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2 名人.楊志良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67
筆 文章
-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抑制食欲也能阻斷脂肪合成 減重用藥瘦瘦筆需經醫師處方
「減重瘦身」一向是熱門話題,許多人為了好看的體態,進行各種飲食控制,但努力老半天,卻達不到滿意效果。近年來,打針就能瘦的「瘦瘦筆」爆紅,造成全球瘋搶熱潮,原本是控糖的糖尿病用藥,變成了大受歡迎的減重神器。調節血糖也能抑制食欲,被應用於減重治療。「瘦瘦筆」真的有那麼神嗎?台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盧佳文表示,瘦瘦筆又稱「善纖達」(Saxenda),主要成分為GLP-1(類升糖素),是一種腸泌素,其作用為刺激胰島素產生,是糖尿病患者用來調節血糖的用藥。意外發現有助於瘦身後,瘦瘦筆引起了廣泛關注,已通過美國FDA、歐盟EMA認證,可使用在患有肥胖疾病的人身上。2020年,台灣也經過衛福部核准上市,是控制體重的合法藥物。盧佳文說,瘦瘦筆原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降血糖用藥,皮下注射進入體內後,會讓人產生飽足感、抑制食欲、胃部排空的速度變慢。因此,現在被應用於減重治療,協助控制體重穩定。BMI大於27且有相關慢性病,須經醫師評估、處方。瘦瘦筆的減重原理在於減少食欲、大腦中樞神經產生飽足感,進而減少攝取的熱量。盧佳文提到,想要打瘦瘦筆,必須經醫師處方才可用於體重控制,若BMI大於27且合併高血壓、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其中一項,或是BMI大於30且飲食、運動控制無效者,皆符合適應症條件。每天施打一次,約8至12周見效而12歲至18歲的兒童、青少年,具肥胖症且體重超過60公斤,也可以諮詢減重門診,由醫師依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診斷是否可以使用瘦瘦筆。及早進行體重管理,可避免成為三高、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潛在病患。瘦瘦筆目前有每天打1次的劑型,依個人體重狀況規畫執行療程,大約8至12周可見效。盧佳文說,起始劑量為每日一次0.6毫克,至少施打一周後,再以每周為單位、每次增加0.6毫克,最多3.0毫克為劑量上限。務必諮詢醫護人員,切勿上網購買或與親友「共用」。雖然瘦瘦筆能抑制食欲,但施打初期也有副作用,包括噁心、腹脹、便祕等,當身體逐漸適應藥物後,症狀會減輕甚至消失。目前統計資料顯示,超過九成的人使用瘦瘦筆都很有感,確實有減重效果。盧佳文強調,使用瘦瘦筆一定要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了解副作用、接受正確的施打技術、遵照醫囑循序漸進,並討論希望達到的體重目標。切勿為了快速減重,自行調整劑量,若吃不下容易脫水,糖尿病患者未依規定使用也會導致低血糖。另外,瘦瘦筆的療程費用,因沒有健保給付,一個月費用約一萬元左右。有民眾自行上網購買,或是使用親友「多的」、「用不完的」瘦瘦筆,要小心來源不明,或是不會控制劑量、不知如何管理副作用,反而傷身。建議當成輔助療法,運動+飲食才能健康瘦。瘦瘦筆雖然有效,但不能亂打,盧佳文提醒,有肥胖問題、想進行體重控制的人,可掛家醫科、內分泌科、新陳代謝科、整合減重門診,由醫師提供全面性的評估及個人體重管理計畫,並進行完整的衛教,彼此對減重目標都有共識。愛美是人的天性,瘦瘦筆對減重族群是一大福音,但應該當成輔助療法,盧佳文呼籲,日常還是要以低熱量飲食、增加體能活動為主。有些民眾打了瘦瘦筆之後,認為方便又有效,反而有依賴心理,且不想運動,違背了「美麗健康」的精神,運動才能真正促進新陳代謝、增強肌力,保持好元氣。瘦瘦筆的施打注意事項1.頻率:像施打胰島素一樣的筆型針劑,目前需每天打1次,未來將有每周打1次的劑型。2.劑量:起始劑量為每日一次0.6毫克,至少施打一周後,再逐漸增加。3.費用:瘦瘦筆健保不給付,一個月費用約10,000元。4.對象:BMI大於27且合併慢性病,或BMI大於30。5.副作用:約60-70%的人有噁心、腹脹、便祕,適應藥物後,症狀會減輕或消失。6.不適合族群:孕婦、哺乳婦女、胰臟發炎,以及患有內分泌疾病患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21 養生.健康瘦身
肥胖未必是不知節制!醫揭減重手術後食欲下降關鍵:在腸與大腦的關係
國內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超過五成,肥胖影響的不只是外觀,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國人十大死因中,有多項疾病與肥胖相關。近年各式減重方法備受討論,醫學界也不斷有新的觀念出現,今天我們請專家分享減重新趨勢。關於減重方式,近期醫學界熱議焦點之一,是「腸—腦軸線」觀念,即攝食行為與消化系統至腦部的訊號調控機制有關,藉由控制腦部訊號傳遞,有機會幫助減重。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調查減重手術患者,發現不少患者術後食欲下降、飽食感增加、對食物刺激吸引的反應也發生變化。減重手術在腸胃施作,連帶也會影響到大腦。「患者動了胃部手術後,對於食物喜好、吸引力發生改變,術後就像腦部訊號重新啟動、人生重新開機。」台大醫院減重暨代謝手術中心臨床副教授楊博仁表示,許多民眾對減重手術有刻板印象,甚至把它當作一種醫美手術,其實肥胖是一種疾病,必須透過醫療方式處理,台大針對嚴重肥胖且有相關併發症患者,以縮胃手術、胃繞道手術等術式,協助減重,重獲健康。楊博仁說,肥胖是綜合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各層面問題的疾病,國內外許多研究證據顯示,減重手術雖在胃腸道動刀,但對腦部也造成影響。相關人體研究藉由功能性影像如核磁共振、正子掃描等,觀察腦部訊號變化;動物研究則可將腦部取出分析,或對活體動物腦部不同區塊進行刺激,以觀察攝食行為及體重的變化。老鼠經減重手術後,攝食行為相關腦區發生改變。國內外研究顯示,實驗老鼠經減重手術後,食物選擇發生改變。台大研究團隊選定不同腦區,對其刺激或抑制進行研究,目前發現許多與攝食行為、飲食選擇相關的腦區,包括管控生存行為的下視丘,及負責調控味覺、嗅覺、情緒、認知等高階功能的許多腦區,在術後發生變化,一旦找出特定影響攝食行為及體重調控的腦部區域,未來不僅可以開發藥物,也可發展經顱刺激等治療方式,患者不必經過手術也能減肥。楊博仁表示,在腦科學工具發達以前,就有研究顯示,肥胖者與身材正常者腦部體積不同,胖的人腦部灰、白質體積比瘦的人更低,進行減重手術後,肥胖者腦部體積增加,變得傾向正常人的腦體積,結構上有明顯變化。美國以調控神經傳導機制,抑制腦部飢餓訊號。美國在「可樂比水便宜」的飲食文化影響下,也是出了名的肥胖國家。楊博仁表示,美國醫界發展各式減重醫療方式,其中一項正是針對神經傳導機制進行調控,胃腸道的訊號會經由迷走神經傳導至腦部調控食欲、飢餓感及攝食行為,一項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可的醫材,透過在患者迷走神經裝設節律器,白天開啟時抑制腦部飢餓訊號,達到減重目標。楊博仁曾有一位年約五十歲的男性患者,是中小企業主,應酬很多,受到「職業傷害」,曾胖到130公斤。接受減重手術後,患者回診時開心表示,終於可以彎下腰綁鞋帶,不會受大肚子影響無法自理;另一位女性患者,則手術後分享,與丈夫出遊時,丈夫友人竟把她誤認為丈夫的「小三」。肥胖未必是不知節制,該適時以藥物或手術介入。「台灣是完成亞洲第一例減重手術的國家。」楊博仁表示,近十年全台每年約完成3000例減重手術,在2023年更有四千多人接受減重手術,多數患者選擇接受縮胃手術;隨著國內肥胖人口增加,實際需求估計可能有十倍到百倍以上。楊博仁呼籲,民眾應保持正確觀念,了解肥胖並非人格特質不知節制引起,而是身心及社會各方面都生病了,需要飲食、運動、藥物、行為治療及手術介入等方式治療,且手術更可大幅改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等肥胖相關併發症,及減少乳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癌症發生率。衛福部健保署近年雖放寬減重手術給付資格至BMI≧37.5,或BMI≧32.5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且年齡介於20至65歲者都可獲得給付,但愈來愈多國際建議,不該設有年齡限制,尤其是青少年肥胖,小時胖、長大也胖的機率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機率也會大幅提升。
-
2024-07-21 焦點.元氣新聞
2024毒品防制論壇 台中市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中央推行新世代反毒策略以來,衛生福利部心健司陳亮妤司長曾提及毒品初犯人數至今已下降60.4%、各級毒品使用人數亦下降30.2%。然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第三期計畫預計再投入150億元,衛福部將持續擴大藥癮治療量能,協同法務部提高緩起訴戒癮治療比率,並強化女性與兒少個案處遇服務方案之發展與推動。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表示,台中市領先創新作法,包括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服務追蹤其子女至6歲,補強未就學空窗期,至地檢署駐點深入輔導個案,強調向下扎根「預防」。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首創關懷輔導藥癮者子女至6歲。曾梓展表示,女性藥癮者在懷孕到生產過程中,恐因毒品濫用問題而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為提供周全的孕產照護,減少毒品對母嬰所造成的危害,故開始推動「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包含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懷孕者亦主動提供服務,並首創追蹤服務至個案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想見你」計畫-主動出擊專責輔導駐點。第二項特色服務是針對藥癮緩起訴個案,因新世代反毒策略2.0推動,緩起訴附命戒癮治療及多元處遇個案比率逐年提升,然而藥癮個案特質多數防備心重、不易介入輔導,在列管期間甚至難以見到個案一面,故實施「想見你-藥癮個案專責輔導駐點計畫」,以衛生局結合地方檢察署共同合作,由衛生局派員至地檢署提供駐點服務,建立雙向溝通、立即回饋機制,視個案配合度進行分類管理,跨機關服務陪伴藥癮者。新興毒品日新月異,扎根擴大多元反毒宣導。新興毒品日新月異,較傳統毒品更難區辨且常混合各類毒品,相對具更高危險性。台中市強調向下扎根「預防」,針對國小高年級至高中職校實施入班宣導,總共執行7,263班,宣導人次概估約20萬336人次。深植社區防毒意識,以更為親切的視角,提升民眾對於藥物濫用與拒毒識毒知能,共宣導了1,266場,大約30萬9,175人次。戒癮醫療服務機構居全國之冠。目前共有31家衛福部指定藥癮戒治機構及替代治療執行機構,為協助染毒之青少年,自103年開始,衛生局就提供全額免費青少年戒癮治療,目的為減輕家長及青少年負擔,至113年已有12家合作醫院,期望藉由專業醫療介入,協助青少年改變學習失調、重新找回自我。此外,為讓民眾及藥癮者了解毒防中心服務内容及求助管道,透過前往社區、校園、監所因地制宜之多元宣導,加強對毒品防制諮詢專線認識;為輔導藥癮者,衛生局個案管理員依個別需求提供處遇,並主動連結各單位安排共管,協助個案解決問題,邁向穩定社會復歸。落實反毒工作,共創台中宜居好幸福。曾梓展表示,希望透過「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做跨領域的經驗成果交流,打造論壇成為政策互相學習的重要平台,以及台中市政府毒品危害防制中心跨局處完善合作機制,展現預防宣導組、保護扶助組、醫療服務組、綜合規劃組及危害防制組反毒行動力進行分享。「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台中市政府未來將持續協助藥癮者穩定復歸,消除民眾對藥癮者之歧視與社會烙印,推動心理及社會復健等不同治療模式,發展不同藥癮族群之服務方案,守護市民健康,打造台中幸福宜居城市。
-
2024-07-20 退休力.社會連結
「如果永遠不會好怎麼辦?」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辭官全職照顧憂鬱症妻!用科學方法守護妻子
六月初夏午後,前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妻子王素梅並肩坐著,回想過去幾年如何攜手完成這場來得又急又快的照顧任務。歷險歸來,已是新的人生。二○一九年,王素梅確診憂鬱症。為此,陳良基辭去科技部長、從大學退休,成為全職照顧者,陪伴陷在憂鬱流沙中不吃不笑不說話、彷彿變了一個人的妻子,他們都在心裡自問千百次:「如果永遠不會好怎麼辦?」不再壓抑 她笑說會頂嘴了幸而上天眷顧,「很幸運她康復了,現在我身邊有一個又活潑可愛又有活力的太太,不是最值得的事情嗎?」陳良基滿是感激。王素梅形容自己擁有了更好的人生—現在的她更有自信、更放得開,遇到委屈時不再把自己藏起來,「會頂嘴了。」她望了陳良基一眼笑著說。二○一九年,王素梅發覺自己不對勁,過去行事果決的自己,竟然失去許多生活能力、失眠、寡言、無法快樂,從小就善解人意的她怕家人擔心,默默獨自承受了幾個月,直到同年九月,陳良基清晨醒來看見在客廳發呆的太太,才知道她已經一個月無法入睡,一驚,帶她去精神科看診,開始服用抗憂鬱藥。持續用藥兩個月不見好轉,長時間生活在黑洞中的王素梅一心尋求解脫,十一月,她站上十六樓陽台想要縱身一跳,結束這個痛苦。還好,返家的陳良基及時抓住了她。那一刻改變了陳良基的人生,他告訴自己,這是老天爺的警告與寬容,他要永遠守護著她。尋找解方 像在做研究計畫經歷了半年又要照顧又得兼顧工作、蠟燭兩頭燒的生活,二○二○年五月,陳良基辭去科技部長,成為全職照顧者。生於農村傳統家庭、長於男女有別年代,人生第一次當照顧者,難嗎?「這不是什麼難事,碰到問題總要解決,只是這些事沒做過,要去讀資料、看文獻、找專家、問方法。」理工腦的陳良基回答簡要精確。王素梅補充,陳良基的確是用做研究計畫的精神在做照顧,按部就班、很科學,「我想過,如果今天生病的是他,我應該無法像他做得那麼好。」她笑著說。但回首前塵,王素梅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那些不怎麼科學的行為。陳良基不吝求助,朋友也慷慨分享資源,只要聽到沒試過的方法,陳良基都帶著王素梅做,那幾年,除了正統醫療,他們試過自然療法、參加身心靈營隊。有天王素梅睡裡迷迷糊糊,聽見陳良基在擲筊,不久前,他還默默在家中朝某方向跪拜一○八次。那刻時光拉得悠遠,王素梅想起兩人結婚以來,人生任何決定都是討論好了就做,長輩建議擲筊問神,他們總覺得想清楚了就不麻煩神明了,用此精神行走人生大半輩子的陳良基,那時懇求眾神來幫忙,「我感受到,照顧我變成他最重要的事情,他願意做任何的事情。」她還沒機會跟陳良基說,她很感動,也很感謝。照顧過程並非順風順水,每有挫折,陳良基總想起那天十六樓的風,以及他緊抓的王素梅的手,對照差一點失去摯愛的痛,這些困難相較微不足道。事後回想,他認為王素梅能夠順利康復,或者跟他每天懷著感激的心在照顧她,心理一直擁有正面能量有關。講出心裡的話 中高齡重新認識另一半照顧是雙方互動的過程,好的照顧必須看見被照顧者的需求調整照顧方式。陳良基坦言,若不是因為王素梅生病需要照顧,他或許沒有機會認識「現在的她」。王素梅從小就是善解人意的「好好小姐」,總是先照顧別人需求,婚後,對陳良基的想法幾乎是照單全收,即便並不完全同意。不同意但接受,累積了不少委屈,但她不說,陳良基也不知道。王素梅的順服,反而成為陳良基擔任照顧者時的挑戰。本來習慣遷就的王素梅,生病後更不容易表達好惡,陳良基花很多時間嘗試各種方法,並且觀察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康復後的王素梅,比生病前更勇於表達,陳良基也才體悟到,即便結縭逾四十年,天天相見的枕邊人,因為壯年時期各自為事業、為工作、為理想的生活型態打拚,很多想法其實早就跟當年不一樣了,如果沒有好的溝通與理解,就只能用四、五十年前認識的對方去揣摩彼此。陳良基建議,中高齡的夫妻要有意識的交流與溝通,把心裡的話講出來,才能一起經營更美好的未來生活,他鼓勵王素梅不要遷就、不要壓抑,有話就講,即便有衝突,也可互相調適、一起解決。※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延伸閱讀:男性照顧者要懂示弱求援!陳良基用愛的力量安頓憂鬱妻身心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20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女朋友都可以換了,為什麼不能換醫師?
