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2 養生.聰明飲食
搜尋
微生物
共找到
668
筆 文章
-
-
2019-12-10 癌症.胃癌
35歲男歌手不菸不酒、作息養生卻驚傳罹晚期胃癌
如果聽說35歲不到的年齡就患了晚期癌症,許多人都會難以置信,但現實總是那麼殘酷。近日,中國大陸網路原創青年男歌手吾恩就在微博上透露,自己被確診為晚期胃癌,他自稱沒有癌症家族史,作息健康,每日健身又注意養生,不明白為何癌症會找上他?更令人驚訝的是他的年齡才35歲不到,平時作息規律,不沾菸酒,但近期因為上腹痛體檢查胃鏡,確診為胃癌,而且還是最凶險的印戒細胞癌。近年來,胃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我們就來探討為何年輕人,不沾菸酒,作息規律也會得胃癌?哪些因素可以導致胃癌與胃癌發病相關的高危因素可歸納為飲食生活因素、遺傳因素、感染因素和環境因素4大類,下面逐一介紹。1.飲食生活因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16g/d),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進食過快、過熱,常吃油炸、燒烤、醃製類食品、經常熬夜等生活飲食習慣可導致胃黏膜損傷頻率增加,長期反復作用更會導致胃黏膜不典型增生,這是引發癌變的重要因素。另外吸煙酗酒也進一步增加了胃癌的發病率,而相反水果與蔬菜的攝入可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根據一項系統綜述結果顯示,進食水果蔬菜對胃癌發生有保護作用。2.遺傳因素既往有消化系統疾病史以及惡性腫瘤家族史是胃癌發生的危險因素已毋容置疑,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也發現,某個遺傳基因的突變也在胃癌的發病過程中起重要作用。3.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感染是引發胃癌的首要因素,WHO已將幽門螺桿菌列為胃癌的I類致癌原。雖然僅有少部分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群會發生胃癌,但我們不能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參與,如前面提到的飲食生活及遺傳等因素。無論如何,發現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定情況下是需要進行根除治療的。4.環境因素有研究表明,胃癌的發生與地域也存在一定的關係,科學家認為這與植物和微生物富集的土壤微量元素、被掩埋的動植物遺骸,在長達數百萬年的時代中產生有機和無機致癌物質,污染水質有關。通過這些危險因素分析,我們看到,胃癌的發生除了飲食生活因素,還和遺傳、幽門螺桿菌感染、環境因素等等有關。如何預防胃癌發生?首先肯定是遠離高危因素,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如果合併有消化系統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時應檢測是否有幽門螺桿菌感染,檢測陽性應及時根除治療。另外不能忽視的一點是,晚期胃癌往往與自身不重視,導致疾病進展有密切關係。所以公眾需要提高對胃癌防治知識的認知度,特別是對早期胃癌的篩查,我國推薦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應進行胃癌篩查,篩查方法主要有血清胃蛋白酶檢測和內鏡檢查兩種。綜上所述,胃癌其實是可以防治的,如果早期發現還可以進行根治治療,關鍵還是自身需要高度重視,遠離高危因素,定期檢查,及早發現。作者簡介:藥師方健,大陸三甲醫院副主任藥師,原文取自《搜狐網》
