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3 醫療.婦產科
搜尋
家族遺傳
共找到
169
筆 文章
-
-
2023-12-31 癌症.肺癌
「非吸菸」肺癌人數逐年增高 胸腔科醫師指家族史佔關鍵因素
肺癌成為我國十大癌症之首,每年約有一萬六千多人是新診斷為肺癌的個案。國內積極防治菸害,但「非吸菸」肺癌的人數卻逐年增高。國內研究團隊日前於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刊登的研究結果:不吸菸者若具有肺癌家族史,相較於無家族史者提高了五成左右的罹病風險,其次的風險因子是暴露於空汙以及年齡。國內大型醫院收案試驗,證實肺癌家族史是罹病關鍵。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洪仁宇表示,過去一直認為抽菸才會罹患癌症,但隨著國內吸菸人口降低,罹患肺癌的人數卻持續上升,經多年研究,台灣不吸菸肺癌最大宗的因素是「家族遺傳史」。國內17家大型醫院從2015年到2019年,收案1.2萬多名不吸菸但具有可能會引發肺癌的風險對象:收案條件為55歲到75歲民眾、不吸菸或吸菸少於10包年且戒菸超過15年。具有的風險因子包括:三等血親內具肺癌家族史、處於環境菸害、本身患有慢性肺阻塞或肺結核、烹飪指數(Cooking Index)大於等於110、烹飪過程中無適當通風等。結果顯示,有17.4%的參與試驗者,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後發現肺部有結節陰影,接受切片檢查和外科手術後,有318人(2.6%)被確診為肺癌。而被診斷侵襲性肺癌者,其中多達197人(61.9%)具有家族史。女性患者肺腺癌占比達87%,多數無吸菸習慣。台灣罹患肺癌的類型以「肺腺癌」為最大宗,如果以性別分別,依2020年公布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所有罹患肺癌的男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為58%;所有罹患肺癌的女性患者中,肺腺癌的占比高達87%,而女性肺腺癌患者,大多沒有吸菸習慣。洪仁宇醫師表示,過去一直認為「吸菸」是導致肺癌的最大宗風險因子,但隨著戒菸人口增加,其餘的風險因子導致的肺癌更值得被重視,其中家族史應該要被格外注意,其餘風險則是空汙、年齡、職業環境、肺部慢性疾病等。不過肺癌初期症狀難辨,常見症狀為咳嗽、全身不適、喘、胸痛、血痰等,平均每位肺癌患者被診斷時約有2.38個症狀。但洪仁宇醫師強調:這類症狀大多不會立即危害生命,加上很像感冒或器官退化的表現,也讓患者就醫警覺性降低,導致患者被診斷時大多已經是晚期。肺癌基因型態漸明朗,藥物治療效果愈來愈好。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吳寬澧表示,早期肺癌可以透過手術搭配化學治療,預後效果很好,如果是晚期肺癌的患者,手術治療就會成為輔助療法,治療方式則以全身性療法為主,例如標靶藥物,免疫及化學治療等。而隨著基因檢測的技術與標靶藥物的研發越來越進步後,肺癌患者接受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愈來愈好。國內的肺腺癌患者,大多是EGFR的基因突變類型,如果是該基因型的肺癌,投藥反應與化療相比,效果明顯高出一倍以上。吳寬澧醫師分享:一位使用標靶藥物的患者診斷為第四期肺腺癌帶有EGFR基因突變,給予對應的標靶藥物後,原本是「大白肺」,服藥兩周後肺部狀況便明顯改善,服藥兩個月後,肺部X光就幾乎沒有「白肺」的跡象。九種基因型投以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存活期。吳寬澧醫師表示,傳統肺癌的治療是依照細胞型態來決定。例如肺腺癌、鱗狀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各自有不同的治療策略。但隨著醫學演進,目前已經被發現且有標靶藥物可以治療的肺癌基因型有九種,如EGFR、ALK、ROS1、MET、KRAS、BRAF、NTRK、RET、HER2。現在治療肺癌的選項,還要參照每個人不同的基因變異來決定。整體而言,可能高達七成的肺腺癌病人,有機會使用到標靶藥物。隨著治療方式的進步,肺癌的診療也與時俱進。吳寬澧醫師分享,以高醫為例,院內即採「肺癌多專科團隊」定期會議討論病人治療決策,意即每位來院求診患者的治療方向,事實上也加入了團隊內各專科醫師的意見。而在治療策略方面,近年也逐步發展根據可能的抗藥性來選擇標靶藥物。吳寬澧醫師更以「救援投手」的概念來說明標靶接續治療策略的觀念。以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為例,如第一線先採用第二代的標靶藥物作為先發投手,在腫瘤抗藥性出現後,若基因檢測確認帶有T790M的基因突變,則可以第三代標靶藥物上場救援、接續治療。這種做法在一個亞洲大型研究中已發現,病友存活期可達63.5個月。國內長庚醫院的研究也發現可達到61.8個月。吳寬澧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雖有藥物可治療,但如果能提早發現,才有治癒的機會,且病患預後仍遠遠優於晚期發現的病患。國民健康署針對高風險對象推動免費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肺癌篩檢,有助於找出早期肺癌患者。符合高風險族群者,應定時檢查,才能及早治療。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31 醫療.精神.身心
憂鬱症和焦慮症該如何治療?用解決不適症狀為由鼓勵患者積極就醫
憂鬱和焦慮像是兩個互相連動的齒輪,當人體處在緊繃狀態,交感神經變得活躍,後續可能就會出現無法放鬆、坐立不安、喘不過氣、心悸、腸胃道症狀等。如果症狀多、持續時間長、影響到生活,就要尋求醫療協助,醫師會在診斷過程中給予輕度的心理治療,藥物則偏向臨床輔助治療。醫師建議,前幾次治療建議密集就醫,也要留意第一至三次的大發作,否則很可能會演變為難治型憂鬱症。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須視症狀是否達到疾病程度。對於有憂鬱或焦慮情形的患者,該使用藥物或認知治療?台北榮總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及腦科學研究教授李正達說,臨床上需要檢視症狀的強烈度,是否到達「疾病」的程度,如果病人在就診的當下,已經出現猶豫、焦慮、吃不下或睡不著,甚至死亡念頭等,如果非藥物治療有限,可能就會同時運用藥物與非藥物治療。李正達指出,現階段的主線用藥,常見的有抗憂鬱劑,增強血清素或正腎上腺素的藥物;針對急性症狀,如焦慮、失眠、緊張、自律神經失調等,臨床上可能會運用一些鎮靜安眠藥,達到症狀緩解。這些屬於比較基礎的一般臨床用藥,李正達說,如果病人的症狀相對更頑固、更難治療,可能就會運用其他類別的藥物加強治療,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藥劑量較低,一般來說都能夠增強抗鬱劑在抗憂鬱焦慮方面的效果。認知行為治療,引導病患拆解、看見事情的全貌。除了藥物治療外,醫師也會使用認知行為治療,李正達表示,主要是用在症狀不那麼嚴重的個案。當人在面對強大的壓力源時,對壓力的感受本來就會增加,伴隨的就是憂鬱、焦慮的情形,如果有機會了解個案到底受到什麼樣的心理社會壓力影響,以及個案的應對、思維等,或許就有機會從中給予指導和心理治療。李正達以工作上的壓力為例,當上司交付一個難以解決的新任務,有些人就會覺得完蛋了、一定沒有辦法達成,接著馬上覺得自己能力不足才沒辦法完成,也就是把事情「嚴重災難化」,或者有點以偏概全,例如當天沒辦法做完,就覺得這輩子沒有辦法做完,沒有辦法看到事情的全貌。用「正念」摒除外物,將思緒轉回自己的內在。「我們遇到這種個案,就是想辦法跟他『夥伴化』。」李正達說,也就是讓患者知道自己是有人陪的,並從討論中找出新的解決策略,對於以偏概全的情形,就會協助將事件拆解、階段性完成。其餘非藥物的方法,李正達提到,也可以使用「正念」的模式,暫時讓自己不要把思緒聚焦在外界的事物,而是完全聚焦在內在的狀態,例如把右前臂慢慢用力,再慢慢放鬆,感受自己肌肉的張力,也可以慢慢吸氣和吐氣,將思緒從外界移到自己的內在。藥物治療無效,可與醫師討論腦神經刺激治療。李正達表示,如果已經遵照醫師開立的處方與療程,服用抗鬱劑等藥物治療一段時間後,還是覺得情緒很低落,就可以尋求醫師進一步協助,執行腦神經刺激治療,因為這類治療目前仍屬於自費項目,通常要尋找有一定品質的醫療院所,目前核准的有經顱微電流刺激(CES)和重覆透顱磁刺激(rTMS)等,最短療程需要三星期。李正達建議,因為有些人症狀比較嚴重,已經到每天都度日如年的程度了,前幾次治療,最好能夠密集就醫,例如一個禮拜就醫一次,如果調整後控制得好、已經有進步的空間,漸漸地就可以調整為二、三周,甚至一個月回診一次。李正達說,只要穩定治療,建議大概半年回診一次,在狀況穩定之後,就可考慮使用比較低的劑量,主要是為了避免復發,因為半年基本上已經是一個很穩定的狀態,但如果患者處在高壓生活環境,本身又容易焦慮,就會建議再追蹤久一點。歲末年終,加上氣溫驟降,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觀察,近期憂鬱症發病人數增加,不僅住院憂鬱症病人數上升,門診也觀察到不少憂鬱症復發個案,此現象與日照不足、節氣循環均有關係。與憂鬱症身體症狀表現類似的「焦慮症」,則與病人生活壓力有關,受氣候、季節影響較小。但醫師指出,隨心理健康識能提升,民眾對於憂鬱症病識感提升,但仍有不少患者罹患焦慮症卻難自覺。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尚文近期遇到一位病患,至醫院就診時,狀況就像電影「怪胎」中描繪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他表示,該患者是一位大學生,因個性容易焦慮緊張,在學校上課時,擔心背後的眼光,只敢坐在最後一排,跟女同學說話時,更是緊張到必須閃躲,經診斷屬於焦慮症,除給予抗焦慮症藥物服用,也安排心理諮商,雙管齊下解決患者病況。睡眠、食欲、腸胃功能差,大腦認知功能也受影響。張尚文表示,焦慮症、憂鬱症患者常伴隨身體症狀,除常見的睡眠品質不佳,患者也會出現偏頭痛、肌肉痠痛、頻尿等病症;大腦認知功能也會受到影響,兩種疾病都會導致病人記性不好,容易忘東忘西。此外,張尚文說,患者也常有腸胃道症狀,例如缺乏食欲,或飲食後腸胃蠕動異常導致腹部脹痛、消化不良或胃潰瘍等。症狀與一般腸胃病症難以區分,但三分之一甚至半數的腸胃科病人都有焦慮症狀,醫師除使用制酸劑等壓制症狀,也會開立抗焦慮藥物,幫助患者放鬆神經。焦慮症者敏感、想太多;憂鬱症者情緒低落、提不起勁。焦慮症、憂鬱症的區別,主要是情緒表現、致病因子不同。張尚文表示,兩者身體症狀類似,但憂鬱症患者情緒表現比較低落,焦慮症患者表現則較為敏感。若以致病因子區分,兩者雖然都有記性不好的表現,但焦慮症患者致病原因是對於周遭事件、訊息過於敏感,「看太多、想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憂鬱症患者則是對事物提不起勁,「什麼都不想看」,因此記不起事情。抗焦慮藥物「治標」,抗憂鬱藥物「治本」。至於憂鬱症及焦慮症的藥物治療,張尚文表示,兩者用藥類似,臨床上針對憂鬱症患者,除給予增加血清素的抗憂鬱藥物以外,若病人合併焦慮症,會開立速效抗焦慮劑,幫助快速壓制症狀。意即抗焦慮藥物先「治標」,服用1至2周,焦慮源終止或症狀緩解即可停藥;抗憂鬱藥物則用來「治本」,每個療程需服用6周至3個月。另外,隨醫藥科技進展,抗憂鬱劑除能增加血清素,也能增加腎上腺素、多巴胺、褪黑激素等神經傳導物質。有疾病家族史者,仍可靠調適壓力避免發病。張尚文表示,憂鬱症可細分為生物體質憂鬱症,與外在環境壓力引發的壓抑型憂鬱症等;焦慮症也是部分與體質有關,但也與情緒長期壓抑有關係。憂鬱症、焦慮症的家族遺傳風險,比一般人高出10倍,即家族中有疾病史的民眾較易罹病,但有家族史者在全部患者中占比僅約一成。除與基因遺傳有關,黃薇嘉說,焦慮症、憂鬱症也受家庭環境養成影響。因此,即使家中有基因遺傳因子,民眾也不必過度緊張,如果能學會調適壓力的方法,就不容易演變為焦慮、憂鬱症,可尋找紓壓方式,例如手作、運動、冥想、做瑜伽等,都對病情有助益。自律神經失調 常與焦慮、憂鬱症共病有些憂鬱症、焦慮症病人就醫意願不高,身邊的人如何協助患者就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黃薇嘉表示,以焦慮症而言,當症狀開始影響旁人,且被察覺時,通常焦慮程度已經相當嚴重,建議民眾可用「身體症狀」作為勸說病人就醫的基礎,焦慮症、憂鬱症病人都常吃不好、睡不好,或自律神經失調導致頭暈、頭痛、胸悶等症狀,旁人若鼓勵病人就醫解決上述問題,接受度會比直接點出焦慮症、憂鬱症來得高。坊間許多書籍提到「自律神經失調」。黃薇嘉表示,自律神經失調的專業術語是「身體化症狀」,臨床表現包括持續性頭暈、胸悶等,且嚴重至影響生活。根據國內近期大規模研究,自律神經失調與焦慮症、憂鬱症共病比率高,近三分之一患者合併焦慮或憂鬱。民眾若長時間出現無特定病因的身體不適,建議可至精神科就診。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14 醫療.風溼過敏免疫
紅斑性狼瘡讓你一身都是病!11項症狀符合4個即可能確診
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 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紅斑性狼瘡症狀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內,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 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 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項診斷標準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核抗體,但要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病的。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 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 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與到處癢這些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 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 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 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 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 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 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 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 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 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 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 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 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 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 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植之後,前六個月是排斥反應發作的高峰期,而且患者開始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後變得很容易感染,甚至增加罹患癌症的機會,實在還有許多的難關要度過呢!原文:
-
2023-12-13 癌症.肝癌
不是手搖飲,40歲業務經理愛喝「1健康飲品」,嚴重脂肪肝變肝癌!醫曝驚人成分
台灣成年人脂肪肝盛行率高達3成,粗估全台就有600萬人有脂肪肝,許多人都知道喝手搖飲可能攝取過多熱量,沒想到一般認為健康的「果汁」,卻也可能是造成脂肪肝的原因之一!外科醫師江坤俊日前分享案例,表示一名40多歲男子因腹部疼痛、高燒就醫,檢查左肝有3公分大腫瘤。由於男子沒有B肝、C肝,體型中等、也無家族遺傳高血脂,讓醫師一度摸不著頭緒;結果開刀一看才發現他的脂肪肝非常嚴重,進一步詢問得知男子每天要喝好幾杯果汁,「這麼大量的果糖,久而久之當然有脂肪肝!」 江坤俊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案例,一名40多歲業務經理因新職工作操勞,某天突然右上腹痛、發高燒,趕緊到醫院掛急診。醫師當下替病患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發現他的左肝竟有3公分大的腫瘤,疑似肝癌,立刻安排手術切除。 由於病患沒有B肝、C肝,也沒有家族遺傳的高血脂病史,一度令醫師不解,結果開刀才發現他的脂肪肝非常嚴重,「真的就像鵝肝一樣!」病理檢驗確認是肝癌。 原來男子很喜歡喝果汁,一天都要喝好幾杯,「吃水果有纖維、水份,通常吃2、3顆就飽了,可是很多人喝果汁會濾渣,纖維質被濾光光,只剩下果糖。」江坤俊直言:「這麼大量的果糖進去(人體),久而久之當然有脂肪肝!」 他提出警示,肝病進程通常是肝炎、肝硬化,然後才惡化為肝癌,但脂肪肝卻會跳過肝硬化,直接形成肝癌,「脂肪肝是未來幾年需要大家努力對抗的疾病,它以後可能會是造成國人肝癌的主因。」 好食課營養師蔡宜方指出,脂肪肝的問題大多與飲食習慣與運動不足有關,像是酒精或手搖茶的果糖都會促使肝臟生成三酸甘油酯,進而造成脂肪肝。由於目前尚無直接治療脂肪肝的藥物,因此最好方式就是養成良好的健康生活習慣,並透過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來控制體重及腰圍,以逆轉脂肪肝。 營養師推薦預防脂肪肝這樣吃 原則1》減少含糖飲料與酒精 這些食物都會促使肝臟生成三酸甘油酯,因此容易造成血脂和脂肪肝問題。營養師特別說明,市面上有許多店家標榜不用果糖,改用蔗糖,雖然說這會減少脂肪肝風險,但同步還是出現血糖問題,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減少含糖飲料的攝取習慣! 原則2》多選擇抗氧化與抗發炎食物 蔡宜方說,肝臟若受到脂肪浸潤,久而久之也可能演變成肝炎症狀,因此建議平常飲食要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抗發炎的食材,可以透過補充膳食纖維改變腸道益生菌生態,除了能促進脂肪代謝以外,也可以幫助減少肝發炎、氧化損傷的風險,從而保護肝臟健康。 ■全穀類食物:全麥麵包、糙米飯、燕麥等,富含類黃酮與膳食纖維。■彩虹蔬果:蘋果、葡萄柚、藍莓、火龍果、番茄等,具有茄紅素、花青素等抗氧化多酚或類黃酮與膳食纖維。■深色蔬菜:綠花椰、菠菜、芥藍菜、蘆筍、紅蘿蔔、紫甘藍菜,具有抗氧化多酚或類黃酮與膳食纖維。■魚類:鮭魚、鯖魚、大比目魚、秋刀魚等,富含Omega-3脂肪酸。■堅果類:核桃、南瓜子、亞麻籽、杏仁等,富含各類礦物質,且有些堅果也是具有omega-3脂肪酸。 參考資料:【2023】3 成國人患有脂肪肝?營養師:護肝這樣吃就對了!●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老公迷戀單親離婚女!要挽回或放開走味的婚姻?劉黎兒:別再說相忍為孩子 .陪伴癌末先生的體會: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好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活在當下.優雅「無關年紀」!不管幾歲都別放棄打扮自己…丁菱娟:「活出美麗」是一種生活態度
-
2023-12-08 醫療.骨科.復健
金馬影帝李康生斜頸症困擾20幾年「曾痛到得憂鬱症」
別以為脖子痛只是單純肌肉痠痛或是落枕,可能是「斜頸症」上身。金馬影帝李康生20歲時,發現罹患斜頸症,後續一次脫臼讓斜頸症帶來的疼痛消失,直到45歲發生小中風後,再次誘發斜頸症,當時才剛奪下金馬獎,為了養病,他推掉所有戲劇。斜頸症「痛到得到憂鬱症」 一度不想活李康生說,「那時候痛到得到憂鬱症」,一度不想活,近年終於找到治療方式,才獲得改善。這4年復發的日子,導演蔡明亮將其拍攝成電影「日子」,現正播映中。台灣神經復健醫學會理事陳智光表示,斜頸症即是頸部肌肉張力不全,頸部肌肉一邊緊、一邊鬆,使患者頸部或頭部歪斜。肌肉張力不全目前尚未找出明確的發病原因,僅少數患者證實與家族遺傳有關或後天腦部損傷造成,其餘多是特發性(即不明原因)肌肉張力不全。斜頸症不一定發生在頸部 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肌肉張力不全症是國內第三常見的神經動作障礙疾病,陳智光指出,引發肌肉張力不全症的原因,目前只知是不明原因造成腦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功能缺陷,肌肉張力不全不一定發生在頸部,也可能發生在其他身體部位。林口長庚神經內科部副部主任吳逸如表示,肌肉張力不全症會嚴重影響生活,李康生嚴重時,頭與頸部嚴重到呈現近180度,有嚴重疼痛感,因此該疾病合併精神疾病的比率高,合併焦慮症達6成,合併憂鬱症達4成。目前肌肉張力不全症最有效的方式,以施打肉毒桿菌素為主,可以放鬆肌肉,達到緩和效果。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07 醫療.新陳代謝
血糖沒控好18歲竟已失明!出現「這狀況」多是黃斑部病變晚期,糖尿病患必做1事!
糖尿病造成的視網膜病變,是非外傷造成眼睛失明的第一名。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18歲青少年,因為未控制好血糖,就醫時已經雙眼失明,但國內尚無有效的療法。黃斑部病變有兩種:8成屬乾性,但濕性更快失去視力黃斑部病變一般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8成患者屬於乾性,隨年齡增長會慢慢失去中央視野。濕性雖少見但更嚴重,視網膜下出現新的異常血管時,血管可能會洩漏血液或其他液體,導致黃斑瘢痕形成,因此濕性比乾性更快失去視力。什麼是黃斑部病變?視網膜中的黃斑部受損時失去中央視覺,無論看近或遠,都看不到精細的細節,但周邊視力卻仍然正常,並可分為乾性及濕性兩種,有高8成患者都屬於乾性,濕性雖罕見但更嚴重,會比乾性更快失去視力。三軍總醫院眼科部一般眼科主任呂大文說,高度近視、高血壓或眼球外張,都是黃斑部病變好發族群,典型症狀包含視野變暗、霧化等,可用「阿姆斯勒方格表」自主檢測,但糖尿病患者常併發濕性黃斑部病變。然而,糖尿病患者卻常併發濕性黃斑部病變,因為糖尿病人血管脆弱,易造成眼底血管出血,進而導致黃斑部水腫。哪些人是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高危險群?高度近視、高血壓或眼球外張,都是黃斑部病變好發族群。前總統蔣經國就是糖尿病誘發視網膜病變的典型個案,呂大文說,前總統蔣經國的糖尿病史長,血糖控制不好,也做過很多手術,但視網膜黃斑部病變預後一般都不好。黃斑部病變失明的糖尿病患者,占所有患者10%到15%,目前眼科與新陳代謝科已建立「糖尿病照護網」,由新陳代謝科醫師告知糖友,定期到眼科檢查。黃斑部病變如果發生「視野變暗」時,多半已是嚴重狀態台大醫院內科部副主任王治元說,糖尿病患者發生「黃斑部病變」,和病程呈現正相關,愈久會問題愈多,典型症狀是視野變暗,因為黃斑部是眼睛中負責感光的部位,一旦變暗就沒有辦法看到正常影像,「通常病人會告知視野變暗,都已經是很嚴重的時候」。王治元解釋,白內障的患者,因為在陽光下視野變小,在陽光下看不清楚,室內則可以看清;黃斑部病變則是相反,戶外有陽光,一旦在沒陽光的室內就沒辦法看清,不僅糖尿病患者,部分老年人也會罹患。對於年輕的患者,適逢需要工作的階段,如果視力發生問題就會對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非外傷失明 最常見病因就是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患者的三高控制是基本,先前有個18歲的個案,因為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卻未控制好血糖,來就醫時已經失明。王治元說到目前國內尚無相關療法,「糖尿病造成視網膜病變,本來就是非外傷眼睛失明第一名」,因為糖尿病的病患人數多,導致患者數也較多。王治元提醒,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第5年開始,要做嚴格追蹤,且有些人因為家族遺傳,網膜比較脆弱,所以會提醒患者定期追蹤;至於第二型患者,確診後,直接做糖尿病的併發症篩檢。病史愈久愈容易發病,即便血糖控制好也不能完全避免,一定要到規律到眼科就醫,觀察眼睛的變化並治療。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5 醫療.中醫
暴肥、長痘痘、月經不順...是內分泌失調嗎?該看哪一科?中醫師推3食材助調理
長痘痘、月經失調就是內分泌失調嗎?「內分泌失調」可能沒你想得這麼簡單!以下為您介紹內分泌失調症狀、原因,以及治療方式。內分泌失調是什麼?新北市藥師公會說明,所謂「內分泌失調」代表荷爾蒙的不穩定狀態,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損害身體。內分泌指的是分布在人體內的激素,經過血管、血液循環到身體各部位,由於沒有獨立管腺,所以稱為內分泌,包括甲狀腺、副甲狀腺、腦下垂腺、腎上腺、睪丸、卵巢、胰臟功能等都跟內分泌有關。啟新診所亦指出,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現內分泌失調,尤其是女性受內分泌失調之苦的人,不勝其數,更要加強認識與防範。內分泌失調的原因是什麼?跟月經有關嗎?男女性都有可能出現內分泌失調,其原因相當廣泛,霍普金斯診所以下列出內分泌失調的8種可能因素:.遺傳因素:有些內分泌失調原因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某些內分泌疾病在家族中可能有較高的風險。.生活方式和營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規律的飲食、缺乏運動、壓力過大和睡眠障礙等,可能導致內分泌失調原因。.環境因素:暴露在某些化學物質、藥物或有害物質中,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的正常功能,例如某些農藥、塑料中的鄰苯二甲酸酯 (Phthalates) 等。.腺體問題:某些腺體的功能異常,如甲狀腺、腎上腺、腦下垂體等腺體出現問題,可能導致相應激素的分泌不足或過多,進而引起內分泌失調原因。.荷爾蒙治療:一些醫學治療,如使用激素或荷爾蒙療法,可能干擾自然的內分泌平衡。.生理階段:女性在生理階段如月經週期、懷孕、哺乳、更年期等,身體會產生較大的激素變化,容易導致內分泌失調原因。.疾病和手術:某些疾病和手術可能影響內分泌器官的功能,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多囊卵巢綜合症等。.藥物使用:某些藥物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的正常功能,例如某些抗生素、心血管藥物、抗憂鬱藥、安眠藥等。內分泌失調症狀有哪些?「這激素」過少恐不孕新北市藥師公會指出,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包括腦下垂體、腎上腺、甲狀腺、胰島素和性腺,這些腺體相互聯繫調節,對器官的機能活動有重要影響。若內分泌系統不正常,可能出現以下症狀:.影響皮脂,長痘痘.導致肥胖.新陳代謝症候群.骨質疏鬆.慢性疲勞症候群.自律神經失調.心血管和腫瘤此外,主宰女性健康的三大內分泌:「雌激素」、「黃體素」、「雄激素」。若稍有不平衡就會出現不適症狀。新北市藥師公會分別列出雌激素、黃體素、雄激素的功能,以及分泌異常可能導致的症狀:功能.雌激素:主要影響女性的第二性徵,促使陰道、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發育成熟,讓肌膚光滑細緻。.黃體素:可讓子宮內膜有良好的分化、脫落,形成月經。.雄激素:可刺激女性的性慾。症狀 內分泌失調如何治療?可以看哪一科?若發現自己有內分泌失調相關症狀,建議去內分泌科或婦產科就診。內分泌失調該如何治療?以下霍普金斯診所列出6大治療方式:1.藥物治療:對於某些內分泌失調,醫生可能會開出藥物來調節激素水平,例如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胰島素注射治療等。2.激素治療:對於一些內分泌腺體功能不足的狀況,可能需要進行激素替代治療,以補充體內缺乏的激素。3.手術:在一些嚴重的內分泌失調情況下,可能需要通過手術切除異常腺體或腫瘤,以恢復正常的激素分泌。4.改變生活方式:有些內分泌失調與生活方式有關,如過度的壓力、不規律的飲食、缺乏運動等、睡眠問題,改變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對恢復內分泌平衡有幫助。5.營養補充:在某些情況下,營養補充劑可以幫助改善特定的內分泌問題,例如維生素D補充對甲狀腺功能減退患者可能有幫助。6.避免激素干擾物質:有些環境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干擾內分泌系統的正常功能,減少接觸這些激素干擾物質可能對內分泌失調有幫助。內分泌失調吃什麼改善?中醫推3類食材調理真如中醫診所指出,平時飲食方面最好以清淡為宜,少吃寒涼、油炸、辛辣食物。若欲以食療養肝、養腎、補脾胃,調理內分泌問題,則可以選用以下食材:1.養肝食材肝在五行中對應「木」,顏色對應「青色」,所以深色蔬果如花椰菜、蘆筍、菠菜、葡萄、藍莓等一定沒有錯;多吃甘味的食物如南瓜、栗子、核桃、紅棗等也可以。蛤蜊湯、鮭魚、薑黃、豆腐、柑橘等也是常見養肝食材。肝喜疏暢條達,壓力大的族群也可喝喝疏肝解鬱的花草茶如薄荷、玫瑰花、洋甘菊等。咖啡的綠原酸、綠茶的兒茶素,也都能養肝。2.養腎食材養腎就選黑色食材如黑木耳、黑米、黑豆、黑芝麻、黑蕎麥、龍眼肉、海帶、烏骨雞等。堅果類、枸杞、干貝、山藥也都很不錯。所以,常見的桂圓紅棗茶就十分適合啦!3.補脾胃食材穀類如米、小米、小麥等是健脾首選。黃色食材如南瓜、玉米、番薯、黃豆、木瓜等也都相當好。另外,薑、蓮藕、山藥、秋葵等,也都有益於脾胃。平常也可以簡單的四神湯,含有蓮子、茯苓,可調補脾胃。資料來源:Dr. Williams、啟新診所、霍普金斯診所、新北市藥師公會、真如中醫診所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內分泌失調到底是什麼?真有所謂內分泌失調嗎?.內分泌失調都跟它有關!醫曝腦下垂體功能異常會造成哪些症狀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17 醫療.心臟血管
