠肺炎(COVID 19)後,如何安全重返運動訓練?
-
2022-06-0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疫苗「引發心肌炎率比青少年更低」?醫師詳解告訴你
新冠病毒(SARS-COV-2)心肌炎和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相關的心肌炎都是罕見的事件(圖一)。但卻格外令人擔心,2022年美國心臟學院年會報告了些最新狀況,SARS-CoV-2心肌炎的臨床表現因病例而異,一些病人可能表現相對輕微的癥狀,如疲乏和呼吸困難,而一些患者卻惡化,表現出心搏過速和急性心衰竭伴心源性休克的癥狀,最緊急的表現是猛暴性心肌炎,定義為感染病毒後2至3週內出現心室功能不全和心衰竭。心肌炎檢測系列性心電圖(ECG)和血液中心臟生物標誌可作為急性發作性心臟癥狀的篩檢。心律異常被認為是COVID-19患者可能的臨床表現之一,但心律異常的性質通常無確切報告,因此很難評估心律異常是否繼發於其他疾病,如電解質紊亂或本來就存在的心律異常。心肌炎病人的血液檢查結果通常顯示心肌肌鈣蛋白(Troponin)、N末端Pro-B型利鈉肽(NT-proBNP)、乳酸和其他炎症標誌物(包括 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和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數值升高,然而,心肌肌鈣蛋白檢測結果陰性卻不能完全排除心肌炎。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心肌炎的主要徵兆是心室收縮功能障礙、心壁增厚、腔室擴張和心包積液。雖然以心臟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心肌炎是比心臟超音波更好,但它有一些局限性,在重症狀況下不易施行。許多COVID-19病例報告描述了與診斷「疑似心肌炎」一致的臨床發現,但組織學確診的心肌炎病例很少,由SARS-CoV-2引起的病毒性心肌炎尚未得到明確確認。COVID-19mRNA疫苗引發心肌炎和心包炎之因果關係已報告因接種COVID-19mRNA疫苗(BNT162b2(輝瑞疫苗)和mRNA-1273(Moderna疫苗))後,引發心肌炎和心包炎比預期的更頻繁,主要發生在男性青少年和年輕成年人,在已報告的病例中,大多數為輕度病症。根據2021年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數據,心肌炎/心包炎的發病率為:12至39歲人群中每百萬劑第二劑mRNA疫苗中有12.6例。在報告的病例中,心肌炎患者通常在第二劑mRNA疫苗接種後2至3天出現胸痛,並且心肌肌鈣蛋白數值升高。大多數患者心電圖異常,ST段升高,所有心肌炎患者的心臟核磁共振檢查均顯示有心肌炎跡象。儘管很難建立因果關係,在接受過mRNA疫苗後前幾週內,也有非常少數猛暴性心肌炎的報導。持續監測對於評估心肌炎後是否有長期後遺症是必要的。儘管有罕見的心肌炎病例,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的益處風險評估顯示,疫苗的接種仍是利大於弊(圖二),因此,國際間統計數據分析,以12-17歲青少年接種新冠疫苗,產生心肌炎的發生率平均約為十萬分之個位數,建議≥ 12歲每個人都接種新冠肺炎疫苗。針對5-11歲兒童接種 Pfizer-BioNTech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與心包膜炎之安全性監測,發生率則是百萬分之個位數,相較於青少年風險低了近十倍。美國CDC也發現,有打疫苗的孩子症狀較快緩解,顯示預防重症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效果。所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決議開放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接種疫苗利大於弊。但家長若對於疫苗仍持高度疑慮,並不會強制要給孩童接種。
-
2022-05-2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該不該讓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專家分享自家小孩打莫德納經驗
近來因為媒體有報導一些兒童因為中了新冠病毒後出現腦炎的情形,所以對於該不該讓家中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這件事,又變成家長群組中熱烈爭議的問題。因為我們家有在小朋友的班級中擔任委員,所以了解很多爸媽的顧慮與心聲,也因此多去查了一些資料,所以特地跟大家分享一下。韋恩目前的心得是有兒童疫苗該打就去打,但是疫苗非萬能,配合現在遠距在家上課的狀態,也要做好其他防疫措施,比如說調整自己的飲食健康、做好洗手、消毒,讓自己保持在最佳保護力的狀態。在第一波開放兒童施打莫德納時,韋恩就有讓小朋友選擇在學校打,當時發現同班之中選擇施打莫德納的人並不多,所以打時不用排隊,幾乎是到了就打。應該是很多家長在觀望等待兒童用BNT抵台,果然現在兒童用BNT到台灣開打之後,就變成大排長龍也未必立即打得到的狀況。兒童打莫德納與兒童用BNT有什麼不一樣?兒童用BNT 疫苗:劑量為10 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三分之一開放5-11歲兒童施打兒童打莫德納疫苗:劑量為50 微克,是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開放6-11歲兒童施打效果比較專家(聯安診所心臟內科施奕仲醫師)說,兩者學理上都是屬於 mRNA 疫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莫德納疫苗副作用可能較強,但抗體生成濃度較高且撐得比其他廠牌疫苗還要久。副作用比較這兩者其實副作用接近,通常都屬於輕微,包含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比較常見。而家長們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嚴重副作用,目前台灣在12-17歲施打BNT疫苗時,嚴重副作用「心肌炎」機率不高。目前在接種BNT兒童疫苗後,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實際狀況所以綜合以上判斷,而且韋恩看國一的姐姐打起來也沒什麼副作用,就決心讓小四的弟弟打莫德納,結果打起來只有讓緊張大師的弟弟在學校現場表演了一下緊張不安的內心戲外,其他只有輕微的傷口疼痛而已,什麼發燒等等的完全沒遇到,真是令人鬆了一口氣。幫助免疫力的食物營養其實打完疫苗也不能鬆懈,該做的防疫行動如戴口罩,勤洗手,搭配酒精等消毒用品一樣也不能少。尤其是健康的飲食營養,更是打造體內抵抗力的第一環,有很多與免疫力的微量營養,特別容易被人疏忽,請大家要注意攝取:抗氧化物(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新冠病毒對身體一大傷害其實是會引起體內的免疫風暴,造成體內免疫大亂,讓很多正常的細胞反而受到體內強烈的免疫發炎反應所傷害。而經過營養研究顯示,體內異常的發炎反應可以藉由體內的抗氧化物加以減緩,降低其破壞性,早在2019年,新冠肺炎剛起時,就有許多學者以冠狀病毒為例,判斷維生素C、維生素E、穀胱甘肽等抗氧化劑有這樣的效果。目前以疫情期間,外帶、送餐很普遍的情況下,新鮮蔬果的攝取量感覺大幅下降,大家要特別注意攝取。攝取來源:新鮮蔬果(維生素C),堅果(維生素E),蘆筍、酪梨、花椰菜(穀胱甘肽)等營養的食物。鋅講到鋅,其實大家第一聯想的是男性會想吃牡蠣補充的食物啦,其實鋅的功能不只是男性功能,其實鋅是身體所必需的重要礦物質,參與身體的多種生理作用,身體有超過300 種酶的合成,都需要鋅的幫助。鋅參與了細胞的生長發育,而且還輔助身體的能量代謝,特別與免疫非常相關,鋅可以可以加強自體抵抗力,抵擋外來病菌、病毒等。在近期的一些研究中發現,鋅擁有可以阻止冠狀病毒增生所不可或缺的RNA複製酶的作用,所以是對保護力非常重要、但是又常被大眾忽視的一環。根據調查,台灣的兒童攝取鋅不足的情形很普遍,實在令人擔心。根據一項林口長庚醫院兒童胃腸科榮獲刊登於國際醫學期刊Nutrients的研究顯示。台灣有高達4成的年輕兒童缺乏微量元素鋅,而這與兒童有近7成的偏食習慣有關。偏食容易導致兒童營養不均衡, 缺乏鋅特別又容易使食慾減低,這就會造成兒童在營養與偏食之間的惡性循環,爸媽不得不多加注意。攝取來源:海鮮、紅肉、穀類、豆類。維生素D大家普遍對維生素D的認識是對骨骼健康有關,可以幫助鈣質的吸收。但是其實維生素D也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以幫助於抵抗呼吸道感染。美國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白宮防疫顧問佛奇(Anthony Fauci)也公開說:缺乏維生素D,會影響身體抵抗感染的能力。最近有許多研究顯示,維生素D可能與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及感染嚴重程度有關,因為維生素D可以減輕發炎的反應,因此可能有助於減緩新冠病毒在肺部產生細胞激素的風暴。維生素D又叫做陽光維他命,也就是曬太陽就可以在皮膚裡合成,台灣地處亞熱帶,日照充足,正常人每日在未保護(沒有衣服遮蔽,也沒有塗抹防曬)的情況下,讓臉、手臂或腿曬10分鐘並且從飲食中補充應該就足夠。但是其實國人缺乏維生素D的情況也很普遍。尤其以青少年來說,90.3%有維生素D不足的現象,而其中更有51%是維生素D缺乏的程度,這與台灣人愛白、怕曬、愛室內活動有關。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大量人被迫居家上班,小朋友在家遠距教學,只怕這缺乏日曬的情況會更嚴重。飲食攝取來源:海魚、乳製品、雞蛋、動物內臟。益生菌益生菌是近來討論新冠疫情下補充品的大熱門,益生菌其實有許多菌種研究可以調整免疫、降低過敏、阻斷體內發炎反應、下降發炎性的細胞激素的作用。近來還有許多研究益生菌與長新冠(新冠復原)時常出現的腦霧的相關性,因為益生菌據信可以透過腸腦軸線的關係,調節腦部與神經的反應,清除在腸道累積的毒素。畢竟腸道是體內最大的黏膜組織,維持腸道黏膜的健全對預防感染很重要,而體內70%的免疫細胞位於腸道,所以對免疫的正常運作也非常重要。所以日本才會依據良好腸道菌相降低新冠肺炎死亡率的研究,提倡用腸活擊退疫情。攝取來源:補充高纖食物、發酵乳製品、發酵蔬菜。結論面對疫情爸媽們真是辛苦了,因為除了擔心自己,也擔心小孩染疫,小朋友如果居家更是麻煩,工作與家庭兩頭燒,目前韋恩更看到很多朋友的家庭疑似是小朋友從學校帶病毒回家,造成全家感染的。所以現在我們能做好的防疫,還是做好打疫苗,同時提升自身的體力與抵抗力,才能確保家人平安。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
-
2022-05-23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再增2童新冠肺炎死亡 一歲童「午睡中昏迷」送醫急救後才確診
國內中重症今天新增173例,包括中症130例、重症43例;確診個案中有40例死亡個案。其中死亡個案再增兩例兒童個案,分別為一歲及三歲男童,其中一例為併發腦炎死亡。目前兒童重症累計14例,四例死亡,其中三例死因為併發腦炎。1月1日至今輕症無症狀者占99.77%、中症人數為2173人,占0.17%、重症及死亡共680人,占0.06%。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20人超過80歲以上,37人具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者15人。其中兩名為未滿10歲死亡的兒童個案。一是一歲男童,無慢性病史,於家中午睡家人要叫醒時發現昏迷,送醫發現沒有心跳、沒有呼吸且無無外傷,也無心肌炎等心臟急症,病程變化未知,但因急救採檢時呈新冠陽性,Ct值9點多,因此判定死因為新冠肺炎。另一名為三歲男童,無慢性病史。5月16日發燒至攝氏38度以上,快篩陽性;5月17日高燒至攝氏41度,且四肢發紺。送急診時發現意識喪失、四肢痙攣、抽搐,有肺炎腦水腫,合併腦炎缺氧、神經性休克、頭部僵硬。曾使用瑞德西韋、降腦壓等藥物,仍於5月20日病況惡化去世,死因為腦炎併神經性休克。另外,重症43例個案中,其中一位為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未接種疫苗,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肺炎合併呼吸窘迫,於加護病房治療中。
-
2022-05-2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最新疫苗預防接種受害救濟 達法定金額上限600萬又一案
