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5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搜尋
心悸
共找到
722
筆 文章
-
-
2021-09-2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BNT注意5症狀 出現這項異常須防心肌炎
●打BNT若出現胸痛、心悸等症狀,盡速就醫●打疫苗前先量測脈搏記錄●心肌炎、心包膜炎,可從心跳異常判斷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委員李秉穎指出,年輕族群施打BNT疫苗恐會出現極罕見的心肌炎和心包膜炎副作用,若接種後28天內出現5大症狀:如胸痛、心悸、呼吸急促、運動耐受不良和暈厥,應盡速就醫。記錄打疫苗前心跳狀況什麼是心悸?北醫附醫胸腔科主治醫師周百謙表示,心悸包含心跳頻率不規則或速度加快,施打疫苗前可先在家量測脈搏,記錄施打前心跳狀況,比對異常則應就醫。周百謙表示,心悸可以是主觀的感覺,也可能是疾病引起的症狀。上台緊張、比賽興奮都可能感受到心跳加快、喘不過氣,正常的心跳加速,不會影響心跳頻率,因此心跳頻率異常時,所感受到的心悸,就可能是異常狀況引起。正常心跳1分鐘60到100下周百謙表示,正常心跳為一分鐘60下到100下之間,可多次量測確認心跳速度是否規律。量測方式可直接用食指與中指,輕壓大拇指下方手腕處,計時一分鐘測量。建議可以在休息狀態,以及運動過後約30分鐘測量。運動過後的心跳上限可以用(220─年齡)×0.8作為計算,以20歲計算,運動後每分鐘心跳上限為160下。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表示,除了透過最傳統的方式量測,不少軟體也能幫助量測心跳,如iPhone的免費軟體Cardiio,可以作為簡單監測記錄方式。心跳加快也可能發燒引起洪惠風表示,接種疫苗之後,心跳加快也可能是發燒引起,發燒至攝氏38度,每分鐘心跳大約是110下、攝氏39度可以達到每分鐘心跳120下左右。因此量測心跳時,需注意的不是心跳跳幾下,而是心跳頻率是否一致。從臨床的經驗及文獻中發現,心包膜炎的患者,醫師聽心音時會有很特殊的「摩擦音」,心跳頻率也可能會有變化。至於心肌炎因為讓心臟功能變差,一般心跳聲音是穩定的發出「1、2、1、2」,像是阿兵哥踏步很整齊的聲音,但心肌炎的患者,第一心音會比較弱,第二心音會比較強,很多經驗老道的醫師,可直接從心音判定是否罹病。第一劑有症狀通常7天內周百謙表示,接種第一劑BNT疫苗,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發生的機率極低,如果會發生通常是接種7天內發生。接種第二劑BNT疫苗時,發生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的機率遠高於接種第一劑時,通常會在接種後第7到14天發生。若出現5大症狀,建議應盡速就醫。
-
2021-09-24 養生.抗老養生
毛病一堆小心是代謝差!中醫教4原則改善,薑黃有助調節
人體代謝對健康相當重要,不僅可以排出體內毒素,還可以加快消耗脂肪和熱量達到減肥效果。許多年輕人普遍認為代謝只是減肥的專屬,但其實隨著年齡增長,維持代謝更是保持健康的關鍵。 代謝變差不只關乎減肥,上年紀更影響健康! 澄明中醫診所院長郭祐睿中醫師指出,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影響著熱量消耗,只要約消耗7700大卡,就能瘦下1公斤。隨年紀增長,基礎代謝率逐漸降低,肌肉鬆弛與逐年肥胖普遍存在於這個社會。從中醫角度來看,肥胖可分「脂、膏、肉」三種類型,脂人和膏人與痰濕、氣虛有關,也就是代謝低下、產熱不足,似於人們常說的虛胖;肉人則屬於結實型肥胖,多與濕熱有關。因此在改善上,中醫多以去除痰濕、溫補陽氣等增加人體動能,與西醫、營養師常提到的「多運動增加產熱效應,減低熱量,達減重效果」相呼應。 然而,代謝變差不單單只是肥胖的問題,郭祐睿院長指出,代謝降低屬氣虛、甚至陽虛的情況,常見容易出現容易疲倦懶散、體力不佳、有氣無力、喘不上氣、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蒼白、月經量少等,這些都是代謝降低的警訊,若遲遲沒有改善,很容易就進入自嘲呼吸都會胖的「肉鬆族」一員。 養生先養代謝力,正確4關鍵「能動不要懶」! 郭祐睿院長指出,正如前述,增加代謝考量的是產熱能力,與中醫的溫補陽氣相似,陽氣是人的正氣,正氣充足可維持人體正常機能、促進代謝、排除濕氣。產熱的方法相當多元,大致遵循4個重點,「能動不要懶、能熱不要冷、能睡不熬夜、能原不加工」,如此便有助改善。 郭祐睿院長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能動不要懶,指得是有時間運動就盡量適度的進行有氧運動及重量訓練,若沒時間也盡量以走路代替開車。能熱不要冷,中醫認為「寒飲食入胃,脾胃乃傷」,脾胃一傷,濕痰就會堆積,也就會減少產熱能力,因此冰水等冰品應盡量避免。能睡不熬夜,這點是不論中、西醫都認為是減肥必備事項,睡眠不足身體容易發炎,身體發炎水分就會堆積,且瘦體素在晚上11點開始分泌,只有在此時睡眠才有辦法抑制食慾。能原不加工,指得是建議多吃原型食物,盡量避免加工食品,除了能減少添加物攝取,也能降低額外的熱量吸收,例如豬肉和香腸。 薑黃活血行氣,代謝增強有助養生! 除此之外,平時也可以適度的補充額外的營養幫助代謝,例如民眾熟悉的薑黃,不僅有利健康,對代謝、減重也很有幫助。郭祐睿院長指出,薑黃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的功效,中醫使用最少已有上千年,在唐朝的《新修本草》就有提到「薑黃主心腹結積…除風熱,消癰腫」,「除風熱,消癰腫」主要就是因為能抗發炎及抗氧化作用。而在2016年就有學者發現薑黃可輔助調節代謝脂肪、協助分解、促進燃燒、並減少水腫等,是減重相當出色的利器。除此之外,薑黃也陸續被發現具有抗發炎、抗腫瘤、抑制病毒複製、預防老年性黃斑病變及青光眼、退熱、降低血脂與血壓、減少憂鬱、減少痠痛及疲勞等作用。不論是從代謝上來看或從其他地方來看,對健康而言都非常有幫助。 薑黃助養生但不易吸收,提升吸收率是關鍵! 郭祐睿院長指出,薑黃雖然對身體好處多,但也有幾個缺點,例如不易吸收、容易排出,另一方面也可能殘有重金屬的疑慮,2016年就曾報出這樣的消息,是兩個需要注意的隱藏地雷。 因此建議,若要從一般辛香料上提升吸收率,如黃色咖哩粉,可適量加上黑胡椒,黑胡椒有助提升薑黃的吸收率達2倍以上。若是從保健品上攝取,建議選擇好吸收且具有重金屬檢驗跟SGS測試,符合衛福部農藥檢驗標準的產品,並留意薑黃素含量等,一日建議500毫克,並於飯後食用,因為薑黃為脂溶性,飯後食用有助提升吸收率。 薑黃再好也不宜多,部份族群更要注意! 不過即便薑黃再好也得適量,郭祐睿院長指出,有研究就曾發現,若是每日攝取薑黃素超過12克以上,可能引起膽結石或膽道功能異常、血糖過低、噁心、嘔吐、腹瀉等不良的副作用。因此也提醒,孕婦、缺鐵性貧血、容易結石的體質、急性發炎期、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都要經與醫師諮詢才能使用。提醒民眾,切勿因為薑黃對身體有利而過量攝取,以避免反而傷身。 《延伸閱讀》 .辛香料有利維持免疫力?簡鈺樺營養師:好處不只這樣 .薑、薑黃利抗氧化、抗發炎、防病毒,專家:部分營養為脂溶性,吃對方法更加分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壯男沒三高、愛運動卻心室肥厚 竟是罕病作怪
50多歲男子平時有運動習慣也沒有慢性病,卻多年飽受左心室肥厚困擾,歷經無數檢查竟發現是罕見疾病搞鬼。醫師提醒,年逾40歲民眾若有不明原因心室肥厚,都建議抽血檢測罕病。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今天響應9月29日世界心臟日召開記者會,強調部分心臟疾病可能和罕見疾病有關,呼籲有不明原因心室肥厚且治療效果不佳的民眾,應注意是否為罕病作怪,及早診斷治療。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心臟疾病去年奪走2萬條寶貴性命,高居10大死因第二,高血壓、主動脈瓣膜狹窄都是常見的危險因子,但門診中常收治不少左心室肥厚的患者,明明沒有三高問題,也有運動習慣,卻怎麼都治不好,近年隨檢驗技術進步,才發現可能和罕見疾病有關。台大醫院心衰竭中心主任莊志明指出,與心臟健康有關罕病主要有2種,包括類澱粉沉積症以及法布瑞氏症,兩者均與基因缺陷有關,患者因無法分解特定物質,導致此物質堆積在器官中,導致心臟、腎臟、皮膚等損傷、病變或衰竭;以法布瑞氏症為例,若沒有治療,男性平均減少20年壽命、女性減少15年。趙庭興解釋,無論是法布瑞氏症或類澱粉沉積症,患者一旦發病,體內無法分解的物質就會漸漸堆積在左心室,導致左心室肥厚、纖維化,最後收縮功能變差,進而引發心臟衰竭。趙庭興說,根據新生兒篩檢,法布瑞氏症盛行率約為4萬分之1至10萬分之1,但近年醫界在心臟科門診針對不明原因左心室肥厚患者篩檢,發現有近2%患者確診法布瑞氏症,進一步研究發現,原來台灣人常見的法布瑞氏基因型為晚發型,不僅到了40歲、50歲才發病,症狀也不典型,但已知常見以心臟症狀表現。他強調,如果民眾出現胸悶、胸痛、走兩步就容易喘、心悸、心律不整等症狀,務必就醫診斷是否為心臟疾病,尤其是年逾40歲、有不明原因左心室肥厚或有心臟家族病史,且就醫治療遲遲不見緩解,就應懷疑是否為罕病搞鬼,可望透過罕病藥物緩解症狀。
