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6 養生.人生智慧
搜尋
太極拳
共找到
197
筆 文章
-
-
2022-05-30 癌症.乳癌
乳癌術後運動 3種訓練增免疫力、降副作用
● 運動是癌症術前術後保持健康重要的一環● 乳癌術後的淋巴水腫、傷口沾黏要特別注意● 經過醫師評估,掌握體能狀況即可運動訓練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統計,乳癌為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位,且有年輕化趨勢。患者不只要面對療程,還有切除腫瘤後的乳房重建,諸多挑戰容易讓人陷入憂鬱、沮喪的情緒中,心理壓力極大。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何宏胤表示,藉由長期運動可打造體內抗癌環境,提高身體免疫力、改善術後疼痛、傷口沾黏等問題,只要患者體能狀況許可,經醫師評估後,應該重啟運動生活。癌症治療期間 也應該運動癌友常因為身體疼痛、術後傷口、化療副作用與癌疲勞(癌因性疲憊症)等因素,擔心無法負荷運動。何宏胤說,適度運動很重要,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對癌後保健有很大助益,尤其是可以減緩治療副作用的不適,降低疲勞、鬱悶,但須經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下,採正確姿勢才能讓效果加乘,並且預防運動傷害。針對乳癌患者的運動訓練,何宏胤建議,宜循序漸進提升運動強度、次數,每周3至5次有氧運動與拉筋伸展,可提升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功能性;每周2至3次重訓鍛鍊大肌群,強化肌肉組織與身體機能。每項運動都要注意節奏不要太快、動作不要太大。術後肌肉無力 多動減疼痛乳癌術後,及早介入運動,可幫助維持關節活動度、消除腫脹症狀、增強肌力和心肺功能。何宏胤說,愈早開始進行運動愈好,術後最常見肌肉無力、手難舉起,建議多做有氧運動、阻力運動,來緩解關節疼痛和肌肉緊縮,進而提升身體自癒力。乳癌病友運動有哪些禁忌及注意事項?何宏胤強調,乳房重建手術後,可能有上肢及肩膀不穩定等肌肉失衡,因此要避免胸部的推舉動作;藥物副作用可能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導致平衡感失調,適合做太極拳、慢跑等低強度的運動。骨轉移的病人,則以瑜伽、散步、伸展操等低衝擊性的運動為主。●有氧運動每周3至5天做中等強度的大肌肉群有氧運動,如走路、單車等,對於整體健康生活品質、情緒及功能性均有顯著改善。●阻力運動每周2至3天做重訓和深蹲,或扶著椅子反覆由坐到站、再由站到坐,建議做至少一組,每組做8至12下,增加大肌群的強度,循序漸進、慢慢增加強度。●柔軟度每周2至3天做伸展運動,如瑜伽或拉筋伸展操,對所有大肌群做靜態伸展或活動度訓練。可處理荷爾蒙治療、放療或手術後關節或肌肉的限制區域,藉由伸展運動有助傷口復原。乳癌患者術後運動注意事項1.選擇適合的運動類型,勿造成過度負擔。2.採循序漸進方式,視身體及運動狀況調整強度、次數。3.癌細胞轉移到骨頭,應避免高強度運動;有傷口或人工血管要避開游泳,以免感染。4.患側有緊繃感、麻、痛等異常現象,回診時告知醫師並調整運動方式。
-
2022-05-22 名人.劉秀枝
劉秀枝/運動加上森林浴是增強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
近日COVID-19確診人數飆升,為了減少群聚感染,許多活動都取消或改為線上視訊,但是我每星期的兩個戶外健行活動都仍維持照常,因為運動加上森林浴,也就是在山林中健走,不僅簡單可行、花費少,而且有多篇學者們發表的論文加以佐證,是增強個人免疫力、抵擋疫情的利器。運動時會增加人體內的循環淋巴球,並釋放出抗發炎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因此若平常有規則運動,當受到病毒感染時,症狀會較輕,死亡率也較低。例如一篇來自美國,發表於2021年《英國運動醫學期刊》,對48,440位感染COVID-19病人的回溯性研究,發現平常很少運動者的死亡率,為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程度運動者死亡率的2.49倍。走入山林,除了綠意盈眼,心情舒暢外,許多樹木都會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如芬多精(phytoncide),具有抑制空氣中微生物和病毒的作用,並且降低人體內的皮質酮,舒緩焦慮與壓力。一篇發表於2020年《環境化學書信》期刊的論文,發現義大利南部地區COVID患者的病情嚴重度與死亡率較北部的工業區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南部靠近地中海,平均每位住民所可使用的森林區較北部大。森林裡,尤其是月桂樹和和冬青櫟等,不僅可以攔截細懸浮微粒(PM),減少空氣汙染,植物還能釋放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增強居民的免疫力。那麼把運動與森林浴結合,就會產生加成作用,因此在山林間健行、打太極拳或從事其他運動都是很好的方法,而臺北近郊的陽明山或是住家附近的郊山都是很好的去處。如果樹林間有瀑布,其間的負離子,更可淨化空氣。定期與三五好友一同到郊外健行,或參加社團的走入山林課程,除了研究地形與地質,更可學習新知與人際互動,而且萬一發生意外時,也會有同伴幫忙。只要戴好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如此則可充分享受這兼具「山林」、「健行」與「人際互動」的行程,而且在空曠地區還可暫時拿下口罩,好好吸收芬多精。但若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狀時,請不要出門參與活動以保護他人。有些人在疫情期間不敢出門,更不敢去健身房,因而缺少運動與人際互動,可能造成情緒低落、身體衰弱或免疫力降低,因此不妨在清晨人少時,載著口罩在住家附近的綠地、公園走走,也是有助益的。疫情不斷升溫,每個人生活圈裡確診的人愈來愈多,難免會擔心甚至恐慌。但是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盡個人之力,除了打疫苗、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外,還可再加上運動,走入山林,就更能增強免疫力,遠離病毒,而且即使受到感染,也可能只是輕症。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xuite.net/hcliujoy/blog收聽劉秀枝醫師的「神經會說話」:https://open.spotify.com/show/7LKUC9kplPhfwc2JP2YvAB?si=jzn_Ak2ySsib_Hf4Z22GNA&nd=1
-
2022-04-30 養生.抗老養生
春天養肝好時節早睡少吃酸!春天常見疾病與如何緩解治療?
前陣子還經歷了不到10度的寒流,最近已經熱到快要穿不住外套了。沒錯,這就是一個天氣多變的狀況,也就是春天來囉!中醫角度認為,春天人體的代謝會慢慢增加,這都是屬於「肝臟」疏泄的功能。肝臟的疏泄如果不夠呢或是太過的話,都會造成一些問題喔!像是外在的皮毛和腠理,防禦力可能會不夠,內在的火氣可能被引動起來,像是風邪、感冒或是過敏性的問題,就會在這個時候找上你。今天就來為大家介紹,有哪些春天容易發生的疾病,還有要怎麼吃,才可以提高免疫力,一起來看看吧!在中醫來講,春是一個風邪多發的季節,風邪可以想像是,一個多變的狀況,例如外在刺激變多、病邪開始侵襲身體的狀況變多,這都是屬於風邪!在春天來講,對應到五行是屬於肝跟木,那肝本身就一是個疏泄調節的臟器,那木可以想像,從土裡長出來,一路生長並開枝散葉的形象,那對應到人體這個肝木跟風邪的狀況,就容易侵犯到我們的頭面、五官、四肢等。所以在內經來說,有句話叫春善病鼽衄,鼽跟衄就是對應到鼻子,鼻子的過敏、鼻塞、流鼻血的症狀。春天常見疾病有哪些,大致可分4項疾病:1、過敏性症狀:像是氣喘、鼻炎、頭面的眼睛結膜炎,與溫度調節變化有關係,春天開始與春暖花開的情形以及生物繁衍越來越多,這些刺激的來源,都容易造成過敏。2、感冒、腸胃炎:隨著天氣回暖,人與人接觸變多傳染的機率增加。3、外在刺激:容易影響到自律神經,也可能影響到情緒起伏,對中醫來說這屬於肝病的範圍,要注意中醫的肝跟西醫的肝是不一樣的。4、心血管疾病: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從寒冷的冬天到溫暖的春天,要注意早晚溫差,做好心肺的保養。如何緩解春天疾病及治療?1、預防重於治療:遠離過敏原就可以讓過敏比較不容易發生。2、穿衣技巧:氣溫變動大,可以選擇上半身比較輕薄一點的衣服,下半身尤其是足部,還是要記得保暖。足部暖的話,維持住全身上下的陽氣,就可以抵禦外來的病菌。3、粉塵、塵蟎:先將夏季衣物做清洗再穿,可以減少過敏發生。養生保健部分,建議可多做戶外的活動,像是提升心肺功能的活動、或是可以選則中醫的養生功法,像是八段錦、太極拳。在上述的建議下,過敏還是沒有緩解的話,建議可找醫師做專業診斷及治療。春天可以吃哪些食材,提升免疫力!春天屬於肝臟的季節,而青色入肝,可以多吃一些綠色的蔬菜,有助於養肝。肝也可用酸來做調節的臟器,微酸食物,像是櫻桃、草莓、柑橘類的食物。春天食材使用可分為三時段(初春、仲春、晚春):1、初春:這個時間點,天氣還沒有太炎熱,此時人體的陽氣,剛開始要引動起來,可以選用較為溫陽、辛散、升發,可以讓身體流汗的食材,像是薑、洋蔥、蒜、韭、豆芽、春筍、蘆筍。另外,多補充優質蛋白質,像是蛋、豆、魚、肉、奶,有助於增加肌力及免疫力提升。2、仲春:氣候已較穩定,此時反而要減少一些酸性食物的攝取,吃些較為甘味的食物,來補脾胃,像是山藥、蓮子、大棗、蜂蜜、綠豆、毛豆。3、晚春:接近夏天,氣溫已與夏天差不多炎熱,而夏天是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的季節,所以要提早顧養脾胃。不要吃太重口味食物、盡量飲食清淡讓腸胃休息,吃冰喝涼水會增加腸胃負擔,所以要避免生冷食物。如果有皮膚過敏、皮膚癢的狀況,不建議食用:烤、炸、辣、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
-
2022-04-22 新冠肺炎.預防自保
兒童不敢打疫苗怕染疫!恩主公研發 中醫茶「正冠飲」適合6至18歲
全台新冠疫情升溫,兒童防疫成為關注焦點,除了勤洗手、戴口罩及保持社交距離外,維持運動習慣及中醫茶飲都有助調節免疫力。針對近期的Omicron輕症特性,恩主公醫院中醫部研發出適合大人及兒童飲用的「防冠平安飲」及「正冠飲」兩款中醫茶飲,期盼能扶正祛邪、展開防疫新生活。恩主公醫院中醫部長張晉賢說,為兒童調配的「正冠飲」,適用於6至18歲的孩童,是從玉屏風散改良而來,是一個補益方劑,作為益氣固表,易感風邪常用的藥方,正冠飲還添加了連翹、薄荷及紅棗,除了可清熱解毒、幫助調節免疫力外,也顧及到孩童口味。調配給成人喝的防冠平安飲,是針對近期的Omicron輕症特性,特別挑選具有抗病毒性的中藥加以改良,額外添加薄荷、甘草與紅棗。張晉賢提醒,防冠平安飲和正冠飲兩款茶包皆以熱水沖泡,一周可以飲用兩次,一次一包。張晉賢表示,中醫講求陰陽平衡,「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當人體的正氣充足,致病的邪氣就無從下手,因此有良好的免疫力,是預防染疫關鍵。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分為「動、靜」兩種,動態是應保持良好運動習慣,可以做八段錦、太極拳、柔性體操等運動;靜態方式是有充足睡眠、規律飲食及中醫茶飲,都能調節身體的免疫力。不少民眾擔心中藥材的食品安全問題,恩主公醫院院長黃信彰表示,中醫部使用的皆是無重金屬、農藥殘留的安心中藥材,更有溯源管理,請民眾安心使用。如果有疑似或確診新冠肺炎,應以疫情指揮中心的規範處理,使用中藥須由合格中醫師看診及開立處方。●更多防疫資訊請看「居家隔離大補帖」: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1019/6232326隔離在家怎麼「伴」?看元氣網送你這些居家處方!✅處方一:4/25、4/27、4/29 免費線上Live課,讓專家從隔離情境告訴你如何預作準備!立即領取▶https://pse.is/45jb9n✅處方二:隔離在家隨時免費看 8 堂自主課,專家將告訴你飲食、解壓、用藥安全方法,伴你度過居家隔離期。立即領取▶https://pse.is/44zjbp✅處方三:想知道其他輕症隔離的患者在家中的經驗與心情嗎?快加入Line社群,一起來交流討論。立即加入▶https://bit.ly/3MlHBcF
