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0 科別.骨科.復健
搜尋
彰化基督教醫院
共找到
171
筆 文章
-
-
2020-07-27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追蹤治療 人生下半場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6 科別.眼部
及早發現 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 別毀在黃斑部病變
黃斑部是視網膜最重要的部分,它跟身體組織一樣會因老化受損,嚴重影響視力。彰化基督教醫院眼科部主任陳珊霓表示,隨年齡增加,黃斑部病變風險會提高,以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最常見,以往多發生在50歲以上,但近來門診出現不少50歲以下的案例。但她指出,患者只要長期追蹤治療,人生下半場仍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自立生活不靠他人。長出新生血管 濕性病變惡化快陳珊霓說,老年黃斑部病變分乾性與濕性兩類,區別在於有沒有新生血管。其中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會發生例如新生血管滲漏、出血等,快速引發黃斑部結構破壞和視力喪失;而乾性黃斑部病變則惡化速度較慢。歐美國家約10%,台灣及亞洲人種濕性比例明顯高出許多。陳珊霓表示,視網膜的色素上皮細胞每天需要大量代謝廢物,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成因,是因年齡增長,加上基因和體質關係,代謝能力變差,造成廢物堆積,引發發炎反應,阻絕養分和氧氣,感光細胞慢慢退化,導致視力變差。而濕性黃斑部病變則是長出新生血管,破壞視網膜結構,造成滲漏液體,甚至黃斑部出血,視力在短時間內惡化。55歲以上 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但許多患者視力模糊時,常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陳珊霓說,黃斑部病變會在視線旁邊或中心出現暗點,影像被遮蔽或影像扭曲。她鼓勵民眾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自我檢查,超過55歲以上,建議一個月自我檢測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透過廁所磁磚、櫃子邊角直線,以單眼注視是否變形。陳珊霓說,改善乾性、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的策略不同。晚期的乾性老年黃斑部病變建議攝取葉黃素、維他命A、E和鋅,有助減緩退化。平常也可多攝取深色蔬菜、枸杞、胡蘿蔔、深海魚類改善。陳珊霓表示,過去醫學上對濕性老年黃斑部病變束手無策,但近十多年來醫療飛躍性進步,濕性治療以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讓患者視力維持穩定。一般療程需連續打3針,一個月打一針,但醫師根據患者病況可能延長到每隔3個月打1針,經追蹤,治療者相較於未治療患者,視力損失有很大差距。且目前健保給付已從原本7針放寬至14針,對減輕病患的經濟負擔大有幫助。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用藥二擇一 頭頸癌治療讓醫病兩難
由於頭頸部癌成因複雜,藥物選擇少,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指出,健保規定轉移性及復發性頭頸部癌用藥,只能在標靶及免疫藥物中二擇一,由於這群患者多是中壯年,經濟上又屬弱勢,常讓醫病陷入兩難,治療方式也非國際趨勢。病患多基層勞工 身心衝擊巨大頭頸部的相關癌症中,人數最多的口腔癌就佔十大癌症的第五名,佔男性的第四名,108年就有3,154人死亡,其次就是鼻咽癌也有536死亡。同時也是台大醫院耳鼻喉部教授的婁培人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頭頸部癌患者往往是社會最基層的一群人,生病後不只是個人工作上的損失,也造成社會勞動力的缺口,且多數是家中經濟支柱,身心面臨的衝擊可想而知,然而頭頸癌臨床治療卻又面臨選擇不多的困境。選標靶或免疫藥 第一時間就得決定陽明大學副校長楊慕華,本身也是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他無奈地說,頭頸部癌會受外在因素影響,每個人暴露的致癌物及基因突變都不同,很難找到特定的基因去治療,這跟其他癌症非常不同,因此藥物的選擇並不多。直到標靶藥物上市才帶來突破,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獲得健保給付,讓患者減輕不少經濟負擔。楊慕華說,標靶藥讓我們看到病人的存活期有改善,免疫藥物則讓我們看到病人有被治癒的可能,但去年免疫藥物用於頭頸部癌的健保給付規定,醫師第一時間就必需先判斷要選標靶藥還是免疫藥物,但這兩種藥物對病人來說都很重要,讓醫師在選擇藥物時壓力也很大。治療用藥受局限 還有使用上限在國外治療的原則,依據病人的生物標記PD-L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表現量、腫瘤大小、遠端轉移的機會及病人身體狀況,再來決定治療方式。但在台灣情形大不同,楊慕華指出,國內患者選藥前必需先檢測PD-L1,表現量超過50%,免疫藥物才能給付在第二線用藥,第一關就約有八成患者不適用,在國際臨床指引為第一線用藥的免疫藥物,在國內使用非常受限。