-
2021-09-2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青壯年心室肥厚突猝死 遺傳罕病作祟「壽命短少20年」
高血壓、肥胖等都是引發心臟病的致病因子,心臟罕見疾病也是奪命殺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侯嘉殷指出,除了類澱粉沉落症外,包含法布瑞氏症,也會影響心臟功能運作,導致器官病變及衰竭,甚至死亡,尤其該症有七成會演變心臟相關病變,表徵不清楚,無法早起發覺及治療,但已知臨床表現跟肥厚型心肌症很像,呼籲心室肥大患者應該進罕病篩檢。心臟基金會今舉行「2021年世界心臟日:從心發現、不遺罕」記者會指出,心臟病是國人第二大殺手,中年人等45歲以上族群最高,副執行長趙庭興指出,常見兩種心臟罕病,一為類澱粉沉積症,是因為不正常的沉積蛋白質,導致心臟、肝臟及腎臟無法正常運作。另一為法布瑞氏症,因基因缺陷導致細胞無法製造特定酵素,用以分解特定脂質而導致堆積,很可能出現器官損傷疾病變,影響心臟、腎臟及神經系統。這兩種罕病也會逐步出現心臟病變,如心肌病變、心搏過慢、左心室肥厚、心肌纖維化,心衰竭、心律不整等,其中法布瑞氏症患者有10%在發病時,會出現心臟相關病徵,因為神似心臟疾病相似,因此常被忽略或延誤治療,若無正確診斷及治療,男生會減少20年壽命,女性會減少15年壽命。台大醫學院心衰竭中心主任莊志明指出,過去有一名59歲患者,本身身體健康,無慢性病且規律運動,因工作因素需要定期檢查,曾於11年前檢查出左心室肥厚,三年前曾發生心臟跳停,經電擊急救甦醒,需裝入植入性心臟去顫器,家人也曾發生猝死,另一家人則篩檢出心室肥厚,最後他也在去年透過抽血、影響診斷及基因檢查,確診為法布瑞氏症。「過半以之死因的法布瑞氏症患者,死於心血管疾病。」莊志明指出,罹患法布瑞氏症,早期會有肢體末梢極度疼痛的燒灼感、少和、血管角質瘤等,晚期則會有胸悶、胸痛、蛋白尿及腎衰竭、甚至中風。這項疾病會從年輕時,心肌細胞逐漸受損,漸漸的心室肥厚、心律不整,最後導致心衰協、心臟死亡。莊志明表示,台灣本土研究中,40歲以上心臟型的法布瑞士症患者,男性有六成三會反應在左心室肥厚症,女性則有三成多,容易為有呼吸急促、疲勞、胸痛、心悸、頭暈等症狀,最後容易導致心臟衰竭、心臟驟停和缺血性中風,呼籲40歲以上男性,有出現左心室肥厚或心臟相關家族病史者,務必要提高警覺。趙庭興提醒,在高風險族群篩檢中,在心臟科有2-3%者的篩檢率,2020年歐洲心臟醫學會專家共識也建議,如果家族有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大患者,應考慮接受法布瑞氏症篩檢。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侯友宜視察板橋高中施打疫苗 今總計2校3400人打BNT
新北市16萬國高中生今天開打BNT疫苗,將於30日前為全市125所國高中職學生完成第1劑接種。市長侯友宜今日到板橋高中關心BNT疫苗接種作業,侯友宜提醒師生須留意接種後健康情形,並請老師調整教學型態及減少激烈教學活動,因應學生可能因施打疫苗產生身體不適的狀況,保護學生健康與安全。侯友宜表示,今天總計板橋高中及光復高中含國中部兩所學校施打疫苗,總計約3400人,到30日完成16萬學生施打疫苗,意願高達95%,幾乎每位學生都要打疫苗,也提醒施打完要注意身體狀況,不要讓教學中斷,老師要注意學生身體狀況,不要激烈運動,孩子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事,另國小有滿12歲的學生,會安排至就近的診所施打疫苗,會事先做好相關準備。就讀三年級的湯姓學生表示,自己沒有頭暈等不舒服的狀況,跟打流感疫苗一樣,動線滿順暢的,現場不會很亂,打到疫苗很開心,很想趕快接種疫苗有保護力,其它同學都非常期待,雖然有點緊張但互相關心不要緊張;教育局表示,家長如在家中發現孩子有不良反應,新北市也有提供醫療諮詢的醫療院所及衛生所窗口,隨時提供洽詢服務。板橋高中校長賴春錦表示,學校此次接受疫苗接種學生2153人,佔學生總數97%。學生都非常期待,明後兩天都是線上課程,比較輕鬆,在明後兩天早上8點點名,如果沒有上線就會連絡家長是什麼狀況。教育局表示,學生施打完疫苗,依規定在休息區休息15分鐘後,再回到教室休息15分鐘,老師仍按照表訂課程上課,至於因故無法在校施打的學生,會由學校發送補接種單,學生後續擇日至當地醫療院所(含衛生所)進行補接種。疫苗接種後2日新北市各國高中職實施線上教學,提供學生居家學習,並於每堂課持續關心學生身體健康狀況,學生如有持續發燒超過48小時、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暈、心跳加速、全身紅疹等不適症狀,應就醫釐清病因。另外,倘發生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急促或心悸,務必立即就醫。
-
2021-09-22 養生.人生智慧
日吞10多顆藥、針打到手化膿 16歲男的願望:想考藥劑系
台中市16歲高一男學生阿政(化名)在小學四年級確診為罕病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每天都要吞服10多顆的口服標靶合併治療藥物及搭配皮下注射前列腺素,雙手打到紅腫化膿改從肚皮給藥與疾病賽跑,但他樂觀以對,在父親和醫師戴以信鼓勵下,考取第一志願高中,他除了感恩家人與醫療的支持,也期望大學能考取藥劑系,研發新藥,幫助更多患者。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醫師戴以信說,阿政在小學三年級發病,隔年確診為原發性肺動脈高壓,7年來,阿政開始加上標靶藥物合併治療,他即向國健署申請罕病資格審查,往返多年終於取得罕病資格,得以向健保署申請藥物後,才讓阿政家裡的經濟重擔恢復平衡。戴以信指出,阿政的爸爸有信仰支持,一路獨自扛著經濟壓力與陪伴孩子,並鼓勵阿政「我們不會放棄任何治癒的機會」,期盼世界上能發展出更新的藥物治療。戴以信說,原發性肺動脈高壓案例極少,發生率百萬分之2到3,由於肺部小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與平滑肌細胞異常增生、阻力增加,導致右心室無法有效地將血液輸送到肺部,患者因缺氧出現疲倦、喘、運動呼吸困難,甚至心臟衰竭猝死。阿政接受中國附醫次世代全外顯子定序檢測,確實發現肺動脈高壓的特定基因突變。他指出,治療上以多種標靶藥物合併治療,延緩心臟衰竭,一旦藥物劑量使用到最大限度,接下來只能接受肺臟移植。標靶藥物有三大類,阿政三種都已經用上,其中兩種已達最高劑量,只剩前列腺素還有調整空間,所幸這一年以來病情控制得相當穩定。戴以信強調,肺動脈高壓初期症狀不明顯,當父母發覺孩童有呼吸喘促、體力下滑、腳水腫、疲倦、暈厥、胸痛、心悸等症狀時,務必立即就診兒童心臟科進行詳盡的檢查以找出病因。
-
2021-09-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染疫不一定輕症 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恐奪命
國內129萬名國、高中生,今起陸續在校園施打BNT疫苗,根據教育部公告,台北市、新北市、桃園市、台南市、苗栗縣等今率先開打,多數縣市則於明天施打。指揮中心昨表示,雙北家長同意書已達94%,各縣市規畫2周內施打完畢。小兒科醫師提醒,青少年若感染新冠肺炎,雖大多為輕症,但仍有機率引發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嚴重可能致命,接種疫苗仍利大於弊。三軍總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張佳寧表示,青少年感染新冠肺炎大多輕症、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併發症,症狀為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發紅等「類川崎氏症」症狀,尤其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張佳寧指出,即便是輕症或無症狀,仍可能有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像是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兒童及青少年發生率為2至13%,並持續數周至數月,可能影響生活品質。歐美各國也注意到青少年感染風險,5月份美國開始為12至17歲青少年施打新冠疫苗,法國、德國、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也陸續在今年6、7月為青少年施打。學生接種BNT疫苗,張佳寧提醒,若有接種部位疼痛、紅腫反應,大多在數天內消失,可適度冰敷,請勿揉接種部位。也可能會有發燒或疲倦頭痛、肌肉痛、畏寒、關節痛等症狀,通常在48小時左右可以緩解。許多家長憂心施打BNT疫苗出現心肌炎、心包膜炎,張佳寧表示,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在心臟外面的結締組織發炎,兩者可單獨或同時發生,但發生機率小於萬分之一,相當罕見。