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6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搜尋
常春月刊
共找到
1728
筆 文章
-
-
2020-01-15 新聞.健康知識+
防流感勤洗手 肥皂、酒精乾洗手哪個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疾管署7日發布流感疫情,相關症狀就醫人數持續上升突破11萬人次,同時1名47歲女性因流感死亡,由於是此次流感季最年輕案例,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其實預防流感除施打疫苗外,被稱為最便宜的疾病預防方式「洗手」,能夠大幅降低多項傳染疾病風險,想要安全渡過流感季,洗手絕對不可缺少。疾病管制署防疫醫師鄒宗珮解釋,流感病毒大致上可分成2種傳染途徑,1種是飛沫傳染,當流感病患咳嗽或打噴嚏時,病毒會隨飛沫噴出在空氣飄散約1公尺(約3英尺),這也是戴口罩的重要;另1項傳染途徑是間接接觸,當病患打噴嚏或咳嗽,用手遮口鼻,再觸摸周遭物品,病毒最久可在物體表面存活48小時,等待下1個接觸者。鄒宗珮提醒,當手觸碰到遭受汙染的物體,再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嘴巴,罹患流感風險就非常高,因此洗手跟戴口罩一樣重要,藉由清水與肥皂(或洗手乳),把病菌髒汙從手清洗去除;如果臨時不方便洗手,又可能接觸到髒汙,使用酒精乾洗手,可以將細菌與部分病毒去活性化,也可以預防傳染疾病。但如果硬要比較一般洗手與酒精乾洗手,鄒宗珮認為,一般肥皂洗手的效果最好,因為藉著雙手搓揉,病菌會跟著清水與肥皂離開雙手,酒精乾洗手可殺死細菌與去掉部分病毒活性,但是雙手髒汙因沒有沖洗,效果沒有一般洗手好,但相對沒有洗手,酒精乾洗手仍然具有防疫作用。鄒宗珮強調,用水洗手一定要使用肥皂等清潔劑,足量擦抹雙手表面,仔細搓揉雙手各部位,手心、手背、指縫都交互交叉搓洗,最後把肥皂沖掉,用拋棄式紙巾擦乾手,擦拭過紙巾包覆水龍頭都關水,這樣就維持乾淨雙手。另外有關乾洗手的正確方式,鄒宗珮說明,除了酒精量要足夠外,雙手每個地方都要擦拭到。由於酒精揮發比較快,如果量不足,擔心雙手有些地方會擦不到,使用酒精洗手時同樣要把,手心、手背、指縫仔細搓揉,跟一般洗手一樣,當雙手完全乾燥,乾洗手流程也就完結。至於該如何選擇乾洗手相關產品?鄒宗珮補充,要注意成分是否含有酒精,酒精才是乾洗手關鍵,另一方面,如果家中有流感或感冒病患,自己除了戴口罩和勤洗手外,使用布與清水,擦拭病患周遭的物品,也可以除去細菌與病毒,降低群體感染風險。鄒宗珮提到,疾管署網站「季節性流感防治」專區,特別針對預防流感在居家環境清潔方面提醒應注意事項包括:平時應定期用酒精清潔經常接觸的物品,如鍵盤、課桌椅、門把以及公用電話等,非特殊情況不需使用漂白水等清潔劑。此外,留置流感病患的場所,因病毒汙染程度較高,可採取以下方式消毒:(1)使用政府核可的消毒藥品;(2)使用濃度70%的酒精消毒室內環境表面,或將3份95%的酒精加1份水(比例3:1)稀釋後再消毒;(3)如果沒有酒精,可以將1份的市售漂白水加上99份水,以1:99稀釋後再進行消毒。最後,空氣不流通的室內更容易造成流感病毒散播,故室內應該保持空氣流通。(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流感來勢洶洶! 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1-15 養生.抗老養生
「太濕」讓你猛打瞌睡! 除掉體內濕氣從這2地方開始
一旦體內寒濕之氣凝結時,輕微的人每天都會精神不濟、嚴重時可能影響自體免疫功能,誘發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產生。其實有許多外顯症狀都與體內濕氣過重有關,包括容易疲勞、頭暈、頭重、總是睡不飽、水腫、雙腳有緊繃感、體重不易下降、全身痠痛等,甚至排便時大便也比較黏稠、感覺排不乾淨。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區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修安表示,當體內濕氣太重,影響身體的層面很廣,從睡眠、腸胃功能、皮膚敏感等,都是因為「濕」帶來的症狀,有的患者還會自述,感覺自己一整天都昏昏沉沉、睡眼惺忪、提不起勁、精神很差,嚴重的話,還會影響學習或工作的效率及思考、判斷的精準力。 門診中常見到很多病人,老是抱怨頭暈疲倦,可是跑遍各大醫院也做過很多檢查,卻都說沒病,這就是很典型的濕症患者。吳修安提醒,若不對症下藥,濕症是可以拖很久而不太會痊癒的,而且風寒濕邪在體內困久了,可鬱而化熱,進而造成痰瘀,想改善建議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改變飲食習慣:生冷食物、冰品或是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建議少吃。若要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時,可在烹調中加入蔥、薑等辛香料,降低蔬菜的寒涼性質,也能順便暖胃,一舉兩得。另外,適度的在菜單中吃一些冬瓜或苦瓜,可以瀝濕以減少身體中積蓄的過多水分,有些人會自製冬瓜水每天喝個200~300c.c.都有幫助,切記不要加糖以清淡為宜。 ◎適度運動:「發汗」也是很好的去濕邪方法,建議大家適時動一動,幫助身體活動起來,才不被環境的濕給困住,汗出擦乾且避免吹風,可以加速體內濕濁的排除。因為當身體有濕邪時,會讓人身體容易疲倦不想動,但是不活動更會加重體內「濕」的症狀,各個器官無法獲得充足的氧氣,惡性循環之下會更讓人感覺無力、疲倦。 延伸閱讀: 落雨天不僅居家要防潮 身體也需要除濕! 整天昏昏沉沉、提不起勁? 你可能是身體「太濕」了 
-
2020-01-15 該看哪科.皮膚
絕大多數洗頭都洗錯了!這些動作都是頭皮殺手
你選用的洗髮精也適合自己的頭皮嗎,小心若不了解產品資訊,不僅無法徹底清除髒污與油脂,嚴重還可能引發毛囊炎,出現頭皮屑等現象;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洗髮精又稱香波或洗髮露,含有界面活性劑、聚二甲基矽氧烷、調節劑及營養護理等成分,能幫物去除頭髮油脂及頭皮屑等,並對頭髮表面進行調理,因此選擇挑選正確且合適的洗髮精,才能真正保護頭髮,避免傷害頭皮。首先,得先了解洗髮精成分,像是界面活性劑主要為去除油脂和附著異物,而聚二甲基矽氧烷則可幫助頭髮滑順,至於調節劑則可用來調節洗髮精pH值及黏度,另外,包括原蛋白、絲蛋白、維生素及植物提取物等則屬於營養護理的成分;食藥署表示,但因洗髮精與頭髮接觸時間較短,成分能達到實際營養作用仍有限。食藥署進一步解釋,洗頭髮時也要多注意,除了應避免用指甲抓頭皮,正確的洗髮步驟,應先將溫水弄濕頭髮,再將洗髮精倒在手上加水稀釋後抹於頭髮上,避免直接倒在頭皮,接著利用指腹按摩頭皮數分鐘,再用清水洗淨,吹頭髮時也應與頭髮保持15至20公分距離,併用溫冷來吹,避免傷害頭皮。此外,民眾應購買擁有化粧品標示項目的商品,以確保自身權益,尤其正處季節轉換季節,更應挑選功能簡單的洗髮精較佳;食藥署提醒,要有效保養頭皮,除了挑選合適的洗髮精,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關鍵,包括飲食上少吃辛辣,甚至過甜或過油等食物,減少頭皮油脂分泌造成毛囊阻塞等問題,若有遇到不正常大量掉髮,則應盡快就醫,才能避免傷害頭髮。(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每天洗頭還是有頭皮屑? 3大NG行為很多人都犯過 養護頭皮,每3個月更換一次洗髮精 
-
2020-01-14 科別.皮膚
年終忙到不可開交 除了流感還要嚴防「它」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年底總是特別忙、壓力大,身體負荷加重,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流感、肺炎以及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易纏身,忙碌奔波之際,務必小心防範。馬偕醫院兒童感染科紀鑫主任特別提醒,一、二月進入流感高峰,「一燒三痛」是流感主要症狀,即發高燒、頭痛、喉嚨痛、全身酸痛。無論投票或春節返鄉,出入公共場所將提高感染風險,且因病毒會藉由飛沫傳染,選舉造勢嘶喊時也可能會讓疫情擴散。 紀鑫主任表示,曾有住樓上樓下大家族,一個家庭成員得流感,後續三個家庭包括老人、小孩無一倖免,而辦公室一人得,同事陸續中標的情形更是普遍。此外,也要小心流感之後因免疫力低弱,下呼吸道受細菌或病毒入侵引發的肺炎,患者會有咳嗽、咳痰、胸痛等症狀,嚴重恐引發呼吸窘迫。 感染流感後身體虛弱,或年終忙到不可開交,都會使免疫力下降,這時候更要擔心的是帶狀疱疹。據統計,約每三人就有一人會在一生中罹患帶狀疱疹。曾得過水痘、年紀大以及糖尿病、腎臟病、免疫缺乏者等都是高危險群,增加帶狀疱疹發作風險。得到帶狀疱疹剛開始臉、胸、背皮膚會起紅疹,之後出現類似水痘的水泡,再成結痂,因為是從神經節長出來,所以會發生劇烈的神經痛。急性期恐痛約兩星期左右,好了之後引起的後續神經痛,可能長達三個月以上,嚴重甚至要用強力止痛藥鎮定神經。「痛起來就像電擊、火燒、針扎」是很多患者的真實描述,也有患者痛到失眠、高血壓發作、憂鬱症,生理、心理都承受極大煎熬,若發生在臉部,眼睛角膜受影響,甚至有失明危險。 雖然年紀越大風險越高,但只要免疫力低下,年輕人一樣有機會得到帶狀疱疹。一位30幾歲在外商公司擔任高階主管的年輕爸爸,因海外成立分公司要常出國,加上太太剛生產,不但忙到焦頭爛額,且當新手爸爸壓力也大,得帶狀疱疹一時未發現,孩子出生後,只是抱一下,就將病毒傳給未滿月的兒子,而引發新生兒水痘,緊急住院一星期才慢慢恢復。 流感季高峰期,除了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範措施,施打疫苗能降低流感、肺炎的風險,帶狀疱疹也可以藉由疫苗減少發作機會,施打後六週開始發揮功效,研究資料顯示能達到70%的保護力,即使得到,神經痛的比率會大幅降低。建議50歲以上、慢性病患者施打,就算得過再打,也能降低再發機會。紀鑫主任強調,成人有九成得過水痘,多數人都有得帶狀疱疹機會,大家不知何時會因壓力大使免疫力下降,所以還是建議可以諮詢醫師如何預防。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免疫力差帶狀皰疹伺機而動! 身體出現4症狀要有警覺 「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
