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1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婦科
共找到
303
筆 文章
-
-
2022-11-07 養生.運動健身
他看過9萬人腸鏡,發現這種腸道「最漂亮」!腸道健康、預防失智都靠這習慣
《今周刊》於10/25舉辦第六屆幸福熟齡臺日交流論壇,邀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莊宜芳、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合勤健康事業總經理李柏憲,以「迎向熟齡健康生活」為題,鼓勵長者著重自身健康並預先規劃未來,才能愜意、有尊嚴的享受退休生活。其中,運動被視為老後健康最重要的一環。專精失智症研究的陽明交大副教授莊宜芳表示,想預防失智、延緩老化,最好在進入中年後就保持「三動」:運動、動腦、社會互動。昕新智慧診所院長朱光恩也從多年臨床經驗發現,擁有運動習慣的人腸道健康比較好,運動更能促進腸胃蠕動、提升體內環保,鼓勵大家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預防失智、退化要「三動」:運動、動腦、保持社交互動 莊宜芳先是分享自己母親—何老師的故事,提醒長輩面對「正常退化」應及早評估治療,延長健康餘命。 何老師過去從事教學,培育很多專業護理人員,退休後長期安寧病房擔任志工,照顧癌末病人,很愛參與宗教經典讀書會,與附近鄰居打拳做運動,每日傍晚就張羅一家的晚餐,含飴弄孫。 幾年前,何老師開始會重複說已經講過的事情,煮飯也常常忘記關火,並漸漸不參與社區活動、甚少為煮飯。這一年,健忘情形越來越嚴重,熟悉的人事物開始不記得。後來,經由一連串的測驗與腦部檢查,何老師是失智症前期—有輕度認知障礙。 莊宜芳指出,隨年紀大的長輩會有「正常退化」現象,偶爾忘記事情,對瞭解比較複雜的對話或指引感到困難;不過,若簡單字詞想不起來,忘記熟悉人事物就到了輕度認知障礙的階段。最後,若穿衣、煮菜等生活無法自理,還有明顯的情緒與行為變化,可能就患有失智症。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65歲以上人口共約390萬人,其中有8%為失智人口、約31萬人;15-20%輕度認知障礙、約70萬人,全台總計有100多萬人。 莊宜芳指出,失智症目前沒有真正有效藥物,只能延緩退化,雖然少數人可以透過積極治療,改善恢復,但大多數只能預防持續惡化、維持輕度認知狀態。不過,據統計,五年內有1/3輕度認知障礙會持續惡化到失智程度。 莊宜芳分享,輕度認知障礙者有85%生活在社區當中,鼓勵照顧失智、認知障礙者的家屬,要常常微笑,記錄每天要做的事情,不與他爭論對錯,生氣時退一步轉移注意力,讓多參與家庭生活。 至於要如何預防失智症?莊宜芳建議40~50歲就要開始保養,最好要做到「三動」—運動、動腦、以及與人互動。 第一個是「運動」,雖然有點無聊,但一定要持之以恆;第二個是「動腦」,要不斷思索如何動腦,而且退休後也不能鬆懈;最後則是「互動」,社交互動非常重要,也是許多熟齡族退休後很難維持的一件事。她強調,退休後仍應維持社交網絡與互動,這是將來預防或延緩退化最好的方式,也是自己就能做到的事。 運動者腸道黏膜漂亮,規律運動能促進蠕動、改善便秘 朱光恩則由預防醫學的角度提醒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尤以大腸內視鏡檢查最為重要。 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最容易罹患癌症,有6個來自消化道,而台灣人罹患大腸癌率全世界第一,每10萬人口就有45.1人罹患大腸癌;其中,50歲以上,終生罹患大腸直腸癌7%。 朱光恩指出,大腸癌晚期發現就需要化療、電療,甚至標靶治療,要花很多心力,臨床上許多小於1公分小瘜肉就可能是癌症,提醒糞便潛血反應陽性者、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曾解血便,以及不明原因貧血應定期進行大腸內視鏡健康檢查。 朱光恩更以診所健檢統計數字指出,近年大腸有瘜肉呈年輕化趨勢,提醒50歲以下民眾不要輕忽健康風險。 最後,朱光恩也分享臨床經驗,他說想要活得好、活得久,定期的健康檢查不能少,另外「規律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他笑說,自己20幾年來看了9萬個屁股、9萬個腸子,有個小小的心得,「我發現有做運動的人,尤其是運動員,他的的腸子乾淨度會比較好,黏膜較光滑、濕潤度較好,看起來就是漂亮、健康一點」,由此可見,運動對腸胃保健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因此20多年來,他個人每周一定要去2次健身房,持之以恆,「我會逼我自己去!」因為平日工作忙碌,總免不了有藉口:「今天很累、很忙、很想睡覺、沒時間…,但就是要排除萬難,該運動就是要運動,運動真的有很多好處。」 他也觀察到,年紀較大的長者,若有運動習慣,甚至能改善便秘的問題。「如果水分喝得不夠多、膳食纖維吃得不夠,這時候運動就變得很重要。」他說,如果能做一些核心肌群運動,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改善體內環保有幫助,運動也是維持腸道健康非常重要的一環。●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一到下午就想睡、晚上卻睡不著…當心惡性循環拖累健康!對抗疲勞先補氣,練一招提神補元氣.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
2022-11-03 養生.抗老養生
他63歲,身體年齡僅46歲!不老秘訣曝光:走路、爬樓梯…日常做得到的事就是很好的活動
採訪前,前體育署長高俊雄已經先跑了趟醫院去探病,他如此規劃當天路程:走2段路、搭1趟公車、轉2次捷運、再騎3次Ubike…。「一般人會對運動的概念下一個『操作型定義』,其實WHO主張的是『身體活動』,像我今天走路、騎車,就是把身體活動融入你的生活style中!」 「我今年63歲,別看頭髮都白了,我的身體年齡檢測出來只有46歲!」高俊雄傲稱。1960年出生的他,雖然頂著一頭銀髮,今年還去考了桌球教練,而除了游泳、路跑、打網球及偶而參加鐵人三項比賽,他同時擁有ASA101、1032等2級帆船證照,是名副其實的運動達人。 50歲前不運動,健檢滿紅字 想像不到的是,運動達人養成之前,也曾像一般中年大叔健檢紅字滿篇。高俊雄33歲進入國立體育大學任教,一直到擔任校長之前,有足足17年時間沒有規律運動,「健康有沒有很糟?我不知道,但健檢時紅字都出現,三高都有了!」 「很多人都是身體不舒服了,才警覺應該要運動!」高俊雄也不例外。當時他睡眠極差、眼睛老是紅腫,直到50歲擔任國體大校長,因行政工作需要到處跑,也不用老綁在辦公桌前備課,這才多了空閒時間去運動。 這12年來,他體重只減了2公斤,但每天量血壓,收縮壓都維持在110 mmHg以下,舒張壓則是6字頭(編按:正常值應為收縮壓140mmHg以下,舒張壓90mmHg以下),有時每分鐘心跳還不到60下,「這就是規律運動的結果。」 運動可累積,一天分次也有效果 他笑說,很多人藉口不動,都是覺得難以達到標準運動的「333」原則,亦即「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其實所謂的333原則,已是20~30年前的觀念,現有研究顯示「運動是可以累積的」:「不用一次達到30分鐘,一天分多次運動,同樣有效果。」 每個人、每個年齡層的運動處方也不盡相同,但建議每天至少維持30分鐘中高強度的運動量;運動強度則是以「220-年齡」去計算每分鐘最大心跳數,若達到65~75%就是中高強度。以60歲為例,220-60=160次/每分鐘(最大心跳率),運動時每分鐘心率若達104次以上,就算達標了。 高俊雄也說,傳統覺得要跑、要喘、要流汗,才是真正的運動,其實WHO主張的是「身體活動」,舉凡走路、爬樓梯、騎單車這些日常會做到的事,就是很好的活動。 好比他過去當校長時,常騎腳踏車巡視65公頃大的校園;2018年進入體育署之後,署長室位在11樓,他上下樓層都靠雙腿,「每天要走4、5次。」 也因穿慣了球鞋,有次跟總統簡報,他竟忘了換鞋,連總統看到都笑:「高署長,你是最有資格穿運動鞋上班的人!」事後還被同事糗:「署長,你現在有『牌』(令牌)了,可以穿球鞋上班!」對此,他幽默一笑:「所以我就去買了黑色球鞋!」。 融入生活中,走路、爬梯也有益 高俊雄指出,許多人是因為健康出狀況才開始上健身房,一旦過了2~3個月,身體恢復就不來了,「他們把運動當成解方,而非享受運動」,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他建議,可以花3個月建立運動習慣,「沒有一定要你去跑馬拉松,把身體活動融入工作生活當中,每天走7000步就夠。」 他解釋,由於運動刺激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分泌,可促進大腦活化、減緩失智症發生,簡單來說,就是大腦非常需要的「食物」。所以一旦因缺乏運動而使BDNF減少分泌,「你的大腦就會叫你趕快去運動!」 高俊雄以自身經驗為例,過去工作壓力大,他每個周末都會花半天去烏來跑山,用50~60分鐘跑上坡、60分鐘走下來,接著去泡湯舒緩,「連跑30分鐘之後,你一直想破頭的困難、問題…,可能的solution(解決方案)就跑出來了,屢試不爽!」 而平日無法跑山,他就去晨泳,尤其當天有重要會議時,一定要游足30分鐘,游完腦袋會特別清晰,秋冬水溫低更是明顯。 他笑說,觸發每個人運動的原因都不同,像他太太過去隨荒野協會到野外觀察生態,常1公里就走上1小時,但近來因為追韓劇,也開始跟著劇中主角練深蹲,「最近2個月,天天告訴我她做了幾下!」重點是找到啟動自己的動力,「當你享受在(運動)裡面,身心狀況好就是副產品!」●原文刊載網址●延伸閱讀:.私密處出狀況,是體內「濕氣」惹禍?解決婦科困擾這樣做.她退休11年總花費只有314萬!居無定所走到哪、玩到哪、住到哪,壯遊世界把旅行當生活 .她罹精神病、善忘,卻60多歲看起來像30歲!擁有忘記智慧,活在自己快樂裡,好過活在別人眼裡
-
2022-10-31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由內而外自然變瘦變美!用九個關鍵食物保養這五大重點
說話口氣不好聞?髮質毛燥分叉?臉色蒼白暗沉?想當漂亮精緻的女人,不是只有身體瘦下來就可以了。在Youtube上時常分享變瘦變美的方法的營養師Ricky張家祥,便要教妳在減脂期間攝取九種關鍵食物來幫助五大重點保養,讓妳由內而外散發自然美麗。趕快準備好筆記本、點開影片來看吧!他指出女人要注意的五大重點保養包括髮質、皮膚、情緒、口氣和婦科,這些都可以仰賴食物來助益。例如減肥聖品鮭魚富含Omega-3脂肪酸,能讓頭髮有光澤、延緩老化。蕃茄的茄紅素能保持肌膚水份,維生素C促進膠原蛋白形成。黑巧克力的類黃酮可以增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發炎反應、減輕焦慮感。而減脂飲料綠茶的多酚能抗氧化,抑制引起口臭的細菌。還有蔓越莓是婦科保養的好食物,每天記得多喝水配合足量的蔓越莓,能維持皮膚彈性幫助皮膚緊實。其他關鍵食物都在影片中詳細說明。最後營養師Ricky叮囑想成為精緻女孩也和減脂一樣要靠習慣的養成來達到改變。具備食物的知識、控制飲食熱量,以及搭配必要的運動,讓自己成為真正漂亮又自信的女人。想了解更多健康瘦身的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減肥也不忘記要美麗!原始影片營養師Ricky's time YT營養師Ricky IG營養師Ricky FB營養師Ricky官網營養師Ricky LINE:@cd8013 延伸閱讀喝這碗湯健身增肌、加強吸收!中醫師推薦健身族的強筋健骨妙方腰椎疼痛翻來覆去睡不著?物理治療師教你這麼做!「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10-30 醫療.懷孕育兒
懷孕合併子宮肌瘤,會不會對懷孕造成影響?醫師告訴你該考量2大因素
Q:要不要在剖腹產時順便處理卵巢腫瘤?剖腹產把肚子打開了,傷口很大,當然可以同時做腫瘤切除,但是懷孕的子宮很大,卵巢腫瘤又躲在角落,病灶狹小的空間不太容易做精細的手術,所以經常必須把卵巢整個拿掉,不大能夠像平常婦科手術以腹腔鏡操作時,可以把卵巢正常的部分留下來而只切除腫瘤。把包含腫瘤的卵巢整個拿掉的最大好處,就是不用擔心腫瘤復發;若只拿腫瘤部分而嘗試保留正常卵巢,會有復發的可能。然而很多人以為少了一個卵巢,生育能力就只剩下一半,或是擔心更年期會提早來,因此抗拒卵巢切除。但事實並不是這樣,單邊卵巢的荷爾蒙功能就足夠支應,更年期並不會因此而提早很多。Q:懷孕合併子宮肌瘤,會不會對懷孕造成影響?答案是會的!但影響有多大?要考量這兩大因素:1.肌瘤的大小:腫瘤越大當然越可能會有影響。但對於2、3公分的肌瘤,我們通常會忽略不計!2.肌瘤的位置:這項因素造成的影響差異很大。如果肌瘤向子宮外突出生長(子宮漿膜下肌瘤),雖然有時會長得很大,讓孕媽咪很不舒服,甚至以為懷了雙胞胎,但胎兒的成長發育空間幾乎是不受影響的。假如本身就是子宮肌肉層中的肌瘤(子宮肌層間肌瘤),或肌瘤是從子宮內膜往子宮腔裡面長(子宮黏膜下肌瘤),就比較會影響胎兒成長的空間,可能導致胎兒生長遲滯,或胎兒身體受到限制後形成斜頸症,甚至產生肢端的關節攣縮!在生產時容易因為胎位不正,直接安排剖腹生產的機率增加。Q:生產時可以順便移除子宮肌瘤嗎?並不是不可以,但有時卻是非常危險且不必要的。因為懷孕的子宮是血液循環非常豐富的部位,如果剖腹生產同時切除肌瘤,會流更多血。所以除非是真正必要,不處理肌瘤就沒辦法順利完成剖腹產手術的情況下,才會同時處理子宮肌瘤。尤其是大顆的肌瘤,足月時是肌瘤體積最大、循環最豐富的狀態;然而生完以後,它會縮小至少一半以上,可以等這時候再切除子宮肌瘤。