-
2022-04-11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簡報忘詞、公文寫不了字…壯年得巴金森病 衝擊事業和家庭 醫:漸進式用藥、可延緩
61歲的吳大哥,原本擔任廚具業務,銷售表現亮眼,是同事主管眼中的模範,但56歲時毫無預期出現手部顫抖、走路駝背、右手僵硬無法擺動等動作障礙,就醫後被確診是巴金森病。由於簽公文寫不出字、介紹產品常常忘詞等認知障礙,工作不再得心應手,在無奈之下選擇離職,備受挫折感的他,不願向疾病認輸,也不想成為家人的絆腳石,開始主動了解病況,積極接受治療。靠著規律用藥、打太極拳和維持正向樂觀心情,如今已能自理生活,並回到工作崗位。每年4月11日是世界巴金森日,根據健保資料庫110年統計,台灣有超過七萬人罹患巴金森病,其中約有6600名患者正值工作黃金年齡,或像吳大哥一樣是家中經濟支柱。專家表示,巴金森病病程漫長,建議病友配合醫師治療,隨時更新病況,且積極運動、調適心情,有助於延緩惡化。巴金森病非老人專利 早發患者病程長易封閉巴金森病是一種退化性神經疾病,好發年齡在55-65歲,「顫抖」是巴金森病最常見的症狀之一,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主任陳柔賢指出,一旦出現手部顫抖、動作緩慢僵硬、應盡早就醫治療,降低對工作和生活的衝擊。台北榮總一般神經科醫師蔣漢琳指出,臨床上也有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愈年輕的患者可能與遺傳有關,根據觀察,早發性巴金森病患者比年長患者病程進展慢,受動作障礙及憂鬱等非動作障礙影響的時間更長,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態。由於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和成家的重要階段,一旦確診對個人與家庭都產生巨大影響。然而,早在巴金森病發病前10年可能出現非運動障礙症狀,包括便秘、嗅覺異常、常做惡夢且拳打腳踢、憂鬱等,陳柔賢呼籲,民眾千萬別輕忽,一旦等到出現動作障礙影響生活,就必須接受藥物治療控制症狀。漸進式用藥 控制病況與副作用陳柔賢表示,目前緩解及控制巴金森病以藥物治療為主,分左旋多巴與多巴胺受體促效劑兩大類。藥物能讓多巴胺細胞分泌多巴胺,或減緩多巴胺代謝速度,但每個患者對藥物的反應不同,長期用藥可能出現副作用,如不由自主的動作,又稱異動症,醫師會視病患狀況採漸進式用藥來控制病況。值得注意的是,醫師最擔心的是巴金森病患者沒有遵從醫囑,一旦感覺身體良好時減少用藥,需要克制顫動時又自行加藥,甚至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異動症而減藥,長期下來影響用藥成效。陳柔賢說,藥物治療的重要關鍵不是改善吃藥當下症狀,而是持續維持血中藥物濃度的穩定,讓大腦適應在正常狀態。蔣漢琳也提醒,若未配合醫師規律用藥,藥效波動及異動症可能會提早出現,治療需要更複雜的相對應用藥。巴金森治療方法百百種 主動與醫師討論很重要因此,陳柔賢特別鼓勵患者積極運動,研究證實運動有助延緩巴金森病的病程,建議從簡單的跨步做起,一天兩次,每次40分鐘,或是也可以跳舞、國術、做伸展運動和打太極拳。蔣漢琳說,若心理沒有調適好,也會影響患者病況,有些人往往確診時伴隨焦慮和憂鬱,導致病況更糟。她建議患者主動與醫師討論自己病情,一百種病人就有一百零一種治療方式,家人給予支持也很重要,巴金森病的治療已經比過去進步許多,健康飲食、好好運動、規律治療是有機會回到正常生活。【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4-09 醫療.巴金森病
「放鬆1.2.3」睡前小運動 專家籲多運動延緩巴金森氏症
隨著人口老化,許多慢性疾病備受關注,其中「巴金森氏症」更是以每年2000多人速度成長,根據健保5年統計,從106年的6萬9千多人,上升至110年的7萬7千多人。專家建議,巴金森氏症治療除了定期回診、穩定服藥,透過「運動」更能延緩病情,改善生活品質。一項2021年發表的研究報告,分析比對上萬名巴金森病友罹病前後的運動狀況,並追蹤發病後的死亡率。結果發現,維持足夠的運動量可有效降低罹患巴金森後的死亡率。運動4大好處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師、台大物理治療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黃正雅表示,無論生病前是否有運動習慣,只要生病後開始運動皆不會太遲,運動能帶來4大好處,包括:一、維持較佳的功能狀況:運動可提升或維持肌力、骨質密度、認知功能,有助於改善日常生活功能;尤其是走路、跑步、跳舞、太極的效果更佳。此外,運動可保護腦神經血管組織、促進大腦排除有毒物質,延緩疾病的退化速度。二、維持較佳的精神與心理狀況:運動可降低病友的焦慮、憂鬱程度、提升睡眠品質,進而提升自信心與生活滿意度。她建議病友可從「放鬆運動」入門,動作簡單、效果不錯。三、促進社交活動:參與團體性的運動活動因為會與其他病友、家屬來往,可互相學習鼓勵,強化病友的社交連結。四、降低因疾病帶來的危險性:特別是降低疾病造成的死亡率。響應4月11日「世界巴金森日」,台大醫院今舉辦「森動PD Day」活動,專業老師現場帶領近百位民眾使用彈力帶運動、瑜珈與太極,包括台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吳瑞美、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理事長戴春暉等出席,呼籲巴金森病友走出戶外,養成運動好習慣。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出版發行的《台灣巴金森之友》會刊記載,包括巴金森病友、家屬或照顧者及醫護,一致認同「運動」對病友的幫助。運動不限種類,有人喜歡打太極拳訓練平衡感、參加舞蹈社柔軟筋骨兼交友,或騎單車、日常散步、居家伸展、坐姿復健等,皆對病情有幫助。另外可透過「放鬆1.2.3」睡前小運動」:第一步,坐在床上,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第二步,躺下,繼續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第三步,開始冥想放鬆。【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 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您加入
-
2022-03-27 醫療.巴金森病
及早進行吞嚥訓練 多運動是延緩巴金森病程的關鍵
常見失智或中風患者用餐時吞嚥困難、需在流質食物中添加助凝劑,或因長期臥床感染肺炎,其實不只這些病友,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也須面臨失能困境。醫師表示,巴金森氏症屬神經退化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及時經由藥物治療就能控制病情,所以從病友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應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身心靈狀況,而病友也不要充斥負面想法,「每天過得快樂就好。」是巴金森氏症除了延緩病程之外最重要的治療目標。【指南一】>>>別怕失能找上門 專家解密3關鍵 減緩巴金森病退化速度晚期病患可能合併失智,但需進一步診斷鑑別。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部動作障礙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陳柔賢說,民眾出現身體僵硬、顫抖等,未必是罹患典型巴金森氏症,也有可能是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雖然兩者均為神經退化性疾病,但相關症狀、疾病發展速度、對藥物反應等都不相同,甚至可能是由中風、外傷引起的續發性巴金森氏症,而這都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巴金森氏症病友若病情長達十年以上,或是年齡75歲以上,可能會合併失智症狀,但也可能是罹患非典型類巴金森氏症中的路易氏體失智症。高雄長庚醫院神經肌肉疾病科主治醫師林祖功說,並非所有巴金森氏症病友都會合併失智症,出現失智症狀時,均須醫師診斷。【指南二】>>>巴金森病也會失智?專家提醒家屬要留意 憂鬱可能是合併徵兆避免後期吞嚥困難,罹病初期就要開始進行吞嚥訓練。「巴金森氏症為多巴胺細胞緩慢退化,病人漸漸出現手動得慢、走路走得慢、吞嚥緩慢等症狀。」陳柔賢說,巴金森氏症病友罹病後約7至10年,隨著病程進展出現吞嚥困難,進而營養不良等問題,這些情形並非共病,也無法經藥物控制,而是病友的必經過程。為延後病程進入晚期,病人應配合醫囑服藥及規律運動,並從罹病初期就要開始訓練吞嚥功能。林祖功說,如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就推出運動指引及吞嚥訓練APP程式,建議正常長者也要進行吞嚥訓練。【指南三】>>>巴金森病蜜月期可以被延長?專家分享1關鍵 避免異動症、斷電現象提前報到當用餐出現困難,病患須專心進食,家人勿邊吃邊聊天。林祖功說,巴金森氏症患者用餐時,若已出現吞嚥困難,家人須多給予時間、耐心,尤其病友吞嚥功能不佳,喝水、吃流質食物容易嗆咳,建議在流質食物中適時添加助凝劑。且病友進食時一定要專心,原因是大腦退化後,無法一心多用,此時家人不要和病友說話,避免嗆咳感染肺炎。若病友進食困難已致營養不良,恐造成體重下降、肌肉萎縮,且易增加感染肺炎風險,此時就須使用鼻胃管等方式,協助病人進食。晚期病友認知功能下降,可能出現幻想等精神症狀。林祖功門診曾收治一名70多歲阿公,罹患巴金森氏症多年,但近日發現阿公回診情形不好,經家屬檢視阿公平時使用的藥盒發現,阿公多未按時服藥,再經診斷發現,阿公已無法自主服藥,他提醒家人要多注意阿公服藥情形。此外,巴金森氏症晚期病友認知功能開始下降,可能會出現一些精神症狀,如看到先人在家開派對的視幻覺,或是出現被害妄想等幻想症狀,或懷疑食物被人下毒而不吃東西,導致營養不良。林祖功說,隨著病程進展,生活可能愈來愈不方便,他鼓勵病友不要充斥負面想法,認真、快樂過好每一天,因人生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誰都不知道。【指南四】>>>長輩悶悶不樂又憂鬱 恐是巴金森病惡化徵兆?專家提醒:觀察細節揪出長者失能危機確診初期家人鼓勵陪伴最重要,別急著談預立醫囑巴金森氏症病友確診後,經由藥物治療就可控制病情,約還有十多年可以自理生活。林祖功說,不建議在疾病初期就要預立醫療自主計畫,或提早與家人討論經濟、財產、安寧照護等問題,但從病人罹病初期開始,家人的精神支持十分重要,如陪同病友一起運動,隨時關心病友的身心靈狀況。當下最重要的是,家人應要求病友按時服藥、積極運動。陳柔賢說,研究發現,多運動恐是延緩巴金森氏症的重要關鍵,如打太極拳、跳土風舞等有輪替動作的運動,並早晚在戶外盡量大步走,最好是多次進行,如每天走一萬步,可以拆分為兩次或三次走完,以訓練大腦神經細胞。巴金森病自我檢測 40 秒手指操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呼籲民眾透過「巴金森手指操」自我檢測,將右手伸直後打開手指,上下手指輕碰25下後,再換左手做,建議每個月檢測一次,如果發現動作變慢、停頓打不開或開合大小改變,應先就醫排除關節及肌腱問題,再由醫師詳細評估。聯合報健康事業部推出《巴金森病88問》一書,收錄「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等社團中6000位巴友與家屬的真實提問,整理成最常見的88個困擾,由全台逾20位權威專家受訪、審訂,並經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協助審閱,期盼成為溫暖巴友家庭的支持資源。全書集結8大主題:疾病診斷、動作障礙、非動作障礙、生活起居、疾病治療、常見合併症、心理調適、照護資源等,提供給需要的民眾。📖免費閱讀>>>《巴金森病88問》【加入Facebook社團】幸福巴士[巴金森‧帕金森病園地]社團提供病友、照顧者及關心此疾病的成員一個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平台,提供醫療知識及互相鼓勵,歡迎加入
