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03 養生.抗老養生
搜尋
失能
共找到
1072
筆 文章
-
-
2020-08-01 橘世代.健康橘
「他們都把責任丟給我....」爸媽病了誰照顧 3個家庭3種愁苦
案例1林小姐照顧中風父親超過20年,因此辭去工作、沒有結婚。父親生前,弟弟會定期給父親生活費,也包括林小姐的生活花用。和許多傳統家庭一樣,父親的房子登記在兒子名下,當初全家約定好,房子會讓林小姐住到終老,但後來弟弟經商失敗,想把房子賣掉,林小姐已經60幾歲,不可能去找工作,也因為照顧父親手邊沒存款,如今連房子都沒得住。案例2吳小姐也是照顧生病的母親超過10年。她60幾歲時檢查出罹患癌症,決定所剩不多的生命要為自己而活,希望卸下照顧媽媽的責任。她跟哥哥姊姊提這件事,但是兄姊年事已高,都覺得難以擔負照顧工作,另一方面,也認為吳小姐在過去10幾年裡,得到很多媽媽的資源,理應要負起照顧責任。案例3張先生則是將年邁的母親從南部接到北部照顧,多年後,母親的醫療及照顧費用愈來愈高,導致生活捉襟見肘。張先生對於弟弟們不聞不問感到生氣:「他們都把照顧責任丟給我!」弟弟們聽到也覺得被冤枉:「我們沒有不照顧,可是我們從來沒有討論過!」這些都是曾經求助於「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以下稱「家總」)的個案。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當家中有人失能、失智或身心障礙,就代表要展開平均時間長達9.9年的照顧歷程,「照顧」這件事很複雜,常常迫使家庭成員吵架,甚至對簿公堂,但國人在一開始總以愛、以孝道為名,太過於感性看待家人的照顧責任,缺少理性層次的安排。家庭照顧怎麼分工? 9個常見問題家總這幾年來推動「家庭照顧協議制度」,希望透過事前的明確約定,減少因照顧分工而生的家庭悲劇。但家庭照顧協議要如何開始?怎麼做才會有效果?有哪些資源和工具可用?透過以下常見問題解答,幫你快速掌握重點。Q:誰應該參與會議?最好的狀況是法定扶養人及實際照顧者都要到場,如果無法到場,可透過視訊或委託伴侶出席。如果父母還沒準備好,建議由子女先談,有共識後再跟父母溝通。Q:會議應該由誰發起?不一定,每個家庭狀況不同,但是至少要是了解被照顧者狀況的人。家總曾經接過求助電話,對方希望家總出面協調照顧分工,「但別讓家人知道是我提出的」,家總秘書長陳景寧笑著說,「不可能,家庭照顧協議一定要由家人發起。」也有求助者來諮詢,猶豫了半年之久才跟家人協議。如果全家一起討論實在太困難,也不妨各個擊破,例如從最好溝通的小妹開始,或是努力搞定最難搞的二哥。Q:是否需要第三者、居中的協調員?在日本、歐美某些國家,會有關於家庭照顧專案管理的專業人士,他了解長照資源、醫療系統,也具備相關法律常識,可協助家庭做照顧協議(須付費),但是國內目前還沒有。若家族中有說話分量夠的親人長輩,可以邀請他出席協助。Q:開會前要做哪些規畫?必須蒐集相關情報,包括:1.了解被照顧家人的失能等級:攸關可以使用的國家資源有多少。2.可選擇的照顧方式:在家照顧(自己人照顧或是聘請看護)?白天送日間照顧中心、晚上接回家?送到長照機構?3.費用:除了盤點不同照顧方式每月費用外,也別忘了醫療器材、無障礙環境改造等一次性費用,還有尿布、營養品等消耗品,以及交通費、房租、醫藥費、三餐等生活開銷。4.財源預估:被照顧者有資產可以支付費用嗎?家人可協助負擔多少費用?會議前的準備,建議善用家總研發的「家庭照顧協議線上工具」,量身產出屬於你的家庭會議議程,直接列印即可使用。Q:地點、時間、開會方式有沒有什麼建議?時間:每次以90分鐘為佳,召開次數以不超過3次為原則,時間太冗長容易失焦。地點:把這個會議當成專案會議看待,找一個大家可以坐下來好好討論,甚至有白板可以稍微做筆記的場地。家人要進出廚房張羅飲食的飯桌、或是小孩跑來跑去的客廳,可能不是好選擇。方式:慎選主持人,盡可能照著會議議程討論事情,並嚴守「不插嘴、不翻舊帳、不強求公平」原則,談具體計畫,讓每個家人都有機會表達意見。Q:要討論哪些主題?做成哪些決議?最重要的是討論出照顧方式、時間分工,以及花費分擔等,如果是子女先談,也要確認跟父母溝通時要派代表或是一起談。因為失能家人的病情不斷在變化,決議做成後,建議每半年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檢視照顧需求及更新相關資訊。Q:協議具有法律效力嗎?談完照顧分工後,寫下明確、可行、具體的文字,送地方調解委員會確認,法律效力會比較大。愈多家人簽名的協議,法律效力愈大。陳景寧提醒,比法律效力更重要的是,家人如何透過協議盤點可用資源,商議出最好的照顧方式,談完後成立LINE群組,時時討論與溝通。Q:所有家庭都適合做家庭照顧協議?不是,這個會議適合家庭關係還可以、但不知道如何談照顧分工的家庭。家總常接到某些民眾表面上是來洽詢家庭照顧協議,但其實對被照顧者的狀況與需求完全不了解,只是希望分財產,或是對目前的照顧者不滿。這樣的家庭很難討論出適合的照顧方式。在要召開照顧協議會議前,先問問自己以下4個問題:我想邀集家人談照顧相關議題嗎?我了解被照顧的家人的需求嗎?家庭目前的照顧計畫需要調整嗎?至少有1位以上的家人願意共同討論嗎?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再著手召開會議。Q:關於家庭照顧協議,我有更多細節需要了解,還有哪些資源可用?長照資源專線:1966,可為受照顧家人評估失能等級、洽詢有哪些可用資源。法律扶助基金會專線:02-412-8518,可諮詢家人失智、失能後可能衍生的法律問題。家總專線:0800-507-272,可洽詢家庭照顧協議如何做。家總在今年11月底前和法律扶助基金會一起推出「家庭照顧協議」服務試辦計畫,成案後會有社工及律師免費協助,有需要的讀者也可撥此專線申請服務。【延伸閱讀↘↘↘】。「她孝順一輩子,媽媽最惦念是少來探望的兒子...」寫給憂鬱、照顧、陪伴者的理解之書。別讓太多的「理所當然」綁架你 照顧者請先照顧好自己 橘世代FB立即按讚! 張曼娟:「我正經歷一場關於「老」的學習」、于美人:「保有追求快樂與相信日子,才是人生最重要力量」、吳若權:「人不可能不怕老,學會接納怕老的自己,就能對生命更加安心自在」,當一個不等「老」的橘世代,讓自己生命豐富跟得上時代!>>【立即加入】
-
2020-07-30 科別.新陳代謝
對打胰島素有迷思 用偏方血糖失控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高達百分之九點三,約有兩百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但全台胰島素施打率僅有百分之十二。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王舒儀表示,台灣有太多民眾認為,施打胰島素會失明、洗腎,拒絕及時用藥,深信偏方,反而讓血糖更難以控制,增加心血管疾病、腎臟疾病等併發症出現。年約四十的男子因時常頭暈就診,被診斷為糖尿病,當時醫師建議可以施打胰島素控制血糖,但男子面有難色一句「再考慮看看」,就此消失在診間,再次就醫,是某次晚間血糖飆到1000mg/dL左右被送急診,又被告知應妥善控制血糖,男子無奈地說「打胰島素要打一輩子」,確診後,已經用了中藥、草藥控糖,怎知血糖還是飆高。王舒儀說,臨床上非常多類似狀況,特別是非都市區域患者,對胰島素多有疑慮。部分患者存有打胰島素會造成腎病變、失明的刻板印象,通常是看親友打胰島素卻還是失明、腎病變,其實他們都只看到「片面事實」。由於過去胰島素都屬於後線治療,因此,不少患者都是在出現併發症後,才開始打胰島素,也使得民眾誤以為打胰島素導致這些併發症。糖尿病致病原因是人體內的胰臟,沒辦法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將葡萄糖轉換為能量,葡萄糖滯留在血液中以致血糖濃度上升,形成糖尿病。王舒儀指出,糖尿病患者必須好好控糖,以避免高血糖帶來的併發症,建議從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著手。不少患者聽到自己必須要開始使用胰島素,都會回答「我靠運動改善就好,不用打胰島素」,王舒儀強調,糖尿病的控制不可能只單靠「運動」就能改善,且醫師已建議需要使用胰島素,就表示胰臟功能已經失能,無法單靠運動就能恢復。王舒儀說,胰島素問世近百年,已有豐富的使用經驗,依照糖友不同需求有長效型、短效型、速效型、混和型胰島素。不過,台灣民眾對於胰島素仍有錯誤的迷思,加上地下電台、直銷產品,讓部分患者以為糖尿病「可以被治療」,不必終生控糖,也使我國胰島素施打率僅有一成二2,與歐美二到三成或日本三成施打率相差甚遠。王舒儀指出,在「胰路有你 才有我的胰百種可能」徵文活動中,看到許多糖友本來對胰島素使用有迷思,但在醫師、衛教團隊的鼓勵下接受建議採用胰島素治療,並達到良好控糖效果。她呼籲,血糖控制不佳時,應及早施打胰島素,可幫助穩定控糖、預防共病發生、提升生活品質,糖友可多與醫師討論,採用合適的治療方式。
-
2020-07-29 養生.抗老養生
長期不運動 40歲後恐肌肉萎縮
常腰痠背痛、肌肉拉傷的人注意!隨著年紀逐漸增長,肌肉會慢慢退化,若長期運動量不足、飲食不均衡,40歲後恐出現肌肉萎縮現象,甚至發生肌少症。一名62歲女性經常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由於她在小吃店工作,每天站立九個小時,雙手不斷地搓湯圓,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及老化,導致肌肉萎縮,就醫給予消炎止痛藥且休息後獲得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這名女性因肌肉退化,無法負荷原先工作量而導致受傷,解決之道應從減少負擔或增加自己的能力下手,建議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更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周明文說,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無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尤其女性比男性減少得更多,但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減緩退化速度。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的人,若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的話,會慢慢無法負荷年輕時可勝任的工作;70、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罹患了肌少症。若懷疑肌肉流失,可以採用「計時起立行走試驗」進行簡易的居家檢查,周明文說,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患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改善肌肉萎縮,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周明文建議,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有效,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及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可從事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若有心肺方面疾病的人,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包括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同時應補充維生素D,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
2020-07-29 科別.骨科.復健
一天到晚肌肉拉傷?醫師說要40歲之後留心這疾病
