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8 科別.心臟血管
搜尋
彰化基督教醫院
共找到
189
筆 文章
-
-
2021-01-08 新聞.健康知識+
急凍用對暖暖包、電暖器嗎? 保暖NG行為原來這麼多
寒流來襲,氣溫急凍,民眾為了達到抗寒目的,常以電暖爐、電熱毯等電器,甚至貼身使用暖暖包等各種方式保暖、取暖,但是彰化縣消防、醫師警告,不當抗寒取暖的NG行為,反而容易被高溫燙傷、低溫燙傷,甚至引發火警而造成憾事。連日低溫,各地屢傳猝死、中風、車禍,民眾為了抗寒取暖,還有橡膠熱水袋、不鏽鋼水龜、煤油懷爐、電暖爐、電暖扇、電熱毯、電熱水袋、暖暖包、暖暖蛋等,甚至有些民眾使用吹風機等,但一些NG行為,則容易造成火警、燒燙傷及一氧化碳中毒等事件。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暨重症醫學部副主任謝貝尤表示,常見保暖的NG行為包括在密閉空間下燒炭、點蠟燭,可能就會造成一氧化碳中毒,也因為有明火,也會很容易造成火災;喝酒暖身也似是而非,謝貝尤說,喝酒會讓身體發熱是因為皮膚的微血管會充血,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的,反而會讓核心體溫下降,甚至造成低體溫,尤其是在外喝酒宿醉,反而會更危險。在電器方面,謝貝尤指出,像電毯、暖爐或暖暖蛋,長時間接觸皮膚,也有可能會燙傷,尤其是老人家或是嬰幼兒表達能力不好,或是糖尿病病患神經病變,對於冷熱感覺比較不敏感,也有可能因長時間接觸,造成燙傷而不自知,而中風患者無力翻身,躺電熱毯也是長時間接觸,也會造成低溫燙傷。至於常見民眾用暖暖包取暖,謝貝尤提醒民眾,拆開後先輕輕的搖晃,讓裡面化學物質起作用,但使用時儘量避免長時間接觸皮膚,可考慮在外層再包一層毛巾或比較厚的布,然後再使用,可以放在口袋裡,睡覺時候就記得別放在被子裡面,很有可能忘記而造成長時間的低溫燙傷。謝貝尤說,暖暖包或是熱水袋,這種看似沒有殺傷力的發熱器具,其實一樣會造成低溫燙傷,大約在45度以上的溫度,如果長時間接觸半小時以上,就可能會有燙傷的情形。另,泡澡機、泡腳機,就可能會有「溫水煮青蛙」的情況,所以務必要小心。冬天泡湯也要注意時間不要太久、要適時的補充水份,避免體液流失太多,不然可能會有暈眩症、姿勢性低血壓而暈倒的情形。謝貝尤提醒,老人家、心血管疾病及三高族群,在起床應先暖身,或穿一件比較保暖的衣物,再從被窩裡出來,也可以考慮戴帽子、圍圍巾,或是穿比較高領的衣服,避免冷風來了,氣管、血管容易收縮會引起不適,目前有一些機能性衣物,像是發熱衣、羽絨衣或羊毛衣,都可以考慮做多層次的穿搭,會有比較保暖效果;手腳容易冰冷的人,可以戴手套、穿比較厚的襪子。彰化縣消防局災害預防科科長蔡佳洲博士表示,避免不當使用電器的NG行為,應養成5不1沒有原則─「用電不超過負載、電線不綑綁折損、插頭不潮溼汙損、電源插座不用不插、電器周圍不放可燃物、沒有安全標章不買不用」的正確用電習慣。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2021-01-07 科別.呼吸胸腔
一分鐘爬不到30階 肺功能不足為肺阻塞高危險群
在疫情影響下,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運動,戶外景點爬山、踏青更是多數民眾的首選,不少人會透過登山運動增加活動量,但登山仍須注意體力與身體條件,不是每個人想爬就可以爬,有的人爬沒幾階就氣喘吁吁爬不上去,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林俊維提醒,若發現自己與同年齡層的人相比,走路或爬坡體力明顯比別人差、或容易因為喘而停止活動,就應注意肺部狀況。林俊維說明,肺功能降低,「喘」是最明顯的症狀,可以歸咎於幾種肺部疾病:氣喘、肺部纖維化甚至是肺阻塞,肺阻塞是重要卻常被忽視的疾病、又稱慢性阻塞性肺病,典型症狀表現為「咳、痰、喘」。依據衛福部統計,肺阻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位,每年有超過6千人因此喪命。林俊維說,在台灣,肺阻塞的危險因子為吸菸、二手菸、空污、煮菜油煙、工業粉塵以及肺部感染等,大部分發病在40歲以上。而吸菸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肺阻塞患者有8成以上都有抽菸習慣,抽菸的人常將自己長期的咳嗽與咳痰和抽菸的行為連接起來,將自身的不舒服合理化,或將「咳、痰、喘」症狀視為其他疾病導致,如心臟疾病,而忽略疾病的重要性,因此,有些肺阻塞患者是因咳嗽、咳痰拖了一段時間,從診所轉介到醫院,或至心臟科門診檢查沒有問題,才被轉到胸腔內科就醫;甚至有患者肺功能已經惡化到需住院治療的程度才知道自己肺阻塞的嚴重性,林俊維提醒若「咳、痰、喘」超過2週,在診所當感冒治療無效,就應盡快到胸腔內科檢查。除了平時爬山時注意之外,民眾也可以自行在家透過「一分鐘登階肺功能測試」檢測是否有肺阻塞風險,以1階20公分來算,30個階梯約兩到三層樓的高度,若一分鐘若爬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表示身體無法從事生活必須的活動,便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一分鐘若爬30到50階,代表為肺阻塞中度風險族群,有抽菸者仍須注意;一分鐘爬50階以上者,則屬於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肺功能屬於較正常範圍。林俊維表示,一般人一分鐘若爬30階梯喘到無法繼續,可能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到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目前肺阻塞治療中,會依病人喘的程度分為0到4級,總共5級。第2級主要是和同年齡層做同樣活動時較容易喘,第3級是步行無法超過100公尺,而最嚴重的第4級患者,只能在家裡活動無法走出家門。此外,肺阻塞患者族群也很多樣性,有些患者族群治療難度更高,如合併肥胖型的肺阻塞;也有肺阻塞患者BMI過低,可能為營養不良或疾病所造成的過度能量消耗所致,很喘、食慾不好造成身體消瘦,都是危險訊號。林俊維表示,肺阻塞可控制、治療並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但就像高血壓一樣無法痊癒,目前主要治療是吸入性支氣管擴張劑,藉由藥物讓狹窄支氣管擴張,改善患者的症狀;非藥物治療則要從生活習慣改變,包括戒菸、工作戴上防護裝備,建議家庭主婦炒菜開抽油煙機,甚至戴上口罩。在預防感染方面,疫苗施打也很重要,建議民眾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的習慣,檢視自己是否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留意自身肺功能。
-
2021-01-01 新聞.元氣新聞
天冷!不僅長者當心 醫院急診室車禍外傷機車族也增多
寒流來襲,全台在今天上午以前急凍,中部地區上午氣溫稍微回溫,但冷風仍讓許多外出民眾包緊緊,彰化縣消防局統計這波寒流以來,從去年12月30日到1月1日上午8點止,救護人員協助救護案件中已有17人OHCA(到院前無呼吸心跳,大都是70歲以上長者,但在醫院急診現場則發現,天冷不僅是老人求助多,車禍外傷的機車族也增多。彰化秀傳醫院急診室發現,因為天冷,急診病人中車禍外傷增多,有可能太冷反應變遲鈍,或穿太多,手套、圍巾駔愛活動;另外中風、腸胃道出血和解尿困難的病人也略增。彰化基督教醫院統計寒流這幾天求診中,12月30日因低溫就醫的有1人、急性腦中風4人、類流感2人、OHCA1人,重大外傷則多達56人,12月31日心肌梗塞1人,急性腦中風有6人、OHCA3人、重大外傷也多達47人,等於這幾天重大外傷的案件反而最多破百件,雖不全是因車禍造成,但研判部分用路人因風大而意外受傷。彰化縣消防局統計從前天凌晨到昨天5點為止,全縣已13人因為身體不適而叫救護車,跨年夜12月31日到今天上午8時又增加4人,但發生時間都在下午3點到晚上9點間,包括彰化市68歲女性、83歲女性,以及社頭鄉94歲女性和溪湖鎮81歲男性,彰化消防局救護科長周雍華強調,這些都是急病救護,救護人員到場時患者已沒有呼吸心跳,無法確認這些人OHCA的原因是否和天氣有直接關係。
-
2020-12-31 科別.心臟血管
胸悶、胸痛就是心臟病發作?醫師解析,這些非典型症狀更致命!