-
2022-10-14 養生.聰明飲食
喝豆漿、牛奶易得子宮肌瘤?營養師解惑 8風險才更需要注意
子宮肌瘤是婦科相當常見的疾病,多發生在30歲以上,常使得女性出現明顯經痛、月經量多、異常出血、暈眩、貧血等,也因為肌瘤壓迫可能時常出現便秘或頻尿等情況,甚至可能使得不孕。 其中的影響因子不少民眾聚焦在飲食上,簡鈺樺營養師指出,營養科門診就時常被問到「豆漿可不可以喝?」、「山藥可不可以吃?」、「補品可不可以碰?」等等。營養師表示,飲食雖是其中一項影響因素,但需多留意的應在其他原因。 喝豆漿、牛奶易得子宮肌瘤?3種常見疑慮,營養師解惑! 簡鈺樺營養師指出,子宮肌瘤相關飲食探討,最常見的不外乎就是豆製品、乳製品、脂肪三大類,也是民眾常擔心、疑惑的,特別是豆製品的謠傳更是甚囂塵上。 豆漿、豆製品:其實豆製品對子宮肌瘤的影響,目前研究尚未有統一的結論,甚至以正向居多。2018年刊登於Medicine (Baltimore)文獻中指出,頻繁攝取豆製品有顯著增加子宮肌瘤的風險,雖研究中提及的次數為一周4次以上,不過卻未提及份量。另一方面,飲食注重健康養生的日本,大豆也是其中主要食材之一,不過研究人員卻發現攝入量與子宮切除成反比,意味著大豆攝取量高的女性切除率較低,認為大豆其實對子宮肌瘤具有潛在的保護作用。整體而言支持豆製品有正向助益的研究不勝枚舉,建議可在適量範圍內攝取,以獲得天然植物雌激素-大豆異黃酮,相關萃取物則不建議。 牛奶、乳製品:乳製品對於子宮肌瘤的影響,也和豆製品一般頗有爭議,不過也同樣的目前多以正向看待,畢竟乳製品也是6大營養素之一,有其攝取的必要。而對於子宮肌瘤的益處主要聚焦在牛奶的成分:鈣和丁酸,對肌瘤細胞具有抗增殖作用,因此也鼓勵適度攝取天然的乳製品。 脂肪、紅肉:至於脂肪,相較前述兩者,在選擇種類之下就有顯著的定論。若經常攝取高熱量、高油脂、且選擇為富含飽和脂肪酸、隱藏反性脂肪酸,除了容易導致肥胖,也容易影響體內荷爾蒙狀態,進而使得婦科機能紊亂、影響肌瘤增生問題。也有不少研究指出,像是紅肉、火腿等可能使風險增加兩倍,而綠色蔬菜、水果則可減少約50%的風險。呼籲民眾保持健康,選擇天然食材且適量,才是最聰明之道。 不喝豆漿、牛奶防子宮肌瘤?營養師:8風險才更需要注意! 簡鈺樺營養師也指出,子宮肌瘤的風險因素,相較豆製品、乳製品而言,其實有更多更值得留意的,如遺傳、年齡、壓力、環境荷爾蒙、菸酒等生活習慣,也有研究探討人種差異,非洲裔婦女受到關注。而最重要的風險之一,正是上述提到與飲食相關的肥胖和體位。 國內外都有不少研究可發現支持健康體位的重要性,2014年台灣馬偕醫院探討「台灣停經前女性子宮肌瘤盛行率與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的相關研究中,就發現近5成停經前婦女有子宮肌瘤。肥胖的婦女和正常體重者相比,增加了32%得到子宮肌瘤的風險,中心性肥胖者(中央型肥胖)風險則增加20%,可見影響甚鉅。 提醒民眾,日常養生再健康的食材也應適量,並多以原型、天然的為主,也養成良好的生活型態、適度紓壓,對於養生、防範子宮肌瘤更有幫助。(資訊來源:簡鈺樺營養師 ) 《延伸閱讀》 .感冒喘咳竟掉出「10公分」子宮肌瘤!醫:貧血頻尿便秘要當心 .子宮肌瘤長多大要開刀?喝豆漿蜂王乳長更快?醫籲:太快變大恐是肉瘤癌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10-11 焦點.杏林.診間
第32屆醫療奉獻獎/外科醫師意外走上研究路 彭汪嘉康將癌症世界級治療帶進台灣
今年滿90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說,要不是當初有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Dr.Frei的認可和錄用,自己永遠沒辦法走到今天。對台灣來說,因為彭汪嘉康親身搭起台灣與國際的橋梁,台灣現在才有這麼多專業的腫瘤專科醫師和臨床研究人才,為癌症病人帶來世界級的治療。無論是「台灣癌症醫學之母」的美譽,還是第32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彭汪嘉康都當之無愧。1963年8月一個清晨,30歲的彭汪嘉康在美國馬里蘭州開著車,這是她到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她記得先生提醒「看到電車軌道就轉彎」,但她愈開愈遠,就是沒看到鐵軌,原來鐵軌前一天晚上恰好被拆掉了。彭汪嘉康多繞了一大段路,晚兩小時才抵達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她只能尷尬地笑笑「我迷路了」。享受與病人互動 做研究本不在計畫之內這一切都不在彭汪嘉康原本的計畫之內。她讀台大醫學系期間,就利用暑假去實驗室幫忙,探索自己的興趣。先試過米食營養加工研究、高血壓流行病學研究,都沒有太大熱情。直到去空軍醫院,學著幫忙抽血打針,她發現自己喜歡實際動手做,享受與病人互動,最適合做外科醫師;畢業後,她也如願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彭汪嘉康赴美發展,先是到波士頓知名婦幼醫院,完成外科訓練後,有一家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外科醫院接受她的申請,她滿懷期待地搭上飛機,專程去跟醫院簽約。不料,院方一聽她說即將結婚,希望能晚一個星期上班,竟然當場決定不給她這份工作。「怎麼解釋都沒有用,很傷心。」事隔六十多年,彭汪嘉康仍記得外科夢碎的痛楚,「醫院勸我走病理科,但我不是那麼喜歡,還是想要看得到病人。」當時彭汪嘉康的先生有朋友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工作,問她,「要不要來國衛院試試?」意外進美國國衛院 白血病開啟癌症研究之路雖然彭汪嘉康從沒打算要做研究,但她很快就發現,1904年就有研究海膽(Sea Urchin)的腫瘤細胞是因為染色體改變,既然如此,或許可應用於診斷,幫助病人在還沒表現出症狀之前,及早診斷出癌症。當時的實驗室主任Dr. Frei聽了印象深刻,馬上錄取她。「能夠被人認可、給予機會,這是一個太重要的事情。要是他不給我機會,我永遠沒有辦法走到今天。」彭汪嘉康是當時美國國衛院唯一女性研究員,發現白血病的染色體變異在幹細胞時期就出現,研究延伸可從母親血液判斷胎兒性別。這些卓越成就,讓她獲得美國公務人員最高榮譽「亞瑟‧佛萊明獎」,是創獎以來首位獲獎女性醫師。在美國國衛院工作期間,彭汪嘉康參與訓練美國腫瘤專科醫師並測試新藥。她經歷過白血病童活不過兩年的時代,也看到在新藥試驗的幫助下,病童存活率愈來愈高,甚至接近治癒。台灣癌症治療卻落後美國20年以上,病人除非遠道赴美參加臨床試驗,否則沒有這些藥可用。彭汪嘉康開始思考該如何幫助台灣癌症醫療進步。彭汪嘉康在1985年選上中央研究院院士,之後在以色列某一場學術研討會上,她和曹安邦院士與威斯康辛大學癌症中心主任Paul Carbone不期而遇。他們與Carbone共商,能不能幫幫台灣的癌症醫療?Carbone答應親自到台灣幫忙建立腫瘤專科訓練計畫、成立跨院臨床試驗組織(Taiwa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COG)。把美國專家請來台灣 訓練出兩屆腫瘤專科醫師在台大醫院、三總、台北榮總的支持下,彭汪嘉康把美國國衛院的專家一個個接力請來台灣,Carbone也把國外的考試員請來台灣,訓練出兩屆共13位腫瘤專科醫師,每一位都具備進行癌症臨床試驗的能力。之後彭汪嘉康更陸續開辦外科腫瘤、婦科腫瘤、放射腫瘤等次專科訓練計畫,各大醫學中心都成立了臨床試驗中心,TOCG已成為世界公認完整且先進的癌症臨床研究組織之一。這些初代腫瘤專科醫師,現在都已經成為醫學中心或研究機構的中堅份子,像是台大癌症中心醫院榮譽院長鄭安理、台北馬偕血液暨腫瘤科前主任謝瑞坤、成大醫院血液腫瘤醫學部主任蘇五洲、新光醫院放射科主任季匡華、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張俊彥、陳立宗、劉滄梧等,都是當年培養的種子醫師。捨退休生活回到台灣 致力推動癌症預防明明可以在美國退休享清福,彭汪嘉康卻選擇在1993年回到台灣,重新到臨床實習、看診、值班,正式取得腫瘤專科醫師資格。她在多家醫院看診,也陸續出任中研院生醫所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首任所長。為推動癌症預防、提升社會健康識能,她除了邀請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也結合許多專家學者、企業人士成立「台灣癌症基金會」,並與賴基銘醫師奔走催生「癌症防治法」、推動癌症防治中心的認證評鑑。彭汪嘉康在癌症醫學領域奉獻六十多年青春,完成了別人可能兩輩子都做不完的事。彭汪嘉康說,她當醫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給病人最好的照顧,沒有想太多,只是把握機會,想做什麼就去做。至於結果如何,「強求沒有用,也不是因為我表現好,都要靠上天的幫忙。」她說,有太多事都是自然而然湊在一起,「這不是我的意思,是上天給我們很好的安排,我們的運氣很好。」近90歲仍在第一線 醫學還有很多未知等待探索今年滿90歲的彭汪嘉康,家人都在美國,心裡總是想念。她說,台灣醫療可近性高、醫療品質好,健保也在可能範圍盡量給付了許多好的藥物,各項條件沒有一個國家比得上,但預計明年手邊計畫做完,也該跟家人團聚了。「癌症醫師很辛苦,現在就擔心年輕醫師不進來,還有好多問題需要研究啊!」彭汪嘉康說,好醫師的特質,就是常常想為病人多做一點,想要懂得更多,以提供更好的幫助。希望能看到台灣有更多醫師科學家,每天除了看病人,也願意花時間思考怎麼解決問題、投入研究。醫學知識當中還是有很多的未知,醫師看診勢必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懂的事。如果從現有資料找不出答案,就要找人討論,去實驗室裡找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發現許多重要的新事物。彭汪嘉康溫柔提醒,要是沒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也不要灰心,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能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就夠了。她笑著說,如果當年順利成為外科醫師,現在可能是個很有錢的外科醫師,但因緣際會下,走了另一條原本沒想要走的研究之路,才發現癌症醫學這麼有趣,從預防到治療,都能幫助很多人,她已經非常滿足。彭汪嘉康小檔案年齡:90歲出生地:江蘇吳縣學歷:台灣大學醫學系現職: 中央研究院院士 台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醫學科技學院副院長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 部立雙和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經歷: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遺傳組主任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 北醫大台北癌症中心首任院長主要事蹟: 證實人類腫瘤細胞起因於染色體改變 奠定台灣腫瘤專科醫師培訓制度 推動國內癌症臨床試驗及基礎研究 催生癌症防治法
-
2022-10-11 醫療.消化系統
「胃痛」別急著吃止痛藥!醫提醒:6大原因造成胃痙攣,先做這件事最重要