老王去醫院看病,感覺醫師態度不是很好,回家跟老婆抱怨!老婆:「要不要換別的醫師看一下?」老王:「這樣不太好吧,怕對原來的醫師不好意思。」老婆:「你以前換過那麼多女朋友,女朋友都可以換了,為什麼醫師不能換?」老王:「可是我娶你之後,還沒有換過老婆呢!」說得也有道理,國人民族性,給一個醫師看,覺得這個醫師不好,就不好意思給別的醫師看,怕對原來的醫師不好意思。在美國,看病找醫師,一個看完再看一個醫師,徵求第二意見(2nd opinion)是常見的事情,好比貨比三家不吃虧。話說回來,如果看病的醫師是你的家人,你就會相信他,他也會找最適合的醫師或不同的醫師幫忙一起診治。因此,如果醫病關係好,病人也相信醫師,醫師就會幫他做最好的診斷及醫療,病人就不用煞費苦心再去找別的醫師。另一方面,如果醫師視病猶親,病人感到信任,醫師看起病來受到尊重,心理也會很愉快。話說回來,古語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當醫師的一定要謙卑為懷,將心比心,多方為病人考慮,學然後知不足,必要時多方會診,才不會誤診,延遲治療的契機,這也是醫師的責任。除了醫師的專業要不斷進步,謙卑為懷之外,病人平日也要多吸收正確的健康知識,此外,多結交一些醫師朋友,萬一臨時健康出了問題才有專家可以諮詢。好比平常愛車就有專人為你保養,萬一有一天在高速公路拋錨了,就有專人可以幫忙解決一樣。同樣的,當病人也是一樣,平日就要把醫師當成你生命中不可缺的夥伴,多幾分尊敬,萬一臨時有重大問題也才不會慌亂,也不會病急亂投醫而延誤了治療的契機!總之,換醫師如換男女朋友,固然沒有錯,情有可原,但總是非必要之惡,如果醫師好,醫術好,也處處為病人考量,心胸也大,病人去求第二意見,他也樂觀其成,這就是真正的好醫師,求之而不得,我們也要對他多幾分尊重感謝,達到醫病雙好境界,是雙方之福。●欲知正確肝病新知,請追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及「好心肝.好健康」Facebook粉絲專頁。肝基會出版會刊及肝病治療手冊,歡迎來電索閱。若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免費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相關資訊。
-
2024-07-20 性愛.性福教戰
月經來做愛可無套內射?會懷孕嗎?專家揭「碧血槍」真相,1情況增加中獎機率
武俠大師古龍的小說作品《碧血洗銀槍》,是許多讀者相當喜歡的作品!而「碧血洗銀槍」對老司機而言,又有另一種寓意...意旨女性月經來時行房。而多數人有「月經來無套做愛,內射也不會懷孕」的迷思,真的可以在這時候物理避孕嗎?「最美性學博士」許藍方告訴你真相!在月經期間做愛不戴套,不會懷孕嗎?多數人認為,在女性月經期間做愛可以不用戴套內射,不會懷孕?真的是如此嗎?許藍方用兩個角度來說明。.角度一:避孕就避孕的角度來說,女生月經期間愛愛的懷孕機率,比沒有月經的時候小,但還是有可能導致懷孕。但人類是複雜的個體,並無法用一個問題就能以單一個答案來解決。所以許藍方提醒男性千萬不要犯傻,不要以為「月經來時懷孕機率小,就可以不用戴套」盡情內射。.角度二:安全性行為從安全性行為的角度來說,包含兩個要點,一個是避孕,另一個是預防性傳染疾病。許藍方提醒,就預防性傳染疾病而言,不管女性有沒有月經都一定要戴套,原因是在月經來期間,女性的免疫力較低、較容易被感染,所以這個時候的男性,反而更應該要戴套,保護女生不被感染。月經的血量與懷孕機率成反比?另外,也有多數人有迷思,覺得月經的血量與懷孕機率成反比。認為第一天的血量較高,懷孕機率較低,之後的第二三四五六七天,血量慢慢變少時,懷孕機率慢慢提高,真的是如此嗎?對此,許藍方認同此說法,經血量與懷孕機率成反比,但只適用於規則月經的女生。在月經來的三、四天開始,就算是女性的「危險期」,若她的月經沒週期沒有很規則的話,就無法透過血多或血少來判斷排卵期。你無法透過血量來推算懷孕機率高或低,許藍方表示,如果是在一個經期規律的女生身上,經期偏後面的天數,懷孕機率是慢慢在增加的,因為時間再往後,就又要開始進入排卵期了。所以不管女生有沒有月經來,在女生願意同意的情況之下,許藍方建議,即使在月經來時做愛,還是要戴套,不想要生病就戴保險套!最後,許藍方提醒,很多人會認為月經來不戴套可以盡情內射,反正不會懷孕!即使機率再低,還是有可能有機會懷孕,再加上此時的心理狀態處於最放鬆時刻,很多女生在這時候就不小心排卵了,就恭喜中獎!月經來時女生還是有可能排卵!不代表此時會暫停排卵;月經來是子宮內膜剝落,不影響卵要不要跑出來...,所以許藍方建議大家,不管在什麼時候都要戴保險套。而此時你與伴侶正在準備懷孕,在月經來的時候反而更要戴保險套,這麼做的原因是預防女生感染!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提醒伴侶們別再「碧血洗銀槍」了,可能造成女性子宮發炎,會使經血逆流入腹腔,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增加!延伸閱讀:.自慰不是男性專利!盤點5種女性高潮部位,7招開始一場舒服的自慰.潮吹是尿?女性也會射精!專家解密真相,出現「1狀況」要就醫.30公分女生更容易高潮?專家解惑:小弟弟至少須達「X公分」
-
2024-07-19 養生.聰明飲食
雞肉與魚肉,哪個是比較健康的蛋白質?脂肪含量低的竟是它!