許多人對於心臟病都有個錯誤觀念,以為心臟病發作一定是摀著胸口喊痛。事實上,心臟病的範圍極廣,一般人所說的「心臟病」,通常是指心血管疾病,才都會有典型胸痛、胸悶的症狀發生,有時疼痛也會輻射至腹部、背部或是上臂。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簡思齊表示,造成胸痛原因很多,根據統計,因胸痛至心臟科門診者,僅有2~4%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一部分是慢性心血管疾病,另一部分是因為骨骼和肌肉疼痛,而腸胃或呼吸道問題次之。 簡思齊指出,典型的心絞痛會出現胸口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悶悶的感覺,甚至會有透不過氣之感,且持續幾秒鐘到數分鐘,但只要休息即可好轉;上下樓梯、搬運重物、快步健走等過程中,會使胸悶、胸痛狀況更為加劇,嚴重者還會伴隨冒冷汗的現象。 他進一步說明,但因為這樣的症狀非持續性的,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而未就醫。其實,這很可能就是又被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慢性心血管疾病)-狹心症的症狀,建議趕緊至心臟科看診,以釐清是否罹患狹心症。 若有持續嚴重的胸痛,覺得前胸有劇烈壓迫感,感覺緊緊、綁綁的,很像被大石頭壓住般沉重,甚至轉移到下巴、肩膀、手臂、背部等廣泛性疼痛,無法明確指出哪裡痛,並伴隨著喘、噁心感或冒冷汗,則是心臟梗塞發作典型症狀。 簡思齊提醒,如果是胸部突然出現撕裂般的劇烈疼痛,疼痛也會由前胸移到背部上方然後移到背部下方,甚至出現血壓升高變化劇烈、休克、腹痛,喘,即便還可以忍耐,也不應該延誤,要儘快就醫急診,有可能是更危急的情況:主動脈剝離。 不像皮膚受傷,痛在傷處,內臟引起的疼痛是可以轉移的,也就是感覺痛的位置跟實際引發痛的部位,不在同一處,所以,心臟病不是只有用「胸痛」來表現! 正因為會轉移痛,常出現只有其他部位痛的狀況發生。臨床上,常看到有人下顎痠痛,以為蛀牙發作;喉嚨痛,以為是感冒;後頸痠痛,以為五十肩等,就診卻無法改善,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心臟血管疾病作怪! 此外,有些人心血管疾病嚴重到產生心臟衰竭,而表現出心律不整的症狀臨床上常以心悸來表現,你會明顯感覺到自己的心臟,正在「碰碰跳」;有些人則因為心臟衰竭,在運動時,需氧量增加,使流到腦部的血液量不夠,出現頭暈、暈眩症狀,甚至昏厥。 簡思齊指出,疲倦也是常見心臟病衰竭的症狀,其發生原因為心臟血液輸出量過低,導致人較為虛弱無力;而心臟衰竭患者病,因心臟射血功能變差,造成水分於身體堆積,可能造成肺積水、腹水甚至造成四肢水腫。 更不能忽略的,是「喘」這個症狀!尤其是發現躺下來休息反而更喘不過氣來,但坐起來就覺得好多了(端坐呼吸症狀),如果再合併出現下肢水腫等症狀,就要懷疑是否有心臟衰竭問題。 簡思齊呼籲,其實,心臟病就是因為表現太多樣化難以判斷了,建議出現難以解釋的症狀,還是早點就醫檢查診斷,應儘速就醫釐清是否為心臟病發作,千萬別因為一時的輕忽造成終身的遺憾。 諮詢專家/彰化基督教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 簡思齊
-
2020-12-30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晚期患者藥物二擇一 醫病陷兩難
頭頸癌被認為是最複雜又治療困難的癌症,轉移性及復發性患者,藥物選擇更少,自從標靶藥物問世後,過了十年,今年免疫藥物可用於第一線治療,因此改變治療指引,獲得第十七屆國家新創獎。但實際上,健保對於免疫藥物給付於二線治療,患者必須從標靶及免疫藥物二擇一,由於不少患者經濟相對弱勢,醫界希望放寬給付標準,讓患者治療後重返職場賺錢養家。目前針對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治療,陽明大學副校長、台北榮總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任楊慕華指出,目前健保給付標靶藥物加化學治療;免疫藥物則是二線使用,且標靶藥物及免疫藥物只能二擇一,讓醫師感到為難,沒有臨床治療指引是這麼規定的。目前使用免疫藥物,需視PD-L1生物標記表現量而定,不同的腫瘤細胞有不同的表現,也有不同的評分方式。以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癌為例,健保規定TPS要大於等於百分之五十或TC大於等於百分之十,楊慕華無奈地說,「符合的患者大概兩成,但他們得先用化療藥物,無效之後才能使用,此時病人狀況可能更不好了,治療效果就不如預期。」楊慕華認為,去年美國癌症治療指引(NCCN)已將免疫藥物列為頭頸癌第一線治療,若單用免疫藥物,只要CPS生物標記大於等於一,合併化療使用則不須生物標記檢驗。台灣頭頸癌治療晚國際治療指引好幾年了,由於免疫藥物不像標靶藥物,需有對應的突變基因才有效果,它是漸進式效果,只要有PD-L1表現量都可能有效,這就是國際治療指引的原則。依國際臨床試驗,復發或轉移頭頸癌患者,一線使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相比過往常見標靶合併化療的治療方式,可延長近四個月的存活期。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很多治療都必須合併使用才能帶來最好效果,患者新診斷時就需要完整治療,減少復發,若不幸轉移或復發,要用最好的治療方式把癌細胞「壓」下來,之後才有辦法繼續維持穩定。林進清表示,近年藥物不斷進步,晚期病人存活期大大提升,但新藥給付多數患者還是用不到,且頭頸癌患者多為勞工,自費能力有限,臨床上還是會依病人經濟狀況,選擇不同藥物組合提高治癒率。經濟狀況確實影響用藥情形,楊慕華指出,停藥有兩種狀況,一種是病況穩定,曾經有位女患者,花費數十萬接受免疫藥物治療,半年後腫瘤消失,就先停藥觀察;另一種就真的沒錢而停藥,也有人因此病情惡化,因此希望健保放寬給付條件,讓他們有機會重返職場,也等於拯救了一個家庭。(企畫專題)
-
2020-12-23 科別.精神.身心
1分鐘了解思覺失調症!圖解常見症狀與治療藥物
透過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使得「思覺失調症」獲得許多人的注目,但在劇終後,數個社會事件接連發生,讓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產生誤解,以為罹患該疾病患者皆有攻擊性行為,進而感到恐懼、憤怒。你不認識的思覺失調症,患者飽受負性、情緒等症狀所苦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的精神疾病,過去被稱為「精神分裂症」,是最嚴重的精神疾病,綜合許多精神症狀和徵候疾病的一種疾病症候群。其症狀除了大眾較熟知的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思覺失調症患者也飽受旁人所不知的負性症狀、認知症狀、情緒症狀、解組症狀的折磨,難以脫離。以及不瞭解患者在疾病治療的艱辛歷程,深陷於擔心疾病復發恐懼。 台灣思覺失調終生盛行率約是1%,每百位人口中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罹病時正值於人生最重要時刻,許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順利工作,失去本來應有的美好人生。對許多患者而言,回到正常生活其實是他們最大的願望,但因為思覺失調症會造成患者思考能力衰退、不如以往,再加上心中總是恐懼疾病復發,什麼事都不敢做。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曾有家屬對患者說:「沒關係,爸爸養你一輩子」,雖然真摯親情讓人動容,但因為父母會老、兄弟姊妹會有家庭,患者終有一日還是要回歸社會、學習自立。所幸,思覺失調症的治療發展持續推進中,給予病患有重拾生活滋味的夢想!正性症狀是治療重點,但情緒也需要被照顧!邱南英說明,目前,思覺失調症急性期的治療多專注於減少正性症狀,但是待患者脫離急性期後,如何使其回歸社會,降低家庭與整體的社會負擔,仍是一大課題。陳紹祖指出,因為常見治療選擇為新型抗精神病藥物,透過抑制大腦多巴胺或血清素分泌,減少患者出現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但過少的多巴胺及血清素,將導致患者缺乏生活動力或社會退縮,情緒上仍飽受折磨。簡而言之,就是抗精神病藥物雖然能將患者拉出幻覺、妄想中,但許多人在恢復病識感後,卻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感受到明顯壓力,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難以回歸社會。他分享,經常有病友詢問:「醫師,我還可以回去念書嗎」?反映的即是患者對於疾病復發的恐懼感。現在,獨特機轉藥物的問世,使思覺失調症患者有機會保留良好的身體機能,降低沒來由的情緒問題,增加回歸社會的勇氣。如何讓多巴胺調節得剛剛好,是治療思覺失調症的重要發展趨勢!陳紹祖表示,目前,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出現新獨特機轉,結合既有的抗精神病藥物優點、減少藥物副作用,不過度抑制多巴胺和血清素分泌,以調節方式讓濃度不多也不少,幫助患者生理上維持在適當的平衡狀態。他進一步解釋,除了消弭正性症狀,也能顯著改善負性症狀、情緒症狀及認知功能障礙,讓患者有機會重拾對生命的熱情。提醒患者配合醫囑,接受追蹤;家屬密切關懷,提供支持,在穩定治療下,可以相信自己不會再復發。藥物治療選擇 思覺失調是大腦疾病,勿再汙名化疾病受害者!邱南英表示,除了藥物治療外,現今也有許多資源能幫助患者重新出發,如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娛樂治療、行為治療、產業治療、社會復健計劃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邱南英說,思覺失調其實是大腦的疾病,患者是疾病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加害者。但,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對患者及家庭的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的壓力、無法前進。若社會能再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與包容,相信會有更多的思覺失調症者進入穩定治療的階段,減少暴力、攻擊相關的事件發生,並能回歸社會,正常生活,創造好的正向循環。 諮詢專家/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 邱南英、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 陳紹祖
-
2020-12-05 科別.心臟血管
久坐不動當心沉默殺手殺了你!淺談血栓疾病