國外研究顯示,心肌炎、心包膜炎主要在接種疫苗後14天內發生,對象多為年輕男性,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暈厥,或是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路就很喘、沒有力氣爬樓梯等,僅極少數在接種疫苗後2至4周發生。張佳寧提醒,接種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經過充分治療與休息,大多可以完全恢復健康。張佳寧表示,施打疫苗後可能發生過敏性休克,包括呼吸困難,臉部或喉嚨、眼唇腫脹,心跳加速、頭暈無力、皮膚紅疹等,建議接種後在接種區休息觀察15至30分鐘,確定沒有任何不舒服在離開現場。學生集體接種疫苗,也常出現「暈針」情況,張佳寧表示,暈針是恐懼的心理作用轉化為身體反應,通常發生在打針當下或接種後5分鐘內發生,包括頭暈、噁心等症狀,休息過後即可緩解,暈針與疫苗安全性並無關係。她提醒,接種疫苗前不要預防性使用退燒或止痛藥,接種後避免食用過於刺激、辛辣食物,要多喝水、正常飲食。張佳寧指出,根據美國CDC統計,未接種疫苗的青少年,感染新冠病毒的住院率為接種者的10倍。與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重症如呼吸衰竭、心臟衰竭相比,接種疫苗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相對輕微,若12歲以上學生無疫苗接種禁忌症,皆鼓勵接種。若要施打流感疫苗應間隔至少7天,其他疫苗至少間隔14天。
-
2021-09-22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將開打 逾10道準備程序教學片上線
BNT疫苗將於22日首度開打,因BNT疫苗接種前置作業包含稀釋、上下倒轉藥瓶等,較其他廠牌疫苗繁複,指揮中心今天上傳教學影片,說明BNT疫苗施打前逾10道準備程序。由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共1500萬劑輝瑞BNT的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苗,已有約184萬劑抵台並完成檢驗封緘,明天起將提供青少年校園接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因BNT疫苗為每瓶6劑,接種劑量為每劑0.3毫升,且接種前必須稀釋,上下倒轉藥瓶、不能搖晃,程序較為繁複,故指揮中心除提供相關資料外,也拍攝教學影片供醫護人員參考。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YouTube頻道今天上傳BNT疫苗使用操作程序,詳盡說明BNT疫苗在接種前超過10項準備程序以及需注意的事項。影片介紹,醫護人員首先要在空間適當及潔淨的工作檯面,準備各項物品。接著自疫苗保冷箱內取出疫苗,須注意勿搖晃,並於治療盤上操作,避免掉落。接著檢查批號及有效期限,解凍後可使用期限標示於外盒;之後目視瓶身底部,稀釋前,解凍的分散液可能含有白色至類白色不透明無定形顆粒。稀釋前,醫護人員要輕輕上下倒轉藥瓶10次,上下一回為1次,勿搖晃藥瓶。接著以3毫升空針,於原始藥瓶內注入1.8毫升的0.9%無菌生理食鹽水注射液進行稀釋。之後將空針回拉推桿至1.8毫升處,抽出藥瓶中的空氣,使藥瓶壓力平衡,再將針頭從瓶塞拔出。輕輕上下倒轉稀釋後的藥液10次,同樣勿搖晃藥瓶。稀釋後的疫苗應呈類白色藥液,無可見微粒,如果稀釋後的疫苗存在顆粒或變色,應丟棄不可使用。開瓶後,如無法當次使用完畢,請將稀釋日期和時間記錄在標籤上,包含開封時間及有效時間,開瓶6小時為屆效時間。取1毫升空針,每劑抽取0.3毫升疫苗,須特別注意所持針具為1毫升空針,抽取時注意瓶內藥液是否已稀釋,抽藥時避免敲彈疫苗瓶身及針具,將針頭維持在液面下抽取,以避免抽到空氣,如有氣泡產生請採瓶內排氣。稀釋後,藥瓶含2.25毫升液劑,可抽取6劑0.3毫升疫苗。如果藥瓶中剩餘量不夠抽取0.3毫升的完整劑量,應丟棄該藥瓶和剩餘劑量。完成上述步驟後,準備施打。稀釋後的疫苗,在攝氏2至30度下儲存,任何未於稀釋後6小時內使用完畢的疫苗,皆應丟棄。莊人祥表示,先前已向各地衛生局說明並示範BNT疫苗接種流程,以及校園接種可能出現的暈針情況。莊人祥指出,BNT疫苗發生罕見心肌炎副作用風險較低,但仍提醒要特別留意是否出現胸悶、心悸、運動耐受不良、暈厥、呼吸急促等症狀,若有異狀應盡速就醫。
-
2021-09-21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驗不出病毒不代表痊癒 部分輕症新冠患者後遺症更劇烈
許多人以為輕症或無症狀者,隔離幾天,燒退了、PCR也呈現陰性,以為等同完全康復;但臨床顯示,有些輕症患者後遺症,反而比重症更劇烈。醫師提醒,不論輕重症,新冠患者康復後,應盡早接受檢查,以免錯失康復三個月內的黃金恢復。三十多歲陳先生(化名),今年五月染疫,因輕症未住院,檢疫所期滿後,採驗陰性,返家休養,原本慶幸自己躲過一劫,沒有留下什麼肺部後遺症,沒想到是惡夢的開始,胸悶、心悸、記憶力變差,連嗅覺、味覺均異常,連從小喜歡吃的漢堡、薯條,都變成超噁心食物,整個人生天翻地覆。北醫附醫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昀毅表示,PCR採檢呈陰性,只是檢驗不出體內病毒,不代表身體從此痊癒。對許多病人來說,這是另一場長期抗戰的起點,近一、兩個月,他就收治十多名自覺「生不如死」的輕症、無症狀的確診康復者,迄今仍飽受後遺症之苦。知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日前發表一篇來自中國武漢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患者長期預後追蹤臨床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一二七六名新冠肺炎病人預後狀況,結果發現,罹病半年後,仍有近七成有一項以上後遺症;滿一年,還是有半數患者有一項以上後遺症,即使輕症也是如此。為何輕症、無症狀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後遺症?林昀毅研判,ACE-2是新冠病毒侵襲人體各器官細胞的入口,愈來多研究證據顯示,ACE-2表現量愈高的器官,出現後遺症比率就愈高。以大腦組織為例,有好幾個區塊分布眾多的ACE-2,包括嗅覺傳導和其他腦區,導致部分確診者產生嗅覺異常、認知功能障礙,記憶力大不如前、專注力變差,也影響邏輯思考。林昀毅說,有患者染疫後常莫名出車禍,或染疫前擔任公司會計,現在卻連簡單算數都會出錯。國內確診者已經累積一萬六千多人,絕大部分都康復出院,但推估上萬人仍承受著各種後遺症所帶來的痛苦和身心煎熬,主要為疲倦、喘、胸悶胸痛、頭痛、肌肉痛、關節痛、情緒心理疾患,少部分是認知功能變差、嗅覺味覺異常等,不少人到處就醫,但檢查不出問題。因此,不少醫院陸續成立「康復者新冠長期門診」。
-
2021-09-2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別忘記!第9期BNT、高端疫苗 今上午10時開放預約接種
第九期新冠肺炎公費疫苗接種,提供BNT、高端疫苗。符合資格對象並完成意願登記者,今天上午10時至9月22日中午12時必須完成預約接種。兩種疫苗接種時間不同,BNT疫苗為9月25日至10月2日;高端疫苗則為9月27日至10月2日。第九期可施打第一劑BNT疫苗對象包括「18至22歲」、「65歲以上」、「40歲以上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疾病等)」,且意願登記選擇BNT疫苗。至於接種高端疫苗第二劑者,為9月28日(含)前符合第二劑接種間隔滿4周以上民眾。根據疾管署網站的「COVID-19疫苗Q&A」的「接種期程與注意事項」,接種COVID-19疫苗後,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接種後應於接種單位或附近稍作休息留觀15分鐘,離開後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但針對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接種後仍請於接種處或附近留觀至少30分鐘。另外,接種後請持續觀察身體是否有不適症狀,如果不適症狀持續未改善,儘速就醫診治、釐清病因。依據各國疫苗上市後安全性監測,曾有報告極少數年輕族群在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等的不良反應事件,大多發生在接種後數天內。建議接種mRNA疫苗後,應注意如出現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
-
2021-09-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預防BNT引發心肌炎 新加坡建議接種後1周內避免激烈運動
