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6 焦點.杏林.診間
搜尋
心肌炎
共找到
414
筆 文章
-
-
2024-08-26 醫療.耳鼻喉
感冒可以不吃藥嗎?醫提醒「3種情況」一定要吃:頻繁咳醒還是吃吧
「醫生,聽說感冒只是病毒感染,主要是靠自己免疫力才好的,所以不吃藥也沒關係吧 ?」 普通感冒10天內可緩解 嚴重恐出現併發症傑登醫師在「傑足先登 傑登醫師」分享,普通感冒(common cold)又稱急性鼻咽炎,是一種上呼吸道的病毒性感染,主要影響鼻腔至咽喉部位。通常在接觸病原後兩天內出現症狀,包括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乾咳為主)、頭痛、發燒、大多會在7到10天內緩解,但有些症狀可能持續超過三週,尤其是有過敏體質的人,而對於免疫力較差的人,感冒可能會引發肺炎等併發症。有200多種病毒可以造成感冒症狀,例如鼻病毒、腺病毒、人類副流病毒等,吃藥只是減緩症狀,主要是依靠自身免疫力將病毒殺死,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不吃藥也沒差,最後都能自己好。但是,感冒要好前提是免疫力正常發揮作用,充足的營養和睡眠缺一不可,所以吃好、睡好是最重要的。 感冒還是乖乖吃藥 3個情況一次看 1、嚴重的鼻塞比起流鼻水,鼻塞的問題大得多,鼻塞是指鼻道的黏膜因為發炎腫脹,讓整個鼻道被封住。除了造成呼吸不順之外,也會讓鼻竇的開口和通往中耳的耳咽管都阻塞,這會導致鼻竇內和中耳腔內的分泌物無法排出,裡面的細菌也就有機會慢慢繁殖,演變成中耳炎和鼻竇炎的機率大增,而且也會讓食慾下降以及影響睡眠品質,讓免疫力無法正常作用。 2、症狀影響作息例如:咳嗽咳到吐或頻繁咳醒、喉嚨痛到吃不下、鼻塞妨礙吸奶換氣或食慾下降,都明顯影響營養攝取和睡眠,吃不好、睡不好,將可能讓病程拖得更長。 3、感染了厲害的病毒且有專用藥例如:新冠、流感等,它們常引起嚴重症狀或其他併發症,且都有專用的抗病毒藥,例如: .流感:克流感、瑞樂沙.新冠:Paxlovid、Molnupiravir 使用適當這些藥物可縮短病程或降低重症發生率。因此,如果你的醫師有開給你,就別太排斥乖乖用! 什麼時候需要盡快回診? 1、發燒起伏超過72小時絕大多數的普通感冒發燒會在48小時左右緩解,所以超過72小時以上仍有高燒狀況,建議回診重新檢查。 2、症狀有變化或加重 .尿量大幅減少、哭泣時沒有眼淚.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持續頭痛與嘔吐、頸部僵硬.咳痰有血絲.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心跳速度太慢或不規則.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皮膚出現紫斑.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以上症狀都是嚴重疾病的表現,例如:腦炎、心肌炎、肺炎、氣喘和瀰漫性血液凝固症等,有任一症狀即使沒有發燒也要盡快送醫治療。 3、感冒症狀持續超過2週未改善需考慮是否有其他慢性問題,例如慢性鼻竇炎、過敏氣喘、黴漿菌肺炎等,需要一併治療。延伸閱讀: ·吃藥後1小時內「別碰這4種食物」!醫嚴厲警告 尤其第1點很多人不當一回事 ·夏天「熱感冒」怎麼辦?醫揭好得快4招 睡覺電扇最好對這1處吹
-
2024-07-11 癌症.肝癌
打破魔咒!中晚期肝癌新療法 免疫合併標靶 提高存活率
有無聲殺手之稱的肝癌,在十大癌症中排名第四位,台灣每年新增超過一萬名病人,但多數病人發現已是中晚期,死亡率居高不下。不過,現在有新的免疫合併標靶或雙免疫治療組合,提高中晚期病人的存活率,即使是晚期的病人也要勇於接受治療,不要輕言放棄。早期肝癌不易發現 有症狀多半已中晚期肝癌是肝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主要的危險因子是慢性肝炎及肝硬化。臺北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暨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醫師說,早期肝癌因為腫瘤小,還未將肝臟包膜撐起來時,幾乎沒有感覺也不會痛,很難及早發現。等到腫瘤大到損害肝臟功能,出現腹部疼痛、腹脹、黃疸、倦怠、食慾下降、體重下降,通常已是中晚期。治療同時考慮腫瘤及肝功能 巴塞隆納分期法黃怡翔指出,肝癌和一般的癌症不同,治療時要考慮癌症本身及肝硬化兩個疾病,否則只處理腫瘤,肝硬化仍嚴重,也無法延長存活時間。因此肝癌的分期跟一般的癌症不同,國際上是採用巴塞隆納分期法,同時考慮腫瘤及肝臟功能的狀況,可分為0期到D期。0期及A期是屬於早期肝癌。0期是指單顆腫瘤,腫瘤小於二公分,肝功能指標(白蛋白、總膽紅數、肝昏迷等程度評分)為輕度。A期是單一顆腫瘤大於二公分,或是腫瘤未超過三顆、最大顆小於三公分,肝功能指標為輕至中度。B期是中期肝癌,腫瘤超過A期範圍但尚未侵犯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之間。C期是晚期肝癌,腫瘤侵犯肝門靜脈或遠端轉移,肝功能指標在輕至中度間。D期是末期肝癌,已經肝失代償,肝功能指標為重度。早期5年存活率達九成 中期存活期中位數為30個月黃怡翔表示,早期肝癌的治療有熱射頻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腫瘤都在同一側者可以進行手術切除,如果可以做根除性治療,五年存活率一般可高達九成。中期肝癌是腫瘤還在肝臟內,尚未出現肝外轉移,可以採用局部治療如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將化學藥物注入肝動脈,同時阻斷血流供給癌細胞營養,或是體內放射栓塞治療等。病人存活期的中位數在30個月左右,也就是有一半的病人可以存活超過30個月。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 肝癌治療首選晚期肝癌是腫瘤已跑到肝臟以外或血管侵犯,過去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不過,根據2019年的臨床實驗發現,免疫療法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優於僅用標靶藥物治療,2年後,更進展至最新的雙免疫藥物療法。黃怡翔說,這兩種療法都贏過最早的單一標靶藥物治療,美國FDA跟台灣TFDA皆核准適用於晚期肝癌的第一線治療,為晚期肝癌的治療首選。病人若第一線治療失敗,可以再進行第二線治療。美國肝臟學會建議,此時可用機轉來決定治療的方向,若是第一線使用免疫治療,第二線可換成標靶藥物,或是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二線可以使用免疫療法的二線藥物。晚期肝癌活不過3個月? 免疫療法破除魔咒黃怡翔指出,免疫療法為晚期病人帶來希望,他有一個晚期肝癌的病人,右葉肝臟機乎長滿腫瘤,腫瘤已轉移到腎上腺、肺,根據過去的判定,可能活不過三個月。然而這個病人接受免疫療法及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胎兒蛋白指數從2000 ng/ml降到968ng/ml,腫瘤縮小很多,打破魔咒,存活至今已快二年了。還有一名有C型肝炎及肝硬化的病人發現肝癌時,肺部有很多顆腫瘤,已是晚期肝癌。後來經過免疫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治療,「肺臟完全乾淨了」,黃怡翔說,這類病人有四分之一機會,從晚期回到中期或早期肝癌進而接受根除性治療,最終達到沒有腫瘤,不需要再藥物治療的可能。黃怡翔表示,免疫治療比較常見的副作用是皮膚疹,多半為輕度,由於免疫療法會產生全身自體免疫反應,有肝炎、腸炎、胰臟炎、肺炎、甲狀腺機能異常、心肌炎等副作用。至於標靶副作用,常見的有手足症候群、腹瀉、高血壓等,免疫加抗血管新生抑制劑副作用還有蛋白尿、腸胃道出血等。發生副作用時應及早跟醫療團隊反應,可以透過藥物等方式改善或預防。
-
2024-06-01 醫聲.Podcast
🎧|腸病毒重擊43歲爸爸:手腳水泡劇痛,痛苦經歷超出預期
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成人也無法倖免,恐將出現水泡等症狀,其中對於腸病毒71型威脅,更讓許多人憂心忡忡。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指出,他曾遇到一名43歲爸爸因自己的孩子感染腸病毒而被傳感,症狀更為嚴重,手腳長滿密密麻麻的水泡,當水泡撐開皮膚時會感到劇痛。根據疾管署資料,國內腸病毒疫情仍處流行期,腸病毒有100多型,目前以克沙奇A型為主,而部分零星病例則由腸病毒71型、D68型引起。🎧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感染腸病毒有哪些症狀?成人跟小孩有哪裡不同?林應然解釋,以小孩來說,一旦感染腸病毒,很容易發燒,也易引發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當出現手足口病,病童的手腳會產生小水泡、小紅疹,有時連屁股、膝蓋、身體都會產生小水泡、小紅疹,由於腸病毒可從糞便排出,所以肛門周圍也可能產生症狀,此外,小孩口腔也易產生潰瘍。若是皰疹性咽峽炎,吃東西時,喉嚨會感到疼痛,有些孩子會痛到食物吞不下,或痛到把食物吐掉,也不敢吞口水,導致口水流不停。但如果是成年人感染腸病毒,很少會像小孩一樣嘴巴破、手腳有小水泡、小紅點,成年人多半感覺喉嚨痛,整個人累累的,很容易疲倦、身體痠痛,或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涕等症狀,像上述43歲爸爸病例就比較少見。林應然認為,或許這位爸爸從小就有很好的衛生習慣,所以從來沒感染過腸病毒,成年後一感染,症狀就和小孩子很類似,所幸經過大約一星期,水泡自然收乾,症狀逐漸好轉。感染腸病毒當心出現腦炎、心肌炎,有「這些症狀」應儘速就醫事實上,在1998年,腸病毒曾有一波嚴重疫情,當時疫情就是由腸病毒71型引爆,當年,有405例重症病例,其中有78名病童失去生命。提起當年疫情情況,林應然餘悸猶存。他說,腸病毒71型所引發的嚴重併發症,最令人擔心的是腦炎、心肌炎。一旦出現腦炎,病童會有呼吸困難、抽筋等症狀,病情可能一天內就急轉直下,引起致命危機,即使復原,大腦也可能受到損害,留下嚴重後遺症;若是心肌炎,則可能心臟亂跳、心臟無力、休克,致死風險也是很高;或者像D68型腸病毒,可能引起類似小兒麻痺症狀,病患神經也會受到傷害。而現在已有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預防效果近百分之百,建議兩個月以上、六歲以下嬰幼兒、兒童可考慮施打。林應然提醒,當小孩受到感染,出現肢體不自然抽動、恍神、意識不清、精神萎靡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以免情勢惡化。若要預防腸病毒,除了勤洗手,洗手時也要用肥皂、洗手乳,並確實執行「濕、搓、沖、捧、擦」等動作。此外,還有一點要留意,酒精無法殺死腸病毒,必須用漂白水才有可能確實消滅腸病毒,隨時留意環境衛生,才能預防腸病毒肆虐、感染。林應然小檔案現職: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理事長林應然小兒科診所負責人經歷: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台北市立忠孝醫院小兒科主任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學歷:美國喬治亞州立醫學院免疫過敏科研究員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蘇湘雲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蘇湘雲音訊錄製:周佩怡特別感謝: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
-
2024-05-31 醫療.心臟血管
半夜如廁昏倒 心臟罷工當心猝死
