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7 失智.非藥物治療
搜尋
延緩失智
共找到
160
筆 文章
-
-
2021-11-16 新聞.長期照護
老年生活擺脫憂鬱失智!「三力、三空、三好」顧身心
根據統計,憂鬱和失智是影響老年身心健康的兩大威脅,全球有7%及5%老年人口,深受憂鬱症及失智症所苦,罹患憂鬱症的長者自殺率更高,失智症則讓長者喪失活動能力,增加對照顧者的依賴。董氏基金會呼籲,透過「三力」、「三空」、「三好」照顧自己身心。總統府資政、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表示,根據內政部報告國人平均年齡,從民國99年平均年齡79.2歲,民國109年增加到81.2歲,因科學進步、醫學發展,注重個人生活、環境改善等,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年齡增長不代表每個人都活得快樂,國健署統計,65歲以上有八成長者有1種以上慢性病,近期北榮、國衛院及陽明交大合作研究,發現65歲以上長者,有九成以上有1種慢性病。張博雅表示,根據董氏基金會2016年調查,71至80歲老年人,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佔12.4%,包括活越久對生活健康沒信心、環境不佳等,越顯憂鬱,董氏基金會便開始推動老年憂鬱防治宣導,提升民眾對「老年憂鬱非老化」的認知,及早發現及早尋求協助,也推動老化體驗課程,讓小學生學習如何陪伴長輩及進行溝通。前衛生署副長賴進祥表示,內政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390萬多人,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2015年資料,老人人口罹患憂鬱症比例約7%,台灣則有27多萬名長者,罹患程度不一的老人憂鬱症,4年前寶佳基金會結合董氏基金會推動老人憂鬱防治,4年內出版9本專書,教導老人快樂過每一天。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一人患有憂鬱症,失智症則是每12至13人就有一人,憂鬱和失智患者常見的共同症狀,包含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情緒不佳,一般可從「日常」「情緒」「認知」三面向來觀察。蔡佳芬指出,「日常」包括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洗澡、穿衣功能改變;「情緒」包括情緒低落、常常想哭/多疑、焦躁跟以往不同;「認知」包括時常有負面想法、強烈罪惡感/找錯錢、搭錯車(前者為憂鬱,後者為失智)。年長者罹患憂鬱或失智症,除了影響自身的生活品質和內在幸福感、加速身體其他疾病的惡化,也會對身邊的照顧者帶來巨大的身心壓力。蔡佳芬提醒,照顧是漫長的過程,不要把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要勇於對外求助,儘管只有一小時,也要讓自己有喘息的空間,避免成為下一個罹病者。蔡佳芬說,可透過身動、腦動、互動「三動」,來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身動」活動身體維持體能與肌耐力,「腦動」轉動大腦維持腦力並轉換情緒,「互動」與人維持連結互動避免孤獨,不但讓自己預防老年憂鬱與失智,同時有助改善患者的憂鬱症狀,延緩失智程度。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計畫,邀請國民阿嬤譚艾珍、飛躍羚羊紀政、時尚老人林經甫、整形教母林靜芸、小李飛刀衛子雲、不老頑童王小棣、退休老總江育誠、生活實踐家丁菱娟、以及品味私塾創辦人王文靜,拍攝全新系列短片「樂齡夢X享實踐」及「獨享的快樂」音樂短片,並發表《給照顧憂鬱和失智長者的你》書籍。影片中紀政、衛子雲分享「三好」箴言,包括有錢真好、有閒真好、有健康才是寶,以「三空」自處之道,包括腦子空:不要想太多、肚子空;不要吃太多、屋子裡空:要常常出去走動,鼓勵大家每日健走一萬步、早晚練習有氧氣功來照顧自己的身心。江育誠、丁菱娟則分享,建議中高齡者及早培養自己的興趣,找到適合自己的興趣並持之以恆。林經甫、林靜芸建議年長者,建立「三力」腦力、體力、社會力,培養「施比受更有福」「珍惜當下」「自得其樂」能力,讓老年生活更自得。
-
2021-09-22 失智.長期照護
防失智海嘯來襲 協會籲提升診斷率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公布2021年最新失智症報告,估算全球有4100萬失智者尚未被診斷,未來將有一波「診斷需求海嘯」來襲。九成臨床醫師觀察,疫情導致許多民眾延遲診斷及就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疫情期間,失智者因各項服務暫停明顯退化,政府應強化失智據點的服務量能及可及性,以延緩失智者的退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失智症為全球十大死因第七位,202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5500萬失智者中仍有75%未被確診,在中低收國家比率高達九成。國際失智症協會執行長寶拉・巴巴里諾(Paola Barbarino)表示,醫療人員對失智症缺乏正確認知及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使得失智者無法早期診斷及獲得幫助,加上缺乏訓練有素的專家和可用的診斷工具,導致診斷率過低。賴德仁表示,根據衛福部今年5月公布的「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去年9月獲診斷及服務比率達54.1%,亦即45.9%尚未診斷。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台灣失智人口有30萬3271人,推論未被診斷出來的失智者有13萬9201人。未來20年台灣將增加36萬失智人口,賴德仁指出,政府應及早準備,尤其非失智症專長的臨床醫師對於失智症的敏感度相對低,更應積極強化醫療體系的失智症專業訓練及診斷量能,以因應失智海嘯的到來。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提升民眾對於失智症的正確認知,是提高確診率的重要一環。失智症協會舉辦線上系列活動,邀請全民一起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關心失智議題,並發揮年輕族群的關鍵力量。
-
2021-09-21 失智.大腦健康
全球4千多萬人「失智潛藏」 協會籲提升診斷量能
9月21日是國際失智症日,國際失智症協會(ADI)今公布2021年最新失智症報告,估算全球有4100萬失智者尚未被診斷,未來將有一波「診斷需求海嘯」來襲。九成臨床醫師觀察,疫情導致許多民眾延遲診斷及就醫。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疫情期間失智者因各項服務暫停明顯退化,政府應強化失智據點的服務量能及可及性,以延緩失智者的退化,失智症協會今年推出線上系列活動,邀請全民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失智症為全球十大死因第七位,訂定半數國家失智症診斷率應達50%,而2021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全球5500萬失智者中仍有75%未被確診,在中低收國家比率高達九成。國際失智症協會執行長寶拉・巴巴里諾(Paola Barbarino)表示,醫療人員對失智症缺乏正確認知及對失智症的刻板印象,使得失智者無法早期診斷及獲得幫助,再加上缺乏訓練有素的專家和可用的診斷工具,導致診斷率過低。賴德仁表示,衛福部今年5月公布「失智症防治照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2.0」,相較2011年僅三成被確診,2020年9月獲診斷及服務比率達54.1%,亦即45.9%尚未診斷。根據2021年3月台灣失智症協會公布2020年12月底台灣失智推估人口為30萬3271人,推論未被診斷出來之失智者有13萬9201人。此外,非失智症專長的臨床醫師對於失智症的敏感度相對低,呼籲衛福部結合各醫師公會,透過專業訓練提升臨床醫師早期發現失智個案的能力,並協助連結資源延緩失智退化。賴德仁表示,未來20年台灣將增加36萬失智人口,呼籲台灣政府應及早準備,積極強化醫療體系的失智症專業訓練及診斷量能,以因應失智海嘯之到來。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湯麗玉表示,提升民眾對於失智症的正確認知,是提高確診率的重要一環。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線上活動,包括舞蹈串連、線上體驗、網紅約會等活動,邀請全民一起認識失智症十大警訊,關心失智議題,並發揮年輕族群的關鍵力量。活動網址: https://www.facebook.com/tada2002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復生教會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阿公阿嬤視訊上課不怕疫情來阻擋
