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6 新聞.健康知識+
搜尋
多重器官衰竭
共找到
117
筆 文章
-
-
2020-10-23 新聞.生命智慧
人生一定會碰到的7種「臨終急救法」:葉克膜、氣切、CPR…你該知道可以怎麼選
編按:如果走到人生終點,你想怎麼告別身邊的人,和這個世界?自己的生命,自己作主。自己的終點,自己來寫!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生存」機會。但是,「活著」≠「好活」。過多的醫療行為,只是延續生命,並未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我們都會老,但是又該如何「安老」?由《好活與安老》作者蔡宏斌醫師告訴大家。最後的尊嚴—臨終急救與處理臺灣高齡醫療時代來臨,「如何好好告別」已成為現今每個人都不可避談的事,無論是身邊摯友親人,還是自己遭遇,當生命無預警來到最終回,你會想要如何寫下生命結局呢?在媒體新聞中,或電影、電視劇中,常會看到昏迷很久的病人身上插滿各式各樣粗細不一的管子,獨自躺在加護病房的畫面。依照古典醫學的定義,「心臟跳動」就代表人還活著。但是隨著醫療技術進步,依靠機器運轉雖然能使心臟持續跳動,但這樣躺著,真的算是「活著」嗎?根據加護病房的資料統計,一個依照自然病程,5至7天便會自然死亡的病人,若已呈現多重器官衰竭,使用維生醫療延長30天生命,則相對的會失去救助其他六條生命的機會。換個角度想,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換成自己或是親人,你會願意嗎?臨終急救的種類當因重大意外或是重病,導致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或生命徵象消失時,你會接受哪些臨終急救?我們常聽報導,「某某人因葉克膜關係,撿回一命……」,甚至「有家屬哭求醫院,找『葉醫師』救自己的家人一命……」,大家似乎耳熟能詳,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葉克膜」是什麼、何時使用,又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先來談談,所謂的「臨終急救」,一般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種類:一、心肺復甦術(CPR)一般人最常聽到的「心肺復甦術」,是指對臨終末期病人所做的標準急救程序。雖然在心肺復甦術的搶救下,有15%的病人得以存活;但根據證據顯示,心肺復甦術無法讓多數重症末期病人的身體功能恢復到先前的水準,且若是患有多重病症,或是無法自理行動的病人,存活率更低於2%。此外,「成功的」心肺復甦術可能造成包括:肋骨骨折、胸部電擊灼傷、腦部受損、身體機能退化、無法恢復意識、必須依賴維生機器度日等等可能的後果。二、維生醫療意指用以維持末期病人生命徵象,但無治癒效果,只能延長其瀕死過程的醫療措施。可能包含:1. 氣切(氣管切開術): 將氣管在頸部的位置切開一個洞,可以流通外界空氣,也可避免意識昏迷者的口腔分泌物嗆入肺部,同時做為長期抽痰使用。2. 透析治療(洗腎): 分為「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在血液透析中,病人全身的血液必須流經一台機器,「洗淨」血中雜質,再將乾淨的血送回病人體內。透析的過程有時會讓病人感覺不適甚或精疲力竭,也常會伴隨有噁心、盜汗、頭暈、心跳加速、昏厥等現象。3. 呼吸器: 當病人無法自行呼吸時用來協助呼吸的機器,連接機器的軟管會從嘴巴置入直通氣管,利用機器將空氣打進肺部。對於可能會拔掉管子的病人,通常需要綁住雙手,或是注射鎮靜劑,避免因意外拔管而造成危險。4. 人工營養與流體餵養: 以一根能裝載流質食物的塑膠管,經由鼻腔直接插入胃或腸子。但對於末期的病人來說,太多的營養可能造成病人不適,且若對身體功能逐漸停擺的病患強迫灌水(靜脈輸液),累積的水分反而會讓病人感到不適。5. 抗生素: 末期病患常會反覆發生經常性肺炎,此時便會使用抗生素治療。藥物雖然可能暫時有效,但無法根治持續惡化的基本問題。6. 血液製品輸注(輸血) :當病人血紅素過低、血小板低下,或是有凝血功能障礙時,分別給予濃縮紅血球、血小板,或是新鮮冷凍血漿與凝血因子的輸注治療,可能延長病人數天時間 ,但若其病因無法治癒,會繼續出血或身體出現瘀青及血斑。過度輸血有可能發生肺水腫或是輸血過敏反應。7. 葉克膜(ECMO)體外維生系統:葉克膜是一台取代或輔助心肺功能,使身體器官能得到充足的氧氣與血液灌流的機器,可能引起的併發症包括:形成血栓或出血,感染時甚至會引起敗血症或敗血性休克。而機械性幫浦運轉也可能引起溶血症狀,肢體末端也會因動脈插管造成的缺血而需要截肢,其他還會造成心肌的傷害或肺水腫等。葉克膜僅可以維持病人的心肺功能,但不能治病,生命末期病人使用葉克膜僅是延長死亡的過程,病人仍會死於原本罹患的疾病,或因葉克膜導致的併發症。在台大醫院的研究顯示,如果使用葉克膜超過14天,病人的臨床問題仍無法改善時,醫療團隊就應該與病人家屬討論未來的治療計畫,避免最後成為對病人無益的治療。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所提到的維生醫療,是指對臨終病人的無益醫療,和《病人自主權利法》中所提的維持生命治療,是對病人有益的醫療並不相同,雖然在醫療技術上同樣可以使用這七種方法,但是仍要依照病人的自主意願、醫病共同決策與臨床實際情況來做妥善處置。書籍介紹好活與安老:從病人自主權到安寧緩和,「全人善終」完全指南作者:蔡宏斌出版社:發光體出版日期:2020/02/26作者簡介/蔡宏斌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學士、台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碩士、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台大醫院整合醫學科主治醫師。台灣醫院整合醫學會理事、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台灣酒駕防制社會關懷協會發起人、荒野保護協會永久會員。長期關注醫護過勞與健康不平等議題,用心守護重症病人的健康, 陪伴家屬走出生命的幽谷。曾出版《好命到終老》系列書籍,主編《生命末期腎臟病人安寧緩和醫療評估指引》,經營《用心守護》臉書專頁,於2017年榮獲公共健康數位傳播獎。用心守護-蔡宏斌臉書粉絲團:www.facebook.com/ntuhhint (粉絲人數14萬)延伸閱讀: 老舊枕頭捨不得丟,都是在養黴菌!譚敦慈:出現這兩種狀況,就應該要換新的
-
2020-08-20 橘世代.健康橘
年紀大了常嗆咳?喉嚨、舌頭也需要「肌力訓練」
前總統李登輝因為喝牛奶時不慎嗆咳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住院半年後,仍不敵多重器官衰竭辭世。當年紀漸長,吞嚥功能出現退化、障礙,小小的東西便容易產生吸入性肺炎,醫師建議,趁年輕可以藉由訓練強化喉嚨、舌頭肌力,若真出現吞嚥問題,也可求助耳鼻喉科和語言治療師協助,避免造成嗆咳。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主任朱本元表示,吞嚥看似簡單、快速的動作卻包含許多步驟,當食物在口腔時,必須由舌頭將食物向後推到咽部。接著,軟顎必須翹起蓋住鼻咽,以防食物跑進鼻腔、會咽軟骨蓋住氣管入口,不讓食物誤入、喉部上抬,空間變短產生力量推進食物,搭配咽縮肌收縮和後環狀肌放鬆,將食物送入食道,再到胃裡。而這一連串的動作,得在不到一秒的時間內完成,若是當肌力退化、動作延遲,便可能造成嗆咳。避免嗆咳,除了食物可切小塊一點、吃慢一點,喝水等液體時也可用些增稠劑外,在吞嚥功能還未退化前,也可透過一些運動來訓練肌肉,減緩吞嚥困難。朱本元表示,可將舌頭往左、右、前伸縮,增加肌肉力量和靈活度,可更順利翻動食物幫助咀嚼,也更有力氣將食物往後推送。在日本也盛行「嚥下額頭體操」和「下巴抬舉體操」。「嚥下額頭體操」是把掌根貼在額頭上,額頭抵抗手的力量相互推擠。「下巴抬舉體操」則是將雙手拇指貼在下巴上,臉朝下施力收下巴,與拇指的力量對抗,來訓練喉部肌肉。朱本元說,這些運動多少可以幫助吞嚥的肌力,但吞嚥的動作非常細膩,若是常發生嗆咳或是有吞嚥困難的情形,最好還是就醫進行檢查,確認是否有中風、食道弛緩不能等原因造成,並做進一步檢查,由語言治療師針對確切的肌肉協助進行訓練。精選延伸閱讀↘↘↘。開口大聲唱歌 訓練你的吞嚥力。你,65歲了嗎? 把握健康慢老4大重點 立即加入粉絲專頁! 用橘世代的熱情彼此鼓勵打氣,展開「健康橘、好野橘、愛玩橘、好學橘」等主題,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現在立即加入
-
2020-08-17 橘世代.健康橘
預約善終醫療-拒絕死前插滿管,你能預約:讓我好走
