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0 養生.運動健身
搜尋
國際醫療
共找到
118
筆 文章
-
-
2024-11-10 醫療.骨科.復健
脈衝電磁場能改善肌少症嗎?教授揭實際研究的證據和效果為何
讀者Mrs Shum在2024-10-21利用本網站的與我聯絡詢問:I’m searching for the treatment for Sarcopenia. Can BIXEPS脈衝電磁場(PEMF) improve sarcopenia condition? Can 個人化血流限制訓練 (PBFR) improve it too?讀者Mrs Shum詢問的PEMF和PBFR都有改善肌少症的潛力,但它們的作用機制卻是截然不同,所以我會用兩篇文章來分別討論。我可以先透露,PEMF是證據和效果都有限,而PBFR則是證據和效果都明確。讀者Mrs Shum提供的連結打開的是一家叫做Health Advisor公司(在香港)的廣告,標題是:BIXEPS脈衝電磁場(PEMF)肌肉線粒體激活專利技術。小標題是:專家超過三十年深入科研臨床實證 – 註冊專利技術、榮獲國際醫療保健大獎。這個廣告的兩個重點是:1.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Alfredo Franco-Obregon和李俊能教授開發了他們的專利技術 – 脈衝電磁場(PEMF)肌肉線粒體激活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安全、溫和的肌肉激活方案,讓使用者更健康、增強運動能力。…讓他們更好地應對衰老。2.在202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進⾏了⼀項研究:33 名 60歲或以上的使用者在使用BIXEPS 8,…64% 的長者和71% 活動困難的長者⻣骼肌質量有所增加。.平均增加了 252公克(相⽐基準線增加了1.2%)。(註:請注意「增加了1.2%」)我在公共醫學圖書館PubMed用BIXEPS做搜索,結果是0。我用PEMF搜索跟肌肉相關的臨床試驗,結果也是0。後來我用廣告裡所說的Alfredo Franco-Obregon做搜索,搜到兩篇關於PEMF的論文,但是它們都和廣告裡所說的實驗不一樣。2022年:Magnetic field therapy enhances muscle mitochondrial bioenergetics and attenuates systemic ceramide levels following ACL reconstruction: Southeast Asian randomized-controlled pilot trial(磁場療法可增強肌肉線粒體生物能並降低 ACL 重建後的全身神經酰胺水平:東南亞隨機對照試驗)【註:ACL 是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前十字韌帶)的縮寫】這項研究的對象是20名接受ACL 重建手術後的病患,其中10位被分配到試驗組(PEMF治療),另外10為被分配到控制組(沒有PEMF治療)。結果是:兩組之間的力量、肌肉和脂肪體積測量差異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性。2023年:Brief, weekly magnetic muscle therapy improves mobility and lean body mass in older adults: a Southeast Asia community case study(每週一次的簡短磁力肌肉療法可改善老年人的活動能力和瘦體:東南亞社區案例研究)這項研究的對象是101 名參與者(其中62% 為女性,年齡38-91 歲),其中 88位患有先前存在的行動障礙,另外13位是健康的自願者。結果是:PEMF治療與活動能力和身體組成的顯著改善相關,特別是在年長的參與者。結論是:PEMF 療法可能提供一種方法來抵消與年齡相關的活動能力和代謝紊亂,值得未來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進行研究,以闡明其對體弱和老年人群的臨床益處。所以,2022年的研究結果是「肌肉和脂肪體積測量差異並未達到統計顯著性」,而2023年的研究結論是「值得未來在隨機對照試驗中進行研究」。也就是說,PEMF是否能增加肌肉質量,目前還只是在摸索的階段。可是,儘管這兩項研究的領導人Alfredo Franco-Obregon心知肚明,他卻早已在新加坡設立公司,行銷這個未被證實的療法(臉書上顯示各種促銷活動)。真不知道新加坡政府為什麼會如此縱容。原文:改善肌少症:脈衝電磁場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9-22 醫聲.健保改革
即時線上照護 隨時醫療諮詢在最自在的地方養病安老
「遠距醫療在新冠疫情期間,提供國外僑胞遠距諮詢、國內視訊看診及居家照護,同樣也適用於在宅急症照護。」台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表示,智慧醫療與無牆醫院是未來趨勢,需靠科技來達成。在「在宅急症照護政策與實務對話」論壇中,許多專家也認同,希望未來有更完整的溝通平台,給予設備廠商更多支援,不僅能提升照護品質,也能組成國家隊,輸出獨一無二的居家遠距照護經驗。衛福部7月1日正式推動「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大特殊情形適用對象,從原本的5種特殊情形增為10種,如急診住院病人、長照機構住民、納入健保署家醫計畫、遠距醫療併遠距照護計畫、接受國際醫療的病患等都含括其中,林宏榮說,正在推動的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以下簡稱試辦計畫)對象也適用該辦法。在宅急診醫療支援偏鄉,遠距醫療成助力。試辦計畫不僅減少在宅患者急診及住院的機會,減輕照顧者及醫療系統的壓力,也能支援醫療資源較缺乏的偏鄉。彰化員郭醫院醫師郭亭亞表示,功能良好的高齡長輩急性感染住院後,反而會因便當難吃、隔壁床吵雜、預防跌倒的約束等,導致營養不良、失眠,甚至出現譫妄、憂鬱、肌少症、失能,在宅急症照護恰巧讓長者在最自在的地方好好治療。而科技正是試辦計畫不可或缺的助力,林宏榮指出,遠距醫療融合親自診察、線上診療,打造「混合照護」模式(Hybrid Care),當醫師進行居家訪視後,在患者家中設置的遠距通訊與生理監測設備,相關的遠端數據傳輸至院內系統中,醫療團隊則可以透過線上照護的方式,隨時掌握生命徵象變化與病情評估,維持患者健康。醫院聯手電信業者,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以遠傳電信與亞東紀念醫院的合作為例,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遠傳大人物」模式,結合5G遠距診療平台、IoT生理量測醫材APP,讓醫療團隊掌握患者血壓、血糖、血氧、連續心率等17項數值,並藉由AI輔助判斷病情,而大數據分析則協助長期追蹤病情,以及早預防、處理潛在風險。「居家醫療不是電信業的機會,而是責任。」遠傳電信資訊暨數位轉型科技群執行副總經理胡德民表示,遠距看診除了視訊門診,也結合虛擬健保卡、電子處方等多元的科技照顧服務模式,未來將持續與醫界攜手共進,達成健康台灣的願景。提供全年無休醫療諮詢,增加病人與家屬安全感。除了遠距看診,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馬漢平也建議,目前台北醫學大學提供附設醫院、萬芳醫院、雙和醫院等三家醫院的24小時全年無休顧客服務Call Center經驗,讓病家隨時能打電話進行醫療諮詢,增加安全感。試辦計畫參與院所中,以居家護理所為大宗佔四成,郭亭亞認為,溝通不方便是目前醫院與居家護理所合作的最大困難,若有資訊平台,讓醫療院所、居護所人員、長照人員甚至是家屬,統一得知患者病況、用藥情形等,將大幅提升流程效率;長照領域已有類似平台,盼能應用在試辦計畫裡。居家醫療系統發展成熟,有機會將經驗輸出國外。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余尚儒表示,台灣領先老化嚴重的日本,投入大量資源,發展在宅急症照護,建議政府應給予醫療團隊制度支持,並邀請監測設備廠商、電信業者組成國家隊,利用健保這個最大資產,先在國內練兵,未來也能「出國比賽」。林宏榮也認為,居家醫療系統是台灣第一次有機會定義產業規格與服務,若發展成熟,將來有機會輸出經驗及商模,可以搶得先機;另外,未來遠距醫療科技可能包含智慧穿戴式裝置、醫療機器人、無人機的應用等,例如印尼島嶼眾多,無人機就派得上用場;期待藉由這些遠距醫療科技的使用,讓患者得到更好的照護,甚至延伸至社區、居家場域,不漏掉任何一位有需要的患者。
-
2024-08-14 醫聲.癌症防治
肺癌圓桌會議/翻轉2030肺癌死亡率 衛福部啟動三箭政策
為了達成賴清德總統宣示二O三O「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目標,衛生福利部已規劃、執行「癌症治療三箭策略,「提升早期癌症篩檢」、「聚焦基因檢測與精準醫療」與「建立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等三支箭策略,衛生福利部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表示,期待透過這些策略,可讓癌症死亡率進一步降低。在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聯合報所主辦的「肺癌治療接軌國際,迎戰台灣國病新策略」圓桌會議中,石崇良表示,衛福部原編列二十八億預算進行早期癌篩,二O二五年,多增加四十億元,並擴大癌篩服務對象年齡,以肺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檢查為例,二O二五年,篩檢對象將放寬至每年抽菸量超過二十包,以及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有肺癌家族史族群。「東方人的肺癌和西方人不太一樣!」石崇良認為,NGS(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已納健保給付,而像台灣肺癌病患中,不少為非吸菸者,因此須建立屬於東方人的「研究生態系」,並收集、分析台灣人的肺癌基因表現形態,醫院將這些NGS報告上傳健保署指定資料庫,當資料進一步整合,未來便可作為研究、研發新藥之用。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箭在弦上,應符合健保框架下進行規劃談到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石崇良表示,該基金來源為行政院公務預算,二O二五年已編列預算50億元,現行健保署與藥廠進行藥品給付協議(Managed Entry Agreement,MEA)時,所談折扣費用均回歸健保總額,若是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這筆費用將持續用於基金提升癌症新藥可近性,若經兩至三年追蹤、分析用藥效益,經「醫療科技再評估」(Health Technology Re-assessment,HTR)評估核可,即可進入健保,再進行第二次MEA議價協商。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認為,雖然在百億癌症新藥基金當中,MEA所協議藥價折扣費用可重新回基金,這部分值得肯定,但在健保架構下,這筆費用除了回歸健保總額,也應該要有更透明、合理、細緻的分配與協商,並讓癌友也能受惠,較符合公平、醫療平權原則。此外,與會專家也指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應有多樣化財源支持,像第三方捐贈等,癌症新藥基金才可能延續。至於「百億癌症新藥基金預計收載哪些新藥品項?」石崇良說,目前預計收載藥品包括病人有醫療急需,卻未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癌症新藥,或其他經評估具治療潛力但臨床效益、財務衝擊評估不確定的癌症新藥、新適應症等,期待透過這些政策兼顧健保、醫藥產業、被保險人、病友與醫療機構等各方需求,期待制度可永續運作,並朝「健康台灣」目標前進。對此,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目前有不少癌症新藥為通過國際三期臨床試驗,且國外都已核准上市,且用藥方式與國際醫療指引接軌,但台灣沒有納入健保給付,這些藥品需納入整體給付考量,讓癌友有機會使用到這些藥品,才是真正符合所需。
-
2024-07-27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talk/許詩典以病人為師!曾免費為70多歲肺癌婦,到府抽肋膜積水
桃園平鎮聯新國際醫院院長許詩典,是胸腔內科醫師,過去擔任副院長多年,除協助發展社區醫療外,也率團至尼泊爾義診,3年前出任院長,就積極推動醫院e化轉型,在管理上建立制度,並有SOP層層把關。三代皆從醫 他選胸腔內科今年68歲的許詩典長於醫師世家,祖父是漢醫,父親是胸腔外科醫師,但他從小對醫學並未特別喜歡或是排斥,反而常與堂兄弟一起投入於天文物理學上,本來想朝天文物理領域發展,卻因為父親期望他當醫師,因此順利考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當初選擇走胸腔內科,許詩典說,起因於他當完兵就到長庚醫院實習,但3年過去仍是心臟外科候補第一名,於是決定放棄,改至省立桃園醫院朝胸腔內科專精,並至台大醫院受訓。在省立台北醫院服務10年後,剛好出現一個轉機,大學同學張煥禎要創立壢新醫院(今為聯新國際醫院),邀請他加入,也因為離家近,他就一路做了28年。為肺癌婦 到府抽肋膜積水行醫40多年,令許詩典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台北醫院服務時,一名70多歲罹患肺腺癌的婦人,因肋膜積水每半年須住院抽水一次,但當時沒標靶藥物及健保,患者不堪負荷,許詩典便免費每2個月到她家裡幫她抽積水,維持其生活品質,持續3年後她因病情嚴重又住院,告知頭很痛,照X光發現是癌症移轉,不過她的體力已無法開刀,因此沒多久就往生了。「病人是醫師的老師。」許詩典認為,很多狀況是沒有預期的,從病人身上可以學到一些東西,應該要常保好奇心,醫學幾百年的流傳及演進,也是因為大家有好奇心去研究,才慢慢發現各種病症及治療方式。病安形同飛安 重SOP建立許詩典接任院長後,維持已在做的「以智慧醫療為基礎的無圍牆醫院」,協助醫院逐漸無紙及智慧化,注重醫療品質外,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病安形同飛安」,醫院的管理必須建立制度及SOP處理原則。除了在醫院工作外,許詩典也常出國義診,他回憶說,2007年國立體育大學運動經營研究所要帶學生到尼泊爾服務學習,得知當地缺乏醫療,因此輾轉找到聯新國際醫院一起前往義診,回來後他又再去義診1次,由於尼泊爾缺乏醫院,後來更興建了聯新常駐醫療中心。與家人旅遊 做繪本回憶書長期忙於工作的許詩典,一直以來都是抱持著正向的態度面對工作,遇到困難就去克服,但工作難免會有壓力,他會透過旅遊來釋放,每年都會安排與家人一起出國旅行,去過日本、西班牙、肯亞、秘魯等多國,也乘機陪陪家人。許詩典的興趣相當多元,包括聽古典樂、看電影、研究火車、組裝木製船隻模型等,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從年輕時就開始將自己攝影的生活日常剪輯成影片,還精心挑選每次出遊的照片,搭配簡單的文字紀錄,製作成一本繪本形式的回憶書。在飲食上,他什麼都吃但不過量,控制體重以維持生活健康,還會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避免肌少症。回首從醫的生涯,許詩典笑說,當醫師非常忙碌,尤其是管理職,他和父親其實不熟,因為都忙於工作無法談心,也犧牲了很多自己的時間,因此希望能盡快退休,繼續發展他的興趣。許詩典小檔案年齡:68歲專長:醫院管理、醫療資訊、電子病歷、社區醫學、胸腔醫學與呼吸治療、職業醫學、老年醫學、健康管理現職:聯新國際醫院院長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公共衛生碩士經歷:聯新尼泊爾期望醫療中心院長、聯新國際醫療集團資訊執行長、新國際醫療集團智慧醫療實驗室執行長、聯新國際醫院桃園國際機場醫療中心顧問、省立台北醫院(現衛福部台北醫院)主治醫師及體驗室主任給病人的一句話:病人及醫師要建立信任感,醫師對病人也需抱有同理心。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7-05 醫聲.醫聲
免疫、化療合併治療跟上國際指引 癌友權益才不會遭犧牲
「別人的性命,是框金又包銀,阮的性命不值錢…」在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所舉辦的「2024癌症免疫治療論壇」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表示,在肺癌治療上,當癌友有腫瘤基因突變,便有許多治療選項可健保給付,不過若是「無腫瘤基因變異的肺腺癌」病患,命運就大不相同。上述族群約佔晚期肺癌病患的三成,雖然有免疫治療合併化療選項,但因未納入健保給付,多數只能選傳統化療,不僅造成病患痛苦,也大幅落後國際醫療指引建議,「難道這些病患的性命就比較不值錢嗎?」夏德椿為此發出沉重感慨。肺癌無腫瘤基因突變,病患需更多救命選項夏德椿期盼政府可讓罹患晚期肺腺癌,且無腫瘤基因突變的患者多一點選擇,目前不少研究顯示,若將免疫合併化療治療列為一線治療,這群病患的存活中位數可從10.6個月提高到22個月,相當於多增加一年生命。此外,若健保給付條件可依循國際標準化治療模式,台灣病患就更有機會參與國際新藥臨床實驗,無論是對台灣醫藥發展或病患生存權益,都能帶來正面影響。夏德椿表示,很期待健保給付可加速接軌國際治療指引,讓病友獲得更多治療選項,台灣參與國際新藥臨床試驗的機會也能增加。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副理事長劉桓睿指出,美國總統拜登將免疫治療發展列為重要政策,而賴清德總統希望癌症死亡率可降低三分之一,更需要投入更多資源,並將免疫治療列入整體戰略規劃、考量。免疫治療給付接軌國際,台灣還要再加油!劉桓睿直言,與國際社會相比,台灣對於癌症免疫治療的資源投入,實在過少,導致許多疾病治療無法跟上「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治療指引(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Guideline - NCCN Guideline),期間更存有三到五年落差,且經常為了財務考量,而非基於實證證據,設置與國際指引不符合的給付規範,如生物標記限制、免疫與化療合併使用限制,或者像免疫治療與標靶藥物只能擇一,不可互換等限制,都只是為了限縮使用人數,與實證證據無關。劉桓睿呼籲,如果要達成「2030年降低三分之一癌症死亡率」目標,癌症免疫治療是不可或缺環節,政府應儘速增列癌症新藥預算、加速引進國際治療指引建議藥物、並解除不符合國際治療指引限制,給予癌症病患最適合的癌症用藥。希望未來無論是透過新藥新醫療科技的預算,或是癌症新藥基金的導入,都能有效提升癌症病患接受免疫治療的可近性,癌症病患也比較不會「因病而窮」,治療也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
2024-07-05 ESG.健康與ESG
簽署永續倡議書 黃達夫:減少癌症死亡率即是ESG表現