衛生福利部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審議小組4月28日召開第178次會議,這次共審議51案,八案核予救濟,包括AZ五案、莫德納兩案、BNT一案,另外有一案因發現新事實,將重新審理。其中,此次核予救濟的案件最高金額為600萬元,為接種AZ疫苗後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此案是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的第二案。本次核予救濟的金額自新台幣5000元至600萬元不等。其中,桃園市劉○○(編號:3323)因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腦出血致死。但個案無慢性病史也無任何潛在疾病史,且發病時間在接種AZ疫苗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合理時間內,因此判定與接種AZ疫苗相關,核予救濟新台幣600萬元。上次核予600萬元為3月10日召開的第175次會議,台北市游○○(編號:2841)也判定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致死與接種AZ疫苗相關,而核予救濟。當時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為目前核予救濟的最高金額,也已達法定最高救濟金額上限。本次通過救濟案件摘要:※BNT一案:臺南市謝○○(編號:4394)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 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接種疫苗後21日陸續出現頭痛、頭暈及說話變慢等情形,就醫後經醫師診斷為失語症。住院期間個案之血液檢體及腦脊髓液Anti- NMDA檢驗結果均為陽性,診斷為抗 NMDA 受體腦炎,並接受自費血漿置換術及自費抗CD20 單株抗體治療。目前並無醫學實證顯示抗NMDA受體腦炎與COVID-19疫苗關聯性,惟發生時序上仍無法確定與接種COVID- 19疫苗(BNT)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條第1項 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臺幣100萬元。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1年,並每6個月提會報告。※莫德納兩案:1.新北市郭○○(編號:407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 自述於接種疫苗後2小時出現全身紅疹,隔日因紅疹併癢感、輕微呼吸困難等情形就醫,經醫師診斷為疑似蕁麻疹。依發生時序研判,其症狀與接種 COVID-19 疫苗(Moderna)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 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5000 元。2.雲林縣張○○(編號:2792)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及臨床表現等研判,個案接種COVID-19疫苗(Moderna) 後 6 日死亡,查個案曾因股骨缺血性壞死接受人工關節置換,亦曾於109年因車禍導致創傷性硬腦膜下出血,至110年1月仍有腦部晚期出血紀錄。依發生時間及臨床表現較可能致死原因為急性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心血管疾病,或與其嚴重腦出血病史有關,惟接種疫苗後並無就醫資料,致無從判斷確切死因。考量時序上無法排除發生心肌炎之可能性,且個案屬接種mRNA 類型COVID-19疫苗後可能發生急性心肌炎之風險年齡族群。綜上所述,個案死因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 (Moderna)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 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 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5萬元。※AZ五案:1.桃園市蔡○○(編號:332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之症狀與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相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 相關,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200萬元。 請繼續追蹤個案預後情形 1 年,並每 6 個月提 會報告。2.台北市黃○○(編號:285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本身有全身性紅斑性狼瘡、乾燥綜合症、系統性硬化症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史。依據申請書記載,個案自述於接種COVID-19 疫苗(AZ)後 7 日出現臉部、四肢及軀幹紅斑情形,而後陸續因皮膚廣泛性紅疹、關節痛及腰痛等症狀就 醫,經醫師診斷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合併急性發作。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 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 第 1 項及其附表其他不良反應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3 萬元。3.苗栗縣李○○(編號:3258)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23 日因右側肢體無力且有麻感就醫,血小板檢驗結果不符合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臨床表現,腦部磁振造影檢查結果顯示右側延腦有一處急性腔隙性梗塞,理學檢查及血液檢驗結果顯示有高血壓、高血脂情形,以及抗心磷脂抗體 IgM 為 陽性。綜上所述,個案之症狀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 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9 萬元。4.桃園市劉○○(編號:3323)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無慢性病病史,亦無任何潛在疾病史足以引起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個案血液檢驗結果顯示其確實罹患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其發病時間亦在接種 COVID-19 疫苗(AZ)後可能發生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之合理時間內,研判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與疫苗接種相關。又個案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造成腦部血栓及導致腦壓升高,併發後續之腦出血致死,故其死 亡亦與接種COVID-19 疫苗(AZ)相關。綜合 考量個案之受害就醫過程、醫療處置及與預防接種之關聯性等相關事項,依據「預防接種受 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 及其附表死亡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 600 萬元。5.台北市林○○(編號:3709)本案經審議,依據病歷資料記載、臨床表現及相關檢驗結果等研判,個案接種疫苗後 5 日因臉部麻痺、僵硬及手腳麻等情形就醫,經診斷為格林巴利症候群,惟個案神經生理檢查及腦 脊髓液檢驗等相關檢查結果並不符合典型格林巴利症候群之臨床表現,然考量相關神經檢查結果確有異常,故研判其症狀仍無法確定與接種 COVID-19 疫苗(AZ)之關聯性,依據「預防接種受害救濟基金徵收及審議辦法」第 18 條第 1 項及其附表嚴重疾病給付之規定,核予救濟金新台幣7萬元。
-
2022-05-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未打疫苗染Omicron可能發生哪些重症?詳解兒童疫苗常見疑問
5至11歲輝瑞兒童疫苗將於周三(5/25)正式開打,但許多家長仍猶豫要不要讓孩子接種疫苗。兒童感染專家表示,國內兒童染疫比率約占二成,雖然感染症狀大多是輕症,且比成人輕微,但仍有部分可能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等重症。兒童接種疫苗可降低九成新冠肺炎嚴重度表現,專家強調「先打先好」,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Q:兒童未打疫苗染疫,可能發生哪些重症?● 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致呼吸困難、腦炎、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分析,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可能有兩種較嚴重症狀,一是「上呼吸道感染」,因上呼吸道嚴重發炎、腫脹,導致呼吸困難;第二種是腦炎,目前港台都出現染疫兒童併發腦炎的個案。而染疫經過二至六周,也可能產生MIS-C,引發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及組織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此疾病。國衛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齊嘉鈺說,根據指揮中心公布今年各年齡層確診者人數與占比,12歲以下兒童疫疫風險與其他年齡層無異,愈來愈多國家發現染疫兒童中出現MIS-C,依國外統計,MIS-C發生機率約為萬分之三,且三至六成患者會住進加護病房,死亡率在2%至10%之間,這也是許多國家開始為5至11歲兒童施打新冠疫苗的原因。Q:接種疫苗對兒童有什麼好處?● 三大好處: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MIS-C。依兒童疫苗臨床試驗,接種疫苗後有三大好處。黃立民說,首先是降低兒童住院率、重症率及預防MIS-C,尤其北北基桃的兒童病床幾乎全部滿床,家長應盡速帶孩子打疫苗,建立完整保護力。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說,觀察各項研究和統計,支持兒童要接種疫苗,他能理解家長對孩子打疫苗會猶豫,但美國統計指出,5至11歲沒打疫苗的孩童,感染Omicron後的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兩倍。接種疫苗不僅能預防多種併發症、重症及死亡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兒童隔離、學校停課、父母缺勤等狀況,避免因停課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或教育差距。Q:目前有兒童有哪些疫苗可選擇?● 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歐盟已核准莫德納用於兒童。黃立民表示,目前共有兩款兒童疫苗可以使用,其中輝瑞兒童疫苗資料最完整,不僅臨床試驗證實保護效果達九成,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也已核准5歲至11歲兒童接種,目前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歐盟、日本、南韓、香港、澳門、新加坡等開放兒童接種。另一款是莫德納半劑量疫苗,目前歐盟已通過核准用於6歲至11歲兒童,開放施打的國家有歐盟、英國、澳洲、加拿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謝育嘉說,輝瑞兒童疫苗主要用於5至11歲兒童,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打滿兩劑保護力約90.7%;莫德納疫苗則是6至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是成人的二分之一。Q:兒童施打兩款疫苗,可能出現什麼副作用?● 心肌炎、心包膜炎機率較青少年低,且症狀輕微、可逆轉。關於兩款疫苗的副作用,黃立民說,兒童接種後,約10%至20%會出現接種部位疼痛或腫痛、發紅,以及疲勞、頭痛等,僅約十萬分之一可能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等個案,但症狀輕微且短期、可逆轉,發生率比青少年低。為有效降低孩子染疫重症風險,他呼籲「先打先好」,讓孩子及早獲得保護力,如果對莫德納兒童疫苗有疑慮,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輝瑞兒童疫苗。黃立民說,患有氣喘、肥胖、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免疫、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等危險因子的兒童,確診後重症風險較高;又或需要出入人多聚集場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與衛生習慣的孩童,此類族群兒童施打疫苗後,明顯減少重症死亡的風險。Q:mRNA疫苗會對基因造成影響嗎?● 目前無足夠證據,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很多家長擔心屬於mRNA疫苗的輝瑞、莫德納兒童疫苗,可能對孩子基因造成影響。黃立民表示,由於mRNA疫苗僅使用2年,但對於這些顧慮,至今沒有新證據證實有這樣的風險,且先進國家也維持讓兒童接種疫苗。他認為可先打一劑度過疫情嚴峻時期,未來以蛋白疫苗作為每年例行接種的疫苗,安全性更高。
-
