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失智.照顧喘息
搜尋
心態
共找到
839
筆 文章
-
-
2022-04-24 名人.楊定一
楊定一/選擇原型食物重建健康
許多朋友面臨各種衰退或遭逢疾病威脅時,第一個想到的問題通常是:那麼,現在應該怎麼吃才好?面對這些朋友的困惑,除了針對他們的狀況給一些具體建議,我還希望他們可以從更根本的生活習慣開始為身體做一個徹底的重新整頓,包括從飲食習慣做一個大變革。畢竟飲食不光反映每個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更是我們建立身體每一個分子和細胞的基礎,而可以說是健康的起步。人體的生理機能是透過內分泌系統不斷綿密地溝通,從進食、消化、營養吸收和熱量儲存,都有數不清的分子在傳遞訊息、引導生理機能的下個步驟。不同飲食也會引發不同的訊息傳遞反應。過度加工飲食含有太多糖和澱粉,缺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自然讓能量代謝的內分泌失衡,而進一步造出各種代謝的問題。選擇吃原型食物,保留食物原始樣貌,以最少的加工方式來攝取,可以說是重新找回健康的第一步。天然的原型食物提供了完整營養素和飽足感,也讓內分泌得以重新恢復平衡。著重原型食物的飲食,是以天然的蔬菜、水果、堅果、豆類、全穀類、魚、肉類為主,而不要去吃認不出原本模樣的食物。一般人對麵條、麵包、糕餅、米製品的依賴很重,然而這類飲食已被過度加工,最好能減少攝取量。此外,吃新鮮的蔬菜,而不是醃製品;吃馬鈴薯,而不是吃經過複雜處理的洋芋片;吃一整個水果,而不是果乾或加糖的濃縮還原果汁;吃完整的魚、肉與海鮮,最多經過清洗和分切,而不是吃經過絞碎、添加穩定劑加工調味塑形後的各種再製品。多年來,我透過台北的身心靈轉化中心將一些原型飲食的料理原則分享出來,像是各式各樣的生機沙拉、健康沙拉醬料、簡單的魚或雞肉料理、希波克拉底湯、現榨蔬菜汁等等。希望單純的飲食為大家帶來健康,更希望大家能用很簡單的方式輕鬆體會到天然原型食物的美味與滋養。我們身心本就樂於接收天然食物滋養。選擇一份有豐富蔬菜的沙拉、加上初榨橄欖油這類好油、適量蛋白質,用適當的香料和油醋調味,用餐時把其他自認為重要的事擺開,好整以暇地細嚼慢嚥,讓大腦和消化道同步運作。這是現代人重新恢復和飲食、健康連結最輕鬆而舒服的方式。消化道有足夠時間吸收食物裡完整而均衡的營養素,自然會將滿足的訊息傳送給大腦,停止不斷進食的渴望,終止現代人「愈吃愈容易餓」的過度進食循環。當然,這在現代人的生活是一大挑戰。畢竟生活步調很快,被這步調追著跑的你我不知不覺也就習慣了快速填飽肚子,好爭取時間去做自認為更重要的事,就好像自己和身體最不重要似的。這是多麼顛倒!多麼可惜!如果能克服這一點心態,自然懂得給身心一個空檔,遠離過度加工食品,從健康的原型食物重新取回內分泌的平衡,而讓身心在各層面可以進入新的整頓,包括得到修復和淨化的空間。健康而靈活的身體,自然會告訴我們什麼時候該進食,什麼時候該停止進食。我們不再需要對於飲食的卡路里、份量斤斤計較,而是可以信任身體發出的訊息,吃得充分、營養均衡,並且享受食物帶來的愉悅和滿足。這樣的飲食習慣對任何人來說,才是符合生命與自然,而能真正長久持續,為自己帶來健康。
-
2022-04-24 養生.人生智慧
中年再就業碰壁怎麼辦?專家點出原因「身段放不下來」,需身段放軟讓心態歸零
我是一位50歲的職業婦女,在一間貿易公司當會計;55歲的先生之前在電子廠當資深總務工程師,屬於主管職。2年前因為新冠疫情,先生被裁員,他心情大受打擊,想要找工作也不順,因為他放不下主管身段,主管職又不好找,已經待業2年,不知道該怎麼勸他才好?(新竹Elaine)談到中年再就業,一開始難免會「心裡卡卡」,分析許多人最常卡關的兩種狀況分別是,只想做熟悉的工作、只想當主管,如何突破心理關卡,是中年再就業的重要關鍵。卡關心態1 只想當主管許多50多歲的中年人,原本是公司的中高階主管,再就業時都希望找到主管職,或拿到與原本工作相同的薪資待遇,卻因此成為重回職場的一大阻礙。104高年級資深協理李明倫表示,大部分退休者會找不到工作,其實都是「身段放不下來」。破解方法:身段放軟,經驗傳承銀髮人才資源中心主任余璦君也坦言,中年被裁員或退休後要馬上找到跟以前一樣的薪資條件沒這麼容易,一方面企業會希望主管職留給年輕人多一些歷練機會,一方面再就業者可能已經離開工作很多年,再回來時的職場環境已經大不相同,也需要一些時間調整自己。余璦君建議,中高齡再就業身段放軟一點,把重點放在「經驗傳承」上。只要有意願工作,或許剛開始薪水沒這麼好,也不是主管職,但只要經驗和能力還在,就不用擔心被埋沒。實際案例:基層做起,也能重返主管有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者,原本長期在中國大陸工作,為了回台灣照顧父母而辭職,幾年後他想再就業,來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的第一句話卻是,希望薪水和職位能跟以前一樣,因此工作找得很不順利。「他在台灣沒有人脈和資歷,廠商完全不曉得他的背景,用他來當主管也會擔心。」余璦君坦言,幸好和他溝通之後,他願意試著放下身段,從基層做起,也因為表現有被看見,半年後就被升為主管職。卡關心態2 只做熟悉工作許多中高齡再就業者,堅持只找自己熟悉領域的工作。例如,原本做會計二、三十年,再就業時也只想找會計工作,然而年紀大了後,可能眼力較不好、電腦能力也比不上年輕人,在求職上就會遇到阻礙。破解方法:心胸放寬,人生新風景余璦君建議,身為熟齡者別忘了自己擁有不同於年輕人的優勢,包括溝通能力、互動能力,再投入職場可以心胸放寬一點、嘗試不一樣的工作,會有很大的收穫。實際案例:自我探索,找到天賦有一位60多歲的退休者,原本一直從事會計工作,到銀髮人才資源中心找工作時,第一句話是「我只會會計,別的都不會。」但第二句話是「我做這麼多年會計了,我不想再做會計。」余璦君表示,在溝通中,發現她有很好的溝通力和親和力,又是一位媽媽,便幫她找一份推銷月子餐的業務工作。3個月後,銀髮人才資源中心去訪視,看到她做得很開心,「她說沒想到過了60歲,才發現自己的天賦是做業務!」余璦君說,退休者願嘗試不一樣的工作,而有機會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並因為做得很好,職位也獲得提升。許多人工作了一輩子都不是做自己喜歡的事,但40多歲時要換工作不太可能,退休後不妨放開心胸嘗試看看,或許可以開啟不一樣的第二人生。
-
2022-04-24 養生.人生智慧
龍千玉2年內接連面對摯愛離世!轉念放下跟自己和解,習佛靜心更珍惜身邊人
生離死別是人生一大課題。龍千玉在2年內接連面對摯愛離世,至今仍忘不了爸爸病逝闔眼那一刻,女兒的猝逝則讓她留下椎心刺骨的自責,她說:「我們有很多路可以選擇,可以選擇悲傷、可以選擇轉念,完全取決於自己的心態。」憶及過去種種,雖止不住淚水,但佛學給了她滿滿力量,深信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龍千玉(本名江玉滿)縱橫歌壇43年,人稱「基隆虎爺」的爸爸江金城是幕後推手,因為知道她愛唱歌,某日鳳飛飛正巧到虎爺廟拜拜,江爸請託牽線,就此打開龍千玉的演藝路。在台語歌壇闖出名堂後,她在台北置產接來媽媽、妹妹同住,擔任船員的爸爸留在基隆,後來爸爸因假牙摩擦導致潰爛,就醫檢查確診第1期口腔癌,全家總動員尋找、嘗試各種治療方式,經醫師確認沒事後出院。父親病逝 難忘他不捨眼神江爸回診均沒異狀,正當全家人放下心中大石,約半年卻診斷出癌細胞擴散,江爸緊急住院治療,龍千玉透露:「那年我爸有感應,說會有個很大、不一定過得去的劫。」江爸在2010年5月因感染併發器官衰竭過世,回首急救那刻,龍千玉啜泣說:「我爸的眼神一直看著我,好像在說救不起來了嗎、救不起來了嗎?我看到他捨不得離開我們的眼神,慢慢眼睛閉起來就走了。」龍千玉說,面對爸爸的走雖然有心理準備,但傷痛依然巨大。沒想到的是,2年後她再度面臨生離死別,她在51歲生日前一晚突然接獲女兒曹春齡猝死,突如其來的噩耗讓她深受打擊,腿軟癱坐在地,她哽咽地說:「那天我非常後悔,很後悔為什麼要去睡覺,或許女兒是因為我去睡覺,覺得無聊就想說回去板橋好了。」痛失愛女 8個月足不出戶時間拉回到2012年7月29日中午,母女倆才相聚並安排好隔天慶生計畫,龍千玉因晚上有演出先回房間休息,女兒則返回板橋租屋處,「登台前我接到她男友的電話說發生意外,但表演無法取消,趕緊請同事去了解狀況,表演完接到電話說女兒送到醫院,已經沒有氣了。」她沉痛地還原心碎情況,泣不成聲。女兒驟逝讓她措手不及,加上不曾提及自己為人母的身分,遭外界質疑故意隱瞞,接二連三的打擊,導致她心生畏懼,躲在家中,長達8個月足不出戶,甚至考慮退出歌壇。見到她失魂落魄的樣子,兒子陪著她在加拿大住了1個多月,盼她早日揮別傷痛。為了母親 努力振作再出發返台後,龍千玉某日瞧見媽媽坐在客廳,「微弱燈光照著我媽的白髮,發現我媽變得好憔悴、好消瘦,我問說『媽怎麼不去睡覺』,我媽回『妳這樣我怎麼睡得著』。」當下有如當頭棒喝,她自我反省身為女兒,卻讓媽媽跟著自己受苦,終於打起精神,鼓起勇氣接下演出工作。歌迷的加油讓舞台上的她感動落淚,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唱歌,媽媽告訴她說:「那妳要繼續唱歌,事情過去已經過去,不能一直責怪自己,如果可以在唱歌裡面找到快樂,那妳就好好地唱。」跟自己和解 將小愛化大愛歌迷的鼓勵、家人的陪伴起了效果,龍千玉同時潛心習佛,她強調摯愛離世固然傷心,但絕不能輕生,「輕生是很不好的行為,輕生不能解決事情,並不是一了百了,而是沒完沒了。」一步一步轉念成功的她心懷感謝,她說,因每次分享都是在釋放壓力,甚至可以幫助有相同經歷的人,「對我來講也是一種放下,我覺得不要太為難自己,一定要跟自己和解。」走過悲痛之後,龍千玉以新歌「人生月台」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緣分有深有淺,因此更該為身邊的人努力活著,鼓勵大家嘗試去做有意義的事情,自然而然會漸漸地遠離陰霾,「像我女兒走的那一年,我就認養了10個小孩,把他們都當成自己的小孩,他們會寄照片來給我看,看了好滿足。」習佛靜心 更珍惜身邊人歷經2次和家人的生離死別,龍千玉體悟人生無常,不敢說自己真的完全放下,每每想起爸爸、女兒仍是淚流滿面,她坦言轉念真的很難,不過日子有限,向有同樣經歷的人深情喊話:「學習找到新的目標,慢慢一點一滴地轉,好好活著,好好珍惜身旁的人事物。」爸爸江金城病逝之後,她想起小時候家境不好,自己很早出社會分擔家計,很少陪在爸爸身旁,現在跟媽媽同住相依為命,因此不時陪著媽媽遊山玩水,實踐珍惜身旁人事物。而她習佛之後心靈更趨平靜,悲痛萬分的情緒也透過佛經覓得慰藉,她說:「眼淚愈來愈少,心情愈來愈平靜,表示亡者去了很好的地方。」龍千玉常感嘆跟女兒的緣分很薄,欣慰的是現在還能陪在媽媽身旁,她特別提到很多人雖然孝順父母,不過應對可能會較沒耐心,必須設身處地思考:「有天自己也會變老,媽媽的樣子就是我未來的樣子,所以要多一些包容,珍惜愈來愈短的相處時間。」
-
2022-04-17 養生.人生智慧
安葬之地自己做主,體貼子孫生前交代怎安葬!5種環保葬方式,回歸大自然環抱
罹癌的小陳在安寧病房進出長達半年多,看清自己時日不多,他在臨終前選擇樹葬,妻子小玲非常尊重這決定,但小陳父母卻無法接受,認為樹葬沒立碑、不像塔位有「家」能永留存……,面對這類安葬的問題,應該如何選擇呢?《橘世代理財攻略小組》特別整理常見的安葬方式,帶你一次了解眉角,提前規畫讓子女不操心!體貼子孫 生前交代怎安葬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理事長郭慧娟分享上述真實故事,並點出「這是目前台灣社會對環保葬最大的迷思」,對多數老一輩來說,抱持著「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要接受各類環保葬的安置,心態上轉變著實不易。死亡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臨終前若能夠清楚交代安葬方式,對後代子孫不啻是一種體貼,也不需為安葬方式吵翻天。知名導演李安的父親李昇,生前交代死後希望骨灰能撒至海中,完成遙望大陸故鄉,守護台南的心願,想念父親時,李安會到海邊走走緬懷。事實上,目前台灣除了傳統的土葬、火葬入塔,隨著時代改變,民眾對多元環保葬的接受度也愈來愈高。墓地有限 納骨塔也難維護殯葬業者郭憲鴻(小冬瓜)也道出長年觀察,「多數長輩具強烈的傳承及祭祀文化保留意識,年輕世代卻不然,因此重點在於『世代間的深度溝通』,以及思考祭祀文化的本質為何?」他分析,這並無標準答案,僅有適不適合,畢竟每個家族擁有其信仰、價值觀等考量。不過,從政策面觀察,隨著環境改變以及高齡化社會來臨,郭憲鴻表示,冰櫃、禮堂數量有限,蓋新殯儀館、火葬場時民眾抗議聲浪不斷,跨縣市火葬案例屢見不鮮。郭慧娟分析,台灣地狹人稠,早期到處是墓地,嚴重影響土地利用,加上地價漸昂貴,從傳統的土葬改為火葬進塔,當時大家也無法接受,但現在火化率九成以上,漸漸地連納骨塔都難維護,常是納骨塔滿了或年久失修,還得花錢進行塔位管理。而建築物壽命大約50年,因此也是推廣環保葬的原因。根據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指出,自104年至110年2月,台北市多元環保葬累計人數達2萬4千人,相較過去92年至103年間累積人數7587人,成長幅度超過3倍,顯見推動環保葬政策逐漸獲得民眾認同,願意選擇回歸自然,但火化進塔仍是主流,環保自然葬接受度則以都會區最高。友善環境 5種環保葬方式據內政部定義,環保自然葬指的是對環境更友善的安葬方式,「當人死亡後,將遺骸火化成骨灰,骨灰經再研磨處理後,於政府劃定之區域內進行樹葬或骨灰拋撒,之後不做永久的設施、不入塔、不立碑、不設墳,不記亡者姓名。」事實上,環保葬又分為花葬、樹葬、海葬、植存、灑葬。‧花葬和樹葬:將骨灰埋入公墓內的穴中,於上種植花苗或樹苗,差別在於生長出來的是樹或是花。‧海葬:將火化的骨灰經再研磨處理後,盛裝於可分解棉紙袋內,置於安息盒中,於追思會後出海,將安息盒拋撒入海,是最環保且節省土地資源的殯葬方式。‧植存:遺體火化後,骨灰研磨再處理,裝入無毒易分解環保容器,如種植般,於專區內挖洞埋藏覆蓋,並不作任何記號或立碑,數月後自然融入大地,土地可循環使用。‧灑葬:灑葬是在公墓內,將處理後的骨灰拋撒,讓骨灰歸為土地的一部分,永續循環於世上。郭慧娟表示,環保自然葬不影響慎終追遠,安葬後變成花樹養分,化為春泥更護花,骨灰回歸大自然,想緬懷可在家中設立牌位,追思紀念靈魂與精神,同樣達到效果。雙北免費 回歸大自然環抱內政部官網指出,目前公立納骨塔位單價約5~10萬元,私立納骨塔位單價由數萬元甚至上百萬元不等,為鼓勵民眾採環保葬,目前雙北的環保葬免費,其他縣市費用上千元至萬元不等。北市殯葬管理處指出,往生前可提前申請環保葬,填好申請書可預選安葬園區,但區內位置則無法挑選;家屬亦可火化當天前往園區報到、選區選位。為鼓勵環保葬,只要設籍北市火葬費可減免。管理流程會視園區是否滿位,滿位就封區,安置半年後依骨灰溶解程度、翻土後,重新使用。郭憲鴻強調,環保葬與火葬最大的差別是燒成骨灰後的安置方式,其他則都相同,同樣有冰櫃需求、可舉行告別式等流程。環保葬最終目的在解決「土地跟殯葬設施使用不足」的問題。安葬方式隨著時代流動轉移,郭憲鴻認為,環保葬不會完全取代火化靈骨塔,但逐漸淘汰是必然,傳統殯葬業的轉型儼然成為下一個課題,未來10年、20年環保葬非常可能變成主流。
-
2022-04-15 養生.人生智慧
迷失≠失去≠失敗,專家教你5個勇於迷途的思考練習 在改變的過程中找到方向!