新冠疫情未歇的110年8月,臺北市南港區復生教會附近的巷弄,人們因走避酷夏艷陽而安靜無比;然而教會裡牧師張其嵩的筆記型電腦正開著視訊視窗,裡面與會者吱吱喳喳地你一嘴我一句,仔細一看都是平均年齡80多歲的長者,彼此熱烈討論著。「XX阿嬤,妳今天第一名咧,真厲害!」「XX阿姨,妳前幾天打針,有沒有不舒服,記得多喝水!」張其嵩一一點名。「有啦!有啦!」「欸,奇怪!剛才我的麥克風怎麼不見了?」視訊鏡頭的那一端窗格,長者們此起彼落地回答張其嵩的早安關懷。長輩用Google Meet隔空上課,阿公阿嬤沒人缺席。這裡是教會,也是食物銀行,更是失智長者們開心過生活的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正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設置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的典型案例:即以具創意又能連結地方特色的作法,運用市政規畫資源,佈建綿密的失智照護服務網絡,讓南港區在地民眾更方便使用這些服務,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復生教會據點一周三次、每次上午9點到下午4點的課程,不得不於5月中旬暫停。「坦白講,家屬都很擔心。」張其嵩說,但轉念思考,來上課長輩的家庭支持系統不錯,他想到各公司行號因疫情居家辦公使用視訊會議,「何不也來給長輩試試?」因此復生教會據點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今年6月起,請據點的12位長輩,一周三次利用Google Meet視訊會議隔空「上課」,並創下沒有一位長者中斷服務的紀錄。96歲阿嬤自己操作視訊按鍵,各個變身科技人。用視訊會議上課,最年長的是96歲的李玉桂阿嬤,她的家人替她架好手機後,李玉桂自己操作視訊的按鍵並沒問題。一起在線上視訊的還有95歲的陳淑英和83歲的劉來富兩位阿嬤,這些年齡介於72歲到96歲的長者們使用數位科技的熱勁,並不輸年輕人。「剛開始不少人覺得不可行,但我們還是做到了。」復生教會據點成立三年來,首次運用視訊上課,課程就很豐富,包括失智認知功能促進、毛巾操和體適能等,阿公、阿嬤都能準時出現在視訊鏡頭前,沒有遲到。張其嵩表示,上課前,長輩家中的子孫會幫忙架筆電或智慧型手機,稍微教一下,長輩很快就能上手,家屬也不再擔心長輩因為不能去據點上課而整天在家睡覺。學員之一胡媽媽眼睛有黃斑部病變,曾因視力不佳而不敢到處走,日益變得行動不便,常待在家裡。胡媽媽的兒子幫她上網尋找到復生教會據點,胡媽媽每天都很期待來這裡上課,這次她也參與了視訊課程。張其嵩分享教會視訊上課兩個多月的經驗。他說,長輩視訊上課人數以8人到10人為宜,因為講師可能要常提醒長輩開麥克風等指令,如果人員過多,要花很多時間指導,可能上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另外,每堂課的前半小時是測試時間,以確定長輩的設備已開妥當。失智長者參與食物銀行,達到自立生活目標。復生教會多年來也設有食物銀行,提供志工職務讓長輩參與,失智者得以逐步做到自立生活。張其嵩說,聖經馬太福音有「五餅二魚」故事,講述耶穌講道到下午,門徒安德烈的孩子手上有五餅二魚,耶穌神蹟展現而餵飽了5千人。復生教會秉持聖經精神開設食物銀行,也成了失智據點長者的身心寄託。像是一位70多歲的美枝姐,她就負責裁剪材料並包裝各界捐贈物資,連照顧她的外籍看護都一起來幫忙,做得不亦樂乎。教會一樓外牆有原住民彩繪畫作,常吸引路人駐足欣賞。在教會外牆的一處角落,更有5年前臺北市政府環保局贈送的冰箱,提供來自安得烈食物銀行、生技公司和家樂福等機構捐贈的物資,給社區弱勢者取用。而教會更主動出擊,將物資送給附近舊莊國小、胡適國小和誠正國中輔導室,由其轉送給弱勢學生,長者和學生青銀協力以行動實踐助人為快樂之本,也為南臺北市南港區打造一個溫暖、有溫度的失智者自立生活樂園。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6 失智.失智資源
輕中重失智者的綠洲/臺北市失智社區服務據點 新康居家職能治療所
位於重慶北路四段的臺北市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新康居家職能治療所,隱身於老士林的社區巷弄裡,外觀看起來傳統而樸實;然而推開門一看,裡頭卻別有洞天,有如一座快樂的「托老所」。職能師帶領團隊,自製教具,打造快樂「托老所」。由職能治療師洪于婷帶領包含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心理師、社工師、營養師的跨專業團隊,提供失智延緩課程設計與帶領,為長者身心注入一股活力泉源,是家屬及長輩眼裡的綠洲,該團隊在臺北市士林區、中山區共設兩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這也是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延緩失智者失能退化而佈建的士林區特色據點之一,方便社區民眾就近得到適切服務,減輕照顧負擔。洪于婷設計教材種類多元,由於她的先生也是職能治療師,兩人休假時會一起逛賣場,尋找看似一般的材料,回家將它巧手變身。例如,他們曾買回手指一般粗細的透明水管,裡面塞進金蔥接成圓形狀,就變成一個個閃亮亮的套圈圈,然後由工作人員伸出手臂,當成要套圈的支柱桿,鍛鍊長輩的手臂肌肉和手眼協調。輕、中、重度失智者,在此都能找到學習的機會。在失智社區服務據點裡的每位長者都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卻罹患不同程度的失智症,初來乍到新康參與活動,仍保有不服輸的信念。「因此我們設計教案時,就盡量把輸贏的因素去除。」洪于婷舉例玩賓果,當長者排出一條線不是直接喊「我贏了!」而是等遊戲結束後,再一一檢視誰排出的線最多;另外也盡量不分組,避免有勝負之分。洪于婷表示,為長者設計職能治療課程也會分級,教具內容元素大多為配對、數字或顏色,輕度失智長者也許可以摺色紙,中重度長者就改以撕貼貼紙,把步驟拆解;或建議家屬回家讓長者把混在一起的紅豆和綠豆分類,都能促進長者的認知功能與手眼協調。不少重度的失智症長者,可能無法正確分辨人事時地物,有的據點常會拒絕這類長者參與活動,家屬也因照顧疲累,往往將長者送往全日型的失智安養中心。而失智據點新康士林所卻做到讓重度失智長者,和輕度、中度失智長者,甚至是年輕型失智症者一起上課。「我會請重度長輩坐在最前排,或最靠近我的地方做活動。」洪于婷說,有些據點或許因為擔心影響課程進行,會將重度長者安排在角落或後面的位置,但她卻花更多心力就近看顧重度長輩做活動。新康士林失智社區服務據點有一位人稱之為「湧伯」的80歲失智長者,總是由妻子陪同來參加活動。湧伯病況其實已到了常重複講一樣的話,甚至偶爾和其他學員爭執,且沒有耐性等待;然而他才參加過幾堂麻將配對課程後,重複說話的情形就改善了。長者獲得正向回饋,為失智家庭帶來幫助和盼望。失智長者若能維持日常生活的行動,家屬就會備感欣慰。因此新康除了設計像是注音符號寶特瓶蓋、彩色馬賽克小磁磚拼圖等,讓參與課程的失智者動動手、動動腦外,也依能力分工,被分配課程小老師、掃地、排桌椅或擦桌椅等工作,長者每次前來都能度過充實的一天。問起年輕的洪于婷,如何以有如滿格電池的工作動力來為長輩安排這麼多事?常笑臉迎人的洪于婷感性地說:「有的長輩和我們一起久了,忘了家人的名字,卻可以喊出我的全名!還有一年沒見的老奶奶,說她作夢夢到我。」她讓長者重拾年輕時的活力,愛上來失智社區服務據點上課,家屬還拜託她據點服務課程不要停。疫情期間,新康士林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在臉書平台提供線上影音課程,甚至郵寄教材給家屬在家和長輩一起操作。從洪于婷團隊可以窺見臺灣失智照護的閃亮希望,臺北市政府結合在地專業團隊的能力,確實能給更多的失智家庭帶來幫助和盼望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廣告
-
2021-09-05 失智.像極了失智
你吃的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專家曝「1成分、7款藥」需注意
美國FDA近二十年來首度通過失智新藥,你用的到嗎?你知道,長期吃哪些藥有可能會提高失智風險?最新研究發現,顧好你的心,也對你的大腦好。失智、老化大不同 早期症狀不明顯藥害救濟基金會訪談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藥劑部吳承誌藥師指出,失智不是只有忘記,是全面退化,並非正常老化,而是一種疾病。不單只有記憶力衰退,還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思考認知等各方面功能退化;但早期失智症狀輕微,與正常老化的差別不大,多半等到中期症狀明顯才被發現台灣失智症協會點出,一般人都以為長輩是老番顛,人老了都是這樣,輕忽長輩其實是生病。正常老化的情況下,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但若是失智症,患者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早期表現可能只有記憶力變差,常找不到東西,漸漸出現生活習慣和個性改變,多疑和無緣無故亂罵人等症狀。(推薦閱讀:失智症會遺傳嗎? 6症狀都非正常老化,神經內科醫師告訴你如何預防)治療失智症藥物 多元方式能改善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被認為與大腦出現不正常的斑塊(由於ß類澱粉蛋白大量堆積),以及神經纖維糾結有關,造成神經原與相關連結喪失功能。美國FDA在六月通過新藥Aduhelm,可以有效減緩ß類澱粉蛋白的堆積,是首度針對疾病進程研發的藥物,核准上市做為阿茲海默症治療用藥。惟台灣目前尚未核准。現行藥物以症狀治療為主,沒有辦法治癒受損退化的大腦。主要是膽鹼酶抑制劑與NMDA拮抗劑,它們可以改善神經傳導物質傳遞,延緩疾病進程。吳承誌說明,前者適用於輕至中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噁心、腹瀉、頭痛、嘔吐等,後者則用於中至重度病人,可能副作用有眩暈、躁動、尿失禁、失眠、腹瀉等。此外,透過建立熟悉、穩定、有安全感的環境,懷舊療法、芳香療法、寵物治療、音樂治療等非藥物治療,也能改善失智患者精神行為症狀。(推薦閱讀: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這些藥可能引發失智風險 擅自停藥害了了陸續有研究發現,抗膽鹼藥物有提高認知功能衰退的風險。抗膽鹼藥物會阻斷一種名為乙醯膽鹼的神經傳導物質,抑制副交感神經,作用於全身,常見於過敏藥、感冒藥、腸胃道用藥、以及治療憂鬱、膀胱過動症、巴金森症、與癲癇等用藥。(推薦閱讀:研究:糖比古柯鹼更容易上癮 攝取過多小心失智風險飆)在一項約有28萬人參與的病例對照研究中,發現抗膽鹼藥物活性愈強,80歲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愈高,尤其是部份的抗憂鬱劑、膀胱抗毒蕈鹼用藥、抗巴金森症用藥和抗癲癇藥;研究結論指出,中、老年病人若使用上述藥物,建議考量用藥的效益與發生失智的風險,如果有其他治療選項,應考慮使用別種用藥或者非藥物方式替代。然而,這不代表該類藥物都不可以使用,藥害救濟基金會特別提醒,貿然停藥會加重病情,特別是抗憂鬱或抗癲癇等藥,切勿擅自停藥,如有相關疑慮,應回診與醫師討論。延伸閱讀: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食用關鍵」:3種人別碰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8-27 失智.長期照護
