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3 養生.營養食譜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722
筆 文章
-
-
2021-06-21 新冠肺炎.防疫懶人包
QA/腦中風病人可以打新冠疫苗嗎?該打哪一種?
AZ疫苗開放大規模接種以來,累計全台超過六十死,雖然死因是否與疫苗都仍待釐清,不過絕大多數均有慢性病,尚未施打的長者及其家屬開始卻步觀望。許多人都想問,諸如腦中風、巴金森氏症、洗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到底能不能打疫苗?對此台灣腦中風學會就建議,對於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者本身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的病人,施打疫苗在世界各國都是被明確建議的,施打疫苗雖然有一定比例會在施打後身體不適、或發生疫苗相關的可能副作用,但整體而言施打疫苗的好處是遠大於可能的風險。以下是台灣腦中風學會整理腦中風患者施打疫苗等相關問題供大家參考判斷:Q1: 哪一種疫苗比較適合腦中風病人?不同種類的新冠肺炎疫苗(COVID-19疫苗)是否對於降低腦中風病人的感染風險,或者增加特定疫苗的相關併發症,有關其間的差異目前仍未有定論。隨著施打疫苗的人數越來越多,疫苗的可能併發症之報導及研究也隨之增加。例如與腺病毒疫苗施打(如牛津/阿斯特捷利康疫苗(AstraZeneca,簡稱 AZ)和強生/楊森(J&J)疫苗等)相關,由特殊免疫反應引起的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Thrombosis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簡稱 TTS),發生率約為數十萬到數百萬分之一不等,發生對象多為年紀輕,且女性偏多。至於其他種類的疫苗,如施打 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等)後,則亦有罕見的急性心肌炎的個案報告。 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除過去曾發生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或肝素引起之血小板低下症者,應避免接種 AZ 疫苗外,並未限制或者建議腦中風病人使用特定的疫苗種類。因此,絕大多數的腦中風病人,皆能施打目前政府核准的疫苗。另外,若您過去的腦中風型態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者特殊原因引起的腦中風,如特定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疾病,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之後決定。Q2: 有腦血管栓塞病史,可以打疫苗嗎? 可以。若您過去的腦血管栓塞是屬於腦部靜脈栓塞或與特殊免疫或血液疾病相關,則建議您與您的醫師討論後決定。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之罕見血栓併發症,目前的研究認為上是體內免疫反應產生特殊抗體,例如 anti-platelet factor 4 抗體,而引起血栓,與多數腦中風栓塞的血管病變或心律不整產生血栓的機轉不同。此外,疫苗可降低感染新冠肺炎本身引起之血栓風險,並減少重症比例及死亡率,因此有腦血管栓塞病史的病人仍可接種新冠肺炎疫苗。Q3: 腦中風之後多久才可以打疫苗? 腦中風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禁忌症。但由於腦中風病人,在剛發作之急性期,可能會出現中風症狀惡化、再次中風、心臟血管事件、感染等相關併發症,因此建議在中風急性期(大約1~2週)過後,經醫師評估整體身體狀況已穩定,再施打疫苗。Q4: 打疫苗前,抗血栓藥/抗凝血藥要停藥或調整嗎?由於新冠肺炎疫苗為肌肉內注射,抗血小板藥物及抗凝血藥物可能因藥物影響凝血功能而造成較高機會之肌肉內血腫,但由於施打疫苗之好處仍高於肌肉內出血或血腫之壞處,因此,使用此類藥物並非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之絕對禁忌症。以下將依照病人可能服用的藥物進行相關施打說明及注意事項:若您服用為單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施打疫苗後,建議加壓施打處至少兩分鐘以上,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接種完疫苗後也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需要在施打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正在服用雙線抗血小板藥物(如:阿斯匹靈合併保栓通),在施打疫苗前並不需要停藥或調整劑量,但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口服維他命K拮抗劑(如:warfarin),在施打疫苗前請確認您最近回診的凝血功能檢查(INR),若皆穩定且小於3,可直接進行疫苗注射;若您最近的INR指數不穩定或超過3,建議在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施打當天,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並在施打完成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施打完成後,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並確認是否止血或有血腫狀況。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建議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服用的抗凝血劑為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如:普栓達、拜瑞妥、艾必克凝、里先安),施打前不需特別做凝血功能檢查。施打疫苗前您並不需要調整藥物劑量。若預定施打疫苗時間與服藥時間非常接近,建議可考慮先暫緩服藥,待施打完成後確認無血腫擴大後,再服用當天藥物。建議施打完成時,加壓施打處至少5~10分鐘。在施打完後1~2天隨時注意是否有血腫狀況,若有注意到腫塊逐漸增大等狀況,需進行進一步評估肌肉內出血或血腫狀況。若您發現施打疫苗前幾日有注意到有出血傾向(如不明原因的皮下出血或牙齦出血等),或您有其他關於服藥的問題,建議您於施打疫苗前與您的醫師先進行討論。若您同時使用抗凝血劑及抗血小板藥物,建議您的注意事項參照服用抗凝血劑之患者。Q5: 打完疫苗後,要注意什麼嗎?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包含:.發燒(≥38℃):大多於接種完2天內出現,如您未患有需限制水分攝取的原因(如嚴重心衰竭),建議多喝水休息。一旦發燒,也可服用醫師開立的退燒藥減輕不適感,但不建議預防性使用退燒藥。然而,如果發燒持續不退或合併其他不適症狀,仍可就醫。此外,若於接種2天後仍持續發燒,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是否有其他原因。.局部(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倦怠、肌肉關節疼痛、頭痛、噁心、嘔吐、畏寒:通常症狀輕微並於數天內消失,若症狀持續抑或惡化,應儘速就醫診療。如您有服用抗血栓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或抗凝血劑),也請觀察局部血腫瘀青狀況。.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請於休息區觀察30分鐘以上,確認無恙後再行離開。如出現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等症狀,請儘速告知注射現場醫護人員進一步評估。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發生時間較常見於施打 AZ 或嬌生疫苗後 5~20 天內。如您於接種 AZ 或嬌生疫苗後有以下症狀之一:1.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2.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3. 下肢腫脹或疼痛;4.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5.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如若確診,也能依治療指引進一步處理。.心肌炎與心包膜炎:在接受 mRNA 疫苗(輝瑞BNT或莫德納疫苗)之後發生的罕見併發症,較常發生在年輕成人跟青少年,通常在第二劑注射之後的幾天內出現。 若您於注射 mRNA 疫苗後出現胸痛、喘、心悸的症狀請儘速就醫。其他不良反應:如出現腋下淋巴結腫大、顏面神經麻痺、肢體無力、嗜睡、蕁麻疹等症狀,可就醫請醫師進一步評估。 接種疫苗後,若沒有注意到有明顯之肌肉血腫擴大的狀況,請持續服用您常規之預防中風之抗血栓藥物。若您有任何其他不良反應,或有自發性出血點等上述懷疑疫苗相關之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建議您立即就醫。最後提醒您,接種疫苗後,保護力並不會即刻發生,也無法完全除卻未來被新冠肺炎感染之可能,仍請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並減少聚集,以降低新冠肺炎感染風險。參考資料: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Dq7GIwfpZj0TlfqvYBDRAQ(本文轉載自台灣腦中風協會:https://www.stroke.org.tw/GoWeb2/include/index.php?Page=2%20&news02=113261976660d02093a6e09)
-
2021-06-21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打完疫苗後遺症 中醫有解方
全國同步為長者開打AZ疫苗後卻陸續傳出長者猝死,讓部分長者卻步,彰化員生醫院中醫部內科系主任吳莉瑩說,打完疫苗若有不適,可搭配中醫療法緩解症狀,例如若預防血栓,在中醫師指示下,可服用丹參、川七或其他活血化瘀方藥,使用清冠香包也可緩解發燒症狀。員生醫院中醫部主任林親怡說,目前常見的疫苗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疼痛、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發燒等不良症狀,需視每個人體質不同、症狀不同,請中醫師開立處方,通常都可明顯緩解副作用的不適症狀。第一波施打的30多歲醫護人員黃小姐,接種疫苗後反覆發燒到38°C,心悸難入睡、關節痠痛,服用中藥桂枝湯,並搭配使用中藥香包,即緩解症狀,才能入睡,減輕關節痠痛。另一名吳小姐接種疫苗後左頸緊、口乾,注射部位疼痛,即使用有解表溫中祛濕效果的藿香、丁香、石菖蒲、乾薑等中藥香包熱敷治療,即緩解頸緊,但吳小姐第二天吃了冰涼飲食後,又頸緊、身重痠痛,繼續使用中藥香包治療,症狀緩解。另一名50多歲賴先生接種疫苗後開始服用中藥柴葛解肌湯、九味羌活湯、葛根湯等,第2天低燒37.4°C、疲倦,就無其他不適。
-
2021-06-2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確診半年後死亡率增 醫師:新冠重症者易有後遺症