一名62歲女性經常背部及腰部痠痛、手臂痠麻,使用止痛藥膏後改善,但不久就復發。原來她每天在小吃店工作,必須站立九個小時,雙手不斷地搓湯圓,加上沒有運動的習慣及老化,肌肉萎縮,無法負荷原來工作,經給予消炎止痛藥與休息後改善。醫師呼籲,肌肉受傷經治療與休息後,應定期做阻力運等來改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表示,這名女性因肌肉退化,無法負荷原先工作量而導致受傷,解決之道只能從減少負擔,或增加自己的能力下手,建議應避免或減少工作時數,等肌肉不再痠痛後,要定期運動,以逆轉肌肉萎縮的現象。周明文說,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慢慢流失,成年人30歲後就該注意有肌肉退化現象,若無運動習慣者,肌肉質量每年減少1%,肌力每年減少2至4 %,尤其女性比男性減少得更多,但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減緩退化速度。肌肉萎縮大多無症狀,40至60歲經常腰痠背痛或肌肉拉傷,慢慢無法負荷年輕時可勝任的工作;70、80歲時若覺得沒有力氣、活力變差、走路速度很慢等,就可能有了肌少症。若懷疑肌肉流失,周明文說有簡易居家檢查方法「計時起立行走試驗」,可從椅子上站起來,走3公尺然後轉身,再走3公尺,然後坐下,如果超過20秒,可能有肌少症;如果繼續惡化,將導致日常活動能力降低、甚至失能,無法站立或行走,必須以輪椅代步,增加健康照護的需求和成本。如何改善?周明文說運動與飲食均衡是不二法門,運動以阻抗訓練(重量訓練)最為有效,建議每周至少運動1至2次。阻抗訓練包括大肌肉群及核心肌肉群,前者可利用健身器材、彈力繩、握力球甚至水瓶等進行訓練;核心肌肉群則建議作核心運動,如蹲馬步,橋式等。而在飲食營養方面,每公斤體重每天應該吃1.2到1.5公克的蛋白質。蛋白質來源如肉類、雞蛋、起士、牛奶、豆腐、豆類、堅果等。另外應補充維生素D,除了可以調節鈣、磷的平衡外,對於維持肌肉功能、肌肉強度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不過周明文也提醒,患者若本身有心肺方面疾病,則應請教醫師後,再選擇適當的運動。
-
2020-07-27 該看哪科.中醫精髓
中風吞嚥困難 研究證實中醫介入治療能加速改善
麻豆新樓醫院中醫科醫師黃書澐今天發表中醫介入中風治療成功案例。她說,國外最新研究顯示,中風病患若有中醫介入以針灸治療,不但恢復狀況更好,也較少疼痛與心理憂鬱;台灣研究也發現,針灸3周後改善效果就很明顯。麻豆新樓醫院近來投入設置完整住院中醫西醫與復健體系,尤其中醫治療早期介入,能讓讓中風的復原更全面。腦血管疾病長期占據國人10大死因的第2至4位,平均每年奪走1萬多條性命。即使存活,遺留神經功能障礙也可使患者失去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中風後失能是成人殘障主因之一,造成病人與照顧者沈重負擔,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台灣健保執行中醫腦中風住院專案計畫多年,研究發現,中醫早期介入治療組相對於僅作常規治療組,中醫介入組在六周時巴氏量表評分更高,尤其是在平面行走、上下樓梯以及移位的改善幅度最為明顯。另外有國外研究顯示針灸搭配復健治療,相較於僅執行復健治療,針灸組的吞嚥功能改善更快且更好。黃書澐指出,在麻新與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長期合作,已有大量成功治療案例,收到受信任。她舉以下兩個案例說明。陳姓患者尚未39歲出血性中風,2月時手術已一個月仍昏迷不醒,她以四神聰與困難的透針方法,由太衝透刺湧泉穴,治療三次後意識恢復,「家人告訴我們他還對女友說了我愛你呢」,搭配中藥繼續治療後在護理之家復健即將回家,可以拿著拐杖行走也能自己吃飯了,生活自理能力大幅改善。黃書澐說,另有高齡90歲阿嬤,中風後僅能透過鼻胃管進食,在看中醫前已練習許久,仍無法成功吞嚥,還會偷偷沾蜂蜜水在口腔,稍微滿足無法由口進食的遺憾。她認為阿嬤的認知功能相當好,若能移除鼻胃管對生活品質將大有助益,因此量身訂做了「穴位組合」,搭配百會、語言區頭皮針、廉泉與照海穴針灸治療,連續三周後,阿嬤很開心的說,「我今天可以吃粥了!」中醫科同仁都為她高興,持續治療後阿嬤現在三餐都能由口進食,身心狀況都顯著進步。黃書澐指出,頭皮針能夠活化腦細胞、促進腦部血液循環,也能夠促進側枝循環的重建。體針則是需要配合診察,透過體質辨識量身打造合適的配穴;主要是以調節氣機與局部肌力刺激回復為主。她說,中西醫結合治療對於中風患者的康復有顯著的好處,較早的介入對於復原能更有幫助。麻豆新樓醫院已加入「住院中」與「出院後」的健保專案腦中風計畫,為病人的恢復提供更好的治療機會,即使在住院中也可以會診中醫,患者康復更快更完整。
-
2020-07-27 科別.腦部.神經
視力突模糊 竟是多發性硬化症
用眼過度是現代人的通病,常會感到眼睛痠痛、視力模糊,若視力模糊持續24小時以上,同時又出現肢體無力,特別是「女性」,千萬別以為這是正常的疲憊現象,恐是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纏身,得立即就醫。一位30多歲女性,一如往常按下手機鬧鈴準備起床上班,起身看一下手機螢幕卻是一片模糊,以為是忘了把眼鏡戴上,但掛上眼鏡後,其中一眼仍看不見。起初,以為是睡覺期間手壓在眼睛上導致視力模糊,由於單眼仍有正常視力,她暫時不理如常上班,不料症狀長達兩天沒有恢復,嚇得她趕緊就醫。免疫系統疾病 攻擊中樞神經收治患者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表示,該名患者先到眼科就診,眼科醫師警覺性很高,懷疑是視神經發炎,馬上轉診至神經科門診,經核磁共振及多方問診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也是一種罕見疾病。免疫系統不明原因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中髓鞘及神經纖維,影響正常傳導功能,也因神經傳導負責多種行為模式,表現的症狀也相對多元。徐榮隆解釋,腦部的神經纖維負責傳導各種訊息,神經纖維外由髓鞘包裹著,就像一條包裹著塑膠皮的電線,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這條電線的塑膠皮,導致塑膠皮脫落,原本可以順利傳導訊息的神經系統,會出現類似「燒怕電」(短路)的現象。傳導能力受損後,會反映到身體不同的部位,最常見以視力模糊或消失、感覺異常、肢體無力、失去平衡、失禁等方式表現。台灣患者又以視力模糊、肢體無力兩種症狀表現最多。首次發病 多在20歲到40歲間多發性硬化症的表現症狀與一般疾病非常類似,臨床上定義為任一種症狀持續發生超過24小時,每次發作其症狀的嚴重程度會累進,或合併發生多種不同症狀,發生至少兩次以上。過去各科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敏感度不高,導致確診時間較長,如今患者就診後幾乎能在一天內確診。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年齡介於20歲到40歲之間,如同其他的免疫疾病,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台灣的患者約有1100多人,此疾病西方比東方盛行,且多發生在氣候寒冷的國家,如冰島。規律服藥 才能維持正生活徐榮隆進一步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沒辦法治癒」但「可被控制」的疾病,此疾病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未妥善控制時,症狀逐漸累積,到最後影響正常生活。因此治療目的就是避免再次發作,規律服藥絕對是患者終身得遵循的法則,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就是藥物的效果。但在規律治療後,患者常以為疾病已被治癒,便自行減藥或停藥,曾有患者自行斷藥而再次發作,導致四肢無力而失能。徐榮隆呼籲患者千萬別自行停藥,應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即使疫情期間也不該掉以輕心。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免疫疾病中最大宗的疾病,也是神經免疫學會最關注的疾病,如今土城醫院的成立,希望能免除新北市患者舟車勞頓之苦,就近就醫,增加患者醫囑遵從性,定期治療避免失能。此事也是林口長庚攜手土城醫院最大的任務,希望土城醫院的成立能造福新北市民眾,擁有更便利、更專業的醫療資源。(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0-07-27 名人.精華區
聰明用輔具 創造長照樂齡生活
衛福部統計,2018年國人平均餘命80.69歲、健康餘命72.28歲,代表著國人被疾病纏身、失能的「不健康生存年數」平均8.41年,史上新高。這8.41年是我們不樂見的,增進健康餘命,讓不健康生存年數的照顧負擔降到最低,便是我們勢在必行的任務,而輔具是照顧的好幫手,是長照幸福的重要工具。藉輔具提升自立能力像各式精準運動復能器材,可促進長輩肌力、平衡力與認知,降低跌倒、失能、臥床風險;藉由枴杖、輪椅等行動輔具,讓走不遠或無法走的人,能自由且安全的前往想到的地方。藉由轉移位輔具的運用,能使照顧者在照顧過程中更省力、減少傷害,並維持被照顧者尊嚴;生活輔具的適時運用,讓生活中的大小事都能省力而有效率,提升自立生活能力。懂得選擇輔具並善用藉由克服樓梯問題的爬梯機或樓梯升降椅,以及無障礙接送福祉車,讓失能者也能輕鬆外出不會長期關在家。住宅的無障礙改造,讓家中環境成為人人能安全進出與活動的場所;藉由視聽溝通輔具,讓眼茫茫、耳重聽的長輩不再害怕無法與他人溝通而關係疏遠。我們都會老,長照是你家、我家每一個人的事,懂得選擇並善用輔具,能讓我們一起共創更美好的生活。輔具大展找尋照顧解方全球受疫情影響,國際知名輔具專門展,如德國Rehacare展、日本HCR展,今年都停辦。台灣疫情解封,在遵守各項防疫相關措施之下,「2020台灣輔具暨長期照護大展(ATLife)」即將順利開展,讓更多人能接觸輔具、瞭解輔具。前往展會參觀,可學習、試用、選購、找尋照顧解方,大家都應認識輔具在長期照顧的重要性。我們期望,打破大眾對輔具代表障礙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的是輔具創造樂齡生活的想像,讓全民能夠實現理想的成功老化,藉由輔具而樂活,創造幸福的長照生活。復健人員提供專業服務今年將展現獨步全球兩大特色,一是全球首創「長照12大哉問產品指引」導覽手冊,現場限量發行,針對長照可能面對的12個常見的照顧問題,提供對應解方與相關產品。二是由復健復能專業人員參與,包含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聽力師、復健醫學專科醫學會、義肢裝具師等,使輔具因有專業服務而加值。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及量能,去年大展,四天創下近12萬人次參觀的紀錄。今年國際局勢重大變化,台灣更要證明我們不容忽視的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軟硬實力。輔具產業是台灣經濟的王牌。今年也將於展中進行英文現場直播,讓遠在國外的觀眾共襄盛舉,更讓全世界看到台灣輔具專業服務與產業。
-
2020-07-27 科別.骨科.復健
96歲嬤壓迫性骨折 才知骨鬆
即將踏入「人瑞」人生的96歲吳奶奶,平時腰痠背痛,她以為是老人病,沒想到某天起身時,腰部一用力讓她痛不欲生,就診時才發現是骨鬆引起壓迫性骨折,腰椎第一節塌陷,即使躺在床上也相當疼痛。骨鬆被譽為「隱形殺手」,隨著年紀增長,骨鬆發生機率愈高,女性發生時間比男性早,停經後女性的骨鬆盛行率約為30%。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敏弘表示,骨鬆患者終其一生,至少會發生一次脊椎、髖骨、手腕等部位骨折。無論男女,應於30歲到40歲就開始「存骨本」,以防老年骨鬆導致失能危機。許多骨鬆患者在骨折後才發現自己骨鬆,陳敏弘表示,若未及即時察覺骨鬆,有些患者必須面臨「一次骨折就終生失能」的窘境。他提醒,骨鬆引發壓迫性骨折後,即使已完成手術,也需要接受骨鬆治療,防止骨質繼續流失,引發下一次骨折。陳敏弘表示,治療骨鬆引起的壓迫性骨折,過去僅有傳統脊椎微創手術可以選擇,手術部位打2到3個傷口,且需要植入骨釘,但部分嚴重骨鬆的患者其實無法植入骨釘。對於骨鬆嚴重到不適合使用傳統骨釘的患者,陳敏弘指出,可以採用單創口脊椎微創手術,手術傷口在2.5公分以下,手術時間約在1.5個小時內,可完成腰椎骨刺移除及神經減壓,出血量控制在20到30㏄以下,因為傷口小,恢復時間也比較快。吳奶奶即接受微創椎體成形手術,術後隔天就能下床行走。
-
2020-07-25 新聞.生命智慧
「醫師拜託你,不要跟他說可以出院了...」病房裡,一位阿嬤的最後願望
