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8 醫聲.醫聲要聞
搜尋
心理
共找到
3667
筆 文章
-
-
2023-09-07 養生.保健食品瘋
GABA是什麼?有那些功效與副作用?可以從哪些食物中攝取?
現在的社會像個壓力鍋,每個人都面臨經濟、健康、工作、家庭關係上的種種壓力,而過度的壓力對個人健康、社會、經濟都會造成很大的損失。對健康來說,壓力會造成心情不好、嚴重會到焦慮、憂鬱的情況,也會引起睡眠障礙,造成失眠、睡不好,也會造成記憶力下降、專注力不足,形成工作效率不佳、造成學習障礙、分心;更會影響腸胃道健康,容易胃潰瘍、拉肚子或是便秘;也會妨礙血液循環,造成血壓高或其他三高症狀;甚至長期抑鬱也是被懷疑為自律神經失調甚至也是癌症的起因之一。為了紓壓,GABA成為近年來日本最紅的保健成分,因為日本市場充分了解GABA對於舒壓、幫助睡眠、幫助專注力等方面具有驚人的效果,所以在熱潮之下,各式各樣的添加GABA的食品都在市場大賣,比如巧克力、飲料、米、餅乾、甚至GABA泡麵等等都出現在市場上,更進一步日本的農業單位還培育出很多含有高含量GABA的天然蔬果,其中多種還得到日本的健康食品認證,如這款GABA哈密瓜。什麼是GABA?GABA是一種天然的胺基酸,又叫γ-胺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廣泛存在於自然界裡,在動物、植物、微生物體內都找得到,只是含量都很微量。GABA尤其對動物很重要,因為它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所以特別集中出現在中樞神經系統裡。GABA在神經系統裡扮演的是一種精神上的煞車,負責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是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之一,與自律神經另一種的交感神經系統呈現互相拮抗的調控。 交感神經負責控制人體作戰、逃跑、工作等反應,而副交感神經系統就負責身體休息、消化、睡眠等反應。因此可以說體內適當的GABA有助於放鬆、舒緩而且可以幫助精神上的聚焦、還可以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而缺乏GABA很容易出現焦慮、精神不易集中等情況。GABA的化學式為C4H9NO2,結構式為GABA有哪些功效呢?補充GABA已經證明有許多的生理功效,目前經過研究證實的有:舒緩壓力研究證明補充GABA可以顯著降低壓力荷爾蒙,幫助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化,產生放鬆的訊號,降低人體的興奮程度,讓人舒壓放鬆。日本有個著名的人體實驗,是要求多名有懼高症的民眾,去走日本最長的一座吊橋,然後在橋中央測量他們的心理壓力指數。結果顯示,有吃GABA確實會比沒吃GABA的壓力指數較低。而日本其他人體研究也發現,補充GABA後,腦波裡代表放鬆的α波會大幅提升,代表人腦進入一種較舒緩的狀態,α波活化的狀態下也代表人腦的記憶力較高。幫助睡眠研究證明,GABA可以調整腦波安定、縮短入睡時間、增長睡眠時間、提高熟睡程度、讓起床更容易、醒來更有精神,許多睡眠益生菌也可以幫助產生GABA如晚安益生菌(2022改名為好菌家睡益益生菌)的睡眠實驗。降血壓許多臨床實驗證實,GABA可以活化GABA的受體,造成血管擴張,還可以抑制血管收縮素轉化酶的活性,達到降低血壓的作用,心跳也會降低。降低血壓也是日本健康食品認證許可GABA宣稱的項目之一,這對高齡化社會三高盛行下的消費者是一大福音。抗焦慮研究也顯示,GABA的抑制作用可以減緩精神焦慮與緊張感,也會減少疲勞感,所以心情會比較舒緩、愉悅,對於痛苦的感受性也會降低。提升注意力現在GABA更被日本市場注目的功效,是GABA可以提高專注力這一方面。現代人注意力不集中是通病、疫情後腦霧也很常見,這與環境充滿壓力、使用3C多屏運作,讓資訊源源不斷侵入腦中這些原因都有很大的關係。專注力之所以重要,是它可以讓人集中心智,專心完成學習與工作,讓效率提高。有研究指出,一旦分心之後,要重新抓回注意力需要兩個小時之久,這樣的工作與學習效率會大幅下降。而GABA正可以舒緩壓力,讓人集中精神,所以非常有助於集中注意力,這樣不但會讓工作與學習時更專注力更佳,而且工作效率也會特別好。國外也有使用GABA於注意力不全症(ADHD)的兒童的臨床實驗正在進行當中,用GABA提供給過度活潑的兒童,幫助他們安定、提升學習效果。因為GABA來自於天然食物,又是人體裡自然存在的物質,所以安全性是很高的。GABA可以從哪些食物攝取?GABA屬於一種非蛋白質性的胺基酸,也就是它不是構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單元之一,所以不能靠攝取蛋白質獲得。一方面人體可以靠麩胺酸脫羧酶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GAD)由另一種常見的胺基酸-麩胺酸反應而成。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食物含有比較多的GABA,比如說以下含有GABA的天然食物:糙米糙米中有相對比較高量的GABA,有的廠商還可以進一步使用乳酸菌發酵的方法加以進一步提高含量。芽菜種子在發芽時會具有較高的GABA,因此豆類的芽菜是攝取GABA的好方法。番茄蔬菜水果天然也含有GABA,尤其以番茄比較突出。日本也曾經將番茄經過育種與栽培管理的技術大幅提高GABA含量,這樣的高GABA番茄甚至還可以獲得日本健康食品認證,參見前文日本推出宣稱降血壓的番茄,那台灣呢?。番茄還含有豐富的茄紅素,參考:茄紅素有什麼功效?有哪些天然食物含有茄紅素?茄紅素要怎麼吃才能提高吸收率?。哈密瓜日本健康食品(機能性表示食品)也通過了一種名為皇冠的哈密瓜,獲得功效承認具有舒緩工作或讀書時帶來的精神壓力之神奇效果。這個哈密瓜來自靜岡縣溫室農業合作社與靜岡大學產學合作上相互通力合作,經過精心的研究與栽培,因此才能含有高量的GABA成分。這個哈密瓜的「山」級(第二高等級)如果配上精緻木箱,一個可是要賣上9936日幣,也算是為農業加值創造典範,這種哈密瓜的詳細介紹,可以參見前文吃了就可以紓壓的GABA哈密瓜,還有日本健康食品認證背書。羽衣甘藍羽衣甘藍是一種營養價值很高的深綠色蔬菜,在營養密度上排名第一。日本一家位於靜岡縣的株式会社増田採種場,在2018年經過特殊的育種與栽培管理,成功推出一種含有高含量GABA的有機羽衣甘藍,並以特殊製程進行乾燥,保留最高的GABA,生產出100%羽衣甘藍的無添加青汁。這個高GABA青汁經過審查,還獲得日本的健康食品認證,因此這個旬搾り青汁GABAケール【機能性表示食品】,可以宣稱降血壓的保健功效,這也是農業對健康研究的重大貢獻。茶一般喝茶擔心睡不著,但是富含GABA的茶反而可能可以助眠。這種茶本來是由日本開始發展的,台灣也在 10多年前引進並更加發揚光大。這種GABA茶又被叫做佳葉龍茶,與一般茶葉的有氧發酵作法大不相同,是採取厭氧發酵的技術做成,因此有人對其味道認為有一種股悶酸味道,與一般茶的味道大不相同,所以市場接受度一直打不開。去年茶業改良場還經改良研究,推出新一代的GABA茶,使用烏龍茶(文山包種茶、高山茶、凍頂烏龍茶、東方美人茶)效果最好, 除了改善它那特有的一股悶酸臭味,提高消費者接受度之外,也保有足夠的GABA含量。桑葉近年來,經過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與茶業改良場聯手合作,推出了一款GABA桑葉茶。首先挑出了含高GABA的桑葉品種,再運用了之前開發的無氧發酵的GABA烏龍茶產製技術,讓桑葉胺基酸轉換出更高的GABA成分。所以這樣的GABA桑葉茶含GABA超高,每100公克最高可以含570毫克的GABA。比GABA烏龍茶(佳葉龍茶)的GABA含量(每100公克含150毫克)高出很多。詳細GABA桑葉茶的介紹,可以參考前文想要紓壓助眠的GABA?不用日本的哈密瓜,台灣桑葉茶就有了。益生菌微生物也會產生GABA作為傳導物質使用,甚至某些腸道菌被懷疑可以藉由分泌GABA與人體腸道的細胞或迷走神經做某種程度的溝通,形成一種腸腦軸心的延伸。因此某些特殊種類的益生菌其實是豐富的GABA來源,現在某些生技公司擁有技術,將玄米、豆類經過這種益生菌發酵,以提升GABA含量;甚是有的益生菌生長的過程中還會分泌大量的GABA,所以如果作為益生菌補充,等它們定植在人體腸道內,就會持續生產GABA,效果就更源源不斷,是一種非常有效調節體內GABA的方式。所以近來日本與台灣都有很多讓你可以輕鬆道晚安益生菌出現。韋恩曾經試過可以幫助睡眠的晚安益生菌(現在更名為睡益益生菌),獲得相當不錯提升睡眠品質的效果,分析其原因與裡面的菌株可以持續產生天然GABA很有關係。試用經驗可以參考好菌家晚安益生菌(2022改名為睡益益生菌)的睡眠實驗。紅麴紅麴是中國傳統的發酵食物,來自於米經過洗淨、蒸熟、冷卻、再以紅麴菌進行固態發酵得到。傳統以來,紅麴在台灣的飲食裡都扮演一種對色、香、味畫龍點睛的效果,紅麴米的功能廣泛,在飲食裡它可以當作食用色素、增味劑、肉類防腐劑及釀酒原料等等使用,是個多功能的優良配角。近來科學研究發現,紅麴不但具有降低膽固醇、調節血脂的效果,台灣大學的研究也發現紅麴確實可以做為生產富含 GABA 的發酵產物。大麥若葉大麥若葉是日本青汁的常見主要成分之一,因為是抽穗前到達20-30公分時就嫩採,所以累積各種營養與酵素,包含高蛋白質與多種胺基酸,包含BCAA、色胺酸,以及重要的GABA。更多青汁分析,參考青汁是什麼?青汁大麥若葉、羽衣甘藍、明日葉的功效、禁忌與副作用,青汁與綠拿鐵、精力湯有什麼不同?以及大麥若葉有什麼功效?有哪些禁忌?大麥若葉為何是日本青汁裡最受歡迎的成分?。GABA該怎麼吃?會有副作用嗎?GABA屬於身體本身就會產生的一種胺基酸,人體在數小時內就會分解掉,所以相當的安全,目前沒有因為服用過量而造成嚴重副作用的案例,拿來幫助睡眠也不會有依賴性。而依據許多臨床研究顯示,服用28毫克GABA可以達到放鬆與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服用50毫克GABA可以達到幫助睡眠的效果。不過因為GABA在體內半衰期短(依研究不同只有數十分鐘到數小時),所以不能太早提前吃,最好是在工作或入睡需要前一兩小時內吃比較好,而且GABA也不會有累積的效果,所以需要常常補充,這也是服用可以在體內持續生產GABA的益生菌比單獨服用GABA可能更加有效的原因。結論如果大家也有精神壓力大、記憶力不足、尤其是睡不著、睡不好的人,不妨攝取一下富含GABA的天然食物,調節一下神經平衡,以免長期累積下來變成自律神經失調。尤其是睡眠不足造成的健康問題對現代人實在太多了,現代人很多怪毛病、亞健康狀態,看醫生很多次也看不出所以然來,其實最終根源可能都是因為壓力造成的睡眠障礙或是自律神經失調,(參考前文睡眠不足讓你死亡率高1.7倍,胖5公斤),如果沒有好好注意,可會演變成百病之源啊。延伸閱讀:色胺酸與GABA相輔相成日本在新冠肺炎發生後發現,睡眠問題的問題還越演越烈,一部分是因為擔心疫情的焦慮導致,另一部分竟然是因為在家工作,生理時鐘被打亂所致。所以看來心理性因素與生理時鐘紊亂是現代人睡眠障礙最大的兩個來源,從營養生化的證據來看,這兩個問題恰巧都與兩種胺基酸有關,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補充這兩種胺基酸可以對睡眠有大大的幫助,而且一起補充,還會有相輔相成的效果。這兩個胺基酸就是- 色胺酸與GABA (γ-胺基丁酸)。可以參考生理時鐘胺基酸-色胺酸,有什麼功效與副作用?可以從什麼食物獲得?。另外,某些特殊種類的益生菌是豐富的GABA來源,有的益生菌可以將玄米豆類經過發酵後,提升其GABA含量;有的益生菌則是生長的過程中會分泌大量的GABA,所以即使定植在人體腸道內,還會持續生產GABA,所以效果長長久久,也是一種非常有效調節體內GABA的方式。所以近來日本與台灣都有很多讓你可以輕鬆道晚安益生菌出現。延伸閱讀:GABA的好朋友-巧克力巧克力可可有什麼功效?預防失智、對抗老化、紓壓催情,還是女生緩解經痛的好朋友GABA常見的Q&AGABA是什麼?GABA是一種天然的胺基酸,又叫γ-胺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在神經系統裡扮演一種精神上的煞車,負責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副交感神經系統就負責身體休息、消化、睡眠等反應。GABA有哪些功效?體內適當的GABA有助於放鬆、舒緩而且可以幫助精神上的聚焦、還可以幫助入睡、提升睡眠品質、降低血壓。而缺乏GABA很容易出現焦慮、精神不易集中等情況。攝取GABA安全嗎?有沒有副作用?GABA是人體自行會產生的一種胺基酸,所以很安全。GABA可以從哪些天然食物攝取?糙米、芽菜、番茄、哈密瓜、厭氧發酵桑葉、佳葉龍茶都有較高的GABA。而已知少數精神益生菌也有助產生GABA。GABA該怎麼吃?依據許多臨床研究顯示,服用28毫克GABA可以達到放鬆與集中注意力的效果,服用50毫克GABA可以達到幫助睡眠的效果。不過因為GABA在體內半衰期短(依研究不同只有數十分鐘到數小時),所以不能太早提前吃,最好是在工作或入睡需要前一兩小時內吃比較好,而且GABA也不會有累積的效果,所以需要常常補充,這也是服用可以在體內持續生產GABA的益生菌比單獨服用GABA可能更加有效的原因。原文出處:韋恩的食農生活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7 醫聲.慢病防治
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4
「當精神病患者認為自己被當成病人,很容易就會跑掉…」在精神醫學的精神病治療領域,讓精神病患者能回歸社區,是一項很重要的目標,不過這條看似筆直的道路,卻顯漫長。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聯合報主辦的2023年「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中,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醫師指出,思覺失調症病患因急性發作住院、出院後,若接受急性後期照護服務(PAC),也就是有專人定期訪視、追蹤,接受治療的狀況的確比較穩定,但根據統計,大約有三成病患不願接受PAC服務,因而失聯、跑掉。把病患當成一般人,才能真正留住病患的心專長於復健精神醫學的徐淑婷說,許多病患並不喜歡「被當成病人看待」,因而對社區資源所提供的「支持、照護」,產生抗拒之心,也因此有三成多的人從此不願接受社區資源的服務。徐淑婷強調,精神復健和社區支持系統必須朝3E方向前進,也就是Enlightenment(啟發)、Empowerment(賦權)與Enablement(賦能),在「啟發」方面,重點是要讓病患對他們的疾病與所處處境有所覺悟,在「賦權」方面,則是要讓工作人員可以擁有更專業的技術,進而做出更精準的判斷,至於在「賦能」上,當精神病病患回到社區、校園,勞動、就學等環境因素也得調整,才能讓病患真正發揮實力、能力,同時也會更有自信。社區支持,也要包含社交、生活徐淑婷指出,社區支持不只有精神復健,也包含社交、生活,當前的困境在於,不論醫療、社會福利,都由機構或民間團體負責,患者若不喜歡與不熟的人互動,就會排斥,若微型社區復健機構舉辦的活動,可以讓病患認為自己只是像去看場電影,或做些健身運動等健康的事,接受度就回提升,社區中流失的患者或可逐漸回歸。徐淑婷也觀察到,不少接受PAC服務的病患,常摻雜經濟層面問題。凱旋醫院團隊在尋覓這群人時,發現許多病患居住於較弱勢區域,人口流動也較頻繁,導致機構常發生找不到人的情形。若要佈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不能只將重點放在「三段五級」的追蹤,應規劃「以病人為中心」的機制,才能真正幫助到病患。跑遍大台北,就為了找「看不見的病人」談起社區內「看不見的病人」,國軍桃園總醫院教學副院長楊斯年很有感,擔任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時,他與醫療團隊負責追蹤所列管的22位街友病患,當時,他和團隊夥伴跑遍大台北,「患者今天在台北火車站,我們就到台北車站,明天我們到華山,之後又到龍山寺。」同時,在他任內,他也力邀民間團體、基層醫院合作綠色通道等,堅持一定要做好社區照護。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說,他在20年前,曾參訪德國長效針劑門診,為吸引患者前來,該門診規劃提供咖啡、茶點及上網空間,所以他認為,「必須要有誘因或強制力,才會讓病患願意接受長效針劑的治療,在精神疾病治療等知識的傳播上,也要讓社會大眾了解長效針劑的真正功能、特點,否則存有似是而非的言論,只會徒增誤解。他強調,未來計畫精神科基層診所能與社區心衛中心攜手提供服務,往後也會和台大、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設置轉診流程,進行垂直合作,這也是第一線基層精神科診所未來要做的事。建立病患信任感,也是重要一環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強調,新版《精神衛生法》即將在明年底上路,修法後,不僅讓國家資源挹注民間團體,各部會也協力幫忙,並建置全台七十一處的社區心理衛生中心,PAC患者回歸社區,總計三個月內有六次的醫療追蹤訪視服務,三次必須由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派員與病患出院的醫院人員共同訪視,以建立與患者的信任感;後續到宅訪視,實際上也能觀察病人與家人間的互動情況。面對各方諸多的建議,鄭淑心指出,在91條條文內,社區支持相關條文,就有13條,有了法源依據,便能讓國家資源朝社區靠攏,而各部會也需協力合作,包含勞動部就業支持以回歸職場、教育部協助生病學生,並讓學子在校園內獲得更多支持等,特別是民間團體這塊,支持對象更需要囊括家人、照顧者。政策必須接地氣,才能真正發揮效果鄭淑心表示,目前正著手和第一線地方政府、衛生局、醫療機構、民間團體及人權團體等對話,進行子法規的細部規範計畫,銜接所有環節,「上路之後要接地氣,而非唱高調。」【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6 醫聲.慢病防治