得先迷失,才能找到方向在改變的風景之中,你得先迷失,才能找到方向。人類和迷失的關係可謂一言難盡。儘管很多人都同意,人生一半的樂趣來自於「迷失」,舊腳本卻認為迷失等於失敗。迷失多半被視為涉及某種損失的「負債」,意謂著我做錯了某件事,我笨手笨腳,讓人生變得比以前差。但是在全然翻轉的世界裡,新變化天天出現,而熟悉的事物本身也在變動之中,勇於迷途是新腳本的一部分。我們在這個世界裡失根無依、沒有方向、不停地漂泊。無論你手上拿著什麼樣的指南針,都早已失效。更何況,不論是你、我或任何人都無從選擇這個新的改變地景。變動就是如此。一旦你開啟了變動型思維,勇於迷途就變成優點,也是祕密武器和聰明之舉,讓你不僅樂於接受迷失,還能積極尋找陌生事物,設法跳脫舒適圈。勇於迷途並不表示缺乏方向或憨傻愚昧,那只是舊腳本再次發揮作用而已。相反地,勇於迷途表示你面對不明白(也許永遠不會懂)的事物也能完全感到自在。當你迷途時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還是會被自己的腳絆倒?歸根究柢,這項超能力端視你如何反應:當你迷途時,你感到自在或是煩惱?好奇或是焦躁?你能夠走出自己的路,還是會被自己的腳絆倒?我自身迷途的經驗可分成幾個方面:失去雙親後,打造了新的人際關係;失去方向後,嘗試過幾種不同的專業生涯,因而找到自己的路;失去希望後,發現了意義,加上從布科維納到玻利維亞、之後又去峇里島的冒險之旅(以及倒楣的遭遇),以上每一種經歷都幫助我重新研磨鏡片,以檢視改變。透過這些經歷,我醒悟到勇於迷途是禮物。如果你從未迷途過,就永遠無法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你的新腳本也不可能充分閃耀光芒。幸好,在改變越來越多的世界裡,你會經常迷途。大家都一樣,箇中緣由你應該知曉:因為舊腳本正在毀壞,不再符合需求或目的。當你開啟變動型思維,你會找到最好的方式去迷失,學著接納不舒適,在陌生事物中發現熟悉,看見你真正在尋找的事物,最終將這一切編寫進你的新腳本。【延伸閱讀:該如何提升專注於當下的能力?專家傳授7點方法,讓你跑慢一點把注意力從外界轉移到內心】失落的宇宙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迷途的方式。迷途絕非拐錯一個彎那麼簡單。●你可能在自然環境中迷路,例如曠野或大海。●你可能在人造的環境中迷路,例如地址或地標錯誤,或者走錯路。●你可能在數位環境中迷路,例如新款的 App 與科技,雖說這些東西是用來幫助你辨識方向。●你可能在時間中迷失。●你可能在思緒中迷失。●你可能陷在某個想法裡面(鑽牛角尖)。●你可能在某本書中迷失。●你可能陷入某種(或多種)情緒。●你可能在學習新事物時迷失。●你可能叫其他人迷失。●而形形色色的人和組織或許正在幫助你迷失。(關於這一點,請詳讀第四章〈從信任開始〉。)在迷途時找到自己試著回想某次迷路或不辨東西南北的經驗,可能是在國外,也可能是某個停車場或自己的家。別想得太複雜。想想你在迷失的當下,是如何回應?內心湧現什麼感受?你是感到害怕、無奈,還是充滿好奇、興致勃勃?想想你想要用哪種方式回應迷失。回到你方才提到的經驗,你是從舊腳本的觀點來訴說,還是新腳本呢?你可以用飽含希望與發現的觀點,再把這則故事說一遍嗎?有時候,這些經歷會帶來令人豔羨的結果。你可能會發現新事物,對於身處的環境更加留心。你可能重新設定指南針,並且能夠看到更多,體驗更鮮明豐富。你學到新技能,看待世界的視角拓展了,整個人煥然一新。迷途可能使你充滿活力。但在某些時候,迷途可能令人氣餒或招致危險。在過去,看不到路徑或海岸表示有大危險。現今仍有許多人在失去方向時,感到焦躁懼怕。在依循舊腳本規則的商界,迷失是必須避免且令人難堪的狀況,因為那會被視為效率差、生產力下降。當我們試圖達成最佳效率,迷失便是最沒效率的事。不僅如此,我們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也逐漸傷及創意,直到完全消失,更傳達出「前方路徑明確」的錯誤訊息,但其實一點也不明確。不妨這麼說,若你的目標是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或不同流俗的想法,或只是想變得更具韌性,那麼迷失確有其必要。迷失≠失去≠失敗許多人難以接受「迷失」(lost)這項觀念,一部分原因是這些人搞不清楚它和「失去」(loss)的差別,甚至用「失去」來代替「迷失」。這一點我很有共鳴。我的父母過世時,我覺得迷失到無以復加。我喪失了立足點和指引意見的人,也失去了從小長大的家。我腳下的地面轟然坍塌。我擔心很快就要失去姊姊,而我自身的健康和好奇心也將不保。但失去和迷失不同,兩者都不等於失敗(儘管舊腳本想方設法說服你相信另一套說法)。儘管我的人生的確有變化,也「少了」雙親,但不管怎麼說都不是注定完蛋。誠然,我會變成和預想中不一樣的人,但這次事件不啻在邀請我去新的地方。我迷失了,而且不論我是否願意,都將變得更加迷失,但在過程中我可以寫出自己的新腳本,並且展開冒險,新的大門有可能敞開,而我可能獲得其他超能力。事實上,你最後可能發現迷途不只是失敗的反面,搞不好還是最棒的結局。抵換與匱乏許多人遲遲不肯勇敢迷途,是出於抵換和匱乏的想法,兩者皆是舊腳本的標誌。抵換的概念意謂著我唯一能夠勝出的方式是讓其他人輸(反之亦然,若你贏了,那麼我必須輸),而匱乏的思維則是認定無論有多少資源,永遠都不會足夠。這兩種情況會陷入「失去―迷失―失敗」的循環。但是且慢,是誰說的?抵換和匱乏的思維即使在一片榮景時也大有問題,但是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兩者會衍生出更複雜的狀況,令人頭大,因為我們將傳統的標準(舊腳本!)套用在迅疾變動的現實中。這比因飯碗不保或行程被打亂所感受到的「迷失」更難受。今日,每一個人—不分老幼、貧富、政治派別或身在世界何處—都失卻了一部分的熟悉人生。放眼全球,每一個人的立足點都不停變化,而且一時半刻還不會停。或許是失去親人、收入短少、喜愛的餐廳倒閉、度假計畫告吹,或失去對未來的希望。許多人覺得失去了簡單卻極重要的正常感(就算是糟糕的現狀,至少也是熟悉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主張「管好自己就好」的腳本聽起來都很荒謬。現在正是勇敢迷途的好時機。【延伸閱讀: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我們必須放慢腳步!專家教你5點變動思維,幫助平穩情緒、做出更好的決策】脫離舒適圈,追求成長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教地理的爸爸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們家沒有太多金錢或物質享受,但我爸有旺盛的好奇心。那時,餐桌上有我的塑膠餐墊,很多小孩進食時都用這個,以免食物灑出來。我的餐墊是一幅世界地圖。吃早餐的時候,爸爸會跟我玩首都遊戲(我們都這樣叫它)。他會說出一個國名,我就找出該國首都,慢慢也就知道各國的首都名字,像是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烏蘭巴托、瓦加杜古(Ouagadougou)之類的地名從口中說出來有股魔力,我也開始幻想日後親自造訪這些遙遠的地方。我咀嚼著玉米穀片,一面認識全球各地對我來說很新奇的地名,同時爸爸會一面訓練要我記住三件事。●首先:「我們家的後院不是全世界,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吧!妳在家問的那些問題,搞不好可以透過它找到答案。」●其次:「這個世界並非為了服務妳而存在。妳可以去上學是天大的好運,由於這份好運,妳有責任回饋。」●結論是:「記住,那些外表跟妳差異越大的人,去認識他們一定更有意思。妳為什麼要跟容貌、語言、飲食都相似的人來往呢?我覺得聽起來就很無聊。現在,高高興興去上學吧。」從小到大,我一直以為每個小朋友都在吃早餐時聆聽同樣的教誨。多年後,我才明白並非如此,因而更努力去了解這份勸告是否適用於成人?一個人奮力脫離舒適圈,在廣大世界中勇敢迷途,是否能為現實世界帶來有意義的改變?我們可以清楚響亮地回答:「是!」而且,不需要拿到全A的成績、賺很多錢、長途旅行就可以辦到。最重要的是,常識才是根本。多元促使我們考量不同的選項、意見、想法和觀點。多元要我們發揮更多想像力、創造力和好奇心,強調人與人相互依存的關係,使我們變得更強大。由各種不同的人組成的團隊、董事會和組織,經過一段時間後,都有更多創新能力與韌性,獲得更多利潤。還不只如此。除了這些尋常的好處以外,面對產生巨大改變的時期,必須有新穎的觀點。換句話說,越具多樣性的團隊與越常接受多元文化洗禮的個人,就越能快速投入不斷變動的世界。九成的人迷路,是因為他們走得不夠遠。 —無名氏迷失的別名●當你面臨不確定時,你會從其他文化、習俗或故事當中汲取教誨,來加以因應嗎?是哪些文化或傳統?他們的腳本和你的腳本有何不同?你是如何得悉這些文化?●你最近一次讀外國作者的書,是什麼樣的書?小姐,妳迷路了嗎?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在面對某種迷失。只是當改變猝然發生,這股迷失感有可能變成漂泊無依的感覺。啟動變動型思維,不僅能幫助你重新掌握方向,也有助於利用因迷失而產生的力量。除了上面分享的經驗,你還可透過許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積極尋找迷途的機會。以下是一些證實有效又簡單的做法,可幫助你培養這種超能力:●採取旅人的心態,就算你只不過是從房間走到後院或附近一帶:你身上帶了什麼東西?附近有什麼是你確實知道的(而非自以為知道、或者希望自己知道)?有什麼是你不知道、但值得一探究竟的事物?●當改變猝然來臨,你首先有什麼情緒?你看到的是危機或開始、災變或代表轉折的中陰?花些時間感受這些情緒,想一想為什麼它們是你內心的預設值?若你採用另一種情緒,會發生什麼情況?●像一個探訪未知的人那樣思考。你彷彿要前往陌生的所在,這種刻意為之的旅行態度像什麼?●關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以人的方式去摸索環境。●戴上眼罩,去摸索家中的空間或後院。在黑暗中吃晚餐。緩慢移動,常常停下來注意周遭,留神聆聽。在內心描繪行動的路徑(或食物擺在餐盤上的位置),之後再測試你有多準確。勇於迷途和其他七種變動超能力相互重疊,所以你還會再讀到它。現在只要記住,勇於迷途才有機會被找到、跨出舒適圈(而且隨遇而安)、多接觸陌生事物。這是新腳本的一部分,專為你在多變世界裡的獨特旅程而打造。勇於迷途:思考練習 1.當你失去方向,你通常會感到挫折、害怕,還是充滿好奇?2.你覺得繞路而行是麻煩還是歷險?3.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大人是鼓勵你跟不同的人一起玩,還是跟背景相似的人做朋友?這群友伴是什麼樣子?你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什麼?4.當你面臨不確定的情勢,你賴以立足的根基是何人或何物?是什麼幫助你找到方位?5.你的世界觀中有多大程度是納入其他的文化或傳統?這些外來的腳本跟你自己的腳本有哪些不同?你是怎麼接觸到這些文化的?持續注意周遭,多加留心,繼續把這些令人驚喜的發現融入你的新腳本當中。 ※本文摘自遠流《變動思維:如何駕馭不穩定的未來,在變局中發展個人、組織、家庭、企業的新腳本》
-
2022-04-10 癌症.抗癌新知
癌症高峰論壇/病友最關心:癌症新藥、帳單及給付
癌症多年位居十大死因首位,關心國人防癌與癌症治療,聯合報舉辦的「二○二二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昨天登場。國衛院長梁賡義在會中指出,癌症死亡率居高不下,資源整合才是癌症防治的勝利之道;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以癌友身分分享,喜樂的心是抗癌良藥。今年是聯合報健康事業部第四年舉辦癌症高峰論壇,共同舉辦單位包括國衛院、健保署、國健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團與癌症病友團體。聯合報社長游美月指出,會前網路民調發現,民眾最關心的是癌症新藥、癌症帳單、健保給付。健保署長李伯璋以自身經驗強調對疾病無畏的認同。他表示,近年健保總額成長率約四點四%,但癌症用藥成長率逾十%,去年癌藥支出達四○三億元。「對病人有用的,會設法給予經費支持,把一年八千多億元預算花在刀口上」。游美月指出,國衛院全力支持,成就聯合報舉辦全台規模最大癌症論壇。王建煊表示不把自己當病人,致力無子西瓜基金會照顧老人的任務,以喜樂的心態面對癌症。昨與會講者還有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中國附醫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台大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高雄長庚血液腫瘤科副主任王銘崇、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光裕、馬偕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花蓮慈濟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台大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郭文宏、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內科部副部長謝佳訓。今天論壇第二天議程由國健署長吳昭軍帶領民眾如何防癌及早期發現癌症,歡迎上午十時收看,直播連結:https://fb.me/e/35PwMqcfO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民眾最關心3件事 游美月:癌症新藥及帳單、健保給付
「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共邀請21位癌症相關權威,並於今天在元氣網粉絲團線上直播,第一天上午場登場講者包括國衛院長梁賡義、健保署長李伯璋、前監察院長王建煊,以及林口長庚副院長賴瓊慧、中國附醫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高雄長庚血液腫瘤副主任王銘崇、台大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以及聯合報社長游美月。國內covid-19感染病例數飆升,2022癌症高峰論壇因此改為線上直播。游美月指出,癌症論壇連續舉辦四年,最重要的推手是梁賡義院長,若不是國衛院的全力支持,不可能成就這個國內最大規模的癌症論壇。每當受到疫情影響生活決策時,游美月借用梁賡義心法指出,民眾要從內心堅定,不要影響正常生活,可供民眾面臨疾病挑戰時的借鏡。游美月說,為了更了解癌症病患的需求,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也進行一份網路民調,發現民眾最關心的三件事情是,癌症新藥、癌症帳單、健保給付,這三件事情關係到每一個人的家庭與健康。而監察院前院長王建煊以無私、無畏的精神,不僅給予偏鄉學童教育、成立無子西瓜基金會照顧老人家,並以癌症病患過來人的經驗跟民眾分享。游美月指出,王建煊以喜樂的心態面對癌症,每天照常作公益事,令人敬佩。此外,聯合報也會腳步不停地協助讀者得到最新最正確的資訊,幫助大家維持健康、對抗疾病。游美月說,感謝眾多合作夥伴共同舉辦這樣盛大的論壇,尤其好多醫學中心及癌症病友團體一起參與,共同創造一個溝通的平台。.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4-08 新聞.杏林.診間
我的經驗/撲克臉、小碎步…38歲護理師罹巴金森病,漸進式用藥延緩退化
十幾年前被診斷出罹患「年輕型巴金森病」時,我才38歲,兩個孩子都還在讀幼稚園,人生正要展開卻深受疾病所苦。確診前的某天,發現自己寫字愈來愈小,開朗的我常被朋友抱怨板著一張撲克臉,且走路開始經常拖著腳時,擔任校護、有相關醫學專業背景的我,直覺應該是腦部出了問題,便掛了神經內科求助,沒想到竟確診巴金森病。早期發現 減慢病程發展「我這麼年輕,怎麼可能得到巴金森病!」被第一位醫師判斷罹病時,醫師開了藥我卻不肯吃,改尋求第二位醫師的治療,也得到相同的答案,抱持著「吃看看」的心態,手抖、小碎步、表情僵硬等症狀雖有明顯改善,但還是不相信自己年紀輕輕就罹患退化性疾病,直到透過第三位醫師的檢查,在影像中看見自己的大腦左側明顯萎縮,才開始接受追蹤治療。當時的醫師說我還年輕,有很長的路要走,治療方式建議採取漸進式調整用藥劑量,以免異動症、藥效波動等副作用太早出現,會嚴重影響往後生活。規律吃藥十多年,除了延緩巴金森病的惡化,我也還在職場上努力打拚。及早就醫 緩解經濟壓力一路治療的經驗讓我了解,巴金森病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民眾不清楚初期症狀而造成延誤就醫,甚至抱持「晚吃藥,總比早吃藥好」的觀念,其實都是錯誤的。我的護理師背景,讓我相較其他病友,更多了病識感,也更樂觀接受藥物治療,僵硬、行動緩慢、平衡不穩等症狀改善後,與巴金森病和平相處了十多年,雖然隨病況起伏,心情難免會憂鬱,但都能順利穩定下來,也以自身經驗在臉書分享自己與病共處的日常,鼓勵其他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許多早發型病友確診後斷斷續續接受治療,反而沒有穩定控制病情而無法繼續工作,在就醫與就職的巨大經濟壓力下,使病程加速惡化。我很慶幸自己的家庭較無沉重的經濟壓力,可以接受完善治療且保留原先的工作。我認為早期發現服藥控制、持續工作不與社會脫節,都是穩定病情的關鍵因素,保持樂觀心態配合治療、回診追蹤,積極復健運動,巴金森病患者也能重回職場、找回生活品質。專業觀點/不同藥物組合 助穩定病程 降失能機率【諮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整理/記者廖靜清】金曲歌后詹雅雯罹患巴金森病,讓巴金森病備受關注。巴金森病是一種好發於中老年人的退化性神經疾病,症狀與自然老化極為相似,病徵表現除運動功能障礙,也可能出現如憂鬱、便祕與睡眠困難等非動作障礙。若正值人生顛峰的中壯年時期罹病,身體、心理衝擊可想而知,但如果巴金森病好好接受治療,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巴金森病雖然無法治癒,但若能及早發現,可用藥物控制,以改善生活品質為目標。治療會以「漸進方式」調整劑量,透過不同藥物種類組合來達到減緩病程惡化、降低失能機會。巴金森病的病程長達15至20年左右,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巴金森病是一場持久戰,鼓勵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每個病人發病症狀及對藥物的反應不同,應把握「早期發現、早期對症下藥」原則,病情就能延緩控制,減輕因疾病惡化造成的失能所衍生的家庭經濟衝擊與長照護負擔。【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重複領、轉賣、陽性不通報 林右昌坦承快篩有道德風險