-
2019-12-04 養生.聰明飲食
塑膠包裝的微波食品安全嗎?一個關鍵遠離有害物質
真空調理包,可利用微波爐、電鍋或隔水加熱,快速又方便,解決不少婆婆媽媽跟外食族的煩惱,但是,這神奇的不透氣的包材到底是甚麼?食物放在裡面真的沒問題嗎?走進便利商店,隨手拿了幾包冷凍調理食品,店員放進微波爐加熱,馬上就能飽足一餐。方便快速的調理包,經過高溫、高壓處理後,能保留食材原有滋味,且烹煮步驟簡單,只要隔水加熱,或使用電鍋、微波爐就能輕鬆上菜。真空包的原理是甚麼呢?真空保鮮延長賞味期限真空調理包以軟包裝作為包裝容器,有些是厚厚的鋁箔袋耐高溫且不透光、不透氣,有些則是可直接微波的塑膠包材。有別於以往的食品保存技術,新式真空包裝袋不斷突破創新,只要按照包裝標示加熱,就不會有過熱問題,更不用擔心塑化劑的風險。臺灣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朱中亮博士解釋,冷藏的真空調理包首重控制細菌滋長的問題,在密封的環境下,一定要殺死細菌或是抑制微生物生長,才能達到保存的效果。但是,真空並不等於無菌,因此有些製程中會加上適量抑菌成份,控制微生物量,符合法規的抑菌成份不會影響人體健康。主要是利用密封包材,鎖住營養成分同時延長賞味期限。三層材料,塑料包材耐熱安定性高耐熱的真空包材通常由三層材料複合而成,屬於「積層材料」,最外層為聚酯薄膜,中間為鋁箔,內層則是聚丙烯類。聚酯薄膜簡稱「PET薄膜」,耐溫、隔絕性好,物理性能穩定,常做為蒸煮包的外層材料,已通過美國安全檢測實驗室認證。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屬於熱塑性樹脂,有良好的耐化學性、耐油、無毒,放置最內層做為密合的材料,與食物接觸免擔心。「鋁箔則具有良好的遮光性,阻隔氣體效果佳,且夾在中間層,不會直接接觸食物。」朱中亮博士說明包材特性,而且,這些材質均需經過重金屬、塑化劑檢測,需符合塑化劑溶出試驗規定才能使用。其保存期限因食材種類及包材而訂,常見的不透明鋁箔袋滅菌產品,又稱為「軟罐頭」,在常溫下可放置1年左右,低溫產品依標示正確存放,才不會失去保護食品的作用。避免加熱過久釋放毒物塑膠包材有一定的耐熱性,依照標示加熱還原食物口味即可,因此不論是電鍋或隔水加熱,都要注意蒸煮的時間不宜過久。在安全性方面,每一種包材都不能放在鍋子裡直火加熱,會破壞材質溶出有害物質;內含鋁箔金屬的積層軟袋則不可微波,會產生火花及危險,加熱前一定要注意是否有「可微波」字樣。另外,真空包裝外觀若有膨脹變形,內容物可能已經腐敗變質,千萬不要食用。(本篇審稿專家臺灣財團法人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朱中亮博士)
-
2019-12-01 養生.聰明飲食
冰在冷凍庫就不會變壞?經常做這件事可能讓食品腐敗
年節前後,家裡冰箱又塞到快滿出來,放在最內層的食物十之八九都會變成「萬年食材」!冷凍,冷藏並非萬能,更不是黑洞,「食材冰在冷凍庫就不會變壞」的觀念需要升級囉!對家庭主婦來說,食材放進冰箱特別是冷凍層(庫)內彷彿就萬無一失,可以長長久久都不會變壞。冷凍庫的低溫環境的確可以延緩食品中化學變化之進行與抑制部分微生物活動,通常冷凍食品的保存期限約數個月,目前臺灣法規最長為12個月,且需維持在-18℃,重點在溫度管理。若是經常翻動冰箱找食物、開冰箱時間太久,溫度會迅速回升,容易讓化學反應進行,並使微生物恢復活力進而生長,終於導致食品品質發生劣變或腐敗,變成不適合人們食用。