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3
「不是病情變嚴重的人,才要打針嗎?」、「我一個月打一次針,藥效留在體內這麼久,會不會洗腎啊?」這是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遇到精神病人及家屬對長效針劑的困惑。尤其是第一年要說服病人開始接受長效針劑時,很多人會對「打了針劑多久不用打?」、「藥效停留在體內不會怎樣嗎?」等問題充滿疑問,徐淑婷也指出,這也顯示需要提升精神疾病的識能,而給予的衛教內容,必需要能更貼近病人,包括家屬擔心針劑對身體的影響都需要納入。家人不用盯吃藥,終於放下心理負擔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在臨床上也遇到很多家屬認為,打針就是表示病情更加嚴重,但會與家屬溝通,打長效針劑後就不用一直盯著病人吃藥,可以改善病人、家屬間的互動、家庭關係。上述論點,也讓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很有感,她說,病人及早接受長效針劑治療確實可以改善家庭關係,尤其躁鬱症病人更是需要,但少用長效針劑的原因在於,大家對疾病、藥物的衛教不夠,應該可以多利用社群或名人來宣傳。病人願為自己病情負責,較不會失聯、跑掉相對的,徐淑婷也發現,若病人對疾病認知清楚,有好的醫病共享決策(SDM),就能增加長效針劑的施打率,只要患者願意接受長效針劑,就會持續使用。而SDM執行成效很亮眼的醫療院所當中,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就是其一,該院曾經針對新病人進行SDM後,發現有8成患者可接受口服及注射針劑治療,其中5成的患者只想打長效針劑。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指出,「由於馬偕的精神科病房床位數少,為了讓患者的病情控制更穩定,在2010年得知長效針劑可以讓患者降低住院率後,就鼓勵科內醫師使用長效針劑,當時仍看不出效果,直到兩年後被通知領取健保署獎勵金時,才知道因為馬偕紀念醫院該年有777名思覺失調症病人,後來流失率為零,代表病患都沒有跑掉、失聯,才發現長效針劑的效益。」為了讓病人對自己病情負責,在馬偕紀念醫院在2020年開始實施醫病共享決策,在詳細病情告知後,用藥決定權回到病人自主決定,無論病人選擇什麼治療方式都不進行干涉,後來也發現精神科病人都很聰明,會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方式。馬偕團隊用智慧,讓病患甘願接受治療方俊凱統計自己的門診病人使用長效針劑的情形,思覺失調症病人與躁鬱症病人的比例約二比三;思覺失調症病人的施打率為55%,躁鬱症病人的施打率則是45%。目前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的SDM流程已朝電子化邁進,病患在門診候診時,可用手機掃QR-Code,患者填好基本資料,進診間看診時,便可以馬上與門診醫師進行討論。方俊凱也觀察到,躁鬱症的患者非常喜歡這項電子化流程,他們會覺得在點選各項目時,就好像在打電動,且很清楚知道注射長效針劑後就比較不容易急性發作,或因急性發作遭強制住院,對病人而言,馬上可以了解所有決定背後利弊得失,因此很快就可以做好決定。只要誠懇溝通,事情總是有希望不過,方俊凱也提及電子化的系統開發很重要,有時候醫師想要進行SDM,但在摸索階段,便會花更多時間與相關執行、開發團隊溝通,若在短時間內可以發揮SDM的效果,對於系統開發團隊來說,就是最實質的鼓勵。目前台灣精神醫學會也展開全省SDM與長效針劑使用的巡迴講座,目前已進行六場,希望透過SDM與長效針劑使用的巡迴講座,讓精神科醫師與病患創造更好的醫病溝通與治療成效。【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5 醫聲.慢病防治
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2
「我的家人快出院了,如果又有狀況,該怎麼辦?」「回到家裡,我家人有沒有好好吃藥,我怎麼會知道?」對於家有精神病病患的家庭,當病患老是急性發作、住院、出院,陷入旋轉門輪迴,家人往往十分無助,上述憂慮更是家常便飯,而這樣的現象,不僅限於思覺失調症病患,像第一型躁鬱症或其他精神病病患,也可能發生。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直言,目前,只有思覺失調症病患、家庭可獲得出院照護、追蹤服務,也只有思覺失調症病患積極接受治療、使用長效針劑,才有健保點數鼓勵,這對其他精神病病患、家庭,不盡然公平!給付改善方案上路,思覺失調症病患多受惠在健保署於2022年公告的「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思覺失調症方案)中,包含「擴大收案條件」、「新增高風險病人定義」、「提升財務誘因及增列服務項目」與「修訂品質獎勵方式」等4大面向。在這項方案中,對於長效針劑用於思覺失調症治療,訂立很具體的支持、鼓勵辦法,並針對出院後思覺失調症的病人,推出「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 PAC)服務,除了對出院的思覺失調症病人進行追蹤訪視、居家訪視時所提供的照護服務進行點值支持,同時鼓勵醫師主動介入、改善高風險病人病情不穩定、未規律就醫等情況,期待思覺失調症病人可獲得連續性照護。急性發作、住院病患,出院更需支持、關心與會專家認為,事實上,不只出院後的思覺失調症病患需要這些照護服務,只要是急性發作、住院的精神病病患,像躁鬱症、妄想症、情感性思覺失調症等,當病患出院後,也都需要進一步的支持、關心。此外,部分長效針劑的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症與第一型躁鬱症,因此相關鼓勵、支持辦法也要含括這兩大病患族群,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也才符合公平、公義原則。躁鬱症反覆發作,病人、家人都辛苦「躁鬱症病患處於躁期階段,常自我感覺非常良好,也常認為自己已經痊癒,更難規律就醫、用藥。」蔡長哲解釋,在急性住院的病患中,第一型躁鬱症病患也為數不少,這些病患若沒規律就醫、用藥,除了可能產生自殺風險,當行為失控,也可能亂買房子、車子、亂投資,或在職場上造成混亂,對家人、職場人際關係,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不只如此,若長期任由病人反覆在躁期、鬱期輪迴而不予以控制,大腦功能就會受損、退化,病患、家人的生活都會更辛苦,也更容易產生激烈衝突。因此當躁鬱症病患急性發作而需住院治療,出院的照護、支持同樣非常重要。三軍總醫院研究副院長葉啓斌表示,躁鬱症病人一旦急性發作,嚴重程度往往比思覺失調症病人更嚴重,也常產生無法抑制的暴力衝動、傷害事件,且可能出現自殺、自傷行為。急性發作時,藥物劑量往往也要增加,而藥物劑量的增加,對醫療資源、病患藥物副作用風險控管等,都會帶來負面衝擊。長效針劑,可治療思覺失調、躁鬱症在長效針劑的使用上,不少研究發現,部分長效針劑不僅可幫助減少思覺失調症復發、住院風險,對改善躁鬱症症狀、促進病患社交功能恢復與提升藥物順從度等,也有所助益。雖然去年及今年,健保署所列的27億長效針劑專款是不限疾病種類,但因缺乏進一步誘因,導致在臨床端,長效針劑於躁鬱症的治療上,發揮較有限。蔡長哲認為,長效針劑的使用,在這部分,的確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蔡長哲補充,過去,精神病病患與家人常因口服藥用藥狀況而產生爭執、衝突,主要原因在於,有些病患會偷偷丟藥、藏藥,當病患家人對病患失去信任,衝突就會增加,若使用長效針劑,病患不需每天服藥,與家人的衝突就會減少,病患與家人的關係也會趨於緩和。全方位評估,政策才能更符合所需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理事長王仁邦表示,對於精神病患的治療與各項資源整合,應「以病人為中心」,精神科基層診所與醫院、醫學中心等,需垂直整合,病患、病患家人才能受到更完整的照護、支持,對於預防病患急性發作、降低住院風險,也才會發揮效益。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則觀察到,許多急性精神病患在住院、出院後,常疑惑自己到底需要接受多久的治療,若對此進行統計、評估,對於相關計畫、預算的擬定,就會更精準,也更符合醫療、病患需求。衛福部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顧名思義,「全民健康保險思覺失調症醫療給付改善方案」主要只針對思覺失調症族群,未來若想納入其他精神疾病的治療,或讓相關治療鼓勵、支持辦法同時含括思覺失調症、躁鬱症,便必須改變方案名稱或另起計畫,這需要進行協商,並評估預算多寡、編列預算,若明年展開協商,最快也要後年才有機會施行。各方攜手合作,照護、支持才會更到位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指出,目前心健司對急性發作、住院、出院的精神病患已進行列冊管理,也提供出院後續關懷服務,但因為人力尚有缺口,等未來人力到位,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等資源佈建更完全,將可服務更多病患、病患家人,對精神病患的照護、支持,自然也會更全方位,也更明顯優化。【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法務部、衛福部提「遠距」補稀缺醫療/圍欄內的醫療6
監獄中醫療資源有限,監所關注小組指出,監獄中的醫療本該是衛福部的職責,但礙於執業地點在監獄中,長期以來衛福部與法務部互踢皮球,遲遲未提出解方。法務部與衛福回應,近期研擬透過遠距醫療補足,監獄醫療資源稀缺的問題。受刑人納健保 衛福部、法務部推遠距醫療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監所受刑人醫療納入健保給付,已解決多數受刑人遇到的經濟問題;「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目前已納入監所醫療,一般疾病若非初診,都有機會使用遠距醫療看診,未必須要將受刑人帶至監外,這也能減輕醫療人員不願進入監所服務的困境。薛瑞元也說,受刑人雖要支付掛號費,但這是一視同仁的做法,且受刑人也有家庭,並非所有人都是自力更生,靠自身勞作金收入在監所生活。至於社福身份,因目前「社救法」是用家戶概念統計,有些受刑人無法符合資格,或因在監所內而無法獲得社會救濟,可再討論如何提供協助。法務部長蔡清祥表示,目前各監所都與當地醫院院所合作,因受刑人也享有健保,司法醫療等同於國民待遇;他不諱言,圍牆內的醫護人才難覓,最近也希望能與大型醫院引進遠距視訊醫療的合作,這是參考近來偏鄉醫療採遠距看診作法,既可方便受刑人就醫、減少戒護就醫人力,也讓醫護人員不用擔憂安全問題。蔡清祥也強調,受刑人生病就醫問題,監所人員只能尊重專業判斷,只要能自理生活,監獄沒有拒收的理由,至於病情嚴重性,以醫師診治判斷為主。矯正官員表示,受刑人在監求診,一般與外界差異性不大,但受刑人人身自由受限制,難免認為不會到最佳治療方案。官員說,監獄其實是社會的縮影,注意受刑人的身心健康也是工作之一。監獄內沒錢看病、難尋第二意見怎麼辦?時常有受刑人出獄後,對監獄內的醫療評負分,並認為勞作金不足以負擔醫療費,矯正署副署長楊方彥表示,受刑人在獄中有勞作金、保管金,保管金在3000元以下的受刑人如果在外有欠債被執行,獄方不會動這筆錢,另外,對保管金少於500元者,只要提得出證明,矯正機關會以貧困救助方式協助看診。有受刑人認為只在監內就醫,難以尋求「第二」專業診斷,楊方彥說,對生病受刑人的照料,分監內就醫、戒護外醫、戒護住院、送台中培德病監四個程序,如果還是無法獲治療,就進入評估保外醫治的程序。楊方彥指出,一般來說,只要受刑人可自理生活,依法監獄不能拒收,對於老、病受刑人的對應方法,則是視個案安排他們去療養舍、病舍、老人工場。一名矯正官員表示,自從2013年全民健保納入受刑人後,受刑人可享有的公務醫療資源已與一般社區等同,全國51個矯正機關皆設有門診,並視監獄特質與健保署認定合格地方醫院溝通,委任適合的醫護入監看診。舉例來說,台北監獄即與國軍804醫院合作、桃園監獄與部立桃園醫院合作,由醫院安排醫護替受刑人看診,如評估為監內追蹤即可,會讓受刑人用藥、觀察,遇緊急或嚴重特殊病況,再依醫囑協助轉介戒護就醫。依需求調整門診 矯正署:就醫比社區還方便官員表示,大型監獄周一到周五都有門診,但不像社區醫院細緻區分科別,一般來說分內科、外科,協調多少醫護人力?要看監獄特質及需求調整,需求量大,增加監內門診診次也是常見。離島或偏鄉機關如金門監獄、澎湖監獄的服刑人數少,監內門診頻次不比中、大型監獄,官員表示,如在夜間、假日發生緊急狀況不能立刻滿足就診需求,也有評估後送的相關機制。官員說,受刑人在監服刑就醫其實有「可近性」,住家附近多有超商,不見得有醫院或診所,包括心理疾病、牙齒方面的問題,每一矯正機關都會引介社區的醫療資源入監所幫受刑人診斷,就診方便性甚至優於社區。熟知管理實務的矯正人員說,受刑人的道德感不見得整齊,有些人會無病呻吟,向家屬抱怨監獄輕忽人命,事實上,監獄就是社區的縮影,最常聽見受刑人喊胃口差、摀著腹部說肚子疼,管理員無法揣測真假,但一律會要求填寫報告單安排看診。
-
2023-09-05 醫聲.醫聲要聞
受刑人藥酒癮戒斷難持續 出獄再犯率高/圍欄內的醫療4
二代健保實施後,衛福部宣布監所收容人獲健保資格。目前監所多藉簽約方式,由臨近醫院派醫師入監開設門診。但民間團體、駐監醫師及監所工作人員均表示,監所收容人常見的成癮問題、精神疾病,以及高齡化造成的認知功能退化、慢性病等問題,醫療需求高,但監內門診較難長期追蹤患者病情,生病收容人科別選擇受限,遑論徵詢第二意見,戒護外醫也會因監所文化遭遇阻礙。監所關注小組常務理事、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鄭龍驊表示,入監同學中,因社經地位原因,絕大多數健康狀況本就不佳,不少人有毒癮、藥癮或精神疾病等問題。國內雖無監所精神疾病普查,但各國研究都發現,監內精神病人比率較監外高。此外,監所中肝炎、愛滋病患者並不少見;隨收容人高齡化趨勢,監外長者常有的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也在監所出現,但單點式的門診開設,收容人慢性病是否能長期控制,有待觀察。酒癮、藥癮等成癮病人,是監所中另一大醫療難題。衛福部立嘉南療養院成癮暨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長期在台南監獄開設戒癮門診。他表示,監所中藥癮、酒癮的個案,甚至比精神疾病患者更多,收容人中因成癮問題犯下公共危險罪者,加上毒品施用入獄個案,占比至少一半。李俊宏說,在監外進行藥癮、酒癮治療,病人能申請衛福部補助,但在監內無法申請,且監所成癮門診係用毒防基金支應,而非健保門診,相關檢驗、藥物開立等均會受限,若遇到個案需要藥物治療時,多會轉診至監所配合的醫院。只關監所無治療 酒駕者未必學到教訓李俊宏表示,監所中收容不少酒駕者,戒酒用藥在外使用能申請補助,但在獄中要完全自費,且矯正機關未必願意進藥,造成治療難題。曾在屏東監獄開設精神科門診的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彭啟倫則說,成癮治療須要全面性、整合性治療,處理成癮背後的社會因素,並結合心理諮商、社工等資源,獄中此類資源仍相對受限。李俊宏說,因酒駕公共危險罪入監的收容人,每年有7至8千人,但其中不少收容人未造成性命、財產損失,但受三振條款限制,累犯三次不得易科罰金,一定要發監執行。此類收容人因長期飲酒,身體狀況不佳,常要掛號看醫師,占用監所門診資源。建議可凝聚共識,討論是否比照國外「藥癮法庭」模式,要求經過條件篩選的酒駕者在社區接受戒癮治療,同時戴上可偵測酒精濃度的電子腳鐐,一旦再度飲酒,就入監服刑。「只關在監所中,酒駕者出監後,也未必學到教訓。」李俊宏表示,上述模式酒駕者在社區中接受戒癮治療,同時在受到監控、確保不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仍可工作養活自己,也能減少出獄後又老又病、消耗社會資源的問題。針對藥癮治療,彭啟倫說,過去曾試行在監所推動美沙冬替代療法,卻因監所中管理、儲存二級管制藥品有難度,以及對替代療法的負面觀感而無疾而終。目前監所中常用的管制藥物包括戒癮用的舌下錠,治療重度失眠的FM2、史蒂諾斯,則會視監所管理考量,若認定有藥物轉讓疑慮時,監所會要求暫停開立。監獄精神病患多 假釋路阻且長精神疾病是監所中常見疾病。鄭龍驊說,國內雖無正式統計數據,但各國研究均顯示,監所內精神病人比率高。監獄在評估是否要讓精神病人戒護外醫時,常會考慮戒護人力吃緊,若非有打鬧表現干擾他人者常不會積極處理。但精神疾病表現未必如此外顯,有些收容人是以抑鬱症狀呈現,就連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未必會影響他人,而是自己深陷痛苦、妄想。一位不具名的宜蘭監獄工作人員則說,監所收容人常有認知功能相關疾病,但監所管理人員缺乏疾病認知,自己曾遇過罹患失智症的女士,因穿錯他人鞋子受罰;失智症阿公,難以服從監內作息、勞動要求被記嚴重違規;也有生理年齡50歲,心智年齡僅3歲的智能障礙收容人,因在舍房中哭鬧而受罰,「因為疾病而產生的表現,卻被視為一般違規處罰,造成病人假釋之路受阻。」另外,獄中口牙問題也相當常見,監所關注小組對收容人的調查中,有不少人提到須要植牙,卻因動輒數千元的費用卻步。李俊宏說,口牙問題盛行,是因監所中受刑人來自社會各角落,菸酒、檳榔使用比例高;施用毒品者,牙齒健康也常出狀況。