心肌梗塞前兆,男女可能不同!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8風險因子提早預防
「中壯年的奪命殺手」心肌梗塞總是來的很突然,因此許多人都會覺得心肌梗塞沒有徵兆,事實上,它並不是完全沒有,只是你不知道或不以為意而已。例如心肌梗塞與三高疾病息息相關,但有些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三高,或有三高卻不控制,等到心肌梗塞發作,才驚覺竟是這由來已久的病因。心肌梗塞是由於心臟冠狀動脈內的動脈硬化塊因破裂造成血栓,血管在短時間內完全阻塞,失去血液供應的心肌細胞死亡,心臟的收縮功能於是大受影響,病人出現劇烈胸痛、冒冷汗等現象,就是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死亡率約在10%至20%之間,老年人甚至高達40%;其中半數以上甚至來不及送醫便已死亡。心肌梗塞有什麼前兆?「心肌梗塞常來得又急又快,但並非無跡可尋。」新竹馬偕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林柏霖曾受訪指出,很多患者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後,回想起發作之前即有胸痛胸悶等跡象,只是當時不以為意。 台大內科教授王宗道則以強烈地震來比喻心肌梗塞,在強震之前,一定有警訊,例如,胸悶胸痛、易喘等症狀,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加劇,甚至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如一周內有上述症狀超過兩次,應盡快至急診就醫。心肌梗塞常見症狀胸悶、胸痛爬樓梯、運動時不適症狀加劇,易喘全身無力站不住冒冷汗呼吸困難噁心、嘔吐急性心肌梗塞更是危險,急診醫學科醫師楊大緯曾分享,教大家用「四口訣」辨識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只是單純胸痛就是低度懷疑,若合併上述4點其中1項症狀,為中度懷疑,若合併超過2項以上症狀是高度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所造成的胸痛。「四口訣」辨識急性心肌梗塞一:Exertion費力,在臨床常見的情境是病人可能是五六十歲的男性,有抽菸病史,本身是工人,做工費力的時候突然引發胸痛;二:Radiation輻射,胸痛桶處可能輻射到下巴、肩膀甚至到背部。三:Diaphoresis冒冷汗,台語叫流清汗,真正這種情形的病患到急診時,很明顯看到病人整個臉都是水,衣服也都濕成一片;四:Nausea & Vomiting噁心嘔吐,病人通常都會吐個不停。心肌梗塞症狀 男女可能不同另外還有一個重點值得注意。心肌梗塞的症狀,可能因性別而有一些差異。台北榮總結構性心臟科主任陳嬰華曾受訪表示,男性心肌梗塞常見症狀為「胸痛」,但女性卻是常出現非典型症狀,包括噁心、想吐,但這常被認為是腸胃不適;或是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等,這些被認為是肌肉痠痛等;或是有疲倦、全身無力等症狀。但如果這些症狀出現3項以上,就不需等待胸痛,應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盡速到醫院急診就醫,避免造成被誤診或延遲診斷。女性心肌梗塞非典型症狀噁心想吐左肩痠痛兩側肩胛骨中間疼痛下巴痛疲倦全身無力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一般心肌梗塞最多的症狀是胸痛胸悶,但沒經歷過的人其實很難想像,真正心肌梗塞是什麼感覺?心臟不舒服是什麼感覺?《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之前就曾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網路上關於「心肌梗塞前兆症狀」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收集網友自身經歷或看到身旁親友的經歷,最多網友熱議心肌梗塞前兆症狀有以下6項:網友熱議6大心肌梗塞前兆心絞痛胸痛胸悶頭昏腦脹呼吸急促冒冷汗上腹疼痛網友還分享一些撇步自救,如「心臟開始不舒服時要趕緊躺平,不要捶打胸口」、「不要自行送醫,要請求救護車協助,或是告知身邊的人請他們幫忙打119比較快」,這些方式才能在黃金5分鐘保護好自己,避免進一步惡化。「頭昏腦脹」及「呼吸急促」也常是各大疾病中的常見症狀,因此經常被忽略,提醒如有相關疾病歷史者不要掉以輕心。而「冒冷汗」方面根據網友討論內容,通常會併發其他相關症狀,有網友分享自己「突然大冒冷汗、心臟刺痛、喘到不行」。也有民眾討論到身邊親友病發前有突發「背痛」及「胃痛」,但因為常會被認為是單純的肌肉酸痛及肚子疼痛,導致延誤就醫的黃金時間。如何知道自己有沒有心肌梗塞?心肌梗塞有8大高風險因子,包含年齡、三高、家族遺傳、抽菸、肥胖等,尤其與三高疾病更是息息相關,如果沒有規律用藥控制病情,腦中風、心肌梗塞等急重症風險大增,但問題是,許多人直到心肌梗塞被送至急診時,都還不知道自己有三高問題。天氣開始變冷,有心血管、三高相關疾病的人要當心隨時可能發作的心肌梗塞。八大高風險因子中,如有三項、甚至三項以上,就應自我警惕,盡早戒菸、控制體重、養成運動習慣,三高患者規律用藥,天冷需注意保暖。若活動、運動時胸悶,但休息一下後便舒緩,就必須留意;若伴隨左肩、頸部、後背等部位疼痛,且胸悶頻率變高,就可能是心絞痛的徵兆,必須立即就醫;若是胸口劇痛且冒冷汗,甚至暈過去,更需緊急就醫。【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0-27 醫療.骨科.復健
漸凍症不可逆,治療重點在延緩疾病進展!復健7大方向助維持行走的能力
報載美國女星珊卓.布拉克男友布萊克.藍道,最近與漸凍症抗戰三年後,仍然不幸辭世,,令人感傷。知名的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也是漸凍症患者,在2018年時去世,當時76歲 。世界五大絕症之一 台灣每3天新增1位漸凍人漸凍症是世界五大絕症之一,目前無法治癒。廣義的漸凍症,其實是包含一群不同診斷的運動神經元疾病,只是目前大家習慣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當作漸凍症代表。漸凍症從發病算起,一般餘命約3到5年,由此來看,霍金博士的壽命算是一個特例。目前平均全世界每 90分鐘就有人被診斷出漸凍症和因此而死亡,90%的病例沒有家族史,發病年齡通常在 40 至 70 歲之間,至 2040 年全球漸凍症患者人數預計增加 69%。在台灣平均每 3 天就新增 1 位漸凍症患者,俗稱漸凍人,即每年新增患者人數大約有460名,這個疾病不只是病人本身的悲劇,對於每一位漸凍人家庭來說更是絕望的打擊。漸凍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 ALS)是一種進行性運動神經元疾病 ,從發病開始,就會發生漸進性肌萎縮,而且廣泛地影響到全身肌肉,最後連呼吸肌肉以及吞嚥肌肉等都受到影響 ,以至於維持生命都有問題 。家族遺傳性ALS患者的發病年紀大多較早,偶發性ALS的病因仍不明確,重金屬中毒、病毒感染、腫瘤、自體免疫、輻射及雷擊都被懷疑是危險因子。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失能 復健規畫7大方向疾病在進展過程會面臨逐漸失能的困境 ,面對這無法根治的疾病時,全方位的復健規畫變得十分重要。復健醫療的介入以功能為出發點,包含功能損失評估、恢復訓練、代償措施、輔具應用、甚至到無障礙環境等。 以下是復健治療規畫的幾個大方向介紹:• 物理治療和運動治療:物理治療師設計特定的運動和肌肉強化計劃,以維持肌肉功能和關節靈活性。這有助於延緩肌肉無力的進展,提高生活質量。• 職能治療 : 一旦出現職能表現(日常活動、工作或生產性活動、休閒或娛樂)操作之功能障礙時,職能治療師可以提供相對應的訓練及輔具製作內容。• 語言治療:由於運動神經元疾病可能導致說話和吞嚥困難,語言治療師可以協助患者找到改進說話和吞嚥的方法,包括使用溝通輔具。• 呼吸肌肉訓練:特定的呼吸肌肉訓練可以幫助患者在呼吸方面更有效地工作,延緩呼吸困難的出現。• 輔助性設備:輔助性設備如輪椅、行動具和電動床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便利性和獨立性。• 心理支持:面對慢性疾病的挑戰,心理支持也很重要。心理治療師可以幫助患者處理情感和心理健康問題,並提供支持。• 營養諮詢:由於吞嚥困難和肌肉萎縮,營養諮詢師可以建議患者應該如何維持適當的營養,以減輕體重損失和保持身體健康。漸凍症不可逆 持續復健延緩疾病進展漸凍人的復健是一個持續且多學科團隊合作的過程,團隊包括醫師及上述專業人員。復健的目標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緩解症狀,延緩疾病進展,並提供綜合的支持,以應對這些失能問題。因此,需要患者與其醫療團隊合作,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計劃,以滿足其特定的需求和目標。四十出頭的王小姐, 幾年前被診斷為漸凍症,接著就在醫學中心持續追蹤、藥物治療與運動訓練。後因病程漸進惡化, 走路不穩定,也使用了支架與拐杖。她擔心一旦功能退化到需要使用輪椅,將導致其社區行動、上下班、還有社交生活等,都要被迫改變。雖然知道自己的疾病有不可逆性,仍在醫師評估建議後開始接受復健治療合併水中運動訓練。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 ,王小姐恢復部份體力並維持了走路穩定狀態,也暫時不用輪椅輔助了。水中運動有助訓練平常少用的肌肉群水中運動訓練(water-based exercise training)主要是利用浮力、阻力、水壓及溫度等特性,訓練到平常少用的肌肉群,同時可避免已經受損的運動神經元疲勞,在國外經常用在運動功能受損的訓練及心肺功能訓練, 只要能注意安全性,一般的溫水泳池也能當成訓練場所。 對這類病人,如合併其他復健治療並行應有助益,當然其切入點也有適當的階段。近幾年醫藥界在漸凍人藥物研發上已有些進展, 在美國有數種特效藥經FDA批准上市 ; 目前使用時間用較長的特效藥-銳力得(Rilutek),臨床上可以增加存活時間,但效果也是有限,通常可以讓病人多活幾個月,功能上則沒有明顯助益;因此, 上述非藥物介入處置仍然是十分重要。在全人醫療模式下,社會角色改變也需列入醫療規劃考量。我們一方面希望患者繼續執行肌耐力訓練,來改善疲勞跟無力的情形,另一方面又要求患者要節省使用及保護肌力避免繼續惡化,這兩個看似衝突的醫療指令,其實常常令患者無所適從。為了省力與保護, 患者被要求開始使用支架、拐杖或者是使用輪椅,都使其社會角色印象做了很大的改變,產生一定的衝擊跟影響。如果能試著摒除以單純醫療技術應用為主的思考邏輯, 而進一步全盤考量,或許更能兼顧病患生命生活需求跟生活品質維持。漸凍症復健需個別規畫 3原則遵循綜合上述,復健目標應依病患狀況個別化規畫,但是還是有以下原則可以遵循。 一、肌力問題:對於過度使用而疲勞的肌肉群,在適當保護、休養跟治療之後,還是可以列入訓練計劃之中,然後擴展代償作用的肌肉群;特別要強化核心肌肉, 增加代償功能。二、相關症狀處理:像是失眠,酸痛或感冒等造成暫時性失能(體力衰退)等,就個別化以症狀治療處理這些問題; 而呼吸或吞嚥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時,輔助設備就有必要使用。三、儘量保有患者目前在職場及家庭的運作功能,減少這個疾病對其社會角色的衝擊。維持和增加患者可以行走的能力,這是最理想的治療目標,輔具的適時應用或暫時應用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之對於漸凍人等運動神經元疾病的治療需求考量,應兼顧個人、家庭、社會需求來做整體規劃; 我們樂見漸凍症的醫療有藥物可給予幫助 ,但同時也強調整體醫療應包含以全人醫療及復健規劃來主導治療計劃。(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漸凍人失能, 復健可以幫忙?!)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27 養生.抗老養生
長出白髮可以黑回來嗎?營養師公布「白髮變黑飲食清單」,讓你不用羨慕別人有烏黑髮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頭烏黑亮麗的頭髮,如果長出白髮,更希望可以黑回來?營養師程涵宇表示,要白頭髮黑回來是有可能的,並且提供滿滿烏黑亮麗黑髮的營養秘方給大家。為什麼會長白頭髮?程涵宇指出,白頭髮與缺乏營養、壓力、肥胖、抽菸、缺乏運動、疾病、遺傳都有關係!家族遺傳與少年白的發生最相關,另外肥胖及抽菸都會在體內累積大量的自由基,影響毛囊黑色素製造,也降低黑色素細胞自己修復的能力!白頭髮黑回來必吃9營養1. B12/維持頭皮烏黑髮好循環.推薦食物:文蛤、海苔、牡蠣、起司、魚2. 生物素/活化黑色素細胞.推薦食物:熟雞蛋、豬肝、蘑菇(注意:生雞蛋含有抗生物素蛋白avidin會阻礙人體對生物素(Biotin)的利用與吸收,所以記得煮熟再吃最好喔!)3. 葉酸/供給毛囊營養.推薦食物:菠菜、青花菜、黑豆4. 維生素C/頭皮減壓抗氧化氧化壓力會使黑色素細胞減少,是毛囊老化、頭髮變白的原因之一。維生素C能夠終止自由基的連鎖反應並降低氧化傷害,保護黑色素細胞降低白髮生成的機會!.推薦食物:芭樂、奇異果、甜柿5.優良蛋白質/頭皮充足營養蛋白質攝取不足與白髮有關!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的主要成分,當然頭髮也不例外!當蛋白質攝取不足時,頭髮會得顏色淡且細而易斷裂,然而當頭皮營養、蛋白質充足時,能夠提供頭髮充足營養並幫助穩固頭髮組織。.推薦食物:雞蛋、牛奶、黃豆6.銅/黑色素生成的必要原料.推薦食物:牡蠣、黑巧克力75%↑7.鈣/影響黑色素生成.推薦食物:羽衣甘藍、豆干8.鋅/協助體內多種酵素作用並且幫助黑色素的產生.推薦食物:蝦、南瓜子9.鐵/幫助氧氣運送至頭皮毛囊促進頭髮健康生長.推薦食物:鵝肉、紅莧菜本文資料來源:程涵宇營養師臉書粉絲團延伸閱讀:.「抗老」怎麼吃?專家點出7個好習慣+10大抗老化食物越吃越年輕.70%老化速度可由自己掌握!專家曝延緩老化秘訣,加速變老7地雷別做.幾歲開始老很快?醫曝3年紀波段是「斷崖式衰老」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
-
2023-10-21 醫療.呼吸胸腔
空汙會增加4類疾病的風險?為了呼吸健康,醫師建議可從這5點做起!