蛋白質是身體正常運作所需的重要營養素,通常雞肉和魚肉是許多專家優先推薦補充的選項,此二者被認為是完全蛋白質,能提供身體無法自行產生的必需胺基酸。 食用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可以提高飽足感,而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再加上肌力訓練,能防止與年齡相關的肌肉流失。 另外,雞肉和魚肉也是B群的良好來源,這些維生素可能改善認知功能,並提供身體代謝能量。此外,這兩種蛋白質都是硒的良好來源,硒是一種抗氧化礦物質,有助於支持健康的免疫和生殖系統以及甲狀腺功能。但雞肉和魚哪個比較健康?魚肉的健康益處有哪些?魚類除了是蛋白質的良好來源之外,還提供其他天然食物來源中難以找到的必需營養素,即omega-3脂肪酸。【延伸閱讀:Omega-3脂肪酸好處多,7大功效一次看!多吃這些食物可補充】Omega-3脂肪酸屬於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包含α-亞麻酸(AL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三種。食用富含omega-3的食物有助促進心臟健康、抑制慢性發炎,甚至改善心理健康狀況。DHA和EPA幾乎只存在於海洋食物中,主要是魚類和貝類。鮭魚、鮪魚、沙丁魚、鯖魚和沙丁魚等多脂魚類是最佳來源。根據美國農業部食品資料中心,一份3盎司(約85克)的野生鮭魚含有121卡路里、近17克蛋白質、5克脂肪、不到1克飽和脂肪和近1.5克omega-3。魚肉還提供鈣、磷、鉀和鎂等礦物質。不過,魚肉的缺點之一是某些魚種,例如旗魚、鮪魚和鯊魚等大型魚類,汞含量較高。【延伸閱讀:到底能不能吃?研究揭鮪魚經50年汞含量仍高!4種魚類應少吃】雞肉的健康益處有哪些?雞肉是相對容易取得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之一。有研究表明,將雞肉作為富含蔬菜的飲食的一部分,可能會降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不過,雞肉的部位及其製備方式會影響營養價值。例如雞胸肉被稱為白肉,是菸鹼酸(維生素B3)的良好來源,而雞腿被稱為紅肉則富含鐵、硒和鋅。 根據美國農業部食品資料中心,一份3盎司(約85克)的去皮熟雞胸肉提供128卡路里、26克蛋白質、少於3克脂肪和少於1克飽和脂肪。與之相較,一份3盎司去皮雞腿提供164卡路里、20克蛋白質、9克脂肪和不到3克飽和脂肪。因此,在不帶皮的情況下,雞胸肉脂肪含量低。整體而言,雞肉和魚肉都是營養豐富的蛋白質,各自提供不同的營養素來支持人體健康。在健康飲食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樣化飲食,以確保你不會錯過任何營養素。【資料來源】.Chicken vs. Fish: Which Is Healthier? Here's What Science Says
-
2024-07-17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原來我的話語有醫治的力量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照顧」。一位退休醫師由對年老父母的照顧,領悟到「與長者溝通的能力」的重要。母親在父親病故之後,不願離開熟悉的家,當家人需要兩地奔波,他才深刻理解蠟燭兩頭燒的感覺與長照與喘息服務的必要。為了讓母親與外傭的互動能夠順利接軌,他做了許多努力,漸入佳況,而深深領悟到晨昏定省、陪侍在父母身旁是一種福氣,並呼籲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長者的照顧是刻不容緩、必須好好正視的問題。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說自己在照顧一位中風後偏癱的病人,最初呈現失望沮喪而拒絕合作治療,但透過她與家屬的溝通,成功地幫助病人走向康復之路。由此她領悟「話語能醫人心」,使她瞭解身體損傷的經驗對不同社會處境的病人是不一樣的,她領悟到病人面對復健治療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透過這樣的瞭解,她和家屬協調一個治療病人較少的時段,讓這位病人能更自在地執行復健治療計畫,終於成功地走向康復之路。 在一個陰雨綿綿的午後,一位中年女性無力的癱坐在輪椅上,被家屬推進來治療室。此病人被醫師診斷為因腦梗塞造成的半側癱瘓,為了後續的物理治療而來到了復健科。 相較於其他復健病人在治療室會自然的互動閒聊,分享個人的心路歷程,A女士總是默默的做著自己的活動,對於旁人的關心,總是顯得侷促不安。經由家屬口中得知,A女士在中風之前有不錯的專業,也在自己專業的領域中發展出一片天,但此次疾病嚴重影響她的專業發揮,也衝擊生活中重要的社會身分,讓她一時之間無法接受,也很在意別人的眼光,情緒和自我形象也變得很低落。 從家屬的說明中,幫助我更瞭解身體損傷的經驗對不同社會處境的病人是不一樣的。相對的,面對復健治療當然也就有不同的心理需求。有了這層的瞭解,我和家屬協調一個治療室病人較少的時段,期待讓A女士能更自在地執行復健治療計畫。 調整復健時段後,在後續的治療過程中,A女士的話語依然不多,但是對治療師設計的治療活動卻很努力配合,看得出她是很積極地想要重拾自主行動的能力。 隨著療程的進行,A女士從一開始只能坐輪椅,生活日常功能都需倚賴他人協助下才能完成的任務,到後來自己可以獨立行走。A女士的身體功能獲得明顯改善而且持續進步中,然而,她的臉上始終看不到發自內心的笑容。 我和A女士的關係經過一段時間的互動相處,建立不錯的專業信任感,彼此也較為熟悉,因此,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的交談內容也會加入家常話題。有一天,我開口道:「A女士 我知道妳現在還沒辦法整理好自己的心情,但是有機會妳可以去樓上呼吸照護病房看看,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對我給出的建議,她一如往常默默地聽著,沒有做任何的回應。見她沒回應,我也就沒有繼續多說什麼。 經過一年多的復健治療後,A女士各項能力有所成長,雖然肢體動作無法完全恢復到中風前的功能,但是生活自理基本上是沒甚麼太大的問題,終於來到復健畢業的時刻。在A女士離開前對我說了一段話,這段話至今仍烙印我心,她說:「謝老師,謝謝妳當初對我說的那些話,我有放在心裡,妳不要看我這樣,我現在可是能開車載著家人到處去玩呢!」當下,她說話時的眼神散發出自信的光芒。 在一個陽光灑滿大地的午後,當A女士走出了復健科大門,也走出了自己的心和走向她的新生活。更要謝謝A女士的回饋,她讓我明白,在專業關係中對服務對象真誠地說出每一句話都帶著醫治的能力,原來話語能醫人心,我體會到了。這也使我瞭解,對病人說出的話語和應用在他們身上的專業技巧是一樣重要。以後,我要更加善用話語,對服務對象,真實同理他們的處境之後,再說出安慰、造就、鼓勵的話。
-
2024-07-17 醫聲.罕見疾病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 病友生活陷3難關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是一種罕見的血液疾病,發病原因不明,症狀不具特異性,不易在第一時間診斷,若無及時治療,恐危及性命。臺灣罕見血液病促進協會與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日前共同舉辦TTP病友聯誼會,協會理事長王建得及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主治醫師周聖傑在會中分享衛教知識。與會病友皆認為,TTP從確診開始,會經歷診斷難、治療難、工作難等三大難關,希望增加大眾與醫護對疾病的認識,以縮短診斷時間,重回職場工作,並有更多治療選擇。TTP病友稀少,這次有來自台、港兩地病友及家屬參與病友會,透過帶著病友建立診斷與照護經歷地圖,重新回溯罹病過程與心理狀態,藉由彼此經驗分享,互相加油打氣。10餘年復發7次 非常茫然經營FB粉專「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聯誼會-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的張小姐表示,後天性TTP申請納入罕病未果,孤兒病不在專款的保護傘之下,獨自在健保預算中與大病種競爭用藥權益,無法得到相關資源,她生病10餘年復發7次,「每次心裡都沒有期待,感覺非常茫然,能活到現在也是奇蹟了。」這條就醫路因找不到病友非常孤寂,因此很開心能透過病友會串連更多病友,作為彼此的支撐,不再單打獨鬥。病友們也大吐苦水嘆道,常面臨「診斷難、治療難、工作難」三大難事。30餘歲陳小姐說,去年出現間歇性腹瀉、惡心、食欲不振、疲倦、皮膚瘀點和皮疹,經皮膚科醫師轉診至三總血液腫瘤科門診,抽血發現她血小板嚴重低下、貧血、紅血球破碎等,臨床診斷為TTP,處以血漿置換(換血)合併類固醇免疫抑制劑、標靶單株抗體等治療,目前病況穩定,定期追蹤中。治療每劑自費數萬元這幾年因醫療科技進步,治療才有新突破。周聖傑表示,患者在發病時須盡快換血,合併使用類固醇治療;雖然國際治療指引也建議合併使用標靶單株抗體一起治療,但這類藥物在台灣仍屬於適應症外使用,病友每劑須自費數萬元。病友交流 盼更多人了解現在國外有針對TTP研發出抗體新藥,可抑制溫韋伯式因子(vWF)與血小板之間的交互作用,避免超大vWF造成血小板黏附,減緩急性期發生血栓,導致器官損傷、甚至死亡的風險,未來若能引進台灣,與血漿置換、或標靶單株抗體併用,有機會改善病友的治療效果。TTP患者常要出入醫院接受治療,疾病發作時,自身的血液成了凶手,就像是身體藏了一顆致命的炸彈。台港病友藉由交流生病經驗分享,獲得喘息的空間,也期待增加大眾與醫護對於疾病的了解。醫學辭典: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TTP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多數病友為後者,發生率為每百萬人1至4.5位。由於血液中的ADAMTS13酵素缺乏或受抗體影響而活性低落,無法切斷凝血蛋白溫韋伯氏因子(vWF,亦稱類血友病因子),造成血小板過度活化,於全身各處微小血管中形成血栓,容易導致器官損傷、甚至死亡,因此若出現貧血、皮膚紫斑等症狀,須盡快至血液腫瘤科就醫檢查。不過,也因為多處微小血管阻塞,導致發燒、腎功能異常、神經學症狀如意識模糊、昏迷、癲癇等,被送至急診,急診科醫師要特別留意。想知道更多?歡迎加入TTP患者及家屬成立的病友團體「十三分之一罕見血液病友聯誼會 - 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TTP」
-
2024-07-1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長者的照顧,即使是資深的醫師,也需要學習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病人的照顧」。一位退休醫師由對年老父母的照顧,領悟到「與長者溝通的能力」的重要。母親在父親病故之後,不願離開熟悉的家,當家人需要兩地奔波,他才深刻理解蠟燭兩頭燒的感覺與長照與喘息服務的必要。為了讓母親與外傭的互動能夠順利接軌,他做了許多努力,漸入佳況,而深深領悟到晨昏定省、陪侍在父母身旁是一種福氣,並呼籲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長者的照顧是刻不容緩、必須好好正視的問題。一位物理治療師細說自己在照顧一位中風後偏癱的病人,最初呈現失望沮喪而拒絕合作治療,但透過她與家屬的溝通,成功地幫助病人走向康復之路。由此她領悟「話語能醫人心」,使她瞭解身體損傷的經驗對不同社會處境的病人是不一樣的,她領悟到病人面對復健治療會有不同的心理需求。透過這樣的瞭解,她和家屬協調一個治療病人較少的時段,讓這位病人能更自在地執行復健治療計畫,終於成功地走向康復之路。在行醫的過程中,我一直覺得跟長者們特別有緣,無論是前輩或者是病人,因此對於長者的照顧也特別留意。老人醫學與長照,也一直是我感興趣的議題。十年前,家父因為跌倒、開了兩次刀,一年後辭世。其間,長輩對於聘僱外人照顧的排斥,讓我對自己「與長者溝通的能力」有所懷疑!原本希望能接父母北上、隨時陪侍一旁,獲得同意後才在居家附近、另外購置一屋,但父親過世後,始終未能如願。因為母親覺得跟家父最後一起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家,是她最喜歡的居所。於是我們夫婦倆只能定期回去探視,退休前是因為工作,近幾年則是因為疫情。前年農曆春節前後弟弟因病開刀,我們在台北跟中部兩地奔波,深刻理解蠟燭兩頭燒的感覺與長照與喘息服務的必要。畢竟我們也是進入古來稀階段的人。這種焦灼的狀況一直存在。去年底,家母意外於家中跌倒,因我們剛好都不在身邊,以致延遲送醫幾個小時,所幸並無大礙,終能化險為夷。至此家母這才瞭解我們數年以來的苦心、瞭解自己的脆弱,同意聘請外傭。透過同學的幫忙,終於找到合適的人選,解決了燃眉之急,自此峰迴路轉,凡事皆在一念之間。為了讓家母跟外傭的互動能夠順利接軌,有兩個月的時間,每個禮拜四天陪在母親的身邊,讓她與外傭間的適應做得更順暢。這期間,上菜市場採買,打掃環境、整理花園、處理垃圾,一切照表操課。有時候把舊照片拿出來請教家母,把許多過去沒搞清楚的事弄清楚,這是多年來最珍貴的。最難得的是陪家母一起去花園賞花看鳥、聊天敘舊。看她言行間多了笑顏,這是睽違已久的幸福時刻。過去,靠著一部裝了二十年的小型電梯搭配助行器,才能讓膝蓋退化、不良於行的她在這棟透天房子裡上下方便。如今加上輪椅,方能靠近桂花樹、七里香。看她聞著花香的愉悅神情,真有無限的欣慰!有一天陽光明媚,我們臨時起意,推著她到已經有120年歷史的國小母校,坐在樹下乘涼、聽她敘述八十多年前跟同學們一起澆水灑花的故事,一點都不顯得累的樣子。能晨昏定省、陪侍在父母身旁是福氣。以我的狀況,退休才能有如此機會,實在很珍惜這一切的歷程。回首過去種種,如今看她和外傭的互動,一切步入正軌,實在替她感到開心。隨著台灣人口老齡化,長者的照顧是刻不容緩、必須好好正視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有不一樣的狀況,溝通需要學習。醫師也不能例外!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15 養生.抗老養生
104歲仍出海捕龍蝦 自認不會退休的「龍蝦夫人」授長壽4秘訣
緬因州著名的「龍蝦夫人」薇吉尼亞·奧利弗(Virginia Oliver),雖然高齡104歲了,但還沒放棄捕龍蝦生活,且已經更新了最新一季的商業龍蝦捕捉許可證,計畫要在今年夏天捕捉更多的龍蝦。奧利弗從八歲就開始向父親學習捕龍蝦,然後與已故的丈夫一起工作;當時,女性從事捕龍蝦是件極為罕見的事。「我不會退休的,我會一直這樣做到死,」奧利弗告訴TODAY.com說,「我喜歡出海,喜歡當自己的老闆,我自己做主。」出生於1920年6月6日的奧利弗 ,在當地電影製片人拍攝了一部關於她的紀錄片「與龍蝦夫人的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The Lobster Lady)後,在百歲生日那年成名。這位龍蝦夫人也與大家分享了自己保持長壽的四個秘訣:1.保持活躍奧利弗說自己的長壽都是因為不斷保持忙碌;她說,保持活躍很重要,否則「你就會坐上輪椅」。當她和兒子一起出海去捕龍蝦時,每周會工作三天,且得在凌晨3點就起床,準備在日出前搭船出發。2.乾淨生活奧利弗 不抽煙也不喝酒,她兒子稱之為「乾淨生活」。當說到飲食,奧利弗 表示她最喜歡的食物,當然就是龍蝦;根據「消費者報導」(Consumer Reports),龍蝦是一種熱量低的蛋白質來源,且富含鋅、鈣、磷、硒和鉀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B群。3.造訪大自然捕龍蝦意味著你得長時間待在海上,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中,對奧利弗來說,她很單純的喜歡海上的生活和其新鮮空氣。NBC醫學新聞撰稿人艾札爾(Natalie Azar)在TODAY指出:「當你處在水上時,你的整個體內狀態就會變得平靜。」她補充表示,光是靠近水,就能因為產生敬畏感和獲得舒緩的感官體驗而促進心理健康。4.找到熱情奧利弗在紀錄片中表示:「我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在居民長壽且具有最長預期壽命的「藍區」(Blue Zone)內,多數居民都不會退休,且不認為他們所做之事是「工作」,因為他們很喜歡自己的職業。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5 名人.精華區
張鴻仁/健保「保小不保大」 賴總統的「健康台灣」只是口號?
