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06 焦點.元氣新聞
搜尋
壓力
共找到
6036
筆 文章
-
-
2023-12-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追求成為仁心仁術的醫療人員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想看本文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我們醫療同仁們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接觸醫學領域時,應該都是很純真期待自己有能力救助病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相對日趨重要!一般民眾看到的是鎂光燈下主治醫師的專業能力表現,一個成功手術的執行,還需要有能力好的醫師助手與熟練的護理師,也需要流動護理師幫忙手術過程器械傳遞與衛材準備。麻醉過程中,更需要有經驗的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手術後,在恢復室的清醒過程,病人隨時都有可能因不舒服有嘔吐而阻塞氣管,或者麻醉的再反應現象而停止呼吸,麻醉護理人員都要很小心照顧與監測才會完成安全麻醉。假如病情需要轉入加護病房做嚴密監控與治療,那又是另一組重症的專科醫師與護理人員來執行24小時照護,其中也需要檢驗師隨時做檢驗,臨床藥師要依醫師處方配藥。能順利出院之病人的整個醫療治療過程是一棒接一棒,真的不能有任何差錯,不是只有少數幾個人的功勞。所以我們醫療團隊的工作夥伴就像是我們家人,唯有大家真誠相待,共同照顧好每位痛苦病人。那種助人、做善事,就像與惡魔拔河比賽搶救生命的團隊成就感,是很珍貴的回憶。與其在抱怨健保壓榨我們醫療人員,我們更應該共同思索該如何用寬闊胸襟找到當醫療人員的快樂感覺。病人來自不同成長背景,只有好相處與難相處,臨床上會讓人感動的病人應該具有體貼、願意溝通、理性與相互尊重的四大條件。做為病人或家屬是真的很辛苦,在接受完治療後,若能主動開口說一句「謝謝」,是對醫護人員最真心的鼓勵與支持。想想25歲開始當醫師、23歲開始當藥師、22歲開始當護理師/檢驗師,穿上白袍看起來是很風光。然而、現實世界不只是當和藹可親的醫護人員,面對急、重、難、罕的病人時,卻是充滿很多生死一線間必須做決定的挑戰。我們上班的第一天就要被要求夠成熟面對病人的情緒反應與浩瀚醫學知識的充實,那壓力不是一般民眾可體會。醫療是良心事業,追求病人的最大利益,病人與家屬的信任與尊重才是醫護人員最在乎的成就感與精神支柱。現在最夯的醫療話題是醫療糾紛與血汗醫院,由於是多數人參與醫療行為,使醫療之關係顯趨於複雜化,成員相互之間或與病人間的醫療法律責任歸屬,有道我們看不見的牆。實務上,白色巨塔中的人性,有真誠、有權謀,交朋友與當同事有差別,正如法律對正義與邪惡的思考因人而有差異。成功是英雄、失敗是狗熊,同儕面對醫療紛爭時,要共同承擔責任或責任切割,這也是挑戰人性與醫學倫理的課題。醫界前輩更應有體貼、真誠與尊重的愛心來鼓勵同仁們的工作表現,提攜後進,給予工作的動力。以醫學倫理為本的醫療服務與臨床決策不是口號,我始終堅信好的醫療是以真性情、同理心與精湛醫術來贏得民眾的信任,實務上,醫護人員一句簡單噓寒問暖的話,都可以讓病患精神煥發,唯有視病猶親,才能讓病家與民眾打從心裡感動。最近更能感受到每個人都有自己天上一片雲,做到真心尊重與祝福彼此都能得到快樂,自然能放下內心深處的糾結,追求海闊天空的生命,平常心面對生命的安排,互勉之!延伸閱讀:12/4 走出同溫層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6 養生.保健食品瘋
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真的嗎?教授曝你不太可能欠缺原因
臉書朋友許小姐在2023-11-10傳來簡訊:「教授您好,我平時有在讀您的部落格,也買了餐桌上的偽科學來拜讀,真的對我獲益良多!(省了好多錢)也明白吃得營養均衡才是最重要的!但因為外食想營養均衡還是有點小難度(還是會儘量往這方向努力),又看到這篇文章,想請問B群是可以買來補充(因為他說現代人普遍不足)或早晨提神的嗎?再次謝謝您的付出!」許小姐提供的連結是《啟新診所》發表的維他命中的大家族–維他命B群。它的第一和第三段是(合併):「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結果顯示,1/2的國人有吃維他命的習慣,卻幾乎熱衷維他命C和E的攝取,甚之超攝取,反而疏忽民眾普遍欠缺的維他命B群。維他命B群是現代人非常重要的營養素,很多人並不清楚維持體內足夠的維他命B群,對現代忙碌上班族或課業壓力大的考生族有多麼的重要!呼籲國人要多加強對維他命B群認識與補充。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維他命B群,必須由食物中,例如深綠色蔬菜中攝取,然而水溶性的維他命B群卻很容易在烹調中遇熱破壞,超量攝取也會經由尿液排泄出去;若再加上飲食不正常、三餐外食,及壓力、熬夜等消耗掉大量的B群,使得現代人必須額外補充。」這段話裡的「現代忙碌上班族……所以必須額外補充維他命」是典型的「恐怖行銷」。此一手段顯然非常有效,因為很多讀者都來問我「因為是上班族或外食族,所以是不是需要額外補充維他命」。我在搜尋資料的過程中也發現《優活健康》發表的國人普遍缺乏維生素B 易情緒失控!。它的第一和最後一段是(合併):「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指出,我國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人缺乏維生素B群,……維生素B被歸類為八種,若要補充,最好能夠八種一次補足,才能達到最大的效果,否則恐怕會花大錢,卻得不到任何作用!……若上班族常出現以下幾個表現……就要注意飲食的均衡以及多補充維生素B群的相關食物。」「多補充維生素B群的相關食物」! 您有沒有注意到,它是要上班族補充「相關食物」,而不是「保健品」。但是,請問,您在看到這篇文章後會決定補充「相關食物」還是「保健品」?不管如何,這兩篇文章所說的「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真的嗎?我在2020-7-2發表的微營養素檢測?這叫「精準醫學」?有提供台灣衛福部發表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02-105 年)成果報告,而它就有說「國人攝取維他命B群的狀況大致符合建議攝取量」。由此可見,這這兩篇文章所說的「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是與事實不符。美國國家圖書館也有說「在美國,缺乏維他命 B 的情況很少見」。事實上,不論是在谷歌或是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搜索vitamin B deficiency(維他命B缺乏),絕大多數出現的資料是關於「維他命B12缺乏」。這是因為,在八種維他命B裡,有七種是大量存在於穀類蔬菜水果裡,而唯一不含於穀類蔬菜水果裡的就只有B12。也就是說,只要你有吃穀類蔬菜水果的習慣,那除了B12之外,你是不太可能會缺乏維他命B的。換句話說,只要你是葷素雜食者,你是不太可能會缺乏維他命B的。至於純素食者,攝取B12的最佳途徑就是吃添加了B12的穀物。這種食物在美國通常是在早餐吃(叫做Breakfast cereals),但也可以在任何一餐吃,甚至可以當零食吃。當然,吃綜合維他命也是素食者攝取B12的另一條途徑。但是,請千萬不要相信什麼植物性B12食物,也不要過度攝取B12補充劑。請看素食,從海藻攝取B12?維他命B12濃度越高,死亡率越高維他命的實話與胡說原文:國人普遍缺乏維他命B群,真的嗎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6 養生.聰明飲食
防動脈硬化、維持皮膚健康...「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有4大功效!吃茼蒿、山茼蒿有差嗎?
又到了吃火鍋的季節!不只肉、丸餃類,不妨吃點當季盛產的「茼蒿」吧!茼蒿盛產季節為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4月,因富含鉀離子、維生素A等營養,可說是營養價值高的蔬菜,也由於茼蒿有幫助胃腸蠕動、預防便祕、降低膽固醇等健康功效,所以在日本也被稱為「食物中的感冒藥」。茼蒿、山茼蒿差在哪?茼蒿又名打某菜、皇帝菜,茼蒿的根莖葉都可食用,纖維細嫩,容易消化吸收,獨特的香味則可增進食慾。正因有類似菊花香味的特性,日本的茼蒿也被稱為「春菊」。但茼蒿和山茼蒿有差嗎?日本的茼蒿又是哪種?.小葉茼蒿別名:山茼蒿、細葉茼蒿、日本茼蒿外觀、口感:葉狹薄、香氣濃適合料理:熱炒.大葉茼蒿別名:圓葉茼蒿外觀、口感:葉寬厚、纖維少適合料理:火鍋、鹹湯圓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茼蒿營養含量屬於綠色葉菜類一族的茼蒿與山茼蒿,有著葉綠素和β-胡蘿蔔素,同時礦物質種類也相當豐富。根據台灣食品成分資料庫,每100公克的茼蒿與山茼蒿有: 茼蒿功效有哪些?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有豐富的維生素A及鉀離子等多樣的營養成分,茼蒿(4388)、山茼蒿(6285)的維生素A總量(IU)甚至比南瓜(3681)、黑豆(793)都還要高!究竟茼蒿家族們還有什麼樣的功效?.抗氧化:不管是茼蒿、山茼蒿,兩者都富含維生素A,具有抗氧化力,有中和自由基的效果,因此有許多研究其對抗老化與癌症的潛力。.維護視覺、皮膚健康:維生素A能幫助製造視網膜的一種感光物質(視紫質),對夜間視力十分重要,以及維持皮膚、黏膜健康,免疫系統運作正常。.幫助減重:當中的纖維和維生素C,有助促進腸胃蠕動和排毒減重,進一步做好體重控制。.防心血管疾病:充足的鉀有降低血壓的作用,攝取含有富含鉀且鈉含量低的食物,可降低高血壓和中風的風險;維生素A也有助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哪些族群須特別注意食用量?腎病者要少吃:因富含鉀,因此腎臟病患者要特別注意攝取量,腎臟是體內鉀離子主要的排泄器官,若血液中鉀離子超出正常值可能引發心律不整、肌肉乏力。食用時建議要川燙去除水溶性鉀離子後再食用。另,中醫認為茼蒿屬性性寒,體質虛弱、脾胃虛寒、容易拉肚子的人,不宜多吃。茼蒿要如何挑選才好吃?以葉面完整不破損,無黃葉枯萎,葉面有粉質狀,葉肉肥厚鮮綠,無水傷腐爛者為佳。雖然茼蒿不耐貯藏應儘速食用,但在購買後,將洗淨的葉片瀝乾水分,再裝進塑膠袋,放入冰箱冷藏,也可延長保存期限。茼蒿怎麼洗才乾淨?茼蒿常隨著農藥殘留的新聞與火鍋一起出現,民眾不免提心吊膽。因此建議在料理這類葉菜時,要記得先經過沖洗、浸泡,將青菜洗乾淨,再開始摘除老葉與切段的作業。切除:近根部的部位先用清水沖洗乾淨,然後切除。沖洗:由於葉子細嫩,稍用手搓就會破裂,有的放在水龍頭下沖洗,仍然無法展開細葉。此時,可加上水盆的輔助,開著水龍頭,以小水流慢慢注入水盆,然後先取三至五片葉的量,手握葉柄部分,將葉面倒置於水中,一面攪動一面沖洗,如果水變得太髒就倒掉,再接水反覆數次,直到洗去上面的泥沙與部分農藥。浸泡:接著把所有的菜放到盆中,將水蓋過青菜浸泡約20分鐘。浸泡時,可以稍微用手輕按,讓菜在水中利用壓力和浮力清洗表面。建議期間換水數次。茼蒿、山茼蒿怎麼煮?根據「鮮享農YA - 農糧署」貼文顯示,小葉茼蒿(山茼蒿、日本茼蒿)適合熱炒料理,而大葉茼蒿(茼蒿)則適合加入火鍋、鹹湯圓裡,民眾不妨可以試試看。【山茼蒿拌香干】材料:山茼蒿300公克、五香豆腐干8片、蒜末5公克。做法:山茼蒿洗淨後用熱水汆燙,放入冰冷開水中冷卻,撈出瀝乾水分後切碎,備用。=五香豆腐干用熱水汆燙去除豆腥味,瀝乾水分後切碎丁,備用。將切碎的山茼蒿和豆干,拌入10公克麻油、20公克橄欖油和炒香的蒜末,調入少許鹽、糖,即可裝盤。【延伸閱讀】 10個女生有8個都缺鈣!醫師:「●●+鈣片」一起吃,補鈣才有效
-
2023-12-06 焦點.元氣新聞
全民感冒行為大調查!八成民眾期待「吃藥後1小時內發揮藥效」,醫生如此建議
