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8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搜尋
寫作
共找到
243
筆 文章
-
-
2022-01-31 養生.營養食譜
湖北媽媽的排骨藕湯 才女詩人龍青私家宴
現代人常會有一種感覺:雖然回到了家,卻沒有家的感覺,家裡是不是有開伙,是不是有煙火氣其實很關鍵,哪怕只是簡單一鍋讓全身上下氣息串流的熱湯。走進充滿書香、菜飯香的家,才能體會到龍青像詩一樣的神仙日子。黃昏是一朵藍藍的鳶尾花飄過我們的頭頂遙遠的村落呼喚著自己乳名的炊煙匍匐在群山腳邊著有《風陵渡》等詩集的龍青,是才貌雙全、善體人意、貓樣的奇女子,也是具超感能力的女詩人。有別於其他老派文青做作矯情愛張揚,個性奔放不羈、自在揮灑做自己的她,遺傳自母親勇敢堅強的DNA,發光的文字,低調筆耕卻不減人氣,更特別的是她心性無爭名利,才是真正的才情。擁有雙魚的處女座,既夢幻又理想主義,曾在溫州街經營「魚木人文餐廳」這間具傳說色彩的「新龍門客棧」,提供愛好詩歌文學的藝文空間;也曾為了到西藏布達拉宮一償宿願,賣掉了一棟房子,如此任性又俠情,活脫像小說裡的江湖女子。感謝紅林包子負責人王紅林姐姐的安排,造訪湖北老鄉的家滋味,龍媽媽花費張羅將近一個星期,用料選材挑精撿瘦,只為讓大家能大大享受這一餐滋味十足的傳家菜色,一頓晚餐除了食指大動,更令人感動。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吃什麼長大,就可以從小觀大,龍媽媽麗質天生,年過七旬臉上不見一點斑;相對女兒的鐘靈毓秀,跟案桌上的夜來香一樣,花好自來香,基因的強大可見一斑。另一個美麗的關鍵,是常喝蓮藕湯,湖北佬從小到大吃藕、吃河鮮,在家最受歡迎的美食首推排骨藕湯,是由排骨、蓮藕等製成的特色湯品,亦是海漢名火,屬於地道的湖北家鄉菜。藕的香清甜、排骨的濃,是溫潤潤的鮮湯佳品。營養豐富,開胃益血,有補氣補鈣的功效,是廚房裡的科學。龍媽的廚藝讓阿鴻開眼界,過去沒有機會嚐試的道地湖北家鄉菜,餐桌上有「魚羊雙鮮」的爽色丸子,口感十足;「三鮮豆包」軟糯適中;費工的蛋包,手作蛋餃跟市售不同;金錢藕夾酥脆可口;家鄉帶來的「梅菜扣肉」鹹香入味,連皮帶肉入口即化;還有最令人驚豔的「辣味筍燒肉」,筍乾先經泡發,再與三層肉同燒,燒到入味、靈肉合一,吃肉不見肉的香辣刺激,是謂高招。龍媽的傳家廚藝,無論刀功火候沒話說,策馬入林驚艷無比。愛因斯坦曾經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為重要」,做菜跟寫作一樣,必須走心充滿想像力,一個耽於想像的作家、詩人、藝術家,他們的作品會有無窮的魅力,像是處在一個奇妙世界中,給人帶來驚詫和趣味,嚐到了龍媽媽的家滋味,更能體會到洪湖水、浪打浪的精髓。雖然每個人表面上都有家可歸,但現代人對家的感覺不足,家的感覺不僅會讓我們安心放鬆,提升生活豐富度,甚至可以在疲憊的一天結束後,徹底療癒我們。家的感覺與日常起居的地方,是兩個截然不同、卻常常被忽視或混淆的概念,仔細想想,在外租屋、與人合住甚至住在家裡的你,回到家後是否真的能感受到安心舒適呢?感謝龍媽媽開創女力時代,讓我深深體會到「娘在家在」的心安自在。我喜歡龍青寫詩的風格,寫實寫意,一點都不含蓄矯情。一條繩索從這頭到那頭掛起一條陰鬱的笑容晴朗時總是適合曝曬些什麼的在愛發霉以前 結痂以後
-
2022-01-27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熱中閱讀寫作 健康分數最低
已申請明年退休的我,在「2021年退休力大調查」測驗中得到82分,代表動物是王者獅子,與我是獅子座的個性不謀而合,平時傾向追求完美的我,在面臨退休之際,也同時慎思著妥適規畫未來生涯。細究五大核心能力,活躍好學及自在獨立都得到滿分,社會連結也有90高分,這是因為我一直都保持著持續閱讀與寫作的習慣,去年就發表41篇報刊文章,還參加了一項文學獎比賽,雖然是否得獎尚未可知,但即使名落孫山,也絲毫不減努力創作的熱情。去年我還參加學校退休同仁組成的歌唱社,在社長的鞭策下,我學會了97首新歌,還愈唱愈開心,技巧也愈臻成熟,相信未來也如是。分數稍低是75分的財務,雖然教職退休後仍有月退休金,平時也有理財投資,兩個兒子即將步入社會,但終究會有錢不夠用的擔心。不過擁有博士學位的我,將維持大學兼課工作,多少有些補貼,但相對得到更多時間可以好好運用,趁著還走得動,要陪著另一半遊山玩水,享受美好的夕陽時光。分數最低是70分的健康,有運動的我,從測驗中可知一定是沒有定期健檢扣分造成的。雖然每半年會洗牙,但眼睛與全身健診卻經常偷懶沒按時完成,真的很感謝聯合報的提醒,日後我得隨時督促自己為健康把關,更為未來的退休歲月加分。●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適當規畫保單 預防重病開支
聯合報推出「2021退休力大調查」,共有二十個題目,上網逐項測驗,結果是王者獅子,分數為84分,比整體平均57分高,頗感欣慰。自小保送士校,在部隊學會許多技能,個性獨立,三餐自理,家事不假他人。力行終身學習,軍旅退役後,年過不惑重拾書本,從專科到研究所畢業,已是知天命之年。十幾年來寫作不輟,讓自己多動腦,跟得上時代;選修社區大學課程,學才藝技能,融入社會脈動,才不會和人群疏離。懷抱回饋奉獻之心,到急診室擔任志工,幫助弱勢團體和原民,也至安養院和育幼院慰勞表演,行善助人。對生死看得豁達,已簽下器官、大體捐贈和放棄急救同意書。雖然退休金微薄,但南部偏鄉消費較低,透天厝無房貸,衣食不匱乏,抱持「少欲知足」的觀念,生活節儉樸實,不奢華浮誇,大致上沒問題。我自覺準備足夠,從經濟、儲蓄、保險、學習、健康、教育各方面,大體上都在標準以上,但仍有略嫌欠缺之處,主要是財務準備最不足,由於個性較保守,對於高風險投資,不想費神傷腦筋,理財多採定存和保險,這點必須改變。未來可能有「長期臥床乏人照顧」問題,必須重新審視保單,有適當的規畫,以免生重病須請人照護,無法負擔龐大的開支,如此才能享有優質的退休生活。●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17 新聞.元氣新聞
聲樂家黃瑞芬不敵心肌梗塞驟逝 享年58歲
聲樂家、資深古典樂節目主持人黃瑞芬(ZOE)15日因心肌梗塞在家中過世,享年58歲。黃瑞芬在廣播網站自述,她20世紀80年代畢業於美國紐約茱麗亞音樂院,主修聲樂與歌劇演出,20世紀末到21世紀住在台北從事古典音樂推廣的工作。黃瑞芬在IC之音主持「ici Zoe—Zoe在這裡」節目,也在台北藝術大學推廣部、台灣師範大學法語中心開設音樂美學的課程,同時在台北歌德學院定期主持柏林愛樂數位音樂聽音樂會。她也在室內雜誌樂覽(國台交)DFUN雜誌與巴黎視野都有專欄寫作,出版書11冊。
-
2022-01-14 新聞.杏林.診間
謹記恩師謝貴雄身教言教,林思偕:多關心病人兩句,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位置!
初秋午後,長庚醫院小兒科醫生林思偕重返母校台大醫學院。窗外景緻依舊,越過中央走廊,盡頭的醫護宿舍,那圍著柱子的白色圓沙發還安放著。「常常一坐上去,就睡著了。」日式舊院區的門診區後方,設計了一條醫生進入診間的密道。候診病患從不知道醫生什麼時候進診間的。三十年後再走一遍,謝貴雄教授的暖心再度浮上記憶。當年林思偕跟著謝教授的診。病患絡繹不絕要求加號,即便護理長忍無可忍抗議,謝教授也總是應允,「悲苦的人來到面前,拒絕實在說不出口。」看完最後一個門診已身心俱疲,正準備返家卸下疲累,謝教授卻再轉頭交代:「剛剛收的那個病人,不太穩定,我們去看看。」彼時的台大醫院非營利,醫生多看薪水也不會變多,更不是「主治醫師制」,沒有誰是誰的病人這回事。暮色中,師生兩人就這樣走在寒風凛洌的中央走廊上,老師一步一腳印的典範,林思偕篤定跟隨,學老師一樣,把教學看作授命式的責任與人生的素樸義務。當年小兒科病人眾多,病情也較為複雜。恩師謝貴雄對病人總是專注聆聽,殷殷叮囑,與病人站在同一陣線。一位重症免疫缺損的病童讓林思偕印象特別深刻。某次門診,孩子懷疑有足部蜂窩組織炎。謝教授幫孩子作完腳部的檢查後,竟蹲下身子,主動幫孩子穿上褲子。告知嚴峻病情,媽媽想起孩子長期以來的折磨,不禁哭了起來。謝教授親自遞衛生紙,安慰她說:「碰上就碰上了,別哭了,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病人離去後,謝教授對林思偕說:「你下次碰到一個你不知道怎麼治療才能幫他的病人時,記得要對人家好一點。」在台大當三年住院醫生後,適逢長庚成立「兒童醫院」,林思偕決定到長庚試試。往後二十三年,林思偕全心投入醫療專業,至少通過八次綿密而嚴謹的考核,才從講師、助理教授、副教授升到教授。「我資質駑鈍,資料夾送了被退,退了再送……始終保持鬥志,沒想過放棄……」直到收到長庚大學部定教授聘書的那一刻,林思偕開才開始認真思索傳承的問題——我該教學生什麼? What are the things that I got left to do?想起他一路看過的病人,幸福的病人是相似的,不幸的病人則有各自的不幸。知道病人從何而來,看完病要往何處去,和診斷同樣重要。「病人故事」,則是醫生在白色巨塔內往外窺視的窗口,藉以通往內心的秘密花園。許多林思偕的小病人已成為高中生或大學生,從七個月到十七歲都掛自己的診。每次造訪,林思偕迅速綜合病徵,哪兒壞了就幫他們修修,也不忘在家長的寒暄中了解近況。他深知,看病人不能只是全景式的鳥瞰,還必須對病人生活細部觀察。並以真誠的態度聆聽,讓病人可以暢所欲言。林思偕常告訴學生,未來的挑戰是空前的,選擇也是多元的:「你怎麼樣做一個人,以後就會成為那樣的醫生。」受教的學生如今形容林思偕:「病人看著老師的眼睛,那目光充滿了誠意和友情……」,「老師的每句冷笑話,在病人面前都變成那麼暖,帶著一種消磨病痛的溫順感情……」信任像輕拂的風,一次又一次將事情吹往好的方向。林思偕看到許多重病傷殘的孩子,那麼弱小,生活那麼不便,卻那麼堅毅,逆風成長茁壯,勇敢做自己。「我心存謙卑與感激,不再為小小的挫折煩躁不安,遇到困難不再害怕。」林思偕說。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造訪這一天,林思偕正在搬遷辦公室,紙箱堆疊中,秀出許多老照片和剪報證照,都是在彰化銀行擔任資訊室主任的父親替他收藏的「寶物」,經歷了一場人生「縮時攝影」,我們看到各階段的作家醫生。搬出的舊辦公室,是2009年林思偕五十歲時開始書寫「非醫學」文章的基地。他開始練筆,把寫好的「醫病文章」投稿給報刊雜誌。他形容,寫作和打桌球一樣「有練有差」,寫個幾年,多少就有個樣子。當病人拿著報紙衝進診間,不敢相信這是我寫的,感覺像騰雲駕霧。寫作帶來消磨苦痛的溫潤力量,得到了人生的診斷,一切都留了下來,只有時代在消逝。屈指一算,林思偕發表的散文數已超越SCI論文數。搬家拋棄了大部分書籍、醫學文獻和研究戰利品,甚至一些無用的證照也很想丟……但是,收藏副刊剪報的文件夾,則小心翼翼保留,還有小病人和家屬送的親筆書信卡片與小禮物。一件也不能漏。行年漸長,林思偕領略到,錢與權並不能換來幸福和安全感。幸福的根源,是專心致志做自己喜歡的事,並能幫到病人。多關心病人兩句,儘可能做一個好人,讓三魂七魄歸置到舒適的位置,一整天下來不但不累,反而心思鎮定。因為當醫生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病人從自己手中好起來,不管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醫學有其極限,除了症狀以外,病人是帶著更複雜的,實實在在的生命體驗,來向醫生求助的。病人的害怕和脆弱,哭泣與嘆息,醫生置之不理就是一種辜負,一種失職。林思偕相信,醫學不是只有疾病編碼,或者統計。比起大數據,自己更相信嬰兒眼底傳出的訊息。(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2-01-10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活躍好學滿分 健康明顯偏低
上網填寫「退休準備指標2.0」加強版,測出結果是77分,在退休五項核心能力中,社會連結、自在獨立及活躍好學滿分100分,財務85分,健康56.5,我是安老族,很慶幸測試退休力是動物之王「獅子」。去年大部分時間宅在家,還是想辦法學習,與朋友互動,參加了塔羅牌班、手機拍攝剪輯及YouTuber班,自拍影片及剪輯,成立自己的YouTube平台。九月至台東Longstay二個月,學習烹煮咖啡、原住民餐、製作裝置藝術及導覽等課程,遊遍台東景點、吃遍美食,結交許多新朋友。退休後工作不再以賺錢為目的,以做公益為主,在非營利國際組織Servas、任林教育基金會及台灣路竹醫療和平會擔任志工。發展人文交流的自助旅行及寫作,常演講分享經驗,進而成立社團,在國內推廣孝親餐及孝親旅行,疫後將至國外進行文化、廚藝交流及義診。開創了退休後的第三人生。目前財務部分,缺少長期看護保險、預防醫療照護諮商及善終安排,因此要加保長照保險及預立醫療決定。健康分數明顯偏低,因疫情嚴峻,限制外出,運動量不足,又因腰椎舊疾,只能在床上做復健運動,體重過重,健康亮紅燈,於是重新擬定健康計畫,每日散步及瑜伽運動,飲食減糖,維持正常體重,才能繼續保持王者獅子的退休力。●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8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接不少義工工作 活躍的海豚神準