-
2022-03-17 該看哪科.中醫
久站、搬重物害膝關節退化 中醫緩解
台灣約15%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人因工作長期久站、蹲下搬重物,若沒常做放鬆肌肉運動、熱敷等保健,經年累月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退化加速,甚至連走路都痛。60多歲楊女士在市場工作,常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很拚命,搬魚貨時,手腳常泡在冰水裡,最近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卡卡,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和親友去爬山,但膝蓋卻是站著、走路、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去走登山步道。黃威倫指出,膝蓋疼痛有時是因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及關節變形等原因,導致關節出現腫脹、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痠、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表示,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女士,並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12周後她的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此藥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建議應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16 該看哪科.中醫
市場工作搬重物膝關節退化 退休想爬山夢難圓
「資料顯示台灣約有百分之十五的人罹患膝關節退化」彰化縣員生醫院中醫部醫師黃威倫說,有些病患因工作長期需久站、蹲下搬重物,若又沒常做放鬆肌肉、熱敷等日常保健,經年累月都會加重膝蓋負擔,造成膝關節加快退化,甚至連走路都痛,退休後要好好休閒運動都成奢侈願望。一名60多歲楊姓婦人因在市場工作,常要久站及上下搬貨,年輕時又很拚,搬魚貨時,手腳也常泡在冰水,最近終於退休,卻發現早上起床要下床時膝蓋常卡卡,尤其是年輕時即愛好戶外活動的她想要開始享受和親友去爬山休閒的退休生活,但後來不管是站著、走路、連爬樓梯都會痛,根本別想要去走登山步道了。黃威倫說,膝蓋疼痛有時是因為膝蓋退化,關節處軟骨退化、骨贅生成、滑膜發炎以及關節變形等,導致關節腫脹以及發炎性疼痛等症狀。臨床上常見到患者症狀無法久站、膝蓋僵硬、疼痛、嚴重時甚至膝蓋變形成O型腿。除了年齡增長的退化,膝蓋曾受過外傷、肥胖、長時間彎曲膝蓋等,都增高退化風險,黃威倫說,中醫稱為「痹症」,麻痹的痹,意思是關節、肢體等處出現酸、痛、麻、重及屈伸活動不利等症狀。黃威倫說,除了以針灸、中藥熏洗、科學中藥治療楊姓病患,她的症狀也符合健保給付使用龜鹿二仙膠治療,治療12週後,楊婦發現膝關節疼痛明顯改善,肌肉強度也進步。不過黃威倫也提醒,但並非所有的膝蓋痛都可以吃龜鹿二仙膠,因為龜鹿二仙膠屬於滋補藥材,如果處於急性發炎期的膝蓋疼痛、高血壓或腎臟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使用。平常好好保養,適時放鬆肌肉,也可減少關節壓力,延緩老化和傷害,黃威倫說,不能因為關節痛而不動,反而難以改善症狀,可養成每天散步習慣,也可以在游泳池裡慢走,靠在椅子或躺著做抬腿運動,溫和的瑜伽伸展、太極拳都是很好的運動,並可按摩膝蓋周邊穴位包括血海、梁丘、陰陵泉、陽陵泉穴等,讓膝蓋周邊氣血循環,達到緩解疼痛。
-
2022-03-05 養生.抗老養生
「驚蟄」必知5保健關鍵! 養生以「肝」為先,宜多吃清淡食物
今天(5日)是「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三個節氣。動物昆蟲在入冬後就會蟄伏冬眠,直到這天大地轉暖、春雷乍響,萬物方才甦醒,「驚蟄」即意味著上天以打雷的方式驚醒蟄伏冬眠中的動物。驚蟄雖然是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可同時也是一個疾病多發的季節。此時,陽氣如驚雷欲出,環境卻春寒料峭,陰陽鬥爭最易削弱正氣而致病,或誘發痼疾,故歷代養生家很注重驚蟄養生。飲食養生之品以輔助人體陰陽交替,實現陽長陰藏,陰平陽秘,對一年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乍暖還寒,春捂秋凍俗話說:「三月的天,娃娃的臉。」驚蟄節氣處於乍暖還寒之際,是全年氣溫回升較快的節氣,日照時數明顯增加。但因為冷暖空氣交替,氣溫波動較大,同時早晚溫差也大。古人根據這一氣候特點總結出了春季的養生原則,即是「春捂秋凍」。所謂「春捂」,就是到了春日不要急著脫去厚外套衣。由於人體皮膚腠理已經變得相對疏鬆,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再加上春季細菌、病毒盛行,使得人體很容易受風邪侵襲而致病。乍暖還寒最應保暖,應根據天氣變化,適時、適度增減衣物,適當“春捂”。對於老年人和其他抵抗能力較弱的人群,須謹防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驚蟄養生做好五件事一、養生以「肝」為先,多吃清淡食物肝與四時之春相應,春季養生重點在於養肝護肝。中醫認為,肝屬木,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調情志、養肝血是養肝護肝的重點。保持心胸開闊,情緒樂觀,以使肝氣順達,氣血調暢,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驚蟄時節飲食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平和。此時可多食用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大棗、山藥等;多食用新鮮蔬菜,如菠菜、芹菜、萵筍、香椿、茼蒿等。飲食少酸澀、油膩、辛辣、刺激,忌酒及傷肝食物,如醃、熏的食物,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食品等。二、天氣明顯變暖,預防「春燥」應及時補充人體水分,多飲水,食用多汁水果和一些生津潤燥的食物,如甘蔗、蓮藕、銀耳等。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因梨性寒味甘,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且富含果酸、鐵質、維生素等,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但素體脾胃虛寒的人不可過量食用。另外,驚蟄時的天氣會明顯變暖,飲食應清溫平淡,並應順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和新鮮蔬菜,如春筍、菠菜、芹菜、雞蛋、牛奶、鴨血、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三、預防季節性傳染病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麻疹、水痘、流感、流腦等傳染性疾病易於流行。應注意科學的飲食和起居,室內要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的存活和繁殖。盡量避免在人群密集的區域長期逗留。重視傳染病的預防,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飲食調養原則是保陰潛陽,多吃清淡食物。四、防範蛇蟲出沒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平地一聲雷」喚醒冬眠中的蛇蟲,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及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現代居家也應做好打掃清理工作。驚蟄過後,人們在戶外活動時應加強自我保護,防範蛇蟲侵害。五、運動舒經活絡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季正是萬物萌生,草長花開的好時光,也是開展體育鍛鍊,強身健體的黃金季節。體育鍛鍊前應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暖身),運動時也要注意時間和強度,調節好自身節奏,循序漸進。散步、慢跑、太極拳等均是很好的活動方式,可增強身體素質和抗病能力。在氣候適宜的日子,跟家人朋友遠足踏青、親近大自然,更是有益身心健康。
-
2022-02-2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彰化8例天冷猝死7例在彰南 醫師籲多喝水少吃生冷
最近兩天氣溫偏低,彰化縣急救送醫到院前死亡的8個病例,有7人家住員林市以南的彰南地區,在彰南執業的醫師感覺彰南較空曠,體感溫度落差攝氏2至3度,特別容易感到寒冷,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多喝熱開水,規律運動和均衡飲食保護身體 。彰化基督教醫療財團法人二林基督教醫院中醫科醫師李家甄,在彰化市彰基與二林鎮二基看診,她說,彰化市民居群聚,相對的二林鎮顯得地廣人稀,加上二林鎮沒臨海但靠近海邊,海風冷、濕氣重,濕冷比乾冷更冷,體感溫度比真正氣溫低2至3度,民眾最好和太陽一起起床,也就是天色明亮時起床活動,對身體健康較好。李家甄建議,天氣冷應少吃生冷食物,例如生魚片、橘子、蕃茄、沒煮熟的食物,避免食用瓜果類食物,例如西瓜,早上起床後,先在床沿坐5至10分鐘,等離開暖和棉被的身體適應氣溫再站起來,平常可做八段錦或打太極拳健身。員林市宏仁醫院醫療副院長、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朱建統指出,衛福部統計國內20歲以上民眾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風險的多達700萬人,當氣溫降低時,血管收縮,血液濃稠度增加,也增加心臟病與中風急性發作的機率,因此接觸冷空氣前一定要先做好保暖,特別是剛起床或出門前可加強保暖脖子等部位,都可有效降低血管瞬間收縮的機率和降低心肌梗塞的風險。員林基督教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林建輝也說,根據醫學研究,氣溫每降低攝氏1度,中風機率增加4%,所以天氣寒冷時的頭頸部保暖格外重要,外出最好戴毛帽、圍上圍巾,又天氣冷不易感到口渴,身體水分減少,血液易濃稠,多喝熱開水是一定的。林建輝說,農業時代的人勞動量大,飲食較清淡,現代人出門車輛代步,常吃精緻和高糖食品,常吃肉,少吃高纖維食物,血管較容易硬化,短時間內氣溫下降血管收縮,就發生中風等急性心肺血管疾病,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唯有平常均衡飲食、保持規律運動。
-
2022-02-17 該看哪科.骨科.復健
為何天氣越冷肌肉痛、關節痛越劇烈?醫師曝原因