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在離世前,雖然醫院已說明病情難好轉,但家屬仍不捨,不敢作出拔管決定,最後李妻曾文惠強忍悲傷,決定停止用藥,讓李登輝安詳離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指出,可透過醫療照護諮商,事先安排屬於自己的醫療決定,預約美好善終的告別方式。年約60歲榮民范姓男子未結婚,罹患肺癌末期,經過台中榮總嘉義分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後,范希望在生命將盡時,能夠走的尊嚴、沒有痛苦,決定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希望最後能不全身插滿管子,安然離世。范男當時簽署預立醫療後,心情激動地說「在意識清醒時先和家人預約美好的告別,是送給自己最後的禮物」,范男後來依自己的醫療決定,在安寧病房內妹妹的陪伴下過世。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說,嘉義老年人口居多,正是許多家庭需要面對生命走向終點的抉擇,在醫院病房內或急診室,實務上也常發現,類似前總統李登輝狀況,病患面臨無法治癒,現有處置無治療實益。但家屬不捨,故持續以藥物或儀器維持生命徵象,時有所見。台中榮總嘉義分院老人醫學科主任醫師羅大維說,該院為嘉義市第一個開設預立醫療照護諮商中心的醫療機構,讓具行為能力者由家屬陪同,一同進行醫療照護諮商,討論「終」身大事。針對若未來處於特定臨床條件、意識昏迷或無法清楚表達意願時,期待如何獲得提供適當照護方式,以及當事人是否接受或拒絕繼續治療、維持生命、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等問題。經過與醫護人員充分溝通討論,自己決定自己的人生句點。緩和療護病房護理師王翠蘭表示,預立醫療決定的執行程序非常謹慎,病人必須符合末期病人、不可逆轉之昏迷、永久植物人、極重度失能和其難以承受、無法治癒且無其他合適醫療解決方法的疾病等要件,同時還要經過兩位相關專科醫師,及至少二次緩和醫療團隊照會評估,均符合條件,才會進行病患先前自行預立醫療決定。許多民眾常疑惑或擔憂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後,之後生病住院,醫護人員是否都不治療,直接放棄急救。王翠蘭表示,若不符合預立醫療執行要件,醫療團隊仍會依醫療常規急救及治療。【關於更多生命大小事↘↘↘】。迎接死亡的生命教育 如何讓孩子學會道別?。郭慧娟:引進死亡咖啡館聊生死 正面看待人生最後一哩路 立即按讚 更多橘世代精彩內容不漏接!>>現在立即加入粉絲團
-
2020-07-31 科別.呼吸胸腔
李前總統逝世 胸腔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前總統李登輝今天晚間因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19時24分逝世於台北榮總。今年二月家中喝牛奶時不慎嗆咳而住院,引發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情形,胸腔科醫師表示,年長者若有吸入性肺炎時,因多可能伴隨細菌感染,故死亡風險高,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北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表示,一般民眾吞嚥功能佳,其實不太會出現吸入性肺炎,其高危險族群多半為年長者,以及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中風、吞嚥功能退化的病人,因為無法將食物順利且快速的吞嚥,造成嗆到所導致。而吸入性肺炎可分兩種,一種是吃東西不順、吞嚥功能退化而嗆到,導致食物進入肺部,但多半不會有產生細菌感染;另一種是因為痰、鼻涕倒流等感染上呼吸道與下呼吸到,再進入肺部,因過程多伴隨細菌,故會造成細菌感染,並可能導致肺炎。年長者或健康狀況不好者如何預防吸入性肺炎,周百謙建議,餵食時應讓長者坐高些,減少流質食物改成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後勿馬上躺下以免食物倒流,加上保持口腔清潔,來減少細菌進入呼吸道。而對外界有一說,建議可對長者放置鼻胃管餵食,周百謙並不建議,雖此方式進食由鼻胃管去餵食,來避免食物餵到氣管,但只建議放置1至3個月短期,若長期放鼻胃管,也會使患者鼻涕倒流、胃酸逆流並用嘴把呼吸,會使口腔唾液變少,反使細菌滋生更多。他呼籲,若家裡長輩吃東西常嗆到,一定要盡快就醫,勿輕忽吸入性肺炎的傷害。
-
2020-07-27 科別.泌尿腎臟
聯結車冷氣壞 司機熱到中暑休克合併急性腎衰竭
一名50歲聯結車司機因車用冷氣故障,即使渾身大汗仍拚命工作,最後因發高燒到醫院急診,就診時,司機耳溫達39.5度,且全身倦怠、不易集中注意力、血壓急速下降,醫師立刻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檢查,抽血診斷出司機罹患「中暑合併急性腎衰竭與休克」。新竹馬偕醫院急診醫學科部主任解晉一指出,該名司機到院沒多久血壓就急速下降,收縮血壓只有60至70毫米汞柱,意識更加衰弱,雖然能夠叫醒,但很快就又昏睡過去,小便的量很少,幾乎排不出尿來,導尿後發現病患尿液少、顏色深,進一步抽血發現腎功能失常急性腎損傷。醫療團隊見狀,立即為司機進行急速降溫,保持病患身體皮膚濕潤、加速散熱,經由靜脈輸液及口服飲用給予充足水分,並以快速生理食鹽水灌注近6公升,藉此改善腎功能,提升心臟灌注壓,緩解休克狀態,努力減輕腎臟傷害,之後司機住進加護病房觀察,很幸運腎臟沒留下任何後遺症,目前已出院回家。解晉一表示,熱傷害依症狀可分成熱痙攣、熱暈眩、熱水腫、熱衰竭、熱中暑,這些都與身體裡的水分與鹽分喪失有關,一旦發生熱傷害,病患的症狀會隨體內器官的受傷程度,或系統功能障礙而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中暑病患的皮膚常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導致無法散熱,並產生乾燥潮紅的現象,病患可能出現意識不清的症狀表現,若忽視病情,終究會造成中樞神經功能異常,進一步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橫紋肌溶解、多重器官衰竭,甚至致命性的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併發症。解晉一提醒,民眾夏季開車出遊前,務必確認車輛冷氣功能,避免長時間待在悶熱的車廂內,從事戶外活動需要消耗很多體力,要積極補充水分,不能口渴才喝水。
-
2020-07-10 科別.新陳代謝
甲狀腺亢進不吃藥也沒事?醫籲:恐釀致死「甲狀腺風暴」!
29歲的蘇小姐,最近幾個月突然暴瘦10公斤,同時還伴隨有心悸、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有點喘、大便次數增加、怕熱、手抖,以及脖子腫大。赴醫檢查,診斷出有甲狀腺機能亢進。治療後,症狀狀漸改善,獲得良好控制。奇美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葉美成表示,長得像蝴蝶形狀包覆在脖子氣管的前方的甲狀腺,是體內的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掌管全身新陳代謝,包括皮膚、心臟、肌肉、眼睛、骨骼及精神情緒等。甲狀腺機能亢進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多導致,女性比男性多,大約是5:1。其發生原因,最常見的是葛瑞夫茲氏病(Graves’ disease),屬自體免疫問題,身體會製造出抗體,刺激甲狀狀腺製造過多的甲狀腺素。葉美成解釋,發病的原因與基因、遺傳、環境、吸菸和壓力等有關。會出現心跳變快、心悸、手抖、怕熱、失眠、脾氣暴躁、呼吸急喘、腹瀉、體重減輕、食慾大增、容易疲勞、脖子腫大、眼睛突出等症狀。女性可能會出現月經不規則、不易受孕、不孕、容易流產等;男性則可能會出現不舉、不孕、男性女乳症等。此外,甲狀腺機能亢進者會因代謝變快,使骨質分解及合成失去平衡,造成骨質流失,若不治療會罹患骨質疏鬆症。葉美成指出,患者通常不會有全部症狀,輕微者只會有1、2個症狀,而嚴重者才會出現多項症狀且較為嚴重。甲狀腺亢進的症狀特異性不高,而且常是慢慢出現、漸漸加重,容易會被忽略而延誤治療。例如,容易疲勞,誤以為是工作累的關係;變得怕熱,會以為是天氣熱的關係等。甲狀腺亢進的治療有三種:1. 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抑制甲狀腺製造過多甲狀腺素,可以控制病情但是無法根治。病情較穩定時,依據抽血數值,醫師會考慮停藥,但仍有可能會復發,部分病人需一輩子持續用藥,也有部分病人可停藥數年。部分特殊體質者會出現過敏、黃疸、肝炎、白血球減少等嚴重藥物副作用。2. 放射碘治療:吃放射碘,慢慢破壞甲狀腺細胞,最後會甲狀腺功能低下,終身都要服用補充甲狀腺素藥物,以維持人體正常代謝平衡,通常甲狀腺機能亢進不會再復發。3. 開刀切除甲狀腺:切除甲狀腺後,若切除範圍太多,有可能出現甲狀腺低下;切除太少,治療效果有限。此外,甲狀腺開刀也可能會傷到喉返神經,造成聲音沙啞,或傷到副甲狀腺,發生率大約1~3%不等。葉美成指出,三種治療方法各有其優缺點,目前是以口服藥物為第一線治療,如果藥物無法控制,或因為個人體質出現嚴重藥物副作用,再來考慮是否需要開刀。葉美成強調,輕微的甲狀腺亢進不會有生命危險,但如果遲遲不治療,使疾病越來越嚴重,可能惡化成為「甲狀腺風暴」。出現甲狀腺風暴時,除了多項症狀外,嚴重時,會有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極高。「甲狀腺風暴」的發生,通常是患者罹病一段時間,卻沒有接受治療;或有接受治療,但未能按時服藥;最近有外傷、手術(甲狀腺或非甲狀腺手術)、感染、分娩等壓力;不小心食入大量的碘等誘發因子而造成。另外,有些甲狀腺亢進病人會合併「低血鉀週期性麻痹」,出現早晨起床時,忽然雙下肢無力的症狀。這是因為鉀離子暫時都跑到細胞內,使細胞外鉀離子過低,出現低血鉀情形,而下肢無力,這種狀況男性較多。葉美成提醒,如果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狀,且漸漸變得嚴重,建議尋求內分泌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的評估,別放任甲狀腺機能亢進問題持續進行惡化。
-
2020-06-28 科別.心臟血管
經常頭暈、胸悶、喘不過氣?醫師:當心二尖瓣逆流,盛行率比想像中高