2020-01-14 科別.消化系統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上個月才過40歲生日的小王,幾乎天天都得陪客戶吃飯應酬,喝酒當然少不了。上個禮拜續攤時,才幾杯酒下肚,他就覺得不對勁,上腹部痛到不行,緊急到最近的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查赫然發現,他的脂肪酶及澱粉酶指數飆高,三酸甘油酯的檢測值也高得嚇人,醫師當場確診是急性胰臟炎發作,二話不說收住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張君照表示,胰臟炎的高危險族群中,膽結石患者及長期酗酒者占9成以上,其餘則是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或高血鈣患者,至於到了懷孕後期的準媽媽,也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就膽結石患者來說,主要是結石從膽囊掉到總膽管,而總膽管的出口又和胰管會合成一個共同通路,再接到十二指腸,一旦結石卡在會合的這個共同通路上,就有可能增加胰管的壓力而導致發炎。 酗酒導致胰臟炎的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張君照認為,有可能和血液中酒精的代謝產物引起的氧化壓力及發炎之細胞激素有關;另外,也可能是供應胰臟的微細血流不足,進而引發胰臟炎。 胰臟分泌的脂肪酶、澱粉酶及胰蛋白酶,經胰管的側分支流進胰管,再流入十二指腸,就會在腸道分解並消化蛋白質、澱粉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然而,一旦胰臟發炎,這些胰臟分泌的酵素就會從發炎部位不斷外流,分解及消化附近的脂肪等正常組織。張君照說,這種「自我消化作用」會引發劇痛,若還引發週圍正常組織的感染及發炎,導致胰臟膿瘍,不僅更痛,還可能致命。 張君照表示,根據統計,10胰臟炎患者可能出現這種重度急性胰臟炎,進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相當可怕。出現的時間,通常在胰臟發炎的3天後。然而,胰臟位於上腹部的後腹膜腔,就在胃的後面,若不仔細判別,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胃痛?膽結石痛?或是胰臟炎痛? 張君照說,胃痛屬陣發性的痛,而且是一陣一陣的抽痛胰臟炎的痛則是持續性的痛,是一種隱隱的鈍痛,像刀割一樣,非常非常痛。若要再仔細區分,胃痛出現在上腹部,胰臟炎的痛則出現在上腹靠近左側的地方,有時還會引發腰部及背部的疼痛。除了透過問診並從疼痛的描述來診斷外,以脂肪酶、澱粉酶為指標的抽血檢查,還是可輕易診斷胰臟炎。如果還不放心,建議可再做腹部超音波,甚至是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並把腹部超音波可能受到腹腔內空氣干擾的可能因素排除掉,提高正確診斷率。 張君照說,胰臟就像一個工廠,一旦發炎了,一定要先讓它休息一下,也就是不吃任何東西,只補充輸液。禁食的時間可長可短,就看症狀嚴重程度而定。如果痛得厲害,可適度打止痛藥,讓患者舒服一點。 對於那些合併有胃腸脹的病患,可置放鼻胃管將胃酸或空氣引流出來,不讓胃酸跑進十二指腸,迫使胰臟「加班」去分泌胰液,加重病情。 那麼該怎麼預防呢?張君照提醒,所有胰臟炎高危險群,最好別再喝酒,離酒精遠一點!如果檢查確定有膽結石的毛病,就不要再大吃大喝了,免得結石卡在膽管,或是掉入總膽管,引發胰臟炎。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
-
2020-01-14 新聞.健康知識+
習慣用嘴巴呼吸? 錯誤方式不僅讓你累還可能減壽命
人體是由數十億個細胞所組成,每個細胞都需要攝取足夠的氧氣,有了充足的能量,進行相互分工合作,才能維持生命;一旦呼吸的能力及效率變差,對於身體的健康,就會產生負面且深遠的影響。台灣整合口腔矯正醫學會理事長、牙醫診所院長趙哲暘說明,雖然呼吸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每個人的呼吸方法,可不一定完全正確。如果用錯誤的呼吸方式,會慢慢地導致身體缺氧,因而出現「慢性缺氧症候群」,隨時隨地都容易感到勞累,且常頭昏腦脹,動不動就身體痠痛、肌肉僵硬等,最終造成身體病痛一大堆。錯誤1:用肚子呼吸包括肥胖者、上班族、姿勢不良的人,最容易用肚子來呼吸,舉例來說,坐姿呈現彎腰駝背的人,肺部不容易正常起伏,吸不到空氣的結果,加上頭部重心往前,位於耳垂後方的胸鎖乳突肌,會收縮來維持頭部的姿勢,但也會造成吸氣時,將胸部的肋骨及肋間肌往上拉,反而導致腹部壓力喪失,當橫隔膜鬆弛時,肺部不容易呼吸,就會導致被迫用肚子來呼吸。錯誤2:用嘴巴呼吸如果從小愛挑軟的食物吃,口部咀嚼功能受限,臉部會發育出比較狹窄的臉型,連帶影響鼻腔的結構,當鼻道狹窄就不容易呼吸,可能會不自覺的改用嘴巴呼吸。或是許多老人家也會因為缺乏咀嚼,加上35歲後都有鈣質流失的問題,臉部結構變得狹窄,同樣也會影響鼻腔的呼吸功能,也可能用嘴巴代替呼吸。一般來說,肥胖者容易睡覺打鼾,但許多老人家瘦弱,仍然有咽喉下垂、打鼾現象,這些都是用嘴巴呼吸的癥兆。趙哲暘指出,若是以口呼吸的錯誤方式,影響全身健康不容小覷,目前有學術研究討論到,這可能是導致腺樣體肥大的原因,最後堵塞後鼻腔,引發鼻竇炎、中耳炎或是氣管炎。當鼻子功能不佳,容易增加鼻過敏與鼻塞的症狀,最終也可能造成戽斗或暴牙臉型,口乾舌燥則會導致口腔內酸鹼值降低,也是容易出現牙周疾病與大量蛀牙的關鍵原因;此外,髒空氣直接進入肺部,容易引起吸入性肺炎、感冒,也可能造成胃腸脹氣,而若病菌入侵扁桃腺的話,還可能造成擾人的異位性皮膚炎等自體免疫等疾病。根據目前醫學研究證實,習慣用嘴巴及用肚子呼吸的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相較於一般人,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肺炎的風險多了2~3倍;發生中風、癌症的機率多2~5倍;增加攝護腺肥大的風險提高2~6倍。整體而言,壽命更會少活20年之多。正確的呼吸方式,其實操作方法很簡單,想像一下跑步的時候,腹部緊實、屁股夾緊的感覺,胸部起伏變得劇烈,呼吸深且量大。趙哲暘建議,首先,上半身挺直,頭部擺正,腹部內收、屁股夾緊,腹內壓自然提高,此時橫膈膜會往下降,讓肺部活動空間變大,以獲得最大的肺活量,才會有良好的呼吸效率。呼吸時,胸部與腹部是幾乎沒有明顯起伏的,透過橫隔膜往下、往上,來獲得肺活量的增加;只有在運動時,胸部才會有較大的起伏。 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
2020-01-13 癌症.其他癌症
頸部出現腫塊還不痛不癢?4前兆都是鼻咽癌警訊
43歲黃先生因工作壓力大,長年有抽菸習慣,去年洗澡時突發現右側頸部有一腫塊,合併鼻涕血絲,赴醫檢查果然確診鼻咽癌第四期,對肩扛家計的他來說有如晴天霹靂,所幸經適當前導性化學治療,及後續合併化放療等療程,腫瘤獲控制未擴散。 為什麼這麼年輕會染上癌症?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連銘渝表示,鼻咽癌是亞洲人特有的癌症,根據台灣國內最新統計,每年約有1600人左右發病,鼻咽癌佔男性癌症發生率之第12位,一般而言,男女比例約3比1。好發年齡為40至50歲,甚至會有2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至於發生原因乃多重原因構成,如家族病史包括遺傳因子、EB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如小時候常食用醃漬食物或鹹魚、抽菸或工作環境之空氣汙染長期刺激等有關。 連銘渝也指出,鼻咽癌早期常以頸部腫塊表現,無紅腫疼痛、但持續超過一個月以上的腫塊,必須高度懷疑鼻咽癌的可能;另外,患者也可能出現鼻部症狀,如鼻塞、鼻涕有膿或帶血絲,耳部症狀如單耳的耳鳴、聽力減退,神經症狀如單側頭痛、眼皮下垂、複視、臉麻、吞嚥困難等。 不過,除了少數病人在初期就發現遠端轉移,使病情較難控制外,鼻咽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絕症,連銘渝說,即使是局部晚期的患者,經過正規化學治療及放射治療後,病人多數不但腫瘤病情能受到控制,甚至可以恢復原有的正常作息及工作;但治療後少數病人仍有可能復發,故五年內仍不可掉以輕心,務必定期回診追。 延伸閱讀: 壓力大到喘不過氣 多吃7種食物紓壓解鬱 斜更人生讓她不到45歲就更年期 婦產科醫師點出4關鍵因素 
-
2020-01-13 科別.皮膚
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皮膚科醫師教你如何讓頭頂回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頭髮日漸稀疏怎麼辦?新光醫院醫學美容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徐常捷表示,落髮可能是緩慢的過程,也要小心短期內大量落髮,然而落髮很像失血,第一時間要及時治療、止血,目前落髮治療成效都不錯,若掉髮量太多就要花更多心力處理。徐常捷說明,落髮常見因素,如男性雄性禿,女性落髮,與體質、遺傳有關,這些狀況不會短時間內大量掉髮,是長期緩慢漸漸退化;若短時間掉髮達上百根,可能是休止期落髮或圓形禿合併其中。所謂休止期落髮是人體受到很大的身心壓力、生病或重感冒、大手術,免疫力、體力下降,很大比例的頭髮進入休止期,如同冬眠一般,雖毛囊沒有死掉,但嚴重會連一根頭髮都不剩。若是圓形禿就要當心,常是免疫力失調,由於白血球攻擊毛囊,毛囊會斷裂、萎縮,禁入休止期,且因經由血管的點狀面攻擊,呈現許多範圍的掉髮情況,範圍大時很容易發現,但如果面積很小,只有理髮師才會發現,民眾只是感覺頭髮最近掉很多,以為只是太累或心煩,不可掉以輕心。至於遺傳性落髮,有高度家族遺傳性,且男方、女方都可能遺傳,但男性常出現M型和O型的的症狀,女生是分線變寬、整體稀疏。雄性禿、女性落髮怎麼治療?徐常捷解釋,這類患者頭髮會變細,掉髮後頭皮底下的血管也會變少,因此必須要提供頭皮生髮的營養,透過重建頭皮的微血循環,配合生髮藥水,避免頭皮發炎,並啟動毛囊進入生長期;或者透過物理性的刺激,例如光線、溫度讓頭髮進入生長期,「把一連串開關都打開,頭髮就可以長回來。」除了治療外,平時也要做好保養,徐醫師建議遵循「吃飽睡好沒煩惱」秘訣,只要營養均衡、睡眠品質和時間充足,心靈平衡,清潔頭皮方式正確,能有效延緩落髮。徐常捷說,雖然許多人不覺得掉髮有何嚴重,還是建議提早檢查、治療,尤其女性掉髮治療成效佳,以免掉髮太嚴重,需花費更多心力處理。(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家裡地板頭髮掃不完? 3指標判斷是不是快禿頭了 洗頭不用洗髮精,洗得乾淨嗎?
