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 癌症.抗癌新知
搜尋
多發性硬化症
共找到
46
筆 文章
-
-
2021-01-27 新聞.用藥停看聽
閃到腰、肩頸僵硬…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 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為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及藥物使用須知。 5種常見肌肉鬆弛劑 (1)Baclofen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Chlorzoxazone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Tizanidine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Mephenoxalone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 (5)Tolperisone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由於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延伸閱讀》 .活動不多卻老腰痠背痛?恐怕是手機滑太久了,醫教3招放鬆身體救筋膜! .下床一踩地腳就痛?許嘉麟醫師簡單3招在家改善足底筋膜炎 以上新聞文字、照片皆屬《今健康》版權所有,非授權合作媒體,禁止任何網站、媒體、論壇引用及改寫。
-
2021-01-26 新聞.用藥停看聽
痠痛找上門,別過度服用肌肉鬆弛劑 小心「鬆」過頭!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為了讓民眾更了解肌肉鬆弛劑的作用,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特別邀請衛教藥師甘誼文為大家進一步說明。甘誼文藥師指出,「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肌肉鬆弛劑種類多,藥師說副作用大不同 您以為肌肉鬆弛劑只有一種嗎?甘誼文藥師指出,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食藥署也為民眾做進一步說明:(1)Baclofen商品名之一: Befon 倍鬆常用的中樞性肌肉鬆弛劑,結構近似於神經傳導物質GABA,能抑制脊髓反射,使緊張或痙攣的肌肉得到鬆弛。因此,Baclofen的適應症限於脊髓和大腦疾病或損傷引起的肌肉痙攣。常見副作用有疲勞、短暫性昏睡、肌無力,可能有呼吸困難或頭暈的狀況。特別注意的是,長期連續使用Baclofen後,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2)Chlorzoxazone商品名之一: Solaxin 舒肉筋新Chlorzoxazone是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肌肉鬆弛劑,不會影響正常肌肉的功能,對腦幹也幾乎不產生作用,因此對精神、神經、呼吸、循環系統等正常生理機能的影響較少。主要可減輕骨骼肌痙攣、急性肌肉疼痛,對於肌肉緊張、神經肌肉異常收縮等都有幫助。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3)Tizanidine商品名之一: Sirdalud 鬆得樂Tizanidine是中樞型肌肉鬆弛劑,除了肌肉鬆弛的作用,亦有中樞鎮痛效果。主要抑制脊髓中樞的興奮型神經傳導物質NMDA的訊號,對於肌肉痙攣的疼痛及神經系統疾病引起痙攣的症狀都有幫助。需特別注意的是,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4)Mephenoxalone商品名之一: Mephenoxalone 美飛舒肌Mephenoxalone是藉由阻斷神經傳導及抑制骨骼肌肉反射的方式,進而達到放鬆肌肉並緩解痙攣的效果,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需特別注意相關的交互作用,例如酒精、部分鎮靜安眠類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可能會加重嗜睡、倦怠、無力等副作用,不可同時服用。服用後如有昏昏欲睡的情形,請勿駕駛或動用機械等。(5)Tolperisone商品名之一: Userm悠縮莫Tolperisone主要用於緩解脊髓損傷、外傷術後、腦中風後遺症、腦性麻痺、多發性硬化症及其他疾病等引起的肌肉痙攣及緊張。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原文引用自:藥物食品安全週報
-
2020-12-24 新聞.健康知識+
不宜過熱、不泡太久…冬季泡湯養生 注意10大禁忌
●溫泉對人體有熱療、水療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關節炎及肌肉痠痛●泡溫泉溫度在38至41℃間,但不要泡超過30分鐘,要適當補充水分●高血壓患者不泡過熱的溫泉,空腹與剛吃飽不宜泡湯冬天是泡湯好季節,許多人將泡湯當成「冬季養生」的首選。泡湯不僅是舒服的享受,能讓人心情放鬆、紓壓解鬰,還有不少促進健康的好處。泡湯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溫泉密度高,包括硫磺泉、碳酸泉、鹽泉、碳酸氫鈉泉等泉質。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泡溫泉主要是一種熱療,加上有水壓力及浮力等水療作用,還有溫泉中的化學成分,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與增加關節活動度、減輕疼痛、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及軟化角質等效果。台灣溫泉分四大類,其中「硫磺泉」可軟化皮膚角質、止癢、解毒及排毒,是對慢性皮膚病的有效療湯,但刺激性強,膚質敏感者要注意;而「碳酸氫鈉泉」可促進皮膚的新陳代謝,因對皮膚的保養效果好,所以俗稱「美人湯」。對溫度敏感宜從低溫泡泡湯,可以緩解關節炎、肌肉痠痛、肌腱炎、神經痛、皮膚病等問題。黃永錚指出,溫泉的熱水溫度能使緊繃的肌肉鬆弛,促進血液循環,心情得以放鬆、紓壓,有關節痛的人泡湯後,疼痛較為舒緩改善,對於神經痛、周邊循環較差者有幫助,有香港腳、濕疹等皮膚病也獲得改善,因此,泡湯有益身心健康。泡溫泉要得法,不能常常泡、天天泡,最好每隔2至3天泡一次即可。黃永錚建議,可先從熱水池開始泡,務必要熱水池結束,如此可刺激皮膚、使血液循環增加,泡起湯來很舒服,但如果是對溫度敏感的人,則宜從低溫溫泉泡起。泡湯太熱受不了時,就應起來不要再泡了。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究竟泡湯泡多久,才有益健康呢?黃永錚建議,泡溫泉溫度宜在38至41℃之間,能讓副交感神經放鬆,改善失眠狀況,並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消耗能量,但泡溫泉最好不要泡超過30分鐘,也要適當補充水分,避免產生脫水的情形。泡溫泉好處多多,但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黃永錚說,一般人要注意吃飯前後半小時及飲酒後不宜浸泡溫泉,空腹時也不要泡湯。此外,高血壓患者不可浸泡過熱的溫泉;若有心臟疾病(如冠心症、心衰竭)、惡性腫瘤、感覺異常、凝血異常(如血友病)、開放性傷口、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則最好不要泡溫泉。