一名60多歲男子,有規律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半夜起床上廁所時發生短暫昏厥,之後回復意識卻不知道發生什麼事,就醫檢查發現是「房室傳導阻滯」,醫師指出,若是心跳過慢(每分鐘搏動小於60下)或不穩定、頻繁心搏暫停,就會有猝死的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屬慢速心律不整 無明顯症狀榮新診所副院長潘俊伸表示,「房室傳導阻滯」是慢速心律不整的一種,平時無明顯症狀,當心跳過慢或暫停時,會忽然出現暈眩狀況。這名患者曾被診斷有第二度心室傳導阻滯、偶發性心室早期收縮,及右冠狀動脈、左冠狀動脈輕度狹窄,僅接受血脂藥物治療並追蹤。因患者有相關病史,特別進行連續三天的心電圖檢查,竟是「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三天內發生逾80次心搏暫停,清醒時最長暫停4.29秒,睡眠時最長暫停8.48秒。立即轉診心臟科,進行手術置放人工心臟節律器,目前症狀穩定。房室傳導阻滯分三度 第三度較危險房室傳導阻滯可分為三度,第一度是指心搏脈衝傳導阻滯要比正常心搏慢,大多不會引發症狀,不用治療;第二度是因有部分心房脈衝無法傳到心室,導致脈搏變得不規則,會依據是否有症狀給予人工心臟節律器治療;第三度是脈衝無法傳導,心室單獨繼續搏動,與竇房結及心房跳動完全無關。潘俊伸說,第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又稱為完全房室傳導阻滯,症狀嚴重也較危險,會有頭痛、低血壓、昏厥,甚至併發心臟衰竭、Adam-Stokes症候群(突發心律異常,可能會出現意識喪失、昏厥、抽搐和腦缺血等症狀)等;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以各種原因造成的心肌炎症最常見。潘俊伸提醒,當出現心律不整、胸悶、暈眩時,要調整飲食和生活習慣,並詳細檢查找出原因。「房室傳導阻滯」可由問診及一般心電圖檢查發現,但有時患者症狀不明顯,且一般心電圖檢查也不一定有異常,可安排長天期的24小時心電圖檢查幫助診斷。
-
2024-03-20 醫療.心臟血管
天氣忽冷忽熱,小心病毒感染引發急性心肌炎
春季氣候乍暖還寒,溫差變化大,早晚氣溫偏低,流感病毒正發威,小心感染流感,進而引發急性心肌炎,危及生命。醫師提醒,若有上呼吸道或腸胃道感染的症狀,後續合併喘、胸悶、頭暈、持續心悸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避免引發嚴重的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合併症,甚至休克、死亡。20幾歲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得到心肌炎?心肌炎的原因有哪些?日前有兩位20餘歲年輕人,因出現發燒、肌肉痠痛、胸悶和喘等感冒症狀,到花蓮慈濟醫院急診,抽血報告發現心肌酵素異常升高,X光片出現心臟擴大且肋膜積水,心電圖顯示大範圍異常,疑似急性心肌炎,住進加護病房使用利尿劑、抗發炎藥物治療三天,心臟功能才逐漸改善。什麼是心肌炎?心肌炎是心臟的肌肉層發炎合併心肌細胞受損,造成心臟收縮能力銳減,嚴重的心肌炎會引發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甚至休克、死亡。→想了解更多的心肌炎花蓮慈濟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惠生指出,發生心肌炎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病毒、細菌感染或免疫疾病引起,也可能是壓力造成,其中以病毒感染響引發心肌炎占多數。心肌炎的症狀有哪些?如何診斷與治療?兩位患者心肌炎發病前,呼吸道都已出現數天的感冒症狀,王惠生表示,一般來說,多數病毒性疾病通常無需服用任何藥物也會自然痊癒,但這兩位患者的病情卻在數天後快速惡化,出現臉色蒼白發紺、急喘且虛弱,家人發現過於異常才緊急就醫。儘管病毒篩檢皆為陰性,但胸口悶、喘、心律不整、嚴重倦怠感等症狀,初步判斷應是心肌炎造成血液輸出量大減的緣故。王惠生說,經X光檢查,兩人均有心臟擴大、肺水腫,心電圖檢查ST段上升、心律不整等症狀,有瀰漫的心電圖異常變化,合併休克,擔心快速惡化會有生命危險,診視後隨即收住院,並用利尿劑、消炎藥物治療,病情在三天後逐漸改善,並轉出加護病房。目前兩人均已痊癒出院。王惠生提醒,心肌炎不易預防,也沒有特定好發族群,預防病毒或細菌感染及注意個人衛生,有助於降低相關心肌炎的風險。流感期間,疫苗接種有助於預防相關病症,建議民眾施打。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4-03-19 醫療.耳鼻喉
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 出現2異常狀況快送醫
天氣忽冷忽熱,溫度變化讓體溫調節不佳,容易使人生病,許多民眾表示,這一波感冒似乎非常嚴重,一直咳不停,連晚上都咳到睡不著。雙和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張德宇表示,感冒是因為病毒進入呼吸道,天氣並非直接原因,而是天冷待在室內密閉空間,被患者傳染病菌。另一個原因是受到風寒,身體抵抗力變弱,病毒趁虛而入。流感流行期延長 突然高燒、肌肉痠痛可能就是流感感冒又稱「上呼吸道感染」,會出現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等症狀,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通常3至4天就會明顯好轉,病程約持續一周左右痊癒。冬季是流感號發季節,但是近年為了預防新冠肺炎,解封後受到「免疫負債」影響,造成流感疫情反撲,流感流行期延長到春天,醫院、診所掛號量暴增。而新冠疫情未歇,不少人感冒發燒後,將疫情期間未用完的快篩試劑拿出來使用,馬上出現二條線,若症狀不嚴重,可以先服用常備藥物緩解。張德宇說,每種病毒各有盛行周期,例如流感的高峰期於每年11月至隔年3月;新冠肺炎不斷產生變異株,每個季節都會發生;引起一般感冒的病毒約有200多種,好發時間不一定。張德宇提到,呼吸道疾病的傳染途徑分成飛沫傳染及接觸傳染,仍應保持戴口罩、勤洗手的習慣,降低罹病風險。當出現感染症狀時,可先服用市售綜合感冒藥止咳、緩解鼻水、打噴嚏、抗鼻塞。若突然高燒(超過38.3度)加上肌肉痠痛、頭暈無力,得到流感的機率非常高;發病初期使用抗流感藥物,可減輕症狀及縮短病程。新冠症狀跟感冒相似 胸口悶痛、呼吸喘咳可能是異常警訊新冠病毒的症狀跟感冒非常相似,包括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張德宇提醒老年人若有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建議使用抗病毒藥物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一般民眾也應盡速未完成基礎劑及接種追加劑,保護自己也保護同住的家人。不論哪一種呼吸道疾病,都有可能因病毒本身或繼發性細菌感染引起併發症,例如肺炎、心肌炎、腦膜炎、敗血症等。張德宇強調,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咳,要特別小心是異常警訊,一旦病情急劇變化要立即就醫,別以為只是小感冒而在家躺著休息,錯過了黃金治療期。感冒、流感、新冠肺炎三者症狀比較●感冒:鼻塞、鼻涕、咳嗽、喉嚨痛,有時會合併頭痛、發燒、肌肉及關節痠痛、腹瀉等。●流感:症狀與感冒類似。若突然高燒(超過38.3度)、肌肉痠痛、頭暈無力,流感機率高。●新冠肺炎:發燒、頭痛、流鼻涕、喉嚨痛、咳嗽、打噴嚏以及呼吸困難等。※出現胸口悶痛、呼吸喘咳,特別小心是異常警訊。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4-03-14 醫療.心臟血管
56歲婦染疫再爆心肌炎!等28天成功換心
新冠感染仍有嚴重併發症風險,三軍總醫院近日收治一名56歲女性,國外旅遊返台後確診新冠,康復一個月後竟出現成人「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A)」,導致心臟衰竭,得靠葉克膜、暫時性人工心臟繫命,所幸等待28天配對到心臟,完成移植手術,預計今天出院。婦染疫再爆心肌炎三總副院長、心臟血管外科醫師蔡宜廷表示,葉小姐病情原用免疫球蛋白治療控制,但今年1月18日時,出現心律不整、低血壓、休克等症狀,藥物無法支撐,因此緊急裝上葉克膜,但心臟功能一直無法恢復,因此後轉為暫時性人工心臟(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支持,成功等到心臟。三總風濕免疫過敏科主治醫師盧俊吉表示,葉小姐先前從未有新冠肺炎感染史,也並未施打過XBB變異株疫苗。根據研究,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等換心心臟是MIS-A較常攻擊的器官,且MIS-A對成人的致死率達3%至7%,相當危險。蔡宜廷表示,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葉小姐已可以自己呼吸、用餐,開始進行床邊的復健療程,經過移植手術,目前恢復順利。軍醫局長蔡建松表示,三軍總醫院的心衰竭治療團隊,迄今共完成120例藉由短效型雙心室輔助器支持救治心臟衰竭病患,這例可能是全台第一起因MIS-A進行換心手術的個案,其餘案例最年輕僅13歲、等待最久的患者支持了將近9個月,經過漫長的時間最終等到心臟,成功移植。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3-07 醫療.感染科
感冒引發肺炎鏈球菌感染最後竟截肢!醫提醒感冒5天沒好出現這些轉變要警覺
美國一名51歲高中女老師雪莉(Sherri Moody)在戶外教學後出現感冒症狀,原以為休息幾天就沒事,沒想到短短幾天出現高燒、呼吸困難,送醫治療後,發現她的肺部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出現感染性休克,因血液循環不佳,導致手腳發黑壞死,被迫截肢。醫師呼籲,勿輕忽感冒影響身體抵抗力, 5歲以下、65歲以上更要特別留意。感冒肺炎鏈球菌導致感染性休克 截肢保命根據《每日郵報》等外媒綜合報導,為了治療雪莉因肺炎鏈球菌導致的感染性休克,醫師為了保住她的性命,使用藥物讓血液運輸至她的重要器官內,但使雪莉的四肢血液循環受影響,導致她的手腳發黑壞死。最終在雪莉的生命跡象穩定後,醫師將她的手臂和膝蓋以下全數截肢。讓雪莉感染情況惡化的原因,因為雪莉一直服用的關節炎藥物,削弱了她抵抗感染的能力。對於被迫截肢,雪莉表示「我的精神非常堅強,不過我只是選擇快樂,但這並不是說我會時不時崩潰,只是會哭一會兒,我不會讓它持續太久。」感冒與流感都是病毒感染導致,但屬於不同的病毒,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表示,感冒包括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若身體抵抗力差,也可能因細菌引發繼發性感染。感冒的致病原超過上百種病毒,細菌主要為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黴漿菌等,如果剛好免疫力低下,可能引起敗血症、肺炎或心肌炎,入侵血液傳播至身體各器官,引起更嚴重的感染,甚至休克。為什麼有些人感冒症狀輕微,有些人卻重症?為什麼有些人感冒症狀輕微,有些人卻會發病好幾天,甚至併發重症?柳朋馳說,主要是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一般人可能3至5天就會緩解,免疫力差的人則會拖上一星期,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長者要特別留意。另外,有酒癮、長期服用類固醇、糖尿病患者也是容易感冒的族群。柳朋馳強調,糖尿病患者感冒後,併發肺炎的機率也比一般人高出許多,因為高血糖使自身免疫力下降,建議在季節交替之際,注意穿著、多均衡飲食,並規律用藥及測量血糖。柳朋馳提醒,感冒症狀若未在3至5天緩解,出現胸悶、氣喘、血斑、嗜睡、間歇性發燒超過48小時,一定要提高警覺,透過抽血、影像檢查找出病因。建議關懷家中長輩健康情形,柳朋馳說,可觀察其活動力、食欲、如廁次數,並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提升長者免疫保護力。千萬別輕忽感冒,若沒有殺死病毒或細菌,當身體免疫力變差時,反覆發作的過程中,衍生出來的併發症非常多,小病也會變成大病。(責任編輯 葉姿岑)
-
2024-02-26 醫療.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初期會有什麼症狀?如何從呼吸症狀判別?嚴重度可分幾級?