新上任的衛福部長邱泰源日前在朝野協商「健保法第六十二條修正案」,商討如何保障健保點值時,公開表示,「為不增加民眾負擔,明年不調漲保費」,但承諾一年內讓各界滿意。在此同時,醫藥界在討論「癌症新藥基金」時,許多與會者突然間發現「百億新藥基金」,光肺癌一項就不夠支付。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醫師(現任立法委員)估計,肺癌所有新藥納入給付就需要七百億。而日前邱部長才表示「三年內」才可以達到「癌症新藥基金」百億的規模。新政府低估健保問題從這幾則新聞觀察,新政府完全低估了全民健保的問題所需要的財務規模。首先,根據衛福部估計,全民健保如果保障點值每點0.95元,每年需要七百億,保障每點一元則超過一千億,所以衛福部認為不可行。但邱部長公開說,他一年內保證點值會讓各界都滿意。所以,衛福部已經有錦囊妙計,在不調漲保費的情況下,讓點值可以至少保持在「一定的水準」。剛好前幾天,國內兩大公立醫院院長,台大吳明賢與台北榮總陳威明共同呼籲,雖然不贊成保障「每點一元」,但是至少也要有0.9元,最好能達到0.92或0.95元,這兩大龍頭醫院院長的意見通常上達天聽,且讓我們拭目以待。救命新藥仍無法納保但是不論邱部長口袋裡有何妙招,且明年點值讓大家都滿意了,還是沒有解決台灣許多「不太新」的新藥,在國際間上市好幾年,療效也非常明確,甚至可以把癌症變成慢性病,或過去無法治療的疾病變成可以治癒,前者如第三代肺癌標靶療法的泰格莎,自費一個月高達十二萬。但健保財源不足,兩年前開始限縮給付,只給付「轉移到腦部」的病患。如今,台灣的腫瘤科醫師看病時都要「私下了解」病人是否「付得起一個月十二萬的藥費」,如果很明確知道病人家庭環境是負擔不起的,那就「乾脆不要跟家屬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反正醫師說沒藥醫了,大家平平靜靜地跟病人說再見,家屬怎麼會知道「只要我付得起,我們的家人可以多活多少年?」另一個例子,是可以治療糖尿病引起的腎臟病,Kerendia(可申達)、Forxiga(福適佳)和Jardiance(恩排醣),健保都因為財源不足而不納入給付。新醫療科技是大缺口但是我們不是說慢性腎臟病如果可以預防或延緩洗腎,不但病人的健康水準及生活品質更佳,還可以減少洗腎的費用,一舉兩得? 所以,比全民健保點值更大的財務缺口,是新藥與新醫療科技(其實很多已經不新)。所以,不論邱部長有什麼「魔法」,如果維持現在「所有國際間已經明確療效的藥品,我們全民健保還是限縮給付(根據癌症基金會的統計,癌症要平均只給付了30%)」,那麼我們的健保就繼續朝「保小不保大」前進;然後再本末倒置,希望用商業保險來補全民健保,試問:有哪種商業保險可以負擔全民健保這麼大的風險,而還可以用這麼低的保費?我們怎麼會認為廿幾年來增加了這麼多新藥,許多疾病,B肝、C肝、癌症都變成慢性病,而保費不需要漲?新政府如果還是這麼想,賴總統的「健康台灣」,應該只是口號而已。
-
2024-07-14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人生挫折 帶來一堂最重要的功課
人生的挫折會反映我們的心,特別是自己覺得陌生的一面。多數人都希望自己是好人,是友善,是受人尊敬喜愛的。這種自我認同也可說是一種基本的自戀,讓我們在社會能妥當運作。人際關係發生衝突,這種基本的自戀會受損。在對方的反彈、自己的憤怒裡,許多朋友會為了自己突然變了一個樣而受到驚嚇。事後讓人難受的,不見得是外界的攻擊,而是對自己的懷疑、不理解和指責。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朋友在人際關係受了傷,會需要找人訴說對方的不是、自己的委屈。想透過語言和情緒重新組織心理認知的現實,重新組織對自己的認識,想確認自我形相依然是好的,是清清白白沒有破損的。我們都有類似的經過,就算不找人說,也會事後反覆回想衝突的經過,不斷對自己解釋,直到安心為止。萬一安不了心,也就用各種方法把自己或對方看做罪人。好像定出一個罪,就可以勉強做個交代。我們會將自己的解釋、發明的各種罪名、念頭和情緒當真。在期待、希望、衝突、痛苦、解釋、安撫、失望、尋求救贖……來來回回,構成人生故事,造出我們的人間。精彩的文學與戲劇都是環繞這樣的心理動力而生,也自然吸引每個人的注意力。我在《水仙:從自戀談起,一種逆風的解讀》分享22個真實的人生故事,正是希望更多朋友能從挫折走出來。會說逆風,是因為我並不把重點放在分析各種有毒的關係或加害-受害者的組合。這只是結果,是人類心理運作機制早晚會產生的現象。療癒真正需要的,是透過同情、觀察與理解,將注意力焦點轉回到我們自己。一個人如果有這樣的幸運,可以用一種同情心來觀察自己,看清自己的運作,看穿自己認定的委屈和傷害不過是為了保護自戀的印象,是自己選擇在腦海的幻覺裡痛苦,他這一生的療癒可說已經「上路」了。道理不難,但我們每個人都困在有限的認知,要從僵化的身心反應脫身,多少需要一些幫助。特別在認識自己的過程,懊惱、委屈、憤怒、責備都可能浮出來,如果沒有一個正向而帶著愛心的環境,人反而容易感覺難堪,甚至沮喪。為了這些朋友,我才在《真原醫》的「心靈聖約」將「感恩」放在懺悔之前。我們先感謝自己願意反思,感謝自己承受那麼多衝突,感謝眼前的遭遇,感謝這一生的經過……不知不覺肩膀和防衛已經鬆下來,內心自然打開一個空間,不被自責給打垮。從2020年夏天,我每年透過線上的靜坐、觀想、呼吸練習和心理的反思,例如今年兩個月的「心,向前行」,陪伴許多朋友走出人生的錯覺。這樣的陪伴一方面提供一個觀念的基礎,同時也很務實從身心的層面讓各種糾纏的能量脫落,為大家爭取一點心理的空間。這麼做,我們才有機會親自觀察到「一切都是自己想出來」的,領悟到人生確實是錯覺,而自己可以輕鬆面對這個錯覺。我們可以支持自己,也可以支持身邊的人,可以接受世界的缺點和不完美,不再強求任何事非要達到自己的期待不可。心裡沒有掛礙,我們活得簡單卻豐盛,不再被自己或別人的期待牽著走,輕輕鬆鬆,活出真正的自由。
-
2024-07-14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西貢小姐〉美國大兵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我喜歡音樂劇。演員在管弦樂現場伴奏之下,以歌聲、舞蹈將故事呈現。就像現場音樂會,不一定總是完美,演員歌聲可能出現瑕疵,可能因為情緒激動而哽咽走音,然而這一切都無損於演出,因為音樂劇呈現的是最真實的情感與聲音。《西貢小姐》與《悲慘世界》、《貓》、《歌劇魅影》齊名,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四大音樂劇之一。因為推出的時間較早(1989年倫敦首演),之前一直無緣欣賞。終於,《西貢小姐》今年夏天在台灣首度公演。之前看過的音樂劇,有些輕鬆俏皮,如《貓》;有些讓人憂傷,卻總有救贖的曙光,如《悲慘世界》。而《西貢小姐》,那是動亂的世界中對愛情的執著,人性的脆弱,與命運的無奈。沉重的氣氛,揮之不去。故事以1975年共軍佔領西貢前夕為背景,經歷殺戮戰場的美國軍人,遇上全家毀於戰爭、隻身到西貢討生活的17歲少女,發展出熾烈的戀情。然而西貢隨即淪陷,大兵搭著直升機撤回美國。女孩留在西貢,懷了他的孩子,忍辱負重活了下來,期盼有那麼一天,能帶著孩子和愛人相見。奇蹟出現了,三年後美國青年真的回到越南,卻帶來晴天霹靂的消息:他在美國已經結婚,越南女孩盼望一家三口團聚的美夢成為泡影。女孩決定:犧牲自己的生命,讓孩子跟著生父與妻子回到美國。當越南女孩扣下扳機,倒臥在地上,垂死前用僅有的力氣在美國大兵的懷裡道別時,許多觀眾忍不住啜泣,內心也會責怪這個男人移情別戀。不過劇情中也有交代,隨軍隊撤回美國後,這男人也不好受,最初一年變得退縮,幾乎不和任何人說話,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受害者。PTSD通常是由暴露於創傷事件所引起。這些事件包括(但不限於)嚴重的事故,如:自然災害、暴力攻擊、軍事戰鬥以及其他危及生命的情況。發生PTSD的風險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創傷強度、是否有支持系統及遺傳易感性。值得注意的是,並非每個經歷創傷事件的人都會發展成PTSD;而是環境因素、壓力和基因易感性之間複雜互動的結果。PTSD可能有的症狀:侵入性思緒:包括創傷事件的反覆、無意識且令人痛苦的記憶、惡夢,使個體感覺彷彿創傷事件正在再次發生。迴避行為:避免與創傷相關的思緒、情感、對話、活動、地點或人物。認知和情緒的負面改變:例如恐懼、憤怒、內疚或羞愧、與他人疏遠和無法體驗正面情感。覺醒和反應的改變:容易驚嚇、感到緊張、睡眠困難,以及發脾氣或具有攻擊性的行為。PTSD的治療是多方面的,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目標是減少症狀,改善日常功能,並幫助個體管理創傷對生活的影響。越戰結束已經快50年了。1975年4月,西貢被共軍團團包圍。美軍利用直升機在短短一天內從西貢撤走7000多人,西貢、美軍撤退、直升機……成為越戰的印記。直升機的場景,出現在國家戲劇院《西貢小姐》的舞台,最吸引我注意的並不是那直升機模型。也不是炫目的舞臺音效。而是站在地面上含淚目送著直升機遠去的越南民眾。但願人們有足夠的智慧,避免戰爭的發生。
-
2024-07-13 退休力.社會連結
58歲彭大維禮儀師看盡人生百態!去年從照顧者角色畢業 「照顧前適性評估」是否適合成為全職照顧者
【實戰篇】台灣的長照家庭中,逾四成五由男性擔任照顧者。照顧者的角色往往和生命中許多議題對撞,生涯的、親密關係的、婚姻的等等,而男性囿於傳統社會框架,往往挑戰更大。過來人這樣說照顧者彭大維觀察,願意走出來和大家交流、參加活動與課程的,多數是女性照顧者,他認為,對照顧者而言,家是有壓力的環境,長時間窩在這個環境並不健康,他建議照顧者要走出來,身體、心理都是,敞開心,願意跟別人分享,尋求資源協助。他說,八年前的自己一定無法預料會經歷這些過程,但所有事情遇到了就想辦法面對,生命的體驗不斷來臨,只有持續學習才能豐富生命的經驗。五十八歲的彭大維,去年從照顧者角色畢業,回想擔任照顧者這個角色,他說:「我是有規畫的。」八年前,彭大維在殯葬服務業擔任禮儀師,工作需全天待命,他連回家和父母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那時父親確診巴金森氏症多年,身體退化到需要助行器才能行動。彭大維在禮儀師的工作看盡人生百態,思考自己人生下半場要有所轉換的同時,也希望能夠在父親的有生之年盡到兒子的責任。在台照顧父母 視訊在美妻女盤點好所有資源後,彭大維在二○一七年辭去工作,為了具備照顧知能,他去上課取得照服員資格。與此同時,太太帶著兩個國小的女兒赴美求學,母親跟彭大維說:「你也一起去吧!」但身為長子又是獨子,他深受傳統孝道觀念影響,認為「父母在,不遠遊」,覺得家裡總要有個人留下來面對生病的父親和年邁的母親。彭大維跟妻女說,他留守台灣照顧父母,但會找好幫手,仍然可以美國、台灣兩地居,兼顧兩個家庭。真正成為照顧者後,卻出現了很多意料之外。首先,父親對兒子的照顧不領情,當熟悉照顧技巧的他要協助父親如廁、沐浴,父親把他趕出去:「讓你媽來。」再來,父親頻繁進醫院導致的退化,帶給他深刻不安,打斷了「美國、台灣兩地居」的規畫,讓他幾乎不敢出國,深怕一離開,父親就走了,只能透過每日的視訊和妻女維繫關係,因此常被老婆和女兒取笑「對家裡沒貢獻」。看似運籌帷幄 身心卻出狀況身為照顧者這幾年,彭大維看似運籌帷幄,各角色都活躍——禮儀師、生命教育講師、照顧者志工、規律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理應「身心健康」,但是身心卻出現無法預料的狀況,例如查不出原因的聽力持續下降,醫生安排他做睡眠檢查、心理諮商,心理師聽完他的自述後問:「聽起來你一切都很好,有沒有可能正因為你把自己建設的這麼好,事實上你給自己很大的壓力?」他聽了一愣,最近還在反思這件事。彭大維認為照顧是全民議題,每個人都將扮演照顧者或被照顧者,他算幸運可以有所準備,但仍有許多意料之外,只能見招拆招。但他強調,照顧者一定要盡力照顧好自己,別讓家裡多一個需要被照顧的人。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1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女性比男性更難戒毒!中市2024毒品防制論壇首創擴大關懷女性藥癮者
「男性藥癮者出監時,接他們的是媽媽、姐姐或配偶,但女性藥癮者出監時,接她們的卻是車手。」2024毒品防制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分享親身故事,道出女性藥癮者的困境,「年輕的女性藥癮者為了免費毒品而攀附男性藥頭,甚至多次懷孕生子只為了留住男人,回歸社會之路艱難。」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登場,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其中,女性藥癮者的輔導計畫為本次論壇一大重點,曾梓展致詞時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更擴大收案對象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表示,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婦女及兒少是關注重點,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藥癮者子女的非自然死亡率高出三至六倍,其中女性藥癮者對下一代的影響遠高於男性,因此將針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以及毒品施用者子女提供協助。台中市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過去毒品防制以男性為主要討論對象,但據2023年聯合國的世界毒品報告,女性藥癮者雖然占比較低,但成癮速度更快、劑量更高。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科長黃敏慧表示,台中市的女性藥癮者從109年占比14%到112年微幅上升至16%,然而介於21到40歲育齡的女性約是六成,目前約有三百多人,單以人數來看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台灣在高齡少子化趨勢下,已經持續四十二個月出生人口低於死亡人口,因此每一個孩子都非常重要,尤其女性藥癮者的自我照護能力不足,其子女在先天上處於弱勢,更需要予以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輔導計畫四大策略「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在作法上,以社會復歸、經濟資源、親職角色、支持系統等四項策略因應。