國外研究經驗/確診半年後死亡率增 重症者易有後遺症國外經驗顯示,新冠肺炎確診者在發病一個月到半年不等,可能出現肺部纖維化、嗅味覺失靈、心臟疾病等後遺症,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問題。醫師提醒,重症患者特別是長者,預後出現後遺症機率高,生活照護上仍要特別小心。國際期刊《Nature》近期一篇美國研究,學者針對7.3萬名新冠肺炎輕中度患者、1.4萬名重症患者進行分析,與未感染新冠的健康人比,新冠患者康復6個月內死亡風險上升59%,有些國家推行「新冠康復者門診」、「新冠康復者隨訪研究」,長期追蹤抗戰。國泰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感染科醫師崔可忠指出,整體來看,感染新冠病毒的人有80%輕症、15%重症,產生後遺症的人大約佔10%,重症、曾插管治療的病人,比輕症患者容易有後遺症。崔可忠提到,確診新冠肺炎常見後遺症包括胸悶喘、疲勞、頭痛、嗅味覺喪失,也有部分出現關節疼痛、腎臟或血脂、血糖代謝問題,以及血栓、中風、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心悸等心血管疾病。也有人注意力不集中、睡不好、憂鬱,或因曾住加護病房或插管,瀕臨死亡而產生創傷症候群,第一時間可能很難發現,但長久恐成精神疾病。崔可忠表示,台灣因近期才爆發社區感染,尚未有足夠資料推斷新冠肺炎與後遺症因果關係。若參考國外案例來看,確診者面臨後遺症,也許和過往病史有關,像是老人家有慢性病,因確診新冠肺炎後引發惡化,他建議重症患者康復後仍要追蹤健康狀況。中醫舒緩建議/改良清冠一號 可解腹瀉者困擾新冠肺炎除了西醫治療,透過中醫也可緩解不適。開業中醫師郭哲彰去年因緣際會下,曾協助200多位美國紐約當地民眾視訊看診,觀察確診者預後出現嗅味覺問題、身體及沿著臀部的環跳穴特別痠痛等問題,判斷因疫情在冬季蔓延,身體寒氣特別重,因此多給予傷寒方藥物。郭哲彰表示,確診者因肺部受損、講話虛弱,咳嗽帶白痰,也給予加沙參、麥門冬、茯苓、白芨等補氣藥物。郭哲彰表示,台灣常見的「清冠一號」,內含黃芩、魚腥草等,具有清熱、解肺熱功效。而有些確診者容易拉肚子,代表他脾胃溼氣過重,若未解則會低燒不斷,因此可將清冠一號做改良,增加藿香、茯苓等祛濕,若風寒較深,可加重麻黃、桂枝,即為清肺排毒湯。一名60歲男性確診者因肺部纖維化,出院仍須戴氧氣罩,在西醫來看的確是不可逆傷害,但可透過中藥補氣調理。郭哲彰開立生脈飲藥方,內含人參、麥冬、五味子,幫助氣血活絡,補充元氣,並輔以丹參,該名病人從走路都會喘,服藥兩個月明顯改善,現在也不需戴氧氣罩。郭哲彰提及,有些重症患者形容,肺彷彿充滿許多碎玻璃,容易喘、支氣管充滿黏液感。除了中藥緩解,也可透過穴位按摩疏通,提升肺部吸氧。穴位按摩位於手掌大拇指下方的「魚際穴」可解肺熱,或輕敲「雲門穴」、「中府穴」,以及位於背部的「肺俞穴」,以手握空杯姿拍敲,也可拿小棍棒輔助。開肺通鼻式先以左手按住左鼻孔,以右鼻孔吸氣,同時右手比讚、從肺臟位置往上延伸,並順時針畫一圈,三次後換邊,左右各做三回合,藉此帶動肺氣循環。西醫飲食建議/多攝取優質蛋白質 修復身體能量新冠肺炎預後調養,衛福部桃園醫院營養科營養師吳家瑜表示,因確診者肺部受損容易喘,進食容易嗆到,建議攝取質地柔軟的原形食物,避免加工食品、油炸物。吳家瑜表示,患者若沒有特殊疾病,可透過高蛋白飲食,增加每日攝取能量。正常人每公斤體重可攝取1.1克蛋白質,建議患者可攝取每公斤1.2至1.5克蛋白質,讓身體擁有更好修復能量,雞蛋、豆漿、牛奶、海鮮、魚肉等都是優良蛋白質來源。若食欲差,吳家瑜建議少量多餐,餐間可將牛奶加芝麻粉當做點心,有充足熱量且為好的油脂攝取。但她提醒,若患者有肥胖問題,仍要以每日攝取總熱量為原則,將高蛋白、蔬菜、水果搭配少量多餐規畫,避免恢復期攝取過多熱量,造成更大負擔。確診者出現嗅味覺失靈狀況,甚至吃東西會有金屬怪味,吳家瑜建議將食物放涼,或將食物用塑膠餐具盛裝、進食;若食物吃起來無味,也可增加些許香料調味。若咳嗽情況嚴重,她建議一天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30至40cc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平衡。
-
2021-06-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6月18日起配發第二批莫德納疫苗 開放第三類對象接種
指揮中心昨天宣布日捐台的124萬劑疫苗第二批將於6月17日起撥付給各縣市,預計配送39萬4800劑疫苗。而第二批莫德納疫苗則將於6月18日起配送7萬3200劑,同時開放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接種。指揮官陳時中表示,莫德納疫苗已於6月9日起陸續提供第一類醫事及非醫事人員接種,截至昨日累計接種3萬7505人。為儘速提升第二類及第三類對象免疫保護力,將於6月18日起進行第二次配送,同時開放至第三類對象接種。疫苗配送量以各縣市符合第一類至第三類對象中,尚未接種人數接種率四成核估,同時考量疫情風險程度,高風險縣市(台北市、新北市)分配數量係以尚未接種人數接種率達5成以上計算,總計配送6萬3200劑。另1萬劑疫苗提供交通部認定第二類及第三類對象所需疫苗量,其中分配給國籍航空機組員5000劑,含長榮、立榮、華航、華信、台灣虎航、星宇及飛特立等七家公司的駕駛員、空服員與隨機維修員等;另外5000劑分配給民航航空第一線人員,含桃園機場及相關廠商、民航局、航空站、航管人員、飛機維修、倉儲、地勤及空廚等人員。但五月底到貨的15萬劑莫德納疫苗,指揮中心之前扣留七萬劑作為第一批接種者第二劑施打,現在全數發配給第三類對象,是否代表又有莫德納疫苗即將到貨?陳時中對此並未正面回應,僅表示「你(記者)很敏銳」。指揮中心提醒,為確保疫苗接種安全,建議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一般民眾則建議至少留觀15分鐘,並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另,依據各國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曾有報告極少數年輕族群在接種mRNA 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等的不良反應事件,大多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指揮中心特別提醒民眾,接種mRNA 疫苗後,應注意如出現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
2021-06-15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炎夏消暑排毒 中醫4步驟自救
●夏天高溫濕熱,流汗多易中暑●常見疲累、想吐、頭暈、心悸症狀●刮痧、多喝水、吃瓜類,可清暑解熱台灣的夏天高溫濕熱,一不小心就會中暑,目前很多人防疫在家,即便出門必戴口罩,甚至護目鏡、面罩等防護裝備也上身,一般人在戶外走路都可能覺得悶熱,倘若是運動或爬山,更容易中暑。「夏主心」,中醫師吳明珠表示,夏天五臟對應的是「心」,夏天常流汗多,會導致心液流失,中醫四時五行理論「夏屬火」,夏天天熱而易心火旺,會流汗多而心液流失,心血不足,人會很疲累、氣虛,容易發生倦怠、口渴、無食欲、惡心、想吐、頭暈頭痛、心悸、胸悶等熱中暑症狀。體溫達40℃ 趕快送醫救治吳明珠指出,中暑是人體正氣不足、排汗系統出了問題,人遇天熱應該會排汗,但如果汗排不出來,會造成體內溫度失調,一旦體溫高達40℃以上,身體機能易失調而昏倒或痙攣,也就是因乾熱而重度熱中暑,應趕快送醫救治。如果中暑症狀出現時,吳明珠強調,除了要多補充水分,還可採取「自救」四步驟降暑氣,紓解不適。其中,刮痧是中醫治療中暑的一大特色,「痧」是身體內部有疾病在身體外部皮膚表現,刮痧以物理方式將它刮出來。刮痧可促進血液循環、舒筋通絡、調整臟腑功能。從脖子順著肩膀側刮 才正確中暑最常刮痧的部位是肩井穴、大椎穴、風池穴、風府穴,可以圓滑湯瓢、刮痧板或有平滑面的梳子、硬幣等器具進行刮痧,為避免傷害皮膚,應使用嬰兒油、乳液、萬金油等塗抹在皮膚上潤滑再刮,正確刮法是從脖子順著肩膀側刮。刮痧出現暗紅色即可停止,不必刮太久。午睡30分鐘 養心氣補體力「夏補心」,吳明珠認為,夏天流汗多,要消暑解熱,「清熱、補水」最重要,尤其要多喝水補充水分,吃綠豆湯、薏仁水、瓜類等清熱食物;建議應睡午覺30分鐘,養心氣,可改善疲勞、補養體力,像睡不好的人,易心血不足、免疫力下降,容易中暑。天熱食欲差 瓜類可清心火夏天是各類瓜成熟的季節,也是個涼補的好時機。吳明珠說,絲瓜、苦瓜、西瓜、冬瓜、小黃瓜等瓜類,可以清熱涼血、解暑祛濕,像苦瓜可以清心火,西瓜是「天然白虎湯」可清涼消暑,正好解決了夏天溫度高、濕度高,食欲差、容易煩躁等困擾。
-
2021-06-1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首批莫德納擴大開放接種 指揮中心:第一類對象皆可打
台灣首批莫德納日前開打,首波7萬劑疫苗,9日讓第一線未打疫苗的醫護優先接種,以第1類接種順位風險1、2級醫護人員,約7.5萬多人安排優先接種。指揮中心今天公布,自今日起同時開放所有第一類對象包含醫院、診所及其他醫事機構等執業登記醫事人員、非醫事工作人員,以及集中檢疫所非醫事人員接種莫德納疫苗。指揮中心指出,截至11日這批莫德納累計接種2萬4869人。依據目前研究顯示,接種兩劑不同技術產製的COVID-19疫苗,第二劑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機率及嚴重程度較高,故不建議交替使用,惟若接種第一劑COVID-19疫苗發生嚴重過敏反應或產生任何(含對疫苗成分)嚴重的立即過敏或不良反應,並經通報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判定為嚴重反應者,建議經醫師評估後接種不同技術產製的 COVID-19 疫苗,完成後續劑次。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另依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近期針對COVID-19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監測發現:「曾有報告極少數年輕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的不良反應事件,大多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由於莫德納COVID-19疫苗屬於mRNA疫苗的一種,因此會在接種意願書上加上下列說明「接種mRNA疫苗後應注意若有發生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請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接種單位或地方政府衛生局如接獲相關不良反應事件通報,亦請依循相關作業進行通報,以利及時掌握。指揮中心指出,為利接種作業推動及維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COVID-19疫苗接種後調整留觀時間為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經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之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倘持續發燒超過 48 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亦應儘速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以利醫師及早釐清病因,並給予適當臨床處置。
-
2021-06-08 醫聲.數位健康
遠距醫療/疫情期間不敢上醫院 醫:心血管疾病4族群,有這些症狀還是得就醫!