企業永續發展(ESG)是近年趨勢,醫療院所耗能高,近期也吹起ESG風潮,加入永續發展行列。和信醫院今天與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TAISE)簽署「醫院永續發展倡議書」,共同致力於降低環境致癌因子,院長黃達夫說,該院除在硬體方面節省能源,收治的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亦比全國平均值高出2成,「減少癌症威脅、延長健康生命,即是ESG的表現。」黃達夫表示,和信醫院以降低台灣癌症發生率、提升癌症病人存活率為目標,深耕癌症預防,推動五癌篩檢、關渡社區居民健康促進計畫、台灣精準醫療計畫(TPMI)等,在簽訂合約後,將持續對氣候變遷採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盤點揭露醫院用電及碳排狀況,以期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100%使用再生能源等目標。「和信醫院護病比為全國最低,醫師每診僅看16病人。」黃達夫說,醫院提供醫師固定薪資,不需衝量也不必濫做非必要檢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和信醫院癌症病人五年存活率,已連續30年高於全國平均2成以上,2022年該院全癌別不分期病人五年存活率76%,高於全國平均值55%;院內建立完整腫瘤檢體資料庫,提供病人最佳治療計畫,並遵循國際醫療指引,務求癌症診斷精準完整。黃達夫表示,提升病人治療品質,即是醫院ESG的一環,而在醫院治理方面,該院不再使用「院方」二字,病人與醫師、醫師與管理部門均是平等的夥伴關係,院長所做的決定不是個人決策,而是共同討論後的決定,永續的思維必須是長期的,希望院內同仁均能接受。TAISE董事長簡又新表示,包含和信醫院在內,全國已有77家醫院與TAISE簽署永續發展倡議書,和信醫院推動以病人至上的醫療服務,提升病人五年存活率,醫院硬體規畫納入節能思維,在管理方面也展現高度凝聚力,這都是ESG的具體實踐。簡又新表示,和信醫院除在關渡地區推動大健康服務,且成果卓越,同時深入台東偏鄉,與台東基督教醫院共同設立「癌症醫療大樓」,降低台東癌症死亡率,展現該院在醫療領域影響力,本次響應國家淨零轉型政策,必能發揮創新能力,「善盡世界公民淨零碳排的社會責任。」
-
2024-06-30 焦點.元氣新聞
整理包/病人急症在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適用對象有哪些?2新制7月上路一次看懂
衛福部醫事司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什麼是通訊診療?適用患者有哪些?讓讀者一次看懂。整理包/通訊診察治療通訊診察治療是什麼?以往醫師診療、開藥,必須實際看到病人才可以執行,衛福部醫事司於107年通過「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納入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民眾,及長照機構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返家後的追蹤照護及在宅醫療等特殊情形,透過遠距通訊設備,即可獲得醫院醫師的診療及開藥。通訊診察治療提升醫療服務的連續性及近便性,確保醫病安全、通訊安全兼具醫療品質、分級醫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民眾就醫多有所限制,衛福部放寬「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如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放寬開立處方箋、增加得通訊診察項目等,並加強資安規範;疫情過後,衛福部宣布修正辦法,並在今年7月1日上路。哪些醫療項目可以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除了原先的急性後期照顧等5類對象,新法還新增5類特殊對象,包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疾病末期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行動不便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總共有10類對象,預估受惠人數達247萬人。1. 急性後期照顧2. 長期照顧服務3. 國際醫療照護4. 疾病末期照護5. 行動不便照護6. 矯正機關收容照護7. 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8. 居家醫療照護9. 家庭醫師收治照護10.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衛福部表示,新修訂「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改了可線上看診的情形,包含前七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與後三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情形。通訊診察治療提供哪些醫療服務?1. 診察2. 詢問病情3. 開給方劑4. 衛生教育5. 開立處置醫囑6. 原有處方之調整或指導7. 會診8. 提供醫療諮詢9. 精神科心理治療10.開立檢查、檢驗單如何進行通訊診察治療?衛福部表示,民眾如欲通訊診察,應於看診前先詢問醫師,自己是否符合資格。看診時使用實體或虛擬健保卡,看診後如需服藥,醫師開立電子處方箋,患者持電子處方箋到社區藥局領藥、繳費;如行動不便者由醫師或藥師到宅醫療及送藥。線上看診的開藥規定,三大情形開放醫師給藥:1. 初診開藥:國際醫療、矯正機關收容照護,或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者2. 複診開藥:所有特殊情況皆適用3. 開立管制藥品:屬於慢性病照護之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線上看病安全嗎?資安有保護嗎?衛福部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的資訊系統涉及病歷資料的傳輸、交換、儲存或開立處方、檢查。因此,檢驗單者須遵守四大資安規範:1. 具備個人身份驗證機制2. 具備資料傳輸加密機制3. 符合醫療機構電子病歷製作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4. 委託建置及管理資料的廠商,應具備資訊安全標準驗證通訊診察治療優點、罰則衛福部指出,如像糖尿病患,醫師就可以利用通訊診察方法,這樣可以降低病人來返醫療機構產生的舟車勞頓。但若沒有通過審查,就進行通訊診察治療,依「醫師法」處處2萬到10萬元罰鍰,並不會處罰患者。整理包/在宅急症照護整理包失能或疾病特性而造成病人外出就醫不便,衛福部健保署為提升就醫可近性,7月1日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什麼是在宅急症照護?適用患者有哪些?可以為患者省下多少錢?讓讀者一次看懂。在宅急症照護是什麼?1. 健保署105年起推動「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透過醫院、診所等單位轉介,改善不同類型居家醫療照護片段式的服務模式,提供緊急諮詢訪視、山地離島地區遠距會診,以整合性全人照護,包括居家護理、呼吸器依賴居家照護、安寧居家療護。2. 110年,輔導建置在宅長期支援診所(急重症)試辦計畫,推動在宅長照及在宅住院。3. 111年,將遠距科技智慧照護應用急重症暨安寧病患在宅住院創新模式計畫,個案合作診所可藉由遠距生理監測,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4. 113年7月1日起,健保署正式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實施多年的「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其中未包括在宅急重症照顧,且照護機構住民的醫療需求未被滿足,為讓此類急重症病人,也能獲得良好照顧,減少不必要的住院,實施「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哪些族群、哪些症狀可以選擇在宅急症照護?「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是提供病人住院的替代服務,減少急診及住院情形,也減少照護機構住民因急症往返醫院,以強化各層級醫療院所進行垂直轉銜合作,健保署預估,受惠人數逾5000人。收案三大對象:1. 居家醫療急症患者個案2. 照護機構住民(如長照機構住民)3. 急診感染症輕症的行動不便民眾收案對象三大適應症:1. 肺炎2. 尿路感染3. 軟組織感染在宅急症照護時,醫護人員提供哪些醫療服務?「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醫療服務:1. 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事人員訪視、訪談2. 視訊診療輔助3. 藥品處方調劑4. 協助連結長照資源5. 個案健康管理6. 遠端監測,如經遠距生理監測,以即時及延續性監測病況,並藉由iCue智慧離床感測器,即時並持續監測病人呼吸和離床情況如何申請在宅急症照護?參與對象須以參加醫院相關居整計畫、居家照護及安寧居家療護,或是照護機構須參與「減少照護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一般民眾:撥打1966(衛福部長照專線),以評估個案狀況,協調至鄰近醫院的居整等相關計畫,再由醫院評估收案,或至鄰近醫院詢問。照護機構住民:詢問入住的照護機構人員,在宅急症照護相關服務。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民眾可以省下多少錢?若是以肺炎患者療程為9天計算,以往採用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的身份參與,以111年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7萬7204元,而民眾部分負擔以10%計算為7720元,當參與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後,平均每人住院費用為6萬4197元,而民眾部分負擔為2470元,共可以省下5250元。尿路感染患者於部分負擔,可以省下3024元;軟組織感染患者可以省下2605元。在宅急症照護優點、挑戰?優點:鼓勵醫事服務機構連結社區照護網絡,提供住院替代服務,降低病人住院日數 或減少不必要的住院。此為尊重病人在家接受治療的意願、減少病人及家屬往返醫院與照顧負擔、降低住院期間交叉感染的風險。挑戰:在宅照顧須考量民眾與家屬就醫觀念,有些家屬反應,寧可待在醫院急診走廊,也比在家中治療安心,家屬就醫觀念仍須改變。
-
2024-06-14 焦點.元氣新聞
來台醫美性價比高受青睞 成為台灣旅遊醫療新焦點
台灣的醫療水平在全球名列前矛,不但吸引許多外籍人士前來就醫,來台旅遊同時進行醫美療程的案例也有逐年成長的趨勢。據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統計每年有超過20萬人在台接受醫療服務,雖然新冠疫情期間國境封閉一度讓來台醫療人數明顯下降,但是來台從事美容醫學的人次仍持續微幅上升,疫情後2023年已有4,170人次,甚至已超過2020年疫情前3,015人次,可見台灣美容醫學的成長潛力。 台南成美麗人診所醫師、同時也是成美健康集團總院長林蓁醫師觀察,來台從事美容醫學仍以亞洲鄰近使用華語文國家的民眾為主,尤其以大陸最多,最主要的因素是「語言相通」。雖然去日本、韓國做醫美距離也很近,但因為多了一層語言隔閡,醫病之間溝通需要透過客服人員翻譯,經常出現預期之間的落差;在台灣就可以直接用華語跟醫師溝通,方便又放心。除了語言相通的優勢,還有一大關鍵是台灣醫療教育培養出許多專業、具有熱誠的醫護人員,加上台灣醫美診所非常密集,方便客人挑選比較,因此選擇多、價格合理、效率高,能讓客戶感受到更優質的療程體驗。另外台灣醫美服務親切,例如台南東區成美麗人診所的接待廳就跳脫一般診所的型式,空間更寬廣也更親和,醫美診所甚至還能協助安排餐飲、住宿、提供健康建議、安排SPA,宛如小型渡假中心,因此也累積許多每次回台都會來報到的客戶。旅遊途中全台連鎖接力照護 變美遊樂兩不誤林蓁醫師舉例,有一對旅居海外的壯年夫妻第一次來台旅遊,經過朋友推薦在行程中安排了醫美療程。先生安排了生髮、眼袋手術,太太則選擇煥膚淡斑及回春保養;只不過兩人原本已經規劃自駕環島行程,術後護理該怎麼辦呢?幸好專業的連鎖醫美診所為他們安排好北中南部等地的集團診所,讓他們一站一站地玩,還能就近換藥及進行術後保養,尤其南台灣的陽光比北部熱情,曬後還能進行鎮定保濕,完整的服務令夫妻倆非常滿意,直說以後每年都要來台灣玩。雖然醫美促進了旅遊,但也可能為海關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困擾。曾有一位70歲的婦人跟團到國外旅遊,沒想到卻在海關被攔下,因為看起來太年輕,海關不相信她與證件上是同一人;儘管被盤問兩小時才得以入境,讓整個旅行團都苦等了兩小時,但是「阿姨變姊姊」讓婦人非常開心。林蓁醫師笑說「所以我們經常要提供診斷書,方便顧客不時之需」,儘管讓人看不出年齡可能帶來一些生活困擾,但是對客戶而言「看起來年輕」就是醫美能帶來的愉快與價值。 美麗需求各人不同 完整諮詢及個人化服務是關鍵美麗沒有標準,需求也很個人化,如何挑選最適合自己的療程?林蓁以執業多年的豐富經驗提出建議,在走進醫美診所之前,第一步是「先盡量搜尋」,但不是便宜的就最好,她提醒可以先觀察身邊的人「誰老得比較慢」,並請對方推薦。另外不同區域的民眾對於容貌關注的重點也不相同,例如台灣人愛除痣,日本人則比較不在乎痣,反而較在意除毛;台灣南部比北部更多除毛顧客,也更注重鼻子的外型。因此充份向醫師表達需求,但是有時候「單一的方法無法解決全面的問題」,因此也必須尊重、傾聽醫師專業意見。 林蓁指出「諮詢很重要」,另外還要針對不同地區、氣候、生活習慣來評估。她舉例,南部太陽較大,打雷射之前就必須謹慎避免因為受到較多的日照而反黑,因此診所購入的皮秒儀器就需更高階,能降低疼痛感、熱感,反黑的機率也降至更低,更適合炎熱南部的客戶來使用。不同的地區、氣候也影響不同地點醫美診所的硬體設備增購。而這些也能藉由充份的諮詢,讓診所來協助考量才能面面俱到,因為「抗衰老是一輩子的功課,在成長的路上找到適合的夥伴,讓變老的速度越慢越好。」
-
2024-04-11 焦點.元氣新聞
全國首座重粒子中心去年開幕 北榮已收治近200人奠定癌症治療里程碑
癌症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達41年,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台北榮總設有全國第一座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提供跨團隊與全方位的癌症治療照護,去年5月開幕至今,已治療近200位病人,開啟癌症放射治療的新里程碑。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昨日前往北榮參訪時指出,有效對抗癌症的威脅,是他未來全力以赴的任務。北榮院長陳威明表示,為了造福更多的癌症患者,北榮除持續提供病人重粒子癌症治療外,並著手籌備建立「硼中子捕獲治療中心」,預計2027年開始服務病人,北榮屆時將成為全球唯一擁有重粒子治療及硼中子捕獲治療的醫院。北榮目前是全球少數在醫院內擁有重粒子治療設備的醫學中心,開啟癌症放射治療的新里程碑,陳威明指出,重粒子癌症治療中心去年5月啟用至今,完成治療案例中,胰臟癌占最多數,約占三分之一;攝護腺癌約四分之一居次;肝癌約占五分之一,肺癌、骨肉癌、頭頸癌,脊索瘤等也完成多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原本無法切除、不易治癒的胰臟癌有突破成效,重粒子治療後腫瘤縮小成可開刀切除根治。重粒子療法也可讓攝護腺癌、肝癌、肺癌等病人的總治療次數,較早期光子治療減少一半以上,不僅治療成效佳,病人更保有高生活品質。另外,北榮目前已完成1位弱勢病人免費療程,未來院方持續保留每年2%名額,免費提供給需要重粒子治療的低收入病人,為大眾健康福祉努力。賴清德對北榮引進重粒子設備,提供國人最先進精準癌症治療十分敬佩,並對重粒子治療的適應症及療效等先進癌症治療領域相當感興趣。他指出,北榮著重急、重、難症醫療,發展具國際領導與創新的醫療技術與研究,設置研發中心並積極發展國際醫療雙向合作,成為國際醫事人才培育、精準醫學及尖端研究的卓越中心,造福許多來自國際的癌症患者,充分展現台灣卓越的醫療軟實力。賴清德說,健康台灣是他念茲在茲的政見之一,不僅期待國人的平均壽命能更長,而且還要更健康。台灣作為亞洲醫療科技發展的先鋒之一,能夠在這個領域保持領先地位,不僅是對我國醫療事業與科技產業的肯定,更是對病人及社會的責任與承諾。
-
2024-04-08 焦點.元氣新聞
第34屆醫奉獎 受理推薦報名
為樹立醫藥衛福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典範,「中華民國第34屆醫療奉獻獎」開始接受報名,請大家舉薦合乎本獎項選拔標準的醫藥衛福及相關領域從業人員,包含醫藥、公衛、健康促進等相關服務及社福領域,如社工、志工、照服員等,讓更多人參與此項盛事。民國79年起,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有感於醫界有一群人,為了照顧民眾健康,無怨無悔付出,特別與衛福部、聯合報系與TVBS聯利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舉辦「醫療奉獻獎」來鼓勵他們,今年為第34屆。即日起至5月31日止,接受各界報名和推薦。今年度獎項新增「團體貢獻獎」一名,總獎項最多可達至十一名,獎項分為個人醫療奉獻獎至多八名、特殊貢獻獎一名,團體醫療奉獻獎一名、團體貢獻獎一名。今年獎項新增團體貢獻獎一名,凡於國內外醫藥衛福領域有具體貢獻事蹟的團體,即符合推薦資格。醫療奉獻獎的獎項區分為「奉獻」與「貢獻」,奉獻指將自己心力或才能奉獻給事項或目標,貢獻則除了具有奉獻性質之外,尚需要於其服務領域如特定的族群、區域、醫療項目含醫療類社福、SDGs、國際醫療等整體環境,提出具體改善或成就事蹟。以團體獎為例,曾經獲獎的身心障礙醫療服務團、山地巡迴醫療隊屬於奉獻範疇,而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則偏屬貢獻範疇。希望藉由更清楚的分類,表揚更多不同性質的奉獻者及團體。只要在國內外基層、偏遠地區或特殊醫療等單位,從事醫藥衛福工作10年以上,或有具體尊重生命、關懷人群等服務事蹟,向主辦單位索取報名表或網路下載填寫即可。本活動採推薦從寬、甄審從嚴原則,推薦僅須由兩人簽名推薦,或由單一組織、機關、團體舉薦。經本選拔活動委員會評選程序審議通過後,安排總統接見得主,及舉行隆重頒獎表揚典禮。
-
2024-03-24 醫療.皮膚
皮膚保養真的不需花大錢 醫教保養三部曲讓肌膚保持最佳狀態