醫師的難處還在於,若選擇標靶藥物,同樣有使用上限制,楊慕華說,標靶藥物有效也只能用18周;若病人使用期限到了,也只能婉轉的告知換藥,不然就得自費。台灣醫療水平高 卻難接軌國際婁培人說,國內頭頸部癌治療無法與國際接軌,也連帶影響到參加國際臨床試驗,有些試驗會需要免疫藥物第一線失敗的個案,但現在面臨找不到病人的情形。台灣醫療水準高,早期患者治療成果好,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指出,以口腔癌為例,台灣的手術治療成效好,病患在早期治療後還能回到社會工作,至於放療也是治療的三項手段之一,但因頭頸部癌神經較多,劑量太大會造成聽覺神經受損。口咽癌以化療為優先,加上現在藥物進步,未來放療劑量下降,就能減少副作用的發生。復發及轉移性頭頸部癌藥物進展美國2006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核准上市2011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用於第一線用藥2016年2種PD-1免疫藥物上市2019年PD-1免疫藥物第一線治療核准上市台灣2009年標靶藥物合併放療通過健保給付2017年標靶藥物合併化療通過健保給付2019年免疫藥物給付第二線治療,但限制標靶藥及免疫藥物二選一
-
2020-07-26 癌症.頭頸癌
頭頸癌專題/未強制積極早篩 口腔癌病患20年內仍多
在頭頸部腫瘤中,病人最多的就是口腔癌,政府推出口腔黏膜檢查已16年,篩檢率大約五成,菸檳使用率都開始下降,但口腔癌的人數並未減少。曾任衛福部次長的成大醫學院耳鼻喉科教授蔡森田直言,「戒掉菸及檳榔後,其致癌的因子仍殘留體內,預期未來20年內,口腔癌人數仍在高原期,加上篩檢政策沒有強制性,也沒有跨部會合作,無法找到真正該篩檢的人。」早期患者少 該篩檢者未出現目前30歲以上嚼檳榔及吸菸的民眾,每兩年可接受一次口腔癌篩檢,108年有60萬人受檢。蔡森田在「無聲話語頭頸部癌 醫護相挺專家共識會」中指出,口腔癌篩檢人數是足夠,但篩檢出來的早期患者增加很少,除了篩檢品質要檢討外,該出來篩檢的人沒有出來。蔡森田舉例,像建築工人、卡車司機,都很辛苦的在工地工作,沒時間到醫院篩檢,曾經建議勞工健檢要強制篩檢,司機換照時也要有篩檢報告,但勞動部認為與勞工無關,至今都沒有成形。公共工程委員會也可以規定,只要跟公家機關招標,就需要無菸無檳的工地,這些都可以透過行政手段達成。彰化基督教醫院放射腫瘤部主任林進清也非常認同,篩檢必需有法令強制性。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及台大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賴裕和則認為,嚼食檳榔有同儕的壓力,它是一種次文化,要改變很難。有卡車司機就說,不吃檳榔開車會睡著,喝咖啡又會利尿,都讓他們很困擾,因此戒檳或篩檢需要結合公會及地方政府,找出可行的方式。治療早或晚 存活率差距40%為何專家們這麼重視早篩,蔡森田感慨地說,病人都很年輕又是家庭支柱,且早晚期的治療效果,五年存活率可以差距40%以上,早期癌症病變切除後,不變成癌症,就能救了一個家。依據國健署監測,口腔癌平均每篩檢137人,可以找出一名癌前病變或癌症個案。國健署與台大公衛團隊也針對233萬名接受口腔癌篩檢民眾進行長達9年追蹤,相較未篩檢者,可降低21%晚期口腔癌發生率及26%死亡風險。這都提醒民眾早篩的重要。婁培人:HPV致口咽癌 近年人數大增菸酒檳榔是頭頸部癌的危險因子,有嚼食檳榔者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28倍。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婁培人與前副總統陳建仁等團隊,針對2.5萬人菸酒檳榔終身致癌風險進行平均18.4年追蹤,發現檳榔會直接破壞口腔黏膜,發生口腔癌的風險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吸菸則與喉癌關聯性最強,喝酒則是咽癌風險最高。近年醫界也發現,頭頸部癌還與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virus, HPV)相關,其中又以口咽扁平細胞癌最為顯著,已佔美國口咽癌七成以上,台灣也有此趨勢。婁培人指出,國內頭頸部癌患者HPV陽性的比率高達三成,16年來成長約一倍,其中又以40~50歲的男性扁桃體癌(口咽癌的一種)成長最為顯著。美國甚至預估,今年口咽扁平癌全年罹患人數將超過子宮頸癌的全年罹病人數。婁培人認為,這與性行為開放有關,性伴侶愈多,罹患相關頭頸部癌的機會就愈大,尤其男性的風險比女性高很多。鼻咽癌早篩 抽血驗病毒頭頸部癌人數第二多的鼻咽癌,林進清指出,鼻咽癌跟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有關,目前已有學者發表,只需要透過抽血驗EB病毒的DNA,就能發現早期患者,這是一種很方便的篩檢方式。香港學者曾在2017年於新英格蘭雜誌發表一篇抽血驗EB病毒篩檢鼻咽癌的報告,是針對20,174名患者抽血檢測,其中1,112名患者血液中發現有EB病毒的DNA,309例個案持續呈現陽性中,進一步追蹤檢查,發現34名鼻咽癌患者。研究發現利用抽血篩檢鼻咽癌,敏感性可達97.1%,特異性98.6%,是可以當成篩檢工具。
-
2020-07-25 科別.皮膚
多汗、體臭好困擾 ,止汗劑和制臭劑該如何正確使用? 皮膚科醫師告訴你