40歲的大維(化名),是一位電子工程師,6年前曾因嚴重腰痛、下背痛求診骨科,在服用止痛藥與肌肉鬆弛劑後,症狀未獲得緩解,反而在2~3個月內惡化,痛到晚上睡不著、躺不下來;經中醫針灸於後膝蓋窩放血之後,疼痛狀況雖有改善,但隔天卻在辦公室喘到暈厥,送醫後,X光檢查發現肺纖維化。大維甦醒後,因症狀獲得緩解,故未深究發病原因。之後,卻又發生右腳腫脹,以為是腎臟功能障礙,服用利尿劑之後未改善。後來左腳也同樣從大腿根部腫到腳底,脹大了1.5倍之多,甚至在半夜痛到送急診就醫。 經檢查發現,患者全身多處血栓,包括雙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下腔靜脈血栓等多重靜脈血栓栓塞症,不治療恐危及生命,故以抗凝血藥物治療、併血管內導管導引下溶栓治療等,使血栓症獲得控制,相關症狀也得到緩解。患者經治療後,未再持續追蹤血栓問題,直到4年前返鄉工作,因腹痛求治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沈銘鏡,經電腦斷層檢查,證實是下腔靜脈的側肢再次血栓,以抗凝血藥物治療控制。沈銘鏡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會導致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發生;靜脈血栓,則可能發生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色及表層靜脈擴張現象。他進一步解釋,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發生率,大人1,000人中每年發生率可能在0.5人以下。沈銘鏡表示,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而國人遺傳性靜脈血栓佔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此次案例是屬於抗磷脂抗體症候群。 沈銘鏡進一步說明,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分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但卻會危害生命,不可不慎!為了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呼籲大家除了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之外,更需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 諮詢專家/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沈銘鏡、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暨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 林炫聿
-
2020-11-14 癌症.乳癌
那怕只有1%機會 她患三陰性乳癌因免疫治療獲好轉
40多歲王小姐因有家族癌症病史,2年前,乳房篩檢確診為第二期的三陰性乳癌,今年3月,生活和家庭的多重壓力下,癌細胞已轉移到頸部淋巴,被醫師宣判最多只剩2年,原本萬念俱灰,最後在朋友一句玩笑話「你已經慘到谷底了,不會再更慘」,激勵了她,「哪怕只有1%的機會,也不放棄」,最後經彰基使用免疫治療半年多,恢復狀況良好。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每年新增約1萬4千名個案,相當於每37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新確診乳癌1。其中,荷爾蒙受體ER、PR和HER2基因都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因過往的治療武器匱乏,造成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3高現象」,成為治療最棘手的乳癌類型。陳達人表示,文獻顯示,三陰性乳癌患者首次手術後5年內,復發機率是其他類型乳癌的1.5倍4;台灣本土研究也顯示,9成以上三陰性乳癌患者出現癌細胞轉移現象,且以肺部和骨頭轉移尤為常見5。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有對應的荷爾蒙療法、標靶治療可使用,三陰性乳癌過去20年來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6,化療藥物雖一代換過一代,但藥物的快速失效也導致預後較差。然而,拜醫療技術快速進步之賜,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為這群病友帶來一線曙光。陳達人醫師表示,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存活期通常不到1年半,但是,在免疫療法併用化療之下,研究發現PD-L1陽性之三陰性乳癌病友,半數的整體存活時間可超過2年,且降低約4成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7.8,大幅扭轉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不過,目前因健保尚未給付,有些患者無法負擔、錯失治療良機,其實三陰性乳癌患者人數相對其他乳癌患者少,適度納入給付應不至於造成健保太大負擔,期盼政府多給三陰性乳癌病友多一點關懷和照顧。
-
2020-11-01 癌症.飲食與癌症
罹患癌症有什麼食物不能吃?營養師教你吃對食物抗癌
Q:癌友從哪裡攝取蛋白質較好?要不要少吃肉類?吃素會比較好嗎?營養師建議: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吸收率較好。素食者建議吃蛋奶素。癌友對抗癌症需要有體力做後盾,但因治療期間常胃口不佳,也有不少患者罹癌後,因擔心病情惡化,嚴格忌口,甚至刻意避開甜食和肉類等。但其實這種種的飲食限制,恐怕讓癌友更焦慮,營養師建議營養均衡,尤其蛋白質攝取要足夠,才有體力長期抗戰。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劉明悅表示,癌友因為需要做治療,所需的蛋白質比一般人還多,建議要注意補充足量蛋白質。需要量因人而異,男性活動量大,蛋白質需求較多,以一個手掌大小為一份,一天建議吃到7份,一餐吃個2、3份,但有的女性4、50公斤,治療期間也可能只需要維持原來的攝取量。另外,也考量到罹患癌症不同,例如腎臟方面腫瘤,蛋白質就建議不要攝取太多,應由醫師、營養師針對身體狀況做個別化建議。癌友攝取蛋白質以動物性為佳,因為吸收率較好,其中像雞蛋、魚肉等屬於高生物價蛋白質,利用率也較好。至於吃素患者,應以豆腐等豆製品為主來蛋白質來源,也鼓勵以蛋奶素攝取食物,只吃麵筋等麵粉製品,營養不夠。Q:「生機飲食」所有癌症患者都可以嘗試嗎?營養師建議:天然植化素雖好,但化療期間抵抗力差,不宜吃生菜。癌友會特別注重身體狀況,有的甚至嘗試生機飲食。劉明悅說,生機強調的是植物內的植化素,是植物當中的天然化學成分,可以抗氧化,幫助清除自由基。尤其近年來相關研究指出,癌症會形成是因為體內細胞病變,原本的細胞因DNA破壞,身體接受輻射、化學等因子,造成細胞損壞,而產生癌細胞,而植化素對身體有益。雖然這些來自天然植物的植化素,可以幫助細胞減少氧化傷害,但較適用於預防。劉明悅表示,細胞已經發生病變才吃生機飲食,雖可預防惡化,但對病症改善沒有直接幫助。有的植化素對熱比較敏感,煮過後營養素會流失,目前生機飲食許多是強調使用生菜,但癌友在治療期間,會因化療過程、體內白血球下降,抵抗力較差,吃生機飲食反而有感染疑慮。Q:聽說癌細胞愛吃醣,要改採低醣飲食?生酮飲食有助抗癌嗎?營養師建議:研究尚未證實效果,不必特別做低醣飲食。坊間流行生酮飲食減重,甚至傳出可抗癌。劉明悅表示,目前研究大數據部分還沒證實生酮飲食可抗癌,但一般癌友提升蛋白質攝取,醣類攝取的比例自然會降低,但不需要嚴格做到低醣飲食甚至連飯都不吃。治療期間若營養攝取不足,採取極端的飲食,除了吃不習慣,還得花很多時間精力找食物,在治療期間不太適合。Q:癌友如何知道自己的營養夠不夠?可以用體重當判斷依據嗎?營養師建議:建議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癌友治療期間時常感到虛弱,體重也容易發生變化。劉明悅說,建議癌友自行量體重記錄,體重下降是營養不足的警訊,代表熱量攝取不夠。例如有的人做電療,短則三、四天,長則一、兩個月,也許一開始沒有不舒服,體重還可維持,到後期可能因劑量累績,造成營養需求提高,即使吃的量沒變少,但體重還是無法維持,代表熱量需求還要提升。有的患者在接受治療前體重就過輕,會建議在治療期間吃得比需求量還多,增加體重。Q:吃不下固體食物,可以只吃流質食物、喝雞湯嗎?營養師建議:不能只喝湯,把肉切碎吃,營養才夠。劉明悅說,癌友除了生的食物或刺激性加工品等應避免,其餘飲食最大原則是以吃得下的食物為主,基本上不要限制太多。若固體食物吃不下,可喝魚湯、雞湯,但不能只喝湯,還是要吃到肉、攝取蛋白質,建議將肉切碎和湯一起喝下才有足夠營養。
-
2020-10-25 科別.心臟血管
全球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 4「隱形殺手」超危險...坐太久要小心
150年前,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凡爾紹(Rudolph Virchow)發現了血栓形成3要件和其病理成因:(1)為血中成份異常,(2)是血管壁有改變,(3)為血流變化,時至今日這3項要素仍適用於今日的血栓臨床診斷。為了紀念該學者的偉大發現以及貢獻,國際血栓及止血學會將他的生日10月13日訂為「世界血栓日」 (World Thrombosis Day),以提高社會大眾對於血栓的認識與重視,並且關注血栓疾病,增進人民的生命健康。全球每16秒就有1人得血栓 世界血栓日呼籲大眾重視疾病彰化基督教醫院與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為響應並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16日共同舉辦「世界血栓日—大家來重視」活動,由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彭慶添醫師等一同參與。彭慶添表示,舉辦活動的目的,是要呼籲民眾重視血栓問題,這個疾病雖然嚴重,但是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癒的。醫護同仁應該要重視鑑別診斷,用藥要精準。同時希望研究單位能夠進行更多深入的研究。彰基副院長林慶雄醫師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16秒有1人罹患血栓疾病、每37秒有1人因血栓死亡,重視血栓問題刻不容緩;尤其像現代人久坐的生活型態,加上肥胖、抽菸、飲酒等,都可能造成血栓風險,民眾除了需要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戒除不良生活嗜好之外,更要對身體狀況有警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獲得妥善的照護。