慢性病感染重症率高?免疫力不好是關鍵? 新冠肺炎在國內造成嚴重影響,慢性病患在流行病中往往首當其衝,根據國內外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已經知道年紀,男性,肥胖,抽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與癌症患者,都是增加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死亡率的危險因子,台北康研診所院長心臟科林俊忠醫師表示,這一波疫情,無論是心血管疾病或慢性病患者,重症率皆相當高,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高齡與慢性病患者免疫力通常欠佳,第二慢性病患者常常潛藏慢性發炎,在感染之後發炎更加嚴重,容易導致器官嚴重反應,第三許多慢性病心血管疾病患者,都有ACE(血清張力素轉換酶)系統過度表現的問題,有研究顯示ACE的受體會加速新冠病毒入侵細胞。另外,慢性病患者體質普遍虛弱,包含住在長照中心或是洗腎的患者,可能合併有心衰竭問題,一旦感染病毒,將會快速進入嚴重病程。 無症狀缺氧?低於氧氣飽和度SpO2 90%以下速就醫! 林俊忠醫師指出,這次疫情之所以很多人猝死,主要是因為新冠肺炎有「無症狀缺氧」的特徵,病人在缺氧時,感覺不強烈,容易疏忽。尤其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平時就是血氧濃度不足的高危險族群,且年長者腦部感知遲鈍,不論對溫度或是血氧感知,其實都較鈍化,更難早期發現。提醒民眾,血氧飽和度SpO2一般為95%至100%,低於95%以下即是缺氧,短暫缺氧時,應該要開始注意,若低於 90%,宜及早就醫治療,一旦降到60%至70%,隨時有生命危險。 高血壓患者:留意頭昏,脖子、肩膀緊。 冠狀動脈疾病患者:留意胸悶 心律不整患者:留意心悸 心衰竭患者:留意喘、夜尿、下肢水腫 林俊忠醫師提醒,出現頭昏、呼吸短促、冒冷汗、嘴唇發紺、臉色蒼白、血壓偏低,都是血氧過低可能會出現的危險表徵,不宜再觀察,應立即就醫。 藥不夠怎麼辦?遠距醫療來助攻 有些病人擔心到醫院有感染風險,而自行減少回診次數,或減少服藥頻率,林俊忠醫師表示,多重慢性病患者若有高血壓,血糖和抗血栓藥物完全不建議自行減少劑量或是中斷用藥,但是,如果只是單純高血脂尚未嚴重到心血管疾病者,膽固醇用藥,通常有遺產效應,短期停藥之後相對危險性沒有那麼大,不會馬上產生併發症。建議患者在藥物使用完前,選擇專門診治慢性疾病診所,開立處方箋,前往鄰近藥局取藥,避免前往人潮壅擠之醫院,增加感染風險。 現在許多醫療院所提供遠距醫療服務,經由視訊看診,搭配穿戴式裝置還有健康管理軟體,包含心電圖手環、心跳錶、血氧機、血糖機等,讓醫師更瞭解病情。 林俊忠醫師呼籲,慢性病患者在家可以適度運動,包含飛輪、上網搜尋簡單瑜伽動作跟著做,都是很棒的選擇。飲食方面,多注意均衡,叫外送時,注意油、鹽不要過量攝取。 《延伸閱讀》 .防疫期間該就醫不要拖!醫:3狀況速就醫,4招保護好自己! .防疫不出門!700萬慢性病人快斷藥?健保署:即日開放「通訊診療」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5-30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積極運動能更快從新冠康復?出現以下症狀應暫停
台灣的新冠肺炎確診者愈來愈多,其中多屬輕症。未來將有更多從新冠肺炎中康復的人,急於恢復正常生活,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運動。運動對心理和身體的復原都有極大幫助,但在身體逐漸康復時,選擇合適的運動很重要,否則可能帶來反效果。以下是專家分享感染新冠肺炎後的運動指南。Q 我什麼時候可以開始恢復運動鍛鍊?新冠肺炎對每個人的影響都不同,何時可以恢復正常運動,完全取決於個人症狀。如果此刻你還有相關症狀,應該等到症狀緩解之後,才開始進行輕度至中度的鍛鍊。美國密西根州Briarwood家庭與運動醫學部的醫學主任Keri Denay說,感染後通常需要10-14天的康復期,在此之前進行鍛鍊可能會加劇或延長症狀時間。至於沒有症狀的人,根據《國際臨床與實驗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結果,運動可以改善免疫系統,包括COVID-19等呼吸道感染。和有症狀的人相比,無症狀的人對病毒的免疫和發炎反應較低,但醫師建議還是要謹慎行事,因為有些人可能對病毒的反應延遲,較晚出現症狀。所有感染新冠肺炎的人,不論有無症狀都必須至少休息十天。Q我的感染症狀已經解除,如何安全地開始運動?最好從低強度運動開始,例如散步、瑜伽、輕鬆騎單車或游泳。如果你偏好重量訓練,請謹慎從較輕的重量開始,慢慢增加,千萬不要用生病前的重量作為訓練標準。避免進行HIIT這類鍛鍊多次重複動作的高強度間歇訓練。上述研究建議,在四個星期內遵循50/30/20/10的緩和規則會很有幫助。第一周應至少降低過往運動能力的50%,接下來的三周內分別降低30%、20%和10%。不過實際情況還是要依自己感染的嚴重程度調整,有些人可能需要數月後才會完全恢復。出現以下症狀 暫停運動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要監控身體的感覺,如果遇到以下任一症狀,請暫停運動並諮詢醫療人員。忽略以下症狀並從事高強度運動,可能導致患有心肌炎的人出現心律不整,而某些情況下的心肌炎可能是由COVID-19引起,甚至沒有被檢查出來。● 胸痛或心悸● 心率太高、上氣不接下氣● 心跳回復慢●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 極度疲勞● 四肢腫脹或肌肉痠痛● 發燒● 視野縮減或視力喪失資料來源/赫芬頓郵報
-
2021-05-09 該看哪科.婦科
婦女更年期心悸、失眠、情緒不穩 賀爾蒙療法助改善
新竹一名46歲的王小姐最近半年來月經量明顯減少,甚至出現一個月都沒來的情況,而且時不時會突然心悸,就算開冷氣還是覺得很熱、不好入睡,白天覺得很疲倦又煩躁,曾求診心臟科和精神科,卻仍沒有改善,最後在婦產科接受「更年期賀爾蒙療法」,睡眠品質改善很多,心悸情形不再發生,情緒也不會大起大落了。東元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珮凌指出,「更年期」是從有生育能力到不能生育狀態的過渡時期,在最後一次月經後連續12個月以上不再有月經,即為「停經」,而停經是卵巢功能喪失造成永久月經終止。女性在停經前2至5年會處於停經過渡期,月經流量、持續天數、周期不穩定情形會增加,常伴隨熱潮紅、心悸、盜汗、失眠、關節疼痛和情緒不穩;而更年期的診斷,主要憑據年齡與症狀,不需要抽血檢驗,不過當有不確定因素時,可以透過促濾泡激素(FSH)檢測。陳珮凌表示,雌激素(女性荷爾蒙)降低引起的症狀就稱為「更年期症候群」,且雌激素下降的速度越快,症狀越明顯,可使用「更年期荷爾蒙療法」緩解,因更年期症候群是雌激素降低造成的,所以荷爾蒙是改善血管舒縮症狀有效的藥物。這種療法適用於不到60歲就有血管舒縮症狀患者,或是停經後10年內的婦女、或是45歲以前就停經者,不僅能改善血管舒縮症狀,還可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及心血管疾病,減少婦女骨折與大腸癌的發生;如果只有生殖泌尿症狀者,就給予陰道局部雌激素即可,有效又能避免全身性藥物可能的帶來的噁心、水腫、子宮出血或是乳房脹痛等副作用。陳珮凌也說,單用全身性雌激素是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此保有子宮的婦女要合併使用黃體素預防子宮內膜癌,但剛停經就補充荷爾蒙的婦女,以及子宮切除只用雌激素者,並不會增加乳癌的罹患率;排除乳癌、子宮內膜癌、嚴重肝功能障礙、三酸甘油脂過高、靜脈栓塞、不明原因的子宮出血等禁忌病症患者,更年期使用賀爾蒙治療利大於弊。
-
2021-05-03 養生.聰明飲食
空腹吃「5類食物」會胖、血糖失控! 吐司、豆漿、香蕉都上榜
飲食跟健康息息相關,不但要求均衡,吃得幾分飽也是一大學問;雖然身體攝取的能量不足,會讓免疫力下降,但能量太過,也會壓抑免疫系統,過猶不及都不好,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時定量,且只吃七分飽。飲食七分飽 維持腸胃道健康中醫部主任黃中瑀表示,七分飽的感覺,就是有吃但沒有飽,不過,再吃多一點就會不舒服了;尤其是本身腸胃道就有問題者,更應謹記這個原則。適度空腹可讓腸胃休息,但以下5類食物,絕不能空腹吃:1、茶、咖啡、酒涼茶、青草茶及大多數茶種,都屬於涼寒性,若在空腹時喝,會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也因為含有茶鹼刺激胃酸,容易讓人出現心悸、頭暈、四肢無力及飢餓感等症狀,且無論冷熱飲都一樣;不過,經過完全發酵的普洱茶,則對消化道的刺激相對上較不強烈。至於咖啡,也對胃有不小的刺激性。若空腹飲用濃度高且刺激性高的咖啡,就容易使得胃氣受傷,影響胃功能的消化與吸收,嚴重者還會導致胃潰瘍;換個角度來看,有些喜歡喝三合一咖啡或總是加上大量的糖的人,也容易因此讓血糖快速上升造成肥胖問題。另外,空腹飲酒容易讓酒精的吸收較快,也醉得快,又容易刺激胃黏膜,引發胃炎及胃潰瘍等病變,最常出現低血糖、頭暈、心悸、冒冷汗等現象,嚴重者甚至 可能導致昏迷或休克死亡;同時還可能增加罹患高血壓的危險。2、蔬果汁、檸檬汁大多數屬性生冷及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不適合在空腹時吃,以免造成腸胃黏膜過度刺激,尤其是腸胃功能原本就不好的人,更應該盡量避免,特別是習慣一早起床就喝蔬果汁的人,胃功能最容易出現問題,因為蔬果汁中有太多屬性寒涼的食材,長期飲用就容易造成胃寒,進而產生胃炎。植物性的食物中或多或少都含有鞣酸性物質,當早上起床時,胃裡的食物已經消化淨空後,在空腹期間喝大量蔬果汁,就會讓腸胃道的黏膜直接接觸這些鞣酸性物質,若胃壁的保護功能原本就不好,它的刺激與傷害也就更大。除了蔬果汁外,檸檬汁更要絕對避免在空腹時飲用。黃中瑀以其多年中醫臨床經 驗駁斥「空腹喝檸檬汁能養生」的觀點,他指出,很多很會養生的人,胃功能大都不好,究其原因,才發現這些人幾乎每天早上起床都會先喝一杯檸檬水,很多人喝檸檬水的用意是希望能改變體內的酸鹼平衡機制,立意雖好,但檸檬的酸在空腹時進入胃部,會直接刺激胃酸分泌,當被身體吸收後才會由血液代謝作轉換;這種轉換過程速度很慢,也就是說,在轉換前胃部就要先承受檸檬酸的侵蝕,這時,若胃功能原本就不佳,勢必就會出現發炎及潰瘍的現象。3、寒性,含豐富果膠、單寧酸的水果曾有研究指出,空腹吃鮮果能讓營養素在體內迅速吸收達到效果,但某些含有豐 富果膠、單寧酸等營養成分的水果,卻因為容易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難以溶解的凝膠塊,產生胃結石,不建議在空腹時多吃,例如柿子、番茄、橘子等;而鳳梨因為富含酵素,空腹吃容易傷胃,也被視為空腹拒絕往來戶。