您有多汗、體臭的困擾嗎?止汗劑和制臭劑又該怎麼用?為了解決難纏的體臭煩惱,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多汗者排憂解惑。汗水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 邱足滿醫師說明,人體的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分布於全身,而手掌、臉部及腳底特別多,這種腺體的導管獨立開口於皮膚表面,成分99%是水,呈弱酸性,主要是透過排汗幫助調節體溫,然而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形成汗臭味;而大汗腺(又稱頂漿腺)主要分布在腋窩、肛門及陰部等部位,其導管開口於毛囊,汗液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酸,呈弱鹼性,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費洛蒙)來吸引異性,但若味道令人不悅就會產生體臭。 小汗腺出汗是身體對熱的反應,情緒也會影響出汗;大汗腺是受到性腺和神經控制,在青春期之後才開始分泌,情緒激動時也會刺激大汗腺分泌,對於多汗的人來說,社交穿著會很困窘,如果是大汗腺分泌旺盛,加上細菌作用產生的體臭,就真的糗大了!止汗劑的最佳使用時機是「睡前」面對多汗困擾,許多人會使用止汗劑,最常見的是鋁鹽,透過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來止汗,塗抹後不能馬上見效,需等待6-8小時。塗抹鋁鹽時要注意,人在睡覺時汗腺分泌會減少而保持乾燥,睡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而塗抹部位的皮膚,必須在完全乾爽的情況下,如果皮膚略帶水氣,可能會產生弱鹽酸而刺激皮膚,產生搔癢或乾燥粗糙的狀況。經過一個晚上作用,鋁鹽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白天就不會出汗了,到了早上可用濕毛巾擦在使用部位,藉此減少止汗劑殘留與刺激性皮膚炎,日間出門流汗後就不用再補擦。若每晚重複使用,一週之後效果顯著的話,即可減少使用頻率,通常一週使用一次即可發揮止汗效果,但停用後就會逐漸回到原本的狀況。對於過敏體質、曾發生皮膚過敏、腋下有毛囊炎或傷口者不宜使用,以免發生刺激性皮膚炎。邱足滿醫師說明,止汗劑產品有水劑、乳劑、膏劑、噴霧或滾珠等劑型,越水性的劑型效果越好,越膏狀的劑型的使用舒適度越佳,濃度越高者效果越好,但對皮膚刺激的風險也越高。至於噴霧劑型使用時要避免吸入。制臭劑的作用原理?而制臭劑則是改變皮膚的化學性質,保持腋下不產生異味。許多除臭劑可以降低皮膚的酸鹼值,將皮膚環境變成對細菌較不利的弱酸性,阻止某些微生物繁殖;或含有抗菌成分抑制皮膚表面的菌叢,使其無法發酵而產生異味,藉此減少汗臭、體臭。某些制臭劑含有香料或稱體香劑,透過制臭劑的主要有效成分,並添加其他香味修飾體味,適合在出門前或運動後盥洗完、皮膚乾燥時使用。最後提醒消費者,止汗制臭劑只能抑制出汗或減少體臭,如果有大量出汗或嚴重體臭,應就醫治療。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07-24 科別.皮膚
防蚊液不是有擦就好! 3時段補擦一次才夠力
「防蚊」是夏季大事,而防蚊液是戶外對抗蚊蟲的常備武器,置身蚊子很多的地方,皮膚裸露處都可能被叮咬。市售防蚊液種類琳瑯滿目,有擦的、噴的、貼的等,使用上也有所限制,得視需求挑選。防蚊液含DEET及Picaridin無毒理的證據 使用須注意濃度、年紀網路很多文章都妖魔化含DEET及Picaridin防蚊液,其實在廣大的動物實驗中沒有出現顯著毒理的證據,只要注意濃度與使用年齡,是目前唯二通過政府認證的有效防蚊液。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一般建議成人可以使用30~50%的DEET防蚊液,保護力可達6~8小時;兒童應選用10~30%,可防護2~6小時,未滿兩個月的嬰兒不要使用。使用時也應該避開眼周、開放性傷口,以及容易敏感的肌膚。補擦防蚊液 這2時間點別忘記如何分辨防蚊液何時要補擦?如果發現蚊子開始在身邊盤旋聚集,代表防蚊液的保護膜漸漸失去了,表示應該要補擦了。邱足滿則說,斑蚊出沒時間為早上9點及下午5點,建議可以早上9點擦一次,下午4、5點再擦一次。此外,市售許多標榜天然的草本防蚊液是否真的可以防蚊?邱足滿表示,這些防蚊液多以防蚊的植物精華製成,譬如香茅、艾草等,並沒有明確的防蚊效用,通常味道散去就失去效果了,防蚊效用並不是那麼好。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別再說蚊子愛叮酸性體質! 4特徵才是蚊子的最愛
-
2020-07-08 科別.泌尿腎臟
水喝多不如會喝水!腎臟科醫師教你「喝水5要點」
天氣一熱,身體就會發出「缺水」的訊號,而夏天容易流汗,讓身體水分減少、血液變得濃稠,很容易就有中風的危險。但很多人常常不記得要「固定喝水」,卻在流汗後一下子狂灌1000cc的水,反而讓腎臟接受到「水太多」的訊號而急著把水排出,變得一樣口渴。彰化基督教醫院腎臟科主任邱炳芳醫師表示,喝進人體的水主要都是靠腎臟來處理,但腎臟處理水的量有限,如果一個健康人一天喝到5000cc,那就有可能水中毒;如果一次很快速的喝1000cc,也會讓腎臟來不及處理而造成負擔,「而且腸胃也沒辦法一下子吸收這麼多的水,肚子會非常不舒服。」而腎臟也有強迫排水的機制,如果很快速又大量的水進入身體,讓腎臟誤以為現在身體水太多,就會啟動強迫排水的機制,避免過多的水量稀釋身體中的電解質;在這種情況下,反而讓身體水分流失更多,導致血液更濃稠、身體更缺水,甚至會脫水。「小口小口喝比較適合。」每次上完廁所就喝水,負擔最小、吸收最好!「排出多少就要喝多少!」書田診所泌尿科特約主治醫師杜元博說,一次的尿量大約是250~300cc左右,同時代表身體流失了250~300cc的水分,等於尿完一次尿,最好也要補充一杯馬克杯的水分。而腎臟製造尿液的速度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快,如果慢的話,1分鐘製造1cc的尿液還在正常範圍,不過平均來說,喝完水之後大概在40分鐘到1小時之間會開始產生尿意,所以簡單來說,一個小時喝一杯馬克杯是最正常的量,可以用「上完廁所後就喝一杯水」來提醒自己要喝水,這樣也最符合腎臟運作的時間。