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搜尋
心態
共找到
831
筆 文章
-
-
2019-12-27 橘世代.健康橘
「一人生活學」正夯 4點快速檢視你準備好了沒?
一人KTV、一人燒肉....一人生活學正夯,迎接人生下半場,你也做好一個人生活的準備了嗎?無論有無配偶或小孩,總有一天你只能靠自己。而「一個人生活」定義,並非要求自己離群索居,也不是刻意去營造孤獨,是不依賴家人、不顧慮別人看法,能依照自己的步調走的自在生活。以下4點助你快速檢視,不論是正值青壯年或人生已邁入橘世代,都需要學習面對一個人生活的能力,面對孤獨坦然自處,和孤獨做朋友!上了年紀也要當個「帥氣的老人」。1.身體健康最優先總是常收到朋友間的問候,大家會互相提醒「健康最重要」,這不是一句敷衍的話,而是必須持續面對的嚴肅議題。適度運動、不暴飲暴食、定期健檢等都要堅持下去,「維持自己身體的健康」,是一種對自己和家人最負責的態度、沒有健康的身體,也沒有一個人能自在生活的後續任何想像了。2.持續工作的心理準備高齡化社會,你可能比自己想像中來得更長壽!保持良好經濟能力是「一人生活」的重要關鍵。網路上流行存退休金試算公式,高額存款數字,讓許多人感到遙不可及,或許不可能存到大筆金錢,若依靠年金制度無法滿足情況下,在個人健康跟能力允許的情況,透過社會銀髮資源媒合尋找職缺,除了保持經濟能力更能有效與社會接觸,讓生活有新的重心。3.重拾興趣、跨世代交流不一定是展開激烈的戶外運動才叫做培養興趣,先回想你原本對什麼題材很想深入瞭解,是最想學習的?或是你希望分享豐富知識和人生經驗,希望能與相同興趣的人多交流?透過網路社團、LINE等現代多元管道,讓跨世代跨地區的人際連結變得更容易,緊密社團人際網絡甚至可起「類家人」的關懷效應,「一個人生活」不孤獨。4.預先寫好人生最後的企劃書寫好人生最後一份企劃書,遺囑、DNR。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2000年通過立法「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國人擁有預先簽署DNR (Do not resuscitation)權利,並註記到健保卡晶片中,當面臨末期醫療階段,醫師可以透過健保卡註記與家屬溝通。無論你現階段是否有配偶子女,都要有最終一個人的心理準備,而全球最知名的上班族「島耕作」作者弘兼憲史,在《和孤獨做朋友:弘兼憲史的一人生活學》(弘兼流 「ひとり力」で孤独を楽しむ)書中分享自己的經驗,當人生邁入下半場時,除了在心態坦然接受「一個人獨自生活」,更要在「自處能力」、「金錢能力」、「家事能力」及「安排能力」...等精進。相信「優雅老去」或「不堪老去」是可以選擇的,當個「帥氣老人」的訣竅,正取決於如何提早培養能力,無論你是年輕人、要進入下半場的青壯年、還是已經跨越橘世代,現在開始加強自己永遠不會嫌晚。歡迎加入橘世代社團一群關愛自己、健康生活的熟齡世代,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分享養身保健、家庭關係、更年期保健與檢康飲食等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活力!【我要加入專屬社團】打造亮麗熟年!
-
2019-12-26 新聞.健康知識+
你以為的暖身食物反而需忌口?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
酒越喝越暖、吃火鍋禦寒……殊不知,有些方法不光取不了暖,還可能損了健康。《生命時報》採訪專家,提醒你冬季飲食需要“忌口”哪些食物,並送你一份高階“禦寒法”。天冷飲食,有4個忌口1.烈酒不少人認為,冷天喝烈酒驅寒,冬季酒桌上也常以此作為勸酒的“藉口”。其實,喝酒暖身是暫時的假象,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和水,熱量有限,身體無法從中吸收需要的能量。酒精中的乙醚有擴張血管的作用,酒下肚後,血管擴張會讓血液循環與呼吸加快,促使內臟、肌肉等體內的熱量從血液散發到體表,從而讓人感到身體在發熱。但同時,體內已經在變冷了。酒精及代謝產物在一定程度上會麻醉中樞神經系統,讓皮膚對外界溫度的敏感度下降,也“欺騙”了身體的感覺。喝酒不僅不能暖身,還容易著涼。過量酒精會增加肝損傷、痛風、結直腸癌、乳腺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烈酒”的酒精含量較高,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有害飲酒行為”是指30天內有1次或以上飲酒超過60克,相當於60度白酒喝2兩。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2.過於辛辣的食物冬天一到,麻辣火鍋再次受到人們追捧,成為“暖身佳品”。辛辣食物能刺激味蕾,但它也會刺激胃腸道,產生痛感、熱感,因而讓人感覺由內而外的“暖意”。這種刺激對消化道是一種挑戰,尤其是消化道敏感、容易發炎的人,更容易造成胃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等問題。吃辣後血管擴張、面紅耳赤、毛孔打開、大汗淋漓,體內積蓄的熱量隨著汗液散發到空氣中,如果突然從室內到室外,毛孔來不及閉合,容易受涼感冒。3.燒烤、油炸食品從食材來說,肉類很適合在冬季攝入,不但可以滿足人體蛋白質需求,還能維持免疫力以及肌肉的活力。同時,高蛋白食物的“食物熱效應”比較高,也是“暖身”食材的首選。但燒烤會在肉的表面塗抹大量植物油傳熱,油炸更是在高溫下讓油和肉、澱粉接觸,不僅產生過多脂肪,還會產生苯並芘、雜環胺、丙烯酰胺等致癌物質。喜歡吃肉的朋友,不妨用煮、燉、蒸的方式來烹調。4.寒涼食物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在體內,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基礎。冬天適宜吃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豬腰等,有助於提高人體的耐寒能力。涼性食物最好忌口,如西瓜、黃瓜。吃涼拌菜時,最好放點蔥、薑、醋等熱性食物來中和。 禦寒高手的「冬季養生法」除了飲食上注意“忌口”,睡眠、運動、心態等都是冬季養生的硬指標,每一項都有講究。睡宜早 養精蓄銳冬天草木凋零,動植物多處於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的生長做準備。為了順應“冬藏”,人們在起居上也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正如《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天不妨“偷點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動宜慢 微汗即可冬藏時節,萬物蟄伏,人體也應順應自然界特點而適當減少活動。此時的鍛煉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謂“小寒慢跑跳踢毽,暢達樂觀防腎寒”,建議大家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此外,運動盡量選擇在白天、陽光充足時進行,並應做好準備活動,防止運動損傷。頭宜暖 胸背足忌涼冬季是腦血栓、心梗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關節痛、感冒等疾病的多發季節,保暖也就變得異常重要。頭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點保暖的部位,年老陽氣弱者更應注意。建議出門時戴好帽子,避免濕髮出門,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選擇舒適保暖性能好的鞋子,並經常用熱水泡腳。心宜平 節制喜怒曬太陽冬季白天短而夜間長,寒冷的天氣、呼嘯的北風、頻發的霧霾,常會讓人們的心情受到影響,引發失落、沮喪等情緒,甚至患上抑鬱症。因此,要注意積極調節自己的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積極樂觀地面對寒冷的天氣變化。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4個壞習慣,其實是保暖誤區冬天雖然要時刻注意防寒,但也要避免這些“保暖”誤區。關嚴門窗不透氣關閉門窗後,由於不通風,室內氧氣逐漸下降,而二氧化碳急劇增加,尤其房間小、人多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根據研究,入睡3小時後,臥室內的二氧化碳會急劇增加數倍,同時細菌、塵埃容易積聚,被吸入體內。所以,晚上睡覺最好不要將所有門窗關緊,可以在客廳留一扇換氣窗,打開臥室門,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通常來說,開窗半小時,室內空氣就會更新一次。在沒有暖氣的南方,開空調時將溫度調到適宜的範圍,最好再給窗戶留一條縫。蒙頭睡覺易缺氧很多人覺得頭部冷,或尋求“安全感”,習慣將頭埋進被窩。時間長了,很容易導致大腦缺氧,夜裡易做夢,早上醒來頭暈乏力、精神萎靡。尤其是老人、小孩以及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更要注意。整晚不關電熱毯在沒有暖氣的地方,很多人習慣整晚開著電熱毯取暖,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這樣會使人體皮膚血管擴張,水分蒸發快,引起皮膚乾燥瘙癢、喉嚨乾渴等症狀。糖尿病患者以及對溫度感知差的老人,容易低溫燙傷。質量差的電熱毯長時間開啟,還可能引起火災。所以,如果用電熱毯取暖,最好睡前通電加熱,入睡時關掉電源。衣著過厚更疲勞人在睡覺時,身體會處於放鬆狀態,此時穿寬鬆的睡衣有助消除疲勞,讓各器官得到充分休息。倘若衣著過多過厚,不僅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放鬆,次日醒來還會腰酸背痛,且妨礙皮膚正常的“呼吸”和汗液的蒸發,更容易出現感冒。本文轉自生命時報微信(ID:LT0385)
-
2019-12-25 新聞.生命智慧
經歷中年失業、女兒燒傷…68歲任爸:人上了年紀要有「五老」