「2021年退休力大調查」設計「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以動物來代表大家的退休準備樣態。我試測了三次,都是一隻活躍的海豚,神準極了。表面上我很嫻靜,不擅於表現,但體內是一座活火山,活躍如海豚,總是把生活排得滿溢出來,動能源源不絕,直到夜闌人靜,才驚覺空虛感從四面八方湧過來,長夜漫漫,輾轉難眠。退休後,我承接了很多義工性質工作,以填補心靈的空洞,因此在五項核心能力中,以活躍好學居高,其次是社會連結、財務處理和健康情形的分數都及格之上,唯有「自在獨立」敬陪末座,是邁向老年的障礙。學習獨處難嗎?我一直覺得很難。一頓飯需要外子張羅;燈泡不亮、馬桶不通、洗衣機漏水、手機發生故障,身邊總有另一半隨傳隨到;出門晚歸,看到室內一盞燈火,讓我安心;若看似稀鬆平常的事情必須自己承擔時,我無法想像那種慌亂不安的景象,要如何面對?幸好,疫情期間,教會我學會靜心獨處,一為閱讀,吸取作者的智慧;二是寫作,跟自己對話,把思想化為文字,與人分享,透過書寫把人生故事傳遞下來,因此,獨處準備好,何懼之有?●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3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我是慢慢樹獺 維持健康多得分
做退休力大調查題目,發現只有40分,屬於第六型的「慢慢樹獺」。不禁感嘆,若是十年前來做,我至少是第二型的「翩翩蝴蝶」吧。會降這麼多級,當然是與財力大縮減有關,五年前政府大砍軍公教退休金,讓我們退休金至少重挫三分之一以上,且會逐年遞減,令人憂心以後的病苦及長照經費來源。另外,近年物價高漲,通貨膨脹,月退金更加縮水了。以前年輕時,上養父母,下撫兒女,只能參加機關的團保,退休力自然不足。後來退休,女兒上班了,也幫咱倆老加入她學校的團保,但我們年滿65歲後,就被保險公司退保了。以後只能靠儲蓄應付疾病。最近我動了攝護腺結石手術,自費16萬元;未來若有白內障等,如採先進醫療的自費項目,都是退休人財力的負擔。面對財務劣勢,好在我退休後盡力持續寫作、閱讀,能有自己的興趣;也與老妻散步、健行、攝影、看展,並與同事每周打羽球,維持身體保健和與社會、朋友互動,這才稍挽回一些分數。想想我既是樹獺,就學牠的淡定、悠然吧!我的健保卡早已註記不做無謂、無效搶救生命之醫療行為,對退休生活,看淡、節省自處一些,做個樹獺,又如何呢?就盡本分,活在當下就好。●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2-01-01 養生.人生智慧
從為女兒煮三餐,到期待他們周末回家吃飯!作家番紅花:歷經空巢期、更年期 才懂媽媽的孤寂
說起家,你會憶起什麼味道?作家番紅花想起了媽媽的紅燒魚、抗癌教授韓柏檉說起了太太的蔬食料理、《鏡週刊》社長裴偉憶起兒時過年前父親慎重張羅食物。舌尖上的美味幫我們留下了生命難忘的回憶,關於家的味道,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答案,而你的「家之味」是什麼呢?餐桌除了吃飯,還會發生什麼事?在親子作家、家庭料理研究者番紅花的家裡,親子在此共食、討論白天趣事、當天新聞、晚餐食材來源;餐桌時光就是魔幻時刻,10年過去,這段日日相聚時光改變了母女三人的生命。番紅花本名王碧珠,原生家庭有五個孩子,媽媽是個職業婦女,在那個沒有外食的年代,身為長女番紅花,每天只要睜開眼就看見媽媽在煮飯:早餐的稀飯、中午的便當。「後來我就成為早起幫女兒做便當的媽媽。」番紅花成為母親的前10年忙於工作,卻堅持早上5點起床為兩個女兒做中午便當,並且在女兒五年級、三年級的時候,選擇辭職回家,成為為小孩煮三餐的母親。「吃」的話題 成為家的主旋律番紅花離職回家後,喜歡每天到不同的地方採買食材,每天都有不同預算,300、400、500,「我想知道餐桌的行情,例如一餐500元的餐桌長什麼樣子。」她的好奇與探索成為晚餐話題,孩子會知道,今天媽媽去哪個市場或農場跟誰買了什麼?一顆蛋、一條魚多少錢?不知不覺中,「吃」成為這個家的主旋律—回家做飯的心意,餵養了兩個對食物充滿熱情且身體健康的青少女;媽媽「買當季、吃在地」的社會關懷,讓孩子對食物的時令、來源、產地、價格等有概念,女孩從小就知道,又好又便宜的高CP值餐並不合理。因為重視「吃」,她們對每天發生的飲食新聞也很敏感,黑心食物報導、烘焙店餐飲業「蛋液長蛆」新聞、什麼是世大運選手村最受歡迎的台灣美食……都是餐桌話題。每天和孩子在餐桌聊每日新聞,是從兩個女孩還是小一時就建立起的習慣。餐桌上,孩子會分享在學校的趣事,而番紅花會聊聊當天一、兩則重要新聞。番紅花認為,不要小看每天一則,日積月累,小學六年下來也好幾千則,與其讓孩子無邊界瀏覽新聞,不如撥出固定時間透過新聞交流與互動。女兒上大學 一度無煮飯動力做飯的心意、對食物的關心,讓番紅花和兩個女兒擁有美好的親子時光,但女兒上大學後再也不需要帶便當了,轉身去探索新人生,「這件事沒有過渡期,就是戛然而止。」曾經熱鬧屋子變得安靜冷清,廚房的切菜聲與鑊氣也不再,「我突然失去了煮飯的對象,」番紅花如許多空巢期父母一樣,悵然失落有時掉淚,「我偷偷哭,她們不知道,我希望她們在外不用惦記媽媽、不用想著『我得趕快回家』,我希望她們自由、飛得很高很遠。」重新摸索後 更多時間做自己番紅花重新摸索如何和先生把兩個人的生活過好、把兩個人的菜燒好。她也多了更多時間探訪農場、食材產地、綠色餐廳,演講分享如何認識食材,為青少年開《菜市場的文學課》、《漁港的文學課》,還出版了與綠色餐廳有關的書。然後期待周末女孩回家吃飯的時光,她會請女兒點菜,為女兒熬一鍋雞湯、準備肉多多壽喜燒。在當職業婦女的那幾年,番紅花某次逛書店時升起一股沮喪:「我這輩子不可能當作家了。」兒時的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她已經許久沒寫文章,而且工作家庭兩頭燒的生活更不允許她寫作。沒想到,為了成為「為孩子煮飯的媽媽」而離開職場,當初人生選了一條岔路,十幾年過去,番紅花這段為愛烹煮的時光成為魔幻時刻,不但養大兩個女孩,也開啟了她成為親子作家、飲食料理者的路,圓了兒時想當作家的夢想。歷經空巢期、更年期 才懂媽媽的孤寂「小時候我有段時間常常去翻戶口名簿,強烈懷疑我不是我媽親生的,」番紅花說著說著笑了出來:「但看不出什麼端倪。」在那個重男輕女是必然的年代裡,餐桌難得出現雞腿,一定是給爸爸或是弟弟吃。那時的父母忙於生計,孩子生得多,靠棍子教育孩子,不聽話就揍,番紅花每次被打就悲戚:「我一定不是媽媽生的!」番紅花一直到自己當了媽媽、經歷了空巢期、更年期,走過媽媽經歷的生命,才懂媽媽的感情。媽媽不容許自己把餐桌上稀有的雞腿夾給女兒,卻會在女兒高中念夜間部的那段日子,無論多晚都等女兒回家,並為女兒煮消夜。更年期的不適也讓番紅花驚覺自己不夠關心媽媽,在那個時候沒有醫生可看、沒網路資訊可查、兒女都已離開身邊的年紀裡,一個女人得獨自經歷更年期的盜汗、失眠、心情低落,「我很難過,為什麼我都不知道?她是怎麼熬過來的?怎麼都沒有告訴我?」在媽媽最需要關心時,她正在忙著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庭:「50、60歲真是一個人最寂寞的時刻。」女兒離家後被孤獨感襲擊的番紅花,突然理解了當年媽媽的孤單。因此這兩年,番紅花更頻繁回家找媽媽吃飯,撒嬌說媽媽的紅燒魚很好吃,努力跟媽媽聊天,想了解以前的她。雖然當媽媽的時間少了,但當女兒的時間變多了。
-
2021-12-26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專業之後 斜槓之前
在病房或手術室的工作之餘,我常找些時間和年輕醫師或醫學生討論案例或相關的教學活動,也會開放提問。「老師,你可以跟我們談談怎麼當個作家嗎?」「我也很想像你一樣經營一個有聲有色的粉專,可以給我一些建議嗎?」「除了醫學之外,我也想發展斜槓專長。」除了專業討論外,年輕人常問我這類的問題,他們對我醫師之外的另一個身分很有興趣。很多年前我也是醫學生,可能是不夠認真、不夠討老師喜歡,也可能那時候醫學教育的風氣不盛(直到近幾年,「醫學教育」才成為一門顯學),所以常在臨床學習時遇到困難,或是被冷落,不被當一回事。那時的自己,很期待有人向我傳遞醫學的知識與技術,很期待有老師認真地教我評估病人、各種處置技術、影像判讀、檢驗數據判讀。我只要能得到這些知識,就能運用這些知識當個好醫師。我需要老師教我醫學專業,就算他沒有耳提面命「好好當醫師」,我也知道要「好好當醫師」。在我成為醫學中心與醫學院的老師後,很努力地把醫學知識傳遞給學生,但僅只於專業知識的傳遞。就像自己的成長過程一樣,我以為「好好當醫師」是人人都知道,根本不用老師提醒的事。所以我也不會刻意提醒學生這件事,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不是人人都這麼想。和一位深諳教育的同事談到這個問題,「現在的知識取得太容易也太多元,網路、影片、社群軟體,醫學生不像我們當年,那麼需要老師教他們專業知識。」「他們需要老師告訴他們,怎麼樣『好好看病人』,『把病人當一回事』,『好好當個醫師』。」同事的見解回答了我心中的疑問。「先把醫師當好。」「醫師是我們的本業,先做好本業再來發展斜槓;而不是只有醫師的頭銜,然後在非醫療的部份投注的心力更多,這樣有點本末倒置。」於是在與年輕醫師的談話當中,我總是千篇一律地強調這件事。我每個月大大小小的演講邀約,大致分兩類,一類就是談我研究著墨較深的「多重外傷處置」或「骨盆外傷處理」;另一類則是分享我在醫療專業之外的「斜槓發展」。確實,除了醫師、老師、研究者之外,我也發展其他的興趣:寫作、演講、網路經營等等……演講當然得穿插一些故事或笑話,才能讓內容更豐富有趣,然而在每一場暢談「斜槓人生」的演講最後,都會提醒聽眾:「追求斜槓的前提是醫療本業要做好,唯有做好醫療本業,才能獲得『同儕認同』,得到『同儕認同』的斜槓才有意義。」要用聳動的文字、誇張的標題照片,來描述醫療現場,或者談些怪力亂神風花雪月,以吸引讀者(或觀眾)的目光與網路流量,技術上並不困難,然而我總擔心自己會淪為譁眾取寵之輩。在追求斜槓之前,我得先追求專業上的肯定,因此對於學生們,我談的都是專業醫療,很少跟他們提醫療之外的工作與身分。(或許他們也是我的讀者或粉絲,但醫院裡我們就是專業上的交流。)在「很會寫文章」、「很會演講」、「網路很有趣」這些評語之前,我更希望大家注意到我的醫療專業與醫學研究成果。醫師跟作家兩個身分,我重視醫師遠勝過另一個,因為這是我的本業。專業之後,斜槓之前,醫師/.../.../.../...可以無限斜槓下去,但是醫師永遠排第一位。
-
2021-12-10 新聞.杏林.診間
急診室的震撼…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傅志遠:拚到最後一刻,是對生命的最大敬意
對許多醫師來說,行醫救人是工作。但有一位外傷急症外科醫師,每一次在生死邊緣搶救患者時,在乎的不但是生命,更堅持自己對患者的責任感:「有沒有盡最大的努力?有沒有為病人拚到最後一秒?」他還會心心念念每一個病人的人生:「如果我能把他救回來,一定還會有很多精彩的未來等著他…」他是林口長庚醫院外傷急症外科主治醫師傅志遠,也是出版過四本書的人氣作家。他經營「急症外傷外科的大小事」部落格十多年,以執手術刀的手寫作,在憑藉理性問診之際,也用感性的心觀察診間人生,寫下醫者與病人的喜樂悲嗔,同時反思醫病關係中的困難與脆弱,而在每一次的凝望之餘,更不忘檢視自己行醫的初心。走進急重症外傷中心挑戰與死神拔河44歲的傅志遠從小在彰化長大,和台灣多數的五六年級生一樣,少年時代有著再平凡不過的聯考人生,高中就讀台中一中,成績不錯的他順著世俗的眼光,大學考進台北醫學院(台北醫學大學前身),醫學院最後一年,他在長庚醫院實習,長庚精湛的外科醫療專業讓他敬仰且嚮往,「尤其很多資深醫師的技術很厲害,我很想跟他們學習,以後像他們一樣。」他因此走進外科,在林口長庚任職五年,從實習到住院醫師再到總醫師,經歷外科各部門紮實的訓練,29歲即升任主治醫師。當時,位在台中的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正好新設急重症外傷中心,傅志遠決定走進這個挑戰性極高的新單位,試一試和死神交手,搶救急重症病人。顧名思義,急重症外傷中心不同於一般科別,病患往往來得又急又快,嚴重的外傷患者更是家常便飯,那時傅志遠還是個有點「菜」的主治醫師,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下最正確的判斷、用最快的速度決定治療計畫,常讓他緊張,甚至還會在非常嚴重的病人面前天人交戰:「這要救嗎?救得活嗎?」急診室的震撼 插在病人胸口的那把刀一個輪他值班的清早,救護車送來一位重傷病人,西瓜刀筆直插在心口正中央,到急診時已經沒有心跳與血壓。傅志遠身為急症外科主治醫師,第一個直覺是「刀子插成這樣,救不回來了吧…」他原本只想依法定醫療程序─CPR三十分鐘無效,宣告死亡,「就這樣沒問題吧?」沒想到此時,外傷中心副院長正好帶著幾個實習學生到急診室,他看了病人的狀況後,隨即在急診室立刻開胸。傅志遠瞪大雙眼不敢相信,但主任很冷靜地告訴他:「穿刺傷死亡率雖然高,但卻要非常積極搶救!只要把刀拔出來,把心臟縫好,或許有機會創造奇蹟!」傅志遠這才恍然大悟,不同於其他車禍或撞擊造成體內各個臟器受傷大出血,這個病人的穿刺傷雖然致命,但也只有一處傷口,相較之下很單純,而非表相看到的那麼驚人和「回天乏術」。「你如果連這種病人都不救,就別當外傷急症醫師了。」副院長更嚴肅地告訴才當上主治醫師兩個月的傅志遠:「你如果現在就放棄,以後永遠不會有救活的病人。」他們師徒兩人就在急診室簡陋的環境裡開胸、拔刀、縫合,短短一個多小時,擔任助手的傅志遠親眼看著儀器上的病人血壓上升了、心跳恢復了,隔著手套,他強烈感受到病人的心臟開始奮力跳動,彷彿在吶喊「不要放棄我」。「那一剎那,我非常非常感動,原來外傷急症外科可以拚到這種地步!」「原來只要醫師不放棄,生命就一定有希望、有機會。」那一個急診室的清晨,距今已整整十四年,但傅志遠從不曾忘記那一幕,那一堂課教會他─永不放棄!永不放棄的功課 來自責任感放棄,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永不放棄,卻是人生最難的功課,而所有的不放棄,第一步,來自責任感的建立。傅志遠說,從當上主治醫師的那一起,他隨時謹記:「我對病人有著完全的責任,只要我是他的主治醫師,每一分每一秒,我就是有責任。」