此外,空腹不吃香蕉的原因,除了因為香蕉中的鎂元素,會讓體內的鎂成分突然升高,破壞血液中的鈣鎂平衡,不利健康外,也因為熟透的香蕉含糖分高,會促進胃酸分泌;又因為香蕉助消化又性寒,會使腸胃蠕動變得緩慢,若空腹吃後, 再吃其他食物就容易引起腹痛、腹脹甚至絞痛,因此建議飯後再吃。其他如西瓜、水梨等寒性水果,也都不適合在空腹時吃太多,除了擔心會引起消化不良外,寒性食物更會讓原本就有胃寒、容易腹瀉的患者,症狀變得更加明顯;而其餘性味屬平的蘋果、葡萄等,則不在此限。4、豆漿、優酪乳、碳酸飲料富含蛋白質的豆漿,必須在先吃了澱粉類食物後攝食,才不會被當作熱量來消耗,也能發揮補益的功效;因此,有報導指出,空腹喝豆漿只會浪費蛋白質,也會讓體內營養失衡,加重消化與泌尿系統的負擔。優酪乳則因含有乳酸菌,雖可調整腸胃道的菌種平衡,但某些有乳糖不適症的患 者反而更要避免空腹飲用,以免腸道黏膜的酵素分泌不足,沒辦法有效分解乳糖, 讓腹瀉情形更加嚴重。至於碳酸飲料因為含有大量檸檬酸,在代謝過程中會加速鈣的代謝,讓血中的鈣 含量流失,即使不是空腹飲用,只要長期喝,都容易導致體內鈣質的流失;尤其是冷飲,更要避免空腹攝入,以免過度刺激腸胃產生痙攣,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失調,誘發腸胃性疾病。5、高GI食物有國外研究指出,空腹吃高GI(升糖指數)食物,如精緻的澱粉類食物,包括白飯、糯米飯、白吐司或白麵包等,會讓血糖上升速度加快,容易引起飢餓感而誘發食慾,進而增加食量,同時會促進食物代謝,產生大量脂肪,增加體內血液或細胞中脂肪的堆積。無論是對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或想要減重者的體重控制,效果都不好;即使是一般人,也可能影響血糖的穩定度,且有提高代謝症候群、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延伸閱讀: ·空腹運動瘦比較快? 運動營養師用1實驗告訴你真相 ·胃潰瘍不能吃水果?山藥、秋葵、芥花油顧胃? 營養師解析急性期、慢性期飲食完整攻略
-
2021-05-01 慢病好日子.更多慢病
慢病最愛問【抗凝血劑】靦腆醫廚Dr.cook: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這些東西?搞懂抗凝血劑才是關鍵
「醫師,我心臟有放支架,有在服用保栓通,是不是不能吃火鍋?」「醫師,我以前中風過,長期服用阿斯匹靈,是不是也不能吃火鍋阿?」上述的這些藥品名稱「保栓通」、「阿斯匹靈」,其實不是抗凝血劑,而是抗血小板藥物,其藥物交互作用的機轉並不牽扯到維生素K(Vitamin K),自然就不需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的攝取。 延伸閱讀:放血治療中風?趕快阻止他維生素K是促進血液凝固不可或缺的維生素,且多以深綠色的菠菜、綠花椰菜、高麗菜等為主,且這些葉菜類也是火鍋中不可或缺的配菜,因此造成民眾有服用抗凝血劑不能吃火鍋的迷思。抗凝血藥物與抗血小板藥物有哪些不同呢?1. 抗血小板藥物:預防「動脈」血栓,常用於預防二次中風、心肌梗塞、有置入動脈支架患者。2. 抗凝血藥物:預防「靜脈」血栓,常用於肺栓塞、深部靜脈栓塞、心房顫動病人。(以上為原則,臨床使用能需根據臨床醫師判斷) 而抗凝血藥物又分成傳統與新型兩種,真正需要注意高維生素K食物攝取的Warfarin(傳統型),已經很少使用。因為,服用Warfarin病患要密切追蹤凝血功能,還要避免許多與之有交互作用的藥物、食物。 最後,無論你是服用哪一種,都要避免再服用有出血傾向的藥/食物,包含消炎藥、類固醇、抗血脂藥物、活血化瘀/有抗凝血效果的中藥(芍藥、當歸、川芎、丹參、牛膝、麻油、紅花、桃仁、黨參、西洋參、生薑、薑黃、菊花)、有抗凝血效果的保健食品(銀杏、靈芝、大蒜精、納豆激酶、魚油)及避免過度攝取木瓜、蔓越莓、石榴等。若出現任何出血的情況,例如血/瀝青便、身上不明原因瘀青與出血點、咖啡狀嘔吐、頭暈、心悸的狀況,就必須立刻停止服用藥物,並盡速回診就醫!住院醫師-李冠毅 | 立即與專家諮詢 | WaCare我的健康社群 |【延伸閱讀】-噗妮聊護理/當身體出現「暫時性」症狀時,小心中風離你不遠!-Lemon L. Yoga/心臟病患者多是不快樂的人? 三種體位及呼吸法舒緩壓力-施昀廷/ 風濕免疫患者也是過敏兒!補對地方才不會出錯【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一起最愛問粉絲團
-
2021-04-30 新聞.用藥停看聽
藥罐乾燥劑、棉花開封後該不該丟?藥師教你正確保存藥物觀念
遵照醫囑、確實用藥,是改善病情的不二法門,不過除了正確用藥,藥品保存也相當重要,特別是台灣經常處於高溫、潮濕的氣候,對藥品保存相較不易,提醒民眾多加留意。 藥物正確保存4觀念,避免變質影響藥效! 甘誼文藥師指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會對藥物產生影響的不良保存環境,包括了潮濕、光照、高溫等。藥物和其他食物一樣,受潮容易變質、影響品質,甚至容易發霉,黴菌的黃麴毒素是各界專家公認引起肝癌的風險因子之一。因此為避免影響藥效或吃下黴菌,保存地點應盡量避免潮濕之處。高溫也容易使得藥物變質、影響藥效,而光照也同樣容易產生熱能,因此在保存的時候應特別留意避免。 除了避免影響藥效的潮濕、高溫、光照等環境外,也要特別留意避免置放於小朋友容易取得之處。許多藥物對孩子而言看似像是糖果,若讓孩童誤食藥物,恐怕會有誤食藥物、噎到等風險。 留意藥物異常情況,恐已受潮別再用! 在藥物保存妥當後,甘誼文藥師也提醒還是得留意藥物的狀態,以避免實際上保存不當卻不自知,依舊誤食了變質的藥物。例如藥粉出現凝塊、藥錠觸感濕濕粉粉的、膠囊黏在一起、藥物表面顏色產生變化等,這些情況都很有可能是有受潮、變質的情況,不建議再使用。成藥建議重新備妥即可,處方箋則建議回診取藥為佳。 藥物保存常見NG行為,乾燥劑開罐就要丟! 藥物妥善保存,也要注意4大容易忽略的行為。例如放置在浴室或廁所、藥罐中的乾燥劑和棉花持續放在裡頭、將藥物存放於冰箱、錯把使用期限當保存期限等。 NG1:把藥放浴室、廁所 如前述我們了解藥物保存應避免潮濕,但許多人依舊習慣將藥物置放在廁所、浴室的儲藏櫃當中,這樣的環境自然不易保存,受潮的機率相當高,一不注意就容易吃下變質的藥物。 NG2:乾燥劑、棉花繼續放著 許多民眾為了妥善保存藥物、避免潮濕,在藥罐打開之後,乾燥劑、棉花還是繼續放在裡頭,認為可以持續保持乾燥效果。事實上,這樣的行為更容易讓藥品受潮。乾燥劑和棉花主要使用於未開封的藥品,可以吸收藥罐當中的水氣避免潮濕,但在每次開罐之後或多或少都可能有新的水氣進入,繼續將乾燥劑和棉花放在裡面,當兩者吸收水氣量達到飽和後,反而像將吸飽水的棉花持續放在藥罐裡頭,更容易使藥品受潮。 NG3:把藥放冰箱 不少人取藥後習慣將藥物放置於冰箱內,這其實也不是個很好的習慣,甘誼文藥師指出,確實有少部分的藥物是需要冰存的,例如胰島素藥物,這種情況藥袋上都會標註,藥師、醫師也都會提醒,絕大多數的藥物都不必冰存。一般的藥物也放進冰箱內冰存,在取出與存放一來一往之間,溫差恐會在藥物上凝結成小水珠,增加藥物吸收環境水氣的風險。 NG4:誤以為保存期限=使用期限 至於藥物保存期限也得注意,藥物也會過期,過期便容易變質、影響藥效,藥罐所標註的保存期限 (Expiration Date,常簡寫為EXP)指的是開封前的期限,開封後便要注意另外標示的使用期限(Beyond Use Date,縮寫為BUD)。藥物在開封後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期限也會有所不同,保存期限和使用期限也要多加留意。 《延伸閱讀》 .忘記吃藥趕快補吃?6大用藥NG行為別再犯! .感冒藥配咖啡好更快?食藥署:小心交互作用引心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30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天氣冷熱變化大 中醫師教4警訊察覺心臟病、3食物保養
忽冷忽熱的氣溫為急性心臟病的好發時期,中醫可以在未形成前或疾病未發作前,加以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後果。現今生活中出現了許多因心肌梗塞而猝死的案例,知名中醫師吳宛容表示,如何避免這樣的悲劇不斷上演,就要知道什麼為心臟病要發作的前兆。第一個徵兆:常常抱怨 呼吸困難坐著時尚好,一旦平臥時,更加不舒服,現代醫學認為是心臟無法壓出足夠的血液,或無法將肺臟血液送出心臟,偶而伴有輕微的咳嗽,在X光片上則無發現異常。這就是心肺功能出了問題,因為肺氣不足, 肺司呼吸而主一身之氣,若肺氣不足,宗氣化生乏源,則血液運行乏力, 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的癥狀。可用補肺氣來改善心肺功能。第二個徵兆:突然不明原因的失眠常常會覺得心跳過速,心搏過強,心律不規則。傍晚時比較容易覺得疲倦無力。這種患者長期處於壓力緊張中,情志失調,交感神經過於興奮,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時促血小板聚集,會增加血液粘滯性,血液流暢性降低,心主血脈而統一身之血,心藏神,思慮過度時,心血暗耗則導致神不守舍,臨床上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少寐,多夢,口唇色淡,面色少華,可以利用補血和血的方式,促進血液循環,穩定自律神經。第三個徵兆:大便的習慣突然改變或是不規則除了要考慮腸胃的問題外,這也可能是心臟病的一個警訊,中醫心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臟不斷的搏動的同時,心臟搏動的頻率也會影響腸胃系統。心與脾為子母臟,所以心臟跳動的速率快慢不定會影響大便的規律,造成有時便秘有時候下利。這時候不該只是治療腸胃,也要考慮的心臟的功能是否正常。第四個徵兆:胸悶伴隨手腳冰冷手與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距離,當心臟循換不佳表現的症狀,常常是手腳冰冷,心肌缺氧則容易有胸悶心悸的感覺,這種通常是發生在更年期的女性為多,腎主藏精,婦女朋友在停經之後,失去雌激素保護,冠狀動脈硬化機率增高,腎中精氣逐漸衰少,出現腎陰不足的現象,包括內熱、眩暈、胸悶痛、心悸、盜汗、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這是要補腎填陰,調整女性荷爾蒙的穩定。春天溫差大,所以保護循環很重要。 平時可以多拍打兩臂手肘處,此處為肺經,心經,心包經所經過之處,可以藉由拍打促進血液循環,活化免疫系統,穩定自律神經,促進氣血的循環。多吃堅果類也可預防心臟病。堅果類食物含有豐富的纖維和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改善心臟機能。每天吃10克或20克能防止膽固醇損害動脈。大蒜也是一個很好的食材,長期食用大蒜不僅能夠延緩動脈阻塞,抗氧化劑能修補破損的血管。生蓮藕打成汁有助於保護腦組織,蓮藕藕斷絲連,其膠質也有助於穩定及預防心臟血管的脆化。需注意的是,若本身體質寒冷、脾虛胃寒、易腹瀉者,不宜食用生藕,宜將蓮藕煮熟,性質由寒轉溫,可健脾開胃、益血補髓、安神健腦。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1-04-29 該看哪科.婦產科