今年68歲的任爸,在54歲以星爸身分「出道」。他妙語如珠、談吐間不忘幽默,也總是展現和家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採訪前一週,任爸才跟任媽去歐洲玩了一趟萊茵河遊輪,「趁著還有體力的時候,和太太一起到處走走看看,心情好了、精神也就好了。」過去經常在螢光幕前侃侃而談的任爸,現在上通告的時間少了,選擇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有如自帶陽光的任爸,實則經歷過中年失業、女兒Selina燒傷等種種人生波折,但他仍然時時刻刻把「感恩」掛在嘴邊作口頭禪。他說:「沒有人的人生是沒有痛苦的,唯有不斷調適、克服,心態決定一切。」不甘40歲被認老,起床第一件事先運動說話宏亮,總是「人未到聲先到」的任爸,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得多,這歸功於他多年勤於運動保養,今年還和Selina合體代言營養飲品。任爸回憶自己「動起來」的契機,其實是因為路人的一句話。「有次我在街上跟路人因為停車問題吵了起來,對方氣呼呼烙了句:『要不是看你年紀大,我早就喔……』,那時候我才40出頭而已!我心裡一驚:在別人眼中我是看起來多老?」「我後來還有公開在節目上感謝那個人,是他那句話刺激了我,不然我可能會繼續當一個老態臃腫的中年阿北。」任爸笑說。現在任爸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出門運動。除了爬山、上健身房之外,還練合氣道,連出國旅行都會帶著伏地挺身器隨時運動。「運動的好處除了讓身體健康,它還會讓大腦釋放腦內啡,讓你感覺快樂。」 離開安逸公務員人生,卻遭遇中年失業總是笑容可掬的任爸,其實出身在嚴格的軍人家庭,「從小家裡管得非常嚴,而他們對我的期望就是去考公務員,過安穩日子。」他大二就考取公務員資格,畢業退伍後進入國營事業上班,「每天只要工作6個小時,後面打3個小時的乒乓球,薪水還比一般上班族多。」「後來是我岳父看不下去,跟我說:『你這樣是在糟蹋你的人生。你還年輕,應該要去外面闖盪一下。』本來心裡就已經有感覺,這樣的生活太安逸了,老丈人的話,可以說是推了我一把。」但私人公司與公家機關環境截然不同,「薪水只有一半,但工作時間是2倍」。他也曾經因為工廠交不出客戶要的樣品,被對方直接怒丟東西在臉上,「對我來說是折磨、但也是磨練。」曾歷經外商貿易公司、傳產,做了上班族20幾年的任爸,沒想到自己竟會在50歲時被公司資遣,「我想說以自己的工作經歷,失業再找就好,沒想到半年都找不到工作。」難過時就去爬山,把低潮交給大自然其間他自覺體格不錯,還曾豁出去應徵大賣場的搬運工,都決定錄取了,不料登記身分資料時,對方一臉抱歉地說:「任先生不好意思,這個職缺我們只能錄用40歲以下的人。」那段難熬的日子,任爸排遣的方式是:走出戶外,在大自然裡釋放情緒。「我家住天母,我就去爬水管路,1千700多階,早前有些路段沒有圍欄,不騙人,有些時候真的想跳下去。」登上山頂後,他就對著山下大喊:「我行!我行!我一定行!我任明廷一定會成功!」但回到家裡,他盯著客廳的白色牆壁,那鬱悶的感覺又來了。「有時我一天還去爬2次,讓自己累到什麼都想不了。」直到半年後,任爸才因為昔日人脈的介紹重回職場。「俗語都說: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其實後半段還有: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我是中年才體悟到,朋友對人一生的影響真的非常大。」他也保持著閱讀跟留意時下流行、新知識的習慣,講話時信手捻來就是各種名言金句,「腦袋裡一直有新的資訊、新的觀念進來,思考就不會僵化。」不做爸媽,要當兒女的朋友工作事業遭遇挫折的日子,老婆和2個寶貝女兒,無疑是任爸最大的心靈支柱。但他自承過去對大女兒Selina求好心切,經常用打罵方式管教,「我就是把我爸的那一套軍事化管理,又複製在孩子的身上。」任爸回想起Selina還在念高中時,某回大發脾氣之下用皮尺痛打了她一頓。任媽進房間安慰女兒之後,出來告訴任爸:「你女兒說『爸爸很久沒有抱我了。』」任爸一聽到這句話就後悔了,馬上跑進房間3人抱在一起痛哭,從此他再也沒打過女兒一次。若覺得有些話在孩子面前說不出口,任爸也建議不妨用「留字條」的方式和孩子溝通。「有時候面對面講話容易有情緒、失去重點變成單純發洩,文字可以冷靜表達、不被情緒牽著走,說愛時也不尷尬。」現在他時不時在家族群組故意和任媽放閃,女兒們會好氣又好笑地說:「拜託這裡是公共空間好嗎?」大家笑笑鬧鬧,愈虧愈有好感情。 任爸也說到,和兒女相處時要「開心」而非「關心」:「關心會讓你變成一個囉嗦的家長,抽離父母的身分,用朋友的立場去和他相處,跟你在一起沒有壓力,孩子才會願意跟你分享自己的事情。」 選擇原諒,是讓自己更好過我們正猶豫該如何提起當年Selina遭受火傷的意外,任爸倒是自然不避諱地提起這段往事:「其實當時這事發生,我雖然在大眾前都是樂觀、不怨天尤人的態度,但我骨子裡其實是個悲觀的人。所謂悲觀,是說我遇到事情,都會先作最壞的打算。」在意外當下,他第一時間不是哭或崩潰,而是冷靜地詢問傷勢嚴重到什麼程度、會如何做處理。「為什麼我一直說感恩、選擇原諒?因為意外已經發生了,責怪對事情沒有幫助,後來一個朋友告訴我:『上帝選擇讓你承受磨難,是因為你有能力面對。』」「那時候我跟我太太說:不管怎樣心痛,要哭回家再盡情哭,在女兒面前難過,會讓她有罪惡感,那比自己身體的痛苦更難熬。」「感恩」的另一層意義,是因為社會關注之下,任爸感受到許多來自陌生人的善意:「那時候我走到哪裡,都有路人來跟我說:『任爸加油!希望你女兒早日康復。』我是真的很感謝那時候大家給我們的鼓勵。」任爸說,從意外發生到2年多的漫長復健過程中,他沒掉過眼淚。「我第一次哭,是看她在節目中把壓力衣脫掉、不遮掩地露出那些疤痕。那哭是高興的哭,因為那代表她終於可以勇敢面對真實的自己。現在她已經進步到可以去泡溫泉、游泳,不那麼在意別人眼光了,這是最讓我高興的事。」平淡生活,健康快樂就是福即使已是公眾人物,任爸仍然維持著平實的生活習慣,平時吃飯幾十塊的便當、鍋貼就解決,他除了幾套「工作用」的衣服,平時仍然穿著樸素的T恤吊嘎,到哪都背著母校「雄中」的紀念小書包。「我在年輕的時候,絕對不可能想得到下半輩子這麼充實、有這麼多收穫,所以我真的是很感恩。」熟悉的口頭禪再度出現。最後任爸說,人上了年紀要有「五老」:老妻、老友、老本、老嗜好和老運動。「現在我的人生目標就是,健康、快樂的度過每一天,好好照顧自己,不要太早讓小孩幫我們推輪椅。」原文:永遠感恩的68歲任爸:不求人生順遂,重要的是有毅力面對
-
2019-12-25 科別.感染科
防疫空窗期 檢測你的健康識能
今年因為全球流感疫苗供應及使用四價疫苗趨勢,全國公費流感疫苗施打延後開始。此舉是否將會造成「防疫空窗期」,已然成為民眾擔心熱議的話題。肺炎是常見併發症年過50歲,免疫力容易下降,而流感、肺炎、皮蛇最常在冬季及免疫力低下時趁虛而入。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不僅發病速度快且產生重症死亡的機率較高。而肺炎則是流感及各類感染常見併發症,目前已是國人第三大死因。皮蛇疼痛因人而異民間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則由民眾小時候幾乎都得過的水痘病毒引起,此病毒將終生潛伏在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就可能活化,引起帶狀疱疹。據統計,台灣人一生中,每三人會有一人可能罹患帶狀疱疹。曾有一位50多歲女性本身並無任何病史,自認非常健康未打疫苗。然而數月後,因不明原因導致免疫力下降不幸罹患皮蛇,劇烈疼痛持續數月,對於工作、家庭及身心理都產生巨大衝擊。根據臨床經驗,病患對皮蛇所引起的疼痛描述各異,有人「痛不欲生」。更不幸的是,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疼痛持續超過數月甚至數年。依據台灣研究指出,得過帶狀疱疹的人,未來恐增加31%的中風機率、25%骨質疏鬆骨折機率,甚至可能增加11%失智風險,可見帶狀疱疹對身體的危害立即又長遠。防疫心態攸關免疫力維護民眾健康不僅是國家的責任,更是個人義務,今年正是檢測民眾對於防疫的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是否健全的時機。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成年人應每年施打一次流感疫苗、一生一次肺炎鏈球菌疫苗及一生一次帶狀疱疹疫苗。若無法及時接種流感疫苗,建議先行接種肺炎疫苗,同時也建議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以避免因免疫力下降誘發帶狀疱疹。畢竟「防疫心態」決定免疫力強弱,千萬別因公費疫苗延後施打而輕忽疾病預防時機,導致自身防疫漏洞。
-
2019-12-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樂觀心態有益健康
