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8 科別.呼吸胸腔
搜尋
微生物
共找到
625
筆 文章
-
-
2020-05-06 科別.感染科
蚊蟲體內微生物 成杜絕瘧疾曙光
蚊子體內的真菌能100%阻擋瘧疾!英國科學家近日發現,蚊子體內有新品種微生物可以抑制瘧疾寄生蟲在蚊子體內生長,只要蚊子內有該種微生物,就不會有瘧疾帶原蟲。但由於瘧疾在非洲等地的死亡率仍相當高,5歲以下有40%會死於瘧疾,如果能擴大應用,將有助於人類擺脫瘧疾超過2000年來的困擾。完全消滅瘧疾根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英國與肯亞聯合的研究團隊在非洲最大的維多利亞湖附近找到的蚊子中發現這種微生物,它們會寄生在蚊子的腸道與生殖器,重要的是它們可以透過蚊子叮咬及交配等方式進行傳播,只要體內有這種真菌,就不會有瘧疾的帶原蟲出現。瘧疾是由蚊蟲叮咬,將帶有病原的單細胞生物傳至人類體內的致命疾病,人類存在至今長年飽受瘧疾困擾,雖然瘧疾在歐亞大陸、美國等地都已陸續絕跡,不過在非洲、因為公衛環境差,目前還是當地的重大疾病。但是根據團隊的實驗結果,這種真菌可以有效防止蚊子得到瘧疾。利用生物防治雖然這種真菌目前只能在5%的昆蟲中找到,但研究團隊科學家海倫還是很興奮表示,能夠100%完全阻擋瘧疾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如果可以想辦法大量培養這些真菌,讓每年造成40萬人死亡的瘧疾有消失的機會,「這會是科學界與醫界非常大的突破。」《紐西蘭國家廣播電台》報導,目前可行的方案有2種,首先可以透過大量培養胞子,並直接將真菌散播在空氣中,讓真菌自然寄生到蚊子體內。還有另外一種方法是透過大量養殖帶有真菌,且不會叮人的公蚊,將其野放後透過交配的方式,讓公蚊將真菌散播到母蚊與孑孓上。此篇研究發表於之名科學期刊《自然通訊》,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種真菌,將長久以來糾纏人類的瘧疾消失。【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5-02 養生.生活智慧王
露營野炊正夯! 不想食物中毒 5小秘訣要牢記
露營野炊風潮正夯!愈來愈多的人會利用假期,與三五好友相約出遊,在自然環境下野炊煮食,好不愜意,但是要把食材帶到營地煮成餐點,可能至少經過數小時,你知道該如何存放好食物或烹調,才能避免導致食品中毒嗎?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週報》提到,各種生肉、海鮮、奶類,以及切好的蔬果或熟食,都需要低溫保存,通常露營時可攜帶小冰箱、冰桶或保溫袋來存放食材,插電式的小冰箱最安全,可時刻保持低溫。如果只用一個隔熱袋或冰桶,就不建議攜帶生鮮類,最好再多放一些保冷劑讓食材保鮮。而冰桶或冰箱內的生食與熟食一定要分開存放,因為生食可能含有微生物或寄生蟲,若將熟食與生食共同存放,可能會遭受污染,最好把生食與熟食分別存放在密封盒中;若是袋裝,則一定要將袋口確實密封。若是容易出水的食材放底層,乾鬆的食材放在最上層,冰桶或冰箱應置放於陰涼處,並減少打開次數。此外,野炊的砧板、刀具也應區分生、熟食專用,避免交叉污染;所有食材皆應充分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至少須超過70℃,微生物才容易被消滅。最重要的一點,食物煮好之後應儘速吃完,若在室溫環境中放太久,容易增生細菌,造成嘔吐或腹瀉等食品中毒的症狀。預防食品中毒5要原則如下:1、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徹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2、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3、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4、要徹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5、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延伸閱讀: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 腹瀉未必是吃壞肚子 出現4種症狀可能就是癌!
-
2020-05-0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防疫在即!4種消毒產品 醫師教你如何正確使用
本文摘自446期隨著新冠肺炎(COVID-19)確診人數不斷攀升,民眾也越來越恐慌,國內外各地開始出現物資搶購風潮,除了衛生紙及口罩以外,酒精、次氯酸水、漂白水等防疫物資,也是民眾瘋狂搶購的對象。可是儘管囤了那麼多防疫物資,民眾對於各類型消毒用品的使用方法卻還是一知半解,究竟該如何正確使用,才能發揮它們的真正效用呢? 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表示,事先了解消毒用品的運作原理,能幫助我們正確使用,讓手邊的消毒用品發揮100%的功效。正所謂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篇針對市面上常見的防疫物資做了一些重點整理。酒精(乙醇):濃度75%效果最佳◎消毒原理酒精即乙醇,是最容易取得的消毒液之一,除了穩定性高、揮發速度快之外,攜帶上也十分方便。許書華說明,一般病毒可依「是否有外套膜」概分為兩種,酒精能溶解病毒的外套膜,使其脫水及蛋白變性凝固而衰亡,而新型冠狀病毒即屬於有外套膜的病毒,對此,酒精便能發揮十分良好的功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酒精濃度必須介於60%~80%之間,才能達到殺菌的功效,其中又以75%濃度的酒精效果最佳。若是市售的95%藥用酒精,反而會因為濃度太高,使細菌表層的蛋白質迅速凝固,讓酒精難以滲透到細菌內部,難以達到原本殺菌的目的。使用指南酒精可以用於環境消毒,也可以直接噴灑於皮膚上,使用時,要讓酒精停留至少15~30秒,任其自然揮發,切勿用衛生紙擦拭,以確保消毒效果。若自行購買95%藥用酒精來配製,可以95%酒精4杯、水1杯的比例進行混合,即可調製出有效殺菌濃度,惟需注意不要買成95%工業酒精。由於工業酒精含有甲醇,若稀釋用來消毒,反而會透過皮膚進入人體而引發中毒。乾洗手(乙醇、異丙醇):殺菌原理與酒精相同◎消毒原理乾洗手,顧名思義是一種不需用水的洗手方式,有些乾洗手劑會添加甘油、蘆薈凝膠、維生素E等保濕成分。但主要殺菌成分仍以乙醇、異丙醇為主,殺菌原理與酒精相同。使用指南挑選乾洗手劑時,若是以殺菌效果為優先考量,則酒精或異丙醇成分應達70%以上,才能有效消滅病菌。不過,異丙醇的毒性比乙醇高,眼、鼻、皮膚就會有較強的刺痛感,敏感性肌膚的人就不太適合使用,並且要注意保存方式,盡量放置在陰涼處,以防自燃的情況發生。 box挑選乾洗手產品,避免含三氯沙成分許書華補充說明,民眾在挑選乾洗手產品時,應注意盡量避免選擇含有「三氯沙(Triclosan)」成分的商品。三氯沙是一種抗菌劑,可以降低和減少微生物生長,多添加在清潔劑和化妝品中,但有部分研究顯示,長期使用的話,可能會有腦部發育、學習障礙等問題。漂白水(次氯酸納):殺菌守備範圍較廣◎消毒原理一般的居家清潔中,最常使用含氯水溶液進行環境消毒,而漂白水即為次氯酸鈉,屬於鹼性溶液,擁有強力消毒性,其強氧化力可以破壞核蛋白質結構、抑制病菌的活性,而且殺菌守備範圍較廣,對細菌、病毒、結核菌皆能有殺菌效果。 使用指南漂白水理想的殺菌濃度約為500ppm,稀釋時,漂白水與水的調配比例為100比1。一般來說,門把、開關或是門口地面、桌面等地方,都是居家消毒需要注意的重點區域,可利用漂白水擦拭,來降低病菌感染的風險。許書華提醒,稀釋漂白水時應使用冷水,因為熱水會分解次氯酸納的成分,降低消毒效力。此外,漂白水的穩定性不如酒精,若配置好的漂白水在24小時內未能用完,應立即倒掉更換,確保殺菌效果。 次氯酸水:廣泛對抗多種病毒與細菌◎消毒原理次氯酸水與漂白水不同,大多是呈現弱酸性,屬於相對溫和的消毒液,不過兩者皆為含氯的消毒液,因此,在滅菌原理上大致相同,可以廣泛對抗多種病毒與細菌,是許多主婦的必備居家用品之一。 使用指南使用次氯酸水時,殺菌濃度以100~300ppm的濃度為佳,噴灑後至少停留5秒後再擦拭,才會有滅菌的效果。需要留意的是,次氯酸水儘管可以使用在食器與食材上,但是,消毒過後一定要用清水沖洗乾淨。兼顧安全性與殺菌效果,防疫也要雙重安心許書華說明,常見的消毒產品如上述所介紹的,主要分成包括酒精與含氯水溶液兩大類。而使用這些消毒產品時,應特別注意使用的時機、位置與保存方式,才能正確殺菌,同時兼顧使用化學藥劑的安全性。 酒精與乾洗手類型的消毒用品,使用起來方便、穩定性也較佳,但是,當雙手有髒污或傷口,沾到血液、體液時,其殺菌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另外,頻繁使用酒精亦會破壞皮膚的角質層,使油脂流失、容易造成皮膚乾裂。 因此,許書華建議,民眾平時應優先選擇濕洗手或以濕紙巾擦拭乾淨,無法濕洗手時,再以酒精或乾洗手液輔助消毒。此外,酒精屬易燃物,應盡量遠離火源,避免大範圍、高濃度的噴灑,像是廚房等環境,若有一點火光,就可能造成爆炸,使用上要更為小心。 漂白水及次氯酸水等含氯消毒液,則僅限於環境消毒,不可直接使用於皮膚上,由於含氯消毒液具有的刺激性,可能導致膚、黏膜、呼吸道刺激,更甚者,還會有灼傷的危險。許書華為此特別強調,使用過程中,一定要戴塑膠手套,並以布類沾濕擦拭為主、不要直接噴灑,以免吸入造成呼吸道傷害。 「不當的保存,囤再多都是沒用的,因為效果會打折。」許書華提醒,消毒用品應置於不透光、陰涼的環境,避免日曬高溫空氣接觸,尤其含氯消毒液穩定性較差、不易保存,所以,還是呼籲民眾切勿囤積過多,需要時再購買即可。 勤洗手、戴口罩、關注官方訊息,3訣竅簡單防疫許書華表示,勤洗手、正確穿脫戴口罩,是消毒用品無法取代的重要防疫措施。除此之外,平日身上可以多配備分裝的小罐酒精或次氯酸水,以利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或進出密閉的高風險區域時,隨時進行簡單的消毒作業。 目前台灣疫情還控制得宜,不需過度恐慌,基本工做好、配合政府政令宣導最重要!」許書華不斷強調,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的防疫消息皆公開透明,且隨時更新,內容也是經過專家彙整過的正確資訊,民眾可以多加關注,掌握防疫情報與知識,再搭配正確使用消毒產品,就能做到有效的防疫。延伸閱讀:武肺疫情好焦慮?5對策有效緩解 血型影響感染武肺風險? 研究員出面說話了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為何奎寧被吹捧為新冠神藥?始作俑者是感染醫學泰斗