首先是社會復歸,安排出監銜接輔導,幫助女性藥癮者重返家庭,以家庭為單位,協助多元議題個案,像是藥癮合併自殺、家暴、性侵、精神方面及HIV等,達到一項以上合併問題的個案加強關懷輔導。經濟資源方面,許多女性藥癮者無一技之長或是原本工作環境複雜,導致成為經濟弱勢難以獨立生活,因此提供婦女就業服務,協助她們重返職場。親職角色方面,女性藥癮者缺乏孕產期照護知能,將提供心理支持與就醫等協助,提升她們的親職角色;對於正處在懷孕階段或產後六個月內的對象,將轉介保健科提供相關協助,降低孕產期間風險及新生兒死亡率。以0到3歲幼兒為中心建立健康照護制度,並將追蹤至幼兒進入幼兒園就讀或是年滿6歲為止。 除此之外,支持系統也會提供心理健康、改善家庭關係等協助,案家若有特殊需求,例如經評估無法提供新生兒完善照顧,將轉介至社會局;另家中無經濟收入或經濟狀況不佳,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將轉介社會局提供經濟協助,或請勞工局協助就業媒合。截至目前為止,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已協助81戶藥癮家庭及幼兒,未來更將擴大服務,營造支持環境,強化女性自我照護,有效輔導協助女性藥癮者及其子女。過來人的戒毒復原之路在女性藥癮者相關研究方面,邀請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女性藥癮者(含孕產婦)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之路」,女性物質成癮盛行率雖然較低,可是一旦使用就較容易成癮,健康後果較嚴重也較不容易戒除。為讓社會大眾了解女性藥癮者的困境,本次論壇邀請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陳鳴敏,以藥癮過來人的身分,分享戒毒十八年的心路歷程。值得注意的是,女性藥癮者的心智年齡會停留在開始吸毒的那一年,在成癮及復原歷程上都處於弱勢,尤其年紀愈小受到藥癮圈的壓榨愈嚴重,例如十六七歲剛接觸毒品,但藥頭都是男性,為了獲得免費藥物,在心態上就想要去攀附男性,甚至不斷為不同男性懷孕生子,想用孩子綁住男人。陳鳴敏說,當女性想回歸社會,首先面對的就是獨立問題,不但要幫助她們經濟獨立,更要幫她們學會跟自己相處。宜蘭縣渡安居女性關懷協會理事長李貞遉表示,女性藥癮者需要培養獨立的經濟、思考能力以及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她們比男性需要更多時間陪伴,要幫她們把從小到大遺失的時光找回來,甚至生活起居習慣都要重新建立。協會為幫助女性藥癮者特別規畫各類專題講座與活動,包含音樂療癒等多元照顧。「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
-
2024-07-12 焦點.用藥停看聽
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中市衛生局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及地檢署駐點計畫
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的「2024年毒品防制論壇」,於七月十二日在裕元花園酒店國際演講廳舉辦,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等人出席,並邀請全國毒防中心、矯正機關、社政、警政及民間單位等從事毒品防制業務相關人員共同與會。台中市政府衛生局首創女性藥癮者輔導擴大至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者,並協助毒品施用者子女至年滿6歲,以及重點特色是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派員至地檢署提供駐點服務。此外,本次論壇藉由跨領域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經驗分享與創新交流,提升毒品防制工作的整體效能及服務品質,實現1+1>2的互助效果,並且促進未來跨網絡之合作達到互利互惠。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曾梓展致詞時特別提到,為健全女性藥癮者之自我照護知能,台中市提出「藥妳好孕 衛妳守護」女性輔導計畫,藉由延長服務,營造支持性環境,擴大收案對象,以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伴侶未婚懷孕亦主動提供服務,並且首創服務至幼兒就讀幼兒園或年滿6歲,對此,曾梓展強調:「一個都不能少。」將補強3-6歲未就學間之空窗期,以擴展服務對象及期望為首,展現全國領先推行之策略。此外,台中市第二項創新服務是針對藥癮緩起訴個案,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結合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實施「想見你-藥癮個案專責輔導駐點計畫」,由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派員至地檢署提供駐點服務,視個案的報到穩定度及衛生局追蹤輔導配合度進行分類管理,跨機關共同服務藥癮者。未來台中市政府衛生局更是全面配合「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網領3.0」,共同努力持續協助藥癮者穩定復歸、回歸社會。努力推動心理及社會復健等不同治療模式,發展多樣化服務方案,消除民眾對藥癮者之歧視與社會烙印,期盼各界齋心協力,共同落實反毒工作,共同創造宜居幸福的台中市。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致詞時首先提到台中市是反毒有功特優縣市,並表示台灣自102年以來,毒品初犯人數下降60.4%,各級毒品使用人數下降30.2%,過去十年來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從1.0到2.0,放眼國際,台灣反毒成果斐然,日前衛福部舉辦「113年反毒有功人士團體頒獎典禮」,總統賴清德出席時表示反毒是長期工作,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即將上路,未來四年將挹注150億元;陳亮妤表示,下一步反毒政策將更精緻化,包含對女性藥癮者及男性藥癮者之配偶、毒品施用者的子女照顧、青少年以及藥癮者緩起訴等對象提供協助,希望可達到終身盛行率1%的成果,是艱鉅挑戰但也相當有信心。本次論壇主軸包含四大主題:分別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毒品危害防制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束連文、童綜合醫院醫師林杰民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副研究員級主治醫師鄭婉汝,分享成癮防治政策回顧與未來建議、藥癮專業人才培力、藥癮個案合併C肝防治及女性藥癮者復原歷程及社會復歸。另外毒防中心特色方案經驗分享也邀請屏東縣針對緩起訴個案,提供一站式駐點輔導方案,及嘉義市結合九華山提供暖心服務藥癮家庭,說明在地特色服務模式,精進藥癮服務方向。國家衛生研究院副院長陳為堅從預防與治療的角度來回顧台灣成癮防治政策,並提供未來發展重點建議,他特別提到新世代反毒策略行動綱領3.0新增兩策略,建置國家級成癮醫療政策轉譯與研究中心,厚實本土成癮醫療實力,發展女性藥癮者多元方案,建立連續性照顧機制。今日論壇由衛生福利部心健司司長陳亮妤、台灣台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張介欽、主任檢察官詹益昌、法務部檢察司調部辦事主任檢察官李秀玲、國家衛生研究院陳為堅副院長及中央毒品防制諮詢委員楊士隆教授蒞臨指導,包含台中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台中諮商心理師公會、藥癮戒治相關醫療院所、各縣市毒防中心夥伴共同出席,跨領域、跨專業激盪出創新思維,提升跨網絡、跨專業學習,以增進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整體服務品質,打造更堅固的社會安全網。台中市政府衛生局 廣告 ※ 珍愛生命,向毒品說 NO!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 0800-770-885
-
2024-07-12 養生.家庭婚姻
盤點10大易出軌職業,85%發生在職場!心理師提供「外遇體質測驗」,測你伴侶的出軌機率
近期政壇、醫院、演藝圈...有許多公眾人物婚內出軌的新聞頻傳,都因禁不起外面的誘惑而外遇。外國就有一份報告揭露最容易出軌的十大職業排名,內容提到有85%的婚外情發生在工作場所,高達五分之一的民眾坦承出軌同事。對此,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團詢問網友們覺得「台灣最容易出軌的職業是什麼?」。外遇85%發生在職場!英國研究盤點「10大容易出軌職業」根據聯合新聞網報導,美國《新聞週刊》指出,英國線上遊戲公司RANT Casino發布一份最新的報告,內容裡調查英國3,800人當中,哪些行業最有可能出軌。報告指出,有85%的婚外情發生在工作場所,高達五分之一的民眾坦承出軌同事。最容易出軌的職業是銷售人員,該領域所有員工中,有14.5%的人承認自己有過不忠行為,而教師以13.7%的比例位居第二,第三為醫護人員,被舉報外遇的比例達12.5%。其次容易出軌的職業依序為運輸物流業、活動管理、工程製造、房地產和建築、會計銀行金融、資訊科技和職業軍人。元氣網在臉書粉絲團詢問網友們覺得「台灣最容易出軌的職業是什麼?」。大部分網友說出自己認為容易出軌的職業。「能出差調班的行業,機率都非常大」、「晶圓廠」、「機師」、「醫生」、「當然是工程師啊」、「空服一定第一,不會有其他」、「每個職業都有可能!連清潔阿姨的工作,也很精采阿」、「鐵路局最容易出軌」、「警察,軍人,保險業務」、「醫生護士,演藝人員,工廠主管和女員工」、「綠色黨證的機率高?!」、「房仲」、「律師啊~很多都超花」、「師字輩的,X師…都很多」、「直銷業吧!因為得不到家人認同的比例較高,在自己圈子內互相取暖,很容易彼此產生情愫」、「娛樂圈最亂」。也有部分網友有其他意見。「什麼地方都有可能發生,有敢女人,及下半身思考男人」、「金權是最強春藥」、「只要癢了行業別有差嗎?」、「每個行業的可能性都很大」、「出軌都有借口」、「每個行業都有渣」、「各種職業都會出軌」。「外遇體質」測驗 測測你的對象是否有外遇跡象當面對伴侶晚歸、加班或突然改變穿著風格時,你可能會不自覺地懷疑他們的忠誠,甚至暗中查看他們的手機尋找證據。這種潛在的不信任感讓你時刻感到不安。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中,提出了一種應對方法。她建議,當這些擔憂困擾你時,不妨進行一個「外遇體質」測驗,以洞察伴侶行為模式中的線索,判斷是否真有出軌的可能。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理解情感問題,還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從而避免陷入無休止的懷疑和焦慮。【測驗開始】本測驗旨在幫助您深入了解伴侶的行為模式。以下是一系列問題,請根據您對伴侶的認識選擇「是」或「否」。(1)伴侶是否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或氣氛的影響?(2)伴侶是否經常會對異性產生各種不同的幻想?(3)談到或看到跟性有關的事情,如寫真集、電影電視中的性愛畫面,或網路影片、A片,伴侶就會變得特別有精神?(4)伴侶是否會刻意打扮,以吸引異性的注目?(5)伴侶是否會常常做有性愛情境的夢?(6)伴侶是否酷愛嘗試各種激情的性愛遊戲?(7)伴侶是否會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談情說愛、與人聊天?(8)伴侶是否有過出軌的不忠紀錄?(9)伴侶是否曾經交往多個對象?(10)伴侶的依附關係是否屬於矛盾、逃避、不穩定的狀況?(11)伴侶父母的婚姻是否有高度的衝突?(12)伴侶是否在感情中投入較少、不願承諾?(13)伴侶是否長年在國外工作、經常出差?(14)伴侶對自己的外表、能力、財富、名位感到驕傲?(15)伴侶的年紀是否小於三十五歲,或是大於五十歲?答案中「是」越多,就越需要多關注伴侶的情緒與行為改變;「否」越多,就意味自己可能太過緊張。每個人對刺激的需求都不一樣,就像吃東西的口味人人不同,有人喜歡清淡,有人偏好酸辣。刺激需求高的人,在生活變得安定規律時,就會覺得枯燥乏味;而刺激需求低的人,當生活充滿挑戰時,就會覺得壓力太大。在親密關係中,雙方對刺激的需求是否一致,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本文節錄:《從外遇洞察人心:療癒創傷與重建信任》一書看完以上英國研究盤點的「10大容易出軌職業」,跟元氣網說說你認為在台灣你心目中最容易出軌的職業是什麼?也動手測測看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外遇體質測驗」,判斷你的對象是否有外遇跡象!.婚姻幸福男比女易出軌!比利時兩性專家:我們對外遇誤解,遠比想像的多.《淚之女王》糖衣包裹的殘酷婚姻真相:為什麼相愛的人結婚後反而不愛了?.妻婚後默默付出,卻換來夫外遇找小三!專家點出婚姻手原因
-
2024-07-11 養生.心理學解密
欠缺成長機會、影響心理健康 工作若出現5跡象你該立即辭職
人的工作影響生命之大難以想像。如果你對當前工作很不快樂,可能會傷及生活的其他領域;人生三分之一時間用在工作,對工作很不滿意可能導致壓力。心理學者雪瑞(Kendra Cherry)指出,凡是你的工作出現以下五種跡象,如果情況允許,不用考慮太多「辭職吧!」第一種是欠缺成長的機會。對很多美國勞工來說,在工作裡有機會進步、學習及成長,是很重要的事。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調查指出,91%受訪者認為這些機會很重要。如果你的工作看似死胡同,沒能取得更好的機會,或讓個人成長,就是很好的指標,你該考慮辭職。一成不變的例行工作無法讓你脫穎而出,毫無挑戰感,肯定會讓你停滯、不滿。第二種是牴觸你的道德價值。若是你的雇主要求你,針對你的個人價值有所妥協,或者做不符道德的行為,此時就該辭職。加州全人照護治療師威爾斯(Jenny Flora Wells)指出,若是你在工作時遇到不道德舉措、覺得你與老闆的信念不符、發現同事中的不正當行為等等,這些經歷都會增加壓力及焦慮,很難處理,還會影響到你的日常工作相關的職務上。第三種是影響到你心理、情緒的安寧。人人都會遭逢自己心理、情緒上的挑戰,但是假如你的工作,對你的心理安寧傷害特別大,那就是很強烈的跡象,你該求去。工作長期感到壓力、焦慮及不悅,後果很嚴重,危及你的健康,勞累不堪。第四種是沒有興趣及動機。如果你連努力提起對工作一絲絲的興趣都很困難,這就是很強的跡象,你必須認真自問,為什麼還要眷戀下去。職涯專家指出,長期覺得無聊、空虛,絕對是該離開某個工作的扎實理由。第五種是職場環境有害。假如每天去上班,開始覺得像去打仗,就足見你的工作環境有很嚴重的功能不良力量在作祟;員工覺得被輕視、毫無支援、遇到霸凌歧視,對身心安寧及工作滿意度,都有負面影響。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10 養生.心理學解密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夏天 世界最快樂國家人民最常講3句話