鄧世雄:疫情讓失智症與家屬的壓力更大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鄧世雄今(27)日在一場視訊記者會上提到,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對住在家裡或機構的失智長者,及其家屬或照顧者,影響蠻大的,需要各界共同關懷。安聯人壽今天上午舉行第14屆失智老人募款活動起跑視訊記者會,宣布今年的活動代言人由霹靂一哥素還真擔任,別出心裁。活動當中,素還真還跟瞪世雄對談失智症相關議題。隨後的媒體聯訪時間,鄧世雄談到,這波疫情對失智症患者影響蠻大的。住在家裡的失智長者,平常可以到附近的照顧中心、失智的據點參加對他們有幫助的活動,透過人際互動改善情緒、認知功能等等,效果非常好,這種方式讓長者即便住在家裡也可以獲得專業的照顧。疫情之下,「長者能夠去的地方都沒辦法去,我們接到非常多的反映,長的情緒、認知功能、反應都變差了,家屬的照顧變得很不容易,壓力越來越大」。鄧世雄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雖然也舉辦線上活動,鼓勵長者參加與溝通,但效果總是不如實體接觸;失智症長者白天幾乎沒有地方可去,這塊真的是造成蠻大的影響。至於住在機構的長者,人雖然在機構裡頭,心中通常對家屬有一份難以割捨的感情,連帶讓家屬在機構照顧領域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疫情警戒之下,家屬減少探望的頻率、甚至沒法到機構來,欠缺關懷的長者,身心靈都受到影響。鄧世雄說,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否則對失智症患者的照顧,不管住在機構裡面的或住在家裡的,都是困難與煎熬。他也感謝安聯人壽16年來對國內失智症者的支持,年年舉辦募款活動,捐贈善款累計逾7,200萬元。希望透過雙方合作,讓更多人瞭解失智症。鄧世雄說,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也跟台大職能治療系副教授毛慧芬合作,推出18堂生活再造課程,幫助民眾身動、腦動、互動及透過健康飲食,達到預防與延緩失智的效益。
-
2021-08-15 養生.聰明飲食
咖哩防失智症、抗癌!哪一種顏色好? 營養師曝:3種人別碰
又香又濃的咖哩,不論大人小孩都愛吃,讓人食慾大開!而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吃咖哩還可以預防罹患老人失智症,真有這回事嗎?根據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 Murali Doraiswamy教授的最新研究指出, 每週吃2到3次咖哩,可以降低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這是因為咖哩中含有「薑黃素」(curcumin)的緣故。薑黃可以讓腦中的澱粉樣蛋白溶解,對於預防阿茲海默症(即老人失智症)有幫助,不過目前的研究進度還在動物實驗階段。薑黃素可延緩老化 出現症狀後食用無效營養師劉怡里示,咖哩中所含的薑黃,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因此可以延緩老化,也就具有預防失智症的作用。而在國內,已有動物實驗證明,咖哩中的薑黃確實可以預防阿茲海默症,此外,薑黃也具有抑制不正常細胞 (例如癌細胞)生長的功能。但是,劉怡里強調,薑黃具有預防的功效,並沒有治療疾病的效用,因此,若是 已經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再來吃咖哩是無效的!咖哩 3大健康成分1、薑黃素:咖哩中的最重要成分,除了具有抗氧化、延緩老化、抑制不正常細胞生長(例如預防皮膚癌、攝護腺癌)的功能之外,還能提升肝功能。2、多酚:咖哩還含有目前最夯的多酚,可以抗氧化、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以及減少動脈粥狀硬化。3、鞣酸:咖哩所含的鞣酸,也是抗氧化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注意熱量和鹽分 當心變胖傷身劉怡里說明,咖哩又香又濃,還具有種種好處,真可以說是健康又養生的食材,然而,在烹調時要注意咖哩的熱量和鹽分:1、高熱量:咖哩的熱量頗高,因此加入烹煮時要適量;此外,有人習慣加入咖哩之後會再加太白粉漿勾芡,這樣一來就會提高熱量,所以,加了咖哩烹煮之後最好不要再勾芡,若是真要勾芡,可以改用寒天粉來取代太白粉勾芡,以降低熱量。2、高鹽:咖哩所含鹽分也頗高,所以要注意不要煮太濃,以免高鹽對健康有不良影響;此外,不論濃淡都會攝取過多的鹽分。咖哩種類很多,哪一種才有效?劉怡里表示,咖哩種類多,有黃咖哩、綠咖哩、紅咖哩,其實各種咖哩所含的薑黃素成分都差不多,重要的是和咖哩一起烹煮的食材,最好多放一些蔬菜,例如青椒、黃椒、紅椒、洋蔥、胡蘿蔔、花椰菜等,對於預防失智症會有加乘的效果。至於經常和咖哩一起烹煮的馬鈴薯,因為不屬於蔬菜類,是屬於澱粉的主食類,要特別注意攝取量,以免吃進太多的熱量。不是人人都能吃咖哩 高危險群要注意劉怡里指出,咖哩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吃,要特別注意:1、孕婦:咖哩屬於辛香料,有刺激作用,吃多了怕會引起子宮收縮,所以孕婦要少吃。2、吃抗凝血劑的人:咖哩會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凝血作用,所以服用抗凝血劑者,不要吃咖哩。3、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咖哩具有刺激性,會讓胃更不舒服,若是要吃的話,可以選擇不辣的咖哩,也不要再添加胡椒。延伸閱讀: ·提升腦力、延緩失智! 每天只要堅持做這10件生活小事…逛街也算 ·老化跟失智常搞混? 最大差別在這個地方!醫師曝「4危險誘因」
-
2021-08-10 該看哪科.耳鼻喉
聽力受損加速認知功能退化 失智風險增高
Q:長期聽力受損,老年失智風險高?A:聽覺是促進人與人溝通表達與互動的關鍵,如果受損,減少和人對話、互動與聲音刺激,影響溝通或造成誤解,進而導致人際關係變差,甚至拒絕與外界接觸。在腦部缺乏刺激下,記憶、認知等功能會加速退化,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且隨著年紀增長,愈發嚴重。長期處在噪音環境或暴露在某些影響聽力的藥物下,聽力容易受損。研究發現,聽損長者的智力衰退速度比起一般老人快30%,衰退時間提早3年,罹患失智症風險更高,依不同聽力衰退程度,失智風險也不同。為延緩失智症,應保護聽力,包括規則服藥控制病情,適時補充鈣質、鋅等營養素;要避免出入嘈雜的工作環境或活動場所,若無法避開,可配戴耳塞;也不要聽耳機聽太久、音樂聲音開太大聲,以防聽力受損。諮詢/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邱昱勳
-
2021-08-01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70歲後可以有怎樣的人生?
因疫情第三級警戒期間不能出遊,好友提議開車去兜風。我們兩人全程戴口罩,從臺北開到淡水,沿著北海岸到金山,轉入陽明山,繞了一大圈,沿途風景區和步道都封鎖,但車窗外風景秀麗,海闊天空,心情大好。結束時,好友說:「以前看70歲的長輩總覺得他們好老,想想自己現在也70歲了,卻能這樣瀟灑自主過日子,比起年輕時的工作繁忙和勞累,現在的體力、精神好像也不遜於當年呢。」年長幾歲的我也深有同感,我們雖然是旁人眼中的老太太,也有些慢性病,但活力依舊十足,心智仍然敏銳,且好奇心不減,希望這種豐實歲月能長長久久。回想起年輕時參加美國神經學年會,聆聽一位年長神經科醫師的退休生涯規劃,其中之一是加入老年研究,作為被追蹤的對象,他幽默的用語引發會場一片笑聲。的確,醫師退休後時間多了,且年齡就是本錢,以受試者身分參與老年研究,也是貢獻醫學。衛生環境改善、生活水準提高以及醫藥進步,長壽在先進國家已是常態,問題是如何健康地長壽,也就是把疾病壓縮在生命的最後幾年。很多國家都有老年和百歲老人長期追蹤研究,目的不外是找出健康長壽的因子,包括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發生。例如一篇發表於2003年《老年學期刊》的「新英格蘭百歲老人研究」(The New England Centenarian Study)論文。平均102歲的424位美國老人(男101,女323),有15%活到100歲時沒有任何與老化相關的11種疾病(但不包括失智症),稱為「逃生者」(escapers);43%在80至100歲間出現疾病,稱為「延緩者」(delayers);42%在80歲以前已有疾病,稱為「存活者」(survivors)。可見把疾病壓縮延後以達到健康的老年是可行的。此研究還陸續招募百歲老人及其子孫並長期追蹤,以探討基因、家族史及行為等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另一個來自荷蘭「百歲以上的老人研究」(The 100-plus Study),發表於2021年《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的一篇論文。330位(男91,女239)具高中教育程度且平均年齡高達100.5歲的荷蘭老人,其認知功能正常,其中187位還能獨立生活。他們每年接受一次家訪評估,平均追蹤1.6年(0-4年),發現在追蹤期間除了記憶稍微減退,其他認知功能都維持正常。其中44位去世後接受大腦解剖,發現大腦都有不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的類澱粉斑病變。經統計分析,大腦類澱粉的沉積程度和其認知功能並無相關。這表示,雖然年齡是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但並不是活到100歲都會失智,而且即使腦中有類澱粉斑病變,臨床上並沒有出現失智症狀,是因為大腦貯存了足夠的「認知存款」而保有韌性之故。因此,我與好友互勉,只要保持健康生活型態,持續貯存認知存款,雖然不一定活到百歲,但至少可以繼續享受活躍的老年生活,而且要有老伴老友同行,才會活得歡喜自在。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
-
2021-08-01 新聞.長期照護