-
2023-09-04 醫聲.慢病防治
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1
根據健保統計資料,在民國110年,因精神相關疾病就醫人數達145.4萬人,較十年前上揚54.8%,其中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的治療與照護,近年因社會事件、藝人新聞受矚目。據全球流行病學統計,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等兩疾病的終生盛行率都是1%,兩疾病相加,台灣病患人數推估達50萬人,若算進受影響的家人、職場同事等,牽連人數達上百萬人。一旦病患沒接受穩定治療,很容易因疾病反覆急性發作、住院、出院產生「旋轉門效應」,病患的家人、親友、同事等也會飽受折磨,「如何打破旋轉門效應?」成當務之急!在台灣精神醫學會與聯合報主辦的2023年「完善精神照護體系,治療策略挑戰與展望」專家會議中,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在開議致詞時指出,精神病患者最棘手、最難處理的議題,就是旋轉門效應。薛瑞元表示,當病患沒有規則用藥,導致疾病病情惡化、反覆住院,就像旋轉門一樣,病患就在醫院、家庭間繞來繞去,這對有精神病患者的家庭來說,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若透過鼓勵長效針劑施打、推動長效針劑相關給付等措施破解旋轉門效應,便是「功德無量」。以往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使用長效針劑的施打率不高。去年開始,健保署編列27億元的長效針劑專款預算,使用率超過54%,今年上半年施打率則已有40%。打破旋轉門效應,百萬家屬可受惠蔡長哲觀察到,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若沒控制,進而導致疾病頻繁急性發作、住院,不僅病患的大腦功能易受破壞、行為更失控,病患的家人也會非常痛苦,而「長效針劑的運用」、「用藥的穩定度」與「病患出院後的支持、照護」,更是決定病患發作、住院頻率與打破旋轉門效應的重要關鍵。楊斯年表示,精神相關疾病是一種「障礙」,不是只有個別病患受影響,從家庭到國家,牽連甚廣。「很多精神病患者產生自殺、藥物濫用等共病。」葉啓斌表示,越早使用長效針劑等藥物,對自殺防治、改善藥物濫用等共病情況,都有幫助,除了病人本身,對病人家屬、社區安全也都有好處。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需靠多方智慧如前述,去(2022)年,健保署啟動長效針劑專款政策,編列27億元預算,使用率超過54%,今(2023)年再度編列27億元預算,在第一季,使用率為16.7%,不過精神科基層診所在第一季的專款使用率只有約7.42%,呈現明顯落差。王仁邦認為,精神基層診所醫師使用長效針劑,常擔心健保核刪、抽審、醫療廢棄物處理與護理人力不足等問題,若能根據原因進行改善,相信就有機會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對此澄清,健保署除了積極納入長效針劑新藥,提供病友多種選擇,目前並沒有針對長效針劑設定給付規定限制,對於長效針劑等抗精神病用藥也沒有列入重點管理或列抽審指標,目的就是為了提升長效針劑使用率,讓病患獲得更穩定的治療。早發到成年,病患、社會觀念需翻轉事實上,早發型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的治療,也是一項棘手的挑戰。長時間醫治、陪伴兒青、年輕族群的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精神醫學科主任王明鈺表示,常有年輕病患認為自己已經痊癒,便擅自停藥,或擔心在校園用藥,可能引起異樣眼光,這部分實在很需要衛教加強宣導,若可邀請廣受年輕人歡迎的Youtuber幫忙宣導,也許可以翻轉一些病患、病患家人想法。高雄市立凱旋醫院社區精神科主任徐淑婷也觀察到,許多弱勢病患很容易失聯,還有不少思覺失調症、躁鬱症病患與病患家人對注射長效針劑有錯誤觀念,認為注射長效針劑代表病情加重,而沒有理解「長效針劑主要用來預防復發、穩定病情」,這些困難都是需要去克服。近年來,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部資深主治醫師方俊凱對於運用SDM(Shared Decision Making, 簡稱SDM)幫精神病患作出適合治療的決策,頗有經驗,他認為,只要讓病患、病患家人充分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利弊得失,多數病患都可了解長效針劑的好處,並願意好好接受治療。不只醫療,病患、家人須獲「平等對待」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副司長鄭淑心表示,不可否認,除了醫療,精神病患回到家庭、社區,需要許多的支持,而目前社區資源相對不足,隨著去年《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三讀通過,在社區支持上,都有相關條文提供法源基礎,未來執行社區支持的中、長程計畫,預計將有更多經費,期待從醫療體系到社區體系的連結,可以更緊密,讓精神病患、病患家人不但可以得到協助,也可獲得社會「平等對待」。【延伸閱讀】🎧|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翻轉精障人生1/百萬精神病家屬陷「旋轉門」魔咒?精神科權威提三神招解套翻轉精障人生2/精神病病患出院,家人只能剉著等?精神科權威建議「這樣做」翻轉精障人生3/這家醫院靠「一神招」,讓精神病人主動想打針、治療!翻轉精障人生4/精神病患者出院失聯,怎解?重磅級專家提「一重要建議」翻轉精障人生5/不捨思覺失調症、躁鬱症家人受苦?研究:用「這招」很有效
-
2023-09-04 養生.健康瘦身
「減肥神藥」的黑暗面:為何減重筆和瘦瘦筆可能不是適合所有人的神奇減肥藥?
臉書朋友雷先生昨天用簡訊傳來一篇前一天(2023-9-1)發表在《財經新報》的文章減肥神藥熱銷助攻,丹麥上修經濟成長預估。他還特別說:「由於這款藥有名人(馬斯克等)加持,及刺激經濟的戰果;是否更加助長懶人哲學值得深思。(對大多數人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是心理上很難執行的,所以需要找神奇的理由去迴避它)」。我們先來看《財經新報》這篇文章裡的幾句話:「丹麥製藥巨頭諾和諾德(Novo Nordisk)出品的減肥藥在全球熱銷,……諾和諾德旗下知名藥品包括糖尿病藥Ozempic和有『減肥神藥』之稱的減肥藥Wegovy,該藥近年一炮而紅,並持續供不應求,連億萬科技富豪馬斯克(Elon Musk)也是愛用者。紐約時報也於近期撰文指出,Ozempic和Wegovy熱賣,重塑了丹麥經濟風貌,帶來鉅額利益、推動經濟成長有功。」這段話裡所說的Ozempic和Wegovy都是商品名,而它們的有效成分(藥品名)都是Semaglutide(索馬魯肽)。有關Semaglutide之用於對抗糖尿病和肥胖,我在2021-2-12就有發表減肥新藥。我在今年3月又寫了一篇關於「減重筆」和「瘦瘦筆」(Ozempic和Wegovy在台灣的俗稱)的文章,但還沒有發表。在減肥新藥這篇文章裡我有說,參與Semaglutide減肥臨床試驗的人是需要堅持低熱量飲食並增加體育鍛煉(鼓勵每週150分鐘)。所以,讀者雷先生所說的『是否更加助長懶人哲學值得深思」,理論上是沒有必要的擔憂。但是,我完全同意他所說的『對大多數人來說,均衡飲食有恆運動是心理上很難執行的」。《財經新報》這篇文章所說的都是事實,但它卻完全沒有提起這款減肥神藥的黑暗面。早在今年7月10日,CNN就發表了European regulator expands investigation into risks of suicidal thoughts in users of popular weight-loss medications(歐洲監管機構擴大對流行減肥藥物使用者自殺念頭風險的調查)。這篇報導主要是在轉述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A,歐洲藥品管理局)發表的EMA statement on ongoing review of GLP-1 receptor agonists(歐洲藥品管理局關於 GLP-1 受體激動劑持續審查的聲明)。這份聲明的前兩段是:「EMA 的安全委員會PRAC 正在審查有關GLP-1 受體激動劑藥物(包括Ozempic(索馬魯肽)、Saxenda(利拉魯肽)和Wegovy(索馬魯肽))的自殺念頭和自殘念頭風險的數據。這些藥物用於減肥和治療 2 型糖尿病。冰島藥品管理局在收到有關使用利拉魯肽和索馬魯肽藥物的人出現自殺念頭和自殘的報告後觸發了此次審查。到目前為止,當局已檢索並正在分析約 150 份可能存在自殘和自殺念頭案件的報告。」這項調查是在7月3日啟動,而預計在11月完成。與此同時,非歐盟國家,例如美國和加拿大,也陸續出現與減肥神藥相關的自殺意念案例。紐約郵報在2023-8-14發表I was suicidal on Ozempic — it’s not a miracle weight-loss drug for everyone(我服用 Ozempic 有自殺傾向——這並不是一種適合所有人的神奇減肥藥)。這篇文章一開始是舉證一個35歲的加拿大婦人的自殺念頭案例。然後它說:「儘管 Ozempic 和類似注射劑的使用日益主流且受到名人炒作,但仍導致急診就診人數激增。一長串令人不安的副作用包括面部過早衰老、臀部下垂、睡眠時自發性腹瀉和胃麻痺。Ozempic 還因其能夠阻止食物幻想而聞名,或者正如社交媒體上的一些人所稱的那樣,『食物噪音』。……她最終回到社交媒體上尋找驗證,並發現其他人聲稱服用 Ozempic 後也經歷過焦慮、抑鬱和自殺意念。……截至6 月30 日,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的不良事件報告系統收到了190 份與Ozempic 相關的抑鬱症和自殺相關精神疾病報告,以及84 份與Saxenda 相關的報告和26 份與Wegovy 相關的報告。」這篇文章在最後提供為什麼減肥神藥會造成心理問題。它說:「儘管許多人對這些藥物減肥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聯繫感到驚訝,但醫學專家卻不這麼認為。研究表明,減肥手術患者在手術後自殺和自殘行為的風險增加。該研究的主要作者、紐約市註冊心理學家 Alexis Conason 博士指出,那些正在接受其他減肥治療(例如 Ozempic)的人也會遇到諸如生活質量變化和不切實際的期望等觸發體驗。人們對減肥投入了如此多的情感和希望,並被灌輸了這樣的幻想:只要減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他們生活中想要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會在減肥時到來。如果不發生這種情況,那可能是毀滅性的。當你看到自殺意念和其他類似情況可能有所增加時,這並不一定令人驚訝,因為你已經剝奪了許多人真正重要的應對機制。」由於這款減肥神藥並沒有註明自殺風險,所以如果調查屬實,引發賠償訴訟,丹麥可能要下修經濟成長預估。原文:減肥神藥,自殺風險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4 失智.大腦健康
詞彙變少、表達變差可能是失智症…多練繞口令可防失智?
你可以先知道: (1)失智症的症狀及篩檢包括各種生活中的各種能力,例如對時間、空間、方向感的辨識能力,短期或延遲記憶力,以及生活自理、人際關係能力等,語言能力只是其中一部分,而且包括語意理解、詞彙豐富度等,傳言所提到的繞口令唸得順暢與否,只是語言能力的其中一部分,而且尚待更多有關其效度的研究。 (2)目前國健署官版的失智症預防衛教單張、手冊等各項資源中,失智症的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多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並沒有「多練繞口令」。 網傳「不要痴呆就要練」文字訊息,提及防止老年癡呆目前沒有什麼方法防止,多說話可能是唯一方式,七十歲以後思維變差、舌頭變硬,一字不差讀出繞口令考一考思維和舌頭、就能知道是否年輕 20 歲。專家表示,已有研究證實失智症患者確實會有詞彙豐富度變差的症狀,但詞彙豐富度只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語言能力包括語意理解等諸多面向,同樣地,繞口令講的流暢與否也只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而且尚待更多效度的研究;此外,語言能力變差也只是失智症的一部分症狀,臨床篩檢功工具涵蓋的面向包括記憶力、自理能力等。 繞口令測失智症? 原始謠傳版本: 老年人為什麼必須多說話? 301的院長告訴我年紀大了一定要多說話,因為防止老年痴呆目前沒有什麼方法,多說話可能是唯一的方式。 老年人多說話起碼有三大好處, 第一,因為說話會活躍大腦,保持思維敏捷,因為語言和思維是互相溝通的,尤其快速說話自然鍛鍊了思維的快速反映同時也增強了記憶力。 一個不愛說話的老人,得老年痴呆症可能性特別大。 所以一些退下來的人,因為不說話了,反而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第二,說話能夠釋放許多心理意願,排出心理疾病,減少壓力。我們經常說有話不說,埋在心裡,憋壞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能夠讓父母多嘮叨是一個好事。 第三,說話能夠鍛鍊活躍臉部肌肉,同時鍛鍊咽喉器官甚至肺活量,這樣就可以減少眼耳衰退,減輕花眼耳聾等等隱患。 綜上所述,年紀大了,盡量多說話,能夠和人們交往,多多說話,是目前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唯一方式, 因為老年痴呆症,是目前對老年人最可怕的疾病,還沒有什麼方法治療。 不但失去所有記憶,沒有任何思想,甚至不認識家人,成為別人的負擔,整個一個活死人。 但願醫學發展能夠解決這一難題。所以所有的朋友們,盡量讓你們的父母多說話吧,不要嫌老年人嘮叨,這也是一種孝心。 本人,到處講課就是為了多說話呀 試試吧 人到七十歲左右後,思維開始:遲緩,舌頭也逐漸僵硬,這幾段繞口令,你讀讀,考考你的思維, 練練你的舌頭!若你一字不差讀出來,你的思維和舌頭就是四、五十歲的水平,你可年輕二十歲,試試你行嗎? .一匹布,一瓶醋: 肩背一匹布,手提一瓶醋,走了一里路,看見一隻兔,卸下布,放下醋,去捉兔。跑了兔,丟了布,灑了醋。 .山裡有個寺: 山裡有個寺,山外有個市,弟子三十三,師父四十四。 三十三的弟子在寺里練寫字,四十四的師父到市裡去辦事。 三十三的弟子用了四十四小時,四十四的師父走了三十三里地。 走了三十三里地就辦了四十四件事,用了四十四小時才寫了三十三個字。 .撈蝦: 小溪流水嘩啦啦,小華手拿簸萁去小溪里撈河蝦,一撈撈起一隻大河蝦和半簸萁爛泥沙。 蝦兒跳水響嘩嘩,小花簸萁里只剩泥沙沒有蝦。 四個頭: 天上有日頭,地下有石頭,嘴裡有舌頭,瓶口有塞頭。 .天上是日頭不是石頭,地下是石頭不是日頭,嘴裡是舌頭不是塞頭,瓶中是塞頭不是舌頭。 .巴老爺有八十八棵芭蕉樹: 巴老爺有八十八棵芭蕉樹,來了八十八個把式要在巴老爺八十八棵芭蕉樹下住。 巴老爺拔了八十八棵芭蕉樹,不讓八十八個把式在八十八棵芭蕉樹下住。 八十八個把式燒了八十八棵芭蕉樹,巴老爺在八十八棵樹邊哭。 .九個酒迷喝醉酒: 九月九,九個酒迷喝醉酒。 九個酒杯九杯酒,九個酒迷喝九口。 喝罷九口酒,又倒九杯酒。 九個酒迷端起酒,「咕咚、咕咚」又九口。 九杯酒,酒九口,喝罷九個酒迷醉了酒。 .窩和鍋: 樹上一個窩,樹下一口鍋,窩掉下來打著鍋,窩和鍋都破,鍋要窩賠鍋,窩要鍋賠窩,鬧了半天,不知該鍋賠窩,還是窩賠鍋。 .六十六頭牛: 六十六歲的陸老頭,蓋了六十六間樓,買了六十六簍油,養了六十六頭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楊柳。 六十六簍油,堆在六十六間樓;六十六頭牛,扣在六十六棵垂楊柳。 