回家,好難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如果,某一次離開家門的就醫,會讓你一輩子都再也回不了家,你是會忍著病痛,就這麼堅持在家中待著?還是多眷戀地看上幾眼呢?每一回,想著眼前的病人,在離開家的那一刻,總是走得如此急促,甚至不曾想過就此與家訣別,我總是感到心裡強烈的疼痛,而我也總是沒有勇氣,問上家人一句:「你們為他感到心痛嗎?」雖然,有時我無法辨認那些在家人心中為此遺憾或捨不得的分量,到底有多重,我知道的是,家人通常不會沒來由的不肯讓病人回家,而是那照護的複雜性以及承擔生死的重量,讓他們挑不起,於是只好害怕地做出另一種他們認為對病人,也對自己更好的選擇——讓病人前往護理之家,接受長期照護,或是在醫院往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盧奶奶終於要回七股鹽山的老家了。聽到居家護理師對我轉述,我欣慰得都快要落下淚來。感覺即使在生命與健康上,我們已經無法幫上忙,但至少在重要的心願上,終於幫上了奶奶。但我還是揮不去內心的難過,因為奶奶遭受癌細胞與嚴重感染攻擊的身軀,已經破敗,無法再供予她的靈魂居住了。她處於即將啟程,前往極樂國度的狀態已經有了一陣子,然而,此時此刻,她卻無法用清明的雙眼,再看看她想念的老家,只能在高燒囈語中,搭著救護車回老家與世長辭。究竟這樣的回家,還有沒有意義呢?中華文化的落葉歸根,造成了醫院裡非常多的病人家屬,要求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但是因為擔心無法應付臨終的照護,家人常提出「形式上返家」的要求,我們自然總是慨然應允。但我卻總是思考,已然沒有任何氣息,卻形式上掛著氧氣面罩返家那一口氣,是為誰而留的呢?又是在安誰的心呢?病人家屬的擔憂與懼怕常常,我走近一個新面孔的床邊,那白髮皤皤的爺爺、奶奶甚少一開始就關心自己的病況與醫療需求,反而總是幽幽地說:「醫生,我不想住院哪。我想回家。」「醫生,他沒有好起來,怎麼可以出院?」「醫生,他這樣怎麼叫做穩定。我們回家,要怎麼照顧?」家人們總是常常在聽到出院2個字時如驚弓之鳥,即使,我多年陪伴安寧病人的經驗,已經讓我對於家人質疑出院的合理性,不再感到挫折,但對於家屬如此的懼怕照顧,還是常會深深地嘆息。「他現在的器官功能都在退化。退化是一種慢性的狀況,一定會有症狀的。我們已經把他的症狀控制得舒適很多,現在沒有哪些治療一定要在醫院做。我們會教你們照顧的技巧,告訴你們,突然有不舒服的時候要怎麼做,也會安排居家訪視喔!」「醫生,你要跟我們保證,回家不會再有症狀,不用再來住院。」「醫生,在醫院,我們比較放心啦。沒關係啦,不要聽他亂講什麼要回家。醫院照顧比較好。」「媽,你乖乖聽醫生的話,我們很快就會好了,就可以回家了。」醫療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有時,我會在現場靜默,因為我既無法保證,也無法無視於病人從來都不是亂講,更不可能應和一個即將走上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聽我的話,就會好」這樣的結論。然後,我會在靜默後,坐在病人的床邊。問問他,想回家做什麼。如果真的無法再回家了,是否會很遺憾。家人剛剛說不能讓他回家,可能是在擔心什麼事情。如果很想回家,我們給彼此一點時間準備,好嗎?大多數的時候,病人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會點頭答應。然而,同樣的循環出現了好多次之後,病人或許會對所有的人生氣。他或許再也不說話,他或許心裡煩悶影響著身體症狀感受加劇,於是,呼叫護理師的紅鈴頻頻響起。查房時,醫師所聽到的抱怨越來越多,而這一切的不順遂與不舒適的起因,卻無法碰觸,以至於這一切的緊繃,越演越烈。甚至家人被病人鬧得煩了,還會把我叫出門外:「醫師,拜託你,不要再繼續跟他說,可以出院了。如果健保真的不能讓我們繼續住,我可以自費。或是我會加快找安養中心,但是,我真的無法帶他回家。」有時,這種家人自個兒聯想到健保規定而為我找的台階,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但這一切卻無法撫慰我淌血的心,因為我太瞭解醫療並無法帶給生命最後一程的病人什麼樣的滿足與改變,但是回家可以。然而,無論我用盡多少的力氣,沒有盡頭地說明著,仍舊改變不了現實。絕望的奶奶,再不願開口說話曾幾何時,口口聲聲的落葉歸根、壽終正寢,早已不復存在、扭曲不已。我每天都在推著由家屬層疊而成的銅牆鐵壁,只為這些病人或是長輩們,尋一個轉圜的餘地。讓他們能在意識仍清明時,能回自己最安心的處所,靜望那一方熟稔的磚牆,嗅聞那伴了大半輩子的氣味。有時候,病人不停地譫妄與躁動,只要回家就會好了。但是因為無法透過實行回家的策略來做驗證,我們的病人常常就這樣心裡痛苦得一路躁動到生命的末尾。七股鹽山的盧奶奶,就是如此。她不平靜,我們都知道。住院診斷癌末,到出院,直至病危,前後不出1個多月。奶奶因為解便不順,長期灌腸,殊不知已是腸癌末期併嚴重腸阻塞。一心盼著住院後,症狀改善,可以不用再灌腸,然而,檢查與治療越做越多,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糟,而孩子們卻緘默不語。奶奶急了、倦了、絕望了,她一步一步的退守。最後只求,若是要死,讓她可以死在家吧。而且,這些爺爺、奶奶的臨終,可不是最後一刻死在家,而是趕緊地離開醫院,在熟悉的地方享盡餘生。盧奶奶無論如何衝撞,都無法如願。因此,她像個蚌殼一樣,把自己緊緊閉住,不願意說話,直到我們問起她過去的工作時,她才既緬懷又驕傲地說,自己是辛苦的鹽工,就在那座「被踩得好扎實,現在已經黑嚕嚕的鹽山」附近,操持著她一生的責任。但除了聊聊往事的幾許時間之外,奶奶總是充滿著無奈、憤怒與憂鬱的情緒。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我開了一次1個多小時的家庭會議。每回巡房,總是一次次地溝通,近乎拜託的希望家屬,可以讓我和奶奶談談現在的病況,她心理的需求,以及未完成的大小心願,但他們總是不願意。奶奶除了想回家,還想去某個神壇求平安符,但兒子以聽不懂,不曉得那地方在哪,非常輕易地否決了奶奶的想望。於是,奶奶又不說話了。直到在安寧病房團隊的照顧下,症狀趨於舒適、穩定。我跟她說,即將安排要回家的那一刻開始,她才又現笑容。但我說不出口的是,孩子並不打算讓她回老家,而是讓她與初至台灣,語言與老人照護都極其生疏的外籍看護工,一起回兒子家。我看著她的笑容,在心裡忖度著,盧奶奶還有多長的餘生,可以讓我繼續努力為她奮鬥著這生命結束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出院後1週,我前往兒子家裡看望她。發現盧奶奶高燒不退、血壓下降、呼吸急促、嗜睡,種種跡象顯示著奶奶大限將至,但她依然困頓地窩在兒子家裡,某個房間一方電動床上,被蒼白的牆面圍繞,還有車庫的鐵門,而不是鹽田鹹潤的空氣和未被高樓阻擋的鄉野陽光。我又開始遊說。一次又一次地引領著家屬,去面對奶奶的心願,去正視她最需要被滿足的需求。此刻,所有的醫療與藥物都幫不上忙,能牽著她的手,走往死生之門的,只有家人的愛與陪伴,還有老家的庇蔭。直到我離開奶奶的家,他們都還是沒能下個決定。所幸,下午能得知奶奶即將啟程的消息。殘忍的場景,卻天天上演我於是想起另一樁故事。在那段故事裡,我不停地被重量級人物關說施壓,幾位兒女硬是不肯讓高齡90好幾,想要在老家優雅辭世的心衰竭母親,離開醫院系統。奶奶從離開老家來到急診的那一刻起,就與她數十載相連的根狠狠被斷開了。這樣的故事,層出不窮。回家的路,越來越長,越來越顛簸,直到人生的燭光燒盡,都還走不進那個門。曾經那麼輕而易舉就跨進的門檻,曾經那麼自在歡笑哭泣一生的樓房,如今,連再次感受,都比登天還難。生命的最後一段路,所見盡是冰冷的病床、單調的病床鋪單、蒼白的牆壁、幾面之緣的醫護人員,而且,常常還掛著鼻胃管、尿袋、引流袋、點滴針頭,嚥下最後那口氣的當兒,往往鼻胃管裡還灌流著營養配方,護士還推著一管子藥,臂彎上還綁著血壓帶,臉上罩著呼嚕嚕作響的氧氣罩,心電圖機嗶嗶嗶地響個沒完。這樣的場景,想了就殘忍,卻天天上演。大多數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果,這是生命中的最後一刻,我們可以穿著一襲最愛的衣裳,在最熟悉的那把椅子上,搖入夢鄉,安然而美麗的長眠。而我總夢想著,有一天,我能在醫囑單上,鏗鏘有力地寫上一句治療的囑咐:「回家!」最後一哩路的安心錦囊大多數的人都希望在家往生,但是,數據上卻顯示,最後大多數的病人卻都在醫療機構中過世,國、內外皆然。到底,要讓重病的人返家這件事情,有多麼困難,才讓大多數的病人都無法如願呢?●不知道如何照護: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症狀,家人即便有心要帶病人回家,但也擔心在家中若遇到病人有突發症狀時,自己無法因應,因此,讓安寧居家團隊來協助是必要的。除了由醫師評估返家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發作,應當用什麼樣的藥物或是方式來緩解,並備妥足夠的藥物與衛教使用時機,以及安排能24小時聯絡的電話,好讓心慌的家屬可以隨時來電諮詢。另外,也需預演一旦在家的症狀照護或緩解有困難,甚至需要返回醫院處理的流程為何。同時,返家前,醫療人員也會教導家屬瀕死症狀如何判斷,以及這些症狀,是否會對病人造成舒適度的影響,是否需要介入處理。●擔心無法開立死亡證明書:在家往生的病人,只要備妥診斷書或是病歷,均可以聯繫在地衛生所的醫師(目前台灣部分從事在宅醫療的醫師,也可以協助開立),順利的開立死亡證明書。不必因為證明書而將瀕死的病人送回醫院,增添病人的痛苦、不適。●擔憂回家的照護品質,或是醫療可近性比醫院差:對於末期的病人而言,醫院中的交叉感染,過度醫療所引發的併發症,或是長期住院,所引致的失能和低落的情緒,都對末期病人的疾病狀態和生活品質沒有助益。回到熟悉的環境,除了對病人的休息睡眠、心緒的穩定,以及避免交叉感染風險等方面,有極大的助益外,文化上,在家的環境是最不會有被隔絕或是遺棄之感的,這對於讓病人心理、靈性圓滿走完一程,通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只要有安寧居家團隊的指導,居家環境其實還是有很多的創意可以進行,並不一定需要租、借病床,或是將所有的設備、儀器都放在家裡,病人才能得到很好且舒適的照護。書籍介紹書西:因死而生:一位安寧緩和照護醫師的善終思索作者: 謝宛婷出版社:寶瓶文化出版日期:2019/03/11作者簡介/謝宛婷醫師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緩和醫療病房)主任。曾獲頒院內傑出教師與跨職類教學特殊貢獻的終身獎。1983年生,臺南人,因為渴望工作不要一成不變而選擇踏入醫療,從此對那屬於同一個疾患章節的百樣病貌入迷。本身是安寧緩和醫療、家庭醫學與老年醫學的專科醫師,長年推動緩和醫療教育與社會宣導。工作場域從病房到民宅,治療意圖從病徵到人心,對文學、哲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充滿興趣,目前就讀成大法律研究所,正力行成為法律和生命科學之間的轉譯者。近年擔任衛生福利部推廣「病人自主權利法」計畫的專家顧問以及核心講師,協助推動該法案,也是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專科醫師培訓課程的講師與醫療法規因應工作小組的委員。延伸閱讀: 病人原本可能不會死的...一個麻醉醫師的真心話:碰到這一種外科醫師,你真的要多打聽一下
-
2020-07-24 養生.樂活人生
弘道董事長王乃弘不染髮 籲欣賞老樣子無須恐老
光田綜合醫院總院長、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董事長王乃弘,昨在台北獲頒衛生福利專業獎章三等獎,肯定他在醫界與社福界的長期貢獻,不過頒獎典禮現場,比獎章和得獎證書更引人注意的是王乃弘不再染髮,閃耀自信的滿頭銀白。他說,一個美麗的意外,終結我7、8年的染髮習慣,讓我深刻感受到「白髮」也可以很有型、很有自信,所以我開始不再染髮。王乃弘停止染髮,讓他「一夕白頭」,但他笑著說,他期許自己,要善用這一頭銀髮,傳達生命中每一階段平等的美好,提倡「邁入銀老世界,正好歡喜迎老」的概念,發揮出「銀髮的新價值」,讓社會大眾改變對高齡長者的看法;更希望讓許多因恐老而逐漸失去活力的長輩,能夠重新提起熱情,迎接充滿希望的老年生活。現年79歲的王乃弘,自7、8年前開始白髮漸增,為保持年輕的感覺、增進自信心及維持形象,雖然覺得染髮很麻煩,也知道染髮對健康有害,仍一直維持染髮的習慣。直到今年初,新長出的白髮自髮根處圍成一圈,黑髮上彷彿多了一頂馬桶蓋,不勝其擾的他求助設計師,設計師以漸層推剪手法,將他兩側的黑髮都剪掉,將一頭白髮剪成今年最流行的漸層短髮。一頭帥氣的銀白讓王乃弘在親友間收穫無數稱讚,眾人紛紛直呼「好看!型男!」也讓他突然理解「白髮也可以讓人很有自信」,形象和看起來是否年輕無關,而是和自我感受是否良好有關。當內心感覺愉悅,心態就會自然輕快起來,自信也隨之而來。王乃弘分享,許多長輩因為「心理老化」,覺得自己老了、沒用了,在自我設限的心理暗示下,社交活動逐漸減少,不再對生命懷抱期待和熱情,就愈容易加速生理上的衰老而造成「失能」,以及因接收到的外界刺激降低,認知也加速衰退,而造成「失智」。王乃弘說,與其因為恐老,虛度老後時光,不如盡早推開恐老症,勇於嘗試人生還未完成的夢,多參與活動,燃起對第二生命的熱情,也歡迎大家參加弘道基金會舉辦的不老夢想活動。
-
2020-07-21 養生.抗老養生
走得動、跑得動!如何成為「健康老化」典範? 專家建議:這樣做讓你成功抗退化!