每到冬天,很多平常治療控制很好的患者,都在此時不約而同跟醫師反應,許久未見的疼痛又開始作怪,甚至多年以前的舊傷,也湊熱鬧似的一起出來搗亂。很多患者都會問:為什麼疼痛會發作,最近也沒有受傷或過度操勞。溫度降低,降低了疼痛忍受承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明憲說,根據研究顯示,溫度降低時,身體對於疼痛忍受承受程度會有所變化,尤其是對於關節的冷痛及壓痛感覺會變得更加敏感。另外,低溫對於身體周邊循環會導致血管收縮、循環變差,進而降低局部組織的修復能力,而容易產生發炎疼痛。低溫刺激也會讓肌肉緊繃,讓活動更加地受到限制,身體更加僵硬,在活動時也更加地容易造成疼痛發生。疼痛多發生在舊傷處但為何疼痛的發作大多會出現在舊傷或平常不舒服位置?謝明憲說明臨床觀察,肌肉、肌腱、韌帶、皮膚等軟組織,常會因為身體的使用不當或受傷等因素,導致過度的攣縮、纖維化或鈣化,而在活動過程中,因為拉扯力量過大,所以容易在力量聚集的受力點導致組織受傷及發炎而疼痛。如今,因溫度降低而造成肌肉、皮膚等組織更加的收縮,當然會更進一步的造成身體疼痛,限制身體活動。注意保暖是治療的第一步所以在預防及治療上,可以採取各種讓肌肉放鬆、血液循環改善方式來改善及減少疼痛。臨床上最常建議患者可以做的就是注意保暖,除了穿著保暖衣物、多曬太陽,也可以在不舒服的位置使用暖暖包或熱水袋熱敷,每天1-3次,每次10-15分鐘。但感覺異常(如糖尿病或中風)及循環異常(如雷諾氏症候群)的患者必須小心燙傷。適度運動也是很好的建議,可以改善血液循環,放鬆筋骨而改善疼痛。對於關節未過度退化,且活動正常的患者,可以適度的跑步或健走,每天持續30-60分鐘。適度拉筋伸展及熱身運動也很重要,可以讓肌肉放鬆,減少運動時對於身體傷害。太極拳等導引動作,也可改善疼痛比較少被提到的,如太極拳等導引動作,在改善及預防疼痛也有很大的作用。謝明憲指出,過去對於肌肉骨骼系統導致的疼痛,大多著重在單一的肌肉拉扯損傷上面。但越來越多的醫師注意到,身體活動及力量的使用,常常是由身體很多部位的肌肉共同協調完成,而身體力量及張力的傳導也是由整個系統來分擔。而很多曾經受傷或過度使用的患者會因為這個協調作用受到干擾,導致張力無法平均分布,最後分散不出去的力量長期對某部位拉扯,因而造成疼痛產生。而導引動作可以訓練及改善這種協調的狀態,並且進一步的改善及預防疼痛發生。延伸閱讀: 。全身痠痛找不到原因? 醫揭「細微警訊」:恐是心理引起 。全身痠痛、嗜睡卻睡不飽小心纖維肌痛症! 醫揭「12個跡象」:女性患者多
-
2022-02-12 養生.人生智慧
生死門前走一遭 愛惜有限光陰!賴鼎銘每天打拳、走9千步,超前部署老年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有老有少,所謂陰陽動靜和諧,正體現在這群學員的組成上。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但這位幫主長相斯文,和江湖味絲毫沾不上邊,他是66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接觸太極拳的起點,需回到36年前。雲林農家子弟賴鼎銘正值壯年,苦讀拚上公費留學名額,準備出國大展身手,豈知為遠行做了健康檢查,竟診斷出黑色素瘤,那是皮膚癌中最危險的一種。心懷壯志的青年被迫停下腳步,「整個生日都在醫院裡度過」。生死門前走一遭的經驗,也從此改變賴鼎銘的人生觀,開始接觸國術、養生、讀經,求道至今。身體力行 理解自我需求「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又因為年少經驗影響,賴鼎銘早早超前部署,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之前,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子曰,七十而從心所欲,其實這很困難,你必須先讓身心達成平衡。」賴鼎銘強調,退休人士得體認侷限,知道自己還能做到什麼,才能實現「隨心所欲不逾矩」。一輩子從事教職,賴鼎銘深感「台灣的教育只重視專業知識,忽略心靈」。他形容,吸收與掌握知識,靠腦袋與背誦;但談到養生,不論拳譜記得多滾瓜爛熟,仍必須靠身體力行。持續學習 退休充滿活力在半退休生活中,賴鼎銘的滿足感就來自參透哲理。除了練太極,他也打縱鶴拳、讀易筋經。每融會貫通,悟出一層新境界,便覺人生簡單而充實。他認為,「自我實現與持續學習,兩種退休力其實相關聯」,找到能令自己投注熱情的事情,這和年輕時胸懷壯志,夢想買房買車不同,「只是小確幸也沒關係,如果我人生的頂點已到,那就在有限範圍裡做到最好。」受到疫情影響,賴鼎銘參加了十幾年的太極拳班被迫暫停三個月,待解封後,許多同學都成了「中輟生」。他靠著LINE群組關心同好,有老人家仍擔心群聚,更多人是「被迫改變習慣」後,找不回從前的動力。每天打拳 走9千步 內外兼修 主動幫助同輩「不只做好自己,我也想把這些緣分顧好。」賴鼎銘感嘆,各種社團、老後教育是維持退休族心智健康的重要場域,既然他仍行有餘力,就得主動幫助有需要的高齡者們。現在賴鼎銘仍維持每天一早打拳、走九千步的生活習慣,每周日下午還會帶頭開班,讓不方便早起的拳友出門走走,更意外吸引一批年輕人加入。簡單,卻帶給他無比滿足,賴鼎銘如此定義自己的退休人生:「生命無常呼吸間,有限光陰當愛惜。」
-
2022-01-1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因親人患有遺傳性小腦萎縮症而成立病友協會,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
【編者按】這是我們第二次以「教我人生的病人」為主題,由三位不同專業的醫師(精神科、復建科、神經科)回憶過去所看過的病人如何拓寬了他們的人生經驗。希望由他們的分享,不只醫療團隊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醫者可以由病人端學到人生的新經驗,更希望社會大眾(包括病人與家屬)可以更了解醫師端的內心世界,透過醫病雙方的彼此了解而改善醫病關係。誠如我們第一次這系列刊出時所說的,我們期待這類文章可以繼續在我們的園地陸續刊出。我在台大醫院復健科擔任第三年住院醫師的時候(1983年),42歲的大表哥因為走路搖搖擺擺來到台大醫院就診,神經內科張揚全教授診斷是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小腦萎縮症。當時只知舅舅和表哥兩人得病,母親和六個姊妹家人都沒有人有此疾病。我潛意識裡洗腦自己,會不會外婆只把疾病傳給兒子。張教授在中央走廊遇見我,常常開玩笑的要我走tendem gait(兩腳交錯走在一條直線上,一種平衡測試)給他看,我輕鬆的和他開玩笑,不覺得有壓力。現在回想起來,是輕率的醫師對上了天真的病人家屬。數年後,我聽母親說表哥交代他兒子:「我們身體跟人家不一樣,你不用出國留學,在國內念個碩士就好了。」那個時代,基因的篩檢技術還沒有發展出來。我覺得表哥太悲觀了,外甥仍有二分之一的機會沒有得病啊!即使得到遺傳,通常三、四十歲才發病,趁年輕時深造,未來不是更有保障嗎?這位外甥後來在台灣念完博士,任教於某大學,不婚,已發病。我以寫鼓勵信給外甥的形式述說這個故事,投稿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刊物上,被記者陳于嫣小姐轉載在聯合報上。隔日有位朱穗萍小姐打電話到我辦公室,提到她母親因為行動不便臥床數年後自殺往生,她是長姊,下面六個弟弟妹妹中已經有三人得到相同的症狀。她發現我在報紙上的描述與她家的情況很像,以為我是這方面的專家,想請教我這個病有沒有治療的方法。我告訴她這種遺傳性小腦萎縮症是基因異常造成神經細胞提早老化死亡,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這個病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癒,但既然是一種神經提早老化的疾病,復健治療提供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老化。多半的病人因為罹病而運動不足,所以從事規律運動,身體功能會稍有改善,持之以恆運動的話,可以讓疾病惡化的慢。朱小姐聽了很失望,後來沒見到她帶弟弟妹妹來我們醫院復健。那個時代,我們復健醫院裡面從沒見過小腦萎縮症病人。2001年我母親64歲,早過了發病年齡,因無法兩腳併攏站立經基因檢測確診脊髓小腦萎縮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有如晴天霹靂。我本以為我們家逃過一劫,瞬間從雲端跌落,先生一夜白了頭。我在苦苦煎熬之後,決定作基因檢測,在等待檢查報告的時日,意料之外,我接到了朱大姊的電話。她說她十年前跟我通過電話,我當時有舉例脊髓損傷病友協會對病人和家屬有很大的幫助,建議她可以成立小腦萎縮的病友協會。十年前她把我說的事情寫在紙條上,紙條一直還在。過了十年,她的六位弟弟妹妹全部發病,有兩位已經過世。她和弟弟妹妹、妹夫以及一些病友及家屬在北榮神經內科宋秉文醫師的鼓勵及幫助下已經完成協會的籌備。也訂好第一次會員大會的日期,邀請我擔任顧問醫師,並在開幕式致詞。我聽了大吃一驚,回說:「我有這麼殘忍嗎?你把妹妹接到家裡照顧,還要照應其他弟弟妹妹,這麼辛苦,我竟然建議你成立病友協會?」老實說,我沒有印象我說過。不過,十年前我們在電話中聊了很久是真的,可能有談到吧!大會成立的那天,我的檢查報告已經出來,很幸運的是陰性。在會場我見到擔任理事的表姊(陰性),很久未見面的表妹(已發病)、大表哥的兒子(陽性)、女兒(已發病)、二表嫂攙扶著十二歲就發病的女兒走的跌跌撞撞,我心中百感交集,致詞時差點哽咽。朱大姊擔任創會理事長,她的弟弟妹妹及家屬多人參加。我以顧問的身分致詞,強調小腦萎縮症不是「不治之症」,積極的復健可以延緩疾病的惡化,縮短重度失能臥床的時間,隨著病情惡化,有很多復健輔具可以幫忙。朱大姊和我都是小腦萎縮症的倖存者(未得病者),我們帶著使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企鵝家族服務。我的親屬在協會當志工,也得到協會的助益。協會舉辦各種活動,讓病友們認識這個疾病,有各種活動如擊鼓、輪椅太極拳、郊遊,促進病友們的身心健康。還有心理諮商、家庭訪視等服務。如今協會成立已二十年,曾經致力於將小腦萎縮症列入病人自主法的適用對象,正在籌劃成立收容疾病後期病友的養護中心。我當年服務的復健醫院開啟了小腦萎縮症復健的新頁。協會成立之前病友多半只能蝸居在家,不知道復健有幫助,甚至不知道家族遺傳的是什麼疾病。所以全台灣的復健科大概都沒有照顧這種病人的經驗。由於我和協會的呼籲,有不少外縣市的病友來到復健醫院住院復健,對病人確實有幫助。復健醫院的團隊對此疾病的復健經驗因此特別豐富,我們經常去協會演講,也幫忙製作了衛教手冊。目前應該有越來越多的復健醫療單位了解這個疾病,可以讓病人就近接受門診的復健。我母親罹病後在家復健,持之以恆每日運動兩小時以上(包括瑜珈、走路、體操),身心維持在很好的狀態18年,只有往生前一年過的比較辛苦。事實證明神經系統退化性的疾病,適當的運動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提升生活的品質。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當初寫了那篇文章,也很高興復健科的訓練讓我養成和病人或家屬可以花長時間深談的習慣,因此牽出了這個緣份。一份小小的愛和關懷,不斷的循環,促成了永續的大愛。這中間最關鍵的人物是朱穗萍女士,她身為長姊,父母早逝,長姊如母,照顧六位罹病的弟弟妹妹及家屬,有如蠟燭兩頭燒。有願就有力,竟還能付出心力在協會事務上,照顧更廣大的病友,堪稱人間菩薩,以此文表達我對她無盡的謝意和敬意。
-
2022-01-11 退休力.來測你的退休力
我的退休力/健康準備較缺 爬山運動健身
「2021退休力大調查」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調查研究,我的總分57分,屬於翩翩飛舞的蝴蝶,五項核心能力從優到劣分別是:活躍好學、財務、自在獨立、社會連結和健康。健康是我最需要加強的核心能力,我決定即日開始參與爬山健走活動,重拾氣功和太極拳的練習,希望持之以恆的鍛鍊,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其實心理問題才是影響我身心健康重要的因素,我必須調整「多慮」和「負向」的個性,才能成為一個真正身心都健康的人。我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人,特別是對家人,更是多慮得不得了,偏向負向的多慮性格,讓我陷入不快樂,甚至出現憂鬱傾向。俗話說「憂慮是詛咒,善念才是祝福」,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了家人的幸福,我要轉念,用善解和包容的心情,凡事往好處想,凡事從好的角度做起,與其千辛萬苦的憂慮,不如明明朗朗的祝福,用信任的態度,從新面對自己和家人。健康,是我退休準備最大的罩門,也是需要著力的地方,樂觀的看待,也是最具成長和進步的所在,新年新希望,我勉勵自己努力運動健身之外,也適時調整心態和想法,採取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周遭所有的人事物,讓正能量改變自己、提升健康品質,也感染親友們,一起朝向「明天會更好」的目標邁進。●聯合報推出「六種動物測驗你的退休力」,歡迎填寫,評估自己的老後準備有那些優勢與不足。▍退休力測驗:>>六種動物測退休力 看看你是那一種?