很多皮膚科醫師的皮膚白皙透亮有光澤,完美膚質就是病人的最佳範本。對於皮膚保養,皮膚科醫師有什麼祕訣?有哪些是他們絕不會對自己皮膚做的行為?元氣周報邀請四位不同世代的皮膚科醫師,分享自己日常保養的原則。身為資深中生代的皮膚科專科男醫師,邱品齊倡導「單純、實在、安全」的皮膚保養與醫美原則,這在目前市場上常以行銷廣告為導向的美容醫學環境中,顯得有點特立獨行。在他診所備有各種皮膚疾病治療的原廠口服與外用藥物,另引進最新生物製劑以及新型免疫調節JAK抑制劑;至於醫美部分,還是以治療型的醫美處理為主,例如,化學換膚、脈衝光、染料雷射、除斑雷射、二氧化碳飛梭雷射、光動力、高濃度血小板注射以及肉毒桿菌素真皮注射等,均屬於輔助皮膚疾病的治療。邱品齊認為,「先療膚,再養膚,最後才是美膚」,這很重要,順序對了,一步步完成,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臉部保養愈單純愈好,外出防曬一定戴帽、穿長袖。談及皮膚基本保養方法,邱品齊強調,臉部保養愈簡單愈單純愈好,理性選擇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因為他皮膚偏中性,平常也不會上妝,早晚洗臉清潔就好;冬天乾燥時,就會加點保濕乳液乳霜,或是局部使用凡士林油膏;夏天氣候潮溼悶熱,只要皮膚不會乾燥,擦點水性保濕產品就已經很夠。不過,他很重視防曬,外出時,一定會戴帽子、撐傘或穿著長袖衣服,先做好物理性遮蔽;如長時間在戶外運動或旅行時,就會塗抹足量且有實效的防曬產品,並定時補擦。清潔、保濕、防曬基本功,選保養品看性價比和安全性。邱品齊強調,做好皮膚基本保養三部曲「清潔、保濕與防曬」,就是讓肌膚能保持最佳狀態的重要功課。如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飲食均衡、多喝水、充足睡眠,加上養成運動習慣、不抽菸、不熬夜,看起來就會比同年齡者還要年輕。對於選擇保養品,邱品齊自有一套理論,講求性價比以及安全性。使用前會先深入分析了解各款保養品成分,並尋找成分單純、配方溫和以及價格合理的產品。他認為,如想做好基本保養,不少知名開架或藥妝品牌產品就相當夠用,一瓶幾百元的洗面乳、防曬乳或保濕乳,其效果不見得比幾千元的產品來得差。想要保持年輕,就需重視皮膚保養,但需尋找適合自己膚質膚況的產品,並減低使用時的相關風險。邱品齊強調,基本皮膚保養真的不需要花大錢,清潔、保濕與防曬品,各選一、兩款,就足夠一年四季使用了。別信誇大保養品,化妝水、磨砂膏、隔離霜沒必要。邱品齊表示,多數消費者會被保養品廣告、代言、誇大療效、神奇宣稱、特價或促銷所吸引,但只要花點時間思考,就可以發現很多內容其實是誇大不實、似是而非。而各種名人、藝人、網紅廣告代言的置入性行銷,也常常不可信。如果產品「成分標示不清楚」、「廣告誇大不實」、「產品來歷無法確認」與「價格過度昂貴浮誇」,邱品齊是絕對不會購買的。此外,化妝水、磨砂去角質、隔離霜與前導液等產品,使用意義並不大。邱品齊說,如想保濕,化妝水效力太弱、太短暫;以磨砂去角質,常傷及皮膚障蔽功能;使用防曬品會比隔離霜來得有意義;至於所謂的前導液,還不清楚其實質效益,「用該用的、省該省的,皮膚保養可以簡單方便又沒有壓力。」過度醫美不自然,先試基本款就好。關於醫美治療,邱品齊建議先從基本款做起就可以,例如,化學換膚、脈衝光以及肉毒桿菌素注射。至於價格較高的音波、電波、雷射、各種注射填充劑以及整形手術,則需要多思考、多了解其性價比以及相關風險後再施作。邱品齊表示,許多民眾過度醫美,以致出現過尖下巴、過大蘋果肌,臉型怪異,表情不自然,甚至產生非預期疤痕、反黑、泛紅、結節、栓塞、腫脹、發炎、色素脫失等後遺症。「多點理性思考與判斷,才能讓皮膚更健康。」邱品齊指出,近幾年門診發現,不少敏感性膚質、痘痘、玫瑰斑、皮膚炎、過敏與蕁麻疹等個案,均與過度使用化妝保養品,及不當醫美療程有關,民眾務必提高警覺。邱品齊醫師小檔案.現職: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台灣青春痘暨玫瑰斑協會(TARS)理事長.經歷: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皮膚部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給患者的一句話::幸福美肌、共善美膚。.粉專: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大公開.部落格:邱品齊醫師幸福美肌學院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4-03-22 焦點.元氣新聞
亞洲換肝之父陳肇隆每天要「用這招」讓雙手更靈活!醫術被稱「人類的極限」改編成日劇
外科醫學會年會上周舉行,全國外科醫師齊聚,會中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予亞洲換肝之父、高雄長庚榮譽院長陳肇隆,以及乳癌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彰兩人四十年來各自在肝臟移植、乳癌手術等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早年外科系為醫學生選科第一志願,元氣網刊出兩位得主專訪,希望這兩位醫界典範的生命故事,讓更多新世代年輕醫師投入外科醫學。四十年前的今天,1984年3月22日,陳肇隆開始為台灣腦死捐贈肝臟移植第一個案例進行手術,於3月23日成功完成。四十年後,陳肇隆於今年獲得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陳肇隆投入肝臟移植領域40年,到今年3月20日,他帶領的肝臟移植團隊已完成2419例臟移植手術。根據團隊2021年發表於「肝臟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國際期刊,針對最困難的緊急活體肝移植治療慢性肝炎合併急性肝衰竭的大系列報告,受肝者術後存活率三年95.5%、五年92.9%,是國際上最好的成績。完成亞洲首例肝臟移植,率先採用腦死定義1950年出生的陳肇隆,是台灣及亞洲肝臟移植的開拓者,1984年完成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率先採用腦死定義,從一名車禍腦死的年輕人身上取得肝臟救人,促成台灣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韓國早了10至12年,帶動台灣器官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1997年完成亞洲首例一肝兩受的分割肝移植手術,更於2019年5月榮獲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陳肇隆1969年雄中畢業,考上高雄醫學院醫學系,大學時他即充滿人文關懷的精神,投入山地醫療義診,足跡遍布屏東霧台等6個村落,1976年大學畢業那年,經營之神王永慶創辦的長庚醫院首度招募住院醫師,陳肇隆從分類廣告中看到這則訊息,北上前往應試。如今的榮譽院長 當年考住院醫師只是備取陳肇隆說,「那時從高雄搭平快夜車到台北考試,嚇了一跳,只錄取6名外科住院醫師,200多個人報考,一個月以後,我接到備取通知,到現在我也把備取的通知留下來勉勵年輕醫師。」陳肇隆拿自己當例子告訴年輕醫師,「一個長庚的備取第一年住院醫師,可以在27年後,當上長庚醫院院長,持續近13年,證明只要肯努力,大家都有一樣的機會。」為外科大老畫教科書插圖 啟蒙走上肝臟移植住院醫師第3年,陳肇隆當因緣際會為首創「手指切肝法」的台大教授林天祐繪製「肝臟外科」教科書插圖。陳肇隆為此翻遍書籍文獻,熟悉每個細節,他笑說「只要下了功夫,就會產生興趣」,這也啟蒙他未來走上肝臟移植這條任重而道遠的道路。師從換肝先驅史達哲 把肝臟移植帶回台灣1967年世界才出現第一起成功的肝臟移植手術,台灣還沒有相關經驗,就連在美國也是最先進的實驗性外科手術。1982年陳肇隆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兒童醫院進修,換肝先驅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史達哲(Thomas Starzl)教授正好到此演講,陳肇隆把握機會,毛遂自薦拜他為師,並考過賓州醫師執照,成為史達哲的第一助手。在當時換肝是非常困難的大手術,即使是史達哲在手術時,也常被噴得滿頭滿臉都是血,待在他身邊學習,被飆罵是常有的事,不過,陳肇隆甘之如飴,謙虛且努力學習,他的表現獲得史達哲的讚賞,表明希望陳肇隆留在美國發展,但陳肇隆還是決定把肝臟移植的知識與技術帶回台灣。為讓雙手更靈活 每天要打200個繩結萬事起頭難,陳肇隆以加倍努力在台灣推動肝臟移植,陳肇隆遠赴瑞士爭取並引進臨床試驗中的抗排斥新藥,催生國內腦死的判定標準與程序;他自備睡袋,經常睡在實驗室,為了讓雙手更靈活,他每天要打200個繩結,為了要有能夠站立10~20小時手術的好體力,每天再累也會去快走;當時台灣還沒有進口上市的器官保存液,只能從文獻上找到配方,在製劑室自行調配,一切就是為了做最好的準備。1984年 在台完成肝臟移植成功首例1984年3月一名年輕女子,在大量吐血、肝昏迷、休克情況下,從加護病房被轉進手術室,另方面院內則有一名車禍者被判定腦死的年輕男子,陳肇隆為這名女性,經過32個小時的手術,成功移植入男子肝臟,女子於術後逐漸清醒,創下台灣首例腦死捐贈肝臟移植成功首例。首例成功的經驗,開啟國內腦死肝臟移植的先例,引發社會討論,當時陳肇隆佔據國內社會版各個版面,更一度讓陳肇隆接到當時首席檢察官陳涵的關切函,差點遭起訴。但是陳肇隆沒有退縮,持續與醫界、法界與立法委員溝通與協調,促成台灣在1987年達成亞洲第一個腦死器官移植立法,也為三年後的心臟、七年後的肺臟移植鋪路。大愛捐贈器官有限 催生推動活體肝臟移植陳肇隆的腳步未因困擾而停歇,他深刻明白大愛捐贈的器官有限,因此再進一步催生推動活體肝臟移植,希望挽救更多的人的性命。1985年至1992年期間,陳肇隆在基隆長庚帶領肝臟移植手術,當時人力、設備、資源都相當侷限,但他在這7年的時間,讓基隆長庚成為當時全亞洲肝臟移植例數最多、存活率最高的醫院。毅然南下高雄 創多項紀錄與成績1992年底他毅然放棄在北部有成的人脈與資源,舉家南下高雄,只帶一名護理師重新籌組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1994年完成台灣首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這名病童現已30多歲了,於一家科技公司任職。在高雄長庚服務的期間,陳肇隆率領的肝臟移植團隊一再挑戰極限,2002年完成華人首例活體雙肝移植,2006年全球首創例行性顯微膽道重建,2013年完成台灣首例第2單一小節肝移植,2024年達成2400例肝臟移植手術。2006年在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發表活體肝移植治療膽道閉鎖症,5年存活率98%、2008年在Transplantation發表活體肝移植治療肝癌,五年存活率90%, 2021年在Liver Transplantation發表緊急活體肝移植治療慢性肝炎合併急性肝衰竭,受肝者術後5年存活率92.9%,都是文獻上最高的存活率、最好的成績。一個人鉅細靡遺不夠 必須倚靠團隊力量但陳肇隆謙虛地說,肝臟移植手術龐大而複雜,動員許多醫護人力,且可容忍的誤差範圍相當狹窄。因此,只有一個人追求完美、鉅細靡遺是不夠的,必須倚靠團隊的力量。經過卅多年切磋、磨合與傳承,高雄長庚 團隊成員中的鄭汝汾教授在肝臟移植影像學、林燦勳教授在肝動脈與膽道顯微重建、楊志權主任在肝臟外科手術、顏旭霆主任在血管外科手術等,都已成為全球頂尖專家。陳肇隆回想40年前,他自謙自己只是「菜鳥」主治醫師,沒有行政職務、也沒有行政支持,只能以讀書會的方式交朋友,邀請同事到家裡一起研讀文獻討論激盪,讀書會後烤牛排、配紅酒、啤酒。當時陳肇隆常應邀在國際會議主持研討會,每次可以安排一、兩位團隊同仁上台演講,國際場合15分鐘的演講通常要準備兩、三個月,但任何領域只要下了功夫就會激發興趣。經過卅多年累積的革命感情和向心力、榮譽感和團隊精神,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逐漸形成共同的目標,就是「追求完美」、「認真做好每一件事」、「不以善小而不為」,成為團隊的特質和文化。ILTS頒發終身成就獎 與恩師同列2019年5月全球肝臟移植領域最權威的國際肝臟移植醫學會(International Liver Transplantation Society, ILTS)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大會將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頒發給陳肇隆。陳肇隆當時帶著妻子本多美惠及擔任外科醫師的女兒陳之逸與醫師兒子陳之浩一同到場觀禮,分享他的榮耀。陳肇隆的恩師史達哲(Thomas Starzl)教授,是ILTS第一屆終身成就獎得主,這是全球肝臟移植領域最尊崇的獎項,以表彰長期在肝臟移植領域具重大成就與貢獻者,時隔26年,陳肇隆也獲得這項獎項肯定,陳肇隆是全球華人獲得此獎第一人,是「台灣之光」,也是「世界之光」。醫術被稱「人類的極限」 改編成日本電影、漫畫及日劇陳肇隆讓無數病患,在垂死中重獲生機,他出神入化的醫術,被日本醫科大學北野正剛校長親臨觀摩後,形容是「人類的極限」,曾被改編為日本漫畫《閃耀吧!手術刀》、小說、電影及日劇《孤高的手術刀》,電影、日劇分別由男星堤真一、瀧澤秀明主演,他也曾經帶領團隊上過美國國家地理頻道。跨海手術示範 上海仁濟已成全球最大肝臟移植中心上海仁濟醫院肝臟移植中心在2004年建科,2006年陳肇隆帶領團隊跨海完成第一次手術示範,隨後持續指導與協助,如今上海仁濟醫院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肝臟移植中心,兒童肝移植術連續11年全球第一,該院院長夏強把榮耀歸於老師陳肇隆。夏強於2017年受訪時指出,仁濟醫院換肝手術存活率遙遙領先歐、美、日、韓,以及大陸其他換肝醫院,但仍比不上陳肇隆團隊。陳肇隆培育的大陸學生北京清華大學長庚醫院董家鴻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夏強院長,也由於在肝臟移植的傑出成就與貢獻,分別在2017、202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醫援海外 毫無保留回饋國際「一位外科醫師終其一生或能拯救數百、數千條性命,但如果能夠不藏私地醫療傳承,拯救生命更難以計數」。陳肇隆說,醫療是救人的學問,不應該藏私,台灣的醫療能有今天,也是因為過去有機會到美國、歐洲、日本學習,今天可以走出去幫助的,或讓人來學習的,就應該毫無保留地回饋國際社會。勉勵後輩 把一個目標做好就夠了一路走來,陳肇隆認為,外科醫師雖然辛苦,但卻可以從救人活命的使命感與成就感中,獲得極大的快樂與滿足。陳肇隆並引用恩師史達哲教授的名言,「醫學的歷史通常是:昨天認為不可思議的,今天也很難達成的,往往明天就成為常規。」(The history of medicine is that what was inconceivable yesterday, and barely achievable today, often becomes routine tomorrow)。40年來他見證太多的病例,也不斷的挑戰,讓過去不可能的肝臟移植急、重、難症,成為常規的治療。陳肇隆勉勵後輩,在醫療生涯中,只要設定目標聚焦、鍥而不捨,能把一個目標做好,那就夠了,醫療如此,其他領域也是一樣。陳肇隆創下的紀錄:活體肝移植維持全球最高存活率活體肝移植技術與策略多項創新與改良發表SCI學術論文500多篇擔任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副主編Annals of Surgery、Transplantation、Liver Transplantation等一流學術期刊編委國際及海外醫學會議演講500多場培訓國內外肝臟移植醫師400餘名至今依舊在高雄長庚醫院每周三次門診與三天手術陳肇隆的榮耀1992年:高雄醫學大學第一屆傑出校友1996年:行政院傑出科技榮譽獎2005年:獲國家生技醫療品質金獎2007年: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行政院衛生署衛生獎章2015年:醫療奉獻獎特殊醫療貢獻獎 外交部外交之友貢獻獎章 瓜地馬拉及巴拉圭衛生貢獻獎章 中美洲議會Francisco Morazan指揮官級勳章2016年:第一屆國際醫療典範獎 美國RAND智庫亞太政策諮詢委員2018年:國際外科學院榮譽院士2020至21年:國際活體肝移植學會會長 全球頂尖2%終身影響力科學家2024年:台灣外科醫學會「終身成就獎」
-
2024-02-03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吳錫金日行萬步,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落實地中海型飲食,每餐7分飽、多喝水不吃甜食
30多年來守護雲嘉沿海偏鄉健康的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媽祖醫院),近年來隨著醫療需求的增長,積極投入急重症醫療並獲具體成果,去年更榮獲美國Newsweek評選為2023年台灣最佳醫院第22名殊榮。中醫大北港附醫院長吳錫金是背後的重要推手,帶領醫療團隊在偏鄉打出一片天,個人也榮獲「台灣醫療典範獎」。養生秘訣/地中海飲食 日行萬步養身吳錫金求學時熱愛運動,是籃球班隊,更是西洋劍社長。他說,運動除了健康也學到團隊合作,如今年過6旬的他,唯一運動是走路,日行萬步,在醫院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堅持吃得簡單健康,以地中海型飲食為主,每餐7分飽,多喝水、不吃甜食,他也落實攝護腺疾病的飲食,早上、下午喝杯黑咖啡是不錯的選擇。面對高壓力工作,吳錫金認為,從住院醫師到管理醫院,壓力無所不在,正向思考是他面對壓力的態度,提升思想高度,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紓壓。感謝太太的支持,打點家務、教育小孩,讓他無後顧之憂,面對更多挑戰。「共好、利他」是吳錫金的生活哲學,只有捨得才能獲得,這也是他行醫的核心價值,「勤能補拙、化不可能為可能、做好風險管理」是他一貫的工作態度,「認真做不會錯」,以學習、面對替代畏懼跟放棄,如同醫師鼓勵病人積極接受治療,才能看見奇蹟與重生的可能。「全能外科」醫師 撐起偏鄉醫療一片天家住台中的吳錫金,1982年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畢業,從醫以來深造不懈,在學術領域更創造巔峰,除主攻泌尿科,腦外傷、取血栓、骨科、開胸等手術也都能執行,等同是「全能外科」醫師。他曾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投入醫學教育改革,為醫學系設計5、6年級臨床醫學課程,以「醫院就是醫學院的概念」,從學習到工作全在醫院完成,建立專精訓練體系,強化醫療職能,培育不少醫學後進人才。2016年奉派到北港擔任院長,看見偏鄉醫療資源不足,決心投入更多心力改善,提升醫療品質。主攻泌尿科 赴美進修精進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第5大癌症,身為泌尿專科醫師的吳錫金,因為使命感,於1991年赴美國德州休士頓MD安德生癌症中心進修,該中心對攝護腺癌容易移轉到骨頭有深入研究,開啟了他在臨床轉譯醫學的研究之路。後又到美國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訓練中心,專研泌尿道腫瘤、攝護腺癌及微創、達文西機器手術,讓個人專業更上一層樓。吳錫金說,很多事情往往在不經意中出現,尤其醫療日新月異,更要隨時做好接受新挑戰的準備,面對問題或新領域、新智識都要勇於嘗試、持續不斷學習,觀念要隨時更新,充實充電是醫師的「日常」,更要有長遠規畫,及早做好準備,才能隨時迎戰多變的每一天,這也是他的人生態度。拚高齡醫療 為雲林留人才中醫大北港附醫服務雲嘉沿海偏鄉30餘載,2016年吳錫金接任院長後,推動醫院擴建,積極投入改善醫療設備、招聘優秀專科醫師,協助醫院通過JCI認證(國際醫療品質評鑑),建立口碑與品牌形象,贏得民眾信任。初到雲林時,吳錫金發現攝護腺癌診斷少且發現時多數晚期,因此親自走入社區宣導,成立樂活小站、失智共照中心,推動攝護腺特異抗原偵測,將每年8月訂為「攝護腺警覺月」,如今診斷晚期攝護腺癌比率已從4成降至3成。同時引進第2代荷爾蒙製劑、免疫、PARP抑制劑、細胞治療、鐳223及海福刀等,提供整合式治療。近兩年更增加顱內動脈(IA)取栓治療、EBUS支氣管內視鏡超音波、畸形脊椎微創手術等,引進雲林唯一「高壓氧氣治療艙」,裝設電子白板、病人量測數據自動上傳系統、AI智慧醫療紀錄-智海系統,打造科技智能治療,讓偏鄉患者獲得更先進的全方位醫療照護。雲林高齡者多,行動慢、聽力差,吳錫金與病人溝通腳步跟著放慢,無形中產生更多耐心包容和人情溫暖,真正有「視病如友」之感,讓工作更有動力。雲林務農病人多,不少更是弱勢獨居,不論就醫負擔或疾病照顧均需仰賴外援,身為海線標竿醫院,如何引進先進醫療、改善偏鄉就醫不便是重要課題,也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吳錫金小檔案.現職: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中國醫藥大學泌尿學教授.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亞洲大學健康暨管理學院健管所碩士.經歷:美國德州大學M.D. Anderson癌症中心研究員、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專長:泌尿道腫瘤、攝護腺癌、微創及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給病人的一句話:積極參與疾病治療,您我才有機會共創奇蹟。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4-01-22 焦點.元氣新聞
懶人包/7月起10類人可線上看病!醫師線上能提供哪些服務?可開藥嗎?3分鐘搞懂「通訊診察治療」