文章出處/本文摘錄自遠流出版《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怪獸訓練總教練何立安以科學化的訓練,幫助你提升肌力、骨質、神經系統,逆轉老化》 面對高齡化的社會,我們是要享受長壽的幸福,還是面對長年的退化和失能,其實我們是有選擇的。運動科學已經為人類打開了一扇窗,發掘了後天提升身體素質的方法和技術,從肌力下手,讓人體運動能力可以長期保持到老年,這樣的生活方式,一定可以為人類未來的社會帶來重大的改變,而這也就是我在無數場合中說過的「典範轉移」。我們要從一種舊的生活方式,轉換到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而新的生活方式裡最關鍵的一件事,就是利用終身訓練的方式,長期保持最佳的肌力及體能狀態。前面的章節用了很多篇幅解釋典範轉移的急迫,也告訴大家虛擲光陰在無法增強人體運動能力的生活型態裡,是多麼可惜的一件事。我們談了許多退化的可怕之處,當作說服每個現代人開始訓練的理由,在最後的這一個章節裡,我想要換一種論述的方式,用三則隨筆,寫出肌力訓練更深層的幾個意涵。老化競賽推動肌力及體能訓練進入一般人的生活世界裡,最常遇到的阻力和藉口就是:「哎呀,我又不是運動員,幹嘛要練那麼重。」「那個你們年輕人練就好,老了要好好養生。」「我從小體育就不好,現在老了散散步就夠了。」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就覺得現況距離理想狀態好遠好遠,許多觀念真的還要好好溝通,我一直不是很喜歡大聲疾呼,但如果要用兩句話來改變這種態度的話,我想說的是:「你是『老化』這場比賽的選手,而這場比賽的參賽資格是你千辛萬苦爭取到的。」真的,你已經認真活了大半輩子,做盡了所有趨吉避凶的事情,才安安穩穩的活到面對中老年的生活,這在現代社會雖然不算太難,但也不是什麼輕鬆的事:你要有起碼的衛生觀念,要知道避開各種行船走馬的大小風險,還要辛苦工作換取溫飽。簡單來講,叫任何一位中年以上的長輩描述他的一生,鮮少人會說自己一點都不辛苦就活到現在。所以,能夠活到面臨劇烈的退化,是一種辛苦爭取而來的權利,這句話講起來雖然奇怪,但事實上就是如此。平安到老的人,幻想的是清閒的退休生活,沒有想到自己剛剛取得另外一場比賽的參賽資格,就是老化。老化是一個身體的競賽,要贏只能增強體力。我們可以幻想一個場景,一群六十開外的年長者,在重量訓練室裡,用嚴謹的技術一下又一下的舉著槓鈴,每一個動作都對身體輸入特定的刺激,每一次反覆都是長期進步不可或缺的努力,他們是老化這場競賽的超級運動員,每次成功完成課表,等於是一場又一場的過關賽,肌力長期的進步等於是一年又一年的年度排名賽,而這場競賽所有的人都是隊友,只有自己是自己的競爭對手,所要學習的是調控人體力量的所有知識,所要精熟的是符合人體自然動作的重量訓練技術,所要克服的是長期規律訓練的挑戰,所要做到的,就是一步一腳印地往前走,每一次完成課表,就是一次勝利,而獎品就是隨心所欲的人體運動能力。身體自由「無論你住在豪宅,還是陋室,你的靈魂,只住在你的身體裡。」前面花了很多篇幅,談了很多肌力訓練對健康和身體素質的效益,在這裡就不再多講了,老是用危機意識來喚醒人的運動行為,好像拿刀架在人的脖子上勸人一樣。其實我們應該來談一談更重要的事情,就是運動能力與「自由」這件事。自由對於人的一生來說非常重要,人的一生都在為自由奮鬥,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民主國家彌足珍貴的意見自由和一輩子永不滿足的財富自由,這些自由的大小,直接影響了人一生的成就與幸福。但是,在現代的社會裡,人們經常忘記的一件事情,就是身體的自由。每個人生在世上,得到一副身體,也得到一個靈魂,而靈魂就住在身體裡,在這裡不想涉入哲學層次的辯論,因為我知道有些人對這樣的說法很有意見,這裡單純只是想要說,就算不是為了做什麼事,身體的自由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自由,而身體能做的事,就是展現自由的方式。人體是非常渴望移動的,即使在靜態的工作環境裡,我們也不斷地動來動去。我們每天都需要至少一小段時間和活動空間來透一透氣,如果少了這樣的機會,人會變得悶悶不樂。長途飛機無論電影再好看,座位再舒適,點心再好吃,幾個小時之後,我們只渴望起來走一走。任何時候如果覺得心情煩悶,動一動馬上就會轉換心境。人體跟這個物理世界的關係,不僅僅是存在,而且還有互動,而人與世界互動的最重要憑藉,就是在空間中移動。一個我們不能觸及的世界,對我們將會少掉一大半的意義,而我們觸及這個世界的方式,就是在空間裡移動。在空間裡移動,需要的是力量,任何再細微的動作都是力量造成的,所以說「力量」是人與環境互動的最基本要素一點也不為過。對於很多人來說,肌力就跟空氣一樣,只有在稀少的時候才會被注意到,生活在安逸的現代社會的人們,唯有在連日常生活都力有未逮的時候,才會發現力量不足。如果不知道力量是一個可以因訓練而提高的東西的話,人們很容易覺得無可奈何,只好選擇改變生活方式,所以在中老年人的生活裡,肌力直接決定了生活品質和方式。人生大部分的時間,生活品質和生活方式是由「資源」來決定的,金錢是最常見的一種資源形式,所以,有錢的人,有有錢的生活方式,沒錢的人,有沒錢的生活方式,通常差異很大,未必誰比較滿足。到了老年的時候,資源的影響當然還在,但相形之下,肌力的影響卻越來越大了,日常生活當中的行動坐臥,受到肌力影響的程度越來越明顯,每天早上是輕鬆的翻身下床,然後精力充沛地開啟新的一天,還是千辛萬苦地坐起身子,舉步維艱的走下床,等著迎接一如往常的一身酸痛。這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的力量差異,不是其他人可以代勞的,所以也不會是財富可以改變的。有了肌力,才有自我照顧的能力,也才有自由自在的生活。萬貫家財不會在人跌倒的那一刻擋住足以造成骨折的衝擊,但是肌力訓練可以;位高權重也沒有辦法阻止肌肉流失後的虛弱和無奈,但肌力訓練可以。肌力訓練像是人生中最值得投資的財富,也是到老最值得炫耀的資產。認識自己很多人對於我們這些玩重量的人,都抱持了不理解的態度,不是假設我們應該都是兇惡的狂暴分子,就是覺得我們一直在反覆做著很無聊的事。殊不知,訓練是一個我們窺見人生風景的歷程,從每次扛起重量,到放下重量,我們彷彿走到另一個世界,那裡有一個難能可貴的機會,讓我們遇見自己。有人可能會說,你就是你,自己怎麼可能沒遇到自己?或者是說,你只有一個,沒有分身怎麼可能會遇到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有一些看法,在正常的日子裡,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勇敢,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自律,有些人覺得自己很誠實,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強悍,有些人覺得自己很弱小,有些人覺得自己總是害怕挑戰。但是,這些看法,如果沒有經過考驗,絕大多數是錯的,或至少是被誇大或縮小的。什麼樣的情境可以測試一下自己到底是什麼料做的呢?方法當然不只一個,對人生重大挑戰的反應,對自己心性的反省,他人中肯的建言,當然都可以讓我們越來越認識自己,但有一種超級有效的作法,就是「自主地去經歷一件困難的事情」,而重量訓練剛好符合這樣的條件。從起心動念到真正試著把重量舉起,那是一連串做決定的過程,我怎樣決定了要去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我怎樣去構想這件偉大的事情,我怎樣跨出第一步去著手做這件偉大的事情,我怎樣幻想最後的劇情,然後,當雙手接觸到槓鈴的那一刻,一切天馬行空的想法,全部變成現實的挑戰。槓鈴最誠實,絕對不會因為你的期待而改變,隨著一組又一組、一次又一次的動作進行,你遭遇越來越重的重量,這時候,人性的考驗即刻開始。你是不是一個勇敢的人,你是否願意挑戰有挑戰性的事情;你是否有足夠的自律,不要貪心挑戰不合理的目標;你是否夠誠實,知道自己剛剛的動作有沒有偷斤減兩;你是否夠強悍,即使遭遇挫折和失望,也不會逃避下一次挑戰。這一大堆翻湧的思潮,全部都在幾個動作的三組五下之間結束,放下重量的那一刻,你又為自己的人生上了一課。這樣的經驗對人生是很重要的,在萬象紛呈的世界裡,我們經常會從外在的事物去定義自己,頭銜、身分、地位等,但這也是人們經常迷失自我的開始。而一趟力量的旅程,是人生中極少數可以重新看見自己的時刻,就好像一面鏡子,只是重量照出的不是面容,而是面對壓力時的真實性情。
-
2020-07-19 新聞.長期照護
張慶光/2025,準備好了嗎?