芬蘭和丹麥在今年3月發布的「世界快樂報告」中獨占鰲頭,芬蘭還連續第七年奪冠,CNBC Make It不禁好奇,訪問了這兩國心理學家和職場專家,發現最快樂的人常講這三句話:第一句:「你留在後頭的東西,總會在你面前出現。」人生不可能一路平順到底,總會面臨困難和障礙,唯有直接面對,才可能避免同樣的困難和障礙。芬蘭人常說「你留在後頭的東西,總會在你面前找到。」芬蘭製造廠Framery的人員與文化部門主管哈里拉(Anni Hallila)說,這句話意謂,有問題不去處理,到最後,問題只會變更大。例如,如果朋友跟你開了個品味不高的玩笑,不立即應對的話,對方會以為,既然你無所謂,下次再開個同樣沒品味的玩笑也OK。Hallila說,「問題你放在後面不管,同樣的問題就會出現在你前面。因此,唯一的應對之方就是,一有問題,就要實際下工夫去處理。」第二句:Pyt med det (丹麥語: 沒關係/不重要;別擔心)美國心理學會2022年民調發現,超過25%美國人擔心情況失控,壓力大到傷害心理健康與生產力的程度。快樂研究所的執行長魏京(Meik Wiking)說,丹麥人用Pyt med det z這三個字,就輕鬆化解了這美式焦慮。魏京說,Pyt的意思就是「別在意」,言下之意就是要完全接受現實,然後把擔心焦慮釋放掉,「在人生的風暴中,輕輕舒口氣,確信在事情似乎不順的時候,總會好轉、沒事。」第三句:「某些人很快樂,每個人都有夏天。」看到別人在社媒上曬幸福,一般人很容易會產生比較甚至嫉妒的心理。芬蘭心理學家馬特拉(Frank Martela)說,快樂的人都明白,人人都會有不好過的日子,即使自己正處於難過時刻,也沒必要,更沒道理,去和別人比較。他說,芬蘭人知道,不管寒冬有多長,有件事絕對可靠:夏天遲早會來到,而且人人都有份。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7-09 養生.人生智慧
我會成功嗎?大家怎成功的?心想事成是真的!心理師教你4步驟「從心」相信自己
生活中總會面臨各種挑戰,不論是減肥、工作、感情、人際關係等等,「我會成功嗎?」常會在腦海裡浮出。尤其常遇挫敗的人更容易漸漸失去盼望,較難相信自己。 有些人也會出現「反正一定不會成功」、「看吧,我就說吧」、「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甚至即便沒有察覺,但許多拖延也可能出自於此。立翎心理諮商所郭禺廷諮商心理師指出可能原因,並分享用4個步驟「從心」相信自己。 我會成功嗎?先看是否為「自己想要的」。 是自己的意願?還是世界的期待?郭禺廷心理師首先表示,每個人都是生命個體,做任何事情首先都需要先了解是不是真的出自於自己的意願,或者是出自這個世界的期待、價值觀所定義的?這個世界總會教導著要成功、要怎麼成功,甚至定義成功,彷彿沒有他們說的成功就不好。例如賺大錢。 兩者的差異和影響:若想做的事是世界所設定的方向,且有違心意,那很容易出現「我不覺得自己會成功」,又或者不知不覺的「想要證明自己不會成功」的自我驗證。也可能會出現對世界的失望,「原來世界無法接受我原本的樣子」。 反之,在沒有被灌輸意識、被暗示,不是這個世界或價值觀使然,是自己打從心底的想執行,那會是一股自己支持自己的力量。 舉例:瘦一點比較好看?舉例來說,「瘦」是目前世界普遍的審美觀,但若一個人認為瘦不瘦都無所謂、豐滿很好看,在被暗示瘦身下,瘦下來的機率自然也相對不高,甚至在減重過程當中也會覺得「我在幹嘛?」。 大家都怎麼成功的?靠努力?心理師指3大重要元素! 集結有利因素:除了上述提到的回歸自我,事要成也需要集結各種有利因素,正如「天時地利人和」,可包含資源、背景、人脈、邏輯、方法、計畫、身心健康、安居、時機、成功經驗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個人底氣可以說是「引導和支持」。 個人底氣:引導、支持。就像蓋房子要有設計圖和地基才能夠蓋得起來和穩固,人也會需要底氣,需要被引導、被支持、被信任、被理解,而不是孤軍奮戰,或者只有成功和失敗。是否有人引導、是否遭受到挫折時有人支持和鼓勵,影響就有很明顯的差異。這也和原生家庭有莫大的關係。 舉例:當孩子打翻了水。心理師舉例,小朋友常見出狀況,例如把水翻倒,許多媽媽會當下責罵,小朋友便可能覺得這行為不對、不可以、會被罵。 有些媽媽會問「有沒有怎麼樣?好,沒事,那麼現在怎麼辦?」此時就具有相當多的可能性,而且具有討論空間,例如「處理好善後再買杯水」或「換買其他的飲品」也可以是「沒關係,就不買了。」。這就意味著即便遇到挫敗還是有其他方法可行,而非只有受挫的份。 舉例:都幾歲了,還沒…若以成人來說,不論是婚姻、事業、成就等,很常見背負著親友的期待,或受社會價值觀侷限,衍生出各種「不可以失敗」的焦慮,而且缺乏可能性。例如常見「都幾歲了」還沒結婚、還沒有高薪、還沒有功成名就。甚至不被支持、不被理解自己原本的意願,例如沒結婚也沒差。 當沒意願、沒資源、沒底氣、又失敗:若是在上述都缺乏的狀態下,受挫的機率也就高,而沒有底氣也容易一蹶不振,久了也就容易進入到維持基本生活就好,深層心理需求、自我認同、自我實踐漸漸消失。盼望便如同得要離開這樣的舒適圈,離開舒適圈相當危險,「沒有期待就沒有傷害」。這並非靠努力或意志力就能撐過去的。 我會成功嗎?4步驟「從心」相信自己! 1.休息片刻、回歸自我:郭禺廷心理師建議,當發現自己沒有動力了、已經無所謂了、失去盼望了,或是發現事情還沒開始之前就害怕了,鼓勵先回歸到自我。可以和朋友說說,可以先敬拜、拜拜等,將壓力交給上帝、佛陀等主神,不用自己一個人扛著。也可以到深山、海邊、郊外等對自己而言能夠放鬆的地方休息等,先提升能量或產生能量。等感覺能量恢復了,接著檢視這件事是否真的出自於個人意願?個人的方向是? 2.建立底氣、擴充能力:若目標是基於個人意願,接下來便可自己支持自己,並尋找支持性團體、親友、志同道合的朋友、社團等一起聊聊及支持,形成支持網。也可探索、交流是否有各種方法可行,擴充自己的能力。 3.設立目標、身體力行:日常也可以為自己多元設立目標,從「自己有做就能達標」而且有利身心健康的事情建立信心,例如打掃房間、完成自己設定且不高標的行程等。就像朋友守承諾,日久感到信賴可靠;身體力行,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對自己也能產生信賴。也可再為自己逐步設定挑戰,跨越障礙。 4.彈性調整、多元發展:不過就算把自己準備的很好,絕大部分的事情還是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因此也建議讓自己保持彈性,就算失敗了也沒關係,也還有其他路可走。而這些過程當中,也會有過去的思維存在,因此也會需要習慣。 生活與其追求成功,不如布置的更漂亮:就像把自己的房間布置成自己想要的模樣,人的生活最主要在於自己,對於生活而言,若是建立在活的漂亮、享受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非在人定義的成功或失敗,那會比追逐的事物的成功更加豐碩! 《延伸閱讀》 .提升韌性、意志力!身心科院長:塑造有方法,非單憑「撐下去」。 .更精準提升「自我認同」!增信心、不自滿,降低外界影響!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8 醫療.巴金森病
副作用、合併症通通來!巴金森病中期病況複雜,與醫師並肩作戰更關鍵
「他在家走不穩會跌倒,一定是都沒有好好吃藥!」神經內科的診間中,王太太指著一旁的患有中期巴金森病的王先生,氣急敗壞說著先生不但肢體動作變差,還每天宅在家悶悶不樂,邊說還邊拍打著先生的背。事實上,秀傳醫療體系彰化院區神經內科首席主任巫錫霖分享,這類容易跌倒或心情低落的現象,都可能是巴金森病病程進入中期後帶來的影響。需要透過病人與家屬詳細敘述狀況,配合醫師抽絲剝繭找出問題,共同討論出改善不適的解方,應對退化的挑戰。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一|不只動作障礙症狀 藥效減退影響更劇烈巴金森病(帕金森氏症)是臺灣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第二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國際研究指出,巴金森病人多於55至60歲間發病。巫錫霖表示,巴金森病共分為五期,第一、二期(初期)最主要以顫抖、僵硬、動作緩慢等動作障礙表現,進入第三期(中期)後病人若病況控制不佳,空間感會逐漸變差,起步、轉彎、路較窄時,都可能行動不穩導致跌倒。需要透過各種運動、訓練步伐節奏或藉由調整藥物, 改善平衡感,增加穩定度,進而減少跌倒次數。「中期階段最大的困擾不一定在動作不順,有些是藥效開始減退。」巫錫霖分享,中期病人的藥物吸收率也容易下降,可能出現藥效時間變短、藥效延遲、或甚至藥物無效(Dose Failure)的狀況;還可能因為藥效波動,出現動作方面的併發症,如不自主地的異動症,或藥效減退時,病人會出現身體突然凍僵在原地、失去活動能力的斷電現象。若在獨自在外行動,不僅容易受到側目,安全上更是危險。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二|副作用嚴重不須忍耐 調整治療就能改善除了動作受限以及藥效減退等困境,也有不少中期巴金森病人受藥物副作用或是藥物反應的不穩定性所苦,甚至因此出現放棄用藥的念頭,巫錫霖說,面對以上類似狀況的病人,可透過紀錄吃藥時間、藥效時長、用藥反應等,回診時可以提供醫師當作參考,更利於調整用藥,尋找最適合的用藥策略。若藥效減退、波動或藥物副作用太強烈,影響病人行動能力或生活品質,就須考慮手術治療。目前巴金森病的手術治療包含:●深腦刺激術(DBS)●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神波刀、醫薩刀)(目前只核准震顫為主的巴金森症)巫錫霖表示,目前手術以深腦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為主,透過植入細長的電極導線,產生電流控制調節腦內不正常的活動訊息,藉以改善動作障礙症狀,減少高劑量藥物的副作用。但他補充,並不是所有巴金森病人都適合接受手術,需要接受醫師深入的評估,如非典型巴金森病、巴金森病合併失智或憂鬱症病人就不適合進行手術。巴金森病中期挑戰三|非動作障礙加重易輕忽 鼓勵代替責備助發現巫錫霖說,中期病人要另外留意非動作障礙症狀變嚴重,可能導致病程加速惡化的狀況,如情緒低落、便秘、失眠、惡夢、幻覺等,若認知功能下降還可能合併失智症。他建議可以透過寫日記,記下每日的症狀,並主動提出與醫師溝通,改善不適症狀。像是病人已合併失智症,就會減少影響認知功能的藥物;若便秘嚴重,可能影響藥物在腸道的吸收,則會開立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一人生病總會牽動整個家庭的心緒,巫錫霖分享,部分家屬會苛責病人不按時服藥、運動,導致疾病惡化,但他建議以鼓勵代替責罵,引導病人願意說出自己的感受。從醫30餘年,巫錫霖在診間常使用一口親切、幽默的台語與病人溝通,密切的醫病關係對疾病複雜度高的巴金森病中期病人非常關鍵,更有機會透過治療用藥將身體功能保留在病程早期的症狀表現,維持與同齡人無異的生活品質。專家小提醒|每月8號手指檢測,及早發現巴金森病,避免落入中晚期挑戰巫錫霖呼籲,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建議50歲以上的民眾,每月可定期「動動手指」自我檢測巴金森病是否找上門,透過將右手伸直手指打開,食指與拇指輕碰25下,再換左手手指輕碰25下。如果有速度不同、停頓、打不開、動作變慢、開合大小改變的情形,請儘速至神經內科就診。(影片來源/台灣動作障礙學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4-07-06 退休力.社會連結
為什麼別人不用照顧?60歲艾先生照顧失智母多年,大哥身障、二哥在美國,身為老么卻只能自己顧
【現況篇】家中長輩的照顧者,男性的比率比大家想像得更高,超過四成五。為何男性照顧者比率持續升高?他們面對什麼樣的困境與挑戰?新世代的男性照顧者,需要被看見。六十歲的艾先生照顧失智母親多年,幾度心理過不去。他排行老么,中度身障大哥、在美國的二哥,在照顧這件事全都幫不上忙,失智照顧棘手且漫長,迫使他放下工作,導致太太不諒解分居。他總是想,「為什麼總是我?為什麼別人不用像我一樣照顧?」葉先生因照顧提早退休,先是父親然後母親,歷時十五年,他說:「沒辦法,我是獨子。」他有三個姊妹,父母很早就將名下房產統統過戶給他,姊妹對於父母差別待遇而生的不平與不甘,都在父母需要照顧時爆發,名正言順從照顧責任中退場。約30年前 男性只占1成過去照顧工作被認為比較適合女性的「預設」已悄悄改變,像艾先生和葉先生這樣的男性照顧者,比想像得更多,根據衛福部「一一一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主要家庭照顧者中,男性逾四成五,約有廿六萬五千多人。在同樣的「老人狀況調查報告」中,男性照顧者的比率在一○六年是近四成;民國九十六年,在國家調查尚未有「家庭照顧者」相關數據的年代,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的調查發現,男性照顧者約三成;更早,大約卅年前,可以從一些小型的學術調查發現,那時的家庭照顧者,男性只有一成。是什麼讓男性照顧者比率愈來愈高,幾乎等同於女性?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認為,女性的教育程度與經濟能力提升,對於要不要成為照顧者,愈來愈有選擇權。過去主要照顧者的排序是配偶、媳婦、女兒、兒子,如今變成配偶、兒子、女兒、媳婦;媳婦不再乖乖照顧,導致兒子得進場。在家總辦的男性照顧者支持團體中,就曾聽過參與者在一起抱怨取暖說,都是太太不願意照顧父母,自己才變得如此悲慘。獨享資源 也得獨攬重責陳景寧也提醒,父母要打破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不要把財產都留給兒子,有不少因為照顧父母而導致的手足失和、女兒退散,肇因都推到更早之前,父母把資源都留給兒子。兒子在獨享資源的同時,也獨攬了沉重的照顧責任。她也觀察到,同是男性照顧者,兒子和先生面對的議題不同。中年兒子成長於「男女有別、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在學校男生學工藝與軍訓,女生學家政與護理;回到家裡看著媽媽理所當然照顧年邁的爺爺奶奶,但如今,他的太太並不打算照顧他的父母,他硬著頭皮擔任照顧者,而這個角色卡住了正在起飛的人生發展,與婚姻與職涯對撞。先生照顧者成長的環境更傳統,可能在攬下照顧責任時,又埋怨子女不孝。同時,年老的他正經歷生命中的所有失落,社會連結的、經濟的、親密關係的、健康的,在失落中感到辛苦的他,看另一半受病痛折磨格外難受,可能因自己承受不住,也可能因捨不得太太,最後用極端方式,發生照顧殺人憾事。打破觀念 放下孝道迷思傳統的社會文化框架,讓男性成為照顧者時遇到更多阻礙,陳景寧建議男性照顧者,第一步先放下「孝道」迷思,打破「一定要家人顧」的觀念,不必親力親為,尋找適合資源,將照顧責任交給專業,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裕發展愛。延伸閱讀/改善「成為照顧者就是一種犧牲」情況!男性照顧者新型態,自信暖男懂得善用長照資源來測退休力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踏出退休準備的第一步。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醫聲.Podcast