怨孕妻「喘氣太大聲」 尪想求和被罵:你就不要呼吸阿
女性懷胎十個月,除了得面對身體變化帶來的不適感,若遇上「豬隊友」還可能產生心理上的煎熬。一名人夫在臉書社團「靠北老婆」上表示,老婆懷胎近6個月,近期喘氣聲很大,不禁讓他脫口:「妳是喘什麼大氣,我常聽到都覺得很阿雜(煩躁)!」讓孕妻氣到和他冷戰至今。於是上網尋求如何讓太座消氣的方法,想不到一堆人卻大罵他根本豬隊友,爆氣表示「你先不要呼吸看看就不會犯這種錯了」。女性懷胎至6個月後肚子增大速度會越來越快,因此準媽咪們容易出現心悸、喘不過氣等感覺。一名人夫指出,在他的拜託下妻子終於點頭要生第二胎,目前懷孕將近6個月,平時自己會協助家務、照顧孩子,近期見到身懷六甲的太太喘氣聲很大,不禁表示:「你是喘什麼大氣,我常聽到都覺得很阿雜!」老婆回道:「你是要我不要呼吸嗎?」他竟然隨口說出:「啊妳可以不要喘那麼大力啊!」徹底點燃另一半怒火,爆哭又爆氣至今還沒消,讓他無奈上網尋求該如何讓太座消氣,讓一堆網友直言唯一方法就是「改掉先生的白目」。許多網友指出,孕期帶來的種種不舒服真的不是孕婦本身可以控制的,水腫壓迫到神經造成身體疼痛、荷爾蒙的改變、無法控制的喘等等,還有身體不適帶來心理上的變化,懷胎十個月的辛苦真的不是像原PO想的那麼簡單。對於原PO的無知,不少人則批評「除了白目我不知道說什麼?」、「我沒懷孕都知道女生孕期全是折磨,男人的無法體會隨便出口,本來就只會惹怒女人」。也有男性表示:「懷孕的辛苦你無法理解,關心她很好,別加那句『聽起來很阿雜』真的白目過頭!」認為懷孕期間丈夫本就應該多一點體諒、少一點無謂的言語。也有人認為原PO將自己「幫忙做家事」這點拿出來說嘴真的很不應該,家事本就該一起分擔,特別另一半又是應原PO要求才懷二胎,碰上這種豬隊友真的很倒楣。
-
2021-04-28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藥低頭、抬頭有差別!藥師教你正確用藥不傷身
生病、身體不舒服理所當然就是要看醫生吃藥,不過在吃藥時也難免會遇到一些狀況,最常見的其中之一就是忘記吃藥,許多人會趕快補上,但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正確的嗎?又有哪些NG行為要留意? 6大用藥NG行為,輕者失效,重者傷身! 甘誼文藥師表示,用藥安全不僅是確保藥效正常發揮作用的關鍵,同時也能保障身體的健康安全,不良的用藥方式,不僅可能使藥物失去效用或藥效過強產生副作用,甚至可能造成身體的傷害。常見的不良用藥行為就包括了吃藥不喝水、以水以外的飲品搭配藥物、躺著吃藥或吃完藥就躺下、補吃藥的時間拿捏不當、自行停藥、使用上次藥物或他人藥物等。 NG1:吃藥不喝水 甘誼文藥師解釋,一般而言吃藥建議搭配200CC的溫開水為佳,藥錠碰到水後可能會有黏性,容易沾黏在食道上,特別是膠囊黏性更強。若模仿許多電影片段一般直接吞藥,這樣的行為藥物很容易卡在食道上,輕者刺激喉嚨造成不適,重者甚至可能造成灼傷、潰瘍、穿孔等。 除了應搭配200CC的溫開水,吃藥其實也有小技巧。大部分的人習慣吞口水,仰頭將藥物吞下,不過膠囊一般而言比水還要輕,建議可以先含一口水,低頭吞下藥物,如此更方便吞藥。而非膠囊藥物一般比水還要重,會下沉,這種就可以仰頭吞藥。若有吞藥困難,建議可用此方法一顆一顆吞,一般民眾可以依照個人狀況一次1~3顆為佳。 NG2:其他飲品配藥 許多民眾常會以茶、咖啡、酒、牛奶、飲料等非水飲品搭配藥物使用幫助吞藥,這是相當不好的習慣,上述這些飲品,都常見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物效果減弱、藥效不足,或是藥效過強產生副作用,不論何者都對身體健康不利。 NG3:躺著吃藥或吃完就躺下 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很多時間是躺在床上休息,遇到吃藥的時候還是應盡量直立上半身服藥。甘誼文藥師表示,坐直身體是人體吞嚥最佳姿勢,身體不舒服時躺著吞藥,或吃完藥隨即躺下,都會不利於藥物進入胃腸道,而使藥物滯留於食道,造成負面影響,通常會建議患者吃藥後不要立刻躺下,至少應間隔20~30分鐘。 NG4:補吃藥時間拿捏不當 忘記吃藥也是相當常見的用藥問題,不過補吃藥也得抓時間,甘誼文藥師建議可以取兩次吃藥時間的中間值做評估,若時間尚未過半可盡快補吃,若時間已過半就建議別再補吃了,以免對身體而言藥效過強。 舉例來說,早晚08:00和20:00吃藥,時間相隔12小時,早上忘記吃藥便以6小時為基準,未到14:00還可以補吃,超過14:00就不建議。 一般而言藥物多是配合三餐,但還是應留意醫師、藥師提醒的時間,若像是大夜班等作息不固定,則建議以一日時間平均分配藥物,一日需吃2次藥者,建議間隔12小時,一日需吃3次則間隔8小時,依此類推。 NG5:自行停藥 停藥與否也是個常見問題,甘誼文藥師建議可視藥物種類評估。若是針對疾病治療,如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病藥物,絕大多數情況都需長期治療控制病情,症狀好轉不代表康復,中斷用藥如同中斷治療,非常不利於患者,絕對不可擅自停藥。 而感冒時咳嗽、頭痛、發燒、流鼻水等,是以藥物控制症狀反應的情況,若症狀改善多數是可以停藥的。但也得進一步考量,藥物治療的若並不僅是症狀,則不建議擅自停藥,例如感冒時也可能併發病毒或細菌的感染。 一般而言還是鼓勵在吃藥之前先看醫生找出原因,並且將該次藥物用完為佳,若真要停藥也應養成與藥師、醫師先行討論的習慣。 NG6:使用上次藥物或他人藥物 停藥後最常出現的另一個壞習慣,就是留著下次繼續吃,或是「分享」給親友吃。甘誼文藥師表示,這也是非常不好的行為。 不論是自己下次身體又出問題,或是親友出現相似的問題,就算是症狀相似,原因也未必相同,例如各種原因都可能引起咳嗽、頭痛、發燒、流鼻水等,未必就是感冒。延續使用上次的藥物或亂服用他人藥物,輕者沒有幫助、浪費醫療資源,嚴重可能有出現不良反應,且也得考量到藥物保存是否得當或有無過期的風險。 因此除非是如止痛藥等緩解當前不適症狀的成藥,否則一般而言不建議使用他人藥物,特別是處方箋,而服用一般的成藥後也應留意身體狀況,並盡早前往檢查為佳。 《延伸閱讀》 .藥罐乾燥劑、棉花開灌就要丟!4觀念正確保存藥物。 .感冒藥配咖啡好更快?食藥署:小心交互作用引心悸!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4-27 該看哪科.兒科
兒童胸痛雖常見 但也可能是重症前兆 家長要特別小心
幼童胸痛很常見,很多家長因為小孩子常常喊痛、「後來又好了」而不在意。奇美醫學中心今天討論嚴重個案,醫師呼籲家長留意,雖孩童胸痛多是「良性」,但少數是危及生命的重症前兆,一旦胸痛後出現呼吸困難、氣喘或意識不清狀況胸痛又發燒,就要趕快送急診。台南市10歲男童因發燒3天又胸痛就醫,醫師檢查確診為心臟發炎、細菌性心包填塞,手術救回。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陳俊宇指出,兒童胸痛雖大多非心因性,但萬一是心臟出問題可能很嚴重,家長千萬不能輕忽。陳俊宇表示,男童到奇美掛急診前已發燒3天,食慾不好、呼吸會喘、胸口疼痛,尤其躺下時更痛;檢查發現有異常心雜音、心臟擴大且發炎指數上升,心臟超音波顯示為細菌性心包填塞。他說,細菌性心包填塞大多因身體其他部位病灶轉移的細菌感染,在其他部位不見得會出現症狀,但細菌侵入心臟後可能造成嚴重後果,症狀輕微時可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但男童就醫時已很嚴重,經緊急手術,治療一周後症狀減輕,復原情況良好順利出院。醫界統計每1000名到醫院看診兒童有約6人因胸痛就醫,當中約五成疼痛是「良性不明原因」,約30%是肌肉骨骼疼痛,約10%為腸胃道或呼吸道疾病,僅5%到10%是心肌病變、心臟發炎性疾病、冠狀動脈異常等心因性問題。陳俊宇表示,兒童胸痛成因五花八門, 有名15歲男童參加「卡丁車賽車」不小心撞牆後,只要稍微運動便胸痛。經檢查無異狀,照胸部X光才發現「左側肋骨骨折」。兒童心因性胸痛雖然較少,未及早發現就醫可能後果嚴重,家長要留意如過有運動時胸痛又心悸、喘甚至昏倒,曾經心電圖異常、有遺傳性家族心臟病史等類似狀況,應儘快到門診進一步檢查。
-
2021-04-26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醫病天地/年輕、高瘦女 易患二尖瓣脫垂
藝人大S、安以軒、林依晨及何妤玟,都曾被診斷二尖瓣脫垂症候群,她們共同特質是身材纖細。北市聯醫中興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李修豪指出,少數病人會胸悶、心悸,因好發年輕、高瘦女性,又有「模特兒病」之稱,透過調整作息、少喝茶、咖啡、紓解壓力、睡眠充足,大部分可改善。二尖瓣脫垂是一種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盛行率約2.4%。發生原因主要為瓣膜先天構造較長,又以年輕女性比例居多。李修豪表示,二尖瓣脫垂多數無症狀,有些可透過聽診聽到輕微心雜音,不過檢查仍以心臟超音波為主,不需特別治療。少數病人在壓力大、緊張、睡眠不足下,會胸悶、心悸、吸不到氣、喘等現象,也稱為「二尖瓣脫垂症候群」。另外,高瘦年輕女性較易緊張、焦慮,是易有二尖瓣脫垂症候群的可能原因之一。二尖瓣脫垂症候群通常沒有危險性,有些人忍受不了,醫師會開立乙型阻斷劑,作用是降低心跳頻率、抑制心律不整,如有焦慮情形,會加開抗焦慮藥物。李修豪說,極少數二尖瓣脫垂會出現瓣膜閉鎖不全的併發症,導致血液逆流,程度輕重不一。若血液逆流嚴重,易心律不整、心房顫動,可能形成血栓,增加中風危險性,甚至誘發猝死。
-
2021-04-23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方法/更年期症狀有哪些?醫師教你4步驟,改善更年期不適