忽然一陣狂風起,吹倒了六十六間樓,翻倒了六十六簍油,折斷了六十六棵垂楊柳,砸死了六十六頭牛,急煞了六十六歲的陸老頭。 讀了這八個繞口令,感覺口舌還靈活不?發給朋友們練練,一起樂呵樂呵,好玩又健腦! (網文分享)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失智症患者詞彙變少、表達變差 MyGoPen 實際諮詢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常務理事傅中玲,她表示已有非常多的研究發現失智症病人的字彙量會減少、表達的豐富度變差,但若並非很熟悉的人是無法察覺的,因為有可能這個人本來就是個言簡意賅、本來就不多話的人,所以不熟的人是無法發現罹病前後的差異,除非病人本來是一個滔滔不絕的人,現在怎麼話變少了,這種很明顯的差異才會容易被發現,即使這樣仍有諸多變因,例如可能病患最近心情不好,或是他不喜歡你、不想跟你講話所以話量才變少,這些都有可能影響。 而像傳言所提到的繞口令,繞口令講得順暢與否,只是語言能力的其中一部分,失智與否應做語言方面的測試,而不是只有繞口令講的順不順,語言評估可能包括一分鐘能講出多少水果的名稱、能否重複敘述別人講過的話、能否說出二種不同物品有什麼共通點、對日常抽象語意的理解等等,因此語言能力是包含記憶、認知等在內的各種面向的能力,繞口令講得順暢與否可能有部分相關,是否有必要單獨做為篩檢失智症的測驗仍需進一步研究,更何況坊間流傳各種不同版本的繞口令也缺乏效度研究,並不能直接作為臨床篩檢工具。 繞口令有趣易流傳 臨床篩檢工具更複雜 傅中玲強調,用講繞口令來測失智對民眾來說是一種很有趣的做法、所以會一直被拿出來散播、流傳,但傅中玲以美國曾有研究計算簡訊內容的字數和複雜度(美國過去簡訊十分流行,如同台灣目前的 LINE)來篩檢失智症為例,即便該方法可能可行,但仍然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例如幾分以上算正常、或幾分以下算不正常,鑑別疾病的切點仍有諸多爭議、討論。 傅中玲強調,繞口令不會作為臨床鑑別的標準,目前神經內科醫學上臨床使用的篩檢工具很多,即便是這些正式神經心理評估測驗,都仍然具有很多變動性,例如病患不肯跟你配合、病患今天心情不好、他今天吃了感冒藥頭昏等,以及考量年齡、學歷等都會影響檢測的結果而進行調校。 語言能力只是一部分 失智篩檢面向多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各種正式神經心理評估測驗包括以下幾種及其他: (1)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是最常⽤的認知功能評估⼯具,分為11項,包括:短時間記憶、注意⼒和計算、重複說別⼈的話、了解別⼈說話的意思、看懂⽂字或圖片的意思、寫句⼦以及畫圖形等。測量時間⼤約需 5 到 10 分鐘,滿分為30分。 (2)認知功能障礙篩檢量表(Cognitive Ability Screening Inventory; CASI):分為 9 個認知功能的細項,包括時間空間辨認、計算和專⼼且持續進⾏活動能⼒、思考流暢度、語⾔能⼒、抽象思考能⼒及判別斷定事物能⼒和⼿眼協調畫圖能⼒等。⼤約需要20到30分鐘完成測試,滿分為100分,分數愈⾼表⽰病⼈的功能愈好,但測驗結果可能因病⼈年齡、教育程度而有所影響,若以 66到 75 歲⾼中畢業為例,⼤於等於82分算正常。 (3)臨床失智症嚴重度評估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CDR):以 9 個系列題目測量患者認知功能,包括定向感、判別斷定事物及處理問題能⼒、處理有關⼯作和⼈際關係能⼒、處理⽇常⽣活中的家事等,0分是沒有失智;0.5分是未確定或仍待觀察;1分是輕度失智;2分是中度失智;3分是重度失智。 (4)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 :包括,延遲回憶、視空間功能、執行能力、詞語抽象概括能力、語言能力等。總分 30 分,教育年限低於12年的需加1分,但語言文化差異較大,分界值在國內仍存在爭議。 結論 繞口令只是語言能力的一部分,語言能力還包括對交談對方語意的認知、理解及反應和表達;並且語言能力也只是各種失智評估篩檢工具的一部分,其他還包括時間空間的辨認、短期或延遲記憶力、日常生活自理或社交能力等等,傳言以「人到 70 歲,思維變差、舌頭變硬,練繞口令測是否年輕 20 歲」、「防止老年痴呆目前沒有什麼方法,多說話可能是唯一的方式」恐易生誤導。 衛教資源: .台北榮總 護理部神經內科 健康e點通 認知功能檢查 .高雄榮總 高齡醫學中心 失智症篩檢量表及常見問題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失智症預防 諮詢專家: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任 - 傅中玲(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Dementia.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1/心理諮商爆滿另類現象 有人坦言為兩個字來
為降低年輕人自殺死亡率,衛福部八月起實施「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15至50歲族群免費3次心理諮商,但有精神科醫師發現,部分前來諮商的人為失戀、課業壓力,心情不好,就申請諮商,甚至有人坦言只想「嘗鮮」。但也有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認為,心理諮商有其必要性,但需清楚說明諮商對象應是曾自殺或有自殺意念高風險族群。據了解,衛福部心健司本周將公布最新方案,不排除調整適用對象、補助方式等。台大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顯示,年輕族群憂鬱症發生率10年來大約增加20%,依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歲至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從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4.8%成長至7%,成長率為47%。「心理諮商方案大受歡迎,卻也發現另類現象。」台安醫院心身醫學科暨精神科主治醫師許正典說,有些人失戀,心情不好,有些是功課變差、人際關係不好前來諮商,也有人坦承從沒做過心理諮商,想要嚐鮮。就他來看,這些人還不到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的地步。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衛福部推廣年輕人心理諮商,給予外界感覺是希望民眾靠近、了解、多使用諮商,但真正用意應是讓有自殺高風險的年輕人利用諮商降低自殺風險,「如果沒有限定對象,一定會出現濫用、浪費的情形」。羅惠群說,心理諮商、心理治療、精神醫療屬不同層次,若心理問題未達疾病診斷,可由心理諮商協助,當心理問題危害到生活功能則進入心理治療,再嚴重引起焦慮症、憂鬱症等,才需精神醫療。諮商心理師不希望國人心理問題走向精神疾病,重視預防端才能省下健保資源。衛福部推動年輕人心理諮商,關鍵在於篩選出自殺高風險的人轉介至精神醫療,「把想自殺的人救起來」。「不否認可能有少數人如此,但大部分應該不是。」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台灣多數人內心是壓抑的,擔心被人貼標籤或歧視,不容易走進診間諮商說出自己心事,尤其青少年常有課業、感情、生涯等心理困擾,時常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造成自殺率上升,如果可以讓個人、醫療機構一起來面對,這都是開始,願意接受諮商的人,應該都是有需要的。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心理諮商十分有意義,最近有名女大生利用衛福部方案前來諮商,到診間時還沒有說任何話先哭了30分鐘,哭完後心理師詢問了解,女大生因男友劈腿苦不堪言,哭完、聊完後,心情放鬆不少,避免心情持續憂鬱,諮商是很值得的一件事。衛福部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提供醫事人員免費6次心理諮商,每次補助6000元,但15至30歲諮商方案僅3次,每次補助1600元,許多心理師認為諮商次數、補助金額應比照疫情時的模式。羅惠群說,全聯會已向衛福部心健司反應,且心健司於9月上路的第二階段方案,會更清楚說明降低自殺率的政策動機。楊聰財指出,不能因為少數人影響多數人的諮商權益,心理諮商、心理治療都需要療程,就像寫篇文章,要有「起、承、轉、合」,一般至少要4次,建議政府增加預算支援,避免「不完全」的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療程,對個案及醫病關係反而造成傷害。★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3/韓劇「假面女郎」 恐患這病 醫曝竟不少見
Netflix韓劇「假面女郎」訴說一名女子從小熱愛跳舞,但長大後外貌不佳,極度沒有自信,但仍熱愛跳舞,最後在網路平台戴起面具熱舞,成為熱門直播主。網路發達,「容貌焦慮症」案例也增加,精神科醫師表示,社交平台普及,相較過去,許多人更在意外表及表現,並在FB、IG追求按讚數,一旦不如預期,就引起焦慮、憂慮等。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容貌焦慮症又稱為醜陋恐懼症(身體臆形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是種精神障礙,主要特徵是對外貌感到極度不滿和焦慮,致病原因為多重因素,包括生物學、心理、文化、家庭等。常見症狀有長期對自己外貌極度不滿意,過度關注外貌缺陷,且自我評價、自信較低,而出現社交回避,陷入重度焦慮和沮喪。「愛美是人的天性,但修圖、美肌等軟體流行,在許多社交平台上照片,常讓人自嘆不如。」楊聰財說,不只是看圖的人深陷焦慮,發圖的人也陷入「按讚症候群」的困擾中,隨時看著照片的按讚數、瀏覽人數,只要按讚數不多,也是充滿焦慮與不安。楊聰財曾收治一名30歲女性,對自己的鼻子太大、不夠美觀,感到不滿意,影響社交生活和自尊心,並接受多名醫師的整形手術,卻愈來愈不滿意,出現憤怒、焦慮、憂鬱、睡眠障礙等,甚至控告醫師醫療過程不當,而被媽媽帶來就診,確診為容貌焦慮症。經心理諮商、藥物治療,並請病人學習化妝術,讓容貌優點極大化、缺點極小化,更符合自己想像,經過一年治療,女子憤怒、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已獲得改善,現在為定期追蹤即可。另門診收治一名國中生,因不想讓別人看見她的臉,始終戴著口罩,只有吃飯的時候才脫下,家長覺得有異戴著孩子來諮商,才發現個案對自己的外表不滿意,不想讓別人看到她的臉,目前仍透過諮商、心理建設輔導個案。青少年也受到社交平台影響甚深。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說,多年前美國曾進行IG使用調查時,即發現瀏覽IG是造成青少女自殺率升高的原因之一,因為平台上都是享受美食、旅遊,或是名牌衣服、包包等精彩的照片,在在影響年輕人的審美觀,如紙片人立久不衰,就是受到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但青少年來說,可能好想成為這樣的人,但無法達到時就會增加自殺風險。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常務理事張家銘說,社交平台發達,現在青少年相較過去更加在意自己的外表及表現,但家長應教導孩子網路世界是來得快、去的快,充滿不確定,應學習多與同學透過人與人的接觸、互動,保持心情穩定。羅惠群呼籲家長應多和年輕人對話,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當青少年不被聆聽、理解,就會增加自殺風險,若能透過心理諮商,讓青少年抒發課業、家庭壓力,維持內心平衡、心理健康,而這是不同於家長、學校老師的心理師優勢所在。★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2/直播主被黑粉攻擊失眠 個案身份令人驚訝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網路直播產業發展快速,到處都是直播平台,青少年接觸率高,更有人立志成為直播主。一名13歲國中生拒學被學校列為諮商對象,經了解,這名學生從事直播及經營IG已有2、3年,近期田大為受不了FB、IG黑粉留言攻擊,引發慣性失眠,白天無法起床上課而拒學。心理諮商師發現,因為成為直播主衍生問題而需要心理諮商的個案,最近有愈來愈多的趨勢。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馬偕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羅惠群表示,該名國中生平常白天上課,晚上開直播,直播流量可達好幾萬人且有實質收入,但近日受不了酸民、黑粉留言攻擊,開完直播後睡不著,引發慣性失眠,嚴重打亂生活作息,最後因白天無法起床上課而拒學。羅惠群指出,個案拒學被學校發現,啟動輔導機制介入處理,原來這名學生只想直播主,不想上課,但因為國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拒學後學校須通報,家長還會被罰款,這名學生承受來自學校及父母的雙重壓力,同時兼顧直播及學業,「摸不清楚自己是誰、搞不清楚自己扮演那種角色」。這名學生從直播獲得粉絲簇擁的滿足、享受,但身為學生的人也又因為拒學等問題被指責,因而出現罪惡感、自責感等心理矛盾,開始鑽牛角尖,深陷泥沼,引發睡不好、吃不下、頭痛等身心焦慮反應,因此在家裡一直躺在床上,但起不了床又被責罵,反覆惡性循環。「青少年知道自己有年輕、漂亮、討人喜歡的本錢,因此直播主多為青少女居多,這也符合市場機制,直播有流量、有收入。」羅惠群指出,直播初期確實能吸引粉絲、鐵粉,但中後段出現黑粉,必須承受批評而開始影響課業,此類個案確實較前幾年有增加的情形。羅惠群分析,青少年時期為理解及整合自我的階段,過往青少年生活較為單純,可以從父母、同學間獲得自我認同,即使認同度不高,也可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但直播主想從幾萬、幾十萬名粉絲獲得認同,這是十分困難的,任誰都無法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而出現患得患失、人格分裂、迷失自我,甚至自我認同被摧毀,站也站不起來。「許多人最後受不了選擇關閉帳號,但隨後又會感覺失落,陷入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的窘境。」羅惠群指出,極端的個案就會發生自殘、自殺,過去這樣的情形多發生在藝人、明星身上,但現在隨著直播平民化,任何人可能發生這樣的情形。外表光鮮亮麗的藝人、明星,因時常受到批評,內心素質都十分強大,可是擁有這樣的心理素質,需經過人生的歷練及翻滾,才能不被擊倒繼續工作,可是這在青少年身上恐無法做到,尤其台灣的青少年被賦予是好好讀書的學生角色,如此一來,青少年就會陷入混亂。羅惠群經與個案父母、老師、周遭朋友溝通,讓他們了解直播產業及個案正在做的事情,重新連結彼此,實際給予個案關心、支持,增強個案的心理韌力,並提醒個案不要一直迷失在直播的世界,同時承諾個案不會斷網,可以持續從直播中獲得滿足,諮詢後的效果都不錯,國中生慢慢在直播主及學生角色取得平衡。★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4 醫聲.醫聲要聞
諮商爆棚4/年輕人3次諮商後恐斷炊 精神科醫點出問題
衛福部8月起提供15至30歲族群免費3次心理諮商。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衛福部嘉南療養院成癮司法精神科主任李俊宏說,衛福部擴增心理諮商服務量能,希望民眾有話說出來,這是美意,但後續問題值得關注,當3次諮商結束後,如果健保未接手後續處理,沒有自費能力做後續進行心理諮商、治療的人,恐中斷治療,而學生族群轉為學校諮商機制後,校方諮商人力不足也會造成影響。李俊宏指出,近20多年來相較過往,門診收治憂鬱症、焦慮症個案約增2、3倍,而受婆媳、感情、課業壓力、同儕人際關係等問題影響心理人數更是劇增,心理衛生供不應求,但現行健保給付心理諮商費用低於市場行情,且諮商人力流失,民眾無法及時獲得診斷、治療,政府許多作為已趕不上社會脈動變化,造成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快速上升。李俊宏說,衛福部提供免費3次諮商後,若當事人還需要心理治療時,只有自費、健保、學生回歸學校諮商機制三種方式,若健保沒有給付,沒有自費能力的人只能放棄治療,而學生族群轉為學校諮商機制後,也會面臨學校諮商人力不足問題,恐無法持續諮商,其中還有更換心理諮商師的情形,在在造成接受諮商族群不便。李俊宏指出,心健司本周公布優化方案應由政府統籌,將衛福部、健保署、教育部等相關單位共同成立跨部門單位,規劃連動機制,納入社安網服務人力、心健司心理諮商服務等,共同照顧、共同輔導,若沒有一同納入,而只是調整心健司原有方案,感覺是力有未殆,必須有相關方案因應。「國家應進一步規劃,其他年齡層、族群也應享有免費心理諮商。」李俊宏說,衛福部目前鼓勵民眾思考心理諮商的重要性,但若諮商條件放的太寬,預算經費不足,但如果限縮太多,可能已有自殺意念但不明顯的人可能會被排除在外,因此臨床要訂定相關篩選的條件是項很大的挑戰,政府對此應有清楚的策略、藍圖。李俊宏說,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都有提出重視心理諮商的相關政見,「這是一件好事」,期盼透過討論,形成良性的循環,滿足民眾真正的需求,政府應更重視心理諮商政策的涵蓋面,必須要動起來,進行通盤的思考及討論,維護國人的心理健康。★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