-
2020-11-29 科別.耳鼻喉
預防眩暈復發 耳鼻喉科醫師:減輕壓力、秋冬注意保暖
眩暈發作起來,嚴重時讓人根本下不了床,一步都走不穩,大暈狂吐,痛苦得不得了,輕微的也會讓人心煩意亂,工作、社交大受影響,恨不得能有神醫神藥,可以把症狀瞬間治好。可惜現實生活中,眩暈的治療並沒有那麼單純,因為其成因複雜,僅有部分人能快速見效,許多病人還是要耐心回診、服藥,更重要的是維持正常作息、減輕壓力,秋冬要注意保暖,才能減少復發機會。台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楊庭華表示,引起眩暈的內耳疾患有多種成因。例如常見的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耳石症)、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在治療方式上就各不相同。1. 耳石症施以耳石復位術,利用重力和姿勢變化,移出耳石。以耳石症為例,耳石器官與半規管處在相鄰的位置,半規管開口雖小,掉落的耳石還是可能會進入半規管,如果量多聚集成團,在特定角度的運動下,就會造成眩暈。耳石團可能隨日常活動震盪而漸漸散開,使眩暈症狀好轉,但若症狀持續就需要施行耳石復位術,在醫師引導下,利用重力和姿勢變化,讓耳石移出半規管,效果相當良好。楊庭華表示,部分病人可能一次見效,但多半需要重複數次,所以在門診施行外,也會給病人衛教單,回去在家人陪伴下做較為簡易及安全的復位法,通常兩周到一個月內症狀可消除。2. 前庭神經炎症狀嚴重常需臥床,需藥物控制與平衡復健運動。前庭神經炎是內耳性眩暈當中症狀最嚴重的。由於平衡神經功能嚴重異常,剛發生時病人的暈與嘔吐都十分強烈,多半躺在床上不能動,就醫時常常需要出動救護車。這樣的症狀可能持續數日方才漸漸改善,當下只能採用支持療法,病人盡量臥床休息減少動作,並以藥物減輕眩暈與嘔吐的發生。楊庭華表示,前庭神經炎的恢復主要依賴中樞神經系統的各種代償機制,包括視覺及本體感覺的協助。長期來說,多半能回復正常生活,但也可能留下一些後遺症。例如在動作中感覺到短暫的失衡或眩暈。平衡復健對於前庭神經炎的康復有很大助益,所以只要過了臥床期,就要趕快開始做平衡復健,這也能加快平衡的恢復。平衡復健要由簡而繁,由慢而快,不要操之過急,過程中要注意安全。除了基本的平衡復健體操之外,騎腳踏車、打球,都是很好的平衡復健活動。3. 梅尼爾氏症調適壓力、限制鹽分攝取、避免特定食物、改善作息。梅尼爾氏症約佔內耳性眩暈的一成,臨床表現為眩暈伴隨有聽力症狀,而且症狀常會隨時間波動。比如早上聽不清楚,耳鳴比較大聲,比較暈,但可能到下午又變好一些。梅尼爾氏症被認為與內耳的內淋巴水腫相關,治療亦有用利尿劑去消水腫的方式。病人若有壓力過大、焦慮、睡不好等問題,會惡化眩暈及聽力症狀,這時也可能需要抗焦慮的藥物。其他口服或耳內注射藥物的方式,可由醫師視病情適時給予治療。不過藥物只是治療的一環,楊庭華表示,最重要的還是壓力調適、限制鹽分攝取,及規律的睡眠作息。像護理人員作息不定,也是梅尼爾氏症好發族群。適當的食物選擇可能也有幫助,有些病人少吃乳製品或發酵食品會減少發作的機會,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需要食物限制,原則上發現有吃了會暈的食物,就盡量不要再吃。楊庭華表示,梅尼爾氏症的病人基本上很敏感,要避免壓力,情緒緊張、心情低落。他舉例有位商務人士病患,飽受梅尼爾氏症反覆發作之苦多年,結果搬去中南部務農後就不藥而癒。氣候改變也是好發因子,冷天睡覺要保暖裸露在外的頭部,可以開暖氣,能減少眩暈發作的機會。4. 其他原因的眩暈心血管問題或藥物影響。曾參與推動北榮開設眩暈聯合門診的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永煬表示,引發頭暈或眩暈的原因很多、需依症狀發生過程及相關身體病徵仔細評估,才能有正確的診斷。除了耳科或周邊神經的問題,也可能來自中樞神經方面的疾病,例如暫時性腦缺血發作、腦幹或小腦中風、前庭型偏頭痛、癲癇性眩暈 、多發性硬化症、頭頸部動脈剝離等等。有些頭暈或眩暈與心臟血管問題有關,例如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疾病,甚至主動脈剝離等。另外,很多藥物也會使某些患者感到頭暈不適,包括心血管藥物、神經科藥物、身心科藥物、抗癌藥物,甚至治攝護腺肥大的藥物也有可能。林永煬提醒,只要感受到跟以往很不一樣的平衡感失調、頭暈的感覺、暈眩,都要仔細檢查,不要輕忽。
-
2020-11-26 新聞.健康知識+
為什麼感冒能致命卻沒造成大規模疫病,但流感會?
【文、圖/選自台灣商務《大流感:致命的瘟疫史》,作者約翰.M.巴瑞】感染可說是種暴力行為;是一種外物入侵,一種強暴,所以身體會激烈反抗。十八世紀大生理學家約翰.杭特對生命的定義是,能夠反腐壞、反感染。即使我們不完全同意這種定義,反腐壞的能力仍舊是生存的條件。身體的防衛者就是免疫系統。那是非常複雜精密的機制,由各種白血球、抗體、酶、毒素、和其他蛋白質交織而成的。免疫系統的關鍵在於能辨認外來物,何者是己方,何者不是。這種能力依靠的是形狀構成的語言。免疫系統的組成分子白血球、酶、抗體、和其他成分循環全身,滲透到每個角落。當它們碰到細胞,蛋白質或有機體時,就和它們產生接觸,檢查對方表面的實體記號和結構,正如感冒病毒搜尋感染對象一樣。免疫系統會放過所有帶有己方標記的東西。(這是指當免疫系統正常運作的情況下。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狼瘡或多發性硬化症,就是免疫系統攻擊自己身體組織所造成的。)當免疫系統察覺到帶有非己方標記的對象時,像是外部入侵物體,或是不正常的自體細胞,免疫系統就會發生反應,發動攻擊。這種被免疫系統察覺到的標記稱作抗原。這個字眼很簡單地說就是指會激發免疫系統反應的東西。有些免疫系統裡的分子,像所謂的自然殺手細胞,會攻擊任何帶有非己方標記的對象,任何外物。這就是所謂先天性或非專一性免疫反應,是身體的第一線防衛,會在感染後幾小時內發動起來。但大多數的免疫系統功能更專注,各有其特定的防禦對象。例如抗體的表面就帶有上千個受體用來辦認它的目標抗原。這上千個受體都是相同的,帶有這些受體的抗體只會找上特定的對象結合,也就是帶有某種特定抗原的病毒,而不會找上其他入侵物。溝通非專一性和專一性免疫反應的是一種罕有的白血球叫作樹突細胞,它不分細菌和病毒一律將之吞噬,處理它們的抗原後,把這些抗原展示出來。可以想像成它們把入侵的有機體嚼碎之後,把獵物的抗原像戰利品似地掛起來炫耀。然後樹突細胞跑到製造大量白血球的脾臟或淋巴結,這些白血球便向樹突細胞學習辨識外來的抗原,開始製造出大量抗體和殺手白血球以攻擊所有帶有相同抗原的目標。外來抗原被辨識出時,身體同時也會引發連鎖反應,分泌出酶,有些酶會影響全身像是升高體溫,造成發燒現象,有些會直接攻擊目標。還有其他的酶則傳遞化學訊息,號召白血球趕到被入侵的地方,或讓戰區的微血管膨脹好讓殺手細胞通過。腫脹、發紅、發燒等都是這些化學分子釋放後的副作用。