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6 焦點.長期照護
搜尋
多重器官衰竭
共找到
117
筆 文章
-
-
2022-10-04 焦點.元氣新聞
氧氣筒誤接鼻胃管!病人胃如氣球撐爆 部桃外包廠商接錯管釀人命
衛福部桃園醫院外包廠商陳姓員工在院負責推送病床工作,卻擅自替病人接管,誤把氧氣筒接到病人鼻胃管,害病人胃臟像氣球一樣撐爆,引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搶救數月仍不治死亡。案發後,陳男被桃園地檢署依過失致死罪嫌起訴,部桃前院長徐永年、鄭姓護理長和曾姓外包商負責人雖列同案被告,但最後獲不起訴處分。檢方調查,陳男(約30歲)2020年3月18日上午將準備做腹部超音波的病患連同病床推到一樓診間,其明知非醫療人員不得從事任何醫療行為,仍在無人指引情況下,擅自操作管線,結果把氧氣筒接到病人的鼻胃管,導致大量氣體灌進病人體內,撐爆病人的胃臟。事發後,病人雖獲妥適治療,但2020年7月22日仍因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及全身多處潰瘍傷口組織感染等問題死亡。家屬為此狀告陳男過失致死罪,且認為時任院長的徐永年等人也該負刑責。偵訊時,陳男辯稱自己剛到公司不久,還不太清楚工作內容,因為當時帶他的資深員工叫他把管線接一接就跑去抽菸,所以就自己研究、自己接。他供稱,當時不知道可以跟護理師確認,也不知道接錯管線的影響這麼大。鄭姓護理長表示,事情發生在上午8時許,是病房交班時段,一個護理師要應對近10名病患,且須一床一床交接給下一班,有可能在還沒處理到本案病患時,就發生接錯管線情勢。她強調案發當時她不在場,陳男接管前沒先問過她,並指陳男也沒醫療執照,不應該亂動醫療管線。檢方調查,醫院醫療團隊發現病人身體不適時,第一時間有擦薄荷油及鼻胃管引流等處置,後續也有手術治療,並依情況安排在加護病房和一般病房觀察,但由於病人有糖尿病、心律不整和慢性腎病變等多重慢性病,住院中仍發生肺炎和呼吸衰竭等情導致死亡,難認有醫療疏失或過失責任。檢方指出,病患家屬雖認為徐永年及曾姓外包商負責人該為管理疏失負刑責,但企業管理本身有分層負責制度,非負責人應概括曾擔所有責任,由於陳男行為與徐、曾2人管理無相當因果關係,因此徐、曾2人也不起訴。 ※ 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
-
2022-09-22 焦點.元氣新聞
謝哲青罹心肌炎暴瘦10公斤!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
謝哲青今出席無線耳機活動,他今年以「出發吧!鐵三角」和「青春愛讀書」分別入圍生活風格節目及兒少節目主持人獎,他日前時因為罹患心肌炎,整個人暴瘦10公斤,他透露當初以為只是遭逢母喪,心情不好導致胸悶,後來才發現是心臟出問題,好在經過調養,如今身體狀況已經恢復得差不多,體重也有回升。他說今年入圍的都是好友,實力都很堅強,但只要能入圍就是肯定,他透露去年「青春愛讀書」的製作人突然因為心肌梗塞病倒,而製作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看到他拿下主持人獎,「當時製作人在電視台開會開到一半突然倒下,心臟停止30分鐘,還好有救回來,現在已經退休休養。」因此他希望能為製作人圓夢,不過他對外景節目也有很深的感情,一樣期待能被肯定。他透露去年金鐘公布入圍,當時人在高速公路上還出了車禍,「我們被聯結車撞,差點翻車,還好人沒事,所以我對拍『鐵三角』有很多回憶。」他去年剛好犯太歲,「鐵三角」開拍第一集碰上太魯閣事故,接著宣布三級警戒,他又遭逢母喪,節目為他停拍一陣子,因此今年「鐵三角」入圍,也讓他感慨萬千。而他今露面瘦了一大圈,他透露是因為罹患心肌炎,「我4月到5月的時候,根本沒辦法睡覺,那時候母喪接近1年,我以為是心情不好所以胸悶,結果檢查才發現是心臟的問題。」後來他漸漸恢復,體重也回來了2公斤,直呼健康真的很重要。肚子痛、呼吸急促…心肌炎症狀千變萬化,嚴重恐心臟衰竭【元氣網整理】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原因主要為病毒感染(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免疫反應、細菌感染)引起心肌發炎反應。心肌發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減弱,甚至心臟的跳動受影響而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有死亡的風險。臨床上以病毒性心肌炎最常見。心肌炎臨床表現千變萬化,可從輕微的胸口不舒服、肚子痛、呼吸急促、臉色蒼白冒冷汗、心律不整(包括異常加快或減慢)、頭暈、疲倦、到突發性昏倒、多重器官衰竭甚至猝死。》疾病百科/心肌炎
-
2022-09-08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
確診略降 本土+3萬4846例 278例境外 新北市7840例最多新一波疫情起伏,本土個案昨升至4萬例後略降。今天新增3萬4846例本土個案,其中以新北市新增7840例最多。另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及29例死亡個案。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較前一天4萬多例有略降一些,但比起上周四多,整體病例還是在上升中。今日新增本土病例,為1萬5748例男性、1萬9082例女性、16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840例),台北市(4,447例),臺中市(4,313例),桃園市(4,010例),高雄市(2,547例),台南市(1,933例),彰化縣(1,408例),新竹縣(1,209例),新竹市(897例),屏東縣(832例),苗栗縣(777例),宜蘭縣(762例),基隆市(704例),雲林縣(694例),花蓮縣(663例),嘉義縣(453例),南投縣(427例),嘉義市(328例),台東縣(293例),金門縣(144例),澎湖縣(139例),連江縣(26例)。今日新增29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3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今日新增278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48例男性、13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分別自越南(27例),美國(7例),新加坡(4例),印度、香港、印尼及日本(各2例),希臘、德國、緬甸、菲律賓、英國、泰國、荷蘭、韓國、蒙古、法國及土耳其 (各1例)移入,另22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6月1日至9月7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8萬27例確診,分別為2萬9922例境外移入、555萬51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1萬170例死亡病例,其中10,154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61例、台北市1,144例、台中市1,021例、高雄市951例、台南市779例、桃園市771例、彰化縣595例、屏東縣412例、雲林縣320例、南投縣299例、苗栗縣251例、嘉義縣238例、基隆市222例、宜蘭縣205例、花蓮縣168例、嘉義市165例、新竹縣160例、台東縣144例、新竹市101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新波疫情首例兒童腦炎死亡 2歲女童發病5天亡新冠肺炎今天新增死亡29例、中重症182例。其中這波疫情出現首例腦炎死亡兒童個案,為二歲女童,發病至死亡僅五天。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月以來有30位染疫後罹患腦炎的兒童,其中22位都是五歲以下兒童。若兒童出現抽搐、意識不佳、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和冒冷汗等六大症狀,要盡速送醫。羅一鈞表示,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為13例男性、16例女性,26例具慢性病史、19例未接種三劑以上疫苗。確診日介於今年5月28日至9月5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9日至9月5日。其中出現兒童腦炎死亡個案,為二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未接種疫苗。8月30日發燒,家用快篩陽性,當天至醫院採檢PCR陽性,返家居家照護。後因發燒持續且出現咳嗽、流鼻水、嘔吐症狀,8月31日再至急診就醫,收治住院。個案住院隔天出現意識改變、心搏過速,且高燒至39.8度,雖第一次頭部電腦斷層正常,但因懷疑腦膜炎且呼吸窘迫 而轉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並給予瑞德西韋、類固醇、降腦壓藥和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後病況持續惡化,再度追蹤電腦斷層有急性腦病變及腦壓升高症狀,經積極救治仍在9月3日因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死因為急性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
-
2022-09-0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
