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6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復健
共找到
1934
筆 文章
-
-
2020-08-16 橘世代.健康橘
腰痛腳麻走不動,可能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受傷了
新竹一名65歲的阿公,長期有腰痛問題,因疼痛感還在忍受範圍並未就醫,但在一次跌倒意外後,腰痛越來越嚴重,且疼痛範圍從左腰延伸到大腿及小腿、腳底麻木,甚至痛到無法行走。經醫師安排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發現阿公脊椎第4、5節有椎間盤突出,壓迫到神經,因原本年紀大脊椎退化又跌倒,將椎間盤擠出,才引起左腿疼痛,經醫師施以微創手術移除掉出來的椎間盤,改善阿公神經壓迫症狀,也恢復正常行走。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江忠穎表示,脊椎問題是許多長者的困擾之一,年紀大脊椎會有所變化,容易造成骨刺或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骨質疏鬆症都是常見退化性脊椎疾病。坐骨神經是全身最長的神經,匯集下背部神經分支,因此,當坐骨神經出問題時,痛的範圍可能從下背一路痛到屁股、大腿及小腿,甚至腳底,而容易有坐骨神經痛的危險因子,除了年紀外,因工作關係需長期背負重物或久坐不動,都較可能罹患了坐骨神經痛。江忠穎指出,一般患者症狀為麻痛時會使用藥物治療及復健,可以透過熱敷、電療緩解疼痛,患者也可以做拉腰的動作,把神經孔拉大,讓神經放鬆,神經不被壓迫,就不會麻痛,但有2到3成的患者仍無法透過上述方法解決,必須進入開刀階段。江忠穎說,若疼痛影響到功能就一定要開刀,如下肢無力無法行走、大小便失禁等,必須及早手術治療,否則拖太久再開刀也不一定能治療好,功能恢復較慢甚至無法恢復。骨質疏鬆症、肌肉缺少症也是長者常見的疾病,隨著身體老化,骨質和肌肉量會慢慢流失,且骨質疏鬆症本身並沒有任何病徵,但容易因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出現身高變矮、駝背的外觀變化。江忠穎說,適度的運動可以幫助減緩老化,維持肌力及柔軟度,改善身體控制能力,包括平衡感及敏捷度,讓長者降低跌倒風險,並多補充鈣質和維生素D3,如牛奶及乳製品、小魚乾及深綠色蔬菜等 。也提醒長者在生活習慣方面,下床或起身動作要緩慢,起床後可先在床邊坐一分鐘,以防發生姿態性低血壓而暈跌,少做高度太矮的小凳子,撿東西時也應盡量放緩動作,避免直接彎腰,而是改為蹲下再撿。精選延伸閱讀↘↘↘。銀齡練健身「慢慢來,身體狀態不退步就是進步」。腰痠背痛 小心肌肉痠痛或椎間盤病變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5 新聞.科普好健康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專利!換人工膝關節,不需荷包大失血
「陳醫師,真的不用兩萬嗎?真的可以用微創手術開嗎?真的可以讓我再正常走路嗎?」86歲的阿公,顫抖著一雙變形的膝蓋,已呈現O型的腿很激動的問我。阿公一輩子都在田園農作或到海邊打零工,早在十多年前就被告知膝蓋軟骨磨損,而且嚴重變形,需要動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只是考量到術後復健與照顧問題,以及從電台聽到的微創手術費用都相當昂貴,所以阿公一直不敢開刀。退化性關節炎 不是老人專利據統計,每十個70歲以上老人,就有七個飽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8年報告,到西元2025年,世界上有近25%的人口,由於骨關節的問題而導致行動不便,而65歲以上罹患比率更高達74%。退化性關節炎不完全是老人家專利,過度使用、受傷、肥胖、慢性病、體質虛弱或缺乏運動、基因遺傳等,會讓關節軟骨磨損提前到二、三十歲,導致人未老關節先衰。軟骨是襯於骨頭關節面的結締組織,它就像個有緩衝功能的軟墊子。當軟骨退化,磨損趕不上修復速度,厚度變薄失去彈性,關節腔變窄,會刺激硬骨邊緣增生長出骨刺;當軟骨損耗到硬骨摩擦硬骨,骨頭就會受傷,引起疼痛。且軟骨磨損時會產生碎屑,身體的白血球會趕過來吞噬,引發關節腔紅腫熱痛的發炎反應。病人行動於是愈來愈受限,久而久之,雙腿膝蓋變形,變成O型腿。人工膝關節置換 成功率9成人工膝關節置換為半世紀來骨科最成功的手術之一,高達九成的患者可以經由這個手術清除關節積液、移除增生骨刺、矯正膝蓋變形,大大提升生活的品質。而其中材質更從傳統的聚乙烯墊片(polyethylene),到交鏈型墊片(cross link)、維他命E墊片、陶瓷,甚至手法也從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到微創人工膝關置換、機械手臂關節置換;手術住院費用則從兩萬到五十萬,可以從生活型態與經濟能力做考量。便宜有好墊片 平均可用逾10年目前在健保制度下,依然可採取微創的手術技術,減少對膝蓋組織的破壞;手術中亦可採多層面的雞尾酒式止痛藥物注射,降低術後疼痛的天數;手術後隔天也有專門的復健團隊介入,協助下床行走。所採用的膝蓋墊片是傳統的聚乙烯墊片,即便是最傳統、健保給付最便宜的墊片,平均使用年限亦有十至十五年,對年長、活動需求沒有這麼強烈的患者,已屬足夠。在三個月內,我階段性的幫王老先生進行了兩腳的微創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手術後隔天可以下床,生活幾乎可以自理;而手術費用則是兩萬有找。阿公的膝蓋和人生就此截彎取直,阿公也很海派地用台語說:「陳醫師,真多謝!你真的是賣我俗!但不是賣我歹!」健保真的是台灣醫療奇蹟,先不論這制度有多少醫護人員的血汗,至少在這裡,它造福了這濱海城鎮,世代定居的一群海口人:「賣你俗,毋是賣你歹!人工膝關節置換,便宜也有好貨!」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腰酸背痛別輕忽,有可能是椎間盤突出 8種方式可治療!
小廷是個有運動習慣的年輕男性,一次重量訓練後忽然感覺到腰酸背痛,起初認為只是訓練過量不以為意,認為只要休息自然會好轉,然而休息超過一個月不見改善,後續更有下肢無力、痠麻等症狀甚至影響正常生活作息,至醫院就診才發現竟是椎間盤突出...淺談椎間盤突出(HIVD)脊椎骨與脊椎骨之間有軟骨充當緩衝墊,這種軟骨就稱為椎間盤。椎間盤構造又分為內部的髓核與外圍的環狀纖維,當外圍環狀纖維產生破裂,造成髓核突出或者椎間盤變形、移位或破裂就會壓迫到附近的脊髓與脊神經,稱為椎間盤突出,可能就會造成患者症狀不適。突發性的椎間盤突出以青壯年者居多,有人統計20-50歲者達70%以上;男性多於女性(約4-6:1)。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與危險因子 ●年紀:好發於20-50歲●姿勢不正確、彎腰駝背、滑手機頸椎前傾●肥胖:體重過重,腹部突出導致腰椎壓力承受增大●腹肌背肌肌力不足或健身姿勢不正確:肌肉無力導致椎間盤支撐力不足壓力過大,容易造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下背疼痛是椎間盤病人來求診最常見主訴,然而並非有下背痛的患者皆有椎間盤突出,較常見的特徵症狀有●有明顯舒緩與加重因子:噴嚏、咳嗽、彎腰加劇、躺下舒服●合併有神經症狀:疼痛輻射至腿足、小腿、大腿後側有抽搐痛、患肢皮膚上發麻、感覺異常、下肢遲鈍、深部肌腱反射減弱、坐骨神經痛●長期症狀造成姿勢上的變異:向健側傾斜、站立時骨盆傾斜●如病程拉長則有晚期症狀:背後看起來扁平、腿部肌肉無力萎縮、反射消失。疾病如何診斷病人來求診後,診間內會理學檢查作初步診斷,常會發現有: ●坐骨神經上深部觸診會感壓痛●受影響神經根皮節之客觀性感覺喪失●仰臥直抬腿測試(Single leg raise test; SLRT):仰臥在床上將腿伸直,抬起其中一腳,抬起的過程中讓臀部緊貼在床上。正常抬起的角度可至70度以上,如果抬起角度於30-70度時出現明顯的疼痛加重,可能是椎間盤突出。●影像檢查包含: X光片、脊椎攝影、核磁共振攝影(MRI)、電腦斷層掃描(CT)等,醫師會依照病患之症狀與診斷安排適當的影像學檢查。 治療方式●保守治療:椎間盤突出的治療多從完整的非手術治療計畫下開始,如非手術治療的復原不佳或持續惡化則需要手術治療。約80%的椎間盤突出可在保守治療下有良好預後●休息:在急性期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平時活動量,減少患部承受負重的活動。藉著減少患部承受正常負重的活動所形成的壓力,來緩解疼痛,同時減少髓鞘內壓力,如此通常可使突出之椎間盤自刺激神經根的位置上離開。纖維環裂縫可能形成疤組織,因此可以防止椎間盤繼續突出。●藥物治療:適當止痛藥物可以緩解疼痛、鬆弛肌肉,減緩病患急性期不適。除了使用藥物外還可以配合深部超音波熱療法與局部熱敷來緩解疼痛、鬆弛肌肉●物理治療:在急性期疼痛緩減後,可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背部肌肉、核心肌群等,如仰臥起坐、將骨盆抬高及膝胸運動等幫助椎間盤穩定脊椎穩定度●矯正姿勢:養成正確的姿勢(包括站姿、坐姿與行走姿勢),減少復發的機會●運動:動作應平穩緩慢,不可快速,持之以恆才有效。在做運動時,如果疼痛增加或症狀變明顯應馬上停止該運動●手術治療:當個案對保守療法不發生反應時,或是神經功能障礙日趨嚴重造成運動或感覺麻痺、括約肌控制能力喪失、垂足、疼痛嚴重,影響到個案之日常生活以及工作時,則必須採用手術治療來緩解病況。研究統計指出,手術治療有90%左右的成功率。●微創內視鏡脊椎手術: 隨著醫療進步與符合現代人生活需求,目前針對椎間盤突出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已經成為趨勢。相較傳統手術的優勢包含:傷口小破壞少、失血量少、住院與復健期縮短與併發症較低等好處。目前常用技術有單通道內視鏡手術與雙通道內視鏡手術,傷口約在1公分左右(一塊硬幣直徑約2公分),都能達到良好的手術效果。 小突出大影響多數病患可以保守治療治癒,然而對保守治療效果不彰或嚴重個案仍需要手術介入。本院脊椎骨科是台灣最早鑽研脊椎內視鏡手術的先驅之一,長期致力於發展微創脊椎手術,透過小傷口微破壞解決大問題、嘉惠病人。不僅於老年患者,椎間盤突出也是年輕人下背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小小的椎間盤突出就可能造成病患極大的症狀與生活困擾。各位朋友如有下背痛的問題或者擔心有椎間盤突出的情形,請洽專業醫師尋求完整的治療計畫,也歡迎到本院骨科部脊椎外科讓我們為您做進一步的診療與諮詢。