近日在一個社團演講「有一天你若老」,提及自身多年前罹患乳癌的治療經過,演講結束後有位女士提問:「為何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請問當年是如何克服心裡的不平?」樂觀是預期好的事會發生,凡事往好的方面看,就好像看到的是還有半杯水,而不是杯子半空或只剩下半杯水。具樂觀心態,不僅會正向看待事情,且進而積極採取行動,解決問題。近20年來,樂觀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歐美大型流行病學研究,分別顯示樂觀者不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低、整體死亡率下降、多高壽、易有健康的老年,而且即使罹患癌症,生活品質較佳且存活率也較高。以發表於2019年3月《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的「健康與退休研究」(the Health and Retirement Study)為例,5698位(女3492,男2206)50歲以上的美國健康成年人,接受面談與問卷調查,並以「生活導向測驗修訂版」(Life Orientation Test-Revised)測其樂觀程度。此測驗共有6個題目,正面和負面各3題,正面題目如「事情不確定時,我通常預期最好的情況」,負面題目如「我極少指望好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根據每題答案的同意程度,得到一個平均值,分數愈高表示愈樂觀。之後每2年追蹤其健康狀況。健康狀況包括:體能(如走路、爬樓梯等)、認知功能(以電話測試)和是否罹患慢性病。經過6至8年後,2774位(49%)仍然健康。雖然樂觀者的教育程度較高,較少抽菸,也較少有憂鬱症,但經由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的統計分析,顯示在起始點的樂觀分數落在最高的四分之一的人,比樂觀分數落在最低四分之一的人,維持健康老年的機率多了24%。樂觀為何有益健康?其作用機轉尚不明確,有學者推測可能與身體的免疫和神經內分泌系統有關,但很可能是因為樂觀者通常會採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多運動、不抽菸、注重飲食等,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也較能承受壓力,縱使罹病也會擁抱希望、心理調適、積極地尋求資源和治療之故。有些人天生樂觀,也有人是因後天順遂的境遇使然,但樂觀具感染力,且可後天培養。除了多與樂觀的人相處,還可嘗試以下方法。遇到病痛或問題時,在白紙上寫下:●最糟和最好的情況是什麼?●解決的方法是什麼?是就醫、尋求第二意見、請求朋友協助或尋找社會資源?如果非個人能力所及,則放寬心接受,專注於目前所擁有的能力而加以發揮。每天睡前,回味當天值得感恩或愉悅的好事。於是我回答這位女士:「年紀漸長,各種退化性疾病與癌症都可能上身,我很幸運得的是乳癌,乳癌是女性常見的癌症,醫師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且新的治療不斷研發出來。我從來沒有心生不平,因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然,不得癌症也可能會得其他的病,要不然前人都哪裡去了?不過,發現癌症尤其是治療過後,讓我更珍惜生命。」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19-12-19 癌症.肺癌
治療肺腺癌 國外建議免疫藥物列第一線
醫療科技改變病人的命運,免疫藥物於五年前問市,提供病人治療另一種選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教學研究部主任、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柯政昌指出,過去肺腺癌第四期患者若只接受傳統化學治療,五年存活期平均3%到6%,現在單用免疫藥物,五年存活期可增加到23.2%,若搭配化療,效果更顯著。肺腺癌第四期看到療效一名年過70歲阿公,六年前罹患肺腺癌第四期,傳統化療效果不佳,兩年半前接受免疫藥物搭配口服化療藥,如今還能趴趴走享受含飴弄孫的樂趣。收治該名個案的柯政昌說,免疫藥物療法搭配化療或電療,讓癌細胞釋放出腫瘤抗原,免疫細胞就能辨識而發動攻擊,此時加上免疫療法藥物,效果會更好。這些年的治療經驗讓柯政昌感受很深,民國95年以前,他不忍看到肺癌患者因化療效果不佳而絕望,婉拒治療病人,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開始投入癌症治療。他說:「看著患者病懨懨來就診,治療一年後帶著自己種的香蕉來送我,真的覺得這就是當醫師最大的成就感,新藥治療改變一個病人與家庭的命運。」健保4月開放名額從醫師心態轉變就能看見這些年治癌藥物的進步。今年4月癌症免疫療法納入健保,健保署以一年經費八億元,有條件給付八種癌別、11種適應症,開放800個名額。以非小細胞肺癌為例,為了使效果更好,患者使用前需檢測生物標記(PD-L1),必須高於50%,才能用藥。柯政昌說,實際上非小細胞癌生物標記表現高者,大概僅有兩成,多達四成是腫瘤不具特殊基因表現的野生型患者,這些患者沒有標靶藥物可用,只能接受化療,平均存活期10.7個月,但加上免疫藥物可延長到22個月,幾乎可延長一年壽命,對病人極有意義,但自費金額昂貴,大多數病人負擔不起,喪失治療機會。醫界:希望條件放寬醫界認同健保給付對病人幫忙很大,但希望經費可以擴大,條件可以放寬。柯政昌說,免疫藥物在病人體力好的時候使用效果最佳,國外已建議列為第一線治療,但台灣很多時候得在化療失敗後才能使用,影響效果。另外,他建議放寬治療三個月後的評估方式,納入病人臨床症狀表現,不是只有影像,因為腫瘤經電療會結疤,影像上看來沒有縮小,會被認為治療沒有進步,影響繼續給付,若病人喪失治療機會,十分可惜。健保署:全面檢視成果對此,健保署長李伯璋指出,對於民眾有益的治療方法,健保署一定爭取納入給付,但健保資源有限,必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才能把資源用在刀口上。健保也會檢視免疫療法納入給付的成果,若提前用藥有更好的效果,可考慮提前給付,但若效果不佳,則將資源留給更需要的人。
-
2019-12-17 橘世代.好心橘
志工學問大 呂紹民:「把握每一次付出,生命歷程會越來越精彩!」
每天出門背的包包,除了皮夾、證件,還會裝些什麼呢?新竹縣恩典關懷協會理事長呂紹民早年是名土地開發商,他除擅長整合土地,更有顆溫暖、樂於助人的心,八年前接觸新竹地區各式志工,從此每天出門,身上就背著一個大後背包,裡面裝滿五顏六色、各類型的志工背心,只要哪裡需要人力服務,呂紹民就會翻找包包,抓出志工背心套上趕往現場,這個後背包也被稱為「志工百寶囊」,傳為志工界佳話。五十四歲的呂紹民從事土地開發工作二十多年,與眾不同的是,以往土地開發商總給人冷酷、頭腦清晰、精算的印象,但呂紹民除有土地開發商善於整合、分析土地的工作特質,還有熱誠服務精神,他沒有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反一頭栽入志工領域,先後擔任新竹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新竹縣衛生局山茶花志工、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新竹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新埔鎮公所遊客中心等各種志工服務。呂紹民回憶,即使土地開發工作繁忙,他仍希望奉獻自己能力,1993年,全國各縣市都設立後備輔導中心,他進入後備指揮部新埔鎮後備軍人輔導中心擔任志工。呂紹民說,2012年他到新竹縣志願服務推廣中心報名擔任志工,接受基礎課程、特殊教育課程等訓練,本來準備當家庭教育志工,沒想到先進入新竹縣毒品危害防制中心擔任志工。通常志工都屬排班制,但仍會遇上人力缺乏的突發性狀況,呂紹民說,為保持機動性與方便性,他出門都會背上一個後背包,裡面裝滿所有參與的志工背心,只要電話一響,哪裡有缺人,他就打開後背包套上志工背心趕往現場支援。這個後背包也被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的行政人員、護理師稱為「志工百寶囊」。呂紹民說,10月,他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擔任志工,一名婦人心急如焚向他詢問「醫院那裡最危險?容易發生意外?」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他仍細心詢問對方,才得知婦人的女兒患有精神困擾,當天到醫院就診,之後婦人接獲女兒來電,女兒在電話裡哭得唏哩嘩啦,口齒不清,隨後就將電話關機,斷了音訊。呂紹民說,他聽完事發過程,得知婦人擔心女兒恐尋短,便先請婦人緩和情緒,並詢問女兒就診的科別,隨後馬上通知醫院社工一起尋人,終於在診間找到人。這起事件讓他深刻體會,醫院當志工雖然不支薪,卻要第一線面對病患、家屬焦慮、負面的情緒,需要極高的危機處理應變能力,絕對不能只有熱情或抱著打發時間的心態。呂紹民說,他的座右銘是「把握每一次付出,生命歷程會越來越精彩!」當志工不能有私心,必須處處懷抱同理心,盡力為民服務。部分民眾擔任志工的理由,只是退休後想找事做,當了志工只考量福利,卻不知道如何與各單位配合,甚至無法放下身段。另外,志工需要擁有「洞察眼」,尤其是醫院志工時常要面對焦急如焚的病患、家屬,如何在正確的時間進行關懷,安撫對方情緒,都是學問。立即加入粉絲專頁!橘世代如同全新的第二人生,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迎接橘世代不孤單!>>>立即加入
-
2019-12-13 科別.感染科
公共場所戴口罩防流感?醫強調「這件事」最重要
流感季來襲,搭乘捷運、進出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許多人都會戴起口罩以避免感染流感。但是醫師提醒,戴口罩雖然可以預防流感,但不代表就「戴上護身符」,勤洗手並且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才是最重要的預防方式。流感主要透過飛沫傳染,傳染力強、併發症嚴重,容易併發成為肺炎、腦炎,甚至心肌炎,其中5歲以下孩童、65歲以上老人,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如孕婦、過度肥胖者與重病、慢性病患者為高危險群。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自2018年10月1日起至2019年3月23日止,共累計790例流感之併發重症病例,其中82例經審查為流感相關死亡,相當於每10位重症個案,就有1位死亡。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謝思民表示,許多人認為打了流感疫苗便不會得到流感,但流感疫苗只提供30%至80%的保護力,養成衛生習慣仍是最好的預防措施。謝思民表示,預防流感有三大措施,一是充分休息、均衡飲食;二是避免到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三是勤洗手,避免沾到流感病毒的手再去觸碰口鼻,引起感染。尤其人潮眾多的公共場所是流感的溫床,但許多人抱持「沒關係我戴口罩」的心態,以為戴上口罩到公共場所就像「戴上護身符」而忽略手部清潔。謝思民說,許多就診的病患是因為手摸門把、電梯按鍵與電燈開關等沾到流感病毒,再觸碰眼、耳、口、鼻而中鏢,因此最好常用肥皂洗手。謝思民提醒,預防流感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為接種疫苗,但平時也應保持良好生活作息與衛生習慣,才能盡量阻絕流感病毒的來源。若是出現發燒、極度疲倦等症狀,應盡速就醫並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流感併發重症的機會。