一個月前台灣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導有關奎寧治療新冠肺炎的驚人療效。可是這兩三天來儘管全球各大媒體都在報導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會增加死亡率(請看新冠神藥,吹捧的結果),台灣各大媒體卻是靜悄悄地噤若寒蟬。為什麼?是無地自容嗎?台灣在一個月前的報導主要是引用兩位醫師在臉書上的文章,說什麼「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我今天再去看這兩位醫師的臉書網頁,發現其中一位已經將他那篇2020-3-20的文章刪掉,但是另一位則還留著。這篇還留著的文章有1400多個「讚」,還有一大堆感謝的評語。這兩位醫師都沒對這兩三天來有關奎寧非但無效反而有害的報導發表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類將吹起反攻病毒的號角,數據好到不可思議!」,反悔起來是很難看的。那,當初為什麼這兩位醫師會如此一頭熱地栽進去呢?我們來看看那篇醫師還留在臉書文章裡的一段話:「剛好公開發表這篇數據的作者是我敬仰已久的Didier Raoult (最近幾年都在追蹤他們的腸道微生物相培養體研究),也是一位歐洲微生物學界相當知名的感染醫學泰斗,其提供的研究數據通常具有指標性,因此法國政府才立刻啟動30萬人規模的臨床試驗,美國FDA也同步跟進全面展開研究」。沒錯,一個月前引發全球奎寧狂熱的人正是Dr. Didier Raoult。他是在2020-3-16公佈一項小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說6位接受奎寧治療的病患在5天後病毒全都清除。三天後川普總統就發推文說奎寧是game changer(戰局改變者),兩天後他又在記者會上說奎寧是神的禮物,上天的禮物。就這樣,全球陷入一片奎寧狂熱,很多美國醫生開始囤積奎寧,導致真正需要奎寧的病患買不到奎寧,也有人因服用奎寧致死(請看新冠神藥,群魔亂舞)。誠如上面那位台灣醫師所說,Dr. Didier Raoult的確是稱得上「感染醫學泰斗」。根據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的記錄,他發表過將近3000篇論文。也就是說他平均每年發表近80篇論文,也就是說他平均每5天就發表一篇論文。那,這是怎麼可能辦得到的呢?頂尖的Science科學期刊在2012-3-2發表了一篇Dr. Didier Raoult的人物特寫,標題是Sound and Fury in the Microbiology Lab(微生物實驗室的聲音與憤怒),副標題是He’s imaginative, rebellious, and often disdainful. Above all, France’s most productive microbiologist loves a good fight(他富有想像力,叛逆,並且經常輕蔑。 最重要的是,法國生產力最高的微生物學家好鬥)。這篇文章介紹了Dr. Didier Raoult傳奇性的學術生涯,也提到他曾因一篇論文造假而被美國微生物協會禁足一年(禁止在該協會創辦的所有期刊裡發表文章)。有一位名叫Leonid Schneider的人在2020-3-26發表Chloroquine genius Didier Raoult to save the world from COVID-19(氯喹天才Didier Raoult拯救世界免於COVID-19),而它的副標題是:隨著COVID19大流行,法國微生物學家Didier Raoult提供了一個療法。 川普總統相信,但Raoult的研究在這裡和總體上是否可靠?Leonid Schneider是For Better Science (為較好科學)網站的站長,有13年的科學研究經驗(分子生物,幹細胞,和癌症),但現在則是獨立科學記者。他網站的宗旨是要維護科學的正直,所以他專門從事深度調查,楸出會危害科學的事端,例如論文造假。根據他的調查,下面這6篇Dr. Didier Raoult的論文有造假的嫌疑:2001年:Activation of protein tyrosine kinases by Coxiella burnetii: role in actin cytoskeleton reorganization and bacterial phagocytosis2005年:Bartonella vinsonii subsp. arupensis as an agent of blood culture-negative endocarditis in a human2013年:Co-infection with Arsenophonus nasoniae and Orientia tsutsugamushi in a traveler2013年:A toxin-antitoxin module of Salmonella promotes virulence in mice2016年: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the Diagnosis of Borrelia crocidurae2018年: Identification of rickettsial immunoreactive proteins using a proximity ligation assay Western blotting and the traditional immunoproteomic approachLeonid Schneider也有分析和批評Dr. Didier Raoult的那個小規模奎寧臨床試驗。但是,較詳盡的分析和批評則是來自David Gorski醫生。這位醫生是韋恩州立大學外科與腫瘤學教授,經常發表深度文章批判偽科學和壞科學(《深度》指的是《寫給較有科學基礎的人看的》)。他總共發表了3篇批判Dr. Didier Raoult奎寧臨床試驗的文章:2020-3-23:Are 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COVID-19?(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COVID-19是否有效?)。不幸的是,這項試驗在方法上有一些非常顯眼的缺陷。(註:阿奇黴素也叫做日舒)2020-3-30:Hydroxychloroquine and azithromycin versus COVID-19: Grift, conspiracy theories, and another bad study by Didier Raoult(羥氯喹和阿奇黴素對抗COVID-19:詐騙,陰謀論和Didier Raoult的另一項糟糕的研究)。這是一項針對大多數患有輕度(甚至無症狀)疾病的患者進行的單臂觀察性研究,但就該治療的有效性而言,它是令人痛苦的毫無意義。 但這並沒有阻止美國的Oz庸醫和其他支持者吹捧Raoult的研究,以及少數“奇蹟療法”的見證,以推廣這種治療方法並攻擊FDA。2020-4-13:“Miracle cure” testimonials aside, azithromycin and hydroxychloroquine probably do not work against COVID-19(除了“奇蹟療法”的見證之外,阿奇黴素和羥氯喹對COVID-19可能無效)。又來了, Didier Raoult發表了另一項無意義的研究。不幸的是,最近對這些藥物進行檢查的數據趨向於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藥物可能對COVID-19無效,但確實會造成危害。 令人遺憾的是,缺乏證據並沒有阻止騙子宣傳羥氯喹作為治療COVID-19的方法。原文:新冠神藥奎寧的始作俑者
-
2020-04-26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俄羅斯專家指中國非惡意製造病毒 稱實驗室「做了絕對瘋狂的事」
包括美國在內的國家質疑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來自於中國的實驗室。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法國病毒學家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4月16日亦提出富爭議的理論,指病毒是中國武漢實驗室發生意外的結果。俄羅斯微生物學專家丘馬科夫(Petr Chumakov)對此回應,稱中國不是蓄意製造「殺人病毒」,但實驗室在研究上「做了絕對瘋狂的事」。為莫斯科恩格爾哈特分子生物學研究所(Engelhardt Institute of Molecular Biology)效力的研究員丘馬科夫對此評論,他指中國的實驗室大部分都是在研究病毒的致病性。他推測這是為了「另一種東西」去製造一個疫苗。丘馬科夫指研究員改變冠狀病毒,令它能感染人類,但他澄清說,他們不是懷有「惡意的企圖」去蓄意製造「殺人病毒」。但他也說:「在我看來,他們做了絕對瘋狂的事」(They did absolutely crazy things, in my opinion)。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的報導指出,丘馬科夫稱中國武漢的實驗室以研究愛滋病疫苗為名,已活躍地就多種冠狀病毒變體的發展,從事長逾10年的研究。丘馬科夫亦指出,「這個冠狀病毒是究竟是如何產生的,有關事態正在慢慢顯現。」他說:「有趣的是,有研究冠狀病毒的中國及美國人將他們所有的研究發表在開放的(科學)媒體。 我認為儘管如此,(病毒的)調查仍將開啟動。規範研究這些危險病毒基因組的新規則將會發展出來。 現在責怪任何人還為時過早。」延伸閱讀:新冠肺炎|武漢病毒所專家否認人工合成說:人類還沒有這樣的智慧【新冠肺炎】法國諾貝爾獎得主指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掀爭議文章授權轉載自《香港01》
-
2020-04-25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借鏡台灣防疫 波蘭科學院與中研院視訊交流
台灣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成績備受國際重視,波蘭科學院日前與中研院進行視訊會議,借鏡台灣的防疫經驗。波蘭科學院(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院長杜欽斯基(Jerzy Duszyński)率領具病毒學、微生物和傳染病模型研究背景、在波蘭政府負責防疫工作的3名教授,23日與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及2名研究員進行視訊會議,針對台灣的防疫措施、快篩試劑和疫苗研究現況交換意見。負責牽線的駐捷克代表處科技組官員表示,會議一開始,杜欽斯基首先肯定台灣的防疫經驗,對台灣的措施感到好奇,廖俊智則詳細說明台灣如何從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學到教訓,成立中央指揮中心統整資訊。隨後雙方針對檢測技術、傳染模式和公共場所防疫等問題交換意見,中研院同意將提供波蘭快篩蛋白質樣品。杜欽斯基表示,目前採取的強制居家隔離並無法真正堵絕疫情,他想知道台灣學校照常上課和上班的科學根據。此外,潛伏在社區的無症狀患者也是雙方討論的重點。波蘭科學院是波蘭學術地位最崇高的研究機構,與科技部訂有雙邊人員互訪計畫,方便兩國學者短期交流,杜欽斯基去年曾訪台參加全球科技領袖高峰論壇。波蘭科學院正計畫與中研院簽訂合作備忘錄,擴大波蘭與台灣的學術交流。