這一切都稱為免疫反應,一旦發動起來確實無可抵擋,只是要花點時間。防禦發動遲緩的話會讓敵人有機會建立灘頭陣地,甚至快速攻入防線後方,造成致命的結果。在沒有抗生素之前,感染會在病原和免疫系統之間引發生死搏鬥。有時病人會病得只剩一口氣,然後突然間奇蹟出現,退燒康復。這種戲劇性的轉折就是免疫系統發動大規模反擊,在最後關頭取得勝利的結果。一旦身體打敗感染之後就會得到好處。免疫是個愈戰愈強的系統。身體擊退感染之後,有一種稱為記憶T細胞的特別白血球,它和抗原抗體的結合物會留在體內。下次任何入侵者如果帶有相同抗原的話,免疫系統的反應會比第一次快得多。這種反應快速的程度會讓新的感染在還沒出現症狀時就被擺平,這就是所謂身體有了免疫力。預防接種是讓身體接觸抗原,引起免疫系統對疾病的反應。現代疫苗有些只含有抗原,有些是死掉的病原,有些是威力減弱後的活病原體。它們都會觸發免疫反應,讓身體準備好對付帶有相同抗原的入侵者。對於感冒病毒當然身體也有相同反應。當病人復原後,免疫系統會很快地辨認出上次感染病毒所攜帶的抗原。可是感冒病毒有辦法躲過免疫系統。感冒病毒的主要抗原是它表面伸出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所有感冒病毒的突變中,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的變化最快,使得免疫系統對它們難以追蹤。所有病毒包括RNA病毒在內,抗原都不會快速突變。麻疹是RNA病毒,它的突變速率雖然和感冒一樣快,但抗原不會變。它的其他部分再怎麼變來變去,就是抗原不變。這可能是因為麻疹病毒感染能力的主要關鍵就存在於免疫系統用來做為抗原辨識的部分。如果它突變的話就會失去感染力,病毒就不能存活。因此感染麻疹一次後就會終身免疫。可是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可以變成其他形狀之後還保持原有功能。突變使得感冒病毒可以避開免疫系統而繼續作怪。因為突變太快,在同一波流行性感冒中甚至會出現有不同的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的病毒。有時突變的程度很小,免疫系統仍可以認出它們,以致同一種病毒第二次感染時能夠很快被撲滅。可是有時突變會讓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改頭換面,使得讓免疫系統看不出來。上次能和同一種病毒成功結合以消滅病毒的抗體便不能再發揮作用。這種現象稱為抗原漂變(antigen drift)。抗原漂變發生時,即使對同一種病毒已有免疫力的人,入侵的病毒還是可以建立陣地。顯然病毒形狀變化越大,免疫系統的效率會越差。我們可以把病毒想像成穿著綠上衣白短褲,戴著白頭盔上面有個V字的足球員。免疫系統可以立刻辨認出它的球衣而攻擊它。如果球衣稍微改動的話,例如白短褲加上綠條紋而其他不變,那麼免疫系統還是可以把這個病毒認出來,雖然可能有點慢,有點猶豫。但是如果球衣從綠上衣白短褲變成白上衣綠短褲,免疫系統就沒那麼容易看出它來了。抗原漂變會造成流行病。一項研究發現在三十三年內美國有十九次不連續,可以辨認出的流行病,平均兩年一次。每一次流行單在美國就造成一萬到四萬人「額外」死亡,這是指比一般生病死亡率要高出來的數字。因此感冒在美國殺死的人高過任何其他疾病,包括愛滋病。公共衛生專家緊密監視這種抗原漂變,並每年調整感冒疫苗希望能跟上腳步,但永遠不能完全達到目標。原因是即使他們能預測變化的方向,感冒病毒以突變群的方式在變動,永遠會有變化超出疫苗和免疫系統涵蓋範圍的品種出現。但即使抗原漂變很嚴重,即使感冒能致命,它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疫病。它沒有造成世界性的感冒大爆發,像一八八九到一九九○、一九一八到一九一九、一九五七,還有一九六八那幾年發生的一樣。瘟疫大流行只有當血凝素和神經氨酸突觸兩者之一,或是同時,發生重大改變時發生。當全新的基因組合代替舊基因時,新抗原的形狀會和舊抗原有相當大差異。這叫作抗原突變(antigen shift)。再用足球員的球衣來比喻,抗原突變相當於球員把綠衣白褲換成橘衣黑褲。抗原突變發生時,免疫系統根本不能辨認新抗原。全世界極少有人具有對抗這種抗原的抗體,所以病毒可以用爆炸性的速度橫掃人類社會。血凝素有十五種基本型,神經氨酸有九種,它們有不同的組合方式,加上一些亞型。病毒學家用這些抗原組合來區分研究中的特定病毒,例如H1N1病毒是一九一八年流行的病毒,現在仍存在豬隻身上。H3N2則是今天在人類身上流行的病毒。
-
2020-11-17 科別.腦部.神經
高中女生跑步被奇怪的力量抓住 原來是這怪病
一名高中女生從16歲開始,就常常忽然感覺左邊手腳像是「被一股奇怪的力量抓住」。這種突如其來的感覺導致她常常不能參與體育課,因此受到歧視,家人也以為她中邪,還帶她去找靈媒。如此折騰了兩年,症狀卻沒緩解,還越來越嚴重,透過檢查發現,原來是一種罕見的不自主動作障礙,服藥就能控制,終於可以自在跑跳。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患者診斷為「陣發性動作誘發型肌張力異常症」,發生率僅15萬分之一,一般在6至20歲之間開始出現症狀,男女比為3比1;雖然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為第16對染色體PRRT2基因異常,但家族中也可能只有單獨成員發生,像這名個案家族中就沒有其他成員發病。黃啟訓表示,此疾病主要原因是腦部基底核功能異常,基底核位於大腦、小腦、腦幹中間,就像一個油門煞車系統,可協調大小腦動作指令的強度,再透過腦幹傳出去。當這裡功能異常,會導致不自主的動作障礙,例如亨丁頓舞蹈症、巴金森氏症。這個病人就是基底核剎車太強,才會在運動中忽然有被抓住的感覺。黃啟訓表示,慶幸的是,有一半病人在30歲之後會症狀就會減經,甚至可以停藥,另外一半病人持續吃藥,也可以控制得很好,平時也可藉由避免爆發性的動作來減少症狀產生的次數。這個疾病可以使用幾種神經細胞離子通道阻斷類的藥物,用量輕、副作用少,可調整腦神細胞的離子通道,讓神經電位及神經訊號正常化。因為這個疾病不常見,所以很多病人經過多次就醫,可能還是找不到原因,生活心情都大受影響。黃啟訓表示,這個疾病的確診需要花一些時間做檢查,包括神經科理學檢查、血液檢查、影像檢查,排除血糖異常、中風、腦瘤、甲狀腺功能異常、多發性硬化症等因素,另外也要在診間誘發症狀,才能觀察其動作異常的表現。黃啟訓說,當身體出現異樣感覺影響日常生活時,可留意發作時間,有無特定的誘發因素,如果可能,建議將發作時的情況錄影,供醫師鑑別診斷。罹患這個疾病的人不需恐慌,應及早診斷與治療,可以避免衍生的許多生活上的困擾及可能造成的社交退縮。
-
2020-09-08 科別.腦部.神經