他也常告訴年輕的實習和住院醫師,面對任何一個曾由他主治開刀的病人:「外科醫師與病患之間,彷彿有一條剪不斷的線,直到他痊癒出院,或者死亡」。那條線雖然看不見,卻極其強韌,它的名字是─責任。身為醫師,他的信念很清楚,對病人的責任永遠在第一位,雷打不動,即使今天不是他值班,即使今天他在外地、在度假、在開會、在吃飯…「病人的病情,不會因為我下班就不發生變化,他只要有變化,就是我最重要的事。」傅志遠也坦言,十多年來他常常會緊繃著,最怕非值班時接到醫院的電話,尤其半夜的電話鈴響,總讓他非常緊張,「如果電話沒接到,我會發瘋的一直打回去問,到底什麼事?」半夜飆上高速公路,為病人拚到最後一刻擔任主治醫師十餘年來,除非出國,傅志遠每天一定會去查房看過病人才放心,這是他當總醫師時就已養成的習慣。即便休假日有家庭活動,他也會一早先去醫院查房,確定一切都照著治療計畫進度之後,再回家陪伴家人出門。「沒有人規定我要這樣,但做了,才安心。」傅志遠說,長期處於「待機」狀態,是外科的宿命,雖然壓力很大,但他相信絕大多數醫師都一樣,這是一種大家都有的態度。他推推眼鏡,不經意地又補充一句:「這也是我自己的選擇,我真心喜歡這個工作…。」堅定的眼神裡燃著灼熱的光,微笑的嘴角更有著一派捨我其誰的自豪。也曾有好幾次,他帶著家人回南部老家,卻臨時接到醫院電話,病人發生非預期的變化。傅志遠說,他其實也可以交給資深的總醫師處理,但心裡就是會有個聲音隱隱地讓他不安:「那是我的病人,他有狀況,就是我的責任啊!」最難忘一次回彰化老家,深夜一點,接到醫院電話說病人突然有緊急狀況,傅志遠十分鐘之內立刻上了高速公路往林口一路飆車,心裡七上八下,一遍遍回想前一天在病房看到的病人狀況,但車才過豐原,醫院又打來電話:「病人過世了,醫師您不必回來了…」那一剎那,「呯」的一聲,傅志遠彷彿聽見,那根他和病人之間的線──斷了!「好吧,那我掉頭回彰化…」他掛了手機,絲毫不因可以重新回家睡覺而慶幸,相反地,他的心彷彿跌進闇黑的大洞,不斷沈落…許多被緊急傳呼的夜晚,傅志遠都會不顧一切地趕回病人身邊,也因此收過不少超速罰單。(圖/傅志遠提供)雖說生命原就無常,但這一切來得太匆促,甚至荒謬。深夜的高速公路上,星光很亮,傅志遠心頭卻重重迷霧,他無奈、不解,更有一種難以言說的悵然,他想不通很多很多事,為什麼病人會走? 為什麼偏偏是今夜?為什麼他趕不上…但最後他給自己一個結論,不論結局如何,「至少我努力了,問心無愧」。「堅持到最後一刻,是醫者對生命的最大敬意」這也是他在部落格寫下的文字,是對自己的承諾。(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1-05 養生.人生智慧
從接體到火化…沒人要做的事,卻是他最喜歡的工作!大師兄:總該有雙手、好好送他們走
以幽默的口吻描述在他的職場-殯儀館的所見所聞,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但即使輕描淡寫,那些莫可奈何、帶著遺憾或希望的故事,也令人笑著笑著就哭了……。「大師兄」,他是最靠近死亡的男人,從接體到火化,看似「禁忌」的工作,卻讓他找到人生意義-你是否記得人終歸一死,你願不願意讓自己好好活過? 「我曾痛苦到想要離開世界,可是轉念一想,如果我走了,難過的是我最愛的人:我的媽媽、我的阿嬤。我應該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努力讓我愛和愛我的人都能快樂。」 「總該有雙手、好好送他們走」 接連寫作出版而大獲好評的「大師兄」,在他粗獷外表下,其實蘊含細膩的心,看似「沒人要做的事」,卻是他「最喜歡的工作」。童年的困頓,反而淬煉出他溫暖且寬容的心。 他說道,來到殯儀館工作,像是過世爸爸的指引;他體悟到每個人都有他的無奈,但人生的最後一場大事,總該有一雙手,協助他們好好離開。 談及家庭過往,大師兄說,「我的成就都是我爸爸給我的,他是我『最好的壞榜樣』。」 「我爸爸年輕時不顧家,中風後卻要我來照顧他。可是我們家的經濟狀況,反而因為他生病而變好了,聽起來很奇怪吧?因為後來變成植物人的他,沒辦法再去賭博了,那些連年揮霍的賭博錢,遠高過醫藥照顧費。」 因為賭博父,踏上殯葬業之路 可是因為要照顧爸爸,他開始學習照顧技巧、到長照機構做看護;也因為爸爸過世要辦理喪事,因緣際會在殯儀館任職,開啟他人生的「奇幻之旅」。 他說,許多人總喜歡問他,「有沒有鬼故事。」可是他卻是很崇尚「科學思考」。在他的書寫中,沒有靈異事件供人獵奇,而是在一個個故事裡,不斷地提醒著我們:人生就在轉瞬間,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 「我喜歡我的工作,是因為它很有價值。會到這的人,很多都是沒有家人、沒有錢,你很難想像社會上還有那麼多人是孤獨死,甚至是冷死、熱死;有些只敢在半夜裡,偷偷來看爸爸媽媽的家屬,他們會在告別式前一晚在冰櫃前痛哭不已、哭到昏厥……。」 「生命中許多的苦,沒有經歷過的人不會真的曉得。但無論如何,能協助往生者好好上路、讓家屬心安理得,就是件很重要的事了。」大師兄淡淡地說。 服務亡者,他看見的是「人」的需求 表面是服務亡者,可是他看見的是「人」的需求。許多人的命運讓人不勝唏噓,有幾次他甚至哭得比家屬還大聲,因為經手的,是他前一份在安養機構熟識的阿公阿嬤;甚至也常在亡者告別之處尋思:「到底是什麼讓你走上絕路。」 因為離死亡那麼近,讓人的武裝卸下了,在死亡面前,他成為一個更柔軟的人。 「有位媽媽帶著3個小朋友走,其中1個從昏迷中醒來、爬起來報警,才活了下來。我們去接的時候,發現10多坪房子裡,竟放滿雜物、擁擠地連站的空間都沒有。可是媽媽名下有房子,不是社會列管的低收入戶,所以被忽視了…。世上的窮人比我們想的還多,可是往往,我們是不容易看見他們的。」 大師兄說,這件悲劇有上新聞,想當然爾各界善心湧進、也成立善款專戶,可是這些錢,卻只是讓往生的母子有較具「排場」的喪葬禮儀。 死亡不是句點,是給世界的問號 「其實我更在乎的是活下來的小朋友,接下來還有誰來關心他,他的錢夠用嗎?之後又要住在哪呢?」 「有次新春開工日,我們也開工了,這次走的是一個橋墩下的遊民。他的電鍋裡還有個發糕,應該是他的年夜菜吧!但推測他在過年前已經往生。這段期間橋上熙熙攘攘都是要前往熱鬧漁港的家庭,誰會知道他們在歡慶時,橋下有具無名屍,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也不會有人陪他過節。」 「又有一次收到1位『有名無主』(註),我馬上就認出來,他是過去我在機構照顧過的榮民伯伯。當初,他可是住在VIP房對我們呼風喚雨的,怎麼現在變成獨居老人孤零零地死去,過了很久才被發現呢?」 這幾年殯儀館工作的日子,反而帶給大師兄更大的正面能量與反思能力。 「你知道嗎?『人生的不幸,是比較出來的』。曾經我也很『厭世』過,想到過去照顧爸爸的辛苦,我現在還是會很想哭。可是我媽媽教會我樂觀,現在的工作讓我覺得很有意義。我覺得『越是絕望、越要找希望』。」 死亡從來都不是句點,往往留給我們的是更多問號?或驚嘆號! 如果死亡明天來敲門,你會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是不是現在的煩惱都不是煩惱了?你會想更加勇敢地追尋人生下半場,讓自己活得有愛、無憾嗎? 【註】有名無主:意指身邊沒有親人在旁,以致病死或老死時卻無人知道,當發現時,往生者都已經死亡多日。 ●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50歲夫妻月入18萬,存款僅3萬?他曾助2萬戶解決家計:答不出這3問題,很難留住錢.從台大班對到一起讀哈佛,連頭髮都太太幫忙理!李應元昔日告白:妳是我最穩定的支持力量.姐弟抗壓性都很高,只有我…在比較中長大的她也想堅強:你們說的我都懂,但我做不到
-
2021-11-01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當親人面臨重病時... 七十六歲老看護雜記
【編者按】這星期我們的主題是「當親人面臨重病時」。一位太太在先生嚴重頭部外傷後,幾年來隻手扛起照顧摯愛家人的各種辛勞工作,寫出這篇令人感動也感傷的文章。 一位女兒在父親病危時,要求醫生盡全力搶救,而三年來他老人家在安養中心,完全沒有溝通能力,吃喝拉撒樣樣需要別人照顧。女兒百感交集,但最後還是覺得「不管怎樣,做就對了。」一位長年關心這議題的醫師,應邀闡述她長年的倡導:「愛一個人,請讓他好好的活,時候到了,也請讓他好好的走!」隨著醫學的進步,延長生命的方法越來越多,也使我們不得不思考「怎麼樣的活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活」。我們應該主動與親友討論自己對生命的看法,並造訪各大醫院在「病人自主權利法」通過之後,所成立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以避免將來我們無法好好的走,照顧我們的人也無法好好的活。2013年,我們回台掃墓,和老同學健行餐敘樂翻天,五月底那個周末午餐晚餐接著來,最後一攤我沒有去,老公先去看牙醫再直接到餐館,那個午睡我做了一個惡夢,夢見我帶著老公的骨灰自己坐飛機。回家後他在關陽台門時向後直直地重重地摔倒在大理石上,因腦傷送醫院急救。我不想再回顧整個過程,總共在三所醫院共住院七個月。因為建中同學的鼎力相助,讓他得到VIP 的待遇,感謝七十幾個同學的不間斷探訪。過去的腰椎腹腔引流管(LP shunt )喪失功能,在同學的大力幫忙下,老公再次緊急進入開刀房,醫師再度操刀,成功為老公裝了頭部的腦水引流器。回到關渡不久告訴回台照顧他的大兒子說:「這菜太難吃,醒來了⋯⋯」我妹淡水的公寓讓我們暫住,因復健治療在附近很方便。後來他吵著要回美國,先回小兒家,那時他還能在社區散步,他又吵著要回亞歷桑納州優馬的家,已整理好在出售中,室內空無一物,但是在回家前乾兒女送回原先他要捐出的傢俱,他們認定我們會再回來,回到家冰箱滿滿,廚房用品齊全,睡床也準備好了,幸福呀!有這麼好的乾兒女,真是遠親不如近鄰,感謝他們的照顧。我們再繼續經營絲花的生意,有天發現老公因腦部受傷左眼視力欠佳,我們決定退休。退休後因為老公的情況,我不敢做什麼規畫,但是有人為我唱讚美歌說我做什麽就像什麼,梅莉史翠普說:「轉變的能力是比美貌更有用的名片。」我不是千面女郎,更不是心理學的多重人格,在辛苦的看護工作中,要求自已不能迷失,要活的自信快樂而且美麗,因為我有多方面的興趣和求知的慾望,又好學不倦,DNA 給我的能力和智慧,也是上帝父母的恩賜,原本是焦頭爛額的工作,我除了天天寫小品文內容包羅萬象,還抽空玩縫衣機手作,最大勇氣是自拍,騷首弄姿穿上自縫或由特大號改的衣服用來送人,當起美美的「老麻豆」。六年前退休時,老公除受傷的語言區講話用詞不妥但其他生活可以自理,可是在2019年COVID-19爆發後,他腳力功能突然退化,變得不良於行,這時我申請了助行器,他會在夜晚醒來用助行器去上廁所,慢慢地無法對準目標,最後變成在浴室門口就亂灑尿,非常困擾我。我什麼都會就是不會清潔房子、擦地板,幸好有人介紹找到一個打掃阿姨,一週一次來我們家深度清潔房子。有清潔工並沒有讓我閒下來,先生半夜的連環Calls擾人清夢,因聲音熟悉要不然會嚇出心臟病,常常不知道為什麼他會叫我不停?本來想要問問老人精神科醫師的老同學有沒有藥,後來作罷。除了安眠藥物還有什麼辧法嗎?像我的心理醫生曾經開過避免做夢的藥物,孫女兒幫我查過還沒有正式核准上市,我沒吃照樣做各種彩色的夢。那陣子因睡眠不足,白天的我像個僵屍也瘦了十磅,自問身體是否亮紅燈,好在全身檢查都沒事,可能只是自己太疏忽飲食吧!4月22日我還能自己帶他去打Moderna疫苗,之後開始申請了一張床放在客廳,一來我可以睡得安穩些,我一好友說:「給他躺下去就完了!」事實上他兩腳已無力站立,更不用說用助行器走路了,連搬到輪椅上都很困難,以前他常常在半夜醒來吵得我睡眠不足,現在有時候早上他會「哭夭」,用肚子餓將我吵醒。餵早餐時床可以調高些,而且有欄杆防止他跌下床,新款的床還有按摩舒壓墊,理想、方便、實用,白天我都隨侍在側,坐在沙發上寫作、玩遊戲等,另外小狗奇娃娃巧巧白天也都依偎在阿公身傍不離不棄。老公169磅,我手無縛雞之力,換尿布、床單、墊布都要拉動他的身體,有次我用力過度,右肩膀疼痛難耐,大約在1到10的痛度是8,所以立即和家醫連絡,他們為我訂了下午四點看診。因為是最後一個病人,家醫和我相談甚歡,我帶了之前醫生開的四種止痛藥,詢問該如何使用。因為這位金髪胖胖的家醫本身有個八十歲的父親也有失憶症,由媽媽居家照顧⋯⋯兩人心有戚戚焉!最後我請求開照X-Ray的檢查單,可以不用先預約,希望在看骨科醫生之前就有報告,謝謝她開了檢查單。隔天一早就做了X-Ray ,接下來去了骨科診所掛號,我妹說的我人緣不錯,想到建中方大老闆恭維的話:「威姫你是個難得的外交人才。」其實我一向對人和藹可親,每一科診所的護士,我一進門都叫得出我的名字,因為我是少數有笑容的亞洲人吧!約到看醫生的時間是四點,我也驚訝自已有這份運氣,感謝醫護人員對我照顧,當然也是我一向待人處事的風格得到了回報。醫生像老朋友,她看了X-Ray 報告,手肘沒有什么大礙,肩膀的疼痛歷史悠久,她要為我安排照肩膀MRI,她看到我右肩幾乎痛不欲生,我比比打針的動作。她點點頭,一切在不言中,拿來類固醇針劑,唉呦呦⋯⋯忍者威姫,有氣無力地問醫生:「你知道有多痛?」她回答:「是的,我膝蓋也挨過一針。」兩人心照不宣苦笑。住在大城市的朋友肯定羡慕我神通廣大,兩天內完成治療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媲美阿湯哥。有日一朋友在洛杉磯看醫生,因為塞車嚴重,在高速公路花了兩小時多,結果醫生看診不到二分鐘!在MRI掃描後,醫生發現右肩膀的肌腱斷裂,有快二公分的撕裂傷,可以開刀縫合,但是術後要使用吊帶,六個月後才可完全復原。我是個右撇子,這下子不就像廢人一般了,考慮再三還是小心右肩動作,先不開刀。七月,我完全不迷信,是巧合吧?就在那天我幾乎崩潰,不知道為什麼從早到完換了八次尿布,慘況空前創世紀來的金氏世界紀錄,我差不多玩完了,還好兩個兒子是我的情緒垃圾桶,我沒上吊、沒吃安眠藥啦!你們說説是不是見鬼了?