🎧|三明治中年人是自殺最大族群!精神科醫分享3步驟拆彈
「職場上,不只要承擔來自高層的壓力、領導下屬的衝突。在家中,面對照顧長輩、青春期兒女的叛逆、妻子的抱怨,中年人是典型三明治族。」專家表示,中年男性通常都到最後一刻,或是老後才求助心理資源,建議透過覺察壓力源、紓壓、向外求助三步驟,儘早解除未爆彈。🎧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自殺是國人第11位死因,去年每10萬人就有16.7人自殺,根據衛福部最新112年死因統計,自殺人數也創14年新高,達到3898人。「疫情是雙面刃,居家隔離讓家庭關係更緊密,具保護作用,但也是危險因子。」民眾因失去家人、染疫後遺症、經濟受困等,加劇憂鬱、焦慮等疾病,或發生家暴,惡化原先有問題的關係、身心狀態。其中45至64歲中壯年自殺人數1345人、佔35%,位居第一,再者是25至44歲青壯年1139人、29.2%。王仁邦說,青壯年、中壯年屬於勞動、經濟生產年紀,須面對職場、家庭的壓力,疫情導致通膨也加重負擔,男性又更不擅於傾訴、求助,且傾向採取致死率高的手段,因此男性自殺死亡率較女性高出1.9倍。老人則常因生理機能衰退、親朋好友去世、孤獨等,產生寂寞、悲哀、焦慮、緊張等情緒,是自殺死亡高危險群,但最新統計指出,老年人自殺人數不升反降,自殺率較去年減少近4%,是唯一下降的年齡層。王仁邦表示,主要歸功於長照資源完整、申請外籍看護資格放寬,疫情使子女回家、居家上班,減緩老人孤獨感,「研究顯示,日照中心、失智據點等地的團體活動有助於輕度憂鬱症,這也是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暫不納入老人的原因。」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至今已近一年,王仁邦表示,日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搜集各學協會建議,擬定新一期方案,其中的討論包括了建議擴增年齡至經濟尚不穩定的44歲,另外也期盼能增加高危險群補助次數,盡量滿足民眾需求。至於如何自助?王仁邦說,民眾首先要覺察壓力,辨別各類情緒來源,並透過運動、旅遊、吃美食等自己喜歡的方式舒壓,若情況嚴重,也建議向信任的親友傾訴,甚至向專業人員求助,最重要的是放寬心,接受生命本就有起有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需太過嚴肅看待低潮。王仁邦小檔案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經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主治醫師台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兼任主治醫師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主治醫師學歷: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碩士與訪問醫師英國塔維史塔克家庭治療與精神分析訓練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博士、醫學士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周佩怡音訊剪輯:陳函腳本撰寫:周佩怡音訊錄製:許凱婷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4-07-03 焦點.用藥停看聽
強效止痛藥中的鴉片類藥物是什麼?有那些副作用?使用注意事項有哪些?
「藥師,我家裡還有上次就診沒吃完的強效止痛藥,最近家人傷口很痛,可以給他使用嗎?」經查後發現病人家中餘藥是含有Tramadol成分的鎮痛劑,屬於鴉片類(Opioid)管制藥品,不可隨意服用,有危害健康甚至觸法的風險。什麼是鴉片類藥品?藥品有哪些?有哪些醫療用途?臨床上常見的鴉片類藥品,包括Morphine、Fentanyl、Pethidine、Codeine、Tramadol等,被應用於止痛、麻醉誘導、鎮咳等多種醫療用途,這類藥物為管制藥品,使用上會有成癮性、影響精神,其進口、製造、販賣、使用皆受到管制藥品管理條例所規範,限用於醫學治療及科學研究等正當用途。常見鴉片類藥物:藥物百科中相關資訊 Morphine類藥物Fentanyl類藥物Pethidine類藥物Codeine類藥物Tramadol類藥物病人如果經醫師診斷需使用管制藥品,需持醫師開立的處方箋至藥局領藥。醫療機構針對管制藥品應詳實將每日的收支、銷毀、減損及結存登載於簿冊,以杜絕任何不法的流用行為。管制藥品與毒品為一體兩面,當鴉片類藥物遭到非法使用時則屬於毒品,即違反毒品危害防制條例,民眾應多加重視管制藥品使用的正當性及毒品濫用所造成的危害風險。鴉片類藥物的副作用有哪些?使用上有那些注意須知如果不當使用鴉片類藥品,可能會讓使用者產生耐受性與生理、心理性依賴,該類藥物有呼吸抑制風險,尤其與酒精、鎮靜安眠藥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併用時,更可能加劇鎮靜、呼吸抑制、昏迷和死亡的風險。如於懷孕期間長期使用鴉片類藥品,則可能造成新生兒對於鴉片類藥品產生戒斷症候群,危害生命健康。民眾如果就醫後領取鴉片類藥品,應遵照醫囑指示使用,不宜自行增減藥量,如果在用藥期間出現疑似呼吸抑制的症狀,像是呼吸變慢、變淺或感到呼吸困難,應立即就醫。且應將藥物置放在孩童碰觸不到的地方,避免孩童誤食過量而致命。如有未使用完的管制藥品,不可隨意丟棄或轉讓、轉售,否則會觸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建議可送到醫療院所回收銷毀。責任編輯 吳依凡
-
2024-07-03 醫療.泌尿腎臟
50歲阿湯哥力不從心 原來更年期作怪
50歲阿湯哥,近一年在床上愈來愈力不從心,老婆臉愈來愈臭,每晚早早睡覺,隔天依然工作疲勞,還破天荒地一直出包。這一切現象彷彿宣告阿湯哥正步入中年危機,直到在網路上搜尋到「男性更年期」關鍵字,他立即到泌尿科求診,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因為荷爾蒙變化,才導致現在的自己處處碰壁。男性荷爾蒙睪固酮 過40歲濃度逐年遞減女性可以從月經周期的改變,得知自己即將進入更年期,也可以用停經做為分辨的確切信號;男性也有更年期,但是症狀不明顯,或會因性功能障礙而羞於求診,更常被認為單純只是其他慢性病、憂鬱情緒、老化問題或生活習慣不佳所致,延後診斷與治療時間。男性荷爾蒙「睪固酮」主要由男性睪丸及腎上腺製造,過了40歲,濃度會以每年 1-2 %速率逐漸下降,40到55歲是男性更年期的好發期。當體內的睪固酮過低,容易引發許多身心變化與障礙,從骨骼肌肉、代謝肥胖、活力睡眠,到男子漢最重視的性功能等。男性更年期如何定義有更年期症狀並不完全等於睪固酮不足。當血液檢查出睪固酮不足,加上明顯的症狀,才是醫界定義上的「男性更年期」。另外,脂肪會抑制荷爾蒙的合成,因此肥胖或代謝症候群較易造成睪固酮不足,而睪固酮不足會讓男人沒有活力、不想運動,更進一步加重肥胖和代謝症候群。要打破惡性循環,首要就是經由生活型態和飲食運動來改善,設法維持肌肉量、降低慢性病風險,更是防止身體老化及影響心理健康。對於睪固酮低下的病人,補充睪固酮是可行的方式,透過肌肉注射、鼻噴劑或外用擦劑凝膠等方法,都可以有很好的效果。但要特別提醒,對於某些特定疾病或預期還想生小孩的男性不建議使用,治療前還是應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禁忌症與適應症。
-
2024-07-01 失智.照顧喘息
失智好好生活系列: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
由聯合報健康事業部、元氣網、「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與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聯合舉辦的「失智好好生活系列講座: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於6月29日登場,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擔任主講,藉由角色扮演,讓與會者體驗失智照顧關係,嘗試理解失智照顧關係內的苦樂,並學習關照身為照顧者的自己、同理失智家庭。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藍挹丰致辭時表示,諮商心理師是二十年前成立的專業,是經由國家考試取得證照的醫事人員,心理師分為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兩種。通常當你覺得需要找人談一談的時候,就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幫助,在長照領域,政府的長照2.0也提供相關服務,幫助照顧者能夠好好照顧家人。以前人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現在卻常看到家有一老、無限煩惱,長照家庭有許多照顧方面的事需要考慮,而我們可提前學習及準備。她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活動,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舉辦過許多民眾講座,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先到粉專認識諮商心理師。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營運長吳貞瑩感謝現場民眾踴躍參加,尤其還有不少雙北以外縣市的民眾,共同來關心失智症照顧關係議題。聯合報關注失智症逾十年,大約在八年前成立「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團,目前有十五萬粉絲,每天都會有各種照顧問題,由粉絲團同仁陪伴、回答以及銜接各種照顧資源,這幾年也看到很多改變,從最早大家不知道什麼是失智症,到現在愈來愈認識,也看見許多失智照顧上的問題,因此,特別希望今天的講座讓每一位參與者都能把對自己有幫助的方法帶回家。家人失智了,先看到人,再看到疾病「其實我很在意—失智症照顧關係講座」由諮商心理師林其薇主講,林其薇專長是長照諮商心理,平常主要在失智據點服務,此外也服務許多申請長照2.0的案家,是國內少數在長照領域資歷豐富的諮商心理師。林其薇提醒家有失智者的民眾,申請長照2.0有限制次數,一周一次,半年最多十二次,但其實民眾有需要可以自己找專業諮商心理師尋求幫助。講座一開始,林其薇請現場民眾回答失智者常見行為,有些人說失智者很有活力,也有人提到失智者會罵人、不洗澡、不吃東西等情況。林其薇提醒,失智者不洗澡有很多原因,她曾遇過一個案例,長輩覺得自己太老了,老了就該爛掉,所以失去洗澡的動力,「或許這個答案聽來不可思議,但是有一天當我們也邁入九十歲,很有可能也會這樣想。」至於不吃飯,失智者每隔一段時間會遺忘不同的事情,有些人會忘記要吃飯,林其薇表示,其實失智者用餐很需要儀式感,照顧者單純拿碗跟在後面跑完全沒有作用,但是,這時候將失智者帶到飯桌前坐好,他就願意吃了。林其薇更提到兩大重點,第一是人人都有可能失智,第二是跟失智者相處,我們要看見的是人,而不是只看見這個疾病。她表示,每個失智者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同,想要了解失智者行為有一個前提,就是「失智者是有個性的」,爬梳失智者的生命經歷便可理出行為脈絡,當然,照顧者也有個性,從失智到離世平均大約十年,在漫長的照顧歲月裡,照顧關係的和諧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今日講座透過角色扮演來揣摩彼此心態的主要原因。角色扮演1,設計情境是失智的父親或母親不記得配偶已過世,也不記得照顧者已離婚,一直追問另一伴在哪裡,以及照顧者的先生/太太呢?林其薇邀請請現場民眾上台,有照顧或接觸過失智者的民眾扮演失智的父親,而沒有接觸過失智者的民眾照顧者。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沒看到你媽媽?」照顧者的扮演者:「媽媽不在家。」失智父的扮演者:「那你太太呢?」照顧者的扮演者:「也不在家。」失智父的扮演者:「都不在家沒人煮飯,我們要吃什麼?」照顧者的扮演者:「你想吃什麼我來準備。」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知道。」照顧者的扮演者講出一樣食物。失智父的扮演者:「我不要。」從這裡開始重複同樣對話,失智父拒絕任何提議,問他要吃什麼他都回答不知道。角色扮演結束。林其薇問失智父的扮演者怎麼能演得這麼好,扮演的民眾想起高齡九十幾歲的失智母親,情緒潰堤現場痛哭,原來剛才的情境正是他跟母親曾經上演過的對話,一時間觸動情緒。