失智據點重啟/等到解封但長輩不來了 不敷成本恐退出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失智據點解封指引,盼讓失智症照顧家庭恢復喘息服務,但三級警戒長達兩個月時間,失智長輩少了據點課程,難有規律生活作息,導致功能大幅退化,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家屬,評估後不考慮讓長輩回據點,而是直接送到日照機構,而據點經費採專案申請,若人數不足、不敷支出,考量經營成本下也紛紛考慮退出。全台目前有508處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據點為符合防疫規定,室內要保持1.5公尺社交距離,人數勢必要降載,而失智據點是透過專案申請經費,一堂課須滿6人才能申請,若人數無法達標,開課也無法申請費用。湯麗玉表示,有部分縣市通融經營失智據點的單位,改以電話方式關心長輩,包括提供防疫資訊、追蹤打疫苗情況,「勉強」算有提供服務,同意據點申請「量能提升費」,但並非每縣市都有,等於據點在疫情下多是零收入。家總理事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郭慈安表示,失智據點最大功能,是讓失智長輩獲得適當的刺激,且生活規律,長輩因疫情關在家,功能退化太多,已有三分之一家屬不打算讓長輩回到據點,而是直接送到日照機構。她說明,一方面是家屬得照顧昔度變高,無法負荷。另一方面是要請「防疫照顧假」,長輩必須在日照中心,或接受居家服務才能申請,失智據點不包含在內,因此,即使有些長輩功能尚佳,未嚴重退化,但逼得家屬得咬牙送長輩到日照中心。郭慈安說,失智據點著重「預防勝於治療」,幫助輕、中度者延緩失智,在長照2.0計畫中的17項服務隔,只要符合長照條件的個案皆可申請補助,一般戶可補助84%、中低收入戶補助90%、低收入戶補助100%。她表示,失智據點營運費用低,幫政府和家屬都省錢,但因疫情影響,照顧負擔反向增加,長者無法回流,失智據點不符經營成本而決定退出。郭慈安指出,但仍有據點為了失智長輩,想辦法符合高達42個項目的解封指引,短時間「化不可能為可能」符合最嚴防疫條件,完成送件,等待縣市衛生局訪查,希望盡快8月9日能重新開張。衛福部長照司副司長周道君表示,公布失智據點指引後,由各縣市政府檢核,據了解,已有南部失智據點恢復營運,也開始招收新個案。據點評估重新營運,需要兼顧感染風險與照顧,若使用場地規模不適合,可選擇少收個案,或暫時不解封,或有困難也可透過縣市政府向中央反映,願意一同來討論。周道君表示,按照解封指引,二級期間沒有要求工作人員或長者一定要打疫苗,若尚未打疫苗者,可以使用篩檢陰性作證明;失智據點也沒有像日照機構要求須八成以上人員施打疫苗,因應國內疫苗供應狀況,據點目前未列為第五類優先對象,希望回歸按照年齡登記、施打,建議工作人員盡快預約,可盡快施打。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年輕人容易重聽?聽力受損未矯正,小心大腦退化快!保護聽力避免3種NG行為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啥、什麼?」聊天互動常發出聽不清楚的問號,不斷需要對方重複,小心聽力正不知不覺中退化中!研究顯示,聽力損失與罹患失智症有因果關係,避開 3 個危險因子,再加上聽力師助攻,有很大的機會預防或延緩失智症。不少人都有長時間戴耳機的習慣,總是插著耳機聽音樂、通電話,音量過大、持續時間過長,這些都會對聽力造成傷害,有些人甚至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嚴重的話還會出現耳聾,造成不可逆轉的聽力受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首份《世界聽力報告》,估測到 2050 年,全球近 25 億人,即四分之一人口將經歷某種程度的聽力受損。聽力退化跟老花眼一樣,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失智症常發生在 65 歲以後,但其實 15 至 20 年前就開始累積失智風險。若中年出現聽力退化障礙,即使是很輕微的程度,適時運用聽力輔具可大幅減少失智機率。「聽覺是溝通的主要感官媒介,影響接收情緒、活化大腦記憶。」黃詠耀解說聽覺對大腦的關聯性,若少了聲音刺激,大腦其他部位的活躍程度也會跟著降低。(推薦課程:你也常常聽不清楚嗎?聽力退化不治療,當心罹患失智症! 聽力師教你靠「這個」,讓聽力不再困擾)聽力受損導致認知功能衰減,危害比你想的嚴重聽力受損會造成哪些生活不便呢?黃詠耀指出,影響的層面非常廣泛,主要包含人際社交、身心疲累、容易跌倒。這些狀況累積成情緒問題,提高失智的風險,智能衰退速度也會加快。●人際社交:因為聽不清楚親友說話的內容,慢慢減少人際活動,接著出現缺乏自信、憂鬱,進而封閉自己。●身心疲累:聲音傳送到大腦的過程因為聽覺神經損傷而受阻,自動強化其它感官知覺來代償,容易產生疲勞。●容易跌倒:聽力受損減低了對環境的感知,影響平衡感及步態平穩,衍生跌倒的意外。黃詠耀另提到,失智症的常見症狀跟聽力受損很相像,長輩因為聽不到、聽不清楚而脾氣變得暴躁,談話時內容對不上,以及溝通方式產生變化,照顧者須多加留心是否為聽力問題。別逃避戴助聽器,透過復健重拾聽力跟聽力不好的人說話時,務必放慢速度、音量適中,配合臉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千萬別放大音量像吵架般。對於聽力受損要有預防意識和及早因應,助聽器的介入越早越好,刺激大腦內的聽覺區域。配戴聽覺輔具前,可協請聽力師評估,並定期追蹤後續狀況調整需求。一般需要 2 至 3 個月配戴適應期,戴上助聽器之後,再進行聽能復健能讓效果更加乘!聽力退化除了年齡因素,也會因糖尿病、高血壓、中耳炎而誘發。建議平時應做好保健、提早發現病灶、定期前往醫院檢查,黃詠耀表示,保持正常作息,少菸、少酒、少糖,還要注意以下 3 種NG行為,才能有效避免聽力受損。1、過大音量:避免3C和家電產品的音量過大,尤其是使用耳機,適時讓耳朵休息。2、掏耳垢:耳垢能抑制細菌增長,過度清潔容易造成細菌感染,出力不當會造成耳部受傷。3、意外:廟會爆竹聲或車禍事故等,導致聽力受損。💡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3 失智.大腦健康
失智警訊/疫情下沒運動,變胖了嗎?當心肥胖加速腦部退化,把握「3核心」預防失智症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防疫期間待在家,減少運動量造成脂肪上身,各專家提醒,運動能提高肌力、活化大腦、健全免疫系統,對熟齡長輩來說,更是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的妙方,即使是輕鬆的活動也有助益。職能治療師施昱廷指出,腦部疾病、慢性病、三高、肥胖、壓力、憂鬱、藥物影響等,都是常見的失智症成因。預防或延緩失智症可從運動、飲食、認知訓練三部分著手,運動有助於血液循環,飲食控制是對抗失智症的最佳幫手,而認知訓練能提升專注力和溝通力,刺激各種感官功能,同時緩和焦慮或憂鬱的情緒。如何進行居家認知訓練?施昱廷建議要兼具「動腦、動口、動手」,協助長輩延緩退化、惡化的狀況。擬定認知訓練計畫,居家照護需要家人耐心配合居家照護難免會遇到許多問題,施昱廷建議先擬定計畫,循序建議陪伴長輩,可適時搭配科技與工具,減輕照顧負擔。居家認知訓練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活化大腦」,尤其針對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持續做動腦活動有明顯的正向改善。(推薦課程:懶得動腦恐失智!大腦體操動健康 跟著學3種居家認知訓練,降低患病機率!)居家認知訓練,預防失智症三大核心● 動手:烹飪、摺衣服、手工藝。訓練肢體協調,透過家事協作維持長輩狀況穩定。● 動口:唱歌、說故事。訓練口語表達能力,能促進人際互動。● 動腦:桌遊、電玩遊戲。增進注意力、反應速度,活動手指還能鍛練腦部。互動過程喚起記憶、增進大腦功能運作施昱廷提醒照顧者,陪伴失智症患者進行居家認知訓練時,要給予明確的方向、指引步驟,千萬別讓長輩因為起手式太難而失去興趣。以唱歌為例,讓長輩聆聽懷舊歌曲,不僅心情愉悅,跟著哼哼唱唱的過程中,也暢談分享過去所經歷的大小事,有些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覺得自卑不敢社交。施昱廷認為時下流行的桌遊非常適合串起互動情感,可依每個人的興趣、能力、喜好、接受度挑選,或請專業老師評估。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也能預防延緩失智,施昱廷認為運動結合認知訓練活動,讓長輩依指示做動作,鍛鍊體能及腦力,有趣又能達到運動的強度。大腦體操:透過口號命令,訓練長輩反應力,藉由肢體活動促進腦部認知功能。1、先原地踏步,聽到某個數字就拍手或舉手,類似「紅白舉旗遊戲」,能增加上下肢的肌力。2、循序漸進增加更多指令,讓運動變成一種遊戲,增添長輩參與的興趣。大腦體操須集中視覺、聽覺,左右腦同時活躍起來,降低惡化成失智症的可能性,「多動腦」,是預防及延緩失智症的重點!💡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23 失智.像極了失智
視力不佳,失智風險倍增!中醫師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
👉別讓這些疾病提高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您需要知道的都在這▶認錯人、叫錯名字,是失智症最常見的症狀,但其實除了患者的記憶能力下降之外,也可能是眼科疾病導致協調認知障礙,若不及早治療處理,未來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高出正常人一倍以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失智症患者叫錯家人的名字,不全然是記憶障礙惡化所致,也有可能是「人臉辨識」出問題。可以拿親友現在跟過去的照片比對,若是都無法分辨,就要把治療重心放在視力。林舜穀表示,視力減退認錯人的狀況常被誤解成記憶力減退,兩者都有關聯性,會逐漸失去感官能力,及早從眼科疾病發現失智警訊,可以協助相關照護資源,延緩病情進展。是健忘還是認錯? 揪出主因延緩失智眼科疾病所造成的物體模糊、扭曲以及影像變暗、變形等,常和失智症的視力問題很像,不適當的照明或空間色彩容易產生混亂或亢奮現象。林舜穀建議可改善家中擺設,從窗簾、燈飾下手,保持日照及光線明亮充足。家中勿堆放太多物品,避開複雜花色的壁紙,避免刺激眼睛、大腦過度負擔。(推薦課程:老年人視力差,失智機率增9.5倍! 專家3招護眼處方學起來,有效減緩視力退化)三種眼科疾病影響失智症:白內障、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白內障:白內障因為水晶體變混濁,造成視力模糊,視力模糊會讓患者不想出門,久而久之對周遭事物提不起興趣,也不想跟人說話或互動。● 青光眼:視神經病變、萎縮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警訊,青光眼的兩眼外側視野有缺損情形,也跟失智症患者出現視野變化的狀況相像。● 糖尿病:同樣是引發失智症的危險因子,若血糖未適當控制,容易導致視網膜病變,使視力嚴重受損。專家分享3招,教你如何護眼抗老化● 練習動態和靜態的手眼協調訓練:鍛鍊專注力、視覺注意力,運動大腦延緩失智症。動態包括投球運動、氣球拍打傳遞,控制距離感。靜態則可嘗試摺紙、拼圖,練習手部動作和順序,手腦並用促進認知。● 從食療方面下手:多選擇補充深色食物,例如綠葉蔬菜、莓果類;中藥的當歸、薑黃有助於活血。● 穴位按摩護眼舒壓:1、眉毛:眉毛上分布著一系列可以幫助眼睛的穴位,在內側眉頭有攢竹穴、外側眉毛尾巴部位則是絲竹空穴,眼睛疲累時,用大拇指指腹輕按眉毛周圍,從眼頭順至眼尾,能夠放鬆臉部與眼睛的肌肉,減少痠脹與疲倦。2、太陽穴:沿著兩側眉毛往外延伸,就能夠摸到兩個很明顯的凹陷位置,即太陽穴,眼睛脹痛或是兩側頭痛時,可以輕輕按摩太陽穴,使用一點驅風油或按摩油幫忙,要記住太陽穴下面是顳動脈經過的地方,不可以太過用力!3、風池穴與視覺區:大腦後側的枕葉負責視覺訊號的解讀,對於正常的視力至關重要,在大腦後側沿著耳朵往後延伸,就可以找到大腦後側的視覺區,輕輕按摩可以刺激枕葉;另外在脖子後側的風池穴,時常按摩也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維持眼部、耳部相關的神經健康。4、耳朵下方還分布著一系列跟視覺相關的穴位,包含耳朵內下方的目點1和2,時常輕輕柔按也有保護視力的效果。💡更多udn會員專屬健康影音課程,點此立即了解▶