-
2019-12-11 癌症.大腸直腸癌
別以為切除大腸息肉就沒事!再繼續做6件事,癌照樣離你很近
61歲楊先生於,有抽菸習慣近40年,四年前曾到醫院進行人生第一次腸胃鏡檢查,檢後發現大腸內有3顆大小不一息肉,其中一顆1.2公分的息肉,切除後的病理診斷為管絨毛狀腺瘤合併局部黏膜內腺癌,此為零期大腸癌,由於癌細胞僅在局部黏膜層尚未擴散到其他部位,因此,在內視鏡切除後也不需再接受化學治療療,後續醫師建議他需每年定期追蹤。 不過,楊先生心想,人活到50幾歲,大腸息肉也才長3顆,並自己以年齡做推估,加上對身體也無不適狀況,也就把醫師的建議拋在腦後,且仍保持抽菸習慣。直到日前再度健檢時,大腸內再度發現數顆息肉,並含有易發展成癌的腺瘤性息肉,才讓他直言:「抱持心存僥倖的心態真的很不好!」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梁超程副院長表示,與大腸癌有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抽菸、無運動習慣、肥胖、糖尿病、家族病史相關,尤其男性罹患大腸癌風險高於女性。而以楊先生為例,持續抽菸就是導致後續息肉再復發的危險誘因。 大腸息肉切除後,初期大腸癌治癒率接近100%,就等於不會再度復發嗎?梁超程說明,大腸癌95%是由大腸息肉(腺瘤性息肉)發展而來,若大腸癌在初期就被發現,並配合手術切除後的治癒率幾乎是100%,但治癒率接近100%不等於完全不會再度復發。 大腸癌在確診為大腸癌及接受初步治療(手術/化療)後,不論期別後續都應定期追蹤。一般而言,大腸癌如有復發多半會集中在術後2~3年,因此這段期間務必嚴格接受定期追蹤,除一年一次大腸內視鏡篩檢外,建議還可安排做每年一次的胸腔、腹腔、骨盆腔掃描檢查、每半年一次的血液腫瘤標誌檢驗,以了解有無復發跡象及早把握治療先機。 延伸閱讀: 經常放臭屁是腸癌警訊? 3情況都會讓你動不動就排氣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
2019-12-10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罷工有前兆 這些症狀一周3次以上要當心
上個月27日台灣男星在中國錄製節目驚傳突發心因性猝死而過世,享年35歲令人惋惜。現代人隨著生活壓力增加、飲食精緻化,心血管疾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又近年來24hr健身中心林立,許多年輕人聽說熬夜加班後運動一下可以放鬆心情,其實裡面卻暗藏危機,不可不知。『心因性猝死』多是因為突發性的心律不整使心臟停擺,而這些病人大多有冠狀動脈阻塞的問題。冠狀動脈為提供心臟血液的主要血管,當接近完全或完全阻塞時會造成心臟肌肉的細胞損傷,以致心臟缺血無法順利搏動出含氧血液而導致休克致死;經驗和研究發現,如果在吃飽後、運動中、或洗澡時,感覺胸口有重物壓迫感,或是常有一股熱氣從胸部上升到咽喉,甚至會合併胸部悶痛易喘、頭痛噁心、左上臂或背部麻木,這些都是典型冠狀動脈心臟病症狀,若一周發生3次以上,請民眾千萬別輕忽,應儘速就醫檢查。 中醫稱之為「胸痺」,因胸中氣血阻塞不通,而導致心臟功能失調的疾病。中醫認為胸痺乃因胸陽不振、痰濁瘀血等痺阻心脈,進而影響心血管循環系統,多見於中老年人,症狀包括心律不整、喘氣,左胸悶脹疼痛,其不適感亦可能放射至背部與手臂。中醫治療上講求辨證論治,依照狀況可服用炙甘草湯、瓜蔞薤白白酒湯等方劑,此外,亦可配合穴位的刺激如:極泉穴和內關穴,對心臟功能具有調和與保護的功用。極泉穴位於腋窩的正中央,當手伸高時,會有明顯凹陷處即是此穴。內關穴位於手掌後第一橫紋正中直上三根指頭,兩筋之間。 若要預防心臟疾病找上你,建議一定要拒菸、控制三高、健康飲食、規律作息與運動,並定期做健康檢查,若有上述不適症狀出現時,最重要的還是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千萬不可存著「撐一下就好了」的心態。
-
2019-12-03 新聞.健康知識+
定期全身健檢無法減少死亡率?醫師4點詳盡分析
近日演藝圈最大的新聞是,男星高以翔不幸在工作時猝逝。其中有個報導的標題是:「高以翔驚傳猝逝!經紀公司老闆痛哭:才剛做健康檢查」。坦白說就算不是剛做完健檢,這樣年輕健康的人突然猝逝很難不令人感到意外。但這篇新聞的下標確實點出了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定期身體健康檢查,是否真的能降低死亡率呢?健檢到底有沒有用?這個問題不僅很難三言兩語下結論,而且也非常敏感。筆者本人平常也會在醫院的健檢中心工作。如果說健檢當然有用,好像是在變相推銷。但假如說健檢沒用,引起的爭議就更大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並非健檢是否絕對必要,而是試著解答前面這個單純的問題。當然在最後,我們會根據問題的答案,給大家一個行動的參考。定期健檢與總死亡率:鐵證如山我們做健康檢查的目的,不外乎就是八個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小問題早點解決,才不會變成大問題,在病入膏肓之前阻止一切惡化的機會,這很合理吧?既然人人都是因為「怕死」才做檢查,所以當我們要給健康檢查的績效給一個標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死亡率。如果接受檢查的人,死亡率可以獲得改善,那就代表健康檢查提供了正面的保護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不難找,因為已經有很多醫學文獻探討過了。在 2012 年,權威的考科藍系統回顧(Cochrane systematic review)做了一篇收錄 14 篇研究,多達十八萬參與者的統合分析(全文連結在此),結論是不論是總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比如心臟病、腦中風)、甚至癌症死亡率,三者都缺乏顯著的差異。如果細看資料,這些指標不只是沒有達到統計學的顯著,風險值(risk ratio)都只在 0.99 到 1.03 之間,可以說基本上是有做沒做都完全一樣。而在這個研究中,接受健檢後最顯著的變化則是得到的診斷增加了 20%。這個意思是說,大約每五個人就有一位,在做完健康檢查會被告知有建議要追蹤處理的「異常」。即便如此,這個成果卻無法因而改善死亡率。看到這邊大家可能會想,所以健檢做跟不做都沒差囉?甚至還會有人忿忿不平的覺得這些錢好像都丟到了水裡。上段我們只交代科學研究的結論,但我們還需要去考慮背後的理由,才能知道之後該怎麼做。之所以健檢沒有辦法減少死亡率,有幾個主要的原因:1.百尺竿頭,難以進步:通常做健檢的人都以中年以下族群為主,而且經濟也比較好,可以說這些人身體本來就相對健康。在一次檢查中,找到性命攸關的問題,並且剛好又能夠處理,這樣的機率並不高。2.不是每種病都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這段話其實有兩個前提,就是這個病很容易被早期診斷,而且發現後還能夠有效治療。以大腸癌為例,早期大腸癌很容易藉由糞便檢查與大腸鏡探測得到,也可以經由內視鏡或手術切除痊癒。但像是許多人聞風色變的胰臟癌,目前醫學上仍然沒有一個公認的定期檢查可以有效篩檢。即使是相對早期的胰臟癌,也比大腸癌難對付的多;而且胰臟癌手術更是大刀中的大刀,這些因素使得胰臟癌並不存在早診早治的條件。3.人都會死,但死因各有不同:糞便潛血與大腸鏡可以減少大腸癌的死亡率,這是有堅實科學證據的。但即使躲過台灣排名第一的癌症,後面還有十幾種癌虎視眈眈;而惡性腫瘤雖然是十大死因第一名,但排行榜上也還有九種磨刀霍霍。用另一個方式來比喻,,我們不能因為買了一張樂透,就期待變成郭台銘。4.最簡單的道理做起來最難:事實上,健康檢查確實可以提醒我們許多重要的事情,但如果知道自己血壓偏高、開始有糖尿病,卻不願意在生活或醫療上做出相對應的改變,那意義仍然有限。很少有什麼健康的問題是簡單一場手術就解決,反而常常需要嚴格的自律才有效。前面看起來好像要降低死亡率難如登天,但其實比如戒菸、減重,這兩個動作就能確實有效的降低總死亡率,比任何補藥或健康食品更有效,只是說來容易做來難。理解「健檢」與「篩檢」的不同:前者像保險,後者能保命說了這麼多,也要平衡報導。筆者認為健檢就像是個人保險,只要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跟預算去做安排,就會發揮它最大的作用;但如果期待靠買保險來賺錢,那很可能會因此失望。保險公司定價前早就精算過,大多數人買了特定保險可能永遠不會有需要理賠的那天;但對於買保險的個人,期待的是萬一天塌下來有得撐住。我們一定都聽過,身邊的朋友家人有在做了健檢之後找出問題成功治療的案例。和茫茫人海相比,這種故事發生的比例可能無法撼動統計上的趨勢。但如果真的遇到了,這種價值也不是當初檢查的費用可以衡量。秉持合理的期望跟心理準備,在可負擔範圍內去安排檢查,對個人來說還是很有意義的。還有一點必須特別強調。前面提到的健檢是大範圍,針對整體健康狀況的概略檢查;但對於有特定風險的民眾,確實存在一些可以大幅減少特定死亡率的篩檢措施。這就好像騎車戴安全帽、開車繫安全帶;針對特定的場合有些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安全跟意外的存活率。這種篩檢其實不少,比方:●50 歲以上民眾的定期糞便篩檢●21 歲以上女性接受子宮頸抹片●45 歲以上女性接受乳房攝影(有乳癌家族史則提前)●有 B 型、 C 型肝炎帶原、或是慢性肝病,在門診追蹤肝功能與超音波並治療這些措施在台灣都有健保給付或政府補助,幾乎不用付出什麼代價,卻可以減少相關疾病的死亡率。有點像是統一發票,不用付一毛錢,還有機會抽到大獎(只是還要花時間對發票,而且我從來都沒中過大獎)。認真的說,如果對健康在意的朋友,應該要非常重視這些篩檢。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比方對長期吸菸的中年人,低劑量電腦斷層也能增加早期肺癌的偵測率;這部分並沒有固定健保給付,但在自費健檢卻沒有任何限制。這邊做個小結,個人化、針對風險與經濟狀況量身打造的健康檢查,有它一定的價值,但也有它的極限。任何人都可能遇到不幸的意外事件,壽命也常常受到體質和基因的約束。但大多數的狀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自律,還有在真正遇到狀況時願意做出改變的動機,才是常保健康的最佳心態。有些看似毫不起眼的定期追蹤或篩檢,也可以小兵立大功,達到救人一命的效果。原文:葉人豪醫師部落格