扮演照顧者的民眾則表示,他雖然心裡記得講師提醒的「要看到這個人,而不是看到病」,也希望讓失智者感到舒服自在,但是當對話開始無限迴圈時,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林其薇建議,通常像這種狀況,可以先去理解失智者的需求,失智者可能已經講不出來食物名稱,所以問他要吃什麼也就無法回答,此外,有時候轉移注意力也是一種處理方式。扮演失智父的民眾則提供自己的寶貴經驗,他曾經為了吃飯問題跟失智的母親爭論半個多小時,後來決定不再問母親要吃什麼,直接提供餐食,母親也就吃了。角色扮演2,失智者在家裡鬧著「要回家」,晚上不睡覺卻吵著要出門這也是一個很有共鳴的情境,現場民眾紛紛提出自己遇到的經驗,林其薇提醒,失智者說的「要回家」不一定是字面意思,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失智者本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曾有失智者說要回家,其實是指他要去接孫子回家,其實孫子已經上大學,但是失智者還停留在過往記憶裡,想要趕去接孫子,只是生病後表達不出完整意思,只能講出要回家三個字。」現場也有身為照顧者的民眾提出,當以上情境發生時要看是幾點,若是傍晚就可能是黃昏症候群,林其薇提醒,即便是眼睛看不見的長者,也會有黃昏症候群,因為人感受到光的地方不只是眼睛,面對黃昏症候群,記得家裡的燈要隨時開著,可以幫助失智者穩定作息。照顧者自我放鬆小技巧即使每位照顧者都經過千錘百鍊,但經常同一時間必須處理很多狀況,當照顧者感到身心壓力很大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冷靜一件一件來,這時候可以找身旁任何一樣物品,講三個特徵,例如手機的特徵是硬硬的、平面的、長方形的。或是最簡單的方式,從一數到二十,再到數回來,直到情緒冷靜穩定下來。自我放鬆小技巧1.穩穩地坐在椅子上或站著,雙腳落地但不用力。不聳肩,雙手自然垂下放著。2.吸氣、吐氣。3.吐氣、吸氣。4.慢慢從腳由下往上感覺至頭。5.回歸中心的自我擁抱。一手放胸部,一手放腹部。林其薇表示,台灣即將成為超高齡社會,每個人都不會是局外人,當我們聽到有人說我家人失智了,不見得每個人都知道政府有哪些資源,這時候身邊人就可以提供協助,主要可以做以下四點,1.關心主要照顧者、2.關心同住家屬、3.提供社會支持系統資源像是長照2.0或協尋社福機構、4.社區支持系統像是鄰里長及社區資源。她提醒,當照顧者感到需要幫助時,可撥打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尋求專業協助。「照顧者好,被照顧者才會好。」林其薇感謝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舉辦這場講座,並希望大家一同支持失智家庭。
-
2024-07-01 焦點.健康你我他
一年一度退休力今年是幾分?/知足常樂 自在獨立拿滿分
填答退休力題目時,心裡充滿喜悅,感覺很正向陽光。果不其然,檢測65分,與前幾年分數比較,退休準備能力大幅增加,看著發展圖向上爬升趨勢,值得拍手鼓掌。發現成長最多的是「社會連結」,自退休後,曾有段時間離群獨處,雖然自在但欠缺互動,人際關係顯得疏離。後來重新踏入職場,不計較薪資多寡,重點在社會連結,幾經磨合不斷調整,終於找到讓自己發光發熱的一片天。認真的女人最美,容顏雖老化,卻容光煥發,心理年齡呈現年輕化。相由心生則喜,境隨心轉則悅,蝴蝶效應影響,我在夥伴圈裡人緣變好,能力也被看見肯定,這和「暖男水豚」相當吻合,個性溫順,自體發光。較弱的「健康」和「活躍好學」兩個面向,倒不擔心,因為每天定時定量運動,持續閱讀寫作,能讓身體健康有足夠能力抗疫,讓思緒清晰靈活遠離失智。但最近不慎失足造成骨折,才意識到骨質疏鬆缺鈣問題,所幸傷勢並不嚴重,也讓自己找到健康漏洞,對症下藥,因禍得福。最欣喜的是「自在獨立」拿到滿分,這對我和家人來說都是福音,能照顧好自己,身心靈都健康,知足常樂,怡然自得,這就是最棒的退休人生。百歲世代來臨,老後生活需要超前部署,歡迎大家填答「退休準備指標─六種動物測退休力」,定期檢視,評量退休攻略是否需要校正調整。● 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
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病人急症在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適用對象有哪些?2新制7月上路一次看懂
衛福部醫事司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什麼是通訊診療?適用患者有哪些?讓讀者一次看懂。整理包/通訊診察治療通訊診察治療是什麼?以往醫師診療、開藥,必須實際看到病人才可以執行,衛福部醫事司於107年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納入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民眾,及長照機構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返家後的追蹤照護及在宅醫療等特殊情形,透過遠距通訊設備,即可獲得醫院醫師的診療及開藥。通訊診察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及近便性,確保醫病安全、通訊安全兼具醫療品質、分級醫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就醫多有所限制,衛福部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如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放寬開立處方箋、增加得通訊診察項目等,並加強資安規範;疫情過後,衛福部宣布修正辦法,並在今年7月1日上路。哪些醫療項目可以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除了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等5類對象,新法還新增5類特殊對象,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總共有10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達247萬人。1. 急性後期照顧2. 長期照顧服務3. 國際醫療照護4. 疾病末期照護5. 行動不便照護6. 矯正機關收容照護7. 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8. 居家醫療照護9. 家庭醫師收治照護10.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衛福部表示,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改了可線上看診的情形,包含前七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與後三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情形。通訊診察治療提供哪些醫療服務?1. 診察2. 詢問病情3. 開給方劑4. 衛生教育5. 開立處置醫囑6. 原有處方之調整或指導7. 會診8. 提供醫療諮詢9. 精神科心理治療10.開立檢查、檢驗單如何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民眾如欲通訊診察,應於看診前先詢問醫師,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看診時使用實體或虛擬健保卡,看診後如需服藥,醫師開立電子處方箋,患者持電子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藥、繳費;如行動不便者由醫師或藥師到宅醫療及送藥。線上看診的開藥規定,三大情形開放醫師給藥:1. 初診開藥:國際醫療、矯正機關收容照護,或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者2. 複診開藥:所有特殊情況皆適用3. 開立管制藥品:屬於慢性病照護之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線上看病安全嗎?資安有保護嗎?衛福部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資訊系統涉及病歷資料的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因此,檢驗單者須遵守四大資安規範:1. 具備個人身份驗證機制2. 具備資料傳輸加密機制3. 符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4. 委託建置及管理資料的廠商,應具備資訊安全標準驗證通訊診察治療優點、罰則衛福部指出,如像糖尿病患,醫師就可以利用通訊診察方法,這樣可以降低病人來返醫療機構產生的舟車勞頓。但若沒有通過審查,就進行通訊診察治療,依「醫師法」處處2萬到10萬元罰鍰,並不會處罰患者。整理包/在宅急症照護整理包失能或疾病特性而造成病人外出就醫不便,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適用患者有哪些?可以為患者省下多少錢?讓讀者一次看懂。在宅急症照護是什麼?1. 健保署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醫院、診所等單位轉介,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提供緊急諮詢訪視、山地離島地區遠距會診,以整合性全人照護,包括居家護理、呼吸器依賴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療護。2. 110年,輔導建置在宅長期支援診所(急重症)試辦計畫,推動在宅長照及在宅住院。3. 111年,將遠距科技智慧照護應用急重症暨安寧病患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個案合作診所可藉由遠距生理監測,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4. 113年7月1日起,健保署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施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其中未包括在宅急重症照顧,且照護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為讓此類急重症病人,也能獲得良好照顧,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哪些族群、哪些症狀可以選擇在宅急症照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提供病人住院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也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症往返醫院,以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進行垂直轉銜合作,健保署預估,受惠人數逾5000人。收案三大對象:1. 居家醫療急症患者個案2. 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3. 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收案對象三大適應症:1. 肺炎2. 尿路感染3. 軟組織感染在宅急症照護時,醫護人員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醫療服務:1. 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訪談2. 視訊診療輔助3. 藥品處方調劑4. 協助連結長照資源5. 個案健康管理6. 遠端監測,如經遠距生理監測,以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如何申請在宅急症照護?參與對象須以參加醫院相關居整計畫、居家照護及安寧居家療護,或是照護機構須參與「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一般民眾:撥打1966(衛福部長照專線),以評估個案狀況,協調至鄰近醫院的居整等相關計畫,再由醫院評估收案,或至鄰近醫院詢問。照護機構住民:詢問入住的照護機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相關服務。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民眾可以省下多少錢?若是以肺炎患者療程為9天計算,以往採用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身份參與,以111年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7萬7204元,而民眾部分負擔以10%計算為7720元,當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後,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6萬4197元,而民眾部分負擔為2470元,共可以省下5250元。尿路感染患者於部分負擔,可以省下3024元;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省下2605元。在宅急症照護優點、挑戰?優點: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病人住院日數 或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為尊重病人在家接受治療的意願、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與照顧負擔、降低住院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挑戰:在宅照顧須考量民眾與家屬就醫觀念,有些家屬反應,寧可待在醫院急診走廊,也比在家中治療安心,家屬就醫觀念仍須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