2022-05-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讓我刻骨銘心的病人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那是2006年的一月底,我接到皮膚科的照會。病患是一位54歲的男性,因為血尿前去一家醫院看診,而發現膀胱腫瘤,但因為用藥過敏,全身紅疹脫皮,而住到皮膚科。翻一下他的病歷,得知他是位旅居美國的華僑,回台探親及過農曆新年。兩週之前因為血尿到一家地區醫院求診,經過膀胱內視鏡檢查,診斷出有膀胱癌病灶。由於他對膀胱鏡檢查後所服用的磺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產生全身皮膚紅腫,起水泡及脫皮,而被轉送到我們醫院皮膚科住院。治療了兩週,皮膚病灶漸漸緩解,皮膚科醫師於是照會我安排後續的膀胱腫瘤治療。由於此時已接近農曆春節年假,所以我告知病患,等待農曆年假之後,就安排他住院開刀。大年初六,他住進醫院泌尿科病房,隔天我就幫他手術。手術是經尿道內視鏡膀胱腫瘤刮除術。這種手術是屬於內視鏡微創手術,在尿道內視鏡近導引下,將表淺性的膀胱腫瘤刮除。一般病人在手術後一到兩天就可以出院。手術很順利,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病患接著經恢復室回到病房休息。不料,當天晚上十點左右,病患訴說突然胸悶痛,吸不到氣。值班醫師發現他呼吸急促、淺快,胸口發悶,血壓下降。緊急做心電圖,沒有心肌梗塞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隨即緊急照會心臟科的總醫師,心臟科總醫師立即推著心臟超音波過來,發現病患左心室壁收縮力異常,且有少量心包膜積液,不能排除心肌梗塞。因此,心臟科建議立即轉床到心臟加護病房,準備安排心導管檢查。心肌收縮異常及包膜積液,導致心搏量減少,血壓下降。病患插上氣管內管,接上呼吸器。隨後的心導管檢查,並未發現任何血管阻塞的現象。同時安排心包膜積液的引流,心包膜積液引流後,血壓略有回穩。可是心肌的收縮力卻一直不見起色。當天凌晨即在主動脈內裝置了動脈幫浦以維持血壓。但情勢持續惡化,隔兩日就裝上了葉克膜裝置。他的病情變化快速,可以說從他晚上開始喘起來之後,就急轉直下。我整晚都守在心臟加護病房不敢離開。一直在思索:手術中有發生了什麼特別的狀況嗎?反覆查閱手術紀錄、護理紀錄以及麻醉紀錄。但絲毫看不出有什麼端倪。緊急趕到的家屬,包括一直陪著病患的配偶,病患的兄長以及從美國趕過來醫院的子女焦急地在加護病房外面守候。我在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連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要如何向家屬解釋呢?身為主治醫師,也只好硬著頭皮向家屬報告病程,以及現在發生的情形。但也只能照著目前的現象說明,其他的,我也坦然地告知自己並不清楚病患為何會進展到這樣的狀況。心臟加護病房的團隊相當積極,將他血壓等生命徵象都維持著,不過也覺得奇怪為何心臟機能不斷在惡化。甚至心臟跳動的頻率也開始出現陣發性的不整脈。由於病患接受大量的輸液,肺部和四肢周邊都有明顯的腫脹積水,所以也一直一定要用利尿劑治療。奇怪的是,打入利尿劑後,尿是有出來,但心臟收縮功能就更退步一些。這時我一個想法閃過腦海,該不會是跟之前的全身過敏有關吧?難道他是過敏性心肌炎?病患因為磺胺類的藥物過敏,是不是現在所用的藥物也有磺胺的成分呢?一查之下,不得了!幾乎所有的利尿劑,降血糖藥,改善排尿的高選擇性的甲型阻斷劑等等都是磺胺類的藥物,難怪一用就會出現心臟機能的下降!有了這個發現之後,立刻按照免疫科專家的建議,將所有可能引起過敏的藥物全部停掉。並且使用類固醇。由於心臟的情況一直沒有改善,看著葉克膜使用的期限也要到了,要再搶救,就只能依靠人工心臟或者做心臟移植了。幾經掙扎,再次由心臟外科置入心室輔助幫浦做為過度處置,等待看整體情形是否改善,或是有機會可以換心。然而,心臟移植沒有等到,病患接連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重器官衰竭的跡象,就在我幫他手術的二十天後,宣告不治。為了要證實他的病因,我懇求家屬允許我們在拆除葉克膜的時候,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作為病理化驗之用。數日後,病理化驗報告出來:「心機有過敏細胞瀰漫性浸潤,確認為過敏性心肌炎。」家屬哀傷不已,而我數日來,日夜在加護病房守候,向家屬匯報訊息,雖然身為主治醫師,但另一種角色也與家屬成為作戰夥伴,不幸我們戰敗了。送走了病人,我彷彿被掏空了一半,深層的挫敗感壓得我灰濛濛的。由於這段時間我都綁在醫院,內人也不時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我強打起精神,繼續查著文獻,對於過敏性心肌炎的病例反覆比對。結果發現,案例幾乎都是以類似的病程變化在發展。外科部死亡及併發症討論會中,按例都需要將死亡病例做一個完整報告。報告後,一位資深的師長問我,這個案例有無申請藥害救濟? 「對呀,我可以幫他爭取藥害救濟!」我將這個訊息向他的兄長分享,之後就詳細從頭整理他的病歷資料,包括在這次住院之前於他院就診的病歷,附上最後關鍵的病理報告,徵得家屬同意,幫助他們提出藥害救濟。終於在病患過世四個月後,獲得藥害救濟的補償。我在想,病患是因為過敏性心肌炎而發生心臟衰竭。他發生心肌衰竭時正好在醫院中。假使他二月六日沒有住院,很可能他發生胸悶氣喘時是在家中或是其他地方,被送到醫院時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急救。如果來不及救,很可能會被歸咎到心肌梗塞。那麼,過敏性或是病毒性的心肌炎而導致的突發性心臟衰竭的發生率應該遠超過目前所報告的案例。磺胺類抗生素,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抗生素,已有90年歷史。目前仍廣泛用於治療人體各種感染症,包括上下呼吸道、腸胃道、腎臟及尿路感染症、生殖器感皮膚感染等。但這類抗生素卻常造成藥物過敏反應,嚴重甚至有致死風險。磺胺類抗生素過敏可從輕微到嚴重反應都有,輕微的表現可能是局部或全身的搔癢紅疹,有時發生生殖器附近(像是龜頭、包皮)的潰瘍或腫脹性藥疹,嚴重過敏反應則包含史帝文斯強生症候群(SJS)、毒性表皮溶解症(TEN)和藥物反應伴隨嗜伊紅性白血球增加與全身症狀(DRESS)。臨床表現則包括全身性產生紅疹與水泡,到大範圍的皮膚破皮和黏膜潰瘍,也可能併發肝腎功能或多器官衰竭而導致死亡,死亡率高達30%。而再發生心肌炎者,就更少見了。幸運存活的患者,也可能會有永久後遺症。根據台灣藥害救濟的統計,磺胺類抗生素是目前國人引起嚴重皮膚藥物過敏排名第六的藥物,也是全球嚴重藥物過敏的前五大藥物。最近長庚醫院皮膚科研究團隊確認了磺胺類藥物過敏的特殊基因型 (HLA-B*13:01及相關基因型),帶有此特殊基因型的人使用抗生素藥物就有可能產生嚴重藥物過敏的風險。之後可以幫助病人找出是否有這種特殊體質,以避免接觸到此類製劑。
-
2022-05-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全國已逾2成兒童確診 台大醫籲:打疫苗利大於弊
國內5月起開放兒童接種莫德納、BNT疫苗,李慶雲兒童感染暨疫苗發展醫學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指出,兒童施打疫苗有3個好處,包括降低住院率、重症率、預防多系統炎症綜合症(MIS-C),尤其國內正在疫情流行,建議5月下旬盡快施打,完整疫苗保護力。黃立民指出,目前疫情發展廣泛,兒童是這波Omicron疫情主要感染者,全國近2成兒童感染,北北基桃四區域的大醫院兒童病床幾乎滿床,兒童感染新冠肺炎致死率不可輕忽,兒童施打疫苗也格外重要。以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今年5月13日數據顯示,720萬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年齡在0至11歲,共佔全美確診個案總數約一成。而因染疫死亡的個案,有486例為0至4歲兒童,5至11歲兒童的亦有359例。兒童確診雖大多輕症,黃立民指出,沒打疫苗的兒童感染後,經過2至4周甚至6周,可能產生多系統炎症綜合症,兒童的心臟、肺、血管、腎臟、消化系統、大腦、皮膚或眼睛等器官和組織會嚴重受損,部分孩童重症、死亡皆是來自這疾病。兒童感染也可能引發嚴重上呼吸道感染及腦炎。國外臨床統計,5至11歲兒童沒打疫苗,確診後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2倍以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論文也指出,5至11歲兒童及青少年,施打2劑BNT可預防嚴重感染而住院,目前完整接種2劑BNT疫苗的兒童,無論過去有無確診,無發生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症或死亡。美國去年已為5至11歲兒童接種870萬劑BNT疫苗。國內目前有莫德納、BNT2種兒童疫苗。黃立民指出,BNT兒童疫苗安全性資料較多,依照美國FDA資訊,5至11歲兒童施打2劑BNT,保護效果達90%,有頭痛、疲勞、施打部位紅腫等輕微副作用,極少數發生心肌炎,症狀輕微、短時間可恢復,發生心肌炎比率比青少年更低。莫德納、BNT兒童疫苗該如何選擇?黃立民表示,2種疫苗最大差別是劑量,BNT兒童疫苗適用5至11歲,施打10毫克,是成人劑量三分之一;莫德納兒童疫苗適用6至11歲,施打50毫克,是成人劑量的二分之一。黃立民表示,曾有專家討論,是否依照兒童體重來選擇疫苗,但此論點缺乏實際證據,目前2款疫苗分別取得歐盟、美國FDA許可,BNT兒童疫苗現階段安全性資料較多,莫德納兒童疫苗安全性資料雖較少,但能獲許可、代表其副作用仍在可接受範圍,若家長憂心,建議可選劑量較少的BNT。黃立民表示,我國ACIP專家建議,兒童2劑疫苗需間隔3個月施打,但現在疫情仍持續流行,若接種時間較晚,恐怕施打第一劑後就確診,疫苗實際保護力不完整,建議兒童應在5月下旬盡快接種疫苗。各國也建議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患有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症、免疫不全的兒童接種疫苗。至於香港有13%的染疫兒童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表現,若接種疫苗是否可預防兒童神經系統症狀?黃立民指出,此類狀況少見,理論上施打疫苗的確有幫助。黃立民也建議青少年施打第3劑,第3劑發生心肌炎機率大幅下降,相較第2劑減少十分之一,目前疫情仍在傳播,施打疫苗可提高保護力。部分家長憂心,施打mRNA疫苗對於孩子基因有未知影響,黃立民說,這是理論上的疑慮,只能說mRNA疫苗應急,若後續需每年追加施打,希望引進蛋白疫苗。基金會特別製作兒童施打疫苗電子衛教傳單,協助家長釋疑。
-
2022-05-18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人生如戲,戲夢醫生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叮!」完成往生病人的器官摘取手術,在夏日的艷陽下把沉甸甸的器官保存箱扛上救護車後,我坐上車把冷氣開到最強,正要閉目養神打道回醫院時,就聽到了手機通訊軟體的訊息聲:「嘿,鍾醫師,今天可忙?」竟然是那個把機車騎成廢鐵的傢伙:「要跟你說,車禍受傷到今天剛好滿一年了,謝謝你讓我現在還活著!」看完還真是啼笑皆非:「今天很忙,跟去年的今天一樣忙著幫車禍病人手術,只是撞壞的部位不太一樣,今天的是撞壞腦袋,去年的你則是撞壞除了腦袋之外的全身!」把手機調成靜音,我闔上眼沉浸在去年的那場戲。 炎炎夏日的週末早晨散步到醫院值班的路上,看著晴朗的藍天大概就能猜到這天一定會有各式交通意外來急診掛號了;煮上一杯咖啡,一邊啜飲一邊瀏覽前一夜還在急診留置觀察的病人資料,正當喝完咖啡準備起身披上白袍去查房,電話卻響起了!「EMT通報有重大外傷,機車騎士意識不清血壓量不到!預計五分鐘內抵達」是熟悉的專科護理師通知我速速到急救室準備!我快步走入已淨空備戰的外科急救室,急救區的生理監視器及超音波已開機,氣管插管工具已備妥,點滴架已掛上溫的生理食鹽水,住院醫師及護理同仁們都已就定位,要是再配個麻醉科醫師跟英文對話,就是標準的美國一級外傷中心配置了。「病人到!」急診門口的檢傷護理師領著EMT衝入、移床、接上各種監測儀器、準備插管、聽EMT彙報現場狀況,一切都是電光火石間,發生在床上躺著的壯碩年輕人身上! 對,是年輕人,但既沒有年輕人該有的蓬勃朝氣、也毫無知覺反應、一眼可見左大腿明顯變形、而且血壓只有60mmHg!我湊上前去摸了一下胸腹:「拿胸管過來,開胸包備著!」瞄一眼學弟掃的超音波畫面,我心中盤算著等一下可能會上演的各種劇本,還有劇情中會出現的各種橋段……這種外傷搶救的劇本大致上可以分為兩類結局,第一類是長篇小說:劇情內容包含開刀房裡一堆醫生鬼吼鬼叫,參雜著刀械碰撞跟監測儀器的刺耳警告音,然後我在手術完成後走出來,帥氣地扯下口罩跟家屬解釋,目前仍有生命危險,我們盡人事聽天命,像極了日韓電視集;第二類是短篇小品:在急診室經過一番拚搏後病人死亡,跟家屬解釋病人在最後那段時光中因為已經昏迷了,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痛苦,請節哀!然後有人昏倒、有人哭倒、還有人跪倒求我再拚一下,像極了台灣鄉土劇。曾經,我在一個寒冷的大清早,面對懷裡抱著剛出生寶寶的年輕媽媽,將她先生的人生劇本劃上了冰冷的句號!應該沒有一個醫者會喜歡這樣的短篇小品結局,讓小孩與爸爸從此天人永隔。為了學到所有當代最先進的創傷救治技術,讓台灣重傷的年輕人能再有機會書寫更精彩的長篇人生,我毅然偕同妻子帶著未滿半歲的大兒子,飛行了24個小時、在冰天雪地裡轉機,縮衣節食到美國東部的醫院待了一年,是那對站在寒風中與爸爸訣別的母子給了我動力!「鍾孟軒,看你平常也不愛開刀,怎麼每次假日打來喊要緊急開刀時,都是這種把大家搞得雞飛狗跳人仰馬翻,還要在手術台上CPR的刀啊?」中午時分準備跟麻醉科醫師及葉克膜技師,一起把胸腹都被劃了長長一刀的年輕人送往加護病房洗腎前,手術室的值班總管語帶嘲諷的虧了我一下:「歹勢啦,病人還年輕,我們拚看看!」其實總管說的也沒錯,是我選擇把劇本寫成這樣的,而且從早上八點的第一幕一路鋪陳,寫到炎炎夏日的日正當中,真所謂日頭赤焱焱,病人爸媽大老遠從南部趕上來見兒子,我心底卻暗忖這一面可能是他們的最後一面;又是CPR又是葉克膜、出血只是暫時控制、意識也還未曾恢復,我已經可以預見,這齣戲還有一長串的感染、併發症、再手術跟復健的故事,硬著頭皮繼續寫下去究竟是對還是錯?也許讓劇本在這裡椏然而止對病人反而是好的?但是那個寒冷清晨站在急救室門口,聽我說故事的年輕媽媽與她襁褓中的小嬰兒,此時又在我腦海中閃過!眼前這顆混沌不明的大炸彈,究竟要怎麼拆解才能畫上最完美的句號,還真的是既燒腦又折壽啊!「醫生,我們回到醫院了哦!」救護車司機大哥這趟車飆得可真快,我拿起手機估算了一下行車時間,瞥見一串未讀的簡訊:「我開始穿戴著義肢做運動,也可以投籃了!」現代的義肢的進步想必能為這齣戲繼續增添不少故事:「那差不多可以準備把對你始終不離不棄的女朋友娶回家了吧?」 「沒問題,喜帖到時候一定會寄到!」等一下……你炎炎夏日的週末大清早把自己撞成一顆未爆彈丟到我面前,搞得我燃燒自己好幾週才把你救回來,故事不是就劃上句點了?為什麼我還要被你加丟一顆紅色炸彈的驚嘆號!這劇本可完全超出我的想像了,還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未來會如何展開完全不在醫生的掌控呢!我也只能在戲中醫生角色粉墨登場時,幫每個段落加油添醋一下,心存善念、盡力而為,讓這戲能繼續演下去,如此也算是個功德圓滿的句點。
-
2022-05-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早安,熱血醫師!