基隆市政府明天起廣發快篩試劑,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說,曾想過會不會出現有人重複領、拿去轉賣,或是沒有做、陽性不通報等道德風險。中央和市府為了廣發並有效推行篩檢計畫,最後決定選擇相信人民,不要把事情搞得很複雜,很囉哩囉唆,手續一大堆。林右昌今天下午公布「全民防疫愛心篩檢」計畫內容,媒體詢問如何鼓勵民眾參與,以及市府廣發免費快篩試劑,但外面商家1個賣350元,如何防範有人轉賣?林右昌說,相關問題就是這幾天市府團隊一直討論跟思考,反覆斟酌的部分。為什麼取名為愛心篩檢?有一些人嘲笑說「什麼都講愛心」,他非常不以為然,為什麼?稱為愛心篩檢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不是強制性篩檢。林右昌表示,正因為不是強制性,所以就非常的考驗人性,市府團隊這幾天反覆討論、思考很多事情,其實都不是醫療或者是篩檢的問題,考慮的都是民眾心理面、社會面和人性面的課題。他舉例,比如曾思考民眾領取的時候,會不會有人貪心重複領?但如果領取的手續非常的麻煩,又怕影響到民眾參與的意願。中央的原則是希望能夠廣發,如果把它搞得很複雜,很囉哩囉唆,手續也一大堆,到時候是不是沒有人想要參與。市府團隊討論過程中,也曾經想到有人領了之後,會不會不做,並把它拿去賣?有沒有稽核機制?林右昌說「說實在沒有」,其實這就是所謂不是強制性,它是自願性的道德風險。林右昌說,民眾領了之後到底有沒有做?他沒有做或是存起來,市府不得而知。為了要避免發生這些狀況,市府曾經考慮過在里民活動中心統一發放,然後衛教後,大家當場拆開試劑,當場施作,有什麼問題當場解決。這個方法最後被認定行不通,因為還要考慮防疫的問題,因為如果當場在里民活動中心做,會不會又有人講說是一種群聚,或者說如果當場有人快篩陽性,大家會不會很恐慌。如果真的當場有人快篩陽性的話,應該要規劃一個地方讓他留置。林右昌說,萬一不只1個人怎麼辦,空間還要隔開,里民活動中心有沒有那麼大的空間做這個事情。快篩陽性並不是真正確診,還要經過 PCR的採檢才能夠確定。因為有空間規劃,動線規劃等問題,最後還是決定發放之後,讓民眾帶回家裡面自己篩檢。林右昌表示,市府規畫的方案的確有道德風險。不過不管中央或市府都覺得,即便有道德風險,還是必須選擇相信人民。這樣的規畫還有很多考量,比如說,民眾做了之後如果陽性,他是不是真的會通報,還是不報?可能有少部分民眾,怕被送去做PCR確診要隔離10天,所以會不會有人認為既然無症狀或輕症,會有投機的心態,決定拼一下,也許過幾天就好了。
-
2022-04-04 養生.人生智慧
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教如何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編按:你是否想過,自己的老後生活,收入要從哪裡來?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長期關注退休財務安全議題。他指出,國人退休金準備不足,是足以拖垮台灣經濟的國安問題。考量養兒防老觀念式微、勞退基金操作績效不佳,民眾應盡早自行投資,才能累積足夠的退休金。平均壽命愈來愈長、通膨壓力愈來愈大的時代,你的退休金準備,足夠確保你擁有安穩的老年生活嗎?「退休金準備不足,是會拖垮台灣經濟的國安問題。如果不正視,將來我們會看到很多靠社福補助度日的下流老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教授周冠男語重心長地說。身為行為財務學家的周冠男,也曾擔任勞動基金委外操作審查委員。他指出,過往國人老後的生活費有2大來源:子女奉養,以及勞工退休金。然而,在少子化的今日,養兒防老的觀念已日漸式微。另一方面,由公務機關主導的勞退基金操作極為保守,投資組合半數集中於現金、固定收益證券。據統計,新制勞工退休基金的歷史績效一年僅4.21%,還曾發生基金經理人挪用公款、炒股等弊案。「不能指望小孩,勞退績效又這麼差,大家的退休金還是要靠自己。」周冠男說。他認為,還在職場上的工作者應有危機意識。停止自願提繳勞退基金,盡快開始自行投資,才能在離開職場時累積足夠的退休金。退休理財這樣做!買0050、006208,年平均報酬率勝過勞退、房地產退休金的投資組合,該怎麼配置?周冠男的建議很簡單:投資市場指數型ETF或基金,並且長期持有,需要用錢時才賣掉。以台股市場來說,長期投資元大台灣50(0050)、富邦台50(006208)2檔ETF,年平均報酬率接近9%。不用費心挑選個股,甚至不必在低點入場,就能獲得比勞退基金豐厚的報酬。台股有逾千家上市櫃公司、100多檔ETF商品可供挑選,為什麼只推薦前述2檔ETF?周冠男解釋,不論短期漲跌,股市長期上漲的趨勢不變。而0050、006208,是走勢最貼近大盤的ETF。以0050為例,從成立到2020年4月,總報酬率為294.90%,換算成年報酬率約為8.62%。「它的長期優越收益,幾乎是可以確定的。」這樣的投資報酬率,甚至超過台灣飛漲的房價。周冠男舉例,日前媒體報導,文湖線通車25年後,大安站的房價從一坪30多萬上漲到約84萬。數字聽起來相當驚人,其實換算下來,年平均報酬率僅約4%左右。就算加上租金收入,報酬率也不過6%。在同一時間,台股的年平均報酬率接近10%。「同樣是30多萬,投資0050或006208不要賣,漲幅會是房子的2~3倍。」除了0050、006208以外,周冠男提到,若不想將全部資產放在台灣股市,也可考慮美股的市場指數型ETF。例如,Vanguard全世界股票ETF(VT)包含全球49個國家、9000多檔股票,風險分散更為徹底。此外,他特別提醒,ETF商品的原始概念,是讓投資人以較低金額投資多檔股票,降低投資風險。台灣近年來流行的策略型ETF,不少都有手續費高、檔數過少的問題,難以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他舉例,有某檔高科技股策略型ETF,僅投資10檔標的。他反問,「我為何不自己買10檔股票就好,還要付給投信一年1.31%的管理費?」不用預測漲跌的投資法!買市場指數型ETF,時間是投資人最好的朋友周冠男指出,長期投資指數型ETF還有一個好處:輕鬆。不用看短期漲跌、高點照樣可以進場買。時間就是投資最好的朋友。為什麼指數型ETF買了不賣,獲利會優於買低賣高?周冠男指出,行為財務學上有個概念叫「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effect)──投資人認為自己的判斷比其他人更為正確,因此高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透過短期交易獲利。但許多學術研究都顯示,愈是頻繁買入、賣出股票的投資人,長期投資績效更差。以當天買、當天賣的當沖交易為例,99%的當沖投資人都是賠錢出場。周冠男指出,股市每日上漲或下跌,當然都有其原因。但一般人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多數的分析都是事後歸因,更遑論成功預測。他舉例,「就連《華爾街日報》同一天的報導,對於當日股市漲跌的分析觀點都會自相矛盾。」因此,散戶要精準的掌握時機低買高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預測股市走向極為困難,但有一件事是確定的:無論台股、美股或全球股市,長期股價趨勢都是上漲的。周冠男引用統計數據指出,1925年在美國股市投資100美元的人,到了2010年會擁有40多萬美元的資產。他開玩笑說,「我曾祖父要是當年在美國股市投資100美元,我現在就不用工作了。」他認為,被動式投資的精神,就是盡可能延長錢在市場上增值的時間。持續投入,需要用錢時才賣出持股。「總有一天你回頭看,會被自己累積的資產嚇一跳。」定期定額或單筆投入買股,哪個好?2種投資法利弊一次看懂手上有一筆資金可投資股票,單筆投入或定期定額,哪個報酬率較高?多數人或許會認為是後者,但真正的答案卻出人意料。周冠男指出,既有研究已顯示,單筆投入的資金在市場上可增值的時間較長,長期獲利會優於定期定額。例如,年初投入12萬買指數型ETF,或者1個月定期定額投資1萬元買指數型ETF,前者的長期報酬率會高於後者。若投入單筆資金的時機剛好是市場高點,還能獲利嗎?知名投資人、美國麥哲倫基金前總經理彼得‧林區(Peter Lynch)曾做過試算,30年間每年投入一筆錢投資股市,每年都買在股市最高點的投資者和買在最低點的投資者,最終2者的年化投資報酬率約只相差1%。只要投資時間夠長,自然能分散風險。不過,周冠男也指出,單筆投入大額資金雖然獲利較佳,但違反人性。多數人不敢在高點進場,也怕低點是崩盤的前兆。因此,定期定額投資,可幫投資人「把手腳綁起來」,建立投資的紀律。雖然損失一點獲利,但至少不會錯過長期的貨幣時間價值。配息型商品買愈多愈好?小心錢只是從左手轉到右手周冠男觀察,台灣投資人除了偏愛短線交易外,另一迷思是「熱愛配息」。舉凡高股息ETF、高收益債券,都是近年來的熱門商品。然而,許多投資人在開心領息的同時,卻忽略了這些錢可能來自先前自己投入的本金。他指出,行為財務學稱這種心態為「一鳥在手,勝過二鳥在林」的謬論。投資人看似定期領到一筆現金,其實總資產並沒有增加。他以高股息ETF為例,原本11元的ETF,每股配息1元,股價就會下跌為10元。「金錢不滅,你的錢只是從左手轉到右手,而且你領了1元還要繳稅給政府。」此外,他也勸投資人在規劃退休理財時,最好別碰高收益債。高收益債俗稱「垃圾債」(Junk bond),指的是信用評等較低的公司,因為違約風險高、借貸不易,因此以高額利息吸引投資人購買。這種商品風險極高,並不適合熟齡族群。他認為,比起賺快錢,買指數型ETF、長期持有,就是最簡單的退休理財心法。不用努力看盤,無須費心買低賣高,退休金反而更加豐厚!原文:退休不想當下流老人?政大教授周冠男:寄望孩子或政府,不如長期投資0050、006208
-
2022-04-04 醫聲.癌症防治
攤開癌症帳單/確診、轉移、惡化…8年來持續對抗乳癌,1年藥費就要72萬
聽到醫師說,這八九不離十是癌症,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罹患乳癌。我是松兒,確診乳癌時才30歲,至今過了8年,期間經歷兩次癌症轉移、惡化,現在仍努力抗癌。8年前,自己摸到右乳有不明腫塊,立即就醫檢查,而被醫師宣布可能是癌症後,隨即安排局部切除腫瘤手術,病理切片化驗後,確診為乳癌第三期,且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當下合併化療、放療。化療過程十分不舒服、很辛苦,惡心、嘔吐、掉髮等副作用一一出現,當時心想「等到治療完,病情就好了。」對於治療過程保持正向想法、充滿信心,相信一定可以痊癒。從罹癌到現在,先生從婚前到婚後一路陪伴,不論住院治療還是回診。我個性比較獨立,即使現正接受治療中,仍持續工作,有人問我是否考慮不要再上班,但工作讓我的生活有重心。我的雌激素、黃體激素受體陽性,HER2(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陰性,治療後控制良好,維持了二至三年。沒想到,5年前於某次回診追蹤檢查,竟發現癌細胞轉移至肺部。原以為乳癌已經治療好了,真的沒有想過會轉移到肺部,當時用荷爾蒙藥物「諾曼癌素」繼續治療,大約二年多的時間,與癌細胞和平共存。但兩年前,追蹤又發現肺部腫瘤變大,心想不是一直都控制好好的,又怎麼會惡化?但還是打起精神繼續治療,醫師說,原有藥物已經壓不住癌細胞,必須換藥,於是自費使用標靶藥物「擊癌利」,同時也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使用「擊癌利」,白血球數量因此降低,會比較容易累。在沒有用藥前,到晚上7、8點都還有精神,但用藥後,有時下午4、5點,甚至中午過後就明顯感覺累,體力續航力變差,因此調整工作模式並盡量減少壓力,稍微放慢腳步,不要讓自己太累。治療開始,因為均不符合健保給付條件,因此用藥全需自費。以近兩年來治療藥費估計,標靶藥物「擊癌利」每3個月為7.84萬元,幸好加入臨床試驗計畫使用荷爾蒙藥物「法洛德」;剛開始每月藥費約3萬元,再加上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總計一年藥費約72萬多元,所幸「法洛德」現在由臨床試驗支付,一年約省下36萬元。礙於病情不得不接受治療,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此高額的癌症治療費用,雖然自己及家庭經濟狀況仍能負擔藥費,但真的很沉重。回門診追蹤時,也常聽到醫師說,有許多癌症病友為了籌措醫藥費,必須貸款或賣房子。沒有人願意生病,必須使用高價藥品癌症,更不是自己願意的。希望健保署能夠思考,由健保與患者依一定比率共同負擔藥費,減輕經濟負擔,癌症病患不顧高額花費醫療費用,就是希望可以控制病情,好好活著,等待治癒的一天。回想這一路抗癌歷程,心態就是平常心,保持「治好,就沒事」的信念,不過,當有一點輕微感冒、疲倦等小狀況,還是會特別敏感,有點神經質,擔心病情是否又有變化。雖然如此,仍努力認真治療,現在生活如常,從外人眼光來看,自己完全不像是生病的人,堅信一定可以聽到醫師說,癌症治癒好,「不用再吃藥了,也不用再回診了。」 ▌癌友小檔案松兒:38ys、女性.診斷:8年前乳癌二期,後肺部轉移,兩年前再復發.治療:(兩年前復發之後)1.擊癌利(三個月一次,每次78400元)2.法洛德(每月3萬多元,現加入臨床試驗計畫)3.醫師建議每3個月打針調整荷爾蒙(每次11500元).總帳單:一年藥費約72萬元.健保為何不給付:擊癌利給付條件為55歲以上或曾接受雙側卵巢切除術、.FSH及estradiol 血液檢測值顯示停經▌鼓勵癌友一段話「我相信有天醫生會跟我說不用再回診了!這是我一直相信的」──松兒
-
2022-04-02 養生.人生智慧
「結婚可以,不想要小孩!」歷經被劈腿、結婚觀念不同...蔡依林:還是期待可以讓我幼稚的人
出道已滿23年的蔡依林,憑藉其在歌唱及舞蹈的功力,在台灣奠定了天后的地位。不過讓蔡依林成為台灣人心目中天后的原因,並不只因她帶給觀眾的精彩表演,更多的,是一種專屬於蔡依林的「精神」。「我知道你很難過...」1999年,一個清亮的嗓音出現在電視上,席捲了台灣音樂圈,這道嗓音的主人就是蔡依林。不同於一般新人需要時間建立市場接受度以及觀眾好感度,蔡依林靠第一張專輯《1019》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讓台灣的民眾認識了這位只有19歲、卻蘊藏巨大潛力的小女孩。從「最爛歌手」到天后 靠「就是要做到好」雖然甫出道就贏得高度的聲量,蔡依林卻並沒有順利獲得所有人的認同。2001年,資深音樂製作人林暐哲和創作人陳珊妮曾經共同發布「10大爛歌手名單」,名單第一位就是蔡依林:「雖然蔡依林這張唱片獲選為去年最暢銷專輯之一,但我卻覺得聽完有種被『呼攏』的感覺,也並未感受到她從紐約遊學回來有什麼長足進步。更重要的是,年紀明明未到,卻硬把感情唱得好像她很『了』一樣,實在不是個好現象。」「如果要說『有好歌喉未必能成為好歌星、做出好唱片』,蔡依林正是個典型的例子。」被音樂圈內的專業人士如此批評,讓出道不久的蔡依林信心遭受打擊,再加上又和經紀公司鬧出合約糾紛,接連的災難讓她當時的演藝生涯蒙上一層陰影。不過,這些事並沒有將她擊倒,合約糾紛告一段落後,蔡依林重新出發,發行了對演藝生涯影響最大的一張唱片——《看我七十二變》。這張專輯成為蔡依林轉型的關鍵作品,奠定了她的舞曲風格,更替她獲得年度女歌手唱片銷量第一名的位子。也從這張專輯開始,本來被觀眾嘲笑肢體不協調的蔡依林,開始苦練舞蹈,就算毫無跳舞基礎,甚至同手同腳,她還是咬著牙繼續學習,曾為了練舞一整晚沒睡,隔天清晨又起來拍MV。「就是要做到好」的精神也讓蔡依林從零基礎到現在的台灣舞曲天后地位。做蛋糕做到得獎 任何事都要淋漓盡致「我不能忍受還沒學好就放棄。」許多人都認為蔡依林的爆紅是運氣所致,19歲就被挖掘、第一張專輯就大賣......從出道至今,蔡依林面對挫折的心態:「永不輕言放棄」,或許就不會再如此輕易看待她所獲得的成就,並看見光鮮亮麗的舞台背後,是一次又一次練舞練到磨破腳皮、跌倒再爬起、流淚再擦乾,不斷重複的過程。這樣的精神並不只應用在工作上,蔡依林近年在社群上時常分享自己的休閒生活,其中就包括了烘焙。一般人做蛋糕,大概就是在家裡烤一烤,分給朋友家人一起吃。不過蔡依林就是要超越一般人的程度,她做蛋糕做到飛到英國比賽,還奪下銀牌;更在線上開啟了翻糖蛋糕新品牌。不只如此,最近蔡依林又在社群上分享最新的興趣——親手織衣服。蔡依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不管學什麼,就是要學到好;做什麼,就是要做到淋漓盡致。三段感情跌跤 卻不放棄找到「那個人」在事業上,蔡依林不斷地創造巔峰,持續引領著台灣音樂走向更高的境界。與此同時,許多人也關心蔡依林的感情生活進展如何?目前42歲的蔡依林,經歷過幾段轟轟烈烈的愛情,最為人之莫過於當初2001年與音樂天王周杰倫在一起,卻遭男方劈腿,「最後一個知道是最恐怖的。」蔡依林過2年後,受主持人訪問才終於鬆口證實當初被劈腿的傷痛,且坦言當初周杰倫當初並沒有道歉,自己也花了1年多才從陰影中走出。在周董之後,蔡依林又與演員彭于晏傳出戀情,兩人雖未親口證實,這段戀情的真實性卻在蔡爸爸口中得到確認。不過經過3年後,兩人戀情告吹,有傳聞道是因為男方公司出手阻撓,加上彭于晏的媽媽對蔡依林似乎也不甚滿意,造就兩人遺憾的結局。近年最轟動的則是和混血男模錦榮的戀情,兩人交往6年看似甜蜜,但雙方收入、地位的差距,都對感情造成不小的壓力,蔡依林工作的忙碌更為兩人相處雪上加霜,錦榮面對媒體曾透露:「每天我都一個人,不敢交朋友,也不敢認識人,我很孤單。」最後一根稻草或許出在於雙方對婚姻的觀念差距過大,蔡依林受訪曾表示:「結婚可以,但是不想要有小孩。」錦榮卻非常想要小孩,同時他也透露結婚3大條件:「婚戒不離手、老婆冠夫姓、夫妻財產共有」,如此傳統的觀念也和蔡依林獨立自主的個性相距甚遠,種種原因導致了兩人最終離散的結果。走過多段刻骨銘心的戀情,被劈腿、不被男方媽媽認同、對結婚觀念不同......這些經驗並沒有讓蔡依林對愛情失望,「我覺得愛情是不分年齡,可以讓大家都幼稚的事情。這也是愛情剛開始美妙的地方,所以我還是很期待可以讓我幼稚的人。」即使被傷過、失望過,她還是沒有停止找尋那個人,可以讓她褪下在眾人面前建立的女王形象,不需要呈現完美的妝容,或是性感的舞步,只求能安心做回一位幼稚的小女孩。延伸閱讀: 還在買一大袋Costco貝果回家吃?它是麵包中最糟的選擇!專家揭:10類麵包中,最健康的原來是「它」