導致殘疾、認知退化…4特徵辨別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種慢性的神經系統免疫疾病,就病理而言,就是大腦與脊髓因免疫系統失調導致神經的髓鞘受到攻擊,髓鞘受到損壞之後會進行修補及形成疤痕,所謂硬化,就是一塊一塊的疤痕組織,這就是多發性硬化症的命名由來。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 楊智超提醒,疾病在整個中樞神經系統隨機及反覆的出現,所以每個人發作情況差異很大,每個人所表現的症狀也非常多樣化。大部分多發性硬化症都都會反覆發作,進而造成逐漸的失能及殘障。臨床上,疾病的活性在病人之間差異性很大。有一部分患者的病程較快,儘管使用了一種或多種「改變病程之治療」(disease modifying therapy, DMT),但仍快速累積身體之殘疾和認知能力的退化。這種疾病的表型被稱為高度活躍型MS(highly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HAMS)。由於這種表現型較嚴重,其治療可能必須要採取不同的策略。對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目前有許多種不同的定義。有專家提出,如果具有下面其中一種或更多特徵的話。就屬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1. 發病5年EDSS已達到4分。2. 一年中有多次復發(兩次或更多次)。3. 超過2次腦磁共振造影(MRI)出現新的病變或T2中病變增大,或在治療下仍出現顯影增強的病變。4. 對一種或一種以上DMT的治療一年以上仍無反應。那麼,有哪些病人比較有可能發展為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呢?研究發現的危險因子包括:男性、40歲以上、非裔或拉丁裔的病人,過去有較嚴重的發作、發作後無法完全恢復、每次發作的時間間距較短、發作影響較大(如影響到運動功能、小腦、括約肌、認知功能等)、及失能快速惡化。具有這些特性的病人比較容易成為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在磁振造影(MRI)影像中,病灶(白點) 數量與體積(lesion load) 較大,或是追蹤檢查時出現新病灶的病人,也代表疾病的活性較高。 對於高度活躍型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目標和所有的多發性硬化症病人一樣,我們都希望能儘量達到所謂的NEDA (no evidence disease activity),也就是沒有疾病活性的跡證。由於病人的疾病較活躍,第一線的注射藥物對於這類患者來說通常是不足夠的,必需要儘早使用較強效的藥物。在療效與藥物帶來的風險之間做取捨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對病人來說,調整藥物是一個重大的抉擇,然而,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最終影響生活功能。隨著科技進步,藥物治療推陳出新,多發性硬化症已不再像過去那樣令人束手無策。積極面對疾病,與醫師充分討論後選擇適合個人的最佳治療,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多發性硬化症。參考資料:1. 漫談神經醫學 https://jesseneuro.com/2. Mellen Center Approaches: Highly Active Multiple Sclerosis https://my.clevelandclinic.org/-/scassets/files/org/neurological/multiple-sclerosis/14-neu-528-highly-active-ms.ashx?la=en3. Mult Scler Relat Disord. 2017 Oct;17:75-83. doi: 10.1016/j.msard.2017.07.003.原文:
-
2020-08-25 科別.風溼過敏免疫
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的多發性硬化症 醫:唯有靠這件事改善
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MS)是一種自體免疫性中樞神經系統疾病,也就是發生於腦部與脊髓的疾病。多發性硬化症與撞到頭、車禍這類外傷無關,而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產生破壞自體中樞神經的疾病。讓神經短路的自體免疫發炎疾病我們的神經纖維表面覆蓋著一層「髓鞘」,髓鞘可以隔絕相鄰的電氣傳導,減少干擾,讓神經纖維傳導速率變快。這原理類似家裡的電線,銅線外圍會包覆一層絕緣外皮,就是為了減少電流傳導時受到干擾、耗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體內有些免疫細胞出現異常,會導致發炎並攻擊、破壞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就像是包覆電線的絕緣外皮變得破損、劣化,裸露的銅線容易發生短路那般,中樞神經的神經傳導也會因為髓鞘被破壞而發生「短路」,失去正常神經功能。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部神經肌肉疾病科蔡乃文主任表示,免疫系統的攻擊是隨機的,因此神經受傷的地方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各處都可能出現,受損的位置不只一處,會影響很多不同的神經部位,所以我們會稱之為「多發性」。每次攻擊後,都會讓神經髓鞘發炎受傷,癒合後留下疤痕,也就是所謂的病理上的斑塊,或說「硬化」。因此,從多發性硬化這個病名我們可以理解到,患者的神經纖維留有不少疤痕。「多發性硬化症容易發生於20歲到40歲的族群,」蔡乃文醫師指出,「而且以女性患者居多,女性與男性的比率大約是2:1。」在台灣,有罕病登記的多發性硬化總患者數約為1900人左右,算罕見疾病,但這個疾病在西方國家的患者比較多,尤其是緯度較高的國家。多發性硬化的症狀千變萬化、全身受影響多發性硬化症可能侵犯腦或脊髓的任何一個部位,也因為每位患者髓鞘受傷的位置不盡相同,症狀可說是千變萬化。侵犯到視神經,患者會抱怨視力模糊;侵犯到大腦,患者可能表現出運動功能受損、肢體無力,讓人誤以為是中風。有患者會頭暈目眩,有人講話大舌頭、口齒不清,有的則是失去平衡感。如此多樣化的症狀代表著視神經、運動神經、感覺神經或脊髓的受損,也因為臨床上病徵多、疾病認知度低,經常延誤確診的時間。 值得注意的是,多發性硬化症是會反覆發作的疾病。蔡乃文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的每一次發作,都可能侵犯到不同部位,並帶來不同的症狀。」時好時壞、經常復發的多發性硬化症約七、八成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患者於疾病發作時會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但在一兩個月後症狀緩解、狀況漸漸變好,甚至恢復到正常。「另外一小部分的患者會在症狀復發之間,狀況持續變差,」蔡乃文醫師說,「這群患者大約佔了15%,屬於次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為SPMS)。」多發性硬化症要積極控制,延緩病情目前尚未有方式能治癒多發性硬化症,不過有許多藥物可以穩定並緩解病情,透過積極的藥物治療,可以減少復發或新病灶的產生;平日多做運動與復健,能盡量維持正常的活動功能,也要學會與疾病共處,對生活品質改善很大。在藥物治療方面,這幾年來可說是進步很多。蔡乃文醫師表示,過去只有干擾素之類的針劑能被用來治療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得每天或隔天替自己打針。近幾年來,陸續有不少口服藥物出現,患者可以靠吃藥控制多發性硬化症,減少復發機會,比較方便、也不用挨針。目前健保核准的藥物已有七、八項,接下來還會有新的藥物陸續引進台灣。