你聽過胃痙攣嗎?所謂的胃痙攣就是俗稱的「胃抽筋」,它雖稱不上是疾病,只是臨床症狀,但當出現此症狀就代表胃已經承受不了!千萬不要再虐待你的胃了!英文補教名師徐薇,就因「急性胃痙攣」痛到暈倒失去意識,撞到眼鏡斷裂、右臉腫脹,手肘也受傷,因此千萬別輕忽。胃痙攣是什麼?胃痙攣是由於腹腔的平滑肌不自主收縮而產生肌肉抽搐,是迷走神經受到刺激所發生在腹腔鋒利的、間歇性的收縮或是疼痛、不適的感覺。常以劇烈收縮表現,通常以上腹痛為主,疼痛感有起伏,是一陣陣地疼痛,不同於胃潰瘍持續而穩定的疼痛,胃是腹內的臟器,醫師比喻,一個袋子劇烈收縮時,袋內的內容物會往袋口衝,因此在胃痙攣時常伴隨噁心或嘔吐的現象。6大原因造成胃痙攣造成胃痙攣的原因很多,從飲食、藥品、疾病到心理因素都有,大致可以區分為以下6 種。 1.飲食不當:食用過量刺激性、辛辣、油膩、生冷、酸甜等食材都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絞痛不適。而暴飲暴食、用餐時間不規律也容易導致胃酸過多、容易引起胃痙攣的症狀。2.菸酒過量:菸、酒都屬於刺激性物質,過量飲用都會降低胃腸血流及前列腺素之生成,容易影響腸胃道黏液的正常分泌,降低胃部的自我保護能力,也連帶使得胃部容 出現不適症狀,甚至於胃痙攣。3.情緒激動、壓力過大:胃是腹內的臟器,一般來說由自律神經所掌管的,自律神經的中樞在腦幹,且腦幹與精神同一個中樞,因此情緒不穩定容易引發胃痙攣,所以情緒爆起爆落、急躁時容易胃痙攣。4.有肝膽腸胃疾病:舉凡胃潰瘍、腸胃炎、腸躁症、腸阻塞、肝硬化、膽結石、便秘等都可能引起胃部異常收縮而出現疼痛,若是出現胃腸嚴重發炎,或是惡性腫瘤(如大腸癌)也可能引發胃痙攣的問題。5.婦科疾病:例如經痛、卵巢囊腫、生殖泌尿道感染、急性或慢性神經性胃痛、子宮內膜異位,也都可能是誘發胃痙攣的主要原因。6.服用特定藥物:部分藥物的副作用也可能引起胃痙攣,例如控制高血壓的鈣離子阻斷劑、氣管擴張藥物等都可能會影響腸胃道的正常功能,使胃在排空能力減弱的情況下,容易發炎,進而增加胃痙攣的發生率。此外,長期服用止痛藥也可能造成胃部損傷,因而加重胃痙攣問題。如何緩解?胃痙攣必須要先辦別胃痙攣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而有不同的解決方法。許多人胃痛會直接吃止痛藥緩解,但醫師建議發生胃痙攣時,首先應先靜下來讓胃休息,且先不要吃任何東西,喝點溫開水有效以後,仍須對病況找出原因。如果直接吃止痛藥,反而會將身體想傳達給你的胃痛警訊掩蓋,因此發生胃痛時,首要要做的應該是找原因,而不是只吃止痛藥! 最後,如果你經常胃痙攣發作,應先觀察自己的生活作息是否規律、情緒起伏狀況如何?必要時請到醫院找醫師討論,是否需做進一步胃鏡檢查。本文摘自健康多1點 原文請點此
-
2022-10-09 養生.聰明飲食
肉桂可降低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風險?最新研究這麼說
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肉桂除了作為香料使用外,古今中外都有大量的醫學藥用相關記載,即使到了今日相關的研究仍舊沒有停止,發表於2022年6月的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of Future Foods》中就提及,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具有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效用,而主因來自其萃取物中高濃度的「鉻」。肉桂是一個不令人感到陌生的存在,在過去無數歲月裡除了風味獨特,常以風味成分作使用外,藥用也是書籍裡常見的記載形式,從過往到現在不間斷的研究結果已經陸續證實,肉桂富含多種功能性化合物,對於癌症、高血脂、高血糖等病症的風險具有預防效果。而今,最新來自《Journal of Future Foods》發表於2022年6月的科學研究期刊中就提及,錫蘭肉桂(Ceylon cinnamon)具有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未來對於第二型糖尿病緩減將具重要貢獻。最新研究結果:肉桂可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長久以來作為世界上最常被食用的香料成員,肉桂在亞洲國家一直被用作香料和草藥。肉桂來自樹皮的內層,這種熱帶植物主要有兩種大支線:C. zeylanicum、Cinnamon cassia,除了作為主要使用的部位外,樹葉、花朵、果實,甚至是根莖都有藥用用途或是烹飪的使用歷史,主要的種植地分布在東南亞、中國、澳洲等地。在印度教與佛教的傳統醫學「阿育吠陀」上,肉桂被認為對於呼吸道、消化系統和婦科等疾病上有所幫助。在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早已發布肉桂屬於GRAS(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公認安全)範圍標準,要符合標準必須具有充沛的數量、質量的科學證據,說明其在傳統醫學與現代科學之間都被證實極具價值。那麼,為何錫蘭肉桂會有可以緩解第二型糖尿病併發症的作用呢?錫蘭肉桂能緩解糖尿病 原因來自高濃度的它!肉桂中含有許多活性成分,每個部位存有的有效成分也各不相同,在醫學臨床實驗上肉桂及其萃取物對糖尿病患者確實有治療效用。根據研究部分的體外實驗結果發現,由於肉桂萃取物中含有高濃度已知的胰島素增強劑「鉻」,此外更發現這類萃取物同時可以為餐後容易高血糖的族群提供緩解效果,進而達到穩定血糖的作用。研究證實,這類物質未來不論是用做食品添加物或是藥物成分作為輔助,都有機會成為未來血糖相關疾病的新解方,也為肉桂的藥用功效再添一筆。延伸閱讀▶芒果營養成分新發現!含抗神經系統發炎的植化素,有治療阿茲海默症潛力▶納豆研究新突破!中興大學發現納豆萃取物能殺死黑色素癌細胞▶難吃便當菜「電話線」海茸有大功效!最新研究發現可望解決化療併發症參考資料▶Ceylon cinnamon: a versatile ingredient for futuristic diabetes management(本文獲「《食力》」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
2022-10-02 醫療.消化系統
如何分辨肚子痛是胃在痛?專科醫教你簡單分辨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
喝完酒、吃完大餐,馬上就開始胃痛,痛到只能躺在床上、吃不下,翻來覆去難以緩解,只好塞幾顆藥房買的胃藥應急,雖然吃了以後覺得症狀舒緩很多,但可能仍潛藏許多隱憂!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表示,肚子痛不一定就是胃發炎,由於腹部內有許多臟器,不同部位的疼痛代表不同的器官,而胃痛的位置為腹部左上方、偏中間,另外,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的疼痛呈現方式不盡相同,醫師教你如何正確判斷胃痛! 腹部範圍大 每一個部位疼痛的原因大不同胃痛當下,該如何釐清「肚子痛是不是真的胃在痛」?首先,李柏賢醫師表示,患者常喊胃在痛,但不一定是真的胃痛!因為腹中有許多臟器,而胃則位在腹部左上角、偏中間地帶,如果是腹部右上角疼痛,則是肝、膽為主,有可能膽管阻塞、膽囊發炎等,如是腹部右下角,則是盲腸、卵巢,左下則是卵巢等婦科相關的問題(如下圖示)。「我們希望患者能夠辨識到自己腹痛的位置,千萬別誤以為每一種肚子痛都是因為胃部而起。」 ▲一圖看懂腹部位置代表的器官。圖/Dr.Le李柏賢醫師粉絲專頁) 痛感不一樣!教你判斷「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若真的確認痛點是胃部,李柏賢表示,有可能是急性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三種疾病的症狀不盡相同,教你如何判斷: 急性胃炎:通常於吃刺激性的食物後,如:麻辣火鍋、烈酒,引發疼痛。「這種疼痛通常都會很明確知道是在某一事件之後引起的,大多患者都是吃了某些食物之後,突然感覺胃痛,痛個一天、半天,直到吃藥之後才緩解,這類大多都是因為急性胃炎。」 胃潰瘍:胃部持續性的悶痛,且吃了食物之後症狀會加重。 胃食道逆流:當胃酸逆流至食道,刺激神經,也會造成疼痛,其疼痛位置通常位在腹部中間,並伴隨胸口灼熱、口中有酸氣味、喉嚨癢癢會想咳嗽。 一路痛到「背」也痛?!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胰臟炎也有些人,除了胃痛,還會一路痛到「背部」,對此,李柏賢醫師表示,「這通常是十二指腸潰瘍,或急性胰臟炎,因為胃部並非後腹腔的器官,胃痛通常只會在前側。」不過,民眾千萬不要認為「只是單純的胃痛、發炎,就只吃胃藥應急,卻忽略有時可能是胃癌所引發的胃潰瘍而導致胃痛。」因此,建議民眾有不舒服,務必要就醫,由專業醫師診斷,對症下藥,否則病情一拖,使得狀況惡化才尋求治療,只會花上更大力氣,卻不一定有良好的預後,相當可惜。 【延伸閱讀】胃食道逆流怎麼辦? 掌握三招遠離腸胃不適「腸」做篩檢才平安 揪出「潛血」保健康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5230
-
2022-10-01 醫聲.Podcast
🎧|未來台灣看不到外科醫師? 「副總統的醫師」陳晉興3大策略盼留住人才|理事長講堂EP6
走下手術台脫下乳膠手套,才發現院外天色已晚。清晨六時許,朝陽甫透出天際,他還要驅車前往位於基隆路上的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查房,並參加分院的院長室會議。下一站,是仁愛路上台大醫學院。講完課,穿過蜿蜒的迴廊,來到中山南路的台大醫院。下午的門診,超過百位患者等待他問診,排刀情形更是幾近緊繃。台大癌醫分院、台大醫學院、台大醫院總院「三點一線」,構築成台灣外科權威、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晉興的日常。行醫逾卅年,執刀超過一萬五千台,前副總統陳建仁、知名媒體人陳文茜等人罹患肺癌時,都是由他執刀。陳晉興忙碌之餘,仍掛心台灣外科人才培育,過去的四大皆空,如今成為內外皆空:外科辛苦,又是醫療糾紛的高風險科別,他提出針對人才羅致困難科別設計獎勵制度的建言、帶領團隊開發外科醫師訓練用的虛擬實境模擬器,也鼓勵學生不因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外科理想,以免台灣走上沒有外科醫師的未來。🎧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曾連續值班15天 靠成就感堅持至今陳晉興在1993年進入台大醫學院。大學四年級時,受到當時導師、台灣心臟外科權威朱樹勳啟發,早早就選擇走上外科之路。他回憶,當年朱樹勳突破法律匡線,完成台灣首例心臟移植手術,轟動一時,媒體大肆報導,十分激勵人心,「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希望做一個救人性命的外科醫師。」雖然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陳晉興說,「成就感很大。」早年台灣醫師人數較少,患者相對尊重、感謝醫師,也因此醫師的社會地位較高。靠著這份成就感,陳晉興在外科的道路上堅持至今,不但當上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同時擔任台大外科教授,投身外科醫師人才培育,還曾獲台大教學傑出獎。「四大皆空」剩兩大 小兒外科人才缺乏最嚴重「說老實話,早期外科醫師缺乏就很嚴重。」陳晉興透露,在他還是醫學生的時期,外科是熱門科別。然而,因為醫學系較少,即使熱門,外科醫師人力還是相對缺乏。陳晉興說,在他開始當住院醫師時,曾經遇到兩位醫師值急診、兩位醫師值加護病房的情況,「一個人要值15天,幾乎每天都待在醫院、不能休息。」台灣的醫療人力,曾經經歷一段「四大皆空」時期—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都出現人力缺乏。時至今日,小兒科及婦產科的醫師人力,在政府因應少子化的政策鼓勵下已緩解,獨留內科、外科「兩大皆空」。陳晉興說,以外科而言,仍有相對熱門與相對冷門的科別之分,如整型外科及神經外科。前者因為未來可投入已成為趨勢的醫療美容,或成為開業醫師,故很受醫學生歡迎;後者則因患者較多,醫療費用多,醫師的經濟收入也較有保障,也有不少醫學生願意加入。反觀小兒外科、一般外科、胸腔外科與心臟外科,則是相對冷門的外科科別。陳晉興說,其中人力最缺乏的是小兒外科,除了患者人數較少,也因為考量到孩童家長因年紀尚輕,經濟能力也相對較弱,連帶醫師的收入也可能不如其他科別多。陳晉興說,若以小兒外科醫護人員和其他科別相比,因為小孩好動、血管又小,光是抽血的時間,就可能是大人的數十倍之多。然而,目前的健保點數至多僅有兩倍,無法反應該科別醫護的辛勞,導致新血不願意投入。種種現況,都讓外科醫師的人才來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站在外科人才培育最前線,陳晉興對此特別有感觸,他提出「三大策略」,希望台灣儘早脫離外科人才缺乏的泥淖。策略一/「熱情無法一路燃燒」 醫院應設奬勵制度一位外科醫師的養成,從進入醫學院到能夠獨當一面,從容自信地為患者執刀,至少需要十年的時間。也因此,選擇外科,非常考驗醫學生的毅力。「光是住院醫師,我就當了七年。」陳晉興以自身經驗為例,他先在省立台北醫院(現為衛福部立台北醫院)擔任住院醫師,後來先入伍服兵役,退伍後又到台大醫院重新開始訓練。陳晉興表示,依照規定,當年胸腔外科住院醫師的訓練時間是五年;訓練結束之後,還要再當一年的「研修醫師」,協助老師做研究、擔任手術室助手。一位年輕醫師得要熬過這些訓練,才能升上主治醫師,在醫院開設門診、收治患者。不過,因為人命關天,不容差錯,真要能獨當一面為患者進行手術,其實還需要更多訓練、累積經驗。「來找我談,表明快要無法堅持下去的學生,不在少數。」