-
2020-04-23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中研院快篩已交廠商量產 擬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中心
台灣防疫表現頗受肯定,但要能快速針對病毒、藥物及疫苗做出突破性的研究,需仰賴專業的科研人才與設備。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今與於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增加P3研究室相關研究人員之編制,並訂定長期性實驗人才養成方案」進行專題報告。他指出,中研院目前有3間研究高危險病毒的P3研究室,並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統整防疫資源與技術、人才培育,預估每年經費約需2.2億元。針對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楊安綏研究團隊成功研發的新冠肺炎快篩裝置,廖俊智表示,已轉交7到9家廠商,廠商開始量產,但後續必須經衛福部食藥署申請授權。廖俊智指出,P3實驗室主要為執行生物危險群第三等級致病原微生物之研究服務,研究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之高危險性傳染病微生物,包括新興之高危險性致病原,例如冠狀病毒、禽流感病毒、漢他病毒等。中研院現有2間P3實驗室,分別位於生醫所與基因體中心,均已成立10餘年。此外國家生技研究園區也將設立中研院第三間P3實驗室,去年7月底完成驗收程序,預計於今年底完成認證,面積約為240坪。廖俊智表示,為整合已養成之傳染疾病研究人才、技術及能量,並使專供感染症研究用之P2 及P3 實驗室發揮最大效益,中研院規劃成立「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其目標包括研發快篩工具之開發與治療性抗體之研發、研發抗病毒藥物研發等。此一中心規劃聘任執行長1名,並延攬病毒研發重要領域的合聘研究員及新聘研究技術人員計8名,其餘研究人員原則上採合聘自中研院現職研究人員。廖俊智表示,新興傳染病研究專題中心成立後,所需經費除部分逐年編列於公務預算,同時已另向行政院申請政府科技發展計畫—「新興傳染病防治研發及重大疾病研發細部計畫」,預計每年經費約1億7000萬元。他指出,此一中心也可以與衛福部疾管署、食藥署、國衛院等單位密切合作、並與各學研單位及醫學中心建立新興傳染病資源共享平台,共同分享研究材料及資訊,為下一波隨時可能爆發的疫情作好準備。立委范雲質詢時,恭喜廖俊智「連任院長」。據了解,中研院院長一屆任期五年,院長多半至少連任一次。廖俊智明年任期才到,四月已召開評議會,同意廖俊智連任。評議會程序已完成,目前陳報總統核定中。
-
2020-04-21 養生.抗老養生
體內積毒百病生! 養好4大器官幫身體大掃除
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毒物對人體的危機了,因此,設計了一套天然的解毒系統,能夠自動自發地將體內的毒素清除乾淨,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而我們的肝臟、腎臟以及皮膚,就是這套解毒系統主要的排毒器官: 1、肝臟:肝臟是人體中最重要的解毒器官。肝臟細胞中蘊含著豐富的酵素,不論是藥物、激素、微生物產生的毒素等,不管是內生性或是外生性的有毒物質,通通都需要靠肝臟來分解,以減少體內毒素的累積。當肝臟狀況不好的時候,就會造成毒素在血液中循環,間接導致皮膚狀況變得比較不好(因為皮膚下有許多細微血管),皮膚粗糙、黯淡、長痘痘、長瘡等肌膚問題頻生。中醫理論認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及凌晨1點到3點,是肝經與膽經排毒的時間,但是必須在熟睡的狀況之下,肝膽才能夠順利排毒,因此,在這段時間之內一定要睡覺,才能讓肝臟做好解毒的工作。 2、肺臟:是人體透過呼吸和外界溝通的管道,當然也是排毒的器官,現在空氣污染嚴重,加上二手菸的問題也很嚴重,時間久了,毒素就很容易累積在肺臟排不出來,輕則造成咳嗽等症狀,嚴重的還可能會致癌。透過在公園或是森林中散步、做日光浴,甚至是戒菸或避免到充滿二手菸的環境中,都可以幫助肺臟排毒。 3、腎臟:腎臟主要的功能就是排泄廢物,包括多餘的水分、電解質、尿素、藥物成分等的代謝產物,都是藉由腎臟、膀胱、輸尿管等的排泄系統,並以尿液的方式排出。因此,如果腎臟功能不好的話,降低尿液的排泄量和次數,就會讓毒物一直停留在體內。 所以,每天尿液的排泄很重要,要多喝白開水、多排尿,盡量避免,以免含糖飲料造成身體的負擔。 4、皮膚:皮膚是身體抵禦細菌、微生物、病毒等侵襲人體的第一道防線,還能夠防止體表的水分蒸發與散失。此外,皮膚中汗腺的主要功能就是排汗,汗水是由鹽分、尿酸、尿毒等廢物所組成,所以才說皮膚也是解毒系統的一部分。透過每天固定且適量運動來讓身體流流汗,藉由汗水把毒素從皮膚排出來;另外,皮膚的清潔對排毒來說也不可少,一定要注意。延伸閱讀: 防疫戴口罩悶出「酒糟肌」? 學會3招替肌膚做好超前部署 肌肉為百病之源! 一張表檢測你的肌少症危機
-
2020-04-21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回家要立刻洗澡?郵件可能沾病毒?新冠肺炎日常自保5問
新冠肺炎襲擊全球導致人心惶惶,民眾除了更加注重平常的衛生習慣,也開始擔心其他可能傳染的途徑,許多人更害怕身上的衣服、鞋子,甚至是郵箱裡的報紙或信件,是否都可能有機會沾染新冠病毒。究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可避免的事物可能染上新冠病毒呢?傳染病專家、氣膠科學家及微生物學家等,列出以下幾個常見的問題,同時列出答案協助民眾解惑。Q:回家後需立刻換衣服洗澡嗎?A:研究結果顯示,病毒並不像小飛蟲會在空中亂竄,他們僅能在空氣中飄浮約30分鐘,因此沾到衣服的可能性也不高;若民眾確實保持社交距離,且外出皆為執行必要性目的如到藥局或超市等,專家們認為回到家可不用馬上換衣服或洗澡,但無論如何一定要洗手,因為雙手可能更容易透過空氣沾染到感染者的飛沫。Q1:為何通常病毒不會沾到衣服?A1:維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的氣膠科學家琳西‧馬爾(Linsey Marr)解釋,主要是因為我們對病毒來說體積太大,而人類移動的速度又相對比病毒緩慢,這就好比小蟲子只有在車子快速行進時,才會被黏在擋風玻璃上一樣。馬爾說:「通常人類移動的速度沒有辦法快到讓病毒黏在身上,一般來說氣流會隨著人體移動把病毒從我們身上帶走,但只有帶源的飛沫範圍較大,才可能會沾在我們的衣服上」;因此出門在外若周遭有人對著你打噴嚏,就可能需要回家立刻換衣服和洗澡。Q2:頭髮或鬍子可能沾到病毒嗎?A2:如同上述原因,只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這點也無需擔心,華盛頓大學小兒科傳染病教授詹諾夫斯基(Andrew Janowski)說:「要將病毒傳染給對方需要更大量的病毒,然後剛好你觸摸到沾有病毒的毛髮處,接著再摸臉上其他部分才可能感染,但這機率又相對更小。」Q3:甩衣服能甩病毒?分類洗衣?A3:如果只是一般的髒衣服其實不需要太擔心或特別分類,不同於諾羅病毒,冠狀病毒對肥皂和洗衣精相對脆弱許多,所以只要徹底將衣服洗淨就能確保病毒不會殘留。然而,處理已感染患著的衣物就不能掉以輕心,必須遵守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建議,將衣服用最熱的水徹底洗淨後烘至全乾。Q4:郵件或包裹可能沾病毒嗎?A4:目前沒有任何案例是經由包裹或信件傳染的,理論上病毒透過信件傳播的可能性也非常低,但專家建議取件後仍須洗手;如果你仍然很擔心,不妨採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建議,讓包裹抵達後靜置24小時後再取件。
-
2020-04-20 科別.眼部
配戴隱形眼鏡6大NG習慣犯不得! 眼科醫師警告了
日前傳出因泡溫泉導致角膜受損個案,最嚴重恐引發失明,眼科醫生強調,泡溫泉千萬不要戴著隱形眼鏡,其實不只泡溫泉,許多戴隱形眼鏡的壞習慣,都會對眼睛造成嚴重傷害,例如日拋當周拋使用、戴著隱形眼鏡睡覺、清洗液不潔淨等,都是不良習慣,一不小心就讓眼睛陷入危機。NG 1:戴隱形眼鏡接觸不乾淨水源新光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鄭聖甫表示,溫泉不是乾淨水源,其中可能有大量微生物,如果眼睛表層有傷口又剛好碰到溫泉水,就有可能發生感染,細菌、霉菌、阿米巴原蟲都是常見眼睛感染源,如果角膜受傷處靠近瞳孔周圍,視力就會受到影響,幾乎不可能恢復,因此必須謹慎。NG 2:配戴超過8至10小時以上長時間戴隱形眼鏡,經常造成角膜細微傷口;鄭聖甫解釋,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容易讓角膜缺水與缺氧,不良狀態下,眼睛表面就可能出現細小傷口,正好讓細菌等病原有機會入侵,感染風險就跟著上升。鄭聖甫建議,配戴隱形眼鏡最長時間必須維持在8至10小時內,一定不可以超過,臨床案例中,曾經有病人戴著睡覺,以為不會有什麼問題,結果引發角膜感染,才趕快就醫尋求協助。NG 3:隱形眼鏡清潔不完全滋生病菌除隱形眼鏡配戴時間不可以太長外,取下時也一定要清洗乾淨;鄭聖甫強調,眼睛會不斷分泌眼淚保持眼球溼潤,當中含有蛋白質廢物,容易殘留在隱形眼鏡上,就像皮膚汗水也是病菌的溫床,隱形眼鏡殘留的蛋白質也很容易滋生病菌,如果清潔不確實,當角膜表面狀態不好或有傷口時,就可能損害眼睛健康。NG 4:清洗時未使用隱形眼鏡專用藥水鄭聖甫特別說,清潔也是一大學問,千萬不可以使用自來水,特別是為了省錢的青少年族群,雖然台灣自來水有加氯抑制微生物滋生,但不可能百分之百無菌,臨床就有病患使用自來水清洗隱形眼鏡,不慎讓眼睛感染。鄭聖甫提醒,清洗隱形眼鏡一定要使用專用清洗液,例如生理食鹽水,確保清洗藥水無菌才能清潔隱形眼鏡,且至少要浸泡5個小時以上,不論是雙日拋、周拋、月拋隱形眼鏡,每天都要取下徹底清潔才能戴在眼睛上。NG 5:觸碰隱形眼鏡洗手不確實雙手清潔也是容易被忽略的地方之一;鄭聖甫說明,雙手不斷觸碰各種東西,很容易附著大量病菌,如果手洗不乾淨就觸摸隱形眼鏡,很可能發生汙染,所以不論取下或戴上隱形眼鏡時,一定要用肥皂或洗手乳確實清洗雙手。NG 6:隱形眼鏡盒未保持乾燥鄭聖甫最後提到,隱形眼鏡盒也容易滋生細菌,一般來說,每個月就要更換1個,浸置完隱形眼鏡後一定要清洗乾淨,最後好放在通風乾燥環境,否則容易產生髒汙而感染眼睛。(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買隱眼只看度數? 少做這1步相當於在謀殺你的雙眼 配戴隱形眼鏡有年限? 這些行為都是兇手!