-
2021-10-28 新聞.杏林.診間
臨床實習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傾聽病人說話!林育靖投入安寧緩和醫學,守護尊嚴至善終
嘉義大林,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認證,成為台灣西部第一座慢城。十多年來,嘉義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與安寧緩和專科醫師林育靖住在這座小鎮裡,度過悠然自得的時光。而今她將行醫重心聚焦在安寧居家訪視,游刃於文學創作,以自在的生活步調陪伴孩子成長,實現兼顧家庭、寫作與醫學專業的夢想。少女情懷文學夢林育靖自幼喜愛閱讀,吟詠詩詞歌賦和《國語日報》文章詩句。國中時,國文老師彭美嬌開拓了她的文學視野,讓她特別喜歡國文課。讀到徐志摩的作品,彭老師就會談起這位浪漫詩人的愛情故事;上文言文課時,她會讓同學上台演戲,把各種元素融入課文,讓國文課變得生動有趣。「那時,每次上完文言文課,全班同學都笑得很開心。」林育靖眼神發亮地說,文學帶給她滿滿的感動,不但讓她喜歡寫作,更嚮往文學世界。於是,林育靖開始寫詩和小說自娛,自認「身上流的是文學的血液,臍帶相連的是魂牽夢縈的文字」。到了高中,雖忙於課業,但仍利用作文課寫小說。「其實,爸媽和老師都知道我喜歡寫作,對文學充滿興趣,但他們總認為寫作當興趣就好,不一定要念文組。」林育靖說,母親還特別買了侯文詠、歐陽林等醫師作家的書籍,鼓勵她當醫生後還是可以繼續寫作。父親林信義則對她說:「等你到了我們這個年紀,就會明白我們說的沒錯。」林信義在年少時曾夢想當畫家,但最後還是聽從祖父林初生的話,成為內科醫師。因此,他總是以自身為例,勸女兒:「我現在愛怎麼畫就怎麼畫,等你當了醫生後也可以隨興盡情的閱讀寫作。」由於母親每天煮三餐、照顧及接送小孩,林育靖看到爸媽感情融洽又幸福,從小就憧憬家庭主婦的生活,想要擁有自己的孩子,照顧和陪伴他們長大。高中時,老師曾詢問班上同學未來志願,林育靖一開口就說:「我立志將來要當家庭主婦。」結果全班同學聽了笑翻。「那是我人生中最單純的夢想,當時我心想只要念到大學畢業就好,就可以結婚生子,當個家庭主婦。」林育靖以為自己的人生只要當媽媽就滿足,長大後才知道一個人必須要有專業,才能與社會接軌。出身醫師世家的宿命在台灣,醫學系長期是熱門科系,若又出身醫生世家,功課好的孩子很容易被期待要繼承衣缽,並無太多出路可選擇。林育靖也不例外。她的家鄉嘉義盛產醫生,她的家族歷代行醫,超過二十人從醫。她的曾祖父林敦成是受過正式訓練的西醫,在嘉義市中正路創辦「仁壽醫院」,姑婆、叔公也自醫科畢業。她的父親及父親的堂兄弟,約有半數成為醫生。而她的堂哥、堂姊也都是醫生。林育靖形容,套句母親常對父親說的話:「提起你們家的醫生,像拎一掛粽子。」從小學在班上名列前茅起,林育靖就悄悄被設定將來要走醫學之路。十多歲的她對習醫並無好感,也不相信自己承受得住生死關鍵決策的壓力,挺得過夜復一夜無眠的值班。就讀嘉義女中數理資優班時,她依然熱愛文學。林育靖坦言:「高二時,我常念書念到很煩,甚至發脾氣。我又不是真的很想當醫生,而且又重視睡眠,當醫生要值班,犧牲睡眠。我對自己的抗壓力也沒信心。既然對當醫生沒有熱忱,也沒有自信能當個好醫生,卻又必須走這條路,內心一直很掙扎。」高中三年,林育靖不時有些小小的抗議。她深愛文學,卻明白醫學終將是她的宿命。因此,她盤算著念完七年不當醫生,自由自在去過她的生活。同學問:「為什麼?這樣不是很浪費嗎?」她聳聳肩回答:「反正是爸媽要我念的。」醫學生歲月,慘淡而苦澀但林育靖還是半推半就走上醫學之路。原以為上了大學後,可以海闊天空追逐文學夢;然而,醫學院的課程與資源,鮮少能滿足她對人文的渴望。一年又一年過去,林育靖並沒有逐漸愛上醫學,只是日益習慣如此苦澀的青春歲月。每天嚼著醫學書裡蹩腳的翻譯字句,含淚埋首顯微鏡下的組織切片,背誦著身體構造與機能、心電圖的波形判讀。結果,勉強吞了一肚子醫學知識,或將零碎的知識硬塞入腦中,卻拼湊不出一個人的樣貌。因選擇的醫學科系並非基於喜愛,她讀起來意興闌珊,於是一度以為自己不適合學醫。醫學系入學時要寫自傳,林育靖寫下:「我希望自己將來可以兼顧當醫生、家庭主婦及寫作。當醫生是養家餬口的必要工作,家庭主婦是兒時夢想,寫作是畢生興趣。」可是,隨著課業愈來愈繁重,夢想愈來愈遙遠,這股寫作的熱忱也快要被澆熄了。她說,念醫學系時,雖然寫作不輟,但可能因人生歷練少,無法創作出深刻又觸動人心的文學作品,「我有投稿、參加文學比賽,卻始終石沉大海。只能自己寫、自己讀,卻沒有讀者,總覺得好像應該放棄這條路。」林育靖的內心並未真正接納醫學課程,而她喜歡的寫作又被世界否定。然後,她的大學生活就這麼慘慘淡淡。沒想到,反而是在這樣的低潮中,她才開始體悟人生。馬偕醫院實習,轉念愛上行醫醫學養成教育和執行醫療業務間有極大差距,喜歡習醫者不一定能享受行醫,而林育靖偏好的是後者。醫學生念到大五時,必須開始到醫院見實習。林育靖選擇馬偕紀念醫院。這是她父親當年受訓的醫院,也是她出生的地方。「這是我行醫之路的重要轉捩點。」林育靖說,大五時從基礎醫學轉換到臨床實習,前者以生理、生化科目為主,只看到人的身體內部構造,拼湊不出整個人的樣貌;後者偏重應用層面,讓她能學以致用,漸漸摸索出「病」與「病人」大不相同。馬偕醫院安排外國傳教士帶領實習醫生幫病人檢查、問病史、寫病歷,除了醫學檢查注意事項外,還注重人性關懷層面。她回憶說:「在傳教士多次帶領下,我感受到當一個醫生的愛。到馬偕醫院實習後,我才真正體會到當醫生的價值和快樂。」當年還是使用呼叫器(BB Call),實習醫師常會被護理師呼叫,協助處理一些簡單問題,例如病人抱怨睡不著、身體疼痛。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林育靖發現自己很適合坐下來傾聽病人說話,儘管她只是個實習醫生,但帶給病人的溫暖撫慰,超過藥物的治療。原來,當醫生並非她想像的那麼冰冷、無趣。之前的學習雖然枯燥乏味,卻是必要的基礎,讓她能擁有醫學專業知識,照顧病人。從實習醫師到住院醫師,她體會到:「其實我喜歡當醫師,也很適合當醫師,在過去從來沒想到會有這樣的轉折。」某些科別如急診、外科,要求在有限的時間下快速做出明確且果斷的決策。而林育靖除了醫學外,還對人文方面深感興趣。家醫科訓練過程能接觸形形色色的患者,從急症到慢性病,從出生到瀕死。面對不同的病人,醫生處理方式應該有所不同,家醫科能提供這方面最深最廣的學習機會。因此,她選擇家醫科,之後再慢慢將重心轉移至安寧緩和醫學。食指大動,緩解病人困擾一開始,林育靖覺得自己是迫於無奈走上醫學這條路,念醫學院時也不開心。可是,真正接觸病人後,她發現,能運用個人特長,照顧病人,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她當實習醫師值班時,某個寒冬夜裡,電話鈴聲響起,護理人員說:「林醫師,妳可不可以幫病人digital(肛診)一下?阿媽已經三天沒解便了,現在肚子脹得很不舒服。」林育靖掙扎著張開雙眼,天啊!凌晨三點,「digital?現在嗎?可不可以等早上啊?」她不死心地問,抱著一線可以繼續賴在被窩裡的希望。護理人員回說:「可是阿媽現在肚子脹得睡不著覺,一直按鈴。」林育靖只好不情願地起床,右手戴著三隻手套、臉上掛著兩層口罩,拖著沉重的腳步,走到病榻旁邊。然後,塗上潤滑膏,將食指深入阿媽的肛門,再費力的挖出那一顆顆無力排出,停留在肛門口太久而變硬的宿便。當糞便落到便盆裡,阿媽虛弱地點點頭,笑了,眉頭鬆開。林育靖見到阿媽露出如釋重負的笑容,那一瞬間覺得自己就是一個醫生。不靠機器,不靠藥物,就用一根食指,加上手套、口罩及潤滑膏,讓一對老夫妻笑了。那是她當實習醫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完整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10-20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護理師參與醫學生臨床教學的經驗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如何幫助實習醫學生成為好醫師」。一位剛畢業的醫師回顧學生時代因為缺乏經驗,慘遭病人家屬下逐客令,他非常感激當時一位護理師及時伸出援手化解僵局,而學到如何做好醫病關係;這位當年幫忙他的護理師也應邀分享她當年如何催化這位醫學生「蛹化成蝶的成功蛻變」;一位關心醫學教育的資深醫師分享他對培育良醫的心得,也特別強調除了住院醫師在這方面的重要性以外,他也希望教學醫院的護理師也能以他們豐富的臨床經驗,幫忙實習醫學生的成長。在我的三十年護理生涯中,曾教導過許多實習生。在到目前工作的醫院之前,接觸的都是護理學生。有的聰明伶俐,有的勤奮,有的很會讀書但無法學以致用,有的很會做事但是一說到念書、考試就頭大,有些只求過關,甚至有人指望我能眼不見、耳不聽,直接給及格分數以順利取得畢業證書,還有學生跟我說他只求畢業文憑,畢業之後沒有要從事護理工作,想要我放他一馬。為了不讓這些學生空手而回,日子又不會覺得太過挫敗,更希望他們能不排斥或恐懼護理工作,並能學以致用,往往讓我挖空心思以對。擔任專科護理師之後幾乎不用帶護理學生了。由於教學病房的存在,我接觸了實習醫學生。在教學病房裡,主治醫師教導實習醫學生如何搜尋資料及身體評估來確立臨床問題,如何將學理運用在臨床上來解決問題,如何邏輯思考、書寫病歷、開立醫囑,如何評估治療成效等。雖然專科護理師無法像主治醫師給予實習醫學生在醫師養成過程中指引學習的道路,畢竟我們專科護理師對醫院電腦操作、行政措施及病房常規等人事物較為熟悉,在住院醫師不足的情況下,專科護理師被要求輪流進駐教學病房協助主治醫師照顧病人。由於專科護理師主要為工作取向,而實習醫學生為學習取向,雖然我們照顧相同的病人,基本上我們是各自去看病人的。因工作需要,我們專科護理師會向實習醫學生介紹一些常規,像是電腦系統操作,哪些情況要打電話,如何尋找護理師等。實習醫學生們真的非常優秀,大部分都是一教就懂,立刻上手。只是剛從學校出來的實習醫學生也和實習護理師一樣,對臨床病人充滿了好奇與惶恐,剛開始有些人會和同學一起去看病人,有時也會依個人需求拜託專科護理師陪同探視病人或示範如何收集資料。實習醫學生晨間匯報病人狀況時,主治醫師會詢問專科護理師是否有所補充,以此來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及詳盡。有些實習醫學生報告數日仍不得要領時,我也會偷偷提醒他們報告個案格式和邏輯,以減少他們的挫敗感。蔡博宇是前年我進教學病房碰到的實習醫學生,他讀書工作都很認真。記得某天晚上臨睡前接到他打來的電話,電話中先是抱歉對我的打擾,然後告知他與病人會談中先是觸及家人敏感地帶,被其父母拒絕談及病人女兒的話題,之後基於自己蒐集資料完成病歷的需求,忽略了訪談時間過長,以及忽略了病人出現的疲憊、咳嗽以及疼痛等不適需要及時處置,造成病人父母下了逐客令,甚至要求不准再出現。其實,這些是剛到臨床的實習生常犯的問題。我當時只能安慰他,讓他別太難過,跟他說在下次要以病人狀況為主,自己蒐集資料為輔,畢竟病人住院是為了醫療需求,要先解決病人需求,之後再找時間和機會完成收集資料,尤其是當病人不舒服的時候,詢問方式就要簡潔,甚至要數次訪談或改為詢問家人來完成資料收集。我知道他擔心病歷無法完成,允諾隔天上班時幫他收集他未完成的資料,讓他順利完成病歷寫作。知道他的挫敗感很重、很難過,所以詢問他是否要繼續照顧這位病人,而他很勇敢地說想繼續看看。基於病人父親介意會談時間過長,我跟他討論後決定隔天一起去探視病人,然後由我當主要發言人。隔天早上我們進去後,我先問病人是否狀況有改善,之後跟病人及家屬解釋教學病房目的是協助實習醫學生將來能成為一位正式的主治醫師的過程,說明此實習醫學生認真有餘、經驗不足,很抱歉實習醫學生過於心急,讓病人不舒服,保證之後會避免類似情況發生,並詢問之後是否可以讓蔡博宇跟我一起去探視病人。之後幾天蔡博宇要進去探訪病人之前都會與我會合,漸漸病人不舒服狀況獲得控制後,有些檢查就在經過家人和病人同意下讓蔡博宇陪同,慢慢地蔡博宇就自己找機會單獨前去探視病人。這個克服挫折的過程很不容易,我也忍不住要為蔡博宇喝采,他的關心和努力終於融化了這一家人,也很開心能陪著蔡博宇走過這一小段哭哭笑笑的日子。在工作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祝福所有的實習生都能堅強的克服自己身心各方面的難關,順順利利地走向職業的道路。
-
2021-10-16 養生.人生智慧
台灣繪本教父郝廣才/60歲心境改變更懂人生取捨,認清未來已比過去少了