2023-09-02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換肝與換老婆 誰比較不一樣
老同學聚會。「怎麼老張現在變那麼年輕?」大家紛紛耳語。「喔,他才換過肝不久!」「怎麼老王也不一樣了,神清氣爽?!」「喔!他剛換了一個年輕的老婆!」肝不好,精神會萎靡,因為人體內代謝的產物-氨無法在肝臟內轉化為尿素由小便中排除。此外,正常人紅血球破壞之後產生的膽紅素無法在肝臟內處理,流到膽汁內排到腸道內由糞便排除,逆流到血液內流到皮膚,皮膚因而變黃。此外,肝不好,如果是肝硬化厲害,會大腹便便、下肢水腫,如果是肝癌末期,那更會形容枯槁。反之,如有機會換了新肝,精神會恢復,體力會變好,皮膚會變好,毛髮也會新生出來,前後判若兩人。因此換肝成功的病人,容易讓人一眼看出來就是不一樣。如果婚姻不幸,男女雙方時常吵架,雙方都會身心疲憊,長此以往,甚至形同陌路。如果雙方談好仳離,各自再婚嫁,或交新的朋友,通常會再精神愉快起來。由於目前社會習俗,通常都是男的再找年輕的對象,老夫少妻,男性生理及心理上獲得愉悅,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自不在話下,自然言談舉止之間,外人很容易看得出來他是「回春」了。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的基本要件是肉身要變好,肝功能要正常,不能有肝硬化、不能有猛爆性肝炎,不能有肝癌。如此這個基礎建設都好了,人才會帥氣,也才有致命的吸引力,換句話說,自然會「吸睛」,散發出光芒。當然另一方面,有好的肉身也要有好的感情生活,人才會快活,即使沒換新老婆,也會天天快樂似神仙,到處有好人緣。●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3-09-01 醫聲.Podcast
🎧|李玟逝世揭精神疾病現況 蔡長哲籲藉教育撕標籤
「你的笑容有多燦爛,就讓我們有多心痛…」巨星Coco李玟離世,藝人悼念字句道出了親友撕心裂肺。時間無法沖淡一切,若精神疾病患者缺乏病識感,任誰也難伸出援手,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說,較熟悉的憂鬱、躁鬱、思覺失調,已有口服藥物或長效針劑穩定病情,不過,他更建議將心理疾病列入國高中課綱,透過教育去理解這項疾病,也一舉將負面標籤撕下。🎧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遺傳、壓力、大腦生病⋯注意!躁鬱症自殺率更高精神疾病主要有兩大範圍,蔡長哲說明,憂鬱症、焦慮症、強迫症、酒癮、藥癮等,都屬於精神官能症,而躁鬱症、思覺失調則是精神病,會有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異常,思覺失調患者常見幻聽、幻視,若沒有即時治療,認知功能、抽象和邏輯能力越發下降演變成慢性病。而躁鬱症又有躁期、鬱期,使情緒起伏波動大,自殺率高達憂鬱症的四倍。他指出,躁鬱症和思覺失調在台灣盛行率大約為1%左右;男女比例,思覺失調為1比1,好發年紀落在青少年階段,躁鬱症則是女性多於男性為3比2,好發年齡層除了在青年,30到40歲也可能是另一個階段。「像是剛畢業到外地就業、出國留學、組織家庭等人生轉換,由於處理壓力能力較常人弱,每一項壓力事件皆有可能成觸發疾病的因子。」誘發精神病的危險因子種類眾多,遺傳佔了部分,如果父母其中一方為思覺失調患者,孩子罹病風險為12%,如果是雙親皆為患者,風險就會增加到40%。同樣地,父母一方為躁鬱症,孩子罹病風險為12%到15%,雙方皆為患者,機率會到50%。「其實不只有遺傳,與大腦、體內激素等生理構造息息相關。」蔡長哲說。新藥問世治療選擇多 固定睡眠避免精神病復發「大腦和肝、腎、心一樣都是器官,所以也會生病。」蔡長哲說,精神疾病前來看診治療,都能獲得控制,藥物治療為其中選項,1950年代法國開發出全世界第一個治療精神病的藥物,後續衍伸出不同劑型,雖然曾有患者認為口服藥有嗜睡、身體不適等副作用,不過,目前藥物進展到第二代、第三代,以及近期上市的長效針劑,讓患者能穩定持續服藥。特別是長效針劑問世,破解了病人擅長的「隔空棄藥」。蔡長哲說,精神病患者總認為自己沒有生病,當然不願意配合吃藥,臨床上,即使醫護人員將藥物送到患者手中,親眼看著配水吞下去,誰知道患者的魔術把戲,不是瞬間將藥丟到垃圾桶,就是藏在口腔軟顎內再吐掉。他說,長效針劑推出後,醫護人員親自注射,而患者也感受到用藥前後差異,自然會定期回診打針,通常針劑要連續施打四到五個月,血液中才能維持藥物濃度。同時也提醒患者,失眠是精神病前導症狀,就算穩定用藥,如果睡不好相關症狀依舊會復發,所以要避免咖啡因攝取,並維持固定睡眠時間,避免精神混亂。鄰居、里長也能申請!社區優化助患者就醫靈丹妙藥難敵患者本身缺乏病識感或拒絕就醫,現行對於會影響社區鄰里的精神病患者,政府推出「疑似或社區精神病人照護優化計畫」,蔡長哲說,不管是鄰居、里長或病患家屬,只要一有狀況便能申請,轄區內的公衛護理師會到疑似個案家中診斷,確診後會依患者意願提供藥物選擇;若出現棘手的傷人或自傷行為,則會請警察、消防強制送醫急診。此外,衛福部草屯療養院也設有24小時的「精神醫療緊急處置專線中心(Call Center)」,警消接獲報案的當下,周遭醫療院所沒有精神鑑定的醫療人員,就能致電該專線,由醫療人員在電話中依照情況量表評估,不過,最後送醫與否,決定權會在第一線的警消。蔡長哲分享在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任職時,曾碰過一位患病的奶奶在後花園焚燒物品,由於鄰里擔心釀成火燒山,於是里長通報警消和他到場協助,抵達現場,經過研判確實患有精神疾病,不料,這位奶奶突拿起長棍亂揮,試圖攻擊在場人員,所幸警消經驗十足,將毛毯裹在阿婆身上強制送醫。回歸社區,一直是精神疾病患者控制良好後的目標,蔡長哲說,患者長期治療下其實和一般民眾無異,去機構化、朝向社區醫療邁進是國際趨勢,台灣近年也設立工作坊、康復之家、同儕支援訓練等。醫療和在地民間組織合作,織起接住患者的網。落實基礎教育 從小撕下精神病負面標籤影視作品對於精神疾病深刻描繪,引發眾人省思,看似緩緩撕下對精神疾病的負面標籤,實則仍黏有殘膠。蔡長哲說,近年診間碰到一位18歲高三生,罹患重度憂鬱,雖然有病識感,但形容隨時想從學校頂樓跳下,由於患者未成年必須得告知家人,然而,學生卻緩緩地說,父母一定會阻止自己來看精神科,最後是學校老師出面找來家長陪同看診。「這孩子的爸媽頂多才40多歲!」蔡長哲訝異,反映出的是社會仍對精神疾病的不理解,這讓他有感教育重要性。「認識精神疾病應該列入國高中課綱。」他強調,國高中介於罹病的好發年紀,從小教育能夠體察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而除去標籤,這就和感冒生病,看醫生就會好。蔡長哲小檔案學歷: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畢業臺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現職: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內湖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經歷:台中美德醫院院長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醫務長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張羽萱特別感謝:台灣精神醫學會
-
2023-09-01 養生.運動健身
全身訓練一次搞定!打造緊實上半身、瘦手臂、快速練腿健身菜單懶人包都在這
上班好忙沒時間運動嗎?編輯今天就來分享幾組,簡單又有效的健身菜單,適合懶人或新手入門,涵蓋全身的訓練,可以幫助你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體力和體態。編輯推薦真人版芭比換你當!五家芭比風格服裝推薦:浮誇睡衣、華麗晚裝統統有【心理測驗】一支消暑小冰棒 測出妳的命定對象類型《王之國》李俊昊也超愛!Adidas Samba登2023爆款話題鞋 小紅書博主5大穿搭公式必收藏緊實上半身、瘦手臂運動(1)負重手環三角肌訓練、(2)緊實手臂肩膀訓練、(3)二頭肌訓練、直臂劃圈、(4)三頭肌訓練、(5)後三角訓練、(6)緊實手臂、肩膀、腋下肉訓練、(7)瘦手臂訓練、(8)緊實胸部、(9)手臂訓練,詳細教程請參考影片。上述訓練可有效的增強肌肉力量和穩定性,在進行訓練時,要注意保持動作的正確性和節奏,避免使用過重的重量,以免造成肩膀的過度負擔。健身房30分鐘快速練腿(1)腿推機12下4組,注意膝蓋沿著腳尖走,推到頂點時,膝蓋不要完全伸直,可以稍微彎曲一點點,膝蓋比較不容易受傷,腿也比較好出力。(2)腿後勾機器12下4組,腿在往後勾時屁股不要抬起,胸椎不要往前頂出去且核心出力,腿後側才會有感覺。(3)股四頭伸展機12下4組,膝蓋要對到機器旁邊轉軸,往前伸時,才會讓股四頭肌出力。(4)腿外展機15下4組,腿向外撐開時屁股不要往前移動,扎實地使用腿外側出力。只需一對啞鈴就能完成的全身訓練(1)啞鈴坐姿肩推、(2)保加利亞分腿蹲、(3)單臂啞鈴划船、(4)啞鈴相撲身蹲,詳細動作訓練請參考影片。小編也提醒大家請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目標來調整訓練強度和次數,搭配均衡的飲食,保持穩定的運動和生活習慣,還想知道更多運動健康知識嗎,趕快關注訂閱女子漾吧!編輯推薦真人版芭比換你當!五家芭比風格服裝推薦:浮誇睡衣、華麗晚裝統統有【心理測驗】一支消暑小冰棒 測出妳的命定對象類型《王之國》李俊昊也超愛!Adidas Samba登2023爆款話題鞋 小紅書博主5大穿搭公式必收藏「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9-01 養生.運動健身
泡芙人請進!比跑步更有效的「跳繩燃脂祕訣」這樣跳瘦身效果upup
減肥方法百百種,為何越來越多人選擇跳繩呢? 跳繩除了能有效的在短時間內消耗大量的卡路里、提高心肺功能,還可以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和爆發力、舒緩情緒、減輕焦慮。因此小編幫大家整理了以下幾組跳繩的訓練教學、注意事項。編輯推薦真人版芭比換你當!五家芭比風格服裝推薦:浮誇睡衣、華麗晚裝統統有【心理測驗】一支消暑小冰棒 測出妳的命定對象類型《王之國》李俊昊也超愛!Adidas Samba登2023爆款話題鞋 小紅書博主5大穿搭公式必收藏想學跳繩 從這動作開始最適合新手跳,不易受傷的腳步,(1)初學者繩長 : 胸-腰之間。(2)初學者練的腳步 : 墊起左腳跳兩下,右腳跳兩下,口訣為左左右右。(3)用繩方式:使用前臂甩繩,繩子經過眼前時,手腕的力量下壓。(4)最後將上述步驟串聯起來,並按照自己的節奏即可。花式跳繩 泰森蹲跳教學(1)將繩長調到肚臍,先站立學甩繩,右、左、跳、左、右、跳,並重複。(2)熟練後加快速度的同時身體慢慢蹲低,蹲到大腿平行與地板就是泰森蹲跳,注意,膝蓋一定要打開。(3)泰森蹲跳動作較大,只需跳10下即可。花式跳繩 4分鐘學會百搭的花式腳步簡單實用百搭跳法,(1)抬右腳,往後踩時,前腳跟著地,接著回正。(2)抬起左腳,往後踩時,前腳跟著地,接著回正。(3)重覆上述動作。以上跳繩教學參考至影片來源。運動結束後記得充分拉筋、伸展、按摩放鬆,讓緊繃的筋膜恢復彈性,想快速燃酯的朋友,趕快跟著一起跳起來吧!還想知道更多健康運動知識嗎,趕快訂閱關注女子漾吧!編輯推薦真人版芭比換你當!五家芭比風格服裝推薦:浮誇睡衣、華麗晚裝統統有【心理測驗】一支消暑小冰棒 測出妳的命定對象類型《王之國》李俊昊也超愛!Adidas Samba登2023爆款話題鞋 小紅書博主5大穿搭公式必收藏「女子漾」網站全新上線,陪你愛自己的每個樣子!最棒的美食旅遊、美妝穿搭、娛樂話題、運動健康、情慾愛情分享,都能在這裡看到!快點來加入成為創作者!https://woman.udn.com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享受數位陪伴 偏鄉、身障者線上輕鬆跨出門/送餐人生5
新冠疫情促使整體社會數位能力提升,不過對於獨居長者來說,因為社交網絡薄弱,要數位轉型仍是困難。Wacre遠距健康及數位人道協會創辦人潘人豪表示,對於高齡長者來說,無論是線上線下的社交活動,都有助於促進認知功能,維持生理機能,如果少掉這個連結,像是疫情期間,許多失智長者減少了外界的生理、心理刺激,短時間就從輕度失智變為中度失智。潘人豪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因為中風半癱需聘請外勞照顧,新、舊外勞交接後,因為新外勞怕媽媽跌倒,不敢讓媽媽走路,短短一至兩個月時間,少了活動刺激,加劇媽媽的肌少症,從過去旁人攙扶下可以自行走路,也可以甩動腳,但現在別人攙扶下走路更加吃力。在高齡社會下,延緩、維持生理機能十分重要,因為退化速度實在太快。潘人豪表示,政府推行長照2.0,利用不同資源鼓勵長輩到社區據點,使用共餐、課程,增加社交活動,提升健康識能,但如果是身障者或不良於行者,則需要家屬多加費心,安排交通接送,讓長輩到日照中心與其他長輩互動。在新冠疫情影響下,諸多社區據點轉以線上遠距課程進行,民眾在家就能同步跟老師做運動,克服無法出門的障礙,與此同時,也吸引到一群身障朋友,加入線上課程使用行列。潘人豪說,像是wacare 提供線上live課程,同時間500名同學在線上,開鏡頭與老師一起互動,即使長輩在家,但給予他「數位陪伴」感,讓他感受互動性,與單純看電視、滑手機看影片有很大差異。近年全台已有超過20個縣市,600個社區據點使用Wacare平台,替長輩做健康促進活動,先前與台東縣社會處合作,一堂線上拳擊有氧,同時有40個社區、800個長輩同時在線上上課。潘人豪說,長輩會有「數位恐懼」,對於嘗試新事物有恐懼感,往往不敢「下一步」,就怕一個不小心弄壞手機,但只要有人教他一次,學會就上手,因此許多長輩疫情期間,靠著孫子女教導精進數位能力。雖然疫情後許多人回歸線下活動,但仍有許多長輩愛上線上課程,包括騎機車、到運動中心運動,無時無刻都掛在網上,產生高度數位黏著度。但對於獨居長者來說,少了家人幫忙,數位能力較難快速進步。
-
2023-08-31 醫聲.高齡社會
失能失目標 長者等吃、等睡、等死三等人生/送餐人生2
長照預算經費高達600多億,產出各類型長照服務,雖然接住了民眾照護需求,但卻未能顧及心裡需求,且根據統計,高齡長者尤其男性,一旦失能後,自殺率相較女性更高。專家表示,長照鼓勵在地安老,希望民眾走出家門參與社區活動,但仍有一群困難案主走不出來,如果政府沒有關注到年長者心理變化,當他們失能又失去生活目標,大多就是「等吃、等睡、等死」三等人生。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兼任教授黃松林表示,衛福部111年統計,各年齡層自殺死亡率,65歲以上自殺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28.4人,尤其老人自殺比率在失能後以男性居多,男性自殺比率為10萬分30至40人,女性則為10萬分之20至30人。黃松林說,當長者失能達到一定等級時,多半會建議到住宿機構,但不少高齡男性拒絕住機構,認為自己失能會被看不起,若不願意使用住宿機構,大多希望有社區照顧據點或長照服務可以協助他。此外,相較於女性一生經歷許多階段,像是懷孕生子、更年期等,對外自我揭露程度高,較容易說出心裡話,即使低潮也可以將情緒抒發,但男性不容易說出口,碰上憂鬱、想不開,「很多時候就走了」。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表示,許多長者因為肢體障礙,延伸出環境障礙、心理障礙,漸漸不想與他人互動,會認為社區中其他人都很優秀,自己因為疾病、障礙而不好,更不願走出去,我國長照政策雖然滿足民眾生理、居家環境安全等服務,但較少去理解長者內心變化及生死議題,若沒有訂定生活目標,延續生命意義,對長輩來說就是「等吃、等睡、等死」三等人生。張淑卿說,長照社區據點多年發展下,會願意走出來的長輩,大多已經出來,老盟關注到一群不願走出來參與社會的長輩更需關心,因此去年起推出「孤獨處方箋-幸福好朋友」實驗計畫,培訓在地社區的長輩擔任志工,進入鄰里關心獨居長者,比起社工來說,在地志工與獨居長者多了份情感連結,也能陪伴他的生活,但根據觀察,至少要花2至3個月才能建立互信關係,甚至有些拜訪十幾次仍被拒絕。黃松林說,在英國,80歲以上有超過79%的獨居比率,將來只會更多不會少。針對我國現有67萬名獨居老人,近日老盟接受衛福部社家署委託,進行「獨居老人需求分析」研究,先請各地志工深入社區,針對獨居長輩的需求進行調查,再根據不同的需求,對應不同的系統介入,包括社政體系、醫療體系或長照體系,此調查估計花1至2年時間進行,以因應台灣2025年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 提醒您: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1925(依舊愛我)安心專線