根據患者病灶、病情不同與個人情況差異,醫師會與患者討論來選擇適當的藥物。 「一定要提醒患者,不可擅自停藥!」蔡乃文醫師叮囑著:「不要因為吃藥吃半年沒發作,就以為病好了,而自行停藥。那有可能面臨很嚴重的復發!」運動復健要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多發性硬化症會影響身體多處的功能,因此每次急性發作之後,應該盡早進行復健。通常在急性發作穩定之後,便可視患者症狀安排適當的復健計畫。尤其針對肢體無力、緊繃、痙攣等狀況,復健治療會很有幫助。在多發性硬化患者身上,可能就不適用大家平時熟知的「運動三三三」,也就是每週運動三次、每次三十分鐘、心跳達133下這樣的運動標準。最重要的是要針對個別患者的狀況擬定運動處方,例如當患者的平衡系統受損,就不該叫他去做打球、騎腳踏車這類型大量講求平衡感的運動。 「曾經有患者到健身房去,看到別人練重訓就跟著練,結果一個禮拜就受傷了。」蔡乃文醫師提醒,「復健與運動一定要考量病情及身體能否負荷,有些患者很心急,想要趕快恢復身體功能,反而容易運動傷害。重點就是,復健運動要量力而為、循序漸進。」一般而言,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體力,維持心肺功能;徒手或借助器材進行阻力訓練,能改善肢體無力;水中運動有助於訓練協調能力,改善平衡感,水中的阻力可以訓練肌力,而且冷水能帶走熱量,運動後體溫不至於升高,可減輕疲勞感。由於每個人的症狀、嚴重度皆不相同,醫師會和患者一同評估,找到合適的運動菜單,漸進式地訓練。「按摩與伸展就比較適合大部分的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蔡乃文醫師說:「當肌肉過度緊繃,會引發疼痛不適。靠著居家伸展活動舒展關節與肌肉,很緩和,也不會造成心肺負擔,對關節的活動度與減輕疼痛都有幫助。」運動時務必注意安全,平衡感較差的患者要預防跌倒受傷。無論從事哪一種運動,請隨時留意環境溫度,最好能保持涼爽舒適,而且要記得隨時補充水份。運動復健,對身心都好蔡乃文醫師回憶道,有位患者已罹患多發性硬化症超過10年,反覆發作過好幾次,也留下一些神經學症狀,走路比較不方便,需要拿拐杖,走一小段路就需要停下來休息。患者的家庭支持還不錯,家人都能陪伴她正向面對多發性硬化症,幫她安排了運動復健的課程,雖然她能做的運動有限,不過相當認真學,在家也都不斷練習。「我發現她的整體狀況,包括肢體僵硬的程度、走路的平衡感,都有明顯改善。另一個最重要的是,她的情緒、心情,也都跟著變好了。」蔡乃文醫師說,「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大部分會伴隨一些憂鬱、焦慮的狀況。畢竟當病情反覆發作,對一個人來講是很大的壓力。患者不知道該怎麼辦,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變差?」運動復健、參與活動,除了對身體的症狀有幫助,能改善肢體的肌力、僵硬度,同時也對心情的改善有益。患者很開心能夠來參加活動,也感覺到自己漸漸進步,然後醫師又能調整運動處方,讓他繼續練習。這些活動,其實不只是對病患有利,家屬也能參與其中,可以幫忙、也可以一起做,進而促進情感交流、家庭和諧。貼心小提醒蔡乃文醫師提醒道,很多患者或家屬有進補的習慣,然而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疾病,要避免食補、藥補,任意進補反而會加重病況,甚至導致復發。採取均衡、清淡的飲食,減少身體氧化壓力,對免疫系統的平衡會比較好。平時作息要規律,不要熬夜、不能太累,搭配適當的運動復健,改善肌肉僵硬與肌耐力,按時回診並依照指示服藥,才是面對疾病的最佳方式!原文:
-
2020-07-27 科別.腦部.神經
視力突模糊 竟是多發性硬化症
用眼過度是現代人的通病,常會感到眼睛痠痛、視力模糊,若視力模糊持續24小時以上,同時又出現肢體無力,特別是「女性」,千萬別以為這是正常的疲憊現象,恐是罕見疾病「多發性硬化症」纏身,得立即就醫。一位30多歲女性,一如往常按下手機鬧鈴準備起床上班,起身看一下手機螢幕卻是一片模糊,以為是忘了把眼鏡戴上,但掛上眼鏡後,其中一眼仍看不見。起初,以為是睡覺期間手壓在眼睛上導致視力模糊,由於單眼仍有正常視力,她暫時不理如常上班,不料症狀長達兩天沒有恢復,嚇得她趕緊就醫。免疫系統疾病 攻擊中樞神經收治患者的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表示,該名患者先到眼科就診,眼科醫師警覺性很高,懷疑是視神經發炎,馬上轉診至神經科門診,經核磁共振及多方問診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也是一種罕見疾病。免疫系統不明原因攻擊中樞神經系統中髓鞘及神經纖維,影響正常傳導功能,也因神經傳導負責多種行為模式,表現的症狀也相對多元。徐榮隆解釋,腦部的神經纖維負責傳導各種訊息,神經纖維外由髓鞘包裹著,就像一條包裹著塑膠皮的電線,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這條電線的塑膠皮,導致塑膠皮脫落,原本可以順利傳導訊息的神經系統,會出現類似「燒怕電」(短路)的現象。傳導能力受損後,會反映到身體不同的部位,最常見以視力模糊或消失、感覺異常、肢體無力、失去平衡、失禁等方式表現。台灣患者又以視力模糊、肢體無力兩種症狀表現最多。首次發病 多在20歲到40歲間多發性硬化症的表現症狀與一般疾病非常類似,臨床上定義為任一種症狀持續發生超過24小時,每次發作其症狀的嚴重程度會累進,或合併發生多種不同症狀,發生至少兩次以上。過去各科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的敏感度不高,導致確診時間較長,如今患者就診後幾乎能在一天內確診。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年齡介於20歲到40歲之間,如同其他的免疫疾病,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台灣的患者約有1100多人,此疾病西方比東方盛行,且多發生在氣候寒冷的國家,如冰島。規律服藥 才能維持正生活徐榮隆進一步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沒辦法治癒」但「可被控制」的疾病,此疾病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未妥善控制時,症狀逐漸累積,到最後影響正常生活。因此治療目的就是避免再次發作,規律服藥絕對是患者終身得遵循的法則,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就是藥物的效果。但在規律治療後,患者常以為疾病已被治癒,便自行減藥或停藥,曾有患者自行斷藥而再次發作,導致四肢無力而失能。徐榮隆呼籲患者千萬別自行停藥,應依醫師建議定期追蹤,即使疫情期間也不該掉以輕心。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神經免疫疾病中最大宗的疾病,也是神經免疫學會最關注的疾病,如今土城醫院的成立,希望能免除新北市患者舟車勞頓之苦,就近就醫,增加患者醫囑遵從性,定期治療避免失能。此事也是林口長庚攜手土城醫院最大的任務,希望土城醫院的成立能造福新北市民眾,擁有更便利、更專業的醫療資源。(本衛教文章由台灣諾華協助刊登)
-