-
2020-08-14 科別.骨科.復健
「媽媽手」不是媽媽專屬 這類人也有機會罹患該疾病
許多辛勤做家事的女性常罹患俗稱「媽媽手」的狄奎凡氏症,不過,醫師指出,「媽媽手」不只媽媽專屬,因照顧小孩需頻繁抓握和扭擰,即使爸爸也會有「媽媽手」,其他像辦公族因長期用滑鼠鍵盤,過度伸展大拇指及手腕,以及裝修工人等,也都易罹患「媽媽手」。成大醫院骨科部腕關節專科楊岱樺醫師表示,「媽媽手」是大拇指根部近手腕處的肌腱滑膜發炎和支持帶增厚壓迫肌腱造成的慢性肌腱發炎,讓肌腱無法順利滑動,引發大拇指和手腕的疼痛、無力、卡住,嚴重時會造成拇指肌腱粘黏而無法靈活動作。阿珍和丈夫平時白天上班,晚上輪流顧5個月大的小孩,剛開始她忍痛抱小孩餵奶,以為只是太累,但不舒服的狀況越來越嚴重,疼痛超過1個月,就醫前1周更因手腕刺痛瞬間無力,不小心摔碎碗盤,經檢查診斷為「媽媽手」。楊岱樺表示,這種狹窄性肌腱滑膜炎一般都屬緩慢累積發生,常發生在不斷重複搓抹布、炒菜、切菜、洗衣和拖地等動作的婦女,造成手臂肌肉和筋膜過度使用,又無法適度休息導致,所以又稱「媽媽手」。傳統會先以藥物治療、改變姿勢、護具休息與持續復健物理治療為主,偶爾搭配少量的類固醇注射來紓緩病⼈的發炎症狀;仍未見改善或反覆發作,會建議病人施行腱鞘切開手術治療。楊岱樺說,在家可以簡單自我檢測「媽媽手」的「芬可斯坦測驗」,將大拇指彎曲包覆在4指內做握拳動作,再將手腕向小指側方向偏移,若大拇指根部很疼痛,甚至無法做此動作,媽媽手的機率就很大,應盡速就醫。
-
2020-08-14 科別.心臟血管
心臟衰竭等換心 靠心室輔助器撐住
40歲的趙小姐去年第三胎產後突然心臟衰竭,住院至今,她在台大醫院加護病房兩百多天來,病況數度危急,從葉克膜、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一路換到長效型心室輔助器,終於脫離臥床、開始運動,為未來的心臟移植培養體力。趙小姐去年底轉院時,正好是台大醫院心臟移植團隊的葉克膜專家王植賢值班,可說是照顧她最久的一位醫師。王植賢說,趙小姐生完寶寶都還沒抱過幾次,就陷入生死難關,住院半年多來,幾度命危,她老公長時間待在醫院陪伴。台大醫院心血管中心主任陳益祥表示,趙小姐產後第八天發生心臟衰竭,經診斷為產後心肌擴大症,治療過程中一度脫離葉克膜,但心臟功能又掉下去,只好重新裝葉克膜,再換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但等待心臟移植過程卻不順利,配對四次都失敗,只好改裝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持續復健與增進營養,準備出院,開始等待心臟的長期抗戰。陳益祥指出,當使用葉克膜的病人醒來,通常會先用短效型心室輔助器,大約3年前開始,短效型心室輔助器不再需要事前審查,健保給付一台大約40萬元,缺點是病人不能出院。如果住院期間一直等不到心臟,就要考慮換成長效型心室輔助器,可以回家繼續等,同時恢復正常生活,不過因為一台要價400多萬元,健保給付要專案申請、事前審查。台大醫院2009年到2019年統計資料顯示,葉克膜可以為嚴重心因型休克的病人爭取到三成的活命機會,這些病人又有兩成可以轉置心室輔助器,當中超過六成能夠成功進行心臟移植。台大醫院器官移植護理師曹傳怡表示,該院做心室輔助器已經25年,輔助器可支持病人增加運動、養好體力、調整營養,生活品質變好了,就有更多正能量,移植成功率也會提高。
-
2020-08-14 新聞.杏林.診間
名醫與疾病的對話/暈厥瞬間閃過「人生的跑馬燈」 鋼鐵醫師才知逼己太甚
2017年過年期間,流感大爆發,病人來得又快又急,那一天已連續接病人超過12小時了,連喝一口水的時間都沒有,看著8點的下班鐘將近,即使肚子發出的叫聲讓護理人員聽到都笑了,心想還是「忍一下,回家好好再吃一頓」。半天不吃喝 累到失意識沒想到,那天撐太久了,抵達家中準備梳洗,剛從沙發起身,眼前就突然一片漆黑,「啪」一聲,我的頭直接撞倒在地,耳邊傳來太太的聲音,然後就什麼都聽不見了。斷片的瞬間,腦中如電影一般閃過「人生的跑馬燈」,沒想到戲裡演的都是真的。醒來回神後,眼前是再熟悉不過的場景,我又回到醫院,而且躺在電腦斷層的檢查床上。一開始還搞不清楚狀況,以為自己還沒下班,後來才想起來自己累到昏厥,被診斷是輕微腦震盪,我真的嚇到了。休息8小時 又返院上班一邊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一邊想了非常多事,自己怎會倒下?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太太跟小孩怎麼辦?若腦出血開刀住院,誰來照顧家人?一連串怎麼辦,讓自己陷入困頓,心中默默發誓,「以後一定好好照顧自己,別讓家人擔心。」不過,突如其來的輕度腦震盪,不足以構成向醫院請假的理由,臨時也找不到代班人,返家休息不到8小時,我又回到醫院。雖然休息時間不長,可能是年輕仍有體力,隔天上班仍是一條活龍。當恢復健康,看到了病人臉龐,數小時前對自己許下的諾言全都忘了,又繼續不眠不休、連續上班。血便的警告 健康最重要太太偶爾碎念,自己雖然把叮嚀放在心上,行為上卻遲遲沒有落實。某天有位學長壓力大到解黑便,照了胃鏡發現嚴重潰瘍,他被迫休息了一陣子。那時院內都在討論學長的身體狀況,某天早上自己上完廁所,竟然也看見馬桶充滿了鮮紅色,愣在馬桶前至少5分鐘,想到前一天吃了火龍果,才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場烏龍讓我徹底省思,開始審視每天的時間分配,原來是自己太逼人,下班後還閒不下來,花時間畫衛教漫畫、經營粉絲團、演講、上節目替醫護發聲,每天休息時間屈指可數。從那時候起,我開始優先畫出陪伴家人及休息時間,其餘則是閒暇才做。以前和太太幾乎零互動,最多是筆談,連續上班12小時,和病人講了一整天的話,回到家只想休息,一句話也不想講。太太只「報告」重要的事,需要我回答,我就會用寫的或傳LINE,但我們明明近在咫尺。自從假血便事件,我每天都會留些力氣與太太互動,每個月也一定帶孩子出遊,發願至今,一直都做到了。有人笑說,醫師守護民眾健康,怎麼可能會生病?其實醫師才是最容易忽略自己健康的人。行醫多年,看著來來往往的患者生老病死,有人抱著遺憾離開、有人覺得圓滿,經歷這次經驗,我體悟到無論多熱愛工作,從工作能獲得多大的成就感,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我經常提醒自己,也提醒民眾。魏智偉小檔案現職:童綜合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年齡:39歲出生地:台中市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畢業、中國醫藥大學醫管所碩士專長:緊急醫療救護、急症醫療興趣:繪畫、模型公仔收藏經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急診部主治醫師、台中市消防局醫療指導醫師、成人高級心臟救命術指導員
-
2020-08-14 科別.耳鼻喉
助聽器加這系統 重度聽損小男孩圓幫家人接電話的夢
小彥勛今年七歲,因為先天性重度聽力損失,即使帶著助聽器,幫忙家人接聽電話仍是難以觸及心願,因緣際會下媽媽帶著小彥勛參加「聽損兒童關懷體驗計畫」,藍芽助聽器讓小彥勛世界聲音更清楚,不只成為家中接電話小能手,哥哥也說每次和弟弟說話「不用再多說一次了。」衛福部國健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發生率約為3‰至4‰,國內每年發現超過7百位聽損兒,先天性聽損孩子如能在出生3個月內診斷,於6個月大前就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將來就可以達到接近正常的語言和身心發展,兒童八成時間是在吵雜環境下聆聽。北區聽力師吳政融表示,語言學習始於聆聽,聽損兒童帶著助聽器,透過教育部補助FM調頻麥克風系統,遠端聲音更清楚,但缺點是需加裝接收器及音靴,小小耳朵戴上笨重助聽器,降噪功能較差,噪音下語音辨識能力不佳,隨科技進步,聽力輔具融入藍牙技術。「2020年聽損兒童關懷體驗計畫」共9名藍牙遠端麥克風系統助聽器兒童參與,經實際體驗與測試,對比FM,噪音環境下提升語音理解力達30%,只要電器用品可連結藍牙,助聽器無須加裝設備都能接訊號。手機開啟藍牙,藍牙助聽器就像變成藍牙耳機,雙耳接收聲音更清晰。聽損高危險群如聽障家族史、母親懷孕期前3個月內感染德國痲疹或其他病毒性疾病、早產兒等。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杜宗陽提醒,若發現家中孩子反應、表達不佳,應儘快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復健或配戴輔具,增加聽覺學習語言機會。國健署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費用由政府負擔,未滿3個月新生兒均可獲得補助,新生兒聽力篩檢是在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於合約醫療院所做聽力初篩;若初篩未通過,應在出院前36-60小時進行複篩或是滿月前做複篩。
-
2020-08-13 科別.呼吸胸腔
運動會喘很正常? 不見得!4種人都需要心肺復健