根據心臟基金會的資料,全球心臟衰竭的盛行率約1~3%,亞洲地區與全球盛行率相差不大,依最高的心臟衰竭盛行率3%推估,國內患者可能高達70萬人。根據衛福部109年(2020年)的統計,實際診斷出心臟衰竭患者僅24萬人,也就是說,可能約有46萬人未被診斷和接受治療,因此仍有必要加強民眾認知,早期篩檢出心臟衰竭的患者。心臟衰竭一開始有什麼感覺?如何區分老化與心臟衰竭?心臟是全身血液循環的動力馬達,可以讓全身所有細胞得到充足氧氣的關鍵。心臟科醫師所說的「心臟衰竭」,白話就是「心臟無力」。人會感受到心臟無力時,通常是進行激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時,身體對氧氣的需求增加,如果心臟無力,無法正常增加氧氣供應就容易感受到吃力,身體會出現劇烈喘氣或無力疲累的狀況。此外,人體長時間處於缺氧、血液循環不夠好的情況下,體內廢物無法順利排出,也會導致人體的代謝廢物累積過多,人就會很容易感到疲勞和倦怠。一般說來,人過30歲後身體機能開始下滑,和同年齡人相比,身體功能如果衰退得過快,或自己原本能做或擅長的事情忽然變得吃力、難以執行,此時就無法單用「老化」來解釋。醫師建議也可以從觀察自身體能進行觀察,如果以前可以輕鬆跑步100公尺,現在連走50公尺就開始喘氣;以前可以一口氣登上5樓,現在光爬到3樓就要休息2次,這樣顯著的落差就是身體有問題。此外,如果50歲的民眾走路爬樓梯速度,與一般70歲長者一樣慢,或40歲以下的人,6分鐘卻走不到500公尺,這些是都不能輕忽的情況,建議就醫好好檢查心肺功能。心臟衰竭分幾級?可以上班嗎?嚴重度差異有多大?心臟衰竭的分級,目前主要依照美國紐約心臟協會(NYHA)進行分類: ●第一級:患者不會在身體活動上有所限制,此時對上班影響不大。日常活動時不會引起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的症狀。●第二級:身體活動輕度受到限制,仍可從事日常的簡易活動,上班活動可能會受到影響,例如爬樓梯一樓仍可達成,中間需要休息。如果進行劇烈運動時,就會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第三級:身體活動明顯受到限制,會影響到日常活動的進行,上班交辦的事情也難以執行,但休息時都會緩解改善。從事輕微的活動,例如爬樓梯無法超過一樓,也會有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第四級:執行任何身體活動都會感受到不舒服,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時也會出現疲倦、呼吸困難、胸悶(心悸或心絞痛)。心臟衰竭常見的症狀有哪些?為什麼會引起呼吸困難?會肺積水?醫界常呼籲民眾若如果持續感覺累、喘、腫三大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以下針對這3大症狀進行說明,讓一般民眾可以更容易檢測自己是否有可能是心臟衰竭?1.容易喘:嚴重時會出現端坐呼吸,主因是肺積水(肺水腫)心臟衰竭時,血液流經肺部,水份容易水份停留在肺部,最終導致肺部出現明顯水腫情況,侵占其中空氣的容積,此時就稱為肺水腫或肺積水。想看更多→疾病百科:肺積水(肺水腫)因為肺部空氣容積減少,所以在運動或工作時,肺臟需要更賣力的工作,容易引發喘氣,嚴重時就會導致呼吸困難。雖著心臟衰竭持續嚴重,患者甚至躺在床上或站著不動,也會感覺呼吸困難。端坐呼吸(orthopnea):心臟衰竭已經處於嚴重階段的症狀描述,患者必須需要常常保持坐姿才能改善呼吸品質。尤其當患者進行睡眠等姿勢平躺時,大約30~60分鐘左右,下肢水份會回流經過心臟,導致心臟的負擔增加,會讓心臟出現沒力的情況。此時患者往往伴隨肺積水(肺水腫)的問題,心臟沒力會影響到患者肺部的氣體交換,容易讓人喘不過氣。當患者端坐起來後,呼吸就會逐漸改善恢復正常的呼吸頻率,因為水份逐漸回歸到下肢,心臟的負擔減輕,連到肺部負擔也減輕。部分患者為避免這種情況,也會使用越來越高的枕頭,減輕或減少端坐呼吸的發生。2.容易累:心臟衰竭患者很容易感到累、疲倦,最主要是因為心臟衰竭後會導致心臟輸出量偏低,打出來的血液量不夠,導致全身循環的血液量也會不足,身體各處的組織相對就會缺血,病患就容易感到疲倦,無法進行激烈運動,所以走一走就容易喘。患者在放鬆、休息的狀態下,還會不自覺地打瞌睡,沙發看電視睡著,非睡覺時間躺在床上很快睡著。患者如果合併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會加速心臟衰竭惡化,睡眠中止症候群容易導致患者發生缺氧的問題,長期處在缺氧狀態會讓心臟功能變差。缺氧時也會容易引起刺激交感神經,患者容易在睡夢中驚醒、心跳加快,讓心臟缺血的問題更加明顯,長期下來會讓心臟衰竭更加嚴重。3.下肢水腫:心臟衰竭持續惡化,會影響到正常的血液循環,水份會更容易積累在下肢、小腿處,形成明顯的水腫。這類的水腫醫學稱為「凹陷性水腫」,患者能出現小腿內側有襪子勒痕,久久難消;按壓下肢肌肉需要很解時間的才會反彈,容易出現凹陷的現象。患者因為代謝變差,尿量的排出也可能變少、顏色變深,水份也會堆積在人體中,導致患者出現體重增加的現象。年輕人會心臟衰竭嗎?年輕族群也會得到心臟衰竭,只是風險相對比老年人少,臨床造成的現象是年輕人可能會認為他不易得到心臟衰竭,往往等到非常嚴重才就醫發現。過去年輕族群罹患的心臟衰竭,多半是感冒等感染後引發心肌炎、血管阻塞有關,因此導致心臟衰竭。現在部分的年輕人往往很早就出現代謝症候群,合併有肥胖、不運動和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比較容易在老年人發生的心臟衰竭也提早發生在年輕人身上。總之,心臟衰竭雖然是不可逆的疾病,透過「喘、累、腫」來長期觀察自己的身體健康強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是能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
2024-01-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Novavax新冠XBB疫苗開打,台大院長籲4族群快施打!副作用、哪裡預約總整理!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升溫,衛福部疾管署預估一月中下旬,確診人數會達到高峰,每日達1.8萬至2萬人確診。Novavax新冠XBB疫苗已經抵台,依疾管署資料整理,包括開打時間、疫苗數量、接種族群、注意事項、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共5大問答,讓民眾一目了然。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說,呼吸道感染不只是升溫,而是加溫,急診處湧入大量病患。去年開始就開始施打莫德納XBB疫苗,今天加上Novavax也可以應對XBB疫苗。年輕人不覺得疫情嚴重,對新冠肺炎對四族群傷害特別大,包括「老、弱、病、殘」,年紀大、有慢性病共病的患者,嚴重時恐出現死亡,施打疫苗不只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家人、貢獻社會。開打時間:1月9日、全台約3000家院所可接種新冠XBB疫苗,其中約1665家提供隨到隨打。疫苗數量:46.28萬劑接種族群:1. 基礎劑:12歲以上需接種2劑,接種間隔至少4周(28天),12歲至17歲青少年以同廠牌疫苗完成基礎劑接種為原則。2. 基礎加強劑:18歲以上免疫不全及免疫低下者,建議與第2劑接種間隔至少28天接種基礎加強劑。3. 追加劑:12歲以上完成基礎劑且無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建議與最後1劑基礎劑或基礎加強劑間隔至少12周以上,接種追加劑。注意事項:1. 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宜待病情穩定後再接種。2.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尚無免疫低下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療者的數據)3. 目前缺乏孕婦接種新冠疫苗的臨床試驗及安全性資料,而臨床觀察性研究顯示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可能較一般人容易併發重症。孕婦若為新冠肺炎的高職業暴露風險者或具慢性疾 病而易導致重症者,可與醫師討論接種疫苗之效益與風險後,評估是否接種。4. 若哺乳中的婦女為建議接種之風險對象 (如醫事人員),應完成接種。目前對哺乳中的婦女接種 新冠疫苗的安全性、疫苗對母乳或受哺嬰兒之影響尚未完全得到評估,但一般認為並不會 造成相關風險。接種新冠疫苗後,仍可持續哺乳。5. 接種Novavax新冠疫苗後有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不良事件的通報案件,歐盟與澳洲於Novavax疫苗上市後持續監測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不良事件。目前Novavax疫苗接種與心肌炎或心包膜炎之間,尚未確定是否有因果關係。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1. 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請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使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於注射部位加壓至少2分鐘,並觀察是否仍有出血或血腫情形。2. 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盡速就醫釐清病因,請您就醫時告知醫師相關症狀、症狀發生時間、疫苗接種時間,以做為診斷參考。若為疑似疫苗接種後嚴重不良事件,可經由醫療院所或衛生局所協助通報至「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3. 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的反應大多為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抓接種部位。常見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通常為輕度至中度,接種後局部不良反應的持續時間中位數少於或等於2天,而全身性不良反應的持續時間中位數少於或等於1天。4. 完成疫苗接種後,雖可降低罹患新冠肺炎的機率,但仍有可能感染新冠病毒,民眾仍需注重保健與各項防疫措施,維護身體健康。5. 疫苗接種後將會核發「COVID-19疫苗接種紀錄卡」,請妥善保管,並於接種下一劑疫苗時出示作為接種依據。接種禁忌則是對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先前接種這項疫苗劑次發生嚴重過敏反應者,不予接種。Novavax新冠XBB疫苗那裡可打?線上查詢:https://www.cdc.gov.tw/Category/MPage/7QiOF0wy5I0cTpFvFy0V2Q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4 醫聲.Podcast
🎧|主動脈瓣膜狹窄一定要開刀嗎?權威醫助90歲爺爺免開胸、開心治療