不過如果有運動習慣的人,水量的補充就要增加,新光醫院腎臟科主任方昱偉說,有運動習慣的人最好可以喝到3000cc以上,而且不是在運動前、運動後才喝水,而是在運動中就要隨時補充水分,「帶著水瓶,流汗、口渴了就喝一大口,可能100、200cc左右。」天氣熱可以喝冰水嗎?茶、咖啡算不算水分?但在天氣熱的時候,很多人都會選擇用飲料代替水分,因為喝冰飲真的比喝水感覺更清涼,也有人習慣用咖啡、茶來代替水量。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顏宗海則說,茶、咖啡都會刺激腎臟排尿,所以身體的水分會流失,即使有喝茶、喝咖啡,還是要喝足一天所需的水分。至於天氣熱到底能不能喝冰水,成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吳至行說,太冰的水可能會刺激心血管收縮,如果有家族病史的人就不太適合。「攝氏10幾度的冰水我覺得都還好,身體的生理反應、收縮程度不大,但應該是以冰箱的攝氏4度做分別,從冰箱拿出來的水,就會引起比較大的生理反射。」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彭溫雅則說,對於腸胃功能比較不好的人來說,喝太冰的水、飲料,可能會造成腸胃蠕動而不舒服,建議可以改用「咬冰塊」來替代。「新鮮的冰塊放在嘴裡,慢慢融化,也可以達到補充水分跟消暑的作用。」喝水五要訣1.上完廁所後就喝一杯300cc的水,小口喝。2.運動「中」也要隨時補充水分,一次喝一口。3.喝完茶、咖啡的人,也要補充差不多份量的水。4.冰水不可以低於攝氏4度,最好是從冰箱拿出後放置室溫回溫一下再喝。5.特別容易口乾舌燥、腸胃不好的人,口渴時可以咬冰塊來補充水分。延伸閱讀:腦中風、痛風樣樣來!水喝不夠從頭到腳都出事
-
2020-07-02 新聞.健康知識+
別再說蚊子愛叮酸性體質!醫:4特徵才是蚊子的最愛
夏天正式來臨,開始肆虐的蚊蟲讓不少人遭「蚊吻」,而皮膚出現許多「紅豆冰」。7~9月即將進入登革熱流行季節,民眾可要上緊發條展開「防蚊大作戰」!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同處一室,有些人總是特別受蚊子的青睞,有些人總能逃過一劫,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邱足滿說,這是由於蚊子鎖定的叮咬對象,具有以下特徵的人最容易被蚊子咬,來看看自己符不符合。1、呼出二氧化碳多的人人在從事運動、勞動時,新陳代謝會加快,呼出的二氧化碳量也會增多;要知道蚊子正好喜歡鎖定二氧化碳濃度高的生物叮咬,因此,小朋友、肺活量高的人、肥胖的人,在群體中容易被蚊子叮咬。2、體溫高的人代謝快的人,體溫也較高。這是因為蚊子的觸角有一個受熱體,對溫度特別敏感,也喜歡溫度高的地方,所以,體溫高的人對蚊子會有比較大的吸引力,像是小孩子、孕婦、喜歡喝酒之人,都容易被叮咬。3、容易流汗的人汗裡頭含有乳酸、脂肪代謝等物質,這也是蚊子喜歡的味道;再者,容易流汗的人,因為身體排放的熱量多,體溫也高,因此,汗多的人、正在運動的人、男人、小朋友等,都較容易被叮。4、難以反擊的人一般人遇到蚊子叮咬會給予反擊,不過,若是嬰兒、行動不便,或正在熟睡之人,自然容易成為蚊子的食物,特別是小寶寶,沒有做好防護,很容易被蚊蟲叮上。至於不少人認為酸性體質容易招惹蚊蟲?對此,邱足滿指出,西方醫學目前並沒有明確的證據證明,酸性體質容易被蚊蟲叮咬的事實,其實是與個人體溫高低、呼出的二氧化碳濃度高低有關才是。不過,中醫則認為,濕熱體質的人容易招惹蚊蟲,所謂的濕熱體質,是指體型胖、容易流汗、體味較重、容易長痘痘、體質偏酸、容易口乾舌燥、便秘等有虛火之人,是蚊子喜好的對象,而濕熱體質剛好就是自然醫學所談的酸性體質。延伸閱讀: 被叮成紅豆冰!  最有效的防蚊秘訣大公開 5情況都是登革熱致命因子! 定期「巡、倒、清、刷」不容馬虎
-
2020-06-21 新聞.健康知識+
口含洋蔥可以治療「嘴破」? 誤信偏方恐造成口腔黏膜受損
嘴破不是病,但痛起來要人命,這是一般人日常生活常見的症狀。雖然嘴破並非嚴重疾病,但吃東西、喝水、說話等日常生活,都會不小心碰到嘴破的傷口,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網路謠傳「因洋蔥的特殊成分,把洋蔥切片放在潰瘍處15分鐘,能幫助治療口腔潰瘍。」洋蔥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洋蔥具刺激性,直接貼於口腔黏膜恐造成黏膜受損食品藥物管理署出面闢謠解釋,洋蔥雖含有硫胺基酸及其他含硫化合物,但是其含量甚低,且導致口腔潰瘍原因有許多,因此「口含洋蔥」對於口腔潰瘍並無幫助,而且洋蔥具有刺激性,直接將洋蔥貼於口腔黏膜可能會造成黏膜受損。食藥署提醒,口腔潰瘍肇因繁複多元,勿隨意相信偏方。刷牙時注意勿刺激潰瘍處、保持口腔衛生,應吃溫和、冷涼的食物,避免吃到辛辣食物如辣椒、咖哩、洋蔥、大蒜、蔥等食物刺激口腔潰瘍,造成疼痛加劇。如有以下情況,請儘速就醫:(1) 因為口瘡而引發高燒(2) 潰瘍擴散或感染情況變嚴重(3) 依照自我照護辦法後依然無法控制疼痛(4) 傷口超過1週未完全痊癒記者李樹人採訪彰化基督教醫院口腔外科主任蔡國陽說道,「嘴破」就是口腔潰瘍,好發於壓力太大或經常熬夜的人,造成口腔黏膜有傷口的主要因素有三,包括病毒性感染、缺乏維生素C以及口腔癌。一般偏食的人都可能缺乏維生素C,容易嘴破;感冒或是感染某些病毒時,都有可能導致口腔黏膜破洞,通常會自行癒合,但如果影響到日常進食、講話及情緒,應尋求醫師協助,接受治療,或是塗抹藥膏,改善不適症狀。因此若發生嘴破的情況,先想想自己最近是否缺乏缺乏維生素C,調適飲食跟調整作息後看看傷口是否好轉;若超過1週還未完全痊癒,請盡速就醫尋求治療。
-
2020-06-18 科別.僵直性脊椎炎
李靜芳:把防疫措施變新生活運動!