我們的心臟瓣膜具有類似門扉的功能,可以在心臟搏動過程中適時打開、關閉,以維持血流的方向。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打開時,就會造成「狹窄」,阻礙血流通過;當心臟瓣膜無法完全關閉時,就會形成「逆流」。臺北榮民總醫院的李慶威醫師表示,二尖瓣是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的瓣膜,當二尖瓣無法於心室收縮時完全閉合,便會出現「二尖瓣逆流」。「二尖瓣逆流」的病因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原發性或是退化性,意思是二尖瓣損壞,簡單來說就是門壞掉了;另一類稱做功能性或是續發性,意思是心臟瓣膜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因為心臟擴大,造成門框變大,使得瓣膜閉合時,仍有部分空隙,導致血液逆流。 二尖瓣逆流在中老年人較為常見,其盛行率比想像中還要來的高,75歲以上的民眾,可能約10%有二尖瓣逆流,只是有很多患者並不曉得自己有這樣的問題。二尖瓣逆流警訊要留意李慶威醫師指出,左心室收縮時,血液應該往前送進主動脈,若血液逆流回左心房,將導致許多問題。患者可能經常感到頭暈、胸悶、喘不過氣。當血液鬱積於肺臟,會造成肺水腫、肺積水,較容易喘、運動耐受力差。患者可能無法平躺,需要坐起來呼吸,而被稱為「端坐呼吸」。另外,血液也會鬱積在下肢、肝臟、腎臟等處,導致下肢水腫,甚至形成腹水。根據研究,重度二尖瓣膜逆流患者,如果只接受藥物治療,大概5年便有一半的患者因為心臟衰竭或各式各樣的併發症而死亡;即便沒有因疾病死亡,因心衰竭住院的機率也有9成。李慶威醫師強調,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二尖瓣膜逆流很重要,拖得愈久,心臟功能愈差,治療風險也愈來愈高。到最後即使將瓣膜修補好,心臟功能恐怕也無法恢復。該如何診斷二尖瓣膜逆流?李慶威醫師說明道,有蠻多患者一開始都是聽診發現的,他們可能因為感冒、高血壓到基層診所就診,醫師聽診時發現有心雜音,而建議患者轉診到醫院進一步檢查。醫師會安排心臟超音波,心臟超音波可以確定二尖瓣膜逆流的嚴重度,分辨屬於退化性、還是功能性二尖瓣膜逆流。需要做治療時,接下來可能安排「經食道心臟超音波」,把超音波探頭放入食道,經由食道來觀察心臟。因為從胸前作心臟超音波,會遇到乳房、肺臟等,可能擋到一些視野。透過經食道心臟超音波,能夠把二尖瓣的結構看得更清楚,幫助醫師擬定治療計畫。二尖瓣膜逆流有哪些治療方式? 李慶威醫師解釋道,針對退化性、原發性二尖瓣膜逆流,瓣膜已經壞掉,屬於物理性的問題,藥物無法改善。功能性、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是因為心臟擴大、門框變形,所以要先用藥物治療,減輕心臟負擔,改善心臟功能,看心臟是否會縮小一點,也許瓣膜逆流就會改善。根據研究,續發性二尖瓣膜逆流,在積極藥物治療三個月後,大概有一半的患者會從重度逆流變成輕度逆流,而不需要動手術去修理瓣膜。當藥物治療沒有辦法改善的時候,就跟退化性二尖瓣膜逆流一樣,需要做手術矯正。 目前的手術矯正,可以採用開心手術,修補瓣膜或置換瓣膜,也可以使用導管瓣膜修補。開心手術是從正中把胸骨切開,接上體外循環機後讓心臟停下來,然後打開心臟修補瓣膜或置換人工瓣膜。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視野最清楚,外科醫師可以在心臟停止跳動的狀態下進行,治療效果最好,手術的歷史也最悠久。如果還有其他心臟瓣膜或冠狀動脈的問題,可以一併處理。然而在心臟功能不好的患者,施行手術、體外循環的風險較高。隨著微創手術的發展,部分開心手術也可以用達文西機器手臂來執行,好處是不需正中切開,有助改善術後疼痛,疤痕也會比較小。近年來發展出利用導管做二尖瓣夾合術,它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鋸胸骨、也不停止心臟,病人的疼痛較少、恢復較快。什麼是二尖瓣夾合術?李慶威醫師道,二尖瓣夾合術是模仿外科的術式,二尖瓣膜為兩片對合的瓣膜,如果有一側脫垂,外科醫師其中一種修補的術式是開刀進去把脫垂的瓣膜跟好的瓣膜對縫,縫起來之後,就能改善二尖瓣膜逆流,後來根據這樣的原理研發出二尖瓣夾合術的器械。導管會從肢體的血管進入,延伸到心臟,調整好位置後用夾子把兩側瓣膜夾起來。因為不用鋸開胸骨、不用接體外循環機、不用打開心臟,患者恢復比較快,可能第二天就可以下床,適合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手術風險很高的患者。二尖瓣逆流的治療選擇然而導管瓣膜修補跟傳統開心手術比起來,出現瓣膜逆流復發的機會可能稍微高一些。臨床上有時候會遇到較年輕二尖瓣逆流的患者,他們看了報導就想選擇二尖瓣夾合術,認為可以不用開心臟,但是我們都會鼓勵他,導管瓣膜修補比不上外科醫師的手術修補,若能打開心臟修補好瓣膜,患者的存活曲線跟一般人差不多,而且復發的比率大約3%以下。若做導管瓣膜修補,五年追蹤以來的復發率約10到15%。所以對較年輕、狀況較好的病人,醫師會鼓勵接受開心手術,至於老年人、狀況較差的患者,可能較適合導管瓣膜修補。 李慶威醫師回憶道,曾經遇過一個78歲的伯伯,他開過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因為重度二尖瓣膜逆流,喘得很厲害,轉診過來的時候狀況非常差,已經插管也需要洗腎。我們先替他安裝主動脈急救幫浦,後來也上了葉克膜。年紀很大、心臟功能很差、伴隨多重器官衰竭、還靠葉克膜維生,手術風險極高,外科不建議手術,本來我們也告知家屬可以考慮安寧療護,不過家屬希望能夠試試看。在裝上葉克膜兩、三天後,狀況稍微有穩住,人也清醒的狀態之下,我們趕緊替他執行二尖瓣夾合術,過程相當順利。七天之後拔掉葉克膜,兩個禮拜後拔管。老伯伯又回復到他原來的生活,到現在已經3年多了。「每個案例,都能感受到家屬對病患的愛與關懷,相當有感觸。」李慶威醫師道,「台北榮總在2016年1月做了第一例,到現在也陸續有些研究發表,治療成果跟國外做出來的結果很類似。透過這些治療經驗,我們愈能回答患者的問題,為何要作治療?預期達到那些成效?以及可能的復發率。」二尖瓣逆流患者日常保養重點李慶威醫師提醒道, 日常生活中,要好好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因子,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為若發生心肌梗塞,二尖瓣膜逆流的狀況可能惡化。二尖瓣膜逆流的患者要先確定自己的逆流的程度,是輕度、中度,還是重度。作過詳細的檢查後,醫師便能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 中度二尖瓣膜逆流,要定期在心臟科門診追蹤,定期做心臟超音波檢查。重度二尖瓣膜逆流,一定要積極配合藥物控制,若藥物無法改善,便需要跟醫師詳細討論治療策略!原文:
-
2020-06-24 科別.骨科.復健
百分之八十停經女性,都是骨質疏鬆的高危險群?
「天啊!骨質疏鬆難道是女性的天敵嗎?」美國統計資料粗估顯示,三億人口中約有一千萬的美國人被確診為骨質疏鬆症,當中就有高達百分之八十是女性!回頭檢視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六十歲以上的人口中,百分之六十患有骨質疏鬆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女性!當心!賺少花多的低骨本狀態骨質疏鬆以女性比例偏高,主要是荷爾蒙改變的關係,因為停經導致保護骨頭的雌激素大幅減少,少了這個天然的保護傘之後,就會容易加速骨質流失。骨折發生率前四名,分別是脊椎、髖關節、手腕和肩膀,臨床上的女性患者的骨折也多集中在這四處,特別是五、六十歲的停經婦女,因跌倒時手腕撐地,導致手腕骨折;到了七、八十歲,因為上肢反應變慢了,屁股直接跌坐在地,導致髖關節骨折;若是後仰躺,使腰部著地,脊椎骨可能就應聲折斷了。除了女性因停經導致骨鬆問題之外,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低骨本」的狀態,就是銀行存款不足,有點入不敷出的概念。儘管這群人還沒嚴重到骨質疏鬆的地步,但是骨頭裡面的鈣質含量降低了,處於一種「賺得少、花得多」且持續流失的時期。過去教科書上稱為「骨質缺乏」,容易誤導民眾以為是什麼疾病,如今已經不再這麼說,儘管這不是一種病症,卻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趨勢,會隨著年紀或身體狀況而下降的低骨本。透過積極介入之後,可以延緩或逆轉這個過程,讓自己的骨本至少不再流失,或是減緩流失的速度。流行病學調查,髖關節骨折致死率節節升高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骨質疏鬆症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臟血管疾病,發生嚴重的骨折,還可能導致死亡。臨床門診上,骨質疏鬆的個案,男女比例相差很大,但根據資料統計,一旦發生髖關節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女生大概占百分之十五,男生則是百分之二十二。「為什麼男性的死亡比例更高?」相信是很多人的疑問。有些男性患者菸不離手,本身肺部就不夠好,加上髖關節受傷開刀後,變成長期臥床的狀態,久躺之後產生褥瘡,容易感染,或是積痰形成肺炎,最後併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仔細推敲之下,可以發現死亡的關鍵在於「臥床」,因為面對年紀較大的病患,通常會提醒家屬:「記得盡快脫離臥床的狀態,能坐就不要躺,能站就不要坐,讓身體維持在一個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此一來,就能避免因骨折所導致的高死亡率。相較於其他癌症與流行疾病,政府民間機構都會不斷宣傳大家早期檢查、早期治療,骨質疏鬆卻沒有積極的宣導和防護機制?原因就出在,即便目前有健保,骨質密度檢查都是需要自費的項目。回歸到「預防醫學」的範疇,其實骨質疏鬆症比起癌症治療,相對簡單多了,只要投入一些資源,把骨本照顧好,就能減少骨折的機會。以家庭社會負擔而言,若是家中有老人發生骨折,勢必會造成家庭照護的問題,使病患與照顧者陷入生活與經濟的困境。因此,就全民福祉的長遠性來看,國家政策的積極介入,進行大規模的骨質疏鬆症預防,確實有其必要性!(本文摘自博思智庫《超前部署!遠離「肩」苦人生,骨科醫師的肌肉反向拮抗術》) 書籍簡介 ➤首位合併兩療法完治冰凍肩的醫師-石頭醫師,結合「肩關節擴張術」以及「徒手關節鬆動術」兩種療法,告別硬肩膀,痠、痛、麻、僵、凍一次通通OUT!久坐族、家庭婦女、運動健將,各個年齡層都必備的保「肩」專書!