出版才子郝廣才60歲了!郝廣才往年生日總遇上童書界盛事「義大利波隆那童書展」,都在義大利和做童書的國際友人慶生,今年因為疫情在台灣,反而沒有特別過生日。60歲生日那天過的是尋常生活,但是跨越這個人生里程,許多改變已悄然發生。心境改變 認清未來已比過去少了最大改變是清楚什麼是生命最重要的事。相較於年輕時候的自己,郝廣才認為現在的他更懂得有限的人生如何取捨,更不在意他人想法。於是他的應酬少了,愈來愈多工作下放給同事執行,他也知道,人生很多事沒關係,寧願後悔做了什麼,也不要後悔沒做什麼。「這並非我的修為讓我更自由,我只是沒辦法,因為,你人生的未來已經比過去少了!」他強調,人生這個當口,不做的事和做的事一樣重要。第二個清楚的改變是專業的成熟度。郝廣才32歲創辦格林文化,多年來累積的經驗,使他身為一個出版社的負責人仍能一年創作5、6本書籍。年輕時他寫作靠靈感,現在他懂得,除了靈感還要方法,這些方法除了協助他創作,還能傳承給編輯們,「愈晚進格林的同事,可以比早期進來的學得更快,因為我將know how整理出來了。」日新月異 「你要強迫自己創新」問郝廣才是否想像過自己80歲時的模樣?「想不出來,那時跟現在一定完全不同啊!」一直在業界第一線的郝廣才感觸很深,過去一本梁實秋辭典可以賣40年、一檔包青天電視劇可以做200多集,但現在,過去科幻小說裡幾百年後發生的場景,人類幾十年就實現了,「到了我們這個世代,就是剛做完一件事,還來不及享受,時代又變了。壞的,是像倉鼠一樣一直往前跑;好的呢,你要強迫自己創新!」訪談最後,郝廣才聊到近年人類搶發人造衛星上太空的趨勢,屆時人造的星星將改變星空樣貌,這也是2年前難以想像的光景,「你知道嗎,我們可能是能夠看見真實星空的最後人類。」談到未知的未來,他下了這個浪漫的結語。
-
2021-10-15 新聞.杏林.診間
貼近患者生活,才能治好疾病!張德明,在診間點亮溫暖心燈
醫生筆下,除了開處方,寫病歷,你還有什麼想像?台北榮總前院長張德明,行醫大半生,不但用醫療專業治癒病人,更用一顆真誠的心,貼近走進診間的素樸眾生,再轉化為文字,紀錄與患者的互動篇章,在珠璣落玉裡,蘊藏溫暖無限。這些文字集結成書《醫中有情─張德明的行醫筆記》,去年出版,全書七萬字,寫人、寫景、寫心境,字字有情,展現白袍下最溫柔的心意。他並持續經營臉書粉絲專頁「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不但與上萬粉絲分享醫學專業,還有在診間觀察人生百態的點點滴滴,以及無師自通的精彩畫作,傳遞醫病也醫心的正能量。早慧的小作家 報章雜誌愛不釋手「我從小就喜歡這些,看書、畫畫、寫作。」提起文學和藝術,要從張德明的童年談起。他說,小時候生長於公務員家庭,家裡沒有奢侈花俏的娛樂,孩子不上才藝班,最大的享受莫過於閱讀報章雜誌,那個時代的紙媒內容清新純粹,舉凡評論、副刊、家庭版、兒童版…,都讓他讀得津津有味,他同時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從張愛玲讀到瓊瑤,從無名氏讀到金庸,無一不讀,潛移默化培養出寫作的興趣。在老師眼裡,聰穎乖巧的張德明是個比賽常勝軍,小學到中學,舉凡作文、演講等大小比賽一向名列前茅,最厲害的紀錄是參加全國國語文競賽,連比六個項目,奪下全國亞軍。閱讀和寫作的習慣沈厚了底蘊,少年時代,張德明有過一生投注文學藝術的夢想,但懂事的他深知父母的期待和現實壓力,選了當時以醫、農學系為主的丙組,但實際上卻立志習醫,放棄聯考分數可上台大農學院的機會,進入國防醫學院。但張德明不曾放下對藝文的熱愛,在嚴格的軍校生涯和習醫的功課壓力下,他依然有一顆敏銳善感的心,常常透過閱讀、寫作、畫畫記錄心情或釋放壓力,「藝術和醫學,對我來說從來沒有衝突,都是最重要的事。」他說。走進風濕免疫科 「愈難我愈喜歡」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張德明順利留校進入三軍總醫院,他選擇了內科部門的風濕免疫科做為自己的專科,風濕免疫科在當時並非熱門科別,而且因為病理機制複雜,遠比內科的其他次專科來得艱澀。「我知道這科很難,但我喜歡,因為要大量閱讀,更要花時間研究。」張德明充滿熱情,決心挑戰自己,後來更進一步赴美國哈佛大學取得生物學碩士學位。回台後,他繼續任職三總,此後一步步成為風濕免疫領域的權威,更因精湛的醫術和認真嚴謹的處事風格一路晉升,先後擔任三總院長、國防醫學院院長、國防部軍醫局局長。三十多年的軍旅生涯裡,張德明同時浸淫在醫療、教學、研究和行政等不同領域,非常忙碌,只能偶而寫寫短文紀錄所見所思。直到退伍後,於2015年出任台北榮總副院長,工作擔子稍輕,蟄伏多年的寫作魂猛然大爆發,以前沒有時間梳理的想法和心情如潮水般湧出,每次一寫欲罷不能,也在臉書粉專上開放分享。「其實一開始設粉專,是因為對三總的患者很歉疚。」張德明說。原來,因為他轉任榮總之後,原在三總每週開設四次的門診減為兩次,很多老病人無法再找他看診,因此他想透過臉書發表衛教和醫學新知文章,幫助更多患者。後來慢慢加入一些他自己的所見所思,用感性又不失幽默的文字和病人或粉絲展開心靈對話,傳達另一種治療的力量。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點開「張德明風濕病圖書館」,常見他細膩描寫對病人的觀察,字裡行間紀錄與病人乃至家屬的互動,短短幾句勾勒出對方在疾病背後的心情、生活,更展現醫者的體貼和同理心,撫慰每一個因為病痛而走入診間的靈魂。例如他寫一位男性患者:眼神酷殺,鬃刷狀粗野的三分平頭,風霜刻劃在黝黑粗獷的方型臉上,稜角一如海水浸蝕的礁岩…乾癬沿著髮際猙獰的蔓延,臉上、胸背、四肢,無處倖免,猜是道上大哥。直到兩次門診後,症狀改善,醫病間的氣氛稍緩,患者有了笑容,張德明勸他要多曬太陽,乾癬怕紫外線;不料對方搖頭,好一會兒才開口:「我是打漁的,都深夜出港,日夜顛倒。」「噢!佩服,漁獲還好吧?」做醫師的馬上問候,患者聲音上揚「最近不錯」,下一秒卻轉沈:「但賣不出去,餐廳不要、散客也少,捕的魚都堆在凍庫裡」。還有一位紅斑性狼疹患者是外燴師父,他的女兒也是張德明的患者,因為COVID-19疫情,一年多來幾乎沒有生意,沒有收入,每次在診間,張德明看到他沮喪的神情,總覺得很心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張德明不只治療身體的疾病,更體貼病人心裡的苦,於是他為患者寫下:體認職業的艱難與天道的無常,供需之間,未必相因相生;悲喜之間,也就見仁見智。一隻突起的病毒,對人類造成莫大的蝴蝶效應:奪走生命、撕扯愛情、拆散親情、踐踏友情、改變行為、破壞經濟、衝擊生計、考驗人性。只有期盼能盡快平息,恢復正常…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因為環境、飲食和壓力等因素,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大多來自教育程度和社經地位較低者,他有許多從事較辛苦工作的患者,其中不乏看護、搬運工、大樓洗窗工人、廚師和理髮師等等,但不論病人是誰、做什麼,「都和我是平等的」。他甚至很享受這樣的經驗,面對面貼近各行各業的眾生,進而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即使身為院長,也樂於和病人打成一片。「好的醫生要和病人共同的語言,要有同理心。」張德明說,醫生不能高高在上,「你如果不能貼近他們生活,就治不好他們的病。」就像他不隨便跟病人說「回去要好好休息」,因為他深知很多病人做的是勞力工作,賺的是辛苦錢,「休息」對他們來說是最不得已的選擇,因此張德明寧願根據對方的工作和生活型態,建議他們如何保養身體。「要讓病人知道,我和你們是一國的!」張德明說得很篤定,臉上閃過一抹溫暖的微笑。就像他每次門診要看上近百位患者,每個走進診間的病人從來不只是1號、2號、3號,而是一個個有悲愁、有喜樂的「人」。張德明甚至不時會冒出一句:「你最近瘦了喔?」「外面下雨了,有帶傘嗎?」總讓病人臉上一亮,「原來醫生這麼關心注意我!」一秒間,心情頓時不同。尤其,免疫科多半是經年累月的老病號,看診心情難免不佳,張德明說:「只要醫生多付出一點點關心和溫暖,他們走出診間的心情就會不一樣。」每一次問診,張德明都會直視病人的雙眼,好好地閒聊幾句生活瑣事。他希望透過言傳身教告訴學生,不要只問「藥有沒有好好吃?」患者是有溫度的「人」,而非螢幕上幾行冰冷的文字。(圖/林建榮攝)張德明同時希望把這份心意傳承給下一代。身為三總和北榮內科教授,他非常嚴格的要求年輕醫師和學生要「用心」去理解病人,而理解的第一步正是觀察。「觀察,是醫療中非常重要的手段。」張德明說,口氣中有著高度的嚴謹認真。他常會問學生,「剛剛那個病人,長什麼樣子?身高體重多少?」為的正是要年輕醫師多觀察病人,而非只會聽病人自述病情,更不是只靠醫療技術問診開藥。他很堅持,唯有仔細觀察,才會讓診間有了溫度,更認為一個冷漠的人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不了好醫師。「少了這層溫暖,你當醫師就跟AI沒有兩樣,以後一定會被取代。」張德明語重心長。(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9-25 養生.人生智慧
陳昇:人生是自己的!不管多困難或曲折,自己走過一遭並從中修正腳步才是王道
揮灑青春 走過一遭才學乖「40歲左右很張狂的情況下,真的會走一個怪怪的路」,去了不該去的地方,認識不該認識的人,也因為發生暴力事件後,讓陳昇轉念迎向光明,他從不會告訴或教導別人人生該怎麼走、該如何改變,曾有一些很睿智的長者跟他說:「『我們都知道(會出事),就你自己不知道』,但也沒辦法把我勸回來,因為路要自己走過一回才會學乖。」陳昇把40歲買的Infiniti的QX4跑車留到現在,前後修了23年,就是為了以車印證自己,「當時開這麼屌的車,我如果不把它留著對照自己,開什麼名車也沒有意義;把老車留著是照鏡子,因為你的時間愈來愈少,做事要愈來愈精準,不是靠一口氣去賭命」,而他人生貴人就是麗風錄音室老闆徐崇憲、滾石董事長段鍾沂和滾石總經理段鍾潭,「10年前的我和10年後的我,他們就盯著我看,我也會盯著他們的反應,去思考妥不妥當」。問到他40歲時的座右銘?陳昇打趣:「40歲沒有座右銘,都靠睪固酮素做事,我很強、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衝啊,哪需要什麼座右銘,現在更不需要座右銘,前方就在那,一不小心就會到盡頭,只能好好滑。」人生是自己的,不管多困難、曲折或荒唐,最真實的還是自己走過一遭,並從中修正腳步才是王道。赤子有夢 拒讓自己走下坡陳昇熱愛單車、游泳,甚至曾有想開帆船環遊世界的夢想,心態年輕、充滿活力,談到何時覺得自己老了?他說:「從50歲以後,酒量變得很糟,60歲以後有次寫歌,看到手上有斑了。」【延伸閱讀 62歲陳昇收起張狂找到人生準頭!罹癌後談論生死,不忘告別摯愛】他談到2006年的作品「去年在北海道」,描述與阿公、爸爸、小叔、兒子等7名男人同遊北海道,還把阿公、爸爸拉去拍「魚說」專輯中「緋聞」MV,「我現在看我的手,就是當年我爸爸的手,60歲開始出現斑,寫作盯著自己的手,這東西是不可逆、必須面對的,要生氣嗎?要悲傷嗎?」,他打趣很多人會問他「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想做什麼改變?」他說:「我現在只要把剩下的,用經驗過好一點就好了,我絕對不要再回到過去的荒唐歲月。」陳昇這次在新寶島康樂隊推出新專輯「剪剪花」,找來當兵時的軍樂隊同袍一起演奏,當年42名隊員走了6名,也讓他驚覺要重新把老戰友集合起來,不然會懷憂喪志,「很多人50歲以後就一路走下坡,但人生不是這樣,我們還要去哪裡、幹什麼事。」看著隊友因中風、手指不靈光,卻仍精神抖擻完成錄製,陳昇感動落淚,發願要帶著老隊友去檀香山、鹿兒島,與當地樂隊交流,「這就是台灣精神!有些東西不做,這輩子就做不了。」
-
2021-09-20 養生.人生智慧
拿起畫筆擁抱自己 楊元寧找到回家的路