近期日夜溫差變化大,國內呼吸道疾病升溫,並且呈現多種病毒齊發的現象,包括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及新冠病毒等。醫院診所也大排長龍。有網友觀察到辦公室因感冒請假的同仁比往常更多,「感覺病毒感染一種接著一種,綿綿無止盡。」在經歷這2、3年Covid-19疫情洗禮後,究竟國人面對感冒時,態度與行為出現了哪些變化?因應病毒新常態,民眾是否會用和以往不同的方式來接招?對抗感冒初期症狀,近6成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買藥感冒了怎麼辦?感冒一定要看醫生嗎?聯合新聞網與專業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東方線上」於今年9月上旬,針對600位25-54歲的受訪者進行「感冒大調查」,發現民眾最擔心的「感冒症狀大魔王」,前三名分別是:「咳嗽 / 喉嚨痛」(73.2%)、「流鼻水 / 打噴嚏」(67.5%)、「鼻塞」(61.2%)。而當輕微感冒症狀出現時,許多民眾會立刻就醫,也有近6成民眾會自行到藥局買藥(58%),原因是因為「症狀輕微」(67.8%)、「指示藥容易購買取得」(53.2%)、「沒有時間候診」(42.2%)、「不想浪費醫療資源」(27.0%)、「指示藥劑型選擇較多」(25.6%)、「不喜歡看醫生」(21.0%)。8.5成民眾在意1小時內就有效、近6成注重處方成分雖然感冒是很普遍的小病,卻會大大影響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因此許多人會選擇自行透過非處方藥來緩解症狀。調查指出,民眾在選擇感冒藥時,最在意的就是服用效果(65.7%),有超過8.5成的人,希望藥效能夠在1小時內發揮,更有34.2%民眾期待症狀在30分鐘內快速緩解。也有近6成受訪者注重醫師處方成分,約4成受訪者在意是否會產生副作用,像是嗜睡等。至於感冒藥什麼時候吃最有效?耳鼻喉科醫師陳佑誠表示,現在民眾就學、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緊湊,建議一開始出現感冒症狀,像是:喉嚨痛、鼻塞、畏寒,就可以使用藥物來緩解不適感,降低感冒對生活的影響。市面上感冒藥種類很多,陳佑誠醫師建議民眾在挑選時,可注意:是否含醫療院所常用處方成分?品牌是否值得信賴?是否有衛生主管機關核可文字? 切勿吃到來路不明的藥物。陳醫師表示,「感冒藥的功效如何,除了看成分以外,也要留意單方/複方,建議選擇複方、含醫師處方成分,才能快速見效。」民眾若有疑慮,請務必諮詢醫師或藥師。此外,感冒時除了服用感冒藥來緩解不適症狀,建議可以搭配充足睡眠、補充適當水分、攝取足夠的營養,包含蛋白質和蔬果,更能加速身體修復。秋冬溫度下降,平常也要做好基本的保暖措施,以免被感冒纏身,影響人生精彩時刻!PM-TW-PCF-23-00085更多相關報導:【感冒大調查】感冒大軍到,你準備好了嗎?感冒沒時間看醫生?服用感冒藥快速緩解症狀感冒超崩潰!秋冬感冒病毒大軍來襲,掌握 5 招輕鬆擊退
-
2023-12-05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主題館【關節炎】緩解膝關節疼痛 3招破迷思
「老了關節卡卡、疼痛,年輕人就不用擔心?」「關節痛是因為使用過度,少動就不會痛了?」「光靠葡萄糖胺、軟骨素可以有效控制膝關節退化?」網路常見這些膝關節保養迷思。藥師許俊德表示,不少民眾因為存有疑惑而忽略膝關節的保養,導致年紀輕輕就膝蓋疼痛、不舒服。許俊德建議,要讓膝關節更健康,可運用3方法,首要是留意跑步、動作姿勢;其次是適度運動、訓練肌力;第三是選擇可幫助補充軟骨、肌肉養分,並讓關節較舒服成分的保健食品,如此才會有事半功倍的保養效果。造成膝蓋疼痛的原因很多,許俊德說,主要是膝關節在大腿、小腿骨連接處有「滑液腔」,由滑液膜包覆形成「滑液囊」,並分泌潤滑液在兩塊骨頭間做緩衝,如果跑步時腳步太用力、肥胖、長期揹重物,或女性長時間穿高跟鞋,上方骨頭會往下壓,滑液囊中的潤滑液就被擠到兩側,兩塊骨頭便容易產生摩擦而發炎、疼痛,因此「留意跑步、動作姿勢」非常重要。針對關節痛是因為使用過度問題,許俊德指出,人站立時,若肌力夠強大,支撐大腿骨就會更強而有力,因此「適度運動、訓練肌力」也是保護膝關節關鍵一環,提醒運動時不宜給膝關節太大壓力,以免適得其反。至於吃保健食品可緩解膝關節痛的迷思,許俊德分析,目前有玻尿酸、UC2(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乳木果油、專利蛋殼膜配方等多種成分對促進關節健康有幫助。民眾選擇時,必須了解問題所在,根據需求選擇適合成分。像玻尿酸、UC2、專利蛋殼膜配方等對滑囊液補充有幫助,乳木果油等可提升關節舒適度,當「補充、提升舒適度」雙管齊下,搭配適當運動,膝關節會更健康,難「關」也可輕易破解。【慢病好日子沙龍】講座囤積在腹部的脂肪更危險!教你怎麼消脂肪自己的「關節」、自己「固」!破解迷思帶你闖「關」主講:護理師曾文莉、藥師許俊德時間:12月16日(六)下午1時30分至3時15分地點:拾異展演空間 台北市南港區市民大道七段7號B1報名:02-8692-5588轉5616【慢病好日子】糖友早上出門太匆忙,不吃早餐會影響血糖控制嗎?為什麼洗腎的人會便秘?有什麼助排便的好方法?提供最接近病友真實疑問的慢病衛教資訊,與您一起好好過慢病日子! 📍瀏覽專題>>慢病好日子主題圈 📍觀看影音>>慢病好日子YouTube 📍專屬訂閱>>慢病好日子電子報 📍追蹤加入>>慢病好日子94愛你慣粉絲團
-
2023-12-05 名人.好食課
不只跟睡不好有關!黑眼圈該怎麼消除?一圖看懂吃什麼助消黑眼圈
接近年底,年度提案、未達的業績,林林總總事情加起來讓人熬夜加班都做不完,隔天起床還要面對圍繞在眼睛下方的黑眼圈,到底黑眼圈怎麼形成的?飲食上又可以怎麼吃幫助消黑眼圈?就讓好食課Titan林世航營養師告訴你!黑眼圈可不只有黑色!類型、成因大不同黑眼圈共有四種類型,分別是色素型、血管型、結構型及混合型,其中又以混合型最多,佔了78%,主要即是無法直接歸類於前面三者,混合了三種類型多種原因所致,那到底這三型差在哪,以下就解析給你聽!棕色黑眼圈 >> 色素型主要是因為自身體質、日曬過度或是化妝品使用不當,造成黑色素沉積所致。紫色黑眼圈 >> 血管型因為眼周圍血液循環不良所致,常見原因如熬夜用眼過度造成眼壓過高,或是過敏,鼻子周圍腫脹導致血液循環受阻而生成,通常眼周呈青紫色。黑色黑眼圈 >> 結構型因為皮膚鬆弛使眼周圍有細紋,或是眼袋、臥蠶太重導致眼睛周圍看起來顏色較暗,這時如果熬夜、黑色素沉積便會更加明顯。六種消黑眼圈的食材.蕃茄:茄紅素促進眼周血液循環,並且水分可幫助肌膚維持水潤,減少細紋生成。.堅果:杏仁、南瓜子等堅果類食材皆富含維生素E,可幫助對抗自由基,減少眼睛氧化壓力。.漿果:花青素對於眼睛微血管具保護作用,可緩解眼睛疲勞,減少眼周壓力。.深色蔬菜:維生素K及鉀皆是維持血管健康、促血液循環的良好營養素,建議可多吃菠菜、青花菜、莧菜等深綠蔬菜。.芭樂:芭樂富含維生素C,可抑制黑色素生成,並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維持肌膚彈潤,減少細紋生成。.水:缺水容易造成肌膚暗沉而有黑眼圈,建議成人每日喝足自身體重公斤數x 30-40 c.c 水。消黑眼圈最最重要的還是睡飽飽、不用眼過度!【本文獲好食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一張圖懂吃】年底趕提案趕到熊貓眼?營養師教你這樣吃告別黑眼圈】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2-05 醫療.新陳代謝
常常吃飽想睡?可能是糖尿病前期徵兆!營養師簡單3調整,防飽睏、心血管疾病
一般民眾吃飽飯後常見「飽睏」的現象,雖說常見,不過也可能增加糖尿病、各心血管疾病風險,而且這現象其實也可能是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的徵兆。改善飯後想睡覺、預防糖尿病,嫚嫚營養師建議可簡單的調整飲食,對於生活和健康也都更有幫助。 為什麼常吃飽飯就想睡覺?營養師指2大可能原因! 嫚嫚營養師表示,吃完飯、吃太飽想睡覺的原因,目前學界普遍支持的觀點有兩種。一是和血糖有關,其次是和自律神經有關。 血糖大幅波動:關於血糖,當人在吃完飯、尤其是吃太飽、或是升醣指數較高的時候,血糖波動會急遽升高,身體就需要分泌較多的胰島素讓血糖快速下降,並將轉換的葡萄醣分配到各細胞當中。在這血糖波動明顯的過程當中,人體就會感覺到疲倦,甚至有些昏迷、想睡覺。 自律神經切換:至於自律神經,自律神經可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對於身體而言前者像是油門,後者像是剎車。當人在尋找食物時,交感神經就會較為亢奮,而當吃完、吃飽之後就會切換到副交感神經進行運作,也就會較為放鬆,甚至是想睡覺。 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像是環境溫度,較冷的環境也可能使人想睡覺或更想睡覺,例如像是冬天吃完火鍋或熱湯,這當中的可能因素就包括環境溫度、心理的滿足放鬆程度、血糖波動,當然也包括食物本身的影響。 留易飽睏可能增心血管風險,也可能是糖尿病/初期徵兆! 若是血糖波動大,易增糖尿病風險。民眾在吃飽飯後常有想睡覺的情況,可多觀察自己的飲食狀態。嫚嫚營養師提醒,像前述這種因血糖波動大而想睡覺的情況,長期下來容易提高氧化壓力、發炎反應,增加高血糖、糖尿病、以及各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糖尿病/初期也易飽睏,且更嚴重。糖尿病或糖尿病初期患者,也常見會有吃飽想睡的情況,且比一般人更明顯、睡意更重。原因在於胰島素無法正常作用將血糖壓下,細胞也難補充足夠的能量,因此也會感覺到疲倦。和一般人因血糖波動大而使「身體疲倦」相比,此情況較像是「能量不足」,因此昏迷、沉睡也會相較明顯,例如較難叫醒,會需要他人搖醒。 防血糖波動引飽睏、糖尿病,營養師簡單3調整更助健康! 改善因血糖波動而飯後想睡覺,避免增加心血管等慢性疾病風險,也維持生活工作等效率,嫚嫚營養師建議可從飲食份量、順序、內容進行簡單的調整。 飲食份量:飲食份量建議吃八分飽就好,因為在吃太飽的情況下就是會出現血糖波動而想睡,也增慢性疾病風險。吃八分飽也是各種長壽方法常見的秘訣之一。 飲食順序:順序上建議以菜、肉、飯的方式進行,讓纖維先墊胃,有助胃排空時間延長、也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如果有湯品,清湯可擺在菜的前面增加飽足感;若是玉米濃湯、南瓜湯等為澱粉類的湯品則在飯後;勾芡類例如酸辣湯,也安排在飯後為佳,但避免為佳。不過若是消化不佳的族群,包括年長者,就不宜延長胃排空時間,在飲食順序上就建議以原本的方式進行即可,緩和血糖波動可用另兩種方式進行。 飲食內容:至於飲食內容,建議挑選原型食物、高纖低升醣、澱粉酌量、避免單一。精緻類食物大多都有高升醣的特性,建議選擇原型食物。高纖低升醣則如各蔬菜、全穀雜糧類等。像是白米雖然也有它的營養,但與糙米相比精製程度比較高、又是澱粉,就會建議酌量。而許多人正餐會只吃顆饅頭、吐司,或是叫一碗麵,沒有其他的蔬菜或蛋白質等營養,這樣單一的吃法其實大多就只吃到澱粉,尤其吃麵常會讓人忽略其他營養。 其他小撇步:嫚嫚營養師也建議可以飯後走動走動,約走個10分鐘也可以避免血糖波動大,並培養運動習慣。若有午睡習慣可睡個20分鐘,可讓身體稍作休息,但不宜超過30分鐘,以免擾亂作息,或是進入深沉睡眠後又得醒來反而更累。而在午睡之前,有喝咖啡習慣的人也可以先喝個咖啡,讓咖啡在身體午睡這段期間發揮作用,咖啡發揮作用也正好約20分鐘左右,如此可讓下午更有精神。 《延伸閱讀》 .抗性澱粉助減重、控血糖!冷藏方式對了,白飯也能變抗性澱粉。 .簡單熱門的減肥組合技!168+211+飲食順序,穩瘦又健康!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
-
2023-12-04 醫療.腦部.神經
洗澡感受不出水溫, 就醫一查竟是腦幹中風!3警示徵兆:喝水嗆到也得注意
50歲詹姓貨車司機,日前凌晨下班回家時,想用熱水澡洗掉一天的疲憊,但左手感覺不太到溫度,原以為是太累而不以為意,隔天一覺起來發現兩邊臉的感覺不同,覺得左臉刺刺麻麻的,感到不對勁而至急診就醫,醫師說這恐是腦中風,讓他住院安排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梗塞性腦中風。 無典型中風症狀 留意這些狀況發生 詹先生並沒有出現肢體無力、步態不穩、視力模糊、咬字不清及臉歪嘴斜等常見的中風症狀,所以當醫師指出他罹患腦中風時,著實嚇一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神經內科鄭耕兆醫師表示,患者兩側的肌力正常,不過他有出現感覺缺失(如身體兩邊對觸覺、痛覺及溫度的敏感度不一樣)、吞嚥問題(如喝水會嗆到)等症狀,且右側眼瞼下垂,經接受腦部核磁共振檢查後,確診是腦幹中風。 高血壓為危險因子 嚴重恐致命 鄭耕兆說,患者本身有高血壓,是腦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他血管梗塞的部位在右側延腦處,延腦是腦幹的一部份,主要控制心跳、呼吸和血壓,因此當延腦受損時,可能會造成生命威脅。不過,詹先生的梗塞範圍小,而且及早就醫,急診醫師當下也準確判斷安排入院,因此在接受治療後,手腳麻木與吞嚥等症狀迅速改善,目前僅殘餘右眼仍輕微下垂。 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依據衛生福利部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腦血管疾病是十大死因第五位,腦中風來得突然,且嚴重可能致殘,造成整個家庭的壓力。鄭耕兆提醒,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若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或心臟病等慢性疾病者應依照醫囑按時回診及服藥,當有疑似中風之症狀一定要提高警覺,盡快送醫,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延伸閱讀: ·洗澡先洗頭易致中風? 國健署曝洗完澡「1動作」才危險 ·他「左手突輕微無力」一查竟是腦中風! 醫曝致病關鍵:5地雷都踩了 
-
2023-12-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走出同溫層