本土+3萬3483 境外+336 死亡+36 連4天增破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萬381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萬3483例本土個案及336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36例死亡。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表示,昨新增新冠肺炎確診個案3萬3819例,包括本土個案為3萬3483例,與前天數目差不多,但與上周五略有增加,反映疫情是在上升趨勢,民眾該做的防護及施打疫苗應加快動作。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3,483例本土病例,為15,162例男性、18,303例女性、18例調查中,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以上,個案分布為新北市(7,153例),台北市(4,292例),台中市(3,979例),桃園市(3,779例),高雄市(2,595例),台南市(2,034例),彰化縣(1,429例),新竹縣(1,041例),新竹市(935例),苗栗縣(874例),屏東縣(811例),雲林縣(689例),宜蘭縣(676例),花蓮縣(661例),基隆市(608例),南投縣(481例),嘉義縣(475例),嘉義市(357例),台東縣(252例),澎湖縣(190例),金門縣(150例),連江縣(22例)。指揮中心指出,今日新增36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5例男性、11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以上,皆屬重度感染、33例具慢性病史、24例未接種3劑以上COVID-19疫苗。確診日介於今(2022)年5月5日至8月30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30日至8月30日。指揮中心說,今日新增336例境外移入個案中,為163例男性、173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分別自越南(19例),菲律賓(9例),日本(6例),美國(5例),新加坡、泰國、瑞士及韓國(各3例),帛琉、柬埔寨及法國(各2例),印度、中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來西亞、香港、德國、英國及紐西蘭 (各1例)移入,另271例感染國家調查中。入境日期介於今年5月24日至9月1日。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6,297,10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912,605例排除),其中5,375,883例確診,分別為28,394例境外移入、5,347,43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3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2020年起累計9,986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9,970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2,132例、台北市1,121例、台中市1,002例、高雄市930例、台南市770例、桃園市753例、彰化縣586例、屏東縣408例、雲林縣316例、南投縣295例、苗栗縣236例、嘉義縣233例、基隆市220例、宜蘭縣200例、嘉義市165例、花蓮縣163例、新竹縣155例、台東縣140例、新竹市98例、澎湖縣28例、金門縣19例;另16例為境外移入。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儘速完成疫苗接種,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共同嚴守社區防線。中重症+131 40多歲男肝硬化住院染疫敗血性休克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131例中重症個案,包括97例中症、34例重症,以及新增36例死亡個案。最年輕死亡個案為兩名40多歲患者,皆為共病死亡。另外今日新增2名兒童重症MIS-C個案,其中一人仍在住院治療中。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新冠死亡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有癌症、肝硬化等病史,有接種2劑疫苗,8月份因肝硬化有細菌性腹膜炎住院治療,住院期間8月11日因肺炎、採檢確診,使用瑞德西韋藥物治療,不幸於8月29日過世,死因為新冠肺炎、菌血症合併敗血性休克,以及癌症合併肝衰竭。另外一名40多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曾接種3劑疫苗,5月18日出現發燒、噁心症狀,就醫診斷急性胰臟炎住院,同時也確診新冠病毒感染,持續住院到7月,因急性胰臟炎惡化成壞死性胰臟炎,住院持續治療併發症,不幸於7月11日過世,死因為壞死性胰臟炎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重症。此案近期醫院修改死因診斷,8月底重新提報指揮中心。羅一鈞表示,今天另外新增2例兒童MIS-C個案,包括一名4歲女童,無慢性病史,沒接種疫苗,7月4日確診,8月24日起出現發燒、右頸疼痛、紅眼、眼皮浮腫、全身出疹,8月27日至急診,疑似MIS-C住院,經心臟超音波檢查顯示冠狀動脈發炎變化,經免疫球蛋白、類固醇治療後病況好轉,已於8月31日出院。兒童重症0到5歲占三分之二最多 當中8成6沒打過疫苗國內BA.5疫情升溫,累計至今已有198例兒童重症,最多為MIS-C有124例、腦炎28例、肺炎22例等,其中29例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兒童重症198例中,0到5歲多達131例、占三分之二最多,其中未接種疫苗有170例、占比86%,呼籲家長應盡速帶兒童施打疫苗,降低罹患重症及MIS-C的機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昨日6個月至4歲幼兒接種莫德納疫苗有2533人次,包括第一劑1059人次、第二劑1438人次;另輝瑞疫苗昨日接種第一劑3982人次。該年齡層第一劑接種率為27.5%,第二劑是2.2%。昨日接種疫苗人次達3萬7701人次,國內疫苗涵蓋率第一劑接種涵蓋率為92.8%、第二劑86.7%、追加劑72.3%、第二次追加劑為9.5%,而65歲以上民眾第二次追加劑涵蓋率為34%。羅一鈞表示,今年累積至9月1日,總共530多萬名確診病例,其中輕症及無症狀比例為99.54%,此波疫情上升約1至2周,輕症及無症狀比例沒有明顯變化,各年齡層致死率也沒有明顯變化,本周各年齡層致死率從0.174%降至0.172%,其中70至90歲族群,致死率略降0.02至0.03,此為誤差誤差範圍,致死率沒有升高,且有略降的情形,值得後續觀察。
-
2022-08-26 焦點.生死議題
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
「安寧療護是積極面對生命,不是放棄治療更非安樂死!」 生命皆有終點,在最後獲得平靜、無憾,是每個人的權利,也是安寧療護的精神所在。 如何進入安寧療護?經兩位醫師判定,疾病已無法治癒且剩餘壽命不超過6個月,便可進入安寧療護。這並不容易判定,因為現代醫學有許多延長壽命的方式,包括血液透析、全靜脈營養、呼吸器、葉克膜等,患者可以多重器官衰竭、插滿管路、神智不清,依然撐過好幾年。以前只有癌症患者才被視為無法治癒,後來增加了八大非癌項目,代表醫學越來越重視照顧身心靈這一塊。安寧可以居家做,可以住院做,甚至也可以在ICU安寧。 好死還是賴活?生死由誰做主?答案因人而異,西方國家傾向讓患者本人決定,而東方社會家庭觀念較重,常由家屬來主導生命的重要決定。積極治療與安寧療護是光譜兩端,並不彼此衝突,除了「放棄急救」這一必要條件,患者、家屬、團隊三方共同討論,決定哪些治療要做、哪些治療不做,不存在絕對的對錯,任何決定都是愛的決定。 關於「安寧療護」該知道的4件事「面對疾病末期,死亡已不可逆。」安寧療護不是安樂死,不是等死,更非放棄治療。 1.如何進行‧要做什麼:緩解身體症狀如疼痛、喘、水腫 支持病人及家屬的心理,協助關係修復照顧病患的靈性,澄清生命意義 ‧不做什麼:不做刻意延長生命的治療不做增加痛苦的處置 2.如何申請(1)向合約醫院安寧團隊申請(2)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3)簽署預立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4)需要兩位見證人(5)可將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 3.專業團隊 醫師、護理社工、宗教志工、營養藥師、心理師靈性關懷師 4.安寧對象經兩位醫師認定,病患預期生命少於六個月 過去以癌末病患為主,現有八大非癌類別:失智、中風、心臟衰竭、阻塞肺病、末期腎病等 [建議科別]安寧團隊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健康快充卡哇醫:一本從「學霸」到「學罷」都能看懂的醫學百科》
-
2022-08-23 癌症.大腸直腸癌
他們都因大腸癌病逝!名醫曝: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
余天女兒、藝人余苑綺年僅39歲直腸癌病逝,令人不勝唏噓。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得到大腸癌的名人也不少,最知名的莫過於2017過世的豬哥亮,其他還有賀一航、李國修、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心海羅盤葉教授、前立委朱高正等人,都因大腸直腸癌病逝。大腸直腸癌病逝名人余苑綺余苑綺2014年發現罹患直腸癌,歷經多次化療手術後抗癌成功,但2019年生下第二胎後直腸癌復發,接著癌細胞擴散到肝臟及淋巴,今年她病情每下愈況,癌細胞擴散到全身。抗癌長達8年後,於2022/08/21病逝,享年39歲。【延伸閱讀】余苑綺直腸癌病逝 專科主治醫師:她已經很努力了朱高正前立委朱高正於2021年10月22日因大腸癌病逝。知情人士表示,朱高正晚年因為大腸癌,膀胱、腎都割了,前後治療已約兩年,前後送萬芳醫院急救三次,在萬芳加護病房急救三次,之後多重器官衰竭。【延伸閱讀】前後治療2年 前立委朱高正大腸癌辭世《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漫威英雄《黑豹》男主角查德維克博斯曼(Chadwick Boseman),確診時已是大腸直腸癌第4期,抗癌4年仍於2020年8月29日不幸逝世,享年僅43歲。【延伸閱讀】漫威「黑豹」抗癌4年病逝!4個月前暴瘦畫面曝光 惹粉絲心疼賀一航資深藝人賀一航2019年6月3日晚上因大腸癌病逝榮總,享壽64歲。他2011年發現罹患大腸癌第三期,後來決定不接受化療,他曾接受訪問透露,開完刀後3個月回診一次,醫生問我要不要化療?我說我考慮一下,那天起就沒再進過醫院,連健康檢查也沒做過。」如何逃過死神找上門?「我用好吃好睡,生活開心去對抗。」【延伸閱讀】賀一航罹癌不化療 腸癌權威:大腸癌三期病患應化療豬哥亮本土綜藝天王豬哥亮因大腸癌併發肝衰竭,於2017年5月14日病逝。其主治醫師、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及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梁金銅曾公開談論豬哥亮生前狀況。他表示,豬哥亮當時來就診時已經拖太久,癌細胞轉移嚴重腹水,直腸也阻塞,「吃也吃不下,拉也拉不出來」。【延伸閱讀】主治醫談豬哥亮:就診拖太久 吃不下也拉不出李國修屏風表演班創辦人李國修,2013年7月2日因大腸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享年57歲。生前他特別錄了錄音檔,親口向大家告別,感謝社會大眾對他的無限關愛。腸癌嚴重度看腫瘤位置…左比右凶險而大腸癌的症狀及嚴重度,也與癌細胞發生位置有關,左右大不同。台大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大腸直腸醫學會理事長梁金銅指出,大腸癌可區分為大腸癌、直腸癌,以位置區分,一左一右,如果右側大腸(如升結腸)罹癌,容易慢性貧血、體力變差、體重減輕。若癌細胞侵犯至左邊大腸,例如乙狀結腸、直腸等,初期症狀為腹痛、血便、大便習慣改變。但無論哪一種,都應早期治療,以提高存活率。【延伸閱讀】腸癌後期快速惡化的原因…左比右凶險《元氣網》疾病百科/大腸直腸癌:https://health.udn.com/health/disease/sole/177295
-
2022-08-13 焦點.生死議題