-
2020-01-12 養生.抗老養生
長命也要好命!專家提醒3個檢測指標了解健康狀況
銀髮族不只要長壽,更要延長健康餘命、提昇生活品質,而這些都是要在步入老年期之前就要打好根基,才能降低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在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衰弱症的盛行率為7.8%,衰弱前期則高達50.8%;衰弱可能因老化及急、慢性疾病引起,且會加速疾病及相關情形的惡化,造成惡性循環。肌少是衰弱的其中一項表徵,銀髮族肌少症的盛行率男性為23.6%、女性為18.6%。肌肉不足會造成肌力下降,進一步造成身體活動困難,使身體活動不足;其與跌倒、骨折、失能、生理及精神疾病、死亡都有關係。身體衰弱與肌力的流失息息相關,前期徵兆可能出現感覺疲憊、腰酸背痛、駝背、活動量低、體重減輕、莫名腿軟、走路不穩健等,若未加改善,可能造成未來長期臥床的嚴重後果。董氏基金會建議3個可讓65歲以上銀髮族自行了解健康狀況的檢測方法:1、 體重:不應有非計畫性(非刻意減重)的減輕體重是在居家生活了解自身體型及健康狀況最初步、簡單且直接的方法,臺大醫院竹東分院詹鼎正院長表示,若是65歲以上銀髮族在非計畫性的情況下,體重在半年內減輕5%或3公斤,就要留意可能有衰弱或其他疾病的傾向。2、  小腿圍:別怕蘿蔔腿小腿皮下脂肪較少,與肌肉量呈正相關,且測量簡易,65歲之後每年會流失1~2%的肌肉量,詹鼎正說明,小腿太細是警訊,正常男性小腿圍為34公分,女性則為33公分,小於以下標準便要注意。肌肉是體內最大的蛋白質儲備,當遇到重大傷害時,肌肉可以分解以產生能量,但如果肌肉因老化或缺乏身體活動而減少,將影響生病痊癒的能力。3、  由握力看肌力低握力是患者預後不良的有力預測指標,例如住院時間較長、功能不足、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和死亡質量皆會較差等。2019年刊登在《Age and Ageing》的文獻指出,握力與其他身體部位的肌肉力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因此可作為替代檢測手臂和腿部力量的可靠指標。除此之外,與檢測身體組成的高端儀器相比,也是能簡易執行、較便宜的檢測方式,詹頂正指出,男性握力應為26公斤,女性則是18公斤,若小於以下標準便要留意。另外,2015年刊登於《Lancet》的一項前瞻性大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發現,當握力每降低5公斤,全因死亡率的危險比高了16%、且心血管死亡率也高了17%。不過,一般家庭並不會備有握力儀,故一般銀髮族也可以利用開寶特瓶瓶蓋、開罐頭瓶蓋或扭毛巾,若有打不開或很辛苦、費力的情況便要注意了。詹頂正提醒,衰弱、肌少目前並無藥物可醫治,最有效的方式是透過飲食和運動等生活方式改善、延緩症狀,失能可以避免及延後,老化無可避免但能延緩,因此讓銀髮族看不出年齡、看得出活力的方法便是要檢視自身的飲食品質和運動習慣。延伸閱讀: 老了怕肌肉雪崩式下降? WHO建議做這4種體能鍛練 肌肉為百病之源! 一張表檢測你的肌少症危機
-
2020-01-12 科別.消化系統
吃藥不喝水直接吞? 當心2疾病隨即找上身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36歲林先生有每天服用維他命的習慣,但嫌麻煩就沒有喝水直接吞藥丸,直到最近吞東西時總覺得卡卡、痛痛的,才至腸胃科就診,經胃鏡檢查發現食道中段發炎,有數個約0.5至1公分的潰瘍,確診為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國泰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朱淯銘表示,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的成因,是服用藥物或維他命等保健食品時,水喝的太少,或是服藥後直接平躺,造成藥物卡在食道,刺激食道黏膜所引起。在食道中段的地方因為周圍有主動脈弓經過,由外向內擠壓形成1個生理性的狹窄空間,造成藥錠容易卡在這個地方,藥物溶化後,因藥物成份具有刺激性,就會造成食道的發炎和潰瘍。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體型較為嬌小、食道較窄,且較常因為泌尿道感染、經痛等原因而服用抗生素、止痛藥等藥物,因此,更容易罹患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建議服用藥物後,不可馬上平躺休息。朱淯銘舉例,20歲王小姐因為青春痘問題至診所就醫,皮膚科醫師生開立四環黴素,囑咐1天服用4次。但她習慣在睡前服用藥物後就立刻躺下睡覺,不料,隔天胸口中段疼痛,伴隨吞嚥不適。藥物性食道炎及潰瘍特點在於胸口中段的疼痛,能夠用手指明確指出疼痛點,且伴隨吞嚥疼痛,嚴重時就連喝水也會痛,最重要的是,發病前1到2天曾服用藥物。治療感染症的抗生素、非類固醇類止痛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都容易造成食道發炎及潰瘍,不過,較大顆的藥物都可能卡在食道中段,引發不適。朱淯銘提醒,服用某種藥物後產生胸口中段疼痛、吞嚥困難,應到腸胃科就醫,由醫師問診確認病因。低風險的年輕病患,不一定非得要做胃鏡,可以先用藥物治療,如果沒有改善再安排檢查;至於年齡較大的患者,如有其它警示症狀,像是嘔吐、腹痛、大便變黑、體重減輕,以及有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等不良習慣,建議做胃鏡來確認病因。在治療方面,以類似胃乳的口服懸浮液為主,覆蓋在黏膜和潰瘍傷口的表面,形成物理性保護。另外,開立抑制胃酸的藥物,避免胃酸逆流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為了避免復發,建議少吃太硬和太燙的食物,用藥時,可以考慮將藥物磨成粉,或配大量開水服用,服藥後30分鐘內不可以平躺,睡前的藥物請至少提前30分鐘服用。(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服藥時間影響藥效! 藥師告訴你「飯前」、「飯後」正確時機
-
2020-01-11 癌症.其他癌症
抗「癌王」新希望!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新物質殺死90%胰臟癌細胞!胰臟癌因早期難發現,且晚期治療易復發死亡率高,素有「癌王」稱號。所幸,近來一種稱為「PARP抑制劑」的藥物研究傳來許多佳音。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el Aviv University)研究最新研究發現,一種名為PJ34的PARP抑制劑分子,一個月內消滅了老鼠體內90%胰臟癌的癌細胞。特拉維夫大學薩克勒醫學院Malka Cohen-Armon教授表示,希望兩年內進展至人體試驗。 根據《Science Daily》報導,目前胰臟癌治療成效不彰,確診患者5年存活率不高。不過,Malka Cohen-Armon教授和希巴醫療中心(Sheba Medical Center)Talia Golan博士合作,發現PJ34有誘發癌細胞凋亡的潛力。「在2017年發表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機制,可使人類癌細胞在分裂過程中自我凋亡,卻不會影響正常細胞。」Cohen-Armon教授解釋,他們利用PJ34引發這項自毀機制,並成功作用在多種癌細胞上。研究團隊先透過「異體移植(xenografts)」技術,將胰臟癌細胞植入免疫缺失的老鼠體內,由於老鼠免疫功能不全,因此癌細胞得以在老鼠體內生長。接著,研究人員將PJ34─原本治療中風的藥物,持續兩周注射至「癌症老鼠」體內,一個月後發現,90%胰臟癌細胞已經凋亡,甚至其中一隻老鼠體內腫瘤完全消失。該藥物對於治療侵襲性癌症帶來巨大潛力,Cohen-Armon告訴《Times of israel》,該藥物只影響癌細胞,沒有發現不良影響,老鼠體重和行為都沒有異常。根據其他實驗,該藥物對於乳癌、肺癌、腦癌和卵巢癌等抗藥性癌症都有正面效果。預期未來針對更大的動物進行試驗,甚至進展至人類。 實際上,這類PARP抑制劑在近年癌症治療上取得不錯成果,2019 年美國臨床腫瘤醫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ASCO)年會剛發表一項PARP抑制劑治療成果,針對BRCA基因突變轉移型胰臟癌有助延長疾病惡化時間,PARP抑制劑治療二年後,約22.1%患者沒有惡化,安慰劑則約9.6 %沒有惡化。至於在台灣,衛福部批准有條件使用PARP抑制劑藥物來治療卵巢癌或乳癌。延伸閱讀: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
2020-01-11 養生.聰明飲食
還在挑食不吃蔬菜?4種難纏慢性疾病找上門