-
2021-07-12 失智.非藥物治療
預防運動/失智症病患無法外出 物理治療師示範6居家運動
失智症病患長期居家無法外出,又因疫情無法前往失智據點活動,新竹台大分院復健部物理治療師楊榮真指出,目前沒有特效藥預防延緩失智、失能,運動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並整理、示範6個居家運動,可確實維持失智症病患下肢肌力,有效降低跌倒風險,在家期間也可以安全有效率地運動。楊榮真指出,這六個動作分別為「躺姿雙腿彎曲抬臀運動、躺姿大腿伸直抬高、坐姿直膝抬小腿、坐姿大腿輪流上提抬高左右輪流(好像坐姿走路)、站姿腳尖踮起放下(雙手扶著增加安全感)、站姿坐下起立重複練習。」建議每日3回,每回做10下,每下停約5秒,可依能力不同調整次數。楊榮真說,據內政部統計資料推估,2019年底台灣失智人口已逾29萬人,且快速增加中。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批准阿茲海默症新藥上市,雖能降低腦中類澱粉蛋白堆積,可能有助減緩認知退化,卻不會治癒阿茲海默症,且每人每年費用約為5.6萬美元(約台幣155萬元),所費不貲,國內目前也尚未引進此藥。運動是眾所皆知最有效預防延緩失智、失能的方法之一,規律運動可促進大腦血液循環、維持體能;提醒民眾無時無刻仍需陪伴家中失智長者維持適當運動,避免身體功能快速退化,並注意規律作息、均衡飲食,盡量增加白天的活動量。楊榮真建議,失智長者可嘗試站著看電視、廣告時間才坐下休息;提醒患者自己走去廚房倒水喝,水分足可增加排尿次數、相對增加行走距離;維持日常生活功能,包括刷牙、洗臉、洗澡、洗頭、擰毛巾、吹頭髮、穿脫衣物、鞋襪;協助簡單的家務,如盆栽澆水、掃地、晾衣服、洗碗等;也可全家一起玩桌遊,增進互動。
-
2021-06-27 失智.大腦健康
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編按:失智是許多人恐懼的老年疾病。美國精神科醫師Daniel Gibbs,在56歲時進行了基因檢測,發現自己有阿茲海默症的遺傳基因。他決定在症狀出現前,改以麥德飲食(MIND Diet)、有氧運動等6件事改變生活。至今15年,儘管失智症狀逐漸出現,生活品質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是怎麼做到的?失智是不治之症嗎?精神科學家指出,以目前的醫療水平而言,藥物無法完全治癒失智症,只能延緩發病的進程。但若能從40、50歲開始過健康的生活型態,即使發病,仍能過有品質的生活。69歲的丹尼爾‧吉布斯(Daniel Gibbs),曾是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精神科學家、醫師,25年的職業生涯中診治過無數失智症患者。62歲退休後,他仍在報章雜誌上發表文章、出書,積極投入去除失智汙名的倡議行動。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僅是專研失智症的專家,更是一位失智症患者。失智在發病前就早有徵兆!中年就該開始過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吉布斯指出,他的父母都在壯年時就因癌症逝世。因此,在發病前,他從未意識到自己可能有失智的家族病史。然而,失智的徵兆其實很早就出現,只是他一開始沒有察覺。約55歲時,他開始喪失嗅覺。一年後,他出現了「幻嗅」,常覺得自己好像聞到香水混合麵包出爐的氣味。這種幻嗅現象會維持約幾分鐘到1小時,而且愈來愈嚴重。他本以為是帕金森氏症,一點也沒聯想到失智。吉布斯的太太正好是一位遺傳學家,她為了研究需求,希望吉布斯能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出爐,他發現自己的染色體上有一種名為「ApoE 4」的遺傳基因──帶有這種遺傳基因的人,日後有較高的風險罹患阿茲海默症。檢測後隔年,吉布斯發現自己開始出現認知功能退化的症狀。他有時會想不起同事的名字,記不得辦公室的新電話號碼。他決定在2013年辦理退休,以免影響工作。此時距離他首次發生幻嗅現象,已過了6、7年的時間。又過了2年,他64歲時,才正式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幻嗅至今將近15年的時間,吉布斯目前的生活和發病前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他的短期記憶不可避免的受到影響,可能會忘記自己1小時前做過的事情,或者必須寫下非常詳細的行事曆,才能避免遺漏代辦事項。然而,他仍可以參加學會的活動、投書媒體、接受採訪,與人溝通對答無礙。如果他不說,人們甚至不會知道他是阿茲海默症患者。他呼籲,阿茲海默症愈早發現愈好。雖然帶有「ApoE 4」的遺傳基因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病,但進行基因檢測,可以提醒人們盡早採取能預防失智的健康生活型態。「人們通常是40、50歲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那正是人生中最忙的階段。你很難把健康生活視作人生最重要的事。但若知道自己是高風險族群,你一定會改變人生的優先順序。」他說。如何減緩大腦退化?飲食、運動、生活6大原則如果發現自己是失智高風險族群,或者已出現失智症狀,該怎麼做才能減緩疾病惡化的速度?吉布斯提到,他自己親身實踐的生活原則有6點:1. 選擇麥德飲食(MIND Diet)麥德飲食綜合了地中海飲食和預防高血壓的德舒飲食,是一種以預防失智症為目的的飲食型態。具體建議為攝取10種含不飽和脂肪酸、抗氧化成分的護腦食物:全穀類、綠色蔬菜、其他種類蔬菜、雞肉、魚類、堅果、莓果、豆類、紅酒、橄欖油等。此外,紅肉、奶油、甜點、起司和速食等不健康的食物,則須限制攝取。2. 多做有氧運動運動可刺激腦部分泌神經營養因子(BDNF),吉布斯建議,想預防失智,應以能促進心跳率上升的有氧運動為主。重訓的目的以養成肌肉為主,對預防失智的幫助相對較為有限。他自己每天會步行1萬到1萬5千步,遛狗時刻意走山路。此外,每兩天他會上健身房一次,進行強度較高的有氧訓練。3. 刻意學習新事物吉布斯指出,想預防或減緩失智,不只要「溫故」,更重要的是「知新」。因為大腦只有在學習新事物時,才會增加神經突觸間的連結。他每天吃午餐的時候會順便做《紐約時報》的線上填字遊戲,特別是週末的填字遊戲難度更高,對大腦是很好的訓練。除了解題以外,他也會刻意去查不認識的字,設法多學一點新知識。除此之外,他每週固定讀兩本書,並且參加醫學院的教學活動。雖然細節可能無法完全記住,吸收新知仍對減緩失智病程有正面影響。吉布斯提到,腦神經科學中有個名為「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的概念: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即便腦部已產生病變,認知功能退化的速度較慢。學一種新的語言、新的樂器,都是增加認知儲備的好方法。4. 保持社交活動獨居的失智者,病程通常會惡化的特別快。吉布斯也提到,失智者要保持社交活躍並不容易。因為隨著病程進展,失智者的情緒會受到影響,有些人因此變得比發病前更為冷漠。但勤於與人交談、認識新朋友,都對延緩失智病程有好處。5. 控制血糖和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會加速腦部病變。而阿茲海默症的患者若有前述兩種疾病,還有可能同時罹患血管型失智症,使病情加劇。吉布斯指出,對心臟有好處的習慣,通常也能護腦,例如飲食均衡、多運動、戒菸戒酒等。若能奉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只可降低失智風險,也可預防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部分癌症。6. 充分的睡眠愈來愈多研究顯示,睡眠和失智症之間有密切的關連。人的大腦中有個「膠淋巴系統」,就像清潔隊一樣,可以帶走腦中的代謝廢物,包括類澱粉蛋白、tau蛋白等和阿茲海默症相關的毒素。而膠淋巴系統為我們「洗腦」的時間,就是晚上睡覺時的非快速動眼睡眠時期。吉布斯建議,每天至少要有7個半小時的睡眠,他自己則是盡量睡足8小時。該做失智症基因檢測嗎?即早發現才能即早介入病程吉布斯憂心,人們視失智症為絕症、避之唯恐不及的心態,反而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他回憶,自己在90年代初期開始執業時,若發現患者出現失智症狀,他總會想盡辦法延後確診時間。因為在當時,醫師幾乎無法為確診失智症的患者做任何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事實是,早期失智症並沒有那麼糟。」吉布斯指出。只要早期介入,失智症其實不像大家想的那麼可怕。就像他在基因檢測後立刻採取行動,和失智症和平共處了10幾年。他提到,未來失智症的基因檢測和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檢測必定會愈來愈普遍。前者甚至只要抽血就能進行。目前醫界對於這類檢測是否必要,仍有不少辯論。但就他個人的看法,有家族病史或其他高風險族群,不妨即早接受檢測,並儘快開始改變原有的生活型態。此外,研究證據也顯示,藥物治療在失智早期的效果最佳。他提到,失智症的相關研究顯示,在認知症狀出現的20年前,大腦可能就已出現類澱粉蛋白沉積的病變跡象。「一旦神經細胞開始死亡、認知功能損害的症狀出現,健康生活型態的益處就很有限了。」他說。他坦言,儘管知道自己罹患失智的事實,難免令人感到失望。但在此同時,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能在確診後仍維持接近常人的生活品質。不論是否有失智症的基因,現在開始過健康的生活,絕對是有利無弊!資料來源/JAMA Network、Irish Examiner、The New York Times、Memory Matters原文:一位罹患阿茲海默症醫師的提醒:40歲開始做到6件事,失智也能過正常生活
-
2021-06-26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對抗新冠肺炎必吃4種營養補充 快速提升免疫力!