安寧之路─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醫: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
安寧之路給住院的重病者帶來很多的壓力,諸如:對陌生者的懼怕、自憐、統整性的壓力、被分離的焦慮、失去身體功能變成廢人、害怕愛被剝奪、悔恨與愧疚感,或追尋另一個希望。這是一連串的變化,很多病人在這段期間會學習不斷地適應,當然心理支持者,如社工或家人、朋友,人數愈多則適應愈快。有許多人覺得自己被孤立了,該看的親戚也來了,沒有來的親戚沒什麼話好說,乾脆也不來了。假若病人可以看到人生的前景,了解真理,知道永生或生死相續的哲理,或許他們漸漸會看得開。相反地,假若未有安寧團隊加入,或者家屬不同意加入,那麼他們的焦慮不能得到紓解,癌症的疼痛得不到緩和,對未來完全看不到前景,他的焦慮將轉成更深的憂鬱。這種臨終之路才是真正的淒涼與孤獨,甚至有被世人遺棄的感覺。而這與社會文化的階層、風俗習慣、人文醫學的精緻化、人生哲學與宗教的普遍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從西藏的拉薩到美國的紐約,由大都會到農村,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安寧之路。安寧之路需要集專業醫療團隊的意見及家屬的配合,而病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功課該做,如此才能走得圓滿。自古聖賢多寂寞,尋找真理之門是個窄門,必須放棄很多世俗的價值觀與眾人的看法才進得去,所以任何人面臨自己生命的終站或安寧休息的地方,必然百感交集。從病人的、家屬的、社工的、護理人員或臨床醫師的角度,都可以觀察到多方面的情緒變化與轉換。我們能為臨終病患做些什麼? 基本上,大部分的民眾會把臨終的病人送往醫院,因為家屬不知道該怎麼辦,良心上又害怕虧待了病人。家屬有自己的愧疚感或可稱之為另一種無奈,尤其是面對有死亡恐懼的病患。這時,我們能為他做些什麼?當醫學已進入緩和治療的方向,不再做化學抗炎治療,不做放射治療,年齡老邁加上多重器官衰竭,生命跡象不穩定,家屬急欲知道:如何能立即解除病患之痛苦,尤其是身體之疼痛?目前採取的治療模式,能否為他們勾勒一個新的願景?例如:可以讓病人再度看日出,上館子吃一頓好飯菜。也就是說,家屬很願意滿足病患的最後願望,或解決他們未了的心願及遺憾。有時醫護人員也會感慨,平時他們不就可以去完成了嗎?為何到了臨終前才有這些需求?其實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優先考量(Priority),大部分的人努力於繼續奮鬥,做更新穎的治療,而逃避提早去安排人生末段的功課。有些中年人或許有經濟壓力,想多為家庭付出,所以在生病的過程裡,他們無暇安排舒適的生活,就連出國也是在洽談公事或生意。許多人認為他們沒有真正好好地為自己而活,他們總不願意承認生命這麼快就要結束,甚至逃避而不正面去思考他們已瀕臨死亡。是故在安寧的路上,他們有太多的遺憾。人生不該是這樣,應該更豐富、更精采才對。對家屬而言,是一種失去,失去情感的依靠、經濟的依靠,失去家庭功能的完整性。安寧之路需要全體家庭成員的投入從現實面考量,每個人生活的重心都在家庭,祖孫三代都是生命共同體,牽動著相互間的責任、義務以及財產。安寧之路就是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投入,並學習各種層面的適應。首先,必須學習解決家庭內部的衝突,包括照顧病人的危機處理、經濟問題、財產分配,甚至保險給付。其次,對於病情的焦慮、不確定性,以及死亡之等待,應以平常心視之。大部分病人與家屬也都了解奇蹟不會出現,所以一旦醫療過程進入安寧階段,就不必要臨時反悔,再要求做更積極,甚至實驗性藥物的治療,除非主治醫師有新的、正面的評估。第三,醫療團隊可以了解家屬的需要,預先告知家屬未知的事情,提供更多的專業,協助他們;了解他們的困難,幫忙解決家庭照顧(Home Care),還需要正面肯定家屬的價值。治療的選擇(Decision Making)必須由病人充分了解後決定;同樣地,安寧之路的種種事宜必須由家屬來自行參與,醫療團隊只是協助執行。第四,對病人而言,也有功課要做,就是讓他面對自己,讓他自覺(Self-Awareness)或稱為觀照內省,由理性來重新審視人生必經之路。或許病人會很無助、很孤獨,醫護人員應經常訪視,以幽默的態度聊天,以觸摸病人的手來表示關懷,這種心理支持也是很重要的,但須建立於彼此互相認識或長久良性的醫病關係基礎上。很多情況是家屬平時不出面,俟病人臨終前,許多熟識的家屬統統出面,互動不甚良好,偶有不少尷尬的場面。病人此時或許會問醫師:「我快死了嗎?」當然是這樣的,古人常會自覺大限已到,故提早叮嚀家屬,交代後事。現在有許多有修行、有自覺的病人也會如此做,然而醫師面對這種問題,通常笑而不答,轉移話題。其實不用多說,發問的病人從醫師的肢體語言早已知道答案了,只是醫師不願明說而已。一般而言,病人問醫師他是不是快死了,在疾病末期的時候,病人只是要確定一下,那麼他就知道該怎麼做了。若是在疾病的中期問同樣的問題,則是代表:是否治療效果不好?是否變得愈來愈嚴重?該不該換其他的新藥?同樣的問題「是不是快要死了?」有其不同層面的心理期待,但至少表示他不會逃避。醫療人員在處理的時候,應察言觀色、幽默地回應,才不至於碰觸到最敏感的話題,引發不必要的情緒衝突。尤其是在面臨病重時,醫師或許會向家屬談DNR(拒絕心肺復甦術,見67頁註1),不做積極心肺復甦術(CPR)的問題。有時醫病關係良好的,醫師也可以主動詢問病人的意見,在心肺功能停止時是否不用做心臟按摩、插上氣管,以及電擊心臟、使用呼吸器等。或許病人要事先考慮這些問題會有點困難,但總是會面臨到的。有時家屬會要求留一口氣回家,有的老家在大臺北地區,有的在中南部,這些細節都應事先溝通,由醫師依病人的生命跡象做出判斷,安排救護車、隨護人員,以及告知診斷書的簽發方法等。這些都可以坐下來談。尊重病人的意願、支持他的需要DNR簽字後,每一位醫療人員都應遵守。除非病人的法定代理人做出不同的決定,否則值班醫師或其他醫師不應依各種考量,包括企圖提高病患的存活率,使臨床研究的成果有比較亮眼的成績,而違反病人的意願。精神科醫師有一種做法,稱之為「前置導引」(Advanced Directive),以尊重病人存活的意願與興趣,乃至於臨終的種種安排,包括簽立生前預囑。這種尊重是很重要的,但是許多家屬往往到病人臨死前一刻仍不放棄治療,並違背病人想回家往生的意願,將病人放在加護病房折磨了一個月,然後死在醫院裡。有些病人在加護病房的日子裡很沮喪,自行拔管抗爭,做手勢或寫字表示他想出院回家,而家屬卻要求醫師不能同意出院,繼續留在加護病房,甚至連CPR都不能省。發生這種情形時,家屬在探訪病人的時刻,病人幾乎都閉著眼睛抗議,不理會家屬。有時病人躁動不安,醫師只好為病患打呼吸肌肉的鬆弛劑,甚至以安眠劑讓病人不得反抗。這種做法離安寧之路實在太遠了。安寧之路,每位家屬成員及醫療團隊,包括醫師、護理師、護佐、社工師、關懷師、心理師都是成員,都得參與溝通,讓家屬了解疾病的預後,有無新的治療選擇,緩和醫療的正面意義,以及期待康復的可能性或可能性。許多不確定的焦慮感是源自不清楚狀況,而衍生過度的預期或過度的沮喪,這些情形下都應趕緊追求最高的靈性。為最親愛的家人臨終時畫上人生一個圓滿(Wholesome)句點,畢竟人生不應該在乎長短。然而,我們有時也會遇到安寧適應不佳的個案(Poor Adjustment),普遍的特徵是沉默寡言,談話透露無助感,對治療產生懷疑,與醫師互動不佳,不說出真心話,焦慮無奈,對許多建議容易放棄且呈現負面的心態……對這一類適應不良的病人,除非他們自己願意走出來,否則沒有人可以幫得上忙。佛曰不能渡化無緣的人,開導臨終者仍需機緣,否則多說無意義,似乎在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人生哲學。多半這類型的病人到了末了,會要求自動出院,而很快地在出院的兩三天後在家中辭世。我們可以理解這種無奈,所要做的是尊重當事人,支持他們的需要。 ※本文摘自寶瓶文化《自己一個尊嚴的安寧》
-
2022-08-0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第2例 無確診紀錄卻罹MIS-C
昨新冠疫情新增二萬○八二四例本土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本土確診人數較上周日下降百分之三,另增卅四例死亡個案、八十八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莊人祥說,昨新增死亡個案年齡介於廿多歲至九十多歲,最年輕個案為廿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死亡為肺炎併多重器官衰竭。至於中重症個案,莊人祥說,一名六歲男童未接種疫苗,也無確診紀錄,七月廿五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等症狀,廿七日發燒至卅九度,合併嘔吐、下肢皮疹至急診就醫,檢查發現肝指數及血栓指數上升,PCR陰性,當天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七月廿八日檢驗N蛋白和S蛋白,結果皆陽性,顯示曾感染新冠,通報為MIS-C,目前病況穩定,但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另兩例MIS-C個案分別為一歲女童和十一歲男童,均住院觀察中。其中男童五月廿九日曾接種第一劑疫苗,七月十五日確診,七月廿四日起出現症狀,廿八日至急診,檢查發炎指數上升,診斷疑似MIS-C,收住兒童加護病房。
-
2022-07-3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重症增3例 6歲男童無確診卻MIS-C 國內第2例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趨緩,今天新增34例死亡個案、88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三例孩童多炎症症候群(MIS-C)個案。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其中一名六歲男童先前無確診紀錄,但檢驗抗體發現曾感染新冠肺炎,為國內第二例未確診紀錄的MIS-C個案。死亡個案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33例具慢性病史、16例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17人超過80歲以上。今年以來中重症累計2萬1016例,死亡8074例。莊人祥表示,今天新增最年輕的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十多年前曾因車禍造成創傷性腦損傷,長期臥床。7月8日因肺炎發燒至39.6度,送醫住院。住院期間病況不穩,於7月15日確診,曾開立瑞德西韋治療,但仍於7月16日病逝,死亡為肺炎併多重器官衰竭。中重症包括55例中症、33例重症。莊人祥表示,一名六歲男童未接種疫苗也無確診紀錄。7月25日出現發燒、頭痛、暈眩等症狀,27日發燒至39度並出現嘔吐、下肢皮疹而至急診,發現肝指數及血栓指數上升,新冠PCR陰性,當天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住院期間使用疫球蛋白及類固醇治療,7月28日檢驗N蛋白和S蛋白皆為陽性,顯示為曾經感染新冠,因此通報為MIS。莊人祥說,此為第二例未確診的MIS-C個案,個案目前病況穩定,仍在加護病房觀察中。另外兩例MIS-C個案為一名一歲女童,無接種疫苗,曾於6月6日確診,7月26日出現發燒、腹痛、腹瀉、嘔吐,7月27日急診診斷為急性腸胃炎,住院於一般病房。但因住院後仍持續發燒,診斷MIS-C,給予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治療,仍在一般病房治療中。11歲男童,5月29日曾接種第一劑疫苗,7月15日快篩陽性確診。7月24日起出現發燒、出疹、頸部淋巴結腫、活力食慾下降等症狀,28日至急診,結膜炎扁桃腺腫,發炎指數上升,診斷疑似MIS-C,收住兒童加護病房並使用免疫球帶白等藥物治療中。目前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40例, 腦炎25例、肺炎20例、敗血症3例、哮吼8例、心肌炎1例、MIS-C74例、共病3例,到院前死亡6例;死亡個案維持25例。而針對六個月至四歲的幼兒疫苗接種,莊人祥表示,昨接種8066人,累計8萬9688人,接種率11.4%。目前全體第一劑疫苗涵蓋率為91.9%、第二劑為85.9%、追加劑第一劑71.4%、追加劑第二劑7.3%。