研究發現,空氣中的懸浮微粒、二氧化氮和臭氧,會造成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部感染和肺癌等肺部傷害。常見的空氣汙染來源,包括交通工具廢氣、石化燃料燃燒、工業排放廢氣、稻草或垃圾燃燒、宮廟和餐廳排氣等。關於「呼吸」的小知識●人需要呼吸才能活下去。●一個人在平靜時平均每分鐘呼吸7-8公升空氣。●運動時則高達40-50公升的空氣。●空氣中若含有害物質,吸入時將造成肺部傷害。空汙引起的疾病有哪些?1.氣喘是因為呼吸道吸入像塵埃、黴菌、花粉等過敏原所造成的疾病,會造成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等症狀。空汙會損害呼吸道表皮並引起發炎,促使過敏性氣喘加劇;空氣品質不佳時,氣喘患者急性發作、急診就醫和住院的情況會增加,且空汙的影響可能持續2到4天。2.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長期呼吸道發炎,會造成咳嗽、咳痰、與呼吸困難等症狀,肺功能檢查會有吐氣氣流下降的情形。空汙會造成孩童肺部功能發育較差,也會加速成年後肺功能下降,當肺功能降到一個程度,就會造成呼吸困難。空氣品質不佳時,會增加這類病人急診就醫及住院、死亡風險。3.空氣汙染會增加呼吸系統感染的風險,包括細菌性感染與病毒性感染。空汙使病原體更容易侵入和增生於體內,以新冠肺炎為例,許多研究發現,短期空汙暴露會增加新冠肺炎病毒感染風險,也增加新冠肺炎住院與死亡風險。4.空氣汙染為肺癌的致癌物,特別是含有高溫或燃燒不完全產生的多環芳香烴化合物,可能造成基因突變,促進癌細胞的生成或增加其轉移能力。居住在高空氣汙染區的人,除了肺癌風險較高外,被診斷肺癌後的死亡風險也較高,手術後再次發病的風險也高。空氣汙染還會造成氧化壓力與傷害。為了健康,建議先從對於抗氧化有幫助的生活習慣做起:1.適度運動、均衡飲食、攝取適量蔬果。2.避開空氣汙染源,如交通繁忙的大馬路,尤其不要在馬路旁運動,避免吸入更多汙染物,遠離馬路100公尺,空汙濃度可下降4至5倍,也要避免待在汙染源的下風區。3.有肺病的人,可選擇一大早空氣較好時出門運動,戴口罩有助於減少較大顆粒性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4.無論是否在運動,建議盡可能使用鼻子呼吸,相較張口呼吸可減少吸入約一半的懸浮微粒空氣汙染。5.居家室內可使用含有高效能濾網(HEPA)的空氣清淨機來降低懸浮微粒空氣汙染物。如果居住在空汙較嚴重的地方,本身又是呼吸道過敏、慢性肺部疾病、有家族遺傳相關病史的空汙敏感族群,可安排適當頻率的健康檢測,例如肺功能或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等,以早期診斷肺部疾病。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15 焦點.元氣新聞
連勝文一張照片曝光父親現況!連戰去年自行停藥造成小中風,服用抗凝血劑必知6事
87歲的前副總統連戰自從去年小中風後就鮮少露面,今(15日)連戰兒子、國民黨副主席連勝文在臉書公布一張前高雄市長韓國瑜日前拜訪連戰的照片。連勝文說,這次會面約了很久,直到最近父親身體狀況較穩定,才有辦法見面。連戰近年3場大病 小中風後鮮少露面連戰再上一次的露面是在今年2月舉行「連戰回憶錄」新書發表會,當時除了藍營大咖齊聚一堂,包括前總統馬英九、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都出席,連家人也全到場力挺。連戰夫人連方瑀去(2022)年接受聯合報訪問時透露,連戰3年來生了3場大病,第一次是心房纖維顫動,因此使用抗凝血劑降低中風的風險;但由於連戰患有腎結石、攝護腺肥大及後來發生的攝護腺癌,因反覆的放射治療,經常發生血尿因而頻繁進出醫院治療,於是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讓血尿暫時消失,結果造成2022年的小中風。連方瑀說,當時幸好他們在髮廊巧遇台大教授陳嫦芬提醒連戰情況很危險,她才馬上請人將連戰送急診撿回一命。服用抗凝血劑注意6件事 自行停藥很危險連戰因自行停止服用抗凝血劑而發生了去年的小中風。不止連戰,之前也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高栓塞風險的心房顫動患者需要使用口服抗凝血劑來降低中風及全身性栓塞的發生機率,但服用抗凝血劑有一些需注意的事,尤其千萬不可自行調整劑量及自行停藥,否則將引起中風。1.不可自行停藥千萬不要自行停藥。有許多病例因為各種原因自行停藥,結果停藥之後沒多久就中風了。在使用抗凝血劑如果有任何問題,都要與醫師討論,擅自停藥非常危險。2.不可擅自調整藥物這類藥物雖然能抑制血栓形成,但也會降低凝血功能造成嚴重出血,服用藥物應該遵循醫師指示劑量,不可以擅自調整劑量。3.服用抗凝血劑 必先告知醫師接受手術、拔牙等手術治療,以及服用其他藥物之前,應該先讓主治醫師了解自己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交互作用。三軍總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林維祥曾在聯合報撰文提醒,口服抗凝血劑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出血,若要進行外科手術或拔牙之前,需同時告知手術醫師和開藥醫師,針對您的手術類型、栓塞風險、出血風險、抗凝血藥物種類以及腎功能狀況進行評估,再來決定是否有必要停用抗凝血劑以及需停幾天的藥。4.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出血謹慎使用牙刷、刮鬍刀,避免刮傷皮膚、黏膜導致不必要的出血。5.留意服藥後的出血副作用如果有流鼻血時間過長、全身皮膚不明原因淤青、有出血點,血尿或糞便呈現黑色、不明原因疼痛腫脹,都應該適時向醫師反映。6.不能補吃藥如果忘記吃藥,千萬不要以為補吃兩顆藥可以補回來,就算忘記吃藥也不能補吃雙倍劑量。連戰小中風!今日暫時性腦缺血就是明天中風 醫:風險極高勿輕忽【記者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連戰發生的「小中風」,就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時會有短暫性單側手腳麻痺、無力、說話不清的現象。馬偕紀念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傅維仁表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在核磁共振影像上還不到中風,但是是中風前兆,並且症狀不會持續超過24小時,絕大多數民眾症狀會在30分鐘之內緩解恢復。【延伸閱讀】疾病百科/缺血性腦中風「今天的暫時性腦缺血就是明天的中風」,傅維仁說,暫時性腦缺血發作雖然很快就緩解,但是可能幾天後就會面對中風,因此不可以以為恢復就掉以輕心,應該要趕快就醫,並且積極控制預防。傅維仁表示,不論是短暫性腦缺血或是中風其危險因子相同,又可分成可改變與不可改變的。不可改變的包含危險因子如年齡55以上(近年逐漸下降)、男性、亞洲族群、家族遺傳等;可改變的則有三高、糖尿病、心房顫動、抽菸、酗酒、壓力大、睡眠呼吸中止症、肥胖、不運動等。【資料來源】.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9-13 醫療.消化系統
李芳雯飲食清淡3年長21顆息肉!為何有人特別容易長息肉?醫分享病例曝可能原因
58歲的「內衣皇后」李芳雯2021年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兩次都是發現後立即切除。今年她又再度「燒了」3顆小息肉,她表示一切都很順利,唯一就是膽固醇高,強調要更加強注意飲食習慣。李芳雯3年長21顆息肉李芳雯日前在臉書貼出一張豐盛美味的早餐照,並透露:「今年燒了三顆小息肉~就是膽固醇高 (對自己太好了…愛吃鬼),要再更加注意飲食習慣,加強認真運動。」事實上,這是李芳雯連續第三年發現息肉,2021年她說腹部長了12顆息肉,隔年(2022年)又發現6顆,連同今年又3顆,也就是3年長了21顆息肉。去年她還表示覺得內心很不平衡,因為自己平日吃的清淡,內臟類、燒烤、油炸都不碰,也不吃辣,想著有些朋友大魚大肉、菸酒不忌都沒事,自己竟然會長「息肉」!但從今年發文看來,李芳雯已經很淡定,而且息肉的數量也逐年減少,顯然有在「控制」。而為何李芳雯會不斷長息肉?李芳雯之前受訪透露,連醫生也納悶,最後只能判斷或許與家族遺傳病史有關,「爸爸是肝囊癌過世,媽媽糖尿病,都在睡夢中安詳走的,但也無從查起,所以我也無解」。【延伸閱讀】內衣皇后李芳雯大腸長12顆息肉 切除1年復發又冒6顆讓她驚呼為什麼一般我們都以為,嗜吃肉的人才會容易長息肉,其實像李芳雯這樣,飲食清淡卻仍長息肉的例子也所在多有。甚至過去我們也聽過一些常年吃素卻仍得大腸癌的病例。到底要如何預防?醫分享鋸齒狀腺瘤症候群病例 基因變異不斷長息肉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葉秉威也在臉書《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發文分享一個已追蹤4年的病例,每一年都切10-20顆息肉。雖然有越切越小的趨勢,但總是無法停止追蹤。該病患也跟李芳雯一樣,「菜吃很多、肉吃很少、也不抽菸喝酒,更不是胖子…」因此跟醫生抱怨「為什麼我這麼會長息肉?」葉秉威說明,該病患是「鋸齒狀腺瘤症候群 (serrated polyposis syndrome)」,因為基因變異的關係會不斷的長出息肉。根據目前診斷標準,全大腸累積超過20顆以上就可以符合診斷,而他的息肉量早就遠遠的超過。鋸齒狀腺瘤症候群未來發生大腸癌的比率約25%-40%。幾乎每三個病患,就有一個未來會發生大腸癌。而其一等親,也有非常高的機率會罹患相同症候群及曝露在大腸癌風險。偏偏這種息肉,常常蓋了一層黏液,因此很容易被忽略誤以為殘便,被視而不見。且這種息肉用糞便潛血篩檢效果差,較適合的檢驗方法就是定期做大腸鏡,發現息肉立即切除,才能預防大腸癌發生。葉秉威呼籲,40歲就應該開始定期做大腸鏡篩檢。鋸齒狀息肉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根據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曾晟恩曾受訪指出,大腸息肉根據癌變機制,可分為增生性息肉、無蒂鋸齒狀腺瘤和傳統鋸齒狀腺瘤,後兩者有癌變的可能性。提醒當出現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時應特別留意,有可能為腸息肉所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並遵守醫囑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降低息肉癌變的可能性。台安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葉秉威也曾在《聯合報》撰文指出,多數大腸息肉發生的風險因子都類似,不外乎和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等有關,但鋸齒狀息肉更和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有關,也就是和生活習慣息息相關。此外,有家族史更要特別留意。總之,若僅吃素或飲食清淡,卻沒有注意養成良好生活型態,沒有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仍有可能罹患大腸癌。【延伸閱讀】腸道老化的頭號公敵 醫師:這些人的腸道更容易長息肉關於息肉你該注意腸道息肉分三種1.發炎性息肉:又稱為偽息肉,因大腸黏膜發生潰瘍壞死,新生的黏膜過度生長所致。2.增生性息肉:是常見的息肉,無須切除,但需定期追蹤其變化。3.腺瘤性息肉:惡變風險最高的息肉,發現了一定要切除並追蹤。常見症狀:間斷性血便、腹部悶脹、腹痛、體重減輕、貧血危險因子:遺傳基因、愛吃紅肉、少運動、抽菸、喝酒、高身體質量指數(BMI)、40歲以上看完整疾病百科/大腸息肉【資料來源】.李芳雯臉書.臉書粉絲專頁《胃腸專家 葉秉威醫師》.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08-09 焦點.元氣新聞
珊卓布拉克男友漸凍症逝!漸凍症平均壽命僅3年 從這部位退化最快1年內過世
影壇天后珊卓布拉克痛失至愛!與她交往8年、已經像是夫妻的攝影師男友布萊恩藍道,驚傳隱瞞各界在對抗漸凍症,卻仍回天乏術,享年57歲。專家表示,漸凍症患者大多近60歲左右發病,平均壽命約3年,若先從呼吸肌群退化,最快1年內可能離世。根據漸凍人協會數據,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以盛行率6至8/100000來看,總罹病人數可能在1500人上下。新光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冠佑表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分為原發性與家族遺傳,家族遺傳通常發病年齡較早,但人數少;約9成漸凍症屬於為原發性,致病原因不明,導致運動神經開始退化,發病年齡大約60至65歲左右。漸凍症患者 平均壽命僅3年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症,林冠佑解釋,人的神經分為感覺神經、運動神經,此疾病可怕在於,會使運動神經退化,像是肌肉逐漸萎縮、沒力,但感覺神經仍正常。而漸凍症患者平均壽命為3年,當中會因不同型態有壽命長短差異,像是有些患者可以活很久,但有些患者半年、一年就需要呼吸器協助,甚至不幸離世。林冠佑表示,身體肌肉分為吞嚥、肢體與呼吸,造成漸凍症患者致命原因主要與呼吸、感染有關,因此有說法是,先從吞嚥肌群退化的患者,進食受影響使得營養不佳,疾病惡化速度較快,加上影響呼吸,壽命也就更短,但仍要看每個人退化部位及速度的不同。臨床上觀察,較多先從肢體開始,例如單手先沒力、萎縮,但起初沒有發現,到後面影響呼吸,則走向漸凍症晚期。漸凍症目前無法治癒針對漸凍症治療,林冠佑表示,目前漸凍症無法治癒,僅有2、3種藥物可延緩患者使用呼吸器時機。近年基因治療發展下,也可協助漸凍症治療,但漸凍症相關基因突變多達10至20種,台灣常見有4種基因,患者須先經過基因檢測,符合當中1種基因,才有相對應藥物可治療,其他基因目前也無藥可用,現行藥物大多是抗發炎、抗氧化,目前沒有可以協助復原運動神經的藥物。「漸凍症」大致分四種類型 (1)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80%病人屬於這型,所以也有人將「漸凍症」稱之為ALS,其實並不完全相等。(2)漸進延髓麻痺(Progressive Bulbar Palsy),這類型病人約佔5%。(3)漸進性肌萎縮症(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這種類型約佔5~10%。(4)原發性側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這種類型比較少見,進展也比較緩慢,甚至不會致命,但依然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漸凍症危險因子(1)年齡,儘管該病可以在任何年齡發作,但通常出現在 55 至 75 歲之間。(2)性別,男性更容易罹患。(3)種族,所有種族和民族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但更常見於高加索人和非西班牙裔。【疾病百科】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8-06 醫療.皮膚
含酒精、香精易引發過敏 醫建議使用止汗、體香劑最好這樣用