心肺復健不只適用心肺疾病的患者!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常務理事、台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部周正亮主任表示,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是正常人或是疾病的人都適用,只需前往復健科進行「運動心肺功能測試」,就能得到一張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周正亮鼓勵所有民眾都要積極活動,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可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還能降低疾病的惡化與復發。 心肺復健是什麽? 個別化的運動處方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主要是針對個人的狀況以及運動危險因子做一個詳細的評估,根據個別化評估的結果,提出一個適當的運動處方及活動的建議量。個人在安全活動範圍下,提升健康體適能和增加心肺的耐力,同時改善心肺疾病相關的危險因子。心肺復健不見得能改善所有的心肺疾病,卻可以提升生活品質,降低疾病惡化風險。心肺復健適用於誰?適用族群不分年齡心肺復健服務對象非常廣泛,不論正常人或疾病的人皆適用。周正亮指出,一般人多以為心肺復健只限於心肺疾病的患者,這是錯誤的觀念,廣義來說,心肺復健可以適用於正常人,只要通過心肺復健的介入和評估,一般民眾也能得知自己的健康體適能和適宜的運動活動量;若是心肺復健的病人,則可以在疾病的限制下找出合理的運動處方,得到安全且有效的運動訓練。針對常見心肺復健的族群,周正亮歸類以下幾類:1、健康正常人:依照個人活動量,提出合理的評估和健康體適能。周正亮說明,不少人認為喘一定是心臟問題,如果活動中出現喘的感覺,不一定皆由心臟引起,有些則是肺臟或周邊血液循環不足,比如貧血、血氧功能不足,跑步就會喘,甚至是心理因素引起的假喘,一定要經過客觀的臨床測試,釐清造成喘的原因。2、兒童心臟病:兒童心臟疾病不開刀的情況下,不代表完全不能動,建議藉由心肺復健的評估和訓練,依據個別狀況予以適當的運動量及合理安全的生活指導。周主任提到,不少兒童因為心臟病的緣故,從小只能待在一旁不能與同學一起參與運動體能的互動,可能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發展。3、心肺疾病者:心肌梗塞、心衰竭、心臟手術、心臟節律器、人工心臟、慢性肺阻塞疾病、氣喘、器官移植後等,心肺開完刀患者,可以藉由心肺復健提升活動耐受力。4、呼吸無力者:從精神上的呼吸無力到需要呼吸器力量的介入,都需要心肺復健來改善生活品質。比如漸凍人,高位頸脊髓損傷到後來需要呼吸器協助,復健團隊也會教導病人如何正確的咳痰以減輕疼痛。 心肺復健好處多 維持最佳生活品質 周正亮表示,心肺復健好處多,不僅能增加健康體適能、增加肌耐力、提升生活品質,還能改善血脂肪過高、血醣過高、血壓變化太大等問題。周正亮強調,運動就是良藥,而且不分年齡,鼓勵民眾不論生病與否都要積極活動,才能終身得到運動的好處。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心臟衰竭要運動? 別懷疑!想養心真的該動 肺阻塞症喘不過氣? 這項運動要常做
-
2020-08-13 癌症.抗癌新知
早期肝癌存活率 最新統計嘉基領先全國平均值
衛福部國健署最新統計,早期肝癌民國102年到106年平均治療存活率為59.87%,嘉義基督教醫院為63.84%,不僅領先全國平均值,也高於醫學中心,嘉基採「肝癌電燒」,降低治療危險性,一名劉姓男子利用電燒治療肝癌,當時住院僅4天,已5年未復發,許多朋友都不知道他得過肝癌,感謝嘉基讓他恢復健康身體。嘉基院長姚維仁、胃腸肝膽科醫師陳柏岳等人今天透過「嘉基早期肝癌存活率優於全國」記者會,慶祝近5年的亮眼成績,院方也以牛肝示範電燒狀況,被治癒的劉男也現身說法。劉男說,他是65歲的退休勞工,本身患有慢性C型肝炎數十年,過去由於沒有症狀,並未定期追蹤,5年前,他因稍感疲憊,前往嘉義基督教肝膽科求診,發現代表肝癌指數的胎兒蛋白暴增,於腹部超音波下發現3公分的肝癌,接受肝癌電燒治療,又服用C型肝炎的新式口服抗病毒藥,將困擾數十年的C肝病毒清除,如今都未復發。陳柏岳表示,過去的早期肝癌患者,多半只能接受開刀切肝或是風險更高的換肝手術,對於年紀較大、體能較差或是無法承受重大手術的患者而言,是高危險性治療,嘉基讓早期肝癌患者接受「電熱射頻燒灼術」,也就是俗稱的「肝癌電燒」,得到相當大的成效。陳柏岳說,肝癌電燒的最大好處,就是對於中小型的肝癌,可以達到與開刀或換肝相同的治療成功率,在患者身上只會留下微小的電燒針傷口,住院時間多半只有3到5日。陳柏岳表示,嘉基對較大型的肝癌,也能採取多針燒灼治療,2年前引進最新的肝癌微波治療,肝癌清除更迅速,也買入最新的腹部超音波機型,可以融合患者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搭配去年台灣剛引進的超音波顯影劑注射,幾乎可以讓所有肝臟內躲藏的腫瘤全部現形。
-
2020-08-12 癌症.抗癌新知
關於癌症迷思!進行癌症篩檢有壞處嗎?
不少人似乎都對癌症篩檢有所誤解,其實篩檢有好處也有壞處。「做越詳細的檢查,越能明確找出疾病,這樣不是比較好嗎?」、「年輕的人都該去做篩檢比較好吧?」多數人大概都有這種想法,事實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NO」。決定該不該做癌症篩檢,必須看「將利弊放到天秤上衡量後,哪一個分量比較重」。而經過評估之後的結果會「隨著個人有不同答案」,這一點相當重要。也就是說,非常有可能因為各自的價值觀不同,而出現完全相反的結論。所以接下來我會先分析癌症篩檢的利與弊,最後再從我的價值觀出發,說出我個人心中的結論。篩檢可及早發現癌症並治療我們就先從癌症篩檢的好處開始說吧。做篩檢的好處是「有助於預防因癌症而死亡」。面對癌症,原則上只要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能夠治癒,但是,當病情「超過某一個時間點,即便醫師是華佗再世,有一手最精湛的醫術也束手無策」。那麼這個時間點落在哪裡呢?很遺憾地,醫界也無法明確指出「就是這個時候」。受到每位罹癌患者自身的條件、患者所得的癌症種類、或療法不斷進化的影響,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過我們可以大致預測出一個時間。以我的專業領域大腸癌為例,處於第Ⅰ期的患者若接受標準治療,5年後還能存活的機率超過97%,而到了第Ⅱ期就變成90%,到第Ⅲ期會降至84%,然後一旦變成第Ⅳ期,狀況會急轉直下,竟驚人地僅剩20%左右而已。沒錯,癌症發展到第Ⅳ期,狀況會急遽惡化。不只是大腸癌有這個狀況,很多種癌症也是如此,這並不意外,因為癌症分期的設定一方面也是反應生存率。更深入解說的話,大部分癌症第Ⅳ期通常是指「已出現遠端轉移」的情況。遠端轉移的意思是「癌細胞從原先出現癌症的內臟器官,轉移到遠離該處之部位的狀態」,乍聽之下會讓人覺得「很惡質」吧。那我們要如何估算癌細胞的惡性程度呢?大家肯定都希望能有這樣的檢查,其實現代醫學手上正握有兩種武器。第一種是「觀察疾病發展」這項武器。做法是透過時間觀察,推測「癌症擴展速度」有多快。例如,即使都是原只有1公分的癌細胞,一個月就長到5公分並轉移到其他器官的癌症,比經過2年只變大成1.2公分的癌症更難對付。一旦發現癌症,最好不要放著不管,絕對要馬上治療。可是,由於各類檢查所需時間以及患者工作的緣故,有可能會晚一兩個月才進行治療,我有時會因此發現增生異常快速的癌細胞,無意間見識到它們的惡性程度。另一種是名為「病理檢查」的武器。做法是取出要調查的癌細胞,用顯微鏡觀察該細胞,推測它的惡性程度。目前有些針對乳癌等癌症的治療法,會因「病理檢查」結果而有所修正。癌症篩檢是透過定期檢查,讓我們知道體內是否出現癌症,所以這對極度惡性的癌細胞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即使你每隔一年都會做篩檢,若不幸罹患了發病半年就惡化到無法處理的癌症,那這個篩檢就不具效益了。可是現在的醫學仍無法確定「誰會有多大機率罹患惡性癌症」,因此才用年齡做為區隔,讓全民一起接受檢查。其中也許會有人幸運及早發現病症,接受治療並恢復健康,這便是做癌症篩檢的好處。癌症篩檢少為人知的害處那麼做癌症篩檢對身體又有什麼樣的危害呢?1.過度診斷、過度治療第一個可能的壞處是「過度診斷」與「過度治療」。如同名稱上的「過度」兩個字,兩者指的是本來沒有問題的人卻在接受檢查之後反倒產生壞處。舉個實際範例來解釋,如乳癌篩檢項目中的乳房攝影檢查,這種檢查會使用X光來拍攝乳房。假設有一個人經過篩檢後「發現疑為癌症的腫塊」,接著到醫院做詳細檢查接受診斷,同時進行抽血、超音波、MRI(磁振造影)等檢查手續。他可能會得到一份報告表示「現在看起來屬於良性,馬上就能治癒」,或者「有可能是惡性腫塊,要做穿刺切片檢查」。所謂穿刺切片檢查,便是用針刺入可疑腫塊,取出約一公釐的腫塊,放到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含有癌細胞或癌組織。若是確診為癌症,就要著手進行手術或抗癌藥物治療,如果確定不是癌症,那醫師就會說:「沒有問題,太好了。」事情就此平安落幕。倘若這個人沒有接受篩檢,事情會有何不同呢?那麼他就不需要去醫院看診,也不必聽從醫師的指示做各種檢查,更不需要受針刺等這類皮肉痛。上述的情況就是過度診斷,如果事情到此告一段落倒是還好,如果報告顯示「無法否定是惡性腫瘤」,當事人就必須動手術,只不過手術刀一下,也有機率得到「這是良性腫瘤」的結果,這就是過度治療。不同的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有極大差異,有人認為自己很幸運,相對地也有人會覺得這樣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白費工夫。2.因癌症篩檢引發的併發症第二個壞處是因為篩檢而引發的併發症,所謂的併發症就是「因為進行檢查或治療而發生不好的狀況」。雖說機率不定,但世上所有的治療或檢查都有一定比率會觸發併發症,有些是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也有些機率比被隕石擊中還低(例如因接種流感疫苗而死亡),情況各有不同。癌症篩檢是一種身體檢查,因此也會有伴隨檢查而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以胃癌篩檢為例,胃癌篩檢分別有胃鏡與上腸胃道檢查的方式。日本於2016年發表的全國調查報告指出(2008到2012年間),胃鏡檢查會引發的併發症之中,因檢查前的準備(如鎮靜劑等等)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三萬六千人中會出現一人(0.0028%),而總死亡人數紀錄為九人,比例是兩百萬人中才會出現一人(0.00005%)。另外胃鏡檢查(包含切片檢查)引起併發症的比例,約是七千人之中會出現一人(0.014%),其併發症狀為出血或是腸胃道、食道出現破洞。由上述可見,接受胃鏡檢查而死亡的可能性並非為零,並且也會引起併發症。儘管機率不高,但確實有一定程度的病例。 本文出處/摘錄自蘋果屋出版《癌症醫師的真心話》
-
2020-08-11 科別.骨科.復健
上班打電腦下班抱小孩 工程師網球肘乾針治好