「開刀前跟開刀後真的不一樣,換了新的瓣膜後,可以感覺就像水龍頭全開的感覺,身體又活力旺盛...」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柯宏彥,日前幫一名90歲有主動脈瓣膜狹窄、走路易喘的爺爺開刀,進行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由於是採取微創手術,開刀時間短、傷口小,術後恢復快,患者一週後出院就能開心的接送曾孫上下課。🎧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柯宏彥指出,這名90歲的爺爺身體健朗,有一陣子開始覺得出門會喘,漸漸的發現沒有辦法接送曾孫上下課,剛好去家醫科看診時,醫師發現有心雜音就轉介過來,再進行心臟超音波檢查後,後來發現是主動脈瓣膜狹窄。 後來爺爺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採取傷口最小恢復快的微創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手術不需要開胸開心,過程只需要一到兩個小時,老爺爺術後在加護病房觀察一天就轉普通病房,在病房裡已經能正常活動、走來走去,他還向醫師形容換了新的瓣膜後,整個精神就像水龍頭全開的感覺,身體又恢復了活力旺盛。柯宏彥認為,由於長輩慢性病共病多,需顧及家人照顧的便利性,因此在手術考量,就會以手術時間短、復原快、傷口小、風險低為主,而TAVI就很適合老年人,手術並沒有年齡上的限制,曾有高齡102歲的患者也接受治療。 長者常見心臟瓣膜疾病!不要以爲是老化,趕緊找醫師聽「心音」 據調查75歲以上,每8人就有1人有心臟瓣膜疾病!主動脈瓣膜狹窄是一種退化性的瓣膜性心臟病,特別好發在65歲以上的長者,且出現明顯症狀時,都已是重度患者,死亡率甚至高於新冠病毒及癌症。歐美研究也指出,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患者如果沒有及時治療,兩年的平均的預期死亡率高於50%,因此如何早期發現非常重要。由於主動脈瓣膜是心臟打出血液的主要出口,若狹窄堵住,就會因血液不流暢出現雜音,而且心臟長期面臨血液打不出去的壓力,很容易造成心臟衰竭。因此,當出現胸悶、胸痛、易喘、暈厥、心悸、疲倦、體力下降等症狀時就要特別注意,儘快諮詢您的心臟科醫師。柯宏彥提醒,辨別症狀其實不難,長輩若出現走路喘、疲倦及體力衰弱時,只要覺得「跟平常不一樣」,就要小心面對,不要以為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最好先請醫師幫忙聽「心音」,或是直接前往心臟科檢查。平常就算沒有症狀,若有去醫院、診所就醫或健檢,也可以順便請醫師聽一下心音是否正常,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心臟病分類冠心病:由三高及菸害引起,多數因為飲食行為及生活習慣不良造成。瓣膜性心臟病:為心臟結構出問題,屬於先天性心臟病的一種節律性心臟病:因冠心病、瓣膜結構或老化性,造成心臟傳導出問題。心肌性心臟病:有多種原因,包括感染導致的心肌炎因。因基因病變導致的擴張性心肌病變,或高血壓等形成的肥厚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發育出問題,導致心臟結構缺損所致。●瓣膜功能健康的主動脈瓣膜心臟瓣膜是控制全身血流方向的主要構造,人體心臟有四個瓣膜,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肺動脈瓣、和三尖瓣,正常的心臟瓣膜可以防止血液逆流。病變的主動脈瓣膜當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時,部份血液因此往回流,不只全身的血液量減少,心臟要花更大的力量才能擠壓血液向前流動,長久下來會造成心肌肥厚、擴大,甚至心臟衰竭。●平時如何保養心臟不要抽煙: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出版的菸害報告亦指出,男女性吸菸者比非吸菸者有高達2~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即使是吸二手菸也會增加死於中風與心臟病的機會。定期運動:可以從散步開始,每天半小時慢慢增加到一到兩小時,而運動時機可以選在飯後,可幫助消化又不易累積熱量。飲食3低1高:少油少糖少鹽多纖維,並以攝取好的油脂為主,例如魚油、堅果等。Facebook粉絲專頁:「聽心音找心病 遠離瓣膜疾病」認識更多心臟瓣膜知識:「聆聽心臟的聲音」柯宏彥小檔案現職:三軍總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三軍總醫院創傷科兼任主治醫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外科學科助理教授國防醫學院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經歷:三軍總醫院心臟外科住院醫師、總醫師三軍總醫院外科部一般醫學外科總醫師三軍總醫院基隆分院主治醫師學歷:Imperial College London 英國帝國大學博士國防醫學院醫學系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音訊剪輯:Shiro腳本撰寫:蔡怡真音訊錄製:蔡嘉哲特別感謝:三軍總醫院、聽心音找心病粉絲團
-
2023-10-03 醫療.心臟血管
末期心血管疾病最終表現 醫揭心臟衰竭症狀、原因、治療方法
40多歲王先生在炎熱的午後整理家務,因口渴難耐暢飲6000ml冰涼礦泉水,傍晚突然感覺不適、乾咳、呼吸困難,本想臥床休息,不料躺下後症狀加劇並惡化,緊急就醫。經檢查顯示,王先生心臟擴大,合併肺部積水,為嚴重心臟衰竭,主因為慢性冠狀動脈阻塞。在接受冠狀動脈血管介入治療後,才逐漸恢復健康。心臟衰竭常見症狀:呼吸困難、胸悶、心悸、下肢水腫、腹脹、食欲不振、疲倦嗜睡等,甚至會影響肝及腎功能。台灣心臟衰竭盛行率約為1.1%,發生率為每年每10萬人口有240至254人,推估台灣約有26萬名心衰患者,每天有150多位患者被診斷為心臟衰竭,它的存活率低於大多數癌症,估計每5年約有一半患者會病逝。常見心臟衰竭致病病因,包括心肌病變、瓣膜性心臟病、缺血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與心肌炎等。除了遵從醫囑根據病患不同狀況服用藥物治療外,如果施予適時的處置,像是裝置支架或進行手術,亦可除去致病主因,改變心臟衰竭進展,加速心臟恢復。嚴重的心臟衰竭最終治療方法,就是心臟移植,但要符合資格者才能列入移植等候名單中。每年約有200位病患持續等待心臟移植,只有10%可成功受贈心臟,約20至30%患者因等不到適當捐贈者而過世。因此,在有限的心臟捐贈資源框架下,運用現有醫療能力穩定及改善心臟衰竭患者狀況,更為迫切重要。根據歐美醫學指引,心臟衰竭患者應接受全面性完整的醫療評估與治療,包括照護規畫、衛生教育、居家照護及技巧指導、共病診療、營養評估建議、心肺復健、心理扶持等服務。同時,積極參與潛在新型心臟衰竭治療,並結合轉介社會資源服務,才能完備整合醫療照護服務。台灣目前多數醫院皆有成立心臟衰竭照護團隊,並配合健保署推動「全民健康保險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運作。這個計畫是提供心臟衰竭患者急性後期整合性照護,讓病患在出院後6個月內接受門診模式的整合照護,台大醫院更推出「心臟衰竭急性後期整合照護之延伸遠距照護計畫」,讓有需求的心臟衰竭患者無縫銜接6個月之後所需之持續性照護,避免患者面臨頓失所依窘境。心臟衰竭是末期心血管疾病的最終表現,可能反覆導致身體惡化、增加再住院率和死亡率的風險。希望藉由提升心臟衰竭疾病意識,透過整合照護,做到早期預防、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10 名人.林思偕
林思偕/醫學是不確定的科學
在三十年的兒科診療工作中, 難免會碰上一些撲朔迷離的案例。潛在嚴重的疾病,早期可能症狀輕微。例如盲腸炎可能像胃痛;心肌炎可能像腸胃不適;致命葡萄球菌感染看起來像過敏性皮膚炎。「後見之明」總是睿智的,只是當時已惘然。某天午夜,我的手機收到簡訊:一名住院病人的檢驗報告顯示極不正常的「驚恐值」。 那是前一天門診看的孩子,從外院轉診過來。高燒不退,看起來蠻虛弱的,倒在媽媽懷裡一動不動,除了有點蒼白外,理學檢查找不出任何異常。「孩子沒有發燒的時候,吃和睡OK嗎?活動力還好嗎?」「還好啊,除了發燒,一切和往常一樣。」「目前看起來可能是某種病毒感染, 症狀拖得有點久, 我開立一些檢查確認一下。」「應該不用吧。我們前幾天已經在外院做過檢查了。」我從雲端病歷瀏覽了先前醫師開的藥和做的檢驗,確實只有點輕微的不正常。「先前的醫師開了一些藥吃了有沒有改善?」我問媽媽。「我看藥物七、八種混在一起,去Google一下它們的副作用, 就不敢給孩子吃了。」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心中升起一股不安。望著電腦左思右想,直到被護理師喚醒 :「林醫師,後面還有很多病人要看呢。」我決定壓抑心中的不安繼續看下一個病人,突然孩子就在我眼前吐了一大口。我強烈建議媽媽讓孩子住院做檢查。可是她是上班族,請假不易,有點為難。我只好先開點藥給孩子,預約一周後回診。下班回家的路上,我的心思仍留在醫院。媽媽會給孩子吃我開的藥嗎?等一個星期才回診會不會太久?孩子的哭鬧聲,家屬擔心的面容,讓我寢食難安。我聯絡值班住院醫師,知道後來孩子被帶回急診住院,證實得了「敗血症」。媽媽一直問:「為什麼會這樣?」某種醫學知識,不在教科書上,隱晦難以描述,但確實存在。它來自經驗,一種模糊的記憶痕跡,指向某種病情不祥的梗概,卻說不出細節。病人像座山,山在虛無飄渺間;像瞬間移動的光影,隨時換位。孩子眼神飄忽,讓人難以捉摸。我事後回想,當天看了幾個和他症狀類似的孩子,也是只能在委婉的解釋後,讓孩子回家休息,然後暗自祈禱。最怕聽到同儕對我說:「你還記不記得你看過一個病人……他現在又回來了。」內心開始鬼影幢幢。壞事會發生,這是一種醫用統計學。醫學這一行,唯一確定的事,就是什麼也不能確定。有時讓我牽腸掛肚的病人,竟安然回診;有時狀況惡化的病人,後來也沒有怪罪我的意思。我不能確定明天會如何,我只能激動地感謝上蒼。我決定驅車趕往醫院。我是那孩子的attending(主治醫師)。原本對attending這個字不求甚解,行醫多年,我才真正了解attending這字的真正意涵:傾聽、解釋、陪伴和等待,為病人困心衡慮,是在病人心中醫師最被珍視期許的作為。思緒戛然而止於子夜空蕩的醫院停車場。一個信念變得澄明清澈----能和孩子並肩作戰,是我的責任,也是我的榮幸。我是那孩子的attending。
-
2023-09-05 醫療.呼吸胸腔
以為小感冒...他A型流感合併細菌性肺炎路倒 2次裝上葉克膜
台中57歲葉男騎車途中呼吸困難路倒,送到台中慈濟醫院急診,確診A型流感合併細菌性肺炎,發生急性呼吸衰竭病況危急,急重症團隊緊急插管,歷經2次葉克膜、10次支氣管鏡清除氣道膿痰,50天在鬼門關前救回一命。有慢性病史感冒 竟是A型流感重症葉先生有糖尿病、低血壓慢性病史,家屬表示,發病前幾天出現感冒症狀,以為小病只吃感冒藥,沒想到如此嚴重。在加護病房收治近50天的葉先生,幾度病況瀕危,醫療團隊與家屬都不放棄,體外循環師兩次使用葉克膜介入,胸腔內科主任沈煥庭還做了10次支氣管內視鏡抽膿痰,病人肺臟才逐漸好轉。沈煥庭表示,病人是A型流感重症,合併續發性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細菌污染血液形成菌血症,細菌在治療過程還不斷變異,演化出抗生素抗藥性,致使肺部支氣管遍佈膿痰,須每隔幾天用支氣管鏡抽膿痰。沈指出,病人使用葉克膜維生也衍生結膜下出血、血尿等併發症,肺支氣管出血與膿液結成血痰塊,抽痰難度倍增。家屬不願放棄,醫療團隊也盡全力治療。病人好轉到離開加護病房,繼續至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持續呼吸治療;加上每天一小時做床邊復健,呼吸照護病房護理團隊自製肌力訓練設備,讓病人躺床也能做肢體活動。終於在轉到一般病房一周後順利出院,家屬感謝醫療團隊不離不棄的照護。流感病毒透過飛沫傳染 人多地方戴口罩自保沈煥庭指出,流感病毒是透過咳嗽、打噴嚏的飛沫傳染,因新冠解封,許多人不戴口罩,造成流感病例突然大增。他強調,到人多的公共場合建議還是戴口罩,保護自己,即使已接種流感疫苗也不能輕忽,如果身體出現感冒症狀,應觀察病況,必要時立即就醫確保安全。流感流行性感冒病毒分為A、B、C三型,患者除呼吸道不適外,還有全身性的症狀,如關節痠痛、倦怠,高燒至39、40度,持續時間約1~2周。流行性感冒也較容易出現併發症,徜若高燒不退,容易引發肺炎、神經系統併發症、心肌炎等重症,嚴重會致死。慢性病患、免疫功能不佳者、嬰幼兒、年長者等流感高危險群,應儘速就醫治療,避免引起重症。看完整疾病百科》流行性感冒(流感)(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1 養生.運動健身
高強度運動慎防猝死風險! 專家示警:3族群特別當心
在健身房重訓、馬拉松比賽時突然猝死的社會事件時有耳聞,熱愛運動,卻提高死亡風險,看似不符常理,心臟科醫師表示,心臟結構異常,或是罹患致命性心律不整等民眾,看起來健康,但從事高強度運動時,心臟受到壓迫,就可能出現猝死危機,不可不慎。這3大類人小心 恐為運動導致猝死風險群30歲黃先生熱愛馬拉松,經常報名參加全馬、半馬等大賽,日前接受健康檢查時,心臟超音波檢測結果顯示,左心室心尖部肥厚,且心電圖出現頻發性的心室早期收縮,甚至是心室性二連脈、三連脈,為典型的運動猝死高風險者。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不少自覺身體健康、熱愛運動的民眾,做了健診後,才發現自身罹患肥厚性心肌病變,屬於猝死高風險族群,又常投入高強度運動,陷入生死邊緣,非常危險。他也列出「運動導致猝死」的3大高風險族群,提醒民眾要小心:▸1.心臟問題:像是心臟結構異常,如肥厚性心肌病變、左心室出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等症狀,或是患有致命性心律不整,如長QT症候群、Brugada症候群、心肌炎後遺症、陳舊性心肌梗塞或電解質嚴重失調等,容易誘發的心室頻脈,甚至心室顫動,以致出現致命性心律不整導致猝死。▸2.血管性問題:包括冠狀動脈心臟病急性發作(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梗塞(梗塞性中風)、主動脈剝離、腦出血(出血性中風)。▸3.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患者,如果未能妥善用藥,控制數值,就恐成為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好發族群。此外,心臟功能異常,也可能是藥物交互作用所造成,尤其有些致命性心律不整的發作,很可能係因同時服用某些抗組織胺類藥物、某些抗生素時所引發。施奕仲提醒,民眾如果同時掛了不同科別的門診,一定要主動告知自己正在使用哪些藥物。有心臟問題就不運動?專家:長久下來更容易有問題許多人拿著「運動可能猝死」作為不運動理由,施奕仲表示,上述3種類型的民眾在從事高強度運動時,確實猝死風險顯較高,但不可倒果為因,因為缺乏運動,血管彈性變差,長期下來,血管更容易出問題。如何保養心血管?施奕仲建議,平常多做快走、慢跑、單車等有氧運動,臨床顯示,只要規律地有氧運動,就可讓心臟效能變好,降低心臟負擔。最重要的是,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頸動脈超音波、動脈硬化儀等健康檢查,先了解自身是否有先天性或後天性的心臟結構、血管、心電傳導等異常,藉此降低運動時急性心血管等風險。延伸閱讀:.有三高該怎麼吃?水果可以多吃嗎?「飲食11大原則」遠離三高.內湖一日遊景點總整理!15個秘境打卡點 踏青步道、公園、古蹟都有.研究揭僅3個稍微不健康的中年特徵 早逝的可能性就會高出1/3★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30 醫療.心臟血管