-
2020-04-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非源頭?英國研究:新冠肺炎很可能源自中國華南地區
中國抗疫專家鍾南山說,新冠肺炎疫情首先出現在中國,但不一定發源自中國。不過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顯示,疫情極可能從去年9月間開始在中國蔓延,疫源很可能源自華南地區。根據英文南華早報(SCMP)17日報導,劍橋大學遺傳學家福斯特博士(Dr Peter Forster)領導的研究團隊追溯疫源,分析蒐集自世界各地數量可觀的病毒株,並估算疫情爆發的期間介於去年9月13日至12月7日,且疫源可能源自比武漢更南端的華南一帶。報導引述福斯特表示:「若我被迫要給個說法,我會說華南比武漢更有可能是疫源,不過這得分析更多的蝙蝠,其他可能的動物宿主,以及保存在中國醫療院所介於去年9月至12月的檢體,才能確認。」他說:「病毒可能數月前就突變成對人類產生影響的最終型態,但是存留於蝙蝠或其他動物甚或人體內長達好幾個月卻沒有傳染其他人。」福斯特研判:「接著,病毒開始於去年9月13日至12月7日之間在人際之間傳染病擴散。」據報導,福斯特研究團隊完成的研究報告刊登於「國家科學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PNAS),他們運用演化網絡(phylogenetic network)的技術分析病毒株。報導說,演化網絡是一種數學演算法,可藉由基因突變追蹤微生物在全球的蔓延擴散。報導指出,引起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病毒Sars-CoV-2源於蝙蝠,而中國的科學家曾於2103年由分布在雲南省的蝙蝠排泄物中,離析一種與Sars-CoV-2基因相似度高達96%的冠狀病毒。報導說,介於Sars-CoV-2和這種在雲南發現的冠狀病毒之間有數百種突變,而且冠狀病毒通常每個月就會產生一次突變,因此有些科學家懷疑,Sars-CoV-2於動物宿主和人際之間不動聲色傳開多年,並逐漸演變為可高度適宜於人傳人的型態。福斯特研究團隊說,新冠肺炎疫情最初的爆發,可能是Sars-CoV-2近期完成了數回從無害病毒株躍進為致命病原體的突變所致。另據香港明報10日援引美國媒體報導,美國科學家發現,紐約2019冠狀病毒疾病患者的病毒樣本,和歐洲高度相似,認為美國疫情在1月底已由歐洲傳入。不過透過基因庫溯源,科學家認為病毒源頭仍指向中國。而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也曾報導,西奈山伊坎醫學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Sinai NYU)研究數千個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病患檢測樣本的DNA發現,來自歐洲的旅客將病毒帶到紐約。不過,他們也發現病毒株來自中國,這點和福斯特團隊的研究相符。
-
2020-04-1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酒精只能抗菌,還是也能消毒?消毒、滅菌大不同,藥師解析市售5種消毒液
一、搞懂專有名詞在比較市售消毒液的成分前,我們要搞懂消毒、滅菌、抑菌、和抗菌的差別…消毒(Disinfection):是以化學或物理的方式,殺死大部分壞菌的過程,是指用在非生物體上的,如「器具」的消毒。滅菌(Sterilization):以化學劑或物理方法消滅所有微生物,包括所有細菌的繁殖體、芽胞、黴菌及病毒,而達到完全無菌之過程。抑菌(Bacteriostatic):防止或抑制細菌的生長,可抑菌的成份我們稱為抑菌劑或防腐劑。抗菌(Antiseptic):滅菌+抑菌統稱為抗菌,因此抗菌不僅能消滅目前有的微生物,並能避免之後的繁衍,指用在生物體上的作用。另外,我們手上有的微生物, 大致可以分為暫時性的和固有性的,暫時性的微生物可能是因為接觸或其他原因暫時停留於我們的手部,而固有性的則是可在我們皮膚表面繁殖和生存的菌種,暫時性的微生物可藉由我們使用不含抗微生物成份的肥皂洗手即可去除,使用消毒性成份製劑則去除暫時性微生物,若是外科手術前的刷手,則是可以去除暫時性的和降低皮膚表面上的固有維生物數量。二、市售消毒液的比較 綜觀目前市面上的消毒/抗菌產品,微笑為大家整理出成份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醇類介紹:通常使用60~90%的乙醇(ethyl alcohol,俗稱酒精)或是異丙醇(isopropyl alcohol)作用機轉:溶解脂肪、破壞細胞膜、細胞脫水和蛋白質變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但對黴菌孢子沒有作用)、綠膿桿菌及有包膜的病毒(Enveloped virus,如:流感病毒)安全性:發揮性高,因此乾燥快,殘留少,但容易引起皮膚的乾燥。注意事項:易燃,儲存時須小心。Cholrohexidine gluconate介紹:cholrohexidine通常以cholrohexidine gluconate的鹽類型態存在,被廣泛使用於消毒液和清潔產品中,常用於皮膚抗菌的濃度為0.05%~4%作用機轉:cholrohexidine是一個帶正電的陽離子,會被微生物細胞壁的帶負電磷脂質吸引,粘接到細胞壁尚造成微生物的細胞壁崩解,造成細胞的溶解死亡;局部使用時,cholrohexidine會和人體組織及粘膜的蛋白質結合,形程緩慢釋出的作用,因此其抗菌效果最少可在局部持續48小時左右,且抗菌效果不受體液或血液影響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有包膜的病毒(例如:皰疹病毒、愛滋病毒、巨細胞病毒、流感病毒等)安全性:對傷口可能會有刺激性,具有耳毒性,且可能引起角膜炎注意事項:會受界面活性劑、硬水中的鈣鎂離子和肥皂影響其效用。市售常見產品 :大部分抗菌洗手乳皆有添加、沙X隆碘製劑介紹:一般我們所謂的優碘指的是碘的水溶液(povidone-iodine),它是一個錯合物抓著碘離子,可緩慢釋出碘達到消毒的效果,洗手常用濃度是7.5% W/V,傷口使用濃度為10% W/V;而碘酒是碘的酊劑(iodine tincture),碘+碘化鉀(鈉)溶於酒精溶劑中,對傷口刺激較大,現已少用。作用機轉:游離態碘可使微生物的蛋白質變性,破壞生存所需的蛋白質和酵素,抗菌效果快,約15-30秒即可作用完成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有包膜的病毒,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安全性:碘酒只建議使用於完整皮膚處;甲狀腺亢進者須小心使用,2歲以下兒童不建議使用注意事項: 懷孕與授乳婦須慎用,避免大面積長期使用。次氯酸水(HClO)及次氯酸鹽(Hyperchorite)介紹:漂白水中所含的次氯酸鈉為鹼性溶液,水解過程中可轉化成次氯酸(HClO)而達到抗菌的效果,不過對於皮膚比較刺激,且會釋放出有毒的氯氣,因此近幾年,次氯酸水的產品層出不窮,因其溶液呈弱酸性,對皮膚較無刺激性,不過次氯酸水的穩定性差(易受日照、溫度和空氣接觸影響),因此保存期限通常不長。作用機轉:次氯酸是一個強力的氧化劑和去蛋白質劑,人體中的嗜中性白血球在抵禦時也會產生此成份,可以氧化微生物之蛋白質及破壞其酵素的活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黴菌及病毒,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安全性:目前台灣規定,次氯酸消毒液所含有效氯濃度須低於200ppm,用於食品洗滌劑的氯殘留濃度須低於1ppm,不過不能直接添加於食品中(此法規已於2016修正喔!有些廠商仍以此為主打特色做廣告)市售常見產品:白X子、次X康、X神...等酚類(phenolic compounds)介紹:常用的酚類衍生物成份像是Chloroxylenol、o-Benzyl-p-Chloro-phenol、Cresol等作用機轉:破壞細胞膜,酵素變性失去活性抗菌範圍: 格蘭氏陽性菌、格蘭氏陰性菌、黴漿菌、綠膿桿菌、黴菌,對黴菌孢子也有效果,抗病毒效果不佳安全性:高濃度具有腐蝕性,曾經造成嬰兒高膽色素症,須慎用注意事項:不受有機物質影響,可用於排泄物或分泌物的消毒處理市售常見產品:來X液 、X露消毒水三、微笑藥師的總結目前市售主打「抗菌、抗病毒」的防疫產品不勝枚舉,但大多沒有除了自家公司以外的抗菌研究報告,且抗菌機轉多為商業機密,微笑藥師建議:平日仍要勤洗手,才能真的有效去除皮膚表面上停留的暫時微生物,真的有必要時(像是出入公共場合、醫院等處),再使用上述真的有抗菌效果的產品,來輔助防疫喔!延伸閱讀: 頭痛時覺得脖子硬硬的,小心是腦出血!醫師:6種頭痛類型,該做腦部掃描●作者簡介_廖偉呈台北醫學院藥學系畢,中華民國註冊藥師,糖尿病衛教師,居家藥師照護合格藥師。部落格:微笑藥師網粉絲專頁:微笑藥師藥局微笑藥師藥局電話:02-27009655諮詢Line ID:@smilerx地址: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一段149-10號
-
2020-04-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洗完手該用紙巾擦還是烘手機?研究指這個方式較能移除病原體