-
2022-07-28 焦點.健康知識+
中暑第一件事不是送醫!醫師教先做這幾件事快速降溫
● 嚴防熱中暑,體溫逾40度有生命危險●中暑是熱傷害最嚴重狀況,身體已失調節體溫能力● 少吃冰品,喝綠豆湯、愛玉或仙草消暑連日高溫,民眾容易出現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若體溫超過40度恐昏迷、意識不清,造成生命危險。專家提醒,身旁若有人中暑,除了打119叫救護車,應該把握時間「降溫」,於患者皮膚上灑水,並以小電扇或扇子吹拂,加速水分蒸發,才有機會脫險。發生熱傷害 盡快補充水分 夏天常發生熱傷害事件,若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應盡快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或稀釋電解質飲料;若體溫持續上升,無法流汗、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出現神智混亂、抽筋、昏迷,應盡速就醫。中醫師陳信宏說,中暑屬於「陽暑」,是熱傷害中最嚴重狀況,身體已失去調節體溫能力,可能會持續高溫、意識不清,若不盡速就醫,可能造成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瀰散性血管內凝血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中暑病人如果「高溫程度嚴重」及「高溫持續時間過久」,很容易死亡,送醫前應盡快給予降溫。救護車上可準備簡易降溫設備,像是汽車冰桶內放置冰水及多條毛巾,覆蓋全身尤其鼠蹊部、頸部等大動脈行經處,加上冷氣強風盡速降溫。朱柏齡指出,過去美國進行美式足球比賽期間,10幾年來出現10多例熱中暑死亡案例,經過檢討發現,因降溫速度太慢,加上送醫需經過半小時、1小時而救不回,因此美式足球協會規定,足球訓練場必須放冷水缸,只要有中暑者,立刻浸泡冷水降溫。隨身攜帶瓶裝水 熱了就噴朱柏齡表示,根據學者研究發現,降溫效果最好的就是讓中暑患者浸泡冷水缸,每分鐘可降溫0.2至0.3度;若現場沒有冷水缸可降溫,可改用循環式冰毛巾覆蓋,或於皮膚噴水加上電扇吹拂,每分鐘可降溫0.1度,毛巾維持冰度、覆蓋面積愈大愈好,10至20分鐘就能降1到2度。朱柏齡建議,民眾隨身可攜帶小噴瓶裝水,若於戶外體溫過高時,可將水噴在手、腳、頸部,用扇子或電扇吹風,即可達到降溫效果。久坐冷氣房體虛 可能陰暑至於「陰暑」,則是四季都有可能發生,類似濕熱型感冒,陳信宏說,大多會發生在很少運動,久坐冷氣房的人身上,尤其體虛者、熬夜、睡眠不足的人更是好發,建議維持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若長期待冷氣房,可穿薄外套禦寒,並減少冷飲、冷食。陳信宏提醒,夏日許多人愛吃冰涼食物,但冰品性味屬於大寒,長時間食用,不利於脾胃的功能運作,建議民眾可以在家中自製綠豆湯、愛玉或仙草,不僅具有消暑解渴的功效,又能袪濕利水。此外,喝熱的薄荷茶或是菊花茶,也有助於疏散風熱。如何分辨陽暑與陰暑陽暑:好發於夏日在外奔走工作者,身體喪失調節溫度功能,出現熱傷害,包括不出汗、體溫升高、呼吸急促、惡心、嘔吐、口渴等,甚至出現神智不清、暈倒、休克等症狀。陰暑:四季都可能發生,好發族群包括少運動、久坐冷氣房、體質虛弱、熬夜、睡眠不足者,出現冒冷汗、體溫通常不高、呼吸急促、嘔吐、無力倦怠、全身痠痛、胸悶、口渴、頭暈、食欲不振、腸胃不適等症狀。資料來源/中醫師陳信宏
-
2022-07-23 焦點.元氣新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曝1高危險群容易被忽略
連日高溫,國內出現首例確診新冠肺炎且熱中暑的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在家中熱昏迷,送醫後體溫高達44度,不幸因新冠病毒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死亡。專家提醒,除了老人家、幼兒以外,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中暑高危險群。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對於熱傷害高危險群,多數人關注老年人、小孩、肥胖、慢性病者及戶外工作者等,但其實「認知障礙患者」更是一群容易被忽視的高危險族群,包括老年常見失智症、智能不足、部分精神疾病引起認知功能不佳者。朱柏齡說,認知障礙患者因3項原因容易熱中暑,包括:一、認知功能差,無法避免處於炎熱環境;二、天氣炎熱時,不會主動補充水分;三、即便出現中暑症狀,也不清楚自己已中暑,仍持續處於高溫環境。三總曾收治多名失智症長者熱中暑個案,朱柏齡指出,曾有一名失智症個案,上午獨自出門卻走失,正當家屬焦急如焚,才接到通知原來長輩在路上昏倒,送醫時不僅昏迷,體溫還超過40度,且炎熱夏天還身穿夾克在大太陽下走動,相當危險。朱柏齡說,另一名智能障礙患者,平時多在家休養,某一天趁家人不注意溜出門,結果在戶外迷路,經過5、6個小時後,被路人發現昏倒在路邊,送醫時體溫高達42度,到院後緊急降溫,住加護病房數天後才脫離險境。也遇過從精神科醫院走失的患者,在酷熱天氣行走數小時。朱柏齡表示,熱中暑致死是因溫度過高、高溫持續時間過久,一般人若遇到天氣過熱會想辦法躲太陽,但認知功能異常的患者如失智症、精神疾病者,當下無法判斷,也不會找陰涼處遮陽或補充水分,他提醒,民眾家中若有認知功能異常的家人,暑假期間避免讓家人獨自外出。國內疫情雖趨緩,但每日仍有破萬人確診,朱柏齡提醒,確診新冠肺炎前幾天身體虛弱,血液循環、散熱能力變差,若處在悶熱環境,很有可能中暑,建議確診者居家照護期間,若有發燒務必開冷氣降溫,避免室內成為高溫環境,引發熱中暑危機。
-
2022-07-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首例熱中暑+確診死亡 醫:體溫逾40度再發燒加成更恐怖
國內近日出現逾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也公布一名死亡個案,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卻因「熱中暑」加上新冠病毒感染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等,不幸過世。專家表示,熱中暑體溫超過40度,若確診新冠也可能引起發燒,兩者相加恐造成嚴重影響。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緊急致電救護人員,送往醫院期間,個案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熱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急診檢查,同時發現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隔日7月19日因熱中暑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肺炎及敗血性休克死亡。該個案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急診科醫師高偉峰表示,熱中暑是指體溫超過40度以上,造成人體中樞神經異常,出現神智不清等症狀,死亡率約30%以上,而新冠病毒感染後,個案也會出現發燒症狀,若兩者相加,症狀有可能變得更嚴重。高偉峰表示,感染新冠病毒若出現鼻塞、流鼻水症狀,會使用抗組織胺,此類藥品會抑制排汗,但排汗是散熱重要機轉,以1克的水升溫到100度,需要100卡熱能,若1克水從液態蒸發成氣態,會帶走540卡熱能,是相當有效的散熱方式。當排汗異常影響散熱,確實更容易中暑。高偉峰指出,以目前美國運動醫學會、美國心臟醫學會、美國野外醫學會治療建議,若患者體溫40度以上且神智不清,可讓患者身體浸泡冷水,頭部露出水面,是最有效降溫方式;但若無法執行,可改用身上灑水、皮膚打濕、吹電扇等方式降溫。他強調,優先降溫比送醫更重要。高偉峰說,酷暑曝曬下,置放戶外的車輛若車窗全關,可能在半小時內從30度飆到60度高溫,此外公寓頂樓、一樓平房也可能出現短時間飆高溫的情形,建議民眾應注意,多補充水分、吹電扇或冷氣降溫、或於身上灑水,國外夏季時會於騎樓放置噴灑霧水設備,也有降溫作用。
-
2022-07-22 焦點.健康知識+
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死亡!無法流汗、頭暈、嘔吐…出現這些症狀已是熱傷害警訊
氣象專家前天才示警,台灣恐迎來連續多日的「類熱浪」,今(22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疫情死亡案例,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死因為熱中暑併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該例也是目前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染疫死亡個案。國健署提醒大家不要忽視熱傷害,如出現以下熱傷害的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情況不佳更要以最快速度就醫。預防熱傷害三要訣 中央氣象局預估今日起至24日左右都是高溫炎熱天氣,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醒,熟記「熱傷害三要訣」,尤其熱傷害的高危險族群,包括65歲以上的長者、嬰幼童、戶外工作者、運動員、密閉空間工作者、慢性病患者等,更應小心謹慎面對。為避免熱傷害,切記掌握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一、保持涼爽:(一)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二)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的直接照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三)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四)不論時間長短,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車內。