台中市40歲的新手爸爸每天下班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抱小孩,因為姿勢不正確,使前臂外側痠痛,漸漸延伸至手肘產生劇烈疼痛,每當小孩討抱,也只得忍痛拒絕,後來透過乾針治療,症狀才大幅改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長周立偉說,患者是一名工程師,每天使用電腦超過10小時,手臂本來就有痠軟疼痛的問題,加上抱孩子姿勢不正確,使症狀更加惡化,手肘經常產生劇烈疼痛,確診為網球肘。網球肘又稱為「肱骨外上髁炎」好發於長期使用電腦者、打高爾夫球、反覆搬東西、鎖螺絲的工人、勾著菜籃的主婦等,以這名患者的狀況來說,因長期使用電腦、抱小孩,導致過度使用手腕伸展肌,造成此肌肉靠近手肘的肌腱發炎,若沒有對症下藥,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他說,治療網球肘的方式包括熱敷、電療、超音波治療、低能量雷射等,有時會合併使用止痛藥或注射類固醇,但因該患者的症狀長達3個月沒有改善,決定採取乾針治療。他透過醫師徒手診斷出正確的病發肌肉,再以細針精準刺到激痛點,產生肌肉跳躍,藉以關閉疼痛點,停止肌肉筋膜發炎反應,使肌筋膜系統自主排列修復,即可改善疼痛,因過程中不加任何藥物,故名為乾針。周立偉說,某些特殊部位的肌肉,如頸部、手臂的小肌肉群,或是胸背肌肉群引起的肌筋膜疼痛症,因不易以徒手方式精確定位,且治療過程中可能有氣胸出血之虞,為安全起見,會搭配高頻率的軟組織超音波,觀察針刺的深度與範圍,避免傷害附近神經血管及深層臟器,也能藉此監測局部組織血流量的變化,以確定療效。他提醒,民眾平時應避免過度負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否則網球肘仍有可能找上門,建議民眾若疼痛狀況超過一周,就應赴醫檢查,以加速症狀恢復。
-
2020-08-11 科別.心臟血管
頸動脈狹窄 醫:可能導致2次中風
一位70多歲的男性病患腦中風後,檢查出他的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在60%以上,如果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合藥物和復健1個多月後,該病患已經可以自己行走,十分開心,關鍵是讓患者心臟打出的血液,順利通往腦部。張耿豪說,頸動脈狹窄是不易察覺的疾病,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約有2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大幅減少腦中風機率,降低造成長輩的失能跟家人的負擔;預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更顯重要。這位年歲已高的男性,有糖尿病跟心血管疾病,放過冠狀動脈支架,幾年來一直規律的服藥,某天清晨一覺醒來,站起身後頻頻跌坐在地,家人聽見聲響前去觀看,卻聽不懂在講什麼,等扶起坐好,發現也無法自己穿衣服,左手根本舉不起來。緊急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然是腦中風,再經神經內科仔細地檢查,發現爺爺左右兩側的頸動脈都有十分嚴重的狹窄,心臟打出的血液根本無法通往腦部,才導致了這麼突然的腦中風。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便會診心臟內科,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都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後來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先在雙側頸動脈置入特製的「過濾網導絲」,在狹窄的部位放上「頸動脈支架」,之後再用氣球擴張術,形成新的順暢的血管通道,歷時約2個小時就完成。張耿豪說,從各個研究顯示約有2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口齒不清,或單側視力障礙;嚴重的患者即使經由積極藥物治療,有症狀的比例仍然高達20%,而狹窄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他提醒,由於頸動脈狹窄難以自我檢測,必須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才能有效診斷,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抽菸習慣者,可以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此外,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
2020-08-08 橘世代.健康橘
骨肉瘤病友寫給骨癌權威陳威明:謝謝陳把拔 陪我抗癌給我愛
「dear陳把拔,今年是我第一次寫父親節卡片給把拔您吧!雖然一年中我們只能見四次面,但每一次和把拔的見面總是特別開心和溫暖(雖然常還在半夢半醒之中),不過每次陳把拔總會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我在高雄的每一天都認真的創作,希望在明年的年底我能完成我的夢想——開一個屬於我的抗癌路途的畫展,然後讓更多的人因為我的畫而有了力量和勇氣……」。醫生爸爸暖抱 插畫家努力創夢骨肉瘤年輕插畫家阿布(張椀晴)的作品療癒無數正與惡癌奮戰的病友們,她在2014年治療當時寫下第一張給「dear陳把拔」的父親節卡片,至今連同白色信封袋以及數千封病友信件,被完好收存在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威明之處。骨肉瘤病友口中親暱的「陳把拔」、「醫生爸爸」陳威明是國際骨癌醫療權威,經手三萬例骨科手術,特別是許多骨肉瘤病友罹癌時還不到國小年齡,便面臨恐截肢等命運,而陳把拔手中的每一張卡片,都代表著每一個與惡癌奮戰而生存下來的奇蹟。喜收病友喜餅 仁醫還想吃紅蛋父親節前夕,康復中病友的問候卡片依舊如雪片到來,且時值骨肉 瘤關懷之家新居落成,陳威明一個半月前便已應允受訪,以醫生爸爸 身分為病友們打氣。受訪這天,陳把拔掩不住嘴角笑意,因為一位30多歲骨癌病友才與未婚妻送來喜餅。陳威明說,12年前這位年輕病友被檢查出膝蓋附近長了骨肉瘤,原本病友只打算到國術館喬一喬緩解疼痛,接受民俗療法,當時他苦勸病友一定要到台北榮總接受治療,如果嫌路途遙遠,也可到南部的醫學中心治療,打了無數電話,懇求病人要珍惜生命,病人終於回頭了。12年過去,病友成家了,「醫者父母心,我最開心兩件事,一個是收到喜餅,一個是吃紅蛋。」上海病童錄影 他開心永久收藏不只台灣病友稱陳把拔,一位來自上海的10歲男童錄製下影片,傳到了他手機內,他叨念自己昨晚來不及回覆這位病童,隨即語音錄下「影片我會永久收藏,父親節快到了,我感到特別的溫馨,你回復健康 我真的很高興。💪💪💪❤️❤️❤️」他說,這些與骨肉瘤奮戰的孩子們,都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受到 照顧,康復之後也願意回饋社會。他所治癒的孩子們,有些成為醫師 、有些是社工,各自在社會不同角落擔任義工或貢獻所長。剛喬遷的 骨肉瘤關懷之家,成立以來也收治除了骨肉瘤之外的癌症病患,每天 中午陪伴癌童的媽媽們聚集廚房烹煮出「媽媽的味道」,為孩童們補 給營養的同時,這個「家」也讓家屬得以喘息。心繫其他病友 盼資源分享出去他說,得意門生吳博貴醫師在醫院附近籌畫全新的骨肉瘤關懷之家,新居落成訊息曝光之後,陳威明得到許多好朋友的祝福和回響,紛紛表示願意募款支持,但他都對這些熱心的好友們說,關懷之家只求能支付得起瓦斯、電費、房租,希望資源也能釋放給其他需要幫助的公益組織,也期待醫院其他癌症團隊能複製關懷之家模式,有更多的把拔們關照到各項疾病病友。對陳威明來說,病童、學生猶如他的孩子,回到真正的家庭,陳威明也是兩個孩子的把拔,早年體力好,沒有行政壓力,陳威明門診加上一周三天開刀,常常都是午夜才回到家門。他還記得兩個孩子童言童語說過,「把拔,我們要去把門診掛滿,才能見到您。」如今,孩子們成家,也有穩定的工作,醫師兒子耳濡目染,選擇骨科專業,問陳把拔今年想要什麼父親節禮物,「一句父親節快樂就足夠了。」陳威明給孩子的一段話:希望孩子們過得開心、擁有專業、造福社會。【延伸閱讀↘↘↘】。吳宗憲寫給寶貝女鵝Sandy:只想當平凡父親…妳才是主角。潘若迪:世上最難懂又最孤獨的人就是父親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8-07 養生.抗老養生
骨折罹癌接連報到!台大名醫張天鈞:抗老養生愈早愈好,活得精彩更勝長壽
臺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張天鈞是國內知名的甲狀腺、內分泌權威,不但門診一號難求,更曾名列全台掛號人數前6多的醫師。70歲的他早在2015年就退休,但忙碌工作依舊,直到2018年底骨折開刀,才終於讓他的腳步慢下來。如今他減少看診,多留時間給自己與家人:看電影、出遊、作畫、寫文章…,生活豐富精彩,如同他油畫作品中溫暖而繽紛的色彩,人生從70歲開始煥發新生。70歲的張天鈞堪稱工作狂,一頭沒染過的黑髮教人猜不出年紀,也就遺忘了他其實早在4年前就屆齡退休。 他笑嘻嘻地說:「照顧病人多好玩!」惹得陪同受訪的夫人洪美瑱忍不住嬌嗔:「他都這樣,到外面照顧病人很累以後,回來叫我照顧他!」 樂在行醫也愛畫畫!生活豐富就能養生 出身嘉義的他,曾自嘲當年是因為不想跟著爸爸種田才學醫,但以第2名考上台大醫學院的同時,也因拿到書局獎學金,而有了購買油畫顏料與畫具的機會,此後自修油畫、創作不輟,將行醫與繪畫,變作人生的兩大樂趣。 但看診時間長,還要兼顧研究與教學,如此忙碌的時間安排下,何以還有餘力作畫?他笑言:「做人要做有趣味的事情。」這也是他對抗老養生的標準答案。 「養生無秘訣,選對父母親最重要,也就是要有好的遺傳基因。」張天鈞坦言,壽命的長短常受遺傳、基因左右,所以抗老養生「愈早愈好」。 但除了不可抗力的遺傳限制,適度的運動和飲食,以及穩定的情緒、有趣的生活安排,都是活得健康的不二法門。 像他多年來靠繪畫抒壓,也喜歡唱歌、吹薩克斯風,曾獲得獨唱冠軍,也曾在台大醫院舉辦畫展時登台演奏。 退休每周看電影!撰寫心得成「類影評」 退休後,則把每周三訂為電影日,而且1周至少看1場電影,類型從歐洲藝術電影到印度寶萊塢片無所不包,但對講求聲光效果的好萊塢片則敬謝不敏。 他皺著眉頭笑說,自己也看過《復仇者聯盟》,但就是不對胃口。 有趣的是,他每每看過一部電影,總會勾起對醫學與生活的感觸,提筆寫成文章,成為一系列有趣又與醫學相關的「類影評」。 好比西班牙電影《賭命大富翁》闡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日本動畫片《海獸之子》則讓他聯想到人工智慧與治療上使用的電腦輔助系統等議題。 畫風抽象、色彩繽紛!自由創作最快樂 他以文字紀錄生活。 而女兒帶著他們夫妻倆到處旅遊,也成為作畫與寫作的靈感。 張天鈞引述亞美尼亞裔美國抽象藝術先驅Arshile Gorky的話說,「抽象藝術讓人超越感官,觀看心靈;抽象藝術讓人超越有形之物,在無名之境解放自我。」 