新冠疫情期間3年多來,民眾擔心染上病毒,不願到醫療機構就醫,衛福部提供通訊診察、視訊看診服務,解決民眾就醫問題,並成為新就醫常態。爲擴大通訊診察服務範圍,衛福部今正式公告修正「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將於7月1日正式上路,對象從原先5大類擴增至10大類,預計受惠民眾達247萬人,將可進入通訊診察的時代。2類情況可以線上看病衛福部醫事司長劉越萍說,「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規範,可以上線看病情形:第一類:實施計畫經衛生局審查通過的情形,包括急性後期照顧、長照照顧服務、國際醫療照護、疾病末期照護、行動不便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及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第二類:符合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含居家醫療照護計畫、家庭醫師收治計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治個案。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上路後,不僅是擴大特殊情形病人適用範圍,同時關注資訊流、物流、金流,包括放寬開立藥物電子處方箋,就需配合虛擬健保卡、藥物物流配送等措施;另增加通訊方式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包括醫療諮詢、會診、精神科心理治療,以及開立檢查、檢驗單等,同時強化資通安全規範。於開立電子處方箋方面,劉越萍指出,初診開藥對象有國際醫療照護、矯正機關收容照護,以及因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無法線下就醫,而複診開藥則是所有特殊情形皆適用,同時開放慢性病照護的精神病照護、疾病末期照護可開立管制藥品。「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修正草案於去年2月預告後,經過近一年的時間才公告,薛瑞元不諱言地說,因基層診所對新制有所疑慮、不放心,擔心開放通訊診察後,病人可能都到大醫院就醫,因此,公告適用對象的範圍特別納入,基層診所才能提供服務的「健保包裹式給付計畫」,含居家醫療照護計畫、家庭醫師收治計畫、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治個案等,目前基層醫師均可以接受。但如果有民眾執意要進行通訊看診,劉越萍表示,目前須符合相關計畫才可以進行,且必須是醫院曾收治的對象才能收治,若醫師違反規定收治病人,可依「醫師法」處2萬至10萬罰鍰。通訊診察治療舊制+新制 共10類對象適用「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舊制五大類患者分別為:1.急性住院病人,依既定的出院準備服務計畫,於出院後3個月內的追蹤治療。2.機構住宿式服務類的長期照顧服務機構與醫療機構訂有醫療服務契約,領有該醫療機構醫師開立效期內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的長期照顧服務使用者,因病情需要該醫療機構醫師診療。3.衛生機關有關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法令規定之病人,因病情需要家庭醫師診療。4.衛生機關認可之遠距照護,或居家照護相關法令規定之收案對象,於執行的醫療團隊醫師診療後3個月內之追蹤治療。5.擬接受或已接受本國醫療機構治療之非本國籍,且未參加全民健康保險之境外病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新制擴增五類對象:6.慢性病照護計畫收案病人7.疾病末期照護8.矯正機關收容照護9.行動不便照護10.災害、傳染病或其他重大變故照護「通訊診察治療」懶人包(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2-1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培養人類學之眼的醫學人文課程
【編者按】:本週由義守大學醫學系師生介紹該校的「醫學人文的教與學」。專攻人類學的盧老師首先指出義守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只招收公費生的醫學系,而用心良苦地以培育將來成為偏鄉醫師、基層醫師的醫學生設計課程。在參考了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後,她認為公費生的醫學人文應該可以從人類學開始、培養人類學之眼。在課程設計上,前半部份以人類學的方法為主。後半部份則以幾本醫療人類學民族誌的導讀,希望加深學生們對於「醫療」全貌觀的思考,培養見樹也見林的能力。一位二年級醫學生說出透過醫學人文課程,幫忙她開始了解身體診察只是看到疾病表現的一隅,而透過人文課程,漸漸了解到生病的病人心裡的想法,同時醫生受傷了,也需要被理解與治療。一位四年級醫學生透過「生命與死亡」的課,說出這門課蘊含許多故事、情緒、思辯,有些可以理解,有些卻是要自己經歷過才懂。期待這種生死觀的傳遞與共學,也是未來執業時的借鏡:和病人一起面對生命的課題,一起探索、找出一套可以接受的詮釋方式,讓死亡的意義昇華成生命的祝福。醫學人文是什麼?這是每年大一新生必修「醫學人文」第一節上課時,我請學生回答的問題,並且需寫下、牢記。多數學生的答案是醫病溝通、理解病人、成為一名好醫生,我猜想這或許是補習班的模板答案。少數學生會提到關心社會、關心不同文化背景的病人。作為一名人類學科訓練出身的醫學人文老師,究竟要教什麼?這個問題著實在教書的第一、二年困擾著我。義守大學醫學系是全國唯一只招收公費生的醫學系,站在講台上,望著底下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偏鄉醫師、基層醫師的稚嫰臉龐,我究竟可以給他們什麼?公費醫學系的設立,在衛福部的「優化偏鄉醫療精進計畫」中明言是為改善偏鄉地區醫事人員不足問題,「提高公費醫師服務期滿後留任率」。姑且不論政策本身所引發的諸多討論,我的學生們就是這群將來成為偏鄉醫療照護的力量之一(至少一段時間)。偏鄉醫療一直是我關注的主題,起源於某次旅途即將結束時,將身上剩餘的半盒普拿疼贈送給喜馬拉雅山麓中流亡的人們,不預期地,他們緊緊握住了你的手,傳遞而來的是對於生存中病苦消減的期盼與希望,我的心顫抖了一下,至今無法忘記。台灣的偏鄉環境雖不致於像在高原沙漠開車半日才能找到補水站那般荒蕪,但仍有許多資源不均、甚至被遺忘的黑暗角落,等待被看見。於是,在參考了各醫學系的醫學人文課程後,我想,公費生的醫學人文應該可以從人類學開始、培養人類學之眼。在一路求學的人文環境中,我甚少去思考「人文」是什麼。對我而言,它從來不是一個具體的「東西」,它是一種尋找理解世界、理解他人的方法、技術、甚至情感。因為全然地沈浸其內,就像日常生活中的陽光或空氣,然後構成外人眼中的「文化」。活在其中,一切都視為理所當然,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在一群科學家之間,「人文」忽然就變成了他者,我習以為常的思維脈絡、觀看角度,忽然就成了他人的不尋常。而這恰恰是人類學的核心內涵:唯有透過他者、才能看見自己。人類學家總是要去一個「異於」自己的文化中蹲點、進行田野工作、試圖成為異文化中的「內部人」(insider),從他們的目光理解他們的行為、認知、及其所構成的世界觀,再透過敏銳觀察、深度詮釋,回到自己的文化社會脈絡中,以「外部人」(outsider)的眼光與之對話、反思我們的習以為常,最終成為一部民族誌。我們不停在「內部」和「外部」游走,同理心、參與觀察,小心處理人際之間的情感及倫理議題、不帶先天的價值判斷、並經常反省「先天」的構成、是否成為偏見。人類學在西方是通識基礎課程,在台灣則被視為學術的專業學門、仰之彌高,甚至經常與考古學相混,誤以為在挖掘古代遺跡或骸骨。其實人類學應該是可以應用在各行各業的有利工具。以醫療為例,走進診間的每個病人都是「他者」,每位他者都來自所屬的文化脈絡,這個脈絡構成了他的生命意義,生命意義之所向,則影響選擇、行動、與結果。走出診間,一位偏鄉醫師面對的是社區、部落、所屬族群,而這些又構成當地文化與社會的核心。如果看不見這些,只看見病歷數據,那可能會遺漏許多訊息。那要如何「看見」?人類學之眼要如何培養?在課程設計上,目前的規劃主要分為兩部份,前半部份以人類學的方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換位思考、深度訪談,以及分析詮釋。由於人類學強調親身參與,因此也安排兩次實作課程,包括至義大醫院擔任志工,但不僅僅只是去「服務」,而是必須從課堂中所習得的人類學方法,觀察並同理所服務的民眾之所需所感;另一次則是聆聽並記錄路人的對話,從既有的語言線索中(經常破碎、斷裂且雜亂),培養敏銳度與連結脈絡的能力。後半部份則介紹三至五本醫療人類學民族誌,透過深入簡出的導讀,希望加深學生們對於「醫療」全貌觀的思考,培養見樹也見林的能力。例如在《黎亞:從醫病衝突到跨文化誤解的傷害》中,苗族移民父母和美國醫療體系都極力地想捥救黎亞的生命,但斷裂和衝突卻不斷加大,關鍵在於彼此都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場思考、沒有「跨」過去;在《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中,從山村進到城市的彝族青年們成為社會毒瘤,國家治理、甚至大型國際醫療計劃介入都宣告失敗,問題點不在法律懲罰的力道,而是弱勢族群在現代化社會變遷中的失聲與掙扎。人類學之眼的方法一旦養成,將成為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的習慣,那是一種觀看的視角,看見的世界或許便會有所不同。往後的臨床見習、實習、偏鄉醫療實作、甚至參與國際醫療救援,希望都可以不斷透過應用,與理論及生命經驗產生對話。文化人類學者Clifford Geertz有一段著名的話廣為流傳:「人是一種懸掛在他自己編織的重要之網中的動物。文化就是那些網,因此對它的分析不是一門尋找規律的實驗科學,而是一門尋找意義的解釋性科學。」我不知道有多少醫學生對於尋找充滿模糊與不確定性的「意義」會感興趣,但現實生活場景中的人們(及我們),不都是在充滿灰色地帶的日子中尋找存在的意義?雖然已經開始有學生跟我反映,醫學人文的評量能不能不要寫報告、改用考試的方式?考試也希望能出選擇題、不要出申論題。「為什麼?」我問。「因為這樣才能考100分。」可能在漫長的成醫過程(on doctoring)中,許多人會逐漸變得汲汲營營,我偶爾也會擔心,現在的追求分數,以後不會變成極端物質主義追求者?繼而又想,要怎樣才能將雙手被人們緊握時、心臟顫抖瞬間的感受,明確地傳遞給年輕的心靈?當一名具備基礎醫學能力的優秀的人,也別忘了盡力去尋找瞭解病患及家屬身心福祉與最佳照護的方式。學期末時,學生們必須將十八週前所寫下的「醫學人文是什麼」重新拿出來省視,看看自己的觀點有了什麼不同、獲得了什麼、還想知道什麼,或者什麼也沒改變。他們的期末報告其實也是我的參考索引,畢竟,做為一名資歷淺薄的醫學人文老師,我也還在思考「醫學人文」究竟可以是什麼。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10-19 焦點.杏林.診間
第33屆醫奉獎/南投唯一整形外科醫師陳恒常 走在重建整形的路上 復原外貌更撫平受傷的心
曾任台北馬偕醫院總院主治醫師兼兩個醫療中心主任的陳恒常,風光行走台灣醫界和國際,卻在57歲那年轉身,放下馬偕長達29年的閃亮資歷,從大都會的醫學中心去了南投山城裡的埔里基督教醫院,成為南投地區僅有的專任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埔基的這11年,陳恒常無數次在整形外科醫師聚集的場合被同行關切詢問:南投人口相對稀少,單一位整形外科醫師究竟能做什麼?怎麼活得下去?陳恒常心底有篤定的答案。傳承醫者仁心,外科父子同獲醫療奉獻獎。陳恒常出身嘉義朴子的醫師世家,父親陳天惠受其義父、當地第一代醫師陳天惠影響從醫,曾獲選第八屆醫療奉獻獎,所主持的外科診所,是朴子、布袋、東石、北港一帶醫術最好的。陳恒常在診所長大,「從小就站在椅子上看父親執刀。」四兄妹出入診間像走廚房,父親常開玩笑說要指定他們以後一人一科。耳濡目染下,四兄妹全踏上從醫之路。陳恒常身為長子,原本想要承繼父親衣缽選擇一般外科,但考慮當時大規模醫療院所逐漸普及,地區性外科恐將式微,而且他愛創意思考,想更深入鑽研專門領域,最終選擇了整形外科。專注於燒燙傷、顱顏畸形治療,創立兒童燙傷基金會。高雄醫學大學時期,陳恒常專注於燒燙傷、顱顏畸形╱骨折、慢性傷口及褥瘡等以重建整形為主的治療,也因宗教信仰,立志照顧弱勢族群,時常利用寒暑假參加山地或外島的醫療隊,到各偏鄉地區義診。1981年醫學系畢業後,陳恒常進入台北馬偕醫院,完成整形外科訓練,成為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並赴美在紐約大學醫院顱顏中心進修,又出任馬偕燒傷中心主任、 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他對外也很活躍,參與推動創立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拍攝「沖脫泡蓋送」宣導影片;甚至自費自假至海外義診,泰北部落、西非、中國雲南、四川,都去過。醫學美容颳起風潮,成了賺錢的金雞母。台北馬偕也在2000年由整形外科成立醫學美容中心,陳恒常卻沒感到雀躍,反而想起「到有需要的地方去」的習醫初心,2012這年,他投身南投山城。捨醫學中心到南投山城,讓高齡者活得舒適有尊嚴。「到埔里行醫是緣分,更是神的指引與呼召。」陳恒常回憶當時埔基院長趙文崇將卸任,陳恒常在朴子長老教會的師母是埔里人,告知他埔基在徵院長,建議他嘗試,而他曾受埔基創院院長謝緯感召,謝緯胞兄的兒子又是他同學,重重關係下,陳恒常決定投出履歷,從5名應徵者中脫穎而出。在埔基,除了門診、開刀等工作,陳恒常也指導醫學生在院內短期見習,前往當地社區醫療實習,或去山地部落宣導衛生教育、基本健康檢查及諮詢。南投因人口結構高齡化,整形外科常見的手術是皮瓣手術,多是為了治療臥床出現的褥瘡。對同行而言,健保給付不多,又缺挑戰性,做的意願不高,陳恒常卻樂此不疲,因為他只單純的「想幫忙」,希望能讓高齡病人活得更舒適且有尊嚴。專程至台北商借器械,幫顎裂小兄弟動手術。深耕偏鄉越久就越清楚城鄉差距、就醫不便等醫療困境。陳恒常記得有一對山地部落小兄弟先天顎裂,導致語言障礙,影響人際溝通,但南投沒有相關醫療設備,到外地就醫少說要4小時車程,家長因而放棄,沒讓孩子治療。陳恒常為了這對小兄弟,竟專程去台北商借必要器械回埔里幫他們開刀,成功在偏鄉完成醫學中心也難得一見的顎裂及帆咽閉鎖不全手術,並在當地接受語言治療。還有一對年僅7歲、6歲的馬家小姊弟,2014年全身面積50%深度灼傷,但中部醫療資源不足,只能往南、北部大型醫院送,與死神搏鬥3個月才脫險。隔年又因新北發生「八仙塵爆」,大量燒燙傷病患帶來嚴重的排擠效應,小姊弟安排不到機會可持續復健治療。陳恒常親自前往小姊弟家中,評估兩個孩子的狀況後,決定應用過去在馬偕醫院燙傷團隊的照護經驗,讓他們在地接受疤痕重建治療,不必再舟車勞頓,孩子也得以在熟悉的環境中穩定成長與復原。挺進烏克蘭戰地,伸援手也讓醫療扎根。陳恒常也沒忘了國際醫療,除協助外國人在台就醫,更曾赴布吉納法索、泰國曼谷等地醫院建置醫療系統,今年甚至冒險遠赴烏克蘭,醫治在戰火中爆炸受傷的患者。陳恒常在國外面對重建整形需求時有一特色:更傾向不要全由他動手做,而是盡可能從教育著手,直接在當地教學,甚至協助當地醫師到台灣、美國等地受訓,讓醫療技術在當地扎根。陳恒常對於整形手術有他獨特的哲學。譬如整形外科過去的觀念,是補皮、縫合、皮瓣、顯微手術等由簡而繁的進行重建,但陳恒常認為,基本動作學精準後,在執刀上應該要有邏輯,不必複雜化,而是更要「以病人的利益為最大考量」。他同意「同一個問題,不同人可能有不同方法」,但不該是為了賺錢去開複雜的刀,應該以病人的需求及角度思考:做什麼對病人最好,有沒有能讓病人不用花大錢,又縮短不能工作、上學的時間,或縮短住院的時間,以及有利於往後治療或預後的作法。不只處理患者外觀問題,更要治療受傷的心。有越來越多整形外科醫師朝醫美發展,陳恒常說,有人說整形外科是「拿刀的精神科」醫師。以前的整形外科沒有醫學美容這塊,現在「有市場也需要人才」,但不差他一個。對於各項新穎的醫美技術,陳恒常倒是仍樂於了解新知。有些人為追求個人對美的極致追求,願意花錢受罪開刀,陳恒常說這沒有不對,只不過不是他想做的。他只想秉持初衷,專注在以重建整形為主的治療上,他想解決的不僅是患者外觀上的問題,更要治療患者受傷的心。陳恒常已卸下院長職務,專任臨床。既然家人支持,他就盡力發揮所長,繼續做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好奇南投唯一整形外科醫師能做什麼嗎?「當你全心全意想做好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來幫你,」這是陳恒常的答案。個人獎:陳恒常年 齡:68歲出生地:台北市學 歷 :高雄醫藥大學醫學系、美國紐約大學NYU醫院顱顏中心擔任clinical observer進修現 職:埔里基督教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經 歷:台北馬偕醫院總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燒傷中心主任╱國際醫療中心主任、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CBF)董事、國際燒傷醫學會(ISBI)西太平洋區域代表、台灣世界展望會董事、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主要事蹟:●推動全國兒童燒燙傷防治,拍攝「沖脫泡蓋送」宣導影片。●投入偏鄉醫療,深耕南投山城,是唯一專任的重建整形外科醫師。●參與海外醫療,曾至泰國、中國、西非,今年遠赴烏克蘭義診。【看更多得獎者故事】.第33屆醫奉獎系列專題報導(責任編輯葉姿岑)
-
2023-10-12 醫療.新陳代謝
併發症多、發生率高!醫籲注意2件事即可與糖尿病和平共處
糖尿病年輕化,台灣每3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為60歲以下壯年族群。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指出,糖尿病患者須長期與糖尿病共存,尤其應注意發生共病的風險。全台糖尿病就醫人數去年突破256萬人大關,相較於4年前罹病人數成長114%,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未滿60歲。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患者年齡下降,患者未來可能終其一生須與糖尿病共存。糖尿病併發症多、發生率又高,常導致患者在心血管、腎、眼睛及肢體末梢發生病變,若平時注意血糖及共病控制,即可與糖尿病和平共處。黃建寧說,糖尿病患者併發症尤其多,光是10年內發生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比一般人多2倍,發生腦中風機率更是比一般人高出3倍,每3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同時罹患腎臟疾病。糖尿病患者須謹慎評估罹患心血管疾病及腎臟病風險,但因每名糖尿病患者病況不一,出現併發症的多寡、嚴重程度、風險皆不同,無法以同一標準適用於所有病患。黃建寧認為,如何為糖尿病患者制定「個別化控制」,是近幾年台灣與國際醫療努力的目標。黃建寧表示,評估共病風險時,以往多採用全球臨床試驗資料為分析依據,卻忽略須因應不同地區或種族調整的部分,造成糖尿病患者照護難以因地制宜。為促進經驗交流及跨領域合作,國際上專家組成CaReMe Alliance,其中包含iCaReMe Resgistry計畫,並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合作,建立全球資料庫,讓參與國間彼此交流相關照護經驗,打造符合各國特色的照護模式。黃建寧指出,現階段計畫有28國、超過490名醫護人員及超過3.2萬名患者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將展開12家醫療機構收案登錄,持續追蹤至2025年底,讓本土資料加入國際資料庫,找出最適合台灣糖尿病患者的照護方式。責任編輯:辜子桓
-