2020-05-31 科別.腦部.神經
視力模糊、手腳無力 小心是這個病作祟
「出現暈眩、手腳無力、視力模糊…你會聯想到可能是多發性硬化症嗎?」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腦神經內科主任徐榮隆便曾收治一名50多歲的王先生,四年前因左側肢體無力、意識不清緊急入院,後續花費一年多時間輾轉於多家醫院診斷,才終於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所幸目前使用二線藥物規律治療,病況穩定未再復發惡化,也可維持清楚意識、與他人交談,回歸正常生活。徐榮隆表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發生於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性發炎疾病,免疫細胞產生異常,攻擊包覆神經纖維的髓鞘,使中樞神經出現反覆持續發炎的脫髓鞘性神經病變,讓神經傳導發生「短路」而失去正常功能,但病因至今不明。但多發性硬化症在台灣屬罕見疾病,依據重大傷病登錄資料,全台目前約1100位病友。因為疾病早期症狀多元,導致疾病警覺性與確診度低,經常延誤確診。徐榮隆說,多發性硬化症首次發病年齡約20至40歲,病灶可能發生在腦袋不同部位,造成不同程度的功能異常,常見的神經症狀包括暈眩、手腳無力、視力受損、平衡失調、臉歪嘴斜、吞嚥困難、口齒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等,少數病友有癲癇及智能障礙,嚴重可能癱瘓,也由於病灶表現多元,病患常在不同科別間反覆就醫,影響黃金治療時期。加上因為反覆發作,可能對神經已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導致肢體無力、無法繼續工作,出入需要輪椅輔助,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徐榮隆表示,雖然疾病初期治療後幾乎能夠痊癒,但若不長期持續藥物控制,病症反覆發作後可能造成永久性失能。而干擾素是常見的多發性硬化症一線治療藥物,若一線用藥使用後效果不佳,可採二線治療;二線用藥為免疫調節劑,包含口服與針劑。徐榮隆說,治療時規律以藥物控制降低復發機率,以達到多發性硬化症治療的四大治療目標,包括:降低復發機率、避免腦部病灶的新發生或擴大、延緩腦萎縮,以及維持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
-
2020-05-1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香港雞尾酒療法加速新冠排毒 張上淳:副作用很強
香港研究發現新冠肺炎輕症患者可用結合三種抗病毒藥物的「雞尾酒療法」加速康復,並榮登頂尖醫學期刊《刺絡針》。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早在第一版治療指引就有納入這個療法,但因為副作用較強,第二版以後的治療指引就不再列入。此研究分析香港六家醫一百多名新冠肺炎確診成人的病毒數量,發現接受雞尾酒療法者病毒清除所需天數較短,所使用的三種藥物包括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干擾素、抗愛滋病毒藥物、治療肝炎的雷巴威林(Ribavirin)。張上淳表示,專家小組第一次討論臨床處置指引時,就已將干擾素和雷巴威林列入考慮,因為當時國際間初步的研究資料顯示,這是一種可能的治療。干擾素加上雷巴威林也是C型肝炎常用的治療方式但副作用高,單獨使用抗愛滋藥物的效果不彰,因此在第二版之後的治療指引,就不建議這樣的療法。
-
2020-04-25 科別.腦部.神經
愛吃這種口味的人小心!吃久了這二種功能會變差
出自《自然神經科學》現代人普遍血壓高,專家都建議應該限鹽預防高血壓,但因為嗜口性,大家都當成耳邊風,不過最新研究提醒愛吃高鹽的人要注意了,因為高鹽食物會降低腦的血流量,有傷腦之虞。根據紐約威爾康乃爾醫學院神經學研究人員的小鼠研究顯示,高鹽飲食可能造成記憶及認知障礙。過去他們發現,高鹽食物會降低25%的腦血流量,這次他們在小鼠的每日飲食中加入8到16倍的鹽,持續12週後,小鼠出現無法分辨新舊物品,以及空間記憶出現障礙,換成人類行為,則是認知功能障礙、失智症。團隊進一步研究證實,高鹽飲食與阿茲海默症確實有關聯。研究人員指出,過量的鹽會刺激小腸產出大量輔助T細胞,並使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大腦的IL-17分泌增加。IL-17過量會使身體缺乏一氧化氮、血管無法舒張,輸送至腦部的血液量也減少,還會進一步導致鈣蛋白去硝化和活化,而啟動會導致嚴重神經缺陷的「週期素依賴性激酶5(Cdk5)」,對腦部造成傷害。所幸研究發現,高鹽飲食造成的影響是可逆轉的,只要降低鹽攝取4週,小鼠的認知障礙也回歸正常。【專家意見】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世彬醫師表示,高鹽引起的高血壓,是透過影響血管功能,致使血管硬化、影響血流量而引發高血壓,而腦部的血流調節也會因此受影響,倘若大腦長期腦血灌流不足,確實會致使腦細胞受損而影響,所以低鹽飲食不只為降低血壓,也可保護腦細胞。陳世彬提醒,鹽攝取過高不只影響血管、大腦,某些免疫問題也受影響,像多發性硬化症也被懷疑和高鹽飲食有關,這研究指出高鹽在失智症扮演重要角色,採低鹽飲食比較好。延伸閱讀:吃太鹹心血管負擔大! 5妙招讓你減少鈉攝取 胃癌確診多為晚期! 除了吃重鹹 ,還有8項危險因子要提防
-
2020-04-20 新冠肺炎.專家觀點
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人造?教授解析科學家背景
在過去兩天裡,最熱門的新冠病毒新聞之一是《諾貝爾獎得主聲稱新冠病毒是人造的》,例如《亞洲時報》(Asia Times)發表的French prof sparks furor with lab leak claim(法國教授的實驗室洩漏聲稱引發風暴)。這位諾貝爾獎得主是法國科學家Luc Montagnier。他是因為共同發現愛滋病毒而在2008年獲頒諾貝爾獎。他在禮拜四(2020-4-16)接受法國媒體CNews訪問時說,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消息的確令人震驚,尤其是他跟中國曾有合作關係。在201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聘請他為講座教授,並且還用他的名義設立了一個研究所,即Montagnier Institute(請看SJTU Appointed Luc Montagnier University Chair Professor)。只不過都快10年了,我還沒看到他曾和中國學者一起發表過任何論文。事實上,這10年來他幾乎沒有發表過任何論文(請繼續看下面)。Luc Montagnier在接受CNews訪問時說,他的數學家同事Jean Claude Perrez運用數學分析,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他還說前不久印度學者已經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因此他確信新冠病毒是武漢病毒研究所將愛滋病毒的基因插入蝙蝠冠狀病毒而製成的。