-
2022-04-01 養生.家庭婚姻
媳婦不孕被婆婆逼離婚,卻被前夫要求生病幫忙照顧她!專家:「2大類婆婆」女生要留意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觀念至今影響很多長輩,他們非常堅持不可打破傳統。對於身為家中獨子或長子的太太,如果沒有生孩子,通常都會承受著極大的壓力。此外,華人社會中,婆媳相處的問題,也很常被拿來討論,其問題困難點在於婆媳關係涵蓋的面向太廣,如果又遇到不易生育的媳婦,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下,多數時候都呈現一種無解的狀態。根據蘋果日報報導,一名網友在「爆料公社」發文表示,自己結婚5年都沒有懷孕,去醫院檢查發現自己是不易生育的體質,因而婆婆逼迫她和獨子離婚。5年的婚姻,即使有很多不捨和難過,但面對無能為力改變的現實,她也只能簽下同意離婚。甚至一度因此而失去生活重心,幸好有家人、朋友的鼓勵,才重新開始新的人生。婆婆生病,竟然還要求已離婚的媳婦照顧擺脫婚姻的束縛後,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著,有一份喜歡的工作,下班後有時去健身、有時看書充實自己,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直到上個月,前夫卻突然打電話給她,頤指氣使的說:「我媽生病了,你來幫忙輪流照顧她。」孩子從小乖乖聽媽媽的話是好習慣,既然已經成年了,就應該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前夫竟然直接表達出:「我媽說我們結婚5年,也算我們照顧你5年,既然你沒能幫我家傳宗接代,難道不該還人情,幫忙照顧一下生病的人嗎?」面對如此無理的要求,她生氣的回嗆:「X先生,你有失憶症嗎?我們離婚了,那你媽又不是我媽,你沒資格要求我做事,我又不欠你的。」「抱歉,我忙著跟新男友談戀愛沒空,你家的事你自己處理吧!」此事放上網路,引起很多網友熱議:「到底是誰給他的勇氣?這種話都說得出口。」「做得好,不能生子就要離婚,這是甚麼心態,太欺負人了。」媽媽的教育對孩子影響最深在一個家庭中,媽媽是對孩子教育影響最深的人,其實女生在婚前就可以仔細觀察一下,未來婆婆是哪種教育型態人,像是以上述案例中,凡事都是「我媽說……」這種沒有個人想法的媽寶男,女生真的千萬要小心。兩性專家李芳蓓表示,主要將婆婆分為兩種類型:◎事必躬親型1.大小事都幫兒子處理好,吃飯、回家時間、衣服搭配。2.約會時常查勤。3.三不五時就會說:「哎呀,我兒子怎麼這麼瘦啊?」、「我兒子最近臉色怎麼都不好呢?你都煮甚麼給他吃啊?」→面對這種媽媽,唯一的方式就是把老公當兒子照顧,你還要做的比她好,才有可能得到她的認可。◎性格開朗型1.媽媽想法較開明,也較會安排自己的時間。2.給孩子獨立成長的空間,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自己的事。3.對於兒子另一半的選擇,以尊重為原則,把媳婦當成女兒看待。→這種婆婆好溝通、相處,女生遇到這種婆婆,一定要好好珍惜!※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媳婦不孕被婆婆逼離婚 前夫:我媽生病了,你來幫忙輪流照顧。2大類婆婆女生要留意※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3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陳時中推類普篩阻斷Omicron 專家:疫情擴散如覆水難收
基隆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親自前往基隆視察,拋出基隆卅六萬人「類普篩」防堵疫情。專家表示,「類普篩」就是「普篩」,藉此找出潛在確診病例,採取隔離措施,防堵疫情,且可以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並搭配血清抗體檢測,推估自然感染率,但如今利用「類普篩」控制疫情,可能已經慢了,效果可能有限。「基隆普篩應針對高風險地區內,所有民眾都要進行篩檢,不要挑選。」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說,類普篩就是普篩,由此可以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並最好搭配血清抗體檢測,如此才可找出所有感染者控制疫情,同時也可推估基隆地區的自然感染率,但若感染者人數多,要如何居家隔離,需要後續的配套措施。蘇益仁說,基隆類累普篩與去年五月雙北疫情大爆發時,台北市長柯文哲提出設立快篩站篩檢方式不同,快篩站無法了解當地真實感染情形。蘇益仁曾建議柯文哲萬華地區應進行普篩,但當時萬華地區每天快篩出五十名確診患者,依柯文哲推估,如果進行普篩,每天確診患者恐高達五百人,到時將找不到防疫旅館加以隔離,只能快篩多少算多少。台大兒童醫院長黃立民說,類普篩就是普篩,兩者差別可能是篩檢範圍大小有所不同,如今基隆疫情嚴峻,指揮中心想要介入控制疫情,利用普篩是必要及正確的手段,以找出潛在確診病例,立即採取隔離措施,不再傳染給下一個人。但Omicron變異株傳播快速,目前「疫情已擴散出去,覆水難收」,如今要利用「類普篩」控制疫情、阻斷傳播鏈,已經有點慢了,效果也有限。基隆類普篩是以居家快篩試劑採檢病毒為主,與疫情初期彰化縣萬人血清篩檢抗體不同。黃立民說,兩者意義不同,篩檢病毒是反應目前的情形,檢驗血清抗體是反應過去感染情形為歷史考古。黃立民說,現在指揮中心態度,應是容忍確認個案數少、小規模的疫情,但對感染人數多、大規模的疫情,還是會介入處理,接下來Omicron疫情能否控制,須觀察三大指標,首先是疫情有無進入安養機構或長照中心,以及清明連假、宗教遶境後病例數有無激增,但感覺接下來疫情都不會太好,確診個案會陸續增加,何時趨緩還有待觀察。
-
2022-03-30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影/蔣萬安批做事武斷 陳時中曝要做這件事必有決斷
新冠肺炎疫情多點齊發,立委蔣萬安昨表示,衛福部長陳時中防疫十分辛苦,但做事太武斷。陳時中今天說,「我想,各種看法都有。」而防疫情期間許多事情講求快速,在整體決策面上必然要有決斷,以做出比較好的防疫措施,他不敢說,所有決策都是百分之百的對,但是,如果沒有即時行動,反而會阻礙疫情的控制。陳時中今出席立法院社會環境及衛生環境、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次聯席會議,因還有防疫會議,上午9時40分離開,並於離開前再次受訪。外界關心,國內疫情嚴峻,是否會影響未來參選台北市長的規畫及步調?陳時中說,「目前沒有其他的規畫,現在還是以政務及疫情為主。」以現在疫情發展,還是維持「戒慎不恐懼」的心態,雖然現在疫情多點齊發,首要工作還是要把疫情圍堵住。至於,國民黨醫療委員會發出聲明,防疫不可掩蓋事實。陳時中說,「我不了解這樣的批評」,因於疫情期間所有的事實,指揮中心均加以披露。此外,陳時中日前宣布戒菸,外界解讀是選舉考量,而立委鄭運鵬認為這是國民黨害怕陳時中參選的表現。陳時中說,戒菸對任何一個吸菸的人來說都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如果在選舉前做這個動作「風險更高」,如果有選舉考量,他寧願不要選擇這樣的路。陳時中說,董氏基金會長期推動菸害防制,讓他很感動,且衛福部將推動「菸害防制法」,身為相關部門主責的人物,「我覺得應該要做一些事情」。疫苗救濟出現第一例獲賠600萬元個案,原因為何?陳時中說,這是專家委員會的審酌,應該是關聯性甚高,因有這樣直接的相關性,而給予賠償比較高的金額。至於,宜蘭羅東代課老師傳出確診疫情。陳時中說,目前還不了解此一個案。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3-30 該看哪科.皮膚
三溫暖不能助排毒!多數宣稱桑拿有各式益處 基本上都是胡說八道
▍熱石頭桑拿愉悅感是來自一些讓人心情好的腦內化學物質,以及基本的生理機能:當你處在桑拿房內,體表溫度飆升,你的脈搏也會加速;當你在裡面待上10到15分鐘後走出來,這時你的心跳速率大約高達每秒120至150下,這已經相當於輕度運動。同時,你的身體也承受了輕微的熱休克(heat shock),對血液中的化學物質產生有益的下游效應(downstream effects)。蒸桑拿會提高腎上腺素、可體松、生長激素和腦內啡的血中濃度──順帶說明,最後一項的腦內啡也經常被認為是造成跑者愉悅(runner’s high)的荷爾蒙(儘管有爭議)。而在蒸桑拿的過程中,你不需要跑上一公里,就能獲得愉悅感。事實證明,運動和蒸桑拿還有許多其他共通點。兩者都有益於你的心臟與心血管系統。但有一點必須澄清:世界各地的水療中心都宣稱桑拿有各式各樣的健康益處,但基本上都是胡說八道。蒸桑拿並不能治癒癌症,也不能有助化學排毒;事實上,這根本不能算是一種排毒手段。多出汗當然可以消除負面情緒,因為愉悅荷爾蒙被釋放到血液中;但要視蒸桑拿為「排毒手段」,恐怕是對人體的運作有本質上的誤解。你的腎臟才是負責排毒的;它們是負責清除血液中化學汙染物的器官。當然,很多有趣的東西會存在汗液中,包括身體想要排出的化學物質如某些重金屬、古柯鹼和NikNak香辣番茄紅色香料。但這些物質會出現在汗液中純屬偶然,只是因為你的身體正在滲漏。為了降溫,你的汗腺從血液中抽吸水分,任何當時存在血液循環系統中的化學物質都會順道被汲取。許多關於SPA健康益處的不實宣稱,多來自於幾十年前的研究報告,而且通常沒有對照組;或者樣本數太小,缺乏統計意義,研究結論也不可信。例如,有一篇經常被引用的研究宣稱,桑拿能提升免疫力,降低冬天感冒的發生率。其證據來自1970到1980年間的數個研究,就連研究的主事者都表示:「主要是回顧性研究,樣本控制不佳。」1989年,一名德國研究人員著手進行較為嚴謹的實驗。他挑選了50名受試者,其中一半讓他們去蒸桑拿,另一半沒有。六個月間,蒸桑拿的實驗組平均去了26次,約一週一次,這期間總共感冒了33次,沒去桑拿的對照組則感冒46次。這些數字顯示,前述說法或許有點道理,但一般感冒的平均持續時間和嚴重程度,在兩組間並沒有統計意義上的差異。因此結論就是,定期蒸桑拿可能會降低感冒發生率,但還需進一步研究證實。不少SPA企業經營者會利用這個30年前的小型研究,宣稱他們旗下設施能幫助你躲過冬季最常見的不適。未來的科學家當然有可能提出確切證據,支持定期出汗能促進免疫細胞再生(可能是因為你在蒸桑拿後多半睡得較好,而身體免疫力是在睡眠時所建立的);但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研究證實。然而,蒸桑拿已被證實對心臟大有助益。這一結論是來自1980年代中期以來,持續進行的一項大型研究,該研究主要是調查芬蘭男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子。研究發現,定期蒸桑拿的男性,罹患心臟性猝死、致命性冠心病、致命性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及其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都較低。簡言之,這意味著定期蒸桑拿有助於延年益壽。當然,對芬蘭男性而言,「定期蒸桑拿」指的是每週去超過4次。這只有在你家裡就有個桑拿房(基本上許多芬蘭人都有)才可能做到。事實上,該研究的2,327名受試者中,僅12人完全不蒸桑拿。鑑於定期出汗這一普遍的文化習慣,研究人員將每週只去一次的男性作為基準,並拿他們的健康狀態與經常蒸桑拿的男性進行對照。結果發現,相較於每週只去一次的男性,每週蒸桑拿2到3次的男性,死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低了27%,而每週4到7次的男性更是降低了50%──到底為什麼蒸桑拿有益心臟健康呢?桑拿房中的熱氣會促進血管擴張,或者說變寬,讓更多血流能通過你的循環系統。較寬的血管意味著,心臟用較少推力便能將血液運送至全身,血壓從而下降。只要不要太低,低血壓其實是有好處的。隨著你循環系統的活動增加(由於血管變寬),更大量的血液能流到皮膚表面。汗腺從血液中汲取其液體基底,將這個液體輸送至皮膚表面。汗液的蒸散能幫助皮膚表面降溫,從而幫助流經的血液降溫。冷卻後的血液會流向體內較熱的部位,例如人的大腦,這些部位絕對不能過熱。較寬的血管也意味著更多血流能到達皮膚表面,這也是為什麼當你感覺熱的時候,你的皮膚會變紅。這是好事,代表更多血液湧向皮膚表面,以對抗飆升的體溫。儘管原則上,你在桑拿房是放鬆的,但你的循環系統可不是;它們正全力衝刺。因此你的心臟此時就像是在進行鍛鍊一樣,只是少了全身性的體能消耗。通過系統泵送的所有血液都會產生連鎖生化反應,可能會啟動清除血塊,以及其他對你循環系統有益的機制。我說「可能」,是因為大多數針對桑拿有益血液生化機制、具說服力的研究,還沒有以人為實驗對象,而是倉鼠。日本研究將倉鼠放入微型紅外線桑拿房中,以觀察熱能對牠們小小的心血管系統有何健康影響。多虧了他們的研究,我們才曉得,暴露在熱當中會激發排列在(倉鼠)靜脈和動脈內的細胞,產生一種名為一氧化氮合成酶3(nitric oxide synthase 3)的酵素。這種酵素會刺激氮氧化物生成,即一個氮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的結合。這種簡單分子對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它有助預防血管中的斑塊沉積,刺激平滑肌生長,並降低血壓,同時它也能幫助稱為血小板的免疫細胞在血液中發揮作用。去一趟桑拿,功效還不錯吧?但先別急著取消健身房會員資格。即便你能獲得類似的心臟健康助益,還是別妄想能用蒸桑拿的時間取代運動。坐在三溫暖中並不像運動一樣能燃燒卡路里,而且也無法鍛鍊或強化肌力。再者,前述那些有益心血管健康的證據,是在一週蒸桑拿數次的人身上觀察到的。對於無法運動的人,蒸桑拿或許是他們保養心臟健康的第一步;但對於有在運動的人而言,蒸桑拿對心臟健康有附加的好處。由東芬蘭大學的研究人員嘉里.勞卡能(Jari Laukkanen)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針對同一批芬蘭男性進行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定期去蒸桑拿也能降低中風的風險。他的團隊開始探究這是否適用其他老化疾病,如阿茲海默症。同時,其他研究人員也在研究桑拿、以及其他傳統的汗舍儀式(sweat lodges ceremony),是否有助於戒掉藥癮和酒癮,並幫助青少年建立更健康的紓壓習慣。新墨西哥州的心理學家史蒂芬.柯爾曼(Stephen Colmant)曾做過一些已發表的出汗心理治療研究。他告訴我,這個靈感是來自人處於高溫環境所面對的心理及生理壓力,以至於人們會在過程中培養出某種毅力與平靜的心態──而這些正好是能幫助人們克服許多難關的特質。「一開始,那股熱氣還算舒服;但當身體開始以流汗回應周遭溫度時,身體的肌肉就開始釋放緊張,促進更深層的放鬆。」柯爾曼及其同僚在報告中寫道。「隨著熱氣變得愈發強烈,參與者更需要保持心境上的放鬆,甚至需要依靠冥想。當體驗從放鬆轉向持久力的考驗時,參與者似乎面臨一個選擇:一則是屈服於與熱相關的負面念想、並讓情緒主導他們的體驗,又或者,他們可以專注於面對逆境時能幫助他們調適、應對並且更加茁壯成長的正面情緒和念想。」換句話說,這個課題的意義就是,如果你能學會忍受高溫,你就能學會應對人生裡的各種挑戰,並且對自己的能力更加有自信。長時間待在桑拿房裡的確是個挑戰──每次參加一個新的Aufguss活動時,我都懷疑我是否有毅力待滿整場。不過克服心理挑戰確實會有種滿滿的成就感。當你成功挺過幾個Aufguss的動作儀式後(即便只是觀眾)還是會有種暢快的身體疲憊感。每次大汗淋漓之後,那一晚我總是能睡得非常香甜。※ 本文摘自《汗水的奧祕:有關流汗的奇思妙想與科學探究》。《汗水的奧祕:有關流汗的奇思妙想與科學探究》作者:莎拉.艾佛茲 譯者:楊心怡出版社:天下生活出版日期:2021/12/29
-
2022-03-30 養生.人生智慧
為了照顧早產兒,我從外商主管變成24小時貼身護士... 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正面迎擊挑戰!