2023-09-08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值得懷念和學習的謝緯醫生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想看本文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想看本文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當醫生的快樂不是得到金錢,而是得到患者的信賴。」── 謝緯醫生謝緯醫生,也是長老教會的牧師,因此長老教會習慣稱呼他「謝緯牧師」,但一般人稱呼他「謝緯醫生」。他是1916年的3月2日出生於南投。父親謝斌是醫生,在南投開設「大同醫院」。母親吳上忍女士的父親,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最早期吳葛傳道師的第三個女兒。她與原本信仰台灣民間宗教的謝斌醫師結婚後,引領丈夫成為基督徒,之後,全家熱心教會的服事。謝緯9歲時因為遊戲發生意外,以致發高燒,併發肋膜炎,臥病在家。身為是醫生的父親謝斌對孩子謝緯的病情也束手無策,在看來似乎已經沒辦法時,只好請南投教會吳天賜牧師前來為他禱告。吳牧師卻對謝斌夫婦說一起來向上帝許願祈禱,他們說好,於是吳牧師對謝緯說:「如果上帝聽了我們的祈禱,使你的病痊癒,你願意獻身為主所用嗎?」當時一息尚存的謝緯,以薄弱氣息點頭回答說:「好。」就這樣謝斌夫婦都跟著吳牧師祈禱,吳牧師的祈禱是以謝緯自己許願的方式祈禱,要謝緯跟著吳牧師細聲地禱告:「主啊!請赦免我,這次祢若留我的活命,讓我的病好起來,我一世人願奉獻作主作忠僕,獻身作祢差用,到死攏沒變!阿們。」禱告完,謝緯的爸爸再度為他打針,之後說也奇怪,謝緯的病情開始逐漸好轉,終於康復起來,也恢復了體力,就繼續去上學。13歲小學畢業那一年,謝緯考進「台中州立台中第一中等學校」(今國立台中一中)。原來想繼續讀大學的謝緯,連續考兩次都落榜,讓他感到相當失志,這時他父親鼓勵他,並提醒他說:「當年你生病在絕望中向上帝許願要奉獻自己,上帝聽了你的禱告。現在你若對聖工有好的計畫,若是上帝的旨意,祂豈不會像十年前一樣垂聽你的禱告?一定會的,因為你已屬於祂,不要自憂自慮。」於是,謝緯提起精神去請吳天賜牧師帶他去台南神學院。那時,神學院已經開學一個多月了,因為吳天賜牧師的保證,讓當時的院長滿雄才牧師接納他入學。但當醫生一直是謝緯的願望,他始終期盼的是可以醫治病人,並藉以到處宣揚福音,當個自由傳道者。因此在神學校二年後,謝緯開始著手準備考醫學院的課程。就在神學院第三年快要畢業的時候,謝緯決定要去日本考醫學院,他要將醫療與傳道相結合。在1938年3月19日,他去日本考上了東京醫專門學校(今東京醫科大學),並在1942年畢業。1945年二次大戰期間,美軍大肆轟炸東京。那時已經是醫生的謝緯尚留在當地醫院服務,但卻得經常四處避難,而戰況是越來越嚴重,逼得他必須從東京逃到了仙台。有一天夜裡,他的住處隔壁被砲彈炸到,就在這炸彈爆炸所噴射出的火焰,立刻穿透他住處的牆和門。他急忙跳過後窗,躲進墳場。謝緯醫生獨自坐在一座墓碑上,眼看著房子被熊熊大火吞噬著。說也奇怪,此時他心中反而感覺有一股安寧的氣息,這氣息使他平靜地思索著:「我在逃避什麼呢?若我是在逃避人,那麼,我又如何能幫助他們呢?」那天晚上,謝緯醫生就下定決心要把自己完全交託在上帝手中,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生命屬於上帝。從此以後,他決定永遠不再逃避任何一項挑戰。1945年11月,謝緯醫生在日本和畢業於東京女子醫專(今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的楊瓊英女士結婚;她是親阿姨的女兒。兩人在戰後(1946年)隨即回到台灣。南投教會吳天賜牧師聘他當教會的傳道師,協助鄰近弱小教會。為了讓謝緯醫生能夠在醫療事工上盡心盡力,楊瓊英醫生也在醫院協助看診;她身兼妻子、母親、醫師、醫師夫人、師母(牧師娘)及媳婦等不同角色,但她很清楚一件事:要幫助先生謝緯醫生實現對上帝獻身的誓約。雖然有時覺得很累,但是她心想,若這樣子可以讓先生謝緯醫生在外面幫助需要的人,包括義診與捐款,她是很樂意分擔。1949年2月28日謝緯醫生在南投教會受封立為牧師,也因此他具有醫生和牧師的雙重身分。1950年經過介紹認識「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女士,之後隨即加入該會的山地巡迴醫療團,深入南投、台中等山區為原住民義診。而在山地巡迴醫療服務中,謝緯醫生發現原住民患肺結核病的人非常多,他需要有這方面的醫療專業訓練。在孫理蓮女士建議下,謝緯醫生在1951年10月10日前往美國東部紐約州進修外科手術三年,他也是台灣第一位接受胸腔外科手術訓練的醫生。1954年8月,謝緯醫生完成在美國的學習回來,隔年就與孫理蓮宣教師在埔里共創「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這就是今天「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並在埔里的鯉魚潭畔創辦「基督教肺病療養院」,收容治療原住民肺結核病人。這是台灣第二間專門收容肺結核病人的療養院,第一間是天主教靈醫會在羅東所建造的「丸山療養院」。 謝緯醫生行醫期間,只要病人有任何狀況,他都會立刻從南投的家裡趕往埔里去處置。他曾用很嚴肅的語句對開刀房的護理人員說:「病人在我們的手中,任何一個動作都不容錯誤的……這事輕慢不得。一旦進了開刀房,病人寶貴的生命就掌握在我們的手裡,即使在開刀的過程我有疏忽的地方,你們護理人員也有責任提醒醫生,因為,我們的工作都同樣重要。」他確實對護理人員要求很嚴格,但對待病人卻非常仁慈。1960年,由孫理蓮女士為幫助醫治烏腳病患,她用芥菜種會出資興建「北門憐憫之門免費診所」,邀請謝緯醫生為病患開刀,由也是出身東京醫專的王金河醫生專務照顧住院病人;王醫師早在日本就跟謝緯醫生熟悉了。這種完美的組合,謝緯夫人楊瓊英醫師說:「這真是上帝美好的安排。」這就是後來被稱為醫治烏腳病的「鐵三角」。然而,對於烏腳病患必須截肢而心感無奈且憐憫的謝緯醫生,常常感到痛心與不捨。有一天他在日記中這樣寫著:「今天要去北門,連續三日都沒有在家,覺得很累。但是,北門有三個烏腳病的病人要截肢。最近覺得這樣做似乎是在破壞身體,很不願意如此做,但是又沒有新的治療法。這是一件對患者好的事情,但是我的內心覺得很對不起,我的行為和我的內心有爭戰。切斷腳又不會再長出來,若是二隻腳都切,感覺非常悲慘,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其他新的治療法。7點工作結束,又在那裡一同用晚餐,回到南投已是10點40分了。」我想起有一次,那是1968年的某一天,學校派我和幾位同學去北門嶼烏腳病醫院實習,遇到他剛好從開刀房出來,看到我們這群神學生,他主動過來跟我們打了個招呼。我們當中有一位高年級的學長好奇地問他說:「謝牧師,你為甚麼當了醫生,還想要當牧師?而且還每個禮拜特地老遠從南投包計程車到北門嶼來『做這種沒錢工的醫生』呢?」謝緯醫生先帶我們跟著他巡視病房的每個角落,我們看到他蹲下來,跟那些被他手術鋸腿截肢、坐在小板凳上的病人握手,摸摸他們的肩膀,觀察他們手術後斷腿斷手復原的情形。隨著謝緯醫生結束病房探視之後,我們走到烏腳病院的中庭停了下來,這位學長逐一介紹我們幾位給謝緯醫生認識。謝緯醫生沒有特別表情,只是緩緩地回答這位學長的提問說:「醫生確實是可以賺很多錢,沒錯。賺錢並不是罪惡,也不是甚麼不好的事,我認為基督徒應該好好認真賺錢!」但講到這裡,他突然話鋒一轉,提高了聲調說:「但基督徒不要忘記,賺了錢,是為了甚麼?賺錢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怎樣用所賺的錢來幫助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一點才重要。不要讓錢箝制了你原本寬闊的胸襟,也不要讓錢纏絆住一個人往理想境界前進的勇氣、毅力。記住,千萬不要因為想要賺更多錢,害你墮落了,結果反成為賺錢的機器!我比較擔心的是,當人在過富裕的物質生活時,忘記了有貧窮人在身邊,這樣,就會使人忘記了上帝賜福的意義。我來這裡,其實,是向這些病人學習;他們在這樣的苦難中,尚且還會認真活著,想盡辦法要工作賺錢養家,使家人可以生活下去,這點才是生命中最可貴的地方。我比他們幸運,條件都更好,我就應該更認真工作和生活。我當醫生,家裡也開診所,確實比一般人收入要好,但來這裡當義工,等於是『付學費』學習怎樣實踐聖經的教導。」那次簡短的對話,對我來說確實相當震撼,因為第一次聽到一位醫生又是牧師,是還有這麼清楚的信仰理念,且繼續實踐著,他的話一直深刻地烙印在我的心房中。那時在南投、埔里、彰化,和台南北門嶼,他一直都是個備受當地的人所尊崇的醫療工作者,且從他身上就可看出是個相當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關懷者。他和羅東陳五福醫師兩人,都是當年蔣經國親自造訪,且邀請他們出來選南投、宜蘭縣長,但他們兩人都說那不是上帝給他們的使命,而辭謝了蔣經國的邀請。他對這種世上的地位、權勢確實是一點興趣也沒有。1970年4月,當長老教會召開總會推舉他當總會議長時,他人在醫院為病人看診,並沒有出席,而是有人開車去硬把他拉去亮相一下就算他就任了。這點是今天長老教會傳道者學不來的。1961年起,謝緯醫生又將自己的醫療傳道的理念延伸至彰化縣的貧窮海邊。他認為台灣的基督徒醫生已經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站立起來,因此有責任和義務負起這項使命。謝緯醫生說:「我們應該讓外國教會信徒知道我們也會、我們也能辦基督教醫院。」於是在他呼召基督徒醫師共同努力之下,第一家由台灣本地基督徒醫師所興建的基督教醫院──「二林基督教醫院」(後來被彰化基督教醫院收編為「二林分院」),就在1964年11月3日落成,並且正式開啟醫療服務的工作。這對當時整個中部沿海地區的人民來說,是件非常重大的好消息:一則那地區醫療資源相當欠缺,如今有一所設備齊全的醫院,對沿海地區的居民來說,就醫甚為方便;二是當時謝緯醫生就是存著幫助沿海地區貧困的居民而設立此醫院,因此,在收費上遠比一般醫院診所還要低。這種精神也都是當初宣教師來台灣開辦醫院時共有的理念,讓貧困的人民也可以得到好的醫療照顧。這些宣教師所做的醫療服務工作,就是在實踐聖經的教導。二林基督教醫院創院之初,的確是有許多台灣基督徒醫師加入服務的行列,可惜的是當1970年6月17日謝緯醫生因車禍去世之後,二林醫院很快就沒落了,後來也因為沒有人接手,導致醫院關門。這也說明了當時加入的醫師當中,有許多醫師都是衝著謝緯醫生的「面子」而加入醫療服務的,並不是真正有心要投入這項「醫療奉獻」的工作。果真要在台灣找到會像謝緯醫生所說「甘願作戇人」的醫生,還真難耶!儘管從南投到二林的路途遙遠,謝緯醫生在日記中這樣寫著:「為地方上身體欠安的人來事奉,通過醫療,為了神來做工,這個幸福不是從金錢來的報酬,而是我可以通過醫療來事奉神,這個喜樂是無人可以搶奪的。」這樣的信仰告白,才是所有基督教傳道者和醫療工作者要學習傳承的。有時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要出門時,關心他的夫人都會問他:「為何不多休息?」謝緯答說:「死了,就可以休息。」其長女婿汪清醫師問他:「你的工作這麼多,你是憑什麼來完成它呢?」謝緯醫生答道:「先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當上帝和你同在時,你便能做任何工作。」謝緯醫生在1965年8月20日那天要去二林的時候,外面正好下著滂沱大雨,又夾雜雷聲閃電。妻子楊瓊英醫師擔心地對他說:「這麼壞的天氣,你就不要去了,那邊可能不會有患者。」雖然天氣如此,謝緯醫生卻認為,如果有一個患者前來就診,那麼就算冒著風雨前去,他說這也是值得的,當謝緯醫生抵達醫院時,已經有八個病人在候診著,而其中有一個是需要動手術的。謝緯醫生說了這句名除了到山地去義診之外,謝緯醫生也很善待病人,他常常將金錢偷偷塞進貧苦病人的藥袋中。他說:「不要把醫術當算術。」1970年6月17日早上7點參加家庭禮拜之後,謝緯醫生就前往埔里為患者診療。中午時分回到南投家裡的醫院接替妻子看病人。吃過午飯,回房小睡片刻。但不到一會兒,妻子即訝異地看到謝緯醫生從床上一躍而起,尚是睡眼惺忪,卻已經邊走邊穿著襪子,急著要出門。妻子見狀心裡很不捨地勸他多休息一下,並關心地問道:「你才從埔里回來不久,休息還不到10分鐘就又要出去了,這樣子不會太累嗎?」(其實他16日深夜才從北門烏腳病醫院開刀回來家裡。)謝緯答說:「不會的。我必須二點到二林。我如果慢一分鐘到醫院,病患們便多痛苦一分鐘,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痛苦。若是我能早一點到的話,甚至可以多救一條生命!」這是他留給妻子的最後一句話。那是下午1點30分,不願勞煩他人的謝緯醫生,自己一個人開著車子要前往二林醫院。很不幸地,就在南投縣名間鄉的途中發生車禍,安息,得年才55歲而已。神賜給謝緯醫生55年的人生歲月,他捨棄原來可以享受的舒適生活,卻以「甘願做戇人」的核心價值,委身醫療義診和傳道的工作,在台灣中、南部的山區與海邊,都留下了美好腳蹤。謝緯醫生雖然已死,但是其歷久彌新的醫療史事,一直在對今天的傳道者和基督徒醫療工作者講話。他對病患無私的愛與奉獻,彰顯出寶貴的醫療情──台灣需要更多的「謝緯」。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6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甘願做憨人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想看本文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1970年6月17日下午,謝緯醫師、牧師自行駕車前往二林義診途中,不幸車禍過世。五十三年前在我快要結束預備軍官役時聽到這個消息,我實在愣住了。他是我心目中的好醫師、好牧師。他六天行醫,禮拜天還要在教會講道。他實踐耶穌的教導「要關心弱小的人」。謝緯醫師、牧師在南投自己家裡開大同醫院,但他幾乎是全時間義務在山地部落、沿海地區為貧苦大眾做醫療服務。自己家的大同醫院則由他哥哥謝經醫師及夫人楊醫師經營。謝緯醫師、牧師不只義務行醫,還常自掏腰包慰勞工作夥伴。當年以他留美接受三年外科訓練的資歷,若自己開業,一定大受歡迎。但他「甘願作憨人」,放棄一切,成為服侍人的僕人。如果讀者有機會去埔里「謝緯紀念青年營地」,就會看到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甘願作憨人」紀念謝緯醫師、牧師。他的行徑足可做為台灣醫師的典範。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徒來說,因為在埔里有一個謝緯紀念青年營地,所以他的名字並不陌生。但對其他的人,除了在謝緯逝世後二十二年(1992),中華民國第二屆醫療奉獻獎追贈特別獎而被介紹外,可能知道謝緯的人並不多。2001年1月台南人光出版社出版由謝大立著作的「謝緯和他的時代」這本書。書中詳細介紹謝緯的生平及行醫、生活理念。是值得向各界人士推薦的書。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將近七十年前,我跟著媽媽第一次踏進教會。我記得我們教會偶而會請外面的牧師來當主日禮拜的講員。其中有一位從南投來的牧師讓我印象深刻。他自己開車來到教會,他一下車讓我有點驚訝。我以為他應該是穿西裝或牧師服,卻沒想到他穿的是童子軍短褲,到達教會後他再換上牧師服上講台。後來我才知道他是留學美國的外科醫師、牧師謝緯。後來我發現英籍的前彰化基督教醫院蘭大弼院長為醫院其他醫師上課時也常穿童子軍短褲,我是少見多怪了。之後我有更多機會認識這兩位台灣中部有名的醫師,他們的生活起居和為人,讓我這個窮人家小孩覺得名醫也是平易近人的。謝緯的一生有計畫、有重點地完成神學與醫學訓練,為他一生忠實的拯救靈魂、醫治身體病痛的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他務實的面對當時台灣醫療資源欠缺地區的需要,有計畫、有重點地提出解決方案。需要別人幫助時,他能坦然接受,但卻從不忘記盡自己的能力自力更生。我何其有幸,在我進入醫療領域時,遇到這麼好的良師做我的典範。 謝緯出生在醫生的家庭,母親非常重視家庭教育及宗教教育。此種家庭背景影響謝緯日後選擇以醫治心靈及身體病痛為職志。謝緯在少年時期就已隱約想要於日後以自由自給之方式做基督教傳道的工作。後來他以醫師、牧師的身份實現他的願望。謝緯念完神學院,再念醫學院。在神學院求學期間,不但奠定他基督教信仰堅實的基礎,也在音樂、文學、哲學、社會學方面獲得造就,培養出很好的人文素養。謝緯夫人說他曾寫了一些詩,可惜在二次大戰期間遺失了。他很有計畫地在台南神學院畢業就緊接著去日本學醫,1945年從東京醫學專門學校畢業。他在當年的日記中清楚記載學醫是為了可以藉醫療傳道服務人群,他說:「我不是為了要追求平安、安逸的生活才來選這條路(1938年1月25日)。」戰爭一結束,謝緯與同在日本學醫的表妹楊瓊英在日本完婚,次年一起回台灣,開始在台灣的醫療傳道工作。剛回台灣時,他接下了父親留下來的南投大同醫院的工作,並擔任教會的義務傳道職務。有一天美國孫理蓮教士對他說,山地同胞中許多窮苦的病人需要謝醫師去幫忙醫治。他欣然接受此任務。1950年到1951年他參與門諾會所舉辦的山地醫療團,巡迴於各山地部落行醫。常常要步行翻山越嶺、席地而睡,一天診治數百名原住民病人。但他認為犧牲不是折磨、痛苦,反而是快樂。逐漸地,謝緯在自己家「大同醫院」的時間愈來愈少,而把更多時間用在義務醫療工作。起初每個月醫療團補助他美金60元,幾個月後,他告訴團裡的牧師說他以後不再領此津貼了。他認為美國人到台灣行善,他若再領此錢,對上帝說不過去,對人抬不起頭,對自己也心感到不安。從此他不但不再領此錢,還常在巡迴醫療旅途中,自掏腰包,招待同行的美國青年朋友。有一次在新竹山區巡迴時,為了住宿地點的費用問題,謝緯與同行的美國牧師彼此意見不合,為此事,謝緯告訴同行的台灣牧師說:「咱蕃薯仔要自己發鬚、要自立、要覺醒,該是咱自己站起來、自己打拼出頭天的時陣了。」從這件事,我們可看到謝緯活出有尊嚴的台灣人形象。1951年10月謝緯赴美深造。他本想接受腦外科訓練,但該訓練需時七年。在考慮各種因素後,他在美三年,接受一般外科訓練。先後到過賓州大學附設醫院,紐約州的Buffalo General Hospital。謝緯赴美進修時,他的小孩均年幼。謝夫人楊瓊英醫師與謝緯結婚後,實踐諾言,放棄醫生工作,全心照顧家庭。此時她不得不再度行醫,以維持三個家庭一起生活的大家庭生計。此外,她又有一位高齡的婆婆要照顧。禮拜天經常招待鄉下來的教友在大同醫院用餐,所以都要開好幾桌才夠。而她仍然堅強負起重擔,使謝緯能在美國好好接受訓練。謝緯剛去美國時,中國共產黨叫囂得很厲害,海峽兩岸的情勢緊張、嚴重,有許多不利台灣的傳聞。當時謝緯給山地巡迴醫療團一位台灣牧師的信上說:「若台灣有什麼危險,當立即通知,我要馬上返國,因為老母親、妻兒、兄弟、朋友均在台灣,我應該與他們共患難。」謝緯留美的最後一年,開始籌措建立台灣山地肺結核療養院的事。當時一位在柏克萊的瑪喜樂太太受到謝緯感動,不只奉獻金錢,後來並來到台灣看謝緯的工作,成為謝緯的工作伙伴及英文秘書。後來她並創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照顧台灣小兒痲痺、腦性痲痺,以及老人癡呆症等弱勢族群。留美回台灣,謝緯夫婦不但沒有拿留美的招牌為自己賺錢,以補償留美期間的損失,謝緯反而全面展開醫療傳道工作。1955年他從一間竹房子開始埔里山地醫療所的工作。曾在台灣設立許多社會福利機構的孫理蓮女士,其事工的開始,謝緯就是得力的伙伴。1956年1月16日,「基督教山地中心診所」開幕,這就是埔里基督教醫院的前身。1958年2月開辦護理訓練學校,培養原住民護理人員。當時每位原住民學生的學費及生活費,均設法由外國人認捐,學生每個月還有零用錢。1956年謝緯在埔里鯉魚潭設立肺結核療養所,收容原住民病人。另外於1960年蓋了收容平地人的療養所。謝緯為這個療養所募款的工作,其實是他在留美最後一年就開始。其間他還曾特地於1965年赴日本數月,研習新的胸腔手術,以嘉惠需要此治療方式的肺結核病人。謝緯對住進去療養的病人所安排的生活,不只是要病人只被動接受治療,更要病人參與各種活動。他讓病人參與擬伙食菜單,也鼓勵病人參加讀書會。這種訓練使病人離院回家後,知道如何注意適當的飲食,也能把所學到的知識帶回家中應用。此外也鼓勵病人種植蔬果或養雞,學習一些農藝。謝緯所採取的這些方法,不禁讓人佩服他那麼早就已在應用今日精神科復健治療中的職能治療。一直到謝緯去世為止,他一直不斷為此療養所付出心血。謝緯過世後,此療養所仍繼續由其弟謝倫及黃珠心醫師經營十年之久,在黃醫師去世後才結束。後來由謝緯家族將該土地奉獻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成立現在的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設在台南縣北門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烏腳病免費診所」,最早的名稱叫「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是由該地一位人道主義者基督徒醫師王金河開始的。