血栓分動脈、靜脈2種 血管阻塞不通即形成血栓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即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發生大量肺栓塞通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靜脈型血栓台灣患者有一半是先天遺傳 多與S或C蛋白缺乏有關根據研究,我國靜脈血栓每年發生率約為每1,000名大人中0.5人以下;發生靜脈血栓的原因很多,包括受傷、開刀、懷孕生產、久坐或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癌症、抗磷脂抗體症候群、骨髓增生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台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占總發病人口約50%,其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和抗凝血酶缺乏。但也有病友是完全找不出原因的。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只要控制得宜,血栓症病友的行動、生活與一般人無異。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台灣血栓醫學會秘書長林炫聿醫師提醒,血管壁損傷、血流速度異常、血液成份異常都是血栓形成的要素,雖然血栓症不易發現,卻會對民眾造成危及生命的影響,所以每年10月13日世界血栓日活動,期盼能讓民眾了解血栓形成的原因、危險因子、症狀及治療,喚起民眾對血栓的重視,減少因血栓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嚴重結果。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坐太久靜脈血栓會奪命! 多發生在單腳,5種人都屬高危險族群 輕碰就瘀青? 不是皮膚嫩,當心身體潛藏4疾病
-
2020-10-17 科別.眼部
秋冬眼睛容易乾?哪些人乾眼症高風險群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一般而言,夏季天氣炎熱、汗水流進眼睛,容易讓眼睛感到不適,相對地秋冬季節風大且乾燥,反而使淚水蒸發速率快,更容易讓眼睛乾澀,因此秋冬時節得到乾眼症的比例反而增高。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及視網膜部陳珊霓主任表示,雖然台灣相對於國外較潮濕,但空氣污染嚴重,對眼睛也是一種刺激。雷射近視、配戴隱形眼鏡、停經後的婦女,長期使用青光眼眼藥水等,都是乾眼症的高風險族群。若不及時治療,嚴重的乾眼症會造成角膜破皮、視力惡化、角膜潰瘍甚至恐致失明!視網膜剝離術後併發青光眼 正確點藥已改善陳珊霓主任分享一個視網膜剝離手術後併發青光眼的案例,因外院手術後許久未拿出矽油(需注入矽油避免剝離復發),不只導致視神經90%以上受損,眼壓甚至高達30多毫米汞柱(正常眼壓值範圍約10~20毫米汞柱),確診青光眼。抽出矽油後眼壓仍未降低,在青光眼藥物治療下又會造成廣泛性角膜破皮,使用不含防腐劑的青光眼眼藥水加上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以及消炎藥後,角膜破皮的狀況趨於穩定,且眼壓已降至正常範圍,雖然因青光眼導致的視力下降無法逆轉,但患者的角膜狀況及眼睛舒適度大為改善。青光眼眼藥水點久眼睛乾?其實是防腐劑惹的禍目前青光眼的治療方式仍以眼藥水為主,若眼藥水無法控制才會轉而使用雷射或手術。而大部分的眼藥水都含有防腐劑,青光眼患者又須長期點許多眼藥水治療,劉又綾醫師表示,雖然一天只點一到兩次,但長期累積下來,含防腐劑的眼藥水會破壞眼球表面細胞的完整,也會減少淚水的分泌,加上降眼壓的成分亦容易導致眼壓敏感度降低,因此淚水的分泌跟著減少,長期下來就容易造成乾眼症。目前也有不含防腐劑的青光眼眼藥水,能改善乾眼症所產生的不適症狀。陳珊霓主任也提醒,不要認為乾眼症是一個小病,若置之不理,淚水分泌會越來越困難,乾眼症狀更嚴重,甚至點眼藥水也無法解決,容易形成惡性循環,及早治療才能有效控制。人工淚液舒緩症狀 平時眼睛清潔很重要!若是因青光眼藥水導致乾眼症的患者,會先建議改用不含防腐劑的青光眼藥水,配合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目前有基本型眼藥水、保濕效果佳的玻尿酸型及長效保濕的凝膠型的人工淚液來改善乾眼症狀。若很嚴重的患者可能須使用自體血清眼藥水,透過其中的生長因子,幫助修復眼球表面乾燥發炎所引起的損傷。劉又綾醫師補充說明,針對乾眼症的保健上,除了人工淚液外,應多熱敷、清潔眼皮、眼瞼的周圍,並勿過度使用眼睛,空調不要開太強;另要注意鎮靜、安眠類型的藥物、以及免疫風濕科的病症都有可能引發乾眼症,須與內科配合治療,也建議民眾可多吃Omega 3魚油,都對眼睛的保健有幫助。【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資料來源: healthnews.com.tw
-
2020-10-11 癌症.肺癌
新藥治療加早期篩檢 降低肺癌死亡率
美國癌症協會發表2020年版的癌症統計數據,10來年癌症死亡率每年下降1.5%,2016-2017年下降2.2%,是1991年來最大降幅,主因是肺癌死亡率下降,有部份原因可能是與癌症治療大幅進展有關。在台灣,國民健康署第四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108年-112年):民國112年,30-70歲癌症過早死亡機率要下降至6.24%;107年台灣30-70歲常見癌症過早死亡機率為7.39%,其中肺癌過早死亡率全癌最高,達1.31%,比起106年只降低了0.01%,降幅幾微。肺癌新藥較少,給付嚴苛,找到適合用藥很重要。肺癌仍盤據十大癌症之首,成為晚期確診病人最多、醫療支出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三冠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王金洲指出,肺癌那麼多第一,很多原因是沒辦法好好治療,比起乳癌及大腸癌用藥穩定,肺癌新藥相對少,這幾年免疫藥物上市,由於藥費不便宜,加上健保資源財務有限,新藥給付時間延長。依據和信醫院藥劑部主任陳昭姿統計,健保署新藥申請給付生效時間,一般藥物平均為15.3個月,癌症新藥為23.2個月,確實比一般藥物多出了8個月。且健保給付條件愈來愈嚴,需綁定額外條件,例如肺癌免疫藥物第一線使用,需無法使用化療者才符合標準,甚至有些癌症用藥,規定病人的心肺腎功能需符合若干條件,國際臨床治療指引都無此規定。王金洲認為,要降低肺癌死亡率,病人用到適合的藥很重要,現在因基因檢測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或免疫藥物,目標都非常明確,加上化療藥物也進步很多,「以前肺癌病人四期我們都會稱做末期,但現在是治療無效後才叫末期,有很多早年吃標靶藥物的病人,至今十年都還存活。」五年存活率遠低於日本,與給付制度有關。台灣五年存活率與鄰國日本還是有段差距,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台灣肺癌男性的存活率約18%,日本約27%、韓國為22%。王金洲認為,這與日本的給付制度有關,日本只要新藥通過適應症後,就能立刻給付,患者可以立刻吃到新藥。但王金洲也解釋,因為日本採取共同負擔制,民眾的自付額比台灣高很多,相對的,民眾就能用到新藥。台灣因健保財務受限,讓患者沒有選擇新藥的機會,畢竟民眾用藥選擇仍在健保體制下居多,因此政府還是需要面對財務的難題,不然愈來愈多的新藥及新科技,民眾看得到吃不到,政府仍是一籌莫展。癌症希望基金會觀察到,健保預算有限,確實衝擊新藥給付的使用對象及範圍,影響病人權利;目前台灣民眾部分負擔比例僅6%,與法定20%落差越來越大,仍應回歸使用者共同負擔的精神。而王英偉也提及,當初C肝根除計畫撥了80幾億元,當時的想法,就是以後都會用到的錢借來先用,未來更多的研究應該從醫療經濟學來看,畢竟人的價值很難用錢來評量,未來精準醫療也會是產官學共同研究的標的。降低死亡率電腦斷層篩檢 找出早期個案要降低肺癌的死亡率,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增加早期患者的發現率,而目前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高危險群者篩檢,是醫界及國民健康署認為可行的方式。目前規畫重度吸菸者又有參加二代戒菸計畫者,國民健康署就願意幫他們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不過,王英偉也強調,早期篩檢對於民眾有一定的精神壓力,也有可能因為篩檢造成一些沒必要的開刀。在美國就算抽菸,要不要篩檢都需要與醫師進行共同決定。他表示,目前也與彰化基督教醫院進行研究,發展一套輔助工具,未來在篩檢前必需充份告知,包括輻射的風險、病人可能產生的焦慮等都需要考量,再決定要不要做檢查。給肺癌病友的一句話王金洲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祕書長萬一不幸罹患肺癌,千萬不要放棄治療。
-
2020-10-08 癌症.抗癌新知
基因檢測治癌 高醫成效不錯
高雄33歲黃先生5年前罹患低位直腸癌,在高醫大腸直腸外科接受術前治療,腫瘤明顯縮小,隔年車禍頭部外傷送醫,意外檢查出腦部有轉移性腫瘤。高醫團隊利用血液基因檢測,提高化學治療藥物劑量的臨床試驗,提高治療成效,且無明顯副作用,至今沒有再復發。高醫院長鍾飲文說,結直腸癌在台灣連續12年蟬聯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每年新增1萬6千多名病人,末期病人約占20%,目前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以化療合併標靶治療為主。高醫大腸直腸外科教授王照元表示,高醫結合高雄榮總、台南市立醫院、新樓醫院、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總、台北國泰醫院、三軍總醫院及彰化基督教醫院,執行研究計畫,對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病人治療前,用血液基因檢測提高化療藥物劑量臨床試驗,不僅提高療效,也沒嚴重副作用。這是國內首篇轉移性結直腸癌結合病人與腫瘤組織檢體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策略研究報告,追蹤5年,成果今年8月刊於歐洲癌症期刊。
-
2020-10-07 新聞.生命智慧
積極治療疾病的不舒服…安寧緩和照護並非安樂死