所以對於低溫保存食品最基本的原則還是在食品品質發生變化前盡快食用。低溫保存食品中營養價值的變化小一般而言,在食品品質的保存加工程序中,低溫儲存除了能有效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外,對食品中營養成份的破壞程度最低。雖然一般所進行的低溫保存不像劇烈的高溫處理,可以殺死食物中所有的微生物,但低溫對食品品質所造成的傷害遠低於加熱處理,能有效的保留食物中原有的營養物質。低溫保存食品時,溫度是一個考慮的因素。儲存的溫度越低,品質保存的期限越長。基於食品安全特別是針對食品中病原菌可能生長之考慮,依據衛生單位的規定,冷藏室溫度應維持在7℃以下,冷凍櫃則需在-18℃以下。存放在冷藏室或冷凍櫃前,食物須做適度的包裝或置於適當容器內,避免食物中所含微生物及氣味的交互污染。食物的放置量不要超過冷藏櫃或冷凍櫃容量的八分滿,讓冰箱中的冷氣有效流通,效果才會好! 減少與空氣接觸避免凍傷自古以來,人類從經驗中即懂得利用低溫儲存食物,一般而言,肉類低溫儲存的溫度越低,保存期可延長;但採收後的水果蔬菜不適合以冷凍保鮮,因為採收後蔬果組織內呼吸作用持續進行,一般以冷藏即可達到較佳的保鮮效果。需特別注意的是達到最佳保鮮效果的冷藏溫度,因不同種類蔬果有不同保存條件,因此在商業冷藏庫中,針對儲存蔬果種類調整不同冷藏溫度,不過在一般家庭中所使用冰箱並沒有特別考慮,一般只是把溫度調整為4-7℃左右。當食物放置冷凍庫一段時間後,水分子形成冰晶,會佈滿在包裝材質、食物表面及其內部。食物中的冰晶對組織與質地產生破壞稱為凍傷,雖然對微生物會造成傷害,但也會影響食物的鮮度和口感。如何避免食物中冰晶的產生呢?首先應對食物加強密封包裝,減少食物和空氣的接觸的機會,避免冰箱頻繁開關,冰箱門也不要久開,防止溫度忽高忽低,以維持穩定存放空間低溫。低溫儲存(冷凍或冷藏)庫自成一方小天地,置放之食物堆疊在一起難免相互影響,記得妥善分類包裝處理。解凍後盡量避免二次冷凍,因會加速食物質地與組織的破壞,進而導致食物品質的劣變。若食物變色走味,千萬不要抱著避免浪費的心態吃下肚。冰箱只能延緩食品腐敗,它並非萬能的貯藏空間,也不是所有生鮮食品都適合往冰箱裡擺,除了分類包裝,最重要的還是在保存期內食用完畢。(本篇審稿顧問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周正俊名譽教授)
-
2019-11-30 養生.聰明飲食
油芒營養高、油質優 部落老人家「記憶的味道」
你聽過油芒嗎?去年因緣際會認識中央研究院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的徐子富先生,他是邢禹依博士研究團隊的一員,對於臺灣油芒的推廣和研究不遺餘力。初認識他時,三句不離油芒,因而對這種原生種作物留下深刻印象。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油芒穀粒中含有營養成分比稻米高,它的脂肪、蛋白質、鈣、鎂及鉀含量都很高;有種色胺酸可以讓心情平穩、促進睡意;內含角鯊烯,可以作為養生保健食物的利用。顧名思義油芒的含油成份很高,穀物可以榨油的部位來自種籽的胚,油芒的胚占了種籽的三分之一。它的油可以媲美南瓜子油、月見草油或同級油品。它的莖桿可以無廢利用,攪碎壓成顆粒讓畜養的家禽食用。更好的是,油芒有非常強的抗旱能耐,不需要太多水份,並且和周遭雜草的競爭力強,非常容易栽種。在地球暖化氣候異常下,若能推廣到土地貧脊的地區,有可能成為一種新興的作物。油芒在日本時代的文獻和標本都有記載,是幾千年前台灣原住民將野種馴化培育的作物,昔日是原住民的主食之一。為何會失傳?