根據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洗完手之後,應該使用紙巾擦乾手部,以避免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研究發現,和烘手機相比,紙巾擦手比較能移除因手部沒徹底洗淨而殘留的病原體。全球衛生當局都異口同聲強調在對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的防疫作戰中,用肥皂和清水洗手的重要性。這波疫情已經造成全球超過14萬4000人死亡。受到汙染的手是細菌傳播的主要途徑,藉由手部接觸將病原體散播到門把、水龍頭等物體表面,人們在碰觸這些物體表面後,再用手來摸臉而導致感染。英國里茲大學(University of Leeds)和里茲教學醫院全民健保信託基金(Leeds Teaching HospitalsNHS Trust)合作的一項小型研究顯示,如果沒有適當洗手,以紙巾擦乾是移除手上殘留微生物比較有效的方式。以里茲大學的穆拉(Ines Moura )為首的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相信我們的研究結果和控制目前在全球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有關聯。」「洗完手後乾燥手部的方式應該以紙巾擦拭比較好,如此可以降低病毒汙染和傳播的風險」。在研究中,4名志願者的手中有噬菌體,他們在洗手時未把噬菌體洗掉。噬菌體是一種病毒,能夠感染細菌,但對人體無害。然後他們以紙巾或烘手機乾燥手部,再觸摸門把、電話、階梯扶手、聽診器等物體表面。研究人員發現紙巾和烘手機乾燥手部都可降低手部汙染。但在取樣的11個物體表面中的10個發現到,烘手機乾燥手部後遺留的環境汙染比較多。用烘手機乾燥手部後觸摸的表面全都發現微生物,汙染程度平均是使用紙巾乾燥手部的10倍高。這項研究原本預定在今年的歐洲臨床微生物暨感染症會議(European Congress on Clinical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ECCMID)上發表,但這項原訂本月在巴黎舉行的會議因疫情關係取消。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研究:新冠肺炎病毒繁殖率比SARS高3倍
香港一項醫學研究指出,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其病毒的繁殖率高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病候群(SARS)3倍以上。香港大學醫學院及瑪麗醫院的研究團隊日前公布對2019冠狀病毒疾病的最新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政府抗疫顧問、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據公布,這項研究的重點是利用新研發的「人體外肺器官模型」,模擬病毒在人體肺部的發展情況,較以往利用倉鼠測試具有更高準確性,研究結果具有高度參考價值。團隊早前取得4名醫院病人的同意後,將其肺部的正常組織抽取化驗,進行體外器官模型,將同一人的肺部組織分成數分,並繁殖肺炎病毒及SARS病毒,觀察兩種病毒於48小時內的表現,結果有以下發現:一、 用4名病人的肺組織繁殖的病毒中,肺炎病毒的繁殖量較SARS病毒高3倍以上,短時間具極高的複製速度。二、 肺炎病毒令肺部組織產生干擾素及炎症的反應,較SARS病毒低。團隊方面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病毒的複製速度很快,但它令肺部組織產生干擾素及炎症的反應較SARS病毒低,因此不像SARS病毒般在人體內引起「細胞因子風暴」,比如令患者發高燒。所以,即使病人感染肺炎病毒,也未必會出現明顯病徵,令病毒猶如「忍者」般難以發現,也是這次疫情出現眾多隱形病人的原因。袁國勇認為,這次疫情不可能沿用以往對付SARS的方法應對,最理想的做法是擴大病毒檢測數目。他並預期疫情不可能於7月前完結,警告「第三波」疫情將至,呼籲市民繼續嚴格遵守「限聚令」,減少外出,以及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疫情進一步擴散。翻查紀錄,香港衛生當局於1月23日報告首宗新冠肺炎個案(中國大陸輸入),其後出現本土病例。截至4月12日,本地確診肺炎個案累計1004宗,當中許多由外地輸入,至今造成4人死亡,死亡率0.39%。SARS於2003年爆發,從當年2月15日至5月31日的3個半月時間計算,香港累計發生1755宗,造成299人死亡,死亡率高達17%。
-
2020-04-1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把使用過的口罩放大2000倍 驚見細菌在移動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口罩已成為眾人必備的日用品之一,若是把使用過的口罩在顯微鏡下放大到2000倍,可以看到口罩上面正在移動的細菌,香港的醫師提醒,外科口罩只能用一次,民眾不能自行消毒。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旗下「健康時報」公布圖片顯示,使用口罩前,人們的肉眼並未看到口罩表面有何變化,但將使用過的口罩放在顯微鏡下,可看到口罩纖維上明顯附著黃色的顆粒物質。再接著放大到2000倍,可以看到正在口罩上面移動的細菌。香港Now新聞台報導,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指出,外科口罩只能用一次,民眾不能自行消毒。至於口罩的作用,香港明報報導,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新冠肺炎主要以飛沫傳播,而口罩可阻擋部分飛沫,在某程度上可保護自己,他認為出現不少無病徵或病徵輕微的病人,戴口罩就可防止這些病人傳播病毒。報導提醒,戴口罩之前要洗手,摘口罩時最好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口罩的外表面,因為病毒以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為主,若是觸摸了口罩外側,然後沒有洗手,病毒就容易透過手,觸碰口、鼻、眼等進入人體;口罩摘下之後應丟棄在有蓋的垃圾桶內,絕對不能再使用。
-
2020-04-1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港大研究:新冠病毒造病毒量高 又會隱身
香港大學與香港瑪麗醫院研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造製病毒量三倍於SARS病毒,卻能如「忍者」般隱身。香港大學微生物及外科學系與香港瑪麗醫院昨天公布全球首例研究成果,指其合作研究中發現,透過人體外肺組織實驗模型,比較新冠病毒與SARS病毒的感染人體情況,發現新冠病毒比SARS病毒的傳染性高,製造病毒量亦高出約三倍。研究中也發現,新冠病毒有如「忍者」般能隱身,即使病毒存量高,身體免疫系統未必有很大反應,亦未至於發炎,令身體未能產生足夠的干擾素阻止病毒繁殖,形容這是其很「犀利」的手段。而這一發現可解釋,為何病人的病毒量很高,卻沒有癥狀。港大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說,這次疫症傳播速度很快,且疫情期很長,民眾經常擔心自己是否隱形患者,「放假都不安樂」,而且在三至四個月內,全球已逾十萬人死亡。是以研究團隊想解釋,為何人傳人如此厲害?為何很多病人沒有癥狀,甚至在社區及醫院成爆發源頭?他說,研究獲得瑪麗醫院心胸肺外科協助,利用需要切除肺腫瘤的患者,在實驗室做感染的實驗,研究人員將肺組織切小很多份,可以直接比較新型冠狀病毒以及SARS冠狀病毒的情況。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香港出現第二波的疫情似有回落之勢,現在香港的抗疫要持續,按相關研究,單靠依賴出現發燒、咳嗽等表面病徵來斷症確診,是不夠的,無法有效控制病情,即使七月也不能回復到正常生活。
-
2020-04-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源於哪? 學者:不排除實驗外洩
新冠病毒究竟發源於哪裡?專家學者眾說紛紜。達薩克博士指出,病毒可能由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不知名的中間宿主傳給人類。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拉坎涅洛認為,可能遭蝙蝠直接感染。此外,瓦克斯曼微生物研究所的布賴特則表示,不能排除實驗室發生意外洩漏的可能性。難找中間宿主根據《半島電視台》和《CNN》報導,去年12月疫情爆發之初,大部分的假設都是病毒源於武漢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據稱該市場有許多野生動物被違法販售。然而,華南海鮮市場的野生動物已在1月初爆發第1波群聚感染時被撲殺,整個市場也被強制關閉和消毒,因此尋找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難上加難,雖有研究指向穿山甲,但證據不充分。「現在已非常確定新冠病毒來自蝙蝠,但不確定是哪一種。」在中國研究超過10年的「病毒獵人」達薩克博士表示,蝙蝠可能感染某一種農場動物再傳給人類,他也提到,華南海鮮市場不僅動物種類繁多,地上更遍布動物的排泄物和血,大人和小孩都在那裡生活,成為病毒傳播的絕佳環境。然而,《刺胳針》的一篇論文指出,最早的41個案例中約三分之一並沒有到過華南海鮮市場。哥倫比亞大學微生物學教授拉坎涅洛也認為,「零號病人」可能在前往市場前已遭感染,由於許多農夫都會去蝙蝠洞蒐集蝙蝠糞便來施肥,有可能在過程中被感染。實驗室意外?此外,也有不少專家指向實驗室意外外洩的可能性。這一說法曾被WHO秘書長譚德塞斥為陰謀論,但瓦克斯曼微生物研究所的實驗室主任埃布賴特指出,「實驗室意外」在現實中確實有可能發生,無所謂陰謀論。過去新加坡、台灣也曾發生SARS病毒外洩的事故。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員石正麗,領導團隊在過去10年內蒐集不同蝙蝠體內的病毒,建立亞洲最大的病毒資料庫。儘管武漢病毒研究所屬於最高的生物安全等級(第4級),但冠狀病毒向來被認為不會空氣傳染,因此在實驗室並不要求全套的隔離衣和消毒作業。不過石正麗曾表示,新冠病毒不符合實驗室蒐集到的任何病毒樣本。【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4-08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病毒可以在冰箱中存活嗎?專家建議冰東西前先這樣做