台灣將自23日起為12至17歲學生施打輝瑞/BNT疫苗,由於國外有青少年,特別是男生接種BNT疫苗後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副作用,引起不少家長擔憂,新加坡政府建議接種後一周內避免激烈運動。新加坡因一名16歲青少年在接種輝瑞疫苗後的幾日內做重訓而導致一度停止心跳,於今年7月5日更新對所有接種mRNA疫苗,包括輝瑞和莫德納疫苗民眾的指引,在接種第一劑或第二劑後的一周內,避免劇烈運動,特別是青少年和30歲以下男性。新加坡衛生部表示,政府的專家委員會仍然建議接種mRNA疫苗利大於弊。但建議在接種後的一周內,避免劇烈運動。不過,只有新加坡提出這方面的警告。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正在密切監督接種mRNA疫苗後產生心肌炎或心包炎副作用,特別是青少年和男性年輕成人,較常發生在打完第二劑之後,而且是在接種的一周內發生。CDC強調,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症狀後,一般在接受治療和休息後很快恢復,診斷為心肌炎的患者必須先諮詢心臟科醫師,才能恢復運動和體育活動。心肌炎或心包炎症狀包括胸痛、呼吸急促、心悸和心臟怦怦跳,如果在接種數日內發生,必須緊急就醫。
-
2021-09-1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青少年接種BNT注意!心臟病、心律不整「施打有前提」
國內即將於9月23日開放BNT疫苗於校園接種,對象為12-17歲青少年,目前家長同意學童施打比例達九成多,但其副作用之一的心肌炎、心包膜炎等,讓不少本身患有心臟疾病等學童也擔心是否有接種必要。台大兒童醫院教授、台灣兒童醫學會副秘書長邱舜南指出,多數心臟疾病者只要在病情穩定狀態下經醫師評估可以接種,但若病情不穩,建議先透過治療待穩定後再行接種。邱舜南指出,大部分心臟病使患者都可以接種新冠疫苗,如冠狀動脈、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病衰竭、風溼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川崎氏症,天生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但打完疫苗前幾天容易有相關症狀,如果病人發燒劑容易心率不整或心臟衰竭加重,要控制發燒情況。特別要注意的是,有發炎性心臟即便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如果過去體內抗體有發生,會不會施打疫苗又再度發生不一定,所以要特別注意,此外像急性風溼熱、擴張性心肌病變者病情不穩,需要注射強心劑,或者患有複雜跟嚴重先天性心臟病且病況不穩,急性代償性心衰竭、心臟移植者,如果情況穩定可以施打,不穩定就先穩定再做施打。校園接種站也曾傳出是否要設立心電圖等,在以評估是否該讓學生進行施打。他則指出,不建議在疫苗施打前進行心電圖是否施打,大部分心律不整患者也能施打,反而可以在接種後可以進行心電圖等檢查進行觀測,現在很難從病理切片得知是感染性或接種型心肌炎。指揮中心也提醒民眾若有五大症狀,如胸痛、心悸、心跳不規則、運動耐受性不良、暈厥和呼吸急促,一但有症狀需要盡快就醫。衛福部次長石崇良表示,目前針對青少年接種BNT疫苗,也已規劃好後相關監測及後續醫院的後送及轉診。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明日起開放75歲以上長者 打第二劑莫德納
行政院長蘇貞昌今在行政院會中證實,明將有政府自行採購的108萬劑莫德納和64萬劑的AZ疫苗抵達台灣。指揮中心表示,9月17日起開放7月9日前已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且間隔滿10周以上的之75歲以上長者,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並依各縣市政府造冊通知施打。陳時中表示,自購的AZ疫苗64萬劑多,明天下午抵達,這是第九批,共437萬劑到貨,效期到2022年1月31日。第七批莫德納疫苗108萬劑,預計明天晚上到貨,總共258萬劑到貨,效期約到11月中,「等確定再跟大家報告」。陳時中表示,今年7月9日前接種第一劑莫德納疫苗的75歲以上,即1946年12月31日前出生長者,將陸續自9月17日起間隔滿10周,人數預估約29萬1000人,指揮中心將於9月17日配送所需疫苗,由地方政府衛生局視現有疫苗庫存及後續供應之疫苗規劃接種作業,並指定合約醫院或接種點提供接種服務。後續將視疫苗到貨情形,依年齡層逐續向下開放民眾接種第二劑疫苗。指揮中心呼籲,依國外臨床試驗及上市後監測資料顯示,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後,不良反應發生機率及嚴重度較第一劑高,民眾於完成接種後,建議於接種處或附近至少留觀15分鐘,自我密切觀察15分鐘,先前曾因接種疫苗或任何注射治療後發生急性過敏反應的民眾建議留觀至少30分鐘,以利即時處置該類急性過敏反應。接種mRNA 疫苗後如出現胸痛、喘或心悸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並說明疫苗接種史。不過陳時中表示,9月17日不適用明天到貨的108萬劑莫德納疫苗,目前剩餘量加上庫存量約30萬劑,先提供75歲以上長者接種。108萬劑明天抵台後等檢驗封緘完,則繼續往下開放給其他民眾第二劑接種。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引發心肌炎、心包膜炎何時易發生? 專家曝「關鍵天數」
美國食藥署與歐盟藥品主管機關發現,施打BNT 與莫德納Covid-19 mRNA疫苗和心肌炎、心包膜炎之間,可能有關聯性。歐洲藥管局分析,截至7月10日, BNT的1.77億劑接種疫苗中,出現145例心肌炎,以及138例心包炎;而莫德納2000萬劑疫苗接種當中,則是出現19例心肌炎和19例心包炎,其中5人死亡。那麼疫苗還能夠安心施打嗎?對此,心臟血管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根據指揮中心表示,雖然數據顯示,確實有發現接種第二劑mRNA疫苗發生心肌炎的年輕男性數字高於預期,但計算其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6,屬於極罕見的案例,因此從整體公衛角度而言,施打疫苗仍是利遠大於弊。「而且這些年輕人心肌炎發生後,經過適當治療大部分恢復得不錯。」施奕仲指出,不是只有新冠疫苗有可能會造成心肌炎、心包膜炎等疾病,若民眾對於這類型疾病不熟悉,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結果。以下是這兩種疾病的發病原因、症狀、預防及治療方式。心肌炎心肌炎顧名思義是心臟組織發炎,主因是病毒感染。舉例來說,許多腸病毒類的病毒,例如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等,或某些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的病毒類,例如流感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等,若跑到心臟造成心肌感染發炎,就是所謂的病毒性心肌炎。此外,還有許多不明原因的心肌炎,一般認為可能包含某些免疫失調或異常所引起,例如因自體免疫引發的心肌炎;因mRNA疫苗引發的極罕見心肌炎,可能就是透過免疫異常所導致。文獻上,也有報導極罕見的細菌性或寄生蟲引起的心肌炎。有鑒於心肌炎的主要原因為病毒感染,要預防心肌炎,最重要的就是注意個人衛生、提升免疫力,勤洗手、每年施打流感疫苗,也可預防病毒性心肌炎。由於心肌炎常因上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導致心肌炎的症狀非常多變、難以發現,假若感冒症狀異常延長病程,身體越來越虛弱,就應該提高警覺。施奕仲指出,心臟發炎時,會降低心肌的收縮能力而影響血液輸出,除了胸痛外,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喘、很累、四肢冰冷、臉色蒼白等症狀;而猛爆性的心肌炎,甚至會導致休克死亡。心肌炎的型態十分多變,醫師可透過理學檢查、血液檢查或X光、心臟超音波協助診斷,心電圖會呈現各式各樣的變化,各種心律不整都有可能發生,傳導障礙、STT段異常也很常見,最終再以心臟核磁共振檢查或心肌切片作確切診斷。」而心肌炎的治療方式則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透過藥物改善症狀,給予發炎部位充分的時間恢復,類固醇的角色有正有負,若是確診病毒性心肌炎,免疫球蛋白的治療可能有很好的效果;至於猛爆性心肌炎患會出現急性心臟衰竭的各種癥候,常需要透過葉克膜延續生命,等待換心。心包膜炎心包膜是包圍心臟的一層纖維層,會包覆在進入心臟的幾條大血管的根部中,平常可能約有30毫升的液體,做為緩衝撞擊之用。但如果心包膜發炎,心包膜可能會蓄積發炎液體,過多的液體有時會壓迫心臟,造成所謂的心包膜填塞,若未及時執行心包膜穿刺引流,有死亡的風險。施奕仲解釋,心包膜炎的發病原因部分與心肌炎相似,主要是病毒感染,在台灣,也會遇到因結核菌感染造成的心包膜炎。此外,尿毒症、癌症轉移、化療電療引起的反應性心包膜炎,也是可能的發生原因。因為造成心包膜炎的成因眾多,預防之道應該以提升免疫力並且從預防或控制慢性病著手,日常生活應均衡飲食以攝取多樣營養素,規律運動來強健身體,並積極控制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症狀通常是中央或左側的胸痛,尤其呼吸時會更加嚴重、不舒服,可能會合併躺下時呼吸易喘、身體虛弱、發燒、心悸、腹瀉以及嘔吐等症狀。臨床上,醫師會用聽診檢查是否有特殊的心包摩擦音,或是使用心電圖、超音波檢查等檢測來了解。若是發炎情況嚴重,除了使用消炎藥物緩解,若引發大量心包膜積液,會使用手術或引流將積液排除,避免心包填塞死亡。疫苗引發的心肌炎、心包膜炎 容易發生在施打一周後施奕仲表示,無論是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只要提高警覺,出現症狀後及時治療,以這次mRNA疫苗施打後產生的心肌炎與心包膜炎的案例,一般來說都不會威脅生命。即使是疫苗引起的副作用,根據美國疾管中心統計除極少數案例以外,絕大多數人都能康復。根據歐盟藥品管理局的說法,mRNA疫苗造成的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副作用,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第二劑接種的時候,且發病時間約在一周後到28天內發生。近期台灣出現第一例打完莫德納疫苗診斷心肌炎的疑似案例,是60多歲的女性患者,可見除了年輕男性,任何年齡、性別也都應該提高警覺。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打疫苗引發心肌炎有哪些症狀?會留後遺症嗎? 專家點名「3大危險徵兆」快就醫 ·心臟病接種mRNA疫苗易引心肌炎、心包膜炎? 6種人最好先評估