【編者按】:本週延續「寬闊的胸襟」為主題,邀請三位不同背景的資深醫師發表他們的看法。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神學院神學士的歷練,以自己對過去所作所為的反省,提出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一位外科醫師認為醫療行為是團隊工作,必須經由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劑師、復健師、放射線師等專業技術人員與醫事行政人員共同協力才能完成,因而呼籲醫療人員間相互包容與尊重,用寬闊胸襟來創造快樂有成就感的工作環境。一位自閉症權威的兒童精神科醫師以其個人在國外求學的經驗,以及回國後多年的努力,分享他的心得:成人應以開闊的胸襟面對不同需要的兒童,建立這樣的社會文化和制度法律,促進所有的兒童快樂地成長、發展潛力、貢獻社會。拜讀「醫病平台」三篇有關「寬闊的胸襟」的文章,腦子裡浮現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往事,把它記下來警惕自己。從1970年進入台大醫院神經精神科當住院醫師算起,我已經當了53年的精神科醫師,看過許多病患,教過不少年輕醫師。有一次電視正在報導有關精神疾病的主題,我的妻子大聲喊,叫我趕快來看一位我們兩人都認識的年輕醫師受訪的報導。我有點故意慢吞吞走去看那報導。我當時的心態是那個主題是我的專長,怎麼會去訪問那年輕醫師。事後回想,若我當時能打從心裡為我教過的年輕人上節目受肯定而高興,那該多好!如果能打開心胸,分享別人值得高興快樂的事,人生會更美好,因為「分享的快樂加倍多」。可惜人常常見不得別人好。1981至1984有二年多的時間,我當台大醫學院及台大醫院精神科代理主任。當時華視兩位很有名男女主持人希望能和台大醫院精神科共同策劃一個早上8點的衛教節目,向民眾介紹精神疾病。當時我花了不少時間規畫此衛教節目。該節目從9月開始播出,可是才播出兩次,我突然接到主持人的電話說這個節目不能再播出了。原來是有萬年國會立委向教育部施壓,說10月有許多僑胞回國,不可讓僑胞在光輝的10月看到電視台播出精神疾病節目。天啊,那萬年立委認為精神疾病是可恥見不得人的事,怎麼能出現在電視節目上。其心胸狹窄,自認官大學問大,無法接納不同意見。我對中醫接觸不多,了解有限,因此多少有些偏見。曾有一位有名氣的中醫師,因焦慮、失眠影響到他的生活作息及工作來看我的門診。他並不以中醫師身分來看我的精神科為恥。現在回想起來,我自問我能像那位中醫師一樣有寬闊的胸襟,於必要時坦然接受中醫治療?在我的門診,曾有多次由宮廟人員帶著病患來看病的經驗。他當著我的面對病患和家屬說:「醫治這個病需要神,也需要人。神的部分我已幫你們做了,人的部分就交給醫生了。」傳統上,醫師傾向將宗教信仰從醫治領域排除。極端的情形是互相敵對,客氣一點的是河水不犯井水。其實醫師做臨床試驗都知道有所謂「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所謂安慰劑效應就是信仰的醫治力量。曾有一個治療孕婦晨吐(morning sickness)的藥物臨床試驗,對照組除安慰劑組外,還有一組其實是催吐劑。但實驗結束解盲時,催吐劑組一樣有安慰劑效應,這是因為受試者相信服的是止吐劑。服藥就會有安慰劑效應,那宗教信仰的醫治力量更不能忽視。我在思考醫療人員是否也應有那種胸襟,於需要時,對病人和家屬說:「人的部分我會盡力做,神的部分就交給你的宗教信仰了。」許多年前電影大法師在台灣上演時,我參加一個相關的研討會擔任與談人。我剛好坐在另一與談人王敬弘神父旁邊。王神父是當時台灣天主教界對驅魔(趕鬼)最有經驗的人。當開放聽眾提問時,一位天主教教友問王神父:「你驅魔時,是否遇到過非常兇悍的鬼?你是如何處理的?」我印象很深刻,當時王神父幽默地指著我回答說:「我若再遇到,會轉給林醫師。」引起滿堂哄笑。天主教的驅魔手冊提醒神父在進行驅魔前,應請教醫師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性。我在想,當我治療自稱是被鬼附身的患者時,我是否也應該有請教宗教神職人員排除鬼附身可能性的胸襟。要培養寬闊的胸襟,就需要改變故步自封的心態。走出同溫層,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面對陌生的人、事、物時,人免不了多多少少會有壓力感。因此一般人喜歡窩在同溫層取暖。待在同溫層覺得比較舒適沒有壓力乃是趨吉避凶的人性。但過度害怕面對陌生事物,會使人抗壓性差而無法成長,進而導致偏見、自大、仇外的心理和行為。Xenophobia這個名詞本來是指害怕陌生人,後來延伸為害怕圈外人或不喜歡圈外人。在害怕、不喜歡的情境下,容易產生偏見、歧視。在優越感作祟下,認為圈外人是次等公民,不值得接觸來往,甚至認為應加以排斥。希特勒從種族歧視與種族優越感走向除滅其所認定的次等族群,就是一個鮮活的悲劇。其實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也都持續不斷在經歷留在圈內與走向圈外的抉擇。心胸寬闊地去接觸了解新的人、事、物,才能消除害怕、偏見、敵視,並進而發現圈外世界的美而加以欣賞。適時地走出同溫層,可降低個人與社會的負能量,使世界更美好。聖經有一段話,以人的身體來比喻我們的社群生活和相處之道。我覺得很適合用來勉勵我自己走出同溫層。將之摘錄供大家參考。如果全身是眼睛,怎麼能聽呢?如果全身是耳朵,怎麼能嗅呢?然而,上帝按照自己的旨意把那些不同的肢體都安置在人的身體上。如果全身體只有一個肢體,怎麼能算是身體呢?其實,肢體有許多,身體卻只是一個。所以,眼睛不能對手說:「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說:「我用不著你!」相反地,身體上那些似乎比較軟弱的肢體,更是我們所不能缺少的。(新約聖經歌林多前書12章17-22節)延伸閱讀:醫病平台寬闊的胸襟主題文章11/20-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2-佛教徒的醫師如何用寬闊的胸襟看待與我們出道不相同的對象11/24-以寬闊的胸襟選擇好醫師 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2-03 名人.鄒頡龍
鄒頡龍/〈從電影看醫學〉從東京物語談長途旅行對健康的影響
機器貓小叮噹(哆啦A夢)陪伴許多人的童年時光,口袋裡的「道具」奇幻莫測。如果真能得到小叮噹來自未來世界的道具,您最希望擁有哪一項呢?能夠穿越時空的「時光機」,相信是很多人的選項。「時光機」畢竟是幻想,但是透過老電影,真的能讓我們彷彿置身於過去的時空。1953年(民國42年)的電影《東京物語》,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生涯代表作,被評論家認為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導演的鏡頭,讓觀眾在兩個多小時觀影過程中靜靜回到七十多年前,二戰剛剛結束的日本東京。沒有高鐵的年代,搭火車從台北到高雄要多久?「站站停」的慢車可能要超過八個小時!在《東京物語》中,一對老夫婦在遲暮之年,從廣島的鄉下搭乘火車前往東京探望他們的兒女。1953年的日本,搭乘沒有對號座的三等艙,擁擠的車廂,污濁的空氣,在不舒適的狀況下過夜,這對老夫婦而言是多大的挑戰。好不容易見到久違的兒女,表面上雖然禮貌客氣,行為舉止難免流露出對鄉下來的父母的嫌棄與厭煩。唯一熱忱招待他們的反而是在二戰後八年音訊全無,推斷已經死亡的小兒子之妻,那一絲溫暖,些許滋潤老夫婦的心靈。經歷了長途旅程的疲憊與失望,返鄉後沒幾天,老母親就因病過世了。旅行,讓我們脫離一成不變的生活,拓展視野,增廣見聞,然而長途旅行對身心還是可能造成一定的壓力。英國廣播公司BBC 報導了長途旅行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影響。1.脫水:因為在機艙中濕度比較低,飛行時間越長,越可能造成脫水。2.機艙壓力變化:會影響身體的平衡還有腸道問題 。3.血栓:長時間坐在座位上不動,有可能會造成血栓。例如腿部的深部靜脈血栓(DVT)。4.時差:影響睡眠品質,同時影響健康。在跨越3和4個時差時區的時候會更嚴重。5.感染:在密閉的交通工具與陌生人相處,增加感染機會。《東京物語》在我學生時代就已經如雷貫耳,在只有錄影帶的年代曾經朝聖,卻覺得沉悶乏味,只看了三分之一就宣告放棄。如今再看這部作品,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可以深刻感受到鏡頭下那種沉靜、含蓄的美。《東京物語》就像一條看似平靜,沒有太大起伏,卻有豐富生命力的河流。我注意到在小津安二郎鏡頭下的人物,從善良溫和的老夫婦,到丈夫生死未卜、內心被痛苦折磨的小媳婦臉上,都可以看到淡淡的微笑。或許導演想展現的那一抹笑容並非虛假,而是看透世間不圓滿,豁達以對的從容。電影末尾,兒女們在鄉下參加完母親的葬禮,又快速離去。還未出嫁的小女兒為兄姐的冷漠自私忿忿不平。導演透過小媳婦說:「孩子們終究會離開父母越來越遠的,孩子會有自己的家庭,要照顧自己的生活,真的,他們並沒有惡意。」《東京物語》劇中飾演父母的角色設定出生於距今140年前。透過這樣的老電影,我們彷彿乘坐了「時光機」,那個世代父母的感觸,於21世紀的今天看來,還是令人深思。
-
2023-12-02 退休力.活躍好學
2023退休力論壇/奧運金牌30歲就「退休」 陳怡安:把心態歸零才能重新開始學習
退休年齡延長,許多人65歲仍退而不休。但對於運動選手而言,退休界定與一般民眾不同,30歲就面臨退役轉職。聯合報今舉辦「以防萬一活到100歲」2023退休力論壇,前跆拳道金牌奧運國手陳怡安說,歷經年少得志、人生失意,自己認知到,把心態歸零,保持學習的動力,是面對人生境遇轉折的最好良方。陳怡安在1988年、1992年奧運示範賽中拿到金牌佳績。她表示,年僅15歲就拿到奧運金牌,生活面臨很大轉變,壓力隨之而來,但也隨著光環成長。跆拳道納為正式項目後,自己已離開前線,在擔任體育主播,雖決定復出,然因運動傷害,最終沒能選上雪梨奧運賽。卻也因此學會在人生不同階段,做出不同調整。陳怡安表示,卸下選手身份時,自己才30歲,對一般民眾而言,或許還很年輕,但對於競技運動選手而言,卻已屬「高齡」。在奧運遴選失利後,經歷很長的人生低潮,在家哭了半年,也離開在體育台的工作,最終藉由手工藝,找到療癒自己的方式,重新與自己對話。「把心態歸零,不再以奧運金牌、體育主播看待自己,才能重新開始學習。」陳怡安表示,放下過去的身份及光環,重拾為了紓解比賽壓力而發展的打毛線、做紙雕、手工皂興趣。後來,她創立手工皂品牌,推廣愛自己也愛環境的環保肥皂,完成少女時代的開店夢想。做手工藝與在跆拳道場上奮鬥的形象大相逕庭,民眾該如何拓展與職涯不同的興趣?陳怡安透露,自己先從打毛線開始,這與運動員接受訓練十分類似,必須專注當下,慢慢完成一件事。建議民眾,廣泛學習自己喜歡的東西,不必設想學會後有什麼用途;另外,曾經排斥的事物,也能在退休前後開始拓展,及早建立退休準備,轉換過程就能更加順利。「人生應該隨時保持新鮮感。」陳怡安說,孩子長大、事業穩定後,自己回到體育圈,在中華奧會擔任委員,除帶隊至國外比賽,也至國外參加會議,提供自身經驗。在各界的期待下長大,她很能理解年輕選手的壓力,讓孩子選擇合適的方式發展,自己則從牌提供支持。身為運動員,有著強健體魄,陳怡安表示,自己很有可能活到100歲,因為保持學習的習慣,對生活保有熱忱、好奇心,運動、健康、理財也要儘早開始,被問及想要什麼時候退休,「我回答,我沒想過退休,想要當個老不休。」她透露,自己已開始訓練,準備參加2025年世界壯年運動會的西洋劍項目。
-
2023-12-02 醫療.中醫
冬天進補上火怎麼辦? 中醫師解析「上火5類型&如何降火」:別以為喝青草茶就沒事
人的火氣從何而來?為何五臟六腑都上火?口乾舌燥、嘴破、便祕、眼屎多、長痘痘、口臭、失眠、食慾不振、煩躁不安、全身倦怠,這些火氣大的症狀是如何發生的?這代表身體出了什麼問題?人會上火,究竟什麼是「火」?是食神電影中所說的那把熊熊烈火嗎?還是指一個人的「火爆個性」呢?生病是五臟六腑的火失衡 對應症狀一次看在中醫論點中,五臟相生,因此上火的情形也都會發生在這些所謂的五臟六腑中,包括心火、肝火、腎火、肺火、胃火,但值得注意的是,中醫觀念裡的「心」、「肝」、「腎」、「肺」、「胃」並不是單單指這些臟腑,而是指相對應的系統。中醫師陳潮宗指出,五臟六腑的火是平衡存在,不過有時因為自身的飲食、作息或疾病,導致蘊含體內的火失去平衡,這時就會使身體出現外顯症狀,嚴重者還會併生疾患,不只在治療上耗費時日,更難過的是因為疾病造成的痛苦,因此,平時身體如果出現輕微症狀時,就要有所警惕。 ▲心火心主神明,即心是君主之官,就是統領身體一切系統的將帥。心火旺時主要影響血脈、呼吸及腸胃系統,嚴重者還會有心血管疾病或腦部疾病。心火氣盛主要是因為情緒、壓力所導致。 ‧表現症狀:心煩急躁、面赤口渴、心中煩熱、易失眠多夢、口舌生瘡、肌膚瘡瘍、便乾尿血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態、控制情緒、減少緊張、減少思慮、避免處理繁雜或涉及眾多人際關係的煩心事。 2.飲食方面: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禁酒、多運動。 3.藥物方面:可服用黃連、蓮子等清心瀉火的藥材。 ▲肺火肺主皮毛,當人們穿衣多、住房暖、活動少、飲食熱量高時,體內就容易積熱,而有肺火顯盛的現象,嚴重時將影響呼吸道、腎臟、肝臟等部位。 ‧表現症狀:咽乾疼痛、咳嗽胸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鼻乾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以「呼吸咳嗽洗肺法」清肺,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透過反覆深呼吸、呼氣,盡量排出肺內氣體,並由主動咳嗽的積極性保護性反射動作,來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達到清潔肺部、增強免疫力功用。 