-
2020-06-09 科別.消化系統
體溫飆高會引發猛爆性肝炎? 醫師:少見,但有可能
媒體報導,名模林又立上節目時曾透露,之前參加三鐵接力賽時昏倒在跑道上,被緊急送醫,當時體溫飆到攝氏41度,還引發猛爆性肝炎。當她醒來後醫師詢問「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嗎?」林又立當下不僅說不出話,也只能聽懂5個字,也認不得一旁的朋友,只說「你好面熟!」體溫過高真的會引起猛爆性肝炎嗎?所謂猛爆性肝炎指的是因為某些原因突然發生肝細胞大量壞死,致使肝功能大量喪失。肝組織損傷太多,以致肝臟合成和代謝解毒的功能失靈,由於體內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產生的氨(俗稱阿摩尼亞)無法被代謝排出,含氨物質會隨血液到達腦部,傷害中樞神經,所以患者會開始出現俗稱肝昏迷的肝腦病變。 當出現肝性腦病變時,患者會出現情緒及性格改變、睡眠形態改變、及意識混亂等現象。好心肝門診中心副院長林姿伶醫師表示,在台灣,引起猛爆性肝炎的主因是B型肝炎病毒,其他肝炎病毒引起的較少。此外,也有一些病例是因為過量使用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類的止痛藥,以及食用不明草藥、偏方或是補藥引起。由於某些偏方具有肝毒性,或者是個人體質問題而發生肝毒性,進而引發猛爆性肝炎。 至於因為中暑或體溫過高引發肝臟急性發炎甚至猛爆性肝炎的案例也偶爾可見,嚴重時常伴隨多重器官衰竭。因為腦細胞以及肝細胞對於體溫的變化非常敏感,體溫飆高會影響全身多處器官,包括腎臟、心肌、橫紋肌、腸胃道等,都會產生熱傷害。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會誘發進一步的呼吸衰竭、休克以及凝血障礙等。而因為休克及血液大量供給皮膚以散熱的關係,肝臟進一步會受到缺血性的傷害,此時需要趕緊降溫、給予支持性療法。所幸經此治療後,大多數的病人都能痊癒,但偶爾還是可以見到因為嚴重肝衰竭、肝腦病變,需要緊急進行肝臟移植的案例。 【本文轉載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好心肝會刊》第89期(2020-01-15出版),原文連結】
-
2020-06-06 新聞.健康知識+
6縣市高溫特報!水分補充不足很危險,當心這7種熱出來的病
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下,台灣夏季氣溫屢屢創下新高,豔陽與酷暑熱得讓人受不了,每到夏天,總有許多因高溫造成的健康問題頻頻發生,甚至是熱出人命的新聞事件。台北慈濟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陳正裕指出,以下幾種都是熱出來的疾病,很多都與水分補充不足相關,民眾應該特別留意,尤其是本身或家中患有慢性疾病者,更要注意病情的變化,一旦身體出現不適的情形,最好盡快就醫回診檢查,可別輕忽高溫對身體的傷害。疾病1:心臟病心臟病容易在極端環境中發作,氣溫太熱、太冷,都會影響心臟功能。國外研究發現,炎熱高溫下,體溫每上升1°C,心跳每分鐘會快10下,容易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量。而心跳過快可能造成胸悶、胸痛、心悸、心律不整、頭暈、頭痛,以及心臟功能受損、心臟衰竭,甚至心臟病猝死。另外,天氣熱也會造成身心壓力過大,對於血管調節功能較差的心血管疾病族群,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腎臟病患者及年長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都容易誘發心臟病發作。因此,一旦出現虛弱、心跳快、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最好趕快就醫。疾病2:腦中風腦中風不只好發在冬季。國內研究發現,在相對極端的高溫下,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也會呈現上升。在氣溫炎熱的環境下,流汗過多加上水分攝取不足,影響新陳代謝及血液循環,使得血氧容量不足、血液變得濃稠,容易誘發腦血管堵塞,導致缺血性腦中風。罹患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因為天氣悶熱影響身心狀態,容易造成血壓升高,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尤其中老年人對溫度感控能力退化,對高溫環境適應不良,建議適時補充白開水,避免血液循環不順暢。疾病3:泌尿道問題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泌尿道感染的好發季節。根據統計,夏季泌尿道結石發作的病患,是冬季的3至5倍之多,包括:尿道、膀胱、輸尿管、腎臟,都可能發生結石。水分攝取量不足是泌尿道結石的主因,由於夏天氣溫高、流汗多,造成身體水分下降,導致排尿量減少,當尿液滯留及過度飽和,就會產生結晶沈澱而形成結石。尤其是活動量大的室外工作者,更要注意水分的補充,尿液顏色呈現黃色、深色,就代表水分攝取不足,建議一天至少喝水1500~2000c.c.,且排尿次數約8~12次,可將微小的結石自然排出。另外,飲料也應適可而止,例如:含有磷酸鹽、咖啡因,或是草酸等成分,都容易促進尿液中的鈣質排出,增加形成結石的機會。疾病4:皮膚疾病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皮膚受到陽光曝曬、高溫及汗水等刺激,許多皮膚疾病也容易好發,例如:汗疹、濕疹、毛囊炎、異位性皮膚炎、光敏性皮膚炎,以香港腳、股癬、灰指甲等皮膚黴菌感染疾病。汗疹就是俗稱「厞子」,發生的主因就是汗流過多,引起汗腺阻塞,常見於軀幹、頸部、肘窩、鼠蹊部等部位,出現一點一點的紅疹,甚至是膿皰,通常會伴隨搔癢及刺痛感。另外,高溫潮濕的環境利於黴菌生長,好發容易悶熱的部位,如胯下、鼠蹊部、足部、腋下、乳下,以及其他皮膚皺摺,例如:香港腳、股癬、灰指甲,都是常見的皮膚黴菌感染疾病。疾病5:急性腸胃炎夏天是急性腸胃炎的高峰期。夏天悶熱沒有胃口,民眾喜歡吃生菜、生魚片等生冷食物,若是沒有經過妥善的處理及保存,很容易吃下帶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的不潔食物,造成急性腸胃炎。另外,細菌喜歡在溫熱潮濕的環境中滋生,高溫容易導致食物保鮮不易、導致腐敗,常見的病原菌有沙門氏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導致食物中毒,引發急性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包括:腹瀉、腹痛、噁心嘔吐、血便等腸胃道問題,每天可能水瀉數次至數十次不等,讓人非常不舒服。疾病6:登革熱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季氣候溫暖潮濕,病媒蚊特別容易孳生,每年一到夏日,新聞版面上,總會出現登革熱疫情爆發的消息。登革熱是由埃及斑蚊、白線斑蚊所傳播的疾病,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就可能會感染,常見症狀包括:高燒、頭痛、後眼窩痛、四肢肌肉酸痛、骨關節痛、噁心、嘔吐、畏光、不明紅疹或出血。大部分感染登革熱病毒,症狀有如感冒一般,極少數人可能會引發嚴重的症狀,出現登革出血熱及登革休克症候群,甚至導致登革熱重症或死亡。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最有效的防治方式,就是徹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尤其在梅雨過後,清除居家環境的積水容器,到野外山區記得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在身體裸露部位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疾病7:熱傷害高溫環境加上陽光曝曬,容易使身體流汗過多,同時大量喪失水分及鹽分,造成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就會引發熱傷害。最常見的是熱衰竭,患者會感覺非常口渴,出現臉色蒼白、頭痛、疲倦、肌肉無力、噁心、嘔吐等症狀,有時還會合併四肢痙攣的症狀現象,也就是所謂的「熱痙攣」,通常體溫不會超過40°C,只要盡快補充水分及鹽分,身體不會有大礙。最常聽到的熱中暑,則是屬於致命性急症,其實並不常見。患者會感覺非常燥熱、心跳過快、呼吸急促、血壓下降,且皮膚乾冷、無法流汗,中心體溫可能超過41°C以上,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散熱調節機制失效,出現神智錯亂、抽筋、癲癇、昏迷,嚴重的話,甚至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若未及時送醫接受適當處置,死亡率高達80%。延伸閱讀: 16招杜絕熱浪威脅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 三小時內搶救熱傷害患者性命 
-
2020-05-28 科別.指甲.足部
新鞋磨腳破皮別不理!看看這個差點要命的病例警愓