(五)雇主需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以隔離工作場所的高溫設施及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二、補充水分:(一)不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該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補充水分,建議成人每天飲用6-8杯水(240ml/杯)的白開水,分次小口慢慢喝,並隨著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而適度調整,但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限制水量者,應遵循醫師的建議,並詢問醫師天氣酷熱時,應喝多少量的白開水較為適宜。(二)每日攝取適量蔬果,因蔬果含有較多水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身體健康。(三)避免補充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以免身體流失更多水分。三、提高警覺:(一) 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二) 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的時間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以及太陽眼鏡。(三) 為預防員工熱傷害,雇主應提供適宜的工作環境、相關防護措施,並宣導預防熱傷害以及重新調整分配工作,避免勞工每日在高溫場所工作時間超過六小時或依勞工身體狀況安排適度休息。此外,雇主應安排相關課程,使員工認識熱傷害的症狀,以強化預防熱傷害的發生。如出現以下熱傷害的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疾病百科/熱傷害熱傷害又可分為四個主要類型,包括: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及熱中暑。每年進入夏季,氣溫升高,民眾從事戶外活動時,因體溫過高、散熱不良而發生不適,甚至死亡。其中熱中暑死亡率高,可達80%。>>看更多
-
2022-07-2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首例熱中暑染疫亡 40多歲男在家熱暈 送醫體溫飆44度
近日天氣炎熱,更飆破40度高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新增86例死亡案例,其中一名40多歲男性,曾施打3劑疫苗,本身有精神疾病,死因為熱中暑併多重器官衰竭、肺炎併敗血性休克,該例是目前首例熱中暑併新冠肺炎染疫死亡個案。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這名死亡個案為40多歲男性,曾接種3劑疫苗,本身有慢性精神疾病,長期於在家照顧,7月18日被發現在家中有昏迷情形,有緊急致電救護人員,當時體溫高達44度。羅一鈞表示,該名個案家中密不透風、沒有空調,屬於悶熱環境,懷疑是中暑,當時救護人員緊急做初步降溫,到醫院同時檢查也是檢驗新冠陽性,也有肺炎變化,7月18日到急診,7月19日併發器官衰竭、敗血性休克。該名個案確實是首例中暑染疫死亡個案。
-
2022-07-2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醫療服務是沒有終點的旅程
【編者按】這星期邀請中生代的三位良醫回憶「教我人生的病人」。一位重症醫學專科醫師追述因為家人不捨而醫療團隊勉強違背病人的意願插管之後,情況未見改善,最後病人竟然在醫院自殺,引起她深切的自省,「在科技的進步之下,藥物、檢驗技術、開刀器械都可以發展神速,但唯有承接病人無法治癒的痛苦這件事情,沒有辦法被取代。」一位心臟內科醫師回憶在第一年當主治醫師時留下深刻印象的兩位病人,一位「恙蟲病」病人使他見證了病人真的就是醫師最好的老師,同時病理學老師由切片的結果及時給他的指點使他深感師恩難忘;一位原住民的年輕病人的不治過世,但病人母親對醫師的溫馨互動使他說出「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然而相對的另一位長期照顧失智老人的醫師卻語重心長地道出,「醫師不該將病患或是家屬的正向回饋過於放大,那些溢美之詞不過是他們所熟悉的人情世故,但醫病關係或者醫生與病人家屬的互信,也要有所保留。所謂視病『猶』親,而非視病『為』親,有了精準的拿捏,醫病之間才能有長久的和諧。」【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如何接住墜落的你】剛升上主治醫師的第一年被指派到內科加護病房擔任專責主治醫師,那時候的自己年輕充滿不服輸的傻勁,在這短短的一年中,每一位我照顧過的病人都是用生命教導我的老師。七月暑假剛開始時,從急診住進來一位31歲年輕人100多公斤的小胖,因為肺炎合併急性呼吸衰竭,插管住進內科加護病房,住院後很快就進展成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我在做詳細的理學檢查時,在腹部皮膚皺摺處意外發現一個大約1公分大小的黑色焦痂,這讓腦海裡閃過恙蟲病的診斷,這是在花東地區不算罕見的感染症,但是我們不曾遇過這麼嚴重用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表現的病人,對於這個診斷剛開始我感到很遲疑。儘管如此,還是趕緊給予治療恙蟲病的四環黴素類抗生素,也進行血清立克次體抗體檢驗,同時趕緊照會皮膚科醫師做焦痂處的皮膚切片檢查,隔天一向是行動派的病理科許主任立馬就打來電話給我,劈頭就說:「懷仁,你這個病人用47KD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證實是典型的恙蟲病皮膚病理表現,給正確的抗生素了沒有?要特別小心喔,這個病嚴重時會惡化成心肌炎和間質性肺炎導致肺水腫喔?哇!我心想許主任說得真準,這不就是我病人的臨床表現嗎?我上網查詢文獻報告,確實找到嚴重的恙蟲病病例用肺炎合併肺水腫來表現,最後導致呼吸衰竭死亡的案例報告,作者為釐清肺水腫致死原因,以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現肺臟肺泡內巨噬細胞iNOS呈現陽性反應,顯示恙蟲病立克次體可能誘發iNOS合成,因而產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大量的NO具有毒性,可能就是造成致死的原因。這個病人在我們團隊通力合作下,迅速獲得正確的診斷並且給予治療,很快的肺部況狀改善,一週後就拔管成功脫離呼吸器,小胖轉出加護病房前我跟他聊天,得知他在發病住院前幾天,因為工作需要曾在山區的草叢活動過,這個重要的線索果然跟書上講的一模一樣,病人真的就是醫師的老師啊!九月底,一位35歲年輕布農族勇士從台東馬偕醫院被轉診到我們的內科加護病房,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同時合併急性腎臟衰竭和呼吸衰竭插管需要呼吸器治療。隔天的會客時間,我從勇士母親的口中的得知他的故事,台東太麻里布農族勇士20歲開始認真工作,是一個年輕有為腳踏實地的勇士,然而三年前交往多年已經論及婚嫁的女友不幸因為意外往生,勇士大受打擊始終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養成酗酒的壞習慣,大量的飲酒加上熬夜工作,導致酒精性肝炎最後肝硬化,期間反覆住院,這次更嚴重到肝衰竭、黃疸大量腹水。在和勇士母親長談中,我深深感受到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摯愛,加護病房住院期間,勇士母親就住在醫院提供的家屬休息室,對孩子寸步不離。我們醫療團隊努力地想解決勇士的肝衰竭和黃疸問題,然而因為病情太過嚴重,經過跨團隊開會討論後,認為應該只有接受肝臟移植一途,我和勇士母親解釋病情和治療計劃以及肝臟移植的建議,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也自願捐肝給兒子,她注視著我的眼神中有著無比的信賴。我們在與勇士的每日相處中也重新建立他對生命追求的意願,努力一個月之後勇士逐漸進步,移除呼吸器成功,他也願意敞開心扉和我聊聊他與女友的往日點滴,我在與他的對談中深感受到他對女友的懷念,我試圖引導告訴他有更愛的母親在等待他,後來他對我說道:「張醫師,我願意努力,請幫助我。」然而很遺憾地,我們醫療團隊和勇士一起努力50多天之後,他還是來不及撐到換肝手術。母親在離開醫院的前一天,跟我講:「張醫師,你跟我兒子一樣大。謝謝你們這麼努力照顧他,他有對我說出他愛媽媽、對不起媽媽,他最後走得很安詳,醫師有機會要來太麻里做客。」我當然要爽快的答應一個母親的最後要求。兩個月後,我收到勇士母親寄給我的信件,很特別的是用日曆紙背面寫滿整頁,訴說著對兒子的思念以及對醫療團隊的感謝,她說撕下這張日曆紙的那天正好是兒子離開的第二個月,真是難為了這位失去兒子的布農族堅強女性。一轉眼就過了半年,同樣忙碌在加護病房照顧病人,一天下午突然接到勇士母親的電話:「張醫師,我在醫院外面,帶了釋迦來給你。」我和這位母親緊緊的擁抱,閒話家常,她更叮囑我要按時吃飯不可以熬夜,話別後,望著她堅強的背影,我知道她已經努力走出喪子之痛。隔年,跟隨慈濟人醫會義診的腳步,我們來到太麻里,我沒忘記要利用義診之餘親自去拜訪勇士的母親,她親切地拉著我的手,帶著我回顧對兒子的思念,離開前,我們再次緊緊擁抱,我很高興自己能夠兌現承諾讓一位母親圓滿對孩子的愛。因為花東地區特殊的社會型態,年輕人多離家北上工作賺錢,病房內很常看到年邁的老夫老妻彼此照顧的畫面。令我感觸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在內科加護病房服務時,農曆過年前曾照顧過一位臨終的老阿嬤,因為心臟衰竭末期合併肺炎和多重器官衰竭住進加護病房,當時陪伴在老阿嬤身邊的只有80多歲的丈夫和外勞。這讓我感到相當不捨,老阿嬤臨終當天我就留下來一起陪伴,直到凌晨,老夫妻的小孩從外地趕回來送老阿嬤最後一程。「這一刻,讓我更貼近病人的心」,這就像回歸到醫療最原始的狀態,有一種單純的感恩。更提醒自己要及時行孝,我更是非常感恩自己的父母,有著健康的身體,讓遠在花蓮工作的孩子能夠無後顧之憂。前輩醫師常教導我們視病猶親是醫師的天職,而我更認為醫療服務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旅程,一旦出發了就不應該停下來。
-
2022-07-12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接機群聚 本土BA.5增2例
昨本土疫情新增一萬九○五一例,為五月三日以來新低,中重症一七二例、死亡九十六例。另再增二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父母開車接歸國兒子遭感染。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昨死亡通報案例中,有二例廿多歲男性在染疫後至四至五周在家猝死。一例有先天性心臟病,曾打三劑疫苗,六月六日確診,七月七日被發現於家中無呼吸心跳,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確診;另例曾因外傷顱內出血,長期臥床,有癲癇病史,六月中快篩陽性但未通報,七月八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死因列心肺衰竭和新冠確診。另重症增一例青少年個案,羅一鈞說,該十五歲女性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並長住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疫苗,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但病況穩定。至於新增兩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羅一鈞說,這起家庭群聚是廿多歲男性(子)於六月廿四日自法國經新加坡轉機入境,四十多歲(父、案A)及五十多歲(母、案B)從南部北上接機,兒子隔天被通知入境PCR檢驗陽性確診,父母六月廿七日快篩陽性確診。 目前共四例本土Omicron亞型變異株BA.5個案,均親友接機引發家庭群聚。羅一鈞提醒,接送親友入境務必落實相關防疫措施。