2.飲食方面:多吃屬性偏涼的食物,如白蘿蔔、白木耳、大白菜、芹菜、菠菜、冬筍、香蕉、水梨、蘋果、百合、楊桃、枇杷,並多飲水,少吃肉類及巧克力等高熱量食物。 3.藥物方面:在醫師指導下,如患者為肺熱鬱閉者,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草湯;如為陰虛肺熱者,服用養陰清肺口服液、金果飲等。此外,包括白薇、地骨皮,也是清瀉肺熱的主要中藥材。 ▲胃火跟飲食的量、質與時間關係密切,主要跟濕熱、食滯兩方面有關,嗜酒、嗜吃辛辣食物、過量飲食等都會引起胃熱上火,容易影響到脾、胃、腎、肺等器官。輕微胃火盛的人,總是有吃不飽的感覺,但其實這是胃熱給大腦的錯覺;當火盛到了某一階段,胃部就會出現發炎現象,反而會變成什麼都吃不下。 ‧表現症狀:胃部灼熱疼痛、腹脹、口乾、口臭、大便稀爛、便祕、牙齦腫痛、胃口不好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多注意口腔衛生。 2.飲食方面: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飲食節致、禁吃過熱、甜膩的食物,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的攝取,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 3.藥物方面: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有瀉胃火功效。 ▲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所以調整情志、穩定情緒很重要,焦躁情緒會火上加油,保持心情舒暢有助於調節體內火氣。此外,睡眠不足、睡眠品質不好,也是造成肝火上升的原因。當經常熬夜打亂人體正常的作息時間,肝臟不能如期在晚上11點到凌晨3點進行休息和排毒的工作,只能加班將體內積存的雜質和毒素清除,就加重了肝臟負擔,長久以往將不只影響肝臟健康,也會造成心臟方面疾病。 ‧表現症狀:下午頭易脹痛、頭暈、耳鳴、眼乾、口乾舌燥、口苦、口臭、兩肋脹痛、睡眠不穩、身體悶熱、舌苔增厚、暴躁易怒、長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改善急躁個性、睡眠充足、心情放鬆。2.飲食方面:不宜吃辛辣、過油膩及過酸的食物,避免煎炸食物,羊肉、海鮮、肥肉、烏梅等燥熱的食材應能不吃就不吃。3.藥物方面:金菊花、溪黃草、夏枯草、白芍等合煎飲用,可平息肝火。 ▲腎火從中醫觀點中,腎本身有腎陽及腎陰之分,腎陰負責製造人體津液、體液輸布到全身,幫助人體平靜、降溫;而腎陽是作為腎陰體液等運送的動力,當腎陽過亢時就是腎火上升的現象,女性在更年期時常見症狀如熱潮紅、盜汗等就是腎火上升的症狀,嚴重時也會影響到肝臟和脾臟。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掉髮、齒搖、睡眠不安、煩熱、形體消瘦、腰腿痠痛、生青春痘等。 ‧治療之道: 1.生活方面:不熬夜、維持穩定的作息時間。2.食方面:減少冷飲、高熱量、刺激性食物,多補充高纖維、維生素C的食物。3.藥物方面:中醫常用知柏地黃丸來清瀉腎火。 「實火」、「虛火」降火大不同當我們出現口渴、口乾、口臭、口苦、嘴破、口舌生瘡、痤瘡、失眠眼睛乾澀、小便偏黃味道重、耳鳴、頭痛、便祕等症狀時,老一輩的長輩都會輕描淡寫地跟我們說:「你是火氣大啦!多喝青草茶降火氣就好了!」沒錯,這些病徵的確就是上火的綜合症狀,但若是以為上火喝喝青草茶就可以了事的,那就大錯特錯了。上火的種類可分成「實火」、「虛火」,兩種治療之道又有所不同。 【實火】 常受實火侵犯的患者,類型多是喜愛飲食烤、炸或辛辣的的燥熱食物,體質上呈現壯碩體態,脾氣暴躁、易怒的人,在症狀表現上為口渴飲多、口苦、口臭、易口破、舌苔偏黃、舌頭生瘡、舌頭顏色紅、脈衝有力、煩躁易怒。 ‧治療之道:因患者的體質壯碩,可以瀉法調理,例如使用苦寒的方劑,像是黃連解毒湯、龍膽瀉肝湯、普濟消毒飲等是中醫師常開立的處方。 【虛火】 與實火相反,常發生在體質虛弱的人,如因熬夜、長時間工作導致體能過度消耗或過勞者。症狀表現上為口乾但喝不多、舌苔薄少、舌頭顏色偏紅、失眠、眼睛乾澀、腰膝痠軟、脈數細且多。 ‧治療之道:因為身體有不同程度的虛損,因此,應以滋潤補養需損的方法治療,中醫師開立玉女煎、清心蓮子飲、知柏地黃丸等處方用藥。 (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療.腦部.神經
氣溫陡降不只易中風!醫提醒:「這病」二發超可怕!
近日媒體報導,37歲馬來西亞女星莊群施於11月28日猝逝,死因為「腦動脈瘤破裂」,傳出可能與「吹頭髮」有關。對此,神經內科專科醫師,同時也在「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擔任闢謠超人的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學術組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徐文俊表示,吹頭髮時,無論吹風機溫度高低,「都與腦動脈瘤破裂沒有關係!」不過最近氣溫陡降,只要一不留意,血壓很容易上升,若有腦動脈瘤,加上血壓飆升,便可能引發腦動脈瘤破裂。腦動脈瘤第一次破裂,不一定帶來大量出血,但是會有「突發性劇烈頭痛」。若是病患忽略,第二次破裂時,死亡率幾乎達100%!徐文俊解釋,腦動脈瘤「並不是指癌症那種腫瘤」,而是指腦動脈血管壁出現凸起現象,形狀有點像氣球,這像氣球般的凸起構造就會不斷被撐大,血管壁也就越來越薄,一旦破裂,嚴重甚至會致命。這樣的痛,竟讓人痛到地上打滾!一旦腦動脈瘤破裂,會引發「蜘蛛網膜下腔出血」,有些病患就會出現劇烈頭痛,「那種痛,是會痛到在地上打滾!」徐文俊說,這種情況,病患通常必須馬上急診,當腦動脈瘤第一次破裂,若破洞較小,病患就可以逃過一劫,此時可能頭痛一、兩小時,疼痛就逐漸消退,通常不會致命,但如果沒有盡快處理、治療,拖到腦動脈瘤第二次破裂,「死亡率幾乎100%」。腦動脈瘤行成時,多數病患沒有症狀、沒有感覺,不少病患是因其他疾病接受腦血管攝影 (包括電腦斷層與磁振造影檢查等重組影像) 而偶然發現腦動脈瘤病灶,如果腦動脈瘤已經破裂,診斷方式是透過腰椎穿刺取腦脊髓液,然後進行檢測,如果在腦脊髓液驗出血液反應,代表腦動脈瘤已破裂、出血,這時,醫師通常會進一步安排導管式血管攝影,以幫助找出破裂位置、確診,然後盡快介入、治療。高血壓病友,更要留意這顆「未爆彈」目前治療腦動脈瘤方式包括血管栓塞、外科手術,以及放置「血流導向裝置」(分流器、分流支架)等,其中,分流器為一種血管支架,主要功能是幫助血液分流,減少血流所帶來的壓力衝擊,目前,這種治療方式為健保有條件給付,但多數病患還是必須自費。徐文俊提醒,在罹患腦動脈瘤族群當中,女性人數較多,有高血壓的病患,更要留意腦動脈瘤破裂風險,因此,血壓控制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天冷時刻,如果有高血壓問題,一定要規律用藥、好好控制血壓,一出現劇烈疼痛,千萬不要隱忍,必須盡快就醫、找出原因,以免拖延過久釀成悲劇。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2-02 醫聲.疫苗世代
退休前也應檢視健康力 活用成人疫苗投資個人免疫防護 節省個人潛在醫療支出 邁向樂齡更要重視疾病預防
依據聯合報自 2020 年開啟國民退休準備工程,退休準備不再只靠一桶退休金,必需隨檢視自己的「退休五力」:理財、健康、社會連結、活躍好學、自在獨立,五力齊備才能面對健康老化。第一屆退休力論壇「挑戰一個人 『以防萬一』活到一百歲」,正是探討每個人面對高齡化社會,要如何準備迎老。全世界人口正急速老化,根據聯合國資料,從2019年1億4300萬的80歲人口,估計到2050年,會增加三倍到4億2600萬人。台灣也在老化中,2026年,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高達全人口的兩成。逐漸老化的社會也造成醫療照護體系嚴重的負擔。2019年台灣全國健康照護花費佔GDP 6.1%,遠低於OECD平均數8.8%。2011年到2021年,全國健康照護花費增長率逐漸增加,2020和2021年增長率更是突破7%。如果以目前台灣老化速度的趨勢看來,醫療花費的負擔越來越大,如何確保健康老化將是非常須正視的課題。成人疫苗施打有益個人 可預防疾病 降低家庭醫療花費 根據最新統計,台灣醫療支出在家庭花費比例越來越重。1996年醫療花費佔家庭支出9.8%,隨著國人平均壽命延長,衛生保健觀念增強,2011年來到14.6%,2022年醫療保健支出比重增至17.8%。而成人疫苗施打可以預防疾病,改善生活品質,甚至也可以降低一半住院的機率和減少1/3的死亡率,因此可以減少家庭對於醫療花費的支出。施打疫苗對國家經濟更有貢獻,美國曾經做過一個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在2015年這些疫苗可以避免傳染疾病的醫療照護經濟負擔多達90億美元,其中,八成的醫療負擔是來自沒有施打疫苗的民眾。如果能增加成人疫苗施打,將可減輕這些經濟壓力,同時創造經濟韌性以及長遠性。 國際知名慈善家,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曾經在去年5月英國衛報新聞訪問中表示,他說疫苗創造奇蹟,他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認同。在另一個今年2月英國廣播電台BBC訪談中,比爾蓋茲甚至說,要好好利用錢,他寧可花錢買疫苗,也不要花錢去火星。他說,花814英鎊,約台幣31000元就可以拯救一個生命。 根據國際老齡化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n Aging) 研究報告,如果能投資成人疫苗計畫,對醫療和社會整體投資報酬率可達40%到300%不等,這樣的投資報酬率來自於中老年人持續的工作生產力和勞動參與力、稅金收納、醫療支出的減少,以及減少老年照護等支出壓力。 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VPDs)對老人健康和國家經濟都有很大的威脅。老年人容易感染疫苗可以預防的傳染病,像是流行性感冒、肺炎、帶狀疱疹和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等。 WHO建議流感疫苗施打率應涵蓋65歲以上人口的75%,但是依據國衛院最新報告,台灣65歲以上流感施打率從2010年到2019年只有25.6%到35.6%。另外,以呼吸道融合病毒引發的下呼吸道疾病為例,過去認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嬰幼兒常見的呼吸道疾病原因,會造成呼吸衰竭,甚至致死的嚴重威脅。但近年發現,在體質較弱的年長者、呼吸系統不好及免疫力較弱的族群,若感染RSV也可能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炎、心衰竭等症狀,造成住院與死亡率的上升。 9項成人疫苗 定期檢視接種建議 守護健康 快樂變老 高齡人口對於傳染疾病抵抗能力較差,加上人口結構的變化,臺灣現行的公共衛生需求應該優先推行成年人疫苗接種、鼓勵民眾遵行成人預防接種建議時程表,這是推動健康老化中重要課題之一。國內疫苗推動協會TIVS也結合衛福部疾管署的成人預防接種建議表,統整成人疫苗接種懶人包,包含以下九種疫苗: 破傷風、白喉、百日咳相關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季節性流感疫苗;B型肝炎疫苗;A型肝炎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人類乳突病毒疫苗以及帶狀疱疹疫苗。建議民眾定期審視自身健康狀況,終其一生應諮詢醫師接種合適疫苗。 依據內政部統計,國人2022年平均壽命79.84歲,擁有健康力是一個人退休後獨立生活的第一步,如何透過施打疫苗,保護自己的健康,健康又快樂的變老,將是每個人都要重視的課題。
-
2023-12-01 養生.家庭婚姻
媽媽想放風獨自東京遊被拒絕!老公說:「人家歐陽靖可一打一帶小孩去迪士尼,妳為什麼不行?」