-
2023-08-31 養生.家庭婚姻
「只當一天的父親!」5歲小男孩因太思念父親,對路人提出這要求 結局反轉如日劇情節
文 / 推特@gife102、日本行銷最前線失去父親的5歲男孩,因為太想念爸爸,竟然對路人做了這件事!日本網友推特瘋傳的故事,細膩的描繪,就像日劇情節一樣感動無數人。認錯爸爸的小男孩這是發生在15年前,當時我28歲的事。上班午休時間,我坐在公園吃著便當,一個小男孩向我走過來,對我說「爸爸!明天要來運動會喔!」我完全不懂這小男孩在說什麼。這時小男孩的媽媽過來對我說「對不起!」看到我抬起的臉,小男孩的媽媽顯得非常驚訝,這位媽媽說,她先生在半年前去世了,而我長得跟她先生很像,所以小男孩搞錯了,5歲的小男孩還不知道父親走了,也無法理解人的死亡是怎麼回事,才把我跟他父親搞錯了。運動會一定要來喔!我看著小男孩幾乎快哭出來地說「運動會一定要來喔!」,當時的我既沒娛樂也沒戀人,假日也是挺痛苦的,我就問小孩媽媽「我可以參加妳兒子的運動會嗎?」媽媽開心地說「可以嗎?那就拜託你了」。隔天,我穿著適合運動會的運動服來到幼稚園,運動會裡有許多親子活動的項目,我緊握著小男孩的手死命奔跑,度過非常快樂的一天。運動會結束後,小男孩問我「爸爸不回家嗎?」聽到這句話的當下,我感到對自己的厭惡,為了騙小男孩而當一天父親這件事感到後悔。在那之後過了許多天,我對小男孩的媽媽說,「請讓我當妳兒子的父親吧」,她回答「好的」。經過15年後,我的兒子在今天20歲了,我萬分感謝15年前的那一天,兒子在公園裡把我跟他父親搞錯這件事,就算沒有血緣相繫,從運動會那天起,我跟兒子就是父子了。給親愛的兒子,20歲生日快樂父字網友:根本日劇情節上演這樣的故事情節彷彿是日劇的真實翻版,細膩的情感描述感動了不少人!雖然不少網友玩笑說到,「也想到公園坐坐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位「假爸爸」在陪伴小孩當了一天爸爸的後悔,真的真情流露。「不論真實與否,今天聽到一個好故事!」研究:失去親人,孩子永遠記得感人的背後,也讓人感受到孩子失去父母後,渴望再度擁有的心情!科學研究,不論子女年紀多大,失親的經驗都會深切影響他們的身心狀態。尤其幼稚園以前的年紀,其實並不是很明確了解「死亡」的意義,如果大人對「死亡」這件事表現得很平靜,孩子就能很自然的接受;否則如果大人表現得比較情緒激動,孩子就會覺得死是件可怕的是。所以,教導「死亡」不是嘴巴講,而是由行動上做起,正向面對才能溫柔放下。延伸閱讀:.「終有一天我會在你的人生場景中缺席」一位罹癌母親教會我們的事.失去至親如何走出悲傷?心理師教你「怎麼好好說再見」.無繳交期限!病危教師板書「最後的回家作業」:未來相遇時請告訴我你完成了※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08-29 焦點.生死議題
「不斷長大的腫瘤教會我的事」卵巢癌妻與夫安寧病房裡的一段對話 成了最美的道別
一顆一顆為了要除去腫瘤惡臭的洋蔥,散落在安寧病房各處。在安寧病房看了許多令人動容的夫妻,卻有這麼一對夫妻是因為他們磨了一輩子的感情,讓我印象深刻。從沒有人看過他們爭吵,因為他們真的幾乎從不吵架,不說,任誰都會以為這是一對相處融洽的夫妻。或許這也是一種默契,兩個人拗了一輩子的脾氣,他們倆深知彼此的「眉角」,不小心就可以碰到對方的線,兩人的氣話不用出口,就可以這麼拗著。如玉不年輕了,實際年齡也有五十幾了,晚婚的她有一個念高職的兒子。但她皮膚白皙、身材纖細,留著一頭沒有染燙的及肩短髮,搭配上妹妹頭斜撥瀏海,一股仙仙的文青風女孩氣質,讓她看上去至少比實際年齡少了十歲。她的先生因為工作忙碌沒有辦法常常到醫院,她的兒子也因為職業類科的實習到外地。她時常都是一個人待在病房,如果有人關心她,她會淡淡地說:「沒事啊,習慣了……」雖然不常見到先生,病房裡的公共空間卻堆滿了先生帶來吃完的、吃不完的食物和一箱箱的保健食品。除此之外,一顆一顆為了要除去腫瘤惡臭的洋蔥,散落在病房各處。害怕失控的心理恐懼如玉的卵巢癌生長速度極快,惡性度也很高,從發現開始,腫瘤在體內每天都有感地長大,第一次就診,醫生就宣判如玉的死刑:「無法開刀。」勉強用了化學治療,卻對腫瘤生長的抑制發揮不了太大功效。沒多久,如玉和先生討論:「就順其自然吧。」做這個決定的當下,不過離初診三個多月。就這樣,那顆從沒開過刀又光速生長的腫瘤,在如玉來到安寧病房的當下,已經是一顆躲避球大小的蕈狀傷口,就連見過各樣癌症腫瘤的資深病房護理師,各個見狀仍大為驚訝。撐破皮膚的腫瘤傷口連帶流出腐敗的體液,產生惡臭,濃烈的味道還是讓鄰床的病人及家屬無法忍受,只得讓雙人健保床暫時當單人房使用。平時關上房門,才能減少這個氣味對病房空間的影響,但卻也隔成了房裡、房內的兩個世界。光是每天腫瘤換藥都是大工程,需要專人每天兩次到三次,每次至少半小時的護理。有個護理師告訴我:「我真的很願意幫她換藥,即便占去我很多的時間,也擠壓到我其他工作的流程,但我知道,還好我們接受過專業的癌症腫瘤傷口護理的訓練,知道要怎麼給她最好的敷料和照顧,不然她可能更加地受苦。」這是安寧病房護理師非比尋常的愛。「但妳知道嗎?即便我戴了雙層口罩,雙層手套、穿了隔離衣,離開病房後洗手好幾遍,我整天身上都還是沾滿了這個令人作嘔的味道。」這是一個凡人最直覺的生理感受。無疑地,這個腫瘤是棘手且惱人的,最難為情的當然是病人本人。腫瘤非常霸道地在她身上橫行無阻,氣味也是那麼不受控地在病房裡四溢,這跟如玉給人溫順的第一印象,可真是相差了十萬八千里遠啊。然而,即便是面臨到這樣棘手的狀況,如玉看上去仍是那樣的矜持。唯獨每天要幫她換藥的主責護理師因為長時間跟她相處,發現了她的異狀。在她溫婉的外表下,卻有著與外表迥異的執拗脾氣,凡事都有她自己的堅持,只要稍微感受到傷口有一點點滲液,就會沒有辦法忍受,急著要護理師換藥,自己吃進去什麼食物、何時進食、吃多少、幾點要熄燈休息,都有自己的規則。護理師耐著性子,跟她相處幾天下來,帶著一些情緒和對她的擔心跑來找我。護理師讀出生活得不能有半點差池的她,其實透露著一種害怕失控的心理恐懼。風和土的苦戀我跟她在團隊大查房時見過一面,不算是生面孔。在我的邀請下,她隨我走出病房,我領著她,打算就在病房走道旁的椅子坐著聊聊。推開她安靜的病房門,上午十點的病房走廊,挺熱鬧的,人來人往充斥著各樣聲音。護理師交完班後,推著工作車上工。行進中的工作車,輪子和地板摩擦出精神抖擻的聲音,還有車上各樣物品互相碰撞發出來的啷啷的聲音。聲音最後會停在病房門口,待護理師們把藥品、點滴等清點好,再一床一床的發配;遠方也傳來大廳活動病人和家屬的講話聲和電視聲。在這裡,有點吵,但吵得剛好,為的是讓她感受一下上午十點病房裡的生命力。我挑了一張離她病房最近的椅子,好讓她感受到「還在我的範圍」的安心感。病房外開放的空間,也暗示著沒有要談什麼太過私密的話題,好讓我們能夠在這樣的空間,有點刻意地隨意聊聊。瘦小的她背負著巨大的腫瘤,需要像孕婦一樣,在坐下前側著身子,才能維持重心,緩慢地坐下。也忘了我們是怎樣聊開的,只記得我們倆的交談聲和笑聲,一點都不輸給旁邊的吵雜。就這樣,我們好像兩個女生好朋友,她跟我分享跟先生婚後的甘苦。他們家在台北市郊山腰,房子比市中心的房子大多了,是個空氣好、景致佳的好地方。如玉抱怨,唯一不好的是這個家如風一樣的男子。男主人經常不在家,是個不受控的大男孩。她歪著頭思忖著:「我們好像也不是不相愛,但我們一輩子都在拗脾氣。唉,想來是我們個性太不一樣了。他像風一般愛好自由,我像土一般固執戀家。我們本質上相互依戀著,但是總無法一起好好待著。」我靜靜地繼續聽她說:「他不在家的時候,我想著他。有什麼不開心的,我便一直忍耐著,幫他照顧這個家和兒子。他難得回到家,平時情緒控制得很好的我,卻忍不住在他回家的時候找他吵架。他的脾氣也不遑多讓啊,吵架沒有半句好話。他對我是好,只是總是自顧自的做,給我的,卻都不是我需要的。「妳有看到病房裡那些食物嗎?」「嗯……」「他會幫我準備一堆食物,但都不是前一次我們見面我交代他的,然後又都不在吃飯時間帶來。我在用餐時間苦等不到他,我已經吃飽的時候,卻看著他拎食物來,我已經沒有半點食慾,吃不了幾口。他覺得我是在氣他,他又會轉而生我的氣。妳說我怎麼沒有氣? 「剛結婚的時候,我會跟他吵,但後來我累了,決心不再跟他吵,但心裡的氣就這麼憋著,所以外人常常以為我們很好。我們確實是相愛的,但見面時常常因為小事在賭氣,兩個人都不跟彼此說話,直到我們需要說再見的時候,都還沒和好,可是我心底卻是想要被安慰的啊,卻總是得不到他的半句安慰。」「你們總是沒給對方機會和時間好好相處,哪來談得上相愛。」我有感而發地說。她低下頭來,眼淚也跟著滴落,滴到她的病人服上。她憋住的情緒和那股氣,好像跟著眼淚一起在她的衣服上暈開了……腫瘤寶寶想要對我說的話深深吸了口氣、吐氣,她主動開口說到她的腫瘤,帶有點揶揄的口氣,指著隆起的病人服說:「妳看我,像不像孕婦?」剛剛的交談已經讓我們的關係拉近到可以開一點小玩笑的距離。我眨著一隻眼睛,開玩笑地說:「是有那麼一點~」我們兩個都笑了。「妳知道嗎?我覺得我的腫瘤會這麼脹大,就是我過去所有向內憋的氣都從這裡冒出來了。」「以往沒有被自己聽見的情緒,用這樣的方式吸引妳的注意呢!」我說。「是啊,我有時候真覺得我像是個孕婦,重新懷了一個腫瘤寶寶。我並不恨她,因為她好像在提醒我,要好好照顧她,不能再忽視她,所以我會摸著我的腫瘤,聽她跟我說的話,也在心裡跟她說話。」「腫瘤寶寶雖然不可愛,但是她好像是一個生命的禮物,提醒妳一些重要的事。」我不說破,繼續讓她自己回應自己。「她真的是我的禮物。大家都覺得我很難搞,呵呵,我不是不知道,但我真的拗著脾氣太久了,沒有學會和先生溝通、沒有學會和自己相處、滿滿的情緒又一直壓抑著,讓自己變得越來越難搞,其實是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想要什麼、應該怎麼做。「如今我的腫瘤好像在提醒我,時間不多了,我不能再這麼和自己和先生僵持著……」真是一段令我驚豔的自我對話。把惱人的腫瘤轉化成一個生命的禮物,透過身體和自己重新連結,看見了自己慣性憋藏已久的情緒,從逃避的心理狀態,到現在想要試著轉身回頭,面對自己和先生存在了大半輩子的關係問題。用眼淚哀悼那懷著愛,卻被情緒蹉跎的歲月她終於可以好好哭了。我輕輕抱著她,讓她靠在我肩上好好哭。如玉哭得像個孩子,她的眼淚這回浸濕了我的衣領,不斷啜泣抖動著。這一刻,她只專注在自己身上,為自己好好地哭一回,哀悼那些懷著愛卻被情緒蹉跎的歲月。一會兒,如玉左邊肩膀上的抖動漸漸緩和下來。她用手擦了擦眼淚,抬起頭說:「明天下午他說他會過來,妳可不可以過來陪我?我有一些話想對他說,但我好像還沒有自信可以獨自完成,但我想要拿出我的勇氣,在我生命結束以前,可以來得及對他說。」「好呀,我會陪著你們。這回,妳需要說的是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不要再只是賭著那口氣抱怨了。」我真希望,這回是兩個人能夠有機會好好聽,也好好對彼此說話。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如玉的先生,是一個跟如玉完全不同調子的人。他留著一頭藝術家的飄逸長髮,稍有蓄鬍,一身黑衣黑褲。不用多說,就可以嗅到他愛好自由的靈魂。如玉半坐臥在床,先生幾乎平躺在靠窗的陪病椅上。我則是搬了張椅子,坐在床和椅中間的空間,好像是楚河漢界的界址。在我為彼此簡單介紹今天談話的目的後,如玉選擇了先開口,她正在展現她想要跟先生溝通的勇氣。她說:「你應該知道,我們中間一直都有些問題。我想,我都到這個坎了,需要跟你好好聊一聊。」「要聊什麼?我們都已經這樣相處多久了……」先生有那麼點的防備,我猜也是種不習慣溝通的心理狀態吧。如玉的情緒應該已經累積到一個頂點。她放棄了迂迴,單刀直入地說:「這麼多年,你經常不在家,工作永遠都很忙,每次回家都是來去匆匆。我一個人顧家、一個人帶孩子、一個人吃飯……」先生沒答腔,托著腮幫子。外表堅強執拗的如玉,內心是一個渴望先生了解她的辛苦,給她一點安慰的小女人。我提醒她:「可以說說這樣的生活帶給妳的感受嗎?這個感受,應該憋在妳心裡好久了。」我們太常抱怨事件,而忘了讓對方有機會聽見我們的心。真正需要被撫慰的心,卻被自己用抱怨堵成了一道牆。對方只聽見抱怨的情緒,但常常沒辦法聽懂自己真正想要被了解的感受和需要。如玉停頓了一下,說:「這麼多年,我覺得我太孤單,也太寂寞了。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大大小小的事情,我都要一個人處理,還要面對你家人不諒解的指責,我常常因為這樣覺得孤立無援,所以,最需要你的時候就成了我最無助的時候。所以我會氣你,氣你不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跟我一起面對。我怨你,怨當初我要跟你談離婚,你不肯。我就像被你圈禁在這個家,像是失去自由的籠中鳥。最苦的是,每每你回家,我滿心期待,但是你的壞口氣也讓我沒有辦法好好跟你說話。我們吵架、生彼此的氣,最後只能失望地看著你離開的背影,一次又一次……這就是你說的這麼多年還要溝通什麼,因為我們總是沒有溝,也沒有通,到最後凡事只能忍,我也不願意再說些什麼。當我咬著牙一件又一件事情處理過來,當我變得堅強,不需要你的同時,我們也變得更生疏,我也變得更固執難搞了。」如玉一口氣把心裡的話說了出來。她的先生應該也不容易,我看見他的眼神裡有悲傷與無奈。終於可以在真誠的表達中,聽見溫柔好像把一些重要的心路歷程說完,如玉終於可以說出她心裡真正的需要。「老公,你知道嗎?或許說了那麼多,我真正需要的是你。我們當了這麼多年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我臨走前,我想要重新跟你在一起,需要跟你有連結。我不想要那麼堅強、那麼勇敢,甚至不想要繼續把這些話忍在心裡。這是昨天我在跟心理師聊天中發現的,這也是不斷長大的腫瘤教我的,我要幫助我自己,就是要表達自己的需要。我聽我心裡的聲音,我真正需要的只有你。」如玉這時候的聲音,好溫柔,好溫柔,這就像她的外表給人的感覺一樣了。如玉先生的表情也在如玉的敘說中不斷地變化,彷彿在腦海裡回到那些不經意就流過的歲月中走了一遭。這次倒敘般地回放,從夫妻間的僵局回到親密的從前。讓人摸不著頭緒的是夫妻間的間隙是何時存在褪了色的青春。他深深地吸了幾口氣,欲言又止的話,嘴邊吞吐了幾次。終於,他直接來到了道歉的這一段:「是我對不起妳……」如玉的大眼睛一眨,又抖落了幾滴淚珠。哽咽中,他好像說出了從沒對太太說過的內心話:「我也不知道怎麼跟妳說,但我很想妳能懂。從小,我就面對著貧窮和爸媽不斷爭吵的家,我只想逃離開家,但我渴望我有一個完整的家。當我擁有了自己的家,我卻不知道怎麼待在家,我只會不停地工作、不停地賺錢來確保我的家無虞。我也知道我脾氣不好,說話沒半句能聽,所以……我以為,只要我離開,我們就不會吵架,這樣,至少,我們會好好的,妳也會好好的;我以為我離開家,就是對妳最好的保護……因為我也需要妳。」這是一個男人想給卻給錯方法的溫柔。正如我之前所想,我在他們當中並沒有真正需要做什麼。真正幫助他們的,是他們給了彼此一個機會說自己。當人真正可以真誠一致地表達自己,心就能夠漸漸地放鬆、柔軟下來了。不需要劍拔弩張,一樣可以把話說到心坎裡。當然,本來就深愛著彼此的兩人,終於可以聽見彼此了。老天爺對他們似乎是憐惜的,從那之後,如玉還在病房裡待了好些陣子。我們經常可以在上午十點的病房裡看見如玉和先生並肩散步的身影,也可以看見如玉臉上比以往多了一些開朗的笑容;說也奇怪,如玉的蕈狀傷口流淌的滲液竟沒那麼臭了。該來的終點,依然到達了。那天,剛巧也在上午十點,如玉剛剛離開,還在原來的病房,我敲了敲門,把門推開走進去。那是一個跟原先陰暗惡臭完全不同氛圍的病房了。十點的陽光明亮,卻不刺眼。全然敞開的窗簾,陽光正巧斜照在如玉的臉龐,化了一點淡妝的如玉,像是甜甜睡著那般,非常安詳。如玉的先生跟往常一樣,坐在旁邊的陪病椅上,跟我打聲招呼,同樣不多話,但我可以感受到他這回認真地當起了「如玉的先生」,盡責地待在太太身旁,招呼著來跟如玉道別的親友們。他的溫和穩定地反而安慰了親友的悲傷。風和土的苦戀,在坎坷的情路上顛簸了這輩子,然而最美的道別,是兩人在道別前可以在一段對話中,解開了心結,用愛說出不一樣的故事。那天談話到了最後,如玉的先生主動地走到病床邊,輕輕地把太太的頭摟進自己胸口,小小聲地說:「我們錯過了好多……我想用接下來的日子,讓妳感受我的溫柔……」我們都知道即便時間不多,但先生一個深情的擁抱已經在如玉的記憶裡刻畫永恆的溫柔,而如玉的笑容,也將溫暖先生餘生的夢吧。●心理師的呢喃●用愛說出不一樣的故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過去的如玉和先生,雖然都深愛著彼此,但是在過去長期溝通失效的挫折裡,他們雙雙關閉了溝通的管道,把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單方面的堵塞在自己的內心。夫妻(關係)間的修補,心理師像是在斷裂的關係中的一條棧道,讓兩個人能夠走出自我的象牙塔,開始跟對方有真實的接觸。開啟的對話,要能夠修補關係,要讓彼此有機會聽見對方的為難、聽懂對方重視的價值、把平時的不滿或是沒有機會表達的情感表達出來。若能聽見對方在乎自己、在乎這份關係,就是一個修復的契機。讓彼此在愛人與被愛的狀態裡,重新說出不一樣的故事。(本文摘錄自寶瓶文化《無憾的道別》)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8 焦點.健康知識+
咳嗽是肺部在求救、便秘是腸道在求救?「身體求救訊號」為何不可信?