-
2021-12-29 該看哪科.中醫
防冬季最可怕的敵人 中醫:按壓3穴位+喝養生茶
「心血管疾病」是冬季最可怕的敵人。台南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部長許欽中提醒,冬季養生應該著重「精氣內聚」,以滋養臟腑。建議飲食原則,可挑選滋陰補陽兼補腎食材,如芝麻、黑豆、蔥、蒜、木耳等天然食材;運動可選擇太極拳、氣功等。《黃帝內經》稱心為「君主之官」,足見心在五臟六腑之中的重要性。心是生命的主宅者,統領著各個臟器,讓它們互相協調,一同完成這種複雜的生理活動,共同維持人體的生命運轉。心血管疾病是指心臟及血管的疾病,又稱循環系統疾病,常見原因是動脈粥狀硬化導致血管引發血流不順,進而造成心臟及周邊血管病變,像是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及心肌梗塞等疾病。每年冬季都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高峰期,這種變化多端的天氣容易使人體內環境失去平衡,人體適應能力差,抵抗力下降,尤其老年人容易發生呼吸道感染疾病等症狀,又易誘發心肌梗塞。許堯欽指出,避免心臓疾病上身,應先做好預防。建議每天可按壓勞宮穴、內關穴、心俞穴5到10分鐘,若出現胸悶或心悸時可立即按壓,能達到寧心安神、強心舒緩緊張等功效。也可搭配飲用「丹參養心茶」,具有緩和動脈硬化與缺氧等功效;或喝「山楂清肝茶」,有安神兼具減肥效果;還有「天麻杜仲茶」,具有護腦保腎功效。平常也可多吃點溫養的食物,如天然蔬果類,包含南瓜、桂圓等,其他食材如芝麻、黑豆、黑木耳、紅棗、百合、茶葉等。穿著應注意保暖,尤其老年人須留意頭部、頸部、背部及四肢關節等地方,並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及適量的運動。養心三茶飲丹參養心茶材料:丹參10克、三七10克、玉竹10克、山楂5克作法:加適量水1000cc同煮,當茶飲用。適應症:高血脂症、高血壓、心絞痛或冠狀動脈心臟病山楂清肝茶材料:菊花5克、山楂10克、草決明10克、枸杞5克作法:加適量水1000cc同煮,當茶飲用。適應症:高血壓、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天麻杜仲茶材料:天麻10克、杜仲15克、丹參10克、何首烏10克作法:加適量水1000cc同煮,當茶飲用。適應症:高血壓性動脈硬化、曾有腦中風病史、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好、腎臟病變
-
2021-12-23 退休力.理財準備
退休力大調查2021/走過這「疫」年…理解生死 超前部署老年
大疫之年,病毒帶來了隔離,也無預警帶來死亡與離別,今年是許多人開始思考生命中的告別與獨立的一年。與人告別、單獨面對自己與生活,這過去幾乎是老年或退休階段才會遭遇的課題,如此疫情下提前反思,也是一種超前部署。根據聯合報與元氣網進行的「疫情下的退休力應變大調查」,三級警戒期間,六成的人體驗人生無常,大約百分之五寫下了遺願清單。坦然面對生命的悲歡離合與陰晴圓缺,「二○二一年退休力大調查」發現,七十五歲以上近七成準備了解生死、面對死亡,年紀愈長,愈能夠獨處而不感到孤單和寂寞。 周日下午,台大文學院門口總聚集一群太極拳友,裡頭一位帶頭大哥被眾人笑稱「幫主」,他是六十六歲監察委員賴鼎銘,曾任兩所大學校長,如今退而不休,持續關注人權與媒體改革,更是學界知名太極拳高手。想自在 先理解自我需求賴鼎銘認為,追求「獨立自在」,得先理解自我需求。他舉例,享受美食和旅遊要花錢,就得認真儲蓄;若想買塊地下田,或投入運動,則要維持心肺與肌力,每種興趣都有不同的基礎。「我看過很多老師剛退休,生活突然閒下來,還沒找到新的動力,短短幾年迅速衰弱,突然就走了。」眼見前車之鑑,賴鼎銘早早超前部屬,待退階段便開始規畫老年生活。面對自己,的確必須經過學習。長期研究人際關係的社會學家李明璁表示,台灣人長期以來只有工作和家庭,缺少足以形成「自我感」的「第三空間」,更沒有獨處習慣,一旦退休後,工作沒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誰,以及自己還能夠是誰」,對退休生活產生巨大焦慮。尋同好 建立非功利社群李明璁分析,民國四十至五十年間出生的「新退休族」,雖成長於集體主義盛行的年代,但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多建立在工作上。多年來專注工作,從他人眼中定義自己的成功或失敗,缺乏以自我認同為核心的社群,因此在退休後形成焦慮,「我能做什麼,要跟誰往來,以及活著的趣味是什麼?」他建議,退休族應尋找興趣,例如書籍、音樂或出遊,也可投身志工服務,找到自己的同好,建立起「非功利的社群」,這時往往會發現,退休生活其實仍大有可為,人生才正要精彩開始。旅居日本,在當地長照機構服務多年的何蕙君觀察,台灣社會普遍認為「老人需要照顧」,日本則以「協助老人實現其理想人生」為軸心。何蕙君表示,日本身為高齡化與福利大國,不斷進步的原因來自「團塊世代」,這群現年七十歲上下的退休族,對傳統觀念帶來衝擊。團塊世代在急速西化、經濟起飛的環境下成長,教育和儲蓄資本更高,因此改變了日本社會對「老後生活」的想像,早台灣一個世代開始重視獨立自主。長照是 互相幫忙與尊重當代平均壽命超過八十歲,前卅年努力學習,直到卸下工作,許多退休族才驚覺,社會變動竟如此快速。何蕙君說,長者容易「害怕跟不上潮流,不想被丟下」,這是人之常情,若「互助、學到老、重視自我」等新觀念漸成社會共識,當年輕人老去,換下一代需要被照護時,就不會看輕自己。在何蕙君心中,長照就是互相幫忙、互相尊重。
-
2021-12-22 新聞.長期照護
曾想「母親死了就好了」 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千萬不要一個人獨力承擔
編按:59歲日本作家松浦晉也在2017年出版《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記錄照顧失智母親2年多的心路歷程,引起社會許多討論,更被視為「男性照護先鋒」。他以自己為例,鼓勵男性照護者勇敢向他人求助、適時運用政府給予的照護資源,也能避免不堪壓力而可能發生的悲劇。一般印象中,照護工作者或是家族中的照顧者角色大多是女性,但其實由兒子照護年長父母的情形也不在少數。《媽媽,對不起。獨身中年大叔的照護奮鬥記》的作者松浦晉也,原本從事科學領域新聞的報導與撰述工作,專長是研究宇宙開發議題,還曾寫過相關領域的小說。但沒想到,母親的一場失智症,就此徹底改變他的生活。歷經2年多的居家照護,松浦晉也在55歲時,決定將83歲、已屬中重度失智的母親送進照護機構,「如果不做這個決定,當時我實在是覺得,在各方面都無法再撐下去了。」無法掌握生活細節 就可能是失智前兆由於父親因癌症病逝、弟弟與妹妹各自結婚成家,作為家中唯一未婚子女的松浦晉也便與母親一起住在老家。他熱衷於工作,也曾經認為可以一直過著自由愜意的單身生活,直到有一天母親告訴他,找不到家裡的存摺放在哪裡,他這才發現,母親的樣子好像有些不對勁。「過去媽媽是十分活躍的人,平時參加合唱團、太極拳社團,生活過得十分愉快。但後來她的日常生活逐漸出現異變,除了找不到東西之外,包括忘記怎麼整理家務、常常沒關火讓瓦斯空燒,過去總是幹練、活力十足的母親突然產生的變化,一下子讓我很難接受。」松浦晉也說。在他的經驗中,母親過去也是年老祖父的主要照顧者,「我理所當然認為照顧的責任在於家人,也沒想過獨自照顧老人可能會有什麼困難,更別說是向外界尋求幫助。」不只是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為罹患失智症,更讓母親的個性和行為也產生極大變化。「例如我做了飯,她會大聲地抱怨說:這飯這麼難吃,我怎麼吃得下!或是在電視購物不停購買大量商品,買回來之後卻只是往家裡堆。在我掃地做家事的時候,母親會像挑剔的婆婆一樣在旁邊碎念、嫌我做得不好。」但當松浦晉也提出要帶母親去醫院就診時,卻遭遇母親的強烈抗拒,光是說服母親就醫就花了好一番功夫。「很多失智症患者因為缺乏病識感,無法理解自己的症狀,也不願意就醫或接受照顧。」不堪照護壓力 甚至曾想「母親死了就好了」在各種照顧疲勞與壓力、與母親之間的緊張關係不斷累積下,松浦晉也不僅罹患帶狀皰疹、更一度出現幻覺症狀。「弟弟是第一個發現我狀況不對的人,他告訴我可以申請政府提供的照護保險,也可以向地域支援中心的高齡服務窗口尋求幫助。」在確診失智症後3個月,松浦晉也的母親被判斷為「需照護等級1」,也就是一般理解出現障礙、部分生活中的必須活動(如廁、入浴)需他人協助。他申請了每週2次的居家服務,也讓母親前往日照據點接受照顧。但又過了幾個月,因為跌倒意外導致左肩脫臼的母親,健康程度衰退為「需照護等級3」,必須24小時有人在旁照顧。松浦晉也因此無法再像往常一樣工作、到外地出差,母親身體不斷惡化的狀況也讓他內心不斷感到緊繃與煩躁,「光是處理母親的失禁問題,就足以讓人身心崩潰。」「當時狀況嚴重到,我甚至開始出現『如果母親死了就好了』的念頭。」終於他在某次返家準備做飯時,看到明明三餐按時吃飯的母親,卻嚷著肚子餓,然後把冷凍食品撒了一地時,忍不住理智線斷裂而出手打了母親。母親不甘示弱地回擊,力道卻小得像打蚊子。「那時候我好像突然宣洩了長期累積的壓力,但隨即無法克制地大哭了起來。」冷靜之後,他打電話向妹妹坦白一切,妹妹說:「或許哥哥你已經到了極限了,再這樣下去你和媽媽都會垮掉。」並立刻將狀況轉告給曾聯繫過的照服員。照服員除了協助松浦晉也的母親暫時安置在短期照護機構2個禮拜,讓他得以稍獲喘息,思考接下來該如何安排,也和妹妹說了同樣的話:「我想松浦先生應該也到了極限,您已經很努力了。」松浦晉也說:「或許這只是某種對應失智症家屬的標準說法,但不得不說,當時聽到這句話,我真的發自內心有被拯救的感覺。」照護不易成為壓力源 第三方介入有助解決隔年1月,經過兄妹3人實地勘察選定地點後,松浦晉也決定將母親送到照護機構。「將母親送走以後,或許是罪惡感作祟,我有好一段時間對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後來因為先前無法工作造成收入中斷,加上照顧母親的種種花費,我不得不恢復工作才能維持生活。」「回想起來,我的照護經驗可以說是失敗的。因為太晚才認清靠我自己一人的力量無法負擔,讓母親也受了不少苦。」松浦晉也認為,如果可以更早發現母親的異狀、如果可以盡早求助就醫,善加運用政府的照護資源,或許情況都會有所不同。他也提到,大多數的人面臨需要照護家中長者時,往往都是缺乏經驗的新手,也不知該如何求助。對於生活因此而產生的巨大轉變、包括無法維持原本的工作與收入,若沒有可以倚賴商量的對象,也會帶來龐大的精神壓力。