可是,有關《印度學者發現新冠病毒帶有愛滋病毒基因序列》,我已經發表過兩篇文章說那是由於應用錯誤研究方法而導致的,而印度學者也早已撤銷他們還未被審核的論文。也就是說,所謂的印度學者的研究,早已經是歷史灰燼。另外,我也發表過其他6篇文章,指出所有已經正式發表的論文一致認為新冠病毒是自然產生的。兩位Luc Montagnier在巴士德學院的同事,Simon Wain Hobson 教授以及Étienne Simon-Lorière教授,也已經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分別表示Luc Montagnier的說法是《毫無根據》和《太荒謬》。那,一個何等尊榮的諾貝爾獎得主怎麼可能會發表荒謬的言論?不幸的是,諾貝爾獎得主發表荒謬言論,其實根本就不是什麼新鮮事。不過,為了不偏離主題,我在這裡就只再提供Luc Montagnier幾件在科學界為人津津樂道的事蹟。在2009年,一個由他帶頭的研究團隊在他自己當主編的期刊裡發表了兩篇論文(也就是說,他是球員兼裁判):Electromagnetic signals are produced by aqueous nanostructures derived from bacterial DNA sequences(細菌DNA序列衍生的水性納米結構產生的電磁信號)Electromagnetic detection of HIV DNA in the blood of AIDS patients treated by antiretroviral therapy(電磁檢測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艾滋病患者血液中的HIV DNA)這兩篇論文的重點是,細菌和病毒的DNA會釋放特殊的電磁波,而這種信號可以被用來偵測該細菌或病毒。在2015年他的團隊又發表Transduction of DNA information through water and electromagnetic waves(通過水和電磁波轉導DNA信息)。這篇論文更進一步聲稱細菌和病毒的DNA可以通過電磁波進行《隱形傳送》(teleport)。例如,原本在法國的DNA,由於會發出電磁波,所以就可以在意大利重現。他們還把這個新發現稱之為《量子場理論》(the quantum field theory),並且說這個理論可以解釋自閉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症,萊姆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只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人有發表過可以支持這個理論的論文。更糟糕的是,嘲笑Luc Montagnier的聲音是此起彼落,例如:Scorn over claim of teleported DNA(對隱形傳送DNA主張的嘲笑)Nobel laureate joins anti-vaccination crowd at Autism One(諾貝爾獎得主加入自閉症一號的反疫苗接種人群)Luc Montagnier and the Nobel Disease(呂克·蒙塔格尼爾和諾貝爾病)The Montagnier “Homeopathy” Study(蒙塔格尼爾的“順勢療法”研究)由此可見,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其實已經是晚節不保。他這次發表《新冠人造論》,只是會在他的功德簿上再添一筆。原文:新冠是人造的,諾貝爾獎得主說
-
2020-01-15 養生.保健食品瘋
補充維他命D是對身體健康最好的投資?醫師這麼說
【文、圖/摘自采實文化《每日好D【實踐版】》,作者江坤俊】補充維他命D,是對身體健康最高的投資我常常提到維他命D 的功能,有別於過去大家認為維他命D 該有的補骨概念,事實上,只要我們身上的細胞有維他命D 的接受體,維他命D 就會和它結合到細胞核內去影響基因的表現,這個作用和我們人體的荷爾蒙是很像的。以前我們常聽到,像是孩子長高要吃維他命D、老人預防骨鬆要吃維他命D,如果你常去看我的FB 或是常聽我的演講,就會知道我常說:如果你不想要自己得到過敏、癌症、老人失智的機率比別人高,至少要將維他命D 補充到正常值。剛開始提倡時,常常被很多人質疑這是什麼原理,其實就是因為維他命D 接受體存在於我們全身上下的細胞,因此幾乎所有細胞通通都受到維他命D 調控,它的作用就是如此廣泛。另外,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大約有3 ∼ 4 萬個基因,補充維他命D 後,身體最少有超過6 千多個基因表現會受到影響。▍維他命D 代謝後是水溶性,不易中毒在此,我要強調的是維他命D 除了保骨之外,和身上很多細胞作用的關係非常大,因為它不只是維生素,它是類似荷爾蒙的一種物質。另外,維生素可以分為兩種: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易溶於水,而不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吸收後體內儲存很少,過量的會從尿液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脂溶性維生素,則易溶於非極性有機溶劑而不易溶於水,被人體吸收過量後會儲存在脂肪,排泄率不高。每種維生素通常會參與多種反應,因此大多數維生素都有多種功能。我常聽到很多病患擔心的問:「脂溶性維生素不能多吃,吃多了會中毒,那麼維他命D 補充太多會不會中毒?」事實上水溶性維生素也有可能中毒,但是不容易發生,因為它很快就排出人體。以B 群為例,很多人都狂補,因為B 群和神經的穩定以及提振精神有關係,所以許多人全身痠痛或是熬夜時,都會瘋狂的補充,但你知道嗎,過量的B 群也是有可能導致神經發炎的。大家都說脂溶性維生素會中毒,像維生素A、K 會中毒,那脂溶性的維他命D 也會中毒嗎?答案是:很難。因為它在人體被代謝後就變成水溶性了,和水溶性維生素一樣會從尿液和汗腺排出。有人這麼說:「是藥三分毒」,因為藥物大多是從肝和腎代謝,吃多了就會增加肝腎負擔,那麼維他命D 是從哪個器官代謝的呢?答案是維他命D 可以作用的細胞幾乎就有能力代謝它。因為維他命D 幾乎可以作用在全身各細胞,所以身體全身上下接近的每一個細胞通通都可以代謝維他命D。所以即使你肝功能不好,可不可以補充維他命D 呢?可以!腎功能不好,可不可以補充維他命D 呢?可以!這和我們過去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反而我會鼓勵這些人更要吃,因為維他命D 抗發炎,可降低肝硬化發生的機率;另外腎不好的人補充維他命D,可以避免副甲狀腺增生的問題。對於維他命D 而言,除非你刻意吃到大量,一天可能要4萬IU 以上,連續吃半年才有可能造成中毒,另外維他命D 被代謝後就變水溶性,所以要造成中毒真的很難,要達到維他命D 中毒,需要極大量、而且要連續吃非常久。有研究讓10 ∼ 17 歲學生,每週服用維他命D3 劑量1,400單位,體內維他命D 濃度從15 ng/mL 升高至19 ng/ml;然後每週服用維他命D3 劑量14,000 單位,維他命D 濃度從15 ng/mL 升高至36 ng/mL,也沒有任何人中毒。另一個研究是針對12 名多發性硬化症病人所做,將維他命D3 劑量從每週28,000單位,逐漸增加至每週280,000 單位,同樣地,沒有任何人發生中毒現象(中毒者會有血鈣或尿鈣太高的問題)。結論就是:想要維他命D 中毒,真的要非常努力而且有恆心啊!