或許是人生歷練到了一個階段,他這幾年的畫風也從寫實轉為抽象,作畫與寫作速度奇快,如同華裔抽象大師趙無極般,「本乎心的自由自在進行創作。」 但他的畫作用色飽和、絢爛,倒是一點也不高冷孤清,這也跟他樂觀正面的個性有關。 ▲牆上的畫作就是張天鈞的作品,用色大膽、色彩繽紛,給人光明、充滿希望之感。 骨折罹癌接連報到!活得精彩更勝長壽 他說,骨折住院檢查時,意外發現攝護腺癌,當下心裡也很難接受,尤其生病後體力大不如前,讓忙慣的他花費一段時間調整心態,幸好有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才能撐過這一段復健的路。 不過故知罹病、名人猝逝的消息不斷。 張天鈞也說:「活多久,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亦非最重要的。」 與其窮盡心思在延長壽命,倒不如讓生活過的豐富精彩。 退休後要學會認真的玩!安排生活很重要 他認為,退休族要多動少坐,「安排生活是很重要的」,如安排旅遊、看電影等。即使不像他勤於筆耕、樂賺稿費,也能藉由「認真的玩」創造人生色彩。 他建議,退休族可以固定安排時間去休閒,建立出門走動的習慣,飲食上則不要「吃太好」,笑指太太烹飪喜歡清蒸、水煮,食物少油、少鹽、不加味素,「不好吃」就不會「吃太好」,藉此控制飲食。 太座洪美瑱則笑說:「因為不好吃,他在家裡只吃三分飽,但過幾天他就會帶我去吃個大餐,我就賺到了!」 夫妻倆常造訪公館的法式小酒館、關渡的歐陸餐廳或知名牛排餐館,不忌諱大啖美食,也讓人見識到兩人相守多年的浪漫深情。 儘管老把「賺錢」掛嘴上,但他退而不休,其實是對家人、病人的責任心使然,洪美瑱便形容張天鈞「一工作就忘記時間,廢寢忘食,黏住了!」笑說自己的作用就是「專門抓他去玩,叫他不要工作太努力!」 而他則將退休生活揮灑出多元面向。 是醫生、是畫家、是音樂人,也是作家,即使走下職場舞台,也仍舊活得耀眼閃亮。原文刊載於:.2019年12月28日《今周刊 幸福熟齡》延伸閱讀:.放下「固執」,夫妻才能一起走下去!當另一半向你求救,絕不能馬上回這1句話.四處旅行拍鳥趣,第二人生正精彩!鳥類攝影家蔡蜜雪:生命短暫,找到興趣後,珍惜每一天.退休,到底該怎麼準備?8招教你自我調適,每天過好日子,簡單生活怡然自得
-
2020-08-04 新聞.長期照護
醫療+社區雙出擊 力推精神長照翻轉刻板印象
精神醫療長期照護是中央推動長照2.0政策重要的一環,根據衛生福利部精神照護資訊統計至今年6月資料顯示,國內精神照護個案數有2262人。成大醫院斗六分院今天啟動精神病人長期照顧服務中心,也結合社區據點給予病人及家屬支持、喘息等服務,讓他們減少受到異樣眼光,獲得完善的照顧系統。精神疾病長期照顧面臨評估工具未符合精神長照需求、尚未建立完整長照服務體制、精神長照人力資源待培訓發展、精神病人汙名化、家屬無法得到社會支持與資源,和入住機構個案老化,家屬拒絕病人返家等六大窘境。且經雲林縣衛生局調查,全縣68萬人口中,常見精神疾病盛行率占14%,嚴重精神疾病盛行率為1%,其中有5028人領有慢性精神病手冊,但因社會普遍對精神疾病存有異樣眼光,多數患者是由家人照護或至慢性精神機構接受治療,無法完整銜接復健及社會互動,另外還有近4500人是未經診斷、擔心汙名而正常生活的潛在患者。「慢性精神病患的長期照顧,不能只強調去機構化」,雲林縣衛生局長曾春美說,院內「精神與長期照護部」長年提供包括門診、精神科急慢性,及日間病房、精神護理之家、精神科居家照護和成癮門診,透過精神病人長照中心的啟動,也能強化社區精神醫療追蹤服務,提升民眾對心理衛生議題的正確認識,翻轉對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成大醫院斗六分院長吳晉祥表示,精神病人長照中心提供個案管理及資源連結、精神病人長照人員培訓,及社區公共教育等服務,也結合社區據點提供共餐、延緩失能、安全看視、家屬支持團體輔導諮商及照顧課程,讓患者能從精神機構回到社區。吳晉祥說,未來患者有就醫困難,精神團隊會提供居家服務治療,減低再住院率,讓患者在病程發展過程獲得合適的服務資源。
-
2020-08-04 名人.毛琪瑛
治痠痛用電療 只是跑到一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治痠痛 一壘一壘跑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熱敷、電療、徒手、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包括病史、評估、理學檢查、影像檢查。即使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就必須立即轉介處理。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醫師給予新的指引、目標的設定,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二壘:治療性運動站穩一壘後,接下來是二壘的治療性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患者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就有不錯的療效,可減輕疼痛感。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三壘:日常保健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若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持之以恆回本壘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恆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正確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以及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分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8-04 科別.一般外科
騎車還在戴4分之3罩安全帽?他用自身經驗告訴你下場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6歲林姓男子和友人聚餐結束後,騎機車返家途中與自小客車對撞,送醫後發現顏面多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喪失咬合能力且有持續出血風險,經內視鏡輔助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恢復期短且幾乎看不見疤痕,現已順利入伍從軍。林男表示,今年3月騎車行經彰化市郊與小貨車對撞,當時戴著4分之3罩安全帽、車速約50公里,撞擊當下向左前方飛出,因撞擊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緊急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X光檢查發現左側下顎骨髁頭區、右側下顎骨副聯合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咬合喪失,無法行使正常咀嚼功能,加上下顎骨多處骨折有出血的風險。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與交通事故有關 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收治該病例的彰基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表示,在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的原因多與交通事故有關,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尤其中彰地區的比例相當高。以下顎骨髁頭區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至30%左右,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近幾年都從原本的「閉鎖式復位」轉為難度較高的「開放式復位」,使用骨釘骨板固定,以達到更好的術後功能,並減少術後上下顎間固定時間,達到更好的術後舒適度。但是有文獻指出,由耳前或耳後切線位置去接近斷裂處,短暫傷到顏面神經的機率仍有1%到10%,雖然多半都會在半年內恢復,但仍可能影響這段時間的生活品質。內視鏡輔助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 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因此,林楠瑾醫師此次即選擇以內視鏡進行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可大幅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並達到無疤痕手術目的。術後3天可出院,在2周後展開復健。此外,對於外科手術的輔助,彰基引進192切電腦斷層掃瞄儀,有利於醫師在手術後隨即為病人進行電腦斷層掃瞄及術中的手術導航,避免傷到重要器官或是解剖構造。林男表示,自己非常滿意手術結果,積極配合復健約2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因此重新選購全罩式安全帽,希望未來騎車出入平安。林楠瑾提醒民眾,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安全帽的選擇與交通安全有顯著關係,台灣機車事故中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由此可見,全罩式安全帽才能有效防護;政府未來應該就大眾運輸及交通安全法規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兒童安全座椅降7成死亡率! 4使用小常識你對了嗎? 搭車不愛繫安全帶? 當心這危險讓你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下半生
-
2020-08-03 科別.骨科.復健
睡醒老是肩膀僵硬、腰酸背痛?醫教簡單3撇步助改善睡眠