-
2021-09-1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感染Alpha和Delta差別在哪?復健醫解答
Delta入侵台灣,陸續發生桃園機師、新北幼兒園、板橋大樓等群聚事件,甚至延燒台北裝修工夫妻、桃園大溪夫妻等案例。復健科醫師透露,確診新冠肺炎後,約三分之一可能有後遺症,包括容易喘、疲倦、疲勞、心悸等,影響生活作息,雖然感染Delta或Alpha並無太大差異,但Delta傳染力高於Alpha,他提醒,確診後仍要維持中低強度運動,避免喪失肌耐力以及降低罹患三高機率。台中榮總復健科主任程遠揚表示,確診新冠肺炎的病人,輕症者後遺症較少,但曾住加護病房且插管治療、全身發炎反應嚴重的重症患者,除了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因肺泡發炎、氣體交換功能變差,肺泡功能嚴重受損,也就是俗稱「肺纖維化」,因肺容量下降,即便康復後仍容易疲倦,導致降低活動量,可能加速失能退化。程遠揚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及死亡比例,有心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長者比例最高,但並非指沒有慢性病者不會重症,仍要看個人身體狀況及病程發展。他表示,可透過胸腔復健、擴胸伸展、吸氣技巧等,避免心肺耐力或肺容量下降。台中榮總日前協助亞東轉診新冠病患,除了透過視訊診療外,也定期追蹤確診者後續狀況。程遠揚提到,曾有2名70多歲長者,感染新冠肺炎導致發生血栓機率上升,住加護病房期間併發中風,腦部細胞遭到破壞,相較一般新冠肺炎患者,除了侵犯肺部以外,也侵犯到神經、心血管系統,後續復健過程會更辛苦,包括時間更長,耐受度也比較低,像是訓練肢體在床上用彈力帶帶動,磅數要比一般人低,時間也是一般人的三分之一。程遠揚表示,有些輕症病患肺部未嚴重發炎,卻因容易疲累以為自己狀況糟,他提醒,不是每個確診病患都做肺部電腦斷層,因此無法得知肺纖維化盛行率為多少,但肺部沒有發炎不會纖維化,輕症病患可以透過復健恢復從前,鼓勵民眾不要過度憂心,建議可先從中低強度運動開始,像踩健身車、慢跑等,達到喘、可以講話但不能唱歌的狀態,避免不運動導致罹患三高或慢性病。
-
2021-09-14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校園23日開打 副作用心肌炎五徵兆
BNT疫苗校園接種今(十四日)起造冊,廿三日開打。國內專家雖一再強調,接種疫苗利大於弊,家長仍擔心罕見副作用「心肌炎」,衛福部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ACIP)召集人李秉穎昨提醒,心肌炎不良反應好發於年輕男性的第二劑疫苗後四個星期內,共有五大徵兆,家長師長務必提高警覺。美國報告指出,極少部分年輕人於接種BNT、莫德納等mRNA疫苗後罹患心肌炎、心包膜炎。李秉穎表示,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圍心臟周圍的纖維組織發炎。心肌炎發作之前的五大徵兆,分別為胸痛、胸口壓迫感、心悸、運動耐受不良與暈厥等。「心肌炎屬於嚴重不良反應」,李秉穎說,主要發生在卅歲以下年輕男性,第二劑發生率較高,接種後四個星期內需注意身體狀況。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指揮中心應對外詳實說明學生施打BNT疫苗的自願性以及相關副作用,並於各施打站妥適規畫相關醫療人力,務必做到防患於未然。新北市長侯友宜昨天也說明,全校在學生打完疫苗後採居家線上授課兩天,打完疫苗後有身體不適,不會被列入出勤紀錄中。台北市副市長蔡炳坤表示,接種後學生可以申請三天疫苗假,學生需要停課,或有班級需要停課都可使用線上教學。此外,北部有幼兒園教師染疫,高雄市要求幼兒園教職員工每周須公費快篩,全國幼教產業工會昨發聲明「反對獵巫式的快篩」。高雄市衛生局表示,此防疫措施是經專家會議討論後決定。
-
2021-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疫苗接種後死亡新增兩例 AZ、莫德納各一
指揮中心公布9月11日至12日新增71例疫苗接種後不良事件,其中兩例死亡。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兩例接種吼死亡的事件,接種的疫苗分別為莫德納和AZ疫苗。莊人祥表示,接種AZ疫苗後死亡個案為55歲女性,接種後48天發生;接種莫德納後死亡個案則為79歲女性,接種後32天發生。而台中市傳出一名42歲男性8月24日接種高端疫苗,本月2日出現不適到診所就醫,經打點滴治療後返家休息,未料6日清晨被家人發現已無生命徵象。莊人祥表示,目前通報的接種高端疫苗後死亡有12位,是否有因果關係仍待研判中。台中個案部分,於上周六便已在統計術中,個案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接種後有心跳忽快忽慢、心悸以及心臟不適等症狀。個案於8月26日、28日、30日,以及9月2日皆前往急診就診診斷後X光發現有肺浸潤、竇性心搏過速等狀況,注射點滴後回家休息並照常上班。9月5日無異狀,6日發現死亡,已經進行解剖相驗,結果不便公布。另針對接種AZ疫苗發生多發性神經炎(GBS)的問題,ACIP召集人李秉穎表示,RNA疫苗和腺病毒疫苗都有很多多發性神經炎相關的報告,但通報率並未高於背景值,也未被列為需要注意的事件;但有些地方如歐盟認為需要特別監測,但僅止於加強監測,沒有數據顯示打了疫苗以後會增加發生率。至於國內則一直在追蹤施打各種疫苗後可能受到關注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並與健保背景值比較,多發性神經炎也是監測項目之一,並沒有高於背景值。
-
2021-09-1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接種BNT「心肌炎5徵兆」 指揮中心:4周內需觀察
BNT 疫苗校園接種23日開打,家長擔心罕見副作用「心肌炎」。ACIP召集人李秉穎今天在指揮中心疫情記者會提醒,若學生出現5種症狀,就要注意是否為心肌炎,在施打後的4周內,都要觀察身體狀況並及早就醫。mRNA疫苗包括輝瑞、莫德納,美國發現,接種後會有心肌炎、核心包膜炎,與心臟肌肉發炎等等,會有疼痛狀況,如果心肌發炎嚴重的話,恐引起心臟衰竭。李秉穎說,心肌炎是需要注意的嚴重不良反應,接種BNT疫苗後的監測資料,主要發生在14天內,少數發生在2到4周之間,4周內都要注意相關症狀並及早就醫。但接種第一劑比較少有,第二劑發生率增加。李秉穎指出,心肌炎發生比率,年輕男性比較多,尤其是30歲以下,而男性發生率高於女性甚多,大部分國家評估後,包括美國在內都認為雖然有心肌炎,但是整體臨床效益大於風險,要繼續接種,但28天內如果有心肌炎疑似症狀要立刻就醫。接種BNT後,心肌炎發生有5項徵兆,包含胸痛、胸口壓迫感胸悶;心臟亂跳、心悸,心跳忽然跳很快、很大力;運動耐受不良,像是走幾步就很喘、沒力氣;呼吸急促;最後則是暈厥,心臟衰竭時,會影響供氧能力,呼吸急促會變得補償心臟衰竭的現象。
-
2021-09-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感染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研究報告曝真相