熱、熱、熱,全球夏季溫度屢創新紀錄,台灣也不例外,無論是不是容易流汗的體質,悶熱潮濕都讓人無可避免地汗水直流,身體又濕又黏非常不舒服。氣象專家研究指出,台灣夏季天數已經拉長4至5個月,面對未來漫漫高溫天氣,做好「抗汗」準備是一定要的。容易流汗與體質有關,交感神經易興奮也容易流汗。同樣在攝氏36度的室內坐著不動,有人大汗淋漓連衣服都濕透,彷彿經過劇烈運動,有人卻沒有嚴重出汗的問題。為何出現這樣的差別?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黃星瑋說,人類是恆溫動物,流汗是調節體溫的機制,若有過度流汗問題,應先排除是否疾病造成,若沒有,除了跟所處環境高溫炎熱有關,也跟個人體質相關,除了來自遺傳,本身汗腺發達、交感神經較易興奮的人,都容易出汗。黃星瑋指出,交感神經系統控制皮膚底下的血管與汗腺,對血管有收縮作用,對汗腺有刺激排汗的功能,某些部位特別容易流汗,代表這個地方的汗腺較多,或受到交感神經較多刺激。中醫分多汗和盜汗,前者陽虛,後者陰虛造成。彰化縣中醫師公會理事長彭德桂說,中醫認為汗是氣血的延伸,體內正常的水分(津液)外流就是汗,流汗是為了排泄體內多餘的水分或產生的熱量,通常沒區分局部跟全身的汗,而是分為多汗和盜汗。白天或晚上都多汗,代表著身體元氣比較虛,本身的陽氣虛造成皮膚無法固守水分氣機的運作;白天不流汗但晚上流汗稱作盜汗,這時的汗冷而無味,稱為陰虛,是新陳代謝跟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彰化縣診所協會前理事長、皮膚科開業醫師陳建宏表示,某些人會有局部多汗的情形,患者求診常見部位分別是手掌、腳底、腋下。手汗症和腳汗症常與家族遺傳有關,手汗症嚴重的病人,夏天手掌汗水滴下,拿筆寫字紙都濕了,更別說跟人握手時的尷尬,因此手汗患者常有社交障礙。腳汗藏在鞋裡不易被發現,但可能潮濕不通風導致細菌孳生,而感染香港腳等皮膚病。腋下因細菌孳生分解汗水產生臭味,夏天多汗,臭味更明顯,萬一腋下的頂漿腺較發達,分泌物被細菌分解後的異味俗稱狐臭,更是令人困擾。陳建宏建議可接受手術改善,或適當使用止汗物品抑制微生物以減少臭味。止汗劑治標不治本,但可適當使用解決生活困擾。市售止汗產品琳瑯滿目,開放架上陳列進口貨、國產品,功能方面有芳香型、涼爽型,分為女性、男性專用,還有液狀、膏狀、粉狀,看得消費者眼花撩亂。黃星瑋說,止汗劑是鋁鹽化合物,可增加汗管滲透性,促使真皮層增加吸收汗液,並阻塞汗腺管的開口,使汗液無從流出,可挑選有品牌的,用在汗多部位一天1至2次。陳建宏表示,體香劑和止汗劑的成分類似,有些體香劑含酒精成分殺菌或含硫酸銨鋁抑制細菌生長。膏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都具有暫時阻塞汗腺作用,防止脂質排出,液狀的止汗劑和體香劑可調節汗腺通道,減少分泌汗水,功能上都是盡量不排汗,以免汗水和微生物作用產生體臭。止汗劑和體香劑的使用量,衛福部彰化醫院皮膚科醫師郭峰昇認為,只要使用後不過敏、沒特殊症狀,可依自己喜好選購使用。陳建宏的看法是止汗劑和體香劑通常含酒精、香精等添加物,經常使用有些人會過敏,不妨不定期更換品牌和配方,降低過敏發生機率。手術非萬能,勤擦汗、多帶衣服更換,盡量處在陰涼處。動輒流汗且容易發出體臭的人,郭峰昇建議使用止汗劑、體香劑之外,最好多帶幾件衣服更換,多帶毛巾擦乾汗水。至於手術治療,陳建宏說,手汗可經由內視鏡交感神經阻斷術治療,降低出汗量,但身體可能出現代償性出汗的風險,患者通常不願冒險,只有忍耐和保持衛生。黃星瑋表示,也可藉由施打肉毒桿菌素或微波破壞大汗腺的方式改善出汗,但身體排汗量是一定的,降低或阻止某部位出汗量,身體其它部分仍會代償性出汗,也就是增加排汗量,所以到較陰涼處或開冷氣降溫等改變環境的作法,才能有效減少流汗。止汗產品這樣用1. 出汗前先擦,效果比出汗後使用好。2. 膏狀和滾珠式適用於局部小範圍,像頸背、耳後和腋下等部位,建議洗完澡後使用,以降低體表細菌汙染瓶口的機會。3. 噴霧劑型適用於足、背等大面積部位,方便外出攜帶、補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8-03 醫療.皮膚
髮變細軟恐是是禿頭前兆! 錯過搶救雄性禿黃金期,植髮也無法處理
男性雄性禿不治療,掉髮情況恐會持續惡化。據研究,30歲男性雄性禿盛行率為30%,50歲增至50%,70歲時則增為80%。醫師提醒,當發現髮際線往後退變高、髮質變細、濕髮較容易看到頭皮時,可能是雄性禿前兆,雖然有口服藥、外用藥及植髮手術等治療方式,但若太晚期治療,沒有健康毛囊可使用,最後只能靠假髮改善外觀。雄性禿錯過挽救黃金期 植髮也無法處理皮膚科醫師蔡宗樺表示,雄性禿與基因、荷爾蒙有關,肥胖、油性痘痘肌、生活壓力大及抽菸也會影響。雄性禿發生原因,是頭皮毛囊中含有高濃度二氫睪固酮(DHT),可能縮短頭髮毛囊生長期,延長休眠期,毛囊會漸進式萎縮,導致頭髮數量減少,一旦錯過挽救落髮問題的黃金期,植髮手術也無法處理。蔡宗樺有家族遺傳雄性禿問題,30多歲時前額有些退後、髮質變細,有M型禿時,便進行部分植髮、搭配口服藥,至今維持豐盛髮量。皮膚科醫師朱冠州提醒,惡性睪固酮會讓毛髮休止期增長,導致頭髮不長、愈來愈細,若隨年紀增加,發現自己頭髮摸起來像嬰兒一樣細軟,「不要高興太早,這是毛囊萎縮,不是回春」。蔡宗樺說,頭髮覆蓋率與頭髮密度、直徑有關,當感覺頭髮稀疏、變細、可見頭皮時,髮量可能已經減少50%。第三、四期雄性禿 盡快治療仍有機會挽救現行雄性禿治療方式,包括口服藥、植髮手術等,男性雄性禿分第一至第七期,朱冠州指出,口服藥對於第五期前的雄性禿治療都有效,可逐步改善;但若拖到第六期,頭頂上全光、側邊些微高,或第七期側邊位置只到耳朵,這時剩餘毛囊細小,藥物效果有限,大多只能透過植髮手術改善,提醒民眾在第三、四期應盡快治療,仍有機會挽救。坊間傳聞,服用治療雄性禿口服藥恐影響性欲,蔡宗樺說,男性使用口服藥物,2%機率會導致性欲下降,但比率不高,因為藥物於體內代謝快,一天內即可代謝掉一半藥量,若服藥後影響性欲,停藥後即可恢復,且口服藥已於全世界使用十多年,雖然有人稱影響性功能,但影響因素多,學理上治療雄性禿藥物並不會永久影響性功能。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7-29 醫療.心臟血管
預防高血壓怎麼吃?哪些人是高危險群?「6飲食原則+5大類食物」遠離心血管疾病
「沉默殺手」高血壓,指的是靜止狀態時所測得的血壓持續地高於或等於140(收縮壓)或90(舒張壓)mmHg,與國人十大死因中的腦血管疾病(第二名)、心臟病(第三名)及腎臟病(排名六至八名)密切相關。是國人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更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血壓愈高產生併發症的機率愈大,對民眾健康將造成威脅。 哪些人容易得高血壓?高血壓並非老人專利,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引發的成因包括,情緒壓力、體重過重、遺傳、攝取過多鹽分與酒類、缺乏適量運動、環境因素等,都可能使體內血壓增高,引起原發性高血壓。而三十歲以前發病者,半數與家族遺傳有關。1.父母其中一方具有高血壓病史者,受遺傳而發病的機率極高。2.體質對鈉較敏感,或交感神經較敏感的人。3.體重嚴重超重者,尤指BMI(身體質量指數)大於三十的人。4.個性過於急躁、完美主義、不服輸等內心壓力大的人。5.習慣吃外食或速食,攝取過多鹽分、味精的人。6.本身患有打鼾、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的人。7.作息不規律,經常熬夜的人。8.經常抽菸或過度飲酒的人。9.老年族群或血管嚴重老化的人。10.五十歲以前,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50歲以後,女性高於男性,可能與女性更年期有關。高血壓的6種飲食原則高血壓的飲食原則為低鈉搭配得舒飲食,減少鈉的攝取,可以減少水份的蓄積,降低心臟的工作負擔,得舒飲食則是透過增加鉀、鎂、鈣及膳食纖維,同時降低飽和脂肪及膽固醇的攝取,有助於高血壓的預防、治療及延緩併發症的發生。1.飲食攝取要均衡。2.避免吃入過多的調味料。例如:減少食用湯汁;外食者可準備開水沖淡食物裡的調味料。可要求餐廳不加鹽、味精或含鹽的調味料;避免選擇醃、燻、醬、滷、漬等烹調方式的食物。3.限制含鹽調味料的使用,含鈉量高的調味品必須按飲食計畫使用,如:鹽、醬油、味精等。4.減少加工產品及烘培食品的攝取,如:各類罐頭、麵線、油麵、麵包、糕餅、餅乾、魚肉加工製品、醃製蔬菜、蜜餞等。5.多利用營養標示了解食物的含鈉量。6.食用市售的低鈉調味品如低鈉鹽及低鈉醬油時,需按營養師指示使用。且因其鉀含量甚高,不適於腎臟病患者。 預防高血壓多吃5大類食物想預防高血壓,平日可多吃富含5大類營養素的天然食物:1.富含鉀的食物現代人飲食習慣重口味,很容易吃下過量的鈉,會使血管張力增加而血壓升高,而鉀是細胞內含量最高的礦物質,有排鈉離子的作用,能幫助身體把多餘的鈉與水分排出及使血管平滑肌放鬆,有利於降低血壓,多吃高鉀蔬菜跟高鉀水果皆能幫助攝取足夠鉀。根據國健署發布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指示,每日應攝取鉀達2500~2800豪克。→建議食物:蕃茄、山藥、菠菜、地瓜葉、香蕉、奇異果、桃子、香瓜等。2.富含鎂的食物鎂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需元素,具有調節神經和肌肉活動此外,鎂也是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的剋星,有助於防治中風、冠心病和糖尿病。多吃深色綠葉蔬菜、豆類、全穀類,適量進食果仁和瘦肉等皆能幫助攝取足夠的鎂。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天應攝取320~380毫克的鎂。→建議食物:深綠色蔬菜、米與麥類、南瓜、豆類、堅果、種子、魚類、肉類等。3.富含鈣質的食物鈣能使血管周圍的平滑肌鬆弛,當缺乏鈣質,會引起全身阻力血管的平滑肌細胞收縮增強,加大血管阻力。另外,血液鈣離子的變化還可能對動脈硬化的形成有促進作用,這些因素都可能與高血壓的發生有關。乳酪、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及深綠色蔬菜和豆製品,是平常最易取得的高鈣食物。依據國健署建議,我們每日應攝取的鈣質應達1000毫克。→建議食物:脫脂奶或低脂奶類、豆乾、黑芝麻、深綠色蔬菜、海菜類、帶骨的小魚、高麗菜等。4.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膳食纖維能幫助膽固醇、鈉的排除,延緩醣類在腸道的吸收,調節血液中胰島素的濃度在正常範圍,避免高血糖與高血膽固醇造成血管提前硬化,降低血管發生粥狀硬化的風險。蔬果當中的大量纖維素與多醣體是最常見的膳食纖維來源,國健署建議每天應攝取膳食纖維量達25-35公克。→建議食物:蔬菜、水果、全穀根莖類,像是燕麥、黑木耳、白蘿蔔、地瓜等。5.富含不飽和脂肪優質油脂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血壓、幫助身體對抗發炎,能降低患上冠心病的風險,保持血管暢通。建議多攝取堅果類食物(每日10g)、各種植物油,日常烹煮以含有較多不飽和脂肪酸的橄欖油、葵花油等植物油為主要烹調用油,取代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脂。→建議食物:種子堅果跟植物油,像是芝麻、杏仁、松子、葵花油、橄欖油等。看完以上高血壓的飲食原則及建議食物,知道該怎麼吃才可以預防高血壓及護心了嗎。若你符合上列舉的高血壓高危險群,平日的飲食務必多加注意,才不會被「沉默殺手」悄悄找上門!延伸閱讀:.高血壓可喝咖啡?喝咖啡血壓會升高?6關鍵問題了解血壓與咖啡關連.糖尿病不能喝含糖飲料!盤點「8種糖友能喝飲料」,有助血糖控制.高血壓可以健身嗎?高血壓患者運動時出現哪些症狀應留意?參考資料:.元氣網-高血壓疾病百科.國泰綜合醫院-高血壓飲食.國民健康署-高血壓相關疾病為我國重大死因.嘉義基督教醫院-高血壓飲食原則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得舒飲食教你輕鬆對抗三高
-
2023-06-17 醫聲.Podcast
🎧|民眾最關心的肺癌三件事 楊政達帶你了解新國病
衛福部公佈最新的111年十大癌症死因,肺癌死又是第一。這個難纏的新國病,民眾最關心的三件事,分別是「肺癌症狀」、「肺癌的風險因子」及「肺癌的高風險族群」,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桃園長庚醫院院長楊政達指出,肺癌早期沒症狀,民眾會利用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篩檢,但有民眾過於緊張,3個月內連做3次,因為小結節變化不大自以為安心,等到一年半後有症狀才就醫,就為時已晚。🎧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一年有破萬的國人因肺癌離世,由於台灣肺癌有其特殊性,楊政達指出,抽菸是造成肺癌的原因之一,但台灣的抽菸率是不高的,但罹患人數確沒有跟著減少,主要原因還來自基因家族遺傳及環境因素,為了發現早期病人,國健署去年推動,高危險族群免費進行LDCT計畫,而桃園市政府則擴大增加職業別。目前國健署的高風險族群為具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為主要對象,桃園市政府則擴及高風險職業,包括警消、石綿業者、公廟服務十年以上等十三種行業別,楊政達認為,這可以增加找到早期病人的機會,尤其這些職業確實是接觸環境污染的患者,若能經由桃園市政累積的經驗,找出相關的大數據,或許未來政府就能有科學根據再擴大篩檢。他3個月做3次LDCT掉以輕心 回診後竟發現肺積水隨著LDCT早期篩檢肺癌的觀念逐漸被民眾接受,但聽到「有結節」、「有黑影」,恐怕民眾終日不安,楊政達在門診也遇到不少患者拿著報告往門診衝,擔心到聽不下醫師的解釋,但過度緊張的情形有人藉由不斷檢查來證明自己沒事,但最終悲劇發生。「患者在第一家醫院做LDCT有小結節,醫師告知六個後再追蹤,結果病人太過不安,每個月換一家醫院照一次,三個內拍了三次,由於三個月內結節的變化並不會太大,病人就非常安心,以為沒事,等到一年半後呼吸變喘而就診,發現已經肺積水了…」楊政達無奈地說。一發現是癌症,病人就對著楊政達抱怨「之前檢查都沒事啊,怎麼會這樣?」楊政達說,「實際上,第一個醫師是要病人半年後追蹤,才能看出結節變化,病人緊張到四處求醫,後面又過了一年多才因症狀就診,這就完全失去定期追蹤的目的。」而到底幾歲才適合進行早期篩檢?楊政達分享,臨床上,他遇過最年輕的患者是18歲,五年前有一名22歲的肺癌轉移腦部的患者,現今治療不錯,但這麼年輕的個案是少數;臨床上肺癌70歲以上的患者佔4成,這部份可歸為老化及環境因素;也有稍年輕40歲左右的患者,這就有可能與家族史有關。因此楊政達表示,比較實際的建議,會是家族中有人罹患過肺癌,或許可以以該位親人罹癌的年紀,當成是自己的該篩檢的年紀,另外,民眾就多留意政府或地方政府提供的免費篩檢的資訊,這也是自己的權利。楊政達小檔案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現職:桃園長庚紀念醫院院長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主治醫師經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系主任 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內科系主任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蔡怡真、邱書昱音訊剪輯:滾宬瑋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
2023-06-14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全身癱瘓卻仍有感覺,漸凍人比植物人痛苦!FDA批准全球唯一「漸凍症」新藥 症狀出現前先治療