近期研究顯示,新冠肺炎病毒可以在物體表面殘留一段時間,若是把沾有病毒的物品放進冰箱的話,病毒還能存活嗎?專家以SARS病毒的研究為基礎,建議把東西放進冰箱前應先消毒。根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舊金山一間生物醫學研究機構Gladstone Institutes的首席病毒學家Warner Greene表示,美國微生物學會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調查溫度和濕度對SARS冠狀病毒的影響,發現冠狀病毒在低濕度和約攝氏4.4度的環境下表現活躍,這也和一般冰箱的保存環境相當。由於SARS病毒和新冠病毒(正式命名為SARS-CoV-2)密切相關,並未參與卻熟悉該研究的Greene表示,每個人在把食品放入冰箱或冰櫃之前,都應該對其進行消毒。Greene建議可以按照以下步驟操作:首先,準備以酒精為基底的清潔液,不然同樣能溶解病毒外膜的肥皂水也可以。接著,將毛巾浸入清潔液中並擰乾,用濕毛巾擦拭食品或容器表面。除了冰箱本身之外,將食品放入儲存櫃前,也要對其進行消毒。完成消毒上述工作後,也別忘了洗手。Greene補充,目前尚不清楚冠狀病毒是否能在低於零的溫度下存活,但對冷凍食品消毒會是一個好主意。
-
2020-04-0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網瘋傳圖「美國大型冠狀病毒滿天飛」 專家:勿信假消息
近日在網路上及通訊軟體的群組裡,流傳著一張聳動的圖片,宣稱「你還敢出去嗎 美國用最先進的顯微鏡看到空氣中的病毒」,並附上超大紅色冠狀病毒在街上每天飛的圖片,企圖造成民眾恐慌。但根據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證,網傳圖文為「錯誤」訊息。一、專家指出,運用電子顯微鏡無法觀察空氣中的病毒;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的病毒為平面、單色的樣態,不可能是立體、彩色圖。二、專家指出,新冠病毒為奈米大小,與街道不成比例,因此,此圖為合成圖。查核爭議點、此圖片是否為真?冠狀病毒直徑約為120 nm,無法利用一般光學顯微鏡觀察,而必須使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查核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微生物學科主任兼感染科教授盧敏吉,他檢視網傳圖片後表示,新冠病毒一定要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大小是奈米等級,不可能像網傳圖片有「望遠鏡」的視角。且病毒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不會呈現鮮豔的紅色,也不可能呈現立體狀態。盧敏吉補充,該網傳圖片中的病毒與街道景物大小完全不成比例。因此,他研判,該圖應為合成圖。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內科部風濕科主治醫師林靖麒,他檢視照片後指出,病毒必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且只能看到切面,不可能是球狀;而圖片的街道景物,並沒有跟著病毒一起被放大,並不合理。綜合以上,此圖文為錯誤訊息。若有再看到此圖片,請勿再轉發。疾病管制署提醒,在疫情期間少出門,盡量不要到人口擁擠的公共場所,定時量體溫、以肥皂勤洗手、減少觸摸眼鼻口、進出醫院及公共場所全程配戴口罩,就可防範新冠肺炎。哪裡可以查證訊息真偽?民眾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之疫情資訊,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隨意散播、轉傳,避免觸犯傳染病防治法第63條,或社會秩序維護法第63條第1項第5款規定。若想查證傳染病相關訊息,可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或參閱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疾病管制署新聞專區●疾病管制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QA●TFC臺灣事實查核中心●Line官方訊息查證
-
2020-04-06 養生.生活智慧王
棉被曬完後的味道是塵蟎?換季被子收納防潮大法!
【編按】最近天氣漸漸變熱,媽媽們也陸續準備將棉被曬一曬收起來。而棉被曬完後會有股好聞的「太陽的味道」,網路上卻流傳一些謠言說那其實是塵蟎屍體的味道,到底哪個說法才正確呢?首先那個味道絕對不是塵蟎屍體的味道,因為陽光的溫度不足以消除塵蟎。塵蟎非常耐高溫,至少要55~60度才有辦法把塵蟎熱死,所以單靠太陽是沒辦法消除塵蟎的,而且塵蟎也會鑽逃到棉被下層的陰涼處,通常曬完後依然留在棉被裡。其實那是紫外線照射布類後所產生的「臭氧」。被子裡的空氣在經過照射,會有一部份轉化為臭氧散發出來,而被子纖維及被子上附著的皮屑也會因溫度升高而改變並產生氣味,這些味道混合在一起就是大家常說的「太陽的味道」了。那到底要怎麼成功除蟎呢?主要可以用高溫或保持乾燥兩種方式,不論使用哪種方法,都要記得在曬完、除濕完,用棍棒類的物品「打」被子,這樣才可以讓附著在棉被裡的塵蟎或微生物飛散掉。【參考資料:塵蟎生態研究室】台灣氣候潮濕,不管在哪個季節濕度都動輒超過70、80%,棉被衣物摸起來總是濕濕的,牆壁也出現各種霉斑。而最近氣候變暖,媽媽們開始準備將棉被收起來,這時不免開始頭痛要怎麼收納不同種類的被子,才能避免它們發霉或失去保暖功能。五種棉被的收納法羽絨被羽絨的保溫性高,且輕柔透氣,是目前很受歡迎的被子種類。羽絨被不可以直接水洗,因為會將羽絨上防止沾黏的油脂洗掉;至於收納的部分,一定要記得密封處理,不然會吸收濕氣而滋生細菌,雖然羽絨被是可以重壓的,但在收納時最好還是留些空隙,才不至於久置後失去彈性,降低保暖的功能。蠶絲被蠶絲被的原料為純天然動物蛋白纖維,絲滑、輕柔、透氣又抗靜電,不過它比較嬌貴,怕濕氣所以不能夠水洗也不能夠擠壓,收納前可以將被罩洗乾淨,把被芯放在避光通風的地方晾晒一下後,再用乾爽的新被套套起來收納。人造纖維被人造纖維被的收納方便,可以水洗,也不怕太陽晒,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是最佳的曝晒時間。不過人造纖維被怕潮,也不能受重壓,晾晒後將被子疊好後收納起來就可以了。羊毛被羊毛被耐久保暖,即使長時間使用仍能保持原來的蓬鬆及彈性。雖然羊毛被理論上可以水洗,但它非常怕受潮,又不能在強烈陽光下曝晒,所以建議還是乾洗比較好,以免烘乾不徹底造成發霉。另外,不只在換季時,平常使用時也要經常將羊毛被拿出來在避光通風的地方晾晒。而羊毛被也不可重壓,所以不建議用真空壓縮袋的方式進行收納,因為它很怕受潮,所以可以用通風防霉效果好的無紡布收納盒,將羊毛被平整的放入。傳統棉被傳統棉被比較厚重且怕潮,一般也不太適合水洗,如果經常晾晒及拆洗被套的話,被芯其實在換季時是不用清洗的,至於它的原料強韌,經的起曝晒,且收納時可以使用真空壓縮袋以節省空間,非常方便。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被套清洗後一定要徹底烘乾,才不會讓棉被受潮。 另外,在收納被子時,要記得不要直接把樟腦丸、乾燥劑等抗潮小物直接接觸被面,因天然材質的被子吸濕性高,如果直接把乾燥劑放進收納袋中,會產生化學作用而使被子產生黃斑,真的要使用乾燥劑的話,可以用衛生紙包裹後再放進櫃子裡。確保環境的乾燥此外,除了棉被本身的防潮收納外,由於台灣常年的潮濕氣候,平時也應注意維持環境的乾燥。1.通風除濕晴天開窗戶通風,雨天時就關閉門窗除濕。2.清掉不要的雜物家裡盡量不要堆積雜物,讓空氣自然流通,帶走濕氣和灰塵就不容易產生霉味。3.衣櫃防潮可以用餐巾紙把木炭包起來,放進衣櫃裡,可以有效去除濕氣。4.烘被除蟎用高溫60度的烘被機,將被套烘一烘,可以有效消滅塵蟎。
-
2020-04-04 癌症.飲食與癌症
癌症術後怎麼保養 營養師教你吃出元氣精神好