為人母是一種幸福,卻也有著太多的犧牲,箇中滋味只有自己點滴在心頭。想想自己當媽後,有多久沒自己和朋友們大唱KTV、逛街、弄頭髮做指甲,甚至是出國玩?有時候,我們只是想要一點與自己的獨處時間,某個下午就可以......人家可以,妳為什麼不行?歐陽靖時常陪著兒子新醬到處旅遊、體驗生活,並在臉書粉專分享心得,日前更一打一、獨自帶新醬到東京,不僅體力毅力驚人,也帶給眾人滿滿的正能量。但有網友私下和她抱怨,自從當媽媽後就沒有出過國,最近在計畫去東京旅行,但因為真的需要好好放鬆,不想帶著3歲孩子,希望托給親戚或保母照顧幾天,所以尋求老公跟夫家的意見。結果她老公跟婆婆說:「人家歐陽靖都可以一打一帶小孩去迪士尼了,妳為什麼不行帶小孩?」帶小孩不是媽媽一個人責任「那你們怎麼不自己把小孩帶走?反正帶小孩不難嘛,歐陽靖都可以一打一了。」歐陽靖喊話,照顧小孩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偏偏這個重擔80%就是會落到媽媽身上,在對孩子母親說風涼話的同時,怎麼不想想自己在育兒上能幫助些什麼?然後大家好像誤會她很喜歡帶小孩?歐陽靖坦言:「其實是不得已的好嗎......如果我有強力後援,現在應該也不會有『新醬出去玩』這個粉專了!我可能會投入更多心力在自己的事業、獨旅、寫作......而我跟新醬之間會有截然不同的親子關係。」歐陽靖鼓勵媽媽適當擺爛「沒有好壞,當人生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的時候,就必須走得抬頭挺胸。」我必須獨力照顧小孩,但我也不想因此捨棄熱愛的海外旅遊,所以我必須讓自己有一打一的能力,完全捨棄所謂的Me Time跟放鬆、只求身心越來越強壯,並在旅行過程中跟孩子互相磨合、找到彼此的最大快樂公約數。生命的際遇讓我得到了一個史上最好、最貼心、最投緣的旅伴,但在此之前所承擔的育兒壓力也曾差一點壓垮我。「如果有選擇,沒有任何一個媽媽必須承受壓力。」我常常鼓勵媽媽友「擺爛」(笑),就是不當媽媽幾天,出去旅行、遠走高飛,讓隊友分擔責任。(但這也只是精神上的鼓勵,因為母性使然,媽媽總是無法自由自在......)帶幼兒出國旅行不是天堂就是災難,只要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大概就知道在這小孩懂事以前值不值得把他帶出去了!若有能力也有膽量,的確可以試試看,但如果大人旅遊的目的是純粹放鬆,托育才是上策!希望這篇文章那位網友的先生跟婆婆可以看到:「你的老婆(媳婦)是單親媽媽嗎?不是吧?那家人到底為什麼不能幫幫忙,讓她去放鬆一下?」孩子會懂的歐陽靖表示自己運氣很好,早早找到了跟孩子的相處模式,現在自己反而對獨旅、或只有成年人的旅遊毫無興趣。「我到哪裡都想帶著新醬,因為我想跟他共享旅途中的所有笑容。」即使妳還沒跟孩子做好磨合,想暫時逃離也沒關係。人生很長,每個孩子都是追著他所選擇的父母而來到這個世界上,他會懂的!她也附上一打一和新醬到東京迪士尼玩的照片:「玩了7個設施,直到晚上9點才離開,媽媽全身痠痛到好像被卡車輾過!但新醬超乖、超開心,而且擁有美好的回憶......那一切都值得了!」網友:講到心坎裡!網友們留言:「真的,當媽後都沒自己的生活了,凡事已孩子為優先」、「媽媽也是人不是鐵打的機器」、「願意跟被迫差很多」、「媽媽才懂媽媽們的辛苦」、「沒有人天生就喜歡帶小孩,這和沒有人天生喜歡做家事一樣。」「從新醬媽的身上學到:對於沒辦法逃避的事情,如果能讓心境轉個彎,也可以是一件快樂的事」、「我喜歡帶著孩子一起旅行,但偶爾也會想自己一個人跟姐妹的旅行......」「媽媽們真的需要一點自己的空間」、「適時擺爛可帶來無比......的放鬆喔」、「勸出差文!」有些話,我們沒有勇氣或無法直說,感謝,靖能幫我們說出來;儘管只是看著文,都瞬間被治癒了一些。媽媽們,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媽媽快樂了、情緒穩定,孩子才會快樂。延伸閱讀:.天使婆婆!媳婦顧孩崩潰line求救,婆婆秒回:很開心找我幫忙,現在搭車趕去.媳婦最想要的婆婆人選!尹汝貞:「不喜歡就不見面,幹嘛製造問題」.癌逝妻子留下紙條!其中「一句話」讓人動容 每年做1件事不留遺憾※本文由【媽媽寶寶】授權:
-
2023-12-01 焦點.元氣新聞
醫療科技展/「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各醫院聚焦AI技術
第七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昨天登場,總統蔡英文許下「台灣成為全球健康產業重要樞紐」的期許,參展醫院今年皆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大秀「智慧醫療」肌肉。新光推出內視鏡AI系統、國泰是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北醫附醫為失智預測模組、長庚推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花蓮慈濟分享以自製間質幹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醫病故事、關渡醫院展現打造「智慧醫院」成果等。提升效能 妥適運用人力醫策會會長翁啟惠說,台灣面臨高齡化挑戰,智慧醫療正是台灣的機會,期待打造高齡健康產業鏈。智慧醫療能提升醫療效能、妥適運用人力,對民眾來說,診斷、手術、恢復時間都能大幅減少,節省治療上的醫療成本。32歲阿翰2年前因工受傷,導致脊髓損傷,肚臍以下「失去知覺」,在花蓮慈濟醫院接受「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回輸手術」後兩個月,昨天可在眾人面前利用輔具行走。花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昇宗表示,慈濟已完成6例個案,阿翰是9月才完成手術的患者,植入後一周就可以自主動作,一個月能夠自主踢腳,是復原相當好的個案。長輩睡眠品質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關渡醫院年初於護理之家導入「人因工程智慧照明」,院長陳亮恭說,該系統讓每位住民所處的空間,都能比照外界光線,讓住民在室內就能感受外在的光,也能知道現在的時間,幫助住民睡眠品質改善52%,大幅降低安眠藥使用,住民睡不好的主觀感受也回饋「少很多」。遠距診斷 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說,智慧醫療近年深入所有人的生活,全球飽受呼吸道疾病影響,從新冠肺炎到最近的黴漿菌,最好的預防方式是「減少接觸」,智慧科技能讓醫師透過電腦作業協助診斷,既可給予患者妥適的治療藥物,也能降低感染風險。新光醫院推出內視鏡AI系統,如照大腸鏡時,可以透過AI監測息肉大小,並建議未來追蹤時間;國泰強化現行重症新生兒轉診服務,導入全方位新生兒外接轉送e化服務。長庚推出「5G救護車」,讓獨自在救護車上協助後送重症兒童的兒科醫師,透過架設在擔架上的5G設備,將資訊及影像傳送到院內,讓其他醫師同時協助治療。獲得智慧醫療標章的長庚醫院,昨也在醫療展中展示遠距醫療工作車及行動遠距診療箱。北醫體系包含北醫附醫、萬芳醫院、雙和醫院都紛紛展示AI檢驗檢查系統,如衛星X光檢查中心、智慧床墊壓力感測系統、擴增虛擬實境神經性疾病復健系統、微創遠端橈骨骨折復位鉗3D列印輔助器材等。
-
2023-12-01 醫療.皮膚
染髮會致癌嗎?染髮後護髮有用嗎?皮膚科醫師一次破解染髮「10大迷思」
染髮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無論是把變白的頭髮染成黑色,或是染成時下最流行的灰藍色、灰紫色。只要想改變造型,「染髮」是常見的選項之一。但圍繞著染髮常有各式各樣的疑問,尤其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染髮到底會不會致癌?多久染一次頭髮比較好?太常染髮會禿頭嗎?關於這些染髮的常見疑問,《良醫健康網》採訪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黃毓惠,同時蒐羅可信資料,一次解析民眾常見的十大迷思:一、染髮會增加致癌風險嗎?科學家還在研究中,目前沒有確切的研究資料顯示會增加人體的致癌機率。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目前將染髮劑歸為第3級致癌物,與人們經常飲用的咖啡為同一級,意思是:「目前尚無足夠的動物或人體的實證資料,據以分類該物質是否為人類致癌物」,並指出染髮與罹癌之關聯性可能與皮膚直接接觸或長期的職業暴露有關,一般染髮的狀況不用太擔心。美國防癌協會(ACS)也表示,1980年後製造之染髮劑已移除包含芳香胺(Aromatic amines)等證實會致癌的化學物質,無證據顯示非永久性染髮會增加罹癌風險。二、聽說染髮前一天不洗頭髮,可以保護頭皮,是真的嗎?錯誤,頭皮的分泌物沒有辦法保護頭皮不受染劑傷害。染髮前一天要不要洗頭髮都可以,但洗頭髮跟染劑是否傷頭皮沒有關係。三、染髮後多久要洗頭?以頭皮的健康來說,染髮後什麼時候洗頭髮都沒有影響。但是洗頭是否影響染髮的效果,可能視染劑而定,建議與設計師討論。四、長期染髮、燙髮會影響頭皮健康嗎?會。因為染燙髮使用的都是化學藥劑,太頻繁接觸都會傷害頭皮健康。因為染燙髮使用的都是化學藥劑,太頻繁接觸都會傷害頭皮健康。五、聽說「漂髮」很傷髮質,是真的嗎?是真的,因為漂法會讓毛髮中的黑色素整個消失,的確對頭髮的影響比較大。至於頭皮的健康,只要化學藥劑有碰到頭皮,多少都會受影響。所以醫師會建議不論染髮、燙髮,這些化學藥劑都盡量不要碰到頭皮。六、聽說太常染髮會禿頭,是真的嗎?錯誤,禿頭的原因很多,例如遺傳、壓力、化療。但是在染頭髮的時候,只有染表面的頭髮,而毛囊是在頭皮的深層,不會被染劑傷害到。所以禿頭跟染髮沒有關係。七、染髮後常做護髮有用嗎?多少會有幫助,可以讓頭髮的毛鱗片排列比較整齊,頭髮比較柔順。但頭皮、頭髮的健康來說,醫師會建議最好還是不要去做染燙。八、多久染一次頭髮比較好?建議不要太常染髮,間隔三個月到半年比較好。九、孕婦可以染髮嗎?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哺乳媽媽使用染髮劑或燙髮劑對哺乳寶寶有影響。使用在頭皮上的用品就像使用在其他皮膚上的藥品一樣,吸收到體內的量很少,對哺乳寶寶的影響很少。如果媽媽的頭皮是健康以及完整的,比起頭皮有抓裂傷的媽媽,染髮劑吸收的量更少。對哺乳媽媽燙髮或染髮有以下幾點建議: 選擇專業合格的美髮師 告訴美髮師您正在哺餵母乳 輕柔的洗頭,勿抓傷頭皮 選擇天然成分的燙染產品 染燙髮時注意通風 請美髮師盡可能不讓藥劑接觸頭皮。皮膚科醫師建議,染髮時最好不要讓染劑接觸頭皮。十、染頭髮時要注意什麼?衛生福利部曾提出「染前選」、「髮健康」、「要看明」、「安全染」、「全注意」的五個要點,在染髮前、中、後可注意以下地方: 染前選︰選購有衛福部許可字號及完整標示的染髮產品。 髮健康︰確認頭髮周圍的皮膚及頭皮是否健康,有傷口時千萬不要染髮。 要看明︰看清楚染髮產品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以確保使用安全。 安全染︰正確安全使用染髮產品,不得以洗髮方式進行染髮。 全注意︰全心注意染後皮膚狀況,每次染髮必須間隔三個月以上。另外,有些人可能會對染劑的成分過敏,因此第一次染髮時,可以塗一些染劑在耳朵後面的皮膚,試試看會不會過敏。如果不會過敏就可以使用染劑。提醒大家,染髮時仍須避免染髮劑與皮膚直接接觸,並注意頭皮毛囊健康狀況,頭皮有傷口或過敏症狀時千萬不能染髮。【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衛生福利部 - 「染髮5撇步,安全又美麗」正確染髮及選購染髮劑!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 健康九九網站【延伸閱讀】 「不吃餓死算了!」長大才懂,曾以為的惡毒,是媽媽撐起家庭的堅強
-
2023-12-01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冬日裡的暖陽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想看本文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想看本文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踏入臨床的世界將滿一年,回首一望,與病人相處的點滴都歷歷在目。縱使醫療大環境已經和幾十年前大相逕庭,即便「醫病關係」的課題已成為每位醫師需要持續進修的學分,然而對於菜鳥醫學生而言,我認為這是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美好的是,在醫學教育漸趨多元化的現在,我們有致力於醫學教育的老師與前輩們,默默在醫病關係的領域耕耘出一片良田,讓我們打從大一入學便有引領醫學生探討醫病衝突與和諧的哲學課程,隨著年級增長還有逐漸進化的各式醫病溝通學分,更在進入臨床後配合輪訓科別定期安排豐富的倫理討論會,讓我們在一次次的分享與省思中調整自己面對病人與生老病死的心態。然而,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現代的醫病關係好似初春結冰的湖面,我們總是被教導要時時保有視病如親的態度,卻深知在迎接病人的康復與感謝時,也得小心翼翼避開隨時可能破裂的薄冰。在這樣矛盾且人人自危的醫療環境裡,身為菜鳥的我雖然還感受不到一線面對醫病糾紛時的壓力與無奈,卻也時時謹記著老師與學長姐「好好保護自己」的指引,因此時常在「向病人敞開心胸」與「保持適當距離」的模糊界線打轉與困惑。直到我遇見了傑西阿姨。還記得那是個寒冷的冬天早晨,輪訓到大五內科最後兩週的我已被知識轟炸的體無完膚,令人沮喪的是,印出的新科別病人名單充斥著不確定念法是否正確的自體免疫疾病,而點開被老師指定照護病人的電子病歷,也因為病人進出醫院太多回使得操勞的電腦遭遇了前所未見的當機,心中對嶄新科別的學習熱忱頓時滅了一半。在與長得驚人的病史奮鬥後,團隊的總醫師學長帶著我到病人的床邊,仔細的向病人與家屬介紹這位未來兩週新加入團隊的菜鳥醫學生,我才發現我主要照顧的病人,和先前遇過長期以醫院為家、精神早已被病情磨損的病人不太一樣,是一位年紀與我母親相仿、被自體免疫疾病摧殘、瘦弱卻面帶燦爛微笑的樂觀阿姨。當時正巧遇到換藥時間,我在看見護理師拆下一層層紗布下顯現的腐爛腳部傷口後忍不住倒抽一口氣,卻看著阿姨抓著床邊圍欄強忍疼痛後仍勇敢的向我比了個讚,並在我離開病房時熱情的喊著我的名字向我揮手再見,那是我在半年見習生涯中第一次感受到心臟如此真實的糾痛,同時卻被阿姨眼神流露的堅毅與生命力大大感動。大概是阿姨與母親氣質相似的感情投射,並且被阿姨散發的能量所感染,那天以後,前往傑西阿姨的病房聊天成為每天臨床業務與課程結束後的例行公事,也是我兩週最大的快樂泉源。起初,我在一問一答間逐步了解傑西阿姨的綿長病史,隨著每日觀察並記錄阿姨換藥的進步,我慢慢越來越能掌握傑西阿姨的病況,可以盡所能地向阿姨解釋各項醫療處置的用意與結果,更激發我努力尋找阿姨得到的罕見疾病的現狀治療與展望,即便希望渺茫,仍鍥而不捨地和老師與學長姐們討論。除了在醫療知識方面的長足進步,隨著每天和傑西阿姨的聊天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之間也逐漸建立起深厚的友誼,我們時常就像兩個興奮的小女生一樣,總是在夕陽撒落的窗邊天南地北的聊到護理師催促著我們去吃晚餐,才發現原來病人與醫師的距離可以如此靠近,才發現小小的醫學生也能為生命快要失去盼望的病人帶來一點希冀,一夕間,見習六個月來對病人築起的防衛圍牆崩塌,是傑西阿姨教會我何謂視病猶親。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我期許自己未來成為醫者時,即便面對病人偶有力不從心,也要時刻想起與傑西阿姨之間建立的美好情誼,提醒自己避免築起與病人間的高牆,成為一位有溫度的醫師、成為林口台地晦暗冬日裡的暖陽。延伸閱讀:11/27 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11/29 301號病房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30 醫聲.慢病防治