「無論是兄弟姊妹或是專業工作者,在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外,一定要有第三方的介入,就可以防止很多悲劇發生。」缺乏經驗的男性照顧者 更需懂得適時求助特別對於男性照顧者而言,往往出於自尊心或責任感,而難以開口向外界求助,若對於家事不熟悉,則又更增加日常照護的難度,「以我的經驗來說,就連母親平常穿什麼款式的內衣褲都不知道,最後還是有妹妹幫忙才解決。」「相較於女性,男性照護者多數不願主動談論家中的情況、也較容易拒絕向外求援或他人介入。」他到各地舉辦講座,鼓勵男人們要儘早體認到,照顧家人的職責和性別無關。「讓別人知道你需要幫助,完全不是什麼丟臉的事。」當他告知諮商窗口自己決定將母親送去機構時,他始終忘不了對方如此告訴他:「這樣你就又能溫柔地對待母親了喔。」「想想的確如此,身心沒有餘裕的狀態下,根本無法對別人體貼或溫柔。」如今他一個禮拜會前往探望母親一次,有時候母親會說「想回家」,但由於健康狀況不允許,很難達成母親的心願。松浦晉也以自身經歷強調,面對照顧壓力,千萬不要一個人面對或是獨力承擔,而應該適時和身邊的家人商量共同分攤責任、並尋求社會資源幫助,「不只是就醫,向社福或是照護相關單位做諮詢,可以更全面了解自己需要或可以使用哪些服務。」他希望自己的前車之鑑,能夠讓有同樣困擾的照顧者作為參考、長輩還健康者,也可以提早有心理準備、或提前了解有哪些服務資源。「長遠地來說,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有一天可能會成為照顧者,或是被照顧者,多照顧自己身體健康、多關心周圍的長輩,把握時間做想做的事是最重要的。」資料來源/讀賣新聞、日經新聞、ダ・ヴィンチNEWS原文:單身大叔照顧80歲失智症母親:有苦說不出的男性照顧者,更需支持與肯定
-
2021-11-19 該看哪科.傳統醫學
冬養生主補腎!中醫教你按摩穴位益氣活血、抵抗寒冷
立冬剛過,時序進入冬天,自然萬物閉藏,人體的新陳代謝趨緩、陽氣潛藏、陰氣轉盛,作息上建議調整為早睡晚起的生活形式,儲存能量,以備來年所需。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就是提醒冬天好好補益調養,來年才能健康不病。由於冬氣內應於「腎」,因此冬天就該補腎,腎氣足才能保健康、不衰老。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西醫整合科主任陳建宏表示,中醫五臟中「腎」這個臟腑掌管人體的泌尿、生殖、內分泌和腦等部分的功能,腎氣不足會出現容易疲累、四肢無力、牙齒鬆脫、髮白、骨鬆等症狀,女性也容易發生月經週期不規律、經血量少、經期短等體虛表現,下頜長痘、痤瘡、水腫、頻尿也可能是腎氣不足或腎的排毒不足所引起的。黑色入腎 益氣活血還能抵抗寒冷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腎對應於五色中的「黑色」,所以黑色食物對於腎有滋補修護的作用,陳建宏建議,可以多吃這些黑色食物。黑芝麻補肝腎,益精血,內含豐富鈣質又可助排便、治鬚髮早白;桑椹補益肝腎,滋陰補血;黑棗補虛補血、補脾胃;黑豆補腎,補而不躁,利水,消腫;黑木耳活血化瘀、通經脈。除了黑色食物,也可吃一點溫補的食物來補充熱量,特別是容易手腳冰冷的人,可趁此時候吃些溫性食材,像是麻油、薑、紅棗、桂圓、堅果、核桃等來暖和身體。陳建宏介紹2道用黑色食物入菜,適合補腎的粥品:1.黑芝麻粥黑芝麻與米飯一起熬煮,黑芝麻所含油脂補可讓幫助排便順暢,同時它還具有補腎、滋補、烏髮、通便、解毒等功效。本料理有補益肝腎、滋養五臟功效。2.核桃仁粥核桃仁與米飯一起熬煮,核桃仁具有補腎、溫肺、潤腸作用,對於腰膝痠軟、大便秘結有良好功效。本料理有補腎固精、溫肺定喘功效。早睡晚起 按摩穴位解決夜尿、手腳冰冷《黃帝內經》記載,「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冬天應該早睡晚起,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可以在早上8、9點太陽出來後再至屋外吸收陽氣,建議可從事太極拳、八段錦或走路等溫和運動。腎氣不足的人容易有畏寒、夜尿等問題,冬天從暖被中起身,也容易發生血管急速收縮、跌倒等意外。腳是人的第二心臟,容易畏寒的人,可於睡前溫水泡腳或穿襪子保暖;夜尿頻繁的人則建議晚餐後少喝水,睡前2小時更要避免飲水,同時可透過穴位按摩來舒緩。1.太溪穴位置:腳踝內側凸起骨頭,和阿基里斯腱中間的凹陷處。適用:腎虛、腎炎、腰背痠痛、足底痛、夜尿。2.關元穴位置:肚臍正下方4指幅寬處。適用:下腹部虛寒、腰痠、手腳冰冷、腹瀉、頻尿、月經不調。★本文經《NOW健康》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關心健康生活大小事,點此進入【NOW健康】
-
2021-11-01 該看哪科.心臟血管
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做中強度運動 醫師:術後七天可嘿咻
109年全台超過12萬人心肌梗塞,其中不乏年輕人。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血管中心主任李文領表示,年輕型心梗患者,大多和過度抽菸有關,且血管普遍瀰漫性阻塞,因此「一根菸都不能再抽」,以免再度心梗。心梗患者不分年齡,在出院前應評估可承受的運動強度,只要傷口不出血,可承受中等運動量無症狀者,七天後即可有性生活。李文領指出,抽菸和低密度(壞)膽固醇過高都是心梗復發的危險因子,靠意志力戒菸不易成功,應透過戒菸門診和藥物介入,幫助成功戒菸。而有些人體質對飲食較敏感,只要一吃蛋,壞膽固醇就升高,建議患者應定期抽血檢驗,易敏感者一周不要吃超過兩顆蛋黃。心梗後的運動也很重要,李文領說,術後規則進行心肺復健,可降低26%死亡率和18%再住院率,通常出院前會評估最大運動量和每分鐘氧氣代謝能力,訂出個別適合的運動強度,一般人運動最高心跳率為每分鐘「207-(年齡╳0.67)」次,心梗患者需打六至八折,以七十歲心梗者為例,應落在每分鐘96~128次。運動項目可以是快走、慢跑、打太極拳等,但有感覺吃力,呼吸超過每分鐘35次以下,或胸悶心律不整、頭暈等問題就該立刻停止。至於性生活,只要傷口不出血,評估可從事中強度運動無不適者,術後七天後即可嘿咻,但心肌受損嚴重者或是胸口痛就不適合。持續服藥亦為心梗控制關鍵,李文領指出,只要規律服藥,即便心肌受損,存活率也很長,醫師會依病情開立保護心臟的血管收縮轉化酶抑制劑、降膽固醇和抗血小板藥物等處方,若出現低血壓、血便、腸胃不適等副作用,應請醫師調整處方,不可擅自停藥。
-
2021-10-27 該看哪科.風溼過敏免疫
脖子卡背痛別輕忽 2方法分辨僵直性脊椎炎
背痛別輕忽!26歲的小如(化名)四年前開始出現下背痛,早上起床背部異常疼痛,起初以為是搬重物扭到,吃完止痛藥有改善就不以為意。半年前脖子開始出現卡卡,頸椎也愈來愈僵硬,在路上碰到別人叫她名字,竟然無法轉頭回應,只能像個機器人一樣轉動全身,趕緊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經過治療後背痛感降低、亦改善脖子僵硬問題。台東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導致脊椎或薦腸關節發炎的疾病,嚴重會影響周邊關節或合併虹彩炎等疾病。目前盛行率約0.1%至0.4%,推估全台約有5至6萬名患者,好發族群為18至45歲年輕族群,男性患者是女性的三倍。臨床上背痛可以分成「機械型背痛」和「發炎型背痛」。黃奕帆表示,可用簡單二分法分辨,「機械型背痛」容易出現在運動或搬重物時造成的急性傷害,通常經過休息後就會逐漸恢復,而「發炎型背痛」則是愈休息會愈痛。當年輕族群在晨間起床時發現背部疼痛或僵硬,而且持續時間長達三個月以上,就要提高警覺可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好發原因遺傳占大多數,有90%至95%民眾本身帶有基因,後續因運動傷害而被誘發,像是年輕男性好動,打籃球等激烈運動,以為背痛是運動過度、運動傷害,容易因此誤診。提醒民眾若疼痛超過三個月仍持續慢性疼痛,有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黃奕帆表示,僵直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初期症狀在X光變化不明顯,且疾病進程緩慢,從關節發炎到脊椎彎曲變形可能需要好幾年,目前臨床診斷可透過抽血檢查,包括紅血球沈降速率(ESR)、C反應蛋白(CRP)發炎反應、HLA-B27基因及家族病史等綜合評估,確認患者是否罹患「中軸型脊椎關節炎」。黃奕帆補充說明,「中軸型脊椎關節炎」是自體免疫關節炎的大家族,當中軸骨脊椎關節被侵犯造成發炎時,可能合併乾癬、發炎型腸胃道疾病、反應型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因此若能提早發現中軸型脊椎關節炎而對症下藥,就可以避免疾病惡化,影響患者生活品質。黃奕帆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治療,一般先以消炎止痛藥,並建議患者搭配復健運動,如游泳、太極拳、瑜珈或伸展運動,控制到病情穩定,並持續追蹤。不過有患者會自行買成藥、打止痛針,但本身有慢性病者,容易因錯誤用藥影響腎功能,建議患者每3到6個月定期追蹤發炎指數。黃奕帆說,若已試過二種消炎止痛藥,且3個月藥物治療效果不好,可申請生物製劑治療,約3至6個月可以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目前也有適合計畫懷孕患者使用的生物製劑。他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有復發可能,不斷發炎下導致脊椎沾黏,容易導致關節長期受損,骨頭、脊椎變形等,建議仍多與醫師溝通適合的治療方式。
-
2021-10-06 該看哪科.巴金森病
巴金森警訊/出現手抖、憂鬱、關節僵硬?小心可能是巴金森病