以前有一部電影「2012」,電影描述依馬雅曆法,地球將在2012年遭遇大災難,2012年12月21日將是世界末日,該片推出時搞得人心惶惶,而且12月21日真的有許多末世論者做了很多光怪陸離的事,等待末日來臨。結果,當然世界末日沒有來,所有人的生活再度回復平靜。最近又有一個數字常被提及﹘﹘2025,這是台灣預計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起始年。所謂超高齡社會指的是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總人口比率超過20%,亦即每5個人中就有一位超過65歲。預估在2025年時,台灣65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超過470萬人,按理說這應該是社會進步的象徵,值得歡喜才對,因為代表醫療能力及生活水平要達到一定程度才能有這麼多人活超過65歲。不過,最近又有一則新聞指國人平均壽命達80.6年,但不健康的壽命卻也長達8.4年,創史上新高。這兩則新聞若併在一起看,就不免讓人擔憂,因為壽命雖然延長了,卻有一大段是失能的樣態。曾經參訪過一個照護機構,收容的都是長期臥床嚴重失能的長者,因此機構導入了一些智能照護設備,在一個螢幕上可以看到所有臥床長者的生理機能數據,系統也會主動通知照服人員何時需要為長者進行翻身拍背工作。因為長者都已失能,無法行動及言語,所以雖然收容了數十位長者,但整個場域幾乎聽不到人員交談的聲音,偶而傳來的是照服人員拍背所發出的聲響。我很敬佩這些機構及照服人員,他們努力讓長者減少痛苦的「活」著,但我也同時很憂心並思考生命以這樣的形態存在,究竟有何意義?到底是延長生命還是延長死亡?古人講「好死不如歹活」,以現在觀點來看,真的是這樣嗎?若2025年時,老年人口增加很多,但是失能的比例亦同步增高,導致不健康壽命更加延長,照護機構大幅增加,難道這就是我們對老有所終的規畫?有沒有一些更積極的作為,能讓失能比例降低,健康壽命延長?經營企業常需要訂定一些KPI來衡量績效,並且導引策略的執行。2025年如果高齡人口的增加已無可避免,那麼我們解題的方向應該從「如何照顧老人家?」轉到「如何讓老人家不需要被照顧?」我們希望看到的KPI是在2025年減少多少失能比例,而不只是長照服務了多少失能人口或長照預算增加了多少?我們希望看到的是國人不健康壽命從8.4年減少為8年或更短,而不是平均壽命延長了多少這樣的表象數字。事實上,聯合國國際衛生組織WHO早於2002年即對高齡社會來臨提出一個「活力老化(Active Ageing)」的政策框架,強調:「身心健康(Health)」環境的形成,如:施行預防檢測;建立無障礙空間、創造親老而安全的社會氛圍;降低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如:菸、酒等;各類照顧體系的建立及照顧者的專業訓練等。「社會參與(Participation)」管道的建立,如:終身學習系統;肯定並促成年長者參與正式或非正式的工作及義工活動;鼓勵年長者積極參與家庭活動;重塑高齡者的社會形象;支援高齡者互動組織的活動需求等。「社會、經濟及生命安全的確保(Security)」,如:社會安全體系的建立;老年消費者保護;老年虐待行為的預防;確保退休財務無虞等。2012世界末日也許是虛構,但2025超高齡社會卻一定會到來。如何創建一個有品質、充滿活力及希望的超高齡社會,是大家對2025的期待,也唯有高齡者能享有尊嚴,持續對社會貢獻,未來要投入的照顧資源才能有效控制,這才是面對2025應有的態度。
-
2020-07-19 新聞.用藥停看聽
吃維生素B2可防偏頭痛 臨床指引釐清止痛成見
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今天公布實證疼痛臨床照護指引,釐清常見的止痛錯誤觀念,也建議偏頭痛時冰敷頭頸部20至30分鐘以緩解疼痛,連續3個月每天服用400毫克維生素B2則可預防偏頭痛。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與台灣護理學會合作,採用GRADE實證臨床指引發展系統,編撰實證疼痛臨床照護指引,並在下午舉行權益關係人會議討論符合實務需求的照護模式。計畫主持人、考科藍台灣研究中心執行長陳可欣接受中央社記者採訪時表示,痛苦是每個人都無法忽視的問題,也沒有病人應該忍受痛苦折磨。推動臨床照護指引是希望改變醫護人員、民眾的印象,疼痛不需要忍耐,可透過好的藥物、照護方式改善。關於止痛的成見,陳可欣說,很多癌末病人在最後一段時日很需要止痛,但不只家屬、甚至連醫護都有錯誤觀念,認為止痛鴉片類藥物用多了會上癮。此外,研究顯示,超過7成術後病人會出現急性疼痛,但也不少人誤認用了止痛藥會延緩復元,都是沒有根據的謠言。實證疼痛臨床照護指引針對成人及兒童急性疼痛照護、成人慢性下背痛照護、成人及兒童癌症疼痛照護等。有關成人急性疼痛,成功大學護理系教授許玉雲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統計,偏頭痛是導致50歲以下失能、殘疾的首要原因。指引建議,每日服用維生素B2(核黃素)400毫克連續3個月,可有效預防偏頭痛。當偏頭痛發作時,建議冰敷頭頸部20至30分鐘,或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頭、頸、肩或腳底按摩以緩解疼痛。陳可欣說,兒童的疼痛問題應該被正視,臨床觀察,有些住院或需長期治療的孩子因害怕打針,被家長拖著進治療室,結果產生心理創傷,後續尿床長達數週。如果妥善處理兒童疼痛,有助身心發展。指引建議,面對不願配合打針的兒童,轉移注意力會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不管是播放兒童感興趣的影片、聆聽兒童喜愛的音樂、看萬花筒、圖卡或是吹泡泡或氣球,都可有助減輕疼痛。此外,不少人有慢性下背疼痛問題,慈濟科技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所長宋惠娟團隊建議,可透過按摩療法或搭配皮拉提斯等運動協助肌肉放鬆。但陳可欣也說,身體疼痛問題應該找出原因,如有些下背疼痛是因為脊椎脫位,卻貿然按摩、整脊,結果下背瘀青一片、疼痛也不能緩解。應與醫師或照護團隊討論,找出最有效的解痛方法。陳可欣說,鴉片類藥物不如想像中恐怖,謹慎使用,它是最有效的止痛藥。輔大醫院藥劑部劉人瑋副主任團隊以實證醫學方法統整現有最佳科學證據,指出鴉片類止痛藥確實能有效改善成人癌症相關疼痛。此外,醫師處方的吩坦尼(fentanyl)貼片的效果比口服嗎啡更好。
-
2020-07-16 橘世代.好野橘
「你不懂的權益,沒人會幫你爭。」 這條「保險帝王條款」絕對要明白!
保險契約百百條,很多被保險人都搞不懂,不過其他不懂沒關係,這條「帝王條款」對於保戶非常重要,一定要花點時間弄清楚!條款都是保險公司「單方面」設計的,一般保戶不可能去跟他們談論「這個條款應該怎麼寫,那個項目可以怎麼列」。我們只能夠選擇「要不要保」, 這樣的契約就叫做「附合契約」。就是由一方擬定合約,另一方決定要不要接受,沒有「一起討論內容」的空間。保戶不可能去跟保險公司修改條款,所以我看到的跟你看到的,都是相同的條款。但還是有很多爭議都是條款解釋的問題,如果條款有不完整的地方怎麼辦?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不明確條款解釋原則」,這是保戶對抗條款爭議最大的武器,其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保險法第54條」跟「所有保險契約的第1條」: 保險法第54條保險契約之解釋,應探求契約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文字;如有疑義時,以作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示範條款第1條保險契約之解釋,應探求契約當事人之真意,不得拘泥於所用之文字;如有疑義時,以作有利於被保險人之解釋。同樣一段文字,可能有兩種以上不同的解釋,就叫做「疑義」。假設條款為「如果明天下雨,大仁哥可以得到一百萬的獎金」,這樣就可能產生「疑義」了,因為「大仁哥」有兩種可能:一、「大仁哥」是指陳柏霖;二、「大仁哥」是指我本人(對,就是我這個大仁)。兩種都有可能,請問是指哪一個「大仁哥」?既然條款都是保險公司訂的,寫不清楚要怪保戶嗎?所以這個時候「不明確條款解釋原則」就可以派上用場了。當發生有「疑義」,且有兩種以上解釋的時候,就要對被保險人做有利的解釋。這條就是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帝王條款」。然而,條款設計難免掛一漏萬,不可能什麼情況都包含到,那就是要對「所有人」都有相同解釋才可以適用。「不明確條款解釋原則」不能只適用「個案」,而是要用「通案」來看。例如提到「大仁哥」,臺灣人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陳柏霖,也就是多數人都認為「大仁哥=陳柏霖」,只有我本人會對號入座覺得「大仁哥」就是在叫我。在我這種「個案」的情況下才有的「疑義」並不能套用「不明確條款解釋原則」。因為條款應該要對「所有被保險人」做統一的解釋,不能對我是一種「大仁哥」,對其他人又是另一種「大仁哥」,必須要找到一種對「所有人都適用」的合理解釋才可以。所以依照上面的例子,對所有人的解釋上「陳柏霖」才是正確的答案。而對我,只是單純的個案(又不是所有人都叫大仁對吧),所以,這是在運用「不明確條款解釋原則」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對條款的解釋發生爭議的時候,必須看此種解釋是否對所有被保險人都適用。如果對大家都可以合理適用,這個解釋就沒有問題!如果以後你發生理賠爭議,特別是條款解釋的問題,可依下列三個問題來思考:1.條款的解釋是否有「疑義」?(就是兩種以上可能的解釋)2.是否對其他被保險人也適用?(要對所有人都可以說得通)3.上面兩個答案都是「是」嗎?是是是,湊齊三個「是」,恭喜你可以套用「不明確條款解釋原則」做對自己有利之解釋!本文摘自《淺談保險觀念:最敢說真話的保險專家,告訴你條約背後的真相》,一心文化,2020/07/01出版【關於更多保險理賠大小事↘↘↘】。失智也有保險養護費?搞清長照險、失能險、特定傷病險差別大。50+買保險懶人包 一篇文教你弄懂保險規劃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15 橘世代.好野橘
保險QA/關於「洗腎」理賠的5大保單!