提到身體免疫力,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就是腸道健康,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解釋小腸影響了人體超過70%的免疫系統,小腸的腸道狀況好壞,也影響了人體的免疫力,因此益生菌成為了提升免疫力的首要議題,益生菌能幫助腸道建立良好的菌叢,使腸道更健康,同時改善過敏、提升免疫的狀況。◎益生菌而挑選腸道益生菌時應該注意什麼呢?市面上益生菌種類眾多,選擇腸道益生菌時最主要挑選菌數多、菌種少較優,一般而言一款益生菌可能有10幾種甚至20-30種菌種,若每種數量都不多,在身體經過胃酸膽鹼消化後最後很難在腸道定殖下來,因此與其大量複合的菌種,不如以種類少但數量多的主力菌種,幫助身體做特定的提升,反而比較好。 ◎維生素C與維生素D維生素C與維生素D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營養素,但其實他們對於這次的疫情預防是有幫助的,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說明國外已經陸續有針對維生素D與新冠肺炎的研究,研究中發現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對於降低新冠肺炎惡化的機率是有幫助的,同時也指出若缺乏維他命D,將可能增加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機率,包括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氣喘等,以及病毒或病菌感染疾病。而維生素C主要能幫助人體抗發炎與抗氧化,而且對於免疫力的維持有幫助,同時也能降低感冒的機率。因此補充足夠的維生素C與維生素D是非常重要的。 ◎薑黃而另外要提到的就是薑黃,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指出薑黃是坊間許多人會用來保養肺部的營養素,其實薑黃中的薑黃素可以抑制特定酵素的活性,來降低發炎細胞產生的反應,達到抗發炎的效果,同時也能幫助抗氧化,而其實在一些動物研究中,薑黃也有降低肺癌發生率的效果。薑黃素也有助提升免疫力的效果,另外研究也指出薑黃對於延緩失智症的進程也有幫助。所以在這次提升免疫、保養肺部的前提下,薑黃也是可選擇的食品。 大樹藥局陳俊凱藥師提醒民眾,營養補充品僅能幫助身體提高保護力,並非對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仙丹,因此自身的保護與消毒還是要做好。同時營養補充品也並非購買就有效果,最終都得回歸到「記得吃」這件事情,如果沒有按時攝取,甚至買來都不吃,那買再多也不會有效果,只是買心安。另外,也提醒民眾不要誤信坊間偏方,若對於營養素補充或疫情相關的問題,建議可至藥局與藥師諮詢唷! 圖文創作:健談專家諮詢:大樹藥局 陳俊凱藥師本文經《健談》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
2021-06-09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治療重點、照護資源,醫師圖文解說
「醫生,我先生都會一直問同樣的問題,才剛講過的話,馬上就忘記。他從前愛看電視,現在卻連遙控器都不會用,而且常搞不清楚白天、黑夜。」老太太一臉擔憂地說,「前幾天出門去散步,結果竟然在公園迷路,走不回來。怎麼會這樣啊?」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醫學中心林君襄主任指出,失智症的症狀以記憶力退化為主,患者會反覆詢問相同問題,才剛講過一回頭又會再問,有些患者則會反覆購買同樣的東西,讓家屬相當困擾。另外,患者的判斷力、計算能力、語言能力都會受到影響,整體的認知能力越來越差。失智症還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例如妄想、幻覺、憂鬱等,可能會誣賴別人偷他的錢、或是配偶有外遇的狀況。「該如何區分老化健忘?還是失智症呢?」林君襄醫師舉例說明,「如果上週五帶長輩去看花展,長輩可能會忘記看過哪些花,但是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記錯交通工具,嚴重的話甚至完全忘記去過花展。正常老化的健忘,可以透過寫筆記提醒自己;若是失智症患者,可能連寫筆記也沒有辦法提醒自己,而且失智症患者沒有病識感,會覺得自己一切正常。」懷疑失智症該怎麼辦?林君襄醫師解釋,失智症是一個總稱,它包含非常多種失智症,其中大概6、7成是阿茲海默症,另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或是包含兩種以上失智症的混合型。若懷疑家人有失智的狀況,要儘快至神經內科就診,醫師會透過較完整的檢查來診斷失智症。抽血檢查是為了排除一些可以治療的疾病,例如甲狀腺低下、或長期吃素可能導致維生素B12缺乏等。影像檢查是為了排除腦瘤、外傷、水腦等問題。臨床上,大多會使用「臨床失智症評估量表(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Scale,簡稱CDR)」、「簡易智能測試(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簡稱MMSE)」來進行評估。MMSE會依照教育程度跟年紀去校正,分數越低代表越嚴重。CDR會分成0.5、1、2、3,代表疑似或極輕度、輕度、中度、重度失智症。及早治療失智症,才能延緩病程失智症的嚴重度不同,所需要的治療與照護也不相同,林君襄醫師強調,早期介入相當重要,倘若放任不理,患者的認知功能、生活功能將迅速衰退。目前已有失智症的藥物能夠延緩病程,如果能夠提早警覺到失智症,並早期開始治療,患者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可以被改善且延緩。針對阿茲海默症造成的失智症,可考慮使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Acetyl- cholinesterase inhibitor)或NMDA受體拮抗劑(NMDA antagonist)。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可以減少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分解,改善認知功能;NMDA受體拮抗劑可抑制NMDA受體的過度活化,延緩失智症惡化的速度。醫師會根據病情及健保給付條件來用藥,若能在失智症早期開始治療、按時服藥,有助於減緩病程。「假使到了失智症中晚期才開始治療,患者可保存的功能就會有些差距,也就是有無照顧自己的能力」林君襄醫師說,「早期介入治療就有機會可保存較多的認知與生活功能。」早期治療會有大概半年的時間,患者生活功能會變得更好,甚至接近正常老化的曲線。由於失智症患者容易忘記吃藥或忘記吃過藥,有時還會一次吃掉好幾天份的藥物,建議可使用分裝藥盒或由照顧者餵藥,以確保用藥安全。善用失智症照護資源除了藥物之外,不同程度的失智症也需要不同的照護,林君襄醫師說明,目前有多種社會資源可以運用,包括「喘息服務」、「居家服務」、「家庭托顧」、「營養餐飲服務」、「安養服務」、「巷弄長照站」、「失智症團體家屋」等,提供給患者及照顧者各方面的協助。「疑似或極輕度失智」患者若未接受治療,一年內進展到輕度以上失智症的機會達15%,建議利用長照服務地圖尋找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參加認知促進活動,有助維持認知功能。在患者仍有判斷力時,要把握機會討論相關法律問題,例如預立醫療決定、預立遺囑、遺產處置等。因為患者判斷力變差,較容易受騙,財務保管須更為謹慎。「輕度失智」患者可透過巷弄長照站、失智據點獲取相關資訊,也能考慮參加日照機構。患者白天可至日照機構參加各種活動,維持社交功能。部分機構亦提供夜間臨時住宿,讓家屬或照顧者能獲得短暫天數的休息。由於失智症患者相當容易走失,務必事先準備,倘若走失48至72小時沒有得到救援,死亡率會提高三至四成。可以使用安心手鍊、智慧手環,讓患者穿著鮮豔、顯眼、容易辨識的衣服,並至警察局捺印指紋。「中度失智」患者可能出現嚴重的行為問題或大小便失禁,可以考慮居家服務或機構收住。生活環境要預防跌倒,可安裝扶手、止滑條、減少障礙物、充足照明,減少意外發生的機會。「重度失智」患者已經無法思考、表達,需要完全仰賴他人照顧,可能有吞嚥障礙、需要長期臥床,最後可能因為反覆感染而逝世。「失智症照護牽涉生理、心理、家庭、社區等很多層面,」林君襄醫師說,「我們的失智症團隊有個案管理師、心理師,收案後個管師會每個月進行電訪,並依照失智家庭的狀況去規劃合適的長照資源。當家屬的壓力過大時,也有心理師可以諮詢、協助。」貼心小叮嚀林君襄醫師提醒,失智症並非單純的老化或健忘,如果發現家人出現重複發問、迷路、性格改變、判斷力變差、混淆時間地點、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等狀況,務必盡快至神經科或精神科做進一步評估。目前已有藥物能夠延緩失智症的病程,應及早接受治療,才有機會保存較多的認知能力與生活能力。同時,也建議家屬多善用各地區共照中心的資源,起初可協助疑似失智患者的就醫服務,再透過社區長照資源的輔助,延緩患者病程進展,並提供最適切的照顧建議。原文:
-
2021-06-09 新聞.元氣新聞
相隔18年 阿茲海默新藥問世
美國聯邦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七日批准有助減緩阿茲海默症認知退化的藥物「Aducanumab」,這是FDA自二○○三年以來首度批准阿茲海默症藥物。由美國藥廠百健與日本藥廠衛采共同研發的這種新藥,將以品牌名「Aduhelm」上市,經研究證實,可讓阿茲海默症引起的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期失智症雙雙獲得改善。Aducanumab是實驗室研發的蛋白質單株抗體,必須每隔四周透過靜脈注射,啟動患者體內的免疫反應,清除腦部β類澱粉蛋白斑塊。自二○○三年以來,沒有任何一款阿茲海默症藥物獲FDA批准,可見研發此類藥物的失敗率極高。這項批准案可能影響數以百萬計美國人及其家庭,肯定會在醫師、藥物研究員和病人團體間引起討論,正如Aducanumab研製過程也曾引發正反兩派論戰。支持者認為,此藥獲批准後,可望吸引各界更加關注阿茲海默症,帶動更多對此疾病療法的研究與投資。百健七日宣布,Aducanumab每人每年費用為五萬六千美元(約台幣一百五十五萬元)。該公司強調,這款藥品並不會治好阿茲海默症,但能讓患者的生活自理,並爭取更多寶貴時間與家人相處。反對派人士則表示,此藥品是否有效的數據資料薄弱,FDA批准反映出主管機關迫於病患及倡議團體壓力而降低審查標準。反對核准此藥的FDA顧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系研究員亞歷山大對此決定感到「訝異且失望」,他說:「FDA存在根據紮實證據做決定的管控標準,但我認為他們對Aducanumab放行。」FDA藥品監管員坦言,此次新藥Aducanumab存在「後遺症不確定性」的問題,但此藥有助阿茲海默症患者清除腦內斑塊,可望延緩失智症。FDA藥品評估中心主任卡瓦索尼表示,審慎評估阿茲海默症對病患生活造成的劇變,「研究數據支持提供病患與照護者,使用這款藥物的選項。」阿茲海默症和血管型失智症是失智症的兩大主要類型,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二○一九年的報告,估計全球失智症人數超過五千萬人。台灣失智症病患則約近卅萬人。
-
2021-05-26 失智.失智專題
好評推薦/《失智這回事》失智預防、延緩線上節目開播!
《失智這回事》影音課程上線啦!由主持人林書煒與各領域專家陪您認識、預防及延緩失智症。失智旅人粉絲專頁每週二、四、五17:00,固定推出不同主題單元,共計36集。有任何問題歡迎於貼文底下留言、非藥物治療單元,也邀請大家跟著做,並將成果上傳分享,希望陪伴照顧者、長者度過無法至據點、日照上課的防疫期!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1-05-26 失智.像極了失智
失智症vs.假性失智症 哪裡不一樣?