外科醫師的訓練之路,絕不輕省,陳晉興說,面對極度忙碌的生活,要日復一日的堅持下去,一定要對外科「有興趣」。陳晉興說,對於喜歡外科的醫師而言,進開刀房就好像進樂園一樣,「你會很開心,整天下來都不覺得累。」若是對外科沒有興趣,及早轉行也許是更好的選擇,「如果真的有興趣,長久持續的做下去,慢慢的就會做出你自己的名聲。」不過,陳晉興也強調,光靠一股「熱忱」,還不足以成為年輕醫師留在外科的動力,政府、醫院應設計獎勵制度,才能留住人才。故陳晉興認為,除了健保給付的保障之外,在醫院的行政體系中,設立獎勵金制度尤為重要,「熱情沒有辦法一路燃燒,需要倚靠制度設計,給予經濟支持,才能長久。」知識補帖/一位專科醫師的養成,要經過哪些流程?國內現行6年制醫學院制度中,醫學院學生入學後,前4年是基礎醫學課程;接著大五、大六兩年時間,則進行臨床見習。醫學生畢業後,首先須接受「不分科住院醫師(Post Graduate Year, PGY)」訓練,2019年起規定訓練時間為期2年,並分為PGY1、PGY2兩階段。最後才得以分科至各科別擔任住院醫師(Resident, R),並接受專科醫師訓練。專科醫師的訓練時長,依照科別各有不同。依據規定,若在PGY2選擇進入人才稀缺的內科、外科、兒科、婦科,提早開始相關訓練,在專科醫師訓練時,可折抵一年時間。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專科醫師訓練年限最長者為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須耗時6年。策略二/醫療糾紛成外科人才阻力 陳晉興:對患者不要欺瞞、真心相待醫療糾紛總與外科醫師聯想在一起;擔心遇到醫療糾紛,是醫學生選擇外科的最大「推力」之一。陳晉興說,醫療糾紛可說是擔任外科醫師的必經之路,「如果你都沒有醫療糾紛,那大概是開的刀太少、病人太少,所以取樣不夠。」他以美國大聯盟投手比喻,當一位投手球投得多了,一定有被全壘打、被得分的時候,防禦率不可能是〇。(相關新聞:「立法院三讀通過『醫預法』 醫糾事件需調解、評析先行」)開了破萬台刀的陳晉興,醫療糾紛自然沒少碰過,也是因此,他總可以用自身經驗鼓勵因醫療糾紛而身心受挫的學生。「對於每一個病人,我們一定要盡力。」陳晉興說,既然醫療糾紛因為病人體質的不同等原因而難以避免,外科醫師可以做到的是謹遵手術常規,每次手術全力以赴,盡心盡力,才不會留下遺憾。陳晉興指出,有時醫療糾紛「不見得是醫師犯錯,而是家屬的不諒解。」若與患者、家屬建立好關係,醫療糾紛就不易發生。「所以我現在有一個習慣,開完刀的病人,我一定給他我的手機。」當患者知道可以隨時聯繫得上醫師,心裡也就多一分「安心」。陳晉興把病人當朋友,真心相待。他也強調,對待病人要「真誠」,絕對不能欺瞞。若是外科醫師有所隱瞞,或是未明確告知危險性,一旦發生手術事故,或是患者生理反應不良而出現併發症等情況,對於患者、家屬的心理衝擊更大。陳晉興總是明確告知患者,手術的好處、風險分別為何,「不會因為要叫你來開刀,就避重就輕,說手術很簡單、危險性很小。」當醫療糾紛無可避免地發生時,陳晉興說,對於外科醫師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有同理心。患者因為醫療行為而蒙受損失,甚至失去生命時,對於患者、家屬,以及醫療團隊「都是很痛的事情。」陳晉興說,即使如此,醫師還是要正面面對,尋求法律顧問協助,醫院也會出面協助協調、和解,並協助支付和解費用。醫療糾紛對於外科醫師的心理衝擊,無疑相當的大。陳晉興坦言,「這需要隨著時間才能解決。」他鼓勵外科醫師,不要因為一時的醫療糾紛,而放棄了行醫救人的理想。策略三/虛擬實境模擬手術 強化外科醫師訓練品質 「教授,真的是你幫我主刀嗎?會不會請你的學生來主刀?」陳晉興患者的擔憂,為臨床經驗的重要性,下了最好的註解。陳晉興說,現在年輕醫師受訓時間雖較早年短,但以台大醫院體系為例,住院醫師仍需接受分派至雲林、新竹、癌醫中心等分院歷練,經過數年後,再回到總院擔任主治醫師。然而,當上主治醫師後,還需要累積非常多臨床經驗,才能把手術作好。「住院醫師要五到七年,主治醫師要差不多五年以上,才會慢慢成熟。」陳晉興說,若執刀的外科醫師沒有足夠經驗,患者出現併發症的機會也會增加。年輕醫師需要累積臨床經驗,又不能把患者拿來「練習」,將其生命置於風險中,於是有了「以豬代人」、虛擬實境(VR)等解方。陳晉興說,早期醫學院的訓練,是使用豬隻進行動物實驗,或利用大體老師讓醫師、醫學生練習解剖。然而,國內大體老師來源稀少,非常珍貴;若從國外引進,費用也很高。陳晉興說,日前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舉辦研習營,利用豬隻與大體老師,讓會員實際演練胸壁重建與肋骨骨折手術。這場四十餘名會員參加的活動,成本超過一百五十萬元。雖由學會與合作廠商全額補助,會員不必支付高額費用,不過陳晉興直言,「這不是常態。」陳晉興透露,近期台大醫學院考慮與廠商簽約,購買或租用虛擬實境手術模擬器材,供醫學生、年輕醫師學習;台大醫院外科團隊,在陳晉興的帶領下,也正透過與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原科技部)的產學合作計畫,開發未來可用於外科醫師訓練的「虛擬實境手術模擬系統」,該系統未來除了用於訓練,也可以輸入患者的各項參數,在手術前進行實戰演練,降低手術意外發生率。藉由虛擬實境的手術模擬系統,醫學生或年輕醫師,可以在不傷及患者的前提下,熟悉手術器械的使用,進行切割、止血、縫合等手術過程的操演。陳晉興說,此系統雖仍無法與真實開刀房情境相比,「但是感覺不錯、還蠻有真實感,你真正要用的時候,馬上就可以上手。」「比如說,我們明天要開一個很複雜的手術,如果可以透過這個虛擬實境,把病人資料建置到電腦,在開刀前就可以先練習、先了解病人的解剖構造。」陳晉興說,這就像飛行員要駕駛模擬機,「從台北到紐約,已經開了上百次,真正上場就不會很慌張。」他指出,在國外許多醫學院、醫學中心,針對醫學生的訓練,都已朝向虛擬實境,「除了保障患者權利,也能夠兼顧年輕醫師的訓練品質。」台灣外科醫療名列前茅 陳晉興:應引以為傲「台灣其實必須要為我們的醫療成就驕傲。」陳晉興說,台灣不少胸腔外科的研究論文,在世界名列前茅,舉例來說,他在2011年發表於國際期刊的一篇論文,已累積逾兩百次引用,相當驚人。此外,陳晉興與其醫療研究團隊,領先全球,發明了不必使用呼吸管,僅需透過靜脈麻醉的微創手術。他更曾獲邀於維也納舉行的2016年世界肺癌大會演講,並在捷克進行兩台示範手術,「幫兩個歐洲人,一個做肺葉切除、一個做楔形切除的手術。」可見台灣外科醫療水平已超越部分歐洲國家。 走過艱難的訓練,躍上國際為台爭光,又成為培育人才的醫學教授。陳晉興的經歷,可說是台灣外科醫師的一幅縮影,提醒著初踏上救人之路的年輕醫學生,「選擇一條難走的路,也許可以走得更精彩。」(看陳晉興最新著作:「開卷有醫|陳晉興:肺癌死亡率高且健保花費居十癌之首,全民須謹慎面對」)陳晉興小檔案現職: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癌醫中心分院副院長台灣大學醫學系外科教授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台大醫院創傷醫學部主任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學歷: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台大醫學系醫學士獎項:台灣大學教學傑出獎財團法人青杏基金會青杏醫學獎財團法人徐有庠先生紀念基金會有庠傑出教授獎台灣醫學會故高天成教授紀念演講獎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滾宬瑋剪輯協力:林琮恩腳本規劃:林琮恩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台大醫院
-
2022-09-15 醫療.懷孕育兒
月經期間沒戴套也不會懷孕? 醫揭答案超意外...原來都錯了
女生相當注重月經期間的保養,尤其受到氣候、文化、體質的影響,自古以來也衍生出相關的禁忌,例如:不能吃冰、不能按摩,甚至還有一說是「不能喝牛奶」,這些禁忌究竟是真理還是迷思?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莊雅淳醫師,與中醫婦科鄭為仁醫師,分別以中西醫的角度,為大家揭開真相! 一、吃冰導致經痛、血排不乾淨?生理期間禁吃冰,否則會導致經痛、血排不乾淨?莊雅淳醫師表示,首先,經痛的原因可能為原發性經痛或續發性經痛。原發性經痛指的是經期間,因子宮內膜脫落,體內需分泌前列腺液,使子宮收縮,因而導致不舒服;續發性經痛和子宮的病變有關,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或感染。吃冰、吃生冷食物或洗冷水澡,「會讓血管暫時收縮」,一兩個小時內,會發現血量較少,但並非持續的狀況,一陣子會恢復。鄭為仁中醫師表示,能不能吃冰,和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西方人生理期間照吃冰、東方人則是很有禁忌,這是因為西方人為了因應長期處在溫帶、寒帶氣候,屬於陽氣較重的體質,也比較不會受寒。但東方人生長的地帶,整體氣候、環境,使得陽氣不重,而「寒」會讓氣血凝滯,讓月經血塊變多、血色暗、排得不順、經痛等,因此不能吃冰。因此,可不可吃冰,要看每個人的體質而定。二、血量大時不能性行為,量少時性行為可幫助血排乾淨?莊雅淳醫師表示,經期間確實不適合性行為,乃因子宮內膜脫落、經血流出時,會使子宮頸稍微打開一些,也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甚至引發骨盆腔發炎,如有需要性行為,請務必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戴保險套,避免細菌、傳染病入侵。另有一說是,經期快結束時,從事性行為,會讓經血排得更乾淨?對此,莊雅淳醫師認為沒有此一說,切莫聽信謠言。三、不能推拿、按摩?推拿或按摩筋絡、穴道,反而會血液加速流動導致經血大增?莊雅淳醫師表示,適度、普通的按摩是可以的,但避免按摩骨盆腔部位,因為可能會刺激到子宮,增加經期間的不適感。鄭為仁中醫師表示,「身上也有緩解經痛的穴道,例如:三陰交、血海,因此要看是按哪一個部位。」但是按摩經脈會造成經血大增嗎?並不至於,但若月經排不順,或許按摩、推拿會讓月經順一點,建議可按摩「肝經」可幫助循環。而月經過量,可能代表暗藏著疾病,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四、不能喝牛奶?民間流傳「牛奶中的鈣質會影響鐵質吸收,導致經血排出異常。」莊雅淳醫師表示,喝牛奶對於鐵質吸收其實不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牛奶富含色胺酸,可以幫助睡眠、放鬆神經,緩解月經的不適。鄭為仁中醫師也認為沒有相關性,不過,在中醫的角度上,羊奶會比牛奶好,因為羊奶性溫,牛奶性涼。五、月經期間沒戴套也不會懷孕?並不是月經來,就不會排卵!莊雅淳醫師表示,有些人排卵期不準,例如:多囊性卵巢患者、過度減重、運動的人,都可能造成月經週期不正常。而卵子成熟後可在輸卵管存活24小時,精子則可存活3-5天,有些人月經期間和排卵期會出現重疊的情況,尤其月經週期短的人,當月經還沒結束,可能已經開始排卵,加上精子可存活日子久,就有可能懷孕。因此月經期間內射還是有可能導致懷孕,不論如何都應做好安全措施。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延伸閱讀: ·避孕藥忘了吃怎麼辦? 藥師解答緊急補救處理方式 ·不一定是懷孕!月經沒來「8大原因」曝 減肥、吸二手菸都是兇手
-
2022-09-03 養生.健康瘦身
有片|減脂不減肌,做到這三件事就對了!
現代人為了健康或維持體態,最常使用節食法或是到健身房做一些燃脂的運動。但你一定聽過健身教練或營養師常提醒減脂的人小心肌肉量流失。究竟減脂和掉肌肉之間有何關聯?有沒有醫學實證怎麼樣減脂才不會掉肌肉呢?時常在各大電視節目中分享專業見解的邱正宏醫師提供了一篇刊登在2019年營養學期刊上的醫學論文佐證,一個人若挨餓6~24小時完全斷食,體內脂肪會分解維持熱量,尚不會減損到肌肉量。因此,對於想實施168或204的輕斷食法的人是不用擔心減脂會讓肌肉組織損耗。詳細緣由請快點開影片瞧瞧!邱正宏醫師還教導三招只減脂肪不減肌肉的方法。第一是減脂過程中,要耐力和阻力兩種訓練交替做,耐力訓練是幫助進一步的燃脂,阻力訓練是幫助增加肌肉量。第二是一定要補充蛋白質或胺基酸。第三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但並非完全不吃。想了解更多健康瘦身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輕斷食加運動,減肥又健康!原始影片邱正宏談健康YT邱正宏醫師粉絲團邱正宏醫師IG延伸閱讀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喝咖啡還是黴菌水?中醫師為你破解咖啡因迷思「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31 養生.聰明飲食
有片|遠離婦科疾病、平衡女性荷爾蒙兩類食物搞定!