臺灣目前洗腎人口約八萬多人,發生率排名為世界第一,被稱為洗腎之島。所以針對「洗腎」的保險理賠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目前針對洗腎,有可能會符合的有下列五大險種: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失能扶助險、長期照顧險和醫療險。重大疾病險首先可能符合理賠的就是「重大疾病險」,這個險種歷史悠久,談到洗腎許多人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它。然而重大疾病險在二〇一六年有做一次統一的修正,把原本的「尿毒症」改為「末期腎病變」。重大疾病險的理賠大多屬於「一次性給付」,也就是投保一百萬額度,確定符合後就理賠一百萬,只賠一次,契約就終止。所以在保險規劃上,通常將重大疾病險視為「事故剛發生時」的一筆前期救助金。這是洗腎第一個可能理賠的保險。重大傷病險重大傷病險是比較新的險種,同樣是屬於「一次性給付」的方式。理賠認定很簡單,只要符合健保重大傷病的標準即可(有除外項目需注意)。在健保的標準中,洗腎可能申請到的有兩種,分別是「永久期限」和「三個月期限」。在健保的認定上,如果暫時無法認定是否需永久洗腎,可能就會先給予「三個月期限」的重大傷病證明。等到確定為「不可逆尿毒症」後,才會發予「永久期限」的證明。這邊就要談到「重大傷病險」的優勢了。不論是「永久」或「三個月」,只要有健保重大傷病的證明,就可以申請保險金了。重大傷病險的認定非常簡單明確,因此可預期理賠爭議也較少,是第二個可能理賠洗腎的險種,也是非常推薦的險種之一。失能扶助險談到失能扶助險(以前稱殘扶險)可能會讓有些人訝異,「洗腎」也可能符合失能?沒錯,洗腎是可能符合失能的。在失能扶助險中,有一個項目叫做「胸腹部臟器」,在裡頭的泌尿器官就有談到「腎臟」,所以洗腎當然有可能會符合失能扶助險的理賠。長期照顧險長照險的理賠標準是「狀態的認定」,也就是說它是以「某一段需要照護的時間」來做判斷。如果醫師判斷,因洗腎的原因造成「生理功能障礙」,就有可能符合理賠標準囉!醫療險你看到醫療險是不是一頭霧水,醫療險怎麼會理賠洗腎?事實上,醫療險真的會理賠洗腎,不過要看你的條款有沒有就是了。醫療險的理賠原則是「要住院才賠」,所以許多人都認為醫療險不賠洗腎。但在很久以前,曾經有保險公司推出可以理賠洗腎的醫療險喔!只要出院後再到醫院接受洗腎治療,就可以按日理賠一筆「洗腎保險金」。但後來因為洗腎人數大增,這類商品也漸漸絕種。所以不能說醫療險不賠洗腎,只是你沒買到這種保單而已。以上介紹了五種可能理賠洗腎的險種,包含前期一次性給付的「重大疾病險」、「重大傷病險」,嚴重時給予幫助的「失能扶助險」、「長期照顧險」,還有現在已經絕版的「洗腎醫療險」,你的保單規劃了哪幾種呢?保險只是事後的彌補,理賠再多保險金也無法換回健康的身體,所以在關心洗腎的保險規劃之餘,更重要的是好好控制飲食,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才是根本之道。本文摘自《淺談保險觀念:最敢說真話的保險專家,告訴你條約背後的真相》,一心文化,2020/07/01出版【關於更多保險理賠大小事↘↘↘】。年紀大保險好難買?專家提醒:3種保單絕不能少。保險理賠僅值「一台國產車」壽險保障必知5大攻略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15 科別.精神.身心
家庭照顧者壓力大 研究:不影響健康
家庭照顧者的健康並不會因為壓力而受到影響!家庭照顧者常會面臨龐大且慢性的壓力,而一般認為這樣的壓力會影響照顧者的健康。但近期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透過觀察照顧者的發炎性生物指標後發現,家庭照顧者在9年內的健康變化,與常人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找到了239位年齡大於或等於45歲的家庭照顧者進行實驗,同時也找了一組對照組進行比對。兩組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婚姻狀況、自我評估的健康狀況與心血管疾病病史的自陳報告均類似。研究團隊在實驗組的受試者還未成為家庭照顧者之前,先抽取兩組受試者的血液,9年後,再次對受試者進行訪問並取得其血液與尿液樣本。接著,研究團隊針對受試者6種發炎性生物指標(與孤單、憂鬱症、免疫力受抑制、癌症與死亡率增高相關)進行比較與分析。結果發現,9年的期間內,實驗組與對照組受試者,其發炎性生物指標的變化並沒有太大的差別。6種指標中只有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的變化在兩組之間有稍稍的差距,而這是家庭照顧的慢性壓力所導致的些微全身性發炎反應,並不需要太擔心。根據《每日科學》報導,過去社會總認為成為失能家庭成員的照顧者會有健康上的影響,這不只會讓照顧者卻步,也會讓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產生罪惡感。研究人員表示,上述研究的目的,便是讓家庭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都能安心。【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
2020-07-14 橘世代.好野橘
最敢說真話的保經:保險理賠分成「三種」,你都知道嗎?
部落格社群影響力百大排行榜、總瀏覽數破千萬「淺談保險觀念」站長大仁首次出書!大仁曾經面臨家庭年收入八十萬,卻得繳六十萬保費的困境。後來發現臺灣大多數人的保險觀念偏差,導致許多家庭買錯保險,審慎思考後決心辭掉原本的工作,以保險為志業,期許自己能夠讓臺灣的保險環境往好的方向前進。精彩書摘:保險充滿了各種資訊落差。一般保戶不瞭解保險法規和合約,只能聽信業務員單方面的說法,但所言是真是假不得而知。絕大多數的保戶永遠不曉得保險公司賣什麼保險,自己又買了什麼保險,往往直到理賠的時候才知道保障內容是什麼。通常保險理賠的處理可以分成三個項目:一、正常賠款;二、協議賠款;三、優惠賠款(又可稱慰問給付)。每個項目都有它的用意存在。正常賠款符合保險範圍跟條款,金額核對正確無誤後理賠的就叫做「正常賠款」。大多數的保險理賠案件都屬於這種。協議賠款當產生理賠上的爭議時,有時候雙方會各退一步來處理。例如原本是100萬「賠或不賠」這個一翻兩瞪眼的結果,但雙方都退讓一點可能就會變成50萬去做協議和解。因為有時候保險爭議到評議中心或法院,沒有人可以保證一定賠,還是一定不賠。這種處理方式跟車禍和解類似,都是找到一個雙方可以接受的平衡點來做理賠處理。由於會因雙方的論點攻防而產生不同金額的區別,所以找到一個專業的輔助人是很重要的。優惠賠款(慰問給付)這種適用於一些原本不會理賠的案件,但因為某些因素的考量(例如商譽)而理賠給被保險人。常聽到的「融通理賠」指的就是這種。例如,有時候會看到被保險人將保險公司拒賠的消息鬧上新聞,這就是為了要給保險公司帶來壓力。在輿論之下原本判斷不能理賠的,可能就會以慰問金的名義給付理賠金。但需要注意的是,保險公司有絕對的裁量權,也許第一次融通理賠給你,但接下來不賠你也不能說什麼,因為本來就不是在理賠範圍內的。這種狀況通常發生在一些小金額的理賠上,常見於幾千塊的小額理賠。但如果金額涉及十萬甚至百萬,建議不要奢望保險公司會有融通的可能性。就把這項理賠當成是走在路上撿到錢吧,規劃合適的保險才是治本之道。本文摘自《淺談保險觀念:最敢說真話的保險專家,告訴你條約背後的真相》,一心文化,2020/07/01出版【關於更多保險理賠大小事↘↘↘】。保險業務不願說的秘密 長照險、失能險怎麼買?。買了好多保險卻賠不到?熟齡族這樣買最到位! 好 野 橘 社團來囉! 【歡迎加入】人生下半場,如何活得比現在更好?最基本的準備就是:安穩財務! 【好野橘社團】以40後步入熟齡者的橘世代需求出發,創立社團平台提供熟齡理財計畫,讓大家在此輕鬆談錢、安穩財富,打造橘世代退休現金流!【立刻加入好野橘】
-
2020-07-11 橘世代.時尚橘
1件白T恤、1頂漁夫帽…銀髮潮時尚 76歲穿出真我
誰說長輩的穿搭不能很「時尚」?留著灰白的落腮鬍,一身牛仔打扮,76歲的林經甫愈老愈有型,他曾是醫師,退休後關注藝文、參與社區營造,甚至受到youtuber兒子林冠廷的「台客劇場」刺激,當起網紅,登上紐約時裝周的伸展台,開始外拍走秀,還參與年輕世代的服飾設計品牌,儼然是位「時尚老人」。愈老愈有型 穿出生活態度對林經甫而言,時尚不僅是穿著打扮,更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隨著年紀增長,頭髮稀疏,他習慣戴帽子出門,牛仔帽、棒球帽和漁夫帽都是他的愛,尤其漁夫帽易摺收納,可放進包包四處走。高齡者最怕跌倒,林經甫建議選擇防滑的橡膠鞋底,黑白灰色系較易搭配服裝。林經甫觀察,有些人習慣買一整套衣服,配好就不會穿搭出錯,他反而喜歡自己搭配服裝,像他現在的工作,不具太多商業感,加上下班後常去運動,因此上半身白T恤、背心,下半身運動褲,成為他必備穿著。喜歡做自己 品牌不是重點談及穿搭,林經甫很有想法,言談之間,他突然注視牆上幾年前拿著戲偶,身穿白polo衫的照片,笑說「現在的我會把polo衫胸口的品牌logo去掉」,因為服裝美學是在個人,而不是在品牌,他希望別人第一眼看見他,是稱讚他很快樂、幸福,充滿自信。一個人的穿搭反映人的生活態度,林經甫喜歡做自己,面對生老病死,他看得很開,不怕死亡,就怕失能,造成家人負擔,所以他努力運動,保養身體,即便疾病無法治癒,也學習與病共存,「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剩下交給上帝吧」!對於父親很潮的穿搭,林經甫的兒子很支持,只要老爸開心就好。談及兒子,林經甫說,父子倆關係如同朋友,從選大學到就業,兩人的對話,從不是命令句,而是疑問句,互相討論,這種互動方式才能長久。結合設計師 大稻埕再出發精神上很「時尚」的林經甫,如今一腳踏入服裝的時尚世界,有台灣的年輕設計師品牌接洽,邀他當模特兒,他立刻答應,就算年輕的牛仔大衣、背心穿上身,也來著不拒。他說很多企業老闆,喜歡穿西裝外套配牛仔褲上班,這是一種「活出自我」的態度,加上選擇有社會企業背景的牛仔配件,讓穿著更具意義。面對未來,林經甫笑說,自己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除了計畫在大稻埕建立更多設計師的共同工作空間,更希望凝聚台灣珍貴的人文情懷,從這裡出發變成國際品牌。誰說年紀大不能再有理想?林經甫充滿好奇、懷抱熱情,他的第三人生正持續前進中。熟齡時尚穿搭直播 分享不敗的丹寧穿搭活動你能想像在100多年前就已經有「丹寧」的存在嗎?原本只是工人在穿的牛仔褲,如今從褲子到背心、外套甚至是包包,都可以成為人人必備的時尚單品。現在加入「橘世代」粉絲專頁,在活動頁面分享「自己的丹寧穿搭照片」,由橘世代與Story Wear社群小編評選精彩貼文,就有機會刊登於《橘世代周報》並獲得Story Wear提供的100%天絲棉口罩套或丹寧鑰匙圈(隨機)!網路投稿活動【熟齡穿搭精選閱讀↘↘↘】。要美也要機能…從裡到外 運動不能隨便穿。職業婦女穿搭配件教科書 雋永經典+方正輪廓的雙重品味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7-11 橘世代.好野橘
橘世代/銀髮潮時尚 76歲穿出自我
誰說長輩的穿搭不能很「時尚」?留著灰白的落腮鬍,一身牛仔打扮,76歲的林經甫愈老愈有型,他曾是醫師,退休後關注藝文、參與社區營造,甚至受到YouTuber兒子林冠廷的「台客劇場」刺激,當起網紅,登上紐約時裝周的伸展台,開始外拍走秀,還參與年輕世代的服飾設計品牌,儼然是位「時尚老人」。愈老愈有型 穿出生活態度對林經甫而言,時尚不僅是穿著打扮,更是一種生活態度,他習慣戴帽子出門,牛仔帽、棒球帽和漁夫帽都是他的愛,尤其漁夫帽易摺收納,可放進包包四處走。林經甫觀察,有些人習慣買整套衣服,配好就不怕穿搭出錯,他則喜歡自己搭配,像他現在的工作,不具太多商業色彩,加上下班後常運動,因此上半身白T恤、背心,下半身運動褲,成為他的必備穿著。喜歡做自己 品牌不是重點談及穿搭,林經甫很有想法,言談之間,他突然注視牆上幾年前拿著戲偶,身穿白Polo衫的照片,笑說「現在的我會把Polo衫胸口的品牌logo去掉」,因為服裝美學是在個人,而不是在品牌,他希望別人第一眼看見他,是稱讚他很快樂、幸福,充滿自信。一個人的穿搭反映生活態度,林經甫對生老病死看得很開,不怕死亡,就怕失能,造成家人負擔,所以他努力運動,保養身體。對於父親很潮的穿搭,林經甫的兒子很支持,「只要老爸開心就好」。結合設計師 大稻埕再出發精神上很「時尚」的林經甫,如今一腳踏入服裝時尚世界,有年輕設計師品牌邀他當模特兒,他立刻答應,就算年輕的牛仔大衣、背心穿上身,也來者不拒。他說很多企業老闆,喜歡穿西裝外套配牛仔褲上班,這是一種「活出自我」的態度,加上選擇有社企背景的牛仔配件,讓穿著更具意義。面對未來,林經甫笑說,自己的最後一站就是大稻埕,除了計畫在大稻埕建立更多設計師的共同工作空間,更希望凝聚台灣珍貴的人文情懷,從這裡出發變成國際品牌。誰說年紀大不能再有夢想?林經甫懷抱好奇、充滿熱情,他的第三人生正持續前進中。長輩穿丹寧影音看更多報導:《橘世代》
-
2020-07-08 失智.失智資源
失智據點/老學童上學防失智 桃園醫院醫師深入鄉里教醫療知識