🎉好康線上課程,免費開講▶全世界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平均每三秒就新增一名患者,台灣失智症人口也逐年上升,但許多民眾仍缺乏病識感,常延誤早期就醫黃金時機,本文告訴你造成假性失智症成因,以及如何區分失智症和假性失智症,快了解去!目前失智症可歸納為幾種成因,大致可分為退化性、血管性,而退化性的失智症病患又以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見。失智症的表現症狀非常多,包括記憶力的減退、認知功能障礙、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若是判定罹病,一般只能延緩失智症進程,但是不過有另一種憂鬱症或焦慮情緒引發的認知功能障礙,稱為「假性失智」,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就能明顯改善症狀,甚至完全治癒、康復。(推薦課程:忘東忘西、記憶力衰退?10分鐘教你辨別憂鬱症跟失智症)真與假的差異性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江俊宜指出,除了典型失智症,因憂鬱症所引發的假性失智症,不定時發生陰霾般的低潮情緒籠罩,連日常生活瑣事都受到影響。其症狀常伴隨記憶力變差、無法專心、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憂鬱症難以察覺,因為表現狀況跟失智症非常相似。現代人生活步調快,憂鬱症也會因壓力因素造成假性失智症,若家人身上有疑似失智症狀及憂鬱症狀時,多花時間觀察並求診精神科醫師,找出可矯正因素。建議平常務必落實病例跟藥物控管,以及多運動、均衡飲食和正常作息,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假性失智症危險因子1、憂鬱症2、長期睡眠障礙3、藥物副作用4、甲狀腺功能異常(低下)5、缺乏維生素B🚨看更多線上課程,免費開講▶
-
2021-05-25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課程/失智線上影音 宅在家學照顧長者
因應疫情嚴峻,社區式長照服務據點服務暫停辦理,為避免長者在短時間內無所適從,新北市衛生局製作「失智這回事」線上影音課程,內容以照顧者衛教、體適能活動、認知訓練及非藥物治療三大面向為主軸,製作12集影片、36個單元,以利民眾選擇所需。每集各有不同主題,由專家提供專業指導訪談,包含醫學、護理、職能治療、法律等各方面專家。除專家訪談外,同時還有體適能帶動,包括高齡有氧、上肢運動、下肢運動及平衡運動等,讓大家在家中可以跟著影片動一動、活動身體;另有認知訓練及非藥物治療教學,例如桌遊、芳香療法、音樂療法等。面對疫情升溫,我們的生活型態被迫改變,但維護長者的健康不能中斷。衛生局表示,透過線上影音課程,可跨越空間與時間限制,落實防疫家中學,預防及延緩失智、失能,減輕照顧者的照顧壓力。觀看「失智這回事」線上影音課程,可上衛生局Youtube網址觀看: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gpEOHUojSihrUPDdriCufholevApmpH,或是每周都有最新影片上架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NTCDementia/。
-
2021-05-17 退休力.社會連結
鍛鍊退休力/當志工能學習、利他 成就感多 孤獨感少
社會參與有助於老後心靈健康,當志工是社會參與的好方法之一。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從事志工讓生活較規律、有重心,也能增進社交生活、保持年輕心態、不與社會脫節,延緩失智,還能預防憂鬱症。志工工作多元,還能結合專長興趣,感覺自己被需要。調查顯示,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者僅有三成。振興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銀光學苑主任袁瑋認為,比率偏低可能與部分民眾認為很空閒的人才去當志工有關,其實志工的工作具多樣性,還可以跟專長、興趣結合,有助社會參與。再者,擔任志工需要接受訓練,學習的內容本身就是收穫,蔡佳芬說,有的志工學習CPR,傳遞所學,感受到助人的歡悅,增加成就感,也感覺到自己被他人需要,降低孤獨感。蔡佳芬說,當志工能夠活動身體或腦力、促進社會人際互動,有抗憂鬱、提升幸福感之用,當志工就能有效降低10%的失智症危險因子,相當可觀。疫情嚴峻、志工停擺,可選擇遠距工作,對高齡更友善。這一年多來努力防疫,蔡佳芬在臨床看到一位80多歲老先生,之前一周有五天都當志工,有規律的生活步調及生活重心,但疫情爆發後,因為工作的單位屬於高風險區域,請老先生暫停志工活動,老先生居然體重暴瘦,心情鬱悶、總是感覺沒精神,看了腸胃科、精神科後,均未好轉,轉診至老年精神科門診,才發現已罹患憂鬱症。然如今疫情嚴峻,擔任志工的機會減少,蔡佳芬說,可以選擇「遠距」性質的志工服務,如提供接電話諮詢或陪伴聊天等,一來可避免染疫風險,二來工作內容超越距離、時間及體力,對高齡長者更友善,較不會有門檻限制,「就算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但有感受到被需要,就有降低孤獨感的作用。」當志工管道多,可找政府認證單位,專業也安全。另外,當志工的管道很多,蔡佳芬建議可選擇有被認證的志工服務單位,除了會提供完整志工管理與教育外,也會有訓練時數證明。她舉例,「政府立案的社會福利團體」、「縣市政府社會局」就是很好尋找志工服務的管道,有專業度,也有安全保障,讓家人可以放心。袁瑋則指出,不同年齡面對不同的任務與使命,而調查發現,75歲以上只有20.5%從事讓自己有成就感的事,這可能受到「成就感的定義」影響,許多長者幫子女帶小孩,生活有重心,能幫助子女,卻不覺得這是一件有成就感的事,因此影響填答的判斷。鼓勵長者再就業,青銀共居也是利他好選擇。蔡佳芬說,除了當志工,也鼓勵長者再就業及青銀共居,人有利他的天性,幫助他人、被他人需要,能抵抗孤獨感。她指出,再就業不一定是為了錢,而是與社會連結、對他人有貢獻,還可以彌補部分勞動力不足,政府應擬定更加完善的政策來鼓勵。另外,國外已有許多長者出租家庭空間給年輕人,打造青銀共居的生活模式,雙方住在一起,互相關心,國內也可以多多鼓勵。調查分析從事有成就感的事 占比43%社會參與有助於自我認同、自尊建立與歸屬感。「退休準備指標」主張,社會參與的能力包括「持續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擔任某個領域的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或是「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2020退休力大調查」顯示,「有從事能讓自己感到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比率最高,達43%;「擔任某個領域的專家、顧問,分享自身經驗」的比率最低,僅有15%;「持續累積某項知識、能力或技能」的比率僅有33%;「有從事志工的經驗或門路、管道」為31%。另外,接近四成認為自己沒有累積特定的知識及能力,沒有什麼事讓自己有成就感,也沒有專業經驗可和他人分享。調查也顯示,年齡愈大,上述社會參與的比率愈低。延伸閱讀.調查/5大指標測驗你的退休力.報導/超前部署百歲人生 你準備好迎接「無退休時代」了嗎?
-
2021-05-05 失智.大腦健康
遵循「333」原則!運動復能 延緩失智最有效
●運動復能可以樂活老化,逆轉認知障礙●實證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延緩失智、失能●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增加,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上下樓梯是很好的運動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生活中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者,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診斷為失智症之前,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而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回溯,讓人可以不走上失智這條路。「自覺疲勞指數」作指引若已診斷為失智症,李淑貞指出,雖然不可逆,但失智症引起困擾的精神行為問題,最有效的處理方法也不是藥品。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不僅可讓MCI逆轉,也能讓失智症患者減少用藥而減輕副作用,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預防跌倒受傷等。心肺耐力等體適能訓練至於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即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運動頻率則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安全範圍內快速度健走「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在國中小學操場跑道健走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好運動。李淑貞說,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在認為其實下樓梯有助肌肉訓練,且訓練離心肌肉群,可有效訓練股四頭肌、大腿肌肉。
-
2021-05-04 名人.陳旺全
【免費課程】中醫名方傳授穴位大補帖,Live新開課線上Q&A!
2021/5/18(二)陳旺全中醫師【增強記憶力、專注力 預防失智中醫有解方】傳統中醫認為:「失智與腎有關,腎藏精,精生髓,而腦為髓海,但不是西醫所說的腎臟,而是腦髓的部份。」而需減緩腦部退化,增強專注力與記憶力,可以聽從中醫師指示服用適合的中藥材配合攝取營養的食物,加上穴位針灸、按摩和氣功運動等等來做改善。👉🏻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hdxQ2021/5/19(三)陳旺全中醫師【睡不好會有失智風險 用養生睡眠姿勢助好眠】睡眠品質對於腦部退化與失智症的影響,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占了人一天約三分之一的時間,睡好眠神清氣爽、思緒清晰;失眠則使人身心折磨、精神萎靡,而在睡眠姿勢上古人也有所講究,稱「側龍臥虎仰攤屍」,良好的睡姿消除一整日累積的疲勞及放鬆全身的筋骨,進入深層睡眠,獲得充足休息修補身體失去的能量。👉🏻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ZR9M2021/5/25(二)陳旺全中醫師【長輩看電視打盹沒活力 穴道按摩輔療增體力】失智症沒有特效藥治療,但中醫可以幫忙,按摩穴道對於延緩失智症惡化有所幫助,有些能提升陽氣,增強體力;有些促進腦部血液循環,預防大腦功能衰退;而有些具養心安神的作用,疏肝理氣、解除壓力,適時適量進行按摩,對失智者帶來不少益處。👉🏻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bWYf2021/5/26(三)林宜錚中醫師【感官功能影響大腦刺激 中醫助你耳聰目明】相關研究證實,中西醫聯手對失智症治療帶來更顯著的成效,降低30%嚴重失能機率,失智者透過中藥及針灸輔助治療,可以提升認知功能,還能延緩退化狀況。而失智長輩在體質和腎精氣血的有所衰退變化,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可以幫助找出問題點進而開出符合體質的治療方式。👉🏻課程詳情:https://muk57.app.goo.gl/zzgF
-
2021-05-04 活動.精彩回顧
輔具大展/運動復能逆轉輕度認知障礙 怎麼作有效?