新鞋子磨腳有什麼稀奇的?確實不稀奇,但可能致命。近日,我與同事們就接診了這樣一則病例,記錄下來是希望更多人可以避免這樣的生死時刻。21歲的雯雯近日從瑞金醫院心臟外科康復出院,若非救得及時,她很可能因為敗血症,生命停擺。雯雯是因為持續發熱被救護車送到瑞金醫院的,因為有11天的發熱史,搶救室立即啟動一級防護和篩查措施。經胸部CT掃描發現,雯雯有明顯的兩肺門至下肺斑片狀滲出,氣道中出現大量血性泡沫痰,血壓低,心率快達150-165次/分。雯雯此前在當地醫院因發燒就診過,在排除新冠症狀後,她就被當作是感冒進行治療,沒想到症狀越來越嚴重,出現高燒、乏力、畏寒、腹瀉等,且病情仍在急速惡化,雯雯出現休克了……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隨著檢查深入,我們的目光轉移到這名患者的腳上。雯雯的腳有傷口,經詢問瞭解到,她之前穿了新皮鞋,腳磨破了。這個再平常不過的生活體驗,在醫生看來就不同了。雯雯極有可能是因為穿了新皮鞋磨破了皮卻未得到及時處理,病菌從她的傷口侵入,引發了肺、肝、腎等多器官衰竭。通過分析患者的病史特點,瑞金醫院急診科主任毛恩強很快下了初步診斷: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MODS),是敗血症休克。這是一種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應綜合症,當較嚴重時會表現出休克。經一系列救治,雯雯的生命體徵逐漸平穩,但醫務人員不敢鬆懈,幾乎是徹夜守候。但變化還是來了,就在入院第二天,雯雯的情況再度惡化。雖然初步診斷已有,但病因還未確定。在排除新冠病毒感染後,雯雯被送入急診重症監護室,很快,醫生們有了新的發現:心超提示二尖瓣有贅生物,考慮感染性心內膜炎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她出現了急性心力衰竭,感染性休克合併心源性休克,外加急性腎功能損害。這每一種情況,對病人來說都是沉重打擊。“死神”眼看已按下快轉鍵,每一秒的耽擱對患者而言都可能是致命的,醫生們必須快點找到答案。醫院迅速召集全院會診,經激烈討論,專家們一致認為雯雯的診斷是感染性心內膜炎致多重器官衰竭症候群。心外科主任趙強提出予以急診心外科手術救命,實施二尖瓣換瓣術。經家屬同意,當晚7點,這名患者被推入手術室。這是一台複雜的手術,但手術順利完成,雯雯被轉入心外科ICU。此時距離雯雯入院還不到48小時。兩天后,這位生命垂危的姑娘慢慢恢復意識,不久後便脫離了呼吸機。性命之憂的警報解除了,躺在監護室裡的雯雯情緒有些低落,原來,小姑娘原本有些叛逆,這次經歷了生死線,突然發現父母是自己最親、最想見的人。不久,經積極治療,雯雯順利轉到普通病房,一家人終於團聚了。“這48小時太驚魂,感謝醫護人員不僅救回孩子的命,也救了我們這個家。”雯雯的父母很感激。送走這個病例,我們回味很久,生命如此脆弱,一雙鞋磨破了腳可能要了人命;生命又是如此頑強,醫患齊心,多學科合作,可能逆轉結局。(來源/轉載自《文匯》)
-
2020-05-20 科別.皮膚
小傷口也可能致命! 「這狀況」恐引發敗血症亡
任何1個小傷口都不能輕忽,小心蜂窩性組織炎導致死亡!免疫力低下或皮膚傷口沒有處理好時,細菌就有很大的機會闖入身體,引發局部感染,如果沒有處理好,最嚴重可能引發敗血症,導致多重器官衰竭。醫師提醒,慢性病免疫力低下族群,一定要特別注意傷口狀況,如果有任何異常都該儘速就醫。 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表示,當身體抵抗力下降,或皮膚上有傷口沒有處理好,皮膚的寄生細菌金色葡萄球菌與鏈球菌,就有可能入侵到皮膚下層,導致發炎感染,出現紅腫、發熱、疼痛等症狀,因為感染部位腫脹,皮下呈現類似蜂窩形狀,因此稱為蜂窩性組織炎,跟蜜蜂或蜂窩沒有關係。 蜂窩性組織炎對慢性病患者風險很高,黃毓惠強調,糖尿病患者容易血管循環不好,加上抵抗力也比一般人低,蜂窩性組織炎發生機會比較高。如果沒有把病情控制好,細菌恐怕跟著血流全身移動,導致菌血症,最終導致全身器官都有感染機會,出現敗血症,最嚴重恐怕導致死亡。黃毓惠提醒,常常注意不到的小傷口,都有可能是蜂窩性組織炎的支援幫手,例如香港腳患者,因為雙腳脫皮,細菌入侵風險上升,自然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就會增加。而其實身體任何小傷口都不應該忽視,因此受傷時一定要把傷口處理乾淨,慢性病患者一定要就醫,讓專業醫療人員協助清理傷口,以免蜂窩性組織炎出現。針對蜂窩性組織炎治療,黃毓惠解釋,如果傷口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紅腫、發熱、疼痛,醫生會先開立口服抗生素,大致上都能逐漸減緩病症痊癒,假使病徵太厲害或慢性病患者相關風險較高,就會考慮讓病患住院,使用針劑型抗生素,在醫療人員的照護觀察下,讓發炎狀況可以慢慢消退。(圖文授權提供/NOW健康)延伸閱讀: 切菜割傷手指塗優碘就好? 教你4個最新傷口照顧法 傷口用液體OK繃癒合快? 皮膚科醫師警告「8類傷口」別亂用 
-
2020-05-18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WHO:兒童發炎怪病 疑新冠病毒引起
世界衛生組織(WHO)15日呼籲全球近一步了解一種罕見的發炎併發症,這種兒童和青少年罹患的疾病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南華早報報導,WHO於15日說,「迫切需要」從世界各地收集更多數據,以更深入了解這種併發症,其中有些症狀與中毒休克和川崎症類似,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其他症狀包括發燒、起疹子、嘴巴或腳發炎、低血壓或休克、胃腸道或心臟問題等。之前的報導顯示該併發症可能與新冠肺炎有關,但尚未得到證實。截至目前,雖然患有嚴重發炎併發症的病例數不多,但WHO呼籲全球衛生服務機構共享有關發炎併發症的潛在病例數據。疫情嚴重的美國紐約州迄今已通報102例這樣的病例,其中三人死亡,全美有220例疑似病例。在2月18日到4月20日期間,義大利北部貝加莫省的一家醫院收治10名出現這種併發症的兒童,其中八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澳洲國立大學醫學副教授、傳染病專家塞納納耶克表示,「這似乎是罕見情況,如果與新冠肺炎有關,美國和歐洲出現此類病例是因為有太多人感染新冠肺炎」。他說,沒人期望在孩童身上看到這種狀況,這是一個意外的發現,但疫情爆發至今才過五個月,我們仍在了解新冠病毒。並指出這種併發症可能也與其他病毒有關。美國14歲青少年麥克默羅4月中旬開始出現起紅疹、眼睛發紅、胃痛等症狀,身體甚至長出一顆網球大小的淋巴結,伴隨著高燒、心跳加速和低血壓,最後導致心臟衰竭住院治療,目前已逐漸康復。而麥克默羅和其他躲過死亡的孩童經歷都能供醫生、衛生官員和急於了解這種神秘病症的父母參考。麥克默羅的主治醫師加尼亞表示,他本來很可能會死的,發生心臟衰竭後,其他器官可能會跟著衰竭,所以相當難存活。
-
2020-05-12 名人.林靜芸
林靜芸/老人需防各種肺炎 3個習慣教保命
林董70歲,還沒退休,白天上班,晚上應酬,過著忙碌的生活。林董商場的朋友很多,他們人生提早退場的原因不外是癌症、心肌梗塞或是中風。林董每年體檢,很驕傲自己除了感冒以外,沒有大毛病。所以今年過年前公司忘年會上,林董喝得很高興,回家倒頭便睡,應該是著了涼,隔天打噴嚏,流鼻涕,林董沒當一回事,晚上繼續跑攤。十天之後林董發燒,食慾不振,跑去掛急診,醫師診斷他得了細菌性肺炎。不幸的是,他感染的細菌有抗藥性很難治療;林董併發多重器官衰竭,二星期後往生。新冠病毒(武漢肺炎)肆虐,老人的致死率較高。各個國家無不呼籲老人自我隔離,很多民眾以為老人只需特別防範武漢肺炎。根據衛福部台灣十大死因統計,肺炎的排名持續往前移動,民國107年肺炎已經是第四大死因。老人由於免疫力差,感染肺炎後症狀常較晚出現;如果平時身體健康就在臨界點,加上多重用藥等等問題,肺炎容易導致死亡。所以,老人想保命需預防肺炎。老人感冒容易變成肺炎,老人避免感冒需注意生活作息,睡眠,心情,運動,飲食等等大家熟知的道理。根據耳鼻喉科的研究,鼻腔和胸腔內部有好幾百萬類似船槳般的徵細纖毛,以非常協調的擺動將飛沫(病毒、細菌、毒物)等往後送到喉嚨,吞到胃中分解破壞。這個動作可以保護下呼吸道免受感染。如果纖毛的活動降低,飛沫在上呼吸道停留時間變長,致病原濃度增加,往下呼吸道移動的機會增高,感冒就可能發展成肺炎。纖毛的活動受許多因素影響,老人最該注意的是溫度及濕度。太冷或太熱纖毛運動變差,所以老人清晨外出運動或是季節變天,除了身體保暖以外,最好戴口罩,保暖上呼吸道。武漢肺炎疫情當前,民眾勤戴口罩,健保局的統計,因感冒至診所求診的人次減少20-30%,戴口罩除了預防飛沫傳染,還能保持口腔的濕度與溫度,很值得向大家推薦。老人怕頻尿上厠所,出門不敢多喝水,呼吸道濕度降低,也會影響纖毛活動力。為了健康,即使出門仍應該持續喝水,保持體內水分 ,夜間若開空調,也要注意濕度。人過了40歲,咽喉肌肉退化容易嗆到。正常狀況鼻腔進來的空氣通往氣管,嘴巴進來的食物通往食道,二者進入咽喉,吞嚥的瞬間,咽喉上升,會厭軟骨蓋下,氣道關閉,食物往後走向食道。如果吞嚥動作沒有如此順暢完成,口水或食物進入氣道,就會嗆到。根據研究,老人的肺炎容易致命與嗆咳有關。加上年紀大吞嚥障礙,口腔內的細菌食物,包括牙周病的病原,假牙的污垢等等,可能被吸到肺部。這種細菌性肺炎毒性很大,困難治療,因而老人需要防嗆,平常需練習吞嚥肌肉群。最簡單是常發KA、 TA、 PA的音。也可以平躺床上,肩膀不動,作抬頭看腳趾的頸部肌肉運動,也都是日常可作的小訓練。
-
2020-04-22 科別.感染科
山友注意!致死率最高30% 新人畜共通傳染病在台現蹤
衛福部新增「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國立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長期監測,發現該病原已在台灣動物族群現蹤,不得不慎。中興大學獸醫學院研究團隊107至108年,針對放牧型態牧場監測調查此新興病原,在牛丶羊樣本中測得病毒核酸與抗體,顯示該病原已在台灣動物族群現蹤。興大獸醫學院教授徐維莉表示,此感染症為近年在亞洲地區發生,藉由「蜱」媒介傳播的新興人畜共通疾病,感染患者會出現發燒、血小板與白血球減少等特徵,嚴重有出血傾向或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異常。2009年在中國大陸湖北首度發現,日本及南韓,越南都已有確診病例,致死率約5%至30%,台灣108年有第一例確診案例,患者是70多歲男性,最後因為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發病前無出國史,但常到山區活動。中興大學建議,戶外休憩活動時應注意防範相關蟲媒的叮咬,避免感染,建議戶外活動時宜著淺色衣物,避免在有野外動物出沒地區草叢活動,可穿長褲、鞋襪,並使用含敵避DEET的防蟲液,若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應提醒醫師相關戶外活動史,以利早期診斷與治療。
-
2020-04-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病毒會停止血液循環 最嚴重導致多重器官衰竭
最新研究顯示,新冠病毒會攻擊全身各處的血管內壁,最嚴重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研究發表於「刺胳針」期刊。作者之一、瑞士蘇黎世大學醫院心臟病學部主任瑞許茨卡說:「新冠病毒不只攻擊肺部,還攻擊各處的血管。」瑞許茨卡說,新冠病毒除了會引發肺炎之外,「還能進入血管保護壁『內皮層』,使你的防禦系統崩潰,導致最小血管的循環出問題」。瑞許茨卡說,新冠病毒接著會減緩血液流向身體各處的速度,最終使血液停止循環。
-
2020-03-30 科別.新陳代謝
糖尿病診所配合藥局 最近賣最好的不是口罩 而是「秤」