在安寧病房服務,每次有新入院的患者或家屬,我都會詢問:「你對安寧病房的想像是什麼,或對這邊的照護有什麼期待?」多數認為安寧病房是個平順往生的地方;甚至有些人明確表示對安寧沒有任何期待,認為到安寧就是要死了;也有部分人將安寧緩和跟安樂死畫上等號。積極治療疾病伴隨的不舒服其實,安寧緩和照護並非如一般人想像的消極。儘管不會針對癌症腫瘤或疾病本身做太多處理及治療,但會積極針對症狀進行處置及緩和照護,所以安寧緩和是積極治療疾病伴隨的不舒服,並嘗試從中找尋其他的可能性。或許當症狀控制穩定後,患者能有體力再次面對癌症腫瘤的治療;或許身體狀況已不適合再做腫瘤治療,那就可以考慮把生活品質當成目標,嘗試維持與創造新的生活意義。態度不同 安寧也可不一樣安寧病房就像修車廠一樣,生病就像車子零件出問題故障。在車子衰退到報廢前,仍會有其他狀況及問題需要處理,有些部分能夠修理如初,有些則已不適合做更換修理;但整體而言,只要車子能夠繼續行駛或發動,就有回到馬路上的機會,所以安寧緩和照護將問題處理完後,仍有機會出院繼續過生活,而非只是在醫院等待死亡。曾有家屬說過:「原以為安寧就是靜靜地等待死亡,但沒想到這邊仍做許多治療及努力,有許多的人情溫暖,有時會想如果能早點接觸安寧,或許家人就不會這麼痛苦。」所以,當我們把安寧視為等死,安寧可能就真的成為最後的歸處,但只要態度不同,安寧也可以很不一樣。重新審視人生 發現小確幸也曾有位長期洗腎的患者說:「因為洗腎,我的人生只剩一半,但至少這一半仍有價值,如果連這一半也失去價值時,我寧願讓自己好好離開,也不想要過沒有價值的生活。」我們選擇治療,通常是為了能維持或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但當治療逐漸達不到期待時,或許就想自己要的生活,跟現實是否愈離愈遠。無論如何,沒有人想要放棄寶貴的生命,但換個角度選擇想要過的生活,不是放棄治療,而是另一種面對未來的態度。時間並不會停留在停止腫瘤治療後,明天一樣會到來,嘗試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無論何時離開,都能從過去、現在或未來發現自己的小確幸,這也是一種不一樣的人生態度。
-
2020-09-26 科別.指甲.足部
灰指甲該如何根治與預防? 這些事情你必須做!
萬一感染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目前治療灰指甲的用藥,包括口服、外用、雷射和拔掉指甲等方式,分別介紹如下。1.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2.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3.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4.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哪些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1.甲癬嚴重程度2.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3.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4.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5.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6.病人是否服藥規則、正確擦藥7.病人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邱足滿醫師建議,民眾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食藥署提醒萬一家人有足癬和甲癬,也應該同時治療,並考慮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預防再度感染。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26 科別.指甲.足部
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什麼人容易得到?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什麼人容易得到甲癬?1.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2.免疫抑制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3.肥胖4.抽菸5.年老6.和職業有關: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有許多中學生長時間穿著皮鞋、布鞋,也是高風險族群。7.不合腳的鞋子,導致趾甲反覆受到外力不良影響。8.遺傳的體質: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9.指甲美容不當治療甲癬首先該怎麼做?1.診斷是否為甲癬是最重要的2.治療方式要考量嚴重度3.是否有其他疾病(特別是糖尿病)4.肝腎功能是否正常5.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會藥物交互作用6.是否曾經發生過蜂窩性組織炎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思覺失調患者回歸社會 最大阻礙在污名化
台灣每一百人便有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好發年齡為15到30歲。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思覺失調症患者只會出現聽幻覺、被害妄想,皆有攻擊性行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表示,隨著藥物發展,思覺失調症患者經過治療,約有六成可以回復原本的樣子,也能繼續勝任老師、警察等工作,但社會對疾病的汙名化,讓患者不敢回歸社會。邱南英說,思覺失調症是慢性精神疾病,民眾對此疾病熟知的症狀多為正性症狀,包括出現聽幻覺、被害妄想,進而產生攻擊行為,但除了正性症狀外,還有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沒有動機等負性症狀;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的認知症狀;憂鬱、焦慮等情緒症狀;以及出現胡言亂語和混亂怪異行為的解組症狀。花蓮慈濟醫院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過去治療思覺失調症,主要是多巴胺拮抗劑,針對正性症狀將聽幻覺的症狀壓下來,但容易產生負性症狀以及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的副作用,患者容易精神呆滯、思考反應變慢、動作遲緩。陳紹祖說,許多患者急性期過後,情緒上仍飽受折磨,有些則因為藥物影響造成思考和動作變慢,面對人群有明顯壓力,而不敢重返學業和工作。現在則出現第二代的口服及長效針劑,以及最新的血清素與多巴胺調節劑,不只處理正性症狀,也避免加重負性症狀和影響認知功能,讓患者脫離急性期後,約有六成能回復原來樣子,回歸社會。但思覺失調症患者回歸社會最大的困境更在於社會的污名化,甚至有些患者也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一天也會在無意識下傷害他人。邱南英說,事實上自己診治過不少警察、老師,治療後病況都十分穩定,但不敢讓人知道病情,擔心只要一曝光就丟掉工作。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成因複雜,並非單一因素造成,包括遺傳、心理狀態、環境壓力等都可能影響,因此不僅是規律吃藥控制,也要搭配職能治療、心理治療、娛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讓患者進入穩定治療的階段,甚至有三成患者治療後完全不再復發。
-
2020-09-25 科別.精神.身心
憂不能回歸社會 醫:思覺失調患者是疾病受害者
思覺失調症患者除妄想、幻聽,也常承受情緒症狀。精神科醫師提醒,病人常焦慮不安、憂心不能正常回歸社會,社會應避免污名化,降低病人就醫困境。21歲的小琪(化名)曾是國立大學高材生,正值青春年華的她,剛上大學就出現脫序行為,曾經裸體在街上奔跑,總感覺身邊的路人要傷害她,內心恐懼不已。家人陪伴小琪就醫後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但是因為缺乏藥物的穩定治療,病情反覆,使小琪無法繼續求學,只能休學靜養。後來使用新機轉藥物治療,症狀改善,重拾自信。類似小琪的狀況並不少見,根據健保資料,台灣超過10萬人診斷為思覺失調,但確診人數可能被低估。好發年齡為15歲至30歲,很多患者因為受到疾病干擾而無法完成學業或順利工作,失去他們原有的人生。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兼副院長暨彰化基督教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邱南英今天在記者會表示,外界對思覺失調症常有誤解及污名,或認為患者都有攻擊行為,進而害怕、甚至憤怒,但患者其實飽受各項症狀折磨。思覺失調症症狀除了正性症狀(如聽幻覺、妄想等),患者多也承受著負性症狀(如社會退縮、面無表情、消極懶散、沒有動機等)、認知相關症狀(如判斷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衰退等)以及情緒相關症狀(如憂鬱、焦慮、擔心、易怒等)、解組症狀(如胡言亂語、混亂怪異的行為)。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也是自殺的高危險群。穩定服藥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症狀,但過去第一代藥物,可能造成患者精神呆滯、出現錐體外路徑症候群等副作用;目前常用的藥物已明顯改善上述副作用,但可能讓患者食慾增加、體重變胖或有代謝問題。副作用的產生可能降低患者服藥遵從性。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醫學部成癮精神科主任陳紹祖表示,現在常見的思覺失調症治療藥物能有效減少正性症狀,但在正性症狀減少、病情穩定後,患者其實情緒上仍飽受折磨。許多患者在恢復病識感後,易產生情緒低落、憂鬱的感受,面對人群時會感受到明顯壓力,有些患者甚至會經歷沒有原因的焦慮感,生活中滿滿害怕、不安的情緒。陳紹祖表示,目前大約僅有3成患者可以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回歸社會,還有3成患者雖能照顧自己,卻仍無法恢復原有的能力,完成簡單的工作。現在有新機轉藥物,有安全性,且減少傳統藥物副作用,應有助維持穩定治療,讓患者重拾人生。邱南英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是疾病的受害者,不是社會事件的加害者,目前社會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污名化是對患者及家庭的另一種傷害。有色眼光間接成為患者回歸社會的阻礙,讓他們蒙受沉重壓力、無法前進。盼社會多給患者關懷與包容,幫助他們回歸社會。 自殺,不能解決難題;求助,才是最好的路。求救請打1995 ( 要救救我 )
-
2020-09-23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年輕男性晨起下背痛要看哪一科?大部分人都錯了!