文/郭岳潭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45期 癌症原來稱作是「絕症」、「不治之症」,拜現代醫療科技不斷精進,罹癌存活時間不斷拉長,病患的生活品質也逐步提升;2006年起,世界衛生組織重新定義為「癌症是一種慢性病」,是可以治療、控制,甚至能夠治癒的。4成癌患死於營養不良,發炎是原因根據研究發現,高達4成的癌症病患,最終因為營養不良而過世,而非死於癌症本身。文獻統計就發現,大約有52~79%的癌症病患有「惡病質」,也是癌症病患營養失衡及體重下降的常見原因。現今的研究證據證明,癌症與發炎反應之間彼此影響,發炎會造成癌友出現厭食、發燒、失眠、惡病質、增加化療藥物中毒機率等症狀,同時也會導致營養不良的發生。台北市營養師公會居家照護營養師、私人家庭營養師程涵宇表示,惡病質會造成細胞激素活性增加、胃腸功能降低、代謝率增加、肌肉蛋白分解上升、肌肉蛋白合成降低,以及放化療等治療反應下降,最終增加癌症死亡率及其他併發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專責營養師洪若樸指出,惡病質是造成癌症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臨床症狀包括厭食、體重減輕、貧血、消瘦憔悴等。 體重減少5%,降低癌症存活率根據研究顯示,高達50%的癌症病患在診斷出癌症時,已經出現體重下降的情形。洪若樸表示,當病情進展到一定程度的癌症病患,營養不良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只要體重減少5%,治療耐受力就會變差,同時會增加術後併發症,造成存活率下降。程涵宇觀察發現,癌症病患可能因為放化療而產生治療副作用,例如口腔潰瘍、牙列不良、腸蠕動速度降低、腸阻塞、便秘、腹瀉、噁心、嘔吐、疼痛、味覺及嗅覺改變等,容易造成進食量不足而營養不良。抑或是容易聽信偏方,又缺乏正確的食物營養、份量,以及營養品選擇觀念。洪若樸也觀察到,不少癌症病患會迷信「飢餓療法」,認為可以「餓死癌細胞」,不能吃得太營養,以免癌細胞容易長大;事實上,營養攝取不足,反而會造成營養不良,更容易導致體重減輕、體力變差,甚至死亡。 癌症病患建議高蛋白飲食根據美國癌症協會建議,癌症病患吃什麼都可以,最好是營養均衡的多樣化飲食。洪若樸表示,癌症病患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比罹癌前增加50%,熱量也要多增加20%,在治療期間攝取的營養充足,不但可以維持體重,也較能承受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具有減少感染風險、加速傷口癒合、促進復原等好處。程涵宇說明,高蛋白飲食有助於促進癌症患者的肌肉合成,可以維持體重及肌肉量,一般建議癌症病患的熱量需求,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25~30大卡,蛋白質攝取量則為每天每公斤體重1.2~1.5克,可以幫助維持體力及肌肉量,也是合成體內白血球、紅血球重要的營養素。6種食物降低癌症復發風險程涵宇建議,癌症病患除了攝取高蛋白質飲食外,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飲食攝取富含各種蔬菜、水果、全穀類、豆類,以及其他植物性食物,更有助於降低罹患多種癌症及復發的風險。◎花椰菜效果:花椰菜含有能抑制癌症的胺基酸及蛋白質,泛稱為「異硫氰酸鹽類化合物」,特別能對抗乳癌、肺癌,還能減少化療毒性,加強免疫反應;富含的蘿蔔硫素外,也含有強效的抗癌物質。其他十字花科蔬菜如花椰菜、甘藍菜、芥蘭菜、羽衣甘藍、大頭菜、高麗菜、蘿蔔等。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乳癌。◎胡蘿蔔效果:胡蘿蔔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酚酸。根據研究發現,血液中的總類胡蘿蔔素及β-胡蘿蔔素較低,與整體癌症風險有關;經常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可能會降低癌症風險。降低癌別風險:口腔癌、咽癌、鼻咽癌、喉癌、食道癌、肺癌、胃癌和結直腸癌(厭氧消化道)等癌症。◎藍莓效果:藍莓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花青素、黃酮醇、酚酸及維生素K。根據多項研究發現,食用藍莓可以增加血液中的抗氧化活性,且具預防DNA損傷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喉癌、肺癌。◎蘋果效果:蘋果具有與腸道微生物結合的膳食纖維及多酚化合物,富含黃烷醇、黃酮醇,果皮中有特別的三萜類化合物,有助於形成降低癌症風險的環境。研究發現,蘋果對於降低乳癌風險的效果特別好。降低癌別風險:大腸直腸癌、口腔癌、喉癌、肺癌、乳癌。◎櫻桃效果:櫻桃是褪黑激素含量最高的食物之一,且富含花青素、膳食纖維、酚酸、維生素C、β-胡蘿蔔素、黃烷醇、紫蘇醇,研究發現具有預防癌症的潛力。降低癌別風險:口咽癌、鼻咽癌、喉癌、食癌、胃癌、大腸直腸癌等消化道癌症。◎黃豆效果:黃豆富含大豆異黃酮、皂苷、酚酸、植酸、酶調節蛋白、鞘脂。異黃酮為植物性雌激素,具有抗癌的效果;皂苷可降低血中膽固醇及預防癌症;酚酸能阻止癌細胞擴散;植酸為抗氧化物;鞘脂則可調節細胞生長,讓異常細胞自我破壞。根據研究證實,全豆食品富含膳食纖維,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每天吃一份全豆食品,例如:黃豆20公克、毛豆50公克、豆腐80公克、無糖豆漿240毫升,平均可攝取到7公克蛋白質及25毫克異黃酮,可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癌別風險:乳癌、大腸直腸癌。癌症營養補充3觀念我們從飲食攝取到3大營養素(醣類、脂質、蛋白質),經過重重化學反應,最後產生能量及熱量,提供我們的身體使用。根據研究顯示,癌症病患早期的營養支持非常重要,不但可提高化放療法的完成率,還可以減少住院天數,平均從13.5天減至3.2天。洪若樸建議,根據《2017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營養指南》,癌友們除了熱量與蛋白質要補足之外,應該加強補充能幫助抗發炎的營養素,例如N-3脂肪酸、魚油EPA。另外,針對手術的上消化道癌症患者,則建議在手術前7天均衡營養外,應加強補充魚油、核苷酸、精胺酸等免疫營養素,可顯著抑制癌細胞發炎因子產生。◎抗發炎營養素: 魚油、N - 3 脂肪酸(EPA)效果:對於正在接受化療且有體重減輕,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晚期癌症患者,建議補充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魚油或長鏈N-3脂肪酸的主要成分為EPA與DHA,研究顯示,EPA才可合成抗發炎因子,且同時抑制促發炎物質的生成,透過雙重機制來幫助降低發炎反應、改善食慾及穩定體重脂肪占比。另外,坊間常見的藻油與魚油EPA並不相同,藻油主要提供的為DHA,對於降發炎的幫助並沒那麼大。洪若樸補充,若是「純素」癌症患者,可選擇藻油來取代魚油,以補充EPA、DHA及Omega-3。根據大型研究顯示,晚期肺癌患者每天補充2.2公克的魚油EPA,較能維持體重、肌肉量,以及較少發生厭食、疲倦、神經毒性;每天補充1.5克的長鏈N-3脂肪酸EPA,可改善食慾、降低減輕體重及術後發病率,並能維持較好的生活品量。怎麼吃:每天補充4~6公克的魚油或1~2公克的EPA。◎醣類占比:精製糖少吃,但醣類攝取要足量效果:醣類食物富含維持身體機能正常運作、延續生命不可或缺的碳水化合物,也含有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部分癌友誤信網路謠言,認為癌細胞愛吃醣,只要減少碳水化合物攝取,就能降低癌細胞活力。然而當能量來源不夠,會轉從蛋白質與脂肪分解能量並搶走營養,因此,不吃醣根本餓不死癌細胞。根據著名期刊《TheLancet》最新一篇針對15428人,持續追蹤25年的研究顯示,低醣飲食(占總熱量
-
2020-04-0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男發燒懷疑染新冠肺炎?檢查發現竟是這個病致肺炎發燒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全球陷入病毒恐慌,一旦有民眾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各醫療院所無不如臨大敵。但發燒除了新冠肺炎外,常見的細菌感染、微生物感染,甚至是牙周病都有可能引起肺炎導致高燒。日前台北有1名男子因發燒,懷疑自己罹患新冠肺炎,隨後緊急入院檢查,結果確認是重度急性牙周病導致肺炎,進而引發高燒的現象,在接受一系列口腔治療,目前病情已獲得控制。牙醫師呂睿庭表示,像該名男子一樣,因牙周病而引發肺炎的個案,臨床上不在少數,兩者之間可說是息息相關。許多民眾總把牙齒保健、看牙這件事情排在其他科別之後,但俗話說「病從口入」,如何控管感染的入口,便是民眾的首要任務。一旦口腔不健康,就像是把大量的病菌放在身體的入口一樣,而呼吸系統正好首當其衝。這也是為什麼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牙周病菌透過身體循環系統,流經全身而造成許多疾病,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等,罹患肺炎的風險更高達2倍。呂睿庭指出,國人除了對於牙周病的認識不夠以外,對於牙科的恐懼感也是就醫率偏低的主因。特別是以往在治療牙周病時,常需對牙齦進行翻瓣手術,不僅復原期長,且疼痛感較高,因此讓患者對於治療牙周病望之卻步。但隨著醫療的進步,近年日益普及的水波雷射治療,對於多數的牙周病的狀況都能施行並解決。而水波雷射的原理便是運用雷射能量與水氣的結合,從而對口腔組織進行冷切割、冷包紮的動作,由於非傳統的侵入式治療,因此具備少疼痛、少流血、快速恢復等優點,臨床滿意度相當高。雖然水波雷射看似集優點於一身,但仍相當仰賴牙醫師的專業度。特別是在能量調整的部分,技術與經驗兩者缺一不可。能量過強,將導致健康的牙根壞損;能量不夠,則無法達到精準切割與滅菌的作用。因此,提醒有意接受水波雷射治療的民眾,仍需選擇有執照且經驗豐富的牙醫師執行,才能保障自身的權益。最後,呂睿庭提醒,牙周病可以說是台灣成年人的國民病。根據統計,將近8成的成年人有輕重不一的牙周問題,稍不注意病菌便從口腔深入呼吸道,進而導致肺炎。因此每日徹底進行口腔清潔,每半年定期接受洗牙,便是控制病菌感染的第1道防線。至於一旦出現牙周病的徵兆,如:牙齦流血、腫脹、疼痛,或是持續性的口氣難聞、味覺改變等,就得立即就醫檢查與治療,切莫拖延,除了可保有健康的口腔外,也可降低感染肺炎及引發其他疾病的機率。★本文經《健康傳媒》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健康傳媒】