小孩的出生,改變了我的職涯規劃 是我上廁所時太用力嗎?還是吃壞肚子了?當我意識到懷孕二十多週,子宮開始規律收縮感到肚子痛時,沒多想太久就立刻搭車衝到醫院,接著馬上被推去產房樓層病房,雙手雙腳被安上好幾個點滴頭,打進不同的安胎針,因為情況太緊急我什麼都沒有準備……。 當時我已經在外商公司從第一線的行銷專員開始,轉任過業務單位、開始帶新人、被安排至新事業單位接任主管,九年時間的歷練,已經擔任主管工作,我深信將來的職涯發展潛力無窮,因為這是一個我熱愛的工作環境和產業,我甚至想,應該會在這間公司再做二十年。但經過那次在廁所子宮收縮肚子痛後,完全改變我接下來的人生規劃,我從沒想過,一個大家認為是女強人的我,竟然成為七年的全職媽媽;自己照顧早產兒、親自哺餵母乳、做副食品,陪伴小孩因出生時腦傷後遺症所需進行的所有復健治療,甚至還在育兒空檔斜槓做了各種小生意。 「我到底該辭職親自帶小孩?還是請人帶,我去上班賺錢?」這個疑問在小孩尚在醫院保溫箱時,常常浮現腦海,但後來小孩的病情發展,並沒有給我選擇的權利。某一天在新生兒加護病房孩子的保溫箱旁,我聽到醫師提到的病程發展開始無助的大哭,因為小孩的腦室出血從一級慢慢到二級,那天已經擴大為三級,傷及運動神經,拍的片子看起來有很大一片出血,出血就像海浪打上沙灘,離開時沙灘上會有一些痕跡或是亮點。醫師是早產兒界十分知名有愛心的許瓊心醫師,她很沈重的問我一句:「媽媽,這樣的孩子會需要長期復健,我想知道你們家的經濟情況如何?未來誰能陪伴他復健、照顧他呢?」她還想知道這樣的負擔,對我的家庭來說是不是可以承受。因為孩子還在急救治療中,她需要讓我明白,未來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也需要得到我即便如此依然會篤定全力繼續搶救的訊號。 產假期間我天天去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重度病房看我的孩子,常常邊哭邊擠母奶送去給他,同時也為未來的照護受訓,我開始感覺到,幾乎是不可能有機會回去上班了。我每天摸索著的是,物理治療師給我的衛教單張、查遍國內外有發布過關於腦傷兒復健治療方法的期刊論文與文章,眼前還要演練口胃管和鼻胃管的抽插方式要怎麼做才到位,以及心肺偵測器跟氧氣供氧量的調配關係;如何從臉部顏色、儀器數值來判斷要採取什麼動作?什麼時間該趕緊就醫……?出生四個月後,我順利的通過所有受訓考試,帶著一個出生只有一千克,長大到兩千多克的早產兒,外加帶一堆儀器—口胃管、心肺偵測器還有氧氣製造機回家。我從一個外商主管,變成了二十四小時的私人貼身護士,每天膽戰心驚的面對儀器和一個身上很多管線的小嬰兒,第一週我就瘦了五公斤。 【延伸閱讀:「你房子是租的?最好不要讓癌末母親留在家…」感謝當年自己的勇氣,承擔買房的壓力與責任】7年後回歸職場,正面迎擊人生挑戰以前常聽到職涯規劃這種觀念,我只是想,到底有多少人真的可以按照自己規劃的路來走?如果遇到了,我們應該焦慮、挫敗還是趕緊正面迎擊這人生的大魔王? 我常常說這七年陪伴小孩育兒、復健治療的過程,給了昔日是傳言中女強人的我,更多能力與心境上的預備,年輕時覺得努力就能成功、沒成功就是不夠努力,其實是欠缺耐性甚至有點驕傲的。對我來說,沒有不可能的事,沒做到一定是不夠努力、方法不對。但七年多來,雖然我和孩子都很努力,卻一再發現他發展遲緩、進步緩慢甚至常常冒出新的問題,我才驚覺這是一連串打碎自己驕傲的人生體驗課,我需要具備更多的耐心和愛,學習以無條件的陪伴,等待時間到來。我發現在人還是有難成的事,我們在不斷受挫中學習保持「信念」,相信有一天小孩會學會站、學會走路、學會看到圖案能用手握筆畫出來,以及學會用剪刀剪一直線。 七年後小孩順利的跟上發展進度,可以上一般小學了,我也收掉自己的斜槓小生意,回歸職場工作。第一次帶五百名員工、第一次跨產業來到完全陌生的零售品牌業、甚至後來到新創旅遊業,我發現那七年為我養成了許多好習慣。我喜歡正面迎擊挑戰、我不怕未知領域、我擁有成長心態、我能夠堅持信念不受現實影響,生涯規劃原來還是有的,只是並不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裡,苦難的背後都是祝福。 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該怎麼辦?人生很長,我遇到的魔王關卡也不少,常有人這樣問我:「當你遇到人生大魔王的當下,很慌很亂的時候該怎麼辦?」 我會允許自己抒發情緒,不要壓抑,這很重要。 舉例來說,我在產假期間常常哭。我當然知道坐月子時不能哭會傷眼睛,但是我就是想哭,我關在房間裡看著前一天拍照的照片,看到小孩的樣子很心疼與內疚,我就想哭。那段時間我覺得自己沒有憂鬱症發作是因為我允許自己抒發情緒,我沒有壓抑也沒有假裝自己沒事,這很有效,因為我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平復。在這以前,別人的安慰不是傷口撒鹽就是無濟於事,我需要一個自己的時間、空間好好抒發一頓。太過熱情或是太愛講閒話的人,允許自己先離他們遠一點,你的悲傷不必成為別人的談資,脆弱時要懂得保護自己。 還有一個重要的提醒是,你不要覺得自己聽到的、自己網路查到的、自己所知道的是一切真理,因為天底下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可能讓你的結果不一樣。 當時在網路上找到關於腦室出血三級或極低體重早產兒的資料都會嚇壞我,再比對自己小孩的狀況,說真的沒有一位媽媽會接受。一開始我也很焦慮,但後來我逐漸找一些新的醫學中心資料,找到醫學博士研究腦傷兒,知道如果寶寶還小可以藉由刺激達成腦細胞發展進而取代受傷部位的功能,我彷彿得到一線曙光,接著尋找所有可能性,找出越多最新的資料越能幫助自己緩解焦慮。如果照顧早產兒、對抗孩子腦傷後遺症是人生大魔王,那麼我手無寸鐵當然會焦慮,因為我在生小孩之前根本沒有任何相關背景和知識啊! 我們在面對人生大魔王時,精神更應該花在對抗上,再來是維持在這段時間持續做一兩件你很喜歡的事情,不要讓時間被焦慮、悲傷或是負能量填滿,例如:瑜珈、精油按摩、跑步、煮飯、買衣服或是喝咖啡……做什麼都好,只要是能夠讓你開心的事就好。不要小看正面情緒的力量,它可以療癒我們受傷、需要撫慰的心。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正面迎擊人生大魔王:每個磨難,都是祝福的證明》
-
2022-03-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求職超過3個月沒著落陷憂鬱 專家3建議甩負面情緒
新冠疫情衝擊國內產業,根據主計總處調查,2021年失業率為3.95%,近7年新高。根據研究指出,若待業超過10至12周仍未找到工作,就會有明顯沮喪等負面情緒。專家建議,找工作應維持積極動機、正向心態,除了較容易找到工作,也能免去負面情緒影響。《管理學會學報》於2012年發表一項研究,由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者進行,研究對象為平均年齡37歲,40%為女性,共177位,平均已失業28天,每週以網路調查邀請受試者填寫問卷,像詢問是否感到氣餒或憂鬱等,持續共20周。結果發現,積極求職者比求職態度較放鬆者,有較健康的心理狀態;受訪者一開始時每周只花17個小時找工作,在15周時花費的時間下降為14小時,之後才略有上升,研究者建議求職者應紀錄自己花在求職的時間,如發現停滯了就繼續加油;最後有128名受訪者在研究期間找到工作,也提醒心理健康與求職的能力有直接的相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說,這篇研究結果顯示,失業者再度找工作時的動機如果是積極的,就會花較多的時間找工作;且失業者的心理健康狀態也很重要,保持一個比較正向的、積極的心態,會比較容易找到工作。林家興提出4點建議給求職者:首先,將找工作當作全職工作來執行,盡量維持正常的生活節奏及健康的習慣,像是三餐定時及保持規律運動;其次,避免整天上網,宅在家避不出門,與親友間保持聯繫;再者,也可找一些有助於提升求職機會和工作能力的事情,例如選修提高工作能力的課程或考取些專業執照,從事與自己專長有關的志工服務,增加工作的履歷經驗。可善用地方政府設置的就業服務中心,或原畢業學校的生涯就業輔導中心,尋求生涯諮商或就業輔導,幫助自己增加找到工作的機會。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求職是一個孤獨、不可預測的過程,它沒有規則、沒有保證、沒有督導,具風險,需要高度自我規劃性,甚至找工作的頻率和方式。而且通常求職者也很少收到來自求職單位的回饋。從上述研究發現,當求職時間拉長,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建議尚未找到工作前,可用3種正念方法減少求職憂鬱:一、優化睡眠模式,盡量養成早睡早起,避免睡眠的不規律性,讓自己每天起床時賦予一個任務,像是和家人一起吃早餐、整理植物或遛狗。二、注意飲食習慣及做調整,晚上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會給第二天早上的情緒和身體帶來壓力,容易升高負面思考模式,可以注意自己吃什麼、吃多少以及什麼時候吃;提高求職中的表現,助於更好的自我對話。三、飲酒量監測,若飲酒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確保自己不會依賴酒精。大量飲酒或許會讓人在飲酒後的時刻感覺良好,但它會破壞早起、做出健康選擇及專注於找工作的能力。葉雅馨提醒,求職者應限制上網的時間努力走出去,與人面對面交流,建立人脈,有很大比例的工作者,是透過認識的人找到工作。
-
2022-03-20 養生.人生智慧
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編按:每個人都無可避免會面對老後與病痛,如何才能讓人生最後一哩路少些顛簸,又該做那些身心準備?因緣際會下,從零經驗開始從事居服員工作4年多的楊嘉敏,由於照顧長輩的經驗,也讓她像是提前預習了自己的老後,她說:老並不可怕,只要做好心理建設、以正視而非逃避的態度面對,就能安穩地抵達。人人都嚮往充實而有尊嚴的老後生活,但也有不少人對於老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想像與恐懼,如何在人生暮年活得更好、更自由?從事文字工作的楊嘉敏,在偶然的一次因緣際會之下,做了4年多的居家服務員工作,原本她只是想將這段經驗做為寫作題材的田野調查,卻意外有了深刻的身心體會。「生老病死,是每個人生命的必經之路,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什麼心態走完它。」楊嘉敏說。母親罹癌急逝 來不及準備就面臨至親的老病死在接觸居服員工作之前,楊嘉敏才經歷母親的離世不久,「我覺得這在冥冥中好像是一個緣分,補足了我當時還沒有修完的人生學分。」楊嘉敏的母親因罹患淋巴癌,發現時已是末期,從罹癌到過世僅有短短3個月:「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快速地經歷了一個和我最親的人老、病、死的過程,對我來說這些事都很陌生,沒有人告訴過我該怎麼處理面對,就像在什麼武器都沒有的狀態下就到前線作戰,其實是很手足無措的。」楊嘉敏回憶,當時由於已經不適合做積極治療,母親選擇在家裡接受安寧照護,但若是身體有突發狀況,還是必須回醫院急診。「那是我這輩子最頻繁坐救護車的時期。」不只如此,隨著身體狀況的惡化,母親逐漸無法自理生活,唯一同住的楊嘉敏成了主要照顧者。「那時我半夜經常要攙扶母親上廁所,也曾問過她要不要穿尿布,但母親堅持不肯,後來我做居服員才理解,有時候不是照顧者方便就好,也要顧及被照顧者的心情和意願。」後來,平常經常上圖書館、也習慣坐在固定位置的楊嘉敏,因為旁邊也有一位總是坐同一個位置的中年女性,一聊之下,才知道對方是居服員。「我總覺得在照顧媽媽的時候犯了很多錯誤,或許也想藉此機會解除一些疑惑和遺憾。」照顧失智者的難題 在於同理對方而非同情實際投入居服員的工作,楊嘉敏的第一個體會是:「照顧長者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歲月靜好的溫馨畫面,而是戰場。」在楊嘉敏所服務的個案中,有6成屬於失智症患者,輕重程度不一,「我們必須要學會安撫他們許多不知從何而來的情緒、嘗試理解各種異於常人的反應;更不要說經常與各種異味、髒亂共處,甚至有部分失智者會有暴力傾向。」「同情很容易、同理很困難。」她曾遇過一位失智阿嬤,會把所有身邊的東西拿起來咬,「一開始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後來才想到,也許她是因為感官認知功能已經退化,用嘴巴咬可能是她僅存能認識物品的方式,就像幼兒一樣。」最後她經過家屬同意,買了一個奶嘴給阿嬤咬,才解決了這個問題。「有時候失智者因為已經無法理解眼前的狀況,有時候他們以為我是闖到家裡的小偷、或是有時和患者的配偶說話,就以為我是小三,很生氣要趕我出去。」面對無法以常理溝通的失智者,她也曾感到沮喪、甚至有點生氣,但後來她換位思考:如果自己的周遭的一切變得陌生、不認得身邊的人或是無法處理日常生活,一定也會很擔心、害怕。「所謂的關懷或照顧,並不是當濫好人,而是用理性和客觀去對待。」面對生死第一線的照顧工作 體會人生的無常悲喜雖然和照顧者相處有許多不為外人道的辛苦,還要面對病患和家屬的各種狀況,但楊嘉敏卻認為,居服員是她做過最有價值的工作。「我曾經照顧過一位低收入罹癌的阿嬤,因為申請政府的長照服務,有時會陪她去看醫生。有天因為候診的人很多而超過了規定的陪病時數,她很不好意思要掏錢給我,還要買東西給我吃,但她其實自己都沒有錢了。那份心意就讓我覺得很感動。」從事照顧工作,也讓她體會生命的悲歡無常,「很多失智者年輕時可能擁有很好的工作或是學歷,但到了人生的最後階段,他們最需要的其實都不是錢、而是陪伴與關心他的人。」楊嘉敏說,她曾經照顧過一位住在五星級病房的董娘級阿嬤,「但最後享受那些設備的其實是我,本人反而已經感受不到。」「我爸爸是在我做居服員的期間過世的。當時我雖然馬上放下工作趕了過去,但還是來不及見他最後一面。一開始我非常懊悔,甚至質疑自己:如果照顧別人卻讓我無法陪伴爸爸最後一刻,這份工作有意義嗎?」後來負責照顧父親的護理師告訴楊嘉敏:很多醫護人員都有這樣的經驗,雖然可能沒辦法親自照顧自己的家人,但同時也有別人在照顧他,她這才釋懷不少:「我想或許照顧者的價值,就是分擔起這個責任,讓家屬的生活能夠維持如常、不被拖垮,就像是一種生命共同體。」50歲後的照顧與自己未來的老後 該做好的3種心理準備50歲後的人,開始面對照顧現場與自己未來的老後,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1. 做好心理準備,父母隨時會有狀況「如果要說這份工作帶給我什麼體會,我覺得:家有年邁長輩的50世代,首先要做好心理建設和準備,老人家的健康隨時會有突發狀況,也許是忽然記不起你是誰了、甚至突然倒下都有可能。」楊嘉敏說。2. 不要無止境燃燒自己此外她也提醒,若家中有需要長期照顧的對象,「千萬不要無止境地燃燒自己,不管是家屬或是照顧者都不是萬能的,有時候放下一些無謂的心理障礙、設下停損點,及時尋求幫助非常重要。現在政府其實已經提供不少長照資源,但很多悲劇都是因為家屬沒有尋求外界協助,最後撐不下去而崩潰。」3. 住家附近一定要結識朋友「如果不想孤老而終,一定要建立有地緣關係的人際網路。平常多參與鄰里活動,有時候里長、鄰居甚至常跑這一帶的房仲或是保險員,可能都比遠方的子女更能提供即時協助。很多孤獨死的人,最早發現的都是房東,因為時間到了沒有繳房租。」楊嘉敏說。自己也來到50後的人生後半,目前單身的楊嘉敏,對自己的老後安排也已經有所體認:「若我到了無法獨立生活的那一天,就是去住養老院。對於老,無須過度憂慮,但也不應一無所知,但在我還有能力的時候,多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關心周遭的人事物,那麼也許就會建立起一種善的循環。」原文:看遍無數老後照顧現場的體會!居服員楊嘉敏:50歲後該做好的3個心理準備