-
2022-07-11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2例20多歲男性染疫亡 青少年敗血症加護病房觀察中
指揮中心公布最新本土疫情概況,今日中重症來到172例,中症86例、重症86例,死亡較昨日回升有96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今日死亡案例中有2例都為20多歲的年輕個案,確診後隔月逝世;另出現新一例的青少年重症個案,為15歲女孩,出現敗血症情況,目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羅一鈞說明,今日死亡案例中有2例較為特殊,分別為20多歲男性,打過3劑疫苗,有先天性心臟病;在6月6日確診,7月7日在家被發現已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仍不治身亡,死因為自發性腦出血,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及新冠肺炎確診。羅一鈞分析,由於個案距離確診已有一段時間,目前判斷與新冠肺炎關聯性低。另一例也是20多歲男性,羅一鈞表示,個案先前因外傷,有過顱內出血,長期臥床並有癲癇病史;6月中曾快篩陽性但未通報,7月8日在家被發現無呼吸、心跳,送醫急救後仍不治身亡,在醫院PCR陽性確診,死因列為心肺衰竭和新冠肺炎確診。同時,重症部份新增1例青少年案例,羅一鈞說明,個案為15歲女孩,本身有慢性神經系統疾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也長住在呼吸治療病房,未接種過任何疫苗;7月7日發燒、快篩陽性,機構先給予莫納皮拉韋治療,送至急診檢查發現有肺炎、氧氣濃度降低、敗血症等情況,轉入加護病房觀察,並投入瑞德熹偉等藥物治療,目前仍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穩定。
-
2022-07-05 醫療.新陳代謝
甲狀腺風暴致死率高 病人按時就醫服藥很重要
作家楊渡的女兒、時尚雜誌總編輯楊茵絜日前因「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辭世,引發各界關注;花蓮慈濟醫院指出,甲狀腺風暴致死率高,病人應注意按時就醫服藥。花蓮慈濟醫院今天發布訊息表示,「甲狀腺風暴」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最嚴重的急性併發症,也是相當罕見的急症,預防方式就是要好好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花蓮慈濟醫院新陳代謝內分泌科主治醫師謝明蓁指出,「甲狀腺風暴」讓身體新陳代謝非常旺盛,造成心肌衰竭、意識模糊,死亡率非常高,可達到50%。謝明蓁表示,甲狀腺風暴等於「甲狀腺危象」,是甲狀腺功能極度反應的表現,通常激發交感神經的腎上腺素,導致心跳異常得快,高心輸出量下導致心臟衰竭,並產生其他生命危象,包括呼吸問題、意識狀態問題,最後可能危及生命。「甲狀腺風暴」常見的症狀包括高燒(38-40℃)、心血管系統可能症狀包括心跳過快(每分鐘140次以上)、心律不整、心衰竭;中樞神經系統可能的症狀為易焦慮、躁動、精神混亂、譫妄與昏迷;肝膽腸胃系統則可能出現腹瀉、噁心、嘔吐或黃疸。其他不典型的症狀則包括橫紋肌溶解、肝衰竭、休克、癲癇、急性腹痛或多重器官衰竭等臨床表現。誘發甲狀腺風暴常見原因,主要是病人甲狀腺功能紊亂,也可能是不規則用藥、外傷、感染、顯影劑或壓力過大進而誘發大量分泌甲狀腺素引起。謝明蓁說,預防方式還是要好好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辨認出需要就醫的不穩定現象。
-
2022-06-24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12歲男童頭痛到校上課倒地昏迷 急救無效死亡確診新冠
國內今新增372例新冠肺炎中重症個案,包括243例中症、129例重症;另新增152例死亡案例,今年累計至今本土已5116例死亡案例。今日新增1例兒童染疫死亡個案,為12歲男童,某日上午出現頭痛,沒有發燒、胸痛等症狀,在學校倒地昏迷,到醫院前死亡。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12歲男童本身有先天性肌肉系統疾病,6月21日早上出現頭痛,如期到學校上課,中午過後出現臉色蒼白、呼吸急促、心搏過速,但沒有發燒、胸痛、咳嗽、流鼻水等,半小時後在學校昏倒,緊急送醫,但到院前死亡,經醫院急診急救無效過世,檢驗出新冠肺炎陽性,死因為心肺衰竭及新冠確診。針對12歲男童確切死因,目前還未判定,因為沒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等急性感染新冠等上呼吸道症狀,也沒出現胸痛、嘔吐、腹瀉等類似MIS-C症狀,新冠肺炎是否為直接或間接死因尚無法確定。目前兒童重症累計68例,其中20例死,到院前死亡6例。另一名19歲男性死亡案例,本身有氣喘病史,曾接種兩劑BNT疫苗,5月開始逐漸有四肢無力、疲倦、肌肉痠痛,5月底、6月初開始走路會喘,因連續兩天呼吸困難加劇,6月5日到急診就醫,當時檢驗PCR陽性確診,檢查發現肝指數跟肌肉酵素異常,懷疑是有橫紋肌溶解症及急性肝炎,住院經過治療一度好轉。然而6月18日該名個案突然意識改變及休克,緊急轉加護病房並插管治療,用免疫球蛋白跟類固醇,隔日還使用葉克膜,雖積極救治仍無法恢復血壓,6月20日不幸過世,死因為急性肝炎、橫紋肌溶解症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也有新冠病毒感染,研判新冠感染並非主要死因。
-
2022-06-2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
【編者按】非常榮幸透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發起人楊玉欣前立委的幫忙,邀請到三位深入認同「病主法」的專業人士,回應兩週前(六月六、八、十日)三篇有關目前的醫療環境,有時醫療團隊仍會不得不做出違背「不傷害病人」的醫學倫理悲劇。希望「真理越辯越明」,經過多次的討論促成台灣社會更了解這問題,並且社會大眾能在意識清楚身體健康時,與家人討論自己將來面臨生命末期時,希望怎麼做或不要怎麼做的看法。養成這種民風之後,就不會再發生這種已經簽了「自主權利法」的合法程序之後,還要因為家人的「孝心」迫使醫療團隊違背病人,還是給予「臨終凌遲」。【延伸閱讀:醫病平台/讓人難以割捨的「臨終凌遲」,解套的關鍵在我們每一人】【延伸閱讀:醫病平台/永久植物人狀態病人之醫療照護決策 ──最高法院110年度台上字第2590號民事判決簡評】孝道的再省思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想要真正克盡孝道,除了當父母親、祖父母及長輩在身體健康時好好地奉養,到了他們生命末期、臨終時,千萬不要做出會讓自己後悔一輩子的錯誤判斷與決定。2013年五月,我在嘉義博愛社區大學講授〈安寧照護與臨終關懷的核心功課與關鍵作為〉時,有一位學員在課堂上分享了她的親身經驗與切身之痛。這位師姐的母親活到九十歲,因為跌倒送醫救治。這位師姐是獨生女,沒有兄弟姊妹,母親的醫療與生死大事無人干預。她的兒子曾任台北某醫院內科副主任,了解奶奶的情況後,就跟她說:「媽媽!不要給奶奶做任何急救,奶奶身體脆弱,急救的話肋骨一定會斷掉,除了用藥物維繫生命,除此之外,一切都不要做,等我們回來。」可是,醫師已經為老奶奶插上鼻胃管了,師姐說道:「插了鼻胃管,媽媽就不能說話了,我不知道她不能說話,我每天都去加護病房,一天只有三次可以去看她,我看她的時候,她經常流著眼淚,可見她有很多話要跟我說,可是她無法跟我說話。」師姐回憶起那一段往事,說道:「當時我在悲傷的心情下,只想到『我不能沒有媽媽』,要求醫師想辦法留住媽媽,即使好不起來也沒關係,我只要『媽媽臥病在床,能讓我看到就好』,醫師為了達成我的願望,讓媽媽在加護病房待了七十多天。其實媽媽在住院後二十幾天,她就可以平安地走了,但是我要求醫師讓媽媽『臥病在床』,醫師就不斷地幫她插這裡、插那裡,結果眼看著母親的身體一天天在變化,不對……是身體漸漸浮腫了起來,我才知道錯了,才告訴醫師我要放手讓媽媽走。在母親往生之後,我一直很懊悔在十五年前做了一個最最錯誤的決定,我不應該那麼自私、貪心而讓母親『臥病在床』。後來我跟兒女說:『將來有一天我像奶奶那樣老的時候,千萬不要讓我像奶奶那樣『臥病在床』,那會很痛苦的!我只要等你們回來就好!』後來我又再想了一想,兒女他們回不回來,其實都沒有關係。」孝道也好,親情也好,到頭來往往因為眾生的無明與執著,而變質為一種將病人與家屬都統統套牢在一起的痛苦桎梏與羈絆。就像這位師姐,寧可要媽媽「臥病在床」,也不能「失去媽媽,讓媽媽就這樣走了」,結果卻是讓老母親在加護病房多承受了近兩個月的痛苦,留下的是心中無盡的悔恨。不過,她很勇敢地站出來現身說法,希望其他的學員記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也是功德一件。針對絕大多數末期病患所遭遇到的急救困境,蓮花基金會前董事長陳榮基教授提出幾點省思:「我們一定要不計任何代價地對抗生命本有的旋律與節奏嗎?我們一定要不計末期病人痛苦的代價而奮戰急救到底嗎?我們一定要以心肺復甦術(CPR)為病人送終嗎?」終歸一句,對於末期病人,CPR其實是無效的醫療,只是更增加及延長末期病人的痛苦而已,根本救不回病人的生命。陳榮基教授和我不約而同地主張「拒絕心肺復甦術、拒絕插管、拒絕無效且增加痛苦的臨終急救術」。請大家特別注意,是「拒絕」急救,而不是「放棄」急救!這是讓親人能夠安詳往生的關鍵要素,我們從來就不曾見過末期病人經一再急救而能存活然後安詳往生的,全部都是在極端痛苦中「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因此,我不得不說:「堅持要給臨終親人急救的決定,其實是非常愚昧及錯誤的『不孝之舉』!」在親人生命的最後階段,想要「圓滿孝道」的關鍵功課,其實是在於家人的「親情陪伴」,這也是讓臨終病人經驗他生命中最後而且最重要的成長階段。大家切記:能夠讓末期病人「享受全家人陪伴」的前提要件,就是「不施行心肺復甦術、不接受無謂的治療、讓病人能決定自己的事、讓病人免於現代醫療的折磨與摧殘、讓病人如同正常人般地受到尊重」。我的父母親在往生前,都是預知時至,身上沒有插一根管子,最後都是在兒孫的陪伴下,眼睛看著接引佛像,耳朵聽著佛號聲,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呼吸最後一口氣,含笑捨報往生,我們兄弟心中當然不捨,但是沒有遺憾。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從東、西方各大宗教的觀點來看,我們的內在靈性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會死亡的,但是由於生命的展現是以物質的肉身作為載體,因而有相應的使用年限,這是大自然的機制。因此,我們一期肉體生命的謝幕是自然的,就如同花開、花謝一般;花朵並非因為生病才凋謝的,葉子也不是因為生病才落下的,只是因為一期生命的年限屆滿了,所以就告別生命的舞台而謝幕了。其實,眾生一期生命的「自然死亡」,並非終結,而是休息之後再重新出發,邁向下一期生命的開展。「自然死」不是疾病,而是大自然生命旋律的一個章節,但是現代人幾乎一律將死亡當成「疾病」來處理,而不斷訴諸醫療科技的不當干預,因此造成絕大多數現代人死得毫無尊嚴與品質可言。「病人自主權利法」的意義,就在於避免醫療的不當干預,維護我們的「死亡尊嚴與品質」。不過,「病人自主權利法」要發揮其最大功能的前提是,社會大眾能夠普遍認知與接受「自然死」;只有「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才能跳脫所有醫療干預的框架與桎梏,讓生命圓滿地瀟灑走一回。從宗教靈性觀點而言,今生有好的結束,來生才有好的開始。我誠摯地呼籲衛生福利部以及各大醫學院能夠勇敢地邁出一步,開展對於「自然死」的深入研究,只有真正接納自然死,以及了解如何因應,我們才能夠真正享有生命與死亡的尊嚴與品質。