-
2020-04-04 養生.聰明飲食
「吃醋」排毒又可降膽固醇!中醫師教喝對3時間、3種類,效果更加倍
人的一日三餐會攝取各種不同的食物,在補充身體必需營養的同時,也會吃進或產生許多莫名其妙的毒素,為了維持健康,防止疑難雜症搶著出籠,排毒便成了生活中刻不容緩的功課。1.食醋排毒法的原理《本草綱目》記載:「醋能消腫、散水氣、殺邪毒、理諸藥。」醋中含有多種胺基酸和有機酸,對人體非常有益,同時也是每個家庭的廚房中,必不可少的調味料。夏季時,食物容易遭到微生物汙染而酸敗,甚至發生食物中毒的現象,這時候,就可以在料理時加點醋來殺菌,延長保存時間;它的味道雖然是酸的,卻是不折不扣的鹼性食物,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達到排毒養顏的效果。醋也能刺激胃酸分泌,健脾開胃,使人食慾大增;同時,醋中的醋酸可以加快胃排空的速度,或增加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而達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這在老鼠實驗和人體實驗都已經獲得證實。醫學研究發現,醋亦可降低膽固醇、調節血壓來促進心血管的健康。❶食醋有助於清腸排毒。食醋中豐富的醋酸,不僅能夠抑制細菌的快速繁殖還能夠將其殺死,迅速清除腸胃有毒物質;食醋與大蒜配合使用(醋泡大蒜),能強身健體、預防感冒、增強抵抗力。❷食醋有助於治療便祕。醋裡含有二氧化碳,在消化過程中會變成氣體,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❸食醋有助於提高肝臟的排毒功能。肝臟是人體最主要的排毒器官,飲用食醋能夠有效排出血液裡的老舊廢物,淨化血液,消除脂肪肝(從脂肪肝惡化至重症,一定會經歷血液變黏稠的過程),保護肝臟。2.食醋排毒的飲用時間根據個人體質以及生活、飲食習慣的不同,喝醋的時間可以有所調整,而且不同時間喝,效果也各異。❶早餐後飲用食醋。對於感冒的患者來說,早餐後飲用食醋,有助於抵抗身體的寒冷,尤其是在冬天,可以選擇溫醋飲,減少對胃部的刺激,提高醋的殺菌效果。❷下午飲用食醋。在長時間的學習和工作,或者經歷了劇烈運動後,人會感覺特別疲憊,這時候喝上一小杯食醋,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消除疲勞。❸臨睡前飲用食醋。夜晚通常是人體油脂分泌最旺盛的時刻,這也是皮膚細胞容易衰老的主要因素。因為在夜間,人的皮膚處於一個pH值失衡的狀態,導致血液的循環不順暢,往往出現緊繃的情況。臨睡前喝一些食醋有助於緩解這種情況,因其含有的有機酸、甘油和醛類等,有助於平衡皮膚的pH值,並控制油脂的分泌,加快血液循環,有利清除體內沉積已久的廢物。3.適合排毒的食醋種類❶食醋分為化學合成醋、混和醋和釀造醋三類。合成醋亦稱醋精,是以冰醋酸為原料,再添加香料、色素進行人工合成,酸味大,刺激性強烈,沒有營養價值;而混合醋,就是把釀造醋和化學合成醋依適當比例混合而成;釀造醋則是以穀類、麥、水果、草本植物等,透過微生物發酵釀製而成,工序繁瑣多重,味道香醇。其營養成分包含胺基酸、有機酸、無機鹽及醇類等,具有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去除累積毒素的功效。前2種的品質當然也比不上釀造醋。❷果醋─食醋的完美替代品。當你有渾身乏力、食慾不振、免疫力下降等等問題時,「吃醋」都能搞定,由於食醋一般都用於做菜,因此果醋就成為一種健康飲品應運而生。果醋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胺基酸,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其酸性物質能溶解食物中的鈣,加強人體對鈣、磷等營養物質的吸收;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它是一種強大的抗氧化劑,具有防止細胞癌變和延緩細胞衰老的功效;另外,果醋中的醋酸,還能夠增加胃腸蠕動的速度,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喝醋之後,要記得喝點開水漱漱口,因為醋酸會傷害牙齒琺瑯質,所以不要讓它停留在口腔過久的時間。有些果醋含糖分較多,容易讓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要自己衡量。正在服用西藥的患者不適合飲用果醋,因為部分藥物會與醋產生酸鹼中和的現象,從而導致藥效無法發揮。❸老醋花生。老醋又稱為陳醋,以山西釀造出產者最為有名,所以這道菜也是山西人愛吃的涼拌小菜。雖然花生含有人體所需要的不飽和脂肪酸,但熱量高、有油膩感,而食醋中所含的有機酸恰好是解膩又生香的。老醋花生有清熱、活血的功效,可保護血管壁、阻止血栓形成。做法是把花生(生熟皆可)放到密封的罐子裡,再倒入陳醋,醋要沒過花生,上蓋密封放置陰涼處7至10天就可以吃。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不可多吃,一天最多十幾粒,吃完一定要及時漱口,否則不利於牙齒健康。4.食醋排毒法的注意事項現今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人將「醋」當做保健飲品。但醋並非人人都適合,要有科學合理的方法飲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❶食醋的用量。成年人每天可以飲食醋20∼40毫升,即便是米醋,最多也不可超過150毫升。老年人或者兒童以及各種疾病的患者,可依據自己的體質情況減少分量。剛開始飲用的人應該少量試服,如果依然感到不適,則要立即停服。食醋飲用要適量,不要急於求成。食醋的飲用方式。喜歡並且習慣的人可直接飲用,喝完記得用溫開水漱口;怕酸的人可用2∼3倍的溫開水稀釋後再喝,也可選擇加入適量的蜂蜜。同樣的,也要及時漱口,以免損害牙齒。❷不適宜飲用食醋的人群。患有胃潰瘍,且胃酸分泌過多的病人,要避免飲用。因過量的食醋,會刺激胃部,使潰瘍情形加重。正在服用「解表發汗」中藥的患者不適宜飲用食醋,因為醋有收斂之性,會促進人體汗孔收縮,還會破壞中藥的有效成分,干擾其發汗解表作用。對醋過敏者及低血壓者不適宜飲用食醋。食醋過敏則會導致皮疹、瘙癢、水腫、哮喘等症狀;低血壓者飲用食醋,則會出現頭痛、全身無力等現象。❸食醋的保存方法。如果發現食醋發酵,出現泡沫、腐敗變味等情況時,應立即停止飲用。最好的保存方法,即是將食醋放入冰箱內冷藏,以免變質。延伸閱讀: 腰痛、肩頸痠痛,原來可能是你的胃不好!日本名醫教你2動作,改善「胃弱姿勢」●書籍介紹一天一排毒,身體才會好:中醫師的全身天然排毒法,清淨五臟,防生病作者:張霆出版社:幸福文化出版日期:2019/12/04作者簡介張霆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研習各科醫術,師從多位名家,其中包括著名兒科專家方鶴松教授、知名中醫專家王鳳岐主任、皮膚科中醫專家許銑主任、民間名老中醫,有“神針王”之稱的王修身大夫等知名專家,同時研讀各家經典古籍,中西醫結合針藥並用,對中醫保健養生有豐富的經驗。出版了《解決小病痛,不用看醫生》《醫生秘而不傳的養生秘笈》《氣血調養好,疾病不來找》《腎好人不老,胃好命就長》等作品。
-
2020-04-03 養生.聰明飲食
連假大吃大喝鬧肚痛! 防止食物中毒要這樣做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民眾吃東西後,出現腹瀉、嘔吐症狀,當心是細菌及病毒引起的食物中毒。曾有民眾飲用未經充分消毒及煮沸的山泉水,導致諾羅病毒食品中毒案例。此外,也曾發生誤食綠褶菇、姑婆芋、大花曼陀羅及蟾蜍等動植物後,造成食品中毒的情形發生。107年造成臺灣食品中毒的前三名病原性微生物,分別為諾羅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及仙人掌桿菌。其中最常被發現造成食品中毒病因的諾羅病毒,只需要少量的病毒就可導致上吐下瀉,諾羅病毒不耐熱,因此,餐點都要徹底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再食用,即可避免中毒。但要注意的是,酒精無法消滅諾羅病毒,所以在如廁後、製作及食用餐點前,一定要用肥皂等清潔產品徹底清洗雙手。至於容易被微生物污染的貝類水產品,應避免生食,在烹煮蛤蜊或牡蠣時,當貝類的殼張開後,也要再多煮一會兒再吃。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微量存在人體表皮的微生物,若調理食品的人手部有傷口化膿時,就容易孳生金黃色葡萄球菌,食品製備過程一不慎,就可能污染食品,食入後造成上吐下瀉等不適症狀。調理食品的人應注意個人衛生及應穿著整潔,並注重手部清潔及消毒,若手部有傷口,則需妥適包紮處理,並戴上不透水手套。在仙人掌桿菌方面,容易透過環境中的灰塵或病媒污染食品,菌體不耐熱,但可能形成耐熱性芽胞,因此便當或餐點製備後,又在室溫下貯存過久,就可能使仙人掌桿菌芽孢萌芽增生,並產生毒素,吃了導致腹瀉或嘔吐等症狀。食藥署建議,應注意衛生管理,避免食品受到灰塵及病媒等污染;食品食用前也要徹底加熱,烹調後也應儘速食用,如未能馬上食用,最好保溫在60°C以上,或儘速冷藏(7°C以下)或冷凍(-18°C以下)保存。若計劃出外郊遊,請遵守「不要飲用山泉水、不要食用不明的動植物」原則,想遠離食品中毒,預防食品中毒的5要:「要洗手、要新鮮、要生熟食分開、要徹底加熱及要注意保存溫度」,可常保飲食安康。(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這3種NG衛生習慣最易染病! 第一點超多人都會犯 一人中標全家遭殃! 感染諾羅病毒其他人該如何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