台灣老年人口快速成長,失智、失能人口大幅增加,因此如何及早在生活中進行「運動復能」訓練極為重要。陽明交通大學ICF暨輔助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李淑貞表示,想要樂活老化,未來不失智、延緩失能,生活中的「運動復能」必須加強,在生活型態上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一周至少三次中高強度運動,才能維持身體健康。「全球的實證都顯示,有效的運動能夠延緩失智、失能。」李淑貞指出,運動復能是要有方法的,對於尚未進入老年階段的人來說,要避免未來老化可能出現失智、失能問題,生活型態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運動強度和運動頻率。所謂運動強度,建議從事中高強度運動,以「自覺疲勞指數」為指標,運動後至少有點喘及流汗,還可以講話,如此強度才是夠的;運動頻率則是遵循「運動333」原則,每周至少運動三次,每次運動至少30分鐘,每次運動後心跳每分鐘達到130次以上。對於有輕度認知障礙(MCI)的人,亦即認知功能下降但尚未醫療診斷為失智症前的人,李淑貞說,唯一有效的處方不是藥品,真正有效的是運動。目前實證證明,運動可讓MCI有效逆轉,讓人不走上失智這條路。失智症則是不可逆的。李淑貞指出,失智症困擾的是精神行為問題,想要減緩失智症狀,除了照顧者要學會相處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要讓失智症患者有適當足夠的運動量,而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可用「自覺疲勞指數」作為運動重要的指引。李淑貞認為,運動復能可以讓MCI的人逆轉,用藥也能減少,不僅可以降低精神行為問題,且讓人有足夠的肌力,解決肌少症、骨鬆問題、預防跌倒受傷等。快走、下樓梯都能防失智 哪些是適合高齡者的運動?李淑貞建議,可做心肺耐力訓練、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平衡訓練等,也就是體適能,在生活中搭配使用輔具,可讓活動量增加。「走路可以預防失智。」李淑貞強調,走路要穿好的鞋子,走的速度不要太慢,在安全的範圍內,速度較快的健走,才是肌力訓練,這是有氧運動,能夠訓練心肺功能,進而延緩失智、失能。建議走走國中小學操場跑道較安全。對健康族群而言,爬樓梯是一項好運動。李淑貞說,過去很多人認為「下樓梯會傷膝蓋」,現有新理論出來,在正確的指導下,其實下樓梯對肌肉的訓練是很好的,因為是訓練離心肌肉群,對股四頭肌、大腿的肌肉訓練比較好、有效率。所謂老化的運動活動、運動復健,李淑貞表示,不是特別去做運動健身,而是在生活上變成動能,在生活上養成運動習慣,上下樓梯就是很好的活動,「生活型態的動」,才是維持健康的好方法。想了解更多運動復能資訊,可親逛一趟輔具及長期照護專業平台ATLife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本周四(5/6)至周日(5/9)將於南港展覽館登場。現在免費預約登記,在5月4日前完成預登參觀資格,即可抽超棒好禮iPad第八代。ATLife七大重點專區、三大特色主題館,重點集結輔具產業鏈資源,提供給使用者、照護者擁有最多元選擇的採購、體驗平台,除了協助減輕照護者的負擔之外,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提供一個結合衛教新知、選購產品指南及政府補助資源的全方位交流平台。👉🏻立即登錄:https://www.chanchao.com.tw/entryApply.asp?id=ATLIFE2021👉🏻參觀登錄及更多展覽資訊請至:https://www.chanchao.com.tw/ATLife/
-
2021-04-23 失智.非藥物治療
非藥物治療/不怕老!日本化妝療法,鍛鍊肌肉還能防失智症
過去化妝,似乎都被定位是年輕時變美的花招,但日本研究發現,中年、熟齡階段化妝,不僅有助於預防和延緩失智症症狀,還能鍛鍊肌肉、增加自信,快跟上蔚為風潮的化粧療法,讓你動手又動腦,保持健康愉快每一天。你有多久沒好好對著鏡子看自己了呢?日本百年美妝品牌近年提倡「化妝療法」,藉由手部精細動作職能復健,包括旋轉瓶蓋、倒保養液、塗抹肌膚,再到彩妝步驟,全都要靠腕力、臂力和指力來完成。非藥物治療的化妝療法讓人增加自信,更加注意衣著與外貌,「改頭換面」後,心態也變得年輕。化妝讓心情變好 幸福感也跟著提升年輕時梳化,三兩下就能整理好妝容;上了年紀之後,愛美的心情仍不減!雖然動作慢了一點,但是一連串的手部精細動作能減緩老化失智,超神奇的化妝療法能提升身心及生活功能,慢慢拾起美麗的回憶。熟齡美妝風潮再起,許多女性對化妝抱持相當程度的熱情,用對適合自己的產品,更加襯托年齡所累積淬鍊的成熟韻味。觀察身邊的熟齡女性,有些人總是神采奕奕,除了化妝品的美貌加持外,還有梳理打扮帶來的愉悅心情。不論是動腦或鍛鍊大小肌肉,透過保養或化妝的行為既動手也能動腦,妝後有了信心活力,彷彿氣場也跟著強大起來。愛美無止盡,化妝療法從臉部延伸到衣著,乾淨舒服的觀對長輩很有幫助,照顧內外身心。玩出不同穿搭 彩妝促進腦部活化蔚為風潮的化粧療法,在日本設定目的為「整齊、清潔、有朝氣」,改變外觀讓熟齡女性著實年輕不少,創造更多第二、第三人生的可能性。而除了美容效果之外,化粧療法更具備延緩老化的價值,讓心情開朗、刺激腦部功能、提升肌力和握力,在撫觸臉頰的過程中,影響唾液分泌與促進吞嚥功能,愛美兼顧健康。 寵愛媽咪、寵愛自己,用不同的方式喚回美麗。只要小小的改變,為生活增加一些儀式感,就能提升長輩的信心、擴大社交圈。畫上美麗妝容、穿著華麗服裝、噴上淡雅香水,化妝療法找回年輕自信,開心的嘴角不自覺上揚!照顧長輩和自己 快看這些讓自己好好生活的方法:https://pse.is/3etent
-
2021-04-21 失智.照顧喘息
照護選擇/照顧失智母想輕生 靠互助家庭伸援
張女士的母親於18年前罹患失智症,外出常迷路,因擔憂她的安全,於是將媽媽接回家中照顧,但母親病情卻逐漸惡化,常鬧著要出門,更反覆談論著過往。面對極大的照顧壓力,身為照顧新手的張女士僅照顧三個月,就萌生想帶著媽媽輕生的念頭,幸好她即時對外求援,找到瑞智互助家庭,與失智照顧者們分享照顧壓力,媽媽也結交更多好友,延緩失智、失能症狀。2020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推估,未來的20年中,失智人口數將增加為36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8萬人,到2031年時,失智人口將達46萬人以上,等於是每100位國人中有2位是失智者,呼籲政府盡快研議更多元的失智症照顧對策。不只失智者本人,長期照護失智者的家屬也不容忽視,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漫長的照顧歷程中,失智症家庭照顧者常成為隱藏的病人,是憂鬱症的高危險群,約7成失智症家屬曾有輕生念頭。因應失智症家屬需求,瑞智互助家庭於10年前設立,無償提供房舍給失智症家庭使用,至今已服務248個家庭、超過10萬人次,是許多互助家庭家屬的「第二個家」,湯麗玉表示,曾有家屬說「多一個互助家庭,就可少好幾個想跳樓的家屬」。瑞智互助家庭中提供長輩們有唱卡拉OK、寫書法、畫畫、打麻將的空間,不但能延緩退化,也因而與其他人建立起良好關係,讓長輩更有歸屬感,該照顧模式也是照顧者的充電站,幫助照顧失智症家庭的照顧者,彼此可以相互互助。
-
2021-04-08 失智.像極了失智
他們恩愛30年,現在卻吵到要離婚!醫:5個常見病癥,恐是早發失智合併妄想
陳小姐的爸媽,過去30年感情都很好,但最近卻吵到快要離婚!原因是55歲的爸爸,最近老是懷疑媽媽有「小王」,叫媽媽去死,媽媽不甘心被誣賴,氣到要離婚。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說,陳先生是早發性失智合併嫉妒妄想,必須透過藥物及家人支持重整家庭。 陳小姐說,父母結縭30年,一直都很恩愛,她出嫁後也很放心娘家,不料這1年來,爸爸變得煩躁不安、易怒,不喜歡社交活動,提早退休後窩在家裡;媽媽白天要工作,還有其他社交活動。 5個常見失智合併妄想病癥1、煩躁不安2、易怒3、不喜歡社交活動4、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5、對人的辨識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 就醫發現記憶力達失智程度 爸爸對媽媽屢有抱怨沒有按時下班返家,媽媽不想理他,近幾個月爸爸卻變本加厲,竟然懷疑媽媽外面有「小王」,自己結婚戒指不見了,也誣賴是媽媽送給「小王」了,情緒動輒失控,一再以言語暴力要媽媽去死,指責媽媽萬死也不足以謝罪,媽媽無法再忍受,氣到要離婚。 兄弟姊妹看到父母吵到要離婚,硬拖著爸爸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記憶力已達失智程度,並合併嫉妒妄想,讓大家瞠目結舌,他們認為爸爸才55歲,怎麼可能失智? 陳羿行說,失智症大部分發生在65歲之後,年齡越大比率越高,在65歲之前就發病,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和先天體質或遺傳有關,並不常見。 無暴力傾向採藥物穩定情緒 失智症者因為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對人的辨識也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造成妄想等,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被偷竊的妄想,懷疑東西被身邊的人偷走,其實是失智忘記東西放哪裡;其次是被害妄想,懷疑被下毒或被監視,沒有安全感。 而懷疑另一半不忠的情況是嫉妒妄想,通常是長期酒癮造成性功能障礙,與配偶伴侶性事不和諧產生懷疑,是酒精性精神病,但失智症也可能併發嫉妒妄想,陳小姐的父親情況就屬這種。 陳男沒有暴力傾向,經由藥物治療,穩定其情緒,而臨床上還有些個案更嚴重,懷疑另一半外遇並習慣毆打對方,這種就必須住院治療。 早發性失智症影響家庭甚鉅 陳羿行表示,一般而言,安享天年的老年人失智妄想,還比較能讓家人接受,如果是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由於年紀較輕,行動通常自如,有的還是家計主要來源,家人通常都無法接受,整個家庭生活層面都會受嚴重衝擊。 陳羿行強調,這類個案除了透過精神穩定的藥物去改善妄想情況,修補伴侶關係,也需要重整支持系統,家人要叮囑用藥,多加關心陪伴,也應為患者辦理重大傷病卡以減免醫療費用,及申請身心障礙鑑定以取得社會資源。 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方法*要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 *要減少危險因子,包括要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原文刊載網址 ●延伸閱讀:.中年後肌肉下降、體脂肪持續增加!把握4原則,增肌減脂並行、讓你慢老超有活力.桌球CP婚變》坐月子被江宏傑笑臉圓爆哭...福原愛:每一次爆哭的過程,我學會了說出心事.「黃豆」會致乳癌?研究證實:愛吃這2種飲食才真的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