【編者按】本週「教我人生的病人」分別邀請不同人生階段的醫師執筆。第一位作者是已經擁有博士學位,即將由醫學院畢業的醫學生說出他最感激的病人是幾年前在他開始到醫院實習不久所遇到的女病人,因為她使他領悟到,成為好醫生最重要的秘訣就是要成為關懷病人的「人」;接著一位中生代的外傷科主治醫師意氣風發地回想自己努力締造出近乎起死回生的奇蹟,並穿插過去救不回來的病人,家屬的哀求引發他更上一層樓出國深造精進; 最後一位部主任教授醫師在成功的手術後病人急轉直下,使他百思不解。為了找尋病因,他懇求家屬在停止急救後,在心臟肌肉採取樣本,而證明是與外科手術無關的磺胺類抗生素過敏性心肌炎,導致急性心臟衰竭。醫者面對病人非預期的惡化以及追求真相的心路歷程是罕為人知的一面。臨床實習進入尾聲,迎面而來的是PGY醫師的申請、OSCE考試與二階國考。面對未來的不確定與考試的壓力,臨床事務上的繁瑣重複與學長姐的疲態,我無法控制地對於即將要成為一名正式醫師的未來產生遲疑。有能力、有權力去了解人們最脆弱之處從而療癒應當是快樂而有成就感的事,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行醫的熱情,彷彿即將踏入一個無限內捲的漩渦,令人惶恐失措。「早安,熱血醫師!」我翻著以前病人的筆記,突然想起她每天早上跟我說的這句話。將近四十的她是一位事業有成的單身女性,因為胸部腫塊住院診治,而我是負責照顧她的見習醫師。當時才剛踏入臨床的我對於每件事都充滿熱情,一見到她就想要很仔細的問病史做理學檢查,儘快幫她做出鑑別診斷跟安排後續檢查,但她只是冷冷的回應著,對於自己的疾病與身邊的人漠不關心。住院的前幾天無人探望也還沒找看護的她,總是把簾子拉起來,默默地躺在床上滑手機。我還是每天早上查房前都會去看她,與她道早安,心底雖然急切的想要跟她解釋疾病的嚴重與治療的迫切,卻不知從何切入,只好漫無邊際的問一些我自認無關緊要的問題。「醫師你有時間嗎?」幾天後某個早上,她突然這樣問道,即使不久之後主治醫師就要查房,我還是笑笑的說有。她深嘆了一口氣,然後徐徐地說起自己的故事,說著當發現生病時的恐慌,不敢看西醫而去找替代療法卻發現疾病只有不斷進展的絕望,說著身邊的人和同事的疏遠,和一個人在醫院面對這一切的孤單。我拉了張椅子坐在床邊,靜靜的聽,也不知道能回應什麼,直到同學打來提醒我查房,我站起身,跟她說辛苦了,我明天再來聽妳說,然後走出病室。「早安,熱血醫師!」隔天早上我一進去病室就聽到她滿懷笑容的招呼,著實嚇了一跳,也不解著這個稱號從何而來,她說到她很感謝我花這麼多時間聽她說話,她覺得舒坦多了,也願意鼓起勇氣面對治療。站在醫學的角度我幾乎沒有對她做出貢獻,真正在拯救她生命的是開檢查和處方治療的醫師們,我充其量只是坐在旁邊聽她說話而已,但她的轉變讓我剎那間明白,在這樣充滿恐懼與不安的日子中,真正能緩解病人痛苦的不只是生物醫學的介入,更是得知有人會陪著他們走過這段路的安心。嘈雜的護理站中,我從一幕幕轉瞬而過的回憶中醒來,似乎重新想起了遺忘已久的初衷。現代的生物醫學終究有著極限,但作為照顧者的我們最少最少能做的,就是多花一點時間聽病人說話,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而被賦予這樣權力去陪伴病人的我們是何其幸運。幾年過去了,回想起這位病人還是滿懷感激,她教導了我如何成為一名醫生,更重要的,如何成為一個人。
-
2022-05-10 名人.張金堅
張金堅/哪些人是Omicron致重症高危險群?圖解病情惡化原因
截至5月9日全球已有5.14億人確診,且有626萬人死亡,大部分個案均屬無症狀或輕症,目前在台灣境外確診個案人數持平,已有下降趨勢,可能反映出國外已接近社區族群保護力的水準,反觀國內確診人數激增,目前每日確診已連續三天超過四萬。近日中重症人數升至100人上下,其中重症十人左右,另有大約十人上下死亡,整體而言中重症比率佔比仍低,國人不必過份恐慌。根據美國疾病管制署針對此波Omicron疫情已於今年3月30日的官網明訂居家隔離指引(如表一),英國則針對醫護人員確診者在今年3月中旬亦有復工指引(如表二及圖一)。兩個國家均朝鬆綁政策進行,居隔天數減少並有配套措施,以維持醫療量能,使醫療不中斷。反觀國內,雖亦朝鬆綁及放寬措施進行,但由於中央與地方的意見不甚一致,大家對一些關鍵問題仍然有所疑惑,諸如:(i)哪些族群是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的高危險群?(ii)為什麼這些高危險群會導致中重症,人體免疫方面有什麼特殊變化?(iii)對於輕、中症確診者,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用藥?成效如何?(iv)5歲至11歲兒童適合打疫苗嗎?成效如何?(v)目前的居隔政策是否仿效英、美兩國適時鬆綁?本人收集最近國外發表相關的學術期刊,綜合整理分述如下,與讀者分享。(1)根據美國Peter Smits等人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10日止,利用Truveta電子健康紀錄,探討基礎二劑接種共2106893人後續發生突破性感染,以長者、共病患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居多,從1.07至1.34倍不等,同時也造成重症住院比率增加從1.37至2.22倍不等。另所謂共病患者包括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高血壓及癌症等,另外據Branda F 等人,在義大利的統計發現如施打疫苗第三劑追加劑,則感染率下降,住院ICU使用率及死亡率亦下降。此外,以色列在今年4月27日於medRxiv發表,如果再施打第四劑,對65歲以上的人非常有效,但對65歲以下則效果不佳。所以第四劑,目前只考慮在年長者、共病患者及過度肥胖者才考慮使用,反觀目前在台灣,在65歲以上長者,第三劑的施打率仍低,政府衛生單位應該思考如何提升施打率至80%以上,是迫切需要進行的重大事項。(2)為什麼年長者、共病患者、過度肥胖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容易導致中重症,甚至死亡?根據Qing Y 及 Judy Lieberman、Smriti Mallapily 在2020年(J. Infection)及今年4月(Nature,自然醫學雜誌)發表的學術期刊中,他們認為正常人的免疫反應正常,對Omicrion等病毒來襲,都有適當、適量、適時的免疫反應,防止病毒複製,但在上述族群(包括年長及共病患者等),其血液中的單核球及肺部的巨噬細胞,反應過於激烈,肺部的巨噬細胞是負責清除肺中的雜質與病毒碎片,但在重症者肺部中25%巨噬細胞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細胞內發炎路徑。另外在血液中之單核球受病毒入侵並活化發炎路徑造成細胞死亡,因而釋放大量發炎物質,並引發劇烈發炎反應,造成細胞激素風暴,終究導致呼吸窘迫及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圖二、三)。此種重症病患者,所佔比例極少,約萬分之2至4,包括在75歲以上老人、肥胖病人,慢性病(如如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病人),及洗腎患者,或有免疫疾病及神經疾病患者。不管國內外的專家均認為上述具有共病患者,(如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均應優先接種疫苗追加劑。(3)輕症確診者是否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默沙東、輝瑞二家藥廠先後研發出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及Paxlovid,莫納皮拉韋已在去年11月初獲英國授權,而輝瑞的Paxlovid亦在11月22日獲美國FDA學會使用授權,二者確可針對高風險患者提供保護,可使死亡率風險降低八成以上,效力強大且副作用輕,抗病毒效果輝瑞之Paxlovid效力較佳,但二者均可以針對12歲以上高危險族群病人使用。截至目前為止,根據Hammond及Bernal二位學者分別在今年NEJM(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對於輕中症確診者,發病五天內給於此等口服藥可以在4天內自述症狀緩解。使住院及死亡率降低70至80%,所以建議政府衛生主管單位,能夠下放權力給專責醫院或基層診所能夠使用此等口服抗病毒藥物,應是當務之急。(4)兒童施打疫苗有效嗎?根據Klein Nicola 在 MMWR 2022之研究報告指出,5-11歲兒童使用輝瑞疫苗二劑接種(14-67天間隔)可增加約51%的效益,減少住院死亡比率約68%。根據Ann M, Hause在MMWR 2022之報告,在800多萬名兒童接種輝瑞疫苗者,只有100名有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其中只有11名發生心肌炎,其中7人已康復,4人在治療中,發生率為每十萬人有0.1375人極為罕見,所以可以放心施打。至於莫德納在青少年(12-17歲)及兒童(6-11歲)及6個月至6歲以下根據Third Annual Vaccine Day UPDATE 2022年3月24日的報告(表三),已有多國授權使用,至於6個月至6歲以下,在今年4月28日已申請歐盟(EUA)具條件學會授權,目前在台灣已於5月初通過在6~11歲兒童進行施打。結語目前Omicron確診案例持續上升,匡列及居隔趕不上病毒傳播速度,當務之急,應該比照歐美之居隔指引,縮短局隔時間。防疫醫療方面,一定要堅守輕重分流政策,廣設防疫急門診,使輕症確診者領藥(症狀緩解用,如發燒、腹瀉等)服用,不必住院。對一些高風險輕、中症確診者,可以考慮准予相關醫院及基層診所從寬認定(當然要有規範),給予口服抗病毒劑,避免防疫專責醫療擠爆,影響其他疾病之醫療運作。要能隨時維持醫療量能,使第一線防疫醫護人員不至於工作負荷超載,當然還未施打第三劑的長者(大於65歲)、共病患者(慢性腎病、慢性肺病、糖尿病、過度肥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一定要儘快施打第三劑。台灣才能度過疫情的高峰期,在大家同心協力之下,方能揮別疫情與病毒共存,疫後新常態應可期待。
-
2022-05-07 養生.聰明飲食
生酮飲食體重掉很快,但非人人都適合 專家曝4大危害要注意!