後來謝緯加入,為烏腳病患者做截肢手術。謝緯每星期四從南投自己的大同醫院,帶領所有手術需要的醫護人員,自費搭二個多小時計程車到北門。除了烏腳病患外,其他各種需要外科手術的貧民亦一併免費服務。常常工作到夜深人靜才結束,接著再搭車趕回南投。這樣工作十年後,政府才接手照顧那些可憐的病人。其間王金河醫師也經歷了被誤會而差一點關閉停辦的事件。當時謝緯為了可憐病患著想,用心去了解內情,化解危機,也還給王醫師清白。筆者1966年曾以醫學生身份參加在北門的烏腳病暑期見習。當時是給台灣、日本、韓國的基督徒學生有機會學習。台大病理科的侯書文老師全程帶領我們這些學生。結束後,學生們到日月潭一遊,並由謝緯醫師在南投大同醫院親自接待我們。一位那麼忙碌的長輩,竟特別撥空來招待我們這群年輕小伙子!彰化基督教醫院二林分院之前身叫二林基督教醫院,這個醫院也是由謝緯催生的。它是在1964年11月3日開幕的。為了使二林基督教醫院能對地方人民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謝緯用盡心力,邀請別的醫院支援人力。並且藉由該院所開辦小兒痲痺診療中心,孕育出為小兒痲痺症兒童服務的基督教喜樂保育院。喜樂保育院的前身是二林基督教醫院附設喜樂保育院。創辦人瑪喜樂夫人(園兒稱她為阿媽)是美國加州人。從美國來台當謝緯醫療傳道的義工。1964年有一次到二林基督教醫院,認為照顧行動不便的小兒痲痺兒童是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就決定到二林,留在該處做終生奉獻的工作。謝緯在世最後十年,最關心且操心的事工就是二林沿海地區的醫療傳道工作,對該地區的義診工作幾乎沒有中斷過。每週往返於南投與二林之間,平均每週至少一次,有時甚至多次奔跑。他如此做是為了告訴台灣人民,我們台灣同胞的需要不能永遠依賴外國的援助。他曾告訴同工:「咱番薯要發根、要自立、要自覺,該是自己辦、自己努力的時候了。」後來保育院搬出二林基督教醫院。多年來協助數百位小兒痲痺幼童站起來,並受到教育而能過獨立自主的生活。1980年起該保育院增加照顧智能發展遲緩的孩童。後來又提供對阿茲海默病患者的照顧。1970年6月17日謝緯為了趕往二林義診,在途中不幸車禍去世。後來才知道謝緯當天從埔里行醫回南投家裡時,已經很疲倦,吃過午飯本來要休息一下再去二林。但不久謝夫人就看到謝緯一臉倦容在穿衣服。他告訴夫人他早一分鐘趕到二林,病人就能早一分鐘減少痛苦。台灣的許多醫師都工作時數過長。此種超時工作的動機可能各異:有的人是為了收入、為了留住病人;有的人是因「名醫」而無法減少工作負荷。像謝緯那樣為服務而服務的可能很少。但無論如何,超時工作對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對私人診所、公私立醫院的醫師,我們都缺少合適的制度,使醫師能用適當的時間診治病人。合理合適的制度才能保障病患得到好的服務,也保障了醫師自己的健康。謝緯在世上雖然只有五十五年,卻活出非常豐盛有活力的生命。有人稱他是台灣的史懷哲,但筆者更期待有一天我們能以「南投的謝緯」就讓許多人知道他的事蹟。讓醫界的後輩知道,我們有一位對台灣之土地有情、對人有愛、活出台灣人尊嚴的醫界前輩。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9-04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謝緯醫師,謝緯牧師
【編者按】:本週的主題是「謝緯醫師」,這是「醫病平台」首次在同一週三篇文章都是針對同一位身兼醫師與基督教牧師的典範人物的追憶。我們最先接到的文稿是來自一位長期住在美國的台灣麻醉科醫師,他除了醫療專業之外,對國際醫療不遺餘力,並對文學、歷史、音樂、藝術涉獵甚廣,他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與追憶。接著我們邀請一位從台大醫學院退休以後,進入神學院取得神學學位與牧師資格的資深精神科教授,寫出他對謝醫師的仰慕以及自己年輕時受到謝醫師的感召。我們並邀請對聖經、宗教界與醫界人物介紹著作等身的牧師,介紹謝醫師不平凡的一生。透過這三位背景不同的作者寫出他們對謝醫師、謝牧師的認識,使我們更能體會他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希望在台灣目前價值觀念急遽沉淪之際,追憶這位典範捨己為人所追尋的人生意義與價值,可以喚醒追求名利的芸芸眾生。 1916年3月2日生於台灣南投,為南投名醫謝斌和母親吳上忍長老的次男。從小生長於基督教的家庭,小學五年級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罹患嚴重的肋膜炎(Pleurisy),入院治療,群醫束手無策,差一點就喪命。上帝的憐憫醫治了他,重新點燃了他的新生命,他決心獻上自己,作為神的僕人。1934年畢業於日據時代台中一中,1938年 3月19日畢業於台南神學校,當他完成神學校最後一年學業的時候,日本政府已經加緊了他們對教會生活的壓制,常常受到日本秘密警察的騷擾以及種種規章的限制。他作出逃避這種枷鎖的選擇,毅然決然地決定離開故鄉,到日本東京的一所大學去硏究文學,他到了日本帝國的中樞,慶幸自己逃離了在日本殖民統治,那種皇民政策下苛薄嚴控的生活。當時正值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日本國內外開始全國總動員,役男有可能被徵調去當軍伕,他的伯父和父親都是醫師,世代行醫,因此他再度逃避,這回是跑進了醫學院就讀,遂於1943年畢業於日東京醫專醫科。1945年他正在東京都市郊的澁谷一家醫院服務,那時美軍B-29轟炸機開始對這個城市輪番大肆地轟炸,他服務醫院的四週,到處有炸彈在爆發,於是他決定逃避到東京都以北的仙臺市去。一開始在一家私人的小醫院擔任醫師,住在一棟舊木屋的小房間,屋後有一片墓地,日子倒過得很平靜。然後這種昌平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美軍轟炸機對準著他所居住的仙臺市也開始日夜轟炸。一天夜晚,因為尖銳的警報聲,加上俯衝的飛機以及爆破的炸彈,他的房間震盪不已,似乎這個世界已經瘋狂到極點。突然間,有一近得嚇人的碎裂聲響,緊接著一聲爆炸,帶着噴出的巨大火燄,穿透了他的門牆。他即時的反射動作,跳過後窗,衝進了墳場,呆坐在一座墓碑旁,眼看著這棟古舊的屋子陷入在火海中,一個人獨自在這火花閃爍的黒夜裡。 一種極其安寧的心情開始悄悄地溜進他的腦海裡:「謝緯,謝緯!你在逃避什麼?」當時不是上帝,但若我是在逃避人,那麼我又如何能幫助他們呢?他回到了東京,發現以前那間醫院安然無損。他再度為病人工作,並且在協助治癒他們之餘,找到了新的熱誠,由於他已經不再顧慮到自身的安全,所以他能夠更積極更長久,且更辛苦的工作而不覺疲乏。那一年的後期,戰事逐漸告終。他應邀到風光明媚的靜岡縣協助舅父醫院,巧遇到小時候即相識的表妹,她是一位醫科畢業生,年輕貌美,雙雙墮入了愛河,1945年11月與台南名醫楊雲龍的長女楊瓊英醫師在日本結婚,1946年偕夫人返台行醫傳道。1947年任職赤水教會義務傳道。1949年2月28日封立為南投教會的副牧師,成為主任牧師吳天賜的得力助手。在當時對於故鄉的改革還充滿了熱誠與理想。不過過了兩三個月後,才覺察到經過了許多年戰爭的洗禮,留下了至深的傷痕,尤其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島內經濟復興的絕望。有一夫他遇見了孫理蓮教士,她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偉大的先驅和领袖孫雅各牧師的牽手,相談之下,決心全力投入台灣偏遠地區、山區弱勢族群的醫療工作,於1949至1951年間,與美籍宣教師 Glaber,孫理蓮教士 Mrs.Lillian R. Dickson,及年輕有為的呂春長牧師等人從事台灣山地原住民部落巡廻醫療,他們四五個人一起行動,攀緣崎嶇的山徑,睡在泥濘地上,在霧中雨淋、全身溼透,他們決志要向偏遠窮困的人們傳講主的事蹟,為了祂的緣故來包紮人們的傷口,照顧衆子民的病痛,渴望與主同行,來拯救生靈。1951至1954年謝緯在孫理蓮教士協助下,赴美國賓州大學醫院接受最新外科相關醫療技術訓練,爾後再到紐約州水牛城總醫院實習,1954年返台後,與胞兄謝經,胞弟謝綸和牽手楊瓊英醫師們協力合作,在故鄉南投市開大同醫院醫療作業,服務桑梓。1953至1956年與孫理蓮教士同工,以竹子搭房舍,開始埔里山地醫療所工作,關心肺結核病患的療養事工,進一步興建埔里基督教病院,義務性訓練護理人員,奠定了埔里基督教醫院院訓「甘願作戇人」的精神基礎。1956年在各個教會,美國學生聯盟會,埔里地區社會各界人士的協助下,於南投縣鯉魚潭畔,創辦基督教肺病療養院,收容原住民和乏人照顧的肺結核病患。這個頗具遠見愛心的療養院,經過許多年的慘淡經營,已使早年肺結核的禍害,漸漸地走入歷史。謝緯醫師、牧師家屬愛心的捐獻,即是今天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屬下的「謝緯牧師紀念青年營地 」。1957年應召軍中服役醫療工作,為時6月。同年擔任彰化基督教醫院董事,前後長達13年之久。1960年在孫理蓮教士的推薦下,與同為東京醫專畢業的王金河醫師合作,開始在台南縣北門嶼烏腳病免費診所從事每週兩次外科截肢手術,以減輕烏腳病病患的痛苦。其工作直接地影響省府委員候全城先生大力推動烏腳病防治計劃,並改善嘉義及台南縣部分地區砷含量超高的飲水問題。1961年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中中會彰嘉雲沿海傳道醫療團,在鹿港、線西、芳苑、二林、大城、竹塘、水尾、西港尾、茄頭、龍井、三塊厝等地服務病患,大力促成二林基督教醫療中心。1964年11月3日成立二林基督教醫院,是全國唯一沒有差會協助而成立的醫院。宣教士瑪喜樂女士也受到謝緯醫師的感召影響,在二林成立「基督教喜樂保育院」,關懐肢殘兒童。1964至1966年擔任長老教會台中中會第34、36屆議長,熱心中會事務,1968至1969年擔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總會議長的職位。而高俊明牧師為當年他的副議長。當時正值「新世紀宣教運動」以及國民政府分化滲透教會且強烈壓迫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退出普世教聯(WCC)之際。1970年6月17日謝緯醫師、牧師留下最後一句話:「我必須趕時間到二林,我慢了一分鐘,病人就要多受一分鐘痛苦;我不能讓病人多受一分鐘痛苦。」就在前往二林基督教醫院的途中,經過名間鄉綠色隧道,不幸撞上路樹,車毀人亡,蒙主恩召,得年55歲,身後遺下師母和四子女,帳戶僅存兩萬餘元,車禍時身上的褲子是補丁的,車子也是借來的。1981年遺族將兩處療養院,捐贈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先後成立謝緯牧師紀念青年營地和松年團契營地。1992 年逝世後22年,獲頒全國最佳醫療貢獻獎。以基督為主的信仰,是謝緯醫師、牧師生命的動力,他時常用「甘心作戇人」、「不辭辛勞,不要逃避」作證道詞,他時常苦口婆心地勸勉各位弟兄姐妹,循循善導,讓人在他身上看到耶穌的樣式,他是實踐神學的篤行者,堪稱是一位躬親必盡,行為見證的絕世忠僕 。北美洲路加醫療傳道會2006年舊金山年會,筆者曾經透過演說,與席間赴會的年青世代醫療工作者,分享謝緯醫師、牧師 醫療傳道的心路歷程。同時大會同工也藉此機會贈送師母一個水晶玻璃,上面銘刻著四個字「在所不辭」,來懷念這位我們景仰的醫療傳道先驅,表達我們後輩對謝緯醫師、牧師夫婦的敬意。我用心地收集整理一些親朋們對謝緯醫師、牧師一生的註腳,與各位兄姊分享。主要是讓你我能夠學習這信仰前輩的精神,為神的國度努力作工,竭力彰顯基督無比的愛。「在我一生中最偉大的力量,乃是上帝的存在。當上帝與你同在時,你便能做任何事工,只要清楚地認識每一件工作的價值,再運用堅強的意志和信心來完成它。」謝緯醫師、牧師的名言。責任編輯:吳依凡
-
2023-08-30 焦點.杏林.診間
醫病平台/台灣醫學人文的批判性轉向——一段自我省思與實踐的歷程
【編者按】: 本週由馬偕醫學院提供「醫學人文的教與學」。一位資深的醫學教育負責人提出醫師與學生在醫院定期舉行「人文教育個案討論會」的心得,並且分享他們目前發展成每兩個月一次「全院臨床醫學人文討論會」的心得。→想看本文一位長年專攻醫學人文的醫師老師提出醫學人文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一位醫學系六年級學生分享他在實際的全人醫療討論會上,提出自己這組的報告內容外,也同時能聽到別的同學所負責病例的情況,讓自己有更多反思的機會。聽到更多醫師前輩們分享他們自身的經驗,能領悟到醫師們隨著醫院服務的年資增長,有可能會遇見什麼樣的問題,而學生又該如何從中調整自己的心態。醫學人文這個詞彙的使用在台灣是有些令人不安的,原因在於它往往被視為追求一種過於理想化的醫療實踐範式,而當它成為醫學教育的一項指標時,教師們自己也都常常在教學法上感到困惑。這篇文章,算是從台灣醫學發展與醫學教育改革的歷史脈絡中,對實踐醫學人文的難題提出回應。這是一篇類似自我民族誌的書寫,從回溯醫學生時期對醫學人文的思辨,到成為執業醫師,以及成為一名在醫學教育領域教授社會科學的學思歷程中,探討究竟屬於台灣的醫學人文是什麼。起點:醫療傳道典範父親出生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兩年的南台灣,屬於戰後嬰兒潮的一代,當時的台灣社會中,大抵有種透過成為醫生來達到種階級流動的想法。從高雄醫學院畢業後,我的父親選擇了精神醫學,並開始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工作。當時彰化基督教醫院的院長是蘭大弼醫師,他來自英國,是醫院創辦者蘭大衛醫師的兒子。事實上,台灣的現代化醫療最開始始於傳道工作。傳教士在十九世紀中期分別從蘇格蘭、加拿大來到台灣並建立醫院,同時宣傳福音。而我從小聽聞父親講述蘭醫師家族的故事,也將蘭大衛醫師家族「切膚之愛」的膚移植手術嘗試,當作是醫者的實踐典範。我把這種無私的愛視為理所當然。雖然,若從現在醫療實踐的標準來看,這個故事本身涉及了許多值得探究的倫理議題。不過當時那樣的故事確實帶給我一種全然的利他主義的典型。醫學人文營:南方的思辨我在1998年甫進入醫學院時,有幸參加了台杏基金會舉辦的醫學人文研習營。台杏基金會是一個由醫師創立,致力於推廣台灣文化的組織。記得當時基金會董事長江自得醫師在營隊中提及英國科學家查爾斯‧史諾(C.P. Snow)的《兩種文化》,指出台灣醫界面臨失落人文關懷的問題。事實上,台杏基金會的創立,來自於台美基金會頒給陳永興醫師的獎金。陳永興醫師作為一個台灣政治與社會改革運動的倡議者,某種程度也是傳承了日治時期一部分醫者介入社會的理想精神。事實上,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有許多醫師參與在其中。有一個說法是因為在政治高壓的年代,人們無法自由選擇職業。從治日時期,到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許多知識分子選擇當醫生,並且領導了社會改革的運動。台杏基金會的設立,也有很強的社會改革理念。但醫學人文的詮釋與實踐,畢竟不會只有一種樣貌。1999年夏天,高雄醫學大學的學生們承辦台杏基金會醫學人文研習營,當時學生們以組織整個學期的工作對的形式,一起規劃了營隊的課程,營隊不但包含了向前一年有的台灣文化,也把更多原的議題納入課程裡,例如原住民議題、愛滋病關懷、家庭暴力等等,放進營隊的課程當中。當年的九月,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給台灣帶來非常巨大的影響。地震帶來許多的傷亡,但也有許多民間的組織也更積極的運作了起來,而早跟的社區組織工作也成為一種實踐範式,影響了之後高醫學生進一步在隔年成辦營隊的內容。2000年的夏天,高醫學生再度承辦了台杏基金會的醫學人文研習營,我們就把南方的思維帶進營隊中。所謂南方的思維,便是一種去中心的,從社區裡長出來的批判思維。營隊安排了學生進行了短期的田野工作,讓學員透過觀察認識社區。 千禧年的改革:雙向的取徑兩千年時,台灣經歷了一場重大的政治變革,經過半個世紀的一黨專政,台灣第一次經歷政黨輪替。而在那樣的時空下,台灣的醫學教育也有了許多的重大變革。其中一樣就是評鑑制度的建立。兩千年時, Taiwan Medical Accreditation Council(TMAC)成立。由於過去台灣醫學院校的教育被美國的評鑑制度視為品質不佳,TMAC便依據World Federation of Medical Education的條文來規劃評鑑制度。而TMAC也開始重視醫學系的課程是否有醫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因此,醫學院校逐漸開始招聘具有社會人文背景的教師。 政黨輪替之後,有些社會或是政治改革的運動開始消退與轉向。有一部分是,反對運動的倡議者陸續進入了公部門工作,而過去以反對國民黨政府的學生運動也逐漸式微。然而此時,社會運動的視野與行動,逐漸不再以反對專制政府為主,一方面,把視野轉向民間社會的社區運動,也關心更多元的批判性議題。有意思的是,醫學教育改革的路徑也有這種雙向取徑的樣態,一方面,由評鑑制度而來的課程規劃改革,著重在課程結構的改變,例如強調小班教學,以及在臨床訓練之前豐富醫學人文的教育等等。然而同時,學生們啟動了由下而上的改革倡議。例如在高醫,同學們自主組織工作坊,討論自己想要上的課程並落實開課。2002年,一場由台灣醫界聯盟、陽明醫學院、醫學生聯合會等資源串聯,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人文教育改革研討會,號召全國醫學院學生參與,盛況空前。在兩千年之後,陸陸續續有更多海外的社會學者歸國進入醫學院校。他們也逐漸拓展了醫學人文教育與研究的路徑。那當中所提出的課程規劃,涵蓋了社區組織、性別議題、國際醫療等。同學們一方面倡議著醫學教育的改革,同時也自主的組織起許多社團活動,並且投入了不同的社會運動中。跨領域學習與社會介入近年來,我把工作重心放在人類學的研究,其實也是想要回應多年前在地震後的自我反省。九二一大地震那年我還是大一新生,隨著學生醫療團上山義診,卻對那種短期的介入感到不安。十年前,也就是大約2012年起,因為銜命參與醫院在原住民社區所發起的節制飲酒計畫,我看到了醫療介入的方法有許多問題,因此轉向人類學的學習。在英國成博士訓練後回到台灣,我有幸開始帶著醫學生上山進入部落田野,透過行走教室的課程,為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在沉浸式的學習經驗中反省思考醫療的問題,從而建立所謂的文化謙遜或是結構識能。事實上,雖然社會醫學在台灣的醫學教育現場尚未成為一種顯學,但是醫療工作者的社會實踐卻是始終不間斷的。比方說,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許多學生佔領了立法院,而許多醫護人員自發地進入議會保護學生的安危。在學運過後,有一些新興的改革性政黨成立,醫護人員亦自發參與站台,這意味著對這個世代的醫護人員來說,他們清楚地意識到社會不平等的狀況,不能只有在診療室當中就能解決。這也呼應了某些學者所倡議的,結構識能的重要一環在於倡議的必要。近十年間,台灣社會經歷了一場漫長的公共辯論,討論同性婚姻的合法性。許多朋友們組織倡議,舉行同志與醫療研討會。最後更發動聯署,號召精神科醫師倡議婚姻平權。這些行動揭示了批判的醫學人文一些重要的態度,也就是永遠必須隨時察覺醫療本身的侷限,看見疾病的受苦所在並且在必要的時候挺身而出,在政策上與制度上進行改革。結語:批判的醫學人文若要問說醫學人文究竟是什麼?而什麼是有台灣特色的醫學人文?從近而十年來從醫學生到臨床工作者,從醫學到社會科學地跨領與學習與觀察的歷程,我或許會說,台灣的醫學人文的實踐本身,一直以來都帶有一種在文化與政治上的去殖民的態度,更是一種「批判的」醫學人文,它的核心意義在於它必須召喚一種因地制宜的關懷。Viney、Callard和Woods(2005)指出,批判性醫學人文的概念不僅強調反思,還包括「行動主義、懷疑論、迫切性和寬敞性的醫學製造和重塑方式」。這個觀點成為分析台灣醫學人文在概念和實際變化方面的基礎。「批判的醫學人文」並不是一種倫理教條,或是單純的追求某種道德的好,來改良所謂的醫療服務的品質。正確來說,它應該是一種持續的謙遜與敏銳的觀察,它必須對醫療本身的知識權力有所自覺。是一種由下而上且去中心化的知識產出與實踐。參考資料:Viney W, Callard F, Woods A Critical medical humanities: embracing entanglement, taking risks Medical Humanities 2015;41:2-7.