妳常為經痛、經期不規律所苦?醫生老是開止痛藥也無效?如果長期忽略,隨著年齡漸長,小心婦科疾病找上門!在婦科疾病中最常見的就是乳癌、子宮頸癌及卵巢癌,而從相關醫學研究中已證實是與體內雌性激素,亦即女性荷爾蒙失衡有關。根據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的臨床發現,許多婦科女性患者檢測出來都有荷爾蒙失衡的狀態,在含量過高之下導致細胞被荷爾蒙過度刺激而長出腫瘤。因此如何代謝掉過多的荷爾蒙,即所謂的解毒,林侑融博士教大家必吃兩類食物,從根本解決體質問題,才能擺脫婦科疾病,趕快點開影片觀看!這兩樣食物便是纖維質和有解毒功能的食物。研究指出高纖飲食可以降低體內過多的游離性雌激素,但統計顯示許多人一天是吃不到5克的纖維質。林侑融博士建議大家最好確實做到衛福部公布的健康五蔬果,如果有特殊疾病如子宮內膜異位或慢性病等急需調整體質的需求,更可以一天吃7~9份蔬果,將體質逆轉回來。林侑融博士說明從臨床上發現許多婦女患者是從20多歲有經痛,但沒有徹底從體質結構性上去解決,直到30~40歲後開始子宮、子宮頸、卵巢先後出問題,40~50歲的時候就發現自己得了婦癌。因此,她強調無論哪個年齡層的女性都應該要重視婦科體質的觀念。想了解更多健康資訊?快上「有肌勵」粉絲專頁按讚追蹤。每天健康五蔬果,婦人病散去!原始影片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YT 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FB美國自然醫學醫師林侑融博士IG延伸閱讀午睡太久會變笨?做對兩件事越睡越健康!走路膝蓋痛?床上運動七分鐘鍛鍊大腿肌力!「有肌勵」是女性專屬健身夥伴,提供健身資訊、健康方法,更提供滿滿的鼓勵和正能量,給女性肌力,也給女性激勵,讓姐妹們的健身路上,不孤單!YT:有肌勵https://pse.is/UYA9XFb:https://www.facebook.com/udnGpowerIG:https://www.instagram.com/udnGpower社團:女性專屬|健身的我超美
-
2022-08-26 醫療.婦產科
月經來忌吃冰、按摩?「5大迷思」中西醫一一破解
女生相當注重月經期間的保養,尤其受到氣候、文化、體質的影響,自古以來也衍生出相關的禁忌,例如:不能吃冰、不能按摩,甚至還有一說是「不能喝牛奶」,這些禁忌究竟是真理還是迷思?《健康醫療網》整理5大常見禁忌,長庚紀念醫院婦產科莊雅淳醫師,與中醫婦科鄭為仁醫師,分別以中西醫的角度,為大家揭開真相! 一、吃冰導致經痛、血排不乾淨? 生理期間禁吃冰,否則會導致經痛、血排不乾淨?莊雅淳醫師表示,首先,經痛的原因可能為原發性經痛或續發性經痛。原發性經痛指的是經期間,因子宮內膜脫落,體內需分泌前列腺液,使子宮收縮,因而導致不舒服;續發性經痛和子宮的病變有關,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或感染。吃冰、吃生冷食物或洗冷水澡,「會讓血管暫時收縮」,一兩個小時內,會發現血量較少,但並非持續的狀況,一陣子會恢復。 鄭為仁中醫師表示,能不能吃冰,和體質有很大的關係。比如,西方人生理期間照吃冰、東方人則是很有禁忌,這是因為西方人為了因應長期處在溫帶、寒帶氣候,屬於陽氣較重的體質,也比較不會受寒。但東方人生長的地帶,整體氣候、環境,使得陽氣不重,而「寒」會讓氣血凝滯,讓月經血塊變多、血色暗、排得不順、經痛等,因此不能吃冰。因此,可不可吃冰,要看每個人的體質而定。 二、血量大時不能性行為,量少時性行為可幫助血排乾淨? 莊雅淳醫師表示,經期間確實不適合性行為,乃因子宮內膜脫落、經血流出時,會使子宮頸稍微打開一些,也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甚至引發骨盆腔發炎,如有需要性行為,請務必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戴保險套,避免細菌、傳染病入侵。另有一說是,經期快結束時,從事性行為,會讓經血排得更乾淨?對此,莊雅淳醫師認為沒有此一說,切莫聽信謠言。 三、不能推拿、按摩? 推拿或按摩筋絡、穴道,反而會血液加速流動導致經血大增?莊雅淳醫師表示,適度、普通的按摩是可以的,但避免按摩骨盆腔部位,因為可能會刺激到子宮,增加經期間的不適感。鄭為仁中醫師表示,「身上也有緩解經痛的穴道,例如:三陰交、血海,因此要看是按哪一個部位。」但是按摩經脈會造成經血大增嗎?並不至於,但若月經排不順,或許按摩、推拿會讓月經順一點,建議可按摩「肝經」可幫助循環。而月經過量,可能代表暗藏著疾病,建議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四、不能喝牛奶? 民間流傳「牛奶中的鈣質會影響鐵質吸收,導致經血排出異常。」莊雅淳醫師表示,喝牛奶對於鐵質吸收其實不會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牛奶富含色胺酸,可以幫助睡眠、放鬆神經,緩解月經的不適。鄭為仁中醫師也認為沒有相關性,不過,在中醫的角度上,羊奶會比牛奶好,因為羊奶性溫,牛奶性涼。 五、月經期間沒戴套也不會懷孕? 並不是月經來,就不會排卵!莊雅淳醫師表示,有些人排卵期不準,例如:多囊性卵巢患者、過度減重、運動的人,都可能造成月經週期不正常。而卵子成熟後可在輸卵管存活24小時,精子則可存活3-5天,有些人月經期間和排卵期會出現重疊的情況,尤其月經週期短的人,當月經還沒結束,可能已經開始排卵,加上精子可存活日子久,就有可能懷孕。因此月經期間內射還是有可能導致懷孕,不論如何都應做好安全措施。 【延伸閱讀】停經後出血莫大意 小心「子宮內膜癌」上身輕熟女狂冒生理痘 中醫調理改善膚質【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4885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
2022-08-16 癌症.卵巢.子宮
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持續上升 醫籲:非經期出血勿輕忽
衛福部國建署今發布新聞稿指出,根據108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體相關癌症發生率在我國婦女中居第5名;110年死亡率統計中,更是婦女死因第10名因素,子宮內膜癌更是其中最常見的癌症。專家表示,女性朋友在2個經期區間若有不正常的出血,千萬不可忽略,即使是微量出血都應該盡早就醫診斷。國建署今表示,子宮體相關癌症在108年的癌症統計中,標準化發生率為每10萬人17.0人,年齡中位數56歲,為我國婦女癌症發生率第5位;110年子宮體癌死亡人數為489人,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2.3人,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10位。一名年屆57歲的黃女士,已經停經3年多了,但3個月前開始出現陰道出血,因身體未有不適,讓她誤以為月經又來了,因此未多加留意;直到出血情形加劇,才前往醫院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1.2公分,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驗,結果為子宮內膜癌。不過,黃女士進一步接受影像學檢查,初步診斷為早期子宮內膜癌。在醫師的建議之下,她接受手術治療,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為第1期子宮內膜癌;後續也定期回診追蹤,預後情形良好,並未出現其他後遺症。國健署指出,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的子宮體癌,超過9成以上都是子宮內膜癌。子宮內膜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停經後出血、經期不規則、經血變多等異常出血,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貧血、倦怠,下腹疼痛等症狀,都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徵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賴基銘表示,子宮內膜癌發生率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主要跟國人近年來飲食習慣愈來愈西化有關,喜食紅肉、高熱量的食物,加上運動習慣不足,讓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逐年增加。目前國際科學實證子宮內膜癌並無有效之篩檢工具,賴基銘也說,政府雖然新推動了「五癌篩檢」,較去年新增了電腦斷層肺癌篩檢,但並未包括子宮內膜癌,若要及早發現就得靠全面篩檢,卻又所費不貲。子宮內膜癌治療上,賴基銘表示,切除子宮體是目前的首選方式,但也有許多狀況是發現時,癌細胞已擴散到淋巴、腹膜、皮膚,就得要化療、切除雙管齊下。因此,女性朋友若要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賴基銘提醒,一定要自我多加警覺,只要2個經期中間有異物、微量血液排出,就應該前往婦科就診,千萬不可輕忽;必要時透過陰道鏡觀察是否內膜增生,或刮除部分子宮內膜檢驗是否有異常。
-
2022-06-28 醫療.婦產科
40歲二寶媽頻尿檢查不出異常 醫師發現這問題做雷射
嘉義40歲婦人小梅已自然產2個孩子,卻長期頻尿、漏尿造成餐飲工作上的困擾,但多次到婦科體檢、檢查尿液都沒異常,再到台中榮總嘉義分院嘗試陰道雷射療程,婦科醫師羅如君指出,女性可能因生產、更年期等造成陰道鬆弛漏尿,做雷射有效使陰道緊縮,婦人經兩次療程症狀已改善。羅如君表示,陰道由肌肉組成,各年齡層女性若肌力不足、膠原蛋白流失或賀爾蒙降低,感覺性行為時陰道不夠潤滑、無法明顯感受陰道彈性或肌肉收縮時,就可能有輕度至中度的陰道鬆弛,或更年期陰道萎縮現象,一旦用力咳嗽、抬重物會漏尿,或稍微大笑或爬樓梯就會漏尿,可能分別是輕度、中度的尿失禁,此外,24小時內需排尿超過8次、或夜間睡眠期需排尿超過1次,屬於輕中度頻尿及夜尿。羅如君說,據統計,年過50歲的女性陰道鬆弛的盛行率約30%至76%,也會因生產、更年期或老化造成的陰道鬆弛而漏尿,此時除了做陰道緊實運動外,經醫師評估後實施陰道雷射手術也是一道解方。羅如君解釋,陰道雷射治療是使用一種稱為G緊雷射(Fotona婦克漏黛娜雷射系統)的無創傷私密處雷射手術,利用超長脈衝技術(Smooth mode),與2940奈米鉺雅克雷射的光熱能,能讓鬆弛的陰道內壁產生膠原蛋白新生重組、刺激骨盆內筋膜層,使尿道和膀胱上壁肌肉拉緊收縮,15分鐘療程就可以刺激陰道周邊膠原蛋白再生、活化胞層,有效使陰道緊縮、改善漏尿並有外陰部美白功效,不過懷孕中、有出血症狀、正在接受陰道發炎感染治療及化學或放射線治療者並不適合。
-
2022-06-18 養生.聰明飲食
女性愛吃這些食物恐讓子宮老超快!專家認證「養宮暖血食物」降婦科病
天氣炙熱!相信很多女生忍不住想吃些冰涼的食物消消暑,如西瓜、水梨、柚子、石蓮花、蘆薈等等,但這些食物都偏向寒涼性,吃過多恐會增加婦科疾病發生率。哪些寒性涼性食物恐讓子宮老超快?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寒性涼性食物,身為女性的我們得少吃,避免影卵巢子宮因過寒導致每個月經血排不乾淨或是逆流喲!‧寒性食物:冰品、冰飲、香蕉、蘆薈、石蓮花、苦瓜、椰子、橘子、奇異果、火龍果、生菜及海鮮等。‧涼性食物:空心菜、蒿苣、白蘿蔔、豆腐、奇異果、柿子、小麥、小米、大麥、蕎麥、寒天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子宮提早老化?除此之外,女生還有哪些壞習慣容易導致你的子宮提早老化呢?女生們,快來自我檢視一下吧!1.經常飲酒過量壞習慣2.經常吃冰、冰飲壞習慣3.經常熬夜、日夜顛倒、睡眠不足壞習慣4.不愛運動、坐臥時間長壞習慣5.總是壓力大、沒適度紓解壓力的習慣如果你已經超過三項以上壞習慣,就得注意了!現在開始好好調整這些壞習慣,才能遠離婦科疾病喲。護宮5要訣 平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保養我們的子宮呢?!1.少吃寒涼性食物,避免子宮排血不順2.放鬆心情、適時調整情緒3.養成運動好習慣,讓子宮卵巢動起來才不易老化4.腹部保暖很重要,冬天或是經期來時,可用暖暖包熱敷下腹部溫暖子宮5.吃一些養宮暖血食物,例如:溫性水果、維生素食物、堅果、高鈣食物、富含葉酸之食物 (常春月刊/編輯部整理、文章授權提供/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   延伸閱讀: ·無性生活者罹患子宮肌瘤機率更高! 跟愛喝咖啡、吃油炸物有關嗎? ·月經來冒「3症狀」妳可能得了子宮肌腺症! 婦科醫列「禁忌食物」:吃了=發炎
-
2022-06-13 養生.更年期變化
睡到半夜常熱醒、一點小事就暴躁…飲食攝取3大營養素 舒緩更年期不適