從減重的角度來看,酮體的生理效應包括:抑制大腦的食慾中樞、降低饑餓感,因此,會減少總熱量攝取。台灣肥胖醫學會監事、高雄榮總家庭醫學部社區醫學科主任潘湘如說明,認為,生酮飲食的確能在短期內,達到降低血糖、減重、減脂的效果,其中,體重迅速減輕的原因,是由於肌肉蛋白質分解、脫水。然而,肌肉不足將會導致基礎代謝下降,對減重是不利的;如果不搭配運動,甚至體重會反彈增加,而且生酮飲食也會增加許多健康風險。危害1:動脈硬化有些研究認為,生酮飲食可以降低體脂肪、增加好的膽固醇,也就是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但有些研究則持相反意見。潘湘如說明,人體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75%是從肝臟製造,25%來自於飲食中的飽和脂肪酸,為了維持自然恆定機制,食物中多吃了脂肪,肝臟就減少製造;不過,研究發現,人類的第19對染色體上,帶有Apo E4脂蛋白基因的人,排除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能力會大幅減少,低密度脂蛋白是將膽固醇運送至動脈,過量的低密度脂蛋白會堆積在動脈血管內,就會造成動脈硬化,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的發生,也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會被稱為「壞膽固醇」。生酮飲食為了產生酮體,必須攝取大量脂肪,但是,並非所有的脂肪分解,都能產生足量的酮體,產生酮體的最佳來源是中鏈脂肪酸,大部分來自屬於飽和脂肪酸的椰子油,所謂的「防彈咖啡」,就是黑咖啡加奶油及椰子油。 危害2:胰島素不足生酮飲食模擬人體處於飢餓狀態下,所產生的生理變化,包括血糖及胰島素都會下降,而胰島素能增加肌肉組織蛋白質的合成、促進身體對血糖的利用。簡而言之,能將甲狀腺、性荷爾蒙等轉換成身體可利用的形式,因此,血液中胰島素不足,就會發生異常的生理變化。包括甲狀腺低下症狀,會出現疲倦、掉髮、肝功能異常;蛋白質分解,造成肌肉抽筋無力、情緒障礙;骨質代謝異常,會造成兒童成長發育遲緩、骨質疏鬆、骨折風險增加;女性則因體重下降及荷爾蒙不足,出現月經不規則,整體因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風險。此外,在脂肪分解的過程中,可能造成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的增加,進而引發急性胰臟炎、心肌炎、心肌梗塞,電解質異常的話,則可能造成心律不整的情況發生。 危害3:酮酸中毒酮體有利尿、脫水的作用,代謝過程必須經由腎臟排出,在進行生酮飲食時,如果出現口渴、多尿,又沒有補充足夠水分,將造成增加腎臟負擔、腎結石的風險上升,血液酸性增加、電解質不平衡,就有可能造成酮酸中毒。酮體在血液酸性的狀態下,反而會傷害腦細胞,因此,酮酸中毒的跡象,包括噁心、嘔吐,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腹痛、頻尿、極度口渴等症狀,嚴重的話,恐會發生呼吸困難、意識不清、嗜睡、昏睡,甚至是昏迷。 危害4:膳食纖維不足在生酮飲食中,包括飯麵、五穀根莖類、水果等低碳水化合物,都要嚴格限制分量,身體長期缺乏水果及全穀類,將會造成礦物質、維生素及膳食纖維群攝取不足,因此,容易導致疲倦、皮膚粗糙。膳食纖維不足,則容易造成便秘、腹脹、消化不良等腸胃症狀。此外,生酮飲食多攝取紅肉,也會增加大腸癌、乳癌的風險。延伸閱讀: 。168斷食、生酮減肥瘦很快? 醫示警「快速減重潛在危險」:嘴冒水果味完蛋了 。少吃多動沒瘦反變胖? 專家曝「關鍵原因」:運動只影響10%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疫苗打不打 家長兩難 感染名醫:有打有保庇
中央開放6至11歲兒童施打疫苗,到底要不打疫苗,家長陷入兩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黃高彬今天獲邀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為家長解惑。黃高彬說,「有打有保庇!」國外經驗顯示,6至11歲兒童不論施打莫德納或BNT疫苗,副作用相較成人輕微,安全性沒有問題,呼籲家長不用太擔心,盡早施打有助提前獲得保護力。台中市長盧秀燕今天在台中市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上說,昨天邀請兒科醫師曾崇芳到場說明兒童施打疫苗相關議題,頗獲家長好評,為進一步讓家長了解注意事項,今天邀請黃指揮官來到記者會。黃高彬表示,美國去年12月開始流行Omicron變種病毒株,兒童與青少年感染比例倍數成長,雖然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症狀輕微,常出現喉嚨癢、疼痛、流鼻水等,臨床上類似普通感冒,透過篩檢才發現確診,但家有一歲以下嬰幼兒仍應特別注意。「有打有保庇!」黃高彬說,打疫苗是對的,兒童施打莫德納疫苗已在很多國家進行,像歐盟、澳洲、加拿大、英國等,BNT疫苗主要在美國、日本、韓國及以色列等國施打,目前皆無嚴重不良反應,請家長盡快讓小朋友施打建立保護力。黃高彬指出,有關副作用方面,每個人體質與感受不同,但以發燒反應來說,小孩感受不像大人強烈。根據世界文獻報告顯示,6至11歲施打莫德納疫苗相較12至18歲來講,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還要低,疫苗注射後會產生基礎蛋白,3到6天會被身體酵素代謝,孩童新陳代謝更快速,也不會影響基因結構,安全性可接受。即使以12至18歲青少年打疫苗罹患心肌炎的發生比例來說,每10萬人口也僅有個位數,市民不用過於擔心。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莫德納orBNT,該讓孩子接種疫苗嗎?專家曝:對「1病毒」效力恐不如預期
國內於5月2日起正式開放施打兒童疫苗,優先接種廠牌為莫德納(Moderna)。有鑑於莫德納副作用較為劇烈,加上過往兒童接種疫苗的相關數據稀缺,不少家長憂心孩子施打疫苗後,是否將造成嚴重併發症,進而影響生活作息及學業表現。對此指揮官陳時中部長指出,家長審慎思考後可連絡校方調整行政流程,亦可隨時收回接種同意書。不過此舉可能將影響醫務人員的事前準備,呼籲應先告知校方後再做出決定。兒童疫苗將導致「心肌炎」發作?美CDC:青壯年男性風險較高現行的兒童莫德納疫苗,以及將於5月中旬抵台的輝瑞BNT兒童疫苗,究竟是否將對孩童健康造成影響?家長擔心的「心肌炎」風險是否存在?根據美國CDC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12月19日,已有8,674,378名5-11歲孩童施打BNT加強劑疫苗,其中有12例孩童罹患心肌炎;976,882名16-24歲青年中則有13例心肌炎案例,顯示罹患心肌炎者確實以青壯年居多。美國CDC指稱,確診新冠肺炎者罹患心肌炎的機率,遠高於施打新冠疫苗者。同時,《JAMA Network》刊載的研究也指出,接種第2劑mRNA疫苗的青少年男性(12-18歲)和年輕男性(18-24歲),心肌炎發生比率為最高。總結所述,以目前現有數據而言,兒童疫苗造成心肌炎的機率可能較青壯年更低。不過,由於mRNA疫苗為新型疫苗,因此接種數年或更長時間後對健康的影響尚待觀察。兒童疫苗實際效用為何? 專家:對Omicron效力可能較低事實上,莫德納早於3月28日向美國FDA提出緊急授權,提供第3劑公開試驗結果: 6,900名兒童中,對2歲兒童的抗感染效力為43.7%、2-6歲兒童則為37.5%。輝瑞則於4月27日申請授權,並表明在施打2劑疫苗的6個月後,第3劑針對新冠原始株的抗體濃度,在5-11歲孩童體內增加6倍之多。《美國兒科學會》刊載研究亦證實,施打疫苗的孩童中,有三分之一出現感染相關抗體,且6個月後仍有96%的孩童仍保有抗體。疫苗效力看似顯著,但令專家憂心的是,兒童疫苗僅可能對「原始株」提供抗感染保護,但Omicron變異株傳染力強、變異性高等特點,可能使兒童疫苗效用減低、且更容易造成「突破性感染」。「成人疫苗對於Omicron的抗體濃度有減弱趨勢,同樣的現象亦可能發生在兒童疫苗身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傳染病專家Isaac Bogoch博士表示,預防新冠感染確實是必要措施,但就現行的2種mRNA疫苗而言,皆可能有抗感染效力不如預期、中和抗體不足等缺失。即便如此,美國CDC仍表示,無論是輝瑞或BNT疫苗,皆能有效預防兒童感染新冠病毒的重症、住院與死亡風險。至於疫苗對兒童的長期影響或相關併發症,目前的實驗數據尚稱不足,仍有待相關單位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延伸閱讀: 。兒童疫苗開打!醫公布兒童接種莫德納「2大副作用」 發燒非最常見 。兒童打莫德納副作用非即刻發生!「不適時間點」曝 接種前多攝取維生素C、水分 。陣痛期還有2個月? 確診數破萬在即? 名醫:兒童疫苗「有就先打」。兒童疫苗到底打哪款?BNT較安全?莫德納較有效?心肌炎風險誰較高
-
2022-05-0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要莫德納或BNT疫苗?副作用差異、不適合族群?家長十大問答一次看
北市兒童莫德納疫苗今天開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說,有77萬BNT疫苗12日將從德國抵台,力拚5月20日前施打。指揮中心啟動「Taiwan V-Watch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監測兒童施打疫苗反應。兒童疫苗到底有什麼副作用、安不安全,該不該讓孩子打,家長疑慮很多。聯合新聞網整理十大問答如下。問一:兒童疫苗要去哪裡打?答一:滿6歲至11歲學童,已由學校協助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家長「莫德納 COVID-19疫苗6-17歲接種須知及評估暨意願書」,可選擇「校園集中接種」或至「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經詳細閱讀及填寫與勾選各項欄位資訊並簽名後,由學校收回,彙整統計意願人數。由各縣市依實際情形陸續安排施打。問二:學童打疫苗可以請假嗎?答二:教育部長潘文忠說,施打疫苗後有三天疫苗假可讓孩子休息,不會列入出缺席與差勤紀錄;若家長要顧孩子,也有防疫照顧假。問三:兒童疫苗可打哪些廠牌?打幾劑、間隔多久施打?答三:莫德納,接種兩劑,每劑0.25毫升(含50微克的mRNA,為成人劑量的一半)。指揮中心建議6至17歲兒童及青少年兩劑接種間隔以12周為原則。輝瑞,接種兩劑,每劑0.2毫升(含10微克的mRNA),指揮中心建議間隔時間同莫德納12周為原則。問四:施打疫苗後,常見不良反應有哪些?答四:顏廷聿醫師、張鑾英教授指出,整體而言,在臨床試驗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中,二種疫苗都以注射部位疼痛為主,全身性不良反應包含疲倦、頭痛、發燒等,症狀多數為輕至中度,約三天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皆無疫苗相關嚴重不良事件,在臨床試驗都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全身不良反應比例較第一劑稍高,為了達到完整疫苗免疫力,建議仍完整接種二劑次。無論是選擇莫德納、或是 BNT 疫苗,應該都是好的選擇。食藥署指出,在6至11歲兒童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注射部位疼痛、疲勞、頭痛、肌痛、畏寒、噁心/嘔吐、腋窩腫脹/壓痛、發燒、注射部位紅斑、注射部位腫脹和關節痛,與成年人試驗結果相近。問五:哪些兒童有較高的重症風險,更建議施打疫苗?答五:顏廷聿醫師、張鑾英教授指出,COVID-19 對兒童的影響通常比成人輕,但仍然有少數會導致嚴重疾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可能會需要住院或重症照護。下列兒童具有罹患嚴重 COVID-19 疾病的風險,建議施打疫苗。請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先前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1. 肥胖。2. 唐氏症。3. 免疫抑制劑治療、或免疫低下。4. 惡性腫瘤。5. 糖尿病。6. 呼吸系統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哮喘。7. 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8. 慢性肝炎、肝病變。9. 神經系統疾病或失能。問六:輝瑞、莫德納哪個好?答六:台灣兒科醫學會表示,目前無大規模直接比較莫德納與BNT疫苗孩童接種的研究報告,但由發表的試驗結果看來,前者產生的抗體濃度略高,輕中度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略高,但並無很大差異,因此並不建議要特別選擇哪一廠牌之疫苗。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表示,含50微克mRNA的莫德納疫苗效力一定比含10微克mRNA的輝瑞BNT疫苗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高劑量、高效益的疫苗自然伴隨高副作用風險,面對COVID-19,所有的選擇都要有一些妥協,調整一下心理狀態,才是上策。問七:哪些人不適合接種疫苗?答七:正在發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者,都不建議施打疫苗。另外,指揮中心提醒,有潛在慢性疾病的兒童仍應接種新冠疫苗,因他們的疾病狀況可能會增加患重病的風險。接種前請諮詢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問八: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哪些症狀建議就醫?答八:顏廷聿醫師、張鑾英教授指出三項要特別注意,如下:1. 嚴重過敏反應:全身紅疹、眼周/嘴唇紅腫、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休克。2. 超過 48-72 小時高燒不退、有其它感染不適的症狀、注射部位產生膿瘍。3. 注射疫苗 14-28 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律不整、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請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問九:接種後有什麼需要注意的事項?答九:衛福部疾管署指出,接種COVID-19疫苗後,兒童可以繼續進行所有日常活動。如果他們在接種疫苗後無特殊身體不舒服,可以繼續日常運動,若感覺不適(例如發燒或疲倦),建議休息並視需要就醫診治。問十:我的孩子沒接種疫苗,上學安全嗎?答十:衛福部疾管署指出,一般而言,兒童感染COVID-19的影響通常比成人輕,且由於我國12歲以上完成兩劑新冠疫苗接種率高,因此兒童亦可受到某種程度的保護。但兒童接種COVID-19疫苗,將對個人與群體產生保障。如果孩子尚未接種COVID-19疫苗,他們仍可上學。但仍須落實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