十個月前,楊元寧從疫情嚴峻的美國回到台灣,選定市郊一處民宅作為畫室,窗外是鄰居綠意盎然的迷你菜園,一進門,畫筆和畫刀乾淨如新,壓克力、油畫顏料排列整齊,靜靜陳列玻璃櫃裡。純白色的畫室看不到一絲雜亂,幾乎只能用「無瑕」形容。她花了三年,將擁抱自己、突破自己、找到自己的過程,透過藝術呈現,完成多達80多幅作品,以「回到家」(Coming home)為題與世人分享。打坐是看清自己,藝術能表達自己進而突破。「以前的我永遠把所有待辦事項列成清單,往100分的方向努力,完成就打勾。」楊元寧說,以前每天都會自己設定很多計畫,幾點上課、幾點彈琴,過著有條有理的生活。寫作業字跡必須工整,只要寫得令她不滿意「全部重新來過」。身為王永慶外孫女,父親楊定一家族裡有許多雙博士,媽媽王瑞華是優秀的企業家。楊元寧從八、九歲開始接觸打坐,但打坐看似是療癒自我,對她而言只是「靜心」。楊元寧說,自己從沒想過喜歡還是不喜歡打坐,但至今還維持打坐習慣。楊元寧說,打坐是靜態的,似乎與社會缺了連結,人始終要回到社會,面對紛亂動態的社會穩定自己身心,才算是真正通過考驗。她發現自己需要從動態中找到靜下來的方法,開始練氣功、瑜伽、作畫。楊元寧說,特別是畫畫時,她得開始與自己面對面,如果要給打坐跟藝術作評斷,打坐把自己看得更清楚、藝術把自己表達出來後突破自我。現代人用腦過度,最原始的自己常會被腦筋帶走,拿起畫筆那一刻,楊元寧形容自己只剩下意念、只剩下感覺,享受各種情緒湧上後,從畫筆中呈現,並擁抱這些感覺。Coming home畫展,來自四年前瞬間的靈感。四年前,某天從夏威夷飛往美國的家,突然有道「我要在台北開畫展」的靈感,當下馬上就想好了主題叫做Coming home(回到家)。只是要畫什麼?楊元寧內心什麼也不知道,直到三年前才開始動筆,從第一個系列「愛與包容」(Kindness)著手。想找回自己的心,得先包容所有的自己,楊元寧說,愛與包容中有一幅畫「behind my mask」,一眼看過去是亮麗的花朵,背後則有著很深的顏色,就像面具一樣。無論跟家人、朋友相處,每個人都會戴上面具,背後藏有各種痛苦與不舒服,這些不舒服都可能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建造出一道心牆,沒辦法用「心」真正與人溝通。「你曾想過擁抱自己是什麼感覺嗎?」楊元寧說,當人擁抱自己,等於接受很多不完美,許多人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聽到「都是你的錯」,長大面對到挫折就會變成「都是我的錯」,所以一般人面對事情只剩下責備,但應該包容不是100分的自己。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愈困難的愈要嘗試。楊元寧說,包容自己,在創作的路上能往更深的情緒去挖掘。舉例來說,以前如果惹朋友生氣,下一步總是想著該怎麼不要讓對方生氣,但這幾年開始從心去理解對方,給對方空間,體驗對方的情緒,用心擁抱對方。在畫勇往直前系列過程中,很痛苦也很悲傷,楊元寧說,把自己所有框架打碎後,從過程中慢慢感受,順著宇宙走,人生將像破繭而出的蝴蝶一樣重生。愈困難的事情,對她而言反而愈要去嘗試,就像她是一位瑜伽老師,但從小筋骨其實硬到不行,坐姿體前彎從來沒碰到腳趾頭過,努力經歷痛苦,用力撥開,用勇氣突破,會開始珍惜所擁有的一切,此時,你會有辦法茁壯,讓心引導未來去向。楊元寧現在走在藝術的道路上,她請大家相信自己的感覺,打破框架,感受真實的自己。對於準備要來看展的民眾,她說,希望可以從畫中,提醒大家「多看自己一些」。楊元寧小檔案學歷:哈佛大學生物及東方哲學學士展歷:● 2016年〈朦朧回憶〉華泉藝文畫廊╱中國江西● 2018年〈轉變〉波士頓國際藝術展第22屆╱美國波士頓● 2021年〈回到家〉印象畫廊╱台灣台北成就:● 2008年全球生命文學獎 ● 2009年哈佛大學「斐陶斐榮譽學會」出版:七本童書:大地醫生、記得快樂、不再恐懼活在沉靜中:讚頌大地大笑老人、整體療法業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哈佛心體驗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 ● 楊元寧《回到家》個展2021年9月18日(六)至10月10日(日)11點到19點印象畫廊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46號
-
2021-08-24 該看哪科.精神.身心
父母師長當孩子的傾聽者 做好開學準備
下周各級學校將開學了,居家防疫線上學習的隔離生活即將結束,過去3個多月來大家的思考情緒與作息生活,都被每天放送的相關疫情與疫苗訊息給影響左右。但父母和孩子們已做好準備重返校園了嗎?久未上學 可能有情緒反應年紀小的學童可能害怕上學,不再和朋友在一起。他們可能難以專注學業,在學校整體上表現不佳;有些人可能變得咄咄逼人,或沒有理由的發脾氣;或者可能會出現退化行為,要求由父母或照顧者甚至老師餵他們吃東西或幫他們穿好衣服。青少年可能難以應對與聽到和閱讀傳染病爆發新聞有關的焦慮,當感到沮喪時會保持沉默;他們對疫情的煩惱焦慮,可能出現一些身體症狀;有些人可能會抵制任何結構限制或權威管理,也可能從事危險的行為,如使用酒精或藥物。鼓勵學童積極活動 調適身心如何讓學童能夠應對疫情防止感染,並且採取措施保持情緒和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協助方式是確保孩子持續感到有聯繫、關心和被愛。建議家長、照顧者和教師要成為孩子的傾聽者,可以透過對話、寫作、繪畫、玩耍和唱歌來讓孩子表達情感,接受他們的感受,並告訴他們感到悲傷、沮喪或壓力是可以的,而哭泣通常是緩解壓力和悲傷的好方式。更要鼓勵學童積極活動,加強自我護理,規律生活作息,健康營養飲食,獲得足夠的睡眠,並運動鍛鍊體能體力,也可透過吐納呼吸處理身心壓力。家長、照顧者也身體力行一起維護身心健康,才更有能力隨時關心協助,讓孩子們都能做好安心防疫、健康開心上學。
-
2021-08-19 新聞.杏林.診間
在醫學界專研幹細胞,在文壇書寫台灣原住民故事!《傀儡花》斜槓暢銷作家陳耀昌,本業是血腫科醫師
醫師投入研究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很容易想像,但寫小說寫到被翻拍成電視劇則是罕見。台灣醫界就有一位橫跨杏林和藝文的醫師,在醫學界專研幹細胞,在文壇書寫台灣原住民故事。攤開陳耀昌的人生,可以看到許多大轉彎。早期全心投入血液學,將骨髓移植技術引入台灣;創立台灣大學法醫學研究所,催生出法醫師法。在國民大會走入歷史前,陳耀昌還曾任不分區國大代表。近年推出《傀儡花》、《島之曦》等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幾乎讓人忘了他的本業其實是醫師。從顯微鏡到筆桿陳耀昌出生於台南,父母分別是醫生和藥師。從小看著父親提著診療包為鄉親奔走的他,當了醫師後也一樣總是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四十年前將骨髓移植技術引進台灣、發起骨髓捐贈活動,之後更是投入幹細胞研究,成為台灣幹細胞的先驅者。「我本來要當醫務部主任,但是我想跳去法醫學。」就這樣,陳耀昌成為了台大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的創所所長。當時他覺得法醫學很重要,政壇的朋友也希望他能為台灣建立起法醫的制度,一當就是十年的所長,終於催生出了台灣重要的法醫師法。從骨髓移植、血液腫瘤轉入法醫,這段常被同事們笑說「不務正業」的歷史,沒想到竟然只是個開頭,也成為他後來文學創作的養分。1998年,他因法醫專業去國外出差,回來提出的報告被一家雜誌看到,便邀他執筆生技專欄,從此走上了搖筆桿的路。「其實我50歲前只寫過兩次文章而已。」陳耀昌笑著說,但他從小就喜歡看各類型的書籍與電影,連當時最熱門的瓊瑤小說都看得津津有味,也因此打下了文學創作的基礎。陳耀昌早期的作品都離不開醫學本行。《生技魅影》從不同角度去探討細胞生物技術與生命的價值觀;《冷血刺客集》中,以冷血形容醫師的冷靜,用刺客比喻抽血針筒,分析探究醫療與社會的關係。但2012年後陸續出版的《福爾摩沙三族記》與「花系列三部曲」——《傀儡花》、《獅頭花》、《苦楝花》,則都是以台灣原住民為主角的歷史文學小說,一出手就入圍文學獎,也讓他斜槓出了一個暢銷作家的頭銜。血液細胞到人類社會,陳耀昌的文學作品也跟他的醫學歷程亦步亦趨,最終匯流成了台灣原住民視角的歷史故事《魁儡花》,並被公共電視選中,策劃拍攝台灣的大河劇——《斯卡羅》。寫原住民的故事為什麽會以原住民的故事為題材?陳耀昌說,他一直想要寫一些沒人寫過的、顛覆固有印象的主題。有一年返鄉掃墓,聽叔叔説起陳家母系先人可能是荷蘭人,身為血液學專家,又有法醫考證個性的他頓時興起了用血液尋根的念頭。爬梳歷史的過程中,讓他結交了不少原住民部落的朋友,甚至有了原住民的名字——馬耀・陳。感受到原住民在歷史上的弱勢,加上過去少有作家會從原住民的視角作為寫作題材,最終陳耀昌尋根不成,卻創作出台灣第一部以原住民視角書寫的歷史小説《福爾摩沙三族記》,更讓他興起了「要為原住民發聲」的念頭。但這也為陳耀昌帶來不少的挑戰。他解釋,以漢人背景成長的自己,要揣摩小説中的漢人人物不難,但要揣摩原住民角色就不是那麽容易了,需要很多的踏查、文獻參考以及採訪部落耆老等田野調查。因為原住民的歷史都靠口語傳承,沒有文字,存在不少誤差。而文獻紀錄也是從漢人甚至外國人的角度出發,查證的時候如何能夠相輔相成而不是互相矛盾,困難度相當高。台灣的原住民不論是在清代、日治時代或是台灣民主化前,都可以説是被利用的工具。陳耀昌特別找出了二戰時期日本在台總督府出資、松竹映畫與滿洲映畫拍攝,宣揚「理蕃政策成功」的皇民化宣傳電影《莎韻之鐘》作為例子。 電影描述泰雅族少女莎韻的日籍教師受徵召上戰場,在協助他搬運行李下山時,因颱風溪水暴漲而不幸落水失蹤。台灣總督府感念她的行為,頒贈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韻」的銅鐘來紀念她。陳耀昌說,雖然原住民頻頻被拿來作為宣傳重點,好像頗受重視,但實際上整部電影的演員都是日本人,根本就是從當政者的角度述説不實甚至虛構的故事。也間接證明了原住民們在為自己發聲這個方面,非常地弱勢。即使是現在,也是有很多的文獻或者紀錄都是由漢人執筆寫下來的。就像台灣早年拍攝的原住民主題電影《吳鳳》,也是以犧牲自我、教化撫蕃為名,用漢人的思維角度將不合真相的内容拍攝成電影。陳耀昌說,所以他寫這些故事除了為原住民講話之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還原真相」。(本文獲《醫學有故事》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看>>精采全文)
-
2021-08-15 名人.傅志遠
傅志遠/那些看來「沒什麼」的專業
這些年在醫療工作之外的閒暇時間,有幾本文字出版品,也算是個業餘作家。「你寫的書很精彩,把我們工作的甘苦都寫進去了!」「謝謝,無心插柳的興趣。」「我看你寫了好幾本書,很有意思,那我也來出一本好了。」偶爾遇到同業,曾經看過我的書,除了聊些書裡的內容,也對「寫作與出書」這件事很好奇。想知道怎麼會開始寫作、怎麼和出版社搭上線、當中的簽約細節甚至版稅等等。又或者他們自己也有些寫作的點子或作品,想請我介紹出版業友人,甚至很熱情地請我幫他們看看稿子。前面幾個問題,我都很樂意分享:其實沒有向哪家出版社投稿,單純經營網誌,然後出版社與我聯絡,意外展開寫作人生。至於給對方出書意見,由於我不是專業文字編輯,沒辦法幫他判斷稿子好不好或適不適合,遑論幫忙潤稿,頂多提供出版社聯絡窗口。可惜,許多年過去,始終沒有媒合成功的案例。與專業編輯人員討論原因,才知道無論「質」與「量」都是問題。「很多人來找我們談的時候,只有『口中的故事』,而沒有實體的作品,請他寫幾篇文章讓我們評估,後來沒有下文;要不就是有些陳年作品,也僅止於單篇文章,不到足以成書的狀態。我們也常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投稿,其實問題也都差不多。」和專業編輯談完之後,我有一個深深的感覺:「很多事情,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其實真的沒有想像中容易。」撇開自費出版不論,要讓出版社願意投資一位作者出書,先決條件是必須讓出版界認定有市場價值。畢竟在商言商,出版社不是幫作者圓夢,付梓之後才是考驗的開始。每周的銷售數字與報表決定這本書在架上的壽命,以及未來還有沒有合作空間。就算取得合約,嘔心瀝血交了初稿,還需要反覆地審閱與校對,避免寫作過程悖離主題或錯字連篇。即便交稿前已再三確認沒有贅字或錯字,在專業編輯的法眼之下,仍然發現不少問題。我曾驚訝於他們的閱讀能力與對文字的敏銳度,一篇不怎麼樣的文章,可以在改幾句話後脫胎換骨。一位編輯告訴我,他的工作就是讀稿、審稿、潤稿,平均一天要看八到十萬字,不是我們站在書店裡隨手翻翻的「看」,而是改句子挑錯字,甚至決定寫作方向的「認真看」,當中耗費的心力絕不是外人可以想像。這種專業養成的能力,絕非一朝一夕,是在無數個日子,無數個八到十萬字的閱讀中累積。我們身邊存在太多這類想法:「連這樣的東西都能出版,那我也應該可以寫一本……」「這看起來沒什麼,我也可以……」以前曾為一個闌尾炎的病人手術,手術時間約一小時,住院兩天就出院,腹腔鏡耗材與其他部份負擔,讓他花了點錢。他在門診帶著半挖苦的語氣跟我說:「不到一個小時的手術,病人就要繳這麼多錢,醫師真好賺。」他不知道外科醫師可以在一個小時內完成手術,讓病人兩天一夜就出院,代表這個手術很順利,也是這個醫師用無數夜晚開刀練刀累積出來的經驗與能力。很多我們乍看覺得「沒什麼」的能力,試著自己做做看,會發現並非「沒什麼」,學習尊重專業是這個社會很重要的課題。