-
2022-03-20 癌症.抗癌新知
2022癌症高峰論壇/生物相似藥有助健保節流 促癌症新藥納保
生物相似藥取代過專利期的生物藥,已成世界主要趨勢,然而在國內卻推展不開。醫師認為,病人使用生物相似藥與原廠生物藥,預期會有相似結果。不論新病患或轉換藥物者,都可以考慮使用。引進生物相似藥而撙節的健保費,則應用於新藥新科技引進,以提高癌患的新藥可近性。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張明志指出,全球藥品研發朝著大分子生物藥驅動,生物藥在藥品市場迅速攀升,最常用於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標靶治療,成為治癌重要工具。不過,高昂的藥費與持續使用生物藥的病人越來越多,造成健保財務上的沉重負擔。張明志說,隨著生物藥專利到期,具有開發能力的藥廠生產出相似藥,稱為「生物相似藥」,品質、安全及療效與原廠的生物藥無差異。國內已經核准二十種生物相似藥上市,並獲得健保給付,如Trastuzumab、Rituximab、Pegfilgrastim、Filgrastim、Bevacizumab等。中華景康藥學基金會引用台灣醫藥法規學會資料指出,引進生物相似藥可撙節健保支出,當替換率達二成時,可為健保省下237億元。國外的生物相似藥取代率達八成。歐洲是最早引進生物相似藥的區域,張明志說,國外的生物相似藥取代率達八成,因國外病患要付部分負擔,對於藥價較敏感;反觀國內「醫院不推、病人不用」,因此生物相似藥在國內似有推展不開的情況,國內醫療院所則多以生物藥與生物相似藥並存為主。病患最擔心的是療效與安全性,癌症病患可以用生物相似藥取代生物藥嗎?張明志認為「沒問題」,但應善盡告知責任,不論是未使用此生物藥的新病人,或是原先使用原廠藥之病人,都可以跟醫師討論。而自費使用者,也應該告知價格差異。張明志強調,過專利期的生物藥,使用生物相似藥取代是國際趨勢,可以減少健保支出,而樽節的費用應再回到癌症治療,引進更新的治療藥品,以提高癌症病患的新藥可近性。最畏:死亡、無人照顧、孤獨,對疾病的未知籠罩癌症病患的心。無畏:不過份執著的高貴心態,讓人無所畏懼。【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9 養生.家庭婚姻
孩子跟媽媽姓行不行?夫:「這會讓我感覺孩子不是我的...」妻感嘆犧牲換心寒!
自古以來孩子都跟爸爸姓,大家也都習以為常,直到平權意識抬頭,才有人開始討論「孩子跟誰姓」的問題。法律上,只要夫妻雙方約定好,孩子從父或是從母姓都是沒問題的。曾以為從父姓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直到有越來越多人開始問起「為什麼」後,大家也才細想,是啊,孩子是媽媽用幾乎換命的方式生下來的,也擁有媽媽一半的基因,為什麼孩子的姓氏卻與媽媽無關?列4重點討論孩子從母姓,豈料老公回覆令人心寒一名懷孕30週的準媽媽在Dcard上以「寶寶跟誰姓」發文,表示自己某天突然對孩子從父姓這件事情產生疑惑,認為女性懷孕需承受流產、育兒、職涯規劃等變故與壓力,為什麼卻沒有資格讓寶寶從母姓? 於是,她列出4個寶寶應該從母姓的原因,想與老公討論。卻沒想到老公用毫無同理心的大男人主義心態,回嘴了她每一句話,讓她心寒不已。1.職涯發展被迫停滯(有薪產假和育嬰假)原PO老公一聽這個理由還語帶嘲諷的回覆女生能放假還有錢拿,沒有被減薪,已經很爽。但事實上職場多的是因為懷孕就用各種手段逼迫你辭職,即便有薪產假那也是被迫停滯職涯,而男人就可以獲得寶寶,卻不需要停止工作。2.懷孕中各種骨頭痛懷孕時,因荷爾蒙分泌會使恥骨分離準備生產。女人懷孕時真的很慘,要承受這種身體的改變,以後還不知道骨頭會不會回到原位。3.之前胚胎發育不好的流產手術胚胎發育的問題無法得知是精子還是卵子問題,大部分醫師都有幫準媽咪做衛教,胚胎會自然淘汰,停止發育,但不會自然流產,要做手術。人生第一次被全身麻醉,術後褲子都是血,也全是原PO承受。4.負的責任比老公多不管是房貸或是寶寶的開銷,原PO都會出一半。別人的老公都會至少安慰一下說「老婆別擔心,小貝比老公養」。但原PO老公三番兩次表示他沒錢。反之,原PO的年薪比老公多,承擔家庭大部分的開銷卻從無怨言。認為從父姓是傳統,女人不該要求更動聽完老婆的一番話後,老公竟然回答:哪個正常家庭的小孩跟媽媽姓?一般不都是那種家庭有問題的,單親家庭才會跟媽媽姓嗎?甚至說出她在無里取鬧的言論。而最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原PO老公認為,如果孩子真的跟媽媽姓,那就會讓他感覺這個孩子不是他的,因此他也不會想要負責養育他,這樣的態度讓原PO感到相當震驚。孩子如果跟爸爸姓,夫妻雙方一同扶養;孩子若跟媽媽姓,卻要媽媽單獨扶養,這樣的神邏輯,讓原PO對老公相當不滿,覺得老公是傳統父權社會下的既得利益者,不願意理性討論一個已經佔得優勢的合理性而已。育兒和婚姻都講求雙向付出,從父姓或從母姓本來就沒有規定,也當然不存在著因為以前人都怎麼樣,所以現在也必須如此,而原PO老公的三觀問題,也讓大部分網友看了直搖頭,認為之後若遇到別的狀況,恐怕將衍生更多問題。同為媽媽的你,可曾想過為什麼孩子一定得從父姓的問題嗎?※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催孩子跟媽媽姓行不行?夫:「這會讓我感覺孩子不是我的。」妻犧牲換心寒※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17 養生.人生智慧
吵架吵不完,自己總是委屈的一方?鄧惠文: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
親密又獨立的鴛鴦鍋人和人交往的時候,需要保留一道適當的界線,夫妻之間也是一樣。很多尋求諮商的個案表達「希望另一半不要再用情緒虐待我」,因為他們的另一半每天苦著一張臉,「好像我欠他什麼一樣」。夫妻需要保持健康的界線,才能擁有長久的關係。玩過兩人三腳嗎?再怎麼契合的夫妻,兩個人感受不會一模一樣,更不可能完全同步。如果沒有距離,將會分不清哪些情緒與思考是屬於別人的、哪些是自己的,如此混淆攪和的人生,絕對無法愉快。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有自己要忙、要擔心的事情,如果隨時都得處理對方的喜怒哀樂,婚姻生活的壓力必然經常「破表」。親密感的意象,應該是兩人能夠牽手環抱,但中間留有緩衝的空間。就像抱小寶寶一樣,重點是給他巧妙的支撐,而不是抱得很緊,讓他動彈不得,無法表達情緒,更無法伸張自我。如果抱得太緊,小寶寶會掙扎著踢呀哼的,想辦法爭取玩耍的空間,希望可以自在的扭來扭去。「又來了!又選在我最忙的時候出狀況。」如果夫妻間沒有心理界線,所有情緒都要跟對方混在一起,伴侶常會感覺難以忍受,好像隨時都有麻煩。有一次,我在逛百貨公司時,看到一對夫妻,丈夫穿著拖鞋、沒刮鬍子,看起來不修邊幅。太太在公開場所大聲的數落他,抱怨他出門的樣子太糟,先生一臉不是滋味。原來太太在精品專櫃時,覺得店員的態度有點輕蔑,她認為那是因為先生穿著不體面,害她被店員看不起。如果這位太太能夠擁有心理界線感,不要把自己受的氣轉到丈夫身上,他們的相處應該會輕鬆多了。而且,就算真的覺得店員看不起自己的丈夫,也應該站在丈夫這邊,偷偷罵一下店員才對吧!伴侶之間的界線感,在於讓彼此保持個體性,當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能夠時時記得那是另一個個體。不論對方好或壞,不等於我自己好或壞,這是婚姻中保留彼此喘息空間的要件。有界線感的夫妻不會過度要求對方,就算要求時,也要記得自己是在要求對方配合,而不是理應如此。很多人在婚姻中缺少這種心態,慣常挑剔對方,分不清自己的要求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對方,衍生無盡卻不必要的爭執。在婚姻裡,要求對方這樣那樣,總說是為對方好,但常常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或是撫平自己的焦慮。我見過一位經常尖聲斥責丈夫「你又忘記吃維他命!」的太太,她認為一切都是為了先生好,爭執起來時,先生無奈的問,如果是為了我好,這樣大聲對我的血壓好嗎?其實,太太並沒有覺察自己害怕失去丈夫的恐懼,如果能把「為你好」的心態調整為「我需要」,互動的態度便會有所不同。「我很需要你健健康康的!請為我吃下這顆囉唆的維他命吧!」好像有點日劇的說法,但許多夫妻就是缺少了這種自覺與界線。經營婚姻就像吃鴛鴦鍋,一鍋紅湯和一鍋白湯之間,需要隔著一道板;若沒有這個隔板,雙方都不再是自己,而原本的吸引力也會消失。人們經常不經思索的、任性的試圖改變伴侶,或是一廂情願的為對方改變自己,最後只覺得另一方比本來還要不可愛。不能認可自己的人,常常對別人施壓而不自覺。以為在愛情中單方面犧牲著、配合著、委屈著的你,是否問過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另一半也如此感受嗎?或者,他也覺得很委屈?書籍簡介書名:有你,更能做自己作者:鄧惠文 出版社:親子天下出版日期:2015/10/26精神科醫師/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鄧惠文 目前專職精神分析及榮格心理學的個人及伴侶治療。研究與教學主題為伴侶關係、個體化探索、性別與文化心理議題,持續參與並關注心理專業與大眾文化的共構。學經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碩士。曾任台大醫院、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於英國SAP榮格分析心理學會(Society of Analytical Psychology)、塔維史托克-波特曼中心(Tavistock and Portman Clinic)、塔維史托克伴侶關係中心(Tavistock Center for Couple Relationships, TCCR)、美國國際心理治療機構(International Psychotherapy Institute)進修榮格分析、精神分析及婚姻治療。著有《解開愛情的鈕扣》、《非常關係》、《還想遇到我嗎》、《寂寞收據》、《別來無恙》、《直說無妨:非常關係2》、《學習。在一起的幸福》等書延伸閱讀: 肝受傷,低頭看手就知道!中醫師吳明珠教你:發現肝的求救訊號 大S和具俊曄時隔20年重逢閃婚!大S自述閃婚觀:比起浪漫求婚、盛大婚禮,我更愛這樣的誓言
-
2022-03-17 新聞.元氣新聞
一生懸命調部分負擔 健保署長李伯璋找到下個改革目標
健保部分負擔經兩年多討論,衛福部昨正式預告,最快於五月一日上路。健保署長李伯璋不只一次談到,他對部分負擔調整是「一生懸命」,如今終於預告,內心更是充滿感動。李伯璋說,部分負擔調整對台灣醫療改革是非常關鍵的一步,更能提升醫療品質,為非常有意義的方向,感謝健保署同仁長期來的協助與信任,他也擬定好下一步,將開始逐步檢討健保藥品不合理給付等項目。衛福部長陳時中對健保部分負擔調整十分重視,強調增加部分負擔,是要強化民眾的費用意識,進而優化就醫行為與醫病決策共享,讓醫病關係、醫療品質的進步可期。李伯璋說,對於陳時中如此勇敢面對積極推動,「真的十分感動」。「台灣醫療改革不僅是醫界的責任,民眾也應要負起責任。」李伯璋說,外界有許多聲音,認為要民眾多付錢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政府仍認為這是必須要做的事,這是不容易的,且陳時中曾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他的背上有三支箭,包括疫情、健保與福食,可見部分負擔調整的重要性。對於健保署原規劃,到大醫院領取第二次後慢箋,應加收一百元部分負擔,但最新預告確定是不收了。李伯璋說,這確實是涉及醫院經營的考量,但他認為「這都是可以討論的」,可能是照顧急、重、難、罕患者的健保給付尚未到位,醫界有所疑慮,雖然這次是決定不收了,但往後都還是有討論機會,相信醫界心態應會改變,取得最大共識。李伯璋說,接任署長後,就是希望改變台灣的醫療生態及體系,並照顧好民眾健康,雖然日前被外界打擊,但他以「身為健保署長為榮」,每天到健保署上班都視為最後一天,而可以落實自己的理念,「感覺是滿好的,也是滿舒服的」,目前也擬定好下一步,將逐步檢討健保藥品不合理給付等項目,持續盡最大的力量改革健保。
-