-
2023-08-25 醫聲.醫聲要聞
🎧|台灣無國界醫生前線非醫療第一人!鄭巧鈺分享任務經驗與正向改變的成就感
爽朗笑容是初識鄭巧鈺給人的第一印象,深聊到她所去過的第三世界,語調稍微放緩,謹慎挑選字詞,力求精準傳遞當地醫療現狀;捨棄會計事務所優渥薪資,內心潛藏著不安於流俗的強大抱負,在加入無國界醫生前,早已跟著國內的醫療團參與各項任務,提供迫切的醫療援助,踏遍了這些國家,她窺見了內心無需再武裝逞強,擁抱錯誤和不斷地學習。反倒富足了自己心中的世界。🎧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甘人生這樣過 從國際志工起步而後踏上醫療服務之路「可能小時候在南非成長,或多或少受到影響,即使工作後也關注國際新聞,會看到各國內亂等衝突。」聽到鄭巧鈺畢業於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會計系,不免讓人好奇追問什麼機緣,拿下光鮮亮麗的頭銜,踏入國際醫療行動。其實,大學剛畢業的她,回到台灣順理成章進入會計事務所工作,每天疲於奔命「心裡沒有成就感、有一塊空空的。」不願落於窠臼,她做出人生重大決定,一個早已埋藏心中多年的改變。國際志工是鄭巧鈺的第一步,跟著路竹會到訪非洲索馬利蘭,任務先從管理備品開始,隨後,參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醫療團,更深入地接觸了醫療相關計畫,最後來到台灣無國界醫生展開了一連串的任務,2014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016年南蘇丹、2018年再赴世界上最大的孟加拉羅興亞人難民營,她已是台灣前線非醫療專業背景第一人。開誠佈公不讓家人擔憂 行前教育資訊充足 執行任務時要有「保有彈性」空間攤開鄭巧鈺出任務的經歷,不外乎是水旱災又或是戰爭內亂之地,在大眾眼中無疑是冒險犯難,難免會抱持擔心想法,更何況家人們。她笑說,「家人、爸媽一定會擔心…我後來發現溝通非常重要。」什麼事情都隱藏,反而會徒增憂心的想像,所以主動分享工作環境、宿舍地點、吃得食物,還有工作的同事們,用透明開誠布公去抹除他們的隱憂。這個問題丟回到鄭巧鈺身上,任務之前都不緊張?她想都沒想回答,「其實還好耶!當下做決定時都有評估考量,而且行前教育會有詳盡的簡報、任務安排和培訓,資訊量非常充足,反而是害怕自己沒有辦法把工作做好。」把個人的事全然信任地交給組織,留下的只有凡事求好心切。前線行動,非醫療專業背景佔了無國界醫生一半人數,好比鄭巧鈺會計財經背景,輔以人力資源管理,要負責人員招募,查閱履歷和面試,再到新進員工教育訓練、能力培訓、團隊管理等作業,「自己帶過的專案,團隊最小的有120人,最大有400多人。」勢必得和後勤、醫療各方主管調度人力。她親自說法力薦非醫療人員投身行列,除英、法語能力及二年專業經驗外,至關重要的是「時間」,她說,除了外科醫療人員任務期間只有六星期到三個月,其餘都要六個月以上。「保有彈性!」鄭巧鈺建議新進後輩們要保有這項特質,因為到了當地前線,事情很少能按部就班,多得是隨機應變,當然,抗壓性也不可或缺。她半開玩笑說,有時候和隊員們長時間相處很膩,有心事就去找心理輔導員談,身心靈健康也是組織重視的層面。完成工作的強大成就感:隊員來自世界各地、虛心接受不同想法、改變的是自己現在工作雖然主要以行政職為主,談起第一線,鄭巧鈺依舊散發滿腔熱血,能感受到這份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對我來說改變蠻大,以前會計師工作要擺出專業架勢,即便不知道也得硬撐,但加入無國界醫生,面對的是不同文化、國情,虛心抱持著開放接受各種想法,並且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隊員們彼此支持學習,用自己力量,帶來正面改變。」「如果從實際面來看,現在會更珍惜手邊的東西。」鄭巧鈺笑說,以前愛逛街購物的她,如今告訴自己,堪用就好。轉換跑道,褪去會計師西裝革履的鄭巧鈺,穿上簡便服飾站在與流離失所的民眾身旁,看似天翻地覆得做出改變,不變得是,盯著每筆任務費用的報表、打計算機,真真切切地將每個款項,換作各項醫療服務提供給需要的人們。延伸閱讀:🎧|醫療服務為根本!無國界醫生挺進第三世界,替流離失所的民眾發聲和解決醫療問題鄭巧鈺小檔案學歷: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會計系現職:台灣無國界醫生公民社會互動與聯繫經理經歷:無國界醫生組織台北辦事處經理台灣路竹會國際志工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駐史瓦帝尼的醫療團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健康事業部特別感謝:台灣無國界醫生
-
2023-08-19 醫聲.領袖開講
院長講堂/馬惠明吃蔬果養生,靠太極拳找到身心密碼!轉戰急診讓猝死的存活率提升10倍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長馬惠明從小就好動,自嘲無法專注一件事情很久,多工創新的腦袋,讓他拚命往前衝。從推動台灣緊急醫療救護、公共場所裝設AED(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再到雲林推動遠距醫療、區域聯防,改善偏鄉醫療資源不足窘境,他不曾停下腳步,卻在遇見太極拳後,找到了控制自己身心的密碼。馬惠明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太空人,但當時的科學並不先進,理所當然地當太空人夢碎,他的數學、文學表現都不突出,卻很喜歡生物科學,媽媽買了顯微鏡給他,得空就到田裡、水溝抓昆蟲,在家裡做實驗,培養出當醫師的志趣。愛吃蔬果 也愛運動旅遊馬惠明愛吃蔬菜水果,喜歡到處旅遊,最喜歡到歐洲一覽人文歷史;熱愛運動的他,會去健身房,也喜歡衝浪、滑雪跟游泳,最近開始接觸太極拳,他形容太極拳的一動一靜一呼吸,讓他「從來沒有這麼清楚自己的身體處於什麼狀態,要怎麼控制它。」猶如找到身心的密碼。當工作壓力大時,他會彈鋼琴紓壓,其實在工作之餘,他花很多時間練習鋼琴,有時傍晚到台大雲林分院,就會看見他練鋼琴的身影,他不僅是喜歡音樂,更因為彈鋼琴有很多精細的動作,可以增進自己的控制力,與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2022年8月馬惠明接任院長後,對雲林分院有更多期許,希望這裡是醫療的燈塔、夢想的搖籃,希望所有的醫院在這邊沒有競爭,只有合作,更希望雲林分院成為創新的基地,就像遠距醫療就是一種創新,透過組織文化建立,讓所有的醫師、職員覺得可以安全地天馬行空講出自己的點子,透過投資年輕人的計畫,為雲林找到任何可能。了解自己 毅然轉戰急診他自覺很機靈,在內科受訓時,選了次專科心臟科,後來台灣開始發展急診醫學,是完全不一樣的醫療領域,他並未因為可能因此沒有固定患者而猶豫,毅然決然轉到急診醫學領域發展。「我很好動,我的腦袋很多工,無法固定時間專注一件事情很久,不能開刀四、五個小時。」馬惠明說,雖然急診環境不友善,也不是一個專科,但覺得滿適合他,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知道要去什麼樣的地方。就這樣一邊接受心臟科的訓練,一邊在急診最前線努力,馬惠明成為台大第一位專攻急診醫學的總醫師,又獲得教育部公費留學,前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醫療政策和管理博士學位。「過動讓我很有想像力跟創造力,很喜歡嘗試新的事情,喜歡做一個從無到有的事情。」馬惠明學成歸國後,即致力發展台灣急診醫療,當時猝死是救不回來的,他從無到有說服許多人,先在台北市推動「雙軌制到院前救護計畫」,進而擴及全台,後又推動公共場所裝設AED,這些到醫院前的制度,讓猝死的存活率從不到1%提升到以前的10倍。打造雲林 遠距醫療標竿2016年在時任台大雲林分院長黃瑞仁的邀約下,馬惠明選擇放下熱鬧喧嘩的都市生活,來到大家口中的偏鄉「雲林」。因為恩師點醒了他,「你把急診做得很好,是因為台北有這個環境?還是你真的做得很好?」於是他決定到雲林分院服務。馬惠明來到雲林分院擔任副院長,做了很多想做卻一直沒機會做的事情,他把雲林打造成遠距醫療的標竿,透過區域聯防,彌補醫療資源不足,也嘗試做國際醫療。「人生做了不同的選擇,就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提及生活哲學,或許是過去在急診的經驗影響,他說,過日子跟做財報一樣,該做的事情一段時間就要結清,不是等退休或是等以後,有效率、開心地完成工作,幫助別人可帶來快樂。馬惠明小檔案.年齡:59歲.專長:急診醫學、心臟內科、緊急醫療系統、重症醫學、醫療政策、智慧醫療、遠距醫療. 現職:台大雲林分院院長.學歷:台大管理學院EMBA、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博士、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經歷:台大雲林分院副院長、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教授、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亞洲緊急救護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醫師.給病人的一句話:健康是一種福氣,也是自己的責任。責任編輯:陳學梅
-
2023-08-09 名人.潘懷宗
潘懷宗/泡泡龍症不再是絕症!病童靠基因治療癒合皮膚、恢復視力
台灣俗稱「泡泡龍」的疾病,在國際醫療組織稱為「蝴蝶寶貝」,正式的學術名稱為「表皮鬆解性水疱症」(Epidermolysis Bullosa;EB),針對英文molysis,各家的翻譯略有差異,因此讀者也會看到「分解」或「溶解」的名稱,其實都是一樣的。罕見疾病「泡泡龍」 皮膚輕微摩擦就「體無完膚」此病屬於罕見疾病,發生率約為50,000 分之一,因為是遺傳性疾病,和基因變異有關,在科學技術能夠修補「錯誤基因」之前(現在已經可以),該病是無法治癒的,患者的皮膚異常脆弱,只要受到輕微外力的摩擦,就會產生水皰(泡泡龍之名的由來),幾乎「體無完膚」,且非常疼痛,還要擔心感染,除了身體上的症狀外,患者和照顧他們的人還會面臨重大精神上和經濟上的負擔,相當折磨與痛苦。「泡泡龍」三種類型 第一為簡單型(EB Simplex):可以造成此類型的變異基因分別有11個,屬最常見的類型,雖然皮膚經由摩擦或碰撞會起水疱,主要發生在表皮層,不過症狀相對較輕微,水疱破裂後較少會留下結痂,嚴重程度也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遞減。第二為接合型(Junctional EB):水疱發生在表皮層和真皮層的交接處,水疱癒合後,會留下淺層瘢痕和皮膚萎縮,分別有7個不同基因的變異,可以造成此類型疾病,另外,指甲、牙齒和消化道黏膜也會出現異常。第三為失養型(Dystrophic EB):水疱發生在真皮層,屬最嚴重的一種,單純是因為COL7A1基因發生突變,身體無法製造第7型膠原蛋白所導致的,這類型會使皮膚嚴重萎縮和結痂,手指和腳趾沾黏融合在一起,產生變形,口腔、食道和腸胃道黏膜也受影響,營養攝取困難,故稱之為「失養型」,而眼睛和泌尿道也會產生異常,死亡率較高,美國約有3,000名患有此類型的泡泡龍症。失養型泡泡龍問題最嚴重 視力嚴重惡化今年14歲的古巴小男孩,名字叫做安東尼奧(Antonio Vento Carvajal),不幸在出生時,就患有最嚴重的失養型泡泡龍症,除了皮膚上的水疱、攣縮和感染的諸多問題困擾著他以外,他眼睛角膜上的疤痕也不斷累積,導致視力嚴重惡化,在短短的14年生命期間,大部分都稱得上是法律上的失明,無法和同年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快樂的成長。2012年,3歲的安東尼奧小朋友與家人獲特殊醫療簽證,從古巴來到美國,尋求治療。皮膚特殊護理部分暫且不說,單就眼睛部分,雖然執行了好幾次去除疤痕的手術,但因為疤痕組織又會重新長出來,因此都以失敗告終。新藥「維尤韋克」塗抹傷口 完全癒合比例高就在這時候,一家總部設在美國賓州匹茲堡市的「克里斯塔生技公司」(Krystal Biotech),剛好研發出針對失養型泡泡龍症的一款塗抹在皮膚上的凝膠新藥,藥名為「維尤韋克」(Vyjuvek),能使受傷的皮膚痊癒。而安東尼奧這位古巴來的小朋友,也有幸加入了這個新藥臨床試驗計畫,受試者每週由護理人員在傷口處塗抹一次「維尤韋克」。總共有31名患者參加,26週後(約半年),接受新藥塗抹的患者傷口完全癒合比例(67%)是未接受新藥治療者(22%)的3倍。由於效果良好,這款新藥已於2023年5月獲美國FDA核准使用於6個月以上失養型泡泡龍症的小朋友身上,而「克里斯塔生技公司」近兩個月的股價也上漲約50%,漲幅驚人。基因療法 利用修改患者缺陷基因治癒疾病「維尤韋克」的作用原理是: 利用改造並減低活性的第1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當作載體,運送正常的COL7A1基因給患者的皮膚細胞,使得患者皮膚能夠自行製造第7型膠原蛋白,進而恢復皮膚的正常功能,達到治癒的目的。像這樣局部性(只在皮膚)的基因治療方式,並沒有對患者全身細胞進行DNA整合,只需直接將正確基因遞送給皮膚細胞的細胞核,比較容易避過免疫系統。而之所以選擇第1 型單純皰疹病毒作為載體的理由是,它的基因組上有更多的空間來運送較大的基因序列,同時此病毒在進入細胞和傳遞其遺傳物質方面也非常高效。患者使用此凝膠時,最常見的副作用為瘙癢、發冷、發紅、皮疹、咳嗽和流鼻涕等等。由於安東尼奧小朋友使用這個外用皮膚凝膠治療皮膚傷口的效果相當良好,因此他的醫生邁阿密大學眼科研究所薩巴特教授(Alfonso Sabater)突發奇想,想要利用相同的方式,把攜帶正確基因的病毒重新配置為眼藥水,來醫治安東尼奧小朋友的眼睛,說不定能讓他重見光明。於是毫不遲疑地,馬上就和「克里斯塔生技公司」聯絡,拜託他們配置專用的眼藥水(眼藥水與皮膚新藥凝膠含有相同成分,只是沒有添加凝膠)。沒想到除了獲得公司創始人兼研發總裁克里希南博士(Suma Krishnan)的大力支持,配置出專用眼藥水之外,還同時也獲得了FDA批准,同情性使用這種藥物治療眼睛。2022年夏天,安東尼奧小朋友的右眼首先接受了除疤手術,然後使用眼藥水治療,疤痕組織如同預測一樣,並沒有再長回來,因此,他的右眼視力目前接近完美,為 20/25(相當於0.8的視力)。受到右眼成功的鼓舞,2023年薩巴特醫生開始治療安東尼奧小朋友的左眼,雖然他的左眼疤痕組織比右眼還要多,但目前該眼睛的健康狀況也在穩定改善中,視力已經達到20/50(相當於0.4的視力),他現在除了可以自由外出,享受典型青少年的戶外活動外,也可以和朋友們一起玩電腦遊戲。由於皮膚凝膠新藥已於五月份獲得了美國FDA批准上市,所以如果有其他病童需要治療眼睛,現在直接就可以由醫生開立,不需要再申請同情性治療核可,因為可以援引「適應症外使用」(Off-Label Use),方便許多。新藥價格昂貴 年約台幣2千萬目前維尤維克(Vyjuvek) 的價格相當昂貴,每個患者的年費用約為 631,000 美元,折合新台幣接近2千萬元,確實負擔沉重。但暫且先撇開價格不談,科學界利用修改患者缺陷基因,來治癒疾病的基因療法,絕對是正確且令人興奮的一條康莊大道。【參考文獻】1.英國每日郵報,2023年7月24日,資深健康版記者莫里森(Cassidy Morrison),題目: Blind boy, 14, has his vision restored by eyedrops that use inactivated HERPES VIRUS in potential breakthrough that could help millions。
-
2023-08-05 醫聲.Podcast
🎧|才爆醫護缺工、急診壅塞 洪子仁:病床數仍在增加