依照中研院口訪耆老的說法,油芒曬乾脫殼時的芒尖會讓皮膚非常癢,加上穀粒小、口感較硬,漸漸地就被其他作物取代了。在原鄉部落,曾經吃過油芒的老人家都至少70歲以上。中研院植微所的邢禹依研究員曾在學術交流中,接獲外國學者提供的訊息得知台灣有一種作物是全世界獨一無二,只生長在台灣。油芒的發現,來自徐子富先生的田野調查,他曾經不只一次獲得部落族人提供的種籽,種源都是老人家留下來的。嘗試種植,一直無所獲,直到有一次他在屏東縣三地門鄉德文部落的一棟石板屋牆角發現兩株活生生的油芒作物,才開啟臺灣油芒復耕和推廣之路。為了鼓勵原鄉部落積極復耕油芒並尋求銷售通路和加工產品的製成,徐子富先生和一群人成立了「油芒社會企業」。油芒研究團隊正積極開發二級加工產品,如:保養品油、甘酒釀及醬油等等,希望油芒的栽種能為原民部落帶來新興的產業。上周末在台東縣延平鄉武陵部落的卡那歲農場,吃到油芒的料理,傳說中營養成份高的神奇作物成為桌上佳餚,一股莫名的欣喜湧上心頭。在我還沒到卡那歲農場之前,我只知道油芒這種正在原鄉推廣復育的的台灣原生特有種作物,卻不知道油芒長什麼樣子。農場的原木長桌上擺放幾簇穀物,不像紅藜,更不會是小米?心中正在疑惑,農場主人Biung(邱智偉)就開口侃侃而談這種復育而來的傳統作物。更令人感動是晚餐時間,大家圍在大灶圓鍋旁,聽農場女主人Ngavan(全曉玉)邊動手邊講故事,說了一則有關油芒和老人家的故事。她說曾經有部落老人家對她說,非常想念dil的味道,當時曉玉根本不知道dil是什麼?直到她遇見了油芒,才恍然大悟老人家日夜思念的味道就是油芒。遺憾的是,老人家在離開之前,都沒有機會再嘗到油芒的滋味。曉玉將此道油芒和小米一起慢慢搖煮的食物取名為「記憶的味道」。菜名取的很貼切,很有情感,這是原住民老人家畢生思思念念、難以忘懷的味道啊!除了這道油芒小米粥,另一道藜藜糕,用小米、紅藜製成,上面撒上油爆的油芒,是我非常喜愛的一道甜點。油爆過的油芒像是縮小版的爆米花,口感也類似,點綴在甜點上,吃起來多了層次的口感。油芒是一種邊際作物,通常種植在主要作物稻米、小米的外圍,鳥兒喜食,所以可以減少農作物的損失。油芒長得和一般芒草很像,如果沒有特別介紹,一般人很容易忽視。正值油芒成熟採收的季節,我這一趟武陵部落之行,也看見種在土地上活生生的油芒植株和剛收成尚未脫穗的穀子。對油芒在部落復耕之路和餐桌上的料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如果你對油芒這種高營養價值的作物有興趣,可以參閱下列的文章。.認識油芒.台灣油芒種籽的營養成分.台灣油芒(中研院植微所簡介短片).朱慧芳/不怕渴的台灣油芒 營養價值比稻米還要高
-
2019-11-30 養生.聰明飲食
一口葡萄乾熱量抵一碗飯!營養和新鮮葡萄有差別嗎?
對那些喜歡吃葡萄的人來講,八九月份葡萄上市時,就有口福多吃點新鮮葡萄。過了這一時間,葡萄就物以稀為貴了。但是你如果想嚐嚐葡萄味,別忘了,還有葡萄乾這一備選項。葡萄一般用濃度為1.5%~4% 的氫氧化鈉溶液清洗,洗除果皮上的蠟質、有害微生物,並使果皮表面出現細小裂縫,以利於水分蒸發,然後裝入盤晾曬、陰乾,再貯藏回軟就成了葡萄乾。這個過程葡萄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基本沒變化,所以100 克葡萄曬成葡萄乾,能量基本沒有改變,大概還是69大卡。這樣算一算,20顆左右的葡萄乾,熱量足以抵得上一碗米飯(116大卡),所以想減肥的朋友,吃前還是好好數一數吧。100克葡萄做成葡萄乾就只有23克,也就一小把,大部分水分蒸發使得糖含量高度濃縮,所以葡萄乾吃起來特別特別甜。愛吃甜的朋友,捏一粒粒放嘴裡,很容易停不下來,從而攝入額外熱量。而葡萄相對葡萄乾,水分含量高,體積大,比較容易控制攝入量。遺憾的是,葡萄做成葡萄乾,水分蒸發的過程,水溶性的一些維生素也損失不少,比如葡萄乾的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含量只有葡萄的35%、42%、4.6%。所以從控制吃的量和營養角度,更推薦吃新鮮的葡萄。與葡萄乾類似,其它果乾如桂圓乾、棗乾、無花果乾、芒果乾、荔枝乾,熱量也很高,當作日常小零食很容易吃起來停不下,更推薦做粥時抓一小把,全家人分著吃。本文摘自丁香醫生