我在2021-9-7發表無症狀患者也會有新冠後遺症?名醫又發謬論,駁斥一位醫生對於新冠肺炎後遺症的錯誤論調。兩三個小時後臉書朋友羅先生就回應「為何幼兒染疫後,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隔天,讀者Jessica也在這篇文章的回應欄裡留言:「想請問若兒童確診COVID-19大多都是無症狀或輕症,那輕症的部分會有後遺症嗎?目前是否有研究顯示相關數據呢?謝謝!」我想,讀者之所以會關心兒童新冠肺炎,應該是跟最近新北市幼兒園群聚感染有關。但是,羅先生所說的「至今未發現任何『重症』者需住院」,並不是兒童新冠肺炎的真正情況。美國CDC有一個網頁叫做Provisional COVID-19 Deaths: Focus on Ages 0-18 Years(暫時COVID-19死亡人數:聚焦0-18 歲年齡段)。它列舉了從2020-1-4到2021-9-4美國各年齡層與新冠肺炎相關的死亡人數:0-4歲: 1485-18歲: 33819-44歲:19,99445-64歲:120,51565-74歲:144,02075歲以上:358,842總人數:643,857從這些數據就可看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還是有可能致命,只不過案例是遠遠少過於成年人(註:我駁斥的那位醫師也曾發表文章說年輕人的死亡率比老年人更高,請看醫師胡扯新冠肺炎:年輕人死亡率更高?戴口罩運動致死?)。至於讀者Jessica所問的「兒童新冠肺炎會有後遺症嗎?」,由於這方面的案例不多,所以相關研究也就很少。根據我在PubMed的搜查,第一篇相關論文是發表於今年3月,而它的標題是Cas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suggest that children may experience similar long-term effects to adults after clinical COVID-19(病例報告和系統評價表明,兒童在臨床COVID-19後可能會經歷與成人相似的長期影響)。這篇論文包含了5名瑞典兒童的病例報告以及他們父母所報告的長期症狀。這5個兒童的中位年齡為12歲(範圍9-15),4個是女孩。 他們在臨床診斷出COVID-19後出現了6-8個月的症狀。沒有人在診斷時住院,但後來有一個因心肌周圍炎而入院。所有5個孩子都有疲勞、呼吸困難、心悸或胸痛,4個孩子有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肌肉無力、頭暈和喉嚨痛。有些人在6-8個月後有所改善,但他們都感到疲勞,沒有人完全回到學校。第二篇相關論文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reliminary evidence on long COVID in children(兒童長期 COVID 的初步證據)。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9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在初診後60至120天內評估的30名兒童中有20名至少有一種持續症狀(13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7 名有三種或更多); 68 名兒童中有在診斷後 120 天或更長時間內至少出現一種症狀(21名有一種或兩種症狀,14名有三種或更多)。在診斷後120天以上的68名兒童中,有29名仍然被這些症狀困擾。第三篇相關論文也是今年7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Long-term Symptom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兒童和青少年感染 SARS-CoV-2 後的長期症狀)。這項研究發現在109位血清陽性的青少年和兒童中,有4位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超過12個禮拜,而最常見的持續症狀是疲勞,無法集中注意力,以及更需要睡眠。第四篇相關論文是上個月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Intriguing new faces of Covid-19: persisting clinical symptoms and cardiac effects in children(耐人尋味的Covid-19新面孔:兒童持續存在的臨床症狀和心臟影響)。這項研究共調查了121名感染新冠肺炎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他們的症狀是胸背痛、頭暈、頭痛、心悸、疲勞、氣短、失去平衡、及咳嗽。其中45位的症狀在康復後持續至少1個月。第五篇相關論文是這個月才剛發表的,而它的標題是Persistent symptoms in Swedish children after hospitalisation due to COVID-19(由於 COVID-19 住院後瑞典兒童的持續症狀)。這項研究共調查了55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並且住院的18歲以下青少年及兒童。它發現其中 12位病患有持續症狀。這12位中的8位覺得疲勞,而這是最常見的症狀。6位有輕度持續症狀,與COVID-19的關係不確定,包括模糊的症狀,例如父母報告說儘管生長良好但食慾不振,嬰兒鼻子充血和體溫間歇性升高。4位有多種可能與 COVID-19 相關的嚴重症狀。所有4人都報告了疲勞和頭痛或肌痛,3人報告了認知困難。原文:兒童新冠肺炎有後遺症嗎?
-
2021-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18歲以下BNT疫苗將開打 家長應多鼓勵接種防重症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宣布自9月23日起開始在校園接種BNT疫苗,是台灣目前18歲以下族群可接種的疫苗,有鑑於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桃園中壢天晟醫院小兒科兼企劃室主任温秀惠醫師表示,家長應該讓小孩接種疫苗,以增加群體免疫力、減少重症病例,根據國外研究報告指出,疫苗是安全且利大於弊,應鼓勵接種。温秀惠指出,歐美已接種疫苗的青少年研究顯示,雖然兒童的症狀比成人輕微,但確診後仍有少數會造成嚴重的肺部感染,及出現多系統發炎症候群,應避免傳染家庭成員及確診變異株的機會。根據美國CDC資料,自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期間,約有890萬12至17歲的青少年接種BNT,而不良事件共收到9246份的接種報告,有90.7%為非嚴重不良事件,9.3%為嚴重不良事件,其中心肌炎佔40.3%,初估此副作用的整體通報率,不及萬分之一。接種BNT疫苗後,症狀在第2天最明顯,全身性反應在第2劑更常見,可能疲倦、頭痛及肌肉疼痛,更嚴重會發燒,少於1%需就醫。温秀惠進一步表示,大家特別擔心嚴重副作用會造成心肌炎或心包膜炎,根據美國CDC統計注射第2劑mRNA 疫苗顯示有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12.6,。而美國兒科醫學會雜誌也發表7例14至19歲的男性青少年,接種第2劑BNT疫苗四天內,併發急性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個案報告,這些病例都有胸痛、心電圖異常及肌鈣蛋白升高的現象,發生機率極低且治療後都迅速恢復健康。温秀惠提醒仍需注意注射第2劑BNT疫苗後的幾天,若出現胸痛、呼吸急促、心悸等症狀,應立即至大醫院就醫。
-
2021-09-09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BNT疫苗將開打 從美加接種數據預測青少年心肌炎發生率
國高中校園將開打BNT疫苗,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根據美、加青少年接種mRNA疫苗不良反應通報資料,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疫苗後,心肌炎人數應低於30人。可防感染 利大於弊 據臨床試驗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抗體濃度高,可有效預防感染及住院死亡風險,利大於弊。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表示,絕大多數心肌炎都能治療好,接種前維持作息飲食正常,體力狀況好,就算遇到心肌炎也會比較有本錢康復。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指出,美國890萬名青少年接種BNT疫苗後,共有9246人通報不良反應,其中8382人是非嚴重不良反應,常見頭暈、昏厥、噁心、頭痛、發燒症狀;有863人發生嚴重不良反應,前三名為胸痛、肌鈣蛋白增加、心肌炎。出現不良反應個案,71%都是男性,53%為12至15歲,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4.7;死亡個案有14名,男性占64%,16至17歲占71%,目前未證實與疫苗相關。心肌炎治療 預後不錯加拿大安大略省接種1871劑mRNA疫苗資料顯示,第一劑BNT在12到17歲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機率高於莫德納(BNT百萬分之30.4、莫德納為0),但打第二劑時相反,BNT機率較低(BNT百萬分之62.1、莫德納百萬分之262.2),加拿大衛生部建議,12歲以上可持續施打並加強監測。依美國經驗,廖思涵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BNT後心肌炎發生人數可能有28人,小於30人。若依加拿大發生率推估,則可能有10名男性、1名女性發生心肌炎。症狀:呼吸困難、胸痛廖思涵表示,若發生心肌炎只要能持續監測治療,預後都不錯,加上可有效減少染疫重症住院死亡風險,仍屬利大於弊。呂俊毅表示,要過正常生活、有需要出國,打疫苗還是免不了,現在社區疫情又蠢蠢欲動,社會大眾不可能永遠隔離或不上學、不出門,很可能終究還是要打疫苗。廖思涵說,多種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毒素、藥物過敏、自體免疫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肌炎,主要症狀呼吸困難72%、胸悶或胸痛32%、心律不整或心悸18%,其他症狀則包括疲勞、食欲低下、噁心、嘔吐、腹瀉、肌肉痠痛。飲食要正常 維持體力呂俊毅表示,目前沒有可以事先預測是否發生心肌炎的指標,只能給予接種疫苗前的一般性建議,例如作息飲食要正常,維持好體力。接種後不良反應通常發生在兩三天內,只有極少數會超過一周,如果感覺胸痛或胸悶,要盡早就醫。