隨著高齡化社會來臨,失智人口也逐年攀升,為預防長者失智失能,參與社區活動是良好的選擇。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持續協助桃園市近13個社區關懷據點,安排院內各醫療科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藥劑等專業講師,前往據點為爺爺奶奶上課,增加長輩對疾病的認知。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社區預防護理長劉美玲表示,俗語說「要活就要動」,不只身體要活動,腦袋更要動一動,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社區關懷照顧據點,希望結合政府及社區資源,讓居家的長輩不孤單,白天兒女外出上班時,能有一個可以與人互動、一起學習的地方,最重要的是能達到減緩失智失能的目的。桃園醫院協助桃園市近13個社區關懷據點,安排院內各醫療科醫師為爺爺奶奶上課,例如認識常見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了解何謂心肌梗塞、退化性關節炎、為什麼爺爺容易攝護腺肥大、奶奶比較會發生泌尿道感染、居家安全如何防跌、用藥安全等,不僅有對醫療的深度了解,同時還安排園藝治療、毛巾操運動、預防五十肩、媽媽手等健身操活動,讓社區長輩多認識自己的健康。劉美玲指出,若家中長輩每天在家看著天花板或門外發呆,不如到社區關懷照顧據點或社區發展協會多活動,倘若不知道住家附近有無這樣的社區據點或愛心協會,可詢問市政府社會局或所屬社區的里長。桃園醫院目前服務的據點,包含桃園區龍岡社區關懷據點、中聖里、中泰里、中原里關懷據點、護國宮愛心基金會,八德區高明里關懷據點與白鷺社區發展協會,中壢區中山里、復華里關懷據點等。劉美玲表示,她常跟里長們說「生活在這樣社區的長輩真的很幸福,希望退休後也可以搬來這些社區養老呢」她說,能協助社區長輩生活得更有品質,並找回他們昔日的笑容,是非常榮幸的事。立即加入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粉絲專頁!無論你是否為失智者,我們都期盼能認識你。我們提供專業醫療資訊和交流平台;而你來告訴我們,那些關於失智的故事。加入>>
-
2020-07-08 科別.腦部.神經
健康保衛站/預防腦中風 習慣、飲食著手
屏東一名76歲老翁因手腳無力、嗜睡掛急診,確診是腦中風,中風後吞嚥困難,須放置鼻胃管灌食。屏東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昶宏提醒,腦中風來得急又快,預防腦中風從年輕就要留意身體狀況。陳昶宏說,腦中風有8成是缺血性,2成是出血性,死亡率為7至14%,8成患者可存活,患者中風後造成的失能程度不一。「家人發生腦中風,家庭恐也『中風』!」陳昶宏說,患者三分之一可恢復日常生活,三分之一患者生活需他人協助,另三分之一需全天候照護。衛福部統計,腦中風發生高峰是60至79歲,陳昶宏觀察,腦中風有年輕化趨勢,臨床上有愈來愈多40至50歲患者,這些患者仍是家庭經濟支柱。避免腦中風找上門,醫師建議從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著手,推薦地中海型飲食,多食用水果、蔬菜、全穀類、豆類、堅果等,以橄欖油作為脂肪主要來源,食用少量的魚、白肉和乳製品,減少攝取紅肉。陳昶宏也提醒,心房顫動(心律不整)會增加心臟產生血栓機會,提高缺血性腦中風風險,心悸或心律不整要及早就醫。陳昶宏說,辨識及處理腦中風發生症狀要「臨危不亂」,包括臨時手腳軟、微笑也困難、講話不清楚、別慌亂快送醫,把握3小時急救黃金期。
-
2020-07-07 新聞.生命智慧
全癱37年樂觀面對生命 他畫出「海闊天空」
口足畫家童福財全癱坐輪椅37年,樂觀面對生命,20多年創作「海闊天空」時,總統參選人車隊從身後浩蕩呼嘯而過,他渾然不覺參選人是誰?後來有沒有當選?也讓他體悟到,原來在大自然面前,無論是權貴,或是身心障礙朋友,所呼吸的空氣都是公平的。童福財「彩繪人生-海闊天空」個展,即日到8月31日在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門診大廳「藝文櫥窗」展出,今天開幕儀式,他分享「海闊天空」主題畫作,並與在場人士相約,明年再來分享生命故事。童福財今天還有苗醫居家護理服務個案身分,他表示,20歲當兵時,他摔斷頸椎全癱,坐輪椅37年,生活全靠別人照顧,他沒有被打敗,「『海闊天空』畫的是我」,20多年前他與另2名口足畫家謝坤山、陳世峰在新北市南雅海邊寫生,面對是山、海,背後有總統參選人造勢車隊通過,事後才發現參選人是誰,有沒有當選,他都不知道。他因此也體悟到生命是平等的,不管權貴、潦倒,或是生病、身障等,但生活的酸甜苦辣,取決自身心態,而不是外在環境和天生條件,人可能無法改變外在環境,樂觀面對生命,換個角度過生活,可以用海闊天空的心境,翱翔在天地之間。苗醫秘書黃堂彥頒發感謝狀給童福財,歡迎民眾觀賞,感受童福財「彩繪人生-海闊天空」畫作中散發熱情與希望,黃堂彥表示,居家醫療整合服務,由專業醫護人員到童福財等個案家中,提供因失能臥床或慢性疾病,不便外出就醫的居家病人,完善醫療照護與護理指導,洽詢專線037-261920轉2203。
-
2020-07-06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長者練五禽戲 一周脫掉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中醫也成為長期照護的一環,臨床顯示,中醫介入長照,可延緩認知功能惡化,降低失能速度,此外,長輩經常練習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也能改善腰痠背痛症狀。國內一項研究分析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等情況,純西醫照護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四點八年,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七點六年。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去年八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六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二千人次受惠,有長者每天打一分鐘五禽戲拳術,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上醫治未病」黃建榮說,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照護,中醫有很好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則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服務,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為此,中醫師公會積極推動具有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舉例來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等困擾,甚至常常戴著護腰。在中醫師指導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後,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只需一個禮拜,症狀大受改善,不需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更多互動,也有醫療功效。黃建榮表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目前全國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而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有二百人,未來將深入社區據點,延緩失智失能速度。
-
2020-07-05 新聞.長期照護
中醫入長照 長者五禽戲做一周脫護腰
政府積極推動長照,而中醫也納入長期照護的一環中,在長照據點針對社區長者,提供具中醫特色的預防醫學,以達到延緩失能的成效。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黃建榮表示,自去年8月首創中醫長照社區關懷據點,今年6月擴增至六個長照據點,超過2000人次受惠;甚至有長者每天作一分鐘五禽戲的運動,一個禮拜後便腰痛改善,不需使用護腰。黃建榮表示,「上醫治未病」,針對中老年人失能的照護,中醫有很好的預防功效。在失智初期,中醫可緩腦部退化速度維持認知功能;失智中期可降低精神與行為症狀發作;失智末期則可透過中醫維持基本日常活動減少失能狀態。有研究指出失智症患者因失能而入住護理之家或接受居家照顧的情況發現,純西醫個案平均失能時間為4.8年,而中西醫合併治療個案則是7.6年。而中醫提供以人為本的全人照護,不像西醫需要多科、團隊一起出動。尤其居家醫療,是自古就有的事情,例如春秋時的名醫扁鵲周游列國到處行醫,因此中醫師公會也開始推動到各長照據點提供具中醫特色的長照服務。黃建榮說,許多長照據點的長者都有腰腿痛的問題,甚至常常戴著護腰。中醫提供五禽戲、八段錦等拳術運動,讓長者每天操作一分鐘,經過一個禮拜後便大有改善,不需要護腰。除了運動,中醫長照還帶領長者一起做茶飲、認識藥膳,和其他長照服務相較,不僅「動手動腳」有更多互動,也有醫療的功效。黃建榮表示,目前已有六個長照據點申請中醫師到點服務,經過培訓可至各長照據點的中醫師約200人。希望未來能結合在地中醫診所,達到在地老化的目標。
-
2020-06-24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以BMW促進健康減碳救地球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長者的智慧」是起源於一位「退而不休的醫學院教授」,在畢生從事基礎醫學的研究與教學之餘,寫出她對環境保護的關懷與諄諄叮嚀,而有如「連鎖反應」般地誘使兩位比她年輕幾歲的資深醫師寫出他們對身心保健的個人心得。重要的是這三位長者在這幾篇文章所分享的並不是他們過去在其專業所發表或教導的「知識」,而是他們在追求學問的漫漫長路中所領悟的「智慧」。拜讀醫病平台清子教授一文,受益良多,感佩之餘,也來笑顰,談談我推銷多年的BMW運動。BMW是指Bus/Bike(巴士公車/腳踏車)、Metro(MRT)(捷運/火車/高鐵)、Walk(步行/走路)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減少或放棄出門開車或搭私家車/計程車的習慣,多騎單車(Bike),多搭公車(Bus),搭捷運(Metro)、火車或高鐵,從家裡出門到車站,要走路;在捷運車站或高鐵站內也要走路,下車後也須走路到辦公室或學校等,每天大概都會走15分鐘以上。雖然很多國內外的健身指南都告訴我們,運動要動到全身出汗,心跳加快到130。每天要運動30分鐘以上或快走一萬步以上。國衛院溫啟邦教授等根據美兆健康管理資料庫中1996至2008年,共計416,175名(男性199,265名,女性216,910名)個案,平均追蹤約8年所統計分析。研究團隊根據會員所填健康問卷資料,將個案運動量分為不運動、低運動量、中運動量、高運動量及非常高運動量五類,並將各分類組與不運動組做危險性比較,計算出各組的平均壽命。研究發現,只要每天運動15分鐘(每週約90分鐘的運動量)與不運動的人相比,可減少14%總死亡與10%癌症死亡、延長三年壽命。之後,每增加15分鐘的運動,又可減4%的死亡與1%癌症死亡。這個每天運動,低運動量就可以,包括走路15分鐘也有效,重點在天天有恆的動!最近在與溫教授開會後聊天,我感謝他的這個研究給我推動BMW健身,提供了強而有力的科學根據。他笑著說:「春宵一刻值千金,這第一個一刻,非常珍貴。」是維持身體健康的最重要的一刻(15分鐘)啊。退休以後,放棄了四輪轎車,開始嘗試BMW的生活方式:公車(BUS)站或捷運(Metro)站不可能都在家門口,每天以之代步,多少要走一段,捷運站內,也得上上下下走一段,到了目的地,還要走一段。整天加起來,一定超過走路15分鐘的低運動量。就可符合上述每天超過15分鐘走路運動的要求了。每天出門,坐大車,有熟人或生人作陪,有專業的司機駕車,不也是另類的享受嗎?而且敬老悠遊卡每個月還有市政府自動劃撥進來的480元可用。等於是免費乘車啊!不論搭捷運或公車,還有博愛座(Priority seat)可享受,常常也承蒙年輕乘客讓座,令人感受溫馨的呵護,也默禱那位好心讓座的朋友,心神快樂,學業或工作順利;多站一程,增加身體健康。偶爾年輕人閉目養神或低頭划手機,沒有讓座,就輪到我享受站一段、鍛鍊身體了。有一次剛上公車,車子開動,身子晃了一下,有人馬上親切地起身讓座,卻發現讓座的紳士頭髮比我還白,再一看,居然是我的小學老師。兩人相對一笑,留下師生間另一件美麗的回憶。提倡BMW,多利用公共交通工具,除了個人可以健身延年益壽以外,更可減少能源浪費,減少機車或小汽車的排炭汙染環境,對保護地球永續經營,應該也有貢獻喔!而且如果能夠保持到老了,還能自己健康活動,減緩需要他人服侍的時間,減少家人的負擔。每次看到捷運站電梯前的提醒排對禮讓的廣告,捷運或火車車廂內或公車內博愛座的溫馨說詞,或聽到捷運車內「請讓座給需要的人士(Please yield your seat to those in need.)」的廣播,都會有會心的感動。常常看到各種交通工具很有創意的文宣:諸如「禮讓助人有好運」、「愛心讓座助她好孕」,都會令人莞爾。也期待這些隨機教育,可以不斷提醒國民永遠保持一顆善良助人的心,敬老尊賢。每每看到捷運內空的博愛座,旁邊卻站了不少年輕人,都會有生活在文明國度的欣慰感。感恩啊!老人的骨頭比較多骨質疏鬆,偏偏老人肌力減退,步履不穩,加上可能視力衰退,容易跌倒。而老骨頭經不起跌,一跌就可能骨折,嚴重的髖關節骨折,就容易失能,甚至從此得靠輪椅,乃至臥床不起 ! 