2023年4月25日麻薩諸塞州劍橋市百健公司(Biogen Inc.)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 QALSODY™(tofersen)100 mg/15mL 注射針劑用於治療《超氧化物歧化酶 1》 (SOD1) 基因突變的「漸凍症」患者,該適應症在加速過程下獲得批准。該藥筆者將其翻譯成「托福僧」,這將是全世界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針對「漸凍症」遺傳原因的治療藥物,標誌著不僅僅是科學上的進步,更將為這種無情疾病的治癒前景鋪平了道路。全身癱瘓卻仍有感覺 「漸凍人比「植物人」痛苦全球有超過200,000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Motor Neuron Disease; 俗稱「漸凍症」),是一種罕見疾病,罹患此病的患者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運動神經細胞快速死亡,因此神經系統無法再向肌肉發送信號,就會導致肌肉變弱萎縮並停止工作,所以會在2~3年內漸進式的出現: 手/腿/腳無力、無法保持良好姿勢、行走困難、肌肉抽搐或痙攣、四肢癱瘓、言語不清、進食/吞嚥困難、最後可能無法呼吸,這時候需要裝上呼吸器,才能夠維持生命。但是他們的感覺神經依然完好如初,冷、熱、痛、癢都能敏銳感覺,而且意識清楚,像這樣的「漸凍人」,當然比起「植物人」來,更加的痛苦。由於此病早期症狀並不明顯,病患平均需要一年的時間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在確定診斷後的三到五年內就可能因為呼吸衰竭而死亡,但也有大約10%的患者,病程進展較緩慢(疾病類型不同),還能有10多年以上的壽命。「漸凍症」大致分四種類型 (1)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80%病人屬於這型,所以也有人將「漸凍症」稱之為ALS,其實並不完全相等。(2)漸進延髓麻痺(Progressive Bulbar Palsy),這類型病人約佔5%。(3)漸進性肌萎縮症(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這種類型約佔5~10%。(4)原發性側索硬化(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這種類型比較少見,進展也比較緩慢,甚至不會致命,但依然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漸凍症的危險因子(1)年齡,儘管該病可以在任何年齡發作,但通常出現在 55 至 75 歲之間。(2)性別,男性更容易罹患。(3)種族,所有種族和民族背景的人都可以得到,但更常見於高加索人和非西班牙裔。大多數的「漸凍症」被認為是散發性,沒有任何家族遺傳的關聯性,雖經科學家努力找尋致病原因,90%~95%仍然原因不明,但是大約有10% 的「漸凍症」被認為是有家族遺傳性的,且其中20%是和21號染色體上一個「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SOD1)的突變有關,所以SOD1基因突變的漸凍人,就約佔全部漸凍人的2%左右。SOD1基因負責製造出一種含有銅和鋅的酵素(蛋白質),這個酵素可以有效分解體內有毒分子(超氧自由基)。在美國約有330 人被確診是因為SOD1基因變異所造成的,當帶有此變異基因後,不僅對個人是致命的打擊,甚至會對家族內幾代人都會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疾病百科】運動神經元疾病(漸凍症)「漸凍症」無法治癒?醫學界尚無治癒「漸凍症」的方法,雖然在1995年上市第一個名為「銳利得」(Rilutek)的藥物,後於2017年又通過第二個「伊達拉奉」(Edaravone) 藥物,去年9月(2022年)通過第三個藥物「雷利夫里奧」(Relyvrio),但這三個藥都僅僅只能延緩疾病的進展時間,無法治癒或阻止疾病,因此科學界極需開發新藥來幫助患者扭轉劣勢。在患有 SOD1變異的漸凍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有毒形式的SOD1蛋白質,這種有毒形式的 SOD1 蛋白質,就會導致運動神經元退化和死亡,而「托福僧」可以阻止/減少SOD1有毒蛋白的產生,進而阻止疾病的進展。第一個獲FDA批准的漸凍症治療藥物這次FDA批准此藥,主要是根據「托福僧」臨床3期的試驗結果,該結果也已經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上。這是一項為期28週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的臨床研究,參與對象為23~78歲因「漸凍症」導致虛弱且經基因實驗室證實存在SOD1突變的患者。108名患者被隨機以 2:1 比例接受「托福僧」100 mg (n=72) 或安慰劑 (n=36) 治療,期間同時允許患者使用「銳利得」and/or「依達拉奉」,總計有62%的患者服用「銳利得」,8%的患者服用「依達拉奉」。結果顯示,使用「托福僧」的患者,其血漿中神經絲(Neurofilament)的水平大幅度減少了40%~50%,而神經絲是神經元損傷和死亡的標誌,較高的水平與臨床功能快速下降和存活時間變短高度相關,另外,在安慰劑組中神經絲的濃度則是增加了12%。此外,在腦脊髓液中的SOD1 蛋白水平在「托福僧」治療組中降低了 35%,而在相應的安慰劑組中則是降低了2%。「托福僧」是以脊髓鞘內給藥方式(Intrathecally)進行注射,開始時先以14天的間隔,給予三次負荷劑量(loading dose),隨後每28天再給予一次維持劑量。百健公司自己在新聞稿中也承認,利用修訂後的漸凍人功能評定量表,進行評分後,「托福僧」並未在此次的試驗中,達到初始設定具統計意義的臨床效益。但是,研究人員也確實發現藥物可以讓患者的運動功能、呼吸功能、肌肉力量和生活質量下降較少,而不具統計意義的原因可能是28週的試驗時間太短,不足以觀察到藥物對疾病進展的影響所致,因此,這也是第一個基於生物標誌物(非直接由臨床效益)獲得批准的漸凍症治療藥物。參與「托福僧」治療的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10%)是疼痛、疲勞、關節痛、腦脊髓液中白細胞增加和肌痛。但如果出現嚴重的神經系統個案事件(包括脊髓炎、神經根炎、視乳頭水腫、顱內壓升高和無菌性腦膜炎),就必須立即診斷檢查和治療,甚至可能需要中斷或終止治療。FDA的周邊和中樞神經系統藥物諮詢委員會認為「托福僧」在降低血漿中神經絲濃度的能力“相當可能”為 SOD1-漸凍人提供預防上的臨床益處(但目前尚未證明),這是治療「漸凍症」領域向前邁出的巨大一步,因為在該領域中,尤其是在發病的早期,如果能夠將血中神經絲的水平高低,當作疾病發展的指標,並且給予控制的話,就能阻止疾病的進展,讓病人保留在發病初期的運動功能,雖然,截至目前為止,神經絲作為疾病標誌物的適當性,尚須根據更多的臨床數據進行評估。但此次FDA加速批准「托福僧」的動作,也標誌著FDA原則上同意,即神經絲可以用來預測 SOD1-漸凍症臨床益處的替代標記物,這一重要的決定,將進一步加速漸凍症往後創新藥物的開發。出現症狀前就治療 可望阻止疾病出現在美國,若因為家人被診斷出SOD1「漸凍症」後,就可以自行選擇接受基因檢測,如果確定真的是攜帶了 SOD1的變異基因時,現階段就可以立即加入「托福僧」的臨床試驗,讓他們在出現症狀前,就進行治療,期望可以阻止疾病的出現,或大大減緩其發作時間,或進展速度,這將會是病人的一大福音。參考文獻1.2023年4月26日,在《今日醫學新聞》網站,記者佩爾克(Corrie Pelc)專題報導“ALS treatment: FDA approves drug tofersen for specific type of the disease”。2.Miller TM et al. Trial of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Tofersen for SOD1 ALS. N Engl J Med. 2022;387:1099-110. doi: 10.1056/NEJMoa2204705.
-
2023-05-22 失智.大腦健康
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早發性失智症5症狀一次看
【本文重點】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擔心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會造成未來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宣布暫時息影。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但有少數患者是早發性失智症,與基因變異有關。家族病史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如果有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以考慮做基因檢測的評估。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並且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by ChatGPT漫威英雄「雷神索爾」克里斯漢斯沃宣布暫時息影,因為健康檢查赫然發現遺傳父母的「ApoE4基因」,擔心未來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先暫緩演藝工作。也有不少人擔憂:家中長輩患有失智症,該不該做基因檢測呢?檢測出異常 做好預防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陳亮宇說,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大多好發於65歲以上族群,少數患者為基因變異而在65歲以下發病,又稱「早發性失智症」。失智症確實具有部分遺傳性,但9成以上的阿茲海默症為散發性,危險因子除了家族病史外,年齡、腦部創傷、慢性發炎、心血管疾病、不良生活習慣等亦是發病、惡化的主因,諸多因素導致大腦堆積沉澱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損傷腦細胞。家人失智,該不該做基因檢測?陳亮宇表示,家族成員超過2位以上失智者,可做檢測的評估效益。目前會遺傳的阿茲海默症,只有小於5%是因基因而發病,大部分還是多重因子所引起,因此,一旦檢測出異常時,應提前做好預防,從飲食、運動、健康管理做起。然而,檢測正常也不保證一定沒事,長期處於壓力、睡眠品質不良、生活作息不正常的人,容易增加罹患失智症風險,尤其熬夜傷身又傷腦,沒有充足的時間讓大腦把有毒物質排出。財務與生活 及早安排如果帶有失智基因的人,能否先進行治療呢?陳亮宇解釋說,基因治療有限尚待突破,也許改變天生上的障礙,但也可能產生其他強烈副作用。檢驗結果僅供罹病機率參考,無法作為診斷的生物標記。不論有沒有失智基因,預防失智趨吉避凶都要做!陳亮宇指出,有相關基因或家族病史,更要及早規畫財務與生活安排,包括積極參加活動及社會參與,要多強化各類人際社交,降低失智纏身的風險,也有助於延緩失智病情。失智症不是正常的老化,更不是老人的專利!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發病年齡愈低,跟家族遺傳有較高關聯。陳亮宇提醒,早發性失智症常被忽略而延誤診斷,且病程進展較快,當發現親友人格明顯改變或行為異常,一定要進一步就醫。若40、50歲發病,後續還有30年餘命,應該跟家人討論日常照顧、臨終選擇等,並且盡可能維持原來的工作,或跟公司協調工作複雜度,避免因為人生職涯中斷而陷入負面情緒,導致認知衰退更嚴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嗎?出現哪些徵兆該注意?你覺得居住的城市失智友善嗎?元氣網舉辦「失智症識能與友善環境滿意度大調查」,邀你一起來看我們與失智友善的距離。基因檢測前 先做測驗經常忘東忘西是健忘還是失智?3分鐘小測驗教你分辨健忘與失智。
-
2023-05-08 養生.聰明飲食
重視健康天天自己煮,全家人卻都膽固醇超標!原來是「1烹調方式」惹禍
廖太太偕同家人至醫院健康檢查,當日檢查結果出爐,一家子5個人竟意外地很有默契在血液報告中的總膽固醇項目顯示全數超標,甚至是平日就相當注意自己體態BMI指數為17(體重過輕)且今年才剛滿30歲的小兒子也不例外。 血脂異常原因多 飲食佔多數 就在醫師與廖太太一家解說健檢報告時,廖太太表示全家人的總膽固醇全數超標,這樣的結果讓她十分震驚;對此,醫師解釋血脂發生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家族遺傳、老化、飲食、抽菸、其他疾病造成等,而飲食的部分,大部份的原因還是來自於現代人攝取過多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等。 而依照廖太太一家檢前諮詢中得知,家中並無相關遺傳病史,排除遺傳、老化、抽菸、不良生活習慣及其他疾病等因素,最可能的原因來自於飲食出了問題。後續營養師加入健康諮詢,意外得知重視健康的廖太太,都會自行到市場購買豬板油與豬背油來自製豬油當作日常烹調料理用油,她認為自製油乾淨、無其它添加物,也較新鮮健康,不管煎、煮、炒、炸、涼拌等任何烹調方式都使用自製豬油,而且使用豬油炒出來的菜又香又好吃。 自製豬油當料理用油 當心心血管疾病找上門 健康管理醫院潘富子營養師聽到這樣的烹調方式直搖頭,並說明自製豬油雖乾淨新鮮,但不等於適用於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可無限量的使用豬油來料理飲食。因豬油(動物油)含較多飽和脂肪,食用過多易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異常增加,而長期高膽固醇的狀態下,易使低密度脂蛋白沉積在血管壁,導致血管內壁增厚、血管彈性降低,並使血壓上升,恐增加血栓、中風、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使用植物油 避免這些狀況減少癌物質 在油品的選擇上,潘富子說明,一般常見的植物油,如芥花油、橄欖油、苦茶油、酪梨油等,屬於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研究發現以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取代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及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在使用植物油時應避免高溫起鍋,可用於涼拌、低溫油水炒等料理方式,以減少自由基及致癌物質的生成。 動物油較適合高溫油炸 適量使用勿過量 不過,這也不表示豬油就等於是不好的油,部分飽和脂肪含量(34%以上)較高的油品,動物油如牛油、豬油、雞油等,熔點高,氧化安定性佳,較適合作為高溫油炸油使用。 根據美國最新發布的「2015-2020飲食指南」建議健康飲食應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不超過每日總熱量的10%。潘富子強調,烹調選適用油、油脂攝取勿過量,烹調方式盡量以清蒸、水煮、川燙、清燉與涼拌等可減少攝取過多油脂的機會。 避免高血脂 日常飲食+定期檢查很重要 國民健康署指出,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是男性70g與女性55g,飽和脂肪每日建議攝取量上限是男性23g、女性18g(男、女性分別以體重70、55公斤之靜態工作者估計)。 潘富子提醒,「高血脂」已成為現代國人流行的文明病之一,從簡單快速的血液檢查就可初步檢視是否發生異常,血液報告裡的血脂肪狀態除了注重總膽固醇之外,也要注意三酸甘油脂、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數值,若前三者的濃度長期過高而後者過低且未加控制改善,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就會增高。延伸閱讀: ·拌麵、炒菜加「油蔥酥提味」恐害高膽固醇、心臟病! 營養師授「2吃法」有救了 ·亞麻仁油、紫蘇油、橄欖油,保存方法別弄錯!營養師提示4方法,以免好油變壞油 (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05-05 醫療.泌尿腎臟
出現血尿要再觀察嗎?一情況盡早檢查,不痛的更危險!