-
2019-11-28 新聞.長期照護
用餐後總是不停咳嗽?「嗆咳」是吞嚥力衰退重要訊號
【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看圖就能懂!軟食料理技巧大全》,作者山田晴子】吞嚥力差的人有什麼特徵吞嚥力衰退容易發生誤吸吞嚥力衰退,會變得難以吞嚥,進食時也容易嗆到,增加誤吸(食物或飲料沒有進入食道,而是跑進肺部或與肺相連的氣管)的危險。誤吸是引發吸入性肺炎的原因。◆用餐時會嗆到,用餐後總是不停咳嗽食物誤入喉頭或氣管時,會引起「嗆咳」。「嗆咳」是吞嚥力衰退最重要的訊號。如果無法將食物完全吞下,殘留在喉頭的食物殘渣,在用餐完畢後不久就會掉入氣管,引發咳嗽。此外,有時也會被自己的口水嗆到。◆有些食物很難吞嚥纖維較硬的食物(牛蒡等),或是乾燥的食物(地瓜等),因為較難在口中形成食團(食物和口水混合成可以吞嚥的大小),比較不容易吞嚥。◆吞嚥後,口腔中還殘留有食物如果食物無法在口中成團,就會無法吞下,進而讓食物殘留在舌頭上、上顎或牙齒和臉頰之間。◆口腔有口水積存我們平常是不自覺的吞口水,但如果吞嚥反射不佳,口水就會積存在口腔中。◆經常卡痰當有空氣之外的異物進入與肺部相連的氣管時,會分泌很多痰以排出異物。此外,積存在口腔的口水有時會不經意流進喉嚨,這個時候就會覺得有痰卡在喉嚨裡。如果咳出的痰中有混雜食物,就表示很可能是誤吸,需要多加注意。◆舌頭上白白的有吞嚥困難的人,因為舌頭的功能不佳,食物殘渣會留在舌頭上,滋生微生物,讓舌頭會變白,稱為舌苔。此外,當口水分泌量變得極少時,也是出現舌苔的原因之一。 ◆用餐後聲音改變無法順利吞嚥食物時,有時食物殘渣會殘留在聲帶或喉頭讓聲音變得混濁。讓食物容易吞嚥的技巧湯或飲料容易誤吸,可以把它們調理得黏稠些湯或飲料等像水一般清澈的液體,因為吞嚥時機不易掌握,容易誤吸。湯汁可以加入太白粉水等增加黏稠度(請參見第15頁),茶或果汁等飲料,可以用吉利丁做成偏軟的固體,便不容易發生誤吸。此外,燉煮料理的湯汁中或快炒料理時,增加黏稠度把湯汁和食材拌在一起,也會比較容易吞嚥。吃的時候,可以用湯汁或水濕潤,或是沾著芡汁一起吃食用肉類、魚類、蔬菜及芋薯等的燉煮料理時,可以加點湯汁濕潤食物之後再吃。為此,烹煮的時候可以用點技巧,增加湯汁的分量。水分較少或容易散開的食材,有時會無法在口腔中和口水混合成食團就進入喉嚨。吃的時候可淋些芡汁在上頭。將麵包或蜂蜜蛋糕等浸泡在飲料中,濕潤瀝水後再吃,會比較容易吞嚥。把食材煮軟肉類等要煮到可以用筷子切斷的軟爛程度。魚類剛好相反,如果煮太久會變硬,只要稍微煮一下就可以了。蔬菜或芋薯等,也要煮到進食者容易食用的軟爛程度。拌入帶有黏稠度的涼拌醬料、白蘿蔔泥或山藥泥比起涼拌青菜,用帶有黏稠度的拌醬做成的味噌芝麻拌豆腐或芝麻醬涼拌菜,會比較容易食用。此外,拌入磨碎的白蘿蔔泥或山藥泥,因為可幫助食材集結,也比較容易吞嚥。選擇容易吞嚥的食材魚要選擇烹煮加熱後肉質不會變硬的種類。其他食材,請參見第24至27頁的詳細說明。切成不會引起誤吸的大小食材切小一點比較容易吞嚥,但如果切得過小,在意識到吞嚥之前,食物可能就已經掉進喉頭,反而容易引起誤吸。可以有意識地「咕嚕」一聲吞下而不造成誤吸的食物大小,大約是可以放在智齒上,五至八公釐左右的塊狀。麵條類如果用吸食的,容易導致誤吸,可以切成三至五公分長,來預防誤吸。放涼後再吃熱的烤地瓜或熱食等,因為要一邊吹涼一邊吃,容易嗆到,建議放涼之後再吃。湯汁和湯料分開吃之所以會有「味噌湯肺炎」的說法,就是因為喝湯時如果將湯汁與口感不同的湯料一起入口,會因為湯汁和湯料的吞嚥時間點不同,容易導致誤吸,建議把湯汁和湯料分開來吃。到醫院查明原因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時,建議前往耳鼻喉科或專攻吞嚥復健的復健科接受診療,查明原因。