疫後醫護缺工潮爆發,民眾紛紛回報急診壅塞、等不到病床的現象。新光醫院副院長、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急診壅塞是醫學中心常態,但今年因疫後醫護離職潮、護理系所註冊率下降等原因,人力缺口擴大。台灣醫護留任時間約為6.5年,落後美、日2倍以上,甚至有護理師看上自由度高、工時短的特性,轉做美甲師。🎧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疫情降級急診室更壅塞?原因竟然是這個洪子仁表示,疫情降級後有民眾發現醫學中心急診壅塞情況比過去嚴重,醫學中心急診壅塞不是新議題,5月起流感等疾病雖造成急診就醫人數微量增加3%到5%,但今年急診壅塞原因不是就醫數量增加,而是醫護缺工潮導致醫院收治病患量能降低,被迫降載、關床,病人等床時間延長,出現滯留急診室的情況。他指出,原先台灣醫護人員呈現供需平衡狀況,但醫事人員歷經三年壓抑,在國門解封後不少人提出離職申請,欲完成因疫情被迫推延的出國進修、旅遊規劃,這是世界趨勢,今年離職醫護人員增加、新進人員減少,就導致缺工現象。台灣護理人員留職僅6.5年 轉做美甲師還較好?「疫情間許多父母看到年輕人投入醫療體系,承受高風險待遇卻不成比例,不希望孩子從事醫療行業。」洪子仁表示,疫情前台灣29所大專院校護理學系的註冊率、報到率約落在90%至95%間,去年報到率卻只剩8成,「畢業生減少、進入職場者也變少,離職比例高,一來一往就造成護理人力缺口擴大。」洪子仁表示,台灣護理人員平均留在職場的時間約為6.5年,是先進國家中的後段班,日本15年、美國20年,英國則長達30年。醫事人員難以留才的原因包括薪資結構、班別問題,加上社會多元,工作選擇多,不少護理師轉行當空姐、保險業務員,或在擔任職場護理師、照服員督導等。他也說,某醫院院長轉述,有護理人員看上工時短、自由度高的職業特性,轉行當美甲師,「賺的錢雖然少一點,但生活品質好太多。」護理人員斜槓領域愈來愈多,若醫療領域薪資待遇無法成為拉力,缺工問題會更嚴重,且入冬後流行傳染病、心肌梗塞等疾病好發,若病床無法全開,急診壅塞的問題將雪上加霜。醫院增加恐分散資源 看看新加坡怎麼做「進入職場的護理人員減少,台灣病床數卻不斷增加。」洪子仁表示,台灣民意優先、決策者屈從民意,每位地方首長都希望自身選區要有醫院、醫學中心。2017年台灣總病床數為16萬張,到2021年總病床數已達17萬2千床,且還在增加。洪子仁表示,設置醫院雖是民眾期待、首長政績,但已造成資源分散,政府對醫療體系應有完整計畫,管控醫院設置的規格與家數,才能讓醫療資源集中、健保資源用在刀口上。他表示,自己近期到新加坡考察醫療保險制度。新加坡經常性醫療衛生支出GDP占比低於台灣,但不論平均餘命、癌症五年存活率、孕產婦死亡率等健康指標均優於台灣。原因是新加坡GDP數值較高,加上他們有「醫療儲蓄制度」,民眾看病是花自己的錢,且分級醫療體系完整,醫療浪費獲得控制。洪子仁說,門診花費是健保總額中占比最高的項目之一。台灣民眾每年平均看病次數從健保開辦前的12次,上升至近幾年15.9次,相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8到9次,幾乎為兩倍。「難道台灣人身體比較差?」追根究底,原因是民眾逛醫院心態、缺乏分級診療觀念,導致醫療資源消耗。新加坡、日本如何強化分級醫療?「新加坡若沒有基層醫師介紹信,到大醫院看病就要全額自費。」洪子仁說,即使民眾持新加坡基層醫師轉診信,到醫院也不能指定醫師,若要指定「名醫看診」就須全額自費。日本也有類似制度,民眾要持轉診信才能到大醫院看病,否則必須先付一萬日幣。透過「守門員」制度,強化分級醫療。洪子仁表示,台灣健保滿意度超過9成,係公共政策中民眾最滿意的一項,反觀醫療從業人員調查,滿意度不到3成,「民眾的高滿意度是建立在醫護人員做功德、貢獻心力來滿足醫療需求。」雖對民眾有較高的醫療可近性樂見其成,但希望民眾理解醫療資源珍貴,應嚴肅看待。延伸閱讀:🎧|專訪張鴻仁:當健保保護力漸衰、重症患者有藥用不起,誰來避免國人因病而貧?洪子仁小檔案學歷: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高雄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現職:新光醫院行政副院長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新光健康管理公司總經理經歷:行政院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衛生諮議會委員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健康檢查品質認證(召集)委員衛生福利部國際醫療管理工作小組委員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林琮恩音訊剪輯:高啟書腳本撰寫:林琮恩音訊錄製:邱書昱特別感謝: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
2023-07-21 醫聲.醫聲要聞
烏國鄉下老人一段話 引馬偕海外義診團深思
「自己如果都不願意穿上軍服,難道外國人會穿來救你?」今年四月擔任赴烏克蘭義診團長的蔡維德,帶著團員到當地超商準備超音波教學的教材時,訝異於場內陳列好幾排的軍服、軍用品,內心促發了上述的想法。濃厚的戰備氛圍下,他們在烏國鄉間遇到一位對於8千多公里遠的台海局勢十分熟捻的長著。烽火連天,一句「我們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台灣。」迴盪在蔡維德、團員們心中。🎧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不見戰爭片場景 實際走訪烏克蘭才知現實沒有槍林彈雨中執刀手術的場景,義診任務烏克蘭西部城鎮「穆卡切沃」,平靜地風情無異於歐洲某處小鎮,街頭巷弄隨處可見年輕人,毫無戰事的煙硝。蔡維德事後了解,雖然東部正處熱區,但烏克蘭總人口達三千五百多萬,不可能將全數的青壯年送往前線,而逃離到他國的難民也僅約五百多萬人,大部分人民仍留在國內,生活還是得繼續過。「空襲警報又是另一個議題,烏克蘭人不是無感,是已經成了日常生活,只能說自己要小心。」蔡維德說,境內建築多以歷史悠久的石頭堆砌而成,當警報一響,建物厚重的石牆縫隙是最佳的避難場域,「像是我們碰到地震一樣,處變不驚。」他深刻體會,因為不熟悉而做了過度解讀或放大,唯有實際走訪才貼近真實。「她」訪台成新聞熱點 烏國鄉間長者侃侃而談台海政局海外醫療經驗豐富的蔡維德,戰區義診倒是首次,他說,當升級成國家級災難,「一般民眾如何調適心態面對及準備」便顯得十分重要。印象深刻一次看診結束,患者問到「台灣準備好了嗎?」他片刻答不出來,其實烏國人民在開戰前同樣沒有準備,畢竟俄羅斯文化難以切割,孰料,俄國開火侵犯更誇海口要拿下首都基輔,「我們的經驗能分享給你們;和平不是包裝在甜言蜜語之下的蠱惑,而是你要夠堅強、做好準備。」患者最後送了這句話。「同文同種」這字眼對台灣人來說不陌生,放在烏俄之間亦然,蔡維德想起了烏克蘭鄉間一位長者。他說,最後一天的醫療行動站,翻譯剛好去藥局,年約70多歲的長輩前來看診,想說拿起手機點選烏克蘭語進行翻譯,螢幕記錄到一半時忽然停止,此時翻譯人員回來發現,原來長輩說的是俄語「對耶!就好像是我們台灣老一輩會講日語,他沒有惡意或任何政治傾向,用的語言只是過去所受的教育而已。」該位長者知道了義診團來自台灣,和團員們侃侃而談台海局勢之餘,也不忘給予鼓勵,「你們和我們很相似,台灣很勇敢要堅強,不要被中國打敗。」蔡維德也驚訝於鄉下長輩如此熟捻台灣和中國的淵源,一旁的烏國工作人員說到與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有關。「台灣的知名度就在裴洛西來台大開,烏克蘭人都在追蹤裴洛西的飛機飛到哪裡,新聞衝上第一。」蔡維德說,高舉反納粹而開戰的俄羅斯,強打心理攻防戰,對外堅稱烏國人民生活困頓,需要大國援助。同時,烏方也想要了解各國的立場,因此,看見遠在東方的台灣小島同樣面臨大國威嚇卻屹立不搖,因此當裴洛西從美國飛來台灣,大大的鼓舞了烏國人民。醫院院長親自接送 年輕是一場文化衝擊十天的任務完成歸國,所見所聞衝擊著團員,再談烏克蘭這個國家,蔡維德下了註解「執行效率極高、嘆為觀止。」台灣義診團剛從波蘭華沙的旅館出發,他們親自開車接駁,「車子開到醫院後,我們想說先和院長見面,沒想到工作人員回答,你們不是已經見到院長了嗎?才知道開車的竟然是院長本人。」蔡維德說,這趟任務窗口是一位年僅29歲的青年,而聖馬丁醫院院長也只有35歲,穆卡切沃市長同樣只有35歲,自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的烏克蘭,老一輩幾乎都在同年退休,國家要交給年輕人帶領。年輕且親力親為,對於蔡維德與團員來說,這又是深刻的一道文化衝擊。蔡維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第爾大學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經歷: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工程與科技應用醫學學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協會(AHA)台灣國際培訓中心總監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7-21 醫聲.Podcast
🎧|亞洲首發!台灣義診團挺進烏克蘭 一次開三檯刀驚艷國際
台灣率亞洲之先挺進烏克蘭義診!肩負任務的馬偕紀念醫院急診醫學部急診內科主任蔡維德帶隊,展現超乎烏國民眾、醫療人員預期的醫療專業。「遠比歐美醫療團僅單一任務,我們一次執行三項。」他說,義診、超音波教學、行動醫療站,同場加映的手術示範教學獲得良好迴響,「穆卡切沃」聖馬丁醫院院長感謝之餘也與馬偕團隊簽訂MOU(合作備忘錄),就連該市市長也親自接見致謝。盛情的回應,預告著今年九月再度整裝待發。🎧立即收聽 按右下角播放鍵↓先走再說!烏國簽證來來回回 背後竟是出自善意諜報戰爭電影場景,出入境關卡的這一幕總令人屏息,身為台灣醫療團長的蔡維德無疑是這次的主角。台灣與烏克蘭非邦交國也沒有辦事處,必須要到波蘭首都華沙的烏克蘭駐華沙大使館才能辦理入境簽證,4月18日飛抵華沙,團員沒有人知道,此刻,烏克蘭簽證仍未核發,入境期程端看命運。被問到怎麼有勇氣直接率隊前往?他事後回想直說,「壓力很大!但不能表現出來。」隨行團員有幾位不是醫療人員,得透過烏克蘭多方人脈協助才能取證,蔡維德說。走的已非過往海外醫療流程,千迴百轉,特許函好不容易到手,劇本總會在這來個斷點。他說,烏國外交部突然改變計劃,收回了原先只能單次出入境的特許函,臨時改發成一年多次的簽證,這才了解烏方希望日後持續保有合作機會,是出自於善意的表現。空襲警報下的現實 烏國醫護、民眾不靠外人代勞雙腳剛踏到烏克蘭國土,首站是西部大城利維夫,短暫停留便驅車南下三小時到義診地點穆卡切沃。蔡維德形容兩地如同歐洲常見的城鎮,絲毫沒有兵荒馬亂之感,反倒是空襲警報聲瞬間拉回到現實,日子依舊要過。這並非爆破聲光效果的戰爭片,而是活生生地紀錄片。他說,心裡一直有刻板印象,以為戰爭中國家斷垣殘壁,僅剩老弱婦孺,實際上,超市、學校等機關依舊照常營運,年輕人也很多,「或許要多和國際交流,才不會成為井底之蛙,抱有錯誤想像。」烏克蘭東部處於烽火,蔡維德在西部義診任務中感受到人們的團結,烏克蘭感激國外奧援,但堅持工作不能只靠外人代勞,自己的國家、國民得自己救,他說,義診時烏方並非要求台灣團獨自去某個鄉鎮,而是派當地醫師接洽,看診時年輕的住院醫師或醫學生一旁充當翻譯,不僅處理了醫病雙方的臨時狀況,也獲取臨床面對病人互動及醫療決策的經驗。三方挺進烏克蘭 8人扛起三大任務這趟任務的原點,穿針引線的要角是北美路加醫療傳道會執行長、醫師鄭博仁。蔡維德介紹,鄭醫師是台僑也是教會人士,長年在美國從事醫療性質的義工活動,烏俄戰爭爆發初始便與烏克蘭當地醫療窗口聯繫,發起了美國僑民的募款募資;一年多的戰事,烏國已有足夠物資,獨缺人力,此時,鄭醫師想起曾與馬偕醫院海外義診經驗,評估院方擁有完善醫療資源,搭起台灣基督教醫療協會,三方挺進烏克蘭。「大家可能不知道,烏克蘭義診在事前花了半年在做行政事務的協調準備。」蔡維德說,以往海外醫療團的人力申請,只需要向單位主管提出,由於為工作一環,所以接獲任務的同仁都會參加,然而這次前往的是戰區,「有愛心是一回事,實際付出做多少又是一回事,不能勉強任何人。」更何況背後得考量家庭等眾多因素,於是院方採徵招自願者。招兵買馬的公告貼出,吸引了70位專業醫護人員報名,一掃蔡維德擔心無人參與的憂慮。下一步則是要和烏克蘭商討所需人力,他說,義診不只單純考慮我方的專業背景,而是要看對方需要什麼,免於專業無法有效發揮的窘境,烏國這次提出設立行動醫療站、義診超音波及手術指導教學,後續馬偕醫院再安排人數、後勤行政規劃,來回討論篩選出8位同仁。台灣義診團做出口碑 9月再出發「不是只有被接受施捨,也要自立自強。」去年剛上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的蔡維德這番話,說得也是海外義診宗旨,曾赴台灣邦交國聖文森及格瑞那丁的醫療合作援助,今年下半年也將前往柬埔寨、斐濟等國,任務不僅是做院前救護或義診,向下延伸到訓練基層的醫療人員。至於下一次烏克蘭的義診?蔡維德說,馬偕醫院總院院長張文瀚對任務抱有高度熱誠和支持,第二團預計九月出發,這次透過教會協助,募集到二輛救護車也會一併送抵烏國,更多的計畫正持續溝通,「這一趟隊員們備感驕傲,真的有做出口碑也幫助到烏克蘭。」蔡維德小檔案學歷:美國史第爾大學現職:馬偕紀念醫院急診內科主任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經歷:急診醫學會副秘書長 台灣工程與科技應用醫學學會秘書長美國心臟協會(AHA)台灣國際培訓中心總監Podcast工作人員聯合報健康事業部製作人:韋麗文主持人:邱書昱音訊剪輯:邱書昱腳本撰寫:邱書昱音訊錄製:滾宬瑋特別感謝:馬偕紀念醫院
-
2023-07-01 醫療.泌尿腎臟
台灣美食No.1!日透析病友排除萬難,就為享受道地台灣美食
「非常感謝李醫師,他讓我72歲的母親有機會享受道地台灣美食…」在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理事長暨台北透析診所院長李孟鴻醫師的從醫生涯中,他曾協助許多來台旅遊的國外腎友接受透析治療,其中,一位72歲的日本女性腎友非常喜歡台灣美食,即使需要定期接受血液透析治療,也堅持要來台灣享受台灣小吃、鼎泰豐小籠包。後來在兒子的陪伴與李孟鴻的幫助下,前述女性腎友終於得償所願,來台展開美食之旅,在這段時間,她也接受李孟鴻醫療團隊所安排的血液透析療程,回到日本,她兒子特別將這份感謝心情記錄下來,刊登於日本當地部落格日誌,讓李孟鴻留下深刻印象。疫情解封腎友盼旅遊 提升生活品質不只這位日本女性腎友,李孟鴻醫療團隊也曾幫助其他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西班牙等國腎友在台接受血液透析,由於名聲已傳播開來,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甚至有在台旅遊的日本腎友親自打電話預約血液透析,雖然因為新冠疫情發燒,導致這幾年的國外腎友大量減少,但隨著各國解封,李孟鴻認為,情況將逐漸有所改變。延伸閱讀:血液透析再調整 腎友重拾穩定生活在推廣國際醫療、腎友觀光醫療領域深耕多年的李孟鴻也觀察到,過去,許多腎友以為接受血液透析後,可能就無法隨心所欲地出國遊玩,事實上,只要事先有適當安排,透析病友想出國旅遊,並非遙不可及的夢想,為了讓台灣透析病友在赴日旅遊、工作時擁有更安心的透析環境,近日,他代表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與日本三上診所集團正式簽訂友好合作契約,希望可以進一步推動透析旅遊,提升腎友生活品質,讓台日兩地腎友都能獲得更優質透析服務。台日簽訂友好協定 推動兩國透析腎友出國旅遊李孟鴻表示,透過友好合作契約的簽訂,台灣腎友生活品質促進協會與日本三上診所將攜手為腎友們帶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同時也期待促進國際腎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台日腎友的生活帶來更多福祉,並推動透析旅遊在全球的發展,期待全球腎友也都可以一圓旅遊夢想,生活可以充滿更多樂趣。延伸閱讀:洗腎(血液透析)完「恢復時間」長短很重要!別掉進急診住院的惡性循環延伸閱讀:新一代血液透析 改善疲憊感、翻轉生活
-
2023-06-11 醫療.新陳代謝
糖腎共照/全人照護的起點:早期預防 阻斷疾病進入末期
健保前20大高費用疾病,腎臟疾病及糖尿病分占第一及第三,兩個疾病的健保支出一年高達近千億元。由於慢性腎衰竭的患者有半數以上都是糖尿病患者,目前衛福部採取兩大策略,往前預防推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醫療端則推出國內首見全人給付概念,在111年推出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照護。衛福部長薛瑞元指出,將鼓勵社區醫療群加入「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計畫,真正落實早期預防的觀念;至於已實施的DKD照護收案率太低,未來也會投入更多資源。三高預防與慢病照護需更多資源,增加收案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聯合報於5月13日舉辦「GOAL 50+糖腎共照跨國高峰論壇」,吸引近200名醫護人員線上及線下聆聽。薛瑞元出席致詞時指出,國外對台灣醫療的評鑑其實是相當高的,但是最大的問題就出現在慢性病的照護是不理想的,就會拉低國際醫療的比序成績。其實慢性病預防最重要的就是三高,無論是前驅因子的控制到疾病的照顧都需要改進,尤其是還沒進入疾病末期之前,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才能避免末期醫療的高額支出。因此,國健署與健保署共同推動「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政策由國健署擬定,費用由健保署支出。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指出,「代謝症候群防治計畫」於去年7月開始收案,已編列6.16億元,目前收案人數約3萬多人,收案醫師會衛教民眾疾病管理的方法,利用行為的介入改變生活型態,預計收案25萬人,追蹤一年結案,該計畫就是落實「預防重於治療」的前瞻計畫。而疾病發生後的治療,健保署也開始進行全人整合照護計畫,2022年糖尿病合併初期腎臟病(DKD)照護就是其中一項,期待有效整合資源及人力,但目前收案率只有一成約8.5萬人,日前健保署副署長李丞華受訪時也認為執行率偏低,疫後會加速推動糖腎共照。健保署將因應照護複雜度,給予給付加值。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劉林義表示,目前收案是以醫院為單位,同一醫院參加「糖尿病及慢性腎臟病照護方案」病患,以院內跨科整合方式,提供整合式照護。對於部分患者是在不同院所看兩個科別,則需要醫病之間的衛教溝通,最終仍希望由一位醫師主責,後續第二階段依據病人風險分級方式,給予患者不同的疾病管理跟照護。劉林義強調,健保署推動的論質計酬項目累積超過十種,均以疾病別為分類,DKD將是跨疾病別全人照護的起點,隨著慢性病共同照護趨勢明顯,未來全人照護衛教師、個管師可能需要同時照顧患者十多種疾病,健保署將因應照護複雜度給予給付加值。而健保署推動多年的「全民健保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目前照護全台逾600萬名患者,涵蓋全台三分之一人口,未來將朝向「論人」的整合模式。糖腎共照推一把薛瑞元/衛福部長:慢性病在末期之前,投入更多資源,才能避免末期醫療的高額支出。魏璽倫/國健署副署長:早期慢性病個案生活型態的改變,比藥物介入更複雜。劉林義/健保署醫務管理組副組長:慢性病的論質計酬,將逐步朝向全人整合邁進。