日常出現血尿,有些人會有所警覺,有些人可能看會不會痛、再多觀察幾天。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指出血尿主要原因,並提醒不論是否疼痛、或過幾天,只要出現一種情況就應盡早檢查。 出現血尿可能是哪些問題?醫指原因防範惡性腫瘤。 哪些地方出問題?程威銘醫師表示,泌尿道系統只要有任何一處出問題就有可能出現血尿,包含了腎臟、輸尿管、膀胱、尿道,以及男性的攝護腺。除此之外,女性也常會因為陰道或子宮等生殖系統出血、不規則的月經,而被誤認為是血尿。 可能是哪些問題?引起的原因可分為病理性及生理性兩大類。病理因素可以進一步區分為良性或惡性因素,良性因素如良性腫瘤、結石、感染、抗凝血劑服用過量,或是因外傷碰撞到泌尿系統,導致器官受損出血等。惡性則是泌尿系統或臨近器官的惡性腫瘤,是大家最為擔心害怕的原因。如果經檢查排除上述病理性因素,血尿可能是生理性因素造成,如發燒、運動,或家族遺傳等因素。 也可能不是出血?不過同樣是紅色液體,也需要釐清是否真的是泌尿系統的器官問題而出血,例如上述提到的女性陰道的經血,或是因為吃了火龍果等含有色素的食物,而使得尿液呈現紅色。而因為過度運動所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也會因為尿液中含有肌肉細胞溶解後的肌紅蛋白,而使尿液呈現紅色。因此若發現尿液顏色偏紅,醫生會需要先釐清是否有這些可能。 出現血尿要再觀察嗎?1情況早檢查,不痛的更危險。 若確認為血尿,有許多民眾也會再多觀察個幾天,程威銘醫師提醒,若確定不是經血或飲食影響所造成,出現血尿都不是什麼正常的事情,不宜再多觀察,應盡早檢查。 醫師指出,民眾觀察的主要重點不外乎是否疼痛或血尿出現的頻率,但血尿未必是會一直出現的,也有可能間歇性出血,若以惡性腫瘤來看也有可能發生此情況,例如今日出現但隔日沒有出現。 另外,血尿也可分成會痛的和不會痛的兩種,會痛的反而比較安全,因為民眾通常會有所警覺而及早就醫,且大多是良性因素所引起,例如泌尿道結石或感染等。相較之下不會痛的血尿就危險許多,有較高的機率為惡性腫瘤所引起,尤其是有抽煙習慣、工作環境會接觸到有機溶劑,以及環境汙染等。反覆出現無痛性血尿,卻再多觀察一陣子,反而容易延誤就醫。因此程威銘醫師再三提醒,患者只要有肉眼看到一次血尿就應就醫檢查。 婦出現血尿不會痛早就醫,正確觀念保障身體健康! 程威銘醫師也分享,日前就有一名婦人出現血尿但不會痛,不過因平時有特別關注健康議題,了解有出現血尿就應盡早檢查,索性經檢查之後發現僅是個很小的結石。醫師表示,血尿的問題可大可小,都需經由醫師檢查了解才能得知,而非自己觀察,且不論症狀如何往往都代表著身體出現問題,繼續觀察僅會讓問題日趨嚴重,呼籲只要有發現一次就盡早就醫,以確保身體健康。 《延伸閱讀》 .男頻尿檢查竟發現攝護腺癌!醫指6不明顯症狀,50歲起應定期檢查。 .頻尿、夜尿、一直跑廁所?醫指常見10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揪團癌篩免費服務 精準篩檢及診治正夯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 不會一個人」9日上午將重點放在癌症的預防與診斷,無論預防或診斷都進入精準化,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進行診治是未來趨勢,由於受疫情影響,國健署推出的癌症篩檢,民國110及111年減少約50萬人次,國健署推出「揪團篩檢」免費到職場服務,希望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報告,台灣全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整體波動不定,標準化死亡率下降,且有慢性病化的趨勢,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目前國健署進行「五癌篩檢」補助,為了更有效的進行癌篩,也推出篩檢服務到職場,尤其是企業的女員工,只要符合乳房X光攝影檢查資格,揪團20人就能到職場免費服務。至於口腔粘膜檢查,國健署補助營建工地揪團30人,可到工地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吳昭軍指出,111年共有130場工地口篩活動,陽性率約13.8%,為一般受檢者的1.4倍。論壇中,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特聘教授婁培人也帶來最新研究,針對國內2560名健康成年男女,進行口咽帶有HPV(人類乳突病毒)陽性率的調查,發現健康男女有2.1%到1.6%比例是陽性帶原者,換算全台約有50萬人的口咽帶有HPV病毒,而口咽癌發生率已超車子宮頸癌,值得注意。婁培人說,50至60歲是HPV感染高峰,可能是因為年輕時感染HPV,但免疫系統並未將其完全清除,到了中老年,免疫系統較差,病毒再度活;或是30歲左右感染HPV病毒,歷經較長的潛伏期,50、60歲又冒出來。日本傳奇音樂大師坂本龍一多年前因HPV感染導致罹患扁桃腺癌,抗癌成功後又罹患大腸直腸癌離世,HPV導致的相關癌症,除了子宮頸癌外,也包括頭頸癌、陰莖癌、肛門癌,婁培人建議,無論男女都可接種HPV疫苗,來預防相關癌症。至於什麼人適合接種疫苗?婁培人指出,HPV疫苗的適應症為9至45歲,是依照臨床試驗收案條件訂定,超過45歲者須適應症外使用,如病人有意願施打,經醫師告知後,仍可自費接種。在癌症的診治上,多位講者提及精準醫療的重要性。加拿大Princess Margaret癌症中心於2016年發表的研究顯示,依照基因檢測結果選擇對應的藥物時,腫瘤縮小的病患比例提高將近一倍。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主治醫師洪逸平指出,依據研究,採取傳統醫療依癌別給予相同治療,腫瘤縮小約32%;若依基因檢測對症下藥,腫瘤可縮小約62%。而且分子醫學愈來愈精準,某些變異蛋白質及基因會出現在不同的癌別上,也有機會跨癌種找到更多治療選擇。國家衛生研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NBCT)執行長黃秀芬則指出,取得患者癌症組織等生物資料,是推展精準醫療發展重要基礎,NBCT串接全台32家人體生物資料庫,已取得82萬筆患者的生物資料及治療資訊。「癌症精準醫療及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合作示範計畫」是NBCT首個示範計畫,黃秀芬表示,收案條件包括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食道癌、胃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和胰臟癌共6癌別,無償提供符合資格者基因檢測,患者還可獲得免費贈藥的機會。除了常見的癌別適用基因檢測,方便醫師對症下藥,罕見癌症也是受益對象。以軟骨肉瘤或骨骼腫瘤為例,由於骨骼腫瘤分類多達70種,軟組織腫瘤分類達200種,對於醫師來說,診斷就是一種壓力,沒有好的診斷就不知道如何治療。國衛院癌研所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暨奇美醫院醫學研究部部長李健逢指出,由於軟骨肉瘤惡性或良性的診斷不太容易,國衛院已建立檢測平台,讓全台的疑似個案能透過台灣病理學會的諮詢系統將病理組織送至國衛院癌研所及合作的奇美醫院精準醫學核心實驗室,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涉進行精確診斷,這對個人化醫療非常有幫助。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除了進行少見癌的診斷及找出相對應藥物,進行精準治療;對於乳突性甲狀腺癌的復發者,也能利用伴隨性檢測及用藥,讓患者擁有再治療的機會。一般人可以進行基因檢測嗎?黃秀芬表示,基因檢測是針對患者進行腫瘤組織的基因檢測時,協助診斷及治療,若癌症與家族史相關,家族成員再去檢測就相對合理,若癌症與家族遺傳未必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不要盲目進行基因檢測,否則會讓患者及家人陷入緊張。今年癌症論壇邀請到知名主持人楊月娥及17歲就罹患血癌的女兒小蓁,分享當初診斷、治療中的點點滴滴。對於年輕愛女罹癌,楊月娥直呼「驚嚇度破表」,但事後回想,覺得患病看似是爛禮物,實為帶來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陪伴要趁早,快樂要及時。」「雙方都是受害者,都很痛苦,所以不要情緒勒索。」小蓁說,媽媽時常打著「為她好」的旗幟要求她,但經由溝通,一起想辦法解決,才能找到雙方的平衡點,她也鼓勵癌友抱持信念堅持下去,如同拉肚子一樣,過了就會好了;楊月娥則提醒年輕人,不要將健康視作理所當然,要好好珍惜身體。2023癌症高峰論壇是由國家衛生院與聯合報、中央健康保險署、國民健康署、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及多個病友團體共同舉辦,邀請2位知名癌友家屬分享照顧歷程、21名癌症相關專家開講。
-
2023-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3癌症論壇/贏在起跑點 血癌乳癌精準治療新希望
2023癌症高峰論壇「擁抱您,不會一個人」8日下午進行「抗癌新藥曙光」的議題發表,與會專家們帶來血癌最新治療趨勢,以往血癌治療只能使用化療及幹細胞移植,但現今已進入個人化精準醫療。另外,女性頭號殺的乳癌,早期患者如何避免復發、晚期乳癌的三陰性患者,都能隨醫療科技進步帶來治療希望,甚至利用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找到突變基因,進行跨癌別治療。隨著醫療科技進展,在血癌方面,尤其急性血癌及多發性骨膸瘤都有新治療,提升患者存活率。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成年族群中最常見的急性白血病,治療上卻面臨「存活時間短」、「年長者治療效果差」的瓶頸,從100年到104年統計有8千名病友,平均存活時間8個月,年長者僅3至5個月。「精準治療的時代已來臨。」侯信安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相當複雜,正確診斷、分類對治療計畫擬定至關重要,而「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帶來新希望,可依據基因變異點、年紀、共病、預後預測等因素進行綜合判斷,判斷是否要化療結合標靶治療,或是及早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讓治療「贏在起跑點」,擬定最佳個人化醫療。「不要因為年紀,限制繼續享受人生的希望…」亞東紀念醫院血液淋巴腫瘤團隊召集人、腫瘤科暨血液科主治醫師余垣斌說,隨國人平均壽命延長,愈來愈多年長淋巴瘤患者治療後痊癒,繼續享受生活。治療淋巴瘤,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化療沒有想像中可怕,每三周一次,每次2到3小時,反應率高達八成,效果不錯,減量也有效,但要小心感染風險,研究也發現,化療併用標靶藥物,效果更理想。另外,像新一代標靶藥物口服BTK抑制劑,對於某些淋巴瘤的治療,這類藥物可做為化療失敗後的救援治療,甚至取代化療成為第一線治療,對年紀大的病人來說,比化療更安全。不過,無論是哪種治療,病患、病患家人都必須與醫師充分溝通,並尊重醫師專業建議,不亂服用偏方,治療才會順利。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主任李啟誠表示,急性淋巴性血癌未來可能「完全免化療」,免疫力好壞是關鍵之一;患者治療過程相當漫長,不論成人、孩童都要先經過一個月的誘導性化學治療,高風險族群先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再進入25至30個月的鞏固性化療,小孩成功率八成五、成人則低於五成。「第三代口服標靶藥物結合新世代抗體注射藥(BiTE),有機會達到完全免化療」,李啟誠說,花蓮慈濟五年前協助標準療法後復發的病友,透過BiTE結合CAR-T控制血癌細胞並恢復體內T細胞,並將細胞改造成為更強的CAR-T細胞,對抗血癌同時也預防復發,如今已5年,狀況良好,患者每天都能正常上班。「多發性骨髓瘤是過去10年來,血液惡性腫瘤中最蓬勃、迅速發展的疾病。」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滕傑林說,過去罹患多發性骨髓瘤被認為是悲傷的,「因為治不好,對病人衝擊很大」,患者與家人、照顧者非常辛苦,尤其患者可能因為頭痛、骨折、骨裂等,連站都站不住。滕傑林指出,多發性骨髓瘤不難診斷,但症狀不典型,民眾應多注意高血鈣、腎功能不良、貧血及骨頭病灶四大症狀,當中貧血為最大宗,約占7成,其次是頭痛約占6至7成,高血鈣、腎功能不良約各占3成。滕傑林指說,多發性骨髓瘤第一線治療是自體幹細胞移植,但國內僅20%患者進行移植,統計指出,若自體幹細胞移植後,再搭配單株抗體標靶治療,相較沒有未接受標靶治療的患者,18個月疾病不惡化存活時間高達8成,且9成患者可以存活約3年,病情不惡化、生活品質佳。在乳癌治療上,台灣早期乳癌患者多,患者治療對於復發相當憂心。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主任曾令民表示,在台灣,乳癌發生率是全癌別第一名,而乳癌亞期分類眾多,以荷爾蒙陽性(HR+/HER2-)占7成最高,雖然確診時多為早期,預後良好,但高風險患者有3成以上在術後前2年復發,高達7成在術後前5年發生,且3成患者有多部位遠端轉移。曾令民提醒,高風險族群指有四顆以上淋巴結感染,或一到三顆淋巴結感染,加上腫瘤大於等於五公分、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第三級、Ki-67指數大於等於百分之廿,不過,隨著醫療科技進展,該族群可以選擇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周期抑制劑」,相較傳統治療,能有效降低30%以上復發風險,達到治癒的目標。對晚期乳癌也不再束手無策,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治醫師、乳房醫學會常務理事郭文宏說,晚期乳癌病患的五年存活率為36.2%。事實上每4名乳癌病患,有1人為HER2陽性,惡化速度快,死亡風險更高。近來發現,HER2弱陽性病患占55%,由於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s-俗稱魔術子彈)」出現,除了為HER2陽性病患帶來希望,也可針對2弱陽性癌細胞精準攻擊,加上旁觀者效應,讓周遭癌細胞也承受「池魚之殃」,晚期病患因此更有機會繼續存活。癌症治療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柏翔表示,「基因檢測、精準診斷與治療如同算命與改運。」先透過基因篩檢,找出各癌症特殊的基因表現,算出後續治療成效,藉此量身定制出每一位癌友的治療,對症下藥,精準打擊癌細胞,同時減少副作用,提升生活品質。目前最新的檢測工具是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已找出乳癌、肺癌、大腸直腸癌等特殊基因表現,經過標靶治療後,均能提升存活率。黃柏翔以乳癌為例,若BRCA基因突變,將減損DNA修復能力,累積更多DNA損害與癌化風險,此基因也與卵巢癌、前列腺癌、胰臟癌有關,但若接受對應的標靶藥PARP抑制劑,就有機會得到好的預後成果。論壇中,民眾關心次世代定序基因檢測是否可以用在健康人,黃柏翔強調,基因檢測不便宜,不同癌症檢測的項目不同,需與醫師討論,至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若已罹患癌症或高風險者,可以與醫師討論,但一般健康人不建議篩檢。另外,醫師們也提醒,癌症治療需要很強大的神隊友,需要醫療團隊、照顧者及病人一起配合面對,吃好、睡好、心情好,就是最好的抗癌利器。2023癌症論壇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健保署、衛福部國健署、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聯合報元氣網、那些癌症教會我的事粉絲團共同舉辦。