不少人常常會有睡醒覺得越睡越累的感覺,常常肩膀僵硬、腰酸背痛、甚至嚴重一點還會有落枕的情況出現,不良的睡覺姿勢往往無法讓人有良好的休息品質,且容易讓身體狀況變差。究竟不良的睡姿是否對於身體會有哪些影響?又該如何改變睡姿?來看復健科輝馥診所許嘉麟醫師怎麼說。如何調整睡姿提升睡眠舒適度?許嘉麟醫師表示,單以睡覺的姿勢而言,並沒有絕對的「正確姿勢」,睡覺時人體為了避免某部位受壓過度,在睡眠期間會有將近20-40次左右的翻身過程,因此睡覺姿勢應以自己舒適為主,過度的調整反而容易影響睡眠品質,甚至因此失眠或間接影響到身體狀態。例如習慣側睡的人若聽從他人建議硬是改成正睡,睡姿還沒調整習慣可能就得先面對失眠的窘境。不過若想要讓自己睡眠增加舒適度,醫師建議可以使用長枕頭或捲棉被等,抱著做支撐或者夾在大腿間,以增加舒適度。而許多如加護病房的患者等無法自行翻身的特殊族群,醫師通常會在每兩個小時將病人翻身成「辛式臥位」,這個姿勢就像前述所說的類似,看似側躺,但會在胸口、大腿、背後放上枕頭,讓對側關節處以及背部都有枕頭支撐,增加舒適度。床具挑選重點在翻身,如何挑選?許嘉麟醫師表示,如前述所提到的,即便在睡眠狀態身體也會自己翻身,因此能使身體「正常翻身」便是挑選枕頭、床具等相當重要的原則。有些床具過軟或是不均勻,躺下去後身體很難翻身,像陷到懶骨頭裡,剛躺下是很舒服,但是腰部沒有支持,移動上會較為困難,再加上壓力會集中在腰部,身體的局部便會受壓過多,若加上沒有適當的支持點讓身體翻動,或是自己身體力量較弱,便會持續受壓,造成睡眠品質不佳。反之,若是床具過硬或是自己過瘦,骨突處明顯易受壓,便會讓局部壓力過大,產生不適,整個晚上便會翻來覆去,睡醒後會像跑了馬拉松一樣很累。因此民眾在挑選床具時,不論是選床或枕頭,務必實際躺躺看,盡量避免任何人告訴你意見左右你的想法,可試躺約10分鐘,枕頭高度、硬度、床柔軟度等,身體自己就會知道答案了,便能知道自己適合軟一點或硬一點的床具。除此之外,無論是枕頭還是床墊或是床單,都必需是「透氣」的材質,濕氣也是常被忽略的睡眠問題,若是床墊不透氣、表布品質差、或直接睡在地板上,身體會感覺悶濕,便會增加翻身機會,或是多夢,在在都會降低睡眠品質。醫師也特別提醒,若是已經有睡醒會酸痛、僵硬的人,睡覺務必要在躺在床上睡,不要趴在桌上也不要坐在椅子上,避免造成脖子僵硬,嚴重甚至會造成頸椎壓迫到、神經壓迫,產生有手麻的問題,反而難處理。睡醒腰酸背痛?比挑枕頭更重要的是?除了挑選適合自己的床具,許嘉麟醫師也表示,在睡姿與睡眠關係中,多數人認為身體不適源自於自己沒睡好,但其實倒果為因,常見是因為身體不適才讓睡眠品質也跟著下降。如常見於女性上班族的肌筋膜症候群、在五十歲前後容易出現的五十肩、打呼連連但實際上睡眠品質很差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較為少見但也會影響的心臟灌流不足等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睡眠。因此醫師常會提醒就診民眾,若有發現到自己身上有任何狀況,應盡早改善,並從飲食、運動、壓力、日常生活壓力調整、工作型態等提升自我的健康度,讓身體修補功能增強,才是真正的治本,會比一昧的買高級枕頭、床墊或是睡前刻意調整睡姿更加重要。(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0-08-03 科別.骨科.復健
「抖腳」很難看但對身體好 專家:正確抖法有3大功效
【文、圖/摘自商周出版《徹底終結膝蓋痛 10分鐘神奇甩甩體操》,作者鈴木登士彥】在辦公室積極「抖腳」──適度輕柔地活動膝蓋關節我寫文章的時候,會在桌下故意「抖腳」。雖然很難看,但抖腳這個動作其實對身體很好,有很大的功效。這個動作三大功效如下:①緩和膝蓋疼痛剛起床或坐太久的時候,你有沒有感覺膝蓋關節卡卡的呢?這是由於睡覺時關節內的代謝變慢、停滯所引起的現象。因此,早上起床後,稍微動一動,就能放鬆關節,讓關節的動作變順暢。「(活動身體)讓關節內的體液循環變好,關節的動作就會變流暢」,反過來講,身體越不動,關節就越僵硬。但是,如果方法錯誤導致膝蓋負擔過大的話,膝關節可就要哀號了。「適度活動」非常重要。而「抖腳」換句話說,則是「不讓關節承受體重重量、微幅的關節運動」。沒錯,抖腳完全不會造成膝關節的負荷,是很棒的「運動」,既安全又能長時間活動到關節。因此,我很推薦膝蓋有問題的人,可以在私人空間做抖腳運動。②促進下半身的血液循環抖腳的第二種功效,是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長時間坐著辦公,腳會變得沉重或水腫。這是因為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的緣故。下肢血液循環不良,也會造成心臟的負擔。「坐太久」其實是對身體很不好的行為。最近,「久坐不動所帶來的傷害等於抽菸」的說法也引起熱烈討論。不過,抖腳可以改善下肢末端的血液循環。而且,由於微幅的肌肉運動會產生熱能,因此也有助於改善虛冷症。如以一來也可以進一步改善膝蓋疼痛。③穩定情緒抖腳的第三個效果或許會令你感到意外。抖腳可以消除壓力和穩定精神狀態。腦內有一種叫做血清素的神經傳導物質(荷爾蒙)。它的別名為快樂荷爾蒙。當我們情緒穩定、感到幸福的時候,腦內就會分泌血清素。而血清素有一項特質是,有韻律地活動身體,可以增加血清素的分泌。有韻律的運動指的就是「抖腳」。請積極且有節奏地抖動雙腳吧! 這樣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血清素,穩定情緒,讓你變快樂。血清素也能幫助你消除膝蓋疼痛。看完以上內容,抖腳的功效是不是很令你驚訝呢?據說有抖腳習慣的人比較不容易罹患骨關節炎,且實際上也有醫院應用抖腳來進行骨關節炎的復健治療。近來,甚至也有醫生不再說男抖窮女抖賤,而認為「抖腳有益健康」。你一開始或許會覺得「沒水準」而難為情,不過這個動作有百益無一害,不做就太可惜了。從今天起就開始抖抖腳吧!既然要抖腳,就要知道正確的「抖法」,請參考下列方法。• 坐在一張可以讓膝蓋呈90度的椅子上,立起骨盆,坐正。• 坐定後,請採取下腹部一定會用力的「零負擔姿勢」。• 後腳跟離地2~3公分。• 單腳腳跟抬起,邊放下邊抬起另一腳的腳跟。• 一開始速度放慢,習慣之後再有節奏地做這個動作。請試試單腳或雙腳同時進行。試過之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這麼一來,你自然就會養成這項良好的癖好。不過,搭車或開會時請避免下意識的抖腳,以免引起他人反感。
-
2020-08-01 新聞.科普好健康
五十肩、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如何緩解慢性骨關節疼痛
五十肩、網球肘、膝關節炎、足底筋膜炎等患者常見四肢慢性骨關節疼痛,大部分透過口服或局部藥物注射、復健,症狀可緩解,但少數患者一直為疼痛所擾。45歲的王小姐即是一例,她因車禍受傷導致肩關節疼痛症候群,做了復健,也接受注射藥物治療,但依然疼痛,睡不好也無法工作。血管增生造成頑固性疼痛像王小姐這樣的患者,若使用上述方法仍無法緩解疼痛,超過三個月即成為頑固性疼痛患者。過去認為,這樣的疼痛多因肌肉不足、韌帶受損、軟骨磨損等原因引起,但日本研究發現,慢性發炎組織會有異常新生血管增生,這些血管叢提供細小裸露神經養分,可能是造成慢性疼痛的原因。由於這些慢性發炎處因細小血管過度增生,在醫學影像上呈現像煙霧,如毛玻璃狀的現象,也稱為霧樣血管。傳統微創血管栓塞手術用來治療腦部缺血性中風、血管大出血,類似技術也用在心導管輔助治療。現在有了新用途,可用來處理發炎處血管增生,進而緩解頑固型骨關節疼痛。治療可採霧樣血管栓塞術若患者經過其他治療但未緩解,在選擇開刀之前,可考慮霧樣血管栓塞術。王小姐與疼痛科醫師討論後,檢查發現,肩部發炎組織有異常新生的霧樣血管,經霧樣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及症狀已緩解。霧樣血管栓塞術,手術方法如同心導管手術,在高解析X光透視導引下,局部麻醉後,將微細導管從鼠蹊部或手部的動脈置入,尋找疼痛部位的異常新生血管(圖1,箭頭處為異常血管),再注射栓塞藥物,阻斷異常新生血管生長(圖2),進而減少發炎,使疼痛物質減少。患者經評估健保可能給付患者需住院1至2天,術前檢查與手術時間約2至4小時,傷口只有針孔大小,部分患者經評估後,健保可能給付。目前根據三總為患者進行治療的經驗,約80%的患者可在一個月內緩解疼痛及症狀,可用於五十肩、膝關節炎、網球肘、足底筋膜炎及其他種類的慢性運動傷害等軟組織及關節疼痛。•霧樣血管造成的頑固性疼痛1. 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治療中的疼痛2. 剛開始活動時疼痛特別明顯,活動後疼痛會緩和3. 痛的部位曾經發紅、變腫,晚上就寢或早上起床時特別明顯4. 飲酒、泡澡、激烈運動後血管充血,疼痛會增加•2症狀不建議霧樣血管栓塞治療1. 嚴重關節退化、破壞,合併中樞性疼痛症候群2. 除疼痛外,合併其他神經壓迫症狀、例如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
2020-08-01 新聞.健康知識+
如何改善「吞嚥困難」?慎防吸入性肺炎試試這2個動作
前總統李登輝今年2月因喝牛奶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住院,於7月30日病逝。其實這就是長照醫學常見的「吞嚥困難」問題。一般會產生吞嚥困難的人,以年紀較大者、口腔肌少症及口腔衰弱症候群者居多,其他如中風、巴金森氏症、外傷後運動神經元受傷的患者也不少。根據統計,國內因吞嚥困難需要鼻胃管灌食的病患約30萬人,隨著超高齡社會的到來,未來一定會出現更多吞嚥困難的病例。常見產生吞嚥困難的原因,除了神經系統受損外,最常見的是負責吞嚥的相關肌肉群功能障礙所引起,包括咽喉肌群、上食道括約肌及咀嚼肌群等。吞嚥困難症狀,除了明顯的吞嚥動作遲緩外,初期會出現流口水、高頻率嗆咳、口腔後殘存食物增加及用餐時間增加等症狀。臨床的診斷,除了傳統的吞嚥功能檢測外,現在有電子螢光吞嚥攝影及電子鼻咽內視鏡檢查,特別是在失智者作鑑定時,可以正確的排除偽陰性的誤診率。隨著年紀的增加,吞嚥障礙的比率一定會大幅的成長,因為吞嚥障礙所引起的吸入性肺炎,更是許多長者的夢魘,甚至因嗆咳導致窒息而猝死者也是常見的案例。對於如何預防及治療,都是長照醫學的一大課題。治療的團隊,除了耳鼻喉科醫師外,尚包括口腔外科醫師、復健科醫師及語言治療師等具專業長照專科的醫療人員。早期的預防是防治的王道,平常可以多做改善口腔肌少症的健口操及口頸部的按摩運動,其他如藉著食物含水量的調整也是改善吞嚥困難的方案之一。
-
2020-08-01 名人.毛琪瑛
治療痠痛像打棒球 電療徒手為一壘 少了其他只能殘壘