2022-05-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24歲女染疫亡…醫警告:Omicron沒想像友善 年輕人3症狀是危險徵兆
國內昨天新增五例確診死亡個案,其中一名年僅廿四歲女性,曾打過三劑BNT疫苗,好友形容她確診前「活蹦亂跳」,怎料短短六天卻引發重症死亡。專家指出,Omicron並沒有想像中友善,施打疫苗能防九成重症,但還是有一成機率,「與病毒共存沒有想像中簡單」。「曾經說好要當我婚禮的伴娘,竟然就離開了我的生命中,連最後一面都沒見到…」一名網友於Dcard論壇發文表示,自己和閨密到上月廿五日還聊天互動,五月三日卻接獲她離世訊息,原因是確診重症引起併發症,讓她難以接受,也呼籲大家要珍惜身邊親友,愛要及時。指揮中心昨證實新增五例死亡個案之一即是這名廿多歲女性。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案是五月一日公布的重症個案,無慢性病史、曾接種三劑BNT,四月廿六日發燒、腹瀉,當日快篩陽性,赴急診PCR採檢陽性,居家照護。該案四月廿九日腹瀉未改善,一一九送急診,發現血壓不穩,經插管急救,有使用呼吸器及瑞德西韋、免疫調節劑、類固醇、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五月一日出現心室顫動,急救無效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敗血性休克併多重器官衰竭,後續經血液培養排除細菌感染的可能。確診母數愈大此類個案會再出現 與病毒共存並非簡單的事感染科專家、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直言,新冠病毒不是感冒病毒,仍有可能引發重症;施打BNT疫苗可預防九成重症機率,但仍有百分之五至十的機率引發重症。他說,雖然大多是老年人、免疫力較差者容易重症,但並不代表其他年齡層沒有,尤其當確診母數愈大,此類個案一定會再出現。「Omicron不是想像中友善,你以為他是溫馴小狗,還是會咬你。」邱政洵指出,新冠病毒可能引起心肌炎或血栓,此個案曾出現心室顫動,可能是心臟發炎,但要確認死因才能做說明。若要與病毒共存,必須注意老年人等重症高危險族群,其他年輕族群若出現呼吸喘、神智變化及高燒不退等危險徵兆,仍然要提高警覺。邱政洵憂心,現在醫療端非常緊繃,屆時若單日確診十萬甚至廿萬人,「醫療一定會崩潰」,他呼籲中央應思考在現有架構下,如何更有效率輕症分流、降轉患者,「若有新作法,現在就要啟動,不要等到單日確診十萬人才做。」
-
2022-05-0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打BNT或莫德納哪個副作用比較高?Q&A一次看懂兒童新冠疫苗常見疑問
隨著國內疫情不斷升溫,兒童的感染人數也逐漸增多,指揮中心已於2日開放12歲以下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然而許多家長對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仍抱持疑慮。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顏廷聿及教授張鑾英針對家長常見問題提供詳盡解說,元氣網整理部分內容給家長參考。Q1:為什麼建議學齡兒童施打新冠病毒疫苗?A:由於目前並沒有有效藥物可以預防新冠病毒的感染或輕症,並且用於預防重症的口服抗病毒用藥,都尚未緊急授權在未滿 12 歲的兒童使用。未滿 12 歲的兒童,目前重症治療選擇僅有針劑的瑞德西韋(Remdesivir)跟類固醇(Corticosteroids),並輔以大量的支持治療。而新冠病毒的單株抗體對當前流行的 Omicron 突變株,效果極為有限。因此,接種新冠病毒疫苗,是預防感染與住院重症的一個重要武器。Q2:目前台灣學齡兒童施打新冠病毒疫苗的保護效果如何?A:目前台灣緊急授權 Moderna(莫德納)和 Pfizer-BioNTech(BNT,輝瑞)二種 mRNA 疫苗在此年齡層兒童施打,皆可產生不遜於成人的中和抗體效價,而在真實世界中,是否也能提供更長久的保護能力,會需要進一步的觀察與臨床數據支持。Q3:學齡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可能的不良反應有哪些? A:整體而言,在臨床試驗的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中,二種疫苗都以注射部位疼痛為主,全身性不良反應包含疲倦、頭痛、發燒等,症狀多數為輕至中度,約三天內可緩解。受試個案皆無疫苗相關嚴重不良事件,在臨床試驗都具備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證據。接種第二劑疫苗的全身不良反應比例較第一劑稍高,為了達到完整疫苗免疫力,建議仍完整接種二劑次。無論是選擇莫德納、或是 BNT 疫苗,應該都是好的選擇。 Q4:兒童施打 mRNA 疫苗發生相關的罕見副作用風險如何? A:兒童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是目前各國衛生法規單位積極監測的 mRNA 疫苗相關風險。截至 2022 年 1 月底止,全球已有超過 120 個國家開放 5 歲以上兒童接種 COVID-19 疫苗。在大規模施打的國家中,mRNA 疫苗相關的兒童心肌炎和心包膜炎極為罕見,且明顯低於青少年的發生率。接種 mRNA 疫苗後心肌炎的最高危族群是接受第二劑的 16-24 歲的年輕男性;而接種 mRNA 疫苗後心包膜炎的最高危族是 20-45 歲的男性和女性。部分疫苗上市後數據,莫德納疫苗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略高於 BNT 疫苗,但目前針對莫德納疫苗和 BNT 疫苗接種後風險比較分析,尚未得到完全一致的結果。Q5:兒童施打 mRNA 疫苗發生心肌炎/心包膜炎風險比自然感染高嗎?A:若與自然感染相關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相比,疫苗接種後風險並沒有比較高。根據美國 CDC 今年公告,5-11 歲的兒童族群中(每 10 萬人次資料),在 COVID-19 確診兒童中,確診後 21 天內有 17.6 個男孩、10.8 個女孩罹患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而在接種第一劑或第二劑 mRNA 疫苗(BNT)族群中,僅有 4 個男孩在第一劑疫苗接種後 21 天內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其餘發生率皆為零。因此,男性幼童感染 COVID-19 後出現心臟疾病的風險,為接種 mRNA 疫苗者之 4.4 倍。此外,在 5-11 歲 COVID-19 確診兒童中(每 10 萬人次),確診後 42 天內共有 133.2 個男孩、94.2 個女孩罹患心肌炎、心包膜炎、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以上數據,代表當社區處於大流行時期,兒童接種疫苗為利大於弊。 Q6:哪些兒童具有較高的重症風險,更建議施打疫苗? A:COVID-19 對兒童的影響通常比成人輕,但仍然有少數會導致嚴重疾病,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兒童,可能會需要住院或重症照護。下列兒童具有罹患嚴重 COVID-19 疾病的風險,建議施打疫苗。請於接種疫苗前,諮詢先前診治此潛在慢性疾病的醫師。 1. 肥胖。 2. 唐氏症。 3. 免疫抑制劑治療、或免疫低下。 4. 惡性腫瘤。 5. 糖尿病。 6. 呼吸系統疾病,例如:囊性纖維化、哮喘。 7. 心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臟病。 8. 慢性肝炎、肝病變。 9. 神經系統疾病或失能。 Q7:兒童接種新冠病毒疫苗後,出現哪些症狀建議就醫? A:1. 嚴重過敏反應:全身紅疹、眼周/嘴唇紅腫、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休克。 2. 超過 48-72 小時高燒不退、有其它感染不適的症狀、注射部位產生膿瘍。 3. 注射疫苗 14-28 天內出現疑似心肌炎/心包膜炎症狀:胸痛、胸口壓迫感或不適症狀、心悸、心律不整、暈厥、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走幾步路就會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請立即就醫,並告知疫苗接種史。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突破性感染代表疫苗失效嗎?需要無止盡接種新冠疫苗加強劑?
昨天(2022-4-30)看到一篇才剛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心中頗有感慨,所以才決定寫這篇文章來抒發。感慨,是因為看到評論裡的這句話:【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這一年多來,每次同鄉或親友聚會,新冠病毒一定會有一席之地,而為了要讓大家了解人類和病毒之間的對抗關係,我都會說「突破感染」是個完全錯誤的名詞,根本就不應該被創造出來。我會告訴他們,我們在做疫苗實驗時,會用不同劑量的病毒來挑戰打過疫苗的老鼠。在低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存活;在中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死了5隻;而在高劑量病毒的情況下,10隻老鼠全死了。也就是說,只要病毒數量夠高,沒有任何疫苗是不會被「突破」的。不管是打疫苗,還是自然感染,我們所獲得的免疫力(抗體和記憶細胞)是會因人而異,而免疫力高的人可以應付高劑量的病毒,免疫力低的人就只能應付低劑量的病毒。還有,眾所周知,對抗病毒的免疫力是會隨時間而下降的。所以,打過疫苗的人再被感染,是一點都不值得大驚小怪。所謂的「完整疫苗」,不管是兩劑、三劑、甚至四劑,如果打過的人還是被病毒感染,那原因之一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量是高過於他的免疫力所能應付的限度,原因之二是他所接觸到的病毒是變種,例如omicron。不管是什麼原因,對病毒而言,沒有什麼疫苗是「完整」的。去年4月,台灣出現第一個所謂的「突破感染」案例,而關鍵評論就立刻邀請我寫了一篇評論,請看機師接種過一劑AZ疫苗仍染疫,這代表疫苗失效了嗎?。其中的一段是:【「百分之百有效」是大家喜歡聽到的,而也就因為如此,有些醫藥廣告,包括出自中醫師和西醫師的,就會聲稱他們能百分之百治愈病患(請看新冠肺炎治癒率100%的名中醫)。但是,除了百分之百不可能之外,沒有什麼預防或治療的效果會是百分之百的,因為生物個體間本來就不可能會是百分之百相同,而有些不相同的地方就會影響到個體對疫苗的反應程度。好消息是,縱然是出現「疫苗突破」,完成兩劑疫苗接種的人所出現的症狀,相較於沒有接種疫苗的人所出現的症狀,還是輕微很多。】大前天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編輯評論是Covid-19 Boosters — Where from Here?(新冠加強劑 – 何去何從?)。作者Paul Offit是一位兒科醫生,專攻傳染病、免疫學和病毒學。他是賓州大學兒科和疫苗學教授,也是費城兒童醫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他是輪狀病毒疫苗的共同發明人。這篇評論總共有八段,而前五段是在講所謂的「完整接種疫苗」是如何從原來的兩劑,演變成三劑、四劑,甚至是未來的N劑。剩下的三段則是在講疫苗加強劑要何去何從,我把這三段翻譯如下:人們現在對「完整接種疫苗」是什麼意思感到困惑。 這很容易理解是如何發生的。 可以說,關於 Covid-19 疫苗,最令人失望的錯誤是將疫苗接種後的輕度疾病或無症狀感染標記為「突破」。 與所有粘膜疫苗一樣,目標是預防嚴重疾病——讓人們遠離醫院、重症監護室和太平間。 「突破」一詞意味著失敗,創造了不切實際的期望,並導致對該病毒採取零容忍策略。 如果我們要從大流行(pandemic)轉變為地方病(endemic),在某個時候,我們將不得不接受疫苗接種或自然感染或兩者的結合不能提供針對輕度疾病的長期保護。此外,由於加強劑並非沒有風險,我們需要清楚分辨哪些群體最受益。 例如,16 至 29 歲的男童和男人患 mRNA 疫苗引起的心肌炎的風險增加。 所有年齡組都面臨「原始抗原罪」(original antigenic sin)這一理論性問題的風險——由於免疫系統鎖定了原始免疫原,因此對新免疫原的反應能力下降。 這種現象的一個例子可以在一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研究中找到。該研究表明,與使用原始病毒株來進行加強相比,使用 omicron 特異性變種來加強,不會產生更高水平的 omicron 特異性中和抗體。 這個潛在的問題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新變種做出反應的能力。現在 CDC 有責任確定誰從加強劑量中受益最多,並教育公眾了解粘膜疫苗的局限性。 否則,對輕度或無症狀感染的零容忍策略(只能通過頻繁的加強劑來實施)將繼續誤導公眾關於 Covid-19 疫苗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原文:突破感染,加強劑,何去何從
-
2022-05-0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兒童到底該不該打新冠疫苗?教授援引資料這麼說