農曆春節期間爆發新冠肺炎,至今已有2個月,期間有些年紀較長的糖友因大魚大肉且少出門活動,因而出現血糖失控,得趕回醫院「救糖」,也因此出現對飲食份量斤斤計較的新現象。例如宜蘭羅東一家糖尿病診所的配合藥局,近日賣最好的非口罩或酒精,而是量重工具——秤。糖尿病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糖友的控糖力就是免疫力,過去請糖友買秤控制食物分量,嘴巴說破了病人也無感,反倒因疫情而「變乖了」,認真控糖。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院長杜思德表示,新冠肺炎對免疫力差的糖友而言更難控制,很容易發生多重器官衰竭。想安然度過疫情,除了勤洗手及戴口罩,控糖好壞更是相當關鍵。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兼執行長蔡世澤強調,面對每天瞬息萬變的疫情,不只是政府及醫療院所,糖友也要「超前部屬」,例如盤點藥品、考慮使用穿戴式裝置連續監測血糖等,一旦疫情嚴峻不能到醫院,仍能讓醫師掌握住你的狀況。因應疫情,不少集會紛紛停辦,不過杜思德和蔡世澤說,糖尿病衛教學會與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對糖友的衛教工作並未停歇,只是從實體活動改為線上活動。糖友只要下載「講糖」手機App,即可看到糖尿病衛教學會拍攝的「新冠肺炎百寶囊」系列影音,另可透過社群軟體LINE接收最新資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也開拍「關愛糖友、在疫情流行時」系列影音,最快本周於官網上線。
-
2020-03-28 新聞.科普好健康
新冠恐礙嗅、味覺 醫師病患別輕忽
新冠肺炎全球大爆發,出現許多「無症狀」或「輕症」感染者。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日前發表最新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症狀,除了最常見的發燒、乾咳、倦怠、痰等典型呼吸道症狀外,還會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及味覺障礙等非典型症狀。因此,不只是一般民眾,甚至醫師也有可能輕忽這些非典型症狀。嗅覺消失 大咖球星確診美國NBA首名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的球員─爵士隊的球員魯迪.戈貝爾(Rudy Gobert),在推特(Twitter)上表示,「我認為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一定是新冠肺炎的症狀之一,我已經連續四天聞不到任何味道了,請問有人也有相同的經驗嗎?」由此可見新冠肺炎患者會有嗅覺和味覺變差等症狀。美國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即建議,如果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三種症狀,沒有其他常見的典型呼吸道症狀,且經由耳鼻喉專科醫師確診沒有過敏性鼻炎、急性鼻竇炎或是慢性鼻竇炎的人,應該考慮主動自我隔離,同時接受實驗室檢測是否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新冠肺炎 四大指標症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2月前往中國大陸考察的報告顯示,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前四名典型症狀,分別是發燒(87.9%)、乾咳(67.7%)、倦怠(38.1%)、痰(33.4%);約有一成的病人症狀,則是呼吸急促、肌肉或是關節痛、喉嚨痛、頭痛、發冷等;少數低於一成的病人,則會有惡心、嘔吐、鼻塞、腹瀉、咳血、結膜充血等相關症狀。美國知名的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的醫學研究文章指出,新冠肺炎患者最常見的病症為「發燒」,在剛入院時約有43.8%的病人發燒,而在整個住院的過程中約有88.7%的病人會有發燒症狀;另外,約有67.8%的病人有咳嗽症狀。衛福部疾管署也公告說明,依據中國大陸衞生部門公布的新冠肺炎病患資料,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時,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或其他肺炎症狀。病症更嚴重時,可能進展到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在耳鼻喉科門診中,常會有病患因為嗅覺變差而就診,成人的嗅覺喪失或是嗅覺變差的最常見原因,大多是因為先前的病毒感染所導致,其機轉可能是病毒破壞了嗅覺的黏膜,或是影響了嗅覺相關神經,因此可以合理的推測,新型冠狀病毒的感染,可能會造成嗅覺變差和味覺變差,但這仍需要更多的醫學研究和證據來證實此理論。非典型症狀 更應該重視若民眾突然發生無嗅覺、嗅覺低下、味覺障礙等症狀,而不是典型的呼吸道症狀時,就容易被病患及醫師忽視可能是遭到新冠病毒的感染。在無症狀及輕症患者愈來愈多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重視這些非典型症狀,以避免無症狀及輕症患者造成的傳播感染。
-
2020-03-09 新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編者按】這星期的主題是「什麼是善終」。一位醫師在接受安寧照護的臨終病人的最後一刻,因為家屬的不忍而轉院追求那遙不可及的奇蹟,促使他自省並道出心得:「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他也體悟到:「下次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照顧同一位病人的醫學生,也提醒自己在習醫過程需要自我警惕,不能因為「知識」、「技術」的精進,而漸漸失去學生時代具有的「同理心」。我們也剛好收到一位安寧照護的醫師及時寄來:「選擇安寧不是放棄希望,更不是放棄生命,而是要以整體觀來看待病人,甚至包括家人。」希望這三篇文章可以讓我們對這議題有更深入的了解。A女士已經在加護病房待兩個星期了,昏迷,插管使用呼吸器,肝腎衰竭全身水腫,敗血症使用強心針升壓劑。 一早,A女士的先生和兒子急切的告訴我某大醫院通知有病床了,他們決心要轉院,這是唯一的希望。 A女士是一位七十多歲的國中退休老師,原本有些福態的臉現已泛黃憔悴,這個月初被診斷罹患第四期膽道癌,腫瘤已擴散至肝、肺及多處淋巴結。這個腫瘤來勢洶洶,住院前一個月A女士體力急速衰退,發現時大半的肝臟已被瀰漫性腫瘤佔據,住院期間幾乎完全臥床,連自己吃東西的力氣都沒有,需要先生半哄半騙的餵她,移身到床邊便盆也足以耗盡她剩餘的體力。 A女士很少說話,大部分都是先生代替陳述,有幾次我直接詢問A女士自己覺得如何,不出幾句話,先生總是很快的接續回答。我對A女士的病情,包括身體狀況,醫療影像和各種檢驗數據暸若指掌,不過我從來不知道她真的在想什麼,住院期間我沒有看A女士笑過,也沒看過她表達疼痛、不滿或憤怒,她的表情好像在擔心或回想著什麼,問她有什麼希望,她只說想回家,不過隨著病情進展,A女士更常出現的是空泛的眼神,需要叫她才能回神。 A女士住院期間還有感染、多種電解質不平衡、全身水腫及腹水,和營養不良,雖然我們盡力處理這些問題,她的體力衰弱似乎毫無改善,也因此腫瘤團隊認為目前無法進行抗癌治療,建議以安寧緩和照顧為主。A女士的兒子在網路上找到一份將免疫及標靶治療合併用於膽道癌的報導,是中國北京一家醫院的新嘗試,我們並不完全同意報導的療效,病人身體的狀況也無法承受其可能的副作用,還要考慮一劑十多萬元起跳的自費藥價,因此與家人討論後並未使用。 住院第三週,A女士似乎暫時穩定,安寧緩和團隊也參與共同照顧,目標是安排A女士轉至住家附近的醫院持續居家安寧,家人拿了病歷摘要,聽說也已經在準備後事。這時候我的不安終於稍稍解除,雖然A女士的病情讓人措手不及,但大家總算達成共識,之後應該能安穩的度過最後這一段日子。 三天後,A女士開始發燒並陷入昏迷,是新的黴菌感染合併敗血症。先生因病情急速變化而顯得很激動,這時他才告訴我們他兒子去請教過某大醫院的權威醫師,家人得到的訊息是有抗癌新藥可以嘗試,現在在等病床,他要求我們一定要盡全力救A女士,他決定撤回DNR (不急救) 同意書,於是A女士轉入了加護病房。 我輾轉聯絡到那位權威醫師並告訴他A女士的病況,他也不認為依目前狀況A女士能接受新藥治療,建議先處理敗血症,眼前不適合轉院,他會嘗試和家人聯絡。 A女士的病情持續惡化進入多重器官衰竭。 那一早,在先生和兒子的強烈堅持下,A女士轉院了。辦理離院手續時,先生一反往常負面的情緒,笑著謝謝我們。 後來得知A女士在當天就過世了。 病人未能善終,是醫師還是家屬的問題? 「問題在於溝通」,我想這是大多數人的回答,可是這樣的回答不能讓我們避免重複的事情發生,也無助於減少我心中的罪和痛。 醫師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做出各種診斷:診斷疾病、診斷預後、診斷治療效果、診斷副作用,還有一項我們從來沒被教過的——診斷病人真正想要什麼。 醫學教育和臨床經驗的累積不斷加深我們醫師前項的診斷能力,但同時,不自覺的,我們也逐漸失去一個「普通人」在面臨生死病痛時應該會感到絕望、害怕、慌張和不理性的天性。我們以為憑藉科學和經驗,我們能客觀的判斷並給予最好的建議,尤其是在癌末病人生命終了前,當結局是這麼的確定不可改變時,所有積極治療都是無效不理性的。 不過病人和家人也許不是這麼想。 A女士過世後,我寫了一封信給A女士的先生和家人,和他們說對不起,讓A女士在最後的日子還經歷這麼多波折。一個月後,我都收到了回信,從回信的內容看來,家人確實是將轉院治療當成最大的心願,我可以感受到這最終的轉院,雖然在我們看來是如此得不恰當和多餘,對家人來說卻是達成了對病人的承諾。 我重新回想A女士和家人經歷的這一切,也許問題不在病人能不能善終,而在於不自覺的,我們已經把我們的主觀變成我們自認的客觀,不只表現在溝通解釋上,甚至到連善終都由我們來定義。 有了這一層體悟,是不是能避免類似的事情再度發生?我想大概不能,但是這回,我會更用心聆聽,屏除成見,嘗試理解病人和家屬的處境,保持希望,和他們一起走過。
-
2020-02-24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名家破解新冠肺炎/新冠肺炎病毒對小孩特別仁慈?邱政洵這麼說