-
2019-11-27 新聞.長期照護
舌頭上白白代表咀嚼有問題?咀嚼力差的人有這些特徵
【文、圖/選自如果出版社《看圖就能懂!軟食料理技巧大全》,作者山田晴子】咀嚼力差的人有什麼特徵食物不容易咀嚼 會造成營養不良如果咀嚼力衰退或假牙不再合適,咬不動的食物就會跟著增加。如果因為咬不動、咀嚼的次數減少,減少對唾液腺的刺激食物沒有咬碎就吞下去,會對腸胃造成負擔,對消化吸收有不好的影響。此外,如果有些食物沒辦法吃,可能會因此而缺乏某些營養,造成營養不良。開始只吃很軟的東西軟的食物雖然容易咀嚼,但如果一直只吃軟的食物不咀嚼,就會讓口水的分泌量減少,使得咬碎的食物不容易在口中形成食團(食物與口水混合後,形成的可以吞嚥大小的塊狀物),也難以感受到食物的風味。此外,隨著口水減少,口腔也容易殘留食物因而骯髒,在口腔繁殖的細菌跑進氣管,就有可能引起吸入性肺炎(因食物誤入氣管而引發的肺炎)。◆很難咬斷某些食物如果咀嚼力衰退,或假牙不再合適,原本常吃的食物會變得不是那麼容易食用(請參見左頁下方)。口感Q彈的蒟蒻、纖維較韌的芹菜等蔬菜,或黏著性較強的麻糬等,都會變得不好咀嚼。◆食物吞嚥有困難當咀嚼力變差、無法把食物細細咬碎,食物就很難在口腔形成適當的團塊,以致無法順利吞嚥。也因此,口中總是有食物碎屑殘留。◆舌頭上白白的如果無法順利咀嚼、吞嚥食物,舌頭就會變得白白的。這些白白的東西叫做舌苔,是口腔汙垢微生物有滋生的狀態。此外,當口水的分泌量非常少時,也是造成舌苔的原因之一。讓食物容易咀嚼的技巧食物烹煮到變軟把肉、蔬菜、薯芋類、米飯、麵條等,烹煮到可以用上顎和舌頭壓碎的程度。選擇柔軟的食材肉類要選擇帶有適量肥肉的部位,烹煮後不會變硬,也比較容易咬斷。魚類則要選擇烹煮後肉質不會變硬的種類,如鱈魚、星鰻、鰻魚、鰈魚、沙丁魚、虹鱒等。比較容易食用的菇類包括:舞菇、蘑菇、鴻喜菇(不容易嚼碎 的時候只吃上面的蕈蓋)。如果是松茸、香菇或杏鮑菇等不容易食用的種類,可以把它們切碎。海藻類部分,羊栖菜芽比長羊栖菜容易咀嚼。但是,把長羊栖菜切碎也同樣可以容易吞嚥。海帶芽如果能用水完全泡開、讓它變軟,也很容易咀嚼。在食材上劃幾刀,或是切成容易咀嚼的大小和形狀肉類在料理之前先把筋切斷。蔬菜則是把纖維切斷,或是劃上幾刀,並把不容易咬斷的部分 (皮等部位)拿掉。像蒟蒻這種不容易嚼爛的食材,可以劃上幾刀,製造幾個容易咬斷的地方。容易咀嚼的食物厚度約為五至八公釐,蔬菜可以此為標準來切。像高麗菜或醃野澤菜這種很薄的葉菜類,因為不容易咀嚼,可以從葉片尾端堆捲起,讓它變厚。煮軟的麵條切成三至五公分長,會更容易食用。水分少的食物可以浸濕後再吃麵包或蛋糕等食物,因為本身水分較少,入口後會吸收口水,使得咀嚼、吞嚥時會比較辛苦。建議可以把它們沾一下牛奶或飲料中,濕潤後瀝掉水再食用。調整假牙和用餐姿勢也很重要有裝假牙的人請定期到牙科接受檢查、調整假牙,使用完全適合自己口腔的假牙,才能享受帶有一點咀嚼感的料理。此外,在用餐時伸直背脊,從生理上來說,也會讓進食更容易。如果喜歡的料理中有不容易咬碎的食物,會增加咀嚼的次數。可以詢問進食者的喜好,或觀察他吃東西的狀態,來調整食物的硬度,或是利用一些技巧讓料理變得更容易食用。
共
23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