你可以先知道:(1)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例如咳嗽就是肺部在求救,過於直接、簡化,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例如手麻的原因有數十種,傳言說的症狀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的依據。 (2)國健署提供 40 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等不同條件,享有包括成人預防保健、五癌篩檢等檢查,自覺有相關症狀的民眾可多加利用。 網傳「讀懂身體語言,自檢等於自救」影片,提及大病來臨之前,身體的求救信號千萬别大意,例如便秘是腸道在求救、頭暈是大腦在求救等。專家表示,傳言提到的症狀都不具有特異性、很多疾病都會有同樣的症狀,傳言以此就推論是某個器官有問題,過於簡化、以偏概全,民眾千萬不要誤信。 身體發出求救訊號的貼文? 原始謠傳版本: 身體會發出訊號,讀懂身體語言 自檢=自救 血管求救***身體發麻 腎臟求救***身體夜尿多,尿頻 腸道求救***長期便秘、腹瀉 心臟求救***長期出汗 大腦求救***突然頭暈 肺部求救***經常咳嗽 肝臟求救***比較脾氣暴躁 主要流傳各種不同版本影片,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專家對於「身體求救訊號」的觀點 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表示,傳言所提到的症狀都是所謂的「非特異性症狀」,很多不同疾病都會出現同樣的症狀,傳言提到的症狀對應具關聯性的器官,但並非唯一或絕對、無法作為臨床的鑑別診斷,以發麻為例,發麻的原因數十種,可能來自血管、也可能來自神經,或甚至有時還要了解一下是否與正在服用的藥物有關,發麻確實可能和血管有關,但不是發麻就一定是血管有問題。 同樣地,假設門診有一個病人自訴長期出汗,首先考慮的是水腫問題、有無合併很喘的症狀,或是屬於冒冷汗的話,就會擔心是不是與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有關,問診時還需要追問這些症狀出現的時機、必要時還要進行相關的檢查等等,透過排除各種可能性、辯證真正病因的嚴謹過程,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而正確的診斷才能有正確的治療,臨床上不會從單一一個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去進行診斷。 非特異性症狀 無法作為鑑別診斷 傳言提到夜尿、尿頻是腎臟在求救,柳朋馳建議,較科學的作法應是實際紀錄每天進出的水量,每天喝多少水、湯、飲料等液體,又尿出多少毫升的尿液,加上解尿次數、其中夜尿的次數等,才能推估是否真的是夜尿、頻尿,並且加做尿路動力學、攝護腺超音波檢查。 柳朋馳強調,門診病患自訴夜尿、頻尿,若是 60 幾歲的男性並不會第一個懷疑是腎臟問題,而會先考量是不是攝護腺的問題, 如果是個年輕人,則會推測是否為過動性膀胱症,這些都不是腎臟疾病;而且腎臟不好的人其實反而是尿不出來的,很多民眾其實不知道洗腎病人是沒有尿的,所以傳言把夜尿、頻尿講成腎臟有問題是一種誤解。 傳言還提到咳嗽是肺部在求救,柳朋馳指出,咳嗽本身就是一種非常不具有特異性的症狀,以成人的咳嗽病例為例, 大約有 7 成的原因是慢性鼻竇炎或鼻過敏所造成的鼻涕倒流,其他原因還包括氣喘、胃食道逆流等, 這三個病因涵蓋三個不同的器官,其中只有氣喘因為和支氣管有關、算是肺部的疾病。 除了上述生理症狀外,傳言也提到心理層面的症狀、指稱脾氣比較暴躁是肝臟在求救,柳朋馳強調,脾氣暴躁是很主觀的症狀、傳言的說法與中醫的理論有關,也就是中醫說的肝火旺的意思,中醫的五行、五色「喜怒思憂恐」對應「心肝脾肺腎」、再對應「青赤黃白黑」,但在西醫的理論中,情緒屬於精神科的範疇,雖然急性肝炎、酒精性肝炎等肝臟有問題的人,確實可能因為睡眠差、身體不適而情緒暴躁,而酗酒習慣的人也可能合併腦病變而影響情緒。 但各部位的器官發生疾病、身體不舒服,都會讓人情緒不佳、脾氣暴躁,不能這樣就推導、說成脾氣暴躁就是肝臟有問題。柳朋馳表示,如果一個小朋友脾氣不好、容易生氣,不會有人說他肝臟不好,而若是成人病例,也要考量是不是荷爾蒙變化、更年期症候群的問題,可見傳言直接對應器官的說法,過於簡化而易使民眾被誤導。 醫療訊息速食化!盡信謠言不如問醫師 柳朋馳提醒,傳言的說法很像「Google 式語言」,例如民眾輸入體重下降,前三篇跳出來是癌症、糖尿病、胃病的話,民眾就覺得完了,自己應該是得癌症,但體重下降不是特異性症狀,就像流感跟新冠、感冒很像,共同症狀都會有發燒、全身無力、肌肉痠痛、或甚至都會有一點合併拉肚子。柳朋馳呼籲民眾不要亂信亂做,以免出現三種情況: (1)亂吃藥: 民眾自覺有症狀,聽到傳言的說法而開始懷疑自己哪個器官有問題,開始亂買地下電台保健食品或非法的不明藥物,使得原本根本沒問題或是小問題的病症,反而變成真的有問題、或是吃出大問題。 (2)浪費無效的醫療跟檢查:民眾聽信傳言後開始逛醫院、doctor shopping, 這家說沒問題一定是醫生沒檢查出來,這個醫師講的不一樣就再換一家看,結果就是浪費自己的時間體力、也浪費整體社會的醫療資源。 (3)無謂的擔憂跟過度的恐慌:醫療訊息的速食化使得民眾自己嚇自己,有些該看病 而沒去看病、但有些人不該看病的卻到處看病,傳言過度簡化的說法就會助長這樣的風氣和趨勢。 柳朋馳強調,傳言的內容以其口音判斷應是出自中國大陸,但台灣健保體系及醫療水準都遠高於中國大陸,「醫療可近性」也比中國大陸好很多,真有症狀或不適就讓醫生看診,不要像傳言說的自己亂猜,而且看了醫生之後就相信醫生的診斷,重大的疾病或重大的醫療處置前可尋求第二意見,千萬不要亂信網路謠言或幫忙轉傳。 MyGoPen 實際查詢國健署公開資料,依成人預防保健「健康加值」方案,40歲以上成人依年齡、身份、病史不同,可享有包括尿液檢查、腎絲球過濾率、血液生化檢查、B型肝炎表面抗原等檢查;此外還有包括乳癌、子宮頸癌、口腔癌、肺癌、大腸癌等五癌免費篩檢。 結論 傳言以症狀對應相關聯的器官,過於直接、簡化,且這些都是「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 許多病症的症狀都很相似,無法作為臨床「鑑別診斷」(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依據,傳言為誤導的訊息。 資料來源:國健署 - 成人預防保健 諮詢專家: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本文轉載自《MyGoPen》查證參考:https://www.mygopen.com/2023/07/body-sign.html)(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2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臨床實習,醫學人文教育的「實踐」還是「墳墓」?
【編者按】: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資深的醫學教育負責人提出醫師與學生在醫院定期舉行「人文教育個案討論會」的心得,並且分享他們目前發展成每兩個月一次「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的心得。一位長年專攻醫學人文的醫師老師提出醫學人文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他在實際的全人醫療討論會上,提出自己這組的報告內容外,也同時能聽到別的同學所負責病例的情況,讓自己有更多反思的機會。聽到更多醫師前輩們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能領悟到醫師們隨著醫院服務的年資增長,有可能會遇見什麼樣的問題,而學生又該如何從中調整自己的心態。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戲謔的話背後,其實也反映了一些實際的狀況。愛情是甜蜜的、浪漫的、也是理想化的;但一旦愛情走入婚姻,它就必須面對生活現實的壓力、對方不完美的事實、和個性不同的磨擦。愛情在日復一日的消磨中,可能就慢慢消逝。這樣的過程,異曲同工地反映了許多投入醫學人文教育者心中的嘆息:「臨床是醫學人文教育的墳墓。」醫學生在學校前四年,對醫學大都懷抱熱情,也期許自己在醫病關係上能成為一位以病人為中心、有溫度、且具同理心和溝通能力的好醫師。縱使在強大的課業壓力下,醫學人文相關課程可能被學生「邊緣化」,但大多數學生還是認同這樣的核心理念和價值,這可以從每屆學生在加袍典禮中對自我的期許和表現中觀察得到。進入臨床之後,醫學生開始觀察週遭的醫療場域:健保制度下的醫療現實、醫院中的權力差距(power distance)、醫病關係緊繃下的防衛性醫療、商業利益與醫病決策的考量、負面醫療行為等,這些與學校中所認同的核心價值開始產生衝突。有的醫學生開始產生存在焦慮(existential anxiety)或專業認同(professional identity)上的焦慮;但大部分的醫學生選擇安靜地價值重塑(remodeling)以便可以適應所身處的醫療環境,避免因衝突而產生身心枯竭(burnout)。很多研究也觀察到,醫學生的同理心表現在學校醫學人文相關課程的培育下的確逐年上升,卻在進入臨床後有明顯的減損。臨床實習,理論上應該是醫學人文教育的「實踐」,但卻好像很現實地成為「墳墓」。在醫院每日的晨會中,我們有很多病例討論會議:新住院病人、特殊病例、grand round、morbidity & mortality (M&M) conference等,其中不乏精彩診斷和治療上的討論與反思,但幾乎未曾聽過在上述會議中,有疾病之外但與病人相關之心理、社會、靈性、生命信念、溝通信任上等醫學人文相關議題的討論。除為了因應醫院評鑑而有的醫法倫個案討論外,這種以「病」為中心而不以「人」為中心的討論幾乎成為醫院會議的常態。如果在一個M&M的會議上,有人提出了醫學人文的問題,那一定會令人意外且驚喜(訝?)的。試想在這樣臨床氛圍中,醫學人文在臨床實習時,恐怕會更多被「虛化」遠過於「實化」。2015年是馬偕醫學人文教育的一個里程碑,那年,我們開始了第一次的「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我們醫院每個月的第二個週五早上是一個月一次的「全院會議」,各科的晨會都必須暫停。在過去皆以「全院病理討論會」或特別演講作為主要內容。隨著馬偕醫學系第一、二屆學生陸續進入臨床實習,我們深深覺得醫院中這種「常態」氛圍必須要有一種立竿見影的轉變,以延續並儘可能「實化」(realization)醫學生的醫學人文教育。於是我們大膽提出了每一季一次「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Clinical Medical Humanities Conference, CMHC)的想法,由醫學生擔綱報告30分鐘,另外30分鐘則由與會醫學生、PGY、住院醫師、主治醫師、醫院各級長官等進行提問和討論。雖然副院長與院長支持這樣的嘗試,但大多數醫師甚至醫教部同仁都對這樣會議的未來抱持懷疑與悲觀的看法,認為以當時醫院的氛圍應該沒多久就會推動不下去;甚至很多醫師直白的表示幹嘛浪費全院共同的寶貴時間來做這件事。當然,推動這項工作的最大阻力,其實更來自擔綱報告的同學們,為此,我還特別寫了下面一段話來鼓勵同學們:同學們,平安!希望你們這半年來在各個臨床科,都有長足的進步和成長!關於大家參與意願不是很高的「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 (Clinical Medical Humanity Conference, CMHC)」,老師在這裏稍加說明。「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主要是以「敘事醫學」 (narrative medicine) 的方式,或者更白話些-- 以說故事的方式,而不以病例報告的方式,來呈現並討論案例中的醫學人文議題。引導不由「病」的觀點,而由「人」的角度出發,關切除了疾病診斷與治療之外,更聚焦一個「人」完整的需要,包括自身人權、文化背景,及其與家人、環境、社會法律制度、資源等的微妙互動。希望藉由這樣的訓練,年輕醫師與醫學生能訓練自己更以「全人」的視野來思考所服務的每個病人、並更多以「人」的角色,走進病人的故事裡,也溶入病人的醫療過程中。至終,大家能夠愈來愈深切體認,醫療知識與技能不是醫療的全部,它甚至可能只是佔醫療的小部分。一個沒有醫學人文思維的醫師,充其量只能成為「醫匠」,而無法成為真正的「醫師」。有鑑於此,在馬偕醫學系的臨床訓練中,非常強調「臨床醫學人文」的訓練,希望大家在面對病人時「always」有醫學人文思考的習慣。所以我們開始一季一次的CMHC,由資深臨床老師挑選適合案例,帶領以醫五學生為主,組隊(8-10人)以敘事方式在會中呈現案例,並與在場同學、學長姊、並臨床醫師互動討論,之後也可在醫教部所建置之醫學人文平台上,繼續互動討論。為了讓報告能更聚焦,所有參與報告準備的同學都必須參加「敘事醫學工作坊」的訓練;在報告前必須完成與病人及相關之人的敘事訪談,並且,至少與醫學人文小組教師群經過2至3次的集體討論,以便在報告時可以更有條理的呈現以及更聚焦的討論。這樣子一步一腳印的推動,沒想到轉眼就經過了8年,共計36場全院會議,聚焦議題包括:醫病溝通、醫病主體性、健康信念、靈性照護、臨終關懷、安樂死、跨性別、污名化、社會結構失能、醫療政策、病人權利等多元議題,每場次參加人數也穩定在200至400人。「醫學人文」的實踐其實才是真正「全人醫療」的落實,有鑑於此,我們在2021年也將研討會的名稱更改為「全院全人醫療討論會」(Holistic Health Care Conference, HHCC)。在關於研討會年度的Google表單問卷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如下圖): 這樣的討論會對擔綱演講但較無臨床照護經驗的醫學生收穫相對比較少,反而對開始第一線接觸照護病人的PGY和經驗老道的主治醫師收穫最多!我們相當樂見這樣的趨勢,因為這些同仁才是真正形塑醫院氛圍的核心人物,才是影響醫學生在臨床端能落實醫學人文實踐的重要力量。I have a dream,在若干年後,在一個臨床的M&M會議上,我能看到同仁們很熱烈的討論醫學人文的議題;那時,我會回報以滿足且會心的微笑,因為我知道,那才是一個真正全人醫療時代的來臨!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28 失智.像極了失智
提不起勁、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 醫提醒老年憂鬱增失智風險
.失智與憂鬱症狀不易分辨.長輩常抱怨身體病痛,注意心理壓力.老年憂鬱可治療逆轉個性開朗、愛聊天的陳伯伯,最近變得沉默寡言,原本喜愛的登山健行也不再熱中,朋友邀約總是提不起勁,待在家的時間愈來愈長,開口就是抱怨身體這裡痛、那裡痛。子女以為是體力變差,所以不愛出門,後來發現睡眠習慣改變,有時睡上一整天,有時半夜躁動難眠。老年憂鬱 是失智症的前兆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陳伯伯的症狀看似一般老年人常見的小毛病,但這些都是老年憂鬱症造成的異常行為,如果不及早發現治療,提高罹患失智症風險。台灣步入高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愈來愈多,面對生理功能退化、慢性疾病威脅、退休後的經濟問題等,容易陷入焦躁不安。憂鬱症狀 長輩較難說清楚憂鬱症是老年人常見的身心疾病,健忘、易怒、自我否定、睡眠節奏紊亂,但因為長輩較無法清楚言語表達,常以抱怨身體症狀來取代情緒低落。陳亮宇提醒,如果父母親食欲和睡眠習慣改變,以及活動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看腸胃科、睡眠障礙門診都找不出問題,可求診高齡醫學科,避開對「精神科」的排斥,大型醫院也有設立「整合門診」,可順勢檢查評估病情。老年憂鬱症是難以察覺的心病,易跟失智混淆,其多元症狀也會影響到身體其他功能,包括認知、生活自理。陳亮宇說,老年憂鬱症是失智症的前兆,又稱「假性失智」,可治療逆轉,除了透過藥物、經顱磁刺激治療,應從生活與行為方面著手,持續進行就能慢慢恢復記憶力、釋放情緒壓力。照顧憂鬱老人,「陪伴」很重要,陳亮宇建議,多傾聽關懷,鼓勵參與社交活動。像參與志工服務,有助增進人際交流互動,尤其是人群連結的歸屬感,再次找回生活重心。三方面預防與改善老年憂鬱症:1. 維持人際社交:「社交孤立」是憂鬱症危險因子,藉由人際社交可降低長者的孤獨感,加強生活的動力。2. 穩定戶外活動:日照有助於穩定情緒,長輩多走出戶外可刺激分泌體內血清素及褪黑激素,獲得深度睡眠。3. 從事規律運動:運動可促進腦內啡分泌,心情愉悅;能增強體力、保持身體靈活度,預防衰退。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27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戰爭來臨那一天,你準備好了嗎?