「我們家小孩好挑食喔!」王媽媽跟同事聚餐,邊用餐邊抱怨道,小孩嫌青椒有難聞的味道、秋葵口感黏黏的很噁心,吃個飯東挑西撿,挑出來不吃的菜,都比吃進肚子裡的還要多;但同時,她自己也把紅蘿蔔、洋蔥及茄子列入黑名單,整場晚宴下來,所有蔬菜動都沒動過。 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已經有調查指出,挑食不只是小孩的特性,不少大人也有此壞習慣。為了提倡正確的營養攝取觀念,減少挑食或偏食引起的健康問題,衛生福利部努力推廣「天天5蔬果」,但是,一些調查也發現「天天5蔬果」對大部分人來說,仍只是口號而已。 美國哈佛公共衛生學院與高雄醫科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在515名台灣兒童和青少年當中,經常食用蔬菜或是黃豆產品的兒童,罹癌的風險較少吃蔬菜者減少一半;瑞典的一項大型研究也發現,一天吃不到5份蔬菜、水果的人,往往比較短命,尤其與每天吃5份蔬菜、水果的人相比,每天都不吃蔬菜、水果的人,壽命平均減少3年,研究期間,死亡率也增加約53%。 那麼,不受民眾青睞、被「挑」掉的青菜到底是哪些呢?根據調查指出,最討厭的蔬菜分別是苦瓜、茄子、青椒、紅蘿蔔、A菜、洋蔥、香菇、高麗菜、番茄、空心菜。其他入口網站的調查也發現,秋葵、茄子、韭菜、青椒、南瓜、紅蘿蔔、大蒜、山藥、芹菜、豌豆、芋頭、洋蔥、萵苣、番茄,都是「顧人怨」的蔬菜。 偏偏這些「顧人怨」蔬菜的營養價值都相當高,羅東博愛醫院營養師萬巧羽舉例,像是苦瓜的維生素C含量豐富,有益於調節體內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青椒是蔬菜中含維生素A、K最多,且富含鐵質,有助於造血;紅蘿蔔則有含量很高的纖維素及硒元素,並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C、胡蘿蔔素等,同時也含鈣、磷、鐵、鉀、鈉、菸鹼酸及草酸等礦物質,因此,在日本有「小人參」之稱。 為什麼這些富含維生素的蔬菜不受青睞呢?原因之一,就是有些蔬菜的味道「怪怪」的。例如青椒獨特的苦澀味、苦瓜的苦味、茄子軟趴趴的口感、胡蘿蔔的怪味,山藥、秋葵黏黏稠稠的、番茄的酸味、大蒜、洋蔥的嗆辣等,這些味道都相當不討喜。 萬巧羽認為,長期攝取這種沒有蔬果的飲食,對健康無益,因為她在臨床上看到許多人因為挑食、不愛吃蔬菜,而罹患慢性疾病,長期與藥為伍。以下是不良飲食習慣下,較常見的慢性疾病:1、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是因為少吃蔬菜,多攝取肉類或高熱量餐點,造成肥胖問題,進而引發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又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是個牽涉多方面代謝異常的症候群,一旦罹患代謝症候群,未來容易罹患包括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2、糖尿病是個愈來愈兇猛的文明病,此病是因不當的生活及飲食習慣的而引發。近來飲食西化,蔬果攝取不足,因此,第二型糖尿病的罹病率,有愈來愈高的趨勢,且罹病年輕化也愈來愈明顯。 3、高血脂高血脂症有隱形殺手之稱,當飲食不當,引起體內的膽固醇過多時,會積聚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漸漸硬化、狹窄,且長時間無聲無息,沒有任何症狀,但血管壁上粥狀硬化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最後將造成血管梗塞。因此,「顧人怨」蔬菜中的茄子、秋葵,可降低膽固醇,應該多吃。 4、高血壓高血壓是種很常見的慢性疾病,65歲以上國人罹患高血壓的比例高達1∕2,相當驚人。高血壓會引起許多併發症,像是腦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或心臟衰竭等。令人討厭的苦瓜,含豐富的鉀、維生素C、葉酸,維生素A、B1、B2、鐵、鈣、磷,也含有膳食纖維和高量的維生素C,可以和體內的自由基結合,具有抗氧化作用,尤其所含的鉀,可有效降低血壓。 延伸閱讀: 蔬菜要先洗還先切? 營養師告訴你如何處理營養不打折 吃蔬果最怕農藥殘留! 這5種清洗方式只會愈洗愈毒 
-
2020-01-10 科別.骨科.復健
惱人媽媽手、滑鼠手怎麼分? 復健科醫師教你用一招判別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農曆春節腳步接近,家家戶戶打掃除,平常忙於家事、工作,過度或不當使用拇指及手腕,造成疼痛腫脹、無法使力,當心長期下來形成「肌腱滑膜炎」,俗稱為「媽媽手」;同時易與手部出現麻痛感的「腕隧道症候群」,大家常說的「滑鼠手」混淆不清。彰基復健醫學部部長劉森永醫師指出,只要透過一招自我簡測方式,就能分辨惱人的「媽媽手」與「滑鼠手」之間的差異性。劉森永醫師說明,「媽媽手」疼痛點位於大姆指,只要姆指向下彎曲,用另外四隻手指頭包覆住按壓,會有明顯的痛感,就有可能是肌腱滑膜炎;而手心向上,用另一隻手敲打手腕部位,若出現疼痛感,則當心為正中神經遭到壓迫。過去使用傳統神經傳導檢查,現在以「骨骼肌肉超音波」,能清楚檢視肌腱、韌帶及肌肉構造,協助醫師進行診斷。若已經有媽媽手,劉醫師說應適時讓手部休息,但也不要長期不動,造成手部發炎物質堆積導致症狀加劇。在急性疼痛發作時,最好冰敷24小時;進入慢性疼痛期,可以熱敷或浸泡38度至42度左右的熱水,並於醫師及治療師指導下,搭配局部按摩及適量牽拉與肌力訓練,如下列四大居家運動項目。一、肌肉拉長伸展運動:維持活動度並增進循環Step1.以其他四指將大姆指包住。Step2.手腕朝下施力,直到手感到緊的程度,維持此動作10-20秒,接著放鬆休息;重覆10-20次,一天做3回。二、拇指關節運動:增進關節活動度Step 1.練習拇指屈曲及伸直動作。Step 2.練習拇指外展及內收的動作。三、肌力訓練:維持肌力及增進肌耐力Step1.先以橡皮筋套在手指上。Step2.用力將手指向外張開,直到有繃緊的感覺,維持10-20秒鐘,接著放鬆休息;重覆5-10次,一天2-3回。四、可使用道具進行肌力訓練Step1.使用啞鈴或罐子,Step2.姆指套上彈性帶作拉伸動作媽媽手臨床上如何治療?劉森永醫師表示,現在比較流行增生療法,或血小板注射。另外也有人使用震波療法,但傳統上仍以物理治療為主,包括超音波、甚至做一些微電流的刺激,減緩疼痛,再進行適當的運動訓練,達到舒緩效果。最好在手部已出現局部不適及疼痛現象時,儘早就醫並接受適當治療。(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除舊布新做到一身痛? 物理治療師6個叮嚀遠離痠痛 手麻原因多! 除了姿勢不良還有這4大可能原因
-
2020-01-10 科別.感染科
流感來勢洶洶!除了戴口罩還有7件事更不得馬虎
台灣老化速度很快,再過7年後,國家發展委會預估2026年高齡人口會超過20%,進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天氣逐漸轉冷,流行性感冒是台灣冬季重要的傳染疾病,流感的症狀比一般感冒嚴重,除了咳嗽、流鼻水或喉嚨痛等症狀之外,還會伴隨著高燒不退、倦怠無力、肌肉酸痛等,病程也比較長。 而長者(≥65歲)得到流感後,死亡率是一般中年族群(40-64歲)約40倍,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有80%流感死亡者為長者,但是長者症狀常不典型,常無法正確表達,造成醫療判斷非常不易! 流感盛行時期時,醫療資源相對緊繃,長者更是得流感的高風險族群,在進入流感易盛行的冬季,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建議長者以下列方式來預防流感: 1、接種流感疫苗2、多運動以提昇免疫功能3、勤洗手避免感染病毒4、避免到人潮擁擠場所,減少被傳染機會5、均衡飲食6、補充水分、維生素C和維生素B群7、充足睡眠 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主任黃建程善意提醒,流感常見症狀為急性發高燒、咳嗽、喉嚨痛、肌肉酸痛、頭痛及全身無力,但長者症狀常不典型,若有懷疑長者得流感或有任何疑問,應盡快就醫尋求醫療協助。 延伸閱讀: 流感專挑這9種人下手 你被盯上了嗎? 6種人感冒病程快! 你需要做「這件事」增強保護力 
-
2020-01-10 新聞.健康知識+
上班每天都很累? 專家告訴你超簡單卻會讓你大改變的幾個方法
文/藥師陳岐漢小淨昨天太晚睡,起床化妝後趕快吞了飯糰和咖啡就匆忙趕到公司,開始忙碌的一天。直到中午都沒有起來走動和喝水,吃完午餐後就一直滑手機到午休結束,再趕快喝下今天的第二杯咖啡,繼續下午的奮鬥直到下班。她心想 :「累死了,回家要好好放鬆一下才行!」但到家之後,她就一邊吃著foodpanda送來的晚餐,一邊配著韓劇,好好休息了一下之後,接著去洗澡,等到她把事情都弄完就定位了之後,就趴在床上和朋友傳訊息聊天,不知不覺就1點多了,才趕快匆匆催自己快點睡覺;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循環,她每天都感覺好累、好累,怎麼休息都還是很累。大家應該都很明白,小淨的問題,就是生活作息不正常。雖然順著生理時鐘,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我們都知道很重要,但大多數人應該都還是會覺得要做到有難度或很麻煩。不過,其實只要漸進式的從三個面向調整,就會讓你整個人的精神體力都大大改變,可以每天都有更好的精神、更多的體力,去做更多的事。1、提早一點去睡如果你現在就是習慣晚睡,突然要求你10點就睡根本就不可能,你一定會決定那就直接不要改變。不過,其實你可以不用這麼強硬地要求一次到位,你可以比平常提早半小時就好,這樣就會簡單很多。但可不要小看這半小時的差別哦,你很快就會感受到全面的改善!不論是你的睡眠品質還是生活品質等各個層面,都會開始正向改變,你會更有精神可以做好工作,下班後也能有好精神跟家人朋友相處、安排運動及其他休閒活動,能更好地享受生活(一段時間後,你可以再試著提早半小時,慢慢調整到最佳的狀態)。2、分時間點喝水「多喝水」大家都從小聽到大,但到底為什麼呀?因為水在我們體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像洗車時的水柱和布滿灰塵、髒髒的車子一樣,如果我們喝的水不夠多,我們身體裡的廢物、毒素,就沒辦法很順利的排出,就會影響我們身體的整體運作,影響我們的精神體力。乍聽之下,每天都要喝2000cc的水好像很困難,但其實簡單地把喝水的時間,先制式的訂在起床,早餐,上午,午餐,下午,運動,晚餐,睡前,每次都喝250cc,就可以很輕鬆地達成了。或許剛開始你會需要刻意的去注意喝水時間,但幾天後,你就會很自然地隔一段時間就想喝水,就能輕鬆地攝取到足夠的水分了。3、中午曬太陽15分鐘大家都知道曬太陽的好處是可以合成維他命D。沒錯!維他命D會幫助我們留住骨本,降低骨質疏鬆發生的機率。不過,更精確的說,是只有在中午12-13點的戶外陽光下,我們的皮膚才會合成維他命D,並不是任何時間曬太陽皮膚都能合成維他命D的! 而且只要曬太陽15分鐘,就會達到我們一天可以合成的維他命D最大量,曬更久也不會合成更多,因此,你只要每天吃完午餐後,就到戶外慢慢散步走一走,就能同時幫助消化和合成每天需要的維他命D,可說是一舉兩得哦!延伸閱讀: 想恢復理所當然的健康活動力嗎? 那你得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強度並開始認真執行 想擁有健康的身體,那你必須先從「吃對」做起 因為禍不只從口出,也會從口入! 