駝著背,無法轉頭,雙邊髖關節都置換了人工髖關節,一名才20多歲的年輕男性赴風濕免疫門診時,行動如七十歲的老翁。他多年來忽略疼痛,拖延至末期才終於正確就醫,被診斷出僵直性脊椎炎,使用傳統止痛藥半年仍無法止痛,使用生物製劑三個月後,才將飆高的發炎指數控制住。但是骨頭沾黏所導致的駝背、頭部活動能力、壞去的髖關節都已無法改善。醫師呼籲,下背痛、腳跟痛都是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務必及早就醫中國附醫風濕免疫科邱瑩明醫師指出,下背痛與腳跟痛是最為典型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而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男性,這群男性因為活動量大,往往誤以為自己是運動傷害,不是自行買痠痛藥膏、止痛藥,就是到錯誤的科別就醫。若是出現症狀,應該前往風濕免疫科就醫,正確診斷與治療。邱瑩明說,僵直性脊椎炎所引發的疼痛,位置通常好發在下背處或臀部,也就是褲子後口袋放皮夾的位置,或是阿基里斯腱的腳後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晨間僵硬,因為睡眠時維持同一個姿勢,發炎物質累積在該處,所引發的晨間僵硬症狀。而且起床活動後,可以緩解下背處的疼痛,這是與運動傷害越動越痛最大不相同之處。甚至有些嚴重的病患,還等不到晨起疼痛,半夜就會痛醒,半夜起來在家走來走去,這也是僵直性脊椎炎疼痛的特色之一。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更容易被忽略,因為疼痛症狀更為不典型,通常發生在周邊關節,例如上肢關節、下肢關節,加上一般人誤以為僵直性脊椎炎是男性的專屬疾病,更容易忽略女性的僵直性脊椎炎症狀。事實上,每四個僵直性脊椎炎病患就有一名是女性。邱瑩明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正確診斷之後,第一線會給予消炎止痛類藥物,不僅可以止痛,也可以控制發炎。如果療效不佳,還有時會給予類固醇,或是第二線的口服免疫製劑,若是仍控制不佳,可以健保申請生物製劑,不用每天吃藥,且效果比口服藥物好。邱瑩明提醒,延宕就醫將導致骨頭沾黏,就像是骨頭被強力膠黏住,因此出現駝背,身高一年比一年矮,頭無法轉動,甚至無法開車,行走困難等問題,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及早就醫,正確用藥,讓疾病「停在那裡」。該名年輕男性正確就醫,使用生物製劑後,症狀三個月就得到緩解,病況也不再惡化,可是換掉的髖關節已經無法恢復,駝背也無法再挺直,因為頭不能轉動,也無法開車,心中非常懊惱,希望時光能倒回,自己能及早就醫,及早治療。邱瑩明小檔案專長: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血管炎、硬皮症、乾燥症、皮肌炎、多發性肌炎、急慢性關節病變。學歷: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大學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碩士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經歷:嘉義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風濕病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第一人體試驗委員會主委彰化基督教醫院內科部大數據暨資料庫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彰化基督教醫院漢銘分院主治醫師、醫務長醫藥品查驗中心審查顧問醫師美國風濕病學院院士微軟資料科學家
-
2020-09-23 科別.腦部.神經
巴金森患者現蟲爬幻覺 醫:可寫日記調整用藥
巴金森氏症是慢性神經退化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手抖個不停,雖然可用藥物控制,但隨著病程增加,藥物使用頻率和劑量增加,反造成思覺失調的症狀。醫師表示,臨床上常見到巴金森患者出現幻覺,常看到小蟲子滿天飛或地上爬而不敢睡覺,可藉由填寫病患日記,記錄用藥和相關症狀,幫助醫師調整用藥。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大腦「黑質」部位退化,神經傳導的多巴胺細胞死亡,而導致運動變得混亂和無法控制。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除了最常見的手抖症狀,也可能出現走路時手不會擺動、拖著腳走路、撲克臉等症狀。治療巴金森的權威醫師陸清松表示,巴金森氏症患者雖無法根治,但依照醫師指示用藥可以治療、延緩病程。他說,巴金森氏症可分為「三個幸運七(lucky 7)」,也就是如果好好治療可分為三個七年。第一個七年為密月期,若按照醫師指示使用多巴胺藥物生活可一如往常;第二個七年為工作期,若定時用藥,可以繼續勝任工作;第三個七年,則是退休期,除了多巴胺藥物,搭配生長激素等藥物,可延緩病程,維持生活品質。但是治療巴金森氏症最大的困擾是異動症與斷電現象,也就是不該動時動不停、想動卻動不了。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部協同主任巫錫霖表示,治療早期,因為患者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所以藥效區間較大,但隨著病程進展,細胞逐漸凋亡,這時候藥物濃度若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顫動;藥物濃度若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甚至有些病患因為因為擔心藥效很快沒效,會出現「沒電」的情形,因而縮短用藥時間、加重藥量,反而使多巴胺過度活化,造成類似思覺失調的症狀,出現幻覺。巫錫霖表示,幻覺通常與個人經驗有關,以中南部患者來說,可能多數有下田的經驗,因此常自述看到很多蟲或蛇在爬,或是蟲子漫天飛舞,而不敢睡覺。陸清松說,目前也有將速效和緩釋結合的藥物劑型,可讓藥效維持穩定,減少「斷電」現象。患者可以藉由填寫病患日記,紀錄用藥和相關症狀,幫助醫師了解患者對藥物的反應,若是一天之內斷電時間超過兩小時,就可以調整用藥。
-
2020-09-08 新聞.食安拉警報
醫師警告:美國四年後恐再勒索 要求賣萊劑給台灣豬農
萊克多巴胺美豬明年1月1日將進口台灣,農委會強調國內養豬絕對不會開放萊克多巴胺,但前美牛專家會議代表、醫師蘇偉碩今天表示,美國「四年後可能再勒索一次」,要求萊克多巴胺進入台灣養豬業,因為賣藥利潤絕對遠高於賣豬肉,站在醫生跟家長立場一定要站出來反對,將來會有更多科學證據證明萊克多巴胺的危險性。彰化醫療界聯盟、台灣農民組合協會、屏東環保聯盟等多個民間團體,今天舉辦記者會發起反對萊豬連署。蘇偉碩指出,美國研究牛隻使用萊克多巴胺的死亡率將增加91%,豬隻則會增加攻擊性,主因是萊克多巴胺會改變腦中神經傳導物質濃度,容易變得憂鬱、有攻擊性。蘇偉碩說,研究指出超大劑量瘦肉精會影響大鼠胎兒的腦神經發育與行為,目前尚無針對人體研究,不過美國兒童自閉症盛行率從1994年起就一路攀升,雖然目前無法確定跟萊克多巴胺有關,但台灣沒必要拿下一代試驗或開玩笑。蘇偉碩說,歐盟之所以禁止使用萊克多巴胺,就是因為對人體健康有不確定風險,在有害推定原則下,當然要避免進入食物鏈。衛福部在沒有提出更完整的健康風險評估前,沒有權力犧牲民眾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說,萊克多巴胺最大問題是科學證據不足,國際目前僅作過六人的人體試驗,根本無法訂定萊克多巴胺的安全容許量或健康風險評估,因此歐盟才極力反對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類進口。相關實驗發現,人類腎臟細胞接觸到萊克多巴胺會產生毒性,增加體內氧化壓力,日本也有研究魚類接觸到萊克多巴胺會有生殖荷爾蒙影響。錢建文說,萊克多巴胺是乙型受體素的其中一種,而兒童慢性病最常見是氣喘,若長期接觸萊克多巴胺,身體將對乙型受體素不敏感,兒童氣喘發作急救時,可能導致藥物失去效用,這都是未知風險。
-
2020-08-26 科別.牙科
男子咬合不正長期脹氣 3D列印輔助正顎手術改善