胸痛胸悶怎麼辦?一張圖看懂胸痛主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胸痛起來總讓人擔心是不是心臟問題,不過胸痛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可能性非常多。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主要可能原因,以及各類疼痛感受的不同之處,也提醒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尤其是高風險群。 一張圖看懂胸痛4大原因。醫教從感受、時間、位置判別! 郭志東醫師指出,胸痛原因主要可分成4大類,包括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神經肌肉。民眾發生胸痛時,可以「感受、時間、位置」進行初步判別。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心血管系統如血管阻塞、心肌炎、心肌梗塞、心包膜炎等。與心臟、心血管系統相關的疼痛感受,常見有如鈍痛、悶痛、有石頭或重物壓迫、領口被揪住的感覺,且時間較長。 悶痛、持續、延伸疼痛:心肌梗塞心肌梗塞引起的胸痛就可能陸陸續續達約30分鐘,且位置模糊、會出現延伸性疼痛,疼痛範圍延伸至左肩、左背、頸部、下顎、牙痛等,甚至痛到冒冷汗,是須緊急就醫的急症,有致命危險。 刺痛、持續、擴散胸背:主動脈剝離同樣是心血管相關、急症、也有致命風險,但若是主動脈剝離,呈現的疼痛感則常見為刺痛、撕裂痛、刀割痛,時間也較長,範圍較廣、逐漸擴散,並也可能痛到冒冷汗。有別於心肌梗塞,疼痛位置常見於前胸中央或左側,以及擴散至後背,須特別注意。 悶痛、持續、位置清楚:呼吸系統如肺炎、肺部腫瘤、肺結核、肋膜發炎、氣胸等。呼吸系統引起的胸痛,通常感覺悶痛、時間較長,可能咳嗽、喘不過氣,疼痛位置較為清楚,可指出約略位置。 悶痛、持續、位置模糊:消化系統如胃食道逆流、食道腫瘤、胃痛等。消化系統的胸痛也常為悶痛、時間較長、位置較模糊,且常見與姿勢或飲食有關,例如胃食道逆流就可能因咖啡、甜食、躺姿引起。 刺痛、較短、位置清楚:神經、肌肉如帶狀皰疹、軟骨炎、肌肉拉傷、外傷引起的慢性疼痛等。神經肌肉引起的疼痛,多以刺痛呈現,時間較短,可能幾秒至幾分鐘就消失,且位置清楚。而肌肉相關也可能與姿勢有關,像是長時間低頭、駝背、姿勢不良,就有可能引起胸口肌肉疼痛。 胸痛原因百百種,要就醫嗎?醫呼籲3警訊即刻就醫! 郭志東醫師表示,胸痛的原因非常多,上述也僅是其中幾項,且呈現的症狀感受也可能有所不同,臨床上就常見原以為是胃食道逆流,經診斷發現是心血管問題。 有鑑於胸痛原因及症狀如此複雜,有的不要緊、有的卻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郭志東醫師建議,若是出現危險徵兆就即刻前往急診,即便診斷後不要緊,也不可錯失黃金救援時間,以免誤判釀成憾事。 3警訊即刻就醫:首先是主觀感受,當胸悶、胸痛、喘不過氣等各種疼痛或不適已經難以忍受,甚至出現「是否需要掛急診?」的想法時就應提高警覺,尤其是冒冷汗,冒冷汗是身體處於急症、有生命危險、無法負荷時會出現的症狀。而若再更進一步出現危急症狀,例如昏倒暈厥、意識模糊、呼吸困難等,更不可再繼續觀察。 最多觀察3-5分鐘:郭志東醫師也表示,民眾觀察胸痛也不可過久,雖然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等急症疼痛時間較長,但也得考量黃金救援時間,拖的越長,情況往往越不樂觀,因此建議觀察胸痛最多3-5分鐘,特別是高風險族群。 胸痛慎防急性心臟病、氣胸,醫指風險族群更要提高警覺! 郭志東醫師提醒,胸痛最讓人擔心的就是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氣胸等可能致命的急症,主要和心血管健康有關,因此有心臟相關疾病、曾經動過心臟相關手術,或是有三高、糖尿病,以及肥胖、年長、抽菸、酗酒等血管健康堪憂民眾,還有體型高瘦較容易氣胸的族群,這些高風險者出現胸痛時觀察3-5分鐘,情況不對勁就立即就醫。 《延伸閱讀》 .防心肌梗塞,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不要用別人的! .搭機、追劇單腳水腫速就醫!防「經濟艙症候群」引「肺栓塞」致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早上像感冒下午就命危 美疾管署籲嬰兒接種RSV新預防治療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之後各地幼兒病例將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新預防策略啓動 大幅減少RSV重症風險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隸屬於美國疾管署CDC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於8月3日建議8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預防嬰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在臨床試驗中,可降低嬰兒因 RSV 住院風險率約75%,而且能夠降低九成急重症比率,該療法將是兒童免疫接種計畫中第一種被動免疫治療,這也意味著,Nirsevimab將被列入預防嬰兒RSV感染的常規醫療措施之一。多家知名藥廠投入心力 守護嬰幼兒健康儘管RSV在過去常被忽視,但近年來該病毒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引起愈來愈多關注,國際有多家知名藥廠競相投入研發相關防治策略,包含賽諾菲、阿斯特捷利康聯合開發、輝瑞與葛蘭素史克等,皆透過新策略創新研發,用心守護嬰幼兒健康。包含美國ACIP學者在內,多位專家也建議,部分8 至19 個月大嬰兒,以及特定族群,如有潛在健康問題,且住院風險較高,應考慮接受第二劑nirsevimab注射,以幫助這些孩子安然度過第二個季RSV盛行季。儘管這項新療法對於防止嬰兒RSV感染帶來新希望,專家也呼籲,民眾應保持警惕,持續關注RSV流行情況,並採取適當的防護措施,才能確保嬰兒和社區整體健康。延伸閱讀:新創疫苗突破!歐盟核准RSV單劑預防性抗體療法 適用全嬰幼兒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和流感、新冠肺炎感染,症狀哪裡不一樣?元氣網綜合整理了RSV從症狀、治療選擇,讓家有嬰幼兒的父母親、長者一次看懂,及早辨識症狀,送醫治療。●RSV:屬於下呼吸道感染,潛伏期約2到8天,症狀很像一般感冒,咳嗽、發燒、流鼻涕,常出現痰很多、咳嗽厲害,呼吸不順暢發出「咻咻」聲。RSV最令人擔心的是,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便可能從發燒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RSV感染的孩子康復後也易留下氣喘長期後遺症。●流感:易高燒、有較明顯的全身性症狀。例如腸胃道不適、肌肉痠痛。●新冠肺炎:依照病毒株特性不同,難以用症狀分辨。民眾可透過快篩或至醫療院所篩檢,即時正確診斷。延伸閱讀: 多重呼吸道病毒感染 威脅不輸新冠嬰幼兒感染RSV怎麼辦?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之一,其中對嬰幼兒威脅最明顯。台灣每年(疫情前)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9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衛福部資料顯示,目前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沒有治療藥物,僅能事先使用對抗F蛋白質的單株抗體(Palivizumab)預防,且必須固定每個月服用一次,在藥物價格或時間療程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單株抗體新療法(nirsevimab)台灣尚未核准上市,不過健保已放寬到出生時懷孕周數未滿33周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現有單株抗體(Palivizumab),避免嚴重併發症。對於國際最新RSV疾病防治趨勢外電報導,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陳伯彥表示,從研究數據來看,RSV單株抗體新療法的效果可持續5到6個月,與現有策略相比,不僅防護效果可持續比較久,防治費用也節省許多,期待台灣的孩子可盡早蒙受其利。陳伯彥表示,根據統計,台灣本土RSV大約每兩年會有大流行,在2020年與2022年便有許多群聚的案例,通常會在中秋前後發生面對RSV來勢洶洶,未來可擁有更多新選擇。延伸閱讀: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
2023-07-14 醫療.心臟血管
躺著睡覺易胸悶、覺得喘?醫指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心衰竭」
睡覺睡到一半喘不過氣,要小心背後可能的原因,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心衰竭。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常見可能,並提醒若出現相關警訊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心臟健康。躺著、睡覺常常喘不過氣?醫指常見4原因,慎防心衰竭! 躺著覺得喘常見4原因:郭志東醫師表示,睡覺睡到一半常常胸悶、喘不過氣,背後的原因除了可能為呼吸道疾病,也可能因為呼吸道阻塞形成打呼、睡眠呼吸中止症,這情況雖然較輕微,但長期下來也有可能使得身體慢性發炎,甚至形成慢性疾病。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心衰竭。 躺著覺得喘,起身好一點?很有可能是「心衰竭」。郭志東醫師說明,人體因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站立時有一大部分水量是集中在下肢,當睡眠姿勢平躺時,大約30-60分鐘左右,下肢的水份會漸漸回流到身體各處。而心臟負責的包括氧氣、養分、血循等,當中也包含水份,若有心衰竭,當水份回流至心臟時便會對心臟造成負擔,心臟出現負擔,也會影響到肺部,使得人喘不過氣。在坐起來、端坐呼吸之後會感覺到改善許多,就更有可能是這項原因,因為水份退去,心臟負擔也減少。 躺著、睡覺容易胸悶、覺得喘?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心衰竭! 郭志東醫師表示,心衰竭的民眾除了睡姿時容易感到呼吸困難、覺得喘,日常生活當中也常見沒有什麼太大的活動或劇烈運動也會覺得有些喘,甚至是體力明顯不如前一年,例如爬樓梯原本可以一次走到4樓,現在光是走到2樓就覺得有點吃力需要休息一下。 除此之外,也因為心臟已經出現問題,難以妥善運作血循,水份也會更多聚集在下肢、小腿,也就容易形成明顯的水腫,若穿襪子發現小腿內側有明顯勒痕、久未退去,或甚至是用手按壓花了較多時間才反彈回來、發現下肢明顯彈性減少,就需要更加留意,這在醫學上稱「凹陷性水腫」。而因為代謝變差,尿量也可能變少、顏色變深,水份也會堆積,使得體重增加。 風險族群更要留意警訊:郭志東醫師表示,心衰竭的成因繁多,主要如心臟瓣膜、傳導系統、肌肉、血管等出現問題,日久漸漸衰竭,也就無法進行原本代謝的工作。背後的原因除了老化,也包括了心肌炎、抽菸、酗酒、飲食不當或生活不良引起的三高、糖尿病等。若有自覺這些風險,更須提高警覺。 睡到一半覺得喘,該急診嗎?醫指6種情況不要拖速就醫! 這種情況早點檢查:郭志東醫師表示,心衰竭情況可輕可重,當民眾睡覺睡到一半發現自己有些呼吸困難等前述警訊,或日常就發現有上述情況發生,就建議盡早到心血管中心、心臟外科等相關科別進行檢查。 6種情況趕快急診:若是觀察到這些情況,而身體又有明顯的不舒服,覺得喘不過氣,甚至感覺到快要窒息,已經明顯感到吃力,甚至原本沒有腹式呼吸習慣,卻開始腹部呼吸;出現吁吁的喘鳴聲、呼吸節奏變快、嘴唇發紫等,自然就得盡速前往急診救治,不建議再多做觀察,以免自己誤判而釀成憾事。 《延伸閱讀》 .疲倦、夜咳、喘不過氣?醫籲日常留意心臟衰竭徵兆! .婦胸悶、易喘原以為是肺不好,檢查竟是心絞痛!醫籲3症狀盡早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5-31 醫療.兒科