-
2020-05-31 科別.骨科.復健
膝蓋痠痛是肌力差還是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麼說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平緩,長時間宅在家的民眾,開始出門踏青放風。咦?怎麼平時靈活的關節,突然變得卡卡,腿部肌肉也有點使不上力。這才驚覺,原來「膝蓋不用也會壞」,而且可能壞得更快。很多人不知道,肌力和關節健康息息相關,沒有強健的肌肉支撐,下肢關節必須乘載更多的重量。即使不出門,也要想辦法做運動強健肌力,防疫的結果,別讓關節付出代價。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銀髮族少出門,活動減少,可能造成肌力衰退,甚至讓原本老化的膝關節出現不適。醫師建議,要減少不必要熱量攝取,避免體重增加、造成膝蓋負擔,在家裡也可訓練核心肌群、練習地板動作、踩腳踏車,為正常生活做準備,以免突然外出活動,身體到處痠痛,影響旅遊的樂趣。發炎感染 膝蓋痠痛原因多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資深主治醫師王偉勛說,一般人髖關節不舒服可以坐椅子舒緩,但膝蓋不舒服時,即便坐著,要站起來也會用到膝蓋。日常生活中膝蓋使用機會多,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在膝蓋的比例也高。但膝蓋痠痛有不同原因,有的和發炎性關節疾病有關,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紅斑性狼瘡等;若是退化性關節炎,則大部分侷限膝蓋,尤其內側彎曲伸直有聲音;另有感染型關節炎,導致膝蓋紅腫熱,須就醫治療,必要時甚至須進行清洗關節手術。腿沒變細 卻只剩脂肪沒肌肉有些人感覺膝蓋痠痛,卻不清楚是肌力不足還是關節退化。王偉勛說,膝蓋是否退化,醫師會先看站立膝蓋負重情況下,關節縫等的改變,以及是否出現內側關節面減損、關節不平整、長骨刺情形。也可透過超音波看關節的滑液膜狀況或有沒有起水。一些運動傷害、交通意外導致的關節疼痛,則是因關節韌帶損傷等引起,要針對半月板、十字韌帶檢查治療。至於肌力不足引起的關節問題,王偉勛說,走路速度和站起、坐下能力與肌力有關。有的人年紀漸長,但大腿沒變細,以為自己沒有肌力流失問題,但用力一摸,發現其實很多是脂肪,沒有肌肉。肌力與關節狀況也會相互影響,一般人膝蓋疼痛,就更不願動,肌肉自然會萎縮。退化性關節嚴重程度不一,若是關節局部疼痛,例如膝蓋內側、彎曲伸直摩擦聲音明顯,走路疼痛,屬於早期退化;若出現關節外型變化,例如O型腿,則較為嚴重。避免蹲跪 減重為了膝蓋好早期退化性關節炎要避免蹲跪活動,透過減重減輕膝蓋壓力,增加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減緩退化。王偉勛建議,即使關節痠痛,還是可練習坐著、將膝蓋打直,腳踝往上翹,用力8秒,訓練大腿股四頭肌。王偉勛表示,關節炎治療要超前部署,不是看醫師就一定要開刀,也並非看完醫師回去就沒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還是要適度活動,保有肌力和關節活動,讓關節軟骨獲得關節液提供的養分和潤滑。若已有不適,平時要使用拐杖、登山杖、雨傘協助走路穩定,適量的保健食品也可補充關節軟骨合成的養分。膝關節退化經評估,適度使用玻尿酸、血小板增生可維持關節功能,不要那麼快凋亡。美國骨科醫學會報告指出,嚴重關節疼痛,適度使用抗發炎藥物可減緩,也讓患者有生活品質,但天天靠止痛藥,對身體不好。退化初期 穿戴護膝保暖 可避免痠痛研究顯示,患者關節疼痛會受天候影響,穿戴護膝可讓膝蓋局部溫度提高,因保暖作用改善關節疼痛。王偉勛表示,爬山綁護膝,較不會因山上濕冷而痠痛,也因膝蓋護具較為緊繃,可避免使用者做出過度活動。國內外也有許多退化性關節炎專用護具,例如針對O型腿退化,護膝具有由內往外推的力量,讓膝蓋內側關節縫較窄部分有壓力,減輕退化壓力。王偉勛提醒,護膝使用時機,是在走、站負重時,坐下休息要鬆開,因膝蓋在大腿和小腿中間,循環動脈到小腿以及靜脈回流大腿,都會經過膝蓋,若綁太緊,循環會受到阻礙。也有人使用護膝因摩擦而產生皮膚紅疹,要注意選購適合的產品。
-
2020-05-29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愛心無國界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捐防護衣給英國醫療機構
為彰顯 「Taiwan can help」精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今天捐贈非管制性醫療物資一萬件PE防護衣至英國教會旗下的醫療照顧機構,並由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唐凱琳代表見證。這項捐贈活動是由立委林昶佐居中協調,林昶佐說,英國是武漢肺炎疫情肆虐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此舉不但彰顯人性光輝,更是最好的國民外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陳見岳牧師表示,長老教會透過駐台宣教師韓麗絲聯繋,發起募款及採購物資捐助活動,目前共募得2萬元美金、3萬件PE防護衣援助,他特別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協助支付運費,還有曼徹斯特台灣人協會協助運送。唐凱琳致詞時表示,很高興見證台灣長老教會捐贈物資給英國教會旗下的醫療、照護機構,這些物資能夠帶給英國的醫療人員很大幫助,她相當珍惜英國與台灣之間的友誼,感謝台灣在這次疫情中的幫忙,也期待雙方將來有更多更緊密的交流合作。最後,長老教會在衛福部官員和唐凱琳代表的見證下,以視訊示意的方式致贈物資給蘇格蘭教會,而物資也將盡快送出,期盼能盡速為防治英國疫情盡一份心力。