張男先天咬合不正,吃東西僅靠臼齒簡單磨碎食物就下肚,導致長期脹氣,張男接受3D列印輔助正顎手術,改善中臉塌陷,修正下巴比例,術後進行復健,解決脹氣等問題。42歲的張男因先天遺傳導致咬合不正,年輕時吃東西都只靠著臼齒將食物簡單磨碎就囫圇下肚,當時不以為意,等到邁入中壯年後出現長期脹氣問題,張男想起牙醫曾提醒咬合不正會影響消化系統,因此前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求診。彰基口腔外科醫師蘇竣揚今天接受媒體聯訪時指出,張男的父親、母親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戽斗,家庭牙醫師提醒他咬合狀況會越來越不好,全口31顆牙齒,只剩下3顆有咬合功能,張男曾求診名醫,被告知要把骨頭切成4段再進行位移,而他幫張男進行評估,建議進行3D正顎模擬,模擬未來臉型的改變趨勢。蘇竣揚指出,張男進行上下顎的正顎手術,先讓上顎順時針旋轉,再讓下巴後退,如此改善中臉塌陷,讓中臉豐滿,以及修正下巴比例,讓下巴縮短,手術隔天就出院,術後張男也配合積極復健,進行張口練習還有輕柔咀嚼練習,讓臉部皮膚以及肌肉恢復彈性。蘇竣揚提醒民眾,忽略咬合不正很有可能導致問題越來越嚴重,使得生活品質、營養攝取甚至健康狀況受到影響,如果有咬合不正狀況,建議可到門診進行諮詢。
-
2020-08-23 養生.聰明飲食
生菜安全/就近吃、正確洗 本土生菜新鮮也環保
愛吃沙拉,但最怕生菜的食安問題,有沒有農藥殘留?製作過程是否被汙染?營養師建議購買生菜時,要選有SGS檢驗包裝的生菜產品,較可免除農藥殘留、大腸桿菌的疑慮。生菜要冷藏 別在傳統市場買彰化基督教醫院營養師溫上妤說,生菜因沒有經過燙煮,水溶性營養較不會流失,吃下去可以攝取較多的水溶性營養素;沙拉內若有很多牛番茄、胡蘿蔔、甜椒等,因當中所含的茄紅素與β-胡蘿蔔素、維生素A都為脂溶性,必須搭配油脂,例如淋點橄欖油,靠油脂才能吸收。不過,也因為生菜未經高溫烹調,潛藏生菌風險。溫上妤提醒,應避免在傳統市場、未有冷藏設備下的環境買生菜,高溫下較容易孳生細菌,建議在有冷藏設備的超商、賣場購買,可選擇的口味和食材也多元。蘿蔓多進口 建議選本土萵苣清洗生菜可以減少菌數,但實際上很難從外觀看出有沒有大腸桿菌,只能注意期限和檢驗。溫上妤說,台灣蘿蔓生菜大都是從美國引進,但進口運程無法確定其保鮮狀況,且2019年美國才爆發大規模蘿蔓生菜汙染事件。其實台灣秋冬產季的結球萵苣、蘿蔓萵苣本土食材,在地生產較新鮮,營養成分較佳,從食物里程來看,也比較環保。選SGS標章 避免農藥、大腸桿菌溫上妤建議選擇包裝有SGS政府檢驗合格的生菜商品,針對有沒有農藥、重金屬殘留,以及大腸桿菌和大腸桿菌群是否達到標準檢驗,依標準,生菜沙拉大腸桿菌須須低於10MPN/g,大腸桿菌群低於1000MPN/g,除了認明SGS產品,若商品有「無毒」標示,更多一層保障。一般生菜沙拉包裝的材質主要是塑料,有的美式賣場賣的沙拉份量大,使用材質較厚的包裝,有助保存。但如果份量太大一次吃不完,建議買來後分裝處理,避免反覆退冰,溫差更容易孳生細菌。鹽巴清洗殺菌 千萬別放過量溫上妤表示,生菜沒經過高溫殺菌、清除農藥殘留,因此務必要用清水洗乾淨。市面上雖有蔬果清潔劑,但如果沒清洗乾淨,可能會殘留介面活性劑。建議用一般水清洗即可,若要加鹽巴殺菌,也要適當的量,若加太多鹽,滲透壓反而會讓農藥進到蔬果裡。正確的生菜清洗方式,是打開水龍頭,用流動清水清洗10分鐘,不是沖一下水就好。另外,千萬不要把生菜切碎後再洗,不僅難以徹底去除農藥,也讓生菜營養素流失。自己製作生菜沙拉雖然較安全,但要注意手部衛生和刀具清潔,避免交叉汙染,切勿使用處理過生食的刀子、砧板,要準備熟食專用刀處理生菜,或用手撕剝,處理前務必將手洗淨。保持生菜美觀 多有合法添加物因應現代人需求,生菜沙拉專賣店越來越多。溫上妤說,消費者要注意店內冷藏櫃是否在10度以下,除了食材新鮮度外,工作人員應戴口罩手套,販售過程更要整潔衛生。一般販售的生菜蔬果多數泡過鹽水,以保持外觀。超商盒裝生菜沙拉賣像佳,有的是使用許可的抗氧化劑或食用的漂白水。使用抗氧化劑的產品,包裝多會標示,但食用漂白水不用標示;也有的產品會加入食品添加物提升風味,雖然都是許可添加,但仍建議減少攝取添加物較為健康。吃沙拉難飽足 搭配蛋白質或澱粉溫上妤提醒,吃生菜沙拉,醬料也要慎選,若要減少身體負擔,應選擇油脂、鈉含量較少的醬料,例如和風醬就比凱薩醬好。吃沙拉當正餐可能會因油脂量少餓得快,或營養不均衡,外食族在超商買沙拉應注意均衡度,可另搭配香蕉、溏心蛋、水煮蛋、雞胸肉較有飽足感,而沙拉中添加南瓜、地瓜、玉米、馬鈴薯等,也可增加營養成分與飽足感。澱粉類建議減少攝取加工的精緻澱粉,例如玉米就比馬鈴薯沙拉好,也可控制熱量。
-
2020-08-06 新聞.健康知識+
高溫炎熱 醫師建議戶外工作者喝水量要增倍
天氣炎熱,氣象局針對中彰投連續多日發布高溫警報,彰化縣衛生局統計今年7月已有7人熱到送醫院急診醫院也發現高溫導致急性腦中風、與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增加,建議在外工作或活動的民眾多補充水分。高溫炎熱各地氣溫創下新高,彰化縣衛生局醫指出,中央氣象局在7月就針對彰化發布19次高溫警報,明顯比去年熱,患者送醫時大都是冒冷汗、暈眩、無力,有的意識改變,大都是長時間在外工作的民眾,彰化縣埔心鄉36歲陳姓男子7月21日凌晨被送醫時體溫高達42.5度,意識不清且有抽搐現象,轉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救治,住進加護病房。彰基副院長周志中指出,這段時間熱衰竭的人較多, 人感到懶懶的、不舒服但體溫不一定高,熱中暑則是最嚴重的熱傷害,患者體溫通常高於攝氏40度以上,且意識不清,全身通紅、脈搏起初變快,必須趕快送醫急救,建議上午10點至下午2點間避免外出,出門也最好要撐傘,可降溫3到5度,一般人一天需喝2千cc的水,若在外戶外工作或運動者,每天應該補充水分應增為2倍。
-
2020-08-04 科別.一般外科
騎車還在戴4分之3罩安全帽?他用自身經驗告訴你下場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26歲林姓男子和友人聚餐結束後,騎機車返家途中與自小客車對撞,送醫後發現顏面多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喪失咬合能力且有持續出血風險,經內視鏡輔助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恢復期短且幾乎看不見疤痕,現已順利入伍從軍。林男表示,今年3月騎車行經彰化市郊與小貨車對撞,當時戴著4分之3罩安全帽、車速約50公里,撞擊當下向左前方飛出,因撞擊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緊急送往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X光檢查發現左側下顎骨髁頭區、右側下顎骨副聯合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咬合喪失,無法行使正常咀嚼功能,加上下顎骨多處骨折有出血的風險。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與交通事故有關 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收治該病例的彰基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表示,在台灣發生顏面骨骨折的原因多與交通事故有關,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尤其中彰地區的比例相當高。以下顎骨髁頭區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至30%左右,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近幾年都從原本的「閉鎖式復位」轉為難度較高的「開放式復位」,使用骨釘骨板固定,以達到更好的術後功能,並減少術後上下顎間固定時間,達到更好的術後舒適度。但是有文獻指出,由耳前或耳後切線位置去接近斷裂處,短暫傷到顏面神經的機率仍有1%到10%,雖然多半都會在半年內恢復,但仍可能影響這段時間的生活品質。內視鏡輔助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 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因此,林楠瑾醫師此次即選擇以內視鏡進行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可大幅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並達到無疤痕手術目的。術後3天可出院,在2周後展開復健。此外,對於外科手術的輔助,彰基引進192切電腦斷層掃瞄儀,有利於醫師在手術後隨即為病人進行電腦斷層掃瞄及術中的手術導航,避免傷到重要器官或是解剖構造。林男表示,自己非常滿意手術結果,積極配合復健約2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因此重新選購全罩式安全帽,希望未來騎車出入平安。林楠瑾提醒民眾,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安全帽的選擇與交通安全有顯著關係,台灣機車事故中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由此可見,全罩式安全帽才能有效防護;政府未來應該就大眾運輸及交通安全法規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的發生。(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兒童安全座椅降7成死亡率! 4使用小常識你對了嗎? 搭車不愛繫安全帶? 當心這危險讓你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下半生