-
2022-06-12 醫療.泌尿腎臟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異常症狀盡速就醫不要拖
不論是氣候或環境悶熱都容易形成熱傷害,嚴重可能致命,尤其三高、糖尿病等風險族群更要小心。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提醒,民眾平時應有所防範,若察覺相關症狀盡快作對應處理,如出現更多不適應立即就醫,以免造成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等危症,嚴重甚至死亡。 三高、長者留意4大熱傷害!醫:出現異常症狀盡速就醫。 顏宗海醫師表示,民眾一般以中暑稱呼熱傷害,不過醫學上的中暑其實有嚴格的定義,是當中最為嚴重、且可能致命的。熱傷害可分成四大類,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熱傷害未改善可能惡化,但未必會依序出現,也有可能在一開始就很嚴重,相關症狀更要留意。 輕微:熱暈厥、熱痙攣熱暈厥主要因身體需要散熱而重新分配血液、使得腦部供血不足所致,會產生頭暈、無力等現象。熱痙攣則為因流汗過多,或補充過量的水分,使電解質失衡、肌肉收縮造成疼痛。這兩者可視為同階段的輕度熱傷害。 中度:熱衰竭熱衰竭是一種血液循環衰竭的現象,為中度熱傷害,常見除了出現前述症狀以外,也會更明顯,並也容易有血壓降低、臉色蒼白、體溫上升等情況。而雖名為「衰竭」,但尚未嚴重到影響生命安全,不過此情況若再不改善,是有惡化至中暑的可能。 嚴重:中暑中暑是4種熱傷害當中最嚴重的,患者因體溫調節中樞失常而無法散熱,此時體溫將來到40度甚至以上,除了前述不適再加重,也可能出現意識不清、噁心、嘔吐等,若未盡速處理,將可能引發腎衰竭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休克、心臟衰竭、甚至死亡,死亡率約30-80%不等。 醫師提醒,若是出現體溫高至40度、或出現頭暈及痙攣以外的明顯不適,如噁心、嘔吐、意識模糊等,就應盡快就醫,以避免中暑危及生命安全。 防範熱傷害引休克、死亡,三高等6大族群更要留意! 顏宗海醫師表示,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但三高、心臟病、腎臟病等風險族群更要注意,因為慢性病患者散熱機制較不易出汗,調節能力較差,是更容易出現熱傷害的風險族群。其他像是調節系統發育尚未完全的嬰幼童、65歲以上調節能力不足的年長者、體脂肪較多阻饒散熱BMI≧24的肥胖者也都需注意。另外,有在服用藥物的族群也需留意,部分藥物也會增加熱傷害的機率,例如阻礙水分及鹽分平衡的利尿劑,以及含有抗膽鹼激性藥劑、會抑制流汗、減少散熱的抗憂鬱劑及抗精神疾病藥劑等。而像是工人、外送員、廚師、運動員等需長期在戶外曝曬、高溫、密閉空間等悶熱場所活動的工作者,也是風險族群之一。上述各族群都要留意。 熱傷害3防範5應對,醫:察覺異常盡速就醫不要拖。 防範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留意三大重點,包括保持清爽、補充水分、避免風險。例如穿著寬鬆、透氣的衣服,保持室內外空氣流通,特別注意千萬避免將小孩獨自留在車內,不論時間長短。而補充水分應避免出現缺水的口渴警訊才喝水,應養成每日飲水至少2000c.c的習慣,且不可喝啤酒、咖啡、茶代替,避免利尿效果反而增加熱傷害機率。留意風險則包括避免長時間曝曬、處於高溫、悶熱環境當中,盡可能避免10:00-14:00外出,出門時應作好防曬,時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若真的遇到熱傷害,顏宗海醫師建議,除了當下應盡快至蔭涼處休息,也應盡可能將衣物寬鬆透氣,並尋找冰塊、冷水協助降溫,以白開水、電解液、運動飲料補充水分及電解質。也觀察相關症狀,必要時盡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閱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刮痧助改善頭痛、胸悶、痠痛等 中醫:方法要正確,不是越用力、痧越多越好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 兒醫:國外經驗較少見
疫情嚴峻,昨新增二五二名中重症病例、一二四名死亡案例。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死亡個案包括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並長期使用呼吸器的九歲男童,確診後血氧濃度變差、肺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兒童重症個案累計卅五例,其中十七例為腦炎,八例為肺炎、兩例敗血症、三例哮吼症、四例家中死亡,一例共病腦腫瘤,十五人已死亡。為交流重症兒童救治經驗,疾管署昨天再次舉辦案例研討會,五家醫院分享七名重症兒童案例,年齡介於八個月到十歲,成大醫院小兒胸腔暨重症科主任王玠能表示,國內確診兒童出現多起神經學重症,特別是嚴重腦病變、急性腦炎、猛爆性腦水腫,這是國外經驗較為少見的,醫界需探討背後原因。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表示,最近收治一名七歲三個月男童,五月廿三日發燒,初次急診PCR陽性確診,Ct值十三,出現惡心、嘔吐、活力下降等情況。領藥後回家休息,睡覺睡到一半,手臂高舉,姿勢奇怪,並大聲尖叫「我們都要死掉了!」男童送至急診時病情惡化,意識改變,無法辨識自己身在何處,指著媽媽卻認不出來,體溫超過四十度、眼睛上吊、心跳血壓下降,狀況危急;影像檢查顯示右腦腫脹、肺部無常。入住加護病房後情況改善,預計本周出加護病房。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不只小孩,大人如果出現致病性腦炎,也可能語無倫次、看到幻覺,而說出聳動的言語,這是大腦皮質受到影響的臨床表現,神經系統病變都可能發生,並不專屬於新冠病毒引起的腦炎。
-
2022-06-0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本土個案超車新北 高雄單日確診首度排名第一
昨天新增六萬二○八○例新冠本土個案、二五二例中重症、一二四例死亡。疫情數字呈下降趨勢,但高雄市新增九二三二確診,超越新北排名,首度來到第一,凸顯南部醫療量能吃緊,其中台南市空床率僅剩一成七,全國最低。昨新增本土個案分布前六名為高雄市、新北市九○二六例、台中市八六九九例、桃園市五七九三例、台南市五四四七例與台北市四四五二例。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說,目前高雄疫情瀕臨反轉,這幾天可能接近高峰,後續觀察高原期持續幾天,才能準確預料能否比較快的下降,目前Rt值(有效再生數)接近一點○左右。台南吃緊 空床率剩一成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隨著確診人數下降,全國的空床率稍微多了一些,台北區(雙北、基隆、宜蘭、金馬)四成二,北區(桃、竹、苗)五成,相對寬鬆一些。南區(雲、嘉、南)僅二成八,低於三成,特別是台南市剩一成七。莊人祥表示,台南還能開出二位數的床位量能,暫時不考慮「南病北送」,指揮中心於六月二日行文要求南區增加兩百多床,其中台南市需增開一百床,盼專責病房調配可以更為餘裕。專家:反轉需等死亡數下降昨中重症和死亡新增個案雖較前一天下降,但仍在高峰。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表示,確診數往下走代表高峰已過,但社區染疫黑數過多,可能高於表面數據一至兩倍。他指出,中重症和死亡人數不可能造假,相信還會持續創高,致死率將超過指揮中心之前設定的千分之一防線,達到千分之一點二,需待死亡人數明顯下降,疫情才真的反轉。對此,陳時中表示,致死率高高低低都有,都在預估範圍內,目前的病例數與死亡數都處在高原期,先前各界都有不同的模型推演,不過近期大家的共識愈來愈接近,疫情在六月十日應有反轉機會。昨死亡個案年齡介於九歲至九十多歲,八十一例未打滿三劑疫苗、七十人為逾八十歲、一一六人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後併發多重器官衰竭過世。幼兒發免費快篩 擴大範圍中央六月一日起在六都開設七大兒童疫苗接種站於昨天結束,五天總計接種二萬八七七一人次。除了兒童疫苗接種,今天起○至六歲幼兒免費領五劑快篩政策擴大至二○一五年九月二日以後出生的學齡前幼兒,家長可到各快篩實名制販售據點免費領取五劑家用快篩試劑。
-
2022-06-0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中重症+252人 9歲童先天心臟病併新冠亡
國內今天新增中重症個案252例、死亡個案124例。死亡個案中包含一例九歲男童,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因先天性心臟病併新冠肺炎、多重器官衰竭過世。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死亡個案年齡介於9歲至90多歲,81例未打滿三劑疫苗、70人80歲以上、116人具有慢性病史,其中一名九歲男童,因有先天性心臟病長期使用呼吸器,住院期間檢驗出新冠肺炎感染,之後出現血氧變差、肺炎惡化等情況,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過世。中重症新增252例,包括中症143例、重症109例。其中一名20多歲男性,未接種疫苗,有癌症轉移病史,因新冠肺炎併呼吸窘迫,在加護病房治療中。羅一鈞表示,目前兒童重症累積34例,分別為17例腦炎、8例肺炎、2例敗血症、3例哮吼、4例家中死亡,1例共病腦腫瘤;其中15人死亡。
-
2022-05-30 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
未打疫苗染疫從鬼門關前救回 醫師籲注意Omicron轉重症