-
2019-12-02 科別.精神.身心
他們用鍵盤摧毀一條人命!74%大學生遭遇網路霸凌...6招避免成為加害者
網際網路的發達、社群網路的流行,卻也造成了許多網路霸凌的現象。網際網路具有匿名與便利等特性,讓網路霸凌加害者能夠掩飾身分、隨時隨地騷擾被害者,而透過網路所散布的不實訊息,更可能引發網路上不特定多數人幫助參與霸凌。什麼是網路霸凌?霸凌已經普遍影響到校園,甚至是成人的社會,而網際網路的普遍運用,也讓霸凌方式有了新的形式。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台灣社區精神復健發展協會理事、職能治療師李元暉指出,網路霸凌起源於現實生活中的紛爭,被害者與加害者習慣使用網路溝通選項,來發展社交關係與解決衝突,加害者經過選擇後進行霸凌,但卻沒有顧慮到行為後果。網路霸凌是藉由網際網路來進行霸凌,不用傳統的方式霸凌別人,只要隨身攜帶的上網科技產品如手機,就能隨時、隨地,對任何人進行霸凌行為。從犯罪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網路霸凌是潛在的攻擊行為,以網路為媒體在眾人環視之下實施的犯罪,包括偽裝、詐騙、詆毀、排擠,以及騷擾、猥褻、取笑、羞辱、威脅、謠言中傷、誹謗、冒充等為主要形式。現代人網路霸凌現象根據國內資料統計,大學生涉入網路霸凌的比例為85.6%,曾經有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的比例為74.6%,其中以被他人盜用帳號及密碼最多,高達59.2%,而網路霸凌加害的經驗中,以男性多於女性。進一步分析發現,過去半年內有51.2%的大學生,有過網路霸凌受害的經驗,其中最常見的是騷擾跟猥褻的形式,網路使用時間、網路霸凌受害程度與憂鬱,都達到顯著正相關。另外,高職生發生網路霸凌行為也是普遍存在的,且同儕關係與網路霸凌行為具有顯著相關,較常發生的前三種霸凌情境,依序為對方講話很白目、對方在背後散布謠言、對方做人做事太過機車等。造成心理創傷,嚴重恐有自殺念頭李元暉說明,大多數的網路霸凌事件未被揭露的原因,是害怕報復與不想惹麻煩。事實上,網路霸凌知覺被害風險與被害恐懼感呈現正相關,如果認為自己遭遇網路霸凌的可能性越高,網路霸凌被害恐懼感也會越高。由於網路霸凌對當事人或是旁觀者,可能造成心理創傷,當查覺自身已無法負荷校園霸凌事件的負面效應時,就容易出現失眠、焦慮、時常哭泣等生心理反應。尤其青少年網路霸凌議題逐漸浮上檯面,受害者常出現身心症狀、睡眠障礙、憂鬱、焦慮、低自尊,甚至會產生自殺的意念。霸凌情緒會受到內在自我價值及社會取向、個人取向所影響,且造成情緒波動大、精神緊繃的心理反應。不過,潛在受害者選擇獨自默默承受的機率逐步下降中,主要是得知尋求協助的情形普遍上升,因此,降低了網路霸凌的發生機率。小心無形之中,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不同性別、年齡、職業及使用網路年資,對於網路霸凌行為有不同的認知。李元暉表示,網路使用時間越多的國中生,其網路霸凌現象越明顯,霸凌動機以看對方不順眼為最高;且網路霸凌行為越頻繁的國中學生,其網路成癮現象也越高。研究發現,不同個人背景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的差異情形方面,使用網路年資7年以上的國中生,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上,高於網路年資0~3.99年的國中學生;平均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的國中生,在網路霸凌受害經驗上,高於0~1.99小時的國中生;且國中生網路霸凌受害經驗,容易產生憂鬱的情緒。李元暉指出,不同的性別也會影響網路使用時間長短、網路霸凌、同理心及從眾行為,其中網路使用時間的長短,最為影響網路霸凌的知識、信念、情感、行為;而同理心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的相關最高;從眾行為與網路霸凌認知、情感、行為的相關最高。另外,高齡者的人格特質中,以友善、嚴謹、開放,與網路霸凌認知最為相關。另外,網路霸凌以不同型態呈現,也會有影響,圖片霸凌會讓受試者針對圖片內容加以回應,回應的方式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而影片霸凌則讓受試者較為惶恐不安。6招避免成為網路霸凌加害者研究發現,透過網路霸凌信念、情感、同理心與從眾行為,可以有效預測網路霸凌行為,其中,以網路霸凌的信念預測力最強。李元暉認為,網路的高私密性,使監控者無法在第一時間處理霸凌,因此,對青少年網路正當使用的教育與輔導,也就更為重要。1. 網路素養課程藉由從小學習網路素養課程,包含網路認識、網路倫理、網路禮儀、網路法律及網路安全,可以減少網路霸凌的發生。研究發現,接受網路霸凌素養課程的國小生,對於網路霸凌成因、現況與影響的了解,明顯優於接受一般電腦課程的學生,受到網路霸凌之後,也能表現較為合宜的行為。2. 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防治學習系統針對網路霸凌旁觀者反應防治學習系統,多數參與教師在系統認知有用性、認知易用性與使用意圖方面,給予正面回饋;而且一致認為,系統所提供的操作介面與教學內容是有用且容易使用的,以及願意使用進行防治網路霸凌的教學。3. 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網路霸凌預防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高職學生網路霸凌預防素養,建議未來的課程設計,可以加強網路霸凌相關法律素養,以及個人資料保護的重要程度,內容應將網路霸凌預防教育納入傳統校園霸凌預防課程,強化電視與網路分級制度,以防止兒童與青少年藉由媒體,而接觸到色情與暴力訊息。4. 職前教師網路霸凌防治線上課程職前教師網路霸凌防治線上課程,內容分為預防及診治兩大面向,預防方面包含:網路霸凌定義、類型、判斷網路霸凌準則及相關法律認知;在診治方面則包含:網路霸凌的因應方式、輔導諮商技巧及相關教學資源。5. 正確面對網路霸凌的心態建議網路被霸凌者可以考慮不馬上回應、不重複看霸凌訊息、要保留訊息、要離開網路環境去做其他活動、要告訴別人這個事件、要與他人進行談話,以對自我心理層面進行照護。6. 職能治療可幫助減少網路霸凌歐美先進國家中小學校的學校輔導體系,多強調主動積極預防性及發展性工作,運用諮商、諮詢、統合及衡鑑等基本工作方法,提供學生處理其生活難題所需的生活技巧,而非僅因應學生問題,提供次級預防的回應服務。因此,學生輔導工作應建立發展性輔導、介入性輔導與處遇性輔導的三級輔導工作架構。其中,處遇性輔導所運用的方法,主要是提供轉介機制、個案管理、跨專業資源整合,與生態系統介入的延續性諮商與處遇措施,透過跨專業資源整合服務,包括諮商與心理治療、社會工作、家庭處遇、職能治療、法律服務、精神醫療,以及召開跨專業個案研討會議等。學校內部應由專責人員扮演個案管理員,負責協調與整合各類專業資源,以提供學生最為適切有效的協助,並召開個案研討會,評估學生的身心復健情形,強化專業輔導效能,以達到三級預防功能。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延伸閱讀: 當身旁的人深陷失去至親之痛 不打擾不見得最體貼 訓練洞察人心,多讀文學小說 
-
2019-12-01 養生.聰明飲食
冰在冷凍庫就不會變壞?經常做這件事可能讓食品腐敗
年節前後,家裡冰箱又塞到快滿出來,放在最內層的食物十之八九都會變成「萬年食材」!冷凍,冷藏並非萬能,更不是黑洞,「食材冰在冷凍庫就不會變壞」的觀念需要升級囉!對家庭主婦來說,食材放進冰箱特別是冷凍層(庫)內彷彿就萬無一失,可以長長久久都不會變壞。冷凍庫的低溫環境的確可以延緩食品中化學變化之進行與抑制部分微生物活動,通常冷凍食品的保存期限約數個月,目前臺灣法規最長為12個月,且需維持在-18℃,重點在溫度管理。若是經常翻動冰箱找食物、開冰箱時間太久,溫度會迅速回升,容易讓化學反應進行,並使微生物恢復活力進而生長,終於導致食品品質發生劣變或腐敗,變成不適合人們食用。所以對於低溫保存食品最基本的原則還是在食品品質發生變化前盡快食用。低溫保存食品中營養價值的變化小一般而言,在食品品質的保存加工程序中,低溫儲存除了能有效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外,對食品中營養成份的破壞程度最低。雖然一般所進行的低溫保存不像劇烈的高溫處理,可以殺死食物中所有的微生物,但低溫對食品品質所造成的傷害遠低於加熱處理,能有效的保留食物中原有的營養物質。低溫保存食品時,溫度是一個考慮的因素。儲存的溫度越低,品質保存的期限越長。基於食品安全特別是針對食品中病原菌可能生長之考慮,依據衛生單位的規定,冷藏室溫度應維持在7℃以下,冷凍櫃則需在-18℃以下。存放在冷藏室或冷凍櫃前,食物須做適度的包裝或置於適當容器內,避免食物中所含微生物及氣味的交互污染。食物的放置量不要超過冷藏櫃或冷凍櫃容量的八分滿,讓冰箱中的冷氣有效流通,效果才會好! 減少與空氣接觸避免凍傷自古以來,人類從經驗中即懂得利用低溫儲存食物,一般而言,肉類低溫儲存的溫度越低,保存期可延長;但採收後的水果蔬菜不適合以冷凍保鮮,因為採收後蔬果組織內呼吸作用持續進行,一般以冷藏即可達到較佳的保鮮效果。需特別注意的是達到最佳保鮮效果的冷藏溫度,因不同種類蔬果有不同保存條件,因此在商業冷藏庫中,針對儲存蔬果種類調整不同冷藏溫度,不過在一般家庭中所使用冰箱並沒有特別考慮,一般只是把溫度調整為4-7℃左右。當食物放置冷凍庫一段時間後,水分子形成冰晶,會佈滿在包裝材質、食物表面及其內部。食物中的冰晶對組織與質地產生破壞稱為凍傷,雖然對微生物會造成傷害,但也會影響食物的鮮度和口感。如何避免食物中冰晶的產生呢?首先應對食物加強密封包裝,減少食物和空氣的接觸的機會,避免冰箱頻繁開關,冰箱門也不要久開,防止溫度忽高忽低,以維持穩定存放空間低溫。低溫儲存(冷凍或冷藏)庫自成一方小天地,置放之食物堆疊在一起難免相互影響,記得妥善分類包裝處理。解凍後盡量避免二次冷凍,因會加速食物質地與組織的破壞,進而導致食物品質的劣變。若食物變色走味,千萬不要抱著避免浪費的心態吃下肚。冰箱只能延緩食品腐敗,它並非萬能的貯藏空間,也不是所有生鮮食品都適合往冰箱裡擺,除了分類包裝,最重要的還是在保存期內食用完畢。(本篇審稿顧問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周正俊名譽教授)