-
2021-08-14 養生.人生智慧
寫自己的故事/80歲父親搭長途公車、爬4層樓梯 只為給女兒母親親手包的水餃
3C時代來臨後,彼此的交流愈來愈快速,手機打打字、幾張LINE貼圖,就可以輕鬆與遠方親友搭上線,但碎片的字句卻常難以描繪出心中真摯的心情,或是想要好好描述,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橘世代》邀請知名寫作專家鄭緯筌老師,展開「寫自己的故事」系列線上寫作課程,教大家從零開始學習寫作,把自己最珍貴的回憶,動手寫下來,優秀作品獲選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將以雙周連載方式與讀者分享一系列動人故事。我的父親 作者/綠菡在手機看到「女兒第1天上幼稚園!硬漢老爸一路爆哭」這則新聞,不禁讓我想到老爸。我家有四千金,但爸爸從來不會討厭我們這些女生。還記得小妹出生時,媽媽很怕爸爸失望,就很靦腆地跟爸爸說:「又是個女的」,爸爸豪氣的說:「女孩好,還挺漂亮的。」父親年輕時是個非常時髦的人。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他在18歲時,看到外國雜誌裡的男生流行油油的西裝頭,就向爺爺要求買一罐髮油,但爺爺不幫他買。他心想山不轉路轉,於是就去廚房,拿了一些「豬油」抹在頭上,也同樣是油油亮亮的。但這個行為,可苦了洗全家衣服的大嫂,因為這個小叔的枕頭套真是超難洗的。父親這一生最喜歡學習的語言是「英文」,18歲時,他和爺爺要求去上語文學校,爺爺卻決定父親應該去學做生意。後來父親在百貨公司專櫃做銷售員,別人一個月的銷售額,父親幾天就搞定,剩下來的時間,他會去看當下最流行的電影。雖然他不能去語言學校,但這一生他都沒忘記自學「英文」,有一次坐公車,他的皮夾被扒了,我們大家都很緊張,但父親不慌不忙的說:「皮夾裡裝的只是一些寫滿英文單字的紙片,沒有什麼錢。」父親一生最重視兩件事,即負責任與遵守時間。所以從小到大,我們的家庭教育,就是「負責任」及「遵守時間」。這樣的要求,無論小到和朋友約會,大到參加單位面試,父親一定要求我們只能早到,不能遲到。另外,還有兩件事,也是讓我非常難忘:其一是從國小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長達九年的時間,無論颳風或下雨,父親都是用腳踏車送我上、下學。其二是有一年冬天的天氣好冷,而且屋外還下著雨,一大早,住處的電鈴就響了。開門一看,快80歲的老父親,從南港轉了兩趟公車來到土城,還爬樓梯上到公寓的四樓,手上提著保冷效果比較好的熱水瓶,裏面裝著媽媽放在冷凍庫親手包的水餃,只為送給她心愛的女兒。父親過世已經好幾年了,但每每想到他老人家,心中總是充滿著濃厚的愛,以及無盡的懷念。好想對他說一聲:「爸爸,我愛您。」老師回饋本篇文章相當具完整性,直接投稿也沒問題。文章的開頭以新聞標題作為破題,吸引人興趣,建議若能在文章中稍微描述新聞的內容和發生的細節,則可以讓沒看過那則新聞的人,更能立刻融入情境之中,引起更多的共鳴。講師介紹 專欄作家 鄭緯筌經歷:《經濟日報》專欄作家《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著作:《慢讀秒懂:Vista的數位好文案分析時間》《內容感動行銷:用FAB法則套公式,「無痛」寫出超亮點!》「寫自己的故事」6堂課教您寫生命故事,報名請洽02-7721-6909按2
-
2021-08-14 養生.人生智慧
寫自己的故事/「無數個日子裡,我們什麼都沒有說...」與被躁鬱症纏繞的母親唯一合照
3C時代來臨後,彼此的交流愈來愈快速,手機打打字、幾張LINE貼圖,就可以輕鬆與遠方親友搭上線,但碎片的字句卻常難以描繪出心中真摯的心情,或是想要好好描述,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橘世代》邀請知名寫作專家鄭緯筌老師,展開「寫自己的故事」系列線上寫作課程,教大家從零開始學習寫作,把自己最珍貴的回憶,動手寫下來,優秀作品獲選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將以雙周連載方式與讀者分享一系列動人故事。一張老照片裡的媽媽與我作者/許家銘2020年9月15日經過上天的安排,我終於找到傳說中的瓜子臉九頭身16歲美少女照片,第一次見面就愛上了她…第一次合照,我雙手輕輕地放在她的手上,而她則是溫柔地將我抱在懷裡,我們什麼都沒有說,一起看著遠方;1984年,我小學畢業,她沒有來參加,我們什麼都沒有說。1987年,我中學畢業,她沒有來參加,我們什麼都沒有說。1993年,我台北工專畢業,她沒有來參加,我們什麼都沒有說。在無數個日子裡,她總是安靜地待在家裡,我們什麼都沒有說。一直到2021年4月29日,車子開往三峽火葬場的路上,我的雙手再次輕輕地放在她的棺木上,這一刻我們什麼都沒有說…腦海裡只有這張16歲美少女照片。後記:媽媽16歲就結婚,我出生後她就因為精神躁鬱症而離婚,這個病症纏繞她一生;而我不曾看過嬰孩時期的照片,一直到2020年才從一堆底片中找到這唯一的一張合照,讓我感動至今。(以前阿媽總是說,我媽媽瓜子臉最漂亮了,可是我沒有照片,無法想像。)老師回饋本篇文章較偏社群貼文的寫作格式或電影的呈現方式,讀到最後會發現故事性很強。建議可以增加與母親互動的情節,讓作者與主角母親的連結性更強;或是可嘗試倒敘法描述,從開車前往三峽作為開頭破題,以回憶倒帶的方式,讓讀者能跟著作者一起透過畫面走入故事中。講師介紹 專欄作家 鄭緯筌經歷:《經濟日報》專欄作家《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著作:《慢讀秒懂:Vista的數位好文案分析時間》《內容感動行銷:用FAB法則套公式,「無痛」寫出超亮點!》「寫自己的故事」6堂課教您寫生命故事,報名請洽02-7721-6909按2
-
2021-08-14 養生.人生智慧
寫自己的故事/踏進安寧病房該怎麼道別?親愛的,我們黃泉再相遇
3C時代來臨後,彼此的交流愈來愈快速,手機打打字、幾張LINE貼圖,就可以輕鬆與遠方親友搭上線,但碎片的字句卻常難以描繪出心中真摯的心情,或是想要好好描述,卻又不知從何說起。《橘世代》邀請知名寫作專家鄭緯筌老師,展開「寫自己的故事」系列線上寫作課程,教大家從零開始學習寫作,把自己最珍貴的回憶,動手寫下來,優秀作品獲選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將以雙周連載方式與讀者分享一系列動人故事。當生命邁向天黑之際作者/Amanda我們相識在空大修課之際,在來去匆匆的成人教育裡要建立同窗之誼似乎很難,但不知何時起,在每年的聖誕節都會接到她的賀年卡,每年的賀卡有著祝福、敘舊。一年又一年,即便是3C時代來臨依舊如此。那年收到她的賀卡,又正面臨自己與死神搏鬥時,她的問候確實讓我嚎啕大哭,說不出要與她道別的勇氣。於是我們開始了定期的書信往返,不是用LINE、E-mail而是用傳統的寫信貼上郵票,然後等候她的回信,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最近的幾封信告知腰痛得厲害,好像吃補藥補過頭,醫生看了說沒問題,但腰痛好像沒減緩。心裡納悶:不是只有補過頭嗎?為什麼痛得厲害?這不對啊?在忙碌了一段時間後驚覺好久沒接到她的回信了。忍不住問:怎麼了?她說:早上做了核磁共振,醫生剛過來說腰的痛是肺腺癌第四期引起的,癌細胞已經蔓延開了,化療、標靶都來不及了,好友!要向妳道別了。我的心裡已經有準備,妳不用傷心。在驚訝、不可思議的狀況下來到榮總的安寧病房,嗎啡止住你的痛讓你安慰我,人生很多無常,雖然來得意外但這一輩子過得幸福、無憾,希望這一天能趕快來到。握著你的手,不知要如何道別?當你知道這是最後一次見面時,當生命沒有未來、沒有希望時,對不起!我說不出,一路好走!親愛的好友!面對人生天黑之際、懷抱感恩、無怨、無悔。令人感動,也謝謝你!相伴三十多年的情誼,多年後若能在黃泉相遇,希望我們還是好朋友、好姊妹。祝福了!後記:這故事發生在幾年前,在我生命中留下很深的印記,從沒想過,無常來得如此的快;無常也發生在我身邊,讓我久久無法平復。但隨著時日的過往,想到朋友說的:在生命過程中,會有無數的車站,從起站說是永恆,從終站說是短暫…。打從生下來,就是不斷的揮手道別,一路向前,也一路向死亡前進。感謝她,在我生命中曾經給了我如此美好的回憶!老師回饋本篇文章的感情非常真摯,看得出對當事人留下很深的想念,整體文章架構完整,具有很好的可讀性。文章主角的描述,若能增加更多細節,會讓人物角色有更鮮明的印象,例如:主角的生活背景、怎麼認識的,以及個性等加以描繪,可為文章更添色彩與溫度。講師介紹 專欄作家 鄭緯筌經歷:《經濟日報》專欄作家《獨立評論@天下》專欄作家「內容駭客」網站創辦人「我愛寫筆記」社群創辦人「Vista寫作陪伴計畫」主理人著作:《慢讀秒懂:Vista的數位好文案分析時間》《內容感動行銷:用FAB法則套公式,「無痛」寫出超亮點!》「寫自己的故事」6堂課教您寫生命故事,報名請洽02-7721-6909按2
-
2021-07-30 該看哪科.眼部
線上教學、會議緊盯螢幕好傷眼 醫師教你如何「保護眼睛」
自今年五月中開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各級學校也開始停課,改成線上教學,然而線上教學也讓學童們每天增加大量觀看螢幕的時間,家長們也開始憂心電子產品對於孩童近視增加、藍光暴露、以及其他對眼睛健康的影響。以下是幾個保護眼睛的事項,供家長與學童們參考。使用大一點的螢幕、維持適當觀看距離線上課程的觀看器材,可能是電腦、平板電腦、或手機,另外也有些人會將畫面轉接到較大的螢幕或電視,在這些觀看的媒介中,大一點的螢幕是比較好的,譬如電視或電腦。看電視是屬於遠距離的用眼活動,而看電腦是中距離的用眼活動,較不會造成眼睛疲乏和近視增加。若是使用小台的平板或是手機觀看,屬於近距離的用眼活動,螢幕小、圖案和字都小,時間過長容易造成近視增加。除了螢幕大小之外,觀看的距離也很重要,一般建議看電視的距離是電視對角線長度的2.5倍,看電腦的距離大約50到70公分,視螢幕大小而定,以舒適為止。若孩童常瞇眼看東西、或是習慣湊到很近去看,那可能是因為有近視或散光而看不清楚,建議到眼科門診檢查是否需要配戴眼鏡、或更換鏡片。適當的休息、適當的光線時間方面,看螢幕30分鐘應休息10分鐘,在休息時間建議起身活動活動、看看遠方,讓眼睛充分休息放鬆、也讓僵硬的身體伸展一下,不建議在休息時間繼續看螢幕、看書寫作業、或是做其他近距離用眼活動。另外,適當的觀看環境也很重要,建議室內光線要充足,並且調整螢幕亮度至觀看覺得舒服不刺眼的程度,太亮或太暗都容易造成眼睛疲勞。◎藍光的影響與預防關於許多人擔心的藍光暴露,以目前的科學研究來說,在動物實驗中,大量藍光暴露確實會造成視網膜病變,但目前並沒有對人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的證據。以目前專家共識而言,在光線充足的環境,正常使用觀看螢幕,並不會產生眼睛的病變。若是需要一整天使用螢幕的人,擔心過多藍光暴露,也可以考慮抗藍光的產品,像是抗藍光眼鏡,或是抗藍光的螢幕貼。抗藍光產品可過濾掉一部分的藍光,但使用螢幕時間長短和光線的控制仍相當重要。◎眼睛疲勞與乾澀的保養長時間看螢幕,還可能造成眼睛疲勞、肌肉緊繃、有脹痛感。另外,當我們盯著螢幕時,眨眼的頻率會降低、淚液的蒸發變多,造成眼睛乾澀,甚至有刺痛感及異物感,現在年輕人以及學童的乾眼症比例也確實有增加的趨勢。改善眼睛疲勞與乾澀的方法是起身活動、看看遠方,也可閉眼休息、熱敷雙眼,以及可以使用人工淚液來滋潤雙眼。建議的熱敷方式是一天做兩次、一次十分鐘,熱敷的溫度大約四十度,可以使用溫熱毛巾,也可使用市售的熱敷眼罩。熱敷時要注意溫度不要過燙,也不要對眼球造成太大壓迫。◎加強近視控制學童最常遇到的眼睛問題是近視,台灣學童的近視比例很高,並且近視度數會隨時間逐漸增加,通常到高中左右近視度數才會穩定下來。在防疫的這段期間,除了上述幾個使用螢幕的注意事項外,平時的視力保健和近視控制也要繼續維持,包括以下幾點:👉減少近距離用眼時間,每使用30分鐘,休息10分鐘。👉近距離用眼時保持至少33公分的距離。👉若有在使用長效型散瞳劑或角膜塑型片,可繼續使用。👉配戴適合度數的眼鏡,若度數不足則需更換鏡片。再度叮嚀控制近視的方法控制近視的方法有很多種,其中最有效的是長效型散瞳劑,但散瞳劑有畏光及視力模糊的副作用,並非每個孩童都能適應。若是副作用較大、無法適應的人,可考慮自費的低濃度的散瞳劑,也有不錯的近視控制效果,且副作用較少。若不想配戴一般眼鏡,可選擇睡覺時配戴硬式角膜塑型片,白天則不用戴眼鏡仍能保持清晰的視力,且近視控制的效果也很好,而其缺點是清洗麻煩、可能造成角膜破皮。另一個選擇是專為孩童設計的白天配戴的日拋軟式隱形眼鏡,因軟式的設計故配戴舒適,且因日拋的設計故沒有清洗的問題,它以特殊的光學設計達到近視控制的效果。以上幾種控制近視的方法,都可到眼科門診諮詢。