忽略腸病毒4徵兆恐重症!不止小孩、大人也會得,醫提醒一件事很重要
腸病毒疫情持續攀升 忽略4徵兆恐重症【聯合報/記者李青縈、鄒尚謙、趙容萱/報導】腸病毒疫情升幅趨緩,流感疫情仍在高原,疾管署疫情中心副主任李佳琳昨(30日)指出, 腸病毒上周陽性率上升,以A型最多, 預期未來緩升;而流感部分仍在高點,急診類流感人次75897人次,較前去年同期上升。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也說,目前仍無法確定何時會反轉,預期端午節前仍在上升階段。此外,衛福部台中醫院小兒科醫師李德敏指出,院內近期收治一名9個月大男嬰感染腸病毒併發腦炎病例,還好其父母警覺性高,立即送急診,才沒讓男嬰病況惡化,在7天後康復並順利出院。李德敏說,雖然大多數腸病毒感染都屬於輕度病例,但某些類型如71型腸病毒的致死率高達19.3%。近二周以來,腸病毒案例激增,目前兒科診間中,約2成為腸病毒案例,重症案例也隨之而來。李德敏提醒,家有2歲以下幼童的父母,務必注意腸病毒重症的4個主要徵兆,包括嗜睡、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和呼吸心跳加速,由於幼兒表達能力較弱,且病況發展往往只需兩到三天,常讓父母措手不及。因此,當幼兒出現重症徵兆,應盡快就醫。基隆一家3口中鏢!大人也得腸病毒 醫:未用肥皂確實洗手【聯合報/游明煌/基隆即時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監測資料,腸病毒就醫人數逐漸攀升,預估6月暑假前進入腸病毒疫情高峰。部立基隆醫院指出,基隆有一家三口都感染,連大人也會被感染,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作一般感冒。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邱柏翰今天說,基隆有一親子檔先後感染腸病毒的特殊案例,張太太的一雙兒女就讀幼兒園,女兒班上一口氣有3個小朋友經診斷為腸病毒而停課一周,在停課第4天時,女兒出現活動力、食慾下降及發燒,經醫生檢查喉嚨有輕微潰瘍,確定是腸病毒。邱柏翰表示,接著女兒又傳染給兒子,讓張太太蠟燭兩頭燒,疲憊不堪。好不容易熬到一雙兒女即將康復出關,結果張太太半夜開始出現劇烈頭痛、輾轉難眠,早上起床覺得喉嚨痛,至附近診所就醫後,醫生診斷為急性咽喉炎。隔天張太太赫然發現手指、腳趾頭冒出一顆一顆的小水泡,手心、腳掌也有好幾個紅點,連吞口水都難過,就醫發現口腔也有不少水泡及潰瘍,也確定為腸病毒。邱柏翰說,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要養成「肥皂勤洗手」,定時清潔消毒居家環境、玩具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尤其大人外出、下班回家後,應先沐浴、更衣後再接觸孩童。邱柏翰指出,很多民眾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得腸病毒,其實成人也會,只是症狀有時候沒那麼典型,很容易被當作是一般感冒。推測張太太應該是照護兒女時,仍與小孩共食,且僅以酒精消毒、未以肥皂確實洗手被小朋友傳染。邱柏翰還說,大多數腸病毒病人可以在7至10天內痊癒,但腸病毒具有高傳染力,通常在潛伏期(2到10天內),或是發病之前的幾天,喉嚨與糞便就有病毒存在,一般在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強;痊癒後,腸病毒仍會持續隨著糞便排出達8到12周之久,仍要小心留意。腸病毒71型疫苗7月底接種 須自費【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腸病毒疫情升溫,衛福部疾管署昨針對「腸病毒71型疫苗」開會討論,專家建議腸病毒71型疫苗採取「自費」接種,同時疾管署應逐年檢視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疫苗可預防腸病毒71型引發腦炎重症,家長可在7月底帶幼童接種疫苗。國光子公司安特羅生技公司及高端疫苗公司分別研發完成「腸病毒71型」,預計在7月底上市,疾管署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兒少疫苗工作小組會議,昨邀請兩家疫苗廠商報告「腸病毒71型疫苗」研發狀況,也聽取疾管署分析近10年腸病毒流行型別。疾管署發言人羅一鈞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雖然無法交叉保護其他型別,如克沙奇A型,但71型容易對兒童健康造成威脅且可能引起大流行。委員建議,現階段腸病毒疫苗採自費接種,疾管署應逐年檢視腸病毒疫苗納入公費疫苗的必要性。針對該疫苗自費接種一事,專家建議疾管署可以參考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正在編修腸病毒71型的嬰幼兒接種建議(預計6月完成)後,再提到ACIP大會確認討論。根據疾管署最新資料,國內腸病毒門急診上周就診近1.3萬人次,較前一周上升4%,雖近2周上升幅度趨緩,但仍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尚須警戒。目前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羅一鈞表示,2021年腸病毒71型成為社區主要流行病毒後,近年來流行型別都是克沙奇A型,但71型仍在2016年、2019年曾造成20至50例不等的重症病例,而重症病例多以五歲以下的幼童為主。邱政洵指出,腸病毒71型疫苗可以預防腸病毒帶來的腦炎重症,建議家長可以依照ACIP的建議接種,但每個疫苗都有施打禁忌,如發燒時不能接種,或有其他疾病正在治療時應該避免,提醒施打前多留心。安特羅的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底前上市,高端腸病毒疫苗預計在7月中下旬上市,兩款疫苗接種對象均為2個月至6歲孩童,需接種兩劑,兩劑間隔28天,1劑4000元;2個月至2歲幼兒打2劑疫苗後,間隔1年還需施打1劑追加劑,1劑4300元。疾病百科/腸病毒以夏季及初秋為主要的流行季節。依據病毒種類的不同,其侵犯身體的部位和嚴重程度也不同,有些很輕微甚至沒什麼症狀,但一般最典型的症狀為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峽炎,較嚴重也可能引發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看完整疾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12 醫療.新陳代謝
防感染併發重症 糖友快打4大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三年,各國終於迎來曙光,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宣布解除公衛緊急狀態,但病毒並未消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根據國際資料,糖尿病患者不僅會感染新冠肺炎,也常感染流感、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等,且併發症嚴重,因此一定要接種四大疫苗。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全國約200多萬名糖尿病病患,每年以2萬5千名速度持續增加。黃建寧指出,18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為11.1%,每年新增的糖尿病患者數字甚至超過新生兒人口。糖尿病患者因血糖控制不佳及高血糖,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威脅。尤其糖尿病患者感染其他疾病後,發生嚴重併發症的風險大增,如糖尿病族群感染流感,可能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出現血糖升高、肺炎、心肌炎、敗血症等併發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表示,糖尿病患者除感染新冠肺炎致重症、死亡風險增加外,糖尿病族群產生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也高於非糖尿病族群約1.5倍,增加63%住院機率;糖尿病患者感染流感後,住院風險增加4倍、死亡率風險增加2倍。黃建寧說,新冠肺炎三年,民眾逐漸知道預防接種的重要性,尤其糖尿病患者除血糖控制、日常生活作息規律外,疫苗也是提升自我防禦力不可或缺的武器之一。首要建議接種四大疫苗,包括帶狀疱疹、肺炎鏈球菌、流感及新冠疫苗。
-
2023-01-24 醫療.感染科
天冷保暖須注意頭與腳 醫提醒乍暖還寒慎防三病一菌
春天到,天氣乍暖還寒,感染科醫師提醒,要嚴防「三病一菌」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鏈球菌的侵襲,避免染疫最佳方式,除了打疫苗,就是增強抵抗力。心臟內科醫師也提醒,若長輩染疫,易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影響心肺功能,這個春天,保養打底的功夫千萬不能少。新冠肺炎逐步走向流感化,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黃晨祐表示,新冠病毒屬於冠狀病毒,透過人體ACE2作為受體,侵入人體,ACE2受體雖然大量集中在鼻腔與肺部,但是心臟、血管也有ACE2受體的分布,不少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除了肺部受到損傷之外,病毒也可能攻擊心臟血管,引發血栓、心肌梗塞。黃晨祐說,除了新冠病毒外,其餘的感冒病毒,約1%到3%患者感染後,會在一周內出現心肌炎,其機轉不是病毒直接攻擊心臟血管,而是免疫系統失衡所致。整體而言,較少有感冒病毒會直接引起心臟疾病,通常都是「間接影響」,像原本身體就不好的民眾,如三高患者,感冒後誘發全身性發炎反應,就可能引發心血管問題。口味重鹹者 慎防心衰竭天冷血管容易收縮,黃晨祐指出,如果民眾本身血管狹窄而不自知,很容易因為沒有做好保暖,血壓增高,引發腦中風或心肌梗塞;若感冒則可能造成全身性感染,心臟不好的人心臟負擔會增加,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愛喝熱湯、吃火鍋、口味重鹹者,會使體內鈉離子增加,也要慎防心衰竭。天冷 更要保暖頭與腳部黃晨祐提醒,天冷保暖必須注意頭部與腳部,三高患者格外需要留意;別以為室內全身發熱到流汗,外出就能擺脫外套,一定要穿好穿暖後,再步出室內環境。根據急診經驗,心血管疾病主要發生在「凌晨三點到五點」,因為凌晨四點到五點人體自律神經在做轉換,準備要清醒時,身體會透過提高血壓,喚醒身體,高血壓患者若沒好好吃藥,此時就可能發生心血管問題;有些長者在這段時間會起床上廁所,棉被內與室溫有落差,血管收縮也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發生腦中風。高血壓患者 按時量血壓初春時,避免感冒或心血管疾病上身,最重要仍是加強免疫力。黃晨祐建議,首要定時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以有氧運動為主;高血壓患者已逐漸年輕化,應該維持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正常血壓應低於120/80毫米汞柱,居家量測血壓可採722原則,連續7天測量血壓、每天測量血壓至少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至少測量2次並取平均值(每次間隔一分鐘)。如果正值生病感冒期間,不要做劇烈運動。黃晨祐建議,感冒痊癒後一到二周再做運動,恢復到正常的運動習慣,感冒期間就讓身體休息,且有些感冒藥物,像改善鼻塞的藥物,有些會含有血管收縮劑,若又劇烈運動,恐會提高血壓,此時血管狀況不佳,也可能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等疾病。