2030消除愛滋?專家呼籲:台應採創新多元化策略、提升用藥可近性
12月1日是「世界愛滋病日」(World AIDS Day)。根據一項跨國性「HIVCCB白皮書研究」,在韓國、中國、日本、台灣、新加玻與香港等六個亞太區域中,只有台灣提前達成聯合國UNAIDS(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所設定的「90-90-90」目標,但目前數據為「90-95-95」,距離2030年「95-95-95」目標,還有一小段距離。多位台灣專家、學者對此表示,從政府部門、NGO民間團體到社會大眾,只要願意一起努力,針對「擴大HIV篩檢、宣導對象」、「減少用藥門檻、增加用藥多元性、可近性」與「推動觀念翻轉、去汙名化」三關鍵發展創新、接地氣策略,相信消除愛滋指日可待。2030消除愛滋需達成「95-95-95」目標,就是95%的感染者知道自己感染愛滋病毒、95%感染者已服藥、95%服藥感染者達到病毒量測不到。衛福部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我國目前已經達到「90-95-95」,優於全球平均「86-89-93」。越多人知道U=U,越有助提升篩檢普及率在篩檢部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分處副院長柯乃熒指出,目前HIV篩檢宣導政策多針對成年同志族群,事實上,只要有性行為、性活動者,都應定期接受HIV篩檢,像青少年、青少女若有性行為,也應列為篩檢宣導對象,才能避免HIV傷害青少年、青少女健康。「現在感染HIV(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得愛滋已不是絕症,只要持續用藥三到六個月,身體就測不到病毒,測不到病毒,代表完全不具傳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柯乃熒與參與白皮書撰寫的高雄榮總感染科主任林錫勳皆認為,上述「U=U」概念,也是目前國際對治療HIV感染、愛滋病所形成的共識。希望更多人瞭解這樣的觀念,才能盡早徹底去除HIV、愛滋威脅。在白皮書裡,泰國專家提及,在某個城市的HIV篩檢統計中,一般民眾裡,有45%表示曾接受篩檢,48%表示有計畫進行篩檢,篩檢管道則包括常規體檢、產前篩檢。林錫勳指出,相較於其他區域,台灣最大污名化來自於《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的21條,部分條文為「明知自己為感染者,隱瞞而與他人進行危險性行為,致傳染於人者,處五年以上、12年以下有期徒刑。未遂犯罰之。」林錫勳直言,這條文制定背景是在HIV感染、愛滋病仍然無法治療的年代,如今,無論是HIV感染或愛滋病,都是可以控制的慢性病,感染者如果定期接受治療,壽命與一般人並無太大差異。因此這項條文已不合時宜,且不符合法律比例原則。「再則,這條文也有侵害人權之虞!」林錫勳說,目前在WHO的網站,對疾病入罪方面,台灣仍未除名。最重要的就是這項條文加重疾病汙名化,且容易阻礙疾病防治、公共衛生政策的推動。如同許多傳染病,歧視與汙名化都使得疾病散播更加隱晦,如冰山下一角,更深不可測。林錫勳分析,現今治療已可達到U=U,兩年前雖然修法,將法條納入此觀念,但至今仍有愛滋病患、HIV感染者被以這個條例起訴。新加坡去年也將同志除罪化,而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婚法,以往同志與愛滋病畫上等號,但實際上以非洲為例,感染者是男女各半,並非只有同志才會感染HIV,而同婚法通過後,台灣的新增感染者並沒有增加反而下降,這都代表「愛滋病的防治是公衛問題,必須要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為何還要病患因病入罪呢?」「當歧視減少,才有機會擴大篩檢!」林錫勳指出,持續讓新病人下降是對的路,再來就是要公平對待每一位愛滋病、HIV感染者,對愛滋病、HIV感染沒有歧視,民眾才願意把HIV檢測當成像B、C肝篩檢那般平常,篩檢情況才會比較普及,如此也才有可能加速達成第一個95。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副院長鄭舒倖也觀察到,目前不只一般民眾不清楚U=U,連醫療人員恐怕也不甚了解,白皮書中指出,醫師會主動跟病人提及U=U的比例,台灣只有51%,雖在六國中不算差,但相較於國際的67%仍低許多,仍亟需讓社會大眾理解。治療、防治策略須更積極、創新,消除愛滋指日可待目前在治療、預防HIV感染方面,還有「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PEP)與「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PrEP)等多元化防治策略,其中,多數專家皆認同,一個國家、區域能否達到「95-95-95」目標,與PrEP推廣規模息息相關,但林錫勳指出,PrEP可有效預防,不過,台灣覆蓋率不到一成,泰國最好約一成八,還有很大進步空間。「我們的PrEP策略,還是太過保守!」柯乃熒直言,如果PrEP用藥像避孕藥一樣容易取得,民眾想買就能在藥局直接購買,在HIV防治上,民眾就會更有自主權,隨著用藥門檻降低、用藥可近性提高,HIV防治效果也可明顯提升。談到PrEP用藥趨勢,柯乃熒、鄭舒倖皆表示,現在除了口服藥物,也有其他創新藥物可供運用,這讓常忘記用藥,或擔心用藥會招來外界異樣眼光的族群有了另一種選擇。不過上述策略目前還未納入健保,也未納入PrEP公費選項,柯乃熒認為,這樣的腳步有點太慢,期待高風險族群未來有更多防治選項,執行HIV防治策略時,也可以更有彈性、自主性。截至今年11月,台灣加入PrEP公費計畫累積人數達5575人,曾淑慧說,規畫在2030年前達成1萬5千人服用目標,不符合公費資格者也可在全國百家院所自費取得藥物。觀念要翻轉,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此外,林錫勳、柯乃熒也都認為,目前在國小、國中、高中的教育上,對HIV感染、愛滋病的描述,還是停留在這是「21世紀黑死病」這樣的錯誤觀念並非事實,且這種錯誤觀念很容易導致疾病汙名化現象,這也讓HIV高風險族群承受很大心理壓力,所以必須從教育著手,徹底打破學生、教育人員對HIV感染所產生的迷思,民眾觀念才可能翻轉,達到消除愛滋的目標,也才不會遙不可及。延伸閱讀:台灣與國際接軌,倡議、推展HIV防治創新策略
-
2023-11-30 退休力.健康準備
機器人陪長輩解悶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引進科技獲SNQ銅獎
關渡醫院護理之家有個可愛的娃娃,會發出像小孩子的聲音,讓失智長者一聽就療癒,這是關渡醫院院長從日本帶回來的娃娃,也是最新科技;Zenbo聊天機器人也是長輩的新朋友,雖然還在測試階段,但長輩和Zenbo說說話,比較不寂寞。護理之家提供多項智慧醫療科技,讓住民獲得更好的服務,也幫助護理人員工作更有效率。關渡醫院護理之家今年獲得國家品質標章認證銅獎肯定,今在科技醫療展分享最新的成果。關渡醫院護理部主任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導入人因照明、智慧床墊,監測數值自動上傳系統、AR復健等,改善長者睡眠品質、營養狀況、肌力等,不僅讓失能、失智長者獲得更好照顧,也讓護理人員即時獲得反饋,掌握長者情況,給予協助。「護理之家對於長者住民來說,就是他們的家。」李淑瓊說,護理之家住民多為長者,有時睡不好,失智長者則有意識混亂的狀況。為了讓長者舒適,從環境改善,導入人因智慧照明,可隨著外界晝夜節律,調整臥室燈光色溫、色度,讓長者感受白天及晚上的變化,符合人體需求。經人因照明調整住民身體時鐘,晚上睡眠變好,白天更有精神,可以參加護理之家活動。護理之家也導入智慧床墊,李淑瓊指出,智慧床墊可以減壓,讓長者睡起來比較舒服,皮膚不容易出現壓力性損傷,如壓瘡等,還有智慧壓力感應,可偵測長者離床,一旦長者自己離開床鋪,護理站、護理人員手機、護理工作車的電腦就會同時發出警告,即時協助確保長者安全,防止跌倒。智慧床墊也能監測睡眠,可以了解長者睡得是否安穩,提供醫師作為後續治療的參考。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護理人員減少接觸住民,智慧床墊發揮很大功效。護理照顧人力吃緊,簡化護理人員工作負擔也是當務之急。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也設置身體監測自動上傳數據工具,監控長者血壓、心跳等,監測資料同時上傳至護理站,護理師不需要一一抄寫。護理之家現在有92床,住民約85至90位,約三分之一都使用此監測系統,主要用於有外籍看護工陪伴的長者。此外,長者住民飲食與一般人不同,李淑瓊表示,許多長者不能咬、不能吞,護理之家團隊付出心力,設置點餐系統,提供長者喜歡的飲食,如每天都有三種主食,包括魯豬腳、魯雞腿,萬聖節、聖誕節也有快樂餐,再過復健師、語言治療師,協助長者吞嚥訓練,也幫助插著鼻胃管的長者脫離鼻胃管。護理之家從110年至今,用口進食的長者,體重維持在標準之上的比率,自50%提高至85%。復健也加入智慧醫療概念,李淑瓊表示,護理之家有單獨復健治療室,讓住民在安全環境復健,除了徒手復健治療,也加入AR互動遊戲,可進行認知及肢體復健,住民經過復健後,小腿腿圍、握力等明顯增加,3個月情緒也有所改善。
-
2023-11-29 名人.好食課
天冷當心隱形殺手!一圖看懂高血壓風險評估:多數患者無症狀
天氣一冷,就容易在半夜或清晨聽到救護車呼嘯而過的聲音,其中大多是因為心血管疾病導致,而人稱「隱形殺手」的高血壓更是一大關鍵原因,到底高血壓有哪些症狀?導致高血壓的原因又有哪些?就讓 好食課Anna李宜樺 營養師用一張圖報你知!高血壓症狀大多數患者無任何症狀,因此高血壓也被稱為「無聲」或「隱形」殺手,但少部分人血壓過高時會有以下不舒服的症狀:1.頭痛、頭暈問題2.耳鳴3.呼吸困難、急促4.心跳加速5.噁心、嘔吐感6.視力模糊或眼花撩亂7.流鼻血8.脖子、肩膀痠痛僵硬高血壓原因:除了遺傳,平日飲食不健康、生活作息亂、壓力大或是懷孕皆會導致血壓升高,可用以下幾個問題評估看看自己高血壓風險:*勾越多,高血壓風險越高!☐家中有55歲以下男性或65歲以下女性患心血管疾病☐膽固醇過高(>200mg/dL)☐BMI超過27☐每週運動
-
2023-11-29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301號病房