-
2019-12-14 養生.抗老養生
7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做這些事可改善
七大與皮質醇過高有關的健康風險1. 血糖異常、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前期。皮質醇的主要工作就是提高血糖值。即使是微量的皮質醇升高,像是喝咖啡所引起的,都可能造成血糖上升,增加胰島素阻抗的機會。2. 女性的肥胖、體脂肪增加,以及代謝症候群問題。過多的壓力會讓妳變胖,尤其是在小腹部位,那裡脂肪細胞的皮質醇受體比任何部位的脂肪要多出四倍。在美國有百分之二十四的人口患有代謝症候群,症狀包含高血壓、高三酸甘油酯、低HDL(好膽固醇)、腰圍過粗(女性大於三十五吋,男性大於四十吋),以及空腹血糖值過高。3. 情緒和腦部問題, 包括憂鬱症、阿茲海默症, 以及多發性硬化症(MS)。皮質醇過高的患者在情緒感知、處理,以及調節方面會出現問題,就和憂鬱症患者的情緒症狀相似。高皮質醇症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過於活躍,都和憂鬱症及自殺有關,而那些被診斷出有憂鬱症的人中,有一半人的皮質醇都過高。多餘的皮質醇會縮小大腦,導致知能障礙、降低大腦活動能力,並且和阿茲海默症有關。過度活躍、壓力過大的神經系統和神經退化性疾病(神經失常)有關,也更容易引發殘障問題;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及發展都與壓力和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的反應性有關,而且每一個階段的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皮質醇都有過高的現象。4. 傷口癒合緩慢。在自願接受四公釐切片的男性中,皮質醇值能預測傷口癒合的速度,而那是飲用酒精、運動、健康飲食,和睡眠等生活方式選擇都無法預測的。5. 不孕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PCOS)。在美國,絕大多數的不孕都是由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引起的(請參見第八章),而它也和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有關。這很合理,因為過多的雄激素,像是脫氫異雄固酮(DHEAS,雄激素家族的一員,也是睪丸素的前驅物質),都和早期的腎上腺失調有關。6. 睡眠品質惡化。失眠者的二十四小時皮質醇值都會過高。7. 更年期女性的骨質流失和更高的脊椎骨折發生率,也和皮質醇值過高有關。皮質醇不斷高升的壓力容易產生自由基,而那可能導致細胞中的突變和其他形式的DNA 破壞,並且耗盡某些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B1、B5、B6、B12、C 以及酪胺酸。過度壓力同時也可能讓身體排出鎂,一種對鈣質吸收非常重要的礦物質。基本的營養補充有助於降低皮質醇。我經常被問到應該要食用多少營養補充品,而答案則依嚴重程度而異。如果妳有五項或以上的皮質醇過低症狀,而妳的醫師也檢查過確認妳的黃體素過低,那麼我建議妳全部都補充。如果妳的症狀少於三項,而且是個極簡主義者,希望能用最少的營養補充品來強化妳的腎上腺功能,那麼我建議妳先從調整生活方式開始。如果妳在四~六週之後需要更多腎上腺治療,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B群。1. 吃黑巧克力在一項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皮質醇研究中發現,黑巧克力(連續兩週每天四十公克)能降低尿液中的皮質醇。不過請持保留的態度來看待這個研究結果(或許可以邊吃塊巧克力),畢竟,這份研究是由雀巢公司贊助的。2. 限制酒精酒精會提高皮質醇,而且效果在男性身上會維持長達二十四小時,對女性而言可能更久。如果妳的皮質醇過高,我建議妳避免飲用酒精,或者至少限制在每週不要超過三杯。酗酒者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反應性會變高,而且根據一項研究指出,戒酒能降低皮質醇。3. 戒掉咖啡因咖啡因,這個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毒品」,會直接促使腎上腺皮質細胞產生更多皮質醇,以及更多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咖啡因會提高生理激起反應(拜託,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喝的啊!)有時候甚至會過量,導致大腦過度活躍。提倡咖啡的人士指出,研究顯示咖啡會帶來抗氧化的功效,並有助於長壽。我相信在這方面有很大的商量空間。如果妳有失眠、焦慮,或磨牙症,也就是在夜晚會咬牙切齒或磨牙,那麼我建議妳戒掉咖啡因。如果妳沒有這些因皮質醇引起的問題,請考慮一下妳的劑量反應。找到能提神又不會對妳的健康造成危害的最低飲用量。咖啡因的影響是和飲用量成正比的。4. 每週~每月一次去按摩迷走神經會從腦幹移動到大腸。按摩皮膚和皮下的壓力受體能刺激迷走神經活動,這也是按摩為什麼如此令人放鬆的原因。有人針對享受一節四十五分鐘的瑞典式「輕」按摩和深層肌肉組織按摩的人進行了研究。深層肌肉組織按摩能降低皮質醇並提高催產素,也就是和情感聯繫有關的賀爾蒙。這項研究同時也觀察到免疫功能的改善,何樂而不為呢?5. 每日吟唱或許妳想從事一些比靜思冥想或按摩更活躍的活動。吟唱對那些喜歡唱歌的人來說是很棒的選擇。不要去看歌詞,把它們背誦下來然後經常吟唱。吟唱可以點亮大腦中的某些特定部位,例如海馬體(還記得那是做什麼的嗎?對記憶有幫助的),它能關閉警覺中心,像是杏仁核,並且增加大腦中的血液流動。6. 試試針灸一項先驅性研究針對傳統針灸(每週三次,連續十二週)和假性或沒有針灸的比較顯示,針灸對更年期女性的熱潮紅和夜間盜汗症狀有所緩解,二十四小時的尿液皮質醇值也下降了,生活品質亦有所提升。綜觀而言,針灸能緩解過度活躍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本文摘自《賀爾蒙調理聖經:哈佛醫師的全方位賀爾蒙療癒法,西方醫學╳漢方草藥,告別老化、肥胖、憂鬱,有效平衡身心》/高寶書版
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