-
2023-03-29 醫療.心臟血管
83歲老婦氣喘發作竟是心臟血管阻塞!透過就醫轉診保命
【本文重點】一位83歲的李姓婦人,在農曆年期間出現呼吸急促和喘息的症狀,被診斷出心臟血管阻塞,並在先後就醫於李綜合醫院和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後成功出院。家屬對兩院醫師和轉診制度感到感激,也提醒大家要注意心血管疾病的徵兆,及早就醫以避免錯過治療黃金期。--by ChatGPT83歲老婦氣喘 竟是心臟血管阻塞83歲李姓婦人農曆年間出現呼吸急促,喘到無法睡覺,到李綜合醫院就醫,發現她心臟血管阻塞,先做心導管後轉診台中榮總進行心臟繞道手術,休養後已經出院。李姓婦人女兒指出,農曆年間,媽媽突然氣喘非常嚴重,使用氣喘噴藥卻沒改善,當時老人家存有過年期間不願意到醫院就診的觀念,一直拖到年後才就診,還好沒有錯過治療黃金期。以前有迷思,認為大病要找大醫院,但是經過媽媽生病,覺得區域醫院就很棒,可省去不少等待時間,還能夠順利協助病患轉診。透過分級照顧計畫 就醫轉診救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馮致中指出,李婦到門診時,呼吸急促而且很喘,家人轉述,婦人喘到幾乎無法睡覺,當下判斷情況嚴重,幾乎是呼吸衰竭,馬上協助轉診給予氧氣。經過檢查,發現患者肺積水、鉀離子過高、心臟血管也阻塞兩條,評估後洗腎,隔天安排心導管,會同駐院的台中榮總心臟外科主治醫師蔡忠霖會診,最後轉到台中榮總治療,進行心臟繞道手術,目前順利出院,每週2次到院洗腎持續治療。心臟血管阻塞的原因,根據研究顯示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有關,抽菸、年紀大、家族遺傳也是因素之一,如身體突然出現冒冷汗、噁心頭暈、呼吸困難、突然性劇烈頭痛、視力模糊,或是胸口有疼痛和壓迫感、走路時手腳不協調,都有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徵兆,要馬上就診。大甲李綜合醫院院長隋善中表示,李綜合醫療社團法人醫院和台中榮總已簽署分級照顧計劃,民眾可先到李綜合醫院或者掛中榮支援醫師的門診,病情嚴重的病人會轉診到中榮進一步治療,透過雙方合作計劃,提供海線地區民眾更好的醫療照顧,盼民眾多多利用分級照顧計畫,讓醫療資源有效運用。延伸閱讀:.腿部麻木、胃痛頻繁…心臟病年輕化5徵兆:非中老年人及肥胖者獨有.健檢發現膽固醇超標別擔心 用藥前固定做1件事有機會逆轉.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3-23 醫療.心臟血管
艾成40歲弟弟艾翔心肌梗塞猝逝 年輕族群需注意4大預防關鍵
【本文重點】年輕人罹患心肌梗塞的趨勢逐漸增加,原因可能和吸煙、高油脂飲食、不自知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健康問題有關。心肌梗塞的癥狀為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下巴麻、左肩麻、噁心或嘔吐等,若癥狀持續15分鐘以上應儘快就醫。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水平可以有效預防心肌梗塞,年輕族群如有家族遺傳史更需注意。預防心肌梗塞的方法包括戒煙、控制高血壓、高血脂和減肥等。--by ChatGPT藝人王瞳丈夫、馬來西亞歌手艾成的40歲弟弟艾翔,周一在馬來西亞因心肌梗塞猝逝。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說,心肌梗塞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40歲左右心肌梗塞患者,其實不少見,年輕人好發原因多與「吸菸」有關,又合併高油脂飲食,以及常不自知已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問題,因此容易突發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典型症狀有哪些?胸悶是急性心肌梗塞常見的典型症狀,黃建龍表示,患者會感覺「一塊大石頭壓在胸口」,出現胸口緊緊的、呼吸喘不過氣的情形,同時可能合併冒冷汗、下巴麻、左肩麻、惡心、嘔吐等輻射痛、轉移痛,若胸悶等不適超過15分鐘未緩解,顯示症狀已無法靠休息解決,應盡速就醫檢查及治療。心肌梗塞好發原因很多,以心血管阻塞最多。黃建龍指出,心血管阻塞主因是受高膽固醇影響,心血管出現粥狀硬斑塊,使得血管硬化,一旦在壓力、溫差劇烈變化等情形下,容易造成斑塊剝落阻塞血管、血流,引發心肌梗塞。如何預防心肌梗塞發生?若要預防心肌梗塞,黃建龍強調,在注意膽固醇時,應特別注意低密度膽固醇(LDL)數值,如一般健康民眾應維持在每百c.c.130毫克,糖尿病患者則控制在100毫克以下;如果是曾罹患心肌梗塞的患者,數值更應維持70毫克以下,並注意控制糖尿病、高血壓,例如高血壓檢查數值標準收縮壓130、舒張壓80毫米汞柱,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黃建龍說,低密度膽固醇數值高低受到基因影響,而飲食、運動的影響有限,僅有3成,建議民眾平時應到醫院檢查,若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數值偏高,應用降膽固醇藥物控制,以防心肌梗塞。年輕族群好發心肌梗塞,可能與家族遺傳有關,黃建龍指出,如果爸爸45歲或媽媽55歲左右曾罹患心肌梗塞,家中孩子極可能帶有家族遺傳,罹患心肌梗塞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2至8倍,務必提高警覺。黃建龍提醒,年輕族群預防心肌梗塞,有4大關鍵不可不知。1.戒菸2.控制三高3.體重過重或肥胖者需減重4.有家族病史者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3-09 醫療.心臟血管
貧血不是光補充鐵就有效!貧血分兩種,治療方式也不同
【本文重點】南投市一名母親因讀高中女兒健康檢查有貧血,詢問醫師如何補充鐵質以改善女兒貧血症狀,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提醒貧血有多種原因,如缺鐵性貧血、巨球性紅血球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和先天紅血球缺陷等,因此需確認貧血原因後對症下藥。若是營養性貧血,可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鐵、維生素B12、葉酸高的食物,如黃豆、肉類、動物肝臟、魚類、蛋類、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牛乳及乳製品、糙米、全麥、燕麥等。在確定貧血原因之前,不應自行進行鐵質補充。--by ChatGPT南投市一名母親因讀高中女兒健康檢查有貧血,急著詢問該怎麼補充鐵質,才能將女兒血補回來。南投醫院營養師黃淑敏說,貧血分為營養不良性貧血及先天性遺傳貧血,要先確認貧血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不是一直補充鐵,貧血就能改善。造成貧血原因很多 確認原因才能對症下藥南投醫院表示,貧血是指紅血球與血紅素數量不足而導致人體攜帶氧氣的能力下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男性血紅素小於13gm/dl,女性小於12 gm/dl,即稱之為「貧血」。黃淑敏說,造成貧血原因很多,常見有缺鐵性貧血、巨球性紅血球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及先天紅血球缺陷所導致之貧血等。所以又分為營養不良性貧血及先天性遺傳貧血。.營養性貧血:營養性貧血是指鐵質、蛋白質、葉酸、維生素B12、維生素C、銅及鈷等營養素缺乏時,身體無法製造足夠的血紅素。此外,維生素B12和葉酸也是製造紅血球的重要元素,缺乏這些營養素也可能導致貧血。若是營養性貧血,可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及鐵、維生素B12、葉酸高的食物,包括:黃豆、肉類、動物肝臟、魚類、蛋類,深綠色蔬菜、堅果種子、牛乳及乳製品、糙米、全麥、燕麥等。如果民眾其他慢性疾病需特定的飲食需求或限制,建議諮詢營養師或醫師,確定飲食攝入是否符合需要。.先天性遺傳貧血:先天性遺傳貧血原因可能是家族遺傳,或基因合成異常造成的遺傳血液疾病,譬如:鐮刀形細胞貧血、地中海貧血,補充營養素效果有限,嚴重時須採換血或輸血矯治。在確定貧血原因之前 不應自行進行鐵質補充黃淑敏說,出現貧血症狀,建議諮詢醫師找出原因,再決定應有的治療。如果是缺鐵引起,通常建議患者補充鐵質,以幫助身體製造足夠的血紅素。但是,如果貧血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那麼補充鐵質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幫助。因此在確定貧血原因之前,不應自行進行鐵質補充。延伸閱讀.發生貧血就是缺鐵?亂補鐵恐傷身!醫:注意合併症狀當心是癌症.為什麼蹲久了站起來會眼前一黑?是貧血嗎? 5點注意事項助預防.吃菠菜木耳治貧血?食療法補血避免2大錯誤觀念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2-25 醫療.心臟血管
痛一下、激烈的痛?胸痛8種原因,這2種最致命!魏崢:你該認識的心臟問題
講到心臟疾病,一般民眾可能都會認為「胸痛」就是警訊,但並非只有出現胸痛才要注意,以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心肌梗塞、主動脈剝離...心臟疾病總是來得猝不及防,霎時就可以剝奪一條條寶貴的生命!衛福部公布2021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病高居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癌症,儼然成為國人不可忽視的國病之一。胸痛跟心臟疾病差在哪?及並非胸痛就是心臟疾病,兩者差在哪?讓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為你解析:胸痛的幾大原因1、心肌梗塞:痛的較心絞痛久,可能持續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患者會有盜汗、噁心、嘔吐、臉色蒼白等症狀。有糖尿病、高膽固醇或家族遺傳者,在中年後血管堵塞的風險高(如冠狀動脈硬化、阻塞),原本狹窄的血管再收縮,造成心臟缺血,初期症狀可能不明顯甚至沒症狀,但血管一旦堵塞七八成以上,此時在運動時才會出現胸悶、胸痛的狀況,當發展到完全堵塞時,心臟肌肉壞死,就是急性心肌梗塞。心臟肌肉壞死,還會嚴重心律不整,導致心臟停止跳動。2、心絞痛(心臟缺氧):爬樓梯、趕公車(運動時)痛一下,痛感自左前胸延伸至左手臂,持續時間短、約2~3分鐘。心絞痛是心臟冠狀動脈阻塞引起的,但有強弱程度的不同,初期因血流不通時,可能只是胸悶、不會痛;有些患者則是在運動中,例如爬坡、提重物走動時,才會有些胸悶、胸痛的感受。3、二尖瓣脫垂:通常合併心搏過速或有悶痛不舒服感,常見於高瘦女性。多數患者不會有立即的危險,甚至不少患者一直都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因為健康檢查,才得知自己患有瓣膜脫垂。4、主動脈剝離:激烈地痛、痛感可能從前跑到背後,這類病人大部分有高血壓病史。人的血管是由內膜、中層及外膜三層組織結合而成,當內膜層破損,高壓血流衝破內膜,血液順勢貫流至中外層而形成血管夾層瘤。當夾層瘤逐漸擴大,會因患者瞬間大量滲入的血液,將主動脈壁向前後兩個方向撕裂,造成所謂的主動脈剝離。這情況常常會來不及送至醫院急救,患者便大量出血死亡。5、心肌橋:是指心臟肌肉橫跨在冠狀動脈上,如同一座橋橫跨在河流上,因此得名。原本正常冠狀動脈會走在心臟的表面,但心肌橋患者的冠狀動脈則是被心臟的肌肉覆蓋在上面,影響到冠狀動脈的血流輸送,造成心臟缺氧、導致心律不整。運動時,心肌橋就會影響到心臟的血流,造成心臟缺氧,因此可能引起胸口悶、心絞痛的症狀。6、肥厚性心肌症:一旦有心肌肥厚的病變,便會造成心臟內容積降低,激烈運動時心臟收縮,導致血液無法從心臟順暢送出。但絕大多數的患者其實沒有症狀,若有症狀多是胸悶、喘(尤其是運動時)、無力、與容易頭暈與暈厥。7、胃食道逆流:半夜睡覺的胸痛就有可能是此類。8、肺動脈栓塞:突發性胸痛,嚴重的立即失去意識,CPR通常無法發揮效果,需要葉克膜,但若是大量血塊堵住兩邊肺動脈,存活率很低。當心臟病患者有頭昏、心悸、胸部不適、呼吸短促、心律不整、胸痛、四肢冰冷、意識不明、臉色蒼白、嚴重時會因心肌缺氧而有生命危險,請務必盡速就醫。心臟問題多是遺傳造成,但多數都可以治療。因此建議,一般人可在50歲後安排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有家族史者,40歲就可先做一次高階的心臟電腦斷層檢查。掌握自己的血壓 避免致命心臟疾病對於較致命的主動脈剝離、心肌梗塞,其實有部分原因就是因為:血壓沒有好好控制造成,而且在冬天更容易引發猝死。因此建議高血壓患者,量血壓非常重要,紀錄下平時的血壓幅度,以利調整吃藥的時間,如原本只在早起吃一顆血壓藥,但每每早起時血壓總是偏高,這時就可以將血壓藥改成早晚各吃半顆。許多人不知道到了冬天血壓會升高,尤其是天氣改變或是來到天氣寒冷的地區時都要注意。相反的是,天氣變熱的時候血壓會降低,這時降血壓藥就要減少。如高血壓患者在夏天總是頭暈,可能就是血壓藥吃過量,造成血壓過低的情形。因此我們就知道,天氣變冷時,血壓藥可能要增加;變熱時,血壓藥或許要減少。
-
2023-02-22 醫療.指甲.足部
腳趾甲修太短小心「凍甲」!醫點名這些行為也易中鏢
30歲的李小姐因,工作因素必須穿包鞋,因長時間站立導致雙腳大姆指外側在持續壓迫下逐漸產生腫痛,到外科門診就診,經檢查確認因凍甲引發「甲溝炎」。甲溝發炎易流血 大多因鞋子不合腳樂生療養院一般外科王志堂主任說,凍甲又稱「嵌甲」,意指指甲兩側的甲溝因指甲變形、修剪不當或是外力導致指甲與甲溝旁邊的皮膚不當的摩擦甚至刺入皮膚內,因感染而導致甲溝發炎,造成紅腫、疼痛,甚至長出肉芽腫,此時容易有滲液,一碰就痛且容易流血。造成凍甲的原因,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如遺傳性捲甲;也有少數人因先天甲面過寬或趾骨發育異常導致;最常見的原因還是穿著不合適或過緊的鞋子;或是指甲修剪不當,指甲兩側修剪過短;灰指甲、乾癬、或末端腳趾血液循環不良等疾病導致指甲變形;外傷或不當的外力如運動,造成大姆指不當的擠壓,也是常見原因之。輕微採保守治療 嚴重者以藥物治療、破壞生長點基質王志堂說明,對於症狀只輕微疼痛,沒有明顯發炎感染的患者,可以採用保守治療,先排除造成的原因,適當修剪指甲與甲溝旁的腳皮,平常也可以用浴鹽來泡腳保養。對於反覆復發甲溝炎的患者,則建議採用積極的治療方式。就是摘除甲溝旁的部分指甲,並破壞被拔除部分指甲的指甲生長點基質,讓被拔除那部分的指甲無法再長出來,讓指甲板面積縮小,就減少指甲對甲溝的擠壓,也可避免甲溝炎復發。指甲不要剪太短 出現異狀快就醫王志堂表示,無論接受哪一種治療,正確的指甲保養非常重要,除了不要穿不合腳的鞋子,平日在修剪指甲時,不要修剪太短,前端要剪平,不要修剪成角形或弧形,最好指甲前端白色部分保留住一毫米以上。另外,倘若指甲出現異狀或有感染時,不要自行處理修剪指甲,除了可能傷害到甲床外,也可能因使用工具沒有適當消毒而加重感染,應尋求專業的醫師進行評估及治療,才能徹底擺脫凍甲人生! 【延伸閱讀】做光療美甲導致皮膚細胞死亡! 國外研究:有致癌疑慮抽筋、皮膚乾燥都是缺鈣警訊! 營養師教你4招有效補鈣【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刊登,原文刊載網址: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56805】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