-
2019-12-01 橘世代.好野橘
退休隔天就創業!王國雄:預備退休不難,難在堅定
2015年5月26日,對王國雄來說是重要的一天。這天之前,他的頭銜還是王品副董事長,而這天過後,他已成為了成真咖啡廳創辦人,一手沖著咖啡,一面想著投入公益,回饋社會。人生下半場啟動的公益創業,如今已在全台遍地開花,10家成真咖啡散落在熱鬧的台中審計新村、台北最熱門的百貨SOGO、新光三越等熱門商圈。不僅掛上成真咖啡創辦人新稱號,退休後的再創業,王國雄的心態變得自在開放,始終抱著傳承付出的使命要為新世代幫一把的他,還多出一項「天使投資人」身份,集結中興大學EMBA同學成立「萌芽創投」,輔導新創產業。比起一路打拚,埋首二十多年的王品時代,現在的王國雄面對媒體依然笑臉盈盈,只是,現在的他心態多了份自在、新退休生活也多了份回饋社會的心。能夠無縫接軌展開退休新生活,王國雄說,全是因為早還在事業巔峰的忙碌時期,他早就開始啟動退休預備。「人可千萬別到了退休年紀時,才來想退休。」王國雄說。對於準備退休、預備退休,或是已經退休的人,該如何好好選修這門「退休學」。過來人王國雄有著獨到心法。以下為他第一人稱的分享。我想在退休後投入公益的念頭,大概是退休前的兩個月左右形成。原本的退休計劃就是涵蓋公益事業,這個種子起得很早。我早期跟很多共事的團隊都提過,「以後我退休要做公益」,所以後來我開始做了。預備退休不難,當你已經知道自己退休日,你就可以開始做!想退休的人,可以看看自己原來的專長是什麼,最好是原來的專業跟專長延伸,比方說如果是老師,要出來創業就相對艱難,他應該延續他的專長,繼續做教育方面的公益或分享。像我本來就是在創業、做餐飲,如果我現在跑去做風力發電那肯定滑鐵盧!對於未來退休的方向,內心要很堅定。如果不堅定,就會一直推延。我認識很多人退休前都有規劃,後來隔幾年什麼都沒做。所以要給自己設定時間,行動力很重要。我當時離開王品,隔天就出來開公司,因為倘若讓我休息半年,我甚至會開始懷疑,我最後還動不動得了。曾經一個笑話這麼說,一個將軍退休後沒事幹,光環當然就不見了。天天找家人麻煩,後來他的太太想出一個妙招,就是要家人上菜市場前,把要買的菜寫給他批,他打上「可」才能去買,哇,寫了都覺得很有成就感。 退休後,封閉心態要先打開,如果不打開,退休生活固定,就會變成以自己為中心。我認為應該要趁還擁有許多人脈資源的時候就打開心態。並且也依然和許多組織還是有互動。像我即使從王品退下來了,還是有人找我去演講。只是,以前他們是打到王品去,現在是直接打到成真。現在我一直跟這些團體都保持很好的互動,他們找我什麼的,我也是很樂意,因為你在退休前就這樣子了,所以退休了還是繼續找,像有一個團體,我還沒退休前就去演講過,現在他們又找來,我說那不是講過了?他們說不一樣,你現在退休了。。推薦:【專訪】成真咖啡廳王國雄 退休準備的5大心法
-
2019-11-2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著手建立屬於自己晚年生命的迪斯耐樂園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老年人的健康照護」,我們非常高興有三位醫學專家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是許多醫學生景仰的基礎醫學老師在自己步入老年的養生心得,一位是對老人醫療頗有心得的資深家醫科醫師提出的幾點老人尤其需要注意的醫療常識與生活態度,一位是長年在美國行醫的台灣醫師與我們分享他十幾年來在西雅圖為銀髮族成立的社區健康活動團體。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帶給更多的台灣老人知道如何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我們期待可以有更多的讀者願意在「醫病平台」分享這方面的心得。自己著手來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晚年生命的迪斯耐樂園(Build yourSelf a retired Disneyland ,I-Centered Functional Longevity Club, ICFLC)2003年, 在煩忙的醫療業務之外,我再去華盛頓大學修完醫院管理碩士,體會出一個成功的事業、活動,或人生,都需要有管理的思維才能成功,或是才能有滿意的結果。也就是說,每一件事都需要有目標,有方向,有宗旨,然後有完整的規劃和執行步驟,更需要確切的執行其內容,如此才能有令人滿意的,成功的結局。那麼,「老」是每一個人的「私事」,沒有人能代替你,因此,在我們每一個日子都朝向生命的最後階段,我們要不要也有一個成功滿意的晚年?如果答案是正面的,那麼我們該開始起手準備,慎重考慮自己的理想晚年,仔細分析自身的實際狀況,好好規劃各階段的可行的行動計劃,然後一步一步的融入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耐心地確切的過自己規劃好的每一個領域。我們都要好好的「管理」我們自己的晚年生命!那麼,屬於個人退休「前後」的生活的各種領域的「迪斯耐樂園」是代表什麼呢?當我們去迪斯耐樂園時,最快樂的就是能夠和親朋好友一起玩。一起坐飛車,一起看電影,一起玩各種不同的遊戲。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會一起玩同一項,因為各有不同選擇。在我們的退休生活中,不一定每一位好朋友都能完全配合我們的活動,因此要有各種不同的小團隊來搭配,「旅遊,讀書,電影,工作,美食」等等。重點是我們自己的「心態」能調適到自己的「核心價值」嗎?我們的心思能配合別人嗎?我們的生命一直在「交換」的過程中,求得更符合我們自己理想的生存狀況。我們努力工作,期待交換的是有一個合意的生活。因此,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與「自己」,也與相關「對手」包括「家人和親朋好友」談判,以「雙贏」為原則來交換並取得符合我們自己理想的生命過程。從小到大,我們都經歷一環接一環的挑戰與考驗。我們很辛苦的成長、學習、訓練。至今仍然日夜不斷的在面對各種沉重的壓力。試想想,我們要這般一成不變的走完我們「僅此一次」的人生嗎?我們需要及時適切的調整,也就是說我們要「reset」我們的「未來路」,我們期待交換到理想的「老有所終」。因此,退休前開始,個入需要準備晚年生活的各種領域的調整和訓練,包括不同領域的基本認知和個人喜好的技能,以便退休後能進入狀況,並持續下去。如同去遊樂場的不同項目的活動的選項。我們都期待在我們離世時,有一個滿意的心境,因為我們都只能活這一次,我們希望這一生沒有愧對此生。因此,2003年我們捐款並在西雅圖成立一個完全是「志工」式的相互協助,相互學習,教學相長,由經驗交換互動中建立個人生活聯絡網的活動中心:亞裔銀髮族關懷基金會(Asian Senior Concerns Foundation, ASCF)。我們的宗旨就是在老年生命的主要的四個領域裡,「老本、老窩、老身、老心」,經由「管理的精神」去學習、規劃和執行。1. 老本:我們有財務規劃專員每個月的演講,提供符合現實的財規資訊,以便我們可以充份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可以自己或請專業去規劃出合理使用這些資產的額度和方向。也可以好好的安排轉承。我們也提供適切購買長照保險和身後安排事項的重要資訊。2. 老窩:我們提供定期演講,解說晚年因爲每個人的自身身心狀況改變,因而有不同的適合的住宿和照顧環境的需求和層級。我們鼓勵大家按部就班的對「老窩」的評估並認真的「瘦身」。因為,只有如此減少「擁有」才能增大自己的「空間」。要「放下」才能脫離當房子的「奴隸」。我們也解說搬去「退休社區」的利弊。因為當我們進入不同層級的晚年生命時,應要求「交換」的是「我們自己時空的自由」。這種選擇需要整體思考我們自己的「醫療團隊所在、活動團隊所在、交通方便性」。根據這些資料來適切調整老窩的選擇3.老身: 我們都是一天老過一天,身體健康也是天天弱化。除了各班的「動」的活動,跳舞、健走、慢拳等,「靜」的書法,聊天喝茶,小題目演講分享等之外,我們每一個月提供老年身體照護的演講,尤其是身體健康的自我管理。重點是以在美國法規和制度內,從我是內科、老人科、長照及長照管理專科的經驗和角度,來提供建議。我鼓勵大家改變由現行的醫療照顧的被動的思考方向,改為主動的規劃和預防的管理態度。我建議大家除了認真參與學習老人醫療照顧的各種資訊,才能有效了解病情並作最有意義的選擇,配合醫療團隊的醫治。我也建議大家對自己身體狀況要花時間去了解,並思考不同階段的照顧的安排。尤其是「當自己還能主導、能作主時的最合理的態度和照顧」,「當自己失去能力、喪失主導權、完全依賴旁邊的家人時的合理照顧」的安排和方向。因此,我們每個月定期提供這類相關演講,鼓勵大家在這種教學相長中,成為朋友,成為定心丸,才不會茫然。我們也鼓勵大家參與「慢性病自我管理訓練班」的課程,讓大家學習如何能自我照顧老年身心的慢性狀況,不用事事找醫師處理,也可以安心過適切的晚年。4. 老心: 我們每天的各項課程,都是在鼓勵大家除了娛樂自己,有意義的打發時間之外,著重在「認知和腦力」的訓練。我們鼓勵大家選擇幾樣自己喜歡,願意長久去作,自己可以「主導,控制」的活動,然後來和大家「分享」經驗。因為這個過程,除了腦力的時空運作是全方位,是獨立自主,是正面力量,然後再來分享給大家則是「快樂」。例如,「自學讀書會」,我們自己去找題目,找資料,整理後,來「帶領」討論。「旅遊小組」是我們自己去討論決定旅遊地點、公佈、組成志工團隊來規劃、連絡、安排,然後接受報名和最後完成旅遊。我們也在市內不同點各自成立定點定期健行,如此增進交流和交心,養成團隊互助精神。每年我們辦一次回饋表演給約五百位社區大眾看我們努力學習的成果分享,這樣能更增強大家合作的感情。我們的活動完全是志工式,沒有要求政府經費補助,我們自己捐款,自己管理。在教學相長,奉獻互助,自我學習的精神之中,我們才能享受獨立自主,屬於自己的老年迪斯耐樂園的生命。我們已於2016年加入健安醫療網(KINON.ORG)。YouTube可找:亞裔銀髮族關懷基金會,連絡:healthyliving@kinon.org
-
2019-11-28 名人.蘇一峰
蘇一峰/天氣冷空汙嚴重時,進行激烈運動:其實與自殺無異!