-
2021-09-08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你家孩子打不打疫苗? 美加青少年BNT不良反應大公開
台灣9月23日起將依序開放高中、國中青少年接種BNT疫苗,並於今天發下家長意願書。針對家長最關心的接種後不良反應,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今透過直播整理美國和加拿大共超過千萬名青少年接種mRNA疫苗的不良反應通報資料,以國外經驗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後,心肌炎發生人數應會小30人;但根據臨床試驗顯示青少年接種BNT疫苗抗體濃度高,可有效預防感染及住院死亡風險,仍是利大於弊。台大公衛校友、醫師廖思涵表示,美國890萬名青少年接種後,共有9246人通報不良反應,其中8382人是非嚴重不良反應,前五名為頭暈(21.2%)、昏厥(14.4%)、噁心(10.4%)、頭痛(10%)、發燒(8.3%)。另有863人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前三名為胸痛(56.4%)、肌鈣蛋白增加(41.7%)、心肌炎(40.3%)。上述出現不良反應之個案,71%都是男性,53%為12-15歲,心肌炎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4.7。死亡個案有14名,男性占64%,16至17歲占71%,目前未證實與疫苗相關。至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接種1871劑mRNA疫苗之資料,發現打第一劑BNT在12到17歲發生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機率高於莫德納(BNT百萬分之30.4、莫德納百萬分之0),打第二劑時BNT在12到17歲發生心肌炎或心包炎的機率低於莫德納(BNT百萬分之62.1、莫德納百萬分之262.2)。加拿大衛生部建議12歲以上可持續施打並加強監測。廖思涵依照美國經驗推估,台灣125萬名青少年接種BNT心肌炎發生人數可能有28人,依照加拿大發生率推估,可能有十名男性、一名女性發生心肌炎,人數小於30人。廖思涵表示,心肌炎只要能持續監測治療,預後都很不錯,加上可有效減少染疫重症住院死亡風險,仍屬利大於弊。廖思涵表示,多種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毒素、藥物過敏、自體免疫等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肌炎,主要症狀包括呼吸困難(72%)、胸悶或胸痛(32%)、心律不整或心悸(18%),其他症狀包括疲勞、食慾低下、噁心、嘔吐、腹瀉、肌肉酸痛。
-
2021-09-03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搬家老聽到怪音犯憂鬱 身心科醫師籲提升環境適應力
高雄一名育2子的趙小姐,日前趕在鬼門開前搬到孩子上的國中學區附近,但因時間緊迫,加上搬家收拾老舊東西難以「斷捨離」,導致與丈夫發生摩擦,因此憂鬱、焦慮,失眠求醫,身心科醫師也遇過民眾搬新家時,適應不良,老是聽到鄰近噪音,心神不寧,提醒這類「搬家族」應及早就醫,提高環境適應能力。高雄阮綜合醫院身心科表示,民眾搬家,轉換居住環境時,有些人會產生不適應,導致身心出狀況,一名38歲單身的蔡小姐,3個月前職務調動,為就近上班而搬家,但入住後卻常聽到疑似樓上鄰居的腳步聲或東西墜落的聲響,但鄰居否認,她為此失眠、心悸、胸悶,無法專心工作。另名43歲育的趙小姐,搬到孩子上的國中學區附近,搬家時收拾家當,翻出些老東西,勾起傷心回憶,無法「斷捨離」,先生無法理解,雙方因此摩擦,她也憂鬱、焦慮,失眠情形越來越嚴重。身心內科醫師林奕萱說,有些人住公寓大樓,因對聲音的敏感度不同,難免聽到一些鄰居的腳步聲或物品移動聲。除適當加裝隔音或降低噪音等設備外,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維護好自己的身心狀態,如果焦慮或憂鬱情緒仍持續,則應及早就醫治療。身心內科主任胡學錦表示,「環境適應」上的壓力是病症誘發因子之一,民眾如果搬家,應給自己多些時間適應,不要過過度心急, 或補充一些血清素,幫助情緒舒緩。
-
2021-09-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圖表/打BNT不良反應3症狀、順位爭議、保護力比較
台積電、鴻海永齡、慈濟購買一千五百萬劑BNT疫苗捐贈政府,首批九十三點三萬劑2日抵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首批到貨的BNT疫苗,九月中開放施打應該沒問題,將優先讓12至17歲及18至22歲年輕人施打。打BNT保護力如何,有什麼副作用,一表帶你快速了解!打BNT疫苗 你應該知道的事嚴重不良反應3症狀1. 急性或持續性胸痛2. 呼吸急促3. 心悸反應應立即就醫年輕男性要特別注意極罕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症狀BNT疫苗接種順位爭議指揮中心1. 優先讓12-17歲及18-22歲年輕人先打。2. 先拚疫苗覆蓋率,全民接種第一劑為目標。3. 年輕族群都沒施打,讓沒機會的人有一次機會。4. 將有更大的疫苗量到貨,將按年齡層網下施打。外界批評1. 青少年重症率不高 ,應先提升長者第二劑保護力。2. 有許多國家已打到第三劑,部屬是否太慢。3. 85歲以上長者施打將滿12周,期待混打BNT。4. 中間年齡層想打mRNA疫苗,現行政策盼不到。
-
2021-09-03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心血管患者顧忌疫情不回診 醫提醒恐心肌梗塞
疫情期間,許多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而未回診,出現服藥空窗期,甚至因此引發心肌梗塞送醫急救,比以往夏天時多了許多。醫師強調,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可擅自停藥,尤其已經放置心臟冠狀動脈支架的患者更須小心,避免心肌梗塞突然報到。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說,受新冠疫情影響,原本追蹤治療良好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因擔心染疫風險而不敢至醫院回診,連帶也中斷服用藥物,造成心臟冠狀動脈支架內急性血栓,所幸經緊急進行心導管手術後,才撿回一命。他指出,心臟疾病長期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第二名,確診後除了必須配合調整不健康之生活型態,更應該接受長期藥物治療。若自行停藥,很有可能產生高死亡風險的心血管急症,就算救回一命也會留下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功能。擅自停抗血小板藥物,可能併發急性心肌梗塞,停心臟衰竭藥物,有肺積水呼吸衰竭的風險,停降血壓藥,嚴重的患者甚至有腦出血或主動脈剝離的可能。此外,一般民眾如果有心臟疾病常見症狀,如胸悶、氣喘、心悸、下肢水腫等,很有可能因為疾病初期症狀不嚴重,不願意至醫院診治。拖了幾個月後,直到症狀無法再忍受才來就醫,但這種狀況往往一到醫院就十分嚴重危險,錯失治療黃金期。潘泓智說,對於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擅自停藥往往會造成不可忽視的生命風險,所以要減藥甚至停藥,都一定要先跟醫師討論。如果日常生活中出現心血管疾病常見症狀,也千萬不能輕忽,早期診斷才能早期治療控制,預防憾事發生。他提醒,在疫情嚴峻的狀況下,善用醫院的視訊門診或電話門診,也不失為一個兼顧防疫及心血管健康的好方法。
-