-
2020-05-17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自費檢驗新冠肺炎適用對象 開放需出境的外籍人士
因應部分國家要求入境者檢附健康證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基於人道考量,開放因緊急情況需入境東南亞國家、中國與澳門民眾自費採檢新冠肺炎。昨起擴大適用對象,計畫出境的外國人如有需求,也可自費採檢。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國際疫情持續變化,許多國家於邊境採取管制措施,為保障民眾相關權益與外交事務推動,因此指揮中心修訂公布第五版「開放部分民眾自費檢驗COVID-19申請規定」,開放預計出境的外國籍人士、有拜訪他國公務機關需求的外交從業人員等也可採檢新冠肺炎。其餘可自費採檢的對象包括因旅外親屬事故或重病等緊急特殊因素,而須至印尼、越南、緬甸、柬埔寨、孟加拉、中國大陸或澳門者,因工赴越南者以及其他經指揮中心同意的對象。居家隔離或檢疫者如有緊急探親或奔喪需求,於隔離或檢疫滿五天且無症狀,可向地方衛生單位提出申請。民眾赴可提供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的醫院採檢後,醫院會於採檢後48小時內提供中文版或英文版檢驗報告。檢驗費用由醫院報請地方衛生局核定後公告於醫院內,收費標準約介於5000元至7000元之間。目前國內可提供民眾自費檢驗新冠肺炎的醫院有18家,包括台大醫院、亞東醫院、三軍總醫院、新光醫院、萬芳醫院、淡水馬偕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奇美醫院、高雄長庚醫院、高雄榮民總醫院、高醫大附設中和醫院、花蓮慈濟醫院等。有疑似個案的接觸者也想自費進行篩檢,但指揮中心表示,疑似個案並非確診個案,其接觸者的感染風險有待評估;即使遭受感染,在沒有症狀的階段也可能因病毒量低而不易檢出。因此為確保國家疫情防治與醫療資源精準用於刀口,一般民眾仍須符合相關通報採檢條件,才能接受篩檢。
-
2020-05-16 科別.精神.身心
醫院責任僅限醫療行為 要包山包海 「只會累了家屬」
因患思覺失調症產生情色幻想的女子,住院時和男病友多次發生性交,台灣高等法院判男病友和台大竹東分院應賠償女子。判決一出,醫界譁然,認為醫院責任僅限醫療行為,若責任包山包海,醫院為求不惹官司,可能規定監護人需全天陪同患者,最後疲於奔命恐是家屬。中山醫學大學精神科教授賴德仁及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主任張家銘都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現象,會出現命令式幻聽、被害妄想,但臨床上也有患者會有情色妄想。彰化基督教醫院司法精神醫學中心主任王俸鋼認為,醫院的責任僅限醫療,「確保治療方法萬無一失才是醫院該做的事。」加上女子與異性有肢體接觸時,醫護人員也依規定將她隔離、約束四肢,院方已盡義務。王俸鋼認為,民事法庭對於醫療契約解讀是希望保障患者利益,法庭判決卻使醫院必須對患者的基本照顧、人際互動都要負責,和醫院現實並不符合。「醫療機構不可能將精神科患者綁起來或全天候監視。」賴德仁說,他擔心醫院未來恐更不願收治類似患者。他也建議,思覺失調症患者判斷力差,若需住進醫療機構,可選住男女不同房的機構,或請監護人在旁陪伴,避免有心人士有機可乘。
-
2020-05-16 科別.一般外科
男打沙拉油豐胸腫成彌勒佛大叔 手術後變回平坦
35歲的壯男小沈(化名)讀國中時,遭到霸凌,長期心靈創痛下,產生變成女生就比較可以受到保護的想法,2012年從網路上學習泰國人施打沙拉油豐胸,7年來打了3公升沙拉油,達到的D罩杯胸型,後來變形成「彌勒佛大叔」,最近就醫以內視鏡乳房手術矯正改善,成功回復型男外型, 目前也有穩定的女性交往對象。小沈說,第一次施打50至60c.c.沙拉油豐雙胸,因沙拉油(油脂)會被人體吸收,導致二邊大小不平均,於是在一個月後加碼施打雙側,從少量的50c.c.,到一邊各需注入120至150c.c.,為了追求平均罩杯,每周不斷的補充施打供雙峰繼續長大。小沈表示,日子一久胸型大變,原本D罩杯雙峰,變成胸部外廓的彌勒佛胸型,愈看愈難看,為了遮掩抖動的雙峰,平時都必須穿束胸衣,也不敢去游泳,常常被友人笑,更影響家裡的和諧,最後他尋求醫師的協助,要求動手術矯正。收治病例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內視鏡乳房中心主任賴鴻文表示,患者的雙側乳房大小有D罩杯以上,超音波檢查顯示雙側乳房有許多像水泡的陰影。詢問後,小沈才說:「自己在家用針頭打了沙拉油進去乳房。」也說出施打沙拉油豐胸的原因。賴鴻文採用「3D內視鏡乳房手術」為小沈進行男性女乳症治療,將雙側過多的乳腺組織切除。術後恢復情況良好,也建議小沈穿上緊身衣塑型,一個月後,他的乳房變平坦了。賴鴻文表示,目前已成功地進行近60例單孔3D內視鏡乳房手術,相關成果也已經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治療許多乳癌患者。
-
2020-05-12 科別.骨科.復健
骨鬆怎麼辦?積極治療 搭配補鈣+D