昨日(28日)的頭條大新聞,應該是形象良好又陽光健康的男模明星高以翔,凌晨在中國大陸錄製節目《追我吧》時突然倒下,心跳一度停止送醫搶救,上午十時許浙江新聞證實,高以翔搶救無效去世。男星正當青壯年時期,平時也無心臟病史,為何會突然倒下心跳停止,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而背後的隱藏殺手很有可能就是:當天的氣溫+空氣污染指數!!我時常強調,很多人不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這樣子其實跟自殺差不多」我們一天不運動時的呼吸換氣量就有1萬公升,當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髒汙超乎想像。以下這是浙江寧波當天的即時空氣指數可以得知當天的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圖中紅色框)而更慘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圖中藍色框)此時的心肺功能都已經因為天氣冷+空氣污染來到緊繃的狀態了!如果此時又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一面增加心臟負擔,另一面又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系統極大的負擔,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有可能在此時突然出問題!如果當天又是熬夜的過勞狀態,加上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會大幅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編輯推薦:跨國研究發現只吸一天空氣污染會怎樣?答案是:會死!)NEJM的這一篇研究告訴我們,只有一天的空氣污染就能立即地造成心肺死因的增加!許多人對於空氣污染仍存有姑息的心態,想說只是短短吸一下髒空氣會怎樣嗎?而在八月22刊登在世界最頂尖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上的跨國研究告訴你『如果只吸一天髒空氣會怎樣嗎?』NEJM研究回答:『可能會死!』分析的結果發現,每天的空氣汙染指數平均PM2.5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68%PM10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44%簡單來說你本來住在台北,PM2.5平均只有15你飛到某個PM2.5平均95的國家大城市去旅遊 or 發大財此時你每天的死亡率會增加 8*0.68% = 5.44%空氣太差,別在戶外運動!雖然空氣汙染幾乎無所不在,但在戶外活動仍有自保的方法:1. 戴口罩:蘇醫師建議大家平日戴醫療外科口罩就行,不要戴棉布或不織布材質的口罩,因為完全無法抵禦PM2.5;另外,活性碳口罩也不建議,因為其原理是吸附,但汙染粒子太多,一下口罩就「吸滿」了。2. 挑對時間、地點運動:台灣近年興起路跑、馬拉松風潮,但當心挑錯時間跑,可能不僅與運動帶來的好處抵銷,甚至還對身體有害。蘇一峰醫師強調,我們一天的呼吸換氣量有1萬公升,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懸浮微粒數量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空氣污染嚴重時,還是想要好好運動,該怎麼辦?蘇一峰醫師建議,可改成在室內運動,如果要在室外則建議選擇空氣較好的地方,例如:公園,才不會還沒獲得運動的好處,反而傷了身體。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胸腔重症蘇一峰醫師,原文請點此
-
2019-11-28 科別.呼吸胸腔
高以翔死亡背後真正原因 胸腔醫師認為是這個
藝人高以翔在大陸參加節目時突然倒地不治,震驚各方,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認為,表面看起來是心肌梗塞,背後的隱藏殺手很有可能是當天的氣溫+空氣污染指數。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發文指出:男星正當青壯年時期,平時也無心臟病史,為何會突然倒下心跳停止,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疑問!?而背後的隱藏殺手很有可能就是:當天的氣溫+空氣污染指數!!我時常強調,很多人不看空氣品質,紅紫爆時仍出門跑步,「這樣子其實跟自殺差不多」我們一天不運動時的呼吸換氣量就有1萬公升,當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髒汙超乎想像。從浙江寧波當天的即時空氣指數,可以得知當天的天氣是:PM2.5與PM10橘紅爆的狀況,PM2.5最高到達將近100左右!!而更慘的是當天還迎接三天來的低溫,溫度下降到10度以下!此時的心肺功能都已經因為天氣冷+空氣污染來到緊繃的狀態了!如果此時又進行高強度的運動,一面增加心臟負擔,另一面又大量換氣吸入大量的懸浮微粒(PM2.5與PM10)造成心血管系統極大的負擔,就算是平時心血管系統正常的年輕人,也有可能在此時突然出問題!如果當天又是熬夜的過勞狀態,加上大量使用提神飲料,會大幅增加心血管意外事件發生的機會!國外研究告訴我們,只有一天的空氣污染就能立即地造成心肺死因的增加!許多人對於空氣污染仍存有姑息的心態,想說只是短短吸一下髒空氣會怎樣嗎?而在八月22刊登在世界最頂尖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NEJM"上的跨國研究告訴你,如果只吸一天髒空氣會怎樣嗎?NEJM研究回答:『可能會死!』分析的結果發現,每天的空氣汙染指數平均PM2.5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68%,PM10上升10ug,死亡率增加0.44%簡單來說你本來住在台北,PM2.5平均只有15,你飛到某個PM2.5平均95的國家大城市去旅遊 or 發大財,此時你每天的死亡率會增加 8*0.68% = 5.44%空氣太差,別在戶外運動!雖然空氣汙染幾乎無所不在,但在戶外活動仍有自保的方法:1.戴口罩:蘇醫師建議大家平日戴醫療外科口罩就行,不要戴棉布或不織布材質的口罩,因為完全無法抵禦PM2.5;另外,活性碳口罩也不建議,因為其原理是吸附,但汙染粒子太多,一下口罩就「吸滿」了。2. 挑對時間、地點運動:台灣近年興起路跑、馬拉松風潮,但當心挑錯時間跑,可能不僅與運動帶來的好處抵銷,甚至還對身體有害。我們一天的呼吸換氣量有1萬公升,人體劇烈運動,尤其是有氧運動時,換氣量更是平時的10至20倍,空氣不好時在戶外運動,吸進體內的懸浮微粒數量超乎我們的想像。如果空氣污染嚴重時,還是想要好好運動,該怎麼辦?蘇一峰建議,可改成在室內運動,如果要在室外則建議選擇空氣較好的地方,例如:公園,才不會還沒獲得運動的好處,反而傷了身體。
-
2019-11-27 科別.耳鼻喉
聽力受損女童手術後第一次聽到聲音 當場激動大哭
台中林姓婦人因2歲女兒在出生3個月確診為聽力受損,戴了助聽器也起不了作用,直到今年9月接受微創手術,裝戴電子耳才改觀。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說,女童術後第一次啟動電子耳,突然聽到外界聲音,先是一愣,後來激動的大哭,2個月過去,女童已經會開口喊媽媽,讓女童的父母感動不已。林姓婦人表示,女兒三個月大確診為左右耳分別是中度、極重度聽損,當她聽到醫生宣布女兒失聰時,她十分愧疚,但為了寶貝女兒,她調整心態,為女兒聽力找解方。女兒原本不會發出任何有意義的聲音,戴上電子耳後,兩個月不到已經會叫爸爸,媽媽,抱抱等簡單字詞。溫惟昇表示,國內每年20萬名新生兒,約有600名嬰幼兒患有雙耳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甚至更嚴重,這名女童為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就算使用助聽器仍然聽不到,為了避免錯失聽覺與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因此建議女童的父母等孩子滿一歲後,即可準備接受手術。溫惟昇指出,今年9月,紫妤接受微創手術方式雙耳植入電子耳,較傳統10到20公分大傷口,縮小到3公分以內,住院時間由一周縮短到一半,電子耳啟用時間也從過去的一個月提前為術後1到2天。
-
2019-11-24 新聞.長期照護
一進醫院命就沒了?醫師破解為什麼爸媽不想看病原因