● 更年期常發生於45到55歲●吃對食物能緩解不適症狀● 服用保健食品應諮詢專業人員「最近睡到半夜常熱醒,是更年期來了嗎?」「一點點小事就讓我暴躁或陷入低潮,到底是怎麼了?」惱人的身體變化、情緒反應,都是更年期的徵兆!女性步入中年後,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更年期到來,最常見盜汗、熱潮紅、心悸、睡眠障礙、情緒沮喪、煩躁易怒、頻尿、皮膚乾燥、腰痠背痛、容易疲倦等症狀。用天然食物補充雌激素更年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女性大約在45到55歲左右,卵巢功能開始退化、雌激素分泌逐漸減少,到最後月經完全停止。這段時期受到雌激素下降影響,身體會產生許多變化,不僅生理不適,心理壓力也隨之而來。營養師徐佳靖表示,可以飲食調理來舒緩各種症狀,尤其是補充鈣質、天然雌激素,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骨質疏鬆。徐佳靖說,更年期的症狀,大致可歸類為神經血管、精神心理、泌尿道異常、皮膚乾燥等類別,藉由調整飲食和生活型態,順勢為未來打下健康的基礎。若出現盜汗、熱潮紅、心悸等症狀,屬於神經血管問題,建議可多食用豆類、乳製品、香蕉、堅果類等富含天然雌激素的食物,並且攝取維生素B群維持神經穩定。選擇複方維他命助吸收如果有睡眠障礙及情緒不穩定症狀,則要補充鈣、鎂來幫助入眠,睡飽了精神狀況自然佳。徐佳靖說,人體無法自己製造鎂,建議可以多吃五穀雜糧、深綠色蔬菜,以對抗身體發炎;食用小魚乾、紫菜、牛奶、豆製品等,可以補充鈣質。若要補充鈣、鎂保健食品,應選擇複方維他命,提升互相加乘的功效,亦能讓酵素多元分解及吸收。頻尿、尿失禁、膀胱發炎是婦女最難以啟齒的困擾,除了吃蔓越莓,補充益生菌有助於維持泌尿道的菌叢生態,以及陰道的酸鹼值。徐佳靖建議,多吃富含大量益生菌的大蒜、味噌、泡菜等發酵食物,不僅能提升免疫力,還能預防泌尿道感染。另外,多喝水,多吃亞麻籽、豆製品、水果、堅果類食物,可以幫助增加雌激素,改善陰道乾澀。保健食品諮詢專業醫師徐佳靖提醒,蜂王乳屬於動物性荷爾蒙,食用前要注意是否有其他婦科疾病;月見草油則會影響抗凝血劑、精神科的藥物,要洽詢專業醫師和藥師,並注意劑量。少了雌激素的保護,更年期會引起身心不適,也會引發身體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等,應及早攝取營養均衡的飲食,可以護心又保骨。
-
2022-06-10 焦點.杏林.診間
大疫醫奉/白明忠懷抱信仰 守護台東戰勝病毒
「其實,陽明十字軍一開始的目的,是醫學人文教育。」「最好的醫學人文教育是在社區,我們常說醫師要有醫德,但醫德不是在教室裡教出來的,而是要讓學生接近大眾,將來有一天他穿上白袍、當上醫師,才會看清病人背後的酸甜苦辣。」這是陽明十字軍發起人周碧瑟談起她創立的初衷。從子宮頸癌防治開始 推動公衛研究近半世紀前的台灣,許多偏鄉缺乏健康觀念,1978年陽明醫學院(陽明大學前身、現為陽明交通大學)社會醫學科教授周碧瑟號召醫學系學生組成「陽明十字軍」,走進偏鄉宣導子宮頸癌防治,這是台灣首度大規模的醫學生社區服務。此後,陽明十字軍的足跡遍及全台300多個鄉鎮,為社區預防醫學開啟大門,一代接一代的陽明十字軍,從學生到醫師,在台灣各個角落為民眾守護健康。2003年,陽明十字軍獲頒團體醫療奉獻獎。掌聲之後,陽明十字軍的腳步依然不曾停歇,從最初的子宮頸癌防治,到社區預防醫學服務,也前進花蓮玉里和離島金門,進行慢性病、精神病及老年醫學的疾病管理。陽明十字軍近年更投入人文醫學領域及人權教育,舉辦「全國人文醫學研習營」及「人權教育隊」,帶動社會對醫學人文及健康人權的重視,同時花了十年,走遍25縣市作全面性的社區肺結核篩檢衛教及高齡醫學,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為台灣的公衛研究帶來活水無盡。醫學生走入社區 挺過驅趕謾罵陽明十字軍兼具教學、服務與研究的功能。然而,走進社區不是想像中的容易,這群醫學院的天之驕子不時會感到挫折與震撼。周碧瑟回憶,1978年第一屆陽明十字軍的任務,是挨家挨戶訪視800多位可能罹患子宮頸癌的婦女,勸導她們做進一步的篩檢與治療,並向社區婦女宣導子宮抹片的重要性。那是一個保守的年代,再加上涉及女性的隱私,常有民眾常把陽明十字軍轟出家門,甚至破口大罵,更有老先生出言不遜:「給女人治癌症是浪費錢,還不如把錢省下來,我再娶一個!」甚至連當地婦科醫師都嘲笑學生:「你們老師是頭殻壞去嗎?」即使到現在,陽明十字軍團隊在偏鄉,仍難免被趕、被罵。今年大五的醫學生洪辰昊,兩年前曾是陽明十字軍宜蘭隊的總隊長,暑假帶隊到宜蘭鄉間推動衛教與老年預防醫學。他很難忘有一回進行家訪時,一位老先生嚴厲拒絕他們,並站在大門口破口大罵了半小時。但洪辰昊和同學沒有轉身走人,反而耐心傾聽老先生訴說不愉快的就醫經驗,以及自身的各種痛苦和壓力。洪辰昊說,那時他很震撼,原來在醫學的世界裡,「很多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在病人身上不見得一樣!」而透過走進社區的經驗,每個十字軍成員對「醫療」都有了全新的體悟,看世界的眼光不同,更懂得面對病人要有同理心。陽明十字軍的血液 奔流仁醫心中從1978年至今,一代代陽明十字軍學生都有過與洪辰昊相同的心情。前進鄉村和社區有如一場洗禮,讓這群考上醫學院的天之驕子,看到截然不同的世界,並在他們心中播下「醫德」的種子,數年後穿上白袍,才能將心比心,溫柔對待每一個為病痛愁苦的靈魂,讓「醫德」的種子在白色巨塔中開出繁花。 在陽明十字軍的潛移默化下,陽明培育出許多仁醫,為台灣注入溫暖的力量。2003年SARS風暴時,台北市立和平醫院封院,當時仁愛醫院副院長璩大成奉令也是自願進入和平支援,而他年輕時正是陽明十字軍第二屆的總領隊。璩大成於2022年3月升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曾多次公開表示,陽明十字軍的下鄉經驗影響他一生,讓他決心留在基層醫療院所,研究所畢業後仍選擇繼續留在市立醫院服務。「一日陽明十字軍,终身陽明十字軍!」周碧瑟說,陽明十字軍打造出一代又一代的「璩大成」!不論是昨日的學生,還是今日的醫師,骨子裡始終流著陽明十字軍的熱血與使命感,甚至有醫學系學生本著陽明十字軍的歷練,放棄行醫的金飯碗,轉身投入公衛之路。例如,前衛生署副署長張鴻仁、陽明大學前校長郭旭崧都是第一屆陽明十字軍成員,醫學系畢業後改走公衛之路,成為公部門和學界的陽明十字軍,用更廣更遠的方式,為台灣打造健康的夢土。 投入精神醫學 致力去除汙名化 1990年代,陽明十字軍轉型為校內社團,由陽明大學牙醫學院教授季麟揚擔任指導老師。他也是大學時受到陽明十字軍的感召,牙醫系畢業後,沒有執業開診所,反而攻讀陽明大學公衛所,跟隨周碧瑟前進偏鄉,推動社區預防醫學服務;1999年接手擔任陽明十字軍的社團指導老師,一做23年。季麟揚說,目前陽明十字軍有三大工作方向。第一是健康人權,這是預防醫學的起點,學生們到基層幫民眾落實自我健康自主管理,建立觀念:「照護自己的健康,是我的人權」,也呼應這波Covid-19疫情下,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第二個重點是人文醫學教育,每年舉辦人文醫學營,向醫學生以及未來想從事醫療工作的中學生,推廣醫學人文素養,讓醫學人文向下扎根。 精神醫學是陽明十字軍的第三大目標。季麟揚表示,外界常對精神疾病充滿敵意與歧視,陽明十字軍投入精神醫學領域,一方面是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醫師的敵人是病,而非患病的人!」另一方面是向外界宣導,去除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建議醫奉獎 增加團體獎名額今年大二的李穎哲、蕭仲軒是陽明十字軍社團成員,積極參與精神醫療的服務,定期到養護機構做志工,陪伴病友。李穎哲說,機構的病友很難與外界接觸,也遠離家人,他希望陽明十字軍能讓病友感受溫暖,不再被社會遺忘。蕭仲軒也說,精障病友並非外界所想的可怕,他實際接觸後發現,多數病友其實情緒穩定,和我們在聊天和溝通上都是沒問題的。陽明十字軍也在校內舉辦精神醫學周推廣活動,希望大家更了解精障病人,不要再將他們汙名化。走過40多年,陽明十字軍獲得無數讚譽和獎項,醫奉獎是其中最閃亮的桂冠。季麟揚說,團體的力量無窮,可以為更多病患送上溫暖,他也建議醫奉獎增加「團體獎」的名額,鼓勵更多團體投入,讓愛傳播到更遠的地方。全球對抗疫情兩年多,厚生會、聯合報系與吉立亞醫藥共同製作「穿梭古今大疫的身影─新冠疫情下的醫奉獎得主」報導,聚焦努力消除傳染病的醫奉獎守護神,他們再度把熱情投注百年大疫,當年守護台灣公衛及民眾健康,如今不忘初衷,在新冠疫情之下接受新挑戰。「穿梭古今大疫身影」精彩內容:https://bit.ly/3bokMHY
-
2022-06-02 該看哪科.婦產科
長時間重訓、深蹲?婦產科醫提醒當心提肛肌發炎
●長時間重訓、深蹲,小心提肛肌發炎●主要症狀是下腹部或骨盆疼痛●長期疼痛易造成患者焦慮、憂鬱和失眠27歲劉姓女子下腹部常感覺疼痛,一咳嗽就輕微尿失禁,初次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但她未生過小孩,也沒有動過骨盆腔手術,醫師懷疑罹病原因不單純,內診才發現竟是難診斷的「提肛肌筋膜炎」。進一步問診才知原來她著迷重訓,特別是背槓深蹲,身高155公分的她,常背60公斤的重量深蹲,長時間下來,導致提肛肌發炎而不自知。健身風氣盛 筋膜炎患者增加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金宏諺表示,隨著健身風氣愈來愈興盛,近幾年罹患提肛肌筋膜炎的人愈來愈多,由於症狀表現常以骨盆腔疼痛為主,易被誤診是子宮、卵巢病變等問題,若服用一個月的抗生素或是超音波檢查沒有問題,就得懷疑可能是患有提肛肌筋膜炎。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又被稱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與其他部位的筋膜炎相同,舉凡有肌肉的地方都可能發生筋膜炎,最常見發生部位在足底、肩頸等處。金宏諺表示,從腹部來看,恥骨正上方的位置是子宮及卵巢,而腹股溝下方的位置則是提肛肌。當提肛肌肌肉疼痛時,病人主要的臨床症狀就是下腹部或骨盆區域疼痛,這種疼痛會輻射到大腿股骨、大腿內側、外陰部、後背尾椎等區域。影響排尿 可能頻尿、殘尿感也因為提肛肌對於排尿功能具有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出現頻尿、殘尿感、下墜感、尿道痠痛感、脹尿時下腹痠痛等狀況,有些女性則會發生尿失禁的情況。因此,許多患者初期會奔走於骨科、復健科、感染科、婦女泌尿專科等科別看診,一開始大多會被誤以為是骨盆腔發炎,或是尿道發炎。嚴重時 可採溫熱水坐浴金宏諺指出,如果長時間服用抗生素治療,症狀仍舊沒有改善,可能就要懷疑是提肛肌筋膜炎問題。過去醫界顯少提及提肛肌筋膜炎,也讓患者可能長時間被誤診,長期的疼痛,進而造成病人的焦慮、憂鬱和失眠。根據統計,超過半年以上的疼痛或泌尿道的症狀,容易引起病人的身心問題,尤其焦慮、憂鬱等精神的緊張又加重疼痛和失禁等症狀。提肛肌筋膜炎的治療方式,金宏諺表示,主要是給予肌肉鬆弛劑以及止痛藥,較為嚴重時,可採取溫熱水坐浴,由於情緒會增加提肛肌筋膜炎的嚴重度,生活作息也需要一併調整。有些患者長時間因為提肛肌筋膜炎的疼痛所苦,無法好好入睡,會與身心科醫師會診,開立安眠藥等協助舒緩症狀。發作原因 與過度用力有關金宏諺指出,提肛肌筋膜炎會反覆發作,調整作息與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治療環節。由於造成提肛肌筋膜炎與過度用力有關,像過度深蹲、過度用力排便、產後過度練習縮肛運動,或是練習核心肌群時用錯力量,都可能引發提肛肌筋膜炎,他提醒,當骨盆出現慢性疼痛時,除了考量一般的婦科疾病外,也可能是提肛肌筋膜炎惹的禍。
-
2022-05-30 該看哪科.婦產科
醫病天地/巧克力囊腫作祟 生理期劇痛
新竹縣一名30歲女性上班族長年飽受經痛所苦,只能靠打止痛針熬過,嚴重影響生活與工作,東元醫院婦科檢查發現是巧克力囊腫,切除兩邊卵巢囊腫後,還她無痛新生;醫師陳珮凌表示女性作息長期不規律,一旦出現異常經痛、經血變多、經期紊亂,甚至如廁、性交時疼痛,應盡早就醫檢查。東元醫院婦產科醫師陳珮凌表示,巧克力囊腫是子宮內膜異位,屬常見的婦科腫瘤,患者通常會出現經痛、突發劇痛或慢性腹痛,也可能在經期發現經血異常增多、經期長,甚至生理還有貧血症狀,嚴重時容易造成不孕。尤其當囊腫太大壓迫到鄰近器官,造成頻尿、排便不乾淨、水腫、下背痛等不適症狀時,評估不孕風險後,患者應考慮開刀切除。陳珮凌說,常有患者因愛美、擔心留疤,拖延治療,因此近年醫界力推微創手術,可分為單孔腹腔鏡手術及達文西手術,健保僅給付腹腔鏡手術,不過相同優點都是傷口小,可從肚臍開口,讓術後疤痕藉肚臍隱藏。目前醫界普遍建議愈早手術愈好,因為過去也曾發生原本患者要動單孔腹腔鏡手術,卻因治療時間延宕,等到再安排手術時腫瘤已經大到無法單孔作業,最後只好採多孔腹腔鏡摘除整個子宮。
-
2022-05-18 該看哪科.婦產科
女性沒月經也有慢性下腹痛 物理治療可減輕疼痛
慢性下腹痛是許多女性的煩惱,卻不一定是月經造成,曾有1名女牙醫下腹痛,檢查得知是常要單腳踏板調整病人位置,導致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醫師表示,此病症主要是長期負重、短時間劇烈運動等,除了服藥也可透過物理治療,其中體外震波可改善8成患者疼痛症狀。慈濟醫院婦產部婦科主任龐渂醛說,造成女性下腹痛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很複雜的狀況或源自於各種疾病,包含內膜異位症、巧克力囊腫、骨盆腔發炎等,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需要醫師更多的耐心與專業檢查。罹患骨盆底肌肉筋膜炎,除了反覆性下腹痛以外,還會伴隨著頻尿、性交疼痛等症狀,大多數病人常被當作骨盆腔發炎、內膜異位症、膀胱過動症或小便感染治療,效果有限,而且還可能會吃下不必要的抗生素等藥物。骨盆底肌肉筋膜炎是經年累月造成的慢性病,如長期站立負重、先前骨盆受傷或挫傷、生產裂傷等;短期內過度的劇烈運動,或短時間內頻繁爬山,或是長時間下半身用力,都有可能造成。龐渂醛表示,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療程至少需要6至8周,有些嚴重的病人,可能需要3個月的療程才會康復。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其中物理治療可選擇溫水坐浴與體外震波,讓骨盆肌肉有效放鬆並解除症狀。龐渂醛說,體外震波儀是1台可輸出電磁震波的復健儀器,對骨盆底肌肉筋膜炎的病人來說,只需要在會陰部表面施打震波,屬於體外非侵入性的物理治療,一般只會有短暫的酸痛感。做完6至8次療程,約8成的病人得到改善,6成的病人有明顯改善。
-
2022-05-18 性愛.愛情診療室
女友生理期男友活下去的方法!如何助她度過生理痛?這行為暖心又暖宮