所以我常勸老人病友使用拐杖,畢竟三隻腳比兩隻腳穩當。我自己也開始身體力行,帶起拐杖。有一次在機場出關時,隨身行李需要經過X光檢驗,當我把手提包、外套及枴杖放進小箱內送進X光透視機時,旁邊的工作人員,迅速遞給我一把枴杖!讓我深深驚喜與感動。待人要用:「愛心,笑臉,傾聽。」愛心的力量無遠弗屆。以利益眾生為人生優先的價值,實踐助人行善。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所欲必施於人。」是幫助他人最好的指南。童子軍要「日行一善」,助人為快樂之本!助人帶給對方也帶給自己快樂。不必期待對方道謝或報答,「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時間未到。如果接受你的幫助的人,再去幫助更多的人,這就是善的循環。這也是你的功德與福報。希望大家經常攜帶一把愛心拐杖在心中,看到需要幫助的人,隨時遞出。助人助己,可能有一天,這把枴杖會回傳給你。期待大家以BMW促進健康,改善環保,以心中的愛心拐杖,讓世界更和諧更溫暖。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外籍看護工難入境 長者失能照顧看這裡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出入境步調,萬一新聘外籍看護工受疫情影響無法入境,家中長輩照顧需求怎麼處理?勞動部表示,雇主可選擇承接在台等待轉換的外籍看護工;也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至各地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洽詢長照資源,協助家中照顧需求。勞動部說明,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若雇主新招募的外籍看護工因為疫情無法入境來臺工作,可選擇到各地的公立就業服務站,辦理承接在臺等待轉換的外籍看護工,以減少國外引進的等待時間,相關申請程序可撥打勞動部專線02-8995-6000洽詢。為了處理疫情期間,聘僱外籍看護工的失能者照顧需求問題,衛生福利部在109年3月30日訂定因應疫情照顧處理機制,符合長照需要等級2級以上的失能者,如果新聘僱的外籍看護工因疫情不能入境、原聘僱的外籍看護工返鄉暫時無法來臺,或是入境後需居家檢疫或隔離14天,已放寬可使用居家照顧、社區照顧等照顧服務;另如果原本已在家中服務的外籍看護工因故須居家隔離,為減少失能者家庭照顧壓力,也放寬得使用喘息服務等長照資源。勞動部表示,以上相關資訊都可至勞動部跨國勞動力權益維護網站查詢;如果有長期照顧服務相關的需求,可撥打衛生福利部1966長照服務專線或至各地長期照顧服務管理中心洽詢相關長照服務資源及申請程序。
-
2020-06-22 新聞.長期照護
鬱卒體衰,8旬嬤竟失能1個月!長者衰弱7警訊別輕忽
家住宜蘭礁溪的80多歲王奶奶,患有糖尿病,生活自理不成問題,每次回診都很有精神地走入診間。但上個月被診斷心血管阻塞,她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擊潰,開始憂鬱、沒有胃口,家人一開始沒有注意,一個月後,社區診所醫師見到王奶奶竟坐著輪椅,呈現失能狀態。王奶奶的故事是輕忽衰弱導致的悲歌,衛福部國健署透過「長者衰弱評估」數據推估,台灣有近3萬名長輩可能成為下一位「王奶奶」。目前國內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以去年39萬名85歲以上長者計算,我國可能衰弱的長者約為9.7萬人,其中恐有三成不自知。根據國健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有很多細微跡象是衰弱警訊,但常被「我老了才這樣、很正常」為由選擇忽視,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長輩過去一年若曾有跌倒經驗、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長期服用多種慢性病藥物、有憂鬱症、失智症、營養不良或慢性病者,都是衰弱高風險族群。有衰弱狀態長者常因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多種藥物及營養不良,增加跌倒風險,導致骨折、失能,甚至臥床不起。開業診所醫師吳震世表示,長輩一旦臥床,平均餘命恐剩7年;反之,及早發現衰弱狀態,尋求社區資源幫助,長輩可多享受14年以上健康老年生活。吳震世指出,若家屬能及早發現王奶奶有憂鬱等衰弱前期徵兆,可帶著她到診所診斷,轉介至心理諮商診所或由社工協助,改善其憂鬱情緒,避免王奶奶因吃不下引起營養不良,減少罹患肌少症及摔倒風險,降低失能機會。國健署以世界衛生組織(WHO)去年公布新版高齡整合照護指南為基礎,製作「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民眾在家就能替長輩評估,若有任何1項異常就是衰弱前期、符合2項即為衰弱。該評估中的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民眾可詢問長輩「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則依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進行評估;營養狀況是以過去三個月體重是否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為標準;若過去2周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則有憂鬱可能。吳震世提醒,評估項目只要有一項異常,應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衛生局所也可提供如長者運動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
-
2020-06-20 新聞.健康知識+
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8項評估報您知,若有任1項異常需尋求醫師做進一步評估!
您過去1年是否曾跌倒、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或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如果有的話,要小心可能是衰弱的徵兆。除此之外,有失智症、憂鬱症、營養不良和慢性疾病的長者,也容易有衰弱的風險。「衰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狀態,如果能夠提早發現家中長者健康異常的狀態,盡快尋求社區資源的幫助,才能夠預防及延緩衰弱情形的發生。 85歲以上長者每4人有1人可能衰弱依據國民健康署108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74歲長者有8.2%出現衰弱前期,1.3%為衰弱狀態;75-84歲長者有15%出現衰弱前期,3%為衰弱狀態;85歲以上長者有26.9%出現衰弱前期,6.9%為衰弱狀態。結果顯示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因為視力、聽力、肌力、平衡感變差,或服用鎮定藥物、多種藥物,而增加跌倒的機會,以致骨折、失能、住院。家中長輩健康出現警訊?國際最新功能評估報您知為達健康老化的目標,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8年公布新版的高齡整合照護指南(Integrated Care for Older People Guidlines,ICOPE),以社區為基礎,發展以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服務模式,提出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早期發現長者功能衰退,以延緩衰弱與失能,維持及改善老年人身體功能與心理健康。「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包含認知功能、行動能力、營養、視力、聽力、憂鬱等6大項目。認知功能包含記憶力與定向力(如:今天是幾號?);行動能力如:是否能在14秒內,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5次;營養狀況如過去三個月體重突然減少3公斤以上;憂鬱情形如過去2週覺得心情低落沮喪、沒有希望等。民眾在家中可以透過這6項功能評估,了解長者是否有健康警訊。長者健康整合式評估量表(1) 記憶力:說出 3 項物品,例如:鉛筆、汽車、書,請長者重複,並記住,問完第 2 題後再詢問一次。(2) 定向力:詢問長者「今天的日期?」(含年月日)「您現在在哪裡?」(3) 椅子起身測試:14 秒內,可以雙手抱胸,連續起立坐下五次。(4) 在過去三個月,您的體重是否在無意中減輕了 3 公斤以上?(5) 您是否曾經食慾不振?(6) 您的眼睛是否有任何問題:看遠方、看近或閱讀上有困難、有眼睛疾病、或有正在治療的疾病 (如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7) 請跟著我唸 6、1、9,是否兩耳都聽得到(8) 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情緒低落、沮喪或沒有希望?過去兩週,您是否感覺做事情失去興趣或樂趣?評估發現異常,可以找哪些資源幫助?如果發現評估結果有任1項異常,可就近尋求社區診所或醫院的家庭醫學科、老年醫學科,做進一步評估。除此之外,衛生局所也可提供民眾有關健康促進的社區資源,例如:長者運動相關課程、社區照顧關懷據點、營養推廣中心、失智友善社區等,讓長者獲得完整照顧,並預防及延緩長者失能,擁有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原文引用自:國民健康署
-
2020-06-20 新聞.科普好健康
網路遊戲成癮怎麼救?醫師:首先要避免批評他們的滿足成就
門診常遇到一些父母帶著孩子來看診,這些孩子有幾個共同點,即「晚睡、不讀書、花很多時間上網玩遊戲、對其他事情興趣缺缺」。不過,我們其實常常分不清楚對於事物的熱中和成癮有什麼差別,以至於這些孩子常被貼上「網路成癮」或「遊戲成癮」的標籤,家長也很自然將孩子的問題怪罪於上網時間太長,或遊戲玩太久這些原因。上網打遊戲到無法自拔所謂「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指的是「玩網路遊戲失控,導致生活失能」,而非單純「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如果沒辦法控制自己導致瀕臨失控的情況,就可能被界定為成癮,也就是說,如果上網打遊戲到無法自拔,讓日常活動的優先順序產生變化,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平衡的話,就要留意是不是有網路遊戲成癮的狀況。網路遊戲成癮 我高於歐美衛福部公布「2016全國網路使用行為調查報告」指出,全台每30名國中、國小學生就有1人呈現高度網路遊戲沉迷的傾向。國衛院與馬偕醫院的研究團隊在2018年以「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台灣8110位青少年玩家的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為3.1%,略高於歐美國家的1%,這項研究成果也刊登在《行為成癮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上。事實上,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遊戲成癮症」列入新版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統計分類》(ICD-11),即網路遊戲成癮正式被列為成癮行為(Addiction)之一,值得社會重視。課業或人際關係受挫?從臨床案例來看,青少年的問題常不在於沉迷網路遊戲本身,而是源自現實生活層面的問題,導致他們逃避到網路遊戲的世界。通常看似網路遊戲成癮的孩子,仔細了解後或許會發現,他們可能是因為課業跟不上,或是在人際關係上遇到挫折,由於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轉而投向網路遊戲世界裡尋求慰藉。其實,在現今科技網路的時代,網路遊戲成癮已變成需要我們了解與重視的課題。想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得避免批評孩子在網路遊戲裡獲得的滿足與成就,家長不妨抱著好奇與尊重的態度,以旁觀者的角色去了解網路遊戲吸引孩子的地方,像是喜歡很多人一起玩的感覺,或是玩遊戲的過程中很有成就感等。幫孩子找回生活平衡其次,可以試著提升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可以獲得的滿足感,並在現實生活中增加一些短時間就能完成的挑戰,就像遊戲世界中給予孩子的成就感一樣,來幫助孩子逐漸找回生活的平衡狀態。例如培養共同的運動習慣,特別是近年運動蔚為風潮,親子之間如果透過共同的運動,既能增加彼此互動的機會,也能讓孩子透過運動的過程獲得滿足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