新北有名未打疫苗者染疫,後來還缺氧昏迷,緊急送醫後獲救且康復中。台北慈濟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蘇文麟提醒,Omicron這波疫情雖然很多輕症,但仍有機會轉為重症,預防勝於治療,呼籲民眾接種疫苗,有重症風險者若有相關情況也須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新北一名55歲王先生平時身體狀況良好,但因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擔心風險及副作用而未施打疫苗,後來不幸染疫後,王先生出現隱形缺氧、呼吸困難,家人緊急撥打119,在救護車上測得血氧濃度僅有35%,送至急診室時已陷入昏迷。台北慈濟醫院表示,王先生到院後緊急插管,並由心臟血管外科團隊裝上葉克膜於專責加護病房照護,第13天成功撤除葉克膜並拔管,目前病況穩定轉至專責一般病房,觀察一周即可出院。蘇文麟指出,雖然Omicron相較先前的Alpha和Delta變異株重症率與死亡率較低,但隨著確診人數越來越多,仍有一定數量的患者會發展為重症,尤其是高齡及慢性病等共病、肥胖、免疫低下者,屬於新冠肺炎重症高風險群,一旦染疫需特別注意,謹慎以待。蘇文麟表示,即使染疫者絕大多數為輕症與無症狀,但仍有萬分之7的機率轉為重症,這些重症患者一樣會出現肺部浸潤、白化的現象,且可能快速惡化,產生隱形缺氧、急性呼吸窘迫症、呼吸衰竭,甚至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導致死亡,像近來指揮中心也公布重症死亡率高達8成。蘇文麟說明,重症患者往往會有缺氧情形,初期可使用高流量濕化鼻導管氧氣治療(HFNO),搭配清醒俯臥治療,改善氧合狀況;但若持續甚至惡化,則須藉由插管外接呼吸器維持血氧濃度,甚至是裝置葉克膜維生;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除照護經驗豐富,也有更多藥物可供選擇。醫院自4月疫情爆發以來已收治51位重症患者,其中高達九成仍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3成完全未接種疫苗,蘇文麟呼籲,預防勝於治療,接種疫苗能形成一定保護力,即使染疫也較不容易發展為重症,而有重症風險因子的民眾,若有接觸史或症狀應及早篩檢,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
2022-05-27 該看哪科.消化系統
右下腹痛超過1天不要忍!闌尾炎初期像吃壞肚子 闌尾破裂恐嚴重感染
腹痛是相當常見的問題,右下腹疼痛也不罕見,但若痛得太久就建議盡早就醫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闌尾炎。國泰醫院一般外科李君豪醫師表示,民眾腹痛時大多習慣忍一下觀察,或擦個藥、休息一下,但若是闌尾炎,也就是俗稱的盲腸炎,這問題就拖不得,因為狀況往往會越來越嚴重,且恐有致命風險。 右下腹痛闌尾炎嚴重恐致命,醫籲:2種情況盡早就醫! 李君豪醫師表示,右下腹疼痛的可能原因,包括了腸道、婦疾,腎臟也有可能痛到這來,除了常見的吃壞肚子以外,也有可能是闌尾炎。醫師指出,闌尾對人體而言可說是個無用的器官,但因阻塞等原因形成發炎時,卻有著致命風險,最典型的症狀就是右下腹疼痛。 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在最一開始的時候大致和其他腹痛沒甚麼兩樣,其他症狀則如噁心想吐、食慾不佳等,因此也常讓民眾誤以為是吃壞肚子。不過不一樣的是,闌尾炎所形成的腹痛往往不像一般腹痛較為短暫,或是一陣一陣的,其大多會持續存在,且疼痛感和位置越來越明顯。因此醫師提醒,右下腹疼痛時可特別觀察,若有發現腹痛持續、越加明顯,就應盡早就醫檢查,若是超過一天更是別忍,盡速就醫為佳。 他右下腹疼痛忍了一周,闌尾破裂引發感染過世。 李君豪醫師表示,雖然也有情況輕微的闌尾炎,在短暫休息後得以康復,不過通常會持續進行。日前診間就有民眾右下腹疼痛覺得事小,忍了約一周左右才就醫,經檢查發現闌尾已破裂、化膿、腸道中的穢物也有部分外流至腹腔,造成細菌感染。經手術切除闌尾、清理腹腔後,患者還是因嚴重感染導致敗血症、多重器官衰竭,搶救後還是不幸過世。醫師再三提醒,腹痛若超過一天就盡快就醫,即便不是闌尾炎而是其他問題,往往也已經不是小事,民眾不可大意。 右下腹痛當下怎麼辦?若是闌尾炎又可以如何治療? 對於腹痛的應對方式,除了建議民眾觀察以外,許多人也會塗抹薄荷油、小護士等一般家庭藥物,也有人會使用止痛藥、止痛貼布等。對此李君豪醫師表示,這些用途主要都是用於舒緩疼痛症狀,若是闌尾炎並沒有改善或治療的效果,因為當中發炎的原因依舊存在。不過民眾還是可以嘗試,但就是得要注意疼痛時間和感受。 治療闌尾炎李君豪醫師表示可從兩方向進行,一者是藥物治療,一者是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為基本處置,但還是會有復發的可能,因為闌尾還在。若腹痛經診斷確認為闌尾炎,手術治療會是較為建議的治療方式,一方面闌尾於體內沒有用途,留著也僅是將不定時炸彈留在體內,既然要治療大多會建議將其切除,一勞永逸。不過手術治療自然也考量著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意願等,因此在治療時可與醫師進行詳細討論,更有助妥善治療。 《延伸閱讀》 .右下腹疼痛、噁心想吐別大意!醫:闌尾炎可治癒但不可拖延。 .一張圖看懂腹痛位置及原因,醫:出現這些情況盡快急診就醫!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2-05-27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兒童腦炎發生率萬分之1「很嚇人」
兒童染疫引發腦炎死亡案例數不斷增加,國內已有十六例兒童重症,七人發生腦炎。十八歲以下兒童確診數占整體的二成,兒童疑似嚴重腦炎發生率達萬分之一,專家直呼「很嚇人」。此波兒童腦炎疫情,被認為與一九九八年腸病毒流行情況相似,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所兼任教授金傳春呼籲,兒童染疫亡需謹慎看待,應追蹤每個個案的死因,並找出危險因子,全力避免兒童染疫死亡的悲劇。台大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李秉穎昨表示,兒童感染新冠肺炎引起猛爆性腦炎「幾乎難以預防」,某些兒童因體質因素,感染後恐引起神經併發症,情況類似廿四年前國內爆發腸病毒七十一型,腸病毒七十一型透過顱神經進入腦幹,影響生命中樞,引發肺水腫、急性心臟衰竭,多數孩子一到兩天內死亡。李秉穎表示,從國外的案例觀察,新冠病毒會透過臉部神經進入腦幹,對於孩童而言會造成極大的威脅,臨床無法判定病毒何時會入侵腦炎,一旦病毒跑到腦幹,極可能「猛爆性發作」,唯一降低發生機率途徑只有施打疫苗。台大小兒部感染科教授張鑾英表示,兩者雖然都會引發腦炎,但表現與引發的機制略有不同。腸病毒以攻擊腦幹,引發肺水腫、心肺衰竭;新冠病毒攻擊位置不局限在腦幹,有時全腦都會發炎,且不會快速引發心肺衰竭,後續會因凝血不全症、多重器官衰竭等致死。張鑾英表示,我國兒童染疫病例數約占整體的二成,而疑似嚴重腦炎發生機率達萬分之一,她說,國內目前已經不只有七位兒童腦炎患者,實際計算為萬分之一的發生機率「很嚇人」,且許多孩子預後狀況不佳。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表示,以目前兒童確診引發腦炎個案來看,多在急性期就發生,猛爆速度快,跟腸病毒急性期有點相似,但表現不盡相同,需集中個案討論、統計資料才能歸納結論。臨床醫師現已快速針對腦炎案例處置做調整,近期疑似腦炎的兒童案例,病情皆獲控制。黃玉成表示,五歲以下沒有任何疫苗可以施打,加上社區到處都是病毒,預防五歲以下兒童染疫,他說「不知道怎麼煞車」。防童重症 「政府要比病毒快」【記者劉宛琳/台北報導】國內兒童染疫發生多起併發腦炎案例,危及性命。國民黨副秘書長李彥秀提醒,政府必須盡快研究兒童腦炎原因,並推動全國性的預防兒童重症試辦計畫,擴充專責醫院及病房,同時提供兒童神經學醫師參與會診。李彥秀說,政府未先布局五至十一歲兒童疫苗,而Omicron造成兒童腦炎的病例數,「台灣是全球最多」,政府要跑得比病毒還快,必須採取更早期的預警,讓家長有判斷標準。
-
2022-05-26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雙破新高!新增333例中重症、104例死 又2童死亡
國內今天新增333例中重症,死亡個案104例,雙創本波疫情新高。其中重症個案新增一例兒童個案,本身有癌症病史;死亡個案中包含兩例兒童個案,為日前公布的四歲腦炎重症女童和一歲腸道閉鎖重症女童,死因分別為腦炎併多重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目前累計16例兒童重症個案,七例死亡。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33例中重症個案中包括242例中症、91例重症。其中兒童重症新增一例七歲男童,有癌症病史,長期使用呼吸器。染疫後併呼吸窘迫、細菌性肺炎,正在加護病房治療中。不過好消息是,5月22日公布的一歲併發腦炎的重症男童,經救治後5月23日已拔管、移除呼吸器,意識恢復且四肢活動增加,目前恢復情況良好。104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1歲至90多歲,49例未接種疫苗、74人未完整接種三劑疫苗,超過80歲以上62人,97人具慢性病史。其中一例為5月19日公布4歲女童,本身沒慢性病史,發病當天出現發燒、咳嗽症狀,至急診出現全身抽蓄症狀,因此立即收住院診治檢查,發現合併腦炎,影響到呼吸心跳意識,收治加護病房治療,檢查過程發現肝臟、腎臟多重器官數據異常。另一名為5月22日公布的一歲多女童,個案有腸道閉鎖病史,5月16日出現發燒、抽蓄、嘴唇發紫等症狀,目前合併敗血症和呼吸窘迫救治中。三人都有使用瑞德西韋。另外,死亡個案中出現20多歲、30多歲兩例年輕個案,均為女性,分別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死因分別為肺炎併敗血性休克、急性胰臟炎及肺炎,分別接種〇劑和一劑疫苗。目前共16例兒童重症個案,分別為七例腦炎、五例肺炎、兩例敗血症、一例哮吼,以及一例於家中死亡;七例死亡,分別為五例腦炎、一例敗血症、一例家中死亡。
-
2022-05-25 新冠肺炎.台灣疫情
兒童合併腦炎多 急增病床
昨增二五一例中重症個案,包括中症一九八例、重症五十三例,另有四十二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十歲、合併腦炎男童;染疫兒童合併腦炎個案增多,指揮官陳時中表示,一直都很重視兒童重症,「但沒想到案例相對較多」,將嚴密觀察,並提供更多兒童就醫通道及加護病房。指揮中心迄今接到五例兒童死亡個案,其中四人合併腦炎,為此,指揮中心緊急擴增兒童家戶病床數量,從廿一床增至一百床,仍遭批「看到狀況,才擴增病床太慢了。」對此,陳時中表示,重視確診兒童的治療狀況,除舉辦相關研討會,也請專家討論如何預防兒童腦炎,不論是專責病房或是加護病房,使用量都不到一半,目前持續擴充中,「不能說準備得太晚」。昨四十二人死亡,介於十歲至九十多歲,廿二人八十歲以上,卅九人有慢性病史,十六人未接種疫苗。其中一例十歲腦炎男童。本波疫情已有六二五例死亡,五例為兒童。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該名男童未接種疫苗,無慢性疾病,五月十三日因發燒、頭暈、嘔吐等症狀,家長陪同至住家附近診所就醫;隔天出現意識變化、抽搐,快篩檢驗為陽性,送至急診時發燒至四十點一度,有輕微肺炎、腦水腫、心律不整、氧氣濃度下降等症狀,雖使用類固醇、瑞德西韋、免疫調節、降腦壓藥物,仍因腦炎合併多重器官衰竭,不幸在十八日不治。雲林縣昨也傳出一名六歲男童因家人感染確診,經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視訊評估恐有猛爆性腦炎風險,緊急轉往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隔離加護病房,前晚腎衰竭緊急插管,目前狀況逐漸穩定。兒科醫師建議,小朋友確診後,應接受抽血,觀察血液數值,藉此評估合併腦炎風險的高低。羅一鈞表示,上周專家會議訂出臨床處置指引,包括抽血項目、須注意哪些檢查,最近就會行文至醫界,供臨床醫師診治幼童的重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