-
2020-01-09 醫療.消化系統
酒精會騙倒大腦! 前一晚喝酒至少隔「這時間」才能開車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年節假期前,免不了各式各樣餐敘,不論同事、朋友、家人,很多人都在餐桌上聊著1年來的辛勞與安慰,有時免不了喝點酒,讓氣氛更歡愉,「喝酒不開車」已是不可挑戰的鐵律,然而有些人餐敘完隔一天,感覺精神好了許多,想要開車上班,沒想到警察一攔仍然判定酒駕,原因就在於酒精緩慢了消化系統運作。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柳朋馳解釋,警方路檢酒測吹氣,主要是測驗胃部氣體帶出的酒精量,一般來說,吃完一餐胃部排空需要3至4小時,但是酒精會減緩腸胃蠕動,再加上高油脂食物也會拉長時間,所以1場餐會下來,食物有可能留在胃裡超過12小時,酒精也就跟著一起留著,隔天早上吹氣也能檢測出來。柳朋馳具體說明,有些人可能有相同經驗,前1天晚上聚餐喝酒,睡醒後嘔心想吐,仍然會吐出食物,正常來說,食物應該早已排出胃部進入腸道,然而在酒精影響下,隔天早上還有食物能吐,原因就是酒精緩慢了腸胃蠕動。其實不僅是酒後不開車,喝了酒隔天也最好不要開車;柳朋馳提醒,身體代謝酒精速率每個人都不一樣,大致上與遺傳、性別、健康程度有關,相同酒精量進入身體,影響身體時間因人不同,如果聚餐時間比較早,只喝1、2杯啤酒,當晚不要開車或騎車,隔天早上還可視狀況而定,但聚餐時間比較晚,喝酒量又比較多,酒精恐怕影響大腦12至24小時,開車與騎車都仍然有危險。當別人說你喝醉了,千萬不要鐵齒說沒醉,因為酒精騙了大腦;柳朋馳說,酒精會降低小腦對肢體的控制,讓細微動作無法做到,平衡感同時變差,神經反應也會減緩,然而自己對身體的舉止變化,不一定能馬上察覺,因為酒精也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特別是理性判斷麻痺,沒有辦法合理判斷自我與周遭人事物。政府不斷提高酒駕罰則,調派大量警力臨檢,酒駕肇事案件仍然不斷發生,一場車禍毀了2個或多個家庭,如果聚餐時喝了酒,搭計程車或尋求代駕,或許多了一些金錢上支出,但相對於不可抹滅的傷害,幾百塊新台幣可能比較值得。(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小酌怡情助性? 每天一杯男勃起障礙、女不孕 喝啤酒能保護心臟? 
-
2020-01-09 科別.精神.身心
中了「選舉症候群」? 5項建議化解你的選前焦慮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台灣大選即將到來,不管你要投誰,記得放輕鬆,以免「選舉症候群」上身!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最新調查發現,高達56%美國人對2020大選感到壓力,選舉已成為人民最大壓力之一,許多人因此焦慮、失眠,甚至發現自己心有所屬的候選人被抹黑,也跟著氣得牙癢癢,快來看看如何應付「選舉症候群」。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16年調查發現,將近4成的美國人表示,社群媒體的訊息是造成他們壓力的主因,因此美國心理學會提出5項建議,教你處理大選壓力:1. 適度使用社群媒體:不要一直滑臉書,只閱讀最基本的最新訊息即可,使用3c產品也應適度休息,多陪陪家人或出門走走。2. 避免敏感話題:如果你意識到與家人、朋友和同事討論的話題,太過政治敏感,可能引發衝突,應盡可能避免。3. 調整心態:記得調整心態,對於即將發生的事情過於焦慮,根本無助於事。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你在意的事情上,可參與志工,或者加入地方社團等。4. 選舉只是一時:選舉只是一時的,選後日子照樣要過,別讓日常崩毀,保持平日活動。5. 去投票:與其乾焦慮,不如去投票主動出擊,並記得根據客觀資料作好研究,驕傲地投下神聖的一票。選舉抹黑,不僅搞得烏煙瘴氣,也容易升高選民對立和壓力,為何還是政治人物的慣用伎倆?心理學學家Scott Bea表示,選民總是支持與自己理念相符的候選人,並有所同感,攻擊他人可以取悅同陣營的人,無論手段多骯髒。支持的候選人被攻擊怎麼辦?Scott Bea強調,如何「回應攻擊」是關鍵,「大多數人被攻擊時都會進入防禦模式,但當防禦過度,其實透露出沒有安全感的訊息。」反過來說,透過非防禦的方式回應,反而可以走得更長遠,證明這個人夠沉著且自信。「欣然接受攻擊和讚美吧!」他說,雖然一開始很困難,但久了之後會越來越容易。參考資料:1. Survey Reveals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Source of Significant Stress for More Than Half of Americans.2.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 (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選戰打得火熱,你跟他的關係卻凍到極點? 面對政治立場不同,專家提9點建議 斜更人生讓她不到45歲就更年期 婦產科醫師點出4關鍵因素 
-
2020-01-09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飲食7要點別忘
胰臟位在腹腔,由胰臟分泌的胰島素是一種激素,會將吃進去的食物幫助作用為葡萄糖,形成人體能量所需,一旦胰島素無法正常分泌而失去功能時,食物中的糖因無法轉換,便在血液中開始堆積,會導致血糖升高,進而罹患糖尿病。 人體的作息講求規律的運作,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祁安琪指出,尤其是糖尿病人,千萬不要有一餐沒一餐或有大小餐之分,如此會影響體內胰島素的正常作用,更不要以外食做為飲食難以控制的藉口,關鍵在於「聰明選擇」! 1、定時進食、等量攝取許多糖尿病人疑惑:「明明沒有吃很多,而且不愛吃糖,為何還會罹患糖尿病?」對於這類型病人,營養師給予的第一步建議,便是朝「定時進食、等量攝取」努力。由於第一型糖尿病以額外補充胰島素為主,要依照其施打胰島素的劑型及方式,來考量其飲食中是否需額外分配點心,以避免可能產生的低血糖風險。目前就臨床觀察,進食前施打胰島素,逐漸產生一種「多吃多打」的現象,這點也是目前第一型糖尿病人漸有肥胖問題的其中因素,不得不慎,同樣應該掌握定時定量的原則。 2、適當搭配蔬菜,稀飯也可以吃宣告罹患糖尿病的那一天,很多人便跟稀飯說再見,難道稀飯真的是糖尿病人的天敵嗎?祁安琪解釋,稀飯的確是升糖指數(簡稱GI)較高的食物,但如果搭配富有纖維質的蔬菜,吃下去的食物,則不會因為太快被吸收導致血糖飆升。 3、喝無糖豆漿、美式咖啡或低脂奶糖尿病人的早餐飲品,也可從奶茶改為無糖豆漿,三合一咖啡也試著改為不加糖與奶精的美式咖啡,即使加牛奶也可選擇低脂奶。 4、計量標準要方便執行糖尿病人的飲食控制占有重要因素,但該如何計量?是拳頭大小?或者幾公克?祁安琪解釋,如何讓病人「充分理解、徹底執行」才是最大關鍵,太複雜或是過於主觀的量化標準,都可能造成病人生活上的困難,導致飲食控制失效,至於個別化差異多寡,則有待與營養師討論後決定。 5、多吃高纖蔬菜六大類食物中唯有蔬菜因膳食纖維豐富,促使腸胃蠕動增加代謝,所以可以多攝取,為了飲食多元化,多色蔬菜是很好的選擇,其中葉菜類更是不可或缺,但不代表只要吃菜就好,吃菜吃到飽並不是營養師樂見的飲食控制方法。 6、低溫烹調料理不論三餐如何吃,都別忘了烹調方式也要注意,低溫拌炒與減油料理,絕對比高溫快炒、羹湯勾芡來得健康。 7、每天吃2份水果每日水果進食的份量仍建議以2份為主(標準飯碗8分碗視為1份),而不會因為酸度與甜度不同而有所影響。糖尿病人不是只能吃芭樂與番茄,只要適度的掌握份量攝取,多樣化的水果,可以幫助消化與新陳代謝,也是每天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  延伸閱讀: 糖友控好血糖就夠了? 還有2地方也藏致命危機 這時段吃早餐最好! 不但能瘦還不怕血糖飆 
-
2020-01-09 科別.腦部.神經
年紀越大腦力越差?日常這10件小事都在悄悄破壞腦力