老爸是…愛逛醫院型反正健保都繳了,多看醫師多拿藥才划得來。每天都覺得不舒服,看完A醫師還是不安心,再找B醫師、C醫師……彰化基督教醫院老人醫學科主任王志仁表示,老人家不舒服找出病因很重要,所以這一科檢查沒問題,再去另一科檢查,看了很多科要找出病因其實無可厚非。但他曾遇過老人家手上已有30種藥,看太多科,最後都混亂了,不知要吃哪種藥,只好來求助。藥物交互作用 形成惡性循環王志仁說,有些老人家是合併症狀,所以不只看一科,但當確認病症後,可以找老人醫學科整併用藥,否則可能會產生「藥物副作用瀑布」的惡性循環。他舉例,老人家常見的腳水腫,有些人會很緊張認為「可能是敗腎」,但到腎臟科檢查,沒發現什麼大問題,醫師可能只針對症狀作治療,給了利尿劑,因此造成老人頻尿,夜間影響睡眠。而失眠問題又讓讓原本輕微失智情形加重,又去看精神科,醫師調整失智相關藥,又可能造成嗜睡、無力,走路不穩增加跌倒機率,形成惡性循環。有時老人家的問題,不是只能靠吃藥解決。王志仁說,腳水腫也可用腳抬高、促進血液循環等方式治療,甚至也有可能是因三高問題而影響心血管,要配合控制飲食、養成運動習慣。有些老人家是因高齡衰弱,或是因營養不好、缺乏運動,肌少症造成衰弱,並不是有大病,若能增加營養或運動,也會獲得改善。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家醫科醫師李育慶說,的確有些長者看醫師拿藥就像買菜一樣,領一大包藥回去,也不一定會吃;或只是小感冒,吃了藥沒有立即改善,一天就看了數家醫院診所。家人多些關心 減少患者焦慮李育慶說,有一名女病患,因長期因失眠及頭暈問題四處求診。失眠問題長期在身心科拿安眠藥及抗焦慮藥物,但是眩暈問題一直沒有改善,所以她又去看耳鼻喉科及神經內科,甚至掛急診。但檢查結果大都正常,到後來她也不知道該掛哪一科了。後來到家醫科求診,問診後發現,她至少服用兩種安眠藥及兩種抗焦慮藥物,甚至請她先生當人頭,幫忙拿安眠藥供她服用,而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容易導致眩暈,難怪一直治不好。在詳細解釋藥物的交互作用及副作用後,說服病人將藥物慢慢減量,後續的追蹤,病人眩暈的情況緩解,原來都是藥物使用過量造成。王志仁說,部份老人家愛逛醫院,檢查半天卻沒找到相關疾病,也可能是心因性問題,甚至是憂鬱症,有時甚至是希望引起家人注意。建議家人對長者多些關心,也能減少看病的次數。老媽是…逃避看病型鄰居某某某本來很健康,一進醫院命就沒了,我還是不要去看醫師比較保險……王志仁說,不想看病的老人心態有很多種。有的長輩會說,某親戚本來沒事,看了醫師就發現腎不好,後來洗腎,沒多久就走了。有的可能是因行動不便,不想出門;有的則認為「就是老了」,不想打擾麻煩家人,所以不想看病,情願自己亂買藥、亂吃中藥草,結果延誤病情。了解不想看病的原因李育慶建議,先想辦法了解長輩為什麼不想看病,是不想花醫藥費?害怕面對生病的現實?或擔心造成別人負擔?可以動之以情,用正向話語告知長輩,給醫師看看比較放心,免得讓晚輩一直擔心,同時要讓長輩自己決定何時去看病、看哪位醫師。如果長輩還是不願意,可以請對長輩有影響力的重要人士幫忙勸說。李育慶說,有些人是對自己的健康過度自信,大多數不去醫院、不吃藥的人,都覺得小病痛無所謂,這時可以委婉告知,預防勝於治療,以免小病放到變大病。有些長輩會認為「老了就會衰弱,不想去檢查受罪。」王志仁說,小病拖成大病的後果,要分析給長輩知道,有些人的虛弱與食欲不好,也可能是癌症作祟,卻因不肯就醫延誤,一發現已是末期。分析逃避的嚴重後果王志仁說,曾有糖尿病老病患,就是不想去醫院追蹤病情,最後只能跟他分析,如果不好好治療,可能會中風、心肌梗塞、甚至截肢,最後臥床造成家人負擔,病人才提高就醫的配合度。長輩如果不知要看哪一科,可以先看家醫科,李育慶說,若是單純的小毛病家醫科就能處理,如果身體有狀況需要進一步檢查,家醫科醫師也可以幫忙轉診。王志仁說,若已看太多科,不知該怎麼吃藥,可以看老人醫學科整合用藥,最好家屬能陪同,參與討論,才能知道如何照顧老人,或約束老人家不亂用藥。
-
2019-11-23 橘世代.健康橘
50歲侯昌明預習空巢期 早起一個動作找回夫妻溫度
侯昌明今年屆滿50歲,正式進入人生下半場,在此之前,他選擇了創業,更在50歲這年,他和老婆的婚姻關係經歷了一場考驗。侯昌明和老婆曾雅蘭結婚近20年,堪稱是圈內的模範夫妻,不過侯昌明坦言,年輕時個性衝動,曾遭詐騙800萬,導致老婆沒有安全感,兩人常為錢吵架,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他不會再做出梭哈全部身家的傻事,用錢格外謹慎。反倒是曾雅蘭花錢比他還大手大腳,負責財務控管的他,不得不再三提醒老婆要懂得節制,曾雅蘭也從善如流,夫妻倆多年來磨出的默契,讓兩人不管於公於私,都是彼此的最佳夥伴。投資學乖了 要給老婆安全感侯昌明年輕時熱中投資理財,就算戶頭沒現金也無所謂,「我覺得只要有留吃飯錢就好,但雅蘭會說都結婚了,哪天突然失業,那我們要吃什麼?」經過多次溝通,總算得到共識,「就抓出一個安全水位的數字,看要留多少錢她才有安全感,其他的錢我就全部拿去衝」。侯昌明演藝事業漸漸上軌道,夫妻倆經濟狀況也趨於穩定,他曾說過想存到1億的退休金,「其實我今年50了,想半退休也不是不可以,但我們真的有過那種無所事事的生活,大概過了快1年,兩人就受不了了,還是有工作感覺比較踏實」。原來在42到43歲這年,他突然失去對工作的衝勁,「當時除了固定主持錄影,我把所有工作統統都推掉,因為想工作的心態已經跑掉了,工作愛做不做,每天早上起來,我就跟雅蘭大眼瞪小眼,想著今天要去哪裡,暑假就出國2次,國內旅遊2次,玩得比工作還累」。但這種日子過久了,夫妻倆漸漸覺得無趣,「後來我發現當你真的開始過退休生活,就會知道生活沒有目標還是不行的」。選擇背房貸 往前衝才更有勁為了讓自己重拾對工作的熱情,在邁入50歲前選擇背房貸和創業,「有了壓力我才會往前衝,當我鬆懈下來,就會想到房貸怎麼辦?當了老闆,我還要負責員工生計,不能說停就停」。侯昌明小時候就夢想當老闆,如今和老婆一起經營網拍服飾,另外還賣手工鹹甜派,「雅蘭第1年就累出一身病,到了現在第2年已經有些心得,尤其是服飾部分,一開始完全只有我們兩個,從當初的家庭手工規模,漸漸轉為公司化經營」。預習空巢期 不忘摸臉說愛妳女兒赴美念書,兒子明年也要離家跟隨姊姊腳步,他坦言最近夫妻關係才剛經歷過一場考驗:「她因為公司的事很累,回來只想看電視或睡覺,我們沒有太多有溫度的交流。」「我跟她說,我不是沒有累過,以前也是每天錄影,忙到連剪頭髮的時間都沒有,但妳回想看看,我有沒有因為這樣,對妳沒溫度?」侯昌明說,講這些並不是想增加老婆的負擔,「我覺得那是一種內化的生活習慣或態度,比如早上起床時我會摸摸她的臉,跟她說『愛妳喔』,那是自然而然,不是刻意去做的。」侯昌明笑說,其實是因為預期明年將面臨孩子們不在身邊的空巢期,他才會提前提醒曾雅蘭,「如果明年孩子不在了,妳還是這麼沒溫度,那我不知道我們夫妻相處會怎麼樣。我覺得不行,那我不如先告訴她」,讓她慢慢轉變。他也想好,以後公司上了軌道,夫妻倆就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架構和制度建立好,不用常進公司也能夠正常運作,淡季就出國旅遊,或者去美國找孩子,在那邊陪他們一個月之類的,回台就努力工作,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這是我未來目標」。經營交友圈 不必24小時黏著侯昌明坦言,孩子離開身邊,確實心裡覺得空蕩蕩,「以前回到家,有孩子在身邊嘻嘻哈哈的,是很好的潤滑劑,有次2個小孩去國外3周,我和雅蘭都覺得家裡突然變好大,連空氣都是冷的」。他說,現在少了女兒在身邊,一家剩3口,已經開始不習慣,更無法想像明年連兒子都離家,會是怎樣的情景,「其實也要經營自己的交友圈,不要24小時都只有夫妻倆,我可以忍受一天都跟雅蘭在一起,但怕她熬不住,畢竟我又不是彭于晏,哈哈!」因此偶爾和朋友出遊,轉換不同的感覺,也是不錯的調劑。夫妻倆不僅是對方的依靠,同時也是孩子的最佳後盾,女兒初到美國,夫妻倆天天和女兒視訊,因為女兒英文不好,想交當地朋友不容易,侯昌明為她打氣,「我要她不要擔心,一個人中午吃飯就把視訊開著,爸爸媽媽陪她聊天,就不會覺得寂寞」。兩人為了配合美國時差,常常到快天亮才睡,但也甘之如飴,對女兒一天的行程掌握得一清二楚,他笑說,女兒已經在計畫年底返台,短短10天假期,行程塞滿滿,「可見女兒有多想家」,就怕到時女兒會捨不得回美國。侯昌明50歲的人生態度1.對演藝工作隨緣,但態度一樣要積極2.創業和房貸逼自己累積更多資金,未來才能退而不休3.計畫和老婆退出工作第一線,享受更好的生活品質侯昌明的相處之道夫妻溫度的維持,是一種內化的習慣或態度,比如早上起床摸摸她的臉說「愛妳喔!」曾雅蘭的拚搏精神我們也曾有過半退休、無所事事的生活,但是1年就受不了,還是有工作的感覺較踏實。如何度過空巢期?1.不管多忙多累,都要記得關心對方,和對方有溫度的交流。2.要經營交友圈,生活才有更多樂趣。3.培養共同話題或興趣,生活交集不要只剩下小孩。【老派情人節專輯】。名人心法/李昂:規劃退休生活,別忘了把愛情也規劃進去。名人心法/鄧惠文:關鍵10年是婚姻瓶頸。名人心法/林黛羚:家人關係 決定家的樣子。名人心法/侯昌明:預習空巢期 早起一個動作找回夫妻溫度。名人心法/丁寧:把狀態調整好,自然會有好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