SARS發生那一年,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邱政洵剛從嘉義長庚調回林口院區,他帶著當時的記憶看現在的新冠肺炎疫情,心情五味雜陳。他說,SARS來得很急,一開始資訊太少,民眾恐慌,醫護人員也在摸索,這次病毒資訊很快出來,疫情資訊持續揭露,第一線的壓力相對較小。回想抗煞經驗 醫護不敢馬虎回想當年,邱政洵不希望歷史重演,當時整個醫院空蕩蕩,醫護人員都戴著N95不敢拿下來,還有同事負責照顧他院轉來的染煞護理師,切身感受永生難忘。基於SARS的經驗,如今醫護人員嚴陣以待,每個環節都不敢馬虎,也不敢貿然認定新冠肺炎病毒絕不會空氣傳染。新冠肺炎疫情看不見終點,陸委會一度允許陸配的中國籍未成年子女回台,飽受輿論壓力,病例最多的中國大陸,兒童確診個案比率低,幾乎都是輕症,新冠肺炎病毒是否對小孩特別仁慈?兒童確診較少 且多數是輕症邱政洵表示,香港針對SARS病例大規模研究,發現僅百分之五的案例是兒童,而且沒有十八歲以下死亡案例;南韓的MERS確診個案中,只有一位是十六歲以下。與SARS和MERS同屬於冠狀病毒的新冠肺炎病毒,在兒童身上也有同樣現象。根據陸媒披露案例資訊,各省市兒童確診個案較少,其中兩位不滿一歲;傳染途徑都是家戶內感染,其中一名是分娩過程被母親垂直傳染,所有個案都是輕症。港大發表於「刺胳針」報告的一名十歲男童病例,僅在胸部X光顯示毛玻璃狀病灶,此外全無症狀。「美國醫學會期刊」最新研究指出,武漢某醫院九成患者大於四十歲,兒童病例極少。邱政洵說,有些病原對小孩很嚴重,成年人比較無感,例如腸病毒、肺炎鏈球菌;但也有些相反,例如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冠狀病毒。這些病毒在兒童引起的免疫反應較弱,不易像成年人一樣出現細胞激素風暴。細胞激素風暴常發生在中壯年人,因免疫力強、反應過度,大量發炎因子傷害正常組織,如果調節不下來,將引起多重器官衰竭,危及生命。防治病毒傳播 兒童病例重要新冠肺炎病毒是新的冠狀病毒,邱政洵指出,防疫工作只能隨資訊不斷更新而調整。現在兒童病例不多,尚無法確定兒童的傳染力和疾病表現,但兒童病例研究非常重要,因為兒童遇到新冠病毒大多為輕症或無症狀。因此對兒童免疫機轉及傳染力的了解,將是未來防治病毒傳播、發展疫苗和治療藥物的重要線索。邱政洵說,未來若發生社區傳染,輕症或無症狀的兒童病例,也會是疫病傳播源之一,兒童「適度的」免疫表現,也能為新冠肺炎的疫苗、藥物、免疫治療開發,提供重要資訊。如果能將成人案例的免疫反應往兒童的方向調節,或許能減少重症死亡率。
-
2020-02-23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世衛最怕的「X疾病」出現了?專家:新冠肺炎症狀符合
世界衛生組織(WHO)幾年前就曾警告過,謎樣的「X疾病」(disease X)可能引爆全球大流行。新冠肺炎的症狀可能最初很輕微,但第二周突然變得致命,恐怕就是這種「X疾病」。彭博資訊報導,駐鹿特丹的伊拉斯姆斯醫學中心病毒學主任和世衛組織緊急委員會委員庫普曼斯(Marion Koopmans)19日在科學期刊《細胞》(Cell)說:「不管(新冠肺炎)疫情能否得到控制,正迅速成為第一個符合X疾病的疫病。」新冠病毒已傳播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根據美國疾病和預防中心,部分感染者在當地社區感染,與中國沒有任何關聯。新冠肺炎的傳染神秘難解。一名住安陽的20歲女子自武漢返家後傳染給五位親友,但她自己幾無症狀。根據報導,儘管超過八成病患只有輕微症狀且能康復,但大約七分之一患者出現肺炎、呼吸困難和其他嚴重症狀。約5%會進展成重症,包括呼吸衰竭、敗血性休克和多重器官衰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者,是轉成重症的高風險群。但以新加坡經驗而言,即使沒有慢性病,也可能轉成重症。中國大陸的吹哨者、34歲眼科醫生李文亮,在發病前健康狀況良好。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梅奧診所醫學中心的名譽教授波蘭說,新冠肺炎病患的發炎模式與1918年「西班牙流感」類似,「一旦被感染就要打一場仗」,患者要承受病毒的破壞,以及身體為對抗病毒造成的破壞。上月在中國過世的一名男性患者,他剛感染新冠肺炎時只輕度畏寒和乾咳,還能工作,發病第九天,因疲勞和呼吸急促住院,接受密集的抗菌和免疫系統調節治療。五天後,他死於類似於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SARS)和中東呼吸道症候群(MERS)的肺損傷。他有嚴重的免疫系統損傷,血液測試顯示,部分原因是他有種抗感染細胞過度活化。有爭議的是,這名病患每天兩次接受80毫克的甲基培尼皮質醇治療,這是中國治療重症時常用來抑制免疫反應的皮質類固醇藥物,以防範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但加拿大安大略省麥克馬斯特大學醫生賽米紐克認為,該患者的劑量大約是相同症狀者的兩倍。他說,這種藥物可能延緩患者的病毒清除。因為有此風險,用皮質類固醇恐弊大於利。他會等病人真的病得很重才嘗試類固醇。
-
2020-02-22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 胸腔內科醫師:吸菸族風險高
衛福部新營醫院胸腔內科醫師汪政德今天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依據目前流行病學資訊,吸菸者比較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新冠肺炎,目前尚無特效藥治療,預防重於治療,勤洗手外也建議戒菸。汪政德表示,人類感染冠狀病毒以呼吸道症狀為主,病毒主要透過飛沫傳播,也可透過接觸傳播,罹患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症狀之臨床表現為發燒、四肢無力,呼吸道症狀以乾咳為主,有些人可能出現呼吸困難,嚴重時可能進展至嚴重肺炎、呼吸道窘迫症候群或多重器官衰竭、休克等。汪政德指出,依據目前的流行病學資訊,患者大多數能康復,但也有死亡病例,死亡個案多具有潛在病史,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腎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等,且吸菸者比較容易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武漢肺炎。因目前這個病毒感染後尚無特定有效藥物可供治療,預防勝於治療!防疫四招:1.咳嗽戴口罩。2.肥皂勤洗手。3.少去傳統市場、醫院等人多場所。4.避免接觸野生動物、禽鳥。汪政德親自示範正確洗手,洗手時應掌握「內-手心互相搓洗、外-仔細搓洗手背、夾-十指交錯搓洗指縫、弓-搓洗手指背、大-搓洗大拇指與虎口、立-仔細清洗指尖、腕-連手腕一併搓洗」7字口訣,並於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擤鼻涕後及上廁所後確實將手部搓洗乾淨、擦乾,才能降低病菌傳染的機會。汪政德提醒民眾應做好個人衛生防護及咳嗽禮節,戴口罩、勤洗手避免感染,有吸菸的民眾應儘快戒菸,以對抗新冠肺炎病毒,降低引發重症、死亡的風險。有戒菸需求者不必獨自面對,醫院有戒菸服務、戒菸門診,讓民眾可尋求協助並適當給予輔助藥物。若民眾出現發燒或呼吸道症狀,應立即配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群聚情形(TOCC),以供醫師及時診斷通報,醫師會依個案臨床症狀或病況,給予適當支持性醫療處置,守護民眾健康。
-
2020-02-04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武漢肺炎如「嚴重感冒」抗煞英雄:要對台灣醫療有信心
武漢肺炎延燒,讓人憶起17年前在台灣爆發的SARS疫情,當年的「抗煞英雄」之一周建存現在桃園開診所,在2003年SARS爆發時,正在馬偕醫院擔任第1年住院醫師,就曾因照顧SARS病患不幸被感染住進加護病房,一度絕望心灰,幸求生意志堅強逐漸康復;他說,武漢肺炎相對SARS病毒不強,但傳染力較強,像是「嚴重感冒」,台灣有過去抗煞經驗,請民眾相信自己,也要對台灣醫療體系有信心,多點支持、包容,切勿過度恐慌。周建存說,當年畢業自高雄醫學院後進入馬偕醫院急診室擔任主治醫師,25歲行醫第1年就碰上SARS疫情,台灣開始出現確診病例,坦言當時對疾病沒有太多資訊,有無發病者幾乎都混在一起,當時全憑一股年輕醫師的熱血全力救治,2003年5月份,有發燒病患送進醫院,他協助診治,未料過沒多久自己也出現發燒、咳嗽等異常症狀,心裏就萌生不好預感。「得知確診SARS那一刻,就覺得自己死定了!」周說,當時發燒39.3度、肌肉無力且胸悶,在急診室緊急照X光檢查,由於自己有診治SARS病患經驗,就有預感因有病例接觸史可能也被感染,果不其然最後「中了」,接著穿上全身防護衣,就被送去加護病房隔離。周回想起住進加護病房的2周直言「相當煎熬」,因已有前線醫護人員不幸殉職,頭幾天自己病情加重,數度無法呼吸、全身癱軟,他痛苦自問「為何是我,還那麼年輕,為了救人卻也染上SARS」,父母與他通電話加油,他強打起精神回應會努力配合治療,要戰勝病毒。周建存說,感染後住進加護病房,自己的心裡轉折相當大,幾乎夜難成眠,好在醫院老師、同仁全力救治,牧師也到病房內替他禱告,當時也有同院醫護同仁染病,「彼此用病房電話相互加油打氣」,讓他體會自己並非是孤單一人,自己也因年輕,求生意志強大慢慢康復。從加護病房躺了2周,接著轉到普通病房1周,出院後自主隔離10天,將近1個月的時間,周建存終於抗煞成功,後續也靠著養成游泳等習慣復健,最後重返醫院急診室第一線,在馬偕一待就待了7年多,他說回顧過往只有滿滿的感謝、感恩,也因台灣經歷了一場SARS風暴,多名偉大的醫護人員在前線犧牲奉獻,讓後續抗煞工作更加順利,也能訂出一套治療準則。「台灣有充足的抗煞經驗,請民眾不要過分擔心」,42歲在桃園區開設容光診所的周建存面對武漢肺炎疫情,他認為,SARS病毒性強,會讓身體經歷一場免疫風暴,武漢肺炎相對病毒不強,但傳播力卻強,健康成年人染病症狀輕微,但就擔心本身有慢性病者若染病,恐會引起重症或是多重器官衰竭等,但強調民眾不須過分擔心,要對自己與台灣醫療有信心。周認為,武漢肺就像是「嚴重的感冒」,目前湖北武漢死亡病例多,主因在於確診病患多,但當地醫療系統無力負擔,在台灣,大家應多持正面態度,若有人染病也不要歧視,應多點鼓勵與支持,也才能減少傳染病的散播風險,至於口罩應留給最需要的人,不需過度採購。周建存建議,若有發燒或咳嗽等症狀,務必戴上口罩到醫療院所診治,再來若要到市場、人多等空氣不流通處再戴上口罩,若在一般戶外空間,健康者不需要配戴口罩,「不要過分恐慌,自己嚇自己」,要把口罩留給最需要的人,否則連醫護人員都買不到,反而本末倒置。