不少人有健忘的毛病,犯起健忘,輕則造成生活困擾,重則可能損及財產、甚而危及生命,絕對不可等閒視之。此外,失智症的某些徵兆與健忘相似,一個閃神不注意,會錯失治療先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葉伯壽表示, 「記憶減退」是許多人面臨的問題,部分的生理原因在於人類形成短暫記憶的主要大腦區域海馬迴(hippocampus),會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萎縮,有研究顯示,在年過50歲之後,海馬迴以每年1%至2%體積的速度逐漸萎縮。健忘除了生理性結構的原因影響之外,若是記憶時頻率和強度不夠、專注力不集中,也很容易發生。葉伯壽表示,嚴格說起來,大多數的健忘只能算是「現象」,稱不上是疾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出現這樣的症頭,不過要注意的是,失智症的部分初期症狀與健忘有點相似。腦部記憶功能的好壞,與腦細胞的健康、所獲取的養分,以及是否得到適當休息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因此,經常熬夜的夜貓族、菸酒不離手或吸毒、心情常常很憂鬱、不喜歡與人互動、壓力大到受不了等狀況,都可能讓腦部功能退化,被健忘找上門。1、熬夜或常常失眠:腦袋瓜像電腦一樣,會利用夜間睡眠這段沒有外來資訊輸入(input)的時間,把白天發生的事件整理歸納,資訊不凌亂,隔天醒來時,會覺得頭腦清新、想事件變得更有條理,記性也會比較好。經常熬夜的夜貓族或是長期被失眠所擾的人,無法利用夜間休息,不利於腦袋的重整,當然會減損記憶功能。2、吃太多甜食:攝取太多甜食可能讓人變得健忘。根據一則發表在《神經學》(Neurology)月刊的研究指出,血糖濃度太高,比較可能造成記憶問題。研究以141名平均年齡63歲的長者為對象,研究對象都沒有罹患糖尿病、也非糖尿病前期,測試結果發現,血糖濃度較低的受試者,記憶測驗成績較高,至於血糖濃度高的受試者,在聽到15個單字後才過半小時,就想不起來。3、抽菸、酗酒:抽菸和酗酒都會破壞心血管的健康,而心血管的健康與腦細胞的健康密不可分,健康的血管會輸送足夠的血氧到腦部,讓腦細胞變得較為活躍,記憶力也會變好。老菸槍和長期酗酒的人,動脈血管容易硬化,容易成為健忘一族。如果只是偶爾小酌,則不會影響健康。抽菸也被證實是阿茲海默症(失智症的一種)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4、三高和肥胖:中年人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另有研究顯示,中年時期肥胖者(BMI> 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介於25、30之間)則升高2倍。容易健忘的人雖然不一定是阿茲海默症,但有三高或肥胖等新陳代謝疾病的患者,因為心血管健康的問題,也會連帶影響記憶。5、飲食不均衡:腦細胞跟身體所有的細胞一樣,都需要均衡飲食,才能保持或是提高健康程度。如果長期偏食,或太偏重攝取高油、高鹽、高糖的不健康飲食,將會傷害腦細胞的健康,使記憶力衰退;另有研究發現,若維生素B12攝取不足,也容易出現記憶力欠佳的症狀。6、憂鬱或不喜歡社交:研究顯示,曾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的2倍。憂鬱症患者或不喜歡社交生活的人,因為與外界的溝通聯繫減少,腦部的刺激不足,可能產生健忘的情形。7、缺乏運動:運動是腦部各區域的協調表現,運動時腦細胞需要充足的氧氣,幫助精密的組織、迴路運作更加順暢。8、經常心猿意馬:現代人的事情太多,經常分心,也會影響腦力。例如學生上課時一邊聽課、一隻耳朵掛著耳機聽音樂、手還忙著滑手機或平板電腦,這樣聽得進去老師說什麼嗎?同樣的,也有上班族一心多用,邊開會邊上臉書,如此當然對上司交待的事情忘得一乾二淨,影響工作表現。9、更年期:有研究發現,女性更年期的症狀,容易導致記憶力不佳,尤其是熱潮紅的症狀越嚴重,身體不適,就會影響記憶力。10、壓力大:壓力會使心情煩躁、影響專注力,同時會讓身體的內分泌及自律神經失調,讓腦部變得更加疲累、忘東忘西。延伸閱讀: 常忘東忘西、記性差? 可能是大腦缺少這7種營養素 一轉身就忘了剛才要做什麼? 5情況都會讓記憶力衰退 
-
2020-01-08 科別.心臟血管
中風不是老人的專利 有這5狀況都是高危險群
老年人發生中風,多因為高血壓、動脈硬化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所引起,年輕型中風的發生原因比較不同,例如因為血液凝固不正常容易有血栓及先天血管異常,或是動脈瘤或動靜脈畸形,血管較容易剝離或破裂。但是現在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是因為罹患高血壓等慢性病而不自知,一直未注意血壓、血糖與血脂肪的控制,還有更多數的人是因為平時運動少、飲食作息不正常、抽菸、酗酒、熬夜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所「養」成的。台灣腦中風學會秘書長陳威宏醫師表示,過去民眾普遍認為中風都是年紀大的人才會發生,是老年人的「專利」,但近年來中風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一般認為45歲以前發生中風就屬於年輕型中風,目前年輕型的中風已占中風人數的5%~10%,且有逐年增加的情形。事實上,中風的發生亦有部分與疾病有關,無論是老年人或是年輕型的中風,都會面臨疾病引發中風的威脅,哪些疾病會引發中風呢?1、高血壓:過高的血壓容易使得血管的內壁受損,導致膽固醇的堆積,進而加速血管的硬化,同時也容易擠破血管,增加腦出血的危險,在影響中風的「三高」因素中,又以高血壓的影響最為主要,堪稱是元凶,罹患高血壓的中風風險是沒有高血壓者的3~5倍。2、高血脂:血脂中的高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偏高,會導致血管粥狀動脈硬化,其不僅會讓血管壁變得狹窄,一旦血管壁有斑塊掉下來,就會形成血栓,進而阻塞腦血管、引發腦中風,尤其高膽固醇中風風險為正常者的1.8~2.6倍。 3、心臟病:罹患心臟瓣膜疾病的患者,容易在心臟形成血栓,一旦阻塞住腦部血管,就會引發中風,特別是引發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整)時,中風風險更高,其中風風險為未發生心房纖維顫動者的5~17倍,相當驚人。4、糖尿病:糖尿病容易使得血管壁增厚及硬化,血管容易因而阻塞或是形成血栓剝落,進而引發中風,有糖尿病者引發中風風險是沒有糖尿病者的2~3倍。5、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頸動脈狹窄的原因主要是粥狀硬化斑塊沉積使得血管內膜增厚,進而阻塞血管或形成血栓剝落,造成腦部缺血引起中風,其引發腦中風的風險是沒有頸動脈狹窄者的2倍。延伸閱讀: 中風都是「養」出來的! 4件要命習慣快戒掉 中風來得突然? 不管你幾歲這個觀念絕對要有!
-
2020-01-08 科別.感染科
流感疫苗打台製還是外廠?台大醫有解
流感疫苗打台製還是外廠?流感季節已經來臨,許多人會打流感疫苗,不過有人卻對台製疫苗充滿迷思,甚至許多家長不讓孩童接種公費台製疫苗,選擇去診所自費施打外廠疫苗。對此,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李秉穎認為,自費打國外疫苗是個人選擇,他的態度是流感疫苗都好,表示「防疫人員給什麼,我就打什麼!」台灣從2009年開始自產流感疫苗,雖然不良反應率很低,卻仍有4起疑似嚴重不良反應,打擊民眾信心,甚至延續至今。李秉穎表示,台灣疫苗品質非常好,畢竟2009年第一次生產疫苗,是全球較新的疫苗廠,但是2009年新聞媒體太誇大,把所有打疫苗出現的問題都歸類於台製疫苗。但根據專家事後分析,比對疫苗接種資料庫與健保料庫,發現不良反應幾乎都不是疫苗引起,只是打疫苗與本身疾病發作的時間剛好重疊,「但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報導,造成民眾有錯誤印象,覺得不安全,一直延續到現在。」「台製疫苗純度高、安全性佳,不輸外廠。」李秉穎感嘆,台灣建立自己的疫苗,因以鼓勵的態度,而非過度質疑,而且真的有問題,以食藥署、疾管署專家嚴格標準,不會讓疫苗繼續生產。至於有必要只打外廠疫苗嗎?李秉穎說,自費打外廠疫苗看各人選擇,他的態度是「都好」,他每年都有打流感疫苗,「醫護人員給我什麼就打什麼,有時候連打哪一種廠牌都不知道。」他強調,對於不同廠牌疫苗都有安全性監測,一定會確定沒有問題,才會開放施打,呼籲民眾放心。(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還在猶豫打不打流感疫苗? 3個Q&A解決你的不安 2019年TOP10熱搜疫苗新聞出爐! 你關心了嗎? 