2021-09-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老翁接種疫苗後胸悶背痛 原是心血管阻塞作祟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今天表示,台南1名70歲老翁接種AZ疫苗後,時常覺得胸悶及後背疼痛,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症狀持續2週後就醫才發現是心血管阻塞,趕緊打通緩解。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今天指出,這名老翁有糖尿病史,但規則服藥,身體無異狀,最近接種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AZ疫苗,1週後出現胸悶及後背疼痛,老翁原以為是疫苗副作用,症狀持續2週後才就醫。醫師檢查發現,老翁有嚴重心血管阻塞,經心導管手術打通血管後,老翁左胸口及後背疼痛獲得完全緩解,順利出院。黃成偉表示,近來門診中遇見許多長者擔心自身有慢性病,深恐施打疫苗後引起不良副作用。其實,慢性病者反而是更容易引發COVID-19重症的族群,更應接種疫苗降低染疫風險。黃成偉說,有些人本身有潛在疾病,接種疫苗後,人體產生抗體出現發炎反應,更容易引發胸悶等症狀,若未重視,有時會造成心肌梗塞。因此,接種疫苗者如發現胸悶、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和心悸等症狀時,應趕緊就醫。
-
2021-09-02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這一類的病人打疫苗要特別小心 發炎反應可能加劇病症
隨著注射疫苗的人愈來愈多,不良反應的案件也跟著增加,有些有心血管疾病的長者擔心副作用不敢打疫苗,但醫師表示,這些人是高危險群、反而更該打疫苗,但因為打疫苗後會有發炎反應,可能會使心血管疾病的症狀更明顯,要特別注意觀察打疫苗後的身體反應。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心臟內科醫師黃成偉最近就接到一名70歲的患者,平日有糖尿病,但並沒有注意到自己有心血管疾病,打完疫苗後出現左胸口及後背疼痛,原本以為是打疫苗的副作用、應該很快消失,但症狀卻持續兩周,就醫檢查後才發現心血管嚴重阻塞,經心導管手術後,症狀才消失。黃成偉指出,近來門診中常遇見許多長者訴說擔心自身有慢性病,怕施打疫苗後會引起不良副作用,其實慢性病朋友反而是更容易引發新冠肺炎重症的族群,建議更應施打疫苗以降低染病風險。比較要注意的是有些病患本身有潛在的疾病例如心血管阻塞,在打完疫苗後,人體為產生抗體會開始有發炎反應;如此一來就更容易會引發胸悶等症狀,如一直未重視,有時甚至會造成心肌梗塞,不可小覰。黃成偉提醒,如發現自己在施打疫苗前後有胸悶、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和心悸等症狀時,勿輕忽趕快至醫院急診室或心臟科求診,讓醫師來確定原因會比較保險。目前的心導管技術非常先進,只需針孔大小傷口即可利用血管支架來打通血管,尤其是塗藥血管支架更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安南醫院心臟內科全年無休提供24小時全年無休心導管介入性治療服務,隨時守護民眾提供最即時及安全的心血管醫療照護。
-
2021-09-01 該看哪科.皮膚
婦人遭紅火蟻咬傷引過敏性休克 低溫療法救回一命
新竹一名中年婦人日前在工作時,被發現無意識倒臥在地,送醫前已失去生命跡象,經過東元綜合醫院急重症醫療團隊全力救治,奇蹟恢復生命跡象。院方表示,婦人是因紅火蟻咬傷引起過敏性休克,醫療團隊使用低溫治療等施救,成功將婦人救回,休養觀察一個月後順利出院。成人加護病房(ICU)主任謝宗鑫表示,婦人到院前已失去心跳及呼吸,急救8分鐘後恢復生命跡象,經檢傷發現左腳大拇指瘀血,已有敗血症跡象,推測她已昏迷一陣子才被發現送醫。到院後經過些許時間,婦人身上才出現被紅火蟻咬傷的病徵,主要傷勢集中在雙手手肘以下,脖子、胸前也有零星傷口,最嚴重的雙手則是出現大片密集度極高的膿皰,因為傷勢集中在手部,透過家屬問診,推測婦人疑似在工作中因搬動地面上的建築材料,雙手觸及紅火蟻巢穴,讓螞蟻從手部攀爬至手臂以及軀幹其他部位。婦人歷經低溫治療、呼吸器供給、抗生素治療後奇蹟恢復生命跡象,被咬傷的膿皰也結痂癒合,目前已出院返家。謝宗鑫說,根據國內研究資料說明,紅火蟻咬傷會造成身體不適,主要是因為紅火蟻毒蛋白中含有「類鹼性毒素」,局部被紅火蟻咬傷,大多數病人除了疼痛、騷癢以外,不會有太劇烈的不適反應,且症狀會隨著時間緩解,不會有太嚴重的後遺症。不過有兩種情況最為危急,像是被紅火蟻叮咬的範圍大,造成毒素劇烈反應,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腎衰竭、橫紋肌溶解、甚至有死亡的可能;或是少數對紅火蟻毒蛋白過敏的人,只要少數幾隻咬到,可能產生過敏性休克而致命,要特別小心。且紅火蟻叮咬時有旋轉及攻擊多次的習性,因此傷口比一般螞蟻更嚴重、更密集。謝宗鑫也提醒,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機率增加,行經草地、塵土多的地方務必留意,如有發現紅火蟻棲息地,應遠離土丘巢穴,切勿驚擾並通報相關單位處理。萬一不慎遭紅火蟻咬傷,第一時間以肥皂和清水清洗被叮咬的部位,暫時冰敷被叮咬的部位,被叮咬後避免將膿皰弄破,避免傷口二度感染,倘若身體出現心悸臉紅、蕁麻疹、喉嚨腫脹、胸悶、心跳加快等有過敏反應,應盡速至醫療院所就醫。
-
2021-09-01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吃冰消暑...易致經痛?害氣管爛? 醫曝「7類人別碰」:小心水腫、變老
夏天一到,各式美味的冰品齊出市場,大汗淋漓下,誰不想來點冰的?可是很多長輩一定會告誡:「不能吃冰!」說是吃冰會傷身,還說年輕時愛吃冰,老了就會敗壞健康,為什麼那麼美味的冰品,會被視為傷身的食物?難道真的不能吃冰嗎? 能不能吃冰要看體質 這些人最好不要吃冰中醫內科部楊賢鴻說,其實吃冰並沒有那麼「十惡不赦」,事實上若是熱性體質的人,吃點冰還有退火的作用,所以冰不是不能吃,重點是在吃冰的人的體質對不對。  (推薦閱讀:天熱喝冰水、洗冷水澡易中風? 專家揭「爆血管真相」:2類人要注意)  通常老一輩的人特別會對女性吃冰品有較大的限制,楊賢鴻表示,這是因為中醫 認為女性體質多為偏虛,且因女性有月事,因此過量攝取冰品容易造成身體的不 適。通常女性常見體質可歸納為數種如: 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濕熱及血瘀等 型,而「虛症」和「瘀症」及「鬱症」都是很容易被冰品傷害的體質。 1、血瘀體質(如經期不定、會經痛) 經期不穩定、容易經痛等有子宮內膜異位體質者多屬於血瘀體質,例如經血少而 有塊狀及行經不順的氣滯血瘀型、經期易提前且量多色紅的血瘀濕熱型、經量多而有紫色血塊的氣虛血瘀型、行房疼痛且有白帶及腰腹寒冷的陽虛血瘀型、行房疼痛合併行經低熱且頭暈耳嗚的陰虛血瘀型等,一般較寒涼的食物都可能會使症狀惡化了,若再貪食冰涼,將使血瘀症狀更嚴重,血液更不通行而經痛惡化。 2、氣虛體質(如鼻過敏、氣喘) 與氣虛體質有關的最常見疾病,如:起床聞到冷空氣就容易打噴嚏、眼睛流淚的過敏性鼻炎及氣喘患者,多屬於氣虛及寒性體質。這類患者動輒氣喘吁吁、易冒虛汗、呼吸氣短,遇冷則易鼻塞、流鼻水、咳嗽、氣喘且容易感冒,平時容易頭暈目眩、疲倦乏力,這類型的患者也不宜吃冰涼,以免損傷脾腎之陽。 3、陽虛體質(如怕冷、手腳易冰冷) 精神萎靡容易畏寒四肢冰冷、臉色蒼白及胃寒胃痛的陰虛體質者,更是冰品止步的族群,若是夏日貪食冰涼,可能引起肌肉及筋骨痠冷,甚至引起嚴重脫髮,顯得更加蒼老。 4、血虛體質(如臉色及指甲無血色) 這類型患者臉色蒼白、萎黃,皮膚乾澀,嘴唇及指甲無血色而淡白,貪食冰品將更容易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經痛更甚。 5、痰濕體質(如糖尿病患) 一般濕熱體質多可食較涼的食物改善過熱體質,但是糖尿病等屬痰濕體質者,雖然體中有熱,但濕性卻易致水分過多及身體浮腫,貪食冰品易使水腫更惡化。  (推薦閱讀:愛喝奶茶小心喝進的全是油! 營養師曝「手搖飲陷阱」:無糖也可能糖分爆表) 6、嬰幼兒及老人 嬰兒及老年人由於腸胃嬌弱,冰品過量易降低消化能力,甚至還會影響免疫作用,因此,也是忌食冰品的族群,而患有腸胃疾病的患者,自然也應避免冰品直接刺激。 7、筋骨痠痛、夜咳 即使是一般人也不要吃太多冰品,很多人常覺筋骨痠痛,或是夜咳嚴重,其實有不少人都是因為過食冰冷積存導致。 還是好想吃冰 掌握日常小技巧 但是烈日當頭,氣溫屢創高溫下,誰能真的冰品止步?楊賢鴻認為,不必忍得這麼辛苦,在上午10點到下午2點間,天氣最熱的正午時分可以吃點冰品,高溫下體溫也升高,可以緩和吃進冰品時對身體的影響。 (推薦閱讀:天熱吃冰消暑小心誘發鼻過敏! 吃完冰品出現「2症狀」要節制)  不過,對於氣喘病患,無論是什麼時間也都不適合吃冰的,如果真要吃冰品,最 好等冰逐漸化掉時再舀起冰水,吃的時候先含在口中,待冰溫稍降時再吞進去,對氣管及腸胃道的影響較小。 有人建議吃冰時,可以加一些較熱性的冰品配料來中和剉冰的寒涼性,但楊賢鴻 強調,這不是「一加一等於二」的數學題目,熱性的冰品配料無法中和冰的寒涼, 因此,吃冰還是要適可而止,健康沒有捷徑。 延伸閱讀: ·吃冰塊、喝冰水可以消暑嗎? 醫列「解暑&上火食物」:吃錯中暑風險反增 ·愛吃涼拌食物?熱菜放涼再冰? 專家警告「9NG行為」:食物中毒風險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