骨質疏鬆常靜悄悄破壞身體骨架,直到骨折才被發現,導致病患臥床,併發感染症,該怎麼辦?彰化基督教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余宜叡表示,首先骨鬆檢測相當重要,目前公認骨密度檢測標準是雙光子式吸收儀(DXA),民眾躺在如床的平檯上,讓機器掃描10分鐘可獲結果,若T值低於-2.5為骨質疏鬆,建議需積極用藥治療,並搭配補鈣飲食、負重運動,補骨效果更佳。余宜叡說,臨床上不少骨鬆病患未意識骨鬆嚴重性,或因健保給付條件嚴格,不願自費用藥,以為多食用牛奶、小魚干等高鈣食物,就能強化骨密度,但其實只要年紀超過65歲者、停經後婦女,光靠補充高鈣飲食和多運動,「補骨的速度仍趕不上骨質流失的速度」,建議一旦確診骨鬆,就該考慮合併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外,也別忘了同時要補鈣和運動。喝牛奶是最簡單方便的補鈣方法,余宜叡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人一日所需乳品量約2杯,若無法達標,有些人會選擇吃鈣片,但攝取過多鈣片容易出現便秘、腹脹。另外,有人擔心鈣片補過頭會有腎結石,他解釋,腎結石為草酸鈣導致,跟鈣片成分碳酸鈣不同,與喝太少水有關。在運動方面,建議正常運動量每周五次,一次20至30分鐘,戶外曬太陽約15分鐘,可做負重運動如慢跑、爬山、提重物等,有助增強骨質。構成骨質的另一原料是維生素D,是患者最易忽略的,它與鈣缺一不可,都是造骨原料。偏偏很多人運動量不足,就算有從事戶外運動,但全身包緊緊或防曬做太好,日照量不夠,導致維生素D生成不足,此時就要吃點魚類、藻類,多喝點牛奶來補充維生素D。至於骨鬆用藥,分為口服型、針劑型,多數年紀大的骨鬆病患合併慢性病,若擔心藥物順從性問題,選擇前一定要和醫療團隊好好討論。不過,他也提醒,使用骨鬆藥物前應先處理完拔牙、植牙,避免發生機率極低的骨頭壞死併發症。了解更多骨質疏鬆訊息:https://www.fightthefracture.tw/
-
2020-05-05 科別.呼吸胸腔
怕染疫不回診 氣喘者亂停藥恐惡化
「春天後母心」,氣候乍暖還寒、忽冷忽熱,容易誘發氣喘發作,不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入醫院的人數明顯下降,氣喘病人回診和領藥的順從度也變差了,頗令人擔心。專家指出,未按時服藥是導致病情惡化的重要因子,而氣喘病情惡化是非常危險的,呼籲病人務必要按時用藥。彰化基督教醫院副院長林慶雄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三個多月,醫院氣喘門診人次已下降近兩成,領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一成。醫院為了防疫,對出入人員有所管制,包括人數限制、出入口管制、插卡確認旅遊史等,可能令民眾倍感麻煩,加上擔心醫院有交叉感染的可能,氣喘病人按時回診和領藥的比率就降低了。如果病人家裡的存藥已經用完又沒有回來領藥,未來氣喘相關的就醫急診率或住院率,很可能會上升。林慶雄指出,氣喘控制指標包括平時夜間發作次數、發作是否影響日常生活、平常是否常需使用急救型藥物等,如果上述指標分數不是很好,就需長期服藥。氣喘病情惡化的誘發因子,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空氣汙染,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是「沒有按時使用控制型藥物」。一旦急性惡化,氣喘患者面臨危險,包括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呼吸衰竭、缺氧,如果未及時處置,恐危及性命。現在氣喘已經有很好的控制型藥物,可以有效預防急性惡化的發生,如果控制良好,生活可與正常人無異。大部分病人發作時,易出現胸悶、黏痰、咳嗽等症狀,當這些症狀出現時,有些人會自行服用一些感冒藥而未就醫,但若有喘鳴聲,就醫比率才會比較高。林慶雄提醒,即便是還沒有出現喘鳴聲,肺功能恐已下降而不自覺,建議如果感覺氣喘發作,可使用急救型藥物或控制藥物噴兩、三次,若無法緩解,立即就醫,由醫師謹慎診斷治療。如果氣喘症狀較重又沒有控制好,而其肺功能本來就差,若是又得到專門攻擊肺部的新冠病毒,併發症和死亡率一定會更高。
-
2020-05-04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氣喘「藥」控制 配合3項照護重點 才是降低染疫的關鍵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戴口罩、勤洗手已成為全民防疫運動;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氣喘患者因而在疫情期間沒去醫院回診導致中斷服藥,但此舉可能造成更高的風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指出新型冠狀病毒會影響整個呼吸道,引起氣喘急性發作,並可能導致肺炎和急性呼吸道疾病,因此中、重度氣喘患者比一般人有更高的病情惡化風險。彰化基督教醫院 林慶雄副院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之後,醫院的氣喘門診人次下降了近2成,而拿慢性處方箋的人次也下降了近1成,為了擔心民眾因疫期而中斷服藥,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在疫情期間仍需要定期回診及服藥治療,勿擅自停藥,避免引起氣喘急性發作風險。如因疫情影響而害怕至醫院回診及領藥的患者,也應該與主治醫師討論,可先在住家附近診所就醫或透過連續處方箋於社區藥局領藥,以維持良好的氣喘控制。