不需要危言聳聽,也不特別討論政治,然而我們的地緣與國際情勢,一定得做可能會打仗的準備。身為第一線外傷醫師,救死扶傷是必然的責任,不同於承平時期,戰傷醫療有其特性。非緊急的病人,依先來後到順序看診與治療,急診傷患則依檢傷分類條件,越嚴重的越先看,且須投注越多資源。在戰場上,我們必須「用有限的資源,救最有機會存活的人。」某個連假,急診外科病人如潮水湧入,我們把人力分成幾組,有人問診排檢查,有人負責做超音波打石膏,還有一位住院醫師必需常駐縫合室,因為一個下午就有七、八個傷口要縫,即便如此,處理的速度還是比不上病人湧入的速度。有一個比較複雜的臉部傷口,住院醫師沒有把握,所以我幫他縫。就在我把傷口消毒完畢,蓋上布單要開始縫合時,送來一個嚴重外傷病人。「不好意思,麻煩您稍等一下,我看一下隔壁的病人,他相當嚴重,需要立即處理。」我向等待縫合的病人說聲抱歉。「沒關係,你先去忙!」病人臉上蓋著布單,聲音從底下傳來,他就這麼直挺挺地躺在縫合室。嚴重外傷的病人已經沒有心跳血壓,外觀看到的就是碎裂的頭骨,我能做的就是照標準急救程序,插管、壓胸、打強心劑,急救三十分鐘無效宣告死亡。半小時後我結束了急救,再回來幫病人縫傷口:「抱歉喔!剛才在急救,現在馬上幫你處理!」我邊打麻藥邊跟病人說抱歉。「沒問題沒問題!急救比較重要。」病人非常客氣。我很感謝他的體諒,快速幫他把傷口處理好。只是當我走出縫合室時,候診區已經被七、八位輕傷病患占滿。「我已經來了半小時!」「你們醫院這麼大,都沒有醫師了嗎?」「我比他先來,擦個藥就可以走,你們把我晾在這裡去看那個晚來的,是什麼意思?」抱怨此起彼落。這些急診室的日常,讓我不禁擔心,有多少人知道我們可能面對戰爭,除了政治、軍事問題之外,又有多少人對醫療做好準備,無論是實質準備還是心理準備。跟交通、公安事故不一樣,不是不開車不出門不到危險的地方就沒事,戰爭的發生關係每一個人。我雖然有非常多外傷處理經驗,但沒有戰傷經驗,相信大部份的人也沒有,即便是軍醫體系。當外科醫師的工作場域從手術室、病房或診間,要進入前線急診,接下來要走出急診到戰傷現場,教科書上講的外傷處置流程,就得先放一邊。手邊可能只有簡單工具,要讓傷患(或自己)活著,活著等待救援。身為外傷醫師,戰場醫療責無旁貸,或許我們沒有上前線殺敵的本領,但是擔任前線戰士的支援與後盾,我們一直在準備。民間或有軟硬體的準備,例如戰備物資、自救方案、基本救護,然而最重要的是心態。當一顆炸彈在市中心爆炸,會有一批「當場死亡」的人,會有一批「快要死亡」的人,可預期救也救不回來,會有一批「有機會活」的人,資源必需投注在他們身上。一般急診規則是「嚴重的先看」;當傷患超過照護極限時,就會變成「會活的先看」,有些「很嚴重但一定會死」的,就必須被放棄,有限的資源是留給有希望的人。要說服哭鬧的家屬,必須放棄某個「非常嚴重但是活不了」的人,去救「還有機會存活」的人,這是個困難的課題,對醫病雙方都是。戰爭來臨那一天,你準備好了嗎?
-
2023-08-27 養生.營養食譜
朱慧芳/桃之嬌膠
先不管營養成分,或是對身體怎麼好或不好的各方說法,對於喜歡嚐新,又熱愛天然食物的我來說,桃膠真是很不錯的食材。喜歡它的理由是,產自天然植物、方便取得、容易處理、好料理又好吃、價格平實,而且在我家院子裡就有。桃樹被人類栽種歷史超過2千年,桃膠是桃樹的副產品,不知為什麼,卻直到這幾年才在台灣流行起來,就連冷飲攤、小吃店都吃得到。一開始,我只是好奇的買現成的來吃吃看,嚐不出什麼特別之處,也就沒特別在意,直到前陣子採摘院子裡的小桃子,看到蒂頭掛著一顆水珠型、琥珀色、晶亮透明的膠狀物,搭著桃肉咬下,得到滿口甜香瀰漫,才又引發我對桃膠的興趣。有人說家裡種桃樹會招桃花,桃花運有正有邪,信者恆信,不在意的就不會被影響。三年前栽下二株小桃樹,單純只是為了日後賞花,當花材使用,跟風水全然無關。桃樹不負所望,果然在今春開出粉紅色的美花。開花結果本是必然,對我卻是出乎期待之外的驚喜,儘管果粒不大,卻已有蜜桃的香甜軟特質,而桃膠更是意料的加分。吃過小桃子上的桃膠,我才認真地查看關於桃樹的資料,也才知道桃子本是富含果膠的水果。當桃樹受到病蟲侵犯,或枝條斷裂破皮,就會分泌果膠自我修復,就像是人類的淋巴液或是白血球的反應一樣,遇到外敵立刻趕去把受傷的部位保護起來。我推測,桃樹在我剪枝當花材的時候就已經有流膠出現,只是我沒注意。桃子季結束之後,掉落了好些葉子,原本被遮住的枝幹上,果真有好幾塊顏色深淺不一的桃膠。我直接採下放入嘴裡,除了彈牙和淡淡的植物清新之外,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神奇的是,才隔兩天,那些桃膠幾乎都不見了,難道是被樹幹收回去了嗎?還是被蟲鳥蜜蜂吃掉了?到現在我還沒有答案!既然院子裡找不到,就去外面買吧。無論在網路商店或是中藥行買桃膠,價錢因乾淨程度略有高低,我向來推崇懶人料理,能夠省麻煩就不要考驗自己的耐性,買到幾乎沒有雜質需要挑剔的桃膠,很讓我滿意。逢膠必補的觀念存在已久,凡會產生膠黏性的食材,像是燕窩、白木耳、珊瑚草、石花、皂角米、雪燕等等,都會讓人有吃入膠原蛋白的錯覺。哪怕營養專家一再從科研角度解釋,這些濃稠的膠狀物,不過就是短鏈醣份和植物性蛋白質,要靠食物達到養顏美容又可顧膝蓋的神奇效果,只怕是想太多。心理認知是一回事,好吃又容易料理就是餐桌上的無敵不敗。還沒有泡水的桃膠就像是華麗的琥珀,非常漂亮。建議從大約50克少量學習抓分量,下次再增減調整。桃膠以15到20倍的飲用水浸泡,大約6-8小時就可以泡發。我用原湯化原食,再加入龍眼乾、紅棗、枸杞,以及同樣需要泡發的皂角米,一起放入電鍋蒸煮。大約30分鐘後,就可以得到一鍋濃郁的桃膠甜湯。因為配角都帶甜味,要不要額外加糖隨個人喜好。為了讓口感更豐富,我在起鍋前,淋上一湯匙的米酒,很有提味的效果。每次煮,我都會嘗試不同的調味,例如加入桂花蜜、香蘭葉、椰糖水等,讓味道更豐富。桃膠和皂角米都是越煮越無形的食材,喜歡彈牙口感的不用加熱太久,想要粘水交融的久煮可得。至於吃過身體有什麼變化,我猜你會跟我一樣有感覺的。
-
2023-08-26 養生.運動健身
久坐不動傷身!每日增加活動1小時,可減少關節炎疼痛、增強肌力
長時間坐著會對於各個年齡層的人而言,都可能帶來健康問題。1項最新研究發現,只要能減少久坐的生活方式,即使在日常生活中僅做慢走這項身體活動,也能有助於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和身體健康,進而提高整體生活品質。老年人每日增加1小時活動量 生活品質有顯著改善英國研究人員針對1,400多名60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了追蹤研究,以評估久坐的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表示,開始研究的目的是想了解那些在晚年減少身體活動或增加久坐時間的人,是否會在往後的生活中有較差的生活品質。研究團隊在2006年至2011年間評估了受試者的生活品質,包括行動能力、自理能力、疼痛感和情緒狀況,其中活動能力是透過受試者佩戴的計步器所測量的,研究人員在這6年間重複對受試者進行研究,並記錄了數據。研究結果發現,減少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下降、住院風險增加和提前死亡有關。此外,該研究表明,每減少15分鐘的身體活動時間,生活品質就會減少將近一半,相反地,提高身體活動時間的受試者每天只要增加1小時的活動時間,其生活品質就會出現顯著的改善。減少久坐好處多!包括可減少關節炎帶來的疼痛感根據食品和營養顧問、前美國營養學會主席康妮·迪克曼(Connie Diekman)的說法,這些結果證實了保持身體活動對於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因規律的身體活動可為人們帶來活力,並有持續享受生活的渴望。另外,研究人員達拉尼.耶拉卡爾瓦(Dharani Yerrakalva)也指出,參與身體活動可以多種方式來改善生活品質,例如可減少關節炎等常見疾病帶來的疼痛感,還能增強肌力,讓老年人能夠繼續自理生活上的大小事。不只有久坐,憂鬱和焦慮的情緒也會影響生活品質建議可透過增加活動量、減少久坐的時間,改善這些負面情緒。延伸閱讀:.晚上睡覺膝蓋痛醒怎麼辦?3解方助你擊退「痛風」,3類食物要慎選.痛風的人不能吃什麼?能不能吃海鮮、豆腐?低普林的這食物反而不能碰.痛風發作時該怎麼做?營養師建議做這5件事、避免4類食物★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6 醫療.精神.身心
余文樂消失5年患恐懼症!自曝「想離開」 連呼吸都會造成恐慌發作?4誘發因子一次看
編按:香港男星余文樂昨日(8/25)出席時尚活動,提到自己近5年因罹患恐慌症,變得害怕人群,嚴重時甚至難以呼吸,有段時間病況嚴重,因此疫情後休息一段時間,目前病況逐漸穩定。余文樂在2017年罹患恐慌症,甚至在前往法國的班機上喘不過氣,心裡只想要趕庫快逃離現場,也因此變得越來越不喜歡工作,甚至有定時服藥緩和病情,「我那時候無法控制自己的病情,但現在比較穩定,以前比較誇張」。在台結婚生子的他,目前已隨著妻子王棠云定居在台,專心陪伴家人。恐慌發作可區分為3類型每個人幾乎都有頭痛、心跳加速、發抖等經驗,其實這些症狀非常類似恐慌症,因此大多數人無法分辨自己是否有恐慌症,甚至以為只是單純的「害怕」。想要釐清恐慌症,就必須澈底瞭解這個症狀。如果真的發現自己有恐慌症的現象時,也別過度焦慮或害怕。事實上,全台灣患有恐慌症的人數大概有1%至2%,所以你絕非特例,更不是怪胎。在臨床上,恐慌發作約可以區分為「情境關聯型」、「情境誘發型」、「無預期型」。.情境關聯型如果每次遇到特定事物,就會恐慌發作。如社交畏懼症的患者在上台演講時,會感到極度焦慮。這種恐慌發作是因為特定情境引發,可以藉由迴避該情境來避免。患者知道只要自己不用上台演說,就不會發生恐慌發作。.情境誘發型患者接觸到特定情境,未必會恐慌發作,但發作機率會提升。和情境關聯型不同,情境誘發型是增加發作的機率,並不直接造成發作。.無預期型這型恐慌發作是無法預期的,沒有跟特定的情境有關,隨時隨地都可能會發作。所以這類型的恐慌發作給人心理的壓力是最大的,也較嚴重。連呼吸都會造成恐慌發作?4種誘發因子研究發現,有些因子可能會誘發恐慌發作,因此恐慌症的患者應該要避免以下這些因子,這類誘發因子很多,大致可分成下列幾類:.呼吸性誘發因子包括二氧化碳、乳酸鈉、重碳酸鹽,這些因子的作用機轉會影響心臟血管的受器,將刺激透過神經傳入延腦,誘發恐慌發作。.神經性誘發因子如咖啡或是一些藥物,它們可能會與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受器作用,誘發恐慌發作。除了上述兩者,過去也有人懷疑心臟的二尖瓣脫垂跟恐慌發作有關。二尖瓣脫垂是一種心臟瓣膜的病變,因為會造成心律不整及心悸,與恐慌症的症狀很像。因此早期醫學界曾提出理論,認為恐慌症與二尖瓣脫垂有相關性,但後續的研究卻否定這樣的看法。至今仍沒有足夠的確切證據顯示出恐慌症跟二尖瓣脫垂有關。.恐慌症和遺傳也有關為了解開恐慌症的發生之謎,研究者提出不少假說,積極探索可能的病因,目前常見的理論分述如下:1.自律神經從過去的研究發現:恐慌症患者的交感神經比較容易興奮,對刺激容易反應過度,而刺激一再重複時,適應的速度和能力也比一般人緩慢。2.影像學然而光就交感神經病變不足以解釋恐慌症,研究者相信,恐慌症應該有潛在的腦部病變。一些以影像技術為基礎的研究,發現跟恐慌症有關的部位是腦部的顳葉 ── 尤其是海馬迴和杏仁核(Amygdala)的部位。磁振照影(MRI)顯示罹患恐慌症患者的右側顳葉有萎縮的跡象。3.內分泌目前發現罹患恐慌症的人,內分泌系統和構造都有異常的狀況。在內分泌系統方面包括了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血清素(Serotonin)以及γ- 氨基丁酸(GABA),都被認為跟恐慌症相關,其中以正腎上腺素影響層面最大。4.遺傳因素恐慌症有遺傳傾向。研究發現,一等親(如父母或子女)有罹患過恐慌症的人,他們罹患恐慌症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四倍到八倍。機率雖然高,但恐慌症患者的一等親也有很多人並沒有罹患恐慌症,這顯示:遺傳雖然有其影響,但卻非絕對,它只是發病的部分原因而已,會不會發病,還得看是否有其他因素來決定,如心理壓力等。.社會心理因素除了遺傳與生理的因素以外,社會心理因素對於恐慌症的發作有不小的影響,其中以認知行為理論與精神分析理論兩者為主。延伸閱讀:.悲傷有盡頭嗎?專家教你從5步驟找到專屬自身的處理之道.當焦慮來襲怎麼辦?教你用身體緩解:為自律神經踩煞車.每分鐘心跳超過「這次數」就算太快!13種症狀嚴重恐猝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26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會收驚的泌尿科權威李明輝!養生靠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
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李明輝是泌尿科權威醫師,對於間質性膀膀炎的研究與照護貢獻卓著,擔任院長近4年,致力推動醫院朝急重症、社區醫療及長照方向努力,目前院區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放射腫瘤治療中心,期許多面向提升院內醫療量能。養生秘訣/ 早睡早起 早餐吃蛋避油炸45歲時,李明輝開始避吃油炸物,每天早餐吃2個水煮蛋,中午食量較少,飲食清淡;50多歲時,他盡量早睡早起,每天清晨6點15分起床,晚間10點半就寢,維持規律生活作息;晚上他會看非自身專業的書,是他平日紓解身心的方式之一。李明輝學生時代打籃球,還是大學校隊隊長,後來打高爾夫球30多年。他認為打高爾夫球到一定程度,就是心智遊戲,落球雖離洞口僅幾尺,但一失準影響大。緊張環境可訓練控制情緒、技巧,對他操刀也有幫助,但近年打高爾夫球的時間少,多利用空閒散步運動。李明輝的生活哲學是「己所與人己愈有」,認為不要害怕多給與別人會造成自己損失,幫助別人精神、心靈更充實。到國外旅遊幾乎都是參加醫學研討會時,會多請幾天假帶妻子同行,走訪過的國家中,他喜歡歐洲的義大利、西班牙,日本也是鍾愛的旅遊地。學過收驚 順勢走上行醫路老家在高雄橋頭的李明輝,父親在他年幼時因肺結核病逝。國小五、六年級時,他被一名國小退休校長選定「接班」傳授收驚手法,他其實不情願,但親戚都相信,學會後也只在家裡幫親戚的孩子收過驚,讀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時,仍認為收驚沒科學根據,心想都要當醫師了,還幫人收驚很不協調,但找他的親友反而更多。「小姨子移民紐西蘭前,小孩發燒生病多天,多處看診也不見效,拜託我收驚,我勉為其難幫忙,沒想到第二天真的就退燒,也許是巧合,但難以解釋。」李明輝說,他自小學業成績好,父親又因病早逝,加上收驚助人經驗,他順理成章選擇學醫,走向行醫人生,濟世救人。高醫畢業後,李明輝到北榮任住院醫師,選擇當泌尿科專科醫師。他說,過去皮膚泌尿科總讓外界有「花柳科」的誤解,其實泌尿、皮膚科各有不同領域,泌尿科包括男女腎臟、膀胱、腫瘤醫學及攝護腺、陰莖、性功能等男性醫學,他原可留在北榮,因妻子娘家在台中,後來轉到部立台中醫院服務,也從事泌尿科功能性的臨床研究。病友福音 提創新照護模式李明輝表示,過去間質性膀胱炎較少受關注,但這類病人生活其實很困擾,膀胱常有尿意,但排尿卻少,不解又痛苦,病患常求助無門,這類患者女性占八成,尤其結婚女性甚至因疼痛放棄性生活,影響家庭幸福,因此他進行此領域的研究,希望加強這類病患的照護。李明輝提出創新照護模式,包括結合生理、心理、社會的BPS模型,2004年發起成立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透過協會運作讓大眾知道有這種疾病,幫助病友不只在醫院有生理醫療照護,也有精神科、心理諮商師協助,並被社會接納。苗栗醫院是全縣唯一公立醫院,屬於區域醫院,苗醫發展有三大方向,第一要務是照顧民眾健康,除了要發展急重症醫療,並以雁行計畫連結社區開業醫建構醫療網路,同時強化長照。李明輝說,苗醫在癌症照護方面,開刀、化療能力都具備,但欠缺放射治療,院方籌建急重症醫療大樓及放射腫瘤治療中心目前是「進行式」,除硬體設施外,也要推動並整合全人照護,持續為日後醫療能量播種奠基。馬惠明小檔案.專長:膀胱功能障礙、尿失禁、攝護腺疾病、攝護腺肥大、疝氣、尿路結石、泌尿腫瘤、膀胱癌、攝護腺癌.現職:衛福部苗栗醫院院長.學歷:美國加州聖地牙哥醫學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畢、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畢.經歷:衛福部豐原醫院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代理院長、衛福部台中醫院副院長、衛生署台中醫院泌尿科主任、台灣間質性膀胱炎關懷協會發起人.給病人的一句話:人生三大樂事:吃得下、尿得好、睡得著;當面對疾病困擾時,聖嚴法師四句話轉送病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