2022-03-1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回首四十載與命運拔河的歲月,展望未來自閉兒被關注的社會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自閉症」。一位特教老師分享自己如何照顧兩位自閉症子女的經驗與期待;一位自閉症孩子的母親分享自己與一些家長共同組成病人團體,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的各種心得;台大醫院宋維村醫師以多年研究、教學與照護這種病人的經驗,寫出這篇幫忙社會大眾以及醫療團隊更了解「自閉症」的文章。希望他們的共同努力,可以使促使社會大眾更了解過去以為「可望不可即」的「星星兒」,並給予支持。【延伸閱讀:醫病平台/一個特教媽與兩個自閉症孩子的故事】【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自閉症是神經發展多樣性的表現】1945年中日戰爭結束,稍有能力的家庭想方設法送子接受教育,窮困家庭的優秀青年大都考上免繳學費的師範學校,而有心智障礙或感官障礙者幾乎進不了學校大門,家有障礙者的父母為顧及顏面會盡量隱藏而不被發現,有的甚至用籠子關了起來,有的就任其四處流浪被兒童追逐、戲謔。左鄰右舍偶有人竊竊私語,卻沒人會同情或關心,在當年的價值觀真的是一件不名譽的事。1981年一個先天有障礙的自閉兒闖入我的世界。他的眼睛不看人不理人,無言無語成天沉迷於旋轉的物品,一副與世隔絕的怪樣子,我無法面對一個有障礙的孩子,只能怪天怪地怪自己前世是否造了孽?佛徒說:是「因果報應」公公說:「祈求神明保佑,孩子會變好。」老公說:「大隻雞慢啼。」不管怎麼說我總是心亂如麻,終日以淚洗面,負面的情緒更沾滿了哀傷的心靈,理智告訴我孩子無辜,我也無辜。1983年從醫學寶典看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預後良好」的立論依據,才兩歲就送進日托中心接受訓練,天天等待奇蹟出現,但日子一天天過也看不到進展;要駕馭一個小小孩只不過是吃喝拉撒、開口說說話、學學生活本能,但孩子的障礙程度卻難以突破,有天負責的老師建議我北上至台大醫院日間病房,幸運地得到由宋醫師給的一帖良藥:「馬上要一對一的密集訓練。」不到半年光景就看到一線曙光,光只是開口說話的動機,就足以讓家人雀躍不已。俗語說「同病相憐」,這可是一群與命運拔河的家長最好的解藥。1989年我與大高雄地區幾位求助無門的家長組成「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開啟與公部門斡旋的途徑,跟隨宋醫師倡議將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並緊跟劉俠女士倡議立法增加社福預算而撬開社會福利大門的經歷。義務教育的普及並未嘉惠身心障礙者,尤其是伴隨情緒障礙的自閉兒。我兒得力於宋醫師的輔導評估可進普通班,在融合的教育環境,費心改變老師的觀念,指引老師如何帶領學生幫助自閉兒。當年的自閉症學生猶如燙手山芋,從普通班丟到特殊班;特殊班丟到啟智學校。家長團體洽借學校場地辦理特殊教育或親職溝通講座時,亦遭學校高層的奚落,對自閉症家庭的不友善,讓自閉症家庭遭受第二次的傷害。老師害怕自閉症學生也是情有可原,高雄市教育局基於實情,特別委託家長團體培訓自閉症種子老師,歷經三個階段後也成立自閉症資源班,教學問題逐漸有解,俟特教法修法納入自閉症類,後來才有普遍的師資。自閉兒的行為模式千奇百怪。椅子沒排好,他會去排整齊或者你翹腳他會走過去把腳扳好,是好意但會嚇到別人;有的會直盯著喜歡的對象傻笑(常常不會分歐巴桑或小姐)引起他人的不舒服,口語表達不足的可能緊貼或依著對方,拉小手或熊抱。還有的聽了廣告詞喜歡上成人紙尿褲,趁機跑進安養中心拿幾塊紙尿褲塞進背包而被當成現行犯處理。前年有位在外工作自閉症青年看到女生亮晶晶的鞋子,因為喜歡而俯身觸摸,當下被懷疑性騷擾,女生就糾眾毆打他。一般人對自閉症者認識不足,無法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而其特殊癖好所衍生的行為問題造成社會事件者屢見不鮮。即便星星兒的世界難以企及,仍不乏經由教育、家庭、社會合力而融合成功的例子。住屏東的小文,剛入學在座位上半分鐘都待不了,普通班老師招架不住,屢次抗議校方的安排,心理處於歇斯底里的狀態,經過團體出面溝通輔導後,老師調整接納的心態,再由專業老師的介入,家長的努力陪伴。小文的轉變讓老師刮目相看,如今小文已是小有名氣的藝術家。自閉症者因先天上大腦神經系統損傷,好像被鎖進了密閉的空間,為了打破那道牆,為人父母者莫不竭盡所能,耗盡財力、物力、精力,堪稱無所不用其極,還經常幻想著,有一天能翻轉命運,可是等啊等啊,無法等到那一天的到來,因而開始未雨綢繆在西元2000年集資成立「星星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針對自閉症者的成年後的人生,希望孩子未來有尊嚴的過好每一天。三十多年來在倡議路上,見證政府在身心障礙政策上的修正蛻變。從早療評估系統、特殊教育個別化合併融合教育的方向、社會福利多元化服務的安置模式、職訓及就業方案的促進,種種為身心障礙者量身訂造的政策,對障礙者的助益顯而易見,且有目共睹。唯獨對自閉症者特殊障礙特質,尚未發展特別解決方案。近十年來,陸續接觸離開教育體制的成人自閉症者,空有就業能力卻未能融入就業市場,多數還殘存情緒行為困擾而不易被雇主接納;如果與其他身障者相較,自閉症者成功的就業率真是少之又少。職訓局如能有一至二年的職訓課程,針對自閉症特質而設計擘劃,其實會創造有潛能的自閉症者的就業機會。桃園有家科技大廠晉用十多位高功能自閉症者,負責影印機的品管工作,另聘兩位諮商心理師就近輔導,結果為企業創造極佳的業績。有些自閉症者擁有天賦異稟的音樂、繪畫才能,經過家長組織,數十年有家長陪伴的努力學習,已經培養出稍有自食其力的技能,勞政單位應支持以非典型就業的模式,給予支持性就業輔導的人力,但現況是沒有支持系統,無法減輕家長的負擔。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歷經二十幾年從早療、特殊教育、社會福利的雕琢,仍無法讓大部分的自閉症者有更穩定的情緒及具備融入社會的條件,這或許是老師專業工作人員及家長要深入探討的課題。台灣已加入「國際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公約的目的是要保證身心障礙者跟其他人一樣,有相同的權利。身為家長莫不期待,我們的社會大眾都能秉持平等的人權概念,讓子女能生活在不被歧視的社會。而實際上伴有嚴重情緒行為的自閉症者,在尋找安置機構往往都碰一鼻子灰,所以期許政府正視自閉症及其家庭困境,成立情緒行為中心或中途之家,並投入自閉症相關研究。無論如何,我們期盼社會大眾對這群星星兒有更多的認識、關懷與接納。很多父母真正擔憂的是「自己老了、走了」,孩子還能在社區自由自在的生活嗎?
-
2022-03-15 養生.家庭婚姻
催生、不尊重媳婦⋯韓國婆婆是大魔王?大S再婚考驗才正開始!
一通橫跨了20年的電話情節,大S再婚許多網友直呼劇本都不敢這麼寫。然而比較理性的網友,再看到大S再婚對象家庭時,都認為也許考驗才正開始。因為具俊曄不僅和媽媽同住,據傳,大S的新婆婆具媽媽,是一為超級傳統的韓國媽媽!大S再婚的消息一傳出來,隔日老公具俊曄馬上搭飛機來台,就為了見愛妻一面,這樣的行動力與20年的初戀情,也讓大家直呼好浪漫!但大S在上一段婚姻曾說過,婚後的生活並不是粉紅色泡泡,大S至今都尚未與新婆婆見上面,異國戀本就會因為文化差距,而在相處上有更多需要包容、適應的地方。異國戀+婆媳問題 大S再婚,網友全都捏把冷汗有網友找出具俊曄媽媽,好幾年前上韓國相親實境節目《戀愛的滋味》中的舉動,都很替大S擔心,作風相當傳統的新婆婆,是否會因為文化差異,遇上嚴重的「婆媳問題」。.婆婆與配對女嘉賓一起吃飯,全程嚴肅無表情節目環節中,具俊曄與一名麵包西餅店的女嘉賓配對成功,具媽媽親臨現場與「準媳婦」會面並一起吃飯,但全程表情冰冷、不苟言笑,讓氣氛相當嚴肅尷尬。.婆媳同住,生活勢必有摩擦具俊曄目前和媽媽一起住在漢江第一排的豪宅內,由於具媽媽個性相當傳統,幾乎每一餐都是她親手熬煮,也會準備早餐給具俊曄吃,未來如果大S到南韓去,三餐、生活習慣⋯⋯肯定都會成為一大挑戰。.新婆婆抱孫欲望強,封肚大S恐卡關當初為了生孩子差點連命都沒了的大S,育有兩子後,未來也不打算生小孩。但具媽媽在去年綜藝節目《ON&OFF》上當眾催生,向兒子說「你現在生孩子的話,60歲時小孩就上小學了!」可見非常嚮往抱孫的未來。韓國媳婦認證:韓國婆婆真的「毛」很多韓國婆婆為什麼令人聞風喪膽?曾有位韓國媳婦用自己的親生經驗出了一本書,書裡詳細記載了「韓國婆婆的奇耙行為」,連身為韓國人的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議。.婆婆像班長,媳婦得按時回報家庭狀況因為重男輕女的文化在韓國根深蒂固,婆婆便曾要求她得對老公使用尊稱。且「孝順」這件事,完全與男人無關,必須由媳婦全權負責。婆婆三不五時會打電話給她,詢問兒子、孫子的狀況,此外也要求她必須照三餐問安,回報家裡狀況。.韓國媳婦惡夢:祭祀、拜拜每到祭祀、拜拜的節日,就是韓國媳婦惡夢的開始,韓國婆婆很愛叫媳婦負責全部祭拜事宜,祭祀用品、參拜後全家的三餐……全都必須由媳婦親手打理,耗費的時間24小時都不夠用,但老公只要悠閒的在旁翹腳看電視就好。具有些韓國媳婦說,如果祭祀的東西準備不夠好,沒有達到婆婆的標準,還會被當場痛罵⋯⋯.媳婦和親家,地位永遠低一等很難想像韓國的重男輕女文化,不僅是針對媳婦,更會延伸至媳婦家人們。許多韓國婆家都有瞧不起娘家的心態,而娘家人都會有一種觀念「只要自己女兒能受公婆寵愛,爸爸媽媽委屈一點也沒關係」。如果遇到媳婦回娘家,婆婆也會在旁說刻薄的說,怎麼敢回娘家啊?老公小孩都不顧了嗎?等刺耳話語。.韓國婆婆之間愛比較,外面受氣回家轉給媳婦韓國婆婆間超愛比較誰家媳婦又生小孩,在外面比不過,面子掛不住的婆婆,回家就會把氣出在媳婦生上,會開始在媳婦面前不斷催生!此外在教養方面,也出現很大的衝突,有些婆婆會當著孩子的面前講媽媽的壞話,或是也會說出台灣媳婦常聽到的萬年金句「我們以前都是這樣養的」。其他像是不尊重媳婦、窺探隱私⋯⋯等,都讓韓國媳婦對婆婆敢怒不敢言,許多媳婦都表示,自己家中只剩下「喂!」這個詞能代表自己,徹底被抹去姓名的感受,令人感受到壓抑。婚姻中,溝通包容很重要即便再多的婆媳狀況推敲,我們也都不知道真正相處的氣氛是什麼。而對於女兒再婚全然不知的徐媽媽,現在仍怒氣未消。希望大S在勇敢抓住愛情的時候,可以收穫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狀態,畢竟大家都希望他們浪漫的愛情,可以有一個幸福的結尾啊!※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催生、不尊重媳婦⋯韓國婆婆是大魔王?大S再婚考驗才正開始!※更多文章請見媽媽寶寶,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
2022-03-15 癌症.乳癌
2022癌症高峰論壇/少吃炸物和油脂類只能降低、並不是就不會發生!預防乳癌只有一方法
● 受疫情影響,初診斷的晚期乳癌病患增加,治療更棘手● 早期乳癌存活率逾九成,但晚期無法根治● 晚期或復發乳癌有藥物治療,可提升存活期新冠肺炎疫情起起伏伏,連帶影響民眾就醫意願。醫師發現,受疫情影響,初診斷的乳癌患者期別明顯變晚、病情較為嚴重,治療也更棘手,提醒女性摸到乳房腫塊就該積極就醫,切勿鴕鳥心態。乳房一摸到硬塊 趕緊就醫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表示,門診有些患者在半年、一年前就摸到乳房硬塊,當時想就醫卻受到疫情的影響,且對醫院有不確定性的恐懼,因此自我安慰可能是纖維化或良性變化,直到硬塊愈來愈大,拖到症狀無法忽視才就醫,一診斷都已是晚期乳癌,在疫情期間,初診斷的晚期乳癌病患的確有增加。HER2陽性、三陰性乳癌 拖不得他強調,乳癌早期發現跟晚期發現,治療效果和存活率差很多,平均來說,第一、二期存活率有九成以上,但晚期就無法根治,存活中位數可能僅剩五年。而有的乳癌型別拖半年可能還好處理,但遇到癌細胞生長速度快的HER2陽性或三陰性乳癌,拖幾個月影響就很大,可能原本第一期變成第二或三期,局部切除要變成全乳切除,且一旦癌細胞侵犯全身,治療效果也差很多,因此早期發現並就醫更顯重要。郭文宏說,目前沒有很有效的方式預防乳癌,少吃炸物和油脂類食物只能降低乳癌發生,但並不是就不會發生乳癌,只要暴露在環境中夠久,受環境荷爾蒙影響,都可能罹患乳癌,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檢查,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晚期或復發 仍有藥物治療即使是晚期或復發乳癌,也仍有藥物治療,郭文宏指出,現在的「抗體藥物複合體」,利用單株抗體帶上化療藥物,有如巡弋飛彈,結合癌細胞表面的標靶受體,讓藥效可以在癌細胞裡精準打擊,尤其在HER2陽性乳癌表現亮眼,可大幅提升無疾病存活期,並降低50%復發率。郭文宏鼓勵病友:「雖然癌症抗藥性會造成治療上的困難,但我相信辦法一定比困難多。科學家跟醫療團隊會想出克服方法,只要患者有信心配合治療,一定可以人定勝天」。【癌症心聲大調查】填問卷抽好禮.【2022癌症高峰論壇】免費報名 https://pse.is/423qsw電話報名:(02)8692-5588 #26982022癌症高峰論壇/無畏・癌症教會我的事 精彩活動內容
-
2022-03-11 養生.心理學解密
「不改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到哪裡」心理師:具備 5 種心理素質更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你曾想過擺脫一成不變的現狀,為人生做出一些「改革」嗎?如果有,那你現在是成功了,還是維持原樣呢?改變並不容易,甚至必須經歷一些痛苦、不愉快的事,也沒人保證你會成功。這也是為什麼看了許多勵志文章、拜讀名人書籍後,絕大部分的人還是老樣子生活著。但也有些人做到了,他們追求改變,並成功達到心目中理想的樣子。對此,艾文理大學臨床心理師 Jennice Vilhauer 提出他的看法:「作為一名 15 年來致力於幫助人們追求改變的心理學家,我觀察到改變成功與變革失敗的人之間的明顯差異。最大的不同是他們在改變過程中保持的心態。翻轉人生需要能量,這並不是在強調弱者與強者的區別,但不可否認,多數靠自己努力成為人生贏家的人,都具備了更強大的心理特徵。」Vilhauer 認為,具有 5 種心理素質,可以創造必要的能量來促使成功:5種心理素質創造能量促使成功1. 願意改變許多人都想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想要改變跟願意做出改變常常是兩回事。做一些以前沒有嘗試過的事是一種冒險,也代表你可能不得不花時間在舒適圈之外,挑戰自己既定的觀點和思維。當你以一種自願的態度接納新的想法時,才有改變的可能。問問自己: 我願意改變嗎?我是否有勇氣踏出舒適圈?2. 接受責任很多時候,人們會責怪過去,尤其面臨人生難關的時刻。– 如果我的父母從前好好對待我,我就不會那麼沒自信。– 如果我第一份工作沒遇到爛公司,也不會浪費那麼多時間。生命中也許確實有人傷害過你,但你現在可以選擇掌握你的想法和行為。沒有什麼比允許過去傷害過你的人繼續控制你的未來更加悲慘的了,你是唯一有權改變自己生活的人,也必須全盤負起責任。 問問自己: 我能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負責,並承擔失敗風險嗎?3. 擁有自己的選擇你做的每件事都很重要。你採取的每一個行動、想法都塑造你的生活。如果不做出某些選擇,你就無法前進;不做出改變的決定,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實力到哪裡。成功實現目標的關鍵之一在於意識到自己每天做出的選擇,以及這些決策是否使自己朝向或遠離目標。 問問自己:我只是在順應環境嗎?我的選擇在哪裡?4. 尋求幫助有一種棘手的狀況是即使你想要達成目標,但你不會總是知道需要做什麼或能遇見一切將如何展開。面對改變,我們往往因為對細節和步驟不清楚而卻步。這時你該做的是尋求第三者幫助,譬如你想轉職,你可以找一個輔導員、閱讀一本關於找到自己興趣的書、進行職業測試、搜索就業網站等等。 問問自己: 誰能幫助我找到下一步?5. 堅持到底面試被拒絕後,你可能會心情低落好幾天。這時你覺得目標不值得努力然後放棄,就永遠無法改變。做任何嘗試時,堅持下去往往是最艱難的最後一步。如果你正在考慮放棄或轉身, 問問自己: 我離目標還有多遠?每天聽點新知識!生活過得新穎有趣的秘訣(參考資料:psychologytoday,forbes。)※本文由《VidaOrange生活報橘》授權刊登,原文出處:「不改變,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實力到哪裡。」心理師:具備 5 種心理素質更可能成為人生贏家