-
2023-01-13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最好的禮物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當父母步入晚年時」。一位侍父至孝的資深藥師寫出父親在母親過世後的身心變化,道盡老年的辛酸與子女的無助。一位醫事放射師以兩篇文章分別道出子女對母親的「病」與「死」的錯綜情緒。感謝這兩位醫療團隊的作者分享他們的經驗,一方面使讀者更體會到「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同時也使社會大眾更了解當醫療人員面臨父母的「老」、「病」、「死」也都與一般人同樣的無助、惶恐、憂心。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幫忙醫病之間「將心比心」,發揮「同理心」,帶給醫病之間祥和與體貼。延伸閱讀:醫病平台/爸爸不是病了,是老了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把愛傳下去不管時間過了多久,2022年11月1日這一天,應該是我很難忘記的日子。當天早上九點二十二分接到哥哥的電話內容後,身體馬上感覺不適、身體差點無法站立,一直在心中不停地吶喊:「怎麼會這樣……媽媽妳千萬不要走,一定要趕快清醒過來!」當下,我趕緊向同事交代請假的原因,迅速開車去彰化探望媽媽的病情。「秉瑋,媽媽在家中突然昏倒了,爸爸有聯絡救護車緊急急救!」 「秉瑋,我有打電話問急診,急診的人跟我說:『媽媽的情況很不樂觀,救護車到家裡時,媽媽的心臟就已經停止了,經過不斷的急救才恢復心跳,她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等一下要做心導管治療。』」在開車往彰化的路途中,心中一直反覆哥哥的電話內容,此時雙眼的眼淚不停地留下,心裡只盼望:媽媽的病況不要太嚴重,能順利度過這次的難關!到了醫院的心導室後,爸爸在等候區哭著對我說:「救護人員抵達家裡時,你的媽媽就已經沒有心跳了,但我還是要求救護人員要全力搶救,花多少錢都沒有關係!」過了一段時間後,媽媽從心導管手術室被推出來,緊接著就被推入外科加護病房,看到媽媽在病床上昏迷的模樣,我又忍不住哭了出來,因為三天前才和媽媽一起開心地慶祝爸爸的生日。在加護病房外等待醫師的訊息時,感覺很難熬,因為還不清楚媽媽的病況!等了一個多小時後,加護病房裡的醫師終於有時間告知媽媽的病情。醫師對我說:「患者在送來醫院時,狀況就已經很不好,在急救的過程中,發生了癲癇好幾次,主要的病因是急性心肌梗塞,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起的冠狀動脈阻塞。」醫師接著說:「急診有緊急安排心臟科醫師做心導管手術,在冠狀動脈置放支架維持冠狀動脈血流通暢,但由於心跳停止常伴隨有多重器官衰竭的問題,因此採用72小時溫控治療,也就是低溫治療,讓腦部及全身進入深度休息的狀態,降低腦部因缺氧而受損的機率。」「我的媽媽一個星期前才在另一家醫院剛做完心導管檢查!」我哽咽地對醫師說。「那真得很可惜,怎麼會這樣!不過患者的心臟很肥大。」醫師安慰我說。「秉瑋,趕緊載你媽媽到醫院掛急診,她現在頭很暈、身體無法站立。」出事前的十天,爸爸打電話給我。急診醫師安排媽媽做一連串的檢查後發現:媽媽的心肌炎指數過高,為了預防心肌梗塞,需要馬上住內科加護病房觀察。過了兩天後,經由心臟內科醫師的評估:需要做心導管檢查,觀察心臟的狀況。當天我請假陪媽媽做檢查,檢查後醫師對著檢查後的影像對我說:「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通暢,只有一邊有輕微的阻塞,吃藥治療就可以了!」為了釐清媽媽頭暈的原因,醫院還安排媽媽做神經內科的檢查,但檢查結果都正常。在醫院待到第七天後,媽媽就想出院,醫院也開了止暈的藥物給媽媽服用,想不到出院三天後,媽媽的身體就出現狀況。加護病房的醫師聽完我的陳述後,拍拍我的肩膀說:「聽起來真得讓人很意外,你自己要堅強起來!」接著醫師安排我簽媽媽在加護病房治療所需的資料,當中包括病情如有需要、緊急洗腎的資料。在加護病房外等待探視媽媽的病情時,姐姐和哥哥也陸續趕過來。我和姐姐一起進入探視媽媽,病房裡的媽媽完全沒有任何反應,身上多了好多條維持生命的管線,也包括低溫治療的設備。我和姐姐一起哽咽地對媽媽說:「媽媽妳要加油!趕快清醒過來,我們不想失去妳。」接著我哭著對媽媽說:「媽媽,如果妳覺得活的很辛苦,放心地走,我們三姐弟和爸爸會努力堅強起來!」探望完媽媽後,我整個人感覺很疲憊,面對未來,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接下來探望的日子,媽媽的病情還是沒有起色,少了低溫治療的設備,身上卻多了洗腎的機器,原因是媽媽沒有辦法自己排尿。加護病房的醫師對我說:「你們要有心理準備:患者的狀況很不好,由於腦傷,患者如果清醒過來,除了行動受限,也有很多不可預期的身體損傷。」聽了醫師的話後,心裡很難過,但還是告訴自己:要努力打起精神!每天下班後,我就去寺廟幫媽媽祈福,也利用媽媽的名義,捐錢給許多慈善機構。11月9日,媽媽還是離我們而去,讓我們一家人驚訝的是:媽媽努力撐到哥哥趕來的時間才心跳停止,不到5分鐘。哥哥對我們說:「他從新北市坐車趕來彰化,一下車就看到計程車,他以前回彰化時,很難立刻看得到計程車。」姐姐接著說:「我本來心裡打算:『如果媽媽醒過來、狀況很不好,我可能要辦提前退休。』但媽媽體恤我們的辛苦,不忍心因為自己的病情拖累全家,因此選擇離開我們,我覺得這是媽媽留給我們一家人最好的禮物。」我和哥哥聽完後,強忍著眼淚、努力點頭,雖然心中很不捨,但這確實是媽媽留給我們的最好禮物。根據調查:在台灣,國人臨終前平均臥床8.04年;這8.04年當中,照顧者每天照顧被照顧者平均超過10小時;8成主要照顧者是家人;35%的照顧者為了照顧家人,被迫辭去工作。
-
2023-01-10 醫療.感染科
RSV活躍季節狀似感冒 女童吃感冒退燒藥不退燒
秋冬病毒多,彰化縣1歲半的許姓幼童因高燒、多痰、呼吸快並有哮鳴聲,服藥5天沒退燒,經採檢確診為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衛福部彰化醫院小兒科主任馬瑞杉表示,冬季和早春是RSV病毒好發季節,年假即將來臨,民眾應避免帶兩歲以下幼兒到人多的地方。許姓女童起初流鼻水、發燒、咳嗽、呼吸喘,家長帶到診所就醫,服藥5天仍發燒,越來越喘,介到彰化醫院已經擴大到支氣管肺炎,醫療團隊安排女童住院並抽血檢查做呼吸道多病原聚合酶鏈反應分析,確定是RSV病毒感染。女童的母親告訴醫師,一開始以為孩子罹患一般感冒,沒想到那麼嚴重,看到孩子呼吸那麼喘又出現哮鳴聲,就覺得很痛苦,好想幫孩子喘氣。馬瑞杉今天表示,RSV病毒藉由飛沫或接觸傳染,入秋後各地幼兒病例逐漸增加,RSV感染症狀很像一般感冒,最大差別在於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RSV常是下呼吸道感染,入侵支氣管,誘發哮喘,產生很多痰液,引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RSV對成人就像感冒,但對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症狀嚴重得多,通常病程快速猛烈,家長若沒注意,可能引發嚴重呼吸衰竭甚至併發腦炎或心肌炎危及生命。馬瑞杉說,醫治感染RSV病毒以增強病童免疫力或搭配支持性治療為主,通常幾天就會慢慢改善,許姓女童經過5天住院,接受類固醇等相關治療後病情已回穩出院,目前雖有各大藥廠研發RSV疫苗由,可能很快問世,但抗體費用相當高且必須每個月施打一次,特殊條件的早產兒和心臟病童可申請健保給付,最多6劑以免感染引發重症,目前一般嬰幼兒若要施打還須自費。馬瑞杉強調,兩歲以下嬰幼兒容易感染RSV病毒,RSV的好發季節家人盡量不要帶年幼孩子到人多場所,若察覺嬰幼兒除了除了感冒症狀還有痰多及喘鳴,一定要趕快就醫,平時大人外出一定要戴口罩,回家立刻洗手,避免帶病毒回家傳給年幼孩子。
-
2022-12-03 醫療.皮膚
反覆發燒9天快篩陰! 27歲男自曝活動史才知得「恙蟲病」
雲林一名27歲男子日前反覆發燒以為自己確診新冠肺炎,但快篩結果呈陰性,四處求醫卻找不到病因,令他心慌不已,後求診慈濟斗六分院才驚覺罹患可能致命的恙蟲病,經對症下藥治療後,救回一命。該男反覆發燒長達9天,看遍醫生、吃了多次退燒藥,病情始終未獲改善,甚至快篩數次結果也無異常,但身體愈來愈虛且無力,很擔心自己是否得了怪病。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黃俊豪表示,男子到診時,脖子皮膚有塊黑色結痂,周圍有泛紅小點,手、腳也發現類似結痂症狀,進一步詢問得知男子前陣子曾到新竹戶外爬山,綜合症狀都可能和恙蟲病有關,抽血檢查後確診。 黃俊豪說,恙蟲病是由帶有立克次體的恙蟲,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發熱性疾病,蟲體主要在夏天大量繁殖,出沒山區、野外、雜草叢生等處,不過台灣相當少見。然而,隨地球暖化,今年的秋、冬季仍相當悶熱,以致恙蟲數量變多,不同以往,民眾仍得小心秋冬季也有發生可能。 黃俊豪說,恙蟲病約有10至14天潛伏期,不會有症狀,後續才會出現黑色結痂、周圍泛紅,易讓人以為單純被蚊蟲叮咬,直到潛伏期過後開始出現反覆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才有警覺。而恙蟲病嚴重時甚至立克次體還會跑到全身各處,除淋巴結,還會擴及肝臟、脾臟等造成器官腫大,若到心臟時則將導致心肌炎或腦膜炎、結膜炎等,延緩治療的話可能意識昏迷、抽搐甚至死亡,黃俊豪提醒,患者應把握黃金時間治療,從事戶外活動時穿著長袖、長褲,避免蚊蟲叮咬。
-
2022-12-02 醫療.感染科
細胞流感疫苗抗冬季殺手 過敏體質者的新選擇 高危險族群快打流感疫苗
天氣漸冷,流感也將進入冬季高峰期,這三年因為新冠肺炎肆虐,民眾對施打疫苗增強保護力已經有健康意識。隨著邊境解封、口罩政策鬆綁,病毒可能頻繁入侵,為避免雙重病毒威脅,應接種流感與新冠疫苗,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因流感病毒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發生在每年12月至隔年2、3月,隨著氣溫降低,流感病毒更為活躍,陳信宏小兒科診所院長陳信宏呼籲民眾,應儘速施打疫苗提升保護力,尤其是65歲以上老人、嬰幼童以及免疫功能不全者、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腎臟病患者等高危險族群。冬季拉警報 小心併發重症風險流感與一般感冒病原不同,不少人誤以為流感只是病情較為嚴重,多喝水、多休息就會痊癒,輕忽大意延誤治療,就醫時已衍生肺炎、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甚至誘發心血管疾病。陳信宏說,流感的症狀為急性發燒、頭痛、咳嗽、疲倦、全身肌肉痠痛,容易跟新冠肺炎搞混。兩者雖然都是以侵襲呼吸道為主,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新冠肺炎則是冠狀病毒,致病原不同,疫苗應該打好打滿,減少重症和病毒間的交互作用。「我已經打過新冠疫苗了,還要打流感疫苗嗎?打太多會不會對身體不好?」陳信宏表示,民眾最擔心疫苗的副作用,台灣施打流感疫苗已行之有年,安全性相當高,接種「流感+新冠」可加強雙重保護。如果擔心疫苗副作用不適,可以間隔一周再進行施打,其他則應避開確診染疫的急性期、密集的化療或放療期,而發燒或正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者,應等病情穩定或免疫力恢復後再接種。流感疫苗新選擇 降低副作用流感的傳染力強、發病率高,施打疫苗確實可降低感染的風險。陳信宏強調,完成接種後,還需要二周時間產生保護力,自我健康管理應該超前部署,在進入冬天的高峰期前先做好準備。目前市面上的流感疫苗除了傳統的雞蛋培養方式,2020年引進新款「細胞培養疫苗」。有別於傳統利用雞胚胎蛋生產疫苗的方式,細胞培養是藉由哺乳類動物的細胞製造,疫苗抗原反應比較穩定、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機率低。細胞培養疫苗與傳統流感疫苗同樣都是不活化疫苗,因為製程穩定、比較不會產生抗原突變,在體內引發「精準的免疫反應」,能產生更多保護效果。陳信宏說,對雞蛋物質過敏者,細胞培養疫苗是另一選擇;而對特定物質或藥物過敏的人,接種前可諮詢醫師,提早施打會讓免疫系統提早產生抗體。高齡長輩、幼兒、患有慢性疾病及免疫功能不全者,更有迫切施打流感疫苗的必要,多一層保護。延伸閱讀:新冠、流感雙面夾擊 美研究:細胞流感疫苗保護力較高
-
2022-11-04 醫療.牙科