-
2020-01-08 養生.保健食品瘋
累了就吃B群?切記4補充要點才能起作用
走進藥妝店一看,架上更是琳琅滿目的維生素B群保健食品,不只台灣,連到了美國、日本旅遊,也常是親友託買代購的熱門名單;一般認為B群是水溶性維生素,就算多吃了,也可藉由尿液排出體外,所以大部分人的使用觀念都是「沒病補身、吃安心的」;也就是上述的多種原因,造成B群一直是國人心目中必買必吃的暢銷保養品,但到底維生素B群是不是厲害的神藥,要怎麼吃、怎麼補呢? 1、搭配規律作息和適當飲食維生素B群是協助酵素代謝營養素的輔酶,是催化的角色,本身沒辦法供應能量,因此,假如身體缺乏均衡的營養素,不好好吃飯,單靠補充B群想要抗疲勞還是無法作用的。 2、適量補充為原則所謂的適量,就是包括從日常食物攝取的和額外補充攝取的量合計起來,符合每日營養素的建議攝取量就行了,補充太多,身體會自動排出體外,並沒有好處。市售的B群健康保健品,舉凡藥丸錠狀、液體或機能飲料,樣式繁多,有的還含有賦形劑或添加物,在選購上必須研究清楚外包裝的成分說明標籤,看看純度和劑量到底是多少。善用最新的膠囊錠狀食品的營養標示規定,可以清楚檢查每一份量是幾顆以及每一份量所含營養素的種類及其含量,和其占每日建議攝取量基準值的百分比,這樣就可以輕鬆掌握「適量」補充的關鍵。 3、攝取整體B群,比單一吃效果好B群有協同作用,建議同時攝取適當比例,一起補充效果佳。若很清楚飲食需求狀況,比如素食者和老年人缺乏維生素B12或孕婦的葉酸特別補充,可以在醫師指導之下選擇單劑維生素做補充;一般若是飲食不均、攝取不足,或因壓力大或常喝酒需要補充B群者,建議可以整個B群一起均衡補充,要比單一個別攝取效果更好。 4、吃過量會有副作用一般來說,維生素B群攝取過量的副作用雖然不大,但並不表示完全沒有副作用,過量攝取維生素B2,有人會有暫時性的皮膚癢、灼熱感及抽痛;菸鹼素過量,有人會有頭痛、腸道痙攣、噁心、腹瀉、皮膚癢、臉部潮紅等副作用;過量的維生素B6,可能出現神經系統障礙和失眠的情形。 延伸閱讀: 常嗜睡、提不起勁是身體正在老化? 你可能得了慢性疲勞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
2020-01-07 科別.精神.身心
新年改名字扭轉運勢? 別急!先做這4件事再決定
俊昊和從事科技業的怡蓁是表兄妹,這兩人近10年來都曾有改名的經驗。俊昊從大學畢業後的工作運一直很不好,畢業10多年來不停換工作,對他而言,一年換4~5個老闆是很稀鬆平常的事;親友都很納悶,剛出社會的小毛頭,工作不順、求職碰壁是很正常的情況,但俊昊已經老大不小了,怎麼工作還不穩定?對於工作運常年不順,俊昊自己也很苦惱,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好、運勢不好,但旁觀的親友覺得和他的人格特質、心理狀態有關,3年前俊昊決定改名,沒想到,改名之後,情況沒有改善,去年反而官司纏身。比較年輕的怡蓁就較穩定,沒有經常換工作,但她覺得工作環境氛圍讓她很不舒服,和同事相處並不融洽,直屬長官也老是找麻煩,她老是有「快做不下了」的感覺,也覺得自己的名字不夠好。在台灣,改名已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據了解,未成年的人改名,大多是父母親要求的,成年之後改名的,則是當事人自己想要改名。會要求改名者,除了當事人覺得姓名粗俗不雅外,絕大多數都是算命後決定改名字,希望能增強或是改變個人運勢。多數華人喜歡算命、改運,總認為人生的不順遂,是外在環境及命運的使然,和個人性格、特質沒有直接關聯性。因此,一旦想換名字的念頭萌生,通常是透過口碑介紹,直接到命相館逕行改名,不會尋求心理諮商。聯合心理諮商所執行長陳凱婷指出,改名的人一定都有一個目的,包含家庭婚姻、情感、事業、工作、人際關係等,建議在改名之前,不妨先尋求心理專業人士,透過心理諮商可以幫助當事人釐清和找出造成困擾的因素。碰到生活上的問題,想要藉由改名來翻轉運勢者,陳凱婷說,花錢請算命師改名前,不妨先停一下,建議可以自己檢視和做的部分:1、先尋求心理專業人士:例如企業主想挽救事業頹勢,可以找專業企管顧問;學生有課業或情感困擾,可找輔導老師;上班族有職場適應上的難題、為何老是當情感上的第三者?都可以尋求身心科醫師或是心理師。在會談時,專業顧問或心理專業人士協助當事人看到問題的核心。2、自我覺察和做記錄: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可能常在人際或情感上犯下同樣的錯誤,或是行為模式不斷的重蹈覆轍,透過自我覺察及做記錄的方式,進一步的來幫助自己。3、閱讀心理相關書籍:若當事人不想尋求心理專業人士,可以閱讀相關心理專業書籍來改善、幫助和提升自己。4、找親友聊:雖然親友有一定的幫助,但透過專業人士的專業帶領,提供客觀的分析及協助,可將問題看的更深入及提供當事人適合面對和解決的方式。對於改名與否,心理師大部分都會站在尊重、客觀、中立的立場,不會告訴當事人要不要去改名,但心理專業人士會和當事人一起去討論有關為何想改名;建議如果心理困擾已超過2週以上,還是應盡快尋求心理諮商專業協助。延伸閱讀: 別成為網路霸凌的加害者 天氣冷心情跟著鬱卒? 吃對10種食物趕走你的壞情緒 
-
2020-01-07 科別.消化系統
痛到連屁都放不出來! 這4種狀況最容易讓腸子打結
高齡80歲的趙伯伯已連續多天腹脹,連排便和放屁都有困難,家人緊急送醫檢查,發現其乙狀結腸竟嚴重扭轉,若不緊急處理,恐因腸子破掉致死,經緊急以大腸內視鏡將扭轉的腸子反轉,鼓脹大腸順利排氣後,再手術切除部分乙狀結腸,避免腸扭轉狀況復發,後續追蹤復原狀況良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敬淳表示,腸扭轉雖然發生率不高,然而一旦發生,透過X光影像確診,乙狀結腸扭轉呈「咖啡豆」狀,必須立刻處置,萬一患者在家硬撐,或者輕忽症狀延誤治療,都可能因腸壁壞死導致腸穿孔,引發嚴重腹膜炎而危及性命。 然而,腸扭轉好發於老年人及嬰幼兒、長期臥床、或長期服用藥物導致大腸蠕動變慢,皆容易發生扭轉。此時腸子中的空氣和內容物無法通過阻塞處,近端腸子會不斷脹大,出現腹脹、無法排便和放屁、甚至出現打嗝、噁心及嘔吐等症狀。 由於腸扭轉為腹部急症,一旦確診須立即治療。在大腸沒有壞死的情況下,通常會先以大腸內視鏡將扭結處打開,將腸子成功復位,並置留肛管於大腸內後,住院約數天觀察是否有復發跡象。 林敬淳強調,發生過腸扭轉的患者,日後復發的機率高達40%-90%,千萬不可輕忽,通常會建議患者進一步接受預防性手術治療,切除過長的乙狀結腸以避免復發;最重要的是,若有任何排便習慣改變等症狀,建議至醫療院所尋求協助。 延伸閱讀: 防大腸息肉變成癌 7個習慣現在做還來得及 癌症指數高就是罹癌了? 先別嚇自己!醫師解釋給你聽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空氣品質拉警報! 常吃3類食物養出乾淨肺
日前衛福部公布十大不分區癌症名單,排名第一為氣管、支氣管及肺癌,形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種,其中我們都要注意的就是「PM2.5空氣汙染」問題,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只要呼吸就會接觸到的危險因子。 台灣的空氣汙染來源除了境內產生的空汙,如工業污染或汽機車排放廢氣等,境外空氣汙染大約會發生在每年冬季,當中國大陸有沙塵或有霾害現象產生時,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會隨著東北季風增強及大陸冷氣團南下影響到台灣,這時就需特別小心容易引發呼吸系統疾病。2014年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空氣汙染,除了直接影響到呼吸系統疾病之外,與心血管及癌症皆具有強烈影響關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營養師潘富子提供下列幾項建議,從日常飲食下手,就可輕鬆養肺:1、多吃十字花科蔬菜:2011年功能性食物期刊(Food and function)刊登內容指出有研究發現,十字花科蔬菜含有豐富的抗癌之活性成分,包括:吲哚(Indoles)、硫配糖體(Glucosinolates)與異硫氰酸酯(Isothiocynates),可能降低肺癌、攝護腺癌與腸胃相關癌症的發生機率;常見的十字花科蔬菜如:大/小白菜、白/綠花椰菜、青江菜、高麗菜等。2、攝取天然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進入人體後,會轉換成維生素A,能維持上皮組織正常代謝,保持呼吸道細胞膜完整性及上呼吸道抵抗力,並舒緩支氣管炎和氣喘症狀。β胡蘿蔔素主要來自綠、黃、紅三色蔬果中,例如芥蘭菜、芒果、紅薯及胡蘿蔔等。3、茄紅素蔬果:番茄、辣椒、木瓜、紅石榴等蔬果皆含有豐富茄紅素,茄紅素有抗氧化功效,可協助對抗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然而,除了培養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對抗空氣汙染帶給人體危害之外,定期安排身體健康檢查,也能及早發現可能的潛藏病灶,才是做到對自身健康狀況徹底瞭解及有效管理。延伸閱讀: 慢性咳嗽別瞎治! 看看是不是這11個禍源引起的? 死亡人數僅次肺癌! 肺阻塞3NG用藥行為恐加速惡化 
-
2020-01-07 科別.骨科.復健
除舊布新做到一身痛? 物理治療師6個叮嚀遠離痠痛
隨著年關將近,除了採買年貨,家家戶戶也正忙著大掃除,在有限的時間內,反覆的做著清潔工作,不少人全身也跟著痠痛起來!想要遠離掃除症候群,汐止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李昌翰表示,只要謹記幾個基本原則,事先規畫掃除的方式及區域,就可以遠離酸痛、舒舒服服過好年。技巧1、提前打掃,分散打掃時間很多身體傷害都是源自於過度使用、反覆動作所造成,因此,如何在大掃除工作之時,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就顯得很重要。因為打掃時間與打掃強度是息息相關的,假使打掃時間拉得過長,除了造成身體的不適之外,打掃效率也會大大降低。李昌翰建議,於過年的1~2個月前就可以開始進行打掃工作,並且將家裡規畫成幾個區域,分散在每個週末或週間打掃,如:在煮飯的同時,便能在等待的時間,打掃廚房的收納櫃,或者洗完碗之後,順便也將排油煙機刷洗乾淨;又或者是在洗澡的同時,也順道將馬桶清潔乾淨,隔天洗澡時則是洗刷浴室的某一面牆面,利用小區域、小範圍的規畫,絕對能夠省下不少打掃的精力與時間。假使是選擇分散在週末打掃,則只要每次打掃30-60分鐘就應休息,充分做個伸展運動或是肌肉按摩,讓疲乏的肌肉恢復強度,以便進行下一階段的打掃工作。技巧2、全家總動員一起打掃打掃是一件相當費力的工作,因此在規畫打掃區域時,建議全家人一起參與,除了能夠避免同一個人負擔太大之外,也藉此增進家人的感情。其中有個很重要的技巧,便是「避免同一個人重複做固定的動作」;另外,在打掃的時候,建議根據姿勢的不同來選擇打掃的區域,比如前半小時的工作需要抬頭擦天花板,後半小時則擦桌上的平台,運用不同姿勢的變化,也能夠避免同一姿勢維持太久,而造成不舒服。技巧3、打掃不求快打掃時絕對不求快!李昌翰說,臨床上看到許多人因為貪圖一時方便,很容易就踏入清掃症候群的一員。這些族群最常發生的例子是提重物時僅用單手,如此便容易造成身體一側的肌肉扭傷或拉傷;或者是一次將要擰的抹布擰乾,久而久之,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當然找上門;另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搬重物時,沒有確實使用正確的姿勢,尤其是在腰部承受重量的同時又扭動腰,如此最容易閃到腰。