肩膀痠痛不適,做伸展運動時覺得關節好僵硬,有種使不上力的感覺,看了骨科、復健科,還是不見好轉。醫師提醒,若出現動作變慢、關節僵硬、平衡不佳等動作障礙,有可能是巴金森病,應盡快求診就醫治療。打太極、培養興趣、參加活動 她與巴金森病共存十年林女士在上班開車途中,覺得手握方向盤要轉彎時有點卡,以為是一般扭傷,到家醫科就診,吃藥仍無改善而轉診神經內科。一進診間,醫生發現林女士毫無表情的撲克臉,問診發現字愈寫愈小,診斷為巴金森病。確診當下,頓時晴天霹靂,林女士擔心得病很丟臉,完全不敢將病情告訴兄弟姊妹,服藥前半年都走不出痛苦情緒。最後在先生的開導下,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打太極拳、培養攝影興趣、參加病友團體,再加上重新調整藥物,從困頓中豁然開朗,活出不一樣的生命軌跡。台大醫院神經部主任暨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創辦人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常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好發年齡為60歲,年紀愈大、盛行率愈高。病友除會出現手腳顫抖、行動遲緩、肢體僵硬、面無表情等動作障礙外,焦慮、憂鬱、便秘、睡眠障礙等非動作障礙亦與巴金森病息息相關。其中,早期憂鬱症狀容易讓病人及家屬忽略真正病因,有些病人也因情緒問題與家人發生爭執,建議可與醫師討論病情與憂鬱情緒,也舒緩照顧者的壓力。若發現家人言行異常或生活習慣改變,別以為是老化必然現象,應留心巴金森病程與病徵,及早就醫配合運動和藥物治療,大多可獲得良好改善,有助於預防及延緩出現喪失行動與口語表達能力的時間。Q:巴金森病不同病程常見的動作障礙?A:因患者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提早退化,主要病徵與動作障礙有關。第一期:從單側肢體產生症狀,包括手腳顫抖、關節僵硬、動作緩慢等。第二期:進展到雙側肢體,包括走路遲緩、身體僵硬、雙手顫抖等。第三期:延伸到下肢,出現走路不穩、小碎步、平衡障礙等。第四期:舉步維艱,雙手顫抖嚴重,日常生活需要旁人協助。第五期:身體功能嚴重障礙,無法行走需仰賴輪椅或臥床,全賴他人照顧。Q:還有哪些非動作障礙容易被忽略?A:憂鬱、便秘、睡眠障礙、排汗過多等。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的致病機轉跟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有關,除了會影響人體對外界喜、怒、哀、樂的反應,因而變得憂鬱,亦會影響控制睡眠的腦幹,當出現翻身困難、常做惡夢、睡眠中莫名腿部抽動都有可能是疾病徵兆。Q:巴金森病的治療有哪些?A:初期主要是藥物治療,服用短效型或長效型多巴胺藥物。吳瑞美說明,巴金森病雖無法痊癒,但可控制症狀,尤其是第一、二期病程的患者,可透過定期服藥加上適量運動、規律作息,維持正常生活。巴金森手指操 定期簡易自我檢測吳瑞美提醒,門診有許多病患主訴:寫字變小、說話小聲、打字變慢、夾菜不穩等,剛開始以為是五十肩、肌肉疼痛或血路不通,求診骨科或復健科,甚至吃補品、做物理治療,病情皆無法獲得改善,由於每個病人的早期症狀都不太一樣,不可輕忽。Q:想知道是否罹患巴金森病?該看哪一科?A:吳瑞美呼籲,民眾除了注意肢體僵硬、動作異常外,應養成定期自我篩檢習慣,動手跟著做巴金森病手指操,簡單的手指開合能測試動作速度、順暢度,以及透過自我檢測表簡易篩檢,若有疑似症狀,應及早至神經內科或動作障礙科就診。面對巴金森病,吳瑞美呼籲積極治療,抱持「樂觀面對身之礙,活出精彩心之愛」的態度,當作罹患其他慢性病一樣。她以林女士的個案為例,坦然接受病情後,主動與醫生討論藥物調整,參加病友團體分享治療經驗,彼此給予心理支持,撲克臉換成笑容滿面。她罹患巴金森病:「樂觀面對身之礙 活出精彩心之愛」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10年,想了解更多她的故事,請看影片:若罹患巴金森病,想要了解更多與巴金森病和平共存的資訊,包括罹病後如何復健、日常照護與飲食推薦等,歡迎加入「幸福巴士」巴金森FB社團
-
2021-09-16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影/第8輪AZ今台中現搶打潮 診所醫:1瓶打12人無殘劑
防Delta變異株,公費疫苗第8期AZ疫苗今天開打,台中市衛生局統計,首日上午,長者到快打站打第二劑打率69%,由於本期採雙軌制,約3成上平台預約到診所接種,打氣爆棚;基層診所醫師反映,年輕人搶打AZ疫苗,由於供應量不足,一瓶要打到12人,到打率百分百,「幾乎無殘劑」。台中市衛生局統計,第7期AZ疫苗「全部打光光」,今天開打的第8期中央配撥AZ疫苗13.49萬劑,因符合資格16.7016萬人,經市府爭取,中央預計9月18將增配2萬劑,由於供應量不足,市府啟動應變機制。台中市衛生局長曾梓展說,第7輪AZ疫苗自9月3日至12日開打,中央給台中17.6萬劑,實際打19.9萬劑,因為一瓶10人打,可打到11人到12,使用率逾100%,所以第七輪「打光光」,過去都是95成左右。衛生局說明,考量第八期加上中央增配2萬劑仍供應量不足,且中央宣布每瓶AZ接種由10人改為11人,對此,市府已啟動應變機制,為符合開瓶人數以樽節疫苗,請各院所協助調整預約民眾時段,並經預約民眾同意,安排於本期時段內合併人數接種,全力保障民眾權益。台中7.1018萬名長者今起3天造冊到46處快打站2.0接種第二劑,今天接種踴躍,不到上午8時就報到,其中位於大肚運動公園太極拳訓練場的大肚區快打站2.0還有高爾夫球車「專車」接送,搭乘長者認為「好像在度假」、「偽出國」,獲好評。衛生局供算,快打站今天上午造冊數1.649萬人,至中午共有1.1384人萬人接種,到打率為69%。8輪採雙軌制,開放已意願登記18歲至22歲打第一劑,以及接種第一劑滿10周者打第二劑,台中市有9.6326萬人上唐鳳平台預約,今起到23日在合約院所接種。另有7.1018萬名長者今起3天到全市46處快打站2.0接種第二劑。
-
2021-08-21 養生.人生智慧
「我擁有全世界最慈祥的父親!」 蔡璧名傳承父親滿滿愛,視學生如己出
在台大中文系任教的蔡璧名深受學生喜愛,檯面上,她的課場場爆滿,多次獲選台大優良教師及教學傑出獎;私底下,她待學生視如己出,不時收到學生的信,對於老師可以給學生那麼多愛表達感激,「我就是這樣接受我爸媽的愛。」如何付出?怎樣愛人?父母是蔡璧名最初的老師,尤其是父親蔡肇祺,「我擁有全世界最慈祥的父親。」說起已故父親,蔡璧名充滿了孺慕之情。家中雜貨店 難忘父親陪玩樂蔡璧名還小時,父母不准小孩去雜貨店買零食。有次媽媽看見哥哥抽屜裡藏著偷偷去雜貨店買的零食,去跟父親告狀,蔡璧名心想完蛋了,晚上鐵定挨罵。沒想到隔天,父親拿出一堆進口的高檔巧克力與手作搓搓樂格子,為兄妹三人在自家開雜貨店。那段時光,小兄妹每天都期待放學後去父親的雜貨店買零食。從小父親就是陪玩角色,三兄妹玩車,他也有自己的小車車。蔡家一直都有玩桌遊的習慣,到父親60幾歲了全家還在玩,「我父親從不會讓我覺得他在『陪我們玩』,我一直以為是他自己愛玩。」這些當初覺得理所當然的事,如今回頭看,蔡璧名看見的是父親滿滿的愛。為家人做菜 爸爸捨不得她辛苦蔡璧名42歲罹癌,醫生說,5年內死亡率75%,她決定生命有限的時光要做喜愛的事:打拳與做菜。蔡璧名手藝好,喜歡研究功夫菜。有次她回父母家做了一桌好菜,還包括熬煮一整天的老母雞湯,家人吃得好開心,她認為那是她做菜的顛峰。沒想到晚上回到住處,父親來電:「璧名,這種『做菜給爸爸吃』的活動以後少有。」父親生活簡樸,或許整桌佳餚對他而言太鋪張了,蔡璧名很傷心:「這是我受親人那麼多恩惠唯一可以報答的方式,而且大家又那麼喜歡,為什麼不?」某次打拳時,蔡璧名終於想通,理解了父親的心——他捨不得女兒做菜得花好多時間,他期待生病的女兒把時間拿來打拳,多照顧自己,「我才知道,我父親連女兒對他的孝順都捨不得享受。」說起這段往事,蔡璧名依舊哽咽。太極拳招式 體會父親的守護蔡璧名的太極拳師承父親,當初習拳有某一式手指不能動,她練習時手指動作做不好,父親走到身邊抓著她的手完成那個動作。「今生,我只要打到那一式,就覺得父親還拉著我的手。」這麼多年了,蔡璧名生活點滴仍感受到父親的守護,舉手投足間傳承了父親的精神。
-
2021-08-21 癌症.癌友加油站
蔡璧名42歲被診斷出癌症第3期,5年內死亡率高達75%! 他運用醫道結合勤練功,半年後奇蹟病癒
與台大副教授蔡璧名吃過飯的人都會訝異,身材纖細的她一餐要吃兩碗飯。蔡璧名說,傳統醫學中,使身體產生「正氣」對抗疾病的關鍵之一是攝取「水穀」。所謂水穀,就是白米、糙米、小米等穀類,吃對了、量夠了,經絡才會活絡,抵抗力也才足夠。醫道結合 抗癌瀕死勤練功蔡璧名是個從瀕死岸邊活回來的人。2007年,42歲的她被診斷出癌症第3期,醫生說,5年內死亡率高達75%。蔡璧名除了接受西醫治療外,也勤練太極拳、以傳統醫學《黃帝內經》養身、用道家思想《莊子》養心,半年後奇蹟病癒。抗癌之路讓她對傳統文化、醫學有更深的認識,便著手寫書,莊子系列、《穴道導引》、《醫道同源》等暢銷書都是癌後著作。罹癌之後,蔡璧名就謹遵醫囑,不群聚、少去密閉空間成為習慣,疫情期間,她依然過著「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鍛鍊」的穩定生活,「這很像一間房子的鋼筋水泥,兼顧這些,房子不會太差的。」吃足水穀,並兼顧當代營養學——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就是「好好吃飯」。至於「好好睡覺」,每個人睡不好的原因不同,傳統醫學中說「胃不和則臥不安」,若是腸胃問題,就想辦法促進消化代謝能力,但更多人睡眠品質差是因為身體不夠放鬆,蔡璧名則是透過東方修鍊像是太極拳、穴道導引等放鬆身體,達到舒經、活血、養氣、安神的境界。穴道導引 疫情之下學放鬆而鍛鍊,需要透過運動,但也以放鬆為目標。疫情警戒三級期間,蔡璧名受限於家中空間無法練太極、年過85的母親也無法出門散步、上瑜伽課,但是母女每天都做至少半小時的穴道導引。穴道導引動作緩慢而簡單,不斷地反覆,原理是透過穴道的收緊跟放鬆,讓穴道所在部位變得有力量,氣血充足,正氣也更充沛。就像西方的談肌筋膜理論,肌筋膜一旦放鬆,緊張就可以消失,身體很多疾病可緩解。但身體的鍛鍊還不足夠,蔡璧名認為,真正的健康也要做到心的鍛鍊,像李白說的「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或是白居易「身適忘四肢、心適忘是非」的境界,提升心理面對世間紛擾的能力。養身養心 東方修鍊再進化當生命面對巨大苦痛很難放下時,蔡璧名會反向操作,專注在穴道的縮緊與放鬆、把注意力放在雙腳或肚臍時,外界紛亂的訊息和念頭少了,有些事慢慢變得較淡了,「讓身體的鍛鍊幫助你達到心靈的目標」。大疫情時代下,變動成為唯一不變的事,如何在居家與心理安排一片安適空間,蔡璧名在傳統文化中找到的東方修鍊或許是值得參考的方法。
-
2021-08-1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影/籲解封再放寬 楊志良:慢跑無罩我比讚