更年期的賀爾蒙變化,會產生失眠、盜汗、胸悶、心悸以及熱潮紅、尿失禁、疲倦感、陰道乾澀等症狀一一襲來,讓人陷在情緒障礙中,本篇文章教妳自我覺察接納自己,調適更年期症狀,還有透過舞蹈帶妳擺動身體,紓緩壓力,改善更年期不適。根據研究指出,跳舞可以刺激大腦運作、強化腦部神經,有助於降低罹患阿茲海默症及其他失智症的風險。沉浸在多種變化的節奏動作中,促使長輩不斷學習,增強身體協調性和靈活性,嘴角也不自覺地上揚。物理治療師王沛鈞(汪汪)用有趣簡易的舞蹈形式,充分鍛鍊更年期女性的身心,平常也可多跳舞訓練肌力,改善整體生活品質。越跳越起勁 隨音樂旋律活化全身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中心,失智症患者最早開始退化的部位也是這裡,運動量適當的舞蹈,能幫助延緩大腦的老化和海馬迴萎縮。王沛鈞說明更年期女性跳舞的好處,舞動身體是很好的紓壓方式,更是抗老化處方。隨著音樂旋律活化全身,心情不知不覺就輕鬆起來,不妨邀家人朋友一起擺動身體,讓壓力煙消雲散。面臨更年期的女性朋友,常蠟燭兩頭燒,心理師王映之呼籲更年期也要好好愛自己。「熟齡女性是家庭的主要照顧者,常疏於注意自己的身體變化,承受極大內外壓力。」熟齡女性荷爾蒙分泌逐漸減退,生理變化讓人痛苦不堪,加上孩子離家求學的空巢期、先生退休重新相處的摩擦,自我價值受到了動搖。自我覺察接納 享受比年輕更美好的事王映之提到,荷爾蒙的變化嚴重影響身體症狀,包括晚上睡不好而整體能量變差,甚至變得特別敏感、愛哭,女性常產生「是不是自己不夠好」的負面情緒。這個時候,家人的支持相當重要,可試著協助找出心靈支柱、朝擅長領域發展,平衡心情自我調適。另外,更年期症狀容易被忽視,適時尋求醫生協助,青春下半場不只是「她們」的事。改變「沒關係,我可以」的自我要求,王映之建議熟齡女性可從下列四點做起,更年期快樂多一點。1.覺察:更年期的憂鬱及焦慮常不自知,應樂觀正面看待身心理變化,接受角色的轉換。2.求助:對於家人無法理解的情緒,要適時傳達「我需要幫助」的訊息,尋求解決方式。3.互助:可多參加坊間的照顧者喘息課程,與其他有同樣困擾的熟齡女性交換意見。4.學習:培養自己的興趣,或是參加志工活動或副業。在擅長的領域盡情發揮實力。照顧長輩和自己 快看這些讓自己好好生活的方法:https://pse.is/3au56l
-
2021-04-18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每個人都應該準備一張給醫院的自傳
醫療機構還不普及的年代,社區裡的醫師負責照顧一家三代,彼此互相熟悉。醫院制度化之後,醫療人員不再會知道病人是單親媽媽、女作業員,或是女教授。診療的重點改以器官及組織為主角,過程倉促,常被批評沒有人性。有些時候,病人想要談論症狀,但只見醫師忙著打電腦,讓病人「說重點」。這種速食醫療,可能治標不治本,無法直搗疾病的核心。陳阿嬤長期看骨科主任的門診,每回總是抱怨醫師用的藥沒效,醫院給的是假藥。她的膝關節愈來愈不行,晚上會痛到睡不著,她還會說「不想活了」。但阿嬤的X光檢查顯示,膝蓋還堪用,理學檢查膝蓋功能也還好。主任無法理解阿嬤的抱怨。護士還在病歷註記阿媽是「奧客」,讓各個部門警戒。主任有一回到小吃店用餐,無意間瞄到蹲在地上洗碗的陳阿嬤。打聽才知,76歲的阿嬤獨居,為了養活自己,每天蹲著洗碗四小時。主任忽然感到愧疚,原來阿嬤是累到不想活。作為阿嬤的醫師,他居然一直不知道這樣的狀況。小林42歲,房屋仲介,他常覺得心悸、胸痛,有時嚴重到胸部像被石塊壓住,無法呼吸,需要掛急診。他作過所有心臟的檢查,醫師說冠狀動脈有輕微鈣化,還不需要治療。小林不放心,跑了很多家醫院,看了很多醫師也吃了很多藥,都沒有見效。直到一個醫師問他:「你到底在擔心什麼?」小林才回憶起自己從小與祖父母相依為命,小學四年級某一天及六年級的某一天上課時,他分別被通知祖父及祖母猝死,這個事件在小林的心底造成巨大的創傷。醫師告訴他,現代醫學只要定期檢查,冠狀動脈疾病可以預防,小林才解開了深藏心中的疑惑與憂傷,症狀不藥而癒。隨著醫學分工日益專業化,醫師看病時間愈來愈短。當然,台灣的健保制度使這問題更加劇,一個醫師一個診次如果有90個病人掛號,每人平均只能看2分鐘。所以,很多專家開始推薦口述醫療,讓病人有機會充分口述自己的症狀,或是更進一步帶份事先準備好的自傳來看門診。美國緬因州新英格蘭大學醫院路易士醫師的調查,醫師如果能夠與病人討論病情,病人會因有參與感,增加治療的信任度。而且會因受到鼓舞,較願意聽從指導與醫師合作。不但會在生活上配合醫師要求的改善措施,也較喜歡返診。更重要的發現是,能邀請病人說出人生的醫師較有成就感,對自己的生涯滿意度較高,較少過勞,醫師自殺率較低。推倡口述醫學的人,主張醫療人員慢下來,深呼吸,以同理的耳朵,用心聆聽。建議病人也可考慮準備一份自傳(內容應讓醫師能在有限的門診時間讀完)。有溝通有回應的人際關係原就可以減少壓力與焦慮,在診間依然。所以,為了你自己好,開始與醫療人員建立關係,讓生活中的症狀整個被包裹起來了解並治療,我們都知道組織有膿須排膿。心裡有事易導致生病,那就必須把故事講出來,疾病才能得到醫治。如果你的醫師門診病人太多,沒空聽你長長口述,準備一份自傳去自我介紹吧!
-
2021-04-18 該看哪科.呼吸胸腔
你的肺有多老?專家教你用一招簡單診斷肺年齡
不管是清醒或睡眠狀態,我們的身體一直都會保持呼吸,這也表示肺臟始終全年無休地維持呼吸功能。雖然肺臟基本上都是持續不間斷地運轉,但是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肺臟的工作量還是有超出負荷的時候。也因此,有些人的肺臟在使用年份上「容易超出本人的實際年齡」。眾所皆知,人類的健康狀態會受到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的影響,肺臟當然也不例外。特別是肺臟會直接吸入外界的空氣,也就特別容易受到生活環境、習慣的影響。現在請按照左邊所列出的各種項目,一一檢視自己的肺臟疲勞度。自我檢測□ 1.爬距離較長的樓梯時,會喘不過氣嗎? □ 2.和同年齡者相比,自己走路的速度較慢,或容易喘不過氣來嗎?□ 3.從年輕開始,就容易在冬天早上咳嗽或喉嚨有痰。□ 4.上半身向前傾時,會有心悸或喘不過氣的感受。□ 5.痰經常卡在喉嚨,無法一次咳出。□ 6.有二十年以上或曾有過吸菸習慣。□ 7.天氣寒冷、下雨時,會不停咳嗽。□ 8.咳嗽症狀持續三周以上。□ 9.說話時有哮喘聲。□ 10.身在安靜的場所時會忽然乾咳。□ 11.用餐時會被口水噎到。□ 12.吞嚥食物的力量變弱。打勾數量_______個上面所提到的項目,全都是人體呼吸系統出現問題的病癥。肺臟是負責呼吸的器官,只要有六成以上的機能受損,我們的身體一定會覺得不舒服。因此當呼吸、喉嚨、聲音出現問題時,就可能代表肺臟開始發出警訊。簡單地說,每個項目只要符合你的身體狀況,就代表肺臟的健康狀態亮起紅燈。四十歲的人有三個以上,五十歲的人有五個項目以上的項目打勾,就代表呼吸系統正處於疲勞的狀態。尤其在符合1到6項的症狀時,更有罹患慢性呼吸道疾病(COPD)的可能性,因此建議大家前往醫院接受呼吸器官的專業檢測。至於在7和8的項目打勾的人,可能已經患有氣喘,建議最好馬上前往醫療單位接受診斷。而五十歲以上的人,若在9到12的項目上打勾,就有患上誤嚥性肺炎的危險。用一秒率診斷肺年齡我們要介紹另一種能檢視肺年齡的方法。首先請準備一張面紙,再揉成圓球。現在這個紙球,將會成為檢視肺年齡的工具。請用單手將紙球捧在掌中,並且放到嘴邊的高度。此時手掌和嘴巴的間距大約為20公分,接著再一口氣吹出去。經過這麼一吹後,現在請檢視這個紙球,大約飛了多少距離?如果飛了2公尺以上,代表你的肺年齡為30歲到40歲。大約1公尺左右則是60歲。至於50公分以內的人,建議前往醫院檢查肺臟機能。這是以「一秒率」(FEV1/FVC)診斷你的肺年齡。這所謂的「一秒率」就是根據一秒量(呼吸時在一秒內可以吐出多少空氣)作為判斷標準。基本上,肺臟的機能只要喪失過一次,就無法完全復原。但只要能訓練位於肺臟周圍的呼吸肌,就有機會讓呼吸功能獲得提升。那麼這種方法又是透過什麼理論來改善呼吸的呢?簡單地說,雖然肺臟本身沒有肌肉可以鍛鍊,但是人體從肩膀到腹部的位置卻有二十種以上的呼吸肌,只要善加利用,我們的呼吸就可以變得更加順暢。呼吸輔助肌訓練腹直肌擁有保護內臟、輔助呼吸的功能,而且會因為長期的蜷曲姿勢而變得僵硬。想要放鬆你的腹直肌,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取與軀幹方向相反的伸展動作。1.身體俯臥在地面30秒╳1組動作說明:身體俯臥,雙肘靠著地面。2.以雙肘支撐身體,將上半身抬起說明:此時請將肚臍的部位貼著地面,不要隨著抬起。加碼挑戰:如果腰部沒有病痛,可以再挑戰這個動作。請維持1的姿勢,雙臂撐起整個上半身,讓上半身大幅往反方向伸展。注意!背部和腰部有病痛的人,請先諮詢專業醫師,確認身體是否適合進行這個訓練。
-
2021-04-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百花齊放花粉熱 2因素加劇爆發
春天,氣溫漸暖,百花齊放,生機勃勃,大家都喜歡它的到來,不過對於花粉熱(Hay Fever)的患者來說,這些開花的樹木和草所釋放的數十億顆花粉粒,卻是苦難的開始。花粉熱俗稱乾草熱,也就是對植物的花粉過敏,包括樹(Tree)、草皮(Grass)和野草(Weed)等等,最常見的症狀為鼻塞、流鼻水、眼睛癢、流眼淚。嚴重者也有咳嗽、皮膚癢、或焦躁不安,經常在家族中遺傳。除了眼睛和鼻子的症狀外,還會引起腦霧(Brain fog),也就是患者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這是因為晚上鼻子發炎,呼吸不順而導致睡眠質量變差所造成的,估計多達57%的成年人和88%的花粉熱兒童有睡眠問題,包括每晚短暫醒來數十次,易讓人變得虛弱,又倦又累,並影響生活品質。給花粉熱患者的5個生活建議2021年2月美國伊利諾州的過敏、哮喘與免疫學院(ACAAI)院長福納西耶醫生(Luz Fonacier)就公布5個最新建議給花粉熱患者參考,筆者再加入個人經驗和每日郵報記者喬丹女士(Thea Jourdan)的建議,彙整如下。第一、適度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組織胺藥物,例如去敏(diphenhydramine)和敏達(Chlorpheniramine),它們會引起嗜睡、口乾、眼睛乾澀和便秘。可以使用比較不會有嗜睡情形的第二代抗組織胺藥物來替代,例如勝克敏(cetirizine),驅異樂(levocetirizine),艾萊(fexofenadine),開瑞坦(loratadine)或停敏(desloratadine)。如果是含有抗組織胺的軟膏則可以幫助減少由花粉症引起的蕁麻疹(皮疹)。使用溫的無菌生理食鹽水清洗鼻子和眼睛,把花粉沖洗掉,對於症狀的緩解相當有幫助。第二、使用含皮質類固醇鼻噴劑,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處理方法,特別是當流鼻水和鼻塞干擾您的日常生活時,例如艾敏釋(fluticasone)、內舒拿(mometasone)、碧適清(budesonide)、或是拿塞可得(triamcinolone)等等,它們甚至可以幫助眼睛過敏的症狀(流眼淚)。如果能在每年固定症狀出現前一周,就預先使用則效果更好。第三、鼻塞經常使用的口服血管收縮劑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雖然有效但也有副作用,例如:失眠、食慾不振、易怒和心悸。在美國(各個州法律不同)必須由醫生處方或是經由藥師才能使用它。如果您已經懷孕,也不應服用。特別提醒,如果是含血管收縮劑的鼻噴劑,使用時也須詢問醫生,不建議長期(三天內)使用,否則會引起反彈性的鼻塞,不但藥物變得無效,且情況會比沒有使用前更糟。第四、關於針灸和草藥的治療功效,科學界尚無定論,由於仍然缺乏足夠的數據,因此ACAAI暫不推薦將這些療法用於花粉熱。第五、食物過敏測試不應該成為鼻過敏測試的一部分,ACAAI在治療指南中特別強調,食物過敏不會引起鼻部症狀,雖然有時患者會有食物-花粉交叉過敏。