提早掉牙是心血管疾病警訊? 醫教正確潔牙「護齒3寶」不可少
口腔健康與多種疾病息息相關,牙齒數目不僅可能與壽命長短相關,近來研究發現,缺牙數目還能用來預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腦中風等相關心血管疾病風險,尤其是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風險更是明顯提高。醫師呼籲,做好口腔保健,養「牙也能存健康。為了提醒國人正視口腔健康,台北市牙醫師公會30日於北市林森公園舉行「2022全齡護齒園遊會」,號召民眾不分年齡,一起「護」齒保健康。 養牙存健康!自然牙與多種疾病死亡風險相關 早年曾有研究發現,74歲還有全口自然牙的人,活到100歲的機會相對高;反之,若是65歲以前就缺牙5顆以上,不僅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以及糖尿病風險增加,預期餘命也會因此受限。近年研究則進一步發現,每掉一顆牙,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缺血性中風等風險就會提升約1.5%;65歲以前缺牙5顆以上,需多提防可能引發的心血管危機。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理事長蕭仰嶔指出,口腔健康不僅影響咀嚼、營養、說話、社交,更可說是全身健康與生活品質的重要基石。過去已知牙周病患者相對於口腔健康者比較容易引起心內膜炎或心肌炎,增加動脈硬化相關疾病,如心肌梗塞、中風,骨質疏鬆的罹病風險,且與糖尿病更是互相影響。至於缺牙對健康的影響?70歲以上擁有20顆牙齒的老人,5年的死亡率比不到20顆者少了2.5%。 各年齡層口腔困擾不一樣!齲齒、牙周病、缺牙你中哪一個?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01年提出「8020」計劃,希望各國達成國民在80歲時,至少保有20顆自然牙,不過,我國國民健康調查顯示,80歲以上國人只有不到2成還有20顆以上的自然牙。 蕭仰嶔理事長指出,造成國人需要拔牙的兩大主因是牙周病及蛀牙問題。根據統計,到2020年為止,我國12歲學童的恆齒齲齒經驗指數平均值2.01顆,雖較2012年的2.5顆下降,但仍比全球平均值的1.67顆高出些許。此外,國人有超過8成(80.48%)成年人罹患牙周病。也因此,希望透過這次園遊會活動,指導民眾預防不同年齡層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 清除牙菌斑、防心血管疾病!「護齒3寶」缺一不可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口醫委員會主委盧威利指出,不管任何年齡層,維護口腔健康第一步就是落實「潔牙」基本功,然後,再因應牙齒健康狀況不同,搭配不同工具。例如,當孩童年齡成長到可以自己使用牙線時,潔牙時除了牙刷,還應該搭配牙線使用;一旦牙周有狀況,必要時還需要搭配牙間刷。 沖牙器、牙籤都不可取代牙線!牙刷3個月應定期更換 近年不少人使用沖牙機,以為沖牙機沖出很多食物殘渣,牙齒就乾淨了,甚至有牙周病患者以為只要有沖牙機,就不需要定期洗牙,直到後來發現牙周依然流血,才知道牙周炎還是很嚴重。 盧威利牙醫師表示,沖牙機可做為潔牙輔助工具,但是,如果牙菌斑沒有去除,蛀牙和牙周病的風險就無法降低,而且,過度依賴沖牙機,使用觀念錯誤,也可能讓牙齒狀況越用越糟。這是因為牙菌斑是造成齲齒和牙周病的禍首,只靠沖水並無法將牙菌斑沖下來,一定要經過摩擦,藉由物理性力量,才能把牙菌斑徹底清除。也就是說,想要刷掉牙菌斑,要靠牙刷、牙線和牙間刷,才能辦得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使用牙刷刷牙外,調查發現,成年國人使用牙籤的比例,跟牙線、牙線棒差不多,佔全體13%左右。盧威利牙醫師表示,台灣市面上的牙籤只能去除夾在齒縫的食物,並不具備清潔牙齒鄰接面的功能,而且容易刺傷牙齦,並不推薦使用。 牙刷是必要的潔牙工具,適時更換也很重要!一旦刷毛外岔,牙刷的潔牙力就會大幅下降,且還可能因為刷牙時施力不當而導致外岔的刷毛刺激牙齦造成牙齦流血等問題,此時就應該更換牙刷。即便刷毛狀態還可以,也建議三個月應該更換新牙刷。 台北市牙醫師公會呼籲民眾護「齒」保健康,選對潔牙工具,餐後、睡前落實潔牙,每半年看一次牙醫,就有機會保留越多自然牙,健康自然跟著來! 《延伸閱讀》 .口腔清潔不佳恐增染疫風險?醫教3招增強防疫力! .牙周病易骨鬆、心臟病、中風?醫:機率較高,刷牙方式很重要。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周玉蔻、李秉穎打3劑高端變「倒楣族」 籲高端勿躲政府後
今天是邊境檢疫0+7新制首日,資深媒體人周玉蔻今上午在《新聞放鞭炮》廣播節目大罵高端害自己變成「倒楣族」,呼籲高端不能繼續躲在政府後面數鈔票。衛福部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召集人李秉穎接受專訪時也說,高端應主動出來向國人說明,更積極向日本溝通、補件。許多國人因邊境開放正在安排出國旅行,但三劑疫苗都打高端的國人卻連日本都不認可,只能補完三劑其他款疫苗才能旅遊,否則就是要花3500元自費做PCR才能出去。李秉穎說,他也是打3劑高端,不知道日本是怎麼認證的,如果是根據世衛組織WHO,「那就不用談了,因為那也只有少數認證。」周玉蔻問,WHO是否受政治力介入很深。李秉穎說,「老共在WHO很多人是事實,但這件事情是否受到影響,我們無法隨便推測」。李秉穎說,「政府應該要扶植國家企業,但也應該要監督它」,高端應該主動一點,去跟日本政府溝通,看缺什麼資料就趕快補。周玉蔻說,高端不努力跟社會說明,「只會躲在政府後面不發一語數鈔票」,私人公司交涉無力,還害到衛福部官員,實在不應該。李秉穎說,以新冠疫苗的種類來說,還是蛋白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具有優勢,現在只有高端和諾瓦瓦克斯兩種。m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的優勢是可以比較快做出來,但mRNA疫苗至少有兩例是直接造成心肌炎死亡,腺病毒也有直接引起血栓死亡的,蛋白疫苗至今沒有直接引起任何一例死亡,這就是展現出它的安全性。李秉穎說,WHO團結試驗已經一年多了,遲遲沒結果。建議高端可嘗試直接向WHO申請緊急認證,最近Valneva疫苗就是跟AZ疫苗比較抗體,證實比AZ高1.39倍,WHO就認證了。
-
2022-10-09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mRNA疫苗會在全身亂竄引起器官發炎,蛋白疫苗不會」是事實嗎?
昨天(2022-10-6)在舊金山中文電視台看到一則新聞後,才決定寫這篇文章。這則新聞是東森新聞當天報導的打2劑高端疫苗後住院 她怨:還腫成「麵包超人」,其中有這麼一段話:【有女子就控訴,之前打了高端後竟腫成「麵包超人」,還需要住院8天。在做過全身檢查後醫院開出診斷證明,認為女子是患有淋巴腺炎,疑似因為疫苗引起,讓女子直呼委屈,都怪是高端的問題,而目前中央已在審核女子的疫苗救濟金。】上禮拜天(2022-10-2)臉書朋友Mings Wei用簡訊傳來一篇三立新聞在2022-9-17發表的「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 李秉穎:全身亂竄、器官發炎,詢問我的意見。這篇報導說:【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召集人李秉穎今天針對mRNA疫苗提出個人見解,他認為mRNA疫苗可能經由血液「亂跑」,在全身各器官引起炎症反應,包括心肌炎,「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李秉穎認為,包括莫德納和BNT在內的mRNA疫苗有安全疑慮。他去年便指出,mRNA疫苗看似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效果較好,不代表它會是未來的主流,這種疫苗存有疑慮,理論上它會進入細胞,並製造S蛋白供人體免疫系統辨識,「但在這過程中它會不會進入不應該進入的細胞,這是我懷疑的地方」。曾有婦女打完莫德納後出現罩杯升級的現象,他當時解釋,這是因為接種mRNA疫苗之後,疫苗成分跑到腋下淋巴腺,造成腋下淋巴腺腫大,看起來彷彿罩杯升級。李秉穎強調,傳統的蛋白疫苗不會這樣,打在肌肉就是肌肉,不會進入血液細胞,僅在局部供免疫系統辨識,然後引發免疫反應。】的確,莫德納和BNT疫苗是會引發心肌炎和造成淋巴腺腫大,但畢竟發生率是非常低。問題是,李醫師說的「蛋白疫苗不會這樣」,是事實嗎?Novavax 是蛋白疫苗。世界衛生組織在2022-9-28發表The Novavax vaccine against COVID-19: What you need to know(對抗新冠肺炎的 Novavax 疫苗:您需要知道的)。它說:「心肌炎和心包炎的嚴重不良事件非常罕見,儘管病例通常發生在接種疫苗後的幾天內,並且通常是輕微的。」美國FDA在2022-8-19發表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 (EUA) OF THE NOVAVAX COVID-19 VACCINE【NOVAVAX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授權 (EUA)】。它說Novavax疫苗臨床試驗中報告的副作用包括:⚫心肌炎(心肌炎症)⚫心包炎(心臟外壁發炎)⚫注射部位反應:疼痛/壓痛、腫脹、發紅和瘙癢⚫一般副作用:疲勞或一般感覺不適、肌肉疼痛、頭痛、關節疼痛、噁心、嘔吐、發燒、寒戰、食慾下降⚫過敏反應,如蕁麻疹和面部腫脹⚫淋巴結腫大它也說Novavax疫苗在授權後使用時報告的副作用包括:⚫嚴重的過敏反應⚫心肌炎(心肌炎症)⚫心包炎(心臟外壁發炎)⚫感覺異常(皮膚有不尋常的感覺,例如刺痛或爬行的感覺)⚫感覺減退(感覺或敏感性降低,尤其是在皮膚中)高端也是蛋白疫苗,而昨天的東森報導顯示它也是會影響到淋巴腺。所以,「蛋白疫苗不會這樣」的說法顯然是與事實不符。無可爭議的事實是,每一款疫苗都是多多少少會有一些風險,差別只不過是在於風險與效益之間的比例孰輕孰重而已。mRNA疫苗在全世界施打已經快兩年了,而施打的劑量更是以billion(十億)計(在台灣的施打劑量應該也已經超過千萬)。更何況,次世代mRNA 疫苗現在已經問世,也開始在台灣施打。那,台灣官方的預防接種組召集人現在公開說「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實在讓我感到非常難以理解。原文:我很不喜歡mRNA疫苗,李秉穎醫師說
-
2022-10-07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罕見! 11歲男童確診發病MIS-C隔125天 再創我國最久紀錄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中重症228例,當中有一名兒童重症MIS-C,為一名11歲男童,從確診後到發病MIS-C共125天,約為17周、3個多月,再創下國內目前確診到發病MIS-C間隔最久個案。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確診到發病MIS-C越久機率越低,而國外文獻目前記載最久是19周,屬於範圍之內,也算是少見的個案。羅一鈞表示,該名11歲男童,沒有慢性病史,於5月14日曾確診新冠肺炎,解除隔離後,於8月20日接種一劑疫苗,9月初因EB病毒感染(傳染性單核球增生症),合併頸部淋巴腺炎住院,經治療後出院,但9月16日起又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腹瀉、喉嚨痛、全身皮疹、口腔潰瘍,9月19日至門診,懷疑MIS-C住院,給予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病況好轉,9月25日出院。根據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共239例,32例腦炎、25例肺炎、3例敗血症、11例哮吼、154例MIS-C、2例心肌炎、4例共病與新生兒感染等及8例到院前死亡;上述個案已有35人死亡,13例腦炎、8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8例到院前死亡。分析國內兒童重症239例中,0到5歲共有158例,佔比68%,而6到12歲有81例,佔比34%;以MIS-C來看,0到5歲95例,6到12歲有59例;腦炎分析,0到5歲有23例,6到12歲有9例;肺炎0到5歲有16例,6到12歲有9例。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最多仍以MIS-C、且以5歲以下個案為主,當中有196例沒有施打過疫苗,佔比82%,這波疫情中滿多小朋友確診後重症,呼籲家長帶小孩打疫苗,增強免疫力避免重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