許多復健科診所裡總是擠滿痠痛患者,對他們來說,電療熱敷已是他們治療疼痛的一部分,復健醫學會理事毛琪瑛指出,這些被動治療可緩解疼痛,但絕非唯一治療,應在醫師評估及建議下,持續適合的運動治療,保持正確的姿勢,才能逐漸遠離痠痛人生。毛琪瑛說,電療、熱敷、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衛教,以及藥物、針劑或手術,都是治療痠痛病人的選項,武器眾多,對所有病人都絕不會是單一選項,更不能說「不是熱敷電療,就是徒手治療」,這種「二分法」是不對的。所有物理治療用的電療、牽引治療等… 是物理治療師學程中的重要課程。這些「物理治療因子」來做病人疼痛的處理,不管是臨床或是學理都有所依據,但都不會是單一處理方式,而是整合上述眾多治療項目之一。也因為復健醫療機構在台灣的可親性,有機會讓病人得到更好的療效。毛琪瑛以打棒球來比喻治療痠痛的療程,必須一壘一壘地跑,才能衝回本壘板得分。而熱敷、電療、徒手、 藥物、針劑等項目均是一壘治療,目的是用於緩解疼痛,醫師會依病患的情況給出適當的處方。 有些相當急性發炎疼痛的患者甚至稍微一動就痛到不行,這時休息、藥物、冰敷、電療在第一時間甚至都比徒手來得重要。治療之前,醫師的診斷是最重要的。 包括病史、評估 、理學檢查、影像檢查…。 即使看到的處方是「熱敷、電療、拉腰」,在這個處方走出診間之前,是需要醫師的專業評估與診斷。甚至有些病人根本不適合做復健, 而必須立即轉介處理,這就需要醫師的專業訓練與敏感度。同時,復健治療是一個動態處置,這也是為什麼健保署規定6次治療之後必須要再回診。依據病人的情況 , 醫師給予新的指引、 目標的設定, 甚至影像評估與治療方式的調整。站穩一壘後,接著就是二壘的治療性的運動,在醫師、治療師的指導下,針對運動傷害、脊椎退化、膝關節退化等個別問題,授與適合的運動,許多患者甚至透過主動性的運動治療,利用按摩球處理組織沾黏配合拉筋延展運動、彈力帶強化肌力,再加上核心訓練…, 就可以有相當不錯的療效,來減輕疼痛感 。長期更可以融入生活成為健身保健運動。至於三壘,則是日常保健,包括,必須維持姿勢正確,避免傷害,例如,膝蓋退化,蹲跪動作要避免。 腰痛患者不適合長時間坐姿或彎腰受力。醫師和治療師在治療過程中,需不斷給予衛教、運動處方。毛琪瑛強調,「可以帶回家的復健能力」,唯有正確的復健運動,養成對的姿勢,才能預防復發,回到本壘板。復健治療如果都只跑到一壘,只能算殘壘,是不會得分的。毛琪瑛說,單純的熱敷電療、徒手治療都屬於「被動」治療,很難出現長期持續性的療效,也不可能預防復發。不過,在舒緩疼痛上都有一定的療效。好的物理治療師甚至做單純電療跟牽引治療,也能透過專業的適當擺位, 配合姿勢指導,就讓病人得到好的療效。 需要的是治療師的專業與熱情。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專任主治醫師劉燦宏指出,接受熱敷、電療等復健治療,短期確實難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能持之以恒,且在復健科醫師和治療師協助下,必能深入瞭解致病原因、矯正錯誤姿勢,提供正確運動的方式,減少疼痛,降低日後復發的機率。對於這次復健治療的爭議,劉燦宏直言, 提供醫療處置的人員也應該反躬自省,想一想與痠痛病患互動時,是否應該更主動積極,提供衛教訊息,矯正錯誤觀念,提供運動建議,不要僅僅只是依賴機器,才能讓復健治療的效果事半功倍。毛琪瑛也有同感,她強調,醫師、治療師,以及病人、家屬都可視為復健治療團隊的一份子,均為重要的「夥伴關係」,彼此之間信任與溝通,絕對是復健成功的第一步。
-
2020-07-31 科別.骨科.復健
關節肌腱痠痛 發炎血管栓塞術止痛效果佳
不少人關節肌腱痠痛,熱敷、拉筋都沒效,即使吃藥復健還是痛,這種慢性發炎和疼痛,不會危害生命,卻相當擾人;成大醫院建議透過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介入治療,止痛效果佳。成大醫院介入性醫療中心醫師王博今天指出,一名76歲張姓老婦左側膝蓋疼痛逾2年,長期使用止痛藥,用過貼布,打過關節內注射,也做過復健等治療,疼痛依舊,疼痛指數(最高10分)9分,走路沒多久就會痛,不吃藥會痛到無法入睡。老婦就診後,確認是膝蓋退化性關節炎。影像評估,老婦關節狹窄,骨刺增生,且在動脈血管攝影下找出增生的發炎血管,老婦接受發炎血管栓塞術治療後,疼痛指數降到2分,疼痛大減。王博表示,關節炎、肌腱炎的疼痛,可能和血管不正常增生有關,這類的長期疼痛不容易治療,日本醫師奧野(Yuji Okuno)創立增生發炎血管栓塞技術為病人止痛,目前除日本外,韓國及美國也有多位醫師執行且發表相關研究。他說,在台灣,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還在萌芽階段,成大醫院已引入這項技術,且有多個治療實例,獲得不錯止痛效果。經動脈發炎血管栓塞術是在X光透視、動脈血管攝影下,用微導管勾選這些新增生發炎血管,並給予栓塞藥物治療,以降低疼痛神經刺激及減緩局部發炎反應。國外研究顯示,發炎血管栓塞術沒有肌肉骨骼缺血壞死、肢體無力、感覺麻痺等嚴重副作用,較常見的只有治療部位暫時性紅斑及鼠蹊部穿刺處皮下瘀青,但多在一個月內改善消失。王博說,發炎血管栓塞術的治療,需經骨科、疼痛科及影像醫學科醫師等評估後才可執行,主要效果是止痛,但無法反轉已退化的關節與肌腱的撕裂傷,若關節退化過於嚴重,仍需以開刀為主。
-
2020-07-30 新聞.資訊找查
失智症新手照顧難題 聯合報與WaCare四堂線上課程解惑
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今天起一連四天在南港展覽館登場,除聚焦長照與輔具之外,專業的復健、復能人員參與成為特色。今年,長期關注失智、長照議題的聯合報與WaCare遠距健康平台攜手,在輔具展推廣live線上講座 (攤位:J1026),主題包括癌症、失智症等,特別針對失智症新手照顧最苦惱的18項問題,邀請專業醫師、心理諮商師、社工師開闢共四堂免費體驗課程,提供最具體的解方。聯合報系與WaCare還規劃四場進階課程,只要於輔具展期間預約,享有獨家優惠,原價300元的課程可現折200元。WaCare執行長潘人豪教授以自身照顧經驗表示,失智症照顧在前三年是最為焦急、無助的階段,新手照顧者會遇到各種問題,例如失智者不愛喝水,導致泌尿道感染,經常出入醫院;不愛洗澡,該如何sop引導;夏天穿冬衣、一到傍晚鬧情緒等問題。這些真實的疑問,家屬都可以透過線上課程,諮詢專業人士,且因應新冠病毒疫情的變化,也能減少外出群聚的風險。此外,攤位現場加入聯合報會員,可獲得聯合報暢銷書「癌症真的能預防」乙本以及精美小物乙份,會員還可以75折優惠價,購得聯合報最新出版書籍「我是醫師,我得癌症」。展覽時間:7月30日至8月2日 10:00-18:00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一樓攤位:J1026
-
2020-07-30 科別.骨科.復健
機車安全帽「罩不住」 小心車禍顏面骨骨折
彰化市26歲林姓男子今年3月騎機車戴4分之3罩安全帽與小貨車發生車禍,造成顏面多處骨折。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說,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機車事故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建議全罩式安全帽才可以有效防護顏面骨骨折。26歲林姓男子被撞擊飛出後,因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醫師以急診刀進行治療。收治的彰基口腔外科林楠瑾醫師表示,以下顎骨髁頭區骨折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30%左右,其中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他選擇困難度較高的經口內視鏡輔助,為林男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以及固定手術,手術時間約3.5小時順利完成手術,3天出院且在術後兩週展開復健。林男對於術後狀況,非常滿意,他說,積極配合復健,每天用手撐開上下顎大概10分鐘,經過兩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幾乎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交通事故是顏面骨骨折的主因,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而台灣常見的安全帽區分為半罩式、4分之3罩式及全罩式安全帽,機車事故引起的顏面骨骨折中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全罩式安全帽確實可以有效防護顏面骨骨折;政府未來應該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林男對於術後狀況,非常滿意,他說,積極配合復健,每天用手撐開上下顎大概10分鐘,經過兩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幾乎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他說,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導致顏面及下顎骨折,家人特地為他選購全罩式安全帽,能做更有效防護。
-
2020-07-29 癌症.抗癌新知
罹癌想生育 冷凍精子成功做人