-
2022-03-11 養生.家庭婚姻
出現婆媳問題怎麼辦?專家:婆媳關係解套4原則,媳婦、先生、婆婆還可以這樣做
人人都不希望遇到婆媳問題,但能遇到好相處的婆婆與媳婦可遇不可求,若真的無法符合自身期待,又該如何面對?身為先生又應如何扮演好隊友的角色,讓關係有正向的發展與良好維繫?掌握專家分享的4大原則,讓和諧的婆媳關係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婆媳關係不等同於家人或親子關係,陳彥琪心理師提醒,婆媳互動時,必須先放下對於這段關係有過多的期待,才不會在關係中產生失落感與衝突。 婆媳問題解套4原則遇到婆媳問題時,陳彥琪心理師建議,不論身為媳婦、先生或是婆婆都能嘗試掌握以下4個原則:1.保持距離.劃清界線首先探索自身的心理界線,了解自己在什麼樣的狀態下最自在,例如:媳婦思考是否與公婆同住、哪些事需要婆婆協助、哪些不需要等,並保持最讓自己最舒服的距離;婆婆在面對媳婦或兒子過分索討、要求幫忙照顧孩子時,也可嘗試善意的合作討論,與兒子、媳婦談妥是否該付保母費用、該做到哪些協助等,雙方才能就事論事,也較不容易有過多期待,而動輒為生活上的小事引發衝突。2.夫妻相互支持夫妻間應相互成為隊友,時常透過討論來達成共識、共同想辦法解決問題,在面對有些無法解決的婆媳問題時,也要能相互支持,當夫妻間關係夠牢固足以支持媳婦時,媳婦不必強迫自己和婆婆有同樣的觀念,也不需要為努力符合婆婆的期待而感到委屈,應該是讓夫妻與長輩間有更多的討論空間。3.思考共同目標在面臨對孩子教養、家事與生活上的觀念不同時,一般做法多會想透過說服與改變對方來解決問題,但這時容易陷入爭吵與拉扯。建議先思考雙方的共同目標為何,才能開啟有效溝通的大門,例如:雙方教養觀念不同,婆婆認為孩子不乖就得打罵,媳婦則覺得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更重要,若能了解彼此的共同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好,即能在所建立的共識下,相互討論哪些方式才是對孩子是最好的,且不致陷入雙方各持己見、相互攻擊的情況。4.尋求專業支援面對婆媳問題時,建議應適時尋求他人的傾聽與專業資源,和姐妹、好友訴苦,或藉由心理諮商師引導來幫助開啟正向溝通的習慣、累積好的溝通經驗,未來有其他問題產生時,就能以更為健康的心態來面對,也能找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媳婦、先生、婆婆還可以這樣做除了上述大原則,陳彥琪心理師也分別針對3方提出建議,當出現婆媳困擾,可以嘗試這樣做,讓自己以更好的心態與方式來面對,也避免讓關係惡化。◎媳婦照顧自己.減少批判在婆媳關係中,身為媳婦並不需要時時刻刻隱忍,而有滿腹委屈,試著多照顧自己一些,並和先生擁有良好溝通,也能維繫與婆婆間最舒服的距離。.自我照顧:照顧孩子有時已經讓身心疲憊,若同時希望能於婆媳關係中扮演好媳婦角色,也會無法負荷,這時媳婦先允許自己休息、照顧自己,並放下被婆婆認可的期待,無須要求自己成為一百分的媳婦,放寬心、有些事未符合婆婆的期待、被婆婆嫌不夠好也沒關係!如此才能正向面對關係的挑戰,並有良善的溝通。.不插手先生的親子議題:若媳婦觀察到先生與公婆間有親子議題需要去解決時,儘量不插手處理,只要支持先生去面對即可,例如:遇到金錢上的問題,婆婆認為兒子給的孝親費太少缺乏安全感,但媳婦認為應該要劃清界線,不能任由婆婆無止境地索討,這時媳婦要避免插手或想辦法說服婆婆,而是由先生來和婆婆溝通,讓先生去解決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和先生討論:出現婆媳問題時,夫妻共識是首要條件,當媳婦認為婆婆的行為讓自己感到不舒服,或想表達自身的想法與觀念時,建議都和先生溝通討論,當夫妻達成一定共識,才能共同面對與解決,太太也才能擁有先生足夠的支持。.減少批判:媳婦不以批判的角度來否定婆婆的觀念或行為,認為婆婆觀念老舊、沒有接受新知,不斷以修正、訂正錯誤觀念的方式來對待,婆婆也會反抗。◎先生避免當法官.好人讓給太太當先生若能夠成為太太的好隊友,幫助婆媳關係融洽,自己就不會夾在媽媽與太太之間,時常被迫選邊站而陷入兩難。.避免迫於解決問題:陳彥琪心理師表示,出現婆媳問題時,先生常會陷入要解決問題的狀態,「那你就跟我媽說就好」、「你就不理他就好」或是「順著他的意就好」這些話會讓太太更生氣、難過;「媽你不要這樣」、「媽你這樣不好」也會讓媽媽無法接受。過於急迫想解決問題時,不僅會有永遠解決不完的問題,例如:談好小孩不能喝養樂多,轉頭卻又發現奶奶給了孩子棒棒糖等,也容易兩邊不討好,先生自己也會背負極大壓力。多給太太支持,讓她感受到兩人是隊友,可一起解決許多困難,有時,只要先生願意理解或表達支持,就能增加和太太一起解決問題的意願與能力。.不急著下定論:不急於下定論或當法官判定對錯,才有機會看見彼此的需要。例如:媽媽極度想要干涉自己的生活,這時不先否定媽媽,而是找到長輩在此行為背後可能有「被需要」的動機與需求,才會想表達意見與介入,這時,可以和太太一起思索能做什麼來滿足長輩的需求,如此就不會一直在抵抗上浪費力氣,例如:為長輩安排其他活動,讓他們感覺自己是有功能、被需要的。.成為好隊友.好人讓太太當:家人間可能因想法上的不同而有所爭執,而況對於婆婆而言,媳婦是外人,若直接來批判自己自然會觀感不佳,加上婆婆對於兒子的想法較能接受,因此,先生要做好太太與媽媽間的溝通橋樑,將和太太討論後的共識,以自己的需求與立場來的表達,媽媽就不會將所有的責任怪在太太身上。另外,也能幫助太太在媽媽面前建立好形象,例如:每逢過節送禮時,先生與太太可以共同挑選媽媽喜愛的禮物,再由先生告訴媽媽,禮物是太太堅持選的,好人讓太太當,可以讓婆媳關係更加和諧。婆婆嘗試放手.尋找新的生活重心想改變已經執行了五六十年的生活習慣,對婆婆而言並不容易,面對子女以批判的角度質疑自己時,更無法進行溝通。婆婆適時尋找生活新重心,相信兒子有獨自成家的能力,減少介入、給予尊重,讓自己與晚輩的關係不再緊張兮兮。.嘗試放手與休息:有些婆婆會認為,自己辛苦一輩子,還幫媳婦照顧孫子、處理家事,做了很多卻仍被指責、嫌棄而感到不開心,存了一輩子的積蓄,幫兒子買房卻發現兒子不會為自己留下長輩房,而覺得孤寂,陳彥琪心理師鼓勵身為婆婆的長輩,可以嘗試讓自己休息,並相信兒子有承擔責任的能力,將生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過自己想要的老年生活。.參加活動滿足心理需求:邁入老年後,婆婆會因為失去了收入來源而缺乏對金錢的安全感、兒子結婚失去生活重心或感覺自己不再被需要,建議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其他能夠滿足這些需求的方式,例如:加入社區活動、團體等,也可以和另一半一同上長青課程、爬山等,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加豐富多采,當這些需求能夠藉由活動來滿足時,婆婆也就能減少向兒子索討或想管兒子或媳婦的念頭,婆媳問題自然也會減少許多。溝通小技巧.三明治法 陳彥琪心理師表示,通常兩人意見不同時,第一個念頭便是說服、修正對方,「你哪裡錯」時常成為爭執的開端,建議在婆媳關係中能使用三明治溝通法來溝通,先肯定對方的付出,再提出內心真正的需求,最後再表達希望對方能怎麼做,例如:媳婦希望婆婆減少給孩子吃糖,可先感謝婆婆幫忙照料孩子三餐,接著告訴婆婆,因為醫師表示孩子一直吃甜食容易蛀牙,必須減少糖分攝取,最後提出下次由自己自備點心或水果盒等,將自己也能接受的選項提供給婆婆,彼此再多做溝通,如此對於雙方而言都會是較能接受的方式。
-
2022-03-07 養生.人生智慧
42歲就退休!理財顧問吳家揚:財富自由並非毫無節制的揮霍
編按:許多人嚮往「財務自由」(FIRE)的人生,但具體來說該如何達成?理財顧問吳家揚過去從事科技業,因為善於理財,在42歲時就達到目標提早退休。他認為財務自由的前提是需要了解自己的資產收支狀況,因此他提出「人生五張表」的理財法則,合理設定財務目標、量入為出,更切忌盲目投資。近年來「被動收入」以及「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財務獨立、提早退休)是理財話題中的熱門關鍵字,不工作也能支撐自己想過的生活,儼然是許多人嚮往的人生理想目標。今年52歲的吳家揚,就在42歲時透過理財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果斷退休,成為令人羨慕的「無業遊民」。吳家揚說,他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你憑什麼在42歲就退休?」對此他說:其實理財說穿了,就是把「收入」、「支出」和「資產」放在一輩子的時間作分配,只要能達到平衡,就算是成功了。沒錢萬萬不能 做足功課把握投資機會許多理財達人都很早就開始累積對於金錢和理財的敏感度,吳家揚的父母從事小本生意經營,有時候手頭緊得找人周轉,他就經常被媽媽帶著到處借錢。「那時候我大概才念幼稚園或小學,但已經可以感受到沒有錢的痛苦,要看人臉色的人情冷暖,所以我很早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有錢、也絕對不跟人借錢。」他從念高中時就開始進場股市投資、上研究所之後,投資獲利就讓他可以賺自己的學費,不再和家裡拿錢。出社會之後,吳家揚進入科技產業工作,但年過30後,他自覺在工作上遇到一些瓶頸,累積財富的速度也不夠快。雖然他當時的薪水跟多數上班族比起來已經算是不錯,但要達到「財富自由」的目標,還有一段距離;一方面科技產業變化迅速,他也不確定,自己會不會哪天就沒工作?後來他跳槽到一家未上市的新創科技公司,當大部分同事只敢小額認股,他則把握這個機會大量投入資金,因此得到相當可觀的投資獲利,讓他提早實現財富自由的目標。但吳家揚也提醒:他的例子不一定適用於所有人。「如果不是有長年投資的經驗,加上對公司有一定了解,當時公司的母集團是營運很穩健的五百大企業,過去的上市記錄足夠可靠,我也不敢貿然投入,重點在於當機會來的時候,是不是能把握住。」股市獲利入袋為安 善用房地產、保險等穩健型投資標的為什麼敢在42歲就退休?吳家揚說,當時他的計算方式很單純,以每個月花3萬塊、再活60年來算,他手上的資金已經足夠支應這個數字。「當時的通膨還不嚴重,但為求保險,我還是在賣出股票結算之後,多工作了5年,讓資金更充裕。」吳家揚認為,在盤點自身的財務管理狀況時,首先必須要設定合理的目標,例如每個月給自己多少可花用的預算,或是希望在幾歲退休。接著根據這個目標,檢視目前所有的資產是否足夠,如果不夠的話,就需要透過投資來增加,或是重新調整目標。其次是保持一定的儲蓄比率,「很多人可能說我在科技業收入高比較好存錢,但我從第一份工作年薪不到50萬,到最後要離開職場時,每個月的支出都保持不超過薪水的50%。」愈是收入有限時,管控支出就更顯得重要。此外,吳家揚並沒有繼續將大部分的資金留在股市,而是選擇獲利出場,轉而投資在報酬率相對穩健的房地產和保險。「很多人會忽略保險這塊,但我認為風險管理也是理財很重要的一環。」一般保險分為投資型和保障型兩種,在40歲到50歲左右的階段,若自己是家中主要的經濟來源,那麼保險是為了保障自己和家人不會因為突然的變故而陷入財務危機,到了50歲後,家庭責任慢慢減低,那麼就可以提高投資型保險的比例,例如年金險或是儲蓄險,增加自己的退休金。善用5張表自我管理 讓財務狀況一目瞭然那麼,該如何盤點自己的財務狀況進而做出規劃?吳家揚提出「人生五張表」的管理法則,「從財報可以看出一家企業是否經營妥善,放在個人理財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人生五張表」共有以下五項:1. 日常支出表:支出管理了解自己平常把錢花在那裡,是理財的基本功。現在坊間有很多記帳軟體和APP,每天花幾分鐘將支出分門別類記錄,長期下來就可以看出自己的消費習慣。記帳不會讓自己變有錢,但是一個審視支出,可以知道從哪裡下手省錢的好工具。2. 投資交易表:損益管理這張表可以幫助自己瞭解目前投資的盈虧情形,建議每個月(或每季)紀錄一次。3. 現金流量表:財務管理這個表會列出平常主要的金流項目,包括常用帳戶餘額、投資現值(股票、基金、投資型保單等)等收入及資產,以及日常家用、信用卡、保費或大筆開銷等支出項目。以上項目每個月結算紀錄一次,一頁有12個月份的資料,藉此可以粗略預估未來的資金進出狀況,若有持續入不敷出的情形,便可以即早有所反應。4. 保險內容表:風險管理很多人買了保險,卻不清楚自己到底買了什麼內容。透過保險內容表,將自己每次購買的保險內容(包括保費、保障範圍和期限等項目,可以先做大致的總表,也可以針對個別保險內容詳細記錄)定期檢視整理。這張表除了可以看出自己目前保了那些險種,是否還有缺少或需要加碼補充的部分,萬一有理賠需求時,也可以馬上掌握自己可以獲得那些保障。5. 生活記錄表:時間管理生活記錄表有點像是簡易版的日記,大略記錄自己每天做了些什麼,特別是對於退休族群來說,可以更有效地運用時間,而不會虛度人生。透過以上五種表格的定期整理,就有助於了解自己的財務體質,進而找出需要加強或是需要調整的部分。財務自由不等於無節制花錢 而是當時間的大戶很多人也好奇,在離開職場,可以完全自由運用時間後,吳家揚又是如何度過「財富自由」的人生下半場?「大家好像覺得所謂財富自由就是從此可以毫無節制的揮霍,其實並非如此。確切來說,應該是經過計算和分配,可以長期維持在損益平衡、或是小有盈餘的財務狀態。比如說若有一筆保費或是股票的收益入帳,我也可能要把他分配在2、3年作運用。」在42歲退休告別上班族生活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到泰國清邁long stay 3個月,享受「當時間的大戶」。「以前在職場工作時,是用時間換取金錢,所以要不斷追求效率、要做得更快、更好;現在我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即使一樣是出國旅行,感覺也完全不同。」吳家揚說,所謂的財務自由其實就是擁有時間的自由,這也是他覺得真正富有的事。在感受生活之餘,他也從事專欄寫作和出版、演講,並持續進修取得金融證照,和更多人分享他的理財觀。「只要收入大於支出,賺多賺少是其次,人生要留下什麼足跡才是重點。」除了保持終身學習或是擁有興趣的生活動力,吳家揚也提供5個關於理財與生活的法則建議:1.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2. 投資自己、強迫儲蓄3. 學習辨識投資機會4. 養成記錄人生和財務大小事的習慣5. 過簡單低慾望的生活「退休和年紀無關,而是和心態及財富有關。」無論是財務投資或是人生規劃,量力而為,保持學習的熱情,人生就能更豐富多彩!原文:42歲就財富自由退休!理財顧問吳家揚:善用五張表,重新做時間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