花粉熱的過敏原測試應包括對寵物,塵蟎,樹木,草,雜草和黴菌的敏感性,因為它們才是最有可能引發鼻部過敏。溫室效應加重花粉季強度近期的研究表明,花粉熱不僅是發生的季節時間長度延長了,其間花粉的數量也增加了(炸彈量變多),另外,罹患花粉熱的患者人數也變多了。之前的溫室實驗就已經發現,當溫度升高和大氣中二氧化碳變多(人為引起氣候變化的標誌)就會產生更多的花粉。美國猶他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安德勒格(William Anderegg)查看了來自五大洲31個國家/地區的130個花粉收集點的數字就發現,這樣的情況已經在現實世界中顯現了,該論文刊登在2021年2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雜誌上。安德勒格教授發現,2018年美國和加拿大的花粉季節比1990年提前20天開始,從早期的3月中下旬才開始,提前到2月下旬就已經開始,結束的時間也從原本9月初,延長到9月底才結束,總計最多延長了30多天。另外,空氣傳播的花粉數量也比28年前增加了21%。在英國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倫敦埃夫利納兒童醫院的兒科過敏專家福克斯(Adam Fox)教授就說,回顧過去在英國從事臨床工作的20年,會發現花粉季節的強度和長度都在增加。一般花粉熱的患者可能對樹,或對草,或對雜草,三者之中的任一個花粉過敏,但是,有些不幸的人可能會遭受其中的兩個或甚至全部。通常情況下,樹木花粉季節始於2月,一直持續到6月。草皮的花粉季節始於5月,到7月結束。雜草則是從6月至9月底釋放出花粉。空污也加劇花粉熱症狀另外,空氣污染也會造成花粉熱患者的人數變多,以及症狀加劇,所以花粉熱患者在城市中所佔比例就會比農村來得高。英國肺臟基金會創始人格林爵士說,這是因為在城市空氣中的細小污染物(包括柴油顆粒),會引起粘膜刺激,使得原本不會過敏的人也會變得過敏,所以當花粉等過敏原出現時,就更容易引起花粉熱了。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黃彬芳教授的一項研究也證明,當嬰兒或甚至是懷孕的媽媽暴露於高水平的空氣污染,就會增加往後小孩罹患花粉熱的機率,該論文已在2021年發表在英國胸腔科學會所出版的胸腔《Thorax》雜誌上。最後要提醒大家的是,在花粉季節期間,出門時,都要採取額外的預防措施,例如戴上口罩和全罩式太陽眼鏡,以阻止花粉碰觸到鼻子和眼睛。在室內時,則要保持窗戶關閉以減少花粉進入到室內,並打開空調進行控溫和空氣清淨。在車內要保持車窗關閉,開啟空調並按下車內空氣循環鍵。另外,網上有人建議將凡士林油塗抹在您的鼻子周圍,以便在花粉進入鼻子之前“捕獲”花粉粒,這只會把鼻子弄得黏答答外,應該不會有啥作用。林林總總說了這麼多,不知道有沒有幫到你,希望大家都能擊敗花粉炸彈,快樂度過春天的美好季節喔!
-
2021-04-13 癌症.抗癌新知
神經內分泌瘤常誤認 健檢預防癌變
50歲的張先生得知朋友剛被診斷罹患大腸癌,趕緊預約接受大腸鏡檢查。未料,檢查結果發現有兩顆小小的大腸瘜肉,切除後作病理化驗,竟然是早期的「神經內分泌瘤」,必須定期追蹤。人體的神經內分泌細胞能感受周遭環境,分泌荷爾蒙維持身體平衡,但細胞變成腫瘤時,便會分泌過量,出現症狀,甚至成為癌症而轉移。研究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病程溫和緩慢,過去俗稱「類癌」,直到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才改成「神經內分泌瘤」。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不同器官,分泌不同的荷爾蒙,產生症狀多樣而無特異性,包括心悸、盜汗、咳嗽、氣喘、反覆性胃潰瘍、低血糖、皮膚炎、腹瀉、腹痛及熱潮紅等。也由於症狀非特異性,例如長期腹瀉,可能被誤為大腸急躁症,心悸、熱潮紅常被當作是更年期症狀,導致延誤治療。根據台灣癌症登記,神經內分泌瘤發生率從民國95年每百萬人口2.4人,至104年增加約13倍,每十萬人口就有3.1人。此病最好發部位為腸胃道,近年來衛福部國健署執行糞便大腸癌篩檢,以及自費健檢的腸胃道鏡檢查,經由病理化驗而得以早期診斷,若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轉移,預後就很差了。預防勝於治療,但真正落實的人有多少?隨著人口的老化與環境汙染,慢性病盛行率及癌症發生率愈來愈高。神經內分泌細胞存在於不同器官,任何器官都有可能發生,依癌症分期,早期只要開刀手術清除乾淨,日後定期追蹤即可;其他則依不同期別作必要的相關治療,如果發現時已末期,則預後相對不佳。建議民眾要善用政府提供的醫療服務,包括成人健檢及四癌篩檢,甚至可以自費體檢,以期在疾病初期即能發現處理,而不是在不可逆期才發現,此時縱使花費大筆金錢,耗盡大量的醫療資源也無法挽回健康。
-
2021-04-08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臟長出果凍瘤全身亂竄 22歲女突腦中風栓塞北榮搶命
撲通撲通的心臟不但會長出腫瘤,更要小心一種像果凍狀的黏液瘤,會甩來甩去隨著血液竄到身體各處,若跑進腦部引發猝死。一名22歲的陳小姐,就因為這顆不定時炸彈,某天凌晨突然腦中風、雙腿下肢缺血、脾、腎等多處野栓塞,所幸經北榮團隊在24小時內成功搶回一命,還得以保留所有器官,免於截肢風險。北榮心臟外科醫師郭姿廷表示,陳小姐是去年11月2日凌晨5點半,右半邊突然無法動彈被送來急診,發現他右手連輕微擺動、抓握都沒力氣時,即使才22歲,仍研判為急性缺血腦中風,會診放射科馬上取出血栓,以侵入方式將腦部塞住的血栓拉出讓血管疏通。但沒想到患者後來又出現蒼白、疼痛、冰冷、麻痺,下肢雙腳竟然沒有脈搏,趕緊透過電腦斷層查看全身血管,看到少數腫瘤塞住下肢造成血液阻斷,過了膝蓋以下就沒有血流,個案在如此短暫時間出現多種症狀,非常不尋常,團隊進一步透過心臟超音波終於找到凶手,陳小姐左心房內竟有一個質地鬆散的腫瘤正隨著心跳甩來甩去,有點像果凍狀,其中的小碎片甩得非常厲害時,就隨血流漂到身體四處引發栓塞。心臟黏液瘤因為像果凍般的,質地非常鬆散,郭姿廷醫師研判陳小姐的黏液瘤約6-7公分大,常出現在左右心房中間隔板,還會像葡萄一樣有個蒂頭,一定要切除減少復發風險,粗估復發率5-10%。郭姿廷說,心臟黏液瘤雖是良性,卻是心臟最常見的腫瘤,國內好發率0.03%-0.1%,女大於男,常見30-60歲,到目前為止,心臟黏液瘤仍沒有辦法用基因檢測也無危險因子得以控制,就是一個突發性的狀況,大部分病人都是以不典型症狀被找到這顆不定時炸彈,常出現在左心房,腫瘤越大多伴隨心悸、倦怠、喘、發燒,嚴重則有肺水腫或心臟衰竭,若發現太晚,小碎片跑進腦部也有猝死可能。郭姿廷並說,因心臟黏液瘤導致周邊動脈栓塞的發生率30%,像陳小姐這樣身體多處栓塞的狀況相當罕見,運氣更不好的是,當下肢動脈阻塞手術順利完成,雙腳血流恢復紅潤後,卻出現「再灌流症侯群」,雙腳轉為腫脹,造成腔室症侯群壓迫動脈血流,所幸會診整形快科進行筋膜切開術釋放雙腿壓力,經數周換藥、復健已能行走自如。北榮急診部醫師李怡姿說,一般的中風主要分為腦梗塞以及腦出血,但小於45歲,特別是小於30歲的年輕型腦中風,要特別注意罕見問題造成,如主動脈剝離、自體免疫疾病,或像陳小姐這種心臟黏液瘤,其中,心臟引發的缺血性腦中風來源佔了15-35%。北榮神經放射科主任羅兆寶則提醒,不同器官對於栓塞造成的缺血忍受度不同,但當家中有人出現急性缺血性中風,以腦部時間最短來看,一定要在三小時內就醫,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後遺症。
-
2021-04-07 養生.運動健身
慢病主題館【運動】Johnny游:天氣冷身體冷吱吱 暖身行為前停、看、聽
天氣冷颼颼,身體可不能冷冰冰。氣溫驟降的天氣,我們都很希望洗個熱水澡、窩在棉被裡、抱著電暖爐,但這些暖身行為,可不能想做就做,小心中風找上你! 每年連續低溫都讓猝死案例暴增,大多都是心血管、中風導致,年齡層從老年到青壯年都有,建議大家在做這些事情前「停、看、聽」。 延伸閱讀:腎臟危機解密!四大暗示別忽視 洗澡前、離開被窩前、出門前,停!劇烈快速的氣溫變化,容易讓體內血流異常。洗澡時,記得水溫別太高,先讓身體先適應,再逐步調整溫度,且切勿低頭過久,避免造成暈眩、跌倒。浴室溼滑的環境容易滑倒,而凌晨起床離開被窩也別衝太快,離開床的溫度差加上速度,非常容易讓血管產生不適應的漲縮。掀開棉被後,可稍作停留,並做些許伸展動作,讓身體稍微適應後再起床! 健康檢查、家族病史,看!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小中風(TIA)等,都是中風的危險因子。健康檢查報告出來時,低密度膽固醇過高、血壓異常、血脂過高、BMI過高、抽菸等,都是警訊要小心。若有「突然失去意識」的現象,像是坐在沙發、躺椅上,突然睡著或突然「斷線」,幾分鐘之後醒來等狀況,不見得是太累「睡著」,有可能是小中風(短暫腦部缺血)導致瞬間斷線、說話不清、昏厥過去。若有上述類似症狀,就須盡快到醫院檢查。 身體的不正常狀況,留意仔細聽!天氣冷,室內門窗通常緊閉,空氣不流通問題造成的溫差現象,也容易讓身體出問題。這時,除了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外,也須注意聆聽身體的狀況,一旦有頭暈、呼吸困難、暈眩,或聽到呼吸開始變得急促,甚至感受到心跳加速、心悸等狀況,就需要進行更加一步的檢查。天氣冷、隨時注意身體狀況,小中風預防及早發現不是難事,更可維持健康的生活! 【慢病報你知】根據衛福部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病佔最多項目。罹患慢性病的日子該怎麼過?慢病好日子有營養、運動、用藥、照護、治療五大主題,以專欄或影音輕鬆呈現,每個月不定期寄送,提供最生活化又最專業的資訊給你。聯合報和你一起好好過日子!🔔加入臉書社團🔔加入會員,訂閱電子報 【延伸閱讀】 -營養食畫RD.Chiu/風靡全球的綠拿鐵竟會造成這些症狀!-莊昕悅營養師/營養師教你在家輕鬆做低蛋白點心-如何慢養肌力?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4種運動對抗肌少症【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1-04-03 名人.許金川
許金川/胃口缺缺人消瘦 輕忽出大事