今年40歲的傳勇,八年前、新婚才九個月,發現慢跑時會喘、脖子腫大出現淋巴,看牙醫後牙齦持續出血,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罹患白血病。他接受化療後復發,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移植後恢復健康。由於白血病治療影響生育能力,傳勇說:「還好當時有冷凍精子。」他在治療前接受生育保存,今年3月喜獲麟兒。29歲的伶伶在兩年前喉嚨不舒服、吞東西有異物感,醫師檢查發現喉頭有不明腫塊,到醫院做切片化驗確診早期淋巴癌。當時她剛新婚兩周,得知罹癌大哭好幾天,但本身是護理師的她決定勇敢面對疾病,並與醫師討論生育問題,花了一個月凍卵再治療,兩年多來完成6次化療及17次放療,近期開始準備生育。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針對179位育齡癌友進行調查,了解癌友對生育想法、罹癌後決策經驗、所需幫助等。結果發現,六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且有一成癌友對療前生育決策感到後悔;另外,因隨著醫療進步,台灣近6成癌友存活率超過5年,癌友的生育權愈來愈被重視。為使有生育需求癌友獲得協助,基金會設計「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與衛福部國健署、七大醫學會合作,以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等三功能,呼籲病友主動查詢、癌症醫師主動告知,生殖醫師主動說明,讓育齡癌友接收到完整的生育保存資訊,面對生育議題。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生育可能受影響的癌症族群包括乳癌、婦癌、血癌、淋巴癌與睪丸癌,一年估計約7000人,其中乳癌育齡癌友人數最多,一年約4000人。研究顯示,癌友罹癌前生育意願最高,治療時跌落谷底,治療後生育意願隨之提升,且治療後每7位就有1位想嘗試懷孕,一成後悔治療前未考慮生育決策,四成癌友表達生育保存相關資訊不足。基金會聽到癌友需求,花了約一年時間建構平台。王正旭表示,平台提供的生育衛教資訊、癌友現身說法,可以協助病友釐清生育意願與風險,掌握跟醫護溝通,幫助決策。想了解「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資訊,請上癌症希望基金會網站搜尋。
-
2020-07-29 該看哪科.婦產科
運動男喜獲麟兒 感謝當年罹癌時醫護提醒他凍精
罹癌非人所願,但面臨癌症衝擊時,癌友往往只想到治療,難以事先規畫生育。今年40歲的傳勇,八年前、新婚才九個月,發現慢跑時會喘、脖子腫大出現淋巴,看牙醫後牙齦持續出血,到醫院抽血檢查發現罹患白血病。他接受化療後復發,所幸後來骨髓配對成功,移植後恢復健康。但由於白血病治療影響生育能力,傳勇說:「還好當時有冷凍精子」,治療前接受生育保存,今年3月喜獲麟兒。癌症希望基金會日前針對179位育齡癌友進行調查,了解癌友對生育想法、罹癌後決策經驗、所需幫助等。結果發現,6成癌友完成治療後不排除生育,且有1成癌友對療前生育決策感到後悔;另外,因隨著醫療進步,台灣近6成癌友存活率超過5年,癌友的生育權愈來愈被重視。為使有生育需求癌友獲得協助,基金會設計「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與國健署、七大醫學會合作,以衛教資訊、癌友經驗、決策輔助等三功能,呼籲病友主動查詢、癌症醫師主動告知,生殖醫師主動說明,讓育齡癌友接收到完整的生育保存資訊,面對生育議題。29歲的伶伶在2018年發現喉嚨不舒服、吞東西有異物感,醫師檢查發現喉頭有不明腫塊,到醫院做切片化驗確診早期淋巴癌。當時她剛新婚兩周,得知罹癌大哭了好幾天,但本身是護理師的她,決定勇敢面對疾病。因此她和主治醫師討論後續生育問題,並花一個月凍卵,之後開始治療,幸好老公、家人都陪在身旁支持,2年多來已完成6次化療及17次放療,身體也調養得差不多,近期開始準備生育,也到癌希的資訊平台諮詢。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表示,可能攸關生育的癌症族群包括乳癌、婦癌、血癌、淋巴癌與睪丸癌,一年估計約影響7000人,其中乳癌育齡癌友人數最多,一年約有4000人。研究顯示,癌友罹癌前生育意願最高,治療時跌落谷底,治療後生育意願隨之提升,且治療後每7位就有1位想嘗試懷孕,1成癌友後悔療前生育決策,包含癌後生育意願、醫護討論未被滿足、療前未做生育決策、生殖科介入低、後悔接受癌症治療等,另也有4成癌友表達生育保存相關資訊非常不足。基金會在聽到癌友需求後,花了約一年時間建構該平台。他說,該平台提供最完整的生育衛教資訊,還有癌友現身說法的經驗分享,及協助病友釐清生育意願與風險,掌握跟醫護溝通,幫助決策。過去很多人罹癌後,都是想趕快把癌症治好,但卻常忽略生育的問題,加上育齡癌友過去因為資訊討論不足,使生育決策面臨困難,該平台建立後,有助病友認識、思考生育健康的議題。衛福部國健署長王英偉指出,許多病人進入診療間時因為緊張、患病心情沉重等各種原因,經常會詞不達意,無法經自身病情有效傳達給醫師。為達到醫病溝通效果,國健署委請學術單位設計民眾診療提問單,讓民眾掌握其他病友提出的問題,也分享病友的經歷,這些提問單目前都設計在國健署「健康九九」的App中,民眾可多加利用。●癌友生育健康資訊平台專區: https://fertility-ecancer.org.tw/
-
2020-07-28 橘世代.健康橘
熟女被3C綁架!手麻忍痛也要玩,小心最後肌肉萎縮!
被手遊綁架的熟女簡小姐,無時無刻都在打手遊,甚至與朋友聊天,一有空檔,馬上拿起手機,力求破關,在家中雙眼更是沒有離開過手機,一直窩在沙發上維持相同姿勢玩手機,她打了半小時就會開始手麻,換手繼續打也撐不過十分鐘,但已嚴重成癮,她手麻沒有知覺後放下手機,起身甩甩手舒緩後便繼續玩。簡小姐自知壞習慣已造成病變,但是擔心被醫師下達「禁玩令」,選擇隱忍,長達半年手麻症狀反覆發生,近期終於痛到受不了就醫,手指已僵硬,發現已經是嚴重腕隧道症候群。新光醫院骨科主任釋高上說,「太多人因為沈迷手遊導致腕隧道症候群」,腕隧道症候群也就是正中神經壓迫症,腕骨與手部韌帶在手腕圍成一處凹槽,即腕隧道,而手部的正中神經會經過腕隧道,當手腕長期呈現同一姿勢,或是韌帶發炎等,都可能使腕隧道變窄,壓迫到正中神經,導致出現手麻的症狀。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年齡為中年,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好發於女性,分析應與女性的體質有關。腕隧道症候群也好發於需不斷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職業,如工程師、機械技工、高爾夫球選手、家庭主婦等。近年隨3C產品盛行,即使不是需要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職業,像是習慣打字很用力的民眾,或是長期使用手機的民眾,罹患腕隧道症候群也愈來愈多。釋高上表示,腕隧道症候群的手麻症狀初期僅需要甩甩手,或是定期接受復健就能改善,不過也因為甩手就能舒緩,讓不少民眾不太在意手麻症狀,導致持續維持錯誤姿勢,就醫時往往都已相對嚴重。臨床上看到不少患者,就診時手指肌肉已經萎縮,手部沒力,甚至沒辦法拿東西,晚上睡覺時還可能因此被痛醒,嚴重影響睡眠,必須手術才有辦法改善。釋高上表示,腕隧道症候群初期,可靠自行恢復,或是合併藥物改善,若是手部在特定姿勢下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則可搭配復健治療,疼痛感已影響生活者,可以注射局部類固醇改善,但此舉復發率高,也可能造成神經損傷。症狀若是已經惡化到出現肌肉萎縮或是無力者,可以透過手術改善。釋高上表示,治療腕隧道症候群的手術方法相當簡單,在手部切開5公分左右的傷口,將橫腕韌帶切開,緩解被壓迫的正中神經,手術時間僅需要5分鐘即可完成。他提醒,手術後雖能改善疼痛,但壞習慣若是不改,腕隧道症候群仍可能再次復發。他也建議,若是長期要重複使用手腕動作的民眾,平時就應該做好保養,像是可以買護腕減輕手腕壓力,也不要用力打字,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避免腕隧道症候群上身。【更多健康精選延伸閱讀↘↘↘】。眼花看不清楚?「LINE字體放大」拯救你的視線。「肩頸酸麻,小便減少」竟可能是高血壓併發症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風吞嚥困難 研究證實中醫介入治療能加速改善
麻豆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黃書澐今天發表中醫介入中風治療成功案例。她說,國外最新研究顯示,中風病患若有中醫介入以針灸治療,不但恢復狀況更好,也較少疼痛與心理憂鬱;台灣研究也發現,針灸3周後改善效果就很明顯。麻豆新樓醫院近來投入設置完整住院中醫西醫與復健體系,尤其中醫治療早期介入,能讓讓中風的復原更全面。腦血管疾病長期占據國人10大死因的第2至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即使存活,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中風後失能是成人殘障主因之一,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沈重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灣健保執行中醫腦中風住院專案計畫多年,研究發現,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組相對於僅作常規治療組,中醫介入組在六周時巴氏量表評分更高,尤其是在平面行走、上下樓梯以及移位的改善幅度最為明顯。另外有國外研究顯示針灸搭配復健治療,相較於僅執行復健治療,針灸組的吞嚥功能改善更快且更好。黃書澐指出,在麻新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長期合作,已有大量成功治療案例,收到受信任。她舉以下兩個案例說明。陳姓患者尚未39歲出血性中風,2月時手術已一個月仍昏迷不醒,她以四神聰與困難的透針方法,由太衝透刺湧泉穴,治療三次後意識恢復,「家人告訴我們他還對女友說了我愛你呢」,搭配中藥繼續治療後在護理之家復健即將回家,可以拿著拐杖行走也能自己吃飯了,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改善。黃書澐說,另有高齡90歲阿嬤,中風後僅能透過鼻胃管進食,在看中醫前已練習許久,仍無法成功吞嚥,還會偷偷沾蜂蜜水在口腔,稍微滿足無法由口進食的遺憾。她認為阿嬤的認知功能相當好,若能移除鼻胃管對生活品質將大有助益,因此量身訂做了「穴位組合」,搭配百會、語言區頭皮針、廉泉與照海穴針灸治療,連續三周後,阿嬤很開心的說,「我今天可以吃粥了!」中醫科同仁都為她高興,持續治療後阿嬤現在三餐都能由口進食,身心狀況都顯著進步。黃書澐指出,頭皮針能夠活化腦細胞、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也能夠促進側枝循環的重建。體針則是需要配合診察,透過體質辨識量身打造合適的配穴;主要是以調節氣機與局部肌力刺激回復為主。她說,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於中風患者的康復有顯著的好處,較早的介入對於復原能更有幫助。麻豆新樓醫院已加入「住院中」與「出院後」的健保專案腦中風計畫,為病人的恢復提供更好的治療機會,即使在住院中也可以會診中醫,患者康復更快更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