有很多讀者和親友來問過我,應不應該讓他們的小孩打疫苗,而我都是私底下跟他們回覆。在昨天(2022-4-28)又收到兩個這方面的提問後,我決定寫這篇文章來做個總回覆。首先我需要聲明,我只分析信息是否正確,而不會建議小孩(或成人)是否應該打疫苗。畢竟,打有打的風險,不打有不打的風險,而我卻沒有能力幫您承擔任何風險。MyGoPen網站問:【林教授好,近期收到不少民眾回報:「日本某市長聲稱美國 5-11 歲兒童接受兩劑 covid-19 疫苗後,有超過 10% 的人無法上學。」謠言原始出處為美國 CDC 一份報告,有關謠言本體、初步查證及問題大綱,皆已附在 Website 裡的文件中,懇請林教授撥冗協助檢視其引用數據是否正確,再次謝謝。】MyGoPen在附件裡問我:(1)網傳影片中「數據顯示有 7.4% 的人接種兩次之後,副作用已經影響到他們的生活」、「有 10.9% 的兒童接種兩次之後都不能上學了」的主張是否正確?(2)是否能以此份報告得出不應該讓兒童接種 COVID-19 疫苗的結論?MyGoPen在附件中有提供一個圖表,而它是截取自美國 CDC 去年12月31發表的COVID-19 Vaccine Safety in Children Aged 5–11 Years — United States, November 3–December 19, 2021(5-11 歲兒童的 COVID-19 疫苗安全性——美國,2021 年 11 月 3 日至 12 月 19 日)。這個圖表是統計5-11 歲兒童在接種COVID-19 疫苗後,家長在問卷調查表所填寫的不良反應。它顯示有 7.4% 的兒童在接種兩劑之後「不能進行正常日常活動」,以及有 10.9% 的兒童在接種兩劑之後「不能上學」。我對MyGoPen問題(1)的回答是:「之後都不能上學了」是故意誤導,因為「不能上學」可能只是一天。我對MyGoPen問題(2)的回答是:這份CDC報告的最後一段(結論)是: 「接種疫苗是預防 COVID-19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ACIP 推薦輝瑞疫苗用於 5-11 歲兒童預防 COVID-19。 初步的安全性發現與臨床試驗中描述的相似。 應告知接種疫苗的 5-11 歲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接種疫苗後會出現局部和全身反應。」由此可見,接種疫苗後「不能進行正常日常活動」和「不能上學」都是可以預期的,所以,事實上,此份報告所得出的結論是「應該讓兒童接種疫苗」。讀者Branda問:「林教授好!拜讀您網站上的文章及多本書籍後受益匪淺,近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灣變得嚴重,未接受疫苗接種的兒童在這波疫情下成為染疫風險極高的一群,但疫苗接種對尚在發育的兒童又是一種風險,網路資訊雜亂,身為幼童父母的我們對於是否讓孩子接種疫苗感到惶恐不安,可否請教授就目前研究證據給予一些分析與建議,謝謝您!」首先,由於兒童接種新冠疫苗還只進行了很短的期間,所以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目前只有臨床試驗的論文,而沒有關於普及接種後的論文。在這種情況下,讀者Branda所說的「目前研究證據」,其實是非常有限。就我搜查的結果,最新和最完整的「目前研究證據」是美國CDC發布的COVID-19 Vaccines for Children and Teens(兒童和青少年的 COVID-19 疫苗)。這份報告有說美國FDA目前只核准了輝瑞疫苗給兒童接種,而所謂兒童,指的是5到17歲。至於4歲以下兒童的疫苗接種,雖然輝瑞和莫德納都有向FDA申請,但都還沒有被核准。美國CDC有發表Why Children and Teens Should Get Vaccinated Against COVID-19(為什麼兒童和青少年應該接種 COVID-19 疫苗),其中比較重要的兩點是:感染 COVID-19 的兒童和青少年可能會出現嚴重的並發症,例如兒童多系統炎症綜合徵 (MIS-C)。 MIS-C 是一種不同身體部位發炎的疾病,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道器官。自疫情開始以來,已報告了數千例的 MIS-C 病例。 5 至 11 歲的兒童最常受到 MIS-C 的影響,幾乎一半的報告病例發生在該年齡組的兒童中。COVID-19 疫苗接種將 12-18 歲兒童患 MIS-C 的可能性降低了 91%。 2021 年 7 月至 2021 年 12 月的數據顯示,95% 的 12 至 18 歲因 MIS-C 住院的兒童未接種疫苗。感染 COVID-19 後,兒童和青少年也可能會遇到各種新的、復發的或持續的健康問題。 這些包括在初次感染後四周或更長時間發生的身心健康並發症。 這些並發症可能出現在輕度或重度 COVID-19 之後,或出現在MIS-C 之後。兒童和青少年在感染COVID-19 後可能出現的症狀與成人一樣,包括:疲勞、咳嗽、肌肉和關節疼痛、頭痛、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無法集中注意力。COVID 後遺症會影響生活質量,包括:身體活動的限制、對症狀感到苦惱、心理健康挑戰、上學或日托出勤率下降、錯過參加運動、玩耍或其他活動的機會。美國CDC也有發表COVID-19 Vaccine Safety in Children and Teens(COVID-19 疫苗用於兒童和青少年的安全性),其中比較重要的兩點是:數以千萬計的 5 至 17 歲兒童和青少年已經至少接種了一劑 COVID-19 疫苗。通過持續的安全監測,發現 COVID-19 疫苗接種對兒童和青少年是安全的。COVID-19 疫苗接種的好處超過了已知和潛在的風險。兒童和青少年接種疫苗後報告了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炎病例。在 5 至 11 歲的兒童中,在 2021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2 月期間的 800 萬劑中,有 11 例確診心肌炎報告。在 12 至 15 歲的男性中,報告率約為每百萬劑 70 例,在 16 至 17 歲的男性中,每百萬劑中有 105 例。美國兒科學會也有發布Children and COVID-19: State-Level Data Report(兒童和COVID-19:州級資料報告)。它說,截至2022-4-21,兒童案例數是1300萬,約佔所有案例的19%,而大體上每十萬個兒童約有1萬7千個案例,其中大約1%需要住院。它也建議5歲以上的兒童接種新冠疫苗。所以,回應讀者Branda所說的「可否請教授就目前研究證據給予一些分析與建議」,我的建議是「沒有完全無風險的決定,只有利大於弊的考量」。其實,幾乎所有的醫療抉擇都是這樣,疫苗接種當然不會是例外。附註:本文的插圖是拷貝自去年11月5日新聞周刊的封面,上面說:「健康專家強力支持一個給兒童的新冠疫苗,但家長並不這麼確定。」原文:兒童打新冠疫苗的謠言、惶恐
-
2022-05-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嘉義縣+45例確診 學童16人占36%、明起兒童打莫德納
嘉義縣今新增45人確診,其中居隔陰轉陽14人,接觸者採檢18人,症狀採檢13人。今解除隔離225人、居家隔離513人,確診輕症居家照護153人。縣府規畫重啟防疫快報,邀請防疫專家線上解析抗疫新知,強化民眾正確的防疫觀念與知識。嘉義縣今天增加45人確診,年齡介於1歲至76歲,10歲以下12人、70歲以上2人,其中校園學童有16人、占36%,涉及幼兒園和國小共6所學校。縣長翁章梁說,縣府即日起將重啟每周一、三、五下午1點「防疫快報」,邀專家學者線上直播最新抗疫新知,今邀大林慈濟醫院急診部長李宜恭就疫情分析、疫苗接種的重要性向鄉親報告。李宜恭表示,國內確診者99.7%是無症狀或輕症,重症及死亡只占0.03%,主要發生在70歲以上年齡層,只要完整接種疫苗,就能預防重症及死亡,年齡層越高、越多劑、效果越好。據美國研究,而且5至11歲兒童重症及死亡機會很低,接種疫苗可以降低2倍住院機率。衛生局長趙紋華指出,明起嘉義縣6至11學童開放在校園及各合約醫療院所施打莫德納疫苗,每劑50微克/0.25CC,2劑需間隔12周。有家長擔心兒童接種後,可能出現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衛生局表示,多為輕微症狀,恢復狀況多數良好。衛生局說,接種前家長須先填寫同意書,提醒接種後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疲倦、頭痛及發燒為常見的副作用,可多喝水、休息並視需要就醫,如有發燒、感冒、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者,不建議接種。翁章梁呼籲不論是大人或小孩,只要符合接種資格,有疫苗就趕快打,保護自己、也保護身邊的人。衛生局將持續加開接種診次服務。
-
2022-05-0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高醫院長鍾飲文:兒童接種疫苗中和抗體高於成人
疫情大爆發,校園確診者增多,許多家長擔心到底要不要讓孩子施打疫苗,又打什麼疫苗比較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鍾飲文從預防角度,強烈建議兒童接種,且指打莫德納或輝瑞疫苗都一樣好。他表示,6至11歲兒童完整接種2劑疫苗4周後,100%可產生對抗Omicron株和Delta株的中和抗體,平均效價是成人的2.5倍及2倍。新冠疫情吹進校園,威脅沒有接種疫苗的未來主人翁,國內疫苗專家、高醫院長鍾飲文借重國外經驗,認為兒童應該還是接種疫苗比較好。他說,疫苗具有非常好的保護力,6至11歲兒童施打疫苗可預防重症,據國外統計,兒童打疫苗副作用低,國外5至11歲兒童接種後常見的不良反應,僅是注射部位疼痛,另據英國統計,4至11歲兒童確診才約1%有長新冠症候群,病狀會持續超過12周,留下嚴重後遺症,但整體來看,接種是利大於弊。鍾欽文表示,有家長怕孩子打mRNA疫苗會出現心肌炎,但根據美國CDC資料顯示,確診者罹患心肌炎的風險,反而高於接種mRNA疫苗導致的機率。接種莫德納疫苗者,打第1劑時,約93.1%注射部位會疼痛,打第2劑時,約49.5%注射位會痛,若打BNT,第1劑約83%注射部位會痛,第2劑約78%。全身不良反應部分,施打這兩種疫苗後,疲倦和頭痛症狀都差不多。提及為何幼童需接種的理由,鍾飲文說,施打疫苗的好處是可保護自己和同學,也保護小於6歲的弟妹、保護父母和阿公阿嬤,但若未接種,容易造成校園、補習班等機構內群聚感染。不他也提醒,接種後如有呼吸困難、氣喘、暈眩、心跳加速、全身紅疹;超過48至72小時發燒不退;接種部位產生罕見膿瘍及嚴重胸痛、胸悶、心悸等預期外的不適,一定要就醫。
-
2022-04-2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該不該讓孩子打新冠疫苗? 兒科醫師建議:至少先打1劑
12歲以下兒童即將接種新冠疫苗,家長關心到底要不要讓兒童打新冠疫苗?如果要施打,要不要選擇疫苗廠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兒科主任陳思融說,「至少先打一劑」,形成保護力,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不僅可預防重症,也能避免確診併發重症後,留下嚴重後遺症。陳思融指出,兒童施打疫苗可預防重症,根據國外數據統計,打第一劑的副作用比第二劑相對低,未施打疫苗孩童一旦確診併發重症,無論是呼吸衰竭或更嚴重的多重器官衰竭,恐留下嚴重的後遺症,甚至危及生命。家長對於兒童疫苗廠牌的選擇,究竟要打莫德納還是等BNT?陳思融說,雖然莫德納在美國沒有被核可用於5至11歲的孩子,但在其他國家,如澳洲、英國、歐盟、加拿大已經核准使用也開始施打,歐洲國家統計,莫德納打在6至11歲孩子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比例,其實比青少年打莫德納還要低。家長也質疑就算打了疫苗還是會確診,還是要打嗎?陳思融表示,打疫苗的重點在預防重症,打疫苗還是有非常好的保護力,以預防重症的角度,建議兒童施打。不過許多家長擔心兒童打疫苗會得心肌炎,陳思融指出,就國外統計看來,打疫苗得心肌炎多數都是輕微的,追蹤1、2天後,心肌酵素危險值就已降低恢復正常,需要到強心劑或葉克膜那麼嚴重的心肌炎比例上是低的,比得到病毒本身造成的心肌炎比例還要低很多。陳思融說,大部分疫苗誘發的副作用,據國外統計,預後的狀況都還不錯,即使誘發心肌炎也很快痊癒,幾乎不會留下後遺症,反之,如果兒童因為未打疫苗,不幸得到新冠肺炎誘發重症,則有可能會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打第一劑副作用的比例不高,對重症也可開始產生保護力。陳思融指出,孩子沒打疫苗確診,急性期可能出現呼吸窘迫,肺炎、細支氣管炎或哮喉等症狀,除了需要氧氣支持,嚴重者可能需要進入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甚至有病毒誘發全身嚴重發炎反應,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進而死亡的案例,依美國的資料看來雖然住院率不高,但疫苗對於需要住加護病房的重症保護力是有的,所以還是建議施打。陳思融說,新冠病毒在兒童身上還有一個比較長期可能的併發症,就是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有點像川崎氏症,川崎氏症大部分是在5歲以下的孩子,多天發燒後合併黏膜發炎、結膜炎、皮疹、淋巴腫大,最嚴重的後遺症可能併發冠狀動脈的發炎疾病,可能造成孩子長期心臟功能的影響,新冠疫苗在兒童不只可以降低急性期的重症比率,對於中長期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也是有顯著保護力。陳思融說,5歲以下幼兒目前還沒有開放施打新冠疫苗,但每5個確診必須住院的幼兒,就有一個會需要進加護病房,因此建議幼兒身邊的父母親和親朋友好一定要完整接種完3劑疫苗,滿6歲的手足也須盡速接種,提升保護力,預防家內感染,同時5歲以下兒童一定要勤洗手,戴好口罩,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
-
2022-04-2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國小童接種疫苗意願書曝光 最快施打日、疫苗假一次看