-
2020-07-31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熱到頭昏想吐不只有刮痧 中醫師教你避免中暑這樣做
動輒37、38℃的炎熱夏天,就算不做任何事情也汗流浹背,在馬路上行走更是酷刑,若不採取一些防暑消暑的措施,非常容易中暑。中暑是指身體的中樞的體溫調節出現問題,無法正常將熱排出身體,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許秀慧表示,可將其分為「陽暑」及「陰暑」,這兩者雖然都是中暑,但原因截然不同,治療方式當然也不一樣,可不要搞錯了。中暑分「陽暑」與「陰暑」 出現意識混亂、皮膚乾燥應盡快送醫許秀慧說明,陽暑即是西醫所談的「熱傷害」,是指身體在酷熱的環境下,無法有效維持正常體溫,輕微中暑會出現頭暈、頭痛、臉色蒼白、噁心、大量出汗等;嚴重的話,體溫會超過40℃,有中樞神經異常狀況,譬如意識混亂、情緒不穩、說話不清不楚、皮膚乾燥(因為無法正常出汗)等,這種中暑非常危險,必須趕緊送醫。比起陽暑,現代人中陰暑狀況更常見。許秀慧解釋,「陰暑者,陰暑而受寒者也。」意思是說,用錯誤的解暑方式導致,舉例來說,原本在戶外的高溫環境下,一下子進入低溫涼爽的冷氣房;或者是大汗淋漓的狀況下,突然喝大量冷飲或沖冷水澡,使皮膚表面毛孔、微血管急速收縮,引起散熱不良,導致中暑。中暑刮痧有訣竅 補充溫水助代謝然而,不少人會利用刮痧除暑熱,但許秀慧強調,僅適用於中陽暑的狀況。準備刮痧時,先用乳液或是按摩油塗抹皮膚,輕輕刮即可,直到出現紫紅色痧點就應停止;刮完後,因為毛孔打開,體內熱氣、水分都會散失,這時一定要喝杯溫開水,不僅補充流失的津液,也有助代謝物排出。刮痧的方向,應從「督脈」開始刮,沿著脖子、肩膀、背部,由上往下瓜;接著刮「膽經」,沿著肋間往背部邊緣刮;最後則是刮膀胱經,由上往下刮。降暑食物也能立大功 避免中暑這樣做若無法進行刮痧者,許秀慧建議可吃降暑食物,最為推薦的是西瓜,因其具有清熱生津效果,水分含量也高;或者可以喝點綠豆湯加上蓮子,酸梅湯、綠豆薏仁湯的消暑效果也很好。但要注意,因為降暑食物通常較為寒涼,症狀解除後就不宜多吃了。若要避免中暑,常在戶外工作或運動的人,應每小時喝2至4杯的水,每杯240c.c.,每天至少2000c.c.,且盡量不要在正中午時段運動或工作;不慎出現嚴重的中暑症狀時,應立即送醫,在送醫治療前,盡可能在30分鐘內替患者降溫,如:將患者移到陰涼處,脫掉多餘的衣物、若沒有出現噁心、意識不清的狀況,可以喝點運動飲料或0.1%的食鹽水補充電解質及水分、讓患者平躺,下肢高於頭部位置,有助血液回流,或者準備泡冷水的冰毛巾,敷在患者頸部、腋下、鼠蹊部等溫度較高的位置,也可持續往患者身上灑水降溫,直到救護車來。延伸閱讀: 消暑吃冰反更熱! 精選10招超有感降溫解熱秘訣 不是所有中暑都能刮痧! 陰暑VS陽暑處理原則大不同
-
2020-07-30 科別.新陳代謝
對打胰島素有迷思 用偏方血糖失控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九點三,約有兩百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但全台胰島素施打率僅有百分之十二。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台灣有太多民眾認為,施打胰島素會失明、洗腎,拒絕及時用藥,深信偏方,反而讓血糖更難以控制,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併發症出現。年約四十的男子因時常頭暈就診,被診斷為糖尿病,當時醫師建議可以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但男子面有難色一句「再考慮看看」,就此消失在診間,再次就醫,是某次晚間血糖飆到1000mg/dL左右被送急診,又被告知應妥善控制血糖,男子無奈地說「打胰島素要打一輩子」,確診後,已經用了中藥、草藥控糖,怎知血糖還是飆高。王舒儀說,臨床上非常多類似狀況,特別是非都市區域患者,對胰島素多有疑慮。部分患者存有打胰島素會造成腎病變、失明的刻板印象,通常是看親友打胰島素卻還是失明、腎病變,其實他們都只看到「片面事實」。由於過去胰島素都屬於後線治療,因此,不少患者都是在出現併發症後,才開始打胰島素,也使得民眾誤以為打胰島素導致這些併發症。糖尿病致病原因是人體內的胰臟,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將葡萄糖轉換為能量,葡萄糖滯留在血液中以致血糖濃度上升,形成糖尿病。王舒儀指出,糖尿病患者必須好好控糖,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併發症,建議從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著手。不少患者聽到自己必須要開始使用胰島素,都會回答「我靠運動改善就好,不用打胰島素」,王舒儀強調,糖尿病的控制不可能只單靠「運動」就能改善,且醫師已建議需要使用胰島素,就表示胰臟功能已經失能,無法單靠運動就能恢復。王舒儀說,胰島素問世近百年,已有豐富的使用經驗,依照糖友不同需求有長效型、短效型、速效型、混和型胰島素。不過,台灣民眾對於胰島素仍有錯誤的迷思,加上地下電台、直銷產品,讓部分患者以為糖尿病「可以被治療」,不必終生控糖,也使我國胰島素施打率僅有一成二2,與歐美二到三成或日本三成施打率相差甚遠。王舒儀指出,在「胰路有你 才有我的胰百種可能」徵文活動中,看到許多糖友本來對胰島素使用有迷思,但在醫師、衛教團隊的鼓勵下接受建議採用胰島素治療,並達到良好控糖效果。她呼籲,血糖控制不佳時,應及早施打胰島素,可幫助穩定控糖、預防共病發生、提升生活品質,糖友可多與醫師討論,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
-
2020-07-30 科別.骨科.復健
機車安全帽「罩不住」 小心車禍顏面骨骨折
彰化市26歲林姓男子今年3月騎機車戴4分之3罩安全帽與小貨車發生車禍,造成顏面多處骨折。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外科醫師林楠瑾說,有台灣本土的研究指出,機車事故引起顏面骨骨折的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建議全罩式安全帽才可以有效防護顏面骨骨折。26歲林姓男子被撞擊飛出後,因力道猛烈而短暫失去意識,醒來後發現自己滿嘴是血、感覺下顎多處位移,嘴巴打不開也無法言語,只能發出氣音,醫師以急診刀進行治療。收治的彰基口腔外科林楠瑾醫師表示,以下顎骨髁頭區骨折而言,這幾年都占下顎骨骨折的20-30%左右,其中需要開刀的案例約有6至7成,他選擇困難度較高的經口內視鏡輔助,為林男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以及固定手術,手術時間約3.5小時順利完成手術,3天出院且在術後兩週展開復健。林男對於術後狀況,非常滿意,他說,積極配合復健,每天用手撐開上下顎大概10分鐘,經過兩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幾乎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交通事故是顏面骨骨折的主因,又以機車事故占大多數,而台灣常見的安全帽區分為半罩式、4分之3罩式及全罩式安全帽,機車事故引起的顏面骨骨折中傷患,幾乎全部都是配戴半罩式和4分之3罩式安全帽,全罩式安全帽確實可以有效防護顏面骨骨折;政府未來應該進行宣導,努力降低機車交通事故。林男對於術後狀況,非常滿意,他說,積極配合復健,每天用手撐開上下顎大概10分鐘,經過兩個月時間,現在口腔開闔程度幾乎與受傷前差異不大,且兩側也幾乎看不見手術疤痕。他說,有感於這次車禍中,4分之3罩式安全帽無法充分保護效益,導致顏面及下顎骨折,家人特地為他選購全罩式安全帽,能做更有效防護。
-
2020-07-27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追蹤治療 人生下半場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