【編者按】:這星期是由一個醫學院提供三位醫學生在醫院實習後寫出的學習心得。一位醫學生說:「老年醫學科的這段時間裡,我正在練習實踐全人醫療,謝謝老師與奶奶,希望在未來實習與執業的日子裡,我能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夠持續實踐著全人醫療,並且用真心對待每一位病人。」→想看本文另一位醫學生在精神科病房照顧一位病人,領悟到:「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最後這位醫學生在剛進入醫院實習時的感受是:「醫學生令人悲傷的是,我們也不難看見總是為病人盡心盡力的醫師,在耐心且詳細的解說後仍無法獲得病人與家屬的認同,甚至因為溝通落差而陷入曠日廢時的訴訟中,層出不窮的案例也成為新一代年輕醫師們行醫時心中的顧忌。」而同一位醫學生在醫院盡心照顧一位病人之後,分享如此珍貴的心得,「在社會價值變動及病人權益快速提升的現代醫療體系中,醫師們與病人關係的拿捏的確需要如履薄冰的細膩,然而過度防衛與自我保護卻可能造成與病人間的疏離。」希望醫學教育的老師與社會大眾一起努力呵護台灣的醫病關係,我們的子孫才會有關懷病人的好醫師。「蘇醫師,我……我昨天睡不好欸,都睡不著怎麼辦?」 「子涵醫師早!比爾蓋茲剛剛來找過我!我們聊得很愉快!他要我去看這本書……」 「謝謝,謝謝,謝謝蘇醫師!醫師辛苦了……」這是我進醫院實習以來,被精準稱呼「某醫師」最多次的兩週了。雖然離配上「醫師」這個稱謂還有一大段距離,起初被他們這樣「蘇醫師」、「子涵醫師」地稱呼著感到很難為情,但看著他們精神抖擻或焦慮皺眉地跑來找我打招呼,那雖眉頭深鎖但散發著一絲光芒看著你的眼神,好似自己是他此時此刻唯一能夠幫助他的希望時,我欣然但謹慎地接受了這個稱呼。301號病房位於精神科急性病房,踏出病房,正前方是大家用餐、參與活動、接受訓練與職能治療的地方,再過去有一間陽光明媚的小房間,大片落地窗望出去是遼闊怡人的田野景致,裡頭擺放著幾張舒適的沙發椅,那是他們的會談室,有些人會在自己的休息時間,靜靜地坐在裡面「曬太陽」;也有人對於那間房間會有些「卻步」,尤其當會談對他來說像一場有壓力的考試般。每天下午三點一到,不論是書法臨摹、「大家來找碴」遊戲、伸展律動、趣味數學、電影欣賞或是卡拉OK-K歌大賽,受憂鬱症困擾多年的小櫻(化名),總是那個最準時出現的學員。前些日子不慎跌倒而暫時以輪椅代步的她,紅色橢圓鏡框下,眨著有點黯然卻又專注的雙眼,認真地參與所有的活動。我總是喜歡在活動結束後再去查一次房,不,應該說是,找她聊天!活動結束回到床上休息的小櫻,一看到我的第一句話總是那溫柔的招呼與邀請:「蘇醫師好,(手指著她已讓出位子的床角) 請坐請坐」 「我每個活動都有參加唷!」 「我知道要多參與,讓自己好起來!」小櫻像個驚喜包,每天都帶給我不同的感動,看著那此刻還缺少點光彩的面容,帶著感動的我,對於她面對疾病的勇氣與堅毅給予最真誠的鼓勵與肯定,也讓她知道,我們(醫療人員)都會陪著她一起面對,有甚麼需要協助的,都不要忘了我們的存在!處在躁症狀態,每天意氣風發地跟我分享與比爾蓋茲的種種的小宇(化名),是唯一一個「子涵醫師!子涵醫師!」地叫著我的病人,在我第一次自我介紹後就沒停過。雖然與小宇對話會時而切線飛出去地把我帶到外太空,繞了許多不同的星球再回來一般天馬行空,讓我經歷一段超脫現實的時光,但我們總能像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般充滿活力地談天,結束之際也能不帶壓力地適時提醒他要乖乖服藥,我想,這就是充滿互信、舒服、令人欣慰與滿足的醫病關係的模樣了吧!醫病關係理應是雙向的,病人需要被關心,醫療人員也需要被肯定與信任,身為小小的醫學生,能被記得名字是很令人感動的事,那種受重視與信任的感覺是如此地珍貴,雖然在醫療決策上,我們醫學生能貢獻的有限,但我最能做的是每天用心地、真誠地關心他們的狀況,而301號病房,讓我看見它的不可或缺。精準的治療固然重要,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最基本的噓寒問暖與傾聽,卻也是造就一段良好、互信、堅固的醫病關係的基石,而很多時候需要我們醫療人員勇敢、無懼、堅毅地主動築起這道橋樑,也期待橋梁另一頭傳回來的能如301號病房,令我至今懷念的尊重、友善、信任與熱情。我想,那打從心底的關心,也能像那從會談室的落地窗撒落的和煦陽光,溫暖著每位來到此病房的「過客」。延伸閱讀:11/27 嗨奶奶,很高興認識妳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1-29 醫療.骨科.復健
爬山傷膝?錯,膝蓋磨損的關鍵在肌力!「登山控」醫師授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不二法則
正確爬山6常識(1) 爬山並不會較容易造成退化性膝關節炎。(2) 爬山後的膝痛,以軟組織原因,如韌帶、肌腱等發炎,比軟骨磨損更為常見。(3) 增強膝關節周圍肌力至關重要,也就是爬山要循序漸進慢慢鍛鍊升級。(4) 退化性膝關節炎急性發作時要休息並治療,這才是要暫時停止爬山的時刻。急性發作時常會膝蓋腫痛、積水,並微微發熱。(5) 使用登山杖相當重要,雙杖較好,護膝也可考慮。(6) 下坡衝擊力大,膝關節負荷多,肌力不足者請減速。登山是我最大的興趣,登山的時候,友人最常問我的問題不外是:登山究竟會不會傷膝蓋?自從某醫界大老宣稱,爬樓梯或登山是「最笨的運動」,說這兩項運動都會對膝關節造成嚴重損害,甚至不可逆。自此,登山界每個人都人心惶惶,爬傷膝蓋,但不爬傷心,不知如何是好?我也是這樣,對我這登山控來說,假日不去山上走一走真是難過,封山還得了!其實這句話有對也有錯,膝蓋保護其實肌力訓練最重要,如何避免爬山傷膝蓋才是重點?我覺得有義務要好好和大家說明登山與膝關節的關係,讓大家了解真相到底是什麼呢?以生物力學的角度來說,走路膝蓋的負重最大可達體重的3倍,但登山時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時,特別是下坡,膝蓋的負重會大大增加,據研究,在25度下坡角度下,膝關節負擔最多可能會到達走平路的1.6倍,也就是體重的4到5倍間,若考慮到登山常遇到的地形,可能有很多奮力上攀或向下深踏的動作的狀況(圖一),膝蓋負擔會更為增加,因此登山對膝關節來說,的確會造成額外負擔。強度大的高山活動 有助於預防初期肌力衰退再以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在正常老化的狀況下,肌肉力量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50至60歲平均會減少15%,往後每10年遞減30%。平衡度與靈活性也會隨著年齡增加而下降。因此,肌力的不足的確會讓膝關節處於風險中,使得登山時膝關節容易受傷。雖然如此,2011年陽明大學發表的碩士論文,探討〈登山活動對運動傷害、身體組成與大腿肌肉形態功能之探討〉,研究者將有五年以上登山習慣的中、高年人分為兩組 (1) 高山組、(2) 郊山組(高度在1500公尺以下)。另外對照兩組:(3) 無規律運動中、高年者與(4) 年輕受試者。以問卷及理學檢查做為研究方式,探討登山對於人體可能之影響。此研究發現:高山組肌力最佳,而無規律運動組最差。長期規律進行費力的登山活動,可改善中高齡男性肌力下降的情形,也證實了強度較大的高山活動,有助於預防老化造成的初期肌力衰退,讓人有年輕的狀態。膝蓋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 非運動造成在膝關節磨損方面,以股骨末端軟骨厚度而言(圖二),兩登山組與年輕受試者結果幾無差異,皆明顯優於無規律運動組,膝蓋的磨損問題與年紀關聯性較高,而非運動造成,反而是登山過程中能夠強化膝關節附近肌肉的肌力,如股四頭肌與膝關節屈肌,減緩軟骨磨損。這與筆者多年的臨床觀察相同:復健門診來看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病患多缺乏運動,常見體重過重但腳很細。真正登山者的膝關節退化反而不太顯著,登山者較常因膝蓋周邊軟組織,如韌帶或肌腱的受傷而產生疼痛。肌力越差 越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膝關節的磨損與肌力呈一互補,肌力越差者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就容易造成關節軟骨磨損,登山者若膝關節周圍肌力足夠,反而能保護膝蓋防止磨損。平常有登山習慣者,肌力慢慢鍛鍊,自然經得起使用;平常不運動的人,加上中廣身材,膝關節負擔重,一般走路就會造成磨損,反而退化明顯。突然作超過能力的運動,更傷。無怪乎研究顯示,最有證據力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竟然是肌力訓練。但若膝關節已有軟骨磨損發炎,或是有韌帶受傷者,也就是正在急性疼痛的時期,發炎容易造成受傷軟骨被發炎細胞清除,年紀大又長不回來,易造成局部磨損,這樣的情形應先減少活動包括登山,接受治療,努力控制發炎狀況。有研究顯示,半月軟骨受損或十字韌帶斷裂,皆會增加膝關節面局部的壓力,造成磨損加劇,因此許多年輕時膝關節受傷病患,若未好好治療,容易發生早發型的膝關節退化現象。已有膝關節退化者但非急性發炎期的登山者,不用害怕,預防重於治療,除平日要鍛鍊肌力,由健身房、騎車、走平路、進而爬小山的循序漸進法,可能是最好的預防進一步退化方法,也就是一種漸進式肌力訓練,常使用的訓練方式是反覆半蹲與站立,靠牆半蹲與站起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訓練方式(圖三),踩腳踏車、飛輪與阻力訓練,也是常見的訓練方式。另外採用如使用登山杖、穿護膝、下坡慢行等方法,都有效果。奧地利學者針對登山嚮導的研究顯示,使用雙側登山杖走25%下坡,比未使用登山杖者,可減少 15-25% 膝關節的受力,有效減少膝部負擔(圖四)。而下坡倒退走到底會不會較不傷膝蓋?目前沒有看到科學性的研究。但因為倒退走用的肌肉,和關節磨損的地方,和正走不太一樣,因此原本不舒服的地方可能會不痛, 但還是會加重其他肌肉關節的受力。主要是因為膝蓋需打直,膝蓋骨-股骨關節(patellar-femoral joint)壓力更大, 後大腿肌群過度延展及臀肌得要更使力,如果前側屈髖肌又太緊,這樣的姿勢可能就更危險, 甚至容易跌倒。登山後膝痛 休息兩三天後多可好轉膝痛是登山時或登山後常見的問題,登山者常表示下山過程中就會出現膝蓋周圍疼痛,但在休息兩三天後即見好轉,這種最可能為運動造成的肌肉酸痛,應可随著鍛練逐步改善。若這疼痛持續數周,韌帶受傷也要考慮,穩定膝蓋的外側與內側側韌帶常受傷,特別是深踏很多的步道,也就是要陡降的步道,有名的如北插天山、志佳陽大山的下坡路段。為了穩定膝蓋,內外側側韌帶都會負擔很多的力量,容易在突然的扭力下受傷。這樣的受傷也反映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不足,在疲累時穩定的任務過度的交給韌帶來負擔。韌帶的受傷較肌肉難恢復,所謂「傷筋動骨一百天」。韌帶受傷就是傷到了「筋」,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與適當的治療。另外,膝關節外側的髂脛束與內側的鵝足肌腱也是登山常見的膝痛來源,這些都是「傷筋」。膝關節疼痛不論是關節軟骨、韌帶或肌肉的受傷,在急性期皆要是當減少活動,需要時要加上藥物或復健治療,以便控制發炎、減少疼痛、讓受傷組織有足夠修復期。慢性期則可加上進階的復健治療,目標在學習加強肌力與靈活度的方法,運動方面則要循序漸進,逐步鍛鍊,才能有超乎年紀健康的膝關節,重享彩色人生。某些較嚴重的退化,最終要走向置換人關膝關節的地步,也不用害怕。現今置換人工膝關節已是極為成熟的手術,成功率相當高,要記得,術後復健相當重要,好好復健人工膝關節,之後爬山不是問題。好好訓練下肢及核心肌力,絕對是延長膝關節使用壽命的不二法則。(本文轉載自台灣復健醫學會,原文網址:登山傷膝蓋?聽登山控教授醫師怎麼說!)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1-28 醫療.骨科.復健
穿錯鞋子竟會使骨盆脊椎變形!復健醫師教你如何挑好鞋
鞋子對於足部健康相當重要,千萬別隨便亂穿!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表示,不合適的鞋會影響站立和走路的姿勢,進而改變整個身體的結構, 長期下來可能會導致骨盆和脊椎變形,進而引發脊椎側彎等問題。脊椎側彎與長短腳有關 穿著適合鞋子有助矯正長短腳的人穿著對稱的鞋,會因不適合導致步行困難,尤其許多脊椎側彎的患者根源都是在長短腳,武俊傑指出,台灣人脊椎側側彎的比例約20比1,在國小、國中學校的健檢,通常會檢查是否有脊椎側彎問題,發現的機率相對高,但越早矯正,回復正常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脊椎變化太大,對身體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武俊傑強調,利用適合的鞋子正是矯正脊椎側彎的方法之一,長短腳落差在1公分以內,可使用鞋墊來調整,超過1.5公分以上,就需要特殊的加高調整。針對天生有O型腿或S型腿(較外八)的人,隨著年紀增加恐會有膝關節問題,導致膝蓋磨損,對此,武俊傑坦言,可以選擇特殊的鞋墊或鞋子,來幫助調整腳的形狀,減輕不適。買鞋不是喜歡就好 挑選撇步1次看武俊傑說明,民眾在挑選鞋子時要適當地調整、考慮足弓形狀,舉例來說扁平足的人可能需要有足弓支撐的鞋子矯正,高足弓的人可以選稍微高一點的鞋子,支撐感、舒適感都要充足。另外,不同運動和活動需要不同機能的鞋子,例如打籃球需要跳躍,適合有保護腳踝功能的籃球鞋、網球鞋要抓地力夠強、而慢跑鞋及久穿的休閒鞋,則需要有彈性,以減少對腳底的壓力。女性為了打扮會穿高跟鞋,武俊傑建議,可放入使用柔軟且有彈性的鞋墊,並選擇稍大一點的尺寸,減少足部不適,並在空暇時間換穿其他舒適的鞋子,減輕腳部負擔。至於大眾最愛穿的夾腳拖,其實並不太符合人體工學,建議不要長時間穿著,應讓雙腳適當休息。針對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武俊傑宣導,可考慮選擇一些具備特殊設計的鞋子,購買時要選擇前方稍微寬一點的楦頭,避免大拇指外翻,鞋底要足夠軟,但後跟稍微硬一點,避免腳後跟受壓變形,同時選擇適合足弓的鞋墊,才能保護足部健康。延伸閱讀:.幾歲開始老很快?醫師曝3年紀是斷崖式衰」關鍵,6方法延緩老化.長壽最佳步數不是1萬步? 歐洲研究:走「這個步數」可降低死亡風險.當70歲時想過什麼樣的生活?6種生活態度讓你更健康長壽、自在圓滿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11-28 醫療.泌尿腎臟
為何冬天是男性攝護腺最常出問題的季節?泌尿醫教4招助預防