外界關注6至11歲學童何時開始接種莫德納疫苗,教育部昨已轉發指揮中心公文給各縣市教育局,請學校發放接種同意書給家長。教育部強調,會比照先前BNT校園接種方式,至少讓學童家長有7天的充裕時間考慮是否讓孩子接種,但各縣市可視學校前置作業能量,最快5月2日可接種莫德納。但教育部仍強調,接種日將由各縣市自行決定,務必給家長充裕時間考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6到11歲兒童可以接種新冠疫苗莫德納,劑量為半劑,兩劑間隔12周。教育部長潘文忠上周表示,快與衛福部詳細討論相關施打措施,也會比照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模式,盡量以校園團體施打為原則,也一定會在短時間內讓家長充分了解,並徵詢家長同意才開始施打。教育部昨已轉發指揮中心公文給各縣市教育局,請學校發放接種同意書給家長。公文指出,6至11歲學童疫苗接種可採「校園集中接種」及「合約醫療院所接種」模式執行,充分尊重家長選擇。不過教育部也請學校先行調查校園集中接種意願,提供家長意願書,選擇校園集中接種獲致合約醫療院所接種,並由學校回收並彙整意願人數,視學校前置作業規劃安排接種時間,可與轄區衛生局協調自今年5月2日起安排校園集中接種,以及提供未在校接種者指定合約醫療院所名單。公文也提到,莫德納疫苗是首次於國內提供滿6至11歲兒童接種,基於兒童及青少年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反應,以及多數為輕微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請學校確實將接種須知提供家長參考,並給予家長至少7天的充分思考時間,以利家長了解國際間青少年接種疫苗的副作用及效益。至於其他接種疫苗配套措施,公文中指出,學校須於接種日當日調整課程內容,安排靜態活動,以觀察學生身體狀況,並於疫苗接種後兩周,妥善規劃課程內容,調整教學方式及減少激烈教學活動。另外,學生若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學校應給予疫苗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若家長要請假陪同學生至醫療院所接種,可給予防疫照顧假。而學生接種疫苗後,當日起若有不良反應,得申請疫苗假,不列入出缺席紀錄,並以3天為原則(含接種當日),必要時得延長。學生請疫苗假時,班級導師也要確認家中是否有人陪伴及照顧,家長若有照顧學生需求,其中一人得申請防疫照顧假。有關滿6歲至11歲學童COVID-19疫苗接種相關作業準備事宜,詳如說明( https://cpd.moe.gov.tw/page_two.php?id=35501 )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台大醫預警:10.11月疫情更猖獗 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4劑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新增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新冠病毒不會消失已成全球專家的共識,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指出,一般民眾打第四劑也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十至十一月,新冠病毒因低溫更猖獗,一般人可能都要打滿四劑疫苗。兒童易為傳播破口 接種疫苗利大於弊 可補足群體免疫力缺角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王任賢昨指出,輕症數量需控管在公衛量能容許範圍內,兒童易為傳播破口,應提升幼童疫苗;輕症院外照顧則應有良好醫療監控及轉診系統,減少院外猝死。除了長者、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指揮中心也將推動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莫德納疫苗、十二至十七歲青少年接種追加劑,即第三劑疫苗;黃立民指出,因應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苗研發也已針對不同的病毒株,年底可能會有針對Omicron的疫苗問世,目前臨床試驗已進行中。莫德納疫苗仿單建議兩劑疫苗間隔四周,但昨天ACIP會議建議間隔十二周。對此,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全球卅多國實際使用,間隔多為八周或十二周,與會委員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較小而做此決議。會中也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應接種次蛋白疫苗,可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張鑾英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黃立民也說,「疫情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至於兒童兩劑疫苗間隔十二周,黃立民說,主要擔心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間隔十二周,將延後完整接種時間,恐增感染風險。張鑾英說,依疫苗資料顯示,兒童接種第一劑後十四天,預防感染保護力八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七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百分之三、第二劑百分之廿四,心肌炎發生比率比青少年低很多,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ACIP委員、衛福部前部長林奏延說,六至十一歲兒童接種疫苗可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傳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及早接種。ACIP會議也討論成人接種第四劑疫苗,建議六十五歲以上長者、長照機構住民、脆弱族群完成三劑施打後,五個月後接種第四劑。避免確診重症兒童延誤送醫,指揮中心邀集兒科專家,討論幼兒輕症居家照顧警示徵狀及建議及相關事項,期訂出兒童確診送醫指引。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台灣兒童醫學會已提出十二項兒童就醫參考指標。其中,需立刻送醫或聯絡廿四小時緊急醫療諮詢平台的六狀況: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百分之九十四、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
-
2022-04-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ACIP通過6至11歲兒童打疫苗 專家曝唯一考量就是這點
新北市中和兩歲男童染疫驟逝,全民關注兒童要不要打疫苗。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下午舉行會議研議,與會專家一致決定,開放6至11歲兒童可以接種莫德納疫苗,兩劑疫苗間隔12周,且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疫苗,而安養機構長者、免疫力低下等成人可以施打第四劑疫苗。專家表示,現在疫情風險高,兒童應是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疫情如今已傳播到如此地步,一定會傳染給兒童。」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ACIP開放6至11歲兒童打疫苗,最主要的考量還是疫情,因疫情如此緊繃,兒童還是需要疫苗的保護。至於兒童兩劑間隔12周。黃立民說,主要是擔心兒童接種疫苗後,引發心肌炎,但第一劑與第二劑間隔12周,那接種第三劑的時間就會更晚,如此決定有好、有壞。黃立民說,好處是可以降低兒童心肌炎風險,於學理上好像有這樣的證據,但壞處就是接種完整疫苗的時間將會延後,恐增加兒童感染的風險,因接種完第三劑疫苗後,可能此波疫情都已過去了。「如果指揮中心可以盡速購買到輝瑞的兒童疫苗,對兒童的保護會有幫助。」黃立民說,因輝瑞兒童疫苗使用的資料較多,且安全性也比較清楚,且目前莫德納疫苗不知夠不夠用,而疫苗場研發的5歲以下適用的疫苗,目前也在進行臨床試驗,就看往後研究情形如何。ACIP委員、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說,雖然疫苗仿單為建議2劑疫苗間隔4周,但30多國實際使用也多以8周或12周接種,與會委員也考量間隔較久,副作用應會比較小而做出12周的決議。依疫苗資料顯示,接種第一劑後14天預防感染保護力達8成以上,預防重症保護力則有7成多。主要副作用為局部紅腫痛,發燒症狀第一劑約3%、第二劑24%,心肌炎發生比例比青少年低很多。張鑾英說,從資料來看,接種疫苗是利大於弊,因此ACIP同意讓兒童接種,並以校園施打為主,自行到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為輔。張鑾英強調,現在很多人對疫苗長期副作用有疑慮,但感染新冠肺炎後遺症是明白、清楚的,且有許多研究陸續出現,因此建議兒童「可以打就盡快打」。對於有些專家認為兒童接種次蛋白疫苗較好,可以等待高端或NOVAVAX疫苗,她表示,等待其他疫苗「緩不濟急」,現在疫情風險高,有什麼疫苗,就打什麼疫苗。ACIP委員、董事長林奏延說,6至11歲接種疫苗可以提升保護力,同時補足群體免疫力的缺角,而就流感經驗來看,學童染疫後是很重要的感染源,上課返家後有機會傳染給阿公、阿嬤,且學童染疫後,若要視訊上課恐影響學習效果,家長也需請假照顧,因此應要早點接種。為預防兒童感染,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若要避免5歲以下幼兒感染,應不要接觸不特定人過於頻繁,出入場合要注意社交距離。但黃立民說,兒童染疫絕大多數都是被熟悉的人傳染,可能是家中的人傳來傳去,而不是陌生人,且疫情本來就很難止住了,已經沒有辦法可以阻止兒童染疫,「基本上一定會染疫」,除非家長不讓小朋友去上學。況且,新冠病毒疫情還不知會流行幾年,家長也不可能讓孩子都不去上學。因此,若要降低兒童染疫。黃立民說,全家都要打滿疫苗,學校管理好,但要避免染疫的難度相當高,並早點把有染疫的孩子挑出來,但都不容易。至於桃園市預計進行所有國小學童進行快篩,黃說,多少有幫助,但跟不上疫情傳播速度,且快篩敏感度不如PCR,有偽陰性問題,一次篩檢一定會漏掉2成,而學校傳染非常快,病毒還是會傳染出去,一旦兒童出現身體不適要盡速就醫。對於老人家、脆弱族群打第四劑疫苗。黃立民說,這對特殊、脆弱族群本來就要做,一般民眾打不打只是時間問題,如慢慢進入10至11月,新冠病毒猖獗起來,一般人可能都要打4劑,而年底可能會換疫苗病毒株,有可能換成Omicron,目前臨床試驗都已在進行中。
-
2022-04-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11歲可打疫苗一二劑間隔12周 65歲長者先打第四劑
國內單日確診病例破兩千例,且累計千位12歲以下兒童確診,指揮中心與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專家自下午三點至五點開會,拍板通過「6至11歲兒童可以開打莫德納疫苗」且「青少年可施打第三劑」、「特定成人能施打第四劑疫苗。」據消息指出,討論議題圍繞在兒童施打的「劑量」和「間隔」進行投票決議,最後結果為施打莫德納劑量為50微克(半劑量),並且第一、二劑間隔從4周改為12周,降低副作用發生的可能。根據國外數據顯示,由於6歲-11歲兒童施打的副作用,反而比12歲至17歲青少年較少,也沒有人因心肌炎而過世,因此採取該決議。知情人士表示,過去發生Alpha、Beta、Gamma與Delta疫情,多侵犯成人及長者,但小孩子感染較少,但是Omicron疫情出現後,感染逐漸年輕化、傳染力也較強,漸漸的兒童感染也受到重視。「最近也有二歲童感染過世,大家也很緊張、壓力蠻大。」他表示,台灣FDA已經核准莫德納疫苗,未來若還有BNT疫苗,其劑型則以10個微克為主,後續也要封緘檢驗、宣導衛教,若確定施打其mRNA疫苗第一、二劑接間隔以12周,但未來疫情嚴峻也許會縮短間隔,做滾動式調整。另外對於青少年第三劑也已通過決議,另外成人第四劑施打,則優先已安養中心、愛滋病等免疫力差、65歲以上長者等高風險優先對象進行施打,原則上第三劑、第四劑間隔也是以三個月間隔,約12周為主。
-
2022-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打不打疫苗? 長庚醫:不接種染疫住院機率增2倍
新北二歲童染疫後過世,中間雖有行政流程通報等問題,但幼兒的疫苗需求也浮上檯面。目前國際上未有任何一款疫苗,可給5歲以下童施打,而我國目前雖然通過莫德納疫苗的接種年齡層可自6到11歲兒童,但指揮中心尚未開放施打,主要還是考量接種副作用等因素。林口長庚副院長邱政洵以及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謝育嘉聯合撰文,表達支持孩童接種疫苗,且未接種疫苗的染疫住院率是有打疫苗的二倍。二人於文中指出,兒童罹患新冠肺炎的症狀,一般而言,比成人來得輕微。大部分兒童的臨床表現以輕症為主,症狀與一般感冒病毒感染無異,如發燒1到2天、頭痛、喉嚨痛、鼻塞、流鼻水、嘔吐、腹瀉等症狀。但還是有些兒童會病得很重,併發腦炎、腦病變、心肌炎、肺炎、呼吸衰竭或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少數兒童會死亡。這也是台灣會一直例行性為兒童接種流感、麻疹、水痘疫苗的原因—即使在疫苗問世之前,這些病毒每年造成的兒童死亡率也沒有新冠肺炎那麼多。二人指出,可以理解,有些父母對給兒童接種疫苗較為猶豫。然而,選擇不接種疫苗也是有風險的;可能是承擔不同的、更嚴重的風險。兒童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可以防止多種併發症,減少兒童隔離的需要、減少學校停課,減少社區病毒傳播、並減少父母的缺勤。已有多項研究指出學校活動中斷對兒童的傷害很大,包括心理健康惡化、教育差距擴大和身體活動減少。兒童接種疫苗也可減少與新冠肺炎相關的住院、重症加護病房的入院率和總人口的死亡人數。二人指出,所有的人都可能染上新冠肺炎,盡管新冠肺對成人來說更加危險,但也有兒童因新冠肺炎導致重病和死亡,美國5到11歲沒打疫苗的小孩,感染Omicron,住院率是打過疫苗的二倍以上,大量兒童病患的出現也可能會癱瘓醫療系統。因此,接種疫苗能讓兒童更安全地上課、參與課後活動和運動,以及與朋友互動。兒童得到病毒感染常扮演傳播者的角色,所以讓兒童接種疫苗還有利於保護他人,例如患新冠肺炎重症風險更高的祖父母和患有基礎疾病的其他家人。二人表示,從疫情非常嚴重的地區如香港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在從疫苗的效果與不良反應之間來思考,所以建議家長應該讓5至17歲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二人於文中指出,BNT疫苗推薦用於5到11歲兒童,劑量單劑10µg,劑量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兩劑間隔3周。兒童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有症狀新冠肺炎感染的保護力有90.7%。BNT疫苗副作用通常是輕微的,疫苗接種部位的疼痛、腫脹和發紅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而家長最擔心的心肌炎、心包膜炎部分,僅有少數疑似案件,症狀輕微,而且較青少年族群少。因此,整體來說,5至11歲兒童接種BNT疫苗是安全有效的。莫德納疫苗是6到11歲兒童的替代選擇。劑量單劑50μg,是成人劑量的一半,兩劑間隔4到8周。初步數據表明,莫德納疫苗會引發很高的抗體反應,大多數副作用是輕度至中度和短暫的,類似於在接受輝瑞疫苗的兒童中觀察到的副作用。二人強調,具有高風險如肥胖、慢性肺病、先天性心臟病以及患有神經系統疾病或癲癇症的兒童或家中有免疫缺損的兒童更是要接種新冠肺炎疫苗。目前美國、加拿大、歐盟、日本、香港、韓國等國陸續於去年底、今年初核准5至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