-
2020-02-04 武漢肺炎.專家觀點
武漢肺炎前線專家:患者後期易突發多重器官衰竭
南方人物周刊今天引述進駐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上海醫學專家鍾鳴表示,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早期發病並不凶險,但後期易突發多重器官衰竭,且有損傷心肌跡象,藉助葉克膜體外心肺循環也無效。南方人物周刊微信公眾號今天刊登專訪鍾鳴的文章。據報導,金銀潭是武漢第一批定點收治醫院,也是危重症患者的主要選擇之一;鍾鳴則是受到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指令,前往武漢參與救治的專家之一。他在專訪中強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和過去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或禽流感不太一樣。他說,「SARS很多時候是病人一上來病情就非常的重,但新冠病人有的早期發病並不是非常凶險,但是後期突然會一個加速,病人很快進入一種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狀態,會是一種炎症的風暴」。鍾鳴表示,一旦進入這種狀態,很難透過治療改善。「我們有ECMO (體外膜氧合,俗稱葉克膜),我們有呼吸機,我們有各種治療的策略,我們可以讓病人肺的功能得到代替。但是很多病人死於肺外的多器官功能的衰竭,這個跟過去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也觀察到,很多病人都有心肌損傷跡象,類似於心肌炎,代表新型冠狀病毒很有可能也會損傷心肌,更可能會損傷很多其他器官。「如果病人處於這種狀態,ECMO也不能挽救他們的生命」。鍾鳴指出,目前金銀潭醫院主要收治重症患者,有些人本身就夾雜其他疾病,得了肺炎之後,原有疾病就惡化了。例如曾因急性心肌梗塞而在體內放過支架的患者,感染肺炎後,可能就存在著嚴重的心肌缺血。他也強調,對於輕症患者不能掉以輕心。「我對輕症病人沒有經驗,但我們這裡的重症病人也有一度好轉然後迅速惡化的」。如果在家隔離,任何症狀上的反覆或者出現呼吸急促,都應該及時到醫院去。
-
2020-02-02 武漢肺炎.周邊故事
原民吃野味都沒事?老祖宗的智慧 一定避開這一點
武漢肺炎延燒,源頭疑似與吃野味有關,但台灣原民生食用飛鼠、山羌、梅花鹿、狐狸等野味,卻少有中毒情況;不過有人喝野生鱉血,卻得了敗血症差點送命。苗栗縣泰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賴聖民是南庄泰雅族人,他指出老輩族人吃野味如飛鼠腸是生活經驗的傳承和智慧,絕非胡亂食用;以他自己從小看老族人吃飛鼠腸,其實也不是殺了直接生吃,還是要用鹽或米飯醃幾天,這也有殺菌效果,但不會醃太久,避免破壞效用。桃園市原民局長林日龍表示,原住民過去食用野味,都會在狩獵結束時當場烤煮或醃漬處理,不生食,也不食用自己不認識的動物,少有吃野味中毒的情形發生。另外,隨著社會變遷,許多原住民的年輕人離開部落打拚不再打獵,當今原住民吃野味的傳統其實越來越少,除了豐年祭外,一年也許都吃不到一次。山豬、飛鼠肉 都做成醃肉苗栗縣泰安鄉山地原住民議員黃月娥是護士出身,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她看相關報導,心裡也很納悶「為什麼我們原住民吃野味就沒事?」她說,當地泰雅族人現在還敢生吃的野味,主要是飛鼠的腸子,但都是年紀較大的老輩或獵人,50歲以下的年輕一代大概都不敢生吃了;至於山豬、飛鼠的肉都是以醃漬方式製作醃肉。她說,老一輩人生吃飛鼠腸,直接沾鹽食用,還當成健胃的補品,認為飛鼠都是吃樹上的嫩葉,不吃地上的植物,所以很乾淨;生吃飛鼠腸可治胃痛,她以前見過生的飛鼠腸,顏色綠綠的。製作醃肉 肉片還會烤一下黃月娥說,20年多前她剛擔任縣議員時,鄉內曾有人吃醃肉食物中毒而腹瀉的個案,主要是吃的醃肉密封不佳且太潮溼,才會吃到遭金黃色葡萄球菌汙染的醃肉導致腹瀉,但住院幾天就好了;現在製作醃肉,肉片還會烤一下,即使沒有獵物,大家也會用買來的豬肉、魚肉醃製,風味讓人垂涎,因已發酵熟成,衛生較無虞。飛鼠腸食糜 含益生菌、酵素苗栗縣泰安鄉衛生所醫師兼主任賴聖民表示,飛鼠其實有不同種類,以中低海拔的飛鼠而言,通常都在樹上天然的環境棲息,吃的是嫩葉,比較沒有受地面病菌汙染的疑慮。但高山飛鼠可能因覓食關係會到泥土地面等複雜環境,牠的腸子就不適合食用。賴聖民說,泰雅族人吃的飛鼠腸子,其實是盲腸以上的小腸部位,腸內的物質是食糜,不是大便,因此吃飛鼠大便的說法是錯誤的。飛鼠小腸內的食糜含有益生菌、酵素等物質,食用對人體消化確實有幫助,目前文獻沒有記載吃飛鼠腸出問題的情況。泰雅族文化 吃飛鼠腸可「固胃」他指出,像泰雅族人設陷阱,會選擇氣溫較適合的季節,如春、冬時節,不致讓獵物很快腐敗,如死亡已久,族人聞到味道自然會判斷,有異味都會放棄;另外獵物傷口出現白蛆,具有高蛋白,在早年物質缺乏的年代,族人也會取來食用。新竹縣府原民處長雲天寶也表示,對泰雅族來說,飛鼠的腸子可以「固胃」,這是泰雅族幾千年來食的文化,不擔心會吃到排泄物,也從來沒聽說過有族人因此生病。原民獵人:最重要是新鮮、煮熟 台東大武排灣族獵人嚕瓦認為大陸吃野味的人多,供不應求的情況下,就是用飼養的代替去野外抓,野生動物飼養就不會健康,容易得病。他說,野生動物長年在山上野外生活,活動力大,抵抗力強,也不容易生病,生病了也自有一套本能去吃草藥治病;他很少看到台灣野生動物生病,獵捕動物四十幾年了,吃到現在也沒事。台東卑南族獵人蔡宗益表示,抓野生動物最重要的是要新鮮,還要煮熟,如果放太久自然不新鮮、不健康;喝狐狸的血也一樣,抓到活的馬上放血,倒在碗裡和米酒混合,殺菌又補身,已經死的就不會放血拿來喝。台東達仁鄉排灣族耆老王成良說,以前老人家去山上看陷阱,有時候是三天或一個星期看一次,常常抓到動物時,已經死很多天了;但老人處理這些死很久的山豬、山羊和水鹿,大多是取出內臟後,就地先火烤,帶回家再烤過煙燻,這樣能去臭味,也殺死細菌,肉質就像吃肉乾一樣,放久了也都能吃。喝生鹿血、生鱉血 罹敗血性休克66歲朱先生日前與友人餐敘,喝下生鹿血及生鱉血,以為能強身健體、補腎壯陽,沒想到回家後出現發燒、嗜睡、畏寒等症狀,症狀持續兩天才緊急送醫;檢查後確診為敗血性休克,住院治療一周,才從鬼門關走回來。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腎臟科醫師陳虹志指出,敗血症患者臨床上不罕見,但朱先生沒有糖尿病與其他慢性病,菌尿狀況很輕微,肺部、皮膚均無明顯感染跡象,近半年內亦無旅遊史,患者到院時卻呈現敗血性休克合併多重器官衰竭的現象;直到住院兩天後血液培養報告顯示為抗藥性的大腸桿菌,調整後線抗生素後,情形才逐漸改善。陳虹志解釋,當天的鱉魚若是由民間養殖得來的,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的目的原是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及預防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發生,若使用過當就會造成抗藥細菌產生。就算民眾吃的是野生的鱉魚,以2008年台灣大學對台灣河川水中殘留藥物的實驗證明,河川水中充斥著健保開立的抗生素、止痛藥、以及慢性病用藥,就算是飲用野生的生鱉血,一樣有可能會造成抗藥性細菌感染,更何況鱉還有水蛭等寄生蟲卵存在可能,生飲實在非常危險。
-
2020-01-14 科別.消化系統
胰臟炎奪命快! 有這些症狀要注意了
上個月才過40歲生日的小王,幾乎天天都得陪客戶吃飯應酬,喝酒當然少不了。上個禮拜續攤時,才幾杯酒下肚,他就覺得不對勁,上腹部痛到不行,緊急到最近的醫院掛急診。經抽血檢查赫然發現,他的脂肪酶及澱粉酶指數飆高,三酸甘油酯的檢測值也高得嚇人,醫師當場確診是急性胰臟炎發作,二話不說收住院。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張君照表示,胰臟炎的高危險族群中,膽結石患者及長期酗酒者占9成以上,其餘則是三酸甘油酯指數偏高或高血鈣患者,至於到了懷孕後期的準媽媽,也有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就膽結石患者來說,主要是結石從膽囊掉到總膽管,而總膽管的出口又和胰管會合成一個共同通路,再接到十二指腸,一旦結石卡在會合的這個共同通路上,就有可能增加胰管的壓力而導致發炎。 酗酒導致胰臟炎的機制,目前還不是很清楚,張君照認為,有可能和血液中酒精的代謝產物引起的氧化壓力及發炎之細胞激素有關;另外,也可能是供應胰臟的微細血流不足,進而引發胰臟炎。 胰臟分泌的脂肪酶、澱粉酶及胰蛋白酶,經胰管的側分支流進胰管,再流入十二指腸,就會在腸道分解並消化蛋白質、澱粉及脂肪等營養成分然而,一旦胰臟發炎,這些胰臟分泌的酵素就會從發炎部位不斷外流,分解及消化附近的脂肪等正常組織。張君照說,這種「自我消化作用」會引發劇痛,若還引發週圍正常組織的感染及發炎,導致胰臟膿瘍,不僅更痛,還可能致命。 張君照表示,根據統計,10胰臟炎患者可能出現這種重度急性胰臟炎,進而導致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相當可怕。出現的時間,通常在胰臟發炎的3天後。然而,胰臟位於上腹部的後腹膜腔,就在胃的後面,若不仔細判別,有時候還真搞不清楚這到底是胃痛?膽結石痛?或是胰臟炎痛? 張君照說,胃痛屬陣發性的痛,而且是一陣一陣的抽痛胰臟炎的痛則是持續性的痛,是一種隱隱的鈍痛,像刀割一樣,非常非常痛。若要再仔細區分,胃痛出現在上腹部,胰臟炎的痛則出現在上腹靠近左側的地方,有時還會引發腰部及背部的疼痛。除了透過問診並從疼痛的描述來診斷外,以脂肪酶、澱粉酶為指標的抽血檢查,還是可輕易診斷胰臟炎。如果還不放心,建議可再做腹部超音波,甚至是腹部電腦斷層掃描等檢查,並把腹部超音波可能受到腹腔內空氣干擾的可能因素排除掉,提高正確診斷率。 張君照說,胰臟就像一個工廠,一旦發炎了,一定要先讓它休息一下,也就是不吃任何東西,只補充輸液。禁食的時間可長可短,就看症狀嚴重程度而定。如果痛得厲害,可適度打止痛藥,讓患者舒服一點。 對於那些合併有胃腸脹的病患,可置放鼻胃管將胃酸或空氣引流出來,不讓胃酸跑進十二指腸,迫使胰臟「加班」去分泌胰液,加重病情。 那麼該怎麼預防呢?張君照提醒,所有胰臟炎高危險群,最好別再喝酒,離酒精遠一點!如果檢查確定有膽結石的毛病,就不要再大吃大喝了,免得結石卡在膽管,或是掉入總膽管,引發胰臟炎。 延伸閱讀: 「癌王」胰臟癌總發現太晚! 9種情況需提高警覺才行 糖尿病最怕吃出高血糖! 飲食7要點絕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