5月5日為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呼籲在2019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為降低氣喘患者感染風險,氣喘患者應配合醫師指示,按時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控制氣喘。今年碰到閏四月,氣溫變化大,也會引發氣喘所以更顯得服藥的重要性。擅自停藥很危險 避免接觸誘發危險因子疫情期間更需維持規律、按時使用藥物的好習慣,以穩定呼吸道發炎狀態,降低感染及急診就醫風險。國民健康署呼籲氣喘患者配合以下三項照護重點:1.正確用藥及不擅自停藥:氣喘患者及家屬不應擅自停藥,應配合醫師指導,正確使用藥物(特別是吸入性藥物),以確保藥物能進入呼吸道,而不是在口腔中,才能有效達到治療目的。2.避免接觸誘發氣喘的危險因子,如:塵蟎、灰塵、二手菸、花粉、汽機車廢氣及冷空氣等,並透過居家環境清掃降低呼吸道感染。3.疫情期間要勤洗手(肥皂和水洗手至少 20 秒),外出戴口罩並隨身攜帶藥物,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室外1公尺、室內1.5公尺)。原文:國民健康署
-
2020-04-25 科別.皮膚
傷口用液體OK繃癒合快? 皮膚科醫師警告「8類傷口」別亂用
日常生活中難免遇到一些小抓傷、刀傷、擦傷、挫傷等,雖然這些小傷口通常會自行癒合,但為了保護傷口避免感染,不少人會使用傳統貼布型「OK繃」,或「液體OK繃」,不過,兩者分別適用於哪一種傷口? 就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指出,「液體OK繃」俗稱「醫用三秒膠」,是一種液體或半液體狀態的醫療器材,塗抹在小型傷口,乾燥後會形成一層薄薄的保護膜。其只要清潔傷口,擦乾水分和血液,在乾燥的患部上塗適量的液體OK繃等待乾燥,用完要馬上旋緊蓋子,雖然它的刺鼻氣味和液體外觀,很像三秒膠、快乾膠,但基礎成分與結構卻不同,千萬不能把瞬間黏著劑當做液態OK繃來使用。 液體OK繃的主成分為成膜劑(如:硝化纖維素)、多元醇溶劑(如:Bezyl alcohol)、殺菌劑(如:Benzethonium chloride) 、樟腦(Camphor)等。藉由殺菌劑和多元醇溶劑產生抗菌作用,在溶劑揮發、成膜劑乾燥後,可形成薄膜保護傷口。若含有易揮發的有機溶劑,可能會造成呼吸道不適,不要塗在黏膜、眼睛、鼻子周圍,並注意使用後是否產生紅疹、過敏等症狀,要注意的是,剛塗在傷口時會有強烈的刺痛感,嬰幼兒不宜使用。 液體OK繃適用於「乾淨且邊緣整齊的切割傷、表淺的皮膚小傷口」,尤其是指間、指關節等不易包紮處的部位,防止接觸水分,但若傷口較深、出血明顯、出現組織液、清洗後未充分乾燥、傷口邊緣不規則、面積較大的傷口、整片的擦傷,或傷口有潰爛、化膿等感染症狀,不可使用液體OK繃,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感染。 由於液體OK繃無法吸附多餘的組織液,也不能保持傷口溼潤,反而會阻礙傷口縮小及癒合,如果傷口乾淨、面積較大的話,建議改用「人工皮」;此外,針對乾淨的表淺傷口,使用透氣、防水的水膠體材質的人工皮,可稍微吸收傷口的組織液,減少疼痛感,並幫助傷口癒合,也較不易留疤。 延伸閱讀: 吃鍋燙傷快冰敷? 錯了!護理師教你正確處置SOP 掃除怕清潔劑傷手? 預防脫皮、流血皮膚科醫師說要這樣做
-
2020-04-05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春假今收假 醫:未來兩周恐有發病潮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未停歇,而今天是春假四天連假的最後一天,無論掃墓或是出遊也到了尾聲,由於前幾日熱門觀光景點如墾丁、阿里山等地湧入大量人潮,社交距離難以保持。由於仍在防疫期間,指揮中心日前也罕見的透過細胞簡訊發送訊息,提醒11處旅遊景點遊玩的民眾注意防疫。前民進黨立委、中山附醫婦產科醫師林靜儀,也憂心地在臉書發文,呼籲所有這次連假期間在擁擠人潮中出遊民眾,明天起應戴好口罩、認真洗手、少觸摸公共區域,未來七天最好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若出現發燒、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或喪失嗅覺症狀時,應告知醫師最近去了哪裡。即不只國外旅遊史,現在看病是否要告訴醫師,清明連假的國內旅遊史,此舉是否必要?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腎臟科主任錢建文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至此,台灣已破350名個案,且近日確診個案雖多為境外移入,但本土個案與找不到感染源者仍有,因此詢問患者的國內外旅遊史應成為醫師例行問題外,他認為因連假大量出遊人潮,近日恐有一小波發病潮。錢建文說,要注意的地方當然不只政府所說的11處熱門旅遊景點,但像電視上所看到的墾丁大街等鬧區人潮太滿,要保持一公尺以上的適當社交距離「真的很難」,且仍有民眾未戴口罩,增加病毒傳播風險,本土個案可能會增加外,且未來兩周將是關鍵。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則表示,患者若近日有出遊,就診時不一定僅限如政府上述11處熱門旅遊景點、也不應侷限國內旅遊史,應有些民眾連假是三五好友相聚、室內活動為主,故他建議就診患者應告知醫師目前症狀,其最近出沒地、無論室內外、所接觸的對象等,以便醫師做即時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