今(17)日上午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陪同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完成參選國民黨主席參選人登記,會後受訪媒體問及澎湖明(18)日起餐飲取消隔板等內用限制,楊志良回應表示,在路上慢跑的人哪一個染疫了?每次看到在路上慢跑還戴個口罩,我看到有一個人不戴口罩,我就給他比讚。楊志良說,我們現在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辦法正常生活,如果澎湖一直都沒有什麼疫情,要解的鬆一點,讓大家比較能夠正常生活,我覺得這也可以。在公園散步的那些老人家哪個人染疫了?只有打麻將在屋子裡的人染疫。我以前是柳營奇美醫院的執行長,我們柳營那附近的人,農夫哪個人染疫了?他們根本不戴口罩,在陽光底下四周都沒有人戴口罩幹嘛?中暑啊!楊志良說,就是在家裡屋內群聚的有染疫風險,所以百貨公司會有,但是在公園裡面散步那些,跳廣場舞的或是打太極拳的哪個人染疫了?大安森林公園哪個人染疫了嗎?
-
2021-08-08 新聞.長期照護
雙腳無力要當心!銀髮族若有這些現象恐罹患肌少症
新竹一名77歲陳姓老翁平常因三高疾病固定回診追蹤並控制良好,近半年卻發現爬樓梯到二樓有些吃力,甚至快跌倒,從椅子起身也有些費力,醫生認為,陳擔心血糖問題飲食較清淡,鮮少攝取蛋白質,又因疫情活動量大幅減少導致肌力變弱,因此在門診實施握力檢測,發現陳的肌肉強度只有25公斤,恐罹患肌少症。新竹馬偕醫院家醫科醫師陳信豪指出,台灣已邁入高齡社會,肌少症是銀髮族重要議題,主要是因身體老化導致供給體力的骨骼肌質量流失、肌力下降,且伴隨行動力變差時,就會形成肌少症,除影響日常生活,手腳無力、行動越漸困難,嚴重恐導致失能。肌少症的評斷標準為男生的握力小於28公斤,女生的握力小於18公斤。據研究指出,與40歲成人相較,80歲年長者肌肉流失可高達33%;原因除年紀老化,活動力下降(如不愛運動)、營養不良(如蛋白質攝取不足)及慢性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或骨質疏鬆)等均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若家中年長者若有握力下降、行走遲緩、起身或爬樓梯困難甚至快要跌倒等現象,均可能罹患肌少症,應及時尋求醫師協助,進行諮詢和診斷。陳信豪說,目前肌少症沒有藥物治療,營養及運動是肌少症的最佳解藥,高齡者建議每餐均衡攝取約手掌大雞胸肉的蛋白質,魚、豆類、蛋或牛奶均可,若準備食物不便,亦可直接攝取市面上含優質蛋白質、吸收利用率高、並具有醫學實證之均衡營養補充品;此外,規律運動也非常重要,特別是負重運動,如深蹲及舉啞鈴,以及平衡運動如太極拳等,可避免跌倒、維持身體活動力及減緩肌肉流失。陳信豪呼籲,老年人常有三高問題,需降低澱粉及醣類攝取,但優質蛋白質不能減少,而且要分散在三餐食用才能有效吸收,另外,閒暇之餘也要多加強下肢訓練,在家深蹲、爬山健走或參加社區健康活動,都是很好的訓練方式,讓生理代謝維持良好運作,方能享受最佳生活品質,達到健康延壽。
-
2021-08-07 養生.抗老養生
立秋養生先養肺,吃這些東西潤肺去燥!6種常見疾病教你預防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今年的立秋在8月7日。身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意味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季即將來臨。剛入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也有秋老虎之說,在「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 調養秋燥症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鬆、小心憂鬱。在立秋後有哪些疾病容易發生?又該如何預防這些疾病?我們日常該從哪些方面進行養生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讓大家健康、安穩度過這個秋天的秘訣吧。立秋後的幾種常見疾病及預防方法1、咽喉炎秋天空氣變得乾燥,溫度也逐漸降低。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盡量減少說話。另外,秋天容易上火,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2、感冒立秋後溫差大,容易著涼,著涼後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病菌乘虛而入,是感冒的主要誘因。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室內註意通風。身體健康的人,常用冷水洗洗口鼻,有助於預防感冒。感冒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及心血管病患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相對抗病能力差,對秋天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和耐受力也差,因此要特別注意提高免疫力,避免感冒、感染。3、胃腸疾病夏秋之交多發胃腸疾病,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定時定量,少吃多餐,不吃冷、硬、燙、辣、黏的食物,戒菸禁酒。4、呼吸道疾病季節變化時,呼吸道防禦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因此,立秋後應特別注意防範呼吸道疾病和肺病。老幼等體弱者需注意鍛煉,加強營養,保持輕鬆心態也很重要,時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5、腦血管疾病寒氣與燥邪相結合,使血管收縮,導致腦血管病變增多,容易誘發中風。特別是中老年人,立秋後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可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進餐時防止過飽,以七到八分為宜。立秋的日常注意事項1.警惕早晚溫差立秋時節,依然會有一段炎熱天氣,被人們稱為「秋老虎」,仍要適當進食清熱解暑食品。但從立秋後,晴熱高溫會逐漸緩和,人們會逐漸感到涼爽,晝夜溫差也會逐漸加大,要注意適時添加衣服、被褥,尤其是晚上,睡覺時要注意肩頸、腰腹的保暖。2.注重潤肺去燥肺與秋季相應,而秋季乾燥,氣燥易傷肺,宜潤燥、養陰、潤肺。適當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秋天,人們有時會感到煩躁,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漿,多吃些蘿蔔、蓮藕、荸薺、梨等潤肺生津、養陰清燥的食物,特別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潤肺去燥等功能。還可進食酸味的食物以收斂肺氣,如橘子、檸檬、柚子等。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以防瀉肺氣。另外,立秋時暑熱未消盡,還需適當服食防暑降溫之品,如綠豆湯、蓮子、百合等,以消暑斂汗,健脾開胃。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可以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鍛煉項目。像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健身運動,對於增加肺活量、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練習深沉而緩慢的呼吸具有明顯的作用,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慢性病患者最佳的鍛煉方法。潤燥養生料理:百合銀耳蓮子粥材料: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作法:將銀耳洗淨、用清水發脹後,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後,加入冰糖即成。功效:百合性味甘微苦平,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乾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
-
2021-08-03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新聞眼/高端EUA先射箭再畫靶?民眾更疑慮
高端疫苗EUA審查爭議不斷,衛福部食藥署公布審查七月十八日「去識別化」會議紀錄,但高端卻在六月底就送件,進行封緘檢驗,令人有「先射箭再畫靶」疑慮,對此,指揮官陳時中昨在記者會以十多分鐘解釋緣由,強調「若停留在過去方式,查驗登記過再量產,EUA就失去意義」,但外界不免直接聯想「護航」二字。外界多次質疑高端疫苗的保護力、有效性,陳時中總是大打太極拳,並未直接回應,而給了「有打總比沒有好」,沒有科學實證論述,反而像是市井小民之間的敷衍回應。在「去識別化」會議紀錄中,不少專家認為,高端疫苗應該補足「免疫原性和疫苗保護力」等資料,近半專家要求高端必須進一步說明第三期臨床試驗計畫,或執行第二期延伸性試驗,評估施打第三劑的效果。雖然許多專家充滿疑惑,但最後高端仍以壓倒性票數闖關成功。昨天眼尖記者發現,通過封緘檢驗四批疫苗批號並未連續,而指揮中心仍是輕描淡寫地帶過,認為只要補足資料即可過關,但可疑的是,雖批號不同,但送件內容理應一致,怎會有「技術性資料不完整」一說。全球上演疫苗爭奪戰,台灣確實必須發展國產疫苗,但蔡政府、指揮中心、衛福部食藥署似乎全力為高端護航,從未正視民眾的疑慮,近日國際疫苗進貨時程延誤,銜接不足,高端疫苗順理成章成為救火隊,但投機、速成地偷吃步,恐讓我國生技產業揠苗助長,難有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