女生每個月總有一段時間需要經歷「生理痛」的煎熬,有些人在生理期還沒到時,心理、身體就已經明顯感到不舒服,常常因此影響到日常生活,讓人困擾!網路上也常有許多女網友分享自己的案例及緩解的「小撇步」,今天就來告訴大家吧!生理痛五大症狀引共鳴 網友喊:下輩子不當女生!《Social Lab社群實驗室》本次透過《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追蹤近3個月內「生理痛」話題的網路聲量表現,帶您了解網友討論的5大生理痛症狀網路聲量排行,及暖心暖宮的行為有哪些呢?觀察網友熱議的生理痛症狀,發現「腹痛腹瀉」、「頭痛」……等身體上的疼痛備受討論,其中「腹痛腹瀉」更是許多女性網友的一大困擾。網友紛紛表示,「生理期我是會肚子痛,然後拉肚子。」、「我生理期會胃痛或脹氣也比較容易拉肚子。」可見不少女性受腹痛腹瀉所苦;而經期所引發的「頭痛」症狀也常讓女性網友大嘆:「月經來的頭痛是最痛苦的」、「下輩子我不要當女生!我在經期前中後頭痛欲裂週期性疼痛」,認為生理期間的頭痛症狀難以忍受。另一方面,除了身體上的疼痛外,「長痘痘」及「情緒不穩」也是女性生理期會遇到的症狀,像是日前有篇「生理期都會痘痘爆炸」的網路貼文真的說到女性的心坎裡,不少民眾紛紛附和,「我也是,而且都是大悶痘那種」、「我也是⋯超級困擾」……等。而「情緒不穩」的問題,也讓網友感同身受地說,「我情緒起伏會變大,一下哭一下笑一下不爽」、「生理期來都會莫名情緒化很容易哭」,紛紛表示自己在生理期期間的情緒容易變得敏感。男性諮詢生理期存活方法 網友首推小物暖心又暖宮許多女性在面臨經痛難耐時,都有些緊急緩和身體不適的妙招,如在「泡熱飲」的討論中,常見女性網友分享伴侶貼心準備一杯黑糖水、桂圓茶或是紅豆湯……等熱飲,不只暖宮也暖心。同時「穴道按摩」也是不少女性網友推薦的應急方法,如有網友就分享「經期我都會做針灸、穴道按摩」、「生理期腰跟下肢都很痠,我男友會幫按摩舒緩痠脹感」……等。此外,「止痛藥」也被許多人點名,不乏有「包包裡永遠備著止痛藥,因為不知道哪時候生理期會來,乾脆備著。」的留言建議。有趣的是,很多男性網友也會關注「既暖心又暖宮」的行為方法,像是近期有一篇「求救 生理期男友活下去的方法」貼文,引來許多網友迴響,大家紛紛推薦「暖宮貼!不用半夜一直起來換熱水袋真的超讚!」、「有些人用暖宮貼或是暖暖包貼在腹部會舒服點」,可見熱敷品也是女性生理期期間不可缺少的好物。生理痛是女性常見的婦科問題,難免會影響到生活作息及情緒狀態,男性朋友不妨備好黑糖塊在身邊,隨時都可為經歷生理痛的老婆、女朋友泡上一杯溫熱飲品,幫助女性緩解生理期帶來的煩躁感。★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2-05-07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中年婦女打完疫苗陰道出血 竟是因為這原因
桃園有中年婦女打完新冠疫苗後,卻在非經期的時間陰道出血,讓她誤認為是更年期造成情形,不過醫師提醒,女性婦科容易出現許多狀況,若出現不尋常的現象,建議民眾求診釐清問題,避免生病卻不自知,加上現在微創手術技術純熟,民眾也不須擔心生病術後傷口等問題,醫師也提醒,4癌篩檢政府有補助,應按時檢查,避免讓自己的權利睡著。中壢天晟醫院婦科微創手術中心主任陳達昌表示,先前開始打疫苗後才發現出血的民眾,主要是患有子宮內膜方面的疾病,經檢查若沒有病灶就持續觀察、調整用藥,大多患者1至2周症狀就緩解,需累積更多病例、持續追蹤。大致上國人的平均停經年齡約為51歲,且會出現月經延後、量減少,間隔拉長等情形,而不適症狀多為燥熱、潮紅、心悸、記憶力變差、失眠等,但最準確的評估,需包括抽血檢測體內的卵巢賀爾蒙、大腦的賀爾蒙,婦科超音波的檢查,以排除內膜方面的疾病。因此陳達昌建議,若出現症狀應求診了解原因,以子宮內膜癌為例,許多病患年齡都落在40多歲,多數有非月經期間的陰道出血,大多可經由先進的微創子宮鏡手術早期發現及診斷,早期的子宮內膜癌,也可經由微創腹腔鏡手術來完成,傷口小、恢復快,縮短住院期間及術後恢復期。而4癌篩檢像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45至69歲婦女、40至44歲二等血親內曾罹患乳癌婦女,每2年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30歲以上婦女,建議每3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50至未滿75歲民眾,每2年1次;口腔黏膜檢查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者、18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2年1次。
-
2022-04-17 該看哪科.新陳代謝
胰島素療法靈光乍現前的黑夜:在百年前曾是不治絕症的糖尿病
編按:一九二三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頒給了純化胰臟萃取物對糖尿病臨床治療做出貢獻的班廷(Frederick Banting)與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kard Macleod),在班廷點亮這盞燈之前,猶如黑夜的糖尿病臨床研究是怎麼樣的呢?人體攝取的食物絕大部分會轉化成葡萄糖(glucose)╱糖(sugar),讓他╱她得以當作能量。健康的胰臟可以產生一種稱為胰島素(insulin)的荷爾蒙,胰島素極其重要的功能便是協助葡萄糖進入細胞。糖尿病患者本質上就是胰臟無法製造充足的胰島素,或是身體無法有效率地利用胰島素。在西元前一五五○年埃及人的紙莎草紙上,便能看到糖尿病的相關描述。當時埃及的建議療法是吃上一鍋煮沸的綜合鍋物(裡頭有骨頭、麥類、穀類與泥土),總共得吃四天。這樣的飲食也許沒有比一九一八年給病人的飲食來得令人滿意,但似乎也不會更差。對於糖尿病的認知與治療,這幾千年來進展得非常緩慢,近似停滯。這個疾病一直到西元二世紀才被命名,距離出現在埃及紙莎草紙上的紀錄已超過了千年,著名的希臘醫師阿瑞蒂亞斯(Aretaeus of Cappadocia)將這個疾病命名為「diabetes」, 這個字在希臘文的意思是「篩」,因為病人沒完沒了的口渴與排尿,彷彿人體就像個「篩子」。在三個世紀之後,印度的醫師發現了這類病人的小便嘗起來是甜的,就像蜂蜜一般,然而他們卻不知道原因是什麼。接下來的十三個世紀,關於這個疾病的認知只進展了一點點。十八世紀,英國人馬修.道伯森(Matthew Dobson)發現存在於糖尿病人小便中又甜又黏的物質就是糖,這個重要貢獻加速了十九世紀對於這個疾病的瞭解。一八五六年,有著「生理學之父」稱號的法國醫師克勞德.伯納(Claude Bernard)提出了胰臟可能是這個疾病源頭的假說。一八八九年,德國的奧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 Minkowski)與約瑟夫.馮.梅林(Josef von Mering),確切地證實了胰臟在糖尿病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在把狗的胰臟切除之後,狗表現出了所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狀,這個重大發現開啟了接下來一個世紀的探尋,大家忙著尋找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一八六九年,德國的保羅.蘭格漢(Paul Langerhans)描述自己從胰臟分離出了一群細胞,但他並沒有繼續研究這群細胞的功能。一八八九年,法國的愛德.拉格西(Edouard Laguesse)將這群細胞命名為蘭氏小島(Islet of Langerhans)以紀念發現者,並認為這群細胞有降血糖的功能。隨著二十世紀序幕揭開,比利時的尚.迪.梅爾(Jean de Meyer)由拉丁文的「島嶼」得到了靈感,把這個來自胰臟的神祕物質取名為「胰島素」;然而截至此時胰島素都還只是「科學假設」,仍未有人成功證明它真的存在。世界各地持續尋找著胰島素。德國的喬治.蘇舍(Georg Zuelzer)宣稱自己成功分離出了這個來自胰臟的物質,甚至在一九一二年拿到專利。不幸的是,他沒有辦法證明自己確實能夠持續有效地萃取出這種物質。美國的歐內斯特.史考特(Ernest L. Scott)亦宣稱了類似的情事,卻也在一九一二年由於相似的理由而失敗。整個醫療界仍然一直在掙扎、努力,想著如何將胰島素用於緩解糖尿病。對於第一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這是關乎生死的拔河與掙扎,而伊莉莎白.休斯正是其中之一。儘管醫界記載這個疾病已經有數千年了,可是在一九一八年的當下,醫生們只能無助地看著像是伊莉莎白這樣的孩子死去。醫界極度渴望找到治療的方式,或起碼找出延長病人生命的方法——好讓病人撐到數世紀以來無解的糖尿病治癒方式出現。佛德列.艾倫醫師(Dr. Frederick M. Allen)就是如此想的,所以發展出了「飢餓療法」(starvation treatment,一種極為激烈的飲食方式),儘管使用此法的病人會像是活著的骷髏頭一般,但確實能讓病人比預期的多活上好幾個月。說得更白一點,在這個方法之下有些病人其實是被活活餓死的,不過艾倫醫生認為反正這些病人本來就會死了。在一九一八年,這個令人絕望的方法是糖尿病患僅存的希望。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二二年是糖尿病研究的「艾倫時代」。諷刺的是,治癒糖尿病的方法,當時離真正發明核心人物的腦海仍極為遙遠,遠到不能再遠。一九一八年的佛德列.班廷(Frederick Banting)正忙著在法國村莊康布雷(Cambrai)惡氣沖天的壕溝裡,治療安撫受傷的士兵,這讓他無暇思考醫學界的新奇蹟。在戰爭期間如果真有那麼一刻奢侈安靜的時光可以思考,他多半也是想著未婚妻走在加拿大阿來斯頓小鎮泥土路前往教堂的畫面,或是想念從小跟著家人長大的農場。他的期望是結婚,然後當名骨科醫生,當時的他還不會知道這個期望最後會落空。一九二○年十月三十日午夜前刻,安大略省倫敦市阿得雷德北街四四二號白色磚房外,佛德列.班廷醫師正在又冷又硬的地面塗鴉。他把一支小小的蠟燭立在地上,上頭的火焰不斷閃爍,接著就熄滅了,這似乎像極了他的現況。此時此刻,班廷對於自身專業的未來感到多沮喪,艾倫就感到有多自信。他蹲在那兒,手繼續抓著地面,洩了氣的感官真是特別銳利。他一邊讓霜凍過的硬土從自己又大又方的手中慢慢流走,心中一邊流轉著那些他從戰場回來後,傾瀉而來的厄運與錯失的機會。次日,也就是十月三十一日星期一的早上,他得要出現在西安大略大學,教授關於碳水化合物代謝與胰臟的課程。數週之前,生理部的部長佛德列.米勒教授提給了班廷外科與生理部門的講師職缺,這讓他一個星期可以多賺八到十元。班廷的任教資格實在有點勉強,不過他向米勒教授保證,自己的學習進度每週都會趕在班級之前。有時,他僅勉強超前一丁點。他時常在授課的前一晚失眠,今晚也不例外。他花了一整天在備課以及憂思自己的人生。他的迷茫不僅只是這門生理課程,在他高深難測的人生布局中亦然。他從鄉間農場男孩變成了醫學生,然後又搖身成了接受表彰的加拿大軍人;而現在,他發現自己無業、負債、渴望尋找方向,又飽受悔恨過往所折磨,於是對未來充滿恐懼與不知所措。子夜正過,來到了一九二一年十月三十一日。班廷回到室內,塞住水槽後搓洗起他的手。凌晨一點,他坐下翻閱起昨天剛寄到的十一月號《外科、婦科與產科學》(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這篇文章長十二頁,標題是〈蘭氏小島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以及特殊胰管結石的個案報告〉(The Relation of the Islets of Langerhans to Diabet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ases of Pancreatic Lithiasis)。文章開頭是這樣的:任何提到胰臟會分泌一種必要的、能夠驅使身體組織利用糖分荷爾蒙的文獻,基本上是種誤導,因為精確來說有這個功能的部位,只占整個胰臟非常小的一部分,稱之為蘭氏小島。所以與其說是胰臟與糖尿病的關係,不如說是小島與糖尿病的關聯。文章是由任職於明尼蘇達大學的美國病理學家莫塞斯.巴隆(Moses Barron)所寫。巴隆描述了自己在常規解剖遇到的罕見胰管結石案例。他注意到了幾乎所有的胰臟腺體細胞(分泌消化酵素,屬於外分泌)都萎縮了,但是小島細胞(分泌荷爾蒙,屬於內分泌)大多完好無缺。這個現象促使他搜尋關於胰臟的文獻。他的這個發現,與實驗刻意將胰管切斷或綁斷呈現出一致的結果。班廷有些無聊,摳著指甲裡的泥土,一邊陷入椅子漸漸進入不安的睡眠狀態。二十分鐘之後他醒了過來,試圖將專注力放在那篇文章上,他覺得這個主題無聊到讓人麻木。內分泌學──真是同情這個領域的渾蛋們啊!想像你的一輩子,要花在仔細檢視那些鮮為人知、形狀奇特器官所分泌的骯髒滲出物。骨外科學──這才是有具體行動的地方。任何能把鋸子帶進開刀房的學科注定是令人興奮的,至少他在壕溝裡截肢時似乎就是這樣。他被迫繼續看下去,因為課堂已經近逼了,只剩下幾個小時而已。他想像起自己站在講堂對著滿臉期待的學生。他的運氣可能不太好,學生之中也許會有自作聰明的,問出他聽不懂或是根本不屑回答的問題,好羞辱他;藉此顯露出他正如自己擔憂的,是個完全不稱職的講師。他又試了幾次,讀過了整整十二頁無聊乏味的內容又漸漸睡去。凌晨兩點,他突然醒了,仍舊沒有換過衣服,仍舊坐在床邊的椅子,而期刊還攤在他的大腿上。是什麼吵醒了他?外面的噪音?一個夢?都不是。他是被一個點子給擊醒了。他從床邊桌上拿起了黑色小筆記本,半夢半醒間寫了難以識別還帶有拚音錯誤的二十五個英文字。這二十五個字在一九二○年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兩點潦草地出現了,最後導出了超過千年醫學謎團的解答。內容大致如下: 糖尿、綁住狗胰管。維持狗活著直到胰腺細胞退化剩下小島細胞。嘗試分離裡面的分泌物來緩解尿糖。基本想法是:仰賴結紮胰管,可以用六週的時間讓胰臟中的胰腺細胞退化,藉以剔除會破壞干擾小島細胞的消化酵素;接著再試著分離出小島細胞與其難以捉摸的分泌物。這個分泌物如果純化得宜,已可在動物身上緩解糖尿病的症狀了。這並不是新的想法,但班廷實在對文獻不太熟悉,所以不知道早在一九○六年莉迪亞.德威特(Lydia de Witt)就提過一樣的想法了。他也不知道在一九一一〜一二年,有位研究生歐內斯特.萊曼.史考特(Ernest Lyman Scott)做出了個結論:之前嘗試萃取這個神祕分泌物失敗,是因為消化酵素的干擾,在這個有效的小島分泌物被辨別出來前,這些酵素就破壞了它。史考特甚至將胰臟萃取液注射進胰臟被切掉的狗,以驗證自己的理論,而四隻狗裡有三隻印證了他的假設。班廷亦沒發現近期(一九一六年)的羅馬尼亞生理學家尼古拉斯.包勒斯克(Nicolas Paulesco),也把胰臟萃取液注射進狗的體內,進而使狗兒的血糖回歸正常。包勒斯克甚至還把這個神奇的萃取物取名為「pancreine」(當時未發表成英文)。不幸的是,這些早期的學者沒有辦法複製自己的結果。整個過程是讓人抓狂的複雜與精細;換句話說,不僅只分離與萃取胰島素是困難的,就算你真的做到了,也很難證明這件事。班廷最原始的想法既不新創也不成功,但他堅持了下去;他的堅持而帶來的解決之道,就是新創又成功的。日後他說,要是自己對於文獻與這個主題更熟悉,又知道前人嘗試的歷程,他一開始就不會試著實現這個想法。對於數百萬名的孩子而言,幸好他什麼都不知道。※ 本文摘自《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奇蹟的救命靈藥:胰島素發現的故事》作者:蒂亞.庫伯, 亞瑟.安斯伯格譯者:胡德瑋出版社:遠足文化出版日期:2021/09/01