老婆帶老公來求診,老公最近瘦了幾公斤。老婆:「我做食物給他吃,他都不吃,所以瘦了下來。」老公:「我就是不想吃,沒有胃口。」老婆:「你在外面應酬那麼多!」「難不成外面有女人做得比我好吃?」老婆愈說愈生氣,可是夫妻一場,還是把老公帶來檢查。不想吃東西,有心理因素,也有生理因素。心情不好,不想吃東西。夫妻感情不好,老婆再怎麼做好的料理,老公也會胃口缺缺。傷風感冒,病毒在人體,自然胃口不好。B型肝炎病毒發作,或得了急性A型或E型肝炎,同樣的都胃口缺缺。人體大器官生了病,例如心臟不好,走路都會喘;氣喘發作,或肺癌末期,也會缺氧,胃口自然不好。事實上,人體各器官長了癌症,在中晚期都會胃口欠佳。如果短期的胃口欠佳,體重影響不大,但如果一直瘦下來,事情就大條了,可能腫瘤粉大了,例如胃癌、大腸癌、肝癌或胰臟癌末期了。除了癌症末期人會瘦之外,糖尿病厲害也會瘦下去,此外,還會有多喝、多尿、多食的現象。另一種會瘦的原因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此時會伴隨心悸、怕熱、吃多的現象。總之,一旦體重有上升,通常是吃太多了,不太打緊,但體重要是大降,事情就沒那麼簡單了,一定要詳查原因,才不會誤了大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定期出版好心肝會刊、並發行B型C型肝炎暨肝癌治療小手冊,最新的好心肝會刊93期已出版,歡迎來電索閱。若您有肝病醫療問題請洽本會免費肝病諮詢專線0800-000-583或上網:www.liver.org.tw查詢肝病相關資訊。
-
2021-04-03 新聞.元氣新聞
太魯閣號出軌/沒有安全帶列車遇上高速撞擊 專家:比空難還可怕
台鐵太魯閣號出軌造成多人傷亡,為近40年來最嚴重的鐵道事故,車廂扭曲變形,救難人員進入搶救,見到滿地鮮血,屍體掛在隧道內;專家指出,沒有安全帶列車,遇上高速撞擊「就像是自由落體」比空難還可怕,乘客幾乎不及反應,若有幸逃過一劫,後續可能仍有顱內出血、臟器破損等風險,此次應是國內首次發生列車於隧道撞擊的事故,隧道通風不佳,空間狹小,受困患者等不及救援恐缺氧致死,一般黃金救援時間為72小時,此次若無法在12小時內救援,後續幾乎都是凶多吉少。「太魯閣號出軌事故幾乎是把所有不利救援的因素就放在一起」馬偕急診醫學部災難醫學科主任張國頌說,隧道內的救援就像是氣墊逃生,只能一個接著一個,高速撞擊的事故,第一時間的檢傷分類非常重要,頸部、頭部、胸部遭嚴重撞擊者,12小時內必須要進到開刀房手術,否則腦部血管破裂、臟器失血等都足以讓存活傷者,短時間致命,偏偏遭到擠壓的車體都在隧道內,光是要送出輕症都有難度。張國頌說,隧道內的救災,國內大概著墨在公路隧道,雪隧建造時就有考量發生事故時如何救援,建置時也有考量到通風、通訊、排煙等設備,但列車都是高速經過隧道,幾乎沒有思考到隧道的救援方式,光是通風不良就足以讓倖存的患者致命,列車事故若出現火焰,引起的煙也足以奪走多人性命,隧道內伸手不見五指,若未考量到通訊設備,救援即使抵達現場,也無法對外報平安,入內後是生是死都不知道。張國頌說,這次救援難度「極高」,地震、空難都有時間讓民眾反應,此次意外是瞬間發生,來不及躲到冰箱旁,身邊沒有食物、水的機率高,等待時間若超過12小時,恐就凶多吉少。他說,此次看似是意外,但軌道周邊若有工程進行應架設圍籬等防護措施,若有設置,此次意外就不會發生。台灣外傷協會理事長林恆甫說,高速撞擊的意外事故,輕症常常會被輕忽,他提醒劫後餘生的傷者,即使沒有症狀,返家後三天內,若有任何不適都應該要立即就醫,特別是出現頭暈,心跳加快,心悸、感覺昏睡,臉色蒼白,異常疼痛等,極可能是臟器出血等狀況,就醫時一定要告知自己是「太魯閣408班次」的乘客,幫助醫師能提高警覺。
-
2021-04-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氣溫變化大易發生心血管疾病 6大壞習慣更危險 春季氣候乍暖還寒,劇烈溫度變化易增加突發性心血管風險。去年以來不少名人如演員黃鴻升、再現劇團團長黃民安、凱渥男模張誌軒皆因心血管疾病猝逝。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提醒,8成心臟病與中風造成的過早死亡可以預防,而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王道就是從健康生活型態做起,以下為國健署提醒最易增加心血管風險的六大壞習慣:壞習慣一:飲食不均衡,愛重鹹、嗜糖、油炸、加工品、精緻化飲食 壞習慣二:缺乏運動; 壞習慣三:睡眠不規律; 壞習慣四:抽菸、喝酒不忌諱; 壞習慣五:體重過重或肥胖不在意; 壞習慣六: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慢性病不控制 死亡人數超過癌症 心血管疾病年輕人也會有 根據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超過頭號殺手癌症奪走的人命。 老化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但隨著生活型態改變,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檢視壞習慣有多少,風險就會有多高,千萬別仗著年輕就不管,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避免心血管疾病帶來的威脅才是上上之策。此外,春季氣溫變化大,早晚溫差大,要注意保暖,避免血壓突然增高。 氣喘背痛可能是心臟病前兆 4招保護心血管健康 中華民國血脂及動脈硬化學會名譽理事葉宏一醫師指出,心血管疾病之急性發作,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是危及生命之緊急狀況,儘早就醫可減少死亡及病後殘留失能之嚴重度。出現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噁心、冒冷汗、頭暈或暈厥,或是更年期女性出現氣喘、背痛等非典型症狀,有可能是心臟病急性發作前兆。 國健署表示,培養正確的健康生活型態,仍是預防突發性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可從「飲食、運動、生活、慢性病控制」四方面著手:日常飲食建議低油、低糖、低鹽;運動以適當安全為主,每周可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如快走、慢走、自行車等運動;生活方面應戒除菸酒,研究發現每天只抽1根菸,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率仍比不抽菸高出5成。最後,若有三高慢性病應穩定控制,照醫師處方服藥、定期追蹤回診,切莫自行調整藥量或停藥,以免病情波動,造成更大傷害。 定期健康檢查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方式,目前40到64歲民眾可利用每3年一次、65歲以上民眾每年1次的免費成人健檢。另外,良好睡眠、控制體重維持在正常BMI值範圍內,能減少慢性病發生,提醒民眾多注意壓力舒解,對心血管健康有正面效益。 《延伸閱讀》 研究:吃垃圾食物心血管疾病增46% 吃對蔬菜水果降發炎 耳垂出現皺褶是心臟病徵兆?醫:三高等風險族群要特別留意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醫護接種AZ後進加護病房 石崇良:僅7例輕微不良反應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傳出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並送進加護病房觀察。衛福部次長石崇良對此表示,據了解該案並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主要是醫院為求慎重而安置在加護病房,目前已經離開加護病房。石崇良今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備詢,被問及醫護接種AZ疫苗後發生不良反應一事。他表示,截至昨晚已有4000名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只有7例輕微的不良反應事件。至於外傳北部有護理師接種AZ疫苗後,發生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石崇良表示,因為出現過敏反應不知道會多嚴重,最嚴重的是「過敏性休克」,會產生呼吸道症狀,血壓也會變化,因此院方為求慎重而安置在加護病房。但該案雖然出現呼吸急促卻並未出現哮喘聲,研判並未出現呼吸道緊縮,也沒有需要使用升壓劑。目前個案生命徵象都穩定,也已離開加護病房。石崇良說,因為過敏與個人體質有關,且同一瓶疫苗僅有此例發生不良反應,因此並非疫苗出現問題。而原本已配送58家院所施打疫苗,會再增加14家院所為施打據點。但傳出衛福部金門醫院以考績要求醫護人員打疫苗,若不願接種,考績恐只有乙等。對此,石崇良表示,金門施打的醫院只有一家,會再了解是否有相關情事發生。
-
2021-03-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AZ疫苗後過敏送加護 醫憂「太快了」
國內開打AZ疫苗後,嚴重不良反應個案情況首度曝光。一名醫師透露,北部某醫學中心一名四十多歲護理師,昨天早上接種AZ疫苗後不到十秒,出現急性過敏反應,全身起疹、臉部紅腫、喉嚨腫脹、心悸等劇烈反應,醫師立即給予氣管擴張劑,緊急搶救,生命跡象穩定後,將該個案送進加護病房觀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天下午確實收到一例類似情節的不良反應通報案例,至於是否歸類在嚴重反應,將再進一步了解。根據指揮中心統計,接種前兩天,共四例接種不良事件,除指揮官陳時中接種後發燒,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表示,本周一接種AZ疫苗後,當天手臂痠脹,晚間出現畏寒、倦怠,體溫為卅七點五度,第二天持續發燒,吞了「普拿疼」,體溫才降下來。陳時中說他雖發燒,但沒有到必須服用「普拿疼」退燒。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醫師表示,該名醫事人員屬容易過敏體質,接種前評估並無異常,不料接種後立即出現過敏反應,整個過程不到十秒鐘,院方施以急救,二到三小時後症狀緩解,被送至加護病房觀察治療,診斷結果為「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記者向醫院求證,院方指出,該名醫事人員是在打針後的五分鐘出現過敏反應,較嚴重症狀為「全身起疹」及「心悸」,心跳瞬間飆至每分鐘一三○到一四○下,現場的醫護人員立即給予適當處置。院方表示,該案不屬於「過敏性休克」,因為並未插管或動脈導管等,應屬於「急性過敏反應」。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接種疫苗引發過敏性休克機率約十萬分之一,此次台灣拿到十一點七萬劑AZ疫苗,可預期會出現一、二例過敏性休克案例,但如開打第二、三天就出現有嚴重不良反應,這「有點太快了」。黃立民表示,若台灣僅施打十一點七萬劑疫苗,出現二例以上過敏性休克的案例,可能有兩原因,一為此批疫苗有問題,二為國人體內已有腺病毒或新冠病毒等抗體,打進疫苗才會出現過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