技巧4、運用適當的打掃工具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實在大有道理。選擇效果比較優的抹布、拖把,甚至是電動清掃工具,都能夠有效減少肌肉過度使用造成的傷害。舉個例子來說,天花板的清潔可以使用長柄拖把來清掃,避免長時間抬頭及手部舉高的姿勢太久;拖地時則能夠使用用腳踩乾的拖把,避免腕隧道症候群或媽媽手的發生;要蹲著做事時,搬個小板凳來坐;搬重物時,盡量使用有輪子的推車或拖車,有幫手時就不要一個人硬搬,可以分批搬的物品,就不要貪心一次就搬完。技巧5、做好暖身運動李昌翰說,打掃前的暖身運動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事實上進行任何活動之前,都應該要做好適當的暖身運動,才不會傷害身體。尤其過年前的天氣通常非常寒冷,在身體僵硬、血液循環不良的情況下,貿然進行粗重的打掃工作,非常容易受傷。打掃前的暖身運動僅需要做身體大肌肉的活動即可,先把手腳動一動、扭一扭,再做四肢的伸展運動,將四肢的肌肉與筋骨活絡起來;接著頸部跟腰部也應扭一扭、鬆一鬆,就能夠避免掉很多不必要的扭傷及拉傷。尤其是平時不習慣打掃的人,更應該在打掃工作開始之前,做好暖身及伸展運動,最佳時間是維持15∼20分鐘以上。技巧6、維持正確的姿勢最常見的傷害就是因為掃地、拖地,或是搬抬重物的姿勢不正確所引起的,尤其是本來就有頸椎、腰椎的舊疾,或是體能原本就差、經常閃到腰的人,更是要小心自己的姿勢。延伸閱讀: 疲勞痠痛只能靠B群? 3類天然食物也能幫你找回活力 坐按摩椅放鬆筋骨? 這2個時段特別危險 
-
2020-01-07 養生.聰明飲食
一個人吃飯真的會愈來愈胖?研究有驚人答案
單獨吃飯是很自在啦,但與三五好友,或是親人一起吃飯的熱鬧氣氛也很不賴;但你是否曾注意到,吃下肚子的食物量,是否有什麼不同嗎?《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以系統性回顧和整合分析的方式,探討飲食的社會助長*,結果發現與單獨吃飯相比,與熟悉的人一同用餐,會吃得比較多。作者提供了一些可能性,例如:和熟悉的人一起用餐,是很享受的事情,在這樣的氛圍底下,容易吃得比較多;此外,分享食物會讓我們獲得讚賞和認可,加強社會連結,因此我們在準備食物的時候,常常準備超過每個人的份量。相對的,在與陌生人或點頭之交吃飯時,就沒有證據顯示有社會助長的現象,還有就是,有些證據顯示,飲食的社會助長會受到性別、體重和食物型態影響;比如說,女性和男性們一起用餐,或是過重/肥胖的人與較瘦的人一起用餐,都會減弱社會助長。印象管理或許能解釋這些影響,人們想向陌生人傳達正面的印象,因而選擇了較小份的食物;女性想給男性較深的印象、肥胖的人為了避免被較瘦的人批評吃太多,這些都可能讓印象管理特別明顯。知道上述的現象,我們或許可以能有些巧思,比如說,如果遇到年紀大的長輩,有胃口不佳的情形,就可以安排家人或朋友一起用餐;而想減肥的時候,就找較瘦的朋友一起吃吧!今天,你想和誰一起吃呢?社會助長:因為別人在場而加強了個人的動機性行為,例如一個人獨自做一件工作時,往往不如和一群人一起做同樣工作時的效率高;但在困難工作中,社會助長反而降低工作的成績。(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專有名詞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AJCN、系統性回顧:Systematic reviews、整合分析:Meta-analyses、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社會助長:Social facilitation文獻出處Ruddock, H.K., Brunstrom, J.M., Vartanian, L.R., Higgs, S. (2019).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social facilitation of eating. Am J Clin Nutr, 110(4), 842–861.(文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延伸閱讀: 日本兒童健康是全球第一! 背後原因與吃有關 剩菜剩飯冷凍後加熱吃 少了這幾步恐吞下一堆菌 
-
2020-01-06 科別.耳鼻喉
嘴巴破洞免疫力下降惹禍 持續2周以上可能癌上身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好不容易連續熬夜把企劃案趕出來,或期末考結束,心中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才想要好好放鬆身心的隔天,嘴巴突然冒出大洞,痛到不能忍受,連講話都很困難。其實嘴巴破洞就是免疫力不足,口腔病毒趁機攻擊所導致,如果想要快點好,除了恢復正常作息與飲食外,盡快就醫用藥也可舒緩症狀。 新光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徐英碩表示,大部分口內黏膜潰瘍,都是由皰疹病毒引起,這些病毒平時常駐在神經原周邊,由免疫細胞所抑制。但假使睡眠不足、壓力過大、飲食不正常等因素,導致免疫力下降,無法控制寄生病毒時,它們就會出來作祟,藉由攻擊細胞膜來大量繁殖。 徐英碩解釋,寄生在口腔的皰疹病毒繁殖會破壞黏膜的細胞膜,當口腔黏膜被破壞的越來越薄,潰瘍傷口也就出現,因紅腫熱痛多在神經複雜區域,所以不舒服感覺更強烈,大部分一般口腔潰瘍1個禮拜能夠慢慢好起來,如果痛到影響日常生活,醫生可以開立抗病毒藥物,但目前健保不給付,必須自費拿藥。 徐英碩提醒,口腔潰瘍雖然大多數是由皰疹病毒引起,但仍然有其他原因,如果是小孩子口腔潰瘍靠近喉嚨,不是在嘴唇周邊,就很可能是腸病毒,由於有引發重症危險,一定要快速就醫;另一方面,如果嘴巴單一潰瘍持續1周以上,若2周都還沒好,就要考慮是不是口腔癌,必須立刻就醫檢查。 徐英碩補充,大部分皰疹性口腔潰瘍,多是免疫力低下導致,如果想要預防,就是規律正常作息,讓免疫力能夠維持平穩,由於神經修復需要維生素B,所以需要時適時攝取;再適量補充維生素C,可以降低口腔潰瘍的風險。切記!如果發現口腔潰瘍長時間沒辦法癒合,就應該趕快就醫確認原因。 (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嘴破不一定是火氣大 可能是免疫系統出問題 老伯嘴巴痛到難眠 一開口醫嚇傻:口腔、舌頭都潰爛了
-
2020-01-06 科別.呼吸胸腔
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胸腔科醫師解答11個可能禍源
不少人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從罹患感冒之後,就引發嚴重的咳嗽,日也咳、夜也咳,一咳起來就像停止不了似的,每每咳到聲嘶力竭,甚至連喉嚨都咳啞了,沒想到一個多月過去了,頑固的咳嗽一直好不了,尤其清晨常常咳醒,嚴重影響睡眠。「為什麼咳嗽老是治不好?」這句話是許多久咳患者的心聲,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一峰表示,咳嗽背後的原因相當多,很多症狀又都很相似,難怪有句台灣話俗語說:「醫生驚治嗽」,這也說明了醫師面對咳嗽病人的心情。咳嗽是身體必要的防禦機制,當人體的呼吸道受到外在刺激,呼吸道的神經接受器就會將訊息傳到腦部的咳嗽中樞,進而產生咳嗽反應,來清除刺激物。蘇一峰強調,咳嗽與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有很大的關係,咳嗽本身是胸腔科的專長,但病人常常咳一個月以上,有時支氣管可能都已經形成慢性病變了,嚴重影響到後續的治療效果。氣管、支氣管與肺部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久咳不癒時,常是有重要的病因需要處理,有些咳嗽甚至會嚴重危及生命,因此,面對咳嗽應該要更慎重的處理。蘇一峰認為,最好在咳嗽的第一時間就去看胸腔內科,查出造成咳嗽的背後原因:1、細菌、病毒與微生物感染:通常出現咳嗽症狀時,還會伴隨發燒、體重減輕,也會有黃綠色的痰分泌物,嚴重時,更可能會咳出血絲痰,引發肺炎的話,恐怕會致命。感染黴漿菌就是一種容易造成久咳的頑固病菌,其實只要檢驗確定是黴漿菌後,對症下藥就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不過,臨床上醫師很難第一時間就能夠判斷出是黴漿菌感染,往往使用其他藥物都對黴漿菌沒有效果,因此容易造成咳嗽一個月以上的情況;另外,結核菌也會造成咳嗽,更是國內的法定傳染病,症狀與一般咳嗽症狀難以區分,但肺結核較容易出現發燒、血痰、體重減輕等症狀,一旦確診之後,必須做好隔離,以免造成群聚傳染。2、氣喘:這可說是國內久咳很常見的原因之一,通常除了咳嗽之外,也會伴隨少量的痰。氣喘急性發作造成的咳嗽,多事感冒咳嗽之後,導致氣管變得敏感,而空氣污染也是引發氣喘咳嗽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類氣喘患者尤其在清晨更容易咳醒;或是在不可避免的空污環境時,也很容易造成氣管的敏感,造成咳嗽症狀的發生。3、鼻涕倒流:鼻腔或鼻竇因為發炎而產生過多的鼻涕分泌物,正常這些分泌物會往後流到喉嚨,一般不會有任何感覺;但當鼻腔分泌物變的過度黏稠,或是分泌量過度增加,就會讓人感覺有痰卡在喉嚨,喉嚨癢、常咳嗽,甚至讓患者常想做出清喉嚨的行為,這類病人尤其是躺著的時候容易咳嗽。4、慢性阻塞性肺病:咳嗽是一種慢性肺部發炎的典型症狀,易好發在長期有菸癮的人身上,因菸品中的化學物質長期刺激氣管造成支氣管慢性發炎,氣管與支氣管常呈現變形而影響空氣通過,肺泡也出現肺氣腫的病變,進而影響氣體交換功能,如果不接受治療的話,恐怕會窒息死亡。5、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慢性咳嗽相當常見,平常胃內食物主要靠下食道括約肌,來避免回流到食道內,一旦括約肌功能異常,就會造成胃酸或逆流,而造成食道與附近組織發炎。這類患者的咳嗽通常發生於躺下來準備睡覺的時候,且也常會合併反胃、打嗝、嘴巴有苦酸味、火燒心等症狀。6、肺癌:慢性咳嗽咳不停,少部分人是因為肺部腫瘤所造成,因為當腫瘤刺激支氣管壁或是阻塞到空氣進出的時候,就會引起咳嗽反應。7、神經過度敏感:有些過動症或妥瑞氏症患者,因神經過度敏感,因而導致不斷的咳嗽,這種情況需要接受精神科治療,才能改善症狀。8、藥物:臨床上有部分高血壓藥物,像是血管收縮轉換酵素抑制劑等這類型的藥物,它的副作用會引起咳嗽。如果患者必須長期服用,且還是一直咳嗽不止,最好跟醫師討論調整換藥,當藥物停止使用後,通常久咳症狀就會停止。9、吸入異物:一般人吃東西嗆到咳出來就好,吃東西時不小心嗆到,甚至把東西掉進氣管,或者熟睡放鬆時,口水跑到氣管,都會造成咳嗽不止。10、環境濕度:最適合氣管的環境濕度大約為50~60%,不管是太乾或太濕,都容易引起咳嗽,像冷氣房太乾,呼吸道黏膜水分蒸發太快,會降低自我保護的能力,然而太潮濕的環境,則容易孳生黴菌,造成呼吸道的負擔。11、空氣污染:部分慢性咳嗽患者是受到空氣污染的影響,空氣裡包括PM2.5等有毒物質,都會刺激肺部氣管,不過,這個原因則常常被大家忽視。延伸閱讀: 酷酷嗽吃喉糖能緩解? 10種天然止咳食材報你知 有氣喘不能吃冰? 沒那麼嚴重!把握4原則就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