-
2022-04-09 醫聲.癌症防治
2022癌症高峰論壇/賴瓊慧:月經不順成子宮內膜癌高危
子宮內膜癌已從2011年開始成為台灣婦科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這個與肥胖有關的癌症,每10萬女性有17人罹患,已超過卵巢癌及子宮頸癌。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指出,相較於其他婦癌子宮內膜癌九成會異常出血,也沒有其他婦癌惡性,因此,女性只要有異常的出血,或是月經不順就需要就醫,才能早期檢查早期治療。賴瓊慧在「2022癌症高峰論壇」說,近年子宮內膜癌的患者有年輕化趨勢,2、30歲的患者常見於診間,一名17歲的少女因月經不順就醫,發現有多囊性卵巢,因經常不排卵,沒有黃體素的刺激,子宮內膜沒有完整剝離,舊細胞一直留下來,累積突變造成內膜增生形成子宮內膜癌。針對這些年輕患者,在臨床上會進行生育力保存會保留子宮,但10年的復發風險高達5成,賴瓊慧指出,這是因為高風險的子宮還存在,因此,患者得密切追蹤,等到生育結束後,會再進行子宮摘除。除了多囊性卵巢是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因子,肥胖也是重要因子,尤其子宮內膜癌又以類內膜型腺癌最常見,這類型癌症與體重及脂肪有關,過多的脂肪組織轉化過多的雌激素,刺激子宮內膜生長,長期下來造成子宮內膜過度增生及子宮內膜癌;加上肥胖的人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也導致免疫反應減弱及氧化壓力增加,都會增加癌細胞的生長。而近年也發現子宮內膜癌與遺傳有關係,若有錯配修復(mismatch repair)基因突變,還容易與大腸癌、卵巢癌有關;另外糖尿病、高血壓、太晚停經,或乳癌病人長期服用Tamoxifen都需要密切追蹤。雖然子宮內膜癌發生率高,但九成患者會有異常出血,早期發現是比較容易的,賴瓊慧表示,在治療上以手術為優先,一期內膜型腺癌,分化良好,五年再發率約2.6%,五年存活率97.9%;至於中高風險患者還可以搭配骨盆放射治療,復發性、晚期、轉移性患者,目前臨床試驗發現,可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和多項標靶藥物與傳統化療相較,存活率有改善。子宮內膜癌是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癌症,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子宮體癌每十萬人17人,已超過卵巢癌的9.86人及子宮頸癌7.67人,由於飲食生活型態改變及高齡化婦女人口增加,使得患者愈來愈多。賴瓊慧建議,子宮內膜癌已成婦癌首惡,女性只要異常出血,例如月經跟平常的規律性不同,或是兩次月經中有出血,另外更年期的亂經或停經又出血而且是咖啡色,都需要去看婦產科就診。.4/9(六)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healthudn/videos/7303358586402292.4/10(日)直播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389351164842501
-
2022-03-29 新聞.元氣新聞
長期肺病意外找出「肝水泡」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立功
行動超音波深入偏鄉,及早揪出病灶。桃園市一名80多歲長者長期有呼吸道症狀,原先以為是肋膜積水,但受限交通不便無法就醫,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使用手持行動超音波檢查,確認肋膜未積水而是增厚,卻發現肝臟水泡(肝囊腫),協助轉往醫院治療,及早確診及早治療。因應原鄉離島遠距、行動醫療所需,仁寶電腦公司捐贈71台手持式無線超音波系統,提供原鄉離島衛生所使用。衛生福利部今舉辦捐贈記者會,由次長石崇良代表受贈及頒贈感謝狀。手持式無線超音波體積輕小、機動性高,操作時只需一台平板即可即時獲得檢查影像,方便醫師在原鄉離島看診或至部落巡迴醫療時使用,讓民眾能提早診斷,使用範圍包括肝、膽、腸、胃以外,也包括肺、腎、婦科、泌尿系統及腹腔創傷內出血檢查。桃園市復興區衛生所主任林德文透露,原鄉或偏鄉沒有這麼多專科,傳統標準型超音波也不適合移動到部落,行動超音波對於居家醫療、長照或簡單緊急醫療處置有相當實用性,尤其腹部超音波臨床應用廣泛,包括軟組織、肺臟、心臟等,可以讓偏鄉居民得到更好照護。高雄市衛生局簡任技正郭瑩璱表示,感嘆科技進步照顧偏鄉,回想25年前,當時必須2人一組、扛著30公斤的超音波,搭巡迴車進入偏鄉,尤其上台階最困難,若有行動超音波,可讓醫療人員輕鬆不少,更可造福偏鄉民眾。石崇良表示,衛福部過去在偏鄉實施6大策略、3大主軸包括:「強化在地人力」盼增加公費生額外容額,提升在地人力;「醫學中心支援計畫」藉由其他醫學中心力量,補足專科人力不足;「科技遠距醫療」借重科技拉近城鄉差距。石崇良說,我國2018年遠距醫療法規鬆綁,也增加傳輸寬頻至100Mbps、結合醫學中心佈建專科團隊人力及診斷輔助設備,除了已有的眼底鏡、耳鏡等五官鏡,接下來用超音波看「五臟六腑」也相當重要,加上健保給付,可逐步提升醫療品質,預計4月底前將設備送至偏鄉。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戴嘉言表示,超音波檢查對於確診疾病有非常大幫助,他長期在偏鄉進行C肝防治,最擔心若疾病沒有症狀或延後就醫,影響病人預後狀況,尤其在C肝治療,不希望演變為肝硬化、肝癌,若有癌症必須先治療,後續再治療肝炎,超音波即可提早檢查出腫瘤。戴嘉言舉例自己的一名偏鄉病人,治療C肝前照超音波發現腫瘤,立刻協助轉院做電腦斷層、開刀,完成肝癌治療後,才開始吃藥治療肝炎;另一名台東家醫科醫師,也是在病人治療前,用超音波檢查出3公分腫瘤,立即轉往醫院治療。在B、C肝慢性防治中,除了超音波外,血清檢測一樣重要。戴嘉言說,懷孕會增加胎兒蛋白,肝癌也會有胎兒蛋白,若血清檢測若發現胎兒蛋白增加,必須警覺。因此專科醫師在治療慢性肝炎前,會先確診是否有肝癌。
-
2022-03-25 該看哪科.皮膚
皮膚反映全身情緒、身體問題!膚色黃中帶黑,腎、肝出問題
我的經驗/皮膚顏色 解讀健康密碼【文/陳雯莉(北市北投)】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喜歡觀察自己皮膚?總覺得皮膚也有自己的心情。有時皮膚是蒼白的顏色,偶爾會帶有紅通通的色澤,有時還會變成黃黃的顏色,會令人懷疑是否有黃疸。看著皮膚的色彩,我好似可以和內在的自己交談。運動之後 氣色紅潤最美自從知道自己貧血,開始觀察皮膚,會慣性地看看自己今天的唇色如何?皮膚有血色嗎?這樣的習慣從每日早晨照著鏡子時便開始了。覺得這好像是一個觀察「變色龍」的儀式,又彷彿是自我的健康檢查,也因為有這樣的習慣,我開始運動了。每一次運動過後,皮膚都會變得紅潤通透,汗水鑽過了皮膚表面,來到另一個世界呼吸,在運動過後,我覺得皮膚的顏色最漂亮。至於美麗色彩的認定,大概是後天認知的美感所造成的,因為我明白擁有紅潤的氣色,那是健康的表現。皮膚情緒 得察「顏」觀「色」 許多人說心情也有一個代表色,藍色表示憂鬱;紅色則是熱情,皮膚也有自己的情緒吧!只是我太習以為常於它的貼近,而沒有察覺到皮膚的情緒,漂亮的皮膚色是身體感官開心地回覆我對身體的照顧。請再多問問自己:「今天的皮膚是什麼顏色呢?」我得學習一隻變色龍察「顏」觀「色」,方能更有利於好好生存。專業觀點/皮膚如鏡子 反映身體問題【諮詢/中醫師鄒瑋倫,整理/記者黃妙雲】皮膚是身體的一面鏡子,反映全身情緒,影響人的「喜、怒、哀、樂、悲、苦、驚」,也影響體內五臟六腑健康。中醫看病從臉色開始看起,臉色顯現身體健康狀況,只要身體有任何不對勁,從臉色就可以觀察出來。如果睡不好,臉色就會暗沉、氣色差、沒精神,人會顯得憔悴。當身體不好、抵抗力下降時,肝火旺,皮膚易出現濕疹、脂漏性皮膚炎、長痘痘等皮膚問題。一個人的臉色蒼白,可能有貧血問題或大病過後,若是睡不好、工作量太大時,也易氣血不足而臉色發白;印堂發紅,心火旺,可能有偏頭痛、血壓高等心血管問題。臉色發黃時,脾胃濕氣重,影響水分代謝,可能腸胃不好;臉部的人中、眼眶下、唇邊、印堂額頭發青,則有氣喘、鼻過敏等問題;皮膚如果黃中帶黑,可能與腎、肝有關,洗腎、肝硬化患者的印堂大多會發黑。唇色也會影響整體臉色好壞,從中醫來看,不同的唇色,可以看出身體狀況好不好,若唇色過紅,是因為體內上熱下寒的關係,多婦科問題,也可能感冒、發燒、腸胃炎;唇色白,血液循環不好,血氧量不足,大多有貧血問題;若唇色青紫色,常是氣喘病人發作而呼吸不順,或是心臟不好的人,都會使唇色變成青紫色。
-
2022-03-25 癌症.卵巢.子宮
她腹痛、解便不順長達6個月 竟是卵巢癌
卵巢癌素有「沈默殺手」稱號,是婦科癌症中最為棘手的疾病。據統計,近75%的新診斷個案已晚期(第三期、第四期),透過手術將腫瘤切除乾淨,是提高晚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的關鍵。一名50多歲的王小姐,早期曾患子宮內膜異位症(俗稱巧克力囊腫),因腹痛近6個月時間,且長期解便不順,到院檢查竟確診卵巢癌,經台中榮民總醫院團隊合力治療,至今開刀滿4年半,病況穩定且無腫瘤復發。王小姐長期腹痛,到台中榮總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卵巢有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雖經腹腔鏡手術切除患側卵巢輸卵管,但病理報告顯示為卵巢癌,因此轉診至婦產科主任呂建興門診,並接受子宮、卵巢、輸卵管、網膜、淋巴腺摘除手術。不過腫瘤已侵犯到直腸,因此由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鄭厚軒進行直腸切除手術,因此腹腔內所有肉眼可見腫瘤,全被清除乾淨。王小姐確診卵巢癌為第三期,經過腫瘤切除手術後,再接受6次加強化療,開刀至今已滿4年半,目前病況穩定,追蹤電腦斷層及腫瘤指數,顯示一切良好,並無腫瘤復發情況。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部主任陳明哲指出,巧克力囊腫的患者年輕時不易懷孕,常遇到生育困擾,少部分患者經過數年後,巧克力囊腫會演變成癌症,呼籲婦女生育後應定期半年、一年回診追蹤,包括照超音波、抽血檢驗腫瘤指標CA-125,若發現癌化應及早接受手術,可減少切除範圍,痊癒機會也大增。陳明哲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主要隨荷爾蒙分泌而增長,女性停經後荷爾蒙分泌較少,腫瘤理論上會萎縮,但也有例外情況。建議曾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即便停經後,仍要定期追蹤。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石宇翔表示,標準卵巢癌手術,切除範圍包括子宮、雙側卵巢輸卵管、網膜、後腹腔淋巴腺,若腫瘤移轉到其他器官,醫師評估在維持器官功能下,盡量切除腫瘤。因晚期卵巢癌多在腹部有大規模轉移,手術經常涉及多科的外科技術,爲進行廣泛腹部切除,須藉由一般外科、直腸外科、泌尿外科協助切除病灶。卵巢癌晚期擴散範圍相當廣泛,石宇翔表示,專家將「完善切除」腫瘤定義為殘留腫瘤小於1公分,若大於1公分則是未完善切除,完全切除腫瘤治療效果最佳。根據美國、歐洲醫學中心統計,第三、四期卵巢癌無法完善切除比例約3至5成,台中榮總統計,2011至2017年共112位病人,第三期未能完善切除比例僅17%、第四期未能完善切除比例只有15%。卵巢癌術後的殘存腫瘤比例,攸關疾病預後狀況。根據文獻,第三期卵巢癌殘存腫瘤若大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僅35個月;若殘存腫瘤小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約59個月,若切除到肉眼看不見,疾病存活率延長到106個月。第四期卵巢癌若殘存腫瘤大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只有20至31個月,若殘存腫瘤小於1公分,疾病存活率約在29至32個月,若切至肉眼看不見,疾病存活率可延長至72個月。比對2018年美國癌登系統最新資料、2017年我國國民健康署統計,第三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美國僅39%,台灣醫學中心44%,台中榮總為58%;第四期卵巢癌5年存活率美國17%,台灣醫學中心26%,台中榮總達52%。台中榮總卵巢癌治療成果卓越,2020年也獲得SNQ國家品質標章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