台灣在90年代中期人口轉型,開始迅速老化,到今年已經有許多城市已經提早進入了所謂超高齡化社會,許多老年族群的健康議題也開始深受大家的關注。那爲什麽攝護腺肥大又稱【長壽病】呢?攝護腺肥大好發於冬天又從何依據?我們又該如何去預防它?攝護腺(prostate)又稱前列腺,是男性獨有的器官,如核桃大小,長在膀胱的下方,提供給精子養份,所分泌的攝護腺液是精液的一部分,與男性的生殖系統息息相關。但多數男性過了生育期往往就忽略了這個特別的器官,直到「它」用病症來刷存在感。攝護腺肥大會對人體造成什麽影響?人體的泌尿系統就是透過腎臟過濾再將人體内的代謝廢物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攝護腺肥大則會造成膀胱工作加重,讓膀胱又累又敏感,一點點刺激就會想排尿,當逼尿肌因此增生肥厚到造成膀胱的收縮力下降,導致膀胱裏的尿液排不幹淨,甚至完全尿不出來,那尿液日積月纍成爲細菌的繁殖地,嚴重的甚至會逆流到波及腎臟。攝護腺腫大,因為根據臨床病例統計,50歲以上的男性有5成的人攝護腺肥大,年紀愈長、攝護腺肥大的比例愈高,因此又有「男人長壽病」之稱。攝護腺肥大好發於冬天又從何依據?爲什麽會説冬天是攝護腺肥大最常出現的季節?有人【補冬】會吃一些麻油鷄、薑母鴨等含酒精的美食來補冬,那這些吃下去的東西可能就會誘發你的攝護腺更加的腫脹、尿不乾净甚至發炎。除此之外,冬天也是流行感冒好發的季節,那難免會流鼻水甚至堵塞很不舒服就需要尋求感冒藥的協助,但其實感冒藥的副作用也會導致膀胱無力,進而導致攝護腺堵塞得更嚴重。除此之外還有下幾種情境也會導致加劇攝護腺肥大:1.冬天不太容易出汗,多數人也因此少喝水、少排尿,減少排尿量。2.半夜感受到尿意,但入冬後因爲貪戀暖暖的被窩,强忍著不上厠所。3.無塵室的工程師或趕路的司機爲了省時省事,在路上選擇憋尿。目前有那些解決攝護腺肥大的方法?1.追蹤觀察定期到泌尿科作攝護腺檢查。若只是初期的攝護腺肥大,可以用藥物治療,頻尿夜尿的患者要減少睡前喝水量、減少攝取咖啡因。若效果不佳,則采取進一步治療。2.藥物治療前中期的症狀可以透過藥物減低攝護腺體中平滑肌的强度,減少對尿道的壓力,除此之外,也可以減少男性荷爾蒙產生,使前列腺實質萎縮。3.内視鏡電燒刮除術屬於傳統手術的一種,手術成效良好,但因較具侵襲性、恢復期較長,而且有顯著的傷口等缺點,現幾乎已被完全取代。4.經尿道攝護腺鈥雷射剜除手術取代傳統手術方法,目的是希望達到類似經尿道刮除手術之效果,但會以較減少傷口流血,產生較少的副作用、危險性、縮短住院天數及治療後導尿管放置時間。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又如何通過習慣的改變將攝護腺肥大拒之門外呢?1.飲食建議:平常可以多吃保護攝護腺的營養素,如鋅、維他命C、維他命E、硒、大豆、南瓜子、番茄血紅素,日常宜采清淡、低脂且高纖飲食。禁忌:盡量避免攝取高蛋白、高油脂、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含咖啡因、酒精等食品)、抽烟等。2.運動久坐不動容易造成攝護腺的壓迫,應每天保持適量運動,幫助全身代謝及肌肉收縮,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亦能維護攝護腺健康。3.規律的性生活攝護腺主要功能為產出攝護腺液、保護精子,平均3天即達到飽和儲存量,若長期未排除,容易導致攝護腺結石或發炎等不適感,亦增加攝護腺肥大的可能性;規律的性生活可適當排出分泌物,有助於攝護腺的健康。4.定期到泌尿科做攝護腺檢查若只是初期的攝護腺肥大,可以透過藥物治療,要是頻尿、夜尿的患者要減少睡前喝水量、減少攝取咖啡因的攝取。【本文獲問8健康新聞網授權刊登,原文標題:【黃賢祥醫師】冬天,是男性攝護腺最常出問題的季節?解泌高手教你4招如何將攝護腺肥大拒之門外!】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11-28 養生.運動健身
不用再糾結「日行萬步」!外科名醫破迷思 走路只要「2技巧」就能達到運動效果
每天走路,到底需走多少步才算有運動到?名醫江坤俊指出,不需要再糾結「日行萬步」,走路只要注意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用快走的方式,每天走3次,每次走約10分鐘,就對身心健康有幫助。不必糾結「日行萬步」 走路重點在速度與大步伐許多人把走路當運動,但到底要怎麼走、走多少才算運動,還真是有學問!尤其到底是該日行萬步,還是走7、8千步,甚至更少步數,一直以來,學界及醫界都有不同說法,也因此讓人困惑。根據桃園敏盛醫院副院長、外科名醫江坤俊在節目《健康2.0》分享指出,如果你要靠走路鍛鋉身體,一定要「正確」走路才有用。而所謂的正確走路,不是糾結在「日行萬步」這個過時的觀念,而要掌握2個原則:速度要快、步伐要大要寬。速度大約是每分鐘120-140步,也不用很難精確去算步數,反正就是走到心跳加速、會微微的喘就是了。步伐則是不要小碎步走,要大步邁開約65-85公分,也就是大概二個斑馬線的距離。掌握這二個重點快走,就能達到運動功效。走路姿勢不良 恐讓膝關節磨損而除了上述二個關鍵,走路的姿勢其實也很重要。羅東博愛醫院復健醫學科主任何春生曾受訪指出,走路姿勢不良,身體的特定部位長期承受過多的壓力,腳踝、膝蓋、骨盆、腰椎等都可能出現問題。膝蓋在行走時承受的重量約為體重1至2倍,走路姿勢不正確,容易加速膝關節的磨損與退化。正確走路應以身體核心肌肉群(背腹臀肌)為軸心,想像從頭到腳有一條線輕輕提起身體,雙腳以腳跟觸地前進,想像腳步在地面行進類似滾動方式由腳跟至腳趾前進,走路除了腿部外、腳趾也會施力,跨出步伐時腳後跟先著地,並使用大腿的力量帶動另一隻腳前進,千萬不能拖著地走。走路十大健康益處走路的好處很多,包括助減重、促進心臟健康、預防憂鬱症、提高免疫力、增加專注力、預防失智症、預防糖尿病、遠離靜脈曲張、睡得更好、延長壽命等十大健康益處。學會正確快走,絕對是環保又省錢的運動方式!【資料來源】.《健康2.0》YouTube .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
-
2023-11-28 焦點.杏林.診間
乳房外科醫師林喆像打怪隊友 為患者在抗癌黑暗過程帶來希望
很少有就醫經驗的我,想不到一趟進入「乳房外科」,就開啟了生命中另一趟旅程。當時只不過是摸到乳房有硬塊,選個自己有空的時間,挑了附近的醫院,帶著輕鬆的心情踏入診間。在初次問診時,林喆醫師不會讓人有壓力,所以我也一副輕鬆樣,殊不知後面有更多的挑戰正等著我。經過二次看診後,我被宣判得了乳癌,腦袋只剩下轟隆隆的巨響,生命該不會就此終止吧。回家後,我先找尋相關資訊,了解一下現代醫學可以做什麼,但一時之間也不知道我能做什麼,能做的只有按醫師安排的時間回診。當面臨手術局部切除時,怯生生地問醫師可否做局部麻醉?林醫師說可以。頓時心中鬆了一口氣,也慶幸找到一位願意聽我意見的醫師。手術後,開啟後續治療及檢查,雖然每次看報告的心情有如驚濤駭浪,但林醫師會在我踏入診間前先確認我的檢查結果,所以會跟我告知接下來要做的事,但他總跟我說:「妳只要負責好好的玩,治療的部分就交給我負責。」現在跟林醫師就像打怪遊戲中的隊友,我倆一路面對各種狀況,彼此加油打氣,面對再大的難題都不輕易退縮。藉由這個版面說出對林醫師的感謝,謝謝他用心地照顧乳癌病友,讓我們不會在黑暗中哭泣,因為在黑暗中的燈塔帶來希望的光。
-
2023-11-27 失智.名人專家
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系列報導/守護失智者財產 小心詐團這三招
家中有失智長輩,除了照顧壓力,最怕有心者乘機覬覦名下財產,或家屬面臨爭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Dementia)」社群平台自2016年成立,迄今回答數萬個失智症照顧問題,包括精神行為、財務、法律等相關疑難雜症。主編陳韻如分享時下民眾最關心的詐騙事件,家屬應提早規畫與防範,守護失智家人的財務安全。曾有家屬分享,經濟壓力讓人身心疲憊,若遇到親近的家人剝奪失智者財產,更感覺無助或不知所措。陳韻如在社群觀察到,民眾對於金錢壓力、財務安全有很多問題,包括法律常識不足,建議在失智者還有意識能力時,協助採取相關措施。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2019年調查失智者財物損失風險,共收集74個案例,其中有34人被騙時,尚未被診斷為失智症;金融剝削事件屢見不鮮,例如:遭騙退休金、淪為人頭帳戶等,其中還不乏最親近的家屬。從預防失智金融剝削到可能面臨的財產安全問題,應該如何建立安全網絡?常見獨處高齡長者 被詐騙交付金錢帳戶富邦人壽法律事務部部長葉碧娟表示,去年高齡長者遭金融詐騙態樣,前三名為假投資(假借投資股票、不動產、靈骨塔)、猜猜我是誰(來電誆稱急需借款應急)、假冒公務機關人員(謊稱帳戶涉及洗錢),近期也有案例是詐騙集團勸誘保戶將保單解約或辦理保單借款後,再進一步詐取款項,讓保戶喪失原本應有的保障,還造成財產損失。常見詐騙集團利用高齡長者獨處的機會、不完全了解投資標的或保單內容、聽到自稱法院或檢察署的電話就緊張慌亂的心態,進而誘導並指示長者或失智者交付金錢、帳戶。葉碧娟說,為避免家中長輩或失智者受騙,家屬可以多留意日常行為,觀察接到電話後是否有緊張慌亂的情態、是否提及來源不明的投資管道或金融商品、久未聯繫的親友、司法機關或政府機關的來信或來電等情況。建立財務安全網絡 把損失風險降至最低如果擔心失智者遭到誘導而申辦信用卡、貸款、甚至不動產過戶等,葉碧娟建議,可以評估向財團法人金融聯合徵信中心提出申請金融註記;也可以依失智者的認知能力程度,向法院聲請「輔助宣告」或「監護宣告」,由信任的家屬代理或協助失智者處理財產交易或其他有法律效力的行為。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富邦人壽推動「失智高齡關懷」專案,從「預防、協尋、支持、知識傳遞」四大面向著手,持續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簡稱老盟)合作「醫師確診送手鍊」服務,串聯全台百間醫療院所促進申請配戴,已經協助逾3萬7000名病友,配戴者走失尋獲率達到100%。有失智症其他財務、法律問題,歡迎參加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與瑞智基金會舉辦的「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邀請各領域專家到場專題演講。「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於12月8日舉辦,邀請到「盼望永存:一位醫者的失智旅程」作者珍妮芙‧彼尤特醫師線上分享年輕型失智者歷程。此次論壇由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聯合報健康事業部主辦;贊助夥伴富邦人壽;行動響應夥伴吉晟生技、采鋐健康整合集團、皇嘉;以及各界夥伴共同參與,包括支持夥伴:台灣失智症協會、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失智時空記憶的旅人;倡議夥伴:元氣網、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屏東基督教醫院、一粒麥子社福基金會、天主教失智老人社會福利基金會、切膚之愛社會福利基金會、畢嘉士基金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報名已額滿】2023國際失智照護論壇●時間:12月8日(五)下午2時至5時●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集會堂(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24號5樓)●報名:https://bit.ly/3QO85bz
-
2023-11-27 活動.精彩回顧
【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 🎧】巴金森病特輯 12/1(五)~12/2(六)開講
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巴金森病是僅次於阿茲海默症的神經退化疾病,據健保近5年統計,全台確診人數每年成長2千多人。慢病好日子將參展「2023台灣醫療科技展」,推出限定LIVE Podcast特別企畫-巴金森病特輯,邀請專家分別針對巴金森病友如何運動,以及照顧者如何面對壓力和情緒,兩個主題在12/1(五)與12/2(六)南港展覽館1館1樓K402攤位開講!臨床觀察,病友從發病到離世達17到20年,規律用藥及運動可延緩身體退化,專家建議患者在罹病初期就與醫師溝通治療目標,以延長治療的蜜月時間,病友應有耐心規律服藥,並配合復健來提升肢體活動能力。慢病好日子LIVE Podcast進而為病友規畫,運動和肌力訓練的講座主題,來到現場除了用聽的,肌力體能教練浩翔和宗鑫也將示範在家就能做的簡易運動復健法。病友常見症狀為顫抖、肢體僵硬,也有可能會有走路小碎步,甚至走路拖地的狀況,更是導致病友跌倒的主因,陪步光學器就能夠改善步態凍結的情況,只要套上鞋套、調整光學氣轉盤,最後自信地踏出腳步,配合運動復健,多加練習走路,陪步光學器陪病友找回信心。【Walk With Path】陪步光學器【S1FW8005】改善步態凍結慢病好日子也為照顧者提供心理支持與舒壓小撇步的主題,心理諮商師葉北辰將分享當情緒來敲門,照顧者可以如何面對,並鼓勵照顧者找回自己的生活,創造Me Time。活動中也會提出《巴金森病88問》的使用說明書,想像回到學生時期,跟著講者翻到第一千零一頁,看看巴友和照顧者的提問,聽聽講者的解答,在當遇到類似情況時,我們就知道怎麼應對,這也是此書想要傳達的意念。凡報名購票入場,現場除了可與講師第一線互動問答,亦可獲得《巴金森病88問》書籍乙本,每場限定20人,活動詳情與報名資訊請見:【慢病好日子 LIVE Podcast 】巴金森病特輯報名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