-
2021-07-28 新聞.元氣新聞
不能只專注金牌 郭婞淳先幫別人再幫自己
小時候居無定所,誰家可住就住誰家,郭婞淳長大後拿到比賽獎金就會默默行善,10萬元、救護車,「能力有多少就捐多少」。她說,追求金牌過程中不能只專注金牌,還可以幫助更多人。2019年的最後一天,一位穿著休閒服的女孩走進台東聖母醫院,低調的向護理人員說「我要捐款」,接著還不忘再問「可以用無名氏嗎」。護理人員望了一下,認出眼前這個女孩就是最近才獲得亞洲舉重錦標賽女子59公斤量級,抓舉、挺舉、總和3項均打破世界紀錄的舉重好手、台東女孩郭婞淳。郭婞淳雖然用無名氏捐錢,但台東聖母醫院院長陳良娟忍住不住在臉書分享她默默行善,捐國光獎金助人的故事。郭婞淳早在2013年亞錦賽拿到冠軍,領到國光獎金後第一時間就跑回台東聖母醫院要捐救護車,但因台東聖母醫院沒有急診服務,所以建議她改捐贈給羅東聖母醫院。豈料羅東聖母醫院也無這項需求,轉而建議她捐贈給急需救護車的澎湖惠民醫院。捐完救護車,郭婞淳仍掛念著台東聖母醫院的需求,於是2019年的最後一天再度來到台東聖母醫院捐錢。她當時告訴護理人員說,「我在台東成長,受台東的照顧很多,我要盡自己的力量回饋台東;而我也一直關注長期照顧弱勢的台東聖母醫院的需要。」2013年亞錦賽後郭婞淳接著拿到世界錦標賽金牌,她同樣回到母校「台東大學附屬體育中學」捐贈10萬元獎學金。她勉勵學弟妹「要知恩回報,沒有體中就沒有現在的她」。2017年世大運奪金後,她回到寶桑國中,捐出應援T恤義賣所得新台幣40萬元及跑步機等器材,勉勵學弟妹堅持自己的夢想之路。她說,「很感念寶桑國中的栽培,因此提出回饋計畫,要協助偏鄉孩子發展體育。」2019年,郭婞淳在創世基金會力邀下,挑選了她最喜歡的照片,在多家廠商贊助下印製2020「婞念‧善淳」寫真月曆,所得全數捐助台東植物人安養服務。郭婞淳出生幾個月父親就離開,她從小由母親四處打零工,獨自撫養居無定所「誰家可以住,就住誰家」,依親過祖母、舅舅、阿姨,甚至連台東縣議會都住過,經常趴在燈光昏暗的地板寫作業。從小家境清苦,搬過4次家,但她有能力時,想到的是先幫助她人,直到最近才幫阿嬤和母親買了1間房子,家人總算有自己的棲身之處。郭婞淳說,追求金牌過程中不能只專注金牌,還可以幫助更多人。甚至她提到退休後想到回到台東開早餐店,「希望讓學弟妹每天的第一餐充滿活力,也希望藉此帶給學弟們能有回饋和感恩的信念」。
-
2021-07-26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她相信自己的罹癌可以帶來意義——奔向理想、永不止息的記者劉惠敏
【編者按】2017年12月,曾任媒體記者、並為「醫病平台」創始重要工作成員的惠敏,確診為肺腺癌四期,且已轉移至腦部,她的朋友們得知消息,一天內以Line串聯成不同主題的醫護陪伴小組,記錄下她的抗癌歷程。由確診癌症末期到今年6月底為她短暫44年的人生畫下句點,最後一段路她在親友支持下仍走了三年半,這期間,她持續以自身例證做癌症病友宣導,讓生命到最後一刻都發出熱能。本文由一路陪伴她的媒體同業及好友們,聯合撰寫,紀錄惠敏一生在公衛、醫療、工運、環運領域中,勇敢實踐自己堅信的生命價值。 從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畢業的惠敏,畢業後轉任聯合報醫藥記者,離職後在投身多元社會工作領域,也協助了賴其萬教授「醫病平台」推動。2017年12月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四期、轉移腦部。在惠敏抗癌的歷程中,稍微有體力的日子裡,仍去練太極、瑜伽,恢復寫作、拍片、執行醫藥和環境相關研究案,還到「癌症希望基金會」每週工作三天,展現了強大意志力。事實上,她經常忍受著劇烈的疼痛。第一階段的標靶藥物妥復克,帶來劇烈的副作用,她的美麗捲髮掉光,圓圓的頭上破皮結疤流血,在寒冷的冬日裡,她忍痛但靜靜地靠在沙發上,看護為她清理傷口時,她只是緊緊地抓住浴缸把手或床鋪,很少喊痛。與癌症正式開戰,她已展現讓人不捨的勇敢。但她相信自己的罹癌可以帶來意義。2019年她參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國民健康署等團體共同設計的數位工具《肺癌攻略》研發,協助癌友面對生病困境。她甚至與其他癌友及癌友家屬共同撰寫《與情緒相伴的新生活提案:11個練習,讓你在憂鬱、焦慮、憤怒、孤單時拿回主動權》一書。發表會上,她一襲白衣,談病症、也談人們怎麼跟孤單、憤怒及憂鬱等情緒共存到合解的練習,這是她祝福人們身心愉悅的生命禮物。新書發表會後,她對朋友說:「人的盡頭,是神的起頭。(箴言3:6)」這是要歷經多大劫難才能懂得的智慧。在與病痛同行的日子裡,她從來不只是自我療傷。惠敏一直是多元運動者。無論學運、工運、環運、性別平權、反戰、反資本主義全球化……哪裡有不公義,哪裡就有惠敏。她是世新大學「邊緣地帶社」的幹部,看見許多弱勢家庭的孩子,付出高昂代價就讀私校,卻得不到公立大學水準的教育資源,因而投身反高學費運動;看見核能產業鏈從生到死(鈾礦開採到核廢料處理),都是對環境與弱勢人民的傷害與壓迫,她從此成為堅定的反核運動者,也長期參與環保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身為新聞系學生,她也沒浪費自己的好文筆,大學時就投入社運團體「連結雜誌社/工人民主協會」、「苦勞網」,針對各種議題發聲,提出左翼的進步觀點。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壓迫無國界,反抗也要跨國界。惠敏曾代表「關注全球化資訊中心」(FOG),前往中南美洲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計畫」,串聯當地工會和工運團體,抗議台商剝削;近來飽受極權摧殘的香港,惠敏也是常客,2001年世界經濟論壇(WEF)在香港舉行,20多個民間團體組成「反全球貧窮化陣線」舉辦人民論壇,邀請惠敏等5位台灣社運人士參與,卻被號稱「自由港」的香港拒絕入境,在香港機場拘留一晚被強制遣返。她也是虔誠的基督徒,支持同志平權運動、學生時期也曾參與公娼自救會的抗爭,身體力行實踐上帝的愛,終生都為打造一個公義國度而努力。總是在各個團體奔走,生活無比忙碌,把44歲的人生,活出88歲以上的精彩。2000年,她共同參與創設環境組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簡稱綠盟),擔任專職工作者,參與垃圾處理、焚化爐興建、河川污染、反對核電等議題。時值台灣社會處於城市化、工業化之後的發展困境,資本主義下生產與消費的極大化正是環境問題的根源,惠敏與戰友一起為理想而努力,持續撰寫環境專欄直到2015年才停止,在媒體任職的同時,也長年擔任綠盟的理事,成為終身的環境志工。2016年她以《海島核事—台灣反核運動的那些年、那些人》獲得國家文藝基金會的文學創作補助,寫作已接近完成,將由春山出版社編輯出版,直到生命的最後,惠敏依然牽掛著反核史的出版是否順利。擔任媒體記者期間,惠敏在記者室的總是安安靜靜、話不多,即使重大新聞現場,仍然維持一貫的淡定、泰然處之,沒有一般記者總顯得腎上腺素發達的十足緊繃感,面對新聞工作任勞任怨、認真嚴謹,有同業回憶,惠敏常是最晚離開記者室的記者之一。過往參與社運累積的視野與人脈,讓她常能跳脫傳統思維框架,新聞選材多元活潑,昔日同事回憶,惠敏應該是全台灣第一個報導「布衛生棉」的記者。抗癌三年半,歷經標靶藥物、放射線治療、多次化療,最終惠敏的體力明顯走下坡,肺水腫壓迫呼吸,她更頻繁進出醫院。在醫院安寧的最後時光,弟弟惠強轉述她在睡夢中說出:「可以的,不用擔心。」在生命終點前,她還是貼心著不捨她的人。2021年6月29日,惠敏選在晴朗有風的日子啓程遠行。她征戰的肉身,有美麗的靈魂。她用44年人生提醒我們:死亡不是終點,要努力讓生命活出意義。
-
2021-07-26 失智.失智專題
失智友善/新北失智友善向校園扎根 積極又正面的突破
由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與教育局主辦、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教育事業部承辦的 新北市「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比賽,共徵得近1400件作品。 本期《好讀》刊出高中職組評審意見並節錄部分優選作品, 其餘得獎文章可至聯合學苑網站「好作品」欣賞(udncollege.udn.com)。●高中職組評審賞析╱什麼都忘了,沒有忘記愛文 ╱宇文正(作家)幾年前看了電影《我想念我自己》,對朋友笑說:「我覺得我比她嚴重多了!」大家互比「失智」的程度,玩笑間,其實是感到惘惘的威脅。從前以為「記性不好」只是年紀大了,像記憶體已滿,存不進新檔案,我們對「失智症」的了解,遠遠不如種種身體上的疾病。讀這批新北市「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作品,雖然我的任務主要是從作品的情感渲染力、知識的表達能力及寫作技巧,評選出優選及佳作,其實我在閱讀過程中,深感受益良多。這次高中職組的作品,除了極少部分寫父母親,大部份作者書寫的對象都是祖父、祖母,甚至有曾祖父母。那些特別打動人心的作品,幾乎都來自「陪伴」的經驗。比如有一篇提到面對失智的親人,「最需要的是耐心,不要一直問這個人是誰?而是不斷的告訴他這個人是誰。」有一篇寫到罹患失智的曾祖母,「我問奶奶,要如何面對已經忘卻自己的曾祖母?奶奶說:『就算不被記得,我還是每次都會告訴她我是她的女兒,因為即使她忘記,我們還記得。』」陪伴、耐心、家人的互動,是一再被強調,重要的事。也有作者心智相當成熟,能夠把彼此的處境翻轉過來,「他們是一群看似正常,但是卻值得關照的孩子。」記得當年祖父母把自己捧在手心裡的愛,而今,反過來,把他們當成需要照顧的孩子,「他仍是我們深愛的家人」,「只是失憶了,但情感仍深植心中」!親人快速流失的記憶,讓晚輩們生出了珍惜的心,和時間賽跑,和記憶賽跑,「珍惜所剩不多的記憶片羽」、「把握當下」、「回憶不是用記的,而是用心體會的」,「什麼都忘了,沒有忘記愛對方」,讀來令人動容。也有些作者,設身處地,假想自己罹患了失智症,「感覺自己陷入了巨大的陰謀裡面」、「這些記憶組成了我,完整了我。然而,有一隻無形的白蟻正悄悄的侵蝕、慢慢的蛀掉這一切。」鮮活表現失智症的威脅,恐懼的想像。還有位作者說,「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人能回到過去,卻已有一群人正住在過往的回憶裡」。無論是留住親情,抑或為挽救自己的記憶、預防失智的提前部署,書寫最可貴的,是能夠把當下的所思所感記錄下來,保存下來。讀這批作品,我讀到了可貴的珍惜,與愛。●正面突破,向下扎根的失智照顧文 ╱蘇億玲(汐止國泰綜合醫院護理科副主任)台灣自2018年正式步入高齡社會,意謂著高齡者日趨增多,隨之慢性病者也會增加,其中失智者將如雨後春筍般驟增,延伸的照顧負荷對國家、社會及家庭則不可言喻。以往的「聞癌色變」在近年已轉換為「聞失智傷神」,因為失智照顧相較於其他疾病確實勞心勞力,正因如此,大眾對於失智症更應積極地認識,以累積正面對決的量能,畢竟面對失智若採消極的逃避,不僅無法解決失智對病人及家庭所造成的迫害,更甚於傷害連一絲減輕的機會都沒有。此次,新北市衛生局舉辦「失智友善天使」校園徵文比賽,正呼應青銀共融的精神,向下扎根是一項積極的策略,讓年輕學子儘早認識失智症,影響他們面對失智症的正向態度,讓因應的時間延長才能有完善的策略,進而有利於營造失智友善社會。(新北市政府衛生局關心您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